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indd 1
2016/2/26 下午3:47
contents ∕ 目錄
推薦序一 凝視死亡—頌讚生命/李建儒 ........................................ ix 推薦序二 對死亡問題的回答/陳尚仁 .............................................. xii 推薦序三 死亡喚起了……/曾慶豹 ...................................................xv 推薦序四 深具教牧關懷的死亡神學/龐君華 ................................. xviii
致
謝 ................................................................................ 001
第 一 部 導論 ..................................................................... 003 第 1 章
想「死」 ................................................................... 005
第 2 章
死亡的定義與死亡現象的論述 ...................................... 017
第 二 部 死亡歷史與四個死亡 ........................................ 029
設計頁.indd 7
第 3 章
死亡的起源:亞當之死與眾人之死 ................................ 035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 093
第 5 章
死亡(歷史)中的悖論:在基督裡的永生 ...................... 133
第 6 章
死亡的未來:死亡之死與死亡歷史的終結 ...................... 157
2016/2/25 上午10:12
第 三 部 死人神學與死亡倫理學 .................................... 179 第 7 章
死人神學:陰間、地獄、煉獄與居間之境 ...................... 181
第 8 章
自殺:當生的恐懼勝過死的可怕 ................................... 203
第 9 章
死刑:偽正義的救贖論 ................................................ 233
第 10 章
當死亡倫理遇見信仰:亞伯拉罕弒子獻祭的倫理學問題 ... 261
第 四 部 死亡聖禮與死亡教育 ........................................ 287 第 11 章
死亡聖禮:追思禮拜的意義與範例 ................................ 289
第 12 章
基督教死亡教育:面對死亡的智慧與力量 ...................... 311
第 13 章
未得善終的基督徒:世界不配擁有的人 ......................... 321
第 14 章 嬰兒之死:論嬰孩死後的終局 ................................... 335 第 15 章 論「死亡密使」:疾病中的信仰力量與盼望 ................ 345 第 16 章 苦難神學:指引苦難心靈至可安歇的水邊 ................... 367
結
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 381
附
錄 簡論哲學與其他宗教的死亡觀 ................................... 397
附
註 ................................................................................ 419
參考書目 ................................................................................ 482
設計頁.indd 8
2016/2/23 下午5:06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22
2016/2/23
下午 04:32:30
推薦序三
死亡喚起了…… xv
推薦序三
死亡喚起了……
答應魏連嶽博士邀請寫序,只是基於一份亦師亦友的情誼, 並未詳細問清楚書的內容。當我接到書稿時,頓時嚇了一跳,心 想怎麼有人敢寫死亡這個主題。無論從何角度來看,這本書一開 始就注定是要失敗的。此話並非是說這本書寫得不好,恰恰相 反,要是他能把死亡進行如此深刻的討論,必然會使我們更感困 惑。魏博士沒有死過,他不過是「想」死。每個人都可以對死亡 發表一些意見,因為沒有人看過死亡,凡是經驗過死亡的人(瀕 死經驗除外),是不可能再有機會活著回來的。我認為,根本上, 這裡的寫作即是思想向一種不可能性做出最大的努力,試問有誰 經驗或進入死亡後,能回來告訴我關於死亡的種種呢?寫作這樣 的一個主題,無疑的是在「找」死或「尋」死。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想」死。注意,其意為「思想」死亡, 不是「尋」死或「找」死,其相對性即是「畏」死(不敢面對)、 「避」死(避而不談)。死,確實沒有人可以迴避,但又不可能提 供百分之百說服得了我們的理由。所以,關於死,我們只有不斷 地思索,一切對死的談論,更是再次說明,死是如此的堅強和巨 大。這世上恐怕再也沒有一個主題如死那樣,把我們搞得死去活 來。諸多宗教存在的一天,以及種種神學的談論,不正是圍繞著 以死之主題展開的嗎? 神學上所謂的「談論上帝」,其實即是「談論死亡」。如果沒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5
