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不是叫人入教(Ⅲ)

Page 1


前言

第一章 社會篇

1 - 前牧師、佈道家、神學家的覺醒(上)

2 - 前牧師、佈道家、神學家的覺醒(中)

3 - 前牧師、佈道家、神學家的覺醒(下)

4 - 何謂宗教創傷症候群?

5 - 基要派對大腦的危害

6 - 科學證明,事實改變不了想法

7 - 保守福音派與恐怖政治

8 - 教會如何處理醜聞?

第二章 歷史篇

1 - 誰是奴隸制度的中堅分子?

2 - 殖民侵略的先頭部隊

3 - 為甚麼會有獵巫運動?

4 - 猶太人屈辱與苦難的根源

5 - 以「文明」為由迫害美洲原住民

6 - 君士坦丁真的成為了基督徒?

7 - 基督教化是怎樣發生的?

8 - 還伊斯蘭教一個公道 伊斯蘭黃金時代

第三章 神學篇

1 - 正統神學的建立過程

2 - 續正統神學的建立過程

3 - 《聖經》已證實被誤譯及曾被修改

4 - 假先知保羅

5 - 《聖經》預言重未應驗過

6 - 真正的基督徒 戴斯蒙·屠圖

7 - 為何基督宗教否定輪迴?

8 - 續為何基督宗教否定輪迴?

第四章 經文篇

1 - 失蹤了一千多年的《以諾書》

2 - 續失蹤了一千多年的《以諾書》

3 - 《多馬福音》與禪宗

4 - 《馬利亞福音》與密宗

5 - 諾斯底主義的宇宙論 《猶大福音》

6 - 諾斯底主義的人類觀 《腓力福音》

7 - 《真理的福音》中的宇宙之戰

8 - 耶穌受難的另一版本 《彼得福音》

結語

前言

清聖祖在清朝康熙年間南巡幸駕曲阜,親至闕里孔子故居,賜御筆「萬世師表」榜書,

懸於大成殿中。翌年下詔摹搨此匾,頒發給天下文廟,「萬世師表」四字亦因此成為孔 子的最佳代稱。同時,孔子亦被孟子尊為「聖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於各個時

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記載:「昔仲尼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 可謂命世之大 聖,億載之師表者也。」

離開魯國長達 13 年的周遊列國之路上,在許多國家都遭受了到了冷落,差點因為斷糧 而餓死。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取得了不朽 的成就。

孟子的思想,一開始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一直有人學習、流傳,到了唐代,韓

愈非常欽佩孟子,在序列儒家道統傳承的時候,將孟子接在孔子之下,認定孟子是孔子 的傳人。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

「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 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孟子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孔孟之道」作為強大的歷史文化傳統,已成為中國文化最具象徵意義的精神價值。

「孔孟之道」最大的精神內涵是內在超越。時至今日,「孔孟之道」仍有其舉足輕重的 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就在於它是內在超越的,是人文主義的內在超越,是一種將道德 理想主義、文化守成主義集於一身的理想。

牟宗三在 1963 年出版的《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又提出了同樣的觀點:「天道高高在上, 有超越的意義。天道貫注於人身之時,又內在於人而為人的性,這時天道又是內在的

(Immanent)。因此,我們可以康德喜用的字眼,說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Transcendent), 另一方面又是內在的(Immanent與Transcendent是相反字)。」

唐君毅的「超越而內在」發展而為牟宗山的「內在超越」的概念。天道作為超越於自然 萬物背後的精神實體或者形而上實體,是內在於人性、內在於萬物之中的。就天道其內

在於人性而言,內在超越具有倫理和道德的意味,就天道內在於萬物而言,內在超越具 有本體論的意味。

「孔孟之道」的終極理想是成聖,「軍國主義」的根本目標就是成魔,可以說是兩種完 全相反的東西。

日本傳統的思想資源主要包括國學、神道、本土化的佛學和儒學。雖然神道與佛教、國 學與儒學的關系在歷史上一直錯綜覆雜,恩怨難斷。但是到近代隨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

的興起,它們都不計前嫌,一同趨之若鶩,以至最終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不可分割的 組成部分。國學神道精神是「日本精神論」的核心支柱。佛教和儒學則是扶翼「皇運」

的得力助手。而「日本精神論」、「天皇制絕對主義」都是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在思想 上的重要表現形式。

有人把民族主義意識作為日本幕末維新時期的思想推動力和現實改革的動機。有人認為 明治維新的原動力是儒教。儒學思想中的華夷之辨、族類自固、大義名分等因素本身就

含有民族主義的傾向,在幕末西洋來迫、民族危機突顯之際,儒學中的這些因素自然被 激發弘揚。如前所述,日本的民族主義從一開始便帶有極端的性質。明治維新之後歐化

思想風靡一時,為了抵制自由民權思想的深化,民族主義思想開始變質,明治政府的指 導思想逐漸步入了軍國主義之途。

1882年1月4日明治天皇親自向日軍頒授的軍人訓誡《軍人敕諭》是一個重要的標志。

《軍人敕諭》正式名稱為《賜給陸海軍軍人的敕諭》(陸海軍軍人に賜はりたる敕 諭 ),要求軍人誓死效忠天皇,由此把武士道中效忠對象由大名與幕府將軍置換為天

皇。

《軍人敕諭》是日軍精神的核心。這道以明治天皇名義發布的文件,被日軍視為生命, 不僅每人都要熟練背誦,每天早上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大聲喊出《軍人敕諭》的信條。

《軍人敕諭》的主要信條包括5

點,分別是「忠節、禮儀、武勇、信義、質樸」,這幾 點正是脫胎於中國的「禮義廉恥」。

至於當年日軍做過甚麼事,相信也毋需再逐一說明吧。

《軍人敕諭》無疑是吸收了「孔孟之道」的部分內容,但若然說前者是繼承後者,是實 踐後者的精神,那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謬矣。

不過,滑稽荒謬的事郤是實實在在地發生着。

《創造基督宗教:古羅馬的武器》(Creating Christianity: A Weapon of Ancient Rome)

的作者 Henry Davis 指出,福音書和其他新約書籍不是由馬太、路加或保羅等猶太/基 督教學者撰寫的,而是由一個名叫 Piso 的羅馬貴族家庭編造的,特別是 Arrius Flavius Josephus,以及 Arrius Calpurnius Piso 實際上是第一位基督教教皇。關係密切的羅馬 家族保守著該宗教起源的秘密。

為了支持這些觀點,Davis 指出,當時很少人會讀寫,只有富人才能出版,而凱撒可以 簡單地銷毀他們不喜歡的任何文學作品。他指出,儘管福音書表明耶穌有數千名追隨者, 但沒有任何關於他活動的獨立記錄被揭露,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基督宗教團體在保羅的 著作之前結集。

關於保羅(Paul),Davis 指出,他的名字可能源自於“phallus”(陰莖)一詞,並暗示 由於羅馬人創建的基督宗教並未流行,性被用作吸引人們的手段,早期的「教堂」只是 僅比妓院略多。隨著羅馬人利用其信條作為安撫和控制奴隸以及後來的農奴的有力手段,

基督宗教逐漸發展起來,直到它的理想最終被接受,並傳播到羅馬統治之外。

基督宗教(Christianity)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超過 20 億信徒,其歷史既引人入 勝又複雜。

西元1世紀,基督宗教在東地中海地區興起,源自猶太傳統,以拿撒勒人耶穌的教義為 中心。那是一個政治和社會發生巨大動盪的時代,羅馬帝國在廣闊的領土上發揮影響力。

基督徒被視為對既定秩序的顛覆和威脅,經常受到迫害,被迫秘密實踐他們的信仰。然

而,儘管面臨這些挑戰,基督宗教不僅生存下來,而且蓬勃發展,在幾個世紀內從受迫 害的少數派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早期傳播的關鍵人物之一是使徒保羅。保羅原本是基督徒的迫害者,在前往大馬 士革的路上看到復活的耶穌後皈依了基督教。他成為了一位不知疲倦的傳教士,在羅馬

帝國各地廣泛旅行,並在科林斯、以弗所和腓立比等主要城市建立了基督教社區。保羅 寫給這些團體的信,其中許多都包含在新約中,為基督教教義和實踐提供了指導,並在 塑造早期教會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督宗教關於希望和救贖的信息、對永生的承諾以及對愛和慈善的強調引起了羅馬帝國

許多人的共鳴,特別是窮人和邊緣化群體。此外,該信仰的包容性 它向所有人開 放,無論社會地位、性別或種族如何 使其吸引了廣泛的受眾。

西元 4 世紀,隨著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基督宗教歷史出現了轉捩點。據報 道,公元 312 年,在米爾維安橋之戰之前,君士坦丁看到了基督宗教的象徵,這促使他 在基督宗教的旗幟下作戰。贏得這場戰鬥後,君士坦丁將自己的勝利歸功於基督宗教的 上帝,並皈依了基督宗教。這標誌著信仰新時代的開始。

西元 313 年,君士坦丁和他的共治皇帝李錫尼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整個帝國所有 宗教的宗教寬容。這有效地結束了國家支持的對基督徒的迫害,並允許公開信仰。君士

坦丁也向教會提供贊助,委託建造教堂並將基督徒提升到高級職位。

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開尼西亞會議,試圖解決神學爭端並團結教會。該委員會確立

了基督宗教教義的關鍵原則,包括三位一體的概念,並確定了慶祝復活節的日期。這是 基督宗教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在君士坦丁去世之前,他來到以色列並在伯利恆建造了聖誕(Nativity)教堂。他也來

到耶路撒冷,在摩利亞山上建造了一座教堂。他也試圖在全國其他地區建立基督宗教。

他自然沒有得到猶太社區的正面回應。這加劇了基督徒的反猶太情緒。事實上,基督宗 教官方對猶太人的迫害可以追溯到這個時候。

那些留在以色列土地上的猶太人個人和小社區不得不轉入地下。儘管以色列土地上從來 未試過沒有猶太人的存在 即使猶太人的數量很少,那裡的生活也很脆弱 君士

坦丁的皈依標誌著猶太人在以色列的存在的一個非常重大的、長期的削弱。隨著猶太人 存在的削弱,猶太公會(Sanhedrin)以及公會王子的削弱也隨之而來,這帶來了重大 後果。

就像所有革命者一樣,當基督徒獲得權力時,他們比他們所取代的人更殘酷。他們多年 來一直呼籲宗教寬容,現在表示,除了基督宗教之外,沒有其他宗教是可以接受的。他 們沒有把基督徒丟給獅子,而是把非基督徒丟給獅子。愛、和平和兄弟情誼的宗教看起

來很像羅馬的宗教。為羅馬人管理監獄和公開處決的人,也為基督徒管理監獄和公開處 決。就像動物農莊的故事一樣。

這給猶太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以至於相當多的人(可能有幾千人)皈依了基督宗教。

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教會中擔任要職,這種情況將在歷史上多次重演。這些背道的猶太人 成為猶太人民最大的敵人。他們了解猶太人的生活,並且最了解如何徹底摧毀它。

因此,在有記錄的歷史上,我們第一次出現了 公元 350 年 猶太教會在教會官

方批准下被燒毀的現象。他們也正式關閉了所有猶太學校,禁止割禮、猶太食品、遵守 猶太安息日和其他習俗。

基督宗教從一個受迫害的教派上升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標誌著信仰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 折點。這一轉變在公元 379 年至 395 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統治下基本完成。狄奧多

西一世是一位堅定的基督徒,他的統治時期的特點是推行有利於基督宗教並試圖邊緣化 異教的政策。

西元380年,他頒布了《帖撒羅尼迦法令》(也稱為“Cunctos populos”),宣布尼西亞 基督教為帝國的國教。該法令要求所有羅馬公民信奉羅馬和亞歷山大主教的信仰,實質 上使基督宗教成為官方和主導宗教。狄奧多西也採取措施壓制異教崇拜和其他與尼西亞 基督教不符的宗教活動。他下令關閉寺廟,禁止祭祀,並禁止其他異教儀式和習俗。

狄奧多西對異端的態度尤其無情:《[狄奧多西]法典》中保存了至少 18 條「由他針對異 教徒制定的法律」。在某些情況下,他禁止他們舉行會議,並強制沒收他們的教堂或房 屋,如果他們在教堂或房屋中舉行宗教集會的話。然而,針對某些教派,「他下令採取 極其殘酷的措施;他們將被追捕並處決。」

儘管君士坦丁在 325 年「使用了關於 猶太人的無節制語言」,他沒有將「法律上的殘 疾(disabilities)強加給他的猶太臣民」。狄奧多西頒布了這樣做的法案。

4世紀末首次實施的法律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寫:「儘管有嚴 厲的刑法,異教仍然存在,並且在被正式禁止後,在一些地區公開實行了兩個世紀或更 長時間。」此外,許多教派「頑抗朝廷的滅亡令」。造成這種失敗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法律執行所依賴的各省督撫不用心,消極抵抗。但當這一點變得顯而易見時,引起了皇 帝們的極大憤怒。當然,從4世紀末開始,羅馬帝國在西方和東方的官方政策都是迫害 那些反抗官方定義的基督宗教的人,無論是來自教會外部還是教會內部。

狄奧多西的行動反映了基督徒之間更廣泛的共識:應該廢除多樣性,並透過武力強加統 一。

基督宗教在羅馬的興起改變了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運作方式。在政治上,權力更加集中, 因為皇帝大量參與教會的事務。這使得皇帝能夠制定教會的教義和國家的法律。此外,

以基督教為官方宗教,羅馬因擁有共同的信仰而具有更大的團結感和共同認同感。

羅馬皈依基督教也對羅馬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強調教會對生活的主要影響,許多

異教的傳統和節日被基督教的傳統和節日所取代。這導致了一種基於基督教教義原則的 生活方式,例如對不幸者的憐憫和同情。此外,這種皈依增加了男性的權力,因為教會 是建立在男性主導的等級制度基礎上的。

雖然羅馬皈依基督宗教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統一事件,但它也將民眾分為兩個不同的群體: 信徒和非信徒。在一個日益受到基督宗教信仰影響的社會中,那些繼續信奉羅馬多神教 的人面臨迫害和邊緣化。

此外,羅馬皈依基督宗教對羅馬婦女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教會的新規則下,她們被排擠 到宗教生活的邊緣。女性被認為不如男性,不被允許成為牧者,甚至被禁止在一天中的 某些時間進入教會。這種對婦女的態度至今仍影響著宗教生活。

羅馬皈依基督宗教的政治影響力也很大。羅馬將權力移交給教會,標誌著政府從基於法 律的力量轉變為基於信仰的力量的開始。結果,宗教開始被視為合法的權力來源,基於 信仰的法律開始被視為有效的政府形式。如今,這種轉變在許多國家仍然可見。

當君士坦丁皈依基督宗教並隨後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時,猶太人和基督徒的歷史發生了 不可挽回的惡化。這不僅僅是一次具有短期影響的一次性事件。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 模式是透過教會領袖在那些形成時期直接產生的信仰和教義而製度化的。他們將某些偏 見視為聖典,導致接下來的 15 個或更長的世紀裡將佈滿神學地雷,這將使基督徒和猶

太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困難、痛苦,而且往往是致命的。

當被問到基督徒為什麼要努力改變人們的信仰時,《基督宗教的勝利:一種被禁止的宗 教如何席捲世界》(The Triumph of Christianity: How a Forbidden Religion Swept the World)的作者 Bart D. Ehrman 說:

「這是我在《基督宗教的勝利》一書中討論的關鍵問題之一。我只是在解釋了所有羅 馬宗教都是多神論(“異教”或多或少意味著多神論)之後才這樣做的,有許多神,所有 這些神都值得崇拜,並且沒有一個人堅持只應該崇拜他們。因此,人們可以崇拜他們想 要崇拜的所有神靈,並且沒有一個神堅持你單獨崇拜他們,這是可以接受的,並且到處 都是這樣的做法。因此,沒有動力去嘗試贏得「皈依者」。基督宗教則不同。它擁有唯 一的真神,並且對此充滿傳教精神。

這是我在書中談到的有關此事的內容。這將需要兩個位置。」

還說:

「正如一位著名的羅馬宗教歷史學家 Ramsay MacMullen(《羅馬帝國基督化》

(Christianizing the Roman Empire: A.D. 100-400)一書的作者)所說:「在異教中任何

有組織或有意識的福音確實很少有跡象。事實上,我們不知道異教世界中有任何傳教宗 教。」

顯而易見,基督宗教就是一件非常有利用價值的統治工具。

從共和開始,幾乎所有羅馬公民都必須從軍,而且施以嚴格的訓練。另外,羅馬公民握 有土地,役齡在 27 歲至 65 歲,應執政之徵召而入伍。這種徵召稱為「克拉西斯」 (classis),最後演變為「階級」。歸結起來,羅馬成長的邏輯就是軍國主義,它成就 了羅馬,也將毀掉羅馬。

如果以耶穌比作孔孟,古羅馬就好比二戰時的皇軍,羅帝國建立的神學就等於當年日本 軍國主義所提倡的儒學,由羅馬教會確認的「正典」(canon)(現時通用的《聖經》) 就等於明治天皇親自向日軍頒授的軍人訓誡《軍人敕諭》。

將孔孟之道與《軍人敕諭》相提並論是對聖人的極大侮辱,耶穌的教導與「正典」之間

也是一樣,如果閣下還有丁點良知的話,還是回頭是岸,與基督宗教的邪惡勢力劃清界 線為妙。

第一章 社會篇

1 - 前牧師、佈道家、神學家的覺醒(上)

對傳播福音而言,見證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很多人都是因為在佈道會中聽到一些人的親

身見證,例如未信之前如何誤入歧途、如何墮落沉淪,信了之後如何人生豐盛、如何家 庭和陸、如何婚姻美滿、如何平安喜樂等等,結果深深被打動,毅然決志信主。

假如你已經決定參加一場比賽,別人只能做你的啦啦隊,給你打氣,但是,如果你尚在

考慮要不要參加,那就不同了,別人會客觀分柝,平衡利弊,評估你的勝算,看看應不 應該參加,甚至可能會游說你打退堂鼓。

見證的作用正是相當於啦啦隊,因為,你已經決定了要去信某某教,所以,你就是只會 選擇為你的決定打氣的人,你不會願意讓人家給你潑冷水。然而,如何你尚未決定信還

是不信,那麼,你便應該平心靜氣地聽聽正反兩面的意見,因為世界上除了信主的見證 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離教的見證。

當然,即使你真的需要平心靜氣地聽聽正反兩面的意見,向你傳福音的人不會鼓勵你這 樣做,畢竟,在這個世界,有良心的人並不是很多。

美國在 70 年代對於東方文化與宗教的熱潮,其實主要是由一位前基督新教牧師所掀起 的。

英國作家、演講者,自稱「哲學娛樂家」的 Alan Watts(1915 年 1 月 6 日 1973 年 11 月 16 日)在早年曾經獲得過 Seabury-Western 神學院的神學碩士學位,並於 1945 年 成為聖公會牧師。然而,在 1950 年,他離開了教職,並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在美國 亞洲學院任教。

Alan Watts 曾經進入 Seabury-Western 神學院,這是一所位於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的 聖公會學校,在那裡他學習基督教經文、神學和教會歷史。他試圖將當代基督教崇拜、

神秘基督教和亞洲哲學融合起來。Alan Watts 因其論文而被授予神學碩士學位,並以 通俗版的形式出版,題為《看聖靈:對神秘宗教必要性的研究》(Behold the Spirit: A Study in the Necessity of Mystical Religion)(1947)。

後來他出版了《基督教中的神話與儀式》(Myth & Ritual in Christian)(1953),用

佛教術語對傳統羅馬天主教教義和儀式進行了闡釋。然而,這種模式已經形成,Alan Watts 並沒有隱藏他對宗教觀點的厭惡,他認為這些宗教觀點是陰鬱的、充滿罪惡感的, 或者是激進地傳教的 無論它們是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 中發現的。

因其透過對西方普通讀者來說有趣且易於理解的作品來傳達與佛教、道教、印度教和其 他東方傳統相關的思想和觀點的能力,Alan Watts 受到廣泛認可。他的著作頗具影響 力,推動了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和英國的反主流文化,並使 Alan Watts 成為當時討論

最廣泛的哲學家之一。在對他的作品的評論中,《洛杉磯時報》將他描述為「也許是當 代西方東方學科最重要的詮釋者」,他展示了「將不可寫的東西寫得漂亮的罕見天賦」。

畢竟,Alan Watts 已經是活躍於上世紀5、60年代的人物,介紹他的目的只為說明牧師

離教的事早已存在,而本文主要想分享的,却是今時今日的人的見證。由於實際人數實

在太多,所以只能選擇其中一部分來介紹,以下便是一些實際例子。

例子一:

Rebecca Gummere 獲得 Wittenberg 大學學士、碩士學位。來自三一路德神學院的學 士學位,以及夏洛特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of Charlotte)創意寫作碩士學位。

她曾在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任教,在一家家庭暴力和強姦危機機構工作,並曾為三個路 德會服務。在她被任命為美國福音路德會(ELCA) 牧師的那天,她跪在神學院教堂的硬 磚台階上,許下承諾,宣揚並實踐她在 20 多歲時第一次來到時的信仰。

「我會的,我祈求上帝幫助我,」她發誓。

當 Rebecca 的一個姐姐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並於兩年後去世時,享年35 歲,她在信仰 邊緣跳的踢踏舞讓她站在了十字路口 要么有某事/某人,要么什麼都沒有。

Rebecca 加入了一位朋友邀請她去的教會。由於從未讀過《聖經》,所以 Rebecca 參 加了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從《創世記》開始,到《啟示錄》結束。課程開始一年後, 她的第二個孩子,一個男孩,出生時患有心臟缺陷,4天大時接受了手術。6週後,他突 然死在她懷裡。

在擔任牧師期間,Rebecca 宣講神的愛和耶穌的恩典。她為嬰兒、兒童和成人施洗。她 主持婚禮,與臨終者坐在一起,與他們一起祈禱,談論永遠存在的生命之主。她站在墳 墓邊,宣告復活的希望,以及不再有死亡和痛苦的天堂。然而,她越來越懷疑上帝的存 在、上帝的可信度、教會在世上的意義及其基本原則的真實性。

在被任命14年後,Rebecca 離開了部會,去他們縣的家庭暴力和強暴危機中心工作。當

倖存者一次又一次地分享他們遭受虐待和襲擊的經歷、無法形容的恐怖故事以及破碎生 活的心碎時,Rebecca 僅存的信仰框架崩潰了。她不明白為什麼據說數過我們頭上頭髮 的上帝不會出現在這些女人身上。

她必須承認她很悲傷──因為失去了夢想,失去了社區,也失去了她自以為認識的上帝。

她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挑戰:像尋找她放棄的信仰一樣尋找她深深的渴望。

在一篇名為「我找到了上帝,成為了牧師,然後失去了信仰。這就是我現在所相信的。」 (I Found God, Became A Pastor And Then Lost My Faith. Here's What I Believe In Now.) 的文章上,Rebecca Gummere 對信仰作了以下的說明:

「我對很多事情仍然不確定,但我對此表示同意。如今,不確定性感覺就像是事實。我

也對恩典突然降臨的奧秘保持開放的態度。我所知道的是:無論我們給它什麼名字,愛 在世界上仍然存在,並且蓬勃發展。對我來說,現在,這是一個足夠堅定的立場。」

2017年,前路德會牧師 Rebecca Gummere 在失去了支撐自己的信仰後,開始了跨國 朝聖之旅。她寫了一本關於她的旅程的回憶錄,《追逐光明:一輛貨車、兩隻狗和一位 前牧師對神聖的探索》(Chasing Light: One Van, Two Dogs, and an Ex-Pastor's

Search for the Divine),目前正在詢問代理人以尋求代理權。

例子二:

Teresa MacBain 是聯合衛理公會教會的牧師。2012 年 3 月,她承認:她現在是無神論 者。

自小在教會長大,Teresa 是一位牧師的女兒。她說,她在 6 歲時感受到了上帝的呼召, 並於9年前在佛羅裡達州的聯合衛理公會教會成為了一名牧師。一路上,她問自己一些 問題,她相信這些問題會增強她的信仰,但最終卻削弱了她的信仰。在她所說的頓悟時 刻,她意識到自己是個無神論者。從那時起,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失去信仰 的過程中,她也失去了朋友、社區、曾經珍惜的關係,當然還有工作。

她曾經有一個秘密,但她不敢透露。

「我目前是一名活躍的牧師,同時也是一名無神論者,」Teresa 說。 「我過著雙重生 活。週一我感覺很好,但到週四 週日即將到來 我開始胃痛、頭痛,只知道我 必須站起來說一些我不再相信的事情,以一種完全錯誤的方式描繪自己。」

她緊張地環顧房間。今天是星期日,通常她會在佛羅裡達州塔拉哈西的教會講道。

她的秘密是造成傷害,當 Teresa 一周又一周履行牧師職責時,她的良心受到侵蝕

每週日兩次佈道,唱讚美詩,當她不相信她所祈禱的上帝時為病人祈禱。她沒有人可以 傾訴,至少在她的基督教社區裡沒有,所以她的 iPhone 變成了她的告解室,她記錄下

了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沮喪。

「我再次去教堂的路上。又是一個週日。夥計,情況變得更糟了,」她在一段錄音中對

手機說道。「我是怎麼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的?有時候,我心裡想,如果我能回到幾 年前,不問問題,只是成為那些羊中的一員,盲目跟隨而不知道真相,那就太好了。」

「事實上,」她說,「當我研究這些問題時,我發現宗教有很多漏洞,我剛剛經歷了一 些我無法相信的階段。」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她:耶穌是通往神的唯一道路嗎?慈愛的上帝會永遠折磨人嗎?有 上帝存在的證據嗎?有一天,她越界了。

「我只是意識到 我的意思是靈光一現,不是頓悟、靈光一現 我是一個無神論 者,」她說。「我不相信。就在我說出這個詞的那一刻,我被這個詞絆倒了,噎住了 無神論者。」

大約在2011年,Teresa 發現了「神職人員計畫」(The Clergy Project),這是一個由 失去信仰的神職人員組成的匿名線上社群。現在她有了盟友,但要逃脫並不容易。她開 始申請工作,但當未來的雇主問她為什麼想離開該部門時,她不知道該說什麼。她用 iPhone 記錄了自己的擔憂。

3 月 26 日,在 Bethesda 舉行的美國無神論者大會上,Teresa 看起來幾乎頭暈目眩。 前一天,她決定在會議的 1,500 名左右非信徒面前宣布她正式成為無神論者。「我的名 字是 Teresa,」她開始說道。「我是一名牧師,目前在衛理公會教堂服務 至少到 目前為止」 觀眾笑道 「而且我是一個無神論者。」

數百人跳了起來。他們叫喊和鼓掌持續了一分多鐘。

例子三:

Ryan Bell 是一位美國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牧師,在經歷了「沒有上帝的一年」作為實 驗後成為無神論者。他公開講述了在這一年之前、期間和之後的經歷,並在他的部落格 「無神之年」(Year Without God)(後來由 Patheos 主辦)中寫下了這些經歷。他 是《哈芬登郵報》(Huffpost)的定期撰稿人,並於 2015 年 8 月推出了新的部落格和 播客「上帝之後的生活」(Life After God)。他目前擔任世俗學生聯盟(Secular Student Alliance (SSA))的全國組織經理和南加州大學的人文主義牧師。

2014 年初,Ryan Bell 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新年決定:在沒有上帝的情況下生活一 年 這反映了他自己信仰的喪失。他有一個部落格記錄他的旅程,並有一個紀錄片 攝製組跟踪他。

一年後,Bell 告訴新聞媒體 NPR 的 Arun Rath,「我已經研究了我能找到的關於上帝 存在的大多數論據,而在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上,我不得不說我在我看來,沒有令人信 服的案例。」

「我不認為上帝存在。我認為這最能說明我所擁有的證據和我的經歷。但我不認為這一 定是我最有趣的事情。」

現在,Bell 在 PATH 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這是一個致力於幫助無家可歸者的組織。

「我認為,這實際上是我沒有改變的那部分的表達。在內心深處,我仍然是以前的那個 人。我關心正義和平等,我希望看到機會更均勻地分佈在我們的社會中,」Bell 說。

Bell 說,他仍然覺得無神論是「一個尷尬的選擇」,而且他以前的基督徒朋友正在適應

他的新觀點,他也感到不舒服。

他這一年最大的教訓之一是「人們非常重視確定性和了解,並且不願意說自己不知道。」

現在他認為確定性有點被高估了。

「我想以前,我想要與上帝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今天我只想與現實建立更緊密的關 係,」Bell 說。

2014年4月,Bell 出席在鹽湖城舉行的美國無神論者全國代表大會。當被問及他的無神 論之路進展如何時,他說:

「這仍然很令人困惑。我仍然認為信仰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我很樂意回到它。但我的大 腦的另一部分卻不斷在其中刺破漏洞。還有一個成本效益分析。宗教是美好的,但它也 會鼓勵暴力,剝奪他人的權利。尤其是一神教;他們聲稱擁有唯一的真理。」

2015 年 8 月,Bell 推出了「上帝之後的生活 」播客,討論他和其他人的叛教,以及他 們現在如何在沒有宗教的情況下生活。該播客是更廣泛的「上帝之後的生活 」項目的

一部分,該項目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熱情的空間來探索他們的疑慮,重新調整 他們的'道德指南針',並建立新的友誼。」

待續。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an_Watts https://www.buzzfeed.com/rebeccagummere/pastor-lost-faith-beliefsystem?new_user=true&newsletter_modal=true

https://www.npr.org/2012/05/07/152197685/when-religious-leaders-lose-their-faith https://www.npr.org/2014/12/27/373298310/after-year-of-atheism-former-pastor-idont-think-god-exis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Templeton

https://www.debunking-christianity.com/2010/07/my-testimony-by-former-pastorbruce.html

https://timmygibson.com/blog/mmygibson.org/2008/09/confessions-of-pastor-1-of10.html

https://www.npr.org/2013/07/05/199057096/from-deep-in-the-bible-belt-pastorlooks-for-hope-after-faith

https://www.anthonypinn.com/biography

https://www.christianpost.com/news/former-pastor-says-he-lost-faith-after-staffmember-beat-spouse-faithful-mother-lost-baby.html

https://ehrmanblog.org/christian-pastors-who-have-lost-their-faith/

2 - 前牧師、佈道家、神學家的覺醒(中)

例子四:

Charles Templeton(1915 年 10 月 7 日-2001 年 6 月 7 日)是加拿大媒體人物、前基 督教傳教士。他在 1940 年代和 1950 年代被認為是一位主要的福音傳教士,後來成為 一名不可知論者,後來在與懷疑作鬥爭後接受了無神論。此後,他曾多次從事新聞、廣 播和寫作工作。

早在 1936 年,Charles 已辭去工作成為傳教士,成為國際知名的佈道家。並且於 1945 年將青年基督運動引入加拿大,隨後在歐洲和日本傳教。他最終與他的朋友葛培理牧師

(Billy Graham,1918 年 11 月 7 日 2018 年 2 月 21 日)一樣出名,但最終放棄了講壇 並成為不可知論者。

從 1936 年到 1938 年間,Charles 週遊美國,在 44 個州傳道,並作為一位領先的佈道 家獲得了國際認可。1941 年,創辦了拿撒勒大道路教堂,並在那裡擔任傳教士,租用了 一座曾經是長老會教堂的建築。1955 年,他成為美國長老教會的福音秘書。

為了加深對基督教的理解,Charles 於 20 世紀 40 年代就讀於普林斯頓神學院。後來獲 得了拉法葉學院的榮譽博士學位。

他主持了宗教電視節目《仰望與生活》(Look Up and Live)。

後來,Charles 開始與對其宗教的懷疑作鬥爭,最終成為一名不可知論者。這引起了基 督教社群的廣泛強烈反對。

Charles 是佈道家葛培理牧師的密友,兩人與 Torrey Johnson(1909 年 3 月 15 日 –

2002 年 5 月 15 日)共同創立了青年基督國際組織。Charles 成為不可知論者後,他們

仍然是朋友,但變得更加疏遠。

1960年代中期,Charles 辭去《多倫多星報》(The Toronto Star)總編輯職務,轉而

競選安大略省自由黨黨魁。他失敗了,並於 1967 年至 1969 年間擔任 CTV 新聞和公共 事務總監。

他寫了幾本書,包括《生命的仰望》(Life Looks Up)(1953年)和《耶穌的一生》

(Jesus His Life)(1973年),以及《總統的綁架》(The Kidnapping of the President)(1974年)和《女王的秘密》(The Queen's Secret)(1986年)等小說。

他的最後一本書《告別上帝》(Farewell to God,1995)講述了他對信仰的喪失。

Charles 也創作了多部戲劇,並在 CBC 和 BBC 上演,並獲得兩項 ACTRA 廣播獎。

在《告別上帝》中,Charles Templeton 說出了他放棄信仰的原因。他用直白的語言講 述了創世寓言、聖經中的種族偏見、拿撒勒人耶穌的身份、耶穌與家人的疏遠、教會中 婦女的二等地位、邪惡的奧秘、祈禱有效的錯覺,為什麼會有痛苦和死亡,以及對上帝 失去信心。

例子五:

Bruce Gerencser 花了 25 年的時間牧養俄亥俄州、密西根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獨立基要 浸信會、美南浸信會和基督教聯盟教會。Bruce 就讀於密西根州龐蒂亞克的中西部浸信 會學院。他是一名作家,經營 The Way Forward 部落格。Bruce 與結婚 35 年的妻子住 在俄亥俄州西北部。他們有 6 個孩子和 9 個孫子。於 2005 年離開事工,並於 2008 年 離開基督教。Bruce 現在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和無神論者。

這位前牧師分享了他的轉變故事:

「我人生的前 50 年是在基督教教會度過的。我小時候參加過聖公會教堂和路德教會。

20 世紀 60 年代初,當我的家人搬到加州時,我們開始去浸信會教會。正是在這座浸信 會教堂,我做出了第一次信仰告白。在我的小學時期,我又做了幾次信仰的告白。我曾

多次接受浸禮。大多數在浸信會長大的孩子都有多種信仰(或重新奉獻)。我最後一次 信仰告白是在我高中的時候。我參加了我們教會的復興聚會。我感覺到自己有罪,所以

我在邀請期間走在過道上,跪在祭壇前。我受了洗,幾週後我告訴教會,我相信上帝正 在呼召我成為傳道者。」

「在被召喚成為傳教士幾週後,我進行了第一次講道。當時我 15 歲。在這 33 年裡, 我有 25 年牧養教會。」

「當我離開事工時,我是一個疲憊不堪、疲憊不堪、飽受虐待的傳道人。當我離開事工 時,我仍然是個信徒。我認為問題在於我所牧養的教會,或許在於我個人。如果我找到 合適的教會參加這艘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4年來,在5個州,我尋找一個認真對待基 督教並實踐耶穌教義的教會。在走訪了超過125 間教堂,其中一些教堂待了幾個月,尤 其是那些我當時居住的社區的教堂後,我得出的結論是,無論門上的名字是什麼,每個 教堂都是一樣的。」

「我的信仰危機並不是從神學鬥爭開始的。當我將基督教會視為一個整體時,我得出的 結論是,在很大程度上,基督教會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社交俱樂部。雖然我當然意識到可 能有一些例外,但我沒有發現任何例外。」

......

「從2003年我最後一次擔任牧師到今天,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重新研究聖經 和基督教會的主張。我得出的結論是,《聖經》雖然是一本偉大的書,但它並不是上帝

無誤的、受默示的話語。聖經充其量只是一本靈修指南和一本幾千年前人類寫的神話故 事書。這不是一本與我們當今所處的世界過於相關的書。這些故事非常值得一讀,但對 於 21 世紀的現代人來說,它們幾乎沒有提供真正的實踐智慧。我仍然喜歡閱讀登山寶

訓、傳道書和詩篇。聖經中蘊藏著智慧,但它絕對不是一本可以用來管理生命的書。」

「我逐漸意識到基督教會試圖支撐《聖經》的企圖只是一個幻想之家。基督教會沒有直 面經文中的許多錯誤,而是對聖經中發現的錯誤和矛盾提出了複雜而幽默的解釋。諸 如 之類的解釋在原文中是無誤的。」

現在 Bruce Gerencser 是「精神虐待倖存者部落格」(Spiritual Abuse Survivor Blogs Network)網絡成員在「前進之路」(The Way Forward)上發表部落格。

例子六:

Timmy Gibson 是一位前基要福音派五旬節派聖經重磅說方言的牧師。他畢業於聖經學 院,並花了 30 年的時間教導和傳講聖經。Timmy 宣講的主要信息是,逃離地獄永恆之 火的唯一方法是接受耶穌基督為你的主和救主。諷刺的是,這種「追求真理」使他本人 遠離了基督教。Timmy 漸漸明白,這只是一個人造的神話故事。

Timmy 在 Youtube 分享他曾經持有的一些瘋狂的信仰,他生命中那個瘋狂時期的經歷, 以及自從他放棄他曾經如此珍視的福音派基督教信仰以來所經歷的快樂。Timmy 希望 他分享的內容能幫助別人了解自己在這個地球上的生活故事。

在他的文章「一位牧師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Pastor)中,Timmy 說:

「許多基督徒激怒了我。」

「是的,我是牧師,我致力於『帶領人們與基督建立健康的關係』,而不是創造偏執、

右翼、狹隘、仇恨、自以為是、八卦、抱怨、假保險桿貼紙(fake bumper sticker)類 型的基督徒。」

「不幸的是,我遇到了太多這種類型的基督徒……而且說實話……我不和那種基督徒一起 出去玩。公平地說,對於我遇到的每一個人,我都遇到了一些真正偉大的真正的基督追 隨者。例如,我們的教會(感謝上帝)充滿了後來的 人,他們並不完美,但對上帝有 一顆真誠的心,愛人,謙虛,真實,誠實,尋求上帝對他們生活最好的安排,而不評斷 每個人別的。」

「當我看著耶穌的一生和事工時…甚至他也更喜歡『罪人』的陪伴。我完全明白為什 麼!」

「幾年前(也許是 10 年前)我是那種我現在很難喜歡的基督徒。我只有共和黨投票的 基督徒朋友 24/7 收聽基督教廣播。除了像我這樣有信仰的人之外,我與任何人都沒有 真正的關係。我從來沒有邀請任何人去教會……除非那個人已經是『基督徒』並且他們 正在尋找教會。我活在一個基督教泡沫中,周圍都是像我一樣的人。我生活中的所有活 動都圍繞著教會、教會朋友、教會體育、教會團體、教會書籍、教會的一切……基本上 我沒有教會之外的生活……我生活在一個安全的基督教泡泡中。」

......

「我認為有時人們對牧師或神職人員的看法是,他們非常屬靈,在涉及信仰的事情時從 來沒有問題、懷疑、恐懼或錯誤。事實是我們做到了!但我們通常會做的是隱藏我們的 問題、懷疑、恐懼和錯誤,『因為我們不想讓別人跌倒』。但我們已經意識到這行不通, 因為人們無論如何都會有懷疑,當他們認為自己是唯一有疑問、懷疑、恐懼和錯誤的人 時,他們會感到特別『缺乏聖靈』。事實是,我們有時都會掙扎。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 真實性。」

現在 Timmy Gibson 自稱是不可知論者,但對於福音派的信仰而言,他是無神論者。在 他的 Youtube 頻道中,Timmy 發表了大量反對福音派的言論。

例子七:

Jerry DeWitt 是一位美國作家和公共演說家。他是兩個福音派教會的前牧師,並於 2011 年公開改信無神論。

Jerry 是路易斯安那州德里德鎮周圍兩座教堂的前牧師,鎮上3分之2的人口都加入了一 個信仰組織。當 Jerry 思考地獄的想法時,他第一次對自己的宗教信仰產生了懷疑。後 來,在一位教友要求他為她受傷的兄弟祈禱後,他發現自己無法祈求上帝的幫助。他最 後一次講道是在 2011 年 4 月。

在意識到自己不再持有神論信仰後,Jerry 加入了神職人員計畫(TCP),該組織為不再相 信上帝的傳教士提供秘密支持。Jerry 是 TCP 第一位放棄匿名並自由談論他參與該計畫 的成員。在他離開事工之後,在更多關於 Jerry DeWitt 失去信仰的信息出現後,他隨後 在他的非事工工作也被解雇了。此後不久,他的妻子就與他分居了。

根據他的職業生涯和經歷,Jerry 寫了一本名為《信仰之後的希望:一位前牧師從信仰 到無神論的旅程》(Hope After Faith: An Ex-Pastor's Journey From Belief To Atheism) 的書。

在一次訪談中,他聲稱:

「我意識到我正站在一塊岩石上。是的,我的朋友們,有一塊石頭,這是一塊理性的石 頭。我想讓你明白,今天你正在改變未來。你正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信心之後就有希 望。我可以了解達爾文嗎?」

「嗯,你知道,我來自一種基督教、五旬節派、合一五旬節派,我們的信仰很大程度上 基於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簡寫 KJV)聖經的無誤性以及我們的經驗。你 知道,我們認為我們經常經歷聖靈的感動。所以,當我第一次開始- 開始看到英王欽定

本的聖經存在一些問題時,我承認這一點,這讓我感到震驚,因為我已經走了17 年了, 你知道,我生命中的17年並沒有想到這一點甚至是一種可能性。」

「首先開始困擾我的是永恆地獄的不合理懲罰。這首先是概念,是先開始困擾我的神學。 17 歲時,我有責任向人們宣傳永恆的詛咒,你知道,因為人們犯了非常人性的錯誤, 因為缺乏更好的言語。」

「所以我心裡無法辯解,所以我必須研究地獄的教義。很快出現的問題之一是,在《英 王欽定本》中,還有其他英語單字可以比"hell"一詞更準確地使用,例如『墳墓』。」

在《信仰之後的希望》一書的簡介中,有這樣的描述:

「2011 年 5 月的一個深夜,他的信徒中的一名成員打電話請求為她遭遇嚴重事故的兄 弟祈禱。當 Jerry DeWitt 尋找合適的話語來安慰她時,他卻無言以對,他發現曾經構成 他生命基石的信仰終於化為灰燼。當 Jerry DeWitt 現在是無神論者的事實成為公眾所知 時,他發現自己被德里德的高度宗教社區中的許多人所迴避,幾乎失去了他所認識的一 切。」

「Jerry DeWitt 為身份和意義而奮鬥,反映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目前面臨的困境。隨著不 可知論和無神論進入主流 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現在有5分之1的美國人聲稱沒有宗

教信仰 新的無神論者聲音的時刻已經到來,他們尊重信仰和宗教傳統,但熱情擁 抱自由的生活。《信仰之後的希望》講述了一個人向堅定的、經過深思熟慮的無神論演 變的故事,這個人受到人道主義、深刻的道德維度以及通過擺脫恐懼而獲得的幸福和自 信的驅動。」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an_Watts

https://www.buzzfeed.com/rebeccagummere/pastor-lost-faith-beliefsystem?new_user=true&newsletter_modal=true

https://www.npr.org/2012/05/07/152197685/when-religious-leaders-lose-their-faith

https://www.npr.org/2014/12/27/373298310/after-year-of-atheism-former-pastor-idont-think-god-exis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Templeton

https://www.debunking-christianity.com/2010/07/my-testimony-by-former-pastorbruce.html

https://timmygibson.com/blog/mmygibson.org/2008/09/confessions-of-pastor-1-of10.html

https://www.npr.org/2013/07/05/199057096/from-deep-in-the-bible-belt-pastorlooks-for-hope-after-faith

https://www.anthonypinn.com/biography

https://www.christianpost.com/news/former-pastor-says-he-lost-faith-after-staffmember-beat-spouse-faithful-mother-lost-baby.html

https://ehrmanblog.org/christian-pastors-who-have-lost-their-faith/

3 - 前牧師、佈道家、神學家的覺醒(下)

例子八:

Anthony B. Pinn 是一位美國教授,致力於非裔美國宗教、建設性神學和人文主義思想 的交叉領域。Pinn 是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Agnes Cullen Arnold 人文學科教授 和宗教研究教授。他是德州休士頓參與研究與協作學習中心的創辦人兼執行董事,也是 華盛頓特區人文主義研究所的研究主任。於 1986 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 位,並於 1986 年獲得博士學位。 1994 年獲得哈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學位。

在萊斯之外,Pinn 曾擔任黑人宗教研究協會的第一位執行董事,他也曾在 Meadville Lombard 神學院董事會任職(2007-2012)。此外,他還在美國宗教學院董事會和執行 委員會擔任過各種職位。Pinn 也擔任羅斯科教會(Rothko chapel)的教會顧問,並與

梅尼爾收藏館(Menil Collection)合作進行社區參與工作。Pinn 也是史密森國家非裔 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宗教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他也曾與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合作進行「包容性美國」項目,並擔任一神論普遍主義服務委員會董事會成 員和神學教育小組成員。他也是人文主義研究所智庫(華盛頓特區)的研究主任。2021 年,Pinn 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以表彰他對學術的貢獻。

Pinn 將他的人文主義方法稱為「宗教」。在這樣做時,Pinn 引用了人文主義者

Gordon D. Kaufman(1925 年 6 月 22 日 – 2011 年 7 月 22 日)對宗教的定義:「幫助 人類找到‘在世界上生活的方向,以及按照這個方向生活和行動的動機。’」換句話說, 對 Pinn 來說,宗教不一定是有神論的。

在《為什麼主?》(Why Lord?)中,Pinn 的人文主義「涉及人類重要性的增加,這使 得上帝的空間位置變得不可能。」他繼續說道,「宗教對生命無意義的回答促進了對痛 苦的擁抱,這加劇了生命的無意義而不是結束生命。」

在 1997 年的一篇文章中,Pinn 將人文主義描述為對宗教傳統多元化的另一個貢獻。在 《非裔美國人宗教經驗的多樣性》(1999)(Varieties of African American Religious Experience)中,他承認「不同人類社區的需求是複雜且多樣的,足以允許多種宗教傳 統。」在 2002 年的一次訪談中,Pinn 表示,黑人教會雖然處於危機之中,但在解決影 響非裔美國人的社會正義問題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儘管 Pinn 的著作涉及神學的

非基督教來源,但他的大部分學術重點仍然集中在非裔美國基督教會的歷史和神學上。

Pinn 將黑人人文主義與無神論等其他非有神論世界觀區分開來。Pinn 引用尚-保羅·沙

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 1980年4月15日)和理察 賴特(Richard Wright,1908年9月4日 1960年11月28日)的著作,指出黑人人文主義對反駁上帝的 存在沒有興趣。相反,它「並沒有過度關注上帝作為一個消極的神話,而是將上帝作為 一個未經證實的解放神話」。因此,受壓迫的非裔美國人不需要浪費時間來反駁上帝的 存在,而只需利用「改變的慾望、人類的創造力、體力和未開發的集體潛力」等人類工 具來尋求解放,這會更好。

Pinn 引用了一名逃亡奴隸的話說,他不是基督徒,因為「密西西比州的白人對我們如 此惡劣,以至於我們不能成為基督徒。」

在《非裔美國人宗教經驗的多樣性》一書中,Pinn 考慮了廣泛的非基督教神學來源, 包括「伏都教(Voodoo)、Orisha、Santeria、伊斯蘭國家和黑人人文主義」,並主 張在新教教會之外更廣泛地理解非裔美國人的「來源、規範和教義」。 例子九:

Jim Palmer 是一名被任命的牧師,在芝加哥三一神學院獲得神學碩士學位。在非宗派 教會擔任高級牧師幾年後,Jim 離開了職業牧師生活,尋求更真實的靈性,並撰寫了5 本關於他的旅程的書。除了寫作、演講和精神指導實踐之外,他還是倫理學和比較宗教 領域的兼職教授。他是納許維爾人文主義協會(nashville humanist)的共同創辦人,

也是美國人文主義協會認證的人文主義牧師。

Jim 在高中時成為基督徒,然後進入芝加哥神學院加深信仰。然而,在他的精神崩潰之

後,他現在正在教授一門關於後宗教生活的課程。

「我發現有很多人拋棄了宗教,但仍然在努力尋找和體驗真正的和平、自由和幸福,我 發現原因之一是,即使一個人拋棄了宗教的外在,他們仍然在尋找和體驗真正的和平、 自由和幸福。」

「某些思考我們自己、生活和他人的方式以及這些信仰和心態,這些灌輸給我們的敘述 可能會非常破壞我們想要與自己和平相處並過上解放生活的旅程,」他說。

現年 60 歲的 Jim 曾在 2017 年告訴《田納西州報》(The Tennessean),大約 20 年

前的兩起毀滅性事件引發了他遠離上帝信仰的旅程。他說,當他得知一名教會工作人員 毆打他們的配偶時,他的信仰動搖了。隨後,當一位受他佈道鼓舞的婦女相信她未出生 的被診斷出患有致命疾病的孩子會活下來時,它又遭受了另一次打擊。當她的孩子出生 後不久就去世了,這位母親很自責。

「這引發了『我怎麼能傳播這些東西?』」Jim 說。「在人們生活的外表和表面之下, 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痛苦和破碎,這是我的神學無法觸及的。」

在遠離信仰的過程中,這位前牧師也失去了婚姻。

然而,儘管失去了信仰和家人,Jim 仍在堅持他的信仰,即不存在上帝,並且現在將他 的信仰寄託在人類身上。

「我仍然會高舉我的旗幟,相信我們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人。天上沒有上帝會拯救我 們,」他告訴田納西州報。「我們必須拉起大男孩和大女孩的內褲,成為人類。」

2017 年 8 月,Jim 與另一位前基督徒、34 歲的 Kay Overlund 共同創立了納許維爾人 文主義協會(Nashville Humanist Association)。

儘管納許維爾享有「聖經帶扣」(Buckle of the Bible Belt)的美譽,但根據 PRRI 美國 價值觀地圖集,約 21% 的納許維爾居民不信奉任何宗教。

Jim 和他的人文主義者團隊正在尋求解開這座城市的束縛。

「雖然我們的城市確實經常被稱為『聖經帶的扣』,因為它是基督教基要派的中心,但 在音樂城和田納西州中部也有一個快速增長的世俗社區。納許維爾人文主義協會的目標 是以有意義、豐富、賦權和富有成效的方式將社區聯繫在一起,」納許維爾人文主義者 說。

「人文主義包括無神論、不可知論、理性主義、自然主義、世俗主義等多種觀點。作為 人文主義者,我們的人生觀以人為本。我們強調人的價值和善,強調人的共同需要,尋 求純粹理性的方式來解決人類問題,」他們爭辯道。「在宗教或超自然主義的框架之外, 人文主義確認我們有能力和責任過有意義的、有道德的生活,能夠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福 祉,並努力建立一個更少痛苦、更加繁榮的世界。」

Jim Palmer 是「神職人員計畫」的成員,一個支持不再相信上帝的宗教領袖的組織週 日在地鐵警察局西分局放映了一部關於該組織的紀錄片,名為《失去我們的宗教》 (Losing Our Religion)。

例子十:

Bart D. Ehrman 是一位美國新約聖經學者,主要研究新約聖經考據、歷史耶穌以及早期 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他撰寫和編輯了 30 本書,其中包括 3 本大學教科書。他也寫了

6 本《紐約時報》暢銷書。他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宗教研究 James A. Gray 傑

出教授。

他的書已被翻譯成27種語言。

他的學術專長領域包括歷史上的耶穌、早期基督教次經、使徒教父和新約手稿傳統。

Bart 曾擔任聖經文學學會東南區主席、該學會新約考證分會主席、《聖經文學雜誌》書 評編輯以及專著系列《希臘語新約》的編輯。他目前擔任新約工具、研究和文獻系列 (EJ Brill) 的共同編輯、《Vigiliae Christianae》雜誌的共同主編,以及其他幾本該領域期 刊和專著的編委會成員。

Bart 在全國各地廣泛演講。作為許多大學獎項和助學金的獲得者,他獲得了2009 年JW Pope「探究精神」(Spirit of Inquiry)教學獎、1993 年北卡羅來納大學本科生教學獎、 1994 年菲利普和露絲赫特曼藝術和學術成就獎以及鮑曼和戈登格雷卓越教學獎。

在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MBI)的最後一年,Bart 成為伊利諾州奧克

朗一座教會的青年牧師,領導聖經研究、祈禱會以及與高中生、大學生和年輕人進行的 數萬億次社交活動。就這樣做了3年(同時在韋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完成了他的學 位)。

然後去了神學院。那時他決定不從事事工,而是取得在大學任教的資格。Bart 的想法是 在世俗環境中作為具有學術資格的福音派發言人進行不同類型的事工。他認識很多在福 音派中任教的教授。他想成為(世俗)教授中的福音派人士。一種基督教對世俗學術界 的使命。

失去了他的信仰只是一件非常簡短的軼事。有個星期天,Bart 做了一次講道,內容是 《聖經》中的某一段經文如何試圖解釋為什麼在一個由良善的上帝創造的世界裡會有如 此強烈的苦難。後來,一位教友向他走來,他是一位可愛、性情溫和、眼含淚水的男子,

擁抱了 Bart。他和他的妻子都是教會的堅定成員。他們17歲的兒子前一年自殺了,他們 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如何理解這件事,如何對這件事抱持信心。

這個善良的靈魂只是欣賞有人真正談論教會中的難題,即使沒有明顯的答案。

牧師們一直都會面對這樣的事情。一些牧師所經歷的事情真的令人難以置信,他們陷入 了許多人必須面對的可怕生活。其中一些牧師失去了信仰。由於各種原因。它發生了。 一直以來如此。這就是人類。

但是當牧師失去信仰時該怎麼辦呢?他們如何繼續為有需要的人服務?繼續每週講道嗎? 確保葬禮上哀悼者的安全? 繼續遵循教堂的儀式:洗禮、聖餐等等?

就 Bart 而言,情況並沒有那麼糟。一年後,教會找到了一位牧師,Bart 離開去另一個

教會,他的幻燈片繼續,但不必感覺自己像一個偽君子站在講壇上宣講一些自己不再確 定的事情,讓獨自一人宣講一些自己不相信的東西,並為那些他不確定自己持有的信仰 的人提供諮詢。

其他人則沒有那麼幸運。在情感和社交上失去你的信仰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你一直

相信的東西正在被吸走,而你的整個生活都建立在它的基礎上。你可能有虔誠的配偶、

孩子、父母和朋友;每個人都仰望你的屬靈指導和支持;你要成為一名模範,而這個模 範正在崩潰。

還有一件事外人可能不會想那麼多。如果你離開講壇,你就無法找到另一份類似的工作。

您從未做過或考慮過其他工作,也沒有接受過其他工作的訓練。你有一個家庭,你是唯 一或主要的支持者,你的孩子需要一個住的地方、衣服和食物,如果你失去了信仰,你 將如何生存?

幸好,雖然 Bart D. Ehrman 已離開教會,但他的學術工作仍然繼續,並提供大量非教

會立場的神學課程,供大眾修讀。

之所以有如此多宗教領袖能夠成功擺脫教會的枷鎖,是因為有「神職人員計畫」(The Clergy Project)。

這個組織代表廣泛的宗教和非宗教社區。希望以這種形式聚集在一起對人們有所幫助, 無論他們的承諾和觀點是什麼。無論他們的觀點如何,相互支持並認識到還有其他人與 他們同舟共濟,這一點很重要。神職人員計畫以非常集中的方式做到這一點。他們以不 同的方式來做。共同的目標都是幫助人們思考對他們的個人、宗教、心靈、情感和智力 生活重要的問題,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真正認為的真理,並支持他們在生活中前進。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項目。要加入,一個人必須是一名現在不持有超自然信仰的宗教專業 人士(不僅僅是基督徒,而是任何宗教)。申請人經過仔細審查。

處於這種情況的人可以「完全」匿名加入。組織盡力保護身分:沒有人需要知道你到底

是誰,除非你準備好出櫃。該小組提供許多重要的服務。他們有一個線上支持小組,與 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提供諮詢服務,以及重組的職業發展機會。牧師實際上擁有許 多經過磨練的技能,如果他們能夠弄清楚如何重新調整這些技能,那麼這些技能在其他 職業中很有用。有職業轉型等方面的金錢補助。

該團體現在有理由感到高興,因為他們現在已經達到了 1000 名成員的里程碑。隨著數 字不斷增長,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成員來自各種各樣的基督教教派和團體,但不僅限 於此:還有穆斯林、猶太教徒、印度教徒、山達基教徒等等。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an_Watts

https://www.buzzfeed.com/rebeccagummere/pastor-lost-faith-beliefsystem?new_user=true&newsletter_modal=true

https://www.npr.org/2012/05/07/152197685/when-religious-leaders-lose-their-faith

https://www.npr.org/2014/12/27/373298310/after-year-of-atheism-former-pastor-idont-think-god-exis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Templeton

https://www.debunking-christianity.com/2010/07/my-testimony-by-former-pastorbruce.html

https://timmygibson.com/blog/mmygibson.org/2008/09/confessions-of-pastor-1-of10.html

https://www.npr.org/2013/07/05/199057096/from-deep-in-the-bible-belt-pastorlooks-for-hope-after-faith

https://www.anthonypinn.com/biography

https://www.christianpost.com/news/former-pastor-says-he-lost-faith-after-staffmember-beat-spouse-faithful-mother-lost-baby.html

https://ehrmanblog.org/christian-pastors-who-have-lost-their-faith/

4 - 何謂宗教創傷症候群?

在春秋時期,魯國人在窮困的時候,被人賣到別的國家做奴婢,因此魯國的法律規定,

如果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那麼魯國政府就會獎勵他。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把人贖回來了,可是他卻拒絶了接受政府的獎勵。表面看來, 這是一種非常厚道的舉措,然而,孔子反而對子貢說:「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 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 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由於子貢的榜樣,其他人如果仿效,則不是很多人能夠負擔得起這筆用,如果他們不仿 效,繼續接受政府奬勵,人們便會拿他們來與子貢比較,說他們不如子貢般廉潔,以後, 沒有人願意做贖人的事,那些被賣的人便無法再回國。

有一次,子路走在路上,見到一個人落入水中,並快要被淹死,子路就趕緊上前救他上 來。那人非常感激,為了報答子路,牽了一頭牛送給他,子路欣然接受。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歡喜,他讚嘆子路說:「從此以後,如果再有人不幸落入水中, 就會有很多人去救了。」為什麼呢?因為救了人,不僅會被人感謝,落個好的名聲,還 會得到不菲的報酬,所以以後人人都願意去救人。

子貢看似大方,其實做了一件害人的事,表面是善,實質是惡;子路看似貪圖利益,其 實幫了整個社會,表面是惡,實質是善。

上述兩個故事來自《了凡四訓》,帶出了一個哲學問題:你以為的善不是真的善,反之 亦然。

有些宗教對這個問題處理得極度輕而易舉,凡是信的,就是義人,凡是不信的,就是罪

人,信就是善,不信就是惡,黑白分明,一清二楚。可是,以閣下的智力水平,能吃得 下這一套嗎?真的吃得下?那就唯有說句恭喜了。

向人傳教,本着人溺己溺的精神,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善行吧,當然不包括邪教, 這點不用特別說明,但難免有人一看到這裏就要急不及待反駁,所以也不得不浪點時間

來說這句癈話。起碼,宗教都是導人向善,而且人人都會說甚麼精神寄托之類陳腔濫調, 大概怎樣說也不會是甚麼壞事吧?最低限度,人若信了宗教,做壞事的機會也會少一些 吧?

