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大未來:發現一種更deep的教會生活》

Page 1


書名頁.indd 1

2014/6/3 下午6:03


目 錄 毛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1

言: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3

第一部:勘察新領域 第

1

2 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1

3 章 純基督教的尋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59

章 起點:如何同時扮演會友與外人的角色?. . 023

第二部:抗議、回應、深入的教會

目錄頁.indd 3

4 章 深入的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79

5 章 深入的傳福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6 章 深入的福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2014/6/3 下午6:01


目錄頁.indd 4

7 章 深入的敬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8 章 深入的講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9 章 深入的教會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7

10 章 深入的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

論:成為深入的教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0

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0

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3

2014/6/3 下午6:01


推薦序:深入又外展的教會 005

推薦序:深入又外展的教會

本書作者貝爾徹,生長於傳統福音派教會背景,也曾投入 務實傾向的教會增長模式,之後轉而擁抱新興教會運動,最後 察覺自己竟已陷入福音派自我身分認同的危機,甚至進一步發 現與他有同樣困惑的人,竟占了福音派陣營裏的大多數。 由於這與我自己的心路歷程極為類似,因此引起了我極大 的好奇心,想看看他到底找到了什麼樣可行又切實的出路? 在福音派內部,新興與傳統兩大陣營分歧對立。教會要委 身於藉由基督救贖而得的和解關係?還是委身於基要真理的教 義正確性?到底何者才是福音主義的優先性?兩者如何調和? 有可能調和嗎?甚至何謂福音主義?有沒有第三條路來建構 並實現福音主義的教會論呢?這都是貝爾徹在本書想進行的任 務,想必有興趣的讀者已經躍躍欲試,想要一睹為快了。 貝爾徹認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卡在兩種陣營之間,同時 又想向兩方學習,甚至希望兩方和平共處,因為大部分的人都 認為兩方在精神上應該仍屬於想要更深入影響世人生命的福音 主義。因此本書想為卡在中間的人找出原因與答案,也為試圖 自行整理出一套教會論的事奉者提供一些線索。 貝爾徹觀察新興教會對傳統教會七大抗議的內涵:深入的 真理、傳福音、福音、敬拜、講道、教會論、文化,討論這些 抗議是否合理、是否提出適切的可行計畫。他除了適時導引出


006

教會的大未來

各類言論的代表性立論觀點之外,也顯露出對這些議題多年來 的深入觀察功力,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參考性與可讀性。貝爾徹 期待藉由新興與傳統兩方的交叉分析,指出他心目中的第三條 路:深入的教會(deep church) ,為福音主義帶來既有深切反思 意識、又有實踐福音能力的嶄新道路。 誰說「深入的教會」與「外展的教會」必然會衝突?信仰 不深入的外展教會,往往愈外展就愈稀釋了福音;而信仰不外 展的深入教會,往往愈深入就愈掩埋了福音。本書為尋找新興 和傳統陣營之外的第三條路線,提供了有內容又具實證的精采 論述,值得一讀。

莊育銘 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導讀:在新興的氛圍中恢復傳統 007

導讀:在新興的氛圍中恢復傳統

身 處 在 一 個 宗 派 傳 統 逐 漸 失 落 的 「 後 宗 派 」( p o s t denomination)時代,許多傳統宗派的牧者在「教會增長的焦 慮」與「向聖靈敞開的渴慕」的態度下,不斷往返於各種新興 教會舉辦的特會。相對於這群「放下身段/傳統」 ,謙卑地向 新興教會學習的牧者,另有一群堅持宗派傳統的牧者,對於這 種「出走」的現象以及對宗派傳統的否定,感到憂心忡忡。究 竟應當如何看待這個華人教會中,宗派邊界日漸模糊的信仰實 況?本書作者貝爾徹在本書所開展的探尋足跡,無疑提供了極 高的信仰反省價值! 初次捧讀此書,心中異常興奮。不僅是因為貝爾徹掙扎 於神學院的教職與教會的牧職之間,正勾勒出我目前身處的身 分追尋;更是因為貝爾徹以罕見的真誠,細膩地面對「傳統教 會」與「新興教會」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一般來說,具有宗派 教會背景的神學工作者,容易以一種神學傳統的高度睥睨新興 教會各樣的信仰行動,卻在強調自身傳統價值的同時,劃出一 條鮮明且高下立判的教義性界線。然而,貝爾徹作為認真探索 信仰傳統的長老會牧者,卻沒有流露出一種傳統教會慣有的優 越意識,而是誠實、公平地揭露出雙方在神學理路與教會形態 上各自存在的優缺點。他這樣做,無疑消除了不同教會背景的 閱讀者,所可能產生的情緒障礙。


008

教會的大未來

全書最讓人感到「平安」的原因,並不在於貝爾徹對於北 美「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的精闢分析,而是他在探尋過 程中「具有宗派意識的謙卑態度」 。這讓我想起教父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面對多納徒派(Donatism)對北非教會所造成 的分裂時,他針對「合一」與「聖潔」的拉扯指出: 「合一乃 是建在聖靈的愛裡,不是以組織或制度去維繫,教會群體可以 有不同,卻不能分離(分裂) 。」同樣地,貝爾徹儘管致力開 展出有別於「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的「第三條路」 ,卻 絕對沒有淪為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以為義。他在第二章結 尾表示:

本書旨在陳明這些差異,向兩派學習,並提出第三 條路。我的終極目標是恢復合一。耶穌在約翰福音 第十三章呼籲教會保持這樣的合一。保羅也呼籲讀 者: 「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 力。」 (腓一 27) ,同樣是在敦促教會保持這樣的合一。 這無疑為面對「後宗派」時代的華人教會實況,提供一個 合宜的信仰態度。因為許多新興教會的領袖在歷經多年教會增 長的浪潮之後,逐漸沉澱反思如何將信仰群體「定位」下來。 倘若定位的參照光譜都只屬於同一個時代,便將錯過上帝在教 會歷史中工作的美好過程。如何在這個漫長的「聖徒相通」長 廊中找到「歸屬」 ?答案是更多宗派傳統的養分相互滋養;然 而問題恰恰在於轉向「新興教會」的牧者大多因為「過度謙 卑」地學習,幾乎否定了自身宗派傳統在上帝國度中的寶貴意


