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居遊趣。東臺灣lifestyle】第30期電子報Quarterly Newsletter Published on Dec 29, 2017

Page 1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目錄(Contents) 花東居遊趣 ‧ 東台灣 Lifestyle

01

發刊緣起

編輯的話(Editor’s Note) /

本計畫團隊

01

依著地方的調性 量身編寫和弦

100 年 7 月開始,本計畫始發行「東台灣 養生休閒產業推廣及人才東移主題電子 報」,結合最新計畫相關訊息及具相關焦

02

點文章之書寫,將本計畫相關推動理念、

本季焦點(Featured Article)

/ 莊慕華

02

「來到富鄉—聯絡網地圖整合計畫」推動經驗

執行成果轉化為一般民眾最方便閱讀的

賴建宇。來到富鄉—聯絡網地圖整合計畫幕後推手

媒材,獲得不少訂閱者支持與後續詢問。 去年電子報月發行份數近 600 份,今年 度改為季報形式發行,持續維持並戮力提

03

升品質,預計從 105 年 11 至 106 年 11

在地人物故事

/ 莊慕華

11

出發原是為了抵達-芳芳農場

月間共發行四期。期盼讓更多有心嚮往養 生休閒生活與移居東台灣潛在之移居人 口,藉此電子報之管道更深入了解東台灣 樂活 Lifestyle。

發行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發 行 人

陳繼鳴

總 策 劃

姚克勛

編輯委員

馮輝昇、謝正昌、李君如、 藍明鑑、王聖銘、李永展

林昌黎

稿

余志偉

計畫團隊

台灣城鄉發展學會

總 編 輯

吳勁毅

作品編輯

黃琦恩、施佩君

美術編輯

秦曉誼

訂閱網址

www.easthealthpark.com.tw/

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 106 年 12 月出版

04

延伸報導

/ 莊慕華

在熟悉的價值裡,沒有陌生人-志學新邨五百戶社區的共生美好

14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編者的話(Editor’s Note)

依著地方的調性 量身編寫和弦 撰文|本計畫團隊

本季,我們分享花蓮富里鄉的計畫經驗,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以 下簡稱台大城鄉基金會) 今年四月接棒了富里的計畫,突破盤點式的交流,在「富里聚場」發 生的過程裡發現年輕人或許有想做的事,陪伴著青年寫計畫書,最後出現三個有趣的提案, 也串起了富里一角老老少少的熱絡。次外,我們也採訪計畫承辦課 (農業課) 賴建宇課長,從 開始盤點鄉內養生休閒資源、老屋及閒置空間,到在地農產業扶植,並聚焦於返鄉農二代與 潛力農戶後,今針對強化返鄉青年、農民和藝術家等人才串聯,以完備聯絡網平台功能,朝 向自主營運方式推動。 關於富里青年,本次報導今年六月才從台北新移居到富里的夫妻,身為移居新鮮人的他們最 初住在貨車上,從花蓮頭開始找農地,到花蓮尾的富里落腳,一路上結交許多新朋友的故事。 最後,延續上一期「自主串連」的議題,加碼報導壽豐鄉的五百戶社區。他們大多是在家工 作的自僱者,且有基本的品牌和網路行銷能力,隨著各種移居者慢慢搬遷、集中在一起,無 意間讓社區形成了一種共生互助的美好。

1 1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本季焦點(Featured Article)

