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高棉

Page 1


目錄

前言

1 - 塔布蘢寺的啟示

2 - 被隱藏的世界最大古代城市

3 - 在塔布蘢寺發現的恐龍

4 - 吳哥窟建築與天文學

5 - 吳哥窟建築與印度教

6 - 貢開金字塔未解之謎

7 - 蛇神那伽的後裔

8 - 婆羅門教衰落與佛教興起

9 - 一個偉大時代 夏連特拉王朝

10 -三度空間曼荼羅 婆羅浮屠

11 - 被遺忘的文明 三佛齊帝國

12 - 印尼如何被伊斯蘭化?

結語

從小到大,我們都會不停聽到世界末日這個話題,事實上,對於有關這方 面的預言,沒有人再感覺有任何新鮮感,因為所有人都已經聽得麻木了。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預言世界將會完結的預言,若要追溯最早的,那就要數 羅馬帝國時代流傳着的預言,那時候的人相信,公元前634年就是世界沒 日,在此之前,許多羅馬人害怕他們的城市會在建城後的第120年滅亡。

根據神話中的描述,羅慕路斯看見了12隻鷹,暗示了代表羅馬壽命的神祕 數字。一些早期的羅馬人做出了假設,認為一隻鷹代表十年。

之後又過了幾百年,又有人說在前389年會世界末日,地點又是羅馬,有 些羅馬人認為羅慕路斯受暗示之代表羅馬壽命的神祕數字是一年中的日數, 即365,故推測羅馬會在羅馬建城紀年365年(公元前389年)左右時滅亡。

之後,根據記載,公元後第一次出現這讓的傳言,是在66–70年,那時候 的猶太社群Simon bar Giora與猶太教派艾賽尼派將公元66-70年猶太人反 抗羅馬人的猶太戰爭視為終末之戰。西門授權鑄造宣告「救贖錫安」的硬 幣(First Jewish Revolt coinage)。

在公元前,每隔幾百年就會出現一次這類傳言,但到了公元後,幾乎每一 百年左右便出現一次。直到12世紀,這個情況又再加速,當時的人相信, 1186

年便是最後限期,據說是來自一名叫托萊多的約翰的人流傳出來的, 根據行星的排列,他預言世界會在1186年結束。預言一再落空之後,從此, 每隔幾十年又循環一次,不斷地預言,落空,之後再預言,周而復始。

轉眼間,又到了17世紀,猶太神秘哲學家沙巴泰·澤維(Sabetay Sevi, 1626年7月1日 1676年9月17日)又指應該是1648年,這位出身自土耳其 士每拿的拉比利用卡巴拉來推算出彌賽亞會在該年來臨。然後,德國物理 學家Helisaeus Roeslin(1545 年 1 月 17 日至 1616 年 8 月 14 日) 根據1572年出現的超新星,預測世界會在1654年結束。再後來,人所共知

的新大陸發現者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又揚言,這日子就是1656年,在他 1501年的著作《預言之書》(El Libro de las Profecías)中,哥倫布 預言世界會在1656年結束。之後的情形就和以上3件案例一樣,每隔不足 十年,預言就會出現一次。

如此頻繁,實在無法盡錄。時間一下子便跳到20世紀,不用說也知道,頻 密程度又一再加速。但是,仍然是有一些預言是比較出名的。

有人說這日子是1998年3月31日。台灣發源的「上帝救世教會」,又稱真 道教,其領導人陳恆明宣稱,上帝會在當日上午10時乘著飛碟到達地球。

不僅如此,上帝的外貎會與陳恆明本人沒有二致。到了3月25日,上帝就 會出現在美國每台電視的第18頻道上。陳選擇了德州加蘭(Garland)作 為他的本部,因為他覺得那個地方唸起來像「神之地」(God's Land)。

一再落空之後,再過一年,便是有名的諾查丹瑪斯預言,一則被認為是諾 查丹瑪斯所做的預言指出,「1999年又7個月」,「恐怖大王」會從天而 降,恐致世界末日。

可見,預言的出現密度又一再上升,變成每隔一年就有一次。

說到這裏,相信人人都會聯想到仍然記憶猶新的2012預言。不用說各位也 知道這就是所謂的馬雅末日預言。在第13個伯克盾結束之時,地球會被小 行星、尼比魯、或其他的星際物體所摧毀;或者是外星生命、超新星等入 侵。

這次有點不同,因為這件事不是輕輕帶過,甚至還被拍成電影,好像煞有 介事。不過,這個預言和先前的有點分別,因為,它有另外一個版本。另 一個版本說,新紀元運動認為從2012年12月21日開始,地球和上面的居民 將開始經歷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正向轉變,新紀元就此誕生。即是說,那不 是世界的沒日,而是現代文明的沒日。

其他預言在落空之後,立即被人抛諸腦後,然後很快便由下一個預言補上, 儘管還是會一再落空,在落空之前始終還是會有人相信。

在結果上,這次預言和之前的預言有兩方面的分別。

首先,嚴格而言,關於2012年的預言也不能算是完全落空,一方面,新紀 元運動支持者認為,意識轉變是漸進式的,不是突然轉變,等於一個人在 18歲生日當天不會突然從小孩變成大人,這只是一個階段的過度時期。因 此,還有很多人相信預言仍然有效。

另一方面,雖然如今已經過了十幾年,我們印像中好像未有出現過下一個 末日預言,就算是有人提出,說法也變得軟弱無力,實在難成氣候。因為, 即是資訊在今時今日已經如此發達,你再提出一個新的日期,再也沒有多 少迴響,社會上很難對此再有任何反應,甚至說得更直接一點,人們對這 些論調已經麻木了。

在歷史上,末日預然由數百年出現一次變到數十年出現一次,之後變成幾 年,最終變成每年,但是,2012年距今己經十多年了,試問各位,在印像 中,在2012年之後還有甚麼類似的謠言,而且是人人都記得的?當然,在 下也可以惡作劇,隨隨便便地散佈一個出來,但世界對此會有多少反應? 大概是提也沒有人提。

大吉利是說一句,我們都未死,但為甚麼我們都認為自己會死?就當我們 是文盲,不知道甚麼生物學常識,也不會認為自己不會死。因為在過去, 沒有人長命百歲,長壽極也有個上限,以前的人一個一個地死去,沒有理 由我們不會死。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見證了輝煌的遠古文明一個又一個地滅亡了,它們的 文明在發達程度上遠遠超乎我們想象,那麼,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我們 現在所處的文明?

我們會死與我們的文明會滅亡,有一個很重要的分別,就是我們現時的科 學知識足以解釋我們為甚麼會死,然而,文明為甚麼會滅亡,至今仍然是 一個謎。但無論如何,它們確實是滅亡了。而且是無一例外地滅亡。

據《漢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高棉人就建立了「扶南國」,疆域涵 蓋到今日緬甸、泰國,以及越南的南部土地。而隨後「扶南國」由「真臘

王朝」取代,而在真臘之後,便迎來柬埔寨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高棉帝國, 又稱「吳哥王朝」。當時其領土幾乎涵蓋中南半島將近七成的面積;而其 首都所在地,正是如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吳哥窟。所以,高棉文明又 被稱為「吳哥文明」。

根據維基資料:

「吳哥文明的衰落至今仍是個謎,其原因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認為,在15世紀30年代時,高棉帝國由於中世紀溫暖時期結束, 氣候由夏季降雨穩定型態轉為聖嬰現象與乾旱頻繁的氣候型態,以往為了 支持吳哥王城的龐大人口,高棉人大舉砍伐森林、開墾農田,導致水土流

失,使得長年戮力建設的洞里薩湖水資源管理系統淤積,在乾旱季節無法 有效供應農田用水;遇到乾旱時狀況更加嚴重,使農作物產量遽降,無法 再供應數十萬人的糧食需求,致吳哥城衰落,終於16世紀末期成為廢城。」

「另一種說法認為,吳哥的衰落與災難無關。14世紀至15世紀時期,可能 是因為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海上貿易迅速擴張的緣故,柬埔寨的地理和行

政中心開始向南遷移,並導致了吳哥的衰落。麥可·維克里、奧利弗·威 廉·沃爾特斯、大衛·錢德勒等學者都認同這種觀點。」

既然未有共識,即是說,它的衰落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吳哥窟是天龍座(紫薇垣)的所在處,只要將吳哥窟主要寺廟串聯起來, 對應著天龍座的位置,便會發現竟然和星座上的天龍座形態完全吻合,天 龍座「右樞」帝王星,視為北極星,也是紫薇垣所在,關鍵是目前吳哥窟

所對應的並不是當今的天龍星座,而是12500年前的天龍星座,這是地球

的歲差天文現象造成的。那麼現在的天龍座和吳哥窟的地面建築,能夠完 美的匹配,吳哥窟也許早在12500年前的巨石文明時代,它的主體結構已 具雛形,逐漸發展到12世紀的規模。

如果你是建造者,你覺得,這個佈局究竟有甚麼意義,你又不是生活在 12500年前?除非,這是12500年前建造的。這就嚴重顛覆我們的常識了。

有美國學者研究發現,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明明處在吉薩高地的斷崖上,地 勢較高,但全身除了頭部以外,有明顯的水浸現象。這表明獅身人面像建 造時或建成後曾遭遇過洪水。然而,氣象學家對撒哈拉地區氣象歷史的研 究表明,這裏曾多次受到海水和尼羅河特大洪水的困擾,但時間都比較久 遠,最後一次大洪水也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在哈夫拉建造金字塔及以後 的年代,埃及的氣候已十分乾燥,不可能有水浸的現象發生。這意味著, 獅身人面像的建造年代早於金字塔,另有學者研究獅身人面像身上的侵蝕

痕跡後也判定,這些溝壑並非傳統考古學者認為的由風沙侵蝕造成的,而 是由流水沖刷形成的。它的建造大約早於1萬年前。

事實上,埃及的吉薩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在西元前10500年春分,也是和 獅子座有所呼應。如果將星象圖對應於12500年前,便會發現出現在地平 線上的剛好是獅子座,正對着獅身人面象的眼晴。

吳哥窟與獅身人面像時間上相差上千年,為何在同一時間在天文學互相對 應?

位於地中海上的馬爾他島,有一座太陽神廟,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一個 名叫保羅·麥克列夫的馬爾他繪圖員仔細地測量了這座神廟後發現,這座 神廟實際上是一座相當精確的太陽鐘。保羅·麥克列夫的馬爾他繪圖員曾 經仔細地測量過這座神廟,並由此得出了一個極其令人震驚的結論:在夏 至的日出時分,太陽光擦著神廟出口處右邊的獨石柱射進後面橢圓形的房 間裡,正好在房間左側的一塊獨石柱上形成一道細長的堅直光柱。這道光 柱的位置隨著年代的不同而改變,在公元前3700年,光柱偏離了這塊獨石

柱而射向它後面一塊石頭的邊緣;而在公元前1萬年,這道光柱如同一束 雷射一樣筆直射向後面更遠一些的祭壇石的中心。可以毫不猶豫地得出結 論:這座神廟是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離現在已經整整1.2萬年了。

又是1萬多年。

以前的文明去了那裏,不得而知。不論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既然發生得一 次,也會有機會發生第二次,既然可以發生在遠古文明上,也有機會發生 在我們的文明上。

1 - 塔布蘢寺的啟示

詩詞歌賦是我國寳貴文化遺産,主題通常是圍繞着寫景和抒情兩大類,但

除此以外,還有表達哲理作品,包括有對宇宙人生與歷史變遷的體會與感

歎。這方面的作品中,有兩首是最為膾炙人口。雖然大概人人都聽過,但 不一定人人會背誦,所以現在就籍此機會引用一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另一首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雖然是不同作者,生活在不同朝代,但意境非常相似,可以說是英雄所見 略同。用 4 個字來概括,就是佛家時常强調的「成住壞空」,再濃縮成兩 個字,就是「無常」。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不少燦爛的文明,將之套用上上述兩首詞的意境來襯托, 都是非常適合。

瑪雅帝國曾經位於今日的墨西哥、瓜地馬拉和伯利茲。當時,瑪雅人是地 球上最先進的文明之一,以其數學、建築和工程能力而聞名。這個失落的 文明包含大城市、紀念碑和道路,以及幫助推動其不斷發展的社區的技術。

在巨大的金字塔和梯田農場之間,瑪雅文明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壯 舉。不幸的是,西元 900 年左右,瑪雅文明經歷了急劇衰退。短短幾十年

內,人口就被看似神秘的力量消滅殆盡。歷史學家認為,這種下降可能是 由於該地區嚴重的氣候變遷和自然災害,以及整個城市持續不斷的戰爭和 飢荒。

拉帕努伊島(Rapa Nui)因其替代名稱「復活島」而更為人所知,它曾經 是一個現已失落的文明的家園。這個失落的文明人口並不是特別多,但是 勤奮舒適。這個文明創造了摩艾石像,這是由拉帕努伊人於公元 1250 年

至 1500 年期間雕刻的整體人物雕像。 在他們創造之後的某個時候,整 個文明崩潰並消失了。就連歐洲探險家在幾百年後也發現島上幾乎沒有什 麼社區了,這似乎是過度採伐棕櫚樹等自然資源的結果。人們也認為,疾 病可能導致它們在幾年內死亡。

哈拉巴(Harappans),也被稱為印度河,曾經是古代歷史上最大的文明 之一。據信,這個文明最早建立於 8000 多年前,但其大部分發展發生在 公元前 2500 年左右。這個龐大的文明遍布當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 汗,佔地近 40 萬平方英里,為他們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許多資源。據信, 在鼎盛時期,哈拉巴人的人口曾超過500萬。有證據表明,印度河流域文 明在當時已經開發了高度先進的農業和污水處理系統。它也有書寫語言, 鼎盛時期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印度河一直繁榮到公元前 1800 年左右, 當時大多數人口開始從城市移民。雖然人們一度認為印度河是被雅利安人

的入侵驅逐的,但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最近的研究卻指出季 風週期的變化,這將極大地影響他們的農作物生產能力。有些人認為,在 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襲來之前,許多河岸已經乾涸,導致更多人口喪生。

地震或流行病等其他自然事件也可能導致哈拉巴人的突然滅亡。

托尼斯文明(civilization of Thonis)曾經被認為是一個神話,但在 2000 年代初期被發現是真實的。這座埃及城市在幾個世紀前就消失在海

浪之下,該地區的潛水員發現了隱藏在埃及海岸附近淤泥中的各種文物, 揭示了埋在時間沙下的整個失落文明。發現的一些文物包括陶器碎片、珠 寶、硬幣、燈具和寺廟遺址。專家認為,托尼斯(也稱為Thonis-

Heracleion)大約在 2,700 年前在現代的阿布吉爾灣建立。根據在該地 區發現的文物,人們相信它們是周邊地區的主要貿易港口。該地區將控制 從歐洲進入埃及進行貿易的大部分海上交通。據信,托尼斯最終被遺棄, 在一系列自然災害襲擊托尼斯後,其他城市成為主要的貿易中心。這些事 件包括海嘯、地震、海平面上升和洪水。由於嚴重的結構損壞,建築物最 終會倒塌到水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曾經屹立不倒的城市逐漸成為大 海的犧牲品,直到今天它仍然存在。

加泰土丘(Çatalhöyük)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定居點之一。這 個失落的文明位於大約 8000 年前的現代土耳其,以其獨特的建築和工程 而聞名。對這個文明的建築遺跡的解釋表明,居民會步行穿過屋頂,而不 是使用傳統的道路,因為所有建築物都是相互連接的。他們也將親人埋在 自家地板下,因為沒有利用露天墓地。目前尚不清楚加泰土丘到底發生了 什麼事。有些人認為疾病消滅了它們,因為它們沒有像周圍文明那樣廣泛 擴張。如今,他們的許多文物仍在被發現,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這些迷人人 物的生活。

大約 1,200 年前,卡霍基亞土墩遺址(The Cahokia Mounds State Historic Site)是位於現代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附近的河谷社區。雖 然不像名單上的其他失落文明那麼大,但據估計人口約為 20,000 人,使 其成為墨西哥北部最大的已知古代遺址。這座城市以其遍布該地區的建築、 廣場和巨大土丘而聞名。卡霍基亞各地大約有 120 個土丘,其中一個土 丘高 100 英尺,需要 1400 萬籃泥土才能建造。由於靠近多條河流,卡 霍基亞被用作美國中西部的貿易中心。根據專家介紹,在西元 1200 年左 右的某個時候,這裡的人口被一場大洪水徹底沖走了。在哥倫佈到達該地 區之前,該地區已經完全荒蕪了幾個世紀。 一些研究人員質疑洪水是否 是卡霍基亞文明消亡的唯一原因。有些人認為他們過度利用了資源,或可 能面臨突發疾病。其他人則認為,在洪水已經消滅了他們的人口之後的某 個時間, 小冰河時期就徹底消滅了他們。

米諾斯文明於近 5,000 年前在克里特島建立。這個文明以受過高等教育 和成功而聞名,其大部分人口由藝術家、水手、商人和戰士組成。特別是 地中海的水手受到高度尊重,海上活動是他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米諾 斯人也被稱為歐洲第一個使用書面語言的文明,稱為線性A(Linear A)。 在西元前 1500 年左右的某個時候,米諾斯文明與其說是消失,不如說是

被摧毀,最初是由於錫拉島聖托里尼火山的噴發造成的。沒有受到火山爆 發本身破壞的地區面臨著火山爆發引起的潮汐的破壞。這場海嘯摧毀了沿 海種植的所有農作物、船隻、建築物和其他資源。由於沒有食物和遭到破 壞的基礎設施,米諾斯人要么滅絕了,要么被迫帶著所剩無幾的成員遷移 到其他地方。

奧爾梅克文明(Olmecs)位於西元前 1100 年左右的墨西哥灣沿岸。他們 被命名為奧爾梅克,因為他們住在「橡膠之鄉」奧爾曼(Olman)。奧爾 梅克人主要以其建築而聞名,其中包括建築物和石像。人們還發現,他們 已經成功地在城市內建造了渡槽,這在當時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

不幸的是,奧爾梅克文明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陷入衰落。它的兩個主要城 市基本上都被遺棄了,留下了許多建築物、雕像和其他文物。儘管關於奧 爾梅克人的證據不多,但專家認為,乾旱或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可能導致 他們的農作物嚴重損失。奧爾梅克人也可能過度開發他們的自然資源,這 將導致他們經歷的糧食損失。其他人則表示,奧爾梅克人和其他當地社區 之間可能存在緊張關係,這可能導致流血事件。雖然尚不清楚發生了什麼, 但只剩下另一個失落文明的怪異廢墟。

《PLOS ON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為高棉帝國時代的古城 Mahendraparvata 提供了新的線索,該古城於去年 6 月被澳大利亞考古 學家團隊重新發現。

這座城市位於柬埔寨暹粒省金邊庫倫山的山坡上,幾十年來人們就知道它 的存在,柬埔寨人和他們的祖先已經在東南亞的那個地區生活了數千年, 顯然沒有間斷。然而,其中大部分隱藏在森林和土地之中,直到考古探險 隊借助機載雷射掃描技術繪製和發現。

這項發現的意義在於,高科技雷射雷達掃描設備使研究人員能夠「看到」 這座城市的巨大細節,包括森林中的微小空地和建築施工留下的成堆泥土。

研究小組成員、雪梨大學博士後研究員Damien Evans 博士表示:「即使 是對自然環境的最小和最簡單的人類幹預 清理一塊土地並在其周圍建 造圍牆,或者堆疊挖一點泥土來蓋房子

總的來說,可以對區域生態系 統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創造一種物質遺產,可以影響人們未來數百年的命 運。

使用測繪技術產生的證據支持了這樣的理論:森林砍伐對環境的嚴重影響 和對水資源管理的依賴導致了吳哥文明的最終消亡。

由雪梨大學 Dan Penny 博士領導的考古學家團隊進行的最新研究旨在透

過檢查該地區一個古代水庫的土壤核心和植被樣本來進一步檢驗這一理論, 以尋找Mahendraparvata 的佔領始於公元 802 年。研究揭示了古城周圍4 個多世紀以來的集約化土地利用,包括水庫的運營,並表明金邊庫倫高原 在公元 8 世紀中後期被洪水淹沒。

金邊高原的主要歷史和地理意義在於它作為吳哥的水源。然而,從 9 世 紀中葉開始,Mahendraparvata 的定居點足夠密集,在大約 250 年的時

間裡引發了水庫內廣泛的土壤侵蝕。這是第一個跡象表明,定居不僅是廣 泛的,而且是密集和持久的,對環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現在被稱為塔布蘢寺(Ta Prohm) 的地方,原來的名字是 Rajavihara

皇家寺院 供奉著佛教智慧的化身。比它的構造更有趣的是它目前的 狀態:被叢林取代。在寺廟被廢棄的 500 多年裡,絞殺無花果和絲棉樹 與寺廟結構融為一體。人們現在擁有更好的工具和技術來與大自然保持平 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使用它們來阻止這成為我們自己的命運。

這個地方是高棉帝國首都吳哥的眾多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吳哥憑藉其令人

印象深刻的水管理系統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前工業化城市。儘管導 致其消亡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有趣的因素聽起來應該很熟悉:氣候變遷。

一些最好的證據是由生態學家Mary Beth Day 領導的一個團隊發現的 來自西Baray(吳哥窟的一座五英里長的巨型水庫)土壤的沉積物核心似 乎證實了有關乾旱加劇的其他數據,然後該地區發生洪水,這會削弱這座 「水利城市」。

當然,大量的文獻和確鑿的證據是缺乏的 而且肯定還有其他不那麼令 人驚訝的因素導致了吳哥窟和塔布蘢寺的滅亡,例如政治動亂和戰爭。但 就是無法擺脫這個地方的空虛,現在它變成了廢墟,而它本來可以比紐約 市還要大。

儘管人們正在努力降低風險,但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正在對自然造成危險 和廣泛的破壞,並影響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科學家在今天發布的政府 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中表示,最無力應對的人類和生 態系統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

IPCC 主席李會成表示:「這份報告對不採取行動的後果發出了可怕的警 告。」這顯示氣候變遷對我們的福祉和健康的地球構成了嚴重且日益嚴重 的威脅。我們今天的行動將影響人們和自然如何應對日益增加的氣候風險。

未來 20 年,全球暖化達 1.5°C (2.7°F),世界將面臨不可避免的多重 氣候危害。即使暫時超過此暖化程度也會導致額外的嚴重影響,其中一些 影響是不可逆轉的。社會風險將會增加,包括基礎設施和低窪沿海定居點 的風險。

氣候變遷是一項全球性挑戰,需要本地解決方案,因此第二工作小組對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 的貢獻提供了廣泛的區域信息,以實現氣候 韌性發展。

報告明確指出,在當前的暖化水平下,氣候韌性發展已經面臨挑戰。如果 全球暖化超過 1.5°C (2.7°F),它將變得更加有限。在某些地區,如果 全球暖化超過 2°C (3.6°F),這將是生存變得是不可能的。這項重要發

現凸顯了氣候行動的迫切性,並著重於公平和正義。充足的資金、技術轉 移、政治承諾和夥伴關係可以實現更有效的氣候變遷調適和減排。

「科學證據是明確的:氣候變遷對人類福祉和地球健康構成威脅。全球協 調行動的任何進一步拖延都將錯過一個短暫而迅速關閉的確保宜居未來的 窗口,」IPCC 第二工作小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說。

雖然前車可鑑這個成語有點兒陳腔濫調,但是,眾多偉大文明的曇花一現 是鐵一般事實,很多人愛說甚麼民族偉大愎興,這只不過是從新再開始一 個成住壞空的循環過程,所以,必須要問,即使真的復興了,然後呢?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_Prohm

https://www.bbc.com/travel/article/20211201-angkor-asiasancient-hydraulic-city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videos/ta-prohm0018702#google_vignett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nine-lostcivilizations-0017229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videos/angkor-0018422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lasertechnology-reveals-surprising-new-features-angkor-00831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newresearch-unravels-rise-and-fall-ancient-cambodian-citymahendraparvata#google_vignette

https://www.vox.com/2015/10/1/9431435/ta-prohm-angkor-climate

https://www.ipcc.ch/2022/02/28/pr-wgii-ar6/

https://cals.ncsu.edu/applied-ecology/news/lessons-from-climatechange-induced-collapse-angkor-wat/

2 - 被隱藏的世界最大古代城市

每當一提到「高棉」兩個字的時候,普遍都會立即毛骨悚然,聯想到野蠻 與殘酷,因為,沒有人未聽過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Khmer rouges)又稱赤柬,是共產黨中的極端派別,1975 年, 獲得中共扶持的波爾布特(Pol Pot),推翻美國扶植的高棉共和國,成

