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居遊趣。東臺灣lifestyle】第29期電子報Quarterly Newsletter

Page 1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Contents 花東居遊趣 ‧ 東臺灣 Lifestyle

01

發刊緣起

Editor’s Note

本計畫團隊

01

莊慕華

02

自主發展的在地協力網絡

100 年 7 月開始,本計畫始發行「東臺灣 養生休閒產業推廣及人才東移主題電子 報」,結合最新計畫相關訊息及具相關焦

02

點文章之書寫,將本計畫相關推動理念、

Featured Article

㇐個人出發,㇐群人抵達-花蓮民間返鄉/移居自主串連系統

執行成果轉化為㇐般民眾最方便閱讀的

「裏」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青年串連公共議題參與

媒材,獲得不少訂閱者支持與後續詢問。

夠「慢」才不會錯過-在地小店串連

去年電子報月發行份數近 600 份,今年 度改為季報形式發行,持續維持並戮力提 升品質,預計從 105 年 11 至 106 年 11 月間共發行四期。期盼讓更多有心嚮往養 生休閒生活與移居東臺灣潛在之移居人 口,藉此電子報之管道更深入了解東臺灣 樂活 Lifestyle。

發行機關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發 行 人 陳繼鳴 總 策 劃 黃明塏 編輯委員 馮輝昇、謝正昌、李君如、 藍明鑑、王聖銘、李永展 主

編 林昌黎

稿 余志偉

計畫團隊 臺灣城鄉發展學會 總 編 輯 吳勁毅 作品編輯 黃琦恩、施佩君 美術編輯 秦曉誼 訂閱網址 www.easthealthpark.com.tw/ 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 106 年 8 月出版

03

Column

本計畫團隊

「第三次議題追蹤聯合工作坊」實錄

12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Editor’s Note

撰文|本計畫團隊

花東地區的夏天從六月的黃金稻浪開始,緊接著農忙收割、部落豐年祭等生活風景,加上暑 假旺季地方各式活動(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鹽寮海或瘋市集、臺東慢食節、金針花季、臺東 熱氣球嘉年華、各種大小營隊…) ,真是熱鬧又忙碌。在這個大家都分身乏術的季節中,換個 口味暫緩介紹各鄉鎮公所推動的聯絡網主題,從另個角度來聊聊民間百花齊放的社群網絡。 除了由鄉鎮公所推動地方聯絡網相關平台外,在返鄉、移居人才間不乏有自主串聯的小平台 發展,而近幾年來相關社群的醞釀及串連更為多元蓬勃。針對此現象,編輯團隊與長期深入 觀察地方的莊慕華合作推出系列採訪報導,本期以花東地方社群串聯之整體現象觀察描述為 本季焦點,並配合花蓮市「裏花蓮」 (青年串連公共議題參與)及鳳林鎮「蝸牛遊市集」 (在 地小店串連)的個別專訪介紹,帶出不同社群的面貌及故事。 雖然地方檔期滿載,輔導還是不能停,七月份仍是協調鄉鎮夥伴們參與第三場聯合工作坊, 相關實錄於本期專題文章刊載。這次將公所與執行團隊分開各自成組,討論各推動階段中面 對的問題及對策,透過發表傾聽雙方的心聲,也理解各自的難處。

照片來源/ 施佩君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Featured Article

撰文|莊慕華 「請你告訴我,我現在應該要走哪條路呢?」愛麗絲問。 「那得看你想要到哪裡去啊!」嗤笑貓回答。 「到哪裡去都沒關係......」 「那麼你走哪條路也沒有關係喔。」嗤笑貓說。 當列車鑽進㇐個個黝黑的山洞,又在蔚藍海邊竄出時,每㇐場移動的故事都 值得書寫。每㇐個尋求嘗試而勇敢的夢、每㇐個因為抵達而安放的心;小島 如船,攜帶著搖擺的命運,而面向太平洋的花蓮便是前舷,百年來這裡來回 照片來源/ 莊慕華

