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69書衣.indd 1
2014/4/23 上午11:02
目錄頁.indd 10
2014/4/24 下午2:05
目錄頁.indd 11
2014/4/24 下午2:05
目錄頁.indd 12
2014/4/24 下午2:05
章名頁.indd 1
2014/4/22 下午4:41
我們對事物的危險邊緣滿懷興趣。 羅勃特.白朗寧(Robert Browning) 《布勞葛蘭主教的致歉》(Bishop Blougram's Apology )
摩西對他說:「……但願耶和華的人民都是先知! 但願耶和華把祂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民數記十一章 29 節
章名頁.indd 2
2014/4/22 下午4:41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07
久前,兒子問我能否將我致力活出基督信仰的基本
不
信念寫下來,這本書就是對他的要求所作的回應。
我將多年來與自己的內在辯證加以整理,寫成了六章,並 以辯證的方式分成三部分: 「向基督教信仰提出回應」 (這 份信仰是隱藏的,卻也是公開的) 、 「挑戰我們的文化」 (大 眾文化的本質趨近超現實,卻必須讓它在個人層面上獲得 真實性) ,以及「堅持所信」 (包含以群體的共同表現,以 及個人為單位的傳遞)。另外,各篇文章當中又包含了內 部的辯證,像是諸如此類的例子:信心是隱藏的,但絕不 是隱蔽的;是關乎個人的,但絕不是利己的。
為何使用對話形式寫作? 我們所處的後現代社會對獨白(monologue)十分反 感,因為一談到獨白,就會負面地聯想到意識形態。過去 一百年來出現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法西斯主義等一 連串的「主義」,已將所有探討人類處境的觀點和看法, 完全剷平為一種絕對的社會準則;如今,這些準則變為基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7
2014/4/17 上午 09:07:44
008
喜樂流放者
要主義、自由主義,甚至是世俗主義。個人概念的興起, 加上潮流從菁英文化轉變成大眾文化(其實應稱作流行 文化),鼓勵人人皆可發聲,大家都能提出主張和回應彼 此。今日的家庭,已不再奉行那句古言:「小孩子有耳無 口。」 即便是書籍的作家,也不再是惟一的溝通管道。身為 讀者的你從一本書讀到的,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因 為你的閱讀過程,會藉由自身經驗與人際關係作出篩檢和過 濾。閱讀這件事向來都是如此;然而,今日讀者的個人主 義更勝以往。我們都會對真相豎起防禦,只選擇自己想要 聽、想要讀、想知道的部分,而將不想接收的都擋在外面。 因此,讓我們表達自己看法與價值觀的方式,便是透 過對話—與他人的對話,以及與自己內心的對話。作為 社會的一分子,若沒有在共同生活中彼此對話,我們無法 成為一個人。婚姻生活正是如此,內人麗塔向來排斥只憑 表面來觀看事物—尤其是我沒有證據的想法!對話其實 就是參與在討論中,目的是要提倡及深化你我共同生活中 的個人面向,即使彼此抱持不同的觀點。 辯證的形式讓我們看見真理的多重面向。我們好比約 伯,必須時常拒絕接受世俗智慧的愚蠢迂腐,自以為知道 神做事的方法。周遭文化早已起了劇烈改變,教師與牧師 已經無法站在權威的立場作單向溝通了,而一般教會的講 台卻還是充斥著那樣概而論之的陳年老套。因此,我認為 有必要運用辯證法,讓我個人的經驗和別人的經驗互相交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8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09
流,也驗證它們的確實性(若欲更加了解,請參考附錄關 於辯證法的延伸閱讀) 。
基督徒生命的逆向辯證 真實的基督信仰應當是愈來愈反文化的。我們可能 必須放掉事業、某些朋友,甚至是我們的自由,才能忠於 神的靈放在我們裡面的那些信念。透過基督信仰的逆向辯 證(inverse dialectic) ,我們不斷被提醒,在這世上我們是異鄉 人,是客旅,所追求的是那將臨到的天地。正因為與這世 界對立,我們才算與天國同調共鳴。我們擁有另一個更美 的家,一個更榮耀的命定,也因此,我們是喜樂的流放者。 我們多半並不缺乏信仰的知識,而是欠缺一份靈 性的決心,打從心底定意不計個人後果,將已知的真理 實踐出來。真理乃生死攸關之事— 我們願意為之生或 為之死的事。真理若不活出來,還能如何表達?難道 真理像個虛無的概念,四處漂浮?誠如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所見,攤在眾人眼前的基督信仰,有一大部 分僅是「詩」 ( 「真實」被轉為「想像」 ) ;但是,真正的基 督教,卻是將「可能之事」轉為「真實」。這就是先知的 角色—挑戰、呼召我們順從神的話。這就是基督徒生命 是假設語句(subjunctive)的原因。我們若要進入直述語 氣(indicative)或是先知式的真實生命,就必須讓自己的 感覺和慾望得著真正的改變,更確切地說,要得著救贖。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9
2014/4/17 上午 09:07:44
010
喜樂流放者
