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创刊号

Page 1

复旦学生时评月刊 封面故事: 先行者《常识》 学生的社团 还是学校的社团

中国 我们的大马戏团

发现真实

美的回思

总第1期/2010年1月1日发行


焦虑

不知前路的

且行 且吟 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致读者: 新年伊始《浪潮》与你们见面了。 《浪潮》是一本发表大学生独立见解的评论性月刊。 从9月至今的筹备,编辑部里有幸聚集了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 但同样关注时事热爱思考的一群人。筹备的日子,我们在沙龙里探讨 到很晚,困倦而快乐。我们觉得这是青春。 一位校园报社的编辑和我们说:“办好杂志是一件很累的事, 写好评论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的回答是:如果我们所有的努力 能让同学们对校园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洞察有所启发,哪怕只是一点 点;如果我们的评论能够说出大学生们的心声,讲出真话,哪怕这声 音多么微不足道,那么很累也是值得的。 这是《浪潮》对所有读者的承诺。 看着这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慢慢汇聚成一本厚实的杂志,我们兴 奋且期待。 这份杂志能否在校园里掀起一股求是和求证的浪潮? 我们拭目以待。 本刊编辑部 2010年1月1日


主编: 子烨 / 混沌

编委: 阿飘 / 九哥 / 张昉 / 阿瓜 / Facable

记者: 校园时评:听风 / 周墨 封面故事 : 夜游儿 / WuthringShi 全球视野 : Eric / Lydia 人物 : 七七 / 苏临安 言论&小事记 : 枫林

摄影: 张昉

订阅方式: 1.发送“订阅”至fdwave@gmail.com 2.在以下网址留下您的邮箱: http:// blog.sina.com.cn/wavemedia 人人网——浪潮 来信及投稿请发至: langchaoeditor@gmail.com

总第1期/2010年1月1日发行


校园 时评

学生的社 团还是 学校的社 团?

背景知识:

•社委办是校方领导的学生会的下 属组织,对社团实施诸如注册、 活动登记、财务开支等全方位的 管理。 •社团的会费、拉到的赞助原则上 由社委办(学生会)管理。通过 申报活动与参加答辩,从社委办 处报销活动资金。

切片一

文/阿飘 主办:学生会XX部 承办:XX协会

本期导读:

主办:复旦大学共青团委员会XX部 XX协会 ——如今屡见 于各类海报上的字样

团,一直以来是复旦人“玩 在复旦”的标志。用团委书记尹冬梅的话 说,“社团是校园文化的半壁江山”。大 学,尤其是复旦,倡导的是学生多样化的 个性发展,而社团自然是这种主流价值最 好的载体之一。复旦的社团一度欣欣向荣 过,并且仍在“欣欣向荣”着。

我们从这片“欣欣向荣”中截取了一

些切片,藉此察看这“半壁江山”如今的

每次仔细打听,或现场参与,才发

现许多讲座或者活动都是完全由社团自己 牵头组织的。询问一些社团社长:为什么 社团会沦为“承办”或居于其他组织(团 委、学生会)之下,得到的答案往往是 “这便是规矩!”。

先不论这种规矩的合理性,转而探讨

这种规矩的起源:

生存情况。 由于社团的经费被没收“统一管理”,社


校园 时评

团想举办大型活动时都处

切片二

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此 时,学生会和团委再以各种

目作为“悬赏”,让社团以项

目“竞标”,来报销活动费用。作为投标 者,社团自然就委身于握有经济主导权的 学生会或团委之下了。

其实复旦社团一度是拥有经济自主权

的,至于之后的“上交经费统一管理”, 理由是:校方“发现部分社团滥用会 费”。一个简单的理由便让社团交出了经

海报 25元/张 教师多媒体设备借用 350元/次 借用大型报告厅 2000~3000元/次 参与月度答辩的社团能获得的金额 400~500元 ——当前的 行情市价 “请各位参与答辩的社长再次注意!借用 教师多媒体设备的备用我们是不会考虑在 报销范围之内的!” ——某次 答辩会上学生会某主席团成员如是说

济命脉。 若光是以提升“政绩”

这里,我联想到了两

幅画面:一是冷战时期的计 划经济体系。资本集中的体 制早已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被 取代,而改革开放的春风, 似乎还未能吹遍每一个角

答辩的资金 根本不足以 支撑活动的 费用

落;二是蔓延在中国不少地

剥夺了社团的经费自主权, 大众倒也可乖乖闭嘴,因为 这毕竟没有违反“丰富校园 文化,繁荣校园文化”的初 衷。 而为了防止政绩“流外人

方的“形象工程”。俗话说:大

田”,学校部门采用了“收紧银根”

河的水满了,

的方式。答辩的资金根本不足以支

小河的

撑活动的费用,这让社团不得不经

水也满

过“投标”来获取资金举办活动。

了。这

与此同时,团委、学生会把社团请

种形象

来的嘉宾、宣传上的努力及各种人力

工程似乎

的消耗占为己有。

也蔓延到 了一个应 当是“崇尚自由与多样化”的群体中:以 资金为诱饵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结果 却归功于上层部门自身的“政绩”。

由于团委、学生会众多流于形式的要 求,和由此带来的诸多繁文缛节的限制, 或者更多地是社团人想真正品尝通过自己 努力获得的回报,不少社团开始尝试摆脱 由资金限制带来的约束。通过办商业活动


校园 时评

来“自筹资金”也成为众 多社团人的“潜规则”。 上层部门既已成为“资金再分配”的主 而自本学期始,社委办又开始

严 格 封锁商业活动,从活动登记、教室

导,金钱的全权掌握自然也为他们“引导 社团发展方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借用、海报敲章几个环节层层把关,意在 彻底杜绝社团资金的外来渠道。

且不论团委动辄扔出数千的金额举办反响 一般的活动,因为此类“主旋律”活动在

复旦的“半壁江山”确实在为“丰富

当代必不可少,情有可原;学生会“集中

校园文化”的政绩工程 “欣欣向荣”着。学校 某些部门这种追求自己 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让 我想起了经济学院某位 教授对“政府利益最大 化”政策的态度:

力量办大事”举办的活动不

上层部门不应 该仅凭“可能 腐败”的理由 来取消社团的 自主权。

“这不是扯淡么!

少也是高成本、高人力投 入、低影响力的“自娱自 乐”。不客气的说,“团节 就是力量”、社长大会皆为 此类,一切投入全都只为在 “政绩”上抹金。 当年由于“发现部分社团滥

追求政府利益最大化只会滋生出腐败与低

用会费”而夺取了社团的经费自主权,那

效。”

么如今的“团节”和《复言》算不算是资 金的滥用呢?有多少资金是真正花在了有

切片三

价值的地方? 上层部门不应该仅凭“可能腐败”的理由

“(社委办工作人员)各个西装笔挺,信 誓旦旦地念着一些自己都心虚的发言稿。 尤以自动化办公系统学生会OA为甚,明明 都坏了快一个学期了......整个大会对于 与会的社长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除了才 开会半小时就进行的茶歇时吃掉的薯片等 零食。” ——接受采访的某位社长如 是评论社长大会 《复言》 ——一本印刷精美,记录学生会 一学期“成果”的费用高昂的“内部刊 物”

来取消社团的自主权。否则,这种权力的 转移仅仅是腐败者的弱肉强食而已。

切片四

社长A:“这次社团节闭幕式,我们社团 的节目的具体情况怎么没有通知啊?” 学生会相关负责人B:“你们没有节目


校园 时评

的,所以没有通知。” A:“我们有节目的啊, 是吉他弹唱。” B:“就是没有你们的节目 啊” A:“我们有的!” B:“你们没有” 此时A社长收到了晚上表演节目的社员的 短信: “晚上什么时候到?我借到的琴很 破...我们第几个节目?” ——一段真实的对白。据事 后了解,该社团的节目由于不符合社团节 闭幕式“基调”而被临时删除,而学生会 相关人员未就此事通知过社长。

之又少,学生活动也逐渐流向形式单一、 内容相仿的怪圈。刚进校的不少新生反映 很多社团活动“很水没意思”,而复旦的 社团文化,也仅仅在靠着一些“收学费” 的体育类社团,和屈指可数的有强大后盾 的老牌社团在支撑着。自主权的受限磨灭 了不少社团人的激情与创意。 权力回归、自由竞争的市场方能实现整体 效用最大化,这个浅显的经济学原理,在 我们这所高等院校里,似乎处于不少权力 部门的知识盲区。

“社委办公邮中提供的场地调研信息都是 过期的,没有及时更新,包括设备租金、 负责人资料等,这给我们不熟悉情况的新 社团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必须亲自跑一趟 才能了解最新的场地申请事宜。” “社委办下发的有些文件版本过低,比如 实际流程已经更改但并未在指导性文件上 更正。” ——某些社长接 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

链接:来自社委办的声音

在社团将诸多问题的矛头指向社委办之 际,笔者采访了社委办的一位主要负责人 小Y,并从采访中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 音。

绝对的权利会产生“价值位移”,即颠倒 正常价值常规。

笔者:社委办到底拥有多大的权力?学生 会、团委在整个环节中处在什么样的角

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社团,应属于“公民有

色?

