目 錄
推薦序:活得精彩/蔡元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導讀:邁向整全之旅/周學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張玫珊 整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08
再版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4
第
1
010 018
行動靈修學:全然充滿生命 . . . . . . . . . . . . . . . . 027
章
屬靈生活的意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8 我的心靈歷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0 一場古老的拉鋸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4
第
2
行動生活是福也是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9
行動與默觀:悖論的兩極 . . . . . . . . . . . . . . . . . . 046
章
兩下的整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8 行動的性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54 默觀的性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61
第
3
隱密的整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67
行動生活:行動的陰暗面 . . . . . . . . . . . . . . . . . . 074
章
反諷批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76 論行動、被動反應、專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084 當行動成了「自我應驗的預言」. . . . . . . . . . . . . . . . . . 091
第
4
為自己打造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96
雕刻師:行動的典範
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
行動之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才能與天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目錄頁.indd 2
13/6/17 上午10:14
他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第
5
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天使:行動,失敗,受苦 . . . . . . . . . . . . . . . . . . . 138
章
連天使都不敢涉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0 「失敗」的醫治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這是哪門子的上帝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5
第
6
將誕生的偉大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耶穌在曠野:行動的誘惑 . . . . . . . . . . . . . . . . . 166
章
曠野的經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將石頭變為食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 我要給你權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 你可以跳下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
7
自慚形穢的誘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9
五餅二魚:「匱乏」或「豐盛」的行動 . . . . . . . 196
章
給五千人吃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匱乏的假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4 真正的神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0
