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期浪潮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16期/2011年12月15日发行


主编: 三江小渡/ M/查拉君

编委: Lichee smile / 伊然/ lsquared / 馒了个头/雲狐

记者: 封面故事 : 诺瓦 / 末节 / 豆梨 言者无缰 : 天中君 / 阿飞/ 飞石头/一植 校园时评:愤怒的胡萝卜 / 潇水云天 / Vaya/王露 人物 : 查拉君 / 康二小姐 / 城幕/多拿A梦/川草 言论&杂事记 : M / 枫林 / 伊然 景深:馒了个头/林喵之

美编: 雲狐(漫画)/馒了个头/川草/林喵之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浪潮新浪微博:t.sina.com.cn/fdlangchao 在线阅读:http://issuu.com/fdwave


目录 总第17期/2012年3月15日发行

封面故事

浪潮咖啡馆 5从海德格尔到hi-story cafe

校园时评 11 揭下“X二代”的外衣, 还事件以本来面目 13雷锋打假

人物 16名为枫林晚的理想国 20纪念朱维铮先生 作者专栏 22林一专栏 26肖水专栏

言者无缰 30《魏晋南北朝生存手册》 之动情第三 33你是最近的案子里唯一一 个不是iphone 的

景深 40上海人家 言论&杂事记 44言论 45杂事记


卷首语 存在的意义 老浪潮人曾经问我一句话: “对你而言,《浪潮》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回答了很多次,而且自己都感到奇怪,因为每 一次的回答都不一样。 第一次我回答说是一种自由、民主、批判的精神。 第二次我好像回答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后,我听到一个回答,《浪潮》是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的确是一个绝妙的回答。《浪潮》存在的意义只 能用一种描述性的定义。你所见的《浪潮》就是其本身。因此 它具备所有的可能。 从进入复旦到现在,从业过许多的校园媒体。朋友很惊讶 地感叹复旦竟然有这么多种类的报纸。其中的原因我自己还未 体会出来,可能是深处其中便觉得这是自然。或许当有一天离 开这里,才会怀念起门把手里各式各样的油墨纸。 就算到现在也偶尔会前去各个校媒的例会“卧底”一番, 只为体会一下每一个群体的不同的氛围。这也可以总结成不同 的“生活态度”。 因为喜欢《浪潮》的生活态度,所以坚守。

三江小渡 2012-3-15


封面故事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茨威格的这句话就是10年前一些复旦学生的生活状态。他们常去的咖啡 馆以一个哲人的名字命名—海德格尔。 从当时的那些学生现在对它的描述中可以重构这家咖啡馆的样子。 它位于幽静的松花江路上,常年紧闭着的木门让人看不出营业的样子。 咖啡馆有两层,底层约50平方米,仿红木的吧台,摆着几张小圆桌,一 条厚实的地毯。店内弥漫着cappuccino的醇香,配上六十年代的爵士, 古典氛围浓厚。柜台后有陈年威士忌、不同烘焙的咖啡豆、和难得一见 的老式胶木唱机。近旁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书,大部分是有关哲学的书 籍。 显然这些并不足以体现这家咖啡馆的独特。


封面故事

咖啡馆七天轮班的服务员就是该店 的七个老板,五位复旦同学和两位交 大的学生。咖啡馆的店主之一,复旦 材料系的李岚说,他们对于顾客还是 有些挑剔的。海德格尔咖啡馆一般只 接待学生,因为他不希望社会上的人 来破坏这里的气氛。而只要是复旦的 学生来消费,李岚都给打折。打折的 程度也很随性,8折、6折、5折甚至 不收钱。因此这家咖啡馆一直是亏本 经营的。 但正是店主们的坚持,造就了这 块复旦“诗歌与话剧”的“圣地”。 前燕园剧社的成员,98新闻系的储智 勇回忆说:“戏剧活动的主体是由参 与过燕园剧社的、当时已经本科毕业 的复旦学生组成的民间戏剧团体—— ‘夜行舞台’。咖啡馆一方面为夜行舞台所进行的民间戏剧实验提供 了一个合适的场所。毕竟当年咖啡馆戏剧、贫困戏剧尚未有如现在一 般满天飞的时髦概念,而只存在于少数青年的戏剧理想与破坏欲望之 中;另一方面,它为民间戏剧团体的运营在所谓“学校体制”之外提 供了可能性,因为不是所有这帮戏剧疯子们的出格、危险的想法都能 够在校内场地实现的。”去海德格尔二楼看“夜行舞台”的实验戏, 甚至成了当时上海媒体业内的白领们的一种口口相传式的小时髦。有 一次演出,本来不大的咖啡馆二楼挤进了200多名观众。一次复旦留学 生的聚会沙龙,咖啡馆中来了近300人。凌晨两三点,的士在店门口足 足一百多米长。警车也只是在远处遥望,看看没什么事,也就走了。 这里也是诗歌的殿堂。“2000年11月3日,那天在海德格尔举行 ‘梦见诗歌’诗歌朗诵会让我至今难忘。”复旦诗社第23任社长丁雁 南说,“这是我们时代诗歌的生存方式。”在他们的描述中,参加诗 会的学生都是附近学校爱诗的人,因此也就毫无顾忌,一些人会主动 跑上台去献诗,然后自顾自地大声朗读。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直到深 夜才结束。这里还有情侣在留言纸上写下誓言,有精通樊文的学生评 论名家哲学,也有顾客远道慕名,只为感受这里的氛围…… 可惜的是,2005年海德格尔人文咖啡馆因拆迁而关闭。 上面一段文字其实摘自第二期的《浪潮》。文章的主笔是当时的主


封面故事

编张子骅。 张子骅在文章末尾写道:“开破坏历史建筑不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 说这些建筑的消失也是校园发展、时代前进的必然过程,即使不拆除,它 们也会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海报栏可以变成BBS,咖啡馆可以变成豆瓣 同城小组,但总有那么些‘钻牛角尖’的‘固执己见’,‘傻不拉唧’的 ‘放达不羁’,‘学生气’的‘小资味’是雷打不动的,它们构成了复旦 精神的核心,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希望多年后的复旦人回过头来看我们这 一代人的时候,除了怀旧,还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看到海报栏 的影子,看到咖啡馆的影子。” 距离写下这段文字的2010年3月15日恰好两年,而张子骅和他的《浪 潮》同事们已经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海德格尔“——Hi-Story café。

骚哥:最直接的感悟,攘外必先安内,做好妻子 的思想工作。

海报栏可以变成BBS,咖啡馆可以变成豆瓣 同城小组,但总有那么些‘钻牛角尖’的 ‘固执己见’,‘傻不拉唧’的‘放达不 羁’,‘学生气’的‘小资味’是雷打不 动的,它们构成了复旦精神的核心,也会 一直传承下去。


封面故事 子骅说:“就像是注定一样,在网上看到这个店就没 什么可以想的了。月租、面积、人流量这些都很适 宜。但最重要的,是它在复旦。”而另一位创始人小 凤事后在一篇日志中说:“对这家店的感觉便是一见 钟情,好像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一切都被导 向了灯火阑珊处——复旦复旦旦复旦。”

屋外地上的水泥地上绘制着logo,店 内咖啡色的桌椅配着暖暖的灯光,白 色的墙壁上是肆意的书法,角落的书 架上有店主们曾经读过的书籍。这就 是现在位于六教旁边的Hi-story咖啡 店。

徐燕到来之后,店里开始有了粉红玫瑰 和鹅黄柳绿的色彩点缀,呆板的盆栽和 鱼缸也被花瓶和小物件装饰。Hi-story 才渐渐开始有了一点像一家咖啡店的味 道了。


封面故事 回到开业前的那一晚,试验了无数次咖啡制作后, 厨房间的水槽里留下了大量碗盘。洗盘子的时候又 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骚哥说:“当时的状况非 常凄惨。子骅洗盘子特别烂,我觉得他绝对没有洗 过盘子。”事实上,子骅在洗盘子时每一杯都会要 单独滴洗洁精,花费的时间可想而知。

