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独立时评月刊《浪潮》第21期

Page 1


2 | 卷首语

卷首语 报道的代表性是个有争论的议题。媒体展现不 了真实的全部面相,只能尽量逼近。而对绝对事 实的苛责一如对大团圆结局的钟情,“幸福快乐 生活在一起”的“或者”和“然后”并不需要被 追究。 后现代主义要消除同一性证明差异性,因为 " 我们的理性就是话语的差异,我们的历史就是时 间的差异,我们的本我就是面具的差异。" 浪潮坚信,有些人有些事即使不具有代表性, 也不意味着应该被遗忘和覆盖,描摹大团圆图景 的事情自有人做,而我们决定观察、记录、并且 思考差异的所在。 选择什么代表态度,怎么操作则体现关怀,浪 潮在试错中愈加坚定,以非典型的复旦视角关注 非典型复旦人。

风马牛 2013.4.14


目录

3 | 卷首语

● 卷首语 --- 2 ● 封面 05 信途 12 一个彷徨者的信仰自白 16 党员信仰的相关条文 18 评论:凯撒与上帝:本是同根生 20 对话朱晓红、郁喆隽老师 24 记者手记 ● 新闻 28 言论 30 专题:拍砖门 35 评论:时代之校门躁郁 39 自述:拍砖遇险记 40 报道:工地里的学生 ● 文化 46 专题:复旦零点后 50 专栏:中国新闻业:带着镣铐跳舞

总第 21 期 2013 年 4 月 15 日发行


主编: 风马牛 顾问: 后觉 订阅方式: 发 送“ 订 阅 ” 至 fdwave@ gmail.com

投稿及来信 : 请 将 来 件 发 送 至 langchaoeditor@gamil.com、 欢迎你的来稿或批评建议。

加入我们: 发 送 自 己 的 姓 名、 专 业、 常 用 邮 箱、 手 机 号 码 并 附 上 一 篇 你 最 近 的 文 章( 评 论 更 佳) 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本杂志社常年招新

更多内容: 人人主页【浪潮】 在线阅读 :http://issuu.com/ fdwave/docs

副主编: you 蓝、谢小木 美术: 齐英如、黄醒佳、吴佳桐 发行总监: 平四门 编辑: 抽风的阿婆 妍小井 五月诗心 记者: 涣明 effy 十九画生 舍予


第 21 期 | 5

Cover Stories

封面故事

信途

他们在我们身边,跟我们穿着一样的牛仔裤、白球鞋和黑灰色卫衣,天气冷的时候把帽子 拉起来,有时打游戏或看美剧,打球或逛淘宝。只是周末我们宅在宿舍,他们独自走在去往徐 汇天主教堂的路上准备弥撒,只是我们在本食见猎心喜无比豪迈地说“来个大排”,他们小心 地只选择素食。他们在我们身边,他们在我们之中,他们,就是我们。 虽然,他们身上隐匿着一张标签:宗教信徒。 在我们奔波忙碌,汲汲营营的世界里,我们看见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你,我,他,她。 而同一个世界,有一群人,还看见神的面目,恒在慈悲。也许是出于迷茫,也许是为教义之善 所吸引,也许只是因缘机巧,宗教千万种生活的可能性之中,为他们所遇见。


6|

封面

|

信徒

信途 耳边清脆的闹铃声唤醒了熟睡的阿 帆。他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了看窗外微 亮的天空。要破晓了。 猛地他想起计划里刷早锻的任务, 不由得叹了叹气。利索地翻身下床,穿 衣洗漱。一切整顿完毕后,他又瞅了眼 窗外的天空,还好,还未破晓。于是动 身出门,慢跑在校道上。 和其他无精打采的同学不同,阿帆 一定会要求自己要精神些。 。因为在这早锻的途中,他需要清醒地 念完晨祷词。 即使在早锻时间碰上了 日出的当口,他依旧坚持一名天主教徒 的习惯,这一点,他从未改变。 “在复旦,能见到的天主教徒人数 非常少,我这么长时间下来也只认识一 个,我们没有自己的团体和聚会。”偶 尔阿帆也会感慨自己的失落,甚至于在 整个上海,天主信众也不过 14 万人。 但在他的世界里,哪怕独自仰望, 上帝也不会远离。

信仰的童年 阿堇的母亲曾经在国外访学几年。 有时赴美看望母亲,年幼的阿堇便因此 接触了不少新教徒,他们的友善给阿堇 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尚未确立信仰, 但这种朦胧的好感却伴随着阿堇长大, 直到她踏入大学的殿堂也未改变。

浪潮 抽风的阿婆 主笔 浪潮 谢小木 effy 十九画生 五月诗心 报道

尽管学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 阿堇有时候也会想感觉到解释某些问题 的乏力。“就像宇宙大爆炸理论被广为 接受,但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东西 呢?就是这个宇宙是哪里来的呢?”于 她,所学与所信并不冲突,自然规律与 神迹神意也无矛盾,“难道我们人类已 经完全了解自然了吗?就好像我们做实 验,师兄说按理论估计,这个数据应该 往下走,但不知为什么在那里拐个弯。 所谓神迹,是因为有些事情科学无法解 释,这只能说明人类现在的认识还没有


第 21 期 | 7

到那个水平。我们认为是神创造了这个世 界,它高于其他存在,我们可以接近他却 无法完全抵达和了解他的创造。” 而在课堂之外,阿堇也和许多同龄人 一样,看不到一个确定而有规划的未来, 这让天性好强的她常处于深深的紧张与焦 虑中。持续的困惑与焦虑,让阿堇萌生了 求助宗教的想法。大三上学期,阿堇赴美 国交流。也就在这期间,她接受新教徒室 友的引见,尝试着参与了一个宗教社团的 活动。虽然只是聚聚餐、谈谈天,但阿堇 却感受到了他们看待事物的另类眼光。现 在阿堇想来,那种投机也许是“因为我们 共同的对宗教的兴趣。” 《圣经》的阅读使她对未来的看法渐 渐不同起来,她感到,以往的焦虑也许来 自于自己目光的局限。她曾经参加过一个 社团并几次淡出,但每次总因为各种因缘 机巧又再度被拉回其中,回想起来,在社 团里收获的经验和成长使她感到对上帝产 生了莫名的信赖,“如果有些东西是有助 于你成长的话,无论你如何一而再、再而 三地将它从你的生命中推开,上帝还是会 让它加入到你的生命中来。在信仰之前的 生命里,我没有感到上帝的存在,但他还 是把我安排得很好,那我为什么要焦虑 呢?” 归国后,她尝试着和朋友们谈起信仰 的话题,也在这个聊天中,“不知不觉地 有了更多的想法”。但真正的引领阿堇走 进新教门槛的,是她至今很尊崇的一位长

辈。“那天,他跟我聊了很多福音方面的 观点,我突然发现我全部都接受了。产生 信仰,是一个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过程。” 也就在那天,阿堇做了决志祷告。 决志祷告是成为新教徒很重要的一步, 但和阿帆一样,阿堇也未受洗,因为她觉 得,自己的信仰程度并未到达那一步。或 许还需要一场漫长的旅程,才能抵达另一 个不同的自己。

途上信徒 说到佛教在中国大陆的状况,阳阳也 觉得很无奈。“我一直很相信转世轮回, 很在乎现世的缘分,觉得这些都是往世的 种下的因。但是大多数在家修行的居士包 括大学生还是更加关注宗教给予他们的物 质回报,信教的目的也不那么纯粹。”在 佛教信众的圈子里,居士身份往往有助于 扩展人脉,有些人便借此扩宽交友圈,目 的各异。阳阳时而感到失望不已,“这样 的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有多少可想而知。” 阳阳皈依佛教已四年有余。 由于家人或多或少地信奉佛教,进出 寺庙是阳阳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不过 最初对阳阳来说,佛教仅是佛像崇拜、因 果轮回一类的概念。直到初中,亲人的忽 然离去成为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第一 次触摸死亡的悲痛与无助,让她开始从佛 教中寻求宽慰和寄托。


8|

封面

|

信徒

“你知道吗?六道轮回是说,人如果 不修持,不放下执着,会受到业力的牵引 投胎到六道,而佛陀是超脱于六道的。”

偶识青浦蟠龙庵的通朋师傅后,她决 定信佛。在师傅的说法中,她发现佛教的 教义和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全契合, 这让她对佛理深信不疑。虽然自己是一个 虔诚的佛教徒,但阳阳认为,所有正信的 宗教本质上相通,不同的宗教只是适应了 不同环境下人的信仰需求罢了。 宗教本质相通的观点,阿堇也赞同。 在她看来,人们所信仰的只是神的不同 方 面, 信 仰 一 直 都 是 你 自 己 与 神 的 接 触。阿堇回忆起在美国时教徒朋友的忠 告,“ 你 和 神 之 间 要 有 一 种 personal relation”,阿堇当时感觉不可思议“怎 么可能呢,他是神,你是人。”但这种看 似不能理解的状态,在现在看来,也不知 不觉地抵达了。

人倒不是很乐意接受。实际上,这位漂亮 姑娘吃素的习惯,在皈依半年前就已经养 成。但她并非强行要求自己不沾荤腥,而 是本能地对肉类产生排斥。“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在信教之后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和其 对这个宗教的认识程度和修持的程度有很 大的关系。我之所以吃素,是因为对佛教 ‘十戒’中的‘戒杀生’有很深的体会和 感悟。” 与阳阳相比,阿堇信教的时间不算长, 也不恪守全部的宗教仪式。阿堇坦言,开 始守戒的日子并不容易,心中自在的惰性 让她能够找到很多破戒的理由。有时仅仅 因为疲惫或着睡迟,就能够帮自己推脱掉 礼拜或祷告。但是,慢慢地,她逐渐感觉 到仪式的重要性。“就像喝水一样,一天 不喝水可能也没什么,就是觉得有点不太 舒服,但总不喝是不行的,这些仪式就好 像是精神上的喝水一样。” 阿堇认为,破戒并非意味着什么惩罚。 它只是警醒着信徒,让他们意识到曾经习 以为常的错误。“在圣经里也写着很多每 天都犯的错,比如说谎。但因为每天都做 所以可能大家也觉得没那么严重。”

为了加强对佛教义理的理解,阳阳通 过各种渠道修读佛经。她将进一步解答疑 惑的期待留给了学校的宗教学专业,她期 待着在研究生阶段踏上这一领域。而对于 高校开设的宗教学课程,阿堇则觉得帮助 途经大学 未必大。许多开课的学者自己就不是教徒, 阿堇每周会和教友们聚一聚。与她要 在阿堇眼里,信不信教对于《圣经》的理 好的大概五、六个,包括已经从学校毕业 解至关重要。而这种面对大众的授课,有 的。他们聚在一起读《圣经》,交流下各 许多问题难以触及。 自觉得难懂的部分。也聊聊日常生活。和 因为信仰,阳阳惯于茹素。对此,家 其他学生聚会一样,他们的谈天也会讲起


第 21 期 | 9

日常琐事。“有时候我们看来不是很好的 事情,比如课题遇到麻烦,或者没有导师 带你,种种不愉快。但是我们交流时,可 能会换一种眼光去看待。也就在这种谈天 中,增进对生活的理解。” 相比之下,阿帆在学校里并不高调, 若不因友人提起,他极少和别人谈论信仰。 一方面,一本正经地传教容易会被人贴上 “奇怪”的标签;另一方面,与形形色色 的大学同学打交道中,他也感觉到了大家 对宗教兴趣的冷淡。尽管如此,每当有同 学遇到困难前来诉苦,阿帆仍愿意尽己所 能开导他。 室友小钊是在一次聊天中得知阿帆信 教。当时,阿帆不经意地说起了自己的宗 教信仰,并无隐瞒的意思。但小钊也不觉 得意外,虽然身边信徒很少,但他也没有 猎奇的心理。“我觉得有个信仰挺好的。” 小钊是一名同性恋。与这个群体的多 数人相同,小钊也持有比较开明的性观念。 但就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小钊却未同信仰 天主教的阿帆有过冲突。“他很能理解我 们的选择。有一次夜聊,阿帆知道现在很 多人这方面很开放的,还说‘像小钊肯定 有过这种经历嘛’。” 巧的是,小钊在美国的男朋友也是天 主教徒,而且已经有过性行为。在小钊看 来,即便这些行为与《圣经》中的教义相 左,但虔诚的定义不同,宗教观念和生活