2016/2/25
下午 01:49:20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6
2016/2/25
下午 01:49:21
推薦序三
死亡喚起了…… xvii
以永享天下之大權。結果卻是令他們失望。事實上,長生不老真 的好嗎?古代皇帝確實沒有想清楚,要是人真的不死,其實活著 也就完全不再有任何意義,從此時間對我們也沒有了意義。正因 為「有死」,使得「生」變得有意義;「不死」只會讓時間永遠停 滯,做任何事都變得沒有必要,或是「雖生猶死」。所幸人「會 死」,就此使得「生」顯得格外意義非凡。 對於死亡的種種描述,我們確實可以羅列一連串中外思想家 的大名,說出他們對死亡的經典名句。這些作為格言的名句,大 部分都總結了諸多思想,加以沉澱而有的。一如生命經歷各種起 伏之後,為生命遭遇所下的註腳,必然是非常深刻的,哪怕僅僅 是隻字片語,我們都可以一窺其中的深邃。走筆至此,我突然想 起了我和魏博士共同認識的一位朋友。前次和他見面,正是在這 位年輕友人的葬禮上,而今卻在行文於此之際,突然憶起了他, 激起了莫明的感觸。藉此文記念這位先離我們而去遠行的友人, 他的死帶來了記憶,在記憶裡成了不朽。 這篇序完成、交出、刊印後,就宛如死去一樣,我再也沒有 辦法改動它了,它已然在那裡,向作者、也向讀者致歉,我僅能 寫出上述之種種。這是一種死亡的經驗,然而,我們該向死亡道 謝,這是死亡饋贈的禮物,也是一個無法償還的債務。無疑的, 友人之死,總是如此沉重,我們背負的債務,這一輩子是償還不 了的,正如文字寫完後,也只有讀者可以將它起死回生。所以, 我該向魏博士致謝,是他給了我這個機會喚起了對友人之死的記 憶,並銘刻成文字。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17
2016/2/23
下午 04:32:29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8
2016/2/25
下午 01:50:20
推薦序四
深具教牧關懷的死亡神學 xix
必經之途,僅讓人接受這個事實或「真相」,而不深究其信仰的意 涵,這樣也容易導致人們因面對死亡所帶來的虛無,動搖了人生 存在的意義。不是無從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就是下意識地使人 陷溺在生命的虛無感中,消極以對人生,這也是不好的結果。 又若僅就信仰的片面,只去強調信徒死亡後的榮景、盼望、 應許;將使之注意力都放在人生的彼岸,反而忽略了今世當盡的 責任,特別是改造世界使命,就會落入一般人所扭曲了的馬克思 的說法:「宗教為人民精神上的鴉片」,從而使信仰成為逃避現實 生活之理由。 因此,作為一個牧者,在其牧職關顧中,必須協助牧養的會 友對於死亡的問題有認真思考的機會,而不是(也不能)只提供 一個簡單的標準答案(或說法)。往往我們會處在一種牧養張力之 下,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助人透過死亡經歷更深刻體驗信仰的實 在,並認識到生命存在的真諦。所以牧者本人也需要有系統地深 究及反省死亡的課題,才不至於錯過會友們在面對這樣人生的情 境下,提升信仰的機會。 本書中,魏連嶽老師提供了深入對死亡各個層面系統性的神 學思考與反省。他更藉由死亡這個課題的討論及聖經的脈絡入 手,以其來說明福音的神學內容。循此信仰的思想,死亡並非是 自然的事,不能視作理所當然,因為上帝的應許是生命。所以, 死亡之克服,正是上帝之拯救所在。基督的道成肉身,基督之 死,真是彰顯上帝因愛之故,計畫挽回人因罪所產生與真實生命 的疏離。所以基督的受死與復活,也正是上帝拯救的方式與必要 的途徑。上帝恩典的結局是新天新地中不再有死亡,屆時「死亡 也就死了」,人類隨著死亡的結局,歷史也進入了終末;死之不 再,才進入真正的永恆。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9
2016/2/25
下午 01:50:20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20
2016/2/23
下午 04:32:29
推薦序四
深具教牧關懷的死亡神學 xxi
遺體,使物終歸物,靈終歸靈,藉此榮耀主之智慧,感謝主 之洪恩,世世無盡。阿們。」 以上禱文的內容,說明了上帝創造之旨意,基督克勝死亡的 工作,眼前逝者的歸宿,我們心情之狀況與安慰,以及最後這一 切都是榮耀主之智慧等等。這些禱文來自聖經,及基督信仰久遠 的傳統,也見證教會透過死亡的儀式,所要呈現的福音之內涵, 並透過這禮儀的實踐過程,代代相傳。 過去與魏老師共事時,他就曾在神學院開設死亡神學的課 程,教會之專題、證道也多談及這個課題。在此,恭賀他辛勞的 成果,終於可以成書面市。相信這本著作定能對許多牧會的同工 大有幫助。最後,也期許書中後段處理與死亡有關的種種當代的 倫理課題(如自殺、安樂死、死刑……等),日後魏老師能有進一 步獨立的專著,以豐富當代牧養關顧的探討與實踐。
龐君華 台灣衛理公會城中教會主任牧師、台灣衛理神學研究院代理院長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21
2016/2/23
下午 04:32:29
第 二部
死亡歷史 與 四個死亡
Death
The Theology of a n d t h e H i s t o r y
部名頁.indd 29
o f
D e a t h
2016/2/23 下午5:19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 基督之死