结社自由”这一权利范围。而上层部门 通过一些手段将这种权利向自身权力的转

小Y:社委办学生会,其实都“听命”于团

移,已经引发了一种畸形的价值观,社团

委学生中心的某些“指导老师”。我们只

也没有成为社团自己的主人。

是一个服务部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实 际上都是团委某些老师的意志。

上层部门约束着社团、“使用”着社团。 放眼学校,越来越多的“政绩”工程在大 兴土木,而真正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活动少

笔者:这样说,权力的源头还是在团委老


校园 时评 埋怨

师那里了。那么那些老师

我们处理的很多工作都是“任务性”的、

又是依据什么制定制度?为

“老师下达”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吧。一

什么如今社团在这些制度下

学期“任务”都有未完成的,像制度改革

声颇多?

等完全没时间考虑了。

小Y:我觉得问题的核心还是交流沟通上 的问题。说句实话,团委的老师和社团没 有一点沟通,整个环节就是意志从上往下

笔者:那你理想中的社团运作与发展模式

的反映——说穿了,就是个人意志大于整

是怎么样的?

体意志。社团发展,十年大计,而在位的 老师可能只在职位上工作两三年。老师们 只希望在任期间一切太平,不让社团“胡 来”,又要自己成绩上好看,所以制定的 制度很大程度只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小Y:我一直觉得团委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 在社团发展上的方向是错误的。他们要在 工作中做出成绩,首要就要社团数量“不 断增加”。而他们拨给社团发展的经费数 量却从来没改变过。本来一个社团的发展 就需要很多资金、指导上的帮助。社团数 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每个社团的发展资

笔者:现在很多社长所反映的问题也有一

源少了,还增加了社委办的负担。其实我

部分集中于社委办的工作效率。你对此怎

非常赞同同类社团的合并,这样在资金等

么看?

资源上能做到1+1>2,这样才能丰富社团活 动形式。然而社团数量的减少,是某些人

小Y:确实有很多地方没做好。但在社委办

面子上挂不住的。

工作两年,我觉得有些问题的结症并不都 在我们身上。 首先,效率问题。打个比方,一次月度答

结语:

辩,我们先要把结果上报部长、部长把结

繁华的背后

果上报学生会主席、主席再上报给团委的 老师,再将最终结果由上而下反馈至社委 办。如果每个环节都花上一天,整个过程 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社委办的层级并不如他的前身—— 社工委那样高。社委办现在一共也就60多 号人,其实我们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并且

2008年,复旦大学被授予上海市高校学生 社团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若复旦的社 团成长环境真的是生机一片,此殊荣倒也 实至名归。 而社团发展的现状,却是社团人、社委办


校园 时评

人,甚至是团委学生工作

视社团工作、并将之付诸实践, “半壁江

部门的老师们都看在眼里

山”才能真正地生机勃勃,学生社团才能

的;我们或多或少还是欠缺 了一

真正回归大学的本然价值。

些勇气,为光鲜亮丽的包装上

贴上“产品以实物为准”的字样。 社团发展面临的问题,说到底,不是资金 问题,而是制度导向的问题。

依笔者愚见,两项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是取消社团的立项答辩制。社团之间 应是共同发展而非竞争关系,随着社团数 量增多、资金总额不变,已是僧多粥少。

经过层层调查,抽丝剥茧之后,问题的结

资金匮乏下,众多社团只能苦撑自己的

症其实很简单:学生社团这个大群体被少

“品牌活动”,无法更进一步拓展形式;

数人管理着;而这些“少数人”,却与社

而这些老套的“品牌活动”,又挤占了那

团缺少必要沟通。

些更有意义的活动的经济资 源。立项答辩更适合于一个完

学校部门应当做的,是

善的、成熟的社团体系,置于

建立一个真正能辅导社

当下显得不合时宜。

团发展的组织。 第二是建立专门扶植社团的部 既然学校把社团看作是

门,并精简社团数量。让每一

校园文化的半壁江山,

个社团、每一次活动都能得到

就应当给予它足够的自由

专业的指导,合理的资金拨款,如此方能

和帮助;而现在的上层部门的体制,不利

提升社团活动质量、传播社团文化、提高

于学生社团长期的、良性的发展。社团数

社团人的积极性,让社团为校园文化的建

量节节攀升,这种繁华的背后,是一种理

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念的失位,一种大学精神的缺失。 前些阵子杨玉良校长接受了由复旦大学 大学应是倡导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地

十一个社团共同来合办的访谈,第一次如

方,在现代各种经济、文化、政治的浪潮

此深入到我们学生社团当中进行交流。希

中,更应保护其独立的思想与理念。大学

望这是一个转折的契机,同时希冀学生社

不是一个为经济利益竞争的舞台,更不是

团能有一片更美好的未来。

一个为形象工程而开设的政治秀场,而是 能兼收各种思想、并为其提供成长环境的 沃土。但社团工作 陷入了“经济”和“政 治”之间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唯有真正重


十二月中旬南娱



封面 故事

《常识》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文/阿瓜

记者/WuthringShi 夜游儿

着学校的中央食堂,而食堂前就是复旦的

古有潘恩的《常识》,在君主制的迷雾 中吹起独立的号角;今有国学社的《常 识》,在复旦园中呐喊学子的心声。

“三角地”——中央海报栏的所在。海报 栏一面有12栏,张贴的海报也基本上是同 学们手绘的。那时的海报栏和现在最大的

常识创刊:

不同,就在于其完全的学生自主,想贴什 么,想怎么贴,都随你便,虽然凌乱却极

“我为中央海报栏。”

富生活气息。况且在那个手机互联网都不

甚发达的时代,中央海报栏还承担了促进

年的复旦是一个极富浪漫气息的地 方,那些个书写着复旦人情感与抱负的标

同学们交谈、沟通的角色。

志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比如谁也不曾想过

而中央海报栏的诗意与浪漫,都随着学生

开创了伤痕文学的小说《伤痕》最早是被

会的一纸文书而终结。98年5月,学生会决

其作者随意地张贴在了4号宿舍楼前的墙报

定统一管理中央海报栏,具体办法如下:

栏上,那17页的稿纸引来的是全校同学的

所有要张贴的海报必须先经过学生会审

围观,唏嘘声响成一片,还有同学边看边

批,否则将被专门的委员会清除;对于商

抄,泪水不断洒落在笔记本上;还比如当

业宣传类的海报,则要收取10元的费用以

年南区的海德格尔咖啡馆,作为非主流社

限制其数量。

团活动的聚集之地,被称作“诗歌与话剧 的圣地”。

与此同时,当时刚上任不久的国学社社长 张轶超,不满足于仅将国学孤立于现代社

中央海报栏也算是一景。在“中国高校第

会之外,尝试在校园中再度掀起传统文化

一楼”光华楼伫立在复旦之前,那里坐落

浪潮,为国学探索出路;另一方面受到潘


封面 故事

恩的《常识》启发,决心 办一份报纸,针砭时弊,名 字就叫“常识”;又恰逢中

央海

险;比如……

报栏自由发报遭禁,便一同促

成了第一期《常识》的发表。 “且不说学生会此举根本就未公开征集大 家的意见,”张轶超在采访中说道,“更 主要的是我认为学生会对海报栏的统一管 理可能导致对学生舆论的控制,这对校园 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至于说 此举可以限制商业性海报,我认为效果甚 微。”于是,一幅关于中央海报栏的漫画 被登上了杂志,而这一举动,使得《常 识》之后在学校掀起了超出创刊编辑们意 想不到的反响。

而这些,《常识》都没有。 实际上最初的发起者,最初《常识》的三 个编辑根本没有想到那么多,他们想的是 试图通过在现实中寻找的途径将国学从沉 默中拯救出来,他们想的是做一份“评论 校园内事情的报纸”,不过三个人,不过 四页A4纸。他们没有想过,原来这条草创 之路是需要用牺牲去铺就的。 当时学校为了压制《常识》采用了多种的 手段:回收已经发放的刊物,但这样反 而造成了报纸在同学们中的知名度不降反 升的结果;要求报纸在印发之前要先呈稿 给相关部门或老师查看;通过辅导员与 主编张轶超谈话;通过对报纸的创办者 们今后入党,直研或实习施加压力等等。

草创之路:荆棘路上前行

而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报道了“韩国电视 台事件”之后,校方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了

《常识》在出刊的第一期就公然与学生会

一次问卷调查,希望借用民意来取缔《常

叫板,指责其监督在中央海报栏自由发报

识》,当然,结果不了了之。

的决定,就已经使自己站在了学生会、团 委及学校领导层的对立面,也为自己今后

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常识》还是坚

的发展道路制造了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持下来了。后来,由于报纸需要提交相 关部门审核,《常识》做了一定的妥协,

