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6年第2期(总第6期)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雷秋明、叶美霞、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鸣谢启事: 本期《通讯》承八打灵再也黄世明先生 捐助部分出版经费, 不胜铭感,谨表谢忱。
ISSN 0127-3086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
目 录
CONTENTS:
文 物 :
06 特约 37
吉兰丹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 /林永隆
01 馆长的话 1
07 友馆 43
《通讯》三年
(一)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
/李亚遨 46
02 焦点 2
8
08 出版
(二)〈检讨我自己〉的发现及其意义 /陈良
48
(三) 鸿雁传书系亲情
49 /林多文
(四) 读林连玉家书 ——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 /陈进国博士
19
(五) 留连必是多情处 —— 记那块青色的匾额 /姚丽芳
(一) 追寻尊孔百年足迹 /陆素芬
——林多文与林连玉家书
14
(二)马六甲培风中学校史室 /培风中学文宣出版组
(一)检讨我自己 /林连玉
6
检 讨 我 自 己
/沈墨义
(二) 砂拉越留台同学会对砂华社会发展 的影响(1964-2010)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09 活动 50
(一) 访客留影 (2016年6月-2016年11月)
53
(二) 巧手慧心•永无纸尽 ——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进阶班)活动报导
〈检讨我自己〉手稿,共有5页,志期1981年12月。内容主要是林连玉先生回顾与总结他投身 于华教事业与社会运动的夫子自道。
03 史话 23
“被辞职”的隆中华中学首任校长梁披云 /李亚遨
04 专访 27
教总大厦历史变迁之教总篇
05 人物 33
六十年前的回忆 ——林连玉《华文教育呼吁录》油印本
文物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检讨我自己〉手稿 管理委员会
李亚遨(馆长)、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序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詹敬仁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康碧真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黄泽淞、梁莉思、萧佳盈
叶美霞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雷秋明、 詹敬仁、叶美霞、康碧真
康碧真
1
文/李亚遨
︽ 这 通 讯 ︾ 三 年
是第六期的《林连玉纪
马来西亚。他回去后应纪念馆要求写了回忆
念馆通讯》了!因为
文字,这是一部分。二,陈进国博士的〈读
《通讯》是半年刊,意味着我们
林连玉家书——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这
出版《通讯》的工作已经经历了
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是
三个年头,要步入第四个了。在
永春人,因家乡要办乡土记忆馆而认识林连
过去三年,幸得母体大力支持,
玉先生的长孙林建春,因此有机会阅览林连
以及有心人的热情赞助,我们得
玉家书。他利用中国大陆收存的林连玉资料
以每期印刷五六千本《通讯》免
进行学术研究,可视为林连玉研究一个领域
费分派给我们数以百计的纪念馆
的开山之作。我们希望如此“中国关系” 有
赞助人、分布全国的林连玉基
助于林连玉其人其事及其研究在其中国原乡
金联委会、各地的文物馆、校史
获得更多关注。
01
馆
馆、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等。 这些工作所涉及的经费积累起来
本期内容另一个聚焦点是1950年代林连玉著
当然是很可观的,就不说三年来
作手抄油印本,以及当年林先生亲自领导筹
的人力资源付出了。为了让这样
建的教总大厦。本刊编辑对历史见证人的访
的付出更加有意义,我们希望读
查,应有助于让历史留下更多可供参考的材
者与我们一起思考如何把这项工
料线索,而不至于:人没了,细节乃至真相
作做得更好!
也没了。
本期《通讯》内容,最值得介绍的无疑是林
本期特约稿是林永隆博士的〈吉兰丹甘榜华
连玉先生逝世前四年写的〈检讨我自己〉。
人的传统民居〉。林博士是马来西亚工艺大
这是林先生对于自己多年投身马来西亚社会
学(UTM)建筑系的讲师、马来世界实质环
运动的回顾与总结。关于如何评价林连玉先
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是吉兰丹华人研究
生的一生,很多人都已经说了。这里刊登的
的权威。
却是林先生的夫子自道,自是不同凡响。学 者陈良由此就其意义作了论述,也在这里一
继2015年6月、2016年3月两梯次的“图书
并刊出。应该一提的是(虽然以前提了),
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初阶班)”后,纪
林先生的养女婿朱治和先生。林连玉先生的
念馆与华研、尊孔独中于2016年6月再联办
许多珍贵遗物能够保存下来,除了应该感谢
进阶工作坊,俾将纸质文献保护知识及修复
教总同仁,也应该感谢林先生的家人,特别
技术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我们就此活动作了
是朱先生。若不是他“识货”,有那种保存
图文并茂的报道,也藉此感谢联办单位的努
文物的意识,林先生的历史及其研究将不免
力。
留下很多遗憾。 本期《通讯》面世之日,正是林连玉纪念馆 本期内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中国
开馆二周年。限于主客观条件,我们的工作
关系”:一,林连玉先生的三公子林多文的
并没有做好,不过我们会边做边学,尽量把
〈林多文与林连玉家书〉。去年是林连玉基
工作做好,以不辜负社会人士的期待。也希
金而立之年,也是林连玉先生逝世30周年,
望文物馆界的有识之士不吝伸出援手,给我
我们邀请了林先生在中国的亲属参与系列纪
们必要的牵扶及指点,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
念活动。于是林多文先生一家,第一次踏足
走得平稳顺利一些!
长 的 话
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文/林连玉
检 马 讨 我 自 己
来亚的华人们给予我的美誉叫做“文化斗士”,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的推 介,不外是说我是有民族的气节、骨头强硬、威武不屈,力争华文教育的
地位。我认为这些说法还是肤浅的,未曾彻底认识我所努力的价值。还有《东南 亚名人录》、《东南亚名人传》、《星马名人录》、《马来西亚华裔人物辞典》、
02
《吉隆坡福建会馆纪念刊》。这五部书中都有我的小史,看来是把我列为名流了, 但内容空洞无物,不足重视。我很遗憾,下列两大要点竟从来没有人探讨出来,肯 定地给予我一个应有的地位。
焦 点 ︵ 一 ︶
第一、我是挽救马来亚华文教育免被消灭的人。 第二、我是第一个华人在海外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人。 先说第一点,单是马来半岛上马来亚范围内,于一九五七年独立时,就有华文中学 四十间,小学一千二百多间,教师一万多人,学生四十多万。这些华校都是未得政 府的帮助,华人以自身的血汗建设起来的教育事业,便是联合国的会员国中,许 多小国还比我们不上。可是殖民地政府对于华人这种热心兴学的成绩,不但不加赏 识,认为对于马来亚有巨大贡献,反而心存嫉视,要予消灭。例如一九五一年教 育部发表的《教育年报》,提学司威菲氏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就是说:“华人热心办 学,仍是本邦所面对的危险”,便可证明。 迨一九五二年,殖民地政府进一步通过法令,要实行消灭属于方言的华校。这不仅 是法令上空具条文而已,还伴随着拟定一套精密的实践计划。那就是根据华校教师 的数目,训练足够的英文教师来代替;于伦敦开办两间师资训练学院,训练马来 亚所需要的英文教师。一间叫做考比书院,规模最大;一间叫做贝连书院,规模较 小。依照两书院可能容纳的生数,逐年选派英校毕业生到伦敦训练两年(每生费用 两万元),回马服务。预算十二年就可训练足够的师资,更以八年为调整时间,二 十年就可以把马来亚的华校全部消灭掉了。 这时候我已献身为公众服务,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就以这个会为基础,把 全马来亚华校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华校教总,有二十九个分会,势力遍布全国。进 而与全国华校董事及华人注册社团合作,领导华人共同斗争,维护我们民族应享权 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终于一九五五年,迫使联盟政府宣布取消《一九五二年 教育法令》,重新厘定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教育政策,让我们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了。 当我立定决心要为我们民族争取权利时,我已准备牺牲我个人的一切,甚至连我的 生命也可奉献出来。鉴于殖民地政府毒炎的可怕,我不得不事先有所准备,就对
焦点(一) t 检讨我自己
林连玉撰写的〈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油印本。 (1954年10月18日) 1954年,林连玉先生为反对《1954年67号教育白皮书》,对 任职于雪兰莪福建会馆的挚友邱腾芳先生托妻寄子。
我的老友邱腾芳君托妻寄子,说:“如果我争取 我们民族权利而被捕,请你负责设法维持我的继 室和一个小养女的生活。”他答应了我,我就没 有后顾的忧虑了。在我斗争的过程中,受了无数 次威胁,暗示啦、拘捕啦,不一而足。然而,我 毫不畏缩,反而在大集会场上宣布:“为着华文 教育,我可以上刀山、跳火海,以监牢为第二宿 舍。”殖民地政府派员警告我说:“法令已经通
林连玉在1954年8月14日以教总和吉隆坡教师公会名义起 草“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的提案底稿。
过,反对法令即是犯法。”我的答复是:“不公 平的法令,明知犯法,我也反对。”我以教总名
时任主席的是马华公会的会长陈祯禄爵士,他慷
义公开发表宣言,反对一九五四年改方言学校为
慨答应列为马华公会最后目标并且记录在案。 1
国民学校;以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名义,痛斥
我所以提出这个提案,是认为马来亚是多元种族
钦差大臣邓普勒的谬论,许多人都是咋舌的。结
的国家。在马来亚的华裔是以整个优秀民族的资
果,我在国际帝国主义铁蹄下,竟然平安无事。
格,加入这个新兴国为新国民,不是被征服、被
这是因为他们已准备退出,让马来亚独立了。
俘虏的贱种,所以应该与其他民族享受平等的权 利。在语文方面,华、巫、印文应并列为官方语
再说第二点,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问题,乃是一
文,有如瑞士、比利时、加拿大、菲律宾一般,
九五二年我和沙渊如、周曼(莎)[沙]、汪永
要求多种官方语文,世界上不乏先例,绝不过
年四人代表教总谒见副钦差大臣麦基里莱先生。
份。
我问副钦差大臣说:“马来亚所以要订立教育政 策,是因为英国准备给予马来亚独立建国的缘
我这个争取华文为马来亚官方语文之一的提案,
故。既然在马来亚的华裔被容纳为马来亚的民族
却成为华裔在海外争取华文为当地官方语文的第
之一,则华文也是马来亚民族语文之一了。为什
一炮,有如一颗原子弹,不但轰动整个马来亚,
么华文没有为马来亚教育国民的资格?”副钦差
也轰动到国际。就我所知的,有如下列的影响:
大臣说:“因为你们的华文乃非官方语文。”因 1
为如此,所以次年即一九五三年四月举行第二次 全国华校董教代表及马华公会代表大会时,我就 提出争取华文列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的提案。当
编按:就本馆档案所见,林连玉先生1954年8月8日,在 吉隆坡教师公会理事会上发出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诉 求,随后以教总和吉隆坡教师公会名义向马华公会中央教 育委员会(三大机构)提出提案,要求争取华文列为官方 语文之一(8月21日)。(提案底稿请见本文配图)
3
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一) 马 来亚国民党的党魁拿督翁在马来人甘榜
我坚决主张华文必须成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我
里举行群众大会,猛烈反对。他甚至歪曲
的理由如下:
说:“如果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以后巫人
第一、 华 裔是构成本邦的民族之一。华裔的语
只许学华文,不许学巫文。”(东姑在陈 祯禄家说的。) (二) 星 马各华文报多有著论赞许,新加坡的 《南洋商报》甚至说:“如果实现,林连
文,即是本邦的语文。 第二、本邦的人口,华族与巫族相伯仲。 第三、华文有极丰富的学术积累。 第四、华文是联合国应用的世界五大语文之一。
玉值得铸铜像。” (三) 一 九五五年一月,联盟主席东姑率领代表 在马六甲陈祯禄府上与董教总会谈,要求
此外,有两事我可以自认为有先见之明:第一是 教育问题;第二是公民权问题。
教总于是年大选以前,暂时不提官方语 文的要[求],以协助联盟取得选举胜
先谈教育问题。那是一九四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利]。教总答应给予衷诚合作。
已告结束,英重新统治马来亚了。有一位退休
(四) 一 九五六年,联盟政府成立。以教育部长
的殖民地官僚,号称华侨专家——巴素博士,
拉萨为首的教育小组,重新厘订教育政
重游马来亚,到处演讲,盛赞马来亚华文教育成
策。我要求拉萨在其《一九五六年教育报
功,猛烈攻击马来亚英文教育失败,认为今后必
告书》中,要避免官方语文问题。拉萨答
须改弦易辙。我看到这则新闻,就对教育界同仁
应我的要求。
们说:“糟糕了,我们华文教育的价值被英国人
(五) 一 九六五年,新加坡与马来亚分离而独
看出,今后将受重大打击,多灾多难了。”原来
立,其宪法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我的 主张实现了,但新加坡不会有我的铜像。 (六) 一 九六七年,马来亚华人社会重新涌起争 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热潮,行将召开全 国性会议展开争取,因受压制而搁浅。 (七) 一 九六九年,五一三大屠杀以后,宣布民 主已经死亡,用武力胁法的宪法(我锡名 为巴冷刀宪法),列语文为敏感问题,从 此无人敢谈。 (八) 一 九七十年代,香港方面也曾涌起要求列
马六甲会谈照片。
华文为官方语文的波浪,但热度仅有五分 钟而已。 (九) 陈 祯禄爵士对于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接 受为马华公会的目标。陈修信接任马华公 会会长,竟宣布马华公会不支持华文为官 方语文,真是陈祯禄爵士有了不肖子。 (十) 一 九五(七)[六]年,教总会同淡米尔 教师会发表共同宣言,主张本邦尊巫语为 国语,华、巫、印文并列为官方语文。2 2
编按:该共同宣言发表于1956年9月9日。(原文可参见 《通讯》2016-1,封底内页。)
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之一,随后成为教总和全马华团大会等宣 言、备忘录、书面意见、议决之普遍要求。其中,林连玉撰 写的〈呈联合国大会主席潘迪夫人备忘录〉(1954年8月14 日),是第一份公开提出这项要求的备忘录。图为备忘录相 关段落。
焦点(一) t 检讨我自己
华文教育是华人自力更生的,因经费不足、师资
来亚的观念,使成为
缺乏、设备简陋,在殖民地官僚的眼中,简直不
公民是重要的。以前
是教育。其实草里藏珠,华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华校的教科书是从国
思想活泼、常识丰富、有独立性、有正义感,是
内出版运来的,有许
真正教育的成功。英文教育是殖民地的奴化教
多教材不合当地的环
育,只求书本上的死智识,一味服从,受着主人
境。当地政府组织委
的保护,追求个人的享乐,是真正教育的失败。
员会改编华校教科
这两种教育的成果,经过一场战争的洗礼,优劣
书,我不但赞成,而
立判。受英文教育的,失去主人的庇护,生活陷
且参与工作,一身兼
于极度困苦,服从新主人的统治,不敢反抗;受
任中央委员及咨询委
华文教育的,自求出路,生活如常,有勇气与敌
员两职,连续几年,
人相周旋。巴素博士的批评,可以说是中肯的。
完成各科新纲要。
林连玉早在1951年,就获得马 来亚联合邦公民权证书。
可是,升平的时代,统治者所需要的乃是奴才, 不是人材,所以我断定英文教育将会继续吃香,
一九五六年,我为巫文《前锋报》新年特刊写献
华文教育将受到打击。果然,《一九五○年巴恩
词,以“心理的建设”为题,主张在马的外侨应
氏巫文教育调查报告书》发表,公然主张消灭方
当忘记祖国,效忠于马来亚,却接许多匿名信,
言学校了。《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通过,实行
一致指责我是数典忘祖。
消灭方言学校;《一九五四年六十七号教育白 皮书》通[过],以急速步骤蠺食华校了。直到
在马来亚独立有期、制定宪法前传出消息:巫人
眼前所实行《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那廿一条
不承认当地出世者为当然公民;马华公会表示同
A,乃是华文教育颈上一条麻绳,随时可以要华
意把华人应得公民权出卖。我就联络雪州中华大
文教育的命。这是殖民地时代的遗毒,也是号称
会堂、怡保中华大会堂、吉隆三十六行团总会及
代表华人的陈修信和李三春去授权的。
教总,以四大团体的名义召集全国华人注册社团 代表大会,争取公民权,发表〈大会宣言〉,把
再谈公民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由
备忘录送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去,更派代表到伦
一等国降为二等国,国力削弱,不胜国际责任的
敦去请愿。
负荷,准备放弃许多海外殖民地,给予独立建 国,马来亚是其中的一个,这消息早于一九四七
现在的人都知道公民权的重要性了,我在一九四
年传出了。不过,因为马来亚尚未有足够的、有
十年(了)[代],早了三十多年有此认识,可以
经验的行政人材可以承担英国放下的责任,必须
说是有先见之明了。
再经过一段时期加以训练,所以未曾宣布马来亚 八一叟林连玉
独立的确切日期。我知道马来亚的独立建国,不
1981年十二月
必争取,自然实现,因而想起公民权非常重要。 觅食兹土的华裔,既然没法重归祖国,就应该著
附注:
土为民,尽当地应尽的义务,然后可以享当地应
一、林连玉先生〈检讨我自己〉原稿原为繁体直
享的权利。于是,趁一九五○年殖民地政府开放
书,无标点符号。为方便读者阅读,兹根据现行
四个月给予合格外侨申请公民权的机会,毫不迟
简体横排和标点符号格式重新排版、断句。
疑的去申请,所以我获得马来亚的公民权,是外
二、原文若有更动,加方括号[ ]表示增字,加
侨申请的第一批。我更认为养成下一代效忠于马
圆括号( )表示删字,以便保留原稿原貌。
5
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文/陈良
〈 02
焦 点 ︵ 二 ︶
〉
检 讨 我的 自发 己现 及 其 意 义 1
大
约两年多前,林连玉的养女婿朱治和先生,给纪念馆送来了一些林 连玉生前的遗物。其中一份五页的手稿,竟是林公于去世前数年的
自述文字,真令人意外的惊喜。 据朱先生说,晚年的林连玉喜欢随手在报纸或纸张上涂写,但大多被家人当 作废纸扔掉。所幸这份手稿及时为他所发现,慎重地收藏起来。三十年后的 今天能够重见天日,可说是极为庆幸,这不得不感谢朱先生的用心与细心, 并毫无私心地将之公诸于世。 这份标题为“检讨我自己”的珍贵手稿,志期于1981年12月,蓝色原子笔直 书,密密麻麻的填满了近五页的文字。当中所述的,是林连玉对于五十年代 投身于华教事业与社会运动的一些回顾。 1981年12月,是林先生离世的前四年;题目“检讨”,则是谦词。易言之, 这一份手稿,是晚年林连玉给自身做最后总结与历史定位的夫子自道,其意 义自是非同小可。 大家当然都知道林连玉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谈华教历史绝不能绕过他。然 而,除了向来叫惯了的“华教斗士”“族魂”之外,林连玉在历史长河里应 该具有怎样的位置,这点相信很多人并不很清楚;对此,林连玉生前已有腹 稿,他在手稿里表明了对于社会上赋予他“文化斗士”等美誉的不满,认为 这些泛泛赞语并不足以真正地“彻底认识我所努力的价值”。 那林连玉生前所努力的价值何在?他留给了后人怎么样的遗产?又该占据怎 样的历史地位?据手稿里的自述,共列有四大点。第一点:“我是挽救马来 亚华文教育免于被消灭的人”。这话说得铿锵有力,却一点也不过分,早已 2
成为公论。然而当中的种种曲折及利害所在,却 很难为局外人所道也。手稿抉其关键骨眼,发其 苦心隐情,欲让人深晓此事此义的重大深远。 巧的是三年后(1984),曾任华校副总视学的锺 敏璋也特撰文指出,华教能不被消灭,不能忘记 1 锺敏璋于1984年在《南洋商报》发表的〈华教奋斗史一 幕〉,赞许林连玉对华文教育的付出。 2 林连玉亲笔写下“马来西亚到今天还有华教继续存在,不 要忘记华校教总的功劳!”
