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83封面.indd 1
2014/7/24 下午5:52
Contents
目錄
推薦序一 讓信仰回歸實際面 / 余達心 . . . . . . . . . . . . . . . . ix 推薦序二 面對困境,抱持盼望,不斷革新 / 謝樂知 . . . . . . . xii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 縮略語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vi
第
1 章 (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 . . . . . . . . .001
第
2 章 喜樂於晨間來臨:離開絕望黑夜. . . . . . . . .033
第
3 章 (以)迦博歸家路:在確據與失落之間 . . . . .075
第
4 章 聖經奇異新世界:游擊隊劇場 . . . . . . . . . .121
第
5 章 「週末愉快」:卡在週六的人們 . . . . . . . . . .165
附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4
經文索引 .
目錄頁.indd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2014/7/22 下午4:18
推薦序一∕讓信仰回歸實際面 ix
讓信仰回歸實際面
布魯格曼是一位獨特非常而又極具影響力的舊約 聖經學者。放下了追求純學術成就的包袱,不受精微歷 史批判學的羈絆,他可以輕鬆地專注於將聖經活現在當 代的處境中。他彷彿繼承了舊約先知的召命,被神的話 語催迫,以神的話語向時代發聲。他是我極其佩服的一 位舊約神學家。 上世紀八○年初讀他的《土地》 (The Land) ,震 撼不已。正當中東局勢緊張非常,以巴劍拔弩張的時 候,他以「土地」作為一重要的聖經主題,說出土地 對以色列的重要,但同時警告以色列,忘記神與她所 立的約,以強暴霸佔土地,將別人從土地上連根拔起 (uprooted),神可以將她從應許之地吐出去。關鍵在 於,神要求祂的百姓行公義好憐憫。布魯格曼沒有停在 這裡。話鋒一轉,他批評美國的大財團、大地主,批評 他們運用財力及政治勢力,無道地屯圈土地,不惜把原 本立命安身於土地上的人連根拔起。容讓這樣的事出現 的社會,神會施行審判。 布魯特曼雖是一個極具分量的學者,但他絕不學 究,絕不以艱澀的詞彙或概念令讀者生畏。反過來,他 會以淺易近人的筆觸,彷如講道一般,並充滿激情地, 將一段又一段難解或使人困惑的經文,剖示出來。但
約櫃流浪記 x
他不會停在這裡。他會迫使讀者深思,讓經文敲動他的 心,叫他深切反省自己的生命實況或所處的社會處境。 讀他的書一方面輕鬆,但卻可以極其沉重,感到備受挑 戰,不能安穩於整齊、圓滿、安全的信仰框框。 《約櫃流浪記》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劈頭說 道: 「站在一段經文的面前,教會有時不得不問:她在 作什麼?她應該作什麼?這問題顯然是一個複雜而富爭 議卻又恆久重要的問題,不斷重現,歷久常新,而答案 卻有固定的脈絡。」在這本書裡面,布魯格曼讓教會面 對的經文是撒母耳記上四至六章有關以色列人慘敗在非 利士人手上,約櫃遭他們擄去的故事。這故事看似平 常,但經布魯格曼重述,它忽然變得動魄驚心。動魄驚 心不在於以色列人敗得慘烈,也不在於以利家受滅門之 禍,而在於神竟然為了這不肖的百姓而甘願受辱。 「神 的榮耀在哪?」 (Ichabod,亦可分解作:Iy-kabod)這 問題是整段經文核心的所在。敗壞的以利家全家羞辱而 死,只遺下剛生下的男孩,他的母親用最後的一口氣為 他命名,就是「神的榮耀在哪?」 (Ichabod) 。這孩子 的名字成了聖經中一種「反見證」 ,提醒我們並所有神 學家,神絕不容讓人將祂拘禁在既定的解釋系統內,一 種只容得下得勝、榮耀、光明、快樂、美善與和諧的信 仰框架。不,神甘受屈辱,就是連打敗非利士人所信奉 的大袞(Dagon)神,也選擇在夜間行事,彷彿要收斂 自己的大能與榮耀,不為人所看見。 聖經一般將「Ichabod」這名字翻成「神的榮耀離
推薦序一∕讓信仰回歸實際面 xi
開以色列」 (The glory has departed from Israel) ,意指神 的榮耀本身沒有受到虧損,只是離開以色列而已。然而 「Ichabod」的意思抗拒這種譯法,它清楚簡潔的意思是 「沒有榮耀」 (no glory) ,彷彿直指神被擊敗,失卻祂的 榮耀。這樣的神學簡直是不可思議,但神卻要我們面對 這事實,一如我們要面對十字架一樣。這迫使那慣於富 足,慣於得勝,慣於只容喜樂、沒有憂愁,慣於鴻圖大 展的教會反省,基督的十字架在那裡? 這本書對教會可說是適時的提醒,挑戰我們更深 地認識神,更忠實地聆聽祂的話語,抗拒膚淺的信仰解 說。讀這本書,你可能會感到不安,但我可以肯定地 說,假若你願以開放的胸懷,細心聆聽,它會令你信得 更真實,對人生有更深的體悟。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教授
余達心
序 xvii
序
本書篇章原先是筆者二○○一年二月在普林斯頓 神學院「史東講座」(Stone Lectures)的材料。筆者 在這些篇幅的用意是要演繹在一九九七年寫的《舊約 神學》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中已料想到的 一些主題。演講期間,承蒙葛里思畢院長(Thomas Gillespie)熱心招待,也特別要感謝米勒教授(Patrick Miller)與夫人的好客。 本書在恬培 • 亞歷山大(Tempie Alexander)耐心 的妙手下完成定稿,要對她致以無比謝意。筆者也樂將 本書獻給同事凱瑟琳 • 奧康娜(Kathleen O’Connor) , 感謝她在共事中流露的耐心、詼諧、活力。特別是我的 講座在她的母校普林斯頓神學院舉辦,題獻給她更是貼 切。
華特爾 • 布魯格曼 哥倫比亞神學院 二○○一,聖灰日
第
1
章
(以)迦博離開: 全盤接受落敗
章名頁.indd 1
2014/7/22 下午4:19
約櫃流浪記 002
教會面對一段經文,現在要做什麼,準備要做什
當
麼的問題,是個複雜、引人爭論、重要性不止息
