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抵抗到解放 亞洲現代美術史回顧 「甦醒:亞洲藝術與社會1960-1990年代」展 │楊爾寧 圖版提供│MMCA
2 1
4 5
3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果川館「甦醒:亞洲藝術 與社會1960-1990年代」展場空間 李升澤 想從 河川中撈起卻著火的畫板 C-Print 81.5×116cm 1988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藏 李康昭 消滅- 居酒屋 C-Print 60×90cm×6 1973 韓國國立現當 代美術館藏 唐大霧 水溝與帷幕 布料、墨、無 機顏料 303×144cm、277×134cm、236×122cm、 217×110cm、170×105cm、138×94cm、135×89cm 1979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藏 經唐大霧同意下重 新收錄之記錄圖像(Photo© 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 中西夏之 袖珍物件 混合媒材 14×23×14cm 1963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中西夏之
自1960至1990年代之間,亞洲經歷脫殖、理念對立、 越戰、民族主義抬頭、近代化、民主化運動等激進的社 會變化。在這其中,藝術家們「抵抗」著權威和陋習, 感受到自壓抑中「解放」態度的重要性。此外,時代趨 勢亦引領著創作者挑戰既有的藝術概念與範疇、藝術制 度的實驗性思潮。對於主體性的自我覺醒與歐美現代主 義的批判,則從「為藝術而藝術」之中脫離,在社會脈 絡中掌握藝術創作的主導權,嘗試多元美學等新興美術
撰文
運動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此類急速躍進、實驗式的美 術實踐在各個國家於不同時間點出現,韓國、日本、台
韓
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於 果川館推出「甦醒:亞
洲藝術與社會1960-1990年代」 (Awakenings: Art in Society in Asia 1960s-1990s)特展,為1960 至1990年代,於社會、經濟、文 化變化下生成的亞洲當代藝術生 態進行爬梳。此展覽由韓國國立 現當代美術館、東京國立近現代 美術館、新加坡國立美術館、日 本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等共同 主辦,以為期四年的調查、研究 為基礎所企畫,展出來自韓國、 日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 賓、泰國、印度、緬甸、柬埔寨 等亞洲13國的100位藝術家的170 餘件作品。
灣在1960至1970年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 賓、泰國、印度等在1970至1980年代,中國大陸則是在 1980至1990年代。 展題「甦醒」便代表著在這個時期亞洲當代藝術的新 趨勢及發展取向,並非來自外部或歐美影響,而是透過 發自內部的政治自覺、與以往不同的藝術態度、新的主 體登場而自覺性地達成。展覽以「對結構起疑」、「藝 術家與城市」、「新的共同體」三個部分所組成。第一 部分「對結構起疑」談論著20世紀中期以降,社會、政 治、文化產生劇變,藝術創作的定義開始產生變化的時 機。將繪畫與雕塑之類傳統媒介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身體 或日常材料,進行多元生命樣貌的創作。主要作品如S. Priyanto(印尼)〈法國製帽子〉、李升澤(韓國)〈想 從河川中撈起卻著火的畫板〉、李康昭(韓國)〈消滅 -居酒屋〉、中西夏之(日本)〈袖珍物件〉、唐大 霧(新加坡)〈水溝與帷幕〉、張照堂(台灣)〈板 橋〉、李健鏞(韓國)〈吃硬餅乾〉等。 第二部分「藝術家與城市」則是專注在1960年代之 後,隨著急遽現代化與產業化而嶄新登場的城市環境, 是如何影響著藝術家的作品與藝術實踐。城市同時如泉 源一般餵養著藝術家豐富的視覺材料,同時也是創作表 現的舞台,而都市化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及矛盾,也是藝 術家所要批判的對象。在這個子題中,也包含了藝術家 觀察城市與都市化的多元藝術態度與方式。此外,藝術
44
藝術收藏 設計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