以島上流動的身影交織出日常風景;日久他鄉是故鄉,每㇐次的離開與返 還,是冒險移居、其實也是㇐種歸來。

認同請分享:小鎮生活指南在哪裡 如果在假日,㇐個旅人,步出花蓮火車站後總是不約而同穿過熙來攘往人潮,走進「旅遊服務中心」 。這是陌生 旅客來到花蓮尋找資訊的第㇐步,無論你是否對目的地已經了然於心,我們總是會想經由㇐個平台、㇐些串連 消息的人,更清晰找到自己接下來在這座城市的定位。 旅行尚且如此,那生活呢? 近年來在花蓮各個鄉鎮地區,都有著相當蓬勃活潑的社群聚集。當我們用「社群」而不只是「社區」這個詞時, 其實代表這些人們的聚集不僅像過去社區那樣只能是街頭巷尾的熟稔交誼,更有㇐種新的可能;他們不再囿限

美崙山公園望向花蓮市區 照片來源/ 花蓮觀光資訊網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於地理限制,依隨著科技與社群媒體的進步,讓相聚核心可以是種種關注主題,人們的串連交往也就進入了下 個更多元更豐富的階段。 然而這樣的社群,並不單有網路世代常言的「萬人響應、㇐人到場」虛假空殼,因為相較於商業密集、人口複 雜的大型城市,花蓮生活事務仍不脫互動在緊密的人際框架上。小型鄉鎮市民往往互為親友、產業單純也讓供 需夥伴關係穩定。因此當你聚焦了解這些在社群集結的呈現時,聽見的不會只是諸多 「LINE」與 「FB Messenger」 提示音此起彼落,而是更能不時看見他們自發 組織出實體支援的傳遞方式。 他們在哪裡?㇐個準備踏入「花蓮生活」的 拜訪者,如何找到相對應所需的生活指南 呢?以下讓我們隨意翻開幾頁小鎮生活指南 的實踐者,窺見民間自主串聯的支援系統是 什麼模樣。

照片來源/ 莊慕華

照片來源/ 莊慕華

隱約而彈性:社群的朦朧與實際 無須地址的管委會:移居互助社群 S 來回搬進搬出花蓮幾次,每次都覺得自己是真的要落腳了,但每次又有生計與生活的挑戰讓她不得不離開。 直到第三次搬進花蓮,這次竟然是連伴侶都㇐起遷居,兩人還買下㇐間小窩、背起貸款。讓 S 能夠這麼做的不 只是勇氣,而是她終於與其他近似特質移居花蓮的同伴們遇上。於是在短短時間內,工作機會、社交人脈、找 尋空屋......那些過去 S 短暫移居花蓮時遭遇的挫折,如今都像對上線的描圖紙,踏實了起來。她嚮往著簡樸又 精神豐富的生活,就在壽豐這被暱稱為「五百戶」的集合住宅裡,找到了。 無仲介的人力中心:複合式文化空間經營 T 在台北業界已經闖出㇐片天,但他眷戀故鄉,時常想著當自己還是孩童時甚少可以接觸到相關題材。於是當 他與另個返鄉友人決定開間小店時,就希望能提 供更多相關活動與教育。不過實體空間的魅力其 實不只在主人能夠創造的內容,更精彩的是後續 引發了人們自然的聚集。在 T 陸續邀請學弟妹或 相關領域夥伴進行店內分享後,就不知不覺啟動 了親友們與產業間的消息傳播。如今,更多在地 青年來到這裡,銜接上 T 在業界的經驗與城市生 活的人脈。敦厚踏實如他,返鄉半年,在市區溝 仔尾那條被掩蓋的溪邊上,卻打開了流動彼此的 無限可能性。

照片來源/ 浮室 soave plan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鄉村達人串連 M ㇐直有個歐洲鄉村夢,她喜歡色彩美麗的三角旗隨風飄舞、喜歡白色蕾絲鋪在木質傢俱上。於是在鳳林鎮傳 統街市間,她先是開了個販售可愛雜貨的小鋪、接著又經營起提 供正餐和下午茶的別緻小店。為了喜愛的事物她總可以從早忙到 晚、呼朋引伴,這樣積極的創造與想像,讓農業小鎮譜出不同風 景。 M 先是在自家店門口找親友鼎力相助,擺起小小跨界的商 品販售;然而接著進㇐步,這群人串出興趣,更熱切走出本來只 是親友相挺的心境,如今這群既是朋友也是小店的達人們,在小 鎮街上辦起第三次的大型市集,邀請更多附近村里的手創者,更 多不同小店不同產業,也加入 M 這最初小小的夢想。 照片來源/ 蝸牛遊市集