摩西的話常迴盪我耳際: 「惟願耶和華的人民都是先知!」 (民十一 29,新譯本) 因此,逆向辯證並非只是叫我們互相辯論,而是神 與我們辯論,如同約伯到最後不得不承認的。此外,逆向 辯證不單是要明白信仰,也要在各個日常人際關係的變化 中,將信仰活出來。思索與生活、了解與行動、詩詞與預 言、現世和永恆—這些不平靜的張力,在在顯示出「成 為基督徒」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單單表明個人信念與 原則是不夠的;倘若我們只是對信仰進行思考,對原則作 出認知上的主張,都還是被關在諾斯底或笛卡兒的思想鐵 牢裡。 誠如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所理解,真正對 神的情感是恩典的情感,因為這是聖靈放在我們心中的。 在愛德華茲所面對的宗教復興時期,許多情緒化的流露 儘管不過是心理上的宣洩,卻也被歸為神的動工。同樣 地,當我們談論所持守的信念和原則,都是神藉由祂的真 道和聖靈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既不能自己創造,也不 是我們天生願意領受的。事實上,基督教跟柏拉圖主義 (Platonism)明顯對比之處,就在於我們無法假設真理就 在心裡,能隨時藉由言語揭露;而是惟當神的靈將真理放 在我們心中,我們才能將之表達出來。 同樣地,不是我們自稱基督徒,神就會將這些信念與 原則加給我們,而是隨著祂按每個人的名字呼召我們,才 會逐漸培養出來。這過程的代價是經歷到孤獨,因為在神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0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11
面前,我們完全是獨自一人。與神的關係起初並不會使我 們與他人聯合,反倒會將我們各自區分開來。故此,只有 當我們愈「在基督裡」,才愈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我們個 人的獨特性被捲進上帝愛的真實當中;而惟當基督徒找到 真實的自我,才得與眾信徒呈現相交之美。我們愈有把握 自己在基督裡,就愈能果決地按真理去行事。我們的獨特 性和聖潔生命的長成,是相伴相隨的。另一方面,倘若我 們愈不理解自己在基督裡的獨特身分,就會變得愈裹足不 前、妥協讓步、見識淺薄,也愈會接受大眾流行的共識, 以跟隨群眾為滿足,追隨別人的做法,照著傳統道德的規 範行事。
成為喜樂的流放者是神的恩賜 基督徒發現自己逐漸被世俗人文主義掃到邊緣去了, 但是流放的主題向來是神百姓的真實景況,「我們在這裡 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來十三 14) 。然 而,即使獨特必會帶來孤單,孤單卻使我們騰出生命的空 間給神。基督徒必對喜樂有著獨特的經驗,因為誠如詩人 所說,在神面前有滿足的喜樂(詩十六 11) 。這份從個人 救恩領受的喜樂,是群眾沒有辦法給予的財產與禮物。有 時候,這份喜樂正如盲人牧師馬德勝(George Matheson) 於聖詩〈偉大的愛〉 (O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所 寫的,是「痛苦時臨到我心之樂」(joy that seekest me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1
2014/4/17 上午 09:07:44
012
喜樂流放者
through pain) ;不是逆來順受,而是靈魂的順服和擴張; 神的愛使我們的心靈平靜安穩,甚至是苦難都無法動搖。 只有當我們把與基督一同受苦視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才有 可能經歷這份喜樂。 真正的喜樂絕對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為喜樂是一 種與人分享的真實社會經驗。如同耶穌在失錢、失羊和浪 子的比喻中所描述的,失而復得的經驗使人歡欣雀躍。喜 樂所散發出的健康氣息,能使他人靈裡雀躍。喜樂與快樂 (happiness)之間的不同,在於喜樂是透過經歷神的愛而 體會到的超然狀態,而快樂比較像是因著環境變化而產生 的內在反應。前者會帶來生命的改變,後者則變幻無常。 但是,如同愛與平安一樣,喜樂終極上也是一種難以 言說的臨在,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予以化約。偉大的神學家 巴特(Karl Barth)指出: 人生的起點奠基於一項事實:生命在時間中不斷行 進—在某些特殊的想法、心願、關係、義務與期待的引 導之下,為了渴想宏大、渺小、新穎、長遠的目標而不斷 努力。當這些片刻起伏偶有中止,就會生發喜樂。只要人 在這些片刻中主觀(而非客觀)地感到極深的滿足,就能 體會如此的經歷。1 換言之,喜樂的經驗就像浪子回家,那是一種為了神 的榮耀,而在我們被造與重新被造的目的中,得到滿足的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2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13
