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刊二一

Page 1

Enlighting

刊貳拾壹


主編的話 這期的逆光,包括 COVID-19 期間社交媒體與互動的剖析、以心理學 和哲學看待自由意志的討論、落成不久的空中步道的專文,以及,對 於大學部來說,不易直接了解的臨床所,其實習生活與課程內容的相 關訪談。最後,我們蒐集了六封信件投稿,每一封信都是貼近生活內 裏的鑿壁偷光。 這是 110 年度上學期的逆光,我們來晚了。

黃冠婷

刊貳拾壹


目 錄 04

臨床所實習訪談

14

欸你看,空中步道蓋好了!

07 21 27 31

臨床心理師?醫院臨床實習現況大公開! 前有演化,後有文化,我們人類真的能自由嗎? COVID-19 期間的社交媒體與互動 逆光寫信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Leonard Cohen


受訪者/陳禹昕 文/王彥鈞 美/邱莉雯

緣起

許多心理系同學面臨是否考研究所的難題時,會猶豫是否要以臨床組為目 標。然而,在大學部的求學過程中,卻有諸多困難使同學難以獲得臨床組相關 的內容,以更進一步探索自我。因此,我們想訪談已經在念心理系臨床組的學 長姊,了解臨床組的學習內容;同時,也想了解學長姐們當初選擇臨床組的動 機是什麼,有沒有特別的契機。

關於臨床所

臨床組有哪些領域呢?

有 成 人 精 神 (psychiatry)、 神 經 (neuron)、兒童、老人、健康等等。 健康領域會討論的問題如慢性壓力, 我之前去過成人精神跟安寧病房實 習,後者就是跟健康領域有關。

臨床組在學甚麼?

主要分成衡鑑跟治療。在醫院,醫 師的門診數量很多,當有些病人的情 況較複雜,醫師不確定該如何診斷 時,就會考慮轉介給心理師,心理師 會花兩三個小時了解病人的狀況,進

行衡鑑,再根據衡鑑的結果提供治 療。

臨床跟諮商的差別?

這個也是我念臨床組一直在思考的 問題(笑)。不過大致上可以這麼分: 諮商主要是問題解決導向,個案通常 是先遇上了一個問題,比如中年失 業,並伴隨一些情緒問題,再去解決 問題。而臨床則比較病理導向,是先 有疾病,再搭配適合的心理治療,如 認知治療、人際關係治療等等,有時 也會參考文獻上對病理的看法。另一 種分類是以工作場域區分,諮商多在 社區機構,如學校單位、社福機構、 協會,而臨床則主要在醫療院所。

4


臨床組想將學生訓練成 什麼樣的人?

每個老師的訓練方式都不一樣,異 質性還蠻高的,比如神經相關跟精神 相關的課,訓練方式就很不同。但大 體來說,訓練內容都跟課程設計,都 跟未來實習以及心理師的實務工作緊 密連接。

跟大學的課不同之處?

臨床組的課程注重病理、衡鑑與治 療三個面向,有些課堂中也會有彼此 練習晤談技巧。但是大學部沒有衡鑑 與治療相關的課程,好像只有輔大、 東吳有相關的課程。

關於個人

為什麼會選擇臨床所?

我原本大學念的是數學系,但因當 初是分數到了就填,對數學也沒有太 大的興趣,大一大二時便積極修課, 接觸了很多心理學、社會科學或文學 領域的學問,都覺得相當有趣。在持 續探索之下,也發現自己對人的行為 跟想法特別有興趣,於是到大三、大 四才決定念心理系的研究所。我很喜 歡跟人相處,也想透過臨床病理來幫 助人,於是臨床組就成了我的最佳選 擇。 5

考臨床所時做了什麼樣 的準備? 其實最大的準備是心理上的準備。 父母一開始對於考心理系研究所很有 意見,因為覺得心理系出路很窄,未 來錢也不多,這方面溝通了很久。幸 運的是,後來研究所考心理系,有成 功說服爸媽,讓他們了解自己真的很 想當臨床心理師。

遇到了什麼困難?

當時遇到的一個重大困難,是第一 次沒考上。不過,在兩次考試中間我 去探索人生,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嘗試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第二次就 比較認真準備,也順利考上了。所 以,現在回頭看,其實也不會覺得是 個很大的挫折。

在大學期間自己都去探 索了什麼資源或經驗? 我很常參加帶小朋友的營隊,大部 分都是在當隊輔,可以帶小朋友到處 玩。我本來就很喜歡小孩,覺得跟他 們相處很愉快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所 以還蠻享受在營隊的過程的。另外, 我也做了蠻多志工活動、偏鄉服務, 之前就去過台南七股比較沒落的地 區,在當地的教會幫小朋友課輔,跟 他們交朋友、上哲學思考課等等。


給大學生

甚麼特質的人適合臨床 組?

心理師有百百種,只要你喜歡、願 意跟人互動,任何人都可以來臨床 組。

如果學弟妹在猶豫要不 要以臨床組為目標,應 該怎麼做? 鼓勵學弟妹盡量去探索,比如擔任 志工,或參加精神疾病相關的社團活 動,可以讓你先看看與精神疾病患者 相處的感覺是不是適合你的;如果想 修臨床相關的課程,輔大臨床心理系 有衡鑑跟治療相關的課程;而去臨床 組教授的實驗室也是一個選擇。

6

左:撰文者,右:受訪者


前言

現代社會公眾壓力普遍變大,接觸過心理諮商、 精神臨床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也導致近年來臨床心 理師變成極為重要與熱門的職業。許多人因為對臨 床心理或心理諮商的好奇與興趣,在大學階段選擇 就讀心理相關科系,然而大部分人卻發現學的東西 與自己當初所想不一樣⋯⋯大家起初可能想學的 是一些心理晤談技巧,或者是危機處理應變,然而 剛進大學學的卻是微積分、普通物理、化學、還有 程式設計、統計等等基礎科學理論及研究方法。

相信大家都不否認現在心理學非常夯,從近期東 京奧運衍生出運動員的運動心理,到你去誠品看 書就發現很多 XX 心理學的書名,好像掛上心理學 的名字就是銷售保證一樣。但是其實大眾對於「心 理」的討論多半會落在「諮商」這一塊,然而我們 今天要來聊一個大家比較少瞭解的心理領域—— 臨床心理學。 註: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是應 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了解、預防及舒 緩心理上的困擾及心理疾病。臨床心理學主要 是應用心理測量工具及心理治療作為診斷及治 療。世界上多個國家已經將臨床心理學列為需 要註冊的精神健康專業之一。

文/卓 岳 美/邱莉雯 受訪者/黃靖雅 台 ( 大心理所臨床組碩四 ) 7

成為臨床心理師最基本要修完大學四年心理相關 科系、臨床所兩年,外加實習一年。然而讓人好奇

的是,在實習時遇到的職場現況與研究所、大學學 的理論有什麼差異?在實習過程中又到底要做些 什麼?今天就邀請已經完成實習的心理系臨床組 學姊——黃靖雅學姊,來帶大家一窺臨床實習的實 況。


註:臨床心理學家會與受助者 (包括個人、夫婦、家庭或小 組)建立關係和組織治療聯盟, 並透過一連串治療程序和技巧 以探索心理問題或困擾,以及協 助受助者自發地尋找新的思想、 感覺和行為來達到治療目的。

靖雅學姊之前就讀台大心理系,是 現在台大心理所臨床組碩四的學生, 而在碩三那年藉由指導老師引介到台 南奇美醫院與台北台大醫院參與臨床 實習。今天主要就是藉由訪問學姊關 於實習時工作內容的問題,來讓逆光 讀者們對於臨床心理師實習階段的實 際情形有更透徹、貼近真實的了解。

