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第15期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15期/2011年11月15日发行


主编: 林一 / 月明

编委: 杨乙 / M / 苏临安 / 考拉先生

记者: 封面故事 : 林一 / Faroe / Lichee / 月明 言者无缰 : 考拉先生 / 三江小渡 / 城幕 校园时评:杨乙 / 奇葩君 / 周墨 人物 : 苏临安 / Za2ra / 空心大白菜 言论&小事记 : M / 枫林 / 伊然

漫画: 敏嘉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浪潮新浪微博:t.sina.com.cn/fdlangchao 在线阅读:http://issuu.com/fdwave


卷首语 独立时代与猜火车 独立时代,一部有趣的电影。在一个万众独立的年代,却又 合众唯一。 猜火车,一部有趣的电影。不是残酷的青春物语,而是马桶 下的美丽新世界。 为什么我们不把好色解释成对一切真善美的欣赏和感激呢? 其实我们都跟他一样对真善美根本没办法辨识。 “Choose your future.Choose life.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g else. 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s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 “看自己心里清楚最要紧”

奇葩君 2011-11-15


目录 总第15期/2011年11月15日发行

封面故事

复旦的,第五书院 6 自管会:四年书院制的探 索者 14“服务器”竞选纲领

17“蜗牛”竞选纲领节选 22给SEEDER的一封信

复旦诗歌拾忆 39复旦诗歌忆旧其一·椅子 言者无缰 42铁轨人生 45成长是个放大镜 47普通书店日薄西山

校园时评 25现实中的格兰芬多 31让生活成为可能 34不管你信不信,

文艺书店遍地开花 二X书店何处寻觅 49 手把手教你在魏晋南北 朝成功搏出位

反正我是不信的 36通识教育七年之痒

言论&杂事记 52言论 53杂事记


“学生自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自由的延展,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学生自治” 的意义在于“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想有能够共同自治 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当渴望自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给他们种种机 会得些自治的能力,使他们自由的欲望可以自己约束……自治的学生公民,只可拿自治 的方法将他们陶熔出来。” 从陶行知先生的观点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自治不仅意味着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意味着学生自下而上的表达和决策机制,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治还意味着伴随自由而来 的责任和担当,意味着对于民主决策机制、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尊重,意味着学生自己在 实践的过程中培育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民精神。因此,在讨论自管会与书院学生之间联 系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自由与责任提升到同样的高度,唯有如此,“学生自治”才有 可能得以实现。 ——摘自“蜗牛”竞选纲领


封面故事

自管会:四年书院制的探索者 三江小渡 大竹 杨一 11月4日下午,2010级社会学系桂一琪收到一条来自试点书院自主管理 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会”)的飞信,邀请她参加11月6日周日举行的 试点书院自管会组织的座谈,希望能从全体同学中直接招募代表,以民主 的方式讨论南区6号楼、8号楼的自习室使用条例。 “之前已经通过邮件通知过了,怎么现在又来邀请?连邮件都没有 兴趣看完的同学,也不会接受短信邀请吧。”自管会热情的邀请短信在桂 一琪这里被泼了一瓢冷水。

6


封面故事

“被试点”书院的待遇 座谈会所讨论的自习室在南区6号楼、8号楼内,属于南区一期宿舍楼。 今年入住南区一期的2010级试点书院四个班级的同学可以使用全新的家 具,房间全部朝阳,配备了在学生中呼声极高的空调,并且即将在楼内通 入热自来水。6号楼、8号楼的第一层全部是开放的活动室,有公共厨房、 活动室、书吧等公共空间。上个月刚刚在公共厨房里配备了电冰箱、电 磁炉、微波炉等电器。在周末,有时整幢楼都可以闻到煲鸡汤的香味。为 此,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在公共厨房内安装抽油烟机、制定公共厨房的使 用限制又成了自管会的下一项重要议程。自管会最近的议程还包括书吧的 精装修问题,他们希望把书吧打造成温馨轻松的、适合探讨问题的活动场 所,像《哈利波特》电影中,舒适而不乏学术气氛的公共休息室。 至于为什么他们能够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试点书院人解释得心安理 得:因为校方说了,被划为第一批试点书院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希望硬件 上也作为试验的变量之一,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 然而,作为10603的班长,桂一琪还是有无处申诉的委屈。在11月8日 下午的消防演习比赛中,她辛辛苦苦组织起班级的十来位同学参加,到场 的同学“感觉比其他专业2010级的同学都多”,但组织方的名册中所标注 的名字还是“试点书院”,而且正式比赛中也并未计算他们的成绩,“他 们还问我们是不是志德书院。”

7


封面故事

试点书院正式的名称是“希德书院”,这是自管会通过在书院内部举 行全民公投确定下的最终名称。但至今并没有任何面向全校的、官方的布 告。范围最广的一次宣传可以算是在校运会开幕式上,希德书院在观众席 中和腾飞书院、志德书院、任重书院、克卿书院一样,树起了紫色的书院 旗,但旗帜下方的观众阵容和要求全员到齐的四大书院完全无法对抗。希 德书院运动员代表队从校领导和在场的观众面前列队进场,带队者手中举 着和其他院系一样格式的牌子,印着“希德书院”。而正大体育馆最多容 纳五千位左右的观众,运动会开幕式当天也并没有坐满。 “真心感觉不受重视。”桂一琪说。被从所属院系掐断直接投入试点书 院的这400余位同学,正面临着学术上、组织上的严重“离群”感。

自管会成立始末 2010年,复旦大学克卿书院四个班级的同学在入学后被辅导员通知自 己所在的班级被选为四年书院的试点班级。但在整个第一学期里,学校都 没有正式下达文件明确这一政策。 进入第二学期,甚至传出了试点班 级将不再坚持四年书院制,改而回 到对应院系的消息。现任自管会委 员的陈怡航同学说道:“当时本来 以为不再实行四年书院制了,但临 近期末的时候有班级提出要保留书 院制,最后与领导沟通过之后, 几经波折确认了将执行四年书院 制。”当时,正是不少班级组织集 体出游的季节,关注试点班级命运 的一些同学在经历了”集体主义” 熏陶后对试点取消的消息深感震撼 ,便出现了“联名上书”的一幕。 之后,四个班级在班会上由辅导员 组织对是否试点进行了投票。现 在,具体的结果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几位被参访同学的说法,大多数同 学对于四年书院制并没有基本概念,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四年书院制就是四 年导师制,很多同学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了此次投票。也许,如果当 年没有那场出游,如果当年没有那封所谓的“万言书”,试点书院的命运 将会完全不同。

经过讨论修改,筹备会 最终选择模仿英国内阁 制,以4个班级、2个以上 专业、性别兼备为原则 进行组团竞选,并由全 体同学直接选举产生, 组成自管会的主席团, 之后由主席团负责自管 会的所有建构和工作。

2011年6月,学校正式确认克卿书院的四个试点班级将执行四年书院 制,与一般大二学生回归院系不同,他们将脱离克卿书院成立独立的书

8


封面故事

院,接下去的三年时间内2010级的中文系、社会学系、物理系、核技术系 将在一个书院内生活学习。 9月开学后,试点书院需要建立一个承担书院管理职责的机构,而且区 别于一般院系的团学联,这个机构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此称作“自主管 理委员会”。在10602班辅导员王朦琦的推动下,试点书院内部自发成立 了自主管理委员会选举筹备委员会。经过讨论修改,筹备会最终选择模仿 英国内阁制,以4个班级、2个以上专业、性别兼备为原则进行组团竞选, 并由全体同学直接选举产生,组成自管会的主席团,之后由主席团负责自 管会的所有建构和工作。 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最终有三支每组四人的竞选队伍进入最后的竞 选环节。 在10月11日当日的选举中,由于团队陈述时间过长、参选同学陆续退 出,选委会临时取消辩论环节。2010级社会学系付宇带领的竞选团队“蜗 牛”在争议中当选为自管会主席团。付宇任主席,团队中另外三人担任副 主席。之后主席团构建了由委员组成的自管会,目前自管会有19位常设委 员,其中4人为主席团成员。所有人任期均为一年。 大部分的书院人选择了默认这一结果,但其中也有人对这一明显不符合 程序要求的竞选结果提出异议。作为竞选候选人之一的杨珖就是其中最为 突出的。同为2010级社会系的学生,杨珖也组建了自己的竞选小组“服务 器”,面对最终总投票数158票,3票弃权,三个选举队伍得票为50、83、 22,当选团队票数约为书院总人数的1/4的冷淡现实,他带领的竞选团队 “服务器”向选举委员会提出了种种质疑:比如主持人现场不控时导致第 一环节就出现超时近1个小时的情况,出现人员离席是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导致最终参与投票的人数不到书院人数的一半。杨珖的这次申诉从程序上 来讲是有意义的,选举委员会经过内部讨论,决定受理,选举委员会主任 王朦琦以邮件形式通知了试点书院全体同学,并规定了时间接受同学们的 反馈。从结果上看,同学们的选择是驳回了这次申诉,原选举有效。但具 体了解后,实际情况简单又非常现实:400多人的书院收到的申诉反馈意 见只有不到100份,即使全部支持申诉,也远远达不到重新选举要求的基 本票数。

因为这是我们的未来。 因为这应该是我们的书院。 9


封面故事

申诉的反馈率如此之低,杨珖说,这才是这次选举真正让他感觉到受 伤的地方。“我选择申诉的原因很简单,一来我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程序下 的结果,这违反程序正义,我认为选委会在这件事上应该承担责任,应该 重新进行选举或者采取救济措施;第二,如果不把初期竞选做好,之后 的民意基础是不会稳定的,如果同学们看到连选举都可以水水的,那怎么 会唤起他们之后参与书院建设的热情。但,结果深深的伤害了我,哪怕有 很多人站出来说杨珖你就是事多,我们觉得没有问题,我们支持原来的结 果,那也行啊。但没有,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放弃权利后再放弃权利的救 济。”说到这里这位刚刚还神采飞扬的讲述竞选理念和对试点书院未来展 望的少年,无言的皱紧了眉头。 经过一系列竞选风波之后,试点书院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委员人数原定 比自管会的20人多1人,以保证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争端中给予有力的监督 甚至弹劾,但目前由16人组成,其中包括1名主任1名秘书。之前很多人都 认定杨珖将成为监委会的主任,但他本人最终选择只担任委员。 竞选、直选、申诉,这三个极其高端的词汇勾勒出了一幅现代民主所需 的完整路径,包括救济手段。但这样一次校园民主的先锋尝试,除了不言而 喻的进步意义,更多的暴露出的是问题,正如杨珖在其日志中所讲到的: “没有行政框架、没有实体支持的学生民主生命力有限、认同度不足, 这是学校的工作不足带来的恶果。 而如今这样的恶果,却由一批有对学生自我管理由参与热情的学生承 担,要由所有“被试点”的书院人对这样的环境进行改变,这样的事实说 的好听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充分信任,说其本质是学校在管理上的失职。 恳请复旦大学校方能够尽快对于这批小白鼠的未来给予一幅较为清晰的 发展蓝图。至少能让我们有名号、有组织、有方向。 诚盼所有的书院人,能够珍惜自己手中的资源与开创性的权力,请大 胆、大声的表达出你们的心声。 因为这是我们的未来。 因为这应该是我们的书院。”