為柬埔寨的最高領導人,此君將柬埔寨變成一個極權統治的煉獄,短短不 到 4 年,就造成 200 萬人死亡。

強硬的改革手段引發大規模飢荒與傳染病,波爾布特更以「種族清洗」為 理由,囚禁或處決國內異議分子,導致約 200 萬人喪命,而當時的柬埔寨, 人口只有 800 萬左右。一直以來,波爾布特和紅色高棉得到了中國共產黨 以及毛澤東本人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同時受到了毛澤東思想、文化大革命、 斯大林主義等的較大影響。

這段左翼社運人士興起至成立政權的期間,好比中國文化大革命一樣,破 四舊、階級鬥爭、濫殺無辜、坑殺知識分子,這些主政者的行為讓曾經有 「東方小巴黎」之稱的柬埔寨,成為了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國際難民,久 久無法復原。

提起紅色高棉,便會讓人想起紅色高棉大屠殺,這件事件被越南社會主義 共和國官方稱作波爾布特種族滅絕制度,在 1975 年至 1979 年初,柬埔寨

共產黨總書記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共產主義政權在國內進行的大規模 的殺戮。據各方估計,在紅色高棉統治時期,柬埔寨全國範圍內共有 150 萬至 300 萬人非正常死亡,約佔當時柬埔寨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西方一些國家認為波爾布特執政期間導致了成百萬人的死亡,要求國際法 庭以種族滅絕罪對他進行審判。在金邊,洪森政府時期早已對他實行了缺 席審判,宣佈了他的死刑。波爾布特的個人經歷,生活背景,政治理想,

統治手段,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家,乃至情報專家們深 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

紅色高棉幾乎成了野蠻與殘酷的代名詞,但是,如果將紅色高棉的紅色二 字去掉,它所表的意義便會一百八十度反轉,變成了文明與靈性的象徵, 因為,高棉帝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的皇朝。

據《漢書》記載,早在 2 千多年前,高棉人就建立了「扶南國」,疆域 涵蓋到今日緬甸、泰國,以及越南的南部土地。而隨後「扶南國」由「真 臘王朝」取代,在中國隋代時不只一次派遣使臣到長安;不過真臘在文化 上,比較受到當時盤踞南印度的帕拉瓦王朝所影響。在真臘之後,便迎來 柬埔寨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高棉帝國(Khmer Empire)(又稱「吳哥王 朝」)。當時其領土幾乎涵蓋中南半島將近七成的面積;而其首都所在地, 正是如今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吳哥窟。

高棉帝國大約存在於西元9至14世紀左右,國力達到鼎盛時,它統治了大 部份的東南亞地區,又稱「吳哥王朝」。當年,光是首都吳哥城,就有數 十萬人自各地前來定居(以當時的城市發展技術,已是數一數二的大都 會)。

政治體制上,高棉帝國屬於神權與王權結合的「政教合一」制度,國教曾 因王權更迭、由印度教改為上座部(南傳)佛教;文化發展水平在當時, 更可謂相當高。據歷史文獻記載,在7世紀高棉人便在巴利文(古印度語, 屬於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以此發展出卓越的文化、

建築以及商業制度。至今,我們仍可從吳哥窟的遺址中,隱約揣摩當年高 棉文明的輝煌。

高棉王朝主要的居民屬於高棉族,從事農業、漁業和手工業,科學技術上 已經可以對金屬加工,製成各種用具,自用或與周遭鄰國進行貿易。

位於柬埔寨西北部的吳哥窟,是吳哥世界遺產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其中一 座廟宇,以宏偉的建築和浮雕聞名於世。吳哥窟是東南亞極為重要的世界 遺產,由蘇利耶跋摩二世(King Suryavarman II)在1100年代初至中期 之間,正值高棉帝國政治和軍事力量最興盛時期,耗費了約35年來興建。

在 12 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峰。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 的牆壁、平台周圍的長廊,連接神殿、角塔和階梯,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 度神話故事的精美浮雕。精美細膩令人望之興歎,吳哥王朝前後用了 400 多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築 600 多座。據中國元朝使節周達觀的《真臘 風土記》所記載,13 世紀末年吳哥城繁華熱鬧,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 元朝城市毫不遜色。吳哥窟之後被高棉人遺棄,逐漸被森林復蓋變得渺無 人煙。

199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

(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 上最大的廟宇類建築,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吳哥窟原始的 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 “桑香佛舍”。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 1150年在位)時為供奉毗濕奴而 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吳哥窟是吳哥古蹟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 建築風格的代表。

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峯, 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中祭壇和迴廊兩個基本的佈局,以建築宏偉與浮 雕細緻聞名於世。吳哥窟的造型已作為柬埔寨的國家標誌成為國旗的圖案。

儘管吳哥窟有時被稱為「吳哥寺」,現代高棉語俗稱中也帶有「漥」字, 但其原本並不是佛寺,不過吳哥窟在荒廢後確實被當地人用作佛寺用途。

12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 窟「廟山」。作為一座聖城,吳哥窟屬于禁地,供奉化身為逝去的國王暨 毗濕奴神。

蘇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時是吳哥王朝疆域最廣的時代。他曾與湄南河河谷地 帶的孟人國家作戰(吳哥是高棉人的王朝),後來又與占婆進行戰爭。蘇 利耶跋摩二世的國家是以印度教信仰為基礎。蘇利耶跋摩二世信奉婆羅門

教的毗濕奴派(高棉帝國的國教為濕婆派),並為之修建很多廟宇,包括 今天吳哥遺蹟中最著名的建築之一吳哥窟(或稱吳哥寺)。

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留下的最輝煌的成就是吳哥窟,活著時作為宮殿, 死後又成了他的陵墓。後來由於柬埔寨的政治中心轉移至金邊,吳哥窟被 人們遺忘了。1860年,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1826年5 月15日 1861年11月10日)在雨林深處發現了這些壯麗的建築。

吳哥(Angkor),源自梵文單字nagara,或聖城,著名寺廟吳哥窟的所在地。

19世紀末,法國探險家和學者為了尋找有關荔枝山(Phnom Kulen)存在 的零碎線索,在東南亞叢林中開闢了一條道路。在寺廟門和牆上發現的銘 文提到了一座名為Mahendraparvata(偉大的因陀羅,眾神之王的山)的 壯麗山頂首都,以及它的武士兼祭司君主闍耶跋摩二世 。

另一位法國考古學家Philippe Stern(1895年4月11日-1979年4月4日) 於1936 年徒步登上了荔枝山的山頂,在5週的挖掘過程中,他和同事發現

了17 座印度教寺廟的廢墟、倒塌的雕刻門楣、印度教神毘濕奴(Vishnu) 的雕像、以及一座巨大的石金字塔的遺跡。Stern 相信他已經找到了 Mahendraparvata。但吳哥的寺廟建在更容易到達的平坦平原上,規模更 大,對考古學家來說更有吸引力,而荔枝山的發掘工作從未超出斯坦恩最 初的挖掘範圍。接下來是幾十年的忽視和恐懼(即之前提過的紅色高棉)。

法國考古學家Jean-Baptiste Chevance 於 2000 年到達荔枝山,同時進

行高棉考古學高級學位研究。然而,直到 2012 年,Chevance才與法國亞 洲研究學院駐暹粒的澳大利亞同事雪梨大學Damian Evans 博士合作,收 集了一座失落城市的高科技證據。Evans 對光學雷達(lidar,是英文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用於光探測和測距)著迷, 它使用雷射探測景觀,包括隱藏的結構。安裝在直升機上的雷射不斷地向 地面發射脈衝,脈衝數量如此之多,以致大量脈衝穿過樹葉和樹枝之間的 空間,並反射回飛機並由 GPS 裝置記錄。透過電腦載雷射與地球表面無 數點之間的精確距離,電腦軟體可以產生地下物體的三維數位影像。光學 雷達最近揭示了伯利茲雨林中馬雅的主要城市卡拉科爾(Caracol)瑪雅 遺址的細節,並曝光了白色之城(La Ciudad Blanca),這是洪都拉斯叢 林中的一個傳奇定居點,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未能進行地面搜索。

該團隊的光學雷達裝置安裝在縱橫穿越鄉村的直升機上,每4秒發射一百 萬束雷射光束穿過叢林樹冠,記錄地表地形的微小變化。

結果令人震驚。

考古學家在森林地面上發現了未記錄的城市景觀,寺廟、高速公路和複雜 的水道遍布整個景觀。「你會突然靈光一現,當你第一次將數據顯示在螢 幕上時,它就在那裡

這座古老的城市非常清晰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Evans 博士說。這些新發現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吳哥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 中世紀城市的認識。

對山丘的光學雷達勘測揭示了森林地面上未知寺廟的幽靈輪廓,以及精心 設計且完全出乎意料的儀式大道、堤壩和人造池塘的網格 發現了一座 失落的城市。

自 2012 年以來,Mahendraparvata 被證明比Evans 和Chevance 最初想 像的還要大。這座城市的發現要歸功於光學雷達,這是一種安裝在直升機 上的空中雷射掃描技術,可以透視下面的地面,識別出人眼只能看到田野

和森林的街道和建築物。直到最近,這項技術還很昂貴,現在考古學家已 經可以使用這項技術,並且在不久的將來由無人機而不是直升機操作,它 很可能使他們能夠做出進一步令人震驚的發現,尤其是傳說中的「失落的 城市」。

2013年的一份報告從空中對該地區進行了雷射測量,顯示吳哥的面積比我 們想像的要大得多。光達技術使用雷射、掃描器和光學儀器以非常高解析

度對物體和景觀進行成像,揭示以前任何其他技術都無法實現的細節。

使用光學雷達收集的數據顯示吳哥的城市網路非常龐大。Evans 博士說,

我們今天看到的吳哥只是一小部分,而這座城市的大部分仍然埋在地下。

自 1860 年以來,吳哥窟被重新發現,發掘工作不斷進行,越來越多的發 現浮出水面。所有迄今被認為不重要的土丘,都可能隱藏著建築物和寺廟, 包括 487 公尺高的荔枝山。巨大的石像和可能未被發現的寶藏在地表下 靜靜地等待下一個探險家去發現它們。

研究結果表明,吳哥的城市網絡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古代世界最大的城 市網絡。當今其他現代城市無法與吳哥城的美麗和建築品質相比。

柬埔寨人的確有很多過去的東西可供緬懷,可是,高棉帝國的輝煌不知要 等到何時才能夠復興了。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angkorlargest-city-world-18th-century-00612

https://www.latimes.com/archives/la-xpm-2007-aug-14-sciangkor14story.html#:~:text=The%20ancient%20Khmer%20city%20of%20Angkor%20 in%20Cambodia,similar%20to%20modernday%20Los%20Angeles%2C%20researchers%20reported%20Monday.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29245289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170309-the-mystery-ofangkor-wat

https://www.ancient-code.com/angkor-an-ancient-mega-city-hiddendeep-withing-the-jungle/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idden-city-angkor-wat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lost-city-cambodia180958508/

3 - 在塔布蘢寺發現的恐龍

尼斯湖(Loch Ness)是橫越蘇格蘭高地的金獅運河(The Caledonian Canal)的一部份,該運河連結了大西洋和北海。尼斯湖是眾多相連的蘇 格蘭高地湖泊的其中一個,其水質因大量的浮藻和泥炭而非常渾濁,水中 的能見度極低,不足兩米。湖底地形複雜,有很多洞穴。該湖終年不凍, 兩岸陡峭,樹林茂密。湖北端有河流與北海相通。位於橫貫蘇格蘭高地的

大峽谷斷層北端,是英國第三大的淡水湖。海拔 52 英尺,24 英里長,一 英里寬,對外唯一的聯絡水道是尼斯河。

尼斯湖的湖水水溫非常低,很不適合游泳,湖水充滿了泥煤,使得能見度 只有幾英尺而已,而且水深很深,在 1960 年代,鹹水有 754 英尺的深度。

而在 1969 年的一次水底探測行動,宣稱到達水深 820 英尺處,並且以聲 納測得的最深深度是 975 英尺。尼斯湖本來並不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旅遊 景點,但它有一樣東西另到它變得世界有名,它就是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

湖中有船接載遊客遊湖找尋水怪行蹤。當地的尼斯湖水怪展館有關於水怪 傳說的展品。

關於水怪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公元 565 年,愛爾蘭傳教士聖哥倫伯和他的 僕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僕人襲來,多虧教士及時相救,僕人才遊回

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後,十多個世紀裡,有關水怪出現的消息多達一 萬多宗。

當時的人們對此並不相信,認為不過是古代的傳說或無稽之談。直到 1934 年 4 月,倫敦醫生威爾遜途經尼斯湖,正好發現水怪在湖中游動。威爾遜 連忙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雖不十分清晰,但還是明確的顯出了 水怪的特徵:長長的脖子和扁小的頭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種的水生 動物,而很像早七千多萬年前就滅絕的巨大爬蟲類蛇頸龍。

1960 年 4 月 23 日,英國航空工程師丁斯德在尼斯湖拍了五十多英尺的影 片,影片雖較粗糙,但放映時仍可明顯地個黑色長頸的巨形生物遊過尼斯 湖。自此之後,發現水怪的消息多年以來不斷傳出。

到了 2018 年 12 月 13 日,當地擔任導遊的 39 歲菲利普(Phillips)於當 日下午 2 時,一如往常帶領一批遊客,到尼斯湖畔欣賞風景,無意間竟發 現湖中竟出現一隻奇特的生物,聲稱:此生物光是頸部就約達 120 公分, 頭部的大小跟橄欖球差不多大,嘴巴則像鳥嘴一般。當然,還是又有一批

抱著懷疑態度的人士,而菲利普斯亦對此做出說明,宣稱自己絕無製造假 照片,如果要製造的話,也一定會向他心中所想的那樣,絕不是這個。

衛星聲納探測未見怪物,英國科學家正式宣布,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並不 存在,他們用聲納和衛星設備把尼斯湖梳理了一遍,並沒有發現怪物的蹤 影。這個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資助的研究小組,在搜尋行動開始時滿 懷信心地認為蘇格蘭傳說中描繪的「怪物」一定存在。他們猜測所謂的怪

物是一種古代海洋爬蟲類蛇頸龍。它們與恐龍一起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 後滅絕。大約半月前,一名蘇格蘭人在尼斯湖岸邊發現了蛇頸龍脊椎的化 石。這證明,古代這一區有蛇頸龍出沒。

為了確保不放過湖區內每一寸土地,BBC小組使用了600束獨立的聲納波束 和衛星導航技術,希望發現「水怪」的肺呼出的空氣,這些水下空氣氣泡 將造成聲納訊號的扭曲,然而科學家們沒有任何發現,掃興而歸。參與此 次搜索行動的休·麥凱伊向BBC匯報說:「此行讓我們獲得了尼斯湖的一 些相當詳細材料,比如它的四圍陡峭,底部平坦,這裡完全沒有大型動物 生存的痕跡。」英國蘇格蘭北部的尼斯湖一直傳有水怪,有地質學家指尼 斯湖根本沒有水怪,認為尼斯水怪根本就是地震幻象。

無論如何,在宣傳和帶動旅遊業方面,尼斯湖水怪的傳說可以說是相當成 功。

有關恐龍的故事,除了尼斯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雖然沒有尼斯湖水怪 般街知巷聞,但是,它的爭論性比尼斯湖强,而且,要推翻它,並非如此 間單。因為,否定它不難,可是,要給予整件事情一個合理的解釋,却並 不是那麼容易。

吳哥窟高位於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北 5.5 公里。吳哥窟是吳哥古都中保存 得最完好的的聖殿,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神 廟。塔布蘢寺(Ta Prohm)是吳哥建築群小環狀線的一部分,寺廟的主要 建築被一堵大牆包圍著,因此從路上看不到,但沿著叢林小路走一小段路 就能發現。

塔布蘢寺最初的名字是 Rajavihara,意思是「國王的修道院」。它被建為 大乘佛教寺院和大學。這座寺廟的建造可追溯至公元 1186 年,但一般認 為它是經過數年時間進行增建和修飾的。正如法國建築師和考古學家

Maurice Glaize(1886 年 12 月 26 日至 1964 年 7 月 17 日)在評價這座寺

廟時所評論的那樣:「雖然有一段時間,所有巴戎寺風格的寺廟都被歸咎 於一位國王 闍耶跋摩七世 在他統治20年左右的時間裡,但今天看 來更有可能的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他所做的除了改變、擴展或完成帶 有他的印記的現有宗教機構之外,不可能有更多的事情。」

闍耶跋摩七世將塔普倫寺獻給了他的家人,石碑上的銘文就是證據。銘文 列出了闍耶跋摩的許多祖先,並提供了該地點建築者的詳細資訊。也許最 引人注目的是石碑提供的那些生活在這個遺址周圍的人們的資訊。來自周 邊3000多個村莊的近8萬人參與了寺廟的服務。碑文也提到王國有 102 家 正常運作的醫院。這樣的數字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當時高棉帝國的龐大規 模。

塔布蘢寺是一座由塔樓、封閉庭院和狹窄走廊組成的寺廟。許多走廊無法 通行,堆滿了被長期腐爛的樹根移動的精心雕刻的石頭。凸出的牆壁上的 淺浮雕上覆蓋著地衣、苔蘚和匍匐植物,灌木叢從巨大門廊的屋頂上長出。

數百年歷史的樹木高聳在頭頂上,它們的葉子過濾著陽光,為整個場景蒙 上了一層綠色的陰影。

眾多絞殺樹根結構中最受歡迎的是位於中央圍牆最東端的門樓(入口亭) 內部的樹根,綽號“鱷魚樹”。

過去可以爬上受損的畫廊,但現在禁止這樣做,以保護寺廟和遊客。許多 不穩定平衡的石頭重達一噸或更多,如果掉落會造成嚴重損壞。印度考古 學家團隊與柬埔寨同行合作,目前正在對塔布蘢寺進行穩定和修復。

這座寺廟在清晨最為令人印象深刻。參觀時間最多需要兩個小時,特別是 如果您想探索迷宮般的走廊和標誌性的樹根。

塔布蘢寺的淺浮雕藝術品似乎描繪了一隻恐龍。儘管該雕刻很容易被認為 是“類似劍龍”,但這種對雕刻的恐龍解釋卻因頭部大得不切實際且沒有 尾刺而受到批評。此外,有人認為「片狀物」(plates)只是裝飾性的花 飾或背景樹葉。研究人員親自檢查了塔布蘢寺的藝術品,進行了深度測量, 並將恐龍的描繪與許多其他寺廟雕刻進行了比較。他們離開時很滿意,因 為這些反對意見得到了充分的回應。此外,有些人相信寺廟的門廊上還有 第二隻劍龍雕刻。他們的假設是,古代藝術家正在尋求模仿馴化的劍龍科 恐龍,這種恐龍在寺廟建造時仍然活著並為人所知。

寺廟內部結構包含大量雕刻著人物、神靈、動物和幾何圖形的柱子和牆壁。

較大的佛教神話場景也被納入其中。在該遺址的眾多動物描繪中,一根柱 子上有一個易於辨認的劍龍狀雕刻。世俗考古學家已經認識到恐龍的相似 性(Freeman and Jacques 2009, 143–144),劍龍雕刻已成為神創論圈 子裡的一個標誌,它被用作人類和恐龍共存的證據(Butt and Lyons 2008, 49; Cole 2007; Isaacs 2010, 54; Morris 2008)。

懷疑論者指出了所謂劍龍雕刻本身的一些問題。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神 創論者Joshua Cedar 指出,劍龍的頭部「......比所有具有充分代表性 的劍龍化石都要大得多」(Cedar 2017, 42)。神創論者Don Patton 駁

斥了這個說法,認為藝術家是根據記憶或目擊者的報告進行繪畫的 (Patton 2001)。因此,如果比例不準確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很可能是 真的。古代龍的描繪是由藝術家在分層文明的背景下創作的,他們自己不 太可能觀察到這種大型爬行動物。他們的模型通常依賴獵人或旅行者的報 告,他們可能在旅途中看到活龍或屍體。此外,甚至進化古生物學家也將 劍龍的頭部畫得比頭骨更大,並添加了軟骨和鬆弛的皮膚。然而,很多人 相信對於塔布蘢寺雕刻中的鈍頭、超大頭有更好的解釋。

正如我們從化石記錄中所知,背部的劍刺可能是劍龍的明確特徵。但尾尖 突出的尖刺也是鑒定特徵。Joshua Cedar 指出,「有些屬(例如華陽龍

和沱江龍)的刺實際上比這一條還多,為什麼這幅‘劍龍’雕刻缺乏劍龍 的這些特徵?」這是一個關鍵點,因為觀察者很難不想起這種獨特的進攻 性武器。但也許這個細節對藝術家來說太小了,無法費心。

有人認為,沿著背部延伸的劍狀板塊實際上並不是該生物的一部分,而只 是背景植被或裝飾性植物(Switek 2009)。研究者在塔布蘢寺周圍拍攝 了數百張照片並蒐索了整個遺址後,對這座寺廟的藝術品的整體一致性感 到震驚。各種圖像周圍的葉子圖案無所不在。但葉子幾乎總是圍繞著圖像 框架的外部(通常是圓形,儘管肯定有一些方形框架和許多較大的場景)。

在那些我可以在框架內找到它們的情況下,它們是平坦的並且呈現出淺浮 雕。有趣的是,框架內的兩個更好的葉子作品示例與恐龍雕刻出現在同一 列中(其上方和下方)。對這座寺廟周圍多個雕刻的深度分析一致顯示, 背景上方有約 1 毫米的浮雕,用於裝飾華麗。除了劍龍和水牛腳下以及 劍龍下方生物(看起來是一匹馬)左右兩側的突出部分外,背景葉子作品 非常平坦,並且始終是低浮雕,沒有劍狀葉子的情況。

據研究者推測,這幅雕刻描繪的是一隻被圈養的劍龍,它被戴上了口套,

就像我們今天給狗戴上口套一樣。將這樣的槍口安裝在鍍金劍龍頭上並將 其牢固地固定在脖子後面需要很大的設計。這解釋了超大的頭部和側面的 奇怪裝置。巨大的槍口可以兼作一種韁繩,是韁繩的附著處。塔布蘢寺的 其他雕刻展示了帶有韁繩的馬和騎手。

在搜尋塔布蘢寺不起眼的角落時,研究者在左側門廊內發現了似乎是第二 個劍龍雕刻。與柱子上裱框的劍龍不同,這幅雕刻是一個更大場景的一部 分,該場景大部分已經解體。該雕刻讓人們對恐龍頭部的形狀有了更多的 了解。第二個雕刻展示了更典型、細長的劍龍頭部。這可能是同一隻劍龍 在自然、好像是未戴口罩的狀態下休息。

劍龍(Stegosaurus,意為「屋頂蜥蜴」)是植食性裝甲類恐龍的一個屬, 生存於距今 1.55 億至 1.5 億年的晚侏羅世啟莫里階至提通階,化石產自 美國西部和葡萄牙,目前已有 80 多件殘骸被發現。

即是他們不可能見過劍龍。既然答案如此簡單,那又討論來做甚麼?考察 來做甚麼?