第
8
群體的領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受到復活的威脅:死亡或新生命 . . . . . . . . . . 222
章
行動的地平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4 誰威脅我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復活的含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0 進入群體的復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5
附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錄頁.indd 3
251
13/6/17 上午10:14
章名頁.indd 1
13/6/17 上午10:15
章名頁.indd 2
13/6/17 上午10:15
028
行動 靈修學
屬靈生活的意象 這本書,是我對行動世界中的「工作」 、 「創造」 、 「關 懷」的探討,也是我經過一段漫長心靈歷程,逐漸明白自 己不是一個修士之後的產物。 雖然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明白這一點,朋友們卻不覺 得這是什麼了不起的發現。畢竟,他們提醒我,我並不是 那種靜默、孤孑、獨身、信仰正統的人,不像修士該有的 樣子。我是三個孩子的父親,積極參與教育和社會領域的 變革,是貴格會的同道,比修士當有的樣子更外向、更自 負。至於我當初為何以為自己或許能成為某種類型的修士 呢?我甚至用了多年工夫才恍然大悟自己不是這塊料。在 這過程中,我對於自己行動人生的呼召又有哪些發現?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28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29
以上的問題若只關乎我自己,就不會在這裡提出來 了。雖然我的心靈歷程在細節上有個人的獨特性,但這段 歷程逼我去面對的問題,卻非我個人所獨有。 許多人都受到近三十年來的靈性復興(spiritual renaissance)觸動,此一復興始自湯瑪斯 • 梅頓 , 而長期以來深深形塑這股思潮的,就是修道院的喻 象 與 常 規 : 靜 默 ( s i l e n c e )、 獨 處 ( s o l i t u d e )、 默 觀 (contemplation) 、凝神(centeredness) 。這種靈性修持汲 取自豐富的修道院傳統,把一種平安的盼望帶給許多必須 活在煩擾行動世界中的人。其中大多數人從未想過要住進 修道院,但仍希望在各自的行動生活中,變得更像修士, 更懂得默觀。 修院式的靈修對於許多人來說,包括我自己在內,是 上天賜予的禮物。但修院式的願景,不總是切合行動世界 的生活。嘗試按著修院規範生活的人,有時候深感有心無 力( 「我每天實在擠不出一小時來默想」 ) ,結果因自己的 生活「不屬靈」而內疚。有些人夾在修院的價值觀和行動
編按:湯瑪斯 • 梅頓(Thomas Merton) ,美國人,少年時曾遊歷歐洲, 並先後在法國、英國求學,大學時曾加入共產黨,投身青年運動;後皈 依天主教,於二十七歲成為隱修士,終身過著獨居的隱修生活,直至五 十四歲意外觸電身亡為止。梅頓著作甚豐,他對於默觀、獨處、靈修等 議題的洞見,對當代宗教與哲學思潮有重大影響。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29
2013/6/17 下午 03:14:53
030
行動 靈修學
生活的要求之間,左右為難,有時乾脆放棄靈性追求。而 有些人遵循一種不總是尊重行動活力的靈性修持,有時便 落入被動與退縮,削弱了自己的心靈力量。 當今關於靈性的作品中,不難發現「行動世界」被描 繪成一個「自我意識」和「權力」的競技場,而「默觀世 界」則被想像成一個有「亮光」和「恩典」的境界。我常 見到這樣的說法:當我們退出行動生活,進入默觀祈禱, 就能找到「真我」這份至寶。但我很少聽說:在行動世界 中努力工作、創造、關懷,也可以找到這份至寶。 當代有關「何謂屬靈」的意象,容易使人重視內在尋 求,勝過外在行動;重靜默而輕聲音;重獨處而輕互動; 看重凝神、寧靜、平衡,輕視投身、活躍、奮鬥。若一個 人蒙召投入行動世界,上述意象就會剝奪他靈魂的權利, 因為這些意象很容易貶低行動活力的價值,不鼓勵我們隨 著這些活力邁向「整全」 (wholeness) 。 我願分享自己在這些意象和現實中的歷程點滴,因為 我知道也有人正走在相似的人生道路上。
我的心靈歷程 我生長在一個世俗社會的新教徒家庭裡,接受了一 整套「入世新教徒」的教育,預備在行動世界中佔有一席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0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31
