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刊十一

Page 1

逆 光

刊 十 一


總編的話 夏天的味道不小心出現幾分,許多的系上成員面對著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 不要只想著飛得更高更遠,也要思索過程中遺落了甚麼。 忙碌奔波了一個學期可以暫時拋下似針的壓力,思考下一步要往何處邁進。 逆光從復刊至今已經三年,每期都刊載著不同的人物、述說著不一樣的夢想 內容從社會議題到系上生活,好像滿足了大家的慾望? 如果有,請繼續支持,因為大家的需要正是我們的動力來源; 如果沒有,還是要繼續渴求,因為逆光會讓你越來越驚艷。 承先啟後我想是逆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承著四飛的種子、啟發初萌的嫩芽 未來也請大家要愛護、多灌溉這棵幼苗,讓我們一起走下去 ^_^

陳威誌

沒想到又到了交接的時刻了,很幸運這次比以前都還要快很多就找到總編 的接班人選 ( 先保護當事人 )。 其實這一年裡面,獲得蠻多的人給的建議,我盡量地以不去影響各部門運 作的方式盡量實踐這些點子。我想每屆的逆光都不需要照著什麼規則來做,但 若真的一定要依循著什麼規則的話,大概是努力的讓大家覺得這本系刊是屬於 心理系所擁有的吧! 總編的話打得再多,都不如多找到一些系上的才子才女貢獻出的一篇好 文,所以也希望大家在未來的日子裡,如果想分享點什麼,就別害羞的投稿吧!

簡至善 總編輯 簡至善 陳威誌 採訪部 汪子翔 蘇儀真 莊政一 吳彥廷 劉光照 張畫逸 謝承佑 黃德齊 劉雨函 呂方雯 陳姿穎 楊蓓玲 簡凡勻 美編部 劉 靜 李 威 徐菀庭

活動部 吳信疆 鄭宇博 陳書平 陳柔慈 蘇 瑀 王致政 陳宜欣 議題部 莊昀軒 陳姿穎 林昕穎 盧亮听 郭令元 彭士庭 謝承佑


目 錄 ─ 04 ─ 暴力電玩被心理學霸凌了 ?!

─ 10 ─ 四點三行詩選 ─ 14 ─ 你遠比你想像中能做到的更多

─ 18 ─ 冒險治療── 徐堅璽學長專訪

03


暴力電玩 被 心理學 霸凌了?! (註一)

大家還記得 2012 年贏得英雄聯盟世界冠軍的 TPA 嗎?當時這件事引起了輿論對於國內電競環境的重視, 讓我們以為電玩遊戲的名聲似乎從此由黑翻白。可是就在 2014 年的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後,媒體以鄭捷愛玩 英雄聯盟為由,認定電玩遊戲會使人們在現實事件中犯下殺人罪,電玩遊戲似乎還是擺脫不了犯罪教導者的 角色。究竟電玩遊戲真的是如此之壞,還是反過來有些正面的效果?身為重度的電玩宅,我尋覓了許多相關 研究,並好不容易找到一篇力排眾議的回顧性論文 (review paper)。 「Blazing Angels or Resident Evil? Can Violent Video Games Be a Force for Good?」(註二) 專門對這些缺乏科學根據的社會論述,或甚至是由科學研究支持的主張一一質疑,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任何科學研究都需要放在社會與歷史脈絡下來檢視,才會有其完整的意義,暴力電玩的邪惡名聲也不是 一天造就的,而是由一種稱為道德恐慌 (moral panic) 的社會現象把持。 道德恐慌是指「社會上某些人透過恐懼來傳遞自身的道德信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反同志律師呂學樟所說的: 「( 多元成家 )……未來可以人獸交……造成千百年來家庭淪喪、價值觀整個崩潰。」(註三) 或是郝柏村威脅: 「連勝文敗選中華民國會滅亡」這些言論通常來自社會上的宰治階級,為了 (1) 維持自身的階級、(2) 持續控 制社會、(3) 掌控年輕人,或甚至是 (4) 為了政治目的而轉移社會焦點。歷史上的例子,如古希臘柏拉圖認為 應該禁止戲劇和詩歌以免傷害年輕人的思想;或是近代歷史中,小說、電影、電視的盛行都曾被批判為有害 的大眾媒體 (註四)。


既然暴力電玩的現實世界效果如此之小,為何還是有研究支持暴力電玩會提升侵略性 (aggression) ( 註 五 ) 呢?這就要從暴力電玩的前輩 --- 同樣飽受批判的電視來講了。電視從 1940 年代開始普及化,可是 直到 1960 年犯罪率提升,而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形成典範之後,電視才開始被批判為有害媒體。 社會學習理論影響之強大,直到現在仍是心理學的主流之一。可是,社會學習的理論與實驗其實有很多嚴 重的問題。

