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第九期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总第9期/2010年12月15日发行


主编: 子烨 / 混沌

编委: 阿飘 / 九哥 / 阿瓜 / Facable

记者: 校园时评:听风 / 周墨/断蓝轩/H.L 封面故事 : 夜游儿/小诗 /达荒/重影/月明 国际视野 : Eric / Lydia/晨弦/昀旭/安哥 Crash: 小诗/猫公公/eyrene 人物 : 七七 / 苏临安/陌凝/Lsquare/陈尗 言论&小事记 : 枫林/不晓得/M 漫画:Jellica

摄影: 夜游儿

社团支持 : 公关协会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renren.com/wavemedia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卷首语 阿飘这个笔名,快陪我走过一年了,或许,它不会再出现在下一期的编委名单上。 大二时搬入南区,我在地理上远离了校园的文化中心;迈入大三,各种实习就业的信息将我 的精神拉离了校园的文化中心。老了,该退休了。 “校园民主,言论自由”。当我为之充满热情与动力时,发现举步维艰;但当我略感灰心丧 气时,它其实却在一直默默进行。 “你们也有子孙后代,现在你们长大了、手中有权力了,但不要忘记儿童时的梦想、不要蒙 上自己的双眼,请采取行动确保这些美丽的景色得以继续保存。” 11月29日,坎昆气候大会的开幕式上,人们看到这样一段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片。我 觉得这句话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环保。《浪潮》,或许真的谈不上什么伟大的举动,不如把 它看做承载理想之舟的河流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阿飘 2010/12/12


目录

总第9期/2010年12月15日发行

5向英雄张宁海致敬 封面故事

8 校园选秀:精神何存? 10 对复旦大学校内选秀活动

情况的调研 12 从排球场到相辉堂

15 拿什么挽留你:模特大赛 18 这些年,我们创造了什么 21 浪潮人问复旦人——“为 什么”与”怎么办”之“星动 复旦”

校园时评

27

路人之言

29 在民主的缝隙里 32微言大义 国际视野

36 38

逗号 关于明天

40言论&杂事记 文艺长廊

44

Of Who?——《使女的故 事》的虚悬未来探讨

47 浪潮创始人退休志


12月13日,18名复旦大学登山前往黄山登 山的同学已经平安回到上海。但年仅24岁 的民警张宁海为营救被困队员坠下山崖,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2月14日,上千名复旦学生自发组织献花, 为牺牲民警张宁海祈福,向英雄致敬,为英 雄送行。


编者按

大约三十年前,一个叫海子的男人站在北大三角地上,念着一首名为《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的诗,那天以后,一袭诵诗的风潮席卷这片刚刚解冻的土地。十多年前,高晓松 在清华校园的草坪上,拿着一把吉他唱着一首名为《同桌的你》的歌,那天以后,从清 华园向刚刚苏醒的中国刮起一阵校园风。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夏天,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一档名为《中国达人秀》的娱乐选秀节 目,不久以后,达人风潮席卷,复旦大学有着近十年历史的“新生之星”评选活动,即 时改名为“新生达人秀”,完满的复刻着标准的“达人秀”模式。 似乎已经很少有人去关心,是什么时候,复旦开始有了“十大歌手”,有了“新生之 星”,有了“模特大赛”,有了这名目众多的各种比赛;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我们 的“十大歌手”为代表的十大系列经历了怎样的诞生、成长以及及时的改变;甚至除了 那一两个风云人物,也鲜有人会记得起每一位“校园十大歌手”的姓名。只是不知不觉 当中,十大为代表的系列比赛,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至于常有 人提到参加十大属于一种“完整人生”的行为。海选、晋级、复活、PK,众多如此的词 汇,用着一种低调而不事张扬的形式,迅速而及时的在被娱乐节目创造的第一时间,进 入了复旦人的生活当中。似乎一切的改变和吸纳,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因为这是被主 流娱乐所认可的,那他就是我们校园娱乐比赛中,下一个复刻的对象。


封面故事

校园选秀:复旦精神何存? 月明 对于一个初至复旦的新生而言,除了猛背地图——分清各处教学楼、办 公楼地点——之外,学会分清校园内各式各样的比赛同样是一门必须的功 课。假设某同学嗓音绝佳,有意参加校内歌唱比赛,那么他就需要区分校 园十大歌手、院系十大歌手、粤语歌曲十大歌手之间的区别,然后进行挑 选。 浪潮杂志社一项对80名复旦学生的 调查显示,86.25%的受访同学认为校内 的选秀娱乐活动过多。选秀活动就像黑 丝,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铺天盖地流行 开来,以“十大”系列为代表的校内娱 乐选秀活动比赛,项目策划似乎全靠复 制粘贴。本届星动复旦的票选冠军同时 又取得了新生达人秀的第一名,这不禁 使人怀疑,两门赛事的评判标准是否太 过接近。如果是,这些重合的比赛存在 之意义何在?如果不是,那这形形色色 比赛之间的区别,又从哪里体现出来?校园选秀之所以泛而滥之、惹人不 快,正因为它过于一致,正如脑白金不停重复的广告词,毫无新意,只叫 人审美疲劳,心生厌倦。

校园选秀之所以泛而 滥之、惹人不快,正因 为它过于一致,正如 脑白金不停重复的广告 词,毫无新意,只叫人 审美疲劳,心生厌倦。

组织者们大概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好端端的新生之星在今年突 然变成了“新生达人秀”,原本一目了然的模特大赛莫名其妙地变了名 字。或许,活动的组织者计划从第一印象上加入些新鲜感,更体现些“特 色”,但观众们显然并不买账。近九成的同学表示,自“模赛”更名为 “星动复旦”以来,他们这个活动的看法并未发生什么变化。这表示,复 旦选秀节目的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改善。从另一方面看,“模特大 赛”与“星动复旦”之间也体现着组织者们的努力与困境。他们绞尽脑汁 地想为这些娱乐选秀活动增加点学院风范、人文气质——更直接的说,是 贴上符合这所全国知名高校的复旦标签。然而,在评选标准进一步紧缩之 后,“复旦精神”并未因此回归。 娱乐天生就有着一种兼容并蓄的低姿态,校园选秀本来就无法被纳入到 严格限定的条条框框之中。这些活动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多元的价 值观念,只有那些真正开放、包容的节目,才能走出校园选秀流俗化、一

8


封面故事

致化的困境。单靠行政力量施加压力,通过改头换面粉饰这些活动万年不 变的选拔标准,此类行为的意义究竟何在?反倒是本届星动复旦选手挑战 沪上至尊无敌巨无霸茉莉汉堡的“赛程外活动”,远较令他们如临大敌, 时时刻准备着体现“复旦精神”的正经比赛来得轻松自然,活泼有趣。这 些贴近大学生真正生活的活动,难道不比那些犹如上了发条般一板一眼、 严肃正经的舞蹈表演来得更能体现复旦的自由吗?前者更像是学生的娱 乐,而后者更像是文工团的汇报表演。自作主张地为选秀活动强加上一些 彰显“气节、精神”的标签,以这些标签为标准选择所谓能代表复旦的新 星,结果却是不伦不类,哪里还有复旦 “自由而无用”的精神? 娱乐活动应该多姿多彩而非单调枯燥。优秀的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丰 富的课外生活,它还体现着一种自由的校园氛围,代表着复旦所秉承的对 多元的价值取向的宽容。浪潮的调查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结论:我们喜欢那 些形形色色大胆彰显自我的“校园明星”,但我们厌恶那些千篇一律死板 呆滞的“校园选秀”。 那些真正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发挥的校园选秀,才是复旦精神的真正所 在。

9


封面故事

对复旦大学校内选秀活动情况的调研 问卷设计及分析 陌凝 月明 引言: 每个学期,各种校内选秀活动都是接连不断,这不仅为有才艺的同学提 供了一个舞台,也为用工读书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娱乐和谈资。但是今年, 稍微留意一些你就会发现,模特大赛悄悄更名为“星动复旦”,新生之星 也变为“新生达人秀”。那么这些改变是否给真的复旦的校内选秀活动新 的气息呢? 为了了解复旦同学对复旦娱乐选秀活动现状的看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 的方式展开了调研。共发放随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 90%,调查对象涵盖了大部分院系,年级分布均匀。

一、同学反馈情况对于校内选秀活动同学们的参与 热情并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复旦学生对于校内各种选秀活动的参与度并不 高。有10%的同学对于这些选秀活动的信息表示完全不清楚,61.25%的同 学表示并不太清楚,27.5%的同学表示一般,2.5%的同学表示完全清楚, 不难发现,校内选秀活动在同学心中的重要性和感知程度并不高。 同时,同学们对于校内选秀活动的积极性可能也与与其相距甚远,有 78.75%的同学表示从 未参加过这些校内选 同学对于校内选秀活动是否过多的看法 秀活动,有17.5%的 同学参加过一次,仅 有5%的同学参加过 2~4次。 从以上数据,我们 发现同学们对与校内 选秀活动的参与热情 并不高。

10


封面故事

二、同学们对于校内选秀活动是否过多褒贬不一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6.67%的同学对于校内选秀活动是否过多表示无 所谓,27.76%的同学表示同意,16.62%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赞成与反 对的人数相差并不是特别悬殊。但是高达56.67%的同学对此表示无所谓, 让我们不难感到校内选秀活动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收到同学们的重视。

三、多数同学对于模 特大赛的举办还是持赞 成态度

对于模特大赛举办的看法 50.00% 40.00% 30.00% 系列1

模特大赛,作为校内选秀活动 20.00% 一个小有名气的活动,通过对它 10.00% 0.00% 的细察,不难发现其余校内选秀 1 2 3 4 活动的通病。调查显示,72.19% 的同学还是赞成模特大赛的举办 注:1代表赞成 2代表反对 3代表赞成举办,但应加入更 的,其中43.3%的同学认为虽然 多对选手素质的考量 4代表无所谓 模特大赛不应该取消,但应该加 入更多对于选手素质的考量,但同时,也有4.44%的同学对模特大赛的举 办持反对态度,也有20%的同学对此表示无所谓。 通过此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复旦追求自由,追求多元化的精神仍未发生 动摇。即使可能很多同学对于类似模特大赛的选秀活动并不了解和关注, 但是他们并不反对此种活动的举办。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应该尽力改变这 些活动的现状,以防走上背离复旦精神的道路。