10 |

封面

| 信徒

态度的冲突并不影响人的信仰,在信仰者 与信仰者之间的频谱差异甚至可能大于信 者与不信者。在这点上,小钊男友和阿帆 的想法是共通的。“有人信的是主,有人 信的是教义。” 事实上,在当前的环境下,比生活态 度相左更为敏感的是宗教身份和政治身份 的矛盾。 目前,复旦的学生党员占全校学生比 例超过三成,他们中的部分人存有着宗教 信仰。而中共中央曾多次在各类政策文书 及会议讲话中强调,“共产党员不得信仰

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 的要劝其退党”。然而,看似绝不相容的 宗教身份和政治身份对于在校大学生而 言,似乎可以相谐存在。 不同的选择之间也许存在冲突,但“上 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选择一种 宗教,并不必然意味着将生活的全部化于 信仰之中,选择一种党派亦是如此。在采 访中接触到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党员,表 示“我不是信基督,而是认为这个世界冥 冥之中一定有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主宰着


第 21 期 | 11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虎狼世界,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基督的爱与 正义,并为之努力。你不觉得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都有着传教士的热忱 吗?我认为这是相通的。宗教也好,政党也好,都相信这个虎狼世界可 以更美好,并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观念将现实的虎狼世界修正为一个美

人的命运,无论是基督也罢,佛陀也罢, 总之肯定是存在的。”他就读的专业和今 后可能选择的道路对于政治素养有很高要 求,他并不是一个信徒,却对有神论有一 定的趋向。二者之间虽然微妙敏感,但在 他看来,二者的张力似乎并不如外界所想 的那样巨大。

个方面,在人性的良善之中,它们应该是 兼容的。” 与这名党员相似,还有许多人虽然没 有宗教信仰,但却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阿帆的几个室友就是如此,他们常互相交 流各自对宗教信仰的想法。室友李风还跟 阿帆一起去尝试做过弥撒。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虎狼世界,但是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基督的爱与正义,并 为之努力。你不觉得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都有着传教士的热忱吗?我认为这是相通 的。宗教也好,政党也好,都相信这个虎 狼世界可以更美好,并希望能够运用自己 的观念将现实的虎狼世界修正为一个美好 的世界。”

虽然现在没有信教的打算,但在阿帆 眼里,李风已经很不一样,时常能够停下 来,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如果是有神论 者,神对他而言应该是一直存在的除非它 放弃了自己的信仰。那么,祈祷和忏悔就 不能仅仅发生在苦难的时候,那个存在不 是给你用来在痛苦时安慰你的。我是不能

了解到他的政治身份和对信仰的态度 之后,他的朋友表示非常能够理解,因为 “他平时就是一个有精英倾向的人,对自 我要求比较高,宗教信仰之中那种古典式 的对良善品性的呼唤可能确实能够引起他 的共鸣。政治和宗教都只是人类生活的一

接受的自己这样想这样做的。所以,当与 他沟通成为一个日常行为的话,我觉得就 是一个教徒了吧。反正我还没到那样的阶 段,那如果我想去那儿的话,还会有苦头 吃的。”阿帆笑着说:“他该算是受我影 响最深的一个‘半成品’吧。”


12 |

封面

| 信徒

一个彷徨者的信仰自白

宗教解答对生命与存在的追问,同时也可能带来了新的与政治选择的冲突——在采访 身份对许多人来说是重要的政治资本,而宗教中神性的善却也成为了部分人生命中不可或缺 Only time will tell. 而他们,也许会说 Only god will tell.


访中,这是我们尤感兴趣之所在,政治 缺的灵魂资本。何去何从?无神论者说,

第 21 期 | 13

文 / 迷途的羔羊 我这里所提出的设想,得自这样一 个事实:从生命本身的性质来理解, 它所知道的只有诸神之间无穷尽的 斗争。直截了当地说,这意味着对 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是 互不相容的,因此它们之间的争斗, 也是不会有结论的。

——韦伯《以学术为业》

在这个时代里,信仰问题绝对不能 被称作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至多, 也只是个人思想世界中的挣扎与蛰伏。 很不幸,在知识与阅历愈加增长的年 岁里,我遇到了思想世界中的巨大困 惑——即宗教信仰与政治选择之间的 矛盾。如果说生活是对于自我的不断 探索,那么我将在此进行自我剖析, 我并不试图完全解决自己的困惑,而 只是希望能把它完全真实地呈现在自 己的面前。 如果说我们的国度里真的存在过神 权的话,那么便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 的文化——政治权力。而在这个时代 里,这种权力来源于一个政党,我并 非对这种政权的合法性持有异见,恰 恰相反,我认为这个政党有能力使这 个国家变得更加美好,如果有人质疑


14 |

封面

| 信徒

这个政权产生时的血腥与奸诈,那么 我想所有政治秩序的起源都不可能是 和平和友爱的。如果抛弃政治观念的 偏见,从完全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个 党的确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现代化任务。如果有人试图给这种政 治观点贴上各种标签的话,那悉听尊 便吧,我想说的是,我并非不了解其 他各种政治派别的观点,但仅仅从自 身的经历与我所观察的社会去进行一 种政治选择的话,我还是会加入并支 持这个政党。 当我参与到政党的组织生活中去 时,首先是出于理念上的信任,其次, 另外一层不可忽视的是现实的考量: 在学生时代加入这个组织要比工作之 后容易;加入不会吃亏,说不定还能 在某些地方“加分”等等。不可否认, 在所谓的政治理想背后,是自己对于 利益的考量。我记得在一次支部生活 上,大家大谈如何践行“党员理想” 的话题,都纷纷提到要将自己个人价 值的实现与宏大的社会理想相结合。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能够简单实现的 目标。不仅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张 力和冲突,在我自己身上,甚至还存 在着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我深知成 为一名党员需要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但是在现实面前,我却无法抛弃我对 冥冥之中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在社会 生活层面上,我认同党可以领导这个

国家完成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福利。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我却摆脱不了对 于偶然性的恐惧。我曾经看到过一个 失独老人的相册,里面尽是因为意外 事故丧失唯一子女的老人们孤独的背 影,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象:假如我 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父母亲人是否 也会像相册中的主角一样孤独落寞。 这是一个不敢想下去的问题。疾病、 意外甚至战争,这些人间的悲剧,往 往不在人的控制范围之中。我是一个 追求生活确定性的人,在诸多不确定 性包裹的世界中,我宁愿相信有着一 个超自然的“上帝”统御着整个人类 的世界,我们的欢笑与苦难,都是超 自然力量运行的显现。 追溯对于信仰的最初认识,有一位 老师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是在 我的高中时代,我选修了一门《西方 经典》的选修课,那位授课的老师讲 授的是《圣经》。他是一名教徒,虽 然不常去教堂,但却熟识《圣经》, 上课时经常带着各种版本的《圣经》 互相参阅经文给我们讲课。在他的指 引之下,为了真正了解对超自然力量 的信仰,我开始阅读《圣经》,并喜 欢上了《福音书》和《诗篇》。每当 阅读这些经文时,我喜欢配上莫扎特 的《安魂曲》,因为这曲子尤其能使 我安静,并能使人在潜意识中感受到 灵魂靠近了那个彼岸的世界。


第 21 期 | 15

人化的事情,我几乎不去教堂,也不 加入任何团契组织,我相信“因信称义” 的学说,只要内心充满敬畏,加之阅 读关于神圣力量的教诲,就能达到信 仰的目的。

虽然我也了解社会学之中如何分析 宗教仪式与媒介对人的影响,也了解 历史上基督教各种宗派对政治与社会 的看法,但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时我 很难单单从理性的角度去剖析自己与 社会之间的联系。我相信古典的人性 学说,人有一部分与生俱来的激情, 必然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发泄,或是 通向物欲与名利,或是有更高的道德 和智性的追求。而宗教就是这样一种 疏导和节制欲望的方式,她使人安静 并摆脱尘世的各种喧嚣,在短暂的时 间内全身心地追求彼岸世界。但是我 一直认为,对于宗教的信仰是一件私

我深知自己的信仰与政治追求之间 是对立的,前者追求的是彼岸的天国, 后者则希望在人间建立起富强文明的 国家。但是我不愿意舍弃这之间的另 一种追求,我试图像很多接受不同观 念冲击的人一样,去调和这两者之间 的冲突。我想势必要放弃一些东西, 比如关于党员的无神论信仰,然而一 旦放弃了无神论的宗教观,那么势必 就违反了当初加入党组织时与这个组 织订立的契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我也无法放弃仅仅属于自己的,那种 既非传统基督教,亦非任何其他宗教 的信仰与感情,在我的身上体现出的 是巨大的悖论,我十分地胆怯,如果 没有到危急的时刻,我甚至不愿意去 面对这样的悖论。有可能真正到审判 之时,我必将赎罪。 而现在的我,只是想努力地去为此 间的自己与人们创造好的生活,用正 义与善彰显上帝的荣耀。 民中的万族啊,你们要将荣耀能力 归给耶和华,都归给耶和华!(代上 16:28)


16 |

封面

| 信徒


党员信仰的相关条文

第 21 期 | 17


18 |

封面

| 信徒

凯撒与上帝:本是同根生 文 / 谢小木

自己是一个无法接受宗教信仰的 人,因为始终无法相信这个世界存在一 个绝对超然的存在,它可以成为一切的 解释,一切因果之所系。概言之,我 无法相信世界存有这样的唯一和绝对。

善的神性生活,他们是极可敬的,那 么我呢?我不信仰宗教,但是也愿意 怀一颗向善的心,愿意施与,愿意承 认自我的残缺不足,接受生活有时温 和有时暴烈的扶助——生活要么是温 柔地拉着你的手,要么是狠狠地踹了 虽然无法接受,但却很感到好奇。 你一脚,但这不影响它始终使我前进, 犯文艺病的时候也读过一些佛教文书, 也不影响我对它爱恨交织的感激和喜 其实是深以为然的。比如,人的痛苦 欢。是否神在主导,这无关紧要。我 是因为欲望太多,而欲望之所以产生, 怀着虔诚的心去采访和接触他们,但 原因之一是人能够对世相进行命名, 欣然地发现大家并没有什么巨大的不 当我们对世界万物进行了命名以后, 同,与神相伴还是与自我相伴,都一 我们就知道,花绝不是草,天绝不是地, 样真诚地生活,有一样的痛苦喜乐, 美不可能是丑,此不可能为彼。当我 一样的悲欢离合。 们通过命名将世界万物切割得支离破 碎以后,便懂得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本是同根生,不必多疑虑。你有你 懂得了我们“要这个”而“不要那个”。 的,我有我的姿态和生活方式,世界 于是,欲求随之而来。其实此与彼有 是因为大家的不同才变得这样可爱吧。 什么巨大的区别吗,无非都是天地之 间沧海一粟,遇上了珍惜便是,没有 当然,在信与不信之间,取中道者 遇上,也不必强求。少了执念,便少 有之,他们不选择加入宗教体制,但 了烦恼。 却相信冥冥之中的定数;挣扎者有之, 他们既有一个政治身份,但却仍然相 纵是深以为然,这也只是因为教 信和向往神论的世界。此中,后者的 义与自己的三观不谋而合罢了。信教 存在尤其让人感到有意思。一方面, 的人总是会受到驱使,去追求一种向 他们选择了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另一


第 21 期 | 19

方面,也选择了有神论。这二者之间 表面的对立张力,使得这个话题变得 敏感。

凯撒与上帝:本是同根生

这令人想起奥古斯丁提出的“天上 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基督教社会观: 诸人在地上之城追求实在观感的满足, 争权夺利不可避免,而在天上之城则 追求精神价值,相谐共存。天上与地 上构成两个价值共同体,它们并不对 应可观察的社会事实,而仅代表着两 种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每一个教徒, 都同时存在于天上与地上之城,因此 必须对宗教和国家履行双重的忠诚。 在中国的语境之下,政治身份是在地 上之城生存的政治资本,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观通过政治性的普及,已经被 抽剥为一种单纯的政治观念,因此便 丧失了解释世界和生命的能力。每一 个党员,作为地上之城的一份子,选 择政党,宣誓对政治共同体效忠,但 政治话语无法解答生老病死的终极意 义之问,于是转向天上之城求索,这 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尤其是大学生群 体,无论对政治话语还是宗教话语的 认识,可能都仍处在一种似是而非的 朦胧之中。也许这二者并不存在真正 的分裂,抑或可以说,人正因为能够 认识到这种自我选择的对立分裂才成 为一种真实——毕竟,无论马克思, 还是诸位神佛,都曾说过,人类应认 识你自己,并回归你自己。


20 |

封面

| 信徒

对话朱晓红、郁喆隽老师 朱晓红

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研究领域:宗教学,基督宗教哲学,天主教神学,妇女神学

郁喆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宗教社会学课程老师

韦伯对于“祛魅”,有两种解释,强解释是指一种占统治地位的 意识形态衰弱了,弱解释是指,这种意识形态并未衰弱,只是不再 居于独占地位了,而是要跟其他各种观念竞争,即“诸神之争”。 当前中国就呈现出后一种趋向 《 浪 潮 》: 从 老 师 这 么 多 年 来 求 学、 教 研 的

对他奶奶的追忆。他奶奶生前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

经 历 来 看, 感 觉 整 个 大 环 境 对 宗 教 的 认 知 呈

徒,她生前就已经告诉家人,你们要好好念经,不

现 出 什 么 样 的 特 点? 在 校 大 学 生 对 宗 教 的

要孤独悲伤,但大家还是很悲伤,就写了很多回忆

认 知 是 不 是 也 相 应 地 呈 现 出 了 一 些 变 化?

