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刊六

Page 1


總編的話 天氣好冷喔~! 咦?說好的逆光第六刊呢? 經歷了一年又半載,這半年是充滿收穫與挑戰的一學期,逆光除了持續穩定 / 硬擠 出版刊物之外,也接連著舉辦了六校的學生論壇以及年末師生茶會 (p.s. 活動成果將 在寒假整理上傳粉絲專頁,敬請期待! ),一切都仰賴所有逆光成員—特別是辛苦的部 長們—不懈的努力! 也要特別感謝葉俊毅教授接受我們的訪問,更要向所有投稿撰稿的朋友們致謝,才 讓我們可以刊出這麼多好的作品。更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你們的回饋是帶領逆光前進 最大的動力! 2013 已盡,在迎接 2014 的同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新年願望或新的 to do list 呢?逆光期許自己,在新的一年繼續朝向中心主旨—成為心理系成員溝通的橋樑— 邁進,也期盼能在下一學期延續這學期所辦的各種活動,擴大規模讓更多朋友們可以一 起來共襄盛舉。 天氣冷吱吱,希望這本充滿中國風的逆光新年刊能在寒冬裡帶給大家溫暖! 祝各位一個嶄新又愉快的一年~ 總編輯 / 小黑(aka 林易萱) 上

總編輯

林易萱

副總編輯兼多媒體部長 鄭猷祥

採訪部 沈伯郡

文創活動部 魏大紘

王郁盛、張筱妮、汪子翔

楊承昕、陳彥伶、賴怡臻

陳威誌、林祐暄、楊傑安

陳柔慈、李 宜、蘇儀真

議題部 涂育維

美宣編輯部 洪家芸

林怡安、劉宇庭

張琳、劉靜、張加茵

簡至善、黃起耘

封面封底設計 / TeaR

2


目 錄 02 總編的話 03 目錄 04 是什麼綁架了我們的創意? 07 心理猿聲啼不住,師心領過原文山 11 人因於心理學應用 16 德意志,進行式 19 特色課程與使用者經驗的交會 21 為什麼明明讀的是對的知識, 考卷上的答案卻會寫錯? 23 Wave 25 那些創作的二三事


作者 / 黃起雲 校稿 / 劉宇庭

你喜歡有新意的點子嗎?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來自過去的經驗, 而是我們臨時得到的全新構想。Hennessey 與 Amabile 兩位心理學家也 曾在創意的研究中提過:創新的意見除了新穎外,也是有用的。但是當我 們靈光一閃得到一個全新的點子,而後在與其他人分享的那一瞬間,通常 得到的卻是他人懷疑的目光,或被婉拒,甚至開始轉移話題。

新穎

負面 態度

人們常常把創意的好處掛在嘴邊,卻似乎又會在第一時間拒絕太創新 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呢?有研究者針對這個矛盾的現象作了個實驗,他們 的假設是:「人們具有一個會反對創意的偏誤(bias),是因為是想要減 少伴隨創意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因此,也許『不確定性』才是人們 對創意產生偏見的因素。」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假設。首先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和 控制組,操弄誘發「不確定感」的有無:控制組的酬金則為固定,不會誘 發不確定感;而實驗組將被告知酬金會隨機決定,藉此讓實驗組的人們心 中,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充滿「不確定感」。

4


實 驗 總 共 包 含 兩 項 測 驗, 第 一 項 為 人 格 測 驗 (NEO 人 格 量 表 [1]), 目 的 是 要 檢 測 受 試 者 的 開 放 性 (Openness [2]) 特 質。 因 為 在 過 去 的 實 驗 中 指 出, 此 一特質與人們是否易於接受新意,具有高度的相關。 第二項測驗則是內隱連結測驗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3]),看受試者對創新想法的內隱態度是傾向排斥 還是接納。

實驗結果顯示,兩組參與者在人格量表中的開放性特質,並沒有顯著 差異。但內隱連結測驗的結果反映出:有不確定感的實驗組受試者相較控 制組,比較容易把「創新想法」連結到「負面字眼」。總結來說,誘發人 的不確定感確實會讓他們不自覺的對創新想法抱持較負面的觀點,似乎支 持研究者的假設:「人會因對不確定性的懼怕,而對創意產生抗拒的偏誤。」

新穎

不確 定感

負面 態度

有趣的是,即使在不確定性作祟的情況下,人們並不太會對創意有外 顯的負面態度,但卻會下意識地對創意抱持負面態度。這似乎呼應了人類 的天性:「嘴巴上說不在意,私底下卻無所不在乎。」

那究竟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不斷因不確定感,而腰斬一個個有潛力的 創新點子呢?也許下次換你評估一個創新意見時,先拋開你對於未知的焦 慮害怕以及排斥感,先大方給予這些創新意見正向的回饋吧!畢竟每一條 新的路都是一次改變的機會,多給創新點子一個機會,也多給自己一個改 變的機會!

5


附錄 Appendix

原始文獻: The Bias Against Creativity: Why People Desire but Reject Creative Ideas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23/1/13.full

[1] NEO 人格量表是將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加以操作化的測量工具。而人 格五因素模型的發展是採用字典、語句的傳統方式;蒐集一連串描述人格 特質的形容詞,再對所有的形容詞的評定結果加以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找 出的結果,被認為是人格特質的基本向度。而學者經研究找出了五個因素: 神經質 (Neuroticism)、開放性 (Openness)、友善性 (Agreeableness)、 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 (Extraversion)。

[2] 開放性 (Openness) 的特質包含:活躍的想像力、對藝術敏感、注 意內在感覺、喜好多樣化、求知慾高、獨立判斷是非。

[3] IAT 內隱連結測驗的原理是,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某兩個概念有高度 相關時,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 相反的,若作業的規則與受試者內在的概念不一致時,則會產生衝突,因 為受試者需要抑制本身的反應傾向來配合作業規則,導致反應時間變慢。

例如:請受試者在銀幕上看到「白人」或是「正向內容」時,按下右 邊的鍵;如果是銀幕是出現「黑人」或是「負向內容」時,則按下左邊的鍵。 如果一個具有對黑人帶有歧視態度的受試者,在銀幕上出黑人的照片時和 負向內容時,將會用更快的速度按下左邊的鍵。

6


心理學於人因工程 與使用者經驗介紹 從人因到使用者經驗設計 談台灣的心理學應用 ◎涂育維

人因工程和心理學交錯縱橫的歷史 人因工程這門學科是研究人、系統和環境三者 之間的交互作用,同時考慮人類的心智運作、系 統的功能與限制以及使用的環境因素,使其達到 人 - 系統最佳運作效果,所以其應用和研究相當廣 泛。簡言之,人因工程的基礎研究是探討人們在與 複雜系統互動時的心智運作模式 - 從視覺到問題解 決;人因工程的應用研究則非常的廣泛,從視覺化 (visualization)到決策輔助系統的設計。 聽到心理學於人因工程的應用時,我想大多數 心理系的同學一定滿腹疑惑,什麼時候心理學和這 個學科有關,怎麼之前在台灣都沒聽說過呢?