一、基督之死:耶穌受難作為基督教的核心信念 二、耶穌基督何以必須為我們而死? 三、為何耶穌「一人」能替我們「眾人」死呢? 四、十字架之愛:聖父及聖子的受苦與受死 五、神是否能/會「死」呢? 六、神是否能/會「受苦」呢? 七、神的受苦與人的盼望 八、神的受苦受難與人的出死入生 九、人藉著「信主之法」得到神所賜的救贖恩典 十、恩典的使命:基督的呼召與基督徒的捨己之路 十一、死亡歷史與生命歷史的關鍵時刻
章名頁.indd 93
2016/2/23 下午5:21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94
2016/2/23
下午 04:32:41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095
章就要詳細論述「基督之死」的要義。
二、耶穌基督何以必須為我們而死 ? (一)上帝解決罪的方法:耶穌作為罪人的「代罪羔羊」 我們先要理解,為何耶穌基督需要為我們而死呢?上一章提 到,每一個人都曾經想過不該想的事、做過不該做的事、或沒有 去做該做的事,我們也沒有活出上帝放在人生命裡的榮耀形像與 尊貴樣式,因而得罪了上帝,成為一個「罪人」。罪使我們與賜生 命的上帝隔絕了,以致死亡的權勢可以掌控我們的生命,我們因 而成為必死的人。 儘管許多人並不在乎他們會死,也不想去尋找能夠解決死亡 問題的答案,但是這位上帝祂甚愛我們,願意主動來拯救我們脫 離死亡。既然人之死來自於人的罪,因此要克服死亡,必須先解 決罪的問題。當我們沒有罪的時候,就能與上帝和好(同在),進 而脫離死亡的轄制。 上帝解決人有罪的方法是,祂差遣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 降世為人,讓耶穌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代替我們付出罪的代 價,也就是死亡的罪責,並死在最痛苦的十字架刑罰上;使我們 的罪能夠因為耶穌的犧牲而被上帝赦免。因此凡是願意信靠耶穌 的人,罪就能被潔淨、被免除,而成為一位無罪的人,能與上帝 和好,成為上帝的兒女。從此我們的生命乃是在上帝的手裡,而 不是在死亡的權勢裡。我們在基督裡不但可以不死,還能得著永 恆的生命。 正如羅馬書五章 8 ~ 11 節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 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現在我們既靠著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95
2016/2/23
下午 04:32:41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96
2016/2/23
下午 04:32:41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097
來說,卻是神愛我們的記號,也是我們罪得赦免、出死入生、得 到永生的確據。 因此,上帝愛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目的,正是要解決死亡的 問題;而耶穌的死正是作為替我們對抗死亡的事件。上帝透過基 督十架之救恩,同時解決了人生命中「罪」與「死」這兩個最大 的難題與苦難,因此它總是立於基督教信仰之核心地位。
(二)上帝的愚拙與人的智慧 在這裡,我們也需要解決一個常見的疑惑:既然上帝是慈愛 與全能的,也有權柄來赦免我們的罪, 1 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赦免我 們的罪就好,何必(何苦)還要讓祂的愛子耶穌死在十架上,用 這麼激進、殘忍、費事又迂迴的方法來處理我們的罪呢?2 回答這個疑問前,我們需先指出這類提問的「後設立場」,已 經有了神學上的偏差。問題在於,我們人可能會陷入推想其他自 認為是「更好」拯救方法的誘惑中;一旦我們有這類的構思或推 論之意念,其實隱含了認為上帝所用的方法並非是「最好」的。 亦即,彷彿我們比上帝更有智慧,還知道有某種「更好」的拯救 方法。 哥林多前書一章 21 ~ 25 節提醒我們:「世人憑自己的智慧, 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 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 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上帝的能 力,上帝的智慧。因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 強壯。」這也意味著,既然上帝選擇了使用「基督釘十字架」作 為拯救人之法,我們就必須相信(認信),這必然就是最好的方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97
2016/2/23
下午 04:32:41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98
2016/2/23
下午 04:32:41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099
三、為何耶穌「一人」能替我們「眾人」死呢 ?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神學議題也必須詮釋。為何耶穌能成 為人的代罪羔羊呢?為何他「一人」能替「眾人」死呢?的確,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死跟別人毫無關係,別人幫不了我們,我 們也幫不了別人。死亡絕無法被轉嫁或取代。然而,耶穌卻不一 樣,他能超越一般的死亡定律,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祂」是 神、是創造主,同時他也是一位無罪的義人,所以有能力可以介 入我們的生命、承擔我們的罪、代替我們死,用自己的死來換取 我們的生。