自管会:换汤?换药? 目前,自管会已经运行一个多月。虽然学校给予了许多支持,但更多的 是物质上的支持和选择上的自由,而面临的问题如书院地位没有得到公认、

10


封面故事

同学对书院认同度不足、自管会管理困难等问题却缺乏有效的解决机制。 自管会目前的组织架构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团学联设置各个部长后将委 员归于各个部门。而是建立了一种新式的活动导向型的领导小组:在具体 活动筹备前,召集委员成立负责小组,跨越传统团学联按照组织部、宣传 部、体育部等部门构建组织架构的方式,因此自管会人数控制在20人以 内,提升了行事效率。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的工作压力都集中在了作为主席的付 宇身上,策划、决策、安排、联系、执行,整个自管会的运作很大程度依 靠他个人能力的推动。而书院内同学的意见、质疑目前也更多的是在付宇 每日例行考察活动室时直接向他提出 ,而不是向相应的分管副主席诉求。 陈怡航说:“一直看到他去分派自管会里所有人的任务,而其他副主席的 分管作用好像没有体现出来。”自管会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不设部长的举 措,使得责任的分配存在临时性和任意性,常常出于效率都集中到主席个 人身上,如何更好的使主席团成员、委员们协同高效的完成任务是自管会 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组织架构上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和党、团组织衔接未成形,导 致希德书院与学校组织的许多活动无法顺利对接。不仅如此,辅导员在学 工部于近似黑户的状态同试点书院的同学在院系结构清晰的校园中的地位 一样尴尬而不明。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真理。团学联的模式虽然一直 被人诟病,但在长期的运转中,它在决策力和执行力的表现无疑是民主和 效率协调的较优结果。而过于的分散和自由正是自管会去官僚化的最大后 遗症。因此,在现实面前,自管会会不会由自由的新形态逐渐被适应成类 似团学联的老模式?民主最终会让位于效率?关心复旦这一民主大事件的 人们越来越怀有这样的担忧。 目前的付宇更加关注先解决同学们的直接利益与诉求,诸如管理章程、 运作模式等长远规划都暂时无暇顾及。事实上,上任以来,付宇的工作真 的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从公共厨房里限制该不该用油、怎么用油、用到什 么程度,到24小时自习室该不该开不开、开几间、对哪些人开放、开放时 间等等种种细节,都是他亲手操办、参与制定。他自嘲:“这段时间还挺 像居委会的。”实际上,初期工作遇到困难之后,不止一位老师曾经在聊 天中建议付宇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要学会把工作下放,不妨做一个书 院的五年规划。 在付宇看来,有特色的文化才是书院存在的根基,这样的文化需要稳

11


封面故事

定的传承性。付宇透露“未来可能由一部分12级和一部分11级进入希德书 院”,但进入希德书院究竟是自愿选择还是服从分配,具体如何操作都还 没有定论。 付宇开玩笑的说:自己也曾想过参考《哈利波特》的情节,在新生入学 的时候用性格测试的方法来决定进入哪一个书院。但究竟是先有书院的特色 文化还是先有特色的书院人,这个纠结的问题却不是自管会和试点书院的同 学们想想就可以解决的,对于这个凭空出现的“希德书院”,就目前获得的 情况来看,作为学校,如何理解和定位试点书院,都没有明确的规划。

把该还的还了,该留的留着,该要的要要。 虽然试点书院和自管会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我们的故事却只能讲到这 里。为写结束语,拉着滚动条翻看自管会各竞选小组的大纲和演讲稿,突 然被眼前的一句简单的话深深打动:把学生的还给学生,把书院的留给书 院。这是付宇所在的“蜗牛”团队的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 又想起和杨珖聊天时,这个慷慨激昂的青年讲起竞选前的两个星期, 每天延续到凌晨一两点的准备和漫谈,谈书院,谈大学,谈未来,谈理 想,那是他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讲到激动处, 他的目光闪烁出动人的光芒:“在中国,我们要学会要资源,要会要,敢 要。我们要和校方去争取去要,把校方对试点书院对同学们的承诺变成现 实。” 最近,付宇和杨珖这两张或神采飞扬或无奈沉思的脸总是幻灯片一样出 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两个新世纪的青年人,风华正茂的当代大学生,一样 的充满理想和斗志,一样在行动、创造和改变的奋斗路上走得坚定走得义 无反顾。有伤痛有失望有历练有成长,曾经的好友经过了竞选风波后的不 理解不愉快,如今又常常坐在一起讨论试点书院的现状和未来,开着无伤 大雅的玩笑。 在复旦,有很多青年人一样在思考着自己和这所大学这个国家的现在与 未来。体制的问题,总是让人说不尽说不明说不清;但换个角度,看着这 些热切真诚的年轻人们,就会觉得,生活可以就像他们一样简单美好充满 希望。 把该还的还了,该留的留着,该要的要要。简单,美好,但在此时此 地,能否真的充满希望呢?

12


"蜗牛"和"服务器"是参加复旦大学试点书院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选举的 两支队伍的名称,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每支团队都由四人组成。 竞选纲领是提交给选举委员会的竞选材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其为基础衍化 成的竞选大纲和演讲在直选现场成为选民们投票的最直观的依据。本期浪潮为 读者们精选了两支竞选团队纲领中的主要内容。跟随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群年 轻人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是如何模样。


封面故事

“服务器”竞选纲领 今天,我们一起刷新~ F5,是电脑键盘上的按键,代表着刷新。 F5,代表着复旦学院的第五个书院。 新生的书院将是属于复旦的崭新篇章,新选举而成的书院学生自管会将 是学生自治的全新舞台。 我们团队致力使书院同学拥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大的空间,我们将 整合、挖掘试点班人共同拥有的资源,为每一个书院人提供更多的“可 能”。我们,与所有书院人一起,刷新对于学院平台的认识与利用。

核心理念 F5:Freedom/Flowing/Fair/Foresee/Further

14


封面故事

Freedom【自由】 自由横向分为文化自由、学术自由、活动自由。 文化自由体现在鼓励培养具有活力的书院文化,以“楼文化”为基本立 足点,鼓励学生以布置楼道、利用活动室、娱乐设施等公共空间,打造独 特的楼宇文化。并鼓励、推动楼宇间的串通,使得四栋书院楼的文化相互 交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学术自由表现为加强导师制的实际作用。自管会作为纽带强化导师与学 生的交流,并定期的与导师组进行交流反馈,提出改善意见,反映学生客 观需求;同时,为书院学生提供优秀学长姐资源,便于交流取经;提供相 关学科前沿信息与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动态。 活动自由以大力保障社团的成立的灵活性为基本出发点,尊重、扶植每 一个达标的申请社团,并联系书院乃至学校资源提供资金、知识、行政等 方面的支援。活动室的资源听取学生的需求做出尽可能的配置与调整,尽 一切可能满足同学实际的合理需要。

Flowing【流动性】 书院是属于所有试点班学生的平台。我们将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和整合 平台上的所有资源。当某位学生有意愿举办某项活动时,自管会将成为他/

15


封面故事

她的坚实后盾,为之提供平台与资源,让他/她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我们的 自管会,是面向所有书院同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有新鲜的idea在 flowing,不断有新的人利用这个平台,为这个平台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Fair【公平性】 在书院委员会的任命过程中,我们将秉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尽可能的避 免班级、专业、性别因素的偏差。对有意愿的同学我们热切的欢迎,同时 对有能力、有号召力的同学,我们也将主动联系,为了更好的开展书院活 动,服务更多的同学而努力。 委员会的任免将保证有章可依,希望保证每一个委员的工作热情以及整 个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对自管会负责、更是对全体书院学生负责。

Foresee【预见】 我们将以同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家所想,在问题发生之前予以判断 和解决,先同学之忧而忧。预见不是单纯的拍脑袋,是基于对于现有资源 的了解熟悉、长期对于同学需求反馈的积累,并辅以勇于创新的心智与勇 气。预见,同时也是对于主动性的鞭策,是对所有书院人的承诺,我们愿 意想的更多、做的更多。

Further【更远】 书院的自管会不只是一个团学联,而是要刷新团学联的职能。 第一年的自管会,必然将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与难关,迈出的第一步总 是伴随着艰辛却又是一种必须。书院的发展、自管会的发展都是一个需要长 期规划与把握的历史进程。作为复旦历史中又一个新篇章的书写者,我们将 为后继者留下坚实的基础,将经验与教训一并传承,将已有与未尽一起交 付,将每一届书院人的思考与探索予以记载,一起见证书院的新生与成长。 自管会专门设立统筹组,由主席直接负责,其主要职责为收集同学对于 书院发展的设想与诉求,架构起与校方的沟通平台,使得书院的长期发展 方向的把握上,能够充分吸收同学的想法与需求。对书院的长期发展做出 大方向的把握,对阶段性的工作计划给出指导性的建议。

16


封面故事

“蜗牛”竞选纲领节选 ——核心理念阐述 (一)把学生的还给学生

正如杨玉良校长在演讲中指出的,今天中国的大学面对功利主义的冲 击,不得不接受大学精神虚脱的现实,“大学应该在精神层面上回归大学 本身的高尚”。这其中杨玉良校长提到了“回归”,我们应该看到“回 归”是一种历史现象文艺复兴提倡古希腊罗马文化,提出人本主义思想, 实现了人性的“回归”;启蒙运动批判了蒙昧主义,实现了作为“人”的 理性“回归”。围绕“学生自治”这一核心理念,我们认为自管会要做的 不是改革或创新,而是回归与还原,特别是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重新唤 起学生的批判精神与社会关怀,让学生团体重新迸发出生机与活力。针对 “回归”这一理念,以下将从学习、生活、文化三个角度展开来谈。

1、学习:还学生社团以活力 公认的最早的学生社团出现在中世纪的博洛尼亚,作为高等教育史中普 遍认为的最早的大学,当时的博洛尼亚大学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学生团 体,中世纪,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来到博洛尼亚求学。多数学生既不是教 士,得不到教会的保护;又没有当地公民权,无法得到世俗政权的法律保 护。为了保护共同利益,学生们按不同国籍、地区自发组成了“民族团”, 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和以西的学生组成了“山外组合”,来自阿尔卑斯山以 南的学生组成“山南组合”,通过社团这个“共同体”选择教师和求学地 点。学生在择地就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对城市的价值,因为城市的很多 居民和行业依靠向大学提供服务为生。大学根据时间和地点来争取自己的权

17


封面故事

利,也逐渐得到教会和世俗权力的支持及社会各界的承认,最终通过法律条 文的形式赋予了学生关于住房、食物价格、税收等方面的特权。 近代的美国大学继承了英国大学的传统,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征,其发 展脉络很好地折射出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之间的过渡变迁。近代以来学生 社团的特点包括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产生以及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出现。“教 育家们曾指出过大学存在的危险:只强调知识和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向学生 提供从事相互依赖的合作活动的机会。课外活动,即使运动队、学生报纸、 戏剧组织或音乐团体,都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重要手段。这些 课外活动,不仅被看作是娱乐的场所,而且被看作是学生学习相互合作、为 同伴谋福利的理想组织形式”。斯坦福大学认为,学生社团塑造了校园生 活。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起到了沟通信息、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 回顾学生社团起源及近代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社团尽管经历 了形式以及内容上的流变,但是学生社团的核心理念——利益共同体、自 发性、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始终作为社团活动的原则决定着一个 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学生社团传入中国之后,从最早的抗 俄铁血会到进步青年共同组成的觉悟社,学生社团在中国生根发芽之际就 将更多的社会关怀融入其中,为社团的理念注入了更多的责任的担当。 由于部分主客观原因,近几十年来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社会仍普 遍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 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 体和有效途径。这种认识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特质,客 观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社团功能的发挥。 因此,自管会以及学习分管会在社团建设方面首先强调“还学生社团以 活力”,自管会的工作应该更多的集中在为学生社团的创建和发展提供物

