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學聲NO.40

Page 1

people 好事多「磨」

從系刊到電影 編劇路上的葉乃菁 Issue 你的道路不是你的道路

政大周圍交通險象環生 行人用路安全成隱憂

Illust

小橘貓的守護者 專訪

@littleorange_nccu 橘編

Culture 過客還是歸屬? 連結地方與我的文山學

NO. 40 Winter 2022

2012年冬,一群新聞系學生為喚醒政大人的公共意 識,決定成立學生會編輯部,發行第一期《政大學 聲》,以紀大偉專訪、大學城計畫、粉樂町續展三篇 專題報導為核心,將政大校園人、事、物的故事獻給 師生。

十年寒暑之間,政大曾歷經廢除舊校歌、課程精實、 拆遷蔣公銅像等重大爭議,而《學聲》始終站在議題 前線,為讀者提供最詳實的資訊。本期《學聲》同樣 將以四篇專題報導,引領讀者深入瞭解政大人、政大 事、政大物,並試圖喚起政大校園的公共意識。

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女配角獎的懸疑電影 《罪後真相》,其編劇葉乃菁過去就讀政大歷史系, 更曾任歷史系系刊《史薈》主編。葉乃菁編纂系刊的 經歷,成為她日後踏足電影界的重要契機。本期人物 專訪將帶您認識葉乃菁,這位喜愛從對話中蒐集創作 靈感的劇作家,以及她從政大校園走向影視產業的編 劇之路。

走出校門,人車爭道的場面隨處可見。指南路的人行 道狹窄問題長久皆然,過去校方曾一度提出拓寬人行 道的構想,卻遭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行人做為最弱勢 的用路人族群,用路安全在政大始終未獲完整保障。

本期專題將帶您瞭解政大校園的行人用路權爭議,並 探討西側門增設紅綠燈、人行道拓寬、政大一北向公 車站動線改善等提議是否可行。

在 Instagram 上擁有高人氣的 @littleorange_nccu 帳號,背後由一群橘編們管理,定期更新莊九貓咪小 橘的日常。除了經營IG,橘編們也成立「小橘基金」, 透過募款、周邊產品的收入為小橘籌措醫療費用。本 期圖文專訪四位橘編,向大家分享橘編的任務為何, 以及小橘之後的安置去向。

政大雖位處文山區,然而政大師生卻未必視自己為文 山的一份子,更不見得願意瞭解戲曲、廟會、茶葉等 文山在地文化,就此漠視文山百餘年的歷史風貌。其 實,學習地方歷史文化,與建立在地歸屬感密切相 關。本期專題將緊隨文山學課程之後,引領您走出大 學的象牙塔,親近在地社區,建立起屬於文山人的歸 屬與認同。

十年過去,如今的《政大學聲》已完全脫離學生會編 制,做為學術性社團運作,持續摸索著不同的傳播管 道。離開的愈多,留下的就愈重要。《學聲》仍一如 既往地期盼以獨立自主的身分,關心政大事、報導政 大人,將我們的文字獻給政大。

1 政 大 學 聲 |Editorial
當離開你的人愈來愈多,留下來的人就愈來愈重要。 ——《玩具總動員》

CONTENTS

PeoPle 04

好「事」多磨

—— 從系刊到電影 編劇路上的葉乃菁

Issue 14

你的道路不是你的道路 —— 政大周圍交通險象環生 行人用路安全成隱憂

Illust 20

小橘貓的守護者

—— 專訪 @littleorange_nccu 橘編

Culture 26

過客或是歸屬?

—— 連結地方與我的文山學

好 事 多磨

從系刊到電影

編劇路上的 葉乃菁

4 政 大 學 聲 |People

記者/陳書安、張聖芝、江昇 攝影/余柏毅

編輯/周昀苹、江昇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的葉乃菁,目前於打字人創意有限公司(或稱打字人工作室) 從事編劇工作,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入圍今年金馬最佳男主角、女配角獎的懸疑片《罪後真 相》、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等。本期人物專題邀請到編劇葉乃菁,從她的求學經歷、 職場生涯切入,分享她在編劇路上的故事、創作靈感和經驗。

5
6 政 大 學 聲
|People

「我還記得《史薈》是一本很厚的刊物。」葉乃 菁笑著形容當年手拿《史薈》的感受。《史薈》

是政大歷史系的系刊,每期規劃一個主題,並尋 找相關領域的師生進行一系列歷史專題報導。葉 乃菁在大一時加入《史薈》,大三開始接任主編, 在編纂《史薈》的過程中,她得以維持文字寫作 的手感,也逐漸累積歷史專業知識。

「大三時觀察到大家都開始對未來感到焦慮。當 時就在想,自己也許可以往編劇這條路走。」於

是,當時葉乃菁毅然選擇透過政大與國立台北藝 術大學合作的修課系統,每週固定一天通勤到北 藝大戲劇系,學習編劇知識。跨校修課途中,葉 乃菁也在北藝大同學的介紹下,開始到台灣國際 女性影展打工,協助影展巡迴放映,並陸續接觸 到許多影視業的前輩。

從政大歷史系畢業後,葉乃菁決定以國立台灣 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為目標,朝向影視編劇的夢 想前進。

2010 年,葉乃菁參加三立電視台特別以編劇培 養為主軸的「三立敘事工場」,回想起過往,葉 乃菁笑著形容當時的感受,「這個工作坊像是一 種編劇的星光大道,從剛開始的 100 多人中不斷 篩選,每天就是不斷寫故事、與老師討論。」雖