「來到富鄉—聯絡網地圖整合計畫」推動經驗 撰文|莊慕華 受訪者|李晏儒、莊曉萍 照片提供|台大城鄉基金會 「最大的挑戰,當然就是富里實在太大了,那種大的感覺,包括每個村或聚落之間的距離。許多細節、許多過 去能夠與社區、居民們一起互動的方式,來到富里都必須重新想像。」2017 年 4 月,春日的尾聲,台灣城鄉基 金會接棒了「花東地區養生休閒及人才東移推動計畫」在富里鄉的第三年深耕延續,工作人員晏儒和楊婕走下 火車,走出袖珍如火柴盒的富里車站,開始探索這片豐饒的鄉村與它寧靜悠然的生活氛圍。 找人:急事緩辦的功夫活 作為一個熟悉地方區域規劃及社區培力的執行團隊,台大城鄉基金會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在來到富里鄉之前, 團隊於關山鎮有設立據點,在同樣是人才東移的計畫期待下,舉辦過多場活動並且累積不少成果。思考到地方 資源共享的可能性,台大城鄉基金會決定也邁向同樣在縱谷中的富里;然而,真正要了解地方、仔細觀察,並 規劃出合適的互動方式,每個鄉鎮卻又有各自的特性。 工作人員晏儒與楊婕在計畫銜接前後,不僅是參加先前團隊的成果展、拜訪許多地方人士、並且以地景與空間 的盤點一一去探勘踏查。更是因為深知這樣盤點式的交流,無法真切找到在地人深層的網絡。因此在真正開始 執行計畫後,初夏的兩個月內,她們選擇慢下腳步,一對一、卻更是卯足全力的,經由人與人連結,彼此牽線 介紹,才終於看見富里鄉每個村、每個行業之間,存在著特有的聯繫關係。 李晏儒 FB https://www.facebook.com/fulip articipate/ Website http://easthealthpark.com.tw/w ebsite/township_index/Fuli #字面解釋 象徵富里在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和秀姑巒溪 兩岸高低起伏的地景間,而富里 13 村散於台 9 線兩

計畫專案經理

規劃設計師 / 台大城鄉基金會 我特別喜歡直接跟居民互動,感謝每位富 里人給我們的真誠意見與回饋。富里年輕 人充滿活力和想法,有時真會覺得他們根 本不需要我們啊!在執行計畫過程中,我 們期望收攏大家共同關心的真實生活議 題,協助更好的連結與合作發生。

側,需要「拐個彎」才能抵達,不能快速通過,而需要

莊曉萍

悠悠細細地品味每一個轉彎處的風情。

台大城鄉所碩士生,土生土長台北人、寒

計畫駐點窗口

暑假南返候鳥。研究所讀了兩年、休學到

2

#諧音解釋 悠=U=Youth = 青年,「悠轉」即「Youth

東部執行計畫 longstay,一邊學習、一邊

Turn」,象徵青年返鄉,彰顯這個計畫特別關注聚焦於

交朋友,半年來被東部好空氣治癒長年

「返鄉」與「移居」課題的探討與報導。

過敏鼻塞,未來考慮留在東部吃好米。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找事:鄉村聚場的真實搬演 在與人的串連裡,他們遇到了已經舉辦過兩次地方大型活動「穀稻秋聲音樂會」的年輕人,也遇見更多深藏在 富里其他村鎮的活力點子王,像是經營著明里 13 號驢行這個獨特空間的主人周妤潔。妤潔是富里青年,自己 親手打造這處原本年久失修的老菸樓,她熱情與活潑的特質讓菸樓從時光的酣睡裡醒來,不僅提供給旅客們難 忘的鄉村體驗,也敞開大門、歡迎各方好友來相聚。因此在與城鄉基金會的相遇中,彼此激發出一個「劇場」 =「聚場」的絕妙點子。 由於富里大多數人是以從事農業為主,因此白天時段相當忙 碌,難以撥出時間參與活動或是相聚。 「富里聚場」這個點子 便從夜晚大家一起看電視的習慣出發,決定在明里 13 號驢行 的客廳裡,一起觀看日劇《拿破崙之村》 。這齣日劇以討論如 何翻轉「限界聚落」 ,也就是人口外流、產業蕭條的邊緣鄉村, 在公務員與地方居民們如何的結識與面對中,重新找到鄉村 的定義與生活的重心。

聚會:富里聚場

3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於是從八月開始的每週五晚上, 「富里聚場」就點著燈,邀請鄉內有興趣的人來相聚與看劇。並且順著劇情,每 場聚會都越加熱烈討論,畢竟在同樣是鄉村的生活中,日劇裡的橋段也常常真實搬演著。連續七個禮拜的放映, 中間還遇上中秋節一起做月餅,除了妤潔自己本身的朋友、城鄉基金會接觸邀請的青年,陸續也出現從網路上 看見活動消息而加入的新移居青年。 在鄉村裡,人們談論事情的方式不需要太過於嚴 肅,也不是設定一個目的就期望它會按部就班的發 生,晏儒與楊婕深深知道,只要創造出人與人相處 的空間,那麼各種美好的事或是無限的可能,自然 會在空間與時間的過程裡,慢慢發酵。雖然就在富 里聚場每晚的熱絡討論中,工作人員楊婕因為生涯 規劃所以離開團隊,但立刻加入的生力軍曉萍,對 於鄉村事務的探索和熱情,讓她在計畫執行和富里 青年的交友上,完全無縫接軌。