焦点(二) t 〈检讨我自己〉的发现及其意义
林连玉的功劳。锺氏深谙时代内情,这评语恰恰
的最后一点,仅说成是他的先见之明,而把功劳
印证了林先生的自我评价;当时林连玉也回应了
归诸于群体大众。
锺氏的赞许,他说:“马来西亚到今天还有华教 继续存在,不要忘记华校教总的功劳!”然则林
林连玉曾自言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晚年梁氏曾著
先生不就是当年那个创建与领导教总的灵魂人物
《清代学术概论》,在总结晚清思潮时,他将自
么!
己置于历史情境中,客观地评论自身的地位与影 响,其文直而事核,名实相符,毫无自擂。读林
林连玉的第二点自我评价,“我是第一个华人在
连玉此手稿,也能感受到这样的傲然自信,不虚
海外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的人”。这是当年华
美不做作,坦荡荡恰如其分。1961年被褫夺公民
教运动中重要的一环,不幸却以失败而告终。林
权时,林连玉援引梁启超的“十年以后当思我”
连玉晚年还特为高高标举,显然有其重大的历史
来自许,也给当局与后人留下了一个预言。这一
意义,也是千载关键之所系。手稿形容此事在当
股自信,这一个预言,一直贯穿在二十多年后的
时“有如一颗原子弹,不但轰动了整个马来亚,
自我评估中。
也轰动到国际”。他列举了十件受到此事件影响 的国内外大事,这倒是学界较少注意到的关联。
林连玉遭受到政治迫害,诚然是不幸的。但是作
一介书生之提案,竟然推动了时代的巨轮,壮
为历史人物,能在晚年留下自我总结评价的遗
哉!揆诸未来,全球华语日盛,其潜德幽光,必
言,却又是幸运的。这份〈检讨我自己〉的发
将闇然而日彰。
现,给我们提示了六七十年前那场运动的巨大意 义,也提醒了后人不应忘记前辈们所努力所牺牲
最后的两点,林连玉并不说是什么“贡献”,而
的价值所在。
是“自认有先见之明的事”,一是教育问题,二 是公民权的问题。然而自后人视之,同样也是了
总结林连玉的自我评估,四大点的价值所在,其
不起的贡献,尤其是公民权的问题。林连玉为什
实也只是两件事。一是保住了华校生机,进而保
么会奋不顾身投入华教运动,为什么能领导群伦
住了文化命脉;一是为百万华人争取到公民权的
以抗权势,就因为他那凛然不可辱的人格,以及
契机,奠定了国民身份的尊严。此两者意义重
他那洞悉先机的睿智。
大,关系一族之文化尊严与政治人格,涵化为日 后马来西亚华人的独有精神与特质,也奠定了马
从这篇手稿来看,二战结束英殖民返马后的一些
来西亚开国的多元格局,无怪乎〈林连玉纪念馆
政策与谈话,显然是促使他断土的重要因素。他
落成碑记〉许他为“大马华族史上第一人”,良
先天下之忧而忧,决定留下来为族群教育争取权
有以也。
益;但他也清楚明白,须以堂堂正正的身份来抗 衡与争取,所以他1951年就入籍本邦,成为华裔 的先行者。他四处推广马来亚意识、劝导华人效 忠本土、修撰本土化教材,尤其是1956年以发起 全国民间组织,召开轰动一时的“马来亚华团争 取公民权大会”,促成了两年后近一百万华人转 成马来亚国民。这件事日后无论怎么去评价,都 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伟大运动,必将光耀史册—— 但是在这篇晚年的自我评价中,却只是轻描淡写
〈林连玉纪念馆落成碑记〉,作于2013年冬至前夕,以志庆 纪念馆的落成与启用。
7
8
02
焦 点 ︵ 三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鸿 雁 传 书 系 亲 情
文/林多文
│ │ 林 多 文 与 林 连 玉 家 书
林连玉先生的亲属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养女林达及其夫婿朱治和,对 于中国永春老家方面的,大家都了解不多。事实上,早在1992年,林 先生的次子林多才曾经来过马来西亚,并参加过林先生的纪念活动。其 后,2009年,林先生的长孙(林多才的儿子)林建春较后也来过。去年 (2015年)是林连玉先生逝世30周年,林连玉基金特邀林连玉先生在中 国大陆的亲属前来吉隆坡参与华教节系列纪念活动。于是,林先生的幼 子林多文就带着太太迟淑莲、儿子林林以及孙子林汉雄南来。这是林多 文先生生平第一次踏足马来西亚,第一次亲眼看到他父亲曾经为之流过 泪、流过汗、流过血的这块土地。比较林多才,林多文是林连玉的孩子 当中我们了解得比较少的(长子多欣早逝)。于是打铁趁热,趁着这次 来了之后建立的关系,请多文先生也跟他哥哥一样,写点回忆文章,特 别是跟其父有关的事情。下面就是林多文先生对于我们要求的回应。我 们乐于跟《通讯》读者分享这封信,让大家多了解一些林连玉中国亲属 的经历与生活。(馆长李亚遨按语) 李亚遨馆长: 你好!电传的短信收到。关于我父给我的信,我因工作单位经常变动, 经常搬家,信丢失较多,现仅剩30多封。 我1954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遥远的东北。起初在黑龙江省鹤岗建井局 工作。1957年转到黑龙江双鸭山建设公司工作。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 1, 转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咀山市大武口工作。由黑龙江到宁夏是较大跨越 的搬家。在大武口期间搬了3次家。1971年由宁夏转到陕西韩城矿务局工 作,开始单位没有建房子,租住在农村的农民家中。3年后,单位盖了房 子才搬至公房,其间又搬2次家。1982年调到韩城矿务局机关工作,又搬 1
编者按:三线建设: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13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 备战备荒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背景是, 越南战争的升级和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以及中苏交恶和两国的小规模武装冲 突。(资料参考自:维基百科)
焦点(三) t 鸿雁传书系亲情
1954年,林多文毕业于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电工专业。图为电 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1954级毕业生合影,摄于安徽洞山。 (1954年8月)
林多文和同班同学在辽宁抚顺煤矿实习期间,摄于沈阳北 陵。(1954年8月1日)
一次家,这次进了局机关,算是固定下来。不在
作,该工程处有2000多人。我在电气队工作,电
建安处,不再搞基建。搞基建很苦,去时一片荒
气队有150多工人,技术员有9人,其中一名工程
凉,共建设6-7年。当地有个模样,建好的厂房矿
师。试运成立试运指挥部,要求:水、电、煤三
山移交生产单位,又得去新地方搞基建。生活很
条线同时运转正常。
艰苦,但也锻炼人,也提高了技术。 当时考虑政治原因,叫这位工程师去试运指挥部 我于1954年参加工作,那是建国后的第一个五
指挥电气工程试运。这个洗煤厂有变压器9500千
年计划。1949年10月1日,建国三年恢复调整
瓦,电动机500多台,电线100多公里,配电盘有
期,1953至1958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
500多面。该厂建了三年多,总投资超过1亿人民
年计划,苏联老大哥帮助我国国家重点工程156
币。我因是摘帽右派,不叫我去指挥部,但这位
项,我有幸参加其中的3项建设。这3项为:1.鹤岗
工程师认为这个厂规模很大,新安装的设备,一
矿务局年产90万吨的东山竖井,苏联列宁格勒设
次电都没有送,万一试运出了问题,责任重大,
计院称为1号井。2.鹤岗矿务局年产150万吨的兴安
一直不去指挥部报到。后来总指挥不再等下去,
台竖井,苏联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称为10号井。
也不考虑我有什么政治问题,叫我去试运指挥部
3.由苏联设计的年产180万吨的双鸭山中心洗煤
参加电气方面的试运指挥。300万吨洗煤厂移交
厂。之后,在双鸭山参加峇西煤矿、峇东煤矿、
后,又参加大武口的西北煤机二厂及煤机三厂的
窑地立井、四方台矿、宝山矿和太平井的建设。
建设。之后,受煤炭部调遣、由第81工程处抽调 200人安装工人,去支援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田
1966年为了建设三线,转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咀
庄年产350万吨洗煤厂建设。
山市大武口年产300万吨洗煤厂建设。该厂三分 之二是波兰设备,三分之一是国产设备,于1969
自1952年离开永春老家,到1970年已离开18年,
年建成。建成后要试运转,试运成功才能移交生
河南平顶山算是这18年来离家最近的了,所以平
产单位去生产。当时我在煤炭部第81工程处工
顶山工作结束就回趟老家。这时家乡闽南话只能
9
1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1958年,林多文与迟淑莲在黑龙江双鸭山的结婚照。 (1958年7月11日)
干打垒),因房子进水,临时搬到四栋红砖房。 后因四栋房要交给洗煤厂,我们又搬家,大武 口共搬4次家。到陕西韩城,先租农村的房子, 再搬到建安处山上,后又搬到建安处山下,共3 林多文和同班同学吕荣庭摄于安徽淮南矿务局(大通煤矿) 实习期间。两人穿下井工作服,头戴矿灯,背后有井架,井 架上有天轮。
次。1982年调到局机关又搬2次,一生共搬10次
听70-80%,说20-30%,与没有文化的人无法交
总的来说,1949年建国时,国家真是一穷二白。
流。1971年转到陕西省韩城矿务局建安公司工
虽然个人工作只有40年时间,但都是国家需要的
作,参加韩城的英山煤矿、马沟渠煤矿、下峪
工程,工作很充实,参加了苏联、波兰及德国等
口煤矿、上峪口煤矿和桑树坪煤矿等五矿的建
三国的设备安装工作,参加过大的工程和许多小
设。1978年又去支援山西省阳泉矿务局建设,阳
的工程的建设。政治上虽受到21年的迫害,这
泉三矿马家坡的通风机直径3.2米,电动机一台
40年从东北的黑龙江到宁夏,到河南平顶山,到
2500千瓦,为全国煤矿最大的。矿山机电方面,
山西阳泉,到陕西韩城等五省,参加国家重工业
有提升机、水泵,通风机及压风机,称为矿山四
的煤炭工业的建设,尽了个人微薄一点力量。中
大件。提升机是把井下采的煤提到地面,同时下
国由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
人及下材料。水泵是井下采煤有水需排出。通风
体,与我们同辈人的努力奋斗不无关系。回想起
机是井下工人工作,空气不好,将不好的空气排
来,自己虽受些苦,但也值得。我们这辈子见证
出,吸入新鲜空气。
了国家由弱到强,由贫穷到小康,尤其退休后,
家。
一年比一年好,现已退休23年,感到晚年很幸 1982年我被调入矿务局机关工作,脱离了基建单
福。
位,算是固定下来,不再搞基建工作。在矿务局 工作,单位搬迁,又搬2次家。总的来看,搬家
今从现存的30多封信,挑选一封给我的,一封给
过程为:刚工作是单身,1958年在双鸭山结婚
我妻子迟淑莲的。我认为这二封信较有代表性。
搬入家属区1次,搬到宁夏大武口。刚去时没有
给我的这封信,有对我生母尤春的评价和怀念。
房子,住在羊圈土窑洞,后搬到六百户(当时叫
给我的信中提到建春是我二兄多才的大儿子,
焦点(三) t 鸿雁传书系亲情
林连玉次子林多才全家合影。林建春一对龙凤胎(舜水、舜华)坐在林多才夫妇的双膝上。(1983年)
原是永春县计生局局
以下有几件事,我没有找到我父亲的信,凭记忆
长,后改选为文体局
有以下几点。你们如有兴趣,可专人去查复印我
局长,现已退休。他
二兄的信,或许可以查到。
有一对龙凤胎,男的 叫舜水,厦门大学
一、 关 于改名问题。我去年去马来西亚,听到说
毕业,在厦门海关工
我父原名林皇敬,字采居。按照闽南话“采
作;女孩叫舜华,中
居”与“菜猪”音相近,不好听,才改名
专毕业,在校是劳生
林连玉。这是极大的谬误。事实是我父在
会主席,现在福州供
集美师范读书时,有位女同学叫什么玉,姓 林连玉发妻、林多文生母—— 尤春,逝世于1937年。
什么?(我父给我的信已丢失。)后来去日
关于给我妻子的信,可见我父亲与我妻子之间是
婚。婚后很长时间,我母亲没有生育,被我
经常通讯的。这在一般家庭中是很少见的。为什
祖母骂她是骡子(马与驴杂交的后代,不会
么去年我们到吉隆坡参加我父30周年公祭,我
生育后代)。后来那位女同学从日本回来,
妻子到了我父的坟墓,见到我父的塑像,不禁泪
在厦门开个牙科诊所,她后来结婚,丈夫
下,被记者拍到,且登在报上。可见二人感情至
也是个牙科医生。她结婚后,我母亲才生下
深。此封是我妻子为逃避宁夏地震,一个人带三
我们兄弟3人。接我父亲的信后,我二兄还
个孩子回到永春蓬壶,住有一年半时间,信内容
到厦门去看她。不过是在她不知道情况下看
是她在蓬壶期间的事。而我复印的信封,不是原
的,没有与她说话。你们复印我二兄300多
信封。信封写是陕西韩城建安处子弟学校。这说
封信,可专人去查。从1970年到1985年的
明无论我们到了什么新地方,我妻子与我父均经
信,一定会查到。
电局工作。
常保持通讯。
本留学。在我祖父的压力下,才与我生母结
11
1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二、 他 (我父)来信说要打官司,要打很长时
四、 关于兄弟要互相尊重、和好、团结。我父来
间。我和我二兄均去信告诉他,官司不会胜
信批评我三叔的儿子——林青山(老二)在
利,只会失败。但他来信说,一般知道官司
县银行工作,与其弟弟林多朗(老三)在筑
会失败就不打,但他为了马来西亚华教事
路队工作,因家庭小事,兄弟二人搬到新厝
业,那怕是坐牢也要把官司打到底。这方面
位时,在大厅中垒起土坪,隔离二家来往,
的信是在打官司前,也可从给我二兄的信中
受到西昌老乡的嘲笑。
查,可得到证明。 最近有个好消息,西昌“一经堂”是我的太爷 三、 我 们家人多,我父亲兄弟5人,他是老二,
(曾祖父)林以仁的故居。他在清光绪年间为蓬
姐妹3人,共8人,孩子也多,“一经堂”
壶修建木桥叁座,石桥弍座,其中一座石桥已有
住不下。后来在“一经堂”过条小溪边,盖
100多年,至今完好,群众称他为桥仙。
座新房,我们叫新厝。该房子整体已完成, 但室内未装修,还未住人,围坪内院里还种
我的爷爷林奉若是首位确定永春县经纬度的地理
菜。西昌有位同乡要在我们新厝与小溪间盖
位置,是中国天文学会的会员。他请弘一法师
座房子,已备了料。柱子的木材,及柱子下
(李叔同)到我们自家的普济顶寺居住一年半
的石蹲均已运到现场。我爷爷(林奉若)说
时间,这是弘一法师在闽南所有住过的,时间最
他们房子的位置是夺我们新厝的风水,对子
长的。我的太爷和爷爷以及我父亲三人的故居同
孙不利,要阻止他们,把他们盖房用的一块
为“一经堂”。因山洪暴发,“一经堂”地处双
小地(我们称刀把地),从一位寡妇买来,
溪口,二条小溪汇成汹猛的洪水,把“一经堂”
他们房子就盖不成。这事我父亲很反对我爷
东边的房子冲倒,有全“一经堂”的三分之一,
爷,我父认为乡亲要盖房子很不容易。我爷
还好大厅及西边没有倒。该房已经没有人住,成
爷不应该因风水问题去阻止别人盖房子。这
为养鸭的地方。我今年年初回次老家,向永春县
封信的年月我记不清,也找不到信。你们如
政协及蓬壶镇政府反映情况,镇政府已派人叫我
有兴趣,可从给我二兄的信中去找。
们的亲属不要再在“一经堂”内养鸭。修房的资 金没有着落。永春县政协到北京龙泉寺请来法 师,管理普济寺、蓬壶敬老院及仙洞山真武殿等 三个地方。他们来12位法师,还有10多名义工, 为首主持叫贤启法师,是清华大学博士生,专业 是原子能发电,工作四年后执意出家。他是弘一 法师第四代弟子,他要恢复弘一法师住过的普济 顶寺,还要建更大的弘一法师纪念中心。他与我 去过“一经堂”,我走后,我的亲属来电话说, 贤启法师他们出资修复“一经堂”,对外称林连 玉纪念馆,室内有林以仁、林奉若及林连玉分别 三个展室。我父一生奋斗在马来西亚,希望你们 为西昌林连玉纪念馆尽可能提供一些资料。
壶口桥原址。
13
焦点(三) t 鸿雁传书系亲情
林连玉永春故居一经堂。
林多文指导贤启法师修复普济顶寺。
普济顶寺他们找不到资料,我给他们画张草图,
有什么需要我的地方,请来信。我今年已83岁。
他们请我回去一次。现在他们根据我提供草图,
来日不多了。
请北京清华大学设计院和泉州古建筑研究设计院 作施工图。比较二家设计结果,择优选用,普济
此致
顶寺已倒塌60多年,现在有人要恢复,这是个好
敬礼
事。西昌“一经堂”倒塌,有人出资修复,还开 为“林连玉纪念馆”,这又是一件好事。
林多文 2016年八月十五日
14
02
焦 点 ︵ 四 ︶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读 林 连 玉 家 书
在
文/陈进国博士
│ │ 士 的 精 神 与 家 族 教 化
跨境于中国与南洋间的林连玉的人格养成, 相当程度上是“绅士”林以仁之“尊德性” 的精神资源的积淀结果。
林以仁之岁贡生牌匾(光绪己亥为1899年)。
中国文化中,“士的精神”往往象征
前清贡生、地方塾师,热心公益,是典型的
着一种独立的风骨,一种人格的力
地方绅士;其父林奉若(1876年-1944年)
量、一种终极的关怀。士无论可仕、可隐,
是前清廪生,以教书和择日为业,兼具“术
无论入世、出世,都代表着“道统”,呈现