之地;後來我也這麼做了─我成為一個公民、父親、作 家、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社群組織者。然而在這過程中 的某一刻,我開始害怕那個世界,怕它的種種要求、怕它 一再打擊我的勝任感和自尊心、怕它帶來失敗的威脅。由 於我愈來愈不清楚自己的行動生活有什麼意義,於是我 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我當時以為這會是一段離開行動世 界、轉入默觀世界的歷程,離開「所做」 (doing)帶來的 挑戰,轉入「所是」 (being)帶來的慰藉。一九六○年代 我正值弱冠之年,我的探索受到當時一股反主流文化的支 持,時下流行的口號包括: 「站住!別只顧著做!」 當然,我仍得繼續「做」才能存活,這是一個多層面 的任務。我有幸在梅頓的作品中找到遠比時下口號更有智 慧的引導。年輕時代的梅頓,曾經充滿行動生活的能量, 也充分活出這樣的能量,有時卻傷害了自己和其他人。梅 頓對自身的破壞性感到害怕,覺得上帝引導他轉向屬靈操 練和禮讚,於是在二十七歲之前進入「嚴規熙篤會」 的 修院;此後的二十七個年頭之中,梅頓始終致力於寫作探 討修院的經歷和喻象,對現代宗教的想像空間產生了巨大 影響。主要因著梅頓及其一眾詮釋者,修士的形象已成為
編按:「熙篤會」為天主教隱修會,嚴規熙篤會(Trappist)為其中較嚴 格的一支,會士終身守緘默,中文俗稱「啞巴會」或「緘口熙篤會」 。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1
2013/6/17 下午 03:14:53
032
行動 靈修學
一種公眾力量,可以跟當今行動主義時代的強大拉力相抗 衡。 就我當時的情況而言,修士形象的感召力量之強大, 使我不僅在腦海中思考、於寫作中談論,更需要在行動中 付諸實踐。幾年前,我曾與另外七個人(包括兩位有經驗 的修士)共同嘗試發展一種新型態的修院群體─是基督 教普世性的社群,不限男女、無論獨身已婚皆可參加,以 修院的規範來管理,但並非與世隔絕。這個社群一直持續 至今。但我加入將近三年後就退出了,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不是一個修士,而是一個行動者。 我這個人無法從「恒常」 、「凝神」 、「平靜」等修院 美德中,獲得蓬勃發展的生機。儘管我的生命很可能需要 這些素質,但這些字眼卻不足以標舉我最生氣勃勃、最能 與他人分享生命的時刻。在行動世界的活力和多樣性中, 我得以蓬勃發展。我重視自發性,勝過可預料性;重視精 力旺盛,多於秩序井然;重視內心的自由,勝過傳統的權 威;重視對話的挑戰,多於條例的指導;重視特立獨行, 勝過中規中矩。 當然,以上的一系列對比,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對 立的兩極,而是相反卻相合的悖論(paradox) ,我必須活 在兩極之間的創造性張力中。但實際情況是,若我向著有 時會被默觀式靈修貶低甚或否認的那一極靠近,我的行動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2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33
者心靈就會被激活,變得活躍有生氣起來。或許,我想朝 另一個方向而去的意圖,主要並非來自召命的意識,而是 出於一種對自身活力的恐懼,想要抑制那些能量。我雖然 需要避開始終潛伏於行動生活中的狂熱暴戾,卻更需要擁 抱上帝賜予我的能力天賦。我需要勘探行動生活的精神和 真相。 當我反思修院靈修在我個人生命中的限制,再回頭 去看梅頓的作品,不但沒有偏見,反而多了重新欣賞的眼 光。我現在覺得,梅頓的非凡之處,並不只是他有智慧選 擇修道院生活,阻遏自毀,更因為他有如此心志,在一個 有時定意要抑制行動活力的環境之中,蓄養他的行動活 力。深深吸引疲憊行動者的修院意象元素,諸如靜默、獨 處、隱姓埋名等等,其實並非梅頓的主要性格特點。如果 是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在此討論他的生平與思想了。梅頓 保存了行動者的活力,並與其時代精神深深相連。若非如 此,他絕不可能給爭取公義和平的運動帶來超越國界的影 響力,並成為行動世界中一大批尋道者的良師益友。 從各家傳記都可以看出,梅頓顯然竭力在修道院中保 持行動者的精神,也曾為此付出很大的個人代價。他不僅 經常與在位掌權的交戰,也與一長串很可能是生活張力所 造成的身體疾病交戰。我不懷疑梅頓的呼召就是作一名默 觀者,但他可能需要修院生活作為自我發展的襯底;他可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3
2013/6/17 下午 03:14:53
034
行動 靈修學
能需要修院精神與個人活力之間的張力,來幫他喚起真正 的自我。若是如此,也許我們當中有些人不只可以受教於 梅頓的修院靈修描寫,更可以在梅頓的個人心靈與修院生 活之間的張力中,找到在行動生活中修持靈性的線索。 至少,我個人就是在自己與隱修生活交會的張力之 中,學習良多。我與修士們共度的那段日子,帶給我應得 的沮喪與挫敗感。但過去的經歷富含許多線索,在此刻幫 助我理解行動生活的動力,以及行動生活可以承載的真理 精神。我對於隱修之路,以及在這條路上健步前行的人, 都心懷感激,想要再另外探索一些方法,來處理行動生活 的議題。