第一个障碍,便是来自于校方的反对。作

就是加重了报纸中学术性文章的比例——

为一份校园报纸,校方的支持能带来很大

“本来学术的版面大概是一到两版,再

的便利。具体而言,比如若此报刊是挂在

后来就是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学术的东

社团或是院系的名下,则可以得到校方的

西。”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常

经费支持;比如在学校的海报栏上贴海报

识》团队对于自己最初的梦想、对于理想

宣传,在学校里面向学生发放可以畅通无

主义的一种坚持。当把个人的利益与发展

阻;比如无需面对时不时的被停刊的危

和《常识》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时,他们,


封面 故事 第

不能说决然选择,但至少

别拿出了自己500元和600元的积蓄。

没有将《常识》放弃。 张轶超在采访中说道:“资金问题当时的 二个障碍,则是现实的资金问

确是《常识》最大的短板,虽然一期期出

题 。 因 为 中央海报栏事 件中对学生会 规定的驳斥, 直接导致了 《常识》没有 办法通过常规

下来了,但却一直没有

校方在全校范围内实 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希望借用民意来取缔 《常识》

的 渠 道 —— 从社委办通过社团申请的方法批得经费。

长久的解决之道,而这 无疑将制约《常识》的 发展。”

“我们在关注 《常识》。”

那怎么办呢?大家都是穷学生,也出不起 那么多钱。于是,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改 版——由原来的8K大小改成了16K大小, 也好歹撑过了一阵子。但节省点纸能省多 少钱,于是资金问题很快就又被摆在了台 前。 到了这个份上,即使《常识》不愿意商业 化也没有办法了,此时拉赞助是唯一出 路。只是赞助关系并非久远,换了一个又

《常识》刊登的关于中央海报栏管理的漫画,这幅漫画 给刚成立不久的《常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一个,勉强着把报纸办了下来,却始终没 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矛盾最突出的是第 十三期,分歧越来越大的结果便是:双方 掰了。结果只能靠报社成员凑的一点钱把 第十三期弄出来,可第十四期又转眼到了

一份校园报纸,其最重要的地方,或者说 生命力所在,不是编辑们的孤芳自赏,而 是它能够给学生给这个校园带来什么?

面前。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时,意想

那么《常识》在当时同学们的眼中是怎样

不到的转机出现了。首先是一位欣赏《常

的一份报纸呢?

识》的赞助商的登场;然后是由《常识》 的一位骨干和一位关心《常识》的读者,

有人说:“我觉得常识办得好,不为别

在他们个人生活费都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分

的,只为他敢讲真话。常识以后应该更鲜 明地举起自己的旗帜,独立、自由、民主


封面 故事

永远都是受到大多数人的 欢迎的。”

报》、《复旦青年》、《常识》、《蓝 马》等等。有一点的变化是最为明显 的——在《常识》出来之前,复旦的报纸

人说:“《常识》有今天的地

基本上是偏文学性的,而之后,像人周

位 有 一大半不是她自己创出来的, 而是

报、青年、蓝马这些刊物都开始转向评论

因为她恰好就生在一个文化荒芜的地方,

方向。并且在那几年里,这几份报纸的编

一个许多人急于表现自己的毫不在乎的校

辑们也常在一起交流讨论。

园里。《常识〉》的一大半声名是靠封杀 她的人和骂她的人得来的。”

比如在“韩国电视台事件”发生之后,几 家报纸的人都聚在一起想要报道这个问

以上言论出自复旦 BBS。 在浏览BBS的时候不难 发现,当年学生们对 《常识》的反应褒贬不 一,《常识》编辑一句 话概括之:“我看到的

《常识》的一 大半声名是靠 封杀她的人和 骂她的人得来 的。

的批评,赞美的倒反而不多。”这并非是坏 事,在采访中张轶超自己也说只要有人讨

但稿子写好了,有几家报纸 却由于某些限制无法发表这 些文章,所以就把稿子和资 料都给了张轶超,由《常 识》把这篇报道做了出来。 “所以说当时大家都有同一 种信念。这种环境很好。”

是用常识来灌水(当然 也有例外),而且我们听到的也有许多善意

题,大家都去采访,写稿。

张轶超在采访中说。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论实际上就是好事情,最怕的是当你发出

即使《常识》在前期抵挡住了校方的压

去却没有人睬你。不管是褒是贬,是接受

力,有这顿没下顿地搞定了资金问题,也

还是不接受,《常识》确实在学生中掀起

在同学们和学校范围内有着一定的影响

了些许波澜——从毫不在乎到在乎,从漠

力,但它最终在出了二十八期后命运宣告

然到赞美或批评,那么,《常识》的目的

终结。据张轶超说,这是因为二十八期中

也可以说是达到了。

关于新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不仅引起了校 方的注意,还惊动了市里的部门,也导致

除了同学们之外,还有另一群体对《常 识》的回应一样值得关注:那就是其他的

了第二十九期胎死腹中。自此,《常识》 在复旦的行程也终划下了一个句号。

校园媒体。 回首而视,洋洋洒洒为《常识》花了三千 那个时候,复旦中主要是《复旦人周

多字的笔墨。


封面 故事

当我们谈论《常识》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对校

园舆

论自由的追求?还是对理想主

义的践行? 都是。 在《常识》创办和发行的过程中,的确遇 到了很多困难,也曾有些偏离自己原来的 定位(《常识》后期的文章偏重学术), 但他们始终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而前行。 不管他们最终离彼岸有多少距离,在这个 漫长而没有终点的旅程中,前进的每一小 步,度过的每一秒钟都是胜利。 “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流水兵”一位曾任报 纸编辑的学长说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 道,或者听说过《常识》呢?这份报纸留 在复旦的最后一点余温也被那几届毕业的 同学们带走,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再说起 《常识》有什么意义? 我想,不管《常识》带来了什么,留下了 什么,其内核跳动的是理想主义的心。在 这个某种程度上“物质丰裕,精神缺失” 的时代,只要有人还能够告诉我们,理想 主义是能够得到支持、是可行的,我们就 还有希望可寻。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纷 缤 落 雨 一朝风

霜 傲 犹 铁萼残冠 文/子烨


封面 故事

求。因此,张轶超拒绝出卖这份报纸的独

《常识》轶事

《 识》从创刊开始就 始终没有解决资金问题。报纸一期一千份

立来换取它的生存。 一天,张轶超和他的同伴正在讨论报社没 钱了该怎么办。正当大家觉得没钱是不是 该歇一阵

的发行量 需要印刷 费六百多 元。而张 轶超当时

的时候,

“我是一个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条道路的人。从 不放弃理想,也从来不会只活在理想里。”

他们收到 了两封读

32岁的张轶超,是“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一家致力于上海 农民工子女课外教育的民间慈善机构)的创始人和老师。 “久牵”是他如今理念与梦想的依托。

在复旦一

者来信。 信中读者 祝愿《常

个月的生

而早在11年前,他就已经开始了践行理想的旅程。

活费只有

当时的张轶超在复旦文科基地班就读,是国学社的社长。 他回忆道:“我们感觉校园里的报刊有很多挺文学性的东 西,却没有评论性的东西。而学校里发生那么多事情,大 家总是自己想自己的。”于是他召集了几个国学社成员, 大家一拍即合,创办了以“自由之思想,开阔之视野”为 宗旨的评论性报纸《常识》。

“五四”

然而张轶超没有想到的是,这份报纸从第一期发行到最后 被禁,经历了无数坎坷。而这段曲折既坚定了他对自我价 值的认可,也成为复旦学生追求言论自由的历史上不可忘 却的一幕。

的支持和

两百元。 但即使是 在报纸资 金最困难 的时候, 他仍始终 没有忘记 《常识》

应该坚守什么,应该远离什么。 张轶超有一位在公司任职的朋友,他答应 在出一部分资金救《常识》于危难。但 后来他们很快分道扬镳了。因为张轶超认 为,《常识》是一个大学生交流知识和思

识 》 报 青年节快 乐 , 还 表达了对 《常识》 关心。这 一伙人看 完之后精

神一振,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决定自己 继续出钱,让这份报纸挺下去。他们就是 在这些读者的支持与鼓励中坚持这份事业 的。 然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资金上。

想的场所,而自由与独立才是思想的象 征,因此《常识》不应受到太多商业氛

1999年5月4日,张轶超带着5000份报纸赶

围的影响。而他的朋友却只把《常识》当

往了上海的五所高校,《常识》就这样

作“一份摆在公司老总们办公桌上的消遣

第一次与复旦之外的高校见面了。而当他

读物”,只要这份报纸能出名,能有影响

带着尚未平静的兴奋之感回到复旦时,同

力就是成功,于是也提出了许多过分的要

寝室同学的一句话将兴奋与喜悦一扫而


封面 故事

光——“党支部副书记要 找你”。当时已经是晚上十 点了,张轶超打算第二天早

上再

去应付一切。可是事情决没有

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回忆道:“那晚寝室的灯一直亮着,几 个《常识》的朋友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 聊着对十四期《常识》的看法以及学校可 能采取的措施。11点过了约一刻钟左右, 门外想起了敲门声,我纳闷着这么晚还会 有谁来找我,打开门一看,居然是我们的 党总支副书记!当时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 底,事情看来十分严重。 我一开始坚决拒绝前往学 工部,因为我有一种被毫 无理由地提审的感觉,但 最后我还是去了——因为 我突然意识到当副书记躺 在床上被叫起来的时候也 一定不好受(虽然这未必 是事实)——带着怒气而 去。