的文章订成一个小册子。他把这些文章和经验跟我 分享,感觉是已经自己有了很深体悟的。在经历之

5

5

5

朱晓红:原 来 我 还 是 大 学 生 的 时 候, 对 宗 教 根 本

后,他就非常希望可以客观地接触和了解宗教。最

不 了 解, 一 点 想 法 都 没 有。 那 时 候 就 有 一 个 伊

近几年有时候遇到这样的学生,我觉得是很好的一

斯 兰 教 的 课, 佛 教 都 没 有, 基 督 教 是 偶 尔 有 一 些

个现象。

讲 座。 但 其 实 想 想 基 督 教 的 研 究 从 以 前 神 父、 5

5

5

传 教 士 就 开 始 了, 有 上 千 年 的 历 史, 在 西 方 是

郁喆隽:我也是开了一个通识课,《新教伦理与资

一 个 显 学, 但 在 中 国 起 步 就 比 较 晚。 中 国 是 直

本主义精神》的导读。感觉就是当前学生横向的差

到 九 十 年 代 末 才 开 始 有 宗 教 学 的 研 究, 不 同 的

异还是比较大,比如文科的同学会在期末问卷里面

学 校 也 开 设 了 宗 教 学 系, 开 始 不 断 有 宗 教 学 的

反映我讲的内容太浅,但理科医科的同学可能就觉

毕 业 生, 宗 教 学 的 知 识 才 慢 慢 地 开 始 普 及 了。

得很难。这也跟我们的教育缺失有关系。还有就是

我还记得 2000 年复旦第一次招宗教学的本科生,

现在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局限。

有个小姑娘就哭哭啼啼地说,是不是要把我培养成

当前还主要是思政系统和团委系统在从事这方面的

修女啊。但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学生对宗教和

研究,但可能并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带有

宗教学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初步的认识,宗

一种比较强的负面预设,比如“宗教对大学生的渗

教学就是客观地研究宗教现象,跟选择一种信仰还

透及其对策”,这个“对策”就意味着宗教是一个

是有一定距离。在我开的通识课上,很多前来选课

负面、消极的东西。这也是当前一些对宗教不经反

的同学甚至是本身已经很有体悟的。比如有一个学

思的认知。

生给了我一本打印出来的小册子,里面是他的家人


第 21 期 | 21

《浪潮》:这些年来文化多元加剧,确实很多人能

些选择。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大学生有很强的

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宗教,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就出

群体性,相互接触,共同生活,可能同学之中有一

现了一种现象,有一部分人后天自己选择了追随一

个基督徒,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选择一

种宗教信仰,在当前这个无神论教育的背景下,这

种宗教信仰,有时候是一种生活的因缘际会。有的

种选择还是比较罕见的,我们也比较好奇。老师们

人就是对宗教不敏感,或者就是推崇科学至上的观

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接触,并且从事着宗教学方面

点,加上一直以来教育体系有意识地过滤和屏蔽了

的研究,那么你们认为这种选择可能是出于什么原

这方面的知识,你自然就不会考虑它,不会想了解

因?

它。但到了大学,更开放自由多元一点,通过各种 课程,我们会得到一些知识性的了解,在了解之后,

5

5

5

朱晓红:我的一个直接反应是,这个年纪,学生可

可能哪一天你忽然在生活中有了跟宗教体认相呼应

能有反叛和求新求异的心理。经过十几年的无神论

和共鸣的触动和体悟,产生了感动,或许会做出不

教育之后,到大学接触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他就

一样的选择。

希望可以以此反叛过去的经历。而且大学生也很有 求知欲,尤其是复旦的学生批判性也很强,他还可

5

5

5

郁喆隽:这牵涉到两个层次。一方面是宏观的社会

能会用宗教的观点去反思当前的生活状态。应该说, 环境,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西 大学生现在面临着一个广泛的选择面,可以接受到

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意

多元的思想。他们也很有主见,所以会自己去做一

识形态危机”,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词,但是有


22 |

封面

| 信徒

一点是抓得对的,以前国家没有分化,国民收入、

受 挫 寻 求 慰 藉 转 向 宗 教 的 情 况, 老 师

生活环境、价值取向都差不多,不存在亚群体。但

怎 么 看 待 呢? 这 能 不 能 算 一 种 信 仰?

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观念体系就受到了冲击。韦 5

5

5

伯对于“祛魅”,有两种解释,强解释是指一种占

朱晓红:生活受挫才转向宗教,其实是一个普遍的

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衰弱了,弱解释是指,这种意

误解。宗教并不是弱者的拐杖。只是在生活面前,

识形态并未衰弱,只是不再居于独占地位了,而是

人有时感到无法掌握自己,无法应对生命和世界巨

要跟其他各种观念竞争,即“诸神之争”。当前中

大的无常,这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感觉。只是

国就呈现出后一种趋向。原有的意识形态在教育中

也许生活受挫的人会比强者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生

表现得保守古旧,以至于大家都比较漠然,甚至反

命之中存在很多不可掌控的东西。宗教可以提供很

感。同时,这套意识形态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许多

多历史上对终极性问题思考的例子,人于无常之中,

问题,那么每个人都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去解释和面

可能无意接触到了,会感到这就是自己所寻求的答

对这个快速流变的世界。有的人选择文化保守主义, 案,既然宗教已经作出了回答,那么就不要苦苦求 认为要回到儒家;也有的人,比如公知,认为要转

索了,放开心怀去接受就好了。真正的信仰是对整

向新自由主义;还有的人,比如毛左,就认为要回

个生存状态的改变。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心中所想

到六十年代,那个他们心目中的黄金年代。当前的

和外在表现都会有相应变化。一种信仰意味着一种

选择是很多元的,大学生也是这样。高中毕业的时

生活方式,使你希望与人分享,帮助他人,去追求

候,可能是人一辈子掌握具体知识最多但也最笨的

一种善美的生活。

对于人来说,更可怕的是无法解释生活。所以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 对宗教的转向都是一种信仰,只是信仰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很宽的频谱, 信仰之中的区别,甚至可能大于信与不信的区别 时候,进入大学以后,你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 5

5

5

生活,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造成了一个窗口期。 郁喆隽:这当然也是一种信仰,为什么不是呢?当 于是在大学多元自由的文化选择面前,学生就可能

以往的生活经验不能帮助你去解释和应对当前的生

转向宗教。以前曾经有人针对留美学生做过一项调

活,那么短时间内可能会转向宗教。但长期以来,

查,发现很多人在落地之后半年,就会加入教会,

归根结底还是要为自我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在。

可能是因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就需要一些资

我们主流宣扬的价值观,比如八荣八耻,它说得很

源来帮助他应对一些复杂的变化。当然,这还不是

好,但是它能不能回答一些终极问题。现在科学如

一个理论,但至少是一个观察。

此昌明,但宗教却没有消亡,甚至在一些地方更加 兴盛,也是因为它可以解决一些科学无法回答的问

《 浪 潮 》: 那 么 像 这 种 情 况, 就 是 出 于

题。生老病死,人所何为,有的人也许大学阶段就


第 21 期 | 23

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一

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也是没有一套很好的体系

种意义的动物,他必须要求索一种意义。对于人来

去表达和指引。但宗教里面有很多体系化的资源去

说,更可怕的是无法解释生活。所以无论是出于什

回应这些问题。当前的教育缺失造成的一个局面是,

么原因,对宗教的转向都是一种信仰,只是信仰本

人因为完全不了解而产生了一种漠然,甚至抗拒,

身就意味着一个很宽的频谱,信仰之中的区别,甚

这对当前在多元文化下达成共识和沟通非常不利。

至可能大于信与不信的区别。

前两年,德国柏林有一次全民公投,就是关于是否 要将宗教课从单一基督教的内容扩展至各种宗教,

《浪潮》:但感觉我们主要是在无神论教育下长大

因为它认识到欧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对当

的,要真正去接受和了解一种宗教也很难,这里面

下的中国也是一样的。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在教育

是不是涉及到一些宗教教育的问题?老师如何看待

里面讲授一些基本的、知识性的宗教信息?这种纯

当前的无神论教育?

粹知识性传授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种价值,它使学生 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人与自己不同,这可以引发他

5

5

5

朱晓红: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一些宗教教育的,不

们去思考,如何与他者相处。对于不了解的事物,

一定是某种具体宗教的教育,而是要有一种关于生

人们常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因为不了解所以很漠

命、自然和整个宇宙法度的教育。这使人懂得敬畏

然,还有一种是认为要消灭异类。在这二者之间有

生命,敬畏自然。当然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也会对

一个很宽的频谱,我们如何取舍和行为,将影响到

我们有一种约束,但它们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无法

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宗教之中就有很丰富的资源去

道德毕竟是人的道德,它具有返身性,可以返回人自身,可以随自 我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是相对的、可变通的,而神是一种悬 置的存在,超然于一切而不可置疑的 真正进入你的内心。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特殊的情

引导我们,因此如果能够适度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引

况,因此不一定要在义务教育中引入宗教教育,但

入宗教方面的知识,会是很有价值的。而且作为一

是如果一个小孩子出生于信教家庭,那么就应该可

种约束力,道德伦理教育是无法取代宗教的。宗教

以免于无神论的教育。

是一种超越性的绝对存在,它不允许质疑,如果你 质疑了,甚至可能会动摇你之为你的根本。而现代

5

5

5

郁喆隽: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是有缺失的。从小

人早就习惯了讨价还价,习惯了相对性。道德毕竟

到大教育里面讲大道理的多,很多东西都没有讲清

是人的道德,它具有返身性,可以返回人自身,可

楚,比如如何处理跟家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人跟金

以随自我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是相对的、

钱的关系、如何处理跟异性的关系。这些是学校教

可变通的,而神是一种悬置的存在,超然于一切而

育和家庭教育里面都不会讲的,一方面可能是没有

不可置疑的。


24 |

封面

| 信徒

手 一万人的宗教 记 一个人的信仰 采访结束,有个感受:宗教信仰,在谈 论它时,如果刻意拉长脸摆出一副严谨又严 肃的样子,那是非常可笑的。 倘若一个人真的与他的宗教信仰融为一 体,自然会视其如血液如生命,也会深深懂 得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不苟言笑、不可亵玩的 形态;而缺乏信仰意识和根基的人,哪怕用 再多的理论包装,也只是一本假正经。

