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 Jun 2016
政大 學聲
Cover Story 喧囂中的獨行者:搖搖哥軼聞 解放院系枷鎖 未來不設限
Art 政大人的「藝」想天開
Foreigners 「伴」你在身旁:Buddy 故事
Gallery 畢業特別企劃:遺憾紀事
政大學聲∣Editorial
只有你懷疑自己的存在 你才能想起自己是誰 ──潘柏霖〈總會有人要求你複製別人的經驗〉
◎ 編輯室
炎熱的暑假來臨,隨著第16期《政大學聲》出刊, 第四屆編輯團隊的任務也告一段落。這些日子以 來,我們秉持「為政大學生發聲」宗旨,致力成為 屬於政大的校園媒體,與各位風雨同路。 每位政大人都知道校園中有位「搖搖哥」,他的 去留爭議從未平息,有關他的謠言天花亂墜,卻少 有人知道他的故事,甚至不知其名。這一次,我們 試圖拼湊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所散落的故事碎 片,期許能夠給予同學們不同的思考。 根據《學聲》調查,近六成政大學生自覺「讀錯 系」,如此高的比例意味著什麼?現行的院系制度 究竟是專業學習的推手,還是扼殺學生的無限潛 能?跟著編輯團隊,讓我們一起斷開院系魂結,發 現學習的更多可能。 政大沒有藝術學院,藝術能量卻源源不絕,催生出 不少藝文活動。本期邀請近年最具代表性的三場藝 術盛事策展團隊,聊聊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以及 實踐過程中的甘苦。 外籍生單元則聚焦學伴制度,看看外籍生如何和 Buddy建立起深厚感情,現行制度又有何利弊?而本 期攝影專題開設特別企劃,讓畢業生們談談大學生 活中的遺憾,藉著這些照片填補他們心中的缺憾。 這一年來,《學聲》不僅為政大寫下歷史一頁,更 希望藉由報導促進大家對校園議題的關心;此外我
們更努力發掘周遭人事物背後的故事,那些是如此 的溫暖又富生命力。 同時,我們力求進步,除了雜誌內容改版,更創 立粉絲專頁與網站,帶來更即時、更犀利的新聞內 容,我們也開放網站的評論專區,希望《學聲》不 僅是個新聞媒體,更是不同意見彼此交流、衝撞的 平台。種種嘗試與突破,是我們對自我的期許,更 源於一份對政大的使命感。 謝謝這段時間給予我們支持的讀者,你們的每次按 讚、分享、留言,都是我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也 謝謝所有批評和指教,讓我們知道仍有諸多缺失和 不足,使我們臻於成熟。第四屆編輯團隊結束後, 棒子將交給下一屆團隊,懇請繼續支持與鞭策《政 大學聲》。 最後我們要感謝政大。若非這個校園自由、開放的 校風,《學聲》難有今日的成績;但我們堅信它還 能更好,所以《學聲》必會持續地監督、批判,這 是校園學生媒體的責任、更是使命。 第四屆《政大學聲》編輯團隊,下台一鞠躬。
總 編 輯
副總編輯
1
Cover Story 04 解放學制:別讓院系束縛未來! 06 與其讀錯 不如延緩分流 11 打破僵固課程的學程革命
Gallery 16 畢業特別企劃:遺憾紀事
Cover Story 24 沒有名字的人:搖搖哥軼聞
Art 34 藝術,政在發生 37 反主流的音樂節-我的未來就是夢 38 藝術的課程實踐:政大音樂節 40 回歸 vs.未來-台政藝術季對談
Foreigners 46 伴你走過:Buddy Program 面面觀 48 關於Buddy的二三事-真心話對談 52 學伴制度 校級系級大不同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4
解放學制! 別讓院系束縛未來 「我的成績過不了雙主修門檻啊!」、「我轉不出去……」 苦讀十二年,上了大學卻還是學不了自己想學的,轉系或雙輔 也處處碰壁,當無法擇己所愛、對於未來學用之間迷茫,究竟 什麼制度才能夠幫助我們? 記者/薛惟中、胡景月、徐湘芸、李宜蓁 編輯/陳予蘋、詹蕣瑗、吳婉寧
5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與其讀錯 不如延緩分流 近六成政大生覺得學非所愛