(一)耶穌是無罪的義人 首先,死既然是從罪來的,當我們的罪被除去,死就不能再 來掌控我們。的確,我們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也無法 承擔別人的罪,然而耶穌在上帝面前是一位無罪的義人,當他願 意來擔當我們的罪,他就能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使我們的 (死)罪因為他的代贖而被上帝免除。下面幾段經文清楚地陳述了 這個真理。 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6 節:「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一章 29 節: 「……。看哪 !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哥林多後書五章
21 節:「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 為上帝的義。」希伯來書九章 27 ~ 28 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 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 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希伯來書十章 10 ~
14 節:「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99
2016/2/23
下午 04:32:42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00
2016/2/25
下午 01:53:00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101
(二)耶穌是一位神 其次,耶穌同時也是作為一位神來拯救我們,所以當這一位 至高尊貴的神,願意卑微自己、降生到這個世界,為我們這些卑 賤渺小的人而死時,祂就能代替我們死,使我們的死能歸在祂的 身上。 根據聖經的啟示與基督教信經的教導,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受 難的耶穌,「他」是人,但「祂」也是神。 9 至高尊貴的聖子,受 聖父差遣來到我們中間,這位道成「肉身」、降世為人的耶穌,與 我們一樣是一位真真實實的人,這部分無庸置疑。另一方面,耶 穌這位有著肉身的「道」,祂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基督,是 一位完全的神,祂與聖父同等, 10 有著賜人生命、使死人復活之 神的大能。 11 耶穌所具有的神之本質與身分,許多聖經經文都清楚提及。 例如:馬太福音一開始關於耶穌降生敘事裡就記載:「馬利亞就從 聖靈懷了孕。……。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 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 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12 這段敘事指出,馬利 亞透過聖靈感孕所生的耶穌,就是與我們同在的神。此外,約翰 福音一章 1 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此經文之 後就接著清楚指出,這位「道」後來「成為肉身」,降臨在我們當 中,而他就是這位拿撒勒人耶穌,人們可以從耶穌那裡領受到神 所賜的恩典,作上帝的兒女。 羅馬書九章 5 節:「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 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亦即,耶穌按肉體來說,他是 以色列人,但同時祂也是至高尊貴的神。提摩太前書三章 16 節: 「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01
2016/2/25
下午 01:53:00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02
2016/2/25
下午 01:53:00
第 4 章 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 103
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 無瑕無疵獻給上帝,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 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上帝嗎?」 聖經許多經文都強調耶穌之神性本質在上帝救贖行動中的絕 對性,教父亞他拿修( Athanasius )因此宣稱:若聖子耶穌不是 神,他則無法擔當眾人的罪、無法作為新約的中保來拯救我們, 也無法賜我們作上帝兒女的權柄。14
