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1 - 現代超心理學之父 JB Rhine
2 - 心理學第四勢力 超個人心理學
3 - 動物磁力學說
4 - Jose Silva 的西瓦方法
5 - 葛吉夫的第四道
6 - 前世記憶的證明
7 - CIA 的星門計劃
8 - 蘇聯秘密武器 心理電子學
9 - 幾位國際知名瀕死經驗專家
10-續幾位國際知名瀕死經驗專家
11-心靈感應的科學 甘茲菲爾德實驗
12-關於第三眼的研究
13-續關於第三眼的研究
14-夢境心電感應
15-動物的預知能力
16-太空人與意念科學研究所
17-「念寫術」發現者福來友吉
18-山本健造的六維辯證法
19-天外伺朗的異世界科學
20-錢學森 從飛彈到氣功
21-李嗣涔的手指識字研究
結語
前言
馬王堆漢墓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屯渡鄉(今芙蓉區馬王堆街道),
臨瀏陽河,為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有說法稱其為 「避」)及其子利豨或兄弟三座墓葬。
在 1973 年,在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出土一批帛書,學界稱之為馬王堆帛書。
帛書,又名繒書、縑帛,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 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帛書是指一種將文字、 圖象及其他特定的符號寫繪於絲織品上的書籍形式。為紙還未發明之前重要 的書寫物料,尤其在中國春秋戰國至漢代有大量的帛書,出土的帛書較著名 的有楚帛書、馬王堆帛書等。
馬王堆帛書包括《周易》、《老子》、《黃帝四經》、《戰國縱橫家書》、
《養生方》等秦末漢初學術與方術文獻,其中《易傳》與《老子》都與今本 有較大的區別,被認為是這些書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傳抄版本之一,大量的 方術文獻有助於了解漢初的占卜、星相、醫術、房中術等內容。帛書的字體 接近於漢隸,而別具一格,被書界稱為「馬王堆體」。
比較引是最多人爭論的,可以說是帛書老子了。帛書老子是以不同字體的朱 絲欄墨形式抄寫《德》《道》兩篇文章的合稱。
由於古時經書的傳抄與刊印時有衍奪錯植的情況,故《老子》一書的版本問 題極其複雜,例如包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郭店楚簡本、馬王 堆漢墓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老子》版本。
現時來說,可以看到的最早期版本是 1993 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 1 號墓出土
的竹簡本《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老子》年代早100多年;其他版本如 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 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受到了學者的重視,所以現代很多 學者稱《老子》應該為《德道經》。2009年北大書西漢竹書《老子》現存竹 簡221枚,5,300餘字,其殘缺部分僅60餘字,是迄今儲存最為完整的簡帛 《老子》古本。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老子》有兩種抄本,被研究者稱為甲本和乙本。甲本 的文字介於篆隸之間,文字沒有避漢高祖劉邦的「邦」字之諱,因此抄寫年 代應在劉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漢初之際。乙本的文字是隸書,避「邦」字諱, 但並不避「盈」、「恆」字諱,因此應抄於劉邦在位時期。
1993年 10月,湖北省荊的門市郭店楚簡本出土了,郭店楚簡的出土,被譽為 「改寫中國思想史的典籍」,該批楚簡計有道家文獻2篇,儒家文獻14篇,其 中以道家文獻《老子》最為有名。
郭店楚墓竹簡,簡稱郭店楚簡,是指1993年10月於中國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 紀山鎮編號為郭店一號的楚國墓室中發現的竹簡。大概成書於戰國中期,有 中國最早的書籍之稱。
1993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市面上能夠見到的《老子》主要版本,可以 歸納為兩種:一種是通行本,一個是長沙馬王堆帛書本,這兩種版本雖然章 節編排次序不同,但內容基本一致。
郭店楚簡的出土可謂震驚世界,學者們認為,這將有可能給中國帶來一場 「自家的文藝復興運動」, 「重新改寫中國學術史、經學流變史、楚國文化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流行本第一章的「道」與「名」,曾被認為是貫通全書 脈絡的兩個關鍵詞,在楚簡《老子》裡,卻不存在了,就是說,郭店楚簡本 的《老子》裡,把人們認為的最重要的這一章有意無意地給忽略了。
通行本第十九章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之類的觀點,這個觀點歷來 被認為針對儒家「仁義聖智」核心思想的貶斥與否定,因為儒家最重「仁、 義、聖、智」,而老子偏偏強調要絕棄掉。但是,楚簡本的《老子》裡, 「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成了「絕智棄辯」、「絕偽棄慮」,老子在楚 本里說的是 「智辯偽慮」,根本就沒說要絕棄「仁義聖智」這4個字,因此
有人認為,流行本和帛書本可能是後世的人改寫而成,以迎合自己的觀點。
通行本的整章是: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复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 九章)
在簡本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慮,民复孝慈。
通行本第一章說「有」和「無」是「同出而異名」,而第四十章卻說「天下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矛盾的觀點一直是閱讀《道德經》的困擾。
但這個困擾在楚簡本里是這樣的:「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通行本在 「生於無」前,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多了一個「有」字,因此造成前後矛盾。
試想想,如果要將《道德經》當作一部宗教典籍,並且以此作為行事指引, 那麼,後果便不憾設想了。究竟要將那一個版本視為正統?真是天曉得。而
且,會不會將來又再發現一個更早的版本,證明原來以前所看的版本內容全
是錯的?也有可能。
《道德經》如此,佛典也是,《聖經》又可嘗不是?
翻譯專家周兆祥博士指出,記錄《聖經》這些啟示的口述傳承者、成文的編 輯者、其後的抄寫者、與翻譯者,弄出自古至今的種種抄本與譯本,都有問 題。
這些錯誤包含:
1. 口傳時的錯誤或差異
2. 成文時的錯誤、差異、或有限性
3. 抄寫時的錯誤
4. 翻譯時的錯誤
5. 教派的歪曲
詳情請有網上搜尋:「聖經誤譯誤信舉一反三 周兆祥」
所以,要以外在的所謂經書作為金科玉律,實在愚不可及。難怪孟子說: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吳書》(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咨字德度, 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捷,權為吳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
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 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不只興邦立業,即使在個人修養上,亦萬萬不能拘泥於經卷之上。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 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有一天半 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諦貶
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 雜。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 即理的命題。體認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 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龍場悟的道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 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某些事。
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 又號樂山居士,浙江餘姚人,出生於餘姚北城(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陽明 街道)。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 之子。一般人多數稱他王陽明。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 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 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實踐和實際行動。因此, 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 實際行動的關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
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 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陽明的心學主旨是「致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 :「 孟子曰:「人 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 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 達之天下也。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陽明認為,「致知」是致 吾心內在的良知。
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 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 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就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 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 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在實際行動 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 一的表現。
古德偈曰:「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 塔下修」。這是古時大德寫出以修心為主的著名佳偈。
唐朝的六祖惠能大鑑禪師在《壇經》「自序品」裡曾說為「菩提自性」,他 說「菩提自性,難日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惠能大師的〈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 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星雲法師認為,佛 法不假外求,要向內心求;不向遠求,要向近處求。我們能夠時時反觀自心, 天堂就在眼前,菩提就在心裡。
神的國在人心裡。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
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 們心裡 。」"(路加福音 17:20 -21)
無論任何宗教信仰,只要是建基於外在權威的,都會為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 果。
以巴問題的宗教因素不用多說各位也明白。
就當真的有神,那麼,究竟有沒有可能由一個宗教去代表祂?有沒有可能神 真的會委任一個宗教團體作為祂的代言人?
東漢中期,皇后逐漸把持政權。且從和帝開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繼位,使得 太后可以利用「臨朝聽政」的方法來控制政權,太后提拔其親戚,結果外戚 掌握了政權。皇帝成長後,太后交回政權,皇帝由於不滿外戚專政,則與宦 官合謀對付外戚,成功後結果宦官得勢,為持續掌權,以毒或其他方法令年
幼皇帝致死或廢除,皇帝身亡或廢除後,宦戚又援立年幼的皇帝為繼位者, 由於皇帝年幼,故外戚宦官籍輔政相互爭奪權利,「臨朝聽政」,結果惡性 循環如此不斷持續。
這種情況,歷史上叫做「戚宦之爭」。
如果將皇帝比喻為上帝,則外戚與宦官就相當於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或 各所不同的教會。名義上皇帝是一國之君,是合法統治者,但已沒有行使本 身應有的權力,他的地位已經被架空,實際掌控朝政的,就是外戚與宦官, 他們以代表聖上,執行聖旨為名,却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為實。真正的上 帝自己從來沒有說過半句話,不同宗教却爭先恐後地宣稱自己代表祂,實際 上,上帝的權柄早已被架空了。
要真正知道神的心意,唯一辦法就是繞過所有宗教組織,直接聽聽神怎樣說。
"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 了。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 道神的事。"(哥林多前書 2:10 -11)
聖靈向我們顯明是一種怎樣的狀態?觀察人裡頭的靈,是一種觀照內心的過 程,當中就牽涉到心理學。
在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中,psi
是超感官知覺和意志力經驗中的未知 因素,無法用已知的物理或生物機制來解釋。這個術語源自ψ psi,希臘字母 表的第23個字母,也是希臘語的首字母:ψυχή psyche,「心靈,靈魂」。
這個術語由生物學家 Bertold Wiesner(1901年 –1972年)創造,並由心理學
家 Robert Thouless(1894年7月15日-1984年9月25日)在 1942 年發表在 《英國心理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的一篇文章中首次 使用。
超心理學協會(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將 psi 分為兩大類:用 於超感官知覺的 psi-gamma 和用於意念力的 psi-kappa。在流行文化中, 「psi」越來越成為非凡的心靈、精神和「靈」能力和力量的代名詞。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出自《易傳》,是儒道二家的學問修證之總綱。儒 釋道學問和功夫的修證,歷來強調返本歸真,洞悉本體而達到「萬物一體」 的境界,但在實際修煉的方法上,各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人如何能夠對宇宙知慧感而遂通,也是超心理學所關心的問題。與宗教的分 別是,超心理學裏面沒有人自稱神的代言人,也不會叫你相信神說過甚麼, 相反,它們教人探究意識,尋求直接傾聽神,繞過世俗的宗教權威,繞過世
俗的宗教團體領導人。
這樣,上帝就不會再被人架空。
1 - 現代超心理學之父 JB Rhine
1848 年,Maggie Fox 和 Katie Fox 發現,他們能夠與似乎居住在紐約
Hydesville 家中的靈魂進行交流。該名鬼魂自稱是一名被謀殺的男子,被埋在 地窖裡。霍氏(Fox sisters)姊妹被譽為心靈主義(spiritualism)的誕生者。
心靈主義著重與靈魂的溝通。該運動強調死後確實有生命,與「過去」的人 進行交流是完全可能的。到 1855 年,已有 200 萬人成為該運動的追隨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內部的瓦解和詐欺行為導致了運動的衰退。到 1900 年, 心靈主義已經不再流行。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人們難以應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運動再次流 行起來。
亞瑟 柯南 道爾(Arthur Conan Doyle;1859 年 5 月 22 日 1930 年 7 月 7 日)是英國小說作家、醫生。因塑造成功偵探人物 福爾摩斯而成爲偵探 小說作家。柯南 道爾早年生涯已經開始對心靈主義產生興趣。他寫給心靈主 義雜誌《Light》,宣稱自己是一名心靈主義者,並且談到一件令他信服的特 殊超自然事件。
柯南·道爾寫書、文章並無數次公開露面來宣揚他的信仰。他隨和的態度和對 運動的絕對信心使他成為一個有效的演講者。他是如此真誠,連心靈主義的 反對者也認為他是善意的。
1922 年,J. B. Rhine 在芝加哥聽到了阿瑟 柯南 道爾爵士的一場演講,人生的 方向發生了重大轉變,當時柯南 道爾正在美國巡迴宣傳心理學研究和心靈主 義。柯南·道爾的真誠很有說服力。他談到的傑出科學家名單給 Rhine 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並讓他們考慮改變職業方向。
Rhine 講述了另一件影響他的事件:他在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教授講述了一位
鄰居看到她哥哥自殺的景象,詳細描述並得到了幾位目擊者的證實。這位女 士是如何想像到幾英里外發生的事情的?教授表示困惑,但令 Rhine 驚訝的 是,他對發現這種明顯的千里眼(clairvoyance)為何或如何發生沒有表現出 興趣。
「我對通靈研究的興趣源於我的願望,我想,這是成千上萬人的共同願望, 即找到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哲學,一種可以被認為是科學合理的,但又可以 回答一些有關心靈本質的緊迫問題的願望。」Rhine 說。
1926 年,在妻子的同意下,Rhine 放棄了在西維珍尼亞大學教授植物生理學 的工作,並放棄了從事植物學職業的計劃,以便開始自己對靈媒的研究,並 在哈佛大學接受心理學和哲學的培訓,為以後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Joseph Banks Rhine(1895 年 9 月 29 日-1980 年 2 月 20 日),通常被稱為
J. B. Rhine,他創立了超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在杜克大學創建了超 心理學實驗室、《超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人性研 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Man)。Rhine 撰寫 了《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和《超心理學:心靈科學前沿》 (Parapsychology: Frontier Science of the Mind)兩書。
Rhine 是一位美國植物學家出身的心理學家,也是第一個在心理學研究領域 有系統地應用實驗研究的人。這項工作始於 1930 年,當時他加入了杜克大學 心理學系,後來在那裡開設了一個新的超心理學實驗室。1965 年他從杜克大 學退休後,杜克大學搬離了校園,成為一個獨立的國際研究中心,自 1995 年 起稱為萊茵研究中心(Rhine Research Center),仍位於北卡羅來納州達勒
姆。
1895 年 9 月 29 日出生於賓夕凡尼亞州鄉村,Rhine 是一位流動學校教師/商
人的5個孩子中的第二個。他努力進入俄亥俄北方大學,然後進入伍斯特學院, 但由於科學課程讓他質疑自己的信仰並放棄了事工計劃,他退學了。Rhine
的信念發生了這種動搖,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伍,作為一名海軍陸戰 隊員服役了兩年,以重新安置並考慮未來的職業生涯。他決定從事科學事業, 回到俄亥俄州的家鄉,與高中好友 Louisa Weckesser 結婚。1920 年,夫妻
倆前往芝加哥大學就讀,當時 Louisa 已經是植物生理學專業的學生。兩人均 獲得植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直至出席柯南·道爾的演講後,Rhine 的人生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
在他們在哈佛大學接受心理學和哲學的培訓的第一年,Rhine 夫婦試圖透過 波士頓地區的靈媒尋找靈媒現象的可靠證據。儘管有當時著名的心理調查員 Walter Franklin Prince 的指導,但還是失敗了。當地流行靈媒 Mina
Crandon 揭露的欺詐行為被《美國心理研究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的編輯忽視,並受到一些成員的
質疑,Rhine 夫婦對此感到失望,儘管其他幾位著名的心理研究人員也對她 的活動提出質疑。Rhine 的報告於 1927 年發表在《異常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 雜誌》(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 1927) 上。這次經歷使 Rhine 確信,在沒有親自參與控制權的情況下,再也不會對 通靈說法的真實性做出假設。他在給同事的信中寫道:「我決定不接受任何 超常的心理現象,因為我沒有在自己的條件下實際獲得它們,也沒有親眼目 睹它們。」
1927 年春天,Rhine 接受了在英國心理學家 William McDougall 的指導下研 究一些有前途的靈媒數據的提議,William McDougall 當時正在北卡羅來納州
達勒姆新資助的杜克大學設立心理學系。身為英國心理研究協會(British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前主席,McDougall 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類 研究應該在大學環境中進行。他歡迎 Rhine 成為一名高級學生,並為他提供 了 1929-30 學年的教學職位。
Rhine 繼續尋找可靠的靈媒或通靈者,但沒有成功。然而,他確實在附近的 維珍尼亞州遇到了一匹明顯具有心靈感應能力的馬。Rhine 測試的存檔記錄 顯示,最初對該匹名叫 Lady 的馬的實地調查很有希望,但後來確認調查結果 的訪問顯示,她當時的表現取決於主人的感官暗示。儘管對馬的進一步研究 被放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嘗試是 Rhine 在心靈領域的強制選擇測試的 首次嘗試,也是他的第一份 psi 研究出版物。Rhine 一生對動物 psi 的興趣持 續不斷,包括1950年與軍方的合作。
「Psi」(希臘字母ψ)是心靈感應、千里眼、預知和念力等心靈功能的現代 統稱。17世紀末,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等對 Psi 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在18世紀 末注意到與催眠的關係。19世紀下半葉,Robert Hare、William Crookes 和
Johann Zöllner 等科學家開始在降神會(séance)靈媒的實驗中發現更多證 據。系統研究始於 1882 年,隨著心理研究協會在倫敦成立,該協會除了調查 靈體媒介的主張外,還對「自發性」(spontaneous)現象進行了調查 心靈感應聯繫、鬼魂、幻影和惡作劇、預知夢和等等 並進行了第一個正 式實驗。
從 1930 年代起,焦點轉向基於統計的實驗,該實驗由美國杜克大學的
Joseph Banks Rhine 首創。心理研究協會、超心理學協會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其他私人資助的組織繼續調查通靈說法 並進行實驗,並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結果。
在 McDougall 的支持和對他豐富的心靈研究圖書館的訪問下,Rhine 將心靈
研究課程引入到課程中,並指導一名學生攻讀心靈研究碩士學位 這對美 國大學來說都是第一次。
Rhine 在他的研究計畫中測試了許多作為志願者的學生。他在 ESP 研究中的 第一個傑出課題是杜克大學經濟學本科生 Adam Linzmayer。1931年,
Linzmayer 在 Rhine 的齊訥卡片初步測試中取得了很高的成績;最初,他在 Rhine 給他的兩次簡短(9張牌系列)測試中獲得了 100% 的正確率。即使在 他的第一次長期測試(300 張牌的系列)中,Linzmayer 的正確率也達到了
39.6%,而機會率只有 20%。他在3個 25 張牌系列賽中連續每次得分達到 36%(機率為 20%)。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Linzmayer 的分數開始下降, 接近(但仍高於)機會平均值。就 Linzmayer 而言,無聊、分心和相互競爭 的義務被推測為導致測試結果下降的可能因素。Linzmayer 的史詩般的 25 個 命名中的 21 個是在 Rhine 的車中完成的。
根據維基資料:
「齊訥卡片(Zener card)是用來進行超感官知覺實驗的卡片,通常是透 視。」
「齊訥卡片是由超心理學家約瑟夫·邦克斯·萊因發明來做為簡易統計測量且無 歧義的科學方法以測試超感官知覺。萊因是以其同僚-知覺心理學家卡爾 齊 訥的名字來為此命名。齊訥選了 5 種圖案做為卡片的樣式。當齊訥卡片在 1920 年代剛發明的時候,它是用手來洗牌的,但之後改以機器來洗牌。」
「一組卡片有25張牌,每個圖案各5張。這5種圖案分別有圓圈、四端等長之 希臘十字、五芒的星形、正方形和3條垂直的波浪線。」
「當齊訥卡片第一次被使用時,它們是以極簿的半透明白紙製成。某些受測 者或受測者的團體在早期曾得到很高的分數,但很快地就發現到,這些受測
者時常可以由卡片背面就直接看到卡片上的符號。於是這些卡片便被重新設 計成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由背面看出的設計。一系列的牌組將其背面加 上在杜克大學校園內建築的圖樣,但這其實是一項很壞的選擇。魔術師們可 在齊訥卡片上做一些手腳,而變成很高明的單相牌。」
另外, ESP 是超感官知覺的簡稱。以下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
「超感官知覺(英語:Extrasensory perception),簡稱為超感知覺或超感覺 力(ESP),俗稱第六感(sixth sense),是一種實際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 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 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視覺)、耳 (聽覺)、前庭(平衡感)、鼻(嗅覺)、舌(味覺)、肌膚(觸覺)或是 其他現今科學熟悉的感官。」
「或可理解成:人腦中的記憶庫(類似:資料倉儲),藉五感不知覺接收的 資訊,進行篩選,得到特殊預感或答案;人腦藉感官得到的訊息非常巨量, 可理喻為人在巨量的訊息拼出一全新的訊息。」
「相較於人所現有較清晰的信息邏輯思考所得出的答案更深層與龐大分析, 可間接推論,有可能第六感為人自我學習的思考能力(演算法),也是人工 智慧(英語: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為AI)可能會達到的目的之一。」
「由於感官的定義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義也很模糊。但通常認為
「超感官」是指現今科學還不熟悉的訊息。這些能力與現代研究的神通有相 應之處。」
事實上,一直以來學界對 Joseph Banks Rhine 的研究成果存在爭議,但他作 為超心理學的開創者這一角色是無可否認的。並且直到現在,超心理學都是
一門受到高度重視的學問。
心靈主義在西方已經沒落,原因不是因為它是假的,而是由於 Rhine 的超心 理學取代了心靈主義,試圖將之發展成為一種科學。並在高等學府設立研究 機構。
參考自:
https://www.encyclopedia.com/science/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maps/rhine-joseph-banks-1895-198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trasensory_percep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Banks_Rhine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jb-rhine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J._B._Rhine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bout
這個世界並非人人都是哲學家,不是人人都讀過哲學,可是,無可避免地, 不論是誰,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學。
當然每個人所信仰的一套哲學不盡相同,但也有主流與冷門之分。主流的一 套,就是個人主義,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香港人。很多人認為個人主 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並且,經濟學也是建基於人是自私的假設,否 則很多理論便無法成立。
相信在此無需解釋甚麼是個人主義了,但要說明超個人心理學,就先要介定 「個人」,個人主義,就是以個人與世界對立作為前題,要捍衛個人,很多 時就要犠牲個人以外的東西,包括他人、世界。但個人與世界是否真的對立, 我們並不知道,只是出於一己的想法,以為是如此而已。
《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 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 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 下平。」
儒家的理想就是超個人,即是個人主義的相反。是一層一層的昇華,由個人 直至到天下,如果再引申下去,就是天地、宇宙,也是道家、佛家追求的境 界。
在心理學最初形成的時候,這門學問是專門研究個人的,如果涉及到社會, 就是社會學的範疇,涉及世界的,就是地緣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涉及地球 之外的,就是天文學、宇宙學。但當超個人心理學出現後,這種格局便打破
了。
超個人心理學研究的奠基人包括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 日 1910年8月26日)、卡爾·榮格(Carl Jung,1875年7月26日 1961年6月 6日)和亞伯拉罕 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4月1日 1970年6月8 日)。威廉·詹姆斯於1905年至1906年間在哈佛大學教學講義中最早使用「超 個人」(transpersonal)一詞。後世學者表示宗教心理學的研究,超心理學 以及對東方靈性體系和靈修的興趣,都影響了超個人心理學的早期研究領域。
亞伯拉罕 馬斯洛也是超個人心理學的一名重要奠基人,他曾在人類高峰體驗 這一方面發表過著作。1967年,馬斯洛在主題為「人性的進一步發展」的演 講中提出了心理學第四勢力(Fourth Force)的輪廓,即超人本主義心理學。
1968年,馬斯洛把超個人心理學列入心理學第四勢力以區別於心理學的其他3 種勢力:精神分析學,行為主義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超個人」一詞在 1970年之後開始出現在學術期刊上。
在過去 150 年裡,隨著我們對心理健康、意識、狀態改變、靈性、幸福和繁 榮的科學理解不斷加深,心理學領域發生了巨大的發展。從 19 世紀初開始, 心理學領域從早期對病理學和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第一勢力)擴展 到 Watson 與 Skinner 的行為主義(第二勢力),再到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 理學,羅傑斯等人(第三勢力),轉向當前最具包容性的方法,超個人心理 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四勢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勢力」或心理學模型並不是獨立的學科。相反,隨著 科學發現新的 或重新發現以前被忽視的 在人類心理、意識、福祉和 繁榮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因素,這些因素會進入一種不斷擴大和更全面的觀點。
儘管人本主義心理學(第三勢力)無疑被認為是一種考慮社會、道德、存在、 意義和自我實現等因素的「全人」方法,但 60 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們
認為仍然缺少一些東西-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在馬斯洛原創且標誌性的個人成長需求層次金字塔中,「自我實現」的概念 最初被認為是人類內在驅力、動機和個人發展的頂峰。自我實現是追求和實 現一個人在職業、創造力、運動、音樂或人際關係方面的最高潛力、才能和 能力。馬斯洛晚年修改了他的需求層次論,並將自我超越置於自我實現之上, 作為人類發展和意識的最高潛力。簡單地說,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區別在 於,前者關注的是自我(self)的需要,而後者則關注的是超越自我(trans)
的事物,如慈悲、利他、精神覺醒、擺脫自我中心(escaping from egocentricity)以及最終存在/生命/宇宙的統一。馬斯洛對自我超越的描述如 下:
「超越是指人類意識的最高、最包容或整體水平,行為和關係上,對自己、 對他人的重要性、對整個人類、對其他物種、對自然、對宇宙,作為目的而 不是手段。」(《人性的進一步延伸》(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紐約,1971 年,第 269 頁)
鑑於人們越來越擔心人文主義心理學方法仍然存在缺失,1967 年,由馬斯洛、
Anthony Sutich、Stanislav Grof、James Fadiman、Miles Vich 和 Sonya Margulies 組成的工作小組在加利福尼亞州召開會議,目標是定義並創造新的 心理學第四勢力(超個人)。這種新方法將涵蓋人類經驗的整個範圍,包括 自我超越的意識狀態,這些狀態已被證明在特殊狀態、迷幻劑、沉思實踐和 數千年的古代智慧傳統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1967 年與馬斯洛、Sutich、
Grof 等人的那次決定性的會面幾年後,《超個人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於 1969 年開始出版,1971 年超個人心理學協會 (Association for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成立,在 2019 年慶祝了其成 立 50 週年。第四勢力 超個人心理學 正式到來。
儘管超個人心理學領域被許多人認為是研究人類心理學、行為和福祉的最新、 最全面和整體的方法,但(至少)有5個具體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對超個 人心理學的興趣持續成長並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5個原因包括:
1. 靈性、幸福和安康正在流行。
2. 對綜合醫學的需求正在成長。
3. 意識無所不在。
4. 科學與靈性正在融合
5. 人們對迷幻藥的興趣呈現爆炸性增長。
在三十多年前科學文獻中定義的回顧性回顧中,Hartelius、Caplan 和 Rardin
能夠確定3個主要主題,它們概括了超個人心理學中的主要焦點和研究領域。
1. 超越自我心理學(beyond-ego psychology)
2. 綜合/整體心理學(integrative/holistic psychology)
3. 轉變心理學(psychology of transformation)
整合這3個主題(以及潛在的子主題),Hartelius、Caplan 和 Rardin 為我們
提供了以下超個人心理學的概括定義:
「一種心理學方法,1)研究超越自我的現象,作為 2)綜合/整體心理學的背 景;這為 3) 理解和培養人類轉變提供了一個框架。
Stanislav Grof(生於 1931 年 7 月 1 日)是美國精神病學家。Grof 是超個人 心理學的主要開發者之一,他研究利用非尋常的意識狀態來進行心理治療、
深入的自我探索以及獲得對人類心靈的成長和洞察。
Grof 的早期研究是迷幻藥及其對心理的影響-迷幻療法領域。根據他在 LSD
研究中的觀察以及奧托·蘭克(Otto Rank,1884年4月22日 1939年10月31日) 的產傷理論,Grof 建構了一個關於產前和圍產期心理學以及超個人心理學的 理論架構。Grof 認為,LSD 治療揭示了一個人的精神病理學,反映了他們出 生階段的經歷。他描述了4個階段:(1)胚胎期的平靜和超個人的聯繫,(2) 胎兒生長期間身體物質的淹沒,(3)產前時期的壓力,以及(4)出生時的 釋放。各種神經症都與特定階段的創傷有關,例如剖腹產可能會引起倦怠, 導致個人感覺沒有理由付出努力。自殺意念的解釋是,產前痛苦的深刻記憶 因從子宮中釋放而終止(轉為逃避生命本身)。化學成癮可能源自於分娩時 使用麻醉劑。宗教信仰(例如認同耶穌受難)也與出生有關,轉世解釋了超 個人的經驗。
Grof 把他的理論的一種發展形式稱為「人類心理的擴展製圖」(expanded cartography of the human psyche)。繼20 世紀70 年代初合法使用 LSD 被 禁止後,Grof 與妻子 Christina Grof 共同開發了深而快速的呼吸、令人回味 的音樂、專注的身體鍛煉和曼陀羅繪畫相結合的方法,以追求這種不使用藥 物的治療方向。最初被稱為「全息呼吸法」(Holotropic Breathwork),他 現在使用商標 Grof Breathwork 來描述這種技術。
Grof 區分了兩種意識模式:物質性(hylotropic)和全像性(holotropic)。 物質性與「共識現實的正常日常體驗」有關。相較之下,全像性是非普通意 識狀態的特徵,例如冥想、神秘或迷幻體驗。Grof 認為,當代精神醫學常將 這些非正常狀態歸類為病理性的。Grof 將 hylotropic 與佛教的 namarupa (「名與相」)概念連結起來,即分離的、個人的、虛幻的低等自我。他將 全像與印度教的「梵 - 我」 (Atman-Brahman)概念連結起來。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長期以來一直處於邊緣地位,但其重要性可能正在增加。
心理學和整個科學領域有許多重要的當代趨勢,它們與超個人理論密切相關。
正念(mindfulness)無疑與超個人心理學密切相關,當代對意識的興趣以及 最近對精神活性物質治療特性的研究更新也是如此。正向心理學的許多領域 也與超個人心理學的關注點有所重叠,例如利他主義、幸福感和心流狀態的 研究。不久前,人們很容易認為超個人心理學過於理論化和「不科學」,但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結果,超個人心理學似乎越來 越接近主流。
儘管超個人心理學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一種方法,但其根源可以追溯 到更早的時期 可以追溯到偉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他提出了許多心 理學方法的原理。一百多年前,詹姆斯在下面的一段話中表達了超個人心理 學的本質洞見與啟發:
「我們正常的清醒意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性意識,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
意識,而在它周圍,隔著最薄的螢幕,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潛在意識形式。我 們可能在一生中都不會懷疑它們的存在;但只要施加必要的刺激,只要一觸
碰,它們就會完整地存在,確定的心態類型可能在某個地方有其應用和適應 的領域。對宇宙整體的解釋不可能是最終的,這使得其他形式的意識完全被 忽視。」 當然,如果忽視這些狀態,或將它們解釋為失常,那麼對人類心理學的解釋 就不可能是完整的。超個人心理學的重要性在於它認識到我們並不是我們所 能成為的全部,我們所感知的世界並不一定代表世界的本來面目,我們對更 廣闊、更有效率的狀態的一瞥並不一定代表我們的世界。
肯恩·威爾柏(Ken Wilber,1949 年 1 月 31 日 )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哲學家, 他在學術界之外獨自工作多年,提出了他的整體理論:一種有歷史依據的、 進化的、關於一切的宏大理論,它擁有許多熱情的追隨者,也有嚴格的批評 者。
