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18日大念處經大念处经

Page 1

⼤念处经

2021年12⽉17-18⽇ 北印喜玛偕尔邦 达兰萨拉·寝宫

主办单位:因陀般若佛学档案馆,也称为曼⾕解脱⾃在园、印尼丹格朗万丹斯⾥维再也国家佛教理事会、⻢来⻄亚上座部佛教理事会、斯⾥兰卡藏传 佛教兄弟学会、东南亚法性项⽬和新加坡⻄藏⽂化中⼼。

尊者藏语讲授 蒋扬仁钦博⼠同声传译 格赖却英记录整理

开场⽩ 在平常,当我想起佛陀教法的时候,就会想起宗喀巴大师《缘起赞》的这 个偈句:“随顺如彼大师正出家,修学佛陀圣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苾 刍,于彼大师如是至诚敬。” 导师所说的三藏经典及其注释论典等这是我从小必须背诵的内容,从小背 诵这些经论文之后在我的导师金刚持面前透过逐字消文的方式来理解经论的内 容。在持戒严谨的一个律行的基础之上,我最主要是以辨别分析的方式去厘清 经论所说的内容,在厘清的过程当中最主要采取的修行除了有四念住外更重要 的是菩提心和空正见,也即深见行空性的理解以及广大行菩提心的理解。在菩 提心的一个修练当中,我最主要参考的依据是寂天菩萨《入行论》自他相换的 教授,“随顺如彼大师正出家,修学佛陀圣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苾 刍”,我是尽量往这个方向而努力,正在执行着。 对认识的法友们,我也会搭配着自己觉受和经验,根据自己内心获得改变 的一个体会和感受,跟法友们一起分享我的心得,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殊荣 的机缘跟你们分享。 在场最主要的对象是巴利语系佛教传承的法友们,当然在场也有梵文语系 佛教传承的佛弟子们,无论是来自哪个传承我们要知道大家都是导师释迦牟尼 佛的弟子,这一点是相同的。 导师世尊在世的时候说到了不同的教法,也是因为如此而形成了后来的毗 婆沙宗的十八部,除了毗婆沙宗以外还有经部、唯识、中观,每一个派系里面 又有不同的传统和知解。


导师自己也说:“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信受非为 敬。”这是导师亲自为我们传授的一个教授。以白话文来解释的话,导师赐予 佛弟子们所有的权力,让弟子们针对佛亲自所说的教言去做观察,赐予佛弟子 们这样一个观察和分析的权力。所以在场巴利语系传承的法友们,尤其是梵文 语系传承的学者你们,因为佛陀已经亲自这么跟我们讲解了,我们作为佛弟子 拥有佛亲自传授的权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运用这颗睿智的头脑去观察佛经的 内容。 佛经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去观察的,因为佛所说的真谛是值得我们去分析检 视的,并且奇妙的是无论我们再怎样去深入分析检视,所获得的居然是正面的 效应、更强烈的信心。 以我个人来讲是一名佛弟子,而且我的确也如实地去实践、修练深见行和 广大行所有的内容,也是因此对佛产生了见理所生的信心,在今天这样一个殊 荣的机缘下能够跟你们交流我感到非常的欢喜。 我坚信,这世界上为了能够创立一个更和平的人类社会,虽然在我们人类 的社会里有不同主流的宗教传统,可是这些不同的主流宗教传统都一致传递了 慈爱的价值。 印度的耆那派和婆罗门教等,也都一致说到慈爱的价值、宽恕的价值、不 应该伤害他人等这方面的理念。印度本土所兴盛的这些传统,在过去的三千年 间一直都致力于非暴力(Ahimsa)和慈悲心(Karuna)传统的推动。在印度除 了本土的宗教外还有回教、基督宗教、犹太教等,所以印度的确是一个各个宗 教都能够团结和谐的国度,值得我们去效仿,是我们世人看待宗教和谐的最好 典范。 我深信,也是因为我居住在印度的缘故,宗教和谐是可以做得到的,透过 印度这个最好的活生生的典范,我们真的可以坚信宗教和谐是值得我们去推动 而且是可以成办的。 总言之,如前所述,今天能够在此能够与你们会面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跟 你们交流我感到非常的欢喜。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 定。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我 正凭借着福德与智慧的双翅飞往佛国的彼岸,我觉得已经进入了大乘之道。当 我看佛典经论的时候,不是只有看到经文和论文而已,我看到的是立体的这些 大师们曾经所走过的路,搭配着自己的觉受所做的印证,这是我所看到的内 容。“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 岸。”虽然我的双翅不一定是好的双翅,但是至少我正在往正确的方向努力 着、飞行着。 在场比丘们,我相信你们平常在念诵、持诵《大念处经》,应该是非常熟 练的,所以我就不需要去做逐字消文的解释。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是我们大家一 起学习和修行的内容,这三十七道品为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觉知和八正道,我们要针对这三十七道品的每一者好好地去理解。 对于三十七道品整体的一个理解,首先反复地去收集、去听闻这方面的一 个资讯,之后再去做分析、观察,之后再去熟练,在透过闻思修不分离的、相 互结合的一个状态下,再来让自己生起未曾有过的证量,这是我想呼吁在场各 位的一点。