一場古老的拉鋸戰 行動生活與默觀生活之間的拔河戰,在西方世界已持 續很長一段時間了。雖然我不是歷史學家,而且本書的目 的也不在於學術分析,而是分享個人的理解領悟,但稍微 了解一下這方面的歷史,有助於我們明白自己在行動生活 中的位置。(註 1) 古代社會中,「默觀」比「行動」受重視。對於古代 人來說,「行動生活」只是一種滿足物質需求、維持家庭 生計的方式,而「默觀」則帶來超越的機會,可以與「理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4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35
想」或「上帝」連接結合。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 「哲學家君王」 ,這位哲王所統治的理想社會,在設計上就 是為了供養一個以反省思考為要務的菁英階層。在馬利亞 和馬大的故事裡,耶穌也反映了這古老的偏執,說沉思默 想的馬利亞,比她那位埋首家務俗事的姊姊,「選擇了更 好的福分」 (路加福音十 42)。基於此一偏執,教會和 大學成為西方文化中獨領風騷的體制,多少是因為在一個 只把「行動生活」當作老百姓謀生手段的世界中,教會和 大學庇護了「默觀生活」 。 然而,隨著航海探險時代和啟蒙運動到來,隨著科 學發展、工業革命和城市化,拔河的繩索被拉往另一個方 向,行動生活比靜思默觀更受重視。造成此一轉變的原因 似乎很明顯:有了科學技術工具,人們的行動就能大大超 越但求糊口謀生的目的。現在我們可以運用各種行動工具 來改變世界,創造我們自己的現實,留下歷史標記。知識 本身曾被當作求知的目的,如今則成了獲得權力的手段。 )成為通 對許多現代男女而言,「行動」 (而不是「默觀」 向個人德行、社會地位、甚至「救贖」的途徑。 如今,在某些社會場域,這場由來已久的拔河戰又開
編 按:作者在本書中使用的聖經經文,除了第七章「五餅二魚的神蹟」 之外,皆引自耶路撒冷聖經(JB) ,中文則依其英文直譯。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5
2013/6/17 下午 03:14:53
036
行動 靈修學
始往反方向運動,以回應佔主導地位的行動主義價值觀; 這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屬靈復興:在行動生活的混亂不安 中,重新尋求靜思默觀的價值觀。不難理解,為什麼會無 可避免地出現這樣的反作用。 「行動生活」似乎在二十世 紀的西方橫行無阻,我們的文化如此驕矜自負於行動的權 能,滿心想要征服和控制所見的一切,以至於我們變得愈 來愈不健康。對於認清了這種病症的人來說,恢復健康的 良方似乎就在於回歸「默觀」 。 但何必要繼續這由來已久的拉鋸戰呢?「默觀」和 「行動」其實不應該彼此為敵,而且,只要兩者拉鋸交 戰,我們內心也會有交戰。至少有兩種方式可望結束這種 敵對狀態。一是認識到「默觀」和「行動」並非矛盾的對 立面,而是構成一絕妙悖論的兩極,既可以相合、也應該 相合。我們將在第二章專門探討此一悖論。 結束拉鋸戰的第二種方式,就是承認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人生呼召。若一個人蒙召投入行動生活,處理隱修生活 的挑戰並不會帶給他多大益處,就像梅頓面對行動世界的 挑戰,收穫也不大。我們固然要敏於感應默觀與行動是相 反也相合的兩極,但也必須尊重自身召命所屬的那一極, 同時向另一極保持敞開,以免失去我們的身分認同、完整 人格、身心健康。 對於蒙召過行動生活的人來說,有些靈性修持會帶來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6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37
以下的危險。譬如說,有些禱告方式,似乎就是為了「捂 蓋子」 ,把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衝突內在化。但被抑制的能 量若涉及一個人的真相、本質,那蓋子就捂不住,一定會 炸開來。關於我們與上帝之間的基本關係,有些說法似乎 就是為了把我們置於外在權威之下,而不是鼓勵、培養上 帝已經賦予我們的能力。一個蒙召過行動生活的人,若努 力去服從這樣的帶領,結果可能就是慘遭貶抑扭曲。 我從自身的經歷知道,引發行動的生命能量可以載 舟也可以覆舟,需要有好的引導,我知道。然而,我仍然 非常欣賞和尊重那樣的能量,即使它造成的損害也令我心 痛。我相信,若要指出那些生命能量,其實就在指向永活 的上帝,而祂有許多名諱。我在對抗屬靈傳統中的某些部 分,與之較勁,這些傳統對於行動生活的生命能量心懷戒 懼,而非敬畏,將之想像為有待馴服的野馬,而不是從源 頭湧出、帶來生命的水流。這樣的靈修可能帶來貶抑感、 罪惡感,或許會起些許短期作用,刺激人去發現自我,在 靈性生活中卻沒有長期地位。蒙召投入行動生活的人,需 要發展一種不害怕行動生命力的靈性修持。 所有偉大屬靈傳統的核心信息都是「不要怕」 。更確 切地說,就是要相信生命是美好、值得信賴的。有鑑於 此,全情投入一種充滿生命的行動生活,包括這種生活帶 來的各種錯誤、痛苦(和喜樂) ,並不是重大的失敗。所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7
