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刊七

Page 1


總編的話 想必大家應該都感受得到,最近我們周遭的世界適逢多事之秋,經濟、 政治、民主、自由、教育、甚至基本的生存權乃至最根本的價值觀,都受 到不少的挑戰。 身為心理系的一份子,我們致力於研究人、了解人、幫助人,一切的 一切都環繞在「人」的核心價值上。然而,身為現代人最重要的公民責任, 我們又盡了多少?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元素,我們創造了周遭的社會,而 社會又會回過頭來影響我們,我們知道人做決策的偏誤、我們很清楚人不 理性、容易被影響、被矇騙,那麼自認為心理學專家的我們有沒有辦法改 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理性,在一片混亂的世界中穩住陣腳,甚至進一步 幫助別人? 世界從來不簡單,不應該依賴最短路徑,問題也不可能輕輕鬆鬆迎刃 就解。但,如果我們聲稱自己是萬物之靈,是不是就有責任用盡自己思辯 的天賦,去關心一切、去扛起決定自己未來的天職? 逆 光 依 舊 在 台 大 心 理 系 定 期 綻 放, 因 為 我 們 相 信 交 流 平 台 的 重 要 性, 我 們 依 然 在 這 學 期 中 舉 辦 跨 校 學 生 論 壇, 因 為 我 們 主 張 開 放 討 論 的 必 要 性, 保 持 彈 性、 維 持 開 放 的 討 論 空 間、 持 續 不 斷 的 向 向 理 想 行 動, 是 逆 光 一 以 貫 之 的 目 標、 也 是 逆 光 對 自 己 的 期 許。 希望大家,無論支不支持逆光的理念,都願意停下手邊的事情想想, 什麼對你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事;什麼對你而言,才是你最需要守護的價值。 寫完的時候,我還不曉得台灣與世界的局勢將怎麼走,我們站在刀口 上,兩邊是烈燄或極寒,但我們不可能永遠呆站著任刀鋒逐漸的侵蝕切割 我們的血肉,我們已經漠視自己與世界太久,現在是站起來認識世界、了 解自己、重新認識公民權力與權益的重要時刻, 也有可能是唯一一次的機會了。 總編輯 小黑 / 林易萱

總編輯 林易萱

副總編輯兼多媒體部 鄭猷祥

採訪部 沈伯郡 汪子翔 楊承昕 鄭宇博 陳威誌 張筱妮 林祐暄 楊傑安

文創活動部 魏大紘 楊承昕 陳彥伶 賴怡臻 陳柔慈 李 宜 蘇儀真

議題部 涂育維 劉宇庭

美宣編輯部 劉 靜 洪家芸 張 琳 張加茵 廖華紹


目錄 ─ 04 ─ 協商時,要站著還是坐著呢? ─ 06 ─ 反省 ─ 08 ─ 我已經很久不寫詩了 ─ 10 ─ 魔鬼藏在細節裡── 物體擺放方向竟然會影響產品評價 ?! ─ 14 ─ 成功嶺記遊(上) ─ 16 ─ 鎮暴手中棍,學子身上依 ──論警察打人的心理機制 ─ 20 ─ 「吾愛實務,吾更愛教學。」 ──林純姬老師專訪 ─ 25 ─ 科威特──送給自己的一年


協商時, 要站著還是坐著呢? 議題部部長 / 涂育維 校稿 / 劉宇庭

看電影時,常常發現在要面臨重大談判或協商時,電影中的談判專 家大都會以平靜的態度、井井有條分析利害關係的方式來說服歹徒。大 多數人也都認為在協商時表現較激動的人容易趨於劣勢,所以人在談判 或協商交易時,大都會努力的壓抑住生理激動,盡可能面無表情、保持 淡定。 然而,卻有研究顯示:在協商時有較高生理激動程度並不一定是壞 事, 而 是 會 出 現 兩 種 極 化 的 效 果 ─ ─ 變 更 好 或 更 壞。 在 2013 年 的 一 篇 研究中 (Brown & Curhan),試圖了解造成生理激動程度 (arousal) 對 協 商 (negotiation) 的 兩 種 極 化 效 果 (polarizing effect) 的 原 因 是 什 麼。因此,他們提出了兩個實驗,分別針對協商的主觀結果判定 1 ( 如在 協商過程中對協商結果的主觀評定或過程的評價 ) 和客觀結果 ( 如討價 還價中省了多少錢 ) 來驗證這件事情。

生理激動程度

04

對協商的態度

協商結果


在 實 驗 一 的 第 一 個 階 段 中, 讓 247 個 參 加 實 驗 的 學 生 去 評 估 他 們 對協商、討價還價等類似行為的態度,區分他們對協商的態度是正向或 負向。接著從 247 人中取出 84 名參與者進入第二階段。在第二階段中, 參與者在不知道實驗中包含協商的情況下,被隨機分成兩組:生理激動 程 度 高 或 低, 讓 他 們 分 別 在 跑 步 機 上 用 1.5mph 或 3.0mph 速 度 上 走 路, 然 後 讓 他 們 在 跑 步 機 上 邊 走 邊 用 電 話 來 做 分 配 型 的 協 商 2 , 之 後 發 問卷讓他們做主觀結果判定。 實 驗 二 和 實 驗 一 過 程 相 似, 但 為 了 增 加 類 推 性 (generalizability) 和生態效度 (ecological validity),改成較符合現實的整合性協商 3 談 判,讓兩個參與者配對彼此協商,並且用更自然的方式操弄生理激動程 度高低對協商效果的影響:透過站著 ( 高 ) 或坐著協商 ( 低 )。 實驗結果發現:態度和生理激動程度對協商結果 ( 主觀評價及客觀 結果 ) 的影響,是取決於對協商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如果是態度正 面的人,在高生理激動程度的情況下,會有較好的協商結果。至於態度 負面的人,同樣在高生理激動程度的情況下,卻是會得到更糟的協商結 果。

高生理激動程度

對協商採正面態度

較好的協商結果

對協商採負面態度

較差的協商結果

實驗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對透過物理鍛鍊 ( 如坐或站 ) 造成的生理激 動程度,受到態度的調節後,對生理激動程度做出不同的歸因:正向的 人會覺得那是代表好的情緒,而負向的人覺得是代表負向的情緒,因此 對協商結果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所以下次要求職或面試之前,也許可以先測測看自己對協商的態度 是正向還是負向,然後選擇協商時要坐著或站著。如果無法選擇的話, 也許可以考慮在協商前來段百米衝刺或打坐冥想,透過小小的動作來為 自己爭取更好的協商結果唷!