「錢是我們在花,時間是我們的生命,為什麼我 們不能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原就讀政大韓文系的 張芸禎,因連續兩次轉系未成,故今年雖為英文系 四年級,但已是她在政大的第六年。 今年至美國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交換的張芸禎認為,台灣的大學轉系條件太過 嚴苛,在她交換的學校若想轉系,只要在下一學期 直接選其他系的課程,並去相關單位登記即可,只 有極少數的學院有特殊考試,「我身邊的朋友幾乎 每個人都轉過系!」 根據《政大學聲》「我想學我真正想學的!」問 卷,共607份有效填答中,有高達約58%的學生認為 自己讀錯系,而在這當中,有約50%的學生希望能以 「轉系」來扭轉當初選錯系的錯誤,其次則是想透 過「雙主修」來改善,約有32%,然而其中成功率卻 僅有約22%。 就讀中文三的王韻涵表示,本科系並非他的第一 志願,只是因為指考分發才就讀的,高中時雖可以 透過學校輔導室或學長姐分享,但仍無法對中文系 有確切了解,因此她認為,「不分系的立意是好 的,比較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想想論壇《學與業壯遊》專欄作家謝宇程分析,台 灣學生認為自己讀錯系的比例如此高,就是因為沒 有事先了解學系的機會。謝宇程說明,台灣的大學 僅採計「國英數自社」五科,但英國大學入學考試
6
「A Level」共有40至50門科目供選擇,由各系規定 採計哪些科目,因此學生自高中就需自主選課,根 據有興趣的科系提早摸索;美國在高中則是通才教 育,因此大學採一至二年的延後分流,讓學生在進 入大學後先探索方向,再自由選擇主修。 臺大師培中心老師王秀槐也認為台灣的大學定位 不明。她指出,教育系統分為美國及歐陸,但台灣 的高中像是美國的通才教育,還來不及對於科系的 選擇詳加考慮,大學就進入一入學便分系的英國模 式,「每個都學一點卻四不像」。 無法對於科系充分了解,便是目前大學入學的一 大弊病,因此有些學校為此實施「不分系」制度, 延緩分流,藉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摸索興趣,對科 系有較深入的了解後再做選擇。 根據問卷結果,學生最想要的修課制度是「全校 大一大二不分系,之後再於校內自由選系」且無共 同必修,共佔41%,其次是全校四年皆不分系、完全 自由修課,佔25%。 而在美國,全校前段不分系幾乎是常態,讓學生能 事先了解興趣所在。 「我原本不相信自己還能念理科。」畢業於美國 西雅圖大學的陳佳君,即是因為延緩分流,從原本 以商學院為第一志願的文組生,轉換跑道就讀生化 (Biochemistry)學系。她強調,延緩分流讓她有 機會再次思考人生的目標、跨出文組的界線,選擇 真正想念的科系。 在西雅圖大學,前兩年需修讀三大類別的通識課,
「我想學我真正想學的!」 有效問卷607份中,共有:
58% 曾/想嘗試:
認為已進入 理想學系
認為自己選錯系
42%
50%
32%
6%
5%
54%
28%
15%
轉系
雙主修
輔系
申請學程
雙主修
輔系
申請學程
實際成果:
成功率 僅22%
你希望用哪一些措施,來改善你目前無法順利修習相關學位的結果?
2.7%
有一或兩年的時間「全校」不分系, 無共同必修,之後於校內自由選系 有一或兩年的時間「學院」不分系, 無共同必修,之後於院內自由選系
0.8% 15% 41.1% 25.1% 15.2%
大學「全校四年」皆不分系,完全自由修課, 修滿各系、各學程課表即可頒予該學位證明 大學「學院四年」皆不分系,完全自由修課, 修滿各系、各學程課表即可頒予該學位證明 覺得現在的雙輔、轉系、學程制度已經足夠 其他
資料來源/《政大學聲》全校問卷調查 資料整理/胡景月、薛惟中 製表人/陳予蘋、 詹蕣瑗
7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台灣目前不分系的學校與學院做法 全校不分系 修習人數
實行年份
分流年級、依據、方式
191(105學年度)
95
大一下學期選定主修系別 大二分流各系
14(105學年度)
96
大一不分系 大二時達各系轉系門檻後 即可轉入,無名額限制
27(105學年度)
104
大一大二不分系 大三分流各系或學程,有名額限制, 若超過名額則比較成績,配合導師輔導
修習人數
實行年份
分流年級、依據、方式
116(104學年度)
90
大一不分系 大二分流至院內五系, 修習系學程必修
96
大一不分系 大二分流選擇主修學程 與雙專長學程
87
大一上初選、大一上學期結束 前、大一下,三次無條件選系 機會,進入院內五系擇一
台科大 全校不分系學士班 (又名精誠學系)
成功大學 全校不分系 學士學位學程
陽明大學 大一大二不分系
學院不分系 逢甲大學 資電學院不分系 榮譽班
清華大學 工學院
中原大學 商學院
8
32(104學年度)
52(104學年度)
比較
資料來源/各校官方網站 資料整理/徐湘芸 製表人/詹蕣瑗
