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學聲 NO.37

Page 1

NO. 37 Spring 2022

Issue

當我打開母語課本 ——追溯民族根源 重拾母語獨特價值

gallery

沙漠中的老綠洲 ——老店說故事



政 大 學 聲 | Editorial

「被人記述下來的事物,才算是真正發生過。」 ——維吉尼亞·吳爾芙 ◎ 編輯室

今 年 九 月, 台 灣 出 現 了 首 例 跨 性 別「 免 術 換 證 者」——在戶政事務所取得了新身分證後,他也象徵 性地,為自己和台灣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免術換證 議題進入大眾視野,偏見和質疑的聲音不曾少過,社 會也才終於看見,原來,自我認同問題和困擾,一直 都隱微地存在於我們周遭。人們也因此重新審視,在 這一張小小的、我們視之為日常的身分證上,對於上 載資訊與自身認同不相符的人們而言,究竟承載了怎 樣的意義。 回頭看爭取原住民族權利的人們,同樣在經歷長久努 力推動下,才得以在身分證上,以族語拼音方式,並 列自己傳統姓名的漢字音譯。然而,「以我的族名呼 喚我」小組認為,「單列」族名應是憲法保障的權利, 因此於近日提起行政訴訟,希望藉此將族名的命名文 化傳承下去,也更加確立集體的身份認同。 台灣雖於 106 年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將 多族原住民語列入國家語言中;也設有《國家語言發 展法》,希望保障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但對於從 小使用中文學習、閱讀,想要再從頭學習母語的學子 來說,大學校園能否提供相對應的母語學習資源?外 語學習資源多元且豐富的政大,又是否正視過母語教 育?而語言和文化間,究竟如何交織發展,讓我們必 須重視母語的存續和教育呢?

疫情尚未令人安心的 2021,也同時是台劇爆發的一 年。除了半導體產業讓國際看見了台灣的硬實力,文 化產業也屢屢回望台灣、創造在地價值。從年中受到 極大關注的歷史劇《斯卡羅》中,我們看見歷史的台 灣,一直是個族群融合、擁有多元文化的海島;到年 尾被稱作「台劇天花板」、描繪客家茶產業的《茶 金》,都讓我們看到何謂「越在地,越國際」。 提及台灣印象,雜揉的特色飲食文化不曾被取代,也 可謂另類軟實力。雖然台灣遍佈令人垂涎的美食小 吃,政大周邊商圈,卻反常地被學生們戲稱做「美食 沙漠」。面對客群相對單一的地區,且房租、物價皆 漲的大環境下,有些老店家仍堅持開了二、三十年。 在數十載的物換星移間,他們見證了怎樣的趣聞?又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屹立不搖、直至今日都陪伴著政 大學生呢? 這次《學聲》嘗試在社群上發布新型態的「網路圖文 專題」,將其收錄在三十七期刊物中。順應讀者閱讀 習慣轉變,《學聲》也正在逐漸轉型,希望慢慢摸索 出更適合彼此的資訊傳遞方式,將我們在意的議題, 順利傳達給讀者。感謝讀者又與《學聲》展開了新的 一年,未來我們也將以新的樣貌與大家相見。雖然型 態轉變,但報導真實、秉持媒體精神的堅持依舊不 變。道阻且長,期望《學聲》也能夠像政大周遭的美 食老店,一直陪伴著政大人。