據說,中國人有與龍交往的歷史記錄。《左傳》一書講述了「古人如何養 龍,國家如何利用養龍者和馴龍者兩個氏族的服務」(Sterckx 2012)。

早在公元前 1611 年,中國皇帝就任命了皇家餵龍員一職,該官員的主要 職責是將食物運送到神聖的龍池中。歷史記錄記載,宋朝(西元 9601279 年)皇帝曾在他的宮殿內養龍(Niermann 1994)。宋代與吳哥窟的 建造時間重疊。義大利商人和旅行家馬可·孛羅在 13 世紀末訪問了中國, 並帶回了可信的龍的報告(Niermann 1994;Polo 1961)。明朝中國山水 畫家吳彬(1573-1620)曾任皇帝秘書。他的畫作中有一幅題為《十八羅 漢》的水墨彩色手捲,描繪了中國龍拉車的情景。但吳彬作品的神話性質 表明,龍在他那個時代(塔布蘢寺建成數百年後)已經滅絕。

「據說黃帝,神話中的黃帝,乘坐六龍戰車前往泰山之巔進行祭祀」 (Roberts 2004)。Paul Taylor 在其有關恐龍的著作中,在描述龍拉著 皇帝的戰車時,引用了中國古代經典(Taylor 1989)。也許劍龍是用於 此目的的龍之一。如果是這樣,人們會期望有某種挽具將龍固定在車上

(如吳彬所示),並為龍的頭部配備口套和韁繩。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 是,尾部這些尖刺需要被移除,這樣它們才不會摧毀戰車。

中國派出眾多使節訪問吳哥王國,這是有歷史記錄的。中國帖木兒可汗時

期的一位特使周達觀(約1266年-?)尤其值得注意。1296 年至 1297 年, 他作為中國貴族使團的一部分來到柬埔寨,並留在那裡記錄高棉首都的生 活。他的記錄是吳哥王國唯一的書面報告。身為佛教徒,周達觀對描寫吳 哥窟的寺廟很感興趣(Daguan 2007)。預計透過這種程度的互動(和宗 教協同作用),一些龍的故事甚至繪畫可能會從中國帶到吳哥。

這就是認為塔布蘢寺的雕刻是恐龍的推論,因此,尋找線索便要從中國那 邊着手了。

參考自:

https://www.atlasobscura.com/places/dinosaur-angkor-wat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unexplained-phenomena/creaturecarved-angkor-temple-wall-domestic-dinosaur009546#google_vignet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nosaur_of_Ta_Prohm https://answersresearchjournal.org/stegosaur-engravings-at-taprohm/

https://www.genesispark.com/the-stegosaur-engravings-at-taprohm/ https://wefreespirits.com/things-to-know-ta-prohm-facts-historyphotos/

https://seasia.co/2019/10/30/the-dinosaur-of-the-ancient-templeof-ta-prohm-cambodia

4 - 吳哥窟建築與天文學

高棉帝國存在於 9 世紀至 15 世紀之間,但在 12 世紀處於鼎盛時期,吳哥 文明蓬勃發展。吳哥窟寺廟就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歷時約 30 年。銘文 稱,建造吳哥窟動用了 30 萬工人和 6000 頭大象。

吳哥窟由高棉帝國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1150 年) 從 12 世紀上半葉開始歷時數十年建造而成,蘇利耶跋摩二世於 1113 年 至 1150 年間統治。是“寺廟之城”,吳哥意思是“首都”,Wat 意思是 “寺廟”。吳哥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複雜的宗教古蹟之一。

蘇利耶跋摩二世似乎在 1094 年或 1098 年在一個行省莊園長大,作為一 名年輕的王子,他尋求權力,聲稱自己擁有合法的王位繼承權。 「在他 的學業結束時,」銘文寫道,「他批准了他家族的皇室尊嚴的願望。」他 似乎曾與來自柬埔寨吳哥國王曷利沙跋摩三世(Harshavarman III,1066 年 - 1080 年)後裔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在南方佔據統治地位的 Nripatindravarman)打交道,然後又背叛了他的叔公、年邁且無能的國 王柬埔寨吳哥王朝國王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Dharanindravarman I, 1107 年 - 1113 年在位)。銘文中寫道:「他將軍隊的海洋留在了戰場上, 進行了一場可怕的戰鬥。」「他跳到敵方國王的大象頭上,殺死了他,就 像山邊的迦樓羅殺死一條蛇一樣。」學者們對於這種語言是指南方宣稱者 還是陀羅寧陀羅跋摩國王的死亡存在分歧。蘇利耶跋摩二世也派使團前往 南印度的朱羅王朝,並於公元 1114 年向朱羅皇帝庫洛通嘎朱羅一世贈送 了一塊寶石。

蘇利耶跋摩二世於西元 1113 年登基。這位君主名字的前兩個音節 "Surya"是梵文詞根,意思是「太陽」。Varman 是帕拉瓦王朝(Pallava dynasty,275 年-897 年)的傳統後綴,通常被翻譯為“盾牌”或“保護 者”,並被高棉皇室血統所採用。即是太陽的保衛者。

帕拉瓦人以對建築的贊助而知名,最著名的是馬馬拉普拉姆的海濱廟 (Shore Temple)。帕拉瓦人給後世留下了壯麗的建築與雕塑,是中世紀南 印度建築藝術的基礎。他們還基於古蘭塔文發展出了帕拉瓦文,是東南亞 諸文字的始祖。唐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達羅毗荼國周六千餘裏, 國大都城號建誌補羅,周三十餘裏。土地沃壤,稼穡豐盛,多花果,出寶 物。氣序溫暑,風俗勇烈。深篤信義,高尚博識,而語言文字,少異中印 度。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皆遵學上座部法。天祠八十餘所,多露形

外道也。如來在世,數遊此國,說法度人,故無憂王於諸聖跡皆建窣堵波。

建誌補羅城者,即達磨波羅菩薩本生之城。菩薩此國大臣之長子也,幼懷 雅量,長而弘遠。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禮筵之夕,憂心慘淒,對佛像前 殷勤祈請。至誠所感,神負遠遁,去此數百裏,至山伽藍,坐佛堂中。有

僧開戶,見此少年,疑其盜也,更詰問之。菩薩具懷指告,因請出家。眾 鹹驚異,遂允其誌。王乃宣命,推求遐邇,乃知菩薩神負遠塵。王之知也, 增深敬異。自染衣已,篤學精勤,令問風範,語在前記。城南不遠有大伽

藍,國中聰睿同類萃止。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所建也。如來在昔 於此說法,摧伏外道,廣度人天。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根據考古學家Charles Higham 的說法,蘇利耶跋摩二世不僅是一個人, 而且是一個半神。在所有的描繪中,他顯得身材高大、肌肉發達,每個人 都坐在他周圍。《Lonely Planet》強調:「古代柬埔寨的神王們都努力 在尺寸、規模和對稱性方面改進其祖先的建築,最終建成了被認為是世界 上最大的宗教建築。」

吳哥窟山神廟是為毘濕奴神創建的,旨在代表印度教宇宙,儘管到 12 世 紀末它已被改建為佛教寺廟。有5座砂岩塔聳立在寺廟圍牆之上,中央塔 代表神話中的須彌山,印度教宇宙的中心,也是梵天和天神的家園,周圍 的4個較小的山峰。

毗濕奴(Viṣṇu)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 「毀滅」,而毗濕奴即是「守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 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 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在尼泊爾和泰國,國王被認為是 毗濕奴化身。佛教稱祂為毗紐天,又譯作毗搜紐天、毗瑟笯天、毗瑟拏天、 韋紐天、遍入天、遍勝天、遍聞天等,亦常將其等同於那羅延天。

須彌山(Mount Meru)是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宇宙論中最高的神山,日 月之所迴泊,印度眾神的居所。印度教的宇宙觀認為,須彌山有八萬四千 逾繕那高(約合1082000公里,也可能數字是虛指),是世界的中心,圍 繞著須彌山有天(Svar-loka)、空(Antarikṣa-loka)、地(Bhūr-loka) 三界,天界即提婆界。

在波顛闍利對文法的註解 《大注》(Mahābhāṣya)中提到,以須彌山 為中心,大地(Bhūmi)有「七洲」(Dvīpa)呈同心圓圍繞,而洲與洲之 間則是以大海隔開。最外圍則被界非界(lokāloka)的高山所圍繞。這七

州是:

贍部洲(Jambu),中有須彌山,被鹽(Lavaṇa)海所圍繞。

波叉洲(Plakṣa)包圍著鹽(Lavaṇa)海,而被甘蔗汁(Ikṣa)海所圍繞。

設拉末梨洲(Śālmala)包圍著甘蔗汁(Ikṣa)海,而被酒(Surā)海所 圍繞。

俱薩洲(Kuśa)包圍著酒(Surā)海,而被奶油(Sarpis)海所圍繞。

鶴洲(Krauñca)包圍著奶油(Sarpis)海,而被乳酪(Dadhi)海所圍繞。

薩伽洲(Śāka)包圍著乳酪(Dadhi)海,而被牛奶(Dugdha)海所圍繞。

青蓮華洲(Puṣkara)包圍著牛奶(Dugdha)海,而被水(Jala)海所圍 繞。

另外,也有「四洲」說。認為大地是像蓮華,須彌山在中間,四大洲像四 花瓣圍繞須彌山,東邊是賢馬洲(Bhadrāśva),西邊是計都鬘洲 (Ketumāla),南邊是贍部洲(Jambu)或是婆羅多洲(Bhārata),北邊 是俱盧(Kuru),或北俱盧洲(Uttara-kuru)。

吳哥戰爭面向西邊,與毘濕奴和死亡有關,這使得專家相信它是為蘇利耶 跋摩二世建造的陵墓(儘管他從未真正埋葬在那裡)。據說,這座寺廟的 建造是為了與宇宙和諧相處,而吳哥窟的距離和大小都與印度神話有關。

Eleanor Mannikka 在《吳哥:高棉帝國的天廟》(Angkor: Celestial Temples of the Khmer Empire)一書中指出,吳哥窟也被用於天文目的。

吳哥窟寺廟周圍環繞著一條巨大的護城河,寬約 200 公尺(650 英尺), 象徵須彌山周圍的海洋。在您到達那裡之前,很難想像其規模。事實上, 整個建築群是一個巨大的矩形,長 1.5 公里 x 1.3 公里(0.93 x 0.8 英里),而寺廟建築群本身只能通過一條砂岩堤道才能到達。

寺廟的正面充滿了複雜的淺浮雕,排列在牆壁和表面上。這些圖案設計為 以逆時針方向觀看,描繪了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的神靈和其他人物,講述 了柬埔寨的歷史和神話故事。它們甚至包括印度教《摩訶婆羅多》中的場 景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皇帝首次進入城市的雕刻。

1998年,Graham Hancock 和John Grigsby 展示了吳哥城周圍的寺廟與天 龍座之間的相關性。根據天體北極繞黃道北極的路徑,在地面上,吳哥城 的位置與天空中黃道北極的位置相符。西湄本寺、東湄本寺和塔遜寺與吳 哥城的空間關係與天津四(Deneb)、右樞(天龍座α,Thuban)和北極

二(Kochab)與黃道北極的空間關係相同。

天極的運動是 25,776 年週期的另一個方面,稱為歲差(the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由於吳哥位於熱帶地區,北方的星星在北方地平線 很低。在當今時代,北極星接近天體北極。當天龍座與吳哥窟寺廟對齊時, 它位於北極星下方和地平線下方。在它每晚圍繞天體北極旋轉期間,當天 龍座位於北極星上方並且從吳哥可見時,它與吳哥寺廟的關係是顛倒的。

西元前 11,500 年,織女星是北極星,天龍星與織女星上方和地平線上的 吳哥寺廟對齊。織女星是北方天空中最亮的恆星,也是迄今為止最亮的北 極星。老人星是迄今為止天體南極最亮的恆星,也是天空中僅次於天狼星 的第二亮恆星。老人星和織女星大約在同一時間(大約 13,500 年前)都 是北極星。

吳哥以北的地區已被清理,就像建造寺廟時一樣,但如今該地區主要是叢 林。衛星圖像已被用來定位吳哥窟周圍的寺廟。圖像顯示了吳哥城東北部 看似寺廟遺址的地方,其相對位置和距離正確,可以代表北極星。

吳哥窟和附近11 座寺廟的多個至點排列被確定了:Bakong、Phnom Bakheng、Phnom Bok、Phnom Krom、East Mebon、Pre Rup、Banteay Srei、Ta Keo、Baphuon、Preah Khan 和Bayon 。在對上述地點進行地面 和空中勘察後,專家使用 Google Earth Pro 進行了考古天文學評估,並 使用標準協議計算了至日方位角。由此確定了 70 多個至日排列。夏至排 列的多樣性與其他數據結合,顯示吳哥窟寺廟與太陽的連結非常重要。如

果像這裡所認可的那樣,吳哥寺廟是宇宙的微觀模型,那麼可以說,至日 排列將寺廟與太陽週期所體現的宇宙的循環運動聯繫起來。

研究發現到明顯的東西方向對齊,與春分日出和日落方向一致。然而,如 所觀察到的,與大多數吳哥窟寺廟不同,吳哥窟的大門朝西。

1976年,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天文學和宇宙學在寺廟規劃中的作用進

行了全面分析。密西根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中提出,吳哥窟的建築師將 曆法、歷史和宇宙學主題編碼到了建築佈局中。研究展示了吳哥窟的建築 師如何在夏至期間在寺廟和附近的山頂神殿之間建立日照排列。事實上, 已有22種可能的排列方式確定了它們,並檢查了它們與淺浮雕和印度教時 間週期的關係。

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1. 春分和夏至日昇起的太陽與吳哥窟的西入口對齊;

2. 寺廟內的各個位置都可以觀測到月球的運作情況,3組圖書館中可能記 錄了月球週期; 3. 第三畫廊的淺浮雕可以透過與太陽運動的關係來理解; 4. 聖殿的測量結果與曆法和宇宙時間週期成正比。

此外,還可以觀察到,在中央塔中,最高標高的外部軸向尺寸為東西向 189.00柬埔寨肘,南北向176.37柬埔寨肘,總和為365.37[5,6] 。最後這 個數字“也許是最突出的數字(在吳哥窟建築群中),幾乎是太陽年的精 確長度”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然而,正如Subhash Kak 在他非常有 趣的著作 中所表明的那樣,另外兩個數字也很引人注目:它們是吳哥窟 將太陽年劃分為兩個不平等部分的吠陀根源的證據。Kak 用對應於一年中

兩個部分的數字說明了二維的不等式,這一事實表明密西根州的研究人員 無法解釋,這不僅僅是一個意外,而是基於古印度的天文學知識。

吳哥窟也展示了與太陽天頂通道的聯繫,因為寺廟建築群位於熱帶地區。

事實上,一篇非常有趣的論文正在討論吳哥窟天頂通道的重要性;德克薩 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作者 Edwin Barnhart 和 Christopher Powell 於 2010 年 8 月和 2011 年在現場調查了這一天文事件,發現除了特定的排

列之外,吳哥寺廟還具有垂直的天頂觀測管來觀察太陽的天頂通過或天穹 的其他天體。

最後,一些研究人員聲稱吳哥窟許多建築的尺寸都與天文學有關。這些關 聯是根據當時使用的長度單位(稱為 hat 或“柬埔寨肘”(Cambodian cubit))的考慮而產生的。關於 hat 有多長存在一些問題,事實上它的 定義可能沒有被統一應用;但根據結構本身的建議,hat 的長度值為 43.45 公分(17.1 英吋)。

利用這個值,考古學家發現了寺廟的許多尺寸,這些尺寸似乎具有天文學 和宇宙學意義,例如:

寺廟最高長方形平面的尺寸為東西向 189hat,南北方向 176hat。這些加 起來就是 365,也就是一年的天數。

在中央聖殿,階梯之間的距離約為 12 hat。一年中大約有 12 個月球週 期或朔望月(例如,從滿月到滿月 現代月份的基礎)。

中央塔的長度和寬度加起來約為 91 hat。平均而言,任何一個至日和下 一個春分之間,或任何一個春分和下一個至日之間有 91 天。

由於它繞著地球運行,月亮在天空中相對於背景恆星的明顯位置似乎會隨 著夜晚的變化而變化。由於月球完成一周軌道運行(稱為恆星週期)只需 要 27 天多一點的時間,因此在這段時間內它看起來會穿過天空的 27 個 連續區域。在印度教宇宙學中,這些區域被稱為“naksatras”或“月球 宮”。在某些情況下,有 27 座月球宮,而在其他情況下,還包括包含織 女星的額外 Naksatra,從而提供 28 座月球宮。

吳哥窟的中央塔樓有9個內室。如果將所有這些房間的尺寸加起來,則等 於南北方向 27 hat,東西方向 28 hat,對應於月球宅邸的可能數量。此 外,圖書館的內部長度在東西方向上測量為 16 hat,在南北方向上測量 為 12 或 11 hat,具體取決於是否包括門。加在一起,這些也給 28 或 27 hat。最後,從牆外測量圖書館的南北寬度也是28 hat。

印度教宇宙學承認4個時期,或稱為宇迦(Yuga),它們以寺廟的尺寸來 表示:

- 我們目前的時期,爭鬥時(Kali Yuga)的長度是 2 x 603 年,即 432000 年。圍繞寺廟的護城河的寬度(按水位測量)約為 432 hat。

- 二分時(Dvapara Yuga)的長度為 4 x 603 年,即 864000 年。從 入口到內牆的距離是867 hat。

- 三分時(Treta Yuga)的長度為 6 x 603 年,即 1,296 萬年。從入 口到中央塔的距離是1,296 hat。

- 圓滿時(Krita Yuga)的長度為 8 x 603 年,即 1,728 萬年。從護 城河橋到寺廟中心的距離是1734 hat。

歷史上很少有文化產生如此精心和廣泛地融入其宇宙概念的結構。吳哥窟 是一座引人注目、雄偉的紀念碑,向宇宙和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致敬。

在遠古時代,宗教與科學尚未分家,但那時的文明已經相當進步。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angkor-wat00310#google_vignette

http://www.earthportals.com/Portal_Messenger/draco.html

https://architexturez.net/doc/10-1558/jsa-35712 https://hal.science/hal-01312473/file/angkorwat.pdf https://www.planetquest.org/learn/angkor.html

https://mysiemreaptours.com/angkor-wat-the-cosmic-temple/ https://www.areacambodia.com/editorials/angkor-wat-temple-acomprehensive-guide-to-the-8th-wonder-of-theworld/13335/#google_vignette

5 - 吳哥窟建築與印度教

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是公元 532 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的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 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 計,公元 537 年完工。1453 年以後被土耳其人佔領,改建成為清真寺。

1935 年改為博物館,1985 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蘇菲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 Sancta Sophia 或 Sancta Sapient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 的耶穌。大教堂稱為「聖蘇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別獻給天 主聖智的那一位,即為耶穌基督。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使徒保羅在 《哥林多前書》第 1 章第 24 節參中對基督的描繪:「但在那蒙召的,無 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Σοφία)」。 這所教堂始建於公元 325 年,後受損於叛亂,公元 537 年查士丁尼皇帝為 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 9 個世 紀。

公元 7 世紀之後,阿拉伯半島上出現新興勢力伊斯蘭文明,接着十字軍東 征來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時統治者已無力阻止聯軍與戰爭對城市的蹂躪。

接着是土耳其人登場,東羅馬帝國正式宣告結束。公元 1453 年,奧斯曼 土耳其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科斯坦丁尼耶,並將聖蘇菲亞大教堂改成阿雅 索菲亞清真寺。

到了公元 1453 年 5 月 29 日,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 坦丁堡,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 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 4 個高大的尖 塔。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樣子。

1935 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將聖蘇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地毯被移走,覆蓋在鑲嵌畫上的石膏由專 家煞費苦心地擦去,地面飾品得以展示。成為博物館之後的聖蘇菲亞大教 堂被改名為蘇菲亞博物館,實際上該博物館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築物自身以 及其中的鑲嵌畫藝術品。

但是,在 2020 年 7 月,土耳其政府發出新聞稿,宣布因國家最高行政法

院判決 1934 年的政府決議無效,因此這棟建築此後將即刻「恢復」為清 真寺,並由土耳其宗教事務局接管,供穆斯林聚禮使用。

聖蘇菲亞大教堂成為世界遺產,不只是因為它的年代久遠但又是保存良好 的拜占庭建築,它的歷史故事和合教堂與清真寺於一身的特點也令它本身 更有特色。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聖蘇菲亞大教堂才有這種跨宗教的獨特情況,其實,世 上還有一個更獨特的地方,這個地很多人都已經耳熟能詳,甚至還親身到 過,但是,了解那裏的建造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的人却少之又少。

吳哥窟是吳哥古都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聖殿,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 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廟。吳哥窟在荒廢後確實被當地人用作佛寺用途, 故此吳哥窟有時被稱為「吳哥寺」。

吳哥窟作為佛寺是由柬埔寨吳哥王朝(高棉帝國)國王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意譯為勝鎧,1125年 1215年)開始的。按照吳哥王 朝的傳統,皇室世世代代都信奉印度教。可是,闍耶跋摩七世活了90歲, 他看到了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鼎盛,看到了吳哥寺的興建,看到了叛亂,看 到了外敵的入侵和劫掠,看到了滿目瘡痍,看到了國家的重生國都的重建, 看到了復仇,看到了外敵的滅亡。作為長子,他沒有從他的父王手裡繼承 王位,作為王族,沒有從他的弟弟手裡繼承王位。經歷了無數的生和死, 等待和爭鬥,背叛和復仇,侵略和抵抗,衰落和興盛,恥辱和榮耀,闍耶

跋摩七世改變了信仰,在他統治時期,皈依了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注 意不要與大乘佛教混淆)成為吳哥最具影響的宗教。

闍耶跋摩七世重建了國都吳哥城,為紀念其父修建了聖劍寺,為紀念其母

修建了塔布蘢寺,而他為自己修建了巴戎寺。巴戎寺這座大乘佛教寺院是 吳哥最後的一座國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國寺。巴戎寺的浮雕共有 1200米長,刻畫了11000個人物。在巴戎寺的中心高台上,是一個有49座 (現存37座)四面佛塔塔的塔林,加上周圍5座門塔,一共54座四面佛塔, 200個左右微笑的面孔俯視著巴戎寺和吳哥,「高棉的微笑」就指這裡。 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也興建了不少醫院與旅舍。

根據中國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1225年著《諸蕃志》記載:

「真臘……其地約方七千餘里,國都號祿厄。官民悉編竹復茅為屋,維國

王鐫石為室,有青石蓮花池沼之勝,跨金橋,約三十餘丈。殿宇雄壯,侈 麗特甚。」

部分學者認為,吳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轉變為上座部佛教後,佛教教義否 定對王族個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層民眾對「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壞,王權 對人民的束縛逐漸鬆散。這便導致了帝國的衰落和王城的荒廢。

回顧公元9世紀初,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統柬埔寨

地區,宣佈自爪哇獨立,將首都建立於洞里薩湖北邊的訶里訶羅洛耶 (Hariharalaya),亦即在現今的羅洛士遺蹟群(Roluos)地區。闍耶跋

摩二世自封為「宇宙之王」,篤信婆羅門教,崇拜濕婆神,為吳哥王朝奠 定宗教意識基礎。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吳哥王朝 傳續百年。作為一座聖城,吳哥窟屬于禁地,供奉化身為逝去的國王暨毗 濕奴。

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歷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 和平地廟宇的迴廊。吳哥窟中央的廟山由3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的平台組

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普 朗塔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5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5座山峰。三 道迴廊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 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 家莫里斯·格萊斯(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 之雄偉、佈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媲美世界 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毫不遜色。」並且,吳哥窟被認為是金氏世 界紀錄中最大的宗教建築,佔地約1,626,000平方公尺。與另一個著名的 宗教建築梵蒂岡城相比,它大4倍。

除了吳哥窟是一座供奉毘濕奴神的印度教寺廟這一事實之外,許多學者認 為吳哥窟肯定主要是作為一座墳墓而存在的。這個理論背後的原因是這座 寺廟的方向是西方 這很不尋常,因為該地區類似的寺廟都朝向東方,

而西方象徵著死亡的方向。一些神話稱,寺廟的建造是為了與宇宙和諧相 處,而吳哥窟的距離和大小與印度神話有關。因此,吳哥窟被稱為「宇宙 的複製品」,它代表了宇宙世界的地球模型。

毘濕奴(Vishnu)是印度教主要神之一。毘濕奴結合了許多較小的神聖人 物和當地英雄,主要是透過祂的阿凡達(avatar),特別是Rama和 Krishna。在印度教中,阿凡達是神以人類或動物的形式化身,以對抗世

界上某些特定的邪惡。該術語通常指的是 10 次出現毘濕奴:Matsya (魚)、Kurma(烏龜)、Varaha(野豬)、Narasimha(半人半獅)、 Vamana(侏儒)、Parashurama(拿斧頭的Rama)、Rama (《羅摩衍那》 史詩的英雄)、Krishna(牛郎神、佛陀、度金(未來的化身)。

毘濕奴並不是吠陀時期的主要神祇。一些《梨俱吠陀》讚美詩(約公元前 1400-1000 年)將他與太陽聯繫起來,一首讚美詩講述了他 3 步跨越宇宙 的傳說,這構成了他的化身矮人 Vamana 神話的基礎。後來成為其他化身 的人物傳說,例如在大洪水中拯救人類的魚,也出現在早期文獻中。到 《摩訶婆羅多》(約西元 400 年以最終形式出現的偉大梵文史詩)時代, 化身開始被認為是毘濕奴。據說,每當需要對抗邪惡和保護「正法」 (dharma)(道德和宗教法)時,毘濕奴都會顯現出自己的一部分。

在印度教中,dharma 是指導個人行為的宗教和道德法則,是人生的 4 個目 標之一。除了適用於每個人的 dharma(sadharana dharma) 包括誠實、 不傷害、慷慨等美德之外 還有一種根據個人的階級、地位和地位而需 要遵循的特定 dharma( svadharma 構成了《法經》的主題,《法經》 (Dharma-sutra)是宗教手冊,是印度教法律的最早來源,隨著時間的推 移,它已擴展為冗長的法律彙編,《法經》。