實驗流程如下:讓小孩看一段影片,內容是一個 大人在毆打玩偶,小孩接下來遇到同樣一個玩偶時也 會模仿大人毆打玩偶。( 除非小孩在看完前一個影片之 後有看下一個影片,內容是毆打玩偶的大人被暴力懲 罰 )。 Ferguson 指出這樣的實驗結果並無法有效支持『小孩 看暴力影片就會有模仿侵略性的行為,並且會影響日 後的行為』,因為: 1. 小孩的學習效果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是否有長 遠的效果仍待確認 2. 小孩可能只是在模仿對特定玩偶的特定行為,並 非侵略性 3. 小孩可能以為大人是指導者,要求他去模仿這些 行為 4. 小孩本身可能有對於真人的攻擊抑制反應,雖然 會模仿攻擊玩偶的行為,但看到的二個影片中大 人後來也被暴力對待,而啟動了攻擊抑制反應。 因為有研究指出,小孩在三歲就能夠區分真人與假人。雖然社會學習理論的開山始祖 Bandura 的研 究有以上這些缺漏與不足,其理論也具有重要性與啟發性,可惜後世的繼承研究者們過度誇大其效果,忽 略了基因實際上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註一: 霸凌的重點在於結構與權力不對等。心理學對於暴力電玩的過度批判,在暴力電玩於社會論述中的不可 逃避性,加上心理學的影響力,可以判斷為霸凌。參考:【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不是每個婉君酸民,都 在進行網路霸凌──「霸凌」與其他惡行的差別。http://news.readmoo.com/2015/04/27/kris-150427internet-bullying/。 註二: Ferguson, C. J. (2010). "Blazing Angels or Resident Evil? Can Violent Video Games Be a Force for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2): 68-81. 註三: 反同性婚姻修法 呂學樟「人獸交」說法挨批 . 蘋果即時 .[2014-12-22]. http://www.appledaily.com. 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22/528297/ 註四: 媒體 (media) 在這裡是指傳播媒體。大眾媒體為有大量受眾的傳播媒體,包含小說、電影、新聞等。後面 會提到的媒體主要是指新聞媒體,是大眾媒體的一種。 註五: 侵略性 (aggression) 在作者的定義中為「有目的地對不願意被傷害的他人造成傷害」


道德恐慌和科學研究的結合可以產生更巨大的效果,1960 年代美國的電視有害論就是和社會學習理論 的一系列研究,才能主導輿論。 下圖是 Gaunlett(1995) 建構的道德恐慌與科學研究共同運作的模型:

媒體

選擇性報導 匿名發言助長網 路霸凌

研究結果被

選擇性詮釋

政客為 政治目的 宣揚恐懼

匿名發言助長線 上言語暴力

媒體 報導可能 的危害 「驚傳青少年不堪 PTT 霸凌而尋短」

學術研究回應 社會期望 匿名發言雖助長線上言 語暴力,但學者也指出 可提供重要民主價值

特定社會價值觀 網路霸凌好壞壞

以上這個模型所舉的例子,僅供參考,為筆者為 了舉例方便而想的例子,該例子並不必然符合現況。 學術研究的例子取自網路評論。 在這個循環之中,學術研究不免被當成強化道德恐慌 的工具,除了因為這些研究會被贊助、支持之外,也 跟學術界的論文出版生態 ---「出版偏誤 (publication bias)」有關。這些將在後面說明。

PTT 助 長 網 路 霸 凌,請嚴懲鄉民


對於暴力電玩的論述,通常來自三種情境: 1. 具爭議性的遊戲發售,如『決勝時刻:現代戰爭 2』中 玩家會扮演恐怖分子血洗莫斯科機場 2. 非科學家的社會觀察家提出自己的反電玩觀點 3. 特定犯罪案件被指出與暴力電玩有關,就像先前提到的 捷運隨機殺人案。 這些言論引起道德恐慌的關鍵點在於認定「暴力電玩提 升青年犯罪率」,但是根據一份 1996-2006 年的美國報告 指出,這段時間內的暴力電玩銷售數量與青年犯罪率呈現的 是 r= -0.95 的負相關。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這些現實世界中的 相關無法代表因果,甚至連是否真有相關都難以判定,降低 的青年犯罪率可能與社會、經濟的成長關聯較大,而與暴力 電玩的普及關聯較小。

前面講到了暴力電玩有害論經由道德恐慌放大的模型, 但還沒有談到這些被道德恐慌支持的研究,是如何、在哪些 地方產生問題的。Gaunlett(1995) 洋洋灑灑列出九大問題點:

1. 侵略性的測量方法效度很差,除了與真實生活的暴力行為相關低之外,他人 ( 如 老師和同學 ) 評量的侵略性彼此之間相關很低。 2. 第三變項效果:暴力電玩與侵略性的相關不及性別、基因、家庭環境、同儕環 境、低社經地位。如有的研究性別變項經過控制之後,原本呈現的相關會消失。 除了需要更嚴謹的控制之外,對於暴力電玩的過度重視可能也會模糊了真正與 侵略性相關的變項,像是家庭環境與社經地位的改善必要。 3. 引用謬誤 (citation bias),與確認謬誤 (confirming bias) 相似,為研究者在引 用文獻支持自己的論點時,時常刻意忽略不支持自己假說的文獻。 4. 出版謬誤 (publication bias):對媒體暴力的研究中,有 3500 篇有正向效果, 而只有 18 篇呈現無效果。這樣的數據無法輕易解讀成媒體暴力假說的正確性, 反而是反映了論文出版生態的限制。一篇論文要能出版一定要有統計顯著,沒 有正向效果的論文不僅審稿者不會採納,研究者自己也會因為懷疑數據而不敢 投稿或是隱匿結果。 5. 這些研究的效果量過小,雖然統計結果有達顯著,但有些研究者認為意義不大。 6. 病理依據:暴力電玩會提升侵略性,這個假說本身沒有價值判斷,可是大部分 的人都會認為這個結果代表暴力電玩會提升犯罪率,因此暴力電玩是不好的。 先不論前面的假說有沒有成立,暴力電玩提升的侵略性並沒有到達病態的程 度,只是在平均值的附近變動而已。適當的侵略性也有好處,這些人在軍事、 經濟、體育、法律相關的職業上表現較好。 7. 侵略性測量,在有的研究中雖然有使用標準化的工具,卻是用不標準的方法使 用 ( 沒有照當初測驗編製者設定的方法來使用 )。 8. 暴力電玩購買率提升並沒有使青年犯罪率提升。 9. 心理實驗的低標準:心理學的「統計顯著」標準很低,研究者透過增加樣本量 來達成,這樣的結果也常被過度解釋。比如說,因為用了全台灣所有學生當樣 本,發現暴力電玩與侵略性的相關 0.0001 達顯著,這樣的結果有意義嗎?ㄌ


什麼是暴力電玩?前面講了那麼多,其實暴力電玩的定義還是很模糊,有些研究者自己也搞不清楚。最 常見的操作型定義中,只要有暴力成分就算是暴力電玩,也就是有人有目的性地傷害不想被傷害的他人。 那到底哪些遊戲是暴力電玩呢?英雄聯盟、俠盜獵車手都可以算是。咦?你說他們差很多嗎?英雄聯盟只 是英雄被召喚到競技場中決鬥,死了還可以復活;俠盜獵車手就完全是毫無王法的黑幫遊戲,你可以恣意 在街上開槍殺路人、殺警察。這兩者的暴力程度根本就不一樣,可是這些不懂遊戲的研究者卻把它們劃分 到同一類 ( 等於是把及格標準定在 1 分,不管只有 1 分還是得到滿分 100 都不會被當 )。作者針對這個問 題還額外寫了一篇文章「Violent video games don’t exist」(註七) ,批評大眾與學界持續不理性地 使用暴力電玩的概念來概括一切有暴力元素的電玩,忽略了電玩本身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最誇張的例子大 概是有研究連小精靈都被政客和學者劃分為暴力電玩了,因此作者主張不要以暴力與否區分電玩,而更應 該聚焦在個別電玩的不同特性上。

作者在文章的後半段提到了電玩遊戲 ( 這裡就不 用暴力電玩了,因為這樣的分法其實意義不大, 幾乎所有的電玩遊戲都含有或多或少的暴力元 素 ),竟然也有許多經研究證實的好處! (1) 認知能力:特別是視覺、空間的處理能力。 電玩遊戲的畫面通常很複雜,玩家必須同時且 即時的處理許多訊息,並判斷接下來該做出的 反應,因此有很好的訓練效果。更詳細的內容 可以參考『【當電玩遇上心理學】— 心理系博 士班宅女談電玩好處』(註八) (2) 社會參與:我們對電玩宅的印象可能是一個 宅男陳屍在家裡多天,而他面前的螢幕還顯示 著遊戲失敗的標語。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當 所有人都打在電動,電動就成為了交際的話題, 學生族群之間特別常以聊線上遊戲建立友誼。 (3) 教育應用:某些種類的遊戲屬於沙盒模擬器 類型,像是「我是創世神 (minecraft)」就由於 其簡單的設計與多樣的可能性,就像樂高一樣, 甚至被北歐國家拿來做為教材之一。 註七: h t t p : / / w w w. h u f f i n g t o n p o s t . c o m / christopher-j-ferguson/violent-videogames-dont-_b_5051733.html 註八: http://www.esranking.com/news/news_ content.php?NewsNo=2038


我個人認為電玩遊戲的好處遠遠不止上述這些。電玩遊戲 從上世紀發展到現在,複雜性與多樣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商業生產的藝術形式。製作一款電玩遊 戲除了要有基本的程式設計,還有有吸引人的劇情、視覺 美術、背景音樂,視題材不同還要能與其他小說、電影結 合,或是嚴謹的歷史考究。以含有許多暴力元素的『刺客 教條』為例,故事原型為歷史上實際存在於西亞的阿薩辛 教派,每一代的故事卻又穿插於不同的動亂時代,除了能 重現出逼真的場景,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價值觀衝突是在 探討現實中的左派與右派思想,遊玩的同時也讓我們能深 刻思考重要的議題。對於電玩遊戲的深度可以參考『第三 屆御宅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 。(註九) 註九: http://gnn.gamer.com.tw/3/107243.html

媒體暴力的論述在整個歷史中層出不窮,每當有新的媒體出現,某些握有權力者就會藉此大加撻伐, 甚至不惜利用群眾的道德恐慌,以維持既有利益。科學界在這個循環中也難以維持自身獨立性,一不 小心甚至可能成為權力的附庸。但是危機也可以是轉機,當所有科學證據都支持同一個假說時,我們 可以嘗試從反面著手,試圖去思考另一種可能性,就像是如今也有人開始質疑正向心理學真的是好的 嗎。也許如此做研究的方式得不到社會上的支持或科技部補助,但若是你成功了,你也可能成為下一 個心理學大師!

