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12封面神學事件簿.indd 1
2015/3/13 下午5:55
目 錄 contents 推薦序一 在「信心」與「理性」中回應事件真相(沈立德) .......... ix 推薦序二 第一本中文的神學人之神學反思(林鴻信) .....................xiii 推薦序三 當「見證」成為做神學的方法(鄧紹光)........................ xvii 推薦序四 從「學思錄」到「神思錄」(蔡麗貞) .......................... xx
自
序 ..........................................................................001
導
言:在 21 世紀的多元處境做神學 ............................ 005
神學事件 1: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 015 神學事件 2:神學是回到啟示的光源..................................... 051 神學事件 3:神學是屬靈的理性運作 .................................... 083 神學事件 4:神學是面向他者的福音 .................................... 119
目錄頁.indd 7
2015/3/13 下午5:37
神學事件 5:神學是基督為本的對話 ...................................... 161 神學事件 6:神學是科際整合的歷程 ...................................... 205 神學事件 7:神學是非暴力化的盼望 ...................................... 233 神學事件 8:神學是顛覆世俗的空間 ...................................... 275 結
目錄頁.indd 8
語:創造後世俗社會的神學空間 ................................ 315
2015/3/13 下午5:37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6
2015/3/13
下午 02:28:49
自 序
001
自 序
過去十餘年來,筆者在自身所處之地從事神學思考、寫作與 發表。在新加坡神學院任教近六年,筆者更認定神學工作需要留 下文字痕跡,好讓時下的以及後來的神學工作者,在面對種種神 學的挑戰時,至少「有跡可循」,以為借鑑或參考。對於一個神 學思考者而言,這些文字算是筆者給歷史的交代,也為後人肩負 一點歷史的責任。 二○一三年十一月中旬,筆者在四個月的安息假中,整體性 地梳理過去發表過的專文及近期未發表的文章。這期間前後不下 七次的撰寫與修飾,雖仍感個人的思維能力及文字功力有限,還 是在二○一四年三月間交給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的編輯部,考量 有關出版的可能性。 交稿時,此書係以《神思錄:回到聖經的神學思維》為名, 旨在說明置身於多元處境的信仰個體,按聖經承載的智慧傳統去 詮釋三一上帝在多元文化、世俗社會與教會生活之中所啟發的神 學事件。藉著這「神學事件簿」,筆者給進入後現代和多元處境 下的基督教信仰做神學,期盼讀者從這思考里程得到一些啟發,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
2015/3/13
下午 02:28:52
世紀神學事件簿
002
也在自己置身的處境觀察及思考事件,從而整理自己的「神學事 件簿」,見證三一上帝又真又活的行動與言說。 在此要感激與此書結緣的神學同道,他們有的是筆者在講座 發表時回應論文的學者,有的是筆者授課的課堂上參與討論專文 的同學,也有的是筆者督導的神學碩士生,還有與筆者交流的神 學工作者。這些神學同仁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給本書肯定、提點與 批判。這裡不一一提名道謝,請同道們多多見諒。 寫作期間,感謝新加坡神學院院長陳世協牧師及榮譽院長沈 立德牧師,他們亦師亦友的牧者情懷,讓筆者銘心謹記寫作不只 是學術工作,而是為榮耀上帝、造就門徒、建立教會、奮得萬民 的事奉。 感謝台灣神學院的陳尚仁院長、教授及職員們給筆者夫妻倆 的熱情接待。學院於二月中旬慷慨地安排宿舍給我們夫婦,讓筆 者能投入寫作一個月。這期間林鴻信教授讀了此書的初稿,與本 人交流並提出的建議,委實讓筆者獲益匪淺。以後幾個月,筆者 按一些神學同道的回饋,再修訂不下五次。 不可不提的是,校園書房出版社的編輯團隊除了給予此書校 訂、編輯、回饋之外,還特地舉行書名會,集思廣益,為此書的 讀者對象定位,並替此書建議書名,最終決定《21 世紀神學事件 簿:如何在多元處境下做神學?》 。這一行人所費的時間和心力實 是小弟難以回報的,尤其要感激的是不辭勞苦的責任編輯余欣穎 姊妹、美編及校稿的同工。當然,書中一切疏漏或錯誤都是筆者 個人的責任。此書的出版也得到許多神學同仁的祝福,在百忙中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
2015/3/13
下午 02:28:52
自 序
003
撥冗惠賜序文的有沈立德牧師、林鴻信教授、鄧紹光教授、蔡麗 貞教授,以及聯名推薦的牧者學人,感激大家對筆者的厚愛,盼 望此書日後能造就教會與讀者,這就是眾人最大的欣慰。 此書集合了筆者過去發表過的文章,雖為著書本的形式有不 同程度的修訂和改變,但在此感激以下書刊通融筆者把有關文章 集合成書: .〈反思神義論的太師椅─ 寫在 911 十週年〉,《校園雜 誌》, 2011 年 9 / 10 月。 .〈如何詮釋聖經而不至暴力?列維納斯的文本詮釋與福音 神學〉,《華神期刊 4 》, 2012 / 10 。 .〈信心與理性不可兼容?為整全的神學思考提案〉,《校園 雜誌》, 2013 年 3 / 4 月。 .〈野橄欖枝子接上真橄欖樹之後〉,《校園雜誌》, 2013 年
11/12 月。 .〈超越現代理性的聖經智慧:聖靈為理性認知的中介〉, 《今與昔的交匯:改革宗信仰文集》,劉毓江編(新加坡: 新加坡長老大會, 2014 )。 在此更要感激同行天路的妻子謝黃明娥,雖然沒受過正規的 神學教育,卻常常從生命關懷與家庭關係,樸質地提了不少出人 意表的見解,讓筆者的神學反思一再面向「他者」的道德責任。 兒子全恩與女兒善寧這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可謂與此書一起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
2015/3/13
下午 02:28:53
世紀神學事件簿
004