經歷。在豬圈中,痛苦注視著我們;在回家路上,喜樂凝 望父神的愛。只要我們照著神的心意實現人生,就會感到 喜樂;不論到了人生旅程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會停下腳步 來享受這份喜樂,以致能重新得力,繼續往前。喜樂的經 驗能判別我們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往人生的最高目標前 進。喜樂是對神的愛懷著期盼。倘若我們對神毫無盼望, 就會封閉自己,拒絕喜樂湧入。 倘若我們不願悔改,就會變得像守財奴(Scrooge, 編按:世界名著《小氣財神》〔 A Christmas Carol 〕中主 角名字)一樣,將喜樂趕出家門,自己守著生命的寒冬。 惟有當我們悔改— 意識到愛的存在— 才會掉轉旅程 的方向,進入生命的夏日。我們可以用款待的態度和親 切的舉動,來創造喜樂的機會。正如電影《芭比的盛宴》 ( Babette’s Feast )所描寫的那樣,款待的善舉是如此美 好。一如我所認識的一位朋友,喜歡將瓷盤送給基督徒夫 婦,便奮力在大城市中提倡款待的舉動,在黑暗之處點亮 蠟燭。安息日也是慶祝從主所領受喜樂的一大機會。以色 列人的宗教生活包含許多節慶,而基督教群體也持續充滿 著過節的喜樂。喜樂的確是從神而來的真實社會經驗;我 們必須將它分享出去,實踐關於它的格言:「和我一同歡 喜快樂吧。」 真實的喜樂也會將公義表明出來。一旦喪失個人誠 信,必會失去喜樂。犧牲良知而要獲得喜樂,根本是辦不 到。終極而言,我們所慶賀的是對神的敬畏,以及祂藉話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3
2014/4/17 上午 09:07:44
014
喜樂流放者
語向我們和鄰舍表明的福祉安康。惟有神所喜悅的事,才 會讓我們體會真實的喜樂。此外,真實的喜樂也是效法基 督,因為父神早已宣告: 「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路 三 22) 。父神曉得聖子將透過承受苦難,使祂得著完全的 榮耀,而耶穌為門徒禱告時,亦是這麼說的:「叫他們心 裡充滿我的喜樂」 (約十七 13) 。相較於我們自怨自艾、不 肯捨己的生命,耶穌的禱告內容真是令人驚嘆。我們確實 需要像德國敬虔主義者(Pietist)葛哈特(Paul Gerhardt) 的聖詩,來啟發、責備我們:「我的心哪,你要前進!尋 求喜樂!」而這份喜樂的根基,就是背起我們的十字架, 在耶穌的愛裡跟隨祂。 故此,我們所期盼的喜樂是屬於終末的永恆喜樂。 永恆的喜樂以各種徵兆出現在世上,讓人驚鴻一瞥,以致 我們對於現世的生活,時感不安與不滿—只因天堂才是 我們的終局。喜樂是一種新的存在方式,新的自我奉獻方 式,使我們舉目望向永恆,領受超越世俗事物的眼光,並 且因著神的緣故而樂意接受苦難的操練。只要我們藉著聖 靈住在父神和聖子的裡面,就會使耶穌的禱告得著滿足: 「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 足」 (約十五 11) 。你我雖然未曾見過耶穌基督,但是正如 使徒彼得所言,因為我們信靠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 榮光的大喜樂」 (彼前一 8) 。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4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15
活在事物的危險邊緣 但是,我們仍然活在這世上,在事物的危險邊緣中生 活著。我從以祿(Jacques Ellul)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著作 《神國度的同在》 (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2 學到了一 件事:神的臨在所帶來的活力,能進入文化的各個層面。 從前的我只想逃離一些世俗的禁忌,但那本書讓我淺薄的 心態有了轉變—渴望以救贖的態度去面對世界的問題。 我們的主曾禱告說,不求天父叫我們離開世界,只求祂保 守我們活在其中。如果基督徒不參與這個世界,世界的未 來就必黯淡渺茫。身為清醒的守望者,我們所切望的並非 「解決方案」 ,而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更新生命。如此,我們 才能將神臨在的新信息呈現出來。倘若我們對基督徒世界 觀(Christian Worldview)的省思只有理論的層面,就會 對這個罪惡世界所充滿的混亂、矛盾和不確定輕描淡寫。 合宜的心態是要了解,我們活在一個包羅萬象、滿有生 命,同時又充滿無數驚喜,以及顯而易見矛盾的世界裡。 當詩人白朗寧提到「事物的危險邊緣」,他所指的是 一種由矛盾而來的恐懼,讓人無法理解的人和情境,好 比:「誠實的竊賊、溫柔的殺手、迷信的無神論者」這樣 的用語—除此之外,或許我們還能加上「受歡迎的基督 徒」。功利主義哲學家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和白 朗寧生在同樣的時代,有句俏皮話是這麼形容他的:「他 總是無法分辨哪種衝突純粹只是衝突,而哪種衝突則是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5
2014/4/17 上午 09:07:44
016
喜樂流放者