然過程高壓緊湊,卻也令她得以在短時間內創作 出大量原創作品,即便這些故事最後皆落入三立 所有。

葉乃菁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後,隨即接到電話,獲 得進入三立工作的機會,因此她決定從台藝大電 影所休學。然而不到一星期,由於三立內部的高 層人事變化,她不得不輾轉進入前三立副總經理 蘇麗媚成立的夢田文創。進入夢田後,葉乃菁首 先進駐偶像劇《醉後決定愛上你》的劇組,充當 導演和編劇間的聯繫橋梁。

「當時偶像劇的生態常是邊寫邊拍。我在過程中 學到很多東西,知道導演、演員怎麼看劇本,以 及如何即時溝通,也快速認識拍攝。同時也累積 很多緣分,像是在拍《醉後》時認識當時還未成 名的《角頭-浪流連》導演(姜瑞智)。」葉乃 菁在《醉後決定愛上你》劇組中,短時間內摸清 劇組的運作模式,並逐漸累積實作經驗和緣分。

不過,三立偶像劇當時的運作模式較為商業化, 劇本須依循固定模板撰寫,工作節奏也較制式和 高壓,因此離職率相對也高。就在此時,紀錄片 《阿罩霧風雲》劇組來訪,邀請葉乃菁擔任電影 編劇。

7
從歷史到編劇 邁向夢想的一步一腳印

政 大 學 聲 |People

緣分來敲門 當史料與電影相遇

在葉乃菁加入《史薈》期間,曾參與一期以「霧 峰林家」為主題的報導,深入調查林家人的食、 衣、住、行、育、樂,而這期刊物剛好在多年後 被《阿罩霧風雲》劇組發現。「他們當時很驚訝, 居然有人唸電影也懂歷史。」葉乃菁分享劇組前 來洽談時的反應。

葉乃菁解釋,導演認為比起自己大量蒐集資料, 直接讓熟悉該段歷史的編劇撰寫劇本較為合適, 拜此所賜,《阿罩霧風雲》也成為葉乃菁生涯第 一部登上院線的電影劇本。「當時在做系刊時也 沒有想到這麼遠,不知道原來多年後這能成為一 個契機,甚至是拿到這個案子的原因。」她笑說, 「一切其實都是緣分。」

隻身前往異地 國際視野的開拓與激盪

2014 年,葉乃菁決定前往北京,在不同的環境 中挑戰自己。恰好當時正逢北京影視產業的快速 發展期,「我當時就想著,那邊(北京)也許有 更多機會寫不一樣的題材。」葉乃菁分享自身決 定前往北京的原因。

「在那裡,隨時都有人要跟你聊故事。」葉乃菁 提及在北京時,每天都可能與不同的影視公司聊 故事。不同於台灣單純只有工作上的交接,她提 到北京習慣先認識你這個人,再聊編劇內容。

「當時每天都在交流,每個人也都很大方,而我 也不怕抄襲,因為這是我們了解彼此的管道。」

葉乃菁在北京累積下許多台灣不會有的故事,也 逐漸讓自己的故事風格、人生有了新走向。

以軟科幻為主軸的劇本《記仇》的靈感便是在這 般環境下萌芽。「我記得當時有間電影公司找我 聊,說他們想要一個劇本:在一個房間裡,然後

8

只有一個演員的故事。」葉乃菁笑著分享當時一 間北京電影公司談故事和劇本的過程。

對於電影公司提出的這個設定,回家後她腦中迸 出一個想法:從第一視角出發,有一個人醒來, 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房間內,但他動不了。於是 他往四周看,發現牆上在播放著他的「回憶」。

最後將鏡頭拉遠,觀眾才會發現這個人只剩一顆 放在桌子上的頭,他的記憶其實正在被投影到牆 上。雖然這個想法與《記仇》實際的劇本內容有 所差異,卻可說是它重要的靈感來源。

「先打開可能性,跳出框架才能有所突破。」在 談劇本的習慣上,依葉乃菁的觀察,北京更傾向 於先有想法,之後再去談預算、成本等問題。且 由於當時處於北京影視業的高峰期,因此也吸引 來自華語圈,乃至於好萊塢、韓國的編劇們前來 北京。於是在那般大環境下,葉乃菁得以聆聽、 暢談並創作出更多的好故事。

落葉歸根 從單打獨鬥到互助信任

經過前些年的淬鍊,葉乃菁從北京飛回台灣,成 為打字人工作室的一員,開始「賣故事」。打字 人工作室主要由一群年紀相仿的編劇、製片組 成,編劇可以自己掌握劇本的版權,這套工作模 式加深編劇間的信任基礎,讓他們即使寫作不順 利也能夠互相幫助,並延長職涯壽命。

2016 年,葉乃菁與程偉豪導演合作,並以劇本 《記仇》獲金馬創投兩項大獎,同時也是葉乃菁 在打字人工作室賣出的第一部劇本,不過由於 製作成本龐大,《記仇》至今仍未開拍。爾後, 葉乃菁以《罪後真相》獲得上海電影節創投會議 「萬達特別關注項目獎」,隨後也與執導過《沉 默的真相》,擅長處理犯罪心理題材的陳奕甫導 演合作。經過一波三折,《罪後真相》成功在今 年(2022)於全台上映,並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女配角獎。