成長。養育他們讓筆者體悟為父的心靈,更為貼近天父,體會祂 的恩典,是如此體恤兒女們在俗世洪流中的浮沉與得失。 修訂此書至今七回,正值聖誕節與冬至期間,尤其想念六年 前逝世歸主的母親。特將此書獻給慈母葉歲女士,紀念她一生養 育之恩,更感激她愛我到底,在她人生最困苦的時候,仍勇敢地 面對不信主的親友的質疑,毫無保留地支持我走上傳道教導的事 奉道路。 最後,要感激拯救我、塑造我、呼召我又使用我的三一上 帝,願榮耀尊貴權能歸給 祢 ,直到永永遠遠! 謝木水 寫於新加坡住家 二○一四年聖誕節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4
2015/3/13
下午 02:28:53
章名頁.indd 5
2015/3/13 下午5:47
世紀神學事件簿
006
筆 者自一九九三年開始接受學院制的神學教育,先後在保守福 音派的新加坡神學院(Singapore Bible College)修讀道學碩士, 宗教改革傳統濃厚的蘇格蘭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 )修讀神學碩士,匯集東西文化思想的新加坡國立大學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修讀哲學碩士,英格蘭艾克 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完成處境神學的博士研究。 過去二十年來的神學修習期間,筆者有幸受邀擔任前後過三 所神學院的客座講師,在三間教會參與牧養工作十年,以後正式 受聘於新加坡神學院,至今任教近六年。不期然,筆者的人生已 從二十世紀跨入二十一世紀。在新千年前後面對信仰難題、教會 問題及社會課題,一再引發了置身於多元處境下的筆者進行信 仰、神學、倫理、牧職、宣教、政治、宗教與文化的思考。 若問,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做神學?深信沒有多少人能信心滿 滿地回答這問題。然而,思想史一再說明這一點:若要洞悉這一 代的思想,你必須了解上一代的思想。二十世紀神學巨匠之一的 巴特( Karl Barth),得以深入反思並批判自由神學,其中最主要 的原因有二:一是他深諳由啟蒙思想衍生的理性主義、科學實證 主義、歷史主義及社會達爾文主義;二是他堅持以聖經為本的神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6
2015/3/13
下午 02:28:53
導 言﹕ 在 21 世紀的多元處境做神學 007
學回應當代問題。 近代神學界對巴特的神學諸多評價,可圈可點之處不在話 下,但不少的評論指出他是「十九世紀之子」,所以能夠準確地 批判與修正二十世紀的「自由神學」。這點或許可以為二十一世 紀多元處境下的神學思考,提供一個重要的提示。
二十一世紀思潮的特徵 如何理解二十一世紀的神學思潮?時下把二十一世紀界定為 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消費主義、後現代主義、後世 俗主義、後科學主義、後宗教主義等等流行的說法,可謂眾說紛 紜,莫衷一是。按上文提及的原則,若要把握二十一世紀的思想 特徵,就必須深入掌握形成二十世紀的主要思想,就是十七世紀 以來的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所推進的「現代」思想 ( Modernity ):啟蒙人就是告別受傳統信仰與價值約束的思維, 而勇敢、自由、公開地運用理性的成年人(康德語)。 兩個世紀以來的現代化進程,模塑了現代人的價值觀與世界 觀,其思想特點如下: . 以個人而言,現代人追求的是個體自由、潛能發展、實現 自我; . 以學術而言,現代學科追求的是理性客觀、歸納簡化、科 學實證; . 以社會而言,現代社會追求的是標準化、數量化、系統化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7
2015/3/13
下午 02:28:53
世紀神學事件簿
008
的資源管理; . 以政治而言,現代政治追求的是人人平等、民主自由、人 權公正; . 以宗教而言,現代神學追求的是理性批判、客觀證據、道 德美善。 誠然,現代思想是一個理想而宏大的故事。可是,現代化進 程真的實現了啟蒙的理想世界嗎?事與願違,二十世紀上半葉, 自以為已受啟蒙的現代化歐陸世界,接連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揭開了人性中最野蠻、嗜血、暴力的黑暗面。二戰後的半個世 紀,各方思想界給啟蒙思想與現代主義做深入而徹底的反思、批 判。 二十一世紀的思想特徵,是不滿足於現代主義強調的個人主 義、自由主義、理性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偉大故事或宏大敘事 ( Meta - narrative )。一九七○年代後現代思想家李歐塔( Jean Francois Lyotard , 1924-1998 )一語道破:「後現代就是拒絕現代
的宏大敘事!」半個世紀以來,不同領域的學者使用現象學、語 言學與文化批判等的工具,抽絲剝繭地檢視個人與群體、自由與 責任、理性與情感、形式與非形式等兩極化的現代結構,進而揭 發蘊涵其中那些非人化的暴力因素。由此,不滿足於現代的「後 現 代 」 衍 生 了 社 群 主 義 ( C o m m u n i t a r i a n i s m )、 多 元 主 義 ( P l u r a l i s m )、 非 本 質 主 義 ( N o n - e s s e n t i a l i s m ) 與 解 構 主 義 (Deconstructionism )的多元思想特徵。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8
2015/3/13
下午 02:28:53
導 言﹕ 在 21 世紀的多元處境做神學 009
「後現代」不滿足於現代主義的思潮。猶如孩童的成長,後 現代思想仍處於牙牙學語的階段,難免在表達思想時呈現出含 糊、矛盾、不太一致的詞彙。後現代思想還在醞釀過程,就如一 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二年之間德語世界的「威瑪文化」( Weimar Culture ),在文學、哲思、藝術、宗教與科學等領域皆呈現出各
抒己見、百家爭鳴、多元雜質的時期。因此,此時給成形中的後 現代思想判斷為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等說法,難免以 偏概全,犯下過早斷定成長中的孩童未來如何的類似錯誤。
為多元處境做神學 果真如此,如何在後現代多元處境之下做神學?這是生活在 多元處境下的筆者於本書要與讀者分享的心得。在此,先界定 「做神學」的三個前提。 第一,「神學」本身是因著上帝啟示的事件而開展的思考。 神學是論述「上帝在歷史時空中的行動與言說」這項啟示事件。 在這前提下,「做神學」乃是信仰個體針對那位進入其歷史時空 中的上帝之行動與言說,由信心、理性、情感與行動所給出的回 應及見證。 可是,「做神學」更根本的問題是,「神學」有沒有規範的內 容?從哪裡可以習得「做神學」的方法?如何「做神學」不至於 偏離上帝的真理?這一點,本書延續宗教改革的神學信念:「惟 獨聖經」。惟有回到聖經的世界,神學有規範的內容,神學思考 者從中才可能按照上帝啟示的內容與方式「做神學」。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9