深入挖掘真理的媒介」 3。西季威克的恐懼表明了理論家 (ideologue)的立場,擔心一旦傳統思想出現任何崩解, 就會像水壩出現裂痕一般;而帶有危險的新觀念,也會像 洪水把世界淹沒。也許正因擔心引爆這類的革命,各種 「主義」才應運而生;正如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對法 國大革命仍然記憶猶新。 我們如今面對的情況與當年的法國大革命十分類似。 後現代主義帶來懷疑主義的狂潮,讓我們心裡充滿恐懼, 而此種觀點對神抱持的反叛態度,確實遠遠超乎了十八世 紀末的情境。因此,今日的基督徒遊走於狹窄的邊緣;一 邊是過分嚴苛的信仰空論,一邊是本質上接近虛無主義的 懷疑論。儘管如此,這些當代文化的挑戰仍有正面的價 值,因為它促使我們用全新的方式,將福音的真實果效呈 現出來。 對虔誠的信徒來說,要嚴格遵行真理並同時保有彈 性,向來都不容易。不過,一般掛名的基督徒,像是白朗 寧和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卻將聖徒和英雄混為一 談,為基督教添上英雄式的想像,並且對其進程抱持天真 的樂觀態度。 4 在今天,任何與主流文化唱反調的批評, 都不會受歡迎,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我們膽敢批評現今 流行的大眾宗教,必然會持續活在「事物的危險邊緣」; 因為當代北美流行宗教懷抱的「積極」態度,或許遠比維 多利亞時期的英國還要來的不切實際。 那麼,活在事物危險邊緣的我們,還有什麼好倚靠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6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17
的呢?但丁(Dante)靠的是貝德莉絲(Beatrice),白朗 寧靠的是伊麗莎白(Elizabeth Barret),而馬修.安諾德 (Matthew Arnold)靠的是瑪格麗特(Maguerite) ,他在詩 作《多佛海灘》 (Dover Beach)中描述了「信心之海」 (the sea of faith)退潮的情景,為著沒有留下一點確信、一點 平安,也沒有留下一點痛苦的慰藉而喟嘆感傷。詩人只好 如此回應:「喔,愛情,讓我們互相真實以待吧!」這意 謂如果你陷入了懷疑,那麼墜入情網便是你的解藥。甚至 更好的是,女人的愛將引你進入上帝的愛。個人而言,能 與心愛的麗塔共渡超過半世紀的婚姻,我真是何等有福。 或許人的愛與神的愛之間的分際能化作橋樑,幫助我們跨 越心理的懷疑,踏出信心的步伐。 在今日的社會裡,由於兩性關係與性別的議題混淆不 清,離婚率居高不下,許多基督徒被迫活在各種不同事物 的危險邊緣。一旦人們要求男女本質在公共生活中被視為 平等,卻拒絕以聖經的概念來補全,這份要求就會轉變成 極權主義,並且逐漸形塑成為獨一的信念:「為了你/妳 自己而活」。當我們被迫活在倚靠自己的狹小邊緣之處, 全然仰賴孤立的自我,設法在具有功用的身分底下活出自 信,很快就會掉入絕望的深淵之中。我們會發現「自我」 真是捉摸不定,就像易卜生(Henrik Ibsen)在劇作《皮 爾金》 (Peer Gynt)提出的問題: 「我是誰?哪個才是我真 正的自我?」仍是今日一再聽到的問題。假如我們作「自 己」的隱密公式被揭露出來,又如氣球一般被刺破,我們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7
2014/4/17 上午 09:07:44
018
喜樂流放者
會否落入自己的萬丈深淵、永劫不復?我們會不會因此 活得厭倦(喜樂的對立面),進而接受一個不經查驗、片 面、毫無意義的生命價值?或是我們會從睡夢中醒來,設 法重建另一種答案? 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的嚴重分裂狀態,以及隨著冷戰而 升的末世恐懼,使得許多人的生活如同蒙太奇(montage) 一般間斷跳接。他們不斷變換頻道,對時間毫無連續感, 只對片段而零碎、無關緊要的經歷有所認知,並且認為 「歷史」已是個古早的概念。當今文學界掀起了一波為作 家立傳的復興浪潮(有些傳記誠屬佳作),或許這跡象正 反映出一件事:世人需要延續文化的生命,以及建構一 個彼此聚合的環境,即便這些事物早已不復存在。各種標 準與傳統已然崩解,叫人以為終生的命運就是為了追求金 錢,而不是認真發展道德情操。 這段不算悠久的過往似乎成了一條鴻溝,阻斷了我 們與早先歷史的關聯。誠如小說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所言: 「廣島、貝爾森和達郝集中營超越了我們 所能想像……那些經驗好似太空中的黑洞,沒有一樣東 西能從那裡面出來,告訴我們裡面的模樣。……我們站在 歷史的鴻溝、文學的有限之前。」 5 看來,新的創作類型 和文學實驗必將形成:文學故事、個人故事、歷史敘事、 詩學想像、意義、神話和新聞報導—這些東西之所以存 在,是為了說服我們相信,現實與太空中的黑洞,還有一 段距離。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8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19
如此這般停駐在未知和不確定陰影下的生活,毫無 疑問我們正是危險地活在事物的邊緣。這樣的生活似乎更 適合用來套用在英雄,而非聖徒身上。因為我們想到英 雄,總是會想到危難;而換作聖徒,則不外乎聯想到喜樂 平安的心靈。但是,知道自己是罪人的基督徒,絕對不會 把自己當作英雄!天主教小說家格蕾安.葛林(Graham Greene)曾經嘗試創作出一些擁有缺點的理想性人物。或 許他這麼做,是為了描寫我們自幼所養成心懷二主的態 度。 6 而當現今文化對於「基督徒領導力」的追求,也很 可能表示我們正在從事一種虛偽的舉動—努力將基督教 信仰變成一種英雄事業。 不過,以懺悔錄的形式(confession)來寫作,同樣 也是活在危險事物的邊緣。我在寫作過程中,必須衡量哪 些事情應該藏在心底、交託給神,而哪些事情可以公諸 於世、激勵別人。我們不妨將人生看作樂譜,用心體會艾 爾加(Edward Elga)在作品〈老者之夢〉 (The Dream of Gerontius)中註腳寫下的文字:「這是我所見所聞;這就 是我!」同樣地,當我們譜出信仰之歌,亦可如此告白: 「這是我的過往人生;而我正成為這樣的人。」
