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

Page 1


目錄頁.indd 1

2016/2/22 下午2:11


目錄頁.indd 2

2016/2/23 下午2:06


目錄頁.indd 3

2016/2/19 下午2:10


目錄頁.indd 4

2016/2/19 下午2:10



「教義的詮釋」系列總序 xv

「教義的詮釋」系列總序

本套書原擬定名為「基督教信仰」 ,因為這正是它主要論述 的內容,在方法上是融合系統神學、聖經神學、歷史神學與詮 釋學等觀點而發展。後來經與校園書房出版社的編輯討論,決 定改以「教義的詮釋」為名,以期讓讀者對本套書有更明確的 印象,並且也期盼後續有關教義討論的著作能夠加入充實。因 為,神學原本無終極,是在不斷形成中累積與揚棄的,「我們如 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 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林 前十三 12)直到與主面對面,神學的詮釋、反思和修正才得以 止息。在不同的時代與相異的處境,從事神學者與信徒應該持 續對聖經(作為神的話)以及信仰傳統中的教義予以解釋和反 省,如此,信仰才可能是活潑生動,且是有根有基的。 本套書目前以三卷的篇幅來論述基本教義的詮釋。卷一由 李麗娟博士執筆,題名為《神學的發生》 ,主要討論系統神學/ 教義學的方法論以及神論和人論。神學方法論的問題在華人的 神學著作以及神學院中較少被論及,但是,它們卻是在神學發 展上十分基要的議題。回顧歷代神學家如何在他們的處境中發 展神學,著重於使用何種方法或是以何種理論為架構,有助於 我們理解過去所定下來的教義內容,能更多認識為何系統神學 以目前的形式出現。進一步可以分辨,教義的詮釋與神學的發 展並不是只有一套或是一種說法。如此,讀者能把握從事神學 的態度以及各種思考神學的觀點,可以培養寬廣的心思,避免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5

2016/2/19 下午 02:00:38


xvi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獨尊一隅。卷一討論的神論包含認識神的工作、啟示和屬性, 以及三一論;在人論部分則討論基督教的人觀以及罪論,這兩 部分無法分開,並且也要與前一部分的神論對照思想。不認識 神就不能真正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也就無法認識神創造的奇 妙以及恩典的深廣。最後的神證論與神義論,就是基於前面的 教義而有的護教與反省。 卷二《神學的阿基米德點》也是由李麗娟博士執筆,主要 討論基督論、贖罪論和救恩論。基督信仰的核心在於三一論, 而三一神的啟示以基督為最高峰,故稱基督論和救恩論為神學 /教義的阿基米德點,應是十分恰當的。基督論的論爭在教會 歷史中幾乎沒有間歇過,然而以初期的四百年以及最近的兩百 年最為激烈。本卷將探討這兩段時期爭議的主要論點,基督的 地上事工、救贖事工,以及救恩論上的神學爭議。卷一以及卷 二的寫作進路是以該教義在歷史中的發展為基礎,但同時也注 重各論與信徒生活的關係,如同路德所強調的: 「惟獨經驗造就 神學者」 (Sola experientia facit theologum) 。基督信仰當以「惟 獨基督」 、「惟獨聖經」 、「惟獨恩典」 、「惟獨信心」為基礎,但 不能忽略路德也提到,只有在信徒對神的經驗中,才能真正理 解神學,而這個經驗更是指在神的恩典中對基督的認信,以及 對神話語的順服而有的。 卷三將分別由四位作者執筆,探討教會論、聖靈論以及終 末論。基督教神學是與教會的建立及發展同時展開,是聖靈保 惠師一路的感動、光照和保守,也是信徒在終末的歷史觀點中 對基督再來的盼望。教會論由魏連嶽博士執筆,以其擅長的教 父學探討教會體系的建立,介紹教會歷史各期的教會論觀點和 進展,從教會論傳統反思當今更正教會的現象,並且針對二十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6

2016/2/19 下午 02:00:38


「教義的詮釋」系列總序 xvii

世紀興起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以及羅馬公教的梵二會議所帶 來的影響,作出檢討與回應。魏博士不僅掌握過去教會論的典 範變遷,並且對目前更正教以及羅馬公教會的問題有深入了 解,將呈現兼具理論與實用的教會論內容。 聖靈論中有一章由主修新約的林榮華博士主筆,探討從 新、舊約經文和間約時期文獻對聖靈的理解。另外幾章由專長 教會歷史的張聖佳博士執筆,從教父以及大公會議訂定的信經 之聖靈觀談起,繼而解析中世紀與改教時期的聖靈觀,特別是 探討一○五四年東西方教會分裂與聖靈論的關係。三一神中的 聖靈從過去彷彿被遺忘或被忽略,到近一世紀成為最主要的神 學問題,張博士將從近代靈恩運動的發展來詳細分析論述聖靈 觀的轉變。 終末論由多年研究莫特曼神學且有許多相關著作的曾念粵 老師執筆。終末論或稱末世論或末事論,早在亞歷山太的革利 免以及俄利根的書中已論及,但是更為成熟的發展則是在近代 才興起。曾老師將詳論引起終末論熱烈探討的背景和其進展, 之後分別從個人的終末論:死亡與復活;歷史的終末論:上帝 國與歷史的終結;宇宙的終末論:宇宙的毀滅或再生?以及上 帝的終末論幾個面向來探討該議題。卷三的作者們同樣注重各 教義在教會以及信徒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期許各論的內容在 信徒和神學生的學習、理解並信仰生活各方面,都能提供實質 的助益為導向。