談談臨床心理師工作內容

在靖雅學姊實習的一年中,上半年主要在安寧病房,而下半年則在精神科實 習。在安寧病房每天早上都有晨會,也都會跟主治醫師去病房查房,採取主動 關懷家屬及病人的態度關心他們。而「安寧居家」則是需要跟著醫護人員去到 病患家中訪視一些無法到醫院就診的病人及家屬,例如行動不便的患者。 另 外, 還 有「 預 立 醫 療 照 護 諮 商 」(Advance Care Planning, 簡 稱 ACP),會對末期病人、陷入不可逆的昏迷及重度失智、永久植物人等無法治 療的病人進行諮商評鑑。

圖片來源:台北市聯合醫院

8


有趣的是,在台南奇美醫院實習時會有「狗醫師」一起查房,狗醫師的服務 內容分為「陪伴活動」及「復健治療」,在「陪伴活動」中服務對象可獲得與 動物相伴的樂趣,並增加他們被探視、得到關懷的機會,而「復健治療」則配 合復健師的療程設計,協助進行患者復健,例如利用丟球、梳毛、撫摸狗兒、 牽狗兒散步等等活動,服務對象自發性地增加局部或全身肢體活動度,或利用 狗兒為話題與服務對象進行對話,刺激其口語運用,並且於無形間進行辨識個 體、追溯記憶等刺激心智的練習,精神狀況不好的病患也可以透過觸覺紓壓得 到精神舒緩。 (資料來源:台灣狗醫生協會) 最後是「遺族關懷」,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會針對在安寧病房離世的病人, 定期照護其遺族家屬,例如定期辦團體活動關心他們。另外也有針對在安寧病 房工作的職員舉行的團體,例如用做手工、烤餅乾來減壓,或者單純舉行晤談 團體做言語減壓或藝術減壓。

在臨床所有學這些東西嗎?

若是在安寧病房使用到的關懷法或諮商技巧,碩士階段教導相關知識或技巧 是較少的,但若是在精神科,主要在做衡鑑、治療與團體,碩士有學到的是精 神病理學、治療法、衡鑑方法等各種在精神科會用到的衡鑑工具,就會滿受用 的。另外在台大醫院精神科會有「心理劇」這種療法,是藉由透過導演、觀眾、 舞台跟輔角來協助個案解決問題的一種技術。 註:在裡面臨床心理師通常扮演導演的角色,協助舞台上的主角(個案)、 輔角,讓他們盡可能重現主角的困難情境,然後在這個困難情境中,透 過輔角與主角的互動,或者是替身、角色互換等技術,來幫忙主角覺察 自己在情境中的樣貌,而能訴說潛在情緒,或找到更好的面對問題的方 式。p.s. 輔角是心理劇中除了導演跟主角之外的其他人,譬如扮演主角爸 爸的人。替身則是請其他人扮演主角的另一個自我。

9


奇美?台大?要去哪間實習可以選?

其實不太能,要去哪一間醫院實習主要是看老師跟哪間醫院的心理師有長期 的配合和合作,藉由老師推薦,並且與同班的同學彼此協調後再去應徵實習, 經由面試讓心理師及醫院主管決定要不要錄用你。

實習的一週都是怎麼過的?

在精神科一週下來要做三個治療與兩個衡鑑,還有團體及心理劇,其實時間 上是非常吃緊的。而團體及心理劇是後期才會帶,剛開始都是處於觀摩階段, 但需要將團體過程做成紀錄報告。觀摩到後面,開始親自做心理劇與團體設計 時,需要寫報告並跟督導討論,以確保這樣的設計或衡鑑能精確幫助到病患。 除此之外,臨床實習還有大量的病房會議、團隊會議、團體與心理劇的會前 會。下班之後,由於是在實習階段,因此需要再花時間複習重聽團體的錄音檔, 檢視自己所做的回應和介入是否需要修改。另外還有衡鑑報告中,全面測驗中 的單一測驗都需要做推論及解釋。上述堆積如山的報告其實都會造成實習階段 不小的時間壓力,甚至影響到白天工作的狀態。

實習過程中,對於是否繼續當臨床心理 師的決定因素

長期下來在這些跟個案的互動過程中,臨床心理師不只幫助個案,同時也在 不斷挖掘自己,好像有面鏡子,看到自己隨著個案的成長。也因為平常沒有太 多契機讓自己改變、或思考之前沒想過的議題,在跟個案互動的過程中,會很 容易看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的地方,就像是顧里(C. Cooley)的「鏡中自我」 一樣,藉由跟病患互動發現自己平常不會注意到,但卻也是真實的那個自己。 正是因為如此,學姊也決定將臨床心理師當作一生奉行的職業,因為在數據 滿天飛的現代,很多人都與數據為伍,靠數據維生,做著一些很難直接得到回 饋的工作。然而臨床心理師是一份能讓人肯定自己價值的工作,重點是能真切 的感受到病人與自己的進步,是件很難得很感動的事。 10


對 想成為臨床心理師的學弟妹 說 如果真的有心想往臨床心理所攻讀進修,建議可以在大學階段加入老 師的研究室,這樣除了考試的方式,也可以藉由推甄考進臨床所,算

是多一個選擇。但是一位臨床心理師的養成是十分漫長的路,除了需 要念完大學 4 年心理相關科系,加上其實是 4 年的研究所,因為要包 括第三年的全職醫院實習,然後第四年再回來做研究寫碩士論文,所 以一共在求學階段是 8 年,除了時間成本,更需要考量家人是否支持, 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都是很需要毅力及耐心的一條路。 除此之外,因為做臨床心理師一天下來都是過著很累人的生活,你必 須想想看這是否符合你對人生的期待,畢竟每個人對工作和休閒時間 的期待都有落差,如果你對於工作給你的成就感與回饋很重視,並且 不想過著很難找到意義的人生,那臨床心理師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 果你是希望回家就不想工作,並且可以得到充分時間跟沙發冷氣培養 感情的人,那可能就要想一下了。 而未來就算之後真的成為心理師,也還是要有督導,那也會需要負督 導費用。同時也要做一些積分課程的進修,那這些也都需要額外的花 費。除了工作緊湊,薪水其實也不高,加上目前職缺飽和,如果堅持 要在北部當臨床心理師,可能會要等上很久。例如最近有某北部醫院 開了 2 個缺,但有 25 個人去應徵,而南部、東部、離島的情形可能較好, 薪資也會較高,不過我覺得想當臨床心理師的人應該也都不會想要賺 大錢吧,所以如果真的踏進去了,就真的要堅持住,因為有很大的沉 默成本。 大學階段的確需要多問問已經有相關經驗的學長姐,或是儘早了解臨 床心理師在醫院裡的生態,這都有助於你們在未來選擇是否攻讀臨床 所有很大的幫助。 11


訪 談之後 在與學姊談論一個下午關於臨床心理師和在醫院的實習現況後,其實對我造 成滿大的衝擊。 首先,相信很多大學部學生或高中生對於臨床心理師工作內容的想像,都是 在面對精神官能重症等等的病患,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討論最好的治療方法。但 經過訪談後才發現,臨床心理師能做的往往不到我們所想的那麽多,或者說比 我們所想的多更多。 在大學我們對臨床心理師可能抱持過於偏向諮商師的想像,以至於在剛進大 學時忽然接觸大量基礎學科、統計程式、實驗方法時,會讓人徬徨失措,更錯 愕自己當初的選擇。然而在了解臨床心理師真正的工作內容後,會發現現在所 學的心理測驗、心理實驗法、心理教育與統計學等等計量統計分析、問卷調查 的課程,在未來撰寫衡鑑報告時都是強大的工具,而這正是這份職業的不可取 代之處。 以作者我正處心理系大二的狀況來看,每個禮拜討論不完的心測、逼著自己 學討厭的程式,每兩個禮拜似乎就有一份大型報告要繳交,這樣的模式似乎與 臨床心理師實習的階段有些相似,而且甚至只是一部份而已,但我已經快被這 樣高頻率的壓力來源逼得喘不過氣,很難想像還要以正向、主動積極的態度關 心病患的身心健康。或許這一切跟我們所想像原本的工作不同,但臨床心理師 正是運用這些現在我們在學的工具作為基礎在幫助病患走出疾病,而我認為這 也正體現了我們現在所學的價值。 再來是薪資待遇部分,以一個在北部剛找到臨床心理師正職的菜鳥來看,月