1


CONTENTS


Issue

04

當我打開母語課本 ——追溯民族根源

重拾母語獨特價值

06

課程零散、資源不足

07

語言面臨世代斷層

文化傳承刻不容緩

09

母語教育的下一步

教育與日常環境皆為關鍵

11

讓母語的種子紮根

續寫下一代的故事

Gallery

母語教育未受重視

12

沙漠中的老綠洲 ——老店說故事 14

「來政大你不認識我,白混了!」 ——殺人魔王燒臘店 一代政大人的共同記憶

22

「沒有想過要離開政大。」 ——敏忠小吃店 三五好友聚餐的好所在

30

「為什麼?為生活啊!」 ——四川飯館 四十年老店的酸甜苦辣

40

「我很感激這家店。」 ——美香味快餐 聽見外場阿姨的小故事


政 大 學 聲 | Issue

泰雅語

客語 賽夏語

鄒語

賽德 克語 阿美語 布農語

魯凱語 客語 卑南語

排灣語

4


當我打開 母語課本

追溯民族根源 重拾母語獨特價值

去年九月,政大第 215 次校務會議通過了《國立政治大學國家語言振興暨授課補助辦法》 (下稱《政大國語補助辦法》)草案,並交付委員會討論實施辦法。此辦法通過後,教授 母語相關課程的老師將獲得來自校方的補助。母語是延續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精髓,國家 語言振興辦法能為政大母語教育的現況帶來什麼轉機?以人文領域聞名的政大,其對母語 教育資源與母語使用環境的支持,實際上又是否充分呢? 記者/江 昇、葉晉嘉、張瑀曦、劉沐恩、邱楷琪、王華琳 編輯/洪振嘉、曹育綸

姓名 教師 5


政 大 學 聲 | Issue

課程零散、資源不足

母語教育未受重視。 大一向被視為人文社會領域中的頂尖大

政學,校內除了擁有十分多樣化的外語教育 資源,也為因應政府的雙語國家政策,開設了數 門全英語授課學程(ETP)。然而,政大在積極 透過英語授課來「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的同 時,校方提供的母語資源與環境,卻時常無法符 合學生的需求。 政大在 110 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的所有課程中, 台語相關課程僅 3 門、原住民語 5 門、客語更只 有 1 門。而根據《學聲》此次的〈母語教育在政 大〉問卷調查顯示,在 75 位填寫者當中,高達 84% 的學生認為政大的母語教育資源不夠充足, 且不少同學在該問卷中反應「很少接觸到母語課 程」,或是「只有在寢室跟室友或同鄉的偶爾私 下對話使用台語」。 進一步分析〈母語教育在政大〉問卷,想要學習 客語和原住民語的學生各佔 13.3% 和 10.7%,而 想要學習台語的人則高達 90.7%。雖然政大有極 高比例的同學想學習台語,卻僅有 8% 的學生實 際修過台語相關課程。另外,政大並沒有任何與 台語相關的系所,也缺乏使用台語授課的課程, 映證了校內母語資源不足的問題。

6

阿文二林智瀚提及:「政大的確有通識課程是研 究台語的用字,但卻需要一些台語基礎,讓我感 到有些可惜。」他說明,相較於政大其他的外文 課程,例如擁有學年課的西班牙文、法文、日文 等,校內的母語教學大多缺乏從基礎到進階的連 貫性課程,使沒有基礎的學生難以參與其中。 「平時講母語的太少了,大家好像覺得母語都應 該在家裡講。」中文碩一柯澤欽進一步補充:「希 望校內能有活動推廣母語,讓大家覺得說母語是 一件很自然、很光榮的一件事。」而這段話也間 接點出,母語資源在大環境下頻頻處於弱勢,始 終不被大學當作普遍的學科,校方也並未積極貫 徹母語教育。

的 族文化 民 是 「語言 民族文 解 了 載 體, 要 語 言 是 必 其 化, 精 熟 」 。 要的關卡


語言面臨世代斷層 文化傳承刻不容緩。 「以前沒想到本土語言、國家語言要在課室裡 面教,會想說『這不是你在家裡講、在家學就 好?』但現在顯然家裡沒有辦法提供這個環境 了。」開設客語通識課程「客家語言與文化」、 並協助客家委員會建置客語語料庫的英語系教 授賴惠玲認為,政大並不是不願開設母語課程, 而是沒有意識到母語教育的急迫性。 賴惠玲以客語作為例子,說明近年的調查中顯 示,客語使用族群的聽、說能力正大幅下降, 三十歲以下使用者的客語能力更是呈現斷層的 狀態,母語教育的急迫性顯然不容忽視。 相較於母語,台灣在英語教育政策的推動與規 劃態度更為積極。教育部早在民國 86 年就施行 九年一貫的英語教學,而鄉土教學到 89 年才有 九年一貫的教學措施。王雅萍認為,因為教育 政策長久以來來對母語的忽視,教育系統無法 適時培養孩童使用本土語言的習慣,導致現今 國家語言復振產生更大的困難。

