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居遊趣。東臺灣lifestyle】第27期電子報Quarterly Newsletter

Page 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花東居遊趣 ‧ 東臺灣 Lifestyle 發刊緣起 100 年 7 月開始,本計畫始發行「東臺灣

目錄(Contents) 01

點文章之書寫,將本計畫相關推動理念、

02

本季焦點(Featured Article) 從熱衷學習花蓮而逐漸長大的新公務氣象/ 李佳蓉

媒材,獲得不少訂閱者支持與後續詢問。

03

專題文章(Column)

度改為季報形式發行,持續維持並戮力提

從社會運動到在地行動 / 本計畫團隊

升品質,預計從 105 年 11 至 106 年 11

 姚量議_地方聯絡網的重要性及公務體系的進化建議

月間共發行四期。期盼讓更多有心嚮往養

 邱星崴_如何介入地方鄉里事務到改變經濟模式

生休閒生活與移居東臺灣潛在之移居人 口,藉此電子報之管道更深入了解東臺灣 樂活 Lifestyle。

發行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發 行 人

陳繼鳴

總 策 劃

姚克勛

編輯委員

馮輝昇、謝正昌、李君如、 藍明鑑、王聖銘、李永展

林昌黎

稿

余志偉

計畫團隊

台灣城鄉發展學會

總 編 輯

吳勁毅

作品編輯

黃琦恩

美術編輯

余佳諭

採訪編輯

Tipus Hafay (林易蓉)

訂閱網址

www.easthealthpark.com.tw/

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 105 年 11 月出版

02

繁花基地。洄瀾客廳 / 執行團隊

執行成果轉化為一般民眾最方便閱讀的

去年電子報月發行份數近 600 份,今年

01

探尋平臺背後在地的醞釀及累積 / 本計畫團隊

養生休閒產業推廣及人才東移主題電子 報」,結合最新計畫相關訊息及具相關焦

編輯的話(Editor’s Note)

1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編者的話(Editor’s Note)

探尋平臺背後在地的醞釀及累積 撰文|本計畫團隊

又到了花東地區稻穗收割的季節,金黃稻浪美景的背後,有著辛苦耕耘的農人…而本計畫也 在 3 年的地方醞釀中,逐步發展出不同地域特色的在地聯絡網! 花東地區養生休閒及促進人才東移計畫,自 103 年度起轉向培力地方鄉鎮市公所,從地方人 做地方事的角度,盤點在地資源、鏈結地方社群及產業,發掘返鄉/移居之模式,發展在地聯 絡網作為對內交流及對外接引的平臺。經過三年的耕耘與醞釀,不同地域條件下,諸如花蓮 市的繁花基地、鹿野鄉的鹿野同學會、池上鄉的池青團…等,開始分化出不同的平臺特色, 而其背後亦呈現了各自不同的社群串連及對外接引的挑戰。 自本期開始,將陸續深入報導各鄉鎮市的聯絡網平臺特色以及背後推動之關鍵,同時配合計 畫輔導工作坊側寫,針對過程中所發掘的議題,如:青年扎根、地方眉角、公私夥伴關係、 在地跨世代間之認同…等進行深入探討,期待能有更多人關注此類相關議題,開創更多合作 與交流的契機。 現在,就從花蓮市開始談起…

1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本季焦點(Featured Article)

新基地的創新突破-繁花基地。洄瀾客廳

繁花基地:洄瀾客廳

撰文|本計畫團隊、照片提供|o’rip 生活旅人、花蓮市公所

花蓮市公正街 14 號 / 洄瀾人文館 3 樓 03-8310153(花蓮市公所文化及觀光發展

還記得以花蓮市為主題的第 21 期電子報嗎?從認識花蓮市

所)