9

橫跨多元題材 以世界觀為創作起點

從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愛情文藝片《只 要一分鐘》到懸疑劇情片《罪後真相》,只要葉 乃菁覺得是值得嘗試的機會,她就會投身其中, 因此,她的創作題材範圍既寬廣且多元。

曾經有人問過葉乃菁,她的創作是以人物角色為 重,還是以情節為重?她回答:「每個編劇會有 自己的喜好,但我是個滿喜歡建構跟討論世界觀 的編劇,我想講怎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放入怎麼 樣的人物跟情節。」就像在《罪後真相》的世界 中,並不存在標準的真相,當事人選擇相信什 麼,世界就會呈現出什麼模樣。於是,葉乃菁便 在劇本中放了兩個角色,恰好相信著完全相反的 真相,透過兩人截然不同的旅程,來凸顯《罪後 真相》的世界觀。

葉乃菁經常在跟他人對話的過程中,讓劇本故事 慢慢成形。她笑說,當自己聽到很不可行或不完 整的故事時,就會想辦法將其補充完整,並延伸 出另一種樣貌;有時合作方所提出的條件,也會 讓故事出現她沒料想到的變化。除了與廠商、製 片公司溝通自己的創作構思外,葉乃菁也會在田 野調查的過程中,設法從對方身上問出些故事 來,「聊故事已經變成工作跟生活中的一部分。」

葉乃菁進一步談到,田野調查是她喜歡編劇工作 的原因之一,她可藉著撰寫劇本的機會,接觸到 一般人不曾經歷的職業與場域,例如她就曾找過 電視名嘴聊天、進過監獄調查,以及看過解剖內 容等等,「若不是打著編劇的名號,其實也不太 可能隨便進去別人的工作場域,還問一堆亂七八 糟的問題。」葉乃菁半開玩笑地說。她把田野調 查當作增廣見聞與滿足好奇心的過程,甚至有時 也會倒果為因地,刻意接下特別的案子,讓工作 帶她去一些不平常的地方。

10 政
大 學 聲 |People

受編劇前輩啟發 重新思考創作對於觀眾的意義

「張家魯是我很崇拜的編劇。」

張家魯是台灣最早去北京發展的編劇之一,曾創 作《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與《狄仁傑之神都龍 王》等知名作品。葉乃菁提到她很喜歡張家魯的 創作,也認為張家魯說過的很多話,對她都有著 一定程度的啟發。

葉乃菁說,她在北京工作期間,曾將自己寫的原 創故事給張家魯看過。張家魯看完後表示,做一 個很創新、獵奇或刺激的故事很容易,但他認為 一個編劇更需要重視:要讓觀眾看完作品後,帶 著怎麼樣的思考與感受離開?「他可能是看到當 時的我有太多憤怒了,就問我真的要讓觀眾帶著 這股憤怒離開嗎?」這讓她重新思考,作品除了 她的個人宣洩外,還得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反 思。

線上串流盛行的當代,編劇作品很容易被保存與 再次閱覽,張家魯的提醒讓她對故事有更長遠的 考慮,並更注重作品對於觀眾的意義與帶來的影 響。葉乃菁認為他的提醒很受用,而張家魯也是 她一直很尊重的編劇。

對於想從事編劇工作的學生, 葉乃菁想說…

「只要是相關的機會都要去嘗試,不管是哪種案 子,政府部門的工商廣告腳本也好、學校課堂的 報告作業也好,想要當編劇的話都要去爭取跟嘗 試,冥冥之中做的這些事情都會有回報的。」

葉乃菁認為,在踏入編劇領域前,必須先探詢自 己內心的聲音,「首先要問問自己對這件事的喜 愛在什麼程度。」畢竟要完成一個劇本,需要一 定程度的意志力,如果對編劇工作熱情不足,在 過程中就會碰上許多困難與憂鬱。她表示,即便 學生真對影視領域有熱忱,能嘗試的工作也不見 得只有編劇,但不管從事哪種工作,她都建議要 先確認自己對這件事的喜愛程度,才能在自己選 擇的路上繼續地走下去。

11

政 大 學 聲 |People

後記

採訪結束後,我們到葉乃菁的工作室進行拍攝, 葉乃菁介紹著她的工作空間與習慣,也繼續聊著 其他我們好奇的話題。離開工作室前,葉乃菁站 在玄關處一整片青綠色人工草皮上跟我們說再 見,並笑笑地說:

12
13
「去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政大周圍交通險象環生 你的道路 不是

14 政 大 學 聲 |Issue

不是 你的道路

行人用路安全成隱憂

你是否曾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擠在指南路二段的 人行道上緩慢行進,或走到人行道的馬路才得以 通行,與高速通過的車輛擦肩?又是否在穿越政 大附近無號誌斑馬線時,遇上車輛從身旁呼嘯而 過?