18


封面故事

质和资源的支持,简化学生社团运作手续,激发学生更大程度的自发性和 自主性。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前期的宣传鼓励更多的类似 于读书小组形式的学生社团的成立,充分利用书院公共空间为学生社团活 动提供场地和物资,积极调动书院专职导师的资源,争取让更多导师参与 到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来。我们希望将学生社团与课程联系起来,社团不再 仅仅是学生出于相同兴趣爱好组成的共同体,而且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互相探讨、互相帮助的大讲堂。我们希望通过与同学们共同的探讨追求 社团更大程度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减少对学生社团的行政管理,将管理职 能更多的转变为服务与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社团回归原有的活 力和灵活,才有可能让学生社团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生活:还公共空间以自主 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社区,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共同的居住 空间,“社区”与学生的联系应该更多的扩散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 此,我们的团队将公共空间的管理运作摆在生活分管会工作的核心位置。 在讨论“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我们不妨首先回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的“沙龙”文化。“沙龙”(salon)一词原意为客厅,沙龙生活起源于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对学术的强烈憧憬最初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的 时候,一种新的社交观就开始展现出来,那与此前各个时代的社交观都大 不相同”。“沙龙”是文化和政治思辨和对话的场所,谈话自然就成为沙 龙的主要形式,因此,沙龙文化首先象征着开放与包容,象征着一种热烈 而欢快的气氛。我们希望将公共空间的运作与学生社团的活动结合起来, 呼唤沙龙文化的回归,充分体现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实现公共 空间真正的“公共化”,必须将公共空间的运作归还到学生的手中。 因此,在公共空间的管理与实际运作中,我们希望能够给同学们足够的 自主权。在书吧、阅览室、谈论室等的利用上,自管会以及生活分管会负 责场地的基本管理与维护,其具体使用情况将由同学们根据需求来决定。 同学之间或学生与导师间的学术交流、与留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各种主题 的沙龙活动以及简单的娱乐活动,都可以在我们提供的公共空间内进行。 我们将尽可能为大家提供自己的空间,让大家能够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内利用起书院提供的资源,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自主权与空间的公共化。舞 蹈练功房我们将免费向大家开放,同时提供预约机制,以便提高房间使用 率,同学们可以在预约的时间内自行使用房间和其中的设备。关于咖啡 吧,我们仍然希望将运营权交给学生。自管会以及生活分管会成立后将在 试点书院范围内寻求经营团队,有想法与意愿的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团队, 并提出自己的经营与管理方案。我们将依据服务大家、微薄盈利以保证运 营的基本要求,挑选出中标团队,以一学期为单位,由中标团队进行自主 管理。其间,自管会以及生活分管会将履行价格、食品安全监督,基础设 施保障监管等职责。

19


封面故事 总之,我们的团队始终把“还公共空间以自主”作为未来自管会以及 生活分管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保证房间的高使用率,尽量提高同学们的参 与度。与复旦其他院系相比,我们试点书院有着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我 们希望能够利用这些条件,打造出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生活 学术社区,这个社区将成为书院制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同学们共同的家 园,帮助大家找到对书院的归属感。

3、文化:还书院文化以自发 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国家有国家的文化,大学有大学的文化,那么书 院也应该有书院的文化。中国最早的书院出现在唐宋至清明时期,是千百年 前的高等学府,曾伴着朗朗书生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 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书院教育注重讲明义理,治学注重求实创新, 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 现的这般自由。所以我们说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是指在书院发展历程中形成 的,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形成有别于传统中国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取 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独特精神成果的总和。虽然今天我们提倡已经是 西方大学发展起来的书院制度,但传统书院文化还是可以给我们以引导。 书院刚刚成立,我们没有太多书院独特的文化基础,但在学术、价值取 向等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发扬复旦人本来就传承的复旦精神,坚持“自由 而无用的灵魂”。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书院文化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在书院成立初期,自管会以及文化分管会计划按照学校要求,配合学校开 展一二九、运动会等大型校级活动。平时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自发性的活 动,比如共餐会、party、电影茶话会等,来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了解与交 流。自管会方面可以提供一些组织与宣传上的帮助,主要由同学们来确定 活动的主题与方式。

20


封面故事

书院文化是在长久发展中形成的,其活动形式也是要经过一定时间才可 以发展成一定规模。我们团队认为,要想发展一个良好的书院文化,必须 要有同学们的热情参与。所以我们将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坚持“还书院 文化以自发”,让同学们自发自愿的投入到书院文化活动中来。

(二)把书院的留给书院 1、学习:建立书院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实践运作的框架。 书院作为一种大学内新的体制,其学习分管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 分。自管会将努力发展与支持学生社团,一方面成立部分学科的专业学术 社团,充分利用导师资源,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支持学生 自己成立社团,自管会将提供支持与协助。社团成立需向自管会提交书面 申请材料。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如日常化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短期项目的社会实 践,实践团队可以向自管会申请,申请通过后,我们可以给予资金、场地 上的支持。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进行学术类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帮忙联系 导师等资源。

2、生活:建立书院活动室管理运营制度,与青志活动合 作单位建立长期联系。 书院活动室的使用情况是由同学们自主决定的,但其管理权还是归属于 自管会以及生活分管会。在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工作 人员进入并使用房间,但在房间使用紧张的时期,我们会按照预约来安排 时间和使用人员情况。咖啡吧采取招标方式,由学生团队自主运营。 青志活动是书院生活时间的另一重要部分。自管会将尊重同学们的意愿和 想法,联系短期或长期的志愿者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服务社会的机会。

3、文化:完善书院活动室装饰,组织书院学生参加大型 文体活动,创建书院文化品牌活动。 文化建设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增加活动室的作用,完善活动室装饰 与硬件设施。组织学校方面要求的大型文体活动,并开展小范围的文化活 动。联合社团等开展书院品牌文化建设,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另外,我们希望能让留学生融入到我们的书院中来,并书院名义开展各种 形式的国际交流。

21


封面故事

给SEEDER的一封信

付宇

编者按: 下面这封信的作者是“希德书院”第一届自管会主席,任期一 年。试点书院百般滋味,也许只有他体味最深。 《浪潮》将与作者付宇进行长期约稿,一起关注四年制书院的 发展。 SEEDers: 拖了很久没有动笔,其实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希望写一封信给大家,终 于还是有机会实现了。 先从SEEDers说起吧,可能很多人看了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样 的称谓代表着什么。其实说起来,这个名字也是我们一群人灵光一现的 想法:“SEED”谐音“希德”,同时意味着新生的希德书院背后承载的 希望和期待,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希德书院里的人,自然就是所谓的 “SEEDers”了。当时听了“SEEDers”这个名字,我忍不住一拍大腿叫了 一声“好”!未来总是这样值得憧憬,象征着希望与期待的“SEEDers” 也正是支持我参加竞选的动力源泉。 谈起希德书院,很多人都愿意说我们是开创历史的一群人,每次听到这 样的说法,我也都是笑笑。过去的一个月中,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厌倦了 各色校园媒体发放的问卷或是采访问题,是否已经厌倦了向不同人解释什 么是所谓的“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说老实话,过去的一个月里面,我 差不多见过了复旦校园内所有的校园媒体,见过偏激的,也见过犀利的, 一遍一遍地讲选举,一遍一遍地谈计划,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机会对 于我而言实在是“一炮而红”,所有的镁光灯聚焦在这片不大的土地,有 人称赞我们是校园民主的先行者,也有人质疑我们是形式主义的“四不 像”,而作为希德书院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的主席,我自然是各路媒体关 注的焦点。 其实,我并不喜欢接受太多的采访,原因也很简单,不外乎两点。 一来是我不怎么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每次与校园媒体的接触对我 来说都是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何况在今天的复旦校园中,各路媒体良莠不 齐,有的人可以一眼洞见新生的希德书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会有人一 拍脑袋写出一份“天马行空”的采访提纲,然后煞有介事地来采访,有的 甚至是连采访提纲都没有,完全是漫谈式的,我也忍不住哑然失笑。

22


封面故事

二来对于“主席”过多的关注其实并不利于整个希德书院,我不想做什 么校园明星,即使做,也不希望是因为参加了一次竞选。在我的理解中, 竞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候选人与选民订立契约的过程,至今我依然可以背 出那天竞选时的演讲稿,我想这样的记忆起码会伴随我大学四年,因为在 我看来,演讲稿中每一个字都是我对希德书院全体成员的承诺,这样的承 诺背后是责任。因此我从来没有将我们的竞选看作是一场缔造校园明星的 “造星运动”,对于当选的自管会主席而言,没什么值得太多炫耀的,这 样一份工作并不好做,而这所谓的“第 一届”尤其不好做,记得大家有一次开 玩笑,说起“自管会这样孙子干的活 儿,确实让我们学到很多以前学生组织 中学不到的东西”。听了这话,我也还 是笑笑,怎么说呢,开路的人难免会被 路上的荆棘划伤,既然一定要有人来做 这些工作,那就我们来做好了。

为什么要接受这样多 的采访?不知道大家是 不是也听过关于希德书 院的评论或是闲言,我 不希望希德成为人们茶 余饭后吐槽校方的谈 资,也不希望SEEDers 在别人眼中成为“改革 的既得利益者”。

为什么要接受这样多的采访?不知 道大家是不是也听过关于希德书院的评 论或是闲言,我不希望希德成为人们 茶余饭后吐槽校方的谈资,也不希望 SEEDers在别人眼中成为“改革的既得 利益者”——在太多人眼中,SEEDers 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之所以特殊, 因为他们是南区第一批装空调的,因为他们有小资情调的遮阳伞,他们只是 一群“被选中的孩子”,享受着一切令人艳羡的优厚条件——可是,小资不 是生活的全部,空调不能代替学姐,当一群本应该回到各自院系的孩子因为 所谓的“试点”成为了镁光灯下的宠儿,有谁能够明白我们参加运动会不受 待见的冷遇,有谁能够明白我们129训练找不到场地的窘迫,有谁能够明白 没有院系传承的彷徨,有谁能够明白前途漫漫不可知的惶恐。当越来越多人 书院外的人将这里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闹剧,当越来越多的SEEDers不安 地呼喊着“我们不要做小白鼠”,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告诉所有 人希德书院发生的一切,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应该有的担当。 过去不到一个月,时间不长,问题不少。当选以后我经常说起一句话, 其实没有人知道“学生自我管理”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就像我们很多人小时 候学走路的时候都有一辆学步车,现在的我们就像是一群习惯了在学步车里 走路的小孩子,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过来把我们从学步车里拎了出来,然 后告诉我们,你们不是总说学步车妨碍你们自己学走路吗,现在没有学步车 了,你们自己走吧。一群从来没有自己走过路的孩子,兴奋地巴望着这个世 界,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他们不仅要走路,他们还要奔跑,要拥 抱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做不到——刚站起身迈出第一步,就摔了一身泥 ——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看着别人走路是不够的,原来以前在学步车里学走

23


封面故事

路也是不够的,想自己走路,想走自己的路,就要从头学起。 从自习室到公共厨房,所有人都渐渐意识到自己管理自己不是一句仅仅 停留在理念上的口号,当我们尝试着实践这样的理念时就会发现现实总是 那么骨感——有人说自习室开得太少,期中复习需求大;有人说自习室开 得太多,噪音扰民难休息。有人说公共厨房要炒菜,生活乐趣全靠它;有 人说公共厨房别炒菜,油烟太大不安全——如果说这一个月对于我最大的 改变,那么莫过于我终于还是相信自己的工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即使 你确实怀着十二分的诚意在做每一件事。还好,这并不是什么让人沮丧的 事情,毕竟对于我们的希德来说,什么都是新的,所以什么都还有希望。 抛开具体的事情不谈,我觉得当下的理念之争对于未来的希德将产生更 大的影响—— “法无禁止即许可”或者“法无许可即禁止”? 如果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混乱,是自管会工作的失误还是学生自觉 性的缺失? 如果活动室的使用、卫生始终存在问题,自管会有没有权力收回活动室 的使用权? 自管会是所谓的“政府”吗?自管会到底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自管会 所谓的“权力”到底从哪里来? …… 我不否认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始终是偏向自由派的,这就决定了必 然会在自管会内部以及自管会与外部的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种张力—— 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我不期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将希德打造成复 旦校园里的“世外桃源”,只是不希望凝聚着太多人期待与梦想的“自管 会”沦为牵线木偶一般的团学联——所以,我依然在努力,尽管坎坷,尽 管愚笨,但是正如我常说的那样:因为相信,所以我站在了这里;因为相 信,我选择风雨兼程。 SEEDers,加油!