2015/3/13
下午 02:28:53
世紀神學事件簿
010
按照宗教改革神學為聖經論所下的定義:聖經是在上帝的聖 靈引導之下,透過不同的作者以不同體裁及文字描述有關上帝的 言說與作為。同樣地,百年來近代福音派為了回應聖經批判學而 認定:聖經文字的集成是人在文化條件下透過聖靈的引導,同時 是神聖的,也是人文的,在人類歷史時空與文化之內孕育而成的 智慧結晶。 所以,神學必須植根於作為上帝真理傳通媒介的聖經,按其 內在邏輯及所有與此形式相關的禮儀、傳統與文化,論述三一上 帝在特殊處境的作為與言說。由此可見,「做神學」的最佳範本 是聖經本身的神學內涵與信仰邏輯;「神學思維」是置身於上帝 賜予的時空之內的信仰個體,按聖經承載的智慧傳統,去詮釋三 一上帝在文化、社會與教會生活之中所啟示的真理。 猶如啟用任何一台電腦的作業系統之前,必須先設定系統的 「預設語言」( default language ),神學思考方法也同樣地需要適 當的「預設語言」,才可能準確地描述其思考的對象— 上帝。 今日的神學思考必須回到聖經的智慧,才尋得適當的「預設語 言」,能以正確地論述上帝,以及祂與受造世界和人的關係。 第二,神學需要延續西方神學忠於聖經智慧的傳統,可是卻 要留心分辨西方神學藉助希臘化哲學所導致二元對立的思維困 境,分裂了理性與信心、自然與恩典、客觀與主觀、科學與信 仰、知識與靈性、教義與倫理之間融洽和諧的關係。 從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神學發展,可以看見上述的危機。為 了切合現代學術普遍接納的科學理性的實證標準,西方神學激進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0
2015/3/13
下午 02:28:53
導 言﹕ 在 21 世紀的多元處境做神學 011
地採取自然主義與科學理性的批判工具研究聖經。於是,二十世 紀的西方神學陷入兩個危機:一方面,以科學世界觀詮釋上帝創 造萬有、啟示人類、救贖罪人與更新一切的行動,西方神學淪為 服務世俗社會的德育功能,再也無法宣講上帝在基督裡給予普世 人類,那既入世卻不屬世又拯救罪人的福音真理。另一方面,西 方神學按理性主義提倡絕對真理的標準,結合政治與軍事力量, 透過現代化的社會制度,統一化「非我族類」的邊緣群體。 若要克服現代世界觀帶給神學的危機,本書強調我們的神學 思維必須回到聖經的智慧,以此( 1 )整合理性與信心的二元對 立;( 2 )克服西方神學為實現真理的統一標準而取消異己的暴力 「基因」;( 3 )在提倡多元主義的世俗世界中,建構切合多元宗教 與世俗文化的處境神學。 第三,神學思考沒有一套客觀不變的「方法論」 ( methodology )。神學思考不是人掌握一套思考方法因而能主動 去發現上帝的真理,而是按照上帝介入世界的行動與言說等事件 所引發的思考歷程。因此,神學思考不是方法論,而是上帝那方 主動的行動與言說,我這方被動地對發生的事件進行思考。 若問,神學思考是如何發生的?思考就是「回應」發生的 「事件」;或說,因「事件」發生了,所以思考。若問,有沒有任 何思考不需要事件引發的?我們的回答會是:真正的思考不可能 在完全抽象、毫無處境條件的情況下發動。 任何思考總為時空內發生的事件所引發的。即便看似是出自 求知者主動的提問,他仍因著所處的時空才可能提出有意義的問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1
2015/3/13
下午 02:28:54
世紀神學事件簿
012
題。科學因事物現象的發生而思考;藝術因心靈受內外因素觸動 而表達;文學因生命階段經歷的衝撞而創作;即便「抽象」的數 學與邏輯的思考,也是因著時空中某個「事件」所引發的。 簡言之,事件發生,思考發動。神學思考因應事件的發生而 開展。筆者從多元處境出發,按聖經智慧就事件本身進行對話、 批判與整合,從而回應知識論、宗教倫理、宗教暴力、政教關係 等課題。這些因應不同事件引發的神學思考,整理為八個神學命 題,成為本書的八個章題。 筆者期盼這此書可以收得拋磚引玉之效,激發有心從事神學 思考的同道人,為自己的處境書寫個人的「神學事件簿」。或許 有人問,到底誰能書寫神學事件簿?多數人不是專業的神學家, 我如何可能整理自己的神學事件簿?本書要說明每一個人的生命 都在不同處境下「會遇」上帝。可是人會遇上帝的經歷,是否能 夠成為神學事件,則有賴上帝啟示的真理。對基督徒而言,聖經 是上帝啟示的真理;而且,上帝要祂的子民聆聽聖經,容讓聖經 詮釋他們會遇上帝的經歷。如此聖經詮釋的經歷就是神學事件。
二十一世紀的神學思維 雖然上文提及神學沒有一套客觀不變的「方法論」,但是神 學思維確實有明確可循的路標,給思考指引方向,給神學規範內 容,同時也給處境創造對話與整合的空間。五大路標如下: 一、聖經智慧:神學思考者必須首先讓聖經塑造個人的信仰 內涵、世界觀與價值觀。聖經見證上帝臨在人性世界並在歷史時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2
2015/3/13
下午 02:28:54
導 言﹕ 在 21 世紀的多元處境做神學 013
空中向人所言所行。我們從聖經看見會遇上帝的人以上帝為人生 的依靠與歸屬,以此詮釋人生際遇、成敗得失、悲歡離合、生老 病死、永恆之境。 二、教會歷史:神學思考者尊重教會傳統、禮儀與歷史,並 認定古今往來的教會或信仰群體為聖經詮釋的指標。換言之,我 們不能抽離教會生活的處境而自行決定經文的意義( meaning ) 與應用( implication )。教會史上的釋經、教義與實踐是基督徒 踐行聖經智慧的成果,也因此是我們神學思維的重大資源。 三、時代處境:神學思考者必須認識身處的教會與社會,認 定上帝設立的教會不是抽離社會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植根社會的 芥菜種,依賴上帝的道而得以滋養的信仰群體。上帝設立教會的 目的是繼續(但不替代!)以色列的見證:「你們是蒙揀選的族 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為要叫你們 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彼前二 9)教會身 處的時代正是踐行聖經智慧的時空,教會在踐行聖經智慧當中開 拓了神學的空間。 四、創意思維:神學思考者必須堅信所有的真理都出自創造 萬有的上帝,一切的真知識都是上帝的知識。這裡,神學思維要 留心兩方面:一方面,神學是獨立的學科,有其探究的獨特對象 (上帝),也因著該對象而規範探究的方法,免得神學失去對象, 淪為胡言亂語之說;另一方面,神學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與其 他學科緊密相扣、相輔相成的知識,正如聖經研究必須參照語言 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基於這兩方面的理解,神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3