文 /effy

老师与我们分享 了一本集子,是她的 一个学生的一家人为 去世的祖母(生前是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专门制作的,里面的 一篇篇文章装着满满 的回忆和祈福,封面 上印着“南无阿弥陀 佛”几个大字。此时, 既然如此,宗教信仰真的有可能在后天 再看这句佛经,丝毫 从无至有地来一次再建吗? 不带那小和尚的有口 无心,亦非传说中的 在讨论后天信教的原因时,老师们的说 光芒万丈,而是静谧 法与我们预期的大致相同:生活变故,物质 的平和的,包裹着流 或精神上出现危机,继而寻求一种强大可靠 光溢彩的温暖流淌出 的寄托聊以慰藉。尽管被老师反问了一句, 来。我想这位同学极 这怎么就不能算信仰呢,但我仍固执地认为, 有 可 能 不 会 去 信 佛 以寻求慰藉为本的信教行为很难称为一种信 教,但他一定相信祖 仰。我曾试图用理性去解释信仰究竟来源何 母会在家人的诚心祷 方,无奈受制于凡人的思维,只能得出一个 念下长久安息。 够呛的结论:归根结底地分析它是徒增烦恼。 看到这本集子, 一本关于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书上说,旧 我又愿意抛开所有固执的思虑,去肯定一种 时,以色列的基督徒明白并接受上帝的父亲 纯粹由情感生发出来的信仰。而我也意识到, 身份和人类的子女地位并不是神学的知识接 自己在这一感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生出 受或是道德的成就,而是上帝的礼物。当然, 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悟,要知道信仰本身是那 我并非想要站在神学的立场上,只是在读到 么宏大且极富感染力,而同时又充满个性且 这句话时突然将上帝创造人类与人类建立宗 可以依赖。关键,它是自由的。 教信仰联系在了一起,前者出于上帝的绝对 自由意识,那么宗教信仰,或说信仰,是否 或许重建信仰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因 就是人类自由意识的珍贵产物,本该如喜怒 为我们所做的只是去体验和寻找,然后慢慢 哀乐一般变化无常? 地填补自己的世界。


第 21 期 | 25

手 记

信? 不信? 什么是宗教? 是一种真善美的价 值谱系? 如果是这样,那么 它与世俗生活中的道德 谱系有什么区别?

阿薛告诉我是上 帝,而且是唯一的全能 的上帝。这一观点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 自然科学精神的树立, 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唯物论,共产主义,马 克思等等的接踵而来, 还有不断增延的学历, 他 越 来 越 相 信 —— 如 今,成为了比他母亲更 加虔诚的信徒。他怀疑 不了,没有足以怀疑的 证据。基督教太完整, 唯一的上帝给了他所有 问题与疑义滥觞终源的 阐释,成为一种归宿与 信仰。那么信仰又是什 么?主义是信仰吗?不,主义是一种目的, 而目的却不是归宿。而且这种“目的性”往 往与现实层面的权势相联,是一种政治化的 信 义; 正 如 哈 耶 克《Road to serfdom》 的殷海光汉译本序言所言及的“往往沦为 只许信奉不许批评的圣谕”,这便是主义 的可怕之处。区别地,信仰不是影子,更 不是口号,不是工具,而是一面镜子。镜中, 彼岸似乎永远在层峦的山岚处,永远在思想 的国度里,在可望不可即的极限边缘;而上 帝的全能似乎成为了这一切的隐喻和象征, 化身为一种真澈的悖论。

文 / 十九画生

这种关乎信仰的问题是复杂的。你想去 质疑,却没有证据;今生的百年是否承前而 来,又是否喻世而没,如果有这样一种联系, 那么这种联系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反之如 果没有,那么存在又有什么意义。之于此, 不同的宗教给予不同的回复,空,轮回, 涅槃……这种思索成为信仰辉光下的阴翳, 挥之难却无法回避。 现代人延续着的追问:信?不信? 相信过国家的庄严,却没有反思过国家 的意义;相信过历史的冷暖,也后觉前朝的 历史曾改诸后人史椽;爱情是什么?主义 是什么?也许一切都只是空。我们信什么? 这似乎不是鲁迅当年的那句“失去自信力 了吗”的诘问,而是一种关乎存在的命题。 一种价值的选择。或者是重估这一切? 人终究是脆弱的,自诩万物灵长“能蛟 潜海底龙腾月宫”,却终究无法认识自己。 这种认识上的纠结转移到科技与宗教,在 自信与外信的选择之间人们徘徊始终。中 世纪丧钟敲响后的余音中,是日复一日的 人工智能的自负下的璀璨与纷繁;而一场 万人罹难的地震却足以让自然伟力的雄响 久久訇鸣在安息的灵魂墓畔。人类的狂妄 终究是一种笑话;繁华的文明让人类头脑 过热而迟钝了思考,迷失在信息的海洋, 沉溺于欲壑的流污。而此时,在信徒心中, 上帝在纯净的高地审视一切,让其自省。 这种感觉就像奥古斯丁和卢梭的那两版忏 悔录,前者的答案在上帝身上,后者的倾 诉只给工业下的铁林,自然是两种不一样 的重量。 此时,我也只能感叹,信,或是不信, 它都在那里,就像费马手稿边缘那几点折 磨后人的字迹。


26 |

封面

| 信徒

手 他者的距离 记 文 / 抽风的阿婆 采访阿帆的几个月前,出于好奇与朋 友去徐家汇天主堂做过一次弥撒。依稀 记得当时身处这个庄严而神秘的宗教场 所,被它特有的话语体系震慑到战战兢 兢,却又是兴奋不已。平静下来以后, 感受到的是直触心底的感动,当每个人 向四周的教友或陌生人说着“祝你平安”, 当神父轻轻地拍着你的发际线为你祈祷, 当身边有人熟稔地背诵着经文。那一刻 你想象不到比这更直观而深刻的场景。 宗教对我来说不是另一个世界。差的不 过是那么一点机缘,何必强求或躲避。 作为一个不安分的无神论者,我从来 对宗教不乏兴趣和好感,于是下意识地 找机会旁观关于它的一切。对它的认识 在堆积却无法整合,在扬弃却越来越摇 摆。 对我来说,真正笃定地信仰一门宗教 可能吗?并非出身于这样的文化背景, 只能指望后天的机缘。怎样的一种机缘? 在我肉眼所见证的人来人往中,更多是 人步入老年后心理的微妙变化和生活上 的需要罢。而勒克莱齐奥在《流浪的星 星》里告诉我们,是战争催发的对生命

把宗教作为了生活瞬间坍塌的女主人公

最原始的诉求。在贝托鲁奇的《小活佛》

获取心理优越感的可怜的唯一筹码。都

里,是发达的物质社会太过真实的失败

是最司空见惯的人生百态。向宗教求助,

下顿生的迷茫。李沧东在《密阳》里则

并不是件奇怪的事。


第 21 期 | 27

然而,于此同时我们看待宗教的方式 越来越呈现一种快餐化。我们常说文化是 一种生活方式,宗教以各种仪式为存在的 依托,如迎接四季,而神学的内核本身似

乎不成为区别。我们试图了解宗教,却 只愿意从阿兰·德波顿的畅销书中一窥其 世俗意义。我们把它看做精神慰藉,志 得意满时却只管弃如敝屣。我们谈论宗 教,可我们究竟离它有多远? Not too far,but never too near. 看到一份份粗糙的采访实录,看到我 们所坚持的很多理念在其他一些人的世 界早已摧枯拉朽或从未碰撞,感到以为 不会感到的意外。每个受访者的话都是 对我宗教观的全新洗礼。一个神秘的概 念就在一次次推倒后重建,越来越完整, 逐渐血肉丰满。仍然要向信徒们致敬, 纵使无神论者的世界观无法与信徒们达 到较高的整合度。他们或狂热或温和, 或深邃或质朴,都坚守在不占多数的世 界。 曾被一位信教的朋友鄙夷“被什么教 育戕害到形成了现在这种世界观”。我 说,你不该这么说,因为我们也没有质 疑你们。作为时刻试图证伪的无神论者, 我仍然愿意尊重耶稣是不能被试探的。 我以此对教徒表态。 想 起 了《 我 的 名 字 叫 可 汗》, 一 部 被文青诟病为烂俗无比的电影。但此处 应有片中 Ammi 对 Khan 说的一句话: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Good people who do good deeds.And bad people who do bad.That's the only difference in human beings.


28 | 言论 | 明君、贤相加清官,这是中国皇权传统中理想的政治模式。对于很多国

民来说,这种理想延续至今。在这种模式中,统治的合法性不是来自约翰 • 洛克以后西方政治普遍认同的“知情同意”,而是不管统治者是怎样获得权 力的,只要贤明清廉就好。再进一步说,这种模式规定必须要有明君、贤相 和清官等角色,至少三者居其一,否则无法持续发展。其中以贤相最为必要, 也最容易扮演。因此,对于人们来说,有了贤相要上,没有贤相创造贤相也 要上。在这方面,中国人民从来不缺少想象力,可谓创意无限。

论 言

——《阳光时务周刊》主编的话”总理, 青蛙和王子”

长平

八点二十事件显示出无论官媒还是商 媒都有服从权利的基本属性。新兴社交媒 体与官媒勾结,换取商业利益,“新媒体 改变中国”的期许恐会落空。

莫之许

——《阳光时务周刊》

沙逼北京,猪投上海。

新浪微博

——来自

百姓热议即将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之名,认为这个长达 14 字的 机构名称冗赘不堪。一时间,各种民间命名纷至沓来:从“新版广电总局”(刘春),到“国 新电电”(洪晃 ilook),从 “国家传媒总局”(陈里),到“新广总局”(南方在),不 一而足。“据说是全国名字最长的部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微博网友‘释迦摩驴’提供 了这样的雷人信息。”而作家马伯庸在微博写:“与其讨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 总局’的缩写,不如来试试 GJXWCBGBDYDSZJ 被拼音联想隐藏着多少隐秘故事。‘郭嘉 希望赤壁改编电影打杀甄姬’,‘郭靖习武称霸丐帮黛玉登山自尽’,还能有什么?

吴杰

——来自《现代快报》记者


第 21 期 | 29 苹果难吃,还是死猪难吃。苹果难管,还是奶粉难管。苹果黑,还是空气黑。苹果 没洗干净,是苹果脏还是水脏。这世界有一种观点叫失焦,不过失焦也好,因为本来真 正想聚焦的就糢糊掉了。 ——

伊能静

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无非是重复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培训办班和专业设置必须顾 及公共利益、社会道德。提高一步,则是要求教育者的言行即学术与教育实践符合大学 的理想。这理想也是常识,原是中国自有大学以来的强国梦之一,叫做教育自治、学术 独立。

冯象

——摘自《见不到起舞的苏格拉底》, 《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出版社出版

朱维铮先生逝世转眼已经一年了。朱先生的 离世,对复旦、乃至对整个学界都是巨大的损失。 先生于复旦大学大力振兴人文学科的关键时期离 世,我切实感受到了没有朱先生的复旦多了一丝 寂寞和忧愁,复旦的发展太需要以朱先生为代表 的老一代学者的建言、献策、指导和批判。 ——摘自《怀真集》序

杨玉良

晚辈出于儒家义愤,不遗余力地反对自主招 生。但自主招生是社会大势所趋,要确保中低层权贵的合法子女有像样 的土鳖大学读,惟有通过试题荒诞不经的自主招生。落实到教学,其实对教师是有好处的: 他们进校后不爱读书,我们就省力不少。上课我说我的莎士比,他们看他们的有图匕。 ——

文冤阁大学士

中国队要是赢了我就挥刀自宫!