並非所有毘濕奴的化身都是完全仁慈的;有些人物,如 Parashurama 和 Krishna,導致許多無辜者的死亡,而佛陀則腐蝕了虔誠的反神(pious antigods)。毘濕奴的 vahana(祂在世上的交通工具)是鷹迦樓羅 (Garuda);他的天堂叫做 Vaikuntha。

毘濕奴被稱為保護者,負責維護宇宙秩序和保護宇宙。他與吳哥窟的連結 以寺廟的西方方向為象徵,因為人們相信毘濕奴居住在西方方向。寺廟內 的幾座雕塑和淺浮雕描繪了毘濕奴的各種化身,即阿凡達,其中包括 Rama 和 Krishna。

在整座供奉毘濕奴神的印度教建築中,到處佈滿了宗教雕刻,重要的主題 包括:

攪乳海(The 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 這是一幅複雜的淺浮 雕,描繪了印度教神話中的場景,諸神(天神)和惡魔(阿修羅)共同攪 動海洋,產生不朽的甘露。

庫茹之野之戰(Battle of Kurukshetra)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

的一個場景,展示了兩組皇室表兄弟 潘達瓦人和考拉瓦人之間的激烈 戰鬥。

飛天女神和提婆(Apsaras and Devatas) 無數被稱為飛天女神 (Apsaras) 的天女和被稱為提婆 (Devatas) 的女性神祇的雕刻,人們 相信它們服務和娛樂眾神。

吳哥窟由一系列同心圓矩形畫廊組成,每一層都高於前一層,最終到達中 央聖殿,周圍有5座高聳的塔樓。這些塔象徵須彌山的5座山峰,加強了寺 廟與印度教宇宙論的連結。寺廟的軸線排列及其比例的和諧也有助於宇宙 秩序和平衡的感覺。

寺廟周圍有一條巨大的護城河,代表須彌山周圍的宇宙海洋。護城河還具 有實際用途,例如提供日常使用的水源、透過減少土壤侵蝕來保持結構穩 定性以及充當抵禦潛在入侵者的防禦屏障。在寺廟建築群內,運河、池塘 和水庫組成的網絡促進了水的流動,這對於儀式和慶祝至關重要。除了其 像徵和實用功能之外,水對於寺廟的靈性意義也至關重要。跨越護城河進 入寺廟的行為象徵著從凡俗世界到神聖境界的過渡。

通往寺廟主入口的堤道兩旁排列著蛇形欄桿,被稱為「那伽」(Nagas), 人們相信它們是水的守護者,在印度教和佛教神話中常常與生育和富足聯 繫在一起。那伽也譯為龍,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掌管水源、河流與大海。

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7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 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 用來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和印度眼鏡蛇(眼鏡蛇在印地 語中的讀音就是「納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姬」(nāgī) 或「那姬尼」(nāgiṇī)。在佛教中,被列為天龍八部之一。

另一個雕刻主題是阿修羅與天人。在印度神話中,阿修羅(惡魔)與天神 人(神)之間的史詩般的戰鬥是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吳哥窟的淺浮雕非 常詳細地展示了這些戰鬥。

阿修羅,義為大力神,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靈,與提婆互相對抗,阿修羅 有時被視為暴力的神靈。提婆在梵語中本意是天,在印度教神話體系中轉 指居住在天界的男性神明,故亦可譯為天、天人,女性天人稱提毗。最早 期的吠陀教文獻記載提婆族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

雷神因陀羅。而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祇,如伐樓拿(佛教 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密多羅 (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祇。

其他主題還有飛天女神和提婆。飛天和提婆塔是裝飾吳哥窟牆壁的仙女。

他們優美的體態和平靜的面容顯示出高棉雕塑家在藝術創作方面的高超技 藝。飛天是娛樂眾神的天體舞者和音樂家,而這些天神是與自然元素和神 聖空間相關的守護神。這些神聖的存在是寺廟精神氛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當人類和神聖領域之間的中介。

飛天女神是印度神話中的女性神祇。《薄伽梵往世書》指出,飛天女神是 從迦葉波和穆尼生出,《毗濕奴往世書》中攪乳海誕生了飛天女神。通常 嫁給乾闥婆並隨其在天界中起舞。因陀羅因為擔心苦行者的修行,曾派飛 天女神誘惑他們。

攪乳海是印度教著名的創世神話故事。可見於《摩訶婆羅多》《往世書》 《羅摩衍那》。印度神話中,神祇也有生老病死,眾神一直被這個問題所 困擾。然而就在眾神所居住的宇宙中心,有著乳海,乳海中蘊藏著可讓眾 神長生不老的甘露。大意講述天神與阿修羅們聯手攪拌乳海,以尋求海底 長生不老甘露的故事。為求得甘露,毗濕奴教導天神和阿修羅一起攪拌乳 海,大家用那伽王婆蘇吉(Vasuki)為繩子,纏繞於曼陀羅山,作為攪拌 棒,再由毗濕奴化身神龜當作攪拌的基石,共同攪拌乳海。

甘露出現的前後,許多的海底寶物、飛天女神陸續出現,也引發一場神魔 間的甘露爭奪大戰,最終由天神贏得甘露。海洋的翻騰導致了一些神聖寶 藏的出現,其中包括不朽的靈丹妙藥,它可以賦予食用它的人永生。這個 故事隱喻了善惡之間永恆的鬥爭,強調了維持宇宙平衡與和諧的重要性。

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神話主題是《羅摩衍那》,一部古印度史詩,講述了 毘濕奴神的化身羅摩王子的故事。羅摩為了救出被魔王Ravana 綁架的妻

子Sita,講述了一個關於愛、忠誠和毅力的故事。《羅摩衍那》在寺廟藝 術品中的出現不僅加強了吳哥窟與毘濕奴的聯繫,也提醒人們高棉文明高 度尊重的美德和道德價值。

同樣,另一部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場景也裝飾著寺廟的牆壁。 這部史詩講述了Pandavas 家族和Kauravas 家族這兩個皇室表兄弟的故事, 他們為Hastinapura 的王位展開了一場災難性的戰鬥。《摩訶婆羅多》探

討了責任、正義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等主題,提供了高棉文明信仰體系核 心的道德指導和哲學見解。

參考自:

https://www.wildnectarcollection.com/post/cambodia-s-wonder-themysteries-of-angkor-wat

https://www.nadovatours.com/blog/angkor-wat-13-interestingfacts-and-myths.html

https://mysiemreaptours.com/angkor-wat-carvings/

https://mysiemreaptours.com/angkor-wat-the-cosmic-temple/

https://www.travelandleisureasia.com/in/destinations/hindusymbolism-at-angkor-wat-cambodia/

https://worldhistoryedu.com/history-of-angkor-wat-and-how-itepitomized-the-khmer-empire/

https://beyonder.travel/south-east-asia/cambodia/the-story-ofsamudra-manthan/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Vishnu

6 -

貢開金字塔未解之謎

在贏得著名的 19 世紀 80 年代的「電流之戰」及在 1894 年成功進行短波

無線通訊試驗之後,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電 機工程師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年 7 月 10 日-1943 年 1

月 7 日)被認為是當時美國最偉大的電氣工程師之一。他的許多發現被認 為是具有開創性的,是電機工程學的先驅。1891 年,特斯拉在成功試驗了

把電力以無線能量傳輸的形式送到了目標用電器之後,致力於商業化的洲 際電力無線輸送, 並且以此為設想建造了沃登克里弗塔。

經過長達幾年的資料收集和觀察,特斯拉認定,古埃及人的金字塔最大的 功能就是收集宇宙能量。因此,金字塔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發電站,當中石 塊改變了當地的磁場結構,使得能量直接匯入金字塔內。

結論是根據他在 1905 年所提交的一項專利申請為基礎。特斯拉提出,想 要通在自然界當中收集能量,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雖說我們今天已 經實現了這樣的構想,例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等,但當時的人們對 此持懷疑態度。但事實上,特斯拉過於大膽的想法,也是人們質疑他的重 要因素。

特斯拉指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地球的磁層來發電,它就位於距離海平面 約 60 公里的地方,有大量的天然電力資源。因此,只要做一個夠大的鐵 塔或是改變磁場的結構,就能利用。前者是直接深入磁層當中,後者是將 磁層的高度改變,使人們在地面也能捕捉電離子。金字塔顯然是後者,在 特斯拉的研究當中,金字塔的石料當中含有大量的金屬元素。

當足夠多的金屬元素匯集起來之後,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地的磁場環境。

而埃及的金字塔足足有 100 多座,這不就像是座屹立在大地上的發電站嗎? 更何況,人們還陸陸續續在金字塔內部發現了類似簡易蓄電池的結構,似 乎都在顯示金字塔就是發電站。

但是問題是,在那個落後的年代,電力在古埃及人的手中沒有絲毫用處。

就像是將一台現代電腦交給原始人使用一般,除了當作砸核桃的工具,似 乎沒有任何有用的地方。對此有兩種可能性,金字塔的結構促使它像發電 站,這是古埃及人無意識的行為,機緣巧合下達到了這種效果。第二種是, 金字塔是外星文明建造的,他們利用金字塔發電,收集了足夠返回自己母 星的電力。

如果考慮到或然率,第一種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埃及文明一直都是一 個神秘學上非常重要的課題。

西元前 2600 年:埃及建造了第一座金字塔。幾個世紀後,它們達到瞭如 此高度和複雜程度,以至於整個地中海世界都了解了令人驚嘆的技術成就。 在接下來的 4000 年裡,它們一直是世界上最高、最神秘的建築。地球上 最早的複雜文明的驕傲和榮耀。

當古希臘了解了埃及建築的宏偉之後,他們借鑒了巨石建築技術來建造自 己的神廟,甚至嘗試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希臘人向埃及學習,羅馬人向希 臘人學習。建築不斷發展,但直到今天,每個後來的文明都會效法希臘羅 馬建築。古代建造者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巴黎和拉斯維加斯有金字塔,柏林、巴黎、倫敦甚至平壤有羅馬凱旋門。

羅馬、倫敦、華盛頓等地都有埃及方尖碑。古希臘人從盧克索神廟 (Luxor Temple)借用的古典柱廊現在幾乎被所有文化所採用 白宮的 柱廊前面有一座埃及方尖碑。每一個新的文明都希望被視為繼承了其舉世 聞名的前輩的複雜性和宏偉性。

卡斯提略金字塔(El Castillo)位於猶加敦半島馬雅遺跡奇琴伊察的中 心,建造於 11 至 13 世紀之間,為祭祀羽蛇神的神廟。金字塔的四面樓梯 都是 91 階,但若金字塔頂端的神廟如果也算成一階的話,卡斯提略金字 塔總共有 365 階,每一階就代表哈布曆(Haab',馬雅曆的其中一種)的 每一天。

在春分與秋分的日出日落時,金字塔的拐角在北面的階梯上投下羽蛇神狀 的陰影,並隨著太陽的位置在金字塔的北面移動。卡斯提略金字塔高 24 公尺,塔頂神廟高 6 公尺,基座長約為 55.3 公尺。金字塔總共有 9 層, 與馬雅的宇宙觀相同。

自 1998 年以來進行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在周維用手拍打時這座寺廟模 仿了魁札爾鳥(Quetzal)發出的鳴叫聲。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象並非 偶然,這座寺廟的建造者因這座建築的迴聲效應而感到神聖的回報。從技

術上講,拍手聲會響起,並在寺廟高而窄的石灰石台階上散射,產生頻率 下降的類似嘰嘰喳喳的音調。

寺廟的所有 4 個側面都有大約 91 個台階,當這些台階加在一起並包括頂

部的寺廟平台作為最後的“台階”時,總共可能產生 365 個台階(寺廟 南側的台階被侵蝕)。這個數字等於瑪雅曆法Haabʼ年的天數,並且可能 與儀式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幾乎凡是金字塔都與神秘學有關係。

貢開(Koh Ker)是柬埔寨唯一一個瑪雅式金字塔所在地。貢開位於暹粒 東北約 100 公里左右。

目前計算這裏的寺廟總數超過 30 座。更有考古學家宣稱過去可能多達 100 座。而在貢開最有名的就是 Prasat Thnom 金字塔,它的造型及功能 都有別於其他所有吳哥建築的寺廟。

貢開作為都城的時間並不長,貢開遺址群時間與吳哥重疊,闍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IV ? 941年)(928 -941年在位)篡權之後,將國都由 吳哥遷移於此,他兒子繼位後,又重新將國都遷回吳哥。他是國王因陀羅 跋摩一世的女兒馬亨德拉德維的兒子,並與他的姑姑賈亞德維結婚,後者 是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由於沒有明確的繼承規則,他透過 母系繼承王位的主張似乎是有效的。自從耶輸跋摩一世的兒子們的父親去 世後,他就在吳哥爭奪他們的統治權。921 年,他在貢開建立了自己的首 都:921 年的銘文指出,「闍耶跋摩四世離開耶輸陀羅普拉城,帶著天神 在Chok Gargyar統治。」競爭從921年持續到928年伊沙那跋摩二世去世, 之後闍耶跋摩四世登基。

貢開是一片叢林密布、人煙稀少的地區。在 81 平方公里(31 平方英里) 的保護區內發現了 180 多個保護區。只有大約二十多處古蹟可供遊客參 觀,因為大部分保護區都隱藏在森林中,整個地區的地雷尚未完全排雷。

貢開是高棉帝國重要城市的現代名稱。在銘文中,該鎮被稱為 Lingapura (Lingam 之城)或 Chok Gargyar(翻譯為一覽之城,或鐵樹森林)。

在闍耶跋摩四世和曷利沙跋摩二世(Harshavarman II ? 944 年)國王 的統治下,貢開曾短暫地成為整個帝國的首都(公元 928-944 年)。闍

耶跋摩四世實施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建築計畫。在他的統治下建造了一個巨 大的水箱和大約 40 座寺廟。最重要的寺廟建築群是一座雙聖殿(Prasat Thom/Prang),它遵循線性規劃,而不是像大多數高棉國王的寺廟那樣採 用同心圓規劃。無與倫比的是 36 公尺(118 英尺)高的七層金字塔,它 很可能是闍耶跋摩四世的國家寺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兩米 6 英尺

7英寸高林伽的神殿。

在闍耶跋摩四世的統治下,貢開的風格得以發展,雕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雕刻了各種各樣的雕像。由於地處偏遠,貢開遺址多次遭到掠奪者的掠奪。

貢開的雕塑不僅可以在不同的博物館中找到,還可以在私人收藏中找到。

貢開 的傑作偶爾會在拍賣會上出現。這些作品在當今時代被認為是被盜 的藝術品。

Prasat Thnom 金字塔建築完全不同於所有吳哥的其他寺廟建築,反而像 極美洲的瑪雅金字塔遺跡。公元10世紀時它曾是吳哥王國首都,很久以來 一直是柬埔寨最偏僻、最難接近的寺廟之一。

這座金字塔顯然與柬埔寨的其他寺廟不同。然而,不知怎的,建築師把它 和寺廟推到了一起。這座金字塔使用的術語是貢開寺(Koh Ker Temple), 但金字塔作為能量機器的幾乎所有元素都在這裡。

同心方(牆壁和露臺)變得更小,將地形的能量引導和集中到金字塔。

金字塔有7層。7在印度教中是一個神聖的數字。但奇數和不可分割的數字, 素數,也是神聖幾何學的一部分。這裡也使用它們:7、11和13。

就能量而言,金字塔是最強大的形狀。它擴大了現有的自然能源。人造建 築材料是砂岩塊(導電性)和火山塊(鐵作為電磁源的存在)。金字塔周 圍建造的人工湖和渠道允許水流動,釋放負離子作為能量來源並利用水流 的動能。

金字塔位於平原上的長城內。它被一個人工湖包圍著。它升向天空。有研 究者宣稱從網路上查到的數字是錯的。因為在現場的測量顯示,側面的長 度不是 50 公尺(164.04 英尺),而是 66 公尺(216.54 英尺),高度 不是 37 公尺(121.39 英尺),而是 40 公尺(131.23 英尺)。

金字塔保存完好。它是由結構內部鋪設的加工火山岩和外部砂岩塊組合而 成。外部塊尺寸不同,凹凸組合,有4到6面。不均勻的尺寸導致了物體的 結構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一直保留到今天。

金字塔的第一層有 11 排石塊。第二層有 13 行,所有其他層(第三、第 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都有 11 行塊。這些塊是透過熟練的方式連接起

來的 而不是黏合劑、石膏或水泥。六邊形塊用於鎖定整個結構。

側面以基點為導向。金字塔的唯一入口是從西側。金字塔沒有可見的入口。 一個隱藏的入口可能位於地下。

禁止攀登原來的樓梯-現在已經成了廢墟。但是,有臨時的木樓梯可以讓 遊客爬到山頂。

前6行的塊的質量在 500 公斤到 2000 公斤(1102.31 -4409.25 磅)之 間。大石塊位於頂部,重達7噸。頂部的方塊形成方形框架,外部裝飾有 印度教圖案。眾神手中握著的不是地球,而是天空。由最大的塊組成的框 架構成了內部通道的“煙囪”,它一直延伸到金字塔的底部 能量“煙 囪”。

垂直的內部通道集中能量,形成金字塔作為能量放大器的結果。

金字塔上簡陋的裝飾讓人想起印度教和10世紀的高棉統治者。但問題是,

這位集大地測量、天文學、建築工程、宇宙學知識於一身的建築師是誰? 世界各地的建築師都擁有相同的知識。例如,它可以在以下地方看到:尤

卡坦半島(墨西哥)的庫庫爾坎金字塔、帕倫克(墨西哥)、蒂卡爾(危 地馬拉)和科潘(宏都拉斯)的瑪雅金字塔、特奧蒂瓦坎(墨西哥)的太 陽和月亮金字塔,以及吉薩高原所謂的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埃 及),20座大山石金字塔(中國),太陽和月亮金字塔(波斯尼亞),以 及西爪哇的巴東金字塔(印尼)。所有提到的金字塔的頂部都有能量束。

建築師精心佈置了結構、水面、水道。在解釋中,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向

國王談到了人工湖,即印度教創世傳說中的“原始海洋”,但也談到了實 際方面和灌溉 這使得高棉國家從10世紀至13世紀。對建築師來說,水 只是動能所必需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將國王帶到了天空,更接近諸神並實現了“軸心國” 傳說。諸神必須對國王宏偉的建築工程感到滿意,並在他們決定居住在地 球上的那個位置時表現出憐憫。但建築師也利用這棟建築創造了一束能量, 發送有關地球頻率及其「健康」的訊息。

貢開金字塔的頂部是集中冥想的理想場所。已知的有以下資訊:

金字塔是建立在已經集中的能量之上的。這種幾何形狀非常適合能量操縱。

吳哥窟是建立在一種不同類型的地下能量之上的,看起來更像是環形能量。

因此,與吳哥窟的金字塔寺廟相比,貢開的設計有所不同。

今天,那些爬上貢開金字塔頂部的人可以看到金字塔建造過程中使用的力 量。他們本能地來到這裡,不知道這棟建築過去或現在的真正用途。

Prasat Thnom 金字塔是一座嚴肅的金字塔,除了最頂部之外沒有任何雕 塑、結構或雕刻。據說,金字塔的最高層曾經有一個巨大的濕婆林伽 (shiva linga),可能還有某種無屋頂的結構,但兩者都沒有留下。這

座金字塔的獨特性與中美洲的結構比東南亞的金字塔更相似,這導致人們 提出了關於普朗金字塔和科克金字塔的各種理論。

林伽(linga,字面意思是「標誌、符號或標記」),有時也稱為 linga 或 Shiva linga,是濕婆派中印度教神濕婆的抽象或非偶像代表。它通常 是獻給濕婆神的印度教寺廟中的主要穆諦(梵語羅馬化:mūrti)或虔誠 形象,也出現在較小的神殿中,或作為自我顯現的自然物體。它通常在一 個圓盤形平台中表示,即約尼 它的陰性對應物,由一個扁平元素組成, 與垂直 lingam 相比是水平的,旨在允許液體奉獻物排出。它們一起象徵 著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的融合,創造和再生的神聖永恆過程,以及女性和 男性能量的結合,重新創造了所有存在。

濕婆派(Shaivism或Shaivam,這一名稱原義是與濕婆合一)是印度教教 內4個最主要的教派之一,尊濕婆為地位最高的創世主。

根據維基百科,濕婆派的起源十分古老和複雜,其部分思想的起源可被追 溯到吠陀時期。一種意見認為佛經所記載的自在天派是濕婆派的前身,但

這種觀點嚴重簡化了濕婆派的起源。婆羅門教教內的希瓦派可能是濕婆派 的前身之一。

濕婆派人士被稱為希瓦(Shaivas,Saivas,Shaivites),他們相信濕婆 就是梵的具象化形式,遍在一切之中。祂是萬物的造創者、毀滅者及維護 者,祂開啟一切也隱藏一切。在印度、尼泊爾與斯里蘭卡,濕婆教廣泛流 行在民間。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也有廣大的信眾。

濕婆派在南亞有四大聖地,最有名的是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東部巴格馬蒂 河畔的帕舒帕蒂納特廟(Pashupatinath Temple)。

Prasat Thnom 金字塔的佈局顯然就是為了吸收來自梵的能量。

參考自: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500068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istory/pyramids-route-wasknowledge-pyramids-spread-ancient-castaways-006498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revealingmysterious-story-koh-ker-pyramid-cambodia-008013

https://elearning.lifequest.sg/blog/pyramidKohK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h_Ker

https://intocambodia.org/content/koh-ker-temple https://sailingstonetravel.com/koh-ker/ https://www.ancientpages.com/2017/04/19/forgotten-overgrownstep-pyramid-koh-ker-ancient-memory-khmer-empire/ https://greatplainsparanormal.com/6347699-cambodia-koh-ker-themystery-of-the-pyramid-prasat-thom-alternative-view

7 - 蛇神那伽的後裔

有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不同的文明都是來自相同的源頭,只是那些作為源 頭的遠古文明沒落了,因此那些作為分支的文明看起來便好像是各自獨立 地發展出來的。

例如《聖經》的記載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他們都生了兒子。

"(創 10:1)

據說挪亞是人類第二個始祖,從他的 3 個兒子閃、含、雅弗的後代,就產 生不同的民族。

閃的後代,就是猶太人、亞述人、敘利亞人、以攔人,都住在幼發拉底河 北部一帶。含的後人向南遷移,其中迦南就住在以色列地,古代稱為迦南 地。迦南人在歷史上確是成為奴僕的奴僕,經常被列國管轄。他們散居在 以色列地以南、阿拉伯一帶及非洲北部。今日非洲黑人大概都是從含出來 的。雅弗的後代分佈在中東北面及西面,包括黑海、裡海和希臘。歐洲白 種人是雅弗的子孫。雅弗的意思是擴張,而歐洲白人在歷史上是不斷的擴 張。

另外,在有關建造巴別塔的記載中,一群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在「大洪水」

之後從東方來到了示拿地區,並決定在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夠通天 的」高塔;上帝見此情形就把他們的語言,打亂讓他們再也不能明白對方 的意思,並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根據一些現代學者的看法,巴別塔和一些已知的建築物之間存在聯繫,其 中一個十分著名的就是「埃特曼安吉神廟」,一座由新巴比倫帝國國王那 波帕拉薩爾修建獻給美索不達米亞的神馬爾杜克的塔廟(大約是在公元前 610 年建造)。這座「巴比倫大金字塔」高 91 公尺(300 英尺)。亞歷山 大大帝在公元前 331 年左右下令拆毀這座神廟好在原址上建造他的陵墓。 在蘇美爾故事《恩麥卡爾和阿拉塔王》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節。

當然,解釋文明同源的觀點中,《聖經》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說法中, 比較有名的算是姆大陸、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的傳說。

儘管這種說法存在很大爭議,但是,比較奇妙的是,

3塊大陸皆在一萬年

前大洪水時沉沒,這與《聖經舊約》的表述、古巴比倫《吉爾伽美什史 詩》、中國《山海經》《淮南子》、墨西哥《奇馬爾波波卡繪圖文字書》、 瑪雅聖書一致,也與埃及人、希臘人、英國的德魯伊特人、玻里尼西亞人、 愛斯基摩人、格陵蘭人、非洲人、印度人的洪水傳說吻合。

相信不同文明來自同一個源頭的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其中一個頗為重 要的理由就是神話的相似性。因為在不同民族中,各自都會流傳着一些創 世神話,在這些神話當中,我們很多時都會發現裏面存在一些類似的元素。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有關蛇的傳說。