薪差不多就是 45000 出頭,這與我高中時在大學博覽會所知,關於在醫院工 作的臨床心理師的資訊有一段落差,當下聽到的我是很錯愕的。雖然在選擇以 臨床心理作為志向的同時,並沒有將薪資看成唯一,但當這樣大的落差出現 時,心裡的那份相對剝奪感也就油然而生。並且在台灣大眾並沒有將臨床心理

12


訪 談之後 師的社會地位看得很高,醫療健保的點數配給制度也大大顯現出對臨床心理師 專業的不尊重。 註:在健保體制裡,精神科的補助相較於其他科如牙科、美容科,心理 疾病的治療是相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同於一般門診能夠直接以開立 藥物的方式解決,對於心理治療師而言,一天對五、六個人做心理治療 是相當沉重的負擔。又加上健保對精神科的補助較少,臨床心理師可執 行的特殊心理治療,健保僅補助每小時 344 - 515 點 (一點等於一元 ), 還需要精神科醫生的醫囑及簽名,心理師們並無法單獨為病患做長期規 劃治療。治療完後還需要附上較多治療紀錄等外,還有諸多治療上健保 給付的限制才能申請。簡言之,心理師在健保的申請上困難重重。此外, 健保規定個案會談每個月最多兩次,除非有醫師的特殊要求才能有額外 的會談。在僅有兩次會談的情況下,醫療品質多少會受其影響。

雖然在之後臨床心理師的薪資是會隨著年資增加,但是對於在北部生活的社 會新鮮人來說,花上 8 年的時間讀完學士、碩士,又要等上可能超過兩、三年 的時間才會有醫院開缺的時候(更別說錄取與否)這樣的沉默成本、精神成本、 經濟成本都是不划算的。雖然我們不能以一個職業的薪水衡量它的價值,但不 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薪資待遇體現出的是這份職業的專業在這個國家仍不夠受 重視,而這是令人十分喪志的。

13

在與靖雅學姊對談的一個多小時內,我充分感受到她對於這份職業的責任 感、熱情與堅定的工作認同。儘管談到這份職業的困境,學姊也仍然語氣沉穩 的敘述著臨床心理師的現況,似乎在告訴著我,臨床心理師在幫助病患走出傷 痛,甚至邁向死亡的路途中,我們能做的不只有陪伴,還有將我們對生命的熱 情澆灌給身在闃黑深淵的他們,建立一個一直都在互相成長的陪伴關係。


欸你看, 空中步道蓋好了! 文/林聖謀

編/黃冠婷

美/王筱棋

攝/車

信遠距結束後改為實體 上 課 的 當 天, 大 家 都 望 著這座熟悉卻又陌生的空中步道, 發出如此的讚嘆。經歷近一年的敲 敲打打,臺大心理系南北館的連通 空中步道終於於 2021 年夏天正式完 工。現在,在這外觀風格不同且分 工明確的兩館間,新增了一座連接 兩館、貫穿心理全系的空中步道。 然而,此空中步道有何意義?建築 過程中又曾發生甚麼事呢?今天, 我們邀請到了在空中步道工程中擔 任重要角色的鄭伯壎教授,與我們 分享空中步道的建築過程,與他對 這空中步道的看法。 14


「兩個系館連在一起,才是一個系嘛!」

空中步道的緣起

── 鄭伯壎教授

1992 年,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南館落成,兩館間的分工與空間使用 在這近 30 年的進程中漸漸成熟,也使得兩館間關係逐漸密切,學生 與職員來往頻繁。因此,早在十幾年前,系上就已出現「解決兩館連

通問題」的訴求。自鄭伯壎教授於 2006 年初次上任心理學系主任時, 即耗費大量心力與時間致力於改善心理學系的空間使用問題,在任期 間,他著手將系上閒置空間整頓與重新規劃、重整南館中央空調設 備,並完成了南館電梯。他直言,比起事先花大量心思縝密規劃,或 是事後陶醉於現有成果,他更喜歡閉上嘴巴,努力向前執行,安安靜 靜地直接解決問題。 而關於兩館連通一事,鄭教授說道,其實系上同仁原先的期望是將 老舊的北館改建,並在與他系的合作下於原地興建新大樓,最終是受 限於經費等實質層面的限制,大家才不得已將北館改建的計畫暫時擱 置。既然現在北館無法改建,那就勢必得設立一個連通管道,讓學生 與職員能夠輕鬆的在兩館間穿梭。

15


空中步道的建造過程

關於連通管道的形式,系上不少同仁在起初即有以「空中步道」來 銜接兩館的共識。於是在 2011 年,鄭伯壎教授邀請具景觀設計專業 的心理系系友,與其設計團隊──地平線規劃設計顧問團隊一同實地 走訪系館環境,並在後續提出針對心理系兩館與其周圍環境量身訂製 一套「臺灣大學心理系暨研究所戶外空間景觀改善提案報告書」,詳 細規劃心理系系館與其周圍環境的改善方向。此提案報告書中最重要 的一項內容,即是對空中步道的實際規劃,設計團隊希望透過視覺量 體小而輕巧,且以鋼構為主要建造材料所建成的空中步道,在圍繞中 庭大樟樹的設計下連通南北兩館,並同時減低對中庭空間的壓迫感, 為步道下的空間帶來遮陰避雨的效果。 計畫有了,接著,就得為經費傷腦筋了,為了確保立於中庭的大樟 樹不會在建築過程中受傷,且因應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原先即不低的 工程預算因而不斷上升。所幸校方非常支持此建築計畫,願意給予總 工程費用中 2/3 的補助經費,再加上鄭伯壎教授與系友會陳俊良理事 長的共同號召下,系友們紛紛慷慨解囊,終於在 2018 年將工程資金 籌措完畢。 2018 年,空中步道的建築工程計畫正式開始進入審核程序,然而, 為了符合法規與使用效益,此建築工程計畫設計歷經了多次的討論與 修改,待校園規劃小組正式會議通過時,已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此外, 建築工程過程中亦受疫情影響,導致預期完工時間不斷延後。最終, 在經歷多年的規劃與建造後,臺大心理系南北館連通空中步道終於在 2021 年夏天正式完工,心理系亦在 9 月於系館中庭舉辦連通空中步 道落成典禮,邀請籌建過程中參與並給予過幫助的長官、師長、系友 以及系上教師出席典禮,一同歡慶這座空中步道的落成。

16


空中步道特別的設計

如此浩大的空中步道,其背後有著非常有趣的設計理念與巧思。 空中步道的設計是由另一專業團隊──陳明揮建築師團隊負責,其設計 理念使用了非常著名的莫比烏斯環(Möbiusband)圖形。1858 年,數 學家莫比烏斯(August Möbius)於進行研究時意外發現了莫比烏斯環, 在此看似立體的圖形中,由於圖形特殊的設計,所以當我們走在上面時, 將會感覺自己從「外面」走到「裡面」,再從「裡面」走到「外面」,但 事實上,此圖形只有一個面與一條邊。此外,由於圖形長相相似於無限 大(∞)的符號,且其有種走不到盡頭的意涵,故時常被誤認為是無限大 (∞)的來源。 陳明揮建築師團隊認為「心理」一事,有著「生理行為」與「心理現象」 間的二元分立又交互影響的特質,於是使用內連外、外又連內的莫比烏斯 環來表現兩者曖昧不清的相互關係,同時,透過莫比烏斯環零(0)即無 限(∞)的構思,展現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的理念。而在配置架構上,陳 明揮建築師團隊則以圓與橢圓兩幾何圖形來建構,圓與橢圓為兩個非常相 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幾何圖形,故藉此來展現二元對立的兩者間,仍有 關聯的可能。