——结果于大宝第 93 分钟进球绝杀伊拉克,不 知此网友是否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快感。


30 | 新 闻 | 专题

拍砖门 : 微博和保卫处的双重现场 浪潮 you 蓝 主笔 浪潮 风马牛 妍小井 报道

2013 年 3 月 7 日,著名乙肝卫士,维权人士,浙江大学 本科生,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雷闯第 12 次至上海铁路运输法 院起诉上海铁路局所卖火车站票与坐票同价,要求上海铁路局 索赔 50 元。 之后,他按原计划到同济、复旦、财大,继续 2010 年起 辗转清华、浙大、交大等几十所高校的“拍”砖行动。 在同济顺利拍砖后,雷闯来到复旦。 架上三脚架,调好时间,预备自拍“拍砖”校门。此过程 中未被阻拦。 进入校内,发现毛泽东像,调整目标,在人流量车流量高 的毛像前拍砖。 根据《复旦大学校卫队工作职责与管理规定》,理论上讲 所有校外人员入内都要登记,门卫管理职责中的第一条即是: “查验证件,防止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进入校内, 24:00 以后凭证登记进校。”在上学期的保卫处见面会上, 保卫处老师告诉同学们江湾校区在地铁贯通后就进行了全部登 记的措施,导致报警电话中求助电话激增。 因此平日都是按情

雷 闯: 在 毛 像 前 举 砖拍照的姿势与董存瑞 炸碉堡的姿势相同,“代 表了正义”。


第 21 期 | 31

况而定。换言之,治安和技防管理都是保卫处的基本职能之一, 登记也基本上是常规工作。虽然类似的情况不多,但登记信息、 说明情况、离开校园的流程是不变的。 雷闯的举动看来却较为危险,有伤人嫌疑,保安遂前去盘问 并请他出示身份证件,看后归还,并要求雷闯去保卫处登记,此 时雷闯并无抗拒举动。 然而此时,第二现场微博已悄然开辟,雷闯声称自己在复旦 拍照片被保安扣留的微博立即引发热议,两分钟内便有过百转发 量和过半百回复量。大多数跟帖对其声称的“学校限制人身自由” 表示愤慨,另外一些则质疑雷闯拍砖行为本身的合理性。 此时的第一现场保卫处南楼一楼值班室却还是风平浪静,4 名工作人员和 2 名保安在场。登记个人身份,验砖,写说明,一 切都按保卫处处理校内治安问题的常规程序进行。 两个现场暂时的平衡为关注雷闯的人的电话所打破。一名不 愿透露姓名的保卫处老师表示这些人并非校方也不是校友,“可 能就是看他发的那个所谓被扣留的状态,电话问是否属实,要求 放人。”

雷 闯:“ 在 复 旦 拍照片,被保安把我 扣留。目前在复旦保 卫室。” (14:43) @ 长大去天上人 间 玩:“ 大 学 作 为 一 个公共场所,拍个照 片都不行。” @ 王 杜 朝 LGBT 社 区:“ 中 国 的 大 学 一直在倒退。” @ 梦 里 天 空 蓝: “看位置三脚架放在 大门口,要以影响进 出通行的名义把你带 离也不是不可以。但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平白无故拍照就抓那 保安早累死了。” 雷闯:“一所高校, 不容批评之声音,谈 何大学,培养出的也 是‘ 砖 家’。 我 休 学 公益间隔年中,带砖 头游历各地高校,没 有一个高校限制过我 的人身自由,就连我 所在的上海交大,母 校浙大,一样也拍”。 (约 21:00)


32 | 新 闻 | 专题

保卫处老师出于学校声誉考虑,转而要求雷闯澄清此 事,并试图言语劝止其离开。雷闯不拒绝,并开始现场录音。 两方随即开始了是否是扣留的争论。在录音中,雷闯 问询保卫处老师的名字,保卫处老师则表示不让他离开不 是出于个人原因,而是规则使然。雷闯又问道:“被保安 扣留证件还不算扣留吗?”负责老师反问:“证件在不在 你手里?”。雷闯承认并沉默了片刻。 对于这个论据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去,论战进入到了第 二轮关于言论自由的交锋。雷闯平淡地讲道:“你是要我 删吗?删微博也可以。”保卫处老师则回应道:“我们不 要你删微博,只是不要在微博上造谣,把实际情况告诉大 家。“ 随着争辩的愈发激烈,雷闯提出了上纲上线的问题: “我有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保卫处争锋相对:“但是 你不能说假话。首先我们没有扣留你,对不对?” 言辞交锋再度陷入僵局,录音中突然发出了磨磨唧唧 的声音。然后是吱啦一声的开门声,我们可以听到雷闯如 一头误入陷阱的困兽般的低鸣:“你们想动我是不是?” 随后是一声大吼:“走开!走开!不想打人就让我走啊。” 保卫处试图劝解:“你改好就让你走。” 雷闯却似乎开始高歌:“打人啦!打人啦!”总计五 次。对此,保卫处老师表示:“保安没有动手,没有理由、 没有必要跟他动手。” 之后的争论多反复和戏剧效果。比如说两次“你是警 察吗?你有没有证件 ? 凭什么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以及 翻来覆去的单曲循环:“我是雷闯,中华人民共和国雷闯,


第 21 期 | 33

我现在要走,他们限制我的人身自由!”:每当争论到最 为激烈的时候,他都会重复地喊出这几句话,第一次两遍, 第二次三遍,第三次一遍……就算在录音里也能听出他的 激愤。 “我就是有毛病,有毛病才会较真。”他严肃地说。 对此,保卫处老师先是保持克制,试图等他吼完。最 后也比起了嗓门,占得先机后再度试图劝慰:“你是有文 化的人,你要讲道理,你要讲制度。说话要有逻辑。”“把 微博上的实际情况讲清楚,没有被扣留,就可以走? 雷闯也同时回归了平静:“好好,我现在可以。要不 要删?” “讲清楚事实就行,不用删,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你删 微博。”保卫处老师回答道。 另一个保安或保卫处老师则在最后时刻旁敲侧击道: “你在门口拿个板砖,安保人员问问你很正常,你就说人 家拘留你了?谁拘留你了?你是学生也就算了,你是校外 人员,万一板砖伤了别人怎么办?” 一段发微博的沉默。 “复旦大学保卫处保安没有扣留我,刚才表达不当, 表达对复旦老师的歉意。” “可以了吗?给你看一下。”雷闯发完微博后问道。 保卫处回应以官方陈词:“复旦欢迎你来学习,但是

1 2 3

1 保安上前盘问 @ 毛像前 2 验砖 @ 保卫处值班室 3 登记身份 @ 保卫处值班室


34 | 新 闻 | 专题 永远不欢迎你做行为艺术方面的事情,今天这个事情你现在的微

更多声音:

@ 狮 子 Jolin: “拿着两块砖做道具, 下午 16:00,雷闯向校门口的保安询问去同济地铁站的办法后, 呵 呵, 为 什 么 不 公 布一下你拍的照片? 离开了复旦。 如果是正常的拍照留 念,保安会管么,这 然而,从辩驳是否扣留的高潮到车流呼啸的街声,录音并没 是常识。” 博上的处理可以,希望不要发生一波三折的事情。”

有结束,事件也没有结束。

不到半个钟头,雷闯于 16:21 分更新了其微博:“这个微博 是被威逼发出的,因为保卫处老师说,不发微博说清楚,今天就 别想离开。” 后又附上一张有抓痕的手臂近照称:“这是复旦大 学保卫处老师不让我离开,这是他们粗暴对待我,在我身上的抓痕。 等全国人大代表朱之远(实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老师回来, 我就去找朱代表反映情况。”保卫处老师这样回应记者的提问:“胳 膊上的红痕?不知道是碰的还是蚊子咬的,那天他穿的很单薄, 似乎是无袖衫。”

@ 请叫我爱背单 词 _ 团:“被扣留了 你怎么不报警?一直 发围脖能有什么用? 如果只是普通拍照, 怎么别人就要找你麻 烦了?” @ 文渊阁大学 士:“复旦的英雄儿 女们,党考验我们的 时 刻 到 了 —— 保 卫 毛像!”


第 21 期 | 35

时代之校门躁郁 文 / You 蓝

这类故事似乎很熟悉,又似乎不是。或许如律师郝劲松控告铁路 局火车上用餐不给发票,终将成为时代的一张画像,无论褒贬。

有句广告词叫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

利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 某老师说,你要

大。以此类推,这个时代的躁郁症有多严重,

把微博发的‘被保安扣留’说清楚才能离开。

复旦校门前次第上演的躁狂与焦虑就有多精彩

听此,我更加害怕了,这么短的时间,他们如

纷呈。

何知道我发出了微博,并监控我的微博。"( 据雷闯自叙经过)

躁狂,乃受迫害综合症之别名。

有点疯狂。但或许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 不疯狂就只有沉默。

公知袁涛先生曾曰:" 我从不惮以最坏的 恶意来揣测复旦。" 和雷闯比起来或许还是稍 逊一筹。

我们说小题大作、无事生非。那何为小大 ,又何为有无?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无也不 会想到有,按照 " 正常 " 模式运转的世界是不

" 在复旦拍照片,被保安把我扣留。目前

会改变的。

在复旦保卫室’的微博,主要是担心接下来遭 受不测。" " 学校保卫处的老师是无权查我的

焦虑,则是符号崇拜之反面。

身份证信息的,我完全可以拒绝,但是为了避 免遭到不测,所以当时在知道他们要求登记我

复旦的校门常常是不安宁的。如果说北大

的身份证信息是属于违法的情况下,仍然登记

的校门的不平静是因为太多拍照的游客,交大

了身份证信息。" " 某老师还说,他知道我的

的校门的不寻常是因为被教辅书印在封面上供

手机号码。我很奇怪,我未告知他,他怎么知

万千上海中小学生瞻仰。那么平凡到令新生家

道,这让我觉得有点害怕,为什么他能掌握到

长见之黯然神伤的复旦校门,一旦有事,非福

我的个人信息。" " 某老师说,你今天不删照

即祸。诚然,大一刚入校时,曾“霍格沃兹”

片,就别想回去。听此,我很害怕,同时也很

式地穿着书院服,在校门口拍集体照,校门几

气愤,一个高等学府保卫处的老师,难道有权

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无涉。


36 | 新 闻 | 专题

而我们看到的是: 2006 年 9 月 1 日下午,800 名违规招生的 成人教育新生,因被突然清退,在校内游 行。 2011 年 7 月 14 日,复丹国际信息科技进 修学院的学生,因学校突然撤办,在校门 口举牌示威。 2012 年 7 月 5 日,5 名考取复旦插班生考 试并签约的二本学生的家长,因被取消录 取资格,在校门口朝着毛泽东像跪下。其 中一位学生是笔者的初中同学,因主管的 人都避而不见,他说他想找校长谈谈。 2012 年 10 月 7 日中午,两位 90 后在校 门口脚踩纯手工制作的跷跷板,打出标语 “知识不是力量,沪籍才有重量”。校方 曾一度怀疑雷闯当时也在场。 2012 年 10 月,南区一条街的店主们,因 拆迁时间不公,前往校门口和保卫处抗议 " 我们要公平,我们要生活。"。在当时 的采访过程中,虽没有得到最后的定论, 似乎联华是替罪羊比复旦是无辜受累的可 能性更大些。在另外一些类似事件中,复 旦因其知名度成为了屡屡成为申诉社会公 义的舞台。 网友的评论也颇为辛辣。 " 复旦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事情了,前


第 21 期 | 37

几年的 800 人游行,去年的网院几百人在你 们毛主席像下静坐,今年又出了我们学校的

助长教育不公平。 作为上海考生,在反复澄清上海总分仅

事,每年夏天搞一次,你们在拍哈利波特吗

600 分而非 750 分这一事实的同时,却无法

?"

否认教育制度不尽公平。笔者所在的高中还

" 哈哈,复旦今年好事不断,年年被自考生

属普通高中,而上外附中这样的文艺高中每

、插班生、成教学院的学生堵着大门,想赚

年绝大多数人都准备出国,参加高考者反而

钱就算了,关键是还不守信用。"

成为异类。 在城外的人看来,投的是高考的辛苦、

不敢想象,如果复旦不是 " 天下新闻 家 ",校友总是怀着回护之意,我旦会遭遇 怎样的声浪?