2015/3/13
下午 02:28:54
世紀神學事件簿
014
學思維既自由又富創意地與其他學科對話與整合,卻有如船錨一 般緊扣著上帝為思維的中心。 五、多元溝通:神學思考者必須藉助不同的溝通管道與方 式,有效地把神學智慧傳遞給教會群體與社會人士。神學不應當 只是文字傳遞的知識,而是透過不同的傳播媒介,以言、以行、 以生命,多元、多層次、多向度地向世人分享智慧。 我們都相信二十一世紀是上帝不斷介入並臨在的新千年,但 願上帝藉著這卑微的小書達成一個目的,讓您也在這新千年的開 始就整理個人的神學事件簿。筆者身體力行,先行整理自己的神 學事件簿,盼望您也加入這思考的工作,讓我們可以效法使徒約 翰做的見證,如同他的「神學事件簿」所說的: 論到太初就已經存在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親 眼所看見,仔細觀察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 出來,我們見過了,現在也作見證,並且向你們宣揚這 本來與父同在,又向我們顯現過的永遠的生命。我們把 所看見所聽見的向你們宣揚,使你們也可以和我們心靈 相通。我們是與父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心靈相通的。我 們寫這些事,是要使我們的喜樂充足。(約壹一 1 ∼ 4 , 新譯本)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4
2015/3/13
下午 02:28:54
章名頁.indd 15
2015/3/13 下午5:47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6
2015/3/13
下午 02:28:55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7
2015/3/13
下午 02:28:57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8
2015/3/13
下午 02:28:58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19
2015/3/13
下午 02:28:59
世紀神學事件簿
020
學制,大學的學制以自然科學系、人文科學系及工程系三大院系 組成。神學若要在大學保留為合格的學科的話,只能納入哲學系 為宗教哲學,或社會學系為宗教研究,或人文學系為古典研究。 有的神學教授堅持神學知識不必要附和現代科學標準的,選擇脫 離大學,成立林林總總的神學院,延續過去神學教育的學制。 受了西方啟蒙理性洗禮的亞洲地區大學,一般不接受神學院 體制下頒發的文憑與學位。故此,許多修讀神學學位的亞洲人, 無法進入亞洲地區大學繼續深造。無論從主流文化與學術制度看 來,亞洲地區的大學(尤其是東南亞的學府)對神學的「冷感」 與「不屑」,是不是足以說明這區域是一個「無神學」之地? 按上述的定義,神學是依照聖經智慧來解讀世界的思維。毋 容置疑,讀經活動之外的世界沒有這種神學思維。不過,以聖經 裡創造的故事而言,上帝創造宇宙萬有和人類,從來沒有隔離或 分割世界。誠如使徒保羅著名的「雅典講章」,他對雅典的民間 信仰者說: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有的神,既然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 人手所造的殿宇,也不受人手的服事,好像他缺少什 麼;他自己反而把生命、氣息和一切,賜給萬人。他從 一個本源造出了萬族來,使他們住在整個大地上,並且 定了他們的期限和居住的疆界,要他們尋求神,或者可 以摸索而找到他。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因著他我們 可以生存、活動、存在,就如你們有些詩人說:「原來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0
2015/3/13
下午 02:28:59
神學事件
1 ﹕ 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021
Praxis
我們也是他的子孫。」(徒十七 24∼28,新譯本) 顯然,上帝眷顧普世人類,人人都是祂的兒女,無論個別的 人是否知道、認同與否。當然,以上保羅的講論,還有我的解 釋,兩者亦是聖經智慧的展現—神學。一般而言,普遍思考與 尋索神明的人性活動稱為「宗教」,從聖經智慧的角度詮釋上帝 在歷史中的言說與作為的思維活動,我則稱之「神思錄」。
▏非神學之地的「神思錄」 東南亞是一個宗教林立、諸神共舞、善男信女充斥的世界。 以我的出生地馬來西亞半島為例。我自小跟隨父母的傳統信仰, 家中老少自稱是佛教徒,實踐的是道教禮儀,拜的是民間鬼神。 小學略懂文字的時候,偶爾在家誦讀佛經給母親聽,每逢神誕節 慶跟隨長輩到廟宇拜拜,這些宗教行為只有禮儀,沒有理據,更 沒有思考。當時對我而言,宗教是生活的體驗,不是思考的歷 程。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神的?當然,回顧過去,難免受現今 的信仰與觀點影響我對過去的印象,實在難以說得準。但無可置 疑,過去的經歷還是影響著我的今日。 依稀記得小學四年級,因著抱怨家庭不和、生活單調、學業 枯燥,苦思「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難道活著就是上學、以後 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生老病死,如此人生有什麼意義?」百思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1
2015/3/13
下午 02:28:59
世紀神學事件簿
022
