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2
Issue 「菸菸」一熄 大學禁菸措施廣行 吸菸自由應受重視
People 療癒系說故事達人: 社工所教授王增勇
Gallery 戀人絮語 記錄獨屬青春的浪漫
1
∣Editorial
我們從現在起就該仔細思考, 不希望哪些事重蹈覆轍。 ── 保羅.裘唐諾 進入後疫情時代,義大利文學家保羅.裘唐諾,在新 冠病毒爆發之後,透過文字記錄下心情與觀察,希望 在這場災害過後,為自己與時代留下一絲紀錄。保羅. 裘唐諾表示,最近常常想起瑪格麗特.莒哈絲的句子: 「和平即將來到,就像大片低垂的黑幕,也是遺忘的 開始。」戰爭後,人們總迅速忘記教訓,碰到傳染病 也一樣,苦難逼迫我們面對平時模糊不清的真相、重 新評估輕重緩急;鼓勵我們為現在的局面賦予新意義。 一個因為全球人口移動、交流頻繁而造成的世紀病 毒,迫使全人類得暫時過著社交隔離的日子。這全球 大流行的可怕惡夢,有一天終將過去,「所以,我們 從現在起就該仔細思考,不希望哪些事重蹈覆轍。」 保羅.裘唐諾向自我與時代呼籲。而《學聲》創立至 今,也希望能持續執筆記下發生於政大的每個重要事 件與時刻,不論是歷經風雨的政策改革,抑或困擾多 年的未解難題,當學生們再次拾起《學聲》,那些記 憶或許能夠重新被喚起。 世上的各種紛擾不曾消停,不少人選擇以吸菸排解心 緒,但政大卻存在著吸菸區數量不足、配置不佳的問 題,使得吸菸人士仍需再費一番心力。然而,無菸校 園政策與《菸害防制法》當前,吸菸者權益卻難有邁
進空間。到底吸菸的本質為何?為何政府由上至下地 約制?本期《學聲》將帶您一同討論,個人的選擇自 由,與保護身體健康的公眾訴求,究竟孰輕孰重?或 者能在妥善溝通下,於政策、法令上尋得平衡? 以往在選課期間,你曾留意過《同志生命美學》這堂 通識課嗎?開設這門課長達六年的教授王增勇,期許 開創對話空間,讓學生們「用故事交換故事」,藉由 分享故事以豐富彼此生命。今年甫接任促轉會專任委 員的他,因為社工背景而備受關注,讓《學聲》帶您 來認識這位學生們口中「浪漫、很多愛」的老師。 人與人的連結可以有很多種,吃午飯的好夥伴、社團 一起瞎鬧的朋友,或是因不知不覺的好感,而漸漸吸 引,決定未來將攜手前行。愛情的種子總不知不覺間, 在人們的心中萌芽生根,於是一個個愛情故事,真實 地在你我身邊上演。32 期《學聲》的攝影專題,將 鏡頭畫面聚焦在校園中一對對相戀的情侶,那些或心 動、或苦澀、或平凡的日常是如何在政大上演的呢? 新學期到來,如同疫情,我們終有離開學校的一天, 然學生權益的改革路漫漫,期盼有一天我們所處的環 境,能在一代接續一代的人們手中,不斷前行、改善。
1
CONTENTS
ISSUE 04 「菸菸」一熄
大學禁菸措施廣行 吸菸自由應受重視 06 無菸校園「政」在施行 主管單位配套不足 08 重新正視吸菸本質 錯綜因素不容忽視 12 公益與自由相互抗衡 菸防政策仍須多方討論
PEOPLE 16 療癒系說故事達人:社工所教授王增勇 20 故事交易所:〈同志生命美學〉 24 作為受傷的助人者 看見更多癒合的可能 26 把真心藏進故事 當成禮物送出去
GALLERY 28 戀人絮語 記錄獨屬青春的浪漫 30 鈺萱 & 明龍:有如華爾滋般的愛情 34 新淳 & 可家:我們在詩裡相遇 40 Mickey & Tommy:看見差異,督促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Issue
「菸菸」一熄 大學禁菸措施廣行 吸菸自由應受重視
吸菸區在政大一直是備受討論的問題,學生代表也時常提出與 吸菸區相關的政策,公行系教授陳敦源指出,雖然吸菸區如同 鄰避設施,但或許能成為平衡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的解方。而吸 菸行為究竟為何會產生?吸菸者和不吸菸者各自會主張什麼權 利?法律在這之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記者/李昀璇、林立雅、邱芮盈、游九思 編輯/陳子瑜、廖翊帆 攝影/林亭
4
5
∣Issue
政
大校園中現存的四處合法吸菸區,分別位 於憩賢亭、季陶樓前階梯下方、自強5舍 旁涼亭、安九食堂後門外側,及一處試辦中、於 綜院二樓的吸菸示範區。從原先多達十多處的吸 菸區,至現今僅有五處得以合法吸菸的區域;究 竟為何出現如此改動?在教育部無菸校園的政策 下,政大推行了哪些措施? 民國98至103年間,政大陸續刪減六處吸菸區,究 其原因,駐警隊隊長蕭敬義表示:「教育部發公 文希望學校要開始實施無菸校園。」105年因考量 自強9舍及10舍周遭無吸菸區,增列安九食堂後門 外側為吸菸區,107年為考量校園東西兩面平衡, 因此於綜院二樓新增一處吸菸示範區。 而政大山下唯一合法的吸菸區「憩賢亭」,位在 校園角落、座落於草叢中。雖為吸菸區,憩賢亭 中卻不見一般吸菸區應有的配備 菸灰缸,只 見一支掃把和一把畚斗。目前在政大就學、菸齡 十年的社會人士小安(化名)表示:「雖然我們 看到也大概知道就是要丟在那裡面,但從設備擺 置上就可以看出,學校對這件事的態度真的很隱 晦。」 同時,憩賢亭周遭區域將在兩年內遭拆除,以興 建法學院,但下一任學生會長、政治二黃承瀚 表示,目前建設計畫中無吸菸區規劃,屆時校內 員生最常使用的山下校區,將僅剩一處綜院示範 區可吸菸。除此之外,隨著指南校區建築陸續落 成,該區域人口也愈來愈多,但目前並無吸菸區 設立,因此,黃承瀚認為,應於指南校區新增一