1 採 用 Subject Value Inventor y(SVI), 針 對 協 商 的 自 我 評 價 設 計 的 七 點 量 表 問 卷。 問 卷 主 要 分 成 四 個 面 相 來 看: 針 對 協 商 時 自 我 的 感 覺、 對 過 程 的 評 價、 目 的 的 滿 以 狀 況, 以及和協商對象的關係。 2 分配型協商:兩人之間的利益是對立的,協商目的是爭取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3 整合型協商:兩人之間的利益是相同的,協商目的是兼顧雙方的利益。

Brown, A. D., & Curhan, J. R. (2013). The Polarizing Effect of Arousal on Negoti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1177/0956797613480796

05


反 省

通過「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和「學生進駐立法院」兩件事情, 讓服貿的議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表達意見與追究責任的同時,我 也不斷的試著透過所有可以接觸到的媒體資訊來了解這件事情隱含的 近因和遠因。身在國外總是格外心憂,但是只要時間許可,我們都可 以投注自己願意投注的心力。

交換學生 吳如雅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

我想知道服貿的實質內容還有優缺點的分析,還有這個協議在政 府機構中所經過的處理。於是我看了經濟系鄭秀玲教授的投影片、從 Google 搜尋到的許多新聞頁面中的優劣分析〈主要有蘋果日報、自 由時報、中國時報、中央通訊、天下評論、還有一些小小的媒體跟維 基百科〉、郝明義先生從出版業發起的討論和分析、反對黑箱服貿的 臉書頁面。 我想知道台灣現在有甚麼主要的媒體可以參考,還有確定媒體本 身是否安全可靠,在維基百科上分別看到對台灣媒體史以及台灣媒體 亂象的介紹。 基於這些資訊和自己的評估之後,我不認為 政府通過服貿的手段合理、也不想要在服貿通過 之後,對台灣的勞工、台灣人的生活可能造成的 影響。比起失去自由接受資訊、思考、發言和決 定自我生活樣貌的危險看來,我寧願放棄大家的 經濟成長。經濟的成長總是有限的,自由的學習 同樣是競爭力的來源,沒有理由為了部分優勢產 業的利益,犧牲台灣現有的獨立。


但是台灣獨立嗎?從產業外移的現象看來, 也許比有些人想像中的還要依賴,而且如果我們 長久以來對稍早之前的和平「現況」感到滿意, 也難有改進的可能。在去年來芬蘭交換之前,其 實就看到郝明義先生從出版業的例子反對簽定 服貿的文章,但是我除了在心裡默默認同之外, 沒有其他任何的舉動。 在事情的一連串發展下來之後,媒體、黨派、 勞資等好多社會問題都被提出來了,忍不住對自 己之前的漠視感到自責。在看到自己覺得不對的 事情之後,為什麼沒有試著深入了解、尋找原因 和尋求改善的方式?我不覺得自己是理性的,我 只想堅持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然後不斷反省這樣 的堅持是否能維持自己和身邊世界的和平。也許 有很多人也是這麼堅持著,只是我們實質上的想 法、以及會採取的行動卻又五花八門,這就是人 有趣的地方,也是我們需要互相溝通的理由。 昨天〈3/18〉聽到學生攻佔立法院之後,幾乎徹夜觀看了現場的轉播、跟身邊 〈臉書上〉關心這件事的人討論、觀看我所信任的人們分享和發表的內容,然後 今天繼續閱讀國外媒體的報導、瀏覽關鍵評論網整理的公聽會重點紀錄。 晚一點去學姐家吃飯,兩個博士生比我冷靜多了,我發現自己和他們比起來, 多了許多激情與恐懼。試著把自己吸收到的資訊整理、表達,然後發現兩天的閱 讀其實根本還不夠清楚勾勒出真正重要的關鍵和比較全面的看法。悲觀的人為什 麼悲觀?各行各業裡,支持與反對的理由有哪些?要用那些標準判斷服貿簽定的 過程和學生的行動?現在在報導的各家媒體是不是有盡到專業與道德上的責任? 對於服貿的處理程序和內容,我依然持反對意見,可是也必 須承認,自己對於想關注的事情的所有了解依然非常狹隘。混 亂的媒體和政治環境是一個原因,可是根據學姊的意見,台灣 在解嚴之後的自治經驗也才只有二十幾年,現今的情況也有它 自己的源頭。我相信群體的亂象同時是、也不是每一個個體的 責任,端看每個人如何分配個體和群體的能力範圍。自己,我 有沒有做出甚麼決定,讓這樣的狀況無法獲得改善呢? 我想自己還是太晚、太少關心、學習、思考與付出了,大部 分的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一定有時間討論公眾事務,偏偏 媒體卻沒辦法好好在這方面幫忙。看到越多不同的細節,就發 現有越大的事情需要擔心,可以慶幸的是今天還可以聽到自己 能夠理解的、正反相對的意見。原本關注的兩件事帶出了很多 更大、更難解的問題,需要接下來大量時間和人力才能改善。 依然想感謝所有與我分享討論的人,結論就是交換生真的很 閒,才可以幾乎毫無顧慮的投入關注。我相信即使活在充滿謊 言的世界裡,想要獲得真相,只有自己先誠實表達、耐性傾聽, 才有可能產生多一點有效的溝通,帶來多一點共處的和平。

13


那段甚至連詩都不讀的日子裏 再讀,也只有你的影子如魅 想像有你的日子如詩 但不是詩

而我還是寫了這一首 假裝自己是個詩人在三月 春雷初落 會有蟄伏的蟲 如夢乍醒

08


我已經很久不寫詩了 開勤 我已經很久不寫詩了 有些雲飄在空中 但不能確認它是灰 是白 亦不能確定那些沉積已久的烏雲 何時能夠降落 我已經很久 寫不出詩了 寫出的句子,竟是 北風呼嘯 行色匆忙的路人 尾隨秋天紛走避難 流落街頭的孩子 為自己擦出最後一綻煦焰 那火裡有你的身影背光

09


魔鬼藏在細節裡 物體擺放方向竟然會影響產品評價 ?! 撰文 / 涂育維 校稿 / 劉宇庭

身為一個普羅大眾,當你走進大賣場裡,你可 能第一眼會注意到的就是萬惡的試吃──常常讓你 意外多買了些零嘴回家。接著,當你在採購時,你 也可能會注意到那些寫著大大的「本日特價」、 「沒砍到見血不賣!」、「老闆跳樓大拍賣」的商 品,有這些標語的商品往往沒有真的便宜到那裡 去,這點你也很清楚,但你的注意力仍然會被拖過 去,離去時順手把兩包放進堆積如山的菜籃裡。一 直到結帳的時候你才意識到你買的東西遠遠超出你 的預算,雖然付錢的時候眼皮跳了兩下,但還是帶 著「啊~真划算」的愉快心情離開賣場,完成了身 為普羅大眾必經的購物歷程。 那身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學家走進賣場裡會發生什麼事情?