不得其解,但實在求助無門,不如一了百了。於是我幼稚地計畫 了一次吊頸自盡的鬧劇。 那是學校假期的一個早晨,寫了遺書,交代鄰居玩伴當天下 午把信函交給我的母親。之後,我回到家門外的院子,爬上番石 榴樹,把麻繩綁好在枝幹上,一切就緒。當我將繩子套上頸項, 縱身而下的當兒,俯視卻看見樹根上一些小雞小鴨,正跌跌撞撞 地跟著牠們的母親在覓食。突然間,我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溫暖, 周遭的事物變得清晰起來。我記得眼前樹葉末端懸掛的露珠,水 光清澈,折射出多種光澤色彩。那一幕叫我驚訝,我才看見原來 在自己的問題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是那麼奧妙神奇,我卻沒有 注意到! 這次經歷讓我的小小心靈找到一個暫時的答案,或嚴格而 論,不是我苦思的問題的答案,而是一個看問題的方式:「或許 只要我能跳出自身的問題,我現在的問題就可能不再是問題。」 我意識到,我的問題不一定是真的問題。可能只有問正確的問 題,才有真實有意義的答案。但是,什麼是正確的問題?何來真 實的答案?是在民間宗教鬼神世界裡尋求?還是從可觀察、可證 實的自然世界去探索?我沒有想到,如此「問」問題的追尋,給 了我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向,凡事只要換個角度去看,就可能跳出 原有的問題框架,提出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 小學結業前,從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老師那裡,得到了答 案。我不再信仰自小跟隨的民間宗教,轉而相信自然科學比任何 學科更能夠幫助我提出正確的問題,找到有意義的答案。不知怎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2
2015/3/13
下午 02:29:00
神學事件
1 ﹕ 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023
Praxis
的,七十年代的鄉下,我能夠接觸到的科學書籍都高談科學興 邦、破除迷信、杜絕鬼神的這類思想。我更認定宗教是迷惑人心 的迷信歪理,只有科學研究能夠解答所有問題,即便當下不能, 遲早都可以。 中學是一個不念佛經、不去廟宇的日子。我考上高中,選擇 就讀理科,完全沉醉在科學雜誌和書籍之中。科學解答了許多我 自小不明白的事物:哥倫布證實地球是圓的;伽利略論證地球自 轉與行星公轉;牛頓定律解釋了物體之間不可見的力量;達爾文 進化論提出生命來源、物種起源及生物進化的歷史;愛因斯坦提 出量子力學理論,更給出了 E = mc 2 這科學史上最簡潔奇妙的方 程式……。看吧,只要問對了問題,就有真實的答案!我不需要 宗教,不需要信心,不需要神明,不需要其他的解釋,只要理性 地求知和提問,科學一定有答案,即便現在沒有,遲早會找到答 案。 中學將結業前,有一位篤信佛教的老同學,突然改信耶穌, 加入基督教,引起我的好奇。以後他介紹一些基督徒朋友給我, 他們非常積極地與我討論基督教信仰,期待我也改信耶穌,成為 基督徒。我很認真地思考,提出許多問題,挑戰他們所信的真 理,例如:聖經的真實性、神蹟的科學性、信心的證據、宇宙與 生命的來源、人生的價值、目的與永恆歸屬等問題。討論的氣 氛,你來我往,熱烈非常,時而冷靜,時而火爆,享受不已(至 少對我而言)。我不能接受基督徒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相信神 蹟,尤其是神成為人、死裡復活、信心禱告、醫病趕鬼……,正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3
2015/3/13
下午 02:32:41
世紀神學事件簿
024
常的理性不可能接受這些說法,更不要說相信了。 在那幾天,牙尖嘴利、咄咄逼人的我,每逢看見對手啞口無 言,開心得很。然而,每當夜暮西垂,回家路上,盤旋在我腦海 裡的,居然是理性的不確定:「難道我真的問對問題?我真的可 能有所有的答案嗎?若耶穌是上帝本身,是我的理性給的標準? 還是祂的話語就是標準?」就在某個傍晚,有一「知識分子型」 基督徒反問我一個問題:「誰能保證明早的太陽必然從東方升 起?難道科學不也是一種已知又接受未知的信心嗎?」忽然間, 這個問題讓我看見我之前所有理性的提問都問錯了,因為或許在 本質上信心與理性沒有多大的差別,都可能是渴求真理、認識真 理和接受真理的「功能」。 幾天後,我不再受理性問題的困擾,反而認真地閱讀四卷福 音書,從中認識耶穌的言行和影響力。讀到馬可福音二章 17 節,耶穌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來不 是要召義人,而是要召罪人。」更讓我體會到個人面對罪性與死 亡的虛空。在一個炎熱的晚上,我和那些基督徒在教堂一起認罪 禱告,歸信耶穌。今日回頭看,我信主之前的「神思錄」,正是 聖經所見證的創造主給我的引導,即便當時在「非神學」之地。 我沒想到,這「神思錄」日後成為我進入「神學」之地(教會、 神學院、大學哲學系及宗教系)探索信仰與世界的密切關係。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4
2015/3/13
下午 02:29:00
神學事件
1 ﹕ 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029
Praxis
圈—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教在歷史上發動的宗 教戰爭,更讓教外人質疑一神論信仰的本質是否美善。
▏哲學之地的「神思錄」 依稀記得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那個晚上,我正看著電視 播放的記錄片。電視頻道突然插入驚人的一幕:一輛飛機撞向一 棟辦公大樓,之後又一輛撞向另一棟辦公大樓。之後數小時,電 視台報導伊斯蘭教恐怖分子劫持兩輛客機,撞毀美國紐約兩座的 世貿大樓。從今以後,這事件給世界各國各個社會設下新世紀最 需要密切關注的「宗教暴力」課題。 以東南亞為例,許多政府機關一改過去單純的政教二分政 策,朝野上下密切留意國 內 和海外的宗教活動,並且也採取積極 的策略創造更多政教交流、宗教對話、道德教育的空間,企盼透 過交流促進理解,減低宗教之間的誤解繼而產生的摩擦和暴力。
911 事件似乎為所有傳統宗教、信仰群體和個體蒙上一個 「不白之冤」。當代激進的無神論者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 和希欽斯( Christopher Hitchens )指責宗教為「萬惡之根」,荼 毒人類思想,也種下排除異己的暴力基因。哲學家隋特 ( William Sweet )在其〈宗教與暴力合理化〉( Religion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Violence )一文所言:「宗教徒以為信仰絕對真
理,自己就成為絕對真理本身」。 矛盾的是,如此合理化宗教暴力違反了一般主流宗教提倡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29
2015/3/13
下午 02:29:01
世紀神學事件簿
030