李麗娟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7

2016/2/19 下午 02:00:38


xxii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推薦序二: 你們說我是誰?一個當代的探索與回應

很高興看到李麗娟博士這本以基督論為主題的著作得以出 版,因為這意味著她的系統神學寫作計畫,又有了新的進展。筆者 非常同意作者將這本探討基督論的著作名之為「神學的阿基米德 點」 。因為阿基米德點即是關鍵點;誠然在系統神學中,各論題基 本是相互依賴或相互說明的(interdependence) ,但是基督論卻是支 撐起或影響各個系統神學課題的重要基礎所在。 昔日,基督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們兩個問題,「人說我 是誰?」以及「你們說我是誰?」(太十六 13∼20;可八 27∼30; 路九 18∼20),從當時的對話中,門徒中雖有人說出了基督的稱 號,但對於基督工作的內涵他們大致並非完全明白,相信他們隨著 日後的信仰歷程,基督的受苦、受死與復活,以及在教會初期的經 歷中,他們對基督有著更深的理解。 然而,這兩個問題也同時縈繞在教會或基督的信仰群體的歷史 之中,歷代敏銳的宗教心靈,也都會努力地思索「所處之時代,人 們如何看基督?」 ,以及回應「我們說基督是誰?」 。這兩個問題也 同時向著在從事牧養及每週宣講的牧者,以及有識之士的當代門徒 心中發問。 第一個問題「人說我是誰?」與我們的歷史、文化、語境 (一種語言就是一種世界觀)有關。當第二個問題「你們說我是 誰?」在心頭燃起時,就不只是知識的問題,也同時是生命經歷的 問題。 在教會或信仰群體的層面,許多相關的問題是一再被重新提 及或以不同形式問起,同時也一再地更新我們對相同提問的認識

推薦序.indd 22

2016/2/19 下午2:15


推薦序二:你們說我是誰?一個當代的探索與回應 xxiii

與回應的方法與途徑,如聖安瑟倫(St. 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曾問及《上主為何成為人?》(Cur Deus Homo );祁克果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如書中所提,也曾藉著克利 馬科斯的化名,以不同的形式提問,也以不同的視野回應。可見在 新的文化與語境的挑戰下的我們,對於基督是誰?所為何事?都會 帶給當代的信仰群體成員新的理解,這些新的認識,也標示著教會 對基督認知與體驗的成長。這個過程也是教會或信仰群體對各時代 的責任。 至於當代的宣講,就更需要有這種在神學的視野下反省出來的 信息。筆者曾在不同的場合聽到,有人反應說現代許多的講台,在 宣講中似乎沒有神學思考的痕跡。雖然引用聖經、教會的術語,卻 是在訴說時代流行的精神。我知道提出批判的人並不是要講員掉書 袋式地提及許多神學的人物或專有名詞,而是希望特別是受過神學 訓練的講員或牧者,在宣講中有神學思考或反省的結晶。這或許是 華人教會的氛圍向來注重解經訓練,以為原文加上解經,再加上講 道技巧,自然就會有好的信息。殊不知在解釋聖經的過程,同時也 應該是神學思考的過程。深入地、有系統地了解神學各課題探索的 歷程,特別是不同文化、語境的思考模式(尤其是本書所討論的基 督論) ,這些將對我們當代的宣講大有助益。相信本書是一本很好 的治學典範,深入地了解、比較歷代的神學思考的成果,並清晰地 向當代表明出來。而且正好是現代作為神學教育所需要的教科書。 此外,在本書中我看到了李麗娟博士過去研究與寫作的經歷 與努力在本書中開花結果。從祁克果到《詮釋神學》到《神學的發 生》 ,在方法論上她立了深厚的基礎,在《論對上帝的知與愛》的 探討中,更展露了她對神學思想史上人物如波拿文土拉、奧古斯丁 及約翰衛斯理等人思想之脈絡,有著充分的掌握。這些成果都交織 在本書中,得以充分地反映出來,也由此可見作者治學過程的嚴謹

推薦序.indd 23

2016/2/19 下午2:15


xxiv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與耐心。在此,也更期待她系統神學寫作計畫的其他著作也能早日 出版,豐富我們這一時代的華文神學教育。