骚哥说:“教我们调酱的陈师傅,非常 专业。但每一次都告诉我们的调制方法 都跟上次不一样。我们问他,他就说, ‘这个都是靠感觉的’。后来我们知道 了,这些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关键 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两年前,储智勇学长对子骅说:“很高兴复旦的学生中还有对 故纸堆有偏执症的人存在,你们的行动和刊物至少会让一部分 学生们知道,复旦除了不断老去、归天的各种科学家和人五人 六的商界精英之外,尚有许许多多来自民间的传奇。”


封面故事 由于在测量长度时出了些问题,原计划可以放 两个书架的地方如今只够放一个。桌子上堆满 了试做用的材料,而关于酱料的调制,大家也 始终一头雾水。

我心里有这样一个情结,冥冥中牵引着。巧合 也好,注定也好,需要这样一个店,和杂志一 起,在复旦留下属于自己的东西。希望留给同 学一些遗产,希望一直存在下去。做一件事要 贯彻下去。浪潮和这个店是我始终如一要做下 去的东西。

一个是恃才放旷的阴谋家, 一个是雷厉风行的野心家。

六点,他们迎来复旦的日出。History也在这群理想青年的梦想中迎 来了开业。


校园时评

揭下“X二代”外衣 还事件以本来面目 愤怒的胡萝卜

“恋爱不成,16岁花季少女被男友毁容”,如果仅仅看到这样的标

题,人们正常反应多是扼腕叹息,感慨现在年轻人怎么如此冲动、“色令 智昏”,毁了别人也葬送自己,然后可能反思社会是否应该更加关注青少 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以期避免这种极端例子再出现。 但是,当这样一件原本普通的刑事案件被贴上“官二代”的标签后, 情况又大有不同。网络上顿时铺天盖地涌现出“天理难容”、“仗势欺 人”、“丧心病狂”等字眼,网民们气势汹汹,有种“不将陶汝坤严办 誓不罢休”的决心。这架势,都快赶上不久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药 家鑫了。而值得一提的是,两件案子中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主要共通 点,无非就是身为所谓“X二代”的两位当事人。 在当今中国贫富差距巨大的背景下,社会上曝出诸多有权有钱者的腐 败或是仗势现象,兼有不少无知且“无畏”的“X二代“们在网络上“耀 武扬威”般刺激众人眼球以及心理,以至催生出网络盛传的 “四大名 爹”,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对冠之以“官”“富”等人的敏感乃至敌


校园时评

视,都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一旦聚集,便容易导致判断力下降、 易受群体中他人影响,而在网络这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平台上,千万民众 聚集在一起,比如在SNS平台上以及微博中,人们的情绪极易被煽动,而 激烈的情绪往往会掩盖思考的理性,故而一旦出现一个像样点的“引导 者”,网民便争先趋之若鹜,不论青红皂白“关注”、“转发”,仅仅是 利于情绪宣泄便轻易听信,全然罔顾事情的真实情况究竟为何,也不愿去 自己思考、探究一下。这种情况,是否与二战时期带来毁灭性后果的纳粹 分子的病态狂热有所相似? “药八刀”确实残忍、法理不容,故而判决他罪行所依据的应该是法、 是理、是事实。但在那些将药家鑫推上风口浪尖的所谓“内幕”中,有多 少是准确的事实、又有多少是被渲染夸 大甚至扭曲的?张显其人,对药家鑫的 死刑宣判可谓“功不可没”,但其言论 多为对事实的扭曲乃至造谣,以至于被 药庆卫以 “侵犯名誉权”告上法庭。从 一个“卫道士”沦落为造谣者,“从利 用网络暴力到被网络暴力围攻”(《南 方周末》),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从一个“卫道士” 沦落为造谣者, “从利用网络暴力 到被网络暴力围 攻”(《南方周 末》),这不得不 让人深思。

然而历史总在重演。“少女毁容” 一案中,身为所谓“官二代”的陶汝坤 的父母是“官”,但也没那么大,想要 “一手遮天”估计是比较难;而在社交 网站(“人人网”)上,又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顶着“陶汝坤”之名的冒充 者大放厥词,这更加煽动了无知群众的愤怒之情(合肥警方于2月25日中 午在微博上声明,称陶汝坤一直羁押在看守所,并未被取保候审,没有上 网条件和可能,人人网的账号显然系他人冒用)。“药家鑫”案中,造谣 者主要是张显一人;而在“少女毁容”一案中,竟有不少网民主动在网络 上扮演起造谣者,不知他们是出于何种心情?若是单纯出于娱乐心情,那 么其言行应予以谴责;若是出于想让犯罪者激起民愤更快被“严惩”,那 么显然是用错了方法,毕竟想要惩罚犯罪者,依靠的应该是法律,而不是 人的私情。所谓法不容情,就是不要让私人感情蒙蔽了公正理性的判断。

媒介即武器,而网络这个迄今为止最为强大有力的武器,如今却有些 被滥用了。任何事件发生了,都应基于事实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轻信盲 从、一窝蜂无视事实起哄,最后导致网络暴力。揭下给事件贴上的随意武 断、不负责任的“标签”,就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进行讨论、思考,才是 身处这个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


校园时评

雷锋打假 三江小渡

方舟子带来一场打假风潮席卷到了曾经的典范——雷锋身上。但这场

风暴的策动者不是方舟子,而是所有曾经向雷锋学习过的人。他们共同提 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被雷锋欺骗了。 雷锋像真的挂在西点军校吗?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一年多时间里能 够共拍下200多幅照片?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那为什么我们会知道这些故 事? 另一个曾经的偶像——张海迪,在微博上回应了人们对雷锋的质疑: “那些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被无情地解构、质疑、诋毁, 雷锋助人为乐是假的、董存瑞炸碉堡是假的、刘胡兰面对屠刀是假的…… 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一味地否定英雄,其实也是否定我 们自己。”


校园时评

张海迪可能说对了一半,人们质疑英雄的背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逻 辑。

一个是过去时代价值观的质疑,也就是对雷锋行善的否定。 在这个逻辑下的人们偏向于用现代情景来看待雷锋的行为。他们不理解 日记中的雷锋称自己为“雷锋同志”,他们不屑雷锋“忠于党”、“忠于 毛主席”的言论。他们同样无法赞同雷锋好事中的多管闲事倾向:“如果 我们见个建筑工地便去义务劳动,这不是在夺民工兄弟的饭碗吗?如果你 进饭店吃饭却替厨师炒菜、到银行存款却替人家点钞……这社会岂不乱套 了吗?” 换言之,雷锋一切被打上时代印记的元素都成为了“被打假”的依据。 实际上这个层面的“假”是两个时代的鸿沟,在这条鸿沟下,对岸的一切 都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而无法去相信是否有这样的存在。雷锋所处的60年代 是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是一个每个人都热衷于早起做广播体操的年 代,是一个学习毛选认为主观能动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年代。可以不赞 同这样的年代,但我们要去理解这样的时代,理解雷锋也是这个时代的一 员,更何况他是这个时代的典型,是大家所期望的样子。 而且,六十年代的雷锋形象其实已经越发得模糊。

打假的另一个逻辑是质疑雷锋形象塑造中的过度夸大。雷锋从一开始就 陷入了一个典型化的宣传模式。张海迪说英雄现在被解构,但或许这是因 为英雄一开始就被过度构造。 在雷锋的事迹被发掘后,他就进入了一个典型模范的生产线:补拍照 片、各大报纸报道、各地巡回报告、领导嘉奖并掀起学习高峰。其中最受 争议的就是雷锋在短短一年多的军旅生涯中留存下来的200多张照片,考 虑到当时的年代,这更加不易。照片的作者张峻陈述,这200张都是在雷 锋被当做宣传典型后补拍的。 于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雷锋的形象便被抽象成了一个时代的典型,一 个时代的理想。但这种构建出来的雷锋是否是合理的? 太完美的东西会让人产生一种怀疑,于是更多的人想知道真正的雷锋究 竟是怎么样的。