參考文獻 Ferguson, C. J. (2010). "Blazing Angels or Resident Evil? Can Violent Video Games Be a Force for Good?"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4(2): 68-81.


四點三行詩選

迪西再見~ 小波再見~ 丁丁再見~ 拉拉再見~ 出太陽 #142 太陽公公出來了

有沒有人可以 解釋 為什麼考前 都是 好天氣 #138 現在放棄期中考就結束惹

洗澡的時候看到肥皂盒製造的拋物線 壓抑住彎腰的衝動 是要撿還是不要撿呢 後來覺得, 肛肛好 #140 甲凱

10

後來 沒有一種掌聲 比自己給自己的有用 但為了蚊子拍打了一整晚 始終 打不到 #136 黑眼圈


快要爆炸的期末考阿 那愛理不理的曖昧對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社團活動 逆光活動部祝大家必修三學分 GPA 通通 四點三

最近耳朵癢癢的 原本以為是江大哥 在旁邊偷吹氣 後來才發現 原來是大家都想念 我 唸屁唸 #135 期中考

次地震的掛阿 有沒有今天會有幾 拿 為什麼總圖都是溫 起 一搖就通通抱在一 雖然 我也是 #132 好暈

痛 點頭好 火鍋世家 三 午 睡到下 本日第一餐 了 隊 四點吃 入趕死線大 加 這就來 沒加入嗎 還 還有誰 快加一 乾 #128

我很帥 我超帥 我帥爆 帥爆了 了 我爆了 #113 帥哥到

此一遊

我現在要起床 不要再賴床 不再賴床 再賴床 睡一下 #110 我想睡覺

11


春天因為太潮濕了所以不想下床 夏天因為冷氣太涼了所以不想下床 秋天因為天氣太舒服了所以不想下床 冬天因為超冷眠被好溫暖所以不想下床 好會睡 #96 我想開冷氣

為什麼這麼冷 我豪冷啊啊啊啊啊啊 早上捨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 覺得越來越冷冷到 我心寒 #105 現在放棄週末就來了

低溫特報 今晚下探十四度 有沒有正妹要送我 一個溫暖、激情與滿滿的愛的 抱抱呢? #98 我想開冷氣

12

期中考倒數 = 1 ────── 期中考 #88 數學天才

啊!美麗的夜晚阿 我深情的望向你深邃黝黑的最深處 渴望著直達你最脆弱稚嫩的心靈 在你最溫柔的懷抱下,我 睡不著 #127 每個晚上

廢 文 就 是 要這樣 #74 廢


包包

的 出門

要帶 多事 聽說 以做很 課本放進 可 跟 連假 把作業 我 所以 然後 呢? 天 時間 的 睡六 說好 #66

全家上下,只有 爺爺是最大的,因為他 是 GrandPA,是 至高無上不可質疑的 GPA #61 你爺爺

明 有一種聰 還 , 外 除了人之 道歉,據說 下 動物會跪 作 叫 那種動物 , 豬,因為 D 會跪 跑撒死 #55 不會

你他媽一天 不看廢文 那不就跟 不喝水 一樣嗎 #50 孫中二與孫中三 大餐耶 ! 玩具耶 ! 阿嬤耶 ! 「跟我到天國去吧 ~」 啊沒了 #56 賣女孩的小火柴

清裡那假如色法 皮美蓋斯蓓蕾 鵬呂家因他 探系者習千 但林深 #41 化學老ㄙ

13


你遠比 你想像中 能做到的更多 心理四 賴怡臻

又快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眼看 著自己將要畢業邁入另一個 階段,免不了回首看看這幾年來在 台大心理系的經歷,一邊想著自己 幾年前的「願景」,另一方面思索 自己現在是否持續並確實地在這條 「理想」的路上耕耘。而我終究為 了這樣的理想多做了哪些準備與勇 氣去突破自己呢 ?