四、模特大赛的更名难以改变同学们对它的定位 调查结果显示,86.67%的同学对于模特大赛仍保持原来的看法,同时 也有5.56%的同学对此表示更喜欢,但也有6.67%的同学变得不喜欢。 由此课件换汤不换要的 做法,并不能增加同学的 关注度和认同感。校内选 秀活动需要的是一场真正 的变革。

同学对模特大赛更名的看法 100.00%

50.00%

0.00%

系列1

1

2

注:1表示变得喜欢 2表示没 有变化 3表示变得不喜欢

3

11


封面故事

从排球场到相辉堂 文 陈尗 两个男生比预定来得稍晚了一些, 站在大家沙龙门口一团暖黄色的灯光 下向里张望。他们属于那种走到哪儿都 非常显眼的类型:颀长但是健硕的身形 以及或许可以用俊朗来形容的面孔;一 般人眼里体育生的印象以及先入为主的 种种成见;那些由于距离所产生的景仰 或不屑;还有他们归附于的那块金字招 牌“复旦男排”。最近,他们的名字被 频繁的与校园里的一项赛事相连。这项 赛事,不是排球联赛,而是“星动复 旦”。 今年男排队有五个人参加了前身为 模特大赛的“星动复旦”,其中的王利 斌和孙超群正坐在我们面前。前者在今 年的赛事中获得了默契组合奖;而后者 不仅是去年模赛的风尚之星,更笑称自 己是今年男排组团参赛的幕后经纪人, 已经第二次参加模赛的孙超群 把自己这群好兄弟们“忽悠”上了这个 并不擅长的“赛场”。去年,他的参赛 在男排队里还仅仅是个例,仅仅是偶然。新生杯后去看比赛的他,因为高 挑的身形被现场人员强拉上台,“扯着嗓子”唱了首歌,结果同去的伙伴 唱完歌后话筒没放好,砸在地板上弹起老高,“当时现场观众就乐疯了, 拼了命的鼓掌,我朋友不知道还以为大家特喜欢他,回头倍儿潇洒的给 大家敬了一礼,我就笑疯了。”讲起这个故事,超群还乐呵呵地“现场再 现”,帅气地回头敬礼,模仿微微佝偻的身形,眼中闪烁的是回忆往事时 的快乐。但这种行为并不受教练的支持,在原本就被课内学习和专业训练 填得满满的时间表里,再硬生生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选秀,难免会影响到 队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不过我去年的参赛,说实话,真的没耽误什么训 练。基本没请过假——只在最后一天请掉了一个下午。”孙超群说,“教 练因此没说什么。”今年,孙超群鼓动队里的五个兄弟一起参赛,因为已 经预见到教练的态度,索性选择了“瞒报”。他说,虽然没有特别耽误训 练,但教练毕竟不太喜欢他们出去参加“乱七八糟的东西”,教练有教练 的原则。

12


封面故事

两个男生也都认同教练的原则。孙超群坦言:“毕竟不能占用训练时 间。马上就要比赛。我们是靠这个(排球)进来的。对我们来说,学习 是第一位的,训练肯定是第二位。不可能因为模赛把训练扔了。”为了 实现复旦大学对体育生提出的“破格进来、破格出去”的期望,他们毕业 前必须修满的学分只比普通学生少四个体育分,原本较为薄弱的文化课环 节加上每天下午雷打不动的训练,使他们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在“星动 复旦”的赛事前遭遇了严峻的考验。既然存在着这些困难,为什么还要参 加?为什么要拉上兄弟们一起来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玩儿。”孙超群说,“去年是被人拉着去的,但后 来觉得挺有意思。今年就跟大家说,大家觉得挺好就一起去了。”“那么 明年还会再参赛吗?”“不会了,本来我们去年一起比赛的几个选手都已 经说好了要明年再来一次,但是看到这个‘星动复旦’,发现跟从前的模 赛已经不一样了。以后不会再参加了。” 王利斌今年是被队友拉着去参赛 的。参赛前,“星动复旦”对他来说 只意味着玩一场,和兄弟们一起穿 着漂亮的衣服,走走台步。然而, 今年的赛事与以往相比,加入了更多 的才艺表演和知识竞赛环节,对选手 的培训也不再止步于形体,更包括了 舞蹈、发声等环节,与他当初的设想 大相径庭,占去的时间也较预想中 多。这使得他颇为烦恼。培训了多少 次,是不是很正式,是否觉得有所收 获?这些问题,王利斌已经没什么印 象了。他的脸上游离出一丝漠然。在 采访的过程中,他的大手始终把玩着 那个细长的玻璃杯。相对于活跃的孙 超群,他似乎更擅长也更乐于扮演一 个沉默的观察者,静静审视周围的人 和物。面对提问,他的回答通常简短 王利斌 直接,却不失机警:参赛的目的很单 纯,就是为了玩。这个异常坚决的表 态封堵了后续提问的诸多可能:是否想过会变得出名?是否在意结果?是 否想过走上模特的职业化道路?显然,都没有。“我参加这个活动就是想 玩儿一次,和队友们一起。没有任何目的性。”“那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呢?”“认识了许多人,结交了很多好朋友,现在我们还常常一起出去 玩,最近我们还一起去挑战了全国最大的汉堡。”被问及挑战结果时,他

13


封面故事

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挑战成功了,一起去的另一个伙伴也挑战成功 了。”对他而言,这样一次朋友间的小小得意,远比获得星动复旦的单项 奖更有成就感,也更加快乐。

类似于“你喜欢什 么牌子的沐浴露”这 样的提问,与其说是 考验选手的素质,不 如说是在侮辱观众的 智商。

不过,职业模特的大门也曾向超群敞 开。去年获奖后,曾有经纪公司联系他参加 专业培训和比赛。父母曾经想让他学模特, 而他自己也并不反感,觉得接受培训也挺不 错,就当掌握一门技能,还可以挣些零花 钱。但这些想法都由于时间紧张而最终被放 弃。他说,毕竟选择来到复旦不是为了来当 明星。排球对于他而言是一个跳板,他借此 跃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而参加模特大赛 却并不具有如此的现实意义,只是在繁重 的学业和紧张的训练之中为自己找到的一分爱好和消遣。但如今,这消遣 却有些变味了。本来纯粹的娱乐变得身份难辨,赛制的改动让一些决赛选 手在一个月的辛苦之后只能在台上“星动”几分钟,而“形式”内容的增 加,捧红的似乎更是复旦剧社的受训演员。类似于“你喜欢什么牌子的沐 浴露”这样的提问,与其说是考验选手的素质,不如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 商。观众人数没有上届那么多了,现场气氛没有上届那么火爆了。“他们 可能想看看到底什么是‘复旦之星’,而我们带着参加模赛选手的心情来 到了一个叫星动复旦的比赛,我们也想知道什么是‘复旦之星’。”正因 以学为主,这才需要模特大赛这样的活动提供放松和娱乐。而现在,当所 谓“学术”内容也在比赛中出现时,这些体育生发现他们“玩的不开心” 了。

问王利斌参加“星动复旦”对他有何影响,他回答说,参赛时没睡好 觉。这样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于是继续追问,比赛之后他又有何感想。 他显得有点烦,有些疲倦。沉默了一会,他说: “现在可以好好睡觉了。”

14


封面故事

拿什么挽留你:模特大赛 七七 所以,你心中的校园模特大赛是什么模样的? 给你1分钟的时间去勾勒这个比赛的环节、赛制、看点,你能想到多 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估计不到30秒的时间,那个比赛的雏形就浮现在脑 海里了: T台、服装展示、型男靓女,绚丽的灯光,火爆的现场气氛。而 对于10级的新生而言,“复旦模特大赛”这词估计就有点陌生了,并不是 因为赛事还未启动,而是这羞涩的姑娘还没揭开她的面纱就被换了嫁妆, 本应是第六届模特大赛在“上级指示”下更名为“星动复旦”。不妨先回 顾看看模特大赛走过的历程吧。 复旦模特大赛是有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主办的,全校规模的娱乐性赛 事。从2005的第一届模特大赛至今,已经走过了6年的时间。团委艺术团 的侯团长向我们介绍说:“复旦模赛不同于社会上的模特比赛,一方面复 旦模赛并不对身高等外形方面设置参赛限制,只要有自信想来展示的同 学都是可以报名参赛的,另一方面作为校园娱乐文化活动共的组成部分, 模赛并非商业性质的,比赛会有拉赞助与社会上企业的合作,但这不是目 的。”每一届模赛都分初赛和决赛,决赛的现场通常是座无虚席高潮迭起 的,不同环节设置搭配不同的服装展示,突出选手的个性、才艺。然而, 比较伤感的是,今年“换汤不换药”的模赛由于名称的更改和宣传的匆 忙,今年决赛场地相辉堂没有出现以往的爆棚景象,大家的关注度相较以 往也比较低。 蔡康永曾说:“娱乐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我们不赞同愚昧无知的 空想玩乐,当然也反对太过学究的吹毛求疵。相对于观众的自我选择和娱 15