他們還沒走進賣場,光是注意到賣場長長、慢 慢的手扶梯,就會知道這是賣場的陰謀!這是為了 將從遠道而來的客人腦中的頻率調頻,讓他們的腦 袋從開車時比較快的開車模式,轉換成比較慢的購 物模式。一撇到架上的東西時,可能就會意識到 「某某新產品被夾在兩個熱銷產品中」,這是利用 熟悉效果(familiarity)的效果來推銷新產品。除 此之外,兩個試吃攤位間隔了多少距離、排多少人 等等都是有其緣由的,讓正港的心理學家帶你逛一 次,你大概就知道大大的一個賣場,裡面藏了多少 小小的學問在裡頭。

本段不引 文 獻, 摘 錄自對某 教授的演 講 的 記 憶, 並 略 做 刪 改。 請勿去找 某教授對 質, 有 錯 都是筆者 腦誤。

那心理學家為什麼這麼清楚呢?這是因為這些學問都是: 心、理、學、家、設、計、出、來、的、結、果。

10


為 了 不 讓 準 心 理 學 家 們 在 賣 場 度 過 很 ( ㄅ ㄟ、) 普 ( ㄊ ㄨ ㄥ、) 通 ( ㄗㄞ ˇ) 的一天,筆者將 < 消費者心理學期刊 > 中的研究和大家 分享一下,這是一篇關於物體擺放方向會對產品評價和選擇有影響的研 究 (Eelen, Dewitte, & Warlop, 2013)。其實早在之前研究已就經知道 握把的方向會影響產品評價,右撇子較偏好把手朝向右邊的產品,而這 樣透過物理動作影響知覺判斷的效果被稱之為「動作流暢性」(motor fluency)(Ping, Dhillon, & Beilock, 2009)。只是之前的相關研究比較 是針對現象的層次做談討,而本篇研究除了現象以外,還以一連串實驗 嘗試驗證了該效果背後的機制,相當值得準心理學家們閱讀。而以下為 詳細的不負責任研究解說。

對於動作流暢性的效果有一個假說:對刺激順暢的處理歷程,會帶 來對刺激正向的評價。所以相對的,容易被執行的動作會帶給身體正向 的感覺,進一步影響到了對物體的評價。 這反映了在某些狀況中,如消費者偏好容易抓取的產品 (Ping et al., 2009),或當廣告呈現時,以消費者的慣用手示範產品的使用方式 時,如對右撇子以右手示範,相較於用非慣用手的左手示範,對右撇子 消費者較有吸引力,讓他們更想購買產品 (Elder & Krishna, 2012)。更 有趣的,如果只是用慣用手握著產品,反而會降低對眼前觀察產品的評 價,除非握著的東西能幫助和觀察產品的互動,如當你手上握著叉子 時,而眼前又是義大利麵時才會對義大利麵有較好的評價,但如果你眼 前是碗湯時你可能會對湯有較差的評價 (Shen & Sengupta, 2012)。

但以上這些研究都沒有探討到機制,而本研究提出動作流暢性背後 兩個可能的機制: 一、自動歷程:在觀察產品時,自動引發了對過去產品的經驗。例如右 撇子偏好向右邊的產品可能是因為他們過去總會用右手抓取東西。 所以決定產品吸引力的關鍵在於產品的擺放方向是否和過去自己習 慣的抓取方式一致。 二、脈絡影響:在該環境下的脈絡最適合和產品互動的方向,會影響對 產品的想法。因此,即使是右撇子,也有可能在適合互動方向為左 方的情境下,對方向朝向左邊的產品有偏好。

11


對情境限 制監控能力 ‧ 慣用手的彈性程度 ‧ 引導左或右手的行動 ‧ 認知負荷的影響

產品方向 ‧ 向左或向右

產品評價 ‧ 吸引力和選擇

作者假設產品方向(向左或向右)會對產品評價(偏好和選擇)產 生影響,是受到對情境限制的監控能力所調節,而可能會影響監控能力 的因素有:慣用手的彈性程度(是否會執著使用慣用手與否)、環境中 是引導使用右手或左手的行動,以及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對監 控能力的干擾程度。於是,他們以一系列的實驗來檢驗。 實驗一主要測試有彈性的右撇子是否相較於彈性較小的右撇子對產 品投注較多的注意力,在方向的線索上。實驗方式透過呈現一些產品握 把向左或向右的圖片,之後讓受試者回憶某產品先前呈現的握把方向。 結果發現,有彈性的右撇子確實表現得較好,實驗者推論這有可能是因 為他們對環境中有關方向的線索較為注意。 實驗二接著針對這個實驗一發現有彈性的右撇子較注意方向的線索 的結果作更深入探討,看情境提供的限制是否會影響使用者對產品方向 的評價。實驗方式將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使用左手或右手作決策的情況, 然後呈現一些相似的產品配對(如牙刷和馬桶刷),讓他們選擇他們偏 好的產品。結果發現有彈性的右撇子如果被分配到使用右手的情況下, 更容易選擇握把方向朝右的產品;如果被分配到使用左手的情況下,更 容易選擇握把方向朝左的產品。但是彈性較小的右撇子不論被分配到左 手使用或右手使用的情境,選擇握把朝向右邊產品的比例都差不多。這 結果說明對情境限制的監控能力確實會影響產品方向的評價,所以有彈 性的右撇子會因為產品方向的呈現方式和不同的情境限制的配對下,選 擇產品方向有利於做動作的產品。而彈性較小的右撇子因為不採用外在 線索,所以不受產品方向的影響。

12


實驗三則透過操弄認知負荷(高或低),影響監控情境限制的能力 後,看抑制監控情境限制的功能後,看是否會影響有彈性的右撇子對 產品的評價。結果發現,記憶九個數字的受試者相較於記憶兩個數字的 受試者,有彈性的右撇子在監控能力受到高認知負荷影響下,對產品握 把方向朝左或朝右的評價沒有差異,和彈性較小的受試者相比也沒有差 異。這結果說明在限制住監控情境限制的能力後,有彈性的右撇子的動 作流暢性也消失了,也代表動作流暢性的效果是增加對產品正向的評 價,而不是減少對產品的評價。 這一系列實驗驗證了先前提出 的第二個假說,動作流暢性背後的 機制是透過偵測環境的狀況,進一 步對產品產生正向的評價。 這結果釐清了動作流暢性背後 的機制,讓我們清楚知道什麼樣的 產品擺設方向會對什麼類型的消費 者產生影響,讓產品對這些類型消 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能接下來可 能的研究方向也許就是針對另外一 種類型的消費者,看什麼樣的線索 能夠讓他們更被產品所吸引。暫且 撇開商業利益的部分,在日常生活 中如果我們將我們不常使用的產品 或家中有把手的擺設,改以適合和 他們互動的方式擺放,也許會增加 這些產品的對我們的吸引力,可能 因而增加和他們互動的機會。換句 話說,當你要念書的時候,把那些 會讓你分心的產品轉至難以互動的 方向時(如把手機反轉放在桌上), 也許我們也較不會受到這些分心物 的吸引。至於到底有沒有效呢?就 只好請讀者自己實驗看看囉! Eelen, J., Dewitte, S., & Warlop, L. (2013). Situated embodied cognition: Monitoring orientation cues affects product evaluation and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3(4), 424-433. doi: http://dx.doi. org/10.1016/j.jcps.2013.04.004 Elder, R. S., & Krishna, A. (2012). The “Visual Depiction Effect” in Advertising: Facilitating Embodied Mental Simulation through Product Orient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8(6), 988-1003. doi: 10.1086/661531 Ping, R. M., Dhillon, S., & Beilock, S. L. (2009). Reach For What You Like: The Body's Role in Shaping Preferences. Emotion Review, 1(2), 140-150. Shen, H., & Sengupta, J. (2012). If you can't grab it, it won't grab you: The effect of restricting the dominant hand on targe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2), 525-529. doi: http://dx.doi. org/10.1016/j.jesp.2011.11.003