2013/6/17 下午 03:14:53
038
行動 靈修學
謂的失敗,乃是從蒙召的位置上害怕退縮,浪費了我們與 生俱來最寶貴的權利─ 體驗何謂「充滿生命、真正活 著」 (being alive) 。 喬瑟夫 • 坎伯 曾論及這與生俱來的權利,我覺得 他說的或許還不夠全面,但很有說服力:
據說我們都在追求人生的意義。但我不認為那 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我覺得我們是在追求一 種「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體驗,讓純粹生 理層面的人生體驗,與內心深處的「生命本質」 (being)和「實在」(reality)產生共鳴,好叫 我們實際感受到「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狂 喜。這才是最終的目的……(註 2) 我相信坎伯並不排斥「意義」的說法,正如他並未 堅持,惟有具體行動經驗才是發現何謂「充滿生命、真正 活著」的主要途徑。他是在含蓄地批評,某些靈性修持出 於害怕而退出生命,不願冒險採取具體行動,以免面對混 亂。有時我們追求井然有序的意義,是因為恐懼混亂無序 的生活,覺得有需要抑制坎伯說的那種擾亂人心的狂喜。 當我們用一層層屬靈含義把生命的基本力量覆蓋起來,把 「道成肉身」 (incarnation)掩埋在神學或任何其他意義體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8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39
系之下,我們就是在逃避、壓抑。 我認為,靈性追求的核心就是體驗「充滿生命、真 正活著的狂喜」 ,而且要容許這個體驗在發生的當下,把 我們轉化成生命的禮讚者、辯護者、捍衛者(坎伯未提到 這一點,是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 。 「充滿生命、真正活 著」的體驗切不可墮落成一種自我陶醉─若是這樣,它 就死了。 「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體驗是共享的、共有 的,可以回應他人和自身的現實和需要。對於有些人來 說,通向「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主要途徑,即所謂的 行動生活。我們需要一種靈性修持,來肯定、引導我們在 行動上的努力,使之與內心深處的「生命本質」和「實 在」產生共鳴,得以體現上帝在我們出生時即賦予我們的 生命力,為公義、和平、博愛的偉大工作效力。
行動生活是福也是禍 行動生活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本書探討的是其中三 個方面─工作、創造、關懷。三者並不互相排斥,反而 經常交織在一起,但最好還是能分別指出其主要特點。了
編按:喬瑟夫 • 坎伯(Joseph Campbell) ,美國學者、作家,當代神話學 研究領域的權威。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39
2013/6/17 下午 03:14:53
040
行動 靈修學
解每一種行動類型,知道各自有何不同之處,就更能識別 行動生活所引起的種種問題。 「工作」是受到外在需求驅使而採取的行動。我們工 作,因為需要糊口,因為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因為需要克 服困難或生存下去。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工作時就像 機器人一樣,完全受制於自身以外的因素;我們可以選擇 是否工作、何時工作、如何工作。但這裡說的「工作」 , 總是含有「需要」這個因素,並給這種形式的行動生活帶 來特有的困境。 相形之下,「創造」則更多來自內在選擇,而不是由 外在要求所驅動。一個行動若不是自由產生的,就不可能 有創意。在創造的行動中,我們想要的不是「解決」 、「成 功」 、「生存」 ,而是孕育一個新事物,希望自己暫且不那 麼像「受造物」 ,而更像「造物者」 。若說「工作」多少表 示我們受這世界奴役,「創造」則或多或少顯示了我們如 何超越這世界,而此一事實也帶來了創造的困境。 「關懷」也是自由選擇的行動。但關懷的目標不是孕 育新的事物,而是養育、保護、引導、醫治、鼓舞既有的 生命。關懷背後的力量是對他人的憐憫─因為知道他人 與我們本身的命運息息相關,大家休戚與共,就更激發出 這種憐憫情懷。有個人形式的關懷,比方說,安慰一位悲 傷的友人。但我們也可以利用在政治、經濟上爭取公義的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40