的問題。這是個經年出現的問題,答案也出現一些常見 的輪廓,但同時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情境會激發,也需要 不同講究的回應。毋庸置疑,這個問題在西方背景的教 會尤其刻不容緩,因為西方社會經歷震盪的轉換、社經 背景也因應新科技,新全球化的威脅、時機,以及隨之 而來的多元文化,重新築構。 我在這一系列演講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不是因為 我認為自己可以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而是認為有這麼 一群人同聚,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一起努力探討這個爭 論不休的議題。我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不是在這種 反思的場合中尋見,而是在教會實際演練宣道的順服中 尋見。不過,眼前這群人多少也可說是一個教會,發出 宣道順服的問題。所以,這個議題在當下這個管道也是 個貼切的議題。 在前三講,我要花很多篇幅思索撒母耳記上四到 六章,一般被稱為「約櫃敘事」的經文。1 這不是隨興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03
挑選的經文,我深信著眼於這段文本的理由,在講座 結束時,諸位會很清楚。最後兩講我要批判性地思索自 己對於「約櫃敘事」的解析,並著墨於教會面對聖經文 本,當下以及將來要有何行動的議題。
I 撒母耳記上第四章的敘事,第一個壓倒性的進展 是以色列的節節落敗。這個有可能是現場報導的記載, 呼喚聚集於文本旁之聆聽的群體,一同墜入深深的落 敗。敘事者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以盡他想像之能事所能 描繪的落敗,墜入深深的落敗,清楚見底的落敗。每次 聆聽會眾重新聽到親身經歷的落敗,這則敘事勾畫記憶 的落敗,並且替落敗命名、賦予形狀,讓聽者有深刻的 感受,然而這只是開頭而已。除此之外,這則敘事也召 喚領受經文的群體超越自身的落敗,進入一種更原初的 落敗,是種只能藉著敘事本身所呈現的大膽、琢磨過的 想像世界才能體會得到的落敗。因此我討論所謂的「約 櫃敘事」的開頭,思考這段經文,以及在教會重新講述 的時候,以什麼方式提供一種極致的表達,或稱之為 (limit expression) ,為的是在極限,超越批 「極限表達」 判分析與理性解釋所能企及之處,找到困惑哀傷的途 徑。2 我們若是接受米勒與羅伯茲(J. J. M. Roberts)的 批判性評定,落敗的故事在撒母耳記上第二章就已經
約櫃流浪記 004
發聲、進展了。 3 米勒與羅伯茲以遠可追溯至羅斯特 (Leonhard Rost)的舊時批判學派的共識,將撒母耳記 上二章 12∼17、22∼25、27∼36 節視為約櫃敘事的前 言。這些前面的經節聚焦於祭司以利的無能,以及兒子 的公然犯罪,並宣告何弗尼與非尼哈必定死。以利的祭 司家室要在他們手上滅絕。 敘事對以利的兒子發出的審判,部分出自父親的 口,是典型的先知審判發言模式。 4 對兒子的定罪是 「不尊重耶和華,也不理會當時祭司待人民的規矩」 (二 12∼13,新譯本) 。不尊重流露在他們搶了獻給耶和華 的祭肉,留給自己享用,這罪「在耶和華面前甚重」 (二 17) 。這個剝削性的經濟行為還加上不當的性行為,並 不令人意外: 「他們與會幕面前伺候的婦人茍合」 (二 22)。錢財與性行為的觸犯,通常都是雙雙出現。以 利為此公開的罪行譴責兒子,但是他們卻不聽,因此 12∼17、22∼25 節定他們的罪。 接下來對他們的宣判,可說是重大又無可轉寰:
你看吧,日子必到,我必把你的膀臂,和你父家 的膀臂砍下來,使你家中沒有一個老年人。你 在患難中必以羨慕的眼看我使以色列所享的一切 福,而在你家中卻永遠沒有一個老年人……你的 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所要遭遇的這事必給你 做個兆頭:他們二人必在一天之內都死掉。(二 31∼32、34,呂振中譯本)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05
這個滅絕的宣判最驚人的一點,是與雅巍先前對 這個家族所發的應許形成對比:
我曾說,你和你父家必永遠行在我面前。 (二 30)
然而,因為兩個兒子的行徑太過分,甚至雅巍先 前對以利發出的無條件應許也得作廢。雅巍的無條件應 許被作廢,當然是個極致。定罪與宣判的模式清楚又完 整。我們只是在敘事中等待審判執行,以及隨之而來的 落敗。 下一章在童子撒母耳的夢境神諭完全不同的記載 中,又重述了宣判:
我指著以利家所說的話,到了時候,我必始終應 驗在以利身上。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 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 們。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說: 「以利家的罪孽,雖 獻祭奉禮物,永不能得贖去」 。 (三 12∼14)
約櫃敘事在四章 1∼2 節置入審判,作為延續。以 色列……當然又是與非利士人打仗。從神學上理解,以 色列打仗,為的是要在當地保持雅巍子民的獨特身分。 報導極為精簡。以色列被非利士人打敗,四千名以色列 人被屠殺。敘事沒有明顯交代吃敗仗與前文的關聯,然 而若是從第二章開始看起,將這場敗仗算作是對祭司家
約櫃流浪記 006
族嚴厲審判的執行,並不太精確,也略嫌笨拙。戰爭報 導並沒有提以利的兒子,反而是很多以色列人被殺。 我駐足於這個簡短的戰爭報導引言,發現到它的 記載平常,沒什麼要特別評論之處。它報導的落敗,與 第二章合起來看,完全包含在先知的訴訟中;敘事將歷 史上這場一敗塗地的戰爭,正好放在這裡作為罪咎的懲 罰:
……罪在耶和華面前甚重了。 (二 17)
人若得罪耶和華,誰能為他祈求呢? (二 25)
在你家中卻永遠沒有一個老年人。 (二 31,呂譯)
以利家的罪孽,雖獻祭奉禮物,永不能得贖去。 (三 14)
在罪咎這個題目下安置的落敗,對以色列不會構 成嚴重的神學問題,或是教牧上兩難之間的負擔。擺設 於信得過、有次序的道德肌理中的落敗,是承受得住, 也是可取的落敗。到目前為止,除了「尚可接受的死亡 人數」 ,沒什麼大問題。這一些「尚可接受的死亡人數」 還沒有到達極端情況,也沒有引起神義論的揣測。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07
II 當然,敘事才正要開始。根據記載,以色列僭越 了盟約的均衡計算。因戰敗而潰散困惑的他們,決定再 次攻打非利士人(四 3∼11) 。他們把約櫃運到軍營; 約櫃上坐著他們深信不疑的神祇。但是因為雅巍咫尺的 臨在,賭注陡增,因此敘事的焦點超越罪咎。當約櫃被 引進軍營,引進敘事中,敘事者花費筆墨,刻意堆砌神 學用語,點出這個新的策動手法:
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 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於是百 姓打發人到示羅,從那裡將坐在二𠼻𡀔