在《聖經》中,蛇一方面引誘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另一方面又替神做事, 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又出現「火蛇」,牠是曠野中的動物,因 為百姓發怨言,神就使用牠來懲罰百姓。還有,"「看哪,我必使毒蛇到 你們中間,是不服法術的,必咬你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 8:17

)當摩西行了杖變蛇的神蹟,彰顯了神的權能,百姓就相信神曾向他 顯現,也願意服從摩西的帶領。

更重要的是,銅蛇預表耶穌。首先,"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 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民數記 21:9)耶穌對尼哥 底母說 過"摩西在曠野怎樣把銅蛇舉起,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約翰福音 3:14)對照兩部分經文便一目了然。

綜合而言,蛇在《聖經》裏面既可代表魔鬼,也可代表神的僕人,更可以 象徵耶穌基督。蛇的角色可是說是亦正亦邪。

我國的伏羲與女媧的形象也是人首蛇身。他們創造了人類。

在蘇美爾,阿努納奇·寧·庫爾薩格(Annunaki Nin-Khursag)和她的丈 夫恩基(Enki)承擔了創造工人的任務。恩基在創世神話中被我們稱為 蛇 它賦予了我們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因此被他的兄弟恩利爾詛咒。

蘇美爾神話中的另一條蛇是恩基的兒子 Ningizzidda,蘇美人、埃及人和 西藏人都知道他。根據美國籍民間科學家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1920 年 7 月 11 日 2010 年 10 月 9 日)的說法,牠居住在 Magan,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埃及,這使得理論家們相信他是古埃及神話的 智慧之神托特(Thoth),祂組建了一個神秘學校,傳播自我完善和啟蒙

的思想,進一步發展了他父親的事蹟和哲學。如果恩基和Ningizzidda 如 所聲稱的那樣統治Magan,那麼在Magan的力量的支持下,這所學校將成為 吸引所有希望獲得知識的人的燈塔。

在佛教中,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因為佛陀曾化身為戒德極好的 Naga Phurithat 的化身,是十化身中的第六化身。此外,在佛陀成道後的第七 週,「Naga Muchalinda」爬上來,展開他的頭巾,為佛陀遮風擋雨

(McMeher,2002:54)。這就是蛇護佛像的由來。

世界各地許多古代文化都崇拜蛇,例如墨西哥和秘魯的羽蛇神 Quetzalcoatl、Cihuacohuatziti 和 Cihuacohuatl,印度的那迦國王

(Naga King)和他的納金孩子(Nagin children),越南的 Po Nagar,

她是他們的第一任皇后,以及蛇神是與樹木和湖泊聯繫在一起的美麗女性。 埃及的蛇女神 Wadjet 是土地、國王和分娩婦女的保護者。在米諾亞,蛇 女神被稱為 A-sa-sa-ra-me,與 Hittite Ishassara、高棉 Apsara 和 Canaanite Asherah 有關。基督宗教誕生前的愛爾蘭、蘇格蘭和英格蘭也 崇拜蛇。

在希臘,Giulio Romano 的壁畫《宙斯引誘奧林匹亞斯》(Zeus seduces Olympias);宙斯有一個人的頭和軀幹,但有一條蛇的尾巴。

在法國,我們有一個半人半魚(或蛇)的 Melusine 的故事,她被她的丈 夫背叛了,他違背了自己履行了她的要求的諾言,在她進行沐浴儀式時不 要打擾她。

緬甸國王 Dwuttabaung

娶了一位那迦(Nāga)公主為妻。緬甸首都 Pagan 有那迦顧問和侍從。在一些記載中,據說他在與妻子鬧翻後被納迦人殺害。

在寮國,有這樣一個故事:那迦王子 Phangkhi 愛上了高棉公主 Aikham。

為了一睹她的風采,卻又隱姓埋名,他把自己變成了一隻松鼠,卻不幸被 抓住吃掉了。他的父親納迦王為了報復而向王國發動戰爭,俘虜了公主。

同樣愛著她的 Phadaeng 王前去救她,但沒有成功,成為鬼王,繼續圍攻 那迦王的首都。

在神話中,蛇象徵著生育和繁衍、智慧、死亡和復活(由於它的皮脫落, 這類似於重生),而在最早的神秘主義流派中,「道」的象徵是蛇。出現 的「光」被隱喻地定義為一條名為「昆達里尼」的蛇,盤繞在脊椎底部,

在未覺醒的人體內保持休眠狀態。神性或覺醒一個人的神性和潛在能力是 隨著蛇人帶來的儀式和教導而來的。

蛇神那迦的故事幾千年來一直是高棉社會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扶南時代 (存在時間大約是1世紀至6世紀期間)。根據兩位中國使節康泰和朱應的 報告,扶南國於公元一世紀建立,當時印度王子憍陳如一世(當時柬埔寨 歷史上扶南的一位國王)娶了一位名叫紹瑪的公主(柬埔寨歷史上扶南的 一位女性國王)。這對夫婦在Preah Thong 和 Neang Neak的故事中得到 了象徵性的表達。傳說,憍陳如一世在夢中接受指示,從寺廟中取出魔法 弓,擊敗了娜迦國王的女兒、娜迦公主紹瑪。在隨後的戰鬥中,他們相愛 並結婚,建立了扶南王朝的皇室血統。憍陳如一世隨後建造了首都毗耶陀 補羅(Vyadha-pura,直譯:獵人-城),王國被稱為Kambujadeśa 或柬埔 寨。憍陳如一世和紹瑪之間的愛情故事是現代高棉文化中許多標準習俗的 基礎,包括婚禮和其他儀式。高棉人認為自己是那迦族的後裔,許多人仍 然相信那迦族今天仍然存在,注定有一天會回歸並為他們的人民恢復繁榮。

儘管戰爭、自然和時間的流逝摧毀了扶南時代的許多寺廟,但在真臘和吳 哥時代的古老寺廟中仍然可以看到那迦。

在神話中,紹瑪的父親從沼澤地吸水,為這對夫婦創造了柬埔寨這個國家。

在高棉文化中,那迦象徵著雨,代表著凡間和天界。他們有能力轉變成半 人或全人,並充當保護者,抵禦無形力量、神靈或惡意意圖。此外,柬埔 寨那迦族擁有基於其頭部數量的數字象徵意義。奇數頭那迦象徵陽剛、無 限、永恆和不朽,因為所有奇數都源自數字一。偶數那迦代表陰性、肉體、 死亡、暫時性和凡塵。奇數頭的納迦被認為代表不朽,在柬埔寨各地都有 雕刻和使用。

那迦族的岳父命令憍陳如一世在建造城堡時,絕對禁止製作任何迦樓羅 (Garuḍa)的形象,因為迦樓羅和那迦族是天敵。然而,當憍陳如一世建

造巴戎城堡時,他命令在樓梯上製作一尊迦樓羅畫像,因為他不希望岳父 來拜訪。當那迦來拜訪他的女兒和女婿時,他在城堡前面的入口處看到了 迦樓羅畫像,因此他無法進入,不得不從城堡中間的古井爬進去。看到女 婿,那迦心中一喜,連忙將他抱住,捏捏。然而憍陳如一世誤以為岳父有 意殺他,於是他將納迦的身體撕成兩半,他將納迦毒液灑在他的身上。無 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洗掉它,這導致了他的麻風病。因此,後世的高棉人

將帶有青苔污蹟的憍陳如一世像誤認為是患了痲瘋病的憍陳如一世像。至 於Krishna-Subdues-Naga-Kaliya場景的雕刻圖像,一些高棉人誤認為它 們是憍陳如一世殺死岳父那迦的圖像(Uem Sokhonthea,2006:20),這 個故事一直被流傳下來在高棉社會中相當受歡迎。

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中那迦族的宿敵是巨大的鷹王迦樓羅。迦樓羅 和那迦族原本是表兄弟。聖人Kasyapa 其中兩個妻子(他的13 個妻子中, 全是波闍波提達剎的女兒),Kadru和Vinata,前者欲子多,後者欲子少 而強。各得所願。Kadru 產下 1000 個蛋,孵化為蛇,Vinata 產下兩個 蛋,孵化為太陽神Surya 和戰車御手迦樓羅。透過一次愚蠢的打賭,

Vinata 成為了她姐姐的奴隸,結果Vinata 的兒子迦樓羅被要求聽從蛇的 命令。雖然順從,但他卻感到惱火,並產生了永遠不會放棄的怨恨。當他 問蛇要做什麼才能擺脫束縛時,蛇告訴他,他必須為牠們帶來甘露,即長 生不老的靈丹妙藥。迦樓羅從眾神那裡偷走了長生不老藥,並把它帶給蛇 來滿足他們的要求,但透過一個詭計阻止他們分享它並獲得永生。

迦樓羅威力非凡,輕易就打敗了眾神搶走甘露。在返回的路上,迦樓羅與 毗濕奴相遇,毗濕奴選擇迦樓羅為坐騎,同時將以其形象畫在自己的旗幟 上。迦樓羅則從毗濕奴處獲兩個恩典: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2,地上 的蛇類將永遠是迦樓羅的後代的食物。

自此,迦樓羅就一直是那迦的剋星。

現在泰國和印尼都採用迦樓羅作為國徽,顯然兩國自古以來一直崇拜祂。

可說這是有效地剋制了柬埔寨,難怪高棉帝國早在 1431 年就滅亡了,難 道真的與風水有關?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ancient-snakedeities-gods-ancient-mythology-006282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tracing-originsserpent-cult-002393 https://tibetan buddhist

encyclopedia.com/en/index.php?title=N%C4%81g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C4%81ga https://tiikm.com/publication/doi/wasc2015-1105.pdf https://www.renown-travel.com/cambodia/angkor/bakong.html

https://mythicalencyclopedia.com/khmer-mythical-creatures/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article/this-serpentgod-is-everywhere-in-laos

8 - 婆羅門教衰落與佛教興起

阿育王(Ashoka,約西元前 304 年 前 232 年)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

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 269 年至 232 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 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 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 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後來,他

皈依了佛教。他因阿育王的支柱和法令派遣佛教僧侶到斯里蘭卡和中亞以 及建立紀念碑而聞名,這些紀念碑標誌著釋迦牟尼佛生活中的幾個重要地 點。

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阿育王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 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 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 「天親仁顏大王」。

作為佛教徒,阿育王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 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了 許多佛塔。他還向周邊國家派出許多傳教團,使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 教。尤其是派人去錫蘭的傳教,使斯里蘭卡至今都是南傳佛教的中心。

除了派遣僧侶,甚至阿育王自己的兒子摩囉陀(Mahinda)和女兒僧伽密 多(Sanghamitta)也先後出家,並相繼率人南下斯里蘭卡島,把佛教傳 入了斯里蘭卡。他在政府內設置了「正法大官」執掌宗教事務,巡迴各地, 宣傳佛法。還在首都華氏城召集許多佛教僧侶,由上座部長老目犍連子帝 須主持,舉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校訂和整理了當 時流行的佛教經典,處理了佛教內部各派之間的爭論。由於阿育王的大力

支持和幫助,佛教在此時有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在印度以外一些國家和 地區,如緬甸、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西域一帶傳播。

佛教之所以能夠弘揚,阿育王實在功不可沒。儘管後來的伊斯蘭教入侵與 印度教復興令到佛教在印度本土沒落,但在印度境外很多地方佛教仍然是 香火鼎盛,一切都是拜他所賜。

人人都知道柬埔寨是佛教國家,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原本柬埔寨是以 印度教為國教的,之所以有今日我們所見的境況,就是因為在 12 世紀出 現了一位柬埔寨版的阿育王。

柬埔寨,正式名稱為柬埔寨王國,是東南亞大陸的一個國家。柬埔寨西北 方與泰國接壤,北與寮國接壤,東與越南接壤,西南方有沿著泰國灣的海 岸線。柬埔寨面積 181,035 平方公里(69,898平方英里),人口約 1,700 萬人。它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金邊。

西元802年,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約770年 835年)自立為王, 以「Kambuja」之名統一了真臘交戰的高棉王子。柬埔寨這3個字就是來自 「Kambuja」的譯音。來自古印度王國劍浮沙(梵語:Kamboja)。

劍浮沙是印度列國時代的十六雄國之一,又譯為甘菩遮國。該國位於印度 次大陸的最西面,首都為多門城(梵語:Dvārakā)。其統治階級原本是 一個剎帝利種姓,梵文和巴利文文獻經常提到。他們是說伊朗語的雅利安 人部落,在公元前2至公元5世紀跟塞種入侵印度,並控制各王國(他們有 時也被認為是塞人王室)。

這個國家所說的語言與新阿維斯陀語類似,這種語言被認為已被納入孔雀 王朝皇帝阿育王所立的坎大哈雙語岩石銘文的阿拉毛-伊朗語版本中。他

們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信徒,他們相信昆蟲、蛇、蠕蟲、青蛙和其他小動物 必須被殺死,這一做法在《阿維斯陀經》中提到過。

劍浮沙僅出現在印度雅利安銘文和文獻中,首次在吠陀時期後期得到證實。

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的《主要岩石法令》包含了可精確確定日期的劍浮沙 的第一個證明。印度主要史詩《摩訶婆羅多》也提到了劍浮沙人以及希臘 人、犍陀羅人、大夏人和印度斯基泰人。

Kambu Swayambhuva是劍浮沙部落的祖先,Kamboja的意思便是指Kambu 的 後裔。學者George Coedes引用了 10 世紀柬埔寨王朝傳說的銘文,其中 隱士 Kambu Swayambhuva和天仙 Mera 聯合並建立了柬埔寨太陽皇家王朝 (Kambu-Mera),始於真臘統治者Srutavarman和他的兒子Sreshthavarman。 Coedes認為Kambu Swayambhuva 傳說起源於印度南部,是帕拉瓦王朝 (275年-897年)創世神話的版本。帕拉瓦王朝在《舊唐書》譯作拔羅婆, 是古代南印度的一個王朝,在宗主國百乘王朝衰退後逐漸崛起。

Kambu Swayambhuva 被描述為婆羅門酋長,是濕婆神賜予他與天仙Mera 結婚。因此,柬埔寨這個國名本身便是與印度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8世紀末葉爪哇夏連特拉王朝征服真臘後,當時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二世被

帶到爪哇,後來作為夏連特拉王朝的封臣回國即位。約801年 802年,闍 耶跋摩二世宣布真臘獨立,自稱轉輪王(Cakravartin,印度神話中的統 一四海的偉大君主)。他的國家接受濕婆派為國教。闍耶跋摩二世數次遷 移首都,最後將首都定在洞里薩湖的吳哥地區,奠定吳哥王朝基礎,其神 王合一的宗教革新也給後代國王以很大影響。

雖然有爭議,不過學界更青睞於夏連特拉王國(Shailendra dynasty,

752 年? 832 年)是一個爪哇土生王國。中國記載國名為「山帝」,信 奉印度教和金剛乘佛教。並修建千佛壇,即婆羅浮屠,此前是婆羅門寺塔, 後改為大乘佛教式樣。8

世紀末,發兵征服真臘國,囚禁真臘王子闍耶跋 摩二世於爪哇。802 年,闍耶跋摩二世自稱轉輪王,擊敗山帝。參與中國、 印度間的香料貿易,但水稻種植為主要經濟部門。

從弱小的王國開始,闍耶跋摩二世從那裡建立起自己,最終形成了高棉帝 國。沒有發現闍耶跋摩二世的銘文。高棉帝國未來的國王將他描述為一名 戰士,也是他們記憶中那個時期最強大的國王。歷史學家先前將他的統治 時期定為西元 802 年至西元 835 年。

闍耶跋摩二世被廣泛認為是在柬埔寨歷史上奠定了吳哥時期基礎的國王, 他於 802 年在 Mahendraparvata 山(現稱為 Phnom Kulen)舉行了盛大的 開光儀式。在那個儀式上,他被宣佈為普世君主(高棉語為 Kamraten jagad ta Raja)或神王(梵語為 Deva Raja)。Sdok Kak Thom 寺廟的銘 文記載,在 Mahendraparvata,闍耶跋摩二世參加了由婆羅門

Hiranyadama 和他的大祭司 Sivakaivalya 神舉行的儀式這使他成為轉輪 聖王,宇宙之主。

儘管闍耶跋摩二世在高棉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關於他的確鑿事實卻鮮 有流傳。沒有發現他寫的銘文,但在許多其他銘文中都提到了他,其中一 些是在他死後很久才寫的。他似乎出身貴族,在今柬埔寨東南部開始了他 的征服生涯。

闍耶跋摩二世於公元 850 年去世,並獲得諡號 Parameshwara,意為 “最高統治者”,這是濕婆神的綽號。

高棉帝國雖然以印度教立國,但佛教早已在當地存在。

在西元前 100 年至西元 500 年期間,位於現今湄公河三角洲的扶南王國

在中國、印尼和印度之間建立了繁榮的航海貿易。這個王國是信奉印度教 的,扶南國王贊助毘濕奴和濕婆的崇拜。佛教在最早的時候就已經作為次 要宗教出現在扶南。

西元 375 年的梵文銘文記載了佛教在扶南的存在。國王Kuandinya

Jayavarman(478年 -514年)弘揚佛教,並向中國皇帝派遣了一個佛教使 團,其中包括用珊瑚雕刻的扶南佛像。

Wat Prey Vier 的另一個早期梵文銘文記載於 586-664 年,兩位佛教僧

侶 Ratnabhanu 和 Ratnasimha 是兄弟。中國文獻證明,佛教於5世紀下 半葉在柬埔寨盛行,闍耶跋摩國王派印度僧侶那先到中國朝廷上奏。

佛教顯然從 450 年左右開始出現,並在 7 世紀末被中國旅行家義淨

(635年 713年)所觀察到。

8世紀末9世紀初,佛教夏連特拉王國對柬埔寨作為附庸國行使宗主權。闍 耶跋摩年輕時曾居住在爪哇宮廷,並造訪過蘇門答臘島。結果,當他返回 柬埔寨時,根據高棉傳統,他宣稱自己是神王(deva-raja),將自己等 同於濕婆神,並宣布獨立。儘管如此,他對大乘佛教在整個王國的影響力 越來越友好和支持。

闍耶跋摩二世從爪哇返回柬埔寨後,先後建造了 3 個首都:Hariharalaya、 Amarendrapura 和 Mahendraparvata。其中之一,Amarendrapura,與 Banteai Chmar 一樣,是一座大乘佛教城市,由佛教慈悲觀世音菩薩主持。 後來的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 1050 年)作為大乘佛教的 堅定支持者,他在統治期間並沒有乾涉或阻礙上座部佛教的不斷發展和傳 播。

本文開首提到的柬埔寨版阿育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1125 年 1215 年),他是所有高棉佛教國王中最偉大的一位。闍耶跋摩 七世孜孜不倦地努力將佛教確立為吳哥的國教。當他即位時,他已經是一 位老人,大約 60 歲。在成為國王之前,他將一生奉獻給冥想和密宗。意 識到自己的死亡,他狂熱地工作,以爭分奪秒地完成「拯救」高棉人民和 建立佛教帝國的事業。

1177 年,越南中部的佔婆族王國入侵並洗劫了吳哥,透過攻擊和掠奪首都,

給整個高棉帝國造成了創傷和危機感。闍耶跋摩七世在危機和戰爭的氣氛 中登上王位。

學者們猜測為什麼高棉皇室在這個時候拒絕印度教並明確接受佛教。他們

認為,闍耶跋摩七世和他的人民可能因為未能保護吳哥帝國免於敵人佔婆 族的洗劫而對印度教諸神信仰幻滅。再加上佔婆族人本身是印度教徒,崇 拜濕婆神,因此高棉人可能對敵人的宗教感到本能的厭惡。

闍耶跋摩七世收回了對舊神的崇拜,並開始更公開地認同佛教傳統。他的 政權與過去的印度教有著明顯的分界線。

作為“菩薩王”,闍耶跋摩七世被認為是一位活佛,或者說是在悟道邊緣 轉過身來拯救人民免遭苦難的菩薩;他想像自己扮演的角色類似今日西藏 的達賴喇嘛。闍耶跋摩七世的畫像描繪了他以苦行姿勢打坐冥想,表情平 靜、開悟。他建造了許多公共工程來為人民服務,包括自來水廠、醫院、 寺廟、流浪者收容所。

石碑上的銘文說,他「遭受臣民疾病的痛苦比他自己的疾病還要多;因為 公眾的悲傷使國王感到悲傷,而不是他自己的悲傷」。

另一段銘文寫道:「國王懷著對世界福祉的深切同情,發誓:『所有陷入 存在之海的眾生,願我憑藉此善行將他們拉出來。願在我之後的柬埔寨國 王們,執著於善良……與他們的妻子、權貴和朋友一起到達沒有疾病的解 脫之地。」

在闍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人們的心理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們從對天 王神王的崇拜轉向對僧伽的崇拜,對僧侶的崇拜。過去,人們投入巨大的

精力和資源為精英婆羅門祭司和神王建造寺廟。在闍耶跋摩七世的領導下, 這些資源被重新用於建造圖書館、寺院住宅、公共工程以及更多普通民眾 可以參與的「世俗」計畫。

他的寺廟,吳哥城的巴戎寺,是第一座沒有圍牆的寺廟,表明它向所有人 開放,而不是神王和他的婆羅門祭司的專屬。巴戎寺的牆上裝飾著人們釣 魚、吃飯、賭博、鬥雞的日常生活場景,而不是神和國王的英雄事蹟。

雖然闍耶跋摩七世本人是大乘佛教徒,但上座部佛教的存在日益明顯。

「這種以僧伽羅人為基礎的上座部佛教正統最初由Taling (Mon) 僧侶於

11 世紀在東南亞傳播,並於 13 世紀與伊斯蘭教一起在該地區南部島嶼 地區傳播,成為人民群眾的運動除了華富裡府的銘文之外,還有其他跡象 表明蘇凡納布(Suvarnabhumi)的宗教場所正在發生變化,據信是闍耶跋 摩七世之子的高棉僧侶Tamalinda 參加了1180 年緬甸人率領的代表團前 往斯里蘭卡學習巴利教經典,1190 年回國後,他的宮廷中就有僧伽羅教 義的專家。1296-97 年率領中國使團進入吳哥的元朝政府擔任事務官的周 達觀(約1266年-?)證實,高棉首都有巴利上座部僧侶的大量存在。

周達觀在吳哥城生活了一年,並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了一本小書,其中描述 了上座部僧人剃光頭、身穿黃袍、裸肩,赤腳走遍柬埔寨。他說,他們的 寺廟很簡單,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畫像覆蓋著黃色布。上座部僧人吃 肉或魚,但不喝酒。他們一天只吃一餐。他們不在寺廟裡做飯,而是靠托 缽過活。他們所誦讀的書籍非常多。這些書籍是用裝訂整齊的棕櫚葉製成 的,上面覆蓋著黑色的文字。有些僧侶是皇家顧問,因此有權乘坐金軸轎 子,伴隨著金軸或金傘。

1431年,柬埔寨國王因暹羅入侵而永久放棄吳哥,王室位於金邊以北幾公 里的烏隆山。暹羅人從西邊的入侵和越南人從東邊的入侵削弱了高棉帝國。

越南侵略者企圖鎮壓上座部佛教,強迫高棉人民信仰大乘佛教。另一方面, 暹羅人會定期入侵柬埔寨並試圖驅逐“異教徒”,以保護上座部宗教。兩

個崛起大國之間的權力鬥爭一直持續到16世紀歐洲人到來。

每一次歐洲影響力的浪潮都伴隨著天主教傳教士的足跡,但上座部佛教卻 出人意料地抵制了外國試圖改變高棉人民的信仰。

1556年,葡萄牙傳教士Gaspar de Cruz在柬埔寨待了大約一年,並訪問了 佔婆王統治的首都Lovek。這位傳教士痛苦地抱怨他無法使高棉人民皈依

基督宗教,並將他的失敗歸咎於佛教僧侶:他說,僧侶們「非常驕傲和虛 榮......他們活著時被崇拜為神,因此,他們中的下人,對上人的崇拜, 如同神明一樣,向他們祈禱,頂禮膜拜,所以老百姓對他們非常信任,非

常尊敬和崇拜,所以沒有人敢在任何事情上違背他們。當我講道時,我周 圍的許多人都聽得很清楚,並對我告訴他們的內容感到非常滿意,如果有 任何僧侶走過來說,"這很好,但我們的更好",他們都會離開,留下我一 個人。」

筆者多年前曾經在Youtube看過一則視頻,是郭兆明博士介紹一部叫做 《阿毘達磨》的上座部佛典,博士聲稱讀懂了它的話,可以擊敗所有其他

的哲學,可能這段視頻可以解釋傳教士Gaspar的遭遇。

目前柬埔寨95%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不只是任何形式的佛教,而是特別 是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的主要目標是個人啟蒙,這是透過嚴格的冥想 練習和保守的生活方式來實現的。大多數年輕的高棉男孩都以僧侶的身份 度過了人生的一部分。事實上,任何一次對柬埔寨的訪問都會發現即使在 最偏遠的村莊裡都有寶塔和寺廟。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Buddhism_in_Cambodia

https://asiasociety.org/education/legacy-angkor

https://www.grasshopperadventures.com/article/cambodia-religionbeliefs/

https://www.insightguides.com/destinations/asiapacific/cambodia/historical-highlights/the-dawn-of-buddhism-incambodia

https://www.phnompenhpost.com/national/archaeologists-explorebrahmanism-buddhism-conversion-angkor-wat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537975878/POWER-as-AMRIT-in-theEternal-Struggle-Between-Hinduism-and-Buddhism-in-Cambodia

https://www.khmertimeskh.com/501322614/researchers-search-fortime-khmers-changed-religion/

https://www.pacificprime.com/blog/mythbusting-forget-what-youknow-about-angkor-wat.html

9 - 一個偉大時代 夏連特拉王朝

除了先前介紹過的吳哥窟之外,在東西亞另一個著名人氣景點就是婆羅浮 屠,婆羅浮屠寺位於印尼爪哇島,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上最大的 佛教寺廟。該寺廟莊嚴地坐落在山頂上,俯瞰著鬱鬱蔥蔥的綠色田野及遙 遠的山丘。

婆羅浮屠(Borobudur)是一座建於 8 9 世紀的大乘佛教佛寺,位於印度 尼西亞中爪哇省馬吉冷縣。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寺,建築基部尺寸為 123 公尺乘 123 公尺,最高點距地面 35 公尺,由 9 個堆疊的平台組成,其中 下方 6 個約略為方形、上方 3 個為圓形。頂部有一座中央圓頂。整座佛寺 有 2,672 塊浮雕、504 尊佛像。中央圓頂周圍環繞著 72 尊佛像,每尊佛像 都坐落在鍾型、有許多孔洞的佛塔內。

它是佛教中的聖殿, 代表大千世界和心靈深處。建築物本身分成 3 個部 份代表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當旅客登上頂端時,遠眺遠方的火山 雲霧,那場景并不像吳哥窟般的恢弘氣勢,而以祥和柔美見長。頓時間, 感覺世俗間的煩惱宛如被拋開於九霄雲端之外。

這是一座巨大的佛塔,從稻田和棕櫚樹中拔地而起,遠處是附近的默拉皮 火山。這座神秘而精美的紀念碑經歷了火山爆發、2006 年的地震,甚至 恐怖分子炸彈的襲擊而倖存下來。

儘管婆羅浮屠是爪哇島最重要的旅遊景點,但沒有關於誰建造它或其預期 用途的書面記錄。紀念碑上沒有銘文或日期 當它被重新發現時,它的 一部分被熔岩流覆蓋

所以歷史學家必須猜測它可能是什麼時候建造的。

它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紀念碑,沒有統治者或王朝將其歸功於該建築,這似 乎很不尋常。婆羅浮屠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廟,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 的佛教古蹟之一。然而,沒有人知道它是誰建造的!