付宇 2011年11月13日

24


校园时评

现实中的格兰芬多

三江小渡 范二

上次见到付宇还是自管会选举风波后。那天早上起来顺手刷人人,结果 就看到他两三点发的日志,一年舍友的经验让我知道这家伙一定是忙工作 忙到纠结了。于是约出来见面,一顿推心置腹的阿康中,聊得最多的是远 大前程和对书院建设的设想,现在回想,当时真是无比意气风发。一个月 之后,在兰州一拉采访他,他却已戏称自己成为了“居委会大妈”。 人们都说岁月是把无情的杀猪刀,改变了我们模样。对比前后一个月付 宇的变化,这一个多月的杀猪刀可谓是犀利异常。

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分院帽 前日不经意间又看到了已成为压箱底的那件“蓝领”书院服,想来自己 已经不再是一个“书院人”了,再次穿上的时机可能要等到毕业拍照了。 当时我们还戏称复旦的四个书院是霍格沃茨的翻版,心底还曾郁闷过为什 么自己进了蓝色的“拉文克劳”,进不了格兰芬多就算是斯莱特林也好

25


校园时评

啊。大一后的暑假,哈七完结,而我也不再属于拉文克劳。 整个大一自从得知克卿前四个班级将有可能成为试点班级,四年都留在 书院以后,付宇和我就时常探讨书院制的意义和可行性。 通识教育、去行政化、生活与科研分离,这些关键词从前都曾出现在 清谈的设想之中,如今不管操作、实施效果如何,都已经走在尝试的道路 上。 因此,无论是看付宇的演讲辞还是如今的实践,每次我都会会心一笑: 又一个从前夜谈时的宏伟设想正成为现实。自管会如今不设部长的组织架 构模式正是公共行政学课之后吐槽团学联效率低下时的设想:即模仿如今 很多企业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工作时以任务为导向成立工作小组,这样一 方面避免了冗员,一方面又提升了效率。而图书馆、自修室、厨房的筹 建,则是反馈了当年吐槽大一单调书院生活时曾憧憬的理想图景。 而自管会选举的风波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一切“居委会大妈”问题都则不 是大事。前者参考过人大选举的状况后就能理解选举的不易,更何况由学生 策划和筹办。而类似厕所无人打扫、厨房用不用油、自习室通不通宵的问 题也如一地鸡毛,虽凌乱让人纠结,但终究可以扫除。 最终的问题在于——书院缺乏一种积淀的文化。 大一时每次走进五号楼都会有一幅颜福庆老先生的画像挂在墙上。这像 极了《哈利波特》里各有特色的画像。那时觉得克卿书院的确有自己的文 化特色:医学,或者说是医学的人文关怀。但那一次在阿康,和付宇边吃 边聊到克卿这一届已经没有医学生了,那这医学传统又将从何而来。而后 又得知新闻系的新生也不在以纪念陈望道而命名的任重书院,不禁感叹书 院何来积淀的文化。 据付宇说,试点书院的名称基本已经定下为“希德书院”,除了目前的 一些琐事之外当务之急是要确定院训、院徽,院色等等,力图构建起书院 文化。对于书院文化的建设和差异化,他开玩笑地说,比如一个书院的特 色是青志,另一个书院的特色是学术,还有一个可以是强壮…… 这时,我想起了一首歌: 你也许属于格兰芬多, 那里有埋藏在心底的勇敢,

26


校园时评

他们的胆识、气魄和豪爽, 使格兰芬多出类拔萃; 你也许属于赫奇帕奇, 那里的人正直忠诚, 赫奇帕奇的学子们坚忍诚实, 不畏惧艰辛的劳动; 如果你头脑精明, 或许会进智慧的老拉文克劳, 那些睿智博学的人, 总会在那里遇见他们的同道; 也许你会进斯莱特林, 也许你在这里交上真诚的朋友, 但那些狡诈阴险之辈却会不惜一切手段, 去达到他们的目的。

27


校园时评

戴上分院帽然后等待它报出格兰芬多是我在《哈利波特》里最喜欢的一 个情节。后来我发现大家都喜欢分院帽,否则大家也不会那么热衷于各种 性格测试。我们进什么样的书院和书院具有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一种书院性 格的沉淀,这不仅仅是一种通识教育,更是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过程。 付宇和他的团队是在建立这样的一个书院,它可能是格兰芬多也可能 是斯莱特林。但当书院的硬件一个个具备之后,却发现真正缺少的是分院 帽。下一批书院的学生从何而来如何而来,这些悬在空中的问题只能让人 无奈地笑。 新生入学的时候用性格测试的方法来模仿分院帽决定进入哪一个书院也 曾被提出。但究竟是先有书院的特色文化还是先有特色的书院人,这个纠 结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至少借鉴西方成熟的书院体制来看,书院文化传 统的建立是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淀的。作为后起的中国书院制,这 一起步实在是难上加难。 还有的问题就在于,不同于《哈利波特》中四人一穷二白共同建校,书 院制一蹴而就毫无压力。“试点书院”面临的是在既有的校、系二重等级 制度下的模式重建,“试点”二字可谓名副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书院制 所依存的制度土壤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理念都 处在缺失的状态。比如书院的分管的负责人问题、与学校各方面活动对接 问题上的困难。试点书院的学生在人人网的资料上仍旧只能填写“其他院 系”,一二九歌会、运动会很难找到分管的老师。所以付宇作为学生自治 管理会的主席,也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琐碎事务的处理上,书院的 长远发展目前来看就如浮云一朵。

戈德里克·格兰芬多或是萨拉查·斯莱特林 我钦佩付宇,因为他现在扮演的角色已经超越了一般故事中的主角。 有人唱“哥只是个传说”,这个哥如果在武侠小说中就如达摩祖师之于少 林,张三丰之于武当,郭襄之于峨眉了。穿越到霍格沃茨,就是戈德里克 •格兰芬多或是萨拉查•斯莱特林。 这些人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只讲述他们成家立派之前的故 事,而很少去关注他们究竟如何去建立这样一个宗派的。谈及此事,武侠 小说一般就会语焉不详,如“多少年之后,武林兴起了一个新的派别,他 们的老大就是昔日的XXX”。 为什么小说不写张三丰为了筹集资金建造紫霄宫而去向政府要钱向企业 求助呢?因为读者没兴趣看,这些故事不够“英雄”。现在付宇作为这样

28


校园时评

一个魅力型的领导者,大家知道的是他能力高强、履历丰富,将留下无数 将被纪录进复旦校史的传奇也就够了,甚至现在的学生也不太会意识到这 一点,多年之后,付宇的名字也许将会比现在更将响亮,就像生活和故事 中所有英雄的故事基本都是被“后人传颂”。至于现在面临的一切琐碎事 务,没有人会记录,大家也都不会刻意去关注。 但历史正在被创造,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去真实地记录,并 适时的参与其中,推动发展。我们不妨就从付宇开始。

哈利波特和邓布利多 哈利波特天生就要成为英雄,但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即使他打败了 伏地魔,他身上也还有那个有些犹豫有些慌张的小男孩的影子,他需要教 导、保护甚至批评。 邓布利多天生就是英雄,即使他一生所作的很多事情都难以评价,但他 站在那里就是权威就是力量就是秩序就是制度。 从一个竞选者到竞选成功后一个机构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付宇的这两个 看似接近的角色,其实承担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期待。对于一个竞选者,我 们期盼他踏实、亲切、靠谱,是自己人。但对于一个机构的领袖,则需要 他全知全能、先知先觉、有气概有魄力,做个非常人。 在我这个前舍友看来,付宇一直是真实的,在我们的交流中,他也常常 说到就想扮演真实的自己。竞选时,穿着一身休闲装上台演讲的付宇,就 像他一贯的笑容一样,让坐在台下的同学们感到如此的轻松真诚,正是这 份真实让他获得了多数同学的选票支持,成为了自管会的主席。但也正是 因为这份真实,让他在做一个自管会主席的问题上面临很多问题。 根据米德的镜中我理论,人总是会按照他人的期待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 于付宇来说,这种角色的快速转变一时让他难以适应。究竟应该事无巨细不 摆谱地每天了解同学们的需求,还是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地执行自己的想法, 这些行为方式的取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很难两全其美。 目前,整个自管会的运作很大程度依靠付宇一个人能力的推动。策划、 决策、安排、联系、执行,每一个环节付宇都会亲历亲为。同学们也习惯 于把自己书院生活的问题直接告诉他,有质疑也会直接提出。大家将他看 作一个事无巨细都可解决的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 一方面,这是因为他本人的魅力:真实亲切友好耐心。另一方面,也

29


校园时评

正是因为“试点书院”的“白手起家”,每个人都抱着一张被“许诺”可 以随便涂鸦的大白纸,但自己又没有大刷子,唯一能想到的刷笔匠,就是 这个被他们成功推上台的自管会主席,又因为其他副主席和委员都职能不 明,主席作为总负责人就成为了不二人选。 但,现实中没有全知全能、精力 无限、永不疲倦的邓布利多。哈利波 特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只需要做好自己 维护好自己的小圈子认真拯救世界即 可,从来不需要考虑格兰芬多的师生 中午要吃些什么,桃金娘在盥洗室哭 泣是否影响了同学们,是否需要联系 宿管大妈采取安抚措施。 一旦无法回应每个同学的直接诉 求,付宇说他会不由地想起竞选时的 承诺,会像向朋友爽约一样非常愧 疚。因此目前他更倾向于先解决关系 同学们的直接利益与诉求,间接相关 的诸如管理章程、运作模式都暂时无 暇顾及。之前觉得都安定下来,再去 做些务虚的事情。但是现在发现400 多人不大容易安定。

现实中没有全知全能、 精力无限、永不疲倦的邓 布利多。哈利波特和他的 两个小伙伴只需要做好自 己维护好自己的小圈子认 真拯救世界即可,从来不 需要考虑格兰芬多的师生 中午要吃些什么,桃金娘 在盥洗室哭泣是否影响了 同学们,是否需要联系宿 管大妈采取安抚措施。

聊天中,对于现在的“居委会”式管理,付宇也曾流露出忧虑,特别是 提到一次外出中,坐在身边的老师在表扬和鼓励之余曾直接批评过他现在 的工作方式,并建议他去做一些长期的规划,付宇说,这是他第一次开始认 真的考虑长远制度性的问题,但回到试点书院,这些想法又被活动室、厨 房、吧台、电冰箱挤占了。 并且,他和自管会所能做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绝对的自由,在体制没 有建立好的情况下,他们所顾虑的东西甚至比常规院系更加多。代表“领 导”的校方要求、代表“民主”的同学意见,每一条都沉甸甸的挂在试点 书院自主管理的大门上,互相拉扯着。