文學作品的勸說意涵 正如你將在以下各篇文章所讀到的,我認為偉大的文 學作品可以擴張我們對人類處境的視野。根據沃納.傑格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19
2014/4/17 上午 09:07:44
020
喜樂流放者
(Werner Jaeger)的觀點,惟獨藝術的表達「具備教化影 響力的兩大要素—普世的意義,以及當下的感染力」 。7 希臘人相信藝術作品擁有「領導心靈」 (psychagogia)的 力量,能將崇高的光明,象徵超越的存在次序表達出來。 儘管文學藝術絲毫不能減損聖經基本和獨特的重要性,但 是極端高舉聖經權威的姿態,卻可能助長狹隘的思維及道 德自滿;而人類生活的複雜文明,必定對這類心態提出挑 戰。詩詞、文學、戲劇與藝術都能幫助我們探索人類文明 的錯綜複雜;換作是耶穌,祂也曾使用比喻,對當代的道 德自滿與傳統價值觀提出挑戰。 無論是直接的論點,還是經教義證實的看法,都很可 能淪為宗教的叨念,不能照著我們的需要帶來震撼,提出 挑戰。一九○四年,卡夫卡(Franz Kafka)在寄給友人奧 斯卡.普魯克(Oskar Plook)的信中寫道: 「我想我們應 該只讀那些會咬我們、會刺我們的書。倘若所讀的書不能 如當頭棒喝般將我們搖醒,那麼讀它們的意義何在?」假 如只是為了尋開心,倒不如換其他方式還容易些。不,卡 夫卡如此認為:「一本書要像一把重斧,擊破我們內在結 冰的洋海。」8 一旦我們對文學作品中的角色產生認同,便能更全 面地理解自己的抉擇與行動會帶出哪些道德結果。透過敘 事、傳記性的寫作鋪陳,這些人物的生命在我們眼前展 開,並且往往與我們的個人光景產生共鳴。我們或許能藉 由這些故事中的角色,發現自己裡面有哪些惡鬼需要被驅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20
2014/4/17 上午 09:07:44
序幕:為何使用辯證法? 021
逐;同時,我們也從自己陷入故事情節的舉動發現,原來 直接面對自我是多麼困難,而間接的方式(像是比喻)反 倒能削弱我們的防備,進而提出挑戰。 故事幫助我們反思別人所犯的過錯,以免自己重蹈覆 轍。誠如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 《白色城堡》 (The White Castle)中所言: 「人生彷彿僅此 一次的巴士旅行,一旦旅程結束,就不能重頭來過。但 是,如果你手中有一本書,不論那本書有多麼複雜難懂, 當你讀完它,只要你願意,都可以重頭開始再讀一遍;你 將從中了解難懂的部分,同時也更了解何為人生。」9 倘若神能使用一頭驢子對巴蘭說話,或許祂也會使用 一本小說教導我們接受改變生命的大事。我曾經選擇改變 事奉方向,就是受了高汀一本小說作品的影響;而閱讀杜 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卡拉馬助夫兄 弟們》 (The Brothers Karamazov)的經驗,好似與先知面 對面,我至今仍難忘懷。我在柏林圍牆倒塌的二十年前讀 了這本書,從而相信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不可能長存; 然而,早在俄國風行社會主義的前一個世代以先,杜氏就 已完成了這個作品。 在這本小說中,哥哥伊凡,這位象徵蘇聯未來的社會 主義建構者認為,基督教充其量只是一門嚴苛的理論;而 曹西瑪,這位品格高尚的長老,卻將一個完全不同的基督 徒生命,具體、真實地呈現出來。 誠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寫給出版社的信: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21
2014/4/17 上午 09:07:44
022
喜樂流放者
我將迫使(俄國社會主義者)承認,成為純正而理想 的基督徒,並不是一份不切實際的嚮往,而是一份具體、 實在、可容親眼目睹的盼望;並且惟有在基督教裡面,俄 國地土所遭受的苦難才能得蒙拯救。10 今天我們仍然需要聽見這樣的信息。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22
2014/4/17 上午 09:07:44
部名頁.indd 1
2014/4/24 下午2:07
部名頁.indd 2
2014/4/24 下午2:07
章名頁.indd 3
2014/4/22 下午4:41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 歌羅西書三章 2∼3 節
我愈往內心深處,祢還在更深之處。 奧古斯丁 《懺悔錄》(Confessions )
最能定義「地下」的,是對比的並列;意即,聯合卻無和好。 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 《從地底復活》(Resurrection from the Underground )
章名頁.indd 4
2014/4/22 下午4:41
1 隱藏之生命的氣息 027
物為了躲避掠食者,都會運用偽裝能力。同樣地,
動
許多人也將神視為巨大的掠奪者,試圖躲避祂的
面。強烈相反地,我們的人性反而應該刻意練習隱藏, 好避免陷入與神為敵的試探。渴望 「像神一樣」 (eritis sicut Dei)是我 們存在的墮落核心,表示我們拒絕 成為真正的人,而這就是罪—我 們的想像力和行動遭受嚴重扭曲,