聚會:富里夜講

找概念:一起走才走得久 在「富里聚場」熱絡發生著的過程裡,計畫執行 也來到青年營造提案的階段,城鄉基金會的工作 團隊知道如此硬梆梆的名詞,恐怕不會受到居民 們的注意。因此,在最初開始一一拜訪青年們 時,就已經初步的說明這個計畫,並且記錄下來 哪些青年或居民對提案有興趣。甚至是在一般聊 天時,如果注意到誰對地方發展有不錯的點子, 也會暗自紀錄。因此當青年營造提案開始,藉由 鄉公所對各個協會發出徵選公文時,工作團隊其 實已經收集到不少題目和有興趣提案的人,並且 隨著提案展開進行第二次的計畫說明。 在青年營造提案中,年輕人或許有想做的事,但往往輪廓模糊也無法清楚界定範圍與目的。這時候工作團隊的 專業就派上用場,不僅是更細緻的說明提案目的,也陪伴嘗試提案的青年書寫計畫書。

4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最後在徵選結果上,富里鄉出現三個有趣的提案,包括投入在每年富里鄉的大事「穀稻秋聲音樂會」中,居民 們決定一起割稻作為舞台裝飾;另外還有此刻正在進行的【富里土磚藝術行動─當我們黏在一起-行動土車】 ,邀 請泥磚藝術家重新讓居民們回憶起傳統將土製成磚的過程,一起打造土磚藝術品;第三案則是「慢,里行」明 里日常時光展,藉由佈置在菸樓內的菸業史文化展覽,明里社區發展協會走訪老人家,收集過去菸葉的用具。 原本只是妤潔和社區理事長彥呈希望藉由展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自己鄉里的歷史,但活動的籌備與完成,也串 起了明里一村老小的熱絡。

找到彼此:富里悠轉,青年 U-turn 在重新與人建立的連結與認識裡,城鄉基金會的團隊也才重新對富里的地景空間有全新的想像。藉由編輯電子 報,團隊邀請年輕人帶著她們,去認識帶有成長記憶的各個角落或是分享自己最喜愛的地方。這種在地嚮導式 的帶領,也讓團隊與年輕人們對彼此的了解逐步深入;畢竟富里就是這群青年們最熟悉也最在乎的地方,帶有 專業知識和使命的計畫團隊,必須能夠放下既有的認知框架,重新看見地方。 電子報作為曝光的媒介,基金會團隊也更加細緻處理,除了一對一認真採訪、完稿後必定諮詢意見外,也在篇 幅中放入相當多在地人觀點。這樣的文字不只是富里青年能夠對外詮釋自己,也讓想要了解富里的外地人,能

5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真正閱讀到富里風貌,而不只是像市面上雜誌僅僅捕捉浪漫濾鏡 後的移居想像。尤其是人際關係裡隱而不現的內在網絡,如果不 是慢下腳步、順著對方的視角看出去,恐怕真的很難找到,並且 呈現。 繼續找: 在今年計畫執行的尾端,城鄉基金會協助富里鄉公所,辦理了舊 菸廠活化設計工作坊。位在富里鎮鬧區的舊菸廠,在鄉公所與計 畫的投注資源下,現在一部分作為富里米認證檢驗站;另一部 分,則是期待鎮上這些大多以農為主的青年們,是否有呼應著農 業以外的想像需求。 城鄉基金會在今年的執行過程,其實不只找到在地青年、返鄉青 年、移居青年,也發現許多在外就學的富里孩子,對自己的家鄉 十分陌生。因此,曉萍和晏儒已經開始著手計畫,也許在下次春 天來臨時,她們可以舉辦一個針對旅外富里青年的營隊,讓這些 孩子能回到家鄉,透過大哥哥大姊姊們的帶領,看見自己的未 來,也有機會在這塊土地上萌芽。

青年提案「回到里行」成果活動 照片來源/ 明里社區發展協會

6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賴建宇。來到富鄉—聯絡網地圖整合計畫幕後推手 撰文|莊慕華 受訪者|賴建宇