6
處吸菸區。
不吸菸者、中文四黃競緯認為校方應主動公開吸 菸區資訊,如:吸菸區新增與刪減變動、吸菸區 具體位置,而非讓學生無法取得資訊。但總務長 室組員鍾秀慧回應:「因為有人反應這樣會助長 吸菸行為。」因此在校內無吸菸區公告。不過, 黃承翰也表明,應有足夠標示,讓排斥菸味的學 生能夠主動避開。 然不吸菸者、外語學院一年級戴同學(化名)持 不同意見,她認為山下不應設立吸菸區,並表 示,山下離校外近,吸菸者可直接至校外吸菸, 避免影響校內員生。小安則坦言,雖然自己會儘 量在校外吸菸,但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我站在 路邊抽,也會擔心同學經過燻到他,覺得很不好 意思,不如就多給我一個吸菸區吧,這樣我也不 用在那邊閃大家。」 「增設吸菸區不是在保護吸菸者的權利,而是在 保護你(不吸菸者)不要吸到二手菸。」黃承瀚 指出,校外人行道雖禁菸,但執法不力,依然可 見吸菸人影,學生依舊受二手菸影響;他強調無 菸校園並不能解決問題,若設立足夠的吸菸區反 而能平衡雙方需求。
害及環境污染,校方於民國99年成立菸害防制推 動小組(以下簡稱菸防小組),負責校園菸害防 制的推動與督導。菸防小組設副校長為召集人, 並設學務長、人事室主任與總務長為執行長。 身心健康中心主任楊建銘表示,在小組中,身心 健康中心(以下簡稱身心中心)會提出由專業健 康角度出發的看法及概念。他也表明身心中心立 場:「在健康促進的角度來講,不管心理或生理 健康,我們都是會希望大家減少抽菸的行為,那 甚至戒菸就是最好的。」但身心中心衛保組護理 師許珮瑜補充道:「我們是希望變成無菸校園, 可是我們還是要尊重吸菸同學他們的聲音跟他們 的權利。」因此政大校園仍保有吸菸區,並未完 全禁菸。 跨單位組成的菸防小組,會於每學期召開菸害防 制工作協調會,決議學校未來整體走向,而參與 會議的各行政單位及學生代表有權提案,但107學 年度起便無單位提案,因此至今已兩年未召開會 議。 現任學生會會長、法律四柯嘉偉表示,受疫情影 響,為了減少行政單位負擔,以期儘速處理防疫 事宜,因此108年度下學期並未提案。對此,黃承 瀚質疑菸防小組運作模式,他認為無論各單位是 否提案,都應定期檢討菸害防制政策及吸菸區問 題,並舉例道,綜院吸菸示範區於107年推動試行 後,便無開會決定後續是否變更為正式吸菸區, 或者取消。
為維護全體教職員工健康、避免菸品造成健康危
7
∣Issue
菸防小組成員之一的身心中心,明確地表示期望 政大邁向無菸校園,楊建銘也補充道:「這是整 個國際的趨勢,」因吸菸的負面影響已有很多證 據支持,「是我們一定要正視的問題。」 「大學算是前成年期,有點灰色地帶,即使法律 上成年了,但心智方面還沒那麼成熟,」臺北醫 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邱弘毅表示,這便可能是政府 希望介入的理由之一,但法律上確實賦予了成年 人選擇吸菸的權利,「所以教育部也不敢貿然說 大學全面禁菸,而且大家的共識還沒有建立。」
還是跟他小孩共用的,我覺得那二手菸對小孩子 一定不好。」 在菸害防制議題中,二手菸問題確實佔了重要的 部分。許佩瑜解釋:「二手菸是指被動或非自願 性吸入的環境菸煙,是菸燃燒之後產生並殘留的 化學物質,造成環境和健康的影響。」楊建銘也 補充,孕婦即使自己不吸菸,二手菸、三手菸的 危害也可能影響胎兒,並提高小孩患有呼吸道疾 病、過敏的風險。
二手菸:指被動或非自願性吸入的環境菸煙。 三手菸:指菸熄滅之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污染物。 「我會閉氣走過去,覺得菸味很難聞。」戴同學 認為吸菸是不好的行為,「第一,它會傷害周圍 的人的健康,第二,它的味道會讓每個經過你的 人都聞到。」戴同學也補充,家中有親人會抽 菸,「他從小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抽,房間
吸菸產生的健康問題,也不只是非吸菸者會有的 考量。小安拿出菸盒,指著上頭印製的健康宣導 圖片說道:「我們當然知道抽菸是一個對身體有 傷害的行為啊!」她也補充,自己其實也是過敏 體質,「照理說我更不該抽菸,連我自己也會忍 不住跟自己說抽菸不健康。」 明知自己的健康正受到危害,究竟為何仍持續吸 菸呢?戴同學認為,吸菸者不戒菸是因為已經上 癮,「就單純戒不掉,你必須要抽才能活下去的 那種感覺,所以後來算是被迫的。」然而小安則 說,雖然不否認自己有癮頭,「但它真的是一個
8
可以讓我快速放鬆的方法,這真的很重要。」 「我沒有時間可以放鬆,」肩負工作、家庭、課 業的小安,在繁忙的日常中,情緒常維持在緊繃 的狀態,「只要我有菸,我可以強迫自己在那五 分鐘的空檔,完全放空不去想任何事情;又或是 我可以在那五分鐘把很多原本想不通的事釐清。 」對小安來說,吸菸是她追求心理健康的選擇, 所以沒有打算戒菸。 「確實當下吸完的幾分鐘內會放鬆、很舒服,可 是呢,隨著菸癮越來越大,那快樂的duration 就會越來越短,」邱弘毅說明,吸菸舒壓並不是 長期因應之道。在健康促進的立場上,楊建銘則 說:「當然我們還是會覺得有沒有取代的方式, 如果需要壓力管理的協助,可以來諮商中心登 記,由我們的心理師來帶領做一些減壓。」許佩 瑜補充,身心中心也有推動健康促進活動,幫助 同學以其他管道舒壓。 菸齡近一年的阿其(化名)斬釘截鐵地表示,他 不會參加身心中心的舒壓活動,「我在還沒吸菸 之前,我舒壓主要是靠運動,但那時我要考研究 所,又參加了跆拳道校隊,就花了很多時間練 習,所以反而是因為運動帶給我更大的壓力。」 這也說明吸菸者並不是不知道如何舒壓,只是有 著時間上的考量,才選擇吸菸。小安也直言:「 也許有些人做瑜珈就能放鬆,但我就沒辦法啊! 我只想要用簡單快速的方式解決。」