2013/6/17 下午 03:14:53
第一章/行動靈修學 041
行動來表達關懷,為受壓迫的陌生人發聲。他們受到壓 迫,也會削弱我們所有人的力量。 在這些定義中,要記得以下兩點。第一,這三種行動 方式既彼此相連,也各自獨立(在本書中常一起出現) 。 工作可以是有創意的,創意也可以用於關懷,而關懷也可 以是一種工作素質。 第二,雖然這些定義可能顯得縹緲抽象,但請記得, 行動生活是具體切實的生活,是日常生活,只因司空見 慣,大家幾乎不大察覺。我們工作的地點,就在辦公室、 農場、或家裡。創造的行動,從蒔花種草、養兒育女,到 提筆寫詩,無所不包。探訪一位患病的鄰居,或為爭取和 平而遊行,都是在表達我們的關懷。無論什麼形式,大多 數人都日復一日地參與行動生活。 但對於我、我認識的許多人而言,這些平凡的活動 卻承載著祝福與詛咒的不凡混合。祝福是顯而易見的,尤 其是在我們喪失了做這些普通事的機會或能力的時候。行 動生活令我們得以發現自我和周遭的世界,試驗並擴展自 己的能力,與其他生命互通相連,共創一個共有共享的現 實。凡是曾經做好一項工作、完成一件美的創作、或付出 時間精力追求公義的人,都能體會到行動的喜悅。若奪去 工作、創造、關懷的機會(我們的社會逼太多人失去這樣 的機會) ,等於剝奪了一個人覺得自己全然像人的機會。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41
2013/6/17 下午 03:14:54
章名頁.indd 3
13/6/17 上午10:15
章名頁.indd 4
13/6/17 上午10:15
048
行動 靈修學
兩下的整合 「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驅動力,體現於兩種不可 分割的基本形式─行動與默觀。我們或許以為二者是兩 種相反的狀態,但它們在根源上本為一,都為了同一個目 的─禮讚「生命」這份天賜的禮物。若想結束二者之間 的拉鋸戰,弄懂二者之間極其重要的關聯,就必須放下一 般的邏輯,欣然接受物理學家玻爾 的洞見: 「一個正確 說法的反面,是一個錯誤說法;但一個深刻真理的反面, 可以是另一個深刻真理。」(註 1) 與 其 說 「 默 觀 與 行 動 」, 倒 不 如 說 「 默 觀 兼 行 動 」 (contemplation-and-action)─任一方都不能沒有對方而 單獨存在。當我們無法把這兩極合在一起,當我們拋棄了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48
2013/6/17 下午 03:14:54
第二章/行動與默觀 049
二者之間的創造性張力,這兩端就分崩離析,各自陷入 瘋狂。這也是「默觀兼行動」在這個「非此即彼,必擇其 一」的文化中常遇到的情況。 「行動」一發不可收拾,狂 亂甚至暴戾地要把一己的意志強加於世界,至不濟也要在 劣境中掙扎求生。 「默觀」則飛向逃避主義,退出世界, 遁入一個虛幻的極樂境地。 有些人在生命中處理這兩極的關係時,會呈現出一種 三階段局面:從「截然分開」開始,經過「輪番交替」 , 有時可達至「整合」 。許多人的起點都是「截然分開」 ,在 這階段我們覺得自己被迫在默觀生活和行動生活之間作一 個選擇。因為我們的文化趨於重行動而輕默觀,一開始的 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一種可能變得狂亂、令自己身心交 瘁的行動生活。 當我們覺得筋疲力竭,實在難以為繼,就會轉入「輪 番交替」階段,也可說是採取「休假」的辦法。被太多活 動弄得疲憊不堪時,就用一小段假期來消除疲勞,然後重 新投入行動之中;等到又覺得筋疲力盡,就再休假養精蓄 銳,好再一次耗損自己─不斷這樣周而復始。
編 按:玻爾(Neils
Bohr),丹麥物理學家,提出原子結構的「波耳模
型」,與解釋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影 響深遠。於一九二二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49
2013/6/17 下午 03:14:54
050
行動 靈修學
「輪番交替」固然比「截然分開」好,但兩個階段都 反映了一種錯誤觀念,以為「默觀」和「行動」是互不相 容的生活方式。從「截然分開」進到「輪番交替」 ,或許 能防止我們落入無法挽回的耗盡,但並沒有讓這兩極產生 互動,為兩種生活方式帶來裨益。我們的行動生活依舊煩 亂暴戾,沒有受到默觀的潛移默化;我們的默觀生活依舊 逃避遁世,沒有受到行動的影響轉化。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長期活在「輪番交替」階段,但 有些人,至少有的時候,會進到第三階段的「整合」 ,突 破表面的矛盾相悖。我們若能多多了解「整合」是怎麼發 生的,或許更有希望達至這階段。有些人能進到這階段, 是因為他們聰明有智慧。然而更多時候,這樣的突破發生 在那些投入行動太深,連休假都無法讓他們喘口氣的人身 上。他們陷入極度疲憊的地步,以至於不得不撒手,放棄 一切管理、指揮、掌控生活的努力。由於被迫要超越、被 迫不再靠自我意識與意志力而活,結果發現自己落入了相 反卻相合的支撐力量中。 在「整合」階段,我們認識到「默觀兼行動」深深彼 此交纏,凡是與其中一方有關的特點,也都能在另一方的 核心內找到─就像中國的太極兩儀圖,白色中有黑點, 黑色中有白點;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行動」不再只是 一段由此至彼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默觀活動,是我們發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0