回顧Dcard校板和政大交流板紀錄,討論行人 交通困境、呼籲改革的貼文往往引發熱烈迴響, 顯示校園周邊的行人安全疑慮存在長久,改善行 人交通環境刻不容緩。

記者/王柏翰、呂喬榆、姚希亮、李元熙

攝影/楊翔棋

編輯/黃永翔、江昇

政大周圍交通險象環生
15

行人路權未落實 指南路周圍行人困境盤點

行人是用路人中最弱勢的族群,因此產生「行人 路權」的法律概念,使行人享有優先的通行、道 路使用權利。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03條明 文規定,汽車駕駛人在行經行人穿越道前,應減

速慢行,遇有行人穿越時,均應暫停讓行人先行 通過。然而,在政大周邊,人車爭道的現象仍屢 見不鮮,顯見行人路權並未落實。

曾有學生代表反映,政大一北向公車站的候車動 線不良,機車會從指南路二段119巷竄出、衝入 候車人潮,且一旁的水泥車阻也會阻擋行人上下 車,使行人得站在車道候車,駐警隊隊長蕭敬義 經常觀察到此二現象,並認為相當危險。

此外,指南路二段人行道過窄的現象,隨著反對 人行道拓寬的時任萬興里里長參選議員,再度成 為Dcard校板與政大交流版的討論熱點。對此, 蕭敬義認為,雖然因為行走於人行道旁馬路而發 生事故的人不多,但意外風險仍高,曾有同學被 機車的手把拐到而受傷。

「之前經過麥側(西側門)門口的斑馬線上,差 一點點就被一個外送員騎車撞到。」一則Dcard 校板貼文於今年九月寫道。發文者認為,指南路 的違停汽機車明顯影響學生行人安全。除了路口 未裝設紅綠燈、違停汽機車阻擋行人視線,蕭敬 義認為,「政大站」公車站牌過於靠近西側門,

當公車停等時,會成為行人、後方超車車輛的視 線阻礙,此時若對向車道有臨、違停車輛,超車 駕駛的視野會更為縮小、產生死角,加劇行人穿 越馬路的危險程度,「學生過(西側門)馬路被 機車碰撞到受傷的情形,近十年起碼有四、五件 以上。」

此外,該路口機車與對向車道車輛相撞的車禍案 件,每年最少發生兩三起,蕭敬義指出:「還好 都是小擦撞,如果是重大車禍,紅綠燈早就裝起 來了,可是我們需要主張:不能等到發生重大案 件,你才要來裝設啊!」

針對臨、違停問題,蕭敬義表示指南派出所近期 有加強取締,他也曾提案指南路雙邊畫紅線,但 因為里民、店家陳情,而改為部分路段塗黃線, 之後,他再次於會勘中建議,限制臨停時段,以 避免尖峰時間車輛停放,也未被採納,「確實有 時候會面臨一些人情壓力,可是為了整體的安 全,將來捷運站進來時,還是要做整體周邊的環 境安全評估,否則我認為將來肇事機會會越來越 高。」蕭敬義指出。

本文將聚焦在上述三個現象:西側門路口缺乏紅 綠燈、指南路人行道狹窄、政大一北向公車站動 線設置不當,以此探討行人路權未竟之處。

西側門路口缺乏紅綠燈 指南路人行道狹窄 政大一動線設置不當

16 政 大 學 聲 |Issue

西側門路口缺乏紅綠燈

其實,西側門是否增設紅綠燈,一直是受人討論 的議題。早在2018年與今年六月時,學生會就 已進行會勘,並請台北市交通管制處辦理交通評 估。六月時,學生會成功聯繫苗博雅辦公室,與 同仁進行會勘。政大學生會長何傑恩表示,會 勘期間除了學生代表、議員辦公室同仁和台北市 政府相關局處外,校方也積極參與,西側門設置 紅綠燈成為各方共識,但這兩次交通評估卻都以 「不符合標準」結案。

根據會勘結果,西側門若要設置紅綠燈,需依照 法規第226條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為 準則,且該路段每小時需符合汽車交通量與行人 穿越數在平均日中同時達8小時以上、附近200

公尺內無行人立體穿越設施或其他行車管制號誌 等要求。何傑恩說明,即使人流出入占大宗的西 側門路段,汽車交通量和行人穿越數在尖峰時段 得以達標,仍會因東西側皆已設置紅綠燈而不符

法規,無法增設紅綠燈保障行人用路安全。

「現在需面對現實問題是,一方面因交通評估不 符標準而不得設立紅綠燈成既定事實,另一方面 是紅綠燈到底該設在哪裡。」他補充道,由於附 近地主與校方關係不睦,不願將多餘空間交付政

大供學生使用紅綠燈。而學生會目前決定以折衷 方式處理此案,無論是設法徵用多餘空間,或是 從學校一側設置紅綠燈皆是當下的權宜之計。

2018年和今年會勘都因西側門的兩側設有紅綠 燈而不符現行的「不公平」法規,「這件事很明 顯是可以做一些討論和檢討的。」何傑恩表示, 未來學生會將避免受到特殊標準限制並針對法 規下手,後續也會與交通管理專業的總務長蔡育 新、法律系老師做細部討論。此外,「若確定要 設號誌,尖峰時段必須運作,來保持同學大量穿 越的安全性。」他說明,待法規面商榷符合規範 後,會將此案交由專業人士再次審慎評估。

就現階段改善而言,蔡育新提出增設減速丘、於 斑馬線施作較醒目的綠底塗漆等兩項方案。但他 也擔心減速丘的設置,在機車時速過快時,會增 加騎士的摔車風險。此外,他說明,斑馬線的綠 底塗漆會降低摩擦係數,得再增作防滑鋪面,且 斑馬線路面並非政大所有,需經北市府同意才可 進行工程。而此鋪面由於造價高、市面仍不普及 等因素,市府可能顧慮若同意施作,將導致他校 紛紛要求跟進,因此不願批准。

17

指南路人行道狹窄

2016年,政大校方曾向時任北市議員厲耿桂芳 陳情,反應指南路二段人行道過於窄小的問題, 於是她提出了「拓寬人行道0.5公尺」的構想。

同年10月15日,台北市新建工程處(下稱新工 處)到場會勘,卻遭時任萬興里里長詹晉鑒以拓 寬將惡化交通狀況為由,號召里民到場抗議。最 終,新工處允諾里民,不會在未取得共識前貿然 動工,以平息風波。