人因工程其實是應用實驗認知心理學的學科, 最早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大幅改善了人 類社會的生活,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發展上的課 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能否迅速適應工廠的機器, 迷茫的十字路口上 或者如何提升工作效率。這兩者分別牽涉到認知學 習及人事甄選、訓練與管理,主要是心理學相關的 研究領域,所以心理學一直是人因工程的重要基礎 心理系學生最常被人問到的話,除了「你會不 學科。 會讀我的心」外,排名第二名的詢問率但卻在殘酷 二戰時期,諸多人為誤失事件導致歐美政府 程度榮登榜首的話是: 與業界開始重視「人」在系統運作裡所扮演的角 「心理學到底能幹什麼?」「心理學到底能幹 色。以實驗認知心理學為研究基礎開始發展基礎 與應用的研究。以航空為例,飛機儀錶板要如何安 什麼?」「心理學到底能幹什麼?」… 排(layout)才最符合飛行員操作作業的需求,介 有鑒於筆者平均每天會被問三次這個問題,筆 面資訊要如何呈現才最符合飛行員視知覺的運作並 者決定根據訪談教授、工作中的學長姐及業界老闆 不會干擾其作業,大量且複雜的資訊要如何分散於 後,加上自身經驗整理心理學的應用方向,簡單介 不同處理形式才最符合人們分散注意力的運作,這 紹早期心理學於人因工程的應用,到現在如何應用 就需要對人的視覺、注意力、決策判斷等有深刻的 在當紅的使用者經驗上,以及介紹大學課程中所訓 理解,才能夠設計出最符合人的能力並兼顧操作需 練出對工作應用有用的重要技能。希望可以讓心理 求的操作環境。到了一九六零代開始,除了單純的 系的學生們,不再徬徨於人生的十字路口,除了多 人機互動的雙向關係外,加上了環境因素:開始探 明白一條可以從事工作的方向,也能知道未來在業 討人、系統與環境三者間的交互作用,發展人機設 界工作的話,心理學的背景能有什麼樣的幫助。進 計,而後成長茁壯至今。 一步回過頭來,讓有志於此的同學,可以從大學課 程中有意識的強化該能力,讓學習和生涯規畫更完 美的結合。

心理學應用

19th

初始期 工業革命初期 機械發展 使人適應機械 挑選適合的人 改進培訓流程

1942

發展期 二次世界大戰 軍事發展 使機械遷就人 改變設計及程序 考量人的因素

1960

茁壯期 近代 科技發展 人機互動系統化 人機互動介面 使用者經驗

使用者經驗 目的

使機器、系統、 服務符合人性 提升效能 保障安全 使用者滿意

7


效率 安全 健康

代,光是挑選一個特定功能的 app 時,都要從幾 百個 app 中選出其中一個。因此,要怎麼從一堆 同類型的 app 中優先被選擇,在競爭中存活下來, 對於公司來說變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考 量如何在使用者開啟網頁或 app 的前十秒就留下 好印象,如何提供順暢的操作體驗,如何才能更好 的解決使用者的痛苦點(pain point)等問題,成 為讓產品獨樹一格的重要關鍵,以上提到的內容就 是使用者經驗所探討的部分內涵。

知覺

生理

認知

系 統

環 境

假使今天你在美國擁有實驗認知心理學碩士的 學位,基本上你很容易拿到進入人因工程領域工作 的門票。不過在台灣由於產業的規模和結構,產品 間的競爭又不若國外激烈,加上重視人力成本節省 的經營方針,限制了初期產品研發工作的需求。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乍看之下,在台灣的心理系學生如果想從事這 方面的出路,除了到國外有比較好的出路外,選擇 留在台灣的人就沒有機會了嗎?幸好,由於近年來 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使用量急劇增加,app 開發的 市場也隨之蓬勃發展,帶來了一波工作機會──使 用者經驗。如果你想要理解這工作機會是怎麼產生 的話,你可以先打開智慧型手機裡的 Google Play 或 iTunes Store,試著找找看一個特定功能 app。 以「記帳功能的 app」為例,在搜尋列輸入「記帳」 兩個字後,按下確認。 一、兩百個有記帳功能的 apps 就這樣羅列在 你眼前,而且這還不包括用英文關鍵字搜尋的結 果!這個經驗告訴了我們,在 apps 蓬勃發展的時

實驗認知心理學 著重人、系統、 環境交互作用

人 因 工 程

使用者經驗最早是由認知心理學家 Don Norman 在 1990 年代中期提出的詞,也是他在 Apple 工作的時期,那時他的頭銜就是── User Experience Architect。而使用者經驗崛起的原因, 是蘋果前任執行長 Steve Jobs 將使用者經驗的概 念,淋漓盡致的應用在設計中,讓產品不再只是追 求技術更新,而是創造使用者全新的生活方式、體 驗。而後 Steve Jobs 掌舵的 Apple 時期,推出產 品的空前絕後的成功,讓其他公司和產業開始跟 進,將使用者經驗應用於產品、服務、設計正式發 揚光大,甚至延伸到了行銷等領域。順應這個趨 勢,台灣的產業界也逐漸開始注重在產品設計中納 入使用者經驗的概念,與其相關的職缺也開始出 現。 使用者經驗算是好用性(usability)的拓展和 延伸,以更全面的看法去看使用者和一個系統、產 品等的互動關係。其核心概念同人因工程都是「以 人為本」,目的是造就更好的使用者體驗,讓使用 者輕易上手、滿意度提升,以期讓系統或產品等更 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期待,而進一步的誘發使用者 的渴望度(desirability)。相較於人因工程研究 範圍多從認知、心理物理的角度,看待使用者如何 和系統、環境有更好的互動,使用者經驗研究納入 了情緒、社會互動等因素,使得考量到的層面涵蓋 範圍更廣,不再侷限於理性、邏輯或認知的範圍。 接下來我們會談談心理系學生如何應用所學在 使用者經驗上。