隱藏版創業培訓基地:老店經驗新手傳承 當 H 從台中翻過中央山脈落腳花蓮時, E 則在這片山海之間⾧大,她們成⾧背景迥異,但對於咖啡的熱愛卻 相同。這樣相同的嗜好與生涯規劃竟不約而同讓她們前後來到花蓮老字號的咖啡店工作。老店之所以屹立不搖、 成為口碑,不僅是因為技術純熟、顧客回訪,更多時候是來自老闆的特質與心境,於是在這位熱愛職業與咖啡 知識的老闆帶領下,願意與員工分享多年經驗、提攜後進加入市場。就是這樣豐饒的土壤,栽培出 H 與 E,讓 她們如今各自在這城鎮安居下來,開啟自己風格的小店。

照片來源/ 蝸牛遊市集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百種花蓮生活 民間自主發展出來的支援系統,有些是因為地緣關係、有些則是相同產 業,有些是想推動共同信念、也有些可能是來自個人魅力或恰巧事件湊 成。俗諺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實像這樣的協力平台並不是在 這個時代才出現,而是㇐直以來有人聚集,就會出現彼此關注的團體。社 群的特質因為所處地區會有相當差異,例如在鳳林鎮上的平台大多同時 交織著彼此有血緣關係或連帶友人而形成,但反觀在花蓮市區的社群,則 多以共同價值或相關信念訴求作為集合原因。

照片來源/ 莊慕華

這些社群承接著走進花蓮生活的百種人,當人們找到彼此的需求㇐直存在,社群就會㇐直存在。如果說要能夠 更進㇐步讓這樣的支援系統趨近穩定與堅固,或許我們應該不只找到他們,還要能夠辨別回答出這些社群在彼 此鏈結外,無法支援的部分是什麼?小鎮指南在不同時代換了㇐本又㇐本,每個社群協力平台也都回答著此時 此刻社會需求的樣貌。當南來北往的列車載著遊子與旅人抵達又離開,是哪些移動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駐留的關 鍵;又是哪些留下來的故事,預言了更多不得不的離開。

「請你告訴我,我現在應該要走哪條路呢?」愛麗絲問。 「那得看你想要到哪裡去啊!」嗤笑貓回答。 「到哪裡去都沒關係......」 「那麼你走哪條路也沒有關係喔。」嗤笑貓說。 愛麗絲接著解釋:「只要我能到達某個地方。」 嗤笑貓說:「喔,你㇐定會到某個地方的,只要你走得夠久的話。」。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撰文|莊慕華

受訪者|裏花蓮 溫上磊

照片提供|裏花蓮

「如果當我們這一群、這一代的花蓮青年們聚在一起時,我們或許可以好好的談談這件事情,我們要什麼、你 們要什麼?」裏花蓮 裏與外,聽起來是㇐種界線分隔,但裏花蓮想做的並不是將人們區分為你我,而 是㇐種翻開表面、接續看見內在的過程。讓生活被看見,讓文化被看見,當花蓮 市的「外」是㇐種配合觀光產業詮釋的人事物時,「裏」就是這群花蓮囝仔每天 在城市生活的過程。 他們舉辦實驗派對、復古舞會、街市串連…用這些你從來沒想過可以是「花蓮」 的元素,找到有共同想法的彼此,進而想提供這個城市另㇐種選擇。這些被視為 街頭文化的流行概念,就是他們的嗜好、事業、專⾧,也是他們找到能夠讓花蓮

溫上磊

價值繼續從生活中延續下去的態度。 **

「我們不用是固定的成員,而是游擊式的。」「像是節慶(festival) ,發生時就串連著所有人。」裏花蓮核心成 員溫上磊,㇐邊整理自己位於南京街巷子裡的服飾店面,㇐邊講著這套不同於傳統的組織概念。 因為高中時參加單速車社團,上磊常常晚自習後就到火車站前廣場玩,遇到很多不同年齡層玩家。 「我㇐直很 喜歡這種屬於街頭的氛圍,人跟人可以直接認識交流。」兩年前回到花蓮,他落腳在有著許多同樣喜愛街頭文 化店家的南京街,不只開了自己的服飾店,也更進㇐步想要串連推廣街頭文化,因此開啟裏花蓮。 第㇐次活動是去年冬天的派對實驗,裏花 蓮定義這場活動為初次曝光,讓花蓮喜愛 街頭文化的人逐㇐現身,他們想要找到同 樣屬性的年輕人。緊接在派對後是跨年 夜,這群人面對持續浮誇奢侈的煙火秀, 決定轉身在美崙溪畔做㇐場屬於小市民的 燦爛體驗。當時活動文案寫道:璀璨的煙 花大家都愛。演變至今已成為各城市在跨 年的重點項目之㇐。但美麗背後龐大的費 用及曇花㇐現的絢麗所產生的污染,卻是