拓寬議題轉瞬間已逾六年光陰,指南路二段道路 規劃的議題討論並未就此停歇,它不僅僅侷限於 行政層面的構思,也被帶入實務課堂討論多年。

然而,實務上面臨的種種阻礙,讓蔡育新直言: 「很多方案都有想過,但實在有太多因子限制 住,最後都發現沒有辦法改變。」

過去學生會也一再討論人行道拓寬議題。在路幅 不到10公尺的條件限制下,拓寬僅有兩種選擇: 其一,向內拓寬必須與車道借地;其二,向外需

面臨都市更新及公設保留地協議價購的困難。 何傑恩表示,這比起設交通號誌難度來得高。

學生會已開始重新檢視拓寬議題,並與校方進行 多方晤談。何傑恩認為,目前能夠緩解人行道壅 塞的方法,除了將指南路改為單行道,並取消部 分站點、減少大眾運輸進入該路段外,即是依照 都市更新法規,將波波恰恰、萊爾富一側的「公 設保留地」收回,與商家進行換地。

不過何傑恩也坦言,商家願不願意接受仍是關 鍵,「這對他們來說並非回本買賣,如果今天商 家同意,接下來將有好幾年時間無法做生意。」 他認為,即使捷運站旁重新規劃校方的大樓並交 由商家進駐,仍需有行政人員前來居中協調做後 續換地、補償溝通。拓寬難度居高不下,對此, 蔡育新更無奈回應,公設保留地「校方基本上 20年內都收不回來,等到20年後才有機會開始 討論。」

政大一公車站動線設置不當

去年,時任權益部次長的何傑恩曾與當時的副會 長黃彥儒共同著手此案,並請總務處確認車阻是 否屬於校方財產。經確認後,學生會可藉由通過 會議提案來規畫後續行動,再將指示遞交總務 處,由其決議車阻的移置或拆除事宜。而該案也 在本次總務會議提案並進行審理。

政大一公車站因車阻設置不當,導致停等區缺乏 行走空間,學生只能站在YouBike和欄杆中間 的非公車候車區段,待公車抵達後再移動步伐, 道路安全疑慮備受挑戰。何傑恩提到,目前提議 是將學生站立處的欄杆拆除,並取消該區水泥車 阻的設計,以增加該站點行進順暢度。

18 政 大 學 聲 |Issue

原先車阻設計可限制騎士的行進路線,拆除後將 不易引導機車通行,造成新的風險。為了讓行人 用路方便,又能有效引導機車通行,何傑恩認 為,無論是從基礎建設改善,像是明確畫設公車 候車站,或使用較為密集的柱狀車阻,讓機車無 法行進,都是「智慧」解方,一切也關乎學校願 意花多少經費與心思處置該地。

「現在問題是,不確定交通維持計畫是否涵蓋這 個區域的變動,如果學校還做等於是亂花錢。」

針對即將啟動的Y1站工程,何傑恩表示,其後 續興建工程會提出「交通維持計畫」,以防周遭 地區陷入交通黑暗期,確保人車動線安全。不 過,政大一公車站與車阻用地涵括於交通維持計 畫與否,目前仍不得而知。

捷運環狀線Y1站工程: 即將啟動的環狀線南環段工程,將由文湖線 「動物園站」做為起始點、新店線「大坪 林站」為終點,採地下方式行經規劃設置的 Y1至Y5等6處站點。其中,鄰近政大的 Y1站位於新光路二段道路用地下道,沿途 經過政大校內四維道等地。

政大周圍的重大用路安全議題,因實務上的重重 阻礙與顧慮,最終多被暫緩、擱置,從一開始主 動尋求解方試圖改善,到最後被動式的等待觀 望,政大師生的用路安全不斷與現實妥協,多年 懸而未決的安全隱患,仍是威脅師生用路安全的 潛在未爆彈。

政大西側門受法規限制無法設置紅綠燈,為維護 行人穿越馬路的安全、提升汽機車臨經路口的警 覺性,或許仍可從增設反光告示,抑或者爭取更 顯眼的斑馬線綠色塗漆著手。另外,指南路二段 的人行道拓寬,向外將面臨都更、徵收問題,向 內借車道拓寬也須居民同意才可施作,唯有凝聚 在地共識,指南路二段人行道才有拓寬的可能。

蔡育新表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指南路在 多年沉澱後,已是最佳解了。」指南路的用路安 全推動舉步維艱。理想中人行道很寬有路樹、等 車很舒服……,當前要在政大周邊實現這般願 景,還需突破許多關卡。

用路安全不僅需要校方積極地介入處理與推動, 也需要在地關注行人用路權議題,政大周邊用路 安全的改善提升雖面臨種種阻礙,但民眾對於 「用路平權」、「行人路權」的意識抬頭仍很可 能成為扭轉劣勢的關鍵因素。也許有那麼一天, 政大師生們終能漫步於寬廣的人行道、從容且放 心地通過側門路口、站上平緩的腹地候車……擦 碰、躲閃、跨越不再是頻繁上演的危險情節。

距用路安全理想尚遙遠 重重阻礙下猶有改變希望
19

365 Posts

2,400 Followers 3 Following

小橘 貓的守護者 專訪@littleorange_nccu橘編

Q:小橘從什麼時候開始出沒在莊九的? A:我2018年的時候就看到小橘在莊外了,它常常 會躺在車子上。那時候的小橘還比較兇,不會給摸, 這幾年可能是慢慢的被人摸習慣了,現在才比較親 人,會給人摸跟拍屁股。

記者/陳書安、張聖芝

編輯/曹育綸、江昇

20 政 大 學 聲 |Illust

@littleorange_nccu

「小橘」是經常出沒在政大校園的橘毛公虎斑貓,約莫五歲左右。Instagram專頁@littleorange_nccu經常分享小 橘及其他校貓的照片,以貓咪的可愛身影療癒政大師生的身心,同時,橘編(@littleorange_nccu的管理者)們也 正積極協助小橘送養事宜,期盼能早日為他找到歸宿。

Q:小橘IG是怎麼出現的?