前政大學生會學術部長劉亭妤對此表示,她自 己就是母語斷層的一代:「我身為一個閩南人, 可是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講,那這也會牽扯 到連帶的文化傳承。」語言所教授蕭宇超則說 明:「如果在家很少學習母語,現在你不講, 那可能之後你的兒女也不會講,將來就會產生 斷層。」他進一步解釋,語言本身其實就是文 化的一部分,若語言的傳承產生中斷,便可能 導致一個族群產生文化與身分的認同危機。

語言與民族共存亡 延續文化仍為當務之急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要了解民族文化, 精熟其語言是必要的關卡,語言是文化、知識 體系傳承很重要的載體,所以才有『語言滅, 民族亡。』這句話。」對於民族學有多年研究 的民族系教授王雅萍解釋,語言在民族文化中 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民族語言的流失,就 等於文化的流失──民族語言與文化有著相對

7


政 大 學 聲 | Issue

的關係,會一起茁壯、一起流失,因此保存母 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說母語就是一種人權。」王雅萍以 70 年代鄉 土文學運動時期的實際例子說明,當時台灣各 個大學都有教授爭取以台語開課,像是成功大 學醫學院的老師就曾用台語授課,讓學生能藉 此學習如何解決與老年病患之間的語言隔閡, 而台灣大學數學系的楊維哲教授也藉由用台語 教授數學課,並自行編寫台語的數學教材,讓 學生理解母語除了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也同 樣能成為教學場域裡的溝通媒介。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時的政府在推行國語時 是以多語進行的,譬如台語、客語,今天就不 會是這個局面了。」賴惠玲說道。台灣因為過 去的歷史,導致各族群語言的自然發展被阻礙, 原本多樣的文化和語言特性,因此面臨了消滅 及流失的危機。 王雅萍也提及,客語使用人口正以每年百分之 一點一的速度在流失,現今年輕族群的母語能 力大多也只能應付簡單的日常對話,無法用於 演講、報告等較正式的場合,導致語言的使用 逐漸開始產生世代斷層。而台語或原住民語雖 然流失的速度不一,但也都處於相似的困境當 中,因此,語言的傳承與保存,其實是刻不容 緩的。

重拾身分認同 從復振瀕危語言做起 在當今政府正式正名的十六族原住民族中,總 計有四十二個不同的族語語種,皆已被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嚴重流失、瀕臨滅絕的語言。 台灣在 2018 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便 希望提供更多元化的語言環境,改善語言危機、 保持語言文化的多樣性。