渴望「像神一樣」是我 們存在的墮落核心,表 示我們拒絕成為真正的 人。
老想作別的,就是不作受造之人。 身為受造之人,我們應當謙卑地活 在神之下;但是,罪從不容我們以「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 面」 (西二 3)為滿足。罪試探我們與他人相爭、欲求與神 同等、企圖與祂作宗教「交易」 ,並且貪圖炫目的榮耀。 若要定義何為人,與其為著神降卑為人(腓二 6∼7) 而驚奇,或許我們應該思想祂對人最初的心意—祂親自 成為人的樣式,卑微倒空,完全順服倚靠天父;祂降生在 貧窮、卑微的馬槽,在木匠的家中渡過三十年隱藏的日 子;祂甚至還容讓世人任意曲解祂三年的公眾生活。雖然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27
2014/4/17 上午 09:07:44
028
喜樂流放者
這一位彌賽亞沒有達到民族主義者的期待,也沒有符合傳 統英雄的形象;但是,我們將要發現,這樣隱藏的生命正 是福音的氣息。 若不察知這隱藏的彌賽亞,那麼我們想要隱藏的本 能,說穿了只是為求自保。我們想要避免自己的身體受到 侵害,如同摩西的母親為了保護他的性命而將他藏在河中 (出二 1∼10) ,因為當時法老下令格殺希伯來人的長子; 而喇合藏匿探子、大衛躲避掃羅的怒氣,也是同樣的原 因。隱藏的本能來自於窮困匱乏的軟弱;誠如約伯所言: 「世上的貧民盡都隱藏」 (伯二十四 4) 。 此外,出於羞恥心,我們也在 道德上有所躲藏,如同始祖們「藏 當我們這麼問:「為什
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
麼上帝不聽,也不回應
面」 (創三 8) 。由罪而生的羞愧感,
我的禱告?」或許是因
使得人與神之間築起藩籬。正如以
為那些禱告曲解了神的 本質。
賽亞所言:「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 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 你們」(賽五十九 2)。聖經屢次記
載,由於以色列的不信與悖逆,神因而「掩面」。那麼, 我們神經質的態度,是否也會迫使神隱藏自己?當我們這 麼問:「為什麼上帝不聽,也不回應我的禱告?」或許是 因為那些禱告曲解了神的本質。 有個概念不僅世人皆知,甚至是原始宗教都有所領 會,那就是人無法透過一般的概念來認識神。神性的周圍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28
2014/4/17 上午 09:07:44
1 隱藏之生命的氣息 029
裹著一層奧祕的面紗,這股神祕的色彩,甚至比人類短暫 的生命和死亡的真實,還要難以測透。希臘人為此投注了 整個文化,嘗試揭露及解釋大自然的神祕莫測。最初,他 們創造了英雄神話,打破人與神之間的界線。在奧林帕斯 神話中,英雄超越了凡夫俗子;他們為神祇所生,並且擁 有追求完美( arete )的能力,也就是迄今仍屬於神的境 界。或許今日的科技社會也是另一種「英雄」文化。人類 成就備受推崇,炫耀及驕傲的行為獲得喝采。然而,惟有 死亡的意識使我們醒悟過來,曉得最終自己將永永遠遠隱 藏於塵土之中。惟有刻字的大理石紀念碑長存下來,睥睨 我們這些必朽之軀的終結。
聖經裡的隱藏 但是,舊約聖經顯然表明了一個反英雄的立場。它 清楚地向我們陳明一件事: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間乃天壤 之別。神是如此聖潔,祂確實是 個「全然的他者」 (wholly other) 。 因此,關乎神的一切,都是向我們
當我們承認自己對神有
隱藏的。我們愈想接近神,我們和
所不知,這其中所包含
祂的距離就顯得愈遙遠。東方教會
的奧祕,遠超過我們自
的教父熟諳此真理:我們承認自己
以為認識祂的部分。
對神有所不知,這其中所包含的奧 祕,遠超過我們自以為認識祂的部分。神的本性是自我啟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29
2014/4/17 上午 09:07:44
030
喜樂流放者
示的,惟有祂能夠啟示祂自己,因為在祂面前無一事物能 以隱藏。儘管罪人想要逃避這位無所不知的神,一旦審判 臨到,沒有任何磐石可供我們躲藏、逃避祂的憤怒(賽二 10;耶四 29) 。然而,義人毋須躲避祂的面(伯十三 20) ; 智慧人更是將神的道看作珍寶,藏在心裡(箴二 1) 。 新約談到這類主題時,也同樣表明關乎神的事情本 是隱藏的,尤其是關於神國之事。神的國像是寶貝埋在地 裡(太十三 44),又如藏在麵團中的酵(路十三 21)。耶 穌也再三囑咐門徒保守彌賽亞的祕密,因為眼瞎耳聾的人 無法領受這個信息。倘若無人願意 領受,啟示只得依舊封閉。甚至是 關乎神的事情本是隱藏 的,尤其是關於神國之 事。
門徒也不了解基督受難的意義(路 十八 34)。當耶穌說祂「將要怎樣 死」,祂就「離開他們隱藏了」(約 十二 33、36),此事意味深長。同
樣地,施捨、禱告和禁食,都應該在暗地裡進行;而鑒察 人心深處的天父,便會在適當的時刻賜下獎賞(太六 4、 6、18) 。誠如詩人奧登(W. H. Auden)寫道: 「對基督徒 而言,像神的人並非成就超凡的英雄,而是有好行為的聖 潔之人。但是福音對好行為的定義是,盡可能在暗地裡作 的、盡可能隱藏的;另外,基督徒也不得在公開場合禱告 和禁食。」1 耶穌嚴厲譴責誇大的宗教作秀行為。約翰福音告訴我 們,耶穌在世上的年日裡,很少公開顯揚自己,因為彌賽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0