考古學家在開始研究婆羅浮屠時提出的一個早期建議是,這座巨大的佛塔 山周圍環繞著一個人工湖。在這個願景中,婆羅浮屠是從湖中綻放的蓮花 的象徵。這意味著前往婆羅浮屠的朝聖之旅將乘船開始。然而,現代印尼 歷史學家很大程度上拒絕了創造湖泊的想法。

目前,歷史學家更傾向於將婆羅浮屠歸於夏連特拉王朝(Shailendra dynasty,752 年? 832 年),據說該王朝始於公元 760 年左右,即蘇

門答臘三佛齊帝國起源在幾十年後。然而,夏連特拉王朝本身就籠罩在神 秘之中,就像三佛齊王朝一樣,它的起源對於現代歷史學家來說似乎並不 清楚,他們不確定這些航海大師來自哪裡。

目前的理解是,夏連特拉是一個海洋統治國家,統治東南亞海域,但他們 也透過在中爪哇的科杜平原進行集約化水稻種植來尋求農業發展。該王朝 在一段時期內似乎是中爪哇梅當王國和蘇門答臘三佛齊王朝的統治家族。

西元 700 年,爪哇突然出現了一個有組織的海洋政治,現在向東延伸到 新幾內亞?印度教海港、河流和稻田的網絡從何而來?有學者認為他們是 航海占婆族(Champa)或占婆的後裔。

消息人士說:「雖然夏連特拉的崛起發生在爪哇腹地的科杜平原,但他們 的起源一直是討論的話題。除了爪哇本身之外,有人還提出了蘇門答臘島、

印度或柬埔寨的早期家園。最新的研究顯然支持王朝的本土起源。儘管他 們與蘇門答臘島的三佛齊和泰馬來半島有聯繫,但夏連特拉人更有可能是 爪哇人。」

印度學者 Ramesh Chandra Majumdar 認為,在印尼群島建立的夏連特拉王 朝起源於印度東部的羯陵伽(Kalinga)。Nilakanta Sastri 和 JL Moens 也同意這一觀點。Moens 進一步描述了夏連特拉王朝起源於印度,

並在三佛齊的 Dapunta Hyang Sri Jayanasa 到來之前在巨港定居。683 年,由於 Dapunta Hyang 及其軍隊施加的壓力,夏連特拉王朝家族遷往 爪哇。

1934 年,法國學者 Coedes 提出與柬埔寨扶南王國建立關係。Coedes 認 為,扶南統治者使用了聽起來類似的「山主」頭銜,但一些柬埔寨專家對 此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沒有歷史證據表明扶南時期有這樣的頭銜。

「其他學者認為,三佛齊佛教王國的擴張與爪哇王朝的崛起有關。這種聯 繫的支持者強調共同的大乘贊助、通婚和利戈爾銘文。事實上,夏連特拉 王朝的一些銘文是用古馬來語寫成的,這表明與三佛齊或蘇門答臘島有聯 繫。「夏連特拉」(Selendra)這個名字首次在 Sojomerto 銘文 (725) 中被提及為「Dapunta Selendra」。Dapunta Selendra 被認為是 Shailendras 的祖先。Dapunta 的頭銜與 Srivijayan 國王 Dapunta Hyang Sri Jayanasa 的頭銜相似,儘管在中爪哇(北海岸)發現的銘文 是用古馬來語書寫的,這表明蘇門答臘起源或 Srivijayan 與這個家族的

聯繫。

夏連特拉王朝是 8 世紀爪哇興起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印尼王朝的名稱。

夏連特拉家族是大乘佛教的積極推動者,他們在中爪哇的 Kedu 平原上佈

滿了佛教古蹟,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婆羅浮屠。現在考古學家宣布發現了 建築地基和文物,他們認為這些建築屬於古代夏連特拉(“山之王”)文 明。

由耶加達國家考古中心、日惹加札馬達大學(UGM)考古中心、萬隆理工 學院(ITB)地形學系和耶加達法國文化中心的考古學家和專家組成的聯 合小組,一直在Ngreco村莊進行發掘在過去的一週裡,追蹤了佛教夏連特 拉王朝的殘餘。

迄今為止,挖掘工作已經發現了磚石碎片、文物和jaladwara水道段,該 水道段是古代浴室中常見的污水系統的一部分。jaladwara的尖端通常是 龍頭的形狀。最近,該團隊還發現了據信是寺廟結構的地基。有證據表明, 這些發現可以追溯到7世紀,當時夏連特拉王朝正處於繁榮時期。

夏連特拉王朝是在大乘佛陀的影響下,由國王Bhanu 於公元752年建立的。

關於夏連特拉王朝的大部分歷史資訊來自佛教寺廟遺址中發現的石刻、口 頭傳統以及其他國家的記錄中的提及。

這個王朝的標誌是與大乘佛教的傳入相關的偉大的文化復興,並且在其統 治下建造的許多寺廟和紀念碑中達到了高水平的藝術表現力。它最偉大的 遺產之一是馬吉冷(Magelang)的婆羅浮屠寺廟群。

除了留下的紀念碑遺產外,人們對這個王朝知之甚少。它顯然發源於爪哇

內陸的農業低地,但實際上將其權力擴展到了該島的西北海岸,它的使者 從那裡與馬來半島和印度支那進行貿易和襲擊。

根據傳統說法,832 年,來自敵對的印度Sanjaya王朝的一位王子Rakai Pikatan取代了夏連特拉王國,夏連特拉王國突然滅亡。Sanjaya王朝的王 儲Rakai Pikatan與夏連特拉國王Samaratunga的女兒Pramodhawardhani 結婚。

Sanjaya王朝的字面意思是「征服、勝利、凱旋」,是一個爪哇王朝,在 公元第一個千年期間統治爪哇的馬打蘭王國(Mataram Kingdom,732年 -

1006年)。王朝在島上推行印度教。

Sanjaya王朝與夏連特拉王國的關係一直不確定。爪哇/印尼自學成才的語 言學家和教授 Poerbatjaraka(1884年1月1日至1964年7月25日)的理論 認為,不存在明顯的Sanjaya王朝,只有一個王朝-夏連特拉 (Shailendra)統治爪哇中部。這個王國被稱為馬打蘭王國,首都位於馬 打蘭地區。Sanjaya 和他的後代屬於夏連特拉家族,該家族最初是印度教 濕婆派(Shaivist)。

另一種理論認為,Sanjaya 王朝是被 778 年左右出現的夏連特拉王朝強 行進入爪哇島北部的。這段時期,Sanjaya 王朝和夏連特拉王朝在爪哇中 部共存,和平與合作為特徵。

夏連特拉王朝與大乘佛教的聯繫是在 Raja Sankhara(Rakai Panaraban 或 Panangkaran)皈依佛教之後開始的。後來的夏連特拉國王,即 Panangkaran 的繼承者,也成為大乘佛教的追隨者,並給予爪哇佛教皇家 贊助,直到 Samaratungga 統治結束。該理論基於Raja Sankhara 銘文 (現已遺失)、Sojomerto 銘文和Carita Parahyangan手稿。從Rakai Pikatan 統治時期到馬打蘭王國末期,濕婆派再次獲得了皇室的庇護。

夏連特拉家族在一些銘文中使用了古馬來語,這表明該王朝起源於蘇門答 臘島以及他們與三佛齊的聯繫。該理論認為,夏連特拉家族憑藉著與三佛 齊的緊密聯繫,控制了爪哇中部並統治了rakais(當地爪哇領主);其中

包括Sanjaya,將王朝的國王納入他們的官僚機構。王朝法庭顯然位於馬 吉冷(日惹以北)附近的Kedu 平原南部。

王儲Rakai Pikatan與夏連特拉國王Samaratungga的女兒

Pramodhawardhani(833年 -856年)結婚。在馬打蘭,印度教 Sanjaya 的影響力開始取代佛教夏連特拉王朝。Rakai Pikatan 推翻了 Samaratungga 的兒子、Pramodhawardhani 的兄弟 Balaputra 國王。

850年,Sanjaya 王朝成為馬打蘭的唯一統治者。這結束了夏連特拉在爪 哇中部的存在,Balaputra撤退到蘇門答臘島三佛齊並在那裏建立那裏的 統治。

關於 Sanjaya 王朝的資訊也可以在 907 年巴里東銘文中找到;當統治者 去世時,他會呈現神聖的形態。

關於夏連特拉王朝的大部分歷史資訊可以從印尼、馬來半島以及遠至印度 發現的石刻中收集到,那裡有歷史上提到的夏連特拉王朝的不同拼寫形式。

銘文是刻在石頭或金屬上的文字;許多人都熟悉的一個著名例子是羅塞塔 石碑(Rosetta Stone)。

記錄夏連特拉王朝歷史的銘文主要是用各種語言書寫的憲章,如梵文、古 爪哇文、古巴厘島文、古馬來文,甚至古巽他文。這些銘文為印尼歷史的

年代記錄提供了基礎。有些銘文是在原件日期之後幾個世紀寫成的副本, 大部分是在滿者伯夷(Majapahit,1293年–1527年)時期。儘管原件已 遺失,但副本通常被認為保留了原件的歷史準確性。

除了石頭和銅上的銘文外,在爪哇、巴厘島和巽他也發現了寫在棕櫚葉上 的文字(稱為lontar)。這些文本大多是古典文學風格的歷史記述。

有關夏連特拉王朝的其他資料來自中國、穆斯林和印度文獻。在中國,夏 連特拉在《帝國年鑑》(

本紀)中被提及,這是朝廷對中國皇帝從各個 外國使節收到的禮物或貢品的詳細記錄。中國宮廷官員記錄了外國國王或 繼承人和/或使節的姓名、收到的禮物以及收到的日期。

來自中國的另一個資訊來源是《朝代史》,其中記錄了獻給各國的告示。

「本紀」和「傳」通常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對所發生的事件提供了更高的 記錄準確性。中文文獻在記錄印尼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8世紀 以前的時期,大部分有關爪哇和峇裡島的歷史資訊都可以追溯到這些中文 文獻。

與記錄事件的中國人相反,穆斯林記錄(主要是波斯語和阿拉伯語)通常 是由旅行者和地理學家撰寫的,他們對土地的性質更感興趣,而不是記錄 的事件。因此,這些記錄為古代印度尼西亞的土地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來自印度的銅銘文提供了 9 世紀至 11 世紀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的重要資 訊。早期文獻以梵文和巴利文書寫,早在公元紀元之初就已存在。這些提 到了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部分地區,顯示印度對這些地區很了解。

來自柬埔寨和越南的一些文件提供了有關古代印度尼西亞的很少但很重要 的信息,最後,一些希臘資料,例如地理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約100年 168年)的資料,也提到了一些印度尼西 亞的名字。

除上述國外資訊來源外,還有許多歷史銘文和文獻尚未破解和翻譯,例如 在蘇門答臘島發現的石刻,仍有部分翻譯。毫無疑問,如果更多的歷史學 家和印尼政府在翻譯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印尼歷史的豐富性將會進一步顯 現。

夏連特拉王朝代表了印尼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代,他們的航海方式征服了 印尼群島的大部分地區,並將貿易和雙邊關係擴展到印度、中國和東南亞。

國王Sri Sanjaya 有先見之明,要求他的繼承人Rakai Panangkaran 皈依

大乘佛教,這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跨越了夏連特拉王朝的統治時期及以後。

在此期間,夏連特拉王朝建立了許多聖地和歷史遺址,例如婆羅浮屠寺廟 群,並生產了許多宗教文物。

正如上一章提到過,8世紀末9世紀初,佛教夏連特拉王國對柬埔寨作為附 庸國行使宗主權。當時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約770

年 835年)被帶到爪哇,後來作為夏連特拉王朝的封臣回國即位。約801 年 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宣布真臘獨立,自稱轉輪王(Cakravartin,印 度神話中的統一四海的偉大君主)。這便是高棉帝國的誕生過程。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onegreatest-monuments-world-who-built-it-strange-origins-borobudurand-lost-021609#google_vignett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archaeologists-unearth-remnants-ancient-sailendradynasty-java-001553

https://www.worldhistory.org/Borobudur/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Sailendra

https://searchinginhistory.blogspot.com/2015/04/the-sailendradynasty-builders-of.html

https://www.tsemrinpoche.com/tsem-tulku-rinpoche/artarchitecture/the-shailendra-dynasty-progenitor-of-mahayanabuddhism-in-indonesia.html

https://factsanddetails.com/indonesia/History_and_Religion/sub6_ 1a/entry-3941.html

10-三度空間曼荼羅 婆羅浮屠

如果閣下曾到過藏傳佛教的道場,一定會見過曼荼羅(Mandalas)。曼荼 羅在梵文裡面是圓圈的意思,中文裡最經典的翻譯是壇城,現在流行畫的 「曼陀羅」,其實是個誤區。

傳統的壇城是密宗裏面的修行者用彩色的沙子在一個平台上,用裝有彩色

沙子的錐形漏斗來繪製的、圓形的、放射狀的佛教圖案。一個大型的,精 美的壇城可能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壇城來源於密宗,表達的是密宗的世界 觀。它具有特定的規格、規制和內容。

因為傳統的壇城都是圓的,遠在密宗時期,表達的最基本理念是世界是圓 的,萬事萬物是圓的。現代科學證明,一切存在最基本的結構是原子,這 正是壇城的結構。再往更細的層面去探討的話,粒子、質子等都是圓的,

整個世界細微到所有結構確實都是圓的,就是壇城這樣的基本結構。密宗 通過壇城表達對宗教、對世界的認識。

曼荼羅是代表宇宙、無限的圖畫、圖表或模型。曼陀羅象徵著存在的整體。

曼陀羅代表了宇宙中所有創造曼陀羅並使其成為實現的力量。曼陀羅是發 現精神世界的入口。曼陀羅的中心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在印度教和佛教 中,曼陀羅是冥想、祈禱和沈思的工具。曼荼羅的力量是在它的中心。

曼荼羅的中心代表宇宙,同時,我們也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在畫曼荼羅 時,就是在視覺上表達一個人的內心和外在世界。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來 製作曼荼羅。曼荼羅可以在其構造中使用各種介質,例如油漆、布料和沙 子。

在金剛乘佛教(Vajrayana)中,曼荼羅也發展成為沙畫。它們也是無上 瑜珈密宗冥想練習的關鍵部分。

曼陀羅可以以視覺形式表現出金剛乘教義的核心本質。壇城代表淨土、覺 悟心性。

這類曼荼羅的一個例子是金剛持曼荼羅,這是一種用鍍金紙編織的絲綢掛 毯,描繪了皇冠和珠寶等奢華元素,為這件作品帶來了三維效果。

曼荼羅也可以代表整個宇宙,傳統上以須彌山為中心軸,周圍環繞著大陸。

一個例子是須彌山宇宙曼荼羅。

在曼荼羅中,外圈的火通常象徵著智慧。8

個墳場的環代表了佛教的訓誡, 要時刻警惕死亡和輪迴的無常:「這些地方被用來面對和認識生命的短暫 本質」。其他地方描述:「在火焰彩虹光環內,周圍環繞著一圈黑色的金 剛杵,主要的外環描繪了8個大屍場,以強調人類生命的危險性」。這些 環內是曼荼羅宮殿本身的牆壁,特別是神佛居住的地方。

一種著名的曼荼羅類型是「五佛」曼荼羅,體現了覺悟各個方面的典型佛 陀形態。這些佛像的描繪取決於佛教流派,甚至曼荼羅的具體目的。這種 類型的常見壇城是五智佛(又稱蒂爾丹嘉拉(Tīrthaṅkara)),即毘盧

遮那佛、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和不空成就佛。與另一幅描繪五明王 的壇城搭配,就形成了二界壇城。

曼陀羅通常被密宗佛教徒用來幫助冥想。

在印度教中,基本的曼陀羅(也稱為yantra)採用正方形的形式,有4個 門,其中包含一個具有中心點的圓圈。每個門的總體形狀為T字。

yantra類似於曼荼羅,通常較小且使用更有限的調色板。它可能是用於修 行、禮拜或冥想儀式的二維或三維幾何構圖,並且可能將咒語融入其設計 中。它被認為代表神的居所。每個yantra都是獨一無二的,並透過精心設 計的象徵性幾何設計將神靈召喚到練習者的面前。據一位學者稱,

「Yantras 的功能是宇宙真理的啟示性象徵和人類經驗靈性方面的指導圖 表」。

許多人將yantras視為印度教密宗修行的中心焦點。Yantras不是表象,而 是生活的、經驗的、非二元的現實。

「曼荼羅」一詞出現在《梨俱吠陀》中,作為該著作各部分的名稱,而吠 陀儀式至今仍在使用曼荼羅,例如九曜(navagraha)曼荼羅。

Yantra 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工具」。幻象顯現為神聖的形象。透過 Yantra,你可以表達造物的品質。Yantra 是代表上帝和女神品質的圖像。 Yantra 是怛特羅密教(Tantra)的一部分。 Yantras 用於崇拜偉大的母 親,即印度傳統中不同女神表現形式的神聖女性。

Yantra 是一種附有聲音的視覺圖像。它總是有一個與之相關的咒語。咒 語頻率定義了 yantra。這種振動就是它的能量藍圖。yantra 具有像徵性 和幾何性。Yantra 的力量位於其中心。這個中心代表宇宙的中心和你作 為宇宙一部分的內在自我。yantra 是使用神的幾何形狀或肖像圖像製成 的。yantra 從稱為 Bindu 的中心點開始,其他幾何形狀從這裡開始分層 輻射。常見的幾何形狀有三角形、圓形、六邊形、蓮瓣形等。周圍通常是 一個正方形,其角代表基本方向。

Yantras 總是與咒語連結在一起,而曼荼羅則不然。Yantras 被奉獻以透 過咒語接收能量。您可以將曼荼羅理解為您內在自我的表達,它試圖與世 界溝通並向您表明您是這個宇宙能量的一部分。

作為自我的表達,曼荼羅可以更具藝術性,並且有不同的顏色、形狀和層 次。但是,yantras 遵循象徵主義,使用三種主要顏色:白、紅、黑。曼 荼羅可以是任何大小;另一邊的 yantra 往往很小。Yantras 在平面或 3D 形狀上繪製和製作。相反,曼荼羅可以由不同的材料製成並在不同的 表面上製成。

與曼荼羅相比,Yantras 傾向於使用更多的幾何形狀。以下是幾何形狀的 意思:

Yantras 使用向下的三角形來代表神聖女性。

六芒星代表女性和男性能量的結合。

蓮花花瓣代表純潔和超越。

圓圈代表顯現。

外部的正方形代表基點。

Yantras 利用咒語的能量和神的女性力量來獲得某些東西,而曼荼羅則致 力於幫助您為自己帶來平衡和聯繫。

婆羅浮屠佛教聖地距離默拉皮火山僅一箭之遙,位於爪哇島的中心,已經 雄偉地矗立了一千多年。一個巨大的曼陀羅-yantra,來自世界各地的佛 教徒來到這片現在已成為穆斯林的聖地,留下一些供品或念誦咒語以表達 他們的信仰。探索婆羅浮屠「公園」的畫廊和樓梯首先是為了尋求內心解 放的信徒進行啟蒙和教導之旅 「遊覽」是按順時針方向進行的。

根據大乘佛教的哲學,這座聖殿代表著一個代表宇宙的巨大曼荼羅yantra,就像刻在石頭上的祈禱文一樣,它的升天應該引導朝聖者走向解

脫(涅槃)之旅。佛塔的金字塔平面分為9個平台(5個方形和4個圓形), 4個巨大的樓梯 - 帶有精美雕刻的門廊 - 提供通往山頂的通道。在攀登 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怪物(makara)形狀的石像鬼監督著攀登的順利 進行。花時間攀登肯定會促進靈性上的提升。

著名的婆羅浮屠遺址在多個層次上將雄偉的建築與 1460 個淺浮雕的精美 雕塑相結合,追溯了佛陀的多重一生,是印尼獨一無二的聖地。這座紀念 碑每邊長113米,呈現巨大的曼陀羅形狀,象徵宇宙。這座佛塔的建造 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寺廟”,因為這裡沒有神像 在佛教王朝夏連特 拉王國(Shailendra dynasty,752年? 832年) 的統治下,歷時一個 多世紀,即 750 年至 850 年之間。婆羅浮屠(Borobudur)這個名字似 乎源自梵文“vihara Buddha uhr”,意思是“山上的佛教寺院”。

20世紀上半葉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政府官員Willem Frederik Stutterheim(1892年9月27日-1942年9月10日)已經明白到, 從建築群的角度來看,婆羅浮屠寺廟首先只不過是宇宙的象徵性表現。法 國學者Paul Mus (1902–1969) 證實了這一點,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 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年3月13日 1986年4月22日)通過 “刷新”(refresh)他作品中的一些主題,為這一假設(現在已被專家 一致接受)做出了貢獻:寺廟作為“中心”,作為世界意象,以及作為世 界的替代象徵。 “宇宙樹”或“天山”,具有世界軸的功能,或者更確 切地說,是支持世界從最高到最物質的所有表現層次的"宇宙軸" 。