17


「空中步道的完工 僅是環境改善的其中一步而已。」

── 鄭伯壎教授

其他景觀規劃

鄭教授說道,空中步道的落成,僅是心理系系館周遭環境改善的其中一步 而已。他認為,台大是個非常重視學術研究的學校,校方時常將研究的產出 視為最首要的目標。然而,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環境與人之間有複雜 且密切的交互作用,故應當同時將環境處理妥善。先前在英國劍橋、美國 UC Berkeley 及法國 INSEAD 等名校進修時,他亦看到每個學校校方都非常重視 環境的品質,因此格外致力於改善心理系系館空間與周遭環境。 在「臺灣大學心理系暨研究所戶外空間景觀改善提案報告書」中,亦對中庭 空間與周遭草地進行規劃,內容中即提及,需將系館周遭的地下排水設施重新 整治,以解決草地積水的問題,進而使草坪健康生長、阻絕蚊蟲孳生的狀況(該 死的小黑蚊,我打這篇文的時候快因為你而癢死了)。此外,鄭教授亦對草坪 空間的利用有其他的想像,提出了壁報牆、藝術牆等想法,試圖透過創造師生 共享的公共空間,改善周遭環境的使用狀況。他認為,系館附近的草地非常優 美,適合人們席地而坐,沉思學術問題或人生方向,亦希望能看到學生坐在草 地上上課的模樣。空中步道落成固然令人興奮,但在空中步道之外,仍有許多 環境問題有待解決。 「兩個系館連在一起,才是一個系嘛!」鄭教授不禁說道。空中步道,表 面上僅是一解決連通問題的交通管道,但實質上,空中步道的落成,亦代表 著心理系的整合。鄭教授期許,能透過環境的改善來營造出人與人之間的 Connection,因此,他格外看重公共空間的規劃與使用,希望能看見學生時 常聚在一起,一起討論學術、一起歡樂、一起生活,重現多年前心理系師生間 相互照顧彼此、凝聚力濃厚的氛圍。 18


學生觀點

然而,學生們是如何想的呢? 在經歷過近一年的敲敲打打後,空中步道的風光落成,其實對學生來說 沒什麼感覺。當然,空中步道固然很美,我們永遠可以在那課間空堂的午 後,走在鋼筋交錯的空中步道上,吃著可口的麵包,感受溫暖的夕陽灑在 身上,安靜地享受這得來不易的愜意。但在實際訪問了幾位系上的同學, 我們發現大家平常並沒有走上空中步道的需求,走上空中步道的機會少之 又少,而空中步道的落成亦沒有讓同學前往中庭的頻率增加,這北館與南 館間的綠意盎然依然空蕩、依然僅是來往的過客必須經過的交通通道而 已。 我想,系上或許可以舉辦一場空中步道的命名活動,由師生自主提名空 中步道的名稱,並由全系一同投票,拉近空中步道與師生間的距離。此外, 如同鄭教授所說,空中步道的落成僅是周遭環境改善的其中一步而已,希 望在不久後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系館周遭環境完整改善的一天,然後拉 著三五好友,一同坐在中庭旁的草地上思考、討論、聊天、上課,讓這塊 現今看似空曠到有點陰森的草地,變得活潑、有趣、富有生意。

19


20


前有演化 後有文化 我們人類 —— 講座回顧 講座資訊

講座 /【前有演化,後有文化,我們人類真的能自由嗎?】 自由意志對談講座 主講 /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謝伯讓 × 沃草烙哲學主編 朱家安 日期 / 2021 年 11 月 23 日(二)晚上 地點 / 臺灣大學心理系北館 N100 視聽教室 主辦單位 / 臺灣大學心理系系學會學術部

講座介紹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什麼是自由。相信大家都曾有過做出決定時那種「自由的 感覺」,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做選擇,決定念甚麼樣的科系、吃哪家店 當晚餐、跟什麼樣的人談戀愛⋯⋯我們總是相信:「這些都是我們『自由』做 出的選擇。」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1

這個時代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告訴我們,「自由」可能只是假象而已。心理學 家李北特 (Libet) 的實驗結果顯示,人在意識到自己做出的決定前,腦中就已 經出現相應的電位變化了,這是不是代表,大腦在我們意識到之前,已經做了 決定?受到文化、媒體的影響,我們的喜好及價值觀往往不是自己真正的喜 好,而是社會灌輸的?那事實究竟是如何,就讓我們來看看謝伯讓與朱家安是 如何從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切入,談論「自由」以及「人為何可能不是真正自 由」的吧!


真的能自由嗎? 前言

文/王彥鈞 編/蔡采蓁 美/車 薇

當我們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到十分評比這週的自由程度,你 會給幾分呢? 哲學作家──朱家安首先以此問題 作為開場,與觀眾一同聊起最近人們 會因甚麼樣的事而感到不自由?同學 們踴躍答覆:沒錢、社會眼光、課業 壓力等等似乎都會削減我們的自由, 而這些例子能讓我們對自由有什麼樣 的理解呢? 「錢」是一個本身並不吸引人,卻 能換成我們喜歡東西的物品。沒有錢 就無法買東西,在當代資本主義的社 會下,我們需靠市場達成的慾望因沒 錢而不被滿足,這種狀況下的不自 由,是一種因規範限制所造成的硬性 不自由。

而在某些時候,有些限制自由的規 範並非如此強制,舉例來說,當心情 處在非常愉快的情況下,想直接在街 上大聲高歌一曲時,一想到路人可能 覺得奇怪,加上自己在個性上無法忽 略他人眼光,在街上唱歌的慾望於是 被社會的眼光及自己個性上的不允許 所打斷了。 從唱歌的例子可以得知,我們能不 能做某件事情,除了看當事人願不願 意做,也會看社會把這件事看成哪種 事情。有些社會比較開放,路上常常 可以聽到人開心地唱歌,在那種社 會,就算是像我們一樣害羞的人,都 可能更有勇氣在路上唱歌。在台灣這 種稍微比較保守的社會,在街上唱歌 很少見,但如果呈現出某種氣氛,比

22


方音樂節,在街上哼哼唱唱反而是很 自然的事。 在上面的討論中,可以發現,自由 不自由,不只關乎個人如何生活、做 什麼事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還關乎到 社會的整體給我們什麼樣的風氣與感 受,我們也能藉此討論想要甚麼樣的 社會。

謝伯讓

心理學怎麼研究自由? 接下來,謝伯讓教授以自己實驗室 做過的心理學實驗,舉出相當多例 子,告訴大家一些研究人如何做決策 的實驗方法。這些方法可以依照實驗 結果分成兩大類:無意識知覺以及行 動預測,實驗結果可能會衝擊我們對 自由的看法。 首 先 是 無 意 識 知 覺, 在 連 續 閃 爍 壓 制 ( 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 的實驗典範下,受試 者的左右眼分別會看到一張不停閃爍 且顏色鮮豔的圖片、及另一張靜止的 圖片,閃爍的圖片對大腦是非常顯著

23

的刺激,所以受試者會看不到靜止的 圖片。實驗者發現,即使受試者沒看 見靜止的圖片,但圖片上的刺激卻能 引導受試者的注意力,使後續受試者 在注視被引導的區域時,視覺敏銳度