士”“隐士”的双重身份色彩,是律宗大师
了一种“士志于道”的“超越性”,代表
弘一法师的侍者。
着一种刚柔兼具的“教化权力”。传统乡族 社会是一个早熟而不成熟的社会,“士的精
林连玉是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原“华校教
神”的传承更是与家族谱系的人格教育和文
师会总会(教总)”主席,其一生力倡“维
化涵化密切相关。
护母语母文的教育”“各民族教育平等” “列华语华文为官方语文”等三大主张,反
祖孙三代皆为“士”
对种族政治,捍卫华族权益,被马来西亚政 府视为“国家敌人”,褫夺了公民权,丧失
林连玉(1901年-1985年),原名林采居,
了工作权利。此后二十余年,林连玉仅能依
蓬壶镇西昌乡人,出身于闽南传统乡绅家庭
靠华社和同乡人士救济。
和书香门第。其祖父林以仁(?-1914年)是
焦点(四) t 读林连玉家书
春美山林氏族谱》 (谱名“九一叟披 云署”)记载, 林 氏 自 22世 起 讳 行:“同思皇多 士纲纪四方子孙千 亿”;字行:“兴 亮采有邦庶绩其 成宏才美德”,可 见,林连玉祖孙三 《永春美山林氏族谱》,由林连 玉早年在尊孔的同乡同事梁披云 (梁龙光)题名。梁是著名书法 家兼诗人。
代的名字完全遵照 宗族的谱系传统命 名;而家族三代人 其实属于传统意义
上的知识分子——士。 林连玉家书。(1982年8月15日)
1985年林氏去世后享尽哀荣,华社成立了“林
在林连玉家书中,祖父的“以仁”名字,可谓传
连玉基金”,尊之“族魂”、文化舵手、精神
神地表达了“士志于道”的精神人格,他同时也
导师、华教第一斗士等等。在失去公民身份并
承认这种气质带来的正面启迪:“我的赋性有如
承受当局监视之余,林连玉与原乡永春、厦门
以仁公的狷介。不管人们怎样有钱有势,如果其
以及陕西韩城等地的族亲及儿孙们,仍然借
人的人格值得兹议,我就非常憎恨,更不会去巴
助特定的渠道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两地书(俗
结。”(1977年)
称“侨批”)。
高雅文士 1960至1985年间的林家家书不仅记述了林连玉为 维护华文教育权益进行绝死抗争的心路历程,而
在林连玉的印象中,祖父的形象首先是一个高雅
且忆述了来自祖父林以仁、父亲林奉若两代“士
的文士,符合传统儒家之“君子尊德性而道问
绅”的精神基因传承和有效的扬弃。
学”的传统,具有士的智识涵养(如精通书画、 擅长文字等等),热心于乡梓的斯文教化。林以
林连玉的祖父林以仁系永春美山林氏第22世,名
仁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地方士绅,因而也在不少的
同桥,字兴题,学名以仁,别号衡斋,谥号复吉
寺庙留下了墨宝,给地方的景致添了文明气息。
公,前清禀生,以私塾先生为业;父亲林奉若,
比如,永春南幢庵主要膜拜宋代的的高僧黄公祖
名思延,字亮泽,学名赓 飏 ,亦是前清的秀才,
师(1193年-1208年,讳名应星,法号慧泽,县
择日为生,后来隐居修行;林连玉名皇敬,字
志、州志称为“黄应”“僧慧泽”),林以仁撰
采居(其因“采居”在闽语中近似骂人话“菜
写了门联:闻道南幢来朱子,留存正塾有柴公。
猪”,改为连玉),他系集美师范学校毕业,后
林连玉的家书娓娓地述其典故:“门边有一面小
为马来亚华文教师。根据1996年编撰完成的《永
木牌刻‘南幢正塾’四个金字,原来清朝有一任
15
1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林连玉祖父林以仁先生。
林连玉父亲林奉若先生。
永春知州柴镳,奏准毁灭民间淫祠,像碧峰洞坑
林以仁为永春南幢庵撰写的门联。(照片提 供:郭笑;取自永春新闻网)
修建壶口桥
柄宫、南幢庵都属民间淫祠,应该被毁的(普 济寺属有名古刹,例外)。碧峰洞被焚了再建小
当然,与其说是祖父董事修桥的功业,不如说是
的,坑柄宫居民乘官兵已去救了火,加以修葺。
地方绅士的德望,使得林连玉记忆犹新,并沉淀
南幢庵有人说计挂‘南幢正塾’冒充教育机关,
为“士志于道”的文化自觉意识。他回忆了祖父
才得保存。你太祖的联文是有根据的。因为朱熹
参与剪彩仪式深受乡族尊重的情形:“知道壶口
曾到咱乡访陈休斋,住居颇久,游过南幢,现在
桥业已坍毁,改建钢骨水泥桥,可通汽车。从
高硕祖宇有一个大匾写‘居敬’两字,是朱熹的
此,以仁公的功业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壶口桥
手迹,非常名贵。”
完成时我已略有懂事,计算起来,这座三环石拱 桥只有七十多年的寿命。旧时代的风俗,凡是新
然而,林连玉对于以仁公的文才又不以为然: “大概他受万人钦敬的原因乃是由于品格崇高, 而不是由于学问渊博。试看一经堂诸联是以仁公 自撰自书的,平平淡淡,毫无精彩,足见他对于 文学技术的修养还是不够的。”(1984年) 在林连玉记忆中,祖父除了教他《三字经》《大 学》《论语》《中庸》之类的儒家知识之外,其 最大的贡献之一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于清光绪 三十年(1904年)复建壶口桥(始建于宋绍兴年 间(1132年),进士陈知柔肇建)充任董事长, 分文不苟。显然,祖父以一介寒儒和绅士,将造 福乡梓的家族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给了林连玉,植 下了他扎根于寓居土地、兼济家国天下的“士大 夫”情怀。
永春县蓬壶镇西昌村外景(摄于1986年3月)。
焦点(四) t 读林连玉家书
绅士阶层正是通过自身的功名身份和智识修养, 投身公益事业,型塑了地方权威(德望)的形 象。林连玉在捍卫南洋华教权益中的大义凛然 的人格魅力,也得益于儿少时祖父的言传身教, 濡染着儒家绅士的入世情结。林连玉自得于集美 师范学校的“九十生”(门科成绩上九十分)经 历,同样与儿童时代这种优等生的叠合记忆有关 系。
破除淫祠信俗 植入林连玉骨髓的还有祖父破除所谓的淫祠信俗 的义举。 林以仁“革除碧峰洞吴仙公请火的陋习,听说吴 公仙请火以前非常铺张,轮值做香主的个个破 产。西昌乡的田地都卖给外乡人。年年纳租,贫 林以仁撰写之〈募建壶口桥记〉碑记,立碑于1904年(光绪 三十年)。
穷不堪。以仁公乃主张革除,西昌乡的人经济力
建的大桥,必须举行开幕礼,最重要是最有德望
年)名岩说,字辅德,号济川,福建德化人,系
的人牵过桥。
地域信仰的神祇 之一。闽南区神明的请火绕境
量才得逐渐回复。”按吴公真仙(1310年-1366
习俗,在维系多姓村落的地缘认同、强化村落的 壶口桥开幕时,以仁公牵的是我的大哥。我年龄
命运共同体意识方面颇有助益,故而是否全属陋
太小未曾见,不知盛况如何。但陈坂桥再上那座
习,见仁见智。林以仁作为晚清的贡生出身,可
新桥完成时,以仁公牵的是我。那情景现在想来
能深受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影响,对于乡族社会
如在目前。这时我还未入学,大概是五岁或者六
中的佛教、道教的习俗传统,自然多有心理上的
岁。你的祖母因为那是喜事,制一套桃红色的衣
直觉排斥和理性的批判。
裤给我穿,把我扮成女孩子的模样。我心中十分 不愿意,但不敢反抗。主人是桥头那一家,叫做
林连玉生动地回忆民国三年(1914年)林以仁去
林采省,还抓一把夹心饼,装进我的袋里,让我
世前交待林奉若的遗嘱情况:“(以仁)弥留时
带回家。开幕时,以仁公牵我先行,余人随后。
老是不断气,眼望父亲。父亲叩头说:‘你安心
以仁公朗颂诗句,由桥头至桥尾,折回头又走过
去罢,我会遵守你的教训,不请道士或和尚。’
去,这样三遍,典礼就成功了。这一次我得两个
这样他才断气了。原来以仁公不信道士和尚,
大白银的红包。是用红钱袋挂在我胸前的。”
病初起时,自知必死,就亲笔写一篇〈衡斋家
(1979年)
训〉,贴在一经堂大门口。其第一条就是:不必 聘道士和尚完功果,第二条是:做丧事不可用酒
显然,在近代闽南乡族社会中,像林以仁这样的
肉宴亲朋。最后用严厉口吻骂道:‘吾儿亮泽,
17
1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不得欺骗死父’。还遍请乡中长辈来家当面交
其实,林连玉晚年交给中国儿子林多才的遗
代,必须监督父亲实行家训。因此以仁公死时只
嘱,堪称祖父林以仁交待父亲林奉若之遗嘱的
设灵位给人拜吊,出殡时以白饭肉菜备人充饥而
克隆版。1981年8月,风烛残年的林连玉千叮万
已。以仁公有手《衡斋家训》一书,父亲什袭珍
嘱:“有一件事,必须再向你提起的。如果一旦
藏,不知现在还找得到吗?其中有几篇驳陋俗的
你得到我已去世的消息,不许你为我招魂引渡、
文章,十分精警,我少时所读的古文诗词,都是
修荐功果的迷信佛事。须知道我是无神论者,绝
以仁公手抄的。我还记得以仁公驳“戒杀生”的
不相信世间有鬼神。”(1981年)
有这样的话:‘今夫虎豹鹰搏击飞走以食,日不 知其几何,而独无狱,令食物有狱,似其重禽兽
林连玉这种“反迷信”的坚决态度,与他年青时
而轻人耶。’”(1962年)
对于林氏家族因风水迷信观念引发的内部冲突记 忆应该也有一定的关系。林连玉认为祖父也有精
从林连玉的描述中略知,林以仁与林奉若之间,
神信仰上的局限性,比如相信有神论和命理、风
在价值观念上似乎有了不同的认知。林以仁坚守
水、扶乩等术数,重视各类祭祀礼仪。1962年他
的还是正统的儒家丧葬精神,而林奉若对于佛教
在家书中长段地回忆说:
或道教的丧俗肯定是不排斥的,以致于林以仁要 坚请族中长老来监督,这种观念冲突也可以几
“乡民无知,所以歌颂以仁的说是他董建
年后林奉若前往普济寺建顶寺隐居得到印证。林
坑柄水尾石桥,挽回风水所致。说到壶口
以仁鄙弃陋俗以及践行改善良俗,并非是特立独
桥祭鱼虾也确实有其事,大慨是受韩愈
行,亦是宋明理学传播地方以降,那些受过科举
〈祭鳄鱼文〉的影响,这篇文稿我少时还
训练的绅士自觉地谋求儒家礼仪的“正统化”,
曾见过,是普通祭文的形式,如维X年X日
并积极参与地方“文治”构建的常态性的反映罢
月之类的,内容简单,没有文学的价值。
了。当然,林以仁反佛教或道教之丧仪法事的态
我曾问过你祖父祭后结果如何。祖父说:
度,似乎与晚清民国初年的“反迷信”话语也有
大鱼没有见到,小鱼虾捉到不少。那地方
一定的关系。
本来住不得大鱼,可见迷信终归是迷信而 已。” 林连玉关于祖父的记忆,也是追溯自身的抗争精 神根源的文化自觉,并试图追溯源于中国圣贤书 本的“士的精神”传统,即“(士)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 道统。跨境于中国与南洋间的林连玉的人格养 成,相当程度上是“绅士”林以仁之“尊德性” 的精神资源的积淀结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副研究员,现为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
林连玉在1979年预立的遗嘱。
《宗教人类学》辑刊主编。)
19
留 连 必 是 多 情 处
文/姚丽芳
│ │ 记 那 块 青 色 的 匾 额
那三个青色的大字,年复一年俯视着底下严肃的 讨论、激昂的辩论及坚决的誓言,目睹众华教前 辈如何跋涉在艰辛漫漫的民族教育道路上。
1
983年11月踏进教总大厦第四楼,进大门旋即映入眼帘的是三个青色 的大字:槟华厅,镶在一个长方形的匾额。这第四楼就是个大礼堂,
偌大的空间摆置着U字形的、笨重的、质地优良的、暗褐色的会议桌。 靠墙是一排列的玻璃书橱,也是暗褐色。如果不开灯,整个礼堂仿佛浸 在暮色中,唯独槟华厅三个字超抢眼。所以,那块青色的匾额就烙印在 脑海中,尽管实际上字才是青色的。槟华厅匾额引导着访客去阅读其下 镶在墙壁一片大理石的碑文,落款“林连玉撰、孔翔泰书”,阅毕始知 这座华教大楼已有25年历史,还如此坚固傲然耸立着。 1956年,槟城人士于中元节演剧酬神之际兼行义举点唱歌曲,不到一个 月筹得17万余元捐赠教总。教总即以此笔当年的巨款加上其他捐献,合 计23万余元购地兴建这五层楼大厦,1958年底告竣并于之后将四楼礼堂 署为槟华厅,以扬槟城人士之仁风。三个青色的字,承载着槟城人士的 隆情厚意,也见证着华教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许多重要会议 在槟华厅进行,那三个青色的大字,年复一年俯视着底下严肃的讨论、 激昂的辩论及坚决的誓言,目睹众华教前辈如何跋涉在艰辛漫漫的民族 教育道路上。
“槟华厅”牌匾,由北马著名书法家兼教育家孔翔泰先生书 写,年份为1959年(乙亥年)1月。 〈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碑记〉,立碑于1958年 12月20日。
02
焦 点 ︵ 五 ︶
2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横跨半世纪的槟华厅,见证了无数重要的会议,交织着多少的历史韵味。图为1981年教总会员代表大会。(图:教总提供)
大厦一楼及二楼是董总的办事处,当时已有三十
一位庶务员(目前教总秘书处的元老何秀珍,昵
多位员工,负责着独中事务如统考、课程课本编
称阿珍),增聘人员急需筹款,庄博士担任主席
写与出版、学生升学辅导等。三楼出租予吉隆坡
的吉隆坡教师公会受委托这项急务,负责筹募三
美术学院;五楼供董总员工住宿。教总办事处就
十万元的教育研究中心活动基金。庄博士找来一
只占四楼礼堂的一个小角落。教总领导素来诸事
个合作伙伴——苏天助先生,苏先生早期华教运
亲力亲为,最多也只聘用一名座办,七十、八十
动中无役不与,是名华教“闯将”;2012年去
年代更是全力以赴于独中复兴运动及全国独中发
世时,吴建成校长为他拟的挽词是:“豪气干云
展工委会的推动工作,以致无暇顾及本身的会务
一汉子,敢为人先倡先河”。教育研究中心的设
与组织发展,直至年轻有为的尊孔独中校长庄迪
立与四楼的装修,他献计献力,功劳不少。庄与
君博士加入教总。
苏两人想出的其中一个筹款方式是在全国各地义 卖金锁匙圈二十万枚,每枚四元。圆形的金锁匙
庄博士前瞻性地看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
圈制作精美,一面刻着支持华教,另一面是教总
充分掌握事实,了解来龙去脉有帮助,从而可以
的组织标志,放进一个透明小袋,内附小卡片,
中肯及客观地看待问题,争取华教权益时,就有
阐明筹款目的。庄带领着吉隆坡教师会总务倪钟
根有据,理直气壮。于是他在1983年底及1984
发、财政陈新明及笔者到处不亦乐乎地分发金锁
年积极推动设立教总教育研究中心,构想是包
匙圈。虽筹集的款项
括一个资料室及秘书处。资料室的设立在于收集
差强人意,加上另两
国内外教育教学的资料,并作系统性的分析和归
项活动,还是达致三
类;秘书处的工作是协调,分析和研究教育问
十万元目标,但金锁
题、教育发展和趋势,执行教总会务。笔者是在
匙圈的广泛分发,是
这样的背景下被聘为执行秘书,主持秘书处。
对十多万人的宣教, 影响深远,是可贵的
无水不能行舟,当时教总财务仅一万多元,仅有
历史文物。
金锁匙圈。
焦点(五) t 留连必是多情处
教总教育中心华教史料展开幕典礼。左起为陆庭谕、林晃昇、 庄迪君;右二、三为沈慕羽、沙渊如。(图:教总提供)
教总秘书处执行秘书姚丽芳、职员彭翠兰与时任 教总副主席的陆庭谕合影。此处乃陆庭谕惯于阅 读、写作之处。
1983年是四楼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装修,但保持槟
到各州巡回展出。配合展览也出版三本上、中、
华厅的完整性,只将礼堂后部两个大客房拆除改
下《华文教育史料》。报章社论称誉,在华人社
装为资料室,可储藏数以万计的书刊及资料。另
会鼓吹历史研究声中,这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侧的小客房则保留,以让沈慕羽主席从马六甲
努力。
来开会时有个落脚处。原有旧陋的办事处,陈旧 木板墙换上有玻璃的间隔墙,视线可达槟华厅,
另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计划 ,是在一群槟城理科大
不致封闭在内,与那块青色匾额互相瞭望,心情
学华文学会成员的协助下,对全国一千多间华小,
也较舒畅。
针对各项问题展开问卷调查。他们利用大学假期, 集中在槟华厅,应用电脑知识,整理统计数字,从
顺带一提,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也是1984年成立,
中分析及结论。一切资料、统计数字及研究结论也
后面推手之一的陈业宏博士,是庄博士老同学,
出版成辑,分发供华教团体及人士参考。
对资料整理分析重要性有共识,当年陈博士带领 15华团的出色研究是选区划分课题,一个至今还
庄博士也号召一群年轻义工,包括尊孔独中数位
纠缠及腐蚀着公平民主选举的妖魔。
教师,每星期两晚来槟华厅浏览剪报资料及分类 存档,持续一两年之久。尊孔独中与教总及林连
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后的
玉基金的密切关系,自林连玉以来既深植。
两宗重要活动,一是为
《华文教育史料》中册。
庆祝教总成立三十三周
槟华厅内会议及交流络绎不绝。1985年,董教
年暨成立教育研究中
总曾接受回教党领导拜访要求,媒体舆论轰动一
心,在装修后的槟华厅
时,因华社眼中回教党是一贯的极端,与华社
举办为期一周的华文教
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当年尚健在的林连玉竟然
育史料展览,由时任主
特地打电话给笔者赞成这个交流。深信在槟华厅
席沈慕羽及董总主席林
里,回教党领袖对那三个青色的大字有特别亲切
晃昇联合开幕,并随后
感吧!