9
∣Issue
在生理與心理健康上的權衡、時間效率上的取 捨,都促成了不同的選擇,而楊建銘表示:「 選擇這件事還是回到個人,我們沒辦法說叫你完 全不能,除非法令禁止,但以健康促進的角度我 們當然是希望減少抽菸。」此外,吸菸帶來的交 際功能與歸屬感等,也是生理健康以外的不同考 量。 「從心理學的角度,青少年的發展是從家庭變成 到社會,脫離家庭,同儕團體變成新的認同團 體,那在認同裡很重要的是:大家要一樣。」楊 建銘表示,同儕間的影響力是在高中到大學這段 時期最為顯著的。除了同儕,許佩瑜也說明根據 108年身心中心問卷統計,同學開始吸菸的原因還 有家庭背景、課業壓力,以及個人好奇。 「開始工作以後,在工作的休息時間,我的同事 們都去抽菸了,然後辦公室就只剩我們不抽菸的 小貓兩三隻。」小安分享,最初是為了在工作上 能融入群體才開始吸菸。而阿其則是在準備考研 究所時,因為還須應付大量外務,「壓力有點 大,就跟朋友開始抽菸。」他解釋,沒有戒菸的
10
動機其實另有原因,「現在吸菸變得有點像,跟 朋友應酬或者是交際的手段。」 然而多數不吸菸者在談論吸菸議題時,並不會考 量這些吸菸者的「文化」,或正視吸菸者開始吸 菸的背景因素。隨著逐漸縮減的合法吸菸空間, 吸菸者也控訴自身的權利正遭到漠視。
「覺得蠻不公平的就是你要嘛政府就規定我國全 面禁菸,你不要賣,」小安忿恨不平地說道,吸 菸在台灣是合法行為,禁菸標誌卻隨處可見,「 我們當然也希望不要去影響別人,就像我身上都 會帶那個『熄菸袋』,就是隨身的菸灰缸,我菸 蒂也不會亂丟,」小安坦言,自身意識再高,環 境對吸菸者愈來愈不友善卻是事實,「吸菸的人 很沒人權欸我覺得。」她苦笑道。 「與其讓他們到處偷偷抽菸,還不如給他們一個 合法的空間。」不吸菸的黃競緯說道,既然市面
上仍可取得菸品,勢必存在有吸菸需求的人,他 認為吸菸區的設置是為了方便集中管理;「我覺 得吸菸區是一個必要之惡,如果不設的話就變成 到處都是吸菸區,很多人會直接開始亂抽。」阿 其也認同,吸菸區若設置妥當,便能減低對不吸 菸者的影響。
陳麒安則質疑大學的角色:「假如我成績不 好,或是我沒有交到女朋友,我是也應該 去埋怨學校沒有設立好的制度,來幫我把成 績變好、幫我去交到女朋友嗎?」一己的健 康,或是成績,「其實都是選擇的結果。」
「設置禁菸區同時,應該平衡地去設置相對的吸 菸區。」吸菸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陳麒安呼籲, 現今社會廣泛設置禁菸區,若不連帶設計吸菸 區,將會是一種失衡,而這種失衡,可能導致二 手菸更難管制。小安也無奈地說道:「如果有夠 多合法空間讓我吸菸,我當然一定會避開你。」
「政大如果真的自詡是一個人文社科頂尖大 學,那是不是更該知道社會科學珍貴的地方 就在於去傾聽不同的、多元的聲音,為什麼 就不能聽聽抽菸的人的聲音呢?」小安感慨 道。她也進一步建議學校:「打牌有牌品, 抽菸也有『菸品』,與其一味地批評或壓制 抽菸的這個習慣或行為,倒不如嘗試反過來 宣導注重抽菸的『菸品』。」
然而,也有聲音反映設置吸菸區可能助長吸菸行 為,「假如校園的吸菸區有開放幾個,或越開越 多的話,吸菸的人可能就會覺得這很方便啊,所 以就不會停止吸菸。」戴同學表示:「我覺得比 起設立吸菸區,學校是不是應該要勸導那些人去 戒菸,」她認為學校的角色應該是教育、推廣吸 菸為不好的行為,「而不是告訴他們說,好我就 容許你去抽。導正才是更好的方法。」
「老實說吸菸這個行為在生物上的影響我們 都知道,可是很多社會環境的複雜因子是 更需要去關切的。」邱弘毅總結性地呼籲, 即便無庸置疑地,健康是我們需要關心的面 向,但吸菸的整體脈絡仍需要通盤考量,方 能邁向共識。
11
∣Issue
《菸害防制法》立法於民國86年,邱弘毅表示, 該法最初是以公共衛生的角度制訂,「基本上還 是以保障健康為它最重要的目的。」
12
能需投入醫療成本在吸菸者上,「如果我們認為 國家是要朝著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好的話,那人 民是不是也有一些義務,應該把自己照顧好,來 降低社會要為你付出的成本。」
陳麒安則質疑,《菸害防制法》在制訂之初,參 與者即對吸菸行為帶有偏見,「當時制訂法律也 是以公共衛生界的人為主,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待的話,當然會以平衡的態度(訂定)。」當公 共衛生界以保障全人類健康為最大公共利益時, 吸菸者的選擇自由卻因此遭受質疑。
邱弘毅說明《菸害防制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 管制吸菸產生的二手菸。不過他也坦承,當禁菸 政策和吸菸者產生衝突時,「這種理想就沒辦法 落實,」因此他認為,設置吸菸區是不得已的兩 全辦法。