上 萬軍
5
之耶和華的約櫃抬來。 (四 3b∼4a)
約櫃現在出現了,目的是要「救」 (ys)他們脫離 敵人的手(四 3) 。原先的具體焦點是以利的兒子,現 在被忘卻,注意力都放在非利士對以色列的威脅。敘 事已經遠遠超出先前章節的審判神諭範疇。大家歡聲雷 動,歡迎約櫃進入以色列軍營。以色列人得意、欣奮、 充滿信心。 1. 相較於以色列的欣奮之情,非利士人對歡聲的 反應正好相反(四 7∼9) 。他們迅速得知約櫃是以色列 人歡呼的原因。非利士人熟知以色列歷史與神學,反 應是大大懼怕。敘事中的非利士人,如卓伯林(David
約櫃流浪記 008
Jobling)所說,是全然具威脅性,並且不潔的「他 者」 。 6 他們代表的正好完全與以色列與他們的神相牴 觸、對立。非利士人固然是歷史上的敵人,但我們也不 要忘記他們是敵人的典型,就是那些在以色列的盟約現 實以外尋求生活的人,帶著沒有受割禮為象徵的「他異 性」 。因為這種他異性,他們成為對以色列的嚴重挑戰 與威脅。 在這裡,非利士人以他們的域外特質,在以色列 的欣奮之情上扮演奇特的角色。第一,他們對出埃及歷 史的了解不亞於任何以色列人。他們可能讀過妥拉,也 守過逾越節。他們知道,「以色列的眾神」擊垮了埃及 霸權。他們知道,出埃及是上帝賦予的政治權勢顛覆; 再者,他們自己如果被雅巍擊敗,就有可能成為奴隸。 因此,第二,他們懼怕之餘,不禁呼喊出指涉死亡驚恐 的短句「有禍了……有禍了。」非利士人知道,生命的 神、出埃及的主收押囚犯,但是摧毀一切抵抗新治權的 人。非利士就是典型的抵抗代表,現在受到威脅。以色 列的神會消滅「異者」 。然而,非利士人的反應不是退 縮,而是勇敢迎戰。非利士人的出現用來襯托以色列的 神,使得我們預期在四章 1∼2 節戰敗的以色列人,會 扭轉局面占上風。 2. 但是敘事報導值此有了耐人尋味的轉折(四 10∼11) 。戰爭開打,以色列戰敗,逃回本土,以免被 非利士人逮捕。這次死了三萬人,第一次交戰陣亡的 四千人,相形之下是個小數字。如果這是對以利家的審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09
判,簡直就不成比例,極度令人無法承受。四章 10∼ 11 節的戰爭報告還沒結束,以我們意料中的最後一則 報告作結尾: 「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被殺 了。」這是預期的;對以利家族的審判神諭執行完成。 但 是 前 一 個 情 景 則 令 人 震 驚 :「 神 的 約 櫃 被 擄 去!」 (四 11) 。事情的轉折完全出乎意料,經文中沒 有任何預警。歡樂的以色列人當然沒能預料得到。驚嚇 的非利士人也同樣沒有預料到。但是經文告訴我們,顯 然立約的神也完全沒有預料到吃敗仗,祂或許在埃及人 之後,覺得非利士只是個小場面。敘事在第 11 節,將 兩個拒不結合的結局,巧妙地結合起來。關於何弗尼與 非尼哈,結局在意料中,並符合罪咎類別。然而約櫃被 擄去,超乎任何此類別的計算。現在,故事完全脫離了 罪咎的柵欄。 該章餘下的篇幅不住提醒我們以利家的下場。這 個祭司家族的審判已經完結。其他的內容則關乎約櫃。 約櫃以及附屬其下的祭司職分,這兩個主題還是雙雙糾 結在一起。
• 年邁的以利聽到以色列口中發出的呼喊,正在揣 測之際,接到消息:
你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並 且神的約櫃被擄去。 (四 17)
約櫃流浪記 010
以利對失去約櫃的反應當然是非常震驚。他跌 倒,摔斷頸椎死了。經文說,他的反應不是因為兒子的 死,因為在意料中,而是對於約櫃的下場發出的反應, 這個下場遠超出他的想像。他死了,經文說,他身體沉 重! (kabod;四 18)
• 同樣的消息也轉達給以利沒有提到名字的媳婦, 非尼哈的妻子。她也知道了雙重的落敗:丈夫與 公公過世、約櫃被擄去。然後她生產,其痛楚實 在難以承受。公公聽到消息就死了。媳婦聽到消 息就生了。兩人都被推到生命的極端情況,一個 推向死亡,一個推向生產。兩人都因著不知如何 接受、明白的消息,被推到尋常之外的情境。
敘事一直不鬆口,以免我們錯過重點:
• 報導: 「神的約櫃被擄去。」 (四 11) • 對以利的報導: 「神的約櫃被擄去。」 (四 17) • 對媳婦的報導—
「神的約櫃被擄去。」 (四 19)
• 媳婦的反應極端,因為—
「神的約櫃被擄去。」 (四 21)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11
• 敘事者在這一章結束之際解釋道,她之所以反應 這麼激烈,是因為—
「神的約櫃被擄去。」 (四 22)
五次「神的約櫃被擄去。」錯不了也不容否認:神的約 櫃被擄去! 這個打擊與先前對以利家的審判毫無關係。以色 列動員攻打非利士人,嚴重錯估了一件事。興高采烈的 以色列人從來沒有懷疑約櫃的效用。與以色列的喜悅對 比的是非利士人的恐懼。他們也不懷疑。坐在約櫃上的 雅巍,勇敢進入戰場。然而,接下來的是集體屠殺。經 文簡短描繪了狂亂的戰爭場面,遍地的屍體、慌張逃跑 的軍人、血跡,還有哭聲。約櫃在這一切中被非利士人 當作戰利品搶走。這是遠超乎罪咎的落敗時刻。這不折 不扣是遠超乎信心的落敗時刻。這是違反神學一致性的 落敗時刻、在一切落敗之下的落敗。這落敗引發令人不 敢想像的念頭:雅巍處理不來、沒有致勝、不夠強大、 不夠關心、無法應付。米勒與羅伯茲說得好:
以約櫃的樣式為代表的雅巍,似乎臣服於非利士 眾 神 祇 更 強 大 的 能 力 …… 雅 巍 遺 棄 子 民 是 承 認 〔大袞〕的優越。7
一切都終結了。這不是以色列的祭司家族遭受的最後一
約櫃流浪記 012
次落敗,但如今以色列的信仰焦點、生存的理由,就此 消失了。 3. 不具名的媳婦發出落敗的聲音(四 21) 。陪伴她 的婦人在孩子出世、母親即將死亡的絕境時刻,想要鼓 勵她,但是「她卻不回答,也不放在心上」 (20 節) 。 她所承受的失落,遠超乎她們的鼓勵。她的最後一口氣 是給孩子命名,痛切感受與體認的一刻。她不肯因著她 們的鼓勵,就輕易放棄充滿悲情的真相陳述。她稱孩子 為「以—迦博」 (Iy-kabod) ,亦即「榮耀在哪裡?」這 個名字的常見翻譯,回答了問題。其實她只是藉著名 字發問: 「哪裡?」答案就在下一句,就是「不在任何 地方,不在這裡……榮耀離開了!」 (譯註:以迦博的 「以」 〔Iy〕在希伯來文有「何處」或「不」的意思) 。 這名瀕臨死亡、不具名的媳婦,卻說出不同凡響 的神學觀念。她掌握到約櫃被擄的重點,以及難以訴諸 言詞的意蘊。經過第 3 節昂揚的「拯救」之聲,我們或 許以為她會說,雅巍拯救的能力離開了。但是沒有。她 。她了解,問題不是以色列的未來 說離開的是「榮耀」 如何,而是雅巍自己的落敗。是雅巍蒙羞受辱,失去了 信譽。比起非利士人,她是更優秀的雅巍神學家,因為 非利士人就像一般的神學家,認定雅巍一如其他神明, 只會捷報頻傳。但是這名媳婦知道,這位神是袒露、呈 顯為受波動的神,不是泛泛地大權在握,而是受到詭譎 的歷史難題波動的神。她思索雅巍的屬性深被攪亂,因 為以色列危在旦夕,雅巍自己也危在旦夕。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13