使 用 者 經 驗

研究角度以心理 物理、認知為主

著重設計、產品、 服務的使用者滿意度 研究角度考量情 感、社會互動等元素

以人為本 好用性:一個工具或一件事物容易使用、容易上手的程度。

8

心理學


心理學在使用者經驗的著力點

心理學於應用的優勢 心理學是一門理解人的科學,我們不只試圖理 解人的思考方式、行為,也需要涵蓋情境對思考與 行為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來說,使用者經驗探討的 使用者心理的因素,算是奠基於心理學,所以他們 有著相同的研究策略和方法。人因工程研究的內容 是以人為本的人機環境的交互作用,透過觀察、訪 談等質性研究方法,或者透過問卷的量化研究方 法,找出使用上的問題點。然後根據觀察到的問題 點產生問題成因的假設,並設計相對應問題的解決 方法,簡單做一個改良過的產品、或設計實驗來驗 證假設和解決方法,最後根據實驗結果或使用者的 回饋做出結論。使用者經驗的研究也是兼併質化與 量化的取向。前端研究偏向質化取向,從觀察與訪 談中瞭解使用者在其使用脈絡裡的心智模式與各項 需求,由問卷調查確認其普遍性,再由好用性測試 確認產品原型。經由疊代式的測試與修改,推出符 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實驗取向的研究則多用在硬 體的設計與改良。 心理學除了和人因工程有相似的研究邏輯,更 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與人有關的問題時,我們有相 關背景知識,能從認知、生理、知覺等各種向度去 了解、剖析人在使用上的問題點為何,這讓我們比 起其他背景的人更容易看到表面問題下真正的核 心。而當我們找到問題後還可以進一步透過實驗設 計檢驗問題的解決方法,最後透過能從學習理論等 方法去建立新的行為來改善問題點。

疊代式 將開發排程分割成一系列有著固定持續時間的開發 期,用來降低軟體開發專案的風險,以及將產品生 命週期中高價值功能儘早交給使用者。

【動動腦時間】 台灣常常有違規開車門造成的車禍,儘管不 斷宣導開車門前要「看頭看尾」,但是總是成效 不佳。讓我們來看看國外怎麼透過建立新的行為 預防這樣猛然的開車門造成的車禍吧! 在駕駛坐在左座的情況下,他們用宣導駕駛 下車前要用右手開門的觀念,之後居然大大了降 低了這樣的開車門所引發的車禍! 原來是因為當駕駛坐在左邊時,用右手開車 門,會自動讓頭和身體轉到後方,也因此達到了 要求駕駛開車門要前後觀看的效果。 為什麼要駕駛用右手開車門比要求駕駛看頭 看尾的效果還好?這就請大家動腦想一想,到逆 光粉絲頁回答問題,回答最完整的前三名可以獲 得神秘小禮物!

心理學於運用的優勢 大家常覺得心理系所學門檻低,人人都可以 做,什麼職業都可以做,除了臨床諮商方面、人力 資源管理和學術研究外,幾乎沒有人真的把心理學 當成一個專業,心理學被視為一門輔助的科學,而 非一個主要的專業。當管理學院的同學們敢大聲說 他懂商業模型、懂競爭分析、懂人力資源時,筆者 很少聽到我們系的人敢說我們到底懂什麼,最多聽 到的是「Well. It depends.」,然後不置可否的聳 肩。即使我們說我們懂人,都會被一句「你會讀我 的心嗎?」給逼得狼狽不堪;論分析資料的專業, 我們比不上統計系,而寫程式的專業比不上電機、 資工。 那身為心理系學生的我們真的沒有專業上的優 勢嗎?真是如此的話,是什麼原因讓心理學在美國 業界受到高度的重視,又是什麼原因會讓企業願意 來找我們系上的學生去實習呢?所以我認為心理學 是有專業上的優勢,只是我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我 們的專業,也低估了我們的專業能力,以至於我們 無法告訴其他人我們能做什麼。 筆者透過自身的實習經驗、和學長姐及老師們 的談話,以及了解企業對我們的期許後,總結出兩 點優勢如下 : 第一,實驗設計。當看到一個問題時,一般人 除了難以找到問題切入點,也很難有相應的背景知 識將問題拆解成元素、做更多分析比較,但是最難 做的莫過於如何驗證假設,而實驗設計正是用來驗 證假設最好的方法。 這一點是其他系的學生單純讀課本或透過修課 不能完全熟練的。從大一心統習得的統計能力;到 大二心理測驗,學習如何編製一份適合的測驗,謹 慎釐清我們真正想問的問題;到最重要的心理實驗 法中,學習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假設,最後撰寫成 完整的報告,這合起來便是一整套完整邏輯訓練, 也是心理系最核心的能力。但光是這樣的修課很難 讓學生能看到問題就設計一整套實驗解決並正確的 詮釋結果,往往還需要的是跟著老師做專題計畫, 跟著研究生們學習才能夠熟練實驗設計的概念和流 程。 第二,邏輯推論。一個實驗設計之中最重要的 就是邏輯概念及因果關係的推導。心理系一開始最 強調的重要概念,就是相關不等於因果,這是我們 深植在心裡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如果你曾注意 過台灣的電視節目或是新聞,應該就會明白,大多 數人並沒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很清楚什麼是混淆變

9


項,所以知道事情背後存在許多可能;在考慮的面 向較廣泛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較完整的成因脈 絡。而後應用邏輯從現象的觀察中問出重要的問 題,並建立相對應的假設,再進一步藉由質性或量 化研究驗證假設。而這一套不只是研究的流程,更 是解決問題標準作業流程,所以邏輯推理的訓練與 培養,能夠讓我們擅長於解決問題。

心理系學生於業界實習工作內容分享 筆者於大三上修習系上教授葉怡玉老師開設的 「心理學於人因與設計」後,開始進入業界實習。 在一學期的課程中,採取業界目前最常使用的設計 思考 (design thinking) 的流程貫穿課程。在強調 應用學習的課程中,使學生能對心理學理論到應用 的轉換有更深的體會,也開始試著在日常生活中使 用心理學理論思考問題,之後大三下的使用者經驗 課程,同時投入三間新創公司實習,解決不同的問 題。以下筆者將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子,希望能提供 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同學一些方向。 這三間台灣的新創公司的產品都是 app,但 是他們的 app 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所以為了在 這三間公司工作,除了基本的心理學背景知識外, 尚須準備好不同領域的知識。但比起充分的知識背 景,更重要的是能夠主動向老闆表示自己能做什 麼。因為業界對心理系相關背景所能提出的貢獻並 不清楚,而這樣的隔閡往往會讓我們淪為單純打雜 的角色。 在 A 公司中筆者的頭銜是行銷實習生。工作 內容是一起參與開會、發想,提供他們用心理系所 學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這是建立在有主動要求工 作內容的情況下;相對的,如果不主動提出自己能 做什麼、要作什麼,就會一直在做打雜的工作。 像第一次開會時在討論如何找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時,筆者就主動請纓,表示可以編寫 一份適合的問卷調查目標客群和產品概念。而後在 和老師確認完題目後,之後問卷的發放、分析也一 手包辦,這整個流程是在一個星期內完成的,這是 以前上心測時想都沒有想過的。之後由於逼近學期 末生活忙碌,雖然有提出老闆欣賞的行銷想法,但 是由於無法親自執行,所以工作計畫也胎死腹中。 B 和 C 公司則主要是擔任 UX(user experience)實習生,工作內容主要就是做好用性測試 (usability testing),透過訪談觀察使用者使用產 品的反應,定義出使用者在使用產品上的困難點, 協助公司根據使用者回饋,提供依據心理學知識的 解決方法,來改善產品介面和功能,如用完形法則 (Gestalt principle)的建議讓相似功能按鈕能更 容易被視為同一個分類。除此之外,B公司還提供 了流量軟體如 flurry、google analytic 帳號,讓 我們可以自行學習使用,一邊試著從所學來詮釋數 據背後的意義,如透過統計資料來描繪出使用者的 模樣。比較特別的是在 C 公司工作時,原本預定 好的工作內容是只有好用性測試,但在過程中問題 點逐漸浮現,讓工作內容彈性的調整成以文獻回顧 來驗證、釐清產品概念。