(这回不是希望了)停办《常识》,直到 校方同意为止。《常识》(此时已脱离国 学社)已经是一份非法小报,这也就使得 学工部可以名正言顺地命令我停办。对此 我没有选择。” 这次谈话在越来越不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了。张轶超也带着怒气,拂袖而去。 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坚定张轶超继续 办报的信心。正是这种对于真理的执着, 对于自由的追求,使《常识》得到了复旦

晚风沁骨,我不知道到底 是因为我心冷还是因为风 确实挺冷,反正我冷冷的 走着,一句话也不说,这 股冷气也就一直跟着我来 到了学工部的会议室。 和其他一些高校同学的认可,也得到了辅

我的面前坐着学工部的部长、副部长, 还有一个书记员,加上我们的党总支副 书记,一共是四个人。应该说,他们的涵 养都不错,一开始都没有因为我的冷、怒 还有傲而失去耐心,可是我偏偏不能被他 们的温文尔雅所感染——我无法消除自己 因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激起的怒气。 部长的要求十分简单,他希望我能将尚未 发出的报纸全部交出。可是他的脸色很快 就变了,因为我毫无余地地告诉他报纸已 经全部发完。第二个要求是希望我能告诉 他报纸发了那些高校。我仍旧毫不客气地 给顶了回去,因为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义务 将这一情况告诉给他。第三个要求是命令

导员和导师的支持。

与孩子结缘 在《常识》的一期专题报道中,张轶超采 访了一群上海农民工的子女,接触了这群 经常无法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找到认同感和 归属感的孩子。他对《常识》报社里的伙 伴们说:“咱们去做支教吧,这些孩子没 有好的老师,资源很贫乏。”在支教的过


程中,张轶超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更适合

很认真。现在做公益,很多人觉得我来给

做老师而不是记者。

你献爱心,你就该接受。感觉大家地位上 是不平等的。他们带着一种道德优越感在

于是,张轶超创办了“久牵”,开始教授

做事情。不像我们当初做这个事情的时候

这群孩子唱歌,跳舞,学习科普知识。而

就没觉得自己道德上比这些孩子高多少,

这一次,张轶超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我们更多的是将自己对生活学习的看法去

人民日报的记者采访张轶超时,他说: “2003年5月到06年3月这3年半,我一直处 于一个比较艰苦的情况,没人给我钱,我 就拿自己3000多一点的工资去贴,因为当 时在平和双语学校教书,吃住就都在学校 解决,住的是学校宿舍,吃的是食堂。” 而且久牵的教室与老师也都是非固定的。 “久牵”创办的初期志愿者的人数曾经达 到数百人,但到后来一段时间却一度只有

传递。因为当时“志愿者”这个词也不流 行,什么献爱心之类的东西在我们脑子里 也没有多大印象。我们只是觉得这些孩子 们都很天真,都想汲取很多东西,那么我 们有这些东西,就跟他们交流分享,仅此 而已。” 在2006年,情况有了转机。“久牵”成立 了“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在各地演 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不到20人的团队。张轶超说:“现在确实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轶超说:“我要

就是这样子,不像以前,大家对这种事情

做点实事,不管是办《常识》还是久牵,


得落到实处。很多人说‘你说的这些东西我都知道’。他们说的都是虚的,不在实处, 他们不愿意为此付出。我觉得他们从来就没有信任过那些思想。思想是需要去为它付出 的,然后才会发光。” 请不要忘了,有一种用行动实践理想的执着,他叫张轶超。正如他的座右铭所写的那 样,一朝风雨落缤纷,铁萼残冠尤傲霜。 (注:本文中斜体部分摘录于张轶超所著《常识志》一文) 九牵志愿者服务社网址: http://www.jiuqian.org


附文—《常 识》第28期

我眼中 的复旦 大学

常识 摘录

问寒

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晚上睡觉前,躺在 床上聊复旦,聊复旦的老师,聊自己在复旦的收获。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 发现复旦教会我们的只有埋怨,我们埋怨这里的伙食差,埋怨这里的教师不尽职,这里 的管理一团糟。最后,大伙儿一致认定,复旦是一所很差的学校,然后带着这个结论满 意地睡去。 开始时,我认为之所以这样的缘故是因为我们这个系太差,如果换上经院管院的同学就 不那样了。可是事实很快就向我证明,这种埋怨就像传染病一样遍播在这个校园里。于 是我才开始有意识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复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糟,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聚在一起埋怨复旦,而是蠢得要命 地到处吹嘘复旦。 当我在浙江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房屋上面都站着一个东方明珠的模型,发现上海的“意 识形态”如此成功地占领着浙江人的头脑,得意之余又有些伤感:他们什么不学好,偏 偏要学上海这个小资情调泛滥的地方!可是我的上海同胞们不这样看,他们为别人如此 崇拜自己感到骄傲。 这就是我受过复旦校园浸淫之后的好处:学会谦虚。


封面 故事 还

可惜这种谦虚在许多人的眼中竟是一种骄傲,因为他们是大多数,所以 他们认为所有和他们持不同意见的都是骄傲。 是让我们回到复旦的校园,走在那条香樟大道上,继而经过生气蓬勃的排球

场 , 拐弯直奔食堂前面的中央海报栏。除了每天晚上此起彼伏于众多寝室的卧谈会 (或者也可以叫英雄会)——那些年轻的话语就像星辰般点缀在沉闷的黑夜中——外, 这可以算是复旦最自由开放的地方了。商业广告、学术讲座、电影海报,以及各种随缘 而起、随风而逝的社团活动,无一不是象征着复旦人的青春和活力,象征着复旦人的理 想和欲望,也许,还象征着复旦人的无聊和无奈。 然而不管怎样,这里的生活还是丰富的,这才是最主要的。 记得当年我在中央海报栏贴了一张弘扬国学 (你也可以理解为推销传统文化)的海报, 后来听说某同学观看后不屑地说了一句: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时我真恨不 得立即找到那家伙指着他鼻子教训他“数典 忘祖”(就是忘了老祖宗的意思)。然而今 日的我对此只会付之一笑。因为这就是复 旦,有人为你喝彩,也有人投以白眼。也只 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能找到自我, 确立自我。 不过今天的复旦也有些趋同了,看到大家已不再埋头啃那些西方哲学或者政治学的名 作——而是托福和GRE,不再兴致勃勃地举行夜间卧谈会——而是联机打帝国,大一新 生刚进来和师兄师姐们谈的也不再是梦中的理想了——而是这个专业能找到多少钱的工 作,我开始有点担心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我不喜欢满月的夜晚,因为看不到星星。如果你仰望的是星空,那么脑子里会有许许多 多的梦想出现,可是如果看到的只有一个月亮,那么对在校生而言,很可能想的只有一 件事:希望月亮保佑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一个好伴侣)。 我衷心地希望所有来到这个校园的人不要只看到一个月亮,而应是那满目的繁星。


小事记:

辑/九哥 枫林

法国痴情女男友遇车祸丧生 嫁给照片 当地时间2009年11月14日,法国南希,新娘Magali Jaskiewicz与在车祸中 死去的男友举行婚礼,行礼时新郎就用男友的照片代替。 看到这则新闻,不禁让我想到了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玉婷和戏 子万筱菊的照片结婚的那一幕,真爱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爱 情挫折的人们又有几人仍相信这世上还有真爱呢?前几天校内网 上疯狂的转着这样一个状态:毛主席语录第三十八章第五节第 二十七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在这个物欲 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还能保持一种清醒、纯洁的爱情观吗?

日本警察男扮女装“钓鱼执法” 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报道,在“钓鱼执法”活动 中,有4名年轻警察被选为“女警”。他们身形瘦 长,身高1米60左右。虽然看似苗条纤细,但都 是柔道和剑道高手。他们头戴假发,身穿短 裙,模仿女性的走路姿态,在抢劫多发的深 夜至黎明不定期的出现在街边小巷,当可 疑者接近时,周围埋伏的警察便会展开 夹击将其一举擒获。 前段时间上海交警大队钓鱼执法的 行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与 此事件可谓如出一辙,这究竟 是执法程序错误还是预防犯 罪的有效手段呢?不妨举 行一次听证会听听老百 姓的声音。


- Green Gay lyrics the Song of The Century

恐惧 希望 繁荣 ——复旦南区以东的外来务工住宅


国际视野

中 国

巾的妇人犁过的田地里是不协调的;奥运 村奢华的空荡和上访村破败的拥挤是不协 调的;新闻联播的丰碑报道跟南方周末的 现实披露是不协调的…它们都透着一种现 代感的恶。 无论是在场子里还是大街上,看戏都是我

我们的 大马戏团

们中国人的传统。而中国正以它无比巨 大的舞台在为十三亿人呈现一场空前尺寸 的马戏表演。这里有抑制着愤怒的弱势群 体,也有志愿者镜头前显得太灿烂的笑 容。有灰蒙蒙不见天日的艾滋村,也有太 过鲜艳的奥运场馆。环境在默默地上演被 强暴的戏,而赞歌大都给了喧闹的建筑工 地。然而这场马戏的亮点还不只在此,这 是一场观众亦是演员的表演,而每一个中