特殊共同必修規定 選擇工商業設計系要先取得 該系大一所開授的5門課的 學分,其餘無限制
醫學系不可選讀 其他無限制
一二年級共同基礎必修(81學分) 醫學系及牙醫系不得選讀
特殊共同必修規定
與院內各系大一相同
每一類各15學分,不同的科系會規定採計不同通識 與成績標準,學生只要在大三前完成即可申請該學 系,但她強調若是較熱門的科系,提出申請也不一 定會上,因此也要將第二志願的通識課排進選課計 劃裡。 除了讓原本志向模糊的學生有機會好好選擇,延 緩分流也讓志向明確的學生,有更大的選課靈活 度,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即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 班」,四年皆無任何灌檔課程,除了少數科系有規 定預先修習的通識,學生大二時可自由選擇科系, 不會有任何限制,甚至分流後,還有無條件轉系一 次的機會。 台科大不分系二年級高偉家表示,自己在高中就 已接觸資訊工程,非常確定將來想鑽研較偏門的 「密碼學」,因此靈活的選課讓她更能專注在想精 進的領域,「因為有許多基礎課程我高中就學過 了,在大學我可以跳過,可以花更多心力在更專業 的領域上。」高偉家指出,不分系另一層的意義, 就是強迫學生思考,「畢竟課表一攤開就是白的, 你就是要把它填滿。」 「不分系讓我有更多時間發現並離開原本以為自 己喜歡的系,並找到真正喜歡也適合自己的系。」 台科大不分系一年級學生陳炯廷說,自己原本進入 不分系時,猶豫於工科與建築,一開始因無法同時 應付兩門主修,在權衡之下選擇前者,大一上結束 便清楚興趣不在這塊,便把所有課退掉,改選建築 系的課,現在也下定決心繼續以建築設計為主修。
大一修基礎理論實驗(24學分)
依各系規定
9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學院不分系 讓學生多摸索興趣 政大雖無全校不分系,但傳播學院自103學年度起 開辦院內大一大二不分系,今年首屆大三分流結果 出爐,224位學生都成功分流至自己的第一志願,被 院方視為不分系成功的一大步。 傳院副院長陳儒修坦言,目前傳院不分系措施仍 較半套,因院方評估學生尚未具有全面自由選擇的 能力,故大一大二仍有六門必修課,讓學生對未來 分流的三系有初步的認識及方向。他表示,理想中 的傳院應是大一到大四皆不分系,更不需要必修 課,將選課權全權交由學生自主決定,他更認為不 分系不只傳院能做,社科院跟商學院都可以嘗試。 社科院院長江明修同樣肯定以延緩分流緩解學生 讀錯系的現象,他表示因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多元 性,社科院近年也一直考慮規劃類似制度。文學院 院長林啟屏則不排除發展延緩分流的可能性,但他 認為文學院屬於基礎知識的學院,學系各自的核心 概念較為穩定,不易代換。 延緩分流看似解決讀錯系的問題,實際上除了透 過此制度,使學生有更多時間摸索自己的興趣外, 也應輔以其他配套制度的實施,才能達成最佳的效 果,如導師制、個人輔導等。 教務處註冊組組長王揚忠說,目前學校只有傳院實 行大一大二不分系,因其學系間性質較相近,較容 易整合,但因實行不久,仍需密切觀察成效,且實
10
施不分系有執行上的困難,除了必須考慮整個學校 的政策走向是否願意合流外,學系師資是否足夠也 是先決條件。 將進入廣電三的傳院二吳易珊表示,傳院不分系 的制度的確有其好處,但其實不分系的學生都容 易對現行制度有些不安與焦慮,例如過去三系併為 一系,獲取的資源卻順勢減為原本的三分之一,未 來恐發生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情況。王韻涵也表 示,雖然不分系確實可以讓學生比較能找到興趣, 但若大三才分流,可能有修習不完專業科目的壓力。 傳院第一屆分流後,為了因應三系學生人數的劇烈 變動,傳院聘任新師資已跳脫單一系所的框架。陳 儒修說:「我們不會專門徵聘所謂『新聞系』或『 廣電系』師資,而是儘可能找跨領域,能帶領傳院 整體發展的人才為主,如能教大數據分析、數位新 聞學的老師,正好配合傳播大環境變遷,以及學生 學習方向轉變。」 不分系透過延緩分流,讓原本志向明確的學生有多 一次機會選擇,也讓對志向迷茫的學生有更多時間 思考,讓學生脫離系的限制,追求自己的未來;但 校方卻常質疑學生自主能力,或以師資不足為由, 對不分系採觀望態度;然而,傳院已首開風氣,嘗 試解決師資、分流等執行面上的問題,期盼政大有 更多學院投入,將選擇權還給學生。
打破僵固課程的學程革命 跨域組合 發揮學科最大價值