10

這段問題解決導向的實習經驗,最衝擊的部分 是身分的轉換。學生的學習是被動、有標準答案的; 但工作是需要主動學習,且時時刻刻都要向別人展 現學習成果,在時間壓力下找出問題的最佳解,還 要能說服所有人相信。更現實的是,展現成果不是 考試、上台報告,正確的方法加上努力是可以堆積 出成果的。在商業上,所謂的成果是要帶來效益 的,再怎麼看似步驟正確的方法,只要沒有達到相 應的效益,是不會再有人給你第二次機會的。所以 除了埋頭工作,同時還需要不斷學習、進修,因為 沒有人會等你慢慢學會了才讓你表現。

心理學應用於工作上的優勢

以下根據筆者自己的實習經驗,粗略提出三 點,依序為觀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以 下將針對這三點談自己覺得和其他領域的人合作 完後,個人所意識到對工作的益處。 首先是觀察。當我們進入一個房間,看到一 個人拿起杯子,你會想到些什麼?觀察細微的人 可能會看到他拿杯子的時候翹了小指,或是他拿 杯子時有點吃力。這都屬於比較低層次的細節, 仔細一點的人也可以憑著天賦觀察到,但是真正 能對產品產生改變,或是賦予產品新的意義的, 是能夠觀察到這個行為背後,隱含的更高層次的 動機和需求。 以拿有把手的杯子為例,如果有 個人在拿杯子時翹了小指,但杯子剛拿起來時卻 是向略微前傾,移動時有些吃力。我們會再結合 這個人的其它行為的觀察後,排除掉一些成因 後,可能會推斷出這個杯子的把手可能對這個人 來說太小,而杯子的重心又偏高,所以這個人可 能需要一個把手寬闊,重心偏低的杯子。

心理系本身訓練所著眼的部分,如上面偏向 於看見事情背後的動機和基本成因,如某件事情 背後的目的為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何等 等。我們的訓練會使我們傾向找出最根本的原 因,並不斷的提出實證數據作為佐證。加上心理 系學生花了四年的時間學習各方面關於人的知 識,並不是讀完一本普心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 我們累積了大量的關於人的背景知識,對人的理 解多過於一般人,分析的細緻度也相對提高。


假設今天我們談到一個人的記憶力不好,一般 人可能會說:「哦,這個人常常忘記東西。」而心 理系學生可能就能問:「他是剛說的東西都忘了, 還是很久以前的東西都記不起來了?或是關於自身 的事物容易記不住,或者是課本裡的東西比較記不 住呢?是不是在特定的情況他才會忘東忘西呢?」 若對人的理解越多,越有機會問出更細緻的問題。 所以上完心理系的課後,理應知道如何將問題拆解 得細緻、有層次。 第二,分析問題。學習統計學時,我們開始學 習詮釋資料。練習從一團混亂的原始資料中,找出 最重要的線索和因子;或是從一張錯綜複雜的三階 的 ANOVA 表格,能一眼就能找出最重要的顯著 點、自由度,並且延伸成一個解釋,為圖表與資料 做完整的註解。到了學習心理實驗法時,我們更學 習將一個問題分析成不同的因子、拆出不同的變項 及情況,設計出一個效度良好的實驗,進一步的驗 證我們的假設來解決問題。 像上面提到的記憶力問題,我們可針對前面觀 察到的現象,設計出一個相對應的實驗,針對觀察 到的現象整理出一組實驗假設,透過試實驗來驗證 這個人到底是那裡的記憶出了問題。例如設計一個 記憶空間排列位置和記憶一段故事內容的操弄,之 後看看他是在空間記憶有問題,還是在於內容記憶 有問題。 第三,解決問題。所有的實驗設計其實都是為 了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設計一個完整的實驗來驗證 我們對問題的假設,透過控制好變項後,以實驗得 到的結果來支持或推翻我們的假設,最後回答我們 的問題。人類無法像老鼠一樣,動不動就剖開腦子 作實驗,或是用各式各樣侵入性的方式去探查他 們。那我們該如何了解人?此時,別出心裁的實驗 設計就更顯得意義非凡。

常聽到的例子就如史丹佛監獄的實驗。你要 怎麼知道人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對人的個 性有所影響?我們可以用一個真人角色扮演的方 式,讓各式各樣不同性格的人扮演同一個角色, 看他們是否會做出一樣的事情和決定,就能夠從 中對之間的交互影響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人的 性格是天生,或是因為扮演角色而影響,抑或是 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2010 年有出一部改編自 史丹佛監獄的電影【叛獄風雲】,有興趣的同學 可以去找來看看。

薪傳。心傳 筆者一直覺得心理學在應用層面上能有很大 的發展,而且對社會可以有很大的貢獻,不論是 從教育還是從產業的角度。筆者覺得台灣的心理 學知識普及不足,絕大多數人聽到心理系不是想 到國外的心理醫生,就是問心理系學生會不會讀 心數,對心理學所能做的事情普遍沒有概念,平 民如此、老闆亦如此,而心理系學生當然也對未 來的出路沒有概念。所以筆者希望能夠把心理學 於應用的其中一個方向介紹給大家,不想讓台灣 的心理系學生錯過這波使用者經驗盛行帶來的工 作機會。因為在 GOOGLE 大神當道、人人讀完 幾本書都會聲稱懂心理學時的時代,我們心理系 到底有什麼專業是別人難以取代?而能否覺察到 我們的專業並加以磨練,成了我們未來在職場工 作的關鍵。特別對於難以展現特定能力來說服他 人的心理系學生,到底要怎麼將我們的所學的抽 象理論轉換成實體的成果,以及知道怎麼做、怎 麼去練習這件事情,是能讓我們能在外面工作 時,抬頭挺胸的告訴別人我們的專業是什麼、能 作出什麼樣貢獻的重要方法。 筆者希望有一天心理系的同學能夠不再迷茫 地說:「我喜歡心理學,但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 麼。」而是會堅定說:「我喜歡心理學,而且我 將來要以應用心理學為終生的志業,帶給這個世 界更好的改變!」