网络教育的金钱、插班生的风险,自然是要 换一张好文凭的。 在城内的人看来呢?大学又似乎只是为 当今世界已然发生的合理不合理的一切——

一方是力量太过渺小被压榨的主动或

进行合法化处理的意识形态流水加工厂。它

被动的焦虑个人,一方是机械般的体制化的

的权力在于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但

组织架构。我们抱怨,哀叹;我们围观,嘲

不是批判性的思想堡垒,而是服务性的知识

讽;我们游移,相拥。

和金钱的重合性。

在搜寻有关复旦校门的风波时,讲述复 旦历史上学生游行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一方是力量太过渺小被压榨的

五四的运动,八九年的学潮,都少不了前辈

主动或被动的焦虑个人,一方是机

的身影。然而,这所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为

械般的体制化的组织架构。我们抱

至理名言的高校,是如何渐渐变成被抗议的 对象 ?

怨,哀叹;我们围观,嘲讽;我们

试考虑之。 对个人来说,读大学不再有利无险,因 此各个院校有时候就像是摆在市场上的商品

大学是一座新的围城。

,卖的是等价转换的生活水平。

天下熙熙攘攘,唯有名利两船。大学本

其中名校资源丰富,坐享特权,坐落于

身则须为名声而战,乃至为名而名,焦虑出

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里,受国家和地方财

形式,却没有酝酿出精华。

政的供养,圈地为牢,和当年的军阀一样,

比如,每所大学都想争世界一流。每所

化身 " 校阀 ",称霸一方。在没有 " 自由迁

大学都在扩大规模,从专科到大学,从理工

徙权 " 的今天,它们倾向于招收本地考生,

到文理,从本科到研究生,或者只是招更多


38 | 新 闻 | 专题

的人。每所大学都在争项目,最好一个人三头 六臂,同时三四个项目,而且争取最高端的, 不然就是能力足够却不思进取,难怪评价教授 时却以研究项目和论文为主,学生怎么想影响 微乎其微。 名校则有点独特的名校病。 最简单的是抢生源,轮排名。招收本科生 本应考虑适不适合自己学校,却各自捉对厮杀 ,以抢状元争第三为首要任务,港校坐收渔利 ,成了最大的赢家。或者,对自考生成教生二 本生的傲慢,亦是大学不可承受之大的表现。 买椟还珠则如学习世界一流高校的体制模 式构造,看来很像,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说到通识教育,想到六模文理基础,想必 各位都有很多想吐槽的地方。通识教育本是为 了让学生收获更丰厚的学识,然而众多勉为其 难开设出来的课程,内容上东拼西凑,深度上

附录:

浅尝辄止,形式上死记硬背,并无价值,只是

《说明(在毛像前拍砖)》

让学生又少了点自由,多了点知识储藏器的属 性。 看到过北大学子描述元培学院漂泊属性的 故事,或是更不和谐吧。 当大学太大的时候,拿什么刹住车,我的 大学? 雷闯发现校园内的毛泽东像,遂起意敲砖 照相。 图样图森破。 这类故事似乎很熟悉,又似乎不是。或许 如律师郝劲松控告铁路局火车上用餐不给发票 ,终将成为时代的一张画像,无论褒贬。

2013 年 3 月 7 日, 公 民 雷 闯 到复旦参观,由于是行为艺术爱好 者,随身携带砖头,用砖头记录自 己的旅行历程。今日在毛主席像前 举砖拍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 为举砖的姿势和董存瑞炸碉堡的姿 势相同,代表着正义,所以举砖 头。本人也曾携带砖头(自 2010 年起)环游中国,且在各地的江河 湖海给砖头洗澡。本砖头是本人的 个人财务,且未触及相关法律规 定。 中 国 公 民 雷 闯, 特 此 说 明。 2013.03.07 于复旦大学保卫处。


第 21 期 | 39

拍照的地点在复旦大学门口的马路对面,并非 微博网友留言中所讲的我在马路中间拍照(拍照的 视觉差导致看上去在马路中间拍照),我只是在马 路边,且是选择红绿灯车子未通行的时候。拍照的 时候,我发现复旦大学校内跟同济大学一样,也有 毛像,于是就想到校内拍毛像。 由于无人帮我拍照,所以我只能支起三角架自 拍。为了不影响拍照对交通的影响,所以我选择了 站在在中环线内。由于拍照速度较慢,很快引起了 复旦校门口保安的重视,两名保安过来阻止我拍照, 我主动解释在毛像前拍照是为了作纪念,同时举砖 头表示着正义,并介绍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 一名保安让我出示身份证,我以保安无权查公民身 份证为由拒绝,同时该保安通过对讲机在跟人汇报 情况。最后,保安在保安的要求下,我把学生证给 他拿去登记,并且按照对讲机中讲话人的要求,我 被带到了复旦大学保卫处。在被带离到保卫处前, 我拍了照片,并在抵达保卫处后,配合图片发出了“在 复旦拍照片,被保安把我扣留。目前在复旦保卫室” 的微博,主要是担心接下来遭受不测。微博发出显 示时间为 2013 年 3 月 7 日 14:43 带到保卫处后,某老师(他未主动告诉我他的 姓名,在我询问之下,他仍拒绝告知)让我登记身 份,我在身 A4 空白纸上写上了“雷闯中国公民”, 同时留下了身份证号码。之后,某老师说要向上海 交通大学核实我的身份,我说我已经是成年人,具 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已登记了身份证信息, 不需向我的学校核实我的身份。其实我知道根据《居 民身份证法》,学校保卫处的老师是无权查我的身 份证信息的,我完全可以拒绝,但是为了避免遭到 不测,所以当时在知道他们要求等级我的身份证信 息是属于违法的情况下,仍然登记了身份证信息。 之后,某老师又给了我一张 A4 纸张,要我写 一个情况说明。 ​ 中间某老师出去接电话或办其他事情,我一直 在保卫处等待,且有一名保安负责照看我。期间, 我要求上厕所,保安也陪同。 某老师,回来,说我以前在复旦大学门口给踩 跷跷板呼吁高考教育公民的人拍照 ,我说,我只是 转发过这个微博,没有拍照片。某老师还说,他知 道我的手机号码。我很奇怪,我未告知他,他怎么 知道,这让我觉得有点害怕,为什么他能掌握到我 的个人信息。某老师还说,你来复旦大学参观学习, 很欢迎。但是来复旦拍砖,不欢迎。 最后,我说,我已经登记身份证信息,且写了 说明,可否离开保卫处。但某老师拒绝让我离开, 除非我将相机中的照片删掉,我拒绝了老师的要求。 某老师说,你今天不删照片,就别想回去。听此, 我很害怕,同时也很气愤,一个高等学府保卫处的

拍砖遇险记 20130307 公 民 雷 闯 在 复 旦 大 学 “拍砖”被限制人身自由之始末(节录) 文 / 雷闯 老师,难道有权利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我拿好拉杆箱(里面放砖头)和三脚架,准备 从保卫处办公室门口出去。某老师和两名保安,将 我强行拽回,并将门锁上。某老师还说,他就是警察, 我要求他出示证件,他拒绝了。我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要向复旦相关部门举报他,也被他拒绝。 我第二次打算走出办公室,又再次被拽回办公 室。某老师说,你要把微博发的“被保安扣留”说 清楚才能离开。听此,我更加害怕了,这么短的时 间,他们如何知道我发出了微博,并监控我的微博。 某老师称,保安并未把我扣留,我在微博里面乱说。 我反问老师,我现在可以离开了么?是不是不能离 开,这不是扣留是什么? 即使是我辩论,某老师仍然要求我把被扣留一 事说清楚,于是在微博发出了“不让我离开保卫处。” 某老师说,你越发微博,今天就越离开不了。迫于 无奈,我发出了“复旦保卫处的保安最初要求带我 到保卫处了解情况,我很配合,到了保卫处。这算 不算扣留?但现在我要离开,复旦保卫处老师不让 我走,我不知现在怎么办。”的微博,并把已发出 的微博给某老师看,问他是否可以离开了。他说, 你在发的微博里面反问算不算扣留,不就是肯定了 扣留吗。然后,我就问老师,让他直接告诉我,我 应该怎样发微博才可以离开。老师说,微博你自己发。 于是,我打算第三次走出办公室,但是某老师 和两位保安仍然打算将我拽回。我终于使出了全身 的力气,出了门口,并且高呼“我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雷闯,我现在要离开复旦大学保卫处。我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雷闯,他们限制我人身自由,我要 表达抗议。”由于我一人敌不过三人,所以只能躺 在地上,他们又想来夺我的行李箱,我用双手死死 的拽住行李箱,未让他们得逞。我继续使出全身的 力气,高呼他们限制我人身自由。我的喊声,同时 也吸引了同楼和对面楼的复旦大学的工作人员前来 围观,我终于使出了全身力气,挪到了保卫处大楼 的大楼门口。但是,某老师仍然拒绝让我离开。我 担心我的高呼会激怒某老师,同时,迫于淫威,我 违背自己意愿发出了微博“复旦大学保卫处保安没 有扣留我,刚才表达不当,表达对复旦老师的歉意”, 并给某老师看后,某老师才允许我离开。

(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


40 | 新 闻 | 专题

工地里的学生 浪潮 涣明 主笔 浪潮 十九画生 舍予 You 蓝 报道 2013 年 3 月 22 日晚上 7 点,复旦大 学江湾校区工地。

不同颜色的线路略显混乱地交错在投影 仪、电脑和插线板之间,而插线板一个连 一个,伸向食堂隔壁的小卖部去取电。前

食堂斑驳的北墙上,电影《人再囧途 之泰囧》正在上演。食堂里仅有的一只灯

来放映电影的几个学生靠在门口,也盯着 墙上的电影。

泡发着昏黄的光,墙上的影像因而显得更 加清晰。二十几个工人围坐在八张塑料方

自 2003 年江湾校区动工建设至今,一

桌旁,每当影片中出现夸张的肢体语言,

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工人来去匆匆,与在

都会有一阵笑声从他们中间发出。

江湾校区生活了 4 年有余的学生们过着几 乎没有任何交集的生活。2011 年底,两

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放在最前排的一 张塑料桌上,两只小音箱分立两旁。数条

段本不相干的生活被的一场电影扣了在一 起。


第 21 期 | 41

不同的出发点

那儿看,”李昌懋回忆道,“我们就寻思 着这几个工人是积极分子吧,上去聊一聊

2011 年 11 月,少年中国学社成员第

把他们发展成我们的联络员,结果上去一

一次在工人食堂拉开幕布;半年后,每周

聊才知道,人不走是因为放电影的桌子是

五晚进行电影放映渐成制度性规定。在一

从他们屋里搬出来的,对我们这兴趣也不

年多的放映过程中,《建国大业》中一众

大。”

光鲜的明星,《盲井》里被生活扭曲的矿 工,二十多年前《英雄本色》中英姿飒爽

随着电影放映次数的增加,看电影的

的小马哥,都曾在这面墙壁上快乐或者痛

工人才渐渐多起来,社员们对于工人们的

苦过;未能登上影院银屏的电影《苹果》, 口味也有了一些把握:年轻的喜欢看港片、 也在这面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武打片;年纪大一点的喜欢看革命老片, 有工人甚至指明要看《上甘岭》。

“我们就寻思着这几个工人是积极分子吧,上去聊一聊把他们 发展成我们的联络员,结果上去一聊才知道,人不走是因为放电 影的桌子是从他们屋里搬出来的,对我们这兴趣也不大。” “这一方面是公益,另一方面是让我

令社员门倍感意外的是,基调沉重的

们能更直接地接触工人这个群体,成为我

电影《活着》竟让食堂所有的小方桌座无

们学理性研究的一个注脚。” 作为这个

虚席,有的工人自己搬来了小凳,而有的

活动最初的几名发起者之一,少年中国学

工人干脆和学生一样站在门边观看。枪决

社社长李昌懋这样诠释自己的初衷,而另

龙二时富贵吓尿了裤子,工人们爆发出的

一位参与到活动中的少中社社员张迪认为

笑声盖过了小音箱的音量;而当富贵的儿

这只是一种想要接触和了解工人群体的欲

子有庆死于区长乘坐的汽车时,一位工人

望:“就像在书本上看到了一棵树,就想

急切地向社员问道:“真的死了?”得到

到窗外去看看树究竟是怎样的。”