的樣貌開始,該期介紹了花蓮市公所結合 O’rip 執行團隊,

105 年 5 月成立。花蓮城市氛圍及感受體驗;文獻、圖書

從散步逛小城到地方共識的凝聚,啟動了「看見山海之城

閱讀查詢;城市地圖的收集展示;專長換宿媒合管理;青

-後山人才洄游」的第一期計畫。時間過得很快,目前第

年討論、會議、交誼、接待、共同工作空間。 FB https://www.facebook.com/FlippedHualien/

三期計畫已執行過半,除了從城市體驗路線的拓展及行動 方案推動,逐步帶動社區串連、人才培訓、地方共識,實

網站 http://culturetourism.hualien.gov.tw/cbnews_dt.php?id=3

驗新的社會鏈結方式,打造在地聯絡網雛形之外。更進一

O’rip 生活旅人

步結合花蓮洄瀾人文館 3 樓閒置空間,打造了聯絡網實體

花蓮市節約街 27 號

平臺「繁花基地。洄瀾客廳」,也同時是全臺第一個公辦專 長換宿基地。

看見山海之城-後山人才洄游計畫執行團隊 2006 年創立,至今 o’rip 漸漸發展為傳遞「花蓮訊息」的

過去在臺灣,我們常看到許多公有閒置空間活化失敗的案

概念品牌,包含「故事」、「有禮」、「漫走」三層面。

例,多是因硬體修繕與軟體經營並未同步規劃,導致二次

其中「故事」是透過採訪、出版及策展,累積花蓮資料;

裝修或再次閒置,不僅浪費時間也耗損許多預算成本。因 此繁花基地的改造,從爭取空間使用權、空間裝修到營運 等工作,都是軟體與硬體配套一起規劃的,期間也透過試 營運過程,不斷檢視需要補充及改進之處,力求空間利用

「有禮」則是推介在地創作及部落物產,讓更多人知道的 商品平台:至於「漫走」,則是實地走入生活,藉由旅行 體驗,認識並參與更多元的花蓮。 網站 https://orip.wordpress.com/page FB https://www.facebook.com/orip.Hualien

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延伸閱讀 /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1 期電子報 https://goo.gl/9UPdmK

改造前

2

改造後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繁花基地」花蓮美好城市的客廳-為在地創造新的可能 打造這個音同臺語「繁華」的基地,動心起念就是希望讓更多來到花蓮 的旅人或回到花蓮的遊子,透過這個實體平臺的訊息傳遞及交流,認識 花蓮的更多面貌、關注花蓮更多的公共議題。而繁花基地這個小空間為 何能讓人覺得有趣?引起在地的關注?花蓮市公所與 O’rip 執行團隊可 下了不少的功夫,在訪談中,團隊分享了以下幾個重點: 透過專長換宿讓人才得以流動 以「繁花基地」作為一個與花蓮市社區、居民共享平臺的角色出發,透

洄瀾小客廳

過長時間的盤點調查,熟悉社區的需要,並且提供一個平臺,讓青年能 發揮自己的專長與花蓮產生互動與連結,使得人才透過平臺流入社區, 這樣的媒合產生了不同的可能。

東海岸研究室

日夢青年漂流記-彩繪

換宿寢間

尋找古蹟小露台

3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資源盤點及行動方案,創造市區不同世代的連結 從花蓮市公所到執行團隊,可看到分工合作的效益。經過長時間花蓮市 街區歷史的調查到透過不同世代的店家經營者,讓街區的人們透過行動 方案的推展,得以互相交流,有助於街區的店家未來能彼此支援合作。

4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由網路直播將青年倡議傳遞出去 繁花基地從今年 7 月初開始試營運,首波邀請在地社區的夥伴推手與青年到 基地來,分享投入社區公共事務的經驗,規劃了「青年舞起來。青年倡議論 壇」系列活動,從各項多元的主題邀請分享者分享「在地經濟與創業」、 「環 境議題與音樂創作」 、「各族群童謠分享」 ,更透過臉書粉絲團「繁花基地」 網路直播與線上互動,讓更多關心花蓮的外地青年一起交流,未來更醞釀成 為常態性平臺活動,促使花蓮的在地及外地青年更關心家鄉的公共議題。

5 5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以上幾個關鍵策略,將人與人之間藉由平臺得以鏈結, 並經由更多元的議題,創造人與基地間的互動,進而提 升對「繁花基地」的認識與認同,而未來透過更多活動 宣傳與活動觸及率的努力,我們相信假以時日, 「繁花 基地」會有更多可能與機會,讓客廳的訪客絡繹不絕。

多樣成員的交叉互動,建立認同的聯絡網平臺 透過計畫盤點、交流及執行經驗累積,花蓮市聯絡網以在地社區組織為基本成員,拓展串連老產業店家、旅宿 業、學校、NGO 團體、移居者及在地青年等,並將聯絡網的地方人群初步分類為:  A(原/老居民):擁有城市、地方的情感與記憶,但較少地方事務的想像及參與。  B(營生居民):忙錄生計的中生世代,地方情感還待建立,地方記憶尚稱薄弱,有些仰賴地方資源營生。  C(新移民) :短期的包含學生,逐漸累積年資的包括意圖創業的新生代、年輕人,容易吸收新知,對地方 事務懷有想像,勇於參與公共議題。 以此分類為架構,將在地聯絡網建置為一個平臺(空間),是將 A (情感、記憶)+B(營生、商業模式)+C(地方生活的想像、政治 參與) ,而變成新的 D,即不同類別的人群間應該有新的合作模式。 聯絡網平臺是促使:A(情感、記憶)+B(營生、商業模式)+C (地方生活的想像、政治參與)=D 的催化劑。 (摘錄至花蓮市公所「看見山海之城-後山人才洄游計畫」)