封面故事

乐意味,一场模赛下来,收获最多的应该有两拨人,舞台的幕后,因策划 方案而成长起来的学生组织成员,还有参加模赛的同学认识了一起训练的 朋友,但模赛“华丽转身”为星 动复旦后,留给这些参赛者的并 不都是美丽的背影。让我们来比 较一下变更前后的赛制。 去年三场初赛主要环节为走 台和才艺展示。在专业模特老师 的指导下,选手们进行了为期一 个多月每周2-3次的的培训。老 师会根据不同的衣服,教选手们 走出不同的感觉,形体、台步。 决赛在休闲装、正装、才艺展示 三个环节后有8人直接晋级,其 余12人在抽取道具后即兴走台, 评委选出4个表现较好的选手 后,由大众评委淘汰两个,剩余 两人与直接晋级的8人进入礼服环节。大众评委的构成主要是初赛选手。 今年的决赛共有16人参加,分为休闲装和才艺展示,其中才艺环节4人 1组,大众评委投票选出一组直接晋级,专家评委则在剩余的选手中淘汰4 人。之后为正装环节和面试,其中面试环节淘汰两人,共10人进入最后的 礼服环节。大众评委们由艺术团和剧社成员组成。 亲历了两届模赛的孙超群这么分析培训和赛制的改变对选手来讲的造 成的问题:首先,培训要跑到华东去了,而且次数减少了,没有那么欢乐 了。其次,决赛在才艺展示之后就进入淘汰环节,很多辛苦了一个多月的 选手在台上的时间就那么十几分钟,去年最“可悲”的选手都可以参加休 闲装、正装、才艺展示和即兴走台。今年好多人还没找到感觉就到下面坐 着了。再者,去年的大众评委是初赛选手,大家其实都不认识,但又多多 少少对这方面有了些了解,最后的结果应该说比较让人满意,但是今年都 是艺术团和复旦剧社的人,这事……不好说。 而对于这些转变,侯团长说道:“不能继续做模赛感到很遗憾,一方面 是情感原因,另一方面是模赛的关注度其实是不断在提高,选手质量和关 注度也必然会不断提高,中断的话其实对笼络模特人才方面的损失很大。 而艺术团从同学那边收到的反馈对模赛还是比较肯定的,所以我们不断争 取,以更名、增加文化气息等方式来挽留住模赛。”

16


封面故事 气氛不要那么僵硬,让我们跳转思路,看下面一个例子。 代表韩国最高水准的老派娱乐节目SBS台的《X-Man》,在长达3年的 播出拥有无数观众热爱的时候停播了,新的节目究竟是维持X-man的名 字,还是放弃X-man而另起节目名称也曾困扰着制作班底,最终结果是彻 底的结束了这一经典综艺节目。但这一终结后新的节目不断上架,在历练 中,《家族诞生》《爆裂精神统一》《我们结婚了》成为新的时代综艺标 志,并且因为不断丰富的内涵和节目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佳绩。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态度看待这次风波,看待这场风波中退出的 “风韵犹存”的模赛,这场风波中诞生的身份尴尬、存在种种问题的星动 复旦,可能我们失去的仅仅是一个模赛的壳,我们真正需要在意的也不仅 仅是一个名字、一个赛制,而是这个比赛要表达什么,要选什么,要呈现 什么,相信复旦这样一个有着自由空气的学府会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属于 我们的答案。

17 17


封面故事

这些年我们创造了什么 亢翔 大约三十年前,一个叫海子的男人站在北大三角地上,念着一首名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那天以后,一袭诵诗的风潮席卷这片刚刚 解冻的土地。十多年前,高晓松在清华校园的草坪上,拿着一把吉他唱着 一首名为《同桌的你》的歌,那天以后,从清华园刮起一阵校园风,清新 了刚刚苏醒的中国。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夏天,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一档名为《中国达人秀》 的娱乐选秀节目,不久以后,达人风潮席卷,复旦大学有着近十年历史的 “新生之星”评选活动,即时改名为“新生达人秀”,完满的复刻着标准 的“达人秀”模式。 似乎已经很少有人去关心,是什么时候,复旦开始有了“十大歌手”, 有了“新生之星”,有了“模特大赛”,有了这名目众多的各种比赛;也 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我们以“十大歌手”为代表的十大系列经历了怎样 的诞生、成长以及及时的改变;甚至除了那一两个风云人物,也鲜有人会 记得起其他“校园十大歌手”的姓名。只是不知不觉当中,十大为代表的 系列比赛,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至于常有人提到 参加十大属于一种“完整人生”的行为。海选、晋级、复活、PK,众多如 此的词汇,用一种低调而不失张扬的形式,迅速而及时的在被娱乐节目创 造的第一时间,进入了复旦人的生活当中。似乎一切的改变和吸纳,都是 那么的理所当然。因为这是被主流娱乐所认可的,所以他就是我们校园娱 乐比赛中,下一个被复刻的对象。 对于复旦十大系列选秀节目的诞生,成长和改变没有做更进一步的叙 述,而直接转入专题的核心——校园选秀复刻主流娱乐模式,缺乏创造力 和复旦精神——是否略显仓促。一个专题需要更多的资料,历史,背景的 铺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 《新周刊》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给复旦冠以“最小资的大学”的名号, 我们也乐于接受这一名号,或者说,并不排斥。坐拥繁华的上海滩,似 乎我们理所当然是大学群体中,对于“时尚”嗅觉最为敏锐的成员。于 是,我们也不甘落寞,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大学生时尚的王牌军,我们不 断地将自己和这个涌现出越来越多所谓潮流的社会接轨。我们期望得到主 流娱乐圈的认可来换取其他大学对于我们地位的认可。所以,坐在新生达 人秀评委席上的,会是《中国达人秀》的总导演;所以总导演在点评中一 句“我本是来选复旦的新生达人的,却选到了明年中国达人秀冠军的候选

18


封面故事

人”,可以使在场的所有复旦人群情激奋的热烈欢呼。这似乎存在着一种 矛盾。一方面,我们承认自己是小资的,王德峰教授说过:小资情调应该 是一种古典情调、是对古典的缅怀,对现实一定的批判态度和距离感,是 真正的个性的向往。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地修正着自己判定美丑的文化 标准,以期能够被追求娱乐的社会氛围所认可。我们借以平复或是掩盖这 种矛盾的说法来自于复旦精神的另一种读解——复旦是草根的。因而我们 大可不必向北大学子那样“以天下为己任”。可是我们是不是又该问问自 己,即便不以天下为己任,我们又真正的保全了几分我们自己对于美的自 我理解和认同呢? 也许今天,我们能够想到并引以为豪的 文化标杆,不过就是那场若干年前的“狮 城舌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如 何用他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可是我们是不是又 该问问自己,即便不 以天下为己任,我们 又真正的保全了几分 我们自己对于美的自 我理解和认同呢?

当我们提着沉重的行李,跟随目光殷切 的父母踏进邯郸路220号的校门的时候, 我们已经对眼前这个学府有过无数次的憧 憬和幻想,他是理想主义的殿堂,是学术 自由的圣地。你被告知这里有得天独厚的 资源,这里有为你精心设计了的诸多内容丰富的课程,这里有着其他地方 没有的通识教育。于是我们拿着选课的两本大书,凭着校园里流传的故事 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最喜欢的课程。不过不用高兴,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哀 叹,当时为什么不去选那一门给分甚好的课程。接下来,你会流连于一个 又一个的会场中,你会被事无巨细地告知如何做一场活动,你会在一个又 一个营销比赛中认识漫吧和新鼎旺。你可能会终日忙碌,却难掩心中空 虚。不过你还是不必着急,因为很快有人会来安慰你说当年他也是这个样 子。也很快会有人来鼓励你说就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照这样做下 去,毕业以后就会像某某学长学姐一样在沪上五百强谋得一个不错的职 位。 我们似乎被社会化的太多,我们似乎太过于渴望被这个社会所认可。我 们接受并默默的跟随着这个社会的浮华,拜金,虚伪以及娱乐至死。我们 在所有能够想到的地方复刻着这个社会,获得他的承认并代代相传,直到 有一天,所有人都认为,被这个浮华的社会认可,是我们唯一的道路。 我们时常将自己比作东方耶鲁,永远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蔑视权威、 追求自由和崇尚独立人格被认为是“耶鲁精神”的精髓。我想,仅一个 “蔑视权威”就是划出我们与耶鲁的差距。我们可以做到对各种文化各种 价值的博学,但如何笃志,好像还做得不够。 很显然,这一点,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思索我们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一

19


封面故事

艰巨的任务,显然不是简单的通过把“模特大赛”改为“星动复旦”,或 者是单纯的提高所谓学生娱乐活动的思想深度,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我们 重新思索我们这所大学存在的意义和教育的理念。只有重新审视与革新这 种理念,才有可能为我们的校园娱乐活动提供内在的独特的美,才有可能 让每一个复旦人拥有对于美的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甚至可以作为一种 社会的参照。毕竟,关怀社会、完善自我,是复旦人的责任。 又想到了这几日所发生的复旦学子在黄山走失的事件。当我们以为我 们的生活只是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不大不小的圈子的时候,一个偶然的事故 将我们作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代表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无数人将矛头直 指我们的母校和现行的高等教育的体制,言辞激烈而充满愤慨。忽的我们 感觉到了“复旦”二字所附加在我们身上的标记。我们对那18位同学说 了声回来了就好,然后匆忙的在网络上回应着网友们对我们的质疑然后匆 忙投身网络,回应网友们对我们的质疑、声讨和谩骂。我们愤怒于他们的 不理解,我们想用声音告诉他们我们不是这样的。可是难道我们就真的那 么祈求外界说一声可是难道我们就真的那么需要外界说一声“你们也不容 易”,以需要至于急急忙忙就要搞出哀悼仪式来告诉别人我们是在愧疚, 我们在努力做着能做的一切来让别人来承认我 们。却忘记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源自我们的 内心,我们所感受到的能够做到的其实更多, 我们能够表达的诚意与悲痛更多,或许真正该 做的,是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是用行动去 总结教训让悲剧从这里停止。

我们要做的,应 该是在这个社会 中找到并且保持 自己独有的价值 和品味。

再回到校园的娱乐活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 识到,今天,我们失去自我价值观念的地方不 仅仅在于校园娱乐活动。或者说,校园娱乐活 动的追随潮流仅仅是复旦正在渐渐丧失自我精神的一种最直观的表现。但 是我们不能将这些失去与丧失的责任完全推卸到校园娱乐活动的身上。毕 竟,这只是一群学生的游戏。 没错,我们真实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不被这个社会影响,但 是,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并且保持自己独有的价值和品 味。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即便有再深刻的内涵或是思想,也终究难以形成 一所高等学府的独特文化。而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靠改变学生娱乐活动显 然是做不到的。 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所可以期待拥有的活动成绩,说白了不过是比别人 规模更大;我们所拥有的学术成果不过是比别人做的更认真,做的更多。 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新东西的发源地,一所高等学府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应该 是内部产出的。找到这些,仅仅靠改变学生活动现实是不够的。 或许说,我们能够改变的,远不止这些。 20