龐君華牧師 於主後二○一六年大齋期 台灣衛理公會城中教會主任牧師 台灣衛理神學研究院代理院長

推薦序.indd 24

2016/2/19 下午2:15


章名頁.indd 1

2016/2/19 下午2:16


00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基督信仰並非自耶穌基督開始,但是,基督徒卻是以耶 穌基督為認信的開始,而基督教神學是以基督論為「阿基米德 點」,亦即經由對基督論的探討與確立,繼之得以通向其他各 論的發展。基督信仰與舊約中的猶太信仰有連續與不連續之 處,拿撒勒人耶穌並不是創教的教主,而是在舊約中自我啟示 的耶和華神的第二位格,降世成為人,新約中的約翰福音稱之 為「道成肉身」,是「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父表明出來」 。所 以,信靠耶穌基督不能脫離對舊約的耶和華的認識,反之,接 待耶穌至心中、相信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就能藉由祂回到聖父 那裡,並享受聖靈內住心裡的平安、喜樂,以及隨時隨處的引 導、保護。認識耶穌基督因而是引導我們通向認識創造宇宙萬 物的三一神的惟一路徑。 然而,基督教教義中的基督論並不是純理論,亦即,此教 義的建立並非如形上學的討論,是在思索以及理念的澄清,說 理論述於井然有序、條理分明中完成;事實上,教義史中對基 督論的探討一直都是與救恩論/贖罪論相關聯。後者是在人的 生命、生活、歷史甚至是個人的認知當中經驗到的,道之所以 成為肉身,是因為: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 16)也是如使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2

2016/2/19 下午 02:00:38


第一章/導論 003

徒保羅所認信的:「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 15a)因此,從事教義與神學的探討或學習之時,在救恩論的觀 點下理解基督論是十分重要的進路,而在生存的實境中,經驗 基督的拯救是理解救恩論的門檻。本卷書的論述以基督論與救 恩論/贖罪論為主要內容,所進行的方法將如同《教義的詮釋 卷一:神學的發生》 ,以聖經經文為基礎,以教義史中的重要觀 點以及近代的論爭為骨幹,並著重於所反思的內容與信徒生活 之關聯,以期能對這些教義作出活潑生動的神學詮釋。 在本章〈導論〉的部分,首先要論及基督論的議題在教會 歷史中的演進。其次論述基督論與基督教神學的關係,以及基 督論與信仰的關係,最後則是關於從事基督論的方法論。

1. 基督論與教會歷史 基督論(Christology)所談論的是三一神中的第二位格, 聖子基督,或是如初代教父們所喜歡用的表達:道-聖子,或 是道-基督。基督是希臘文 Crivsto(Christos)的中文音譯, 拉丁文音譯希臘文為 Christus,而此希臘文則是希伯來文      (Maschiach,彌賽亞)等同語的翻譯。要了解基督這個稱號因 此必須從希伯來文彌賽亞的用法著手。這個名號在舊約意謂 「神的受膏者」,路加福音記載耶穌開始地上事工之時,於安息 日進入拿撒勒的會堂,有人將經卷交給他讀,正是以賽亞書所 記神受膏的僕人的經文: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 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四 18∼19)這裡形同是耶穌基督向世人宣告祂來到世界的目的,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3

2016/2/19 下午 02:00:38


004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祂是父神所差遣的受膏者,帶來醫治、赦罪、釋放、和好的好 消息。基督這個名號因此也就與救恩論(Soteriology)息息相 關。1 耶穌在地上施行事工更多是用「人子」而非「基督」自 稱。當彼得受聖靈感動,認信耶穌是基督之時,耶穌還囑咐甚 至是告誡他及在場的門徒,不要將他的這個名號張揚出去(太 十六 16∼20;可八 29∼30;路九 20∼21)。正如以賽亞書的僕 人之歌所描述的: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 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 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 (賽四十二 1∼2) 直至耶穌被釘十架,死而復活,向門徒及眾人顯現之後,祂是 永生神的兒子、是神所差遣的彌賽亞/基督,就清清楚楚地得 著了印證。 「耶穌是基督」的名號因而正式地使用在回顧耶穌地 上事蹟的四福音書以及保羅和其他使徒的書信。而四福音書所 記載耶穌的事蹟,其用意正如使徒約翰所提示的: 「但記這些事 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 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二十 31) 基督信仰於是建立在對這位耶穌基督的教導、預言、以及 地上事工的認識和認信。然而,耶穌基督並不是偉人或仁人, 因其美德懿行或奉獻犧牲的大愛,死後被尊崇奉立為教主。祂 卻是神子也是人子,如希伯來書作者開宗明義所揭示的:「神 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 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 諸世界。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 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 邊。」 (來一 1∼3)耶穌基督之所以成為基督信仰的入門以及基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4

2016/2/19 下午 02:00:38


第一章/導論 005

督徒一生當跟隨的主,在於祂是神向人彰顯自己或稱為啟示自 己的最極致。藉著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和認信,人得以進入與這 位創造宇宙萬物,並且既是創始也要成終的三一神建立和好的 關係,承受祂所賜的永生。這就是「福音」 (eujaggevlion) ,福音 是好消息,宣告因著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贖事工,帶來人的生命 以及世界的前途由逆轉勝的改變。 耶穌所揀選的十一個門徒加上遞補猶大的馬提亞,以及 在當時跟隨過耶穌的人,他們在耶穌復活升天之後開始傳揚福 音,建立教會,後來有保羅以及更多受主呼召的人加入此行 列。不管是向猶太人或是向非猶太人的外邦人,他們宣講耶穌 是死而復活的基督,為此作見證,引導、勸勉人信主、受洗歸 入主基督,使罪得赦免,與神和好,以神為樂(羅五 11) 。在新 約時期,使徒們認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與父神為一(約十 30) ,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弗四 5∼6a) 。但是到了第一世 紀末期,顯然教會開始出現基督論的紛爭,從約翰福音以及約 翰書信可以看出端倪。 成書於主後九十年左右的約翰福音,十分不同於其他三卷 符類福音的寫作方式。該卷一開始不是論耶穌地上生平或是地 上事工的起頭,也不是論其家譜,卻是論「道」(lov g o),論 耶穌基督的先存性(pre-existence)。在未有世界以先,祂已存 在,「道就是神」 (約一 1) 。約翰如此的起頭,極可能與同樣成 書於第一世紀末期的約翰一書中所提及的異端問題相關聯: 「凡 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我將這些話 寫給你們,是指著那引誘你們的人說的。」 (約壹二 23∼26)耶 穌基督是誰?他到底如何能夠出於父神,與舊約啟示的耶和華 神同為一體,卻又曾經是肉體的存在?這些問題無論是從猶太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5