回首初衷 「你為什麼會念台大心理系呀 ?」 這是一個所有唸心理系學生都免不了被 詢問的問題─我也不例外。不可否認的, 我們的大腦需要方向與目標,有了目標方 向後,再搭配上自己的動機熱情與做事能 力,更能夠帶領我們學習、成長。對於這 個問題,或許你有你自己暫時的解答;也 或許你正在尋找完美解答的過程中。對我 而言,對人的關懷─特別是想要更了解各 式各樣的人是如何與外在環境互動是我最 初念心理系的原因,也是現在不斷用來砥 礪自己的初衷。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個 完美無瑕、符合自己能力、興趣的目標來 推動自己前進,但現實世界總是會有種種 的考量,會讓我們做出某些層面的妥協與 適應。這就像是生物體在與外界互動的各 種反饋機制一樣,我們會因應不同的環境 來調適自己。對我來說,這個過程中往往 是一種淬鍊,也更能夠深入的認識自己是 否具有足夠的彈性,並了解到自己遠比自 己原先想像中能做到的更多。這一點一滴 的累積是無形的資產,會在人生中的某個 時間點發會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願景的萌芽與落實 可貴的是,台大心理系提供了讓人能夠 充分自我探索的空間。當我在大學這幾年 做出很多自我探索的活動 ( 如工作實習、 活動、研究、社團 ) 時,總是很能自然的 與同儕們分享,而大家也抱持著「包容多 元聲音」的態度去看待系上同學們在做的 「大大小小的事業」。而我自己「社會關 懷」的價值觀願景也正是從台大心理系這 樣開放的學習氛圍間接培養而茁壯的。特 別是我相當感激在大二時,與許多學長姊 一同參與逆光系刊的「議題部」討論,我 們共同參與並推廣了「La Psy」,一起開 始帶動大學生關注社會議題的討論,學長 姊們熱心無私的帶領著我去嘗試各種腦力 激盪、各種活動的規劃與主持,這讓我在 心理學所學更能與現實社會接軌,也促使 我一邊落實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 人」的理念。 許多老師也用心將社會議題討論的部分 融入在課程中,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動腦開 始思考。以下我舉出畢業生意見調查中的 檢核點供大家參考,這些檢核點能在某些 層面上代表著台大心理系學生在經過四年 後多多少少都應該會培養到的能力與態度 : 1.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增加我的 「心理學專業技能」 2.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增加我的 「基礎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素養」 3.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 「邏輯思考能力」 4.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 「問題解決能力」 5.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未來工作上的 「實際應用」 6.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 「人際溝通能力」 7.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的 「團隊合作能力」 8. 我在心理系所學有助於我 「融合多元文化的觀點來論述心理學」 由此可見,台大心理系的環境提供學生 培養以上八種知識與能力。如果將心理系 學生的學習願景是以這八個方向加以推想 而得,我們是否可以在每個學期結束後都 能用以上八點當作自我檢視與自我調整的 一個指標呢 ? 而對於欲培養每一樣能力的 我們,本身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


社會議題需要心理系學生關心 心理系培養學生有不同的視角來關心 以畢業生意見調查舉例來說,在我們系 所期待學生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能 力,一方面也是回應「社會問題都與人有 關」。心理學眾多學科中致力於將人分為 許多不同的面向去剖析,綜合比較研究的 學科,在面對社會眾多問題時,各領域的 心理學就像是拿著不同倍率的放大鏡,甚 至是望遠鏡的去看待同一件事。例如 : 神 經心理學拿著顯微鏡去觀測人腦神經細胞 的活動、組織心理學中探討個人在團體中 運作的各種行為態度等。在大學時期的我 們,就像是海綿一樣,學到了各種以不同 視角來看待人的面貌。因此,我們在學習 上我們有很大的優勢,除了加廣外 ( 從個 人層次到系統層次 ),也是加深 ( 從看巨觀 層次深入到微觀的層次 ),這樣 全面性的 學習觸角,培養我們在想一件事情時更能 顧及身與廣的各個面向。 「專精特定領域」與「通才」都是菁英─ 免不了與社會接觸 或許很多人會問 :「我們甚麼都學,但 是容易樣樣不專精」,這麼想也是沒錯的。 我有兩種回應這個問題的方式。 第一, 如果對特定領域學有專精也深感興趣,可 以朝那個領域的課外學習,甚至是研究所

繼續深造;第二,如果真的在大學沒有找 到特定自己學有專精的領域也不是一件壞 事,因為就業市場上就是需要「跨領域學 習能力強」的年輕人─這裡就是我想提到 的「通才」。我們常聽到剛進入職場的年 輕人說「到公司後我要從頭學起」,其實 並不全然是學用落差所致,而是在大學教 育上不太彰顯出我們要擁有「能將自己曾 經所學快速轉換到職場所需的應用模式」 的能力。以我的例子來說,每次勇於接下 新的挑戰與任務,並且想盡辦法去找資 料、討論、提問就是一個淬鍊自己能快速 學習跨領域知識的方式。不論是第一種或 是第二種回答,時常是並進的。也就是說, 可以同時專精某領域的知識,也同時努力 的培養自己成為跨領域學習能力強的人, 如此一來,人人都可以既能有專業,又能 解決其他疑難雜症的成為菁英。 在培養自己成為菁英的過程中,免不了 與社會的接觸。留在學術研究圈的人不僅 要學會嚴謹的研究、更要能利用專業去思 考自己對於社會改善的貢獻所在;進入職 場的人該思考如何透過社會大學的訓練, 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在第一線發現問題,並 有能力當下解決社會問題的人,這也同時 呼應到台大心理系所欲培養我們擁有的 「問題解決」、「邏輯思考」能力。


台大的學生可以 也更應該做個有溫度的人 首先,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印度的王子,名字叫 悉達多,他出生在人人稱羨的皇宮,這座 皇宮富麗堂皇、應有盡有,悉達多自幼被 長輩們照顧的無微不至。隨著年齡漸長, 這位王子文武雙全、聰穎絕頂。他時常與 朋友坐在樹下思考著這一切萬物運行的道 理、生命的哲學。然而,久而久之,皇宮 裡的安逸生活樣貌已經不再是他感興趣 的,於是他眺望著皇宮外的世界,勇敢的 踏出了自己的舒適圈,離鄉背井去體驗皇 宮外的另外千百萬種生命樣貌。 你們猜猜他在皇宮外看見了甚麼呢 ? 沒 錯,是更真實的人生面貌。他目睹了垂死 的老人,他看見到處都是飢餓的孩童,他 看見了慘破不堪的家庭。原來在這一個國 家裡,同時存在著和自己如此差異大的生 活 ! 悉達多心生不忍,問著他的朋友 :「有 人不會死亡嗎 ?」他的朋友回答 :「王子, 只要是人,每個人都會死」。悉達多心想 :