13


成功嶺記遊(上) 作者 / 郭霆佑


談到當兵,這島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得面對這件事,你想盡各種方式想跑,但是發現如 果跑了絕對會被抓去關。你得用一年,不明究理地讓國家羞辱你、創傷你、蹂躪你(甚至有 時候你的女友也跟國家結為盟友)。我們都聽過父執輩在酒後講當年他們抽籤抽到金馬獎時 心中的強烈不安和疑懼,而自己再不久也要面對了,雖然大家心中再清楚不過,在你當兵的 這一年中對岸絕對不會打過來,但是敵人似乎已經在歲月的輪轉下悄悄移形換位。也許敵人 並不在對岸,也許制度,以及制度對人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可怕。 中間很複雜就不說了,總之經過一些思考和波折,我最後還是抱持樂觀和期待的心情當 上了替代役,在成功嶺待了 18 天新訓。 我想很多人可能沒有概念,替代役是幾乎沒有體能操練的,只有每天早上跑三千公尺, 和幾堂有氧體適能課(是的,一群光頭跳潘若迪)。替代役的本質是社會服務,我們會進入 學校、進入醫院、消防隊、老人安養院,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上課,這些東西根本就不足以 成為挑戰。甚至我們的直屬長官也是替代役,同為被抓來蹂躪一年的替代役,彼此惺惺相惜, 他們也不太會為難我們,比起國軍簡直可以說是輕鬆寫意--但是也沒這麼容易,真正的挑 戰在其它地方,心理系學生的戰場是人和制度。然後你就發現直屬長官再上頭的長官是軍官, 他們是真正的軍人,他們穿挺拔軍服,戴潮太陽眼鏡,要求下屬從不在乎合理性,罵起人來 機掰得要命,但是遇到更高的長官會變小狗,讓人直呼好萌。 軍人讓我難過。我不斷想這些人到底是受怎麼樣的訓練,為什麼他們講話宏亮大聲,但 是理路不分、邏輯矛盾,句子之間總是停頓很久卻仍選不到適當的措辭。在成功嶺你不能懷 疑長官,但是長官似乎沒有能力下正確清晰的命令,大家無所適從擺爛到最後,時間到了事 情就會自動做完,也許這就是生存之道。 荒謬的事情不少。像是我們為了一小時開訓典禮必須預演四小時,因為有更上面的高官 要來。於是長官要求所有人同時拍手同時收起(只能拍 20 下)、同時擺頭(左右擺頭中間 抬起)、同時用同樣的角度鞠躬(15 度,而且還要有彈起來的節奏)......。我沒想到成功嶺 竟然是個演員訓練班,我們都是演員,我們也都是道具,長官利用我們討好更上面的長官, 一層復一層(聽說志願役的情況則是每兩三天就來個巡迴公演)。 去過成功嶺一趟,我發現這些軍人是沒有靈魂的,他們體格強健但眼神沒有熱忱;他們 談話宏亮但是內容空洞而且不斷重複,自己卻沒有發現。也許他們也曾抗拒教條和口令的餵 養,但是長年處在一個不容質疑的環境下,最後終於也失去質疑的能力了。這些三四十歲的, 身體正值壯年的男子,內在卻不斷散發出催朽的氣息,那甚至不是腐敗,而是又乾又脆,失 去生命力後微弱不堪的幾束小草。 但是一切並沒有那麼糟,真的,還是有一些地方令人實在地懷念。(待續)

15


鎮暴手中棍,學子身上依 ──論警察打人的心理機制 台大月光心理社 代表 / 沈伯郡、鄭澈 前言 2014 年 3 月 24 日凌晨時分,警察驅離於 23 日 傍晚起進攻行政院與在行政院外靜坐之學生與民眾, 驅離過程中引起極大的爭議,一部分的人認為警察 執法過當、暴力對待民眾 ( 以盾牌剁人、警棍用力打 人 ),另一部分的人則認為警察作法並無不妥 ( 學生 不應該攻佔行政院 )。本文將不評論對錯,希望以心 理學之客觀角度分析警察攻擊行為背後原因。

首先,要問警察為什麼要打人?或說為什麼會打人 ? 如果我們從生 理、情緒的觀點出發,推想由於部分警察是南部調往北部,一路舟車勞 頓;又部分警察被迫結束休假,前來支援;再加上現場民眾與警方雙方 互相挑釁的行為,使警察內心累積不少負面情緒,再碰上不肯配合驅 離之群眾,在執行命令時遇上許多困難,挫折之際,於是將憤怒宣洩 在對群眾的暴力行為之上。在心理學當中這被稱為「挫折侵略假說」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人若遭受挫折時,將會攻擊無 辜的人,即俗話說的「遷怒」1 。在這個抗爭場面,警察把內心的挫折 與壓力遷怒在抗議的群眾之上,攻擊此時就是最好的宣洩方式。

http://en.wikipedia.org/wiki/ 1 Frustration%E2%80%93 aggression_hypothesis 2 Law_of_Effect 3 Death_drive 4 Operant_Conditioning 5 Observational_learning

16

另外,根據行為學派的觀點,攻擊行為和其他行為一 樣,發生頻率與結果是獲得獎賞或懲罰有很大的關聯 ( 效 果率 , Law of Effect) 2。如果警察的攻擊行為沒有遭到懲 罰阻止,且警察從這個行為當中獲得攻擊性欲求的滿足 ( 即佛洛伊德所提到的「死的本能」3 ),警察的攻擊行為 將自然大幅度的增加,這也滿足心理學中「工具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 的原理 4。不只如此,僅僅只是 看著其他警察展現出攻擊行為,自己也可能會因此展現更 多暴力行為,這就是「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 或「觀 察學習」:僅僅是觀察就會學習,某種程度上來看其他個 體是可以感同執行動作者 ( 打人的警察 ) 的攻擊性慾求是 被滿足的 5 。