這個課題就正如子貢的情況一樣,以為自己是做好事,其實不然。因為有一病叫做「宗

教創傷症候群」(Religious trauma syndrome (RTS)) 。

美國新聞媒體 NBC News Digital 2024 年 1 月 29 日報導了一則標題為「宗教創傷仍然

困擾著數百萬 LGBTQ 美國人 ── 一些心理健康專家主張將宗教創傷視為《精神疾病診 斷與統計手冊》中的正式疾病。」(Religious trauma still haunts millions of LGBTQ

Americans -

Some mental health experts are advocating for religious trauma to be considered an official disorder i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由

Spencer Macnaughton 撰稿。

LGBTQ 即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

跨性別者(Transgender)與疑惑者(Question),也就是對性別 / 性向感到困惑者, 或是稱為酷兒(Queer)(「奇怪的」或「奇特的」)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原本本文並未打算討論 LGBTQ 這個題目,但翻查最近期的新聞却是與此相關,故此也 略為提及一下,但本文重點還是放在宗教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上。

以下是該則報導的內文部分節録:

「35 歲的 Kellen Swift-Godzisz 表示,他不去約會,患有勃起功能障礙,不願信任他人。 20多年來,他經歷了強烈的焦慮和憂鬱,這些『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

「『想像一下,你信任的每個人都告訴你,你會下地獄,因為你喜歡男人,』居住在芝 加哥的營銷項目經理 Swift-Godzisz 告訴 NBC 新聞。」

「Swift-Godzisz 回憶說,年僅11 歲時,他每天晚上都會坐在臥室裡祈禱或寫信,上面 寫著:『請上帝消除我對同性吸引力的痛苦』,然後將每封信都存放在一個裝滿了東西 的鞋盒裡。」

「Swift-Godzisz 在密西根州鄉村的一個福音派浸信會教堂長大,他相信《馬太福音》 21:22 等聖經經文 "你們在禱告中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 會幫助 他『祈禱同性戀遠離』。」

「當 Swift-Godzisz 進入十幾歲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對同性的吸引力只會越來越強烈, 他終於接受了上帝不會回應他的祈禱的事實。他說,從那時起,事情就開始走下坡。」

「根據《宗教社會歷史審查與部刊》202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Swift-Godzisz 是美國3

分之1在一生中遭受宗教創傷的成年人之一。同一項研究表明,目前多達5分之1的美國 成年人患有嚴重的宗教創傷症狀。」

「根據宗教創傷研究所的說法,當一個人的宗教教養對其身體、心理或情緒健康產生持 久的不利影響時,就會發生宗教創傷。症狀可能包括內疚、羞恥、失去信任和失去生命 的意義。雖然《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中宗教創傷尚未正式被歸類為精神疾 病,但精神科醫生之間對於是否應該改變這一點存在爭議。」

「專家表示,根據 2023 年蓋洛普民意調查,LGBTQ 族群占美國人口的 7% 以上,他 們以不成比例的比例和獨特的方式遭受宗教創傷。該領域的研究很少,但2022 年的一

項研究發現,經歷過某些形式宗教創傷的 LGBTQ 族群自殺、濫用藥物、無家可歸、焦 慮和憂鬱的風險會增加。隨著 2024 年總統大選前對 LGBTQ 群體的政治敵意加劇,許 多酷兒人士表示,他們的痛苦正在重新浮現。」

首先撇開 LGBTQ 是不問題不談,這則新聞說明了一件事,就是祈禱是沒有用的,此外, 宗教只是將 LGBTQ 的問題變得惡化,最後,由整個社會來埋單。同時,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目前多達5分之1的美國成年人患有嚴重的宗教創傷症狀。必需知道,不是所有美 國人都有信仰宗教,換言之,真正的比例應該以信了宗教的人有多少受影響,因為沒有 信宗教就不會有宗教創傷這個問題,如果這樣計算,比例就更為驚人了。

另外,新閞媒體 The New Republic 於2021 年 3 月 23 日發佈了一篇題為「宗教會帶給

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 來認識尋求宗教創傷治療的『福音派』。」(Can Religion Give You PTSD? - Meet the “exvangelicals” seeking therapy for religious trauma.)的文章,由 Stephanie Russell-Kraft 撰稿。

以下是內文節録:

「2019 年夏天,Ana Sharp Williamson 度蜜月回家後,搬去與丈夫同住,並開始決定 他們應該去哪座教堂。她不想去她兒時的教堂,所以決定去他的教堂,直到找到合適的 人為止。距離他們位於密蘇裡州獨立市的家僅 15 分鐘路程。」

「但每個星期天,Williamson 在距離教堂停車場5分鐘路程的地方都會出現嚴重的恐慌 症。『我會開始感到非常沮喪和恐慌,開始哭泣和換氣過度,』這位 24 歲的年輕人說。

『我會把它放在車裡,然後我們進去坐著完成侍奉,當我們離開時,我會再次崩潰。』 有一次,牧師開了一個關於女性無法講道的即興玩笑後,Williamson 在長椅上驚慌失 措。」

「過了一個多月,她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Williamson 在過去的一年裡一直在『解

構』,拋棄了許多她從小就接受的保守福音派信仰。那年春天,當她從一所神學保守的 基督教大學畢業時,她知道自己並不相信所學的大部分教義。『我只是留下了這個問 號,』她說。『如果我不相信這個,我還相信什麼?』」

註:解構全稱是「信仰解構」(faith deconstruction)。解構是宗教信徒重新檢視和質

疑自己信仰的過程。它起源於美國福音派,可以稱為福音派解構主義。這個術語隨著 2016 年開始的福音派運動而流行。隨後,「宗教解構」一詞也被應用於其他宗教。在 解構過程中,人們懷疑自己的信念、身分和實踐。他們可能會掙扎並感到焦慮。有些人

最終將他們的信仰修改為令信徒更滿意的東西。這導致一些人拒絕宗教,而另一些人則 修正或更新信仰。

「由於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新的懷疑,Williamson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一直與世隔絕, 但恐慌症是新出現的。『我的身體對福音派空間的反應突然發生了變化,』她說。『當 時我就想,"我必須去找一位治療師。

"

』幾個月後,她找到了一位治療師。在開始之前, Williamson 透過電子郵件確保治療師有治療宗教創傷的經驗。值得慶幸的是,她做到 了。」

「田納西州的執業治療師 Laura Anderson 表示,對於臨床醫生來說,將宗教本身視為

人們生活中創傷的根源仍然相對較新。『宗教一直被視為一個相當親社會或公共的因 素,』她說。『臨床醫生和倖存者的資源非常少。』」

「Anderson 也在基要派基督教環境中長大,在 2016 年大選及其後,他開始接觸更多 福音派背景的客戶。在大選前,Anderson 的許多客戶告訴她,他們教會的發展軌跡, 包括對當勞·特朗普日益增長的支持,與他們對上帝的看法背道而馳。當特朗普當選後, 許多年輕的福音派人士開始完全離開他們的教會。丹尼森大學政治學家 Paul A. Djupe 研究了政治對宗教信仰的影響,他估計 2016 年至 2020 年間,超過 20% 的美國福音派 人士(即 800 萬人)離開了教會。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當然他們在推特上的聲音 也很大。」

「在特朗普獲勝的同一年,前保守派福音派人士 Blake Chastain 創建了#exvangelical Twitter 標籤,該標籤迅速走紅,並成為前福音派人士公開談論離開其信仰社區的鬆散 社會運動。『每個人最常見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們都經歷過某種創傷,』Chastain 說。」

「『現在談論它不再是禁忌,』Anderson 說。2019 年,她和治療師 Brian Peck 共同

創立了宗教創傷研究所,其使命是為心理健康從業者開發資源,以幫助宗教創傷倖存 者。」

「『這是創傷,就像性暴力或戰爭造成的創傷一樣,』Anderson 說。 『從某種程度上 來說,我們正在談論洗腦。教義一遍又一遍地教導,其後果是永恆的和可怕的。』」

「為了這個故事,我採訪了十幾位前福音派人士,他們每個人都分享了他們教會受到虐 待和幻滅的獨特故事。有些人要求我對他們的名字保密,因為他們擔心家庭成員(其中

一些參與了支持特朗普的民兵運動)的報復。但他們的故事有一個共同點:儘管不再相 信地獄、純潔文化或即將到來的狂喜,但他們都在努力克服這些意識形態對他們的身心

造成的傷害。身為福音派人士,與我交談的人都對治療持懷疑態度。現在,越來越多的 人轉向心理健康提供者來幫助他們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Ana Sharp Williamson

說,宗教是她童年的『一切』。她的家人參加了密蘇裡州貝爾 頓的一個保守福音派教堂,她『唯一的社交生活就是教會、青年團體和另一個教會的另 一個青年團體』。她在家中接受保守的基督教課程教育,教授年輕的地球創造論和白人 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歷史敘事。『我有一本教科書,將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描述為上 帝為美國奠定了基礎,因為如果英國沒有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那麼北美就會被天主教 徒殖民,而上帝希望美國成為新教徒,』她說。」

「特朗普當選時,她正在加略大學(Calvary University)上大學,這是一所離家很近的 基督教學校。『特朗普迫使我思考,我認為我不能支持他,如果他支持保守派政治,我 可能也應該仔細考慮這些,』Williamson 說。『我的政治轉變讓我更容易解構我的神

「Williamson 從小就相信互補主義(相信男人和女人透過不同和獨立的角色相互補充) 和純潔文化(要求女性在結婚前保持無性處女)是神聖的法令。『你被教導說你的身體 屬於上帝,然後是你的父親,然後是你的丈夫,』她說。『你爸爸保護你的童貞,然後

你結婚了,你爸爸把你交給你的丈夫,你的身體就屬於他了。』(純潔文化也認為男性 是好色的,並讓女性有責任避免對她們進行性誘惑

本月早些時候亞特蘭大大規模 槍擊事件凸顯了這一問題,據稱是由一名患有『宗教狂熱』的保守浸信會成員實施的他 聲稱自己受到『性成癮』的困擾。)」

「Williamson 認為,這種世界觀導致她與一個強迫她進行各種非陰道性行為的男人保 持著長達數年的虐待關係。Williamson 不想說,但又沒有辦法不說出來。她記得一遍 又一遍地聽到耶利米的一節經文: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而且無法醫治。誰能明白呢?

『傳達的訊息是:不要傾聽你的感受,』她說。因此,當她的男朋友告訴她,『用聖經 向我證明,口交是錯誤的』時,Williamson 不知所措:她做不到。」

「『有人開玩笑說要為耶穌做肛交,是的,事情就是這樣,』她告訴我。『當我們做這 些事情時以及之後,我感覺很糟糕。』見到他後,她會坐在車上哭泣。『我不知道這不 正常。』」

「給 Williamson 造成創傷的不僅是虐待關係。這是純粹的意識形態,包裹著她的身份 感、自我價值感和與上帝的關係。『我不知道作為一個女人意味著什麼,』她說。『除 了福音派之外,我對性別認同沒有任何概念。』 」

「宗教創傷,就像性創傷一樣,並不新鮮。『它和宗教一樣古老,』宗教創傷研究所聯 合創始人 Brian Peck 說。Peck 在一個保守的福音派家庭長大,就讀於 K-12 基督教學校。

二十多年前,當他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就開始了脫離宗教的過程。一路上,他遇到了其 他前福音派人士,他們生活在與他們以前的信仰相反的地方,『感覺被困在我熟悉的這

種僵化的方式中。』」

「『這讓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人們經歷的認知問題,』Peck 說,他現在是愛達荷州博

伊西的一名持證臨床社會工作者。『很多解構之旅都是認知過程。這是關於閱讀和學習。

這是關於信念和想法:它們是真的還是假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忽視了這樣一個

事實:我們是生活在身體中的社會性哺乳動物,創傷影響我們的方式不僅在我們的頭腦 中,也在我們的身體中。』」

「近年來,心理健康從業者開始對宗教創傷進行分類和定義。他們中的許多人,如 Peck 和 Anderson,是在基要派或保守的宗教環境中長大的。」

「1993 年,心理學家 Marlene Winell 出版了《離開折疊》(Leaving the Fold),這是

一本針對決定放棄宗教的前基督基要派信徒的自助書。Winell 自稱為『正在康復的基要 派信徒』,十多年前創造了『宗教創傷綜合症』這個詞。Winell 寫道,這是『那些努力 擺脫專制、教條主義宗教並應對灌輸傷害的人所經歷的情況』。」

「心理學家 Darrel Ray 於 2009 年創立了非營利組織『從宗教中恢復』,為懷疑或放棄 信仰的人們提供資源。2012年,他啟動了世俗治療項目,這是一個包含近500名經過審 查的世俗治療師的資料庫,他們不會告訴客戶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祈禱。」

「Ray 在一個基要派基督教家庭長大,他說大多數來找他的以前信教的人都受到純潔文 化的限製或對地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將他們的許多症狀比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Ray 說:『當你看到一個人有相同的症狀,但他們沒有經歷過戰爭,他們沒有經歷過龍捲風, 他們沒有經歷過槍擊事件,你必須更深入地挖掘。』『對很多人來說,當你深入挖掘時, 你會發現它直接源於宗教。』」

「Peck 說,他和 Anderson 希望宗教創傷被視為一種複雜的創傷後或壓力障礙,『因 為這讓我們能夠被認真對待。』儘管《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尚未包括複

雜的 PTSD,但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將該診斷添加到其《國際疾病分類》(ICD-11) 中。

Peck 和 Anderson 說,他們不使用『宗教創傷症候群』這個詞,因為他們認為這個詞 太廣泛。」

「宗教創傷研究所的長期目標是研究和發展有關宗教創傷的資源來培訓其他治療師。目

前,該組織是自籌資金的,並舉辦了許多網路研討會。該研究所還成立了一個由 50 名 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組成的合作研究小組,研究宗教創傷。」

「Anderson 和 Peck 也是"Reclamation Collective"的成員,該組織是一個為處理宗教創 傷和不良宗教經歷的個人提供的網絡和支持團體。該團體維護一個治療師資料庫,這些 治療師表示他們接受過與此類人一起工作的培訓和經驗。Peck 估計,他目前的客戶中 有 90% 都在經歷某種宗教創傷,無論他們仍然有宗教信仰、脫離或加入宗教信仰,還 是完全離開宗教信仰。」

Reclamation Collective 網址:

https://www.reclamationcollective.com/

宗教一日存在,宗教創傷就繼續存在,積極傳教的人可謂「功德無量」了。

參考自: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61772/can-religion-give-pts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us_trauma_syndrome https://therapist.com/trauma/religious-trauma/

https://www.choosingtherapy.com/religious-trauma-syndrome/ https://ptsdinfo.org/religious-trauma/

https://www.journeyfree.org/rts/

https://www.anchortherapy.org/blog/how-to-heal-from-religious-trauma-syndromewith-religious-trauma-therapy-nj-nyc

https://wildhunt.org/2024/02/researchers-find-1-in-3-americans-suffer-fromreligious-trauma-many-in-lgbtq-community.html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health-and-wellness/millions-lgbtqamericans-religious-trauma-psychiatrists-want-help-rcna135728

5 - 基要派對大腦的危害

所謂電腦病毒,在技術上來說,是一種會自我複製的可執行程式。大部份的電腦病毒都

會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它們通常都會發病。當病毒發病時,它很可能會破壞硬碟中的重 要資料,有些病毒則會重新格式化(Format)您的硬碟。

使用病毒(virus)一詞是一種隱喻,因為病毒是僅能在生物體活細胞內複製繁衍的亞顯 微病原體。它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是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生化結構,既

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卻是寄生性自我複製物(self-replicator)。藉由感染機制侵入 有機體後,這些簡單的生化結構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自我複製,但無法獨立生長和 複製。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儘管學界對於病毒是否為一種生物仍有爭議, 病毒學(研究病毒的科學)也被歸為微生物學的分支。

由於這種會自我複製的可執行程式是寄生在電腦上,就像病毒寄生在生物體活細胞內, 所以被命名為電腦病毒。

早期製作電腦病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癱瘓或破壞使用者的電腦以造成公司行號或社會 的混亂,再進而讓駭客可以在自己的圈子裡獲得名聲。

現代的病毒可能不會造成電腦系統的損毀,但是會讓使用者的電腦不知不覺就被侵入或 操縱。進而竊取使用者的資料,例如:個人資料、銀行帳號密碼、拍賣帳行、遊戲帳號, 讓不法集團獲利。

根據中國國家電腦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發表的報告統計,占近 45%的病毒是木馬程式, 蠕蟲占病毒總數的 25%以上,占 15%以上的是指令碼病毒,其餘的病毒類型分別是: 檔案型病毒、破壞性程式和巨集病毒。

最多人熟識並且最流行的電腦病毒是木馬程式,正式名稱是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簡稱木馬。簡單來說,在電腦領域中指的是一種後門程式,是駭客用來盜取 其他使用者的個人訊息,甚至是遠端控制對方的電子裝置而加密製作,然後通過傳播或

者騙取目標執行該程式,以達到盜取密碼等各種資料資料等目的。和病毒相似,木馬程 式有很強的隱秘性,會隨著作業系統啟動而啟動。

特洛伊木馬程式不能自動操作,一個特洛伊木馬程式是包含或者安裝一個存心不良的程 式,它可能看起來是對一些不懷疑的使用者來說有用或者有趣的計畫(或者至少無害), 但是實際上有害。特洛伊木馬不會自動執行,它是暗含在某些使用者感興趣的文件中, 使用者下載時附帶的。當使用者執行文件程式時,特洛伊木馬才會運行,資訊或文件才 會被破壞和遺失。

然而,世上有比電腦病毒更可怕的東西,它發生在人類的大腦上,而所産的作用,就正

正和電腦病毒十分相似。這種東西在英文有個特別名稱叫做"fundamentalism",可是,

在中文裏,這個名詞的翻譯却並不統一,在伊斯蘭教裏,叫做「原教旨主義」,但在基 督新教中,却被翻譯成「基要派」。

一提起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各位都會聯想到塔利班、阿蓋達、伊斯蘭國。相信 911 事 件對很多人而言仍然是記憶猶新。

根據維基百科: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英語:Islamic fundamentalism),也稱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或伊

斯蘭原理主義,是伊斯蘭世界的一種基本教義派思潮。基本教義派主張根據《可蘭經》 來嚴格管理個人和社會生活。這一思潮得到了伊斯蘭世界的廣泛支持。一般認為伊斯蘭 基本教義派是傳統宗教文化對現代化的一個調適過程,也有學者認為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是對西方文明及世俗自由社會的挑戰。這一思潮的溫和派與其極端保守派別,如瓦哈比 派及伊斯蘭恐怖主義等有所區別。」

關於名稱的來源,據維基解釋:

「『基本教義派』本是基督教新教福音派在美國1970年代興起的一股思潮,認為現存世

界正是一片污濁,臨近末日,需要耶穌基督的再次降臨才可以拯救人類,只有《聖經》 是唯一的絕對權威,世俗主義形成的現代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皆應該被拋棄。」

「由於伊斯蘭的其中一種思潮也反對進化論和現代主義,認為現存世界充滿邪惡,救世 主(馬赫迪)會來拯救世界,所以一些西方學者就將『基本教義派』一詞套用於伊斯蘭 世界之中,稱之為「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在當代,「原教旨主義」一詞通常用來指稱這些激進的伊斯蘭先鋒。儘管像 Itzchak Weismann 這樣的歷史學家認為,將它們描述為它的激進分支更為準確。奧薩馬 本.拉 登和阿蓋達組織屬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第四階段,即薩拉菲聖戰主義(Salafi jihadism),自20世紀之交以來,該運動致力於在國際範圍內推動反對「不忠」的鬥爭。

薩拉菲聖戰主義是一種遜尼派伊斯蘭宗教政治意識形態,旨在建立全球哈里發國。薩拉 菲聖戰主義是對更廣泛的薩拉菲主義運動的極端聖戰主義解釋,其特點是提倡對非穆斯 林和自稱穆斯林的被視為異端或叛教者使用身體暴力。

根據維基資料:

「薩拉菲,亦譯作塞萊菲、塞萊菲耶(阿拉伯語:ةيفلس),是遜尼派穆斯林中的一種以 薩拉菲主義學說為基礎的極端保守正統運動。該學說可以概括為伊斯蘭信仰中的原教旨 主義和伊斯蘭復古主義,效法先知穆罕默德和他早期的追隨者『虔誠的祖先』(alsalaf al-salih),拒絕宗教上的創新或『異端』(bida),支持實施『伊斯蘭教法』 (Sharia)。該運動通常分為三類:最大的群體是純粹主義(或靜修主義),不接觸政 治;第二大群體是活躍分子,參與政治;最小的群體是聖戰者。」

薩拉菲聖戰主義自然就是該運動中的第三類。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伊斯蘭教法和伊斯蘭國家的推動與世俗、民主國家的概念發生了衝

突,例如國際支持的《世界人權宣言》。人權活動家及獨立學者 Anthony J. Dennis 指 出,「西方和伊斯蘭對國家、個人和社會的看法不僅不同,而且常常完全不一致。」原 教旨主義穆斯林反對的人權包括:

- 免受宗教警察的侵害

- 男女平等問題(因此原教旨主義穆斯林不會是女性主義者)

- 政教分離

- 言論自由

- 宗教自由

至於基要派,根據百度百科:

「基督教基要主義,也譯基督教基要派,是基督教內從 19 世紀末開始的一個運動,主 張聖經絕對無誤,反對自由派神學(或稱現代派神學),反對對於《聖經》的高等批判。

這個詞在 20 世紀初由美國的長老教會提出。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比較寬泛,與福音派基

本上是一個意思,但常常被用於一個比較窄的含義,指比一般福音派更嚴格地按字面理 解聖經的神學派別。」

「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即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在 19 世紀下半期萌發,20 世紀初 期開始形成和發展,到 20 世紀末期幾次走向衰落,中間經歷了 20 年代基要主義運動 的高潮期,30 50 年代的衰退期,60 80 年代再度以新福音主義面貌崛起,90 年代 再度衰退的過程。不論從宗教史、政治史或文化史角度來看,美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都 曾經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在當今美國社會,基要主義也沒有銷聲匿跡、偃旗息鼓。」

「1910 年美國長老教會會議議決,把基督教基要信仰歸納成五點(稱為 Doctrinal

Deliverance of 1910 或The Five Fundamentals):」

「《聖經》無誤謬性。 (Inerrancy of the Bible)

耶穌基督乃由童貞女所生,並具有神性。 (The virgin birth and deity of Jesus Christ) 『因信稱義』的教義。 (the doctrine of Salvation by Faith Alone)

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 (The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相信耶穌基督的再臨。 (The bodily second coming of Jesus Christ )」

「神學家稱相信這五點的保守信徒為基要派。」

「另外,基要派在產生背景和發展過程上受到時代論的前千禧年主義深刻影響,其末世 論也是基要主義的重要特徵。對《聖經》無誤謬性上,基要派當中的差距也很大。部份 基要派相信字面無謬誤(即 literal inerrancy),而另一部則相信這是喻意式的寫法。就

以創世記第一章六日上帝創造天地為例:前者會理解為字面上的六天(每天廿四小時), 而從之引伸出年輕地球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等說法;而後者則理解為傾向主流科學所理 解的數十億年。」

無論是原教旨主義也好,基要派也好,在英文裏,就是同一個字。

英文"fundamentalism"一詞是指某些群體和個人中的一種傾向,其特徵是對經文、教條 或意識形態採取嚴格的字面解釋,並堅信區分自己的內群體和外群體的重要性,這導致 了對「純潔」概念的強調,以及回到擁護者認為成員已經偏離的先前理想的願望。這個 術語通常在宗教背景下使用,表示對一組不可還原的信仰(“基本信仰”)的堅定不移的 依戀。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與宗教原教旨主義相關的心理因素,其中涉及嚴格遵守信 仰。威權主義、拒絕懷疑和認知僵化等特徵確實與原教旨主義心態有關。然而,一項令 人著迷的新研究表明,大腦損傷會增加對上帝產生堅定不移的信仰的可能性。

科學家發現,大腦某一部分的損傷與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增加有關。特別是,腹內側前額 葉皮質的病變降低了認知靈活性 基於新證據挑戰我們信念的能力。

由西北大學 Jordan Grafman 領導的研究人員利用從越南戰爭退伍軍人收集的數據作為 越南頭部受傷研究的一部分。他們比較了 119 名患有損傷的退伍軍人和 30 名沒有損傷 的退伍軍人之間的宗教原教旨主義程度。

該研究進一步證實前額葉皮質與宗教信仰有關,並且是最近一系列旨在尋找宗教神經學 基礎的研究中的最新研究。

Grafman 說:「宗教信仰本質上的變化是由人類大腦前部的特定大腦區域控制的,而 這些大腦區域是人類大腦最近進化的區域之一。」

這些區域,特別是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不受疾病影響的程度,可能決定一個人的思想開 放程度 這對於欣賞「宗教思想的多樣性」是必要的。前額葉皮質以前被認為與精 神體驗中的認知功能有關。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採用

了一種創新方法,對兩組因受傷或疾病而患有局部腦損傷的個體進行了檢查。其中一組 由 106 名越南退伍軍人組成,他們在幾十年前的戰鬥中遭受了腦外傷。另一組包括 84 名來自愛荷華州農村地區的患者,他們經歷中風、手術併發症或其他腦損傷。

兩組患者均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和磁振造影(MRI)等先進影像技術進行了廣泛的 腦部掃描。然後,根據他們對宗教排他性的信念以及只有一種真正的宗教的觀念,對他 們的宗教原教旨主義程度進行了評估。

有趣的是,在傾向於原教旨主義的參與者中,腦損傷的模式是獨一無二的。

右額葉、頂葉、左小腦及週邊區域的病變與宗教原教旨主義傾向的增加有關。相較之下, 其他區域(例如左側中央區域)的損傷與信念的更大靈活性有關。

受影響的區域似乎是複雜大腦網路的一部分,負責監督推理、信念形成和道德決策。對 這些網絡的損害可能會使個人更難批判性地思考他們的信念或對其他觀點持開放態度。

在與原教旨主義相關的大腦區域和與犯罪行為相關的大腦區域之間也觀察到了重疊,這 表明極端信念和對其他群體的敵意之間存在潛在聯繫。

腦神經科學家 Bobby Azarian

博士指出,從本質上講,大腦是一台生物電腦,而意識

形態是一組在大腦硬體上運行的編碼指令或「文化軟體」。受人尊敬的哲學家和認知科

學家 Daniel Dennett 深刻地描述了思想如何控制思想,他說:「所有迷因(Internet

meme)所依賴的避風港是人類的思想,但人類思想本身就是迷因重組人類大腦時所創 造的人工製品,以便使這成為迷因更好的棲息地。就這一點而言,往往不是大腦控制了 思想,而是構成思想的迷因控制了大腦。當迷因是一種宗教時尤其如此。

甚麼是「迷因」?與生物體及其基因如何在環境和基因庫中競爭生存類似,思想在大腦 內部以及大腦中的思想池中競爭生存。著名的演化生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用這個富

有洞察力的類比來解釋思想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傳播和演變。在 1976 年頗具影響力

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將思想稱為「迷因」(“memes”)(基因的心理模擬),

他將其定義為在整個文化中傳播的自我複製單位。我們都熟悉多種類型的迷因,包括已 成為人類社會一部分的各種習俗、神話和趨勢。

就像基因和基因複合體一樣,當一種意識形態被複製或從一個人或群體傳遞到另一個人 或群體時,它就會發生突變。結果,產生了該信念系統的不同版本,從而產生了不同類 型的行為。因此,任何特定宗教通常都有好的和壞的變種。例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有 溫和的版本,它們提倡社區意識和促進道德行為的道德準則等品質。這些想法可能對宿 主有機體(即信奉宗教的個人)有益。正是因為有益才會吸引人,就像木馬程式一樣,

可能看起來是有用或者有趣的計畫,吸引你去下載。

同時,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也存在有害的變體,特別是僵化的原教旨主義版本,它們會導 致宿主以偏見的方式處理資訊、非理性地思考並產生妄想。

病毒和寄生蟲有多種類型,病毒本身就是寄生蟲。生物病毒是在活細胞內自我複製的感 染因子,而電腦病毒是破壞性的程式碼片段,它們將自身插入現有程式並改變這些程式 的行為。一種特別令人討厭的電腦病毒依賴人類進行複製,稱為「特洛伊木馬」,它會

將自己偽裝成有用或有趣的東西,以說服個人下載和傳播它。同樣,有害的意識形態將 自己偽裝成有益的東西,以便將自己插入個人的大腦中,以便它可以指導他們以將精神 病毒傳播給他人的方式行事。寄生蟲以增加自身「適應度」(即生存和繁殖的能力)的 方式改變宿主行為的能力,同時損害宿主的適應度,被稱為「寄生操縱」。

一個特別有趣的寄生操縱例子發生在毛蟲感染蚱蜢並抓住其大腦以求生存和自我複製時。

這種寄生蟲透過將特定蛋白質插入其大腦來影響其行為。從本質上講,受感染的蚱蜢成 為寄生自我複製機器的奴隸。

同樣,基督教基要派是一種寄生意識形態,它植入大腦,命令個人以某種方式行動和思

考 一種不能容忍相互競爭的僵化方式。我們知道,宗教原教旨主義與心理學家和 神經科學家所說的「神奇思維」(magical thinking)密切相關,「神奇思維」指的是

現實中不存在這種聯繫的情況下在行為和事件之間建立聯繫。沒有神奇的思維,宗教就 無法生存,也無法自我複製。我們在極端宗教觀點的人中看到的另一個認知障礙是更多

地依賴直覺而不是反思或分析思維,這經常導致錯誤的假設,因為直覺往往具有欺騙性 或過於簡單化。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為何這麼多人如此地虔誠了。

參考自: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mind-in-the-machine/201810/howreligious-fundamentalism-hijacks-the-brain

https://www.msn.com/en-us/health/other/brain-damage-linked-to-religiousfundamentalism-harvard-study-finds/ar-AA1r3giT

https://churchandstate.org.uk/2013/02/christian-fundamentalists-are-driving-ourcountry-into-the-dark-ages/

https://survivingchurch.org/2015/01/10/religious-fundamentalism-place-of-danger/

https://guardianlv.com/2013/08/religious-fundamentalism-may-be-categorized-asa-mental-illness-experts-say/

https://bigthink.com/neuropsych/study-finds-link-between-brain-damage-andreligious-fundamentalism/

https://www.techspot.com/news/104862-study-links-brain-damage-heightenedreligious-fundamentalism.html

6 - 科學證明,事實改變不了想法

《等待果陀》(1952 年)是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 年 4 月 13 日

1989 年 11 月 10 日)的代表作,也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之作。它於 1953 年在巴黎巴比 倫劇院首演,立刻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在比較不寬容的倫敦上演後,倍受嘲弄,甚至引 發評論家群起而攻。1956 年在紐約百老匯上演,被美國評論界譏稱為「來路不明的戲 劇」。直到 70 年代才開始被評論界接受並讚譽,成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劇本之一。

這是一套兩幕劇,出場人物只有 5 個。全劇的主題就是兩個百無聊賴的人在等待「果 陀」,而果陀卻始終沒有出現。劇情上沒有任何發展,結尾是開端的重複,沒有衝突, 只有一些亂無頭緒的對話。舞台的背景也顯得簡陋、壓抑,令人窒息。

因為這套話劇已經成為經典,從此,《等待果陀》在國際上成了習語,即無可奈何地等 待,漫長而毫無意義、並且最終徒勞無獲。

許多人都想知道「果陀」是否代表上帝?因為 Godot 裡有 God。有人猜測,這齣戲影 射二戰時人們悲慘的處境,困在無所逃遁的絕望。薩繆爾 貝克特說:「我的作品的關 鍵字是『也許』。」或許,全人類在等的,就是某個永遠不會到來的事物。

《等待果陀》表現的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很多人對於一些東西抱有堅定信念,但結局却像劇中的果陀一樣,始終沒有出現,但他 們却不會放棄某些信念。為甚麼呢?

利昂 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 年 5 月 8 日 1989 年 2 月 11 日)是一位美國社 會心理學家,以其認知失調理論著稱(1957 年)。費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過一次現場 調查研究:

偶然的機會,他讀了報上一篇報導,說某個地區的宗教團體向人們宣布了上帝的意思, 在一個特殊日子,人類生存的這個世界將被一場洪水徹底摧毀。費斯廷格隨後來到這個

地區,觀察當地的人們為迎接這個特殊日子所做的種種準備活動。

當這個日子到來時,世界並沒有毀滅。隨後他發現人們不但沒有改變原來對上帝的信仰, 反而更加虔誠地敬、崇拜他,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之所以沒有被毀滅是因為他們積極的努 力和熱情的迎接死亡的態度感動了上帝,使之改變了原來的計畫。

人對某種目標懷著堅定的信念,並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終發現那個目標根本沒有 實現,這會引起很強的失調感。消除這種由於徒勞的努力引起的失調感也是很困難的。

因為已經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變原來的信念,也無法消除失調感:「我曾 為某種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勞動」與「事實證明這種信念是不真實的」。這時,人只好尋 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選擇是對已有的事實作少許讓步。比如說找些看上去還說得過去的 理由為已存在的開脫,或是簡單地承認在這次活動中有些小的失誤,但總的信念系統是 正確的。

在對事實作出小的讓步的基礎上,以更加堅定的方式信奉原來的信念,並更加努力地宣 傳它和維護它,以此緩解人內心中懷有的失調感。費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調感的方式

增強人的信念這種現象可以在歷史上的許多群眾運動中發現。

費斯廷格在1959年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去顯示認知失調現象。

他們找了一些男學生成為實驗參加者(participants),這些男生進入實驗室後首先被

要求做一些十分沈悶的東西,例如不斷反轉曬衣夾,沉悶的東西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參 加者都清楚知道這個實驗的沉悶程度非常高。

然後實驗人員欺騙參加者說:「我的助手會遲到,等一下你可以幫我處理實驗程序嗎? 你要告訴往後的參加者(假的參加者,confederates)說這個實驗是非常好玩有趣的,

不然的話他們會做得不好哦。我會給你報籌,請你一定要說這個實驗很有趣﹗」

說實驗很有趣是違背了參加者的信念(因為他們都知道那個實驗真的很無聊),這是一

種反態度行為(counter-attitudinal behavior)。在這個階段,所有參加者會被隨機分 派(random assignment)到兩個實驗情況(experimental conditions),一組人會被

通知他會得到1美元去欺騙別人說實驗很有趣,另一組人則會被通知會得到20美元去欺 騙別人說實驗很有趣。這些參加者會被問及他們覺得實驗的有趣程度(例如1分最沒趣, 9分最有趣)。你們認為哪一組的人會把這個沉悶實驗的有趣分數打得更高呢?

直覺上我們都會覺得當然收了20美元那一組人打的有趣分數更高。因為受人錢財替人消

災,拿了20元一定會更有動機去美化這個反轉晾衣夾的沉悶實驗。但是結果卻是相反, 拿1美元的那一組打的有趣分數更高。

為什麼呢?

費斯廷格認為,拿到20美元的人其實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較低(low dissonance group),因為你會覺得既然他出20美元這麼多,那麼那個實驗是一定真的 很無聊很痛苦,你的信念(覺得實驗很無聊)和你遇到的事情比較一致,所以認知失調 較低。但拿到1美元的人就會覺得:1美元這麼少,難道實驗不無聊?只是我覺得無聊? 如果是好無聊又想給「掩口費」的話沒理由這麼少!那不無聊的話我又做了這麼久那我 不是很弱智等等等等。1美元組參加者的認知失調較巨大。巨大的認知失調會推動人去 將認知失調收窄。我的態度(很無聊)和遇到的經驗(實驗不無聊)這個認知失調怎樣 收窄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自己相信這個實驗很有趣(合理化自己的思想)。所以這 一組的人評分就較高了。

這亦解釋了為甚麼身心靈課程那麼貴。如果費用相宜,你會覺得你對它們半信半疑,但 一試無妨,即使是真的沒有用,也是無傷大雅,可是,若然要你傾家蕩產,你便會想, 沒有用的話我花如此龐大費用去上這些課,那不是證明我很弱智嗎?你接受不了你是弱

智的,於是,你的認知便會自動調整,令到你相信,這些課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當一些人已經在心中形成了信念時,這些信念往往會堅持下去,並且適用於各種主題。

即使面對事實和邏輯推理,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信念。事實上,由於這種行為,社群媒 體被武器化,許多公關公司推動強調宣傳而不是事實的敘事。

研究人員發現的許多現像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堅定地堅持自己的信念,或者更常見的 是無法被事實改變的錯誤信念。其中包括信念堅持、眾所周知的確認偏誤現象、解釋深 度的錯覺、避免複雜性、用錯誤的因果關係填補無知的空白,以及對風險的理解不足。

心理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控制不健康的行為,在否認事實的情況下,了解原因很重要。

Sara 和 Jack Gorman 在他們的著作《拒絕進入墳墓:為什麼我們忽視將拯救我們的事 實》(Denying to the Grave: Why We Ignore the Facts That Will Save Us

否認科學的原因之一是,基於科學做出決定是複雜的,需要大量的精神能量。由於被難 以理解的困難概念嚇倒,人們會訴諸簡單化的解釋,儘管它們可能不那麼準確。

改變想法的心理學與我們大腦的結構有很大關係。例如,杏仁核(靠近大腦底部的杏仁 狀細胞)控制著我們的情緒、情緒行為和動機(Wright,2020)。另一方面,前額葉

皮質(PFC)負責處理信念,所有這些信念都相對高級:信念抑制,它使我們能夠深思 熟慮,就好像某件事不真實一樣,並獲得關於「正確」或「正確」的直觀感覺。前額葉

皮質內有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負責管理執行功能、推理和邏輯(Gorman & Gorman, 2016)。

根據行為研究人員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的說法,杏仁核等大腦更原始 的部分無法處理複雜的訊息。雖然前額皮質可以做出考慮到長期後果的理性決定,但做 出這些決定可能會讓大腦的這一部分筋疲力盡。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發現快速做出決定比 長期認真思考問題更容易(Gorman & Gorman,2016)。

此外,科學家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堅定信念會活化伏隔核,即大腦的快樂中心。

另一方面,改變一個人的信念會刺激島葉,該區域也會因焦慮、恐懼或厭惡而引發

(Gorman & Gorman,2016)。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信念如此難以改變,那是因為我

們生來就喜歡堅持自己的立場。

換言之,改變想法會讓人産生痛苦,世上沒有人希望痛苦的。除非,這個人對於追求真 相的欲望異常强烈,乃至要以痛苦作為代價亦在所不惜。

經濟學家 J.K. Galbraith 曾經寫道:「面對改變主意和證明沒有必要這樣做之間的選擇, 幾乎每個人都忙於證明。」

列夫 托爾斯泰更大膽地說:「即使是最遲鈍的人也可以向他解釋最困難的主題,如果

他還沒有形成任何想法;但是,如果最聰明的人堅信他已經毫無疑問地知道擺在他面前 的事情,那麼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無法弄清楚。」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變得著名。來自19世紀70年代的一群學者提出的「人們無法直接思考」

的論點已經不再是令人震驚了。數千次後續實驗已經證實(並詳細闡述)了這項發現。

每個關注這項研究的人,甚至偶爾拿起一本《今日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任何拿著剪貼

板的研究生都可以證明,看似理性的人往往是完全不理性的。這種見解似乎很少比現在 更有意義。儘管如此,一個重要的謎題仍然存在:我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

認知科學家 Hugo Mercier 和 Dan Sperber 在其著作《理性之謎》(The Enigma of Reason)中,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里昂一家法國研究機構工作的 Mercier 和目前在 布達佩斯中歐大學工作的 Sperber 指出,理性是一種進化的特徵,就像兩足行走或三色 視覺一樣。它出現在非洲大草原上,必須在這種背景下理解。

除去許多所謂的認知科學術語,Mercier 和 Sperber 的論點或多或少如下:人類相對於 其他物種的最大優勢是我們的合作能力。合作很難建立,也很難維持。對任何人來說,

貪圖便宜永遠是最好的做法。理性的發展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能夠解決抽象的邏輯問題, 甚至不是為了幫助我們從不熟悉的數據中得出結論;相反,它的發展是為了解決協作群 體生活所帶來的問題。

「理性是對人類為自己進化出來的超社交利基的適應,」Mercier 和 Sperber 寫道。從

「知識分子」的角度來看,看似奇怪、愚蠢的思考習慣,從社會「互動主義」的角度來 看,卻被證明是精明的。

考慮一下所謂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人們必須接受支持其信念的訊 息並拒絕與他們的信念相矛盾的訊息的傾向。在已發現的多種錯誤思考形式中,確認偏 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這是整本教科書值得實驗的主題。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也是在史 丹佛大學進行的。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聚集了一群對死刑持反對意見的學生。一半 的學生贊成它,認為它可以嚇阻犯罪;另一半則反對,認為這對犯罪沒有影響。

學生被要求對兩項研究做出回應。一個提供了支持威懾論點的數據,另一個提供了對其 提出質疑的數據。你猜對了,這兩項研究都是虛構的,旨在呈現客觀上同樣令人信服的 統計數據。原本支持死刑的學生認為支持嚇阻的數據可信度高,反對嚇阻的數據不令人 信服;原本反對死刑的學生卻反其道而行。實驗結束時,再次詢問學生的看法。那些一 開始支持死刑的人現在就更支持死刑。那些反對的人甚至更加反對。

如果理性的目的是產生合理的判斷,那麼很難想像還有比確認偏誤更嚴重的設計缺陷了。

Mercier 和 Sperber 建議,想像一下,一隻老鼠的思考方式與我們一樣。這樣一隻「一 心想證實周圍沒有貓」的老鼠很快就會變成晚餐。在某種程度上,確認偏誤導致人們忽 視新的或未被充分認識的威脅的證據 人類相當於拐角處的貓 這是一個應該被 選擇反對的特徵。Mercier 和 Sperber 認為,我們和它都能生存下來的事實證明,它一 定具有某種適應功能,而他們認為,這種功能與我們的「超社交性」(hypersociability) 有關。

Mercier 和 Sperber 更喜歡「我方偏見」(myside bias)這個詞。他們指出,人類並不 是隨機輕信的。面對別人的論點,我們非常善於發現弱點。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我們所 忽略的立場都是我們自己的。

《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的作者 James Clear 在該書中寫道:「人類是群居動 物。我們希望融入他人,與他人建立聯繫,並贏得同事的尊重和認可。這種傾向對我們 的生存至關重要。在我們進化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的祖先都生活在部落中。與部 落分離 或者更糟的是,被驅逐 就等於被判了死刑。」

了解情況的真相很重要,但留在部落中也很重要。雖然這兩種願望常常能夠很好地結合 在一起,但它們偶爾也會發生衝突。

在許多情況下,社交聯繫實際上比了解特定事實或想法的真相對您的日常生活更有幫助。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這樣說:「人們根據自己的信仰受到歡迎或譴責,因 此心靈的一項功能可能是持有為信仰者帶來最多數量的盟友、保護者或門徒的信仰,而 不是最有可能為真的信念。」

我們並不總是因為事情是正確的而相信它們。有時我們相信一些事情是因為它們讓我們 在我們關心的人面前看起來很好。

《腦中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Brain)合著者之一的 Kevin Simler 寫道,「如

果大腦預期它會因採用某種特定信念而獲得獎勵,那麼它會非常樂意這樣做,並且不太 關心獎勵從何而來

是否務實(更好的決策帶來更好的結果)、社會(來自同齡人 的更好的待遇),或者兩者的某種結合。

錯誤的信念在社會意義上可能是有用的,即使它們在事實意義上沒有用。由於缺乏更好 的措辭,我們可能會稱這種方法「事實上是錯誤的,但在社會上是準確的」。當我們必 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時,人們通常會選擇朋友和家人而不是事實。

因此,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宗教群體中,他/她的大腦機制便很自然地調節到接受一些其 他人必定認同的想法,即使這些想沒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會讓我們更能夠融入一個群體 中。

如果你要尋找真相,你便要做好忍受寂寞的心理準備。

參考自: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gnitive-biases-and-brain-biology-help-explain-whyfacts-dont-change-minds-186530

https://today.uconn.edu/2022/08/cognitive-biases-and-brain-biology-help-explainwhy-facts-dont-change-minds-2/#

https://www.inverse.com/mind-body/cognitive-biases-brain-biology-help-explainwhy-facts-dont-change-minds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02/27/why-facts-dont-change-ourminds

https://jamesclear.com/why-facts-dont-change-minds

https://research.com/education/why-facts-dont-change-our-mind

https://knock-knock-southasia.com/2024/03/20/why-arent-you-changing-your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cognitive-dissonance-2795012

7 - 保守福音派與恐怖政治

Jason Bivins 是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人文社會科學

學院教授,是宗教和美國文化的專家,特別關注自 1900 年以來宗教與政治之間的交叉 點。

Jason 近年的一本書是《四面楚歌的美國:反政治的崛起與美國對宗教的迷戀》 (Embattled America:The Rise of Anti-Politics and America's Obsession with Religion)。這本書始於十多年前,作為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保守基督教政治中「宗 教偏執」(religious bigotry)言論的譜系。

雖然 Jason 仍然關注美國人如何廣泛地看待「宗教」作為公眾恐慌和/或公共美德的體

現,但自從近年來恢復這項工作以來,他的主張已經發生了變化。這項工作現在成為一

個持續的論點,為了重新評估民主基礎,美國人應該停止為令人髮指的宗教而爭論。該 書受到學術和非學術媒體的廣泛報道。他還被任命為德國美因茨大學 2025 年歐巴馬研 究所研究員。

Jason Bivins 的第一部著作是《恐懼的宗教:保守福音派中的恐怖政治》(Religion of Fear: The Politics of Horror in Conservative Evangelicalism)。他在書中指出,保守的 福音派改變了美國政治,不僅透過傳統管道,而且透過次文化和其他交流方式傳播有時 令人恐懼的訊息。在這個世界裡存在著一種「恐懼的宗教」,一種批判性的衝動,它以 令人恐懼的方式戲劇化文化和政治衝突和問題,從而將「正統」行為和信仰與那些與黑 暗、恐懼和惡魔學相關的行為和信仰進行對比。Jason Bivins 對幾種流行的福音派文化 創作進行了仔細的審視,包括「留守」(Left Behind)小說、教會贊助的萬聖節「地獄 屋」(Hell Houses)、聳人聽聞的漫畫書(尤其是 Jack Chick 傳播的漫畫書)以及反 搖滾和饒舌言論和審查制度。Jason 以生動(有時是聳人聽聞)的細節描繪了這些令人 著迷且常常令人不安的現象,並展示了它們如何尋求塑造福音派文化身份。

隨著「恐懼宗教」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發展,Jason 看到它的訊息從一個相對邊 緣的地方變成了一個突出的地方。這種可怕的宗教和暴力政治的觀念已經成為常態,這 對美國的公共生活又意味著什麼?針對這個問題,Jason 在福音派流行文化政治、新基 督教右翼的激進主義和美國民主面臨的政治疲憊之間建立了聯繫和共鳴。

《恐懼的宗教》對我們理解美國政治宗教的新形態、美國福音派、宗教與媒體的關係以 及宗教流行文化與政治之間的聯繫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部著作是《四面楚歌的美國:反政治的興起與美國對宗教的執著》(Embattled America: The Rise of Anti-Politics and America's Obsession with Religion)。這部著 作要討論的是1960 年代以來的政治宗教歷史往往集中在 1970 年代以來強大的保守福音 派投票集團的崛起。將這些公民團結起來的信念之一是,儘管他們對公共生活產生了重 大影響,但他們仍受到不公平對待或被邊緣化。從列根的崛起到《美國契約》,從911 到奧巴馬再到特朗普 這些主張已經穩步成為保守派激進主義的中心。

宗教學者非常謹慎地對待這些現象,通常關注制度歷史,或依靠「民粹主義」等新聞便 利,或擁抱福音派本身的自我理解。這些方法都不足以解碼網路陰謀論、公共暴力、白 人至上主義和宗教威權主義的激烈融合。接受《四面楚歌的美國》的敘述,或將其視為

美國多元化道路上的純粹動盪,忽略了這種更深層的結構或氛圍條件如何透過這種話語 破壞民主政治的實際實踐。

《四面楚歌的美國》透過從茶黨到出生者再到反伊斯蘭教法的案例研究探討了這些主張

的影響,深入探討了烈士(那些聲稱受到迫害的人)和舉報者(那些道貌岸然地反駁此 類主張的人)之間的辯論。這些事件背後隱藏著一系列需要引起關注的關於民主的矛盾 心理。

Jason Bivins 認為,烈士和舉報人的主張是美國在加強民主生活條件方面的更大 失敗的症狀,因此,相關公民不應根據其實質內容來討論他們的主張,而應重新評估基 本民主規範,作為對民主生活更廣泛挑戰的一部分。

第三部著作是《良好秩序的斷裂:基督教反自由主義與對美國政治的挑戰》(The Fracture of Good Order: Christian Antiliberalism and th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olitics)。Jason Bivins 認為無論是在墮胎診所外設置糾察線,在學校董事會會議上發

表講話,還是參加反死刑守夜活動,許多美國人都基於其宗教信仰公開反對地方、州或 聯邦政府的政策。在《良好秩序的斷裂》一書中,Jason Bivins 考察了美國基督徒抗議

民權和政治秩序的日益增長的現象。他認為,自 1960 年代以來,反對抗議者認為政府

權力過大和缺乏道德原則的宗教活動不斷增加。Jason 將這種現象稱為「基督教反自由 主義」(Christian antiliberalism),他發現其核心是一種信念,即美國政治基於自由主 義傳統,賦予政府過多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力,並威脅到宗教生活的實踐。

Jason Bivins 聚焦於 Daniel 和 Philip Berrigan 的天主教和平主義、「約拿之家」

(Jonah House)抵抗團體、基督教右翼家庭教育運動以及福音派寄居者社區,將宗教 研究與政治理論結合起來,探索這些不同群體的共同點。Jason 認為,儘管他們在意識

形態和製度上存在巨大差異,但這些活動人士基於對美國政治制度基本原則的拒絕,以 公開的宗教術語為自己的行為辯護。Jason 分析了當今美國公民生活對傳統政治認同和

歸屬形式的普遍不滿,揭示了宗教與民主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

若然希望了解當代美國政局,Jason Bivins 的著作可說是不二之選,因為它們揭露了美

國政治當前面臨的挑戰,並且每一部作品都對各種力量進行深入剖析。

基督教民族主義(Christian nationalism)聲稱美國是一個由基督徒建立,並且是為基 督徒建立的國家。

美國的基督教民族主義者主張「將身分主義的基督教認同和文化保守主義與美國公民歸 屬感融合」。人們注意到它與基督教基要派、白人至上、「七山委任」(Seven Mountain Mandate)運動和統治主義有重疊。大多數研究人員將基督教民族主義描述 為「專制」和「邊界執行」,但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自由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和新自由 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成為美國基督教政治身份的一部分。

七山委任,也稱為七山使命(Seven Mountains Mandate),7M,7MM,或七山統治

主義(Seven Mountains Dominionism),是五旬節派和福音派基督教,特別是獨立的 靈恩派團體中的統治主義保守基督教運動。它認為信徒尋求影響或支配社會的7個重大 面向:家庭、宗教、教育、媒體、藝術和娛樂、商業和政府。

基督教民族主義也與神學有重疊但又不同,其性質較為民粹。神權基督徒尋求讓《聖經》 指導國家法律,並讓宗教領袖擔任政府職務;而在美國,基督教民族主義者認為該國的 建國文件是「神聖啟發的」(divinely inspired),是超自然地向基督徒男性揭示的,

以偏愛基督教,如果他們支持右翼事業,他們願意選舉不虔誠的國家元首。

美國民調機構和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新調查發現,超過 一半的美國成年人(54%)從未聽過或讀過任何有關基督教民族主義的內容。另外 16% 的美國人至少「聽過一點」基督教民族主義,但表示他們對此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或者 他們了解不夠,無法採取立場。大約4分之1的美國人 (24%) 對基督教民族主義表示反對, 而 5% 的人則表示贊成。

該調查詢問了 2,540 名至少「聽說過一點」基督教民族主義的受訪者:「用您自己的話 說,『基督教民族主義』這個詞對您意味著什麼?」許多人用基督教在社會中的主導地

位來描述「基督教民族主義」,而另一些人則將這一概念與種族主義、獨裁主義、偏執 和排斥聯繫在一起。一小部分美國人將其描述為信仰和道德對社會的正面影響。以下是 其中一少部分選擇的答案,反映了所表達的不同觀點的範圍。

「種族主義、偏執、法西斯主義、仇恨、批判,是基督教教義的對立面。」(無宗教信 仰,年齡 30-49 歲)

「對白人基督教身份過度自豪,常常試圖將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給全國其他人,並試圖 將美國轉變為基督教神權政治。」(猶太人,18-29 歲)

「法西斯主義,以及對婦女、其他種族和宗教的仇恨。」(猶太人,50-64 歲)

「完全用宗教外衣包裹政治行為。」(後期聖徒(摩門教),65 歲以上)

「對我來說,這更像是一種邪教。一種推動宗教和白人至上意識形態的方式。」(天主 教徒,65歲以上)

「不接受其他宗教。」(東正教基督徒,年齡 50-64 歲)

「當一個國家充滿了基督徒。」(穆斯林,18-29歲)

「這意味著這個國家在法律和政治上遵循基督教信仰。」(新教,非重生/福音派,年 齡 50-64 歲)

基督教民族主義,包括新使徒宗教改革團體(New Apostolic Reformation)NAR 所倡

導的極端版本,已經在美國政府和部分司法系統中產生了影響力。NAR 主張基督教對 政府、宗教、家庭、商業、教育、藝術和娛樂以及媒體的統治。根據 NAR 的說法,它 的一些反對者受到惡魔的困擾,必須透過驅魔來驅除這些惡魔。NAR 與當勞 特朗普和 推翻選舉的努力保持一致。眾議院議長麥克·約翰遜表示,他深受基督教民族主義活動 家 Dan Cummins 的影響。約翰遜辦公室外懸掛著與 NAR 相關的旗幟。

Bradley Onishi 是一名前基督教民族主義者,現在是一名宗教教授,也是《準備戰爭: 白人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極端主義歷史及其下一步》(Preparing For War: The Extremist History Of White Christian Nationalism And What Comes Next.)一書的作者,該書批 評了這場運動及其對美國民主的影響。

在一次由獨主媒體 NPR 製作的訪談節目中,Bradley Onishi 說過以下的話:

「我認為是這樣。基督教民族主義正在流行。它正在以某種方式要求那些堅持其原則和 意識形態的人做出回應。Marjorie Taylor Greene 和 Lauren Boebert 等人都談到了基督

教民族主義不僅影響了他們對政治的理解,而且還影響了他們如何明確地認定自己是基 督教民族主義者。因此,我們正處於美國政治的一個階段,基督教民族主義是許多人正 在討論的議題。」

「我認為,用非常簡單的話來說,基督教民族主義是這樣一種觀念,即基督教徒應該在 美國以某種方式享有特權

經濟上、社會上、政治上 而這種影響力和特權是這 個國家建立的結果。基督教民族主義並不是認為其他人不能在這裡

林或無神論者,你就必須離開。這也不是只有基督徒才能成為政府成員的想法。然而, 對大多數基督教民族主義者來說,有一個核心信念,即美國的故事是由上帝選出的,在

人類歷史上扮演著特殊的角色,而作為上帝的選擇,這是基督徒人民的責任在地球上執 行祂的意志。」

「因此,基督教民族主義者對他們的基督教採取了一種態度,認為它應該對我們的政府、

我們的經濟、我們的文化產生不正常的影響,而正是憑藉我們的歷史,宗教信仰本應在

我們的國家中享有特權。話雖如此,基督教民族主義者有不同類型,人們表達對這個詞 的理解的方式也有不同。但歸根結底,如果我們都以美國人的身份坐在一張桌子旁,有

來自不同背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並且有一個基督徒說,只要坐在這張桌子旁, 就應該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基督教民族主義,因為你說這個國家在 某種程度上是你的,而不是別人的。對我來說,問題就在這裡。」

......

「七山使命是理解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說基督徒沒有被要求說服他們的鄰居實 踐基督教信仰,向他們的美國同胞證明基督教信仰是愛和真理的信仰。正如我的同事

Matthew Taylor 所說,七山使命是為上帝殖民地球的使命。你列出的7個領域 藝術、 休閒、經濟、政府、家庭 被視為征服的大山。目標不是與穆斯林、無神論者或印度 教徒的鄰居對話。我們的目標不是簡單地透過過著維護基督榮耀和教義的生活來反映基 督在世上的品格。目標是對人類社會的各個面向擁有絕對的權威和權力。」

「因此,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我認為在公共廣場實踐基督教的一種非常危險的方法。它 不承認民主或對話、多元化是神聖的價值。目標就是權力。目標是征服。因此,當人們 聽到某個政治家、領導人或任何有影響力的人,特別是作為我們政府的一部分,遵守七 山使命時,應該立即敲響警鐘。」

Bradley Onishi

是基督教民族主義的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他將這種注入神學的政治意識 形態描述為「國家復興計劃,它設想了一個純粹的美國身體,它是異性戀、白人、土生 土長的、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並且是徹頭徹尾的重男輕女。」

基督教民族主義與支持政治暴力連結在一起。這種支持的條件是對陰謀資訊來源、白人 身份、感知受害者的支持以及對 QAnon 運動的支持。2021 年對 1100 名美國成年人進

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將基督教民族主義與這些因素結合的受訪者表現出對政治暴力的支 持增加。

一些基督教民族主義者也進行屬靈爭戰和軍事化的祈禱,以捍衛和推進他們的信仰和政 治議程。根據美國研究教授 S. Jonathon O'Donnell 的說法:「屬靈爭戰的一個關鍵思

想是,惡魔不僅攻擊人,如惡魔附體的描述,而且還控制地方和機構,例如新聞界、學 術界以及市政和聯邦官僚機構透過這樣做,將惡魔描述為推進社會項目,而屬靈戰士認

為這些項目反對上帝的計劃,其中包括生殖和 LGBTQ 權利的進步以及對非基督教宗教 (尤其是伊斯蘭教)的寬容。」

事實上,基督教民族主義與對少數群體的偏見有關。基督教民族主義被廣泛地定義為一 種信仰,即「慶祝和賦與特權白人保守派的神聖歷史、自由和合法統治」。基督教民族

主義優先考慮圍繞著對「他者」(即移民、種族和性少數群體)的恐懼的民族文化、民 族宗教和民族主義框架。研究將基督教民族主義與仇外心理、同性戀恐懼症、厭女症、

對種族主義者的政治寬容、反對跨種族聯盟、支持槍支權利、生育主義以及限制那些不 符合白人、公民身份和新教傳統理想的人的公民權利連結起來。

基督教民族主義信仰體系包括父權制、白人至上、本土主義和異性戀規範等元素。它與 「征服敘事」(conquest narrative)、前千禧年世界末日論以及頻繁的「血的修辭, 特別是向憤怒的上帝獻血的修辭」聯繫在一起。

美國基督教民族主義的基礎是這樣一個世界觀:美國優於其他國家,而這種優越性是神 聖建立的。它認為只有基督徒才是「真正的美國人」。基督教民族主義也與美國民兵運 動有重疊之處。

1992 年的紅寶石嶺對峙和 1993 年的韋科圍困事件成為基督教民族主義 者民兵活動成長的催化劑。基督教民族主義者認為,美國本來就是一個基督教國家,而 且它是作為一個基督教國家而建立的,並希望為上帝「收回」美國。

基督教民族主義者認為他們的價值觀和宗教受到威脅和邊緣化,並擔心他們傳播道德價 值的自由充其量將不再占主導地位,最壞的情況將被取締。實驗研究發現,當美國基督 徒被告知其人口數量下降時,對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支持就會增加。研究顯示基督教民族

主義者表現出更高程度的憤怒、憂鬱、焦慮和情緒困擾。據推測,基督教民族主義者擔 心他們「沒有達到」上帝的期望,並「害怕因沒有創建上帝所期望的國家而受到憤怒和 懲罰」。

筆者所知不多,對於這些問題也無謂獻醜,但是,一些最基本的事還是知道的,就是美

國就是一塊掠奪回來的土地,這塊土地的真正主人就是當年被大量屠殺的美洲原住民。

如果要將這片土地變成基督教國家,先決條件就是白人基督教徒佔人口的大多數,如果

要白人基督教徒佔人口的大多數,首先要令佔大部分人口的原住民死掉大部分。

因此,按照基督教民族主義者的想法,當年屠殺原住民是符合神的心意?

參考自:

https://philrel.chass.ncsu.edu/news/2019/06/07/work-in-progress-jason-bivins-onreligious-discontent-with-american-politics/

https://news.ncsu.edu/2022/09/the-rise-of-anti-politics/ https://www.bluechurch.ch/profiles/jason-bivins

https://www.amazon.com/stores/Jason-

Bivins/author/B001IXRQ32?language=zh_TW&ref=ap_rdr&isDramIntegrated=true&s hoppingPortalEnabled=tru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nationalism# https://www.npr.org/2024/02/29/1234843874/tracing-the-rise-of-christiannationalism-from-trump-to-the-ala-supreme-court

https://www.pewresearch.org/religion/2022/10/27/in-their-own-words-howamericans-describe-christian-nationalism/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3902626

https://time.com/7026778/christian-nationalism-jim-crow/ https://time.com/6214724/christian-nationalism-threats-united-states/ https://religionunplugged.com/news/2024/8/5/qampa-with-caleb-campbell-authorof-disarming-leviathan

8 - 教會如何處理醜聞?