2014/4/17 上午 09:07:45
1 隱藏之生命的氣息 031
亞的信息必須隱藏(約七 4∼6) 。且容我再次引述奧登所 言:「在舞台上呈現基督是不可能的。假如祂被人用戲劇 化的方式呈現,引人眼目,祂就不再是基督,而是變成大 力士海克力斯(Hercules)了。」2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必 須將基督教的信息傳給人,因為這份信仰並不是一件祕密 不可告人的事。基督徒便是活在這樣的張力之下:知道何 時當開口,何時當沉默不語。儘管基督徒的生命不需要隱 藏什麼,但是他們必然是透過向世界隱藏,才能領受這份 信仰帶來的果效;道成肉身無法被世人看見,惟有透過信 心的眼睛才能得見。 關於隱藏生命的另一節重要經 文,是歌羅西書三章 3 節: 「你們的 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保 羅在這段經文的上下文中告訴我們
當世界引誘我們顯揚自 我,我們卻將自己隱藏 起來,就是在實際操練 「死去」。
成為基督徒的後果:我們必須效法 基督的生命,跟隨祂的腳蹤。祂死 了,然後復活。因此,也惟有在基督裡,那賞賜給我們的 新生命才能得著轉化、更新,成為基督的樣式;惟有活在 祂的死亡與新生之中,我們才能接受此生命。惟有在這般 隱藏的內在中,我們才能重獲新生。這其中也暗示了一種 屬靈的「死亡」 。 早先,德國敬虔主義的先驅亞仁特(Johannes Arndt) 採用德文的「向……死」 (to die to)來描述這個概念;之 後,祈克果也從丹麥文採用同義詞 at afgo—這個很少人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1
2014/4/17 上午 09:07:45
032
喜樂流放者
使用的動詞意指「逐漸消失」 (to die away) 。當世界引誘 我們顯揚自我,我們卻將自己隱藏起來,就是在實際操練 「死去」 。撒但誘惑耶穌時,要祂做出一個英雄式的炫目舉 動,那就是從聖殿的頂端往下跳,但是耶穌選擇隱藏在天 父的旨意中。保羅向信徒發出挑戰時,也同樣說道:「你 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什麼仍像在世 俗中活著呢?」 (西二 20) 歌羅西教會的信徒受了假教師的誘惑,與他們一同否 認基督完全的神性,主張人都是半神(demigods),並且 驕傲、炫耀地以自我取代了神。他 們說要創造自己的宗教、揣測攸關 高升上天而像神,是人 心最深的渴望;但是我 們最需要置之死地的, 正是這個渴望。
天使的事,這好似今日新紀元的靈 性觀—以自己取代了神。但是, 使徒保羅敦促眾信徒,要記得他們 已與基督同死,所以必須追求一個 捨己的生活方式。這才是「隱藏」
的真諦—捨棄世界的方式,選擇那些追求自我實現的人 無法理解的道路。實際上,這就是拒絕接受撒但那個極其 宏大的提議: 「你們會像神一樣」 。高升上天而像神,是人 心最深的渴望;但是我們最需要置之死地的,正是這個渴 望。我們無法在此生達成這件事,因此這件事一直是個現 在式—只要還活在地上,我們都「正在死去」,都需要 繼續隱藏。 如果我們將歌羅西書那節經文改寫一下,就能更加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2
2014/4/17 上午 09:07:45
1 隱藏之生命的氣息 033
強調基督徒生命的隱藏層面:「你已經死了,現在你的生 命與彌賽亞一同藏在神裡面」。拿撒勒人耶穌是隱藏的彌 賽亞,他住在沒沒無聞的拿撒勒;當時的人問說:「拿撒 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試想耶穌是一位巡迴各地、居無 定所的教師,他從未公開接受成為拉比的訓練,也不屬於 文士或法利賽人之類的領袖團體。這位萬王之王騎著驢進 入耶路撒冷。祂被高舉,卻不是登上王座,而是與兩名強 盜一起被釘上十字架上。由此而見,福音書對耶穌的描述 確實是反英雄式的;所以,基督徒勢必應當有份於彌賽亞 隱藏的生命。既然祂未曾受到世人 的肯定,那麼我們隱藏的生命不被 眾人賞識,還有什麼好覺得奇怪的
溝通惟有個體化隱藏在
嗎?既然耶穌自己都會冒犯人和使
自己的心裡,才有可能
人跌倒,那麼跟隨彌賽亞的人還想
個性化。
期待什麼?以世界的角度而言,基 督徒的生命真是不光彩。 在路加福音十四章 26 節,耶穌挑戰門徒: 「人到我這 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 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 作我的門徒。」在前一節經文中,耶穌還在向廣大群眾說 話,但是現在這段話卻是針對一個人說的;也就是說,溝 通惟有個體化(individuated)隱藏在自己的心裡,才有可 能個性化(personalixed) 。 最近有位在溫馨的基督教家庭成長的學生告訴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3
2014/4/17 上午 09:07:45
034
喜樂流放者