她使用 kabod(榮耀)這個字委實令人吃驚。如果 我們可以計算出文本的確切寫作日期,她是率先使用該 字的人。之後,這個字用來形容雅巍的權能與榮光是股 莫大的力量(參:出十四 4、17∼18;賽四 5;結二十八 22,三十九 13) 。不過那時尚未使用。之後,這個字用 來形容莊嚴、確切、祭禮性的臨在,一如出埃及記四十 章 34 節;利未記九章 6、23 節;民數記十四章 10 節。 不過那時尚未使用。尚未被專業神學家當作耳熟能詳的 慣用字。神學家還沒有動工前,這個字座落於不具名的 婦女唇間。她使用這個字,承載了敬畏、榮光、尊貴、 全權,卻旨在否定。根本沒有那些意義了……只有不可 磨滅的落敗……只有出於以色列的炫耀而墜入谷底的落 敗,以及非利士的懼怕只是個騙局的落敗。雅巍的榮耀 原本有凝聚、保證、確定的功能,如今卻失靈了……只 留下死去的丈夫、死去的公公、被驅逐的軍隊、遍地被 遺棄的屍體,更加上被羞辱,成了敵軍戰利品的神。她 在人生最後一刻,這一切盡收眼底,說出「哪裡」就死 了。而死亡呢,她知道……根本就無關緊要了。 4. 她的聰敏還有橫來一筆。我們慣於將她給孩子起 怪名字的理由是「榮耀已經離開」 ,其實不盡然。她是 在說: 「榮耀已經從以色列流亡(glh) ……因為已經被 取走。」她在 21 節,或是敘事者在 22 節,根本不提被 誰「取走」 。每個人都知道。是非利士人……沒有受割 禮、污穢的非利士人,讓以色列受不了的「他者」 ,因 為他們在場就會造成污穢卑下。但如今雅巍束手無策,
約櫃流浪記 014
任憑以色列人沒有救助或盼望。雅巍違背雅巍自己的意 願,在另一個神祇的威力下被帶走,成為被擄的戰利 品。我們可以想像:邁向亞實突的隊伍中,約櫃及其不 可見的住戶,這位出埃及的神,或許在馬車的囚籠裡, 在柵欄間疲憊地張望。或者不在車上,而是在絕望中踏 著蹣跚步履,踏上朝大袞神廟的漫長羞辱旅程。以利的 媳婦死了;她的死從肉體而言 我們可以想像:邁向亞實突 的隊伍中,約櫃及其不可見 的住戶,這位出埃及的神,
與以色列的下場,以及以色列 的神的狀況一樣……受辱、羞
或許在馬車的囚籠裡,在柵
愧、無能、約定俗成的主張沒
欄間疲憊地張望。或者不在
了,以色列慣於見到的神的榮
車上,而是在絕望中踏著蹣 跚步履,踏上朝大袞神廟的 漫長羞辱旅程。
光也不見了。 敘事在五章 1 節稍停,許 是因為從以便以謝與亞弗戰場
到亞實突的路途過於漫長。無論如何,非利士人不急不 忙,因為他們在品嘗每一步伐的凱旋滋味。相對之下, 以色列則是急轉直下,淪入落敗……死亡與絕望。落敗 不再與以色列的罪狀牽連在一起,因為在前面的敘事, 雅巍並沒有大力譴責,為當下的意外結局找正當理由。 就是單純的落敗。敘事需要死去的場合,講述任何理由 都無法圓場的死亡氣味。有可能作為解釋的道德項目也 沒辦法。如今只有落敗、震驚、困惑、遺棄……而最終 是沉默……沉默直到夜晚,等待第五章的黎明。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15
III 我花了這麼多篇幅解讀經文,也或許解讀過頭, 因為我認為這是舊約聖經中對落敗著力最多的省思。我 更認為,全盤接受落敗這個以色列信仰特質,是留給教 會最緊急重要的使命,也是教會在社會中的任務。這個 敘事以這位瀕死、不具名的神學家驚人洞見作總結,我 希望從這點出發,由兩個方向推論。我會一一探討以色 列古正典經文中豐富的文本互涉。第二,我要嘗試越過 以色列文本的範疇,說些初步觀感。 我的第一個推論是主張這段落敗的敘事是個入 口,進入以色列念茲在茲的範疇更廣的落敗。也就是 說,我希望思考這段經文激發的未來正典經文,同時考 量這段經文是否為早期作品。無論如何,這段經文很明 顯不只是關乎己身,一如所有的以色列經文從來都不 是,而是必定與其他經文有關聯。這段敘事帶領我們思 索,這段信心作品需要指涉其他經文。我會指出五處其 他經文,來設定這段經文的位置。 1. 毫無疑問,這段經文意圖與出埃及敘事作連結。 的確,作為反出埃及經文,這個故事是警訊,不要就出 埃及過於大作文章。8 敘事容許非利士人引進出埃及主 題:
誰能救我們脫離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從前在曠 野用各樣災殃擊打埃及人的,就是這些神。 (四 8)
約櫃流浪記 016
非利士人知道來自以色列的信仰訊息,或許也讀過舊約 學者馮拉德(Gerhad von Rad) ,知道雅巍「在歷史中 行動」 ,並且面對世界強權展現了祂的大能。他們無論 在哪裡,在此時此地,總是有此預期。雅巍將會重現出 埃及的奇妙作為。從非利士人的唇間,那可憎的他者, 竟然對雅巍發出頌讚,與另一位無法登堂入室的外人喇 合所發出的類似(書二 9∼13) 。 更甚於此,非利士人還可以將神學與群體生活實 質作連結:
……免得作希伯來人的奴僕,如同他們作你們的 奴僕一樣。 (撒上四 9)
他們明白,雅巍的榮光關乎社群權力與經濟關係。他們 更明白,與推翻權勢的神相稱的是一個制服他人的民 族。非利士人於此預先說出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亦即 「批判宗教其實就是批判政治權勢」 。非利士人以為— 或可說是要求—雅巍也參與常見的掌控權競爭。眼前 的敘事卻抑止出埃及敘事被過度解讀,免得大家以為以 色列所到之處,都是所向披靡。出埃及並沒有這麼隨意 複製,而這位神比起平板的出埃及讚歌內容,似乎更細 微、更動情。可以說,這個敘事解構了出埃及的神。 2. 四章 21∼22 節用了兩次流亡(glh,和合本譯作 「離開」 ) ,無可避免會以為指涉主前第六世紀的流亡, 那確實是舊約以色列的關鍵性生命實質。9 現在有些研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17
究意識型態批判的學者,對「流亡」這個詞非常不以 為然,因為根據他們的看法,這個用語從歷史來看不正 確,那只不過是一小群菁英分子為自己想出的意識型態 口號。10 或許吧。但我們很難想像那位不具名的女子是 菁英分子的一員。總而言之,這則敘事如今置於申命記 學派歷史中,預期以色列皇家敘事會以流亡作結,並且 以敘事原初形成的文本,知道將要臨到以色列的所有事 情。 姑且不論對「流亡」這個用詞的看法,眾人完全 同意在主前六世紀有個嚴重的鴻溝,以色列失去聖殿、 失去王室、失去尊榮其神學主張的傳統確據與手法。 「流亡」是榮耀離開的那一刻,是以色列必須學習在世 界過著沒有神的生活。此處描繪的是流亡的初始狀態, 引發以色列深沉、揮之不去,也無解的問題,但以色列 不得不一直思考:
• 我們做了什麼事,落得如此下場?這個問題不斷 由申命記學派與先知回答。 • 我們當下要如何活在如此深沉的流離失所中? • 我們當下對這樣的神有何認識?