6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地方推手 / 從熱衷學習花蓮而逐漸長大的新公務氣象 撰文|李佳蓉、照片提供|花蓮公所 移居到花蓮的新挑戰 我來自臺中市的沙鹿區,沙鹿是一個純樸的海線小鎮,臨近臺中港, 工商業發達,但同時富有人文故事,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24 歲 時因為公職分發的因素來到花蓮,印象中的花蓮是一個與西部截然不 同的地方,擁有天然的山海美景和更豐富多元的族群文化,抱著期待 與憧憬來到花蓮市公所報到,並且任職於文化及觀光發展所,展開我 的公務生涯。 文化及觀光發展所的所轄業務以文化、觀光相關的活動及建設與商圈 管理為主,103 年的 6 月份,為了盡快熟悉所掌的業務,我每天都努

李佳蓉

力的學習工作上的技巧及知識,也一邊探索人生地不熟的花蓮市。7

花蓮市公所文化及觀光發展所,「看

月份,一件來自營建署的補助案做為觀光類公文來到我的手上,補助 作業規定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似乎提及一些新的概念,手忙腳亂之中, 也就開始了我首次申請中央補助案的經驗。 第一年的提案,公所及若干社區皆有很高的提案意願,公所還必須整 合社區的需求來提案,靠著諮詢中央承辦人員及輔導團隊,漸漸的讓 模糊的想像越來越清晰,為了更加理解計畫的核心概念及規劃提案內

見山海之城-後山人才洄游計畫」承辦 窗口。 臺中沙鹿人,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畢業,103 年因公職分發來到了花 蓮,進入花蓮新的生活環境,對許多 事情感到新鮮好奇,也勇於發問。一 路陪伴地方並且藉由對於計畫的熱 衷,逐步開始摸索市公所、地方居

容,惡補了關於計畫前期的緣由及許多關於花蓮市的環境現狀,同時

民、執行團隊間的合作默契,隨著計

一邊學習手頭上其他的業務職掌,例如主辦觀光活動、光觀摺頁管

畫逐步落實後,在分工合作上也日趨

理、自行車道的規劃建設等,雖然皆與過去本職學能不同,但我樂於

熟稔,成為計畫推動的助力之一。

學習新知與迎接挑戰,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

7 7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串連社區的新合作機會 花蓮市的建設過去大多以硬體類為主,軟體的建設較集中於族群文化類(如原住民族、客家族群)的補助。第 一年的提案(103 年度),為了初構在地聯絡網的輪廓,加上整合社區需求的任務,選擇了社區組織做為頭號 串連目標,同時實驗性的嘗試以公所為媒合平臺,接引富創造力的青年族群進入老舊的社區。 第一年的計畫規模雖小,但是成果不凡,幾個聯絡網中最重要的角色已經透過第一年的計畫從平行到有了交 集,包括做為平臺的公所、因為協力計畫執行而加入的地方文史知識者、社區的頭人及群眾與想要更加深入參 與花蓮事務的青年,相互之間的影響,衝擊與互補,激起的漣漪超乎預期,隱約也感受到了這個計畫被地方人 士所寄予(改變現狀)的期待。 第二年及第三年的提案,利基於第一年計畫執行的經驗及累積的互信關 係,進一步打造了實體平臺(繁花基地) ,同時也進行聯絡網關係的鞏固 及擴張,許多想像在這個計畫中被實驗、實踐,一邊合作一邊摸索一邊修 正,嘗試更多的可能性,而我的公務經驗也伴隨著計畫的執行而成長。