希望在场的法友们,讲解佛法的时候不要像鹦鹉发声一样,而是搭配着自 己的觉受和自己的体验为他人讲解佛法。即便是空性这两个字,有经验和觉受 的人去讲空性的时候,当他在讲缘起性空的时候,他的内心里面是在有感受的 情况下而做的表述空性这两个字,跟完全毫无觉受的情况下所做的表述空性这 两个字,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内心完全没有感受的情况下讲空性的时候,最多只会说应成派所说的 空性非常殊胜与众不同。不是说我已经获得很高的证量,绝对不是如此,但至 少我现在为你们讲解的时候,我是以自身的觉受、由自己修练所得的好处、以 自身的经验跟你们分享的。当我去讲菩提心和空正见的时候,撇开对你们的帮 助,就以我个人来讲觉得对我的受用是极大的,也是因此我深信《心经》所说 的“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谛梭哈”是可以成办的! 总之修练菩提心的时候,请你们主要以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作为依据, 因为《入行论》的内容确实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就像“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 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 自利成。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上述这些 《入行论》的偈颂文是我每一天都要去引用的偈句。 同样的就以空性而言,如同《缘起赞》里面说到:“于法生执诸愚夫,坚 固边执紧系缚,缘起练达彼即是,尽断戏论网之门。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 尊为大师,外道窃名以饰赞,犹如野干呼狮子。”我的执着是一切烦恼的主要 的根源,以七相去观察我的时候是找不到的,这个我去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

交流互动 问:我们新一代的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的烦恼,尤其是在现在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大念处经》的内 容? 答:是的,我们近期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思考现在的挫折 和困境也是事出有因的,但是我们通常会忽略这一点,不会去想到之前的因 缘,因此而愤怒。 但真相是,我们现有的一切痛苦和快乐都是事出有因的,都有之前的因缘 啊,绝非像我们平常所见到般的仅是单一的现象而已,它背后有很大环环相扣 的因素,这是佛跟我们说的教义呀,所以佛说这是苦谛、这是集谛、这是灭 谛、这是道谛。 四谛的性质、四谛的作用和四谛的果实,如果你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思维, 尤其是遇到困境的时候去做此思维的话,内心里面的挫折和波动就不会那么大 了,内心会更加的宁静。 导师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如果你对这四谛有所 理解的话,那么现在我们遇到大流行疫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深信真相就是一切 都是因缘聚合而有的,无论这个因缘来自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这时候内心就不 会有我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这种惊讶和恐慌了,这个就是认知经义的好处! 如果不了解经义,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只会念诵经文却不了解经义的话,那 么帮助就不会很大。所以佛陀在四谛里面说到灭谛,这非常重要,这是一切希 望曙光的来源!佛陀除了跟我们讲痛苦来自哪里之外,更是为我们讲解到灭 谛,让我们看到是有希望的,希望的曙光就在隧道的尽头,这真的是很不可思 议啊!

问:诚如我们所知道的佛教有几种不同的传统,而且其着手的重点也都不 同,我们如何将《大念处经》的内容融入到生活或解释给现代无宗教信仰者 们?


答:身为佛教徒的思维是,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佛弟子们讲解的初转四谛法 轮、二转无相法轮、三转法轮像《如来藏经》等的内容,你们要好好的去学 习,如果了知其意的话会很有帮助。 像我们佛教传统里面会有不同法帽的颜色或不同袈裟的颜色,如果上述三 转法轮的内容你了知其意的话,就不会着重于这些不同法帽颜色或不同袈裟颜 色的不同传统的差异上,而会以佛所说的教义为主。我现在讲的是佛教内部不 同传统的一个差异,对于一个懂得教义的人而言不是那么重要。 这里我看到的《大念处经》里面说到:诸比丘啊!惟有一途可净化众生, 脱离忧愁哀伤,消除苦楚悲痛,获得正法,体证涅盘,此途名四念处。云何四 念住?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于身,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 明,可灭淫欲、悲痛;于受,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 欲、悲痛;于心,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 法,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道,佛陀为佛弟子们讲解真相的时候,是以苦谛、 集谛、灭谛和道谛这四个真谛对真相做了总结,佛陀这样的总结整理的非常 好!