導讀:在新興的氛圍中恢復傳統 009

義,這樣的舉動一方面激化了沒有向新興教會採取開放態度的 宗派牧者,加速了宗派內部的組織封閉性,甚至更進一步放棄 與同一個城市的新興教會進行對話,轉向與其他國家的同宗派 進行「普世價值」的追尋。另一方面,在合一的大旗下,新興 教會成功地讓傳統教會的牧者自動放棄宗派神學的價值,以 「復興策略、增長方法」替代教會歷史中豐厚的神學傳統,使 得「合一」在放棄差異性價值的前提下,變成了「同一」的扁 平化悲劇。 不論是「傳統教會」與「新興教會」 ,其實都有上帝工作 的痕跡,也有各自神學立場的限制。雙方若是建立「在基督 裡」的連結,應當會產生一種更健康的差異性理解,也就是在 肯定對方的同時,不必然帶來對自己的否定。當然,在差異的 兩個陣營之中,必然存在著不容易協調的神學差異性。因此, 本書的價值正在於作者貝爾徹展現出一種面對「問題」的成熟 態度:寬容地指陳雙方的盲點與迷思,卻絲毫不迴避雙方問題 的核心衝突,並藉此提出他努力走出的「第三條路」 。 貝爾徹豐厚的政治哲學底蘊,讓他充分意識到立場差異的 最大公約數並不在於論題的本身,而是在社群座落的公共性之 中。他注意到「世界觀」與「文化」乃是影響立場抉擇的重要 因素,因此他提出的第三條路充滿了建設性的平衡感與可行性 的踏實感。除非我們也探尋、踏上這一條路,否則我們將繼續 在教會增長的方法論上不斷徘徊,或是無止境地追求創意事工 浪潮。這是一本為認真思索教會命定的牧者、神學生、基督徒 領袖預備的好書,如果我們有時間參加傳統教會所策劃的「神 學講座」 ,在其中憂心教會建造的挑戰與危機,抑或有時間參


010

教會的大未來

與新型教會所舉辦的「復興特會」 ,在其中領受聖靈工作的喜 樂與激動,那麼,我們肯定會享受貝爾徹在這第三條路上所提 供的成熟且誠實的教會圖像。深願上帝藉著貝爾徹,為華人教 會在新興與傳統的眾聲喧譁中,開啟一條具有聖徒相通深度的 建造之路。

莊信德 台中磐頂教會牧師


章名頁.indd 11

2014/6/3 下午6:03


014

教會的大未來

音派教會嚴重分裂。雖然福音派教會一直都很多元,但

近年來的支離破碎幾乎摧毀福音運動。迫在眉睫的分裂

主要涉及兩個群體:傳統與新興兩大陣營。一九九○年代末, 一些不滿教會現況與方向的年輕福音派信徒(如今被稱為新興 教會)開始抗議。他們在著作與演講中挑出福音主義的許多毛 病。他們舉辦會議、著書立說、創立新教會,表達自己的心聲 和意見。這個運動匯聚了很大的動能、力量、資源,卻引起福 音派教會傳統陣營的強烈反彈。 諷刺的是,三十年前倡導抗議的,正是福音派的傳統陣 營。傳統教會對西方教會的光景— 反智、娛樂導向、專注 於成功,十分不滿,因此寫了《與魔鬼坐席》 (Dining with the Devil) 、《福音派的喪失》 (The Evangelical Forfeit) 、《兜售耶 穌》 (Selling Jesus) 、 《容不下真理》 (No Place for Truth)1 等書 來譴責那些最糟糕的層面。這些書主要是在抨擊韋伯(Robert Webber)所謂的務實派(pragmatists) 。此派倡導「慕道友導 向」的敬拜(seeker-sensitive worship) ,把歷史與禮儀的元素從 傳統敬拜中刪去。 2 務實派也把商業典範應用到教會的結構與 運作上,採納心理學的輔導模式,使用源自市場理論的教會增 長哲學—這一切都是傳統陣營所譴責的。 批判得正起勁的時候,最新一代的福音派,即韋伯所謂的


引言 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015

「新銳福音派」 (the younger evangelicals)加入抗議行列。時至 二十一世紀,部分新銳福音派被稱為新興教會。他們也批判務 實派偏好娛樂及個人主義、對社會公義漠不關心、對救恩神學 的理解也很狹隘。以上只是略舉數例。 雖然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有許多共同點,前者卻也抨擊後 者。傳統教會因此開始反擊。務實派對新興教會的回應不多, 傳統教會卻用書籍、會議、部落格來抨擊新興運動。將近十年 之後,這兩個陣營處於敵對狀態,他們之間的裂縫似乎沒那麼 快癒合。 新興教會包括許多不同的作者、牧者、教會傳統,因此並 非單一的聲音。眾人之所以聯合起來,或多或少是因為大家都 認為福音派教會有一些問題。他們尋求的不僅是改革而已,而 是徹頭徹尾的改變。不過,這個陣營的成員對應有的改變也意 見不一。 當然,傳統陣營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涵括不同宗派及 神學立場。 3 但傳統福音派的群體擁有類似的文化、知識論、 教會觀,對新興運動的分析也相當一致。 4 因此,本書把他們 都列入「傳統教會」的類別。

不同的語言? 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之間的張力到達巔峰時,「新興村」 (Emergent Village) 5 的瓊斯(Tony Jones)和佩吉(Doug Pagitt)去找傳統陣營的派普(John Piper) 。既然他們都在明尼 亞玻利市(Minneapolis)生活與事奉,想要溝通和解也是在情 理之中。他們共進午餐,討論彼此之間的歧異與共同點。會談


016

教會的大未來

之後,雙方都寫下自己的經歷。耐人尋味的是,讀者會發現兩 方的記載天差地別。光這一點,就生動地描繪出兩方之間的巨 大鴻溝。6 明尼亞玻利的伯利恆浸信會主任牧師派普,在會後深信瓊 斯與佩吉兩人認為「委身的關係比真理更重要」。 7 從派普的 角度來看,這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種看法使聖經屈居次要的位 置。瓊斯和佩吉在努力解釋他們如何認識人生的終極真理時, 派普心裡是這麼想的: 「我真不明白這些人在想什麼。這裡頭 的知識論(即有關人如何理解事物的理論)差異實在太深,處 理「實存」 (reality)的方式不同,簡直無法交談,彼此似乎都 在對牛彈琴。」 8 吃完午餐後,派普總結道: 「我們的世界觀和 認知方式似乎有太大的差距,我不確定這場對話有什麼益處, 會不會有任何結果。」派普離開時,搖頭嘆息,不知道瓊斯和 佩吉對重要神學課題的信念為何。他們就是不肯說清楚。 「這 次會談之後,我感到很失望,但願會談結果不同,卻真的不知 道要怎麼使它不同」 。9 瓊斯也在《新基督徒》 (The New Christians)一書中敘述 這次會談。他對同一場會談的觀點非常不同。派普主持了一 場批判新興運動的會議,瓊斯發現該會議的文宣後,主動伸出 「橄欖枝」約見派普。瓊斯想要澄清雙方都「同樣委身於宣告 基督」 。他指出,派普是「一位外表溫和的人,他的神學卻一 點也不溫和。」 「他深信神的憤怒像聖火一樣燃燒人的罪。我 們用餐時,他的句子充斥著憤怒、恨惡、血等詞彙。」這場會 談似乎從一開始就張力十足。瓊斯回憶道,派普「首先承認未 曾聽過我的名字,指出他無意針對新興派基督徒」 ,他針對的


引言 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017

是另一位新興派作者麥拉倫(Brian McLaren) 。此人質疑派普 所重視的救贖論版本。 瓊斯的牧師佩吉向派普獻議: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合作。」 派普卻認為,若未在救贖等基本教義上達成一致,是不可能合 作的。佩吉和瓊斯既然不認同派普的救贖觀,就等於「完全拒 絕福音。由此可知, 〔他們〕不是……基督徒。」當瓊斯指出, 幾千年來有數十億基督徒所持守的救贖觀也與今日的派普不 同,「這位牧師停頓了一下,注視著我說: 『你不應該講道』 」 。 瓊斯嘗試解釋,他認為福音的主旨是和解,並不只是「衡量所 有事工的固定教義」 。 「我們在新興教會所作的一切都是出於友 誼,而這種友誼的基礎是和解的生命」 。事實上,瓊斯在總結 時,對派普的輕蔑還以顏色: 「我不確定,若不活出和解的生 命,是否能夠成為正統的基督徒」 。10 這段對話清楚顯示雙方在神學、知識論、教會本質這些課 題上的差距有多大。他們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似乎不可能合 一。這兩個陣營能否和睦共處?他們的距離是否真的那麼大? 他們能不能齊心合力建立福音主義,抑或他們之間的差異難以 協調?