學系 過去系的分類以系的固定課程為中心, 老師所能開出供學生作為學位的課程僅 出現在系上。 A系課程
B系課程
N系課程
A系課程
B系課程
N系課程
A系課程
B系課程
A系課程
B系課程
N系課程
A系課程
B系課程
N系課程
A系課程
B系課程
N系課程
A系
B系
N系
…
N系課程
學程 學程以課程為中心,老師有如一塊一塊 的樂高,能快速的組合出不同的學程。
B系課程
B系課程
A系課程
C系課程
A系課程
N系課程
A系課程
C系課程
C系課程
B系課程
A系課程
A系課程
C系課程
B系課程
B系課程
A系課程
N系課程
a學程
b學程
n學程
…
B系課程
在台灣,部分學校已透過不分系延緩分流,但有 另一批人認為,大學若只透過系所每年開設不更 新的罐頭課程,無法讓學生因應日新月異的社會需 求,且學生不應該被囿限於單一專長。 臺大師培中心王秀槐認為,應利用學程因應時代 的跨領域需求,「現在系所分類就像一個蘿蔔一個 坑,如何能讓這些坑連結起來是現在台灣大學教育 應該注意的。」 學程與一般輔系、雙主修不同,是「專案型」的組 合課程,特色是用較低成本,快速變化出符合時代 需求的課程。例如,隨著政府採購在社會中日益重 要,校方可成立「全球政府採購學程」,而不用成 立全球政府採購學系。政大亦自91學年度起,陸續 成立38個學分學程。 政大音樂節舞台監製、傳程三張育珊的必修計畫 書上寫著大大的「音樂產業行銷與策展」學程,難 道政大有隱藏版的音樂系?原來,她修的是傳院的 「自主學程」。 不論是系上固定的必修、抑或由多系共同組合的 跨領域學程,都像是餐廳事先組合好的「套餐」, 未必能滿足所有學生,因此傳院還保留了「實驗學 程」,讓學生如吃自助餐一樣,自行選擇最符合需 求的菜色。 實驗學程的前身,即是在不分系前,預先實行七 年的傳播學士學位學程的「自主學程」(以下簡稱 「傳程」)。就讀傳程的學生大一不分系,大二以 後可決定分流至傳院內任一系,但若認為科系的必 修安排仍然不符合自己的興趣,也可自行規劃必修 清單,申請「自主學程」。 張育珊認為,自主學程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靈 活」,她的必修清單上除了與音樂相關的傳院課 程,還有商學院的行銷、管理課程,甚至還跨校至 台大戲劇系修讀舞台設計課,每學期也都能視情況 更動原訂的必修課,「這很適合已經有明確目標的 人來讀。」 相較之下,比起校方事先組合的「套餐學程」,自 主學程賦予學生最大的決定權,且適才適性,讓學
11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一般學程
餐廳套餐,由餐廳事先規劃好組合,但可隨季節及買氣變換。
事先規定好學生應修 的課程與學分。一個 系可成立一個學程, 但大部分是兩系以上 合開,課程變動較容 易,也較能隨學生修 習人數加開或停開。
自主學程
我套餐想變雞 腿,不要薯條。
典 套 餐 經
對不起,那就不叫 經典套餐了喔!
全自助餐,甚至餐廳沒賣的菜色還可以自己從別的餐廳加。
學生可自由組合必修 清單,交由主責單位 審核。
老闆,我要的菜單沒有, 你可以幫我另外做嗎?
+
+ OK!要吃什麼都可以, 菜色做法寫清楚就好!
政大自主學程落實案例:傳播學院 民國102前:傳播學士學位學程(簡稱傳程) 「學位」學程與學系的地位相同,差異在於系的專業固定,如新聞系、廣電系;而傳程的 學生大一除6學分的必修外,可自由選擇傳院的課修讀,但大二後便須分流,若無適合自己 的系,則可以選擇「自主學程」,自行規劃一個必修清單。
廣告系、廣電系、新聞系 傳程大一自由選課
大二分流 自主學程:自行規劃必修
民 國 年
民國102後: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 至大三才分流,但也可選擇「實驗學程」,即先前傳播學位學士學程的「自主學程」,只 是名字不同,並且是擴大到全部的傳院學生在分流時皆可選擇。
六個學程 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
大三分流
(行政上分屬廣告、廣電、新聞三系)
實驗學程:自行規劃必修
12
生能在茫茫人海中獨闢蹊徑,創造個人特色。 然而張育珊認為,自主學程雖然好,但現況可能 不適合全校自主學程化,因為必修全由學生安排, 可能造成龐大行政壓力,因此應針對已有明確方向 的學生開放。社科院院長江明修亦表示,比起校方 規劃好的套餐學程,他更偏好學生自主性更高的 「自主學程」,但由於台灣中學前的教育使學生學 習較為被動,仍有不少教授抱持疑慮,因此他認為 套餐學程與自主學程雙軌並行是較可行的做法。
資源不足 跨域學程變三不管地帶?