「愛與公義」的道德訓誨,尤其亞伯拉罕信仰圈(猶太教、基督 教、伊斯蘭教)更是強調上帝要求信徒實踐律法的精義:「愛上 帝並愛人如己」。然而,為何亞伯拉罕信仰圈的三教彼此從未止 息爭戰?一如耶穌時代猶太教排擠耶穌和門徒,早期基督教排擠 猶太教徒,公元五世紀開始,新興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展開持 續千年的大小戰爭,直到近百年來三教多次以上帝之名頻頻發動 「聖戰」( Jihad)或「公義之戰」( Just War)。 因此,宗教信仰和宗教暴力的矛盾關鍵在於:一方面,宗教 徒持守所信仰的上帝真理是絕對真理,因而排除其他達不到如此 絕對標準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宗教徒必須持守愛的原則,因 而包容達不到真理標準的異己者。以基督教而言,實際的問題 是,基督徒如何宣揚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福音真理,又不至於暴 力地排除異己和非信徒?這課題推動我修讀宗教哲學以及後來進 行的神學博士研究,儘管我沒有預料到這條研究的路是何等離奇 又曲折。 其中一件刻骨銘心的事情,發生在 911 事件後的兩個月。當 時楊牧谷博士剛出版了《 911 號外—楊牧谷災難現場的解讀與 反思》一書,隨即受邀到新加坡主講有關事件的神學反思。 自信主以來,楊牧谷的每一本著作,我幾乎都讀過。出席那 晚的講座,最震撼我的一個感動,是神學家為教會與社會做神學 反思的呼召與實踐。次年年初,得知楊博士突然病逝的消息,我 為華人神學界失去一個為時代守望、真實無偽、至死忠心的神學 家難過了一段日子。有一天,讀著《 911 號外》一書,忽然有一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0
2015/3/13
下午 02:29:01
神學事件
1 ﹕ 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031
Praxis
問題縈繞心頭:「楊牧谷之後,我當如何活?」於是我做了一個 禱告:「求感動楊牧谷的靈也感動我!」就這樣,我採取了一個 簡單的步驟,開始每個月撰寫兩三篇社論,描述、分析社會議 題,並以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與世界觀來回應。這四十幾篇長短不 一的文章發表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言論版,有好幾篇引起社 會輿論界的討論。 那段牧會期間,我申請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的博士課程, 研究一個比較有把握的議題,就是宗教信仰與科學哲學的範疇。 原本以為系主任是安排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印籍教授督導我做這方 面的研究。但是,三個月後他離職回美。系主任勸我改變研究方 向,不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安排適合的指導教授。在我考慮期間, 他把我轉給來自澳洲的越南籍教授安奴晏( Anh Tuan Nuyen ), 他是一位歐陸哲學專家,專研當代猶太哲學家列維納斯 ( Emanuel Levinas, 1906-1995)。 由於沒有適合的指導教授人選,我帶著失望的心情去見安奴 晏教授,也打從心裡決定改修哲學碩士課程。彼此介紹後,他從 我的學生檔案看見我本來要研究的科學與宗教對話,接著又注意 到我修讀過兩個神學學位,還有正修讀一門「現代哲學精讀」課 程,加上兩篇閱讀報告:一篇是笛卡兒的本體論,另一篇是萊布 尼茲的神義論。他選了後一篇與我交流。我提出議題:「萊布尼 茲如何說明苦難世界中有神的公義?」隨後做了五分鐘的報告。 在我停下的時候,安教授突然問我:「你讀過亞伯拉罕獻以撒的 故事嗎?」哈!我豈止讀過,還可以倒背如流呢!沒想到下一個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1
2015/3/13
下午 02:29:02
世紀神學事件簿
032
問題出自哲學教授的口,把我這解經講道的傳道人給折騰了好些 年日:「我知道你是基督徒,請誠實回答我,若上帝要你獻上自 己的獨生子,你會照做嗎?」我頓時啞然,陷入沉思:若我照 做,我和釀成 911 事件的恐怖分子有何差別?若我不去做,豈不 是悖逆,違反上帝的心意嗎?什麼是敬虔的信徒?何謂敬畏上 帝?難道那些奉上帝之名行暴的,不就自以為是虔誠的殉道者 嗎?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想過 911 事件與我這個美國的「外人」 有何直接的關係。在那一刻,我發現原來我所信所傳的聖經,這 聖經所見證的上帝,這上帝給亞伯拉罕的命令,這亞伯拉罕順服 的行動,這行動落在無辜的以撒……,居然是我的神學問題,更 是我的神學事件( theological event)! 日後我越來越了解每個人的神學思維背後都有神學問題,有 的還有神學事件,正如信仰耶穌為彌賽亞的門徒,當時面對猶太 教一神論,必須要釐清「耶穌是神子」這個神學事件;教父亞他 那修( Athanasius of Alexander, 298-373)面對亞流主義( Arianism ),要釐清聖父與聖子「同一本質」的神學問題;奧古斯丁
( Augustine of Hippo , 354-430 )面對羅馬帝國式微,而要釐清 「聖俗國度」的神學問題;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面對伊斯蘭教神學,而要釐清「自然與恩典」的神學問題;馬丁 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面對教廷售賣贖罪券,而要釐 清「因信稱義」的神學問題;北美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 , 1703-1758 )面對教會靈性的冷淡,而要釐清「悔改重生」的神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2
2015/3/13
下午 02:29:02
神學事件
1 ﹕ 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033
Praxis
學問題;以至近代巴特( Karl Barth , 1886-1968 )面對自由神 學,要釐清「上帝的道」的神學問題;倪柝聲( 1903-1972 )面 對靈性冷淡的宗派教會,要釐清「屬靈與屬世」的神學問題;楊 牧谷( 1945-2002 )面對香港回歸前後,要釐清「復和神學」的 神學問題……。 記得當時面對安奴晏教授提出的問題,我背部發直,掌心冒 汗,眼睛盯著手上的筆記本,很想給出像路德解讀那一段經文的 答案: 「是的,我會照做,因為有復活的盼望,以撒死了,還是有 復活的可能……」,又或者祈克果的回答方式:「我會帶著信心越 過 所 有 理 性 的 疑 惑,在 不 安 之 中,尋 求 個 人 當 背 負 的 道 德 責 任……」 ,又或者我可以仿效詩篇的大衛: 「神啊,你為何……?」 繼續與神對話、爭辯……。但知道無論怎樣,我都答非所問。在 沒有其他出路下,我只好轉向他反問道:「你會嗎?」哲學教授 的答案直截了當:「我不會!」然後他問:「你認為我這回應,真 的不敬虔嗎?你認為捍衛一個無辜的生命,比犧牲無辜的生命, 哪一個比較符合上帝的道德要求?」 這一節課的會晤時間,我感到神學思維需要正視哲學批判, 同時也意識到神學與哲學的理性需要誠實地面對真實,才可能向 上帝對人類的心意開放,進而接受真理的修正。誠然,亞伯拉罕 順服上帝的命令進而獻以撒的行動,是任何時代都讓信徒掙扎的 難解經文。不過,也因著這經文,信徒看見上帝打破人自以為合 理的道德規範,要求人完全相信上帝是信實、慈愛的,進而把握 住更崇高的道德—「我全然為你」的倫理— 先是亞伯拉罕全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3