人人都聽過的「攝理教會」英文名稱是"Jesus Morning Star (JMS)",正式名稱就是「基 督教福音宣教會」(韓語:기독교복음선교회,英語:Christian Gospel Mission),創 辦人是鄭明析,他定義「攝理」一詞為「神的旨意」、「神的歷史」,強調:「神的歷 史正在這地進行著,若不知道,瞬間就過去了。」「神的歷史應該要走到底,神會在末 端達成『旨意』、達成『目的』。」「末端會很豐富。末端會了結。末端必須要結束所 有一切,所以會把所有事情通通做完。」

Netflix

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露了教主鄭明析性侵女教徒的惡行,其中一 名 28 歲香港女生葉萱(韓名:鄭秀晶),她是港星方力申的女友,挺身而出公開入教 10 年,受害十幾次的悲慘經歷,尤其是她公布一段鄭明析 34 秒變態侵犯的錄音,聽了 令人髮指。

根據韓國法院表示,鄭明析利用宗教信仰對女信徒慣性實施性暴力,令受害女信徒心智

迷亂。在審理過程中他全程否認罪行,對受害者帶來了嚴重的二次傷害,並指使案件相 關人士在接受調查時做虛假陳述,更是有組織地妨礙司法調查。

根據資料顥示,鄭明析過往曾因涉嫌性暴力及猥亵女信徒服刑 10 年,2018 年 2 月出獄, 即重蹈覆轍在當年 3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傳教會旗下的研修院對女信徒身上施行 23 次性暴力及猥亵。他的犯罪跨越國籍,受害者包括韓國、澳洲和香港的女信徒。

因為這些新聞,從此,「基督教福音宣教會」便被主流社會定性為邪教。

邏輯上,如果一個宗教因為有像鄭明析這樣的所作所為而定性為「邪教」,那麼,當被 一般公認為「正教」的教會也出現類似事件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定性那些「正 教」呢?難道是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下面是有關發生在一眾被視為正教的教會的新聞:

- Eddie Long 主教是喬治亞州新生傳教浸信會教會的主任牧師。Long 的教會人數達到 了驚人的 25,000 人,但性虐待的指控震驚了教會。2017 年去世的 Eddie Long 被指控 對4名年輕男子進行性虐待,其中一名男子稱性侵時他只有 17 歲。Long 否認了這些指 控。

- 1994年,Henry Lyons 牧師被選為美國最大的黑人浸信會組織全國浸信會大會的領導 人。據《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報道,1999 年,「他因利用欺詐和勒索 盜竊數百萬美元而被定罪」。他出獄後,《坦帕灣時報》報道稱,他從坦帕的一家教堂 挪用了資金,該教堂「為他提供了救贖」。據當地媒體報道,他的新教會因涉嫌「財務 不當」而投票罷免他。

- Jimmy Swaggart 是一位受歡迎的美國五旬節派牧師。Jimmy Swaggart 儘管宣揚家 庭價值觀並譴責通姦,但據報道,他與一名性工作者有染,這一消息曝光後,他面臨了 大量的批評。他辭去了職務。

- 1983 年,Brian Houston 和 Bobbie Houston 在澳洲創立了五旬節教會,並於2010 年在美國開設了分會 ,這座「時尚」教堂擁有幾位知名的名人會眾,包括 Justin Bieber 和 Kevin Durant。創辦人 Brian Houston 因被指控對會眾中的女性行為不當而 辭職。Houston 也因涉嫌非法掩蓋兒童性虐待而受到調查。然而,他最終被無罪釋放。 新頌紐約分會的前首席牧師 Carl Lentz 也面臨審查。據報道,Lentz 於 2020 年因「道 德敗壞」而被新頌解僱。他後來承認對他的妻子 Laura Lentz 不忠,Laura Lentz 也是 新頌教會的牧師。

- 勝利基督教中心(Victory Christian Centre)是位於倫敦的一座大型福音派教堂,由 Douglass Goodman 牧師和他的妻子 Erica Goodman 經營。然而,2000年代初, Goodman 的雙重生活曝光。3名婦女和一名 17 歲女孩挺身而出,稱道 Douglass

Goodman 牧師對她們進行了不受歡迎的性挑逗。2004年,他被判兩項猥褻罪、一項企 圖猥褻罪和一項妨礙司法公正罪。他被判處3年半監禁。教堂後來被關閉。

-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教堂山收割者教會(Chapel Hill Harvester Church) 曾經擁有 超過 10,000 名成員。但一場沒人預料到的醜聞讓整件事情徹底崩潰。2007年初,80歲 的大主教 Earl Paulk 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他和他兄弟的妻子睡過,他的「侄子」

D.E. Paulk 實際上是他的兒子。但這還不是最黑暗的啟示。多名女性挺身而出,聲稱她

們被迫與 Paulk 和其他知名教會管理人員發生性關係。

- Creflo Dollar 是一位宣揚成功神學的電視佈道者,他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郊區創立了 非宗派的基督教世界改變者教會(Christian World Changers Church)。但事情卻急轉 直下!Creflo Dollar 受到批評的主要原因是要求他的教眾每人捐贈 300 美元,這樣他 就可以購買一架價值 6500 萬美元的飛機。更糟的是,Dollar 因涉嫌襲擊他 15 歲的女 兒而被捕。

當然,神蹟人員操守有問題也不一定完全是教會的責任,況且聖經也講明人人都是罪人, 都有罪性,即使有犯罪的情況亦不足為奇,醜聞在任何一個宗教都會出現。有醜聞雖然 不是很大問題,可以純粹是樹大有枯枝,然而,當事件發生之後,教會究竟如何處理,

這就是問題,因為這裏就不可能是個人的問題,絶對是整間教會的問題。對此,教會實 在責無旁貸,百辭莫辯。

德州牧師 Robert Morris 最近承認在 20 世紀 80 年代與一名 12 歲女童發生「不當性行 為」,並辭去了達拉斯蓋特威教堂 (Gateway Church) 的職務。這些指控最初由《瓦特 堡觀察》(The Wartburg Watch) 於 6 月 14 日發布,該部落格致力於調查教會中的虐待 和其他問題。該部落格分享了 Cindy Clemishire 的帳戶,她指控 Morris 從 她 12 歲起 就對她進行了數年的猥褻。

現在,教會長老教會正忙於對 Clemishire 的說法做出回應。它在報導之日的上週末的

教堂禮拜期間向會眾發表了講話,並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它已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 影響。

Morris 現年 62 歲,因在 2000 年創立蓋特威教堂而聞名。據該教會稱,在其近25 年的 時間裡,蓋特威教堂已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大型教會之一,擁有約100,000 名活躍參加 者,在德克薩斯州設有9 個分堂,並在懷俄明州傑克遜霍爾和聖路易斯設有分堂。

2016年,當時的候選人特朗普任命 Morris 為他的屬靈顧問和福音派諮詢委員會成員後,

Morris 進一步聲名鵲起。當時競選總統的特朗普在那裡提到了 Morris 和另一位蓋特威 教堂的 Steve Dulin。

特朗普競選團隊沒有回應 NPR 的置評請求。但自從 Clemishire 站出來後,特朗普競選 團隊發言人告訴《紐約時報》,Morris 在特朗普的連任競選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Morris 在承認虐待 Clemishire 後,於 6 月 18

日辭去了在蓋特威教堂的職務。他沒有被 指控犯下任何罪行。

據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KERA 新聞報道,該報道發表後不久,Morris 在社交媒體上分 享的一份聲明中承認了「不當性行為」的指控。蓋特威教會的長老們在這份聲明中表 示 ,Morris「對自己約 35 年前的道德失敗一直持開放和直率的態度」,並承認 Morris

曾說過,他在 20 多歲時曾與一位「年輕女士」發生過幾次性接觸。

這份聲明還稱,Morris 在 20 世紀 80 年代離開該部兩年,前往諮詢。

最近幾天,現任蓋特威領導層和至少一位前領導聲稱,他們不知道性虐待的全部範圍、 具體細節或 Clemishire 當時的年齡。

但在《瓦特堡觀察》(The Wartburg Watch)最初報導後的最新報道中,Clemishire

表示,當時的蓋特威教會長老早在 2005 年就知道了她的指控,當時她直接向 Morris 的蓋特威電子郵件地址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她告訴該刊物:「前蓋特威長老 Tom Lane 收到並回復了我的電子郵件,承認性虐待開始於 1982 年 12 月 25 日,當時我 12 歲。」

這座大型教堂的長老之一 Tra Willbanks 上週末向門戶會眾發表講話,否認了解 Morris 之前的虐待行為。身為6個女兒的父親,他說:「所發生的事情非常令人不安。我和你 們一樣經歷著各種各樣的情緒。作為長輩,我不知道真相。坦白說,像你們很多人一樣, 我和我的妻子感到震驚、詑異和悲傷。」

「就在幾週前,蓋特威教會的領導層還公開聲稱 Robert Morris」對他們是透明的,而 且這位主任牧師「沒有其他道德缺陷」。Clemishire 的律師 Tchividjian 在給 NPR 的電 子郵件中寫道,現在他們聲稱他對他們不透明,事實上他撒了謊。

Tchividjian 說,他的當事人多年來一直在分享她的故事,「甚至警告了一些部門和教會。 沒有人採取任何行動。」

以下是另外一則報聞。

根據一份譴責性報告的結論,英國國教幾十年來一直掩蓋一名英國大律師對 100 多名兒 童和年輕人的「可怕」暴力虐待行為。一項期待已久的獨立審查發現,大律師 John Smyth 被認為是與英國國教有關的最頻繁的連環虐待者。

Smyth QC 於 2018 年在開普敦去世,享年 77 歲,他被指控在 20 世紀 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在溫徹斯特家中襲擊了他在多塞特郡基督教夏令營中認識的男孩。

調查結果公佈後,坎特伯雷大主教再次向受害者道歉,並表示 Smyth 的虐待行為「操 縱了基督教真理,為他的邪惡行為辯護」。

Smyth 也曾擔任道德活動家 Mary Whitehouse 的律師,同時負責管理年輕福音派基督 徒的營地。

2017 年 2 月,第四頻道新聞的一項調查揭露了他對男孩身體虐待的報導。

據稱,其中 8 名男童在3年內總共受到 14,000 次鞭打,另外兩名男童則總共受到 8,000 次鞭打。

1990 年,在其他受託人「因擔心 Smyth 以及他持續的虐待行為」而集體辭職後,Sue Colman 牧師被任命為英國贊比西信託基金的受託人。大約18個月後,她辭職了。

該評論稱,她告訴其辭職是「她所描述的對 John Smyth 及其活動的不安情緒引發的」, 而且她直到 2017 年才知道 Smyth 在英國的虐待程度。

調查發現,很可能是漢普郡奧克利的副部長 Sue Colman 牧師和她的丈夫對英國和非洲 的虐待行為「非常了解」。評論稱,他們都曾擔任英國贊比西信託基金的受託人,該信 託基金由 Smyth 創立,並在他 20 世紀 80 年代移居津巴布韋時為他提供支持。

審查發現,Jamie 爵士於 1989 年擔任英國贊比西信託基金主席,但他不同意參加其證 據收集階段。他表示無法「完全確定他對事件的看法」。

據說 John Smyth 讓受害者遭受了身體、性、心理和精神上的創傷性攻擊,給他們的生 活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審查稱,當 Smyth 去世時,他正在從津巴布韋被引渡,因此「從未因虐待行為被繩之 於法」。

根據前社會服務主任 Keith Makin 領導的一項獨立審查表示,審查發現「明確的證據表

明 John Smyth 在英國實施的虐待行為」至少從 1982 年(可能更早)起就被「『掩 蓋』、大事化小並作為『秘密』」。

根據 Makin 的報告,自 2013 年 7 月以來,英格蘭教會「最高層」了解了有關虐待事件 的情況。審查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 在11年前接任大主教後 正式向警方報案,Smyth 可能會被繩之於法。

報告發表後,Justin Welby 表示,Smyth 的受害者所承受的痛苦是「難以想像的」。報

告發表當天晚上,Welby 先生告訴第四頻道新聞,他曾考慮因醜聞辭職,但最終決定留 下來。

教會掩蓋醜聞已是無日無之,以下還有另外一則新聞。

英國廣播公司 (BBC) 揭露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福音派教會之一的創始人廣泛實施虐待 和酷刑的證據。數十名前萬國教會成員(5 名英國人)指控尼日利亞已故結核病患者

TB Joshua 的暴行,包括強姦和強迫墮胎。拉各斯一處秘密大院內的虐待指控持續了近 20 年。萬國猶太教堂(Synagogue Church of All Nations)沒有回應這些指控,但表 示先前的說法毫無根據。

TB Joshua 於 2021 年去世,是一位富有魅力、非常成功的傳教士和電視佈道者,在全 球擁有大量追隨者。

數十名目擊者講述了 Joshua 實施的身體暴力或酷刑,包括虐待兒童以及人們被鞭打和 鎖鏈的情況;許多女性表示她們遭到 Joshua 的性侵犯,其中一些聲稱她們多年來在院 落內多次被強姦;Joshua 涉嫌強姦後,多起教堂內強迫墮胎的指控,其中一名婦女說 她曾 5 次墮胎;多個第一手資料詳細描述了 Joshua 如何偽造他的「奇蹟治愈」,這些 資料向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廣播。

其中一名受害者是一位名叫 Rae 的英國女性,2002年放棄在布萊頓大學的學位並被招 募加入教會時,年僅21歲。在接下來的 12 年裡,她作為 Joshua 所謂的「門徒」之一, 在他位於拉各斯的迷宮般的混凝土大院裡度過了。

她告訴英國廣播公司:「我們都以為自己在天堂,但其實我們在地獄,地獄裡會發生可 怕的事情。」

Rae 說,她遭到 Joshua 的性侵犯,並受到了兩年的單獨監禁。她說,虐待非常嚴重, 她在院子裡多次試圖自殺。

來自納米比亞的 Jessica Kaimu 說,她的磨難持續了5年多。她說 Joshua 第一次強姦她 時她才 17 歲,隨後結核病的 Joshua 的強姦事件導致她在那裡被迫墮胎 5 次。

BBC 的調查是與國際媒體平台 openDemocracy 共同進行的,這是首次有多名前教會內 部人士站出來公開發言。他們說,多年來他們一直試圖發出警報,但實際上卻被壓制住 了。

我們在尼日利亞的一些目擊者聲稱,他們在之前公開反對虐待行為並在 YouTube 上發 布包含指控的影片後,遭到人身攻擊,其中一次是遭到槍殺。

2022 年 3 月,一名 BBC 工作人員試圖從公共街道上拍攝教堂拉各斯大院的畫面,也遭 到教堂保安的槍擊,並被禁固了數小時。

如今,在 Joshua 遺孀 Evelyn 的領導下,萬國猶太教堂繼續蓬勃發展。2023年7月,她 率領西班牙巡演。

Anneka 17 歲時離開英國德比加入萬國猶太教堂,她告訴 BBC,她相信還有許多其他受 害者尚未發聲。她希望採取進一步措施揭露 Joshua 的行為。

「我相信萬國猶太教堂需要徹底調查為什麼這個人能夠像他一樣運作這麼長時間,」她 說。

既然鄭明析的攝理教是邪教,那麼,以上這些所謂的「正教」又塵該如何定性呢?

參考自:

https://www.npr.org/2024/06/24/nx-s1-5017881/robert-morris-gateway-church-sexabuse-scandal-explained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ed9w0vv57no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2024/09/megachurch-dallas-mourns-pastorscandal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frica-67749215

https://www.firstpost.com/explainers/uk-abuse-scandal-head-of-church-of-englandarchbishop-canterbury-justin-welby-resignation-13834731.html https://disntr.com/2024/11/06/how-the-steven-lawson-scandal-is-good-for-thechurch/

https://thehawknewspaper.com/scandal-hits-apostolic-church/ https://www.yahoo.com/news/megachurch-scandals-absolutely-know042300146.html?fr=sycsrp_catchall

https://www.chron.com/culture/religion/article/gateway-church-abuseinvestigations-19831852.php

第二章 歷史篇

1 - 誰是奴隸制度的中堅分子?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 449 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

的發展,經過兩千年多年的歷變,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羅馬法作為一個 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體系,至今仍然影響幾十個國家的幾億人口,毫無疑問是古典文明 和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羅馬法中,所有人均分為自由人及奴隸。自由人分為公民與非公民。部分法律只適用於 公民,如羅馬市民法(jus civile)。非公民則包括拉丁人(Latini)及外邦人(peregrini) 等。拉丁人為羅馬殖民地自由民及拉丁同盟的人民,而外邦人則包括羅馬域外之人或者 羅馬行省的人民。

根據羅馬法,奴隸本身被視為財產,沒有法人權利。與羅馬公民不同,根據法律,他們 可能會受到體罰、性剝削、酷刑和即決處決。最殘酷的懲罰形式是針對奴隸的。他們的 飲食、住所、衣服和醫療保健是否足夠取決於他們對主人的感知效用,這些主人的衝動 可能是殘酷的,也可能是人道的。

奴隸制是羅馬和世界經濟的基石。有人估計,第一世紀的奴隸人口約佔總人口的 3 分之 1。據估計,最富有的百分之 5 的羅馬公民擁有一百萬奴隸。大多數奴隸在家庭中從事 家事服務,可能比在土地、礦場或船上工作的奴隸過著更輕鬆的生活。羅馬帝國的奴隸

制非常殘酷,叛亂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僱用專業的奴隸捕手來追捕逃亡者,並公開發布 包含逃亡者精確描述的廣告並提供獎勵。

然而,究竟基督宗教怎樣看奴隸制度呢?

早期的基督宗教思想表現出一些對奴隸仁慈的跡象。基督宗教承認奴隸之間的某種婚姻, 並且解放奴隸可能是一種慈善行為,儘管猶太律法五經保護逃亡的奴隸,羅馬教會經常 譴責逃離主人的奴隸,並拒絕與他們聖餐。

自中世紀以來,基督宗教對奴隸制的理解經歷了重大的內部衝突並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加勒比地區的教會傳教活動直接由奴隸制收益直接支持的一個顯著例子是 1710 年向英 國聖公會差會 (SPG)(The United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USPG) 捐贈的一份慈善遺贈。巴貝多島的科德林頓種植園(Codrington Plantations)被授予 差會,以資助建立科德林頓學院。在所有權的第一個10年裡,種植園裡的數百名奴隸被

用傳統的燒紅的鐵烙在胸前,上面寫著「差會」(Society)一詞,以表明他們屬於基 督新教組織。直到 1833 年,巴貝多廢除了奴隸制,科德林頓種植園的奴隸制才最終結 束。此後,英格蘭教會為「我們前輩的罪惡」道歉,並強調這些種植園的歷史,作為教 會對待奴隸制的不一致態度的例子。

至於天主教的態度又如何呢?

到了4世紀初,羅馬法中增加了教會解放的一種形式。奴隸可以透過基督宗教主教或神 甫在教堂舉行的儀式獲得釋放。隨後的法律,如查士丁尼賦予主教釋放奴隸的權力。

一些早期人物雖然沒有公開主張廢除奴隸制,但確實為解放奴隸做出了犧牲,他們將解 放奴隸視為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其中包括聖博德(St. Patrick,約386年 461年)、亞 卡修(Acacius,? 425年)和米蘭的安波羅修(Ambrose of Milan,約340年 397

年4月4日)。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約335~395年)走得更遠,反對一 切奴隸製做法。後來的聖埃利吉烏斯(Saint Eligius,588年 -650年)用他的巨額財富

購買了 50 到 100 人一組的英國和撒克遜奴隸,以使他們獲得自由。

執事詹姆斯(James the Deacon ,死於 671 年)將 Saint Pelagia 描述為釋放了她的男 女奴隸,「親手摘下了他們的金環」。這被描述為一種高度道德和值得讚揚的行為,是 Saint Pelagia 結束作為妓女的罪惡生活並開始道德的基督徒生活並最終獲得聖徒身份的 重要組成部分。

繼哥倫布首次航行美洲之後,尼古拉斯五世、卡利克斯圖斯三世和西克斯圖斯四世頒布

的教皇詔書成為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後續主要教皇詔書的模型,例如 Eximiae devotionis

(1493 年5 月3 日) 、 Inter Caetera(1493 年 5 月 4 日)和 Dudum Siquidem

(1493 年 9 月 23 日),其中授予西班牙與美洲新發現的土地和美洲土著人民相關的 類似壟斷權。

1537 年 – 在神父譴責奴隸制度之後。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

1484年11月11日 –1566年7月18日),西印度群島的前殖民者,後來成為多米尼加人

教皇保羅三世撤銷了以前用教皇詔書 Sublimus Dei(也稱為 Unigenitus 和 Veritas ipsa)

和Altituda divini consolii 奴役 美洲土著人民的權力。特別是,《崇高上帝》

(Sublimus Dei)被 Hans-Jürgen Prein 因描述為土著人民人權的「大憲章」(Magna Carta),宣言中稱「印第安人是人類,他們的自由或財產不應該被剝奪」。此外,牧 會官方也頒布法令,對任何不遵守教皇詔書規定的人處以逐出教會的處罰。

在羅馬教宗與西班牙政府之間發生爭執後,教牧法於隔年在《Non Indecens Videtur》 中被廢除。然而,保羅三世發布的文件繼續流傳,並被那些反對奴隸制的人引用。根據

James E. Falkowski 的說法,《崇高上帝》「具有撤銷」Inter Caetera(教皇亞歷山大 六世於1493 年 5 月 4 日頒布的教皇詔書)的效果,但完好無損地保留了殖民者的「義 務」,即「改變原住民的信仰」。

在美洲,1680 年,佛羅裡達州的西班牙殖民政府向進入殖民地並皈依天主教的逃亡奴 隸提供了自由。此優惠已重複多次。

天主教西班牙殖民地引入美洲導致了土著人民的契約奴役甚至奴隸制。一些葡萄牙和西 班牙探險家很快就奴役了新大陸遇到的土著人民。羅馬教皇堅決反對這種做法。1435 年,教皇尤金四世在教皇敕令 Sicut Dudum 中對奴隸制進行了攻擊,其中包括將所有 從事奴隸貿易的人逐出教會。後來,教宗保羅三世在《Sublimus Dei》(1537 年)通諭 中禁止奴役美洲原住民(稱為西方和南方印第安人)和所有其他民族。保羅將奴隸制定 調為魔鬼的盟友,並宣稱為這種奴隸制辯護的企圖「無效」。

許多天主教神父都反對奴隸制,例如巴西和巴拉圭的 Peter Claver(1580年6月26日1654年9月8日)和耶穌會縮減地(Jesuit reduction)的耶穌會神父。巴托洛梅 德拉斯 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神父致力於保護美洲原住民免於奴隸制,後來又保 護非洲人免於奴隸制。海地革命結束了法國在海地的殖民奴隸制,由虔誠的天主教前奴 隸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1743年5月20日 1803年4月7日)領導。

1810年,墨西哥國父、墨西哥天主教神父米格爾 伊達爾哥-科斯提亞(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1753年5月8日 1811年7月30日)宣布廢除奴隸制,但直到獨立戰爭結束才 正式廢除。

新教的立場又如何?

《聖經》中關於奴隸制的使用和監管的段落在整個歷史中一直被用作保留奴隸的理由, 以及如何做奴隸的指導。因此,當廢除奴隸制的提議被提出時,一些基督徒強烈反對, 並引用聖經對奴隸制的接受作為「證據」,證明奴隸制是正常狀況的一部分。

英國國教牧師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1714年12月16日 1770年9月30日)因引 發美國福音派大覺醒而聞名,他在喬治亞州發起奴隸制合法化運動,奴隸制在喬治亞州

曾被取締,但在很大程度上由於懷特腓德的努力,奴隸制於 1751 年合法化。他購買被 奴役的非洲人在他的種植園和他在喬治亞州建立的孤兒院工作。

在歐洲和美國,一些基督徒走得更遠,他們認為聖經的話語和教義實際上證明奴隸制是 正當的。

[奴隸制]是根據全能上帝的法令建立的……它在《聖經》、《新約》、從《創世記》到 《啟示錄》中都得到認可 它存在於各個時代,在最高文明的人民中被發現,並且在 藝術水平最高的國家。

傑佛遜 戴維斯(Jefferson Davis,1808年6月3日 1889年12月6日),美利堅聯盟國

總統

《聖經》透過言教身教明確規定了持有奴隸的權利。

理查德‧弗曼(Richard Furman,1755年10月9日-1825年8月25日),南卡羅來納州 浸信會主席

歷史學家 Claude Clegg 寫道,在第二次大覺醒時期,出現了一場創造奴隸與主人之間 互利關係敘事的運動。這越來越與教會的教義連結在一起,作為證明奴隸制合理性的一 種手段。

Charles Colcock Jones Sr.(1804 年 12 月 20 日-1863 年 3 月 16 日)是美國長老會牧

師、教育家和喬治亞州自由縣的種植園主。他既是奴隸主,也是一位熱心的奴隸傳教士。

這位仁兄曾經出版過一部著作,書名是《如何令到一個黑鬼變成基督徒》(How To Make A Negro Christian)。

書中如是說:

[給予被奴役的非洲人基督教有什麼好處? ]「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有人反對;因為向我

們的黑人提供宗教教育的義務以及從中產生的好處應該是我們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難 以估量的,其中之一就是黑人之間將有更大的從屬關係(第 52 頁)。」

這位傳教士制定了用於控制自由黑人和奴隸的各種策略和宗教工具。

1837 年,長老教會教派的南方人與保守的北方人聯手,將反奴隸制的新派長老教會逐 出該教派。1844 年,衛理公會因奴隸制問題分裂為南北兩翼。1845 年,南方浸信會因 與北方浸信會在奴隸制和傳教問題上發生爭執,成立了南方浸信會大會。

一些邊緣基督教團體的成員,如基督教認同運動、三 K 黨(一個致力於「賦予白人權力」

的組織)和雅利安民族仍然認為奴隸制是合理的基督教教義。

在整個 19 世紀剩餘的時間和整個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南浸信會公約繼續保護系

統性種族主義並反對非裔美國人的公民權利,直到 1995 年通過一項決議才正式並明確 地放棄奴隸制和「種族」歧視。你沒有看錯!是 1995 年。

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縮寫為 SBC)是美南浸信會聯會的簡稱,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浸禮宗教派,同時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新教教會。

約西亞 普里斯特(Josiah Priest,1788 年 -1861 年)的《奴隸制,因為它與黑人或非洲 種族有關》(Slavery, as it Relates to the Negro, or African Race)出版於 1843 年,利 用《創世記》中的敘述為奴隸制辯護。普里斯特辯稱,上帝創造黑人是為了成為奴隸, 並引用了諾亞對他兒子含的詛咒,普里斯特聲稱他的兒子含是黑色皮膚。

普里斯特聲稱諾亞的 3 個兒子的顏色各不相同。黑色的後代被命名為 含,普里斯特說

這是埃及人用來識別黑色物體的詞。他接著斷言含從出生起就被詛咒成為僕人。由於他 的罪孽,他的所有人民也將遭受奴役的命運。普里斯特寫道:「任命這個人類為奴僕和 奴隸,是上帝的司法行為,或者換句話說,是神聖的判決。」這本書的多個修訂版於

1850 年代重新出版,標題為《聖經對奴隸制的辯護》(Bible defence of slavery)或 《黑人種族的起源、歷史和命運》(The origin, history, and fortunes of the Negro race)。

普里斯特提供了 3

個證據來說明為什麼聖經證明奴役黑人是正當的。他說,與其他膚色

的人相比,黑人生來智力較低,行為更不理性,適合當僕人。他引用了《創世記》中的 一節經文,其中指出含和他所有的後裔注定要成為奴隸。他認為,由於黑人的劣等屬性, 他們具有被奴役的需要。他的書討論了黑人的身材和皮膚與白人相比如何被設計得更耐 用,因此適合艱苦的體力勞動。

當奴隸制是合法時,它的支持者經常用聖經來證明它的合理性。具體來說,這是一首告 訴僕人要服從主人的詩句。廢奴主義者也可以而且確實使用了很多詩句來反對奴隸制。

但是,你在經過大量編輯的《奴隸聖經》(Slave Bible)中找不到這些內容。

這個名為《聖經的部分》的刪節版本的第一個版本已出版,該版本被選供英屬西印度群 島的黑人奴隸使用。

在《奴隸聖經》中,《舊約》大約有 90% 的內容缺失,而《新約》有 50% 的內容缺失, 換句話說,標準的新教聖經有 1,189 章,而這本聖經只包含 232 章。

書中可能引發叛亂的段落已被刪除,例如:

“其中沒有猶太人或希臘人,沒有為奴的或自由的,沒有男的或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 耶穌裡都合而為一了。”(加拉太書 3:28)

相反,強化奴隸制制度的詩句,包括許多支持奴隸制的人都會引用的最著名的支持奴隸 制的詩句,都被保留下來。例如:

"你們做奴僕的,要懷著敬畏和戰兢,以忠實的心順從自己在世上的主人,就像聽從基 督一樣。"(以弗所書 6:5)

最重大的省略部分之一是〈出埃及記〉,因為裡頭的章節敘述了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 被擄掠到擺脫埃及法老的統治,得到了自由。〈耶利米書〉則是因為包括被強迫勞動的 主題,因此在奴隸聖經中也被省略。

《奴隸聖經》是聖經的縮寫版本,專門用於向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奴隸們教授支持奴隸制 的基督教版本。英國傳教士將其用於教育和改造被奴役人口。

當一些神職人員使用基督教經文來宣傳奴隸制時,其他人則在搜尋聖經以結束奴隸制。

儘管福音派往往因此獲得大部分讚譽,但基督教廢奴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末 的朋友或貴格會宗教協會。

自 17 世紀中葉成立以來,貴格會教徒因其信仰而面臨迫害,他們的信仰認為每個人

「在上帝眼中都是平等的」,並且能夠接受「上帝的精神和智慧之光」,包括非洲人。

他們的幾位創始人,包括喬治 福克斯(George Fox,1624年7月 1691年1月13日)和

班傑明·雷(Benjamin Lay,1682 年 1 月 26 日-1759 年 2 月 8 日),鼓勵教友停止擁

有奴隸,到 1696 年,賓夕法尼亞州的貴格會正式宣布反對將被奴役的非洲人輸入北美。

原來貴格會才是最正常的。

貴格會(Quakers,直譯:顫抖者),又稱教友會,正式名稱為公誼會宗教協會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貴格會的信徒曾經受到英 國國教迫害,與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隨後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的貴格會教 徒逃離麻薩諸塞州而定居在羅得島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地。

貴格會拒絕牧師,相信所有信徒都有牧師職分。有些人用「內在之光」、「基督的內在 之光」或「聖靈」等短語來表達他們對神的概念。

貴格會裏面有一派叫「普救論」(Universalist)的宗派,肯定宗教多元化:透過非基督 教的宗教經驗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通往上帝的道路和對神聖的理解,這些與基督教的理解 一樣有效。該團體由 John Linton 於1970 年代末創立,他曾與印度的德里敬拜團體

(一個獨立的會議,不隸屬於任何年度會議或更廣泛的貴格會團體)一起崇拜,與基督 徒、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起崇拜。

迫害貴格會的清教徒是被主流社會認為是正統,他們就是支持奴隸制度的頑固分子。費 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移居北美的清教徒,成功克服了當地疾病與原住民印地安人的侵

擾,身為「上帝的選民」認同感更加強烈,並把北美洲視為上帝恩賜的「新迦南」(迦 南地為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子孫後代之福地)。於是這批清教徒在北美13州殖民地落地生

根後,為加快速度把「新大陸」打造成榮耀上帝的樂園,他們發現了來自非洲便宜的勞

動力-黑人,並畜養為奴(黑奴),壓榨黑奴的剩餘價值就成為北美殖民地非常普遍的 現象。

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帶來了「天選觀」,讓北美白人自覺高人一等,成為擁奴派最強而有 力的論點。1701年,時任麻省殖民地法官薩芬(John Saffin,1626 1710

基督教觀念強調奴隸制度的正當性,表示《聖經》認可蓄奴的行為,先知亞伯拉罕就有 畜養奴隸,「效仿亞伯拉罕的蓄奴行為,就代表毫無保留接受祂的信仰」。當地清教徒 牧師 Cotton Mather(1663 1728年)亦稱,黑奴與印地安人皆是上帝恩賜給祂所揀選 子民的珍貴禮物,強調黑奴即使受洗,也不會改變其奴隸身份,所以不會對奴隸主造成 損失。

清教徒(Puritan

)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此字

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 Purus,意為清潔。嚴格說來,清教徒並非 一個新教宗派,可以說是受喀爾文主義影響,相信《預定論》並反天主教的基督徒。他 們原本教籍多屬於英國聖公會。

浸信宗(Baptists)也好,喀爾文主義(Calvinism)也好,英國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也好,都是公認的新教正統宗派,絶對不是甚麼異端,切勿隨便冒犯。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views_on_slavery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9/01/a-harvard-exhibit-on-slavery-andchristianity/#:~:text=In%20the%20modern%20era%2C%20Christianity%20and%20sla very%20are,Bible%20itself%20was%20often%20used%20to%20justify%20slavery https://time.com/5171819/christianity-slavery-book-excerpt/

https://www.bbc.co.uk/religion/religions/christianity/history/slavery_1.shtml https://ldhi.library.cofc.edu/exhibits/show/africanpassageslowcountryadapt/introducti onatlanticworld/europnea_christianity_and_slav

https://www.history.com/news/slave-bible-redacted-old-testament

2 - 殖民侵略的先頭部隊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和列強陸陸續續地簽訂了些不平等條約。到 1860 年以後,傳

教士不但可以根據條約在內地傳教,而且可以收回以前被沒收的教產,並在內地購買土 地建立教堂,為此後頻頻發生的仕紳、民眾反教的糾紛埋下種因。

新的一批傳教士固然帶來了新知識和新式的醫院、學校,但其中一部分因為有列強的軍 事、外交力量做後盾,而變得囂張跋扈、作威作福。在信教的民眾與一般民眾產生爭執 時,教士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一意偏袒教民。他們出入官府,干預詞訟,如入無人之地。

中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為求息事寧人,唯有不斷退讓。

後因慈禧太后對西人極為憤恨,欲利用義和團作為排除外國勢力的工具,便召義和團民 入京,稱之為「義民」。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

遭到鎮壓。隨著中國近代史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衝突代替 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 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

當時義和團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抵制所有外國事物和之前失敗的「洋務運動」。在義 和團的積極排外下,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一律殺無赦。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 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被稱「三毛子」以 至「十毛子」等。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義和團就等於恐怖份子。

在教會角度來看,這些犠牲者都是無辜的,甚至有些人被視為殉道者。一直以來,宣教 士都是受人景仰的對象,因為他們有悲天憫人的精神,不畏艱辛,離鄉別井,千里迢迢

地到來傳福音,好讓當地的人民能夠得着救恩。所以,我們必需對之感恩載德,並接受 他們的一番好意。

然而,宣教士的性質是甚麼,其實是一個頗複雜的問題。

發生於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是一場青年學生推動的愛國運動,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 的分界是以五四運動劃分的。這場運動有時候也廣義上指1915年到1926年之間的新文化 運動。這一時期,中國知識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以「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 (科學)為引路者,探索中國的強國之路。

普遍認為,西方列强之所以科學昌明,經濟發達,國力强盛,完全是因為拜「德先生」 和「賽先生」所賜。可是,在今時今日,却有學者並不同意。有意見認為,西方引領人

類社會率先進入工業化,根本不是建立在「制度優勢」、「文化優勢」,而是奠基在帝 國主義、殖民主義、奴隸經濟。

六百多年前,歐洲強權開啟大航海時代,所謂「地理大發現」、「發現新大陸」無視大 地上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打著「文明」的旗幟進行種族主義的暴力,開啟文明與野蠻的 辯證。西方船隻航行到哪,哪裡便留下原住民被屠殺的歷史,或被傳入疫情、造成大量

人口病逝。而在非洲,黑人還被視為商品進行奴隸貿易。西方所謂的大航海時代,就是 一段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自由貿易向全球擴張的歷史。

中世紀末期,隨著英法等民族國家的形成,強大的王權使得天主教會開始向民族教會轉 變,並為世俗的王權服務。宗教改革之後,羅馬教廷在歐洲的勢力範圍也逐步縮小,號

召力也逐漸轉弱,因此主要依靠信奉天主教的這些國家向海外擴張。而這些天主教國家, 打著宗教的旗幟,利用宗教傳播去征服和殖民海外的領土,把宗教當作外海擴張的工具。

為了協調各方的勢力,羅馬教皇有權分配任何不為基督教統治地區的世俗權力,比如收 稅、駐軍等權力。

15世紀葡萄牙在非洲的沿海、印度洋地區建立了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殖民地以及據 點,並在此傳播天主教。教皇為了回報葡萄牙,也允許他們在這些地區獲得一些特權。

比如教皇賦予葡萄牙在非洲沿海擁有土地開發、管理權,以及宗教傳播的權力,而且這 些特權具有壟斷性質。

1553年,葡萄牙取得了澳門的租借權利,教皇於是又宣布成立澳門教區,同時也隸屬於 遠東教區,它對葡萄牙的海外殖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既賦予葡萄牙人監視其他傳教士 的權力,也可以藉助手中的權力把其他傳教士排擠出遠東地區。葡萄牙此時在遠東殖民 也達到頂峰,他們開闢了里斯本、好望角、馬六甲、澳門的航線,牢牢控制著印度洋的 香料貿易。

《發現和征服幾內亞編年史》,是葡萄牙皇室成員在1453年記錄非洲奴隸的歐洲首本著

作,書中認為這些非洲黑人都是亟需宗教和文明拯救的野蠻人,書中指出「他們像野獸

一樣生活,沒有任何合理的習俗」,「他們不理解什麼是好,只知道過著野蠻懶散的生 活」。「文明」成為征服與統治「野蠻」的正當性,現在回看起來,卻是最反人類、最 不加掩飾的種族主義。據統計,在長達近400年的黑奴貿易中,約有1200萬黑人從非洲 被運往美洲殖民地當作奴隸。

在這背景下,歐洲強權肆無忌憚在世界各處掠奪自然資源、擴展海外貿易市場,凡有抵 抗者便是武力征服,透過奴隸貿易,使用大量奴隸在殖民地進行種植園經濟,加上本國

既有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加快資本原始積累。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讓農民離開土地, 小生產手工業者脫離生產工具,雙雙進入工廠成為工人,並把財富與生產工具集中並轉 化為資本的過程。

上一代的全球霸主英國,就有著全球最多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最快發展

出當時全球最大的資本主義經濟,締造維多利亞盛世,也造就最不堪的勞工剝削與貧富 差距。在西方的敘事裡,西方國家能富強是因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但是,這只不過 是倒果為因,西方是透過海外殖民掠奪與奴隸經濟,為自身累積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的

物質基礎,進一步促進了工業革命。

至於向外宣教,其實與上述的黑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普洛威頓斯學院(Providence College)副教授 Edward E. Andrews 表示,基督宗教傳

教士最初被描述為「可見的聖人,在持續野蠻的海洋中理想虔誠的典範」。然而,到

20 世紀下半葉殖民時代結束時,傳教士被視為「殖民侵略的意識形態突擊隊,他們的 狂熱蒙蔽了他們的雙眼」, 殖民主義的「代理人、抄寫員和道德藉口」。

在某些地區,幾乎所有殖民地人口都被迫放棄其傳統信仰體系,轉而皈依基督宗教信仰, 殖民者以此為藉口,消滅其他信仰的信徒、奴役當地人並剝削他們。

西班牙是未來歐洲國家中第一個殖民北美和南美的國家。他們主要通過古巴和波多黎各 進入該地區,然後進入佛羅裡達州。根據梵蒂岡法令,西班牙人承諾將他們的新世界土 著臣民改信天主教。然而,最初的努力(無論是溫順的還是被迫的)往往是可疑的成功, 因為原住民將天主教納入了他們長期的傳統儀式和信仰中。天主教成功融入長期信仰的 一個例子是印加宗教的變革。尤其是西班牙人,透過改變安第斯宗教使其更符合天主教 教義,將天主教融入印加宗教信仰中。

這種宗教融合源自於這樣一種觀念:印加土著人民是比向他們傳教的歐洲人更好的天主 教徒。許多本土表現、形式、實踐和藝術品可能被視為偶像崇拜,並被西班牙傳教士、

軍隊和平民禁止或摧毀。其中包括由金銀製成的宗教物品、雕塑和珠寶,這些物品在運 往西班牙之前被熔化。這顯示了西班牙征服者的意識形態,他們的動機是上帝、黃金和 榮耀。

學者 Ralph Bauer 將方濟會傳教士描述為「明確致力於西班牙帝國主義,縱容征服的暴 力和脅迫,將其視為將美國原住民置於基督教拯救統治之下的唯一可行方法」。M.

Jordan 寫道「西班牙美洲征服者手中的強姦災難仍然是整個人類征服歷史上最有力和 最尖銳的例子之一,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以宗教的名義肆意破壞」。

耶穌會士的各種使命和倡議早於、伴隨和跟隨了西方在世界各地的殖民統治。在立陶宛, 自 1579 年以來,耶穌會士創辦的維爾紐斯大學 (Vilnius University)帶頭進行反宗教 改革,消滅原住民宗教和語言。

大約在同一時期,耶穌會在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傳教活動比西方的軍事入侵早了幾個世 紀。這些入侵不僅是意識形態上的,而且是科學上的 耶穌會士於 1645 年改革了中

國的陰陽曆,這一變化被描述為「病態的」。耶穌會傳教活動記錄在一年兩次的耶穌會 關係中:

在《靈魂的收穫:北美的耶穌會傳教與殖民主義,1632-1650》(Harvest of Souls: The Jesuit Missions and Colonialism in North America, 1632–1650)中,Carole Blackburn

利用耶穌會關係來闡明耶穌會傳教士與北美東北部原住民之間的對話。1632 年,剛抵 達魁北克堡的耶穌會傳教士 Paul Le Jeune(1591年 -1664年)向他在巴黎的上級寫了第

一份《關係》(Relations),發起了一系列一年兩次的傳教報告,後來被稱為《耶穌會 關係》(Jesuit Relations)。在其他著作中,在新法蘭西向美洲印第安人傳教的耶穌會 傳教士將土著人民描述為「野蠻人」,並試圖向他們灌輸歐洲的宗教和文明標準。耶穌 會傳教士試圖透過製造混亂和擾亂他們的宗教秩序和生活方式來從文化上改造這些人。

1884年,柏林會議標誌著非洲殖民主義的正式開始。殖民主義背後的正當原則之一是需 要對據稱落後的非洲人民進行文明教育。柏林會議15年後,Rudyard Kipling 於1899 年 在《麥克盧爾雜誌》(McClure’s Magazine) 上發表題為《白人的負擔》(White Man’s Burden) 的詩,表達了對非白人進行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為謀取他人利益

並為他人謀取利益

承擔起白人的重擔

並獲得他的舊獎勵:

那些更好的人的責備

你們所守護的人的仇恨

主持人的哭聲你們幽默

(啊慢慢地)向光:

「為什麼你們要把我們從束縛中解救出來,

「我們最喜歡的埃及之夜?」

白人負擔的想法是為了完善(「尋求他人的利益」)表面上落後的人民(任何非白人)。

最初的宣言之後的幾句話揭示了人們對於如何開展這項文明使命的普遍態度。

Kipling 哀嘆非洲人民將「慢慢走向光明」,並哀嘆他們從「束縛」中解放出來。從本 質上講,Kipling 認為這些非白人種族群體是如此落後,以至於他們無法理解歐洲化的 好處。Kipling 相信,非洲人必須被拉向「光明」,才能看到他們在他看來的野蠻本性 的錯誤。

《白人的負擔》中所表達的情感在這段時期並不少見。非洲人被認為在文化上是低人一 等,這一觀點得到了科學種族主義的支持。根據在美國的一次演講,殖民主義正式開始 前 35 年,非洲人所謂的劣等現像明顯地表現在「我們周圍看到的白人、紅色和黑人種 族中根深蒂固的智力和身體差異,它們的方位太明顯、太重要,不能再被忽視…」 (Nott 3)。演講者 Nott 博士是一名醫生,他接著斷言黑人、白人和「紅色」人種彼 此截然不同,不可能有關聯。

Nott 博士在殖民主義正式開始前 35 年在美國發表了這次演講。然而,當白人定居者開 始聲稱擁有非洲大片土地作為他們的家園時,同樣的想法、同樣的對非洲人低等的意識

形態信仰以及對歐洲文明觀的呼籲依然存在。Nott 博士在演講接近尾聲時指出,非洲

人沒有能力使自己文明起來:「非洲與她的五千萬黑人站在一起,在過去的五千年裡她 一直站在那裡,與這些佔領著同樣國家的人民一起,沒有一步走向文明;美國、西印度 群島等地的所有實驗都失敗了」(Nott 19-20)。

最終,這些心態導致了暴力、強力的接管(Conklin 230-231)。然而,在此之前,人

們認為歐洲人有責任殖民非洲,使非洲人文明化。文明的理念是「理性的勝利和發展, 不僅在憲法、政治和行政領域,而且在道德、宗教和知識領域……法國成就的本質與野 蠻人、奴隸和野蠻人的不文明世界相比」。在法國,繼這個想法之後,發起了一場運動, 透過教育和媒體材料普及有關非洲人缺乏文明的觀點。實際上,這是透過增加基礎設施、 公共衛生運動、教育和政治改革在殖民地實現的。不幸的是,最終的結果是使用強制措 施,包括強迫勞動和暴力,最終削弱了非洲大陸。

基督宗教是歐洲列強用來殖民和剝削非洲的理由之一。英國、法國和荷蘭等歐洲國家試 圖透過傳播基督教教義來教育和改革非洲文化。學者 JD Fage 在他的《非洲歷史》(A History of Africa)一書中描述了歐洲知識分子和傳教士基於種族的邏輯,他說:「19世

紀中後期的歐洲人普遍相信,他們的基督宗教、科學和工業社會本質上遠優於任何事物。

由於不熟悉非洲大陸的多元文化,歐洲探險家認為他們不熟悉的做法是低等和野蠻的。」

對許多歐洲國家來說,基督宗教代表了西方文明,也是盎格魯撒克遜道德的基礎。基督 宗教是非洲分裂和最終殖民化的主要力量(Boahen 12)。19世紀末,歐洲國家對全球

權力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擴大政治和區域影響力,英國和法國等國家需要為擴張找到 理由。

從本質上講,基督宗教是西方政府為剝削和征服非洲國家辯護的幌子。詩人 Rudyard

Kipling 在詩《白人的負擔》中感嘆道:「承擔起白人的負擔,野蠻的和平戰爭 填

滿飢荒之口,讓疾病停止。」最初指的是美國帝國主義在菲律賓,這首詩以盎格魯人為 中心的基礎符合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源結構。歐洲國家譴責非洲人的宗教習俗是巫術 和異教,試圖改變非洲原住民的信仰,然後剝削他們。

19世紀初,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在非洲萌發。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遠離奴隸貿

易,甚至派遣海軍四處打擊奴隸貿易,將解救的黑人男性、女性、兒童安置在塞拉利昂。

雖然這種民族主義確實也誇大了歐洲文明的友善一面以及技術、文化上的先進性,錯誤

的相信英帝國主義會幫助黑人們實現願望,卻也內含著非洲國家要獨立於白人控制的政 治思想。

19世紀早期,英國等歐洲國家在南部非洲的傳教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非洲本土的民族主 義者(基督徒)此後不無失望的看到,隨著歐洲傳教士的深入,非洲的獨立以及更快的 走向現代化並沒有實現,相反,歐洲的傳教士還不斷召喚自己的國家向非洲派兵來鞏固 傳教的成果。

這也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非洲狂潮的起因。

《非洲通史》(History of Africa)作者 Kevin Shillington 在書中指出,雖然歐洲對非洲 大陸的殖民統治總體上僅僅維持了不到100年,卻造成了極度惡劣的影響,「殖民統治

辯護者常常宣稱,殖民統治將現代醫療帶入非洲。然而,情況絕非如此。殖民統治帶來 的第一個後果就是致命性疾病」,包括從歐洲擴散而來的1918年大流感,以及大規模人 口遷移(以發展服務於歐美工業體系的原材料種植業、採礦業)所帶來的昏睡病、肺結 核等問題。更令人瞠目的是,殖民統治者以及後來的辯護者,還會以非洲社會發展落後、 非洲人健康意識不強來推卸殖民統治期間,非洲人民遭受的健康危機。

《非洲通史》書中指出,歐洲殖民者在許多非洲殖民地都曾嘗試過安置白人移民,給予 了許多優惠政策。這種移民發展思路與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後鯨吞中國台灣,以及朝

鮮半島,並在後來控制中國東北後大肆向上述幾地移民是一致的,目的是發展產業,並 在發展中讓原住民被不斷減損,最終殖民地產業發展起來,原住民損耗殆盡,新移民占 據遼闊土地。

明白了,原來非基督教文明等於野蠻,唯有西方的基督文明才算是文明,所以,由文明

的尊貴的基督徒去統治我們這些低等的野蠻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參考自:

https://read01.com/gRNxP4N.html

https://www.chaiwanbenpost.net/article/%E8%A5%BF%E6%96%B9%E5%9C%8B%E5 %AE%B6%E9%9D%A0%E5%B8%9D%E5%9C%8B%E4%B8%BB%E7%BE%A9%E3%80

%81%E6%AE%96%E6%B0%91%E4%B8%BB%E7%BE%A9%E3%80%81%E5%A5%B4%

E9%9A%B8%E7%B6%93%E6%BF%9F%E5%AF%A6%E7%8F%BE%E5%B7%A5%E6%A

5%AD%E5%8C%96%E3%80%81%E7%8F%BE%E4%BB%A3%E5%8C%96/3505

https://chaiwanbenpost.net/article/%E8%B7%9F%E5%8F%B0%E7%81%A3%E7%9B%

B8%E4%BC%BC%E7%9A%84%E8%A2%AB%E6%AE%96%E6%B0%91%E6%AD%B7%

E5%8F%B2+%E7%9C%8B%E6%AD%90%E6%B4%B2%E6%AE%96%E6%B0%91%E8

%80%85%E5%9C%A8%E9%9D%9E%E6%B4%B2%E7%95%99%E4%B8%8B%E7%9A

%84%E6%83%A1%E5%8A%A3%E5%BD%B1%E9%9F%BF/224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ty_and_colonialism

https://scholarblogs.emory.edu/violenceinafrica/sample-page/the-philosophy-ofcolonialism-civilization-christianity-and-commerce/ https://brewminate.com/european-colonialism-and-imperialism-1450-1950/

https://canopyforum.org/2021/03/19/the-reckoning-of-religious-studies-andcolonialism/

https://www.encyclopedia.com/history/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maps/christianity-and-colonial-expansion-americas

3 - 為甚麼會有獵巫運動?

由於義和團事件的爆發,很多信奉外來宗教的無辜百姓因此而殉道,當中包括大量傳道 人和信眾。歷史上稱這場災難為「教案」。

在全國各地發生的教案中,山西太原教案是最慘烈的教案之一。據中國內地教會刊物記 載,光在山西北部就有 15,000 到 20,000 名本地信徒被殺害。當時在山西省的 91 名內 地會傳教士中,有 36 人逃到了沿海,38 人被殺害,17 人失蹤。而除了內地會,其他差

會受到的損失更為慘烈,美國公理會、英國浸禮會和壽陽宣教會在山西的傳教士幾乎全 軍覆沒。

1865 年,英國基督新教公理宗來華傳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1832 年 5 月 21 日 1905 年 6 月 3 日)看見中國沿岸城市已有很多差會和宣教士,內陸人口雖然龐大,

卻鮮有宣教士進入,因而創辦中國內地會,招募大批宣教士前往福音未及之地;因此, 內地會當時有最多宣教士在當地事奉。在義和團之亂期間,傷亡人數自然也最多了。

發生在山西的事件是眾多教案中傷亡最慘重的一場屠殺,歷史上稱之為「山西教案」。

山西教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教會深入中國內地設立教會進行傳教活動。因文化 和社會背景的差異,引起部分國民的反感和誤會而爆發的社會事件。山西教案是因為有

些教會干涉地方訴訟、強購民地來興建教堂等引起民眾反感,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 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中國人對社會的種種積怨便一併發洩到教會,催生出義 和團的爆發。

無論如何,在教徒眼中,這些在教案中犠牲的教友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為着堅持自己 的信仰而不幸殉道。甚至有人會覺得,這無疑就是一場野蠻對文明的戰爭。加害者是一 群野蠻人,受害者自然就是文明人。

其實,比較起這群所謂的「野蠻人」,這些「文明人」所做的,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群野蠻人所帶來的酷劫,如果與這群文明人相比,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在中世紀的歐洲,曾經爆發了一場持續了近 300 年的「獵巫運動」。1848 年,教皇英

諾森八世頒布的皇教諭令標誌著歐洲獵巫運動的開始,此後人們瘋狂的迫害巫師,宗教 法庭用火刑架等殘忍方式懲罰著他們所認為的罪惡代表 「巫師」。

在整個中世紀,主流基督宗教教義都否定女巫和巫術的存在,譴責其為異教、迷信。有 人認為,13 世紀道明會(Dominican Order)的聖多瑪斯 阿奎那(Thomas Aquinas,

約 1225 年 1274 年 3 月 7 日)的著作為基督宗教教義的轉變奠定了基礎,某些基督教

神學家最終開始接受與魔鬼合作的可能性,從而導致了基督教教義的轉變。基督徒整體 並不相信魔法整體上是惡魔,因為神職人員練習諸如招魂術(necromancy)之類的技 藝,即與死者交流的做法。然而,巫術仍然被認為本質上是惡魔,因此由於集體的負面 形象,對女巫的強烈反對是不可避免的。

直到公元 8 世紀的查理曼時期,民眾對於巫術的恐慌被再次點燃。於是這一時期,大批 大批的無辜民眾因為莫須有的「施行巫術」罪名而被審判死亡。不過這也都是民間自發 的行為,官方包括教廷對這樣的行為都是制止的。

甚至在公元 785 年的時候查理曼王國的帕德博恩議會還專門強調過禁止抓捕女巫,並 且還制定法律。凡是自稱為「女巫獵人」的人都應該被處死。而他們的國王查理曼大帝 也公開就女巫問題發生表態,他說:

「只有異教徒才會燒死一個他自認為是夜女巫的人,如果他這樣做了 他也將被處死。」

大約從 1400 年到 1775 年之間,歐洲和英屬美洲約有 10 萬人因巫術而被起訴。40,000 至 60,000 人被處決,幾乎全部發生在歐洲。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部分地區,政治迫害尤 其嚴重。1560 年至 1630 年間,在反宗教改革和歐洲宗教戰爭期間,對巫術的起訴達到

了頂峰。在下層階級中,對巫術的指控通常是由鄰居提出的,並且女性與男性一樣提出 正式指控。魔法治療師或「狡猾的人」有時會因巫術而受到起訴,但似乎只佔被告的少 數。約80% 被定罪的人是女性,其中大多數年齡超過 40 歲,這是傳統對宗教異端的懲 罰的做法。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有很多理論。過去,學者認為惡劣的天氣、收入減少和政府軟 弱可能導致了歐洲的女巫審判時期。但根據一項新理論,這些審判是天主教和新教教會 相互競爭追隨者的一種方式。

在《經濟雜誌》(Economic Journal)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經濟學家 Peter Leeson 和

Jacob Russ 闡述了他們的論點,即這兩個教會宣傳他們在迫害女巫方面的技巧,以證 明如果你想免受撒旦的傷害,他們是最應該加入的教會。畢竟,女巫是在執行撒旦的命 令。所以擺脫他們是保護人們免受他傷害的一種方法。

「類似於當代共和黨和民主黨候選人將競選活動集中在政治戰場上……歷史上的天主教

和新教官員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期間將女巫審判活動集中在懺悔戰場上,以吸引猶 豫不決的基督徒的忠誠,」Leeson 和 Russ 寫道。這些「戰場」是新教侵入的地方,讓 基督徒可以選擇他們想加入哪個教會。

為了支持他們的觀點,作者指出,從大約 900 年到 1400 年,教會不想承認女巫的存在; 因此,它不會用巫術來審判人。1258年,教宗亞歷山大四世甚至禁止起訴巫術。然而幾 個世紀後,教會改變了決定。根據經濟學家的說法,這是因為新教改革。

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將教會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兩派。突然之間,這兩個教會不得不 相互爭奪追隨者,他們透過利用引人注目的女巫審判作為其品牌的反常廣告來做到這一 點。

Leeson 和 Russ 認為,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新教傳播的地區比天主教地區發生更多的女

巫審判。新教發源地德國佔這些迫害的 40%。瑞士、法國、英國和荷蘭 都是新教 傳播的國家 佔了35%。但只有 6% 的迫害集中發生在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和愛 爾蘭,這些地區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

經濟學家認為,由於《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的簽訂,獵巫活動在 17 世紀末有所減少。1648 年的條約結束了包括三十年戰爭在內的兩場宗教戰爭,並在 歐洲建立了新的權力平衡。它也使新教和天主教在某些地區獲得了宗教壟斷,從而消除 了透過迫害女巫來爭奪追隨者的需要。

儘管如此,一些女巫審判確實在 1650 年至 1700 年間繼續進行。

只有當對女巫的信仰廣泛傳播時,利用女巫審判來吸引追隨者才有可能。同樣, Leeson 和 Russ 寫道,人們「只有繼續堅持這種信念,才會繼續要求進行女巫審判」。

科學革命「可能最終削弱了大眾對巫術的信仰,也削弱了大眾對巫術起訴的需求。」

16世紀初的新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 1546年2月18日)

和約翰 加爾文(John Calvin,1509年7月10日 1564年5月27日)並不是開明、有遠見 的人。他們是殘酷、迷信、不寬容和壓制性的人,他們利用流行的「女巫」刻板印象來 迫害那些不同意他們觀點的人。

新教徒利用巫術熱潮來強化宗教正統觀念的戲劇性並不亞於天主教徒。馬丁路德吸引群 眾追隨他脫離天主教會的運動的工具之一就是使用強大的情感意象。正如路德在 1519 年萊比錫辯論中拒絕教皇權威後將羅馬比作巴比倫,將教皇比作敵基督一樣,他也準備 將古怪或意識形態不同的個人稱為「魔鬼的妓女」(the Devil's whores)。

路德在 1522 年的講道中指責「女巫」有一系列超自然行為,包括變身為不同的動物, 這些指控對於理性思考的人來說確實是荒謬的。這進一步說明路德脫離天主教會的動機 並不是為了捍衛個人思想自由,而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宗教正統。

路德除了強烈的反猶太主義之外,還努力鼓勵德國眾多公國採用他的新教作為國家支持 的宗教,但犧牲了這些公國公民的宗教自由。他的不寬容甚至延伸到了瑞士的慈溫利派

(Zwinglians),他與他們在變體論問題上只表現出了微小的分歧。路德無疑會熱衷於 利用對女巫的恐懼作為另一種武器,以引導大眾敵視那些與他觀點不同的人。

約翰·加爾文在基督教宗教研究院中對女巫的描述更加透明地揭示了他與他的新教版本 進行鬥爭的真實動機。加爾文從他關於巫術的文章中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必須對無數的 敵人發動戰爭」。加爾文可能將任何不遵守日內瓦嚴格教會政府指令的人歸入這一類。

加爾文的政策是嚴格監督人們的私生活、教會出席情況和思想表達,並確保他們的任何

言論或行為都不會令上帝不悅。因此,日內瓦比大多數其他歐洲主要城市經歷了更多數 量的政治迫害也就不足為奇了。

維珍尼亞大學歷史和宗教研究系 C. Julian Bishko 名譽教授 H. C. Erik Midelfort 的統計 顯示,日內瓦在125年裡經歷了 95 起迫害女巫的案件,幾乎是法國整個北德省137年裡 發生的迫害女巫案件的兩倍半。

加爾文坦率地談到他利用女巫熱潮來加強他自己的神權秩序的力量,他在《研究所》

(Institutes)中指出,他提出整個問題是「為了喚醒和勸誡我們」,即團結在加爾文的 宗教信仰庇蔭下。

在近代早期,新教的出現對天主教會對歐洲基督宗教人口的強大控制構成了可行的挑戰。

在15世紀以前,教會不會因巫術而迫害人們。然而,宗教改革之後,這種迫害現象卻十 分普遍。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都努力保持對神職人員的嚴格控制,都明確表示,只有他 們才能提供珍貴的、無價的商品 「救恩」(Salvation)。隨著宗教改革之後競爭的 加劇,教會轉向向會眾提供脫離罪惡和邪惡的救贖。獵巫成為吸引和安撫群眾的主要服 務。根據經濟學家 Leeson 和 Russ 提出的理論,歐洲各地的教會試圖透過不懈地追捕 女巫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和正統性,展示他們對抗魔鬼及其追隨者的能力。

為了證明「救贖」的承諾是宗教動亂時期突然爆發的獵巫活動的原因,我們只需看看天 主教據點中明顯缺乏的女巫審判即可。像西班牙這樣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並沒有像那

些經歷過宗教暴動的國家那樣遭受政治迫害的禍害。因反宗教改革而成立的臭名昭著的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很少關注追捕那些被指控施行巫術的人,其結論是,他們通常的目標 (即皈依的猶太人和穆斯林)比女巫危險得多。然而,在德國等按宗教劃分的國家,卻 發生了許多審判和處決。事實上,德國作為新教改革的中心國家之一,經常被稱為歐洲 政治迫害的焦點。

然而,如果說在宗教改革引發的許多內亂中,政治迫害是針對對手的手段,那就是不正 確的。因為當他們確實指控女巫時,加爾文主義者通常會追捕加爾文主義者,而羅馬天 主教徒則主要追捕其他羅馬天主教徒。他們只是用巫術和魔法的指控來證明自己在道德 和教義上優於對方。