(三)耶穌是生命的創造主 第三,聖經也有許多經文宣告,聖子耶穌是那位生命的創造 主,是宇宙萬物之源,是祂創造了此在世界中的人類,並賜給他 們生命氣息;萬有皆因祂而活、靠祂而立。 15 既然所有人的生命 都來自於祂,都由祂所給予,也都在祂裡面, 16 那麼祂的一命當 然能抵過眾人的命。歌羅西書一章 15 ∼ 17 節和 20 ∼ 22 節:「愛子 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 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 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 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 ─ 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 都與自己和好了。你們從前與上 帝隔絕,因著惡行,心裡與祂為敵。但如今祂藉著基督的肉身受 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 你們引到自己面前。」這段經文特別是從耶穌作為「創造主」的 身分來陳述出,耶穌透過自己在十架上的流血與犧牲,使我們的 罪得以潔淨,使我們與上帝和好,也不再與上帝隔絕;藉此將我 們的生命從罪與死的境地拯救出來,重新回到生命之主裡面。17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3_廣今.indd
103
2016/2/25
下午 01:53:01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104
2016/2/23
下午 04:32:42
結 語
想死的人 與 更美的家鄉
一、邁向「後死亡歷史」時代 二、想死的人:羨慕更美的家鄉 三、死亡真理、信仰重生與教會復興
Death
The Theology of a n d t h e H i s t o r y
部名頁.indd 381
o f
D e a t h
2016/2/23 下午5:19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2
2016/2/23
下午 04:33:17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83
曾經存在過的一段時期,死亡尚未進入人類生命歷史的「前死亡 時期」。2 後來,亞當受到魔鬼與私慾誘惑而悖逆上帝,罪從此進入世 界,死就臨到了眾人。亞當的事件預表一個必然的事實:我們每 一個人都會被罪惡勢力引誘去「犯罪」 (得罪上帝)。當人有罪時, 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就被罪所隔絕;一旦人脫離了賜生命的上 帝,就成為必死的罪人。死亡歷史自此融入生命歷史,人類自此 也進入「死亡時代」,苦難與哀傷也就遍滿了人類世界。 但是創造生命的上帝,深愛世人,介入了被死亡所異化的生 命歷史。祂差遣愛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為要解決死 的根本問題—「罪」。聖子耶穌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為 我們在十架上捨身流血,使我們的罪能藉著祂的受難而被上帝所 赦免,脫離死罪,出死入生,得著永生。基督的降生與十架的受 難,轉化了生命歷史原本被死亡歷史所轄制的宿命。生命自此走 出歷史,出走到無歷史性的神的永生裡,從此不再從屬於歷史的 一部分,乃是屬於上帝永恆國度裡的子民。 接著,在終末時刻,當耶穌基督再臨,上帝要將「新天新地」 帶到人間,祂也要與人同住,基督徒將以肉身方式活在上帝的榮 耀與永恆之中,不再經歷到悲哀、疼痛、疾病或死亡。舊有天地 與世界都要成為過去,被新天新地所更新(取代)。死亡屆時也將 徹徹底底死去,走進歷史;存在的將是一種能被人體驗且實存的 永生(無死)狀態。人間隨之進入「後死亡歷史」時代。 這意味著,耶穌基督的死改變了「死亡歷史」,進而也更新了 「生命歷史」。上帝透過道成肉身的事件,介入並克服了前者的進 程,引導它進入結語。另一方面,基督十架受難事件則改變了後 者的系譜,祂透過「永生的恩典」將生命從歷史的悲情中拯救出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3
2016/2/23
下午 04:33:17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4
2016/2/23
下午 04:33:17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85
二、想死的人:羨慕更美的家鄉 (一)期盼早日到那更美的家鄉 另一方面,既然基督徒在死後能夠享受一個好得無比的永恆 生命,因此當基督徒面對死亡時,像是面對一個「門檻」。 3 當基 督徒跨過這個門檻之後,不是進入死亡的幽暗中,而是進入永恆 的光明中;不是永遠分離、絕望或滅亡,而是進入嶄新、喜樂、 永生。也因為門檻的另一端如此美好,基督徒可以樂觀積極地面 對死亡,甚至還能盼望、期待死亡的到來。 這就好像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毛毛蟲一生只能在地上慢 慢爬,每天僅能走一小段路,非常辛苦,緩慢度日。但是當毛毛 蟲把自己包在蛹裡面,牠的生命就(才)經歷到神奇的轉變。在 蛹的狀態,外表上看起來好像是死了一般;但實際上正在經歷一 個生命蛻變與提升的過程。在這段過程中,毛毛蟲原本的體形結 構會漸漸瓦解(分解),同時未來蝴蝶的身體則漸漸形成。之後, 當蝴蝶脫蛹而出,原來的這隻毛毛蟲就飛向天際,自由翱翔。 當還是處在毛毛蟲的時期,儘管自己無法理解、感受不到未 來成為蝴蝶的情況;但上帝所賦予給牠的「生命律」,已經帶領著 牠逐步走向那更美、更好的生命未來。亦即,上帝在更早之前已 將蝴蝶未來的生命,「藏在」毛毛蟲現在的生命裡面。 我們也可以把基督徒的死亡過程,理解為類似毛毛蟲這樣的 生命蛻變。當我們以目前這個會朽壞的肉體來過生活,感受不到 主所應許的永生在我們裡面,但是當我們此在人生的肉體進入 「睡了」的狀態時,外表上雖然像似死了一般;但實質上,乃是離 開了舊的形體,被接到天上、被賦予一個嶄新且不朽壞的靈體, 與主同在,享受無與倫比、永恆且自由的新生命。4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5