2016/2/19 下午 02:00:38


006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教的觀點,或是從受希臘哲學影響極深的希羅文化的觀點,都 有說不通之處。 因而,自第一世紀末開始,或許更早,基督論的問題就 與教會的建立和發展形影不離。初代教父們的論著中,也以 對基督論異端的問題著述為最多,教父們積極地對抗幻影說 (Docetism) 、嗣子論(Adoptionism)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等。之後,在第四世紀,教會第一次大公會議所討論的,正是 由基督論所引發的三一論問題。至第五世紀的迦克墩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則完全是探討基督論的爭端。甚 至會議之後,引起東方教會中持不同看法的敘利亞和埃及地區 脫離了東方教會,可謂東方教會的大分裂。而迦克墩會議所決 議的基督論定義並沒有完全平息東方教會基督論的問題,直到 第七世紀仍有許多詮釋上的爭端出現。西方教會倒是接受了兩 次大公會議所決議的三一論和基督論的信經,所作的是繼續予 以闡明和探討。至中世紀,西方教會所發展的基督論則愈朝向 藉由哲學理論精深打造的神學論述,與信徒生活的關係愈來愈 遠。於是在十二世紀時有一些密契主義(Mysticism)者興起, 他們著重於靜思耶穌基督的生平以及他的受苦,作為敬虔生活 的反思中心。也出現一些提倡實際效法基督生平而生活,或是 以耶穌生平作為靈修默想材料的人。2 在改教時期,改教家的基督論重回初期教會的觀點,更強 調與救恩論相關聯。路德批判中世紀經院哲學思索、臆測的神 學方法,受密契主義者陶樂(Johannes Tauler, 1300-1361)的影 響,路德注重基督論與信徒的生存的關係。除了對惟獨基督、 因信稱義的教義的強調,路德的十架神學亦充實地將基督論與 救恩論結合,使基督論生動地展現在信徒的實際生活之中。加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6

2016/2/23 上午 09:55:29


第一章/導論 007

爾文則強調耶穌基督作為中保,以及祂的彌賽亞身分的三個職 事:君王、先知和祭司與教會以及信徒生活的關係。進入新時 代/現代之後,則因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興起,耶穌基督神 子的身分以及福音書所記載的神蹟事工開始更多地受到質疑, 逐漸影響十八世紀開始的,重新詮解新約書卷,尤其是福音 書,進行探究歷史的耶穌的工作。這些對傳統基督論徹底刨根 掘底的研究,重重打擊歐洲教會的發展。但是,也促成許多敬 虔的聖經學者和教義學者正視這些挑戰,更加嚴謹地在學術基 礎上重新詮釋傳統基督論的教義,尋求在歷史文法批判法以及 聖經經文鑑別學、考古學的發現等學術資料中,作出適切的解 釋以及發展合於基督教傳統的教義。 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則是多元主義的觀點衝擊傳統基督論 和救恩論的教義,更多神學家看重在多元文化下詮解基督論, 以企圖使基督的救恩與當地的文化或處境能相融合。例如,拉 丁美洲的解放神學高舉耶穌基督作為拯救、釋放得自由的角 色。非洲的黑色基督論則將他們視為最重要的祖先的靈魂、死 去的支派建立者的靈魂與基督的救贖相結合。這些死者的靈魂 一起參與在從神所賜給人的生命當中,他們給予人生活的力 量。基督在此於是成為最卓越的祖先或是先祖的原型,基督的 死而復活所帶來的拯救因而就與他們的文化傳統十分配合。在 亞洲則有許多神學家嘗試在印度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的思想脈絡 中從事基督論的會通。3 本書寫作的基督論進路將朝向對教會歷史中基督論論爭的 探討,而對於近代多元主義觀點下的基督論則不予著墨,因為 後者的主題所涉及的範圍更大,應是屬於「基督論與文化」的 討論範疇。如果對這個主題還是需要稍有回應,筆者在本書所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7

2016/2/23 上午 09:55:29


008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呈現的是林貝克(George Lindbeck, 1923-)在《教義的本質》 (The Nature of Doctrine)書中所強調,建立教義須以「內於文 本」(intratextuality)的方法進行。雖然與處境、文化的對話 是當今基督教神學所要著意的。另外,必須由處境出發重新觀 看、反思、詮釋教義的路徑,亦即「文本互涉」 (intertextuality) 的方法在教義的不斷形成中誠然是不能忽略。然而,如維根斯 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所提出的理論,每一個信 仰的教義都有其深層語法,必須由其內部說出,亦即,以基督 教的教義和神學來說,聖經及教會所形成的教義傳統是繼續詮 釋信仰內容的核心。 「內於文本」與「文本互涉」的方法或詮釋 概念,因而是在神學的不斷形成中,二者如同橢圓的螺旋詮釋 循環之兩個中心,必須同時持有。本書所進行的,偏重在於呈 現內於文本的教義內容,期望能作為闡明教義傳統的基本教材。