跨年夜的美崙溪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十分可怕。 「如何降低成本且享受到高空煙火的璀璨」是本次實驗的發想,我們得出㇐個結論:讓小型煙火在 眼前爆炸,等同於高空煙火在遠距離爆炸的視覺效果。 流行的、諷刺的、實驗的、娛樂的,隱藏在熱鬧活動之下,上磊談到當溝仔尾福住橋被拆時,他跑去靜坐,但 什麼都無法改變。他與朋友們也都談到唸大學時,每次回來就覺得花蓮又陌生了㇐些......那麼到底街頭文化能 對這樣的「外」花蓮壓力回應出什麼?他談到裏花蓮的第三場活動,㇐場力邀花蓮出身、在全台各地表演者的 派對。而且不僅如此,這些饒舌歌手、VJ、活動企劃、平面設計,紛紛為了派對來到溝仔尾小巷裡......「我知 道這只是㇐次的活動,但我想創造機會讓大家可以回來。即使目前只能用任務型式的短暫返鄉。」那次派對在 溝仔尾南京街小巷擠進上百人,也吸引很多還是在唸高中的花蓮青少年。「我想讓花蓮的孩子看到更多東西, 流行產業或其他都好。過去我們這㇐代知道的世界就是爸媽和老師說的。但其實這世界上還有更多選擇......」 ** 裏花蓮的概念與呈現方式,無法被對應到任何熟悉的框架裡。他們是服飾店老闆、餐車廚師、歌手......隨著㇐ 次㇐次如節慶般的亮眼活動,背後帶著對生⾧於此的眷戀。然而,游擊式的串連模式也受到㇐些挑戰。包括成 員之間因為「街頭文化」或「想為花蓮做什麼」而聚集,彼此卻因為風格差異過大,讓籌備過程往往需要耗費 更多時間溝通。又或者因為每位成員有各自的事業、家庭重心,時間分配上難免出現缺口。而面對溝仔尾即將 到來的改變,那被迫冠上「香榭大道」之名的連根拔起,裏花蓮也希望能做出更具規模、更清楚呈現溝仔尾狀 態的㇐系列概念展。但目前第㇐步就面對到大型活動⾧期籌備的工作項目,不是游擊式組織能夠承接。

返鄉派對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活在城市裡的文化是活的,由這些生活的人們 組成。裏花蓮的象徵圖像是㇐個大大的英文字 母 A,象徵著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 「無 政府並非真正的無政府,而是透過人民們自己 組成力量,表達聲音,去拒絕、反對、抗拒每 ㇐個意圖想要獨裁統治的政權。」噴漆塗鴉、 滑板、派對,不是你想像中能夠實現公共的方 式,卻恰巧是來自這城市中每個生龍活虎年輕 精神的展現。 The A 的精神

在初夏時刻,他們又舉辦了兩次 DISCO 復古舞會,或許你也會好奇,年輕人不是流行街舞嗎? 「在 70 年代電子音樂尚未崛起前,Disco 是風靡全世界的大眾娛樂。重節拍的樂風,讓人們可以輕易地隨著 節奏起舞,不需要專業的舞蹈基礎,純粹是最自然的肢體語言。」 「根據團隊向溝仔尾周遭老㇐輩的考據,這 燈紅酒綠的街區也曾經有過 Disco 舞廳。但多半屬於地下的活動性質,於是裏花蓮將這文化重新帶回這街區, 讓好音樂能被更多人聽見,不再是像早期台灣被貼滿負面標籤舞廳文化。」 這群年輕人或許還不知道未來能否不斷持續組織出㇐個個節慶般的行動,但至少此時此刻,在他們每㇐次的絢 麗發聲中,都找到了彼此,找出在乎「裏」花蓮的人,也找回溝仔尾的青春。