2016/2/23
下午 04:33:17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6
2016/2/23
下午 04:33:18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87
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哥林 多後書五章 1 ~ 8 節也說:「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 毀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們 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 若穿上,被遇見的時候就不至於赤身了。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勞 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 命吞滅了。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上帝,祂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 據。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 相離。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我們坦然無 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在慶祝生日的場合中,常會有人這麼說:「唉!又過了一次生 日,我又老了一歲,離死又更近一步。」然而基督徒不應該如 此,我們過生日時反倒要喜樂地說:「感謝上帝!我在世上寄居、 當客旅的日子又少了一年,離回到天家的日子又更加接近許多。」 如哥林多後書四章 16 ~ 17 節表明:「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 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 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信仰虔誠的基督徒(天主教徒)莫札特(Mozart )於死前四 年(三十一歲),在寫給父親的一封書信(此信也是父子間最後一 封信,不久之後父親即去世)裡面說:「死亡才真正是我們人生最 終目標,……,它是人們最好且最真誠的朋友。……。因著這樣 的信念,我不再懼怕死亡,反倒從其中得到平靜與安慰。為此, 我感謝上帝,因為在祂的恩典眷顧中我體悟到,正是死亡開啟了 我們(眾人)通達生命終極幸福的大門。」6 在西方的語境裡,特別是在英語中,會用「 the departed」來 稱呼死去的人。「 depart 」原本的意思是「起程」、「離開」、「出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7
2016/2/23
下午 04:33:18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8
2016/2/23
下午 04:33:18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89
要請教他們,可是在這個世界我是不可能見得到他們。但是當我 被主接去之後,就能夠在天上與他們相見,因為他們是我們信仰 的列祖,我在死後會歸到他們那裡。8 從這裡我們也看到,基督徒 在天上不是過著永遠無聊的日子,至少我們有許多人想見、許多 問題要問、許多事要瞭解,更別說還要與主同享好得無比的福 樂。 9 很多基督徒沒有很渴望早日回到天家,認為目前此世的生活 很好,反倒不確定天上的日子是否會更好。許多基督徒誤以為在 天上的生活,盡是在那裡敬拜、聽講道,直到永永遠遠,這讓他 們感到很害怕;若是他們想到的畫面,是那些曾經(或目前)在 教會裡所經歷過的枯燥乏味、平淡無趣的敬拜及講道時,會更讓 他們越發恐懼,不想到天上去。 事實上,聖經並沒有詳細的描述我們到天家之後,會在那裡 做什麼,也沒有描述天上的環境與生活是怎麼樣。只要是人,皆 活在不完美的世界裡,加上我們的語言及想像又都是非常有限 的,因此無法用人的語言及想像去描述那個最完美的天上世界。 既然在天上與主同在的至福景況必定超過我們「所想所求」,當任 何想用人的語言及想像去描述,都只會產生負面的效果,也只會 讓聽到這樣描述的人對天堂更加失望。 這就是為何每次聖經提到天上的景象,總是用「更美」、「好 得無比」這類比較級或最高級的形容詞來描繪,而不是用詳細、 直白的寫實手法去描寫。例如,希伯來書十一章 16 節:「他們卻 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腓立比書一章 21 ~ 23 節:「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但我在肉身活著,若 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什麼。我正在兩難之間, 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89
2016/2/23
下午 04:33:18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90
2016/2/23
下午 04:33:18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91