文/混沌

至今为止唯一看过的一场马戏令我 丧失了对马戏表演的任何兴趣。那天晚上 只能说散场是一种解放,因为演出的整个 过程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一堆混乱。马戏 是一切不协调东西的低级拼合,掩饰着愤 怒的狗熊和强光下笑的太灿烂的美女,灰 蒙蒙的海狮和太鲜艳的皮球,异常安静的 大象和过于喧闹的摩托车。这些都使人感 觉马戏喧嚣的表演背后透露着一种暗暗的 悲哀。 今天的中国是十三亿人民的大马戏团。我 们的时代见证的是进步、发展、和谐这类 名词的五彩缤纷和与之一并降临的广泛的 不协调。铺满街道的白红塑料袋在包着头

国人都在这场马戏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中国大马戏团同任何其他马戏团一样都充 满着尴尬和不协调。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 是:照理说以它十三亿的剧目组,它并不 缺人手,但它偏偏要逼着演员演自己分外 的角色。 高层领导要演嫖客,上访农民要演疯子, 大学校长要演当官的,大学教授要演抄 书的。那些寄希望于政府的硬要被冠以罪 犯的头衔,那些无知龌龊的人却被捧为英 雄。是的,中国的大马戏就是这样,在合 理分工来到前,这场马戏显得太乱、太令 人不解。有些善于洞察观众只能无奈地问 道:到底谁在治理这个国家?他不会得到 一份满意的答案,因为大多数的观众都在 集中精力批判演出的拙劣,很少有人看出


其实分工系统本身就出大错了。

中国是一个赶着期末考试的大学生,她要 在极短的时间内“恶补”门类繁多的功

如今中国正在各种领域赶超我们的敌人,

课,往往她面对的是参差不齐的教科书,

经济上英法德早已不是对手,日本也指日

有的还是二手的、三手的。中国的困境是

可待,其实强敌中就只剩下美国。美国这

一个学生的困境,在用几十年要实现别

块骨头不太好啃,虽然有人预计在二十年

人用几百年实现的蜕变就好比在一周内

内我们会在经济上超越他们,但总有人会

学一学期的功课,必然是手忙脚乱丢三落

怀疑,就算我们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我

四的,更何况老师们的成败还大多没有定

们也难以替代他们的影响力。美国最大的

论。

优势在于它的制度理念和文化意识。那是 一个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在近一个世纪 以来炼出了美国的创造力。 其实当今的中国也创造了我们引以为傲的 熔炉,只是在炉内进行化学反应的不是种 族而是历史时期。今天的中国仿佛好多历

她要在极短的时间 内“恶补”门类繁 多的功课

史时期的合体,我们在飞速地经历着西方 世界近五百年的发展时,不同时期的特点 难免搅合在一起。多个时代的特征可以在

对于西方观察者来说,今天的中国透着一

一条平凡的街道上相互作用着,产生往往

种难以抵挡的魅力。西方落末的自信使他

有些尴尬的结果。

们在中国身上看到了自己昔日的辉煌。英 国的报评家说:“奥运会见证的是中国对

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这是英国工业革命

于发展与未来的信心。当我们(英国人)

早期;食品安全得到法律重视,这是美国

的官员以自我欺骗的态度和组织松散的筹

的进步运动;民族主义爱国情怀,这是俾

备在中国面前以高贵者自居时,英帝国主

斯麦统一后的德国。我们对于人权、法权

义被反置了;现在似乎我们的无用反倒给

和主权的思考正部分折射着十七世纪启蒙

了我们在道德上指责别人的高度。”中国

时代对理性的追求,同时我们的大学正在

正在她发展的壮年,没有太多的顾虑。我

尝试推行源自罗马时代的绅士教育(或称

们依然相信前进、发展、建设这种抽象名

通识教育)。当陈旧的户籍制度冲击着现

词,并永远把更好的生活寄托给未来。就

代民权的核心价值时,我们国家复杂的体

算中国大马戏团的演出再不协调,我们日

制名称还流露着对一种超越现实时代的憧

益膨胀的信心也总能掩过这种种问题。

憬。 这就是中国大马戏团,二十四小时不中断


国际视野

的精彩与

片战争签的不平等条约,还是奥巴马对中

尬,发展与冲

国轮胎征的关税,我们总认为别人是在试

突。在这场演出中大学生坐在二楼的看台

图通过这些手段对我们实施直接或间接的

上。我们离真正的舞台比较远,但是有纵

伤害。但今天的中国已经愈发变得像一个

观全局的优势。倘若我们能抵制演出的强

霸主,而不像一个受害者。中国总是受欺

大的吸引力,不过分地痴迷于它,便有可

负的历史观不能解释我们在非洲的资源开

能从它不协调的演出中看出些破绽来。

发计划。在那里我们甚至可以垄断一个国

家的资源开采权,这又何异于十九、二十 我们的社会主张大学生蹲在剧场的角落里

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掠夺呢?

与演出本身隔离开,并慢慢地在可控的教 诲中把自己磨成一种工具。这仿佛呼应了

一种建设性的怀疑是我们最需要的。今天

罗素在《中国的问题》中所描写的:“中

的中国并不缺乏指责声。然而在众多的指

国人的一大缺点是他们的冷漠•••大街上

责之中我们更需要有人能够看出问题背后

一只受伤而嚎叫的狗只会引来同样嚎叫的

的使动力,看到大马戏团演出繁华背后的

看客”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自己都保全

内在紧张。一点小阴谋论在这里是有益

不了更无暇帮助他人,故产生了不少看

的,只要我们不把矛头指向某一个人而是

客,今天我们把战乱送走迎来了繁荣,

指向他背后的操纵力,那么阴谋论反倒可

但围观的情况到底改善了多少呢?放到演

以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事实的机会。或许

出中去,围观的人群只是中国大马戏团尴

这样我们终于能够看到美光灯下太灿烂的

尬演出的一部分。在马戏团里每个人的一

笑容之后的矜持。

举一动都不过是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一种 表达。马戏团控制着每个人的日常活动, 不知不觉中人们嘴里讲的话其实不是自己 的,而是一本叫“现代化中国”的剧本的 台词。

陈丹青在追忆七十年代时说自己重读那个 年代的纪录片:“这些电影不再能行使党 政宣传而俨然转成历史的证据•••现在我瞧 着周恩来的脸,这才读出他的表情,明白 他虽然笑着,心中何其警策而焦虑”有一

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曾说:

种直觉告诉我,笑容背后的警策和焦虑绝

“一个人只有在承认时代对他的影响时他

对不局限于七十年代。或许某些沉默的问

才可以超越他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灌输

题会在明天变得很危急,或许一些急促的

给我们的往往是一个过于简单的图景,从

变革就在当今中国灿烂的笑容背后孕育,

而使我们难以辨清世界的真正矛盾。但认

又有谁知道呢?未来是我们所不能预测

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变得真正的不简单。

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怀疑。

我们永远视中国为一个受害者;不管是鸦


‫ݙ‬

ఘఘ ቤ

ᆫࡼ

۳ઁ


国际视野

——环球时报报道的历史盲点? 文/Eric Yu

年又是菲律宾的大选年了。之所以关心菲律宾大选是因为这个一衣带水的国 家选举总是会牵动国内一些人敏感的神经,说这个其实只是想让大家注意两点:一是菲 律宾大选会出些什么乱子;二是看一下国内的媒体如何报道这些乱子。 果不其然,11月23日,大选的前奏还没有开始,马京达瑙省50多位地方政界人物、 家属、律师和记者被武装分子强行带走。从劫持到屠杀虐尸,再到警方出动,不过几小 时。到11月26日,已经有57名人质死亡。马上就要卸任的总统阿罗约在最后时刻又被泼 了一身的麻烦。 第二天,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就刊登了《选举暴力困扰菲律宾》的评论。文章 的大意就是作为美式“民主橱窗”的菲律宾之所以每到大选比生屠杀,这是美式民主在

索马里海盗居然“股份制经营” 路透社12月1日报道, 在索马里海盗的大本营哈拉尔 代雷,4个月前成立了一 个特殊的“股份交易所”。这 个“股份交易所”“上 市”的公司在名义上都是“海 运公司”,最初只有15 家,如今则有72家,所从事 的都是海盗活动。报道 援引一名海盗的话说,每一个 “海运公司”的“股票”都是完全上市流通的,“对所有人开放”,只要愿意,谁都可 以成为“公司”的一名“投资者”。这些“上市公司”并不强求一定用现金“入股”, 一名自称穆罕默德的前海盗、“股交所”的发起人之一表示,不论金钱、物资、军火, 甚至出人出力,都可以折价“入股”,成为“海运公司”的一分子。获得赎金后,“入 股者”一起分钱。报道称,由于索马里就业率极低,贫民生财无术,海盗“经济”成为 许多人眼里唯一的发财机会,一个名叫阿布迪•阿里的摩加迪沙中学生就是被其父母在3

小事记


国际视野

菲律宾水土不服的表 现,是民主跃进的产物。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文章用大量的有气势的词 汇和表述铺天盖地地压倒人的头上,让人在没有理 解前就已经产生了恐惧认同。文章的开头引用英国 《泰晤士报》的话说,“1964年,它的GDP比日本还 高,如今却只有日本的一个零头,菲律宾正成为东 南亚的一个失败 国家”。为什么 失败?文章的结 论自然是,搞了 “美式民主”。

个月前送来“入股”的,他的入 股方式是帮忙看守劫持来的泰国 渔船。 美丽的亚丁湾北岸即亚丁港,是 印度洋通向地中海、大西洋航线 的重要燃料港和贸易中转港,扼 守着地中海东南出口和整个中东 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 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咽喉。2009年 以来共发生80 余起海盗袭击 事件,是难民 增加、生活所 迫,是恐怖分 子控制、深层 的政治原因, 还是国际打击 不力导致索马 里海盗如此猖 獗?