道路向我們隱藏(賽四十 27) 祂的手似乎縮短(賽五十 2) 已經離棄、忘記我們? (賽四十九 14)
約櫃流浪記 018
• 我們如何有盼望,或者說,還有盼望嗎?
這些問題在以色列當中長時間醞釀,但需要更長的時間 接受,需要更長更長的時間回答。榮耀離開的環境產生 了很多分歧的詮釋傳統派別,形成一種蓬勃的多元主 義,為著將來而論辯。流亡的環境也引發恢宏的想像能 力,使得以色列創作了神聖經卷。由證據清楚可見,這 是個逼視落敗的民族,但是落敗卻具有衝向新天地的活 力與自由,是躲在落敗一旁的 榮耀離開的環境產生了很多
人無法得到的活力與自由。
分歧的詮釋傳統派別,形成
3. 更具體說,榮耀的離開
一種蓬勃的多元主義,為著 將來而論辯。流亡的環境也
令人想到採用這個主題的以西
引發恢宏的想像能力,使得
結,這位先知對雅巍的榮耀著
以色列創作了神聖經卷。由 證據清楚可見,這是個逼視 落敗的民族。
力最深。到了以西結時代,以 色列已經發展出完善的聖殿臨 在神學,是約櫃敘事所沒有的
視野。到了以西結時代,令人聯想到匹敵、競爭力量的 「榮耀」 ,已經變成靜態的臨在,是原本在出埃及記第 四十章的會幕所頌揚的臨在。在會幕中,雅巍的內住與 保障生命的臨在是可見可及的。 當然,以西結思索這可及、保障生命的臨在,只 是為了作出負面的結論:11
• 在以西結書第八章,先知巡視耶路撒冷聖殿,看 到如此附和異教的信仰習俗,他與雅巍都無法忍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19
受,甚至難以啟齒。以西結目睹可憎、更可憎, 以及「比這更可憎的事」 (13、15 節) 。神的臨在 被冒犯到這種地步,審判當然是無從避免的結論:
因此,我也要以忿怒行事,我眼必不顧惜, 也不可憐他們;他們雖向我耳中大聲呼求, 我還是不聽。 (結八 18)
• 在第九章,審判是要使那些附從異教的人致死。 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對這種情況「嘆息哀哭」 的 人 會 被 豁 免 ( 4 節 )。 第 二 , 經 文 也 說 , 雅 巍 「已經離棄這地」 (9 節) 。這地已經沒有保障生命 的榮耀。 • 第十章栩栩如生表達耶路撒冷被雅巍離棄:
耶和華的榮耀從𠼻𡀔
那 裡上升,停在門檻
以上;殿內滿了雲彩,院宇也被耶和華榮耀 的光輝充滿。𠼻𡀔
翅 膀的響聲聽到外院,
好像全能神說話的聲音。 (結十 4∼5)
雅巍以公開、實質、驚人的方式離開城市,離開 祂的臨在之地。祂不能,也不會留在自己的榮耀被拍 賣、被嘲諷的地方。所以城市淨空了。尤有甚者,雅巍 落入流亡,被自己的子民驅逐到遠方。以西結運用、詮 釋約櫃敘事的主題,非常重要。榮耀確實已經離開,而
約櫃流浪記 020
且兩幕離開的劇情對照,對我們有所啟發。在約櫃敘 事,雅巍軟弱、力不從心,無法抵擋大袞的更大勢力。 當然了,以西結身為加爾文派大家,絕不會助長描繪雅 巍的軟弱,所以在他筆下,是雅巍主動離開,不是榮耀 被剝奪,而是祂自行放棄。 以西結筆下雅巍的主動引起一個疑問:約櫃敘事 中的雅巍何以如此脆弱到被擄獲?答案一定是因為以色 列沒有尊榮神的罪,而以色列有多麼不尊崇雅巍,雅巍 的榮耀就有多少的損失,而在約櫃敘事到了極點,雅 巍完全曝身於軟弱中。姑且不論筆調如何不同,約櫃敘 事開啟的「缺席」這個主題,在以西結完整呈現。在 約櫃敘事,缺席引發了生產女子的悽厲呼喊。在以西 結書,同樣的缺席使得先知變成啞巴(結二十四 25∼ 27) 。12 只要雅巍一直缺席,只要榮耀離開,只要城市 曝身於死亡,先知就無法說話。缺席帶來聲音的失去, 以及先知能力的縮減。 4. 繼續流亡的主題,我們可以把約櫃敘事與耶利米 哀歌連接起來。我們看見,第一次敗在非利士手下,確 定是為了懲治罪咎的以色列(撒上四 1∼2) 。我們也看 見,第二次失敗,也包含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敘事卻 超越罪咎,以氾濫的哀痛作為結束,因為「神的約櫃被 擄」 (四 11) 。罪咎只能解釋到某個程度,而敘事也不 像某些解經家的看法,沉湎於罪咎感。 從罪咎轉移到哀痛並不容易,因為要從可以解釋 的條理,轉移到無從以任何道德教訓解釋的深深落敗。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21
打敗仗可以歸咎於以利的兒子,但是約櫃被擄連不上這 個關係,並且以哀痛收場。同樣的轉移可見於耶利米哀 歌三章 40∼66 節,論到城市的落敗。乍讀之下,主前 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毀滅,毫無疑問可以從預言的定罪 與宣判來理解衡量,申命記學派也突顯這一點。而且, 在第三章毫不迴避地著力於罪咎:
我們犯罪背逆, 你並不赦免。 你自被怒氣遮蔽,追趕我們; 你施行殺戮,並不顧惜。 (哀三 42∼43)
但罪咎的解釋只能維持一時。可怕的深沉落敗與缺席, 旋即令人措手不及,從罪咎轉移到沒有道德意涵的哀 痛。所以詩人到了第 49 節如此說:
我的眼多多流淚,總不止息, 總不停止…… 我的眼因著城中年輕女子的遭遇 使我哀痛。 (哀三 49、51,標準修訂版譯本〔RSV〕直譯)
詩人如今將以色列視為無助無辜的受害者,被敵人「無 故」 (hִnn)攻擊:
約櫃流浪記 022
無故與我為仇的追逼我, 像追雀鳥一樣。 他們使我的命在牢獄中斷絕, 並將一塊石頭拋在我身上。 眾水流過我頭, 我說:我命斷絕了! (哀三 52∼54)
耶和華啊,你見了我受的委屈; 求你為我伸冤。 他們仇恨我,謀害我, 你都看見了。 (哀三 59∼60)
這是落敗的聲音,沒有任何道德依據,是哀傷、是需 求、是伸手、是渴望,落在最底處,無道理可言,不 是一般順服可以承受的退縮。13 這也是約櫃敘事中的轉 移,不是嗎?不再關注以利的兒子,不再關注有任何理 據或解釋,只有痛切體認到,落敗的經驗在先知估計神 自己的生命、能力、榮耀時,劃下深深的刻痕。這不再 是弱勢的一方求助於可靠的一方,現在雙方都脆弱,都 失去一些什麼。 5. 如果我們看得見從約櫃敘事,經由以西結到被 擄,再到耶利米哀歌,貫穿其間的線索,當然就能從耶 利米哀歌轉向更廣泛的哀聲與怨言,也就是情急與落敗 的聲音。那聲音沒有信仰宣告,也不太有三一頌,只剩 下發出落敗的詞句。那聲音座落於空無,然而還是膽敢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23
向著應許的臨在發言,但那還是不可觸及,不夠信服的 應許:
我哀嘆不安,發聲唉哼, 都因仇敵的聲音,惡人的欺壓; 因為他們將罪孽加在我身上, 發怒氣逼迫我。 我心在我裡面甚是疼痛; 死的驚惶臨到我身。 恐懼戰兢歸到我身; 驚恐漫過了我。 (詩五十五 2∼5)
他們終日顛倒我的話; 他們一切的心思都是要害我。 他們聚集,埋伏窺探我的腳蹤, 等候要害我的命。 (詩五十六 5∼6)
因為,他們埋伏要害我的命; 有能力的人聚集來攻擊我。 耶和華啊,這不是為我的過犯, 也不是為我的罪愆。 我雖然無過,他們預備整齊,跑來攻擊我。 (詩五十九 3∼4)
許多這些處在教會視野邊緣的禱詞,都承認榮耀
約櫃流浪記 024
已經離開了。就像任何一位留心、誠摯的牧師可以認得 出來,以色列也斷然認得出什麼是離去的榮耀。14 這些抗議的聲音,最終都是盼望的舉動。15 但這樣 的盼望是退縮的,而不是躍進的。這是討價還價、收回 讚美、尋求施力的盼望;是承諾感恩、企圖見證、但時 候未到、還太快、要等到榮耀發出醫治舉動的盼望。在 以色列的坦率陳述裡,非利士與非利士人的神明大袞, 有很多表達方式,通常稱作「仇敵」 ;仇敵,因其足以 轄制,又或稱作對手,因其足以強佔雅巍的空間。以色 列只剩下一名婦女的驚叫聲: 「唉呀,唉呀,離開了, 走了,流亡了。Kabod 在哪裡啊?」 撒母耳記上第四章的這個流亡與落敗的敘事, 很明顯是在以色列的信仰正典中四處引起迴響的一則 敘事。它引起激盪,因為以色列對自身的經歷坦承不 諱,不想騙自己,也不想騙鄰國。以色列更不想在自己 的上帝面前造假,或是造上帝的假,或是為了上帝造 假。16 這個敘事也重新發聲,因為以色列知道,這位上 帝有一處柔弱,是不能輕易藉著激昂的主權聲言所克服 的。想想看,上帝被非利士人擄獲!
