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居遊趣-東台灣Lifestyle】第18期電子報Monthly E-Newsletter

Page 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目錄(Contents)

發刊緣起 100 年 7 月開始,本計畫始發行「東臺 灣養生休閒產業推廣及人才東移主題電 子報」 ,結合最新計畫相關訊息及具相關

01 發行人的話(Editor’s Note)

01

臺東池上的移居者們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分署長 洪嘉宏

焦點文章之書寫,將本計畫相關推動理 念、執行成果轉化為一般民眾最方便閱 讀的媒材,獲得不少訂閱者支持與後續

02 本月焦點(Featured Article)

02

退而不休的新人生-專訪大埔社區發展協會林柳杏總幹事

詢問。去年電子報月發行份數近 600 份,今年將持續維持並戮力提升品質, 預計從 103 年 01 月至 103 年 11 月間

03 在地生活故事

05

從都市到鄉村-郝朝洋的 Bike de koffe 哲學

共發行八期。期盼讓更多有心嚮往養生 休閒生活與移居東台灣潛在之移居人 口,藉此電子報之管道更深入了解東臺 灣樂活 Lifestyle。

發行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發 行 人 洪嘉宏 總 策 劃 姚克勛 編輯委員 馮輝昇、謝正昌、李君如、 藍明鑑、王聖銘 主

編 林昌黎

稿 羅世琪

執行團隊 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總 編 輯 許晉誌 作品編輯 黃琦恩 美術編輯 陳聖哲 採訪編輯 胡文偉 訂閱網址 www.easthealthpark.com.tw/ 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09 月出版

04 示範移居者追蹤 池上大埔-我的第二故鄉/陳皖皓

07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發行人的話(Editor’s Note)

臺東池上的移居者們 作者|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分署長 洪嘉宏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在臺東縣池上鄉稻米產業 鏈的幕後推手,本期電子報一樣是在迷人的池上, 但是這次的對象是一群努力的新移民,除了之前 介紹的料理主廚王群翔、甘盛堂的黃重德、一夜 情民宿的黃姐之外,還有許多新面孔。 大埔社區的林柳杏總幹事隨著丈夫退休來到池上, 本來是歸園田居要過著悠閒的生活,沒想到卻一 腳踏入社區營造的行列之中,還因此當上社區總 幹事,每天忙碌地幫社區居民服務;來自臺北的 郝朝洋,本來只有兩個月的義務幫忙,卻開啟他 在池上的另一個咖啡故事;去年競賽的第三名示 範移居者,之後的心情轉折…這些故事,您一定 不能錯過。

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本月焦點(Featured Article)

退而不休的新人生-專訪大埔社區發展協會林柳杏總幹事 撰文|胡文偉 與養生東臺灣工作團隊一起拜訪池上鄉大埔社區,雖然身為一個社區營造工作者,但是我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大 埔,比起大坡池、伯朗大道等遊憩資源豐富的社區而言,靠近中央山脈的大埔可以說是剛加入社區營造的行列。 更別說是陸安部落這一區塊了,我們直接約在林柳杏總幹事的家,一大片花園種著各式各樣的蔬果,貓咪們在 其中穿梭,右手邊一個土窯,而總幹事的家,就是盡頭的鐵皮屋,這與我一般認知退休到臺東的臺北人,有很 大的不同。 林柳杏總幹事(後面稱林姊)生長在臺北,老家在民生社區,為什麼會與臺東結緣,主要還是因為本來就是池上 在地人的先生,兩人在十年前就想要回臺東過著充滿田園風光的退休生活,因此買了現在在陸安部落的居住地, 沒想到能者多勞,退休計畫一直因為突發的工作拖延,耽擱了好幾年,四年前,林姊決定自己先跨出第一步, 便來到池上陸安部落長住,將生活重心從臺北移到臺東。

照片提供/ 林柳杏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至於為什麼會成為社區的總幹事?林姊自我解嘲就是因為自己管家婆的個性,陸安部落雖然劃定在大埔村,但是 在行政區上卻是分開的兩塊,其實是與部落的遷徙歷史息息相關。當林姊移居到陸安部落沒多久,便發現部落 裡一些基礎設施上的缺乏,比起臺九線周邊其他比較大的聚落,人口少又在深山裡的部落總是會常常被人遺忘, 林姊不是喜歡抱怨不公的人,在臺北做了四十多年的老闆娘,她深知需要的東西就要自己努力爭取才行,於是 她自願擔任大埔社區的總幹事,並開始研究社區營造,開始協助部落爭取政府資源補助,並捐出自家土地開放 給社區大家聚會與使用,建造土窯與在地食材花園,讓部落整體動起來。