校园时评

有幸的是在这一波大家风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的雷锋。他也 爱美,喜欢穿皮夹克,他也进取,也想早些入党,也想早点评上先进。一 方面这个真实的雷锋来得太过突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偶像的思维定势过 于长久,雷锋的另一面引起了争议和围观。但在笔者看来,这也算是一种 慰藉。雷锋终于能走下神坛,回归生活了。 雷锋不是唯一一个被供在神坛的人物。越是感动我们的人物,越是容易 遭到这种抽象化的待遇。所以对“感动中国”一直存在一种敬畏感。借用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形容对周芷若的感情:“又敬又怕”。敬的是足 以让人落泪的故事,怕的是他们过于完美。

小岗村沈浩就是最近的一例。记者肖余恨在一篇《小岗村支书“沈浩” 是否非得上“社论”?》的文章中说:“既往的典型宣传中,因为不够全 面,因为隐略的一些真实的细节,让典型过于完美,反而影响了典型的真 实性和可感性。” 一个真实的沈浩是什么样的,可 以从《南方周末》对沈浩的报道中 窥见。他的妻子回忆说:“他知道 我很生气,拼命劝我,回省财政厅 也就当个副处,在小岗当一把手, 带劲多了!” 一把手、带劲,这几个词背后的 沈浩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复杂,他 也是中国官僚集团中的一员,他也 有官僚的共性。而且他所面临的困 难也比看到的更多。但典型化的宣 传手法忽略了这一切。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来掩盖。期 待更多的“圣人”重新拥有血肉之身。


人物

名为枫林晚的理想国 查拉君

杭 州市西湖区紫荆花路405号坐落着这样一家书店。门面正对十字

路口,面积较大,单从外观来看并未有任何特别之处。进门最先看到的 是摆放略显凌乱的最新书籍与杂志,书店靠窗的位置则是采光较好的阅读 区,两张书桌和两对沙发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一道楼梯通向书店的 二楼。书架的陈列并非中规中矩,专业性书籍和畅销书籍没有明显的分界 线,你甚至可能在两个相距甚远的书架上找到同一类书籍。 门外,“枫林晚”的招牌下面还有一行“book”的标记 在实体书店纷纷倒下的惨淡气氛中屹立不倒的“枫林晚”,迅速吸引 了全国同行与路人的目光。而老板朱升华的创业过程,也旋即引来更多诧 异。1997年朱升华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便被分配到杭州一家公司, 两百多个大学生中,朱升华成为进入公司总部的十人之一,工作方向是投


人物

资分析。可一年之后,朱便辞去职务,向同学借了五万元在文一路上开了 一家小书店。初期书店经营得很困难,尽管乡下的父极力反对,同事也无 法理解他的行为,但那个时刻,他觉得好像看到了十年后,不,是二十年 后在那家公司的自己是什么模样,而站立在小书店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模样。

最初的时候,“枫林晚”是一个仅20平米的普通书店。朱升华并不熟 悉业务,进的书不少,但很多却不适合周边地区读者的口味,许多书籍便 被搁置在架,许久无人问津。渐渐的,朱升华有了些经验,便每种书一次 只进一两本,卖完再补。那时候的“枫林晚”,虽说每天卖不了多少书, 可是至少也能卖出几本。 2001年六月的一天,当汪丁丁教授走进“枫林晚”时,店主朱升华 像对待其他顾客一样微笑前来迎接,那时的他完全没有想到,汪丁丁将把 新书《记住未来》的首发式交给这个不到几十平米、成立不过四年的小书 店。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从此汪丁丁教授便和他成为了朋友,在2003年 朱升华的婚礼上,汪丁丁成为了他的婚礼主持人,在场嘉宾还包括慕名而 来的金庸先生。于是,似乎在一夜之间,“枫林晚”名满杭州。

在理想中特立独行 之后的朱升华开始了对其书店特色的探讨。在将目标群体定位于大学 生和高等教师后,“枫林晚”便开始坚持格调上的高雅。“高校的需求大 部分还是应试书籍,但我们不愿意做,那些就是个生意,没别的。”这种 经营思路直到后来在文三路上开出第二家书店也一直没有改变。 书架上各类学术专业书籍吸引了许多教授和外地学者;如果店里没有 顾客需要的书,朱升华还会记录下来帮顾客进货;一些不愿意浪费时间的 人尤其喜欢“枫林晚”,在这里,他们能花最短的时间买到最需要的书。 于是书店便逐渐有了些许名气。 “‘枫林晚’卖的书,有些一年只能卖出一两本,整个杭州市场上也 就那么几个人要买。别的书店根本不愿进,可我就专门为那一两个人进 书。这批顾客群比较稳定,忠诚度高,长远来看购买量也大,有的一买就 是好几本,甚至几十本。”“枫林晚”老顾客的购书比重占了80%,朱升 华说,他的书店很专业,市场比较小,但顾客最忠诚。 了解自己的顾客也是朱升华留住他们的重要方法。“一个书店老板能 够通过读者选择的书籍猜出读者的专业和身份,并记住他。在他再一次到 书店的时候,找出他可能会买的书。当你了解并记住这些顾客时,给他们


带来的亲切感就是他们成为老顾客的最好理由。”

人物

除去重视顾客需求和感受,朱升华还很在意店员的水平。在他的眼 中,一个书店店员的知识面和阅读面不比一个普通高校的博士差,尤其是 在其阅读的广泛性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现实中经世致用 在其它书店纷纷追求 这些以吸引大批小资 小清新时,它已悄然 完成了精神内核的修 建。学术沙龙和各类 学术书籍给这个并不 复古的建筑笼上了一 层古典气质。

现在的枫林晚,依然没有艺术 气质浓厚的装修和高雅情调,没 有旧橱柜,旧火炉,旧地毯和凝 集着古典气息的书。在其它书店 纷纷追求这些以吸引大批小资小 清新时,它已悄然完成了精神内 核的修建。学术沙龙和各类学术 书籍给这个并不复古的建筑笼上 了一层古典气质。

文化沙龙

2000年开始,“枫林晚”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沙龙和公益讲座,给大众 留下了重文化轻盈利的良好印象。 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朱升华总要举办“九月诗会”,除此之外还有 很多不定期的小型学术聚会。文化沙龙和读者见面会所提供的读者和作家 的近距离交流是网络所代替不了的,这种交流正是培养读者对于书店的情 结的良好途径。一个书店不能纯粹卖书,朱升华早就开始考虑,怎样通过 书店这个平台加强书与读者的互动。书店举办沙龙讲座,为大家提供了不 拘泥于形式的平等自由的交流机会,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使得 书店与读者的关系更加融洽。 很多企业对于“枫林晚”这种“重视书背后的附加值”的做法表示赞 许,这也成为了吸引企业进行委托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枫林晚” 独特的“书立方”创意也来源于此。书是立体的,展开书本,延伸内容, 书籍便由此展开自己的空间。

咖啡馆

2003年“枫林晚”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咖啡馆,将书店与咖啡馆结合 经营,这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经营模式。朱升华把这种创新称为 “做加法”,这种做法虽然简单,但很容易导致副业的专业程度不够,


人物

靠其改变民营书店的命运也就相对变难。书店中的咖啡馆必然比不过专业 的咖啡馆,难以解决生存问题。将二者合并主要的好处在于优化了阅读氛 围,使读者在书店内停留的时间增加。当年慕容雪村在杭州居住一年进行 创作时就常常来到“枫林晚”写作。

企业文化服务 从2007年开始,传统书店的基本功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被基本代 替,实体书店迎来了一轮新的冲击。传统书店的经营方式是通过书籍的进 价与定价间差额来获得利润,但网络书店赚取的主要是广告费,其售价有 时甚至低于了传统书店的进价,这已经几乎扼杀了民营书店最基本的生存 空间。由此,“枫林晚”又开始了新的转型:从赚取书籍差价变成了针对 企业收取“文化服务费”、创造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属产品以及为企业定制 专属杂志和文化创意产品等。阿里巴巴是枫林晚的第一个合作对象,借助 枫林晚这一文化管家的团队与服务,提升了内部的文化凝聚力。