11


葉俊毅 教授

採訪部 ◎

心 領 過原 文 山

心 理 猿聲啼不住 12

心理系相遇 高中時有去輔導室幫忙,還有閱讀不少當時桂冠出版社蠻 暢銷的大眾心理學書籍,讓我對心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當時 喜歡心理學,好像也不是因為將來可以當心理醫生或者是可以 看透別人的心事,反而是可以從中增進對自己的了解,知道自 己為什麼在某些情況下會有那樣的想法,這令當時的我很著 迷,所以就以台大心理系為第一目標。

留學, 第一次神經科學年會的震撼 在我大學畢業的年代,男生要當兩年兵,我的想法是打算 大學念完後就馬上當兵,當完後再考慮要不要出國念研究所, 因為當時不當完兵是不能出國的 ( 連遊學都不行 )。 後來我整整在美國待了 15 年-包括了碩博班和我自己的 研究。事實上我一開始申請國外學校並沒有很順利,但我還是 認為要先出國,一方面是可以先拿到一個碩士學位,另一方面 則是去習慣當地的語言風俗。我碩士學位是實驗心理學,現在 回想起來,覺得當時還是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不在國內念研 究所。對於現在即將畢業的同學,我也是建議能夠早點出國就 早點去,或許現在的學生沒有語言上的問題,但我認為早點出 國還是很重要。 之所以會覺得早出國會比較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我在 念碩士班二年級時,有機會到神經科學年會去發表我在生理心 理學 [ 行為神經科學 ] 方面的研究,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 的震撼。1997 年的神經科學年會有兩萬多人出席,都在做跟 大腦相關的研究,這實在令我非常興奮。當時台灣心理學者出 席這個年會的人應該還是少數,而我因為出國,所以很幸運地 有機會去見識到這樣的場面,參與者不只是心理學家,而是各 個領域的專家都在那邊,真的是令我印象深刻,這也促使我在 申請博士班的時候考慮到神經科學這個領域。


博班,進入視覺的世界 嚴格來說,我在碩班前接觸到的多是跟臨床相關的 訓練。在大學部我修習心理診斷、心理治療和行為治 療,甚至大三到精神病院去實習了 1 個半月;當完兵 後就進了吳英璋的實驗室當了一年研究助理,所以當時 我學了非常多臨床心理學的知識。然而,由於參與過神 經科學年會,再加上我當時的老闆是研究視覺,因此進 入博士班後,我主要的研究是關於視覺神經的特性-到 底外界的視覺訊息,是如何透過主要視覺區的視覺神 經,讓我們產生視覺知覺,簡單來說,就是視覺的生理 基礎。 視覺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覺,因此研究視覺的人數非常多,我在神經科學年會上也遇 到很多研究視覺的學者。有時做研究的主題不見得會是我們本身就有興趣,可能是因為因緣巧合, 或許是你被指派的作業,而你就喜歡上了。

初探獼猴 我在 2003 年第一次接觸關於獼猴的視覺研究,在此之前是以貓做為實驗動物。相較於貓,猴 子的視覺系統更接近於人類。猴子的實驗主要分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前者我想大家在 youtube 上可以看到很多行為研究上的影片-訓練猴子去做一些作業等;而侵入性則是當他們被指派一些作 業時,將微電極插入大腦皮層記錄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以後也會是這將猴子送進 MRI 裡面,同 時記錄神經以及大腦影像的訊號。

絆/墊腳石 對於心理學背景的學生,要轉到神經科學領域,一開始會遇到很多技能上的困難。心理系學生 通常只有在普生跟生心等課程,會接觸到一些簡單的動物實驗;然而,關於神經訊號的分析及處 理,在心理系的課程中幾乎是沒有提到,因為這需要數學跟物理的背景知識。因為我們要去考慮電 阻的大小,通常電阻大則記錄到的區域會比較小。另外電子訊號出來後,要如何處理?最後,要如 何寫程式去分析所得到的結果,這也需要一些程式語言上的基礎。這些知識我是在碩博班時才開始 接觸,當然都是要自學的,因為老闆的時間跟知識也有限,不可能帶你一步一步的前進。所以要念 碩博班的同學都要有這樣的認知-主動學習。 像儀真的學長李國昇就很厲害,大一就很清楚做這方面研究需要甚麼樣的技術,因此就去修數 學系的線性代數、到生科系的實驗室做動物實驗。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要主動去涉獵的,不自我充實 跟主動學習,就會在研究領域內窒礙難行。

13


付出與收成 實際上,美國學生在高中之前的學業成績和能力不見得比台灣學生好,然而,大學後的 能力就會超過台灣的學生。就我自己的觀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的學費很貴,我們大學一學 期頂多繳 3 萬,美國學生可能一學期就要 50、60 萬的學費,導致很多學生是借錢來念大學。 由於是借來的錢,所以就有還錢的壓力,因此美國學生會比較用功,他們覺得念大學是為了 自己將來而唸,因此他們的 motivation 比我們大部分的學生高很多。此外,他們的學制也 跟我們不太一樣,很多人念心理系的大學生,都想在畢業後考進醫學院或法學院,或者做更 專業的工作。這些專業課程並不會在高中畢業後就決定,而是在大學畢業後才決定,因此大 學成績對他們在申請法學院、醫學院這些專業學院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導致他們會非常在意 大學的成績。而為了申請醫學院或法學院,他們會很早進入實驗室跟教授做研究-即使是很 小的專題。 不可否認地,心理學背景的畢業生在美國出路比台灣寬廣許多,因為心理學是在研究人 的行為,不管是工商、臨床甚至是認知,這些都跟人有關;另外一個很主要的出路就是擔任 心理醫生的工作,這會讓別人感覺你很聰明,因為人家的問題你都可以答得出來,所以在美 國心理系算是熱門的科系。在台灣,心理學背景的畢業生出路相對來說是小一點,我們的學 生畢業之後就是工作或者申請研究所,這在動機上也是一個很大的差異。 此外,在美國讀心理學,通常會拿到碩士以上的學位,因為在美國就業心理系相關工作, 大部分都要碩士以上,而臨床心理學的心理醫生就一定都是博士。在美國,博士的訓練是非 常的嚴謹,而更困難的是他們必須申請實習的醫院-這比考任何試都難,因此也是非常重要 的一關,這對他們來說壓力是相當大,所以他們對於臨床心理學上的要求是比較嚴謹。而在 台灣,就我的了解,我們也希望能培養更多的博士,但培養博士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 人力不足,所以才以碩士學位為考試的標準。而如果像前陣子新聞所提、再拉低為學士,可 以想見的是品質上的下降。