关于书院的一切问题总是既宏大又琐碎。多年后,希德书院可能成为霍 格沃茨,但可能是魔法世界的,也可能是麻瓜世界的。不管如何,总是要 迈出这第一步。一切都拭目以待,一切都在进行中也在变化中。

30


让生活成为可能

lish

在一个月之前,我绝然不会想到,在写这篇文章之时,自己会坐在南区 一期7号楼的24小时通宵自习室里,回想起从学期伊始到现今,由于自己 卷入到新生的希德书院之中,而生活中发生的或大或小的改变,以及那些 依旧没有变的人和事。 时间走得很快,对于这个书院,尤为如此。三个月之前,这栋楼还是一 片堆满了建筑材料,等待重修装新的半个工地。一个月之前,这间自习室 的门依然紧缩,住在这栋楼里的同学,没有人知道这些活动室是要用来做 什么用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打开尘封的大门。而半个月前,这个书 院的名字依旧叫做试点书院,为了等待自己更名排上学校的会议议程,尽 管书院内的300多人已早在9月底集体投票选出了“希德”这个名字,它在 这之前只能暂时以“试点”自居。 环顾四周,自习室墙面的四周刷成淡淡的天蓝色,六张木纹桌子静悄 悄地挨着橙色和蓝色的塑料椅。天花板上的灯将从夜幕降临一直亮到黎明 拂晓,这里还有人在安静地学习。这间自习室,连同隔壁的藏书馆、咖啡 屋,舞蹈房和公共厨房等,管理权属于和这个书院一同出生的学生管理组 织——希德书院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


校园时评

平时,包括20个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成员在内的大家都管它叫做“自管 会”,这个名字是它的前身,一个叫做“试点书院学生自我管理筹备委员 会”,简称“筹委会”的组织给定下来的。尽管历经了名称的转移,活跃 在这两个组织中的成员,几乎是这个书院中的同一群人。但与复旦其它学 生组织相比,权力在这些人之间的转移,以及“自管会”的管理权限,似 乎要比它们更有着合法性。 10月11日,在光华东主楼13楼的多功能厅,在辅导员的强力号召下, 300余名当时还是试点书院成员身份的同学来到这里,准备选出学生自我 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团。但过了两个小时,尽管选举大会的流程尚未结束, 投票流程还未开始,一波接一波,人群开始向多功能厅的两侧的大门快速 散去,越来越多,最后大厅里只剩下了三分之一的人,台上竞选团队成员 的展示也被迫暂停。由于进行了补救,最后投票的人数达到了158人,但 这离预先的设置的全员投票的目标,离得依然很远。 作为“筹委会”兼本次选举筹备委员会的成员,看着大拨的同学如潮水 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看到当时台上竞选团队成员失望的眼神,也看 到之后台下竞选团队成员之间,以及与选举筹备委员会的纷争与辩论,心 中的情绪到现在,已由郁闷与激动,到现在的平静和欣慰。 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而选民的大量流失好像也不全是我 们筹备者的问题。但时间如白驹过隙,世事如过眼云烟,如今选举的当事 人,他们的开始了新的生活。有的仍会去“自管会”每周五的例会,有的 则在书院之外忙起了自己的事务——“没有理清思路的结尾,就让它过去 吧”,如今,这次选举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话题,甚至好像已经是好几个月 之前的事情。很多的细节,尽管没弄清楚,尽管需要大家想清楚,但已通通 被扫进了记忆的垃圾堆。这个时代,只需向前看,是最好的生活法则。

如今,这次选举已经不是 大家关心的话题,甚至好 像已经是好几个月之前的 事情。很多的细节,尽管 没弄清楚,尽管需要大家 想清楚,但已通通被扫进 了记忆的垃圾堆。这个时 代,只需向前看,是最好 的生活法则。

但我总觉得,这次选举又不 啻如一次失败的选举这么简单, 似乎,如果我们想赋予它一些意 义,我们给予一些更多的反思, 它的价值就远不止于此,我想我 们大家可能真的是低估了我们可 以从中发掘到的东西。 如果说公民与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是早已经被政治学家或者 社会学家们讨论得有成熟结果的 问题,那么学生与学校、与学生 组织的关系似乎仍是一团乱麻。 32


校园时评

有很多时候,会有像这一些问题进入到我的脑海,例如:学生组织的功能 仅仅是为了服务学生吗,或者是开展一些娱乐自我的活动;它是否有这样 一个可能,成为一个能够组织和动员学生的体系或架构,能够对学校不合 理制度发表有影响力的意见,对于学校的决策和发展产生影响,从而拓展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络渠道与公共空间? 同样,对于这次选举中离场人数过多的问题,我也觉得是一件很遗憾 的事情,因为的确存在一部分人即便没有事情,也跟着其他人一起走了, 至于谁选上了,按照他们的说法,他们一点都不在乎。虽然这与选举的组 织有关,但我想,他们平时可能甚至连自己寝室的马桶漏水都可能不甚关 心,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总会有其它人来关心这个事,而自己只需要顾 好属于自己那一小部分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我并不是想说复旦的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 都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可是我想说的是,应该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解决自 己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来。目前来看,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心的人,还是 太少了。以希德书院为例,“自管会”需要带头解决的问题,依然数量多 多。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预期安装热水淋浴装置的日期被一再推 迟,都是目前每个书院同学都能看到的。而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也是每个 书院同学应该参与去解决的,不能只期待“自管会”成员在负责这个事就 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大家都得意识到,“自管会”即便是民选的“学生 自治组织”,它可以变得不称职。对于全体书院同学来说,权力和责任都 在他们手中,他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对待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东西。 是的,可能我们与希德书院毫无关系。此外,我们要去学习,我们也要 去实习,但是终究,我们生活在“复旦”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我们也生活 在邯郸、江湾、张江或是枫林这些实际的土地上,周边的环境对我们的学 习和生活都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我们不能对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熟视 无睹,不能对于身边的种种恶只提供个人化的,而不是制度化了的解决方 案。这点,目前来看,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大家做的都还不够多。 也许,毕业之后,迎向我们的便就是社会这张大网的直接冲击。如果我 们现在还是缺乏对于公共事务的个人或集体的热情,那么面向更加强势的国 家与社会,我们如何去做好一个公民,处理好自己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 不是让自己成为驯化在国家与社会之下的个个无序运动的原子,则实则是让 人值得担心的一件事,也将难以承担“复旦”这两个字对我们的期许。 生活还在继续。如果我们还是想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的话,我们必 须尊重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我们必须行动。

33


校园时评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不信的 疯子航 通识教育的一团乱象,其根源在于学校对学生的不信任。 可能有同学会立刻反驳我,我在模块课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怎么可能是 一团乱象?专心的同学,我没有说你,请你回过头去,看看那些坐在你后 排的写实验报告的普通青年,发呆的文艺青年和玩儿手机的二逼青年。 通识教育从08级开始实行,到现在的11级,已经过了整整四年,八个 学期。那么,它培养出了怎样的人才?日月飞转,又到了大一听大二的说 大三的和大四吐槽的时候了。我的模块课修了五门,平均拿A-,你要问我 学到了什么,无可奉告。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让理科生接触文科,让 文科生了解理科。达到目的了吗?没有。嘿,我没有说你,专心的同学。 回头看看。 有所谓“选课学”者,告诉我们哪些课给分好,哪些课足够“水”。 没错,标准就是“水”。混一下就能拿个B+的课程是同学们争相抢选的对 象,那些“实”一点的课程被广大学生们列入黑名单。 为什么?难道复旦的学生,只是一帮避重就轻的水货? 当然不是。当年我们报考复旦,很多都是冲着这“通识”两字来的。我 靠,耶鲁模式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没有!谁在刚进复旦时不是斗志昂 扬,想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方位人才呢? 可惜的是,学校不这么想。学校认为复旦的学生是懒惰的,需要鞭策 的,不可相信的。 于是,学校在我们大一的课表上塞满了课程,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物 理实验,哪个不是压力山大?哪个不要求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据说现在大 一的理科孩子们每天作业弄到两三点钟。没错儿,就不让你玩DOTA!就 不让你逛淘宝! 于是,我们把本来应该用来徜徉诗海的时间用来写实验报告,把本来应 该纵览微观世界的时间用来背历史年表,把本来应该充实自己的课程用来

34


校园时评

玩手机发呆睡觉。等到了大二,课程少了,惯性却停不下了。 不水才怪。 牛顿蜀黍告诉我们,力是成对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学校不信任 学生,学生自然也不会信任学校。既然通识课程都这么水了,既然有那么 多不费力也能拿A的课程了,我干嘛要努力?既然学校把通识教育弄成这 样,那我也就对付一下就好了。 最近在读一本书,讲隔离政策的小说,其中有一句话:这里本来可以成 为天堂,结果却变成了地狱。同样,通识教育本可以塑造人才,结果却变 成了学生和学校的角力:真是大学教育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考虑过去改变。学校继续一边对外宣传 通识教育的各种好处,一边维持着现状。学生继续一边在心里吐槽这种奇 葩的设置,一边在核心课网站上刷发言数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置,其实还蛮带感 的嘛)。 这就是原因。用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解 释:侵吞国家财富的人群并非仅仅限于高 层领导,相反,几乎所有人都在以某种方 式从国家机器的运转中获取利益。

侵吞国家财富的人 群并非仅仅限于高层 领导,相反,几乎所 有人都在以某种方式 从国家机器的运转中 获取利益。

肿么办呢?学校总得做出一些改变 吧,大学可是社会的实验室唉。于是我 们有了希德书院。空调!热水!厨房!噢,还有小花园!弗拉基米尔!醒 醒!他来啦! 学校搞了个试点书院。简单地说,把几个系的学生分配到几个班级里, 剩下的就让学生们自己去搞吧,反正老大哥们也没什么想法。 管理学上有个很基本的管理跨度的问题。太松或太严,管理效能都是低 下的。这种完全放养式的搞法,它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定下来了。希德 先生我们对不起你。 这篇文章是在我的第六门模块课上写的,快下课了,就此打住。 大家相信通识教育的未来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35


通识教育七年之痒

杨乙

近来在校园里常听到的一句这样的话,“让我们复旦学子一起脚踏实 地,仰望星空”。潜移默化间这似乎以及成为另一种复旦精神的代名词。 它和我们通识教育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一道,似乎已经成为复旦的一张名 片,一张一年又一年鼓舞着新生们在迷茫中继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却仍然 虔诚膜拜的名片。 然而谁也不知道,通识教育这面大旗到底还能举多久。 诚然,相伯先生毁家兴学在沪滨之岸建立起来的百年复旦,从来都不是 顽固自封的,甚至打破传统开拓创新也是复旦精神之所在,“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本身所阐释的就是这种不断向往新生的力量。在这一点上, 希德先生当年打开校门开中国高校与欧美交流之先河就是最好的例证。 正如杨玉良先生毕业典礼所说“教育错了的孩子比不受教育的孩子更加可 惜”,所以在这样一所以培育人才为立命之本的学府进行一场人才培养从