有沒有第三條路? 大部分在觀察這項衝突的人都卡在中間。許多人意識到福 音主義的務實派有一些問題,不是他們所要的。11 他們渴慕更 深入的敬拜、更強烈的歸屬感、對世界有更大的影響力。海波 斯(Bill Hybels)是以慕道者為導向的務實派教會先驅,他承 認自己一向都錯了,坦承他的教會在門徒訓練方面做得不好。


018

教會的大未來

批評他的人因此感到獲得平反。12 他們知道出了一些問題,也 深信合乎聖經的教會觀可以實現。 不過,卡在中間的人無所適從。他們看見傳統和新興兩大 陣營對務實派的敬拜看法互通。兩派都批判西方教會膚淺、抽 離歷史、看重實效勝過於真正的改變與文化的更新。雙方都呼 籲教會找回自己的遺產—寬廣而深入的基督教神學、敬拜, 以及實踐,並且要熟悉後現代世界的宣教事工,而這一切都是 為了神的榮耀。然而,兩派無法和睦共處,彼此為敵,用文字 和會議來譴責對方。 大多數人都對這場論戰無所適從。許多人讀過新興派的 著作,認同這些作者對問題的評估,以及他們所倡議的某些層 面。但是他們也讀過傳統派的著作,對其中某些教會願景也有 好感。大多數人想要向兩派學習。他們為何不能和睦共處呢? 畢竟,他們所追求的是同樣的東西:更深入、更有活力、可以 深深影響人類和世界的福音派教會。另一方面,他們對彼此的 戒心肯定事出有因。兩派所教導的福音是否真的不一樣,因此 不應該在一起?也許他們的起點不同,故事也不同。卡在中間 的人想要找出答案。

本書的對象 本書就是為了那些卡在中間的人而寫。他們對福音派教會 的現況不滿,卻又不確定該往哪裡去找答案。他們對新興和傳 統兩大陣營所提供的某些層面有好感,但哪一派他們都無法完 全適應。兩派公開的矛盾使他們更為焦慮,不知道該信靠誰、 相信誰。若兩者都偏離了目標該怎麼辦?第三個選項或兩極中


引言 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019

間的選項是否存在?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魯益師(C. S. Lewis)所謂的「深入的教會」 。13「深入的教會」來自魯益 師於一九五二年刊登在《教會時代》 (Church Times)的一封 信。他在信中對抗現代主義運動,維護超自然啟示,他寫道: 「也許問題在於,超自然主義者—無論是「低派」還是「高 派」教會,合起來還少了個名字。我建議用『深入的教會』這 個名字。若嫌不夠謙卑,不妨用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 『純粹基督徒?』 」 第二,本書也寫給那些想要認識這場辯論的外人。他們對 這場對話很陌生,想要知道他們究竟在爭論什麼。他們聽過新 興教會,但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也不知道此派主張什麼。這 整個對話似乎很陌生,也不是他們在教會所經歷的現實。這場 辯論為什麼重要?對他們的教會世界又有何影響?他們是否該 關注此事?本書將勾勒出這場對話的輪廓,解釋新興教會的本 質與渴望,又為何使傳統教會產生這麼強烈的反彈。 第三,本書也寫給一些神學生,他們正嘗試整理出自己的 一套教會論—有關教會及其宗旨、結構、目標的神學觀點。 讀神學院的這段時光最適合驗證自己所承襲的信念,更深入挖 掘,然後慢慢整理出更寬廣且合乎聖經的事工信念。本書列出 這場辯論兩方的選項,讓神學生可以理解自己對基督教和教會 究竟抱持何種信念。 最後,本書也寫給那些已經參與事工一段日子,並且開始 探討怎麼在自己的處境中進行事工的牧者。許多面對中年事工 危機的牧者變得枯竭,甚至離職。我不想看見這些事發生。一 些牧者對福音主義的某些層面感到失望,正在尋找能夠重新為


020

教會的大未來

他們的事工注入生氣的教牧模型。他們雖然不知如何達到這目 標,卻知道自己要的是深入的教會,一個對他們和他們的群體 有深刻意義、榮耀神的教會。本書是寫給他們的。

全書縱覽 第二章將為新興教會定義,列出他們的抗議以及改革計 畫。我將強調他們對傳統教會七大方面的不滿。這些抗議激怒 了傳統主義者;所有改革運動都有這傾向。問題在於這些抗議 是否正確?第三章將探討,新興教會的抗議究竟威脅抑或鞏固 了教會的合一。他們是否擁有同一個故事,抑或相距太遠,無 法為神的國同工?若合一的可能性存在,根據又是什麼? 第四至十章將更深入探討新興教會的七大抗議。各章的 焦點集中於一位引發最強烈反彈,或最清楚表述某個新興觀點 的作者。雖然這使我無法表達全面、多元的新興觀點,卻容許 我更深入探討、好好聆聽,並且以更有助於對話的方式來回 應。14 直接處理一位作者的觀點,比較不易淪為攻擊假想敵。 我們將發現,在這七大抗議中,這些作者都有深思熟慮 的批判以及更新教會的計畫。我們也將聆聽傳統教會的說法及 他們的反彈、評估這些批判的準確性。然後我將提出兩派的優 劣,並進一步指出第三條路:深入的教會。我將訴說我所牧養 的教會—加州新港灘(Newport Beach, California)的長老會 救主堂(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的故事,以及其他近 似教會的故事,作為如何活出「深入的教會」的例子。 15 雖然 第四至十章互有一些關聯,讀者卻不一定要按順序閱讀,可以 先跳過一章,稍後再回頭閱讀,或是閱讀您最感興趣的篇章。