「如果每個人都會死,那麼我們這一生追 求的實體事物都將歸零,那我們的一生到 底要追求甚麼呢 ?」 身為處在台灣享有「宮廷般資源」的大 學─也就是「台大」學生的我,聽完這個 故事後我開始反問自己 :「如果明天我將 要死亡,我能夠留些甚麼在這個世界上 ?」 老實說,我很困惑。尤其是站在這個將要 畢業的我來說,我看到有些朋友們、老師 們、同儕們大多開始因為憂慮未來,也因 為著急,也開始討論著某某工作能讓自己 拿多少薪水、出國留學能不能讓自己將來 升遷得更快等。 我心想 :「這難道就是台大學生們的眼 界嗎 ? 又有多少人想著更大的群眾們的利 益與福祉 ?」特別是走出台大校園外後的 那個世界,台灣這片土地,還有哪一些角 落是我們只需要付出一點點的關心,還有 哪一個角落有不為人知的生老病死苦痛、 人生無常,是我們身為「台大畢業生」能 夠在離開校園、或是繼續升學時能夠像是 悉達多一般,透過實際行動來體認與協助 的?

我想了很久,依稀有答案迴響在耳邊 : 如果當你再次問我 :「如果你明天即將死亡,我能夠留些甚麼在這世界上 ?」 我會自信且肯定的回答 :「把回饋社會與同理關愛人事物的精神遺留在人間。」 做一個有溫度的人,並且把這樣的溫度盡我一生的努力留在世界上。


徐堅璽學長介紹

冒險治療

徐堅璽學長畢業於臺大心理系臨床組碩 士班,大學期間擔任過系學會會長,也是舉 辦第一屆向陽營的成員之一。喜歡接觸青少 年的他,畢業後曾到學校擔任心理師,並且 在心理師的工作中同時結合了體驗教育和青 少年輔導。離開學校之後他移居花蓮,除了 繼續進行冒險治療,也計畫透過合作社的模 式結合在地小農與勞動者,希望能以合作經 濟的理念突破資本主義與自由貿易對人心的 挾制。

冒險治療是什麼?

徐堅璽學長專訪 ──

冒險治療的理論基礎源自於體驗教育 「從參與中的反思學習」,從具體經驗過 程 中 讓 認 知、 情 感、 社 交、 感 官 及 靈 性 的 全 人 投 入, 使 得 學 習 更 能 內 化( 謝 智 謀, 2005)。在體驗教育中人會被放在真實情 境,必須採取某種真實的行動並主動參與, 在體驗活動中,完成所處環境之挑戰任務, 進而做到自我覺察的反思與接受。 冒險必須符合不確定性,有風險挑戰及 失衡的狀況(Priest,1990a),據 Alvarez & Stauffer (2001) 定義冒險治療為「任何有目 的利用冒險工具及技術,引導使個案朝向治 療目標方向改變」。而目前的冒險治療則是 結合傳統治療,治療者活動前會評估個案, 運用這些冒險企圖和活動作為方式來設計活 動,主動介入帶領個案挑戰他們自己。透過 這些自我挑戰,個案可以學習到一些關於 自己的事物與概念,常會設立需要達成的任 務。在冒險期間常常必須面對一些負面的感 受,如過度依賴,習得無助感等,在成功與 挫折中更深刻的認識自己。透過治療人員的 引導,成功的感覺與控制感會被增強,而更 有能力幫助行為之改變(Herebert,1996)。 摘要自邱冠璋(2011)< 冒險治療在台灣 >

18


學長當初是怎麼開始接觸冒險治療這塊? 冒險治療其實台灣做的人還蠻少的,我會有機會接觸到,一是很早以前 在系上都有辦營隊(向陽營第一屆!!),那時候我們就是用團康去讓大家 交流。二是讀博士班(大約 1997 年)當時正值美國體驗教育(又稱探索教 育)的風潮有傳到台灣來所以有接觸到。那時我就覺得能夠把團康跟人心理 上的改變做一些結合很有意思。因此後來我自己到國外就買了一些書,裡面 有一本是《Adventure Therapy》(1993),這是我第一次認真接觸冒險治療。 後來比較多都是自己的機緣,我有一段時間到學校去當學校心理師,所 以就跟國中有一個連結。那時候傳來的體驗教育比較常接觸青少年,所以在 國中也就開始使用這種體驗教育的方式。當時我正好認識一群喜歡做戶外冒 險活動的好朋友,有學習到一些戶外冒險工作的技術。剛好我又有張心理師 的執照,因為這些機緣結合起來,就覺得我應該來做冒險治療。(笑) 後來大概八九年前,我辭職離開學校後較以行動心理師的身分工作,時 間上比較自由,因此常去參與亞洲體驗教育學會。因為這個學會不斷的找跟 冒險治療相關的國外的一些講師來,所以會持續不斷補充知識,後來也有自 己到國外去參加國際的冒險治療研討會。有了這些國內外學會的資源,加上 自己的一些閱讀與實作,開始在這上面累積自己的經驗。當時也在學會中 認識幾個有在推冒險治療的前輩,例如謝智謀老師,他其實做的更多更久更 大,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很愛冒險的人,所以前面有他推的一些工作。我有 一段時間會去旁聽他的課,或是在一些學會的工作上互相配搭,也從他那邊 得到了一些經驗,因緣際會下就慢慢接觸更多。