進一步來看,警察的攻擊行為多少也與其穿制服 http://en.wikipedia.org/wiki/ 有關。首先,充滿凝聚力的警察團體就會產生強烈的 6 In-group_favoritism 群 內 偏 好 (In-Group Favoritism), 並 容 易 認 為 群 外 7 Diffusion_of_responsibility 8 Deindividuation (Out-Group) 的人是不好的,於是警察傾向於認為抗 9 Philip_Zimbardo 議民眾不好,且在這個抗議的群體中不論是誰都一樣 10 Stanford_Prison_Experiment 是可鄙的無賴 6。更由於警察都穿著類似的制服,並且 11 Milgram_experiment 依規定撕去了肩膀上的編號 ( 辨別個人功用 ),使得執 12 Rationalization_ 行暴力行為後,其所需付的責任被分散至整個警察群 %28making_excuses%29 7 體共同承擔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導致警察 13 Cognitive_Dissonance 個體在團體當中得以去個人化 (Deindividualization) 14 Confirmation_Bias 8 ,並且不會認為「自己」會需要付起責任;相對的, 會將責任歸責於「團體」共同承擔。心理學家 Zimbardo 研究結果指出: 在身分被隱匿的情況下,攻擊行為會有增加的現象 9。此外,如果不僅匿 名,同時也穿著象徵壞人的服飾,匿名攻擊行為又會增加更多。隨後他更 進行了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讓一群學 生隨機指派,去扮演囚犯或獄卒的角色,實驗到了最後,扮演獄卒的學生 會對扮演囚犯的學生進行脅迫與虐待的行為 10。綜上先前實驗可見,當一 群警察聚集又同時進一步削去個人色彩之時,其行為之執行是可以毫無後 顧之憂的,更可能抱持著「反正之後算帳可能也算不太到我」、「反正做 這件事情的人又不只我一個,要辦一群人的罪是有難度的」……等心態, 其隨應做出來的行為是可以預見的,再加上各個穿著制服,被賦予的身分 ( 警察、鎮暴 ) 角色相當明確,更會使勁做出被權威上級要求做出的任何任 務,當然包括:驅離民眾,然卻不會計較任何手段,因為是在群體保護之 下,大家可以相擁取暖,我並不孤單。也如 Gustave Le Bon 在 1895 發表 的《群眾心理學 (Psychology of Crowds)》所述:因衝動、責任喪失、無 理性、愚蠢之群體特質,個體於其中又因匿名、默化、暗示等因素,得表 現出衝動、兇殘的反社會行為。

另一權威服從研究:Milgram experiment 也指出在權威的驅使下, 六成半的人會服從權威,且不會顧及無辜者 ( 受試者 ) 生命之安危 11。實 驗過中,受試者會以實驗者要求之最大電壓電擊無辜的受試者,雖然其明 顯知道受試者可能會受不了而受傷、痛苦。將此情況套用至鎮壓現場,鎮 暴接到上級命令,他們理所當然服從權威鎮壓在場的民眾,並不會顧慮到 其他,畢竟他認為他終究只是服從而已,責任並不在他身上!

命 令 的 內 容 也 提 供 了 警 察 合 理 化 (Rationalization)12 暴力行為的依據,命令內 容驅離學生,其行為是依「法」行政,因此警 察會認為暴力是合理的,而刻意忽略了相反的 聲音:這樣的粗暴,引發流血行為是不符合比 例原則的,畢竟學生們終究只是躺在那邊絲毫 不會造成警方人生的危險!他們會這麼做不是 沒原因的,如果聽進去了相反的聲音,就會產 生行為與自我之間矛盾的不舒服感受,這種感 受 被 稱 為 認 知 失 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13 ,為了避免認知失調,警察會緊抓著「依法 行政」這個論點不放。進而產生更多的確認 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14,他眼中看到的

17


就只有自己是在「依法行政」而已。在此同時亦有另一個認知失調的例子 於:當警察以暴力對待學生之後,並不會因為罪惡感而停止攻擊,反而攻 擊會加劇,根據在場旁觀者之轉述,鎮暴在對那群真的不堪負荷而不支倒 地之民眾進行驅離時,嘴裡都會碎念道;「再假裝阿」、「再裝死阿」, 這是因為如果其不這麼想,並停手去關心傷患,他將會被自己的罪惡感所 吞噬,更會因罪惡感而認為自己是壞人,進而產生更嚴重的認知失調,然 而,又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其又會傾向於認為對方是壞的、受處罰應得的, 又進而將對方去人性化 (Dehumanizing) 15。這被 Davis & Jones 的實驗證 明:讓實驗參與者說出某人的缺點之後,參與者之後就會認為該某人是負 面可鄙的。

總結來說,整個行為可以回到 Bandura 在 2004 所提:「個體在社會 化過程中,將逐漸掌握該團體或社會之道德準則。為了維持團體的人際, 個體用約束力來控制自身的行為,以避免違背道德標準,違犯之際,雖然 不會受到強制力懲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強烈的罪惡感。因此,個體會限 制自身的行為已符合內在道德標準;此自我約束力更在殘暴行為中扮演重 要的角色」。然他亦指出,此約束力能選擇性地被執行,使得一些違反道 德標準 ( 殘暴鎮壓 ) 等行為有機會被展現。這種打破原本被限制行為之障礙 的歷程稱之為「道德分離 (moral disengagement)」,主要透過三步驟完 成:

一、道德辯護 (Moral Justification):改變自身對事件的解釋或評價,以便 之後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執法過當的鎮暴或警察替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 可以直接自身進行辯護,亦可從「團體」觀點進行。 二、責備受害者 (Blaming Victims):藉著責備、汙名受攻擊者,得以認為 那些人本應該受到懲罰,讓自己更能接受去攻擊這樣一個行為事實。認為學 生或群眾是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違法 ( 攻佔行政院 ) 而被攻擊是罪有應得。 三、汙名化受害者 (Dehumanizing Victims):一般情況下,人們是很難對 被自身所認同的人痛下毒手的!但是對一個被去人性化或汙名化的人則可 以攻擊得泰然自若,當鎮暴彼此在溝通時都稱呼靜坐的群眾為「暴民」之 時,這些群眾不再受「學生」、「社會大眾」如此人性的觀點所看待,使 得暴力尾隨至。Wasmund 早在 1986 就說過:「藉著宣稱敵人的非人性, 否認其為人之本質,伴隨之道德顧慮及自然消除」 。因此,對非人性的「暴 民」實施殘暴、流血的鎮壓驅離也就是順理成章、無罪惡感之事了 16 。