然而在政大,學程的推行卻面臨了許多困難。商 學院院長唐揆以商學院開設的「全球政府採購學分 學程」為例,「30多個人申請,畢業前真正讀完的 卻只有一個!」 唐揆表示,跨領域學程需要不同系所支持,然目前 行政資源皆編制在系所下,且真正修畢學程的學生 過少,更降低系所投入資源的意願,使跨領域學程 形同三不管地帶。 學分學程的課程大多由各系原有課程組合,且行政 負擔大多由各系原來編制承擔,不會有專任教授、 行政人員等,資源不足問題較為常見,而學位學程 中,具專任師資的「數位內容學位學程」也同樣面
臨資源不足的問題。 目前正在修讀該學程的中文四塗家蓁表示,當初 為了解程式語言、增進動畫或其他新媒體藝術等能 力,所以選擇此學程,然她覺得學程畢竟不是一個 系,故能得到的資源有限。她指出,偶爾會有需要 此技術卻沒有老師開課的狀況出現,「大部份都是 學生從老師那裡聽到可用的技術,再自己想辦法生 出來,Google是大家的好朋友。」 資源不足,在謝宇程看來,原因即在於現在「科 系」和「學位」綁死在一起,導致資源無效分配。 他主張,校方應破除過去只有「系」才可以有學位 的概念,以可快速組合、變化的「學位」學程主導 開課,打破過去系所間資源互不流通、甚至造成嚴 重競爭的僵化思維。 謝宇程表示,國外名校早已漸漸以學程來主導,如 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系僅是行政與學術 研究的單位,學程會跨越系的限制,且科系間的教 授是多對多的網絡合作。他舉哈佛的物理化學生物 學(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學程為例, 哈佛並無此名稱的學系,該學程即是由多系教授共 同開課。 他表示,台灣的學生申請大學時是申請「系」,如 學生申請中文系,除了轉系,就一定要修中文系開
13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出的「中文系學程」畢業。輔大哲學系近日因轉系 人數高達57人引起爭議,謝宇程說:「我們要去思 考的是,學生到底有多少純哲學學位的需求?」 他指出,若能將學位學程概念推廣普及,哲學系教 授不只能投入哲學系學位,更可以與媒體、法律等 課程合開其他學位學程,不僅讓教授發揮所長,也 讓原來開課的資源和能量有更好的運用。 「台灣系所的認同感太強。」江明修認為要打破 系所的限制,現況下仍非易事,許多活動強化校友 及學生對於自己系上的認同,若要廢掉系所,會掀 起軒然大波,權衡之下,不如學程與系所雙軌並行。 唐揆認為,理想中大學部仍可維持系所編制,主要 處理行政事務,在課程上則可改由「院」來主導, 如此就能推動院內跨領域學程。至於學院間的合 作,唐揆認為校級單位需提供足夠誘因,訂立明確 目標,如規定三年內需有多少學生完成該學程等。 但他直言:「一味要求學校做短期劇烈的改變,只 會難以推行,也造成學校和老師的辛苦。」 教務處註冊組長王揚忠則表示,學校大多推行學分 學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學位學程」涉及系所增 設,需經校內重重會議,再送教育部審核,反之學 分學程僅需教務會議核定,行政程序簡化許多。 王揚忠更指出,就算教育部通過學位學程設立,卻 不會因此增加可招收的學生名額,必須要從各系所
14
原有名額「挪動」,因此系所願不願意讓出名額來 開學位學程,也成為重要問題。 點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網頁,在「重點業務規劃 二」頁面上,洋洋灑灑列著人才培育的主要措施, 其中一項就是「推動跨領域學分及學位學程」,然 而目前負責審核系所增設的大學招生及助學科專員 卓意屏表示,目前僅能將學程可作為畢業單位納入 法條,建立「學位學程」的法源依據,但並未針對 跨領域學程有行政上的鼓勵措施,在《教育部人才 培育白皮書關鍵績效指標》中,24項指標中也隻字 未提跨領域學習。 而針對教務處回應教師員額與學生名額的困難,卓 意屏亦表示,每間學校的教師員額或是學生名額, 皆根據〈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 準〉訂定該校總量,校內具體的分配由校方自行決 定,該總額已是教育部明訂的最低要求,不宜再降 低標準。 隨著時代變遷,學生對跨領域學習的需求日益增 加,然而現今在校方、系所認同觀念強烈的狀況 下,要釋出資源投入跨領域學程,難度頗高,而理 應擬定政策、帶動大學教育轉變的教育部,僅是精 神喊話,未有具體措施。要推動跨領域的學分、學 位學程,首先要改革的,恐怕是校方與教育部的陳 舊觀念。