2. 基督論、救恩論與基督教神學 在《教義的詮釋 卷一:神學的發生》〈緒論〉中,筆者 於最後提到: 「正如德國神學家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19122001)對神學所持的觀點,聖經既作為神向人說的話,因而神 學以及神的話語的傳講應是一個事件,是『神的道的發生』 (Wortgeschehen) 。事件發生後所帶來最大的影響,是在於人對 它的回應。當從事神學的人以及閱讀或聆聽的人願意對此時此 刻所閱讀、所聆聽的神的道順服之時,必定會帶來改變,這些 改變即是人在面對神、面對自己、面對世界/他人(coram Deo, coram seipso/meipso, coram mundo/coram hominibus)的關係上 產生變化。4 因此,若要讓神學或是傳講成為一個『神的道的發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8

2016/2/23 上午 09:55:29


第一章/導論 009

生』事件,神學所思考的向度應是神-人-世界之間的聯繫。 意即,神學論題每一部分的討論,應該從人對神的『信』開 始,並且帶來對神、對自己、對世界的實在性有從聖經觀點而 來的新的認識。」 5 這個寫作進路和目標亦繼續會在本書中實 現,神學應帶來神-人-世界的改變,而基督論與救恩論正是 所有系統神學或是教義學條目中,與這個取向最為直接關聯的。 因而,在神論中論及神創造宇宙萬物之時,首先,若不 是經由基督論以及相關的救恩論,則人不會理解世界被造的美 好、之後的敗壞以及末世的結局。認識基督論與三一論的關 係,才能把握基督教神論的重點。認識基督論才能適切地了解 基督教的人論,明白罪人以及新造的人的定義。而教會論與終 末論正是由基督論的開始而發展。如果我們肯定神學論題每一 部分的討論應該是從「信」開始,則基督論作為神學的「阿基 米德點」 ,這個說法應是相當中肯。借用物理學的原理,要先找 到阿基米德點才可能舉起世界,在神學上則首先要處理好基督 論,要先對基督認信,才可能帶來對其他神學論題的恰當把握。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使徒信經中的第二 句,實際上是基督教神學中十分關鍵的一句。認識基督、認信 基督才能認識父神以及聖靈的工作,才能帶來自己與神、與他 人和自己、以及與宇宙萬物的關係的改變,也才能獲得自己的 「存在的實在性」 (reality of being) 。人存在的實在性因著在基督 裡而被改變,這就是成為一個「新造的人」 ,也是一個「屬靈的 人」,「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 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 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並且我 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9

2016/2/23 上午 09:55:29


164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64

2016/2/19 下午 02:00:45


章名頁.indd 7

2016/2/19 下午2:16


166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 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 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 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 足。 (林後八 9) 初代教會用魚的圖形為信仰的象徵,因為基督徒所認信 的: 「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 (Ιησούς Χριστός Θεού Υιός Σωτήρ )幾個字最開頭的希臘文字母合起來 iJcquv  就是希臘文 「魚」的拼字。 依據聖經的記載,我們認信耶穌基督為世人的救主。到底 在有罪的世人與神之間,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以及十字架所成 就的是什麼?當他在十架上說: 「成了!」 (約十九 30)是指什 麼事完成了?「〔神〕藉著祂〔基督〕使萬有與祂和好,藉著祂 〔基督〕十架的血建立了和平……」(西一 20a;直譯)基督所 流的血在神和人及萬有之間作了什麼,使人和萬物得以與神和 好,建立合一的關係?這個議題通常歸在贖罪論或稱救恩論中 討論,本書依篇章的安排將它們放在第七章〈救恩論〉 ,在此將 先列舉歷代幾種不同的看法,之後會繼續討論這些不同觀點的 優缺點。 在新約聖經之外,最早提到贖罪論觀點的文件,是在羅馬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66

2016/2/19 下午 02:00:45


第七章/救恩論 167

主教革利免致哥林多教會的《革利免壹書》1 四十九章 5∼6 節: 「愛將我們與神聯結;愛遮掩許多的罪;愛包容一切,在所有 的事上長久忍耐。在愛裡就沒有粗暴,沒有高傲。愛裡沒有分 裂,愛不會造成搧動叛亂,愛使得所有的都和睦。在愛裡所有 神所揀選的都成為完全;沒有愛就不能討神的喜悅;主在愛中 把我們帶到祂裡面;因祂朝向我們的愛,耶穌基督我們的主依 神的旨意,為我們給出祂的血,為我們的身體給出祂的身體, 為我們的生命給出祂的生命。」革利免認為,基督對人類的救 贖既是出於神的愛,同時也是聖子基督願意依照神的旨意而自 發的愛。2 比較具體成形的救恩論則出現在愛任紐的著作裡。