這種騷亂也以另一種方式助長了獵巫的歇斯底里。這段時期的各種不同衝突導致社會秩 序崩潰,加劇了恐懼氣氛,導致不可避免地需要尋找替罪羔羊。近代早期是一個充滿災

難、瘟疫和戰爭的時期,恐懼和不確定性普遍存在。隨著緊張局勢加劇,許多人轉而向 社會中更弱勢的成員。透過將不幸歸咎於他人,歐洲各地的民眾屈服於當權者引發的大 規模恐慌和集體恐懼。雖然從理論上講,任何數量的邊緣化群體都可以成為替罪羊,但

人們對巫術視為異端的態度轉變創造了條件,讓人們轉而攻擊那些被指控施行巫術的人。

三十年戰爭等衝突的影響因與之同時發生的激烈的「小冰河時期」而加劇,特別是在歐 洲的政治迫害方面。小冰河時期是一個氣候變遷時期,其特徵是惡劣的天氣、飢荒、連 續的流行病和混亂。以前人們認為沒有凡人可以控制天氣,歐洲基督徒逐漸相信女巫可

以控制天氣。小冰河時期的劇烈影響在1560年至1650年間達到高峰,而這段時期恰好是 歐洲政治迫害數量達到高峰的時期。透過《Malleus》等文學作品,女巫被廣泛歸咎於 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從而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替罪羊。

這樣,氣候變遷所引起的社會政治變化,如農作物歉收、疾病和農村經濟貧困,就為政

治迫害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北伯威克審判(North Berwick witch trials)是女巫被判對惡劣天氣負責的最著名的例

子之一。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及一世(James VI and I,1566年6月19日 1625年3月 27日)是一位因在蘇格蘭獵巫熱潮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臭名昭著的君主,他相信,當他穿

越北海前往丹麥時,女巫們召喚了危險的風暴,成為了他個人的目標。北伯威克審判中 有七十多人受到牽連,7年後,詹姆士國王開始撰寫《惡魔學》(Daemonologie)。

這是一篇支持政治迫害的論文,據信啟發了莎士比亞的《馬克白》。

替罪羔羊可以被視為美國政治迫害背後的主要原因。雖然歐洲的政治迫害在 17 世紀中

後期或多或少有所減少,但在美洲殖民地,特別是清教徒社會卻增加。清教徒的特徵是 頑固和極端主義。在 16 世紀和 17 世紀,他們離開英國前往新世界,建立了一個他們認 為反映了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社會。

新英格蘭的定居者面臨無數的鬥爭和艱辛。農業收成不佳、與美洲原住民的衝突、不同

社區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貧困,這些都不是清教徒社區出發時所設想的。他們從神學的 角度看待自己的困難,而不是把責任歸咎於偶然、不幸或純粹的自然;他們認為他們是 魔鬼與女巫合作的錯。所謂的「女巫」再次成為完美的替罪羔羊。任何不遵守清教徒社

會規範的人都可能變得脆弱和邪惡,被貼上局外人的標籤,並扮演「他者」的角色。其 中包括未婚、無子女或處於社會邊緣的叛逆女性、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殘疾人

士等。清教徒社會所遭受的一切苦難都可以歸咎於這些人。當然,塞勒姆(麻薩諸塞州) 就是這種狂熱和替罪羔羊走向極端的完美例子。

究竟是義和團還是這群「文明人」更為愚昧、迷信、野蠻、殘暴?比起獵巫運動,事實 上,中世紀晚期的羅馬教廷為籌措資金,授權神職人員前往歐洲各地售賣贖罪券 (indulgentia)是相當人道,所謂宗教改革,結果就為人類帶來一場足足持續了 300 年浩劫。所以,這場宗教改革在本質上就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恥辱。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tch_trials_in_the_early_modern_period

https://www.history.com/news/how-churches-used-witch-hunts-to-gain-morefollowers

https://rationalargumentator.com/issue110/LutherCalvin.html

https://www.thecollector.com/early-modern-witch-hunts/

https://www.atmostfear-entertainment.com/culture/traditions/scottish-crownprotestant-church-witch-trials/

https://domesticknowledge.pubpub.org/pub/b9mxdy1g/release/1

https://www.dominicselwood.com/my-journalism/how-protestantism-fuelledeuropes-deadly-witch-craze/

4 - 猶太人屈辱與苦難的根源

按照《聖經》記載,耶穌宣稱自己是希伯來人期待已久的「彌賽亞」,但當時的猶太當

局不承認,並將其視為叛教者。他被判褻瀆罪,並於西元 30 年左右被處決。

30 年後,羅馬帝國皇帝尼祿開始了對早期基督徒的迫害。之後的皇帝試圖用禁令、極 端酷刑和可怕的處決方法來扼殺基督教信仰。直至大約 300 年以後,這一切以尼科米 底亞的處決而告終。

尼祿的統治始於西元 54 年,到了西元 64 年,羅馬爆發了一場大火,摧毀了這座城市

的大部分地區。有傳言稱,尼祿親自下令放火,為新宮殿清理土地。為了轉移責任,尼 祿指責基督徒放火。這標誌著對基督徒殘酷迫害浪潮的開始。

火災發生後不久,對首都基督徒的搜捕行動就開始了。首先,尼祿逮捕了那些承認自己 是基督徒的人,根據他們的陳述,一大群其他人受到了譴責。

到了 2 世紀中葉,暴徒們願意向基督徒丟石頭,或許是出於敵對教派的動機。里昂迫害 (persecution in Lyon)(西元 177 年)之前發生了暴徒暴力,包括攻擊、搶劫和石刑。

西元 250 年,德修斯皇帝頒布法令,要求進行公開祭祀,這種形式相當於效忠皇帝和 既定秩序的證明。基督徒經常有機會透過公開向羅馬諸神獻祭或燒香來避免進一步的懲 罰,但當他們拒絕時,就會被羅馬人指責為不虔誠。拒絕者將受到逮捕、監禁、酷刑和 處決的懲罰。

戴克里先和加萊裡烏斯的迫害在 3 世紀末 4 世紀初達到高峰。他們的反基督教行動被認 為是最大規模的,也是羅馬異教最後一次重大行動。

從公元 1 世紀開始到 4 世紀結束,基督徒在整個羅馬帝國都受到迫害。因為他們的信仰

禁止偶像崇拜。國家和公民社會的其他成員以叛國罪、各種謠言犯罪、非法集會以及引 入導致羅馬叛教的外來邪教等罪名懲罰基督徒。

長達兩個半世紀基督徒受盡迫害,這些殉道者的紀錄都被初代教會好好保存著,何年何 日殉道代表著離世升天與主同在,甚至有些教會在殉道者的周年紀念的時候在他們的墓 穴舉行慶祝。

「剷除得越多, 我們長得越茂盛。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句話是出自拉丁教 父特土良(Tertullian),是他對殉道者的形容,因著他具有基督教神學家及護教士的身 份,使他的著作對後世影響相當深遠。早期教會的殉道者也聲稱,上帝真實存在於他們 的生命中。他們呼喚其他人成為耶穌的同伴,而且無論旁人如何以暴力手段挑戰其信仰, 他們依舊心懷虔誠,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些事蹟聽起來好像很值得歌頌,為信仰而犠牲似乎很偉大,但是,如果再看一看猶太 人的歷史,我們對整件事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

410 年羅馬被西哥特人洗劫後,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 年 11 月 13

日 430 年 8 月 28 日)撰寫了《上帝之城》,這是一部哲學論文,後來成為中世紀基 督教思想的基石,並影響了未來 1000 年歐洲人對猶太人和猶太教的態度。

奧古斯丁對猶太人的立場是矛盾的,體現了貫穿西方基督教傳統的恐懼和迷戀的二元性。

奧古斯丁聲稱猶太人是耶穌的謀殺者,因此他們注定永遠被流放和服從。同時,他相信 猶太人應該受到保護,免受嚴重傷害,因為無論他們生活在哪裡,他們都攜帶著《舊

約》,《舊約》證明了耶穌作為彌賽亞的實現,也證明了猶太人的盲目和拒絕。這確保 了猶太人的生存,但代價是被征服。

奧古斯丁是了解早期基督教和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中歐洲反猶太主義根源的一個很好的起 點。因為正是《新約》的作者在奧古斯丁等教父的支持下,在這些著作的基礎上發展了

一套連貫的神學,並為幾個世紀以來的猶太恐懼症埋下了種子。

奧古斯丁和其他教父受到早期希臘羅馬遺產的影響,這些遺產既蔑視又讚揚猶太人。許

多古代思想家對聖經傳統印象深刻,並稱讚猶太人堅持智慧、勇氣、節制和正義等基本 美德。但猶太人的差異引起了蔑視。有些人,例如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55

年? 117年?),認為一神論信仰和儀式很奇怪或不文明。最嚴重的指控是猶太人是 厭世者,憎恨除了自己的群體之外的所有人。

新約聖經中5個持久的形象深刻地塑造了基督宗教西方對猶太人的看法。

首先是猶大的描繪,這個叛徒願意為了30塊銀子出賣主。

其次,是該亞法和其他只關心自己權力的猶太領袖的肖像。

第三,聲稱猶太人是「謀殺基督者」,源自《受難記》中的場景,猶太人呼籲羅馬總督

本丟·彼拉多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當他們堅持「祂的血歸於我們和我們的孩子身上」 時,他們就承擔了永久的責任。

第四,猶太人與撒旦的聯繫,這一點在約翰福音中得到了強化,當時耶穌對一群法利賽 人說:"你們屬於你們的父

魔鬼,並且想要隨你們父的欲望去做。他從起初就是殺 人的,不站在真理之中,因為他裡面沒有真理。他說虛假之事是出於自己的本性,因為 他本來就是個說謊者,並且是說謊者之父。"(約翰福音 8:44)

最後,是取代論的主張 透過耶穌所立的新約取代了與猶太人民的舊約 這一學 說將耶穌的追隨者加冕為新以色列,將上帝給猶太人的應許賜給他們,並將其投射到被 遺棄的人身上。耶穌去世(以及保羅皈依)時,有 12 位使徒,他們是耶穌最初的門徒, 他們被聖靈充滿,向 大眾傳授基督教。起初,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地位,主要教義(由 保羅制定)是那些相信耶穌救贖恩典並接受洗禮的人的救贖,洗禮是淨化靈魂的儀式。

保羅補充了神學觀點,即基督徒是「真正的以色列」,是信仰的以色列,而不是肉體的 粗俗以色列(猶太人)。

基督徒認為,因為他們向非猶太人傳教,所以他們必須強調猶太人缺乏信仰,並且因為 不接受彌賽亞基督的教義而失寵,從而抹黑猶太人的地位。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福音派基督徒中的反猶太主義信仰正在增長。這些群體的態 度發生了轉變,恰逢當勞·特朗普發表反猶太主義言論,聲稱猶太人對以色列的忠誠度 等於或高於對美國的忠誠。特朗普也明確表示,他正在從福音派人士和團體那裡獲取線 索,最近在推特上引用了一位福音派電台主持人的言論,稱特朗普是「以色列的國王」。

一位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的福音派女性 Luba Yanko 表示,特朗普「周圍是猶太復 國主義環境,其價值觀與基督徒完全不同。這是卡巴拉主義者。這是塔木德價值觀。不 是神的話。」Yanko 表示,總的來說,猶太人控制政府。

但是,在社區中持有這種信仰的人的牧師並不總是認為他們的工作是勸阻他們的信徒遠 離反猶太陰謀論。

「我不在政府。這就像我試圖了解保險業一樣,」Luba Yanko 賓夕法尼亞州

Bensalem 教堂的牧師 Mark English 在談到 Yanko 相信猶太人控制政府時說。「政府 是如此複雜 我不認為任何一個團體可以控制一切。」

有一次,猶太喜劇演員 Sarah Silverman 分享了一段佛羅裡達州牧師的視頻,稱她為 「憎恨上帝的猶太復國主義妓女」,並寫道,牧師要殺了她。

福音派反猶太主義就是一個奇怪的例子,因為與白人民族主義反猶太主義類似,一些福 音派也因為神學原因支持以色列國的存在。福音派也廣泛使用深刻的猶太聖經故事,例 如以斯帖記的故事,為他們的信仰尋找聖經支持。

「在某些保守地區,猶太人是自由派、國際化,這對美國基督教身份構成了威脅:奇怪 的是,你會在表達對以色列的支持的同時發現這些觀點,」研究猶太福音派關係的歷史

學家 Daniel Hummel 告訴《華盛頓郵報》。「這樣的人會含糊甚至強烈地反猶太主義, 但也會支持以色列。」

今天的許多猶太人相信,希特勒時代的恐怖只是幾個世紀以來 Judenhass(「猶太人仇 恨」)的頂峰。

現存的通俗著作並沒有告訴我們,在基督宗教誕生的頭六百年裡,歐洲、中東和北非的 普通基督徒是如何看待猶太人並採取行動的。它一定在大眾心中樹立了這樣的信念:猶 太人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的後代對這行為承擔世襲的罪責,因為他們從未否認過 這一點。一個合理的假設是,猶太人和基督徒在鄰裡層面上相處得相當和平,因為他們 知道異教偶像崇拜是共同的敵人。

在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約 540 年 604 年 3 月 12 日)擔任教宗之後的一個

世紀,情況並非如此。同時,歐洲開始驅逐猶太人。法國在達戈貝爾國王統治下(626 年)和西班牙君主制統治下(與教會勾結),694 年猶太人被要求在洗禮和奴隸制之間 做出選擇。這些舉動似乎是基於宗教,但歷史表明,所有此類驅逐和迫害都取決於其他

因素,例如政治、仇外心理和替罪羊。獨特的因素是基督徒很早就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即猶太人因為沒有接受他們的信仰而受到神聖的懲罰。即使宗教差異與基督教對猶太人 的具體對抗關係不大或根本沒有關係,但它總是可以被認為是基督教行為的根本理由。

在 500-1500 年間,猶太人作為宗教和文化上的少數群體,常以一種熟悉的社會學模式

受到基督教多數群體的掠奪。教宗的記錄始終是好壞參半。對猶太人權利的嚴重侵犯受 到譴責,同時限制他們充分參與社會。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愧疚以及對固執和盲目的指控 的詞彙不斷出現。

在宗教改革的初期,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

日)起初向猶太人示好,認為天主教的「邪惡」阻止了他們皈依基督宗教。當他要求皈 依基督新教的呼籲失敗後,他對他們產生了敵意。

路德在他的《論猶太人及其謊言》一書中痛斥他們是「有毒的野獸、毒蛇、令人厭惡的 敗類、坎德斯、魔鬼的化身」。他提供了對他們進行大屠殺的詳細建議,呼籲對他們進

行永久壓迫和驅逐,並寫道「他們的私人房屋必須被摧毀和毀壞,他們可以被安置在馬 厩裡。讓治安官燒毀他們的猶太教堂,讓所有逃脫的東西都被沙子覆蓋」讓他們被迫工

作,如果這無濟於事,我們將被迫像狗一樣驅逐他們,以免招致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的 神聖憤怒和永恆的詛咒。」他一度寫道:「…我們有錯,沒有殺死他們…」這段話「可 以被稱為現代反猶太主義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在大屠殺道路上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路德對猶太人的嚴厲評論被許多人視為中世紀基督宗教反猶太主義的延續。然而,路德 在他去世前不久的最後一次講道中說:「我們要以基督徒的愛對待他們,並為他們祈禱,

以便他們能夠悔改並接受主」,但也在同一篇講道中指出:猶太人是「我們的公敵」, 如果他們拒絕皈依,他們就是「惡意的」,犯有褻瀆罪,並且會殺害外邦基督徒。

到了近代,基督教認同運動(Christian Identity)、三K黨和其白人優越主義(white supremacy)團體都表達了反猶太主義觀點。他們聲稱,他們的反猶太主義是基於所謂

的猶太人對媒體的控制、對國際銀行的控制、參與激進的 左翼政治,以及猶太人對多 元文化主義、反基督教團體、自由主義和邪惡組織的推動。他們斥責種族主義指控,聲 稱與他們觀點相同的猶太人仍保留其組織的成員資格。

這些群體中常見但不普遍的種族信念是關於以色列失落部落後裔的另類歷史理論。在某

些形式上,這一學說絕對否認現代猶太人與聖經中的以色列有任何種族聯繫的觀點。相 反,根據這種學說的極端形式,真正的以色列人和真正的人類是亞當(白人)種族的成 員。這些團體經常被拒絕,甚至不被主流基督教派和世界各地絕大多數基督徒視為基督 教團體。

基督教認同(也稱為認同基督教(Identity Christianity) )是對基督教的一種解釋,它主 張相信只有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例如盎格魯-撒克遜人,北歐民族,或雅利安人種及 其親屬民族,才是上帝的後裔。它是對基督教的種族解釋,不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也

不隸屬於特定的基督教宗派。它起源於1920 年代的英國以色列主義,並在 1940 年代至 1970 年代得到發展。如今,獨立的個人、獨立的教會和一些監獄團夥都在實行這種做 法。

三K黨(Ku Klux Klan)是指美國歷史上3個不同時期奉行白人至上主義運動和基督教恐

怖主義的民間團體,也是美國種族主義的代表性組織。而基督教恐怖主義則是團體或個 人的基督教性質恐怖主義,動機多是源自信徒對於教義的詮釋與信念,把政治性質的暴 力行為合理化。

白人優越主義又譯作白人至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

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 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者也不認為所有白人都是優秀的,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才是優

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在美國,白人優越主義運動被指與基督信仰的基本 教義派有關。有些白人優越主義者,如 Matthew F. Hale,在宣稱信仰基督的同時,卻 認為以暴力實現自己的目的是恰當的;他還藐稱主流基督信仰為雜種或「自殺」式信仰。

雖然主流基督新教大部分都不會公開支持這些極端意識形態及組織,但是,它們的的確 確是從基督信仰及聖經內容所衍生出來的。

美國最大的基督教新教派美南浸信會(SBC) 明確拒絕了關於其應放棄尋求改變猶太人

信仰的建議,批評者稱這一立場是反猶太主義的,但浸信會認為這一立場是與他們認為 救贖只能透過對基督的信仰才能找到是一致的。1996 年,SBC 批准了一項決議,呼籲 努力尋求猶太人的皈依,「以及拯救『各族、各語言、各民族和國家』」。

大多數福音派人士都同意 SBC 的立場,其中一些也支持專門尋求猶太人皈依的努力。

此外,這些福音派團體是最親以色列的團體之一。一個受到一些福音派教會大力支持的 有爭議團體是「猶太人擁護耶穌」(Jews for Jesus),該團體聲稱猶太人可以通過接 受耶穌為彌賽亞來「完成」他們的猶太信仰。

如果福音派都可以算是和熱愛平的,那麼,納粹黨也是熱愛和平了。因為,只要你們願

意無條件棄械投降,他們的軍隊也是保證不會傷害你們的。只不過是很多人敬酒不喝喝

罰酒,偏要反抗,一切都是只怪你們太固執,太傲慢,不肯聽人家勸告,結果自然就只 有自討苦吃,自取滅亡。實在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人家已經對你們情至義盡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secution_of_Christians_in_the_Roman_Empir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Jews_and_Their_Li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Ident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semitism_in_Christian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semitism_and_the_New_Testament

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24/07/23/anti-judaism-catholic-scripture248360

https://www.myjewishlearning.com/article/the-historical-roots-of-anti-semitism/ https://forward.com/fast-forward/430142/anti-semitic-beliefs-grow-amongevangelicals/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the-early-church-and-the-beginnings-of-antisemitism

https://www.ushmm.org/research/about-the-mandel-center/initiatives/ethicsreligion-holocaust/articles-and-resources/christian-persecution-of-jews-over-thecenturies/christian-persecution-of-jews-over-the-centuries

5 - 以「文明」為由迫害美洲原住民

「發現主義」(discovery doctrine)是15 世紀天主教會最初制定的政策,宣稱基督宗

教國家有權佔有非基督徒的土地以拯救他們的靈魂。非基督徒不被視為合法的土地所有 者,基督教探險家「發現」的任何土地都被視為發現者國家的財產。

發現主義也被稱為發現學說(doctrine of discovery),首先由 1452 年頒布的教皇訓令 闡明,另一則於 1455 年頒布,最著名的一次是在 1493 年,即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92 年探險和他的「發現」之後不久。1493年的教宗敕令明確了基督教探險家的責任,即奪 取非基督徒的土地,以使居民基督教化,並將他們帶入歐洲基督教文明的懷抱。

即是說,如果我擅自闖入你的住所,又假如我是基督徒,你是非基督徒的話,我就可以 名正言順地聲稱我發現了這塊土地。於是,那裏便自此屬於我所有。我大可以將你趕出

這個我的「私人」地方,如果你不肯走,就休怪我手下無情,將你這個「不速之客」幹 掉也是神給予我的天賦權利。

在當時的歐洲,這樣做也不會有甚麼問題,因為反正我是基督徒,你也是基督徒,所以 我們彼此之間誰也佔不到誰的便宜。難道你夠膽說你不是基督徒嗎?

國際法上國家取得領土的方式有征服、協議割讓、佔領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土地(無主地) 以及透過持續行使主權而獲得領土。領土的發現僅僅產生了一個早期的所有權,必須在 合理的時間內透過有效佔領該領土來完成。

法學教授 Robert J. Miller 指出,到了1493 年,「由於歐洲基督徒的首次發現,授予歐 洲君主對新發現土地的所有權以及對土著人民的主權和商業權利,這一觀點現在已不再 適用。然而,法學教授 Kent McNeil 指出,「這樣的規則是否曾經成為歐洲國際法的一 部分並不明顯。」

歐洲殖民者於 1492 年首次遇到美洲土著居民後不久,他們就帶著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於 1493 年頒布的政策再回來,該政策聲稱,任何土地、任何地方,只要不是主權基督教 國家旗幟下的土地,都可以被佔領。

從此,美洲大陸便屬於這些歐洲人的。

從歐洲人抵達美國海岸起,邊境 白人文明與未開化的自然世界之間的邊緣地帶 就成為了一個充滿巨大衝突分歧的共享空間,導緻美國政府授權對印第安人發動了

1,500 多次戰爭、對印第安人的搶劫和襲擊,是世界上針對原住民最嚴重的國家。到 19 世紀末印第安戰爭結束時,只剩下不到 23萬8千名原住民,當1492 年哥倫布抵達北美

時,居住在北美的人口估計已經從 5000 萬急劇下降至 1500 萬。

從2000年代末期開始,美國和加拿大的20多個新教教派以及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已投票 正式否定發現主義。其中包括:長老會、路德會、基督聯合教會、聯合衛理公會和聖公 會。

發生在15 世紀的事要到2000年代末期才修正,他們認罪悔改的速度也相當驚人。

發現主義這種世界觀導致了大航海時代數百萬人被謀殺或被奴役。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 近代 從美國政府未能遵守與美國各地部落的條約,到寄宿學校被用來拆散家庭和 消滅本土文化。

聯合衛理公會需要考慮、承認和解決的一個關鍵歷史事實是1864 年的沙溪大屠殺,這

是一場受發現主義影響的暴力行為,導至美國和平營中近200 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 兒童)遭到種族滅絕。沙溪襲擊事件是由衛理公會傳教士約翰 奇文頓上校領導的。

以下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

「沙溪大屠殺(英語:Sand Creek Massacre),又稱奇文頓大屠殺(Chivington Massacre),沙溪戰役(Battle of Sand Creek),夏安族印第安人屠殺事件

(Massacre of Cheyenne Indians),在北美印第安戰爭期間發生的一起戰爭犯罪事 件。」

「1864年11月29日,約700名隸屬於科羅拉多州第三騎兵軍團的士兵,無預警襲擊了居 住在科羅拉多州南方印地安保留地的一個印第安人聚落。當地居住了約200餘名夏安族 及阿拉帕霍族(Arapaho)居民,這些居民遭到軍隊的屠殺。這次攻擊事件,估計造成

70名至163名印第安人死亡,其中3分之2是婦女及小孩。許多印第安人在死亡後遭到肢 解,其頭皮及身體各部位器官被美軍士兵當成戰利品,做成飾品來使用。」

「這起事件發生的地點,現今被指定為美國國家歷史遺址。」

這場暴行之所以又被人叫做奇文頓大屠殺(Chivington Massacre),就是因為當時美 國志願軍上校約翰 奇文頓指揮下的。

此地點已被指定為沙溪大屠殺國家歷史遺址,由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這次大屠殺被認 為是科羅拉多戰爭系列事件的一部分。

領軍的上校約翰 奇文頓(John Chivington,1821年1月27日-1894年10月4日)是一位

衛理公會牧師和共濟會會員,在美國內戰新墨西哥戰役期間擔任美國志願軍上校。他在 Glorieta Pass

戰役中領導了針對南方邦聯補給列車的後方行動,結束了南方邦聯在西部 各州的戰役,隨後在科羅拉多戰爭期間被任命為騎兵上校。

奇文頓上校因領導 700 人的科羅拉多領地志願軍犯下美國軍事史上最令人髮指的暴行 之一:1864 年 11 月的沙溪大屠殺而聲名狼藉。據估計,有 70 至 600 名愛好和平的夏 延和阿拉帕霍人 其中約3分之2是婦女、兒童和嬰兒 被奇文頓上校和他麾下的 志願軍殺害和肢解。

奇文頓和他的手下也把頭皮和許多其他人體部位當作戰利品,包括未出生的胎兒以及男 性和女性生殖器。別人當兵他也當兵,但當兵之中有如此變態實在少有。當年香港名噪 一時的午夜屠夫也要甘拜下風!

戰爭行為聯合委員會對大屠殺進行了調查,雖然他們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奇文頓和他的

士兵,但沒有對他或他們提起軍事法庭訴訟。奇文頓上校遭受的唯一懲罰是公開曝光和 他政治抱負的終結。

早年奇文頓受到衛理公會的吸引,並成為牧師。1844 年受任命後,他的第一個任命是 伊利諾伊州會議佩森巡迴區成員。他為伊利諾州會議服務了10年。1853 年,他在堪薩 斯州懷恩多特人的衛理公會傳教士探險隊中工作。

1860 年 5 月,奇文頓與家人搬到科羅拉多領地並定居在丹佛。從那裡,他尋求在帕克

縣的南方公園採礦營地建立傳教團。他被選為新洛基山區的首席長老,並擔任該職務直 至 1862 年。

奇文頓在 1862 年會議上沒有被再次任命;相反,他的名字被記錄為「已就位」 (locate)。根據早期衛理公會政體,將牧師描述為「已就位」意味著牧師實際上已經 退休。衛理公會歷史學家 Isaac Beardsley 是奇文頓的私人朋友,他認為奇文頓因參與 武裝部隊而被「趕出去」。奇文頓的「已就位」地位並沒有使他完全脫離衛理公會的政

治。他的名字出現在科羅拉多神學院的執行委員會成員中,科羅拉多神學院是丹佛大學 和伊利夫神學院的歷史前身。他的名字也出現在科羅拉多領地議會和眾議院發布的公司 成立文件中,該文件得到了時任州長約翰 埃文斯(John Evans,1814年3月9日-1897

年7月2日)的批准。

一言以蔽之,就是衛理公會並無與奇文頓劃清界線。

又到抽水時間。

衛理公會正式名稱是循道衛理公會(The Methodist Church)。香港有一位盧龍光牧師

(Rev. Dr. Lo Lung-kwong,1951年8月27日 ),他是前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 會會長(2006年-2012年)。

2019年2月18日,根據《明報》報導,盧龍光被投訴於2018年12月4日性騷擾循道衛理聯 合教會轄下其中一間學校的女職員。

報道引述循道的調查文件,指盧龍光與一名學校女職員在灣仔衛斯理大樓見面,其間涉

嫌性騷擾女職員,包括拖手、多次摸臉、掃背及正面熊抱。女職員其後向所屬學校校長 講述事件,曾考慮報警處理,惟校長以「擔心教會聲譽」及「要保護學校和教會」為由, 欲低調處理;女職員隨後按建議將事件交教會處理。

事件擾讓多時,最終由於盧龍光主動辭去校監職任,投訴者接受調解,表示不再投訴。

即是不了了之。

這間教會果然懂得顧全大局,始於還是聲譽要緊。由此可見,無論中外,這間教會都是 「人材輩出」。究竟是「循」了甚麼邪「道」,「衛」了道麼歪「理」,可以如此不知 所謂? 說回美國。

1880年代,在為原住民兒童提供適當教育和向他們灌輸美國價值觀的幌子下,寄宿學校 制度初具規模。在許多人被迫進入保留地後,原住民家庭遭受了進一步的創傷,因為孩 子們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被從父母身邊帶走,如果他們拒絕,往往會受到暴力或法 律後果的威脅。根據美國原住民寄宿學校治療聯盟(NABS)的統計,美國在不同時期 有523 所寄宿學校,到1926 年,學校裡有近61,000 名原住民兒童,這些學校遍布38 個 州,影響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當時美國約 86% 的原住民學齡兒童都是這樣。如果這

聽起來像是古老的歷史,請考慮一下這樣一個事實:寄宿學校制度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 60 年代。1978年國會通過的立法最終將同意權重新交給了父母。

寄宿學校採取了多種方法來消除孩子們思想和精神上的原住民身份,包括剪掉男孩的頭 髮(這通常只有在部落長老去世時才會發生)、給學生起英文名字以及禁止學生說自己 的語言或實踐自己的靈修活動。美國軍官、寄宿學校制度的早期支持者之一 Richard

Henry Pratt(1840 年 12 月 6 日至 1924 年 3 月 15 日)曾臭名昭著地總結了政府的做 法:「殺死印第安人,拯救人類。」2021 年,內政部長 Deb Haaland(原住民女性本

人)發起了一項聯邦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機構普遍存在身體虐待、性虐待和精神虐待。

以下是新聞媒體 AP today 於2024 年 7 月 31 日上午 7:20 GMT+8 更新的報導的節錄,

標題為"Investigation finds at least 973 Native American children died in US government boarding schools"(調查發現至少973名美國原住民兒童在美國公立寄宿 學校死亡),由 Matthew Brown 撰稿:

「蒙大拿州比林斯(美聯社)

根據內政部官員週二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至少有

973 名美國原住民兒童在美國政府虐待的寄宿學校系統中死亡,他們呼籲政府為學校道 歉。」

「內政部長 Deb Haaland 委託進行的調查在美國 400 多所寄宿學校中的 65 所中發現

了有標記和無標記的墳墓,這些學校中的美國原住民兒童被強行融入白人社會。調查結 果沒有具體說明每個孩子是如何死亡的,但官員表示,死亡原因包括截至 1969 年 150 年間的疾病和虐待。」

「官員稱,還有更多兒童在學校生病並被送回家後死亡。」

「Haaland 在過去兩年舉辦了一系列聽證會,在會議上,數十名前學生講述了他們在與 家人分離時所遭受的老師和管理人員的傷害且往往有辱人格的待遇。」

「『聯邦政府透過寄宿學校政策採取了深思熟慮的戰略行動,將兒童與家人隔離,否認 他們的身份,並竊取他們作為原住民基礎的語言、文化和聯繫,』Haaland 說,新墨西

哥州 Laguna Pueblo 部落和該國首位美洲原住民內閣秘書在周二與記者的電話會議中 表示。」

「『毫無疑問,』她補充道,『這是一次一致的嘗試,旨在根除‘印第安問題’這一說 法 要么同化,要么徹底消滅土著人民。』」

「在兩年前的初步調查結果中,官員估計有超過 500 名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 民和夏威夷原住民兒童在這些學校死亡。聯邦政府於 1819 年透過法律和政策來支持這 些學校,這些學校在 1960 年代仍在運作。」

「聯邦官員表示,政府支持的 200 多所學校都有宗教信仰。寄宿學校聯盟已經確定了 另外 100 多所未列入政府名單的學校,這些學校由教會運營,沒有聯邦政府支持的證 據。」

「美國天主教主教6月為教會在兒童經歷的創傷中所扮演的角色道歉。 2022年,教宗方 濟各為天主教會與加拿大寄宿學校的合作道歉。他說,原住民被迫融入基督宗教社會, 破壞了他們的文化,導致家庭破裂,並使一代人被邊緣化。」

位於威斯康辛州拉克羅斯的方濟會永久崇拜修女會(Franciscan Sisters of Perpetual Adoration) (FSPA) 就是這樣一個與一所寄宿學校有聯繫的團體,目前仍在發現、歸檔 和努力治癒的過程中。

為甚麼要如此熱心地消滅美洲原住民的文化呢?因為是為了他們着想。凡是非基督文明, 就不算是文明,就是等同野蠻。白人只是想讓這些野蠻人變得文明而已。實在是「用心

良苦」。

參考自:

https://www.npr.org/2023/10/06/1203760200/churches-confess-and-repent-for-sinsagainst-native-and-indigenous-people

https://www.umc.org/en/content/book-of-resolutions-native-people-and-theunited-methodist-church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1665/winthrop williams-religious-persecution freedom/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religious-persecutions-in-colonial-new-englandcaused-immense-humiliation/

https://www.history.com/news/native-americans-genocide-united-states

https://www.franciscanmedia.org/st-anthony-messenger/trauma-and-truth-nativeamerican-boarding-schools/

https://apnews.com/article/indian-boarding-schools-deaths-investigation82645234fe9d7ce689e8375a51d7e161

6 - 君士坦丁真的成為了基督徒?

在古羅馬時代,普遍信奉多神教,羅馬人認為他們是高度虔誠的宗教人士,並將他們作

為世界強國的成功歸功於他們與眾神保持良好關係的集體虔誠(pietas)。

羅馬人以崇拜眾多的神而聞名。希臘人在義大利半島的存在引入了一些宗教習俗,例如 阿波羅崇拜。羅馬人在他們的主神與希臘人的主神之間尋找共同點,將希臘神話和圖像 改編為拉丁文學和羅馬藝術。根據傳說,羅馬的大部分宗教機構都可以追溯到其創始人; 這種古老的宗教是 mos maiorum(「祖先之道」或簡稱「傳統」)的基礎,被視為羅 馬認同的核心。透過希臘解釋和羅馬解釋,納入羅馬帝國的其他民族的宗教在羅馬神學 體系中共存。

可是,猶太基督教堅持他們的神是唯一的神,並相信所有其他神都是假神,無法適應這 個系統。他們的顧忌讓他們無法對皇帝的神性宣誓效忠。更具體地說,基督徒拒絕繳納 猶太稅不僅被認為是對國家教派的威脅,也是對國家本身的威脅。這導致了各種形式的 迫害。

猶太稅(fiscus Judaicus)是耶路撒冷及其聖殿在公元 70 年被毀後,羅馬帝國對猶太人

徵收的一項稅款。它取代了猶太人每年為維護耶路撒冷聖殿而繳納的傳統半謝克爾聖殿 稅。新稅收將這些資金重新用於重建羅馬的朱庇特擎天柱神廟,該神廟在第四皇帝年被 摧毀。這些資金的轉移對帝國的猶太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恥辱。即使在卡比托利歐神廟 重建之後,稅收仍然繼續存在,為羅馬財政做出了貢獻,也起到了威懾傳教和皈依猶太 教的作用。

於是,德西烏斯(Decius,201 年 251 年)皇帝(249-251 年在位)頒布了對基督徒 實行嚴格限制的法令,他的繼任者瓦勒良(Valerian,200 年 260 年之後)延續了這 項政策。隨著加里恩努斯(Gallienus,約 218 年 268 年)(253-268 年在位)的即位, 教會享受了近 40 年沒有針對基督徒的官方制裁的時期,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Eusebius Caesariensis 生於約260年或275年 可能卒在339年5月30日)將其描述為 教會的「小」和平。311年,伽列里烏斯(Galerius ,約260年-311年)發布了尼科米 底亞(Nicomedia)的法令,正式結束了迫害。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272年2月27日 337年5月22日)從公元313年

起崇慕基督宗教(並未受洗),並非常熱衷於協助基督宗教的發展。所屬於世界最著名 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建成的,如伯利恆聖誕教堂(於333年完成)和耶路撒冷聖 墓教堂(於335年祝聖)。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佈《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 基督宗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教會的財 產。

頒佈《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君士坦丁使基督宗教合法化也決不是為了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制訂的法律和其

他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顯而易見,在他統治期間改信基督宗教會增大在政 治上謀到高官顯位的可能性。他的法令免去基督教會神職人員的稅務和兵役,但在那之

前,多神信仰的祭司們早就如此,君士坦丁也同樣免了猶太拉比的稅務和兵役。換言之, 君士坦丁只是扶持基督宗教,但並沒有苛待包括多神信仰內在的其他合法宗教(religio licita)。

公元 312 年,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中,這場戰役本質 上是君士坦丁皇帝和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約283年 312年10月28日)之間爭奪

羅馬王位的一場戰鬥,君士坦丁在戰鬥前抬頭望向太陽,看到太陽上方有一個十字光, 它是希臘語 - “ Ἐν Τούτῳ Νίκα”,意思是「在這個星座中,征服」,這通常被翻譯成 拉丁語版本 - “ in hoc Si gno vinces”,這意味著在這個星座中,你將征服。君士坦丁隨 後命令他的部隊在盾牌上裝飾基督教符號“ chi-rho”“Christos”的希臘語“XΡIΣΤΟΣ。' (XP) 這是ΧΡIΣΤΟΣ的前兩個字母,希臘文為 Christos。

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生於約260年或275年 可能卒在339年5月30日)

說,君士坦丁不知道哪位上帝在天空中給了他這個標誌,但他被十字架的景象所感動, 以至於他發誓除了代表他的上帝外,不崇拜其他上帝。然後他開始尋找那些可能幫助他

更多地了解他所看到的事情的人。我們聽說上帝的祭司成為了他的親密顧問,他相信他

有責任尊敬在他最初的異像中向他顯現的上帝。我們得知,主教定期與君士坦丁一起旅 行,其中包括 Maternus of Cologne、Recticius from Autun、Marinus from Arles 和

Ossius from Cordoba。

然而,因為君士坦丁兒子的導師拉克坦提烏斯(Lactantius,240年 325

高盧,君士坦丁和他的軍隊在出發前往羅馬之前,看到天空中有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下 面寫著「在這個標誌中,征服」,這意味著這些記錄存在差異。

優西比烏說君士坦丁在戰爭開始前就看到了這個異象

拉克坦提烏斯說,君士坦丁和他的軍隊在前往羅馬之前在高盧看到了天空中的一個巨大 十字架。

顯然,這些說法之一是錯誤的或混亂的,這使得兩者都不可靠。

但來自這些資訊和歷史時間的重要因素是,它開始了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官方宗教的漫長 過程,最終在公元 380 年狄奧多西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羅馬的官方宗教。

君士坦丁使用「基督宗教」經文是一項偉大的戰術舉措,旨在將羅馬帝國不同的異教部 落統一在一個信仰體系下,從而使整個帝國更加團結。

即使在他所謂的「異象」和「皈依」之後,君士坦丁仍然保留了許多異教屬性,直到公 元 321 年,他的硬幣上仍然刻有傳統羅馬神的象徵

火星、朱庇特、阿波羅,尤其 是太陽神,索爾不敗;在他所在的君士坦丁堡,一座雕像描繪了他戴著太陽輻射王冠。

他也仍然允許建造異教寺廟。現在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雖然他已經「皈依」了,但強迫

別人皈依的行為在當時卻不是一種為人所知的做法。然而,他確實在公元313年頒布了 《米蘭敕令》,對所有宗教給予寬容,但這只對基督教有利。

君士坦丁發行的許多硬幣上都有異教的圖像和圖案。公元 305 年後,君士坦丁皇帝似 乎首次採用索爾不敗者(Sol Invictus

)作為他的個人神靈和保護者。然而,眾神瑪爾斯、

赫拉克勒斯和朱庇特仍然出現在他的錢幣上。

就像他的祖先一樣,對君士坦丁來說,基督教只是控制奴隸思想的一種方式,因此他們

會認為自己在做上帝的工作,而不是遵循皇帝的命令。異教是關於眼前的時刻,透過犧 牲與眾神討價還價,希望立即得到好的結果,沒有救贖的概念,每個人,無論是否有罪, 都去了地獄。願意追隨一種確實能提供救贖並使奴隸與他們的主人一樣重要的宗教是很 有吸引力的。

公元 235 年至 284 年出現了移民進入羅馬領土、野蠻人入侵以及軍隊過於分散的情況。

皇帝來了又去(到了公元 300 年,貴族階級開始分裂,並意識到皇帝的地位有多麼致 命),並且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瘟疫。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人們懷疑他們的異教 神是否支持他們。

考慮到君士坦丁最初於公元 309-310 年左右,在戴克里先於公元 305 年離開帝國幕僚 後,最初採用了太陽神,不敗者索爾,並且我們對公元 312 年所謂的「異象」以及米蘭 敕令的發布有相互矛盾的記載公元 313 年,他顯然想要復興基督教,或者,正如實際情 況所示,讓基督教起死回生。

西元 324 年,君士坦丁頒布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官方宗教。他任命一群皈依基督 教的人在他的帝國許多地區擔任要職。基督宗教牧者享有特殊特權。他也向成為基督教 牧者的異教祭司提供了許多好處。例如,他們得到帝國的金錢支持,並且不用納稅。

主教們是統治者的忠實軍隊,但除了製定一些法律、寺廟和支持不斷壯大的牧者群體之

外,君士坦丁似乎不太像基督徒。他同意主教們關於立法禁止魔法和私人占卜的建議。

但如果這些法律的改變不是由有影響力的主教提出的,君士坦丁就沒有興趣做出改變。

根據他的法令,許多異教寺廟被摧毀。例如,他下令摧毀黎巴嫩的阿芙蘿黛蒂 (Aphrodite)神廟和許多其他異教儀式場所。

在每一個摧毀異教神廟的決定中,都寫著這個地方不可能存在,因為它是一個被誤導的 儀式的場所 一個真正頑固的地方。他從未徹底禁止祭祀等異教儀式,只是在主教 們認為這些寺廟對他們自己的信仰構成危險時才關閉並摧毀這些寺廟。

除了支持不斷壯大的牧者隊伍的政治動機之外,君士坦丁可能還有一個秘密。更有趣的 是,羅馬主教似乎知道這一點,並在他生活的這一隱密方面支持他。事實是,君士坦丁 表面上支持新宗教,但仍然崇拜太陽和異教符號。

君士坦丁在君士坦提烏斯一世(Constantius Chlorus,250年3月31日 306年7月25日)

皇帝的宮廷中長大,他是新柏拉圖主義者和不可征服的太陽(Unconquered Sun)的信 徒。他的母親聖海倫納(Saint Helen,246年 330年8月18日)皇后是一名基督徒,曾 遊歷中東尋找與耶穌有關的重要地點。

根據古代文獻,她確定了《聖經》中提到的重要地點。但年輕的君士坦丁似乎並沒有跟 隨母親的宗教興趣。他崇拜太陽,或說篤信密特拉教。

西元 312 年,君士坦丁正式皈依基督教後,他在羅馬建造了凱旋門。有趣的是,它並不

是獻給基督教的象徵,而是獻給不可征服的太陽。在他的統治期間,他改變了與異教崇 拜有關的許多方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停止了對舊傳統的培養。

他經常以不同的方式命名它們,但仍然在許多方面允許異教的習俗。例如,君士坦丁在 321 年立法規定,慶祝太陽日應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每個人都休息一天。

330年,君士坦丁建立了一座雕像,也就是了解他個人信仰的鑰匙。在支持基督教數十 年後,他以太陽神的雕像出現在廣場中。該柱成為君士坦丁廣場的中心,現在被稱為伊 斯坦堡的森貝爾利塔斯廣場。

如今,該柱高 35 公尺(114.8 英尺),但在古代它高 15 公尺(49.2 英尺),末端有一

尊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帝雕像。柱子裝飾有異教象徵,並輔以一些基督教裝飾。

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Komnenos,1118年11月28日 1180年9月24日)

認為這座紀念碑過於異教,他決定在柱子頂部放置一個十字架來代替雕像。歷史上該紀 念碑曾數次受損,但該柱已保存到現代。君士坦丁雕像的一部分位於博物館中,但君士 坦丁紀念柱仍然是土耳其羅馬藝術最重要的例子之一。

公元 337 年君士坦丁去世後,他成為異教諸神之一。對考古遺址的分析表明,君士坦

丁像羅馬以前的皇帝一樣,從未停止將自己視為古代神的兒子。

很難相信君士坦丁的基督教信仰和他的母親海倫納一樣堅定。他似乎更像一個狡猾的政 治家,而不是一個真正想要讓世界基督教化的人。

雖然基督教現在在整個羅馬帝國都是合法的,但基督教信仰和實踐卻有著令人眼花撩亂

的多樣性。此外,沒有中央教會結構,因此無法明確裁決神學論點,甚至無法標記重要 的基督教日曆事件。

較為突出的尚未解決的神學爭論之一始於埃及亞歷山大。一位名叫阿里烏斯(Arius)

的牧者聲稱,耶穌既然是由聖父上帝創造的,就從屬於上帝,而不是與祂平等。雖然許

多人同意這一立場,但亞歷山大主教亞歷山大卻不同意,他聲稱耶穌與上帝平等。他在 亞歷山大召開了小型神職人員會議來討論此事,但最終沒有得到解決。

君士坦丁聽說了這場爭議,並決定必須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和其他分裂問題。因此, 他於公元 325 年在現代土耳其的尼西亞市召開了主教會議。主教來自羅馬帝國各地,

儘管由於古代世界旅行的困難,大多數來自靠近尼西亞的東部地區。

君士坦丁熱衷於使教會團結起來,他在會議上的議程包括以下問題:上面提到的阿里烏

派辯論,關於復活節日期的爭議,以及關於稱為梅利提派(Melitians)的分裂的爭議 (一群基督徒,他們相信那些在迫害下放棄信仰的人不應該被允許返回)。

君士坦丁並不真正關心辯論的走向,只關心辯論被解決並正式化。簡而言之,理事會認 為阿里烏斯是錯誤的,正如隨後的尼西亞信經所概述的那樣。它也決定了復活節的日期, 而梅利提派是錯的。

這些問題的失敗方並不是一夕之間就消失了。但在君士坦丁統治下,會議所採取的立場 成為勝利的一方,其中許多立場至今仍是基督教的一部分。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Nicene Creed)是第一和第二次大公會議關於基督教信 仰的一項基本議決,主張聖子和聖靈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和發出而非受造;確定了 神乃三位一體的理論,正所謂「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的神本質為一而並無分裂」。

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以及其他新教主要教派(包 括浸信會,長老會,神召會,弟兄會,福音派,改革宗,聖公會和信義宗(路德宗) 等)。

由一個信奉異教、崇拜偶像、並且在去世後成為異教諸神之一的皇帝制定下來的信經成 為了基督宗教的核心教義,而且是不容挑戰的正統權威,你不覺得整件事很滑稽嗎?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istory-famous-people/was-emperor-constantinetrue-christian-or-was-he-secret-pagan-005603

https://classicalwisdom.substack.com/p/the-conversion-of-constantine https://www.bartehrman.com/emperor-constantine/

https://ehrmanblog.org/40368-2/

https://www.thoughtco.com/was-constantine-a-christian-117848

https://www.thecollector.com/constantine-great-conversion-christianity/

https://www.henryhdavis.com/post/constantine-and-christianity-it-was-just-politicsupdated

7 - 基督教化是怎樣發生的?

在唐代,宗教信仰可謂百花齊放,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伊斯蘭教、景教、拜火教

與摩尼教等外來宗教,體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猶太教在古時叫做一賜樂業教, 其教傳入中國的年代,一説在五代後漢(947 年-950 年);一説在金世宗大定三年 (1163

年),並在開封府建猶太寺。由於社會非常開明,對猶太民族十分包容,很多猶 太人都參與當時之科舉,不少還做了大官。經歷幾代以後,他們的後人已漢化,成為了 中華民族一員。

據記載,猶太人在中國受到不錯待遇,曾向宋朝進貢西洋布,深得皇帝歡喜,於是詔其 「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因此,他們決定在開封落地生根,亦接受 17 個 漢人姓氏,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左、白等。在

這個高度民族融合的國家裡,開封猶太人沒有遭到任何歧視,很自然地開始參加中國的 科舉考試,有很多人成了官員。

公元 76 年(漢朝年間),羅馬帝國皇帝提圖斯(Titus)佔領耶路撒冷,隨後最初的一 批猶太人經由波斯遷入中國。一位歐洲神甫在 1900 年的論述中提到了一種假設,認爲 猶太人有可能在宋代從印度沿海路來到中國。1008 年,宋真宗允許猶太人參加科舉,

史書記載,有 20 幾位考取進士。明代以後,與漢族,回族通婚,逐漸漢化,改用漢姓。

猶太人在中國與在歐洲的分別,可以同天堂與地獄的分別來形容。

有人說,儒釋道屬於東方宗教,比較包容,而西方的一神教則一向都是排他的。事實是 否如此呢?

讓我們首先看看猶太教。

在猶太傳統中,將人有義務遵守的律法分為兩個部分,猶太人需要遵守托拉規定全部的

613條律法,而非猶太人僅僅需要遵守7條律法(也被稱為挪亞七律)就可在將來的世界 中有一席之地。因受到幾千年來的迫害與驅逐,猶太教主要的傳教的對象是已經不遵守

猶太教規的猶太人,而並不是非猶太人,並且並不鼓勵非猶太人轉換成為猶太人。

這些非猶太人可能是因為居住在沒有其他猶太人的地方而入鄉隨俗,或與外教的人結婚,

或因跨宗教通婚而其中一方皈依猶太教(例如一名猶太教男性和一名天主教女性結婚後, 原為天主教徒的女性選擇皈依猶太教,跟隨丈夫的信仰)。傳教者鼓勵他們重新遵守猶 太習性。

以猶太教的宗旨而然,你不是猶太人,他們也無意去打擾你,甚至即使你要求入教他們 也未必歡迎。你有你拜佛,他們有他們信上帝,大家河水不犯井水。

現在再看看伊斯蘭教。

《可蘭經》裏有「有經之人」(People of the Book 或 Ahl al-Kitāb)的說法。在伊斯

蘭教指的是受啟示者,常指亞伯拉罕諸教的信徒,包括猶太人(律法書)、基督徒(新 約聖經)、拜星教徒和拜火教徒。

但是,由於各個流派對於《可蘭經》的解讀並不一致,故各派的穆斯林對猶太人及基督 徒的態度,亦時有不同。在穆斯林國家,有經者屬於受保護的次等公民,至於多神教與

無神論者則不在被保護的範圍內,不過會依據當地政府的規定而時寬時嚴,甚至佛教徒 有時都會被認定為有經之人。

無論如何,對於其他宗教,穆斯林都會給予一定程度的尊重。

鄂圖曼帝國雖然的而且確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不過文化上採取東西交融,極盛時期並 同時橫跨歐亞非三洲。為了融合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宗教,帝國合共有3個法院系統,穆

斯林及異教徒各佔一個,異教徒包括猶太人及基督徒管轄的宗教社區,另一個是貿易法

庭。整個系統由卡龍法規規管,此外,卡龍法規是不屬於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補足沙里 亞法規的「不足」之處。

由此可見,這個一神教是何等寬容。

歷史上另一個穆斯林帝國就是蒙兀兒帝國(1526年 1858年),在民族與宗教政策上, 子民由印度各種姓普羅大眾組成,主要信仰印度教,政府在語言上並沒有採取限制,百 姓使用印地語、坦米爾語、孟加拉語等數佰種印度語言。並且採用懷柔和親的政策對待 原住民拉其普特人王公貴族。選用官員上改變原來僅由突厥人、阿富汗與伊朗人擔任高 級官吏的傳統,擇用信奉印度教本地人。阿克巴還娶土著領袖之女為皇后,擴大國家統 治。

為了調和國內宗教矛盾,對非穆斯林採用寬容政策,廢除對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允許印 度教徒恢復先前的信仰。

蒙兀兒帝國統治印度時間長達三百多年,印度眾多不同宗教至今仍然香火鼎盛。

所以說,很多一神教還是十分理性的,非常值得尊重,除了一個例外。

基督宗教又如何呢?