15
政大學聲∣Gallery
16
畢業特別企劃-
遺憾紀事
許多事錯過不易回頭,事後再回想,最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 身,而是作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即將離開學校的畢業生,是否曾 在夜裡暗問:「若有機會重來,我會……」 文字/孫晨哲 攝影/孫晨哲、黃堃睿、廖俐蓉 編輯/洪靖雯、黃翊庭
17
政大學聲∣Gallery
愛要及時
統計四/陳佩岑
來不及說出口的愛,使明明相愛的兩 人沒有及時得知彼此的心意。原本打算 告白的那天,因為一場大雨而沖壞氣 氛。若當時更勇敢一些,就不必等對方 出國念書後,才終於把話說開,變成遠 距離戀愛。 「如果那時沒下雨,我們可以感受近 距離戀愛……但錯過了。」
18
那些你教我的事
財政四/許裕欣
當初在噴水池旁共度相戀的歡愉時光,卻因暫 時分隔兩地而產生溝通隔閡。那天,我們在電話 兩端爭吵,最後形同陌路。失戀使人蛻變,若有 機會倒帶,想要好好地道別,不想留下遺憾。 「初戀的離開,無疑是生命的轉折點。曾經每 晚的輾轉難眠,使我從女孩蛻變成小女人。」
19
政大學聲∣Gallery
說不的勇氣
土文四/王荃
水岸電梯旁,他提出吻別的請求。當時沒有 即時地婉拒,反而意外釀成對兩個人的傷害。 如果能更理智地溝通,在該說再見時果斷說再 見,或許,對誰都好過一些。 「沒有好好拒絕別人的感情,使我重新審視 自己的人生與價值觀,認清真實的自己。」
20
大學生活不留白
中文四/蔡佳甄
錯過許多參與活動、擔任主辦人的機會, 現在寫履歷時,多少覺得有些空白。若再念 一次大學,會勇敢參加模聯、學生大使等, 多認識國際學生,訓練組織能力。也會在音 樂節、藝術季這樣的活動中嶄露頭角,培養 自己的領導力。 「未竟之路,在分岔口不斷的選擇,造就 了現在的我。」
21
政大學聲∣Gallery
當友情入境
企管四/施介紘
一次難得的機緣結識外國交換生,曾試 著多了解不同文化的對方,一同用餐、聊 天、出遊,卻因忙碌而漸漸疏於聯繫,終 至杳無音訊。 若有重來的機會,一定要帶著對方遊歷 台北,並為他送行,為四年的大學生活留 下不一樣的交友經驗。 「錯過的,無法挽回,也許珍惜未來, 才能彌補回憶。」
22
23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沒 有 名的 字人 政大人熟知的搖搖哥始終是個爭議人物,他的去留與 否總引起論戰不休,今年甚至因強制送醫登上媒體版 面。然而,關於他的謎團從未解開,甚至少有人知道他 的姓名,只用搖搖哥稱之;曾幾何時,我們忘了這個最 熟悉的陌生人,也有一段故事…… 記者/高鉦詠、吳品杰 編輯/劉映彣、吳柏萱、黃翊庭、詹蕣瑗 攝影/黃堃睿、許閔淳、孫晨哲、高鉦詠
24
25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你或許常在政大校園或指南路上 看見他,他腳踩離奇難測的步伐, 以一種怪特的舞姿與世界溝通;有 時兀然定格,有時碎步前行,雙手 晃呀晃的,嘴裡喃喃自語些聽不懂 的話,下一秒又突然放聲狂笑。 他的服裝透露他的身分:拖鞋上 總綁縛塑膠袋做的長條彩絮,雖然 都已烏黑不堪;他的頭髮與鬍子, 讓他彷彿以一種原始的形貌示人, 眾人可能厭惡他髒亂的外表,或恐 懼他難以預料的動作,總加快步伐 繞道而行。 中午時刻,人來人往的麥側,學 生或單或群,穿梭於人車爭道的指 南路二段,誰也不會為他停下腳 步,頂多瞥幾眼,他就像人流中的 孤島,兀自跳著無人能解的舞步, 因而被學生取了個「搖搖哥」的稱 號,多數人也都這樣稱呼他。 所有政大人的記憶版圖裡,總有 那麼一塊住著他,我們對他如此熟 悉,卻只有各種流言蜚語拼湊出他 的樣貌,就算知道得多一點的人, 大概也僅限於他姓丁,是已故會計 系教授的兒子,此外再別無所悉。 他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人。 數月前,他因被北市政府與政大 駐警隊強制送上救護車就醫,一夕 躍上新聞版面,有關他的校安與人 權議題再度鬧得沸沸揚揚,風頭一 過,他再度被遺忘在你我身邊。他 是誰?他從何來?他是如何的一個 人?少有人知。