8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共伴社區融入協力推動聯絡網經營 市公所在聯絡網中扮演資源接引、資源整合、計畫整體規劃與媒合平臺的角色,計畫中的行政角色重要性自然 也不在話下。在計畫執行的過程當中或有因為時間的限制、經費的限制、執行能量、聯絡網夥伴互信關係的累 積等種種因素,當中遇到的難關不少,但也許是聯絡網眾人對於計畫成果的期待,大家總是願意多付出一點來 成就共同的收穫。 也許是因為地方文史知識者(執行團隊)帶給社區的新視野(亮點開發),社區總是願意竭力的托出他們有關 地方的知識;也許是因為青年參與公共事務帶來的創意及肯定,社區總是願意全力的提供支援;也許是改變現 狀的願景工程如此令人期待,執行團隊總是願意考慮的更多,在計畫條件的限制中不計成本的做到最好;也許 是因為大家都如此的寄予期望,在公所的支持下,我也願 意在陪伴執行的過程之中提供更多的協助。 以公務之力參與眾人知識發酵出美好生活的新可能 105 年的年底,正值第四期計畫的提案階段,回憶起過往 執行計畫的場景,真是辛苦,也真是豐收。聯絡網交織起 的機能,下頭還墊著一層更綿密的,以情感、願景及努力 織成的網,支持著計畫的運作,共同期待著創新做法所帶 來的改變。

9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我們還在看著這個城市的變化,一邊想像促成更理想生活環境的可能性,大環境有許多個人力量無法決定的事 情,但即使是一點微薄的資源挹注,投注在關鍵的筋絡上,還是能讓眾人對城市美好生活的想像有一點交集。 隨著計畫的持續執行,累計投入的資源也越來越多,計畫成果的發酵與來自各方的肯定支持著計畫的執行,即 使預見前方還有更多的關卡需要克服,但如果能成就眾人對於美好生活想像的實踐,也就沒有猶豫的理由。 我的公務經驗一路伴隨著這個專案的執行而成長,雖然人在距離家鄉很遙遠的花蓮,但是我相信在這裡得到的 經驗及知識對於未來的公務執行是有幫助的,也期許計畫的執行經驗可以整理出一些脈絡,透過交流與分享, 觸發更多促進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觸發美好事物的發生是一件兼具挑戰性與期待的工作,而待在花蓮的日子裡我會持續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也 許過些時候,回過頭來檢視我的公務生涯,可以肯定自己身為公務人員的服務價值。

10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專題文章(Column)

從社會運動到在地行動 撰文|編輯團隊

照片提供|姚量議、邱星崴

「花東地區養生休閒產業及促進人才東移計畫」培力鄉鎮以建置在地聯絡網作為人才返鄉/移居的接引及媒合 平臺。透過盤點既有人才,認真務實了解為什麼青年可以生活在地方;並與地方青年及人才合作,建立聯絡 網,開始發展過去沒有的創新作為;進一步將返鄉/移居青年拉力的形成,逐步轉變為鄉鎮市公所施政的重點 項目。而在這些推動過程中,到底有哪些關鍵的經驗需要被重視? 青年扎根與地方眉角經驗 閩南語的「眉角」,意味了很多人際事務之間難以明說、揉合各種關係、利益、情緒等的經驗。經過這幾年的 嘗試,其實眉角才是青年在地方要認真學習的重點,也是青年如何地方化、脈絡化、學習抓地力的核心。眉角 如此重要與關鍵,在學術的領域還被視為一種研究的客體,歸類在地方政治的研究。如何將眉角作為一種學習 的題材?今年度計畫第一場「媒合平臺建置與議題追蹤聯合工作 坊」即邀請公所、團隊及實際在地方耕耘的年青人來一起對談交 流。 本期的專題報導,特別針對該場工作坊邀請的兩位講者分享之經 驗,進行摘錄分享,兩位講者分別從彰化及苗栗南庄來到花蓮富 里,提供實際經驗模式讓在地青年與鄉鎮公所夥伴反思地方的問 題,進而引發新的動力。 姚量議 / 地方聯絡網的重要性及公務體系的進化建議 量議目前任職於彰化縣文化局,並與父親共同創立「海口雞」品 牌,也是「農村陣線」、 「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成員。從街頭運動 進入政府單位,他都期待在這些轉換的角色中有不同的收穫。 過去在民間團體的經驗,他認知到民間團體經由紮實的研究調查、 論述基礎及專業知識,並透過記者會等行動清楚表達論述主軸,是 有機會扭轉行政部門的執行方向或正視法令漏洞的。因此民間組織

姚量議 於彰化縣文化局服務(曾任職於彰化縣 溪州鄉公所),公部門工作經驗豐沛。 彰化人,父親自創牧場,姚離開農村求 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堅持回鄉,開啟了 他不一樣的養雞人生,亦開始思考農村 生存的議題。 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 / 熱血社運碩士男返鄉養「海 口雞」https://goo.gl/ktYZ6F 天下雜誌 / 我們的無畏時代 https://goo.gl/ujg8SB