最後,我們應該要以何種角度來觀看警察打人這 件事情?我們不能草率的給予褒貶,而要深入的明白 事件背後的因果關係才能夠據此下一個結論,這篇文 章以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明暴力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在透澈原因之後才有評價的可能,也就是說:心理學 負責還原真相,其餘的留給歷史評價。

18

http://en.wikipedia.org/wiki/ 15 Dehumanizing 16 Moral_disengagement


服貿專區徵稿中! 服貿議題轟轟烈烈,牽涉到包羅萬象的議題,已經拓展出一種社會新氣象! 逆光支持的就是這種由學生發起、多元多面相的自由討論風氣, 為了不讓議題被時間淡忘、學生的熱血幻做烏有, 逆光將在未來持續徵求與服貿議題相關的稿件, 除了發表在紙本刊物上,也將於逆光部落格上開設服貿專區, 無論是與心理學相關的議題、公民義務的探討還是單純自我的抒發都是我們徵稿的對象, 形式部分無論文字、圖片、照片乃至影音作品逆光都來者不拒喔! 如果你也像這一刊裡面的許多作者一樣有自己的想法、有想要和他人分享的心得, 那就趕快來投稿吧! 投稿信箱:enlightingpsy@gmail.com 逆光部落格:http://enlightingpsy.blogspot.tw/ 逆光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nlightingPSY

跨校學生論壇 4/28( 一 ) 晚上 6:30 @新生 405 逆光這學期將再度舉辦學生論壇! 本次的活動將延續上學期的理念, 希望不同學校心理相關系所的朋友們能藉由這難能可貴的機會, 一起坐下來談談各個學校的特色、任何大家有興趣的議題。 上學期沒跟到的你這次千萬不要再錯過囉! (精采的活動回顧影片請上逆光部落格搜尋「學生論壇」)

19


「吾愛實務, 吾更愛教學。」 ──林純姬老師專訪 逆光 採訪部

杜鵑花叢,初識心理

老師在大學時期本科系並非心理,原為工管系,又因當時管系時 心理學為必修之緣,和普心就此邂逅。大三、大四時,修習一些行銷 或廣告課程,發現了如果在這些領域要有更進一步的深造,勢必就不 能和社會心理學脫鉤,故對這方面興起了興趣。社會心理學和行銷、 廣告學科之間雖有不小的差距,但其實許多基本的觀念都是從社會心 理學衍伸而來,此外大四時修過以正老師的一堂社心,發現頗有趣的, 萌發了研究想從社心的角度切入思考相關議題的想法。更在家人期許 下,決定赴海外就讀日本東京大學。

いきましょ,日本探險去 !

Q:很好奇老師去日本念研究所的決定,大家常常認為留學不多是希 望去美國嗎 ? 尤甚心理學領域去美國深造看似更理所當然,那為何老 師會想去日本呢 ? A:一開始也是有考慮要去美國念書啦!主要是因為家父認為美國太 遠,放不太下心我一個人到那邊去,因此就折衷一下決定去日本唸書 好了!為了準備到日本,我到大三、大四才開始補修日文,要不然我 一句話也不會講 ( 汗。

20


初來日本之際,和同在跟哥哥住在一起,但後來覺得這樣不是很 好的適應方式,自認為:「既然已經要把心理學當作自己的專業,那 是不是應該接近一般人的生活呢 ?」因此,在一年後哥哥離開日本之 後,毅然選擇搬離在日本的家,住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寓,並以破釜沉 舟的決心向家裡表示:希望切斷所有的經濟來源。努力去申請獎學金; 同時,另外又到日本某知名廣告公司打工。打從心底想知道獨立生活 會是怎樣的感覺,用這樣的方式,逼迫自己去面對、去體驗後,再來 做一些抉擇,才不會好像什麼都是在茫然中就決定了以後的人生。 出國留學後,用了很多的時間來思考: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 也因日本研究所規定:「外國的學生得先旁聽一年,準備好日文和專 業科目後才能和當地學生一起角逐進入研究所的資格」。在旁聽和研 究所一年級的這兩年看了很多書、論文,也發現不少自己感興趣的東 西。雖然當初是想研究有關集團心理、組織行為的部分,廣泛涉獵之 後,也發現相較於集團心理,個人的心理與行為似乎又更深得我心, 便漸漸走向社心領域內較為「自我」的那一塊,也因此碩士論文便是 研究「日本文化中的個人的自尊心。」

「面」向內在的心理, 「面」向外在的社會

亞洲人在自尊分數上普遍較低,在過去便有人認為:自尊心是不 是對於亞洲人來說是否真的不重要?反而,重要的是人際和諧之類的 社會面向。但閱讀了很多文章後,覺得事實並不盡然,因為倘若一個 人如果不喜歡自己又如何能去喜歡別人呢 ?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基 礎在,那你對自我的觀感可能就是你做任何事情的基礎 ( 當然對自我 的觀感有絕大部分源自於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 !反而認為可能是測量 的方式有偏誤 (bias);在歐美,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才符合他們的 文化價值觀;然而,在亞洲的文化,評量自己可能會有比較中庸的傾 向,認為表現出自己的 80 分才是最好的、符合社會期待的,但這可 能就會造成統計上的偏誤。因此,我們對日本的受試者說在測驗過程 中會用測謊來監控它們自我評量的過程 (cover story),如果回答得跟 實際所想的不一樣就會被偵測出來,結果也發現受試者自我評量的得 分確實提高了;或者是用一些非自陳式的方式評量 ( 如:反應時間 ), 也發現沒有所謂的文化差存在 ! 從這邊也得知:對自己的正面評價還 是很重要的,不管在任何文化之下。此外,個人的自尊心應是對內、 對自己的評價;話雖說如此,可是我們出生後,還是都得跟別人相處, 故此對外應該也很重要,所以對內對外都應該要保持一個健康的狀 態,你這個人才會感到快樂,所以想知道「面子」又占了人際互動中 怎麼樣的重要地位。

21


注重面子的現象其實到處都有,歐美國家也不例外,只是說在亞 洲「面子」的概念以一個慣用語詞的方式存在,因此比較融入亞洲人 的日常生活。這或許跟我們較注重我們的社會角色有關,因此便從這 邊切入,開始做有關日本面子相關的研究。但日本國內相關的心理學 研究期刊,似乎五十多年來只有一篇在探討日本人的面子,所以當時 做起來很辛苦,因為沒有前人的樹蔭必須從零做起,但是有個好處就 是-這是以後勢必成為別人要參考的重要東西吧!這樣想就會覺得雖 然很辛苦但是很有價值!