引言 第三條路是否可能? 021

到頭來,這些篇章都是在合力建造深入的教會。 開始這段精彩的旅程之前,讓我先訴說自己的故事,並指 出為何這項課題對我來說很適切、重要、有意義。這是我的心 路歷程。



章名頁.indd 2

2014/6/3 下午6:03


042

教會的大未來

○○六年一月,我在富勒神學院旁聽了兩個星期的新

興教會密集課程。校友每年可以旁聽至多兩門課程,

作為持續教育。課程的教授是吉布斯(Eddie Gibbs)和博爾 格(Ryan Bolger) 。這兩位富勒神學院的教授剛出版了《新興 教會:在後現代文化中建立基督教群體》 (Emerging : Creating Christian Community in Postmodern Cultures) 。1 他們用了五年 研究這項運動。而這門課程是他們首次用自己的新研究來教 課。第一天上課時,大家都非常興奮地談論,有點像一齣好電 影的首映夜。 第一天上課到一半的時候,我一方面感受到很強烈的衝 擊,一方面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博爾格開宗明義說道: 新興教會領袖認為傳統和務實主義教會都錯了;這些教會已經 不能有效地接觸文化,不再使用文化的語言,也未曾建立能夠 在這「後基督教」的環境中吸引人的真誠群體。因此,我在筆 記中寫下: 「傳統—劣;慕道友導向—劣;新興—優。」 一九九○年我在富勒唸書時,上了華格納(Peter Wagner) 的教會增長課程。我所尊重的傳統教會有許多思想家對華格納 及整個教會增長的概念提出批判。霍爾頓(Michael Horton)和 葛尼斯(Os Guinness)說教會增長運動與務實主義結合,並為 慕道友導向運動辯護,警告人要提防其中的危險之處。2 我上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43

這門課的目的是要親耳聆聽宣教學家華格納的說法(我相信我 可以從自己所不贊同的人身上學習) 。我學到了許多健全、合 乎聖經的健康教會增長及倍增原則。基本上,我認同華格納的 說法,認為神重視增長的教會。大體上,靈命健康的教會在恩 典和人數上都同時增加。不過,我對他在慕道友運動方面的務 實主義,仍有一些疑慮。 例如,他把洛杉磯一所萬人教會標榜為教會增長的楷 模,表揚該教會的成功,以及願意實踐教會增長原則的態度。 然而,他並未提到這間教會的事工基礎完全建立在成功神學 上—標榜健康與財富的福音。教會增長不一定意味著教會在 榮耀神。增長不一定等於忠於聖經。一整個學期下來,華格納 所說的似乎是:傳統教會不好,慕道友教會很好,因為後者依 循某些教會增長原則,而且規模很大。這種論調使我擔憂。 我感到似曾相識的那一刻,就是我再次聽見一位富勒神學 院的教授博爾格這麼說:雖然傳統教會無法接觸他們的文化, 一種新的教會運動卻能辦到。這話華格納二十年前說過了。 不過,我也經歷了一些衝擊。博爾格指出,不適切的不 僅是傳統教會,也包括慕道友運動。這叫我大感驚訝。慕道友 運動在十六年前備受推崇,如今卻被說成是一種錯誤。我揉揉 頸背,想恢復平衡感,舉起手請他解釋這耐人尋味的現象。吉 布斯喜歡我的問題。事實上,他急於回答這問題,彷彿想要澄 清自己的過去。他說道: 「在富勒神學院的十年裡,我們的想 法已經改變。我們不再認為慕道友運動是正確的。我們不再認 為慕道友運動切合這一代或未來的世代。我們的文化改變太多 了,如今已經變得更後現代。若教會不跟著改變,就不能再有


044

教會的大未來

效地使人歸向基督。」我敬佩他的坦誠。他願意承認許多富勒 神學院的教授都已經改觀。 博爾格的解釋比吉布斯的更務實。博爾格比較不願意說慕 道者運動是錯誤的。根據博爾格的說法: 「慕道者運動是購物 廣場文化所需要的,但是這個『後消費時代』需要新的教會。」 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認同處境化的重要性,但我認為他的回應 過於倉促。我認為他想儘量表現得親切些,不想指出教會增長 運動是錯誤的,在神學上出了軌。然而,我擔憂的是,他的回 應很容易使事工的決定完全建立在務實主義的基礎上,惟一的 考量就是當時什麼方法最行得通就用。他肯定不是這意思。我 想他只是想表現得寬宏大量。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 兩個星期密集課程餘下的時間裡,我不斷思考一個問題。 他們是不是在說,新興事工更好?換言之,這是純粹技巧的問 題,抑或植根於更深層的神學,而教會必須重新展望或至少重 新尋獲這樣的神學?若這不僅是技巧或策略,界定這個運動的 神學信念是什麼?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倘若這整個對話只關乎 採用新方法去接觸瞬息萬變的文化環境,那麼新興對話的改 革成分其實不高。一切只不過是處境化的對話,無關徹底的改 變。這樣的對話或許頗有助益,但肯定不會令傳統教會如此不 安。畢竟,傳遞福音時要如何針對區域文化,宣教士總是有不 同的見解,即使是傳統教會的宣教士亦然。 不過,當課程繼續進行下去,我強烈地感覺到,吉布斯和 博爾格雖然談到方法,卻不止於方法。他們提到如何從一個全 新的角度來看待教會、教會與世界的關係。其實是這個論點造 成了大量的爭議。新興教會的人呼籲大家重新徹底校準教會,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45

意味著傳統教會錯了—對教會的理解不合聖經,而這造成了 紛擾。若要理解何謂重新校準,我們就必須對新興教會有更多 的認識,將之定義為一項運動,尤其需要界定其神學。最佳的 方法就是觀察新興運動所反對的事,亦即他們在抗議什麼,又 為何呼籲改變。

更正教(抗羅宗)就是要抗議 若閱讀新興教會的文獻,很快就會發現抗議是他們的教 導核心。他們對福音派教會不滿。 《新興的故事》 (Stories of Emergence)這本文集,強調新興運動對傳統教會的深度不 滿,最足以展現其抗議。3 我認為這本書裡沒有哪個章節不是 以抗議為主題的。 上了第一天的課之後,我回家閱讀吉布斯和博爾格的書, 想看看他們的研究成果。書中充滿了抗議。吉布斯和博爾格 進行了數百次訪談之後,發現「憂慮」是共同的主題。他們 聲稱,這些新興教會的任務是「首先進行拆毀,接著……重 建」 。他們意識到這樣會使傳統教會感到不安。不過他們也補 充道,重建的階段急不來,拆毀的過程才是基本。 「有些埋怨 在一些人看來毫無意義,其實是拆毀過程的一部分。我們必須 解構在後現代文化中行不通的教會觀。」 4 新興教會甚至呼籲 教會先自我解構,之後才能在後現代的氛圍裡重新建構自己的 事工。 新興教會使用解構、徹底改變、重新校準、拆毀等詞彙來 描述教會所需要的行動。麥拉倫甚至呼籲人們「重新啟動」基 督教信仰,才能觸及後現代文化。在此之前,教會必須先自我