在未来延续梦想 朱升华表示,目前“枫林晚”的 经营其实很艰难。而通常一般媒体不 会报道负面的经营状况,所以我们在 媒体报道中看不到老板口中的“艰 难”状况。就书店未来的情况来说, 随着电子书籍的普及,实体书店的减 少是不可避才免的趋势,这一点在美 国等国家已有先例。全国的实体书店 纷纷倒下,人大也提议政府对实体书 店进行补助。而朱升华认为,书店不 应该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包养”。政 府政策有总是比没有好,但救济只能 是暂时的。在大量书店被淘汰的现实 之下,书店需要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和价值。

而朱升华认为,书店 不应该依靠政府的扶 持和“包养”。政府 政策有总是比没有 好,但救济只能是暂 时的。在大量书店被 淘汰的现实之下,书 店需要找到自己存在 的理由和价值。

否则,朱升华说,任何书店的倒闭都不令他感到惊奇。“枫林晚”想 要真正要经营下去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商业模式,梳理自身资源,进行自我 挖掘,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十五年的坚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对于书店的喜爱。读者已经到了第二 代,顾客情感的延续也是“枫林晚”支撑的动力,书店已经不是老板想关 就关的了。朱升华说,未来最大的梦想还是做书店,在西湖边开一个让人 在其中生活一个月都不会腻的书店。


纪念

朱维铮先生


•“我一生钻研“没用”的历史,最大的 改变是,使得无论我看过去还是看现在, 看中国或是看外国,或者说看人生,我都 把它当作历史过程当中的某一个环节来看 待。” • “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不可以带着现 在的感情,对历史做轻易的价值判断。” • “请你们看一看我的一本小书《重读近 代史》, 那是写给你们各位没有耐心看长 文章的人看的。”


林一

专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混沌是個理工科男,每天的”職業”生活是和各種軟體程式、電子元件 打交道。但他的課餘愛好卻非常多。除了和朋友喝點小酒聊聊男女朋友, 早起打打羽毛球,假期旅旅遊,他還常常西裝革履地出現在各種會議和論 壇上。最奇異的一次經歷是在一場有關核武器的論壇上。關於他是否用他 常用的一套理論“沒有什麼具有確定性”“這個就是假的,是人自己造出 來的詞彙”以及最經典的“莫慌”在會場上發表了什麼“高端”言論,我 們這群朋友都一直充滿好奇,但他的愛好和經歷實在太豐富,每次聊天只 他最近的“異想”和“奇遇”就夠撐起整個飯間酒後外帶光草談心。 我是個法學女,幾年的法學教育下來,常常一副“你不能說服我就讓我 們辯論到底吧”的架勢。連看到貓狗打架,小貓被大狗追得被石頭絆倒蹭 掉了臉上的一片毛,腦子裡的第一個想法都是劃清權利義務關係,用相當 因果關係解釋,雙方各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損失賠償如何認定。但我最 想往的生活,是做一個自由職業者,說白了就是想起哪出是哪出,一段時 間做個導演、編劇加演員,去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怕最神奇的地方,寫最好 的故事,拍最動人的電影,一段時間做個設計師,穿自己設計的衣服,每 天都在一個新的地方醒來,過流浪和冒險的日子。 混沌閒雜的愛好讓他成為朋友圈裡出色的“技術總監”和“專業人 員”。由他設計的的浪潮最早期的封面、插圖和海報至今仍是無數浪潮編 輯和讀者讚歎學習的對象。但大家對他〞心血來潮〞的目標規劃和提議也 就常常抱著聽聽笑笑的態度,拿來做挑逗他的〞素材〞,並不上心。 我的夢想更是一幅白雲蒼狗閒散隨性的樣子,雖然我的職業理想要求我 態度認真思維嚴謹。

我們 這是我和朋友的故事, 和很多人一樣我們就是不確 定和矛盾的混合體。走一步算一 步的說法未免太消極,但沒有偉 人傳中的從小立志堅定不移,不


林一

专栏

拒絕路過的任何風景卻也是我們的通病。 兩個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就可以反映出我們的這種生活狀態︰無所謂和 不相信。 像很多人一樣,我們也常常“不相信”;像很多人一樣,我們也常常 “無所謂”。不相信愛情,因為很多時候愛情就像彆彆扭扭的友誼或者無數 次的一夜情;無所謂夢想,因為很多時候夢想都像照得我們無法睜眼的光, 意味著黑暗。 於是愛情和夢想這兩個我們童年的圖騰,成了消費時代與純真年代夾縫 裡的一聲歎息。 以前,我只相信友誼,不相信愛情。我認定愛情是某段天時地利人和 的友情的最終歸屬,是人之孤獨的選擇。我曾懷疑過超越友情的愛情存 在。對那些可以確定自己只愛一個人的人充滿深深的懷疑附加崇敬。因為 於我,那些以為愛過的男子有了女友的消息,難過的心境抵不過八卦的魅 力。 以前,混沌的朋友們都覺得他是個天性浪漫的人,這種人對這個世界充 滿無盡的好奇,所以不斷嘗新不斷獵奇。他是天生的流浪民族,可以隨遇 而安,他說,“我不確定自己要什塺,我知道的是怎樣自己會高興。”所 以無所謂哪座城風光艷麗,走到哪裡,哪裡便是風景。 直到,大三的我因為一條短信深夜跑到大雨瓢潑的杭州城,只為和一個 人站在同一座城。因為一條未回的留言將所有空著地址的明信片從大洋彼 岸背到了海峽對岸。才相信,有些感情確實與眾不同。 直到,大四的混沌在這個陰雨不定的上海春天拿到了全美排名前五的大 學裡四所的錄取通知書,開始規劃畢業旅行。而專業都是和教育有關。再 聽說,這個曾經很早就被他在飯間用那不嚴肅的腔調 一再念叨的〞豪言壯志〞︰只申名校,為教育事業而 奮鬥如何被他一步步規劃和努力著直到夢想成真,才 知道,真正的夢想是有所謂的東西。


林一

专栏

因為這些我們未曾料想到的事情,我們相信了有所謂的夢想與愛情。 有所謂的愛情與夢想,也許從來都不是一個想法,一個念頭,一個我們 可以預料可以猜測的詞語。從一開始,那就是一種欲望。討論和實踐一個 想法,只是意味一件事情的可能性。但欲望,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更深 層次的東西。 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渴望,是場沒有彩排的洶湧潮汐。就像我們討論了 幾百年的外星人,在它真的出現前, 沒有人知道它是否存在,如果有,又 是怎樣的存在。 但諷刺的是,很多人羞於討論欲望,認為它是一種原始的獸性的東西。 所以夢想與愛情成了更加難以體會的東西。 慾望原始?是的,它原始。但請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不就是一條翻 湧著感情波濤的大河?沒有那最原初的欲望,哪有向前的動力?