比起對照組還高。此現象似乎顯示出 無意識的知覺刺激就算沒進入意識, 其中夾帶的資訊仍可被大腦處理。 此外,看不見的那張圖片若等待夠 久,就能突破壓制而被受試者看到, 而不同的刺激突破壓制的時間也不 同。研究者發現,語法有誤的語句, 比起語法正確的語句,更快突破壓抑 進入受試者意識;臉孔的美醜也有類 似的情況,比較好看的臉孔相較於其 他臉孔,更快突破壓抑而被看見。換 句話說,即使大腦一開始沒有意識到 這些刺激,仍然無意識地在處理這些 資訊,導致其中有些資訊比較快被處 理完畢,進入意識。 另 一 個 則 是 行 動 預 測, 常 見 的 實 驗 典 範 是 雙 眼 競 爭 (Binocular rivalry),受試者的左右眼分別觀看 房子跟人臉兩個刺激,使其在意識中 輪流出現。實驗者發現,在刺激物呈 現的兩秒鐘之前,大腦的梭狀臉孔辨 認區 (FFA) 如事先呈現某種活化模式 (activation pattern), 兩 秒 後 便 會 看到房子,而如果是另一種模式,受 試者則會看到臉孔。藉此,我們可以 透過腦中的無意識資訊,去預測人會 看到臉孔或房子。 至於更高階的行為決策也可能被預 測嗎?在一實驗中,受試者觀看一張 圖片並判斷喜歡或不喜歡。結果顯示 4-6 秒前大腦的額內側迴、前扣帶皮 質存在兩種可能的活化模式,當其中


一種模式出現時,受試者就比較有可 能做出喜歡的評價,研究者可以在圖 片出現之前的 4-6 秒,就預測圖片出 現之後會做出喜歡或不喜歡的決策。 而經濟決策也有類似的情況。 總而言之,科學家不但成功透過腦 造影方法把無意識的訊息定位出來, 也證實這些訊息能夠干擾決策,並進 一步透過訊息去預測人的行為。以上 都挑戰了我們對自由的想法。

朱家安

決策被影響怎麼辦? — 從「外在狀態」觀察 自己

聽完伯讓教授的分享後,朱家安提 到不論是主張人是身體跟靈魂複合體 的二元論者,或是主張自我就是本身 腦的心腦同一論者,可能都會感到不 安。二元論者認為意志不應該晚於大 腦的神經活動,心腦同一論者則擔心 與腦會背著自己做一些事。 人做決策的確會被一些跟決策無關 的資訊所干擾。在《好人總是自以為 是》書中提及相關研究的發現:人如 果身處氣味較臭的環境,做道德判斷 的標準會更嚴格;法官肚子餓的時候 判決會比較嚴格;面對資源匱乏、感 到身心疲倦的人較短視近利。由於這 是一種無意識的干擾,所以一般人如 果只透過內省,很難察覺這些影響, 因此我們應對下判斷更加地小心,隨 時透過「外在狀態」觀察自己。舉例 來說,當法官知道自己的判決可能會

24


受到飢餓所干擾時,就可以設法避免 在餓肚子的情況下做判決;打遊戲 時,如果已經打王打了兩小時都沒 贏,玩家透過覺察發覺當下的狀態比 兩小時前更疲倦,判斷出繼續打可能 也不會贏,因此決定放下手機不繼續 打。 總之,有時我們不能只依靠內省,

還要學習從旁審視的方法,才能合理 預估接下來自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 自由意志的問題也能與道德責任牽 上關連。在著名的電車難題 (Trolley Problem) 中,當事人要嘛決定不改 變列車方向並撞死五人,要嘛決定更 改方向,只撞死一人;但,不論當事 人最終決定是否更改電車方向,似乎 都得為結果負責,這是因我們預設當 事人是出於自由意志而行為,因此需 為其行為負道德責任。這個直覺帶我 們看出道德責任預設了自由意志,而 也因此,當行為並非出於自由意志比 如處於催眠、洗腦時,道德法律上可 能就不用為結果負責。 這種自由意志的喪失只是暫時的, 只要恢復原狀就可以重拾自由意志。 不過,有沒有可能其實人不管在任何 情況下都沒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可 能甚至只是假象呢? 25

決定論與自由意志 接下來,謝伯讓教授以自己實驗 室 做 形 上 學 對 自 由 意 志 的 討 論, 著重在那種使人隨時隨地都沒有 自由意志的可能,比如「決定論」 (determinism)。決定論式的世界觀 中,宇宙的未來,完全被這個宇宙的 過去以及自然定律所決定。許多人相 信,決定論的世界下自由意志不存 在,因為人的行為早就被決定好了。 舉例來說,假設我今天宵夜吃鴨血, 我會認為這是出於自己的意思做的選 擇;然而根據決定論,依照現在這個 情況與自然定律,到了吃宵夜的時 候,我自然會選擇吃鴨血。我只是自 以為我在做選擇,但這個選擇其實早 就被決定了。 既 然 如 此, 選 擇 非 決 定 論 (indeterminism) 就 能 確 保 自 由 意 志存在了嗎?似乎很難說。非決定論 的世界下,未來不完全被過去跟自然 定律所決定,這當中具有隨機性,而 這樣的隨機性使我選宵夜時不見得每 次都會選擇鴨血。然而。如果我的行 為是隨機的,為甚麼我有自由意志 呢?如果我的行動只能透過隨機性來 解釋,不就代表我對自己該怎麼行動 其實也是「無能為力」的嗎? 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決定論還是非 決定論,似乎都會威脅到自由意志。


這就是哲學家面臨的自由意志難題。

廣告行銷對我們的影響 朱家安補充,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 選擇只是為了服務自己的喜好而已。 然而,喜好不會無中生有,朋友的 好惡、明星的穿著、電視或捷運站上 的廣告,都會影響我們的喜好,甚至 進一步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消費習 慣)。這種情況下,我真的在做自由 的選擇嗎?

總結

哪些東西可能威脅「選 擇的自由」? 回顧整場講座,自由意志面臨到了 三種挑戰。第一是來自心理學的挑 戰,許多實驗結果讓我們懷疑,做決 定的究竟是「我」,還是只是大腦。 第二則來自形上學的挑戰,我們發 現,概念上可能真的沒有「自由決 定」這回事,不論是決定論或非決定 論都沒有容納自由意志的空間。第三 個挑戰牽涉到價值觀的基礎:如果我 的慾望、喜好或價值觀,其實只不過 是別人想要我有的慾望、喜好與價 值,我還是自由的嗎?

以上就是這場講座的回顧。兩位講 者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切入點,使我們 能為自由意志的概念建構更清楚、完 整的輪廓。希望未來大家在思考相關 的問題時,這次的講座可以提供許多 有用的工具,使討論更加深入!

朱家安

於 Readmoo 讀墨電子書、鳴人堂 擔任專欄作家,沃草哲學擔任編輯, 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著有《哲學哲 學雞蛋糕:給動腦偏執狂的娛樂零 嘴》《護家盟不萌?》等書。 (圖/ facebook.com/krisnight)

謝伯讓

現為台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 領域為大腦、認知與意識。致力於科 普教育,跟鏡好聽合作主持「大腦好 好玩」podcast 節目,並著有《大腦 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等書。 (圖/ facebook.com/pojanghsieh)

26


COVID-19 期間 的社交媒體與互動

文/吳芊儂 編/黃冠婷 美/王筱棋 圖/ freepik.com, rawpixel.com

Instagram 上經常出現社會感染的現象,像是前陣子流行的 TBT(Throw Back Thursday)、二選一問答或是畢業文,隨處可見。發現這個洗版風波, 我也忍不住跟隨流行:先描述自身近期發生的糗事,再提問:「這陣子還有什 麼荒謬生活?」。沒想到收到不少回覆。相比過往的經驗,這次互動參與的人 數較多,而且回覆較詳盡、有趣,能引起共鳴,加上社會感染的現象更加明顯, 讓我好奇社會互動是不是逐漸轉型?