基督徒的理想就是基督教化(Christianization)全世界。就從歷史去認識一下基督教化 的過程吧。

歷史學家相信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羅馬基督化以後,一定制定了威脅和恐嚇繼續實行祭 祀的異教徒的法律。異教文化中最令基督徒憎惡的元素是祭祀,用於祭祀的祭壇常被砸 碎。

基督教化是指個人改宗或集體改宗至基督宗教。從古典時代晚期直到中世紀,人們使用 過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基督教化的改宗工作。有一些是通過信徒、牧師來傳播福

音,在一個已經部分基督教化的社區中和平地傳教;也有通過打壓異教的方式,如將異

教宗教設施改造成成基督教教堂和譴責異教神靈、宗教行為等,來進行傳教。一種非常 著名的基督教化的方式是"Interpretatio Christiana",即通過基督教信徒努力傳教(按照

大使命去傳福音),將本土的異教文化、宗教圖案、宗教地點、宗教教曆來轉化成基督 教的方式。(維基百科)

在歐洲,薩米(Sápmi)是指北歐原住民薩米人傳統居住的文化區。薩米地區位於芬諾 斯坎底亞北部,包括科拉半島一帶以及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北部,分屬挪威、瑞典及芬蘭 北部和俄羅斯科拉半島北部,領域北至巴倫支海,西至挪威海,東至白海。早在羅馬天 主教中世紀時期,薩米就有基督宗教傳教士,基督教與薩米傳統薩滿教並存。1389 年,

Sami Margareta(傳教士)南下請求基督教傳教士。

然而,直到 17 世紀,丹麥-挪威和瑞典王國開始對薩普米進行殖民統治時,基督宗教才 真正為人所知。

在丹麥-挪威王國,薩米宗教被視為巫術而被禁止,違者處死。17 世紀期間,基督教傳

教士對薩米人宗教信徒的迫害比以前更加嚴重,一些薩米人因為信奉薩米人宗教而受到 巫術迫害。據估計,在挪威,5 分之 1 被控施行巫術的人都是異教徒薩米人。

17 世紀上半葉,瑞典國王查理九世下令在薩普米興建教堂,薩米人被迫參加教會活動, 遵守瑞典法律。然而,他們被默默地允許私下信奉薩米薩滿教,直到 17 世紀下半葉,

瑞典當局強迫他們放棄宗教信仰,焚燒薩米鼓,禁止 joik 歌唱,並強迫他們服從薩米人 的教義。分為公共教堂和私人教堂。

在美洲,美國內政部透過科羅拉多州參議員 Henry M. Teller(1830 年 5 月 23 日-1914

年 2 月 23 日)一封消息不靈通且令人心碎的偏狹信函發起,在印第安事務專員 Hiram

Price( 1814 年 1 月 10 日-1901 年 5 月 30 日)的領導下,將《印地安人犯罪法》

(Code of Indian Offenses)強加在原住民身上。儘管國會從未將該法典通過成為法律, 但聯邦政府採納了該法典和美國官方政策,其重點是將基督教習俗和信仰強加於原住民。

該法典將參加土著宗教儀式定為犯罪。該法設立了地方法院,對任何被發現在舞蹈或儀

式上信奉宗教的原住民判處扣留食物和口糧兩週以上等刑罰。該法典對任何被發現向部 落祭司或土著醫生尋求靈性建議或藥物的土著人處以 10 天監禁。

1883 年美國通過《印地安人犯罪法典》時,美國法院系統不允許原住民就這項政策和 做法提起訴訟。一代又一代的原住民和盟友必須先創造進入殖民者法庭和國會的通道。

只有這樣,原住民才能說服國會通過 1978 年《美洲印第安人宗教自由法案》來廢除該 法典。

NARF 專職律師 Attorney Brett Lee Shelton 解釋。

「人們談論殖民化就好像它發生在數百年前一樣,但美國撤銷這種攻擊本土宗教和文化 的險惡法律機制還不到50年。原住民仍在從宗教和文化迫害的黑暗時期中恢復過來,並 且仍在努力恢復我們的權利,」 Shelton 說。

捍衛宗教自由和文化生存仍然是原住民當今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相關問題包括重新獲 得或維持進入聖地的權利,以及捍衛條約所共享的聖地和水域。

拉斐爾 萊姆金(Raphael Lemkin,1900年6月24日 1959年8月28日),是猶太裔波蘭

律師,以提出種族滅絕的概念著稱。在談到美國的殖民主義時,拉斐爾·萊姆金表示, 「對美洲印第安人的殖民奴役是一種文化滅絕」。

美洲印第安人寄宿學校於 17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在美國建立,其主要目標是「文明」 或同化美國原住民兒童和青少年融入英美文化。美國的文化種族滅絕表現為對原住民的

物質和文化的瓦解,迫使他們上寄宿學校,並利用法律手段對他們進行歧視。文化滅絕 包括文化的瓦解和人民的去社會化。

1810 年至 1917 年間,美國聯邦政府資助教會學校和寄宿學校。到 1885 年,已經建立 了 106 所印第安人學校,其中許多學校建在廢棄的軍事設施上。利用軍事人員和印地安

囚犯,寄宿學校被視為政府實現美洲原住民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手段。同化努力包括強 行將美洲原住民從他們的家庭中趕走,使他們皈依基督教,阻止他們學習或實踐土著文 化和習俗,並以嚴格的軍事方式生活。

當學生到達寄宿學校時,日常生活通常是一樣的。首先,學生被迫放棄部落服裝,頭髮 被剪掉。其次,「為了灌輸必要的紀律,整個學校的日常活動都以軍事方式組織,學生 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遵循嚴格的時間表」。

BBC記者 Vincent Schilling 表示,仍有大量成年原住民被強行從家人身邊帶走,送往原 住民寄宿學校,在那裡,他們因講母語而遭到毆打,遭到學校官員的性侵犯,或者被遺 棄。感染疾病的情況下死亡。在整個 19 世紀和 20 世紀,美國大約有 350 所由政府資 助且通常由教會開辦的原住民寄宿學校。

請記着!通常由教會開辦。

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時期,存在著數千部瑪雅抄本,但教士們擔心魔鬼的影響,燒毀了 大部分抄本,如今僅存少數。"Popol Vuh"最著名且最完整的手稿是以基切語書寫成的。

西班牙人在征服瓜地馬拉之後,禁止了馬雅文字的使用,並開始拉丁文字的教授;但一

些馬雅的祭司和書記仍偷偷地以馬雅文字抄寫一些古老典籍,其中一份"Popol Vuh"的 手抄本於1702年為一位神父法蘭西斯可‧席梅內茲(Francisco Ximénez)在瓜地馬拉一 個小鎮奇奇卡斯德南哥發現。席梅內茲並沒有將之燒毀,反而將它抄寫下來,如果不是

這位神父有點良知,所有美洲的文明所遺留下來的重要文獻便被基督徒徹底摧毁了。

在非洲,基督教福音派傳道者密切參與了南部非洲的殖民過程。

尼日爾三角洲的早期基督徒違背原住民部落的習俗和傳統,犯下毀壞神龕、捕殺神聖巨 蜥等暴行。

歐洲對非洲的殖民統治為基督教傳教士進入非洲鋪平了道路。在某些情況下,非洲傳統 宗教的領袖遭到傳教士的迫害,並被視為「魔鬼的代理人」。儘管嘗試了寬容和宗教間 對話,但在許多基督教會中,仍然存在一種信念,即「非洲的一切似乎都是異教」,有

些人認為這種觀點今天仍然存在於某些福音派五旬節宗教立場中。非洲人必須透過殖民 主義和基督教傳教活動變得「文明」的歷史觀點可能導致了殖民時期對傳統宗教的不寬 容。這些觀點最終導致一些殖民者拒絕承認非洲傳統信仰是正確的宗教。

8世紀,隨著葡萄牙的殖民努力,天主教在加彭(Gabon)站穩了腳跟,並於1900年發 展成為主要教派。Bwiti 宗教的信徒面臨基督教傳教士和法國殖民當局以及加彭現任政 府一些成員的迫害。

在荷蘭人統治南非之後,最大的基督教派之一荷蘭歸正教會(NGK)利用基督教神學為 種族隔離政權提供神學支持。擁有 300 萬基督徒成員的荷蘭歸正教會仍然是支持種族 隔離的國家黨的「官方宗教」。

NGK 不僅支持種族隔離,而且在種族隔離開始之前的 幾年,即 1881 年,它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有色人種教堂。1910年,種族隔離是南非荷蘭

歸正教會的政策,屬於該教派的非洲黑人必須在專為非洲黑人設立的教會裡進行禮拜。

1948年,荷蘭歸正教會前牧師丹尼爾·馬蘭(D. F. Malan)就任主教。他透過額外的法 律和積極的執法鞏固了種族隔離思想。

此外,剛果自由邦的勞動者往往因為工作量達不到要求而被比利時政府切斷雙手。剛果 自由邦面積達2300000平方公里,約為比利時的75倍。比利時恐怖統治包括大規模屠殺 和強迫勞動,因而造成了剛果人口減少。

Ali Mazrui 在《非洲狀況》(The African Condition)一書中討論了類似的問題。傳教 士迫害的另一個例子是,有多少最早的基督教傳教士前往現代津巴布韋的紹納人地區, 褻瀆位於 Matonjeni 的聖地,騷擾紹納祭司,並譴責紹納神 Mwari 是假的。這種迫害 一直持續到紹納人被完全禁止在 Matonjeni 崇拜他們的神 Mwari 為止。

在亞洲,西班牙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和天主教的傳入導致大多數本土薩滿教習俗的滅絕。

babaylan 是社區中備受尊敬的成員,與前殖民時期的貴族階級同等。babaylan 是強大

的儀式專家,人們相信他們能夠影響天氣並挖掘自然和靈性領域的各種神明。大多數 babaylan 被天主教神職人員污衊為「魔鬼的祭司」,並被貼上女巫、撒旦教徒或精神 不穩定的標籤,並受到西班牙神職人員的嚴厲迫害。西班牙人燒毀了與土著人民的土著 宗教有關的一切(包括丹巴納等神殿),甚至強行命令土著兒童在自己神的塑像上大便, 並殺害那些不服從的人。西班牙修道士經常尋找並特別迫害女性薩滿。

在亞洲,西班牙人亦曾經統治過菲律賓。西班牙編年史家也犯有抹去原住民宗教文本的

罪名,聲稱當地人從來沒有任何宗教著作,例如書籍。然而,學者們一致認為,這種說 法反映了殖民者想要否認他們不認可的事物存在的願望。例如,西班牙編年史家 Pedro Chirino(1557 年 – 1635 年 9 月 16 日)聲稱原住民沒有宗教著作,但同樣又敘述說原 住民擁有原住民詩集。這本書是殖民者下令燒毁的眾多書籍之一。

為了進一步證明本土宗教著作的存在,西班牙殖民時代之前的中國資料證明菲律賓有這 類著作。1349 年,中國人王大元記載,馬尼拉重要領導人的遺孀們終其一生都在研讀 本土宗教文本。西班牙消息來源指出,土著文字是在本土蘆葦和樹葉上書寫的,這些蘆

葦和樹葉被製成類似紙莎草的材料,而鐵筆和其他當地製造的尖頭物體則被用作筆。竹 子也被用來書寫。甚至在與西班牙接觸之前,原住民的識字率就很高,每個原住民都可 以書寫和閱讀原住民的書寫系統。

基督教化為人類文明帶來的浩劫實在是罄竹難書,由於篇幅所限,無法盡錄。你還要去

信教?你還有廉恥嗎?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iography_of_the_Christianization_of_the_Roman_E mpire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1737/constantines-conversion-to-christianity/ https://christianhistoryinstitute.org/magazine/article/christianity-converted

https://www.history.com/news/inside-the-conversion-tactics-of-the-early-christianchurch

8 - 還伊斯蘭教一個公道 伊斯蘭黃金時代

1583 年,作為耶穌會傳教士的利瑪竇登陸廣東,在中國南方輾轉度過 18 年後,終於在

1601 年進入北京。爾後 10 年,利瑪竇以其精湛的數學和天文知識,和對中國經典的通 曉,在中國的知識份子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這個模式也被其他許多相繼來華的耶穌會 士採用。

利瑪竇的《乾坤體義》是傳教士們第一本關於西方天文學的著作,他初步介紹了托勒密 的「九重天說」、亞里斯多德的「四元行論」。利瑪竇也製作過天球儀、地球儀、日晷、 象限儀、紀限儀等天文儀器,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達官文人。

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以來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 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

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面、平面、 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 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辭彙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

1644 年清兵入關,順治帝、康熙帝繼續重用西方傳教士。耶穌會龍華民、鄧玉函、湯 若望、南懷仁等人相繼服務於曆局和欽天監等政府機關;全國信徒有 27 萬。

由於近先進文明都是由西方傳人,一直以來,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西方就代表先進科技 與制度。這亦從而令到基督宗教更容易被國人所接受,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崇洋心理, 然而,傳教士亦不介思利用這種心理來令到自己的工作更加事半功倍。

反過來說,伊斯蘭世界則是被人聯想到貧窮、落後、野蠻,當然,擁有石油的地方會好 一點,但是,始終都是認那些地方只是運氣好,並不是當地的人有甚麼本事。

國人因為仰慕西方,同時又因為西方文化是基督宗教文明的傳統,順理成章地,會推論 出,基督宗教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伊斯蘭文明則是人類進步的絆脚石。

由此可見,不求甚解是很多人的通病。因此,謙卑才如此必要,首先承認自己確實不知 道,或者嘗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知道,才會真真正正地張開眼睛,看看真相是甚麼。

早期穆斯林的征服促成了伊斯蘭教的傳播。了公元 8 世紀,倭馬亞哈里發國從西邊的伊 比利亞安達盧斯延伸到東邊的印度河。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在中東,後

來在西班牙和義大利南部)、法蒂瑪王朝、塞爾柱王朝、阿尤布王朝和馬穆魯克王朝等 政體都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和古爾王朝建立的高度波斯 化的帝國對技術和行政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伊斯蘭黃金時代催生了許多文化和科學中 心,並在中世紀產生了著名的博學者、天文學家、數學家、醫生和哲學家。

阿拔斯人受到《可蘭經》的指令及諸如「學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水更為神聖」的聖訓 影響,強調了知識的價值,使這個時期的穆斯林世界成為了科學、哲學、醫學及教育的 知識中心,阿拔斯人則成為了知識的泉源。

他們在巴格達成立了「智慧之家」(House of Wisdom),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學者在這

裡聚會,將世界上的知識翻譯成阿拉伯文,是為翻譯運動。許多在後來失傳的古代古典 著作都被譯為阿拉伯語,後來再被譯為土耳其語、波斯語、希伯來語及拉丁語。

黃金時代的穆斯林世界是一個文化大熔爐,聚集、綜合及提升了古代兩河、羅馬、中國、 印度、波斯、埃及、北非、希臘及拜占庭文明的知識。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和安達盧斯的 後倭馬亞王朝都是當時主要的知識學術中心,開羅及哥多華都是巴格達的競爭對手。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廣泛影響力仍然以其數字系統、代數、演算法、年曆等詞語以及星星 的名字等形式體現在穆斯林世界的周圍。大部分都被忽視了。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伊斯蘭科學成就涵蓋了廣泛的學科領域,包括醫學、數學、天文學、 農業以及物理學、經濟學、工程和光學。

伊本 西那(Avicenna,980年 1037年6月)是實驗醫學的先驅,他的《醫學經典》 (The Canon of Medicine)在伊斯蘭世界和歐洲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用作標準醫學文 本。

阿布·貝克爾·拉齊(Abu Bakr al-Razi,865年 925年)是第一個發現天花和麻疹疾病 的人。當時的公立醫院頒發了第一張醫學文憑來授予醫生執照。

伊本·海什木(Ibn al-Haytham,965年 1040年)被認為是現代科學方法之父,經常被 稱為「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科學家」,特別是他在光學方面的工作。

在工程學上,Banū Mūsā 兄弟(前 803 年 – 873 年 2 月)的自動長笛演奏器被認為是 第一台可編程機器。

在數學中,演算法的概念以花拉子米(Al-Khwarizmi,780年代 850年代)的名字命 名,他被認為是代數的創始人,代數以他的書《 al-jabr》命名,而其他人則發展了函 數的概念。政府向科學家支付的工資相當於現今職業運動員的工資。

以上人名,閣下究竟認識多少個? 金氏世界紀錄認可卡魯因大學(University of al-Qarawiyyin),成立於 859 年,是世界 上最古老的授予學位的大學。

許多非穆斯林,如基督徒、猶太人和薩比人,在各個領域為伊斯蘭文明做出了貢獻,而 被稱為智慧之家的機構僱用了基督教和波斯學者來從事這兩個領域的工作。

穆斯林的黃金時代發生在他們文明的鼎盛時期(750年 -1258年)。其他人則認為它持 續了更長的時間。

儘管對實際時間框架存在分歧,但這個時代見證了許多博學者的出現。知識、科學研究 以及哲學和宗教辯論的中心位於巴格達(伊拉克)、科爾多瓦(西班牙)、大馬士革 (敘利亞)和開羅(埃及)。

與後兩者相比,智力活動的主要中心是巴格達和科爾多瓦。在這些中心,特別是在伊拉 克的 Bayt al-Hikmah,進行的人類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吸引了許多試圖透過阿拉伯語 進行研究的西方學者。在此期間,阿拉伯語成為科學和哲學的通用語言。

除了少數人之外,許多歐洲人沒有承認穆斯林學者提供的思想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起到 了推動作用。換句話說,穆斯林學者的貢獻就像一個「火花」,點燃了西方學者對知識

和啟蒙的追求。歐洲人在從穆斯林那裡獲得知識後並沒有停止;他們繼續從穆斯林那裡 獲得知識。他們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了這些知識,並將其應用於其他研究領域。

有趣的是,在伊斯蘭文明的鼎盛時期,許多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專家被聘為 伊斯蘭知識活動中心的古代手稿的教師和翻譯者。值得注意的是,最著名的研究、學習 和翻譯工作中心是巴格達的 Bayt al-Hikmah。在 Bayt al-Hikmah,人們經常用阿拉伯 語、波斯語、亞蘭語、希伯來語、敘利亞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進行溝通。

當時穆斯林的心態認為,宗教是神聖的事情,其基本教義不應受到損害,而文明是人類 的產物。因此,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學習是很自然的事。敏銳的歷史讀者會同意,伊

斯蘭文明作為一股充滿活力的力量,從希臘、波斯和印度等早期文明中學習和借鑒了思 想。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醫學院的醫學教授 Mathew E. Falagas 寫道:「當代世界在包括醫學在內的人類智力活動所有領域的進步很大程度上

要歸功於阿拉伯文化,尤其是阿拉伯文化時期所取得的進步。」

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古典學和古代史助理教授 Peter E Pormann 也是

《中世紀伊斯蘭醫學》(Medieval Islamic Medicine)一書的合著者,關於 AlZahrawi 在西方被稱為 Abulcasis,是一位外科醫生和學者,開發並使用了200 多種醫

療器械,其中許多我們今天仍在使用,Pormann 說:「他是一位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

我們知道他發明了新器械,例如用於切除的鑷子死胎的插圖,甚至醫療器械的插 圖,這似乎是第一次在醫學文本中包含此類插圖。」

科學記者 Dennis Overbye 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 Al-Tusi(穆斯林博學 家,撰寫了大約 200 篇關於建築、天文學、生物學、化學、神學等方面的論文)的角 色。Overbye 寫道:「Tusi 出版了許多關於天文學、倫理學、數學和哲學的偉大著作, 使他成為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

穆斯林創造了一個在中世紀成為世界科 學中心的社會。500 年來,阿拉伯語一直是學習和科學的代名詞,這是一個黃金時代, 它為現代大學的先驅奠定了基礎…」

相關見證實在太多,在此無法盡錄。

許多中世紀的伊斯蘭思想家在追求知識、意義及價值時貫徹了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及科 學論述。與愛情、詩歌、歷史及哲學神學等相關的伊斯蘭著作顯示中世紀的伊斯蘭思想 接納個人主義、世俗主義、懷疑主義及自由主義的人文思想。

最早論及環境保護主義和環境科學,特別是污染的論述是肯迪、拉齊、伊本 賈扎爾、

班努·塔米姆、馬西希、伊本·西那、阿里·伊本·里德萬、阿卜杜·拉蒂夫及伊本·納菲斯所 寫的阿拉伯語文章。他們的著作包含了不少關於污染的論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 壤污染、城市固體廢物及一些地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哥多華和安達盧斯首先出現垃圾桶 及收集垃圾的廢物處理設施。

一些在古代前所未有的教學科研體系起源於早期的伊斯蘭世界,最著名的有公立醫院 (取代了睡眠神廟)、精神科醫院、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館、頒授學位的大學及作為 研究所的天文台。

圖書館不僅是手稿的收集處,也是公共和借閱圖書館、教授和傳播知識思想的中心、舉

行會議和討論的地方,有時會是學者的宿處及供學生使用的寄宿學校。館藏目錄的意念 也在中世紀伊斯蘭的圖書館推行,書籍被劃分為具體的類型和範疇。

諾曼征服後的諾曼人、西西里酋長國及十字軍東征時期的十字軍將伊斯蘭法律和法學引 進到英國,形成了多個基本英美法系體制的元素。具體地說,「英國皇家契約的債務訴 訟出自伊斯蘭的阿格德(Aqd)、英國的新近侵奪敕令源自伊斯蘭的伊斯提赫卡格 (Istihqaq)、英國的陪審制來自伊斯蘭的拉菲夫(Lafif)」。信託法、慈善信託、代 理、物權擔保、訴訟及醫學同行審查等法制俱來自伊斯蘭法律。其他諸如「教學執 照」 、「英國律師學院」、「歐洲的有限合夥」都可能源自伊斯蘭法律。一些學者認 為伊斯蘭法律奠下了普通法的根基。

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的穆斯林世界,就不會有日後的大英帝國。

從 8 世紀到 14 世紀,那個時代的學者們最渴望的就是從過去的文明和被伊斯蘭帝國征 服的地區吸收科學知識。然而,有人說這個時代的結束恰逢阿拔斯哈里發的崩潰,這是 由蒙古入侵和 1258 年巴格達圍困造成的。其他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時代在 1350 年左 右結束,這段時期恰逢中亞帖木兒帝國的崛起。

之後,原教旨主義逐漸抬頭,昔日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在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相近時期,歐洲正值處於黑暗時代。

從公元 476 年羅馬帝國滅亡到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近 1000 年間,歐洲經歷了一

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都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儘管這個時期的名稱暗示著 一種衰落和停滯,但實際情況卻遠比這要複雜。黑暗的中世紀,是歐洲文明的低谷。

這種混亂的局面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中世紀的後期,英國、法國才出現了統一 政權,而一些歐洲國家如義大利、德國則一直到中世紀末也未有統一政權。

中古前期,政權分崩離析,逐漸成為社會上安定人心、救濟民眾的重要機構的基督教教 會與各地領主在各地設立異端裁判所,或是獵巫。

歐洲黑暗時代是一個封建社會,社會階級森嚴,下面的階級要對上面的階級進行納稅、 從軍等義務。每一位自由人都需要一位主人來效忠。而奴隸的定義也跟現在不太相同, 農民、僕人、工人甚至軍人也可當成奴隸,因為他們都可被主人隨意買賣。

科學發展因為戰亂頻繁與封建禁錮而受到重大打擊,甚至出現倒退情況。羅馬及希臘的 文明遺產則受到暴徒破壞。而且騎士們大多都是文盲,文化水準很低,加上當時兵荒馬 亂,令中世紀的歐洲文化發展不進反退。

相反,伊斯蘭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廣泛且深遠,涵蓋了科學、哲學、藝術、醫學、文 學、建築等多個領域。透過其獨特的文化和知識體系,伊斯蘭文明不僅推動了中世紀的 全球進步,也為現代世界的知識、技術和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伊斯蘭文化對西方文明的貢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中世紀期間,當歐洲處於相對文化停

滯狀態時,伊斯蘭世界的學術成就透過多種管道傳播到西方,影響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

可以說,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現代文明,必需要多謝伊斯蘭教。

自從基督教由異教變成正統之後,也變成了製造並迫害其他異端的信仰獨裁者,開始了

在權力的支撐下的漫長的迫害異教徒的過程。君士坦丁大帝在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 就開始迫害其他宗教信仰和基督教內部的異端。他就針對異教頒布嚴格的禁令:禁止在 新首都敬拜任何偶像,禁止任何異教的集會並焚燬其會堂。

4 世紀的最後 20 年,狂熱的基督徒在羅馬各城市裡不斷地製造騷亂,摧毀異教的古老

神廟,清除所有偶像和異教徒,禁止異教的祭祀和儀式。

宗教裁判所是教宗額我略九世於 1231 年決意、由道明會設立的宗教法庭暨祕密警察。

此法庭是負責偵查、審判和裁決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曾監禁和處死異見份子。 今天,宗教裁判所已改組為信理部。

科學上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對宗教和傳統的神學權威的一次有力打擊,因此,不論是天

主教還是新教,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活動都是禁止和阻撓的。許多科學家為追求真理而

被送進了宗教裁判所的牢獄和火刑場。

歷史告訴我們,基督宗教將人類文帶進黑暗,伊斯蘭教却讓人類文明得以重見天日。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lamic_Golden_Age

https://medium.com/@hibabutt/the-golden-age-of-islam-contributions-to-scienceand-culture-dffbff67ffb6

https://worldhistoryedu.com/top-scholars-of-the-islamic-golden-age-and-theirmajor-achievements/

https://islamichistory.org/islamic-golden-age/ https://www.reviewofreligions.org/41077/acknowledging-islams-contribution-toscience/

https://www.islamicity.org/102978/from-golden-era-to-modern-struggles-the-riseand-fall-of-islamic-civilization/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these-7-islamic-golden-ageinventions-changed-the-world

第三章 神學篇

1 - 正統神學的建立過程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

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 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現在通常認為商鞅、申不害、慎到及韓非四人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影響力最大的, 還是要數商鞅與韓非。

商鞅及其變法對法家影響深遠,《商君書》彙編其思想和言行,《史記》為其立有《商 君列傳》。現代學者亦有深入研究其功績。《商君書》論述了大量弱民政策,以及法家 士子為帝王穩固政權而剝奪百姓人權的觀點。《商君書》認為,國家與人民是矛盾的關 係。人民強大,則國家虛弱;想要國家強大,則必須削弱人民。

韓非為中國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 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收在《韓非子》。韓非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 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韓非死後,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 用,奉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不只中國有法家思想,西方亦一樣有。西方的法家就是馬基亞維利。

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 年 5 月 3 日 1527 年 6 月 21 日)是佛羅倫斯 共和國的政治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 重要人物,被稱為「近代政治學之父」,在政治哲學領域具代表性,他所著的《君王論》 (The Prince)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其中「政治無道德」的權術思想,被 人稱為「馬基維利主義」。另一著作《李維論》(Discourses on Livy)則提及了共和 主義理論。他的《戰爭的藝術》(The Art of War)一書,則論了兵役制度、練兵之法、 行軍、宿營、作戰、工程等軍事問題,讓他也成為著名的西洋軍事家。

他最著名的著作《君王論》於 1532 年首次出版,使他的名字成為專制殘酷和憤世嫉俗 操縱的代名詞。然而,他不太為人所知的《李維論》首次出版於 1531 年,展示了馬基

雅維利更具外交色彩的一面,他認為公民和政府官員為了國家的繁榮而民主團結的重要 性。

正是在這些評論中,馬基雅維利分享了他獨特的宗教觀,在他生前甚至死後,讀者經常 誤解或忽視這一觀點。

馬基雅維利認識到宗教有被用作政治控制工具的能力。他在《李維論》中寫道: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立法者在向人民引入非常法律時,沒有求助於上帝,否則這些 法律就不會被接受,因為一個謹慎的人意識到的許多好處並不那麼明顯理由是他可以說 服其他人。因此,聰明人為了擺脫這種困難,只能求助於上帝。」

馬基雅維利在這裡強調,如果不訴諸更高的權力,一項法律可能不會那麼容易被人民接

受,儘管它甚至可能對他們有利。馬基雅維利認為,光靠邏輯是不夠令人信服的──而 向上帝求助往往就夠令人信服了。

馬基雅維利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宗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根據他 的哲學,一個國家的成功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統治者不能受到傳統宗教道德 的約束。他在《君王論》中寫道:

「君主若想保全自己,就必須學習如何不為善,並根據情況的需要使用或不使用這些知 識。」

在這段話中,他指出,統治者要有效地維持自己的權力地位,就必須了解賢德與不道德 的概念,並在政治必要時有策略地使用其中一種。儘管如此,統治者必須對他們如何執 行道德或不道德行為保持警惕,因為任何決定都會帶來後果。

馬基雅維利斷言,只要一個國家有真正的宗教影響力,它就可能蓬勃發展。然而,根據 他的說法,在一個缺乏宗教的國家,宗教很可能會被腐蝕。他認識到宗教作為統治者尋 求維持控制和穩定的政治手段的強大作用。他的務實做法著重於有效治理和保護國家, 這使他將宗教主要視為政治操縱的工具,而不是神學追求。

在古代世界,似乎無論絕對權力所到之處,其持有者都會被賦予某種神聖的地位。這意 味著政治權力和宗教權威齊頭並進。這也許是人們對統治者的輝煌、力量、富裕和純粹 的皇室的解釋。

對羅馬人來說,對於像尤利烏斯 凱撒或克勞迪斯皇帝這樣的人所表現出的勇敢和無畏, 根本沒有其他合乎邏輯的解釋。當然,那些人一定具有某種神聖的特質,才能留下這些 偉大的壯舉。

對於已故的羅馬統治者來說,被提升為神聖地位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使他 們的王朝繼承人的統治合法化。如果羅馬皇帝被視為神的兒子,那麼他根本就不會做任 何錯事,這使得他所掌握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

然而,從公元3世紀左右開始,羅馬發現自己被一系列令人不快的政治、經濟、社會和

軍事事件所震驚。被稱為「三世紀危機」的政治不穩定從 234 年持續到 285 年。例如, 僅僅在這50年的時間裡,羅馬人就見證了驚人的24位皇帝。基本上,隨著戰爭和繼承 危機成為家常便飯,羅馬這個龐大的帝國似乎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這場危機導致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軍隊進行了重組,並建立了新的行政體系, 試圖恢復穩定。元老院的權力被削弱,皇帝的權力變得更大。帝國也開始權力下放,地 方總督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

隨著三世紀危機的展開,一些羅馬皇帝試圖透過將自己呈現為神來獲得政治合法性。追 隨埃拉加巴盧斯的腳步,羅馬皇帝奧勒良(在位:270-275)獲得了“dominus et deus”

的綽號,意思是「主人和上帝」。

追隨耶穌的足跡和指示,早期的基督徒領袖走遍了整個帝國,攜帶著愛、兄弟情誼和慈

善的信息。結果,他們的訊息受到了羅馬帝國受壓迫的群眾和公民的歡迎。在公元 2 紀 和 3 世紀,富裕的羅馬公民和菁英繼續將基督徒視為巨大的威脅,因此加劇了對他們的 迫害。另一方面,基督徒對別人向他們投擲的石頭一點也不感到不安,因為許多人相信, 沒有什麼比殉道更能體現一個人對上帝的忠誠了。

與羅馬精英的預測相反,基督教繼續飛速發展。基督教是猶太地區出現的一個小宗教派 別,在羅馬帝國的城市貧民中非常流行。到 4 世紀初,基督徒約佔帝國人口的 5%。這

個數字相當於羅馬 6,000 萬人口中的 250 萬至 300 萬。

在三世紀危機之後的幾十年裡,很明顯,羅馬皇帝需要超越將自己與神聯繫在一起並成 為神 他們必須從「真正的」神那裡找到自己的合法性。其中一位羅馬皇帝是君士 坦丁大帝(在位時間:306 年 -337 年)。

當王朝的主張未能為君士坦丁大帝帶來他想要的合法性時,他聲稱自己得到了某種神的 恩惠,這一點從他 312 年在米爾維安橋戰勝馬克森提烏斯的著名勝利中可見一斑。

君士坦丁很可能抓住了克勞狄二世和奧勒良的企圖,發展某種以索爾不敗者為唯一神的 一神論宗教。他也意識到,一神論宗教可能是他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的東西的來源 即持久的政治合法性。因此,君士坦丁做出了大膽的決定,將太陽神與耶穌合併。 latte 似乎是個合理的選擇,因為他是許多基督教朝臣的領袖人物。

例如,君士坦丁很可能是在 12 月 25 日(即聖誕節)開始慶祝耶穌誕生的人。有趣的 是,這一天發生在慶祝農神節期間。事實上,羅馬太陽神索爾不敗者 (Sol Invictus) 和 密特拉 (Mithras) 的生日都在 12 月 25 日。

西元324 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克里索波利斯戰役中擊敗了同僚皇帝李錫尼(在位時間:

308年-324 年),現在他是整個帝國的唯一統治者,他開始確保自己的長期合法性不受 任何影響。一些學者說,他是透過一神論來實現這一點的。君士坦丁親眼目睹了他的前

任們儘管自詡為神聖的地位,但他們的合法性卻受到了挑戰。皇帝認為,由於基督教是 一神論宗教,他的合法性將無可爭議,因為他所事奉的是全能的神。

基督教提出了一神教的思想,相信一個全能的上帝,這與羅馬的多神形成鮮明對比。基 督教也提出了洗禮和聖餐等內置儀式,以加強其會眾的力量。此外,基督從死裡復活的 思想是展示基督教力量的強大方式。

另外,他也希望充分利用基督徒所宣揚的和平與愛的信息,為上個世紀飽受政治和經濟 不穩定困擾的帝國帶來一些穩定與和諧。

基督教在羅馬的興起改變了社會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運作方式。在政治上,權力更加集 中,因為皇帝大量參與教會的教會事務。這使得皇帝能夠制定教會的教義和國家的法律。

此外,以基督教為官方宗教,羅馬因擁有共同的信仰而具有更大的團結感和共同認同感。

羅馬皈依基督教也對羅馬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強調教會對生活的主要影響,許多

異教的傳統和節日被基督教的傳統和節日所取代。這導致了一種基於基督教教義原則的 生活方式,例如對不幸者的憐憫和同情。此外,這種皈依增加了男性的權力,因為教會 是建立在男性主導的等級制度基礎上的。

由於羅馬是權力和影響力的頂峰,它的轉變對西方文化及其宗教景觀產生了實際的影響。

基督教對整個中世紀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仍然是世界宗教之一。

羅馬皈依基督教的政治影響力也很大。羅馬將權力移交給教會,標誌著政府從基於法律 的力量轉變為基於信仰的力量的開始。結果,宗教開始被視為合法的權力來源,基於信 仰的法律開始被視為有效的政府形式。如今,這種轉變在許多國家仍然可見。

基督教最終取得勝利是在狄奧多西一世皇帝(Theodosius I,公元 379-395 年)的統治 下,他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國教。西元380年,狄奧多西頒布《帖撒羅尼迦敕 令》(Edict of Thessalonica),宣布帝國所有臣民都應信仰天主教。狄奧多西繼續頒

布法律壓制異教崇拜並關閉寺廟,有效結束了國家對傳統希臘羅馬宗教的支持。他也於 381 年召開了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以進一步 鞏固基督教教義。

到4世紀末,基督教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主導信仰,大多數人口都信奉這一教義。隨著許

多受過教育的精英皈依基督教,古典文化失去了影響力,古老的異教教派迅速衰落。

待續。

參考自:

https://medium.com/@jamesbergman_95798/religion-as-a-political-deviceexamining-machiavellis-utilitarian-view-of-religion-585e85e0bdc3

https://worldhistoryedu.com/why-did-roman-emperor-constantine-the-greatconvert-to-christianity/

https://www.learnancientrome.com/why-did-ancient-rome-convert-to-christianity/

https://historyforatheists.com/2018/04/review-bart-d-ehrman-the-triumph-ofchristianity/

https://www.historytools.org/stories/the-triumph-of-christianity-in-the-romanempire-a-historical-analysis

https://talesoftimesforgotten.com/2020/04/11/what-was-the-conversion-of-theroman-empire-to-christianity-really-like/

https://www.samwoolfe.com/2013/04/plagiarism-in-bible.html

https://owlcation.com/humanities/The-Mythic-Origins-of-Christianity-True-or-False

https://listverse.com/2013/06/30/ten-influences-on-the-bible/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20-biblical-traditions-heavily-influenced-by-otherancient-cultures/

https://kinginstitute.stanford.edu/king-papers/documents/influence-mysteryreligions-christianity

2 - 續正統神學的建立過程

要統一思想,就不得不制定一套正統神學,讓所有神學問題都有一致的答案,這樣,意

見就會統一,意見統一,權力就會集中在教會。皇帝就是利用教會來控制人民。

問題是,那套正統神學究竟是從那裏來的?

《聖經》創世記第三章講述了夏娃吃了上帝禁止的知識樹上的果子的故事,這行為給世

界帶來了邪惡。這與潘朵拉魔盒的神話類似。潘朵拉是希臘眾神創造的第一個女人(就 像夏娃一樣)。和夏娃一樣,潘朵拉也是照著她的創造者的形象創造的。潘朵拉打開了

一個盒子,她被告知不要打開(就像耶和華告訴夏娃不要吃的禁果一樣),一旦她打開 盒子,邪惡就從裡面出來了。潘朵拉和夏娃都充滿好奇和誘惑,古希臘人和基督徒(帶 著原罪的觀念)都用他們對上帝的不服從來解釋為什麼世界上存在疾病、痛苦和罪惡。

歷史上,猶太人在古希臘十分繁盛,因此他們會了解與希臘眾神的神話和故事。

在蘇美爾人的《吉爾伽美甚史詩》(

Epic of Gilgamesh)中,一條蛇從吉爾伽美甚那裡 偷走了一種植物,這種植物具有使牠永生的力量。蛇在史詩中代表邪惡,在聖經中代表 撒旦。這些相似之處如此多,如果聖經的作者自己發明了這個故事,那將是一個令人難 以置信的巧合。也就是說,《吉爾伽美甚史詩》和《聖經》中的故事都是有趣的寓言, 試圖解釋世界上邪惡的存在。蛇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其他故事和神話中都是像徵。

荷魯斯是一位埃及神,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 3100 年左右,在希臘羅馬時期受到普遍 崇拜。荷魯斯逐漸被認同為他的父親歐西里斯,因此他同時是兒子和父親。荷魯斯是神,

但他也是人,因為每個法老都被認為是荷魯斯的化身。荷魯斯的故事也與拉的故事混在 一起,因為他們都是太陽神。拉 (Ra) 是由一位受神靈懷孕的處女母親所生。

荷魯斯的故事和耶穌基督的故事之間有一些共同的主題。荷魯斯在冬至時神奇地誕生。

伊西斯哺乳荷魯斯的描繪與聖母瑪利亞和嬰孩耶穌的描繪非常相似。兩位母親都不得不

逃離,因為統治者威脅要殺死她們(賽特對荷魯斯和希律對耶穌。)

兩人同時是父和子,也都呈現人類的形體(荷魯斯是法老,耶穌是普通人)。兩人都有 追隨者(荷魯斯有4個,耶穌有12個)並且都創造了奇蹟(儘管種類不同)。荷魯斯的 父親歐西里斯死後復活。

密特拉是古代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光明之神。這個神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400 年,但 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間。他被稱為「道路」和「真理與光明」。密特拉與其他太陽 神有關,如希臘神赫利俄斯和羅馬神索爾不敗之地。安娜希塔(Anahita),一位處女 生育女神,有時被認為是他的伴侶/配偶。(在一些故事中,她是他的處女母親。)

密特拉從岩石中誕生,牧羊人宣告了他的誕生。他被認為是真理、光明、正義和拯救之 神。祂在地球上創造了許多奇蹟,死後升天。他承諾將在生者與死者的最後審判日回來。

宰殺公牛是密特拉崇拜的儀式。他的追隨者會吃公牛的肉並喝(有人說沐浴)牠的血。

如果沒有公牛,可以用水或酒和麵包代替。對密特拉的敬拜也包括聖體式的「主餐」。

密特拉在去世前與他的追隨者舉行了一場宴會。密特拉神殿中發現的銘文寫道:「凡不 吃我的肉,不喝我的血,以便他與我合而為一,我也與他合而為一的人,同樣不會獲 救。」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 命在你們裡面。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約翰福音 6:53 -54)

在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經文中,《阿維斯塔》講述了奧爾穆茲如何在6天內創造了世界 和最初的兩個人類,然後在第七天休息的故事。這兩個人的名字是阿達瑪和伊瓦,讀音 與亞當和夏娃相似。這些文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 世紀。

還有大量證據表明,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有記載文本之一《吉爾伽美甚史詩》對聖經創 世故事產生了影響。《吉爾伽美甚史詩》講述了一個名叫恩基杜的人的故事,他是神從

大地創造出來的。他生活在自然天堂的動物之中,直到他受到女人沙姆哈特的誘惑。他

接受了這個女人的食物,並在意識到自己的裸體後被迫離開了他居住的地方。在史詩的 後期,他遇到了一條蛇,牠偷走了他的不朽植物。顯然,這個故事與聖經中的伊甸園有 許多相似之處。

一名男子收到神靈的警告,洪水即將來臨,並指示他建造一艘大船以求生存。船的尺寸

是120肘;建築材料有木材、瀝青、蘆葦;有六層甲板。洪水過後,船停在山頂上,男 人派出一系列鳥兒去尋找乾燥的土地。他最終讓所有的人和動物獲得自由,並向拯救他 的神獻祭。

雖然這些細節聽起來像是直接取自《創世記》,但您會在《吉爾伽美甚史詩》中的阿特 拉哈西斯神話中找到相同的資訊。

阿特拉哈西斯神話中,風之神與眾神之王恩利爾覺得人類太吵鬧,於是放出洪水、乾旱 和瘟疫來消滅他們。但是,個性良善的水神恩基傳授阿拉哈西斯灌溉、貯存穀物以及醫 藥的知識,人類因此得以存活下來。恩尼爾相當生氣,決定祕密召幾位神來放一次巨大

的洪水完全滅絕人類,但是還是被恩基知道,並且事先安排烏特納匹什提姆搭船避難, 日後便予烏塔那匹茲姆永生的能力,囑其隱居深山。恩尼爾大怒,控告恩基妨礙他的計

畫,恩基則向他解釋,為了必須的平衡,不應該完全滅絕無辜的人類,讓剩下來的人類 進行節育即可。但是,相對地,如果人類不信神祇而墮落,就會任憑眾神屠殺。這是大 洪水記載的最早版本。

在《聖經》中,十誡是在西乃山上賜給摩西的,並被寫在石板上,據說是上帝親手寫的。 人們認為這發生在公元前 1490 年左右。埃及《死者之書》(Book of the Dead)讀起 來就像寫在消極懺悔中的十誡。一些例子是:

《死者之書》:「我沒有褻瀆。」

出埃及記 20:7: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 為無罪。”

《死者之書》: “我沒有犯姦淫,我沒有與男人同房。”

出埃及記 20:14: “不可姦淫。”

《死者之書》: “我沒有偷東西。”

出埃及記 20:15: “「不可偷盜。”

基督教教義的核心組成部分,三位一體

由聖父、聖子和聖靈組成 斷言上帝以 3

個不同但又同體的神聖位格存在。約翰福音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它說:「有三者在天上 作見證:父、道、聖靈;這三個是一個」。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所解決的對三位一體

精確形式的信仰仍然是各個基督教教派之間分歧的問題。然而,儘管存在內部分裂,神 聖三位一體的概念並不是基督教原創的,而是藉用自更早和更古老的宗教傳統。

廣泛被稱為「三神論」

相信神性由 3 個實體組成

這種宗教慣例在世界宗教中 反覆出現。例如,印度教的三位一體包括創造者梵天、保護者毘濕奴和毀滅者濕婆,他

們和諧相處以維持平衡。觀察更古老的宗教信仰,人類許多最古老的神學概念都包含三 位一體,包括埃及的阿蒙、拉和卜塔,美索不達米亞的伊什塔爾、巴力和塔穆茲,以及 蘇美爾神話中的阿努、埃尼爾和埃亞,而異教徒萬神殿通常為 3 位偉大的神祇保留高於 其他小神的位置。

希臘的海克力斯(Heracles)比《士師記》早了 500 年,儘管聖經傳統主義者斷言參孫 是一個真實的個體,但海克力斯和參孫的故事是如此相似,以至於值得指控抄襲。海克 力斯和參孫一樣,徒手殺死了一頭獅子,兩人都拆毀了城門,兩人都被不值得信任的女 人出賣,而她們最終要為自己的垮台負責,兩人都死於自己之手。同樣,恩基杜和吉爾 伽美甚都是實力強大的人,他們聯手反抗伊什塔爾,擊敗了天牛,但都因自己的傲慢而

死亡。

《約拿書》(希伯來聖經)的同名主角約拿因違抗上帝而受到懲罰,他被一條大魚吞了

下去,直到他同意執行指定的任務。約拿的故事出現在無數先前存在的文明的神話中, 被廣泛認為是非原創和衍生的。特別是在印度教的 Saktideva 傳說中可以找到共同點。

Saktideva 希望與 Vardhamanapura

公主結婚,於是踏上了探索黃金之城的旅程,以贏 得芳心。在這次冒險中,Saktideva 被一條巨魚吞掉,最後安然無恙地獲救。

更廣泛地審視《聖經》故事,英雄被大魚吞下的平行敘事出現在幾乎所有已知的文明中, 作為重生的隱喻表現。在古巴比倫,Der 鯨吞下並隨後生下了 Oannes。芬蘭英雄

Ilmarinen 被吞下,同樣是為了重生;海克力斯再次被複製,在與海怪戰鬥的過程中被 吞噬,然後從內部擊敗了海怪。值得注意的是,海克力斯在雅法港附近被吞沒,這表明 海克力斯產生了重大影響 雅法港是聖經約拿故事中的航海出發地。

約翰福音中耶穌的第一個奇蹟是在迦拿婚禮期間將水變成酒,這仍然是基督教經典中耶 穌神性的最流行的例子之一。然而,與《約翰福音》的其他值得注意的部分一樣,基督 教敘事的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傳統,狄俄尼索斯是希 臘萬神殿中最著名的神之一。

與基督教故事更為相似,講述了一個牧民毫無戒心地邀請狄俄尼索斯到他家吃飯的故事。

狄俄尼索斯除了水之外無法向神提供任何飲料,他將所提供的水變成了酒,震驚了牧民。

約翰對狄俄尼索斯崇拜的借鑒還包括耶穌的聲明,即他是「真葡萄樹」,這是幾個世紀 前狄俄尼索斯的頭銜,此外,約翰福音中耶穌的整個性格弧線是很大程度上源自公元前 5 世紀的戲劇"The Bacchae",其中以狄俄尼索斯為中心角色。

出現在《創世記》中的巴別塔作為起源神話來解釋世界上不同的語言。大洪水過後,團 結的人類開始了一項工程,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這項努力,上帝混淆了 他們的言論,並將人類分散到世界各地,以阻止未來的嘗試。據信,至少部分受到巴比

倫 Etemenanki 的啟發,Etemenanki 是一座獻給美索不達米亞神馬杜克的古老金字形 神塔,以色列人在巴比倫流亡期間曾觀察過這座塔,《聖經》的敘述也很大程度上借鑒 了蘇美人的建築風格。

早期基督教教會承認這些相似之處。基督教護教家 Justin Martyr(公元100年 -165年)

和 Tertullian(公元160年 -220年)評論了基督教信仰、習慣和儀式與神秘宗教的相似 之處。然而,他們將這些對應關係歸因於魔鬼的工作,他們聲稱魔鬼植入了這些相似之 處來抹黑基督教。

護教學果然所向無敵,只消一句話,便將無數論點全部KO,實在令人口目瞪呆,對其 佩服得五體投地。

參考自:

https://medium.com/@jamesbergman_95798/religion-as-a-political-deviceexamining-machiavellis-utilitarian-view-of-religion-585e85e0bdc3

https://worldhistoryedu.com/why-did-roman-emperor-constantine-the-greatconvert-to-christianity/

https://www.learnancientrome.com/why-did-ancient-rome-convert-to-christianity/

https://historyforatheists.com/2018/04/review-bart-d-ehrman-the-triumph-ofchristianity/

https://www.historytools.org/stories/the-triumph-of-christianity-in-the-romanempire-a-historical-analysis

https://talesoftimesforgotten.com/2020/04/11/what-was-the-conversion-of-theroman-empire-to-christianity-really-like/

https://www.samwoolfe.com/2013/04/plagiarism-in-bible.html

https://owlcation.com/humanities/The-Mythic-Origins-of-Christianity-True-or-False

https://listverse.com/2013/06/30/ten-influences-on-the-bible/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20-biblical-traditions-heavily-influenced-by-otherancient-cultures/

https://kinginstitute.stanford.edu/king-papers/documents/influence-mysteryreligions-christianity

3 - 《聖經》已證實被誤譯及曾被修改

Günther Schwarz(1928 年 2 月 12 日 -2009 年 7 月 9 日)是德國新教神學家、牧師和 亞蘭語研究語言學家。他出版了 8 本關於耶穌話語的變體翻譯的書,並開發了從希臘語 到亞蘭語的「回譯」(back translation(德語:Rückübersetzung))。

幾十年來,Schwarz 在神學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最著名的是《聖經筆記》 (Biblische Notizen))。

耶穌說亞蘭語。這是他的母語,2000 年前它是整個中東地區的主要語言。然而,新約 聖經被從希臘文翻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亞蘭語專家兼神學家 Günther Schwarz 古 典翻譯不滿意,50 年來每天學習亞蘭語,以便更好地用母語理解耶穌。在這樣做的過 程中,他意識到福音書中耶穌的話大約有一半被誤譯,甚至被故意偽造。

2000 年前希臘語和亞蘭語之間的差異類似於今天阿拉伯語和德語之間的差異。

如果一個日本德國學者想要理解歌德,他可能不會讀他的中文文本,而是德文文本。因 此,我向教宗和主教們的請求是:讓福音最終被重新翻譯成耶穌的母語,並在下次大公

會議上正式為猶大平反。對抹大拉的馬利亞也做同樣的事情,她不是妓女,正如福音書 中所說的那樣,而是耶穌最親密的知己和同伴,正如其他資料中所說的那樣。當今世界 需要耶穌的復興。Günther Schwarz 已經為此做了良好且重要的前期工作。 教會的健康狀況並不好。但耶穌還活著。

Schwarz 令人震驚的結論是:「基督徒所相信的,耶穌並沒有教導!耶穌所教導的 基 督徒不知道。」

這位神學家將自己的發現發送給了所有德語區的主教。回應:零。

這就說明,宗教只是一盤生意。無利可圖的,誰會理你? 一般人稱為正典的《聖經》,英文叫做"biblical canon"。

"canon"一詞源自希臘文“kanōn”,意思是「標準」、「規則」或「衡量標準」。為什麼

這適用於聖經?美國死海古卷學者 Eugene Ulrich 指出,這個詞最終意味著「規範」或 「理想」。因此,聖經正典是衡量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標準之一。包含和排除的書籍定義 了對這些宗教重要的內容。

然而,使一部作品成為規範的過程相當模糊且難以定義。我們可以指出,沒有哪個單獨 的理事會或個別教父獨自負責整理聖經。相反,這個過程會持續很多年。僅僅因為某些 東西現在被認為是規範並不意味著它總是規範的一部分。讓我們從希伯來聖經開始,看 看我們是如何得到聖經的。

拉比猶太教使用的希伯來聖經包含24卷書。它們大致分為3個部分:5卷《妥拉》

(《教義》)、8卷《先知書》(Nevi'im)和11卷《詩歌智慧書》(Ketuvim)。 這是猶太正典。

最早的基督教著作,包括保羅書信和福音書,都是用希臘文寫成的。西元1世紀,希臘

文是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的通用語言。因此,雖然早期基督徒的聖經指的是希伯來聖經, 但他們中的許多人讀過或聽過希臘文譯本。這個譯本稱為《七十士譯本》。

為什麼這很重要?當然,希伯來聖經的絕大多數都是用希伯來文寫的(一小部分是亞蘭 文)。然而,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很複雜。

比較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版本,有誤譯的例子。其中一些是微不足道的,而另一些則對意 義產生很大影響。這解釋了猶太人和基督徒對希伯來聖經的一些不同解釋。

舉個例子,在希伯來原文中,以賽亞書 7:14 說:“看哪,那少年婦人(希伯來語: ʿalmah)已經懷孕,並且要生一個兒子。” “ almah ”這個詞,意思是“年輕女子”,被

《七十士譯本》誤譯為希臘詞“parthenos ”,意思是「處女」。《馬太福音》使用了這

個希臘文翻譯,將《以賽亞書》解讀為耶穌將由童女所生的預言。

說到基督教,我們來看看新約正典。

《新約》包含 27 本書,全部在公元 50 年至公元 120 年之間用希臘語寫成。我們可以

將其分為 4 組:福音書、使徒行傳、書信和啟示錄。

最早嘗試將特定基督教著作列為聖典的是一位臭名昭著的異端分子。馬吉安(Marcion of Sinope,大約公元 110 年 160 年)在西元 140 年左右形成了自己的正典。它包括保 羅的 10 封書信和經過大量修改的路加福音。

馬吉安根據他的信念制定了這部早期正典,即耶穌的上帝和希伯來聖經的上帝是兩個不 同的神。因此,他完全放棄了希伯來聖經,認為耶穌的上帝是至高無上的。這最終導致 他被逐出教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哪些書應該包括在內、哪些應該排除在外的爭論一直存在。

雖然保羅的書信是我們最早的基督教著作,但在基督教正典形成之前就已經提到了福音 書。一位基督教作家賈斯汀殉道者(Justin Martyr,公元 100 年 -165 年)寫道,基督 徒在禮拜儀式上閱讀《使徒回憶錄》(the memoirs of the apostles)。這表明,福音 書很早就被認為是使徒寫的,因此得到了驗證。

Harry Gamble 指出,最激烈的正典辯論之一發生在《啟示錄》上。許多基督教作家不 想將其納入正典。著名的教會歷史學家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 生於約 260 年或 275 年 可能卒在 339 年 5 月 30 日)稱其在他的 4 世紀正典清單中

是有問題的。Gamble 說,直到4世紀,它才在東方教會中廣泛使用。

這是教會理事會開始的時候。但是哪個委員會決定了聖經的書卷呢?

與一般看法相反,尼西亞第一次教會理事會並沒有討論基督教正典。然而,參加尼西亞 會議的一位重要人物確實幫助形成了基督教正典。

他的名字叫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296年 373年5月2日),亞歷山大 的主教,也是一位熱心的異端鬥士。

西元 367 年,亞他那修向教區人民寫了一年一度的復活節信。這封信包含了他認為是 正典的新約書卷清單。他決定寫的書是基於他對什麼是正確的基督教信仰的看法。這些 信仰在尼西亞會議上被編纂成法規。

事實證明,這是第一份包含我們目前新約正典全部27卷書的古代清單。這封信也指出了

他認為應該排除在外的書籍以及基督徒可以閱讀但不是聖經的書。亞他那修所劃定的界 線最終成為新約正典。

在他統治期間,君士坦丁下令製作了50本《聖經》,這在當時是一項重大事業。然而, 也許更有趣的是,君士坦丁也親自對聖經文本進行了重大編輯和修訂,並添加和刪除了 許多他認為不必要或異端的文本。

那麼,為什麼君士坦丁覺得有必要重寫聖經呢?多年來,歷史學家和學者提出了一些不 同的理論,而事實很可能是這些因素的結合。

一種理論認為,君士坦丁將標準化聖經的創作視為將他的帝國統一在單一宗教之下的一 種方式。在此之前,聖經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在流通,不同的地區和社區有自己偏好的文 本和解釋。透過創建標準化的《聖經》,君士坦丁可能希望在他的帝國內部創造一種團

結和凝聚力的感覺。

另一種理論認為君士坦丁是出於政治考量。作為基督教的新皈依者,君士坦丁渴望在教 會內成為一個強大而有影響力的人物。透過親自創作聖經,他可能一直在尋求維護自己 對教會及其教義的權威和影響力。

最後,有一些證據表明,君士坦丁的動機可能是出於提高聖經的純潔性和準確性的真正 願望。他從聖經中刪除的許多文本被一些人認為是異端或非正統,君士坦丁可能認為他 的修訂將有助於確保聖經準確反映教會的教義。

甚麼才是正典?最終不外乎由教會說了算。

以下是《聖經》證實被誤譯及曾被修改實例。

到 18 世紀,英皇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Bible)已存在多種不同版本。

今天被稱為詹姆士國王版的《聖經》在 17 世紀被稱為授權版本,並且仍然受到許多追 隨者的追捧。這個術語指的是教會被授權用新譯本取代現有的主教聖經,這一行為歸功 於樞密院。主教聖經的印刷被暫停,只允許出版新譯本。一段時間以來,在阿姆斯特丹

印刷並在文本上包含邊注的《日內瓦聖經》繼續在英格蘭,尤其是蘇格蘭流行。17 世

紀上半葉,荷蘭印刷商開始印刷組合聖經,授權版本的文本以日內瓦聖經的註釋為基礎。

註釋增加了聖經的受歡迎程度,導致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研究印刷授權版本的可能性, 該版本的註釋符合可接受的新教神學(日內瓦版本被認為過於流行)。當確定最終的聖 經大得令人無法接受時,該項目被放棄。英國復闢使《日內瓦聖經》在英國教會眼中成 為異端,到了 17 世紀末,授權版本已成為英國最常見的《聖經》。關於該作品印刷權 的爭議在整個 1600 年代持續不斷,導致許多版本都包含文本錯誤、遺漏、標點符號錯 誤和印刷問題。

1629 年和 1638 年劍橋修訂本不一致。

英王欽定本 1611 年的原版包含錯誤,如「他和她聖經」(He and She Bibles) 以及許 多其他聖經中所見。一些錯誤是由於希望保持列中文字的外觀一致,導致縮寫、拼字和 其他問題的使用不一致。粗心的印刷也導致了錯誤,包括臭名昭著地遺漏了“not”這個

詞,該版本後來被稱為「邪惡聖經」(Wicked Bible),該版本告誡讀者「可通姦」 (Thou shalt commit adultery)。到了 1620 年代,授權版本的版本中存在超過 1,500 個印刷錯誤,劍橋大學曾在 1629 年和 1638 年兩次修訂中嘗試糾正這些錯誤。譯者提

供的文本進行了200 多次更改。劍橋的修訂並不是新譯本,而是對現有 1611 年譯本的 修訂,主要是在作品正文中插入旁注,其中許多來自《日內瓦聖經》。因此,授權版的 正文在沒有額外參考原始手稿提供的來源資料的情況下進行了更改,試圖以未受過拉丁 語和希臘語等古代語言教育的人們的白話來呈現該作品。

整個18世紀授權版本不斷變化。

1700 年至 1800 年間,英語、其拼寫和語法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授權版本(在本世紀 更常被稱為英皇欽定本)的印刷者改變了他們所出版的聖經中產生的文本和拼寫。他們 這樣做的動機本質上並不是宗教,而是為了讓他們印刷的書籍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到了 18世紀中葉,英國(以及不斷增長的美洲殖民地)出現無數版本的英皇欽定本,其文本 差異很大。劍橋和牛津都採取了措施來解決日益擴大的差距。

劍橋大學於 1760 年根據 Francis Parris(1707 年 -60 年)撰寫的一系列修訂版進行了修 訂。在 1743 年的修訂版以及包括 1760 年在內的所有後續版本中,Parris 做出了看似微 小的修改,但事實證明意義重大。在 1611 年版的英皇欽定本中,譯者寫道:「上帝和 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榮耀顯現」(and the glorious appearing of God, and our Savior

Jesus Christ)(提多書 2:13)(中文標準譯本 (CSB Traditional):期待那蒙福的盼望, 以及我們那偉大的神、救主耶穌基督榮耀的顯現。),Parris 去掉了逗號,按照威斯敏 斯特信條的三位一體概念將上帝和耶穌結合在句子中。這項變更在隨後的劍橋修訂版和 1769 年的牛津版中仍然存在。

聖經字數統計差異很大……然而,《啟示錄》威脅到如果文本被改變,將承擔上帝何種 後果。

完整聖經文本的字數統計在不同的譯本之間明顯不同,有時在同一譯本的不同版本之間 也是如此。例如,一個消息來源報告新國際版包含 727, 969 個單詞,另一個消息來源

則聲稱 NIV 的字數為 726,109。 King James 版本有 783,137 個字;根據同一字數來源 報告,新 KJV 包含 770,430 個單字。顯然,許多單字已從不同版本的聖經中刪除,這 使得它們成為編寫它們的編輯和學者的作品。

為什麼這很重要?啟 22:19 (KJV) 讀到;“And if any man shall take away from the words of the book of this prophecy, God shall take away his part out of the book of life, and out of the holy city, and from the things which are written in this book.” (這 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神也必從生命冊和聖城,並這書上所記載的事上刪去他

的份。)可以說,這節經文中的不祥警告僅適用於它出現的《啟示錄》,但透過添加或 刪減來修改這本書似乎仍然是一種應受懲罰的罪行。同一節經文在其他翻譯中出現不同 的用語和措詞。擴充版聖經進一步做了很大的修改。

事實上,如果要真正交待《聖經》上的修改過的痕跡和翻譯上的錯漏,必須要用上整部

巨著的篇幅才足夠,一篇文章絶不可能說得清楚。所以,本文所舉出的實例其實只是九 牛一毛而已。但是,最低限度,這足以說明《聖經》的內容並不可靠,《聖經》絶非權 威。 然而,很多人對此仍然蒙在鼓裏,完全一無所知。

參考自:

https://www.bartehrman.com/canonization-of-the-bible/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18-ways-the-bible-has-changed-throughout-history/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18-alteration-made-to-the-bible-and-itsconsequences/

https://www.ranker.com/list/has-the-bible-changed/jacob-shelton

https://www.bibleanalysis.org/why-did-constantine-rewrite-the-bible-adding-andremoving-many-texts/

https://aboutislam.net/counseling/ask-about-islam/biblical-changes-part-1/ https://aboutislam.net/counseling/ask-about-islam/biblical-changes-part-2/ 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words-of-jesus-fixing-the-biblemistranslations-that-changed-the-course-of-christianity/ar-BB1hreGO https://thestandard.org.uk/the-blog/item/missing-verses-changed-words-inmodern-bibles-compared-to-the-kjv

4 - 假先知保羅

基督宗教(Christianity) 雖然是以耶穌基督作為崇拜對象,但是,這個宗教的創立人 却是另有其人。

保羅(公元 3 年 公元 67 年)是《聖經》中人物,亦稱為使徒保羅,天主教翻譯作聖 保祿。保羅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屬於便雅憫支派的猶太人,是出生在國外的猶太僑民。

由於出生在羅馬帝國的直屬領地,根據出生地國籍原則,具有羅馬公民的身份。

保羅的家在猶太北方,基利家的大數城,這裏是當時羅馬帝國的主要學術中心之一。根

據基利家當時的習俗,保羅也被稱為大數的掃羅,悔改信靠耶穌後改名為保羅,《使徒 行傳》13 章 9 節曾記載「掃羅又名保羅……」,他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早期基督宗教傳教 士之一,第一代基督徒的領導者之一。

據《使徒行傳》和《聖經》中保羅書信記載,保羅是一個對上帝熱心的法利賽人,熟悉

各種猶太律歷,恪守摩西律法,因耶穌所傳的福音和猶太人固有對摩西律法認識的巨大 衝突而積極參與迫害基督徒。有一次保羅前往大馬士革追捕基督徒,在途中得耶穌基督 親自顯現而悔改信主,成為上帝揀選的器皿。後改名保羅。他與彼得與雅各一同領受上

帝的異象而向外邦人傳福音。他在地中海各地進行 3 次的傳道之旅,足跡遍及小亞細亞、 馬其頓、希臘及地中海東部各島,共計一萬兩千里遠,還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

期間被關押兩年,出獄後再次往各地傳教。後被羅馬皇帝尼祿處死,為主殉道。

在眾多參與基督信仰傳播活動的使徒與傳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認為是除了耶穌基督之

外,整個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並且是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導者之一,耶穌的第 一門徒聖彼得排行則是第三。《新約聖經》諸篇章約有 3 分之 1 是由他所寫,是為保羅 書信。他在整個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社群之中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第一位安提約 基雅主教。

在改信基督教後,保羅成為非猶太人族群中基督信仰的主要傳播者。

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右翼作家麥可·H·哈特(Michael H. Hart,1932年4月28日 )創 作的《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耶穌排在第三位,保羅排行第六位。可見這位使徒地位超然。

哈特在書中說:

「保羅對基督教神學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包括如下內容:耶穌不僅是一位開 明的人類先知,而且實際上還是一位神。耶穌由於我們犯了罪行而捐軀獻身,他的受難 挽救了我們的生命。我們不能通過按照聖經上的訓諭辦事而得到解救,而只能通過接受 耶穌而得到解救;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接受了耶穌,他的罪行就會得到寬恕。保羅還 闡明了原罪說。」

由於保羅的著作佔了新約的3分1,假如他是假先知的話,則整個基督宗教的神學就要改 寫了。

事實上,確實有不少證據證明保羅的而且確是個假先知。

先說說科學界的。Landsborough 博士在1987在期刋"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和精神病學的)發表了一篇文章

"St. Paul and Temporal Lobe Epilepsy,"(聖保羅和顳葉癲癇),指出,保羅的歸信經 歷與復活的基督相遇,見到强烈的光,正常的身體姿態喪失,接收強烈的宗教內容的訊 息,隨後失明,表明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發作,可能以抽搐結束,隨 後的失明可能是發作後的。

在同一份期刊中 James R. Brorson 和 Kathleen Brewer 的文章"Matters arising: St Paul and temporal lobe epilepsy,"(出現的問題:聖保羅和顳葉癲癇)指出,保羅的失明是

突然好轉的,而不是發作後典型的逐漸消退,也沒有提到癲癇性抽搐;事實上,在保羅 的時代,這種痙攣可能被解釋為惡魔影響的跡象,不太可能發生在被接受為宗教領袖的 人身上。

此外,其他人又提出可能是由與情緒障礙相關的精神病頻譜症狀引起的。

接着是歷史學界的。以下參考自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的"Paul the Apostle"(使 徒保羅)。「使徒行傳 9:11中,路加說保羅出生在大數,然而,保羅本人表明他來自敘

利亞的大馬色地區(見給加拉太人的信)。路加聲稱保羅在耶路撒冷長大,在許多被認 為是規範猶太教的第一批拉比的腳下學習,並最終成為委員會或公會的成員。保羅自己 說他只到過耶路撒冷兩次,即便如此,他也只呆了幾天。遇到這樣的矛盾我們怎麼辦?」

「在新約中,我們有 14 封傳統上是保羅的書信,但現在學術界一致認為這 14 封信中有 7 封實際上是由保羅寫的,包括1 帖撒羅尼迦前書、加拉太書、腓利門書、腓立比書、1 & 2 哥林多前書和羅馬書。其他的很可能是保羅的一個門徒寫的,用他的名字來代表權 威。」

「保羅坦率地承認之前曾迫害過上帝的教會。問題是『受迫害』這個詞。在希臘語中, 這可能意味著任何事情,從質問到扔雞蛋到身體虐待。他從來沒有真正解釋過,也沒有 解釋他為什麼這樣做。路加說,他曾經在公會投票給基督徒死刑,然後他從大祭司那裡

得到逮捕令,在大馬士革(他得到啟示的地方)逮捕基督徒。這是誇張了的,當時的大 祭司沒有這樣的權力,尤其是在另一個省。」

「保羅很可能將他自己所接受的 39 鞭刑,一種會堂紀律的形式付諸實施。但這引 發了更多的問題。猶太教堂議會只有在社區成員同意的情況下才有此權力。」

以下是根據網頁 GRUNGE 的"THE UNTOLD TRUTH OF PAUL FROM THE BIBLE"(聖 經中保羅不為人知的真相)。

保羅的職業是製作帳篷,「建立一個擁有穩定客戶的傳統帳篷製造企業會難到保羅,因 為他無法在多次旅行中攜帶所有需要的用品。更重要的是,建立店面需要在一個地理位

置上停留很長時間。他需要時間與當地公會和城市領導人建立聯繫。」這情況下怎能到 處宣教?