陌生的家庭與背景
搖搖哥,姓丁,名家楓。 丁家楓,如此詩意的名字,似乎 與我們理解的他有些差距。父親是 已故的政大會計系教授丁人;丁在 家中排行老么,上有四個哥哥,然 而大哥與二哥已各奔東西,離開台
26
灣。過去雙親仍健在時,四哥原與 家楓感情最好,後來據傳因投資失 利,現在也不知去向,剩下三哥照 料他的生活起居。 「他從小在這邊長大,已經把政 大當自己家了。」駐警隊長蕭敬義 說。丁家楓小學念政大實小,生活 圈一直在附近,政大對他而言再熟 悉不過。蕭敬義表示,當年丁家楓 是「飄撇(phiau-phiat,瀟灑) 少年兄」,雖然只念到高中,但因 父親寵愛,出手大方、為人闊氣, 一有錢就到艋舺(台北市萬華區) 與朋友一起花銷遊樂。
1 2
3
1 丁家楓於政大校園一角。 2 由地上散亂的垃圾與家具可見 丁家楓住處環境髒亂。 3 公寓一樓可見陽台上堆積如山 的垃圾。
然而,後來他染上毒癮,開始 吸食強力膠,精神狀況也變得較不 穩定,也曾因此有些前科紀錄。但 蕭敬義再三強調,近年來他從未傷 害過人,僅有偶爾有騷擾學生的情 事,「我就會跟他說,你不可以再 去嚇女同學。」另外當他破壞學校 公共設施時,蕭敬義也會警告他: 「再這樣做我就不讓你進來。」 其實起初他只是常常出入校園, 不打擾任何人,在裡頭享受政大風 光,偶爾還會跑來駐警隊和隊員聊 天,笑那些結了婚的人,可憐他們 要努力工作養家,不像他可以活得 自由自在。看著駐警隊辦公桌上掩 過頭的文件堆,或許他說的還真有 點道理。 父母過世後,三哥在新光路上幫 丁家楓安排了一間屋子,起初會邀 他到家中一同吃飯;隨著他的精神 每況愈下,不僅與三嫂起爭執,甚 至三番兩頭到三哥家中大吵大鬧, 三哥不得已,只好拒他於家門外,
但仍然每天送飯到他家門前。 丁家楓偶爾會向蕭敬義借些錢買 食物,或到政大附近的店家討食物 吃。新光小吃店的小老闆就說, 他會在肚子極餓時要碗魯肉飯吃, 「他總說有錢了再還我們,接過魯 肉飯還會說謝謝,算是客氣。」麥 側旁的修鞋阿伯謝品印回憶當時情 景,感嘆地說:「以前還很正常, 甚至可以跟我們正常溝通,是裝模 作樣吧!」 約莫六年前,丁家楓忽然不再拜 訪駐警隊,「起初我覺得他可能只 是怕自己沒還我錢才不敢來見我 吧!」蕭敬義說。不過漸漸地,他 發現似乎沒那樣單純,話不聊了、 也很少見面,後來得知他常半夜開 音響到最大聲、敲打地板、水龍頭 不關,有次還差點引爆瓦斯,鄰居 不堪其擾而找上三哥,但三哥也只 能道歉、規勸,一點辦法也沒有。 最後一怒之下,三哥將房子斷水 斷電,讓丁家楓無從再叨擾鄰居。
27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斷了線的生活
白日我們總能看到在校園遊蕩的 丁家楓,但晚上他去了哪裡呢?在 資訊大樓啜飲晚風後的他,是否有 個遮風避雨之處?我們循著指示, 前往探訪他位於新光路上的住處。 丁家楓的住家樓下,周遭環境其 實與一般住宅區無異,只有三樓顯 得突兀。抬頭一望,幾個已經折損 的曬衣架沒吊著任何衣物,微風吹 過輕輕地晃動,鏽蝕的鐵窗已看不 出原本的顏色。 我們在公寓樓下徘徊了一會兒, 引來附近居民的好奇詢問。「你們 在拍什麼啊?」一位中年男子問, 語氣中帶有些懷疑,經過我們的解 釋,他沉默不語,匆匆離去,似乎 不願與我們多談。 隨著狹小的樓梯向上走,我們找 到丁家楓的住處,輕輕推了下大 門,一碰就開,但我們不敢踏入, 只在門口向內探望。他門前的電線 已經被扯爛,門鎖早已不堪使用, 屋裡散發出各種惡臭,一部分是尿 騷味、一部分源自陽台上堆積如山 的垃圾,破爛的家具倒在地上,汙 損的地板讓整間屋子顯得髒亂。 蕭敬義告訴我們,以前社會局還 會定期請人前去打掃,只是丁家楓 會將門反鎖,不讓清潔隊員進屋, 就算打掃乾淨了,過沒多久又會恢 復成老樣子,髒亂的環境也令他不 喜歡回去。 然而,丁家楓還有另一個不回家 的理由。 據說有位丁家楓的好友在家中不 幸發生意外,從此鬧鬼的陰影便籠 罩著房子。據蕭敬義說,為了鎮 煞,房子裡還有一把刀子插在桌 上,「即便我不太信邪,但我仍然 覺得那邊真的有些陰沉。」蕭敬義 沉重地說。
28
2 1
1 閒晃於商院萊爾富用餐區 的丁家楓。 2 丁家楓經常翻找垃圾桶內 的剩飯來吃。