課程藍圖 很多學生在大學階段都想一窺臨床或工商組的課程,然而一方面是老師人數不足,另一方 面跟系上哲學有關。系上希望大家能走出去、去修習一些跟自己未來會接觸領域的相關知識、 課程,比如說你想走工商,便可能需要一些會計的能力以便了解財務報表等,或者是像前面所 說,神經研究方面得去了解一些程式語言和線性函數等。 在這點上,我認為系上可以幫忙規劃一些學程,類似認知與神經科學的學程,建議同學如 果想要從事哪個領域,就應該去修哪些課。我覺得系上如果能幫同學規劃出不同的學程,比如 說想要走工商心理學,系上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去修甚麼課,這會讓學生有更多的 idea 和更明 確的目標。這點在美國來就很厲害,他們只要把不同的課程拼一拼,就是一個新的學程。 綜合上面所提,系上提供的課程或許需要大幅度的修改,有些課程可能需要持續學習、有 些可能需要減少難度,但學生也應該自覺去修一些有興趣,或者以後想踏入領域相關的課程; 不只是系上要修改,而學生自身也要主動。

14


實驗室小廣告 我希望明年夏天可以在台大的實驗動物中心(台科大後 面)完成我實驗室的建置。目前規劃有三個實驗的空間,之 後會在那邊飼養台灣獼猴做行為及電生理方面的研究。 實驗的內容主要是視覺知覺的神經基礎-想要了解訊息 在傳遞的不同階段是如何轉變的。此外,我也跟其他老師合 作有關決策的神經基礎-在做決策的時候,那些神經是負責 我們做出這樣的決定?比如說現在有A跟B,選了A,但是 這是為甚麼呢?哪些神經跟我們選A有高相關?如何激活這 個神經進而去影響神經訊號及決策。我們會訓練猴子去做這 些決策行為,並在同時記錄大腦的神經訊號。類似的作業也 希望再在老鼠身上做一個交叉比較。 另外,我們在將來也會做一些跨感官的研究,主要希望能整合觸覺跟視覺的研究,這部 分會跟長庚醫院的老師合作。我研究的領域可以稱之為系統神經科學,因為我們大腦就是一 個系統,我們想要了解這個系統如何去處理外界的訊息。 或許有人認為我的研究不像是心理學,但心理學是尋找刺激跟知覺認知 / 的相關,而神 經科學是找尋刺激跟神經活動的相關,我的研究主要就是要了解知覺 / 認知的神經基礎,所 以還是跟心理學是一家親。

給學生的 4 個能力建議 我想在最後就我自己在國外的經驗,給同學一些建議。我認為有一些基本的能力,是所 有現在的學生都需要具備的。我認為這些能力都相當基礎,也對同學們的未來非常重要。 第 1 個-生活能力,你能夠不依賴父母處理自己的食衣住行。這包括自己做飯給自己 吃、電燈壞了自己修,這些生活的技藝在國外是沒人幫你的,找人來修電燈可能剛踏進你家 門就要花 1 萬塊台幣。如果你不會開車,那你就得學會搭公車、捷運或者地鐵等。 第2個-語言能力。如果你要走到世界各國的話,語言能力是很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找 工作時有好的語言能力,起薪可能就比較高,但是這指的不是考到很多證照,而是能夠跟人 溝通、實際上應用的能力。 第3個-資訊能力。未來是資訊的時代,如果吸收資訊的能力比別人好,就能比別人知 道的更快、更多。懂電腦跟廣泛閱讀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4個-理財能力。可能很多同學的經濟還是父母在負責,在我的年代可能是 7、8 個 年輕人供養一個老人,而這世代的年輕人則是 2、3 個就要負擔一位老人。或許有人覺得一 開始收入不高,當個月光族就好,但錢這種東西是慢慢累積的,當你累積越久,能得到的回 饋就越多。很多人在國外唸到了醫生卻無法償還學生時代的債務,因為他們完全沒有考慮 到如何償還。即使沒有債務上的困擾,但依然要有良好的理財計畫,至少 Saving for your future,為自已以後的家庭或者退休後的生活作打算,可能對現在來說是不痛不癢,但就長 遠規劃來說,如何能夠開源節流,這種能力是很重要的!

15


我來到這個城市

我來到這個城市-「卡爾斯魯?」 換了兩次火車,來到了我將待上一年的城市:卡爾斯魯 (Karlsruhe)。記得還 在台灣時,每當跟人提起卡爾斯魯,總是需要說「她在海德堡附近」、「在德國西 南邊,離法國邊境很近」、「黑森林附近」,得打出這樣的連續技才能讓人稍微掌 握卡爾斯魯的概念,在我的生活圈中她實在是個默默無名的城市。來到德國才知道 卡爾斯魯是德國南方的交通樞紐,前往南德各個城市都極方便,直達法國巴黎的 TGV ( 跨國高速列車 ) 在此發車。整個城市的街道以皇宮為中心輻射狀發出,呈巨 大扇型的市容是一大特色。卡爾斯魯城內坐落著大學、高等學院、音樂學院,學生 總數佔總人口的一成以上,可以說是座大學城。

德意志, 德 意 志 ,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一日清晨,天色微亮。從窗外望,舉目 所及的是無數密集的紅色磚瓦。以往只存在模糊印象中的歐式 平房,現在不斷放大倍率,越來越現實、清晰。飛機降落在法 蘭克福機場,我的交換生涯就此展開…

謝曜名 ◎

我前往交換的學校是卡爾斯魯大學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在德國的大學分為兩類,一種是一般大學 (Uni),通常只有人 文、藝術、科學學院;另一種則是科技大學 (TU),包含理工學院、建築 學院,我所在的 KIT 是一間科技大學,也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技大學, 當時赫茲在這此發現電磁波,是賓士汽車那位賓士先生的母校,有著相當 優良的工學院教育傳統。不過,正因為是 TU ,它並沒有心理系,意味著 接下來這年得接觸不同的專業科目了。 被 KIT 錄取之後,我選擇了經濟工程系 (Technische Volkswirtschaftslehre, Economic engineering) 就讀。雖然 KIT 也是有 我比較感興趣的社會科學院,但只有研究所部門,而且還被這邊的國 際事務處「提醒」,德文不夠好請別選填。選經濟工程,主要原因是 過去修過經濟系的必修課,覺得會比較好進入狀況。這裡系上不但有 經濟學理論課,也有跟工學院合開許多應用課程,我對這種跨領域的 上課環境充滿期待。

16


進行式

進行式 Deutschland

德國的「上課」與「考試」讓我耳目一新。如同德國大多數的大學,KIT 並沒有「選課」這一回事,直接按照時間地點出現在課堂上就對了,但是必須 透過學期中或學期末的「登記考試」才能取得學分。一旦登記了考試,這門課 的名字就會出現在學期成績單上了,當然,通過考試後學分才到手;反之,如 果忘記登記考試,盡管努力跟了一學期,學期結束是不會有任何形式上的證明 的。在 KIT 的考試形式大多是「口試」,這也是考試需要預約時間的一個原因, 因為得跟教授本人進行答辯。因為還沒到學期末,而且我這學期修的課碰巧沒 有口試,所以實際狀況只好敬請期待下回分曉了。

