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居遊趣-東台灣Lifestyle】第24四期電子報Monthly E-Newsletter

Page 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目錄(Contents)

發刊緣起 100 年 7 月開始,本計畫始發行「東臺灣

01

分署長的話 (Editor’s Note)

01

那陣風吹起我們的夢想 / 陳繼鳴分署長

養生休閒產業推廣及人才東移主題電子 報」,結合最新計畫相關訊息及具相關焦 點文章之書寫,將本計畫相關推動理念、

02

去年電子報月發行份數近 600 份,今年

03

期盼讓更多有心嚮往養生休閒生活與移

本月焦點 (Featured Article)

04

焦點人物 依本,遠遠的等待 是一種幸福 / 凡芙兒

管道更深入了解東臺灣樂活 Lifestyle。

05

特別報導 2015 池上竹筏季暨產業文化活動報導 / 編輯團隊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發 行 人

陳繼鳴

總 策 劃

姚克勛

編輯委員

馮輝昇、謝正昌、李君如、藍 明鑑、王聖銘

林昌黎

稿

廖丁詮

執行團隊

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總 編 輯

許晉誌

作品編輯

黃琦恩

美術編輯

余佳諭

採訪編輯

賴怡君

訂閱網址

www.easthealthpark.com.tw/

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 104 年 07 月出版

08

曬穀場的故事 / 徐肇尉

居東臺灣潛在之移居人口,藉此電子報之

發行機關

06

池上自產自銷農戶的經營 / 徐肇尉

將持續維持並戮力提升品質,預計從 104 年 02 月至 104 年 11 月間共發行六期。

02

返鄉,用不同的角度看池上 / 馬任萱

執行成果轉化為一般民眾最方便閱讀的 媒材,獲得不少訂閱者支持與後續詢問。

身心靈養生休閒計畫

15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分署長的話(Editor’s Note)

那陣風吹起我們的夢想 作者|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分署長 陳繼鳴

本分署近年來積極推動「花東地區養生休閒產業 及促進人才東移計畫」,在 103 年度核定補助了 6 項計畫,包括花蓮市公所、玉里鎮公所、富里鄉 公所、臺東縣政府、池上鄉公所及關山鎮公所的 提案。本(104)年度核定補助 12 項計畫,提案單 位除上述公所外,另新增花蓮縣光復鄉公所、吉 安鄉公所、秀林鄉公所及臺東縣達仁鄉公所、太 麻里鄉公所、鹿野鄉公所。藉由推動在地有機產 業鏈結及人才媒合平臺之建置推動,期待能成為 協助青年順利安居或生根花東的媒介窗口。 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上的池上鄉,是出產稻米的美麗農耕景觀之鄉。當地觀光產業興盛,擁有 豐富自然及人文環境資源,如大坡池、伯朗大道等著名觀光亮點,亦是許多移居花東者心目 中的理想新故鄉。池上鄉持續推動重要農作物「稻米」之池上標章認證,「池上米」已是眾 所皆知的地理品牌,遂吸引年輕農民返鄉投入經營農作產業,找到返鄉的價值與定位。依循 這樣的脈絡發展,103 年度透過補助計畫輔導池上鄉公所串聯在地業者、農戶與地方人才, 建立「創業塾」機制鏈結自產自銷戶,發展多角化合作經營,達到互通有無的經驗分享,並 吸引更多養生休閒產業自營戶的加入,讓池上鄉的發展更多元且更有活力,成為青年人返 鄉、移居的契機。 本期除了介紹池上鄉在地聯絡網推動動態外,亦報導了 2 個多角化經營業者的故事,並帶領 讀者感受地方年度盛事-2015 池上米鄉竹筏季暨產業文化系列活動,期待讀者能與花東這 片淨土有更多交流及鏈結。

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身心靈養生休閒計畫 池上鄉 103 年「身心靈有機聚落─養生休閒居遊平臺建置計 畫」專案駐點─馬任萱/二代返鄉青年。從小生長在池上鄉的 任萱,也像其他年輕人一樣離開家鄉,但不同的是,她回來 了!並藉著參與計畫執行,更了解家鄉的美好,為地方注入 活力…