21
2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教总亲子学苑开幕礼暨义卖会情景。
沈慕羽主席及陆庭谕副主席,是除庄迪君副主席
三楼改建为亲子学苑活动中心、亲子共读教室与
外,另两道槟华厅不容忽视的风景。沈老每会必
绘本图书馆,以及感统治疗中心。亲子学苑的成
与,住宿在小客房,晚上埋首写致词稿,然后
立,得到系列私立教育学院开创者杨亚都先生的
在斗室内反复背诵。陆老师每日必到,然后在资
鼎力资助。
料室“办公”,勤写文告驳斥政府不公政策与措 施。还有汤利波校长是庄迪君之前16年的教总总
接着,教总于2005年迁去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
务,以如此身份后受委为联邦督学时,曾引起华
董总十年前已搬迁,一楼出租给教会,二楼成为
社注目及各种猜测,汤校长也是开办独中统考时
书库,三楼亲子学苑继续,林连玉基金则留在四
的工委会主任,功不可没。这些人物赋予槟华厅
楼。
生命与意义。 再接着,一楼教会搬空,三楼亲子学苑关闭,四 随着行政部人员的增加,秘书处办公室再经历两
楼林连玉基金购置自己的新会所,至此已是人去
次的扩建。最后一次是把槟华厅间隔成两部分,
楼空,当年鼎盛不复返,真正是繁华落尽满地
一半是办公室,另一半是可容纳50人之多的会
伤!
议室,大礼堂不复存在。而且为安置冷气,整层 楼盖上较低的天花板,终于把槟华厅三个字遮隐
2016年,教总决定把整座建筑物出租出去。为
在天花板之上,只留下面建楼碑文,告诉访客这
保护文物及不让历史湮没,林连玉基金与教总
段故事。同期间教总业务蓬勃发展,除与董总分
商议后,聘请专人把墙壁上的碑文与槟华厅匾额
工负责华小事务外,也开拓幼儿教育师资培训,
挖拆出来,移到林连玉纪念馆展示中心展示。槟
俨然是华语幼教界的权威,受到幼教界专业人士
华厅,三个青色的大字,终于重见天日,仍然耀
及园长老师的拥服。几年后再设立亲子学苑,把
眼!
23
﹁ 被 辞 职 ﹂ 的 隆 中 华 中 学
文/李亚遨
前
文提到,吉隆坡中华学校的中学部能够在1939年成立,其实 得益于尊孔中学发生的“闽粤分裂”。尊孔从董事到老师、
学生的分道扬镳,表面上看来是由于籍贯矛盾,实际上是源于党派 矛盾。于是左派力量自辟蹊径,花开别枝,到中华学校创办中学部 1
了。无论如何,中华中学此后所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且看其创
03
办后的首任校长梁披云(龙光)怎么回忆这段往事: “……中华中学成立,尊孔学生大部分前来转学。为了团结工作
首 任 校 长 梁 披 云
的需要,林连玉、刘成鹏仍留尊孔任教。中华中学推我当校长,
史
李家耀任秘书,陈君冷主教导,林珠光管财政,男女同学为星马
话
首创,由郭寿镇、郑伯林分担男女生斋务。当时文化界抗敌后援 会的骨干大都在中华中学,救亡工作颇为活跃,英荷各属华侨青 年闻风而至,盛极一时,高中生数目超过初中。因此引起提学司 和政治部的疑忌和窥伺。李孝式辈相与媒孽勾结,终于吊销我和 林珠光、陈君冷的教师执照;同时勒令校董会负责人要求我们三 人声称自动辞职,不得向学生宣布被迫离校真相,否则中学不准 立案。正当新学期开始师生齐集礼堂的时刻,我们三人却只好悄 悄地登上郊外黑风洞的高处,望北国而舒啸也。”2 这是中国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形势,日本侵略激起中华民族全面抗 战,其中包括本地华人社会在内。所以,有“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之 设。然而,尽管对外抗战,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依然,也延烧 到马来半岛来。本地不同政治派系的较量也非常激烈,梁披云等左派 势力要自辟蹊径,李孝式这些右派岂会轻易放过。之前在尊孔的矛盾 在中华持续发酵。 当然,另一时代大背景是英殖民统治。左右派无论怎么竞争,大家 都受制于英殖民统治者。上面所说的提学司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教育总 监,是英国人才能当的。政治部是警察部队的一个部门,专门监督它 1
吉隆坡中华学校原名“雪兰莪中华学校”,1939年成立中学部后改名“雪兰莪中 华中小学”。1958年中小学分立,形成“中华中学”和“中华小学”。1962年 中学董事会接受“改制”,中华中学一分为二,即“中华国民型中学”和“中华 独立中学”。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成立后,校名中的“雪兰莪”也顺应时代变迁改 为“吉隆坡”。 2 〈追随陈嘉庚回国劳军杂忆〉,载于《回忆陈嘉庚》(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年),页163。
2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1940年初“被辞职”的三位校领导:梁披云、林珠光、陈君冷。
1939年雪兰莪中华学校全体董教师生合影。(照片:郭寿 镇后人郭养法提供)
1947年福建省教育厅长梁披云(前排左四)到漳州农村某 校视察与师生合影。(照片:取自泉州网)
怀疑的“颠覆”社会秩序的活动。主管自然也是
家、书法家。原名龙光,福建永春人,生于一个
英国人。马来亚华人社会像梁披云这批人组织抗
由儒而商的名士家庭。早年在集美中学、武昌师
战救亡,虽然对象是日本,不过打的旗号是反帝
范大学、上海大学求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早稻田
反侵略,英殖民统治者难免要对号入座,感觉地
大学。1929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
位受威胁。何况“英荷各属华侨青年闻风而至,
启示下,梁披云与老同盟会员许卓然、秦望山等
盛极一时”,更不得了,所以要采取行动了。只
在泉州创办黎明高中,并担任校长,其时他才不
是,他们不是光明正大的做,而是以不准学校注
过22岁!黎明因推行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特色
册要挟董事会,借刀杀人。3
而闻名全国,巴金等名人应聘而至,于右任为之 题写校名,丰子恺为之设计校徽。
梁披云是怎样的一个左派? 1934年7月,黎明高中因宣扬进步思想遭当局查 梁披云(1907-2010),教育家、社会活动
封,梁披云因而转战南洋,南来马来亚。其时,
3
同乡林珠光在吉隆坡尊孔执教,梁遂投靠他,并
〈梁披云先生年谱〉另有说法:“(1940年)初,学校 部分进步师生被捕,当局转告校董事长,以校长辞职为 学校续办条件,先生被迫离职。”
被赋予筹划增设高中部之责任。教余之暇,梁亦
史话 t “被辞职”的隆中华中学首任校长梁披云
永春师范的林连玉大楼;梁灵光(左三)等领导为林连玉大楼主持开幕。(1997年10月6日)
在《益群报》兼职任总编辑。由于该报经常宣传
评传》序文作者陈思和说:“像沈仲九、秦望山
抗日救国主张,为英殖民政府所不容,他于1936
这些安那其主义的前辈,既不是安那其运动中投
年被逼往印尼棉兰避难,任苏东中学校长,创办
靠国民党上层的右派(如吴稚晖、李石曾等),
《苏东月刊》。1938年,由于启导学生爱祖国求
也不是偏向恐怖行动的极端分子,他们政治态度
进步思想,又不为荷殖民政府所容,于是偕几位
持中庸之道,与国民党上层虚以周旋,在地方上
同仁于1938年重返尊孔中学,直至“闽粤分裂”
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实力,尽其可能从事理想主义
才前往隆中华。由于他在黎明、苏东和尊孔办中
的改良运动。梁披云由于朋友圈子的关系,所接
学的丰富经验,遂被委任为吉隆坡中华中学校
受的思想、所走的道路,与沈仲九、秦望山较为
长。中华中学沿用至今的校歌,其歌词就是他的
相似。这为他一生从事的理想主义的事业奠定了
杰作。
基础。”5
〈梁披云先生年谱〉对梁披云在吉隆坡中华中学
中国大陆变色后,梁披云很多时间是在印尼雅加
时期的活动有记载:“先生不懈努力,迅速组建
达,以南光公司名义推展侨务工作,直至1965
起师资队伍,并充实图书设备。为声援祖国抗
年当地发生“九卅事件”后才离开,从此在澳
战,先生在校内积极开展抗敌后援会工作,课外
门定居,并以此为基地,继续侨务工作直至去
选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先生以黎明中学的
世。1988年,吉隆坡中华中学新校舍落成暨60周
办学方针和精神办中华中学,使它很快成为一所
年校庆,他以创校校长之身份应邀来吉隆坡参加
设备完善、颇具特色的完全中学。”事实上,梁
万人宴,与大家相见欢。
披云并非共产党员,甚至连国民党左派都不是, 虽然在1947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提名 担任福建省教育厅长。他曾对人说:“加入国民 党的申请表塞满了抽屉,我就是不填,太腐败 了。” 4那么,他是怎样的一个左派呢?《梁披云 4
郑金树:〈梁披云先生的非凡人生〉,收录于《炎黄纵
横 》 2011年 10期 ( 福 建 省 : 政 协 主 管 、 炎 黄 文 化 研 究 会、侨办、桥联),页40-43。引文参考自:福建省永春 第一中学网站:http://www.ycyz.cn/onews.asp?id=377。 5 陈思和:〈梁披云和他的理想主义——《梁披云评传》 序〉,收录于《书城》2015012期(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市初步工作者协会),页55-58。引文参考自:http:// qk.laicar.com/Home/Content/713290。
25
2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梁披云(左)与梁良斗摄于永春师范(1997年4月6日);梁披云将珍藏多年的〈连玉和诗〉赠予永春师范林连玉纪念室。 左至右:梁老好友王荼、永春师范校长郑子琪、书法家颜望樵、梁老、堂侄女梁丽虹。(1997年10月27日)
梁披云与林连玉二三事
估计我父亲没有离开,可能被炸死。其实 我父亲很快收拾完资料,就离开学校,走
(一) 梁 披云与林连玉是永春同乡,他和胞弟梁
不到一百米,日本飞机就扔下炸弹。二人
灵光于1930年代中相继南来,在尊孔中
再没有见面,所以梁龙光不知道我父亲还
学任教,进校时间比林连玉稍微迟一些。
活着。”7
既是同乡又是同事,梁披云与林连玉是可 以互开玩笑的老朋友。林连玉曾有〈嘲披
(三) 1 996年,梁披云与族弟梁良斗捐资人民
云〉的组诗,说的就是国共战争后期,梁
币50万元在永春师范盖建一栋大楼并命名
灵光指挥的共产党部队入闽,哥哥不得不
“林连玉大楼”,以纪念永春籍马来西亚
匆忙结束他在福建省当国民党教育厅长生
华族“族魂”林连玉先生的伟大贡献。大
涯的故事。
楼内并设“林连玉纪念室”,以展示林连 玉先生的事迹。据了解,虽是两人联名,
(二) 梁 披云曾经摆过乌龙,误传消息,让永春
出钱的是梁良斗。“梁良斗,老实说他不
家人以为林连玉已被日军机炸死。原来
是一个财主,他的财力很有限,不过他的
梁披云当年被迫离开隆中华后,战争爆
作风很特殊。” 8 与梁良斗关系密切的梁
发前,1941年,他曾经重返马来亚。 6 林
披云有一次这么说,论梁良斗的财力,
多文回忆说,抗战期间通讯断绝,梁披云
比不上有些人万分之一,他在香港没有房
回到家乡说,“他离开尊孔中学不到一公
子,没有汽车。这位出手阔绰的商人,
里,我父亲还在学校整理资料。他亲眼看
其实不算是富翁,他捐给教育公益事业的
到日本飞机扔下炸弹,炸坏尊孔学校。他
钱,全是靠他“踩钢丝”在股市上担惊受
6
〈梁披云先生年谱〉:“(1941年)重返星马。蒋帮特 务勾结柔佛政治部将先生拘捕。经陈嘉庚先生多次向英 督交涉,迨太平洋战争爆发始得释放。星洲沧陷后,先 生与尊孔中学原任校长黄光铙、橡胶制造厂总经理黄重 吉,乘撤退避难船抵达印度。”(原文黄重吉和黄光铙 两人名字倒置)
恐得来的。 7 8
林多文致李亚遨函,2016年11月25日。 〈教育“情痴”——梁氏一族兼谈南阳学园〉, 《桃源乡讯》第258期。资料来源:http://tyxx.ycxww. cn/content.asp?news_id=14280。
27
教 总 大 厦 历 史 变 迁 之 教 总 篇
教总大厦是维护华文教育的总堡垒, 其建立象征着华人对教总寄托之殷切。 04 日期:2016年10月4日
日期:2016年10月10日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中午12时30分
时间:下午4时正至中午8时30分
地点: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教总办公室
地点:隆雪华堂紫藤茶原
受访者:何秀珍
受访者:陆庭谕
专
访问者/记录者:康碧真
访问者/记录者:康碧真
访
1956年,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先生呼吁各界人 士捐助经费作为教总基金,各地教师会和社会人士 热烈响应,掀起捐献教总基金热潮,成绩斐然。同 年,教总常年会员大会决议将有关基金作为在吉隆 坡建筑会所的经费。经过一番筹划及奔波,坐落在 吉隆坡峇都律,楼高五层、占地5323方尺的教总大 厦,终于在1958年年底落成启用,各地教师公会纷 纷献上落成贺仪,以表祝贺及拥护。 教总大厦落成以后,联合邦(西马)华文教育界几 乎都团结在教总大厦的旗帜下,华社亦赋予重望。 为了树立百年大计的教育理想,教总大厦长期站在 维护华文教育的最前哨,与教总肩并肩走过无数的 风风雨雨,致力守护华文教育的根基。
教总大厦外观图,摄于1958年12月20日。
从1958年落成至2013年期间,不少华教团体曾依附在这栋被称为“华教司令部”的教总 大厦,甚至以它作为会所,其中有西马华校临时教师总会、雪隆峇株华仁校友会、独立 大学有限公司临时办事处、林连玉基金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教总大厦曾经承载了 维护华文教育人士的厚望,亦涌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华教斗士,编写了不少动人的华教故 事。 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于1994年成立后,华文教育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 行政大楼,教总大厦卸下华教界赋予的重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论如何,它已经在 马来西亚华教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2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本期《通讯》透过教总前副主席陆庭谕老师、教总
人物,他能够对集体决议产生重大的实质影响。”
元老级职员何秀珍女士的访谈,以及隆雪华堂执行 长陈亚才先生的〈教总客房的岁月〉一文,让读者
在物色教总会址的过程中,即使辛苦,但最终仍是
从多方面了解教总大厦在华教运动中的历史角色和
顺利找到合适的地点。陆老师透露:“原本南益机
使命。
构打算拨出位于吉隆坡马六甲街(Jalan Melaka) 的一块地段(目前‘光前大厦’所在位置),作为
陆庭谕: 教总大厦曾经是最坚固的华教堡垒
建立教总会所。不过林连玉得知南益机构有意发展 该地段时,便不愿破坏计划而婉拒对方好意。在觅 地的过程中,历经人事奔波,后来终于以34,000元
1956年,教总筹获23万余元,除了教育界同仁慷
在吉隆坡峇都律(Batu Road,今名端姑阿都拉曼
慨捐献5万余元外,其余款项17万余元是槟城各界
路)买下两段地皮,建立属于自己的大楼,与同时
华人中元节点唱筹募得来的。陆老师认为:“槟城