校园时评

理念到体制的改革无疑不是小事。然而这所学校有个奇怪的逻辑在于:像 相辉堂改造这样“十年树木”的事情尽管已经说了许久但总是不见行动, 但通识教育改革这样“百年树人”的事情却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加以深入。 难以推测改革的推动者在这场近乎于“跃进式”的改革背后真正的意图何 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被寄予颇高期望的改革实在走的太快,走的太不 稳,走的太没有章法。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并不仅 仅限于授课对象、方法和内容的不同,更应当是评价机制到培养目的的不 同。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复旦“深厚的人文底 蕴”,我们整合资源开出了六个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同时辅以数目众 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名头响亮涉猎广泛,每每拿到选课书都让 人难以抉择。可当你真正走进课堂你会发现事情绝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有名 气的老师往往因为人气旺盛,课都开在大教室里,于是一门本该在老师细致 指导下通过深入的阅读和讨论的人文课程变成了一场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的 讲座;小众课程的课堂里或者教师指导水平不够,或者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甚至有些课程一学期要换三四名老师来轮流上课。原本设想的通识教育课程 体系因评价体制的不健全最终还是沦为混修学分的课程。也许和兄弟院校不 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多了一个通识教育的名头而已。 书院是通识教育的特色所在。当第一次听说大学中打破专业让不同学科 背景的同学住在一起的时候,当第一次听说书院而不是学院建制的时候,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这种期待源于对原有学工管理 体制的失望和对书院建制的新奇。可同样过不了几天你还是会发现这样的 书院也只不过尔尔。学工管理体制依然效率低下甚至和学院相比它更多了 一份混乱;读书小组,起航计划,导师制更是流于形式甚至有时候连形式 都难以满足;书院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也没有书院精神的传承,四大书院 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气质而在于我们穿的衣服领口的颜色。原本设想的基于 楼宇的书院文化最终还是落为一纸空谈。 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通识教育么? 显然不是。这既不是改革推动者心中的通识教育,也不是任何一个对复 旦抱有期望的复旦人心中的通识教育。而我想说的重点并不在于我们今天 的通识教育实行的到底有多不好,因为这样的不好不必多说每一个经历者 都深有体会。我想我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的通识教育存在如此多的问 题而我们的改革者却对其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有试点班之名但完全看不 到“试点”所带来的反馈和调整?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通识教育仍旧是领导 指向哪里我们跑向哪里?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在,然而受教育的主体却并不能够对教育体系形成

37


校园时评

反馈、促成改进。反而仅仅是单纯的接受者——学校给我们怎样的通识教 育,我们就必须接受怎样的通识教育,我们没有机会和途径对通识教育的 施行理念和过程产生影响。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颇为遗憾的事情。 回顾我复旦的历史你会发现,当年震旦公学的学生就是不满足于校方强制 的施加教育理念愤而退学,创办了复旦。而今天的我们却一定要接受学校 告诉我们的通识教育,按照学校指出的方向、时间点来接受通识教育,这 未尝不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 学生是简单直接的,我们既不可能像学富五车的教授一样对学科特点 有准确的把握,也不可能像学校领导一样对如何育人有更加高屋建瓴的宏 观构想。但学生的特点恰恰就在于他是在第一线直面着教育的过程,他既 是参与者,也是获得者。所以无论怎样学生的声音都应当在通识教育的 体系中有所反馈,但遗憾的是,我们很难看到。如果通识教育不能够引起 学生对于教育本身和自我的反省与思考,那么这样的通识教育又有什么意 义呢?在这一点上,学校到底是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还是就不想听学生的声 音,可以画一个问号。 这衍生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复旦学生该依靠谁来发出自己的声 音。我丝毫不想掩饰当我看到复旦大学学生会所做的工作只是依托自己手 中的资源和权力与学生社团争抢资源举办活动时,当我看到复旦大学学生 委员所提的提案是关于“本部排球场铺设塑胶”或者“南区浴室增设自动 售货机”时我心中的那份失望。我也丝毫不想掩饰当我对于试点书院自管 会选举从满怀期待到希望落空的心情。 然而转念一想你会发觉,这些又太过于正常了。因为我们所期盼的通识 教育,是一种真正的通识教育,他能够给我们以一种天生的底气。这种底气 使我们可以不畏世俗的力量用真实的水平来证明自己。然而要想有这样的底 气,我们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打破学校各个山头重新整合体制的决 心,要有开放的胸襟能够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会即使不在团委的指导下也能 够代表并为所有复旦学生谋利,相信即使没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机制我们的老 师也照样能够把通识课程上好,相信即使没有那一个学分没有那个成绩我们 的学生也能够将人文精神科学理念融汇到未来的生活当中去。 说起来轻轻松松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需要一种放弃自己已有利益 的勇气。否则,通识教育这四个字也只不过是我们在理想主义下包装自己 本质的一块牌子,也只不过是招生宣讲时我们复旦的一种“精神象征”。 所以换一种思路,也许学校所理解的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四个字“为招 生好”。既然是忽悠人报考,那我何必要费那个苦心从我这任校长开始, 去做一件也许一百年都没有成就的事情呢? 通识教育七年了,痒了。这个痒谁来挠?我不知道。

38


复旦诗歌忆旧其一·椅子

肖水

2006年上半年的某天小美来找我,他说刚开完社长大会,在众多条条 框框甩给大家之后,社工委给了复旦诗社一条特殊指令。我说,什么?他 说,你先不生气,我再说。我说,好。他说,社工委要求复旦诗社更换社 长。我说,理由呢。他答,因为你是研究生。我差点笑出来。那时,我们 谈话的地点就在文图门口,进进出出的人流与车流对我们造成夹击之势, 我不耐烦地对小美说,那就你来当社长。 于是我的小老乡小美,一个湖南人,接过了我的班,当上了复旦诗社的 社长,而我至今在官方的档案里还是一个“黑户”。时有哥们笑道:你们 这是复旦“湖南帮”呀。其实他弄错了,这绝称不上复旦诗社“湖南帮” 的开始,更确切地说,是复旦“新院帮”的开始。在小美之后,他的四位 师弟师妹相继“掌控”了这个小团伙,而这个小团伙的骨干分子更是源源 不断地从复旦新院输出。 和小美走到同一条船上来,说来传奇。2005年前不知何故,复旦诗社 某前前前社长及其友在BBS对我恶言相向,我心灰意冷,与校内的诗歌作 者日益疏离。加上,彼时的复旦诗社日益凋零,只有五六七八个成员晃 悠,连一个预算为100元的小活动,最后也丧命于社工委的铡刀下。于是 我对复旦诗社敬而远之,而与江湖上的诗歌兄弟打的火热,并且于其间得 到了第一届“未名诗歌奖”。 2005年百年校庆,复旦诗社真的火了一把,四教后的“复旦诗魂”的 雕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18本一套的“复旦诗派”丛书,研讨会,纪念 会,众多电台和电视台主持人献声的朗诵会。但就像暴发户穿上了笔挺的


复旦诗歌拾忆 肖水专栏

西装,也难掩内心的虚弱。至少有一条事实如此残酷:在众多的诗社纪念 活动中,无一例的组织者、主角是学生社员自己,更何况在这些活动中穿 梭的学生社员大概不需用一两只手就能清清楚楚地数得过来。 就这个时候,有天在经世书局的架子上,我两眼放光地看到了传说中的 煌煌十八本的“复旦诗派”丛书。更令人意外的是,我在书后附录的历年 社员名单上,不仅读到了当代的政治明星、商界名流、诗歌名家,还读到 了自己的名字——是的,我“被诗社”了。直到今天,我依旧怀疑这位02 级社长其统领的那届包括我在内仅有的4名社员中,还有1位(江勋,第二 届“未名诗歌”奖得主)也遭受到了同样“被诗社”的命运。如果真按书 中所示,那么这届复旦诗社真是难以超越,因为其百分之五十的社员都获 得过后来号称“中国高校诗歌第一奖”的“未名诗歌奖”。 看到自己的名字后,不知道从哪里升腾出来的虚荣心或是责任感触动了 一下我,总之我发了一个短信给当时的社长。那时,“无比辉煌、难以超 越”的社长已经传位于似乎处于大二第一学期的下一任社长。我简要地对 他说,复旦诗社不能死,我来帮你做活动。他的回复更为简单:你来当社 长吧。第二天他就送来了他所能给予我的复旦诗社所有的财产:几张薄薄 的社员登记表和更为厚实的学生会社工委的规章制度。 我苦笑。我研究生二年级,还被法学院研究生团学联大统领培养着接 班。苦笑之后,我就去bbs发帖。大意如此:我是复旦诗社的社长,欲招 收几名助手,愿与我一起重振复旦诗社的同志冲啊!第二天与我一起冲到 相辉堂草坪上的人里就有小美。 这里还有一段插曲。晚上八点钟,我的脚触碰到相辉堂草坪边缘的时 候,心潮澎湃,因为我发现奕柱堂前人影攒动,越走近越人生鼎沸。我心 一惊,想:不会这么有号召力吧!更近听他们说话,才知道是万恶的一二 •九唱歌!等这些人群散尽,那些该来的人才显现出来,开始三个,然后 五个,然后八个或者九个。 小美在其中并不显眼,他只是一个男生,其貌不扬,目光也不犀利,穿 作也不时尚,但是他的稳重与普通话发音让我与他有了共通之处。最耀眼 的当然是王瑜。几年后,当她获得首届“叶红女性诗歌奖”,并以青春靓 丽的灵动面貌出现在颁奖礼上,你很难想像她是一位出没在我们身边的诗

40


复旦诗歌拾忆 肖水专栏

人,更难想像她和小美一样在一个深秋的晚上走到了相辉堂的草坪上来, 只因为有一个人在bbs振臂一呼说希望大家一起来救活一个社团。其实, 更意外之处是,她是一名澳大利亚华裔留学生。 总之,王瑜和小美都走到了我面前,或者说,我们互相开始分享同一个 空间。还有曹抒阳,忘记了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叫他小冷,这位上海本地小 帅哥是当年的诗社悍将,大大小小的事情不是压在小美的头上,就是他头 上。可惜他的专业是中法物流,大三就去了法国,于是便宜了几个月后才 闻声加入诗社的洛盏,让其能延续复旦诗社的“新院帝国”。我还记得有 一个医学院的小女生,她来了以后就叫冷,我脱了自己的外套给你披上。 没有想到,分开的时候,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能穿回宿舍吗?她这一 穿就是好几天,我想我的衣服都忘记了我是谁。 因为小美是男生,又已大二,在那些被怂动的哥们中,他是大哥,而 且他那时在周报做编辑,写诗歌也写评论,算是见多识广的家伙,因此 更多的责任就落在他肩上了,比如刚提到的去开社长大会、填表格、年 检等烂事我是一概扔给他的。他也照单全收。我想,当时他没少受委屈。 一个侧面的例子,似乎能说明当年小美是如何的“筚路蓝缕”、“艰苦卓 绝”的。当时我们发起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名头颇大的复旦诗社“复兴论 坛”,从杭州请了陈错来做关于80后中国诗歌现状及展望的讲座,当然要 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王瑜受领的任务是在北区的100多个门洞里贴上小 海报。有一天她贴海报贴到了我所在的39号楼.与她打完招呼正要进去, 忽然冲出一个男孩,冲我吼:这么苦和累的活,是该女生做的吗?!我愕 然。倒是王瑜跑过来,拉开他,大声说:这是我愿意的,不要你管!然 后,她甩开那个男孩,一个人默默地跑到另外的门洞开始贴海报。 五年后,当小美已远去深圳,王瑜无影无踪,小冷归国工作但每次回 复旦都与我错过见面的时候,我和那个晚上没有出现、只是后来填补了他 们走后留下的空白的洛盏、顾不白、徐萧、沈逸超等人谋划了比“复兴论 坛”更大更威猛的“光华诗歌节”。某一天,我对洛盏说,我和你一起去 北区贴光华诗歌节开幕式的海报吧。估计洛盏有点懵,也许在他看来,我 这样的复旦诗社“幕后黑手”理应安坐在太师椅上,只需对着一群小兵小 将发号施令吧。但是我固执地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与他跑到北区去。一 样的大小、厚薄的纸张,一样温润的浆糊,一样干净的手,一样的一百多 个门洞。我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将自己的身影不断与几年前小美、王 瑜、小冷的身影重叠,重叠。