ኡວ

美式民主,在菲 律宾成了暴力政 治,和“政治毒 药”。 我们这些接受惯了政治教育的人来说,这样理解符合 我们的习惯思维,也于情于理都讲得通。但只要你读 过一点世界历史书籍,或者对菲律宾的历史有大概的 认识,你马上就会发现这样表述的问题:1946年7月4 日,美国宣布给予菲律宾独立,通过民主选举,罗哈 斯当选总统。从1946年到1954年,菲律宾经济开始恢 复。1955年,菲律宾在经济上,开始去殖民化努力, 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取得成就。到1964年,菲律宾经济 达到经济增长曲线的顶点。 为什么《泰晤士报》要说1964年?没有人不知道 的是,1965年,是F.E.马科斯20年独裁统治纪元元 年,且去美国化,民族主义浪潮开始高涨。1962年更 改国庆日,从7月4日(美国国庆日),改为6月12日 (1898年菲律宾独立宣言发表日),并就“军事基地 协定”,“同等权利法案”等,与美国交涉。同时,

花百万公款去清华学 常识,真不差钱 12月5日四川新闻网报道,四川 雅安名山县花费100余万元,选 派了100名领导干部前往清华大 学开展一个月研修。官方理由为 “有些干部思维方式太落后”。 此消息一出,网络上理科传出了 各种声音。 有人说:名山政府部门能意识到 领导干部“走出去”学习的重要 性,自然值得肯定。有人说,名 山县是一个欠发达的丘陵农业 县,“如此大规模地花费重金” 选派领导干部到北京“镀金”是 败家子行为。有人说,政府的 钱来自纳税人,分分是纳税人的 血汗,花钱需要掂量,接受群众


国际视野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

监督,质询也是公民的合法权 关 系,196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 益。100余万,100名干部,对 一个并不富有的县来说,也算个 联盟。 大手笔。有人说:条条道路通罗 马,学习何必去清华?有人说: 血腥的马科斯独裁政权,是菲律宾的癌症,越到晚 领 导 干 部 转 变 思 维 方 式 , 是 责 期,越要菲律宾的命。到阿吉诺被暗杀时,菲律宾人 任,是义务,而不是福利,完全 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解决,地方财政 开始了大逃亡,带着资产逃离这个国家,助长了恶 对此还是“抠门”点为好。不然, 性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总体崩溃。也是从马科斯开 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公民素养培训 始,这个国家开始为其深重的独裁统治尝尽恶果。 是不是也可以一视同仁地埋单? 直到现在,整个菲律宾的政治仍然处在家族政治与 腐败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祸害菲律宾最深的,到底是选举暴力,还是独裁

朝鲜为消除经济失衡强推 货币改革

暴力?

朝鲜从12月1日起全面推行货币改 革,将现有的100元改为新币1元。当 局解释说兑换货币是因为人民富者愈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富、贫者愈贫的情况日益严重,所以 要消除这种经济失衡现象。兑换货币的 任何一份报纸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任何一 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要兑换美元或人 个媒体也都有自己提供事实的义务和责任。两 民币,引发混乱。商店已经暂停商业活 者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但问题是,一份 动,等待新定价。韩联社报道,这是朝 鲜政府17年来第一次、自1947年以来第 报纸能否故意的利用读者的无知和盲目来灌输 五次更换货币。朝鲜政府1947年、1979 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我们不讨论民主和独裁 年和1992年三次更换货币时,新旧货币 的悖论,我们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些事情的 面值均按1比1更换。仅在1959年第二次更 换货币时,新旧货币面值按1比100更换。 真实和你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一样的。 消息一出,立刻遭到了当地一些民众的强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态度,在庞大的信息潮 烈反对,并且可能导致物价失衡,网络上 流的面前看清楚那些真实的信息,看到那 不仅有人感慨道,这就是社会主义吗?还 好我们是官僚资本主义,这一评论尽管偏 些隐藏在所有媒体和宣传背后的态度和观 激但能否说明一些问题呢?这种种不仅让笔 点,这才是真正磨练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 者想到两个场景:1、某课堂上老师念到: 如果毛主席复活了……(一下省略,可到网 考验。 络上自行搜索);2、某朝鲜的记录片上, 妇孺皆兵对金正日膜拜的画面,在这个不足 2500万人国家里却拥有这世界上第四大陆军 军队,社会主义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我们 不得而知。


斩断退路,才能有出路!

—浙江海港超市连锁公司 董事长朱正耀在复旦举办讲座中的豪言

亨利是来自法国的著名排球运动员。 —“上帝之手”的重现引 发轩然大波。在网民可以添加信息的“维基百科”网 站的法文版中,与亨利有关的 主页一度显示,“亨利是来自 法国的排球运动员”,这一信 息随后被网站维护人员删除。

昆虫对性的诱惑不可抗拒,用性激素去刷墙,肯定没 有蚊子了,它们都去撞墙了。 现在,不能吃的我就不吃,一般的我偶尔偷吃,我 特爱吃的谁也拦不住我。我宁愿这样吃,因为这样 才有体力给你们上课。我就宁愿这样上课,也不要躺 在床上多活几年,即使最后我倒在这个讲台上。(掌 声!!!) — 刘旦初在化学与人 类课上说 给我一个地球,我能 压断所有杠杆。

让你的时间表帮助你管理你的 团队,而不要让你的团队来帮 助你管理你的时间表。 —《项目管理艺术》

好的作家一定要甘于孤独,文 学无需外界验证。 在社会边缘生活无所谓,最 忌讳的是在自己的边缘生存, 背离自己的初衷、自己的原 则。 — 梁永安于当代小说选读课

一力学高材生

据我所知,复习课一般是很重 要的;今天来上课的同学回去 以后就不要把上课的内容告诉 没有来上课的同学了。 — 微分几何考前复习课前一老 师对学生说到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模式很难成功,创业是没有人可以 “制造”的。比尔•盖茨曾经跟我说过,要他重新造一 个微软都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创业具有不可复制性, 没有人可以讲得清、教得会。 — 打工皇帝唐骏这样评 价李开复老师的创新工厂

如果有人抱怨你太特 立独行,恭喜你正在 走正确的道路。 — 学长感慨 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 己不知道;大二的时 候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的时候不知道自 己知道;大四的时候 知道自己知道。 — 即将离开校园的人

中国第一代企业经 理人是搞技术出身 的,那个时候物资 紧缺,生产出来不 愁卖不掉。第二代 经理人呢,是搞 Marketing出身的。 你们把 marketing叫做什么啊?(我们:市场营销) 不对,叫忽悠!你们知道他们系的祖师爷是谁么? 赵本山!和我一起毕业的许多同学大多数都成为了 什么CEO,CFO,CIO,CCO啊之类的,总是一 个C加 上结尾一个O。我呢,是大学财务系的主任,也是个 O,财务英文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F。然后大学是 University,所以呢……UFO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


美的回思


美的回思 文/Facable

记者/苏临安 七七

月收入很少的女工一个月在网上花费50元用来购买QQ秀,因为想在他方的男友在网上总 能看到自己新鲜美丽的“模样”;慈禧身边的丫鬟回忆七十多岁的老佛爷勤奋的打扮自 己,还说女人不折腾自己就不要活了。美的回思,它的主角不是美丽的女人,而是爱美 的女人。她们就在你身边,或许就是你。

特访:星尚女 王泽婷|模赛 阿米娜 剧社 张鑫|美容师 李宁

这种美挑战你的理 解力 王泽婷 想象一位连续参加过三次校内大型才艺活 动(新生之星、模特大赛、校园十大歌 手)的女达人,刚刚结束三个月的SMG时 尚选秀节目“星尚女”(荣获亚军)的辛 苦历练。她独白、她反驳;而记者只是画 外音,引导着你先是误解王泽婷,再去理 解她。

关于比赛 谈谈这次比赛成长最大的地方。 首先是在时尚方面。因为之前都是自己乱

百度的贴吧你看到过吗?