威爾柏提出,我們正處於人類意識的下一次革命的邊緣,正在走向一個完整 的社會,其中包括所有以前的人類組織形式,從神話/宗教到農業、科學和後 現代,尊重每一種,但又取代它們。
超個人心理學與此觀點一致。例如,許多超個人心理學家接受神話/宗教社會
特有的古代治療方式(例如冥想)的培訓,同時也接受現代科學(例如研究 冥想的神經科學研究)和後現代價值觀(使用手機應用程式跨越國家和種族 界限教授冥想技巧)。
威爾柏的意識整體理論是由現實的4個像限構成的,這些象限是由「完整子」 (holons)、一系列層次、發展線和意識狀態構成的。他的想法在很大程度 上借鑒了阿瑟·庫斯勒(Arthur Koestler,1905年9月5日 1983年3月3日)和 亞伯拉罕 馬斯洛關於自我實現的著作。
AQAL 框架,或所有層級的所有像限,是威爾柏積分理論的核心部分之一。
作為一個基本的綜合地圖,它提供了查看和分析現實的不同維度的能力。
AQAL 框架體認到,任何現像都不能不從多個角度來看待,而這些角度是相 互依存和相互依賴的。
AQAL 框架的 4 個像限代表每種現象的不同面向:
1.「我」象限代表個人的主觀經驗,涉及思想、感受、信念和個人意識。它 涉及一個人在他或她的經歷中內心發生的事情。
2.「它」象限由客觀外在維度組成:行為、物理系統、生物過程以及對外在 世界的科學觀察。
3.「我們」象限象徵集體或人際維度:文化價值、社會規範、共同意義、群
體認同和個人關係都屬於這個領域。
4. 「它們」涉及系統或組織方面:它將分析機構、社會、生態系統和經濟的 複雜系統中的非本地模式。
AQAL 框架允許整合多個視角維度,並提供更全面的方法來分析複雜的問題 和現象,從而促進綜合思維。
或許應該這樣說,超個人心理學其實已經超出了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參考自: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tanislav_Gro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personal_psychology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transpersonal-psychology/ https://ispti.hk/faq/transpersonal-psycholog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out-thedarkness/201509/transpersonal-psychology
https://www.goalcast.com/transpersonal-psychology/
https://johnnystork.medium.com/the-fourth-force-why-interest-intranspersonal-psychology-is-growing-21ce4afa0108
https://www.thecollector.com/what-is-ken-wilber-integral-philosophy/
3 - 動物磁力學說
現代社會節奏緊張,生活壓力大,因此有兩樣東西非常流行,一種是襌修, 一種是催眠。
關於襌修,廣義上講,又可以叫做靜心或冥想,英語叫做"meditation"。
meditation 源自古法語 meditacioun,而拉丁語 meditatio 則源自動詞 meditari,意思是「思考(to think)、考慮(contemplate)、設計 (devise)、沉思(ponder)」。在天主教傳統中,使用「冥想」一詞作為 正式的、逐步的冥想過程的一部分,至少可以追溯到 12 世紀的僧侶 Guigo II, 在此之前,希臘人「theoria」也被用於同樣的目的。
由於思考、考慮、設計、沉思可以是靜態,也可以是動態,因此襌修亦包括 靜坐和太極、瑜伽。
而催眠則是一種人類的身心狀態,涉及注意力集中(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注意 力不集中假設,英語:selective attention/selective inattention hypothesis, 縮寫作 SASI),外圍意識(peripheral awareness)降低,以及對心理暗示 (suggestion)的反應能力增強。
催眠術有多種理論,由於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因此這裏就不作介紹了。
催眠一詞在英文有兩種稱呼,一是"hypnosis",一是"mesmerism"。前者比較 普遍。
hypnosis 和 hypnotism 這兩個詞都源自神經催眠(神經性睡眠)一詞,均 由 Étienne Félix d 'Henin de Cuvillers 在 1820 年代創造。催眠一詞源自古希 臘語 ὑπνος hypnos,「睡眠」,以及後綴-ωσις - osis,或源自 ὑπνόω
hypnoō,「入睡」(不定過去時 hypnōs 的詞幹- )和後綴 -是。這些字在
1841 年左右由蘇格蘭外科醫生 James Braid(有時被錯誤地歸因於他)在英 語中流行起來。 但他關於該過程如何運作的理論有所不同。
另一個具有相同效果的類似字詞是 braidism。1849 年開始出現,又是來自催
眠先驅 James Braid 博士的名字。不過這個用法現在已非常罕見,一般都會 用 hypnosis。
至於 mesmerism,這一學說認為,一個人可以對另一個人的意志和神經系統 施加影響,並通過一種被稱為動物磁力的假定放射物產生某些現象,始於 1798 年,來自法國 mesmérisme,以奧地利醫生弗朗茨 梅斯梅爾(Franz
Mesmer,1734 年 5 月 23 日 1815 年 3 月 5 日)命名 Mesme r(1734-1815),
梅斯梅爾於 1778 年在巴黎提出了一種動物磁力和一種神秘的體液理論,這種 體液可以讓人催眠另一個人。這個詞,如果仍然使用的話,實際上是 hypnotism 或者 artificial somnambulism 的同義詞。
弗朗茨·梅斯梅爾是一位對天文學有興趣的德國醫生。他提出了所有有生命和 無生命物體之間存在自然能量轉移過程的理論。他將此稱為「動物磁力」 (animal magnetism),後來稱為"mesmerism"。梅斯梅爾的理論在大約 1780 年至 1850 年間吸引了廣泛的追隨者,並持續產生一定的影響,直到 19 世紀末。1843 年,蘇格蘭醫生 James Braid 提出了"hypnotism"這個術語,指 一種源自動物磁力的技術;如今,"mesmerism"一詞通常充當"hypnosis"的同 義詞。梅斯梅爾也支持藝術,特別是音樂。他與海頓和莫札特關係友好。
與 hypnosis 最基本的分別,在於 mesmerism 又稱動物磁力,它是梅斯梅爾 發明的理論。它假定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都存在一種無形的 自然力量(Lebensmagnetismus )。他聲稱這種力量可能會產生物理效果, 包括治癒。
生機論在歐洲和美國吸引了許多追隨者,並流行到19世紀。練習者通常被稱 為磁化者(magnetizers)而不是催眠師(mesmerists)。自1779年成立以來, 它對醫學產生了大約75年的重要影響,並在接下來的50年中繼續產生了一定 的影響。1766 年至 1925 年間,關於這一主題的著作有數百本,但如今除了 在某些地方作為替代醫學的一種形式外,已不再使用。
根據維基資料:
「生機論(英語:Vitalism),又譯為生命主義、生氣論、活力論、生機說、 生命力,是人類歷史上存在長久的科學哲學學說,現代版本是19世紀初由瑞
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Jöns Jacob Berzelius)提出。」
「一般認為「生命力」學說在1843至1845年間由德國化學家阿道夫 威廉 赫爾 曼·科爾貝(Adolph Wilhelm Hermann Kolbe)用二硫化碳通過幾步合成了 乙酸後被推翻。」
梅斯梅爾相信這是一種從他的身體中散發出來的神秘力量或看不見的液體, 更一般地說,這種力量滲透到宇宙中,尤其是源自星星。這個詞通常通俗地 用來指性感。
由於梅斯梅爾被維也納醫生指控欺詐,於 1778年離開奧地利,定居巴黎。由 科學家和醫生組成的委員會,以解決這個問題。該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美國發 明家和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 1790年
4月17日)和法國化學家安托萬 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1743年8月26
日 1794年5月8日)。他們報告說,梅斯梅爾無法支持他的科學主張,梅斯 梅爾運動(mesmerist movement) 此後衰落。
然而,梅斯梅爾的理論並不能簡單地以偽科學來界定。
梅斯梅爾不僅沒有被指責只是利用他的治療方法為富人謀取利益,據報道, 他還「磁化」了一些樹木,以便下層階級的病人可以在閒暇時觸摸它們,釋 放多餘的磁力。
如今,科學界承認某些動物確實能夠讀取磁場並對磁場做出反應,對於它們 中的許多動物來說,能夠這樣做應該有助於生存 儘管為什麼牛想要通過 磁力排列仍然是個謎。事實上,數十種物種都具有磁感 從知更鳥和帝王 蝶等季節性遷徙動物,到信鴿和海龜等專業航海者;從龍蝦、蜜蜂和螞蟻等 無脊椎動物到鼴鼠和海像等哺乳動物;從微小的細菌到巨大的鯨魚。
目前還沒有人確切知道細菌以外的生物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Worcester 馬薩諸州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 Steven M. Reppert 指出,磁力是「我 們了解最少的一種感覺」。
然而,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生物學家、地球科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合作 已經開始提出合理的機制,並找出這些機制可能發揮作用的候選解剖結構。
這些想法尚未獲得整個科學界的認可,但迄今為止發現的實驗證據確實令人 著迷。有些動物甚至可能擁有不只一種類型的磁性器官。雖然某些生物磁場 感測器的行為似乎很像普通的條形磁羅盤,但其他感測器很可能源自於微妙 的量子效應。
關於動物有時會利用磁場來引導其行為的第一個現代暗示出現在大約半個世 紀前。自 1950 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就注意到,在秋天,關在籠子裡的歐洲知 更鳥似乎想要逃往南方 它們通常會在那裡遷徙 即使它們沒有任何關 於南方在哪裡的視覺線索。然後,在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法蘭克福歌德大 學生物學專業的學生 Wolfgang Wiltschko 證明,纏繞在鳥籠上的電磁線圈可 以誘騙鳥朝錯誤的方向逃跑。他的證據可能是磁感應的第一個證據,可以預 見的是,人們的反應是懷疑的。「當我發現磁場在知更鳥的定向中發揮作用
時,或多或少沒有人相信這一點,」最近從歌德教授職位退休的 Wiltschko 說。
正如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一樣,動物能夠利用磁場的第一個具體跡像是偶然 觀察到的。那是1957年秋天,德國法蘭克福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 Hans
Fromme 注意到,他養在籠子裡的幾隻歐洲知更鳥變得焦躁不安,撲騰著向 籠子的西南部飛去。那裡沒有什麼不尋常的:眾所周知,籠子裡的候鳥在每 年的這個時候都會變得急躁,德國的歐洲知更鳥會向西南遷徙到西班牙過冬。
令人震驚的是,這些鳥兒都待在一間關著百葉窗的房間裡。它們既看不到視 覺地標,也看不到它們的同伴、非圈養的知更鳥,也看不到太陽或星星,這 些東西可以為它們提供導航幫助。顯然,他們正在對某種看不見的東西起作 用,Fromme 推斷它一定是地球的磁場。
此後他和其他人進行的大量實驗表明,許多生物都利用磁場。倉鼠、蠑螈、 麻雀、虹鱒、龍蝦和細菌等多種生物都會這麼做。維珍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 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 John Phillips 說:「我甚至可以說,這種能力幾乎無處 不在。」他本人在從果蠅到青蛙的所有動物身上都發現了這種能力。(沒有 科學證據表明人類具有這種「第六感」,但奇怪的是,我們的大腦確實含有 磁鐵礦物,這種礦物質被認為可以幫助其他動物的大腦探測磁場。)
其他動物就像我們使用全球定位系統一樣使用磁場。
我們如何知道生物體具有這種能力?測試它的標準方法是向實驗對象丟一個 磁性曲線球。例如,特拉維夫大學的 Tali Kimchi 和 Joseph Terkel 試圖確定 盲鼴鼠(一種地下囓齒動物,其房屋內有分支隧道,沒有通往地表的出口) 是否能夠感知磁場。在其中改變磁場。然後他們測試了兩組老鼠 一組在 地球磁場中,另一組在 180° 偏移的磁場中 看看它們是否有定向器來確定
它們的睡巢和食物室的位置。第一組顯示出明顯偏好在迷宮的南部建造床和 食品儲藏室,而第二組則選擇在北部區域。
所以他們可以感覺到它,但是他們可以像我們使用指南針一樣使用它來確定 自己的方向嗎?在另一項實驗中,Kimchi 和 Terkel 訓練 24 隻盲鼴鼠到達複
雜迷宮盡頭的目標箱。然後,當所有人都掌握了這項任務後,他們讓一半的 老鼠在自然場下再做一次,另一半在反向場下再做一次。可見,後者的表現 遠低於未受磁力操縱的老鼠。
或許人類也有這種能力,不過在文明的過程中使之逐漸退化,一些經過修煉 的人具有預感能力,說不定與此有關。
參考自: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Franz-Anton-Mesm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z_Mesm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imal_magnetism
https://www.mentalfloss.com/article/68420/what-animal-magnetism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compass-within/
https://www.pbs.org/wgbh/nova/article/magnetic-impact-on-animals/
4 - Jose Silva 的西瓦方法
之前的文章"現代超心理學之父 JB Rhine"介紹過 Joseph Banks Rhine
(1895 年 9 月 29 日-1980 年 2 月 20 日),通常被稱為 J. B. Rhine,是現代 超心理學之父,Rhine 採用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簡稱
ESP),這個術語來表示諸如直覺、心靈感應、心理測量、透視、順風耳、超 知覺等心靈 能力,以及它們作為預知或逆向認知的跨時間運作。
JB Rhine 於 1934 年撰寫過一本書,書名叫《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書中討論了他在杜克大學的研究工作。 超感官知覺是指獲取 不受感官影響的資訊的能力,這本書「範圍如此之廣,前景如此廣闊,以至 於徹底改變了心理學研究,並使其書名成為家喻戶曉的短語」。這本書受到 了全世界的關注,並成為批評和爭議的焦點,因為有人對 Rhine 作品的有效 性提出了異議。
Rhine 的實驗受到質疑,因為他發現感覺洩漏或作弊可以解 釋他的所有結果,例如受試者能夠從卡片背面讀取符號並能夠看到和聽到實 驗者註意到微妙的線索。
杜克大學的 Ownbey-Zirkle ESP 實驗受到超心理學家和懷疑論者的批評。批 評者指出,該實驗存在缺陷,因為 Ownbey 既充當發送者又充當實驗者,沒 有人控制實驗,因此 Ownbey 可能透過與 Zirkle 溝通進行作弊或犯下記錄錯 誤。 然而,心理學家卡爾 榮格將 Rhine
的工作稱為科學證據,證明心靈的一部分 不受空間和時間法則的約束。
這裏可以說明一點,就是無論心理學也好,超心理學也好,都不是嚴謹的自 然科學,因為牽涉到人的因數,就像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一樣,無法在 實驗室內進行重覆實驗,只能歸納和分析。
José Silva 是「西瓦方法」(Silva Method)的創始人,1953 年的一天,Silva 和他的一個孩子據稱第一次體驗了 ESP。據他說,這發生在他詢問女兒在學 校的工作情況時,他觀察到女兒在口頭詢問之前回答了他正在思考的一些問 題。她還得出結論,這些經歷尤其發生在她女兒處於「阿爾法水平」(Alpha Level)(大腦活動每秒 7-13 個週期)時。
在1950年代,ESP 逐漸成為一門學科,成為一些大學的科學研究主題,這主 要是透過杜克大學 JB Rhine 博士發表的著作。1953 年,Silva 寫信給 Rhine 博士,報告了他與女兒練習 ESP 的經歷。Rhine 以懷疑的態度回答了他,因 為這位教授與 Silva 不同,認為洞察力和智力都無法提升。
為了檢驗他的成果,Silva 工作了10年,期間培訓了他的朋友和家人中的 39 名志願者,並不斷改進流程。1963年,他創立了拉雷多超心理學基金會
(Laredo Parapsychology Foundation Inc)。1965 年,他寫信給林登·詹森 (Lyndon B. Johnson,1908年8月27日 1973年1月22日)總統,向政府免
費提供他的研究成果,但詹森的科學顧問拒絕了他的提議,認為 ESP 沒有用 處。1966年,他在48小時內開發了他的基礎精神控制課程。
Silva 也嘗試過催眠,但雖然催眠可以讓心靈更容易接受,但他認為最好是人 能夠自己控制這個過程,以便有選擇地隨意提高各種心理活動的表現力、想 像力等。因此,他很快就放棄了催眠,並開始在阿爾法狀態下嘗試心理訓練 練習,以教導人們降低大腦的電活動水平。從他在電子學方面的工作中,他 知道最有效的電路具有較小的電阻,他將這一想法推斷到大腦功能,推斷出
一定程度的深度放鬆會使人類思維更好地工作,因此他尋求這種狀態並將其 維持很長時間與催眠相比,清醒和警覺的時間更長。他推斷,這會提高記憶 力,增強理解能力,進而提高智商分數。
關鍵問題是在這些頻率下始終保持頭腦完全警覺,這些頻率更多地與白日夢
和睡眠相關,而不是與普通的實際活動相關。因此,主要目標包括學習放鬆 技巧和有意識地控制大腦的阿爾法頻率。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西瓦方法演變而來的練習需要一定程度的放鬆專注和生 動的心理想像,作為達到更深層的手段,同時保持警覺。根據這個前提,一 旦達到這些水平,大腦就會更有效地運作。
西瓦方法的創始人 José Silva(1914年8月11日-1999年2月7日) 是一名電子
技術員,墨西哥裔美國人。4歲時,父親在墨西哥革命期間去世。兩年後,他 沒有上小學,而是開始靠賣報紙、擦鞋和打零工來補貼家用。下午,他看著 兄弟們做作業,他們幫他學習讀書寫字。
15歲時,在學習如何修理無線電設備的課程後,開始在車間裡使用這些元件, 學得很快,幾年後創立了自己的修理公司。1944 年,Silva 進入軍隊,在接受 了精神病學評估後,他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學習 了先進的電子學,並成為陸軍信號服務部的講師。當他獲得執照後,他開始 建立自己的修理收音機業務,後來又修理電視機。
因為對人類心靈的擔憂,使他想知道,透過使用催眠是否有可能提高一個人 的學習能力,實際上,是提高他們的智商,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這可以提高人 的學習能力。當時人們認為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固定因素,但 José Silva 對 此並不十分相信。
有一段時間,他在拉雷多初級學院(Laredo Junior College)兼職任教,負 責組織學校的電子實驗室。戰後,經過 20 多年的經營,他的維修公司取得了 顯著的成功,他於 1966 年從這項活動中退休,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與心靈自 我控制的研究同時進行。
一方面,他的孩子們在學校取得了糟糕的成績,另一方面,他也越來越多地 閱讀有關催眠的書籍,越來越多地促使他嘗試解決多年前出現的問題,即學 習能力是否可以透過某種類型的方式進行。對大腦頻律及其對思維影響的研 究於 1944 年在拉雷多(德克薩斯州)開始。5年後,他的研究使他更深入地 研究催眠和超心理學,這些年開始在一些大學進行研究。
他了解了有關腦電活動的研究,Silva 還讀過有關腦電圖實驗的內容,該實驗 發現了人類大腦工作的不同節律,例如阿爾法波,它發生在低密度且沒有處 理視覺刺激的情況下。Silva 後來的想法集中在這些波上,他將學習、想像、 放鬆、疼痛控制、記憶等能力歸因於這些能力,當大腦中存在這些波時,這 些能力更容易實現。
隨著幾年時間的推移,他的孩子們的學業成績得到了改善,並取得了初步成 果。Silva 解釋說,他們的進步是因為他的方法,這鼓勵他繼續完善他的新技 術。Silva 也嘗試了「生物回饋」(biofeedback),作為訓練身心的一種方
式,透過觀察這些現象發生時設備螢幕上產生的結果(大腦、心率等),受 試者可以自願調節他們,而他們是由他直接觀察的。
1956 年,他開始製定培訓計劃,其原則至今仍在他的課程中使用。他的電子 公司的繁榮為他提供了足夠的資源來投資利潤並資助二十多年的研究和試驗, 最終於 1966 年創建和發展了所謂的西瓦精神控制方法(The Silva Mind Control Method),簡稱西瓦方法(Silva Method)。Silva 全心致力於他的 方法的改進和推廣。
西瓦方法是一種自助和冥想計劃。它聲稱可以透過放鬆、發展高級大腦功能 以及諸如透視(clairvoyance)之類的心靈能力來增強個人的能力。
但是,它又被不同地歸類為一種自立宗教、一種新的宗教運動和一種教派
(cult),並被批評為偽科學。
事實上,科學界支持西瓦方法的觀點並不是沒有的。
根據西瓦方法的官方網站自己的說法,在過去的5 年裡,他們的方法已經影 響了110 個國家超過600 萬人的生活,從名人到雄心勃勃的首席執行官,再到 尋求個人突破的普通人,每個人都在使用西瓦方法。
他們的書籍已售出超過 1200 萬冊,他們的課程在世界各地繼續熱賣,他們的 研究結果得到了許多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科學家、醫生、思想領袖和精神導師 的認可和實踐。
據稱他們花了近 50 年的時間與頂尖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個人成長領袖進行研 究、實驗和合作。
第一個調查西瓦方法研究的科學家是加州心靈科學基金會的 J. Wilfrid Hahn 博士,他後來支持了他們的工作。此後,各個研究機構、大學和科學家對他 們的研究進行了研究和驗證,包括:
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德州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
德州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德州韋蘭浸信會大學(Wayland Baptist University)
紐約長島大學CW郵報校區(C.W. Post Campus of Long Island University)
紐約凱尼修斯學院(Canisius College)
2010 年,世界著名神經科學家、暢銷書《上帝如何改變你的大腦》(How God Changes Your Brain)一書的作者 Mark Robert Waldman 說
「根據哈佛大學最近關於放鬆、呼吸意識和積極引導想像的影響的基因研究 的最新發現,我相信西瓦國際教授的許多方法可以刺激大腦中涉及的基因表 達。減少身體和心理壓力並增強免疫功能。」
西蒙頓研究所(Simonton Research Institute)創始人、屢獲殊榮的專家和患
者意象療法的先驅 O. Carl Simonton 博士表示:
「你看,我一開始的想法是,病人的態度在他對任何形式的治療的反應中都 發揮著作用,這可能會影響他的疾病進程,我發現(西瓦)精神控制概念給 了我一個可以使用的工具。他還說西瓦方法是…我必須為患者提供的最強大的 單一工具之一。」
《紐約時報》,1972 年 4 月 16 日關於 Jose Silva 的文章:
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 San Antonio)最近的一
項研究似乎表明,精神控制專業的畢業生確實獲得了高度的阿爾法生產。位 於路易斯安那州格林維爾的 CW Post College 計劃今年秋季在其商學院提供 該課程,而 Canisius 學院將在其宗教研究系提供該課程。
《華盛頓郵報》評論席爾瓦研討會:
「1972 年,《華盛頓郵報》記者 David R Boldt 在聽說我們的培訓課程後, 決定對西瓦課程進行調查。」
「他最初對此表示懷疑,但他在這堂課上的發現改變了他的生活。」
可是,坊間的意見却非如此一面倒,以下是 Reddit 網站討論區的文章:
「為什麼我遇到的關於西瓦精神控制方法的每一篇評論都在發光,而它顯然 很吸引人?」
「神奇的思維與力量」
「我父親最近得了嚴重中風,感覺他對周遭世界的理解開始動搖。我住在附 近,每週至少見我的家人一次,我幫忙做家事和庭院工作。」
「昨天,我爸爸說他又在讀《西瓦精神控制法》,並透露他實際上參加過80 年代俄勒岡州的一些講課。他講述了他如何學習冥想以及如何催眠我的母親 和阿姨。然後他在書中提到了 ESP 和某種信仰治療方法,並表示他將花更多 時間嘗試遠距治癒我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叔叔。」
「我的父親熱愛權威和成功。他認為,既然 Jose Silva 寫了一本暢銷書,這 一事實就足以證明書中的所有說法都是真實的(「他為什麼要在這些事情上 撒謊?」他認真地問我)。這本書包含了許多被 Jose Silva 或使用他的技術 的人治癒的故事。」
「對我來說,這本書一半是引導冥想,一半是神奇思考。一半是有用的,一 半是廢話。但對我的父親以及我想其他很多人來說,事情遠不止於此。網路 上的每條評論似乎都來自非常奇怪的人,他們喜歡該方法並鼓勵讀者購買這 本書或參加研討會。」
「這給我敲響了更多的警鐘,但它似乎對很多人都非常有效。」
「那麼, r/skeptic對席爾瓦精神控制法有何看法呢?」
「ETA:需要明確的是,我很難找到任何無視 Silva 和他的精神控制方法的評
論。我父親幾乎不會在任何話題上聽我的(即使是我有直接的、個人的、專 業知識的事情!),我一直在尋找任何在網上有信譽的人來幫助權衡這個話 題。我不會勸阻他,也不會嘗試,但我有點好奇它是邊緣還是更主流。」
在主流媒體機乎找不到對西瓦方法的反對聲音,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對
之予以懷疑。不一定是全假,但有機會是隱惡揚善。懷疑它的人更可以說, 他們向研究機構或大學給予巨額捐助,以便獲得對他們有利的研究報告。
既然如此,對於主流的一貫說法,例如必需打疫苗、疫苗沒有副作用、基因 食品安全、物業可以保值,乃至外國勢力、由治及興、强大後盾之類說法, 我們又可以毫無保留地擁抱,至死不渝,理由何在?
參考自:
https://es.wikipedia.org/wiki/Jose_Silva_(parapsic%C3%B3log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lva_Method
https://www.institutosilvamind.pt/sobre-o-metodo-silva/historia/ https://silvamethod.com/about-jose-silva https://josesilva.net/
https://www.anahana.com/en/meditation/silva-method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07-020-0382-1 https://silvamethod.org/research-news/
https://www.reddit.com/r/skeptic/comments/16hjyan/why_is_every_review_ ive_come_across_for_the_silva/?rdt=46989
5 - 葛吉夫的第四道
在近代,俄羅斯帝國出現過兩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之所以神奇,因為是被認 為擁有神秘力量,但是,世間對這兩位人物的評價却是相反的。他們一正一 邪,又為者更形象化地說,他們二人是一聖 一妖。然而,在西方,兩人都很 有名氣。
先說邪的那位。他就是格里戈里 拉斯普丁(
Grigori Rasputin;1869 年 1 月
21 日 [儒略曆 10 日] 1916 年 12 月 29 日 [儒略曆 16 日])。
拉斯普丁是俄羅斯薩拉托夫省人,尼古拉二世時代的神秘主義者,被認為是 東正教中的「聖愚」,在俄羅斯帝國末年有顯著的影響力。
所謂聖愚(Foolishness for Christ),在漢語中,又譯顛僧、佯狂者,阿爾巴 津人稱之為薩滿。是俄羅斯東正教的特有人物,也是一種東正教特有的禁欲 主義形式。他們通常是渾身污垢、半瘋、半裸體的遊民傳教士,腳上甚至套 上腳鐐的苦行僧,他們有些人幾乎不能言語,他們的聲音卻被解釋成神諭。 聖愚在英文中意義是「為了基督」而表現出愚蠢的樣子。他們在人前行為瘋 癲,聖愚這個詞暗指他們並非因犯罪或者精神失常而變得如此,儘管他們的 行為有些時候是故意、惹人厭惡、甚至是挑釁性的。帝俄尼古拉二世時代一
本百科詞典對聖愚如是解釋:聖愚是一種為了同胞和上帝的崇拜方式。一位 聖愚研究專家指出:「聖愚是由東正教和伏爾加河、烏拉爾山區的突厥人和 芬蘭人的薩滿教融合而成。在民間信仰有極大影響力,最後造成東正教神秘 主義崇拜方式。」
一代聖愚拉斯普丁因醜聞百出引起公憤,且他對沙皇的影響力過大,因此被 費利克斯 尤蘇波夫親王、狄密翠 巴甫洛維奇大公、弗拉迪米爾 普利希克維奇 議員等人給聯手刺殺身亡。
不過,有些作家認為,英國秘密情報局與拉斯普丁的死因有關。根據這個理 論,英國探員擔心拉斯普丁會要求沙皇與德國人議和,導致德國將主力轉到 西線的戰事。
拉斯普丁在三十多歲的時候以散播預言和施展巫醫為業。由於他預言出俄羅 斯某地的3
月乾旱,以及醫治尼古拉二世叔父尼古拉大公的狗,因而名聲大噪。
1905年俄國發生革命後,他被黑色百人團成員發現並帶到帝都聖彼得堡。當 時俄國沙皇為尼古拉二世,皇后亞歷山德拉篤信神秘主義喜好招待「神僧」、
「聖童」並舉行降靈儀式。由於阿列克謝皇太子患有血友病,所以一些皇族 成員和沙皇寵臣在1906年舉薦拉斯普丁來為太子治病。拉斯普丁擅長催眠術 對皇儲的病情有著穩定之效,自此深得皇后信任可以自由出入宮廷。
雖然是聖愚,但其所作所為完全與「聖」扯不上邊,倒與「性」結下不解之 緣。拉斯普丁掌握著對皇后的巨大影響力被譽為「聖人」,受到貴族婦女的 崇拜,在聖彼得堡縱酒宣淫無法無天,甚至官員的任命都要先博得他的同意 由其遊說皇后來得到批准。因為拉斯普丁生前以生活淫穢出名,死後其性器 官遭人割除。俄羅斯聖彼得堡性與愛藝術博物館展示拉斯普丁長達28.5公分 的性器官。
邪那一位說完,現在再談正那一位。這位人物全名是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 (George Gurdjieff,1866年1月13日-1949年10月29日),簡稱「葛吉夫」, 20世紀初頗具影響力的前俄國神祕主義者、哲學家、靈性導師、亞美尼亞作 曲家、作家、舞蹈家,同時也是希臘人後裔。1922年於法國創立「人類和諧 發展機構」(Institut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以下引用自百度百科:
「從1912年開始,葛吉夫最早在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成立修行團體,大時代的
動亂開始現身於1917年,俄國大革命像風暴席捲每一個地方,葛吉夫率領他 的弟子,不斷遠離戰區,期間經歷數不清的艱苦、考驗、磨練,1920年,葛 吉夫率眾逃出俄國,暫時落腳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儘管在如此動盪不定 的情勢下,每一次局勢稍為平穩,葛吉夫馬上展開教學,成立修行機構。一 直到1922年,葛吉夫終於定居在法國巴黎的郊區楓丹白露,他的「人類和諧 發展機構」終於在此得到正常運作的天時、地利。」
「命運將葛吉夫驅離俄國來到西方,也使他逐漸揚名歐美,冥冥之中他就像 從東方來的使者,將東方的智慧注入西方的知識裡。一直到近幾年前,第四 道修行體系反而流傳於西方,不見於俄國。」
人類和諧發展機構在 1922 年 10 月於楓丹白露(法國)成立,作為一個教育 環境,也被稱為葛吉夫學院。該研究所於 1920 年至 1921 年在君士坦丁堡和
1918 年至 1920 年在第比利斯(格魯吉亞)以該名稱運作,但主要成員為俄 羅斯成員。在此之前,它於 1917 年 10 月至 1918 年 8 月在葉森圖基(高加索) 以國際理想主義協會(International Idealistic Society)的名義運作,據稱是
1895 年在中亞創建的一個名為「尋求真理」(Seekers for Truth)的組織的 成果。國家團體在多個國家創建並繼續運作,例如 PD Ouspensky 於 1921 年 在倫敦(英國)創立的國家團體。其中一些最終透過 R-XR0379 - The Work 聯繫起來,這是一個半秘密組織,由德哈特曼夫人(Mme de Hartmann)和 德薩爾茨曼夫人(Mme de Salzmann)於戰後時期在巴黎(法國)創建。其 他機構是獨立創建的,例如:正常人研究學會(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Normal Man),由 JB Moles 於 1951 年建立;哲學學院(School of Philosophy),成立於倫敦;歷史、哲學和科學比較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the Sciences),由 JG Bennet 於 1946 年在倫敦創建。這些機構或其分支機構繼續在一些國家運作。 該研究所本身於 1924 年 9 月正式關閉,但作為 Prieuré des Basses Loges 繼 續以較低的水平運作,直到 1933 年。
第四道(Fourth Way)修行體系是葛吉夫的核心教導。
第四道是葛吉夫在多年的東方旅行(約 1890 年 – 1912 年)中發展的一種自
我發展的方法。學生經常將第四種方法稱為「工作」、「自我工作」或「系 統」。葛吉夫的一些教義的確切起源尚不清楚,但有人提出了各種來源。
「第四道」一詞被他的學生 P. D. Ouspensky 在他的講座和著作中進一步使 用。Ouspensky 去世後,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講座出版了一本題為《第四道》 (The Fourth Way)的書。根據這個體系,3 種傳統學校或道路「是永久的 形式,在整個歷史中幾乎沒有改變,並且基於宗教。在存在苦行僧、僧侶和 瑜伽士學校的地方,它們與宗教學校幾乎沒有區別。第四道方式的不同之處 在於"它不是一種永久的方式。它沒有特定的形式或機構,並且受其自身的某 些特定法則控制。"」
葛吉夫在著作《第四道》(The Fourth Way)中指出,標題所指的「第四道」
是一種內在發展的方法-正如葛吉夫所描述的「狡猾之人的道路」。第四道 不是 3 種眾所周知的啟蒙方式 身體的、精神的和情感的 而是提出了 一種達到啟蒙的新方式,是 3 種已知方式的更有效的結合。這種方式是在日
常生活的普通條件下遵循的,與要求從世界隱遁的 3 種傳統方式相反:苦行 僧、僧侶和瑜伽士,葛吉夫認為這只能導致部分、人的潛能發展不平衡。
這 4 種方式通往同一個目的地:發展人類的團結。其中前 3 種被認為是「傳 統的」,因為它們涵蓋了我們所知道的所有傳統 佛教、基督教、蘇菲主 義、印度教等。
當這項工作完成時,也就是說,當先前設定的目標已經完成時,第四道就消 失了,也就是說,它從給定的地方消失,以給定的形式消失,也許在另一個 地方以另一種形式繼續下去。第四道學校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與擬議事業相關
的工作的需求。它們本身從來不是以教育和教學為目的的學校而存在。
第四道解決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內在發展的可能性的問題。它強調人們 通常生活在一種被稱為半催眠的「清醒睡眠」的狀態,而更高水平的意識、 美德和意志統一是可能的。
第四道教導如何以各種方式增加和集中注意力和精力,並儘量減少白日夢和 心不在焉。自我的這種內在發展是可能的進一步變革過程的開始,其目的是 將人轉變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葛吉夫說:「如果我們以 同心圓的形式想像人類,我們可以想像 內圈的圓 週上有四個門,[外]圈的人可以通過它們進入。此四門,對應四道。」
這3種傳統方式首先要求徹底改變生活。你必須加入一個專門從事某種特定方 式的組織,或是找到一位老師,始終與外界隔絕;阿索斯山的基督教兄弟會 (Christian brotherhood in Mount Athos)、西藏的佛教寺院、伊朗的 Sufi Tekke。您不能兼職或逐步參加。從一開始就需要全心投入。
葛吉夫說:「如果第四道的可能性不存在,那麼這種情況確實是毫無希望的 」
第四種方法不是傳統的,所以不明顯。你不知道它,所以你無法搜尋它。一 個人因不滿3種傳統方式的片面做法,不經意地傾向於第四種方式。
過度關注身體而忽略了對於理解人類行為至關重要的情緒維度。過度關注情 緒掩蓋了心靈的好奇本質,並認為太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過度關注頭腦會 陷入毫無意義的辯論和不切實際的理論。因此,第四道的典型尋求者會感覺 到這些缺點,但不知道有替代方案。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葛吉夫的《真理的探索者》(Seekers of Truth)正是這樣 做的。他們加入了3種傳統方式的寺院,並參與了每一種方式,直到他們用盡 了他們所提供的。那時,他們利用所學到的知識繼續尋找。
這種努力必定有狡猾的成分。一方面,要加入兄弟會的行列,你必須發誓完 全奉獻。另一方面,一旦兄弟情誼不再為你的目的服務,你就必須毫無良心 地違背這個誓言。只有這樣的方法才能解釋葛吉夫來源的多樣性以及他的表 述中傳統宗教道德的缺乏。
葛吉夫不關心遵守宗教權威,也不關心取悅任何一種信條,他一直在尋找真 理,直到他的良心告訴他已經找到了真理,他才停止。
「真理探索者」這個名字體現了不依附於任何特定傳統而尋求客觀真理的精 神。顯然,"Sarmoung"這個名字也是如此。薩蒙兄弟會(Sarmoung Brotherhood)是一個位於亞洲的神秘蘇菲兄弟會。希臘-亞美尼亞精神導師
喬治 葛吉夫的著作中揭示了兄弟會的存在。一些當代蘇菲派相關的消息來源 也聲稱與該組織有過接觸。
葛吉夫的學生 John G. Bennett 說:「"Sarmoun"或"Sarman"可以指古波斯語。 這個詞可以用3種方式解釋。它是"蜜蜂"這個詞,一直是那些收集傳統智慧珍 貴"蜂蜜"並為子孫後代保存的人的象徵……[另一個含義是]代代相傳的傳統的主 要寶庫一代 還有一個可能的意思是"那些已經開悟的人"。」
如果我們從字面上理解葛吉夫對薩爾蒙兄弟會的描述,那麼它對第四道學校 來說就太正式了。成立於公元前 2500 年、不間斷地運作到 20 世紀的兄弟會,
與一種沒有明確形式、受其自身規律支配的出現和消失的方式截然相反。這 意味著,如果葛吉夫發現了一個古老的、秘密的兄弟會 儘管它可能很特 別 它就必須屬於這 3 種方式之一。
葛吉夫的學說對於現代超心理學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說,在他的系統中, 他們從所有3個來源獲取。在系統或「行動之道」中,他們淨化心靈,以便執 行任何行動,但又與之分離。「情感之道」就是「奉獻與服務之道」。這樣, 內在的氣氛就被創造出來,以便服務絕對者並接受祂的恩典。第三條,「理 智之道」,就是讓理性發揮作用,澄清路上遇到的所有問題,然後如果一切 都匯集在一起,我們希望我們走在「理解之道」,即第四條道路上。
參考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1%9B%E5%90%89%E5%A4%AB/1003 351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Gurdjieff
https://www.gurdjieff.org/biography.htm
https://www.gurdjieffseattle.org/the-gurdjieff-work/g-i-gurdjieff-a-briefbiography/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George-Ivanovitch-Gurdjieff
https://www.courrier.am/fr/arts-et-culture/georges-gurdjieff-fils-dunachough-dalexandropol
https://www.ledger.news/roots/the-wisdom-of-the-fourth-wayremembering-g-i-gurdjieff/article_8a6140f2-746d-11ee-8b17bb45b2cc94d4.html
https://uia.org/s/or/en/1100055855
https://ggurdjieff.com/fourth-way/ https://www.ouspenskytoday.org/wp/about-teaching-today/what-is-thefourth-way/
6 - 前世記憶被證實
海南電視台在 2014 年錄製的一部紀錄片《我的前世叫陳明道》,引起了網友 們的熱議。紀錄片中的男子叫唐江山,但他卻堅稱自己是陳明道的轉世,還 能說出其中的細節。
1979 年,海南省東方市的 3 歲小孩唐江山卻突然說自己是儋州一個叫陳明道 的人,還說自己雖然投胎轉世了,但還想回儋州看看父親。本來唐江山的父 母本以為孩子還太小了,分不清幻想和現實。
因為唐江山年紀實在太小,他的父母也對他說的話半信半疑,所以一直沒有 帶他去過儋州。直到唐江山 6 歲那年,他去儋州的要求再一次被父母拒絕, 他竟然用絕食來抗議,說啥都要去儋州看一看。父母拗不過他,就帶唐江山 去了。可一打聽,儋州竟然真有一個陳明道,而且確實是在打架中去世的。
在儋州大家都對唐江山的話將信將疑,開始詢問各種關於陳明道的問題。唐 江山對答如流,竟然沒有說錯的地方。這下所有人都服氣了,都相信了唐江 山就是陳明道的「轉世人」。這個事情「一傳十,十傳百」,到了 1982 年, 東方市的本地報紙還特意採訪了唐江山。
2002 年,記者又找到了唐江山,並且對他的事跡進行了特別專訪。此時的唐 江山早已成家立業,但他仍然堅持自己是陳明道的「轉世」這一說法。
《人民日報》的記者認為,唐江山在很小的時候,村子裡來過一個儋州黃玉 村的女人。唐江山可能是聽了這個女人說的一些話,所以才誤認為自己是陳 明道的「轉世」。但是這就解釋不通唐江山知道陳明道胎記的原因了。
東方宗教一向相信輪迴,但科學能否證明,又是另一回事。間題是,怎樣定
義「證明」?