问:上座部与大乘对《大念处经》的解释有何不同? 答:老实的说我不是很清楚这本经,因为这本经我未曾做过相关的研究, 所以我只能用手摸着我的头说我不知道,哈哈、哈哈。

问:在斯里兰卡的坟墓里有朗诵《大念处经》的传统,可是现在没有了, 我们要如何实事求是的再次引进念诵《大念处经》于坟墓中的传统呢? 答:人们在临终时,像是念《大念处经》的时候,会反复的提到导师释迦 牟尼佛的佛号,而且里面也提到很多用于修善的用词,如果亡者的中阴身还在 这附近的话,光是听到他就会获得很多的利益;以及亡者的家眷们听到这些佛 号或修善的一个表述的时候,对内心宁静的一个建立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说到生有、中有和死有,所谓的心识并非来自物质,无形色、非色法 的心识也是会刹那改变的,所以他有其因缘。当有其因缘的时候,他就必须要 有自己的主因和助缘两者,主因必须要跟他是同一个种类的才有办法产生,这 个就是法性。 虽然根识跟我们的五根的因果关系是建立的,可是根识之所以能够转为识 或者是意识的主因而言,他必须要依赖一个无形色、非色法的同一种类的主因 才有办法产生。 亡者过世之后,他的中有、他的中阴身在旁边围绕着的话,依由我们的因 缘跟他的业缘促成的一个情况下,他多多少少会听到我们朗诵《大念处经》的 一些佛号或修善的表达,当他听到这些表述的时候对亡者的一个中阴身而言是 的确有帮助的。 为什么会有中阴身呢?因为有所谓的梦身,这跟修法无关,有一些人随着 业力会在做梦的时候而形成梦身,像我认识的朋友在入眠的时候就会产生梦 身,而且这个梦身可以离开他的身体,透过梦身离开他的肉身可以看到他的邻 居到底在做些什么,之后会跟我们讲解(梦身所看到的情况)。中阴身也可以 离开我们原本的血肉之躯,就像梦身一样可以离开我们的这个血肉之躯的控 制,完全的独立出来跑到周围的地方看这些邻居正在做些什么。 梦身可以独立出自己的血肉之躯这是由业力所致的,我们也可以透过瑜伽 的力量让自己成立一个像梦身一样的东西,有时候我会跟我的法友们开玩笑


说:如果你要做间谍的话,最好的方式是透过修瑜伽力量的修练,让自己成办 这样一个彩虹身,像梦身一样可以远离自己的血肉之躯,这是最好的间谍。

问:数息或称阿纳波那,如何透过这样一个修行,究竟圆满四正念或四念 处呢? 答:大教典在讲解的时候说到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这四念 住,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数息或阿纳波那,就是当我们的专注力变得越强大的时 候,我们心念住的力道也会变得越加的强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成办远离血肉 之躯的另外一个身体像是幻身等,如同刚刚所说的,最主要就是自己的一个修 炼的程度。 (译者补充:无论称念处或念住,最主要就是指禅修,让你的心、让你的 念头安住在原本设定要去专注的地方,不要动摇、不要散乱,要不然我们的心 没有办法专注在一个点上。禅定的这个修练,就是让我们这颗很容易动摇的心 透过自己长期坚持的修练,让我们的念头、心念能够安住在原本要专注的地方 上。佛对这个念住而说了四正念,同样的数息也是一个禅修的方式。不管你的 禅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成办,无论是以专注身、或专注受、或专注心、或专 注法、还是专注在数息上,总之只要你一旦成办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让你们的禅 定到达某个阶段之后,其实那时候你就可以用这个专注力来转移到其他的焦点 上就不会成问题。现在尊者正在跟我们讲的无论四念住也好、还是数息也好, 最主要在修练禅定的一个过程当中可以选择的一些不同选项或途径。) 显教里面并没有说到心的不同粗细的层次,可是在密咒金刚乘里面讲到许 多心的不同粗细层次,在无上密里面说到最细微的心是死亡光明心,在死亡光 明心之前会有见增得这三个阶段,类似见增得这三个阶段其实在熟睡的时候也 会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在密咒金刚乘里面强调了死亡时候的修练和熟睡时候的 修练的原因。 密咒金刚乘的续典里面说到地融入于水(内相产生了阳焰)、水融入于火 (内相产生了烟相)、火融入于风(内相产生了萤火虫般的闪闪发光之相)、 风融入于识(到这个阶段就没有外相了,内相是如同黄昏般的微红微黄之 相)、识融入于空,在空的时候说到了见增得三空,在这之后就会产生最细微 的俱生原始光明心,一般人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就是死亡。 如果你透过密咒金刚乘了解到从粗分的心到细微的心这样一个过程的话, 因为你平常在修练的缘故,所以在死的阶段就会相应到平常修练的内容,这些 瑜伽者会在平常入眠的时候就会去修练这个死亡的过程,以便自己将来进入真 正死亡过程或阶段时候,他就能够比较熟悉这样一个进入死亡的阶段,这个的 好处就可以将死亡光明转为道用。