人,本就是一群裸猿。 但,即使沒有或克服了這一心理障礙,找到自己的欲望之所向,並不意 味著在找尋夢想和愛情的路途上就獲得了勝利。 新科的奧斯卡大贏家《藝術家》的導演蜜雪兒•阿紮納維修在拍攝這部 向默片致敬的偉大電影前曾經歷了很長的潛伏期,“我對黑白無聲電影這 種形式產生了欲望,然後,當我跟其他人說我有這種感覺時,其他人跟我 辯論,為什麼要拍這麼一部無聲電影,這只是為了你的個人喜好麼?然後 我意識到,這對他們來說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是的,這可能只是你個人的欲望。 夢想有時候就是很私人的東西,甚至對於我們自 己,它也常常躲起來,常常休息。 在臺北的胡思書店,見到了從耶魯大學東亞語文


林一

专栏

學系退休現已落戶金門的浪子詩人鄭愁予。現場朗誦中,相較於“噠噠的 馬蹄響徹半個世紀”的《錯誤》,詩人讀“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 掛起一盞燈”這一句時,更叫人心神共撼。 當天,詩人定的沙龍題目叫作《青青子衿•衣缽》。不大的書店,擠滿 了從兩岸三地而來的讀者,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拿著十幾年前初版的老書, 有笑容純淨的年輕詩人捧著還留有墨香的新詩集請詩人賜教。 那些悠悠的我心,果真如等在季節裡的蓮花,沉吟至今。 不僅沉吟至今,還有無數的青青子衿,接下了衣缽。 那些照得我們無法睜眼的光,對於我們只意味著黑暗,只有我們醒來的 那天,黎明才是黎明。 那些美得我們不敢去追的夢想,對於我們只意味著不可能,只有我們上 路的那天,希望才是希望。 於是,我們再次開始相信,再次開始堅定夢想,再次接下那千年前的聲 音開始吟唱︰

青青子矜,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林一 2012.3.9于台北


复旦诗歌拾忆 肖水专栏

复旦诗歌忆旧其三·教室 肖水

早 上小美发来信息说,他从万科总部调到东莞万科了。我想想也

好,他终于可以离文字工作远一点了。当年在复旦,他一边当复旦诗社 社长,一边做《复旦人周报》的副刊编辑,一手写诗歌、评论,另一手 还得忙于编务和组织各种活动。重要的是,他还得绞尽脑汁与我周旋。

小美本是那种性格温和,说话行事会多多为别人考虑,也因此稍显得 有点柔弱的人。可偏偏他当社长的时候,身边还立着一个最初并没有想 到会与复旦诗社“不离不弃”的我。熟悉我的人就知道,平时我会与大 家打成一片,嘻嘻哈哈,但是一旦做起事情来,责任心就会让所有细胞 都冒出火来。这种火,不仅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对完美的焦虑。 小美就是在3108的门口被我骂哭的。其实那算不上骂,只是我的责 备配上完全不是平日摸样的一张臭脸,估计谁见到都会受不了。彼时, 小美身后的柱子上贴了一张花花绿绿的海报,再往后围绕了很多人,男 的,女的,复旦的,校外的,爱诗歌的,看热闹的,不一而足,因为好 戏似乎要开场了。 有时候,我会想:多年后,如果还有人记得21世纪前十年上海的那帮 痴迷诗歌并试图用写作本身来打破什么的年轻人,那么大概不会忘记首 届“长三角地区80一代诗人朗诵会”。


复旦诗歌拾忆 肖水专栏

那是2006年的4月。这个朗诵会的举行,起因于一个电话。我正在北区 后门附近晃晃悠悠地走着,电话铃在车水马龙中突然响起。不速之客说出 自己名字的半分钟内,我都完全没有反应过来。那时我发诗基本靠求,还 没有接到过名人的电话,也不善于将名字与我在书本或媒体上见到的那些 熟悉的脸们轻巧地对应起来。 他是《天涯》杂志的主编李少君。他说海南移动搞了一个“e拇指文学 争霸赛”,需要在高校推广一下,因此想与复旦诗社合作做一个诗歌活 动。他强调了两点:第一,诗歌活动是主要的,附带帮海南移动推广一下 就好了;第二,要多少钱,三四千,五六千,你们都可以提,弄个策划 书,列个预算表,报上来即可。 挂掉电话,脑袋里拥堵了很多声音。不,其实是脑袋里所有声音都瞬间 被清空掉了,只有一种兴奋在回旋,在扫荡。因为,告别了陈错讲座那次 活动的尴尬,我们终于有钱来做活动了,而这钱,这“很多”钱,就像从 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然而,我们被钱砸醒了,也砸痛了。首先,是从来没有弄过这么大的 活动,做策划书的时候渐渐感觉自己的智力有限,每写一个字,都有点像 放狗咬自己。“来点大的、做点响的”的愿望使我们惴惴不安地将活动规 模扩大,再扩大,一个趔趄,就将活动滑到了浙江和江苏的地界。再看看 预算,已经超过四千块,差点要冒出五千块的尖尖角。紧张,不仅怕人家 不批,也怕自己砸伤自己的脚。你要知道,那时候的复旦诗社,像是一支 没有被操练过、没有被硝烟洗礼过的刚拼在一起的杂牌军,忽然要急行军 三千里,拿着标枪大刀,去攻城陷地。 其次,经过较长时间等待,钱虽然批了,但是却不能打入个人的账户, 必须是有公章的单位账户。去学生会一问,可以代收,但是必须交10%的 管理费,可当年我们老实到做多少事就要多少钱。这10%的大黑洞,需要 一堆穷学生自己掏钱往里钻吗?那么找各种老师吧,乞求能否敲学生会的 章,但是钱能否就不打入学生会的账户呢,帮帮忙好吗?不入学生会的账 户,不被盘剥10%,那么如何提供发票以供海南移动做账呢?各个税务所 是否又能买到有海南移动抬头的发票呢?而这些工商所、税务所它们又隐 藏在这座巨大的城市的哪个角落呢?阿姨,我们是复旦的学生,有一个活 动,必须要发票来报账,能否帮我们开一张有抬头的发票,我们可以交税 的!……活动即将开始,而钱还没有到位,火烧不仅要烧到眉毛了,还快 烧光了大家的耐心。当我们穷尽了各种办法,在各个办法布置的各个点之 间跑得昏头转向,转机终于出现在王瑜这里。她向爸爸述说诗社的遭遇种 种,他爸爸决定由他公司的账户接收这笔钱,并免费提供具有海南移动抬 头的发票。


复旦诗歌拾忆 肖水专栏

2006年4月11日黄昏,本食门口游荡着一群发活动传单的人之后,3108 教室前的横幅挂了起来,慢慢地,人越聚越多。接着,小美的泪水在我面 前淌了下来。 我完全忘记了我对他哪个环节的工作表示了不满,我也忘记了我为何 会在大家的辛苦和忙碌中苛责求全,我只记得他与我有那么几秒的针锋相 对,然后在激动的言辞中,他的泪水猛然溃堤。 在他的背后,陆续出现了我们的朋友。如海报上所说,他们“来自上 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 但“汇聚复旦、北大、浙大、南大、交大、 华师大、上大、同济等高校诗人”则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交大的诗人当时 并没有在我们视野里出现,至今也没有出现过。 北大来了小虫。小虫是他的网名,大名王鑫,当时是北大哲学系的本科 生,并不写诗,但是读诗却有非常不错的见解。正值他请假回到江苏金坛 的家里,于是被我快马加鞭请来。当时似乎是想,加上“北大”参与的名 头,似乎这个活动就更放异彩了。后来小虫从陈来先生读研,再负笈东瀛 攻博,不日即将归国。他在密集的越洋电话里,谈哲学,谈政治伦理,也 将这些智慧的光芒引向诗歌。 南大的诗人来了张健,他是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至今我都对他一无所 知。他似乎是谷雨推荐来的。江苏徐州人氏的谷雨久居杭州,现在几乎被 视为浙江诗人了。那时辗转北京、广州,初到杭州,似乎生活并不如意, 租住在城中村里,还有大学时候的助学贷款悬在半空之中,大概唯有诗歌 安慰着内心的悲凉。他在发给我的诗歌里写道:他们摸起刻刀和钉子,他 们坐在海印桥上,雕刻时光。 陈错、清水、蒋峰皆从杭州来,他们几位的情况上文已经提到。这次不 同的是,复旦诗社为他们远道而来的朋友安排了住宿。在复旦东门对面的 同舟,我们开了若干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诗会、夜宵之后,酒足 饭饱,诗人们横七竖八地在通铺上胡侃海侃,好像一堆形状各异的土豆插 在共产主义的集体农庄里。 这次邀请的人里,多了胡桑和竹小山,他们都是上海大学的研究生。胡 桑当时刚和我一起得了《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奖,六年之后,他以勤奋和 才华本身,在诗歌和诗歌评论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现在经常会在复 旦东门遇到他的女朋友,或者是他的老婆。这是六年之后,他两处主要的 变化。 复旦的哥们里,还有甘世佳和Moon,他们都写小说而不事诗歌。阿 甘,网名乱世佳人,早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举成名,后来在复旦更以 高数5次补考不过、主动肄业成为传说,现在更以填词人(薛之谦《钗头