046

教會的大未來

「除錯」 ,刪除在現代主義時期所感染的病毒。 為了儘量理解什麼東西需要除錯,我花了好幾小時閱讀新 興運動的部落格、閱讀手頭上的所有書籍,和從事這個運動的 朋友及前同事交談。我造訪許多新興教會,試著了解他們對傳 統教會的最大不滿。這麼做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界定這運動。 找出某人所反對的事,並不等於指出他們所支持的事,但這的 確讓我們一窺他們所關注的事。我們可以據此找出他們的正面 展望。我試著把他們對傳統教會的所有不滿濃縮起來,進而提 出了七大類別的抗議,種種抗議分別見於文獻、部落格,以及 對話中,雖說肯定不只七類,但這七大類有助我們概述新興運 動的信念。 我的目標是全面呈現新興群體的信念。對他們的抗議有廣 泛的認識,不但使我們更有機會向他們學習,也使我們不致把 批評焦點集中在一兩個容易對付的對象上。大部分批評者把焦 點集中於新興運動的後現代主義觀點,但這個運動所包含的不 僅是知識論和詮釋學的觀點而已(雖然這些也很重要) ,還包 括對講道、文化、群體的見解。我認為我所提出的七大範疇掌 握了新興批判的廣度,也顯示出他們試圖有計劃有條理地呼籲 改變。我欣賞麥奈特(Scot McNight)不久前在演講中說的一 段話,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

若你把新興運動狹義地等同於新興村,特別是當中的 後現代脈動,可能會認為這個運動只是福音派運動的 小分裂,而不屑一顧。然而,你若認真思索今日教會在 國際間的主要趨勢,若像我們許多人一樣,用宣教學、教會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47

論,而非只是知識論的角度來定義新興運動,你很快就會發 現,教會的客廳內有一頭大象 (編註:英諺,指顯而易

見卻被刻意忽略的問題) 。這就是新興教會運動,肯定會 威脅到傳統福音派的教會論。5

若客廳裡有一頭大象,傳統教會勢必要認真正視。我們必 須檢視他們的全部論據。6

新興教會抗議的是什麼? 1. 啟蒙理性主義的奴役。首先,新興運動的作者強調,傳 統教會已被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俘虜。始於十七世紀的啟蒙運 動是哲學運動,把真理建基於自然理性而非啟示,力量逐漸強 大,威脅到傳統教會。為了向當時在文化上看不起信仰的人辯 護信仰,教會開始使用當時的哲學論據來支持教義,並依賴理 性,往往抽離了啟示,好鞏固教會在世界的地位。新興作者指 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傳統教會開始越來越像啟蒙運動所滋 生的現代主義,無法區分自己,也無法與當代文化的世界觀分 開。教會成了現代主義的隨行牧師,大致上容忍個人主義、理 性主義、實用主義(這些都是啟蒙運動的思想支柱) 。這導致 了主流宗派的社會福音,或基要主義的部落主義(tribalism) 。 這兩個極端都聲稱自己合乎聖經,但他們最終的理據是基於理 性與常識、不辯自明的真理。許多新興對話的參與者認為,這 兩種選擇使得教會無法履行教會應與文化抗衡的呼召。 新興運動作者認為,傳統教會與備受質疑的啟蒙運動連成 一線,因而削弱了自己的立場。所以,新興運動呼籲教會拒絕


048

教會的大未來

現代主義,接納後現代主義對啟蒙運動的解構。雖然大部分新 興運動的信徒都不是死硬派的後現代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們 仍然相信啟示,但是他們也重視後現代主義的負面項目—拆 毀理性主義的部分。雖然一些新興陣營的人看重後現代主義的 正面項目—解構後的重構,但是許多新興作者比較不仰賴後 現代主義來進行重構,反而比較依賴聖經的教會觀,以異類僑 居者的身分為之。 2. 狹隘的救贖觀。新興抗議認為,傳統教會過度重視個體 如何得救,忽略了如何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傳統主義者因為過 於強調稱義,而忽略了成聖的過程。教會過於依賴使徒書信中 的得救途徑,卻未注意耶穌在福音書裡有關神國的教導。批判 者指出,福音不只是赦罪和獲得天堂的入場券,更是神國的顯 現。耶穌邀請人進入神國,活出不同的生命。 登山寶訓是他們喜愛的聖經經文。人一旦進入了神國, 就會意識到自己被帶入神的家,是為了被差遣出去。教會蒙召 宣教,亦即被差遣進入世界。如果只強調人如何被拯救脫離罪 惡,基督教就成了為人生的終點買一份「火險」罷了,並未教 導我們如何在現世生活並作見證。許多新興作者回應他們過去 的基要主義末世神學,呼籲教會要同樣重視地上與天上之事。 要做到這一點,教會就必須拒絕狹隘的救贖觀,接納更為寬廣 的神國觀—除了個體的救恩外,神也要救贖全世界,包括物 質世界。 根據金波爾的說法,「『新興教會』一詞指的是在我們新 興的文化中,專注於耶穌的宣教使命並思想神國度的那些教 會。」7 他堅稱,宣教的教會迫切想要看見耶穌的福音傳給新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49

興的世代,並在這些人生命中活出來。 3. 信念優先於歸屬。新興教會批判以下的傳統觀點:人 必須先相信正確的神學,教會才歡迎他進來。新興教會拒絕讓 教義成為守門員,把慕道友排拒在教會門外。他們要求的是開 明的心態,讓人自由進出、發問、探討永恒的問題、藉著成為 群體的一分子來認識神。他們相信,傳統教會設下各種界線把 人包圍起來,而其他人則被排拒在外,這其實已經侵蝕了教會 的宣教使命。新興教會呼籲教會用新的佈道方式,包括重視群 體。對新興派系而言,歸屬優先於信念。 4. 抽離語境的敬拜。新興運動作者的另一項主要抗議是: 傳統教會的敬拜不能切合四周的文化。傳統教會使用的是有數 百年歷史的音樂與傳統,不去嘗試對現今文化說話,採取一種 對抗世界的姿態,因此無法為了神去接觸文化。傳統教會並未 忠於聖經要人在萬國面前敬拜的呼聲。傳統主義者根本無法有 效地向後現代世界傳達基督教的信息。 5. 起不了作用的講道。許多新興運動領袖對舊式講道很 有意見,呼籲教會採用新的門徒訓練策略。佩吉認為舊式講道 (他稱之為 speaching)不再是有效的靈命塑造方法。8 這也是許 多新興教會的看法。佩吉指出,舊式的講道法把牧者當成一切 知識的源頭,理性主義把親身經歷踩在腳下,人並未參與學習 的過程,使得靈命塑造被簡化為頭腦的知識。他主張一種彼此 學習的靈命塑造:人透過許多不同的經歷和模式而改變。在這 種靈命塑造中,改變我們的必要元素不僅是知識而已。 6. 脆弱的教會論。要發現新型教會只有一種方法,就是 拒絕那種束縛了傳統教會、使教會無法忠於聖經並有效運作的


050

教會的大未來

舊式教會論。教會論研究的是教會的結構、組織、領導方式, 包括教會領袖及規則。新興運動作者並未避開棘手的教會論問 題。新興教會中有一些人認為,傳統教會重視形式過於宣教使 命,比較關注體制的存續—保護教會的增長與產業,過於自 己受神差派的身分。 7. 部落主義。根據新興運動的批判,傳統教會不願參與 文化、作光作鹽。這些新的聲音,通常是在回應他們成長背景 中那些在文化上流於偏狹的基要主義,責備傳統教會搞派系主 義、不願接觸後現代文化中的人、對聖經要人在藝術上有創意 的呼聲沒有興趣,而且為了建立「基督教世界」 (Christendom) 而出賣自己(這是許多人討論的課題) 。新興運動作者聲稱, 基督教世界的核心是對權力的渴求,這使得教會對世界採取一 種負面批判的立場。一般人更熟悉教會所對抗的東西,過於教 會所贊同的主張。教會已無能再對抗文化、標榜另一種生活方 式、創造美。