问:作为一位出家人,在每日生活当中最好的修练正念的方式是什么? 答:我是一位出家人,我是一位比丘,这个要反复去提醒自己,让自己在 做梦的时候都会梦到自己是一位比丘,而且在做梦的时候也不要犯比丘戒,反 复的提醒自己这很重要,这种提醒不只是醒时候的提醒,在做梦的时候都要提 醒。 也是因为反复提醒的关系,说不定在中阴身的时候还会有这样一个记忆 力,虽然在中阴身的时候我们要舍弃自己的血肉之躯,所以那时候比丘的戒体 应该不会在,可是这种的记忆力、这种提醒的效应仍然还在的话,对产生善心 是有帮助的,对这个亡者的中阴身而言是有帮助的。 别解脱戒的罪行里面,说到饮食的时候不应该出声,进而说到了食、衣、 坐、卧的时候要随时随地的提醒自己是比丘,要好好的遵守比丘的戒条,按照 比丘的戒条来如法的进行食、衣、坐、卧等这些行宜。透过戒的这个律仪的行


为,我们可以去训练我们的正念,因为它会有一个反复提醒的作用,让我们的 心不要去产生散乱,让我们的心一直相应于我应该做什么的戒条、我应该做什 么的律行的一个内容当中。

⼤念处经 邓殿⾂ 赵桐 译

在经论⾥⾯说佛法会住世五千年,到⽬前为⽌已经有两千五百年,许多的 宗教传统都会遭遇波折,时好时坏,相较之下佛法的传承算是比较稳定的,⽽ 且现在⻄⽅许多的国家,过去佛法尚未兴盛的地⽅那些当地的⼈们对佛法深感 兴趣。 作为⽗⺟祖辈早就有佛法信仰的我们,更应该在了解到佛法的教义之后共 同承担导师世尊所留下来的佛法家族的⼤事业,让这世界上已经有的佛法传承 能够继续延续,以及之前渐渐衰退的佛教传承能够再次的兴盛,像是蒙古、藏 地和汉地等的区域,因为遭遇种种因素教法曾经衰退过,所以愿衰退的教法传 承能够再此的兴盛。 愿在场所有的佛教徒和我的法友们能够⼀起祈愿和发⼤⼼⼒,让过去跟佛 法毫⽆相关的当地的⼈们⾄少能够得到佛教经论所说的⼼理学的利益,毕竟佛 教⾥⾯⼼理学的内容确实是博⼤精深的,这些内容对没有佛法信仰的⼈也会带 来极⼤的受⽤。更何况,我们同样都是导师世尊的弟⼦,我们应该相互合作、 互相交流。 通常我会以语系来区分佛法的传承,我会说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和梵⽂语 系的佛教传承,在这中间有种种因素导致这两⼤传统没有相互的沟通和交流, 愿我们两⼤传承之间能够加强相互的联系,这样对双⽅都会有帮助。为此交流 我们在菩提迦耶建立了⼀个中⼼,我也曾去过⼏次,愿那个地⽅会成为这两⼤ 语系传承交流的⼀个中⼼,让我们能够更密集的相互合作比如举办座谈会等, 这样双⽅绝对都会获利。 虽然我不记得是否得到这本《⼤念住经》的传承,但我还是从头开始念⼀ 下:

1、我这样听说:

⼀时世尊在拘楼⼈之市场⼩镇剑摩毖昙,于拘楼⼈中,该时佛陀对诸比丘 作如是⾔:「诸比丘。」彼等回答:「世尊。」佛陀⾔曰:


2、诸比丘啊!惟有⼀途可净化众⽣,脱离忧愁哀伤,消除苦楚悲痛,获得 正法,体证涅盘,此途名四念处。云何四念住?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 于⾝,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受,时刻注 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时刻注意观察,精进 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法,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 明,可灭淫欲、悲痛。 —弁⾔竟

在此说到了四圣谛⾥⾯的苦谛(知苦)、集谛(断集)、灭谛(证灭)、 道谛(修道)的这个灭谛,⾸先我们应该尽量减缓内⼼的负⾯情绪——烦恼, 为此我们先要以严谨的⼀个律⾏让⾃⼰⾝和语不要做出越界的这些恶⾏,以这 种的⽅式减缓内⼼的烦恼,之后再通过空性的认知来连根拔除⼼中烦恼的根 本,所以在此说到以闻思修的⽅式减缓烦恼甚⾄于断除烦恼的⽅式。

观⾝ 3、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何时刻注意观察其⾝?诸比丘啊!若 有比丘,步如林间,或树下,或于幽静⽆⼈处,跏趺⽽坐,⾝躯端直,专⼼系 念,出息入息,彼作⻓出息时,于彼⻓出息,⼼中了了分明。彼作⻓入息时, 于彼⻓入息,⼼中了了分明。彼作短出息时,于彼短出息,⼼中了了分明。彼 作短入息时,于彼短入息,⼼中了了分明。彼须训练⾃⼰,分明觉知彼所有的 出息;训练⾃⼰,分明觉知彼所有的入息。彼如是训练⾃⼰所有出息宁静有 序,训练⾃⼰所有入息宁静有序。