1. 愛任紐的「概括理論」 (Recapitulation Hypothesis) 教父愛任紐在面對諾斯底主義、馬吉安主義等基督論的 異端之時,為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做出詮解。愛任紐回到創世 記亞當犯罪的記事,強調人的身體與靈魂並非二分,非如諾斯 底主義和馬吉安主義所持的希臘哲學觀點,視身體為物質的、 不聖潔的,靈魂才是神聖的、屬靈的。愛任紐從聖經的記事指 出,神創造亞當、夏娃的身體,稱其為甚好。愛任紐指稱,靈 魂為身體的形式,人是按照神的形像和樣式被造,形像指的是 人具有像神的理性、自由意志這方面,樣式則是人分有神的靈 性,也是神所賜予的超自然/超本性的恩典。亞當墮落之時, 他失去了神的樣式,失去了分有神的靈性與超自然的恩典;而 他所具有的神的形像雖仍保存,卻是破壞了、不完全了。 神創造智性的天使,和讓人具有自由意志,原是美好的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67

2016/2/19 下午 02:00:45


168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禮物。神在伊甸園給亞當的命令,原本是要他明白造物者與被 造物的次序,期望亞當運用他的自由意志選擇對神順服。然而 亞當卻選擇違背神而犯罪。但是,愛任紐也解釋,由於亞當身 為被造,他的理解力並不像神一般全知,所以容易受騙。因此 在亞當犯罪之後,神並不是直接咒詛亞當,而是咒詛引誘他 的蛇。只是,亞當也因他的抉擇而有罪責。墮落後的亞當及 其後裔,因而從原先被造的不朽,而成為會生病、死亡的。愛 任紐從兩方面來理解死亡:一是指人肉體的生、老、病、死; 另一則是指人與永生神的隔離。當人與神聯合之時,人是在光 與生命之中,而與神隔離則是陷在黑暗與死亡裡面。後者也帶 來,人失去神的各樣超自然/超本性的屬靈恩賜,失去他原本 因與神相連而有的靈性的完全。因此,人並不像諾斯底主義所 宣稱:有些人的本性帶有神性,只需要認識救恩的知識就能得 救;而有些人則本性是惡的,將永遠無法得救。愛任紐強調, 每一個亞當的後裔都已經與神隔離,失去神的屬靈恩賜與永生。 然而,神預備給人的救恩卻是在宣布亞當犯罪之時就已經 提及了。為駁斥諾斯底主義、馬吉安主義和幻影說對耶穌基督 真實的肉身之否認,愛任紐特別強調耶穌基督的地上生活。愛 任紐指出,亞當作為人類之首,所有人類為與之一致之後裔, 和基督作為人類的新首,所有在基督裡的是與基督一致之後 裔,二者要能作對比,則耶穌基督必須是擁有與亞當相同的肉 體才可能。耶穌生平的總歸可以說就是對神完全的順服,3 與亞 當相對,耶穌的順服抵銷了亞當的不順服,而能拯救與亞當同 在墮落中的人類。亞當在伊甸園受化身為蛇的魔鬼試探,耶穌 也在曠野受撒但的試探;亞當失敗,耶穌得勝。 關於耶穌作為新的亞當,為拯救者,愛任紐持有一個特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168

2016/2/23 上午 09:55:29


第七章/救恩論 169

別的觀點,稱為「概括理論」。其主要概念在於:「因而祂榮耀 地完成了我們的救贖,應驗了〔神對〕列祖的應許,取消了過 去的不順服。神的兒子成為大衛的子孫和亞伯拉罕的子孫;完 全以及概括/總結這個〔不順服〕在祂自己身上,祂因而能夠 使我們獲得生命。神的道藉由童貞女成肉身,敗壞死亡使人得 生。因為我們被罪所監禁,在罪中生出,生活在死亡之下。」4 以及:「由於一個人的不順服—這個人原本是從新土(virgin soil)陶造出來— 使得眾人成為罪人,且使得生命喪失了; 所以這也是必須的,藉由一個人的順服—這個人原本是從童 貞女所生—眾人得以稱義,並且接受拯救。……但是,如果 〔道〕沒有成為肉身,只是顯現如同肉身,祂的事工就不是真 的。但如果祂真的顯現〔為肉身〕 ,那祂也是:神將人古時的形 式概括在祂裡面,以致祂可以消滅罪,剝奪死亡的權勢,而使 人重新得著生命;因此他的事工是真的。」5 愛任紐以保羅的觀念作為他發展救恩的概括理論之基礎: 「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他 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 22∼23)以及: 「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 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 住。」 (西一 18∼19)愛任紐論道: 「主引導順服祂呼召的人進 入樂園,『把所有在天上的以及在地上的事物都概括在祂自己裡 面』 ,在天上的事物是屬靈的,而在地上的事物則是由人本性中 的事物所構成。因而,祂是將這些事物概括在祂裡面:聯合人 同進入靈裡面,使靈居住在人裡面。祂自己成為靈之首,給出 靈成為人之首:因為透過祂(靈)我們可以看、聽和說。」6 愛 任紐在概括理論中強調,耶穌基督的救贖不只是因為祂是神,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69