2013/6/17 下午 03:14:54
第二章/行動與默觀 051
現內在真相(inner truth)的途徑。 「默觀」也不再只是把 世間煩擾拋諸腦後的奢侈享受,而是改變心靈意識的方 式,對世界的影響作用可能勝過策略性的行動。 「默觀兼 行動」在根源上是融合一致的,其根源就在我們不斷追求 全然「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本能中。 要全然充滿生命地活著,就要行動。行動能力,正 是活人與死人最明顯的差別。但「行動」不只是有動作而 已,還涉及了表達、發現、重塑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我所 理解的「行動」 ,就是任何一種足以同其他生命和聖靈共 創現實的方式。藉著行動,我們或多或少表達了也認識了 自己是誰、現存的或想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行動就像聖 禮,是無形之靈的可見之狀,是內在力量的外在表現。然 而當我們有所行動,我們不僅表達出自己內在的東西,參 與塑造這個世界,同時也接受了自己以外的東西,重新塑 造內在的自我。當我們有所行動,世界也以行動回應,使 我們和世界一起共同被造。 要全然充滿生命地活著,就要默觀。這裡說的「默 觀」並不是指某種特殊的操練技巧,像盤腿打坐、口誦真 言等等。其實我覺得,著迷於默觀技巧,正反映出技術的 傲慢,而非聖靈的謙卑。我所理解的「默觀」 ,就是任何 一種足以揭露「冒充真實之假象」 、顯明「被掩蔽之真實」 的方式。 「全然充滿生命」所受到的最大威脅,就是自我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1
2013/6/17 下午 03:14:54
052
行動 靈修學
意識和文化玩弄的障眼法,叫我們看不見事物的本相。每 當我們發現自己原來被魔術師矇騙,並瞥見戲法背後的真 相,默觀就發生了。無論是愉快的真相還是難堪的真相, 都會激活我們的生命,使之有生氣。 如此定義之後,就很容易理解「默觀兼行動」不是各 自獨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當我們以一種穿透 假象、更趨近現實的方式行動,這行動就是默觀性的。比 方說,我想到約翰 • 格里芬(John Howard Griffin) ,他 是白人,卻在一九五○年代用化學藥物染黑自己的皮膚, 化妝成黑人來往於美國南方,親身體驗黑人的生活。(註 2) 他的冒險行動戳穿了美國黑白平等的假象,觸及種族岐視 的現實─比有些人在禱告中所做的更明確真切。 同樣地,「默觀」也可以成為一種行動方式,一種表 達、發現、再造的舉動。比方說,我想到梅頓。一九五○ 年至六○年間,這位修士大多坐在美國肯塔基州鄉下一間 修道院裡禱告。到了一九五○年代末,他開始撰文談論即 將震撼整個美國社會的種族大衝突;當時一位著名的城市 行動主義者抨擊梅頓的預言太過大言不慚,說: 「逃避現 實的修士,竟敢對我們這些在城市裡爭取公義的人指手劃 腳,說我們做的會失敗?」若干年後,這位憤憤不平的批 評者公開向梅頓道歉,承認修士默觀的眼光比積極行動分 子更深入,看透了種族歧視的問題。(註 3)雖然梅頓從未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2
2013/6/17 下午 03:14:54
第二章/行動與默觀 053
走上街頭示威,也從未正式參政,他的默觀卻對二十世紀 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不會採取約翰 • 格里芬那樣戲 劇性的行動,也不像梅頓那樣潛心默觀。但重點不在於 此。按正確的理解,默觀和行動都是一般日常生活的標 準配備。 「默觀式行動」可以是養小孩、做木工、分送信 件、經營公司、操作電腦、志願賑濟饑民、或寫一本書。 「行動式默觀」可以表現為眺望窗外、讀一本書、深入思 考、甚或哀悼追思。無論我們採取什麼行動,都有助於表 達並塑造自己的心靈和周遭的世界。無論我們進行怎樣的 默觀,都有助於看清面紗背後的真實。默觀和行動並非少 數行家大師的特技專長,而是人類生命的經紗與緯紗,縱 橫交錯,織成了我們如今與未來的身分。 若把這一整片布料拆開來探究,恐怕會破壞了某種我 們永遠無法重織的美。但因本書大部分內容要借助故事和 詩文,來展示「默觀兼行動」織就的整片布料,所以需要 在本章先分別觀察一下其中的經線和緯線。關於「默觀」 和「行動」這兩個詞,有那麼多誤解,要切實活出兩者, 又有那麼多障礙,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分別審視一番。審視 的過程中,我希望自己不是那種把一整幅織錦拆成零碎線 頭的人,而是當一名織工,預備好了,坐在織布機前開始 編織─同時也被織進去。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3