「很多人相信掃羅在異象之後改名為保羅,實際上,他決定使用他的另一個名字。羅馬 公民在出生時獲得了 3 個名字,稱為他們的三名(tria nomina)。『和中國古人有名、字、 號一樣。』一個更合理的觀點是,掃羅開始使用保羅這個名字,因為他現在所服事的外 邦聽眾更熟悉這個名字。」

「今天的旅行通常相當容易,但在古羅馬,只有這麼多選擇:船、馬、馬車和徒步。更 令人驚訝的是,保羅旅行了大約 10,000 英里,並且根據作為門徒的說法,他大部分都 是以步行完成的。

除了身體上的艱辛和犧牲,保羅還花費了大量金錢周遊古代世 界。」

「與其他使徒不同,保羅面臨著法利賽人和羅馬公民的雙重身份。他受過良好教育,至 少能流利使用 3 種語言。然而,由於他的羅馬公民身份,他會成為嘲笑的對象,尤其是 在猶太狂熱分子中。而且他不會更適合多神論的、縱情享樂的羅馬人。換句話說,他要 與不合適的雙重身份作鬥爭。」另起爐灶有其實際需要。

保羅的遺體據說被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下面的墳墓裡。後來 2011 年被發現,「據美國 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在測試了骨頭碎片後,考古學家證實它們可以追溯到 1 世紀和 2 世紀,這似乎證實了梵蒂岡的說法。根據這些信息,這位遊歷豐富的使徒似乎從未離開 過羅馬城。」這是專家的意見。

講完科學和歷史,接下來就是神學。以下是來自 Spirituality, Dreams and Prophecy 的 "The Errors and Falsehoods of the Apostle Paul"(使徒保羅的錯誤與謊言)。"正如經 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 3:10)"我們知道,律法上的一切話都

是對律法之下的人講的,好堵住每個人的口,使全世界的人都在神的審判之下有罪," (羅馬書 3:19)。他創作了人不能藉行為來稱義,因為人有罪,這完全是謬論。没有上 帝就没有善行,因为上帝就是善本身。既然上帝是善,一有善行便有上帝在了,因此,

沒有上帝而有善行,邏輯上便不成立。沒有上帝就不可能有愛,因為上帝就是愛。可見 保羅的誤導有多嚴重!「人們應該把聖經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只關注保羅的著作。」

「之所以沒有神就沒有義,是因為神就是義本身,而惡的源頭是自私的自我。 如果

沒有真正的教義,就很容易斷章取意地發展出一種錯誤的神學。」

「從保羅對詩篇 14 篇的錯誤引用中得出以下結論:"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 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 "(羅馬書 3:20)"文中又說,"整個律

法的頒布只是為了讓我們無法遵守它,保羅重申律法的目的只是在羅馬書中再次揭示我 們的罪性。"可是耶穌却說:「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 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 為大的。」(馬太福音 5:19)耶穌加強了律法,而保羅在他的著作中則將其擱置一旁。」

以下是來自 Bnei Moshe 的"Paul the False Apostle"(假使徒保羅)。保羅的話和其他 信徒講的是有衝突的,「將保羅的正義觀與雅各的正義觀進行比較,或許可以最好地說 明這一點:"就是說,我們認為:人被稱為義,是藉著信,與律法上的行為無關。"(羅

馬書 3:28)"看看雅各,"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雅各書 2:24)「看到了嗎?」閱讀英文翻譯,你可能會說他們在談論不同的話題:一方面是正 義(righteousness),另一方面是稱義(justification),但兩者都使用了暗含的希臘 詞 δικαιόω (Strongs G1344),這表明雅各和保羅在在這個問題上完全分歧。」

「有趣的是,許多最早的猶太人耶穌追隨者,被稱為拿撒勒人或伊便尼派,在很大程度 上拒絕是假教師的保羅。以下是一些閱讀材料,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只使用了猶太基督教的福音之一,崇敬耶穌的兄弟雅各(正義的雅各)並拒絕使徒保羅作為背道者的 律法。』」

保羅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中遇見了耶穌,這次經歷的所有 3 個記述都在使徒行傳中,每 個版本都與其他版本相矛盾。第一個在使徒行傳 9:3-17,第二個在使徒行傳 22:6-21, 第三個在使徒行傳 26:12-18。第一和二個說他他獨自倒在地上,第三個說每個人都跌倒

在地;第一個說他聽到了聲音,但沒有看到任何人,第二個說那些人與他看到了曙光, 但沒有聽到的聲音,第三個說那個聲音是用希伯來語說話的;第一個說他失明了 3 天,

亞拿尼亞讓他恢復視力並讓聖靈充滿。第二個沒有提失明,亞拿尼亞「按律法是一個虔 誠的人,為猶太人所喜愛」。第三個沒有提失明、亞拿尼亞、洗禮、視力恢復、「被聖 靈充滿」!

「最後,當你回顧保羅的所有著作時,他有沒有提到耶穌的任何教導?不!你不會發現 保羅寫信來傳達耶穌的任何教導。」

「在 4 世紀後期 Salamis 的 Epiphanius Panarion (死於 402 年)說拿撒勒人拒絕了保 羅的書信,Irenaeus 反對異端,說伊便尼派拒絕了他。在 2 世紀和 3 世紀,Eusebius 的教會歷史說,Elchasai 利用了舊約和福音書的各個部分;它完全拒絕使徒保羅」;亞

述人 Tatian 說拒絕了保羅的書信和使徒行傳 『可是, 到 4 世紀後期正典確定時, 羅馬教會與耶穌的教義完全不一致。這是唯一可以證明他們不法行為是正當的,他們怎 麼能不包括保羅的著作?』即是遷就當權者。」(羅馬人犯罪太多了!)

「人們拒絕了保羅,後來他創立了稱為基督宗教的外邦宗教。耶穌本人從未打算開始一 個新的宗教。」

以下來自 researchthetruth.com 關於"St Paul the false prophet"的部分。

保羅在廢除律法是因為他說「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事實上,基督是律法的終結, 使所有相信的人都以致稱義。"(羅馬書 10:4)。耶穌從未說過他會為我們的罪而死。

耶穌在還未死在十字架時便已經向天父禱告:"「我完成了你交給我該做的事,因而在 地上榮耀了你。」"(約翰福音 17:4),耶穌本可以說:「除了為每個人的罪死在十字

架上之外,我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事情」,但祂沒有這讓說。

耶穌和保羅的分歧實在太多了,例如:「耶穌說你必須遵守律法,保羅廢除了它;耶穌

說法利賽人沒有正確地遵守律法,保羅說他們做了;耶穌說神住在聖殿裡,保羅說相反; 耶穌和罪人一起吃飯,保羅禁止這樣做;耶穌警告一個犯罪的信徒,保羅教導所有人都

會得救;耶穌沒有教導原罪,但保羅教導原罪;耶穌教導私下禱告,保羅說到處禱告」 等等,由於實在太多,無法盡錄。

保羅引用異教哲學家的著作,是假先知。例如:"......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使 徒行傳 17:28)「我們也是他的*後代。」,來自古希臘詩人 Aratus(公元前315或310 年─公元前240年); Phaenomena, *(指的是宙斯)"......我們生活、動作、存在,都 在乎他;"(使徒行傳 17:28),「因為我們在他裡面生活、行動和存在」,來源自古希 臘預言家、詩人 Epimenides, Hymn to Zeus 17; "......「革哩底人(Crete)常說謊話,乃 是惡獸,又饞又懶。」"(提多書 1:12),「克里特人(Crete)總是騙子,邪惡的野蠻懶 惰的暴食者。」資料來源:Epimenides,Cretica 19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 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馬書 7:19),「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 願意的惡,我倒去做。」來源:希臘三大悲劇大師之一Euripides – Hippolytus。此外還 有太多太多例子。

「《酒神》是 Euripides 所著的古希臘悲劇/戲劇。它於公元前 4 世紀左右首演。它基 於與耶穌非常相似的 Dionysus(異教神)。都是處女所生,生於12月25日,神之子, 救世主,變水為酒等。」所以,整個教義就是由此移花接木過來。

大部份自稱基督徒的,仍然有很多人還搞不清楚,究竟自己在跟隨耶穌還是跟隨保羅。

參考自:

https://aeon.co/ideas/the-gospels-of-paul-dont-say-what-you-think-they-say

https://www.patheos.com/blogs/theydidntteachmethat/2023/11/was-paul-a-falseprophjet/

https://nonorthodoxy.com/2021/07/01/jesus-and-apostles-multiple-warnings-aboutpauls-false-teachings/

https://nonorthodoxy.com/saul-aka-paul-the-false-prophet-and-self-made-apostle/ https://revealingfraud.com/2019/07/religion/the-apostle-paul-is-a-fraud-andhonesty-matters/

http://www.researchthetruth.com/christian/falseprophets7.html

http://www.researchthetruth.com/christian/falseprophets1.html

5 - 《聖經》預言重未應驗過 人所共知的《燒餅歌》和《推背圖》等,都是中國讖緯文化的代表之作。

《推背圖》相傳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命天文學家李淳風、相士袁天罡合著推算大唐氣

運而作。香港專欄作家王亭之先生則指出通行本是清末民國初年間人的偽作,有一些圖 象理應是清末術士摻進。

推背圖以《週易》64 卦名稱排列象序,按天干地支相配,依甲子、乙酉之順序循環一 周,共有 60 象,每像以幹支為序號,主要包涵:一個卦象、一幅圖像、讖語和「頌曰」 律詩一首,共 4 個部分。預言後世興旺治亂之事。

《燒餅歌》也假託是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與明太祖朱元璋對話時所著。美國漢學家陳學 霖考證,可能是明初之人偽託劉伯溫所做。

《燒餅歌》全文共 1,912 個字,由 40 多首歌謠組成,每句答話都像一首謎語,寫得十 分隱諱,先後預言了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英宗復辟、宦官之禍、李自成起兵、崇禎 自縊煤山、吳三桂出關降清等一系列重大政變。

一直以來,這兩部古籍都是玄學家爭相談論的話題。很多人都說它們靈驗,此無他,正 是由於夠隱諱,所以才覺得靈驗。

從前,有一個人,為了安排老年父母的後事,就請算命先生占卜父母百年先後。算命先

生聽他報父母生辰時便說:「父在母先亡啊!」那占卜的人說:「先生,我母親還在 呀!」算命先生說:「是啊,父親在母親之先百年啊! 」占卜人說:「我父親也在 啊!」算命先生說:「是啊!日後你父親在你母親之前百年啊!」占卜人的妻子一旁道: 「先生,你說錯了,他母親早逝了! 」算命先生道:「對呀!那就是父親在,母親先 亡了羅! 」

預言準不準,就看你怎樣解釋。

整本《聖經》共有1800多個預言。去掉重複的,大概有737個獨立事件的預言。裡面有

590個重大事件的預言中,有570個已應驗(或實現)了,尚有20個未應驗。而其中最 大的沒有應驗的是基督再來。

《基督教今日報》網站一則發佈於 2023年1月31日的文章宣稱,「世界局勢瞬息萬變, 沒有人說得準,而聖經中1817種預言,對照歷史,應驗已超過97%,主再來的兆頭已經 非常明顯。」

究竟是如地何應驗?應不應驗,就是取決於你的立場是甚麼。

"耶和華必使你們分散在萬民中,從地這邊到地那邊,你必在那裡侍奉你和你列祖素不 認識、木頭石頭的神。"(申命記 28:64)

也許以色列人民和國家為聖經預言的準確性提供了最偉大、最明顯的見證。正如神在舊 約中多次應許的那樣,猶太人在 1900 年間沒有家園,這是對祂悖逆選民的不情願的審 判。摩西警告以色列人,如果他們敗壞自己,那麼耶和華必使你們分散在萬民中,從地 這邊到地那邊。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紀上帝使猶太人恢復了他們古老的家園,實現了許 多其他具體的舊約預言。

除了自我實現的預言之外,這根本不是任何證據。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渴望建立一 個猶太家園,因此它最終實現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鑑於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強大的 動力,如果它沒有發生,那才是相當令人驚訝的。

有趣的是,提出這一主張的部分甚至無法呈現出專門預言猶太人重返家園的一節經文 (這樣的經文確實存在),而是一系列的經文簡單地表明,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上帝就 會驅散他們。事實上,你很難找到哪個民族國家沒有看到他們的後代分散在地球上。

最常用的預言可能是《以西結書》第 26 章,其中預言推羅將被毀滅,作為對耶路撒冷 陷落而歡欣鼓舞的報復。預言稱,它的城牆將被摧毀,塔樓將被推倒,甚至瓦礫也將被 清除,直到只剩下裸露的岩石。據說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攻打這座城市。入侵者「將

拆毀你們的城牆,拆毀你們精美的房屋,並將你們的石頭、木材和瓦礫扔進海裡。」它 將被掠奪和摧毀,並且「永遠不會重建」。

那麼這如何成立呢?尼布甲尼撒確實攻擊了推羅,這可能只是一個很好的猜測,因為預 言的日期大致相同。然而,攻擊失敗了,推羅沒有被佔領。但 250 年後,亞歷山大大

帝確實佔領了推羅,據說這應驗了預言。然而,這是一個強烈的一廂情願的例子。這個 預言幾乎肯定是指尼布甲尼撒而不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成為一個準確的預言,它必須 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可能在任何一座城市被佔領時實現。畢竟,該地區戰爭十分頻繁, 每個城市都被多次攻陷。聲稱一座城市在某個時候會陷落就像聲稱將會發生飢荒一樣不 起眼。而且,這也是上天對他的懲罰。250 年後,當時的每個人都早已死去並被遺忘時, 懲罰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預言失敗的最後一個原因是,推羅並沒有被遺棄,而是延續至今,是一座繁榮的城 市。甚至《新約》也記載耶穌訪問推羅,揭穿了推羅「永遠不會重建」的說法。如果以 西結能看到 250 年後的未來,他一定能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嗎?如果他真的收到了上帝

的信息,那信息真的會如此含糊嗎?看來,這是為了挽救失敗的預言而拼命扭曲歷史的 例子。

以西結甚至在幾章之後也承認了這一點,但沒有解釋為什麼這個預測失敗了。

"

「人子啊,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使他的軍兵大大效勞,攻打推羅,以致頭都光禿,肩 都磨破。然而他和他的軍兵攻打推羅,並沒有從那裡得什麼酬勞。"(以西結書 29:18)

耶利米書第 46 章預言尼布甲尼撒將毀滅孟菲斯和塔帕尼斯,並特別提到「準備流亡的 行李」。不用說,孟菲斯從未被尼布甲尼撒摧毀,塔帕尼斯也沒有被尼布甲尼撒摧毀。

但以理書第 11 章預言安提阿伊四世將入侵埃及並征服它。然後他將在以色列「安營紮 寨」並「走向終結(死亡)」。安提阿古四世不但沒有征服埃及,還死在遠離以色列的 波斯。

然而,當上述預言被證明失敗時,通常的反應如下所示:

- 神可以改變他的想法。如果預言沒有發生,並不代表它是錯的。這只是意味著這是一 個有條件的預言。神改變了他的行動方針。

- 稍後會兌現。預言可以雙重應驗,甚至部分應驗。因此,即使它以前沒有發生過,它 也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發生。

- 這是對某事/某人的隱喻。例如,當預言談到「以色列」時,這實際上是指教會。或

者當它似乎指的是安提阿古四世時,它實際上是在談論未來的敵基督者。

如果任何和所有的預言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辯護,那麼就沒有辦法區分真假。避免這種 情況的唯一方法是建立一個一致的標準來評估預言。諷刺的是,申命記為我們提供了一 個:

"

先知託耶和華的名說話,所說的若不成就,也無效驗,這就是耶和華所未曾吩咐的, 是那先知擅自說的,你不要怕他。"(申命記 18:22)

聖經中的預言大多包含在《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中,所以我將依序介紹每一個預 言。首先是《以賽亞書》44:28 和 45:1,據說是預言居魯士大帝的崛起,他將征服巴比 倫並允許猶太人返回以色列。然而,這個預言非常模糊,並不是數百年前寫的,而是居 魯士征服時寫的。應該指出的是,書中沒有提到巴比倫,也沒有描述居魯士是誰(就好 像當時的讀者已經知道了)。最後,居魯士被稱為「受膏者」,這是彌賽亞的另一個術 語。

以賽亞書 13:17-22 據稱是對巴比倫陷落的預言,巴比倫將被毀滅,無人居住。只是它 一直有人居住,今天被稱為伊拉克。以賽亞書 13:22 也提到「龍在它們美麗的宮殿中」。

基督徒不應該誇耀聲稱龍(dragon)的存在的事情。

"And the wild beasts of the islands shall cry in their desolate houses, and dragons in their pleasant palaces: and her time is near to come, and her days shall not be prolonged."(Isaiah 13:22 King James Bible)

但以理書第 8 章是宣稱預言的最愚蠢的嘗試之一。它講述了但以理的一個奇怪的願景, 一隻公羊被一隻山羊擊敗,山羊的角折斷了,長出了4個新的角,然後山羊踩了在一些 星星上(就像它們所做的那樣)。這顯然是預言亞歷山大大帝(山羊)以及他的帝國如 何分裂成4個部分。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想像力,學者聲稱懷疑有人會認真相信這是一 個預言。大衛在結束他的敘述時說,「沒有人理解」這個異象。這 1、2、4 和 6 都失 敗了,因為山羊實際上可以隱喻任何事物。

"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異象現於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見的異象之後。"(但以理書 8:1)

"我見了異象的時候,我以為在以攔省書珊城中,我見異象又如在烏萊河邊。"(但以理 書 8:2)

"我見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牴觸,獸在牠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沒有能救護脫離牠 手的。但牠任意而行,自高自大。"(但以理書 8:4)

"牠往我所看見站在河邊,有雙角的公綿羊那裡去,大發憤怒,向牠直闖。"(但以理書 8:6)

有許多失敗的預言,例如以賽亞書 17:1 預言大馬士革將被毀滅,不再是一座城市。以西

結書 29:8-12 預言: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刀劍臨到你,從你中間將人與牲畜剪除。埃及地必荒

廢淒涼,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因為法老說「這河是我的,是我所造的」,所以我必 與你並你的江河為敵,使埃及地,從色弗尼塔直到古實境界,全然荒廢淒涼。人的腳、

獸的蹄都不經過,四十年之久並無人居住。我必使埃及地在荒涼的國中成為荒涼,使埃 及城在荒廢的城中變為荒廢,共有四十年。我必將埃及人分散在列國,四散在列邦。"

然而,這從未發生過,直到今天埃及一直有人居住。

有許多失敗的預言,例如創世記 15:18,其中應許迦南地是以色列人的「永遠的產業」 (以色列人在戰爭中不斷失去的產業)。上帝應許將以色列所有的敵人趕出這片土地 (出埃及記 34:10-1)(但祂未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中的一些人擁有「鐵車」)。

根據預言,約西亞將平靜地死去(列王紀下22:19-20),但他後來在與埃及人的戰鬥 中被殺(列王紀下23:29-30)。9:8 預言以色列將永遠不會再被征服(這是)。撒

迦利亞書10:11 預言尼羅河將乾涸(最壯觀的失敗之一)。從未試圖征服埃及。將結盟 或統一(19:23)(從未發生過)。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 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

9:9)

很明顯,這節經文的字面意思並不是國王同時騎著驢子和驢的駒子。那太荒謬了。

相反,撒迦利亞使用的是希伯來詩歌中常見的一種平行形式。他重複自己的話是為了強 調他所說的話。例如,一首詩可能會說:「我去看我的愛人,我唯一的真愛。」這並不 意味著作者會看到兩個女人,他的愛人和他唯一的真愛。他只是重複自己的話來強調他 有多愛她。

同樣,撒迦利亞只是重複自己的話,強調王只會騎一頭驢子。馬可、路加和約翰都明白 這一點。顯然,馬太沒有。他似乎誤解了撒迦利亞書 9:9,所以他寫道耶穌不知何故同 時騎著兩頭驢子。如果上帝啟發馬太寫下這個故事,祂可以幫助他避免這個錯誤。

"

對他們說:「你們到對面的村子裡去,會立刻發現一頭驢拴在那裡,還有一頭驢駒與 牠在一起。把牠們解開,牽來給我。"(馬太福音 21:2)

但也許馬太準確地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這意味著耶穌自己誤解了撒迦利亞書 9:9,因 為祂是要求兩頭驢子的人。上帝是否誤解了祂自己的書?

即使他們沒有得到兩頭驢,這段經文仍然是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的例子,因為它在馬太 福音中說:

"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 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這一切成就了,特要應驗那人所說的話。」先知說:“告訴錫安的女兒,看哪,你的 王來到你這裡,他是溫柔的,騎著一頭驢,騎著一匹驢駒[強調我的]。”(馬太福音 21:4 -5)

因此就有人認為, 撒迦利亞書 9:9 就是預表耶穌的出現。

還有許多其他新約聖經經文據說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但由於新約聖經的作者很可能

接觸到了舊約聖經,我們怎麼知道他們沒有改變對耶穌的描述,以使他們的故事符合舊 約聖經的預言?當你這樣看時,突然間所有這些「應驗的預言」似乎並不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說,應不應驗,就是取決於你的立場是甚麼。

參考自:

https://kknews.cc/zh-tw/news/navg838.html

https://www.skeptical-science.com/religion/claimed-evidence-prophecy-bible/

https://www.reddit.com/r/DebateReligion/comments/u8iukp/there_are_no_biblical_p rophecies_that_fulfill/

https://www.reddit.com/r/DebateAChristian/comments/kislhn/theres_no_way_for_the _christian_to_distinguish/

https://whistlinginthewind.org/2014/01/15/were-the-biblical-prophecies-fulfilled/

https://theoutlawbloggist.medium.com/the-self-fulfilling-nature-of-biblicalprophecies-4457d00e2dfb

https://southernskeptic.com/why-are-bible-prophecies-so-vague/

https://ehrmanblog.org/are-the-prophecies-being-fulfilled/

6 - 真正的基督徒 戴斯蒙 屠圖

儘管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都不喜歡基督新教,有些人甚至反感,但無可否認,有個別的

新教領袖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不只是令人敬佩,甚至可以用偉大來形容。以下一位,即 使用到聖人一詞來形容也不為過。

亞伯特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界的偉大基督徒,是一位神學家、管風琴家、音樂學家、作家、人道主義者、哲學家和 醫生。是非常罕有的多方面的全才。

在 29 歲的時候是他人生的轉捩點。當時史懷哲偶然讀到一篇關於非洲地區民生疾苦的 報導。這篇文章這樣寫著:「在非洲大陸叢林中,生活著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該地沒 有傳教士,生病時沒有藥吃,他們不懂真理、知識低落 。」

史懷哲想起自己曾經在 21 歲那一年,許了個願望:「30 歲以前要把生命獻給傳教、教 書與音樂,要是能達到研究學問和藝術的願望,那麼 30 歲以後就可以進入一個服務的 方向,把個人奉獻給全人類。」他想著,終於到了要步上人生另一個階段。史懷哲決定 將後半生奉獻給非洲人,於是開始學醫,36 歲取得醫師資格,38 歲前往非洲的叢林, 在那裡服務非洲 52 年,終其一生。

一些作者認為,史懷哲的思想,特別是他對生命的敬畏的發展,受到印度宗教思想,特 別是耆那教非暴力原則的影響。史懷哲在其著作《印度思想及其發展》(Indian Thought and Its Development)中指出了印度影響力的貢獻:

「頒布不殺生、不傷害的誡命是人類靈性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從其建立在否定世 界和生命、斷除行動的原則出發,古印度思想 這是一個倫理學在其他方面還沒有 取得很大進展的時期 取得了一個巨大的發現:倫理學是沒有界限的。據我們所知, 這是耆那教第一次明確表達這一點。」

耆那教與佛教同時代産生,教義與佛教相似。目前耆那教在全球約有四至五百萬信徒, 大部分生活在印度西部及南部各邦。

以下介紹的,則是一位廣受不同種族人士愛戴的黑人民權領袖。

世界著名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 1968年4月4

日)在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大遊行中,於林肯紀念堂前發表後來舉世聞名的演講《我 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被公認為美國演講史上最優秀的演講之一。華盛頓大遊行, 特別是金的演講使民權運動成為美國改革家的首要議題,也推動了1964年通過《民權法 案》。在1964年,馬丁 路德 金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亦成為美國進步主義的象徵。

身為一位浸信會牧師,受印度聖雄甘地成功的非暴力獨立運動影響很深,「一直想走訪 印度」。

非暴力(Nonviolence)一詞來自梵語:ahimṣā,即不害,「不希望傷害或殺死」,是

指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自己或其他人造成傷害的個人行為。它源自於一種信仰:

通過傷害人類、動物和環境來得到某種結果是不必要的,還指一種基於道德、宗教和精 神法則的放棄暴力的一般哲學。非暴力哲學根源於一個簡單的信仰:上帝是無害意的。

耆那教的第二十四位蒂爾丹嘉拉(Tīrthaṅkara

)筏馱摩那(Mahavira)(公元前599年 -公元前527年),是一位非暴力的火炬聖手,他將這個詞語介紹給整個世界,並畢其一 生將其付諸實踐。他教育人們,一個人要想更多地與上帝進行交流,必須是非暴力的。

以下要介紹的,是近代最受歡迎的佈道家,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不會對其名字感到陌生。

世界知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William Franklin Graham;1918年11月7日 2018年2月21 日)相信在此不用多介紹了。在「權能時刻」(The Hour of Power)電視節目中與羅

伯特 哈羅德 舒樂(Robert H. Schuller,1926年9月16日 2015年4月2日)牧師的談話

中說過這樣的話:

「基督教和作為一個真正的信徒,你知道,我認為基督的身體來自世界各地的所有基督

教團體,或來自基督教團體之外。我認為每個愛基督或認識基督的人,無論他們是否意 識到,他們都是基督身體的成員。」

並且又再補充:

「神今天所做的就是為祂的名呼召人們離開這個世界,無論他們是來自穆斯林世界、佛 教世界、基督教世界或非信徒世界,他們都是基督身體的成員,因為他們是基督身體的 一部分。他們被神呼召了。他們甚至可能不知道耶穌的名字,但他們心裡知道他們需要 一些他們沒有的東西,他們轉向他們所擁有的唯一的光,我認為他們已經得救了,並且 他們會在天堂與我們同在。 」

以上 3

位傑出基督新教領袖都有一個共通點,這一共通點正正就是被普遍基督徒所詬病 的,對外教的肯定,甚至推崇。

本文的主角也有這個共通點,而且比起前面三者更加走前一步,因為他對此非常公開, 甚至著書立說來宣揚這種理念。

戴斯蒙·屠圖(

Desmond Tutu,1931 年 10 月 7 日 2021 年 12 月 26 日)是聖公會開普 敦教區榮休大主教,也是南非聖公會首位非裔大主教,被譽為人權神學的先鋒。屠圖亦 是 1984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獎者。他自 1980 年代開始致力於廢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並 在 1995 年開始領導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促成南非的轉型正義而聞名於世。

1978 年,屠圖接受任命為南非基督教協進會秘書長,並成為南非黑人權利的主要發言 人。1980 年代,他在引起國內和國際社會對種族隔離罪惡的關注方面發揮了無與倫比 的作用。他強調非暴力抗議手段,並鼓勵與南非打交道的國家施加經濟壓力。1984 年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屠圖,向南非總統彼得 威廉 波塔的政府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1985 年,在南非鄉鎮叛亂最激烈的時候,屠圖被任命為約翰內斯堡第一位黑人聖公會主教, 並於1986年當選為開普敦第一位黑人大主教,從而成為南非160萬聖公會成員的主教。

1988年,屠圖出任南非貝爾維爾西開普大學校長。

在1990 年代初期南非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屠圖宣揚了南非作為「彩虹之國」的理念, 並繼續以尖銳和幽默的方式評論事件。1995年南非總統納爾遜 曼德拉任命屠圖為國家 元首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調查種族隔離時代侵犯人權的指控。

在演講中,他強調,敵人是種族隔離而不是白人。他促進南非各社區之間的種族和解, 認為大多數黑人從根本上希望與白人和睦相處,儘管他強調只有在黑人被賦予充分平等 的公民權利後,彼此之間才有可能實現和解。他試圖培養該國白人社區的善意,當白人 對黑人的要求做出讓步時,他特別向白人表達感激之情。他也對許多白人觀眾發表講話, 敦促他們支持他的事業,將其稱為「勝利的一方」,並提醒他們,當種族隔離被推翻時, 南非黑人會記住他們的朋友是誰。

屠圖從小就是虔誠的基督徒。祈禱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他經常在每天開始時花一個 小時祈禱,並確保他參加的每次會議或採訪之前都有一個簡短的祈禱。他甚至經常在開 車時祈禱。他每天閱讀《聖經》,並建議人們將其作為一本書籍來閱讀,而不是一份單 一的憲法文件:「你必須明白,《聖經》實際上是一個書籍圖書館,它有不同類別的書 籍。有些部分你必須拒絕。聖經接受奴隸制。聖保羅說婦女根本不應該在教堂裡講話, 有些人用這句話說婦女不應該被任命。有很多事情你不應該接受。」

屠圖說:「這位神不只是說說而已。祂表明自己是一位行動的神。也許我們可以添加關 於上帝的另一點。祂偏袒其中一方。祂不是一個中立的神。祂站在被奴役者、被壓迫者 和受害者這邊。即使在今天,祂還是一樣。祂站在窮人、受壓迫者和不公義受害者一 邊。」

一位穆斯林運動家知道並觀察到屠圖與戰場上的穆斯林戰友有多親密,他來到另一位主 要解放鬥爭偶像伊瑪目哈桑 所羅門(Imam Hassan Solomon,2009 年逝世)面前,幾

乎懇求地問:「你們有沒有嘗試過與他們交談?」關於伊斯蘭教的大主教?也許他會皈

依伊斯蘭教!伊瑪目哈桑溫和地斥責道:「看,大主教是正直的;讓他保持原樣。如果 他偏向與現在不同的方向,他就會偏離正義的道路!」

在他的回應中,所羅門展示了正統實踐高於正統觀念的首要地位,這在一般意義上定義 了解放神學,但更具體地說,是關於屠圖的神學,正如他的著作《上帝不是基督徒》

(God Is Not a Christian)中所顯而易見的。在 2010 年 6 月 15 日接受 Allister Sparks 採訪時,他就這個主題做出了回應:

「我是基督徒,但我們持有的書籍是為了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思考上帝。 [……]我的意思

是,約翰福音一開始就講述了『照亮每個人的光』;它沒有說『照亮那些成為基督徒的 人的光』;它說『每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

他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靈修道路的支持遠遠超出了卡爾·拉納(Karl Rahner,1904 年1984 年)首先明確闡明的觀點,即從未聽過基督教福音的人可以透過基督得救。根據 這種觀點,正如 Gavin D'Costa 所寫,非基督徒可以「在[他們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決定

中透過基督接受上帝的救贖恩典,儘管[他們]可能從未聽說過基督教的啟示」。

為他服務多年的私人助理 John Allen 回憶道,2010 年 6 月 16 日,屠圖在一次跨宗教領 袖會議上接受 Sparks 採訪時說道:「不要侮辱其他信仰的人,說,哦,實際上我們的 上帝是你們的」上帝也是如此;你自己也是基督徒而不自知。不要透過降低人們的信仰 來侮辱他們」。

雖然屠圖崇拜的上帝顯然不是基督徒,但屠圖肯定是基督徒,這一點從他對英國聖公會 的熱愛和痛苦的關係中就可以看出。他關注盎格魯人所有的儀式和等級制度和教義,並 對其在婦女任命和承認同性戀權利等方面的立場進行了不懈的批評。儘管他在公開場合

和私下慶祝宗教多樣性,但基督是他通往上帝的唯一途徑。每次與他會面時,屠圖都會 以禱告開始 無論出席者的宗教信仰為何。他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任何可能不適合 在場的非基督徒的教義表達,他從未放棄自己作為假定領袖的角色,並且總是提供只能 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基督教祈禱的內容。屠圖每天花4小時跪著默想。

紐約普通神學院(General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授、戴斯蒙·屠圖中心 (Desmond Tutu Center)的負責人 Michael Battle 在他的新書《戴斯蒙 屠圖:南非懺 悔者的心靈傳記》(Desmond Tutu: A Spiritual Biography of South Africa’s Confessor) 中,Battle 深入研究了屠圖的宗教形成 他受洗成為衛理公會教徒,但在青少年時期, 他受到了一位白人英國國教僧侶的影響,這位僧侶給他留下了一種基於祈禱和沈默沉思 的神秘基督教願景。這些實踐服務於社區的更大願景,最終尋求靈性與世俗之間的融合。

在基督教神秘傳統中,屠圖也融入了非洲人對“Ubuntu”的看法,這個詞的意思是「人 性」,但更廣泛的是非洲黑人認為使人成為真正的人的價值觀的集合。

這種非洲基督教神秘傳統的力量足以幫助推翻種族隔離並團結一個分裂的國家。屠圖最 出名的身份可能是他擔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他在委員會中監督南非人承認種族隔 離時代的罪行,並開始修復他們之間的關係。

Battle 稱屠圖為聖人,他對主持 Battle 婚禮並為他的 3 個孩子施洗的屠圖的愛是顯而易 見的。

戴斯蒙 屠圖大主教經常面對西方世界的二元對立,如教會或國家、個人或社區、教派 或教會。Ubuntu 成為屠圖為了統一南非而超越此類二元對立的號角。

Ubuntu 所體現的意義對於非洲文化來說太重要了,不能簡單地將其定義為另一種社群 主義模式。其最終意義必須強調人的手段必須與人的目的一致。換句話說,非洲文化中 的個性和群體自由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簡而言之,Ubuntu 意味

著人類需要彼此才能成為人類。這種相互依存在神的神聖生命中同樣真實。

然而,在政治層面上,這並不意味著一方應該以犧牲另一方的利益為代價。南非歷史的 一個深刻教訓是,在追求政治目標時所使用的種族手段以與非洲文化理想背道而馳的方 式決定了社區的本質。

Ubuntu

與基督教神秘主義的融合是透過非洲相互依存的世界觀,

這照亮了戴斯蒙·屠圖作為告解神父和基督教神秘主義者的生活。Ubuntu 提供了一種非 洲世界觀,其中人類和神的身份可以在社區概念中找到相互性。

Ubuntu 這個字在英文裏無法翻譯,因為沒在相對應的詞彙。Ubuntu(祖魯語發音: [ùɓúnt´ù])是 Nguni Bantu 術語,意思是「人性」。它有時被翻譯為「我存在,因為 我們存在」(也稱為「我存在,因為你存在」),或「對他人的人性」(Zulu umuntu ngumuntu ngabantu)。在科薩語中,使用後一個術語,但通常在更哲學的意義上意 味著「對連接全人類的普遍共享紐帶的信念」。

Ubuntu

神學是基於個人的內在價值及其在社區內的關係,從而將非洲文化和聖經教導 融為一體。Ubuntu 提倡這樣一種觀念,即人們只有在充分表達團契的社區中才是真正 的人,並在教堂中找到了這一點的最佳體現,在教堂中,與上帝和鄰居的關係通過崇拜 和讚頌來滋養生命。

Ubuntu 承認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從而使上帝形象成為人類身份 的本質。Ubuntu 的 Imago Dei 基礎決定人性,並否認任何一個人或任何機構決定另一 個人的優劣的權利。

早在1980 年,津巴布韋歷史學家、教育家、記者、作家和非洲民族主義者 Stanlake JWT Samkange(1922年 -1988年)試圖將非洲認識論系統化為 Hunuism 或 Ubuntuism。他強調了塑造 Hunhuism 或 Ubuntuism 哲學的3條格言:

「成為人就是透過承認他人的人性來肯定自己的人性,並在此基礎上與他們建立尊重的

人際關係。」

「如果一個人面臨財富和保護另一個人生命之間的決定性選擇,那麼一個人應該選擇保 護生命。」

「國王的地位,包括與之相關的所有權力,都取決於他治下人民的意願。」

Ubuntu 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且不總是相容的)。即使有不同的定義,Ubuntu 也包含

了人類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承認一個人對人類同胞和周圍世界的責任。這是一種支持 集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的哲學。

根據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非洲哲學與比較哲學大學講師 Michael Onyebuchi

Eze 的說法,Ubuntu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是因為其他人透過承認「他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來肯定

自己的人性。這是對一種創造性的主體間性形成的需求,其中『他者』成為我的主體性 的一面鏡子(但僅僅是一面鏡子)。這種理想主義向我們表明,人性不僅作為一個個體 而根植於我的人性之中;它也體現在我的身上。我的人性本質上是共同賦予他人和我自 己的。人性是我們彼此應有的品質。我們彼此創造,並且需要維持這種差異性的創造。

如果我們彼此屬於彼此,我們就會參與我們的創造:我們存在,因為你存在,既然你存 在,我也肯定存在。「我是」不是一個僵化的主題,關係和距離的差異性創造。」

我們存在,因為你存在的說法,一方面有儒家推己及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與墨家的兼

相愛、交相利的說法類似,若看其最核於心部分,則是關於「我」是甚麼的問題,「我」 並不獨立存在,需要借在外緣來令其産生,這就與佛家所說的無我不謀而合。因為「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才會是「我們存在,因為你 存在」。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Schweitzer#Reverence_for_lif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Luther_King_Jr.#Nonviolence

https://kinginstitute.stanford.edu/gandhi-mohandas-k

https://www.biography.com/activists/martin-luther-king-jr-gandhi-nonviolenceinspiration

https://edward-t-babinski.blogspot.com/2008/06/billy-graham-now-believespeople-of-all.html

https://www.wilmingtonfavs.com/christian-teaching/should-dr-billy-graham-now-beconsidered-a-heretic.html

https://contendingmodernities.nd.edu/global-currents/tutu-offensive-prophet/

https://religionnews.com/2021/04/14/how-tutus-spirituality-incorporated-christianmysticism-with-the-african-notion-of-interdependency/

https://religionnews.com/2021/04/14/new-book-explores-how-desmond-tutuschristian-mysticism-changed-a-nation/

https://international.la-croix.com/news/religion/the-liberation-theology-ofdesmund-tutu/15448

https://katychristianmagazine.com/2021/12/27/desmond-tutu-a-christian-whounited/

7 - 為何基督宗教否定輪迴?

《民法大全》(Corpus Juris(亦作 Iuris) Civilis),又稱《查士丁尼法典》(Code of

Justinian)或《國法大全》,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由法學家特里波尼 亞努斯主持編纂的一部彙編式法典,完成於公元 529 至 565 年。這是從哈德良皇帝

(公元 117 - 138 年)時期至今頒布的所有羅馬法律的匯集。

6 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能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

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彙編》《法學總論》《法律彙編》《新敕令》4 種 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彙編,統稱為《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記。

在西歐,《民法大全》在中世紀復興,作為私法被「採用」或仿效。《民法大全》的公 法內容則被各世俗國和羅馬教廷作為法律的論據。復興後的羅馬法又成為所有大陸法系

國家民法典的鼻祖,是法學研究者研究民法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民事法典 的規定也影響了天主教的教會法。但《民法大全》對當時英國發展出來的普通法系的影 響要小得多。

此大全是羅馬法的精華和集錦,它總結和匯集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發展的最高成就,對

羅馬法的廣泛傳播起了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羅馬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 為新興資產階級的民權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為資產階級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 提供了理論武器;

2. 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

3. 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範本。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約483年5月11日 565年11月14日)於西元 527 年至 565 年統治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被認為是晚期羅馬和拜占庭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發起了 一場重要的軍事行動,從汪達爾人(公元 533 年至 534 年)手中奪回非洲,從哥德人

(公元 535 年至 554 年)手中奪回義大利。他還下令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於公元 532 年開始),並在整個帝國範圍內進行建設,建造了新的教堂、修道院、堡壘、水庫 和橋樑。

他的另一項偉大成就是在西元 529 至 534 年間完成了剛才提到的《民法大全》中所載 的法律改革。他被廣泛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也是最具爭議的)已故羅馬/拜占庭皇帝 之一。

這位舉足輕重的皇帝除了上述豐功偉蹟之外,還有一項在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 這方便却很少人提到,因為很多事都被有目的地掩蓋了。

雖然《聖經》沒有直接提及輪迴這個字眼,但在經文裏却藏有很多蛛絲馬跡。例如有關 以利亞的記載就是其中之一。

在《列王紀》記載,當時以色列王國(前期)進入南北分裂時期,分為以色列王國(後 期)及南猶大。以色列王亞哈的妻子耶洗別那時正在熱心事奉巴力神。以色列王亞哈為 了討好她,特別在撒瑪立亞為巴力築了一座壇,並開始迫害耶和華的信徒。耶洗別殺害 耶和華的先知,奉養 450 名巴力神的先知。

以色列經歷 3 年的旱災後,以利亞再次與亞哈王見面,並約好在迦密山,透過獻燔祭,

確認哪邊敬拜的神才是真神,相方約定那降火顯應的神就是真神。結果以利亞的祭壇興 起降火的神蹟,讓所有人不得不承認「耶和華才是真神!」並解除了 3 年旱災的窘境。

後來以利亞仍被以色列王室逼迫。最終在約旦河乘旋風升天去了,後來由以利沙繼承以 利亞先知的使命。

以利亞這名字,意意是「耶和華是神」,他是忽然出現,不知道是來自何處,最後他沒 有經歷死亡就直接被神接去,所有人說他是活神的代表。

·

至於施洗約翰,相信會比較多人聽過。據基督教的說法,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 禮、勸人悔改,後來他因公開抨擊當時的加利利及比利亞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斯,所以

被捕入獄並遭到處決。施洗者約翰在長大成人之後在曠野工作。他身穿的駱駝毛的衣服, 吃的是蝗蟲野蜜,過著最簡單的生活,表現不為名利之淡泊心志。一心傳揚悔改的洗禮。

後來有一次大希律王安提帕斯的孫女希羅底的女兒莎樂美為希律王跳舞,希律王安提帕 斯高興地答應賞賜她,向神發誓可以賞賜她任何物品,在她母親希羅底的慫恿下,莎樂

美說她要施洗約翰的頭,於是藉機派人殺死施洗者約翰,將頭放到盤子中交給莎樂美。

有些評論認為,聖經中耶穌認定施洗約翰是先知以利亞轉世,在經文裏面可以找到根據。 例如:

"在約翰之前,所有的先知和律法都說預言。如果你們願意接受,約翰就是那位要來的 以利亞。"(馬太福音 11:13-14)

"門徒們問耶穌,說:「那麼,經文士們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呢?」耶穌回答說: 「以利亞確實要來,並且要恢復萬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們卻不認 他,反而任意對待他;照樣,人子也將受到他們的苦害。」門徒們這才領悟,耶穌向他 們說的是指施洗者約翰。"(馬太福音 17:10-13)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瑪拉

基書 4:5)

有意見認為,可以從中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1. 舊約預告以利亞本人 不是像他這樣的人,也不是與他同屬一個工作的人 而 是以利亞本人會在彌賽亞來臨之前回來。

2. 約翰是先知以利亞的轉世;因此,輪迴必須再次成為猶太教 - 基督教宗教學的一部分。

但是,持反對意見者却引用以下經文來反駁:

"他將藉著以利亞的靈和能力,在主的面前先行,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使悖逆的人轉 向義人的智慧,好為主準備一群預備好了的子民。」"(路加福音 1:17)

懷疑論者認為,上面的聖經經文斷言約翰只是一位與以利亞執行同樣事工的先知,並不 是說約翰實際上是以利亞的轉世。靈在原文可以解作精神(spirit)。但這節經文實際上 不是這麼說的。事實上,詩句給出了輪迴的完美定義:一個人的精神和力量回歸另一個 身體。是精神和力量的轉世。因此,這一節清楚地說,施洗約翰有以利亞的精神和能力。 而這正是輪迴的意思。

有趣的是,聖經記載了以利亞和施洗約翰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他們的性情也一樣。

"約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束皮帶。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馬太福音 3:4)

"王問他們說:「迎著你們來告訴你們這話的,是怎樣的人?」回答說:「他身穿毛衣, 腰束皮帶。」王說:「這必是提斯比人以利亞。」"(列王紀下 1:7-8)

以利亞猛烈攻擊巴力的先知,施洗約翰猛烈抨擊猶地亞的行政長官希律安提帕斯。

另一批學者指出,在馬太福音,正是在第 19 章第 28 節中,通過教授的翻譯,研究希 臘語的學者 Pastorino 揭示了耶穌肯定輪迴,古希臘人將其稱為“palligenesíai”(新的開 始)。宗教教義的當前翻譯替代了「重生」(與基督重生)一詞。Pastorino 翻譯的文

字非常清楚,原文是:“耶穌對他們說:「我確實地告訴你們:在新的世界裡,當人子 坐在他榮耀寶座上的時候,你們這些跟從我的人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的 十二個支派。”(馬太福音 19:28)。Pastorino 的翻譯是:“我確實地告訴你們,你們這 在轉世中跟隨我的人,每當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時,你們也將坐在十二個寶座,區 分以色列的十二個部落”。希臘語文本:“amen légô humin”(“我確實地告訴你們”),

“hóti hymeis hoí akolouthésantés moi”(“你們這些跟從我的人”)和“ en tei palligenesíai”(“轉世”)。

同樣,耶穌在與猶太學者、猶太最高法院(公會)成員尼哥底母的對話中強調了輪迴教 義的存在。“尼哥底母問:「人老了,怎麼能出生呢?他難道能再進母腹又出生嗎?」

耶穌回答:「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一個人如果不是由水和聖靈所生的,就不能進入神 的國。”(約翰福音 3:4-5)。

根據 Pastorino 教授的說法,在希臘原文中,水和聖靈之前沒有冠詞,正確的翻譯是: “生於水中”和“生於精神”(由靈魂轉世)。文本將保留:“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任何不 是在水和精神中出生的人都不能進入上帝的國度”。

胚胎細胞由 95% 的水組成,由精子與胚珠相遇形成,兩者幾乎都是 100% 的水。與此

同時,這個微小的生物在所謂的水袋中發育,即羊水。水代表著物質生命的偉大生成元 素,也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肉身的形成是另一個肉身的結果,即肉身產

生肉身:“由肉體所生的,就是肉體;由聖靈所生的,就是靈。”(約翰福音 3:6)。然

而,耶穌基督揭示了一個先驗的事實,即精神的存在,預先存在,被賦予不朽,加入軀 體服裝,需要更密集的振動來進化上升。

"耶穌走路的時候,看見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

他的門徒問他:「拉比,這人生下來 就瞎眼,是誰犯了罪?是他呢,還是他的父母呢?」 "(約翰福音 9:1 -2)

約翰福音第九章說得非常清楚。在這件事中,揭示了他們的信仰,因為如果一個人前世

沒有犯罪,他怎麼會因為罪而生下來就瞎眼?

德國作家 Peter Andreas 在他的著作"Jenseits von Einstein"中表達了所謂的關於輪迴教

義的禁令是歷史錯誤的結果,並且不包含任何教會權威這個觀點。Andreas 關注轉世的 概念,特別是天主教會內部對這一主題的任何考慮被壓制的方式 不是透過深刻的

神學研究,而是透過羅馬皇帝的行為。

Andreas 在專門討論輪迴的一章中寫道:「基督教會確實很少談論輪迴。他們很難受到 責備,因為聖經顯然在這方面可悲地缺乏內容。」事實上,我們可能會問,如果從宗教 的角度來看,轉世這個主題如此重要,為什麼聖經中很少提到它? 「很少的聖經參考文獻表明,從最早的時候起,轉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就展開了激烈的 『戰爭』。」

「當然,拿撒勒人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沒有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話題。也許他認為真理

對於當時人們有限的理解來說太複雜了,更重要的是澄清他的教導的本質並強調愛的信 息。他沒有警告人們不要相信轉世。」

如今,毫無疑問,早期的基督徒比後來的基督徒更相信重生的概念。造成這項改變的主 要人物不是牧師,而是一位野心勃勃、世俗而強大的人物查士丁尼大帝。 553 年,查 士丁尼完全獨立於教皇, 在宗教會議上禁止了教父俄利根的教義。

俄利根(Origen,185 年 254 年)生於亞歷山大港,卒於該撒利亞,是基督教中希臘 教父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亞歷山太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為神學家和哲學家。在

神學上,他採用希臘哲學的概念,提出「永恆受生」的概念來解說聖父與聖子關係,對 基督教影響至今。他的著作對基督教神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他的數項神學主張 被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中被定為異端,因此包括天主教會與東方正教會皆未將 他列為聖人。

待續。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ig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First_Principl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tra_Celsum

https://www.spiritofthescripture.com/id286-reincarnation-and-the-bible-a-forgottendoctrine.html

https://ishwarsharan.com/features/why-christianity-has-no-reincarnation-doctrinebenjamin-creme/

https://www.thechristiancommunity.org/features/essays-and-articles/christianity-andreincarnation-irreconcilable-2/

https://bharatabharati.in/2016/12/29/why-christianity-has-no-reincarnation-doctrinebenjamin-creme/

https://heretix.boards.net/thread/2885/theodora-justinian-church-bannedreincarnation

8 - 續為何基督宗教否定輪迴?

俄利根在靈魂反覆轉世的問題上用明確無誤的語言指出:

「每個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會因前世的勝利而變得堅強,或因前世的缺陷而變得虛 弱。它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是由過去的美德和缺點決定的。 」 《論第一原則》

《論第一原則》(De Principiis )是俄利根的神學論文。這是基督教神學的第一次系統 性闡述。它被認為寫於公元 220年 -230 年左右。全文尚未完整保存。

當俄利根45歲左右時,他中斷了他新興的經文解釋計劃,寫了《佩里執政官》。在這部 作品中,他對基督教教義進行了統一的討論,以便他的讀者能夠更深入地探討教會的信 仰規則,並區分 220 年代末在亞歷山大流傳的相互衝突的聖經解釋。完成這篇論文後, 俄利根恢復了他的聖經研究,可能將佩里執政官視為一條彎路,甚至可能是一條必要的 彎路,但仍然是他偏離他更大的聖經解釋項目的彎路。

另外,他又說:

「每個靈魂都出於未知的原因

我按照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和恩培多克勒的觀點發 言 進入身體,受到其過去行為的影響,這不是更符合常識嗎?靈魂在一段時間內 有一個可供其使用的身體,由於其狀況的變化,最終不再適合靈魂,於是靈魂將這個身 體換成另一個身體。」

《駁塞爾修斯》(Contra Celsum)完全以希臘語保存,是俄利根於公元 248 年左右撰 寫的一部重要護教學著作,反駁了異教哲學家克理索(Celsus)的著作的攻擊。除其他 各種指控外,克理索還譴責許多基督教教義是非理性的,並批評基督徒本身沒有受過教 育,受欺騙,不愛國,對理性封閉,並且過於接受罪人。他指責耶穌使用黑魔法而不是 真正的神力來創造奇蹟,並抄襲了柏拉圖的教義。克理索警告說,基督教本身正在使人

們遠離傳統宗教,並聲稱基督教的發展將導致傳統保守價值觀的崩潰。

俄利根應他的贊助人、一位名叫 Ambrose 的富有的基督徒的要求寫下了《駁塞爾修 斯》,Ambrose 堅持認為基督徒需要寫下對克理索的回應。在這篇針對對基督教感興 趣但尚未決定皈依基督教的讀者的論文中,俄利根從柏拉圖哲學家的角度逐條回應了克

理索的論點。在質疑克理索的可信度之後,俄利根繼續回應克理索對基督教中信仰的作 用、耶穌基督的身份、《聖經》的寓言解釋以及基督教與傳統希臘宗教之間的關係的批 評。

Andreas 接著描述了查士丁尼皇帝如何設法操縱 553 年第五次大公會議 (也稱為第二

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導致對俄利根的禁令:除了6位非洲知名人士外,只有東方 主教在場。這次會議的一個奇怪的特點是,儘管教宗維吉呂(Vigilius PP.;? 555年6 月7日)在會議期間在君士坦丁堡,但他沒有出席。此前,維吉呂與皇帝和皇后狄奧多 拉(Theodora,約490年-548年6月28日)之間曾發生衝突。

皇后狄奧多拉原本是君士坦丁堡馬戲團馴獸師的女兒,她的社會地位不斷攀升,最後在 競技場當了調酒師。狄奧多拉使用女性最古老的武器跟隨她的父親穿越羅馬社會的各個 階層。她從一個年輕美麗的妓女開始,受到貴族們的歡迎,很快就晉升為我們所說的應 召女郎或伴遊。

五城(pentapolis)年輕的總督 Hacebolus 被她的魅力所吸引,並帶著狄奧多拉一起去 了北非。但她濫用總督的信任,以犧牲人民利益為代價,聚斂了巨額財富。當她因貪婪 而越界時,Hacebolus 滿腹牢騷,將狄奧多拉趕出了宮殿,並沒收了她所有的財產。在 亞歷山大城門口,她被一位名叫歐迪奇(Eutyches,約380年 – 456年)的隱士收留, 他是一性論的創始人,現在正在那裡過著流放生活。後來,狄奧多拉會記得這個墮落的 修道士,並利用他來實現她的計畫。

回到君士坦丁堡後,她有目的地奮鬥到社會的頂層。首先成為王儲查士丁尼一世的妃子

之一,然後成為他最喜歡的妃子,並於 523 年成為他的妻子。年長21歲的狄奧多拉終 於成功引誘當時41歲的王儲愛上她並娶她為妻。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她作為政治家的能力 比她的丈夫更強。4年後,這對夫婦獲得了世俗世界的最高權力地位:皇冠。

然而,狄奧多拉皇后仍不滿足。她燃燒的野心推動她進一步邁向現在仍有待攀登的最後 一步:她自己的神化。只有這樣,她才能與古代的凱撒平起平坐。羅馬皇帝自動被神化 並在寺廟大廳中獲得崇拜場所並沒有多久。但基督教結束了這種習俗。正是在這一點上, 聖經公認的輪迴教義設置了一個絆腳石:當每個人都應該輪迴轉世時,一個女人怎麼能

作為女神進入永恆?有什麼可以阻止這位誤入歧途的皇后投生為一個完全正常的人 甚至一個簡單的乞丐?狄奧多拉知道,只要轉世牢固地紮根於基督教教意識中,人們

就永遠不會接受她作為女神。因此,輪迴的教義必須被徹底消滅。

狄奧多拉選擇了一性論僧侶作為她有用的幫手,他們很快就被赦免了絕罰。他們要確保

所有轉世的痕跡從所有教會文件中完全消失。您可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 請求僅在實際層面上是不可能的。但狄奧多拉已經將她自己的特工網絡遍布整個帝國,

並確保她喜歡的僧侶逐漸接管教會的領導權。而拜占庭帝國的全部力量都為她服務,因 為查士丁尼已經成為她心甘情願的工具。

為了完成她的計劃,狄奧多拉首先必須將西方教會置於她的控制之下。貝利撒留 (Flavius Belisarius,505年 565年)的軍隊在這方面為她提供了幫助,確保拜占庭在 羅馬的影響力,並使狄奧多拉背信棄義,廢黜教皇。皇后最喜歡的人之一隨後擔任了這 一職位。

在擺脫了西方教會的反對後,狄奧多拉再次將注意力集中在君士坦丁堡,並在另一位傀 儡 Mennas 牧首(卒於 552 年 8 月 25 日)的幫助下,於543年召開了君士坦丁堡東方 教會會議。然而,這次會議對遍布帝國各地的近 3,000 名主教沒有約束力。因此,召集 了一個委員會來批准這些決定。邀請函已發送給所有主教,但寫這些邀請函的目的是希 望西方教會的主教都不會參加。狄奧多拉的同謀教宗維吉呂(Vigilius PP.;? 555年6

月7日)以最嚴厲的措辭譴責了這些信件,從而堅定了許多主教不參加會議的決心。

這位87歲的狄奧多拉皇后於公元548年死於現代研究人員認為的類似癌症的疾病,她所

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阻止她的丈夫對埃及一性論者實施大規模迫害。

500年代中期,對「異教徒」和「異端」實施死刑。查士丁尼摧毀了一切違背正統教義 的東西,並引入了將異端分子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傳統。皇帝還在 553 年在沒有諮詢教 宗的情況下召開了君士坦丁堡會議。他已故的妻子出身貧寒,是在體制內一步步晉升的。

當她成為皇后後,她折磨並處決了500名以前的同事,作為一項計劃的一部分,以展示 皇室夫婦反對罪惡和世俗活動的新高尚道德。

由於她相信「所有個人的痛苦都是輪迴的結果」,因此她不遺餘力地廢除它,因為她確 信當這一教義被宣佈為「異端」時,她將清除所有罪惡。到那時,她可能已經放棄了神

化的嘗試,所以結束輪迴學說的論點必須改變。因此,查士丁尼為了實現妻子的遺願, 在會議上否決了轉世。帝國夫婦也早就想剝奪教宗作為基督教世界最高領袖的權力。結 果,參加這次會議的165位主教中,只有10位來自帝國西部,因此受到羅馬的影響。其 他人則抵制這次會議。東方的主教幾乎可以用「封建諸侯」來形容,根本沒有能力抵抗 皇帝施加的壓力。因此,我們不能說基督教曾經以形式上正確和民主的方式廢除了輪迴 教義。

教會也清除了所有對基督教教義的徹底改變提出爭議的書籍,並銷毀了許多文件和記錄。

然而,許多被議會拒絕的經文都被納入了次經,教會現在聲稱其「來源可疑」。由於顯 而易見的原因,一些材料被丟棄。但其他偽經著作僅因為對「耶穌生平的官方教會版本」

有爭議而被拒絕。這些對比鮮明的細節描繪了一幅與我們在聖經正式版本中看到的截然 不同的耶穌形象。

輪迴的教義因此被廢除,因為它賦予人們權力和權威。轉世與一些主教和執事的願望相 矛盾,他們認為只有他們才能向群眾傳播真理。這種專制的束縛因「一次機會-一次生

命」的信條而得到加強,因為一個選擇獨立思考並從而忽視等級制度權威的人,如果他 們選擇的話,就不會再有機會糾正事情。等級制度的立場是,對於那些敢於質疑教權等 級權威的人來說,不可假釋的永恆詛咒將是不可挽回的命運。

查士丁尼拒絕接受教宗關於在會議上派遣更強大的東西方主教代表團的請求,然後親自

召集會議。教宗沒有出席,以示抗議,並表明他不會對會議負責。然而,執政的君主並 沒有完全自由,因為在為期4週的8次會議期間制定的官方法規必須得到教宗的正式批准。

這一切如期而至;然而,這些文件只涉及所謂的三章爭議──查士丁尼認為是異端的3位 學者的著作。皇帝已經頒布了針對這些人的聖旨。沒有提到俄利根。

研究表明,對查士丁尼的懷疑是正確的。教宗柏拉奇一世(Pelagius PP. I;? 561年) 和大教宗聖額我略一世(Pope Gregory I,約540年 604年3月12日)在撰寫第五次大 公會議時都沒有提到俄利根。

但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默認了以下是理事會的正式禁令:「任何教導所謂靈魂出生前 存在的學說,並談論這種可怕的恢復的人,都會受到詛咒。」這是怎麼發生的?沒有人 可以肯定地說,但有強烈的跡象表明,皇帝查士丁尼透過某種策略得以堅持召開一次會 議,但由於教宗的反對,會議被推遲了。最終,第一次會議於553 年5 月5 日舉行,在

此之前,皇帝設法召集了幾位主教參加會議,他(查士丁尼)在會議上提出了他的「15 個詛咒」,駁斥了俄利根的教義,並獲得了與會人員的認可。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結

論,想要抵制這次會議的教宗肯定不會出現在這次會議上,而這正是查士丁尼所希望的。

狡猾的皇帝利用這次會議之前的會議來限制教皇的權力並宣布禁止俄利根的教義。他的 陰謀比他想像的要成功得多。教會承認這項由大公會議實施的禁令是有效的,然後它就 成為既定的教義,並在過去的 1500 年裡一直沿用至今。這使得這個想法極難糾正。因

此,與其他宗教相比,轉世主題在基督教教義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因此,『禁止』輪迴教義是基於對歷史的扭曲,並且沒有教會權威,這一結論似乎是

正確的。這其實是查士丁尼造成的既成事實,在大約1500年的時間裡,基督教會內沒有 人敢於挑戰。更糟的是,只要瀏覽任何百科全書就會發現,這個主題完全被忽視 了。 Peter Andreas

事實上,金字塔等墓葬的建造體現了古埃及人對輪迴觀念的崇拜,他們相信只要墓葬安

全,就可以順利的等待來世。上至法老,下至王公大臣都在竭力建造屬於自己的輪迴轉 世場所,他們堅信在生前對墓葬的重視一定會得到神靈的青睞,重新回到世間。

英文文獻裡 Metempsychosis

是源自希臘語中論及的靈魂轉生的奧菲斯教、畢達哥拉斯 主義與古希臘哲學之詞彙,尤其是在表達有關人死後的輪迴轉世。在現今發現的歷史資

料而言,奧菲斯教這一脈古希臘教派擁有輪迴轉世觀,首次出現在當時古希臘人認為的 色雷斯之半開化(semi-barbarous)的東北邊境上。

依照出埃及記的記載,摩西受耶和華之命,率領受奴役的希伯來人離開古埃及前往一塊 富饒的應許之地 迦南。摩西是公元前13世紀時猶太人的民族領袖,猶太教徒認為他 是猶太教的創始者。

雖然猶太教作為一個宗教首先出現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臘記 載中,而且最早提到「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麥倫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 但是,宗教文獻講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

由此足以證明,猶太人很早便與埃及與希臘有緊密接觸。試問有沒有可能不知道有輪迴 這個概念?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ig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_the_First_Principl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tra_Celsum

https://www.spiritofthescripture.com/id286-reincarnation-and-the-bible-a-forgottendoctrine.html

https://ishwarsharan.com/features/why-christianity-has-no-reincarnation-doctrinebenjamin-creme/

https://www.thechristiancommunity.org/features/essays-and-articles/christianity-andreincarnation-irreconcilable-2/

https://bharatabharati.in/2016/12/29/why-christianity-has-no-reincarnation-doctrinebenjamin-creme/

https://heretix.boards.net/thread/2885/theodora-justinian-church-bannedreincarnation

第四章 經文篇

1 - 失蹤了一千多年的《以諾書》

"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世記 5:24)

《聖經》沒有記載以諾真正地死亡,而是帶着肉身離開世界,這是一件十分不尋常的事。

「與神同行」的意思是什麼呢?根據創世記生命讀經-台灣福音書房的解釋,「就是不 越過神、不自以為是、不照自己的觀念和喜好做事,也不在神以外做事。與神同行乃是 以神為我們的中心和一切,照著祂的啟示和引導做事,並與祂同作一切事。」

以諾那一輩是從亞當數起的第七代人,當時的社會已非常腐敗。從第二代人起,暴力的 風氣就顯露出來,直至充斥全地。亞當的兒子該隱殺死了弟弟亞伯。該隱的一個後人更 兇殘、報復心更強,他不以為恥,反倒作詩自誇!從第三代人開始,又興起了另一股不 良風氣 人們「開始呼喊耶和華的名」,却並非心懷敬意,而是褻瀆上帝的聖名, 濫用上帝的名字進行錯誤崇拜。這種墮落的崇拜也許在以諾的日子極為盛行。以諾長大

後必須作出選擇:是與世人同流合污,還是尋求創造天地的真神耶和華呢?