返鄉,用不同的角度看池上 撰文|馬任萱 小時候我眼中的池上是非常純樸的小鄉下,大片稻田綠意盎然,收割時分轉為金黃,是池上鄉最美麗的主角。 路上隨處可見曳引機停靠在田邊,撲鼻而來的是稻香與新鮮泥土的氣息,沿路上少有隨處可歇息遮蔽的陰涼處, 所以能曬多黑就有多黑,但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家鄉的「池上米」與「池上便當」… 當時地方人口外移,青年流失的情況嚴重,而青年沒有意識到鄉村逐漸沒落凋零,仍在家鄉的長輩們更是感到 無力適從。不過近年來有了不一樣的改變,陸續有青年回鄉服務,用不同於傳統的思維經營地方,從改變耕作 方式到發展多角化經營,這些想推動地方永續發展、茁壯在地活力的心情,為鄉村帶來朝氣蓬勃的樣貌,是長 輩們從未想過的願景,亦是在地/返鄉青年發揮所長,為傳統鄉村產業傾注的新思維。 離開東部到外地摸索已有 7 年,由於思念池上的純樸簡單與閑適所以回到了家鄉,因緣際會下開始參與「身心 靈有機聚落─養生休閒居遊平臺建置計畫」,並同時也開始找尋自我… 這項計畫主要建構立基於推動養生休閒產業發展,以達成人才東移及媒合的終極目標,為了順利推動,一開始 我們進行許多重要的基礎工作,從基礎的養生休閒產業(包含民宿業、餐飲業或體驗導覽活動等)到自產自銷 農戶都詳細盤點了一輪。透過這些資源盤點我才發覺,原來在我離開池上的 7 年間,地方有許多不一樣的變化。

2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接續則從推動地方業者加入在地聯絡網平臺、輔導地方產業發展多角化經營模式,到串聯地方推動產地認證, 以及整合自產自銷農戶、旅宿業者及在地休閒產業間的合作等多項工作執行,希望讓青年與地方長輩們在參與 過程中一起學習成長,更加深了夥伴的合作連結,我也期待在學習過程中能貢獻家鄉。 推動計畫執行過程中,由於父親就是小農,使得小農輔導方面特別讓我印象深刻。計畫為推展池上鄉品牌,團 隊找尋全臺灣各個市集場地,從媒合輔導有意願的自產自銷農戶擺攤展售及對外交流開始。過程中發現許多擺 攤資格限制及繁雜的申請程序,對於第一次想在市集擺攤的農友來說是一大挑戰,例如:農產市集多數要求能 長期擺攤,且產品品質需提出相關認證,包含無毒驗證、無農藥化肥、無使用除草劑、產地查驗等認證項目。 團隊在過程中協助農友克服門檻,協助取得產品各項認證篩檢,並與業者溝通強化擺攤內容的豐富度與可看度 (單純賣包裝米十分單調,容易被認定是一般農產品販售,如果結合特色米食與試吃活動一起擺攤,可以增加 呈現的吸引力),希望藉此機會探討小農多角化經營之可能模式。

馬任萱 提供

3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從擺攤活動中發現各農友之間開始產生互動,相互吸取經驗與學習,開始有了小農聯絡網的雛形,團隊再進一 步整合小農串連在地旅宿業者,推動「池上稻地旅遊」 ,利用訂購產地認證米補助產地旅遊的推廣方案,讓池上 米業者與取得池上鄉認證標章的好客民宿(備註 1)合法業者合作,互相合作推出屬於地方的產地旅遊行程,不只 邀請旅客來池上看風景,還可由地方農夫帶路走入稻田中體驗,更深度體驗池上鄉之美。 一直以來外縣市的朋友都會問我池上有什麼好玩,但腦袋裡的資料少之又少且不知該從何介紹起,但透過「身 心靈有機聚落─養生休閒居遊平臺建置計畫」的參與及執行,讓我從不同角度看見從未感受過的池上,重新認 識我生長的土地,就因池上等同我的生活,我想從這一刻起我能真正的與大家分享。 池上鄉,不只有金城武樹、伯朗大道、大坡池,還有一群人!他們的故事與生活比起任何電視上看到的明星更加 精采!