裏花蓮 FB https://www.facebook.com/inHualien.org/

網站 https://in-hualien.org

2016 年年底,㇐群對街頭文化認同的花蓮孩子形成平台,嘗試藉由街頭文化衍 伸的各類活動形式,來討論故鄉花蓮的公共議題。『相信建構在這土地上的各種 人文、走馬看花無法感受的細節,即為裏花蓮。』 裏·花蓮 [城市進化實驗室],將花蓮作為實驗 體,依照團隊發現的問題及議題設計各項實 驗,首次以市集方式呈現,將溝仔尾街區的 過去文化,及新注入的青年元素整合。 利用隱藏在鬧區的廢棄宿舍作為載體,帶著

【近期活動預告】夏日裏の廢墟市集 市集 X 派對 X 展覽 透過注入新型態的人類活動,讓框架下已死去的物件得以獲得價值再 創,猶如使其重生的儀式/祭典。https://goo.gl/MSsyBW

參與者㇐同對過去的繁華致敬,並希望透過

2017-08-19|20

這次串聯凝聚更多能量。

花蓮市節約街 159 巷 / 南京街郵局後方廢棄宿舍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撰文|莊慕華

受訪者|鄉村小屋 Teresa

照片提供|蝸牛遊市集

㇐頂頂白色帳篷在蔚藍天空下看來特別清爽,夾道之間路的盡頭 就是翠綠山野。縱谷中有風徐徐吹來,吹過帳篷裡各式豐富的農 村手藝。在如此天然美景的極致搭配下,蝸牛遊市集第三次緩緩 爬進鳳林鎮,再度串起小鎮日常與遊人如織的假期。 時間雖然剛好遇上大暑,不過無視炎夏、市集的夥伴們仍是㇐早 就集合在鳳林鎮上知名的三立冰店旁。為了蝸牛遊市集,參與者 們不僅是集市期間兩天全部奉陪,甚至更早從籌備的時刻起,就 定期參與會議、認領分配工作。跟商業市集不同,這些市集素人 在籌備上更是戰戰兢兢,並且發揮鄉村人人多才多工的生活特

蝸牛遊市集 2017 年春天在鳳林鎮上展開的在地市集,核 心成員為「小店幫」 ,是㇐群鳳林鎮上各有事

色,從網路宣傳到敲敲打打釘起路邊市集標示,所有夥伴分散跨

業的小店主人。但隨著市集續辦,如今有更

足在公關組、文宣組、工務組等…各式角色中。

多各式各樣在地達人加入。眾人期待用市集

到底「蝸牛遊市集」有什麼特別魅力?讓這些人願意放下手邊工 作、每三個月就來忙碌「假會」㇐番?或許答案就藏在這個特別 「慢」的小鎮身上,和這些也願意特別慢的小鎮臉孔。他們有些 開著小店、有些剛搬來、有些青年返鄉、有些人或許什麼也還不 太會。但就如同早期農村社會㇐樣,市集是人們聚集認識、交流 有無的地方。他們在此相聚,選擇慢慢地,慢慢地爬出㇐個市 集,也爬出小鎮上最溫暖熱切的人心。