然而,若以法律角度衡量公衛和吸菸者的衝突, 法律系副教授吳秦雯認為:「以消費者來講,他 應該有能力可以進行理性判斷,所以我們不應該 去質疑吸菸就是不理性的。」但她也指出,因研 究證實長期抽菸可能影響健康,故可預測未來可
對此,陳麒安則認為,在禁菸政策推行之下,「 為了要保障非吸菸者的權益,必須要對於吸菸者 的權益有所限縮。」同時,他更對吸菸區存在的 理由抱持懷疑,「當沒有設置禁菸區的時候,是 不是也沒有設置吸菸區的必要性?」
吳秦雯指出,以健康權的角度,憲法並無要求國 家需維護人民的健康,「在憲法的概念下,會認 為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體。」若人民想要吸菸, 則是人民的自主決定。她也指出,憲法雖保障人 民有自主的選擇權,但發生私人對私人的壓迫 時,國家就應該介入。 「社會上有太多不一樣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權益、不同的利益,政府的功能就是在中間扮 演一個權衡的角色。」吳秦雯表示,政府希望一 方面保障吸菸者有吸菸自由,菸商也能持續販售 菸品,另一方面對於不想聞到菸味的人,或是有 欲戒菸的人,政府也會提供相對應的協助。
13
∣Issue
陳麒安質疑政府和學校在菸害防制中扮演的角 色:「所謂的無菸校園,它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政 策運作,」他認為,學校本不應該介入學生吸菸 的選擇自由,「學校應該要管好的事,應該是去 創造一個更自由、開放的學術討論空間。」但為 了配合政府的政策走向,學校即必須提出相對應 的措施。
大學校園中的吸菸區存廢一直備受爭議,正反雙 方意見常陷入衝突,但吳秦雯鼓勵吸菸者有所主 張,並提出了分享空間的概念,「假設說整個校 園中有百分之一的人在抽菸,那我們是不是可以 容許校園空間有百分之一是可以抽菸的地方?」 但她也坦承,吸菸者畢竟占少數,要讓大眾接受 這個論述,須面臨很多挑戰。
吳秦雯則表示:「大部分狀況下,人民都是順 民,」但是當人民無法接受政府的決策,憲法即 給予了人民反抗國家的可能性。「其實吸菸者也 可以爭取自己的權益,」她呼籲,若吸菸者認為 應該改變無菸校園政策,則需要由吸菸者主動爭 取,「畢竟吸菸者他在目前的人口數上也是比較 少的,如果不自己爭取權益就不會有人注意,一 定是會被漠視。」
「但是至少可以主張,已經在吸菸的人,他已經 選擇吸菸作為一個生活方式。」吳秦雯指出, 吸菸者有權主張,在不干擾他人的情形下,吸菸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應被尊重。她也表示,這個社 會本就該容許不同人的存在。陳麒安更進一步說 道:「應該要從社會如何去對待少數人,去評斷 這個社會是否文明進步。」呼籲大眾須重視、尊 重吸菸者的需求。
現今學校僅設有《菸害防制管理辦法》此一法 規,黃承瀚認為應具體針對吸菸區設立管理辦 法,明確規範責任歸屬。而在組織層面上,政大 吸菸區皆由菸防小組負責管理,黃承瀚對此也建 議可參考台大政策,由各院館分別擔任吸菸區的 權責單位,不僅責任歸屬清楚,維護與管理也較 為容易。
而大學校園在菸害防制中究竟該如何定位?邱弘 毅坦言:「我覺得是用這種說服、討論的方式, 而不是一味地用教條式地說這就是對你健康不 好,就是不行。」他也期望政大學生可以批判性 思考,透過討論建立一個共同的知識背景,並進 一步在不同面向上交流意見。因此大學校園更應 開啟溝通空間、瞭解各方需求,以此建立共識, 讓雙方言論得以達成平衡。
吳秦雯也提及,學校應對吸菸區訂定具體規範, 「你讓想抽菸的人可以抽菸,不想聞到菸味的人 就不要到附近去,這樣也比較好管理。」邱弘毅 對此表示:「我覺得應該要有管理吸菸區的規 範,比如說進去裡面菸蒂不能亂丟。」此外,他 更指出,若大學校園希望在未來取消吸菸區,則 須和吸菸同學討論、提供配套措施。
14
15
∣PeoPle
16
療癒系說故事達人:
社工所教授王增勇 大學讀機械、研究所讀社工,如今擔任政大社工所教授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 促轉會)專任委員,峰迴路轉的求學及就職歷程,尚不足以描述王增勇的多元。耗費許 多時間探索並認同自己的性向,他曾在立法院公開出櫃、並開設邀請同志分享故事的通 識課〈同志生命美學〉,此外,他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在信仰中得到面對自己的力量。
記者/郭宇璇、黃韋筑、許靜之 編輯/詹和臻 攝影/李怡嫻、張愷丰
17
∣PeoPle
緩
緩的語氣中帶著善解人意的溫柔,他是王 增勇,政大社工所教授。許多學生對他的 名字並不陌生,可能因為今年他甫接任促轉會專 任委員、可能因為他曾在立法院前公開出櫃,也 可能因為他開設〈同志生命美學〉這門通識課已 長達六年。 從大學教授、社工學者、男同志、基督徒到促轉 會委員,一路以來,王增勇身上總被貼滿各種身 份標籤。「我在具有社會工作者的認同後,唸 完研究所才回台灣教書,所以老師的身分其實是 蠻後面的。」王增勇說,每個人對老師的想像不 一樣,對他而言,大學老師是一份安全穩定的 工作,讓他能繼續爭取他最重視的價值:社會正 義。 溫柔、浪漫、有智慧,而且「很多愛」,這是學 生們對王增勇的形容。「老師是一個很敢表達愛
18