A: 當時候住莊敬九舍時常看到小橘,也滿多

人會去餵小橘的,所以小橘有時候就會吃太飽。

其中一個創小橘IG的原因是為了讓大家能知道

小橘什麼時候吃過飯了,小橘才不會被重複餵 食,也避免大家的愛心被浪費,但這在執行上

是有困難的,不一定每個人在餵食後都會回報粉

專,所以之後小橘IG就變得比較像是橘皮們投 稿小橘照片的地方,或是小橘有醫療需求時就會 用粉專發文來募款。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想要嘗試行銷的領域,所以 便想說創IG一方面可以幫助到小橘,另一方面 又可以累積作品集。

21

Q:如何找尋每一屆的橘編?

A: 從2020年小橘IG創立到現在已經有三屆

的橘編了,除了我之外,其他橘編們都是看到粉 專上發的橘編招募文,經過申請然後面試之後成 為橘編的。在招募橘編時我們會設定一些招募條 件,像是最基本的要喜歡小橘,然後要會一些簡 單的製圖,會用canva即可。

A: 每個月我們會固定開一次會,討論粉 專的數據成長以及如何優化貼文的內容,一 個月的話會花大約五到十個小時來做粉專的 事情。當時候還有設定目標,希望小橘IG 的追縱數可以達到兩千人。

另外還有比較願景式的目標,會希望小橘之 後能夠成為政大的校貓,讓小橘的生活比較 有保障,也確保有人可以穩定的照顧它。

第二屆的橘編有三個人,因為每一周都要發 三篇文,所以就一人每周發一篇文。我們會 一起討論要做的主題,但如果個人有自己想 做的專題也都可以自己做。

第三屆也偏自由發揮,大家想做什麼主題就 做什麼,但分工的模式是輪流負責一周的三 篇文。

Q:橘編需要做些什麼?
22 政 大 學 聲 |Illust

Q:小橘基金的去向?

A: 所剩不幾,大概還剩兩千左 右。我們有想過,如果小橘被成功 領養後,要把基金捐給小橘現在的 診所,因為診所讓小橘無償住在那 邊直到有人能領養小橘為止。

Q:怎麼會出小橘的周邊商品?

A: 因為我們都是學生,如果小橘有醫療需求 要進醫院,我們是沒辦法負擔醫療費用的,所以 就以周邊商品的方式來募集小橘的醫療準備金。

當時候大概募了兩三千元,因為小橘一次進醫院 要花費的金額也是滿大的,所以之後還是有另外 再募款醫療的費用。

不過這筆錢還是會需要幫小橘 買食物,因為診所只有提供 住,沒有提供貓食的部份。

@littleorange_nccu
23
24 政 大
學 聲 |Illust

littleorange_nccu 這學期小橘頻繁的住院,為了小橘的健康,醫生建議小 橘在之後不要繼續生活在外面。加上校園浪犬的議題,如果小橘繼續待在戶 外可能會有安全上的風險。考量到種種因素,若小橘能被領養並得到完善的 照顧,橘編們認為這是對小橘最好的辦法。

catisbest, im_tinyorange and other 520 user like this.

@littleorange_nccu
希望小橘能趕快有家~ 25

過客還是歸屬? 連結地方與 我的

26 政 大 學 聲 |Culture

文山學

文山區歷史源遠流長,由不同自然、文化所築建而來的文山蘊 含了歷久彌新的故事,百餘年時光賦予文山與眾不同的意義。

從文山在地文化出發,探討政大與文山的關係,「文山學」的 出現又為身處其中的我們帶來了什麼,讓我們一探究竟!

記者/王穎琳、陳芊妤、蔣欣怡、王華琳

攝影/范氏玉欣

編輯/黃暐哲、江昇

27

揭開文山學序幕 我所身處的文山

「如何找出其差異性,包括從歷史、地理、環境、 人文、自然民俗產業等,放在地方的脈絡之下做 整體建構。」曾任戲曲學院副校長的中文系教授 蔡欣欣在解釋何為文山學之前,先簡單定義了她 所認識的「地方學」,為文山學建立起基本的概 念框架。

「文山學其實沒有明確定義,但是文山當地有很 多面向,無論像是歷史、人文、經濟啊」政大通 識中心主任、社會系副教授馬藹萱說道,文山區 所擁有的各類自然風貌、歷史脈絡、人文藝術、 產業經濟等等,都屬於文山學的範疇之中,多元