照片提供|台大城鄉基金會、本計畫團隊

「這陣子陸續在活動過程中,看到年輕人的努力,我覺得很欣慰。他們的 努力,代表至少肯定公所在這部分做的事情。就算效果沒有非常快顯現, 但這個計畫讓大家能夠在同一個方向上付出著。」 接觸花東地區養生休閒及人才東移推動計畫來到第三年,富里鄉公所現任 農業課課長賴建宇暫時放下手邊繁忙的農業課內庶務,回首這些日子以來 在計畫中的各種片刻。雖然過程裡一定苦多於樂,努力大於看見的成果, 但無論如何他還是感到相當欣慰。 「因為我們富里鄉的青年都很優秀啊!」課長說。

賴建宇 富里鄉公所農業課課長

「大約是在兩年多前,當時地方正要籌辦穀稻秋聲,鄉長介紹我認識了籌

我是布農族人,中央山脈是我的家

辦音樂會的地方青年們。因為知道他們有想法想投入,剛好當時正在執行

鄉,獸醫系畢業。原則上是協助動物

這個計畫的團隊也可以協助,所以穀稻秋聲音樂節就是我擔任課長後,接

界的好朋友們,算是不務正業的另

觸這個計畫的最一開始。」 「當時對計畫的理解與期待,就是希望能藉由計

一類型人吧!在公務界中不斷的學

畫推動觀光以及串連鄉內的青年,而執行團隊可以成為聯絡網的平台。」

習,來到富里推動觀光業務,熱情、 感動、堅持是我看見鄉長及富里在 地青年的態度。

本計畫團隊訪視 照片來源/ 本計畫團隊

7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在富里這個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如果談到產業,一定是 圍繞在農業核心出發。而逐漸萌芽的農村觀光,對許多 人來說也是一條讓在地青年留下就業、吸引外來移居者 的方向。課長在初次接觸到養生產業和人才東移這兩個 詞時,雖然無法立刻就瞄準計畫目標的想像,但由於熟 知鄉內各種地方事務,因此仍是快速地把計畫資源與現 場需求銜接上,成功地協助在地青年們舉辦了有口皆碑 的音樂會。 「最一開始在想,養生是養什麼?人才東移是什麼?如果年輕人要來,是為什麼?」 「在穀稻秋聲時好像有一個 不錯的展現,但後續要做什麼呢?或許我們還是會回頭去想產業和人才。如果沒有產業,人才要怎麼回來。而 以富里來說,我們的產業就是農業。」 今年一月報到的農業課承辦人佩勳,也跟課長一樣在初來乍到時忙著摸索計畫內容。不過,大家對於農業作為 富里的核心發動機是無庸置疑的。因此在面對計畫推動時,課長與承辦便想像著如何加成既有的農業成果,讓 產業和人才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時發揮硬體或軟體的效用成長。 在富里,農人又大多數以稻米種植為主,富里米的品質不亞於名聲響亮的池上米,只是在品牌行銷和產地履歷 上起步較慢。近期,富里鄉公所積極投入富里米的產地認證,就是希望能藉由公部門的挹注,讓無論是自產自 銷或委託他人的農民,都可以同樣獲得產品加值的效果。

照片來源/ 莊曉萍

8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在 103 年與 105 年的花東地區養生休閒及人才東移推動計畫中,曾經有部分修復舊菸廠的規劃,這樣的一個選 擇安排,就如同富里米認證的共好概念一樣,是一種投注在公共平台上的累積。位於石牌村的富里舊菸廠,有 著絕佳地理位置,距離火車站不遠,又位於鎮上人來人往的路邊,菸廠內部還有足夠停車空間,讓大多數是以 車代步的富里居民可以便於前來。隔條街道對面也有青翠綠地,能延伸舉辦戶外活動。這種種優勢讓富里鄉公 所盤點到這處絕佳空間後,便思考如何能夠把空間的效益最大化。 考慮到青年也大多是務農人口,因此鄉公所決定將富里米認證檢驗 站,就設在舊菸廠內。讓這個過去本來就是人來人往、產業交流的巨 大空間,再次復甦。尤其因為舊菸廠內空間寬廣,即使一部分空間作 為檢驗站使用,其他部分也還可以無限發揮。課長表示現在的檢驗站 不僅是提供稻米檢驗、農藥販售,隨時還有咖啡與茶和舒適的座椅, 提供農友們如串門子般的輕鬆氛圍。而另一部份的舊菸廠空間,公所 也藉由計畫執行團隊台大城鄉基金會舉辦的舊菸廠活化設計工作坊, 尋找年輕人一起討論。目前是預計在年底時製作部分活動地板與展 架,因為這樣的空間應該是充滿彈性的,除了基本水、電、燈光的設 置,公所期待用活動式元素讓未來想要使用空間的人,可以更自由運 用。包括明年一月預計會有花蓮縣文化局巡迴的音樂繪本活動,另外 也可能做出認證過程的說明和產品展示,或放置農民提過、也是大家 都最需要的冷藏庫。