复旦诗歌拾忆 肖水专栏

凤》、上海世博会官方正式主题歌《致世博》等)和电视编剧(《爱情公 寓3》)名声鹊起。Moon是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住我楼上,一头长发,金 属质感的打扮,玩弄单反,一时风景无限。 这个名单已经被我忘记了太久,百度搜索“长三角80一代诗人朗诵 会”,这些人才同我一起醒来。其实,这些年来,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反复 出现的,是另外一群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这个名单之外的不速之 客,是闯入者。 “长三角80一代诗人朗诵会”的形式是受邀者先配ppt朗诵,然后再 由复旦诗社安排的同学们朗诵,然后主持人切换频道,将下半场时间交给 陈错,由他主持主题为“80一代诗歌的现状及前途”的讨论会。在主持人 要交棒的时候,忽然有人从人群中跳出来要求朗诵。我眉头一紧,正欲阻 止,那个长发男已经一个箭步稳稳地站在了讲台上。他的领头效应继续发 酵,之后又有三两陌生人,滋滋滋,通过扩音器将自己的声音持续放大。 活动终于结束了。在财大旁边合和禾的夜宵中,我再次见到了那个长 发男,他脸不仅有点黑,还有点痘痘恋恋不舍的痕迹。当他说自己是律师 的时候,我想到了同样出身于法学院的自己。但是从上到下,我看不出我 们有任何相似之处。然而他在人群中反复提到了诗,谈到了他与朋友在扬 州、镇江等地故意流浪的时候,身不带无分文,仅靠在路边朗诵诗歌,得 以一路逍遥,还有搭上漂亮的姑娘。诗歌,是一个暗号? 这位叫蒋鼎元的律师旁边,还有一位打扮入时的诗人。他当时似乎还没 有给自己取“余味”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他也还没有在自己婚房的客厅 正中央挂上一堆诗人哥们的照片,他自我介绍:我叫佘炜。蒋鼎元已从华 东政法毕业,佘炜则还在上海电力学院读书,我们取笑他将自己的女朋友 队伍扩大,组织了一个叫路桥诗社的小团伙。 那年头,秦一是佘炜身边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共同支持对方写作、 办诗社,当然还包括与女孩们躲猫猫、捉迷藏。我们从没有见过秦一的诗 歌,倒是读到了暴露在了他博客里的一篇篇细腻入微的散文,这一时使他 获得了“才女”的绰号,直到现在都甩不掉。 那天晚上,上海海事大学时至今日“唯一的诗人”叶丹也大驾光临了。 他在电话里向我回忆说:“那天南京的小楼、张健也来了,在讨论会上陈 错、小虫、甘世佳等人搬了一排高脚椅,坐在3108的讲台上。”高脚椅是 小冷从光华公司免费借来的,还回去的时候晚了,害得管大家沙龙的同学 一直在外面等。这些人里,唯有叶丹和我还继续写诗,慢悠悠地,但是每 月从不间断。他给我发的诗歌文档总是以年月为名,标记他这个时间段的 所有写作。可惜那个晚上他还太老实,没有登台,也没有旁若无人地唱许 巍。他唱歌的时候,歌声令人崩溃,灵魂全然被诗歌占据。


言者无缰

《魏晋南北朝生存手册》

动情第三

王点点

啪!各位看官,手册君捂脸回归。万事有高潮低谷之分,分娩适逢难

产,排泄巧遇便秘,感情遭遇七年之痒,诸如此类,在所难免。近日手册 君遇事不顺,仅存灵感也被狄俄尼索斯巧取豪夺而去,甚为可怜。更新较 慢,望您谅解。

今日主题:动情第三。 情感是世说新语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正因书中各式人物饱满丰富的 内心情感,才让此书在众多同类中独树一帜。特此,手册君将收起平日嬉 笑怒骂吐槽喷黑状,肃然起敬,为您讲述魏晋之动情。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之美》中说道:“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私以为这是评价世说中最动人的一句话。晋人


言者无缰 赞颂心灵美,推崇自然美,追求艺术美。先能窥探内心之深情,方能对外 物产生富于美感的解读。逍遥的自然图景,坦荡的内心情感,构成了晋人 无限延伸的两个世界。 世说中有许多人皆传颂的名句,尤以动情者最为难忘。 比如谢安赞叹桓伊之歌: “子野可谓一往有情深”, 王长史登山时自 叹: “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王戎所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 之所钟,正在我辈”。

亚里士多德评价悲剧的情感在怜悯与恐惧。放到中国,则一个伤字足以 概括。伤知己之逝,伤岁月蹉跎,伤容颜衰老,伤大业未成。动情全在一 个伤字。 前日慢手先生说,他希望死后在骨灰盒里装满花生味儿的M&M巧克力 豆。很棒的遗嘱!我能想到最令他满意的哀悼方式是:吊唁者人手一包 M&M豆,吃一半,往他墓前埋一半。不由想到了魏晋名士在友人葬礼上 不拘礼数却感情真挚的悼念:为友人最后做一次他一生最热爱的事。 比如王粲好驴鸣,文帝临其丧,让赴客每人学一声驴叫来悼念他。, 孙楚在王济葬礼上说:“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于是作最后一 声驴鸣以送之。顾荣平生好琴,张翰不顾礼数奔上灵床为其弹奏数曲,大 恸而离开。再有,王洵为谢安吊唁,刘尹为王濛挥麈尾,王子猷为子敬弹 琴,诸如此类,何其感人!人之已亡,何必拘礼,不过是像他活着一样, 再为他做生平所爱,岂不妙哉! 不知从何时开始,丧礼不得不哭,有哭成小调的,有哭成辞赋的,有 挨个哭的,也有组团哭的,比谁眼泪多号声响,如果逝者生前不爱哭,如 果他能听到,他会希望这哀鸿遍野么?我希望在我的葬礼上,你们唱我爱 的小曲儿,读我爱的诗文,用平时的口气对我说点送别的话就好了。若为 我扫墓,不用鲜花纸钱,带两罐养乐多来,喝一罐,撒一灌在我的墓前就 好。环保起见,请自行把瓶子带走。 所谓知己伴侣,气脉相连。人生在世而知己已亡,生命延续的意义也不 复存在。要么从此放弃你们相知的东西,像俞伯牙为钟子期断弦绝琴,要 么随他而去。像支道林在法虔死后一蹶不振而死,王子猷在弟弟子敬逝后 不久亦死。如果感情足够真挚,向来不是天人之隔可以斩断的。周顗救了 王导一家,王导的沉默却害了他,王导感叹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 死,幽冥中负此人!阮籍为了不牵累好友山涛,特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既而独自赴死,临终却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孔子所说:君子者可以百里寄 命,可以七尺托孤,莫不至此?