在德國的生活

在德國的生活

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國家生 活,許多生活習慣得重新建立。 初到德國第一件需要適應的事 情,就是德國的絕多數商店在週 日不營業,只有少數的小吃攤、 餐廳會開,這除了是基督教的週 日安息傳統,也是法令的規定。雖然每間商店大門都鎖著,但肯定會將店裡的 燈打開一半,尤其是街道旁的櫥窗更是熠熠生輝,讓行人在週日也可以逛街。 當然,超市也不會開,所以得在前一天買好隔天要吃的所有東西,我就曾經在 星期六晚上的超市排了近半小時的隊等結帳,許多人像我一樣也是搶最後一秒 到超市採購。 除了採購食材之外,下廚也 變成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一開始 是為了省錢而下廚,甚至精密計 算每餐的成本,後來則為了好玩 而下廚。嘗試不同的食材、料理 方式,每每做出自己覺得美味的 料理,心中便充滿成就感。在宿 舍的廚房作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機會和其他室友相遇,料理是見面閒聊最 棒的話題之一,因為很容易就可以談到各自國家的文化、喜歡吃的口味。廚房 讓我認識到巴基斯坦還有衣索比亞的文化,也學了一道墨西哥菜,我則露了一 手滷肉以及番茄炒蛋(雖然煮之前還找阿基師惡補,youtube 是好物)。實 在不得不欽佩料理征服人心的力量。

17


學習德語是這幾個月生活的重心,因為要在大學課業中生 存,語言能力是最大的關鍵。盡管在台灣已經學到 B1(歐洲語 言分級制度,中級) 的程度,但到了課堂上,坦白說,幾乎完 全聽不懂教授在說什麼。聽懂課程內容變成了增進德語能力的強 大動機。在德語語言班中,得常常對議題表達一些簡單的意見, 例如「生活中的什麼要件使您感到幸福?」、「什麼樣的職業在 您的國家最使人津津樂道?」、「什麼是真正的友誼?」。這使 我發出驚嘆,「阿!以前好少想這個問題!」,聽到來自別國同 學出人意表的答案後更是有一番樂趣。從外語課,讓我重新看到 一些微小卻重要的問題。不同文化雖然答案各異,但是對這世界 發出的問號,卻沒什麼差別。

時間不斷往前走

時間不斷往前走

一年的時間很長、甚至太長嗎?當時我在「到底 要申請半年還是一年期的交換」這問題上糾結了一陣 子。如果只有半年的交換期,我回國後有很大的餘裕 來進行接下來的規劃,像是考研究所或是當兵;但如 果只有半年的交換期,我此時也差不多要打包回國 了。「交換學生的機會一生只有一次」當時師長的一 席話使我不再猶豫不決。 來到德國剛滿了三個月,就有許多始料未及的 想法、未來計畫紛紛冒出,現在的我,很慶幸有一 年的時間可以去加以實踐,看似充裕,但時間仍以 一天二十四小時的速度不斷前進、逼近回國的日 期。在緊張與從容之際,時間不斷往前。德國生活 的第一季結束了,有些圓滿,也有些遺憾。調整一 下步伐後,就開始寫下第二季的精采故事吧。

18

想看更多?歡迎光臨我的 Blog-galaxi type:http://galaxity.wordpress.com/ 以及 Flickr:http://www.flickr.com/photos/yaominx12


粉筆在黑板上滋滋作響,同學們有的 勤奮的抄著筆記,寫著永遠都寫不完 的考卷;有的人神遊到窗外的世界; 亦有人迫不及待的與周公相會。 你何曾想過──哪個老師的身影、哪 一堂課是令你印象最為深刻的 ?

賴怡臻 ◎

使用者經驗的交會 特色課程與

你還記得以前高中時上課的模樣嗎 ?

19


課堂上充滿著變化與可塑性。在過去,課堂 間主要是由老師以直接講述課程內容的方式來教 學,而學生也只是被動的吸收知識。龐大的資訊 量與考試導向的教學限制了課堂的發展。學習動 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似乎被忽略。近 年來 12 年國教目的,定位在「減輕升學壓力」, 希望透過上述等方式來弱化課堂上傳統純粹升學 考試導向的學習,而是希望學生能真的「樂在學 習的過程」與「展現更高的學習動機」。為了要 因應這些改變,不少學者因而提出了特色課程的 理念,期望能減輕老師和學生在教學現場之間的 鴻溝。 何謂特色課程呢 ? 特色課程以設計主動學 習、合作學習、師生雙主體的課程為核心目標。 在多爾的《後現代課程觀》中提到課程應含有 五個元素,分別為:過程性 (Currene)、複雜性 (Complexity)、宇宙性 (Cosmology)、會話性 (Conversation)、社區性 (Community)。

過程性 課程的重點不在於既定的標準答案, 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過程,也將助 於把經驗化為知識,或是用經驗輔助 知識複雜性教室不再用機械式、單調 的方式去理解教學,課堂間所傳達的 概念是具有開放性的

點的教學理念不只是能應用在育現場。在心理學 的應用領域上,特色課程的理念與使用者經驗 (User Experience) 的核心概念也不謀而合──同 樣是以人為本並創造更好的體驗,亦或是納入更 多的社會互動。 使用者經驗 (User Experience) 強調以使用 者如何獲得良好的使用經驗為出發點,來設計產 品或提供服務。在設計的過程中,會從最基本的 觀察使用者開始。透過訪談、田野調查、請使用 者寫日記、角色扮演等等方式可以幫助研究者深 入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上的情緒、信念、喜 好、認知、心理或物理上等反應。 如果把使用者經驗的觀念與特色課程放在一 起思考,便可以運用在課堂設計上,可以把使用 者鎖定在「老師與學生」,並把經驗定義為「課 堂間的學習歷程」。就如同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往 往在設計產品時,會同時找使用者來共同參與設 計或測試;課程如果也能不再是單方面的只由老 師設計出教案或是課程大綱,而是適度的採納學 生對於該課堂的期許,並更立即的反應學生的學 習成效,或許能比以往創造出「師生的共學經 驗」,也間接地提供同學間合作學習的楷模。此 外,若再以使用者經驗的角度來探討一個優良的 課程設計,除了要滿足學生與老師在課堂間的學 習需求外,還需要探討「情感需求」、「喜好需 求」,而設計不同的方式來引發彼此的動機。常 見的例子為情感設計、遊戲化設計。

宇宙性 課程為有限的知識表現,但其所引發 的思考是無限的

會話性 透過師生間的討論、辯論、反思,擴 大課程內容的意涵

社區性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課程絕不 只侷限在教室內。走出教室,只要有 心,處處是知識、經驗的寶庫 以上概念皆強調課程是動態循環開放的, 不如以往多以靜態講授為主,有更多機會可以 讓學生們透過切磋,互動式的學習如何去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這樣以「學生與老師 雙主體」、「同學間的互動討論式學習」為出發