富里鄉公所稻米檢驗站揭牌 照片提供/ 本計畫團隊

9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想推動的不只是要人回來,而是想創造一個環境。讓喜歡這個地方、選擇這個產業的人來。這樣的人才會因 為喜歡而留下來。當留下來遇到的問題,也才能透過這個計畫去盤點,去補足。」陸續看到執行團隊與年輕人 在計畫活動中互動的成果,課長賴建宇和承辦佩勳知道這些年輕人是深深認同著富里。而這樣以選擇為前提的 生活需求,或許也才是計畫中需要更細緻釐清地部分。 「計畫裡有很多活動,但我也是想說不要一直去,怕他們 有壓力呀。大家對公部門都會比較拘謹,所以我就看情況去參與,知道年輕人在做什麼就好,不一定要一直盯 著他們。」 「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亮眼的成績,接下來最期待的,就是已經很厲害的年輕人,可以去幫助那些其他還慢慢在 長的年輕人」 「因為富里真的很大,所以希望是讓富里鄉北中南三個地方,都有這樣熱絡的串連發生。」 照片來源/ 莊曉萍

舊菸葉廠活化設計工作坊

10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在地人物故事

出發原是為了抵達

芳芳農場 照片來源/ 莊慕華 撰文|莊慕華

受訪者|吳柏毅、郭宜芳 照片提供|芳芳農場

在城市裡,他們是透過主婦聯盟購買環境友善飲食的消費者,也是越來 越認真研究自己吃什麼、食物從哪裡來的樂活族。然而,此刻,他們離 開城市,來到富里,開始栽下第一棵果樹、養起第一隻牛,與他們最在 乎的土地,一起投注心力、好好生活。 「我就是想到鄉下去生活,沒有什麼特別原因。」「但我清楚這就是我 要選擇的。」個子嬌小,講起話來卻毫不遲疑的宜芳,恐怕已經回答過 這個題目無數次。在決定離開台北時、在開始尋找合適的農地時,在搬 家忙碌時、轉換生活環境與工作、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問出口 「為什麼要搬到鄉下呢?」 因為離開一個地方而出發

吳柏毅、郭宜芳 兩人原本皆是台北的家教老師,因為中 年發福而開始關心自己的飲食,從吃草 飼牛到成為主婦聯盟的會員,到最後男 主人想要自己成立農場,女主人想要到 鄉下過生活,兩人一拍即合,便在 106

宜芳與柏毅原本都在補教界工作,兩人雖然生活忙碌,但都不願意放

年 6 月結束台北的工作,從花蓮頭開始

棄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然而在台北,出門就是擁擠的街道、混濁的空

找農地直到花蓮尾的富里,才找到滿意

氣,即使待在家裡,24 小時毫不停歇的窗外噪音、有限的活動空間,

的農地,接著就迎來了一種全新的生活

這些問題都再再宜芳動起讓想要離開的念頭。終於,在今年五月時,

每天有做不完的事!」。

夫婦兩人決定付諸實行,搬到鄉下,用身體勞動與土地一起生活。 過去,宜芳曾多次在東台灣旅行,因此在選擇移居地點時,兩人毫不遲疑的往東行。但要搬到哪個鄉鎮呢?「沒 有特別考慮其他因素,我們存的錢也不多,所以就是找一塊買得起、夠大的地。」有了決心,看看口袋,夫婦兩 人開著貨車,一路跟著各鄉鎮的仲介,到處看地,從停掉工作、決定離開台北後,不到一個月,他們落腳這塊 東里村靠近海岸山脈的山坡地。 「我們買得到,也是因為大家覺得這塊地不好用吧。」的確,如果以專業投入農業的觀點來衡量,這樣一塊山 坡地難以投資產業。然而,宜芳與柏毅只是想要選擇生活方式,他們的果斷不是來自單純,而是來自清楚知道