期建立的福州会馆大厦比邻而居。在之前,邵氏公
地区掀起为教总基金筹款热潮,主要是跟1950年
司‘安乐世界游艺场’就设在这里,教总大厦左侧
代华社注重华文教育的氛围有关,当时大家几乎都
有七间店屋(目前‘停车场’的位置)林立,附近
将华文教育视为与生命同比重。因此,当槟城华
还有李旺记酒家。李旺记酒家在当年经营得非常成
社在中元节期间藉点唱大会为教总筹募基金时,一
功,酒家对面就是现在的国企十合百货商场(Sogo
呼百应,十六街区纷纷号召响应。值得一提的是,
Shopping Complex)。”
真正推动这项筹款活动的人,并不是槟城华校教师 公会的黎博文、周曼沙,而是长期活跃于地方上的
教总大厦的建筑构图是由绘测师李南燕父子负责
社区领袖——郭银城、李典谟。郭、李的组织能力
绘制;整栋大楼的承建工程耗资17万元,由张崑
很强,与该地区神坛庙宇的关系密切。在他们两人
灵次子张纯理承办。提到教总大厦的建筑工程,不
的协调之下,动员了槟城各地区、大街小巷民众一
得不提到每日到工地巡视的建筑主任——沙渊如。
起参与声势浩大的筹款活动。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名
陆老师指出:“1958年2月,施工队开始如火如荼
叫林维雄,从事殡仪馆事业,外号叫‘棺材仔’,
地进行着建设大厦工程。整个建筑工程,主要是由
是这项活动的联络主任。说实在的,在整个筹募经
主席区的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负责,林先生是建
费的过程中,郭、李、林三人贡献良多,功不可
筑会所委员会主席,而时任教总兼吉隆坡华校教师
没。”
公会副主席的沙渊如则被公推为建筑主任。话说回 来,1948年‘尊坤学潮’事件,对时任坤成学校
1956年9月9日,林连玉被邀请到槟城出席筹募教
校长沙渊如影响极大,两校管理层颇有心病,但并
总基金慰劳大会,众人济济一堂,场面十分热闹。 次日,林连玉离开槟城前曾在机场向欢送者保证, 点唱大会捐予教总的基金,不作常年开销用途,他 将会向教总理事会建议,将捐款用作极有意义的建 设,即建造一幢五层楼大厦,作为教总会所。针对 此事,陆老师补充道:“建立教总大厦的决定,并 不是出自林先生一人,而是教总同仁的集体决议。 当时大家都认为将筹获的款项用来办一座会所,是 比较实际的。当然,林先生是促成整件事情的关键
左图:教总五层大厦即将动工的剪报。(《南洋商报》第9 版,1958年1月29日) 右图:教总大厦建筑图及位置图。
专访 t 教总大厦历史变迁之教总篇
29
场要怎么解决呢。在那热火朝天的气氛下,拥护华 文教育的热心人士都不会提出反对的。” 教总大厦成立初期,底楼是用作教总办公室及礼 林连玉在教总大厦礼堂主持教总全体理事扩大会议。他在会议 中说明教总大厦不开幕的原因。(《南洋商报》第9版,1959 年7月5日)
堂;二、三、四楼作为出租之用;五楼设五间卧 房、一间客厅,及冲凉房厕所各两间,作为接待全 马各地华校教师来吉隆坡时的住宿。 2 1964年,底
不影响林先生与沙渊如之间的关系。林先生相信沙
楼出租给马里肯父子书局有限公司,教总办事处迁
渊如的办事能力,很多事情还是由她负责处理。换
至四楼,并在1965年将四楼会议室命名为槟华厅。
句话说,只要林先生对沙渊如担任建筑主任一事无
槟华厅内高挂着孔翔泰书写的“槟华厅”三字牌
异议,其他人就不会再有意见。”陆老师又补充:
匾,还有一通碑记,以志其事。槟华厅的设立,兑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女人能够被委任为建筑主
现了林连玉在1956年离开槟城机场时,对欢送者许
任,实在不易。沙渊如在建筑方面算是中规中矩,
下的“这建筑物落成后,将为槟城热心人士之永久
但善于理财,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支
纪念物”承诺。
出。因此大家还是众志成城,肩并肩地完成这项任 务。”
在访谈的过程中,陆老师分享了一段关于〈马来亚 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碑记〉的趣闻:“碑文原
1958年,楼高五层、占地5323方尺的教总大厦落
本是邀请王宓文撰写的,但王宓文婉拒;而时任锺
成,林连玉先生坚持不举行庆祝典礼,以示破釜沉
灵学校中文部主任管震民,不敢随意答应,认为
舟应付华教斗争的决心。 1 对于这件事,陆老师强
撰写碑文是严肃慎重之事。于是,孔翔泰便自告奋
调:“我认为林先生是一个豪气干云的人,而教
勇,但林先生觉得孔翔泰撰写的碑文,内容‘啰里
总大厦也有为华文教育‘上刀山,下油锅’的历史
啰唆’,不甚理想。周曼沙知道此事后,便起草此
责任。虽然时任总务的丁品松批评林先生为‘败
文,寄给林先生过目并请他亲笔抄写,再寄到槟城
家仔’,但也不过是在言谈上而已。林先生作出的
给孔翔泰书写。”陆老师进一步说明:“周曼沙以
决定,任何人最后通常都不会有异议。十年之后,
林先生的名义撰写碑文,并不是为了出名,而是觉
即1968年4月14日,时任教总主席的沈慕羽先生在
得这件事拖拉太久了,应该尽快解决。当碑文完成
独大发起人大会上宣布教总献捐独大基金马币10
后,周曼沙认为林先生既然已经拒绝了孔翔泰的碑
万元,并进一步宣称,为了办独立大学,必要时
文,就不应该再接受其他人的碑文,应该以自己的
会将‘吉隆坡端姑阿都拉曼路的教总大厦典当出
名义落款。林先生见周曼沙言之有理,内容又写得
去’。当时会场的出席者都赞同、支持沈先生‘为
得体,便予以肯定。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碑文出自
独大典当教总大厦’的说词,不然教总的身份、立
于周曼沙之手。我是后来与他聊起时,他才向我透
1
教总落成初期,林连玉在教总全体理事扩大会议(1959年7 月4日)表示:“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准备开幕,也没有这样 的计划,我们知道教总是在华文教育发生危机时成立的, 九年来,我们在工作,但是华文教育一天一天的危险,事 实上,教总是跟华文教育同命运的,如果华文教育得救, 我们教总才有意义,否则,华文教育的前途完了,留了教 总大厦又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必须等到华文教育问题完全 争取成功,我们才来大事庆祝,目前,我们要注重实际的 工作。”参阅〈教总新大厦最近不举行开幕礼〉,《南洋 商报》第9版,1959年7月5日。
露碑文撰写的真实过程。” 从林连玉时代到沈慕羽时代,教总大厦一直在华文 教育奋斗的道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而华教堡 垒的形象也一直设在这里。担任教总副主席数十年 2
〈吉隆坡教总大厦将成为教师之家〉,《南洋商报》第11 版,1958年8月1日。
3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之久的陆老师,亲眼目睹了教总大厦的风采,亦见
陈亚才:教总客房的岁月
证了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整个访问过程中,陆老 师还透过1978年10月临时教师和平请愿集会一事,
住进教总客房是去年(编者按:1985年)八月的
陈述出教总大厦在华教运动中所竖立的根基、所扮
事,那时我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对未来充满了美
演的角色。
好憧憬。直到今年三月搬到“雨水轩”,屈指算 来,在教总客房住了半年多。
编者补记: 1. 1969年“五一三”事变,教总大厦的二、三、四、 五楼成为秋杰律地区(Chow Kit)周遭木屋区的临时 难民所,收容人数达三千人次,情况慌乱不堪。据
教总大厦靠近吉隆坡中南区的惹兰东姑阿都拉曼 (旧称峇都律)。大厦的一楼是董总办事处。二楼
《沈慕羽日记》(1969年5月19日)载,“今日突来
则是商业机构。三楼是吉隆坡美术学院。教总办事
七辆军车,保安队冲上楼,搜查有无武器,随意破
处是在四楼。五楼是董总职员宿舍,客房是在教总
坏,他(编按:教总座办黄正强)的钱及手裱都被拿
办事处内。
走,行为如同强盗,最后以枪头押他上车,到警局饱 受铁窗风味……。”后来经过一番交涉,黄先生才获 得释放。直到6月初,吉隆坡戒严放宽,难民才陆续
其实,所谓客房就是一间小房间,里面有两张单人
离开教总大厦。不幸的是,二楼租户罗氏商学院、三
床,一张帆布床。这房间原本是储藏室,后来改为
楼租户美术学院的桌椅设备、教具等均被毁窃;四
客房,供住在外地的教总理事在前来出席会议时憩
楼、五楼的办公设备、洋毡被褥等亦遭到破坏,整体
息之用。客房平时都空着。我到教总上班后,便被
损失惨重,可谓一场空前浩劫。(资料参考:《沈慕
安排住在客房,也就成了客房的“定期住户”。
羽日记》(1969)、《教总33年》,页262。) 2. 1976年11月,临时教师和平请愿事件。教总大厦收容 了逾八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男女临时教师。这群临时
最初住在教总客房有点不习惯。因为上班和睡觉都
教师来自槟城、吉玻、吡叻、雪兰莪、吉兰丹、森美
在同一空间,一来没有上班的感觉,二来没有下班
兰、彭亨、马六甲及柔佛等州,原本打算在雪兰莪俱
的舒畅。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总。平时的工作
乐部大草场举行和平请愿,希望教育部能给予未合格
主要是整理及收集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一旦有教
的华小临教受训的机会。但后来市政府封锁现场,这
育事件(例如综合小学计划)发生时,精力和注意
群参与诉求的临时教师则被安顿于教总大厦四楼槟华 厅及五楼。(资料参考:〈八百临师聚集隆市拟和平 请愿未成功〉,《南洋商报》第6版,1976年11月2 日。)
力也暂时跟着转移。 走进教总的大门,就是“槟华厅”,一个可以容纳
3. 1978年10月,西马华校临时教师总会动员全国各地约
百人的会议厅。槟华厅有个椭圆形的会议桌,许
一千名男女临时教师集合在联邦大厦教育部参与和平
多有关华教的重要决策都在这里完成,所以又被称
纠察行动,要求教育部继续开办SRC和PPAK假期师
为“维护华教的司令部”。
训班。参与纠察行动的临时教师在联邦大厦坚持了三 天两夜后,便移师至教总大厦附近进行间歇性的和平 纠察。教总除了声援外,亦提供他们在槟华厅开会、
槟华厅有一排摆满书籍的壁橱。墙上则挂了教总历
住宿等各种方便,为期近一个星期。(资料参考:
届主席的半身照,一些历史性照片,装了镜框的剪
〈联邦大厦教部前渡过寒冷一夜 马约千名临时教
报及一些手迹。此外也挂了沈慕羽先生所写的一幅
师 决续进行纠察行动 并表示如不获圆满解决决不罢
对联,上联是“维护母语教育”,下联是“发扬民
休〉,《南洋商报》第5版,1978年10月16日;〈临
族文化”。秘书处是设在入门的左手边,客房则是
时教师问题未获解决 移至教总大厦附近 继续进行和平 纠察〉,《南洋商报》第5版,1978年10月20日;陆 庭谕口述访问,2016年10月10日。)
在右手边。客房的前面是打字间,另一端是“教总 教育研究中心”。
专访 t 教总大厦历史变迁之教总篇
31
到了晚上,若不开灯,自己仿佛独处于一座古堡,
就到教总来。教总也差不多成了陆老师的半个家。
叫人提心吊胆。而且隔音设备也不好,楼上或楼下
打字间是陆老师阅读书报及写稿的地方。常常有记
的人开他们的门时,就好像开教总的门那般清楚,
者及热心华教人士登门造访。偶而累了他就到客房
甚至楼上或楼下的人开水喉,声音也好像来自教总
休息。
的厕所。晚上遇到这种情形,我常会相当不安地去 看个究竟。这种习惯延续了一段时间。
白色上衣,黑色短裤,黑色袜子及黑色鞋子,这是 陆老师最典型的穿着。有时我们笑说他真像足球场
教总主席沈慕羽先生和理事翁诗佣先生可以说是教
上的裁判。而他平时却为华教问题经常吹哨子,一
总客房的“常客”。沈先生家住马六甲,翁先生来
来提醒华社,二来纠正当政者。
自吡叻。我一直都期盼他们常来,跟他们相处是件 愉快的事。有时聊到半夜,欲罢不能。
陆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严肃的。阅报、翻查资 料、写稿是陆老师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对华教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才晓得沈先生有写日记的
史了如指掌,对各项教育措施的反应极快,这是因
习惯,而且天天写。沈先生说他写日记写了三十多
为他自己一直都在维护华教的行列之中,加上他平
年,从未间断。这种恒心和耐力也实在惊人。过去
时就在做很扎实的工作。陆老师的中文造诣甚高,
曾经读过〈胡适留学日记〉及一些人物传记,对一
演讲稿和文告从不假手他人。听陆老师演讲很容易
些曾经下过一番功夫,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倍感兴
热血沸腾。全国各地许多聚会或演讲常常指定要陆
趣。沈先生二十岁开始教书。年轻时积极参与青年
老师出席,使他东西南北全国奔波。
活动及社会活动。他曾担任马六甲平民小学校长, 也曾经是马华马青团副总团长,后来因为争取华文
初到吉隆坡,除了同事及以前的同学之外,也没认
列为官方语文,与马华党中央意见相左,结果被开
识几个人。每天下班后,我通常跑步到附近的马来
除党籍。从此将时间精力投注在华教事业。
小学球场去踢球,很快就和一批马来人及印度人混 熟了。球场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短,比较容易
平时聊天的时候,沈先生常常提到他过去的生活经
相处。
历。有一回,我问沈先生为何不将日记整理出版, 那将是一套重要的历史文献,可以作为历史的见
也许是因为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关系,还维持读书和
证,也可激励后辈。他说自己还无法完全清闲下来
思考问题的习惯。那段时间自己最关心的是华人社
整理资料。记得他在自己七十大寿时录下这么一段
团组织健全化、管理制度化的问题:总觉得华人社
文字:“人生百龄古来稀,七八九十不稀奇,五十
团所做的多半是一些表面修饰的工作,谈不上是踏
六十小弟弟,科学养命有原理。”
实的建设,只是一批人将场面搞得闹烘烘的,好像 很有成绩。其实在很多领域还是相当空白的。
翁先生担任教总理事多年,是个热心份子。每次有 会议,他都会从吡叻南下,他对教总有一份深厚的
每个星期二晚上是义务工作人员到教总来帮忙的时
感情。若是留宿,他一定住在教总客房。翁先生声
间。他们通常是协助整理教育研究中心的剪报资
音宏亮,所以在许多场合常被选为司仪或主持人。
料。研究中心偶而也举办一些小型座谈会,和进行 一些专题研究。庄迪君博士常常出席指导。庄校
在我搬进客房之前,陆庭谕老师也是客房的常客。
长是尊孔独中校长,也是教总副主席。他是教数学
陆老师任教于吉隆坡尊孔独中,上午教书,放学后
的,做事很强调实效。而且他讲话很直,从不拐弯
3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抹角,跟他在一起讨论问题是很好的脑力激荡。 教总秘书处平日忙得不亦乐乎。由于财政不甚充 裕,工作人员较少,负担也相对繁重。其实在这样 的环境下工作,容易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工 作变成了事业,献身精神也成了一种传统。秘书处 几位同事每天几乎都忙到下午六、七点才下班。 教总成立于一九五一年。三十多年来华文教育经历 过大风大浪。历史的教训及薪火相传的经验,使这 个团体在面临任何挑战时,都能保持一种处变不惊 的态度。从过去比较被动的“防守”,到今天主动 开拓新境界,我们无法衡量这段进展的过程付出的 代价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方面所
何秀珍与时任执行秘书姚丽芳等人在教总大厦四楼办公室合影 留念。