“⾝躯端直”,在经论上说到毗卢遮那七相的坐姿,虽然⾝体端正嘴巴可以 念经,但最主要的正念住的观修是⽤意识专注其境这才是重点。

4、诸比丘啊!犹如技⾼⼀筹之⽊旋⼯,或其学徒,于镞盘做⻓转时,于其 所作⻓转,⼼中了了分明,于镞盘做短转时,于其所作短转,⼼中了了分明。 诸比丘啊!如是⼀样,彼于⻓出息时,于彼所作⻓出息,⼼中了了分明,彼于 ⻓入息时,于彼所作⻓入息,⼼中了了分明,彼于短出息时,于彼所作短出 息,⼼中了了分明,彼于短入息时,于彼所作短入息,⼼中了了分明。彼如是 训练⾃⼰所有出息宁静有序,训练⾃⼰所有入息宁静有序。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在此说到外⾝和内⾝,内⾝应该是指数息吧。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念入出息竟

5、复次,诸比丘啊!彼于⾏路时,于彼⾏走动作,⼼中了了分明。彼于站 立时,于彼站立动作,⼼中了了分明。彼于坐下时,于彼坐之动作,⼼中了了 分明。彼于偃卧时,于彼偃卧动作,⼼中了了分明。⽆论彼⾝体处于何种情 况,须随时于其保持⼼中了了分明。

在此说到,⾝体⽆论做哪⼀个动作,这个比丘都要以忆念律仪这样⼀个正 念,让⾃⼰⾝体所有的⾏为处于正念处当中或正念住当中。⽽且让⾃⼰⾝体所 有的⾏为相应正念处或正念住的时候,是以正念和正知两⼤因素来让⾃⼰⾝语 意所有的⾏为相应于正念处或正念住的。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念⾝姿节竟

6、复次,诸比丘啊!彼于进退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彼于瞻视凝睇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屈伸臂腿之际, 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穿衣持钵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 分明所作何事。彼于饮食嚼尝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 ⼤⼩便利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住、睡、醒、说 话、沉默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明觉节竟

接下来⼜说到了我们体内的不净物,透过⾝体的痛苦的认知、苦谛的认 知,进⽽去了解到这些痛苦的因素是因为⼼中仍有集谛的缘故,之后再去了解 到这个集谛是否可被灭除,⽽去让我们了解想要去追求灭谛是否可被追求、可 否被达到或证实,可以的话那么其道路是什么呢,⽽说到道谛。所以佛陀这么 依序的宣说四圣谛,确实是很实事求是的、很善巧的引导我们佛弟⼦。

7、复次,诸比丘啊!彼应观想此⾝,⾃⾜底⽽上,⾃头顶⽽下,由⽪包裹 种种不净充满,⾔曰,我此⾝中,有发、⽑、爪、⻮、⽪、⾁、筋、骨、髓、 肾、⼼、肝、肋膜、脾藏、⼤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 ⾎、汗、脂肪、泪、淋巴、涕、唾、滑液。

《别解脱经》⾥⾯说到在上弦⽉和下弦⽉的时候,如果很忙的话是另外⼀ 回事,如果有空的话要从四陀罗尼、⼗三僧残开始念起,第⼗三世达赖喇嘛尊 者说到在结夏安居的时候必须要从头到尾念诵《别解脱经》。以我个⼈来讲从 ⼩都已背过了,⾄少在结夏安居的时候我会从头到尾念这个《别解脱经》。在 《别解脱经》⾥⾯非常详细讲解到比丘戒的每⼀个戒条,⽽且要如何去⾏持⾏ 住坐卧的威仪,这个《别解脱经》⾥⾯详细的解说比丘们在⼀⽇的食、衣、 做、卧当中应该如何⾏持的所有细节⽅⾯的威仪。 林仁波切⻅第⼗三世达赖喇嘛尊者的时候尊者对仁波切半开玩笑地说:“这 么转告三⼤寺,结夏安居的时候必须要从头到尾把《别解脱经》念完,否则这 个《别解脱经》过去没有被⼈念诵、将来也不会被⼈念诵,会有这种的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在三⼤寺有结夏安居时以背诵的⽅式将《别解脱经》念完的传 统。我也从⼩也将《别解脱经》背诵下来,⽽且有空我也会念诵,

在布萨的时候,主持布萨的⽅丈以背诵的⽅式朗诵这个《别解脱经》,如 果他忘记的话可以让下⾯的⻓老来朗诵,当然最好的话是以背诵的⽅式。我们 之前的做法是把经典摆在⾯前直接朗诵,其实应该按照过去这样⼀个传统和做 法,过去的做法是主持布萨的⽅丈以背诵的⽅式朗诵这本经典,如果他忘记的