讓大家更認識鳳林以及在地豐富的物產。 時間:每季舉辦 (詳情請追蹤粉絲專頁) 地點:鳳林鎮中正路和公園路口 (三立冰淇 淋旁)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liwomar ket/ 網站 https://snailmarket.wordpress.com/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市集發動機:人人為我 如果你曾經路過鳳林鎮,看見㇐面特別典雅的白色矮屋簷,屋簷下有著歐洲鄉村的雜貨風景,那你㇐定就是遇 見「鄉村小屋」了。小屋主人 Teresa 在四年前開始經營這個小巧可愛的雜貨舖。它不只是展售空間,也是跟 朋友們交流想法的園地。無論是透過臉書「直播秀」分享新知 (順便讓 Teresa ㇐圓廣播夢) ,或是現實生活中的「小屋市 集」 。沒錯,你可能已經發現活力十足的 Teresa 就是串連市集 的靈魂人物。最初她與朋友們在小屋前,㇐邊閒話家常㇐邊擺出 精彩的業餘作品。為什麼說是業餘呢?這又回到鄉村多工的特 色,大家工作之餘時常投入嗜好的發展,木工也好、精品咖啡也 是,小屋前的聚集從好友相挺,㇐次次有模有樣了起來,後來甚 至曾經舉辦過慈善市集,為鎮上的獨居老人義賣籌款。 這些三五好友在鳳林最熱鬧的 LINE 群組「女人幫」中,呼朋引伴,逐漸發展出「小店幫」 。已經站穩腳步有 自己事業的小店主人們,常常㇐起思考如何將可愛的鳳林慢城介紹給大家認識,於是點子就從「小屋市集」走 向「蝸牛遊市集」 ,小店幫們決定以常態性舉辦市集起步,將來更希望能發展出遊程、講座、體驗課程,讓鳳 林的美由不同管道㇐㇐展現。 市集孵化器:我為人人 舉辦到第三次的蝸牛遊市集,儼然為鎮上與周邊鄉里的年輕人創造出㇐個平台。或許在外來遊客眼中市集只存 在兩天的販售獲利功能,但其實對小店幫或加入市集的夥伴,甚至對還未加入市集但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們來 說,這裡是㇐場夢想的孵化器。當鳳林緩慢的節奏,遇上鄉村人際緊密的特質時,除了讓已經有作品/商品的 人找到舞台、促進異業串連外,市集也慢慢將業餘達人推上檯面。小鎮上流傳訊息總是特別快,成功的人帶領 著生澀新手,許多業餘達人為了到市集展售,將過去嗜好的隨手作品終於進㇐步完整化精緻化,也就產生更多 耳目㇐新的在地商品。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除了挖掘在地達人,市集似乎也成了新創產業的試驗所,無論是新 移居者或微創業家,當還不確定眼前自己事業的進程、不敢貿然投 資時,有個攤位練習接觸市場、試探水溫,反覆修正自己的創業雛 形,實質上市集就成了在地跨業的最佳支援盟友。 如果我們仔細凝視鄉村生活,可以發現裡面充滿了有趣的人事物, 並非只是停滯的、寧靜的美景。這裏有創意發想和蓬勃滋⾧的自然 素材,而蝸牛遊市集就是將這些在地特色細緻展現。鳳林或許因為 「慢城」之名被大家認識,但是慢的真實就是悠閒也是自在,是重 新調整節奏找到自己的步調。 面對眾聲喧嘩的商業市場,小店幫和市集召喚出的人們並不急於投入競爭。在這裡,他們最珍視的還是彼此情 感,珍視「鄉下做事人」的真心交陪,珍視因為緩慢而拉⾧了人與人熟識的過程,最終才能釀造出這㇐次次情 誼醇厚、美好精萃的市集盛會。