IV 這是聖經神學的演練,所以我盡量在文本處理上 具體,在正典範圍中保持敏銳。當然了,這段敘事的力 道—特別是對我們這些視之為權威話語的人,但或許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25
遠超出北美的優渥信仰環境範疇—穿越經文,進入世 界。這段敘事堅稱以色列的落敗是真實而刻骨的,並且 展現出一個信念,亦即發出聲音的落敗是生存的必要信 念。17 敘事總會堅持這一點,而且後來被猶太意識敏銳 的佛洛依德所接受。他了解什麼是發出聲音的落敗。18 我們的聖經神學研究若是切實,撒母耳記將會以 其獨特、精確的坦誠,漫流至世界。我們深信這卷書不 需要刻意找出與時下的關聯 性,不需要過度努力與現代世
這段敘事堅稱以色列的落敗
界牽扯在一起,經文依然可以
是真實而刻骨的,並且展現
展現出救恩真理,這也是我們
出一個信念,亦即發出聲音
的責任與榮幸。我們若是忠心
的落敗是生存的必要信念。
容許經文自然呈現,其間的連 繫也就不會是強行加上去的。
• 在以色列的文本範疇以外,我當然是在討論 星期 五,並且勾勒出「十架神學」的輪廓。19 星期五是 榮耀離開、流亡、缺席的日子,是舊有的確證破 滅、舊有的掌控與特權消散的日子。星期五是缺 席與遺棄的日子,基督徒在這一天誦讀信經裡的 「被釘在十字架上。」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停留在星 期五,並不容易決定,正如撒母記的敘事者可能 不知道在第四章要用幾節,或是講幾次「神的約 櫃被擄。」敘事者最後決定講五次。
約櫃流浪記 026
有些信仰傳統花太多時間在星期五,我們看到的 是永無止盡受苦的耶穌。但臣服於「無所不能」的社會 中,講求「無所不能」的教會,星期五卻可能是個尷尬 的日子,因此我們急忙掛上空十字架,趕快到星期天, 將神的真理簡化成復活節的遊行。20 我們在週六晚間趕快 行禮如儀,不是熱切等待,而是讓星期五不經意地過去。 以色列人還沒有繁複的三位一體觀念,讓神子受 死,而父神在旁觀看,即使莫特曼曾說過下列名言: 「無父的兒子正匹配無子的父親。」 21 約櫃敘事一開始 週五式的坦承,只講到雅巍被擄、只講到榮耀流亡,沒 有任何保留、沒有任何遮掩,見證接下來的日子,這位 上帝的記號是落敗,而且這記號在有些方面持久不消。
• 跨越以色列自身的文本範躊,沒有「解釋」可 言的大屠殺隱約浮現於視野,這在二十世紀確 實是個荒蕪,如野蠻祭儀的一種無從理解的撕 裂。 22 我們爭論猶太大屠殺是否絕無僅有,並提 出對人類的理性或道德主義的看法。或是隨從魯 賓斯坦(Richard L. Rubinstein)棄置不再可靠的上 , 帝;23 或是跟隨布魯孟碩(David R. Blumenthal) 發現在火爐施行的暴虐,似乎出於上帝。 24 但這 些最終都無法令人信服,徒留赤裸裸的事件,極 像週五受難,但規模更龐大,也可說更現代;奧 許維茲與達浩集中營的證據在千百宗其他蠻行中 迴響。這個世界有時沒有上帝,或許上帝不願意
第一章∕(以)迦博離開:全盤接受落敗 027
在這些死亡的場合,或許上帝無法承受這樣的重 壓,所以離開;或許上帝被推到一旁,因為施暴 者無法忍受上帝在場。無論如何,這是清楚見底 的落敗,無法挽救的落敗,沒有賦予生命氣息的 落敗,沒有發號命令的造物主的落敗。世界獨自 橫行,在殘暴中凋零,近在身旁的殘暴,好像在 永遠肆虐,因為看起來沒有盡頭。 • 跨越以色列自身文本的範疇,不需太多想像就能 看出榮耀離開以後,世界就不復往昔。儘管有法 蘭西斯 • 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主張,我們 還是目睹了人類世界舊貌、舊有的權力保證、遺 留的傳承與學問、穩固的帝國與信賴的確證,都 一一拆解。25 在社會,在帝國,在教會,當然還是 有強烈的嚮往要恢復舊有的次序。發出這種嚮往 的聲音在北美長老宗常常聽到,無疑是懼怕失落 的表現。發出這樣的聲音,根本無法避免如此逼 近的損傷,以及如此真切的恐懼,並且想要更多 的保障,即使焦慮總是會淹沒提出的保障……新 的保障,產生出更新的焦慮。而上帝呢?這位忠 誠、全權的上帝,卻被擄、流亡、缺席、無能。 上帝缺席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罪的問題,而且 是滔天大罪,諸如根深柢固的剝削、壓制、奴役 這些慣性行為。然而,即使承認這些罪咎似乎也 不夠,只能為著離去的榮耀哀傷了。 • 跨越以色列自身的文本範疇,生命的荒蕪離我