「毀滅一個語言只要一個世代,搶救一個語言 要三代的努力。」王雅萍表示,振興瀕危的語 言雖不容易,卻並非不可能——她以 2010 年到 紐西蘭考察的經驗說明,雖然毛利人和台灣原 住民開始復振語言的時間相差不多,但因為毛 利人對自我文化認同的堅持,經過三十年的努 力後,便成功復振毛利語。 近年,本土語言的保護行動,同樣是國際共同 關心的議題——200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表示維護與尊重世 界多樣性的文化,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義務,而 聯合國每五年也會通盤檢討各國在保護國家文 化上所盡的努力。台灣為響應此宣言,2003 年 起也開始設立專案、專條等,透過接軌國際規 範,希望進一步保護具有傳承危機的本土語言。 「多語言、多文化是國際的風潮,學習本土語 言的人,也可以去學習國際語言。」王雅萍補 充,在日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最本土的, 往往就是最國際的,兩者並不衝突。她舉例說 道:「台語與越南語是容易對口學習的兩種語 言,都有聲調和羅馬拼音,所以越語相對會說 台語的同學,是更容易上口的。」而菲律賓因 為有被西班牙殖民過的歷史,所以兩國的語言 多少有相似之處,可以作為彼此學習的第二種 外語。 「在大學開設國家語言課程是重要的,開課代 表國家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更是保存自己國家 語言的能力和實力的展現。」王雅萍透過在政 大開設「族語師徒傳承」課程,讓學生嘗試以 書寫語言學習自傳,來自我檢視,反省國家、 社會、家庭對語言學習的傳承和影響,進而擁 有對母語傳承、保存的意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8

2001


母語教育的下一步

教育與日常環境皆為關鍵。 《國家語言發展法》當中,規定政府應特別保 障「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並補助各大 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政大學生會為響應此法, 也在第 215 次校務會議上提出《政大國語補助 辦法》草案,希望透過建立母語課程的補助制 度,協助復興瀕危的國家語言。未來補助辦法 正式通過後,教授若開設母語相關課程、或以 母語授課,將可以得到校方的補助。 對於《政大國語補助辦法》何時能正式通過, 教務長賴宗裕於七長座談會上說明:「草案已 於第 215 次校務會議上通過,且已明確定出各 項條文。」他補充,該法條要通過並無大礙, 待下次校務會議上報告後,再提至教務會議上 宣導,便能正式實施。

參考其他學校推動本土語言的進程,台大的《國 立台灣大學推動復振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 點》與政大近期通過的《政大國語補助辦法》 草案,擁有大致相同的目標。台大雖已於 109 年 4 月通過此要點,卻因文化部尚未具體認定 何謂「國家語言」,而遲未實行。 負責多項本土語言檢定和師資培育的台灣師範 大學,也在近日宣布通過《推動國家語言發展 授課獎勵實施要點》——下學期開始,該校專 任教師若在課程中,全程以台語、客語、台灣 原住民族語、馬祖語或台灣手語等語言授課, 便可額外獲得 5 成鐘點費作為獎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立法院

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

2018

國立臺灣大學

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推動復振 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點》

2020

通過《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授 課獎勵實施要點》

國立政治大學

《政大國語補助辦法》 草案通過

2021

9


政 大 學 聲 | Issue

裡去了 化 文 從 「 你 要 會有動機想學 才 解, 你 言。」 語 個 這

開課意願不易提升 期待與現實尚有落差 「畢竟台語之前不是學術語言,所以備課會花 比較多的時間,因為老師要確保自己在上課的 時候用字都是正確的。」劉亭妤以她先前訪問 台大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得到的經驗出發,說 明使用台語或是其他國家語言進行授課,相對 於中文或英文等主流語言,通常需要花費更多 的時間成本。 「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沒有老師要用國家語言 授課,因為就算有老師想要用國家語言授課, 他可能也會面臨沒有學生的情況。」劉亭妤表 示,即使補貼能夠提升校內教師開課的意願, 學生端卻不一定會實際去修習、參與該類課程, 因而產生開課數量與實際課程需求不成比例的 問題。 雖然台大的國家語言補助政策目前仍未實行, 但其實已存在數堂以「台語」作為主要授課語 言的課程。例如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的「台灣 近現代史」,和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峙維 的「台灣音樂導論」,而在下學期,台大也預 計會開設更多以「台語」作為授課語言的課程。