馬任萱 提供

備註 1:經交通部觀光局認可之民宿。本 標 章 係 由 證 明 人 同 意 之 人 使 用 , 茲 證 明 其 不 僅 是 合 法 登 記 民 宿 , 且 經 過 專 業 輔 導訓練課程提昇品質、地方主管機關確認無違規行為,以及委員實地訪查確認其乾淨、衛生、安全、親切 及服務達到一定水平,符合「好客民宿遴選計畫」之標準。 (資 料 來 源 : 經 濟 部 智 慧 財 產 局 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526248&c tNode= 7650&mp=1 )

4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馬任萱 提供

馬任萱 提供

▲稻地旅遊的推動產生很大的效 果,吸引了許多媒體來採訪。

▲自稱型男農夫的小農來頭可不小,是大埔村的村長,自創品牌晶 亮米糧行,是今年新加入的自產自銷戶。

馬任萱 提供

▲好康米舖的康家三姊妹,是市集擺攤時的秘密武器。

5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本月焦點 (Featured Article) 池上自產自銷農戶的經營 撰文|徐肇尉 座落於花東縱谷平原中段的池上鄉,地勢平坦,平均海 拔 260 公尺以上,擁有新武呂溪、萬朝溪豐沛的水源, 且無工業廢水、重金屬及空氣污染,加上均溫較低、溫 差較大的優勢,以及順著海岸山脈沖積而下的肥沃土壤, 提供池上鄉稻作產業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孕育出這片 多產的土地。池上鄉約有 1,400 公頃的水田,農人在池

攝影 / 徐肇尉

上這片大地上作畫,讓它擁有純淨的農耕景觀,種出享 譽全臺的池上米,使稻作產業成為當地的經濟動脈,支 持池上的住民安居於此。 為了維繫池上米,這個由大自然與辛勤的農民共同造就 的果實,池上鄉在 2005 年建立「池上米認證制度」 ,由 池上鄉公所發出全國第一張「地理標章」貼紙。從此以 後,唯有經鄉公所認證是在「池上鄉境內」種植的稻米, 才能稱作池上米。目前超過 1,000 公頃的水田申請產地

攝影 / 徐肇尉

認證的地理標章,這一張張貼在稻米包裝上、不太顯眼 的地理標章貼紙,造就池上鄉稻業的發展優勢,甚至翻 轉了臺灣普遍「種稻賺不了錢」的刻板印象,為池上鄉 帶來新的活力。103 年參加產地認證的農戶共有 28 家, 其中 6 家是當地米廠,另外有 22 戶是自產自銷的家庭 農戶。值得注意的是,領取產地認證標章的自產自銷戶 中,超過 9 成的經營者年齡分布在 25 至 45 歲,通常是 第二代回鄉接手務農,以家庭為單位各自經營稻米產業。 ▲池上米產地認證標章

6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這個現象讓我們窺見「移居、返居花東」如何成為可能。這些二代返鄉的自產自銷戶,回到他們的故鄉,可能 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或是外地的工作告一個段落。務農對這些二代返鄉的自產自銷戶來說,並不是難事, 他們大多有務農的經驗,且常是從年長的一輩接手,並非從零開始,農事管理的技術、耕作土地的取得或租賃、 搭配的農機具,都能從長輩傳承與銜接。二代返鄉務農的池上人,也因年齡相近(有些是國小、國中同學),或是 有著親屬網絡的關係,讓他們在面對經營問題時(例如尚無財力添購輾米機、包裝機),可互相協調、互通有無。 另外,池上米的產地認證制度,提供產品區別的利基,讓自產自銷戶在行銷自家產品上具有優勢,進而提升稻 米生產的經濟效益,讓更多務農二代能順利地以稻米產業,作他們返鄉的謀生之道。 二代返鄉成為池上發展新的契機,他們過去在外地謀生的經驗與才能,帶來稻米產業與二、三級產業異業合作 的可能性,創造豐富多元的有機鏈結與在地網絡,許多民宿、特色小店的經營、特色商品的開發,現在持續地 在池上發生、出現,我們期許在池上的稻浪持續飄動的同時,鄉村能有更多的活力,生生不息。