帳幕有多大? 幾年前我曾在一個成人教育課程中教授「新興教會」這主 題。我在一堂課裡列出這七大特徵,學生的回應相當積極。大 部分學生都同意,這些的確是傳統教會的問題。 有人問:「那新興教會為何還這樣備受爭議呢?」。我答 道: 「我認為備受爭議的不是抗議的範圍,而是新興教會提出 的解決方案」 。我繼續說道: 「備受爭議的是他們的一些解決方 案,但不是全部。如果我們更詳細探討這七大層面,就能更了 解傳統教會為何產生如此強烈的反彈。」我進一步指出: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51

這場對話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新興教會雖然對傳 統教會的問題有一致的看法,對補救方法的意見卻不 完全一致。換言之,新興運動並非單一的立場。新興 運動裡頭有許多不同的陣營,有些在這七大方面比較 接近傳統教會,有些則離得較遠。雪上加霜的是,一 些著名的作者被認為是整個運動的發言人,因此他們 受到批判,大部分傳統教會的人就認為整個運動有問 題。若要理解新興教會,就必須認識構成這教會的群 體,以及對這七大抗議層面他們又有何不同回應。我 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提出這問題: 「帳幕究竟有多大? 裡面有什麼人?」 這是備受爭議的課題。從某個角度來看,這要看是由誰來 定義新興,這會決定誰屬於這陣營、誰不屬這陣營(我必須補 充,這種說法非常不符合新興教會的作風) 。然而,事實上, 根據定義,「定義」本身就必然會排除掉某些東西。有些東西 會被納入,有些則被排除。若還未決定這名詞的意思,實在很 難用它來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金波爾是最先在書名中使用新興一詞的作者之一。他似乎 持有一種相當廣義的看法,所有的教會,凡認為教會的呼召是 以宣教精神參與周遭瞬息萬變的文化,都涵括在內。金波爾把 焦點集中於教會的呼召(被神差派進入文化中進行宣教)和教 會論(教會的形式與結構) 。其他人則認為這定義太廣。 不久前,我和博爾格喝咖啡。我請他定義新興,指出這定 義意味著誰被包括在內,誰被排除在外。我問道: 「你同意金


052

教會的大未來

波爾的大帳幕觀點嗎?還是說堅持你在書中提到的比較狹隘的 定義?」他在《新興教會》一書裡和吉布斯堅稱新興教會很小 (少於七十五人) 、小組不設組長、讓每個人有機會在敬拜聚會 時發言。這使他們不但有別於傳統教會,也有別於較廣義的 X 世代教會。後者形同較時髦版的慕道友教會,所有節目都直截 了當呈現。他是否仍把他們排除在新興陣營之外?他的答案令 我大吃一驚。 他說: 「關鍵在於教會論。我不太重視宗派、某些後現代 主義觀點,或甚至是神學。我比較重視的是成為宣教、照顧窮 人、建立真誠群體的教會。」我提到一些敬拜格式直截了當、 事工形式引人入勝的著名大教會,他點頭,彷彿認同這些教 會。博爾格比較重視他們的教會論、接待客人的事工、慈善事 工,過於他們的敬拜風格。他認為這些教會在這些層面都進步 得很快。因此,他們都可被稱為新興教會。 喝完咖啡,離開後,我不確定他究竟是改變抑或只是擴大 了他新興的定義。若金波爾和博爾格的定義是正確的,新興陣 營是相當大的,比某些初期的新興運動人物所容許的更大,而 且更具包容性(他們把此運動等同於小家庭聚會) ,也肯定比 大部分傳統教會的人所認為的更大(他們把它等同於知識論或 新興村或麥拉倫) 。許多人認為,麥拉倫等於新興教會。但金 波爾和博爾格聲稱這個運動遠不止於此,還包含了福音派世界 中的一大片土地。 9

新興家庭的三大群體 新興教會的批判者狹隘地把新興運動縮減為一兩位作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53

者,新興教會的帳幕卻更大。我曾奮力思考這個課題,也獲 得植堂者史特澤(Ed Stetzer)的幫助。他列出了他所認為的 新興陣營三大類別(或曰三大群體) 。這些類別與教會或聚會 的人數無關。這些類別是: 「適切者」 (relevants) 、「重構者」 (reconstructionists) 、「修訂者」 (revisionists) 。他在總括這三大 立場時評述道: 「我相信一些〔適切者〕接受的是同一個歷史 形式的福音,只是嘗試使之被新興文化理解;一些〔重構者〕 也採納同一個福音,卻質疑並重構教會大部分的形式;一些 〔修訂者〕則質疑並修訂福音和教會。」 10 讓我們來看這三大 陣營。 適切者。根據史特澤的說法,適切者是在神學上保守的福 音派信徒。他們無意修訂神學,比較有興趣更新敬拜風格、講 道技巧,以及教會的領導結構。他們往往深深委身於聖經的權 柄和講道,由男性擔任教牧領導,並委身於福音派群體其他的 共同價值。適切者「嘗試使他們的敬拜、音樂、佈道都更切合 新興文化」 。科斯塔梅薩(Costa Mesa)的磐石港灣教會(Rock Harbor Church) 、西雅圖(Seattle)的火星山教會(Mars Hill Church) ,及聖塔克魯玆的葡萄豐收信心教會(Vintage Faith Church) ,都符合這些特徵。這些教會雖有很大的差異,在許 多方面卻與傳統陣營非常符合,特別是接納聖經無誤、尼西 亞信經、重視體制化的教會。許多隸屬「年輕不息的改革宗」 (Young, Restless and Reformed)陣營的人也屬於適切者這一類。 重構者。根據史特澤所言,重構者「的特色是對福音和聖 經持較為正統的觀點」 ,卻也在重思教會目前的形式與結構。 他們聲稱,傳統教會和慕道友導向的教會往往不合乎聖經,