我說我能預知一件事的發生,結果到時真的發生了,可以說是巧合地被我猜 中,前世記憶也是樣。但是,如果一件事之中很多細節我都能詳細敍述,那 麼,我真的能預知這件事的可能性便很高了。證明輪迴也是如此,討論的,
就是某人真的記起前世的可能性有多高,其他人的口供有多吻合,造假的難 道有多大而已。嚴格來說,永遠不會有絶對意義上具可控制性及可重覆性的 所謂「科學實驗證明」。
關於前世記憶的研究,有3位最有名的專家,分別是伊恩 斯蒂文森(Ian
Stevenson,1918年10月31日 2007年2月8日)、吉姆·B·塔克(Jim B. Tucker)
及布萊恩·魏斯(Brian Weiss,1944年11月6日 )。
伊恩·斯蒂文森是一位出生於加拿大的美國精神病學家,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 感知研究部的創始人和主任。他在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50年。1957 年至1967年,他擔任精神病學系主任,1967年至2001年擔任卡爾森精神病學 教授,2002年擔任精神病學研究教授,直至2007年去世。
作為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感知研究部門(最初名為「人格研究部門」)的創 始人和主任,該部門研究超自然現象,斯蒂文森因其對他認為暗示轉世的案 例的研究而聞名,即情緒與轉世有關。在40年的國際田野調查中,他研究了 三千名聲稱記得前世的兒童案例。他的立場是,某些恐懼症、嗜好症、異常 能力和疾病不能完全用遺傳學或環境來解釋。他認為,除了遺傳和環境之外, 轉世可能提供第三個影響因素。
斯蒂文森於 1982 年協助成立了科學探索協會,並發表了大約三百篇論文和 14 本有關轉世的書籍,其中包括《轉世的 20 個案例》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1966 年)、《轉世類型的案例》(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4卷,1975 年 -1983)和《歐洲轉世類型案例》
(European 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2003年)。他 1997 年的著 作《轉世與生物學:對胎記和出生缺陷病因的貢獻》(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A Contribution to the Etiology of Birthmarks and Birth Defects)報 告了200 個案例,在這些案例中,胎記和出生缺陷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孩子 回憶的死者身上的傷口相對應。他為一般讀者寫了同一研究的簡短版本《輪 迴與生物學的交叉點》(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1997 年)。
斯蒂文森調查的案例顯示出以下典型特徵:
1. 從兩歲到4歲開始,孩子會自發性地開始講述「前世」的細節。
2. 孩子們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楚地談論這一點,直到5、6歲。然後孩子就較 少談論「前世」。
3. 到了8歲,孩子通常會停止談論前世。
4. 孩子表現出的行為對他或她來說是意想不到的,但與特定死者的行為一致。 例如,孩子可能害怕槍支或有特殊的興趣或胃口。
5. 在許多情況下,孩子可能有胎記或先天性出生缺陷,其位置和外觀與「前 一個」身上的致命傷口相對應。大量兒童提到前世暴力死亡。
6. 在某些文化中,「前世的人」在死前會預測他或她的來世。前一世 也可能出現在準媽媽的夢中,宣告她即將出生的意願。
7. 10 歲以後,孩子通常發育正常。
斯蒂文森將這些案例稱為「轉世型案例」(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CORT)。
斯蒂文森報告說,這些案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案件中,孩子們的陳述可 以得到廣泛證實。他說,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表明,孩子似乎記得的那個人
確實存在,而且孩子關於那個人的經歷、行為和關係的許多陳述被證明是正 確的。
斯蒂文森也報告了此類案件的其他典型行為特徵:
1. 孩子們講述著前世,彷彿在講述自己的記憶。
2. 孩子們要求回到他們的「以前的家」,要么是去拜訪,要么是永久居留。
3. 當與「前一個人」相關的人在場時,孩子們會根據關係和社會習俗,以適 合「前一個關係」的方式行事。
4. 同樣,在與「前一個人」相關的人(或物體)的關係中,孩子們會以人們
可能期望從那個人那裡得到的情緒做出反應,例如眼淚、喜悅、感情、恐懼 或怨恨。
5. 孩子們表現出適合前一個人或已知前一個人擁有的舉止、習慣或技能。
在那時候「前世回溯」(past-life regressions
)逐漸流行,斯蒂文森總體上
對催眠的「前世回溯」持悲觀態度。他寫道:「雖然被外行催眠師甚至一些 應該更了解的心理學家廣泛利用,但"前世"的催眠回溯(除了極少數例外)只 會產生幻想。」
吉姆·B·塔克是美國的一位兒童精神科醫生,也是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的「邦 納-洛瑞」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科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記錄那些據稱 記得前世的兒童的故事,以及關於出生前和胎兒期的記憶的研究。他是《前 世的生命:對兒童前世記憶的科學調查》(Life Before Life: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Memories of Previous Lives)一書的作者,該書 概述了維珍尼亞大學感知研究部40多年來的轉世研究。塔克曾與伊恩·斯蒂文 森合作多年,直到2002年斯蒂文森退休,塔克接替了他的研究工作。
除了已出版的書籍,塔克還曾在多家媒體上談論他的研究。他對卡梅倫·麥考
利(Cameron Macaulay)案例的調查在英國第五台的紀錄片《非凡人物 曾經活過的男孩》(Extraordinary People - The Boy Who Lived Before) 中有所展示。
《前世的生命:對兒童前世記憶的科學調查》是塔克於 2005 年撰寫的一本
書,概述了維珍尼亞大學40多年的轉世研究,其中包括兒童對前世的報告回 憶。書中也討論了「與孩子所辨識的死者相符的胎記和出生缺陷」。該書的 前言由伊恩 斯蒂文森撰寫。這本書提出意識可以與大腦分開考慮,這為輪迴 的主張提供了基礎。塔克討論了對轉世的反對意見:真正聲稱記得前世的人 很少、記憶的脆弱性、人口爆炸、身心問題、欺詐等等。塔克指出,所檢查 的案例都不是完美的,「線人的錯誤記憶」被認為是書中評論的「對許多案 例的最佳正常解釋」。所討論的轉世版本通常與有關轉世的常見宗教信仰不 相容,特別是與業力相關的宗教信仰。
《非凡人物》是一部在英國第五頻道播出的電視紀錄片影集。每個節目都講 述患有罕見疾病和/或異常能力的人的生活。人物患有或曾經患有狂犬病和眼 癌等罕見疾病。其中許多人從事以前認為對於他們的情況來說不可能的活動。
節目於2003年3月28日開始播出。
伊恩·斯蒂文森專注於亞洲案例,而塔克則研究美國兒童。
塔克報告說,在大約 70% 聲稱記得前世的兒童案例中,死者死於非自然原因, 這表明創傷性死亡可能與假設的自我生存有關。他進一步指出,死亡和重生 之間的時間平均為16個月,不尋常的胎記可能與死者所受的致命傷相符。
塔克發展了個案強度量表(Strength Of Case Scale - SOCS),評估了塔克 認為的潛在轉世個案的4個面向;「(1)是否涉及與假定的前世相對應的胎 記/缺陷;(2)關於前世的陳述的強度;(3)與前世相關的有關行為(4)
評估兒童報告的前世與假定的前世之間的聯繫的可能性」。
批評者認為,自我的生存沒有物質解釋,但塔克認為,量子力學可能提供 種機制,透過這種機制,記憶和情感可以從一個生命轉移到另一個生命。
布萊恩·魏斯是一位美國精神科醫生、催眠治療師和作家,專門研究前世回溯。
1966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後來於1970年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在紐約 大學醫學中心完成內科實習,然後返回耶魯大學學習兩年精神病學住院醫師 實習。後來成為邁阿密西奈山醫療中心精神病學主任。著作涉及輪迴、前世 回溯、未來生命進展以及死後靈魂的存活。
根據魏斯介紹,1980年,他的一位病人"Catherine"開始在催眠狀態下討論前 世經歷。魏斯當時並不相信輪迴,但在透過公開記錄證實了 Catherine 故事 的元素後,開始相信人死後人格的一部分仍然存在。當 Catherine 開始回憶 起前世的創傷時,魏斯醫師感到驚訝和懷疑,這些創傷似乎是她反覆做惡夢 和焦慮症的關鍵。然而,當她開始傳遞來自她的精神導師/師父的信息時,他 的懷疑被削弱了,導師對魏斯博士的家人和他死去的兒子做出了非凡的揭露。
魏斯聲稱自 1980 年以來他已經對4,000多名患者進行了回溯。
魏斯主張以催眠迴溯作為治療方法,聲稱許多恐懼症和疾病都源自於前世經 歷,而患者的承認可以產生療效。魏斯也寫了從「大師」(Masters)或「超 進化的非物質靈魂」(super-evolved, nonphysical souls)那裡收到的訊息, 他聲稱透過他的臣民與之進行了交流。魏斯在美國各地舉辦工作坊和研討會, 解釋和教導自我回溯冥想技巧。
在 1988 出版的《許多生命,許多大師》(Many Lives, Many Masters)中,
講述了前世療法的真實案例,該案例改變了著名精神病學家和年輕患者的生 活,現在由作者撰寫新的後記。
作為一名傳統的心理治療師,魏斯博士感到驚訝和懷疑,當他的一位病人開 始回憶起前世的創傷,而這些創傷似乎是她反覆做噩夢和焦慮症的關鍵。然 而,當她開始傳遞來自「生命之間的空間」的信息時,他的懷疑被削弱了, 其中包含了有關魏斯博士的家人和他死去的兒子的非凡啟示。透過前世療法, 他治癒了病人,並開始了自己職業生涯中一個新的、更有意義的階段。此書
已印製超過一百萬冊,是另類心理治療領域的突破性著作之一,並且與首次 出版時一樣具有挑釁性和永恆性。
魏斯與他的妻子 Carole 住在佛羅裡達州邁阿密,他在那裡撰寫並舉辦有關轉 世主題的公共研討會和工作坊。他的女兒 Amy E. Weiss 是他 2012 年出版的
《奇蹟發生:前世記憶的變革性治癒力量》(Miracles Happen: The Transformational Healing Power of Past-Life Memories) 一書的合著者。
《奇蹟發生:前世記憶的變革性治癒力量》探討了當你自由地接受和擁抱輪 迴的現實時,身體、情感和靈性上的治癒是可能的。魏斯醫師接受過傳統心 理治療師的培訓,在一次與病人的驚人遭遇後,他開始探索轉世和前世回溯 如何引導我們走向更高的自我。現在,魏斯博士是前世療法的主要支持者, 他向我們展示了奇蹟確實發生了,他用看似令人難以置信但真實的故事展示 瞭如何透過接觸和理解我們的前世,我們可以極大地改善現在。
嚴格來說,前世記憶不是已經被證明,而是未有被推翻,兩者是有分別的。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an_Stevenso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8A%E5%AE%89%C2%B7%E5%8F %B2%E8%92%82%E6%96%87%E6%A3%AE/1423808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ian-stevenson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out-of-thedarkness/202112/evaluating-the-evidence-for-reincarnation
https://www.samuelecorona.com/reincarnazione-ian-stevenson/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blog/bering-in-mind/ianstevensone28099s-case-for-the-afterlife-are-we-e28098skepticse28099really-just-cyn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m_B._Tucker
https://www.jimbtucker.com/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jim-b-tuck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an_Weiss
https://5libros.net/brian-weiss/
7 - CIA 的星門計劃
星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於 1995 年正式宣布終止,經過美國中情局的 獨立審查後,得出的結論是:
「上述觀察結果為反對情報界繼續實施該計畫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論點。儘管 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了統計上顯著的影響,但仍不清楚是否已證明超自然現象 (遠端觀看(remote viewing))的存在。實驗室研究沒有提供有關該現象 的起源或性質的證據,假設它存在,它們也沒有解決判斷間可靠性的重要方 法問題。」
「此外,即使可以明確證明超自然現像在實驗室範式中存在的條件下發生, 這些條件對於情報收集操作的適用性和效用也有限。例如,遠程觀看目標的 性質有很大不同,遠程觀看者所需的具體任務也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 遠端查看提供的資訊是模糊和不明確的,這使得該技術很難(如果不是不可 能的話)產生足夠品質和準確性的資訊以用於可操作的情報。因此,我們的 結論是,在情報收集行動中繼續使用遠端查看是沒有必要的。」
簡單來說,即是美國政府不會再研究這種技術,使用就更不用說了。
正如個人有私穩,國家也有機密,不是事無大小都需要向外公開。我們所用 的電子産品究竟有沒有後門(即秘密監控器),生産商會告訴你嗎?中情局 正在監視誰,掌握了他們多少資料,會不會告訴你?
更重要是,如果上述所講的所謂特異功能是造假的,則會有很多人牽涉其中,
並且他們全都觸犯詐騙罪,而且是欺騙政府,罪行理應相當嚴重,何以官方 仍未有公布究竟起訴了誰,判了甚麼刑罰?這些人也必定有名有姓吧?他現 在在那裏?
假設這個計劃成功了,你認為中情局會如此坦白,一五一十告訴你,還讓你 知道誰掌握這種技術?然後,就讓這些人像現時很多政客和學者一樣,被敵 國以金錢收買,或被人設下陷阱,並且要脅他們合作,否則死路一條,甚至 被人綁架、暗殺?
最詭異的,就是老謀深算的最高情報機關可以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白白 虛耗20載寳貴光陰,才得以發現這些東西是造假的。以如此多的科技精英聚 首一堂,要揭發一些江湖騙子弄虛作假,究竟難度有多大?假如當初對這些
技術的真實性的假定理據是如此薄弱,當初又為何要決定進行這個愚蠢的計 劃,大量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決定進行這項計劃的某位官員縱使死罪可免, 也應是活罪難饒吧?
星門計畫是美國陸軍的一個秘密單位,由國防情報局(DIA)和 SRI
International(加州承包商)於1977 年在馬裡蘭州米德堡建立,目的是要調 查軍事領域中靈異現象的可能性。美國的這項計劃得到了參議員 Claiborne
Pell(1918年11月22日-2009年1月1日)和民主黨眾議員 Charles Rose(1939 年 - 2012年)的支持,他們相信該計劃的有效性。該計劃及其前身和姊妹專 案最初有不同的代號 「Gondola Wish」、「Stargate」、「Grill
Flame」、「Center Lane」、「Project CF」、「Sun Streak」、 「Scanate」 直到1991 年,它們被合併並重新命名為「星門計劃」。
這項工作是為了回應中央情報局對蘇聯調查靈異現象的報道的擔憂而發起的。 1969 年至 1971 年間,美國情報來源得出結論,蘇聯從事「精神電子學」 (psychotronic)研究。到了 1970 年,有人提出蘇聯每年在這方面花費約 6,000 萬盧布,到 1975 年則超過 3 億盧布的推測。
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星門」及相關活動花費了大約 2000 萬美元,其中 19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的預算為 1100 萬美元。超過 40 名人員在不同時
間參與該項目,其中包括約 23 名遙視者。在 1980 年代中期的鼎盛時期,該 節目擁有多達 7 名全職遙視者以及同樣多的分析和支援人員。據報道,從 1990 年到 1995 年 7 月,3名通靈師在 FT Meade 為中央情報局工作。
星際之門計畫的工作主要涉及遠端觀看,據稱能夠從很遠的距離透過心靈 「看到」事件、地點或資訊。該計畫一直由 Frederick Holmes " Skip" Atwater 中尉監督,直至 1987 年。該單位規模較小,大約由 15 至 20 人組成, 並且是在「一個破舊、漏水的木棚」中建立的。
遠端觀看(remote viewing)又稱遙視(RV
),是一種尋找遠處或看不見的 物體印象的做法,據稱是用心靈感知。遠端檢視者需要提供有關隱藏在物理 視圖中並相距一定距離的物體、事件、人或位置的資訊。史丹福研究所(SRI)
的超心理學研究人員、物理學家 Russell Targ 和 Harold Puthoff 被普遍認為
創造了「遙視」一詞,以將其與密切相關的千里眼/透視(clairvoyance)概 念區分開來。根據 Targ 的說法,這個術語是由 Ingo Swann於 1971 年 12 月
在紐約美國心理研究學會的一項實驗中首次提出的。
遙視實驗歷來缺乏適當的控制和可重複性。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遙視的存在, 遙視的話題普遍被認為是偽科學。
1990 年代,隨著「星門計畫」相關文件的解密,遙視的想法再次受到其潛在 軍事應用的關注。該計劃從 1975 年持續到 1995 年,在評估人員得出結論認 為遙視者始終無法提供可操作的情報資訊後結束。
一件在 70 年代初已經被指為偽科學的東西,要等到 90 年代中期才提出始終 無法提供可操作的情報資訊的「正如大家所料」的結論,辨事效率之低,叫 人瞠目結舌。
與遙視相似的是千里眼,又可稱為透視或靈視,是一種超感官知覺。此能力 能透過普通感官之外的管道,看到遙遠的人、物體甚至事件,或是能「看透」
不透明物,或是能感知到人類正常情況下收不到的能量(如無線電波)。這 種訊息在報導中往往描述為和普通眼睛接收的訊息相同(所以叫透視),但 也有報導描述為聽覺或肌肉動覺。
就像所有的超能力現象一樣,科學界內對此現象有很多爭議。甚至超心理學 界內也有。對於此現象是否存在,以及驗證類似現象的實驗是否有效等等都 有爭議。
在某些宗教中,某些人能夠看到遠離他們直接感官知覺的事物的故事很常見, 特別是在使用神諭的異教宗教中。預言通常涉及某種程度的洞察力,尤其是 在預測未來事件時。這種能力有時被歸因於更高的力量,而不是執行它的人。
英文 clairvoyance 一詞來自法語 clair “清晰”和
voyance “視覺”,是一種聲
稱能夠獲取信息的能力,而這些信息被認為是不可能通過科學證明的感覺獲 得的,因此被歸類為超感官能力知覺,或「第六感」。任何聲稱擁有這種能 力的人都被稱為 clairvoyant(「看得很清楚的人」)。
遙視(remote viewing),也稱為遙感(remote sensing)、遠程感知 (remote perception)、心靈感知(telesthesia)和旅行千里眼(travelling clairvoyance ),是指在沒有感官支持的情況下感知遠程或隱藏目標的超自 然能力。遙視者是一種「看得很清楚的人」﹐但强調看到遠方,因此遙視屬 於千里眼的一個分支。
1990 年代,隨著「星門計畫」相關文件的解密,遙視的想法再次受到關注。 潛在軍事應用。該計劃從 1975 年持續到 1995 年,在評估人員得出結論認為 遠端觀察者始終無法提供可操作的情報資訊後結束。
1995 年,在中央情報局 (CIA) 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稱「星門計畫」在任何情 報行動中都沒有用處後,「星門計畫」被終止並解密。該計劃提供的資訊含 糊不清,包含不相關和錯誤的數據,判決之間的可靠性令人懷疑。此程序在
2004 年的書和2009 年的電影中都有介紹,兩本書的標題都是《盯著山羊的 人》(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儘管都沒有提到它的名字。George
Stephanopoulos 在其 2024 年出版的《戰情室》(The Situation Room) 書中,在討論 1980 年 5 月 8 日戰情室向占美·卡特(Jimmy Carter,1924年
10月1日 )總統進行的簡報時提到了這個名為 Grill Flame 的項目,先前卡特
於 1980年4 月 24 日在伊朗執行人質營救任務失敗。
在典型的星門實驗中,通靈人員被要求做一些事情,例如「訪問並描述」美 國國會圖書館、遙遠的燈塔和巨石陣等地點。在許多情況下,他們被認為是 成功的。
據報道,星門在其行動過程中擁有多達 22 名通靈者,其中包括平民和軍事人 員。許多人都是中尉招募的。Frederick Holmes “Skip” Atwater 是 Albert Stubblebine 少將的助手,他聲稱自己從小就經歷過心靈洞察(psychic insights)。
這也不只是實驗。退役美國陸軍軍官 Joseph McMeonagle 從早期到1984 年 一直廣泛參與「星門計劃」,他表示,當所有其他方法都失敗時,該團隊的 通靈者有時會協助實際的情報行動。據稱,他們的方法被用來尋找 1981 年在 義大利被綁架的準將 Joseph L. Dozier。
其他任務包括確定海灣戰爭期間薩達姆·侯賽因的下落、收集有關俄羅斯潛艇 能力的資訊以及在北韓尋找鈽。
隨著星門計畫的發展,遙視技術也不斷發展。中央情報局的通靈間諜的每種
方法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成功。星門控制的遙視將重點放在3個類別:
1. 座標遙視(Coordinate Remote Viewing - CRV)是一種詢問觀看者在特定 座標會看到什麼的方法。
2. 擴展遙視(Extended Remote Viewing - ERV)是一種結合放鬆和冥想的方 法。
3. 書面遙視(Written Remote Viewing - WRV)結合了引導和自動寫入。人
們普遍認為這項技術的可靠性要低得多,並且自 1988 年推出以來一直飽受爭 議。
英特爾和間諜遊戲在當時並不少見。冷戰時期充滿了間諜故事,這就是為什 麼遙視被認為是一條有價值的探索途徑。但星門計畫所涉及的不僅僅是看到 當下的事物。星門計畫的中央情報局特工也將致力於預知和精神控制。
在星門計劃及其之前的形式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成功的項目。在史丹福研 究所,據說在計畫後期的實驗中經常會超過 65% 的最低準確度。
Rosemary Smith 幫助中央情報局找到了一架屬於蘇聯的失蹤飛機。透過這樣 做,美國能夠找到這架飛機並從中提取重要資訊。
Smith 的成功促使中央情報局繼續招募遙視者,陸軍退伍軍人 Joseph McMoneagle 也因此參與了這個計畫。McMoneagle 最終贏得了與美國情報 機構合作的頂級遠程觀察者的稱號。
但最終,星門計畫在爭議中於 1995 年結束。許多技術和操作的可靠性充其量 也值得懷疑。即使是頂級遙視者 McMoneagle 也多次聲稱他無法提供額外的 來源資訊來支援。
該工作被用於許多行動,包括監視蘇聯、打倒卡扎菲,甚至試圖幫助被綁架 的受害者。不幸的是,這些努力似乎並沒有產生有意義的幫助,或者根本沒 有任何幫助,這就是為什麼「星門」計畫不再是一項持續的行動。相反,它 仍然是美國軍事史上獨特的註腳。
雖然該計畫的許多人認為它是成功的,並相信他們的發現證明了心靈技術在 軍事用途上的有效性,但這些說法後來被駁斥了。1995 年該計畫移交給中央 情報局後,中央情報局與美國研究所召集了一個小組,該小組發布了一份報 告,稱「星門」是一次代價高昂的失敗,並指出其大多數所謂積極發現的原 因是草率的方法。
星門計劃於當年 9 月關閉並解密。到那時,只剩下 3 名通靈者,其中一名據
說擁有極不科學的占卜方法:塔羅牌。
除了沿途出現一些減速帶之外,整個計畫還發生了許多演變。一些協助中央 情報局通靈計畫的「專業人士」被發現是騙子,其中包括後來成為著名通靈 師和魔術師的 Uri Geller。
以下是維基資料:
「尤里 蓋勒(希伯來語:ירוא רלג,英語:Uri Geller,1946 年 12 月 20 日 ) 是一名以色列魔術師。他於電視演出彎曲湯匙等演出。這些年來,蓋勒已經 用簡單的魔術技巧來模擬超感官知覺和心靈感應。蓋勒的職業生涯已經跨越 了超過四十年,並在許多國家演出。」
星門計劃的真相如何?留待各位自行判斷。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rgate_Project
https://www.afsresearch.org/stargate-project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62563-a-victory-close-to-defeat-thecias-stargate-projec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9F%E9%97%A8%E8%AE%A1%E5 %88%92/2197482
https://irp.fas.org/program/collect/stargate.htm
https://veteranlife.com/military-history/project-stargate/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the-time-when-the-us-conductedtelepathic-experiments-at-fort-meade
8 - 蘇聯秘密武器 心理電子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中情局啟動迴紋針行動,將一些前納粹德國的 科學家、技術人員、工程人員等秘密帶進美國效力。雖然當中許多是戰爭罪 犯,但由於當年野心勃勃的納粹德國重視科研,戰爭期間又頻繁作殘酷的人
體實驗,使得該批科學家擁有充足的實際科研經驗,作為 MKUltra 等計劃奠 下基礎。
所謂迴紋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1945-19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美國戰略情報局把超過 1,600 名的原納粹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和技師秘密引 進到美國的一次情報行動。活動由 JIOA(Joint Intelligence Objectives
Agency)主導,主要由美國陸軍防諜隊的特工完成。其中,引進的大部分人 是納粹黨的前成員,有些是前領導人。
MKUltra 計劃(Project MKUltra)則是指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統籌的一項人類 思想控制試驗計劃。該計劃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初,至 1953 年被正式認可,
1964 年縮減規模,1967 年進一步削減,1973 年正式停止。該計畫主要研究 人類大腦的潛能控制,使用生物製劑還有藥物觀察對人腦的影響,軍方目的 是制定一個大腦控制系統,可對重點目標進行斬首。計劃涉及許多非法活動, 特別是以不知情的美國和加拿大公民作實驗對象,引起道德與合法性相關爭 議。
其實早在 MKUltra 計劃出現之前已經存在類似的計劃,包括 Project Chatter (1947 成立)及 Project Bluebird(1950 年成立,1951 年改名為 Project Artichoke),主要是研究思想控制、審問技巧、行為修正等相關項目。
中情局解密文件顯示,計劃中使用許多化學、生物和放射性方法來測試如何 藉著操縱人們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包括暗中給予藥物和其他化
學物質、催眠、感覺剝奪、隔絕、辱罵、性虐待,以及各種形式的酷刑。當 局並且投放巨額資金,研究如何影響或控制人類的大腦及精神判斷,希望藉 此提升中情局面對不願合作的疑犯時的盤問效能。曾有段時間,CIA 所有預 算的6%被花在這個計劃。
然而,在美國國會丘奇委員會(Church Committee)的揭發下,MKUltra 計
劃在1975年首次引起大眾關注。總統傑拉德·福特(Gerald Ford,1913年7月
14日 2006年12月26日)因而指示美國總統調查中情局美國境內活動委員會 調查此事,惟計劃的官方文件早已於1973年被當時的中央情報總監下令銷毀, 調查方向只得轉移到受試者身上或從小量的民間紀錄中尋找蛛絲馬跡。
到了1977年,基於美國的資訊自由法,與 MKUltra計劃有關的20,000份文件
被解密,並於同年召開參議院聽證會。解密的 MKUltra 文件顯示他們在 20
世紀 50 年代初研究了催眠術。實驗目標包括創造「催眠引起的焦慮」、「透 過催眠來提高學習和回憶複雜書面內容的能力」、研究催眠和測謊儀檢查、
「透過催眠提高觀察和回憶物理對象複雜排列的能力」以及研究「人格與催 眠易感性的關係」(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susceptibility to hypnosis)。他們進行了藥物誘導催眠以及在藥物影響下的順行性和逆行性 遺忘症實驗。
無可否認這些研究嚴重違反人權,但當時面對的敵人是蘇聯,因此美國這樣 做也是「逼不得已」的。
根據調查顯示,蘇聯和美國的興趣領域常常是相互呼應的。CYBRES GmbH 總裁 Serge Kernbach 博士特別回憶起中央情報局的醜聞人類研究計劃
MKUltra,該計劃涉及使用各種方法來操縱個人的精神狀態並改變大腦功能。
「正如公開文件中提到的,該計劃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相應的內務人民委員
部計劃的推動,採用了類似的使用精神藥物(例如毒品)物質和技術設備的 策略,」Kernbach 說。
在1970年代,蘇聯正積極研究電磁場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狀況的影響。幾位作 者指出了美國和蘇聯將研究成果以新武器的形式應用。
「過去幾年,美國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弱電磁場(EMF)影響神經系統功能 的可能性,正如蘇聯研究人員之前所說的那樣。電磁場可能會引起幻聽(無 線電聲)並降低人類和動物對其他刺激的敏感性,改變大腦(特別是下丘腦 和皮質)的活動,破壞大腦的形成處理和訊息儲存過程。中樞神經系統的這 些非特異性變化可以作為研究電磁場對中樞神經系統特定功能直接影響的可 能性的基礎,」1982 年《Nauka》(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寫道。
Kernbach 的分析缺乏蘇聯非常規研究實際結果的細節。
他提到了
Anatoly
Beridze-Stakhovsky
發明的一種裝置 扭轉發生器 「Cerpan」。該設備的確切結構尚不清楚,因為科學家擔心它會被用於不道 德的用途。 Cerpan 是 根據撓場產生的「形狀效應」(shape effect)而設計 的。一些消息來源稱,該裝置 一個 7 公斤重的金屬圓筒 被用來治療 病人,包括克里姆林宮高級官員。
Kernbach 對蘇聯和俄羅斯非常規研究的概述表明,1991 年蘇聯解體後,這些 項目首先被削減,然後在 2003 年完全關閉。
「由於學術和非學術研究人員的努力,儀器心理電子學(instrumental psychotronics)(有時稱為扭轉學(torsionics))仍在繼續增長,但我們不 能再談論俄羅斯的政府項目,」他說。
然而,報告稱,根據主要會議的與會者人數,俄羅斯心理電子學研究人員的 人數估計在200至500人之間。
近年,現已被解僱的國防部長阿納托利·謝爾久科夫(Anatoly Serdyukov, 1962年1月8日 )表示,他的國防部正在研究未來武器。
「基於新物理原理的武器裝備的發展;直接能武器、地球物理武器、波浪能 武器、基因武器、心理電子武器等,是2011-2020年國家武器採購計畫的一部 分 - 俄新社。
此前,普丁發表了一系列總統競選文章,其中一篇重點在於國家安全保障。
在談到俄羅斯可能面臨的新挑戰以及武裝部隊應做好應對的準備時,他寫道:
「天基系統(space-based systems)和資訊科技工具,特別是網路空間的系 統和資訊科技工具,將在武裝衝突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即使不是決定性的作 用。在更遙遠的未來,將創造使用不同物理原理的武器系統(光束、地球物 理、波、基因、心理物理和其他類型的武器)。所有這些都將為實現除核武 之外的政治和戰略目標提供全新的工具。」
康乃爾大學圖書館發表的調查以開放的科學和新聞資料為基礎,概述了 1917 年至 2003 年期間蘇聯及其後繼者俄羅斯的非常規研究,並與美國進行了比 較。Serge Kernbach 的報告顯示,非常規武器將兩國科學家帶到了近乎科幻 的領域,如今,這些領域在以不明飛行物、超自然和超級大國為主題的電視 節目中都能看到。
由於鐵幕的存在,蘇聯和美國科學家對彼此的秘密工作知之甚少,但他們關 注的主題相同。調查稱,在蘇聯,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包括「弱電磁發射和強 電磁發射對生物物體的影響、宏觀系統中的量子糾纏、基於阿哈諾夫-波姆
效應(Aharonov–Bohm effect)的非局域信號傳輸以及「人類操縱器」
(human operator)的現象」。
前蘇聯科學家正在開發一個他們稱之為 「心理電子學」(psychotronics)的 領域。在德國斯圖加特先進機器人和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工作的 Kernbach 發 現,該國在這一現象的研究上花費了 5000 萬至 1 億美元。
一些心理電子學研究計畫 即使是幾十年前啟動的計畫 尚未正式發表。
「例如,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和內務人民委員部進行的實驗文件 即使在 80 年後 仍然屬於機密,」Kernbach 指出。OGPU(聯合國家政治局)是蘇 聯的秘密警察,NKVD(內務人民委員部)是主要的執法機構,後來轉變為內 政部和隸屬於其一部分的安全組織-KGB。
Kernbach 指出,蘇聯的研究只能在政府支持下進行,而西方的研究則可以由 私人資助。因此,蘇聯有一個相當大的官僚機構來管理非常規研究並為其提 供資金,儘管隨著它的受歡迎和失寵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徵。
蘇聯進行很多超心理學實驗,他們稱之為心理電子學。這項工作建立在蘇聯 科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想法之上,即人腦可以接收和傳輸某種高頻電磁輻射, 這也可能影響其他物體。
許多研究人員報告說,這種「人類能量」可以改變氫原子核的磁化強度,並 刺激小麥、葡萄樹甚至人類的免疫系統。他們甚至開發了一種名為「cerpan」 的設備,可以產生和儲存這種能量。
與 MKUltra 計劃一樣,該計劃還包括對電磁波對人類影響的研究,並導致了 心理電子武器的開發,旨在改變人們的思想。
Kernbach 的評論僅僅觸及了這一切的表面。蘇聯在非常規研究方面的工作顯 然比他能夠透露的要多得多。
然而,這種科技也可以用於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上。
最初,心理電子學是指用思想(psycho)操作設備(tron)。這個術語來自
20 世紀 60 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超心理學。早期的心理電子學研究人員構思 並建造了心理電子學發電機 由金字塔和圓錐體以及晶體、銅線圈和其他 材料組成的神聖幾何形式。這些設備依賴操作員 根據操作員的不同產生 不同的影響,並對人類 動物、植物和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今天,我們的利益基礎更加廣泛。USPA 研究科學技術並將 其應用於思想、物質、精神、意識以及生命和自然的潛在力量的相互作用。
心理電子學挑戰了主流的科學世界觀,因為它涉及意識與物理世界直接互動 的力量,而主流科學並未考慮這一點。然而,大量的科學和其他證據表明主 流範式的嚴重局限性,即意識只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我們是塑造新世界觀 的特立獨行者之一,在新世界觀中,意識在生成物理現實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些 USPA 成員是前沿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意圖和微妙能量療法對結構化水、 植物生長和 DNA 完整性等系統的影響。也令人擔心環境中無線設備激增所造 成的電磁污染的影響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其他成員是放射學的從業人員和教 師,透過使用放射學設備、鐘擺和探礦棒,利用定向意圖來評估和改善生命 系統的福祉。其他人則進行能量療法,包括動手治療、聲光療法、順勢療法、 傳統東方醫學和其他補充療法。有些成員是熟練的直覺者,可以直接評估微 妙的能量。儘管如此,其他人仍在探索心理電子學以促進個人成長和進化。
其中一個主要關注點是宇宙能量或生物能量的存在,在傳統東方醫學中也稱 為「氣」,在阿育吠陀中也稱為“prana ” 與生物場或生命力相關。能量可
以有目的地調動,這符合古代東方哲學的原則「心所到之處,氣就流動」。
心理電子設備可以作為宇宙能量的諧振器或導管,在物理層面上影響生命系 統。生物場,即每個有機體的能量場,也是基礎。
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 Beverly Rubik 博士認為,「這種宇宙能量是科學
中被忽略的一個面向,還是一種新形式的能量?我們正在更深入地研究尼古 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年 7 月 10
本上被忽視的先驅科學家的科學。我們也正在重新審視物理學中的“以太”,它
被唯物主義世界觀所取代,但實際上可能是物理現實的精髓,以及放射學中 的以太體,以擴展科學視角。」
又或者,有些對之視為商機,說不定很多技術已經落入某些大企業手中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KUltra
https://medium.com/the-physics-arxiv-blog/revealed-the-soviet-unions-1billion-psychotronic-arms-race-with-the-us-1b0b3d97df54
https://www.rt.com/news/psychotronic-arms-soviet-weapon-379/
https://consciouscommunitymagazine.com/what-is-psychotronics/ https://subtle.energy/what-is-psychotronics-the-subtle-energytechnology-of-robert-pavlita/
https://subtle.energy/robert-pavlitas-psychotronic-devices-harnessing-thepower-of-biological-energy/
9 - 幾位國際知名瀕死經驗專家