以諾一定知道義人亞伯的故事,亞伯由於以耶和華喜悅的方式崇拜上帝而慘遭殺害。以

諾被他的榜樣深深打動,於是決心像他一樣忠於上帝。因此,他是聖經中第一個被描述 為「與上帝同行」的人。

以諾 65

歲時生兒子瑪土撒拉,此後繼續與上帝同行,看來他那時已有家室。聖經沒有 透露他妻子的名字、他有幾個兒女,但可以想像,以諾作為一家之主必定按照上帝的要 求照顧家人。想必他像耶和華上帝期望的那樣,忠貞地對待妻子並盡心竭力地教導孩子。

根據 Henry Au

的神學園地的說法,以諾並沒有活著(或復活後)被接到神所在的天堂 裡,而是他在死後由神埋葬至一處沒有人知道的地方,好像神後來對摩西所作的一樣。

神親自埋葬了以諾,可見以諾和神的關係如何親密。以諾就像舊約很多的屬神的人一樣

懷著信心死去了,並未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11),但主再來的時候他也會和其他所 有的聖徒一樣復活,並且不會再死亡。同樣,我們所有新約的信徒也懷著相同的盼望。

若然如此簡單,《以諾書》便不會被教會排除在正典之外了。

《以諾書》(Book of Enoch)分成以《以諾一書》(1 Enoch)、《以諾二書》(2

Enoch)和《以諾三書》(3 Enoch)3本。是一部古老的猶太啟示宗教文本,傳統上歸 因於族長以諾,他是瑪土撒拉的父親和諾亞的曾祖父。《以諾書》包含關於惡魔和拿非

利人起源的獨特材料,為什麼有些天使從天上墜落,解釋為什麼創世記洪水在道德上是 必要的,以及對彌賽亞千年統治的預言性解釋。傳統上認為是以諾寫的,大多數猶太教 或基督教會團體都不認為《以諾書》是正典經文。

《以諾一書》較舊的部分估計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200 年左右,而最新的部分(《寓

言書》)可能可追溯到公元前 100 年左右。學者認為以諾最初是用亞蘭文或希伯來文寫 成的,這兩種語言首先用於猶太文本。以法蓮以撒認為,《以諾書》和《但以理書》一

樣,部分是用亞蘭文寫的,部分是用希伯來文寫的。目前還沒有希伯來文版本流傳下來。

早期部分的副本保存在庫姆蘭洞穴(Qumran Caves)的死海古卷中,被一個與主流猶 太教派法利賽派不結盟的猶太教分支所持有。 《以諾書》以及在洞穴中發現的許多其 他文本,被認為與拉比猶太教有巨大差異。

《以諾二書》的故事存在於二十多部古保加利亞手稿和殘片中,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 14 世紀至 18 世紀。這些古保加利亞材料並沒有獨立流通,而是被包含在經常重新排列、 縮寫或擴展的集合中。通常,斯拉夫環境中的猶太偽書文本作為更大的史學、道德和禮 拜法典和綱要的一部分傳播,其中意識形態邊緣和主流材料混合在一起。它被視為是一 部世界末日主題的偽書。它描述了諾亞的祖先,族長以諾上升穿過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 的10層天堂。它的斯拉夫語版本和翻譯起源於 8 世紀的基督宗教,但基於早期的作品。

裏面的宇宙論與中世紀早期關於宇宙形上學結構的信念密切相關。它可能對塑造它們產 生了影響。該文本丟失了幾個世紀,然後在19世紀末被恢復並出版。全文僅存有教會

斯拉夫語版本,但科普特語片段自 2009 年以來就已為人所知。

《以諾三書》被現代學者描述為偽書,因為它說它是由「拉比以實瑪利」寫的,他在升 天的異象後成為「大祭司」。書中儘管包含幾個希臘語和拉丁語單詞,但這本書似乎最 初是用希伯來語寫的。

《以諾書》描述了一群墮落天使(稱為"Grigori" 「守望者」)與人類交配產生巨 人種族(稱為「拿非利人」)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 娶來為妻。"(創世記 6:1-2)

雖然《以諾書》並不構成大型基督教會聖經正典的一部分,但包括埃塞俄比亞東正教在 內的各種團體都認為《以諾書》的部分或全部內容是受默示的聖經。目前已知的這部作 品的文本通常可以追溯到馬卡比時代(約公元前 160年代)。

根據《馬加比一書》記載,在安條克四世(約前215年 前164年)發布法令禁止猶太宗 教儀式後,莫迪因一個鄉下祭司瑪他提亞拒絕敬拜希臘的神,引發了這次反抗塞琉古帝 國的大起義。

瑪他提亞殺死了一個向希臘神獻祭的希臘化猶太人,於是他和他的 5 個兒子隨後逃往荒 野。大約 1 年後的公元前 166 年,瑪他提亞去世,他的兒子猶大·馬加比領導一支起義軍 通過游擊戰戰勝了塞琉古帝國。

馬加比起義軍摧毀了各個村莊向異教神獻祭的祭壇,對男性兒童實行割禮,並放逐了希 臘化的猶太人。

用來形容猶太起義軍的「馬加比」這個詞,取自希伯來文的「鐵錘」一詞。

從賈姆尼亞會議(Council of Jamnia,約公元90 年)開始,《以諾書》就不再是猶太 聖經的一部分。

早期基督教神父特土良(Tertullian ,150年 230年)寫道。 以諾書被猶太人拒絕,因 為它包含有關基督的預言。

"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 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 撞他的剛愎話。」"(猶大書 1:14-15)

將此與從埃塞俄比亞語翻譯而來的以諾一書 1:9 進行比較:

"看啊!他帶著數以萬計的聖者降臨,要對所有人執行審判,消滅所有不敬虔的人:並 且要使所有有血氣的人因他們不敬虔所犯的一切不敬虔的行為,以及所有艱難的事情, 責備他們。"

根據《猶大書》中的引用,希臘文本幾乎為所有教父所熟知並引用。許多教父認為這是 一部受啟發的作品,特別是殉道者遊斯丁、愛任紐、奧利金、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和特 土良。

然而,後來的一些神父否認這本書的正典性,有些人甚至認為《猶大書》非正典,因為 它指的是一部「偽經」的作品。到了4世紀,它基本上被排除在基督宗教的《聖經》正 典名單之外,並且最終被大多數基督教會(埃塞俄比亞東正教除外) 完全從正典中刪 除。

創世記講述了一個有點神秘的故事: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

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 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 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創世記 6:1-4)

這段經文為下一個故事提供了背景,即向地球釋放的邪惡以及上帝為何派遣洪水來淨化 地球。正是在以諾文獻中,我們得到了為什麼這種與人類的混合如此可怕的具體細節。

「守望者」和「巨人」這兩個術語可以互換使用。我們也可以將這段話理解為爭論性的, 是對以色列鄰國的批評,他們聲稱他們的許多神與人類女性交配。在猶太教中,神界和 人界始終是截然不同的。

「上帝之子」被理解為天使。根據以諾文獻,這些天使剝削人類並將他們變成奴隸。以

諾隨後得知,守望者的領袖也教導人類冶金和化妝品的藝術,這就是他被驅逐的原因:

阿撒茲勒教導人們製造劍、刀、盾牌和胸甲;並向他們介紹了[地球]的金屬及其加工技

術;以及手鐲和裝飾品;銻的使用和眼瞼的美化;以及各種昂貴的石頭和所有的著色酊 劑。於是,許多不敬虔的人興起,他們行淫亂,被引入歧途,一切行為都敗壞了。(以 諾一書 8:1-3)

阿撒茲勒成為惡魔,在贖罪日儀式中,替罪羔羊被送到沙漠中,以贖國家的罪。這個人 物也被納入有關撒旦或魔鬼被趕出天堂的故事的傳統中。

主對天使長米迦勒說 將他們七十代綁在大地的山谷中,直到他們受審判和終結的日 子,直到永永遠遠的審判得以終結。到那些日子,他們將被帶入火淵,並受折磨,並被 永遠囚禁在監獄裡。(以諾一書 10:11-15)

守望者和人類女性的後代被稱為拿非利人(Nephilim),意思是「墮落者」。Nephilim 是希伯來語,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被翻譯為“Gigantes”。 “Gigantes”是英語“giants”(巨 人)的來源。《以諾書》將巨人描述為暴力的個體,他們吞噬了人類所獲得的一切。當

人類無法再維持他們時,巨人就向人類發動攻擊並吞噬了他們。然後他們攻擊動物和其 他受造物,摧毀他們遇到的一切。

在聖經中提到的不同類型的生物中,拿非利人是一個著名的神話生物系列。拿非利人最 早出現在希伯來聖經中,是一個半神種族,是「上帝的兒子」與亞當的女兒們混血而生 的。拿非利人也被稱為曾經在地球上漫遊的偉大聖經巨人。他們也被稱為墮落者。據說, 在遙遠的過去,洪水前的時期,拿非利人就住在地球上。然而,這暗示它們的存在和本 質遠比那一行所捕捉到的要廣泛。

因此,拿非利人的種族一直籠罩在一層神祕的雲彩之下,半隱半現。為了尋找這些神秘 人物的具體解釋,一些研究人員甚至認為,拿非利人可能是在遙遠的過去某個時候登陸 地球並居住在地球上的外星人種族。根據這個理論,從他們在大洪水前時代的出現和存 在來看,拿非利人似乎是被派到地球來引發聖經中的大洪水的。拿非利人可能在地球上 引發了洪水,因此在推動聖經敘事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待續。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kabah_mystic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ok_of_Enoch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Book_of_Enoch

https://www.hiddenbible.com/enoch/online.html

https://www.worldhistory.org/Enoch/

https://www.grunge.com/184258/the-real-reason-the-book-of-enoch-isnt-in-thebible/

https://www.jpost.com/judaism/article-724679

https://www.thecollector.com/book-of-enoch-facts/

https://www.ancient-code.com/the-book-of-enoch-and-the-nephilim/

https://www.historicmysteries.com/myths-legends/nephilim/22137/

https://lorelibrarymyth.com/the-book-of-enoch-the-anunnaki-and-the-nephilim https://religionsfacts.com/who-was-enoch-in-kabbalah/

2 - 續失蹤了一千多年的《以諾書》

在包括古希伯來語在內的不同語言中,Nephilim 被翻譯為巨人,人類認為這個種族比

他們更龐大,並且可能擁有更強大的魔法能力。古希伯來人當然相信拿非利人是巨人, 有許多例證可以證明這一點。

根據一些消息來源,對於拿非利人是否真的是上帝的兒子或上帝兒子的後代也存在爭議。

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非人類種族,可能是天使或半神等超自然生物。一些古代文獻稱他 們為墮落天使。Nephilim 這個字很難解釋。然而,許多人認為這個詞可能源自希伯來 語動詞“naphal”,大致翻譯為「跌倒」。古代外星人也可能被觀察到從天上掉下來。

動詞 naphal 可能已被修改為 Nephilim。這也是我們仍然相信拿非利人是墮落物種的另 一個原因。許多關於拿非利人的學術觀點常常集中在這樣一種可能性上:拿非利人可能 在身體上有所不同,體型比人類更大,但又不止於此。例如,歌利亞是一個巨人,但他 不是拿非利人。拿非利人的模糊性引發了他們的起源和最終命運的問題。幾乎所有研究 人員都同意這些神秘的超自然生物是早期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未能完全解釋它們在 地球上的起源和目的。

一些聖經研究者認為,拿非利人是亞當兒子塞特的後裔。塞特派的觀點與拿非利人是當 時地球的國王和統治者的觀點結合,只有塞特的一些後裔是拿非利人。塞特人被視為敬 虔的男人,當這些敬虔的男人偏離神的道路時,他們就繼續與不敬虔的女人交配。他們 的後代被稱為拿非利人。

這種觀點也符合墮落人類的概念,即人類已經背離了上帝的統治。然而,塞特派的觀點 很明顯,因為拿非利人的祖先是敬虔的人,而不是天界眾生或天使。

《以諾書》是宗教機構埋藏的最具爭議性的文本之一,它提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能性, 即大洪水是對阿努納奇邪惡影響的懲罰。它在講述被稱為拿非利人的墮落天使的故事時

提到了阿努納奇。它分為5 個部分,涉及墮落天使或拿非利人(也稱為地球人的「守望 者」)的邪惡行為。寓言解釋了墮落天使守望者的審判和大洪水作為對墮落天使邪惡行 為的懲罰。

《發光體之書》(The Book Of Luminaries)包含有關太陽、月亮和星星運動的準確天 文數據,包括農曆年 364 天的計算以及為什麼 4 年後必須添加額外的一年。

《異象之書》(The Book of Visions)描述了神王制度壓迫下人類命運的過去和未來。

最後,最後的啟示錄指出,在洪水之後的時代,人子或彌賽亞將把義人從惡人手中拯救 出來。

有人認為,《以諾書》對墮落天使的描述是關於希伯來聖經《創世記》中阿努納奇外星 神的活動。乍看之下,《以諾書》似乎是一本令人困惑、古怪的文本,但如果我們根據

美索不達米亞文本中詳細記錄阿努納奇活動的人類歷史,結合蘇美爾發起的農業革命或 「文明」的更大歷史背景及其影響來解釋它,也許可以更好地理解它關於古代世界的人 類。

同時,以諾也是猶太教神秘傳統卡巴拉(kabbalah)中的重要人物。他被尊為偉大的聖

人和導師,常被視為神聖智慧的象徵。以諾首次出現在希伯來聖經中,他被描述為「與 上帝同行」的人,後來沒有死亡就被提升到天堂。這個故事後來在卡巴拉文本中得到了 詳細闡述,這些文本將以諾描繪成一位向其他聖人傳授智慧的偉大導師。以諾也是梅爾 卡巴神秘主義(Merkabah mysticism)傳統中的重要人物,梅爾卡巴是希伯來聖經中所 描述的神聖戰車的神秘景象。在這個傳統中,以諾被視為一位有遠見的人,他能夠升入 天堂並獲得神聖奧秘的知識。卡巴拉傳統認為以諾是神聖智慧的象徵,他的故事被視為 那些尋求了解宇宙奧秘的人的靈感。

梅爾卡巴或 Merkavah 神秘主義(字面意思是戰車神秘主義)是早期猶太神秘主義的一 個流派,西元前 100 年至西元 1000 年,以以西結書第 1

hekhalot

文獻)中的異象為中心,涉及登上天宮和上帝寶座的故事。

梅爾卡巴文獻的主要內容是在公元 200-700 年期間創作的,儘管後來在中世紀德系哈

西德派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對戰車傳統的提及。這一傳統的主要文本是 Maaseh Merkabah(字面意思 是「戰車的工作」)。

名詞 merkavah「乘坐的東西,手推車」源自於子音字根 בכר rkb ,一般意義為「乘 坐」。「戰車」一詞在希伯來聖經的馬所拉文本中出現了 44 次,其中大多數指的是地 球上的普通戰車,儘管梅爾卡巴的概念與以西結的異象有關,這個字在以西結書 1 章中 並沒有明確寫出。

"我觀看,見狂風從北方颳來,隨著有一朵包括閃爍火的大雲,周圍有光輝,從其中的 火內發出好像光耀的精金。又從其中顯出四個活物的形象來,他們的形狀是這樣:有人

的形象,各有四個臉面、四個翅膀。他們的腿是直的,腳掌好像牛犢之蹄,都燦爛如光 明的銅。在四面的翅膀以下有人的手。這四個活物的臉和翅膀乃是這樣:翅膀彼此相接, 行走並不轉身,俱各直往前行。至於臉的形象,前面各有人的臉,右面各有獅子的臉, 左面各有牛的臉,後面各有鷹的臉。各展開上邊的兩個翅膀相接,各以下邊的兩個翅膀 遮體。他們俱各直往前行,靈往哪裡去,他們就往哪裡去,行走並不轉身。至於四活物

的形象,就如燒著火炭的形狀,又如火把的形狀。火在四活物中間上去下來,這火有光 輝,從火中發出閃電。這活物往來奔走,好像電光一閃。

見四輪

我正觀看活物的時候,見活物的臉旁各有一輪在地上。輪的形狀和顏色好像水蒼玉。四 輪都是一個樣式,形狀和做法好像輪中套輪。輪行走的時候,向四方都能直行,並不掉 轉。至於輪輞,高而可畏,四個輪輞周圍滿有眼睛。活物行走,輪也在旁邊行走;活物 從地上升,輪也都上升。靈往哪裡去,活物就往哪裡去;活物上升,輪也在活物旁邊上 升,因為活物的靈在輪中。那些行走,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這些也站住;那些從地

上升,輪也在旁邊上升,因為活物的靈在輪中。

活物的頭以上有穹蒼的形象,看著像可畏的水晶,鋪張在活物的頭以上。穹蒼以下,活 物的翅膀直張,彼此相對,每活物有兩個翅膀遮體。活物行走的時候,我聽見翅膀的響 聲,像大水的聲音,像全能者的聲音,也像軍隊鬨嚷的聲音。活物站住的時候,便將翅 膀垂下。在他們頭以上的穹蒼之上有聲音;他們站住的時候,便將翅膀垂下。

見神榮光

在他們頭以上的穹蒼之上有寶座的形象,彷彿藍寶石,在寶座形象以上有彷彿人的形狀。

"(以西結書1:4- 26)

然而,如果不翻譯,在英語中,希伯來語“ merkavah”與預言中上帝的寶座戰車有關。

它與以西結書 1 中的四輪車輛的異象密切相關,該車輛由4個 hayyot「活物」驅動,每 個活物都有4個翅膀以及人、獅子、牛和鷹的4個面孔(或稱禿鷹)。

根據以西結書的經文及其附帶的註釋,他的異象包括一輛由許多天體組成的戰車,由 「人的樣式」驅動。戰車的底座結構由4個活物組成。這些生物被稱為「活物」

(hayyot 或 khayyot)。這些生物的身體「像人類一樣」,但每個人都有4個面孔,對 應戰車可以行駛的4個方向(東、南、北、西)。這些面孔分別是人臉、獅子臉、牛臉 (後來在《以西結書》10:14改為基路伯天使)和鷹臉。由於有4個天使,每個天使都有 4張臉,所以總共有16張臉。每個天使也有4個翅膀。其中兩個翅膀遍布戰車的長度,並 與另一側天使的翅膀相連。這就形成了一種翅膀「盒子」,形成了戰車的周邊。剩下的 兩個翅膀,每個天使都遮住了自己的身體。在海約特天使的腳下,但不附著在其腳上的 是其他形狀像輪子的天使。這些輪天使被描述為「輪中之輪」,被稱為“ ophanim ”

נפואйם(字面意思是輪子、循環或道路)。這些輪子並非直接位於戰車下方,而是位於 戰車附近並沿著其周邊。人面天使總是在東方,抬頭看著駕駛戰車的「人像」。「人像」 坐在「藍寶石」製成的寶座上。

聖經後來提到了在梅爾卡巴發現的第三種天使,稱為「六翼天使」(字面意思是「燃燒 的」)天使。這些天使看起來就像不斷上升和下降的火焰。這些六翼天使為戰車的移動 提供動力。在這些天使的等級體系中,海約斯是最高的,也就是最接近上帝的,其次是

奧法尼姆,最後是六翼天使。戰車處於恆定的運動狀態,運動背後的能量依照這個層次 結構運作。奧法尼姆的移動由「活物」或海約特控制,而海約特的移動則由六翼天使控 制。戰車上所有天使的行動都是由王座上的「形像」控制的。

最早的拉比梅爾卡巴註釋是對上帝在天上的預言性異像以及上帝周圍的天使、萬軍和天 上生物的神聖隨從的解釋。

以諾是創世記中的第七位族長,由於大量的偽經文獻,特別是在希臘化時期(從公元前 3世紀到公元3世紀),被認為是猶太教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第一批崇拜者只是因為 他的虔誠而將他視為上帝的先知,但後來人們認為他從上帝那裡得到了秘密信息。

據說,很多的秘密信息都可以在《以諾書》中找到。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kabah_mystic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ok_of_Enoch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Book_of_Enoch

https://www.hiddenbible.com/enoch/online.html

https://www.worldhistory.org/Enoch/

https://www.grunge.com/184258/the-real-reason-the-book-of-enoch-isnt-in-thebible/

https://www.jpost.com/judaism/article-724679

https://www.thecollector.com/book-of-enoch-facts/ https://www.ancient-code.com/the-book-of-enoch-and-the-nephilim/ https://www.historicmysteries.com/myths-legends/nephilim/22137/ https://lorelibrarymyth.com/the-book-of-enoch-the-anunnaki-and-the-nephilim

https://religionsfacts.com/who-was-enoch-in-kabbalah/

3 - 《多馬福音》與禪宗

英文有一個成語叫做"doubting Thomas",直譯就是「多疑的多馬」,用來形容在得到 證據之前拒絕相信任何事的人,典故來自《聖經》。

多馬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在約翰福音的敘述中,多馬拒絕相信復活的耶穌已經向其他 10個使徒顯現,直到他可以看到並感覺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傷口。在藝術中,這一 事件(正式名稱為《多馬的懷疑》(Incredulity of Thomas))至少從 15 世紀起就經常被 描繪,其描繪反映了一系列神學解釋。

《對觀福音》和《使徒行傳》把多馬列在門徒名單上(《馬太福音》第10章第3節、

《馬可福音》第3章第18節、《路加福音》第6章第15節),但有關資料不多,對他的敘 述集中在約翰福音。

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是新約聖經前3

卷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 《路加福音》的合稱。這3本福音書的內容、敘事安排、語言和句子結構皆很相似,而 它們又以近似的順序、措辭記述了許多相同的故事。使學者們認為它們有著相當的關聯。

四福音書中的另1卷書《約翰福音》及其它被稱為偽典的福音書,與對觀福音各方面皆 有很大的差異。

約翰福音數次提到多馬。在拉撒路剛死去,耶穌對門徒說,要再往猶太地去,門徒即表 示那將是危險的行程,因為之前猶太人曾想用石頭打死他。當耶穌表明堅決之態度後, 多馬向其他使徒說:「我們也去和祂同死吧!」

當耶穌在最後晚餐向門徒明示自己將要離去,並向門徒保證自己必再來接門徒到所預備 的地方同住,同時又說這條路門徒是知道的,而多馬抗議他們不知道,耶穌就此說了一 段詳細而難明有關他與上帝關係的道。

"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那些門徒 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 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約翰福音 20:24

-25)

"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 你們平安!」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 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 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20:26 -29)

《多馬福音》被認為是由這位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馬所寫,全卷只記錄了耶穌的言論, 採取「語錄體」的型態,並沒有提及耶穌的傳道過程,也沒有記載耶穌受難與復活的經 歷。而且當中約有一半的篇幅與「對觀三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相重疊,另外 一半的內容並未見於四福音之中。

《多馬福音》的完整科普特語手抄版本於1945年冬天在埃及拿戈瑪第鎮被發現,採用一

種被稱之為科普特裝訂法的方式來裝訂書寫過的蒲草紙頁,並以皮革作書套。

《多馬福音》的文本在1975年向公眾釋出。從此,它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有關的論文及

注譯如雨後春筍般散播開來。文本的原稿目前由埃及開羅科普特老城的科普特博物館所 屬並收藏,它的第一份照片出版於1956年,而第一本批判分析在1959年問世。

現時有關《多馬福音》的確切成書日期還有爭議,相關學者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陣營:早 期陣營主張多馬福音與正典福音書的成書日期相若,即大約在公元50年代;晚期陣營則 主張多馬福音在公元2世紀成書,遠在正典福音書之後。

在所有未收錄在《新約》中的早期基督教經文中,很少有像《多馬福音》那樣讓現代讀 者感到驚訝和著迷。不難看出其中的原因:《多馬福音》所闡述的基督教願景與當今大 多數人聽到「基督教」這個詞時所想到的截然不同,甚至是根本不同,而這種願景恰好

有力地表達了現代獨立思想的靈性追求者 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 所關心的問題。

《多馬福音》包含 114 句耶穌的名言,其中一些諺語是新約福音書《馬太福音》、《馬

可福音》和/或《路加福音》中的諺語的不同版本。其中之一 編號 17 也被使徒 保羅記錄在《哥林多前書》中。多馬福音中的其他說法在這本福音書之外找不到。

"然而正如經上所記:「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沒有見過,耳朵沒有聽過,人 心也沒有想過的。」"(哥林多前書 2:9)

"耶穌說:「我將給你們眼睛沒看過的東西,耳朵沒聽過的東西,手沒碰過的東西,人 心中沒出現過的東西。」"(多馬福音 17)

「多馬」的意思是「雙胞胎」的阿拉姆語和敘利亞語。文本將多馬描述為耶穌的「雙胞 胎兄弟」-在精神上與耶穌完全相同。多馬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透過實現靈知 (gnosis)-救贖由對現實的真實、靈性本質的神秘、經驗性知識組成,特別是包括自 我的終極本質。原則上,靈知是任何人都可以實現的,而《多馬福音》的目的就是幫助 讀者達到與基督本人神秘地相同的程度。

"耶穌說:「從我口裡喝的人,將變成像我一樣;我自己會變成他,而隱藏的東西將會 對他展現。」"(多馬福音 108)

這部失落的多馬福音用它的詞彙來說,只給了我們「活著的耶穌」。在開篇,作者透露: 「這些是活著的耶穌所說的秘密話語,也是 Didymos Judas Thomas 寫下的。」

為什麼作者稱他為「活著的耶穌」?當《多馬福音》寫成時,拿撒勒人耶穌早已離去。

耶穌在後來的一段話中斷言:「當你還活著的時候,要留意活著的人,免得你死後尋求 見他卻無法實現。」

根據多馬福音,活著的耶穌就是現在對你說話的聲音。你可以在這本書的語錄中找到他。

此外,祂的聲音存在於所有創造物的背後。在另一個例子中,耶穌揭示了祂的身分: 「我是超越一切的光。我是一切。一切都從我而來,一切都向我延伸。劈開一塊木頭,

我就在那兒,舉起石頭,你就會在那裡找到我。 」

多馬福音對耶穌的神性提出了崇高的看法。祂是整個創造的起源和目標。他是宇宙的根 本原因和結構。此外,你不會透過回顧一個很久以前的人來找到耶穌。

對多馬來說,其他福音書在詳述耶穌的生平、事業和死亡時,沒有抓到重點。我們如何 理解這些來源之間的差異?

《多馬福音》的作者是否耶穌的雙胞胎兄弟?事實證明,他的身份揭示了一個重要訊息。

據稱《多馬福音》的作者是 Didymos Judas Thomas。希臘文的"Didymos"和亞蘭文的 "Thomas"這個名字的意思都是「雙胞胎」。因此,Didymos Judas Thomas 被描繪成 耶穌的兄弟。

但不是我們想像的「真正的雙胞胎兄弟」。這本福音書想強調它的作者是耶穌的長相。

這個主題出現在其他偽經文本中,例如《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在《多馬福

音》中,與耶穌的雙胞胎關係是我們真實自我的隱喻。既然我們都像耶穌一樣來自光明 的國度,我們就和祂一樣。此外,當我們獲得關於自己的知識時,我們就與耶穌合而為 。

多馬福音中的救恩臨到那些從耶穌的話語中學習有關生命、宇宙和自己的真理的人。耶

穌說:「當你們認識自己時,你們就會被認識,你們就會認識到你們才是活著的父親的 兒子。」那些不認識自己的人將繼續處於精神貧困之中。

了解自己意味著什麼?

根據《多馬福音》,人類起源於永恆和智力的神聖領域。只有認清真實的自己,他們才 會回到那個境界。在另一個例子中,耶穌指示他的追隨者:「如果他們問你們,『你們 從哪裡來?』,就對他們說,『我們來自光,光自己產生並建立的地方並通過他們的形 象變得明顯。』」

此外,在《多馬福音》中,罪不是問題──無知才是。我們錯誤地認為當前的物質宇宙 是我們真正的家園。多馬福音將我們目前的狀態比喻為喝醉了。我們忽略了自己的真實 處境,對帶來拯救的真正知識不感興趣。核心訊息很明確:我們需要擺脫這個世界的酒, 清醒一下,認清自己的真實身分。因此,多馬福音教導說,知識是得救的關鍵。

多馬福音告訴我們,看見就是進入理想的狀態。一旦我們獲得了知識,我們會看到什麼? 我們看到神的國完全呈現在我們面前並存在於我們之內。

想想《馬可福音》和《多馬福音》之間關於耶穌關於神國度的教導的有趣比較。

"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相信福音!」"(馬可福音 1:15)

"他的門徒對他說:「天國哪一天會到來?」 「向外看的話,天國不會來。不是這麼說:

『看,那邊!』或『看,那個!』其實,父親的天國遍佈在地上,而人們看不見它。」

"(多馬福音 113)

換句話說,多馬筆下的耶穌嘲笑了神的國是空間的整個觀念。相反,他認為這根本不是 一個地方。它在你的內在和外在。

根據猶太啟示論者的說法,信徒的靈魂將與復活的身體結合在一起,他們將永遠生活在 神的國度裡。然而,在多馬福音中,這個物質世界和我們的身體沒有未來。我們真正的 自我是來自我們將回歸的光之領域的非物質精神。

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 Elaine Pagels 認為多馬福音及拿戈瑪第經集的經文「有部份 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多馬福 音成書之時,有不少佛教的弘法人士居住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城。Pagels 認為若把多馬

福音裏的耶穌換成釋迦牟尼也可以,因為此福音的許多教誨都幾乎和佛經所說的一樣。

婁卋鐘在《耶穌靈道論語 多瑪斯福音》的導言中也揭示:「《多瑪斯福音》裏有相當

多的資料可以和佛禪的靈修及老莊的領悟相互引證。要是把《福音四書》比作基督宗教 的淨土宗,那麼《多馬福音》就是基督宗教的禪宗。這樣的比喻對研究過這份靈道的人

來說是一點也不為過,祇不過《多馬福音》比佛門禪宗始祖早問世近500年罷了。讀者

若將福音四書中的話和這百餘則靈道論語,當成耶穌對門徒們所說的『公案』也並無不 可。所不同的是,《多馬福音》強調天父所賜的原本一體的靈性、光明和平安。」

所以,經文是不能按字面去理解的,需要看作禪門公案一樣地參悟。

例子一:

"耶穌說:「不恨父母親的人,不能成為我的門徒,不恨兄弟姊妹,不像我一樣背起十 字架,不能配得上我。」"(多馬福音 55)

這段說話是隱喻,意思是,任何人為了外在的聯繫而轉向外而不是向內,併中斷或破壞 與內在聖父的聯繫,他就與他自己 他最內在的自我,他內在的基督 保持距離, 並且沒有實現合一。由於他尋求外在的依靠和拯救,他失去了內在的依靠和拯救。

凡在外在找到生命的人,都會失去生命。因為外在的一切都是短暫的;但凡是為了我自 己而失去生命的人,凡是為了內在統一而放棄外在聯繫的人,都會找到它,即永生,來 自神國度的豐盛生命。這是所有對自我認識的告誡的更深層含義,作為認識上帝和成為 一體的初步階段,我們也在基督的其他話語中遇到這一點,例如在重新發現的話語中在這裡作為一個幸福的應許:誰認識自己會發現。

因為當你們認識自己時,你們就會知道你們是天父、完美者的兒子。你會在你裡面認出 他。耶穌以此重複了早期覺醒者的教導:「認識你自己!」 - 因為自我反省和自我認識 是一切認識上帝的開始。同時將其擴展到自我實現的更高要求,實現成為上帝的孩子以 及與永恆合一:「做你自己!」

例子二:

"耶穌說:「褻瀆聖父的人會被寬恕,褻瀆聖子的人會被寬恕,但褻瀆聖靈的人,不論 在天上或在地上,不會被寬恕。」"(多馬福音 44)

這是因為聖靈,內在的光,形成了通往神聖火花、通往我們內在的基督、從而通向天父 的通道。

只要我們不承認和否認他,我們就將自己排除在神的國之外,並且在今世或來世都無法 接近他。基督一次又一次地談到這位聖靈,祂啟發我們並為超越啟蒙的事情掃清道路 合而為一。人類的未來在他關於人類未來的講話中,他敦促他的門徒不要害怕或擔心 他們會說什麼,而是讓自己從內部得到引導和啟發:

"

當他們把你們交出去、帶走的時候,不要預先憂慮說什麼。到時候,你們被賜予什麼 話,就說什麼話,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自己,而是聖靈。"(馬可福音 13:11)

藉著聖靈的開啟,是賜給那些向神祈求的人,他們會經歷到 就像五旬節那天耶穌 的門徒一樣

聖靈的澆灌,他們會知道聖靈在他們裡面的能力。祂的恩賜,使他們 能像使徒一樣看見。只有在被聖靈充滿和引導的情況下,神的愛才會向我們顯現出來, 正如保羅所感受到的:神的愛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

難道你不知道你的身體是在你裡面的聖靈的殿嗎!不要讓你裡面神的聖靈擔憂,因為這 樣做你就將自己排除在神國度的豐盛之外,而要學會靠聖靈而活,這樣你就可以透過重

生的洗滌和聖靈的更新而得救。轉向真理,不再犯罪,這樣你就可以繼承公義的榮耀, 這榮耀在天上,作為聖靈和不朽的力量。公義、能力和不朽是根據我們服事愛的程度而 賜給我們的。

在其中,我們揭示了活生生的人類在我們體內的覺醒程度,基督的靈在我們體內的活躍

程度和透過我們工作的程度。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每一次為愛服務的行為都會引發更 高的啟蒙。

"耶穌說:「站在門口的人很多,但唯有那些獨自一人的,才會進入結婚禮堂。」"(多

馬福音 75)

那些仍然站在門口的人,是那些轉向世界的人,那些還沒有覺醒的人,儘管他們付出了 一切努力,但往往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向完美和自我實現的大門邁出一步。另一方面,

少數正在覺醒的人則轉向內心,與自己和上帝一起尋找孤獨,並進一步走向合一。他們 是體驗神祕婚禮的人:靈魂與新郎基督、神聖之光合而為一,最終達到與天父的合一。

孤獨者是這片土地上安靜的人,是那些被新的靈感動和充滿的人,是那些靠靈生活的人, 是理解基督宗教最內在意義的神秘主義者:與內在的基督合一的道路。他們被稱為有福

的,因為他們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到神的國度,他們曾經在一切生成之初從那裡降臨。

他們充滿了新的、賦予生命的靈,舊約的智者和先知已經充滿了這種靈,並從大衛那裡 宣告:神啊,請在我裡面創造一顆光明的心,並給我一個新的靈。

這種新的靈現在正在進入人類。水瓶座的孩子們,那些從水和靈中重生的人,將把它帶 入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人充滿這種內在統一和與上帝直接接觸的新的靈,從而為他們打 開了一種可能性,讓他們不再站在門口,但要穿過門才能達到完美。

Elaine Pagels 教授的論點的確會合乎事實,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可以瀏

覽 Elaine Pagels 教授的管方網頁。

網址:

https://www.elaine-pagels.com/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spel_of_Thomas

https://www.gospels.net/thomas

https://lib.exchristian.hk/thomas.html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Gospel-of-Thomas

https://gnosticismexplained.org/the-gospel-of-thomas/

https://www.bartehrman.com/gospel-of-thomas/

https://ehrmanblog.org/the-gospel-of-thomas-an-overview/ https://www.77thpearl.com/

https://zen-monastery.com/category/mysticism-gospel-of-thomas/

4 - 《馬利亞福音》與密宗

美國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3 年

3 月 18 日由蘭登書屋出版,這本書以 750 萬本的成績打破美國小說銷售記錄,目前全 球累積銷售量更已突破 8000 萬冊,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內容包括:有關

聖杯的傳說、抹大拉的瑪麗亞在基督教歷史中的角色等。

《達文西密碼》講述了符號學家 Langdon 和密碼學家

Sophie Neveu 在巴黎羅浮宮博

物館發生一起謀殺案後,他們捲入郇山隱修會和天主事工會之間關於耶穌和抹大拉的瑪 利亞有沒有生孩子的可能性的爭論。這部小說探索了另類宗教歷史,其中心情節是法國 墨洛溫王朝國王是耶穌基督和抹大拉的瑪麗亞血統的後裔,這一想法源自 Clive Prince 的《聖殿騎士啟示錄》(The Templar Revelation)(1997)和 Margaret Starbird 的

書。該書也提到了《聖血與聖杯》(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1982 年), 儘管布朗表示它並未用作研究材料。

在《聖血與聖杯》一書中,作者 Michael Baigent、Richard Leigh 與 Henry Lincoln 提 出了一種假設,即歷史上的耶穌與抹大拉的瑪利亞結婚,育有一個或多個孩子,這些孩 子或其後代移民到了現在的法國南部。到達那裡後,他們與最終成為墨洛溫王朝的貴族

家庭通婚,墨洛溫王朝對法國王位的特殊要求如今得到了一個名為郇山隱修會的秘密社 團的支持。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傳說中的聖杯同時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子宮和她所生下 的神聖皇室血統。

丹 布朗的暢銷著作引來廣泛迴響,同時亦令到聖經人物抹大拉的馬利亞的身分被受爭 論。

根據 GotQuestions 網頁資料,「抹大拉的馬利亞是一個女人,耶穌從她裡面趕出七個 鬼 ( 路加福音 8:2) 。抹大拉的稱呼可能表明她來自抹大拉 , 一個在加利利海西南海岸的 城市。 耶穌從她裡面趕出七個鬼后,她就成為他的追隨者之一。」

「抹大拉的馬利亞一直與“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關聯在一起 ( 路加福音 7:37 ), 她為耶穌洗腳,但沒有抹大拉城的確以賣淫出名的聖經依據。這些信息,再加上路加初

次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緊跟其後就是對有罪女人 ( 路加福音 7:36-50) 的描述這一事

實,也讓一些人把兩個女人等同化。但是沒有聖經的證據來支持這個觀點。沒有一處把 抹大拉的馬利亞認定為一個妓女或有罪的女人,儘管人們流行這樣描述她。」

「抹大拉的馬利亞也經常與通姦被抓,但耶穌救她脫離石刑的女人 ( 約翰福音 8:1-11) 相 互關聯。但這也是一個沒有證據的聯繫。耶穌受難記這個電影做了這種聯繫。這種觀點 是有可能的,但不太可能而且當然也不是聖經中的教導。」

「抹大拉的馬利亞見證了臨近耶穌受難的大多數事件。耶穌接受嘲諷的審判之時她在場; 她聽到彼拉多宣布死刑;她看到耶穌被眾人毆打和羞辱。她是站在耶穌身旁,在他受難 之時試圖安慰他的女人之一。最早見證耶穌的複活,她被耶穌派去告知其他人 ( 約翰福 音 20:11-18) 。雖然這是在聖經中最後提到她,她可能處於與使徒相聚的女人之中,等 候所應許的聖靈到來 ( 使徒行傳 1:14) 。」

「達芬奇密碼這部小說聲稱,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結婚了。一些不符合聖經的早期基 督教著作 ( 由早期的基督徒認為是異端 ) 暗示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耶穌之間的特殊關係。

然而 , 沒有任何證據支持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結婚的觀點。聖經甚至都沒有暗示這樣 的觀點。」

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附近矗立著聖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這是一座具有宗教和文化意義的紀念碑。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3 世紀, 是該國北部地區最古老的宗教建築,證明了該地區對抹大拉的瑪麗亞的持久崇敬。

「馬利亞」這個名字(也被譯為 Mariamme、Mariamne、Mariam、Maria 等)在古代 世界非常流行,反映了摩西和亞倫的妹妹米利暗的遺產,米利暗是以色列出埃及記中的 一位領袖(參見出埃及記 15 章中她的“海之歌”)。

Richard Bauckham 在他的著作《耶穌和目擊者》(Jesus and the Eyewitnesses)中強 調了這個名字的出現頻率。他恰當地指出:

「馬利亞和莎樂美是這4個來源(新約聖經、弗拉維奧 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 37年 100年)、ossuaries 和猶大曠野文本)中最受歡迎的兩個女性名字,在所有這些 來源中馬利亞也比莎樂美更受歡迎...... 28.6%女性有兩個最受歡迎的女性名字之一:馬 利亞和莎樂美。」

儘管這個名字可能很常見,但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故事卻絕非如此。「抹大拉」這個頭銜 並不是姓氏,因為當時的姓氏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相反,「抹大拉」可能指的是 抹大拉鎮,這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繁華漁鎮,以其魚鹽工業而聞名。這可能意味著這 就是瑪利亞的故鄉。

在《路加福音》中,抹大拉的馬利亞被認為是耶穌的早期追隨者,在路加福音中,她被 介紹為耶穌從其中趕出七個鬼的女人(8:1-3)。

無論「七」是字面意思還是代表完全苦難的象徵性數字,很明顯,在加入耶穌的追隨者 隊伍之前,馬利亞被視為深受某種精神障礙影響的人。

有趣的是,這些婦女,包括馬利亞、喬安娜和蘇珊娜,都「竭盡全力」支持耶穌。這裡 使用的希臘文術語「διακονεῖν」(diakonein)可能表示他們的角色可能超出了財政支 持範圍,也包括正式的部長職責。

Bart D. Ehrman 在他的《彼得、保羅和抹大拉的馬利亞》(Peter, Paul and Mary Magdalene)一書中指出:「我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們從哪裡獲得了收入。可能這些 女性只是碰巧很富有,也就是說,她們來自富裕家庭和/或嫁給了金錢。

事實上,馬利亞可能是更廣泛的女性網絡的一部分,這些女性對耶穌的事工很重要,即

使福音書並不總是關注她們。

雖然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所有四福音書的受難和復活記述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馬可福音 15:40;馬太福音27:56;路加福音23:49;約翰福音19:25),但抹大拉的馬利亞仍有些 難以捉摸。

在每個場景中,她的名字都出現在在場女性的第一位,表明她的突出地位。換句話說, 她是第一個在多個記載中見證耶穌復活的人 這是早期基督教傳統在父權背景下保 留的非凡榮譽。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以下關於抹大拉的馬利亞的資訊:

- 她是耶穌的跟隨者,福音書中明確提到她是支持耶穌事工的女性之一。

- 她可能是被耶穌治癒的(路加沒有明確提到耶穌是治愈她的人,但這可能是可以推斷 的),特別是被7個鬼附身的治愈,這表明她在加入他的門徒群體之前經歷了深刻的轉 變。

- 她在耶穌受難時在場,與其他婦女一起站在十字架附近,親眼目睹了他的死亡。

- 她是第一個見證耶穌復活的人

這一事件記錄在《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

《約翰福音》中,這使她成為耶穌復活的主要見證人,並受命與其他門徒分享這消息。

馬可最初的結局(16:8)描述了瑪利亞和其他婦女因恐懼而逃離空墳墓。

這些摘自新約福音書的要點讓我們得以一窺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早期基督教中的重要性。

《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是唯一一部由女性撰寫的早期基督教福音書,它為學者們提出 了一個引人入勝而又複雜的謎題。倖存的文本由兩個簡短的希臘語片段和一個較長的科 普特語譯本組成,所有這些都指向一部更大的原始作品。

確定這本福音書的年代具有挑戰性,但當代學者普遍認為它很可能寫於公元 2 世紀。

Christopher Tuckett 在他的《馬利亞福音》一書中指出,福音書結尾處彼得、安德烈、 馬利亞和利維之間的爭論的性質可能表明了本世紀較早的日期。他指出:

「不同派系之間的分歧可能反映了一種情況,即不同群體(也許是『正統』和『諾斯底』 基督徒)仍在相互對話,並且任何分歧尚未硬化為嚴格的分歧帶著『我們與他們』的心 態。」

換句話說,雖然日期似乎最有可能是在 2 世紀,但該文本似乎出現在本世紀上半葉,當 時神學界限並不固定。然而,這仍然是推測,因為我們缺乏明確的證據來確定確切的日 期。

至於作者身份,《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倖存的片段沒有任何歸屬。嚴格來說,這使得 文字是匿名的。失落的敘述開頭可能包含對馬利亞的歸屬,類似《多馬福音》聲稱多馬 是其作者。

然而,即使存在這樣的說法,也沒有學者會認為歷史上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是真正的作者。

這本福音書是在她時代之後幾十年寫成的,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寫成,其中包含 的主題和思想對於像馬利亞這樣的 1 世紀猶太婦女來說是陌生的。

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的敘述始於耶穌死後復活後教導門徒。當他講完之後,他指示他們

出去傳福音,然後就離開了。然而,門徒們並沒有聽從祂的命令,而是充滿了恐懼和悲 傷,擔心他們會遇到與耶穌同樣的命運。

在這個關鍵時刻,抹大拉的馬利亞站起來安撫他們,提醒他們上帝的恩典,並敦促他們 堅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然後,彼得要求馬利亞分享耶穌可能私下向她透露的任何教義,以及其他使徒可能不知 道的教義。作為回應,馬利亞講述了耶穌向她顯現的異象,並談到了靈魂通往天家的旅

程,這條道路充滿了敵對勢力的挑戰。

但當馬利亞完成她的揭露後,安德烈和彼得立即挑戰她。安德烈認為她的教義很奇怪,

而彼得則質疑耶穌是否會私下向一個女人透露如此深刻的啟示。

然而,利未為馬利亞辯護,指責彼得容易生氣,並提醒他,耶穌比其他門徒更愛馬利亞, 因為她有深刻的理解。然後利維敦促大家停止爭吵,按照耶穌的指示去傳播福音。

《馬利亞福音》不只是一個故事,它反映了早期基督宗教更深層的神學和社會衝突。導

致馬利亞和男門徒之間關係緊張的兩個主要問題是,她的教導內容對安德烈來說似乎很 陌生,而事實上,馬利亞是一位女性,正在教導他們。

這篇文章與新約福音書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它包括耶穌的教義,聽起來類似於華倫提努 神學(Valentinian theology) 早期基督宗教中的一個思想流派。

在《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中,耶穌分享了幾個關鍵觀點:

- 物質和物質世界最終都不是真實的;它們將溶解並不復存在。(像佛教的「空」、 「無常」)

- 罪不是天生的惡,而是無知和背離善的產物。(「無明」、「妄想執着」)

- 激情 憤怒和怨恨等不健康的情緒 源自於物質和無知,導致不道德的行為。

耶穌鼓勵祂的門徒尋求內心的平安和滿足。(「貪、憎、痴」)

- 最後,耶穌指示門徒傳播福音,強調他們使命的重要性。

此外,福音深入探討了一個異象,馬利亞解釋說,人類靈魂必須超越黑暗、慾望和無知 等敵對力量。這些力量試圖阻止靈魂的提升,但當靈魂顯露出其真實本質時,它就可以 超越它們。(「眾生皆有佛性」)

這段靈魂之旅呼應了諾斯底主義和華倫提努教派思想中的主題,將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 置於這兩個神學體系之間。

為什麼《新約》沒有收錄《馬利亞福音》?這個問題可以在基督教從公元 4 世紀開始 成為羅馬帝國官方國教的背景下考慮。普林斯頓大學宗教學教授 Elaine Pagels 在《諾 斯底福音書》(The Gnostic Gospels)中寫道,早期教會教義的發展不僅基於宗教或哲 學思想,也基於政治權宜之計。Pagels 寫道,有關信條和教規的爭論「具有社會和政

治影響,對於基督教作為制度性宗教的發展至關重要。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那些與發展 背道而馳的想法就會被視為『異端』。含蓄地支持它的想法變得『正統』。透過調查這 些文本…我們可以看到政治和宗教在基督宗教的發展過程中是如何重疊的。 」

不難看出,《馬利亞福音》中的主題,例如向權力說真話、拒絕過度的規章制度或促進 婦女平等,在羅馬官方國教中在政治上是不受歡迎的。儘管如此,沒有證據顯示福音曾 受到譴責。在 3 世紀初,凱撒利亞的教會歷史學家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生於約 260 年或 275 年 可能卒在 339 年 5 月 30 日)列出了一份被視為 異端的書籍清單,值得注意的是,該清單中並未包含該文本。

我們在福音書中讀到的競爭,即彼得嫉妒並挑戰馬利亞的立場的感覺,也出現在其他非

正典文本中,並指出了早期不同傳統和譜系、不同解釋或不同教會追隨者群體之間的競 爭。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裡,隨著彼得及其追隨者的權威不斷增強,

馬利亞的血脈和傳統也在暗中受到侵蝕和削弱。甚至新約聖經的正典福音書也顯示出經 過編輯和修改的明顯跡象,其方式提高了彼得的地位,並大大消除了馬利亞的權威和重 要性。到了公元 591 年,彼得權威的使徒男性世系繼承人格列高利教皇將抹大拉的馬利 亞重新塑造為悔改的妓女,並有效地駁回並壓制了她作為第一使徒和最親近門徒的傳統。

《馬利亞福音》就像諾斯底教的《猶大福音》一樣,挑戰了教會內部新興的權力結構, 而這個結構試圖將權力集中在男性牧師手中。 在這場鬥爭中,空墓的第一個目擊者抹 大拉的馬利亞成為抵制這些發展的象徵,就像彼得成為制度化(男性主導的)教會的象

徵一樣。最後,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彼得之間的較量不僅是神學上的差異,而是基督宗教 本身未來的方向。對馬利亞來說不幸的是,歷史表明彼得和他的一方贏得了這場戰鬥。

新興的教會結構及其男性主教和牧師的等級制度成為主導力量,而像《馬利亞福音》這 樣的文本,由於其類似諾斯底教的內容和教義,被置於邊緣。人們不禁想知道,如果馬

利亞對事件的描述紮根的話,基督宗教歷史將會有多麼不同。也許,在平行宇宙中,我 們都會學習靈魂提升的7個階段,而不是爭論有多少天使可以在針頭上跳舞。

《馬利亞福音》在第二世紀並不聲稱是由抹大拉的馬利亞寫的,但她是其中的主要人 物 耶穌向她提供了關於終極現實的秘密啟示,這就讓那些不相信耶穌的男門徒非 常懊惱。會向「女人」而不是他們揭示世界的秘密。這是一本諾斯底福音 意思是 它基於「諾斯底」神話,講述人類如何被困在物質身體中,需要了解關於自己、關於世 界以及如何逃離物質監獄的秘密– 所有這一切都是透過耶穌所能提供的秘密「靈知」 (希臘文= gnosis)來實現的。

耶穌對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個別傳授類以於佛教的密宗,根據維基資料:

"佛教密宗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以密續(稱為怛特羅)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 間一對一秘密傳授。佛教經論中對密意契經最早引述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無著 《集論》認為需要對其進行秘密抉擇,金剛乘在見地上認為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

並融會了許多大乘佛教空宗與有宗的理論學說。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來的 「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不可輕易 示人,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或稱為「密宗」與「顯 宗」。現代密宗又分為東密、台密和藏密。"

顯然一般被收入「正典」的聖經經文是「方便」說法,而這部《馬利亞福音》就是耶穌 所宣講的「真實密意」。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spel_of_Mary

https://www.gospels.net/mary

http://www.gnosis.org/library/marygosp.htm

https://www.thegospelofmary.org/about

https://www.bartehrman.com/gospel-of-mary-magdalene/ https://ehrmanblog.org/the-gospel-of-mary-magdalene/ https://sacredarchive.com/texts/gospel-of-mary/

http://www.gnosis.org/library/GMary-King-Intro.html https://www.bartehrman.com/mary-magdalene/

5 - 諾斯底主義的宇宙論 《猶大福音》

在《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中記載了一段有關拈花微笑的典故: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即是說,在所有在場的人當中,只有迦葉尊者一人深得個中三昧。

此外,這段公案也見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經中記載大梵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

婆羅華供養如來,如來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大眾皆默然,於時長 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

可見迦葉尊者是唯一得到佛陀的精緒的人。

其實,除了上一篇所講的馬利亞外,門徒猶大與耶穌之間也存在着一種類似於佛陀與迦 葉之間的默契。

以下就是《猶大福音》的開始,故事以耶穌與一眾門徒的對話來展開: 「有一天,他和他的門徒在猶太。他發現他們坐在一起練習虔誠。當他[來到]他的門徒 坐在一起吃餅祈禱時,[他]笑了。」

「門徒對他說:『夫子,你為什麼嘲笑我們的祈禱?我們做了什麼?這是正確的。』」

「他回答說:『我不是在嘲笑你們。你們這樣做不是因為你們想這麼做,而是因為你們 的上帝會因此而受到讚美。』」

「他們說:『夫子,你……是我們神的兒子!』」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怎麼認識我呢?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一代的人,不會認識 我的。』」

「他的弟子們聽了這話,頓時怒火中燒,心裡開始咒罵他。」

「但當耶穌注意到他們的無知時,[他說]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讓憤怒困擾你們?你 們的神在你們裡面,[他的星星] 對你們的靈魂生氣了嗎?如果你們中有人[夠堅強]為了 在人類中展現出完美的人性,站起來面對我。』」

「所有人都說:『我們夠強大了。』但他們的靈魂沒有足夠的勇氣站在[他]面前──除了 加略人猶大。他能夠站在他面前,但無法直視他的眼睛,所以他移開了視線。」

「猶大對他說:『我知道你是誰,也知道你從哪裡來。你來自 Barbelo 的不朽王國,而 我不配說出派遣你來的人的名字。』」

「耶穌知道他正在思考什麼是崇高的,就對他說:『離開其他人,我將告訴你天國的奧 秘。不是為了讓你去那裡,而是讓你感到非常悲傷,因為其他人會代替你在他們的上帝 面前完成十二[元素]。』」

「猶大對他說:『你什麼時候能告訴我這些事情?這一代人的偉大光明之日何時來 臨……?』」

「但當他說出這些話時,耶穌就離開了他。」

猶大就像迦葉了解佛陀一樣,明白其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

上述經文提到的 Barbelo,指的是諾斯底主義宇宙論的幾種形式中上帝的第一次顯現。

Barbelo 經常被描述為至高無上的女性原則,是多方面創造的唯一被動先行者。這個人 物也被不同地稱為「母親-父親」(暗示她明顯的雌雄同體)、「三重雌雄同體的名字」

或「永恆的永恆」。她在一些諾斯底教徒中的地位如此突出,以至於一些學校被指定為 Barbeliotae 、Barbelo 崇拜者或 Barbelo 諾斯替教徒。

耶穌嘲笑這種儀式,並聲稱門徒只是在讚美他們的上帝。這標誌著猶大福音與諾斯底信 仰一致的初步暗示。諾斯底教徒認為,「主流」基督徒所尊崇的上帝(《舊約》中的上

帝)與派遣耶穌來到地球的終極神並不相同。根據猶大福音,耶穌是一位神聖的臨在。

祂來自於這個宇宙之上的神域。準確的說,他來自一個叫做 Barbelo 的 eon(極漫長的 時期)。在諾斯底體系中,永恆是神聖的散發。而這個永恆來自於無法命名的終極或最 高的神。

在十二門徒中,猶大可說是臭名昭彰,因為人人都記得他出賣了耶穌。

《新約》中,人稱加略人猶大的他是耶穌最初的十二使徒之一。受猶太公會30塊銀錢賄 賂親吻並背叛耶穌。他的名字常用來指代背叛。雖然猶大的死法有很多說法,傳統上認 為他背叛後自絞,如《馬太福音》中記載。他在十二使徒中的地位日後由馬提亞替代。

雖然猶大在福音書中是背叛者,但在基督宗教歷史上頗有爭議。例如,猶大的背叛導致

耶穌受難以及之後的復活,從傳統神學上講耶穌死而復活為全人類帶來拯救。而被視為 異端的諾斯底主義則認為猶大為人類帶來救贖,稱讚他是最佳使徒。

其實在聖經中沒有對猶大本身有過多的描述,他的早年生活神秘,沒人知曉,經文頂多 只是隱約提到或暗示他的家庭背景或早年生活。關於猶大,經文主要記載他是十二使徒 之一,並且是賣了耶穌的滅亡之子,然後因悔恨而上吊自殺,但是在一些傳說和偽經中 有一些有關猶大的家庭和早年資訊,不過內容大多都不統一,大多學者認為這些多為後 人所創作。

所以,究竟這位加略人猶大是一個怎樣的人,實在很難也判斷,同時,他對耶穌的出賣, 事實在也是整個計劃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猶大可是說是對這個救贖計劃過程中 最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在諾斯底教派眼中,他就是耶穌最信任的人。

1970年代,一份包含猶大福音的手稿被發現。然而,直到2006年,學者們才最終將其 發表。不過,這種延誤不應歸因於他們的疏忽。相反,一系列中介機構和古物交易者阻 礙了對文本的科學檢驗和研究。

這本書於 2006 年春天出版,令一些人感到驚訝,但基督宗教歷史學家卻並不驚訝。他 們很早就知道這樣的福音是可能存在的。西元 180 年左右,愛任紐(Irenaeus,130

年 202年)主教簡短地提到了一本以此為標題的福音書。他聲稱這是一群名叫諾斯底 派的基督徒捏造的。

James Robinson 在《猶大福音》中觀察到,它的通常年代是在公元 2 世紀中葉左右。

與聖經中的福音書不同,《猶大福音》並沒有提供有關耶穌的生平和事工的廣泛細節。

相反,它呈現了耶穌和祂的門徒之間的對話集。

此外,《猶大福音》並沒有聲稱是加略人猶大所寫。這不是一本「猶大寫的福音」,而

是一本關於猶大以及他對耶穌身份和他在救贖中的角色的洞察的福音。

換句話說,這是猶大從耶穌那裡得到的特殊啟示的敘述。正如經文所說:「這是耶穌在 慶祝逾越節前三天,與加略人猶大交談的秘密審判信息,為期八天。」

由於猶大與其他門徒不同,表現出了必要的洞察力,因此耶穌指示他:「離開其他人, 我要把天國的奧秘告訴你。不是為了讓你去那裡,而是你會非常悲傷。」

這個場景是根據對觀福音書中著名的情節改編的,當時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耶穌到了愷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 人子是誰?」他們說:「有 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耶穌說:

「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

「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 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 在天上也要釋放。」當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

預言受難復活降臨

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 被殺,第三日復活。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 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旦,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 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馬太福音 16:13 -23)

在這兩種情況下,耶穌都向門徒提出了挑戰,而在這兩種情況下,只有一個門徒(彼得 和猶大)站出來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此外,在這兩個例子中,耶穌都賜給了那位門徒一個獨特的啟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此後不久,耶穌要麼譴責門徒為撒旦(如馬太的情況所示),要麼譴責為不會進入天國 的人(如猶大的情況)。

《猶大福音》的作者希望讀者回想馬太福音中的場景並進行類比。在這本偽經書中,耶 穌被認為是來自 Barbelo 的 eon。然而,在《馬太福音》中,彼得回應耶穌時宣稱: 「你是彌賽亞,是永生神的兒子。」

要理解猶大和彼得的對比,我們必須了解這兩種認為耶穌是誰的差異。這將我們直接引 向諾斯底神學體系的核心。

耶穌向猶大解釋說,萬物的真神是個看不見的靈,連天使也看不見。儘管沒有人能看見 他,但這個無形的靈卻從自身散發出一系列較低的表現。猶大福音稱為「Eons」。

只有那些獲得知識(靈知)的人類才能理解最高神的所有面向。這就是這群基督徒的名 字的由來。他們是「諾斯底教徒」(Gnostics),因為他們對至高上帝的了解。

在敘述的早期,猶大斷言 Barbelo 出現了一系列額外的數億年。一個重要的紀元稱為 Barbelo。他是人類或亞當的天堂模型。此外,諾斯底教徒將得救的人(自己)稱為塞 特的後裔。塞特是亞當和夏娃的第三個兒子。

"亞當又與妻子同房,她就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說:「神另給我立了一個 兒子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創世記 4:25)

此外,諾斯底教徒認為,我們所居住的宇宙與至高無上的上帝不同,上帝並沒有直接統 治這個世界。相反,這個宇宙是無常的,並且處於一個較小的神聖實體的統治之下,有

些人稱之為 Nebro,有些人稱之為 Yaldabaoth。

正如猶大福音所解釋的,更高的神聖領域任命 Yaldabaoth 來統治物質宇宙。因此,

Yaldabaoth 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換句話說,猶太人和大多數基督徒所崇拜的舊約上 帝並不是終極上帝,而是創造了這個世界和第一個人類(亞當和夏娃)的無知統治者。