我 :「我一直祈禱,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將這節經文解釋清 楚。我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許多人和這位年輕的姊 妹一樣,認為「愛」比較像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生活 方式;並且覺得「恨」帶有極大的負面意涵,而不能和正 面沾上邊。另外,這位姊妹也不了解,「愛」可能意指愛財 產(路十四 33) ,而不一定指關係。在耶穌的時代,效忠家 庭是當時社會的傳統道德規範,而每一個人都如此被期待。 按照聖經的觀點,恨和愛頗為類似,與其說是一種 感受,倒不如說它是一種活動的模式。耶穌並不是要我們 培養對親層情感上的嫌惡,祂乃是 勸勉我們,要拒絕承襲任何不加思 要活出隱藏的生命,牽 涉到自我的棄絕。
索、大眾化、傳統、習以為常,卻 毫無信念或承諾的道德規範。作耶 穌的門徒是個人親身的決定,為了
全心跟從祂而放棄所有的一切;成為基督的門徒,也必然 要恨惡一切會防止我們絕對效忠耶穌的阻礙。這位彌賽亞 的革命所求於我們的,就是完全效忠祂,甚至恨惡自己的 性命亦在所不辭。誠如約翰福音十二章 25 節的教導: 「愛 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 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要活出隱藏的生命,牽涉到自我 的棄絕,將一切阻礙基督在我們裡面成形的事物,打從內 心深處棄絕它們。 隱藏在基督裡、 「逐漸消失」 (die away) ,甚至恨惡名 義上的道德規範,都會導致相同的事實—這樣「與基督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4
2014/4/17 上午 09:07:45
1 隱藏之生命的氣息 035
一同藏在神裡面」的生命,必定會經驗受苦、犧牲、捨己 和屈辱。無疑地,在歌羅西書二章 6 節到三章 4 節中,使 徒強烈反對一切外在的人為努力,無論是世俗或宗教的作 為。但他也接著向我們保證,儘管我們的生命是隱藏的, 卻是安穩地被保存在神裡面。神是肉眼所不能見的(西一 15),因此祂是安全的避難所。保羅還在其他經文提到, 他活著就是基督(腓一 21),又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 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加二 20) 。 這種雙重身分自然也會帶給我們許多張力。在羅馬 書第七章,保羅將一個人的內在和外在作了區分;他承 認「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 是人),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 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
「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
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
面」的生命,必定會經
犯罪的律。」 (羅七 22∼23)不過, 這種二元性並非柏拉圖(Plato)所
驗受苦、犧牲、捨己和 屈辱。
謂的靈魂與肉身二分,而是在於意 志和行動。更嚴格來看,它是個暫時性的差異。在以弗所 書三章 16 到 17 節,我們讀到保羅的禱告: 「求祂按著祂豐 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 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而在哥林多後書四章 16 節,保羅又如此解釋: 「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 似一天」 。 這就是基督徒終末的新生命;我們有個尚未完全彰顯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5
2014/4/17 上午 09:07:45
036
喜樂流放者
的將來,但這將來必須從現在就開始發展;但因「尚未完 全實現」 (not yet) ,所以生命仍是隱藏的。生命的「新樣 式」雖然從外表是不可見的,但是 確實已經出現了。雖然這份新生命 雖然內在的生命確實還
意味著完全脫離罪惡、情慾和死亡
是不可見的,但它是真
的轄制,但是請注意,它還未完全
實的,而且比任何用來
實現。因此,新造的人仍在外在生
映照世界之路的外在鏡
命的束縛下嘆息、掙扎,就像保羅
子還要真實。
在痛苦中的呼求(羅七 24),以及 他在重擔下的嘆息(林後五 4)一
般。雖然內在的生命確實還是不可見的,但它是真實的, 而且比任何用來映照世界之路的外在鏡子還要真實。
奧古斯丁,探索內在生命的使徒 我們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談到內在生命,不 免俗要談談奧古斯丁(St. Aurelius Augustine) ,因為他是史上 首位強調內在方向重要性的人。一開始,奧古斯丁就在《懺 悔錄》 (Confessions)中提到:人在好奇心的催促下,會想探 索遙遠的地方、攀登高山,甚至還想深究海洋,這些都是外 在的事物。但是,奇怪的是,我們不大了解自己是誰,也對 自己在神面前的內在生命毫不關心。與其說奧古斯丁是位 「行者」 (Homo Viator, Man the Traveler) ,他更是名副其實的 「靈魂探索者」 (the explorer of the soul) ;每位認真的基督徒思
Q425 喜樂流放者--四校.indd 36
2014/4/17 上午 09: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