陸安部落與大埔村在行政區上並不連接

圖片提供/搖滾吧!部落

當我們聊起宜花東長久以來買地蓋別墅的現象時,林姊嘆氣表示一開始也是想要住有花園的洋房,但是到臺東 定居後,光是每天忙部落的大小行政事務就累得半死,根本無閒暇時間打理房屋的事情,久而久之心也定了, 物慾也降低了,房屋的事情就耽擱下來了。林姊笑著說:「總是會有更要緊的事出現。」

3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而林姊所謂的「更要緊的事」,其實就是她發現部落人

的披薩、麵包與烤雞,唯一不同的是,所有的食材皆來

口流失的問題,當臺東人漸漸移住西部、鄉村居民往臺

自部落,林姊說:「我老公說第一次來到北部吃到披薩

東市跑,而部落裡的青年,也主要在池上鄉市區打拼,

就很驚奇,因為以前在部落沒吃過。」於是她希望部落

部落裡剩下的都是帶著孫子的爺爺奶奶們。「現在人生

的小孩從小就有機會吃到這些充滿洋味的料理,等到了

的少,這一批小孩如果上了高中大學,部落就只剩下老

都市就學或工作,這些部落就吃的到的美食就失去了吸

年人了,二十年後會變成怎麼樣,我都不敢想。」林姊

引力,並且可以很快發現「用部落的食材做出來的比較

憑著一股信念,先開放自家給小朋友課輔,讓他們能夠

好吃」,這樣才會想念部落,進而回到部落。

在教育上不落人後,但是民生條件與便利性就是一個根 本問題,但是也不可能要 7-ELEVEN 開在部落裡,於是 林姊想了一個辦法,希望能讓部落的孩子們能夠更認識 自己,了解只有部落才有的好,這樣以後去外地工作後 才有機會回來,於是 2013 年,社區用水土保持局的經 費建造了一座土窯,而第一次做的餐點,就是洋味十足

這就是林柳杏,一個臺北退休來到臺東的女性,卻給了 這個部落那麼多的關懷與付出,並以自身行動帶領大家 一起投入,大家若有機會來到臺東池上,除了大坡池、 伯朗大道,記得也來陸安部落走走吧。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在地生活故事

從都市到鄉村-郝朝洋的 Bike de koffe 哲學 撰文|陳聖哲 走進鄰近池上火車站的小店,撲鼻而來的咖啡香,以及 木製座椅與木玫瑰所形構出來的空間,集合咖啡與背包 客棧,這就是 2014 年初才在池上新開幕的 「鋤禾日好」。 位在一樓的咖啡空間,目前是由返鄉青年郝朝洋負責經

鋤禾日好 地

址:臺東縣池上鄉中山路 251 號

行動電話:0936-865880

營,其實這一切,對於朝洋而言都是個意外… 朝洋的老家在臺東初鹿,但臺中出生地朝洋從國中開始 就一直在臺北,臺東對他而言,從前只是一個一年回一 兩次的地方,大學主修國貿,研究所念的是觀光,就業 後在西餐廳接觸到咖啡,便一頭栽了進去,在吧檯磨練 出純熟的沖煮技術,之後更精益求精,學習烘豆、調豆, 最後更直接當起咖啡豆業務,就是為了自己開一間咖啡 廳的理想。

5

攝影/陳聖哲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在臺北市你要開咖啡廳,收入幾乎都繳在店租金,最 後為了營利,就是在品質或價錢上去做取捨,這是我不 想要做的事。」朝洋是個實踐派的人,一有了想法,便 以微型創業的方式慢慢耕耘,第一步,為了實現他對荷 蘭(咖啡與腳踏車的國度)之嚮往,他將一臺腳踏車改裝 成行動咖啡車,以荷蘭文 Bike de koffe 為名,開始他 跑市集賣咖啡的生活;而他的關鍵第二步,卻是發生的 那麼意外,2014 年初,因為親戚家的背包客棧剛落成, 便邀他在一樓的公共空間進駐賣咖啡,原本以為只是在 過年期間短期進駐,沒想到一留就已經半年,甚至變成 現在常駐的模式,現在除了在鋤禾日好一樓,每到假日 或有市集的時候,朝洋還是會騎著自己改裝的單車,到