這個世界有很多奇人異士,他們擁有一般人無法擁有的能力,有些是與生俱 來,有些則是通過艱苦的修煉,獲得特別的能力,例如佛家所說的定力,修 行到一定境界自然會有神通或者開天眼。與生俱來的,我們對此固然是無能 為力,百分之一百可遇不可求,但是修煉得來的,看似人人都有機會,但有 此環境與時間讓你去如此地修,却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結果,普遍人都是 無力去承受。
除此之外,更有另外一種,一方面,並非天生異禀,與眾不同,另一方面, 又沒有後天努力,不斷到處拜師學藝,經過長年累月的修習,以致最終得成 正果,反而,純粹是出於偶然。無論是上述3種的任何一種,都是十分匪夷 所思,令人難以置信,然而却是真人真是,以第三種為例,在香港便有一位 這樣的人物,並且很多人都已經親身見證過。
香港有一位楊家驊先生,有一部關於他的書,叫做《異能告訴我的事》,書 中對楊先生是這樣介紹的:
「此書作者是一位擁有相命異能的人士楊家驊先生,可以是一本人物傳記, 也可以是一本介紹超自然力量的書籍。」
「從作者一生的經歷,去窺探及思考世界的可能與不可能、去思考我們的所 知與所不知、去明白世界的善惡之間的差別……也許以上這一切都在這本書中, 也許這一切都不在這本書中 」
「一切視乎讀者如何去思考及判斷。」
「這書有點匪夷所思,作者名不見經傳,作風低調,不問世事。他是從香港
移居澳洲三十多年的華僑,現年66歲(此書於 2016年01月01日出版),名楊 家驊。他於21歲時突然得到有一種能知曉人過去與未來的相命異能 並非 用中國傳統相學來相命。」
「不了解楊家驊的人,可能對他的相命異能半信半疑,事實上,過往他不想
用異能求名求利,更為了避免他人的另類目光,而刻意隱藏這個神奇本領, 只有少數與他有緣的朋友,才見證過他的相命異能。作者不奢望獲得所有人 的認同和欣賞,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幫助有緣人解決疑難、改善命運。有
幸讀到這本書的朋友,已經是有緣有福之人!」
「這是一本生命遊記、生平見聞、一生體悟、總結人生觀的真實紀錄,由楊 家驊的口述內容整理出來。他的生平並不戲劇化,但混合了不平凡的元素。
其實,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奇人異士,楊家驊卻有不少與眾不同的觀點,希望 讀者能以平常心及開放的胸懷去看這本書。」
這位楊先生本來並非甚麼世外高人,但在一次煤氣中毒的意外中機乎命喪黃 泉,幸好吉人天相,有幸逃過鬼門關,與死亡擦身而過,自此之後,就出現 異能。這種異能能知人過去未來,並能不時接收到上天指引,避開劫難預示
未來,還令楊擁有特殊祝福詛咒功力,而他的能量還可透過身體接觸傳給一 些有緣人(好視乎對方對能量的敏感度),楊家驊工作團隊觀察,這股異能,
它能減輕受惠者的病痛,而楊的祝福能力和意念,並可助有緣人解答疑難改 善命運。
究竟這種死裏逃生的經歷如何影響到一個普通人得到異能,並且,為何不是 所有經歷瀕死邊沿的人都會有同樣的後果?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課 題,可惜,楊先生並不是瀕死經驗的專家,並未有刻意研究這個問題。
幸運地,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對於瀕死經驗這個題目非常有興趣,而且用上一
生時間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並提供了他們的結論。事實上,熱心於這門 學問的人很多,不能一一盡錄,所以這裏選擇了6位比較有名氣的,作一個 浮光掠影式的介紹。
第一位是肯尼斯 林格(Kenneth Ring,1936 年 ),他是康乃狄克大學心理
學教授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瀕死經驗。他曾擔任美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會長。他的第一本出版 品包括《瘋狂方法:精神病院作為最後的手段》(Methods of Madness: The Mental Hospital as a Last Resort)一書。該書於 1969 年出版,由本
Benjamin Braginsky 和 Dorothea Braginsky 合著。林格的書《 死亡時的生命》 (Life at Death)由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於 1980 年出版。是一種
心理測量工具,用於測量一次瀕死體驗。1984 年,該公司出版了林格的第二 本書《邁向歐米茄》(Heading Toward Omega)。這兩本書都涉及瀕死體 驗以及它們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1992 年,他出版了《歐米茄計劃:生態時代的人類進化》(The Omega
Project: Human Evolution in an Ecological Age)一書,該書涉及瀕死體驗 和 UFO 遭遇。1998 年,《光的教訓》(Lessons From the Light)發行,與
Evelyn Elaesser 合著。這本書討論了廣泛的超自然現象,包括靈魂出竅、兒 童的瀕死體驗、盲人的瀕死體驗,以及瀕死體驗者的治癒和超自然能力。另 一個共同創作的版本出現在 1999 年。這次林格與 Sharon Cooper 合作發表 了《心靈洞察力:盲人的瀕死與靈魂出竅體驗》(Mindsight: Near-death and out-of-body experiences)。在林格與 Cooper 的書中,討論了盲人瀕 死體驗者獲得視力的可能性。
以下資訊是肯尼斯 林格在康乃狄克州進行的開創性研究中得出的研究結論。
1 那些最接近死亡或臨床死亡的案例,正如 Moody 的案例所報道的那樣,
講述了在他們的身體之外,穿過虛空或黑暗的隧道走向光明,與去世的親友 會面的情況,有一種極大的舒適和幸福的感覺,被慈悲的愛所包圍,這種感 覺是如此美麗,他們渴望保留下來,當他們回到「塵世」的境界時,他們的 餘生都會受到這種感覺的影響。
2. 沒有哪一種人特別有可能有這種經驗。它跨越種族、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和社會階層。
3. 宗教取向並非影響瀕死體驗可能性或深度的因素。無神論者和虔誠的宗教 人士一樣有可能擁有這樣的人。
4. 無論他們之前的態度如何 無論是懷疑的還是虔誠的宗教 也不管宗
教信仰的許多差異以及從寬容的懷疑到直言不諱的無神論的懷疑程度如何 大多數人都相信他們一直在某些人的面前。
5. 藥物、麻醉和藥物似乎不是誘發這些印象和瀕死經驗的微妙感受的因素。
事實上,藥物和麻醉似乎更容易讓人忘記瀕死經驗的記憶。
6. 他明確地得出結論,瀕死體驗不是幻覺,因為幻覺是漫無目的的、互不相 關的、常常難以理解且變化很大,而瀕死體驗往往具有清晰、相互聯繫的模 式的相似元素。
7. 根據報告此類事件的人提供的信息,死亡的時刻往往是無與倫比的美麗、 平靜和舒適 一種完全的愛和完全接受的感覺。即使對於那些遭遇嚴重事 故並受重傷的人來說,這也是可能的。林格博士發現,這些資訊對於面臨死 亡的人來說具有巨大的安慰潛力。
8. 在經歷了瀕死體驗之後,人們報告說不再害怕死亡,並且更加珍惜生命。
他們也報告說,自我接納感更強,對他人的關心和照顧感更強。他們為了自 己的利益而對物質事物不太感興趣。許多人傾向於變得更加靈性化 儘管 不一定更多地參與有組織的宗教活動。
9. 幾乎所有經歷過瀕死體驗的受試者都發現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他們的 態度和價值觀以及他們愛和幫助他人的傾向也發生了變化。林格博士確信這 些絕對是真實的經歷,並指出自從他們返回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機會思 考「可能會發生什麼」。他們後來的生活有力地證明了我們共同的能力:生 活得更深刻、更感恩、更充滿愛心、更有靈性。
第二位是雷蒙德 穆迪(Raymond Moody,1944年6月30日 )是一位美國
哲學家、精神病學家、醫生和作家,他最廣為人知的是著有關於來世和瀕死 體驗的書籍。「瀕死體驗」一詞由他在1975年發表的暢銷書《死亡回憶》
(Life after life)中首次提出。他的研究探討了在瀕死體驗中遇到的主觀現象 的個人經歷,特別是那些明顯死亡但被復甦的人的經歷。他已經廣泛發表了 他對於瀕死體驗心理學的觀點。
穆迪在《死亡回憶》一書中指出,他的研究發現,在人的軀體死亡後,意識
體會脫離軀體進入另外的空間,以另外一種不同於肉體世界的方式繼續存在; 並且能夠感受到一種世間無法體會的愛。當然,由於受訪者的意識體最終都 得以重回到肉體中「復活」,因此,這是否是真正肉體死亡後的空間存在還 無從得知。但作品強調:所有當事人都堅信這一空間的存在,而且在「復活」 後有了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許多受訪者認為「愛」與「學習」是另外空間 所傳遞給他們的重要內容。另外的空間沒有具體形態,只是意識存在,其中 最讓當事人感動的是一種世間無法見到的「光」,「光」具有某種人性化, 充滿著讓當事人產生巨大震撼的愛。
穆迪博士也試圖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然而並沒有給出作者認為是正確全面
的答案。最後,作者也列舉了一些歷史上名人相關話題的描述。
最初,穆迪的工作遭到了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懷疑,他們質疑瀕死體驗研究 的經驗證據和可重複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發現開始影響醫療專 業人員如何看待死亡和患者護理,特別是在安寧療護和臨終經歷的背景下。
穆迪的工作幫助改變了圍繞死亡的話題,鼓勵人們採取更富有同情心和開放 思想的態度。
除了科學界之外,穆迪的工作對文化和靈性討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 研究引起了新時代運動和宗教思想家的共鳴,他們在瀕死體驗中看到了來世 和更深層的精神現實的證據。在穆迪通俗易懂的寫作和引人注目的案例研究 的推動下,公眾對瀕死體驗的迷戀與日俱增,將這些經歷帶入了主流。
雷蒙德·穆迪在瀕死體驗研究中的先驅作用對科學和靈性上對死亡的理解產生 了持久的影響。他的工作打開了新研究領域的大門,挑戰了傳統觀點,並鼓 勵以更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中最偉大的奧秘之一。隨著瀕死體驗研究的不斷 發展,穆迪的遺產無疑將繼續發揮指導作用,激勵後代以好奇心、同情心和 對人類經驗的深深尊重來探索未知世界。
第三位是皮姆·范·勞美爾(Pim van Lommel,1943年3月15日 ),是一位荷 蘭的瀕死體驗研究者和作家。
他在烏得勒支大學學習醫學,專攻心臟病學。他在阿納姆的萊茵斯塔特醫院 擔任心臟病專家長達26年(1977年 2003年)。1988年,他啟動了一項涉及 10家荷蘭醫院的瀕死體驗前瞻性研究。研究對象為344名心臟驟停倖存者。
2001年,他關於心臟驟停後瀕死體驗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的報告發表在醫學 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2007年,他的暢銷書《超越生命的意識: 瀕死體驗的科學》(Consciousness Beyond Life: The Science of the Near-
Death Experience)第一版(荷蘭語版)出版。
對於被問到到底有沒有最後的審判時,范·勞美爾很明確:「絕對沒有。沒有 人受到審判。這是一次洞察力的體驗。大多數人在光之存在面前都會經歷這 種閃回。這個存在是完全有愛的,絕對接受的,沒有判斷力,但是有完整的 洞察力。閃回改變了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他們採用其他價值觀。他們覺得自 己與大自然和地球合而為一。自己和別人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這與權 力、外表、名車、衣服、年輕的身體無關。這是關於完全不同的事:對自己 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人類兄弟般的愛。這個信息與時間一樣古老,但現 在他們自己經歷過,他們必忠於它。」
待續。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Ring http://kenring.or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ymond_Moody
https://ndelibrary.substack.com/p/raymond-moody-pioneer-of-neardeat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m_van_Lommel
https://pimvanlommel.nl/en/pim-van-lommel/life-goe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Long
https://nderf.org/pages_about.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ben_Alexander_(author)
https://aventurasnahistoria.com.br/noticias/reportagem/experiencia-noalem-o-neurocirurgiao-que-entrou-em-coma-e-passou-acreditar-emvida-apos-morte.phtml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C%A8%E5%86%85%E9%B6%B4%E5% BD%A6
https://laviestella.co.jp/magazine/kiuchi-tsuruhiko/
10-續幾位國際知名瀕死經驗專家
然後,在短暫的沉默之後,他若有所思地說:「意識到每個想法都會產生後 果,這幾乎是可怕的。如果你認真思考這一點 我們的每一個想法,無論是 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會對我們、彼此和自然產生影響。」
當被問:「你必須要死才能學到這些人生教訓嗎?」時,范·勞美爾說不,他 自己從未有過瀕死體驗。透過他的研究,他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教訓,以 至於他決定在 1992 年放棄心臟病學的職業生涯,全身心投入到有關瀕死體驗 主題的進一步研究、出版和講座中。他在海牙創立了梅卡瓦基金會 (Merkawah Foundation),這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荷蘭部門,為有過瀕死經驗的荷蘭 人提供資訊和指導。
「與它一起工作並對其保持開放態度改變了我的生活,」范 勞美爾說。「我
現在明白一切都源自於意識。我更好地理解,你根據你的意識和你生活的意 圖創造了自己的現實。我明白意識是生命的基礎,而生命主要是關於慈悲、 同理心和愛。」
第四位是傑弗裡·朗(Jeffrey Long),是一位美國作家和瀕死體驗(NDE)現 象的研究員。朗是一名訓練有素的醫生,在肯塔基州的一家醫院從事放射腫 瘤學工作。朗是《來世的證據:瀕死體驗的科學》(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 The Science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一書的作者,該書出現在《紐約時 報》暢銷書排行榜上。他曾出現在許多媒體上,包括 The O'Reilly Factor、 NBC Today、ABC (Peter Jennings)、Dr. Oz Show、歷史頻道、學習頻道、 國家地理和休斯頓福克斯新聞(Fox News Houston)。
2009 年,朗為《瀕死體驗手冊:30 年的調查》(The handbook of near-
death experiences: thirty years of investigation)撰稿,由 Praeger 出版。
該書是對瀕死研究領域內進行的研究的全面批判性評論,被認為是該領域的 相關出版物。
1998年,他創立了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Near 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致力於記錄和研究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在其官方網站的主頁宣稱:
「該網站是免費的公共服務。我們不允許傳教。我們歡迎並鼓勵所有背景、
國籍、國家和宗教的所有人閱讀和參與網站。」
「我們的使命:研究意識體驗並在世界各地傳播愛、團結與和平的訊息。」
該網站現時已提供多達一萬多個瀕死經驗個案,全部是由讀者提供的。並且 他們極力保持中立的態度。
第五位是埃本 亞歷山大三世(Eben Alexander III;1953年12月11日 )是一 位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和作家。2008年,他在治療腦膜炎時進入了醫學誘導的 昏迷狀態。他的著作《天堂的證據: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的來世之旅》(Proof of Heaven: A Neurosurgeon's Journey into the Afterlife)(2012年)描述了 他在昏迷期間的瀕死體驗。在書中,他聲稱意識並非大腦的產物,人死後意 識仍然存在,並且可以進入來世。
《天堂的證據: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的來世之旅》由 Simon & Schuster 出版社 於2012年出版,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該書描述了亞歷山大在患有急性 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腦膜炎的致命情況下的瀕死體驗,當時他依靠呼吸機維 持生命,並陷入了為期一周的瀕死昏迷,醫學專家曾預測他即將死亡,但最
後他甦醒過來。亞歷山大描述了這一經歷如何改變了他對生命和來世的看法。
雖然這本書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也受到科學方面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對 神經學的誤解上,例如將醫學誘導的昏迷誤認為是腦死亡。
根據亞歷山大的說法,他的昏迷會導致腦死,所以他當時看到的不會是他大 腦的產物,而是一種理論上存在於生命終結時的生命之門。
在他的書中,他詳細地講述了這段時間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據醫生介紹, 首先發生的就是環境的改變。亞歷山大報告說,他被「帶到」一個黑暗、泥 濘的地方。
之後,神經外科醫生表示,他已經感覺自己身處另一個地方,一種山谷,非 常美麗:到處都是樹木、花朵和蝴蝶。醫生說他還看到了一個他定義為「美 麗」的靈魂。
這是一名穿著簡單衣服、長著翅膀的女性,據報道,她告訴醫生「沒什麼好 害怕的」。在接受 G1 採訪時,這位北美人(North-American)還聲稱看到 了上帝,據該男子稱,上帝「一直」在那裡。
7
天后,就在他的處境幾乎沒有希望扭轉的時候,亞歷山大從昏迷中甦醒了。
因此,北美人有很多故事可講。在經歷了他聲稱看到的事情之後,這位醫生 的信念改變了。瀕死經驗成為他研究的重點之一,他表示,他需要了解為什 麼他以及其他患者在如此敏感的時期報告此類事件,就像深度昏迷的情況一 樣。
「死亡是一個過渡,它並不是一切的終點……我的旅程告訴我,我們的意識存 在於身體之外,而且在身體之外更豐富。這可能意味著我們的靈魂、我們的 精神將是永恆的」,亞歷山大在接受環球網採訪時說道。
第六位,亦即是最後要介紹的一位,是木內鶴彥(木内鶴彦/きうち つるひ こ;1954年 ),是日本的一位彗星搜尋者,出生於長野縣南佐久郡小海町。
2010年時,他居住在佐久市。在科學上,木內先生有很多建樹。
2008年7月,他的利用太陽光的碳化爐系統專利申請在日本及其他國家獲得批 准。
從2010年起,他在日本全國範圍內舉辦講演會和觀星會,宣傳天文和環境問 題,尤其強調光害及由此引發的自然環境破壞。
除了科研上的成就之外,木內還因瀕死體驗而聞名。22歲時,他擔任航空自 衛隊運航管理者(調度員)期間,因罕見的上腸間膜動脈性十二指腸閉塞而 昏迷,被確認死亡,但30分鐘後復甦,這是日本國內唯一死後復甦並被醫生 記錄下來的案例。這一經歷被學術機構報告過,也在他的著作中有所記載。
這次體驗讓他不得不思考「這個宇宙是什麼?我是什麼?」等問題,這些疑 問成為他繼續進行天體觀測的動力。
根據木內的自述,他說,當我失去知覺時,劇烈的疼痛襲擊了我的全身。醫 生無能為力,並告訴木內的父母,他只剩下一週的生命。
然而此時奇怪的是,儘管醫生在遠處講解,他卻能清晰地聽到談話內容,就 像是在他耳邊講解一樣。
日子一天天過去,木內先生自己也開始為死亡做準備。據說,在他準備死亡 的同時,他也開始對死亡抱持希望,希望自己能回到虛無的世界。
木內先生當時處於不受空間限制的意識狀態,在病房裡進入了父親的身體, 在弟弟去世前驅車前往醫院時,也進入了哥哥的身體。
「因為我很好 」
我說完就回病房了。
木內先生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狀態,是在超越時間軸的五維空間中。他說, 我只用一個強烈的念頭就能穿越到過去和未來,重溫過去,模擬歷史人物的 生活。
並且還指出,我們生活在 3 個維度:垂直、水平和高度。這個時間軸從過去 到未來是直線流動的,過去→現在→未來,但在第五維度,時間的概念不再 像第三維度那樣是線性的。
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存在,第五次元存在於這個時間軸之外。
故事還未完,有興趣的請自行上網搜尋一下"木内鶴彦さんが臨死体験で見た 衝撃的な「地球の2つの未来」" 。
說完眾位專家,很多人都會想到如何面對死亡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生 不帶來,死不帶去」。既然如此,有些人會不厭其煩地教訓人,無謂在世間 爭名奪利,貪圖富貴,一切有如浮雲,總是過眼雲煙。或許說這話的人自覺 很有智慧,很洞識世情。
但是,試問有誰不知道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却有人仍然熱中於在世 間爭名奪利,這就是他們的因果。正如螞蟻與密蜂老是營營役役、忙過不停, 至死方休,這是牠們的命運。曾經聽過一些有道行的高人告戒,不要介入別 人的因果,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勉强為之只會弄巧反拙。其實十分 有道理。
可能真正有知慧的人並不是老是苦口婆心地教人無謂在世間爭名奪利,貪圖 富貴,因為即使賺得再多,錢財在死後是帶不走的,真正有知慧的人是不向 人說教,不干預別人選擇,不代替別人作決定。別人的事,就讓別人自己承 擔,別人的問題,就留給別人自己解決,別人的路,就留給別人自己走,這 就叫做順其自然。
當然,如果別人盛意拳拳來求教,不想拒人於千里,那就作別論。否則,何 苦說教?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Ring http://kenring.or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ymond_Moody
https://ndelibrary.substack.com/p/raymond-moody-pioneer-of-neardeat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m_van_Lommel
https://pimvanlommel.nl/en/pim-van-lommel/life-goe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rey_Long
https://nderf.org/pages_about.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ben_Alexander_(author)
https://aventurasnahistoria.com.br/noticias/reportagem/experiencia-noalem-o-neurocirurgiao-que-entrou-em-coma-e-passou-acreditar-emvida-apos-morte.phtml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C%A8%E5%86%85%E9%B6%B4%E5% BD%A6
https://laviestella.co.jp/magazine/kiuchi-tsuruhiko/
晚唐詩人李商隱(813 年 約 858 年)一直篤信佛教,曾入山與僧人同宿,
寓居禪院參禪,路經湖南藥山曾拜訪禪師。851 年妻子過世,李商隱深受打擊, 自此更崇信佛教。他拜高僧知玄為師,有意為佛經刻石以修行功德,祈求從
佛法得到解脫,即使捨身也在所不辭。他感嘆自己浮沉於現實世界,佛教使 他反省為愛憎執著的愚蠢。現存李商隱詩歌中,有 5%與佛教有關。
這位詩人可謂人如其名,以隱著稱。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 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 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 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很多人認為,李商隱這種晦澀的詩風, 源於其複雜的感情經歷。
李商隱以無題詩著名。根據《李商隱詩歌集解》裡所收詩歌的統計,基本可
以確認詩人寫作時即以《無題》命名的共有 15 首:
《無題》(八歲初照鏡)
《無題》(照梁初有情)
《無題二首》(昨夜星辰;聞道閶門)
《無題四首》(來是空言;颯颯東風;含情春畹晚;何處哀箏)
《無題》(相見時難)
《無題》(紫府仙人)
《無題二首》(鳳尾香羅;重帷深下)
《無題》(近知名阿侯)
《無題》(白道縈迴)
《無題》(萬裡風波)
所謂“無題”詩,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應屬於寓言,有人認為都是賦本事 的。就李商隱的「無題」詩來看,似乎都是屬於寫艷情的,實有所指,只是 不便說出而已。其中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非常有名,大多數人都曾經 讀過。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其中頷聯寫今日的相思。詩人已與意中人分處兩撥兒,「身無彩鳳雙飛翼」 寫懷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沒有五彩鳳凰一樣的雙翅,可以飛到愛 人身邊。「心有靈犀一點通」寫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卻像靈異的犀牛角一 樣,息息相通。「身無」與「心有」,一外一內,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 統一在一體,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惱與心心相印的欣慰 融合在一起,將那種深深相愛而又不能長相廝守的戀人的複雜微妙的心態刻 畫得細緻入微、惟妙惟肖。此聯兩句成為千古名句佳句。
從文學角度看,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是詩人具想像力的表現手法,但 是,如果從佛教角度來看,則是千真萬確的事,在佛家有所謂感應。
星雲大師說過,感應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間的一種互動、呼應。「感應」
有時會顯現,例如看到佛菩薩現身,有時是冥應,不一定顯現,比方苦惱、
氣憤的時候,心中一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生起,煩惱、瞋恨、無明就 沒有了,這也是感應。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既然感應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間的一種互動、呼應,那麼,它就不會只在 人類與佛之間,即使人與人之間,都可以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而且,
科學家亦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
甘茲菲爾德(Ganzfeld,「全域」)是超心理學家們進行得最多的超感官知 覺(ESP)實驗。這種實驗旨在研究個人的 ESP 水平。測試中,被試躺在睡 椅或床墊上,兩眼分別罩上半個乒乓球,並透過耳機播放白噪聲,以此蒙蔽 其感官知覺。
1994 年,科學家們在 ESP 實驗中取得了驚人的結果。測試結果明顯高於平均 水平,暗示了 ESP 的存在。在這種蒙蔽狀態下,傳送者嘗試用意念發出一幅 隨機選擇的目標影像,它通常是一個影片剪輯。隨後要求被試從剪輯集中選 出一個。受試者平均應有 25% 的機會猜到正確結果,但愛丁堡(Edinburgh) 凱斯特勒超心理現象研究會(Koestler Parapsychological Unit)通常能獲得 33% 的正確率。甘茲菲爾德實驗也許是最能證明 ESP 或 PSI 確實存在的實驗。
因此,甘茲菲爾德實驗是所有 ESP 實驗中經過最嚴格的實施與檢查的實驗。
然而經過數十年的研究,仍未獲得可讓科學家相信 ESP 確實存在的結果。
德語中的“ganzfeld”一詞被翻譯為「整個領域」,它描述了實驗的目的。要體 驗超視野效應,您的整個視野必須充滿均勻的顏色,亮度沒有變化,沒有移 動物體,沒有顏色變化,或者深度檢測能力沒有變化。
當你的視野完全被這堵色牆充滿後,你的大腦只需要幾分鐘就開始改變你的 感知。即使你知道房間內的光線沒有變化,您也可能會感覺到亮度緩慢下降。
不久之後,你可能會看到不同的顏色、眼部示蹤劑、血管或褪色。
如果你處於這種狀態的時間更長,你可能會開始看到生動的幻覺 類似於 某些藥物產生的幻覺。你的大腦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它開始增強傳入的少量 訊息。
進行超廣角實驗最困難的部分是獲得正確的視覺條件。這是透過將乒乓球切 成兩半並將每一半放在您的眼睛上來實現的。球必須一塵不染,並且不應讓 任何光線從角落射入。在球的邊緣周圍放置了一條膠帶,以解決此問題並確 保球在實驗過程中不會掉落。
另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包括用紙製作面罩並用膠帶粘住邊緣。紙質面罩可讓 適量的光線進入,並提供均勻的觀察區域。
房間內應充滿特定顏色的光,最好是紅光。燈光不應閃爍,房間內不應有任 何東西能造成視覺幹擾。為了獲得完整的效果,房間內不應有任何聽覺幹擾。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您還將被指示聆聽白噪音。
超感官知覺實驗通常是一種感受潛意識的安全方法,不會產生任何持久影響。
但是,這種體驗可能會令人不安,這取決於您處於其中的時間長短以及您看 到的幻覺。完成實驗後,您可能會暫時感到迷失方向,並且可能無法理解您 剛剛看到的內容。如果你患有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參與這個實驗可 能會是一次非常負面的經驗。
多年來,超心理學家和其他學者一直使用甘茲菲爾德實驗來嘗試尋找第六感 的證據。這是大腦在沒有任何感官輸入的情況下了解未來事件或預測事物的 能力。儘管常被認為是偽科學,但超心理學是對心靈能力、預知力和心靈感 應的研究。甘茲菲爾德實驗被認為是該領域與科學界之間的連結。
研究人員試圖透過將一個人(稱為接收者)放置在與上述相同條件的房間中 來測試這種聯繫。另一個人(稱為發送者)被放置在一個單獨的房間中,並 被告知專注於單一目標(通常是照片)。同時,接收者盡可能詳細地描述他 們的幻覺經驗。
如果接收者的體驗與發送者的目標相匹配,則測試被認為是成功的。但是, 這個測驗的結果從未完全證明兩個不同人的思想之間有連結。部分原因是大 量研究的不一致以及實驗本身的各種錯誤。
一般來說,超感官知覺實驗可以讓一個人進入不同的意識狀態 介於睡眠和
清醒之間。在這種狀態下,意識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您可能會感覺時間過得 更快。
甘茲菲爾德實驗真正的起源是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初期,當時是柏林城市宮 殿牆上的一塊空白螢幕。當時,格式塔心理學家(gestalt psychologists)使
用這個程式來證明意像是如何形成整個圖片或「格式塔」的 而不是像其 他理論所暗示的那樣,是由小的感官碎片組成的。Wolfgang Metzger(1899 年 7 月 22 日 -1979 年 12 月 20 日)是心理學格式塔運動的領導者,他於
1930 年第一個使用“ganzfeld”一詞來描述這種將內部圖像投射到視野上的方 法。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人們對甘茲菲爾德的興趣似乎已經停止。就像宮
殿本身一樣 先被拆除,然後被重建,再被拆除,最後以原來的形式重 建 甘茲菲爾德也經歷了幾次轉變。
根據維基百科:
「格式塔學派(德語:Gestalttheorie)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興起於 20 世紀初的德國,又稱為完形心理學。由馬科斯·韋特墨(1880 1943)、沃爾 夫岡·苛勒(1887 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 1941)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在 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格式塔是德文 Gestalt 的譯音,意即「模式、形 狀、形式」等,意思是指「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
「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屬於整體論,「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 和」。例如,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並非純粹單單從對花的形狀、顏色、大
小等感官資訊而來,還包括我們對花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加起來才是我們對 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馬科斯·韋特墨(Max Wertheimer,1880 年 4 月
15 日 1943 年 10 月 12 日)、沃夫岡 科勒(Wolfgang Köhler,1887 年 1 月
21 日 1967 年 6 月 11 日)和庫爾特·扎德克·勒溫(Kurt Zadek Lewin,1890 年 9 月 9 日 1947 年 2 月 12 日)。
格式塔體系的關鍵特徵是整體性、具體化、組織性和恆常性。
說回甘茲菲爾德實驗,1951 年,使用對半的乒乓球取代了空白牆,作為創造 均勻場地的手段。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幾乎所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參與者都報 告了幻覺圖像。到了 1964 年,隨著人們對夢境狀態的興趣高漲,甘茲菲爾德
開始被用來研究觀看充滿情感的電影如何影響入睡意像以及後來的夢境意象。
現在加入了現代超感官知覺的獨特特徵。透過耳機提供白噪音,參與者被要 求持續描述他們在發生這種情況時所經歷的事情。
儘管這項工作是基於一個小型案例研究,但它清楚地表明,入睡時出現的感 覺和聯想(如催眠意象所代表的那樣)與電影內容相關。改變狀態研究的先 驅查爾斯·T·塔特(Charles T. Tart,1937 年 4 月 29 日 )將這份報告收錄在
一本讀物中,後來成為一本名為《改變狀態》(Altered States)的經典著作。
這項工作啟發了 Braud、Honorton 和 Parker,他們各自獨立工作,將新興技 術應用於 psi ("Psi"(希臘字母 ψ)是心靈感應、千里眼、預知和念力等心 靈功能的現代統稱。)研究。
以下是維基百科有關查爾斯·T·塔特的資料:
「塔特博士曾做過一項關於靈魂出竅的研究,當時他找來了一位化名為 Z 小
姐的女性於自己的實驗室進行測試,並接上了腦電圖做偵測,接著在Z小姐的 床上方的架子上擺放了一個5位數的數字,塔特博士看著Z小姐入睡,確保她 沒有起身去看架子上的數字。」
「這數字是在她入睡後隨機選擇的,裝在一個非透明的信封內,拿到她的房 間裡來。據稱,Z 小姐離開了自己躺在床上的身體,飄浮起來去查看數字。 隨後她能準確的說出紙上寫的數字。」
「於是塔特博士的研究在 1968 年發表在《美國心理研究協會學報》上。」
關於甘茲菲爾德實驗,這種基於靜態影像使用的初始設計在接下來的 10 年中 一直有效。後來的重要修改包括轉向充滿情感的電影剪輯,以及讓未參與實 驗的個人參與進行排名,稱為「盲評」(blind judging)。
以下引用自百度百科:
「三十年代的甘茲菲爾德實驗很經典。自稱有心靈感應能力的人被要求躺下, 然後集中註意力來聽白噪音來清神淨腦(白噪聲或白噪聲,是一種功率頻譜 密度為常數的隨機信號或隨機過程。換句話說,此訊號在各個頻段上的功率 是一樣的,由於白光是由各種頻率(顏色)的單色光混合而成,因而此訊號
的這種具有平坦功率譜的性質被稱作是「白色的」,此訊號也因此被稱作白 噪聲。理想的白噪聲具有無限頻寬,因而其能量是無限大,這在現實世界是 不可能存在的。實際上,我們常常將有限頻寬的平整訊號視為白噪音,因為 這讓我們在數學分析上更方便。在其他房間的觀察者,試圖用意念將其觀察 的一幅圖片發送給心靈感應者。接著,心靈感應者被要求從四張圖片中選擇 一張他們腦中所感應到的。評估者預測會有 25%的精確率,但事實上精確率 達到了令人使用的 35%。這個比例雖然不比統計上的理論數據高很多,但是 它或許揭示了心靈感應的確存在。」
雖然甘茲菲爾德實驗由最初出現到今天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很多科學家仍 然正在激烈爭論中,但是,很多我們身邊的人早已經親身經歷過心靈感應這 回事。 參考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8%E5%85%B9%E8%8F%B2%E5 %B0%94%E5%BE%B7/6382599?fromModule=lemma_inlink](https://baike. baidu.com/item/%E7%94%98%E5%85%B9%E8%8F%B2%E5%B0%94%E5 %BE%B7/6382599?fromModule=lemma_in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8%E5%85%B9%E8%8F%B2%E5 %B0%94%E5%BE%B7%E5%AE%9E%E9%AA%8C/9867348](https://baike.b aidu.com/item/%E7%94%98%E5%85%B9%E8%8F%B2%E5%B0%94%E5% BE%B7%E5%AE%9E%E9%AA%8C/986734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nzfeld_effect](https://en.wikipedia.org/wiki /Ganzfeld_effect)