2016/2/19 下午 02:00:45


170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道成肉身,而且更因為他是真實的人,擁有人已經失去的靈。7 愛任紐認為,亞當面對蛇的試探失敗了,誘因在於分別 善惡樹上的果子悅人眼目;耶穌面對撒但的試探時,第一關就 是食物,當時縱使耶穌的肉身剛經過四十天的禁食,但他仍是 勝過了。愛任紐的概括救恩論不只是強調耶穌生平的順服、得 勝,也同時強調耶穌的死:「祂在所有方面都是完美,是大能 的道,也是真實的人;祂以一個與理性調和的方式,藉由自己 的血救贖我們,為那些被綑綁的人付上祂自己作為拯救。」8 以 及,「主藉由受苦,『升上高天,擄掠仇敵,賞給人各樣恩賜』 , 且賜給相信祂的人能力,『可以踐踏蛇和蠍子,又勝過仇敵一切 的能力』……我們的主也藉由祂的受死摧毀死亡,使錯誤消失, 終結敗壞以及毀滅無知,因為祂彰顯生命和啟示真理,賜下不 朽的恩賜。」9 愛任紐將道成肉身與基督的受死的意義放在相同 地位,人的罪得以赦免,重新獲得分有從神而來的靈,耶穌基 督的事工在這兩方面同樣顯出效力。10 愛任紐於是認為,人從撒但的掌權之下被救贖出來,是因 為基督作為救贖者代替我們而死: 「因此,主以祂自己的血拯救 了我們,並且為了我們的靈魂給出祂的靈魂,祂自己的身體代 替我們的身體;而且傾出父神的靈,帶來神與人之間的合一以 及團契的果效。藉由聖靈將神往下帶到人那裡,同時也是藉由 祂的道成肉身將人往上帶到神那裡。在祂的降臨中,確定地和 真實地透過祂與神的團契給予我們不朽。」11 但是,愛任紐並沒 有特別注重基督所流的血是作為贖價的觀點。12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170

2016/2/19 下午 02:00:45


第七章/救恩論 189

與人立約,而人在基督裡就可以與神相連結。由於是基督自已 施行這個和好,所以惟獨祂是神與人和好的保證;祂是真理, 見證了這個和好的真實性。人在基督裡與神相遇也與他未來的 應許相遇,基督是神的道,在基督裡人即對遇了神所啟示的真 實性。78 巴特區分出耶穌基督的釘死於十字架與祂的死裡復活。 論及與救恩的關係,若從神的作為來思想,這是兩個彼此不同 之事,因耶穌的受死是神向人的罪說不的時刻,而他的死裡復 活是神向人說是的時刻。所以,二者從時間觀點來說是彼此相 伴,但同時也有前後的關係。人接受基督、在基督裡就是接受 了神向人說「不」與說「是」 ,但是,因為「不」是在「是」之 前面,巴特提出,此時神在基督裡就是向人說是,這個肯定的 回應是以否定的回應為前提,但否定的「不」已經閉鎖在祂裡 面。 「在基督之後意謂對於所有人以及所有時刻:在基督被釘十 架之後死裡復活(post Christum crucifixum et resuscitatum) ,這 是一個整全的。」79

8.3. 布特曼:獲得人的真實的存在 布特曼對於救恩論的觀點則著重在:人藉著抉擇信靠基 督,在基督裡獲得他真實的存在(eigentliche Existenz, authentic existence) 。布特曼曾在一篇文章〈亞當,你在哪裡?〉80 中論 到,希臘思想認為宇宙是一個整全的系統,個人列於其中的一 部分,整合在宇宙的本質之中。因此,希臘哲學家認為,個人 的生存意義必須在群體的教育中獲得,基於此來發展他身為人 的本質。生命的最高峰即是經由教育系統(Paideia)來完成自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189

2016/2/23 上午 09:55:30


190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我。但是聖經的觀點卻與此不同,在布特曼的詮釋中,聖經所 強調的是個人意義歷史的實現,亦即,個人在存在上的抉擇構 成他自己的生存的意義歷史,這才是他真實的生命的發展。 在存在的抉擇中,人獲得或者失去他真實/究竟的此在 (eigentliches Dasein) 。布特曼提到,人的生存總是帶著過去的 意義歷史,也總是受此世的價值觀、世界觀深深影響,人無法 從中脫身,他的抉擇總是帶著過去的抉擇。但是當人願意向神 在基督裡所啟示的恩典順服之時,他不再是受過去的轄制決定 他此時的抉擇,而是獲得一個新創造的存在,是從無到有的存 在,可以脫離過去、此世的糾葛,而能擁有彼世的、從神而來 的新觀點。 布特曼論述,人的生存原本就是時刻立於神面前,神是向 著他前來的那位,以聖經、宣講的道向他說話,人於此時此地 (hic et nun)聆聽神向他所說的話,要向祂回應、做出抉擇。81 這個向神回應是或不的抉擇,也直接作用在人的存在,這是自 我對於自己願意活在愛中或恨中的抉擇,82 因為: 「這是基督信 仰所宣揚的特別的信息:在基督耶穌裡,神賜給我們赦免,使 我們得釋放而能愛,愛的要求對我們就不再是如律法般,而是 信所結的果子,這信在愛中作用(加五 22) 。」83 布特曼強調, 人面對神,願意接受基督赦罪的恩典之時,所帶來的新存在就 能夠脫離過去的苦毒、傷害、怨恨、惡之挾制而向著愛前行。 而經歷此赦罪恩典的人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可以誇耀之處,因此 會看別人同樣是站在神面前、是需要神恩典、需要被神接納的 人,也就會視別人為平等的了。84 救恩在布特曼的觀點中就是指,在基督裡人得到他屬天 的存在,那是他真實的存在,而這屬天的存在並非是上天堂之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190