知己伴侣 气脉相连


言者无缰 诗经中有言:谷则异室,死则同穴。郗超之妻做到了:生纵不得与郗郎 同室,死宁不同穴?每当我看到公墓中紧挨着的两张温暖依靠的遗照,我 总觉得他们只是一同搬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了而已。这样多好。 逝者如斯夫,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杀猪刀,当它用久了,生锈了,变钝 了,少年英雄已成花白老翁,一声声感慨便显得格外悲壮而崇高。 王敦酒后每咏曹操之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留着眼泪,敲打如意,唾壶已碎,英雄已老,此生大业却未竟,如此悲壮 之意,如何叫人不动情。 一样气度不凡,一样胸有大志,也一样的落寞老去。桓温经京城,见 到自己种下的柳树都已十围,泫然泪流:木有如此人何以堪!大业未成, 而人已衰老,英雄抹泪,人或曰其鳄鱼的眼泪,而孟子言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自哀,到此地步,还用一辨真假吗。

物是人非是人类最怕面对的情景之一。 怀旧的人啊,不管是忆苦还是 思甜,总会有种伤涌上来,毕竟它们都是失去的东西了。(他妈的手册君 也免不了装伤悲状了……) 卫玠渡江:“见此茫茫,不免百端交集。苟未免有请,亦复谁能遣 此?”王戎路经旧地,回想七贤竹林之欢,而今阮籍亡,嵇康夭,物是人 非,“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如此沧桑之感,无力挽回之痛,伤友 人离去之辈,如何不叫人动情。 关于死亡,我想到了两个人。一是孔子,学生的暴病、遇难没有动摇他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仰,才未知生焉知死的凛然。二是鲁迅,好友寥寥, 却在乱世奋斗中自杀、暗杀、枪毙、病逝,才有死火般直面死亡的力量。 论语中讲古者民有三疾,曰狂、曰矜、曰愚,今也变异成了荡、忿戾、 诈。而古人所崇尚的任情而动呢,放到如今又有多少人还在恪守着?受了 太多桎梏,背了太多重担,面对什么都是不温不火,不进不退。晋人不喜 欢没有棱角的人,今人却喜欢把自己磨个圆润。读书没有棱角,或曰保守 而已。做人没有棱角,或曰老实而已。若是连任情而动都不会,恐怕是要 丧失生而为人的意义了吧。 游戏第四,敬请期待。


言者无缰

你是最近的案子里唯一一个不是iphone的 三江小渡 (一)

冬风吹得脸生疼,但小渡依然以追风少年的姿态骑向某处。 窗口上挂着刑事案件受审的招牌。小渡暗叫了声爽,自己终于也能报个 大案要案了。 “什么案件。”民警帅哥随和地说。 “手机被偷了。” 于是小渡看到他打开某个文件夹,然后打开了某个文件,是模板。

民警哥哥说:“当时你是不是在路上拿出来打过电话被人看见了。” 小渡说:“没有。但我带着耳机。” 民警哥哥:“那耳机是不是白色的。” 小渡说:“这,差不多,反正挺亮的。”


言者无缰 “手机什么特征?是iphone吗?”他一边向模板里套基本信息一边 问。 “白色诺基亚5530。” 民警哥哥微微一笑:“你是最近这么多案子里唯一一个不是iphone 的。”

一瞬间小渡的脑海中无数草泥马呼啸而过。最近这么多案子里唯一一个 不是iphone的……不是iphone的…… 民警哥哥接着说:“我本来以为你是iphone,然后拿出来用过之后被 小偷盯上了呢” 他顿了顿说,“或许你的耳机很像iphone的那一款,他们想当然认为 就是iphone了。”

派出所外的冬风依旧凛冽,小渡抬头四十五度望了望天,叹了句,诺基 亚已死。

(二) 国定路上,冬风凛冽。但我依旧心跳加速,全身燥热。 本不应该如此的,已经是老手了,第一次的紧张与不安早已不再,但为 什么会这样。 回想起刚才的那一幕,刚刚把耳机线从他的手机上拔下的时候那个蓝衣 少年就迅速地把手伸了下来,甚至能感受到他袖口里的暖风。已经许久没 有采取这样的策略——装作路人,融入群众消失在人群中。 蓝衣少年没有追过来,看来是成功了。我稍微缓了口气,已经不在他的 视线范围内了。


言者无缰 口袋里满满当当的,一阵幸福感从胸口涌出:明天再卖一个iphone回 家的钱就够了,今年多亏了一股苹果热,黑市上这苹果可是来多少卖多 少。 …………………… 脑海中无数草泥马呼啸而过。 操!尼玛!诺基亚!!!!!!!!!!!!!!!!!!! 诺基亚你妹!卖给谁啊尼玛! 你丫的一个用诺基亚的旧款还装逼用什么iphone的耳机!!!!!! 冬风凛冽,吹得我浑身发冷的身子摇摇欲坠。四十五度望天,长叹一口 气。 啐了口唾沫在地上,“下次注意点。”

(三) 听着《论语》的我,骑着车准备去蛋糕店给舍友买个生日礼物的我,在 国定路和政民路交汇处的我。 耳中的大姐姐正念到“小人比而不……”,突然声音没有了,我暗叫不 好。耳机就这样荡着。手机被偷了。 环顾四周,黑夜只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所有的异样都融入了黑夜里。

(四) 派出所里的警察哥哥一听我是诺基亚然后微微一笑的场景我终身难忘。 曾几何时诺基亚还是我一直向往的品牌。甚至诺基亚还代表了一种莫名的 符号——爱情。回想为什么把诺基亚和爱情联系在一起,或许是从高中开 始。身边的那些男男女女上课时忽然会对着自己的胯下微微一笑,一开始 不明白为什么会微微一笑,后来的我明白了。是对着胯下那个镶着红边,


言者无缰 可以滑盖的诺基亚微微一笑。 于是,在教室里坐在最后一排的我就看着前面的男男女女对着诺基亚流 露我从未见过的表情。那些聪颖而知书达礼门门功课优异的女生原来也会 傻傻地对着那方屏幕发呆,那些整体嬉皮笑脸在篮球场上厮混的男孩这时 也会小心翼翼地用粗糙的手指去按下那小小的数字键。有时他们看着看着 就笑了,有时看着看着也就哭了,当然有时也会生气地把诺基亚往抽屉里 一扔。 然后知道在那个镶着红边的诺基亚里是他们最珍视的东西。 而且当看到少有的那些敢于在老师的三令五申下铤而走险的同志们都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诺基亚。 于是我就将拥有诺基亚和拥有爱情等同起来。至少是一个必要条件。 于是在那个高二我借了一个手机。但在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时候手机被发 现并第一时间查收了。在那个被家长训斥的冬夜,半夜两点钟我潜入卧室 将手机窃出,将每一个夜晚中的短信抄在日记本上,抄着抄着眼泪就掉下 来,最后按下删除键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黛玉焚诗。

于是只是这个简单的固执让我在高考结束后义无反顾地拥有了第一个 手机,当然是诺基亚,肯定是诺基 亚。

可是这一次我再也没有 机会偷偷潜入那个拿走 我手机的人的卧室,然 后一个通宵的时间将所 有的短信抄写一遍,然 后一边抄一边哭,最后 再偷偷地放回去。

到了大学,见识到了人人的泛 滥、飞信的轰炸。但最落寞的无非 就是再也不能在被窝里捧着那抹白 光傻傻地笑。总是最期待着枕边的 诺基亚突然震起来的那一刹那。也 许最幸福的就是等待一个人回复的 时候。

可是这样的快乐已经少了很多。等待中那种未知的喜悦被电脑屏幕里的 “正在输入”所代替,手心里从那边传来的震感只是一个个的提示。


言者无缰 即便如此,还是保留并珍视着每一个短信。并细心地将它们筛选在一个 文件夹里。 可是这一次我再也没有机会偷偷潜入那个拿走我手机的人的卧室,然后 一个通宵的时间将所有的短信抄写一遍,然后一边抄一边哭,最后再偷偷 地放回去。