的人,」法律四郭子瑄笑說,「他的愛很多。」 資管四劉安哲則語帶欽佩地說,在課堂上發言、 分享回饋時,老師都會找出同學身上的優點、給 予鼓勵。總是散發溫暖的特質,或許正與王增勇 豐富的生命閱歷有關。
近年台灣掀起的同婚合法化討論聲浪中,不少基 督教團體作為反方主力,以「一夫一妻」、「捍 衛家庭價值」等口號捍衛立場。 特別的是,同時具有基督徒與同志兩種身分的王 增勇,則是在信仰中得到出櫃的勇氣,他語氣堅 定道:「我可以接受我是同志,最重要的力量是 來自於信仰。」他相信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 擁有天主平等的愛,「作為基督徒被愛的經驗,
“ ” 讓我有勇氣出櫃,覺得做自己更重要。」 因此,讓他最為掙扎、矛盾的癥結,並非這兩個 身分的衝突,「我怕會失去家人、失去朋友,因 為身邊都是基督徒,怕他們不理我,怕找不到工 作。」王增勇坦言當時的徬徨,更多是出自於被 世界孤立的恐懼。後來他轉念一想,只要對自己 誠實,「就算我失去了整個世界,我還有天主, 是這句話讓我後來可以接受自己。」 2014年,王增勇於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在立法 院的記者會上出櫃,他笑說,剛到記者會現場, 主持人就介紹他是當日要出櫃的主角,他生動地 還原當時的驚訝:「我就想說,蛤,什麼,今天 的主題是這樣嗎?」儘管公開出櫃是意料之外, 但在這之前,他已花了很長時間接受自己的性 向、學習誠實面對自己與他人。
王增勇很早就察覺自己喜歡男生,但當時社會氛 圍對同志並不友善,他只好隱瞞性向。中學時, 他在《姊妹》雜誌裡讀到專家表示「同性戀長大 就會好」,儘管是錯誤資訊,卻讓他當時的迷惘 和焦慮得到安放,像是疼惜當年的自己,他回憶 道:「那時候真是資訊貧乏到,一句話就可以讓 你再撐好幾年。」 直到在信仰裡與天主相遇,也讓他回身看見過往 瑟縮在角落的自己。「雖然信仰幫助我接受我, 但不代表教會就會接受同志,」王增勇平靜地 說,「我後來是把人和信仰分開來。」他認為, 信仰天主教是因為相信與神的直接連結,而非建 立在其他教徒是否認同同志。因此,王增勇有意 識地與教會的社群保持距離,不在教會工作、也 不在教會學校擔任老師。
19
∣PeoPle
故事交易所—— 〈同志生命美學〉
台上講者分享完生命故事,同學們紛紛舉手發 言,有些是好奇故事的某處細節、有些是針對某 個價值觀延伸發問,也有些只是想分享自己得到 的共鳴。「用故事回應故事」是王增勇開設通識 課〈同志生命美學〉的核心目的,希望能藉由說 故事開啟對話空間。
年底通過一讀,進入司法審查階段,引起社會大 眾關注。然而,王增勇觀察到,即便眾人回應熱 烈,卻都各執一詞,缺乏溝通餘地。他無奈道: 「雙方立場越來越對立,大家碰到面就只是先看 你的立場在哪裡,如果你是反對的立場,就完全 不願意聽你講話。」
2012年,政大通識課〈基督教與社會〉曾邀請主 張改變同性戀的基督教組織「走出埃及」秘書長 厲珍妮到校演講,引起學生反感並提報性平會, 但基於尊重學術自由,無法限制特定立場言論, 讓王增勇思索:「別人可以邀請基督徒演講,那 為什麼我不能開屬於同志的課程,邀請同志來演 講?」自此,〈同志生命美學〉的雛形隱隱浮 現。
王增勇分享,一次由反同團體護家盟主辦的遊行 讓他印象深刻,「他們是這樣,兩個人把你圍起 來圈在中間,」他語帶氣惱、雙手嘗試比劃,「 這樣的意思是你們跟邪靈連在一起,我用手斷開 你們的連結。」他略為惋惜地表示,許多同志非 常挫折,「同志很想對話,但去那邊被當成邪靈 代表,(護家盟)完全不跟你對話。」
提倡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婚姻平權草案,於2013
20
而〈同志生命美學〉便誕生於這樣的渾沌時刻。 「做為一個大學老師,我想要在理性達到極限的
時候,創造另一個人文的空間。」在雙方各持己 見、爭執不下時,〈同志生命美學〉用一個個鮮 明且真實的故事,捧著真心在充斥理性論述的環 境裡,圈出一隅歡迎所有人前來拜訪、交流感情 的花園。 〈同志生命美學〉的課程分成兩部分,前半段會 以「同志」為主軸,邀請六到八位不同類型的講 者分享其生命經驗,如原住民同志、同志爸爸、 同志社工等,每位講者分享結束,修課同學皆需 寫信回饋講者,並且每學期有一次機會可至王增 勇家,與講者共進晚餐;課程後半段,則是修課 同學分組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期末則會將故事 賦予多元形式呈現,如以影音改編故事、重述他 人故事等。
長桌,有幾盞燈灑下昏黃的光芒,照著桌子中央 的菜餚,氛圍溫馨。他自豪地表示,他的夢想之 一就是在家裡上課,「跟學生一面吃東西、一面 分享,是一個放鬆自在的空間去學習。」前來用 餐的同學要各自攜帶一道菜,王增勇也會貼心地 請助教準備水餃和湯,確保食物充足,他笑說, 曾有一次學生都帶洋芋片,「那餐就蠻慘的,大 家就是拚命吃水餃。」 分享食物之餘,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交換。王增勇 形容故事是一份禮物,這門課便是透過交換禮 物,豐富彼此的生命。法律四陳映融表示,王增 勇強調寫信給講者時,不要評價或給建議,只需 要回饋一個自己的故事,同時練習回顧自身,整 理自己的生命故事。
王增勇的住處鄰近政大,小小的大廳裡擺了一張
21
∣PeoPle
22