41


铁轨人生

考拉先生

记得小时候,周末乘车去城里有两条路线,其中一条的一半沿线有一条 铁路,还要经过一个老道口。有火车经过道口封闭的时候,其他乘客大多 不耐烦,而我却总是很兴奋。如果恰巧经过的是客车,就是普通的绿皮的 那种,就会过度兴奋。我会尝试去读车厢外挂的方向牌,车速很快自然无 法看清,但依然乐此不疲。 做一名火车司机曾一度是我的的远大理想。我笃信以后,能沿着那条铁 轨来来往往是一件快乐而伟大的事情。虽然我不知道要从哪来,也不知道 要往哪去。 觉得自己有些文学青年的样子的时候,开始读诗,知道一个叫海子的诗 人。读诗很随意,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让我对这位诗人印象深刻 的,是四个字:卧轨自杀。四个字在脑海里翻转腾挪,隐隐约约有这样的


言者无缰 画面:夜幕下,留着连鬓胡子的诗人躺卧在铁轨上,平静地与尽可能多的 晚星道别——不知它来自何方,只知道他前往哪里——列车呼啸着驶来, 那是我最熟悉的绿皮列车,刚刚经过我最爱的老道口…… 时空就这样扭曲,我的绿皮客车和道口,与一个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 人的鲜血和生命连结在一起,尽管事实上他们毫无干系。 再后来,当我能平静地、耐心地读诗时,当我能够理解一部分诗的寓 意时,又是不同的感触。每次乘坐的列车驶过山海关站,如果我可以想起 来,就会默默地双手合十,纪念一个我出 生时已经逝去的素未谋面的诗人。因为诗 人的诗关于农村生活,我的兴趣逐渐从背 站名转移到与路过的原野、农庄、山坳的 匆匆一瞥。我辨认不出麦田,但我认得堆 起的麦秸;看不见谷仓,但是看得到如列 车般向后飞驰的稻草人。 我的铁轨应该感谢这样一位诗人的生命 的寄托,它因此增了几分厚重感——不再仅 仅是漂浮在孩子的梦境之中的那个样子了。

我的铁轨应该感 谢这样一位诗人的 生命的寄托,它因 此增了几分厚重感 —— 不 再 仅 仅 是 漂 浮在孩子的梦境之 中的那个样子了。

——绿皮车也少了起来,变成蓝色,变成红色,变成白色。随着颜色变 化的,还有速度。动车组的速度让我不能再用“飞驰”形容绿皮车,窗外 的原野、农庄、山坳赶场一样后退。与此同时,成为火车司机的梦想早已 不复存在,曾接过梦想的接力棒的小我五岁的表弟也已经长大。我的生活 步伐开始加速,每日大多围绕着邯郸路这一亩三分地儿打转,一旦有机会 外出,飞机成了前往目的地的首选,近一些的地方则是动车。仅有的几次 乘普通列车的机会还真的就是前往中原,可惜不是过夜车就是季节不对。 如此一来,特意习得的辨别作物的方法似乎也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不知 几时才能从列车窗口向外望到大片的金色麦浪。 不变的是,对沿着铁轨行进的偏执,以及对车窗外面的世界的期待。 也多了些什么,有随年龄增长而积累的阅历,也有积攒起来的车厢中旅人 的故事。如果说世间有百态,那么八九成在车厢里也会发生。如果不是在 让一个站着的年轻人坐一会儿我的座位,就不会知道他和女友分居南京、 徐州两地,却坚持了三年每周末相见的爱情长跑;如果不是即使烈日下 排长队仍然没有买到世博期间上海前往北京的卧铺车票而只能乘坐一夜硬 座,就不能体会进而相信真的还有很多人会为一张火车票而犯愁,而即使 这样,在漫长的旅行中忍受久坐乃至站到双腿僵直的劳顿之上,依然是因 买到一张回家的硬座或者无座车票的欣喜若狂。如果不是在晦暗的上海站 站台上积极地对乡音做出反应,就不会与特意从哈尔滨赶来,陪同在上海

43


言者无缰 工作的女儿奔赴河南举办婚礼的大叔一边喝着雪花啤酒,一边愉快地达成 河南人比东北人还能喝的共识;而如果不是主动提出帮忙把行李放上行李 架,就不会在二十岁的门口收到那个看起来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一声礼貌 的“谢谢叔叔”,然后杯具地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一个大叔…… 如果不是捧了一本诗集在旅途上看,也一定不会知道,原来我旁侧的头 发染的金黄的、戴黑框眼镜的时尚女孩比我更热衷于读诗——她的最爱恰 恰是查海生,那个笔名为“海子”的、生命终结在铁轨上的年轻诗人。只 不过她没有我喜欢火车,她说,她的梦想是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可以开到 世界上任何一个她想要去的角落。 是呵,列车毕竟无法飞越重洋,也无法在十个小时间往返北京和巴黎。 但是这样一种情愫是无关目的地的,就像小时候一样。当飞机掠过厚厚的云 层之上,火车在地面之上以慢得多的速度穿越平原和山间,都市与村镇,使 得旅途本身不再单调。前者渐渐占据主流是早已注定的事情,我不抗拒成为 空中飞人,只是害怕以后会失去从列车窗口淡然看后退的风景的心境—— 我简单地想要继续我的铁轨人生,以一种与海子截然不同的方式。铁轨 能做的,远比让一切戛然而止多得多。闭上双眼,想象二十年后依然可以 在车窗向外望见这样闲适惬意的画面;这是当年海子写下,但却没来得及 享受更多的美好: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44


言者无缰

成长是个放大镜

混沌

成熟的过程就是拿着一把更大的放大镜看世界。 前几天在写东西,突然遇到一个形容词困境。什么叫形容词困境?就 是遇到一个自己想形容的想法,但就是想不起用什么词。我的一念间闪 过“高尚”这个词,但直接被我的潜意识滤除,又想起了“光荣”“道 德”,自己心里不禁一笑——这些词好幼稚啊。事过之后,回想起来倒感 觉奇怪。怎么小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用起来还会挺自豪的词,现在看来会 这么幼稚呢? 人长大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而我不单指生理上的变化,那些变化的确实 很神奇,但是精彩程度远比不上心理的变化。成长就像拿着一把放大镜,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从更小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东西。 人的一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理想主义的逐渐衰亡,现实主义的逐 渐兴盛。 这样的模型太过于简单,又太过于不切实。按照这种说法,快死 的人是最现实的,高龄的老人次之,最理想主义的是初生的孩子。 但看看 小孩子,小孩子难道不现实吗?要这个玩具,要那个游戏,不给就哭,给 了就高兴,一天到晚就是和很现实的东西打交道。人老了,反倒有了更高 的情趣,看着孙子乐呵呵,自己也乐呵呵,不追求什么物质上的享受,你 买他一个兰博基尼还不如让他跟孩子们讲故事。人的一生显然不是从理想 走向现实的过程。 我们长大不是变得更现实,而是具备看到更多东西的能力。拿我对文字 的理解来说吧。小时候我觉得文字嘛,无非就是说的话写下来。至于为什 么要写,我觉得完全就是老师用来惩罚我们的阴谋。长大一点,知道了文 字还能用来写假的感情,我说不出“我爱爸爸妈妈”,就把它写下来,老 师看了满意;看老师满意,爸爸妈妈也就高兴了,我突然知道文字还可以 改善生存环境。再长大一点,发现创作这么一种东西,原来文字可以脱离 现实世界去装文青哄小妹妹,变得更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文字能表达 意思,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这个地方的其他地方,人们还是通过文字来表 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的。这出乎我的意料,原来大部分文字还是有论点的, 言之有物的。 我知道了更多关于文字的东西,我更喜欢文字了,我更愿意花我这辈子 的一大块时间去用文字表达我的想法。跟文字打交道的研究生活确实跟当 国家主席不一样,但似乎在这更小的理想中,也蕴藏了广阔的世界。其实

45


言者无缰

这就是科学家心照不宣的秘密,并不是他们有独特的,容忍单调的能力。 说来他们的研究的领域很专很小,但是自己却能在其中看到一个多元而奇 特的世界。 再比如,小时候感觉大人整天就是吃饭,喝酒,然后再高论中国的走 向。那时我特别怕长大,不是因为别的,就是怕太无聊。现在回过头来 看,当时的我确实没理解其中的奥妙。现在我觉得喝酒聊天是很好的活 动,可以说着寂寞,谈着理想,偶尔再论述论述我们的爱情价值观。几个 人可以聊得通宵达旦。小时候只一味的觉得,天地间有很多东西的地方便 是精彩的,完全没有想到人的想象力和情感能把一个小时刻打造成个大世 界。 我们再看文章开头的形容词困境,难道不就同样的道理吗?我们懂得了 更多之后,发现用“高尚”还不如用“和善”,对女朋友说“我爱你”还 不如摸她的头发而什么都不说,请人吃晚宴还不如请人吃早饭……我们似 乎在丧失理想和对于完美世界的期望。有人试图辩解,但其实完全不需要 辩解,毕竟我们没有失去理想。只是有了年龄的放大镜,我们懂得了理想 到底在哪里。 46


言者无缰

普通书店日薄西山 文艺书店遍地开花 二X书店何处寻觅 文/三江小渡 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夏书店、复旦大学的庆云书店关门已经很久了。最 近,厦门的光合作用书房也因资金断链而面临倒闭,最终在厦门的政府介 入下才得以延续。 其实早有专家呼吁,读者要抵制网络购书来支持实体书店。惭愧的是, 作为锱铢必较的普通青年,按照恩格尔系数标准属于赤贫阶级的笔者,只 能将实体书店看做网购的展柜。自从手机上网更方便后,边看、边查、边 比较就成了笔者的新习惯。据说现在还开发出了手机扫描书籍编码,直接 比较价格的高端功能,大概以后实体书店只能推出“手机不能带入”的规 则才能生存了。俗话说的在理,强扭的瓜不甜,高价买的书不好看。在那 个当当网尚不存在的年代,新华书店能“恩赐”读者九五折的优惠,就让 人觉得颇为实惠。但是,自从当当网横空出世,再看看那些近乎原价采购 的书籍,心里难免不自在。 对于没有购书专项拨款的普通青年来说,通过抵制网络购书来支持实 体书店是不切实际的。真正可以支持实体书店的,目前来看,只有文艺青 年。面向文艺青年的那些特色书店往往依靠复古的装潢营造小资情调,倒 也是屡试不爽的桥段。笔者看到汉源书店的厕所周围是古朴的明清风格木 质器具,上有匾额“祈雨必灵”时,不由得被幽了一默,大概明白了文艺 书店区别于普通书店最大的特点是:普通书店卖书,文艺书店卖氛围;普 通书店希望购书者趁早买完撤离、不买别看,文艺书店希望客官慢慢来, 多在奴家这逗留一会儿,多喝几杯咖啡。换言之,文艺书店出售的商品附 加值更高,这样看来,它更是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成为普通青年 变身文艺青年的魔法道具。“书在这里几乎成了一种艺术品,和墙上、立 柱上摆满的各种古旧的艺术壁挂、小饰品、旧家具融为一体,让人有一种时 光倒流的感觉,叫一杯茶,找一本好书,打发一个下午,这里是最好的去 处”——这摘自《小资情调气质美女养成记》的一段介绍深刻地表现了文 艺书店对“小清新”们的强烈吸引。 但不是每一个普通青年都可以变身成为文艺青年,也不是每一个普通