10

教室外的母語課程 從日常中學習母語 各校在推廣母語教育的措施上,大多都以補助 方式提供誘因,提升以母語授課或是母語相關 課程的供給數量,期望學生能透過參與正規課 程學習、接觸本土語言。但除了正規教育以外, 在家庭、校園等各場域中,也存在著許多管道, 能讓人們認識、學習母語。 例如政大歌仔戲社,便在校園中開設了台語傳 統戲曲課程,藉由劇本閱讀與台詞演譯,讓同 學在接觸傳統習俗、文化的同時,學習台語口 說與閱讀的能力。蕭宇超也補充道:「你要從 文化裡去了解,你才會有動機想學這個語言。」 他強調,透過傳統文化認識母語,除了擴展學 習管道外,也讓母語學習更具意義。 除了透過周遭環境接觸母語,劉亭妤也提及: 「 推 廣 母 語 這 件 事, 更 快 的 方 式 可 能 是 用 音 樂。」她說明,近年來日漸蓬勃的獨立音樂風 氣,以及不斷上升的聽眾數量,使得越來越多 人能夠接觸到母語相關的音樂內容。而當大量 使用母語創作的音樂作品進入大眾目光中,母 語也能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並藉此帶動大 眾學習、認識母語的意願和動機。 「學習一個語言所需要的精神,不是一次要學 多少,而是要常常練習、常常去講,並從文化 開始了解,才是最有幫助的。」蕭宇超說明, 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途徑,也是文化的載體之一。 無論是透過其背後的文化認識、進而學習新語 言,抑或是在學習新語言的過程中,接觸了它 的文化,文化跟語言間的連結,都是密不可分 的。


讓母語的種子紮根 續寫下一代的故事。 「不管是什麼台灣國家語言,都在面臨斷層, 年輕人應該要對這樣的危機有意識。」王雅萍 認為,喚起民族語言意識,是當前最重要的第 一步,也是語言復振的關鍵。此外,「除了知 道本土國家語言之美,也要認識外國語言。」 她認為,若學生願意從學習母語,多語言能力 便可能成為搭起文化橋樑的重要支撐點。

相應地,大學該推廣的理念,或許不應僅僅局 限於「母語教育」本身,也要讓學生能夠同時 認知到學習母語的「價值」何在——「母語意 識的覺醒,是最重要的工作。」王雅萍強調, 除了重新認識母語的價值之外,學生在有了母 語意識後,才能夠進一步讓學習母語的種子, 在每個人的身上扎根。

蕭宇超也說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語 言學不好,便難以體驗、體會多元的台灣。他 強調,若沒有語言的輔助,文化便會逐漸凋零, 進一步加速民族身分的消亡。因此,對於台灣 這個多種族、多文化的海島國家來說,保護、 傳承各種本土民族語言,便是延續多元族群文 化和歷史最重要的工作。

或許台灣的母語使用率,很難再達到昔年昔景, 但正如同王雅萍所說,現階段只要能讓國家語 言脫離「原民語在加護病房、客家話在一般病 房,台語掛號中」的窘境,就是對民族文化保 存最好的體現。她強調,若能喚起大眾對於瀕 危母語的意識,並使其開始學習這些語言,都 會是傳承文化、身分至關重要的關鍵。

「學習語言必須把它當作生活的工具,常常運 用它。」蕭宇超提醒,若要復振母語,需要將 其提升成生活中的必需品,若只把母語當成臨 時性的輔助工具, 使用者仍會對語言日漸生 疏。劉庭妤也表示,推廣母語這份重要任務, 應該要從年紀更小時就開始扎根、從基本教育 做起。

活 生 作 當 它 」 把 須 它。 必 言 運用 語 習 常常 學 「 具, 的工

11


敏 忠

美香味

殺人魔王

12


老 店 說 故 事

記者/程 心、何 記者/程 心 予 攝影/陳鈺中、于子玹、吳珮甄、范氏玉欣 攝影/于子玹、吳佩甄、范氏玉欣 編輯/余積豪、賴羿安 編輯/余積豪、賴羿安

沙漠中的老綠洲

四川飯館 政大經常被譽為美食沙漠,但真的是如此嗎?身 政大經常被戲稱作美食沙漠,但真的是如此嗎? 為政大人,你是否曾觀察這片「沙漠」的不同面 身為政大人,你是否曾觀察這片「沙漠」的不同 貌?本期專題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沙漠中老綠 面貌?本期專題將帶領讀者,一同探索沙漠中老 洲,並細細聆聽埋藏其中的小故事…… 綠洲,並細細聆聽埋藏其中的小故事……

13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殺 人 魔 王

台北市文山區 指 南 路 二 段 4 5 巷 2 弄

裝滿滿的便當有夠讚

價格便宜超級暖心!