然而,Paul Mus 也指出,婆羅浮屠寺廟理想地(從上方觀看或想像時) 是一個 yantra(字面意思是“工具、約束、挽具”),

也就是說,以像徵性總結教義和法(佛法)的方式製作的物體、表示或圖 表,例如,在佛教傳統中 - 我們已經說過 - 曼荼羅。

因此,伊利亞德在我們用於分析的文章中總結了法國人類學家的這種直 覺 。

「這棟建築的結構是這樣的,朝聖者透過走過它並沉思眾多飾有淺浮雕的 畫廊的每個場景,就能吸收佛教教義。值得強調的是:寺廟是佛陀的象徵, 信徒透過參觀寺廟來「學習」或「體驗」佛教,其效果與誦讀佛陀的話語 或佛陀的話語一樣有效。在所有情況下,他都接近佛陀的超真實存在。教 義是佛陀的「語身」;寺廟或佛塔是它的「建築主體」。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佛教傳統中,寺廟體現了法(佛法),因此顯示了達 到解脫(涅槃)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婆羅浮屠寺廟的建造方式是用石頭、 結構的各個層次、淺浮雕和雕像,也就是冥想的「領域」。正是由於這個 原因,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婆羅浮屠是一本真正的“石書”,需要真正懂 得如何理解它的遊客來真正閱讀。

該建築實際上由10個露台組成,對應於走向完美的靈性旅程的10個階段, 依次分為3組,相當於輪迴的領域:第一層代表慾望螺旋中的生命(「慾 界」)或kāmadhātu);5個方形層次代表從感官中逐漸解放(「色界」或 rupadhatu);最後3個圓形露台象徵著通往最終涅槃(「無色界」或 arūpyadhātu)的漸進之路,以結構軸向頂峰的最高層為象徵。

婆羅浮屠迄今最大的謎團是婆羅浮屠本身的開發過程。試想一下,在沒有 任何精密設備的古代人們,即使沒有種植的地基,也能用岩石碎片建造出 高大的建築傑作。據考古學家稱,過去婆羅浮屠只有 1 座巨型佛塔,位於

5 個欄桿之間,但由於巨大佛塔的質量自動在下方產生巨大的壓力,可能 使寺廟的主體倒塌。婆羅浮屠的開發過程估計大約需要 75-100 年。最令

人驚嘆的是,這座有數百年歷史的寺廟沒有使用任何水泥或砂漿,而是由 環環相扣的部件連接在一起。

不只埃及 Abydos 神殿有類似 UFO

的浮雕,婆羅浮屠也有與外星飛行器有 關的神秘浮雕。根據他們雕刻的漂浮盤,可能有一定的意圖或目標,或者 他們試圖講述遇上外星人的經歷。

除了作為佛教徒的禮拜場所之外,婆羅浮屠寺廟也被認為具有與天文學相 關的其他功能。由描繪月亮、星星和太陽的浮雕支撐。這座寺廟很可能是 天動記錄器。除此之外,建築物的對稱形狀,其一側與太陽從東向西運動 的方向平行,表明婆羅浮屠寺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太陽鐘。

萬隆理工學院(ITB)的考古天文學團隊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根據 ITB 天文物理學家 Evan Irawan Akbar 的說法,佛塔不等的空間應該可以標 記一年中不同時間晷影的長度。換句話說,婆羅浮屠是一個巨大的日晷。

只不過,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投射日晷陰影的晷針就不見了,而且它 的尺寸仍然未知。

儘管如此,婆羅浮屠可能曾經是一個古老的天文觀測站。荷蘭民族考古學 家 JLA Brandes 於 1930 年代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8 世紀的爪哇人掌

握了天文學,決定了農業和航海活動。ITB考古天文學家也發現了天體定 向在婆羅浮屠建設的重要性。

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地軸的擺動,從北極的天空中可見的星星每隔幾個世紀 就會改變。「婆羅浮屠建成時,從爪哇島就可以看到北極星。

Gunadharma(傳統上被認為建造了婆羅浮屠的建築師)將登上Menoreh 山, 並指示他的建造者將建築與既不東也不西移動的「真正的北極星」對齊,」

Evan 說。然而,今天磁羅盤上的北方與當時婆羅浮屠的北方並不相符, 因為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

婆羅浮屠的另一個天文奇觀是東部的船舶浮雕。它們描繪了天體下方航行 的雙腿獨木舟,大概是為了紀念一次非洲航行。那時,古代印尼人在沒有 指南針的情況下穿越了未繪製地圖的海洋,僅依靠星星進行導航。2003年 至2004年,一艘婆羅浮屠船的木製複製品沿著肉桂航線從雅加達航行到阿 克拉(加納),展示了古代印尼人與古代非洲人建立的跨印度洋貿易聯繫。

這艘船現在位於婆羅浮屠考古公園北側的 Samudra Raksa 博物館,是印 尼千年航海和天文天才的見證。

根據一般人的常識,流行於東南亞的佛教都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 但曼荼羅是屬於金剛乘,繼承自中國的唐密,屬於北傳。婆羅浮屠就是北 傳佛教早已在印尼存在的證據,可見,很多時,對一些所謂常識是不能不 過濾的。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onegreatest-monuments-world-who-built-it-strange-origins-borobudurand-lost-021609#google_vignett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magnificentancient-buddhist-temple-borobudur-001762

https://www.realglobalnomad.com/secrets-of-borobudur

https://salutbali.com/en/6-splendors-of-borobudur-templeshistory/

https://biblioasia.nlb.gov.sg/vol-16/issue-3/oct-dec2020/borobudur/

https://indonesiaexpat.id/travel/history-culture/the-ancientpuzzles-of-borobudur/

https://www.ytravelblog.com/borobudur-temple-indonesia/

https://en.misterifaktadanfenomena.com/2018/09/10-myth-andmysteries-of-borobudur.html

https://www.discoverwalks.com/blog/bali/top-10-unbelievablefacts-about-borobudur-indonesia/ https://axismundi.blog/en/2019/03/01/borobudur-imago-mundi-andstone-book-of-dharma/

https://teahouse.buddhistdoor.net/eye-on-southeast-asia-thespirit-of-borobudur-and-the-mandala-of-chakravartin-withhendrick-tanuwidjaja/

https://www.kompasiana.com/nikisaraswati/55108c5c813311d434bc68c d/seni-spiritual-mandala-candi-borobudur

https://www.baliautrement.com/borobudur.htm https://yogasigns.com/mandalas-and-yantras/

11 - 被遺忘的文明 三佛齊帝國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教授在 2024 年 4 月 21 日在中國山東濟 南市成立「當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時介紹,說到中國歷史上西行求法的高 僧,三位最有名:「以先後的時間舉列,他們是東晉的法顯法師、唐代的 玄奘和義淨法師,當中法顯是山西人,玄奘是河南人,義淨是山東濟南 人。」

因此,歷史上將上述 3 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求法高僧」。

以時間順序,義淨排第三,但在求法的路線上,他却開創先河。義淨法師 是中國首位從海上赴印度求法的僧人。他承繼法顯、玄奘等前賢,藉著為 眾生捨身忘軀的求法精神,西行求法,為佛教的發展留下了卓越的貢獻。

和前兩位大師的分別在於,義淨是首位從「海上絲綢之路」赴印度的僧人。

以西遊的行程而論,玄奘法師是陸去陸回,義淨法師則屬海往海返。其成 就比起法顯、玄奘,實是不遑多讓。

義淨法師(635 年 713 年)俗姓張,字文明,齊州山茌縣山莊人(今山 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是我國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也是我 國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

於咸亨二年(671),義淨經由海道(今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 (蘇門答臘巴鄰旁,Palembang)至天竺(今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 足山、鹿野苑、祗園精舍等佛教聖蹟後,往那爛陀寺勤學 11 年,後又至 蘇門答臘遊學 7 年。歷遊三十餘國,作傳 40 條寄歸。返國時,攜梵本經 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 曾參與實叉難陀譯場。旋在長安、洛陽主持譯事,為中國佛教著名翻譯家 之一。共譯經、律、論 61 部,239 卷。

義淨法師在印度遊歷了 25 年,比玄奘法師在印度的 l7 年,還多了 8 年。

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4 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2 卷,並首傳印 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備載印度南海諸國僧人之生活、風俗、習慣等,連繫 了解當時印度之重要資料。

室利佛逝(音譯自梵文 Sri Vijaya),簡稱佛逝。宋代後,中國史籍改稱 三佛齊王國(Samboja kingdom)。是 7-14 世紀,存在於巽他群島的一個 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強國。她是東南亞古代最強大的王國之一,也是第一

個勢力範圍及於整個馬來群島的王國。8-10世紀曾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播 中心。7世紀中葉,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已利鼻國到中國進貢。 已利鼻國是三佛齊國最早見於中國歷史籍的名字。一說671年唐高僧義淨 到「佛逝」國取經,是三佛齊存在的最早記錄。而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年),佛逝國取代干陀利國而興起。

7世紀末葉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義淨到「佛逝」國取經,停留6個

月。根據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錄,到過佛逝國的高僧,還 有交州僧人運期、高昌法師彼岸、智岸,晉州善行師者、洛陽智弘法師、 荊州江陵無行闡師、襄州襄陽僧人法郎,以及僧人孟懷業、道宏、貞固等。

西元671年,義淨乘波斯船從廣福港(今廣州)啟航,開始了印度之旅。

他的目的地是比哈爾邦(現代印度東部邦)那爛陀著名的佛教大學,在那 裡他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

儘管義淨的遊記不像法顯和玄奘的遊記那樣受到學者的關注,但它們卻是 三佛齊的重要資訊來源。值得補充的是,三佛齊的考古證據非常稀少,以

至於一些學者甚至懷疑它的存在。此外,三佛齊的人們似乎沒有寫太多關 於他們自己的文章(或者即使他們寫了,這些記錄也不知道是否保存下 來)。

無論如何,經過22天的航行,義淨到達了蘇門答臘島一個被學者們普遍認 為是巨港的地方,這裡就是三佛齊的中心。義淨在那裡待了6個月,學習 梵文語法和馬來語。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三佛齊是該地區佛教學術的主要 中心。

根據義淨自己的記述,三佛齊是一千多名佛教學者的家。在巨港逗留後, 義淨繼續他的行程,在前往那爛陀之前,在塔姆拉利普提(Tamralipti) 港口(位於恒河三角洲)的Vahara 佛教寺廟學習梵文一年。

在那爛陀停留了 11 年後,義淨搭船返回中國。回程途中,僧侶再次在三 佛齊停留,這次在巨港停留了約 8 年。在此期間,義淨翻譯了他在那爛陀 所收集的手稿,完成了兩本重要的著作:《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 域求法高僧傳》。這兩部作品是公元 692 年從三佛齊送回中國的。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三佛齊成為了該地區的一個主要勢力。三佛齊擴 張到爪哇和馬來半島意味著整個馬六甲海峽都在其控制之下。這反過來意

味著該國佔據了中國和印度之間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並透過對經過 其領土的商船徵稅而致富。此外,阿拉伯和中國文獻記載,三佛齊是森林 產品和芳香劑的來源。由於這些貴重物品是在蘇門答臘島腹地發現的,三 佛齊需要在該地區發揮影響力,以便將這些物品運送到其港口。蘇門答臘 島之外也感受到了三佛齊的威力。例如,三佛齊統治者對鄰近較小的王國 施加了影響,例如委託建造婆羅浮屠的中爪哇夏連特拉王朝(Shailendra dynasty,752年? 832年)。

三佛齊帝國沒有明確界定的領土、許多城市或龐大的軍隊。至少在書面上, 三佛齊可能不應該繁榮昌盛,但這個不太可能的帝國持續了近 700 年,

其影響力隨著時間和地理的推移而不斷擴展。在鼎盛時期,三佛齊統治東 南亞並控制戰略性的馬六甲海峽,成為印中貿易路線和該地區大部分貿易 的中心點。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據報道三佛齊擁有豐富的財富和悠久的歷 史,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三佛齊基本上被遺忘了。儘管三佛齊首府巨港 成為印尼的一部分,但即使是現代印尼人民也從未聽說過這個帝國,直到 法國學者喬治·賽代斯(George Cœdès,1886 年 8 月 10 日 1969 年 10 月 2 日)於 1918 年在荷蘭報紙上發表了他的發現,首次暗示了這個帝國 的存在。直到 1992 年,另一位法國學者 Pierre-Yves Manguin 才將三佛 齊的中心確定為穆西河,位於南蘇門答臘島的 Bukit Seguntang 和 Sabokingking 之間。

西元 10 世紀,透過在南阿古桑省發現的金色度母雕像和棉蘭老島東北部 武端的金色緊那羅雕像,帝國的影響力也到達了菲律賓。

在被遺忘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人們對三佛齊的統治制度似乎有些分歧。儘 管現代東南亞傾向於將三佛齊稱為“王國”,但這在技術上是不正確的, 因為王國被定義為由君主統治的國家。帝國由許多較小的王國共同組成, 並由皇帝或大君(“偉大的國王”)統治 - 這表明三佛齊是一個帝國。

然而,傳統上認為,成為一個沒有強大軍隊的帝國是不可想像的。因此, 由於三佛齊主要透過威望進行統治,因此沒有任何基礎可以將其與其他透 過戰爭和權力取得地位的帝國進行比較。

海洋政治(「海洋統治」)可能是三佛齊統治最精確的定義。海洋政治國 家是一個主要擁有海洋領域的國家-海上帝國(例如腓尼基商業城市網路) 或海上帝國。傳統的海洋政治很少主宰內政,即使在他們的家鄉,如腓尼 基提爾、西頓、迦太基或三佛齊。人們可以將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海洋統治 與「帝國」區分開來,在「帝國」中,國家的領土雖然有時透過海道相連,

但通常延伸到大陸。

1025年,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朱羅王朝(Chola dynasty)統治者拉真

陀羅一世 (Rajendra Chola I ) 對三佛齊發動軍事遠徵。他們的主要港 口之一吉打州位於馬來半島北部,被佔領並控制了一段時間。在接下來的 20年裡,朱羅家族對三佛齊進行了攻擊。三佛齊因朱羅入侵而衰弱,意味 著它對其他地區勢力的控制已經放鬆。儘管如此,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 三佛齊繼續統治該地區。朱羅入侵也導致巨港走向衰退。

三佛齊的滅亡發生在 1288 年,當時巨港、佔碑以及該州的大部分地區落 入信訶沙里(Singhasari)之手。這是一個位於東爪哇的王國,由於 11 世紀三佛齊的衰弱而變得強大。然而,信訶沙里本身並沒有持續太久,蘇 門答臘島在被信訶沙里征服後不久就於 1293 年落入滿者伯夷 (Majapahit)王朝手中。

三佛齊不僅僅代表一段經濟或政治歷史。它的黃金遺產蘊含著對古代東南 亞神聖宇宙論的更深刻的見解。除了塵世的財富之外,黃金還具有與太陽、

啟蒙和三佛齊統治者神聖權威相關的崇高象徵意義。研究黃金與權力之間 的相互作用,為了解塑造三佛齊作為泛亞洲海上十字路口的影響力角色的 文化和信仰提供了一個窗口。

很少有材料能像黃金一樣令人著迷。貴金屬引人注目的色調、光澤、重量 和延展性吸引了不同文化和時代的人類。黃金因其美麗和永恆而受到重視, 其元素磁性常常與人類神話傳統和靈性願望交織在一起。在東南亞,本土 的宇宙觀將黃金賦予了天體象徵意義。充滿活力的黃色金屬體現了太陽的 光芒和堅不可摧的本質。人們相信金色的物體蘊含著太陽光本身的活力和 永恆的品質。由於這些本土的宇宙學聯繫,寺廟的裝飾物,如儀式陽傘、

勝利者旗幟和寶座裝飾,都帶有太陽圖案。

黃金的金屬光澤和堅不可摧也喚起了東南亞佛教傳統中啟蒙的光輝。鍍金 的雕像和建築象徵著光明和佛陀的絕對智慧。黃金代表著通往靈性領域的 通道,裝飾著聖地和能夠提供祝福和保護的物品。除了經濟價值之外,黃 金的物質性也將其與印度教佛教儀式和民間實踐中的永恆和神聖聯繫在一 起。

東南亞的土著民間傳說描述了一種強大的蛇形生物,稱為那迦(Naga), 居住在水道、海洋和地下世界。這些神秘的自然精靈被認為守護著地下和

海洋之下的寶藏,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揭示這些寶藏(Miksic, 1997)。

在三佛齊神話中,據說蛇神那迦居住在穆西河流域,王國就是從那裡崛起 的。傳說中,那迦王透過攪動潮汐和水流,暴露了河岸上的金礦。景觀和 潮汐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三佛齊所在的河口環境中自然產生的大量金片和卵 塊。

三佛齊佔據的動態海岸線景觀連接著陸地和水生領域,被視為那迦可以從 其水下地下洞穴中暴露沉沒寶藏的界限區域。沿著海岸發現閃閃發光的金 色文物加強了納迦對王國和神聖國王的神話祝福。因此,神聖的景觀使三 佛齊能夠偶然累積黃金財富,這些財富實際上是透過超自然力量沉積在其 家門口的。

三佛齊在民間傳說中被稱為“黃金島”,這個名字讓人想起那迦透過神聖 的潮汐供應王國的故事。那迦的金色祭品籠罩在神秘的光環中,反映出它 們的神話起源。三佛齊的金色遺跡不僅僅是經濟資源,仍然閃爍著超凡脫 俗的神秘色彩。

很久以前,在金島 Suvarnadvipa 聖地,住著一個偉大的那迦族成員,名

叫 Suvarnanaga,即金那迦。他住在繁華的港口城市巨港附近蜿蜒的穆西 河黑暗泥濘的深處。Suvarnanaga 並不是普通的蛇 他閃閃發光的金色 鱗片和 7 個王冠的王冠標誌著他是一個神聖的存在。巨港人民尊崇

Suvarnanaga 為他們繁榮的三佛齊海上帝國的保護者。他們相信牠的線圈 纏繞在他們的首都上,可以保護首都免受嫉妒其財富的外國入侵者的侵害。 他的存在使巨港成為東南亞最富有的貿易中心。來自大洋彼岸的商人將異 國情調的商品帶到了運河和碼頭,其中充滿了來自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 的香料、絲綢、檀香和稀有文物。

作為回報,Suvarnanaga 要求將大量的黃金珠寶、金塊和用複雜的印度教 -佛教圖像鑄造的裝飾品扔進穆西河的水域。這份貢品維持並放大了他的 神力,使潮汐漲落,使船隻能夠安全地通過狹窄的馬六甲海峽。那些未能 安撫 Suvarnanaga 的人面臨著致命的漩渦、危險的洋流和野蠻的海怪。然 而,Suvarnanaga 也是明智而仁慈的。他與三佛齊的人民分享了他珍藏的 寶藏和知識,激勵他們建造宏偉的寺廟,裝飾著金色的佛陀和印度教神像。 那伽族賜予所有表現出慈悲心和弘揚佛法的人繁榮昌盛的加持。在他的指 導下,三佛齊在整個群島傳播其國際化文化、創新建築和融合信仰。

最終,三佛齊的首都消失在潮汐和叢林中。但關於金那迦和他閃閃發光的 島嶼天堂的傳說依然存在,讓東南亞想起了開明的蛇和海王統治海浪的黃 金時代。Suvarnanaga 仍然盤繞在穆西的深處,作為這片土地的持久守護 神,曾經因他的神聖光芒而增光添彩。

三佛齊(Srivijaya)是源自梵文的名字:Śrīvijaya。 Śrī 的意思是 “幸運”、“繁榮”或“快樂”,也與神有一定的聯繫,至少在印度教中 是如此。 Vijaya 的意思是「勝利」或「卓越」。因此,Srivijaya這個 組合字的意思是「光輝的勝利」、「輝煌的勝利」、「繁榮的勝利者」、 「卓越的光輝」或簡單的「光榮」。斯里蘭卡也有類似的名稱格式。看來, 這個光輝或光榮是與黃金有關,勝利者就是Suvarnanaga。

1980 年代,當地工人在穆西河尋找建築材料時,開始注意到疏浚設備中 纏繞著陶瓷和粗陶器。2000 年代,有組織的打撈潛水活動愈演愈烈,從 河流沉積物中挖掘出數千件令人驚嘆的文物- 金首飾、銅鐘、印度教佛教 雕像、花瓶、武器和可追溯到7 世紀至10 世紀的宗教器具。

「雖然支離破碎,但近幾十年來挖掘出的數千件精美文物揭示了這個曾經 強大的港口政體的模糊、財富和複雜歷史」(Miksic,2004,第249頁)。

探索印尼穆西河的當地潛水員發現了金戒指、珠子和其他可能與三佛齊帝 國有關的文物,該帝國在公元 7 世紀至 11 世紀期間控制了亞洲大片地 區的海上貿易。英國海洋考古學家 Sean Kingsley 在《沉船觀察雜誌》 (Wreckwatch Magazine)秋季刊上報道了這些發現,他告訴《衛報》的 Dalya Alberge:「在在過去的 5 年裡,非凡的事物不斷出現。「各時期 的硬幣、黃金、佛像、寶石,以及所有你可能在《仙巴歷險記》(Sinbad the Sailor)中讀到並認為它是編造的東西。這實際上是真實的。」

關於三佛齊的現存資訊大多以旅人的奇幻記述的形式出現,他們描述了一 些聳人聽聞的景象,如食人蛇和多語言鸚鵡,但很少提供有關日常生活的 細節。根據《沉船觀察雜誌》報道,王國擁有豐富的黃金,它策略性地利 用黃金來與中國和其他地區大國建立關係。三佛齊也資助印度、中國和爪 哇的佛教寺廟和寺院。Sian Boyle 在《每日郵報》上寫道,來自帝國的 銀幣和金幣上都印有檀香花和梵文「榮耀」一詞。

Kingsley 告訴《生活科學》(Live Science)雜誌,穆西河及其周邊地 區尚未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但自 2011 年以來,業餘愛好者一直在那裡

尋找寶藏,當時建築工人在從河裡挖沙時發現了許多文物。根據澳洲國家 海洋考古卓越中心 2019 年的一份報告,當地漁民和工人很快就開始探索 這片水域,其中一些是在「秘密[夜間]潛水」。隨後,大量此類文物出現 在古物市場。許多最終被私人收藏,幾乎沒有留下有關該文明的實體證據 供學者研究。

若然神話是虛構,那些水底發現的寳物也不知道應作何解釋了。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srivijaya0012910#google_vignett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istory/how-rule-peacefullythrough-trading-rise-and-fall-forgotten-maritime-empiresrivijaya-00740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rivijaya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4%E5%88%A9%E4%BD%9B%E9%80%9 D/4743861

https://www.thoughtco.com/the-srivijaya-empire-195524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indonesian-diversfind-gold-treasures-from-long-lost-srivijaya-kingdom-180978990/

https://www.ultra-unlimited.com/blog/srivijaya-the-lost-kingdomof-gold

12- 印尼如何被伊斯蘭化?