上来吉隆坡开会,晚上就在四楼会议厅后面的客房 过夜。沈先生为人慈祥可亲,讲话很有礼貌。每次 到教总大厦时,都会请我下去帮他提行李上四楼。 他的行李不多,就是一个简单的行李袋子。有时 候,沈先生还请我到附近打包炒粿条,他很喜欢吃 辣,每次都要加辣。
凝聚的智慧以及所投注的心血,已经使华文教育在 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我应该更有信心 使华教步向起飞的年代。这种信心是来自回顾与前 瞻,来自自我肯定。 附注:原文以“古铜”笔名发表,刊登于《南洋商报》 副刊,1986年8月26日。
何秀珍:在教总大厦上班的昔日时光 1978年,我因家境问题而辍学,四处找工作。刚 好遇到我在南强小学念书时的老师——陆庭谕。陆 老师得知我在找工作,便推荐我到教总工作。我没 有经过面试程序,就这样被陆老师带到教总大厦上 班了。当时我主要的工作是剪报、接电话,若有会 议在槟华厅召开时,就负责布置场地、买糕点之类 的,工作性质类似事务员。印象中,与我一起工作 的还有一位负责财政的梁俭先生。梁先生是教总兼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座办,当时整个办公室就只 有我们两个人。有时候梁先生出门办事,办公室就 剩下我一人,心里多少还是怕怕的。 多年来,教总大厦人来人往,进进出出,频繁地在 这栋大厦流动着,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沈慕羽 先生。那时候,沈先生是教总主席,经常从马六甲
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前,槟华厅后方有三间客房:第 一间保留给沈先生,方便他上来开会时,过夜住 宿;第二、第三间则是董总同事的住宿。教育研究 中心成立后,沈先生就迁到后来茶水间位置的客 房。 除了沈先生外,陆老师及翁诗佣校长亦常到教总大 厦。翁校长每次上来时,办公室就会出现“嘿嘿” 笑声,整个空间顿时充满愉快祥和的气氛;而陆老 师多是在学校放学后上来,他常在教育研究中心入 口处第一张桌子上埋头写文告,有时候看看报纸, 那个位子通常是他一人专属的。 随着教总规模的扩大,人员不断地增加,彼此间透 过活动屡次交织互动,铺出一段又一段美好、难 忘的同事情谊,大家的心基本上已经凝聚在一起。 虽然教总办公室已经从教总大厦搬到董教总教育中 心,但我总不时想起在教总大厦的那一段愉快的时 光。 后记:下一期《通讯》将邀请董总前职员、吉隆 坡美术学院学生,一起分享1970年代至1990年代 发生在教总大厦的故事。敬请期待。
33
六 十 年 前 的 回 忆
│ │ 林 连 玉 ︽ 华 文 教 育 呼 吁 录 ︾ 油 印 本
六十年前,我们一起完成《华文教育呼吁录》油印本的 制作;六十年后,我们一起回忆油印本的制作过程。 日期:2016年10月16日
日期:2016年11月17日
时间:上午11时正至中午12时30分
时间:上午10时45分至中午12时正
地点:林连玉纪念馆五楼会议室
受访者: 陈 高丽、梁绍恒(均电话 访问)
受访者: 彭 俊英、王汉、李雄之、 陈耀权
05
访问者/记录者:康碧真
访问者:李亚遨 记录者:康碧真
人 物
前排坐者(左到右): 郑 仕波、赵炳连、陈肖龙、张超榜、饶小园、林连玉、余思庆、 戴蒙恩、李福让、叶军华 站者第一排: 何 应祥(左二)、陈慧华(左三)、陈耀权(左四)、袁建中(左七)、 梁绍恒(右三)、邝照昌(右一) 站者第二排: 余 其伟(左二)、李雄之(左三)、彭俊英(左七)、龚育民(左八)、 林天和(右四) 站者第三排:萧荫棠(左三)、陈高丽(左四)、高荣章(左六)、王汉(左七)
六十年前,即1956年,时任教总主席兼尊孔中学副校长的林连玉老师, 经常在各大重要场合、会议上为华文教育的前途奋起发声,致力于华文 教育的维护工作。由于当年社会环境的现实因素,身负捍卫华教重任的 林老师,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政府逮捕。 林老师当年频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积稿颇多,1956年尊孔中学高中二 A班同学认为,林老师的文章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后人及研究者都十分 重要,应该油印成册,好好保存。就算林老师最终遭遇不测,至少他的 言论、文章等能被保留下来。
3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于是,高中二A班同学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有
时隔六十年后,《通讯》在高中二A班副级长彭
人负责抄写钢板、有人负责设计封面图,有人负
俊英先生的牵引下,顺利访问了数位同班同学,
责写序文,制作经费则由全班同学一起承担,最
揭开当年抄写油印《华文教育呼吁录》的过程。
后顺利完成《华文教育呼吁录》油印本。同年, 再完成《吴钩集》油印本。
赘言 自马来亚联合邦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为殖民地政府官委立法议员所通过,华人以自身血汗所建设之 教育事业行将被人利用政治权力横加摧残,已成定案。全马华人不甘我族文化,遭兹惨劫于是奔走呼 号,发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愈益困难而愈加振奋,万众一心,凌厉无前,可谓壮矣。连玉不才, 谬蒙华文教育界同仁过爱,连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于兹六年,连任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主 席,于兹三年,以是因缘,获与华族诸贤达,共尽维护华文教育工作之责任,每遇文事,则辄自握 管,积留稿件,不觉盈箧,都十余万言。岁一九五六年余所主任之尊孔中学高中二年级A组诸生,以 为是种稿件,有关马来亚华文教育之文献,若令散失,殊为可惜,请以油印保存之,余韪其议,乃检 其尤重要者以与之。迨印刷既竣,将付装订,诸生复以序言为请,余曰,是辑也,因余健康关系,未 暇编次,杂乱无章,遗漏尚多,复欠说明,视为档案之一部分则可,视为读物,则未可以见人,是故 序可缓也,无也,姑缀数言,以志之乎,因其语非切要原可从略,故题之曰赘言。是辑印刷费用全部 由尊孔中学高中二年级A组同学分担,任抄写者为何君应祥,李君荣生,陈君慧华,邓君冠亚,封面 设计者为梁君绍恒均可感也,并志之,以示不忘。 一九五六年二月林连玉志于吉隆坡尊孔中学
彭俊英、王汉、李雄之、陈耀权
很少来学校上课。若来上课呢,一开口就是谈华 文教育。在我们的记忆中,他时常批评梁宇皋、
我们是1955年尊孔高中一A班的学生,全班共
陈东海出卖华文教育,还时不时提到陈修信。
有41人。当时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被编入A 班,林连玉老师是A班的级主任。从1955年高一
林老师认为,学生应该专注于学业,不应参与政
A、1956年高二A,到1957年高三A,林老师一
治或学生运动。以1957年尊孔罢课事件为例,全
连担任了我们三年的级主任。
校学生都到篮球场集体罢课,惟独我们高三A那 一班却没有参与。林老师不但不允许我们参与,
林老师是集美师范学院的高材生,文史根基扎
最后还说服了其他罢课的同学回到课室上课。
实,教我们中文之余,又常跟我们讲历史故事。
当新加坡的学生领袖孙罗文到尊孔演讲,林老师
他总是能将枯燥乏味的历史讲得鲜活有趣,让我
不鼓励我们出席,他要我们尽学生本份,好好读
们像看电影一样领悟其中的意义。林老师的外表
书,不要“搞搞震”。他是一位为华文教育奋斗
虽然看起来不修边幅,但对华文教育很热心、很
到底的老师,可惜势力单薄,最后“撞得头破血
执着。由于长时期为华文教育在外奔波,因此他
流”,公民权被吊销。
人物 t 六十年前的回忆
关于《华文教育呼吁录》油印本的制作过程,我
容重新作了调整,收录了刊登在《马来前锋报》
们都不太记得了,主要因为我们没有参与抄写工
的〈心理的建设〉作为代序,还增删了一些文
作。记忆中,林老师在我们高中二那年(1956
章,与我们当初油印的版本有少许的差异。
年),开始为华文教育问题跟政府谈判。有一 天,他拿了一叠手稿到班上来,说是他在各重要
陈高丽
场合的演讲、主张,与政府开会谈判及报章上发 表过的文章,他要将它油印成一本书。当时林老
虽然我没有参与抄写的工作,但我对这件事还是
师还跟我们说:“你们就针对这份手稿内容,每
有一点的了解。
人写一篇序文”,结果我们全班同学都各写了一 篇序文交给老师。林老师从诸多序文中挑选出两
那一年(1956年),马来亚迈向独立建国之际,
篇文章,一篇是王汉的;一篇是彭俊英的,最后
时任教总主席的林老师经常代表教总出席各重要
彭俊英那篇被选中收录在《华文教育呼吁录》油
会议,不能前来学校上课。有一天,林老师将刊
印本中。那篇文章题名为〈我们印刷华文教育呼
登在报章上的文章、文告(多是刊登在《南洋商
吁录的动机〉。
报• 商余》)等,交给级长叶军华,请他找同学 抄写,再油印成单行本。
油印成书后,林老师要每一位同学都拿一本,并 交待我们说:“我现在已经跟政府谈判、对抗
于是,叶军华就找了何应祥、李荣生、陈慧华、
了,可能有一天会被逮捕,你们要好好收藏这本
邓冠亚四位同学负责抄写;善于画画的梁绍恒,
书。过了一段时期,如果有人要找我的演讲稿,
则负责封面设计。当时是用蜡纸、钢板、尖尖的
要知道我对华文教育的看法、意见等,至少还可
白钢笔来抄写,被挑选的同学都很会写钢板,而
以参考你们保存下来的资料。”他还说:“百年
且还写得漂亮。在钢板上抄写蜡纸的工作,看似
以后,这本书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简单、容易,但抄写起来绝非易事。如果书写技 术不到家,力度掌握不好,不是钢笔划破蜡纸,
我们起初都有好好收藏这本《华文教育呼吁录》
就是出现油印出来后看不清的状况。因此,写在
油印本,但后来林连玉基金重新修订出版,有些
钢板上的每个字,一笔一划都不容马虎。这种印
同学认为,这本册子既然已经被大量印刷,油印
刷方式,是时下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本就不重要了。我们同学陈高丽的那本,弄来弄 去,就弄不见了;倪钟发将自己那三本交了给陆 庭谕老师;潘金陵的那一本则交给魏维贤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华文教育呼吁录》印刷本的内
林连玉基金在1986年出版的《华文教育呼吁录》,是根据林 连玉先生手稿〈华文教育呼吁录目录〉(1967年)编订。林 先生也留下〈编后语〉,交代此书的来龙去脉。
参 与 《 华 文 教 育 呼 吁 录 》 抄 写 工 作 的 同 学 , 其 中 三 位 是 《宇宙》壁报的编辑委员。前排左起:庄永安、叶军华、李 荣生、彭俊英、陈高丽、赵国涛;后排左起:余其伟、何应 祥、蔡华南、梁绍恒、陈慧华。(照片:彭俊英先生提供)
35
3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抄写工作结束后,叶军华便将手抄本交给林老师 过目。之后,林老师便请全班同学各写一篇题目 为“我们印刷华文教育呼吁录的动机”的作文, 并从中选出一篇较为贴近主题的文章,以“一九 五六年三月 高二A同学”名义刊登在《华文教育
1957年 高 中 三 A 班 同 学 聚 会 合 影 留 念 。 前 排 左 起 : 梁 绍 恒、王汉、彭俊英、高荣章、袁建中、余其伟;后排左 起:萧荫棠、陈高丽、李雄之、龚育民、林天和、陈耀 权、邝照昌。(2016年12月3日)
呼吁录》中。而那篇被选中的序文,是我们副级 长彭俊英的作文。
纸上绘图。整个绘制过程,操作力度需均匀,一 旦拿捏不当,蜡纸就会穿洞,并需重新再绘制。
油印及装订的过程,我并不太了解,只知道叶军
我们这些被挑选中的同学,基本上都掌握了书写
华将完成的手抄本拿到校长室,请校工帮忙油
钢板的技术,所以过程并不会花太多时间。
印。至于谁负责装订,这我就不清楚了。油印本 完成后,我们班上每位同学都拿了一本来收藏。
当时我只是一名学生,所有的设计概念都不是
当时《华文教育呼吁录》大概油印了100本,费
很成熟。以《华文教育呼吁录》封面设计为
用由全班同学一起承担。家境不错的同学,多出
例,我以“钟”、“火”作为设计元素,画了
一些;家境清寒的同学,则负担少一些,大家都
一个人在熊熊烈火堆中敲钟。“钟”,代表着
很乐意承担这项经费。同一年,我们还油印了
警戒、提醒;“火”,则代表着水深火热。整
《吴钩集》。
幅画希望带出“警戒、提醒社会人士华文教育 正处在水深火热的境界,呼吁华人要关注华文
梁绍恒
教育”的意涵。基本上,我的构思是配合着林 老师《华文教育呼吁录》的主题。除了封面图 案外,封底“手持火把”图,也代表着指引人 走向光明的意思。通常很多华文学校的校徽都 有“火把”图,这是很常见、很普遍的意象。 林老师的油印本封面封底图都是我自己构想出 来的,完全没有参考其他作品。
《华文教育呼吁录》、《吴钩集》封面设计者为梁绍恒。 (《吴钩集》封面图:尊孔独中校史馆提供)
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在彭俊英先生的号 召下,13名1957年尊孔中学高中三A班毕业生:
林老师将文稿交给级长后,级长便开始找几位同
彭俊英、李雄之、陈耀权、高荣章、林天和、
学一起分担抄写蜡纸、设计等工作。在抄写方
陈高丽、萧荫棠、余其伟、王汉、梁绍恒、邝照
面,级长找了几位字体工整、漂亮的同学负责;
昌、龚育民、袁建中,齐集一堂,一起为这篇访
封面设计方面,级长觉得我的图画还可以,便将
问稿进行审校。当年负责抄写的同学,除了一位
封面设计工作交给我。
身在国外,其他多已故去。值此《华文教育呼吁 录》油印出版60周年之际,《通讯》有幸从60年
我与负责抄写的几位同学,多是在学校放学后留
前高二A班同学得知这些故事,可说弥足珍贵,
下来进行工作。当时我们用的工具是蜡纸、钢
为林先生事迹补上了重要的一页。60年后的今
板、钢笔,与一般写字的文具完全不同。记忆
天,他们为60年前的师生情意,以及出版过程的
中,我是直接将蜡纸放在钢板上,再用钢笔在蜡
历史,画上了圆满句点。
37
吉 兰 丹 甘 榜 华 人 的 传 统 民 居
文/林永隆
甘榜华人的传统房子展现了先辈的智慧和思想,调整 了原始闽南民居建筑风格来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和气候 环境。这些甘榜华人的建筑触发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
06
究,以史为鉴提供现代社会的跨文化生活与环境的思考 和价值。 特 约
吉兰丹沿河一带的甘榜华人民居。
甘
榜华人(Cino Kapong或普通马来语Cina Kampung),是指居住在吉 兰丹郊区的土生华人(Cina Peranakan)群体。多数的甘榜华人,
都有能力说一口流利的吉兰丹马来语;饮食习惯也偏向于当地的饮食文化, 并喜于马来传统娱乐,如皮影戏、传统歌舞(Dikir Barat)、制作和放风筝 等,为消遣活动。 根据中国清代的地理著作《海录》记载,沿着吉兰丹河岸一带居住的华人, 多数来自中国福建省。由于当时不容许他们与在地穆斯林女子结为夫妻, 因此大多数选择与暹罗女子通婚,遂形成独特的语言文化。他们使用的闽南 语,虽然仍保留闽南语的主要词汇,但句法结构却已经深受吉兰丹马来语 的影响,有些词汇更是借用于马来语和泰语,形成了独特的“泰式马来闽南 语”。
3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甘榜华人最显著的族群特性,便是他们的
的土壤耕种。从前,河流除了提供水源给农
传统民居。屋子格局是典型华人传统的建筑
作物外,也是甘榜华人的交通要道,如运送
格局,有一明两暗的空间,但建筑外观却
他们的农产品、牲畜、货物到附近城镇交
有类似南岛族群民居的样式——高架地板
易,包括小孩上学、探亲、跟其他村庄联系
和宽长悬伸的屋檐。高脚屋和弧形的屋顶
等;但如今,河流的角色已被柏油路取代。