封面故事

浪潮人问复旦人—— “为什么”与”怎么办”之“星动复旦” 整理 Lydia 1.为什么第六届模特大赛没有了,却多了一个名叫 “星动复旦”的模特大赛? “学长,你好,听说你在艺术团做副部,有些事情想请你帮忙” “好的,你说吧。” “我想问一下模特大赛改名的原因” “额……不好意思,这个有点敏感……“ …… “不好意思,这个事情不让再提了……“”不好意思,……” 被不好意思多了,笔者到真的为我们学校感到不好意思了。政治课上总 有人站起来批评政府政策不透明,面对大型公共事件缺少对公众的信任, 藏着掩着避免公众恐慌成为了政府应急的第一要务。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学 校里,“内幕”也遇到了同样的“围追堵截”。即使是好的理由原因也被 提出者和实施者这样一种缺乏自信偷偷摸摸的行径演绎成了的中国版的 “伊拉克战争”。文化批评家鲍德里亚有一个著名论断:“伊拉克战争是 不真实的,是新闻媒体编造出来的谎言”。传播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受众的态度。 这样一番推推搡搡,有兴趣的更加欲火难忍,没兴趣的自然继续冷谈。 笔者生理欲望比较强烈,本着一要脸皮厚二要不要脸的记者宝典,“骚 扰”了包括组织方、参赛方在内的多方人员,从支支吾吾的言语中得到了 这样的信息:杨玉良校长在包括教师会议的多个场合指出,复旦这样的高 校不适合举办模特大赛这样的比赛。“模赛一度被要求停止举办,但我们 没有放弃,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变成了现在的‘星动复旦’”。

21


封面故事

2.为什么添加面试环节? 艺术团为“新生儿”顺利诞生设定了 “内外兼修”的价值定位,面试 环节就成了凸显“内”的重头戏。 但这个环节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除了四位考官风格夸张的表演之外的,就 是各种雷人问题,比如“你喜欢什么牌子的沐浴露”。 这一被认为是划分此与彼的环节变成了 “朱军艺术人生式”的“抒 情”和“鲁豫有约”的“弱问答”。这样形式环节的增加,是我们对自己 头顶漂浮的”复旦人”的光环失去认知了么?复旦人的素质难道不得不得 通过比赛环节中增加这样一个所谓”面试”环节体现出来?

3为什么男排会组团参加,为什么在听说要参访教练 时,纷纷表示压力大,甚至拒绝采访? 男排从成绩辉煌的排球场组团走上本届星动复旦的T台,成为本届星动 复旦的一大看点。被问及为什么组团参加,男排队员的答案如出一辙:上 届有人参加感觉不错,这届大家就一起去试试。 和男排的小伙们混的熟了,干什么都像自家兄弟的肆无忌惮,但笔者这 次提出采访教练的要求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我们在“推进火坑”和 “沟通了解”的举牌“辩论”中甚至闹翻了脸。

4.为什么杨校长会建议模赛取消? 虽然没有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的确实消息,但模赛在杨校长的“建议” 下取消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笔者本着浪潮人对秘密的好奇和探求拿这个来 问人,这个问题问烦了很多人,大部分人都说“杨校长那么高层的人,我 怎么知道他老人家是怎么打算?”当笔者请他们随便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 的猜测时,大家又露出了狡黠天真又带着礼貌拒绝含义的笑容。 我这个人比较浅薄比较粗俗,搁在水浒传里估计就是鲁智深的角色,在 这里就随意揣摩一下他老人家的心意吧,咱杨校长其实和教练们是一个心 情。 男排的小伙们为了训练可以偷偷摸摸参加星动复旦,虽然还有几个月才 打全国比赛,但他们也知道最后的成绩由日常的一点一滴所决定,一次训 练都是不可以逃的,参加乱七八糟的活动会让心情也不利于出成绩。

22


封面故事

那杨校不就是复旦这只队伍的教练呢?如果说男排教练因为成绩辉煌承 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作为全国排名第三的高校,杨校长带领复旦在学术这 块阵地上打拼,是不是应该考量更多呢?3108教室的开放,光华楼底层桌 椅的增加,都可以看做是杨校长塑造复旦学术氛围的举动。但有人会反问 了,复旦几百年的学术氛围已经够浓厚了,几个小小的比赛会影响么?但 是放在专业队里,大家怎么就又谈起一点一 滴,氛围心境这样的词语,学术上难道就不 适用么?

如果说男排教练因 为成绩辉煌承受了 巨大的压力,那作 为全国排名第三的 高校,杨校长带领 复旦在学术这块阵 地上打拼,是不是 应该考量更多呢?

也许杨校长想做的只是去掉一些为了娱 乐而娱乐,当大家都在被这个娱乐化选秀化 的时代弄的傻乐的时候,为复旦创造一些安 宁的环境和心境,为国家培养一些真正能 够推动这架大车的人才,留下那些确实属于 复旦人的活动,在这个越来越相像越来越分 不清彼此的世界中,留下一个叫做复旦的地 方,保护一群叫做复旦人的群体。

5.什么是星动复旦的番外篇,为 什么很多同学对它的关注和评价高于星动复旦本身? 星动复旦番外篇是指参加这次比赛的一些选手一起去挑战沪上有名的茉 莉汉堡,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了文字、语音直播,后又上传了多种文 字和图片资料。 它更真实,更有生命的气息。 对于一些80后来说,“反”就是好的,因为在那个被一种强大势力控制 的年代,“ANTI”过后往往就是真的。但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不要假大 空,无所谓左或者右,他们要看的是真实的东西。

6.为什么复旦的造星舞台上没有成就真正的明星? 其实有的,尚雯婕曾经参加过复旦十大歌手的比赛,选择了一首冷僻的 电影插曲,找不到配乐,还是自己录的。止步10强。尚雯婕的官网中可以 找到当年现场录音,听到10年前相辉堂的混响穿越时光而来,没怎么关注 过老何声音的我,也不禁在这声音中陶醉了。 还比如在网上引起“听课热”的气质美女老师——陈果,是第二届模赛 的最佳风采奖获得者。

23


封面故事

7.星动复旦以后怎么办? “这次被匆匆喊停,匆匆转型,一切都太 匆匆,很多事情都没想清楚,没弄明白,弄得 定位比较尴尬。但在下一届我们将会对星动的 定性更加明确,走校园风的路也很明确。”

以后的星动复 旦,我们想选出 来的是真正能代 表复旦的内外兼 修的明星。

“这个‘星’的要怎么定义,如果是传统 意义上的明星的话,那么与复旦这样的学校是有些格格不入,而且这样的 比赛也很难和专业院校抗衡。如果是新型贴有复旦标签的明星的话,如何 定义这个星的感觉就将是一大难点,也是模赛转型的方向问题,比赛内容 的设置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们以后会以真正注重实质的形式来考察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 但对外型等等的要求仍然不会放松,毕竟这也是这个比赛的特色。以后的 星动复旦,我们想选出来的是真正能代表复旦的内外兼修的明星。”

8.复旦的各项活动以后怎么办? 9.复旦人要把复旦怎么办? 10.复旦要把复旦人怎么办? 显然,后面几个怎么办的问题我无力回答,大部分仍在校园中的复旦人 也无力回答,就像楚门也许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世界不过是场景布置、角 色设定好的娱乐节目。于是笔者打电话给一位学长。然后,打开了一扇曾 经虚掩的窗。(具体内容请见附文) 《浪潮》前几期也做了几个相关的专题,各种事件的发展最后都上升到 了复旦精神的高度,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圈子中,或有感或 无感的被定义,被贴上复旦人的标签。 没有那么容易轻信的我们,没有那么容易“被“的我们需要寻找答案, 需要身份实验,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这些“what、 why、how”都被“Fudan”修饰着。

附文: 他96年入学复旦,读了本科、研究生,03年离开。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与其

24


封面故事

说是公司,不如说是一个梦想的实体,一份青年 人的事业,为知名品牌如阿迪耐克诺基亚作youth marketing。我们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他向我展示了 他们3年来在中国一至三线城市做的关于中国青年 的趋势分析,鞭辟入里。谈起这个话题,学长的话 语带我跨出了楚门的摄影棚。

“我们需要讨论的其实不是办什么活动的问 题。而是为什么要办的问题。 不管以什么形式,不管叫什么名字,复旦 的这些活动不都是一些已经成熟的选秀活动的 拷贝么?组织者觉得这样的形式在社会上在其 他场景中使用的不错、效果挺好,那我们也拿 来用,他们请评委,我们也请评委,他们请什 么样的评委,我们也请什么样的评委。这就是 我们的活动,不管规模多大,不管有多少人参 加,你觉得有意思么?有价值么? 我看不到任何创造力,看不到与众不同的地 方,无趣。 当时我进复旦的时候,复旦没有这么多商 业化的比赛,可能已经有十大了吧,影响力比 较大的活动比如燕园剧社和麦田剧社的年度大 戏。我虽然不是这些剧社的成员,仅仅是认 识,但我觉得特骄傲,因为这些剧社在各大高 校甚至是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水准,现在的复旦有这样能够拿出去跟别 人比的活动么?如果仅仅是规模大,那也太没意思了。 我当年做自己的乐队,条件那么艰苦,哪里想过什么让别人知道,怎么 推广之类的,就是自己喜欢,自己想玩,我们那个年代,大家做活动都是 本着开心享受,自己想要组做,并且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做的。 我自己是一个很看重创造力的人,我更看重的这个东西有没有突破性, 够不够牛,是不是真的想做的人做的有思考的东西。有些人做活动可能会 想着去迎合一些东西,但是你迎合的这些东西,你怎么知道它就一定是对 的好的或者说是人们的普遍观点和看法呢,坚持本心的人才是真正能够打 动人心的人。 我不是个习惯被贴上标签的人,复旦对于我来说,当我遇到与她有关的