文化差異 VS. 文化詫異! 多種角度看心理

就整個心理學的潮流來看,基本上研究重心還是在美國,所以很 多東西、很多的研究不免還是從那邊所產出。對於非主流國家的學者 來講,很多人選擇的方式就是:「人家作了什麼你就去反證」,在日 本的大部分心理研究也是如此。在這一方面,我認為台灣的本土心理 學在國際上而言算是發展得不錯的!但同時也認為「不是說只有一般 人需要去溝通,學者做研究也需要溝通」,自己做的研究內容,如 果不能讓人家理解的話,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當我們做本土的東 西,就要考慮怎麼樣跟其他文化的人交流。互相交流是一件很重要的 事情,但這一快一直到了現在大家其實也都還不大清楚。本土研究之 後,要怎麼樣才能夠統合呢 ?( 或者,應該問:是否能統合 ?) 這個問題從我博士畢業到了美國之後開始思考,直到現在仍然沒 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和解決方式。當初我在美國的時候成立了一個 研究團隊—旨在探討跨文化性的面子問題的一個團隊—在裡面有美國 的老師,當然也有一些學生。那時候,我們在做的就是把所有跟面子 有關係的文章全部聚集在一起,開始整理出來一些重要的概念,想要 把整份圖拼湊在一起,但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事實上也是根本做不 完。此外這些文章也只有中文、英文、日文三個文化,是不是真的足 夠代表全體 ? 亦是個很大的問題,就算將不斷加入其他東西,也只會 將藍圖越做越大然後最有可能的就是失去焦點。再說,如果僅把所有 東西歸納在一起,並沒有一個很大的學術意義在,也只是徒勞。因此 就先停擺了,後來回到台灣跟其他老師接觸後,很贊成黃光國老師從 理論開始著手的想法,接建造一個理論,當然還是必須要有一些基礎 知識,邏輯上面也要夠清楚。理論建造出來之後,再去用實例、實際 的資料 (data) 去看看能不能驗證它。

22


有幸在跟不同國籍或文化背景的學者合作時,也意識到了一些要 注意的地方,而且彼此必須先有個共識才能推進到下一步,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一起做研究,溝通絕對是個重要的課題,花費的時間也比較 多也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過程是很困難,但也因困難才需要去克服! 另外,學術上發問時也存在著文化差異。像是在國際學會上問問 題時,舉手就直接發言,接下來就會你來我往的認真去討論。但這點 在日本的學會上面也會有明顯的不同,日本的學者在舉手發問時,就 會先說:「我是 OO 大學,OO 研究室的 XXX」,也就是會先報上自 己的背景以表禮貌,接著,在提問題的時候也都是非常客氣 ( 自始至 終使用敬語和謙卑語 ),講完之後,即使對方沒有給你一個很完整的 回答,也是會不了了之,真正的「討論」是很少在學會上出現,只會 在私下發生。因為基本上日本人認為必須要讓對方有面子下台,甚至 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也是一樣,大學生在課堂上「最好不要發問」,因 為發問是一個讓老師覺得沒有面子的一個行為!即使要發問也會避開 尖銳的問題,這類問題也多是私底下問。但在美國就會不一樣,有問 題就是直接問,不管問題是尖銳與否,學生跟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生 跟老師之間的討論都是相對而言較自由的。比較不會受限於在哪個場 合。因此在這方面,台灣的學生的確和日本的學生比較像。

「不相同不是不可取!變異不是變態!」 之台灣的學生

在日本期間,有許多時間可以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是想要 做研究呢 ? 還是到外面去上班 ? 深思比較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喜歡教 書、做研究。如上所提,台灣的學生比起歐美的學生較不會主動發問。 然而我認為台灣這個樣子未必就是不好,因為從小到大就是受到這樣 一個文化薰陶下養成。除非你一出生之後,主要照顧者對你的教養方 式就是走美國那套,那你自然而然就會變成那個樣子的人,可是我們 在這個文化裡面,怎麼可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要變成那個樣子呢 ? 遺傳加上環境,這樣要怎麼去要求學生變成另外截然不同的一種人 ? 我認為,當老師的目的是在於傳授知識,而面對這樣的學生,就要用 適合學生的方法去做處理,其實在管院也有這樣一個說法:學生也是 你的功課,重要的是因材施教。何嘗不是呢 ? 孔子也講過這樣的話。

23


能想也能做!學以致用

我現在一方面接手管理家族的事業。若是十年前,就算有心要接 家裡的事業,可能也承受不起。就是因為經過了這十年的人生歷練, 亦有了心理學的專業,才能有信心的定位出自己所能貢獻的地方—譬 如像在公司體制、人事制度、組織規劃。但若沒有這十年在外流浪, 相信還是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所以我覺得心理學的落實就應該是在日 常生活。例如說要如何激勵員工 ? 那目前最能激勵人心的就是「錢」, 現在的待遇能不能激勵 ? 或這個員工值不值得我們激勵 ? 這都是要考 量的。諸如此類,我認為這就是心理學能購發揮長處的地方。雖然現 在同時進行兩個工作,但其實一點也不會衝突!甚至教學研究與實務 工作彼此互相配合,更有一個調劑的功能在。雖然時間上體力上負擔 頗大,但同時也覺得非充實!

別讓明天的自己看不起今天的自己! --- 之於學生

我自己不認同學生只要專心在學業上面,其實很多東西要藉由生 活來帶給自己更多角度思考的機會 ( 當然,一直玩樂也不甚良好 ),每 個人都是需要有靜下來想事情的時間。希望同學們,除了在課業朋友 社團玩樂之外,還要留個時間給自己去思考:「我到底要做什麼事情、 對於學到的東西我有什麼感想、跟朋友的相處我有什麼感想…」。 對 於心理系的學生來講,你們的專業其實就已經一部分留給自己了,會 有很多時間去思考說什麼是人、什麼是人性、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自 己想要的東西 ? 然後要去想,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 或許會有美中 不足的地方,也會有後悔的地方,可是就是盡量讓它能夠減少。人生 何嘗不是這樣,要邊跑邊想,而不是故步自封。即使繞點遠路也沒有 關係,可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東西!你的目標在哪裡 ? 只要 有一天回到,你想要走到的目標就好了!最後,只要能做到問心無愧 就沒必要後悔了!