(屋顶侧面的山墙,形似泰国传统民居的造 型,正面观之,与华人传统民居的屋顶曲线
无论是在低处平原或高处山地,甘榜华人的
相同)。这种民居,是华人文化与在地马来
房子与马来人或暹罗人一样,都是高脚屋。
人、暹罗人的文化,经过多年交融后的涵化
从前,在高架地板的底下空间是被用来储物
(选择性同化)产物。
或养育牲畜。高架地板和地面之间的间隔, 有助于增加风速和空气流通,具有除湿与散热
早期,从中国闽南南来的华人抵达东海岸
功能。如南岛族群民居般,高架地板是甘榜华
后,便沿着河流到丰饶的河岸建立起他们
人的活动与生活平台,因此地板必须提高,避
的村子。在吉兰丹,有超过60个甘榜华人
免受到地底潮湿的侵害,让木屋保持干燥、
村庄。这些村庄的建立,多数是沿着吉兰
舒适;预防洪水也是原因之一。他们像当地人
丹的三条主要河流,即:吉兰丹河(Sungai
一样,坐在屋前高架地板上进行他们的日常活
Kelantan)、彭加兰达督河(Sungai Pengka-
动,如切割烟草,坐卧休闲和睡觉等等。如
lan Datu)和克马欣河(Sungai Kemasin)。
此,他们的民居便失去华人传统的家具文化,
至于比较内陆的甘榜华人村庄,则多数是在
唯一保留的只有祖先禄位的祭坛。
道北区一带,与泰国毗邻。 甘榜华人的先辈选择用周遭即可取得的天然 由于河流长年累月冲积,堆积的泥沙逐渐
材料来建房子,例如木材、竹子和亚答叶。
在河旁形成一片平地,当地称为“pasir”
这些易散热和轻量级的材料,除了在视觉上
(沙)或盆地,甘榜华人就是依靠这个肥沃
与周遭环境更添和谐外,也使这些位于热带
高架地板是甘榜华人活动与生活的平台。
在高脚屋前檐走廊进行祭祀活动。
特约 t 吉兰丹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
地区的房子更为舒适。房子是以“榫卯”传
(Songkhla),后来在吉兰丹逐渐流行起
统木工方式连接,它们可以被拆解,甚至可
来,并广泛被接受,因它看起来更接近闽南
搬到新的地方重组。这可从许多甘榜华人的
先辈使用的粘土瓦。
老房子中,窥视出它们的主要结构来自其他 房子。
大门框上最有趣的部份是有一对“门眼” (他们称为Mui Bak或Mata Pintu)。从技术
甘榜华人民居的屋顶弧度曲线,是继承闽南
上来说,它的功能是固定门框的构件。甘榜
建筑最明显的特征。为了适应热带气候,甘
华人相信“门眼”是房子的眼睛,可保护房
榜屋顶有比较陡的倾斜和更长的屋檐,以遮
子不受恶灵的侵扰。一般“门眼”刻有中国
挡强烈的阳光。屋顶没有华人传统民居惯用
文字,如:福、禄、寿,或佛教卍 标志,图
的突出山墙,但在两端侧面上部、成山尖形
腾或花饰纹路等。对务农为主的甘榜华人来
的侧壁,有竹子编织、带孔的竹板覆盖,马
说,富丽繁复的建筑装饰是一件奢侈的事,
来语称为“Tebar Layar”,一般马来传统
一般只在主厅和栅栏做较为简单的装饰。为
民居都能看到。它的功能是让屋内的热空气
了尊重在地马来穆斯林,房子多是以花草和
自然排出。一些甘榜华人民居的屋顶,还采
几何图形为纹饰,装饰风格深受北大年和华
用“穿斗”的结构,“穿斗”式屋架是华人
人雕刻的影响。
传统建筑的特征。在后期,这种类型的中国 建筑结构已经混合马来工匠技术,也产生了
甘榜华人的传统房子展现了先辈的智慧和思
不同的建筑结构逻辑。
想,调整了原始闽南民居建筑风格来适应新 的社会文化和气候环境。这些甘榜华人的建
早期,大部分屋顶都是采用亚答叶,但在
筑触发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以史为鉴
1960年代,许多较有经济能力的村民,都
提供现代社会的跨文化生活与环境的思考和
把屋顶改换成宋卡粘土砖(Atap Bata Sing-
价值。
gora)。这类粘土砖最初来自泰国宋卡府
具有曲线弧度的屋脊。
中国传统建筑——“穿斗”式屋架。
39
4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大门框上的一对“门眼”。
甘榜华人的民居与华人店屋的比较
具“门眼”上刻有图腾、花饰纹路。
Palladian)、新巴落克(Neo-Baroque)等, 流传于中国南部和其他亚洲殖民地,并被
19至20世纪,大量的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和世
东南亚、中国南方的建筑师使用于店屋、房
界的其他地区,这是人类史上的重要一页。
屋的建筑门面外观上。这种装饰性的建筑风
这种迁移不只改变了该地的人口结构,也促
格,也被华人带回中国南部的家乡,如:开
进了当地经济及直接影响了许多城镇的形态
平一带的骑楼、碉楼,台湾金门侨乡的洋楼
和纹理,如三宝垄、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
等,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
的旧城区等,都是华人移民在这些城市活动 与定居的显着例子。
想起曾参观马六甲
土生华人博物馆的
经验:当时我被告知,这是以老街屋改造 店屋是这些老城镇的基本建筑类型。在空间
的博物馆,从地砖,家具、用具、建材到
规划上,一楼是商业活动空间,二楼是居住
工匠,都是从外国运来的。早期居住在城
空间。这些店屋以砖石为主要建材,并运用
市里的华人移民,许多是土生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造、布局设计。例如
Peranakan),他们当时已有经济能力,足以
建筑前半部是祖先厅,中间是天井,建筑内
决定自己的房子样式;同样地,他们也有能
部装饰都是以华人传统住居的元素为主。而
力选择自己的物质文化。
(Baba
店屋的立面(门面)装饰,则采用西方的建 筑语汇(构件)为主要样式。整体的设计,
吉兰丹的土生华人,以甘榜华人为主要群
正是反映出早期华人移民的经济活动、生活
体。相较于马六甲等城市的土生
方式、华人与城市的互动。
在乡下的甘榜华人比较缺乏资源、经济能力
,居住
去决定自己房屋的建筑风格。他们的传统民 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在英
居,主要是就地取材,充分运用居住地周围
国和欧洲流行,并由西方殖民者带入其殖民
的天然资源,不依靠专业的外援工匠技术,
领土。这些建筑风格与相关书籍,如新古典
尝试着学习并结合泰国和马来工匠的建造技
主义(Neo-classical)、新帕拉第奥(Neo-
术。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结构和外观风格
特约 t 吉兰丹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
、
言、传统服装和饮食文化等;在屋里的私人
中国闽南原乡的民居有很大差异。这种具有
空间或对内(back stage),他们仍坚持保有
本土特色的民居,正体现出甘榜华人“在地
华人的传统礼仪与宗教信仰。这样的身分调
化”及入乡随俗的生活态度。
适,是基于价值观、社会群体和文化礼仪,
类似南岛民族的传统高脚屋,与土生
当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而产生不 在风俗习惯上,甘榜华人的房子格局规划,
一样的类似行为。这种文化的调整,是出自
继承了中国古建筑“一明两暗”的概念,其
于对周遭马来穆斯林社群的敏感度与尊重。
中最典型的是:客厅在中间、两边是卧室。
这也显示出保持良好的族群关系和维持一个
弧形的屋顶、门面的格板和大门两旁的对
相互尊重的生活环境,是甘榜华人的优先考
联,都显示了甘榜华人仍沿袭着华人的传统
虑。
房屋形制。不过,甘榜华人住居的建筑特征 并没有明显地被突现出来,外观门面都被宽
虽然甘榜华人的民居不如土生华人
阔悬挂的屋顶给遮盖,并模糊了屋顶呈弧形
那么华丽精细,但它却是非常罕见的华人传
的明显特征。屋里的格局和装饰,隐藏在墙
统民居,结合了马来人、暹罗人、华人三种
壁和总是紧闭的大门后,究其原因是不想让
不同的文化智慧与顺应自然环境的谦卑。
店屋
外人看到客厅里的祖先神位。 与华人传统店屋或开平雕楼相比,这种东西 其实,这也是他们涵化的成效。在公共空间
风格混和的建筑形式,比较直接采用欧洲文
或对外(front stage)形象,他们明显接受与
艺复兴的建筑样式来装饰。西化的中国民居
表现当地文化特征,如:融入在地的社会语
建筑风格,象征着从海外返回的财富,而
甘榜华人的房子格局和装饰。
41
4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吉兰丹土生华裔社区文物馆外观构想图。
不是社会文化交流和涵化所产生的新价值结
在融入主流华人社会当下,如何维持自己的
果。而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是海外华人一
文化、语言、艺术和建筑特色等,是至关重
个重要的建筑模式。它显示了18世纪至20世
要的。这种民族特色与文化智慧的融合,被
纪,郊区华人移民与在地土著的社会文化交
认为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的典范。有鉴于
融与互动。
此,叶文央先生于2015年捐赠了他家族的传 统祖厝作为甘榜华人的文物馆。文物馆创建
建设文物馆
的目的,是分享甘榜华人的先民历史,文化 特色和社会价值观等,进而教育年轻一代的
甘榜华人主要居住在乡下农村,具有纯朴的
甘榜华人意识到自己特有的文化遗产,藉由
勤劳个性,基于语言的隔阂,文化背景和生
文物馆、基金会等平台,培养年轻一代重新
活方式的差异,使他们相当难于融入主流华
省思,继承并开创属于自己族群的固有文化
人社会。不过在过去40年间,由于基础设施
与价值。
的建设和交通体系的改善,让甘榜华人有机 会与主流华人有更好的社会互动,使更多家 长开始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华校学习。因此, 年轻一代的甘榜华人都能掌握华语,和主流 华人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这也让他们渐渐地 融入主流的华人社会,原先具有甘榜土生华 人的形象与生活习性也逐渐地模糊。
43
马 六 甲 沈 慕 羽 书 法 文 物 馆
文/沈墨义
漫长的生涯中,沈慕羽除早年协助二哥经营流动电影 外,20岁投入教育界后,便终生献身教育。从年轻到年 老,一生之所为,无非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
07
友 馆 ︵ 一 ︶
沈慕羽书法文物馆开幕礼时,出席者在馆外大合影。
沈
慕羽书法文物馆位于三保山麓郑和路,原为双座四层毗邻店屋。经建 筑小组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将低矮狭窄建筑物改变为展览中心,变
成美轮美奂纪念馆。 为配合世遗区文化,沈慕羽书法文物馆以中西合璧混搭风格为设计,外观巍 峨壮丽,略呈宫殿式,翘檐琉璃瓦。正面大壁“沈慕羽书法文物馆”与底部横 梁“翰墨儒风”盈尺大字,是沈老生前书写的;门前两根圆柱书法,正面“慕 圣崇贤师孔孟,羽书征士法尧舜”,则出自于本馆主席兼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 会长符永刚博士手笔;而背面“服务一生,战斗一世”,是沈老名言,亦是他 的墨迹。 沈慕羽书法文物馆面积逾万方尺,一、二、三楼是展览厅,底楼是活动中心。 馆内陈列的展品极为丰富,包括沈老生平、照片、档案文献、手稿、书信、墨 宝、生前使用物品等,透过展品体现出沈老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治、社 会、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和事迹。
4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一楼:展馆主体
二楼:华教、社会与政治活动
进入大厅,可见一尊栩栩如生沈老半身铜像。这 是沈老1991年庆祝80岁大寿时,教总同仁赠送 的纪念品。铜像后侧墙上显示着由教总整理的 “沈慕羽大事年表”,上方墙上挂着沈老各个年 代的照片有10张,仿佛叙述着一桩桩不同年代 的往事。而台湾前总统马英九祝贺文物馆开幕贺 匾“薪传弘邦”悬挂于大厅正中;左侧玻璃上, 则是沈老60多年前在学生陈锡祉纪念册上题写的 〈傻瓜论〉,其内容简短,但意涵却深远。 1
大厅右侧展有:沈老领导孔教会、推广书法活动 的图文说明;沈老踩踏50多年的脚踏车;沈老一
2
3
生书写最大的榜书——“龙”,面积约36方尺, 乃镇馆之宝;时任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周俊杰于 2014年观展后,现场即时挥毫泼墨——“华教斗 士,世纪完人”,墨宝相赠予本馆,表达对沈老 一生奉献华教的尊敬。 1 沈慕羽半身铜像。 2 沈慕羽踩踏超逾半世纪的脚踏车。 3 镇馆之宝——“龙”字。 4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赠送的开幕贺匾。
1
2
1 墙 上挂着沈慕羽与学生的合照;展示柜里摆放着教学 报告及学生成绩记录。 2 沈慕羽出席第六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照片及剪报。 3 墙 上悬挂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照片;展示柜里陈列着 各类勋章。
在平民学校与晨钟夜学服务是沈老一生最重要的 志业。他以学校为第二家庭,把二校发展带上巅 3
峰,桃李满天下。6、70年前的教学与学生成绩 记录;2003年马来西亚记录大全评选为全国服务 最久校长之证书;学校、华团纪念刊物等,皆呈 现于此展示区。 领导教总28年,与董总配合维护与争取华教地
4
位,沈老从不言倦不言累;参与争取华文列为官 方语文运动、创办独大等事迹,所展示的老照 片、文献史料等,都证明了沈老在华教运动中的 历史历程。
45
1989年,沈老刚从甘文丁扣留营获释不久,被 选为马六甲中华大会堂主席。马六甲首次承办第 六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以火炬点亮了三保山。从 此,每年皆在三保山巅举行点燃火炬仪式,把圣 火传递轮值区,薪火相传,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 传统。当有访客造访时,讲解员必会阐述这段历
1 2
3
史。 此外,展示厅亦挂有孙中山与蒋中正的照片,呈 现出沈老令尊沈鸿柏与同盟会、中国国民党的关 系。1997年沈老荣获中华民国政府颁发行政院
4
文化奖,是迄今获得此奖项的唯一海外华人,奖 牌与颁奖人连战副总统的讲词,皆于此处一并展 出。
三楼:沈志明家族及沈老墨宝 5
沈老之父沈鸿柏20岁南来,在东甲一带开垦时, 曾与十七名青年组织“爱国十八友”,史学家称 其为华侨十大革命家之一。辛亥革命后,沈鸿柏 与马六甲侨领一同创办培风、培德及平民三间学 校。沈鸿柏于1950年逝世,内外子孙至今已传至 第六代,共计700余人,家族生活片段、点点滴 滴的温馨画面都呈现在展示照片中。
1 沈氏家族活动照片展区。 2 华团铁徽章及襟章。 3 沈慕羽日记。 4 名家雕刻印章。 5 沈慕羽用过的毛笔。
沈老6岁习书法,偏爱颜真卿体。他写了90年的 楷书,加上人生阅历丰富,书法自成一体,号称 沈体,此区展出沈老墨宝数十幅,欲窥沈体书法 风格特色,不妨走访本馆一遭,体验翰墨气息。
沈慕羽书法文物馆
可惜的是,沈老并没有留下1970、80年代以前的
开放时间:10am-5pm(周二休)
作品,若有兴趣者,就必须到马六甲老街寻找。
联络电话/传真:+606-2810470
此外,此区亦展示了记载着沈老种种心路历程的
电邮方式:admin@smymuseum.org.my
日记、沈老生前珍藏的名家雕刻印章、华团铁徽 章及襟章、信札、用过的毛笔等,琳琅满目,均
地址: 8H, Jalan Laksamana Cheng Ho, 75000 Melaka.