照片提供 / 陳聖哲

攝影 / 徐肇尉

▲二代返鄉的自產自銷農戶

照片提供 / 陳聖哲

攝影 / 徐肇尉

▲家戶經營的自產自銷農

7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焦點人物 曬穀場的故事 撰文|徐肇尉 「曬穀場」這間小店就在池上最主要的街道上,離火車 站不到 50 公尺的距離。絕大部份的旅客都很難不注意 到這間外觀柔和、陳列小巧精緻的小店。外邊擺著的打 穀機可能是從老家翻出來的,展示架上有包裝大小不 同的米。店裡有許多年輕人的面孔,一問之下,得知他 們是因為喜歡池上,所以來這裡打工換宿。而店內的商 品有米蛋糕、桑葉茶、桑椹冰淇淋等在地的特色商品。 遊客來到池上,一定會發現「米」這個元素充滿整個池 上,好像走在馬路上都能聞到米香一般, 「曬穀場」的 店名也讓人覺得池上滿地稻穀,但透過這次採訪,我們 發現了「曬穀場」還透露更有趣的故事。這間是池上二 代返鄉的阿美族姊妹回來開的小店,名字從已過世的 父親名字「Buda(阿美族語意為曬東西的空地)」 和 媽媽的名字「Banai(阿美族語意為稻子)」拼起來,而 將店名取為曬穀場。而這間小店的開始,完全是經典二 代返鄉的故事。

池上二代返鄉的阿美族姊妹回來開的小店,沿用 已過世的父親名字 Buda(阿美族語意為曬東西的 空地) 和媽媽的名字 Banai(阿美族語意為稻 子),而將店名取為曬穀場。 電話 06-988-358005 地址 臺東縣池上鄉中山路 316-1 號

8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李昌隆先生是我們這次採談的對象,他是這對姐妹中妹妹的先生,也是位池上女婿。他說,會回來池上,完全 是在許多因緣際會下發生的。原本李先生規劃在宜蘭或礁溪過退休生活,希望不會離臺北都會圈太遠的地方。 正巧當時,他在池上工作的女兒考慮經營青年旅社,在池上選擇適合的房子,李先生從事裝潢業,空間設計是 他的專長,身份又是池上女婿,就順理成章的到池上看房子,並發現一間更適合做為民宿的房子。幾經考慮之 後,這位池上女婿決定買下,留在池上展開他的退休生活。不過,這間民宿並不在池上的市街中心,如果需要 接待住客,他認為他還需要找個離車站近一點的空間。後來他找到的空間,就是現在的曬穀場店面。

照片提供 / 曬穀場

9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當然,開店並不是他們家退休生活的規劃,但在有這間店面 以後,就開始思考可以提供旅客什麼樣的商品,而且能展現 池上在地特色與產地品質。除了稻米之外,池上過去還是蠶 桑養殖的重鎮,「桑葉」也曾是池上大宗的農產品,市面也有 人開發桑葉茶,不過池上的桑葉並沒有拿來做茶品的加工。 對桑葉加工外行的李先生,就自行參考茶葉炒培的方式,成 功研發出桑葉茶,成為曬穀場的第一項商品。李太太與她的 姐姐,對糕點製作很有心得,於是她們以池上最出名的「池 上米」 ,成功研發「純米蛋糕」,並搭配桑葉茶粉與南瓜增添 風味,成為曬穀場的第二項商品。另外,他們也與「關山親 山農園」合作,販售的桑椹米冰淇淋與草莓米冰淇淋。而阿 美族姐妹仍在種稻務農的媽媽,也在家族的幫忙下,申請池 上米的產地認證,進一步成為自產自銷農戶,店面也成為展 貨的地方。於是不知不覺間,讓這間小店的商品,都有在地 的色彩。加上李先生裝潢本業的才能,使這間店的整體風格