24


科威特大學交換學生 高 婕 大三上開始,我在系上雷庚玲教授的社會情 緒發展實驗室當工讀生,並旁聽了兩到三個 Lab Meeting;大三下時,我請雷老師擔任指導教授 申請了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我認為自己大 四、研究所的方向已經定型了,卻在交出國科會 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申請書後又申請了科威特的 語言交換獎學金。 我很佩服一進心理系就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 麼的人。心理系是我的第一志願,我非常喜歡系 上的課程,可是在這三年中我卻無法熱愛任何研 究主題。隨著大三班上同學為著研究所、未來工 作而努力,我嘗試參與自己喜歡的實驗室、申請 有興趣的研究計畫,卻在這一連串升學確認清單 中感到焦慮窒息,於是我找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由 逃跑-出國交換一年。

送給自己的一年 科威特的總人口數約為三百萬人,其中僅 一百萬人是科威特國民,其餘兩百萬人是外籍工 作者或移民者。以世界十分之一的石油資源養育 一百萬人,科威特政府給予其國民的物質條件非 常優渥,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富裕的國家。

生活 戰區?煉油廠? 談 到 科 威 特, 第 一 個 想 到 的 可 能 是 沙 漠 ( 圖-沙漠 )、石油,甚至是戰爭。確實,只有 台灣一半大小的科威特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國土 是沙漠,大多是石油工業區,平常並沒有有人居 住。小小的科威特蘊藏了世界上近十分之一的石 油儲存量,是伊拉克入侵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 也是幫助科威特戰後快速重建家園的重要經濟基 礎。現今科威特的社會安定、平常,和因為中東 地區動盪常出現於國際新聞中而產生的刻板印象 有所不同。

來科威特之前,我一直幻想自己置身於煙霧 瀰漫、滾滾黃沙中的露天市集;下了飛機後,超 強的冷氣、隨處可見的名車、囊括世界名牌的大 型購物中心,馬上把我腦中勾勒好的「科威特」 塗掉。我知道這裡很富有,但是「對於資源的不 珍惜」、「物質滿足占生活比例過大」是我來到 這裡之前完全沒有想像過的。

身穿白袍黑袍逛 購物中心的人

伊拉克入

的彈孔 下 留 所 侵

25


科威特大學的女生宿舍是單人房,兩人共用 一套衛浴設備,房間大到可以在裡面跳有氧舞 蹈,每天還會有打掃阿姨來每間房間收垃圾、清 廁所。三餐喝的是瓶裝水,每人每天大約會喝掉 三到四瓶的寶特瓶 1;暑假回家的學生冷氣不會 關,出門上課房間的燈也不一定會關;從一樓到 二樓要搭電梯,在校園裡面移動要搭校車… …一 開始,我對這裡一切的生活方式感到不可思議, 甚至覺得他們怎麼可以不懂,並很想去糾正;隨 著每天的生活,我逐漸習慣並明白這裡的生活方 式。夏天溫度動輒攝氏四十五度上下、冬天晚間 溫度低至零度;水資源不足,海水淡化水只可用 作清洗而不能飲用;人口少,必須引進極多外籍 工作者分擔勞力、服務業等工作,這些環境條件 是形成這種生活方式的因素之一,雖然不能合理 化所有過度浪費的生活習慣,卻能讓人明白在一 個全新的文化當中先觀察再評錀的重要性。2

學習 我這次申請到的是科威特大學的語言交換獎 學金,這個獎學金十分優良,我們不僅不用負擔 任何學費、食宿費、交通費,每個月還可以領到 台幣約一萬元的助學金。而對科威特本國學生而 言,除了從小到大都不用繳學費外,每個月的助 學金更是我們的兩倍,因此學校學生雖然多穿著 黑袍、包著黑頭巾,但個個鼻子上架著名牌太陽 眼鏡、手上拎著名牌包、腳上踩著十公分的高跟 鞋,和台灣學生布鞋、夾腳拖、後背包,騎著腳 踏車趕著去上課的樣子完全不同。學校的學習風 氣更和台灣相異。圖書館 3 可以講電話、吃東西、 喝東西,來念書的學生一向很少,最特別的是男 生和女生不可以坐在一起,只要男女坐在隔壁, 不到十分鐘圖書館館員就會來請兩人到不同的地 方念書。 在交換期間,外國學生主要是在學校的語言 中心上阿拉伯文課 4。語言中心 5 的老師有時候 會翹課,一個禮拜要上五天的課老師可能只會來 三天,或是放幾天假讓同學們寫作業、查資料, 甚至經常請助教代課。不過並不是每一位老師都 偷懶,例如我們班的老師每堂課都提前十分鐘進 教室,學生遲到一分鐘就會被要求說明為什麼晚 到。只是整體而言,校園內的學習氣氛和態度普 遍較為鬆散,也許和大多數學生不太需要費力追 求經濟自立,也不用對未來就業感到有壓力有一 定程度的關聯。

26

文化衝擊 身為身材不高壯的亞洲女性,在中東地區總 是無法避免被騷擾。到目前為止在科威特和在其 他中東國家旅遊大約半年的時間內,我就遇過了 肢體騷擾三次,言語騷擾超過二十次了!原本以 為是因為科威特家庭普遍習慣請亞洲女性擔任保 姆、傭人,所以社會上對於東亞女性的態度較為 不尊重,男女外籍工作者被阿拉伯人騷擾或侵害 的案件層出不窮;沒想到和當地女性聊過天後發 現即使是穿著黑袍、包著頭巾百分之百的科威特 人,還是有可能被騷擾。舉凡在路上被按喇叭、 駕駛搖下車窗對女性鬼吼鬼叫,到買衣服時老闆 藉由量尺寸有意無意的觸碰 6,都是在生活中無 法避免的。在這個時裝雜誌胸腿會被塗黑 7、男 女禁止婚前交往、學生餐廳分男女兩層樓的保守 海灣國家,想必也無法好好進行兩性教育。即便 大家從小背誦古蘭經、學習良善的行為,在過度 壓抑的社會和缺乏扎實兩性教育的環境中,還是 無法好好拿捏人和人之間應有的尊重。 同樣的,並不是每一位阿拉伯人都對異性不 尊重或對外籍工作者無禮。寫這段文化衝擊的目 的不是在於評判中東世界價值觀和我們之間的差 異,而是希望藉由親身的經歷、盡力維持客觀 的觀察去描述中東社會裡的現象。在這裡的每 一天,我都不斷提醒自己任意評論異國社會文化 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有太多巨大卻隱晦的因 素在漫長的時間中形塑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價值 觀、道德本身就沒有衡量標準,與其弄明白是非 對錯,我更希望能深入了解身處其中的人對於 這個環境的感受是正向還是負向,是壓抑還是自 在。 在科威特的這一年中我並沒有計劃修習任何 心理學的課程,脫離了台大的校園生活反而能夠 更乾淨地思考畢業後繼續升學對自己而言是否必 要。在還沒過完的這一年中,我學習如何追求理 想的生活方式,學習如何在沒有旅遊書籍的幫助 下完成一個月的自助旅行,學習不要太在意大家 都做些什麼、往哪兒走。不到半年後我就必須回 台灣把剩下的學分修完,那時,即使決定不馬上 升學也不會再令人感到焦慮;即使決定要繼續升 學,也是因為經過這一年後自己重新做出的新選 擇。8


1. 阿拉伯可怕的點心

市集

手 2. 傳統二

3. 圖書館 4. 阿拉伯

文法書

中 言 語 .

5

6. 黑袍店

尚雜誌 時 的 塗黑

8. 夏日的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