11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自己的選擇。並沒有要以農為生,也許可以像書上寫的「半農半 X」 ,在鄉村貢獻自己的專長,另外也耕作而活。 所以選擇一塊他們感覺「對」的地,就是出發的開始。 因為認識一些人而抵達 最初,他們是把所有家當搬上貨車,就住在貨車上。當時還是夏天,在自己的土地上接著溪水洗澡。但不久後, 開始在村裡走動,認識的鄉親覺得他們這樣太辛苦了,便推薦兩人租到街上的古厝民宿去。 「大家都說你沒有朋友、沒有認識的人,怎麼開始新生活。」 「但是我們從來到這裡的第一天,就開始遇到許多 新朋友。」「每個人都在幫助我們,賣牛的會介紹水電,水電的會介紹找工作......」柏毅現在在東里社區發展協 會下,協助行政事務。熟嫻電腦文書的他,在鄉下可是英雄有用武之地,才抵達沒多久就被引薦進入社區事務 的參與。「我們一直都在交朋友,只是在村裡大部分遇到的人年紀都比較大。」「直到去了富里聚場,才一下認 識好多年輕人。」 「有天在網路上看到活動訊息,可以看日劇聊農村生活,就去看看。」柏毅說著在臉書上看到的這個契機。 「去 了當然覺得很有趣,原來其他村子也有不少年輕人。」 「其實年輕人在富里鄉不會沒事做啦,長輩們發現你有能 力,自然會來找你。」兩人的鄉村生活一點都不閑散,反而是各種與人互動的充實行程。因為透過富里聚場, 他們的活動範圍也開始擴大到明里村、富里街上。 「不過我們的農場也在起步,所以現在得花更多時間在家裡。」 「前陣子我們種下各種果樹,什麼都有,柚子、 柿子、荔枝、芭樂......」 「讓台北的親友們認養這些果樹,然後邀請他們可以常來看這些樹。來了以後,也許就會多了解鄉下。」 「了解 這裡的生活品質真的很好。」

12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看到這個山坡地慢慢被自己栽下的綠意填滿,兩人的「鄉村」 生活在土地上變得清晰。雖然生活轉換過程,的確也吃下不 少苦,包括今年夏季結尾時幾場大雨,沖毀了通往山坡地的 路,宜芳一度被災情震驚。 「路也是挖出來的啦,再挖就好啦。」 先生柏毅卻輕鬆地回答著。面對與大自然一起生活的各種不 確定性,兩人的個性像是互補;當宜芳意志堅定地決定搬到 鄉下,柏毅即使不太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生活,但樂觀勇於 面對挑戰的個性,卻讓移居後的各種猶疑心情煙消雲散。

「目前移居生活還習慣嗎?」 現在,走到哪裡,都有人問他們這一句。 「沒有什 麼不習慣的,你喜歡這邊的優點就要接受這邊的 缺點。」兩人異口同聲的說著。當他們追求良好的 生活品質,來到這裡,富里用清淨的空氣、山風鳥 語迎接他們。鄉村地區有鄉村地區的特質,或許 是消費商品的缺乏,也許是娛樂選項的單一,但 是柏毅與宜芳都不太介意,因為這裡就是他們追 求的。 「我就是想到鄉下去生活,沒有什麼特別原 因。」 「但我清楚這就是我要選擇的。」

