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抵抗到解放 亞洲現代美術史回顧 「甦醒:亞洲藝術與社會1960-1990年代」展 │楊爾寧 圖版提供│MMCA
2 1
4 5
3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果川館「甦醒:亞洲藝術 與社會1960-1990年代」展場空間 李升澤 想從 河川中撈起卻著火的畫板 C-Print 81.5×116cm 1988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藏 李康昭 消滅- 居酒屋 C-Print 60×90cm×6 1973 韓國國立現當 代美術館藏 唐大霧 水溝與帷幕 布料、墨、無 機顏料 303×144cm、277×134cm、236×122cm、 217×110cm、170×105cm、138×94cm、135×89cm 1979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藏 經唐大霧同意下重 新收錄之記錄圖像(Photo© 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 中西夏之 袖珍物件 混合媒材 14×23×14cm 1963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中西夏之
自1960至1990年代之間,亞洲經歷脫殖、理念對立、 越戰、民族主義抬頭、近代化、民主化運動等激進的社 會變化。在這其中,藝術家們「抵抗」著權威和陋習, 感受到自壓抑中「解放」態度的重要性。此外,時代趨 勢亦引領著創作者挑戰既有的藝術概念與範疇、藝術制 度的實驗性思潮。對於主體性的自我覺醒與歐美現代主 義的批判,則從「為藝術而藝術」之中脫離,在社會脈 絡中掌握藝術創作的主導權,嘗試多元美學等新興美術
撰文
運動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此類急速躍進、實驗式的美 術實踐在各個國家於不同時間點出現,韓國、日本、台
韓
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於 果川館推出「甦醒:亞
洲藝術與社會1960-1990年代」 (Awakenings: Art in Society in Asia 1960s-1990s)特展,為1960 至1990年代,於社會、經濟、文 化變化下生成的亞洲當代藝術生 態進行爬梳。此展覽由韓國國立 現當代美術館、東京國立近現代 美術館、新加坡國立美術館、日 本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等共同 主辦,以為期四年的調查、研究 為基礎所企畫,展出來自韓國、 日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 賓、泰國、印度、緬甸、柬埔寨 等亞洲13國的100位藝術家的170 餘件作品。
灣在1960至1970年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 賓、泰國、印度等在1970至1980年代,中國大陸則是在 1980至1990年代。 展題「甦醒」便代表著在這個時期亞洲當代藝術的新 趨勢及發展取向,並非來自外部或歐美影響,而是透過 發自內部的政治自覺、與以往不同的藝術態度、新的主 體登場而自覺性地達成。展覽以「對結構起疑」、「藝 術家與城市」、「新的共同體」三個部分所組成。第一 部分「對結構起疑」談論著20世紀中期以降,社會、政 治、文化產生劇變,藝術創作的定義開始產生變化的時 機。將繪畫與雕塑之類傳統媒介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身體 或日常材料,進行多元生命樣貌的創作。主要作品如S. Priyanto(印尼)〈法國製帽子〉、李升澤(韓國)〈想 從河川中撈起卻著火的畫板〉、李康昭(韓國)〈消滅 -居酒屋〉、中西夏之(日本)〈袖珍物件〉、唐大 霧(新加坡)〈水溝與帷幕〉、張照堂(台灣)〈板 橋〉、李健鏞(韓國)〈吃硬餅乾〉等。 第二部分「藝術家與城市」則是專注在1960年代之 後,隨著急遽現代化與產業化而嶄新登場的城市環境, 是如何影響著藝術家的作品與藝術實踐。城市同時如泉 源一般餵養著藝術家豐富的視覺材料,同時也是創作表 現的舞台,而都市化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及矛盾,也是藝 術家所要批判的對象。在這個子題中,也包含了藝術家 觀察城市與都市化的多元藝術態度與方式。此外,藝術
44
藝術收藏 設計
45
1
2
4
5
6
3 7
8
李健鏞 吃硬餅乾 數位印刷 90×60cm×6 1975 韓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美術研究中心藏 李健鏞捐贈 張照堂 板橋 銀鹽相紙 36×36cm 1962 藝術家收藏 吳潤 行銷I:地獄圖 畫布、混合媒材 90.5×122cm 1980 赤瀨川原平 大日本0 紙鈔 膠印版 畫 14.4×30.8cm 1967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赤瀨川原平 金丘林 1/24秒的意義 影像、彩色、黑白、無聲 10分鐘 1969 韓 國國立現當代美術館藏 陳界仁 機能喪失:3號 8mm膠捲(數位化) 彩色有聲錄像 7分鐘 1983 中村宏 基地 合版油彩 92×175cm 1957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中村宏 泰國藝術家聯合戰線 無題 壓克力木板 120×250cm 1976/2003 10月14日基金 會收藏
國藝術家聯合戰線」、菲律賓的「Kaisahan」、韓國的「民
(日本)〈聲音意識〉、黃海昌(馬來西亞)〈我有夢想
眾美術運動」等集團式「共同體」藝術行動主義作品,挑
(I)〉等。
戰著權力、社會禁忌與意識形態。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
在民主化、脫殖民主義、反現代主義等急劇變化中實現
多藝術家團體,以學校間的合作為基礎,追求著以表演藝
社會溝通的亞洲藝術,在超越國家層次觀看的同時,可發
術、戲劇、聲音等複合形式為主的藝術活動。韓國的「第
現橫越時空的未知共鳴。此次展覽不僅描繪多元共存的亞
四集團」與日本的「The Play」及松澤宥、中國大陸的「北
洲當代藝術躍動地形圖,更開啟重構以歐美為中心的藝術
京東村」等,則成為行動主義實驗、遊戲與藝術之間形態
史論述,屬於亞洲觀點與視角的嶄新可能性。在韓國國立
交錯的亞洲合作展覽的重要指標,如中村宏(日本)〈基
現當代美術館展期結束後,將於6月14日起移師新加坡國立
地〉、張洹(中國大陸)〈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松澤宥
美術館巡迴展出。
作品的展出形式在這個時期也大舉脫離 「白盒子」,滲透至大街、地鐵、公園 等各種城市空間之中,是前衛藝術家欲 實現「藝術與日常結合」、「藝術與社 會溝通」的表演舞台。代表作品如吳 潤(韓國)〈行銷I:地獄圖〉、赤瀨 川原平(日本)〈大日本0円紙鈔〉、 王晉(中國大陸)〈冰.96中原〉、金 丘林(韓國)〈1/24秒的意義〉、納里 尼.馬拉尼(印度)〈烏托邦〉、陳界 仁(台灣)〈機能喪失:3號〉、Vasan Sitthiket(泰國)〈自我鼓勵〉、張培力 (中國大陸)〈水──辭海標準版〉等 作品。 第三部分「新的共同體」,則專注在 藝術的社會角色之上。1960年代後,韓 國、菲律賓、泰國、台灣、印尼等共同 經歷過軍事政權與民主化運動等歷史 過程。這個部分大舉介紹泰國的「泰
46
藝術收藏 設計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