2015/3/13
下午 02:29:02
世紀神學事件簿
034
然順服上帝的命令而捆綁以撒,接下來是以撒為亞伯拉罕而接受 捆綁,最後是上帝以公羊替代以撒的救贖行動。在宗教暴力頻頻 發生的時代,如何詮釋聖經中的「暴力」,才可能克服宗教徒以 經文合理化宗教暴力的危機? 我定意跟隨安奴晏教授探討暴力的哲學,尤其是他專長的列 維納斯哲學。沒想到,踏入歐陸哲學的這一步,繼續深化我的 「神思錄」。當我深入探討列維納斯經歷過二戰的「猶太大屠殺事 件」( the Holocaust ),發現德國納粹主義的意識型態,之所以可 以合理化屠殺猶太族群的原因,除了歐陸的政治、經濟、戰情、 種族、國家主義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深遠的因素,就是以新約 記載的「猶太人殺害基督」這項罪名為由的「仇猶主義」( Anti Semitism )。半工半讀的那兩年半,我完成了哲學碩士學位,研
究的論文題目是《以列維納斯的倫理哲學詮釋亞伯拉罕獻以撒事 件》。
▏大屠殺事件的「神思錄」 然而,我意識到我的「神思錄」還沒有完成,因為我還想要 探討「在多元宗教世界如何分享基督的福音而不至淪為暴力?」 的議題。當時,我有限的閱歷仍然以二戰時期的猶太大屠殺為焦 點。我認識到歐洲猶太社群面對空前浩劫,那近六百萬猶太人之 死,不僅只是龐大的死亡數字,而是一個盤據中歐與東歐近兩個 紀元之久的民族文化和信仰體系,遭受徹底的破壞和摧毀,同時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4
2015/3/13
下午 02:29:03
神學事件
1 ﹕ 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
035
Praxis
也意味著一個遠古文明幾乎在地球上全然消失。無辜之人被有系 統的排擠、逼迫、殺害,不但對世俗人道主義來說是一個極大的 譏諷,更給予基督教信仰最嚴峻的考驗。 我們面對一項歷史的責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法西斯主義 的鐵蹄之下,「上帝選民」希伯來民族遭受大規模非人道的逼害 和屠殺,理應按人道立場群起反對霸權的西方教會卻大多保持緘 默,有的甚至認同政體對猶太人的制裁是合理的。我們必須反 思,在意識型態與福音真理衝突的情況下,教會如何持守「愛上 帝並愛人如己」的人道責任? 時至今日,西方學術界認定,歐陸社會與教會必須從歷史教 訓痛定思痛,重新檢討並清除基督教神學之中蘊涵任何可能反猶 太的成分,除了接納猶太群體與教會一樣為上帝的選民之外,更 要回到猶太教的根源來重整基督教神學與猶太教的關係。對這一 點,我感觸良多。因著研究列維納斯的倫理思想,我讀過不少近 代猶太學的經典著作,尤其是那些影響列維納斯的拉比式思想家 的著作。在閱讀過程中,我讀到二戰前猶太思想界研究基督教神 學的成果,其中一句話是「離開猶太教的根源,基督教遲早淪為 異教!」,叫我極為震驚,甚而不寒而慄。 我問道:為何基督教必須保持猶太性( Jewishness ),不然 就淪為異教?基督教真的不可離開猶太教的根源?那麼,過去兩 千年來,基督教基本上在希臘、羅馬、拉丁的文化蛻變為今日的 東方與西方基督教,還有不同地區的基督教傳統,敢問通通都淪 為異教了?為要求證,我繼續研讀二戰之前的拉比著作與神學作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5
2015/3/13
下午 02:29:03
世紀神學事件簿
036
品。一九三二年納粹黨正式掌握德國政權,以後要求所有教會支 持黨綱和政策。當時一些教會領袖與神學家反對納粹政權介入教 會信仰,起稿簽署《巴門宣言》( Barmen Declaration )。在這期 間,潘霍華於一九三三年四月發表過一篇文章〈教會與猶太問 題〉 ( The Church and the Jewish Question),以及後來巴特的《教 會教義學》鉅著,其中以「以色列-教會」教義( the Doctrine of Israel - Church )為焦點的一部分,引發學術界針對「猶太問
題」的討論。我繼而發現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歐美探討大屠殺之 後的神學( Post- Holocaust Theology),主要課題如下: 一、猶太群體的選民身分:猶太群體是否上帝的選民?若 是,為何上帝沒有及時遏制大屠殺暴行?若不是,為何許多猶太 人即使面對慘無人道的逼害之時仍然堅定紀念上帝與他們所立的 聖約?叫人不解的是,上帝何時斷絕與以色列之間的約?顯然, 這與保羅的以色列教義存在極大的差距(羅九~十一)。 二、上帝在人類歷史的參與:上帝究竟如何參與人類歷史? 上帝為何不顧念自己的選民或兒女?天父上帝何能容讓自己的兒 女經歷如此浩劫?是否上帝在如此苦難中顯明其一貫旨意,要求 人與苦難者同甘共苦,好像耶穌在十架上那麼無助一樣?那麼, 一個有神和一個無神的世界,兩者有何差別? 三、耶穌受苦的獨特性:如果猶太群體仍然是上帝的兒女, 他們也經歷難以言喻的苦難,耶穌在十架上的受苦和死亡是否必 然具有空前絕後、不可比擬的獨特性?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所描 述以色列為受苦僕人,是否必然指向耶穌的受苦,而不可能指向
01-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1-4章(1-24+1-160)-5校pr1_梅.indd
36
2015/3/13
下午 02:29:04
章名頁.indd 233
2015/3/13 下午5:47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34
2015/3/13 下午 02:30:03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35
2015/3/13 下午 02:30:07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36
2015/3/13 下午 02:30:11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37
2015/3/13 下午 02:30:14
世紀神學事件簿
238