20

綜觀以上看來,特色課程是有別於以往的封 閉教室。透過使用者經驗的許多方法,用在了解 學生與老師對於課堂間的學習需求,更期望能設 計出一個能真正融入雙方生活的課程。學生學習 與思考的不再僅限於老師的教案、課綱內容,真 正的學習是發生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習之間 的討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同時也讓學生於過 程中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老師不再只是將自己 固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在每一次的教學經 驗累積上,都像是再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識,享受 教學相長的過程。 正如同英語諺語所說 :「Teaching others teaches yourself.」課程不僅是一種既定框架, 而是一種創造、體驗的過程。

參考資料 : http://www.edubook.com.tw/file/downloads/54MRB01601_2.pdf 《教育生態學》鄭偉著 新銳文創出版


作者 林怡安 校稿 劉宇庭 還記得上一次和久未聯絡的朋友聚餐的情況嗎?試著描述一下,你很可能會 發現你只能記得聚餐的大致過程,像是有那些友人參加、主要的聊天內容,但記 不清一些小細節 ( 如當天吃了什麼 )。此外,若其他與會友人異口同聲地表示當天 聚會你忘了付錢就走,即便你們去的餐廳其實是要先買單的,你還是很可能「想 起」自己沒有付錢就先走了,乖乖掏出兩百塊給他們。 從上述的故事看來,人類的記憶似乎不如想像中可靠,對於過往事件的細節, 人們可能會忘記或記錯,甚至在特定引導下可能回想起「根本沒發生過」的事, 而這些「你以為有發生過」的經驗就稱之為「假記憶」。

除了記憶有這樣的問題,那麼我們所學的「知識」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現象呢? 目前對於「知識」的了解上心理學研究已知:

互有關聯的多個知識,可彼此輔助記憶與穩固

越早學習到或越常接觸到的錯誤知識,越難被改正或遺忘

將知識融入故事,以劇情脈絡輔助,人們更容易記憶這些知識

當人們不具備相關正確知識時,容易因閱讀內容學到錯誤知識

Fazio 等 人(2013 年 ) 針 對 這 個 現 象 提 出 研 究 問 題:「 一 個 人 的 知 識 庫 (knowledge base)是穩定、不易被改變的,還是容易被影響、改變的?」

他們請 24 位大學生參與一個線上測驗,內容為 64 個詢問常識的簡答題,例 如:「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發明電報者的姓氏是?」,以檢驗參與者本 身具有的知識。64 個問題中 32 題為主要問題,另 32 題為篩選題,以刪去未認 真作答的參與者。參與者必須根據自己本身具有的知識回答這 64 個問題,並評 量自己在回答各問題時的信心程度。為了避免參與者亂猜影響實驗結果,實驗者 也指示參與者對於不知道答案的問題直接答「我不知道」即可。

21


約兩週後,Fazio 等人再度邀請這些參與者,將他們分成兩組,各閱讀兩篇 故事。在整個閱讀實驗開始前,參與者皆會被告知: 一、每看完一篇故事要回答相關問題 二、故事內容可能有誤 兩組參與者閱讀的故事內容大致相同,但為了更瞭解「誤導效果」的影響, 對於同一個知識點,一組參與者會看到「誤導句」形式,如「他乘船渡過世界上 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另一組參與者則會看到「中性句」形式,不包含正確或 錯誤知識,如「他乘船渡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每篇故事各有 16 個知識點, 皆改寫自主要問題。 參與者每看完一個故事便要回答四個文意理解問題,以確保有認真看完故 事。閱讀實驗結束後,Fazio 等人又讓參與者進行了簡單的解謎遊戲,稍作休息, 最後再讓他們回答 64 個詢問常識的簡答題──其中 32 個主要問題與之前線上測 驗使用的一樣──以檢驗故事中「誤導點」對個人知識的影響。

結果發現: (一)那些已知且正確的知識,會被故事內的錯誤「誤導」。 例如,那些線上測驗時可以正確回答「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的參與 者,在閱讀過「他乘船渡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大西洋」這樣的敘述後,回答「世 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大西洋」的機率提高了,顯示誤導句會對已知的正確知識會產 生影響。 (二)參與者有正確的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時,和沒有的參與者比較 時,誤導效果(misinformation effect)相近。 (註:誤導句對於「已知且正確的 知識」的誤導效果,和「已知但錯誤的知識或不知道的知識」無顯著差別。)

例如,在線上測驗時能正確回答「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的參與者, 與線上測驗時回答「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印度洋」或「我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海 洋」的參與者,他們經過誤導句「他乘船渡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大西洋」的誤 導後,在最終測驗回答「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大西洋」的機率是相近的。這似乎 意味著不管是否具備正確的知識,受到錯誤知識誤導的機率是差不多的。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是:即便你具備了正確的知識,那也無法完 全的保護你不受外來資訊中的錯誤內容所誤導。所以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時 代,對於臉書上轉來轉去的新聞資訊或研究新知,我們都需要小心查證,確保吸 收到的是正確的知識,以免一不小心就被錯誤的知識給「洗腦」,導致你在考卷 上不小心寫下錯誤的答案!

22


跑著跑著,一位帶著傷的男子卯足全力的奔馳。似乎 是在追著什麼人、或是想要趕到某個地方。 就在他深吸一口氣,想要搏出最後的體力時……他跌倒了。

這陣波掃過高山、大海、冰原、沙漠、城市、田野…… 直到抵達世界的最後一個美麗角落。

腦海中閃過一幕又一幕的景象。有熟悉的、也有前所未見的。 有些象徵著苦痛、憎惡、哀傷、恐懼,令人不得失望, 也有些卻彰顯了喜樂、雀躍、堅強、愛,讓人充滿希望。

平常不敢跨入馬路範圍的野兔,自在地從路旁的樹叢中跳出, 甚至很好奇地聞了聞一位教師刺著刺青的臂膀。 狗鍊從主人無力的手心中鬆開,於是小寵物狗開始緩緩地漫遊, 探索四周的環境。樹上的鳥兒也不客氣地飛到一群小混混旁邊, 他們手上的零食早就散落一地, 對這些鳥兒們而言無疑是一頓豐盛的大餐。

車站中、學校內、醫院裡、路口旁,人人都躺在地上。 有的人倚著牆邊、有的人跌坐在角落。不只是他們失去意識, 而是全世界的人們都在此時此刻沉睡了。

一陣像水般的波紋滑過大地,畫出了地平線的另一面。

無神的雙眼,緩緩、靜靜地閉上。再也沒有感官知覺的他, 卻開始看到、聽到許多不可思議的畫面。

敘事者

Wave

23


NOTE

24


25


想分享你的創作或是引發大家討論議題嗎? 歡迎投稿至 enlightingpsy@gmail.com 逆光部落格:http://enlightingpsy.blogspot.tw/ 歡迎至 Facebook 粉絲專頁搜尋 " 逆光 ",替我們按讚加油打氣 ! 26


那些創作的二三事

徐菀庭 虎斑

沈柏郡 系館印象

2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