照片來源/ 莊慕華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Column

撰文、照片提供|本計畫團隊 7 月 18 日在花蓮市公所舉辦第三次聯合工作坊,主題為「計畫 工具之思考及階段性目標」 ,邀請各公所及執行團隊前來參加, 當天分為公所與執行團隊兩組別,讓他們各別討論後再進行發 表。至於為何要這樣劃分呢?起因於輔導團隊在第三階段巡迴 訪視各公所時發現,公所是行政端,而執行團隊為實際執行端, 雙方面對事情的角度不同,在推動與執行計畫時往往也產生不 同的看法,所以透過這次工作坊分成兩組發表各自的困境與問 題,作為彼此計畫推動上的經驗交流,以利後續執行更為順暢。 工作坊討論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問題及對策討論」與「計畫執行階段評估」 。「問題及對策討論」針對 各組對於計畫工具執行目標,討論出推動上的問題或困難,並思考可能解決之策略;而「計畫執行階段評估」 則將計畫推動執行分為 4 個階段-啟動及醞釀期、深化及穩固期、邁入成熟期和成熟運作期,讓執行團隊與各公 所自行評估目前處於哪個階段,整個過程由各組老師引導成員透過這兩個部分進行議題發想、歸納及對策討論。 互吐苦水、想出對策 禮堂因為分組的關係㇐分為二,公所組和執行團隊組的討論聲就像左聲道及右聲道般地此起彼落,兩組老師的 引導方式也截然不同,公所組的黃冠智老師讓公所自行評估目前處在哪個推動階段,再寫下目前遇到的問題, 讓大家㇐起想對策,較有經驗的公所其實就能回應自身的㇐些問題,而其它的公所則以旁觀者的角度提出想法 和建議,黃老師則不斷提點出各公所糾結的盲點,提醒大家計畫的原則和方向。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團隊組則是先自我介紹,簡單的說明自己計畫內容後,林 永權老師開始引導大家寫下執行遇到的問題或困境,再經 過莊慕華老師的綜合整理,大家先進行㇐次分享後再次腦 力激盪,最後由莊老師進行統整,梳理出大家的問題與對 策並提供相關經驗,再交由組內的夥伴寫在紙上。 下午的交流發表,執行團隊組推派莊老師代表發言,而公 所組則針對各自計畫逐㇐上台報告,共同點是目前計畫執 行階段評估都處於第㇐(啟動及醞釀期)和第二(深化及穩固 期)階段,老師也提醒在每個階段還未成熟前都是有可能再 回到前㇐個階段。 工作坊結束後公所覺得最大的幫助是各公所間的交流討論 並且㇐起想出對策,而執行團隊認為藉由討論去了解各鄉 鎮不同的執行方式,讓下㇐步要如何進行有更明確的方向。 各計畫執行階段攻略分享 啟動及醞釀期 著重於資源及人才盤點,並從盤點成果進行議題釐清,找出可發展在地聯絡網主體,提出可能的操作方向及策 略,媒合醞釀及串連在地聯絡網,以建立平台基礎。 有㇐些執行團隊已經完成了盤點,而有㇐些團隊又重新檢視是否有需要再加強的地方,所以這階段討論盤點與 啟動還是很重要的事。但首先團隊要如何取得地方的信任與互動,最後形成聯絡網?很重要的關鍵是得在地方 生根,而執行方式有很多種,像是找到在地的關鍵人物,或是透過公所瞭解地方,特別是公所承辦人對於計畫 的投入程度會影響到團隊和在地銜接的結果,所以在這個階段公所其實是最適合扮演讓團隊熟悉地方的角色。 另外有些團隊因為執行其它部門的計畫,因而認識了地方的組織,將他們橫向串聯起來後,很快地就能看見年 輕人、移居者等等的狀態是什麼,這也是經由其它計畫去做盤點,進而開始啟動的方式之㇐。 公所在啟動醞釀期常遭遇地方首⾧對實體平台的空間的想像與計畫需求不同,解決方式是藉由使用者(返鄉、 移居青年)提出使用需求傳達給⾧官,或是中央至地方開會時重申本計畫主旨。 聯絡網串連部分,公所希望能從在地強大的社群著手,利用社群裡㇐個拉㇐個的方式進入聯絡網,但強大的社 群不代表就有熱情來幫忙串連,老師建議如果不能合作就不要合作,不要硬將大家抓在㇐起,反而要向剛起步、 尚未成熟的社群著手,他們才是迫切需要協助的對象。有些鄉鎮因為地形的限制(如富里鄉和達仁鄉),派系、社 群分明,而範圍較大且廣,所以會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建議能結合共享經濟資源,附帶解決其他問題(如: 交通、教育、就醫等) ,最後透過良性的競爭,讓各區域㇐起提升。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深化及穩固期 收斂議題、鎖定推動主軸,並進行資源盤點的補充,改善前期計 畫缺點、發揚優點,加強在地聯絡網串連的深度及廣度,而討論 聯絡網平台未來發展的可能及運作機制。 執行團隊在深化穩固期已經有人才盤點的資料了,但人與人之間 的聯結有這麼快可以發生嗎?抑或是半年來發現了㇐個共通的議 題,但是到了下半年議題又有些改變,包括設定的目標、方向甚 至是產業的狀態,都是會不斷更新的,這時執行團隊應該透過活 動的形式,讓這個議題被回應,然後把人找出來、建立起彼此信任感,最後當聯絡網串連起來時,其實議題是 可以被解決的。 人跟人串連產生的問題是很基本的,如⾧輩的態度、辦活動的執行方法。辦活動不單是為了成果,而是在過程 中學習技能或是累積信任感,再來就是找尋可突破文化或產業的目標,產業或文化會影響回來的生活方式,也 許可以用更生活化的課題,讓參與串連的意願提高後再連結回計畫,但要抓住計畫的主軸是希望人才東移。 公所在深化穩固期㇐方面想將連絡網變得緊密紮實,但對於社群之間的互動卻又無法拿捏該介入多深,老師建 議公所只要扮演好轉介的窗口,告訴社群哪裡有資源、能和哪個社群合作。而在這階段也很容易受到政治力或 計畫期程較短的影響,無法加強計畫深度與廣度往前邁入第三階段,建議得好好的向中央與地方代表溝通,將 計畫目的與效益詳加說明。 邁入成熟期 相關聯絡網串連及平台機能之運作推動,不因人事異動而受影響,且聯絡網具體成形且實際運作,朝向平台發 展及機能擴充,配合實踐策略的相關試作推動。 執行團隊在邁入成熟期問題將逐漸減少,因為前面提到的問題和對策,會經由不斷的討論和交流,更集中在計 畫本身執行。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邁入成熟期有㇐部分會因為與公所關係密切,所以彼此會思考如何溝通;既有的聯絡網要如何清楚地合作,可 能會重新定義關鍵人物,也許是㇐個可以串聯大家、能夠瞭解計畫核心價值的人;確定執行的方向跟居民的期 望是不是㇐樣,盤點出來的議題是否真的為待解決的問題,接下來要慢慢收攏,問題才會更明確;公所在這階 段就算人事異動也不該影響聯絡網運作,執行團隊也應該發展出實體平台,遇到問題時的解決對策會更實際。 成熟運作期 進㇐步發展成為公所經常性業務,在地聯絡網平台自主運作 啟動,實際推動人才返鄉及東移媒合。 假設團隊、老師們都不在了,在地生活的人能否持續的運作 這個模式、延續計畫的概念,因為群眾和公所都會在,而這 些人是否有能力形成組織、討論出需要的東西,以及能不能 和公所對話變得很重要,所以這階段談的是如何讓大家去管 理跟維持運作,通常還是需要㇐個人能協助大家㇐起討論, 而在這之前執行團隊是否能陪伴這個人、讓他能夠繼續發展 下去是個關鍵。 未來倘若沒有計畫經費又想延續計畫精神,成立合作社是解決方式之㇐,它是把人跟經濟彼此串聯所成立的組 織,除了能夠營利也能延續計畫精神;抑或是在執行計畫過程中培養瞭解政府計畫寫手,去解決後續沒有經費 的問題;另外既然已經有人和實體平台,公所是否能有專人跟聯絡網保持聯繫,共同將計畫延伸也是㇐種方式。 輔導顧問的經驗分享及建議 林永權老師 執行團隊該思考對計畫的主軸是否了解,執行時是否有還有 其他計畫能和本計畫相互支援,但需要小心是否會變成別的 計畫反客為主影響了目標,以及最後的成效有沒有呼應或解 決本計畫的問題。 黃冠智顧問 有些計畫執行已經累積了 3-4 年,資深的承辦人應該可以幫 助新進的公所或承辦人,如給予意見、提供對策以及分享執 行的甘苦談,也可以在公所間建立連絡網互相交流。 藍明鑑顧問 可以先針對某些族群擬好劇本(藍圖)再朝那個方向前進與努力,不需要把全鄉當作目標,同時也該瞭解其它 相關計畫,利用它們借力使力、發揮更大的效益。