約櫃流浪記 028
們更近。一九九九年科羅拉多州的科倫班高中 (Columbine High School)槍殺慘案是荒蕪逼近 公眾領域的代表性事件。我們為此排擠、推卻、 指責、困惑,但是科倫班事件絕不該發生,不該 在富裕、安全的郊區,對著一群可愛的孩子發出 這種兇猛的暴行。社群網絡失靈、家庭關係的忽 視、瘋狂的青少年文化,需要更寬裕的政策、更 好的槍枝管制、更警覺的警察……沒完沒了。榮 耀離開那裡,以及其他類似的地方。當然有人在 努力修復重建,但是缺席的痕跡將會持續不消。 • 跨越以色列自身的文本範疇,我們多數人沒有機 會— 幸好沒這機會— 經歷大屠殺或是「西方 的失敗」甚或科倫班慘劇。然而,教會的生命以 及牧者的工作滲入了失喪與落敗。當這種情況臨 頭,容或規模與範疇較小,卻如「西方的失敗」 一樣頑強,如猶太人被屠殺一樣逼近得無法承 受,如科倫班槍殺案一樣恐怖。各位也知道:
琴恩沒抽煙卻罹患的肺癌; 芭芭拉的惡性腫瘤; 小麥可的短暫生命; 提姆被迫離開牧職; 消失不見的孩子; 癱瘓的運動員; 失去的工作。
第
2
章
喜樂於晨間來臨: 離開絕望黑夜
章名頁.indd 2
2014/7/22 下午4:19
約櫃流浪記 034
母耳記上第四章結尾,那位不具名的媳婦最後一
撒
口氣,也是慨嘆悲慘世界的最後一句話,將敘事
推到可以想得到的最終結。敘事的結局讓所有人都落入 悲慘境地……以利家族、以色列、約櫃,還有我們也可 以認為,連約櫃的上帝也沒有倖免。以這種方式結束這 位上帝,以及經卷中這個民族的生命,未免太悽慘。或 許也有人聽完第一堂,覺得以這種方式結束演講也未免 太悽慘。但是當太陽在亞實突下山的星期五,正是這種 景況。
I 敘事當然沒有在第四章結束,不然我們就不會在 這裡處理這段經文。第五章的敘事陡然轉變,但是第 1 節還是重述、強化第四章的慘狀。第五章頭一節的重述 與強化,就好像老師為了連貫起見,快速複習前一堂 課的內容,就是那種除了老師以外每個人都已忘記的內 容。我們可以想見,以色列人難以接受第四章的內容,
第二章∕喜樂於晨間來臨:離開絕望黑夜 035
一有機會,就會想要遺忘。 無論如何,五章 1 節給第四章的慘烈劇情畫下句 點:
非利士人搶去了上帝的約櫃,就把它從以便以謝 運到亞實突。
戰爭結束,以色列人被擊潰;非利士人勝利了。 戰爭結束,雅巍戰敗;大袞勝利了。交戰地點在以便以 謝。提這個地方,可能有反諷意味,因為這個字的意思 是「幫助之石」 。從以色列的角度,這個地方倒不如稱 為以便—羅—以謝,亦即「沒有任何幫助之石」 。沒有 從雅巍來的幫助,沒有給以色列人幫助。迎戰非利士人 的事情轉折,顯出以色列詩詞的錯謬:
以雅各的神為幫助、仰望耶和華他神的, 這人便為快樂! 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 他守誠實,直到永遠。 (詩一四六 5∼6,英譯)
以色列就是快樂不起來,因為雅各的神根本沒有幫助。 得意的是非利士人。 他們按照慣例,排成凱旋隊伍行進,從起錯名字 的以便以謝這個可悲的地方,開始移動勝利的圖騰。那 裡應該是以色列人承載歡樂的地方,但嗚呼,並非如
約櫃流浪記 036
此。非利士人將勝利的證物搬到亞實突,大袞座落的重 鎮。非利士人舉行凱旋遊行,展示所有的戰利品。雅巍 也是被陳列的戰俘。我們可以想像那幅畫面:亞實突街 道上的非利士人歡呼;雅巍約櫃上的雅巍在籠子裡,穿 過柵欄觀望,被羞辱到極致。如今在亞實突,遠離家 鄉,遠離治權,落敗了。遊行是軍事性,也是政治性 的。古代世界跟現代一樣,軍事行動的輝煌在於公民宗 教賦予的正統性,所以凱旋遊行以宗教活動作結束,最 後進入神廟,大袞的祭司在那裡等待,以禱告與感謝接 受勝利,將軍事戰爭提升到宇宙性的意義層面。祭司在 神廟門口迎接隊伍,接受戰利品,然後小心翼翼帶到大 袞神像前。大袞容或不是「屬天戰士」 ,卻有足夠的能 力戰勝以色列。1 或許非利士人與祭司吟誦他們自己版 本的凱旋讚歌: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榮耀的王是誰呢? 就是有力有能的大袞, 在戰場上有能的大袞! (參:詩二十四 7∼10) 他是榮耀的王!