2013/6/17 下午 03:14:54
054
行動 靈修學
行動的性質 如果你失業了,或被迫做錢少又不受重視的工作; 如果你年紀輕輕,前途茫茫,或是不開心地退休了,那麼 你最不願意聽人提起的問題可能就是: 「您在哪裡高就?」 如果你沒有心理準備,不曾思考自己的處境並找到一個立 足點,這簡單的問題就會在你腳下劈開一個深坑,引起防 衛機制的強烈反彈。為什麼會如此呢? 有一種解釋是,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有職業才能衣食 無憂,若沒法說明自己在做什麼,腳下就會裂開經濟危機 的深坑。但這不能解釋,為什麼那些實際上並沒有經濟顧 慮的人,也會感到腳下出現個大洞?為什麼有些在家操持 的人,儘管配偶在外有豐厚收入,被問起同樣的問題時, 依然覺得不自在? 另一種解釋是,我們是社會人,需要在世上的工作中 找到有意義的位置。很少人願意處於社會邊緣,而向核心 移動的方式,就是擁有一份名利雙收的工作。但這種解釋 同樣無法回答某些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從顯赫職位上退下 來,已不需再證明什麼,卻在「風光歲月」過去後,仍感 到空虛,仍需要重提當年勇?或反過來說,為什麼有些無 依無靠、沒有機會進入圈內核心的人,卻比許多有錢又有 人脈的人活得更起勁?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4
2013/6/17 下午 03:14:54
第二章/行動與默觀 055
無法回答「您在哪裡高就?」的問題時,有些人會感 到一種本能的恐懼,或許來自於內心深處的無意識直覺, 覺得沒有行動、無所作為,就是一種死亡的標誌。當我們 不「做些什麼」 ,就被迫想起自己必朽必死的命運,覺得 「沒有活動」就是一種正在死去的狀態。而我們有所行動 時,就可以告訴世界、告訴自己說:我是活的,正在產生 作用、造成影響。甚至,藉著行動,我們想像自己可以留 下一點什麼,或許是某種能令自己不朽的標記。養育一個 孩子、建立一間機構、寫一本書的行動,可能懷著無聲的 願望,想讓必死的生命以某種方式挑戰死亡的關卡。 這時候,我們往往會聽見一個發自傳統智慧的聲音, 警告道:當心!這是自負、驕傲、愚昧在作祟,竟想藉著 行動來逃過一死!那聲音告訴我們說:人必須接受死亡, 接受生命的有限,不要白費力氣建造空中樓閣,無論我們 如何竭力追求不朽,死亡必將我們所有的作為一掃而空。 以上的勸告固然有智慧,但也有危險,就是造成一種 消極心態,拖累自己和世界的發展,令我們在未死之前已 開始死去。狄倫 • 湯馬斯 說過一句有矯正力量的話:
編 按:狄倫 • 湯馬斯(Dylan
Thomas),英國威爾斯詩人與作家,詩作
注重韻律,善用譬喻與意象。文中所引的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為其名句。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5
2013/6/17 下午 03:14:54
056
行動 靈修學
「不要溫馴地進入那道晚安的夜」 。(註 4)我們固然不可自 欺,以為可以超越死亡達到不朽,卻也需要自由地行動, 有時甚至要勇敢地行動,表達自我,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天 賦。每個人都有權利,甚至有義務要爭取自我表達,不是 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是為了造福他人,因為這就是我們受 造的目的。行動,甚至包括挑戰死亡的行動,乃是要求這 份權利的方式。有些人因好大喜功而行動,固然可悲,更 可悲的是,有些人因故喪失或被剝奪了大力行動的機會, 他們極度缺乏自己的意識─在行動生活中宣告並發現自 己的「本真」 (one’s own truth)而產生的意識。 人的行動,往往帶有驕傲的問題。想把自我意識的安 排(ego-designs)強加於一項計畫、一個孩子、一位同工 身上時,便會流露出那種驕傲。有時,膨脹的自我意識會 給「行動」火上加油;不僅如此,「行動」也可能導致自 我意識膨脹。但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對於個人和團體的 (甚至包括陷入自 健康來說,是絕對必要的。而「行動」 我中心的行動) ,就是健康發展的主要源頭。 隨著驕傲行動而來的,往往是跌倒。但是,若為了避 免跌倒而退出行動,可就大大錯了。當我們在自我膨脹和 自己洩氣的循環中受苦,就會明白,這種循環是人生之旅 的一大引擎,也是人類心靈的良師益友。 簡而言之,行動是要冒險的。當我們退出行動,往往
Q412校園-行動靈修學-四校.indd 56
2013/6/17 下午 03: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