话再由下⾯的⻓老以背诵的⽅式来朗诵,可是有⼀阵⼦我们采取更为简单的念 诵的⽅式朗诵这本经典,这就过于简单了。 我们比丘应当背下这部《别解脱经》,在上弦⽉和下弦⽉布萨的时候主持 的⽅丈以背诵的⽅式朗诵这部经典,假设他忘记的话再由下⾯第⼆顺位的⻓老 继续以背诵的⽅式将这部经典朗诵完毕,应该以这种的⽅式进⾏布萨,这点很 重要,这个传统很重要。

诸比丘啊!犹如⼀只双⼝袋⼦,各种种⼦充满,诸如粳米、糙米、菜⾖、 豌⾖、芝⿇、精米。聪明之⼠于内观⻅分明,曰,此是粳米,此是糙米,此是 菜⾖,此是芝⿇,此是精米。 于此⼀样,诸比丘啊!彼观此⾝,⾃⾜底⽽上,⾃头顶⽽下,由⽪包裹种 种不净充满。曰,我此⾝中,有发、⽑、爪、⻮、⽪、⾁、筋、骨、髓、肾、 ⼼、肝、肋膜、脾藏、⼤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 汗、脂肪、泪、淋巴、涕、唾、滑液。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厌想节竟

8、复次,诸比丘啊!彼⽆论所做何事,⽆论置⾝何处,应于此⾝依其组成 分类⽽观。曰,此⾝之中有地、⽔、火、⻛等四⼤种。诸比丘啊!犹如熟练屠 夫,或其学徒,立于⼗字道路⼝杀⽜剥⽪,⽀解成块,彼于此⼀样立于⼗字道 路⼝,诸比丘啊!彼⽆论做何事,⽆论置⾝何处,应于此⾝从界分⽽观之。⾔ 曰,我此⾝中有地界、⽔界、火界、⻛界等四⼤种。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观四⼤节竟


9、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腐⼫,或死⼀⽇,或死⼆⽇,或死三 ⽇,膨胀瘀⿊,脓烂充满。于彼⾃比,⾔曰,肯定我此⾝性质相同,于彼⼀ 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墓地观⼀— 10、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腐⼫,为乌鸦所啄,或为秃鹫所 啄,或为野⽝叼食,或为狐狸咬食,或为各类昆⾍所食,于彼⾃比,⾔曰,肯 定我此⾝性质相同,于彼⼀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墓地观⼆ 11、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腐⼫,祇有骸骨、⾎⾁、筋腱。于 彼⾃比,⾔曰,肯定我此⾝性质相同,于彼⼀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活,彼于⾃⾝注意观察其⾝,彼于他⼈注意观察其⾝,彼于⾃⾝ 他⾝兼顾注意观察其⾝,或观察⾝内之⽣起,或观察⾝内之坏灭,或兼察⾝内 之⽣起与坏灭,由于专⼼系念⽽认清其⾝⽆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已。如 是,彼⽣活会⽆所染着,于世间⼀切事物也⽆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常⽣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

在此说到了内⼼不净观的⼀种观修⽅式,不净观的观修⽅式也会帮助我们 去寻找我到底是在哪⾥,对⽆有⾃性的认知也会有所帮助。


透过⾝的正念住,让我们断除缘⾝的贪;比起⾝,更重要的是缘受的正念 住,透过受的正念住,让我们对于受的⼀个贪婪、愤怒就会减少,是透过受的 正念住的⼀个观修来减缓的。 我们⼼之所以有⼲扰,就是因为过度贪著于快乐的感受,过度的想要逃 离、排斥不快乐的或痛苦的感受所导致,所以苦乐的感受会随着我们执著⽽产 ⽣,透过缘受的⾝念住减缓对受的贪执、染执,进⽽去断除缘乐受的贪著、以 及缘苦受的愤怒,这是透过缘受的正念住⽽来减缓针对受的⼀个烦恼的减少。 那么⼼的正念住是什么呢?反复去想内⼼的⼀个负⾯情绪和正⾯情绪的思 维之后,这样去观察⼼到底是在哪⾥的话,⼼去寻找之后也是找不到的,最终 就如同中观典籍所说的:这⼀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有,仅此⽽已! (译者补充:当我们了解到执著与染执不同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学佛不 是让⾃⼰善恶分不清,绝对不是的!我们要分清善恶,因为执著不是要断除 的,染执才是要断除的。染执之所以产⽣是由错觉所导致,我们把非真相的东 ⻄视为真相⽽产⽣的执著叫染执,这是要断除的。透过⾝的正念住,了解到有 关⾝的所有的真相,于是由错觉所产⽣的对⾝的染执在断除的同时⼜能够保留 与⾝有关的善恶的区分,这个就是⾝的正念住修练的好处。菩萨们这么积极向 善、如此的坚持,这么强⼤的⼼⼒,为了众⽣我⼀定要成就⽆上菩提⼼的这种 坚持,难道不是⼀种执著吗?这也是⼀种执著、⼀种坚持,但这并不是染执, 所以我们⼀定要做区分。) 《中观根本慧论》的开⾸礼赞⽂说到:“不⽣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亦 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礼佛,诸说中第⼀。”这 是我每⼀天都会去念诵的偈句,针对性质⽽说⽣、灭,针对时间⽽说常、断, 针对境和处⽽说来、出,针对我⽽说⽆⼀、⽆异,所以诸法所有的作⽤,在智 慧的观察当中远离⼀切的戏论,这是我每⼀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最后再念 《中观根本慧论》结尾礼赞⽂:“瞿坛⼤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切⻅,我今 稽⾸礼。”这么思维的时候,这个偈句就变得非常深奥、值得我们深思的偈颂 ⽂。