肯定的回答后,一句针对区长的脏话脱口 而出,“多好的孩子……”。

第一次放映,少年中国学社绕开了学 校方和项目方,直接来到了工人食堂;社

最初的放映是在一块幕布上实现的,

员们一户一户地敲响工人宿舍的木门,最

然而这块幕布不久后宣告罢工,社员们只

后前来观看的观众只有 10 人左右 . “记

好把电影投在食堂墙壁上。“食堂隔壁是

得刚开始我们去放主旋律电影,放到后面, 个小卖部,那里的阿姨觉得投影的辐射会 人基本都走光了,只剩下了 3,4 个人还在

影响健康,不让我们放。”李昌懋说,“后


42 | 新 闻 | 专题 来我们放电影之前都得先到小卖部买饮 料,这样阿姨就不会说什么了。”。 “我是无意间听说了放电影的事,觉 得它不同于其他的公益活动,”2012 年 底参加到活动中的李凯旋告诉记者,“大 多公益活动把农民工放在弱势群体的位置 上,去关心他们孩子的教育等方面。而我 觉得这个活动本身更带有启发的性质。” 当李凯旋加入到活动中时,少年中国 学社的几位核心成员自己凑钱买了一台属 于自己的投影仪,结束了向社委办借投影 仪的日子。几位核心成员也基本形成了轮 流放映的机制,一些非少中社成员也抱着 好奇或者受人推荐开始参加电影的放映, 每周五晚的江湾工地中确乎比以往热闹一 些了。在社员们的响应与坚持下,最初刻 意回避校方的“地下”行动逐渐付出水面, 并得到了团委老师的支持,他们原先猜测 的校方对放映内容的干预并未发生。 另据张迪介绍,也有社员通过参加这 类活动,借助工地进行社会学的调研工作。 据张迪介绍,社员们会就收入水平、劳动 条件、劳动合同签署状况等方面跟他们进 行交流,听听工人们倾诉心事,来理解、 判断工人的生存状况。 反对的声音也有。同为少年中国社社员 的周扬清就对活动的意义展开了质疑。在 他看来,这样的活动不过是小知识分子的 爱心泛滥,而社员们的期待,无非是想让 自己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学生的 本业就是读书 , 各四册的马恩选集和列宁 选集便值得我们花大量时间去精心阅读。” 他补充道。

不断尝试的越“界” 10 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挤着六七张双 层床,大多是下层睡觉,上层放东西,通 常有一只昏黄的灯泡从天花板上垂下来。 当公益性质的电影在食堂墙壁上放映时, 少中社社员会到工人宿舍里来跟工人聊 天。他们一般会坐在矮凳上,或者跟工人 一起坐在床边。 “大多数还是问一些我们从哪儿来, 做 什 么 工, 多 大 年 纪 之 类 的 问 题。” 一 位曾与少中社社员有过接触的工人告诉记 者。 “我们所设想的进一步交流始终没有 发生,这正在沦为一种纯公益的东西,这 不是我们的初衷。”李昌懋毫不掩饰自己 预期的落空。张迪亦向记者坦言,社员与


第 21 期 | 43 工人的交流没有

的优越感,但是实际情况中还是有一种潜

达 到“ 一 定 的 深

在的障壁阻隔着我们的深入的精神上的接

度”, 然 而 他 同

触。”

时 又 不 断 强 调: “我们的出发点

江湾工地相对较大的流动性可能是“障

很 简 单, 就 是 为

壁”的一种。根据记者了解,1 月底回家

了理解和接触。”

过年的工人并没有再回到这片工地上,现 在驻扎此地的是另一批主要负责装潢工作

2012 年 12 月

的工人。少中社社员通过几场电影终于混

的 一 天, 李 凯 旋

熟的一批工人,很可能在不久后就被调往

在前往车站的路

其他地方,学生和工人的交流不得不从原

上买了一袋花生。 点重新展开。 在 放 映 电 影 时, 他给在场的每个

“师傅,我们一会儿在食堂放电影,

工人都抓了一把,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每场 工人们连说谢谢; 电影开始之前,社员们会逐个敲开宿舍的 他自己也在角落里边吃边看,感觉心情很

房门,这样邀请工人到食堂去观看影片。

舒畅。

有时工人会询问今天的放什么电影,是动 作片还是爱情片。这也许是整个晚上社员

这时一个工人吃完了,就自己又去袋

与工人之间最热忱的对话了。

子里抓了一把。在场的其他工人突然都转 过头来盯着他,又不时地看看李凯旋;这 个工人不安的目光也不断对上李凯旋躲躲 闪闪的眼睛。李凯旋什么也没说,只是转 过头去。尴尬持续了十几秒钟,终于被电 影情节所替代。 “我很想讲我不介意,但又说不出口, 害怕说出去反而表示我介意。”李凯旋努 力地解释着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张迪坦言,学生与农民工之间存在一 种双方面的隔阂。“这是一种确定化的社 会关系和社会认知,”张迪说,“我们作 为学生努力地做到减弱甚至消除这种所谓

即将消失的交集 江湾工地一号大院就在江湾校区 2 号 门左手,对面矗立着高大的先材楼。时值 黄昏,4 栋简易样板房渐渐融入暮色;院 子门口有几位工人无所事事地徘徊,身后 的空荡荡的食堂里亮起了昏黄的灯光。 “食堂的大姐回家过年还没回来,这 两天先回来的都是到外面买点东西填饱肚 子”来自安徽的李师傅一边吃着馒头一边 告诉记者,这些工人是在等外出买饭的工


44 | 新 闻 | 专题

张迪坦言,学生与农民工之间存在一种双方面的隔阂。“这是 一种确定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张迪说,“我们作为学生 努力地做到减弱甚至消除这种所谓的优越感,但是实际情况中还 是有一种潜在的障壁阻隔着我们的深入的精神上的接触。”

友回来,“还有的干脆自己在房间里随便

看,而几位年轻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会在

煮点面,就把一顿饭糊弄过去了。”

闲暇时坐车去逛上海。

李师傅看上去 50 岁不到,来上海务工

坦言有些电影并不喜欢的李师傅向记

12 年。他在江湾工地已经工作了两年,

者打听:“学生们今年怎么还没过来放电

是这片工地上少有的“老人”:其他工人

影呢?”毕竟在李师傅的第一印象中,是

的工期多在几个月左右。“整个江湾,像

电影让江湾工地显得与众不同。当记者向

这样样式的建筑的外部防水全是我做的”

李师傅询问是否接触过其他复旦同学时,

李师傅昂起头指了指对面的先材楼,“现

他用突然诧异的眼神和不断的摇头给出了

在啊,还在盖那个生物楼。”

自己的答案。

据李师傅介绍,江湾工地的工作时松

正如江湾法学院学生会主席周谊洁所

时紧:有时闲得发慌,有时却累得连晚上

言,几年内官方都没有开展过任何有关工

洗漱的时间都没有。来自崇明岛的魏师傅

人的活动,也没有类似的平台能够让学生

就正赶上了一段“紧”的日子,今年已经

和工人产生接触。由于活动没有实现与工

62 岁的他每天要进行 8 小时高强度的装

人深入交流的预期,李昌懋也准备将电影

潢工作。刚一入夜,魏师傅匆匆完成简单

放映工作交给其他学生组织主导,让更多

的洗漱,便一头倒在床上;床头小小的黑

同学参与进来,而少中社将成为活动的辅

白电视兀自亮了一会儿,就被只想睡觉的

助者。

魏师傅关掉了。 然而江湾校区的工程预计将在两个月 赶上“闲”时的工人有时会聚集到同

后结束,工人宿舍将从江湾校区消失。到

一间宿舍一起打牌,像魏师傅那样看电视

那时,无论是少年中国学社还是其他的复

打发时间的也有不少。带着便携式光盘放

旦学生,都不会再有机会与这些工人的生

映机的工人会到周边买一些盗版光盘回来

活产生交集了。


第 21 期 | 45

手记:

的关怀,即使被关怀者就在身边,也属不易。 关于学生与工人之间的 障壁,李凯旋在与少中社社

沈从文看到老纤夫为了一点点钱那么出力,

员张迪的讨论中一致认为这与学生自己付出努

就想“这人为什么而活下去?他想不想过为什

力的程度有关。他本人跟一个曾经去过新疆打

么活下去这件事?”但当日下午他在河水流淌

工的工人聊过当年维族和汉族的关系,也听一

中否定了自己,“这些人不需要我们来可怜,

个甘肃的师傅讲过他被从上海遣送到无锡的经

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地生,

历——那时候收容制度已经废除。

却在自然上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 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却从不逃避为了活

但事实上,随着采访的深入,小记却发现, 这些交集的出发点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 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 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替的严重。”

当我们在试图关注工人、食堂师傅、打印店 小哥这些人们的处境时,往往不自觉地带有一

从这个方面来看,李凯旋从工人们对自身经

种附身而下的姿态——揣测他们的苦难并为之

历的闲聊中所获得的,更接近一种“同情之理

痛心疾首,乃至怒其不争要代为争取,沉浸在

解”,这种时候,还有必要替他们追问生命的

对他者的想象中自我感觉良好。带着精英主义

意义么?


46 | 文 化 |

复旦零点后

浪潮 You 蓝 风马牛 主笔 浪潮 平四门 十九画生 五月诗心 报道 喜欢的其实是你。” 这些,都是复旦的纪录片团队所剪掉的片段。 近两个月内,他们走访了上海各个角落,校园、 夜店、达人秀、南京路、街景、机场、火车站、 KTV、医院。 《寅》,新生之意。 大寝室的夜,青春和时间在争吵。蹲电脑、打 游戏、追新剧、刷比赛、赶作业;扯上网线、电源, 揣个手机蹭蹭蹭三下登上高架床。

剪片子,整个广电人都通宵在东方 CJ 二楼的

编辑室里剪片子。 改稿子,所有校媒人都在截稿日期前绝望地改 稿子。 找算法,数学人跑了一遍遍程序寻找更有效的 算法。 抽真空,核技术人抽了一晚真空为实验做准 备…… 大灯已灭,怕死的早已入眠,只有不消停的在 夜里,窸窸窣窣,不眠不眠。如果能集齐每夜在 复旦上空飘荡的这些细碎声音,那么……什么也 不能召唤,时光机却已悄然偷渡至来日。 那些个视睡眠为路人的日子,如果是大一大二, 镜头下,

这当口去刷个早锻也不枉。

《寅》 上海。 急症室,酒后伤者,空镜头。 胎位不正,父母强作镇定,孕妇。

夜之守护者 但是,还有些常驻深夜的人们。 二号楼的闯入者让暗夜多了一分不安定因素,

宾馆、夜店,黑车司机,外国乘客。

两点五十四分拨通的保卫处电话带来与之抗衡的

喝醉的两个男人,“她喜欢的是你。”“不,她

秩序。而电话那头的人却可能有着另一个你没有


第 21 期 | 47

见过的面相。 撑着浅色公主伞,背着黑红色背包,手拎

扔出质问来。“开学时发的手册上都写了,你 们有几个看了?”

插座,带着眼镜,穿着保安服。 儒雅的保卫处小哥去上夜班了。 他在接报案电话之余看书,钟情历史地理哲

南区的黑料界则是黑夜中的灯塔。  正如世界杯奥运会期间,淘宝小零食热销一

学。提及葛剑雄,馆长?政协委员?不不不,

样,当我们等待着深夜潜行的盛事:曼联、欧冠、

是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葛所长,因为他拜读过其

网球、F1……入夜思磨牙,一样不能忘记形而

《西汉人口地理》,对了,谭其骧的《中国历

下的问题:吃食。

史地图集》也不错。至于哲学,北师大出版社

吕氏豆腐、香酥鸡、烧烤、肉夹馍、炒饭炒

的《中国哲学史三十讲》,最近听说冯友兰的《中

面炒河粉、小馄饨?东区门口、政通路、肯德基、

国哲学史》挺好的,准备找来读读看。

全家?甚至还存在着十点以后的外卖,秘密图

这年头书贵,他一直想去葛剑雄做馆长的文 图借几本书,可是就连临时卡也没有只能作罢, 默默坚持用电子书的形式读了这些学术著作。 知道为什么保安——特别是值夜班的保安, 奇人辈出了吧?