[https://www.webmd.com/brain/what-is-ganzfeldexperiment](https://www.webmd.com/brain/what-is-ganzfeld-experiment)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ganzfeld-esp](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ganzfeld-esp)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ganzfeldeffect](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ganzfeld-effect)
[https://experimentosfacil.com/guia/experimento-ganzfeld-comohacerlo/](https://experimentosfacil.com/guia/experimento-ganzfeldcomo-hacerlo/)
12- 關於第三眼的研究
即使未讀過哲學的人都懂得念一句哲學名言 「我思故我在」,如果按照字
面意義去理解,當然就是說,因為我在思考,所以證明我是存在的。
原文是"Je pense, donc je suis",是笛卡兒全部認識論哲學的起點,也是他 「普遍懷疑」的終點。他從這一點出發確證了人類知識的合法性。意思是: 「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為當我懷疑其他時,我無 法同時懷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較權威的一種解釋是:「我無法否認自己的 存在,因為當我否認、懷疑時,我就已經存在!」因為我在思考在懷疑的時 候,肯定有一個執行「思考」的「思考者」,這個作為主體的「我」是不容 懷疑的,這個我並非廣延的肉體的「我」,而是思考者的我。所以,否認自 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這個命題是怎麼成立的呢?笛卡兒指出:這既不是 演繹推理也不是歸納的結果,而是「直覺」的命題。
1663 年笛卡兒的著作在羅馬和巴黎被列入禁書之列。1740 年,巴黎才解除了 禁令,那是為了對當時在法國流行起來的牛頓世界體系提供一個替代的東西。
說笛卡兒是法國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大概也不過分。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家 Heidegger(海德格)曾說:「自從 Leibniz
(萊布尼茲)以來,德國思想界 所達到的,Descartes 的基礎理論的(各種)主要發展(變化),絲毫沒能超 越這個基礎理論,而恰恰展開了它形而上學的廣度,而為 19 世紀創造了前 提。」
笛卡爾認為,人類應該可以用數學的方法 也就是理性 來進行哲學思 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舉出了一個例子:在我們做夢 時,我們以為自己身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然而其實這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 1650年2月11日)是一位法
國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他在荷蘭共和國度過了大部分事業生涯,最初 為拿騷的毛里茨的荷蘭國家軍隊、奧蘭治親王和荷蘭省督服務。作為荷蘭黃 金時代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笛卡爾也被廣泛認為是近代哲學和解析幾何 的創始人之一。
有一點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就是笛卡爾一生致力於研究松果體,稱其為 「靈魂的主要所在地」。他相信這是身體和思想/靈魂之間的連結。
靈魂脫離身體一直是基督宗教死亡概念的核心。但對於不同的古典和中世紀 思想家來說,靈魂有著不同的意義。推理靈魂本質上是人類的屬性,是思想、
判斷和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基礎。它的離開就意味著死亡。《人體解剖學》 (Anatome Corporis Humani, 1672)烏特勒支(
Utrecht)大學教授 Isbrand
van Diemerbroeck(1609 年 12 月 13 日至 1674 年 11 月 16 日)似乎是最後
一本在對人體部位的常規描述中討論靈魂的解剖學教科書。此後,靈魂就從 解剖學的範圍中消失了。
令人驚訝的是,現代且完全世俗的腦幹死亡概念可以在笛卡兒的著作中找到 概念和地形學基礎,他試圖將解析幾何、物理學、生理學、宇宙學和宗教納 入一個綜合的概念框架。笛卡爾認為身體和靈魂在本體論上是分開的但相互 作用的實體,每個實體都有自己特定的屬性。然後,他試圖具體說明他們的 互動方式和地點;他推斷後者是松果體。用英國神經學家和神經外科醫生先 驅 Geoffrey Jefferson 爵士(1886 年 4 月 10 日至 1961 年 1 月 29 日)的話 來說,松果體將成為「笛卡兒二元論的節點」。
笛卡兒在他的著作"La Dioptrique"中斷言,松果體是靈魂的所在地,是思想 的起源地。根據他的觀點,精神力量是從松果體發出的,而神經則是承載這 些精神的管道。在《人論》(Treatise of Man)中,松果體進一步涉及想像、
記憶、感覺和身體運動的過程。
事實上,關於人類靈魂的物質所在的最有趣的假設之一是由笛卡兒提出的。
他堅持認為,松果體的緊湊結構,就像大腦其他部分的結構一樣,由被孔隔 開的線組成,來自脈絡叢和骨骺小動脈的血液通過這些孔進入大腦。
笛卡爾的信念被證明是錯誤的,即所有感覺輸入都集中在松果體上,而松果
體本身是一個選擇性運動器官,懸掛在「動物精神」的漩渦中,「像火上的 氣球一樣」跳舞,然而人類有能力審查輸入並採取「符合智慧」的行動。當 他談到松果體「表面形成的思想」時,以及他將「意志、認知、記憶、想像 和推理」等功能歸因於松果體時,他也錯了。但他的一部分見解驚人地正確, 即大腦深處和中心區域的一小部分與他強調的某些功能相關。我們現在知道 松果體正下方有中腦被蓋(腦幹的最上部),對於產生警覺性(意識的能力)
至關重要,沒有它,當然就不可能有意志、認知或推理。
笛卡兒是最早提出靈魂位於松果體的假設的人,但其實自古以來很多大人物 都對松果體非常重視。我們也看到它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和楊布里科斯 (Iamblichus,約250年 約330年)的著作中,以及在埃及、西藏和羅馬天 主教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的開國元勳甚至都提到過它。埃及神秘派神 話的中心人物之一是荷魯斯之眼。許多人認為荷魯斯之眼其實是第三隻眼睛, 或松果體。至少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似乎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
無論如何,埃及的聯繫不止於此 事實上,有些人認為吉薩大金字塔不僅
是為了刺激松果體活動而建造的,它的起始室也是按照松果體的形狀/位置建 造的。當我們擁有形狀如此相似的事物時,它們可以輕鬆地相互交流(振 動)。美國的開國元勳們並沒有忽視這種金字塔/第三隻眼的聯繫,他們大多 是共濟會會員。他們將其用作國家印章的一部分,至今仍可以在美元鈔票的 背面看到。
根據維基百科:
「荷魯斯之眼又稱真知之眼、埃及烏加眼,是一個自古埃及時代便流傳至今 的符號,也是古埃及文化中最令外人印象深刻的符號之一。荷魯斯之眼顧名 思義,它是鷹頭神荷魯斯的眼睛,代表全能全知之眼。荷魯斯的右眼象徵完
整無缺的太陽,依據傳說,因荷魯斯戰勝賽特,右眼有著遠離痛苦,戰勝邪 惡的力量,荷魯斯的左眼象徵有缺損的月亮,依據傳說,荷魯斯後來將左眼 獻給歐西里斯,因而左眼亦有分辨善惡、捍衛健康與幸福的作用,亦使古埃 及人也相信荷魯斯的左眼具有復活死者的力量。」
「在古埃及語中,荷魯斯之眼稱為「華狄特」(Wedjat,又作瓦吉特、沃婕 特),這個讀法和古埃及歷史最悠久神祇之一眼鏡蛇女神華狄特相同,所以 這個符號最早是代表沃婕特的眼睛。沃婕特是代表太陽的神明,這個眼睛意 謂著沃婕特無所不見,能察知世間萬物的神聖之眼。由於古埃及諸神的複雜 關連,因此後來在一些神明上也能見到這種眼睛符號,例如在早期的壁畫上 便發現這個符號代表著荷魯斯的母親(一說是荷魯斯的妻子)哈索爾 (Hathor)的眼睛。最終這顆神聖之眼成為了法老的守護神 鷹頭神荷魯 斯的右眼。有時荷魯斯之眼的鏡像圖形便代表著荷魯斯的左眼,即月亮,或 者代表著另一古埃及神明托特的眼睛。」
眼睛符號也被呈現為象形文字(��)。埃及古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代表 符號片段的象形文字代表古埃及數學中的分數,儘管這一假設受到了挑戰。
該符號被認為與1 美元鈔票上的上帝之眼(Eye of Providence)有關,並可能 與共濟會有關。上帝之眼、荷魯斯之眼以及描繪眼睛的類似符號被陰謀論者 視為光明會的象徵。
這裏再引用維基資料:
「上帝之眼,也稱天命之眼、攝理之眼、普羅維登斯之眼(英語:Eye of Providence)或理性之眼、理智之眼、邏各斯之眼(英語:Eye of Logos) 或全能之眼、全視之眼(英語:All-seeing Eye),常見的形式為一顆三角形
的雲及萬丈光芒所環繞的眼睛,以出現在美國國徽及1美元紙幣的背面而廣為 人知。」
「理性之眼的概念有人認為是源自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在中世紀和文藝復 興時期的肖像畫法中,眼睛圖案(通常包圍在三角形內)被部分人猜測象徵 著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但基督教聖經中並無有關論述。和現在常見形式較接 近的理性之眼則可追溯到17、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形式為一顆飄浮在空中 的眼睛,有時會有雲霧或光芒環繞。」
「1782年,理性之眼被加入美國國徽的背面,人們通常認為這個建議來自藝 術顧問皮埃爾-尤金·迪西默蒂埃。國徽上的理性之眼位於未完成的金字塔上。 這在2004年迪士尼的電影《國家寶藏》中被編為劇本。」
「現在,理性之眼通常會與共濟會關聯。眼睛的圖案最早是在1797年作為共 濟會標準意象的一部分出現的。這個圖案代表上帝的全視之眼,警示著共濟 會的所思所行都被上帝觀察著。在共濟會中,上帝被稱為宇宙的偉大建築師 (Great Architect of the Universe)。共濟會早期的標誌也是理性之眼,其 上飾以雲霧,其外為半圓形的光芒所包圍,眼睛圖案有時會被三角形包圍, 已相當接近美國國徽中出現的理性之眼。也因此一直有人盛傳美國國徽之所 以放置理性之眼正是由於當時共濟會成員的野心與陰謀。然而,共濟會中眼 睛圖案的普遍使用是在國徽創造後的14年以後。並且在國徽設計委員會的會 員中,只有班傑明·富蘭克林一人是共濟會會員(他的設計方案並未被採納)。
許多共濟會組織已明確拒絕和國徽的創造發生任何關聯。」
泰勒瑪派(Thelemites)是一個神秘團體,他們將 20 世紀初稱為荷魯斯時代
(Age of Horus)。在神智學(Theosophy)和其他深奧研究中,荷魯斯之 眼與松果體相連,松果體被認為是第三隻眼。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松果體是古 老的感光器。在某些物種中,它與頂葉(也稱為第三隻眼)相連。
關於泰勒瑪派,根據維基百科:
"泰勒瑪(Thelema,/θəˈliːmə/)是古希臘單詞θέλημα的音譯,意味著一個 人的真實意志,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表層意願。泰勒瑪常被視作是一種衍生 於西方神秘主義的社會性或靈性哲學,且更常被視作是一種宗教 尤其是 一種新興宗教 此外它也被稱作是一種哲學,是「宗教哲學」、「靈性哲 學」或「哲學矩陣」。"
"泰勒瑪背後最根本的法則,即「泰勒瑪法則」,就是「行汝意志,即為全法。
愛即是律法,愛在意志之下」。這句話常常被廣泛地解釋為,包含了道德、 神秘主義和社會政治的暗示,但實際上它所表達的內容是清楚且客觀的。值 得注意的是,在這句話的英文原文中,"意志" 、 "法"和"愛"這幾個詞都有著大 寫的開頭字母,或是以古語的形式。這意味著這些概念都是高度象徵性的專 有名詞。"
"泰勒瑪在二十世紀初期由阿萊斯特·克勞利,一位英國作家、神秘主義者,以 及儀式魔法師所發展。他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新紀元 即荷魯斯紀元的先知, 這基於他1904年與他的妻子羅斯·伊迪絲在埃及的一次靈性經驗。在他的說明 中,一個名叫艾華斯(Aiwass)的超自然存在和他接觸了,並將《律法之書》
(The Book of the Law)口授給了他。這本書是泰勒瑪法則的綱領。泰勒瑪 的信徒也叫泰勒瑪主義者(Thelemite)。" 待續。
參考自:
https://mythology.net/egyptian/egyptian-concepts/eye-of-hor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ye_of_Horus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death/Descartes-the-pineal-soul-andbrain-stem-death
https://consciousreminder.com/2016/10/29/pineal-gland-third-eyebiggest-cover-human-history/#google_vignette
https://consciousreminder.com/2017/09/14/proof-pineal-gland-3rd-eye/
https://consciousreminder.com/2017/05/26/pineal-gland-portal-higherdimensions/
https://www.tarrdaniel.com/documents/Parapszichologia/tobozmirigy.html https://symbolhippo.com/the-third-eye/
https://fanaticforjesus.blogspot.com/2011/01/pine-cones-paganism-pinealgland.html
13- 續關於第三眼的研究
除此之外,松果體亦代表羅馬天主教。
以下引用自維基資料:
「松果噴泉(Fontana della Pigna)曾是一個噴泉,目前裝飾羅馬梵蒂岡一 個巨大的壁龕,面臨松果中庭(Cortile della Pigna)。」
「青銅松果高約四米。」
「松果噴泉原本站在萬神殿附近,毗鄰伊西斯神廟。在中世紀移動到老聖伯 多祿大殿的庭院,然後在1608年移動到現在的位置。」
「它所在的庭院原本是觀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的一部分,由多納 托 伯拉孟特設計,連接諾森八世的宮殿與西斯廷禮拜堂。伯拉孟特去世後, 建築師Pirro Ligorio完成了這個工程,並增加了牆壁和壁龕。梵蒂岡圖書館的 興建將觀景中庭分為兩個區域。庭院的上半部分,松果中庭就是得名於噴 泉。」
「噴泉兩側的青銅孔雀是皇帝哈德良陵墓(現在的聖天使城堡)裝飾的複製 品。原來的孔雀在新翼博物館。」
據說,松果噴泉就是象徵松果體。
這座雕像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其巨大的尺寸和栩栩如生的品質。自古以來,松 果就與羅馬城聯繫在一起,如今,遊客仍然可以欣賞點綴在這座永恆之城景 觀中的標誌性羅馬松樹。從歷史上看,松果的藝術描繪代表著永恆的生命和
更新。就這座雕像而言,藝術史學家也將其與精神啟蒙聯繫起來,因為松果 類似於大腦的松果體。
羅馬天主教會使用松果的象徵意義,就像任何優秀的異教宗教一樣。這一事 實有力地證明羅馬天主教是異教,而不是基督宗教。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羅 馬天主教是假基督宗教,其核心是異教。在異教中,松果被用作太陽神奧西 里斯的象徵,同時也被用作再生和生育力的象徵。歐西里斯的松果權杖周圍 有兩條昆達里尼蛇,代表脊柱,松果代表松果體。這個微小的腺體位於我們 大腦的中心,參與多種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產生,並促進意識狀態的改變。
《聖經》有基督宗教的解釋,以及諾斯底主義或神秘主義的解釋。這就是為 什麼有常規的猶太教,及其神秘的組成部分或稱為卡巴拉的方面。基督宗教 和伊斯蘭教也是如此。基督教有普通基督教和它的神秘成分,稱為諾斯底基 督教。
由於《聖經》中存在著不符合聖經的做法,諾斯底教徒從他們的角度閱讀聖 經,並認為他們的接受方式沒有任何問題。這正是解釋松果體的詩句時所發 生的情況。聖經中提到了松果體,但可能與隱藏的知識有關。正如《傳道書》
12章6-7節所說:「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
這節經文中的銀鏈指的是肉體、星光體、高我和瀕死經驗之間的連結。你可 能還記得,《傳道書》的作者所羅門就陷入了惡行之中。所羅門有許多妻子, 因此違反了上帝不可娶異教妻子的誡命。他還在以色列建造了異教寺廟,所 有以色列人都因叛教而受到審判,導致以色列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內戰。顯然, 上帝對所羅門度過時光的方式感到不滿。
創世記 32 章 30
節記載:“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意思說:「我面
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有些人認為雅各了解松果體並且習慣使 用它。這是當時使用的一種古老的神秘工具,但後來因為在那個維度會遇到 謊言之靈而被停止。基本上,上帝為基督徒制定了不得透過超自然來源接收 資訊的基本規則,因此它被視為異教徒的做法。
印度哲學認為脈輪存在於身體中,同時掌管身心運作。身體方面與各器官功 能有關;在心理方面則對情感及精神方面都有影響。其與色彩有密切的關係, 由下而上分別對應彩虹的7種色彩及白色,並衍生出色彩療法。意即在生活中 活用色彩能量(光)對身體及心靈進行自然療法,給予身心安適感而回歸平 衡的健康狀態。
「脈輪」梵文為「Chakra」,來自印度的 Ayurveda(阿育吠陀)傳統療癒智 慧,意思是「轉動的輪子」。脈輪主要是由中脈、左脈及右脈纏繞所形成。
在印度瑜伽的觀念中是指分布於人體各部位的能量中樞,尤其是指從尾骨到 頭頂排列於身體中軸者。
人體有7個脈輪,主要分佈在人體的「中軸」位置,分別為︰
第一輪/海底輪:脊椎骨的最尾的位置 第二輪/臍輪:肚臍位置
第三輪/太陽神經叢(本我輪):胃部
第四輪/心輪:心口位置
第五輪/喉輪:喉嚨位置
第六輪/眉心輪:眉心位置
第七輪/頂輪:頭頂上方約一至二寸位置
脈輪中的第六脈輪眉心輪對應的顏色為「靛色」,眉心輪就像是「書房」一 樣,與靈性、智慧、洞察力有關,如果眉心輪不平衡,就如同書房裡的光線
昏暗不清,將使我們沒辦法獲取知識、清晰地看見事物的本質、缺乏領悟與 判斷。
眉心輪在梵文稱為 Ajna,眉心或第三眼脈輪,根據印度教傳統,是身體的第 六個主要主要思想,婆羅門的直接聯繫(最終現實)。據說第三隻眼可以將
人們與他們的直覺連結起來,賦予他們與世界溝通的能力,或幫助他們接收 來自過去和未來的訊息。
換句話說,眉心輪就是等於松果體。亦即是佛教所講的「天眼」。
松果體(pineal gland)(也稱為松果腺、大腦骨骺、骨骺或“第三隻眼”)是 脊椎動物大腦中一個小內分泌的腺。它產生血清素衍生物褪黑激素,這是一 種影響覺醒/睡眠模式和季節功能調節的激素。它的形狀類似於一個微小的松 果(因此得名),位於大腦中心附近,兩個半球之間,塞在兩個圓形丘腦體 連接處的凹槽中。
靈修的人相信,每個人的松果體或第三隻眼都可以被激活到靈性世界的頻率, 使你能夠感受到無所不知、神一般的欣快感和周圍的一體性。一旦松果體在 冥想、瑜伽或各種深奧、神秘的方法的幫助下調諧到適當的頻率,就可以使 人進入其他維度,通常稱為星體旅行(astral travel)或星體投射(astral projection)或遠程觀看(remote viewing)。
透過更先進的實踐和古老的方法,控制物質世界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是可 能的。
迄今為止進行的各種研究證實,在夜間的某些時段,即凌晨1點到4點之間, 大腦中會釋放化學物質,使人產生與更高源的聯繫感。
上世紀90年代末,一位名叫 Jennifer Luke 的科學家首次研究了氟化鈉對鬆果 體的影響。她確定位於大腦中部的松果體是氟化物的目標。松果體吸收的氟 化物比體內任何其他物質(甚至骨骼)都多。松果體就像氟化鈉的磁鐵。這 會使腺體鈣化,使其不再有效平衡體內的整個荷爾蒙過程。
此後的各種研究都證明氟化鈉會進入大腦中最重要的腺體?它是唯一攻擊我 們大腦腺體最重要中心的東西。它普遍存在於食品、飲料以及我們的沐浴和 飲用水中。美國 90% 的供水中都含有氟化鈉。我們在超市購買的濾水器並不 能去除氟化物。僅逆滲透或水蒸餾。最便宜的方法是購買一台蒸餾水機。
氟化鈉存在於我們的供水、食物、百事可樂、牙膏、漱口水、可樂中,從字 面上看,氟化鈉是為了讓大眾變得愚蠢。據說納粹和俄羅斯人將氟化物引入 集中營的水中,以使集中營的居民變得溫順,不再質疑權威。
Cheryl Craft 博士表示,「在蜥蜴頭骨的皮膚下,有一隻對光敏感的'第三隻 眼',它在進化上相當於人類大腦中被骨頭包裹、分泌激素的松果體。人類的 松果體無法直接接觸光線,但就像蜥蜴的"第三隻眼"一樣,它在夜間顯示出激 素褪黑激素的釋放增強。挑戰在於了解調節褪黑激素合成和釋放的機制。」
南加州大學細胞和神經生物學系系主任 Craft 博士進一步指出,「松果體是 『心靈的眼睛』。解剖後,爬行動物的松果體看起來很像眼睛,具有相同的 形狀和組織。」
有趣的是,松果體內部含有由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組成的視網膜組織,就像 眼睛一樣。事實上,它甚至連接到大腦的視覺皮層。David Klein 博士告訴 《科學日報》:「視網膜的光感受器與松果體的細胞非常相似。它甚至像眼 睛一樣含有玻璃體液。」
此外,實驗眼研究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雖然哺乳動物松果體被認為只 是間接感光,但松果體中存在的蛋白質在道德上參與視網膜中的光傳導(光 感應),增加了哺乳動物松果體中可能發生直接光事件(direct photic events)的可能性。」
有許多人報告靈魂出竅的經驗。他們中的許多人報告說存在一條銀線將他們 的星體身體與他們的肉體連接起來。這條繩子被描述為位於後腦勺或眼睛之 間,松果體所在的地方。我們的星體(astral body)存在於我們的肉體內,
但可以進入更高的維度,是否有可能以圖像和光子的形式從精神和心靈領域 接收文字訊息?那麼,它們是否透過銀線向下發射到大腦的視覺皮層,讓松 果體接收這些訊息?松果體是否充當了生物眼無法看到的世界的微型電視? 由於科學證據表明松果體確實可以像眼睛一樣發揮作用,我們現在可以開始 進一步推測。
另外,最近的科學研究表明,視網膜和松果體之間存在實質的生物學相似性。
壓電微晶體可能會傳遞光子,這些光子可以被松果體中的視網膜樣組織拾取, 然後被發送到大腦並解擾成視覺圖像。這可能是我們所說的「心靈之眼」的 原因
例如,當我們在朋友打電話給我們之前突然看到他或她的腦海圖像 時。DNA 本身似乎會累積光,並在此過程中將光傳輸到其他細胞,作為一種 通訊形式。我們能用心靈的眼睛觀察這個過程嗎?顯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來 充分了解松果體的實際工作原理,但科學家們已經有了一些有趣的研究。
儘管松果體在地理上位於大腦的中心,但它並沒有透過血腦屏障(BBB)與身 體的其他部分分開,而大腦的其他部分則維持著血腦屏障。松果體的內部含 有極度黏稠的水,其中有對壓電頻率做出反應的小晶體。事實上,這種水是 如此純淨和一致,在自然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很難找到這種純度並接受細胞中 的微管。
迷幻幻覺研究人員並沒有忽略這種對光的反應。Rick Strassman 博士在新墨 西哥大學進行迷幻二甲基色胺 (DMT) 的研究時,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假設: 死亡或瀕死之前松果體大量釋放 DMT 是導致瀕死體驗的原因現象。
所以,對於研究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的專家而言,認識松果體實在 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自:
https://mythology.net/egyptian/egyptian-concepts/eye-of-horu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ye_of_Horus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death/Descartes-the-pineal-soul-andbrain-stem-death
https://consciousreminder.com/2016/10/29/pineal-gland-third-eyebiggest-cover-human-history/#google_vignette
https://consciousreminder.com/2017/09/14/proof-pineal-gland-3rd-eye/
https://consciousreminder.com/2017/05/26/pineal-gland-portal-higherdimensions/
https://www.tarrdaniel.com/documents/Parapszichologia/tobozmirigy.html
https://symbolhippo.com/the-third-eye/
https://fanaticforjesus.blogspot.com/2011/01/pine-cones-paganism-pinealgland.html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第五)
孔安國最早的見解是「孔子老衰,不復夢見周公,明盛時夢見周公,欲行其
道也。」邢昺和朱子都附和。有人卻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孔子此說是在感 傷周朝的禮樂崩壞,所以才說「不夢」(皇侃引李充的說法)。所以「衰」 有「身衰」和「道衰」兩種說法。
傅佩榮曾解釋,「不復夢見周公」,有思則有夢,說明孔子志在學習周公。
因為他既能匡正天下,又能制禮作樂。孔子雖然出身平凡,但他能走出平凡, 不斷提升自己,不斷自我超越。
在孔子心目中,周公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
百度百科對周公的評價是:中國商末周初儒學奠基人,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 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漢初大思想家賈誼評價 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 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人稱周公旦, 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 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 「元聖」和儒學先驅、奠基人。
然而,可惜的是,以上均是知識分子所認識的周公,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知 道的周公,因為世俗人一提到這位人物,立即聯想到的,就只有《周公解 夢》。
《周公解夢》是後人藉周公姬旦的名書。書中列舉種種夢境,預測夢之吉兇。
相傳它是中國古代周公曾編撰一部與解夢有關的傳說集。但是在目前,大多 數人認為它是偽造的。
20世紀初,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所謂敦煌文獻之一的《新集周公解夢書》全
書23章。它被認為是在唐代複製的,並且由於它被標記為「新集」,因此它 被認為是《周公解夢書》的擴展和整理版本。
在西方,解夢同樣受到高度重視,這方面尤其見於《聖經》。
"神說一次兩次,世人卻不理會。人躺在床上沉睡的時候,神就用夢和夜間的 異象,開通他們的耳朵,將當受的教訓印在他們心上,"(約伯記 33:14-16)
過去神對約瑟發異夢,拯救他脫離對哥哥的惡意,透過夢看到神對自己的心 意。
"他們對他說:「我們各人做了一夢,沒有人能解。」約瑟說:「解夢不是出 於神嗎?請你們將夢告訴我。」"(創世記 40:8)
不論東西方都有將夢境視為對於未來將發生的事的一種啟示,並且都有很多
人嘗試將夢境出現的各種東西進行解碼。不過,在現代人眼光看來,他們的 一套說法都是不科學的。
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年 5 月 6 日 1939 年 9 月 23 日)所著的《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一書開創了弗洛 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該書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 理論,用於解釋夢。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都是「欲望的滿足」 嘗試用 潛意識來解決各部分的衝突(在後來的《超越快樂原則》中,弗洛伊德認為
並不是所有的夢都顯示願望滿足)。
不過,弗洛伊德認為由於潛意識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讓人難堪,潛意識 中的「稽察者」不允許它未經改變就進入意識。在夢中,潛意識比清醒時放 鬆了此項職責,但是仍然在關注,於是潛意識被扭曲其意義,以通過審查。
同樣,夢中的形象通常並非它們顯現的樣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說,需要用潛 意識的結構進行更深的解釋。
到了現代,又出現了一種新學問,叫做「夢境心電感應」(Dream Telepathy),指的是不通過語言或行為的交流,以純粹的第三方的外來思想 信息影響夢者的夢境。
十年多前曾經上影過一套電影,片名叫《潛行兇間》(Inception,中國大陸
譯《盜夢空間》,台灣譯《全面啟動》)是一部於2010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 作驚悚片,由美國華納兄弟發行。故事講述能夠潛入他人夢境竊取商業機密 的盜夢者柯布與搭擋亞瑟,奉命執行讓指定企業瓦解的任務,但是柯布對已 故妻子茉兒的思念,反讓事情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
電影劇本源自於導演克里斯多福 諾蘭的發想,基於一個關於「藉由分享夢境 空間探索人的想法-進入夢境且分享夢。賦予你能力進入某人的潛意識,將 會如何運用且濫用?」的概念。此外,他認為「能夠從某人的大腦截取資訊 是最明顯的運用,顯而易見地就如同任何其他系統像電腦或生物媒介,無論 如何 想法存在於心靈之外
它們全都可以偷取……話至前提我必須說, 從某人的腦袋確切地偷走某事的想法是不可能辦到的。但又如何,對我而言 像這種科技是一種吸引人的濫用或誤用。」
據加州塞布魯克大學(Saybrook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 Stanley Krippner 所說:
「大量的傳聞和臨床數據的存在支持心電感應影響夢境的可能性(Krippner, 1974)。我們發現,睡眠研究參與者若在快速動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時被叫醒,通常比較可能回想出夢境內容。因此, 要讓在遠方的「心電感應發送者」專注發出一個目標主題來影響「心電感應 接收者」做相關的夢境這件事變成是有可能的。」
對夢境心電感應的正式探索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中葉進行的超心理學研究。超 心理學領域的傑出人物 J. B. Rhine(1895年9月29日-1980年2月20日)進行
了實驗來研究個體之間夢內容的潛在心靈感應傳遞。這些研究為對此現象的 科學探究奠定了基礎。
一項著名的夢境心靈感應實驗涉及 Montague Ullman(1916年9月9日至2008
年6月7日)、Stanley Krippner(1932年10月4日出生)和 Alan Vaughan 在
20 世紀 60 年代進行的一個項目。Montague 夢心靈感應實驗(Maimonides
Dream Telepathy Experiment)試圖以夢為溝通媒介,在一個房間的「發送 者」和另一個房間的「接收者」之間建立心靈感應聯繫。雖然結果好壞參半, 但實驗引發了科學界的興趣和爭論。
1964 年至 1978 年間,紐約布魯克林邁蒙尼德醫療中心(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的睡眠實驗室成功進行了超感官知覺(ESP)做夢實驗。據
報導,在某些情況下,受試者的夢境內容與另一個房間裡的另一個人試圖向 他們傳遞的圖像之間非常匹配。批評者反對說,這些實驗應該被忽視,因為 它們很少被重複。超心理學家認為,精確的複製受到睡眠實驗室研究的複雜 性和成本的抑制,並且其基本原理已在最近的甘兹菲尔德(Ganzfeld,“全域”) ESP 協議中成功利用。
對夢心靈感應的現代研究仍在繼續,採用了先進的方法論和技術。夢日記、
對照實驗和統計分析的使用旨在提供支持夢中心電感應交流存在的經驗證據。
然而,科學界對此類研究的有效性仍然存在分歧,經常提到方法論挑戰和需 要可複製的結果。
夢境心靈感應的一些支持者利用量子物理學來提供理論解釋。量子糾纏 (quantum entanglement)和非定域性的相互關聯性質(non-locality)已
被認為是超越空間和時間限制的心靈感應溝通的潛在機制。雖然很有趣,但 這些想法仍然是推測性的,量子原理在夢等宏觀現像中的應用是一個持續爭 論的話題。
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古典力學裏,找不到類似的 現象。假若對於兩個相互糾纏的基礎粒子分別測量其物理性質,像位置、動 量、自旋、偏振等,則會發現量子關聯現象。例如,假設一個零自旋粒子衰 變為兩個以相反方向移動分離的粒子。沿著某特定方向,對於其中一個粒子 測量自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上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下旋,假若 得到結果為下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上旋;更特別地是,假設沿
著兩個不同方向分別測量兩個粒子的自旋,則會發現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 除此以外,還會出現貌似悖論般的現象:當對其中一個粒子做測量,另外一 個粒子似乎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與結果,儘管尚未發現任何傳遞資訊的機制, 儘管兩個粒子相隔甚遠。
量子非定域性是指多部分量子系統的測量統計不允許用局域實在論來解釋的 現象。量子非定域性已在各種物理假設下得到了實驗驗證。任何旨在取代量 子理論的物理理論都應該考慮此類實驗,因此無法實現局域實在論;量子非 定域性是宇宙的一個屬性,獨立於我們對自然的描述。
量子力學中的非局域性原理表明,即使距離很遠,量子粒子也可以「知道」 其他量子粒子的狀態,並立即將它們的行為相互關聯起來。這是瞬時的遠距 離動作。雖然經典物理學假設局域性,但非局域性原理卻是量子力學許多解
釋的特徵。
神經科學有助於深入了解夢境心電感應潛在的神經機制。一些研究人員探索 鏡像神經元、腦電波同步和共享神經模式的作用,作為共享夢境體驗的潛在 解釋。然而,大腦參與心靈感應夢的複雜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領域。
關於夢心靈感應的心理學視角深入研究了卡爾·榮格(Carl Jung,1875年7月
26日 1961年6月6日)提出的共享符號、原型和集體無意識。夢的內容可能 會利用通用符號的共享儲存庫,這個概念為理解個體之間的夢體驗的潛在共 通性提供了一個心理學視角。
這是佛洛伊德在《夢與心靈感應》(Dream and telepathy)中報導的案例。
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給他發了幾封信,詳細介紹了 11 月 16 日至 17 日晚上的 情況,以及他如何夢見妻子生了雙胞胎。
該男子聲稱,他清楚地看到「孩子們睡在床上」,一個是金髮,另一個是棕 色頭髮,但當他的妻子試圖給他們餵奶時,孩子們爬進水槽,舔了準備好的 甜味劑。
「我在夢中醒來4、5次,想知道我們是否真的有雙胞胎,或者這只是一個 夢,」該男子寫信給佛洛伊德,具體說明了基本線索:他的女兒 Ilse,於柏林 預計3週後就要生產了,他正準備和他的妻子,即孕婦的繼母一起去看望她。
當他醒來時,他告訴妻子他的夢,她的回答是:
「Ilse 可能已經生孩子了嗎?」
第二天,夫妻倆收到一封電報,宣布前天早上,Ilse 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 小女孩。出生發生在這個男人做奇怪的夢的同時。
他找到的解釋是,他的女兒對他非常忠誠,即使在她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她對 他的感情非常強烈。
心靈感應夢的腦波對應於 delta 和 theta 節律。從生理上來說,睡眠對大腦皮 質有抑製作用。擴展區域取決於這些節奏。在 delta 期間,普通意識無法與 意識連結。
隨著心理學家繼續對這種特殊現象的研究,心靈感應的研究還遠遠沒有結束。
瑜珈大師 Sivananda Saraswati(1887 年 9 月 8 日至 1963 年 7 月 14 日)在 他的《思想的力量》(Thought Power)一書中寫道:「思想是一個巨大的 能量球,發出的每一個思想都會在整個宇宙中產生共鳴。」
參考自:
https://kknews.cc/zh-tw/news/2ny26vz.html
https://www.awakeningstate.com/spiritual-awakening/dream-telepathyfrom-thought-to-though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eam_telepathy
https://deepluciddreaming.com/2015/05/is-dream-telepathy-possible/ https://dreamlibrary.org/telepathy-dream-meaning/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maimonides-dream-telepathyresearch
https://medium.com/@HermesAstrology/dream-telepathy-fbf16901c5e5
15- 動物的預知能力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新儒家學者 唐君毅先生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因此,除掉人的自 覺心,人其實與動物相差無幾。
《尚書·周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根據道教觀 點,是因為人是稟受中和之氣而生的。其他動植物因缺少中和之氣,而不能 向人一樣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即便世間萬物皆有靈魂,但是只有人 的靈魂最充沛。
自覺心與中和之氣都是讓人能夠提升自我,而動物,則只能根據自己的本能 去生存。但是,如果人沒有選擇去提升自我,却往往會不如動物。人能夠成 為君子,動物不能,這是人比動物優勝的地方,然而,不要忘記,同樣地, 動物不會變成小人,人却會,這方面,動物反而比人更高貴。動物為生存需 要而搏鬥,却永遠不會像人一樣貪得無厭。
人有人渣,狗有狗渣嗎?貓有貓渣嗎?