25


封面故事

好的东西,比如说一个牛人,比如说当年的燕园剧社,这个时候我心底会 有一种自豪感,但是学校只是一个环境,更多是一个自我的认知,一个自 我寻找的过程,标签这个东西并不是在里面而自然拥有的,必须是自己认 可的,遇到认可的,才会感觉融进去了才会感到骄傲。 现在的孩子们都很早熟,做事情都会想很多,资源的积累啊,影响力 的扩大啊,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这无可厚非,拉赞助可以让你的活动开 展的更好,这也挺好。但是真正的商业是要寻找一个点,寻找到一个前人 没有看到的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把它变成一个具象的东西。我进 入社会后发现,那些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本心的人的名字最后都出 现在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记住自己最初做一件事的动力,知道自己想要什 么,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守着内心深处的东西,我觉得这对于在学校 做活动,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最重要的。”

记者札记: 谈话到了这里,学长用音调就极具色彩感的北京腔扫除了我前段时间 “潜水”在这个专题中走火入魔的阴霾。一直纠结于模赛和星动复旦的转 变,纠结于娱乐活动和学术的问题。 只顾酸着脖子抬头数着树上的绿叶黄叶,纠结于病树前头会不会万木春 的问题,却忘记了看根在哪里。什么样的形式、名头、规模和影响力,这 些归根到底都是些外化而即时的东西,一些时日过去,不过尔尔,甚至没 有任何理由被记住被重新提起。 因为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认同、理解、演绎现实。 但也许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曾经有一个梦,一份激情,关于创造一个新 国度,就像韩寒的小说一样,有一天能发展成“他的国”,被别人因袭。 从一颗星星到成为一个太阳。 也许这是我们每个复旦人,甚至每个大学生应该学着去做的东西。 一块土地,耸立的都是自己不会发光的象牙塔,除了沿着历史的脉络往 回看,我们要去哪里,找到天际中的光明。 感谢文中部分内容提供者:艺术团副部小林润一,第五届模赛冠军黄瀚、风 尚之星孙超群及青年志创始人zafka

26


校园时评

路人之言 宇宙 “自发享受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对权术平衡的无声拒绝。” 我劝自己不要这么说。一来 虽然可以确信129本身是一次 权术平衡的游戏,我却担不起 把矛头指向任何团体的风险; 二来当你看见身边的人那么真 诚地在乎那个结果,以至于他 们的“不在乎”都只是尝试为 自己卸下包袱的委婉之词。所 以我觉得自己的“聪明”很冷 酷,特别是告诉一些哭了的人 “如果你太在乎,那其实你们 准备了那么久不过是作为棋子 登台,你在争取的是棋子而非 一个活生生的你的座次”。我 觉得自己好傻,在他们眼里我 是路人。

“重要”二字在不同的 眼睛里,本就是不同的 东西;而更易带来挫败 感的恰恰是,很多人不 知道面对一次交易其实 有其他方式:以自发的 享受拒绝权术平衡的交 易,或者真正满心应 付真正把它看作一次交 易。

我也不是不知道,曾经的我是多么在乎。

27


校园时评

这即是我们所面对的生活,“重要之事”都以两种面相存在。刚才来到 一个集体的人,在稍年长者有关“传统优势”、“集体力量”和“自我证 明”的循循善诱下体会到集体的愉悦,他们希冀在努力下增强自己的归属 感、或是当真地追逐起其中存在的名利来;而那些身经百战的老人,更多 地着眼于它是否能使团队的荣誉得以继承,是否能够一雪前耻,是否有利 于院系间的平衡与安定团结,文理专业、少数民族是否得到了平衡,主旋 律是否得到了宣扬。“重要”二字在不同的眼睛里,本就是不同的东西; 而更易带来挫败感的恰恰是,很多人不知道面对一次交易其实有其他方 式:以自发的享受拒绝权术平衡的交易,或者真正满心应付真正把它看作 一次交易。 被挟持的热血和期待,恰是时代宣传的主流;而如若细想“名实的不 符”也正是治理者引以为豪的技术。借以温情,治理者的动员成为难以抗 拒的攻心术达到的却是其功利的目的。“去年一役我们遭受耻辱,今日事 关我们的荣誉,大家积极报名吧!”比起“从现在开始最晚回复的六个男 生参加健美操表演”听起来不知道要正当多少。不过他们所指向的却是同 一个目的,所挟持着不过是我们难以克服的“集体情节”和“荣誉感”。 所谓归属感也是这样更容易达到,我对书院体制的一点点归属感来自于大 一每周一次和朋友在“志德书院”的106放映电影,至今想来仍要感谢书 院楼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和充裕的空间让这一计划得以成行;我若当时在 东区,怕是很难觉得终日事务庞杂、管束颇多的书院有什么值得归属的, 这不过是类似50年代的单位的一个组织罢了。 但是当看见流泪的青年,这些话又怎么说呢?他们已经被崇高和信念附 体了,我的话没人会听。 他们会拒绝这种分析——就像21年前他们举着女神的那些时刻一样吧。

28


校园时评

在民主的缝隙里 Xerox 一、 主席团选举结束后,在老逸夫楼外瞥见新当选的主席团成员同刚刚退休 的老学生会人欢快地聊着。那一瞬间,我懂得了这一个多月来一直卷入的 高尚事业,为的就是这种根本不心惊肉跳的亲切的过渡。然后,当大家都 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就该停下来细想想。 学代会是复旦本科生最高权力机关,学委会是常设机构,闭会期间行使 其权(记不清了,是鲍主席还是吕主任的话?但我觉得,像政治课本里我 背过的话)。学生代表和学委候选人由系里推选,也有少量开放名额,自 由报名。学代会上除了有领导表示对学生工作的支持和殷切期望外,还有 学委的当场选举,选举出学委后,立刻选举主席团成员。我证明,以上描 述的过程,建立在民主投票基础上。但如果我说的是错的,只能说明我被 骗了,别怪我。 二、 大概是十月份里的一天,寝室楼下一张与红头文件相似的海报吸引了 我,“想做刁民吗?”,似乎只要“想”,就可以改变这个学校。网上的 报名表极其简练,无需太多时间,就报名了开放学委候选人。后来的面试 也并不复杂。顶着候选人的帽子,随后参加了正式而冗长的筹备会议、提 案展示、图书馆提案答复会,最后是12月12日弥散全天的讲话、演讲和选 举。 有以下感触(没打算伤任何人,我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 我们的学代会非常正规。复杂的培训样例、通讯录、官方通知、会议 材料等等经过了精细地准备,被放在校名信封、校名纸袋中;被发放到学 邮、被张贴在校园各处。无数的心血保证了两年一度的“大改”如同国家 级别的会议般顺利进行。工作人员知道,他们正与学生会的部长、团学联 的主席和其他的校园大牛、小牛密切接触,他们从事的是有利于所爱的复 旦的未来的项目,他们参与着或多或少是一个样板、一种试验的东西,在 这个示范中,一群总在抱怨学校、政府的优秀青年,将带来一些改变。

29


校园时评

但,或许经历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构建出的一套光鲜的小制度——它和 那个更为光鲜的大制度拟合度极高——使得高喊“改变”、“愿景”的人 最终忘记了那些理应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在学委民主选举主席团成员前, 候选人各自做了充满排比句的演讲,最排比的也是最热门的某位部长,他 用了让我放弃计数的好多个“我希望”,当时间耗尽的时候,我在替他希 望,能多得到些时间来解释,这些希望如何化为现实。和其他的竞选者相 同,他的暗语是,如果我当选,这个学校就会如同我希望的变得更好,我 的愿景就会实现。 现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清楚,那 些叫得最响的也是我们最缺的,如 果很响地叫嚷了很多年,这件最缺的 事情,也就不再是赋予希望的,而仅 仅是带来嘲讽的。我的言语本身并不 是嘲讽,它代表着个人的分析,武 断、毫无根据,但解释了最后投票的 结果:热门的候选人在富有感染力的 慷慨陈词后,仅仅以两票(投票的 有35人)的优势赢得了主席团的位 子,而实在地谈论自己解决了什么问 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的人,获得了最 多的支持。要知道,邯郸候选人有七 位,位子是五个,一旦有候选资格, 想要站在圈子外,也并不那么容易。

现在中国几乎每 个人都清楚,那些 叫得最响的也是我 们最缺的,如果很 响地叫嚷了很多 年,这件最缺的事 情,也就不再是赋 予希望的,而仅仅 是带来嘲讽的。

为什么当场投票的人,会因为一时的对“我希望”的厌倦而不那么支 持在学生会里做了最多大事的人呢?如果投票者获得了足够多的信息,知 道运用排比句的这位部长,不仅仅拥有依旧排比的头衔,也拥有极强的能 力、极多的经验和极大的潜力,一定都会投他一票。但我们没有,没有与 候选者深入交往;没有第三方提供对选情的任何分析;也没有一个迂回的 选举过程,让候选人的全貌浮现在每个人面前。我们得到的,只是他们一 己从一己生发的一分半钟的竞选宣言。 人们把现场演讲不当所引起的问题叫做,偶然性。不仅是不当地学习马 丁·路德·金用排比句,还包括不当地在演讲前过于进入自己假象的威武 状态,从而忘记自己只是个说服他人相信自己的说客。这些偶然性被称为 是民主选举带来的好处。但如果仅仅凭借说的话是否中听、连贯而决定重 大的人事任命,我们这些参与决策的人就显然太无力了。 是的,被一步步选举上来的学生委员,终于可以行使他自己的选举权, 为本科生的学生工作寻觅些干将的时候,他羞愧地犯了糊涂:“好吧,这 个人我认识,所以投他一票。”“哦,这个人怎么这么怯场,不能应付大 场合,不成。”“哎,烦死他了,现在就摆官腔,肯定不务实。”……