054

教會的大未來

自然也無法應付變遷的文化所帶來的挑戰。他們比較受到重 洗派、門諾會(Mennonite) ,以及比較主流的教會模式影響, 並嘗試較不正式的有機教會及道成肉身式教會的形式,如家 庭教會及新修道院群體。他們強調教會乃由神差派,積極植 堂,呼籲教會以「異類僑居者」自居,並要求教會的形式少 一點階級、多一點建立在僕人模型的基礎上。他們以君士坦 丁時代前的初期教會為榜樣。重構者的啟發者包括科爾(Neil Cole) 、弗洛斯特(Michael Frost) 、赫爾斯(Alan Hirsch) (以 上兩人是澳洲人) 、巴納(George Barna) ,以及維爾拉(Frank Viola) 。11 修訂者。修訂者最受矚目。根據史特澤的看法,他們願 意質疑福音派在神學與文化方面的關鍵教義是否切合後現代 世界。修訂者的啟發者包括新興村的領袖,特別是麥拉倫、 瓊斯、佩吉。史特澤認為,修訂者質疑的議題包括「代贖的本 。 質、地獄的實存、兩性的互補、福音的本質」 大部分人想到新興對話時,浮現腦際的就是修訂者。12 他 們最受媒體注目。為什麼?部分原因是麥拉倫等高調的作者。 麥拉倫寫了十幾本書,在許多新興節目中發表。他說話也非常 挑釁,常說一些激怒人的話。不過,他也許是為了啟動對話。 另一項因素則是修訂者的新興村有高能見度。 13 許多人把新興 運動等同於新興村。金波爾記得,emerging 一字用以描述較廣 的運動時,emergent 這名字才開始出現,因此產生混淆。他指 出,「emergent 一字於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正式啟用。當 時,瓊斯、麥拉倫、佩吉等人會面,並與其他人舉行視訊會 議,為他們正在設立的新網絡想一個新名稱。」14 他們選用了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55

「新興村」這名字。金波爾強調,「新興教會」的範圍遠比「新 興村」更廣,兩者雖有關係,卻不盡相同。這一點很重要。 「新興村」命名後的一天,奧斯卻徹和金波爾乘飛機到明 尼亞玻利,與麥拉倫、瓊斯、佩吉會面。當時,剛成為青年事 工(Youth Specialties)主席的奧斯卻徹和新興村合作出書及 舉辦活動。新興村的青年事工部因此展開,一年一度的新興 大會也誕生了。金波爾指出,此時新興教會一詞也繼續沿用下 去,讓教會重思教會在現今新興文化中的意義。因此,擁有麥 拉倫、瓊斯、佩吉這幾位最常見的作家講員的新興村,代表的 是一個還在成長中的大運動的一個分支—也許是最顯著的分 支。故此,許多批判者把整個運動化約為其中一部分,其實是 錯誤的。 本書主要探討重構和修訂陣營。這兩個陣營受傳統教會的 抗拒最大。15(適切者至少在神學上與傳統教會最為相似) 。重 構者受到重洗派和門諾會的影響,對傳統教會的最大挑戰在於 教會論和群體方面。修訂者的知識論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因 此挑戰教會對文化的立場,以及教會的福音宣告。

為何必須界定新興運動 教會裡曾有人問我為何必須精確地為某個運動定義。我 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有沒有定義有什麼差異?是有些人對教 會不滿,這有什麼新奇?坦白說,我不記得自己當時怎麼回答 的,但以下是我今天的答案。 首先,新興教會熱切關注教會的健康。他們對傳統教會 有很嚴重的不滿,想要看見一些改變。他們既是我們的弟兄姊


056

教會的大未來

妹,我們就有責任出於愛心,正視他們的訴求、聆聽他們的心 聲、正確地理解他們。 第二,抗議可以為教會帶來益處。身為更正教徒(抗羅 宗) ,我們意識到改革的重要,但改革不能沒有抗議。我們應 該歡迎其他信徒來認真檢視。 這不表示新興運動所委身的事都是正確的。我認為他們在 某些層面有嚴重的錯誤。他們的抗議過於籠統、以偏概全,有 時近乎反傳統(iconoclasm) 。他們完全拒絕福音派教會,一些 重洗派因此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掃入地毯下(一些重洗派者拒 絕君士坦丁時代後的所有教會) ,對君士坦丁時代之後的許多 偉大思想家都視而不見。 例如,卡爾 • 亨利(Carl F. H. Henry)就是受他們攻擊的 著名對象。我也許可以認同,亨利的知識論(有關如何認識實 存的理論)深受啟蒙理性主義的影響,但若完全排拒之,就忽 視了他對福音主義的偉大貢獻,尤其他促請教會脫離反智主義 並否定世界的基要主義。福音派教會在卡爾 • 亨利等人的領導 下進展神速。同情新興教會的毛勵策認為這種反傳統主義有欠 公允,若不加以調和,將對這個改革運動造成障礙,有可能引 致新的派系主義,重蹈某些覆轍—反智主義、反傳統主義、 部落主義。 最後,我們若要公平地對話,就必須理解這個運動當中的 抗議以及核心信念。我們不希望自己的觀點被扭曲,也必須以 敬重和公正的態度表達對話夥伴的觀點,不應該為了攻擊對手 而豎立假想敵。 我對福音派圈子處理歧見的方式有一些意見。先從傳統教


第二章 新興教會的定義 057

會說起。每次有人批判新興教會,總是挑最糟的情況或最極端 的言論來講。打個比方,傳統教會的加爾文主義思想家,肯定 不想讓自己的神學被化約為焚燒異端者塞爾維圖斯(Servetus) 而已,或被化約成以下的說法:加爾文是一位神權主義者,因 此所有改革宗教會都是派系主義和律法主義的。我們不能以 一兩件不幸的事來定義加爾文主義。但這原則是放諸四海皆準 的。我在一個部落格讀到這段話: 「要求那些聲稱自己正在嘗 試接觸後現代及新興文化的人,別背負麥拉倫每一本書和每場 講座裡的每個錯誤,似乎相對地容易。」16 新興對話比後現代主義更大,也超越了麥拉倫。麥拉倫肯 定認同這一點。誠如麥奈特所言,我們定義對話夥伴時,必須 以他們願意認可的方式來定義他們。大部分對於新興教會的定 義是新興教會自己都無法認可的,這還包括視麥拉倫為代表。 麥奈特提醒道,把 emerging 狹隘地等同於 emergent、新興等同 於麥拉倫、麥拉倫等同於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同於否定 真理,都是錯誤的。這是對新興對話及麥拉倫不公平的刻板印 象;他並不是立場強硬的後現代主義者。17 新興教會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也必須意識到傳統教會內 部的巨大差異。把所有傳統教會裡的人與最糟糕的基要主義、 派系主義、基礎主義、不合時宜連結起來,有欠公允。這麼做 其實和最要不得的基要主義同樣具有分裂性和派系主義特質。 說到這裡,兩派是否能夠彼此對話和學習?我認為他們 可以。不過,雙方必須先明白「合一」的重要性。本章已經指 出,新興教會以宣教的教會自居,在一個變遷的文化中追求神 的國。我們也已強調他們對傳統教會的其他抗議,並開始舉例


058

教會的大未來

敘述這個運動的三大分支。可以確定的是,福音派更正教會的 新興與傳統兩造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本書旨在陳明這些差異, 向兩派學習,並提出第三條路。我的終極目標是恢復合一。耶 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呼籲教會保持這樣的合一。保羅也呼 籲讀者: 「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腓一 27) ,同樣是在敦促教會保持這樣的合一。 合一的命令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我們據理力爭的信仰的 一部分。所以,在進一步論述這七大抗議前,我必須指出,合 一對耶穌的國和宣教使命非常重要。若沒有合一,教會對世界 的見證將全面癱瘓受損。除非我們意識到合一的重要,否則我 們往往缺乏動力去仔細聆聽並理解批判者的話語。