47


言者无缰 青年都有变身成为文艺青年的渴望。因此,当文艺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扫荡 各个文艺青年聚居地后,这块市场就渐渐饱和了。文艺青年毕竟是少数群 体,实体书店转型的关键依然是如何把握住最广大的普通青年市场。书 店本就是文化的聚集地,理应成为一群志同道合的读书人交流的圣地—— 一个“大庇天下读书人俱欢颜”的场所应该具有足够的包容性,无论是小 清新,还是重口味,无论是《读者》《知音》的读者,还是《南都周刊》 《看天下》的拥趸。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功能都要由书店承担,但至 少,书店绝不仅仅应该是文艺青年的去处。 人们对实体书店的衰落的忧虑并不仅仅关于书店本身,而是关于文化精 神缺失之虞。前日在日月光华看到一篇关于大家沙龙的帖子,之后才知道 沙龙原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沙龙最早是哲学系的学生在2号楼的工棚 里办起来的。哲学,诗歌,戏剧,咖啡,那是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在风中 飘荡”,那时候的沙龙是一个时代追逐理性的一个缩影。而现在,我们暂 且称之为最好的但也是最坏的时代,或许正是新的理想主义兴起的时期。 今日之“沙龙”不再是彼日、彼时的那个“沙龙”,我们需要能够承载文 化交流的平台,需要一片真正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坐而论道,为一些话题争 论到面红耳赤的空间。一直在呼吁学校能提供更多的讨论室,可是至今未 果。 帖中有言,“公司一边叫嚷着要打造复旦的星巴克,一边迟迟不给批咖 啡机,更神奇的是据说要我们卖速溶咖啡了。我终于意识到,一个时代已 经结束了,卖咖啡的沙龙已经死掉了,自主经营这四个字大概也已经死掉 了大半。那么,请作为一个卖奶茶的沙龙,也请好好的存在下去。”这样 的一段文字竟感动得让人落泪。曾经怀揣一腔热忱走遍上海只为烧出更好 咖啡的那个沙龙已经不再,即便如此,这份精神也不会就此消亡,好好地 存在下去,就一定会闻到醇厚的咖啡香味。 对于理性、对于书店,我都不愿抱有悲观的情绪,一直相信只要有这样 一方沃土,“普通”文化和“文艺”文化,哪怕是“二X”文化都可以茁 壮成长。“文化大繁荣”究竟是什么样的大繁荣?必须是“普通”、“文 艺”等等等等的齐头并进,“二X”怕是也不能落后。遗憾的是,现实是 起导向作用的主旋律文化抽象得无法感知,就像悬浮在空中的假说,够得 到也难免不踏实。于是无论是普通青年还是文艺青年还是二X青年,精神 失去寄托之处,也就只能放浪形骸于各自的物质大潮之中。 但就像面对生意红火的网上书城依然坚守的实体书店,就像从做咖啡向 做奶茶转变却仍然呵护精神内核的大家沙龙,无论是文化,还是理想,都 没有那么容易消亡。笔者期待这些精神的重生——与书店的重生,一同。

48


言者无缰

手把手 教你在魏晋南北朝成功搏出位 王露

假设你幸运或者不幸地穿越到了魏晋南北朝,你一定想要会一会那些留 名历史之人,甚至想在这个混乱并繁荣的时代中混出点名堂来,那么你需 要一本生存指南。 迅哥儿曾经评价《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换成无耻的标 题党就是《手把手教你在魏晋南北朝成功搏出位》。本手册就是要致力于 从《世说新语》中汲取亮点,手把手教你:如何辨认名士的真伪,如何混 迹于名士之中,并如何在名士之中搏出位。

与众不同方出位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何谓风流?冯友兰概括为“玄心、洞见、深 情、妙赏”.本手册在《世说新语》中翻到一条贯穿全书的隐性原则:反其 道而行之。 或简曰:另辟蹊径。 或换成广告语:不走寻常路。 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文化上往往是繁盛的时代,此时主流或曰主旋律 失去了绝对权威。流行歌曲太多,要想成为经典,就要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气 场。这种气场必须要有打破标榜的勇气。所谓“打破”,就是出奇制胜。 别人标榜读圣贤书,你要果断否定;哪怕你早已精读且烂熟于心,也要 坚持说你对此类书籍的嗤之以鼻,比如那个翻开《庄子》一尺就觉得“了 不异人意”的庾子嵩。当然,前提是你不能像刘心武一样犯低级错误,以 梦中所得来窃取黄庭坚的“江湖夜雨十年灯”,此种劣行必为人耻笑,且 三十年无法在文坛抬起头直起腰来。别人标榜求官为仕,你要果断否定; 哪怕你内心也想过求个一官半职,好让老婆少点“没出息赚不到钱”的埋 怨,也要坚决掩盖你曾经仕途不顺的尴尬经历,并且显示出对官僚的万分

49


言者无缰 不屑。所谓“奇货可居”,后一句不该是“囤而不卖”,而是“待贾而 沽”,区别就在时务,这样才能让皇帝亲自馈赠官职于你。哦,对了,就 算你接受了封官,也不能说出真实想法,宁可说“厨中有贮酒数百斛”也 不能袒露一丝对权力的渴求、对家族名望的责任。 当然,身处这种混乱的时代,显然是不能太沉迷于宦海的。历朝都有欲 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梦想家,到头来,想叛乱的最终会被乱世轧死,比 如王与桓;想效忠的最终被朝廷轧死,比如岳飞与于谦。孔子说“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隐”,其实应该是“邦有道大仕,邦无道小仕”,点到为 止,适可而收手。有时候当个步兵校尉,在司马昭面前喝喝酒吃吃肉、卖 卖萌装装傻,未尝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好方法。 总之,作为有追求、有城府的名士,你 的读书心得不能和广大读书人雷同,你的 政治见解不能和当朝臣子苟同,你的生活 环境可以落魄,但是生活情趣不可缺失。 众人逢迎夸赞时,你要语出尖锐地批判; 众人叫好时,你要喝倒彩;众人多话时你 沉默,众人无语时你发言;众人正襟危坐 迎接岳父挑女婿时,你就要坦腹东床拨人 眼球;别人慌张时,你神态自若(就算撑 不住也要摒牢,佯装淡定)。总之,说了 这么多,你应该懂了,某些出众很大程度 上是一种极端的做作,但是如果不这么 做,或许你会就此失去改变终生的机遇。

总之,作为有追求、 有城府的名士,你的 读书心得不能和广大 读书人雷同,你的政 治见解不能和当朝臣 子苟同,你的生活环 境可以落魄,但是生 活情趣不可缺失。

如果说《世说新语》之中,《伤逝》第十七是情感上最动人的,那么《任 诞》第二十三无疑是行为上最出众的:他们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生活自得, 有优越感又不失风度,有才学却不肯轻易展示,颇有点后现代嬉皮士的味道。

狂人必杀技 孔子碰到了楚狂接舆,也是无可奈何中透露出一丝敬畏和共鸣。入世或 者出世,都逃不出一个硕大的乱世背景,不同的只是态度而已。楚狂年年 有,魏晋特别多。你若欲做魏晋狂人,则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中的关键。 一要有酒。酒是最有杀伤力的工具,“竹林七贤”之为“七贤”不在竹林 而在酒,肆意酣畅才是重点。不醉不归,潜台词是醉了也不归。有酒方有诗、 有文,有酒才有有玄学之清谈,有时局之政见,有琴棋书画长啸塵尾。有酒才 有胆,胆敢在母丧下饮酒(阮籍),鬼神前抢酒(刘伶),和群猪共饮(诸 阮),拍浮酒池中(毕卓);有胆才敢做事写文章,否则何来的《大人先生 传》《酒德颂》呢?一杯邀酒神,狄俄尼索斯一来,何愁笔下没有灵感!

50


言者无缰 二要神色自若,或曰淡定,主要参考雅量。这种品行不仅仅是狂人, 更是政治名流所必须的彰显风度之杀手锏。回到狂人,阮籍可以在司马昭 之前随便吃喝,一需要使用神色自若、了无异色之类的形容词,先不论此 人系谁,印象分就高了。这一招在政界先锋中甚是流行:哪怕你内心已是 十六级强震,也要佯装镇定,云淡风轻。 谢安之宽松容颜能表于貌,王坦之却稍显惊恐,我相信面对桓温之强 势,二者内心一样暗潮翻涌。谢绝非能心安无畏者,王也绝非不能承受 者,只是隐藏的好不好而已。这样的神色自若究竟是一种人格的稳定性, 还是表情的克制力,我对此保留意见。谈及后来谢安得到淝水捷报时的默 然无言,海上风浪的从容不迫,我更加倾向认为这是一种姿态而非心态。 心态只有自己知道,而姿态是做出来让人看的,看了就会信服,信服才能 收人心。这种淡定自若与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究竟是不是一种气 场呢,我看不像,尤其落在这些政治家身上。他们的每一种举止更多的是 一种象征意义,就好像现在的外交礼仪一样。 三要有狂热的爱好。比如阮遥集好屐,王徽之好竹,顾长康爱倒吃甘蔗 才能渐入佳境…… 四要有好友。如果说西方有一个帮马克思到处还债的恩格斯大爷,东 方还有多次帮温峤交赎金的庾亮,一句深情的“卿可赎我?”就能大事化 小小事化了。袁躭在居丧时肯替桓温赌博。说起来赌博是最能显示兄弟情 了,司马道子威逼桓玄时,多亏谢重解围方了却杀身之祸……能举出的例 子是无穷尽的,有个好朋友才是生存的硬道理。不管好朋友是有钱、有权 还是有才,哪怕他什么都没有,只能陪你喝酒解闷,那也是生死之交了。 五要有个好老婆。刘伶的老婆会劝酒(其实是,劝阻喝酒),可惜道高 一尺,魔高一丈,她的相公实在是太能喝了!虽然没成功,但也确是很厉 害了。山涛妻子韩氏,慧眼识人,穿墉以彻夜视之,慧眼识出嵇、阮之才 致高出山。 六:裈(短裤)!之所以把裈列入关键词,是因为我读到过的最好笑的 三个段子之中,裈独占两元。一是南阮七月七日的大晒大布犊鼻裈,甚是 应景(此处有一疑问:七月七日晒衣晾书和七夕有关系吗?)。二是刘伶 的“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谓如我裈中!”,太好笑了! 第三个就是王浑和他的妻子钟氏,你们都懂的…… 欲知如何做好政治名流,坐稳士族排行榜,做好贤媛榜样,敬请期待后 续。生存指南,教你玩转魏晋。

51


谁知道月亮是不是 / 一只气球,来自天上的 / 一座漂亮城市---- / 那里到处是可爱的人们?

E.E.卡明斯 我们辛辛苦苦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每天看到的那些不美好 而伤心的,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哭够了,而且我们,谁也不能活 着回去,所以,不要把时间都用来低落了,去相信,去孤单,去爱去 恨去浪费,去闯去梦去后悔,你一定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佚名

言 论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 尔•卡纳曼说,大脑有快、慢两种做 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 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 出判断,但很容易上 当。有意识的 “系统2”通过艰苦的查看事实和计 算,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我们 的思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用1 来判断。

三联生活周刊

《青春》会在这些天得以出版,把序言贴上来。我其实不喜欢理 想这个词语,因为这个词语现在更多变成了商家用来包装自己人文关 怀的空词。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我从来不觉得强调理想是救赎青春 的一种方式。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韩寒 一次在他深度镇静时,肺脏医生要往他脸上戴面罩,乔布斯把面 罩扯掉,嘟囔着说讨厌这个面罩的设计,不要戴它。虽然他虚弱得几 乎无法说话,但是他命令医生拿 来五个面罩,选出一个他喜欢的。 他高度关注周围环境和物体的任何一个细微差别,这让他精疲力尽。

《乔布斯传》 52


2011.11.15 杂事记 5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