激推蜜汁叉燒飯

14


混了!」 白 , 我 識 認 不 你 大 政 來 「 殺人魔王燒臘

——剁——,殺人魔王燒臘店老闆剁開肉 塊,見學生難得上門搭話,好奇問道:「你 們要訪問我啊?隨便坐,我請你們喝咖啡!」 30 年的老店故事就此展開……

殺人魔王燒臘店原名同洋燒臘,原招牌因颱風而 損毀,老闆便率性地不再設立招牌,靠著師生們 口耳相傳,成了政大周邊 30 年來,屹立不搖的 無名小店。憶起與政大師生的點滴,老闆笑說: 「那個年代剛好流行港片,『人肉叉燒包』很有 名,燒臘啊!他們(學生)就聯想到人肉叉燒包, 黃秋生演的師傅又看起來很兇狠,所以就取了這 個名字。」

一代政大人的

共同記憶

開啟回憶的話匣子,老闆接連分享過去與政大學 生的有趣互動:「記得十幾年前政大學生會邀請 我進去講人生史,人還全滿欸!那時候會講一句 話啦,『來政大你不認識我,白混了!』」老闆 看向店內的休息室,回憶起從前同學跑到裡頭睡 覺、休息的情景。他隨後提及,或許是課程改變, 加上側門有段時間因疫情而關閉,大多數的學生 僅有短短一小時的吃飯時間,從大門口到店裡並 不方便。為了省時,更多人傾向選擇便利商店, 因此,店內生意與以往相比,確實有落差。

15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16


「我也不怕你笑啦,我的心態本來就是說,做 500 算 500,做 1000 算 1000,混日子啦!」 老 闆對於店內生意並不強求,牆上斑駁的價目表也 從未更換,在食材的選用上,則有著「早上進貨、 不留隔夜」的堅持。為了體恤學生有限的生活 費,餐點的份量更是完全不吝嗇,讓學生在物價 飛漲的今日,仍有「便宜又大碗」的選擇。

17


老闆身為文山在地人,30 年如一日,他一派輕 鬆地說道:「這個東西我現在閉著眼睛都可以做, 2 小時就可以準備好了,小孩也都長大了,沒什 麼壓力,輕輕鬆鬆做就好。」儘管老闆對於店內 生意抱持著「佛系」的想法,依然堅持星期六開 店半天,為的便是與老顧客敘舊。 「以前那個年代的畢業學生,假日帶小孩去動物 園玩,還會打電話來說要打包,他講一句話:『老 闆你這個味道我要試一下,不然我會忘記。』我 聽了真的很欣慰。」殺人魔王燒臘店承載了一代 政大人共享的記憶,而此刻的老闆,臉上也笑綻 出了紋路。

18


19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台北市文山區 指 南 路 二 段 號

5

每去絕對多吃一碗飯

7

學生時期的最愛!!