社交的重要性 根據荷馬壓力量表,對於壓力對應的不同事件給予 1 至 100 分的嚴重度。當 青少年和孩童在同儕間的接受度改變時,壓力感受竟然高達 67 分!僅次於手 足的逝世,可見社會互動對青少年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如果害怕人際間的互動,為了避免受挫而開始規避社交呢?科學人雜誌提及 「社交孤立」其實有害身體健康。無論是社交孤立,或者因其衍生的「寂寞 感」,都會提升憂鬱症、認知衰退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剛好與因遭受壓力而 產生的生理症狀不謀而合。 根據神經科學家卡西歐波(John Cacioppo)的研究,他觀察、歸納出不同 年齡層族群遇到的孤獨緣由,如缺乏親近的朋友、伴侶,或者不被團體接納。 從他們性格與行為上的變化,卡西歐波發現人類備受寂寞折磨時會出現「再交 往動機」,幫助自己找尋人際聯繫,但同時會出現壓力造成的生理反應。他的 27


老婆史蒂芬妮 · 卡西歐波(Stephanie Cacioppo)更提出,若個體長期感覺 寂寞,或者無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會讓身體時時處於高度警戒的狀 態。因此寂寞感就如同慢性疾病,沒有好好處理,讓它不斷復發的話,身體健 康可能會耗損殆盡。

社群媒體的浪潮 從 Facebook 開始創立到逐漸興盛,其他社群如 Twitter、Instagram、 Weibo 也相繼出現。現今的網路世代,可以發現社群媒體間接取代一部分社 交互動,不只帶動不同年齡層的話題、流行,還出現新型態的競爭比較。 社群能廣泛遍及生活的每個角落,最大因素是由於它帶動族群內的「社會認 同」,而且動態消息底下的讚數,如同獎勵機制,無形中成為自我行為的評價, 並透過讚數和回應,去放大檢視社交平台上的表現,用戶因此久而久之被制 約。獎勵機制還會導致成癮性,人類學家娜塔莎.道.舒爾(Natasha Dow Schüll)就發現人們對博弈機台的心理依賴,會逐漸增加。到最後人們會主動 去尋找機台,追求原先獲得的即時娛樂享受,如同社群用戶對關注度的渴望。

28


過度依賴社群,也會過度接觸虛擬的美好生活,產生社會認同的危機。「規 範式社會影響」是人們不想特立獨行而遵循大眾行為的原因,可是網路的貼 文、限時動態多半美化包裝,依賴社群者的行為準則因此變高。若無法跟隨這 些準則,失落感、焦慮、憂鬱很可能油然而生。 消除假象的心理制約和無謂的競爭成為人們的首要課題,尤其疫情當前,社 群媒體是少數能聯繫、了解同儕的管道,具備好的心理素質才不會被社群綁 架。有趣的是,社交平台又有新的定位--提供無處可去的人們一種解脫。了 解外面世界的大小事可以滿足好奇心,可以交換資訊,也可以成為彼此互動的

新話題。我自身觀察便發現,在學校改為全面遠距之前,觀看限時動態的人數 約占所有朋友的 1/4,不過近期查看的人數都超過 1/2,從中得知更多朋友開 始關注他人的日常生活。

29


互動型遊戲興盛 除了上述提到的社群媒體,日漸興盛的手遊也成為社交管道之一。像是任天 堂近期推出的《動物森友會》,模擬人們日常生活與娛樂,還能多人一起遊玩, 結交更多好友。之後《動物森友會》便從 switch 推廣至手機版本,台灣也出 現類似的遊戲如《天天玩樂園》,上市短短幾天便廣泛流行。同樣需要互動合 作的大型 RPG 遊戲和戰略遊戲,也占據排行榜,成為季度增長幅度最大的類 別。 根據 Unity 科技公司的調查,社群軟體以及社交型遊戲的綜合下載次數, 竟成長 83% !顛覆以往春夏兩季次數下降的慣例。相對的,「通勤類遊戲」 如養成遊戲、閒置型手遊,其中的活躍用戶數下降 8%。疫情期間,通勤時間 減少許多,能自由運用的時間相較增加,間接助長人們耗時在互動型遊戲上。 加上虛擬世界有更多假想空間,由於網路去抑制效應,人們比較容易敞開心 胸、忠於自我,彼此聊天不但減少隔閡,還較能獲得成就感。如此富吸引力的 社交環境,讓使用者投入更多時間甚至金錢,以達到內心的滿足。 社會互動的確朝向新型態邁進,特別是疫情這個催化劑,導致轉型被迫加速, 如何提前解決潛藏危機,並將上述的基本認知推廣至社會大眾,成為首當其衝 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無論實際的面對面談天,或是線上的社群私訊、玩遊戲 聯絡感情,都是良好的社會互動。保持健康的社交模式,疫情期間便不會孤單。 書目 臺大心理系 (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Francine Russo(2018)。寂寞有毒。科學人博學誌。42-47。 Pamela Qualter, Janne Vanhalst, Rebecca Harris, Eeske Van Roekel, Gerine Lodder, Munirah Bangee, Marlies Maes and Maaike Verhagen. (2015) Loneliness Across the Life Spa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0 (2), 250-264. https://www.jstor.org/stable/44290065?seq=1#metadata_ info_tab_contents. █

網址 Holmes and Rahe stress scale (Sep. 2019)。 檢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lmes_and_Rahe_stress_scale (June 14, 2021)。 居家隔离的消費者需要消磨時光,全球遊戲下載量出現激增 (April 8, 2020)。 檢自 https://www.appannie.com/cn/insights/market-data/game-downloads-surge-asconsumersat-home-look-to-stay-entertained/ (June 14, 2021)。 沒有網路,就等於失去一部份的自我──按「讚」時代的社群焦慮 (Oct. 5, 2020) 檢自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_for_supplement/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 (June 14, 2021)。 網路去抑制效應 (May 14, 2021)。 檢 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6%B2%E8%B7%AF%E5%8E%BB%E6%8A%91%E5%88%B6 %E6%95%88%E6%87%89 (June 14, 2021)。 新冠疫情與社交媒體:為什麼我們熱衷於了解其他人的私生活 (May 23, 2021)。 檢自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7203470 (June 13, 2021)。 █


尼奧普托列莫斯 _ 那個突然向你襲來,讓你又 □ 又 □ 的東西是什麼? ‧

菲羅克特特斯 _ 它很 □ □,因此憐憫我吧。

——《菲羅克特特斯》


沒有信件的時候,你像是不在,像是在。

,有別於即時訊息,屬於願意耐心以更深更慢的步調,凝 視文字中的心靈的人。《逆光》徵求六人以內的寫信人,寫下 你的疫情遠距前後的心情、課堂生活,或者你想交流的事物。 想知道你在這段期間發展出的獨特習慣和小確幸,蒐集從線上 授課慢慢轉回實體的一些心情變化。比如,新生一開始看不到 同學的焦慮、開學線上授課讓人難以從長假收心、很想好好跟 朋友約吃飯、線上授課和討論的小趣事;又或者,發現長時間 獨處的魔幻時刻、和許久沒見的朋友互相慰問的溫暖、就算只 能線上吃泡麵,也想聚餐的渴望。 我們透過信件連接起彼此,像是走馬的留影圓盤,內層的牆跟 著圓盤轉動的時候,牆的不同地方,定格在不同動作的馬匹, 一個一個地經過對面目光所投射的窗口。信就是那窗口,瞥見 彼此騰空飛躍的一瞬間。信來了,時間自動接上,中間經過的

只是一眨眼之間。時間繼續流動,馬就奔跑起來。沒有訊息的 時候,像是不在,像是在。「在」 的感覺好鮮明,只是看不見。 那種感覺如此具體,讓人相信它的真實。我們看見對方,這便 是對彼此的見證。這是黑暗中的跳舞,燈光快速一閃一滅把動 作切片,無論你在哪裡,在黑暗中的舞蹈是什麼樣的,只要燈 光一閃,我的視覺就能自動連接起你移動的軌跡。