2016/2/23 上午 09:55:30


第七章/救恩論 191

後才有的存在,而是在此世、在此時此地就產生作用的存在。 布特曼在該篇文章之末作了一個印象深刻的對比,神第一次呼 叫:「亞當,你在哪裡?」是在亞當犯罪之後,他因羞愧而隱 藏起來不敢見這位審判者。而「在基督裡」,神再次呼叫「亞 當,你在哪裡?」,這是恩典的呼喚,「將人從具分別性、不平 等的失喪的世界呼喚出來,進入那屬天形成的國度,在其中, 被改變的人的存在不再隱藏於有差異的『衣服和皺摺』裡。」85 因此,信仰的抉擇相關於救恩的論點,對於布特曼來說是一個 「對我自己的一個新的理解,這個自我是透過神的恩典從自己得 釋放而被贈予一個新人的自我,以此可以出於神的恩典而有一 個新的人生。以此,我卻同時對我所有負責任的抉擇有一個新 的理解。」86 而這個新理解也同時會帶來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以及 樂意付出平等的鄰舍之愛。

8.4. 田立克:得著勝過疏離/異化的新存在 田立克從事系統神學之方法為「關聯法」(Methode der Korrelation) ,所謂的關聯是將從生存當中所發出的問題與從神 學而得的答案關聯起來,田立克使用此專詞特別注意問題與答 案的雙方既是獨立的二者,但卻又是互相倚賴的。 87 人為神所 造,神的存在(Sein, Being)是人的存在的根基,人在他的生存 處境中會有問題產生,但他自己無法給自己答案。而若不是由 人自己所發出的問題,他聽到答案時也無法理解。田立克基於 希臘哲學家論存在的觀點將人與神的關係聯繫起來,人的存在 就是問題,他從他自己內在的深處發出問題,單只有創造他的 神可以回答。而這個方法原本就與神學相屬,田立克認為他只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2.indd 191

2016/2/23 上午 11:52:01


200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點,在現今得救是用稱義來表達,soteria 則是指涉對未來的盼 望。117 潘寧博強調耶穌死而復活之歷史性的事實,而這事實關 係人類在神的末世也得以復活。救恩是三一神的作為,透過耶 穌基督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事工,三一神與所創造的世界和 好,祂是和解者,整全的生命與和好的工作在基督裡已經展 開,要在神的未來終極實現。118

8.7. 莫特曼:終末的新世界 莫 特 曼 標 示 他 的 基 督 論 為 「 聖 靈 - 基 督 論 」( G e i s t – Christologie),因為在耶穌的地上事工以及受死、復活,並門 徒及之後傳講與接受基督是神的兒子、是主、是彌賽亞的人, 都是聖靈運作的工作:「聖靈的來臨、現今以及運作在耶穌 之內、透過耶穌、與耶穌一起,是世界的新創造之隱藏的開 始。」 119 莫特曼也稱他的基督論為「神的終末歷史的基督論」 (Christologie der eschatologischen Geschichte Gottes) ,因三一神 在終末所要完成的彌賽亞和平國度是關乎神所造的世界與所有 的人,與死亡的歷史相對,基督所展開的終末歷史是有生命應 許的歷史。然而這不僅是對基督徒的生命而說,也是對整個宇 宙的應許。在基督裡,宇宙有了新的未來,那是神的救恩及新 創造的完全,也是神與這個世界和好的應許之應驗。120 莫特曼的基督論還有另一個特別的主題,他著重描述 耶 穌 的 社 會 關 係 性 , 所 以 冠 予 「 社 會 的 基 督 論 」( s o z i a l e Christologie)之稱。傳統的基督論注重耶穌的神人二性一位 格、神的兒子或是其歷史性等的討論,莫特曼則要凸顯耶穌是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清2.indd 200

2016/2/23 上午 09:55:30


20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

各他山上,三一神經歷了聖父與聖子的神性在永恆中的傷痛。 這是因為三一神「為我們」的緣故,因著愛,為了祂所造的世 界能與祂和好而展開的新創造。 122 死亡不再威脅在基督裡的 人,受苦的人他們的眼淚將被擦乾,在終末的新創造中,宇宙 的所有將更新、完全,這時神義論的進程即將轉向宇宙的榮耀 論(universale kosmische Doxologie) ,成為頌讚神的詩歌。123

問題討論 Q 1. 你對傳統的救恩論觀點哪一種印象較深?說明此種觀點與 你對救恩的看法之間的關聯。 2. 試說明你對近代歐陸神學幾種救恩論其中之一的看法,你 認為他們與傳統的論點相比,有何優缺點? 3. 讀完本章之後,用你自己的說法來描述救恩論。

Q462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六校2.indd 202

2016/2/19 下午 02:00:4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