13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延伸報導

在熟悉的價值裡,沒有陌生人

志學新邨五百戶社區的共生美好 撰文|莊慕華 照片提供|莊慕華 在壽豐鄉裡,有個獨特的小社區,這裡有著花東地區少見的集體住宅形式。南北座向的連棟別墅興建於民國 88 年,每棟別墅內分為兩戶,1、2 樓與 3、4 樓,整個社區共有 500 戶。 這裡就是「五百戶」社區,雖然正式的建案名稱為「東華新世紀」或是「志學新邨」 ,但是在壽豐鄉人人都暱稱 這裡為五百戶。過去建商因為預期東華大學將帶入不少學生與教職員人潮,因此在壽豐鄉鯉魚山腳下,距離學 校車程 10 分鐘的地方,興建了這群別墅。如今這裡的確被視為東華校外宿舍,有大量的學生和教職員租賃生 活。但整體來說社區內的空屋數量仍是不少,加上地處潮濕山腳下、二十年的屋齡讓房舍略顯老舊,低廉的租 金反而吸引來一批落腳東部、卻不需要住在交通便利城鎮區域的移居者。 這群移居者與選擇住在花蓮市區的人們相當不同,他們大多是在家工作的自僱者,因此對於居住環境的需求是 室內空間必須足夠,也期待在長時間關在家工作後,能前往家附近有適宜散步放鬆的田野。這些移居者來個台 灣各地,大多都有基本的品牌和網路行銷能力,因此當來到花蓮落腳時,最初雖然都是先選擇接觸花蓮市;隨 著人脈拓展後,知道有「五百戶」這樣的社區,就慢慢搬遷集中在一起。

照片來源/ 陳冠任

14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目前五百戶社區內有許多手工製作者,包括從事製作

照片來源/ 糖來了

友善清潔用品的平方家、提供藏式食物與音樂交流的 一家三、手工縫製布衛生棉的糖來了,或是倡導各式 低塑及零垃圾選擇的小事生活。如果以糖來了的製作 者小糖為例,她反覆兩三次移居花蓮,都未能順利定 居。一開始是在品牌穩定前、沒有找到合適的兼職工 作,後來是找不到恰當的居住地點。 然而,因為參與在友善環境的市集擺攤,遇見更多有 志一同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經由現在的鄰居德茂介紹 之下,小糖才來到五百戶這處遠離熱鬧,窗外卻有風 光明媚自然山景的社區。另外屋況略舊的缺點,相對 來說也提供了可負擔的租金價格。正式移居後,因為 社區裡包括大學生、教職員、其他新移居者,都是外 來移民,所以遇到新搬進來的小糖很快就為她解決過 去自己初搬入時會面對的問題,包括尋找傢俱、附近 的生活指南。五百戶社區也因為居住形式密集,所以 鄰居們遇見的機會相當頻繁,新移居者很容易就跟不 同人搭上聯繫。

照片來源/ 平方家

照片來源/ 平方家

15


【花東居遊趣‧東台灣 Lifestyle】 第 30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這些來自城市的手作移居者們,為五百戶社區帶來了一些有趣的轉變。由於社區內充滿著大學生而活力十足, 加上東華大學的教職員具有消費實力,這些品牌開始慢慢不止在網路販售自家商品,而是固定在社區內的某些 車庫擺攤。這個被稱為五百戶車庫市集的小聚會,實質上是一種情感聯誼和介紹彼此的機會。

照片來源/ Tibetan Momo Cafe

照片來源/ Tibetan Momo Cafe

固定在每個月第三個週六,社區裡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們,終於找到機會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由於市集是自 發組織的,因此沒有商業操作的空泛華麗,而是像朋友聚會般的溫馨氣氛。慢慢地,除了開始啟動市集的上述 手作品牌外,也加入許多家庭自製糕點和周遭有機農場蔬菜販售。 「自產自銷」的理想在這裡自然發生,在車庫 市集中所有人有志一同以無包裝/自備容器的方式販售。甚至,常常更進一步向五百戶社區裡居民們募集塑膠製 品。這些手作業者可以將現實生活中回收的水果網袋、紙箱、緩衝泡泡紙,應用在寄給外縣市的包裝上。除了 商品販售外,市集也促成社區內的各種資訊來往,包括手作業者之間的經驗或販售管道交流,或一般居民對於 生活嗜好的共享。 也許因為五百戶本身就是個各種移居者聚集的社區,不只這些來尋求良好生活環境的手作品牌業者,也包括不 斷在流動的大學生和教職員們......這些移居者聚集的經驗,正剛好承接了其他移居者的需求。加上大學城單純價 值的氛圍,與手作業者對純淨生活的追求,讓在這個社區無意間形成了一種美好價值的正向傳遞。

照片來源/ 陳冠任

16 1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