要怎麼能評估每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少風險呢?是否可能高估? 風險的話我目前還沒有做到高估個案而造成危險,或者說我們知道該如 何漸進。通常會預計想把個案推到某個程度,但因為個案本身才是主體,基 本上我們的態度上比較會是「讓個案自己決定」要挑戰到甚麼程度,可能想 把他推到那裡但他沒有意願的話就不會再持續。 不過如同我說的,我們在推動他們面對某些挑戰時也會循序漸進,會從 小小的接觸讓他熟悉並了解這些挑戰,然後再讓個案自己評估是否要接受 它。例如之前有一位學生,我們想要讓他學習如何正確處理恐懼,因為他平 常在學校遇到懼怕的事可能會以罵人或生氣等方式應對,例如老師罵他他就 嗆回去等等。要讓他學會如何正確面對自己的恐懼,或至少是在面對當下先 忍耐一下想一想。當時我們的設計就是帶他去高空垂降,他一開始也很抗 拒,我們就會先讓他在一旁看人垂降,漸漸會請他來幫垂降的同學拍照,引 起他「也想要嘗試看看」的心情。當然我們在過程中會持續的問他想不想嘗 試,雖然通常不會直接接受垂降這種難度的推力,但如果我們持續有在小地 方看到他的改變,例如開始可以接受幫忙上繩索,那就代表可以繼續嘗試推 推看。

19


剛剛那位個案有成功達到本來想要達成的目標嗎? 後來他在班導的逼迫之下答應了,可能 他本身也是有點想,只是欠缺一個強逼的推 力吧!雖然答應但他還是很怕,因此我就跟 他說我們一起下去。其實垂降最可怕的時間 點,是你要相信繩子會拉住你然後要將身體 傾斜出去到懸崖的時候,那時那個孩子就遲 遲不敢探出去,開始會很害怕的罵髒話,我 就跟他說,你害怕要罵沒關係,但你身體要 出去才能罵下去。其實這就是要讓他忍一下, 至少面對這個害怕。後來他也慢慢接受,跟 我綁在一起下去我就跟他說:我們兩個中間 還有一條繩索鉤在一起,如果你掉下去,放 心我還拉住你。他後來就成功完成了第一次 的垂降。 而高空垂降就是這樣,通常出去如果你穩的住然後開始稍微下去,兩三 步後通常你就開始變成享受了,覺得很好玩,所以他之後就照這樣一步步克 服。就像行為治療裡面一開始就要不能太強,所以會先找四公尺的高度(大 概一層樓高),做完後他們有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做八公尺,再來還有一個地 方可以做十二公尺。而之前跟你們說與他鉤在一塊,那個鉤環其實在操作 上有一個涵義,就是我請他自己想,如果覺得安心了,下去的過程當中覺得 OK,就告訴我停下來,然後把鉤環拿掉。所以在做八公尺的那個路程,因 為八公尺比較遠,他就有機會說老師等一下,我要把它解開。

那這種治療的效果最後通常會怎麼去評估呢? 冒險治療是以個案在冒險過程當中的改變成為動力,這些改變本身,可 能就是象徵了這個孩子的心理狀態有了一些調整。但畢竟是發生在冒險情境 裡面,這些心境上的改變是否能夠延用到個案的日常生活,也會是我們往後 需要去關注的。但時而也可能會有沒發生在日常生活上的顯著成效,這樣的 冒險治療感覺就會沒什麼作用。實務工作比較麻煩的一點還是這種成效上面 的問題。剛剛那個個案他有沒有變比較好呢?就我們所知至少在我還不斷去 那個學校的過程當中,他是比較沒有被老師再說他有之前的問題。 我們當時的設計便是不斷透過這些冒險的活動,去創造一些能夠讓他會 害怕的情境,然後他就能夠自己去接近,然後去習慣,知道原來這種不愉快 就是害怕的感覺。對應到生活中,他也會知道說有時害怕襲來,不一定有機 會把它推翻,但至少他在幾次冒險行動過後,知道有一個方法是可以跟它共 處一下,忍耐一下,然後,他也可以自己找到方法去面對這種感覺。至少在 他身上有看到某些改變,那就會有些療效吧!