「每個人都很獨特,但都可以從別人的故事裡面 看見自己。」交換故事的過程中,王增勇發現, 看似全然不同的兩個人,彼此間也能產生共鳴。 他舉例,曾有位愛滋感染者分享從把病毒當成敵 人,到練習與其和平共處的過程。該名愛滋感染 者,將病毒當成提醒他善待自己的朋友,「因為 他要去驗 CD4(抵抗力指數),指數測出來他就 要想,這陣子有沒有善待自己,如果指數下降就 要自我反省。」王增勇解釋。
王增勇也自嘲,初次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時,「 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還抽噎這樣子,很好笑, 第一次太沒經驗了。」那是2008年,王增勇時任 生命教育學會理事,參與一個授課對象為教師的 生命教育學程,談到同志議題時,他與一位保守 的基督徒老師對談,讓聽眾能聽到不同觀點的聲 音。「面對一個神學博士,我一定辯不過他,我 能夠分享的就是我自己的故事,」他笑說,「所 以我就把自己賣了。」
意外地,這個故事讓一位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修課 同學,重拾面對疾病的信心。王增勇重述,那位 學生在信裡告訴講者,她原先無法接受自己生 病,但聽完分享後,她也希望自己能練習把疾病 當成朋友。「我也完全沒辦法預料,」故事帶來 的影響超乎想像,王增勇略帶驚嘆的話語裡藏不 住欣喜:「故事是開放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聽故 事的角度,說故事的人能做的,就是把這個故事 真誠地分享出來。」
「你怎麼會願意這樣糟蹋自己?」課程結束後, 王增勇收到一位同志老師的來信,描述在聽王增 勇分享生命故事時,她止不住地落淚,又說在對 談後的分組討論中,許多人將對同志的惡意想像 投射在王增勇身上。沒有救世之類的偉大想像, 僅是憑藉故事本身的力量,王增勇溫柔地回應, 他相信聽眾中也有不敢出櫃的老師,「如果我勇 敢,也希望你們能夠勇敢。」
「一個人生命當中的受苦,可以是他成為一個獨 特的人的開始。」王增勇語氣堅定,說明能在自 己的痛苦裡看見對別人的責任,並轉換成力量, 便是說故事的價值。而〈同志生命美學〉便提 供了說故事的空間,他分享,曾有位修課同學 講述,她受精神疾病折磨、自殺未遂後,開始反 思生命的價值,因而在臉書上分享生病的心路歷 程,讓許多也身陷幽谷的病友得到偌大的支持。 王增勇認為,當故事說得通透,就有療癒的力 量。在這門課中,同學們透過練習說故事,讓他 人認識自己、也從中得到鼓勵。也許是相信故事 的療效,王增勇觀察到,近年有許多遭遇生命中 重大挫折的同學,會透過修習這門課進行自我療 癒,他也樂見同學願意積極修復自我。「我覺得 這是一個團體諮商的過程。」劉安哲平靜地說, 「不只是被故事療癒,分享自己的事情也會有療 癒的效果。」
郭子瑄則坦言,每次聽故事都帶來龐大的情緒, 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消化,但聽故事也能讓她從另 一個角度認識自己,挖掘內心過往的傷痕、練習 面對後再慢慢修補。她也察覺,身處的家庭和社 會不鼓勵直接表達情感,但她在這門課中,「了 解原來表達愛的形式有很多種,也對不同的人有 更大的包容。」 王增勇形容,每次在課堂中聽故事都像一場冒 險,有人拋出話題、也會有人接續說下去,故事 串連故事,他看見每個故事的獨特,也總有意想 不到的收穫,他語帶感激地說:「上這堂課是我 少數覺得,我得到的比我給出去的多很多。」
23
∣PeoPle
作為受傷的助人者 看見更多
比起廣為人知的同志、基督徒、社工學者等身 分,「我最重要的身分,其實是家庭照顧者。」 王增勇話鋒一轉,談起自己高中時,姊姊遭遇車 禍,導致脊椎永久損傷的事故。 王增勇突然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屬,「我看到了 台灣對於身心障礙者人權的剝奪,所以我那時候 從機械改念社工。」這個沉痛的意外,卻同時是 他選擇踏上社工這條路的重要契機。 在碩士期間改讀社工專業的王增勇,畢業後隨即 迎來許多工作機會,但他當時拒絕了政府機關的 穩定工作,反而選擇一間規模不大的社福團體, 主要從事老人的居家照顧。他希望能倡議改變台 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因此不想被公部門職位束 縛,「我實在是不能接受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 」語氣中彷彿憶起當時的不滿。 在三年的社工生涯中,讓王增勇最印象深刻的, 是曾照顧一位晚年困窘的前外交官太太。她很懷 念年輕時奢靡的日子,王增勇便與夥伴們為她辦 了一次盛宴,讓她重溫往昔的尊貴時光。雖然這 並非居家照顧的必要服務內容,卻是她心靈深處 重要而破碎的部分。 「同志的經驗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受傷的經驗。 」即使眼神透露傷感,王增勇早已將身上的疤 痕,轉化為能同理他人的能力。因社會眼光而跌 跌撞撞的人生旅途上,「當你有了這些經驗之 後,你就知道被歧視是一件怎麼樣的事情。」
24