11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在公民運動中必須培養「聚眾能力」、 「論述能力」、 「行動能力」,而這些能力可透過讀書會、團體爬山等共同 成長的活動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而談到進入公務體系後的經驗,從人才面來看,認為公部門應該盤點該機關的不足之處,找到適合的人力資 源,而相關職缺不應成為地方角力的分配。此外,任職於彰化縣政府文化局後,發現彰化縣既有的文化資源仍 需要被活化引入更多新活力,但在法令上仍有許多限制,體制中亦有不少缺陷,與民間期待政府有所作為之間 仍有鴻溝,正嘗試與不同單位互相合作,希望透過跨部門連結,以突破現有公務系統的行政困境。 分享語末,他提醒東部與西部仍有共同的基本問題需要被克服,如公有土地釋出讓回鄉青年經營或創造在地資 源連結的合作機會,唯有創造在地經濟的利基資源,才有可能解決返鄉青年生存的基本的生計與生活需求。

姚量議回到彰化的鄉創業品牌-海口雞 海口雞,風頭水尾的海口地帶成長 的臺灣土雞。歷經強勁海風嚴峻考 驗,堅強存活的頂級土雞。我們始 終堅持:美食來自「好農產與好手 藝」。 FB 風頭水尾,海口雞 https://www.facebook.com/highcowgay/

12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邱星崴 / 如何介入地方鄉里事務到改變經濟模式 星崴來自苗栗南庄,為「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年紀輕輕的他從高中就開始關心公共事務,研究所 也以家鄉南庄為研究對象。從過去關心農村議題到回鄉南庄,從「老寮背包客民宿」到「valai 農創店」,短短 的幾年時間, 「耕山農創」堅持著信念「翻轉農村體系,讓青年回鄉」,實地回鄉構築夢想。過去的研究與社會 運動的熱血,轉換為在地經濟的經 驗,其實還是得從地方深耕出發。 農村的體制不單單只是農業生產,還 包含了許多地方政治、派系角力等因 素,影響著整體農業的發展。然而與 花東一樣,南庄面臨的老年人口問

邱星崴 「老寮 Hostel」及「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 司」創辦人。 一如許多苗栗遊子的宿命,長大後必須到 外地求學,臺大社會系、清大人類所畢業 後,邱星崴赫然發現,不知不覺故鄉已經 改變好多,童年的美好不見了。開始想要

題、農業衰退等問題,若沒有實際回

重新活化故鄉的山水,經過長期的調查與

鄉了解農村的生活架構,很難解決核

研究,他認為復甦農村的關鍵在於重新打

心的問題。星崴回到南庄,從背包客

造在地的產業鍊。

棧開始以一個民宿老闆開始,進入南

延伸閱讀:

庄居民社群。

環境資訊中心 / 文青沒鬼扯! 邱星崴推「真文創」復興南庄山林產業 http://e-info.org.tw/node/114543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老寮 Hostel 創辦人邱星崴:苗栗人不是 「沒通過智力測驗」,而是得先在經濟上自由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3682

13 13


【花東居遊趣‧東臺灣 Lifestyle】 第 27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老寮不僅是一個背包客棧,從在地經營者的角度開始與農民學習,了解農民遇到的生活處境,並且啟動由老寮 以打工換宿的方式,與在地農民一起合作,並且透過解說導覽讓進入南庄的友人能夠更認識在地農業。從「老 寮」的三級服務到四級體驗,「valai 農創店」也形成了新的農業平臺,販售在地農產加工的輕食,「讓產業成 為一個載體,裝盛的文化」就會有新的契機。 南庄從一級到六級的產業架構,是建構在過去的行動熱情與在地的經驗積累而成, 「耕山農創」背後所關注的 農村問題,絕對是要踩在土地上,建立人與人的連結,才得以解決農村問題並開創新的青年返鄉的機會,他說 「如果我們都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計,我們怎麼能有資格來談農業的生存」 ,是的,唯有實踐才能看見。

老寮 Hostel

Valai 農創店品

背包空間 X 苗栗深度旅遊規劃 X 返鄉創業 X 藝

農創產品 X 特色餐飲 X 產地旅行

文公民講座 X 在地農創產品

一間位於南庄的在地咖啡廳與農產選物店。我們希望成為一個

0963 521 379 苗栗縣南庄鄉南江村 22 鄰南江街 50 號

窗口,將台三線美好且豐盛的農產呈現給大家。一起透過餐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untainlodge2014/

食,去認識這一片山林。 0965 736 696

苗栗縣南庄鄉東村大同路 25-2 號

FB https://www.facebook.com/valai.taiwan/

1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