熟悉的敏忠最對味

20


「沒有想過要離開政大。」

敏忠小吃店

「敏忠小吃店」是位於政大側門斜對面的熱炒合 菜店,店內大多擺放能坐四人以上的大桌。到 了用餐時間,常見桌邊坐著三五成群的好友, 一同相聚用餐。相比隔壁同樣歷史悠久的合菜餐 廳——「四川飯館」,敏忠的菜單中有一人份的 炒飯、蓋飯等餐點。因此即便是臨時想吃約不到 伴,也可以獨身前往。 民國六十二年就開業的敏忠小吃店,做為家族世 代傳承的餐廳,是許多代政大人的共同回憶。 「從爺爺那代就在這裡開了,從爺爺傳到爸爸, 再到現在。」老闆表示,自己也跟這間店一樣, 都是土生土長的文山在地人,陪伴了政大學生近 五十年的時光中,人流來來去去:「沒有想過要

三五好友聚餐的好所在

離開政大。」他認為,只要還能做得下去,敏忠 就會一直在這裡,在未來繼續為更多學生提供餐 點。 憶起往年和政大學生間的回憶,老闆說,以前常 有學長姐會帶一群人來聊天,「有時候還會發生 翻桌、吵架的都有。」店內人聲沸騰的場景,老 闆仍歷歷在目。也許是時代漸漸改變,一大群來 的客人少了,「加上現在又科技冷漠,很少會有 人跟我們聊天。」雖然老闆眼中略顯失落,但他 隨即補充,年逢校慶,「會有之前學長們攜家帶 眷,一群回來敘敘舊。」這是他重溫往昔的小確 幸。

21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22


23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24


學生之間對於政大周邊,有著令人會心一笑的共 同印象——「美食沙漠」,老闆聽聞此一說, 也覺得相當合理。「這裡的停車位很難停啊, 我們客人其實也都是學生,或是一些住附近的熟 客。」

25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面對與市區相比較差的營業環境,老闆觀察到,政大 附近店家的汰換率一直頗高,「房價如果漲,加上菜 價一直浮動變化,真的會撐不下去。」他坦言道,目 前店內人手都是家族成員,因此少了一筆人事費用, 如果加上人事費,可能也是滿緊繃了。「現在就是走 一步算一步吧。」

26


27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台北市文山區 指 南 路 二 段 號

6

慶功宴的第一選擇!

5

最最喜歡番茄炒蛋了

政大最讚熱炒店

28


「為什麼?為生活啊!」

四川飯館

至今已開業 40 餘年的四川飯館,高掛著黃底紅 字的招牌,是楊樹芝從軍中退休後,於政大側門 對面開立的餐館。儘管已高齡 100 歲,楊樹芝仍 能侃侃而談,他隨手拿出一本「楊樹芝回憶錄」, 說著一口道地的四川腔,滔滔不絕地分享著自己 的從軍經驗。

四十年老店的酸甜苦辣

楊樹芝表示,自己曾於抗日戰爭中擔任砲兵,民 國 33 年,因為在黃埔軍校接受過無線電訓練的, 被安排到砲兵團,「就是駕駛美國製造的無線電 通訊車。」楊樹芝指出,靠著車上的發報機,便 能與在前線戰鬥的步兵相互聯繫。而除了砲兵, 他也曾擔任過憲兵、傘兵以及老上尉。

29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為什麼?為生活啊!」直至民國 70 年,楊樹 芝不再續留軍中,他解釋道,當初開店並沒有什 麼特別的原因,僅是為了餬口飯吃。而現在的老 闆娘,是當時的合夥人,民國 80 年後,便由她 接手經營。 老闆娘與老闆在廚房與櫃檯間忙得團團轉,一陣 陣大火爆炒的香氣也從廚房竄出。在忙碌之餘, 兩人仍不忘與楊樹芝搭上幾句話。老闆說,楊樹 芝幾乎每天下午四點都到店裡,「但他都半夜看 完電視或玩完電腦象棋,餓了才吃,100 歲了,

30

悠悠哉哉快樂就好。」老闆表示,楊樹芝的生活 十分隨性,並無任何忌諱,當初會接手這間店, 是因為楊樹芝體力已經無法負荷,加上面臨中年 轉職,因緣際會下,便跟著老闆娘學習,共同延 續餐館的好味道。