任的安提阿主教,擔任主教時,在教會群體裡有極好的名聲。 11 大約主後一○七年時,伊格那丟作為教會的主教而被逮捕。 在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 Trajan, 98-117 Roman Emperor )任 內,各地區都有迫害基督徒的情況。伊格那丟被逮捕後,要從敘 利亞地區押送到羅馬去審訊,除非最後他放棄信仰(公開宣認他 不是基督徒),否則下場會是被帶到羅馬的競技場,在公眾面前被 野獸吞吃,好讓其他人不敢去信(或不敢繼續信)基督教。 就在伊格那丟被押解到羅馬去接受死刑路途中,他聽說羅馬 教會的基督徒正準備要進行一個搶救行動,要將伊格那丟從羅馬 兵丁手裡解救出來。不過,當伊格那丟聽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刻 寫信給羅馬教會,要他們立即停止任何會阻止他為主犧牲的行 動。他說他禱告並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他們千萬不可 以阻止他去死,並強烈警告他們的干預行動完全是一種非常不理 性的行為。他甚至請他們不要嫉妒他有這個好機會能為主而死。 若是他們真的要採取行動的話,那就請他們去討好在競技場中的 野獸,讓野獸見到他時千萬不要猶豫,儘管享用他身上的每一塊 肉、每一滴血。他甚至還祈禱,希望他也能被鞭打、被釘十字 架、被火燒。他求主能垂聽他的禱告。12。 另外,大約主後一五五年,士每拿的主教坡旅甲在迫害中被 逮捕,他被捕的時候至少已經八十六歲。他受審判時,因為仍然 堅持基督信仰,原本應該被判處死刑,但羅馬官員考量到他年紀 太老,於是宣判要釋放他。但是坡旅甲卻反駁這個判決,他拒絕 被釋放,要求官員執法時要公平,必須公正地判決他死刑。13 不只有主教,還有更多的基督徒願意為主犧牲。其中包括著 名的早期教會女基督徒佩蓓翠雅(Perpetua, c.181-203)。她出生 在富裕家庭,受過完整教育,是高知識份子。在二十二歲時,她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91
2016/2/23
下午 04:33:18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92
2016/2/23
下午 04:33:18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93
醫院。在醫院陪伴她時,醫生把我叫出病房,私下告知:「你媽媽 現在情況非常危險,要是繼續惡化,可能活不了一個月,要有心 理準備。」我聽到這個消息心裡非常難過,哭了起來,心裡也愁 煩,不知是否該把醫生所說的告訴媽媽。等到我從醫生辦公室回 到病房,心中還憂愁時,媽媽先開口對我說:「連嶽,我已經準備 好要見主了。我想到主那裡去,你不要替我擔心,因為到那裡比 在這裡更好。」 我的媽媽知道我經常到各地事奉,也經常為患病的信徒按手 禱告;但是她在面對死亡時,卻沒有要我替她禱告,求主醫治 她,也沒有希望我們去探尋其他的醫療辦法(如轉院);她反倒想 要去見主,想要到天上去過那不再有憂愁病痛、只有永恆福樂的 日子。我的媽媽對我說那番話時,她充滿平安信心、喜樂盼望。 試問,有哪一個人當醫生告知他只剩幾天可以活時,他可以 大聲對醫生說:「醫生,謝謝你讓我知道這個好消息!我等這一天 等很久了!」 16 有沒有這樣的人?有,基督徒都可以(也應該) 是這樣的人。假如當基督徒罹患可能致死的重病,我們不是想被 主醫治,而是想到主那裡去;假如當醫生宣布我們只有幾天可 活,我們歡呼慶賀;假如面對將至的死亡時,我們感謝讚美主; 那麼,我相信教會要復興,那些醫生與身邊還未信主的人,他們 要稀奇,那時主的名就要被高舉、被傳揚。
三、死亡真理、信仰重生與教會復興 總結來說,人在死亡面前,只能任憑其威脅、擺布與支配, 對它毫無辦法。關於死亡問題的答案,活人只能臆測,死人只能 沉默。一般的死亡學所給予的「活人推論」答案,難以實際幫助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93
2016/2/23
下午 04:33:18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94
2016/2/23
下午 04:33:19
結語
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395
仰要真實帶領人們在基督裡,戰勝死亡的權勢,邁向永生之路。 當人們在絕望、茫然、無奈、恐懼中面對死亡時,基督徒乃是在 信心、盼望、應許及平安中迎接它的到來,因為在那一刻,我們 將被接到那更美的家鄉,與這位愛我們、也是我們所愛的主,面 對面相遇。 耶穌說:「復活在我(耶穌),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 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20 因此我們深信: 「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 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 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21 ※
※
※
以上,「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 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22
校園-160.220-A1552死亡神學-(前頁P1-22,p1-506)-4校pr2_廣今.indd
395
2016/2/23
下午 04: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