《聖經》亦有記載人並不是比動物高尚。傳道書作者就說:「為世人的緣故, 神考驗他們,讓他們看見自己不過像走獸一樣。」(傳道書 3:18)他反指: 「因為世人遭遇的,走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 樣死,他們都有一樣的氣息。人不能強於走獸,全是虛空;都歸一處,都是 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 」(傳道書 3:19-20)上帝亦慨嘆:「人心比萬 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 7:19)可拉後裔亦寫詩 提醒世人:「人在尊貴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篇 49:20) 人類經常自覺比動物聰明,這種想法完全是片面的,人只在抽象思維上較為
領先,但在很多其他方面的知慧,很多時却遠遠落後於其他動物。人在推理 上雖然比較擅長,可是動物却根本不需要推理,因為,牠們可以直接知道答 案,即是即時就跳過了推理這一步。正因為這個原故,牠們的求生能力比人 類强得多。
很多動物都有一種不可思義的預知能力。
2004 年,在毀滅性的節禮日海嘯襲擊亞洲海岸線之前,紅鸛(flamingo)是 最先注意到情況不對勁的物種之一。在巨浪造成致命衝擊之前,涉水鳥類放 棄了低窪的繁殖地,前往地勢較高的地方。
大象是似乎能夠預測地震的物種的另一個例子。有人認為,它們可以透過地 面感受到聲音振動,人們甚至發現這種巨型陸地哺乳動物將一隻腳舉在空中, 以便用另一隻腳更專注地「傾聽」。
在 2011 年日本發生九級地震之前,人們發現許多貓都在顫抖、試圖逃跑,或 表現得焦躁不安。這些貓科動物似乎很早就預測到了地震 這些行為早在6 天前就被記錄下來。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由於貓的聽力範圍更廣,甚至 是檢測重力和大氣壓力變化的能力。
雖然普通的降雨對我們人類來說很少被認為是自然災害,但對脆弱的蜜蜂來 說卻是另一回事。聰明的花粉採集者能夠在下雨之前檢測到大氣中的濕度變 化,使他們能夠找到庇護所並避免被暴風雨沖走。
導致貓表現得暴躁的日本地震似乎也被乳牛預測到了,乳牛在災難發生前6天 的產奶量較低。在其他地方,紐約的一位酪農也報告說,牛奶產量下降與地 震發生之間有 90% 的相關性。
鯊魚似乎並沒有逃避可怕的風暴,而是傾向於它們。虎鯊尤其擅長探測風暴 加劇時發生的快速溫度變化,科學家們正在對它們進行數據標記,希望它們 能將風暴預報提高高達 20%。
狗的嗅覺非常靈敏,可以用來檢測人類的癌症。儘管對於這種疾病仍然沒有
萬無一失的普遍治癒方法,但我們忠實的狗朋友正在為患者提供更高的生存 機會:已發表的研究表明,狗在檢測某些特定類型癌症的跡象方面非常準確, 這為非癌症治療提供了可能。
在數百個有記錄的案例中,唯一的解釋是動物可以「看到」未來。根據記錄, 在龍捲風報告之前,狗就會嚎叫或可怕地踱步。我們被告知這也許是因為動 物可以偵測到大氣壓力或電磁場的變化。
美國政府科學家記錄了「據報道,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前幾天,老鼠、黃鼠狼、 蛇和蜈蚣離開了家園,前往安全地帶。」
當第一個人類有足夠的認知能力注意到這些事情時,我們意識到動物擁有遠 遠超越聲音、視覺和氣味的驚人能力。
馬不會下國際象棋,但牠可以感覺到危險 - 或聽到危險,就像冰凍的河流上
的冰塊破裂一樣。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解釋了牠拒絕穿越冰面的原因, 但是大象在地震儀獲得讀數之前幾個小時就預見了地震。眾所周知,蛇會在 地震前幾個小時從冬眠中醒來,動物、鳥類甚至昆蟲都可以檢測到大氣壓力 或電磁脈衝的變化,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我們人類依靠氣象預報員的機器來偵測龍捲風的警訊,這些機器通常速度較 慢。
自從文字和網路出現以來,我們越來越難以判斷人類是否正在失去大自然賦 予我們的自然本能和心靈能力。不要忽視「不祥的預感」或「怪異」的感覺, 它們會讓我們向後看而不是只專注於前方。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仍然保留 著一些動物本能。
2016年4月,Fernando Alvarez 在《科學探索雜誌》(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上發表了「渦蟲(Planarian Worms)預知實驗」 。這項開創 性的研究是針對黑色渦蟲 Girardia dorotocephala 進行的,這是一種僅擁有 原始神經系統的簡單水生生物。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看看渦蟲是否能夠預測隨 機的有害刺激,從而顯示出預測未來事件的非凡能力。
Alvarez 的實驗設置非常細緻。渦蟲一次放置在一個測試室中,其中有 43 個 實驗對象和 37 個對照對象。所有受試者都有相同的觀察時間。在測試室中待 了3分鐘後,兩種不同的可能性中的一種會隨機發生:要麼 1)會發出令人震 驚的聲音;或 2) 出現控制性靜默時刻。實驗過程中對所有渦蟲進行了拍攝, 並觀察了渦蟲頭部運動的頻率,因為渦蟲頭部運動代表著遇險或環境探索。
結果令人震驚。頭部運動頻率的非參數比較表明,實驗渦蟲在兩個觀察期內 獲得的值顯著高於對照渦蟲相應觀察期內獲得的值。
這些結果表明渦蟲能夠在未來事件發生前至少1分鐘進行預測。實驗渦蟲在兩 個觀察期間(刺激前1分鐘和刺激前立即)的頭部運動頻率是對照受試者相應 觀察期間的兩倍多。
「明顯更高的頭部運動頻率支持渦蟲能夠預測未來事件的觀點。這種現像是 反常的,因為在當今的科學範式中缺乏解釋。」
Fernando Alvarez
這些例子可能暗示了 psi 能力,但並不是其證據。即使得到證實,牠們也可 能是未知感覺系統的影響,例如檢測磁幹擾(地震)或因疾病而排放的化學 物質(疾病檢測)的能力,具有純粹的物理原因。因此,動物 psi ((希臘
字母ψ)是心靈感應、千里眼、預知和念力等心靈功能的現代統稱。)的研 究最好在受控環境下進行。
以下是早期研究的部分例子:
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 在20世紀初的德國,大眾對一匹名叫漢斯的 馬很感興趣,它似乎能夠透過敲擊蹄子來回答口頭提出的簡單算術問題(例 如,5 + 9 將引發14 次敲擊)。初步調查支持了這一說法,但更徹底的檢查 表明,它正在對主人的微妙暗示做出反應。
VL Durov 1920 年代初,一位名叫 Vladimir Leonidovich Durov(1863 年 6 月 7 日- 1934年6 月 3 日)的俄羅斯馬戲團藝人聲稱能夠與他的動物交流, 甚至可以向它們下達命令並讓它們按時執行。在電氣工程師 Bernard Bernardovich Kazhinskiy(1890年 - 1962年)的仔細觀察下,兩年期間進行 的 1276 項實驗中,有 696 項似乎支持了他的主張。這些實驗在法拉第籠內
進行時失敗,這顯示心靈感應訊息可能存在電磁載體。Kazhinskiy 更喜歡 「生物無線電通訊」這個詞,反映了俄羅斯調查人員至今仍然存在的唯物主 義觀點。
狗麥克斯(The Dog Max) 1920 世紀 30 年代,慕尼黑附近用一隻名叫
Max 的狗進行了歸巢實驗。這隻狗被放在一輛封閉的貨車中護送到距其家6英 里的隨機選擇的地點,然後被遺棄。這隻狗通常會在大約一個小時內回家, 成功地穿過陌生的路線。訓練有素的觀察者觀察牠的行為並沒有看到牠嗅地 面或樹木,這表明牠沒有利用嗅覺。其他實驗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儘管不 是全部。
Eugene Marais 南非博物學家 Eugene Marais(1871年1月9日-1936年3月
29日)在 1920 年代對白蟻群落進行了實驗。他在白蟻丘上挖了一個缺口,並
觀察到隨後修復的方式使得通道和隧道精確匹配,儘管一側的昆蟲與另一側 的昆蟲沒有感官接觸。Marais 重複了這個實驗,這次用厚金屬板將兩半分開, 並且隨著修復的進行,同樣觀察到兩半之間驚人的對稱性,就好像它們正在 進行心靈感應交流一樣。
現代超心理學之父
J. B. Rhine(1895年9月29日-1980年2月20日)及其同事
在 20 世紀 30 年代在杜克大學的工作主要關注人類的超感官知覺(ESP), 然而,他們也對動物的假定心理行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確定了5類:
- 對自身或其所有者即將面臨的危險的反應
- 遠處對主人死亡的反應
- 期待主人回來
- 歸家
- 追蹤(在不熟悉的地形或以前未知的位置尋找主人)
其中,從證據的角度來看,追蹤是最引人注目的,考慮到證人的可靠性和對 動物的積極識別(畸形、疤痕或姓名標籤)。幾年來,他們發現了 54 例符合 這些標準的貓、狗和鳥類。
魯珀特·謝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1942 年 6 月 28 日 )引用動物行為 來支持他的形態共振(morphic resonance)理論,在這一過程中,生物和無 機的自組織系統從以前存在的過程和有機體的行為中獲得記憶。在這個理論 中,每個個體生命形式都繼承了該物種先前成員的集體記憶,並為集體記憶 的演化做出了貢獻,從而影響了該物種未來的其他成員。潛在的例子包括白 蟻群落獨立建造類似結構的能力以及鳥類幾乎一致聚集的能力。
謝德瑞克引用了主流研究中的一個例子,其中測試了老鼠逃離一缸水的能力, 要么通過一個會導致電擊的發光舷梯,要么通過一個無痛但不發光的舷梯。
經過連續幾代,老鼠學會了以更快的速度逃離無痛路線。值得注意的是,這 種學習似乎存在於獨立批次的老鼠中,就好像它們是從形態場的祖先經驗中 獲得的一樣。
謝德瑞克對動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測試。例如,N'kisi 是一隻寵物非洲灰鸚鵡, 它被教導了大量的英語單字詞彙,它的主人經常用聲音說出她腦海中未表達 的想法。為了測試這一點,謝德瑞克將鸚鵡和主人分開在不同樓層的房間裡, 阻止兩者之間的感官接觸。在持續拍攝兩分鐘的試驗中,主人將注意力集中 在隨機選擇的圖片上,同時記錄鸚鵡的聲音。經過 149 次審判後,錄音被轉
錄並交給3名獨立評審員。使用多數評分法,N'kisi 的發聲與照片的匹配具有 高度的統計顯著性 p<0.0002。
謝德瑞克對動物 psi 進行了調查。在倫敦進行的一項電話調查旨在了解寵物 主人與寵物進行心靈感應的程度。結果表明,52% 的狗主人和 24% 的貓主 人聲稱,他們的動物提前知道家庭成員何時回家。其中 20% 的人表示,他們 的動物在決定後10分鐘內就發現了他們的回歸。此外,40% 的狗和貓主人相
信他們的寵物可以察覺到他們的無聲命令。在英格蘭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亞州 進行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
謝德瑞克的形態共振假設「記憶是自然界固有的」,而「自然系統 繼承了所 有同類事物的集體記憶」。謝德瑞克提出它也負責「生物體之間的心靈感應 型互連」。他對這一想法的倡導為生物學中的標準主題(例如發育、遺傳和 記憶)提供了獨特的解釋。
批評者指出,形態共振缺乏證據,且其原理與遺傳學、胚胎學、神經科學和 生物化學的數據之間存在不一致。他們也表示擔心,公眾對謝德瑞克的書籍
和公開露面的關注會破壞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和所有超心理學家一樣,魯珀特·謝德瑞克是一位非常具爭議的人物。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pert_Sheldrake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animals-psi-research
https://subtle.energy/precognition-in-the-animal-kingdom/
https://www.thedogplace.org/Health/animal-instinct-or-precognitionbj24A091.asp
https://blog.animalogic.ca/wild/7-near-psychic-animals-that-might-justbe-able-to-predict-disasters-before-they-happen
https://medium.com/@AXELEK2004/psychic-parrot-picks-perfect-lotterynumbers-fact-or-fluke-93e5009f966a
16- 太空人與意念科學研究所
在上世紀(1955 年-1975 年),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冷戰對手為了爭奪航太實 力的最高地位,展開太空競賽(Space Race)。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國的太空競賽就以飛彈為主的核軍備競賽拉開了 帷幕,德國火箭技術及人員的俘獲使其成為可能。技術優勢享有至高無上的 地位,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必然需要,也是意識形態先進的基本象徵。太空競 賽展開開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發射人造衛星,無人駕駛太空探 測器,以及向近地軌道和月球發射載人太空船。
太空競賽促進了地球通訊和氣象衛星的發展,以及國際太空站持續性的載人 太空飛行發射。同時,太空競賽也增加了在教育科研發展領域的支出,促進 了衍生技術的發展。
其中一個項目就是阿波羅計劃,於 1960 年早期在艾森豪執政時被提出,作為 水星計畫的後續計畫。水星計畫使用的太空載具只能進入地球軌道,只能搭 載一名太空人,而預想中的阿波羅太空載具不僅能搭載 3 名太空人,也許還 可以登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經理阿伯 西爾弗斯坦(Abe Silverstein) 當時選擇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命名此計畫,事後提到這是他給自己的兒子 預留的名字。雖然太空總署已經開始進行計畫,但艾森豪對太空計畫似乎並 不熱衷,因此他們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經費進行阿波羅計畫。
1961 年 4 月 12 日,蘇聯太空人尤里 加加林成為了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加 深了美國對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恐懼。因此在同年 5 月 25 日,甘迺迪在參、
眾兩院特別會議中宣布支持阿波羅計畫。甘迺迪發表演講前一個月,美國剛 剛將第一個太空人送入太空,還沒有進入地球軌道。這種不利局面使一些太 空總署的工作人員對登月計畫(至少就達成承諾上)並不十分樂觀。
阿波羅計畫中包括11次載人任務,從阿波羅7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全部從佛 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都是無人測試飛行 (正式地講沒有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
1967年9月,位於休斯敦的載人太空飛行中心提出了一系列任務以完成登月任 務。7個任務類型被提出,每個類型都對特定的太空載具和任務進行測試;每 一個任務類型的執行都需要前一類型的成功完成。這些任務類型分別是:
A - 無人指揮/服務艙測試
B - 無人登月小艇測試
C - 載人近地軌道指揮/服務艙飛行
D - 載人近地軌道指揮/服務艙和登月小艇飛行
E - 載人指揮/服務艙和登月小艇繞地球進行橢圓軌道飛行,遠地點7400千米
F - 載人月球軌道指揮/服務艙和登月小艇飛行
G - 載人登月
之後又增加了H任務,月表停留時間被加長;最後的J任務中,登月小艇在月 球表面停留3天。被取消的阿波羅18號至20號都是J任務。
最遙遠的設想甚至還包括了I任務,有相當大的科學研究比例。當預算縮減成 為現實時,這些科學研究項目被放到了J任務里。
阿波羅14號(Apollo 14)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阿波羅計畫的第八次載 人任務和第三次登月任務,也是首次登陸月球高地。阿波羅14號是最後一次 「H任務」,出於科學目的在月球特定地點著陸,停留兩天並執行兩次月球艙 外活動(又稱月球漫步)。
曾是一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人的艾德加·米切爾(Edgar Mitchell,
1930年9月17日 2016年2月4日)執行過阿波羅14號任務。執行阿波羅14號任 務時,米切爾成為了第六個踏上月球的人。
1966 年,米切爾被選為美國太空總署第五批太空人。他被分配到阿波羅 9 號 的支援人員中,然後被指定為阿波羅 10 號的後備登月艙飛行員。這使他輪流 登上阿波羅 13 號,但他的船員被調到阿波羅 14 號,以便自雙子座計劃以來 因健康問題而停飛的指揮官 Alan Shepard 可以訓練更長時間。
米切爾在完成他的第一次太空飛行時總共在太空中待了 216 小時 42 分鐘。
隨後他被指定擔任阿波羅 16 號登月艙後備飛行員。
在執行任務期間,他拍攝了照片,其中包括 Shepard 昇起美國國旗的照片。
在照片中,米切爾的影子投射在旗幟附近的月球表面上。這張照片被列入 《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最佳太空人自拍照照片庫。
「你會立即產生全球意識(global consciousness)、以人為本、對世界現狀 的強烈不滿以及對此採取行動的衝動。從月球上看,國際政治顯得如此渺小。
你想抓住一個政客的頸背,把他拖到一萬英里之外,然後說:“看看這個,你 這個王八蛋。”」
這位太空人口中的全球意識其實就是全景效應(overview effect)指一種在人
類認知上的轉變,當太空人在航行太空時,因為從太空或月球表面觀看地球 時經歷的「認知轉變」:因為人無法以熟悉的角度觀看城市時,會產生如同 「世界之大而人類紛爭及邊界之狹小」的感慨或想法。
宋代蘇軾的《赤壁賦》中有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唐代白居易的《對酒》也說:「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蝸牛角上爭」:典故出自《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 反。」比喻在極狹小的地方或為了極小事而起爭端。
米切爾的覺悟,正正就與古代東方哲理不謀而合。
米切爾聲稱,一位居住在溫哥華的青少年遠距治療師使用化名「亞當夢療師」 幫助他遠距治癒了腎癌。米切爾說,雖然他從未進行過活檢,但「我進行了 超音波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結果與腎癌一致。」從 2003 年 12 月到 2004 年 6 月,亞當(遠端)在米切爾身上工作,直到 2004 年 6 月,「不規則現 象消失了,從那時起我們就再也沒有看到過」,他說。
此外,米切爾公開表達了他的觀點,他「90%確信自 20 世紀 40 年代以來記 錄的數千個不明飛行物(UFO)中有許多屬於來自其他星球的訪客」。《日 界線》( Dateline NBC)於 1996 年 4 月 19 日對米切爾進行了一次採訪,採 訪中他討論了與來自 3 個國家的官員的會面,這些官員聲稱曾與外星人有過 親身接觸。他認為,這種與「外星人」接觸的證據「非常有力」,並被政府 「保密」,政府掩蓋了外星人的來訪以及在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等地存在外 星人屍體的事實。他進一步聲稱,不明飛行物提供了對美國政府有幫助的 「聲波工程秘密」。米切爾 1996 年出版的書《探索者之路》(The Way of the Explorer)討論了他的神秘主義和太空之旅。
據米切爾的報告稱,在 1971 年阿波羅 14 號登月後返回地球時,他獲得了與 savikalpa samadhi 相當的體驗。他也說他在太空飛行期間與地球上的朋友進 行了超感官知覺(ESP)實驗。1973 年, 米切爾與投資者 Paul N. Temple 等 人共同創立了意念科學研究所 (IONS)。它成立於 1973 年,是一個非營利組 織。
所謂 savikalpa samadhi,根據帕拉宏撒·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1893年1月5日 1952年3月7日)的說法,在這種狀態下,一個 人會放下自我,並意識到超越創造的精神。然後,靈魂能夠吸收靈性智慧之 火,「烘烤」或摧毀身體束縛傾向的種子。作為冥想者的靈魂、它的冥想狀 態以及作為冥想對象的精神都合而為一。在精神之海中冥想的靈魂的獨立波 動與精神融合在一起。靈魂並沒有失去它的身份,而只是擴展為精神。在 savikalpa 三摩地中,心只意識到內在的靈性;它沒有意識到外在世界。身體 處於恍惚狀態,但意識卻完全感知到其內在的極樂體驗。
米切爾將從太空看地球的體驗(也稱為全景效應)與"savikalpa samādhi"進 行了比較,於是創辦了意念科學研究所。
念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的名字中的"noetic"一詞源自希
臘文nous,意思是「思想或認知方式」。該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在《哈芬登郵 報》(The Huffington Post)上撰文指出,哲學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 1910年8月26日)1902 年對該詞的定義是:
「……對真理深度的洞察狀態,是推理智力無法探知的。它們是啟示、喚醒,
充滿意義和重要性,儘管它們仍然難以言喻;一般來說,他們帶有一種奇怪 的權威感。 」
以下內容節錄自該會的簡介:
「意念科學研究所的使命是透過科學探索和個人發現來揭示現實的相互關聯 的本質。」
「當科學家關注常見但不常被理解的現象時,我們也意識到智慧實踐的大量 歷史記錄,這些記錄也揭示了使我們能夠更多地發揮人類能力的奧秘和可能
性。在 IONS,我們的科學家運用各自學科的嚴謹性來探索這些現象,重點在 於了解人類固有的相互連結和我們所有人共有的內在智慧。當我們共同體現 我們真正的相互連結並擁抱我們內在的智慧時,我們就會設想創造一個更富 有同情心和繁榮的世界。」
「"當科學開始研究非物理現象的那一天,它將在十年內取得比其存在的前幾 個世紀還要多的進步"
特斯拉」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共同的智慧以多種形式出現 引導我們的靈 感、保護我們的直覺、迫使我們的敬畏以及改變我們的覺醒。無論是曇花一 現、忽隱忽現,還是源源不斷,這種與生俱來的引導系統讓我們幾代人都能 發現對自己的深刻洞察。」
「這種內在的智慧是我們人類固有的,幾千年來一直透過冥想、祈禱、瑜伽 練習和其他古老的方法獲得。在 IONS,我們利用這些古老傳統的證據,精心 建構了關於互連的力量及其幫助我們個人和集體蓬勃發展的潛力的假設。透 過直接體驗研究,我們將現代科學的觀點應用於通常被認為神秘或難以捉摸 的主題,例如信念加速治癒的力量或直覺與發明之間的聯繫。」
「來自各個領域(從醫學和技術,到教育和商業)的證據表明,當我們利用 與生俱來的知識來澄清並發現關於自己的更深層次的真相時,它會促進每個 人的進步。
IONS 的團隊每天都在利用科學的力量來揭示個人內在智慧、將我 們所有人團結在一起的相互聯繫及其改善我們生活的力量之間的聯繫。」
並且在該網頁的文章「現實的相互關聯的本質」(The Interconnected Nature of Reality)有以下解釋:
「儘管人類對物質世界的了解不斷擴大,但在意識方面我們的理解仍然存在 差距。它是如何從物理系統產生的?它僅限於我們的大腦嗎?我該如何解釋 我的經歷,哈哈!敬畏,我知道這是真的,但不符合任何當前的科學解釋?」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種莫名其妙的預感、直覺或感覺?對一個你一直在努力
工作的專案突然在夢中出現的見解怎麼樣?或者您想到了一位親愛的朋友或 所愛的人,他們立即打電話或發短信?」
「雖然人們很容易將這些事件歸咎於巧合,但最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哲 學家和藝術家報告說,這種心靈體驗對於他們的創作過程以及偉大的藝術作 品以及科學和文化突破至關重要。」
「"人們說我創造了東西。我從來沒有創造過任何東西。我從整個宇宙中獲得 印象並將其計算出來,但我只是唱片上的一個盤子或一個接收裝置 無論 你怎麼想。思想其實是我們從外界獲得的印象。"
── ── 湯瑪斯愛迪生,發明家」
在同一網站的另一篇文章「認知轉變」(A Shift in Perspective)中,有這一 段說話:
「當他的太空船在浩瀚的黑暗宇宙中從月球返回時,米切爾博士的眼睛固定 在我們稱之為家的藍色球體上。當他接近地球時,他被一種深刻的普遍聯繫 感所包圍。」
「"我意識到科學講述的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們的宇宙學、我們的宗教 是不完整的,而且可能有缺陷。我認識到牛頓關於宇宙中分離的、獨立的、 分立的事物的想法並不是完全準確的描述。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關於我們是誰 以及我們能夠成為什麼的新故事。"
── ── 艾德加·米切爾博士」
很明顯,現時的教育沒有對米切爾的世界觀作任何配合,如果配合了,又會 牽涉到很多人的利益......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gar_Mitch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stitute_of_Noetic_Sciences
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philosophy-and-religion/otherreligious-beliefs-biographies/edgar-d-mitchell
https://psi-encyclopedia.spr.ac.uk/articles/institute-noetic-sciences
https://noetic.org/about/
https://noetic.org/about/noetic-sciences/
https://noetic.org/about/origins/
17- 「念寫術」發現者福來友吉
《午夜凶鈴》是1998年上映的日本恐怖電影,改編自鈴木光司的環界系列小 說。講述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學共同看了一盤來歷不明的錄像帶,7天后,她和 她的同學相繼死去,這引起了女記者淺川的關注,她決定調查這件事件的源 頭和原因。
淺川了解到友子死前曾看過一盤錄影帶因過分恐怖而住了院,於是她找到了 他們看錄影帶的那家旅店,果真看到有一盤沒有名字的錄影帶。淺川於是打 開了錄影機…淺川的前夫高山此時來到了她的身邊,並且複製了一盤錄影帶決 定和她一起研究。而他們只有在7天之內揭開錄影帶的秘密才能活下去。經過 層層追查後,終於知道原來錄影帶的製作者是山村貞子。她是戰前超能力者 山村志津子与伊熊平八郎的女兒。
此片在香港上映收入為3100萬港幣,成為1999年香港票房冠軍,在台灣方面, 台北票房為新台幣5083萬元、全台票房為新台幣1.02億元;維持17年日片在 台北、全台電影票房冠軍,所以,即使未看過,大概也必定聽聞過這一部當 年的賣座電影了。
雖然改篇自小說,但故事的原型其實是來自真人真事。電影劇情是兩位人物 作為藍本的,她們分別是御船千鶴子與高橋貞子。
御船千鶴子(1886年7月17日 1911年1月19日)與高橋貞子(1886年(明治19
年) -?)二人同時都是與超心理學家福來友吉合作,作為一個擁有透視和念 寫的通靈者, 成為通靈實驗對象的人。
福來友吉(1869年12月5日 1952年3月13日)是日本心理學者、超心理學者。
東京帝國大學助教授、高野山大學教授、文學博士。是念寫發現者,曾與御
船千鶴子、長尾郁子與高橋貞子等人進行千里眼事件研究。
福來於 1869 年出生於岐阜縣高山市的商人家庭。他不喜歡當商人,而是努力 學習,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第二高中,然後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哲學系。
在被稱為日本第一心理學家的元良勇次郎教授的推薦下,他進入研究所,主 修「變態心理學」。
1906年,他因「催眠術的心理學研究」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並成為東京帝國 大學文學院講師,並於1908年晉升為助理教授。師承元良勇次郎,並成為實 驗心理學創辦人威廉 馮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 1920年8月31 日)的師承松本亦太郎的同輩弟子。
在明治時期(1868年10月23日(慶應四年九月八日)至1912年7月30日),催 眠術興起並成為社會問題。根據1908年制定的《警察犯罪處罰條例》第2條第 19項,「進行欺詐性催眠」的人將被處以「30天以下的拘留或20日元以下的 罰款」。
御船千鶴子1886年出生於熊本縣宇土郡松合村。據說,她是在她的姐夫催眠 並暗示他可以看到透視後獲得了這種能力。她出色地預言了日俄戰爭期間第 六師團士兵的安全。他的能力被姐夫的上司井芹經平發現,並在他身上進行 了多項實驗。千鶴子的家中似乎也使用透視來檢查病人。
來自熊本的井芹裡來到東京,拜訪了福來,並建議研究千鶴子的能力。福來 對千鶴子進行了各種實驗,並確信這些結果會讓他「完全相信千鶴子的透視 能力」。
千鶴子的實驗被報紙廣泛報道。這導致了透視的熱潮。有透視能力的人陸續 出現在各地,並被報紙等媒體介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川縣丸龜市居
民長尾郁子。郁子是個擁有比透視更擅長念寫能力的人。
物理學界的偉人山川健次郎博士將承擔驗證工作。然而,為了展現自己的能 力,他們必須完全統一思想,這使得實驗變得異常困難。
山川和他的同事試圖透過添加小限制來從身體上證明他們的能力,但因此他 們無法集中註意力,也無法證明透視和念寫是否真的存在。最終,他以《千 里眼實驗紀錄》(千里眼実験録)一書否認了透視。
起初,報紙為福來辯護並批評物理學家,但逐漸對透視轉為負面。
御船千鶴子在熊本的家中神秘服毒自殺,丸龜市的長尾郁子似乎死於流感。
福來終於出版了《透視與念寫》(透視と念写)。然而,他的理論並未得到 學術界的認可,他被勒令從東京帝國大學休學。此後,福來於1915年從東京 帝國大學退休,沒有重返工作崗位。福來被流放後,超能力研究成為學術界 的禁忌。
關於「念寫」,福來博士在研究變態心理學(~催眠心理學)的同時,他對 有能力的人進行了透視的實驗和研究。福來博士想測試未沖洗的照相底片上
的字母是否能被看穿,因此他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拍攝了兩張字母的照片。
一份未沖曬,嚴密封存,寄給天賦異禀的長尾夫人,另一份立即沖曬出來, 放在家裡備用。
螢光檢查是正確的,但當對影像進行顯影和比較時,螢光檢查影像中暴露出 微弱的光線。福來博士認為,靈力是在透視時暴露在光下的。這個推理是正 確的。
1910年12月26日(明治43年),福來博士在一張紙上寫下了(心)這個字, 並將其轉移到照相底片上。長尾夫人盯著這個字看了一會兒,然後閉上眼睛, 當她全心全意地思考時,似乎有什麼東西在流動,幾乎變成了「心」這個字。
這是世界上第一張念寫。
福來博士的出色的洞察力導致了念寫的發現。
當時,透視和念寫是在學者在場的情況下公開進行的實驗,並被許多報紙報 道並廣為人知。然而,當時那些思想狹隘的物理學家並沒有研究那些無法用 物理定律解釋的透視和念寫,而是連考察都不加考慮就駁回。
擁有透視力的御船千鶴子,因一次實驗中的一個小錯誤而受挫,被物理學家 在報紙雜誌上宣傳為花招和騙局,氣得服毒自殺。擁有念寫能力的長尾郁子
識破了物理學家試圖讓實驗失敗的詭計,但當她在報紙上被虛假宣傳鐳作弊 時,她氣得發高燒。
即使是現在,人們仍然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即不接受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
另一方面,電視出於好奇而報道靈異現象,祖先咒語或動物精靈等迷信現象 正在蔓延,許多人受到欺騙和痛苦。
另一位被認為有念寫能的人是三田光一(1885年 -1943年)。1931 年 6 月 24 日上午8點20分,福來將兩塊手印板裝進盒子裡,放在福來家(大阪府東洋郡 箕濃村櫻井)二樓榻榻米房間的壁龕裡。念寫的主題是月球背面的影像。
當日上午8點30分,三田在兵庫縣須磨市的家中(距福井家40公里)透視了 月球背面的景象,並將其念寫在兩張底片上。當天上午 8 點 30 分,福來就 開始沖洗影像。結果,兩塊板上就出現據說是月球背面的影像。當時,尚不 清楚它是否真的是月球背面的圖像。
1959年,蘇聯的登月火箭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此後,美國太空總 署利用美國阿波羅11號至阿波羅17號任務拍攝的空拍照片繪製了月球背面的隕 石坑地圖。
工學博士後藤以紀博士對 1933 年 11 月實驗的月球背面心理照片(比三田光
一念寫的第一張照片更清晰)和月球表面地圖進行了比較和檢查,並發現它 們是匹配的,透過計算發現它確實吻合。
數學證明月球背面的影像精確匹配。結果,這證明了三田光一確實看到了月 球背面。那是大約早 30 年之前,在美國阿波羅 11 號和其他任務之前。這確 實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山本健造( 1912年11月12日-2007年8月7日)是一位日本超心理學家和哲學 博士,並且創辦了「飛騨福來心理學研究所」。
山本出生於岐阜縣高山市(原吉城郡國府町)。1956年,福來博士紀念館在 高山市城山建成。隨後,他在國府町創立了飛驒福來心理學研究所,並於 1983年被批准為學術研究基金會。1987年,他應邀在美國學術會議上報告其 研究成果。1999年,他的「六維辯證法」(六次元弁証法)在美國得到承認, 並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山本在 18 歲時得到了暗示,70 年的研究得到了回報。
除了多年來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被認為是福來友吉發現的念寫來闡明靈性機制 之外,他還以獨特的視角研究日本古代和現代歷史,並將其傳播給公眾。
2007年8月7日凌晨6點,山本因年老在高山市一家醫院過世。去世,享年94 歲。