逆光寫信人

信件 1 號 _

一週前去訪問了人,有關於榮格 16 種認知功能分類的主題。 訪問時是第二次見面,第一次見面時我看起來像 INFP 「哲 學」,這次看起來像 INFJ 「聖人」。 這兩種都屬於「理想主義者」的種類。我聽過別人的形容是 「飄」、「不現實」、「沒社會化」。我的心理師聽了之後說, 我覺得你不用太社會化。太過社會化,就不是你了。

他說,原始。我是原始森林,因為有個人告訴我不必修剪自己 太多而安心,彷彿免於被砍伐。就像我也喜歡寫信更甚於傳訊 息,雖然人們大多反之。 所以我來寫信了。 K

信件 2 號 _

很有趣的是,16 人格類型我也多次測出了 INFJ,一直好奇 這準不準確,但也無妨,世間不準確的事太多了。 我想我可以理解你所謂的社會化。曾經有個重要的人對我 說,我們終究會被社會化,而這是我一輩子都不想成為的樣 子。後來我們各自生活,現在的我在一個理工學校裡,活得像 是在浮沉,或者根本是溺水。整個環境常讓我感到窒息,怎麼 說呢,或許是太過功利取向讓我備感壓力。我在這裡迷路,卻 又執著地認為堅持下去,是唯一找到出口的辦法。文人的浪漫 好像不適用在這個地方,這個所謂邁向國際,所謂邁向科技與 創新等等對我來說虛無縹緲的詞彙。我想我只在乎些小情小 愛,那些人與人之間,最平凡、平常的不值一談的情感。說到 33


底似乎也只是自己的問題,無論走到哪,總感到格格不入,彷彿自己 在過的生活與現實沒有連結,肉體照規矩的活在世上,想要自由不羈 的靈魂卻被自己放逐得好遠,所以你說的不現實讓我很有感觸。 看到你提及「喜歡寫信更甚於傳訊息,雖然人們大多反之。」我淺 淺的一笑,我想我正好不屬於大多數人們。前些時候我還寄出了一封 幾千字的手寫信,給在遠方讀書的朋友,寫信對我來說或許也不算是 種溝通,大概只能說是種分享,慶幸自己內心複雜難理清的情緒黑 洞,可以湊成零碎的文字與人分享。但坦白說我也不了解所謂的溝 通,也不相信人可以真正的互相理解。幾年前在《孤獨六講》裡看到 「共同語言是誤會的開始」,我便將之視為信仰,彷彿過去那些不曾 被好好理解的凋零與失落,終於得以落地。不知從何起,生命變得好 虛無,文字成了我的歸屬,真正與我溝通的,可能終究只有我自己。 這裡的冬天風很大,下雨的時候更濕冷,但這些難以忍受的天氣對 我而言卻像是種同理,好像有人同理我的心情。老實說我並不討厭大 家都厭惡的大風,我喜歡風吹過身體的感覺,好像自己正在經歷著什 麼,卻又很快的全部失去。而日常大概就是七點多的鬧鈴、凌晨兩點 的黃色桌燈、不夠熱的洗澡水、發霉痕跡的牆、各科統一的作答卷、 分數欄那抹永遠令自己惴惴不安的紅、緊繃的臂膀、疼痛的太陽穴。 值得慶幸的似乎只有那盆小小的仙人掌,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堅 忍,也同時希望自己和他們一起長大,有了寄託之後,我比較能去相 信希望會願意留在我身邊吧。 動盪的年頭裡,不知你 / 妳過得好嗎? 很幸運用文字與你 / 妳交流。 祝 心有所歸,安穩踏實。 澄陽

34


信件 3 號 _

你們相信人格嗎?我則是ENFJ,但是我怎麼看都不像,感 覺那只是我的外顯。

最近開始學習射箭,教練跟我說這是一個身心合一的運動,推 薦給你們。在射箭的場域裡面,我總是在上課的時候哭,哭到 教練跟我已經習以為常;我太感謝了,感謝這個決定讓我開始 察覺自己,在社會的洪流裡面有一個小小的逃避空間、有一件 自己還喜歡的事情可以回避掉自己的不適應。鮮少到咖啡廳工 作的我,今天因為創業的事情提前到了這裡處理事情,看著隔 壁高中生拿著 110 學測英文必勝,都快忘記要考試了,於是 提筆寫一點字、回一些信,想著也許這樣就是一個善的交流, 等等又要忙碌了。 在忙碌的世界裡,你們好嗎? 我總是很愛問「你好嗎?」跟「你,好嗎?」。這兩個問候讓 我感到自己還有能力關心別人,不致讓自己掉到黑洞。 說起來我應該算是怪胎的分類吧!對待他人是善的同時讓我感 到舒適,也讓我感覺自己有能力,所以我付出很多,多到有的 時候身邊的朋友總是問我有沒有愛過自己。 每天都需要社交能量的我,有時真覺得自己好笑,怎麼會這麼 喜歡先善態他人呢?不論對方對我是否友善與否,依舊堅信這 個世界的善,善到自己是如此傷痕累累。 這裡的天空很藍,甚至我穿起了短袖。好不像台北的台北,今 年的大寒出了一個暖,想必今年應該是一個暖冬吧。 你們都好嗎? 今天像是我的綽號一樣,有個太陽,像是一直都在照耀世界。 有的人說,唸我的名字唸著唸著,會有種暖洋洋的感覺,我想 那跟我在甘肅唸書時渴望太陽一樣,我們生來都是跟著光的方 向走。生來渴望。 我的名字裡有個水,那代表著台北的雨天;我的另個名字卻又 35


是太陽,那代表著我的生。 曬一曬自己,在這個天氣裡頭好好搜集維生素 D。 最後我總是喜歡祝人家平安,因為平靜又安穩的生活,是人間最美的 事情。 敬祝 平安 子涵

信件 4 號 _ 你好,陌生人:

INTJ。老師說這是 Master of mind,一個稀有人格,但我很清楚, 其實也不過是因為這天的狀態比較獨特,如果是一天前的自己,可能 就是一個理想家的人格了。 生活。常常會受周圍人的目光影響。總覺得自己會不經意間冒犯到旁 人,會關注他們的回應,會分析他們的心理。也會累,只是習慣了, 因為是從小養成的。好在有一小部分的摯友,從初中開始,就是我自 由的溫泉。最近開始讀研,又遇到了一群很棒的人,可以一起聊喜歡 的領域,和生活。其中一位性格最鮮明的,他說,如果因為別人對你 的判斷,就動搖了對自己的看法,那就還挺無趣的。我們四人,就是 會嘲笑彼此,但是不會丟失自我的人。其實剛開始,我並沒有那麼堅 定,我的自卑常常會發作,只是他們總是一邊毫不掩飾指出我的問 題,一邊毫不顧忌地把我當朋友,我被他們 Scaffolding 了。現在, 我已經能很平靜地盯著自己的缺陷,而不覺自卑了。我可以捧住它, 理解它,嘲笑它,並撫慰它了。改變,往往會發生在開始接受的時候。 蘇州。空氣很棒,尤其是在家的二十五樓天台上,星月相映,街燈輝 煌的城市。在某個時刻,仿佛世界已然是我的牡蠣,我化身了世界的 靈魂,俯瞰一切生靈和悲歡。當然,回到房間,又是一樣的凡塵俗業, 36