【花東居遊趣‧

臺灣 Lifestyle】

第 29 期電子報 Quarterly Newsletter

莊慕華顧問 我的工作之㇐是寫稿兼翻譯,剛來花蓮的時候認識台北人居多,而現在花蓮很多接稿的人是我的朋友,結果我 變成是㇐個人脈/聯絡網,從各地接到的稿再轉給適合的人去寫。有時會覺得如果我站穩了,某種程度上是將 人脈擴散出去且大家都進入聯絡網裡,裡面會有各類型的人,當有需求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那裡有資源。 第三次聯合工作坊總結 這幾年的計畫想要做的事情是解決有關東部的人口流失、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問題,這對生活在鄉鎮地區的人感 受會特別深刻。中央部會雖然提供了許多資源,但㇐條鞭政策執行下來好像不符合鄉鎮的需求,大家能不能留 鄉其實是看基礎公共設施的服務,但這些事情到底誰的掌握程度較高?其實是公所,公所才能把這些公共服務 根據自己鄉鎮的條件和需求把它做好。但⾧期下來中央不支持,社會也沒特別關心公所的功能,看似簡單的事 情,但動起來要改變的地方很多,所以希望透過這個計畫開始慢慢改變現況。 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要以最寬廣的態度和角度去看待這個計畫,不要受限於要點、招標文件而被文字鎖住, 而是在地方鄉鎮⾧期發展遇到的問題裡試著找到可以切入、面對的角度,這個角度能讓公所和地方的人開始緊 密地合作,這並不是新出現的模式,像社區發展協會透過社會課做的工作㇐樣,只是他們不會處理有關地方活 化、青年返鄉的議題而已。以幫忙地方去想這些事情會比較清楚,但提醒大家並非都可以朝同方向前進,因為 各地方的眉角不同,不求大家都㇐起參與,而是找到最適合的方法執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