章名頁.indd 3

2014/6/3 下午6:03


060

教會的大未來

貝塔 • 格林(Roberta Green)一家加入長老會救主堂之

前,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要問。多年前,她和丈夫隸屬一

個派系性格很強、非常內向的小型改革宗教派。她的經歷並不 很愉快。她在一所基要派教會長大,受了一些創傷。她問道: 「救主堂是普世性(ecumenical)還是宗派主義的教會?因為我 在一個根深柢固的基要主義世界裡長大。在那個世界中,凡是 不屬我們宗派的教會或信徒都是異端,必須敬而遠之。我不想 再參加那樣的教會」 。 我在過去幾個月裡跟蘿貝塔一家已經很熟絡,因此知道 他們認識的基督徒來自全世界許多不同傳統和宗派。他們和這 些人雖有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共同點,特別是因為 他們都面對中東和非洲伊斯蘭政府廣泛的逼迫。他們團結在 正統教義之下,堅信歷史性的信經,並且熱切委身於耶穌。 這一家人也熱衷於加爾文及其人生與世界觀,還有安波羅修 (Ambrose) 、奧古斯丁(Augustine) 、亞他那修(Athanasius) 等初期教父。他們曾花了好幾個星期在埃及和土耳其尋索古代 基督教和初期教父的蹤跡。所以,當她提到普世教會一詞,我 知道她的意思。這詞指的不是自由主義奄奄一息的舊普世教 會,而是新的普世教會,或奧登(Tom Oden)所謂的「正統的 重生」 。這是令人驚喜萬分的普世現象。1


第三章 純基督教的尋索 061

回答她之前,我先問她一個問題: 「救主堂能不能同時忠 於源自初期教會歷史和改教運動的神學傳統,又熱衷於所有真 信徒的合一呢?」蘿貝塔答道: 「當然可以。」我接著說: 「我 想救主堂很適合你們一家。」不久他們就成了會友。 幾個月後,蘿貝塔邀請我和內子到她家參加晚宴。格林一 家常招待十至十二人,聆聽一位特別嘉賓演講,或討論一項有 趣的課題。美食、美酒,加上發人深省的談話,我們享受了美 好的一晚。他們的賓客來自劍橋、哥本哈根、開羅、夏律第鎮 (Charlottesville) 、羅馬、莫斯科、華盛頓特區等地。當晚的嘉 賓是神學家和多產作家奧登。我在晚餐聚會前幾個星期訂購了 他的書《正統的重生》 (The Rebirth of Orthodoxy) 。我之前從未 讀過他的書,但希望能夠參與這場對談。我當時仍未意識到這 本書很有創見,向我發出巨大的挑戰,讓我看見之前看不見的 實存。 上一章提到,傳統和新興教會若不彼此聆聽,並不偏不 倚地表達對方的立場,就無法真正對話或彼此學習。這對話欠 缺的是信任。信任能夠幫助我們停止指責,開始彼此學習;停 止影射,開始坦誠相對。信任是相信對方出於善意,我們在他 們身旁無須自我保護或小心翼翼。若有一方感到不被尊重,或 覺得自己的想法被草率地忽視,彼此間的信任就不復存在,溝 通也被擾亂。雙方陷入不信任和自我保護的循環中。這豈不是 新興與傳統陣營的情況嗎?這已經傷害了教會的見證(約十三 33∼35) ,不是嗎? 當然,許多傳統教會並不尋求與新興教會合一。畢竟,新 興教會在他們眼中是信奉神學自由主義的。這無疑是非常嚴重


教會的大未來

062

的指控。若他們在神學上是自由主義者,亦即他們拒絕正統的 重生,那麼教會的合一既不可能也不可取。我希望大家能清楚 看見這一點。例如,若某人否認基督的神性或道成肉身,就不 可能合一。然而,在個人層次上,愛、禮貌、仁慈仍能引導我 們。即使是與正統範圍之外的人對話,也總是一件好事。2 不過,倘若新興教會在神學上不屬於自由主義呢?倘若 新興教會的信徒感到傳統教會對他們的不信任,彷彿自己是敵 人,他們會有何感想?他們和傳統主義者談話時,會缺乏安全 感、處處防備、感到受威脅。他們可能還擊,輕率地拒絕傳統 教會。這使真正的對話幾乎不可能。當雙方彼此不信任,福音 派教會就分裂了。

合一 是否有解決方案?我們該如何使雙方能夠針對彼此的差 異暢談,在不被指責為異端的情況下彼此學習?首先,我們必 須認同基督徒的合一基礎。就這麼簡單。我們必須達致斯托得 (John Stott)所謂的「福音的合一」 。所有的合一都含有教義 層面。若沒有思想的界線或是對某些事物的信念,就不可能合 一。任何群體可以容忍的事物都有極限。若超過這極限,群體 就會分裂。 斯托得在《福音派真理》 (Evangelical Truth)一書中主張, 使徒保羅「懇請讀者『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 音齊心努力』 (腓一 27) 。他進一步呼籲: 「要意念相同,愛心 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二 2) 」 。」 3 斯托得認為,保羅並非呼籲我們不計任何代價來


第三章 純基督教的尋索 063

達致合一,例如為了保持關係上的合一而願意在基要真理上妥 協;保羅也不是呼籲我們與無法完全認同我們的神學和教義的 人分離。 「這是福音的合一,在福音基要真理上保持合一,『堅 定不移,同心協力為福音的信仰爭戰。』 (一 27,現代中文譯 本) 」 。4 這就是委身於聖經教訓的純潔以及相聚共處的和平。 斯托得主張,福音派的問題在於「一種病態的分裂傾 向」。 5 我們要麼強調教義的純潔性,忽視合一;要麼過於強 調合一,忽視健全的教義。事實上,耶穌要我們同樣委身於兩 者—教會的和平與純潔。若沒有委身於兩者,我們的分裂會 成為我們傳福音和向世界作見證的主要障礙。我們在「終極 的護教」,也就是「彼此相愛」這件事上失敗了。 6 我們若能 在「福音的合一」這個基要課題上達致協議,就有機會建立信 任,繼續前進。 斯托得所謂的「福音的合一」就是奧登所說的「新普世 教會」 。這個「新普世教會的首要之務就是毫不羞愧地委身於 古代的普世教會教導。」 7 委身於神的話語,以及「漫長的歷 史觀點所累積的共識,普世教會對聖父、聖子、聖靈的經典見 解。」 8 奧登進一步指出,這個教會也持守「教會達致共識的 經典教義,包括道成肉身、贖罪、復活、主的再臨」 。9 奧登表 明: 「這是古代普世教會傳統的固定界線—神命令我們不得移 動或重新擺放這些定出了界線的石頭。在古代普世教會裡…… 這些經典的教義大多淹沒在激進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挑釁修辭 之中」 。10 奧登以經典一詞來描述他的立場。這詞對他的呼籲非常 重要,也可以為我的信任論提出進一步的論據。對奧登來說,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