遊行結束、儀式完結,這一天過去了。將領回到 軍官俱樂部舉行宴會,祭司檢查神廟的門窗,然後熄了
第二章∕喜樂於晨間來臨:離開絕望黑夜 037
燭火回家。每個牧師都知道,要舉辦這種盛大的公開慶 典非常累人。很多的細節,還有很多靠不住的人,都會 使整個活動變質。現在,每個人都回家了……軍人、祭 司、群眾,最後甚至管事的也回家了。廟裡安靜,也或 許昏暗,「大袞的燈還沒有熄滅」 。2 或許那裡有股奇特 的氣氛。你如果在一處蘊含著屬天臨在的聖所,長時間 在黑暗裡獨處,你會知道那是什麼氣氛。 現在,一個鐘頭又一個鐘頭的靜默與黑暗來臨 了。沒有人說任何話,沒有人作任何事,一個鐘頭又一 個鐘頭。然後是早上。黎明破曉之際,又要回到神廟。 經文說是「……亞實突人。」我們原以為由祭司開始一 天的禮儀職責。但很可能慶典持續到另一天,因為值 得慶祝的事太多。無論如何,當他們抵達神殿……停 下……震驚……瞠目……希奇……迷惑。一切都改變 了。一切都顛覆了。昨夜留下的是被頌揚、至尊的大袞 與臣服的雅巍。約櫃與神像的置放反映了以便以謝戰場 上的懸殊。 現在,大袞摔個正著,雕像的鼻子緊貼著地板。 大袞在哪裡跌倒,就在那裡躺著,動彈不得。毫無疑 問,這只不過是意外,只是一座不穩的石像倒下來。 不,這是個敬禮的動作。大袞「在雅巍的約櫃前」深深 鞠躬。經過一夜,我們不知是什麼原因,大袞發現雅巍 才是在祂面前「萬膝要跪拜」 ,每個鼻子要緊貼在地板 上的神。這整段時間,雅巍什麼也沒說,什麼動作也沒 作;從沒有得意,從沒有抹黑,從沒有怒目,只是被動
約櫃流浪記 038
隱然坐在那裡,受非利士的神祇敬拜。在夜間無人目睹 之際,大袞已經暗中被制服了。 發現這個驚人逆轉的非利士人什麼也沒說。或許 過於震驚,說不出話來。如果是祭司,他們或許在其他 人來之前,趕快「物歸原位」 ,卻不知道已經永遠不會 「物歸原位」 。他們不希望信眾議論紛紛。或許他們覺得 大袞像倒下來只是個意外。或許他們知道這個轉變意味 著什麼。或許在他們意識邊緣,隱約感到大袞在第四章 的風光勝利已經斑駁。在經文中,他們沒說一個字,也 沒有透露在想些什麼。這些都是「或許」 ,因為敘事簡 要含蓄,沒有多說。 非利士人迅速採取行動,將大袞放回廟中固有的 直立姿勢,在那裡站一整天,再次接受勝過以色列以及 以色列的神明應得的奉承。有些人不知情地慶祝,像打 勝仗的人應該慶祝的樣子;有些人看到石像上的裂痕, 不免有其他揣測;從第四章來看,對雅巍能力的認識, 非利士人可說是優秀的神學家,因此有些人可能知道實 情,只是裝作不知情。所以一天又過去。當然還是很多 人潮,軍人帶著家眷來,讚歎這幾天以大袞之名成就 的功蹟。在那個父權社會裡的年輕男子,考慮著以後當 個風光的軍人。有些言詞優美清晰的,考慮祭司職,可 以風光管理社會中偉大的勝利徽章。然後又到了晚上, 神殿的門關緊,靜默,昏暗,一片死寂。最後再檢查一 次,大袞神像穩固在位,所有人都歇息了。 第三天,同樣的流程再來一次(五 4) 。這時候有
第二章∕喜樂於晨間來臨:離開絕望黑夜 039
些管理的人也許開始擔心人潮管控。有些群眾一定很興 奮,因為他們第二天沒去,而是等到第三天,想說人或 許會少些。管理的人起了個大早,提前到那裡。又是震 驚、洩氣、錯愕,因為大袞的家第三天跟第二天一樣, 但更糟糕。大袞又摔倒,鼻子又緊貼在地板上。他們可 以說是石像倒下來,也可以說石像在沉默、被動的雅巍 約櫃前低微膜拜。總之,他們不能在第三天重複第二天 說的話。還有更多狀況。 這一次,大袞的頭被砍斷。非利士人的神明在晚 上失去了它的頭,或許是被斬首,或許是失去它的腦袋 瘋了,因為想要在雅巍當前維持自己有多卓越,一定會 令自己瘋掉。不僅如此,大袞的雙手如同維納斯雕像 一樣被砍,手臂也斷了。非利士的神明著實被「解除 武裝」 (dis-armed) ,變得束手無策,軟弱無能。變弱的 大袞立刻顯出原形,並不是什麼大袞,只是個裝模作樣 的軀殼,將永遠不再凱旋、不再擊敗、不再獲勝、不再 得逞。這是個可憐弱小的大袞。當非利士人視察這無從 解釋的殘局,雅巍的約櫃動也不動。雅巍從沒作動作、 眨眼、通知,完完全全被動……無從解釋。場景至此猝 然結束。3 這一次在第三天,非利士人甚至沒有把大袞 重新擺回原有的威權位置。神像已經失去威信,不堪一 擊,根本不能恢復原貌。 這是聖經中最生動、驚心動魄的經文之一。我們 可能發現文筆相當含蓄內斂,不作解說,甚至也沒有表 示半點好奇或是驚訝,拒絕透露任何端倪,安靜飛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