20


想問學長有關於台灣現在 冒險治療的發展狀況以及可以加強的方向 覺得最大的困境是真的很少有單位可以全心的做冒險治療,台灣也並沒 有對這方面要求專門的執照或說需要訓練多少小時,另一部分也是因為冒險 治療的成本真的太兇。 但其實在學術研討會上,冒險治療這幾年都有沒有缺席,有時會推出一 些工作坊或是分享一些案例,讓大家認識。我自己是覺得目前的發展上比較 要考量的是,我還沒有看到有哪一個心理師,能夠很全心地做冒險治療,目 前真的有在專門做這塊的有一個都市人基金會,但他們算是社工的背景。其 實我也沒有很專心,但是我就是算可以有比較多機會來做這件事情。有很多 心理師是有興趣做冒險治療,但他因為未來工作的領域可能是大學或學校, 這些機構的工作方法裡頭不見得很多空間可以放冒險治療。 近幾年來有些國家可能會結合更生人做一些,可以說是冒險旅程。台灣 慢慢也有,但還不多就是了。像盧蘇偉之前那種少年觀護人帶他們去騎獨輪 車,我不太知道他們是自己發起的還是因為有這個理念所以才用這種方式來 做,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國外是先從學校裡開始了冒險式諮商,然後逐漸 推廣到法院用在犯罪少年身上,以及進入到醫院的體系,所以也有一些醫院 體系會有一些結合冒險治療這種方式來做一些創傷經驗的療癒。 心理師這塊我自己是覺得臨床與諮商背景對做這塊都沒有太大差別啦, 但就是需要自己去嘗試做一些冒險才能夠帶其他人一起去。心理相關的背景 投入我是覺得真的可以多一些,像之前有嘗試去玉里署立醫院跟那邊的心理 師護理師社工師做一些分享,所以目前跟醫療單位的結合也是有做,只是都 沒有很定期就是了。

想問學長台灣在心理相關科系方面 是否有對這塊特別做研究的學校? 也沒有哪個學校在訓練這個,頂多就 是有些學校開放研究生去做這個題目,例 如彰師大、竹教大與玄奘大學。我知道這 些學校有碩士生寫這方面東西畢業的,未 來師大也有可能,雖然他們是在公民與教 育領導學系,但謝智謀老師在公領系就是 開冒險治療而且也滿多人去上的,或許會 影響教心系或台師大的學生。

21


學長覺得心理師或擁有心理學背景 對於冒險治療在運用上的幫助是? 若是心理師的話,大致上就是可以大聲說自己是在做「冒險治療」吧! 不過相較來說應該會有不同的關注層面,例如真的進入到人比較內心層次的 一些對話的時刻。這時我們過去的專業訓練還是比較能夠提供我們一些方 向,或者是我們比較不會太害怕去談到這種深入的部分。我那些戶外工作者 朋友有時候就會說:「談到這種地方我真的會『驚驚』(台語)」。 心理學知識上,比較有幫助的則會是在設計或安排療程的時候,我們有 這些知識就可以選擇配合哪些治療,或是跟心理相關的理論會比較充分一 點,藉以引導設計活動,完整度可能也會比較好一些。不過也是因為在這 領域真的很欠缺對心理學充分了解的人,所以在系上這一塊就是可以好好把 握。以台大心理系著重理論所打下的底子來說,這部分我覺得也很有幫助, 因為我自己就會對冒險治療的理論去嘗試探究。不會只停留在冒險活動技術 上變化精進跟調整,我會比較去找相關的跟人心理變化的論述來放進冒險活 動來去談,所以學校系上的優良傳統,在這上面好好去磨練我覺得滿好的。

學弟妹若想要接觸冒險治療這塊學長會給予什麼建議嗎? 先去參加登山社吧(笑),我覺得滿有幫助的,登山的技能對冒險治療 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冒險治療門檻很高,需要有某種程度的熟練。雖然在冒 險治療會比較用一種分工的方式,像我是心理師則主要執行心理治療工作, 我就比較專注於受治療者的心理狀態。而在旅途中會有另外一個嚮導教練他 負責是這個行程的安全,而教大家在這個冒險旅途上面的硬技術 hard skill 就會教練來提供。中間有所謂 soft skill 就是面對困難心理怎樣去建設去面 對,就由冒險治療師來執行。可是基本上冒險治療時還是要懂得冒險才能參 與這旅程,要不然自己就要被救助,也沒有辦法專心做治療。 書籍的話,2012 年又出版一本《Adventure Therapy》,是原作者跟 另外兩個作者在後來比較有系統地做一個冒險治療的整理。然後因為是冒險 治療,多少會涉及一些《生態心理學》,也可以多看看,另有一本也是比 較生態心理學的《像山一樣思考》。若是較學術的期刊,有一個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JEE),與體驗教育較相關的研究都會收錄在裡面。 而活動方面,現在在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還有一個委員會, 叫做台灣冒險治療專業社群。去年就開始有比較固定在推出 一些實作活動,像去年有做一次講座,讓大家透過一些案例 來了解,或分享對於冒險治療理論的整理,以及冒險治療有 關的發展跟一些方向,讓大家來瞭解這一塊。參與者大部分 都是體驗教育的,心理治療工作者的話,大部分就是正在學 習、正在念研究所的學生比較會來。 目前有的資料就是不多,所以好處就是你也可以廣泛多 接觸,並不一定要跟冒險治療直接相關,例如談荒野,談冒 險教育等等的,自己的背景如果是單純的心理治療,這些知 識都可以再做結合,彙整在一起成為你冒險治療使用的工具。

22


作者:張芹嘉

作者:陳奕凱

隨著驪歌響起,畢業典禮走入了尾聲 雨停後的天,特別的晴 似乎在為畢業生們送行 願諸位的未來 也能如這天一般的晴朗 2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