很多人都以為印尼是一個回教國家,其實在法律上,這是一個政教分離的 國度。

以下引用自維基百科資料:

「印度尼西亞無國教,但規定公職人員不可以自認無宗教信仰,一定要信 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西亞建國五項原則,第一條),不然將被視為 赤色分子(共產主義為無神論者,在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共產主義等相 關行為是非法的)。」

「雖然印度尼西亞憲法明定宗教自由,但政府僅承認 6 種宗教:伊斯蘭教、 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孔教(儒教)。印度尼西亞雖然不是 伊斯蘭國家,但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 2000 年人口普查, 86.1%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穆斯林屬遜尼派,基督宗教約佔 9%,印 度教 3%,佛教、儒教和原始拜物教約佔 2%,大多數印度教徒為峇里島人, 大部分佛教徒為華人。雖然印度教及佛教為少數宗教,但皆深深影響印度 尼西亞的文化;由於穆斯林商人的影響,伊斯蘭教最初於 13 世紀於北蘇 門答臘流行,至 16 世紀成為今日印度尼西亞各地區的優勢宗教;天主教

則由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及傳教士傳入;而新教則於荷屬東印度時期由荷蘭 信義宗與歸正宗傳教士傳入。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如爪哇阿邦安、峇里 印度教徒及達雅基督教徒,較少注重宗教正統性,而常與當地風俗及信仰 綜攝。」

既然是作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即使沒有回教國家之名,大概 也有回教國家之實吧?而且這個宗教已經佔據着絶對性之優勢。

在印尼伊斯蘭化之前,那裏的人民是以信奉印度教與佛教為主,而且當時 之國力也相當强大,那時候的國名叫做滿者伯夷帝國(Majapahit empire),可是,很多人對她已經遺忘了。

滿者伯夷也被稱為 Wilwatikta,是個以今日印尼爪哇島為中心的東南亞印 度教-佛教海上帝國。這個朝代始於 1293 年,大約於 1527 年結束。哈亞 姆·烏魯克(Hayam Vuruk,1334 年 –1389 年)在位期間(1350 年到 1389 年)是帝國的鼎盛時期,當時征服的領域遍及東南亞。

滿者伯夷帝國是印尼最後一個印度化王國,創始人羅登·韋查耶(Raden Wijaya)是信訶沙里(Singhasari)的王子,信訶沙里是於1222年及1292 年間存在於東爪哇的一個王國,忽必烈遣使要求其歸降,但被拒絕,最終 被元朝海軍所滅。當諫義里國(Kediri Kingdom)統治者賈亞卡特望 (Jayakatwang)佔領宮殿時,他逃脫了。

1292 年,蒙古軍隊來到爪哇,為被賈亞卡特望取代的信訶沙里國王克塔 納伽拉(Kertanegara)侮辱中國皇帝忽必烈報仇。羅登·韋查耶與蒙古 軍隊合作擊敗了賈亞卡特望。這次勝利後,羅登·韋查耶被允許返回首都, 據稱目的是準備向元朝進貢。羅登·韋查耶却過橋抽版,無意成為蒙古人

的附庸,並決定將遠徵軍趕出爪哇。他對軍營發動突襲,結果成功了。士 氣低落的蒙古人在損失 3000 多人後撤回船上,駛回中國。

爪哇軍隊擊敗蒙古人的戰績載入中國歷史。因此,印尼被認為成立於 1293 年。

在他的統治下,新王國滿者伯夷成功地控制了峇裡島、馬都拉、馬來尤和 丹絨布拉。14 世紀中葉,在國王哈亞姆·烏魯克及其首相加查·馬達 (Gajah Mada,1290 年 1364 年) 的領導下,滿者伯夷的勢力達到頂峰。

一些學者認為滿者伯夷的領土涵蓋了今天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部分地區, 但其他學者則認為其領土僅限於爪哇東部和峇裡島。儘管如此,滿者伯夷 仍成為該地區的重要勢力,與中國、佔婆、柬埔寨、安南和暹羅保持著正 常關係。

滿者伯夷的歷史充滿了傳奇和神秘。我們以卡維文(Kawi script)寫成 的《 Pararaton》(《國王之書》)和《Nagarakertagama》而為人所知。

滿者伯夷帝國被認為是印尼印度教佛教王國高雅文化的頂峰,該王國在此 之前已經存在了一千多年。

滿者伯夷與佔城、柬埔寨、暹羅、緬甸和越南都有關係,並派遣使團到中 國。他們控制著經過群島的商業貿易的很大一部分。

滿者伯夷社會以靈性原則為基礎。處於最高層的是統治者,他在王國中佔 據的位置反映了上帝在宇宙中的位置。滿者伯夷以供奉濕婆神的瑪雅樹 (maja)命名。今天的峇裡島社會被認為是滿者伯夷社會的延續。

如今印尼海軍仍在使用滿者伯夷旗幟,其設計後來被無數國家採用。這是

第一任國王羅登·韋查耶在與中國元朝的第一次戰鬥中勝利的旗幟。1292 年,它首次被記錄在布塔克銘文中。

滿者伯夷對印尼建築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Nagarakertagama》中提到了 首都亭閣( pendopo )建築的描述。滿者伯夷建築是當今峇裡島寺廟的基 礎。

加查·馬達(Gajah Mada,1290年 1364年)是滿者伯夷的mahapatih (「宰相」)。他是將滿者伯夷帶至權力頂峰的主要統治者,如今被視為 印尼的愛國英雄。他出生於平民,出生時名叫馬達,後來成為滿者伯夷王 室精銳衛隊Bhayangkara 的指揮官。在女王特里布婆那·毗闍耶頓迦提毗 (Tribhuwana Wijayatunggadewi)的領導下,加查·馬達被任命為 mahapatih 期間,他宣讀了著名的帕拉帕誓言(Palapa Oath),他承諾 「不允許他的食物加香料」,這意味著他將放棄一切塵世的享樂,直到他 「征服世界」。

他征服了峇裡島、龍目島、西蘇門答臘島、民丹島、淡馬錫(新加坡)、

馬來語和加里曼丹。他也擊敗了東南亞第一個伊斯蘭教蘇丹國蘇木都剌國。

女王去世後,她的兒子哈亞姆·烏魯克繼位為國王。加查·馬達保留了作 為mahapatih 的地位,並向東擴張,一直到安汶、東帝汶和菲律賓南部, 繼續進行軍事行動。

在哈亞姆·烏魯克的統治期間,印度教的靈性、藝術和文化達到了新的高 度。

隨著外國穆斯林商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叛亂和內部腐敗開始在滿者伯夷 帝國的邊緣蔓延。一些流氓王子被伊斯蘭教的經濟利益所吸引,這使他們

能夠宣稱自己是「蘇丹」並否認對國王的效忠。隨著伊斯蘭化的逐步推進, 宗教宣傳最終轉向武裝力量。

當哈亞姆·烏魯克由 Kusumawardhani 公主繼位時,發生了繼承權衝突, Kusumawardhani 公主嫁給了他的親戚 Wikramawardhana 王子。哈亞姆· 烏魯克與前妻還有一個兒子 Wirabhumi 王子,他也繼承了王位。

1405 年至 1406 年間,發生了一場名為 Paregreg 的內戰。

滿者伯夷的權力因一些繼承衝突而衰落,並受到爪哇北海岸城市日益增長

的權力的挑戰,當時這些城市受到外國伊斯蘭教商人的大量資助。一系列 的內部衝突,加上在爪哇北海岸建立定居點的穆斯林商人日益增加的壓力, 導致帝國逐漸衰落並最終崩潰。好一招農村包圍城市!

大約在滿者伯夷成立時,一些穆斯林已經開始透過貿易往來進入 Dvipantara。然而,在1365年以古爪哇語寫成的史詩《爪哇史頌》尚未提 及他們當時的存在。富裕的穆斯林香料商人在爪哇逐漸變得有影響力,而

穆斯林傳教士則試圖向當地人傳播伊斯蘭教。一旦穆斯林感到足夠強大, 和平的宗教宣傳就會迅速轉向武裝力量。

一些流氓滿者伯夷王子也看到了加入外國宗教的經濟和政治好處。許多人 皈依穆斯林是為了宣稱自己是「蘇丹」(伊斯蘭國家的統治者頭銜)並否 認對帝國的效忠。伊斯蘭意識形態使他們能夠透過相互結盟對抗滿者伯夷 的「異教徒」領主來建立自己的獨立蘇丹國。

這種逐漸蔓延的伊斯蘭化加速了爪哇的惡化。政治「聖戰」與每個村莊普 通民眾的宗教內訌相結合,意味著這段時期是帝國內部不斷發生衝突和內 訌的時期。

滿者伯夷無法遏制資金雄厚的蘇丹國,最終於 1527 年在伊斯蘭教的壓力 下崩潰。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宗教自由是人權是一個非常天真的想法,我國以往 4 次禁止某個外來宗教傳入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是最終因為鴉片戰爭 令國力衰弱,不開放也不行。

滿者伯夷的最後一位統治者 Brawijaya 五世於 1478 年皈依成為穆斯林。

他的大多數祭司和剎帝利(貴族)不接受這一點,並在諫義里(Kediri) 附近的 Daha 建立了一座新的 kraton(宮殿),該宮殿也在 1527 年屈服 於 Demak 蘇丹 Trenggana 的穆斯林遊牧部落。

然後他們繼續向東建立了 Blambangan 王國,首都位於外南夢 (Banyuwangi)。他們將抵抗伊斯蘭教兩個世紀,但從這一點來看,伊斯 蘭教是爪哇社會的主導宗教力量,儘管閃族宗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在爪 哇建立明確的地位。東爪哇一直信奉印度教,直到 1700 年代。

Blambangan 王國直到 17 世紀才失去政治獨立,該地區直到 1800 年代 末期才被穆斯林化。

隨後,忠誠的貴族和祭司將王國所有的經文、歷史記錄和知識帶到了巴厘 島。從那時起,神聖的知識將在巴厘島生存和繁榮,而文化和精神上貧困 的爪哇則開始了長期的衰落。巴厘島隨後成為爪哇文化的最後避難所。

在爪哇流傳着兩個預言。

第一個預言是來自滿者伯夷的顧問 Sabdapalon。自從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的 最後一位統治者 Brawijaya 五世皈依伊斯蘭教後,他受到 Sabdapalon 的 詛咒,Sabdapalon 預言他將在 500 年後重生,在政治腐敗和自然災害時 期,恢復印度教。

第二個預言是來自爪哇諫義里國王 Jayabaya 。在西元 1100 年代,他曾 預言:「在 Ratu Adil(法王(Dharmic king))回歸之前,爪哇人將被 白人統治 3 個世紀,並在玉米植株的壽命(一年)內被黃矮人統治。據說, 「當鐵車無馬而行,輪船長空飛行時」,Ratu Adil 就會回來。

印尼確實從 1610 年起就被「白種」荷蘭統治,並於 1942 年「黃種」日 本入侵而結束。

Dang Hyang Nirartha(大約在 15 或 16 世紀)是來自東爪哇諫義裡的一 位偉大的印度教聖人,滿者伯夷滅亡後到達巴厘島,成為印度尼西亞宗教 的改革者。除其他改革原則外,他還制定了新規則,將印度教村莊社區重 組為宇宙更大秩序的縮影。他也介紹瞭如今峇里島隨處可見的蓮花殿 (padmasana shrine)。

在此再次引用維基資料:

「峇里島印度教 (英語:Balinese Hinduism;印尼語:Agama Hindu Dharma; Agama Tirtha; Agama Air Suci; Agama Hindu Bali) 是印尼峇 里島上大多數人所信奉的印度教。峇里島人的印度教信仰具有獨特的模式, 信徒把當地的泛靈論、祖先崇拜(參見皮楚·帕克薩),以及對佛教聖者 或菩薩的崇敬都融入其中,與別處的印度教有所區別。」

「居住在印尼群島人口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 (佔 86%,參見印尼宗 教)。峇里島是個例外,當地居民約有 87%自認為印度教徒(約佔印尼總人 口的 1.7%)。印尼在 1949 年實際脫離荷蘭而獨立,但在 1945 年已自行 宣布獨立,所制定的憲法(參見印尼憲法)中宣示保障人民有宗教信仰自

由。而人類學家和峇里島歷史和宗教學者米歇爾·皮卡德 (Michel Picard) 在1952年表示,受到保守派控制的印尼宗教事務部對於可接受 「宗教」的定義有嚴格限制。宗教事務部所定義可被接受的是「一神論」, 並編纂有經典的宗教,並增加一些額外要求。此外,印尼政府對於那些不 信仰官方認可一神論宗教的人,將不給予公民權利(例如投票權)。人口 數目居於少數的峇里島印度教徒適應政府規定,並宣布他們的印度教是一 神論,並以一種在政治上符合阿加瑪(Agama,官方許可宗教)規格的形 式提出。峇里島印度教最終得到印尼政府承認,成為官方許可的宗教。」

既然1945年所制定的憲法中宣示保障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印度教又正式

被官方認可,似乎可以說,第一個預言亦早已應驗。

參考自: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Majapahit-empire

https://higrid.net/posts/history-of-majapahit.html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majapahitempire-short-life-empire-once-defeated-mongols003623#google_vignett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istory/hidden-mastermind-andwarrior-queen-behind-empire-s-golden-age-007436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istory-famous-people/howjavanese-king-defeated-one-most-powerful-rulers-mongolianempire-007430

https://indosphere.medium.com/majapahit-the-peak-of-indonesiancivilization-e15f51f68559

https://indometaphysics.com/candi-sukuh-an-enigmatic-andmysterious-ancient-temple-in-indonesia/

https://indonesiaatmelbourne.unimelb.edu.au/majapahit-the-mostpowerful-empire-in-asia-that-most-people-have-never-heard-of/

高棉帝國在大約從公元 802 年到 1431 年統治東南亞大陸的廣大地區,在

11 世紀到 13 世紀之間達到頂峰。它也被稱為吳哥王國,是早期扶南王

國和真臘王國的繼承國,它塑造了東南亞大陸,特別是泰國和寮國的政治 歷史和藝術傳統。

在當時作為首都的吳哥,裏面的吳哥窟寺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 築之一,吳哥地區的許多其他寺廟、橋樑、道路和渠道證明了古代高棉人 的建築、藝術和工程實力。

在現代,隨著考古研究引起了人們對其統治的興趣,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成 為了典型的民族英雄,他不僅建立了柬埔寨民族的偉大地位,而且還建立 了一個以佛教為動力、致力於滿足柬埔寨人民精神和物質需求的福利國家。

這一段輝煌的歷史是每個柬埔寨國民的驕傲,只要看一看柬埔寨的國旗便 會明白。

問題是,在 21 世紀,這個國家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是一個不 折不扣的弱國。柬埔寨目前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國內的貧富懸 殊問題、基礎設施不足、健康衛生問題和人民缺乏知識水平等社會問題十 分嚴重。

柬埔寨面積 181,035 平方公里(69,898 平方英里),人口約 1,700 萬人。

臺灣面積約 3.6 萬平方公里,人口約 2300 萬人。前者土地面積是後者的 5 倍,前者的人口約後者的七成。2022 年,柬埔寨 GDP 是 295.05 億美元 (29,504,829,319),2022 年柬埔寨人均 GDP 為 1,765 美元。台灣在 2022 年的 GDP 產值為 7604.6 億美元,而人均 GDP 為 32687 美元。台灣 GDP 是 柬埔寨的 26 倍,人均 GDP 是柬埔寨的 18.5 倍。不知道作為曾經稱霸東南 亞的高棉帝國的子民有何感想。

民主柬埔寨是 1970 年成立的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也被稱作赤棉政 權、紅色高棉政權,是波爾布特領導下的柬埔寨共產黨於 1975 年-1982 年在柬埔寨建立的政權。1975 年擊敗龍諾將軍領導的高棉共和國而建立民 主柬埔寨,柬埔寨共產黨掌握了大多數權力之後,開始在柬埔寨境內推行 極端的農業社會主義政策,造成約四分之一柬埔寨人非正常死亡,直至 1979 年柬越戰爭爆發後,在反柬共統治的柬埔寨救國民族團結陣線和越南、

蘇聯的干涉下,喪失了大多數領土。

對於1975年至1979年間實際死亡人數的估計是合理的,但可能有數十萬人 被殺、數十萬人死於飢餓和疾病(無論是在柬埔寨共產黨的領導下還是在 1978年越南入侵期間)。鑑於1975 年人口估計為730萬,一些人估計死亡 人數為100萬至300萬。中央情報局估計,1975年至1979年間,僅國家清洗 就有50萬至100萬人被殺害,而紅色高棉則殺害了150 萬人(120萬至180 萬人)。

很多人以為,領導這個恐怖的政權的人必定是流氓,無賴。然而,事實上, 柬埔寨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波爾布特(1925年5月19日-1998年4月15 日)在1949年因學習成績優秀而獲得獎學金,獲准與其他21名留學生到法 國留學。在國外接受進一步的教育,標誌著他成為柬埔寨少數精英之一。 隨後,他在1950年1月進入巴黎先賢祠-阿薩斯大學的信息與數位技術工程 學院學習3年,學習成績優異。

在巴黎讀書期間,波爾布特與其他兩人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地下研究 組織「馬克思主義圈子」,定期閱讀馬克思主義讀本,並進行自我批評。

波爾布特加入了這個組織下的一個研究小組,同一個小組的成員包括胡榮、 冼阿里和索諾。波爾布特與英薩利於1951年加入了法國共產黨。

由此可見,創黨成員都是流學法國的精英,都是法國留學歸來的知識份子。

赤柬第二號人物是柬埔寨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書記、民主柬埔寨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農謝(1926年7月7日-2019年8月4日)。雖然 與大多數紅色高棉領導人不同,農謝沒有在法國接受教育,但是,在1940 年代,農謝在曼谷的Wat Benchamabophit學校和法政大學法學院學習,並 在泰國外交部兼職。他在曼谷的暹羅共產黨開始了他的政治活動。1960年 9月當選為柬埔寨工人黨(後改稱柬埔寨共產黨)副總書記。

第三號人物是塔莫克(1924年-2006年7月21日),柬埔寨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1978年接替被清洗的索平任柬埔寨共產黨中央 委員會第二副書記,波爾布特死後紅色高棉最後的領導人,西南區書記, 在1930及1950年代,塔莫克甚至曾經先後出家為僧,受過正式的佛學訓練。

奪得政權以後,民主柬埔寨實行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禁止書籍和印刷品。 人民禁止說外語。只允許唱革命歌曲,跳革命舞蹈和穿著革命服裝。禁止

實行國家榮譽制度。

這段令人慘不忍睹的歷史足以說明,高深教育也不一定讓一個人有良知、

有道德理性。正因如此,當我們看到一眾社會上的精英階層都去信奉一些 很膚淺的宗教時,並不需要覺得詑異。

英國記者和傳記作家菲利普·肖特(Philip Short,1945年4月17日 )

認為,「上座部佛教的語法滲透進」了柬埔寨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如儒家 思想影響了中國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一樣。

其實,可以靈活運用的,又豈只上座部佛教與儒家思想,實際上任何宗教 都可以結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乃至封建帝王、民主統治、 極權統治。理由十分簡單,因為解釋權掌握在人的手裏,問題永遠不會是 誰解釋得對,只會是建基於誰才有權去解釋。這就是科學與宗教的分別。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奪取政權,實際上就是蘇聯「輸出革命」的結果。

1919年,蘇聯成立了「第三國際」,企圖向全世界輸出革命,讓整個國際 社會完全赤化。該計劃很快付諸實施,1920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 基(Grigori Voitinsky)來到中國,5月在上海建立聯絡處,準備組建 「中國共產黨」。在其後的三十多年中,直到中共建政之初,都只是蘇共 的附庸。

掌權以後,中國也像當年的蘇聯一樣,向外輸出革命。中共此舉可謂不計 血本。除了訓練各國游擊隊、提供武器、派出作戰人員顛覆各國合法政府 之外,還提供大量金錢支持。在文革瘋狂時期的1973年,中共「對外援助」 達到了創紀錄的占國家財政支出的7%。例如1966年,金日成訪華,得知北 京在修建地鐵時,就要求中共在平壤也無償建一條。毛澤東立即決定優先

且無償為朝鮮建地鐵,將北京在建的地鐵停工,將一切設備和人員,包括 鐵道兵兩個師、數萬人及大批技術人員送到平壤。朝鮮不出一分錢、一個 人,還要求中共要考慮戰備防空,結果平壤地鐵成了世界上最深的地鐵系 統,最深處達地下150米,平均深度90米。

早在1952年,毛澤東就向越共派出顧問團,其軍事顧問團團長就是中共上 將韋國清。中共派出的土改顧問團,將越南數以萬計的地主、富農關押和 處決,引發了北越的饑荒和農民暴動。中共和越共聯手鎮壓這些暴動,並 發動了和中共「延安整風」類似的「整訓」和「整軍」運動。

但後來,越南從1969年開始就加入了美國為首的四方會談。這個會談將中 共摒除在外。毛對越南極為不滿,於是決定利用柬埔寨制約越南。越南和 柬埔寨的關係更加不和,最終兩國開戰。中共對柬共的扶持從1955年就開 始了,讓柬共領導人到中國接受培訓。殺人魔王波爾布特的柬共最高領導 人位置就是1965年由毛澤東任命的。毛向柬共提供金錢和軍火。僅在1970 年,中國就援助波爾布特3萬人的武器裝備。

中共支持北韓、越南、柬埔寨,就像當年蘇聯支持中共的目的一樣,希望 最終對方成為自己的附庸。

馬克斯主義所追求的,是建立一個烏托邦。烏托邦(Utopia)這個詞出於 希臘語:οὐ,意為「不」,和τόπος,意為「地方」;這個詞現在托 寓那些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社會和事物。英語中的同音詞Eutopia(讀音: /juˈtoʊpiə/),來源於希臘語εὖ,意為「好」,和τόπος,意為「地 方」,所以這個詞有雙重意義。《莊子》之逍遙遊篇裏面的無何有之鄉; 康有為對於理想的群體和社會的構想,稱之為「泰世」、「大同世」;陶 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桃花源;《列子·黃帝》記載黃帝夢遊所到 的華胥國;乃至柏拉圖提出的理想國,都是烏托邦。

烏托邦是幻想出來的,不存在於現實生活的天堂,是一種無法達到的夢想, 所以,它的性質就是一種宗教。而輸出革命,則是將一種理想的烏托邦植 根於其他民族的腦海中,本質上它無異於對外進行宣教。

以下資料引用自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RNxP4N.html

「葡萄牙,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6世紀迎來葡 萄牙在遠東發展的黃金期,這個時候葡萄牙擁有者對東方的「保教權」, 也就是傳播宗教壟斷權力,然而它的這種霸權卻遭到了西班牙的挑戰。這 兩個國家之間的爭鬥從西方一直打到東方,尤其「保教權」在中國的爭奪, 一度改變了遠東的國際局勢,並對之後遠東的殖民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世紀末期,隨著英法等民族國家的形成,強大的王權使得天主教會開 始向民族教會轉變,並為世俗的王權服務。宗教改革之後,羅馬教廷在歐 洲的勢力範圍也逐步縮小,號召力也逐漸轉弱,因此主要依靠信奉天主教 的這些國家向海外擴張。」

「而這些天主教國家,打著宗教的旗幟,利用宗教傳播去征服和殖民海外

的領土,把宗教當作外海擴張的工具。為了協調各方的勢力,羅馬教皇有 權分配任何不為基督教統治地區的世俗權力,比如收稅、駐軍等權力。」 ......

「1553年,葡萄牙取得了澳門的租借權利,教皇於是又宣佈成立澳門教區, 同時也隸屬於遠東教區,它對葡萄牙的海外殖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既賦

予葡萄牙人監視其他傳教士的權力,也可以藉助手中的權力把其他傳教士 排擠出遠東地區。葡萄牙此時在遠東殖民也達到頂峰,他們開闢了里斯本、 好望角、馬六甲、澳門的航線,牢牢控制著印度洋的香料貿易。」

倫敦大學非洲史博士凱文·希林頓所著的《非洲通史》(第四版)這樣寫 道:

「19世紀初,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在非洲萌發。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 開始遠離奴隸貿易,甚至派遣海軍四處打擊奴隸貿易,將解救的黑人男性、 女性、兒童安置在塞拉利昂。」

「英國人這樣做,不無給美國(當時至少還算是半個種植園奴隸經濟的國 家)以及持續從販奴貿易中獲益的法國、荷蘭等國添堵的考慮,但除此之

外,英國人有意將解救的黑人發展為基督教信徒,讓這些信徒而非歐洲本 地的傳教士穿過非洲內陸的荒漠,去擴散英國的影響。非洲的民族主義就 是這樣,陰差陽錯般的誕生了。」

「雖然這種民族主義確實也誇大了歐洲文明的友善一面以及技術、文化上 的先進性,錯誤的相信英帝國主義會幫助黑人們實現願望,卻也內含著非 洲國家要獨立於白人控制的政治思想。」

「19世紀早期,英國等歐洲國家在南部非洲的傳教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非 洲本土的民族主義者(基督教徒)此後不無失望的看到,隨著歐洲傳教士

的深入,非洲的獨立以及更快的走向現代化,並沒有實現,相反,歐洲的 傳教士還不斷召喚自己的國家向非洲派兵來鞏固傳教的成果。」

「這也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非洲狂潮的起因。」

終於,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儘管在今時今日,宗教事務早已由本地人接手, 而歐美早已成為文明社會,崇尚自由平等,但是宗教的本質沒有改變,領

導的人仍然是熱愛權力,由外國人換上本地人,亦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正

如蘇聯向中國輸出革命,中國自己同樣向北韓、越南、柬埔寨輸出革命。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現在佔美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強。雖然無宗教信仰者包括 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但這個類別中的大多數人都保留了對上帝或某種 更高權力的信仰。許多人將自己描述為 "靈性但不宗教"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SBNA)。

從歷史上看,宗教和靈性這兩個詞一直被用作同義詞來描述宗教概念的所 有各個方面,但在當代使用中,靈性常常與個人的內心生活聯繫在一起, 強調「身、心、靈」各領域的福祉,而宗教則指組織或社區層面。

只要任何特定被奉為絶對真理的意識形態不去聚集群眾,不去籌務經費,

不以自己想法到處灌輸給別人,就不會有類似紅色高棉的慘劇出現。所謂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論語·顏淵》中只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若將之改成「己所欲,施于人」,就變成魔說。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