飛驒福來心理學研究所是山本健造建立了能夠解釋飛驒出生的大學者福來友 吉博士發現的念寫的六維辯證法(六次元論)並進一步應用的綜合性法人團 體。岐阜縣批准為學術研究基金會,以表彰其在青少年教育和大眾啟蒙方面 取得的顯著成就。
於2010年12月2日成為一般財團法人。
自成立以來,研究所每月舉辦研討會(由六次元會主辦) ,吸引了來自全國 各地的人們,並且研究所還經常舉行以當地社區為中心的精神統一會議。
2014年4月起,研究所由「六次元會」贊助。
研究所繼承福來友吉博士的理論,在心理學、深層心理學、精神分析、超心 理學、心靈科學、理論物理學、倫理學、美學等領域進行跨領域研究。跨學 科曼陀羅(学際マンダラ)由研究所出版。
另一方面,將福來友吉博士發現的念寫原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例如生病時, 可以在接受檢查時從側面應用心理暗示法、精神分析療法、生命能量波動療 法。這就是21世紀的醫學現況。
此外,它還具有傳播生命能量、治癒家人和自己的疾病和憂慮等巨大功效。
然後研究所科學地整理和分析這些經驗,並進行超心理學和精神科學的研究。
飛驒福來心理學研究所的網址在簡介部分最後總結:
「自牛頓以來,科學以唯物主義的方式進步,但現在已經發展到無法透過忽 視心靈世界來解決的地步。」
「21世紀長期以來被描述為心靈的世界,建立唯物主義、唯心、唯空間、唯 時間等合併和諧融合的新範式,將發生一場偉大的學術革命。」
「天快亮了。」
參考自: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A6%8F%E6%9D%A5%E5%8F%8B%E5% 90%89
https://fukurai.net/fuku/ https://akari-media.com/2023/01/27/member-1849/ https://hyakumangoku-route.jp/ringu-sadako-sennrigann/ https://fukurai.net/kinenkan2/
https://fukurai.net/nen/
https://fukurai.net/nensya/
https://fukurai.net/sixd/
https://fukurai.net/qanda/
18- 山本健造的六維辯證法
一般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 19 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 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法西斯主義以及歷史虛 無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黑格爾在後世爭議很大,一派認為黑格爾的思想為自由主義開闢了一條新的 出路,而另一派認為黑格爾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為法西斯主義提供思想基 礎。
G·W·F·黑格爾(G. W. F. Hegel,1770 年 8 月 27 日 1831 年 11 月 14 日)是 德國哲學家,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國 19 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黑格爾哲學是 19 世紀德國的世界觀體系。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 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近代哲學的高峰。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了豐 富的辯證內容與保守體系的深刻矛盾。
提到黑格爾,很多人就會立即聯想到「辯證法」,但這個哲學名詞早在古希 臘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涵義是這樣的:
「對某個人的主張提出問題的同時,持續對答,好讓對方發現自己主張裡的 錯誤,並逐漸將對方導向正確解答,稱為辯證法或問答法。也就是蘇格拉底 的問答法。」
黑格爾認為,以傳統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為把握世界本質的思 維方式,是抽象的同語反覆,不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質,而且違背常識, 甚至違背形式邏輯本身。黑格爾由此進一步認為,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 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 是因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有動力和活動。
同時,黑格爾還把矛盾發展看作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同一、區別、對 立,都是矛盾發展的不同層次。同一不是a=a,而是包含區別於自身。區別 不是a≠非a,而是內含同一。對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樣包 含同一於自身。但是,這些矛盾階段,尚處於自在階段,都還沒有達到對立 面相互轉化的具有生命搏動的階段。只有經過自為階段的矛盾,才能過渡到 一個新的矛盾統一體。
由此可見,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表述是相當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 的,矛盾是對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於一個統一體內,矛盾中的對立面轉 化是有條件的,對立面的轉化標志著舊矛盾的揚棄和新矛盾的產生。
比如,他在如何解決「生」和「死」這對矛盾雙方的時候,不像亞里士多德 邏輯那樣,在任何情況下,只有兩種可能的存在性,要麼是「生」;要麼是 「死」。而是認為「生」和「死」同時存在同一體中,並且「生」和「死」 之間的關係,決不是非此即彼;或者非彼即此這麼簡單,而是「在生的同時 就埋下了死亡的種子」(黑格爾語)。
「生」和「死」這對矛盾的現實調和則是處於最終的「自在自為」的階段, 即現實中任何一個活的生命物種,這時「生」和「死」這對邏輯矛盾,最終 在這一階段被和解在一個活的物種之中。
類似地,「無」和「有」這對矛盾雙方,也是從最初「自在階段」的「無」; 被其後的「自為階段」的「有」所否定;繼而再被「自在自為階段」的「無 有」所否定,完成了整個「無」和「有」的矛盾終結過程。套用曹雪芹紅樓 夢中詩句,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作為超心理學家的山本健造在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他的六維辯證 法(六次元弁証法)。
山本健造( 1912年11月12日-2007年8月7
日)是一位日本超心理學家和哲學 博士,並且創辦了「飛驒福來心理學研究所」。以下是山本博士的自述:
「...福來友吉和我都出生在飛驒,這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區,可以俯瞰日本東 部的阿爾卑斯山。小學5年級(10
歲)的時候,我對解開謎團很著迷,16歲的
時候,我讀了福來友吉的書《透視與念寫》(透視と念写)。我相信這和我 的神通體驗是一樣的,在世俗神秘現象的背後一定存在著一個不需要神秘二 字的世界,我已經下定決心了將畢生致力於這一現象的理論闡釋和還原福來 博士的聲譽。 」
山本在 1912 年出生於飛驒市國府町(現為高山市)。他從小就研究神秘現象, 並在 16 歲時獲得了超自然力量。從此,他拯救了許多患有疑難雜症的人。
18 歲時,他領悟了隱藏在神通力深處的六維度原理。小學畢業後,他在逆境 中自學初中講義和哲學課程,38 歲通過大學考試,以函授方式畢業於日本大 學文理學院(哲學專業)。 42 歲獲得 11 個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執照,並 在擔任高中倫理和社會教師,於 38 年後退休。
1955 年,福來友吉博士紀念館在高山市城山建成。山本 61 歲在高野山大學旁 聽,62 歲進入高野山研究生院,64 歲獲得密教碩士學位。
後來更成立飛驒福來心理學研究所。由於多年來在問題青少年矯正治療等教 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該基金會於 1981 年 3 月被批准為學術研究基金會。
(2010 年 12 月 2 日轉入一般財團法人)
1986 年,他應邀在美國學術會議上報告其研究成果。
1999 年,他的六維辯證法被認定為創新哲學,並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福來博士於1910年(明治43年)發現了念寫術,但當時的日本學術界認為這 是一個騙局,並解除了他在東京帝國大學助理教授的職務。山本健造創立了 六維辯證法,並透過70年的努力,打開了闡明念寫、透視等神秘機制的大門,
並在90年後恢復了福來博士的榮譽。
這種六維辯證法被認為是自伽利略以來的世界觀革命,山本被授予哲學博士 學位。
山本健造博士利用念寫的原理治癒了許多疾病。
1981年,建立了飛驒福來心理學研究所,在宣揚六維理論的同時,也治癒了 許多人的疾病,並教會了他們如何進一步治癒。
2005年,創立了天孫宮。
2007年,晚年的精神統一是他一邊向具有偉大神通力的聖者祈禱一邊實踐的 「自我與他人的精神統一」(自他一如の精神統一)。
2015年,成立「六次元會」。代表人物是山本貴美子。
山本認為,如果能夠合理解釋福來友吉博士發現的念寫的原理被發現,相信 當前的理論物理學將被改寫,而基於物質與心靈統一的宇宙統一的基本原理 也將被改寫。
為了探討這個超心理現象的科學立場,山本研究了福來博士的論文、柏格森 的生命哲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赫爾曼·閔考斯基(Hermann Minkowski, 1864 年 6 月 22 日 1909 年 1 月 12 日)的四維空間、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 理論物理學、心理學,這些成為了中心。
我們不應該把透視、念寫、精神能量感應療法、精神能量實體化、意念傳遞、 物質瞬間運動等現象視為奧秘、崇拜它們,而應該科學地闡明它們,釋放精 神能量。使用它,我們必須直覺宇宙的現實並發現新的法則。為此,我們需 要一種指導和綜合各種科學的辯證方法。
山本健造博士小時候就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想了半天,在稻田耕作的時候 得出了一個結論:
「現在,我正在思考一些事情,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我在某個空間中,並 且有一個身體。」
身體就是物質,而物質可以還原為能量,因此,如果你把這些話歸結為「現 在,我在空間中思考並且有能量。」如果我們進一步闡述,就會變成「我在 空間和時間上擁有思想的力量」,如果我們進一步闡述它,「存在的 4 個條 件,空間、時間、思想和力量,並不是分開的 ,但在我內心是和諧的。」
那時,有一句話「當意識在時空融合的邊界融化時,它就變成了能量,反之, 當能量融化時,意識就出現了」 。山本意識到,「是的,這就是宇宙的本質! 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是錯的!」
那是 1931 年 5 月 28 日,他 18 歲又 7 個月,這一天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
當他繼續默默地在稻田裡揮舞鋤頭,當夕陽把日本阿爾卑斯山的雪染成紅色 時,他的頭變得晶瑩剔透,額頭感覺涼爽。過了一會兒,他感覺他的心被割 成了碎片!在腦海中閃過六維辯證法的原理。
一股火熱的感覺從胸口竄到頭上,喜悅的淚水在胸口湧出,他在紅色的夕陽 下雙手合十地站在那裡,滾燙的淚水水流個不停。一切似乎都充滿了活力,
回家路上的無名小花、褪色的大地、遙遠的日本阿爾卑斯山的山峰,都在以 無盡的威嚴向他訴說著宇宙偉大生命的顯現。
之所以稱為六維,是因為長、寬、高的三維空間乘以時間就形成了四維。愛 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就是在這個四維空間內建構出來的。在這種世界觀中,
透視和念寫之謎無法被解開。但當你將能量和意念乘入四維空間,直覺為六 維空間時,你就能獲得解開謎團的鑰匙。
一旦掌握了這把鑰匙,只要稍加練習,就可以自由地體驗一個曾經被認為是 神秘感的世界。
在第五維度以下謎團無法解開。這個大宇宙中展開的宇宙,不只是在三維空 間中展開,更是在時間中席捲而去。閔考斯基的四維空間是基於這樣的想法: 時間和空間只是組織物理現象的側面視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則和海森堡 在量子論上的立場都是基於這個立場,海森堡的立場可以稱為第五次元。從
這些角度來看,透視、念寫和心靈感應仍然是個謎。
至於六維圖,我們從六維的角度思考,能量及其方向(生物的方向)融合成 一個時間與空間融合的四維空間。正如你在六維圖中看到的,空間線、時間 線和能量線都是從天空的原點開始的。意念線也是以原點為中心,所以是從 原點開始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4種科學是絕對矛盾和衝突的。
腦生理學與心靈科學的正面衝突。如果大腦的一部分被移除,那部分產生的 意識就會消失,心靈的功能就會改變,如果整個大腦被移除,人就會變成植 物人。因此,如果大腦腐爛或化為灰燼,就沒有產生意識的總部,因此死後 意識不可能繼續存在。
然而,飛驒出現了一年半的鬼魂,要求山本解決問題。
一名年輕女孩赤裸著身子,狼狽地用一條紅黃綠染色的毛巾遮住了自己的重 要部位,然後突然消失了,幾個人同時聽到老婦人和她的女兒在哭泣,一名 老人大聲大喊:「喔!」山本叫了一聲,幾個人同時聽到浴室門自己嘎嘎響
了三聲,甚至在臥室的鎖從裡面鎖緊之後,鎖又自動解鎖了三聲,這樣的各 種變化還在繼續。
在一次審判中,被害人的靈魂以鬼魂的形式出現,並指名道姓地指控了殺害 他的人,於是警方按照鬼魂的指示進行調查,找到了確鑿的證據,兇手供認 不諱,並被判入獄。全世界有很多記錄。
腦生理學的結論是死後絕對沒有意識,但心靈科學顯示死後意識仍然存在。
這就是科學發生直接衝突的地方。
倫理學與美學的正面衝突。倫理學是對是非標準、人生目標和道德狀態的研 究。美學是研究繪畫、小說、音樂、雕塑、抒情、戲劇、花園、陶瓷、鑄劍 等藝術背後的美麗以及美的本質的學科。倫理與美學目前處於直接衝突的狀 態,但很少人意識到這種矛盾。
四大代表性科學的相互矛盾存在着。再者,腦生理學與倫理、美學直接衝突, 心靈科學與倫理、美學直接衝突,但很少人意識到這一點。目前的情況是這 四門科學是互相矛盾的。尤其是支持腦生理學的人,會對死後靈魂的話題嗤 之以鼻,拒絕認真研究。許多支持靈性科學的人被教條迷信引入歧途,將不 幸、疾病等歸咎於靈界原因,感覺自己已經獲救了,卻沒有責任感。
跨學科性是根據六維原理建立的。這4種學科應相互協調,不能互相矛盾。畢 竟真理只有一個,如果所有學科都建立在共同的真理基礎上,就不會有正面
衝突,學科之間就會建立跨學科性。那麼共同的真理在哪裡呢?這就是第六 維度的原理。
上面描述了四大代表性科學之間的各種衝突,倫理學和美學是矛盾的,生物 學和輪迴轉世是矛盾的。這兩套矛盾相互交叉,4個科學領域相互矛盾,形成 了一種四向關係。
這4個科學領域被選擇來代表構成人類的精神和身體方面,以及人類構成的文 化的內部(道德、倫理)和外部(藝術創作、美學)方面。
本來不應相互矛盾的4個科學領域卻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論,這意味著,在漫 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創造了「認知的4個窗口」,並養成了固守其中一個的 習慣。
世界知名哲學家康德與藝術理論家席勒的正面衝突,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件, 它表明,無論一個人的智慧多麼敏銳,都會陷入4個困惑的洞(四つの迷いの 穴)。這「四洞」到底是什麼?
它們是「空間的洞」、「時間的洞」、「能量的洞」和「方向的洞」。這「4 個困惑之洞」可以稱為「4個理解之窗」。
有些人堅持這4個窗戶之一,成為唯物主義者,有些人只看另一扇窗戶,成為 唯心主義者,而那些透過其他窗戶看的人則成為倫理學家或唯美主義者,這 就變得矛盾了。
然而,唯心主義者傾向於接近倫理,並與輪迴理論(時間之窗)結合,而唯 物主義者則傾向於接近藝術主義,沉迷於短暫的享樂生活(空間之窗)。這 樣,在世俗的世界裡,有唯心主義思想的人與迷信結合,有時會陷入唯心主
義教條,如排斥醫學、手術、治療等。
另一方面,在唯物主義思想導致唯物主義階級鬥爭、否認個人自由意志和擁 有財產的願望、堅持分享物品的國家,人們會因為不工作而失去工作意願。
因糧荒而國力崩潰,國家滅亡。這是自私心的迷惑,也是物質的迷惑。
如果我們從哲學上分析唯心和唯物這兩種妄想,它們就會徘徊在認知的 4 個 窗口(空間、時間、能量、意圖)之一中,與其他任何一個窗口相聯繫,並 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正確的做法是拆掉 4 個窗戶的框架,同時直觀地看到整個東西。這就是開悟 之道。
以上就是六維辯證法的基本理論。
參考自:
https://www.weblio.jp/wkpja/content/%E5%B1%B1%E6%9C%AC%E5%81% A5%E9%80%A0_%E5%B1%B1%E6%9C%AC%E5%81%A5%E9%80%A0%E3 %81%AE%E6%A6%82%E8%A6%81
https://fukurai.net/yama/
https://fukurai.net/sixd/
https://fukurai.net/mandara/
https://rokuzigenkai.com/soul/
https://rokuzigenkai.com/clairvoyance/
https://rokuzigenkai.com/summary/
19 - 天外伺朗的異世界科學
1979 年,在盛田昭夫的主導下,索尼公司研發的「Walkman」隨身聽開始風 靡全球。
最初,機緣巧合在於當時已經退居二線擔任名譽會長的井深讓技術人員為自 己特製了一種小型卡帶播放機。擔任會長的盛田在井深的推薦下,試聽了這 個播放機的效果。他覺得音質非常不錯。同時,憑著與生俱來的商業直覺, 他一下子來了靈感 「這東西能行!」於是,他立刻著手推進播放機的商 品化。
不過,公司內部許多人認為「沒有錄音功能的卡帶播放機肯定不好賣」,銷 售店家也抱有疑問。盛田力排眾議,於 1979 年 7 月推出了這款產品,瞬間引 爆人氣,於是就出現了後來眾所周知的事情,日式英語的 walkman 一詞席捲 了整個世界。
walkman 一詞已經收在《牛津大辭典》。walkman 一詞的中文翻譯為:隨身 聽。不過隨身聽不再是索尼產品的單指,而是各廠商、所有個人手提音樂播 放器的通稱。世界著名的隨身聽生產廠商除了索尼(sony)外,還有日本的 愛華(aiwa,現已與 sony 合併)、松下(panasonic)、聲寳(sharp)、美 國的蘋果(apple),韓國的三星(samsung)、艾利和(iriver)、愛歐迪 (iAUDIO)等。
索尼的成功創造市場,永遠領導新潮流之道不僅僅在於只是奪得市場,更在 於善於創造市場,一般的經營者的經營宗旨是跟隨市場的需求而經營,而索 尼卻敢於創造需求,使需求隨著索尼的新品而出現,隨著它發展而增加。索 尼公司創造市場的秘訣就是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新致勝。索尼公司曾開發出 3 種電器,改變了人們聽、看和工作方式,使舊生活一去不復返。
盛田昭夫最偉大的成就,是以舉家遷往美國為開端,以10年不盈利為代價, 打開美國市場,第一個實現日本企業國際化的夢想:1970年,索尼成為日本 第一家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1972年,又成為日本第一家在美國建 廠的公司。
1980年代,盛田昭夫開始實施「以軟體推廣硬體產品」策略,並完成海內外 資源整合。1998年,作為唯一的亞洲人,盛田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 世紀20位最有影響的商業人士之一。
《華盛頓郵報》在盛田 1999 年去世後的訃聞中引用了《日本製造》的話: 「我們的計劃是用新產品引導大眾,而不是問他們想要什麼樣的產品。公眾 不知道什麼是可能的,但我們知道。」
這間公司的創辨人以思想超前見稱,同時,繼續領導這個團隊的人,也是非 常特立獨行的人。
天外伺朗在索尼以 CD(光碟)開發商和娛樂機器人“AIBO”和“QRIO”的執行 製作人而聞名,並擔任該公司的高級董事總經理直至 2006 年。自從在索尼 工作以來,他寫了很多書,並在與他的書相關的各個領域發表了演講,他還 在他創辦的「天外塾」學校中教授了許多管理人員。
網站 Digipa
曾經訪問天外伺朗,記者是桐谷西山,訪問的最後包括以下對話: 桐谷:「天外的"簡單生活"包括"唱歌、跳舞和祈禱"。祈禱=冥想是我擺脫自 我和自我並過上真實生活的好方法之一,但我想聽聽冥想對您意味著什麼, 天外先生。」
天外:「這和我剛剛講的有關係,但經濟產業之所以在人們追求自我的過程 中發展起來,是因為人類的新皮質非常活躍。新皮質發育較晚,新皮質工作 時,是在抑制舊皮質,舊皮質功能重疊。」
「即使在運動中,如果在運動時新皮質被激活,計算速度也會變慢,可能無 法得出結果,大腦會萎縮,出現異常情況。為了像我所說的那樣“進入心流狀 態”(フローに入る),舊大腦必須被激活,所以冥想是讓新皮質安靜下來並 激活舊大腦的方法。未來的新人類將在新大腦和舊大腦之間保持平衡,而在 現代文明人類中,新皮質高度激活,舊大腦正在萎縮。這就是為什麼我沒有 任何活力。」
他創辦的「天外塾」學校也可以作為企業培訓之用。
以下是天外伺朗接受網站「創業手帳」訪問的一段對話:
「- 管理者可以做些什麼來激勵員工?」
天外:「社長們擔心,即使將工作委託給員工,事情也不會順利進行。然而,
這種焦慮只是一種潛伏在意識表面的焦慮,在意識表層深處還潛伏著另一種 焦慮。這是一種擔心,如果你把工作委託給員工,事情進展順利,你就會失 去自己的價值。換句話說,與表面的焦慮相反,潛意識裡有一種潛伏的恐懼, 如果我們聽天由命,一切順利的話,事情就會變得困難。這是需要注意的重 要一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注意到這一點。這對於有強烈衝突的人來說尤其 困難。將工作委派給下屬,同時又想控制他們,絕對不會順利。」
「教練也是如此,即使總裁研究教練是為了順利溝通,但在教練員工時卻效 果不佳。一是因為有等級關係,二是因為他們這樣做是出於控制欲。同樣, 如果你在委派任務的同時又懷有控制欲,事情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例如,在
我的天外塾學校,我們做了很多深入的心理工作,透過這些工作,我教導人 們如何使用「心流管理」(フロー経営)。」
這位天外先生對於人類意識曾作過非常深入的研究。
天外伺朗是他的筆名,原名是土井利忠(1942 年 2 月 2 日出生),是兵庫縣 出身的工程師兼經理。全息網絡的代表。曾擔任索尼董事、高級執行長、索 尼智慧動力實驗室董事兼總裁、索尼電腦科學實驗室董事兼創辦人。
1995 年,土井參加了第一屆「船井開放世界」(船井オープンワールド), 這是由船井幸雄的船井研究所主辦的活動,匯集了來自精神世界和新時代的 人們。在閱讀了帕拉宏撒·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1893 年 1
月 5 日 1952 年 3 月 7 日)的《瑜伽行者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 和 Marlo Morgan(1937 年 9 月 29 日出生)的《突變信息》(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之後,他開始認為「摩訶三摩地」( Mahasamadhi)
是理想的死亡方式,可以透過在死亡時實現。當船井幸雄在直覺研究小組發 表題為「怎麼死亡?什麼是死亡?」(いかに死ぬか。死とは何か)的演講 時,他問道:「你想研究如何在幸福中死去嗎?」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宣布
「天外先生正在創建一個關於死亡方式的研究小組」,該小組吸引了 800 名 成員,並於 1997 年創立了「摩訶三摩地研究小組」(マハーサマーディ研究 会),這是一個為那些追求更光明的生活、從而實現理想的死亡方式的人們 建立的網絡。
天外伺朗提倡透過「迄今為止的異世界科學」(ここまで来たあの世の科学) 來改變意識。
在新冠病毒爆發時,他這樣認為。
作為生物體,我們認為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自己的財產,但我們永遠無法將它 們置於我們的控制之下。生命存在於「pysis」(=本來的自然) 。除人類以 外的所有生物都只有一種生命,沒有承諾或契約,到了死亡的時候,它們就 消失了。對人類來說應該是一樣的。
儘管如此,人類還是害怕那些無法透過「Logos」(文字和邏輯)控制的事物, 例如死亡、疾病、年老和瘋狂,因此他們對這些事物視而不見,並將其推入 禁忌。
不正是這次病毒災難讓我們突然看到了「Physs」(本性)的狀態嗎?病毒想
要傳達的訊息很簡單。最終,醫療幫助了那些能夠自助的人,那些現在得救 的人終有一天會死去,而那些(活下來的)人可以將自己的生命傳給下一代。
同時,新型冠狀病毒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普通感冒病毒。經過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以病毒為目標,達到「動態平衡」(=作為一個生命體,
透過不斷重複分解和合成來達到平衡)。
因此,我反對任何利用人工智慧或數據科學來控制病毒的嘗試。因為它會導 致人失去自己的動態生命=本性。
天外的父親是一位通靈者。這就是為什麼他從小就對超自然現象感興趣,儘 管他自己對此並不懷疑,但他認為也許有可能以某種方式科學地研究世界否 認的超自然力量,所以他決定研究電磁波。
天外認為研究隱形心靈感應和透視的最簡單方法是研究電磁波,電磁波也是 看不見的,但可以用作傳輸能量和通信的手段,這就是原因。
正是在了解了戴維·玻姆(David Bohm,1917年12月20日 1992年10月27日)
的「全像宇宙模型」(Holographic Universe Model)和榮格的「集體無意 識假說」之後,我才將注意力重新轉向無形的世界,並開始思考「異世界」 (あの世)。
戴維 玻姆用下面的話表達了「異世界」和「這世界」(この世)是同一枚硬 幣的兩面這一事實。
「宇宙具有雙重結構;在物質宇宙(這世界)的背後,還有另一個無形的宇 宙(異世界)。」
其實佛教和印度教都有這種說法,但第一個提出這個假說的科學家是著名物 理學家戴維·玻姆。玻姆的假設是宇宙的物理模型,是為了解釋基本粒子的神 秘運動而創建的,其中根本沒有神秘主義或宗教色彩。
宇宙實際上被認為是由一個不可見的「異世界」和一個可見的「這世界」所 組成的。然而,「異世界」並不意味著「死後去的世界」。
玻姆用全像攝影(
holography)來解釋「異世界」的概念。您在迪士尼樂園
鬼屋中看到的三維移動幽靈雕像是全像的。當雷射光束照射到記錄有稱為乾 涉條紋的精細圖案的膠片上時,就會出現三維影像。其特點是圖案的每個部 分都記錄了物體的整個影像。
只要把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圖像想像成「這世界」,把電磁場想像成「異世 界」。如果沒有電磁場,電視上就沒有影像。螢幕上的人或物體並不存在於 電磁場的特定位置。它混雜在整個瀰漫於各個空間的電磁場之中,無法分離。
當我們出生到這個世界時,就像打開電視一樣。正如人們出現在圖像中一樣, 我們誕生在這世界上並開始移動。死亡也可以比喻為關掉電視。即使關掉開
關,電磁場也不會消失。影像的所有元素在被電磁場包圍時繼續存在。換句 話說,另一個基本的自我無論生死,都繼續存在於「異世界」。
在沒有時間、沒有因果的「異世界」。因果關係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會出 現。也就是說,「異世界」並沒有因果法則。前世、今生、來世,每一世的 輪迴都是連續不斷的,在「異世界」裡又都是亂七八糟地重疊在一起的。時
間、空間,甚至精神都被『折疊』到了其中。這是一個奇妙的、難以想像的 世界。
在天外的上一本書《迄今為止的異世界科學》(ここまで来たあの世の科学) 中,提出了以下幾句話作為結論。
整個宇宙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它的基礎是「無條件的愛」和「佛性」, 這與宗教所稱的上帝和佛陀的概念相對應。
思考宇宙如何運作就等於思考生命的狀態。這是對人類生死問題的研究。
「如何死」的問題不能與「如何活」的問題分開考慮。幸福就是感受到宇宙 的愛。我認為可以公平地說,對一個人的愛從來不是來自那個人,而是來自 宇宙。感受到宇宙之愛的人們透過自己將這份愛傳遞給他人。
「感覺」它很重要。換句話說,「博愛」在基督宗教中被稱為「上帝之愛」, 在佛教中被稱為「佛慈」,但即使你聽了一次講道並在頭腦中理解了它,它 對你也沒有任何幫助。即使你試著用你的頭腦去理解它,這也不是你能理解 的;你必須用你的身體去感受它。
天外先生說:
- 我們出生在這個世界時,我們的身體就像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海洋中的氣泡。
- 在「異世界」,一切都和諧地融為一體,因此不存在個體。
- 既然我們都是一體,我就是你,他就是她。同時,它們也是石頭和樹木、 建築物和飛機、月亮和星系。
參考自: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C%9F%E4%BA%95%E5%88%A9%E5%
BF%A0_(%E6%8A%80%E8%A1%93%E8%80%85)
https://officejk.jp/
https://digiper.com/topics/article/438.shtml
https://sogyotecho.jp/tenge_interview/ https://ameblo.jp/yaritaikoto-project/entry-12822260622.html
https://homeschooling-town.com/blog/2768/
https://note.com/riluskye/n/nd289d33a3f22
https://xn ccke5d6a8fj3i7afn.com/2021/07/20/kagaku/
https://shoubecchi.com/anoyotokonoyo
20- 錢學森
從飛彈到氣功
星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是美國陸軍的一個秘密單位,由國防情報局
(DIA)和 SRI International(加州承包商)於 1977 年在馬裡蘭州米德堡建 立,目的是要調查軍事領域中靈異現象的可能性。
這項計畫的工作主要涉及遠端觀看(remote viewing,又稱遙視),據稱能 夠從很遠的距離透過心靈「看到」事件、地點或資訊。由於遙視實驗歷來缺 乏適當的控制和可重複性。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遙視的存在,遙視的話題普遍 被認為是偽科學。
星門計畫從 1975 年持續到 1995 年,在評估人員得出結論認為遙視者始終無 法提供可操作的情報資訊後結束。
換句話說,即是一件在 70 年代初已經被指為偽科學的東西竟然要到 90 年代 中期才提出始終無法提供可操作的情報資訊。究竟要拆穿一些騙子的把戲, 需要有多大的難道?如果沒有可信的證據,當初又為何可以輕易拍版,調動 大量人力、物力,浪費大量時間?
蘇聯時代當地進行過很多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實驗,他們稱之為 「心理電子學」(psychotronics)。這項工作建立在蘇聯科學中一個長期存 在的想法之上,即人腦可以接收和傳輸某種高頻電磁輻射,這也可能影響其 他物體。在德國斯圖加特先進機器人和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工作的 Serge
Kernbach 發現,該國在這一現象的研究上花費了 5000 萬 至 1 億美元。
一些心理電子學研究計畫 即使是幾十年前啟動的計畫 尚未正式發表。
蘇聯在非常規研究方面的工作顯然比他能夠透露的要多得多。
在過去,無論是美國的 CIA 還是蘇聯的 KGB,都是不約而同的進行大量超心 理學的研究,同時,雙方都是秉持相同的作風,就是對研究成果保密。
然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這件事情上,會否視而不見,聽而 不聞,全程一直保持敞平?
在改革開放初期,各類特異功能、靈異事件、氣功在民間以及政界、科學界 都有很大影響力。
1980年6月,錢學森在《自然雜誌》明確表示支持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他說, 「人體特異功能太不尋常了,恐怕能接受的人是少數。更大範圍的是氣功, 能治病,人家容易接受。雖然特異功能可能一時還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氣 功可以。」為此,他與反對特異功能和氣功的于光遠等人發生激烈爭論。
1982年5月5日,錢學森給時任中宣部副部長郁文寫信說,「我以黨性擔保: 人體特異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騙人的,但那不是人體特異 功能。」
1983年錢學森首創「人體科學」的概念,並籌建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回憶,他在中央發文號召反對偽科學後,才於1995 年以《「超人」張寶勝敗走麥城》一文發表《科技文萃》上,而文中提到的 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的實驗在1988年5月就已經做出。而他之所以不在當時發表 這篇文章,就是因為不想得罪錢學森,讓他難堪。
何祚庥(1927年8月24日 )在科學史、自然辯證法、哲學、政治經濟學等 方面上探討了粒子物理研究中有關馬列主義哲學的問題。其研究工作是以馬 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
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何祚庥從事了一些反 對偽科學的工作,他公開宣稱氣功、特異功能為偽科學。何祚庥認為自己是 「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
有學者撰寫檢討反偽科學一文,認為何氏等人反偽科學的辦法之一是把科學 問題政治化。
假如何祚庥的說法真的是正確無誤,那麼,國家對這位錢學森先生應該怎樣 定位呢?