攝影 / 徐肇尉

在池上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攝影 / 徐肇尉 ▲曬穀場豐富的陳列商品

照片提供 / 曬穀場 ▲曬穀場的米蛋糕

10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曬穀場的故事是最近一年內發生的,我們發現這種典型二代返鄉的模式,能讓人才順利的移居花東。阿美族姐 妹是池上在地人,而李先生是池上女婿,他們帶著鄉村地區少有的才能,回鄉過退休生活,意外的成就另一片 天。利用自家生產的米,發展出各式創意米食料理,店內的桑葉飲(食)品則反映過去池上第二大宗產業,又在 行銷包裝的技巧下將池上的品牌多元呈現。他們捲動家族的人回鄉生活、發展花東特色的事業,又在打工換宿 的模式下,讓許多年輕人能深度體驗池上的生活感受,無形中發掘潛在返鄉(移民)的可能。 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們深刻了解到,花東地區人才移居的模式將能如何發生。從曬穀場的啟始,我們看到二代 返鄉的「在地特質」 ,做為返鄉過退休生活的姐妹、或是池上女婿的身份,這樣親屬的連帶、親朋好友的媒 介,形成的在地聯絡網讓曬穀場的發生更容易些,而移居者在返鄉前的生活經驗、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累 積,也讓返鄉的道路走的更為順利。我們不禁考慮,花東地區的返鄉或移居者,除了靠年青人對生活想像的一 股熱枕外,還需要提供什麼樣的支持與協助?

照片提供 / 曬穀場 ▲經營曬穀場一家

1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焦點人物 依本,遠遠的等待 是一種幸福 撰文|凡芙兒 依本.阿霸司的家,在池上鄉大埔部落安靜的社區巷 弄中,門口兩側種植各種灌木形成參差不齊的矮樹籬, 顯得格外自然而質樸,因為是母親親手栽種的,所以 特別保存用以紀念母親,這是社區內目前少數保留完 整的植物圍籬。大門入口處矗立著象徵阿美族文化意 涵的圖騰,刻鑿著阿美族各年齡階層團結、凝聚心志 的原木圖騰;上面刻的「大樹下依本這裡」是 2012 年 參加池上米鄉休閒農業環境自主營造區的名稱,依本 的木雕工作室就位在院子裡的大龍眼樹下,裡面堆置 一些待創作的原木、有機肥料袋和下田耕作的農具。 出生於傳統阿美族原住民部落的依本,自小就隨著父 母親早出晚歸下田耕作,年復一年看著族人辛勤耕種 著水稻,深切感悟大地之母緊密地聯繫著部落中生命、 文化的過程,輾轉思索開始尋找著屬於大地的力量、 美麗和原貌,以自己擅長的雕刻技藝,創作緬懷屬於 兒時親身貼近大地,春天彎腰插秧,夏天揮汗耕作,

照片提供 陳依本

秋天聽風輕唱,看著雲緩緩飄,澄澄金黃飛舞,收割

陳依本─出生於傳統阿美族原住民部落,依本.

纍纍稻穗而圓滿,收藏心靈中所有的美好,享受豐收

阿霸司的家,以自然農法耕種,同時也從事原木

季節裡所有的幸福。

雕刻工作。 Facebook:大樹下依本這裡/凡芙兒工作室

12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在十幾年務農工作中,這位雕刻家,曾經思考雕刻創作的本質,感受原住民古老樸質的木工技藝中,如何傳達 原住民文化與部落、土地、生活中的故事。漸漸的,依本也開始思考自己耕種方式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他開始 用自己的身體,嘗試不同以往的耕種方式雕塑農田。三年前,依本嘗試改變他耕種稻米的方式,轉型以自然農 法,調整肥料的使用,使用有機肥料也不再使用農藥。很快的,田間的物種不再只有福壽螺,吸引不同的物種 如紅冠水雞、蛙類、昆蟲等,農田裡的生態豐富了起來,而牠們的出現總是會抓住孩子們的目光。