值得详细析赏。 (作者为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馆长)
4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文/培风中学文宣出版组
08
友 馆 ︵ 二 ︶
马 六 甲 培 风 中 学 校 史 室
1998年成立之校史室。
校史室成立
校史馆目前的样貌。
1
沈慕卿先贤曾道:“前人之作,后 人之师。即师前人一番热心劳力, 则未来展望大有可为焉。”(摘自 《培风中学双禧年刊》1994年版) 校史承载着华教心血,爰述史实, 冀盼来者偶一窥之。 本校校史室成立于1998年,时任陈
2
国华校长倡导创办校史室,将图书 馆内原有的“扶轮社语言实验室” 拆除,再加上阅读室的一端而改建 成校史室。 1. 2004年校史文物馆开幕。 2. 2004年校史文物馆内增设百年校史看板。
培风中学校史室记 录着培风的历史发 展,以先辈们对维 护中华文化、传承 母语教育的精神鼓 励着培风人不畏艰 辛、自强不息。
馆藏乔迁 • 2004年,因空间不敷使用,校史室从图书馆迁至思源楼五楼,更名为“校 史文物馆”。 • 2010年,由于面对位置不妥、阳光曝晒以及雨水渗漏等问题,校方再次筹 划搬迁校史室,最终决定把“校史文物馆”乔迁至本校武帮楼二楼,并重 以“校史室”为名。 • 2012年6月13日,校史室完成搬迁,正式举行乔迁开幕典礼,并开始定期 对外开放。
友馆 (二) t 马六甲培风中学校史室
2012年校史室乔迁开幕礼。
华教斗士拿督沈慕羽局绅(中)、林源瑞局绅(左)及时任 培风校长赖兴祥(右)驻足于刊物展示柜前。
培风,由浙江都督汤寿潜立名,借庄子〈逍遥
书写方式亦由繁体改成简体,字序由右至左,
游〉文意,寓意“如鹏鸟搏扶摇而上九万里,前
而“P.F.M.S.”(Pay Fong Middle School)原初
程无可限量”。
设计则加以保留,展示于校史室。
培风创校于1913年7月7日,最初租借现今炮台
史话传承
街工部局旧址(即今人民博物馆)、原来米郊商 务大厦(米郊公会前身)楼下为校舍。1914年年
学校最初的名称为“培风两等小学”,于7月7日
中,各校董同意购置位于荷兰街和姑务街交叉点
正式开课,米郊公会义不容辞,以月租20元(象
的地段,作为当时“培风学校”(The Pay Fong
征式收费)提供教室。1962年,校方拒绝接受改
School Malacca)校舍。
制,捍卫华文教育,成为马六甲州唯一之独立华 文中学。校史室记录着培风的历史发展,以先辈
校史室内各创办人肖像、〈“培风”之名何来〉、
们对维护中华文化、传承母语教育的精神鼓励着
〈马六甲培风学校成立〉、〈1913-2013培风大
培风人不畏艰辛、自强不息。
事纪〉,纪念了立校先贤之筚路蓝缕,道出创校 之艰辛。
培风人的集体回忆
培风精神
不同时期印制使用之校徽、徽章及奖章;1970 年代发行的铜乐队选奏曲唱片;封尘多年的校
盾柱木(亦称黄花树)昂然伫立,黄花披泽地,
钟、中文打字机与铅字盒;各届校长署名兼印章
满目金黄熠熠。每周一及周五的朝会,校歌响
的毕业照、师长赠言;早年班级点名簿、校庆活
起,校旗冉冉升空,同学们胸前佩戴校徽挺胸立
动纪念品;1919年学校刊物创刊号、学生刊物
正,培风精神昂扬焕发。经四次改版而编出的校
《新苗》,校史室以一件件校史文物唤起培风儿
歌Bb调,庄严肃穆地行进,成了每位培风人的风
女心中的回忆,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培风
骨。
故事。故事将延续,校史室也将继续成为一代代 培风人的历史老师,继续记录关于培风的一点一
当年的校徽分一式两款,由“南沈北孔”
滴,陪伴着培风走向未来。
(沈慕羽与孔翔泰)书法大师所提,前者笔风 栉风沐雨,后者则尽显建业精神。而今校徽
明日黄花,今朝落幕。
47
48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文/陆素芬
追寻尊孔百年足迹 08
穿越风雨 你悄然走近 一百一十年 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一百一十年 一年一层喜人的发展 一路走来 越过高山 翻过世纪
出 版 ︵ 一 ︶
风尘仆仆 无畏黑暗 写下辉煌
你在世界的东方 你在岁月的轨道 英姿飒飒 一路前进 一路歌唱
一
坚毅 庄严
现在的我们,正在创造未来的历 史,在走向尊孔第二个百年的进 程中,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文化营 养,使尊孔的文化积淀,更加丰厚 ——陆素芬
挺拔 矗立
风骨铮铮 志气昂扬 走向阳光
所独中,重要的是知古鉴今,通过校史 在对自身的历史关照中获得一种审慎思
考,这将构成华校不断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动 力,它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 尊孔百年校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发展史的缩 影。尊孔建校以来,走过风雨,历尽沧桑,也为 国家培育了无数杰出人才,而且在长期办学过程 中,秉承践行“勤、朴、勇、毅”的校训,形成 了在华文教育史上别具一格的尊孔精神。2006 年,尊孔迈入建校一百周年,大张旗鼓庆祝百年 校庆。当时,在吴建成校长的号召下,动员校
总编辑:陆素芬 执行编辑:郑美玉 出版:尊孔独立中学 页数:596页 售价:马币100元 ISBN:978-983-43669-3-3 (平装)
内、校外的人力,决定要对走过的道路进行全面 回顾,从中总结出可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
2016年,为纪念尊孔创校一百一十周年,尊孔
启示。
再度出版110周年校庆特刊《万里追寻》。《万 里追寻》是重点反映一所独中改革发展之校史
因此,从2006年至2011年,尊孔先后出版了大
特辑,也是尊孔人之集体回忆录。本书合计596
型画册《百年尊孔》(陆素芬主编)、文集《百
页,图片与文字互补,从重要领导之口述、行
年尊孔人与事》(李亚遨主编)、校友访谈录
政主任近十余年推展与筹划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
《源与流》与《峰与谷》(万家安主编)、《尊
经验总结、青春奉献给尊孔之资深教师育人回忆
孔百年大事纪年稿》(廖文辉主编)、漫画《尊
录、校友对母校之追忆等方面,追寻不同年代之
孔的故事》(郭豪允绘,甄供主编)。
事迹,追述尊孔万里长征的故事。
49
文/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砂拉越留台同学会 对砂华社会发展的影响 ( 1964-2010)
本
书以“砂拉越留台同学会”(Sarawak
发展及华社青年升学的宗旨外,也增进砂台两
Taiwan Graduates’ Association)作为
地社会文化及商贸往来,拓展马来西亚华校生
研究对象,探究其自1963年创会以来对于当地
存的资源及学生升学的选择。
华社的影响,作者以华文教育、文化组织及华 商,作为本书主要观察范围及分析的重点。除
本书是继2002年黄伟雯著《砂拉越留台同学会
了留台同学会成长的历史,自1990年以后亚洲
之研究(1964-1996)》后,第二部有关砂拉
时局骤变,马来西亚全面开放马中关系后,两
越留台同学会的专著。
地交流逐渐频繁,面对时局的变化,砂拉越留 台同学会如何自我的定位及应对; 以及留台同 学会成立50余年,三代留台人及留台家庭的形 成,各层成员在面对留台同学会事务及参与度 等事务,也因各异的成长环境,形成不同的态 度。另外, 砂拉越留台同学会除面对外在环境 的变化外,内部留台同学会成员的参与等,衍 生出若干颇具前瞻性的决策,也是当今留台同 学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上皆为本书所关 注及探析的议题。 本书所引用的资料,除综观砂拉越留台同学 会刊物、报章报导及会员回忆录等纸本资料 外,亦藉造访砂拉越古晋(Kuching)、诗巫 (Sibu)及美里(Miri)数所独立中学等田野
作者:李威明
考察,及若干留台领袖的访谈。以史料分析及
年份:2016年8月
田野调查,透过个案研究,发现留台人士长年
出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推动华文教育,对于当地华文独立中学发展多
页数:302页
所帮助。特别在留台同学会组织及其长期建构 之“留台网络”的影响下,除了实践协助华校
售价:马币25元 ISBN:978-983-9360-62-2
08
出 版 ︵ 二 ︶
50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国外访客:
2016年6月至2016年11月
09
访 客 留 影
马港学生文化交流之旅。(2016年6月12日)
台湾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代表团。 (2016年6月13日)
新加坡周星衢基金代表。(2016年7月8日)
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林光美教授、台湾印记联合建 筑师事务所李磊哲执行长、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兼网络中心主任萧洪德。(2016年7月15日)
活 动 ︵ 一 ︶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侨务研究中心主任赵祥和教授、 东南亚研究所林开忠教授。(2016年7月19日)
中国永春县青少年文化交流访问团。 (2016年8月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孙歌教授、亚际书院(新 马办公室)。(2016年9月27日)
中国厦门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翁荣标、集美学校委员会 联络处处长陈励雄、华侨博物院办公室主任蔡青梅。 (2016年10月22日)
本地大专:
朱云汉教授伉俪。(2016年11月13日)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生。 (2016年7月13日)
51
中学:
柔佛东甲敦马末国中(SMK Tun Mamat)师生。 (2016年6月3日、7月6日)
柔佛永平中学数理学会。(2016年6月7日)
雪兰莪大港国中(SMK Sungai Besar)华文学会。 (2016年6月18日)
泰莱国际学校华文学会。(2016年6月23日)
“小世界•放大看”中学生国际文化体验营。 (2016年7月6日)
马六甲普罗士邦(国民型)华文中学华文学会。 (2016年8月5日)
槟城韩江中学华文学会、初中二历史课师生。 (2016年9月3日)
吉隆坡坤成中学师生。 (2016年10月18日、10月19日)
麻坡新加旺国中(SMK Sungai Abong)师生。 (2016年10月22日)
峇株巴辖美达再也国中(SMK Permata Jaya)、敦阿 敏那国中(SMK Tun Aminah)、敦依斯迈国中(SMK Tun Ismail)师生。(2016年11月26日)
5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小学:
吉胆岛华联小学师生。(2016年7月16日)
吉隆坡康乐华小小记者。(2016年10月17日)
吉隆坡沙乐秀华小师生。(2016年10月18日、10月19日)
本地团体和个人:
新古毛、万挠创价学会会员。(2016年6月19日)
Pak Samad伉俪。(2016年9月3日)
53
巧 手 慧 心 • 永 无 纸 尽
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 修复工作坊(进阶班)活动报导 联办:林连玉纪念馆、华社研究中心、吉隆坡尊孔独中 日期:2016年6月11日、12日(星期六、日) 讲师:竺静珍(华研集贤图书馆馆长) 助理:张淑琼、郑美玉、雷秋明、陈玉雯、康碧真 学员:22人
09
继2015年6月和2016年3月举办两梯次“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初阶 班)”后,林连玉纪念馆和华社研究中心、吉隆坡尊孔独中再次于2016年6月 携手举办一连两天的进阶工作坊,进一步加强纸质文献保护知识和修复技术。 本次工作坊特地为参加过工作坊初阶班的学员开办,课程规划以实作演练为 主,注重学员的实际习作,以达致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员来自不同单位,包括南方大学学院、大山脚日新独中、巴生中华独中、 麻坡中化中学、芙蓉中华中学、吉打州华人大会堂华社资料中心、雪隆福建会 馆、马来西亚创价学会、韩江华人文化馆、陈嘉庚纪念馆、乌鲁冷岳社区文物 馆、南洋商报资料室、Lostgens’当代艺术空间、土聚社、里仁文史工作室等, 共22人,反应相当踊跃。 第一天上午的课程,主要介绍煮糊、冲糊、撕裂痕和洞口修护(扬撕法、隐 补法)等技法。经由讲师仔细解说和示范后,学员在助理引导下,进行实际操 作,亲自体验调制浆糊、修补文献等技巧,现场可是一片热闹景象。下午课程 则介绍干托、湿托两种修裱方法。修裱实作的步骤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 是一门深奥学问。从刷糊、托心、排实到上墙,每个细致步骤如稍有疏忽,就 可能影响到文献修裱结果。不过,每位学员仍兴致勃勃尝试修裱破损的文献样 本。第一天的课程,便在学员裱褙作品上墙后结束。 第二天课程开始前,讲师亲自为学员示范裱件“下墙”,以竹起子自启口纸隙 缝中伸入,往上或往下呈45度,徐徐将裱件拨开,再向上或向下同时拉开整 张裱褙成品。值得一提的是,“下墙”并非想象中简单,过程只要一不小心、 用力过猛,又或上墙用的浆糊浓稠度拿捏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到下墙的难易程 度,以及裱褙成品的整体美观。因此,学员试着细心温柔地为自己的裱褙成品 下墙,仿佛深怕一时的掉以轻心,而造成纸质文献的二度伤害。 第二天上午的课程,主要是介绍补纸揭离(湿揭)、污迹书页的清洁(去水 迹、去油斑、去霉斑)方式。下午的课程,还包括平整纸张、纸面沾黏物的移
活 动 ︵ 二 ︶
54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除(胶带移除)等技法。平整纸张的水裱法,是
倾囊相授,学员无不抱持高度的学习态度。根据
学员最感兴趣的实作课程之一。水裱法,所用的
了解,学员在参加本次工作坊前,普遍对纸质文
材料主要是水,纸张纤维因水分而膨胀伸展,将
献修复的知识与技巧掌握有限,有经验者寥寥无
原本有折痕、皱褶的纸质文献摊平,其操作方式
几。
与托裱技术略为相同,但文献厚度在修复后没有 变化。这个方法给学员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
经过两天工作坊的交流和实作后,学员在讲师和
中获得崭新的启发。
助理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对纸质文献保护及修复 的技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掌握了基本的修复
从第一堂“可逆性纸张粘着剂的调制”到最后一
流程。工作坊结束前,学员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堂“纸面沾黏物的移除”,在一连串密集的课程
除了技术层面的学习外,也提升了对纸质文献保
中,讲师和助理把自己对文献修复的知识及技巧
存、修复方法的判断能力。
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进阶班) 序
课程内容
可逆性纸张 1 粘着剂的调 制
纸质劣损的 2 加固与修补 (局部)
3 文献托裱 4 补纸揭离
污迹书页的 5 清洁方式
平整纸张 6 (局部) 纸面沾黏物 7 的移除
实作步骤 煮糊
将适量的小麦澄粉和纯水倒入电锅,并搅拌均匀。开启电源,须持续搅拌 浆糊。等到浆糊呈半透明状即完成。浆糊冷却后,再倒入棉袋过滤。
冲糊
将适量的小麦澄粉和纯水倒入杯子。用搅拌棒搅拌,调制成淀粉乳。加入 100°C热水并迅速搅拌。浆糊冷却后,倒入棉袋过滤。
扬撕法
文献反铺在桌面,用小毛笔沾稀释浆糊水,沿着裂痕处两侧涂上一道宽约 1-3mm的浆糊线。将撕下的棉纸条贴在裂痕处上,再用纸镇压在上面。等 自然风干后,将棉纸条撕下,并用手术刀将多余纤维刮除。
隐补法
文献反铺在桌面,用手术刀在缺口周围刮45°斜口,并在斜口涂抹适度的 浆糊。将配备补纸贴在洞口上,再用纸镇压在上面。等自然风干后,用手 术刀将洞口周围多余的补纸刮除。
文献正面(有文字)朝下平放在桌面,均匀喷水。用干刷从中间向四周将 文献展平。另取一张托纸,粗面朝上,均匀上糊并展平。将上糊托纸铺在 单面干托 文献上,展平。最后,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并在托纸四边刷糊贴上 启口纸,上墙等待自然风干。 湿揭
将补纸润湿,等粘着剂粘度降低后,用刮刀揭离补纸。
去水迹
视水迹面积的大小,用棉花棒或毛笔沾60-70°C温水来回涂抹,直到水痕 迹清除。最后,再用吸水纸压干。
去油斑
视油斑沾污的程度,用温水清洗或2-3%低浓度氨水(Ammonia)刷涂。 最后,再以清水多次洗净,并用吸水纸压干。
去霉斑
视霉斑面积的大小,用高纯度药用酒精作局部或全面涂抹消毒,并视情况 以3%以下低浓度双氧水(H2O2,Hydrogen peroxide)擦拭清洗。最后, 以清水多次洗净,并用吸水纸压干。
加湿摊平 以棉花棒或毛笔沾上干净清水轻点折痕,并用吸水纸压干。 水裱法
文献放在托纸上均匀喷水,用镊子将四周皱褶部分挑起、展平。最后,用吸 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并在托纸四边刷糊贴上启口纸,上墙等待自然风干。
文献固定后,将热风笔或吹风机靠近胶带边缘,加热软化黏着剂,并用镊 胶带移除 子将挑起的胶带,顺着破损方向轻轻拉起;或使用溶剂溶解胶体,再将胶 带移除。
活动 (二) t 巧手慧心•永无纸尽
工作坊学员上课场景。
讲师介绍修复材料及工具。
助理示范调制浆糊。
助理示范修补文献洞口、裂痕。
讲师解说干托裱褙步骤。
讲师示范清除水迹、油斑、霉斑。
讲师示范去除胶带。
助理耐心且细心指导学员。
55
56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2)
学员实际习作各种修复流程。
学员与自己完成的裱褙成品合影。
联办单位代表、讲师、助理和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学员兴奋地展示自制的浆糊。
目 录
CONTENTS:
文 物 :
06 特约 37
吉兰丹甘榜华人的传统民居 /林永隆
01 馆长的话 1
07 友馆 43
《通讯》三年
(一)马六甲沈慕羽书法文物馆
/李亚遨 46
02 焦点 2
8
08 出版
(二)〈检讨我自己〉的发现及其意义 /陈良
48
(三) 鸿雁传书系亲情
49 /林多文
(四) 读林连玉家书 ——士的精神与家族教化 /陈进国博士
19
(五) 留连必是多情处 —— 记那块青色的匾额 /姚丽芳
(一) 追寻尊孔百年足迹 /陆素芬
——林多文与林连玉家书
14
(二)马六甲培风中学校史室 /培风中学文宣出版组
(一)检讨我自己 /林连玉
6
检 讨 我 自 己
/沈墨义
(二) 砂拉越留台同学会对砂华社会发展 的影响(1964-2010)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09 活动 53
(一) 访客留影 (2016年6月-2016年11月)
56
(二) 巧手慧心•永无纸尽 ——2016年图书文献保护及修复工作坊 (进阶班)活动报导
〈检讨我自己〉手稿,共有5页,志期1981年12月。内容主要是林连玉先生回顾与总结他投身 于华教事业与社会运动的夫子自道。
03 史话 23
“被辞职”的隆中华中学首任校长梁披云 /李亚遨
04 专访 27
教总大厦历史变迁之教总篇
05 人物 33
六十年前的回忆 ——林连玉《华文教育呼吁录》油印本
文物
林连玉纪念馆(展示空间)人事组织
〈检讨我自己〉手稿 管理委员会
李亚遨(馆长)、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序
工作组
召集人
组员
执行员
1
展示组
李亚遨
姚丽芳、陈亚才、徐威雄、张集强、 廖文辉、刘崇汉
詹敬仁
2
文物组
徐威雄
李亚遨、姚丽芳、黄泽淞
康碧真
3
导览组
廖文辉(正) 杨两兴(副)
李亚遨、黄泽淞、梁莉思、萧佳盈
叶美霞
4
《通讯》编委会
李亚遨
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雷秋明、 詹敬仁、叶美霞、康碧真
康碧真
2016.2
《林连玉纪念馆通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2016年第2期(总第6期)
通 讯
Memorial Lim Lian Geok Bulletin
编委: 李亚遨、姚丽芳、徐威雄、廖文辉、詹敬仁、 雷秋明、叶美霞、康碧真(执行编辑) 排版:龚秀霞 封面封底设计:龚秀霞
KDN:PP19031/05/2016(034490)
出版:林连玉基金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HD Memorial Lim Lian Geok, No. 89 & 9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Tel: +603-21422496/2497; Fax: +603-21422487 Web: llgcultural.com FB: www.facebook.com/llgcultural 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E-mail: llgmemorial@gmail.com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印刷:永联印务有限公司 VINLIN PRESS SDN. BHD. No. 2, Jalan Meranti Permai 1, Meranti Permai Industrial Park, Batu 15, Jalan Puchong, 47100 Puchong, Selangor. Tel: +603-80615533; Fax: +603-80625533
鸣谢启事: 本期《通讯》承八打灵再也黄世明先生 捐助部分出版经费, 不胜铭感,谨表谢忱。
ISSN 0127-3086
9 7 7 0 1 2 7 3 0 8 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