的在地文化豐沛了文山學的深度與層次,也為文 山學創造出眾多能與之接觸認識的管道。

「從玩的、有趣的角度來說,就是從這些環境去 爬山、去騎腳踏車、去跑步、去看一些表演、或 者去參觀古蹟」開辦「大文山無圍牆博物館」課 程的文山社區大學教師何文賢表示,文山區中的 各式登山步道、貓空茶園、優人神鼓團隊、景美 集應廟等等,都是鄰近於我們身邊的在地文化, 透過親身造訪與體驗,學生累積對環境的基本認 識同時激發學習文山學的興趣熱情。

政大華語文教學中心教師張美玲認為:「臺灣學 生其實很不了解台灣的歷史。」雖有著大量的歷 史相關知識,但學習管道卻多為課本知識,缺乏 與實際環境的連結。「文山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往往是從周遭的生活經驗作為起點。」以最貼近 日常生活的事物,作為學習對象和管道,不僅能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使所學知識能夠更加厚 實、深刻。

「我們不只是參與,我們也可以變成知識的生產 者。」專長為文化史的歷史系特聘教授陳秀芬表 示,政大的學生在學習文山學的過程當中,不只 使自己成為文山區的一份子參與其中,更可以利 用文山學知識回饋文山或自己的家鄉。就如同何 文賢所說:「學習到怎麼樣去建構地方學的知識, 回到家鄉時,他一樣可以有這樣的一種基本的能 力去實踐、回饋。」

28 政 大 學 聲 |Culture

相逢、連結與歸屬 政大學生與所生活的文山

「考來政大就是一種緣份。」政大法律系學生周 峻逸憶起大學時光。他從小耳聞貓空盛茶、木柵 動物園趣味無窮,考進政大後,與同學到處晃晃 探險,可能是與朋友相約到貓空品茶、可能是獨 自漫步於步道之間。久而久之,他在文山區所留 下的足 、回憶逐漸建構了一份屬於文山區的特 別情感。

土語系學生馬心怡認為自己對文山區的認同感與 時俱增,「有一段時間覺得是不是畢業後就可以 定居在文山區。」,可能是在河堤散步,又或許 是在附近酒吧與好友小酌幾杯,她在文山區所留

下的痕跡慢慢塑成一份對文山的獨特情感,而這 份深刻情感存在心底,成為了一份認同、成為了 一份歸屬,永不磨滅,「因為覺得自己是文山的 一份子。」

「文山區是一個很酷的地方。」馬心怡說,文山 區的歷史、文化等特點都值得大家去認識、探 索。她亦提到「文山學」的課程可以擴展至社區 的實作課,「好像有這些東西的話會特別覺得自 己對第二個家做了什麼。」除了自身學習有關文 山區的知識外,她認為推廣與宣傳文山在地文化 同為「文山學」重要的一環。

周峻逸在提議「文山學」的教學內容時,指出地 理與歷史接軌:「地理會連接到歷史,感覺非常

棒!」更舉例以前的文山區的構成與現在有所區 別,或是景美區與景美站的遠距離之謎,「文山 學比較不像是傳統課程這麼硬,不會讓人覺得無 趣。」他認為「文山學」應以政大生活軌跡與歷 史故事為主軸。

「畢竟在這邊最少也有四年,了解在地狀況是蠻 重要的。」學生會永續部部長鄭中誠說道,主動 了解身處的地方會轉換人們看事物的視角,他也 強調每個地區都有不同層次的文化,當人們嘗試 主動接獨、深入了解這些地方背後的歷史、文化 及故事,可能會對這片土地有不一樣的認知:「你 可能會發現它是有比較多的、深的層次。」

永續部過去舉辦「嗨文山」跟「走讀」等與認識 文山地區有關的活動,希望政大學生能透過此類 活動重新認識文山區、重新認識政大。鄭中誠提 到若要朝環境永續邁進,就必須先讓人們認識這 塊土地,從中發掘土地的價值與美麗:「認識在 地,跟土地有連結的話,你就會多了解。」

鄭中誠表示「我們會再重新思考要怎麼打破同溫 層。」在永續部籌辦活動的過程,開始意識到會 主動報名參與此類活動的人可能都是「本來就有 興趣」,造成理念無法傳遞、推廣給更多的政大 學生。他期昐永續部往後倘若舉辦同樣性質的活 動,能夠突破同溫層的盲點,傳承理念。

29

文山學的實踐之路 以課程、活動激發主動性

何文賢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對家鄉歷史發展 有基本認知。」然而,文山並非所有政大學生的 家鄉,學習文山學能給外地來的學生帶來什麼影 響與意義,他補充說明:「學習文山學即建構地 方學的知識,回到自己的家鄉才有學習地方學的 基本能力。」

若文山學有機會成為政大一門獨立的課程,蔡欣 欣表示想將傳統戲曲放入課程中,因為她在政大 求學時最特別的回憶,就是參與每年土地公生日 的廟會活動。她說到:「戲曲本身是個綜合藝術, 可以把文山區的故事立體化,足以囊括自然、經 濟和人文社會,作為傳遞文山學的媒介。」

陳秀芬則提到:「對於政大的回憶,大概就是比 台北其他區域更容易下雨吧!以前坐236公車, 只要經過公館之後天氣就不怎麼好,到政大就又 在下雨了!」由於對文山自然環境的深刻印象, 陳秀芬想以自然史為課程主題,介紹文山區著名 的茶葉,追溯清朝漢人引進包種茶,使其成為文 山區自然特色的開墾史,藉由歷史故事激發學生 的興趣以及學習動機。