學習任務的驅動和孤獨的落寞,室友的傾訴和樓頂的噪音…… 可是,美好的事物,也都是由看似毫無意義的細節拼湊而成的 吧,未來俯瞰這段時光的時候,不知道又是什麼心情。 愛情。身邊的人似乎都對網戀有很多意見。確實,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網戀是獲取情感利益最廉價 的方式,人來人往,聊天互解寂寞而止,亦或者相約性歡愉而 已。但是尋找真愛的人,又怎麼能被發現呢?“戀”只是被 “網”限制住了而已。我相信,那天的到來,真的可以相擁而 泣。 祝好, 除了熱愛的人,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祝你在屬於自己的城 市,活得幸福。 一位遙遠的陌生人

你好,遙遠的陌生人,

信件 5 號 _

年末又到了,社群平台處處可見各類型的年度統計分析,看 看自己今年都聽了哪些歌、用了哪些手機軟體、和哪些人說話 等等。而我往往不是個喜歡回首一年的那種人。總覺得日子也 就這樣過,而我被推著走,或許有些過往時刻仍是值得微笑 的,但我大多只會戀舊的對逝去更感不捨。 從高中開始,我就覺得自己像是一個聽故事的人,身邊有越 來越多的故事經過,我聆聽、也紀錄,但這些大多不屬於自己。 而這樣一直聽著故事的自己,也漸漸的可以了解所謂無常,所 謂苦衷,所謂難以言喻,老實說故事堆疊起來的倒也不是說來 37


好聽的生活豐富與生命厚度,而是我對生命的失望,好像所有事 情終歸雲淡風輕,於是我也越來越無謂,除了某些事仍然倔強的 絕不讓步。多希望這些年來,我是變得無畏而非無謂。有時候真 的會看著天空,深深吸一口氣,吐氣的同時也深刻的感覺,故事 裡的人都繼續走了,繼續去創造故事、訴說故事,而我還在這裡 聆聽那些回音。記住故事,是需要消耗生命熱情的,後來的我不 得不這麼承認。對於世界,我一直感到自己像個旁觀者,該做到 什麼樣子才算活得精采、活得用力,我始終不知道,只覺失望多 了好像很多事也真的不那麼期待了。在去年寫的文章裡,我很喜 歡這句:「真正失望的過程,是當我們有天突然發現自己沒辦法 保護心裡的孩子。而在那之後的每一刻,都是失望的過程。」也 不知為何,此刻想起了這句話,特別想與你 / 妳分享。 我想我也是屬於會分析別人心理的人,成長過程一直都在注意 身邊人們的情緒反應,當親近的人一有不悅的神情,我便會感到 焦躁不安,於我而言,與人相處總是疲累。有趣的是當這樣的敏 感用在不熟悉的人群時,一切彷彿輕鬆多了,像是坐車的時候我 最喜歡戴著耳機,看著每站上下車的人,總覺得每個人眉眼間都 在說故事,我喜歡這樣天馬行空,想些不實際的故事,再用文字 記錄下這樣的浪漫。 能擁有一群能彼此嘲笑、一起作夢的朋友一直是我所嚮往的, 可惜我總是難與人建立真正的連結,抑或是我所謂的建立連結是 太高標準的期待。文字是很神奇的存在,看著你 / 妳寫道與朋友 的相處,我竟然也被曬的溫熱。曾經嚮往人群,但我也漸漸習慣 一個人,卻不免認為自己喜歡獨處是種性格缺陷,希望有天我也 可以像你 / 妳一樣,對於自卑,能捧住它,理解它,嘲笑它,並 撫慰它,希望有天我可以坦然地告訴自己:喜歡獨處沒有錯,那 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相擁而泣。很驚喜的在你 / 妳信中用了這四個字形容愛。我一 向喜歡拿這四字來大做文章。我幾乎將之與愛情聯想在一起。我 偏執的相信,真正的愛可以讓人將前半生的委屈,都哭進彼此懷 38


裡,然後就這樣,兩個人,一輩子,走過四季,問候三餐。但 我所在的世界,看到的盡是些來來去去的愛,我只好又在被窩 裡獨自沮喪自己的浪漫主義。可能有一天我會願意去接受「當 下即是永恆」的這種說法,但在這之前我希望自己浪漫的相信 永遠真的存在。 冷冷的十二月,不知道你 / 妳過得好嗎? 祝 浪漫活著,放膽去愛也幸運被愛。 澄陽

信件 6 號 _

輪著輪著,居然到了信件七號了! 以往我喜歡 12 月,之後更喜歡的理由有更多了,因為我爬完 玉山回來後跟我喜歡的男生告白,成功了。 往後的 12 月回想起來應該都會是甜甜蜜蜜的吧。 爬玉山的時候我想了很久,關於自己、關於世界、關於我對山 的觀感、關於我這個人的一切。印象深刻的是這次穿了新鞋, 但是在踢下山的路上,踩到某顆尖銳的石頭,腳底感覺到了 痛。那像是我身上的刺,山在指引我要記得忘記讓過去的傷成 為自己的盾,不要成為身上永遠拔不出來的刺,一碰就痛。 我想搞不好就是我發現,我願意把自己身上的刺弄成盾,所以 在對方刻意來接我回家,附上一碗熱紅豆湯的時候我用力給了 擁抱,貪婪地想要這樣抱著好久、好久,到世界時間靜止的那 麼久。對方讓我看見了不用用刺也可以在生活裡安然,因為有 他成為我更強力的支持,即便我還是畏懼向前,也能知道回頭 有一個地方可以靠岸,讓我更捨得揮霍。 心安的過程也像是這樣。我在山中走進雲霧裡的時候,感覺像 39


是被大地之母環抱了,抱的緊緊的,就這樣浮腫又痠軟的小腿瞬 間因為這個環抱而覺得舒爽許多。朝著大霧中的那個方向走去, 爬山很像是看盡人生的百態,會有起跟落,迷和蹤,更會有清晰 跟昏暗的時刻。之所以喜歡爬山有很多理由,當然有的時候我也 覺得為什麼自己要討皮痛?但是這個疲勞的過程讓我知道,原來 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永遠比自己想像得還要多,甚至山這個開闊的 場域能讓人也很輕易地放下戒心,在跟每一個人問好的時候,自 己也得到回饋,那種感覺無與倫比。 心亂的時候,看看山、看看綠色,或是偶爾看看海也不錯。台灣 真的太美了。 想到萬芳有一首叫做好好愛自己的歌。前面開頭的呢喃讓我總是 很難忘,他是這麼說著:「雙城記裡說,我現在所做的,比起過 去我所做的,好得太多、太多。」 他們在相互凝望的時候,大概是在對方的眼睛裡看到的了自己的 樣子,所以永生難忘、永生依賴。 這一次,我在戀愛的過程裡面,在對方的眼睛裡看到了我被疼愛 的樣子,這是我為什麼選擇往前一步,張開雙手看看對方是否願 意擁抱我。說實話,我是一個很奇怪的人,「確認」在我的字典 裡滿重要的,所以我丟了一個超大直球問對方不是在追我,就成 功了。 我們兩個在各自的小船上沉寂了好久,一樣是漂泊的人,看到能 互相擁抱到相擁而泣的程度所以選擇一起從0.5+0.5= 1,這大概就是愛的反應。

要聖誕節了!我要回去我的離島老家,吹冷冷的風,感受小島上 的聖誕夜。 那你好嗎? 我很喜歡在信末附上平安,所以希望你平安。安然度年。 敬祝 子涵

平安

40


逆光

聯絡資訊

逆光

電子刊物

FB Email

facebook.com/enlightingPSY enlightingpsy@gmail.com

issuu.com/enlightingpsy

特別感謝

陳禹昕學長

黃靖雅學姊

朱家安講師

謝伯讓教授

歷年逆光團隊


主編

黃冠婷

知識專案部 吳芊儂

蔡采蓁

王彥鈞

林聖謀

王筱棋

邱莉雯

活動專案部 美術編輯部 美術總編


Enlighting

刊貳拾壹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