▲自然農法轉型後,田裡出現蛙類、昆蟲和紅冠水雞的巢 照片提供 /依本.阿霸斯

13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這樣的改變讓依本提出「田有小雞」的說法,而農法轉型不只帶來生態的改變,也為依本家帶來稻米自產自銷 的契機,讓經營的模式可以更多元。現在看來,融合木雕與水田的生活將在這個家持續下去,而整個池上,也 不只有依本家是多角化經營從事稻米種植及其它不同的工作,有許多務農的家戶,也在從事各種在地產業,例 如開小商店、作簡單的食品加工或是觀光的行業,讓池上的稻浪續續吹拂,地方也充滿生機。

照片提供 陳依本 ▲第二次翻土打田後再操作鐵牛拉平軟爛的田土

▲依本與他的水田,人工割稗子

照片提供 陳依本 ▲自然農法手工除草

照片提供 陳依本

照片提供 陳依本 ▲前年農田水利會新設的灌溉溝渠,取代原有 自然的土堰水道,因溝渠狹小每逢大雨渠水 溢流沖刷田土,導致田埂崩塌造成田土流失

14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特別報導 2015 池上竹筏季暨產業文化活動報導 撰文|編輯團隊 一年一度的池上竹筏季,在 6 月 6 日及 7 日登場! 池上鄉是一個多元族群並存的鄉鎮,在竹筏季舉辦 前,還分別辦理了「池上飯包萬人饗宴」及「池上稻 浪馬拉松」等活動,邀請臺灣各地到池上鄉共襄盛舉, 感受池上的晴空萬里與濃厚人情。 為了體驗池上的老一輩 50 年前在大坡池穿著蓑衣划 竹筏捕撈魚蝦的景象,在端午節前夕舉辦「池上划很 大」的竹筏季系列活動,從開場頒發池上鄉優良商家 (飯店、米商、小吃店),自發性投入環境維護及路燈 認養等義務活動,營造池上鄉為了地方美好而無私奉 獻的精神,一直到舞臺的精采表演,最後鳴槍表示第 一天竹筏季三人競賽正式展開,而挑戰 10 萬元獎金

攝影 / 賴怡君

的 12 人競賽則在第二天進行,各地好手齊聚一堂, 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大坡池場域外的廣場則設置了許多小攤,各式的美 食,具特色的客家米食和阿米斯(阿美族:Amis 音譯) 風味餐點,農會的伴手禮商品,以及體驗活動等,除 了一般吃吃喝喝的攤位,也邀請了一些組織團體設 攤,像是今晚表演的國軍樂儀隊就是其中之一。 初來乍到,可以到服務臺簽名兌換優惠券使用,緊 鄰在旁的就是手工藝體驗活動,有彩繪碗、絹染和 米娃娃製作,另一邊則是童玩 DIY 活動,非常適合

攝影 / 賴怡君

親子前往遊戲。

15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大坡池場域的半圓形廣場就是舞臺所在處,環繞著半圓的大樹,正是鄉民、觀光客休憩觀賞的最佳位置,活動 從早到晚,穿插著趣味競賽,表演活動一個接著一個,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動感演出、池上國中的音樂(打擊)表 演,原住民與客家人的傳統舞蹈,氣勢磅礡的演奏,展現了池上鄉多元的面貌,也展現了池上鄉的生命力。

攝影 / 賴怡君

16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二十四期電子報 Monthly E-Newsletter

池上大坡池對當地人本來就是吃飽散步聊天的地方,更是引以為傲孕育生命的地方,活動的舉辦對觀光客而言 則是一親芳澤大坡池及體驗環圳自行車道的一個機會,大家齊聚在這裡,用不同的身分與角度感受池上,各自 帶著收穫回去,凝聚的心彼此成長。 大坡池: 大坡池原名「大陂」 ,又稱「大埤」 ,位於池上東側,緊鄰海岸 山脈錦園河階崖邊,是因池上斷層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池,水源 則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大坡池為一內陸淡水草澤 地,由於天然環境良好,因此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十分豐富, 各種水生植物與鳥類、蛙類及淡水魚蝦等物種繁多,目前已列 為國家級重要濕地。

攝影 / 賴怡君

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