31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32


「你是我徒弟對不對!對要點頭。」老闆娘開玩笑地挖苦爺 爺(楊樹芝),她笑著說,爺爺是個十分有原則的人。以前 店面位於一樓,當他態度強硬時,便會坐在通往二樓的樓梯 間抽菸,而老闆娘只能獨自兼顧內外場。「收攤的時候換我 生氣,他就跟在我後面跑,說他以後不生氣了。」老闆娘說, 所有員工裡,只有她能讓爺爺把態度放軟,現在想起來是好 氣又好笑。

33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我其實是跟另外一個師傅學習,爺爺一天只賣一個客 人啊,所以那個師傅就走了,他(爺爺)不會炒,就叫 我下去炒。」老闆娘說明,自己從 20 歲學起,一開始連 鍋子都拿不動,便從八寸的鍋子及瓢子開始練習。因此, 她表示,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她進一步舉例,過去在店 裡打工的僑生,有不少人回家鄉後都自行開店了。

34


35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36


老闆也透露,在轉職之前並沒有餐飲業的基礎,「我來一個禮拜就 學會了,每天炒,我老婆就在旁邊指導我啊,這家店最大功勞到就 是我太太。」老闆看向老闆娘,談起這 30 年間,每天早上 5 點半 起床,6 點半左右便開始備料,一路忙到晚上的生活。他表示:「長 期就習慣了,做餐飲業很辛苦啦,下一代在外面有更好的前途的話, 就往更好的發展。」四川飯館在兩人攜手經營下,找出了適合台灣 人的新風味,老闆坦言,開餐館勞心也勞力,雖不確定未來是否有 接班人手,不過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仍會常駐政大,持續裝載一 代代政大人記憶裡的味道。

37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美 香 味 台北市文山區 指 南 路 二 段 號

5

午餐最愛吃這間QQ

0

泰式炒麵加大加蛋!

好想吃泰式炒飯

38


「我很感激這家店。」 美香味快餐

美香味快餐位於政大正門附近,店面沒有多餘的 裝潢,是家容易不小心忽略的低調簡餐店。負責 外場櫃檯的王阿姨是從印尼來台的新移民女性, 根據王阿姨所述,她已經工作 17 年,而在她來 台灣之前,美香味也經營超過 10 年,是政大周 邊開業 30 餘年的老店。

聽見外場阿姨

的小故事

王阿姨坦言,現在物價飛漲,未來並不排除微 調 價 格,「 我 們 有 想 過 要 漲 價, 現 在 有 點 難 cover。」雖說如此,美香味的菜單上仍留有免 費加淋咖哩醬及糖醋醬的選項,一旁的櫃上也持 續提供無限暢飲的飲料及附湯。

39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40


餐廳外場平時由王阿姨負責,內場則有一位 泰國廚師以及一位小幫手。而因為語言上的 隔閡,阿姨與政大師生的互動並不多,儘管 如此,她親切認真的態度,仍成為多數人對 美香味快餐第一印象,更賦予這家低調的簡 餐店,滿滿的人情味。

41


政 大 學 聲 | Gallery

「我不知道其他人對這間店的感覺,我很感激這家 店,因為這是上天給我一個賺錢的方式。」王阿姨 笑著,一字一句地拼湊出自己對美香味的情感。來 台灣之前,王阿姨並沒有做過其他工作,因此,她 十分感恩這樣的工作機會,希望自己能在這邊,一 直好好努力。

42


43


總編輯

編輯主任

余積豪

副總編輯

攝影主任 記者

心 予

陳鈺中

王華琳

葉晉嘉

洪振嘉

曹育綸

賴羿安

于子玹

吳珮甄

范氏玉欣

編輯 攝影

出版

政大學聲

張瑀曦

邱楷淇

劉沐恩

Instagram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



Spring 2022

NO. 37

Issue 當我打開母語課本 ——追溯民族根源 重拾母語獨特價值

gallery 沙漠中的老綠洲

——老店說故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