玩,这回听到了很多专业的意见。还有,

我觉得看那些是浪费时间,自己的时间很

会变得比较坦然。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

宝贵,我不想浪费在那些无谓的小事上。

喜欢你。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还不

其实你能够去引起一个话题就说明有人在

错。

关注你。我会做好自己但不会过多的评论


人物 人

别人,别

有这条路可走。

做任何事情都有

他们的原因。比如我自己,学习呀、校外 的工作呀都要更加努力。我之前在国外, 上海的朋友很少。在复旦,有些人明明不 认识我说得好像跟我很熟一样。我觉得他 们太高估我了,只是个普通的学生而已, 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引起这样一个话题。

我从来没跟别人说过我长得很漂亮。我一 直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只不过参加 了一个选秀节目,很多东西就被别人莫名 放大了,很无语。如果人家喜欢我就应该 喜欢我的性格(笑)。因为我是很直的 人。第一眼有可能不喜欢我,但如果真的 跟我相识,会觉得我比那些虚伪的女生好 很多吧。

报名这个比赛的想 法? 这是一个时尚节目,我 喜欢时尚。很简单的, 没有那么多原因。我想 在这个过程中去成长。 如果我去努力了,对得

她所极力构造出的自信感让我在 发问之中频频短路。王泽婷是 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用所有的言 语证明没有问题值得回答、没有 问题未曾思考、没有对话揭示真 实。似乎,对话只是对话,就如 同时尚只是时尚,它们远离了平 实的生活,在短暂的青春中化作 浮华的烟雾。

起自己就OK。别人越否 定我,我做得越好,我 要让你看到。 刚开始想参加校内的比赛是想认识新朋 友。因为我的朋友都在澳洲,回上海还没 有什么朋友。进了复旦我就要融入这个学 校。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认识更多的本地学 生,要不然就永远在自己的圈子里面了。 这次的节目我没有得到冠军,但是无所 谓,得到的已经足够。比赛的结果很戏剧 性。但既然是现实了就接受吧。现在和冠 军还是很好的朋友,平时会吃饭逛街。我 真的为她高兴,她是从事娱乐业的,她只

向读者发问

·您觉得某个人吸引你,外表的成分占多少? A第一感觉完全是外表决定的 B外表是他/她吸引我 的主要因素 C说真的,我不会从外表来评判人 D长得太好看反倒会 让我心怀戒心 ·美丽是资本,先天的和后天的都有作用,您觉得那者 作用更大? A需要一个美人坯 B即使天生非丽质,只要努力(不是整容)仍然可以让 人觉得美美丽来 C源于气质和性格 D美只是爱所创造的另一种感觉 ·您和镜子的经历 A我和白雪公主童话中的皇后挺像的 B洗漱时瞧瞧自己 C平常不注意,除了约了谁或有重要活动需要参加 D完全不注意 ·您觉得人对“美”的追求需要反思吗? A恩,追求美这事很蠢 B大概吧,大多数时 候我们在臭美 C不需要的,爱怎么美就怎么美呗 (欢迎回复编辑部)


关于美

出还是弥补自己,东西一定要适合自己。 我就喜欢简单的东西、简单的颜色。

何时开始化妆?

关于星尚社 进入复旦才开始尝试,我现在都没有化粉 底。我不想在30岁时满脸皱纹呀。女生要 少用粉底。眼睛化一化就好,比较精神。

一天里照镜子的时间?

为什么想办个时尚社团?给女人的时 尚下个定义吧。 慢慢发现复旦人都比较害羞,会有无形的 框框把人限定住。我是觉得可以用很健康

一共加在一起,1、2个小时。遇到反光的

积极的方式表现FASHION来感染我周围的

就要看一看,是女生的条件反射。女生

人。而女人的时尚嘛,第一,要适合自

打扮的漂漂亮亮有什么不好?男生也很多

己,不要去买超乎自己的东西。第二,时

呀,遇到橱窗也会弄头发。我的朋友圈

尚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管是经济还是精

里,男生都会打扮的比较帅。

神方面一定要独立。第三,女人要爱惜自

你所喜欢的时尚感觉?

己,不要管别人怎么想。

时尚是很主观的东西,不管是多么大牌的 设计师,有人说好有人骂。如果我要配 一件衣服,问十个人十个人的意见都不一 样。那还不如听从自己。节目上的每一套 都是自己的东西。我穿衣很果断,给出一 个主题在脑中就有了构思。我知道什么是 适合自己的。 最喜欢的是简单的英伦感觉,但要有设计 感。比如我身上的这件毛衣,它下摆斜开 的豁口用琴弦一样的横线填补了。黑色当 然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感觉太沉闷了就必 须用别的东西来提亮它;都是一身黑也可 以,但你需要不同层次的搭配来显出设计 感。

星尚社平时会拍一些时尚摄影。做一套好 的片子不能急,要认认真真的去策划。 你看到的十张照片是拍了三四百张才出来 的。我们达不到商业水准,但在学生摄影 里来说,还算可以。我不止是MODEL而已, 幕后工作可能更吸引我,不是在镜头前,

我穿的东西都感觉是我在穿它。不管是突

也不一定是在看到照片时,我喜欢的照片


人物

出来的过 程。比赛也是一

发现有出油就用面纸来擦拭一下。最近天 气很冷,需要打个喷嚏时她会很礼貌的道 一声SORRY。

样,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 你讲出来否定我的东西,OK,我改进。如

关于琐碎的和重大的

果是想去展示的话,我在学校的舞台上 也能展示,我去钱柜也可以唱。只是,这

没人追我你信吗?

段经历是不可复制的,这是我的财富,我 有,别人没有。我从没有想过去做明星,

真 的 没 人 追 …… ( 笑 ) 我 为 人 这 么 正

这太扯淡了。我想要的生活是和朋友一起

直……我很温顺呀,如果父母要我陪着吃

喝下午茶,做普通人。

饭,我一定把其他事情推掉。但是独立的 时候我会很独立。现在的男生怎么了,那

之后的星尚社有什么目标吗?

么没眼光(笑)。

星尚是喜欢时尚的朋友聚会的地方。做自

学校里的很多女生会觉得我的距离很遥

己喜欢的事情就OK了。我不想强迫别人,

远。她们会觉得,哇,王泽婷,你这样

只不过时尚是块吸铁石,现在不喜欢以后

子,像两个世界的。其实没有,我觉得,

也会被吸引。如果你真的喜欢,早晚会过

她们不敢跨出打扮自己的那一步。她们

来的。

也爱美,但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这是个问

星尚的LOGO是在巴黎的设计学院的朋友帮

题。

助设计的。真正喜欢时尚的朋友会通过网

学校里的女生觉得你距离远,其实她们也

络来帮助我们。看起来,这就是个女性的

不会认识这么多朋友。

象征,SEXY。但我不想弄得太正式。我们 现在的培训班采取小班制,每个人单独辅

跟外面工作的朋友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

导。他们都很开心,觉得在玩一样。真正

西。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跟他们在一

跟时尚相关的活动我们会参加的。比如去

起我还像个好孩子。女孩子最重要的是善

年十大的舞台、舞美、化妆都是我们负责

良。如果朋友不漂亮,我会尽自己可能来

的。今年模特大赛结束后我们和选手们也

帮助她。我不喜欢和一群心机很重的人来

都结识了,将一起拍些时尚摄影。

交朋友。

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把星尚社办成现代

这样一次长时间的比赛已经够了。老实

舞协一样的社团。

说,我并没把学校的比赛当成比赛。大家

有那么多的短信、电话,但她并不劳累。 有时对着反光的IPHONE屏幕看看三角区,

自娱自乐,不够正式。星尚女选拔让我知 道了电视台一个节目组的运作过程。虽然


比赛类的活动我不会参加了。但帮别人打扮、时尚摄影类的我还会参与的。之前的那些 工作人员对我很好,说王泽婷,你还年轻,不拍没出路。我觉得很对,不应该为了一时 的光鲜把生活过窄了。 我会有一股男孩子气。父亲是军人,家教很严。别人家的孩子还天天玩,就要一个人去 求学。刚开始去很苦的,我不会说英文,很怕生。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就一直逼出来。 很多事情一定要逼出来。现在阶段性的目标就是把假期好好利用。想假期找一个地方去 实习,不一定是时尚的,做做文印也可以。去感受一下白领是怎样工作的。我可以坐 前台、接快递、买盒饭,如果不能吃苦就不要工作了。包括这回的比赛,是一般的女孩 子不能承受的。我很幸运我走到了最后。很多中途离开的人会怀疑比赛的意义在何 处。但坚持下来我找到了能提高自己的地方。精神上的成长,好的、不好的, 都不是事实。大学我不想一直在学校里面,想经历 更多。大四毕业就能尽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未 来?做一个幕后的编辑或者摄影什么的,我就是对 尚很感兴趣。

采访间歇的电话中劝朋友道,“总是出去玩 很伤身体的,对肝不好……” 临分开时她又问我,“你真的 会觉得我的距离很远吗?” 在地铁上,收到她的短 信,“今天合作很愉 快~” 我已经理解了 王泽婷。

温柔而

要强

阿米娜 当阿米娜张望般等在SHALABIN的门口的时候,我透 过玻璃窗,印着鹅黄色的柔光,看见她试探的小心 翼翼的眼光,一顶白色的毛球帽子,毛茸茸的温 暖。没有走进来,只是在门口打了个电话,待我们 推开门,迎来了一脸温柔的笑容。在之前和她的采 访预约的时候,在模特大赛培训记录表上,二十位 选手有九位准时到并没有提前走。阿米娜是其中一 个。或许这和她的母亲--一位老师,这样的家庭有 关。