不過就是簡單一句:「騙子!神棍!」,否則,就必定是「愚昧無知!迷信 落後!」
1986年,錢學森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副國級領導人。此後錢學森一直 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至1998年。
1991年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迄今唯 一一人)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代表大 會召開,並選舉產生第四屆全國委員會。5月27日,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 會議召開,其被選為名譽主席。
1996年4月8日,交通大學建校百年典禮上,唯一經錢學森本人同意,中共中 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館名的錢學森圖書館在其母校西安交通大學落成揭幕。
1999年9月,與錢三強、鄧稼先等共23人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6年10月,與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共5位專家獲「中國航天 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2008年9月13日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成。
以下是百度百科對他的評價:
"錢學森嚴守學術規範,對待科學實事求是。他向來尊重科學規律,堅持以學 術本身作為判斷學術是非的標準,尤其對具有挑戰性、批判性創新觀點的年 輕學者更是大力扶植、積極勉勵。他大力提倡學術民主,反對學術專權,敢 於挑戰權威。他一直堅持學術標準和科學規範,對待科學問題一向嚴謹、嚴 肅、嚴格。他始終緊跟著科學技術發展步伐,成為科學技術前沿的開拓者, 保持著一位傑出科學家崇高的學術操守和價值追求。錢學森一直緊跟科技前 沿,科學追求終生不渝。他數十年如一日,「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跟踪世 界科技發展前沿,保持著對科學技術的高度敏感性。"
在50年代,由於當時冷戰開始,加上1950年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反共思想 高漲,而聯邦調查局又從美國共產黨的文件中發現錢學森曾與周恩來特使接 觸,以及參加過共產黨外圍組織的一些活動,美方禁止其參加機密工作。錢 學森無法繼續他的研究。
1951年4月26日,錢學森被禁止離開洛杉磯縣。錢學森的上訴案件直到1954年 才被判敗訴。在上訴5年期間,錢學森只能涉及一些基礎學科的研究與教學。
直至1955年6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艾森豪總統舉行會談,就戰俘、平民回 國等問題進行磋商。艾森豪總統說:「我認為,我們應該讓所有的中國人都 回去」,因為「他們所掌握的資訊現在已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有價值了」。
加上這時美國國防部改變他們早前的反對,在報告指出:「現在看來,他 (錢學森)那個時候掌握的涉密資訊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並且這些資訊 在蘇聯陣營看來也可能成為基本常識」。艾森豪威總統表示同意國防部釋放 他們的決定。
聯調局認為錢學森所知的機密資訊5年後就會變得過時而沒有用處,於是將他 驅逐出境。
即是說,回國後要搞兩彈一星可說是不可能任務。
結果,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1960年東風-1短程彈道飛彈(地對地)發射成功。1965年人造衛星工程開始
實施。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不能不說,錢先生就是不折不扣的科學泰斗、工程上的奇才。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 2009年10月31日)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 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出生於上海,祖 籍浙江省杭州市,是著名航太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太事 業奠基人。
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 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裏,都抵得上5 個 師的兵力。」毛澤東主席評價:「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 我們說來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
可以歸納地說,錢學森的人格上有兩項特點是超出常人的,一是愛國、一是 智力。究竟有如此條件的人會不會走去做騙子、做神棍?再者,早已獲得大 量驕人成就,擁令人羡慕不已的銜頭,還要自甘墮落,大肆吹虛所謂偽科學, 到處招搖撞騙、妖言惑眾,糟塌自己辛苦建立的名譽?難度他真的是變態的? 還是患上思覺失調?
錢學森在晚年積極倡導人體科學研究,在他以及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 會主任張震寰將軍的多方奔走下,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最終得以在1987年正 式成立。該研究會,主要進行對人體特異功能方向進行研究。
研究內容涉及科學道德、特異功能、人體科學、關於腦科學和腦功能的研究、
傳統醫學要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量子力學與人體科學、人的潛力與教育革命 等各個方面。
錢氏曾經說過:「我認為,中醫、氣功和特異功能是3個東西,而本質又是一 個東西。」
他認為「意識的一部分就是思維,思維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是認識客觀世界 的那部分大腦的活動。所以需要將思維科學單獨作為一項科學來進行研究, 包括大腦的一些活動。」
受錢學森推動,於1968年4月成立所謂「507所」,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507研究所」的簡稱,全稱「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後更名「北京航天醫 學工程研究所」,歸屬由錢學森任院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 (即「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發展航天飛船的整體規劃中,507所負責 航天醫學的綜合研究,及航天員的選拔、培養和訓練。
1986年,錢學森給507所安排的課題集中在「人體科學」。早在1979年3月, 《四川日報》刊登報道,稱少年唐雨能「用耳認字」,引發媒體關注,開啟 了持續20年的特異功能運動。對這一事件,當時四川醫學院的調查認為,唐 雨「基本上採取了魔術師的那一套」,並不能真的「用耳認字」。《人民日 報》也發表文章,對這一「荒唐的新聞」進行了批評。但錢學森對此持不同 意見。上海的《自然雜誌》刊發系列文章闡釋「用耳認字」的可能性;錢學 森曾親自前往該雜誌社,表示支持特異功能研究。
張寶勝徒手燒物的本領錢學森也見識過。他說,那是讓他覺得最匪夷所思的 功能。
1988 年 5 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組成團隊測試張寶勝「藥片穿瓶」的能 力,實驗沒有成功。何祚庥於是認為張寶勝作弊。不過同年 7 月,中國原子
能科學研究院也對張寶勝的特異功能做了實驗,結果認為張寶勝的特異功能 屬實。之後,張寶勝就進入了人生高光時刻。以他為原型的書和電視劇稱他 為「超人」。他的超能力甚至為香港電影提供了靈感。
直到 1995 年,何祚庥又開始攻擊張寶勝說他造假。剛好那時氣功熱也漸漸褪 去,張寶勝的功能似乎也不那麼靈了。後來他就慢慢銷聲匿跡了,直到 2018 年過世才重回大眾視野。
如果張寳勝當時是做假,何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當初又說他的特異功能 屬實?之後又說他其實造假,然則,當初承認他的時候其實是說謊?前言不
對後語,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那明日呢?那麼,這些所謂科學研究院的 誠信何在?它的說法有何認受性?難道 研究院也參與了造假?
錢學森晚年致力於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研究,特別是將航太工程的成功經驗 引入到國家宏觀政策的研究中,改變「拍腦袋」的決策方式,定性定量相結 合,推動了中國數學經濟模型的發展。美國空軍大學下屬的智庫「中國航空 太空研究所」在 2024 年 2 月發布了一篇專題報告,題目是「複雜系統工程 的事業:錢學森的系統工程理論」(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Undertaking: The Qian Xuesen School of Systems Engineering),旨在通 過剖析錢學森在工程和國家管理上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進一步理解中國 政府的運作方式。
根據維基資料:
「複雜系統(英語:complex system),又稱複合系統,是指由許多可能相 互作用的組成成分所組成的系統。在很多情況下,將這樣的系統表示為網路 是有用的,其節點代表組成成分,鏈結則代表它們的互動作用。複雜系統的 範例,例如:地球的全球氣候、生物、人腦、社會和經濟的組織(如城市)、 一個生態系統、一個活細胞、以及最終的整個宇宙。」
「由於其元件之間、或特定系統與其環境之間的依賴性、關係、或相互作用, 複雜系統係為行為本質上難以建模的系統。系統之所以「複雜」,係具有來 自這些關係所產生的不同特性,例如:非線性、湧現、自發秩序、適應、和 回饋循環等等。由於這樣的系統出現在各式各樣的領域,它們之間的共同點, 已成為其各自獨立研究領域的主題。」
根據複雜系統,關係是非線性的。實際上,這意味著一個小的擾動可能會產 生很大的影響(參見「蝴蝶效應」)、一個比例效應、或甚至根本沒有效果。 在線性系統中,效果總是與原因成正比。
作為一個跨學科的領域,複雜系統吸收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貢獻。例如:來自 物理學的自我組織研究、來自社會科學的自發秩序研究、來自數學的混沌理 論研究、來自生物學的適應等等。因此,複雜系統經常被用來作為一個廣泛 的術語,涵蓋了許多不同學科問題的研究方法,包括:統計物理學、資訊理 論、非線性動力學、人類學、電腦科學、氣象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 和生物學。
其實,「人體科學」要研究的,不止於特異功能,因為複雜系統可以用來解 釋氣功、中醫、特異功能的各種現象。由於複雜系統是涉及到社會學、經濟 學,若然沒有學術自由,研究這門學問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讓其自由發展, 則它的理論可能可對馬列的唯為主義權威構成衝擊,到時候,就很容易危及 到國家安全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ian_Xuesen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Qian-Xuesen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6/2/n14008428.htm
https://zh.wenxuecity.com/myblog/20190/201008/9712.html
https://kknews.cc/zh-hk/military/lvrnbvz.html
https://kknews.cc/zh-hk/entertainment/bj8py6j.html
https://kknews.cc/health/qy9bajr.html
21 - 李嗣涔的手指識字研究
在中國大陸,有一位不十分有名的奇人,她的名字是孫儲琳。根據某些資傳 媒報導,孫儲琳是武漢地質大學人體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她師從沈今川教 授。在倆人一起合作的 18 年當中,本來就天賦異稟的孫儲琳,又陸陸續續開 發出了多達 60 種特異功能。
當年在八九十年代氣功熱當中,最流行的超能力,像是耳朵看字、彎鐵勺、 抖藥片,對孫儲琳來說都是屬於小兒科。而孫儲琳最讓人震驚的是她起死回 生的能力。她曾經把煮熟的花生握在手裏,然後她就捏了捏,沒想到這花生 就發芽了,也就是返生了。孫儲琳的這個實驗,不但是在沈今川教授的實驗 室裏做過,也與臺灣特異功能研究界的泰斗、曾經擔任臺灣大學校長的李嗣 涔教授一起做過。實驗是可以重複的,據她說這個實驗已經做了有上千次了, 而且成功率很高。除此之外,在網上流傳的一份實驗報告中,甚至還有一個 孫儲琳,讓已經煮熟了的鵪鶉蛋返生的記錄。
一直到去年在 2022 年的一次採訪中,還有主持人就問到了這個事兒。孫儲琳 說,是啊,這實驗我做過,很簡單,就是想一想,讓時光倒流,讓它回到沒 煮熟之前的狀態就行了。花生是這樣,蛋也是。
試想想,已經 2022 年了,試問張寳勝去了那裏?
1982 年 5 月,張寶勝因其「氣功哲學」被氣功特異功能組織調到北京,並安 排到北京西山為中共元老葉劍英進行「以鼻嗅字」的表演,據稱表演很成功。 通過表演,張寶勝贏得了「神人」 、「中國聖人」、「國寶級氣功師」等美 譽,據稱還成為享受專車、專宅、專職服務員的中共中央領導級待遇的「國 寶」。有傳到 1988 年 5 月,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等人親自觀看張寶勝的 「藥片穿瓶」及「透視信封內文字」能力,藥片穿瓶的實驗沒有成功;「透
視力」實驗則當場拆穿張寶勝作弊。事過7年,即在1995年,此事以《張寶勝 敗走麥城記》為題在報紙雜誌上披露。此後,張寶勝逐漸銷聲匿跡。
由1982年到1995年,足足13年了,一個只有初中學歷,曾在鉛礦當過雜工的 江湖騙子,13年來經過多少高幹領導親自驗證?整個國家還曾經將他捧到上 天,多年來一直被他愚弄於鼓掌之中,玩得團團轉,要等這麼多年後才敗走 麥城?竟然還這樣白白讓他銷聲匿跡,一走了之,不是大肆報導他因多項詐 騙罪而令他官司纒身,結果身陷囹圄。難道二十多年來可以一直消遙法外? 問得直接一點,這個政府是白痴的嗎?
都2022年了,還有人夠膽出來重蹈覆轍,說這些東西?本文執筆時,都已是 2024年年尾了,搜尋過 google,至今仍然未發現任何有關孫儲琳已經被拘捕 並且被有關當局正式起訴的新聞,究竟是甚麼回事?
以下引用自一篇由李嗣涔教授親自撰文的文章:
「我與孫老師的合作研究從1997年開始,為了證明完全死亡的花生也能「起 死回生、返生發芽」我請了台大農藝系教授在高溫高濕環境下處裡台南11號花 生,將每個細胞破壞,然後照正常程序培養,沒有一顆發芽,然後把30粒花 生真空包裝帶到北京,做實驗時拆封取出花生在場見證人在花生皮上簽字開 始請孫儲琳老師做實驗,結果只花了37分鐘其中一粒花生就返生發芽長了2.8 公分的芽,而見證人簽的字仍清晰可見如錄影帶所示。這個實驗徹底顛覆了 死亡的定義,讓我見識到天眼意識的威力,接下來幾年中我們也做了「意識 微雕」、「意識病毒」的實驗都獲得成功讓我理解到《封神榜》的世界有可 能是真的。」(神奇的念力 – 初遇孫儲琳老師)
在文章的結尾,李教授說:
「與孫老師的相遇完全打破我的最後一點懷疑,自古以來的神話有部分是事 實,2001年漢聲雜誌社吳美雲總編與我到了北京訪問沈金川教授與孫儲琳女 士,以對話錄的方式記錄下來孫女試煉功出功能的歷史,操作特異功能的方 法及體會,把神話解密,讓所有讀者看到天眼的運作與物體的交互作用,也 就是神話產生過程的第一手資料,這真是千古以來難得一見揭露宇宙真相的 寶典,也是科學研究宇宙實像的珍貴參考資料。很可惜的是2005年6月我接任 台大校長,為了避免引發外界爭議於是要求吳總編延遲到2013年6月我校長卸 任後才出書。2016年3月在我從台大校長卸任兩年半後漢聲公司終於出書, 書 名《是潛能還是特異功能 ?》 」
假如孫儲琳是在詐騙,則李嗣涔便是合謀,必定難逃刑責。
根據百度百科:
「李嗣涔,男,1952年8月13日出生於台灣,祖籍河南省濟源市,台灣大學校
長,是台灣地區電機工程學者,主要研究半導體領域,為台灣地區早期研究 非晶矽的學者,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 有一定聲望。出版有《靈界的科學》《科學氣功》等。」
「個人簡介」
「李嗣涔於1974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台大)電機系學士班,並於1977年及 1980年於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分別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主要研究 GaAs/AlGaAs異質接面元件的研究。1980年至1982年間於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工作,從事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的開發,李嗣涔先生於1982年返台, 於台大電機系擔任副教授。」
「後來應台灣地區「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陳履安等人的邀請轉入氣功、特
異功能方面的研究,而使其學術地位充滿爭議性。李嗣涔為台灣大學電機系、 電子所固態組、電機所醫工組教授,並擔任幾個社團的指導教授,先後有台 大星艦學院、台大特異功能社。在台大校務行政方面,其於1996年至2002年 間擔任台灣大學教務長,2005年透過台灣地區「教育部」遴選,擔任台灣大 學校長。在做人體潛能方面的研究。」
在 1997 年時,國科會主委陳履安希望能將氣功納入研究,委請副主委鄧啟福 邀請李嗣涔加入氣功研究,用科學方法釐清。起初,李嗣涔想的是,氣功跟 我沒有關係。「儘管小時候對金庸武俠小說世界很嚮往,也知道飛簷走壁, 是不可能的事情,連科學都不是,就是幻想小說。」
可是他突然一個轉念,「這似乎跟生命有關係,Why not (為什麼不做)?」
而這對他來說,更是人生中一個最重大的決定,也是這個念頭,將他領入新 領域,踏進想解開宇宙最大奧秘的源頭,「我做半導體研究的年代,正好是 在起飛的時候,怎麼會去碰一個怪力亂神的領域呢?回頭一看就是緣份,剛 好『緣起』,否則突然緣來了,沒準備好也沒用。」
對生命起源探索的念頭,強大到讓他除了先前在學術上的耕耘,另外開始了
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李嗣涔補充,他對生命本身的興趣是,生命到底從何 而來,若一下就消逝,目的到底是什麼?「從人類有歷史開始,古代的哲人
或是佛、道,都在思考生命怎麼來,又怎麼去?在地球又扮演什麼意義?終 極目的是什麼?」李嗣涔說,追根究根解決這個問題,永遠是人類追求的夢 想之一。
但問題來了,他們被要求得先學會氣功。參與研究的學者當時因此都拿到了 一本影印版的密笈《禪密功》,而且兩個月後要驗收,過關就可以參與研究, 但第一章「築基功」就難倒李嗣涔。每當談起這段過去,李嗣涔總形容,4 個口訣像是,從頭到腳似鬆非鬆的罰站,但罰站時全身緊繃,怎麼揣磨出密
笈中的狀態並練出氣,總是不得要領,直到某天他想到,如果躺著就能放鬆 大腿,少了壓力。也就是在這一夜,他醒來就立刻歷經了奇異經驗。
那時他才知道,感受到異狀的部位是丹田,其中由下往上走過的經絡是任脈, 但那是氣嗎?李嗣涔也不曉得,因為已超越他的經驗與意識範圍,只感覺得
緊、熱、不能呼吸。直到第二個月驗收,國科會請到一位當時極具盛名的氣 功師父李鳳山,協助他們站著也能有相同感受。
當時,台大神經科副教授張楊全協助測量腦波,數據發現氣功師父運氣時,α 波會跳高2-5
倍,而直到測量當時一位極負盛名的氣功師父時,卻發現α波毫 無變化,出現β波比較低的振幅,後來研究人員才知道,那是人們常說的「入 定」。
在1993年,李嗣涔展開了「手指識字」等人體潛能研究,面對科學界質疑, 他讓十幾位物理學家和兩位心理學家一起參與實驗,做好對方上門踢館的準 備,沒想到卻開通了一個世界。
「那回有位物理學家遞出一個字。受試小朋友說看不到一筆一畫字出來的畫 面,只看到一片亮光,突然有個人跟他笑、點頭,就消失了,一個字都沒看 到,直到打開紙條看是『佛』字,全場震驚。」
之後,李嗣涔把所有用來實驗「手指識字」的字,都改成宗教中的神聖字彙, 而他口中所謂的「神聖字彙」字,指的是與佛、神相關的文字,比如日文的 佛字,甚至是藏文的「瑪哈嘎拉」(大黑天神),或是《出埃及記》中希伯 來文寫的「我是上帝」句子,受試者都會看到亮光、亮人,但只要把字或字 串剪破,受訪者就看不到亮光,能把被破壞字型寫出來。
這讓他發現原來存在另一個世界,就是「神佛的世界」。
「那些特殊字就像網址,讓受試者看到另一個世界,所以看不到字。世界就 像網站,連結這些世界的字不能錯,否則就連不上,所以有些人對神佛很崇 敬,也會有幻象,因為能連上網址。」李嗣涔補充說明,儘管當時他稱之為
信息場(Information field),但由於與物理名詞相通,學界反彈,讓他乾脆 稱之為靈界(Spiritual world)。
李教授認為,社會教育形塑出來一個唯物論的「銅牆鐵壁」,在這框架下意 識、心都是不存在的,而這個知識堡壘更擋住人們理解外面的世界。
20世紀末、1999年科學家發現暗物質(Dark Matter)、暗能量(英語:Dark energy),暗物質佔了23%宇宙的能量,暗能量佔了73%,加起來96%宇宙 的能量,而剩下4%是正常物質,也就是人們從小到大學的物理、化學、生物 和數學所描述的世界。不過,區區4%卻成了真正的世界,而其他96%都被歸 納為怪力亂神?那不就是以管窺天。
李嗣涔認為只要有意識,這4%的物質世界好像不是全部,只要起了懷疑之心, 銅牆鐵壁開始裂出一條縫,就有機會看到外面剩下96%的世界。這就是這他 面對外界眾多質疑時,持續堅持的力量。
他還說,「在唯物的世界大籠子裡,很少人能夠跳出這個籠子,只能等他慢
慢跟上來,就像以前大家還不知道電磁波,以為它不存在,但現在大家也接 受了,從不曉得到大家承認旁邊都是電磁波,要花一些時間吧。」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做實驗,你憑什麼說它不存在呢?」對李 嗣涔來說,抵抗外界的批判、打壓就是這麼簡單。畢竟如果沒有建立理論, 人們不屑一顧,而透過實驗建立理論,發現真的有,自然就沒有人有話說。
而李嗣涔面對氣功、神、佛,始終如一,用他的「科學觀」來詮釋。
李嗣涔的特異功能研究涉及到可以手指識字的中日混血女學生高橋舞。在一 次TBS電視台主辦的節目中,美國魔術師和超自然現象調查員詹姆斯 蘭迪認 為高橋舞於實驗中作弊。後來,李嗣涔表示,高橋舞接受別的物理系教授測 試時也曾失敗,主因在於人是情緒的動物,一旦包裝紙條等測試方式改變, 都要經適應期才會恢復原有能力。另外,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主任陳建德 則指出,他見證高橋舞的手指識字成功率超過九成五,物理系教授不應因她 失敗過就全盤否認;任何人都不應以實驗沒有百分之百成功,就完全否定實 驗成果,否則人類科學不會進步。
人不是死物,不可以在實驗室進行經嚴謹控制下的實驗,正如創作人的靈感 時有時無、體育運動員的狀態時好時壞、軍警人員的士氣時高時低,凡此種 種,都會影響事情最終的結果。
以下是李教授一些文章的節錄:
「從易經來看,八卦是整個宇宙的全息縮影,人體又是整個八卦的全息縮影, 因此中國古來就說「天人合一」,就是這個道理。而人體的每個信息元,也 就是全身的任何部位,都是人體八卦的全息縮影,所以易經的象及術數都可 以治病。伏羲氏創先天八卦,描述先天的陰陽大道,周文王創後天八卦包含 八卦間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剋,造就了幾千年來易經博大深遠的影響。
20 世紀初,傑出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共時性」來解釋為何兩處不同的地方, 不相干的兩個人同時獲得相同的概念、或出現相同的現象,平日也確實常常 觀測到共時性現象。我在《靈界的科學》一書中提出證明,靈界信號傳遞的 方法是 「形形相印」瞬間即至。如果兩個物體形狀一樣,虛象就是一樣,撓 場穿過一個物體瞬間就經過靈界傳給另一物體,沒有時間與距離的問題,這 就是糊塗醫在《醫易閒話》所稱的取象比類的原理。因此,易經的取卦斷卦 要在忽兮恍兮之間擷取靈界傳來的共時性意識,其邏輯並非理性的推理,而
是天地之間運作的模式,因此可以說靈界的科學要讀懂易經才能真正的理 解。」(「靈界的科學(易經)」)
「中醫的基礎是奠基於《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與經絡理論,經過數千年 百萬至千萬人的實證。雖然經絡的物理實質還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其有效性 是無庸置疑的。董氏奇穴很多不經過傳統的經絡穴道,也有奇效,難道表示 人體還有另外的經絡穴道系統嗎 ? 生物全息理論為什麼可以適用人體 ? 這裡 面當然隱含了更高的宇宙及生命的真理。
我在《靈界的科學》一書中提出真實的宇宙是複數時空,有 4 度的實數物質 世界,也有 4 度的虛數世界也就是靈界,是一個充滿意識的世界。靈界裡面 信息的傳遞是「形形相印」,只要物體的實像相同,或立體形狀相同,但是 尺寸有放大或縮小,虛象就會「形形相印」,虛象之間的信號的傳遞可以超 過光速瞬間即至。因此未來的超光速星際通信只要用同一張照片作為發射器 及接收器,就可以經過靈界來達成。」(「董氏奇穴所揭露靈界的秘密」)
在一次在李敖訪問李嗣涔的節目中,李教授說:我們都沒有親眼見過原子, 但很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都做過有關實驗,並且都告訴我 們原子真實存在,因此我們就相信了。同樣地,很多人都沒有親身鑑證過特 異功能,但出於同樣理由,我們就相信它真有其事。
很多人會質疑李嗣涔授講的是偽科學,他們應該走多一步,質疑更加多自己 未有親眼見過的事。可惜,因為其他的事有很多人相信,因此他們就不會再 質疑。若然如此,只要多些人迷信,他們也會跟着去迷信,深怕跟不上別人 便會吃虧,只要多些人信邪教,他們也會自動跟着去信。
如果重量不重質,一個教想多人信不是很困難,有錢就可以了。
參考自:
https://m.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6/27/76501pb.html
https://aqive.app/columns/sun-chulin-super-powers-3/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5%97%A3%E6%B6%94
https://tw.news.yahoo.com/%E6%9D%8E%E5%97%A3%E6%B6%94%E5%8F%B0%E5%A4%A7%E5%89%8D%E6%A0%A1%E9%95%B7-
%E6%B0%A3%E5%8A%9F-%E7%A7%91%E5%AD%B8%E8%A7%80%E7%9C%9F%E7%90%86-010027184.html
https://sclee.website/mind/interview/ https://lingqi.org/posts/2024-07-28-ling-jie-de-ke-xue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8264
https://sclee.website/51-
%e9%9d%88%e7%95%8c%e7%9a%84%e7%a7%91%e5%ad%b8%e6%98 %93%e7%b6%93/ https://sclee.website/50-
%e8%91%a3%e6%b0%8f%e5%a5%87%e7%a9%b4%e6%89%80%e6%8f%
ad%e9%9c%b2%e9%9d%88%e7%95%8c%e7%9a%84%e7%a7%98%e5%a f%86/
結語
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曾自擬「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一聯,總結自己 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 等 3 套中國哲學史著作。六書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世訓》、
《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6 本自成體系的分析 哲學著作。
學者鄭家棟認為,現代中國哲學史上,胡適開風氣之先,1930 年代到 1990 年代為中國哲學的「馮友蘭時代」(新理學),此後則是「牟宗三時代」 (新心學)。學界公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全面超越並取代了胡適《中國 哲學史大綱》。
對於人生哲學,馮友蘭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為 4 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行為都是「順習」的。習,習俗,習慣,規則。「順習」的 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 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 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就是追逐功名利祿的境界。人生有太多欲求,當人把屬於人的覺性 運用在滿足自然慾望時,除了動物性的慾望,人還比動物更多了一些慾望, 而且人的慾求是無盡的。根植於「我執」的比較心理使人攀比,把幸福定義 為佔有和高高在上。在這個境界裡的人,判斷事情的標準是以個人為中心考 慮和決策的,「利己」是一切的核心。人溫飽以後要富足,富足以後要權力, 權力以後還要有影響力。
道德境界是指人們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道德修養過程中所形成的覺悟。
它標誌著人們的覺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達到的界限。道德境界把善當作人生 的旨趣,不是因為道德輿論的約束而被迫遵守,而是自覺地把善當作心靈愉 悅和人生幸福的基本條件。道德境界的人不會傷害人利己,而是利己利人, 甚至甘心讓渡自己的某些利益給別人。馮友蘭先生說:「了解到這個社會是 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 事,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 境界。」
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境界說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 界的哲學觀的依據。天地境界的特徵是,在此種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 天」的。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人必於知 有宇宙的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展,始能盡性。
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看起來很有點宗教神秘主義的色彩,他自己也不諱 言。但他認為,宗教可以使人得到一種近似於天地境界的境界,但實質上並 不是天地境界。因為,宗教只求人之信仰,不叫人洞察,沒有洞察便是無明, 無明便是無覺解,無覺解便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透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 才能達到天地境界。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 人。天地境界的人,憑藉自己的覺解,最終使自己的境界(意義世界)拓展 為宇宙(天或大全),這實際上類似於中國古代對天人關係的解決,即天人
合一,這種合,是靠對天道的覺解和主動順應解決的。一旦天人合一,那麼 天與人之間就不再隔絕,我心即天心,理智世界即現實世界,人的精神自然 能夠無限博大,齊天地萬物而作逍遙之遊。「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此身非我有」,本乎自然。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知悉天地萬物,明乎生 命意義。
如何才能夠做到「知悉天地萬物,明乎生命意義」?自然就是認識到宇宙間 的真理。然而,問題就來了,世間的哲學、宗教可說是五花百門,千奇百怪, 各自都有一套所謂真理的正宗版本,究竟那一套說法才是如假包換的「真 理」?
有一種學問叫做比較宗教學,但是,各人研究出來的結論都不同,純粹出於 觀點與角度,因為,這不是一種科學,不可以通過實驗去證明。
聖嚴法師著有《比較宗教學》及《基督教之研究》,以宗教比較的角度分柝 基督教與佛教之間的優劣,結論正如各位所料,就是佛教優於基督教。龔天 民牧師著有《真理自明 - 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正如書名所示,也是對兩 教進行比較,結論不用說各位也知道,就是和聖嚴法師的立論相反。網絡有 句流行語,叫做「屁股決定腦袋」。
所以,即使通過宗教比較,到最後,還是各人有各人的結論,無法達到共識。
說到底,一切都只不過是推拷而已。推拷透建基於人的認知,心理學家告訴 我們,人的認知絶不可靠。
雖然宗教上的所謂真理的確無法通過科學實驗去證明,但是世俗有一種與此 十分接近的東西,叫做見證。
根據網站「以馬忤斯之路:聖經神學譯介」,見證的意義如下:
「聖經中有關見證的觀念,與舊約傳統理解在法庭上作見證所具有的法律含 義非常近似。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聖經中用作「見證」的那個字詞,原則 上是源自希伯來文 yaad、ud、anah 和希臘文 marturein 的字類;從觀念的 角度來說,它廣泛影響到幾乎整本聖經的思想模式、真理的宣告和神學。」
「見證的有效性在於可供考證的客觀事實。舊約和新約都是以此為建立和驗 證一切真理宣告的基本標準。反之,那些不可考證的主觀宣告、意見和信念, 在聖經中都被視為不可採納的見證。單有一個人作見證並不足夠,至少要有 兩三個人一同作見證才可信(申十九15)。」
「因此,聖經信息的背後,要有充分理據的歷史見證來支持其可靠性。當中 的信息就像事件本身那樣可信。舊約中的真理宣告,主要是有關神和祂向以 色列啟示自己;來到新約,這幅圖畫便因著增加了耶穌基督的啟示,以及如 今要傳給普天下的人,而更形顯著。」
信徒的見證分享就是教會最常用的佈道方式。
一個好的見證應該具備這樣幾個方面:
在自己決定跟隨耶穌之前你的生命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你要決定跟隨耶穌。
跟隨耶穌之後你的生命有哪些改變。
在見證分享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生命上的改變,因為關於你為何信主,很 多時都是你的主觀想法,而生命上的改變則是關乎客觀上真正發生在一個人 身上的事情。因此,生命改變這個主題相對上便顯得較為客觀,換句話說, 亦即是更有說服力。
生命改變有很多種,有些人以前吸毒、賭博、濫交、犯罪、為金錢、名譽、
權力等而不擇手段諸如此類,但是,當中最引人入勝的,却是以前是其他宗 教的虔誠信徒,在認識到真理之後便痛改前非,棄假歸真。
最常見的,就是以前是佛弟子,現在覺今是而昨非,浪子回頭,認罪悔改, 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不錯,這類例子數之不盡,但是,如果看看佛教的東
西,却又會經常發現,很多師兄以前是虔誠教友,經常在教會侍奉,後來因 為認識到佛法,為其博大精深所折服,於是決心皈依云云。所以,你的見證 其實並沒有證明甚麼,就像由一間公司辭職,然後轉職到另一間公司一樣。
如果你是一間大業企的CEO
,你離開原本的公司,然後到另一間公司應徵做
保安員或清潔員,你說因為你太喜歡那間新公司了,所以犠牲一下也是心甘 情願,這就真是難得一見的大新聞了。
其實由一個教轉到另一個教的程況也是一樣,你有沒有聽過一個在這個等級 制度(hierarchy)頂層華麗轉身到另一個等級制度的底層的事蹟?例如你在 佛教界是佛教總會會長,或已經晉身至相當於台灣的星雲法師或西藏的達賴 喇嘛的位置,後來你發現基督教才是真理,於是你毅然離開,然後走去一間 最小的教會做平信徒,接受輩份最低的團契導師領導。又或者你是一間最大 的教會的主教,坐上第一把交椅,或在天主教做到教宗的位置,一天,你讀 到佛經,被它的殊勝所折服,於是你放棄一切,皈依我佛,跑到一間規模最 小的道場去為師父煮飯打掃,每日向最低級的僧人跪拜頂禮。
想想看,為甚麼我們從來都沒有這個福氣去聽這樣的見證?
因為,這樣做實在太大犠牲,證明任何信仰都敵不過金錢、名譽、權力的誘 惑,沒有人願意放棄它們。然則,是否要將它們視作上帝?
既然宗教比較證明不了甚麼,見證分享也證明不了甚麼,那麼,又應該以甚 麼作為根據才洽當呢?
有些人認為是自己的親身經歷。
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一種在判斷中偏離規範(norm)或理性的系統
模式。個人根據他們對輸入的感知創造他們自己的「主觀現實」。個人對現 實的建構,而不是客觀輸入,可能會決定他們在世界上的行為。因此,認知 偏差有時可能會導致知覺扭曲、不准確的判斷、不合邏輯的解釋或廣義上的 非理性(irrationality)。
認知偏差在心理學上是一門十分專門的學問,可以細分為很多不同的偏差種 類,實在數之不盡。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是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
1919年5月8日 1989年2月11日)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它 是指,一個人如果發現到有兩個認知彼此不能一致的時候,內心就會感到衝 突。因衝突而引起的緊張不安,轉而形成一種內在動機作用,促使個人放棄 或改變其中一個認知,然後遷就另外一個認知,藉此消除衝突,恢復調和一 致的心態。
費斯汀格在著作《當預言落空》(When Prophecy Fails)中記錄了一件真人 真事:
1954 年,一位名叫 Marion Keech 的家庭主婦,宣稱在家中收到來自外星人 對人類的末日預言,指同年 12 月 21 日午夜,大西洋的海水會急速升起,淹 沒世界諸國,唯獨相信一位名為 Sanander 的神靈才能得救。後來,她將訊 息轉告一位研究外星人的博士,不久召集了數十名信徒,部分人不惜辭退工 作、變賣資產,為迎接末日做好準備。
事件引起了傳媒關注,也令萬分好奇的費斯汀格與他的同僚假裝信徒混進去 團體之中。到了 12 月 21 日午夜,一眾相信外星人預言的信徒,比預期時間 再多等了好一會兒,最終,大西洋的海水仍未升起,世界也未被淹沒,一切 如故。
可是,為數不少的的信徒並未否認預言落空的事實,反而相信是數十人的 「念力」感動了上帝,令世界免於毀滅;數小時後,那位博士向信徒說:
「我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事,切斷了所有的連結⋯⋯我 沒有質疑的本錢,我必須相信。」
上述事件,正是費斯汀格援以說明「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的經典事例,人們通常先入為主相信一些觀念,到遭遇徹底對立的 觀念 / 證據 / 理據 ,信念之間出現矛盾不安,他們面對這種狀態極可能加以 漠視,隨之尋找一些自我安慰的主觀理由,堅信自己沒有錯誤。
我們向神祈禱,希望得到祝福,結果却是遭遇不幸,我們就會為神解釋,這 是神想考驗我們。當我們看見異教徒生命得着改變,充滿平安、喜樂,並且 過得異常豐盛,我們又會說,這是撒旦的詭計。
瞧!這是不是正正與費斯汀格剛才所舉的例子一模一樣?
我們是人,是人,就無法避免認知失調,問題只在於輕或重而已。
既然任何信仰都有認知失調的風險,要認識真理,便需要從覺醒着手,繞過 一切信仰,進入與絶對理真連結的意識狀態,到那時候,就不再再是相信, 而是知道。
如何到達那種知的狀態?還有,如何界定你真的是「知」而不是「信」?要 解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通過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