在課程設計上,蔡欣欣強調「做中學,學中做」, 意即從學科切入,結合實作,最後更進一步去 做社區振興。馬藹萱也有相似看法,她認為: 「想真正認識一個地方,一定要實際去觸碰跟感 受」,也進一步針對文山學的實作部分提出具體 建議,認為「走讀」值得納入課程作為授課方式。

此外,馬藹萱提到:「要真正認識文山學,是很 難用一門課就能去了解的」若要真正深入認識, 不應是「一門通識」,而是「一系列的通識課」, 系列的通識課足以從不同角度涵蓋文山學的各種 面向,才不致使課程淪為廣而不精的通識學分。

相對於一系列的通識課程,蔡欣欣認為應將文山 學列為必修,她說到:「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文山 區的文化大使,當被外國朋友問起時,不了解要 怎麼介紹給別人呢?」這也剛好呼應何文賢所說 的「越在地化就越國際化」,當你離開政大、離 開臺灣而走向國際時,與外國朋友分享的一定是 家鄉特色,這時文山學就能拓展政大學生的在地 全球化視野。

除了上述提及培養國際視野外,學習文山學亦可 增加政大學生對學校、對文山區的歸屬感。何文 賢強調:「清楚瞭解地方脈絡,是建立歸屬感的 基礎。」蔡欣欣則說明:「每個人都是小小的個 體,各自有各自的記憶,當個體記憶整合成集體 記憶時,認同與歸屬感就建立了。」學習文山學 能讓學生與政大、與文山區產生情感連結,不再 只是在異鄉求學的過客。

綜上所述,師長們對開設文山學課程皆持正面態 度並提出多元想法,亦肯定政大學生學習文山學 的意義及必要性。若將文山學開設成獨立課程, 政大學生將會有另一種管道認識腳下這塊土地, 逐漸建構出屬於自我與文山區的價值認同。

30 政 大 學 聲 |Culture

學習、歸屬、回饋 文山學的下一步

據受訪同學認為,想認識文山學的學生大致上分 為兩部分,一部分對文山區有一定認同感,將文 山區視作第二個家、為緣分之地,有了特殊的情 感聯繫。馬心怡認為「我是文山區的一份子,了 解文山學好像就為它做了什甚麼。」學習文山學 可實踐自我與文山區的價值。

另一部分的同學則出自於興趣,以自然人文、地 方特色、民俗信仰等,由淺入深慢慢揭開文山區 面紗。中文系柯同學就說:「想知道文山區的歷 史文化,因為感覺歷史故事比較輕鬆,還可以跟 當地耆老聊天。」這樣學習雖簡單但意義豐富、 深刻。對此,馬藹萱鼓勵學生:「既然都來到這 個地方就去好好認識」身體力行地實踐對文山區 的認同以及歸屬。

「如果是很甜、老師很好的課才會想修」黃譯民 說。學生們雖認同課程的系統性與完整度,仍多 希望文山學的學習能自活動出發而非課堂,課程 負擔、學分壓力,皆是他們的考量。周峻逸也說:

「想看看專業的人如何定義文山學,以及後續的 精學。」在分享對活動的高度認同時,也紛紛表 示若被勾起興趣,自然會想要學精、學深。

馬藹萱分享:「有時候不用跑那麼遠,可能在你 經過的土地就有足夠的歷史軌跡了。」文山學存 在你我周遭,簡單從日常會接觸到的包種茶產 業、宗教節慶、在地走讀,甚至對地名「木柵、

萬芳」的由來感到好奇,便可以抽絲剝繭由點至 線,連結在地文化,了解在地獨有的風貌以及背 後的故事脈絡,只要有細心的觀察力和足夠的興 趣、熱情,便能拉近與文山的距離。

「你變成是會關懷你所生活的環境,然後去參與 這個社區、服務鄉鄰,你自然會延伸出一些所謂 的行動出來。」何文賢認為學習文山學,不僅僅 是認識所生活的環境並與其建立歸屬感,在經歷 學習與認識後,更能透過經驗回饋於所生活的環 境,甚至可靈活運用於自己的家鄉當中。

了解文山學,除對個人造成影響,也能為在地發 揮作用,不只增進社會大眾對區域的認識、為其 注入新活水,當認識文山區後,對當地產生情 感,自然也會希望促進整個區域發展。「認識到 當地,和當地產生情感連結後,你自然就會希望 那個地方好,和那個地方互助。」馬藹萱說道, 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 問題,進而善盡社會責任。

學習文山學的一大關鍵在於利用興趣啟發學生的 主動性,馬藹萱強調:「藉由引發興趣,再與先 前的歷史人文特色結合,重點是外部誘因進入文 山學。」不論是以課程方式學習,抑或是以活動 認識文山學,兩者皆有其優缺之處,如何能在實 際執行當中,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習文山學的主動 性才是至關重要。

31

總編輯  江 昇 副總編輯 王華琳 李元熙

編輯主任 洪振嘉 攝影主任 范氏玉欣 楊翔棋

記者

王穎琳 陳書安 張聖芝 姚希亮 呂喬榆 王柏翰 陳芊妤 蔣欣怡

編輯

曹育綸 黃暐哲 黃永翔 周昀苹

攝影

余柏毅

出版

政大學聲第十一屆編輯團隊

NO. 40 Winter 2022
從系刊到電影 編劇路上的葉乃菁 Issue 你的道路不是你的道路 政大周圍交通險象環生 行人用路安全成隱憂 Illust 小橘貓的守護者 專訪 @littleorange_nccu 橘編 Culture 過客還是歸屬? 連結地方與我的文山學
PEOPLE 好事多「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