人物 大

事后谈来,事情永远是简单的。“当初想报名参加模特 赛,只是因为想拍写真”(不好意思地笑)。虽然没有走到冠

军的位置,但能经历业余模特的生活也让她高兴。现在,模赛选手们还保持着很好的关 系,一群帅哥美女时不时出来相聚。“我的轮廓稍微好些,说是可以照些平面,也挺好 的。”询问她的大一同班同学,他们很难相信阿米娜居然参加了模特大赛,“大一时她 很普通的。” 当她高三的时候,曾经的男友是高二的学生,正如偶像剧里演的那样,成绩优秀的乖乖 女和成绩年段倒数的男生在一起,家长老师强烈的反对,终究逃不过拆散的结局。但她 敢爱敢恨,不后悔每一个自己的选择。 “如果可以,我喜欢有绅士风度的男生……要是有才艺,也会加分的。” 提及收到过的情书,她说:“是在饭盒里发现的,但那时还不知道是谁送的”(笑) 总是羡慕像阿米娜这样民族的女生,有着深邃明亮的眼眸,清晰的轮廓。阿米娜说,眼 睛是哈萨克族人最在乎的。小的时候会用一种草来帮助睫毛变长。水汪汪的大眼睛比标 志的脸型更重要。然而她平时却不会特意化妆,也只 有洗漱的时候才照照镜子,不刻意的修饰自己,这是 一种自信的美。 “未来,我想成为一个美容医生”

“应该会和同族的人结婚成家吧”阿米娜揪着

自己的手指,缓缓的说,“会晚一点要孩子”

“我想成为女强人式的人物”

……

想象中,阿米娜在好朋友和爱人面前因该是温文尔 雅,即便他人做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如果认为毫 无恶意,就会一如既往地对待他。我希望能够看到 露出天使微笑的医生告诉我如何让自己更美。


戏里戏外,大方的 美

天的太阳》(获得首届大学生话剧节二等

张鑫

很难熬但也让人快速成长。在最后演出结

她让我感觉到职场女性的大气干练。集中

力是值得的!”张鑫转述这句话时也将当

精神参与对话、毫无遮掩地直面陌生人。

时的成就感传达给了我。或许正是因为从

女人在乎眼睛和皮肤。从张鑫的眼睛中,

事话剧演出、不走平常路的过去,张鑫相

我看到了许多种情景。灿烂日出中的激

信坚持和执着的力量。她从上海骑车回家

动、男友在街角招手时的欢乐、剧中愤青

乡宁波。在我看来是疯狂而痛苦的事情。

的悲痛……一双明亮的眸子在身份、情感

但她一直解释着旅程的轻松愉悦。事情往

间轮换着座位,她的美就居住其中。

往不像旁人想的那样,骑车是简单的,只

奖)。因为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再加 上经验不足,张鑫经常挨批。那一段时间 束时,70多岁的导演抱着她说,“你的努

需要你去做。同样,大二的张鑫已经开始 她说:不喜欢被叫做美女。如果有人夸道

筹划她的外卖订购网站。虽然身边有些朋

“长得还蛮漂亮的”,的确很好;但被当

友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但她仍然充满信心地

成是美女后美丽

投入之中。

就成为是一种必 须,一种压力。

一个拥有美丽的人在

张鑫从大学开始

面临选择时反而会背

尝试化妆。从粉

叛这种美。张鑫喜

底到眼睛,慢慢

欢朴素单纯的乡土角

地,打扮自己成

色。看似更为真实的

为了一种习惯。

戏中生活颠覆了原本

“如果不想化,

的自我,通过这些角

一定不要开始……是很难戒掉的”她笑着

色得以体验到别样的人生,她获得了生活

说。早晨起床后除非需要晨跑,她会简单

在别处的感觉。姑娘脸蛋上的红晕、荒村

化个妆。晚上洗漱干净,感觉一天静静结

的欢笑和哭泣,一些贴近生存本身的戏剧

束。

感受让她深深着迷。她所欣赏的是赫本、 费雯丽这样优雅知性的女演员,她梦想成

这是一位复旦剧社的明星演员。高中时报

为的是曾子墨、杨澜这样成功自立的女强

名话剧表演班,高三时参加话剧特长的选

人。她更愿意跟我谈论创业的艰辛而不是

拔,脱颖而出进入复旦。大学伊始就顶替

美容心得。你或许认为她浪费了上帝给的

去香港交流的学姐参加年度大戏《托起明

好面容,然而张鑫就是张鑫。


我的职责是发现美 李宁(美容师) (于09/12/11美容讲座之后)

这回活动的平面广告中的主角是张信 哲。他算不上英俊,和活动的契合点 在何处? 张信哲是情歌王子,声音很打动人。 一个人可以用内在的东西吸引别人。五六

复旦女生如何? 复旦女生很文静秀气;在其他学校, 女生很热情,问题很多,都想让自己变得 更漂亮,都会主动问问题。任何一个女人 可能刚开始都腼腆,然而在经过社会的磨 练之后,会懂得欣赏自己的美。确实,世 界上真正没有非常非常丑的女人。

化妆和美容对于女人的 意义? 非常重要。化妆是女人 的第二层皮肤,没有女人想 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 别人。包括很多女明星,对 她们来说,化妆品可以修饰 她们,使她们更加漂亮。复旦的女生可能

年前我听他的《过火》也哭过。很简单的 道理,化妆品可以把一个平凡的人打扮成 很出众的,我们为张信哲做化的装和设计 的服饰都营造出了时尚年轻的感觉。不只 是外表,一个手势、一种声音就可以展现 你的美。你不觉得电台的主播很有吸引力 吗?其实观众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

最喜欢的女生? 蒋勤勤吧。温文尔 雅的江南女生,不 是过于妖娆。我觉 得最美的女人就 是金庸笔下的小龙 女。

现在想起来,她们都是化淡妆的。

因为年轻,没有化全装。我在国外呆过很 长时间,美国的女孩子会化妆,都觉得是

是……那时还不化妆。像最早的蒋勤勤、

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黄奕都给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但最近 几年出现的她们都很妖娆了。我喜欢简洁

为什么比较好的化妆师是男的? 女人见到比自己美的会嫉妒,不会发 现对方真正的美在哪里。我愿意把她画得 更漂亮、把她的眼睛画得更妩媚。男人有 一双发现的眼睛。

精致的,长发、小卷发。

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在上海其他高校宣 传美的理念。有很多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 是可有可无的。比如瑞士手表、名牌衣 服、高级化妆品。需要有一个群体来让人 们发现自己原来有这种需求。创造需求, 使过去存在的在今天也是合理的,使今天 创造的在过去也能够存在。


人物 是

需要把自己美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也展现给自己。他人 一面镜子,反观自身,达到愉悦之境。无论如何让自己和舞台

摆脱干系,展示美丽的校园名人们要感谢舞台。在一个被聚光灯点亮的公共领域,她们 修饰过的面容、磨练过的性格被评判,或褒或贬、或被忽略或被铭记,她们总可以占据 与美有关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中,她们收获了不平凡的青春。 寻找适合自己的美的方法是共识,然而 人们往往追求自己当下没有的。小女孩偷穿母亲的高跟鞋、中年妇女花大价钱使自己显 得年轻。赵本山呀张艺谋呀出来一身红色的,人年纪越大就越喜欢鲜艳的色彩。似乎是 生活中的一切已经相似地经历过很多次,自己缺少了激情和梦想,而要用外在的装饰来 弥补。青年人选择黑色咖啡色的装束,希望有多得不能再多的事情、关系、物什围绕 在身边。因为我们害怕突然发现一个事 实——我们还稚嫩,我们的选择总在迷茫 中完成。 同样,家长一辈追求美之时,暗自恐惧着 衰老残损。 同样,最喜欢打扮的人往往是最自卑的。 在童话般的语境中,你说—

给我一副美丽的面容,我 要去寻找爱情。

可如果、如果我们只是平凡的? 只有短小的下巴、长着浅斑的黄脸、无神的

毕加索 梦

单眼皮、干瘪的嘴唇…… 我们仍然可以、可以相互拥抱,在寒冷的冬日躲进图书馆忧愁着考试,面对面吃一碗麻 辣烫,走在灯光的夜路上谈起烦心事。固然不能忘记我的长相,但也不要介意这个自己 无法直接看清的自己……


下期 《

潮》,

来做主。

《浪潮》欢迎同学们发送各类话题/稿件/言论/照片/漫画,具体说明如下: ·话题:校园内外值得反思的现象,需要关注的问题。 ·稿件:你对校园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评论,字数1000-5000字皆可。 ·言论:教授,辅导员,同学,以及校园中其他形形色色人物的经典语录。 ·照片&漫画:用你的相机和铅笔记录经典的瞬间,揭露背后的真相。 请务必保证作品的原创性。 来信请注明真实姓名或化名。 作品被《浪潮》选用的同学将可以加入浪潮俱乐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探讨。

投稿、疑问、建议、批评 请发至《浪潮》编辑部。 E-mail: langchaoeditor@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