「如果沒有過去這五年,開同志生命美學的經 驗,我大概也不敢接促轉會的工作。」今年甫接 任促轉會專任委員的王增勇,已經開始了朝九晚 五的政務官生活。他認為,政治受難者跟同志的 生命故事一樣,需要被訴說、也需要被療癒。 「被提名的時候,大家都在罵你們是深綠,但我 根本沒有黨籍,我甚至是個外省人,」王增勇表 示,父親並非政治受難者,「甚至我們家應該是 獲利者。」但他認為,威權時期的歷史,其實與 每個人有關,形塑了一整代人的集體記憶。 作為在優勢家庭成長的孩子,王增勇自言,以前 對族群是麻木的。在美國留學時期,一位授課教 授曾問他:「台灣有沒有種族問題?」他理所當 然地回答「沒有」,因為台灣並無黑人,他回憶 當時的心境:「我覺得種族問題是黑人的問題, 我看不到省籍。」帶著些許難為情,他坦承,每 個人的成長過程裡,都有自己的限制。 接任促轉會工作後,王增勇將重點聚焦在「政治 受難者」身上,並重視「創傷與療癒」,堅信痛 苦必須有機會被說出來,才有療傷的可能。「這 種創傷是對於人格的否定、名聲的剝奪,你被迫 入獄,人生從此畫上句點。」他將政治受難者的 痛苦,比喻為一連串的失落,「等到你出獄後就 發現,你再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因為你老了。」 王增勇直指,政治受難者創傷的本質,即是國家 暴力。「而且這是國家造成的傷害,還沒有管道
癒合的可能 究責。」他的語氣和緩,卻瀰漫一絲窒息感,「 轉型正義必須面對台灣黑暗的歷史,讓真相可以 被看見。」 「故事沒有對錯,故事就是不一樣,所以要讓每 個故事都有機會被聽見。」他相信,說故事會讓 這段傷痕有修復的可能。他以位在新店的國家人 權博物館為例,由於前身是政治犯的拘留所,而 現在許多館內的導覽員,本身即是當時的政治受 難者。「介紹的同時也是說他自己的故事,那裡 就是他療癒的空間。」 他接著分享,不少年老的政治受難者至今仍有定 期聚會,「因為沒有人有他們這種經驗,他們自 己說,才能互相理解。」王增勇強調,在團體中 被接納、得到支持非常重要。「人為什麼要說故 事?」王增勇認為,只要將故事說清楚、就能賦
予故事意義,「人活著其實是在尋找意義,也希 望被了解。」 王增勇上任不久,即開始執行訪談計畫,盼創造 能讓政治受難者安心說故事的空間,「讓他們可 以說出自己的故事,我們後面的人可以從他們的 故事裡學習,知道台灣的民主是這些人的代價。 」再者,由於政治受難者大多年紀已大、需要長 照服務,他希望建立完整的輔導機制,並培訓長 照人員了解當時的歷史,讓兩者嫁接。 「一旦你開始說故事,它就有重說的可能。」王 增勇深信,療癒會在重述故事、使故事逐漸完整 的過程中發生。他突然模仿起自己第一次出櫃 時,生澀結巴的樣子。他調侃著自己,卻同時襯 托出了至今,王增勇無論是面對自己,亦或是面 對社會,那自然、真實的模樣。
25
∣PeoPle
把真心藏進故事 當成禮物送出去 這份坦率彷彿貫穿了王增勇的一生,在回到過去 的時光機面前,他不假思索地說:「我沒什麼要 改變的,我的個性就是一旦我做了選擇,我就會 讓那個選擇變成對的。」他回顧自己走過的每一 條岔路,並不認為存在所謂的「錯誤」,他補 充:「每個選擇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如果你沒 有好好學習的話它才會是錯的。」 王增勇處事灑脫、不與人爭,他期許將來能有更 多同志友善的教會,因此,他也自居「先知」, 他說明,先知相信如今尚未存在的事情,聖經裡 也提及先知是孤獨的、不被接受的,但他仍不以 為意。法律四陳映融以「脫俗」形容他,並認為 他相當尊重別人,也包容每個人的不同。 倘若能給幼時的自己一些鼓勵,他的眼神溫柔, 語氣堅定地說:「我會跟自己說其實你不孤單, 你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同志。」他坦言,最大的創 傷不是來自別人的責罵,而是舉目所見沒有任何 類似經歷的人,像是被世界遺棄,即使寂寞痛苦 也有口難言。 即便同志身分讓王增勇在自我認同、家庭和感情 關係裡備受挫折,但他相信故事的療癒力量,在 聽故事和說故事的過程中得到救贖。貫徹「故事 就是禮物」的想法,王增勇將自己的生命故事以 溫暖包裝,不厭其煩地重複訴說,透過自己在社 會裡扮演的各種角色,將不同的禮物,分送給所 有受傷的靈魂。
26
27
∣Gallery
步履匆匆,校園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追求著自己渴望的生活,而 「愛情」,對許多人而言,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既對它充 滿幻想,卻也同時感到畏懼,每每碰到時,常忍不住像飛蛾撲火般 地陷入。然而也正是因為愛情,有些人學會了同理他人,讓伴侶自 由追夢;有些人開始懂得珍惜自己,相信自己也值得被愛;有些人 則從彼此天差地遠的文化中,體悟讓自己暫緩忙碌的步伐。那麼你 呢?你想像中的愛情是什麼模樣的呢? 記者/李宜恬 編輯/甄曌珞 攝影/趙姿涵、李瑩瑩 特別銘謝/邱海鳴
28
29
∣Gallery
30
寬
敞的韻律教室,明龍擁著鈺 萱,在優美的華爾滋旋律中婆 娑起舞,「一二三、二二三,」四目 相對,專注的神情配上音樂,彷彿置 身於兩人的小小世界。看似衝突的舞 衣和球服,此刻卻緊密相繫,「她是 盡可能地想要說服我放棄,」想起大 一時另一半反對自己加入國標舞社, 明龍自嘲地說,「我覺得最大的爭執 還是在於說,我想要去嘗試,那為什 麼要為了一些有的沒的理由,被阻擋 或束縛。」當時女朋友抗拒的態度, 成為他穿上國標舞衣的最大難關。