交流互动 问:尊者,您有什么建议给予修行、学法者,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目前正 在正确的道路之上?

答:佛法并不是以先入为主的信仰的提升为主,佛法的教义是要透过分 析、观察的,因此⼴⼤的去学习变得非常重要。修⾏就是讲闻、思、修嘛,闻 思修的第⼀个步骤就是⼴⼤的听闻,所以⽆论是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还是梵


⽂语系的佛教传承,我呼吁你们都应该好好的去⼴⼤学习经教,这点非常重 要! 宗⼤师在《证道歌》⾥⾯说到:“最初寻求⼴⼤多听闻,中间论理皆现为教 授,最后⼀切昼夜实修习,为弘教法⼀切皆回向。”这个就是我们修⾏者要知道 ⾃⼰⽬前是否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个最主要的精髓。也就是⼀开始我们作为初 学者要做的就是⼴⼤地去学习经论的内容,之后针对⾃⼰所摄取的这个资讯再 去整理出来变成对⾃⼰有帮助的教授,最后将⾃⼰整理出来的内容反复地去串 习、修练、修持。⽽且先贤⼤师们也说到,如果没有透过多闻、多学的修练, 有等同断⼿断脚去攀岩般的危险。

问:现在有很多的人一直都有各种的挑战和问题,无法让他们的人生获得 和平与宁静,如何以《大念处经》让这些人能够获得和平与宁静的生活? 答:其实刚刚已经说了,透过身的正念住、受的正念住、心的正念住以及 法的正念住,先从粗分做起,比起身和语,心的正念住更为细微,所以这样依 循的从身的正念住→受的正念住→心的正念住→法的正念住做起。 真的要好好的皈依和顶礼导师世尊!导师世尊就像从教幼儿园的儿童一直 到大学博士班一样,跟我们依序地讲解这些不同的粗细之道,善巧地引导我 们,我觉得好好根据四念住的一个顺序修练的话,自然我们的生活就可以获得 和平与宁静。 在藏译的《⼤藏经》⾥⾯,佛亲⾃所说的教⾔叫《⽢珠尔》有⼀百多部浩 瀚的巨作;针对佛亲⾃所说的教⾔,印度⼤论师的著作有两百多部浩瀚的巨 作。我可以这么肯定的说,这些内容都是在符合科学精神的情况下所写下的杰 出的巨作,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问:呼吸是一个非自愿的动作,我们试图把呼吸(数息)变成一种自愿的 动作,难道不会减缓我们的创造性和活跃头脑的功能吗?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把 精神的能量转移到不必要的任务上吗? 答:呼吸是一直都会发生的没有错,在此正念住的重点在于,搭配着我们 自然的呼气和吸气,让心去培养它专注的能力才对。 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专注的能力呢?因为平常我们的心是属于散乱的,很容 易转移它的焦点,尤其是随着感官觉受的依赖性太强大的关系,我们很容易被 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所带走。 所以透过专注力的培养,即便眼睛看到东西也不受影响、耳朵听到声音也 不受影响,让心按照自己原本设定的目标,专注在原本要去专注的点上,而去 提升专注力,这是有帮助的。