論」( Moral Autonomy Theory ),是依循自然理性制定道德規範 的主要論據。 以這論證分析 911 事件,這一方的伊斯蘭教戰士,以可蘭經 訓誨為本,奉真主之名,發動「聖戰」( Jihad )攻擊被視為長期 壓迫伊斯蘭世界的西方強國;受攻擊的另一方美國,則為著本土 和全球的安全,本於上帝的公義以「公義戰爭」( Just War)回應 之。雙方互指對方為恐怖主義,並且不少輿論直接或間接地套用 上帝之名,或為履行宗教的人道責任,為給無辜受害者伸張公義 而開戰。從一九九○年代開始,西方的公義戰爭與伊斯蘭教的聖 戰,從波斯灣到伊拉克,從伊拉克到阿富汗,從阿富汗到今日的 伊斯蘭國,從未間斷過。難怪研究宗教暴力的學者威利斯( Hent De Vries )在其鉅著《宗教與暴力》明言:「沒有宗教不蘊含暴
力成分,也沒有暴力不含有宗教因素。」 3 看來, 911 事件突出 了神諭論的道德立場是罪魁禍首。 但直接將神諭論與宗教暴力掛鉤的斷言,犯上兩個可能的錯 誤:一方面,沒有考量到那些領受神諭的人有誤解、錯解或曲解 神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誤以為宗教經典(如舊約書卷或可蘭 經)所記載的戰爭故事或戰爭語言,可以抽空歷史時空,放入四 海皆準,在任何時代都能夠借用之而合理化暴力。就在這一點, 下文要提出比《歐緒弗洛篇》更久遠的希伯來敘事,從中看見惟 有在特殊處境中,信仰個體與他所信仰的上帝之間具有密切關係 的前提下,才是實踐神諭(愛上帝並愛人如己)的道德基礎。換 言之,我們必須回到聖經的敘事,汲取聖經的智慧,以回應宗教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38
2015/3/13 下午 02:30:15
神學事件
7 ﹕ 神學是非暴力化的盼望
239
Non-Violence
暴力與上帝信仰的疑難。
▏亞伯拉罕:希伯來敘事的宗教掙扎 有神論宗教哲學經常引用創世記第二十二章,上帝命令亞伯 拉罕獻上以撒為燔祭的事蹟: 這 些 事 以 後 , 神 試 驗 亞 伯 拉 罕 , 對 他 說 :「 亞 伯 拉 罕 啊!」他回答:「我在這裡。」神說:「帶著你的兒子, 就是你所愛的獨生子以撒,到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 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亞伯拉罕清早起 來,預備好了驢,帶著兩個童僕和自己的兒子以撒,也 劈好了獻燔祭用的柴,就起程到神指示他的地方去。第 三日,亞伯拉罕舉目觀望,遠遠地看見了那地方。亞伯 拉罕對他的童僕說:「你們和驢留在這裡,我與孩子要 到那邊去敬拜,然後回到你們這裡來。」亞伯拉罕把獻 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的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 刀。他們二人一起向前走的時候,以撒問他父親亞伯拉 罕說:「爸爸!」亞伯拉罕回答:「我兒!有什麼事?」 以撒說:「你看,火與柴都有了,可是獻燔祭用的羊羔 在哪裡呢?」亞伯拉罕回答:「我兒,神自己必親自預 備獻燔祭用的羊羔。」於是二人繼續一起前行。他們到 了神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就在那裡築了一座祭壇,擺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39
2015/3/13 下午 02:30:15
世紀神學事件簿
240
好了柴,捆綁了自己的兒子以撒,就把他放在祭壇的柴 上。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宰殺自己的兒子的時候,耶 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亞伯拉罕,說:「亞伯拉罕,亞 伯拉罕!」亞伯拉罕回答:「我在這裡。」天使說:「不 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 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留下你的獨生子不給我。」 亞伯拉罕舉目觀望,看見一只公綿羊,兩角扣在稠密的 小樹叢中;亞伯拉罕就去取了那只公綿羊,把它獻為燔 祭,代替自己的兒子。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 華以勒」。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 備。」 從以上敘事,我們可以看見這故事的兩難:一方面,若亞伯 拉罕是虔誠的信徒,他必然遵行上帝的命令,把無辜的兒子以撒 殺了好獻給上帝,但這行為違反「不可殺人」的道德標準,所以 亞伯拉罕難免被視為殘酷不仁、良心麻木的狂熱宗徒;另一方 面,若為了捍衛「不可殺人」這誡命而不服從上帝的命令,則不 是全然順服上帝的信徒,也就違背信仰上帝的基礎,亞伯拉罕就 不再是虔誠敬畏上帝的人。以神諭論的角度而言,這敘事似乎不 能不叫我們下這個結論:依循神諭做道德判斷的宗教,必然帶來 盲目的殺戮與暴力的行為! 西方哲學的泰斗之一康德,雖然被視為啟蒙理性主義的倡導 人,卻一再捍衛神諭與普遍道德原則是並行不悖的。 4 那麼,康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40
2015/3/13 下午 02:30:16
神學事件
7 ﹕ 神學是非暴力化的盼望
241
Non-Violence
德是否有效地捍衛上述路線?在晚年論及「亞伯拉罕獻以撒」的 神諭,康德一方面認為人的理智能力不可能接受與了解上帝的話 語; 5 另一方面,康德也認定「不可殺人」既然是上帝的命令, 也是普遍道德原則,亞伯拉罕不可能接受「殺以撒」的命令,而 應當看如此命令為人的錯覺,或按照道德原則(神諭)而拒絕 之。 6 康德嘗試貫通神諭論與自主論兩個長久以來對立的倫理 觀,但詮釋看來有衝突的經文時,卻過早地為了普遍的「道德原 則」而武斷地放棄聖經的「神諭」。 7 可以肯定的是,康德的見解不為篤信聖經的主流基督教信仰 所接受。源自亞伯拉罕的宗教圈,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 以「神諭」為「道德」價值與行為的判斷標準。亞伯拉罕獻以撒 的經典敘事是三教信徒的信仰基石。三教對此敘事的解釋有著不 同的重點,也有重疊的地方:伊斯蘭教主張神諭和道德沒有衝 突,因此凡出自神的命令,必然合乎道德;猶太教接受神諭和道 德有衝突的情況,因信徒有思考的責任與順服的自由;基督教主 張一旦有神諭和道德衝突的情況,就必須盡力按釋經原則化解 之。這裡要重申的是,三教雖有獨到的解釋重點,同時也不排除 其他兩種解釋的可能性。 以下我梳理了基督教神學界對這敘事三個解釋路線,以及我 個人對這些路線的評述。 第一,採取神諭與道德毫無衝突的路線,一如布朗 (Patterson Brown ),把神的命令直接等同道德規範,認定真實的 宗教信仰必然要求信徒有如此「絕對順服」的態度和行動。 8 當
02-校園-A1512-21世紀神學事件簿-5-8章(161-344)-5校pr1_梅.indd 241
2015/3/13 下午 0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