然而,高等神並沒有讓人類完全受 Yaldabaoth 的奴役。天使加百列給了被拯救的人們 (即諾斯底教徒)額外的靈或神性的火花。耶穌在《猶大福音》中指出:「上帝將知識 帶給亞當和他的同伴,這樣混沌和地獄之王就不會統治他們了。」

因此,Yaldabaoth 是混沌和地獄之王,被拯救的人們應該從他的手中被解放出來。也 就是說,他不是真神。儘管如此,他仍然是門徒們感恩的上帝。所以,耶穌笑是因為他 們敬拜了錯誤的神。

2009 年 7 月 27 日的《紐約客》(New Yorker)中有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 ── 「背叛: 我們應該恨加略人猶大嗎?」(Betrayal: Should we hate Judas Iscariot?),內容涉及 最近發現的(1978 年)猶大福音。這篇文章回顧了最近有關該主題的書籍,並探討了 猶大的形像在過去兩千年中如何經歷變化:

「這不是猶大寫的。 (我們不知道歷史上是否有加略人猶大。) 這是一個關於猶大的 故事,其中大惡棍、殺基督的人,被描繪成耶穌最喜歡的門徒,也是唯一理解他的人。」

「其中,大多數人沒有希望進入天堂。至於耶穌,他不是人,而是完全的神,因此猶大 並沒有真正殺死他。(只有凡人可以被殺死。)根據一些評論家的說法,這位耶穌要求 猶大將他從他為了降臨到地球而採取的人的形像中釋放出來。猶大幫了他一個忙。」

是的,還有其他一些內容也被認為很有爭議。然而,就我們這裡的目的而言,其中有許 多宇宙論,而且這個記載與聖經或創世記有很大不同:

「耶穌與門徒的交往佔據了《猶大福音》現存頁數的大約一半。其餘部分包括耶穌關於 宇宙學的演講 與聖經的描述完全不同。簡言之,真正的上帝並沒有創造地球,但 祂創造了一位天使,天使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其他天使。又生出十二「劫」(aeons)、

七十二明體(luminaries),每一明體又具五重蒼穹(firmaments),共360個。這個 宇宙,雖然聽起來很宏偉,但被耶穌描述為「腐敗」(corruption),但顯然它並不像 地球那麼糟糕,地球是由一個暴力的「造物主」(demiurge)Nebro 和他愚蠢的助手 Saklas 創造的。正文就是這樣繼續下去的。」

在耶穌的啟示之後,祂的神聖本質離開了地球。然後敘述轉向在房子的樓上房間裡的人 類耶穌,他在那裡與門徒一起參加最後的晚餐。同時,猶大在外面與猶太文士會面,並 出賣耶穌以換取金錢。至此,猶大福音結束了。

結論可能顯得唐突且有些虎頭蛇尾,但它代表了一種刻意的文學手法。它引導讀者回到

正典福音書繼續敘述。

猶大福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是,他們對耶穌的真實身分有了新的體會。有了這種洞察力,

我們鼓勵他們重新審視正典福音書,在那裡他們可以以更深入、更準確的理解重新解釋 熟悉的記載。

普林斯頓大學宗教學教授 Elaine Pagels 和哈佛大學 Hollis 神學教授Karen Leigh King 認為,對基督宗教傳統的替代解釋的更細緻、更具體的理解應該為諾斯底主義的討論提 供的資訊。在耶穌死後的幾個世紀裡,對於祂的生與死的意義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

原始正統基督宗教(即在公元4世紀占主導地位的觀點,類似於尼西亞信經中包含的教 義)與各種教派(cults,其中之一被標記為「諾斯底主義」)一起存在了幾個世紀,直 到原始正統基督宗教解釋被接受為「主流」基督宗教。

所為「正統」,即是在政治鬥爭中取得勝利的一方。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spel_of_Judas

https://www.gospels.net/judas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Gospel-of-Judas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lost-gospel-judas-revealedjesus-archaeology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gospel-judas-pages-longstrange-journey

https://www.bartehrman.com/gospel-of-judas/ https://slife.org/gospel-of-judas/#the_gospel_of_judas

https://ehrmanblog.org/what-is-the-gospel-of-judas-about/ https://www.irtiqa-blog.com/2009/08/cosmology-in-gospel-of-judas.html

6 - 諾斯底主義的人類觀 《腓力福音》

在耶穌的十二門徒中,腓力是一個比較少受到注意的人物,聖經中沒有太多關於腓力或 其他門徒的傳記細節。

新約聖經中有很多腓力的名字,因為這在當時的猶太地區是一個很常見的名字。有使徒 腓力、凱撒利亞的附屬者腓力、分封君王腓力、執事腓力和其他一些人,執事腓力和其 他一些人,但我們將重點放在大多數人在閱讀新約時想到的腓力,即門徒,後來,使徒 腓力,就是聖經中所提到的佔主導地位的腓力。其他腓力並不是福音和耶穌基督對使徒 的使命的焦點。順便說一句,腓力的名字來自希臘語“Philippos”,意思是“對馬的愛”, 但腓力名字的部分詞根是“philio”,意思是「兄弟之愛」。

像其他門徒一樣,耶穌尋找腓力。耶穌找到並召喚了腓力,然後腓力去告訴拿旦業,正

如我們在《約翰福音》中讀到的那樣: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 這腓力是伯 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約翰福音 1:43 -44)

耶穌呼召腓利之後,"腓力找到拿旦業,對他說:「我們發現了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 和先知們所記的那一位。他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約翰福音 1:45)

拿但業很懷疑,"拿旦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 吧!」"(約翰福音 1:46)

在拿旦業說出一句話之前,耶穌就叫了拿旦業的名字,所以"拿旦業對耶穌說:「你怎 麼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叫你以前,你還在無花果樹下,我就看見你了。」 "(約翰福音 1:48)。

有一次,耶穌似乎在考驗腓力,當時有五千多人坐著聽耶穌的教訓,"耶穌舉目看見許

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 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約翰福音 6:5-6)。

耶穌正在考驗腓利的信心,看看祂如何應對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情況,儘管耶穌已經知道 祂要做什麼。腓力不知道該怎麼辦,"腓力回答:「就是兩百個銀幣的餅,也不夠每個 人吃一小塊!」"(約翰福音 6:7)

所以安德烈第一個開口說:"「這裡有個孩子,帶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可是對這麼 多人,這些算什麼呢?」"(約翰福音 6:9)。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 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 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 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約翰福音 6:11-13)。

腓力在這裡得到了深刻的教訓。靠著自己他什麼也做不了,但有了基督,一切都有可能。

新約中我們對腓力一無所知。在後來的傳說中,他經常與福音傳道者聖腓力(腓力執事) 混淆,早期教會的7位執事之一(使徒行傳 6:5)。據推測,他的傳教地是在古代歐亞 大陸的斯基泰地區。根據一種傳統,他死於自然原因,但根據另一種傳統,他是死於十 字架上,這就是他的另一個中世紀象徵高十字架的原因。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說法,腓力 行傳(Acts of Philip)是杜撰的,可能可以追溯到 3/4 世紀。

在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中發現了一份科普特語《腓力福音》 (Gospel of Philip)手稿(CG II),這是 4 世紀末藏在一個罐子裡並埋在埃及沙漠中 的大量文件。該文本裝訂在包含更著名的《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的同一 手抄本中。

該文本的編輯和翻譯 Wesley W. Isenberg 透過警句、寓言、簡短的辯論、敘事對話、

聖經註釋(尤其是創世記)和教條命題的混合,將17句話 ( logia ) 歸因於耶穌,9句話 其中 Isenberg 1996,第 139 頁-將其描述為對正典福音書。新說法的引用和解釋,「通

過介紹它們的公式來識別('他說' , '主說',或“救世主說”)簡短而神秘,最好從諾斯替 教的角度來解釋 。」

《腓力福音》是一部非正典的諾斯底福音書,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 3 世紀左右,但在中 世紀時期已失傳,直到1945 年偶然被重新發現,與其他文本一起埋藏在埃及納格哈馬 迪附近。

基督教會不接受《腓力福音》為正典。儘管它可能與《多馬福音》中表達的信仰有某種 關係,但學者們對於它是否應該被解讀為單一話語或作為其他不相關的華倫提努(100 年 153年,Valentinus)語錄的集合而存在分歧。

華倫提努是最著名、一度也是最成功的早期基督宗教諾斯底派神學家。他在羅馬創辦了 他的學校。根據早期基督宗教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護教士特土良(Tertullian,150 年 230 年)的說法,華倫提努是主教的候選人,但在另一位主教被選中後,他開始了 自己的團體。

華倫提努寫下了各種各樣的著作,但只有一些片段倖存下來,其中大部分是在他的對手 的著作中反駁論據中引用的,除了粗略的輪廓外,不足以重建他的體系。他的學說僅以 他的弟子華倫提努派所賦予的發展和修改的形式為人所知。他教導說,人分為 3 種:靈 性的、心靈的、物質的。只有那些具有靈性本質的人才能獲得靈知(知識),使他們能 夠返回神聖的 Pleroma,而那些具有靈性本質的人(普通基督徒)將獲得較小或不確定 的救贖形式。

Pleroma 的字面意思是「充滿、圓滿」,源自動詞 plēróō(πληρόω,「充滿」),源 自 plḗrēs(πλήρης,「充滿」)。Pleroma 通常指神聖力量的總體。它用於基督宗教

神學背景以及諾斯底主義。這個術語也出現在歌羅西書中,傳統上認為該書是使徒保羅 所寫。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使用了 17 次。

在華倫提努體系中,Pleroma 與本質上難以理解的神性相對立,作為「神聖屬性的循 環」,神通過各種方式啟示自己:它是來自神的30個永世或放射物的總和,但與他和物

質宇宙同樣分離。它有時幾乎是本地化的,因此一個事物被稱為「Pleroma 之內」、 「之外」、「之上」、「之下」:更常見的是屬靈世界,存在於無形天堂中的原型理想 與宇宙中理想的不完美的現象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華倫提努擁有大量追隨者,即華倫提努信徒(Valentinians)。後來它分為東方和西方 (或義大利)分支。Marcosians 派屬於西方分支。

聖禮,特別是婚姻聖禮,是一個主要主題。正如其他經常與所謂的「諾斯底主義」相關

的文本,例如《多馬福音》和《馬利亞福音》一樣,《腓力福音》捍衛了一種傳統,這 種傳統使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耶穌的教導產生了特殊的關係和洞察力。文本包含耶穌的15 句話。其中7句話也出現在正典福音書中,其中兩句與多馬福音中的語錄密切相關。

所有諾斯底文獻中最常被引用的一些段落都來自腓力福音。例如,文本大膽地指出,獲 得靈知的人「不再只是基督徒,而是基督」(第60節),因為這樣的人已經與基督聯合 了。

與那些認為救恩首先是在人死後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的基督徒相反,腓力福音說:「有 些人錯誤地說我們必須死才能復活。如果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復活,那麼他們死了就沒 有什麼好處」(第79條)。

文本斷言,如果沒有伴隨的精神變化,基督宗教身份的傳統標記就毫無意義:「任何人 下到[洗禮]水里,上來時什麼也沒有得到,並說:'我是基督徒',就藉用了洗禮的意義。」

它聲稱「在另一個世界,上帝創造了人類來崇拜祂。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創造神並崇拜

他們的創造物。神崇拜人類才更有意義」(第75節)

《腓力福音》的一個章節(50 節)由於對它的誤解而在流行文化中變得相當出名。該

節指出:「抹大拉的瑪利亞是救主的同伴。他比所有其他門徒更愛她,並且親吻她[文 字缺失]的次數比他親吻其他門徒的次數還要多。有些人將這段經文解釋為耶穌和瑪利 亞有肉體關係的說法,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缺少的字是「嘴巴」 老實說,這確 實是手稿中存在空白的一個非常不幸的地方 《腓力福音》在其他地方提到「接吻」 也只是作為說甜蜜、動人的話的隱喻。從上下文來看,這顯然也是第 50 節所指的內容,

因為它繼續說馬利亞在靈性上比其他門徒更進步。因此,這段經文說,耶穌與馬利亞談 論屬靈問題的次數比他與其他門徒談論的次數多 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引人注目的 說法,但這並不是一些人似乎想要的淫蕩信息。

因此,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最愛的門徒,她「親吻了她的嘴」。如果我們第一層讀這

段話,我們就推論他們是戀人。但是,如果我們從諾斯底教派的角度來閱讀它,我們就 會知道親吻象徵著心靈和知識的呼吸。所以,師父擁抱弟子,傳遞氣息,傳遞靈。這是 靈性親密而非肉體親密的標誌。作為一種呼吸的交換,它標誌著交流和相互的精神再生。

紙莎草紙上寫的希臘文"koinonós"顯示馬利亞不是耶穌的愛人,而是他的伴侶(這個字 是陽性的),他的另一個自我。在這段經文中,聖經研究者 Veronique Flayol 認為腓力 所傳的福音只是解釋了抹大拉的馬利亞所佔的地位。她與耶穌同等,都是出於卓越。這

個吻說明了這一點:透過親吻嘴,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交換了他們的屬靈呼吸。這個 吻象徵耶穌賦予抹大拉的瑪利亞的知識氣息,讓她成為祂的中繼者,祂死後的新使者。

腓力福音的大部分內容都涉及諾斯底主義關於人類起源和本質的觀點,以及洗禮、塗油 和婚姻的聖禮。福音書強調了男女在洞房裡擁抱的聖禮性質,這是精神統一的原型,這 意味著婚姻的牢不可破的性質。Wesley T. Isenberg 的翻譯:

主說:「在他誕生之前,那是有福的。因為他現在是、過去是、將來也是。 」

認識真理的人是自由人,但自由人不會犯罪,因為「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僕」(約翰福 音8:34)。真理為母,知識為父。

Echamoth 是一回事,Echmoth 又是另一回事。 Echamoth 簡單來說就是智慧,但 Echmoth 卻是死亡的智慧,也就是知道死亡的人,被稱為「小智慧」。

那些說先死後復活的人是錯的。如果他們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先接受復活,那麼當他們死 的時候,他們就什麼都得不到。(與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提供的翻 譯相比:「那些說主先死然後復活的人是錯的 因為他先復活然後死。」)

耶穌來是為了把世界釘死在十字架上。

耶穌偷偷地帶走了他們所有人,因為他並沒有以他本來的樣子出現,而是以他們能夠看 到他的方式出現。他向他們所有人顯現。在偉人看來,他同樣偉大。他在小人眼中顯得 同樣小。他向天使顯現為天使,向人類顯現為人。

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任何實際存在的事物,除非他變得像它們一樣……你看到了聖靈, 你變成了靈。你看見了基督,你就成為了基督。你看見了天父,你就會成為天父。所以

在這個地方你看到了一切,卻看不到你自己,但在那個地方你確實看到了你自己 你所看到的你就會成為那個地方。

亞當是由兩個童女、聖靈和處女地所創造的。因此,基督由童貞女誕生,以糾正起初發 生的墮落。

新房子在諾斯底思想中到底代表什麼,目前仍存在很大爭議,但有一種說法似乎特別確 定了諾斯底主義的啟蒙水準:

主在奧蹟中做了一切,洗禮、聖油、聖體、救贖和新房子。

一種可能是新房子像徵性地指上帝(新郎)和人類(新娘)之間應該存在的信任和單一 奉獻的關係 就像婚姻關係(臥室)意味著丈夫和妻子彼此的奉獻一樣。排除所有

其他各方。這個象徵意義可以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找到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

的。愚拙的拿著燈,卻不預備油;聰明的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新郎遲延的時候, 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 起來收拾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 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

她們去買的時 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同他進去坐席,門就關了。

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

『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 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馬太福音25:1-13)

另一種對腓力福音的解釋認為耶穌是文本的中心焦點。這一觀點得到了諾斯底教學者 Marvin W. Meyer 的支持。這種信念的證據可以在以下福音引文中找到:

那些產生聖父、聖子和聖靈之名的人……不再是基督徒,而是基督。

"下午三點,耶穌大聲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瑪撒巴克達尼?」 這翻譯出來 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馬可福音 15:34)

他是在十字架上說這些話的,因為他已經離開那個地方了。

我們藉著聖靈重生,並且藉著基督受浸而懷胎,有兩個元素。我們透過聖靈受膏,當我 們受孕時,我們團結在一起。

耶穌出現[...]約旦 天國的豐盛。

藉著完善洗禮的水,耶穌倒空了死亡。因此,我們確實下到水里,但我們沒有下到死亡 裡,免得我們被倒在世界的靈裡。

因此,根據 Meyer 的說法,很明顯,如果沒有耶穌,這本福音書中提到的儀式和奧秘 就沒有背景。此外,根據 Meyer 的說法,這段文本似乎遵循華倫提努基督教派的信仰, 該教派崇拜諾斯底派基督,並且經常與有時被認為是華倫提努自己的文本《真理的福音》 (Gospel of Truth)聯繫在一起。

腓力福音以這樣的應許作結:

如果任何人成為「伴郎之子」(son of the bridechamber),他就會收到光。如果一個

人在這些地方沒有收到它,那麼他在其他地方也不能收到它。接受任何光的人將不會被 看見,也不會被抓住。無論他活在世上,或是離開這個世界,都沒有人能夠這樣為難他。

他已經接受了圖像中的真理,世界已經成為永恆(Aeon)。因為對他來說,永恆已經 作為 Pleroma 而存在,而他也以這種方式存在。它只向他揭示,因為它不是隱藏在黑 暗和黑夜中,而是隱藏在完美的白天和神聖的夜晚中。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spel_of_Philip https://www.gospels.net/philip

http://www.gnosis.org/naghamm/gop.html

https://gnosticismexplained.org/the-gospel-of-philip/ https://www.thefirmament.org/scripture/nhl/gospel-of-philip/ https://slife.org/gospel-of-philip/#the_gospel_of_philip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the-inside-story-of-a-controversial-newtext-about-jesus-41078791/

https://www.magdalenesacredjourneys.com/the-gospel-of-philip-jesus-and-marymagdalene/

https://marymagdaleneslegacy.com/2021/05/21/the-gospel-of-philip/

7 - 《真理的福音》中的宇宙之戰

《真理的福音》(Gospel of Truth)沒有標題,但作品的名稱來自於正文的前 3 個字。

它可能是由華倫提努諾斯底派(Valentinian Gnostics)在 140 至 180 年間用希臘語寫 成的(或者,根據某些推測,是華倫提努(Valentinus,100 年 153 年)本人所寫。

華倫提努出生於約西元 100 年,約於西元 180 年在亞歷山大去世。根據基督教學者

Epiphanius of Salamis(約 310–320 – 403)的說法,他出生於埃及,在亞歷山大接受 教育,那裡是諾斯底教巴西利德(Basilides)教派的所在地。然而,另一位基督宗教學 者和教師、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Clement of Alexandria,150 年 約 215 年)報告說, 華倫提努是由使徒保羅的門徒 Theudas 教導的。他被認為是一位非常能言善辯的人, 具有很強的個人魅力,具有與生俱來的吸引人的能力。他於公元 136 年至 140 年間, 即教宗聖伊琪(Pope Hyginus,? 142 年或 149 年)時代的某個時間前往羅馬,並於 公元 150 年至 155 年,即教宗聖庇護一世(Pope Pius I,約 1 世紀末 約 157 年或 161 年)時代,達到了其教學生涯的巔峰。

在 2 世紀中葉的一段時間內,華倫提努甚至是羅馬原始正統社區中傑出且受人尊敬的成 員。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甚至曾一度希望獲得主教職位,顯然是在他被排除在主教職 位之後,他才脫離了天主教會。華倫提努據說是一位多產的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唯一 倖存的遺跡來自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羅馬的希坡律陀(Hippolytus of Rome,約 170 – 235 年)和 Marcellus of Ancyra(卒於約 374 年)所傳播的引言。大多數學者也認為 華倫提努寫了《真理的福音》 ,這是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之一。

拿戈瑪第經集是指一批於 1945 年在上埃及地區的拿戈瑪第所發現的一系列莎草紙翻頁 書。這批翻頁書總共有五十多篇不同的文章,大多數都屬於早期基督宗教的諾斯底教派 的經書,但亦有 3 篇文章是出自《赫姆提卡文集》(Corpus Hermeticum,或譯《秘義 集成》),以及《柏拉圖理想國》的局部翻譯。在此年,一些當地的農民發現了這些被 放入 13 個用皮封口的陶罐內,用皮革包裝好的莎草紙翻頁書。學者一般認為這批翻頁

書是一部文集,是被附近的大聖帕科繆(St. Pachomius the Great,約292年 348年5 月9日)(或譯為「帕科謬」,天主教會則譯為「聖白窮美」)修道院的僧侶所埋藏, 因為擁有這一批當時被指為異端的禁書是違法的。聖亞他那修(Athanasius I of

Alexandria,296年 373年5月2日)對除滅非正典經書的要求以及於公元390年狄奧多 西一世所頒布的一系列法令可能驅使了人把這些(為擁有者帶來)危險的著作收藏好。

著名的華倫提努主義者(Valentinians)包括 Heracleon(約 175 年)、Ptolemy the Gnostic、Florinus、Axionicus 和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Theodotus of Byzantium)。

基督教會主教,早期基督宗教神學家愛任紐(Irenaeus,130年 202年)知道這一點,

他反對其中的諾斯底教內容,並宣布其為異端。愛任紐宣稱它是「華倫提努」的門徒的 作品之一,而《真理的福音》與被認為是華倫提努及其追隨者的其他作品的相似性得到 了許多學者的認同。

但華倫提努的追隨者拋開了所有的恐懼,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作品,並吹噓他們擁有比實 際存在的更多的福音書。事實上,他們的大膽程度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們將他們最近的 作品稱為《真理的福音》,儘管它與使徒的福音完全不一致,他們的福音都沒有被褻瀆。

因為如果他們所創造的是真理的福音,並且與使徒傳給我們的福音不同,那些關心的人

可以知道如何從聖經本身證明使徒所傳下來的並不是真理的福音。

其他學者認為我們現在擁有的這本書應該是第四世紀的作品。

在其科普特語翻譯並被埋葬在拿戈瑪第之後,該文本一直丟失,直到拿戈瑪第被發現為 止。

《真理的福音》是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抄本中發現的健康經文中發 現的新約外典(New Testament apocrypha)諾斯底文本(Gnostic texts)之一。它存 在於兩個科普特譯本中,其中一個亞卡米米語譯本(Subakhmimic rendition)幾乎完

整地保存在第一個拿戈瑪第抄本(Nag Hammadi codex 又稱「榮格抄本」(Jung

Codex))中,而一個薩希迪語譯本則以片段形式存在於第十二個抄本中。

文本的寫作具有很強的詩意技巧(即使在翻譯中也很引人注目),並且包括大量循環的 主題呈現。它不是記述拿撒勒人耶穌的作品意義上的「福音」,而是更好地理解為講道。

學者們普遍認為該文本是整個拿戈瑪第收藏中最好的書面文本之一,認為它作為一部偉 大的文學作品和對幾本福音書、正典和其他福音書的諾斯底註釋具有很高的價值。所表 達的思想偏離了華倫提努諾斯底主義的觀點。

經文說,無知導致了 aeons 世界的形成。然後它描述耶穌被上帝派遣來消除人類和 aeons 中的無知,使他們變得完美並恢復與天父的結合並糾正創造世界的錯誤。耶穌是 一位令其他文士和教師感到困惑的教師,並斷言他們是愚蠢的,因為他們試圖透過分析 律法來理解世界。但錯誤地對此感到憤怒,並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它也繼續描述瞭如 何透過對天父的了解來給予救贖,從而構成永恆的安息(eternal rest),並將無知描述 為一場噩夢。

aeon 的字面意思是極漫長的時期,有時會被譯作萬古或永恒。在許多諾斯底系統中, 上帝的各種放射體被稱為 One、Monad、Aion teleos(αἰών τέλεος“最廣闊的永恆”)、

Bythos(βυθός ,「深度」或「深奧」)、 Arkhe( ἀρχή ,「最廣闊的 Aeon」)、 Arkhe(ἀρχή)。在不同的系統中,這些放射物有不同的命名、分類和描述(但放射物 對於所有形式的「諾斯底主義」來說是共同的)。在 Basilideans 諾斯底中,他們被稱 為兒子身分;根據 Marcus 的說法,它們是數字和聲音;在華倫提努主義中,它們形成 雄性/雌性配對,稱為 syzygies(συzυγίαι,來自 σύδυγοι syzygoi:字面意思是「一 起軛」)。

所有存在的源頭是萬古,其中居住著一個內在的存在,被稱為 Ennoea(ἔννοια,「思 想、意圖」)、Charis(χάρις,「恩典」)或 Sige(σιγή,「沉默」)。分裂的完美 臨在其自身內孕育了第二個永恆,Nous(Nους,「心智」)。複雜的萬古等級制度就

這樣產生了,有時達到30個。這些萬古屬於一個純粹理想的、本體的、可理解的或超感 覺的世界;它們是非物質的,它們是實體的想法。它們與它們發出的源頭一起形成 Pleroma(πλήρωμα,「豐滿」)。Pleroma 的最低區域最接近黑暗;即物質世界。

從非物質到物質、從本體到感性的轉變是由萬世中的缺陷、激情或罪惡所造成的。根據

Basilides 的說法,這是最後兒子身份的缺陷;根據其他人的說法,這是宇宙偉大執政官 或萬古造物主(Great Archon)的罪孽;根據其他人的說法,這是女性 Aeon Sophia 的激情,她在沒有她的永恆伴侶的情況下散發出來,導致了巨匠造物主(demiurge), 一個不應該存在的生物。這個生物不屬於 Pleroma,而獨一者散發出兩個救世主,基督 和聖靈,以將人類從造物主手中拯救出來。基督隨後採取了人類的形式(耶穌),教導 人類如何實現靈知。所有靈知的最終目的是 metanoia,或悔改-消除物質存在的罪惡 並回歸 Pleroma。

Aeons 與猶太基督宗教天使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作為僕人和神的化身的角色,以及作 為光之存有的存在。事實上,某些諾斯底天使,例如 Armozel,也是 Aeons 天使。

2006 年發現、由國家地理學會購買、持有並翻譯的諾斯底《猶大福音》(Gospel of Judas)也提到了 Aeons。

接下來,它以深奧的方式描述了好牧人的比喻,然後描述瞭如何將飢餓者餵飽,勞累者 休息,理解為滿足靈性飢餓,使世界的疲勞得以休息。

接下來是一個關於恩膏(anointing)的寓言,其含義晦澀難懂,但可能與密封的雙耳 瓶意味著它已滿的方式有關,這是知識的隱喻 在拼圖中擁有最後的「印記」,人

們就明白了,但如果沒有它,人們所累積的理解碎片仍然可以很容易地被撤銷:

但他所膏抹的人都是已經變得完美的人。對於滿罐子來說,通常是塗油的。但一(罐) 膏一溶,就空了,其不足的原因在於它的膏所通過的東西。因為那時,一股氣息將它吸 走,這是一種在與之相伴的力量中的東西。但對沒有缺陷的人來說,沒有任何印記被除

去,也沒有任何東西被倒空,但他所缺乏的,完美的天父會再次充滿。

除了透過靈知獲得安息的最後描述之外,文本的其餘部分涉及一篇關於聖子和聖父之間

的關係以及名字與其所有者之間的關係的論文。最好的例子是它使用的短語「父親的名 字是兒子」,這應該以深奧的方式理解「兒子是名字,而不是意味著「兒子是父親的名 字」。

與正典福音書不同,這本福音書不包含耶穌的生平或教導的記載。它確實包含了有關復 活的耶穌 40 天事工的見解。

這本福音書,像其他一些諾斯底文本一樣,可以被解釋為宣揚預定論。其中一節指出: 那些他預先知道名字的人在最後被召喚,因此有知識的人就是父所說名字的人。因為誰 的名字沒有被說出,誰就是無知的。確實,如果沒有叫到他的名字,他怎麼聽得見呢?

有了知識,他就遵行召喚他的人的意願,他希望取悅他,他就得到安息。每個人的名字 他都想到了。以這種方式獲得知識的人知道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真理的福音》的開場白揭示了它的兩個主要人物:真理之父和聖言之父 他們都 在神聖領域。

"對於那些從真理之父那裡領受了認識祂的恩典的人來說,真理的福音是喜樂,他們透 過從 pleroma 而來的聖言的力量,即在天父的思想和頭腦中的那一位,是被稱為「救 主」的那一位,這是他要為救贖那些不認識天父的人所做的工作的名稱,而以福音的名 義宣揚希望,成為那些尋找他的人的發現。"

人們可以看到這與約翰福音的開場白有相似之處:「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兩者都假設目標受眾了解「道」的意思。然而,真理福音的「真理

之父」是否是上帝尚不清楚。

與其他福音書不同,《真理的福音》的介紹並沒有明確地將聖言與拿撒勒人耶穌聯繫起

來。然而,如果目標讀者讀過約翰福音,他們就會明白聖言的身份。

《真理的福音》的作者將真理之父與「道」分離,創造了兩個獨立的實體。相反,它的 作者將聖言介紹為天父思想和思想的創造。正因為如此,它可以說將神聖領域與智力聯 繫起來。由於柏拉圖和新柏拉圖的影響,當時將上帝與智力聯繫起來並不罕見。

鑑於聖父與聖言的聯繫,聖言具有神聖本質,被稱為救世主。在開頭結尾處,《真理的 福音》揭示了其目的是幫助那些希望更親近天父的人。它將自己描述為「尋找他的人的 發現手段」。由此可見,這首曲子是為了精神上的自我提升。它首先邀請讀者,也可能 是社群的成員,開始一段培養智力並透過「道」認識天父的旅程。有了這些特徵,「福 音」這個名字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與人們對福音的期望特徵不符。

那麼,《真理的福音》如何呈現一場宇宙之戰呢?首先,在引言之後,「無知」和神的 話語並列在一起。聖言是天父的智性創造。正如神的話語帶來喜樂一樣,「對天父的無 知帶來了驚恐和懼怕」。對父親的無知創造了錯誤的擬人化,它的性別是女性,並創造 了一個物質領域,正如文本中所描述的:「她致力於她的物質實體。」

此外,由於錯誤的創造取代了真理,父親被遺忘了,而不是未知。因此,真理的福音邀 請人們超越自己並記得天父。進行這種記念父親的內在練習就像一場戰鬥,其影響遠遠 超出了自己,影響了宇宙。

在《真理的福音》(18、11-19、17)中,介紹了耶穌基督,並將祂描述為可以引導人們 從無知走向啟蒙的門檻。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

"因此,他們不認識父,因為祂是他們所沒有看見的。由於這是恐怖、暴動、不穩定、

懷疑和分裂,因此產生了許多幻覺,以及空洞的虛構,彷彿他們陷入了睡眠,發現自己 陷入了令人不安的夢境。或逃往一處,他們沒有力量去追趕別人,或遭毆打,或自己挨

打,或從高處墜落,或儘管它們甚至沒有翅膀,但它們卻飛向空中。再說一次,有時

(就好像)人們正在謀殺他們,儘管甚至沒有人追捕他們,或者他們自己正在殺害他們 的鄰居,因為他們沾滿了自己的血。當那些正在經歷所有這些事情的人醒來時,他們什

麼也看不見,那些處於所有這些混亂之中的人,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是。這就是那些把無 知如睡眠一樣拋在一邊的人的做法,他們不把它視為任何東西,也不把它的行為視為堅 實的東西,而是像夜間的夢一樣將它們拋在身後。他們視天父的知識為黎明。每個人都 是這樣,在他蒙昧的時候就好像睡著了一樣。這就是他獲得知識的方式,就好像他已經 覺醒一樣。{並且}對將要甦醒的人來說是有好處的。使盲人睜開眼睛的人是有福的。聖

神追趕他,趕緊叫醒他。他向躺在地上的人伸出手,扶他站起來,因為他還沒站起來。

他給了他們認識的方法,即父的知識和他兒子的啟示。"(真理的福音 18)

《真理的福音》和《約翰福音》分別講述了無知與啟蒙、黑暗與光明之間的宇宙之戰。

不過,前者比後者深入得多,而且很多諾斯底的尊門名詞也令一般人難以領悟。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spel_of_Truth

https://www.gospels.net/truth

https://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gospeltruth-attridge.html

https://www.thefirmament.org/scripture/nhl/gospel-of-truth/ https://www.thecollector.com/what-is-gospel-of-truth/

https://www.msn.com/en-ca/news/other/what-is-the-gospel-of-truth/ar-AA1tZ53Y

https://scriptural-truth.com/OnSite_Apocryphal/Truth.html

8

- 耶穌受難的另一版本 《彼得福音》

《聖經》上記載的本丟·彼拉多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第五任羅馬長官(西元 26 年-36

年在任)。他最出名的事蹟是判處耶穌釘十字架。他是羅馬皇帝在猶太地的最高代表。

以下資料引用自以斯拉培訓網絡。

「聖經記載:」

「1)彼拉多曾任意取樂,竟然把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獻祭的祭物之中(路 13∶1)。」

「2)彼拉多初審耶穌時,便認爲耶穌無罪。當時耶穌被猶太教的大祭司等人忌恨,定要 把耶穌處死,但又「沒有殺人的權柄」(約 18∶31),必須請求彼拉多的同意。所以在耶穌 受難的那天清早,便把耶穌押送到彼拉多的衙門(約 18∶28)。彼拉多審問耶穌後宣佈說: 「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約 18∶38)。」

「3)彼拉多明知耶穌無罪,而猶太人的祭司長等人卻定要殺害耶穌(路 23∶4 5)。後來 彼拉多聽說耶穌是加利利人,而希律又是加利利分封的王(路 3∶1),所以就把耶穌送交希 律審問(路 23∶6 7)。在希律面前「耶穌一言不答」(路 23∶9),於是希律又把耶穌送回彼 拉多那裏(路 23∶11)。」

「4)彼拉多再次向猶太公會的眾人宣佈,他和希律都查不出耶穌有罪(路 23∶13 17)。」

「5)耶穌受審時正當逾越節,按慣例「巡撫必須釋放一個囚犯」給猶太人。彼拉多第三 次宣佈耶穌無罪。但猶太公會的人卻極力喊叫,要求釋放作亂的殺人犯巴拉巴,定要把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路 23∶17 23)。」

「6)彼拉多「正坐堂的時候,他的夫人打發人來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

爲我今天在夢中,爲他受了許多苦。』」(太27∶19)。」

「7)彼拉多聽說耶穌是神的兒子,就「越發害怕」。「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

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約18∶7 12)。彼拉多又怕失去官 職,心情十分矛盾。」

「8)後來,「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他很怕得罪猶太人的權貴勢力,只 好「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太27∶24)。

彼拉多想用洗手表明他在殺害耶穌的事上與己無關,實際上彼拉多的責任是不能推脫 的。」

「9)彼拉多終於把耶穌交給了猶太祭司長等人去釘十字架(約19∶16)。「彼拉多又用牌子 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並且是用希 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猶太人的祭司長就對彼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 的王』,要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但彼拉多卻不肯再更改這個名號(約 19∶10 22)。」

「10)猶太人怕耶穌不能迅速死去,曾求彼拉多下令打斷耶穌的腿。但兵丁「來到耶穌 那裏,見他已經死了,就不打斷他的腿。惟有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 出來」。聖經上說這些事乃是「爲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 經上又有一句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約19∶31 37)。」

「11)耶穌死後,彼拉多曾詫異耶穌竟會死去(可15∶44)。」

「12)彼拉多准許「把耶穌的屍首賜給約瑟」安葬。這約瑟當時是個尊貴的議士(可 15∶45 46)。」

「13)耶穌被安葬後,祭司長等人來見彼拉多,說耶穌活著的時候曾預言他要復活,所

以請求彼拉多派人把守墳墓,免得耶穌的門徒把屍首偷去,告訴百姓說耶穌從死裏復活 了。彼拉多應允他們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太 27∶62 65)。祭司長等人就帶著看守的兵去封了墳墓的墓門。但是耶穌的門徒們曾多次 見到耶穌確實是復活了(太28∶4 6)。很多門徒就是因爲傳講耶穌復活而被下監,被拷 打,被殺害的(徒4∶1 3;徒5∶17 18;徒5∶40;徒7∶55 60;徒12∶1 4)。每年過了農曆春分, 第一次月圓後的頭一個禮拜日被定爲耶穌復活節。」

「14)使徒們後來曾多次論到彼拉多殺害耶穌的事(徒3∶13;徒4∶25 27;徒13∶27 28;提前 6∶13)。」

「15)第四世紀時,尤希比友斯(Eusebius)曾引證歷史資料說,彼拉多最後自殺而死。在 初期教會中,則傳說彼拉多死前神志不清,常常洗手。傳說他的妻子名叫普洛丘拉 (Procula),後來成了基督徒。」

簡單來說,《彼得福音》的內容大部分是為彼拉多平反的,內文表示作者是使徒彼得,

寫作目的似乎特別為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總督彼拉多辯護,指出耶穌之死就是希律·安提 帕斯造成。

關於《彼得福音》內容所宣稱的作者使徒彼得的生平簡介,以下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彼得(Peter,也譯「伯多祿」):原名西門(Simon,亦譯為「西滿」),是加利利 的漁民,家住迦百農,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彼得性情剛猛,對耶穌忠 心耿耿,是耶穌最緊密的三個門徒之一,在門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認為十二使徒之首。

耶穌給他起名叫“磯法”(Cephas,亦譯“則法”或“刻法”,阿拉米文的音譯,意思是“磐 石”,希臘文譯作“彼得”),對他相當器重。他曾第一個公開承認耶穌是「基督,永生上 帝的兒子」。為此,耶穌誇讚他說:「你是有福的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 上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 」耶穌升天前曾三次囑咐彼得:「你牧養我的羊。彼得 和約翰搭伴先在耶路撒冷、撒瑪利亞一帶傳道,行神蹟醫治病人。約西元44年,猶太

統治者殺害了西庇太的兒子雅各並把彼得囚在監獄裡。天使把彼得救了出來,他就到羅 馬去,在那裡建立了第一所教會。約公元48年,彼得回耶路撒冷主持了基督教的第一次

宗教會議,支持保羅和巴拿巴,確定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針,為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

奠定了基礎。會後,彼得又外出傳道。《新約》中的《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都是 神感動他所寫的。約西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把他釘十字架。彼得臨刑前

說:「我不配像我主耶穌基督那樣釘在十字架上。」因此,他被倒釘死在十字架上。16

世紀中葉,畫家米開朗基羅創作了一副名畫,描繪彼得被倒釘時的壯烈情景。傳說彼得 的遺骨埋葬在今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下面。1940-1949年天主教會曾對此進行考古挖

掘。找出幾塊骨頭說這是彼得,羅馬天主教說羅馬教會是彼得建立的,彼得又是十二使 徒之首,所以,後來羅馬主教據此提出“彼得優越論”,自稱羅馬主教是聖彼得的嫡傳繼 承人,應是普世教會的元首,遂成為教皇制的理論基礎。天主教會稱彼得為第一任教皇, 而真正的教皇是在538年消滅東哥特才確定教皇,教皇定6月29日為聖彼得瞻禮日。"

百度資料似乎遺漏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事蹟:

"耶穌卻說:「彼得,我告訴你:今天雞叫以前,你會三次否定認識我。」"

22:34)

"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裡。彼得遠遠地跟著。他們在院子裡生了火,一 同坐著,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裡,就定睛看他,說: 「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夥的。」

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過 了不多的時候,又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說:「你這個人! 我不是。」

約過了一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夥的,因為他 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正說話之間,雞就 叫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 認我。」他就出去痛哭。"(路加福音 22:54 -62)

《彼得福音》(Gospel of Peter)是一部關於耶穌基督的古代文獻,至今人們只知道部

分內容。它最初是用通用希臘語寫成的,是一本非正典福音書,被迦太基和羅馬教會會 議拒絕接受,這對新約正典的建立做出了貢獻。這是第一本被重新發現並保存在埃及乾 沙中的非正典福音書。

彼得福音現存片段的一個主要焦點是受難敘述,它將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責任歸咎於希 律·安提帕斯而不是本丟·彼拉多。

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簡稱:Antipatros)是古代猶太統治者,大希律王之 子,西元1世紀時代表羅馬帝國統治加利利與比利亞兩地區。新約稱他為「分封的王希 律」,施洗約翰與耶穌的死亡被認為與他有關。新約記載,他因為施洗者約翰批評他, 所以將其逮捕處死。後來耶穌開始傳教時,他誤以為耶穌是施洗約翰復活。

《彼得福音》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本丟彼拉多被免除了釘十字架的所有責任,責任落在 希律·安提帕斯、文士和其他猶太人身上,他們明確沒有像彼拉多那樣「洗手」。然而, 彼得福音被定罪為異端。 西元 200 年,因其所謂的幻影說元素。

文本的開頭幾頁已遺失,因此受難故事以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彼拉多洗手後突然開 始,並以不尋常且詳細的墳墓和復活的守望版本結束。《彼得福音》對受難後事件的描

述比任何正典福音書都更加詳細,並且在許多細節上與正典的記載有所不同:是希律王 下達了處決命令,而不是彼拉多,彼拉多被無罪釋放;約瑟(來自亞利馬太,這個地方

沒有提到)與彼拉多很熟。在伴隨著受難的黑暗中,「許多人拿著燈走來走去,以為是 晚上,就倒下了」。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稱之為“Eli,Eli,lama sabachthani?”馬可和馬太將其解釋為「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彼得 福音》記載為「我的能力,我的能力,你離棄了我」。緊接著,彼得說,「他說了這話, 就被接上升」,這表明耶穌實際上並沒有死。這一點,加上耶穌在十字架上「保持沉默, 彷彿感覺不到疼痛」的說法,導致許多早期基督徒指責該文本是幻影說。

最重要的是,《彼得福音》詳細描述的復活和升天並沒有被視為單獨的事件,而是發生 在同一天:

"這是它的基本故事。耶穌死後被埋葬在一個類似洞穴的結構中。士兵守衛著墳墓。一 個響亮的聲音響起。天空裂開,兩個人在光輝中降落到墳墓。石頭滾走了。士兵們看到

了這一點。當他們告訴其他人時,他們看到不是兩個,而是三個人從墳墓裡出來。從天 而降的兩個支撐著第三個,一個十字架跟隨在他們後面。兩人個子都很高,頭一直高到 天上。他們所支撐的人的頭更高,伸到了天空之外。他們聽到天空中傳來一個聲音: 「你對那些沉睡的人說話了。」而走在他們身後的十字架回應了來自天空的聲音: 「是!」(彼得福音 9:35-10:42)

《彼得福音》的復活故事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馬利亞福 音》和《約翰福音》中許多不同的「空墳墓」故事有些相似。場景本身就在墳墓裡,有

士兵把守。但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彼得福音的故事更為奇幻。 兩個『天人』從墳墓裡 出來,變化了,他們體型很大,頭伸向天空。而且

雖然沒有透露祂的名字 他們正

在支持耶穌,祂的頭高得可以伸到天空之外。而且,這個身材高大的耶穌似乎還沒有完 全恢復雙腿,因為他需要幫助才能行走。也許最令人好奇的是,當這3個人離開墳墓時, 一個十字架走在他們後面。

十字架會說話!

這個復活的故事堅持耶穌和祂的十字架是非凡的。與《馬太福音》、《路加福音》、

《馬利亞福音》和《約翰福音》不同,在這些福音書中,耶穌只是向祂的跟隨者顯現並 與他們交談;在這裡,耶穌是宇宙大小的,祂的十字架是活的,宣揚耶穌的重要性。聖 經中唯一具有類似宇宙維度的耶穌復活故事來自馬太福音,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發

生了地震,這是許多聖人從死裡復活並進入耶路撒冷的機會。

彼得福音中奇妙的復活暗示了一些更具靈性意義和人類可理解的東西。彼得復活的福音 比傳統教會基督教所接受的福音更令人眼花撩亂,更具隱喻性。彼得的故事並不是認真 地暗示3個人從墳墓裡出來,他們的頭伸向天空。這只是對耶穌重要性的詩意和隱喻的

堅持。會說話的十字架也是一個美麗而令人興奮的宣告,說明死後的耶穌如何激勵人們 過著充實而有力的生活。身材高大、需要攙扶才能行走的耶穌,也是一幅精美的詩歌, 其中復活的耶穌爬進了人類日常生活的屬靈世界。

彼得福音中關於耶穌復活的故事詩是復活的核心。這是一首跳躍的詩,描繪了一個會走

路、會說話的十字架和一個很高的耶穌,但耶穌仍然一瘸一拐。起初,人們可能會認為 它是故事中的一個瘋狂的例外,但人們讀的早期著作越多,它就越成為保羅、馬太福音、 馬利亞福音和馬可福音在靈性上的方式的早期例子。將復活描繪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形象, 說明如何以放縱、勇敢、活力和自信的方式生活。

彼得福音在西元 200 年被定罪為異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其所謂的幻影說元素。

根據維基資料:

「幻影說(英語:Docetism

),又稱多西特派、看似人主義,或稱唯神主義,是早期 基督教對基督的表述之一。此派認為,耶穌基督是個完全的神,不可能成為肉身。耶穌 的本體就是上帝,耶穌在人間的一切活動,包括受苦、死亡、復活、升天,都只是假象, 只是上帝投射在人間的一個影子、幻象。他們反對道成肉身理論。」

「傳統上認為,此派與諾斯底主義及希臘哲學關係密切,在基督教會中,馬吉安是第一 個提出這個學說的人。325年尼西亞會議宣布幻影說為異端,此派因而衰微。」

雖然幻影說已被打壓,但類似的哲學思想在人類文明中還是一直大行其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spel_of_Peter

https://www.gospels.net/peter

https://lib.exchristian.hk/peter.html

https://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gospelpeter-brown.html

https://slife.org/gospel-of-peter/#the_gospel_of_peter

https://www.bibleodyssey.org/articles/gospel-of-peter/ https://earlychristiantexts.com/the-gospel-of-peter-resurrection-reinvented/

結語

結語

很多人說藝術可以陶冶性情,透過文藝創作與鑑賞淨化心靈,以實現理想人格。所以, 對於藝術的追求,是一種十分高尚的情操。

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於1918年(大正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地獄變》是根據 日本名著《今昔物語》第28卷中的一個故事及《宇治拾遺物語》中一段相似的故事 (「絵仏師良秀」)改寫而成。

故事大意如下。

堀川大公手下的畫師良秀是個形象醜陋、脾氣古怪、傲慢自大的怪人,但由於他在繪畫 上的名氣和才氣,故得大公的器重。大公想要將良秀的愛女收房,但被良秀拒絕了。

良秀在藝術上有個怪癖,喜歡以現實的人物為原型來描繪妖魔鬼怪,甚至不惜為此而折 磨別人。但他對自己的女兒疼愛有加,也顯示出父愛的慈祥。

為了報復良秀,一次,良秀受大公之命畫一幅名為「地獄變」的屏風,他把自己關在屋

子裡沒日沒夜的工作,半年以後,屏風的大部分已經完成,只剩下最關鍵的部分還空著。

這時,良秀請求大公製造一場火災,讓一位穿著華貴的女侍鎖在車內被活活燒死,只有 親眼目睹了這樣慘絕人寰的一幕,他才能完成作品的核心部分。

大公答應了他的請求,幾天之後良秀到現場觀摩火災,結果發現被關在車中的竟是自己 的女兒,良秀起初驚慌悲痛,但隨著火勢的加大,在女兒的叫喊中,良秀在目睹女兒慘 遭火刑驚心動魄的一幕後,臉上的神情竟由驚怕轉為欣悅,完全以畫師的觀點取代父親 的立場觀看這場慘劇。

「地獄變」屏風最後如期完成,眾人皆為屏風的技藝高妙所懾服。但是第二天晚上,失 去愛女的良秀在屋子裏懸梁自盡了。

一個以慈父的角度與一個視藝術為人生最高價值的畫師的角度是對立的,當一個人對於 藝術的執着追求淩駕於他的良知時,就會頓時變得喪盡天良,甚至連禽獸也不如。

除了「藝術可以陶冶性情」這句老生常談的說法之外,還有另一句陳腔濫調也是同樣經 典,就是「宗教能夠導人向善」。所謂宗教導人向善,給予人精神寄托、心靈慰藉。

與藝術的原理一樣,當一個人對於宗教的執着追求淩駕於他的良知時,就會頓時變得喪 盡天良,甚至連禽獸也不如。

神教導人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還要愛你的敵人,並且要寬恕別人。

問題是,你與人為善,不是出於你內心的呼喚,而是為了順服神,整件事情就會被扭曲 了,而且是非常病態的。

如果閣下有兒女,你的兒女又對你非常孝順,人家問他或她為何如此有孝心,如果得到 的回應是,我的老板喜歡孝順的員工,我要做個老板眼中的好員工,做我老板悅納的事, 這樣,對你而言,就是晴天霹靂。

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敵人,並且要寬恕別人,本來,這些都是好事, 但是,却是出自錯誤的理由。因為,你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服從一個外在的、擁有權柄 的東西的命令,就像為了討好你的老板去孝順一樣。

看來,人只有愛貓愛狗時才是真心的,因為只有這件事不是神的旨意,你養貓養狗,必 然就是因為出於你本人喜歡貓狗。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顏淵》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 盡心上》

孟子說的盡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考,而是反思。即便是理解他人思想,認識現實問 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反思自己的言行。如顏淵說「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就是他反 思的體會。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辭讓 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乃仁義禮智之發端。這是人內在的資質和本性。知性,是認 識和懂得人性之仁義禮智,並「擴而充之」(《公孫丑上》)。

人的一切良知良能都是來自內在,透過修養功夫去掉私慾的障蔽而恢復、顯露內心固有 的天理。明代王守仁學說的核心命題。從整個哲學史來看,致良知說又是將禪宗「即心 是佛」、「明心見性」思想融進儒家學說的比較成功的理論建構。按守仁的觀點,良知 是人的先天道德觀念,它知道是非善惡,只要實實在在依著它去做,一定會優入聖域, 而且穩當快樂。

若然是出於為了待奉一個外在的、擁有權柄的東西的命令,便是向外而求,不是出於良 知本體,捨本逐末,便是邪說,這種思想是病態的,是有毒的。

假設,一個老板想通知他屬下的全體員工一項重要決定,你認為他會怎樣做?

假設所有員工的工種都相同,彼此都是平等的話,如果排除一切特殊情況,正常的老板 當然會一同通知所有員工。又假設陳大文只是相同工種中的其中之一個員工,不是老板 的私人秘書,老板不會特意找陳大文來,單獨告訴他,然後吩咐他再通知所有其他人。

除非,陳大文是主管,得到特別授權,其他的員工是他的下屬,亦即是老板通知高級員 工,然後再由這位高級員工再轉告其他低級員工。

負責傳達老板旨令的陳某的地位當然就是比其他員工優越了。

神向人類啟示祂的恩典,祂的救贖,很自然地,就和一個正常的老板通知他的員工一樣, 神會分別向不同的民族傳達祂的訊息,讓每個民族都知道祂的心意。因此,這個世界就

産生了不同的宗教儀式與教義,發展出不同的文明。可能是不同地域環境與國情的不同 需要,所以有不同的啟示。正如孔子講的因材施教一樣。

那麼,為何歐洲人要認為神會求要他們向亞洲、美洲、非洲人宣教?神不是分別地向不 同的民族分別傳達他們所需要的啟示嗎?還有,更重要是,為何這些白人宣教士從來都 不會想到:「究竟有甚麼東西失我們可以向這些亞洲、美洲、非洲人學習的呢?」

正如傳達老板指令的陳大文是高級員工一樣,白種人亦是高等民族,所以神特別要單獨 向他們啟示唯一的真道,好讓他們將這個福音再轉告給亞洲、美洲、非洲的人民。至於 亞洲、美洲、非洲的人民原本所信奉的、所實踐的,所一直代代相傳的,統統都是魔鬼 撒旦的詭計,要讓人們離棄這位真神。

白人的基督文明是真道,其他黃種人、棕種人、紅種人和黑種人的非基督文明就是邪道, 是拜偶像、是拜邪神。

這是對別人的整民族、整個文明的嚴重歧視。試想想,我國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為何

不到處殖民?因為我們不是基督徒,無意消滅一切別國文明,以基督文明主導全世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宣教就是白人優越論借屍還魂,用美輪美奐宗教外衣來包裝,以便 掩人耳目。仗着船堅鉋利,迫使別國大開中門,他們的宣教大軍所向無敵,到處發動着 大刀闊斧的移風易俗。沒有船堅炮利,整宣教計劃就只能是痴人說夢。

雅利安人提出種姓制度來將印度原住民踩在脚下,歐洲白人也是提出耶穌是唯一真道論 來肆無忌憚地踐踏一切非基督文明。

幸好,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拉丁語: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糾正了歐洲白人這種反人類的謬論,這次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

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12月8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拉丁語:Nostra Aetate)宣言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所發布的一項正式文件,在論述各個非基督宗教時承接了緒言的結尾,說明各民族對於

一問題而試圖提出的論述帶來了深切的宗教情懷,並舉了印度教與佛教為例說明各宗教 為了解讀人生上遇到的疑問而做的努力。並且說明天主教「不會摒棄這些宗教裏的真的 聖的因素」,並規勸信徒們要「以明智與愛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談與合作」。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9月13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宗教會議上,指所有宗教均是「通 往天主之路」。

然而,基督新教仍然執迷不悟,堅持他們的一套唯一真道論。

正如《地獄變》中的畫師良秀一樣,對於藝術的執着追求淩駕於他的良知,變得喪盡天

良,甚至連禽獸也不如。新教基督徒對於信仰的執着追求也是淩駕於他們的良知。畫師 良秀親眼目睹自己女兒被活活燒死,却為自己能夠畫出滿意的傑作而心生喜悅;新教教 徒看到自己文化傳統被洋教任意踐踏,任何佛道中的經典,乃至《黃帝內經》、《易

經》、《通勝》,醫卜星相、氣功、靜坐、論道、參禪等等,都被斥為魔鬼的謊言,邪 靈的透惑,黃帝、文王、伏羲、孔子,儒學中任何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聖人;立

功、立德、立言的不朽賢人;溫、良、恭、儉、讓的仁人;鞠躬盡瘁、義薄雲天、憂國 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一概都被指是罪人,都要落地獄,對此還要沾沾自喜,洋 洋得意,以身為重生得救之洋教聖徒自居。

比起這些聖徒,畫師良秀的情況只是微不足道而已。耶穌是唯一真道論與白人至上主義 只不過就是同一事物之兩面。

基督宗教的「原罪論」源於奧古斯丁,新教認為只有通過耶穌才能獲得拯救。猶太教認

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好人都與上帝有份,並不取決於是否相信「耶穌是基督,基督是上 帝」。奧古斯丁只不過是建立了一個猶太教的異端而已。

基督徒覺得不承認自己是罪人就等於傲慢,其實大部分人都承認自己是凡夫,未能擺脫 貪、憎、痴,自知不是聖人,只是沒有用「罪人」這一稱呼而已。退一步說,即使可以

叫做傲慢,又究竟傲慢到甚麼程度?傲慢到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未至於天下無敵、 出類拔粹、鶴立鷄群、傲視同齊、顧盼自豪、登峰造極等等。

那些覺得見己掌握了終極真理、唯一真道的,就是無比的傲慢。自稱知道世界是誰造的, 人生的目的是甚麼,誰一定上天堂、誰一定落地獄、那個教是真道、那本經是正典等等, 就是覺得見己掌握了終極真理。就算是天下無敵、出類拔粹、鶴立鷄群、傲視同齊、顧 盼自豪、登峰造極的人也未能掌握到最終極的真理,可見覺得見己掌握了終極真理的人 是何等利害。覺得自己已經掌握到最終極的真理,並且有資格去教人,這種狂妄是不能 容忍的。

暢銷書作家 Whitley Strieber 所著的《耶穌的新視野》(Jesus, A New Vision)的主要 主題之一是耶穌的真實信息隱藏在顯而易見的地方,隱藏在熟悉的寓言中,我們只從表 面上理解其含義,但其中包含更深刻、更有意義的真理。

這本書迫使我們以新的眼光看待耶穌的生活和教義。Strieber 認為,「對我們太多人來

說,耶穌教義的應許已經消失,被包裹在宗教教義中,或者因為我們發現該教義無法接 受而被忽視。」

Strieber 認為,耶穌最重要的話語和關鍵教義可以在聖經中沒有的兩本福音書中找到, 即《多馬福音》和《馬利亞福音》。它們是 1945 年在 Nag Hamadi 發現的 52 部「諾 斯底主義」文本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些最早的基督教教義。事實上,多馬福音可能早於 所有4本新約福音書。

這兩篇諾斯底文本的關鍵要點之一是「耶穌並沒有給我們所尋求的答案,而是懇求我們 審視自己的內心」。耶穌希望我們用我們自己的「自覺」(self-knowledge)來尋求答 案和見解。這是許多早期基督教派所傳播的想法,其中包括華倫提努派

(Valentinianism),他們聲稱他們的基督徒兄弟只從字面上閱讀經文是犯了錯誤。耶 穌用來教導門徒的比喻尤其如此。Strieber 解釋:

「一旦人們理解瞭如何使用比喻,即透過內在地看待它們,它們作為『通往你內在的領 域』的隱藏道路的作用就變得顯而易見了。」

普林斯頓大學學者 Elaine Pagels 博士在她的《諾斯底福音書》(The Gnostic Gospels) 一書中告訴我們,4本聖經福音書中,有3本說王國將在不久的將來來臨。但有一個異常 值。在《路加福音》中 ,耶穌明確地說「神的國就在你心裡」。換句話說,「天國」 不應該從字面上看,這信念在《多馬福音》中得到了放大。

Elaine Pagels 在 2023 年 4 月 6 日接受 Harvard Griffin GSAS Newsletter and Podcast

訪談時說:

「這些經文顯示耶穌有教導,祂不僅教導你如何與他人相處,也教導你是誰。你是誰,

是一個與宇宙之源相連的存在──就像宇宙中的一切與神聖之源相連一樣。」

「所以在這些經文中,耶穌並沒有說,你知道,相信我,你就會得救。例如,他在《多 馬福音》中說:『我是萬事之前的光。』根據《創世記》,在世界被創造之前,就有了 神聖的光,當時上帝說:『要有光。』而那神光,則是神能湧入宇宙、孕育世界的影 像。」

「例如,如果你看看它是如何開始的,這與後來成為卡巴拉的猶太神秘教義產生了驚人 的共鳴。很多人一直在問,這是耶穌在教導嗎?或者,無論他是否教過,我們都無法判 斷。 」

「人們是否說他正在傳授猶太教的神秘教義,將我們與神聖的源頭連結起來?不是透過 他,但他成為了更深層真理的管道,即我們與神聖源頭的連結。所以在這裡,耶穌看起

來更像一個佛陀 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個先知、一個老師,一個覺者,一個被照 亮的人 但他說,在一個光明的人體內,有光。 」

367年,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296年 373年5月2日)

制定了新約27卷書,從此代表了正統基督教正典。他寫道:「只有在這些著作中,才宣 揚了敬虔的教訓。任何人都不得添加它們,也不得刪減它們。」他稱那些不屬於該正典 的書籍是秘密的、非法的和異端的。

在同一訪談中 Pagels 還說:

「亞他那修是當時的埃及主教,由君士坦丁資助。他心裡有兩個目的:他想建立基督徒

應該閱讀的唯一書籍,以及支持他所謂的敬虔教導的書籍,這些教導在尼西亞信經中概

述 本質上耶穌是上帝。他成功了。他是對的。對於他的目的來說,這非常有效。

正典的目的是定義在公共崇拜中應該閱讀的書籍。」

「這就是它的作用。它確立了耶穌是上帝的觀念,在宇宙中獲得拯救的唯一途徑是透過 天主教會,只有天主教會才能接觸到地球上唯一的神聖人物。這就是主張。在教會之外, 沒有拯救。這非常有效。這些其他文本聲稱是秘密的。他們聲稱所教導的內容並非耶穌 在加利利山上公開教導的內容。這是他在弟子們獨處時,偷偷對他們說的話。」

「如果你看馬可福音,眾所周知,這是最早的福音書,它說耶穌在門徒獨自一人的時候 向他們講述了神國的奧秘。但馬可幾乎沒有提及裡面的內容。他只是給你一個公開的教 導。這就是現在新約的福音書所做的。他們給你耶穌眾所周知的教導。」

「但秘密教學,無論是什麼,都是被隱藏並且應該被隱藏,並且只由一位老師傳授給學 生。你不應該把它寫下來,因為錯誤的人可能會讀到它並得到某種狂妄的想法,你知道。

在猶太教、穆斯林和基督宗教的資料中,深奧的教義一直都是這樣對待的。」

正如焚書坑儒是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制定正統基督教正典與神學同樣也 是君士坦丁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耶穌基督真正的教導,並不是在教會的講道中所聽到的。所謂教會,一方面,就是用來 控制群眾的工具;另一方面,就是一盤本少利大的生意。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