30


三、

校园时评

在此简单分析现实。据我校案例,避免偶然性造成大影响的制度对策 是:一、候选人资格化。即只有满足了较高资格,才能参与竞选。资格是 家长式作风制定的,“你应该学习好,你应该有学生工作的经验,你应 该,你应该……”;二、差额较小的民主选举。比如,从48位学委候选人 中选36位学委,(包括枫林)从九位主席团候选人中选六名学委。于是 乎,能参加竞选的人大多是在体制中取得过阶段性胜利的强者;而强者的 现场发挥只要不太失常,就可当选。于是乎,投票人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 性的决定,他们与那些不该存在的偶然性纠结,发现了自己的孱弱,然后 暗叹一声:天要下雨,妞要嫁人,随他去吧!(此句是我的私人用语,背 后情绪仅供参考。)于是乎,被复杂的培训样例、通讯录、官方通知、会 议材料层层包裹的校园民主,其意义仅仅是蛋上的一个缝儿。民主制度中 的人站在缝隙边上向下探望,发现蛋里又黑又滑,所以,算了吧,我承认 你民主,但别让我下去。拉扯着进不进蛋里一探究竟的事宜,就是扯淡。 在一个多月的“学代会季”中,我总为自己有了发言权暗爽。的确凭借 提案权让图书馆借书时间走上了指向晚上十点的快速轨道,也的确有理由 和断了往来的真正的校园风云人物打打招呼。但爽了几次后,我发觉了自 己的低级趣味和劣根性。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之中,我找到了垫背的,现在 批判起了这个制度。但我很清楚,复旦大学的校园民主,虽然不如中山大 学搞普选来得那么前卫,却也是在高校中一流的。老师们把基础决策权下 放给了学生,而大部分的候选人标准又是公开的。最终民主投票产生的主 席团成员谁是常务副、谁是副主席,广大学生想必也不太在乎。更值得赞 赏的是,学代会确实在进步,因为有了开放性名额竞选,我这样一个刁民 得以参加学委选举;而学委权力的充实,也不断被上层所肯定。 最后,我强调,刁民的风格 是,他们说风凉话,扫射四周, 把大家都得罪了,但被得罪的人 却也不太疼,甚至甘心。刁民 设计不出罗尔斯主义的民主纲 领,也不敢拿经不起折腾的大学 做创新性试点。可是我这样一个 刁民,或许还有看过这文章的 你,都知道,大家都“刁”起来 之后,那些被辛苦推选上来的干 将们,会因为挑刺的太多而勤勤 恳恳。老学生会人把接力棒给了 新人,他们参与了大大小小的过 渡,非常清楚,这位子被多少人 瞧着,鸭梨不小。

31


ᓝ㼯๖͸

生死 哲人泰勒斯说:生和死是一样的。 草根某某某问:你为什么不去死? 哲人泰勒斯答:因为生和死一样。 By 泰勒斯 知日云鬼 提供

一个大学 生的一周MEMO: 1 ,陪女朋友准备班级慰问 品,红枣,鸡汤券等。 2 ,12月X日,洗冷水澡。(P.S.越冷越好。挺住) 3 ,请美国的同学帮忙在图书馆查本中文书(欠丫人情……) 4 ,给老家的表叔打个电话(也不知道伤咋样了。唉,住一辈子 了怎还不愿挪呢?!) 5 ,买书,准备“国考”。 5 ,买书,准备“国考”。 BY 鱼尾纹 说明: 1 ,这篇的构思来源主要是哲学课上老师谈到的对于民主和集权体制的探讨。 然在我看来,制度其实只是手段,它本身不能够导致绝对的善恶,关键在于人是否信仰和维护制度的原初意图。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用了一些类似比喻的东西,比如村庄——国家;智者——领导人;神像——民族领袖;暴雨和大 水——曾撞击中国的风暴。 在风暴中个人崇拜完全崩塌,种种思潮的引入似冲淡了主流,更让一切显得群魔乱舞。从集权中解脱,却产 生了信仰的缺失和极端的不信任。完全的怀疑主义导致秩序的混乱。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我们 只能依靠人的自我约束。但困境就在于再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完全托付自己,所以信仰本身陷入了一个死 循环。 2 ,这一篇想表达的是对学校和大学生生活的一些思考。 其中的1、2两点连起来,我想你应该能容易地猜出来是在反对什么吧。“被献 血”的无奈,让献爱心都成了一件特别变味儿以至于让人不想去做的事。 至于3,则是有感于葛剑雄馆长所说的“复旦连中文藏书都比不上哈佛”。 身为复旦人还真的挺痛心的,但我却没有能力用更有力的方式写出来,实在遗 憾。 4、5两点是想说明现实的矛盾性。其中两个5,第一个5上的删除线 是刻意加的,是想表现主人公内心的那种矛盾的心态吧。至于他为什 么在家人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后还想要参加“国考”,或许是怀 着改变世界的抱负,或许是报复,这个我说不清。

肮脏的碎片散落在小村的空地上, 被过路村民带着怨怒地踩过。 它们曾是一尊神像,庇佑风调雨 顺。直到暴雨将它击碎,淹没村庄。 大水渐退,但新的雕像却再无法安 立。风化或被毁,村中再无宁日。 智者默然。 “重要的并非神像的力量,而是重 建秩序和信仰。” “二者却循环成了死结,不是 吗?” BY 鱼尾纹

我想我是爱你的。尽管 人人都嫌我丑,肚子里货色 少。可那没关系,我依然愿尽我 所能填补你的空虚,即使你只想从 我身上索取,或温暖,或安宁,或我所 知的天文地理,尽管你总是孩子般想着自 己,匆匆来,匆匆去,也不在乎我为你做的 改变……哦,对了,同学你好,我叫文图, 就是傻站在邯郸路边看着你的那个。 ———— 然后,这些来来往往的数据就成为了自 己。 By猪肉


星期九,他一个人出门购物,她留在 家里。虽然习以为常,他心里还是有些忐 忑。在超市,他遇见住在楼上的胖虎和小 夫,他们亲密如昔,小夫依旧留着胡茬。 在书店,他遇见静宜,她还是单身,苍白 忧郁,对他说自己还在等那个她。回到 家,他看见门口贴着一张户口普查通知。 第二天,他与她匆匆离开,开始逃亡。 By CD 在咖啡店中他们坐在一起,她说喝咖啡前 每人许一个愿望吧,一口咖啡喝完,她发现对 面的他忽然变成了满头白发。 “如果花费在你 身上的时光能够让你觉得快乐,我便心满意足 了。”上天把他的青春岁月变成了两个人在一 起的种种幸福回忆,原来他许的愿望是用自己 最美好的时光来换取走进她的心。

By raincoatrun

By raincoatrun

ᓝ㼯๖͸

他睁开眼,看着眼前的模糊渐渐扭曲成长成那熟悉的 人体。那熟悉的声音发出熟悉的问题:“这是第几次失败 了?”“第54836次。”“放弃吧,我们所制定的不死程序 是完美的,哪怕在人类灭绝的那次大战里,被核弹命中都 能复活,你还能有什么伎俩?” “给我闭嘴!”他一拳打 碎了眼前的镜子。 By 秦吉了 在咖啡店中他们坐在一起,她说喝咖啡前每 人许一个愿望吧,一口咖啡喝完,她发现对面的他忽然变 成了满头白发。 “如果花费在你身上的时光能够让你觉得 快乐,我便心满意足了。”上天把他的青春岁月变成了两 个人在一起的种种幸福回忆,原来他许的愿望是用自己最 美好的时光来换取走进她的心。


微言

——浪潮“微小说”征稿贴

这是一个竞速的时代,一个碎片化的 了专题报道,专栏博客那些逻辑严 以选择把那转瞬即逝的灵感和精辟的

时代,一个注重传播的时代。当你厌倦 密,有理有据,层层推进的论述,你可 言论用“微型小说”的方式记录下来。

要求: 1. 题材不限,校园,社会,时事,民生,任你评说。 2. 风格:或讽刺,或反思,或留有悬念,或让人会心一笑。 3. 字数:和微博一样,140字以内。 4. 稿件:发至langchaoeditor@gmail.com,并注上笔名。 请务必保证小说的原创性。


浪潮俱乐部:让思想的火花烧得更亮些

详情请见浪潮人人网主页:http://renren.com/wavemedia


国际视野

逗号 Eric 混沌发短信催稿的时候,我正在从兰州回北京的路上,抬眼望去,尽是 西北之地大寒之后的天朗气清和满目萧索。“谈一下你这一段工作后的感 受,”他在短信里说。 工作已经两个月了,我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事情太多了, 没有时间想;也许是因为工作太闲了,懒得去想。最近一直在浑浑噩噩的 忙碌,我有时会感觉自己像《迁徙的鸟》里的那句台词一样:“数千里的 旅程,只为一个目的:生存。”做了一份工作,选择了一份职业之后,才 会感受到所有理想的不容易,尤其是这样一份被浪潮嘲笑了无数次的当喉 舌的工作,有些时候我觉得是造物弄人,各种黑色。 法国哲学家奇奥朗说:“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 号而去死。”这句话本来是用来嘲讽当下物质时代人们的肤浅和精神的贬 值的,但我却从中间看到一个人在选择的关口所面临的两难处境。这种 感觉在毕业的关口会被放大地表现出来,因为这一个逗号点 下去,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是天壤之别了。 这是种很痛苦的选择。白眼理想,青眼 现实,每一个现 实与理想前面临抉择的人都会感受到这 种选择的疼痛,每一 个在牺牲与追求前徘徊的人都会体 会到这种无奈。当你选择了 一份工作,你发现这份工作需 要你放弃原来的固执,放弃原来 的天真,接受它的改造的时 候,你是否愿意继续做下去? 立场很重要,观点 很重要。你站在一个问题的中心去向周边 看去,和你从问题 的外围一点点走进这个问题的核心去,所看到 的景象是完全不 一样的。我们在看待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有自 己的立场,都 会有自己的偏见,但到底是什么东西制造了我们的 立场和偏见,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全面地客观地来看待一个为题 呢?有些时 候,思考过程比思考结果让我们看得更深刻。 举那个 晓波是人 刘晓波 无权干