离开派出所的我叹了一口气。 那些年一起用的诺基亚 终究还是随着苹果离去了

难道就和当时的诺基亚一样,苹果也代表了这种符号吗? 或许吧。至少很多的记忆都随着白色的诺基亚5530去了。


言者无缰

读者妥协症 飞石头

这 个题目是来自最近看的一本小说,每天女主角的记忆就会像是

被橡皮擦擦掉,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年,她的丈夫本一直陪着她,可 是有一天她打开自己的日记,上书:不要相信本。 这个引言是引人入胜的。情节的铺排是好的。很多紧张的冲突、对 抗,女主角在心理医生和丈夫之间摇摆的惭愧、羞耻感,很多事情很 真实。 结局很出乎意料。所谓的“不要相信本”是因为那个“丈夫”并不 是真正的本,只是以前的情人,最后在双方的冲突中死去。女主角和 真正的本开始新的生活。本告诉她自己虽然和她离婚,但始终“过尽 千帆皆不是”,最爱仍是女主。这个结局,我不确定,是否很多滑稽 感? 一个和自己生活了那么久的丈夫不是自己真正的丈夫,这未免太过 为情节而情节。心理医生可以找到她以前的房子,却找不到真正的本 长成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等一个相识多年的好友才能揭开这个秘密? 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放得太大,这种泛滥的偶然性,阴差阳错固然是大 片不可缺的情节,但是不值得作为一本小说。对一部以情节作为卖点 的小说而言,这是否过于牵强附会,刻意惊奇? 再者,分开数年,男人兜兜转转,回来对着一个脸上缠着绷带的 女人说:“我最爱的始终是你。”几率又有多大?作者将本这个角色 本身作为什么?女主角经过了一本书的苦难最后得到的慰安奖励?一


言者无缰 个在女人自己战胜了一切惊惧之后惶惶然出现说着真爱的男人——即 使他真的是本——他不会是下一个凶手么?我发现,这个愿望太过美 好,一般而言,作者是没有道理为女主设置这样的结局。 然后我想到原因,读者。 既然故事在其后半部分已经脱离了逻辑,那么他决定将作品的结尾 奉献给读者。他让读者的恐惧的真爱中消解,那么尽管最后的冲突残 酷血腥,读者也能够告诉自己:至少还是有真爱的。这种无意义的麻 痹就是最后一道菜,让我涌起一阵后悔。后悔吃了前面如此多道精心 烹调的前菜,最后迎来的却是味如嚼蜡的正餐。饭后甜点更像和稀泥 一般,一场饭下来难免反胃。 想来作者写到后面必然也是冷汗一飙而出。写不下去了?怎么办? 唉,看看读者想看什么吧。 其实所谓“读者妥协症”正是如此,作者不会将视自己的作品 为“自己的”,而会说他们是写给“我爱的读者们”的。因为这种 “爱”,于是有了一种“服务”的性质,虽然同样都是第三服务业, 那差别大了去了。因为妥协于读者,作者明明完成了作品,仍然不得 不写续。出了八本书还是没有结束。有些人则选择在文章中充一些无 伤大雅的荤段子,读者喜欢听他侃大山,他于是津津有味,乐此不 疲。知道自己是刻意津津有味的也还好,然而更有人揣着肉麻当有 趣,嚷嚷着这叫真理与艺术,就未免过分。至于所谓“开放性结局” ……为什么现在网络小说越来越实体化?除了有组织出版之外,作者 在网上进行连载时就往往根据读者意愿投票改写结局。装傻的作者说 自己也没决定好怎么写,有些作者又揣着渺小做伟大,看似为读者牺 牲了艺术,谈自己“原本的构思”,实在是想做立牌坊的作者。 如此种种怪相,竟不是在波谲云诡之政治场而是文化界,呜呼。


上 海 人 家

胡杨 出生于 1959, 工作和生活在上海 介绍: 胡杨展示了他拍摄的“上海人家”,大 量的照片纪录了500个生活在上海的家 庭内部,以很特别的视角呈现了上海人 倍加保护的私密空间。这些特别的照片 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尝试性地描述 了在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开放政策中所伴 随的家庭生活的戏剧性变化。





当认识到生活是艰难的时候,才知道怀有希望并且去一一实现的 欢乐。它让人生出幻觉,觉得自己可以将生活里所有规则置之度外。 有时想想,独居斗室和天涯浪迹好像是一件事情,身处寂寞和身处喧 嚣也其实没什么两样,身外的世界都是镜子,须是自己认得自己。

马良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 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 激,然后挥手道别。

言 论 《千与千寻》

复旦这几日颇不平静。在京,中 枢议会上有葛老的正义言论,剑指教 育部考研泄题气势雄雄。在沪,经学 巨擘朱老先生魂归幽冥,维系古士大 夫的铁骨铮铮,同学正折着千纸鹤。 适才,又因为一位女孩子的偶然轻生 之念,全校同学在网上转发其衣着、 校园附近寻找其踪影。三件事情,看 起来各自独立,内在却有着复旦精神 的一脉相连。具体而微的对个体、生 命的尊重,我很自豪身在复旦。

复旦学子 杨诗哲

人们请你批评,但他们要的却是赞美。

毛姆

指定两位家人,指定两位好友,开通一家微博,使用一家博客, 加入一个活跃聊天群。并慎重告知上述指定人:如果,某一天24小时 之内,没有给他们打电话问候,发短信联络,亦或微博博客的更新超 时。潜水超时没在群内发出问候表情话语。那么,请准备好生活必须 用品。到一个叫73号的地方找我!

《防73指南》


KONY 2012

《KONY 2012》是一部近日在网络上爆红的宣传片,在YOUTUBE上一周内便点击 量过5千万。片中主人公以帮助亲人被杀害的乌干达儿童JACOB重新建立人生道 路的亲身经历,揭露了乌干达LRA抵抗军首领Joseph Kony的反人类罪行:绑架 女孩子当性奴,男孩子当童兵,命令他们互相残杀甚至杀死自己父母,并对其施 虐,毁容,致残等。 在众人看得热血沸腾的同时,一些人也对其制作者Invisible Children提出了质疑 :LRA组织在2006年已经被成功逐出乌干达国境,其现有势力已逐渐消减弱化到 不到300人,对乌干达及其邻国所造成的威胁已大大减小。而Invisible children 2011年收入中仅有32%用于direct service。此外白人拯救黑人的思维模式,对于 乌干达儿童和其他在Sierra Leone被砍手砍脚的童子军,苏丹内战中被迫害的小 孩,索马里被当地军阀围堵封锁孤儿院里面的老幼妇孺的双重标准也是一些网民 批评的焦点。不可否认的是,仅仅靠一条制作精良的短片,在短时间内发挥如此 大的影响,“媒体即武器”越来越在网络时代突显。

每年三月,北京时装周!

杂事记

飞扬的领带,舞动的双手,满面的春光,加上腰间一个金光灿灿“H”,恒大主 席许家印近期在微博上爆红,被称为“爱马仕哥”。一时间,两会与会委员的穿 着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杨澜的Giorgio Armani上衣,李鹏之女李小琳的Emilio Pucci套装,李瑞英的Dior眼镜,以及女代表们手肘间的Celine、LV、Hermes等 各色名牌包袋,无一不彰显着代表们非富即贵的既得利益身份。面对此景,人们 感叹“每年三月,北京时装周!”其中的戏谑与无奈只能靠大家自己慢慢品味。


占领男厕 最近在广州、北京、郑州和南京等地出现了占领男厕所运动,一 些女大学生打出“关爱女性从‘方便’开始”、“女人更‘方便’,性 别更平等”的宣传牌,要求如厕男士稍等片刻,让女厕所外排长龙的女 士先行救急。她们还希望通过此行动唤醒建筑规划部门、市政部门能修 改改善厕所设置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实际上,世界 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纽约、东京、台湾和香港等地的厕所在男女比例 上通常达到人性化的1:2以上。这是文明城市和优雅社会的一个显著标 志。从根本上说,要解决女人如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别平等。 而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必须了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理 论,更是一种社会运动。几个世纪以来,女权主义理论枝繁叶茂,基于 女性经验与视角,从阶级压迫、权力关系、身体与性意识等各个方面, 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本质。但是,这些理论来到中国之后,成为一套与 社会现实无甚关系的话语体系。一些与性别平等有关的话题,如流行歌 曲中的性别歧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女性退休年龄等,则在大众 舆论中被扭曲到男权话语 体系中,言不及义,甚至 饱受嘲讽。官僚政治与男 权传统互为表里,彼此勾 结,相互强化,远离现实 的书斋理论根本无法将之 撼动。有女权主义者意识 到,争取平等必须要有行 动,还原女权主义的本来 面目。基于此,占领男厕 也许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杂事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