攝影/陳聖哲

外頭賣手沖咖啡。 厭倦都市的生活、生活圈太小、環境品質太糟,讓朝 洋來到鄉村,現在鋤禾日好一樓的咖啡廳,成為遊客 來訪的新據點,2014 年 6 月 29 日,三立都會臺的 【土包子愛玩客之來去當客人】團隊更來到池上,喝 的就是朝洋手沖的咖啡,朝洋認為:「在鄉村要成功, 就是要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努力。」也就是因為這 個信念,他與池上的一群青年,大家共同開發輕食, 做不同的嘗試與努力,目的就是創造一個「共好」的 生活,充滿著夢想與夥伴關係,這就是朝洋喜愛的生 活,現在才三十的他,不必等退休,在池上勇敢追夢。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示範移居者追蹤

池上大埔-我的第二故鄉 撰文|陳皖晧 「短期居遊 X 移住生活計畫」開始至今已經過了一年的

就這樣過了兩個星期,我接到了大埔社區林柳杏總幹

時間,在活動當時,我就深深感受到身為臺北俗對於臺

事的問候電話,雖然只是幾句簡短的寒暄,跟一些「下

東地方的不適應,也認清我之後無法待在池上繼續生活

次再去找你們喔」之類的話語,卻讓我十分開心,雖

下去,計畫結束後,我回到了內湖科學園區的工作崗位,

然在臺北工作,卻讓我在臺東找到自己的價值,掛掉

也間接宣告我與池上真正斷了連結,但是回到內科,雖

電話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了,原來我的心有一部分還留

然遊刃有餘地操作著熟悉的作業,內心的感覺又是那麼

在臺東,在那縱谷的田野間,在那綿延的臺九線上。

的陌生…

7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回想起這次計畫,我與另一個夥伴宜庭以池上鄉大埔社

很多在臺東環境上的不適應感,對於能在池上認識一

區為我們的夢想基地,大埔社區因為觀光資源較少,在

個這樣的知己,可以說是我這趟旅程中最值得的一件

計畫資源分配上是一個弱勢,但讓我們想在這裡操作的

事情了。

最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林柳杏總幹事的關係,總幹事 退休後才隨著丈夫來到池上,其實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新移民,會成為總幹事,也是本著在臺北做生意時的幹 勁,和甚麼都愛管的精神,像這樣的都會新女性來到鄉 村,自然可以接起鄉村與政府單位溝通之間的那道鴻溝; 而對於我來說,因為有共同的都市生長背景,在與總幹 事聊起天來總是那麼自然,她很瞭解我口中的「內科」 是甚麼地方,也很清楚所謂「行銷企劃」的工作內容, 在一開始的談話中省去很多的介紹與解釋,也讓我縮短

當天我下午請了個假,坐在咖啡廳裡看著這幾週的相 片,臺東生活的情景又再次浮現在我眼前,突然好想 回到幾週前的生活,跟柏宏一起除草、吃黃姐做的 飯、與承祐大哥聊天,在還沒回過神來,我已拿起手 機撥了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總幹事親切的答話聲,我 深吸一口氣,用從未有的堅定口吻說道:「總幹事, 妳上次說的資料照片,需不需要我幫妳整理?」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十八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那一天,我的心感覺是那麼雀躍,就像是仍然沐浴在池

有一些機會,那怕是賠本也要做,就是希望藉由產業

上的暖陽下,原來,我與地方的連結並未就此結束,而

發展凝聚大家,雖然很多部落的人對於產業發展還是

是正要開始。

有些卻步,認為觀光產業是消費自己成長的故鄉,把

還記得林柳杏總幹事說過:「如果社區無法阻止自己的 青年移出,那再多的新移民移入也沒有用。」現在大埔 社區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已經招募到返鄉青年到社區發 展協會幫忙,雖然很多社區事務要青年人力的協助,但 卻沒有那麼多的事物可以提供青年就業,在這矛盾下, 總幹事認為只有發展社區產業,才能讓社區的青年有穩

生活攤在眾人的眼前,對於民族系畢業的我而言,雖 然曾經對這樣的振興方式有所疑慮,但是人口的外移 就這樣迅速的發生,的確需要採取一些必要的行動, 然而如何用都市人的方法與思維,找出原鄉部落的價 值,我想這也是我一直在參與的過程中,持續想找出 的答案。

定的收入,所以導覽解說、窯烤、賣米、賣梅子,只要

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