已经变凉了的刘晓波的例子。西方媒体有自己的立场:刘 权斗士,应当被释放去领奖;中国媒体也有自己的立场: 是阴谋颠覆政权罪被判刑的中国罪犯,任何国家和组织都 涉中国的司法权。作为一名学生来看:刘晓波是一个理想主

36


国际视野

义者,是一个不错的异见分子;但作为一名记者来看:刘晓波得言论的确 触犯了中国的法律,危害了政权的稳定。普世价值和国家利益永远最热的 讨论话题,但为什么人没有看到这种分裂实际上是人为造成的呢?我们所 掌握的信息从一开始就给我们故意地制造这种分裂,从一开始就让我们人 为支持这两种观点的人非黑即白,不对即错。任何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价 值判断的问题上,是没有真正的非对即错的,因为价值的标准本身就是不 确定的。同一件事情,对一个群体有价值并不意味着另外一个群体也觉得 它是有价值的。刘晓波事件的本质是要看清楚,颁诺奖给他到底是符合了 谁的价值判断,到底是对谁有利,如果你觉得这个价值判断符合自己的认 知,符合自己的判断,那下一步应该思考的是:你为什么认同这个价值体 系?为什么不认同另外一个价值体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的这种价值判 断?反之亦然。 每一次逗号之后,都是一次立场的转变,每一次选择之后,都意味一次 新的成长。这种转变和成长并不意味放弃了理想,放弃了天真,而是意味 着可以用另外一种身份来思考已经司空见惯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在 点下这个逗号前,你有没有想 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捍卫理想,并保持风趣。一 生所有的努力无非是做到这两 句话,也希望能够真正做到。

37


国际视野

关于明天 混沌 福建南平3月23号男子持刀连砍13名小学生,山西临汾3月38日发生王 家岭煤矿透水事故38名矿工死亡,江苏南京7月28日发生丙烯管道爆炸事 件10人死亡。在《南方周末》上偶然的读到了这些事,感觉很新鲜,当时 怎么没注意呢…一会儿才恍然大悟——这些都是当时说烂了的话题。虽然 是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照理说也应记忆犹新,但摸摸脑袋感觉它们已经 不占有一席记忆空间了。遗忘太容易了。有新闻就是这个坏处,老感觉中 国就是被钓鱼岛争端和上海大火这种刚刚发生的灾难所主导的。之前的事 情已然被最新发生的事情从视野中冲刷出去。 对于更久远的事情我们更没有掌控权,只知道哪些东西被记住了,不知 道哪些东西被遗忘了。现在想想2001年你关注过什么,除了911以外还能 想起多少呢?反正现在让我回想05年、06年那时地球上发生了些什么事, 脑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个人是非常健忘的所以这个例子或许不具有代 表性,但想必每个人在事件发生后都会有一个感受蜕变的过程。 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发生后,我们就经历一次感受的更新。倘若这个 事件像南平惨案或王家岭矿难一样重大,我们就会对世界有一层更深的认 识。南平惨案及后续事件告诉我们这社会上有这么多心理变态的人就在我 们中间。王家岭则告诉我们更多其他的。这种感受的更新首先变为微薄 上的一条状态,再是博客上的评论,然后是韩寒博客上的评论,最后是食 堂里长吁短叹的谈资。然后过了几天,我们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不会再谈 它,几个月后再读到它居然感觉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事件 从发生到遗忘的过程。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从一个科学的角度,而是 从一个个人认知的角度。最有智慧的人,他们是可以识破这个世界的规律 的,这样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会出乎他们的意料。然而,我们却每次被这 些事件的突兀所震惊,这都是远离智慧的表现。我们愈发从事件中感到失 望,愈发显示出我们对于现实的无知。其实各种事件是有先例或前兆的, 然而往往因为我们不善于总结而遗忘,让重逢仿佛初遇。 可能写东西的意义就在于积累一种智慧。这智慧使我们能从容地观察事

38


国际视野

件,在一次次发生的事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浪潮,国际视野板块的工 作是把一些事件投入自己的文字中,这文字的环境是酸性的,它会把事件 腐蚀到一些最基本的因素。这些因素总和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智慧,它使 我们更难以遗忘发生了的事。我们在过去一年中,试图做到的就是扼杀拿 起报纸的时候的新鲜感;希望通过文字让我们不再因事件而对这社会更失 望。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始终相信这智慧是可及的。 关于过去,我们能说的很少。我们撰稿的时候时常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够,难以正确客观地对事件进行评价。但我们本来就不是来跟渊博的时 评家争这碗饭的,相反我们是为了借助自己的声音去积累观察这世界的智 慧。即将告别国际视野负责人这一职位的我,谨借此与诸位共勉。 关于未来,可能我们离变革并不远。前些天跟斯坦福的达舍尔教授聊 天,我好奇地问他斯坦福得以这般著称的缘由。以为自己会得到一个归结 于教育制度的答复,我准备细问这制度的由来。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 料,他说成功的大学就像成功的球队,初获胜利兢兢战战,但时间一长胜 利便成为了人们的期望。优秀的人慕名而来,同时每个加盟的人都承受着 所有人期望其胜利的压力。这样最优秀的人都努力去做到最好,便成就了 最好的大学。中国的制度有种种问题,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是用太多的 长吁短叹埋葬了更高期望?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对于 义务的自由。我们没有义务对自己保持失望,选择变革的期望,变革说不 定就在明天。

39


•• 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在一件事上观点一致,他们都喜欢 骂美国政府。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在一件事上观点一 致,他们都觉得骂美国政府是爱国。中国领导人跟美国 领导人在一件事上观点一致,他们的资产都在美国。

想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的 举动,就已证明自己比别 人笨了。

•• 选秀节目,中国的是台上的歌手哭,外国的是台下的为 歌手哭。

连岳

摘自语录中国

言 论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 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亦舒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 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 字,上印刷品的当。

钱钟书《围城》

所谓压力大,学习苦,名额少,全 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钱有权的人, 从没有说过教育有什么不好,因为 这完全是他们所不能体会的东西。

韩寒,《通稿2003》, 《招生的问题》

它开创了一个先例,一种“非社会的社会运动”——没有组织 者,没有明确的政治或社会诉求,没有任何暴戾或非理智的情 绪渲染,人们克制、庄严而又坚定地走向丑陋的过火楼,端庄 地低下头颅,鞠躬,或者点燃蜡烛,然后把大把的百合、菊花 和玫瑰铺满街道。

《上海觉醒在鲜花怒涛中醒来的城市》


宏观政策只有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绿 豆、土豆不是宏观,打压房价、菜价也不是 宏观调控。将“政府调控”等同于“宏观调 控”,再以宏观调控的名义,滥用行政权力干 预市场,这是对宏观经济学的亵渎。

经济学家许小年

言 论 在我们的国家,拥有自由的媒体,我认 为这是大英帝国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 一。对那些需要被曝光的事情,媒体的 光芒会照射其上,这是一件好事,人们 该对此表示尊敬。

伦敦市长约翰森

•• 真不愿意起来,尤其我还病了,可

我还得带病坚持吃饭。 •• 我向星星许了个愿。我并不是真的 相信它,但是反正也是免费的,而 且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不灵。

加菲猫

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人,身子已经进了21世纪,思 想却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甚至殖民主义时期。他们从来 没有得到过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推选,却自命为” 判官”和”教师爷”。他们从来不曾体验过发展中国 家人民的甘苦,却处处以”救世主”自居。他们以为 耍弄一些政治手段,就可以永远扭曲事实、封杀真 理。这是十足的时代错误,无论怎样包装,都改变不 了本质。

新华社评论《公道自在人心》


为领导服务 12月12日,一篇《双流交警相当雷人,口出狂言---“我只为领导 服务,你们算个啥》的帖子和相关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据悉,一位市民开车出行至双流体院场大门外时,由于车辆堵塞 无法行进,此处交警便怒打停在大门外的车辆门窗,说出了标题 中的言语,目前,双流县公安局已对相关人员做出停止执行职务 处理。在这个交警看来,直接给他发工资的是领导而不是普通的 纳税人,能决定他命运的是领导而不是平头百姓,这样的言论固 然不当,但这样的想法在笔者看来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倒是合情 合理。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邮政局局长酒后驾车撞死人事件相信大家都 有所耳闻,据后续报道称,目前,受害者已接受了每家23万元的 赔偿额度并签署赔偿协议,五家共计115万元先由邮政系统支付。 这其实已经是河南省内近期发生的第二起公车私驾肇事事件,今 年9月26日下午,南阳市西陕县气象局局长驾公车陪人游玩时,撞 死三名行人,个人赔偿15万元,西陕县气象局支付28万元,南阳 市气象局支付20万元,而早在2009年11月,中共中央纪委、监察 局就已经发布《关于几起领导干部驾驶公务用车造成严重交通事 故案件的通报》,《通报》强调,对领导干部私驾公车发生交通 事故的,要从严追究其纪律责任,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 刑事责任,造成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有个人承担所有费用。人民 纳税为人民可能是对这类事件最好的概括。

杂事记

局长撞人,单位赔款

上大学为什么 《新京报》11月22日报道,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 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 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 然他强调说,大学生毕业几年后的薪水变 动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 激励效应“干嘛上大学”,对此网友评论 不一,有一条评论让笔者印象深刻,“读 的好不如生的好,成绩好不如父母好,孟 母好不如李刚好”,笑过之后冷静一下, 还是要好好读书的。


离家出走“事出有因” 近日,重庆市开县某中学14岁女学生婷婷因 为反对父母购买日本轿车,与父母发生激烈 抗争,竟至离家出走三天,成“不要没骨气 的父母”,此事最终以父母改变购车决定并 认错而告终。这起初当笑话看的一件小事, 笔者并不想上纲上线到什么被洗脑了,狭隘 的民族主义等等评论,只是想知道是什么影 响了一个14岁的孩子而产生了这种想法,父 母最后认错的做法可能也未必明智吧。