31
∣Gallery
男孩手作了一隻小鯊魚, 希冀著女孩會喜歡。
32
男孩鼓起勇氣點了女孩肩膀。
男孩雀躍地遞出禮物, 而沒注意女孩複雜的表情。
「謝謝你 該不該說
他偷偷參加社課,並不斷嘗試說服她;她默默看 著他找到興趣,並開始慢慢釋懷。「因為這畢竟 是他想做的事情,也不是什麼不良的嗜好,」鈺 萱釋然地說,倘若明龍反對她打排球,僅僅是因 為可能和異性有肢體接觸,「我自己會覺得很不 開心吧,你阻止我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所以 就讓他去(跳國標舞)吧。」她體悟到,情侶間 也應該尊重彼此的興趣,不必為誰而去掉鋒芒, 也不必因為愛情而犧牲自我。
。」女孩思考著 其實她想要的是排球。
從高中攜手走到大學,如今兩人已共度四個年 頭,克服鈺萱母親的反彈,兜兜轉轉,兩人的愛 情也變得愈加堅固。明龍感慨地表示,多虧這段 感情,開始懂得顧慮他人的感受,學會適度分配 時間來和家人、朋友相處。「我和他相反,我反 而知道說,要學會把自己的時間,拿去做想做的 事情,慢慢變得獨立一點吧。」鈺萱坦言,就像 跳華爾滋,你退一步我進一步,才能找到愛情最 合適的節奏。
33
∣Gallery
上課鐘聲響起,早已坐在民法債編總論教室中的 新淳,匆匆一瞥,一位顯眼的紅髮少女慌忙地踩 著鈴聲走進教室,這是新淳與可家的第一次相 遇。「去年11月,我剛好經歷了一些感情上的挫 敗,曖昧的學長對我忽冷忽熱,就覺得心情很空 虛吧。」如今談起那段無疾而終的單戀,可家已 能平靜地述說,十分感謝當時有新淳的陪伴,「 在河堤,我第一次把我的心事講出來,就馬上獲 得了回應,真的很感動。」
34
也曾歷經失戀的苦澀,新淳很清楚可家內心的五 味雜陳,因此時常關心她、給予她各種建議,「 他都會叫我想開一點,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選 擇。」可家懷念地分享道。特別的是,喜歡讀詩 的新淳,不時便會執筆寫詩贈予對方,更將兩人 的感情改寫成詩作——〈秋日〉,詩詞講述男孩 與前女友分手後,時間彷彿停留在那個夏天,「 直到他遇見了現在的對象後,他才發現他的世界 因為她,而開始真正流動。」新淳詩情畫意地描 述詩的含意。
35
∣Gallery
聊著、寫著,怦然心動的情愫在兩人心中蔓延,可 家微微低著頭、害羞地說:「可能原本對自己沒那 麼有自信,但現在覺得自己好像很多特質,是值得 被認可的。」曾在感情上跌跤的兩人,卻因接收到 彼此的喜歡,逐漸肯定自我的價值。新淳輕輕牽起 可家的手感嘆道:「我想我們兩個都是這樣吧,發 現自己是這樣子值得被愛的。」
36
秋日 改寫自周新淳 曾說 相紙泛黃後 一切止步於那個夏天 交織於西岸的夕陽 血豔地妝點在 斑駁的褲隅 洗刷不褪 即便 百日餘後 直到你 信步而來 赤霞 猶如已逝
千百年
37
∣Gallery
隨著全球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一個人出生、成長的環境可能跨越多條國 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們也得以在此相遇。從小在厄瓜多長大、 有著一半台灣血統的Tommy,對台灣文化充滿興趣,毅然決然隻身踏入政 大。因為加入網球校隊,結識了現在的伴侶Mickey,同為網球校隊的成 員,除了平常練習結束後,會結伴共進晚餐;到了週末,兩人也會相約 練習對打。彼此間的情分就像打網球般,一來一往地試探。 關係的成長促使他們接觸到彼此不同的文化與習慣,「他們真的是很 Chill,我個人如果想要做什麼事的話,會想要提前一個禮拜規劃好,但 他可能就會覺得時間到了再說。」Mickey一語道出兩人生活上最大的摩 擦。而凡事隨心的Tommy有時也會覺得Mickey相對謹慎的態度,讓他有些 煩躁、緊繃。雖然至今沒有引起爭吵,但若想維繫長久的關係,仍需雙 方持續不懈地磨合。
38
39
∣ Gallery
40
Tommy有時數學遇到難題時,Mickey也會幫助他。
「我覺得就是要互相包容吧,」因 為看見彼此的差異,Mickey開始 嘗試放慢生活的腳步,「我發現有 時候我對自己好像真的太緊繃了。 」此外,Tommy也受到Mickey的影 響,更加認真地對待課業。兩人都 認知到,不應強加個人的觀點在對 方身上,相處時文化的差異看似辛 苦,卻也讓他們拓展視野、看到更 廣闊的世界。
41
∣Gallery
42
愛情的種子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在人們的心中萌芽生根,於是 一個個愛情故事,真實地在你我身邊上演,不論最後是以喜劇 或悲劇收場,每段關係依然豐富了生活。愛情在六人身上留下 刻痕,同時也讓他們從中摸索如何處理一段親密關係,並且調 適自我的情緒。愛情的模樣因人而異,但青春不再來,或甜蜜 或苦澀,所有戀人絮語都值得被珍藏。
43
總編輯 李宜恬 副總編輯 許靜之 攝影主任 林 亭 記者
李昀璇 郭宇璇 邱芮盈
林立雅 黃韋筑 游九思 編輯 甄
攝影
珞 廖翊帆 詹和臻 陳子瑜
趙姿涵 李瑩瑩 張愷丰 李怡嫻 特別銘謝
邱海鳴 林昱辰 陳慶容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