而不是说要让呼吸变成一个非自然的动作或自然的动作,这不是在此修学 数息的重点。


问:看起来心的正念住和法的正念住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如何在修 行中整合它们两者相互辅助甚至圆满? 答:所谓心的正念住并非缘外境,而是针对唯明唯观的心去修练正念住, 所以首先你要去找到什么叫唯明唯观的心。在专注唯明唯观的心的情况下,再 去看心的其他的作用——像是来去、常断等,以及心的苦乐等,针对心的一个 特征去做观察的时候就变成法的正念住。 心的正念住是针对心,法的正念住是心上的一些特征:是常还是无常、是 苦还是乐、是否有来去等等,针对这个特征去做观察的时候叫做法的正念住, 比起心更上一层楼的是法的正念住。 再仔细深入观察的话,⼼⼜分不同粗细的层次,所以说到了粗分的⼼识和 细微⼼识,粗分的⼼识有八⼗分别⼼(⻅:三⼗三、增:四⼗、得:七),在 八⼗分别⼼停⽌运转之后,只会剩下⼀个唯明唯观的俱⽣原始之光明,所以⼼ 识本⾝有不同粗细的⼀个层次,当我们把这些专注⼒放在唯明唯观的⼀个性质 上的话,慢慢、慢慢的我们就可以⽤⾃⾝的经验去体会到何谓⻅增得、何谓光 明⼼。 ⼀开始我们要从睡时的融入次第来体会,也就是在入眠时我们原本有感官 觉受(即根识)慢慢变成了意识,意识从浅眠变成深眠,我们透过这个入眠过 程知道我们⼼识的变化,慢慢、慢慢的再更深层的进入到真正的从粗到细的过 程。 (译者补充:粗分融入到细分的这个融入,并不是像⽔融入于⽔般的融 入,⽽是粗分的意识停⽌运转之后,更细微的⼼⾃然就会呈现,这个叫做融入 的意思。)

问:正念住的这个修练,是属于奢摩他的修练还是属于毗钵舍那的修练? 答: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并不是以他专注的对镜(对象)而去做区别的,奢 摩他和毗钵舍那是针对性质而去做区别的,奢摩他的作用是专注而已,毗钵舍 那是在专注的当下再去做观察,毗钵舍那更偏向于观察的作用者,而奢摩他是 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在对镜上,所以正念住既需要专注(正念)、也需要观察 (正知)。

问:当人们向您询问关于冲突的问题或负面的问题时,您如何在正念住的 修练下不生气呢? 答:这个没有问题的,印度的这些学者们有不同的立场和哲学观点,像是 《入中论》后面的这一段说到:“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 能善通达。”在《入中论自释》里面说:“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 论师,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者,即如是答。”

所以只是一个立场不同而已,这些大学者们会实事求是的去辨别是非这点 很重要,我会以不同立场来解释所谓的冲突或跟我想法不同,这没有什么好生 气的。


问:如何修练法的正念住?尤其是当我们在做一些仪轨的时候,我们如何 维持法的正念住?那时候我们的心会随着经文的念诵而无法专注在法的正念住 上,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无常、苦、空、无我如同《释量论》里面所说的,由无常知苦、由苦 知无我。无常对初学者而言我们也是可以讲解的,每一刹那正在转变的这个事 实代表他不是自主独立的个体,因为他依赖着众多的因缘所以每一刹那都在转 变,每一刹那都会变化的这个刹那性、无常性代表着他是随因而转的。我们的 身和我们的心也是刹那性——每一刹那都在转变,因此我们的身、心也是随因 而转的,受到因的操控,在因的影响下而变成其性。 那么我的⾝和⼼的因是什么呢?这个就是苦因了,他的近取因是苦的,所 以是因为无常而知苦,由苦而知无我;这个正在遭受苦的我在哪里呢?去寻找 之后找不到,所以由苦而知无我,在此说到人无我和法无我。 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这句话是我每天都会去念诵的内容,“⼠夫非地 ⽔,非火⻛及空,非识非⼀切,何者是⼠夫;”之后龙树菩萨做总结的时候说 “⼠夫六界合,故非有实有,如是⼀⼀界,合故亦非实。”这是我每⼀天都会去 思维的内容。这么想的时候,我的⾝、我的⼼、我的语在通俗的说法当中这不 能否定,即便是如此我的⾝、我的⼼、我的语背后仿佛有个操控者的我,这个 我是绝对没有的!若有的话,去寻找应该要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 像是中观派⾃续派说到了⼠夫之事例第六意识、补特伽罗⼠夫之事例第六 意识,⽽去说寻找之后要找得到;可是应成派说,寻找之后没有任何⼀物是可 以被找到的!《入中论》的这句话非常好:“若谓⾃相因缘⽣,谤彼即坏诸法 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性。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 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谛。于真性时以何理,观⾃他⽣皆非理,彼观 名⾔亦非理,汝所计⽣由何成?”这是我每⼀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非常的重 要! 《中论》说:“众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 有⼀法,不从因缘⽣,是故⼀切法,⽆不是空者。”这句话说得真的是非常博⼤ 精深,总结得非常好!当我讲到龙树菩萨的名称和⽉称论师的名称的时候,我 觉得跟他们非常接近,觉得以前龙树这位中观⿐祖⼤论师在世的时候,说不定 我是他弟⼦⾥⾯坐在比较靠后的弟⼦吧。 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和梵⽂语系的佛教传承,都⼀致秉持着相同的正⻅那 就是四法印,这是我们共同秉持的原则所相信的真相——⽆常、苦、空、⽆ 我,谢谢!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