谱只由少数人珍藏。 “ 黑 暗 烧 烤” 的 大 叔 在 此 已 执 掌 四 年, 姑 且算是中等资历,每日下午四点半打卡,半夜 十二点半收工。大半夜了,香味扑鼻,突然越 俎代庖,担心起卖黑料的人的肚子。整天吃自

夜间秩序的另一个维护者,校医院的医生护 士,继续着他们连续 36 个小时的值班——从早 上 8 点到次日 5 点,每晚能多进账 4.4 元加餐费。 4.4 元啊你知道,点心部的面包一个都要 4.5, 加餐还差一毛! 能做的事其实不多:轻感冒、腹泻、不严 重的外伤,可配几种基本的药,做简单的包扎。 但夜里不接诊急症或者高烧,也不接诊持临时 卡的在校交流或访问学生。无法处理的都建议 直接到最近的长海医院转诊。 但总有些常规外的状况,比如这个半夜的 无厘头电话:“医疗费怎么报销呢?”睡意全 无的医生解答后没好气地在心里念叨,同学你 不用吧,这事儿也至于半夜打来问? “听说你们一直对医务室很不理解吧?什么 晚上不看病,要配的药都没有?”医生颇有腔 调地靠在急诊室和休息室间的门板上,犀利地

”未曾留意的复旦“系列 刘晋麟 摄


48 | 文 化 |

家的会腻歪死,好在摊主们之间没有什么“同

系,还有食物的交互搭配。曾经有个学生每晚

行免进”的隔阂,饿了正好尝尝别家的秘制料理。 都来买一份豆腐、一份炒饭。发明了豆腐酱料 比如凑过来插科打诨的重庆炒饭大叔,表示如

浇炒饭的绝妙吃法。

果买份“可好吃”的吕氏豆腐给他就接受采访。 每日亦是从下午四点半到十二点半的吕氏豆腐

两个物理系的大四学长来买豆腐吃。快毕

三连锁,几乎垄断了五角场大学区炸豆腐行业。

业了的他们现在颇为闲适,在夜宵还未打烊前

复旦南区掌灶的阿姨三十多岁,杭州人,一两

来置办干粮,为观看足球比赛做准备。当得知

年前因为孩子来上海念书,就接手了爸在复旦

毕业后开车半个小时乃至打的过来买豆腐吃的

的摊位,爸则去了财大,丈夫也没闲着,在同

几个痴情学长的故事,他们先喜后惊:“当然,

济另立门户。这一家庭事业十多年来,屡屡惹

我们也要开车过来!但是,打的,打的还是……”

得旁人眼红,但打擂台的如潮水般来来去去,

一个谎称自己是“袁涛室友”的社会学学长告

一个个死在沙滩,流沙无痕,最长的也不过一

诉我们一个更和谐的故事:八九点是城管的工

个坚持了一个月。

作时间,摊主们会纷纷避入南区的巷子里做生

意。晚十点则是下班的时候,甚至城管大人也 不知是否出于幽默感,能够支撑重庆炒饭

会亲自来买黑料。

大叔从下午四点半到凌晨两点,白日悠长的夏 日里,他还会一直到四点才打烊收摊。无论是 哪种,大多数黑料同伴基本上都已经回去了, 唯有他还坚持着对熬夜学生的人道主义关怀。 摊主们之间有时不只摆摊的隔壁邻居这一层联

青春躁狂多事主 专注熬夜三十年 在祥宁和疯狂的拉锯中,不是每个学生都 蜗居着。


第 21 期 | 49

同和国际留学生村的 foreign buddy 们,

化下的,是另外一种夜。

在“村规”的威慑下不得对自己的夜生活稍作

“ING”韩国料理店宵夜时间从零点开始。

收敛。私家 Party 的时间最晚不能超过 12 点,

酒吧里因价格未尽的兴致,在这里重新发酵。

否则保安就会上去敲门,作为拉电闸断电的预

三瓶啤酒,一瓶真露,一盘泡菜饼,配酒桌游

备铃。如果实在热切难耐,两个的西班牙妹子

戏“深水炸弹”——把大酒杯倒满啤酒,把一

表示附近的窄门和 helen’s 都是不错的去处。

个空的小酒杯浮在里面,然后两个人轮流往里

但是,如果要跳舞的话,“我们家乡的音乐都

倒白酒,谁先让小酒杯沉底了,这杯酒就得谁喝。

是很热烈奔放,让人随之律动的”, “这里的嘛”, 答案是一个耸肩。 土生土长的舞者则并没觉得这是个问题。 水川(化名)出门时上身着印有复旦 LOGO 的韩 版外套,深棕色的靴子搭配着浅棕色的休闲裤, 方格围巾做点缀。他去酒吧的日子,一般是周 五周六,训练或者表演结束后,作为舞协成员 的他都会和友伴一起前去放松心情。 “Helen’s”酒吧门口贴着女士 50 元畅饮 的海报,狭长的旋转木质楼梯仿佛是进入一个 新世界的通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暗色 调的灯光把酒吧内的氛围调节的昏昏但不靡靡,

夜宵后,东区阿康里舞协朋友们聚会开启

过道两旁有闪耀的“火焰”,墙壁上满是随性

另一场狂欢,今夜,不知又有谁被灌倒又灌倒

的涂鸦,节奏感极强的音乐震动着血液不停地

了 谁? 又 有 谁 认 定 了 此 时 此 生 的 好 基 友 好 丽

撞击着血管,导致聊天多半靠吼,但酒吧土著

友?

们在其中唯觉惬意无比。

《寅》的结尾字幕道:“无论是碰巧路过寅

酒吧内有长桌和短桌,长桌大概能坐下八

时世界的旅人、孩子、狂欢者,还是一直生活

到十人,短桌则最多坐四人。桌上类似煤油灯

在寅时世界的工作者,祝安!我们碰巧闯入了

造型但比煤油灯大个两倍左右的,是这里的一

你们的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寅”。

大灵器——水烟壶,它的出烟口处接着一根根

我们闯入零点后的复旦,看到了不一样的复旦

吸管,透露出高贵冷艳低调奢华的气息一看就

人。

是没点技术的人无法驾驭的。酒单上“轰炸机”

然后……

是一种小杯但烈性很高的酒,“XXX”是一种水

太阳照常升起。东区南区的孩子们矫捷穿梭

川不敢多喝的鸡尾酒,“XXX”是一种可乐兑四

于电动车流开始一天的课程。

种洋酒调成的饮料…… 十二点钟,酒吧里依然人声鼎沸。尽管是 周三,尽管明天还要上课或工作,壶壶水烟柔

唯有课堂上慵懒如光华小喵的一个哈欠, 作 为 指 纹, 印 证 着 夜 幕 现 场 的 真 实 存 在。

(瞎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50 | 专 栏 |

中国新闻业:带着镣铐跳舞


第 21 期 | 51

文 / 三江小渡

公室的茶几上放着一本新启用的 禁令册子。

“3 月 19 日 18:20 对孙志刚家属近日 在其家乡湖北黄冈举办祭扫活动及相关问 题,各媒体不参与,不评论,不到当地采访。 对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已得到有效处 置,相关后续报道按新华社通稿和当当地 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刊播,各媒体不派记 者到浙江嘉兴等地采访,不炒作,不评论。” ………… 3 月 21 是周四,正是新一期《南方周 末》出刊的时候。凌晨一点,撤稿 4 篇, 包括赵鼎新新书的书评,两会反对票稿等, 加上之前被告之撤稿的乌坎后续、中共党 史研究,一共 6 篇。 3 月 21 日下午 2 点钟,按照省宣的要 求,新闻版块葛剑雄两篇稿件,经济版的 绿地生意那篇,还有文化版寻找毛泽东雕 像,还有评论版的李克强经济学。五条稿 件不上网,已上网的撤稿。通告完。

经济部揭露南昌为公务员违规造福利 房的新闻仅在南方周末官微和网站上停留 数小时即消失,葛剑雄的照片也仅在网站 上匆匆掠过至今仍无法看到。 这只是管中窥豹。这些天看了笑蜀所 编的《历史的新声》摘录一段 :


52 | 专 栏 | “在后方,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的 政治主张横遭压抑,不许在报上发表,甚 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团结” “解放” “国 共合作”“各阶层的人民”“少数民族”“三 民主以为今日中国所必需”等,都被认为“谬 误名词”,都在禁用之列;而颂扬法西斯 独裁的谬论反而受到纵容和包庇,法西斯 的新闻“理论家”居然公开无耻地鼓吹“一 个党、一个领袖、一个报纸”的主张。它 们对于“异己”的进步报纸,采取各色各

方可成:《新闻业还能造梦吗?》 “那几个进了发改委、《人民日报》 和中粮的同学,最让人羡慕妒忌恨。而像 南方报业集团的 offer,坦白说,性价比 实在不高,招人条件高,但工作地点不在 北京,即使在北京,也不能解决北京市户 口。” 这是 2011 年 2 月 24 日的《南方周末》 A2 版上,一位人大新闻系毕业生的自述,

样的限制、吞并和消灭的办法,如检查稿件、 标题叫“不再做‘特立独行的一小撮’”。 任意删削,威胁读者、阻碍推销,派遣特 务打入报馆、逐渐攘夺管理权,最后则强 迫收买,勒令封闭。——新华日报”

读到这句话,除了赞叹报社的自嘲精 神外,也不由得开始思考自己“特立独行” 的选择——2010 年从北大新闻学院硕士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半个世纪前的庄

毕业,进入《南方周末》工作,虽然驻京,

严承诺”。读来就像是一场几十年的大梦,

却拿着广州户口,而绝大多数同班同学都

凑巧的是“中国梦”是当今热词,不知这

已拿到北京户口,也就拥有了我所不具备

沉寂了几十年的梦何时能够醒来。

的买房、买车、子女在京高考等权利。我

九十年代可能是中国新闻业的造梦时 代。但如今新闻业还能造梦吗?还是分享 一段南周现任北大毕业记者的文字。

选择的这个 offer,是否真的“性价比不 高”? 十年、二十年前,中国新闻业对于青 年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自我实现平台。当 一群群指点江山的少年走出校园,踏入媒 体,无数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就此展开。 那些传奇般的故事至今仍在心怀新闻 梦的青年人当中流传——1992 年从北大 中文系毕业的沈灏,短短数年内就成长为 《南方周末》编委,并在 1999 年初写出 了经典的篇章《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 满面》。在塑造了一个“文人办报”式的 梦 想 之 后,2000 年, 他 又 成 为《21 世 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实现了令人艳羡的 财富梦想。


第 21 期 | 53

2000 年从北大微电子系毕业的许知

的梦想,无法为你的自我实现提供充足的

远,在读书时就已经初露锋芒,毕业后很

空间和支持,有多少人还愿意倾心投身其

快成为《经济观察报》主笔,塑造了一张

中呢?

报纸的风格,之后又成为知名的作家,行 走中外,自由写作,拥有无数忠实拥趸。 类似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在中国新 闻业的黄金年代,造梦的传奇屡见不鲜。 今天,中国的新闻业比十年前当然要 发达得多、专业得多,但是我们还能见到

现在,我所在的报社每年都会举办一 场品牌活动,名曰“中国梦”。活动的宣 传语写得很好:“这是能够梦想的中国。 这是敢于梦想的你。这是兑现梦想的中国 季。” 或许,在思考庞大的“中国梦”之余,

沈灏、许知远这样的故事吗?就我的观察, 我们的媒体也应该套用这个句式,问一问 很难,很难。倘若沈、许等人都晚生十年, 自己:这是能够梦想的平台吗?这里能容 他们或许就不会取得如今天般的巨大成

纳敢于梦想的青年才俊吗?这是能够兑现

功。

梦想的新闻业吗?

我想,这其实是优秀青年人不再青睐 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一份工作仅仅能给你养家糊口的能 力,却无法支撑起你更大的野心,更高远

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所谓的人 才困境应该不复存在了吧。 无需多言,新闻业已戴着镣铐多年, 新闻造梦实在很难。





欢迎读者来稿,以及对浪潮文章的意见和建议, 每一期会挑选一些刊登在杂志上 来稿来信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