弱势群体

制堵方案 人民日报12月13日中又一条消息,为引导机 动车合理使用,削减中心城交通流量,北京 市交通行业主管部门今天推出《北京市非居 住区停车收费调整方案》,以三环路、五环 路为界限分为3类区域,实行不同收费标准。 集体调高三环路内停车费,并实行累进加价 制度,该方案今起公开征求市民意见。早有 耳闻首都有首堵之称,在全国人均上班消费 中名列榜首,希望这次方案的出台可以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

近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论坛》杂志以大篇幅报道官场“弱势” 群体画像,描画“弱势”心态在中国蔓延,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 注。统计数据显示:73.5%的网民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公司 白领有57.8%,知识分子的比例是55.4%,就连天之骄子“党政干 部”,也有高达45.1%的认为自己属于“弱势”。在西方社会学的语 境中,“弱势群体”只是指那些社会边缘人如流浪汉、妓女、长期失 业人士等等,“弱势群体”始终占人口中很小的一个比例,成为大众 关注与救济的对象。可到了我们这里,这“弱势群体”竟然占了绝大 部分,连得天独厚的党政干部,都有将近一半自认“弱势”。一个 “弱势”充斥的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与和谐吗?如果这个比例 持续增长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那那些强势群体还强势的 起来吗?

杂事记


文艺长廊

Of Who? ——《使女的故事》的虚悬未来探讨 Ophelia

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书从来不存在“在读”这种不尴不尬的中间

状态,都是一气呵成中间不带停顿。上次《可以吃的女人》看得畅快,书 中将婚姻和事业对于女性的压力通过彻底的身份否定而释放得淋漓尽致。 而这次的《使女的故事》则一直是处于压抑的不透气的状态下读完,就像 整个人被纱布捂住了口鼻,胸口堵而呼不出气般哽咽。一直欣赏阿特伍德 的文章,当然我也承认,她犀利有余但蕴藉不足,畅快淋漓但后劲不足, 不过她的笔锋和论调却常常有惊艳的感觉。 《使女的故事》这本书被归纳为所谓悬测小说,也就是《1984》《美 丽新世界》之流,区别无非是沾染上了很浓的女权色彩。然而我总觉得书 中这事儿不离奇也不未来,既真实可信又合情合理,随时可能发生,于是 这沉重的石头就这样一直压在心上不能放松,仿佛明日太阳不会升起,转 眼就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神权社会虚假矫饰的欲望禁忌,等级森严的层次 划分清晰,荒诞的借腹生子赋予使女“圣杯”身份。这些似乎从来不是新 鲜事,从这角度讲,与其说它是未来小说,不如说是借助文学的镜子反观 历史。 书中使女不能有姓名,只是代号, Of+夫姓。多么像红楼中林之孝家的,周 瑞家的。其实仔细想想,周瑞家的甚至 还不如这些奥芙呢,毕竟使女不能算作 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而只是一个“长着 腿的子宫”和“行走的圣杯”,而这些 某某家的,却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当一 个人的姓名被剥夺,不正是身份被剥夺 了吗?对于一个人的遗忘和无视,不也 正是从姓名开始的吗?女人没有了姓名 之后,其他的权利剥夺起来不就顺理成 章了许多吗?二十四史纵然作为帝王将 相的家谱,也向来对女性吝惜笔墨,后 妃传一贯的言简意赅,忠孝贞德贤淑得 体。男性作为历史的主导书写者,对于 女性的态度从来都掩饰不住高高在上的 占有或者说是屈尊纡贵的可怜。

44


文艺长廊

莎士比亚的女主角形象正是男权 社会对于女性的最好概括,无非分 为三种:奥赛罗的妻子,朱丽叶,善 良而没有好下场;哈姆雷特的母亲, 奥菲利亚,脆弱而不可善终;麦克白 夫人,心狠手辣却也不免为命运所玩 弄。这不过是典型的男性视角下的女 性形象吧,再细数来,安娜卡列尼 娜,欧也妮葛朗台,包法利夫人,莫 不如此。她们也许美丽也许善良,也 许被同情,然而她们是柔弱的,正如 莎士比亚的名言——脆弱啊,你的名 字是女人。而女性视角下的形象则明 显不同,斯嘉丽,简爱,伊丽莎白, 这样积极而强势的形象大约是男权社 会所不能容忍的,傲慢与偏见,两 图片来源: http://www.corbisimages.com/ 个词犀利地概括了男性社会对于女 人的态度。男性作家笔下是不可能 写出斯嘉丽这样的女性的。她坚强而顽抗地与命运斗争,在战火纷飞的亚 特兰大独自扛起照顾媚兰的重任,握着红土地暗暗发誓保卫自己的亲人和 家庭,那强大的生命力不容忽视,拥有这种精神力的女性何曾在男性的笔 下看到? 我这不是赞同所谓的六十年代那种狂热的女权主义,坚持要求将history 变为herstory,要求红绿灯指示上显示穿裙子的小人,女性和男性绝对的平 等。这种从语言上的中性化开始广泛追求各种权利恰恰说明女性对于自己 身份的不自信。所谓的女性主义应该是尊重个体的多元与个性,尊重女性 自身的特点,尊重女性自身的选择,而不是妄加桎梏,对其进行强制道德 诉求或者身份规定。 阿特伍德借助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的还是对于乌托邦的质疑。 书中所谓的内部俱乐部,浮华奢靡的特权者的荒诞无耻的享乐,历史 上可以佐证的例子从来不曾匮乏。既然以史为鉴,为什么总还是来来回回 地走着不归路呢?书中所谓的基列社会并不蒙昧。曾经他们也是开明而自 由,女性穿丝袜短裙,看时尚杂志,有着不容忽视的权利与自由。可是 忽然一切就变了,变成了等级森严,道德肃清,女人被分为各种的身份, 男人不能有正常爱情的社会。如此茫然的一切就变了日月,突然就被解雇 了,突然就被冻结账户了,突然就有武装力量了,突然就天翻地覆了。正 是这种突然让人惶恐,让人颤抖,文明社会的残忍恰恰最为可怕,因为是 出于理性,出于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超乎现实的幻想。 最初的设想都是出于理想主义,出于对于秩序的狂热,对于道德的偏

45


文艺长廊

执。女性沦落到使女的地步,都是因为所谓的再婚,所谓的道德的沦丧。 当为了解决现有社会的诸多问题时,基列社会采取了原始化的宗教教条力 量,力求营造所谓乌托邦。 我对于乌托邦这个词从来没有好感,它是不现实的虚悬的梦,当一部 分教旨主义者在牺牲他人的利益基础上做梦时,其结果必然成为专制。对 于基列社会来说,乌托邦是一种追求,是对于其民众能在未来变得更好的 一种猜想,然而怎么走到那一步却往往是缺乏措施。于是大主教作为统治 阶级也茫然而时常感到幻灭,他违背着禁条,让压抑的良心得到瞬时的喘 息。 大主教所谓的强势下,有着过于善良或者说是优柔寡断的不可回避的弱 点,当然也有他的自傲和自满。最初看到他对于奥芙弗雷德的关心尚且还 觉得有父亲似的温暖,仔细想来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点良心上的抚慰。 他不过是想回到曾经,回到那个他熟悉的时代。 大家都记得曾经,也了解现在,可是这巨大的变革是怎样发生的 呢?也就是这点最让我害怕。“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 无忧无虑。从前那个社会就会在有太多的选择”。 不由想起一句话,以此作为结尾:自由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 宁愿成为一只饥饿的缺乏安全保障的自由的狐狸,也不愿成为一只饲养很 好的安全的笼中金丝雀。

图片来源: http://www.corbisimages.com/

46


退休志: 浪潮创办的一年来,我们相识,相知,受打击, 被谈话,一起努力,相互加油。因为很有趣,因 为都是好朋友,因为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所以 谈不上什么勇敢,只求心向往之。

混沌 张昉

阿瓜

阿飘 Facable 九哥

子烨

明天或许风雨难料,但浪潮在我们心里埋下 的回忆会一直都在。在以后我们各自牛逼的 岁月里,也不会忘了今天一起傻逼的日子。


《浪潮》接受各位读者的投稿,具体如下: 校园:接受任何与复旦相关的评论 社会:接受任何关于校外世界的评论 文艺:接受小说(可连载),书评,影评,乐评 摄影&漫画:接受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公益广告:为一到两家社团的公益项目免费刊登广告 务必保证文章的原创性,也不要一稿多投 来稿请发至:langchaoeditor@gmail.com


Fido’s Coming ! 2010.12.06, Fido 上线了! Imfido.com 在网站上浏览商户评论,发起地点话题。 Discount 今天,凭借Fido的会员卡,可以在复旦周围近40家商户享受优惠!

Fido media Fido Daily 最新、最热的校园资讯,最贴心的提醒?来自Fido Daily! Fido Sight 推荐最优质的书籍、电影、网站,让您看得更远! Join Fido! 只需登陆www.imfido.com,即可注册并领取会员卡。

味思缘

悠豆咖啡店

泳佳美容美发

艾格坊造型

Angel Ada

智情吧

湘武源

龟兔锅贴

克丽缇娜

蝶恋花花艺

珈琳镜饰

苏州同顺兴面 馆

mini贩卖志

一品韩拌饭

战略联盟

利邸跳跳蛙

西安食府

永昌烧味餐厅

悸动烧仙草

视爵眼镜

台湾6角咖啡

巴弟鸡排

三和亭

c多多

月母鸡汤

桃屋

爆串香

芙品轩

国定365餐厅

小鱼郎田鸡火锅

90后文化生活馆

律雅琴行

雅韵琴行

Nono Pizza

花奈造型

卡伦萨

魔幻彩甲

90后文化生活馆

合作商户列表

合作商户继续增加中……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