與其說房子散發生人勿近的氛 圍,倒不如說這裡著實成為一座廢 墟:髒亂的環境加上揮之不去的陰 影,丁家楓不願也不想回來;因此 從小就習慣的政大校園,最終成了 他唯一的去處,夜晚他便隨意躺在 校園一角,說什麼也不「回家」。 同時間,不回家的丁家楓誤被通 報為失蹤人口,被取消社會局的中 低收入戶補助,唯一的生活津貼沒 了也就沒了三餐;現在就算主動給 他食物,他也僅會看都不看地掉頭 就走。他只願意在垃圾桶裡「喀啦 喀啦」地翻找,用滿是汙垢的竹筷 在翻找那些食物殘餘果腹。 兄弟不和、餐風露宿、三餐不 繼,加上年少時的糊塗,他的精神 狀況每況愈下,如此種種都看在蕭 敬義眼裡,「我不在乎他有沒有還 我錢,我只在意他有沒有吃飽而 已。」回憶起這段往事,蕭敬義言 談中隱約流露出無奈與擔憂。
強制送醫的決定
三年前,丁家楓被附近居民通 報,遭到強制送醫。 他離開政大的三個月,醫院給他 飲食、要求他先吃藥才可以吃飯, 精神狀態因而逐漸好轉,如同萬興 里里長詹晉鑒所說:「他不是不能 好轉的,只是一定得吃藥。」治療 結束後,醫院評估狀況還算穩定, 讓他出院,但希望他能定期回診及 吃藥。 政大學生交流版上流傳幾張與他 的合照,其實就是當時治療後所 攝,照片裡的他笑得可開懷了,衣 著整齊,據聞還很有禮貌地與學生 攀談。詹晉鑒說,雖然他看似總活 在自己的世界中,其實他很享受閃 光燈下的簇擁,仿若此時才擁有凡 間的快樂。 然而,面對醫生按時服藥的囑 咐,丁家楓並沒有照做。 「他都跟我說好好好,結果藥還
是全部被丟在垃圾桶裡!難怪他這 幾年情況越來越差,連我跟他說 話都不理我了。」蕭敬義無奈地表 示。時間一久,沒有吃藥的他狀況 再次惡化。 社會局及衛生局一直都會定期派 訪視員追蹤丁家楓的情形,隨時回 報給院方。今年年初,丁家楓的主 治醫師認定他的狀況不甚理想,即 使尚不到強制送醫的程度,仍希望 他能回醫院接受治療,因此社會局 早準備好輔導就醫的公文,他再次 被送進醫院。 當時內湖女童割喉案弄得沸沸揚 揚,時機十分敏感,員警及衛生局 人員抓住他的雙臂、將他架上救護 車的畫面被拍了下來,丁家楓在社 會的「好心好意」下,成了市長柯 文哲口中「感人的故事」,卻引來 外界一片撻伐,不少人權團體連忙 連署,要求法院進行提審。 不管如何,強制送醫對丁家楓而
29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在人來人往的風雨走廊也經常可以 見到丁家楓的身影。 圖/黃堃睿攝
30
言,肯定不是什麼舒服的事。當時 丁家楓是在醫院用視訊接受法官訊 問,看見螢幕上法庭的嚴肅,丁家 楓似乎緊張了起來,連連問「我被 告了嗎?」、「我有犯法嗎?」法 官雖然盡力解釋提審的意義,但那 些法學專業術語,終究無法安撫丁 先生的恐懼。 「我想回家、但也想住院。」說 詞反覆的丁家楓,或許是法庭壓力 讓他語無倫次、也或許是他真不知 該如何選擇,就算院方給予他良好 照顧,他仍想投奔自由的懷抱,矛 盾與衝突讓他不知如何作答。 「還是出院最好,經濟能力的部 分,自己再想辦法。」最後丁家楓 明確表示他的決定,醫院隨即為他 辦理出院,隔日便有學生再次於政 大捕獲他的身影。 蕭敬義仍然擔心他的狀況,「把 他送過去,這樣子對他比較好,否 則一直翻找垃圾桶、不清理自己可 能只會讓他的狀況越來越差。」新 光小吃店老闆娘的兒子說,丁家楓 以前會暴露下體,四處便溺,時好 時壞,「每次他從醫院回來,就會
正常個幾天,但馬上又發作了。」 面對這樣的惡性循環,詹晉鑒 說,希望讓丁家楓每天到里長辦公 室拿藥和生活費,但前些日子記者 為了逼三哥出來說話,弄得三哥心 中壓力很大,里長一時半刻也不好 向他提及這件事,只得慢慢等,等 待一個無人把這事放心上的時機。 衛生局則表示他們會持續地追 蹤,但堅持不透露丁家楓狀況,他 們仍再三向學生警告,接近他時還 是要小心為上,除此之外就是嚷著 一些「依法辦理」的官言官語。 麥側的鞋匠謝品印也曾試探地問 他,那裡有得吃、有得住,為何不 去?丁家楓只拋了句:「既然那麼 好,你自己為什麼不去?」說完, 他便兀自走了。
丁家楓的真實身影
這天,我們在校園中尋找他的蹤 跡,來到麥側,他卻不在那兒,原 來是他的舞蹈已經帶領他到噴水池 去了。他的膝蓋抖動著,說是踢踏 舞也不像是,好似摻了不知名的舞 蹈風格,氣溫在五月的燠熱後轉瞬
31
政大學聲∣Cover Story
下滑,他身上多了件好看的外套, 可跟這舞姿沒什麼搭調。 想到丁家楓也是嗜菸的人,為搭 訕他,還刻意找了有菸的同學想請 他抽。正面接觸之前,我們與他同 行一段路,沒敢太靠近;這幾步路 的距離並不如想像中短,我們鼓起 勇氣,與他搭話。 「你欲呷菸否?」我們操著不太 輪轉的台語問他。 「不曾。」怪哉!明明是支菸 槍,居然回答不曾抽菸! 我們討論了一會,心想這大概是 被拒絕了,但態度也不很明確。就 在討論時,他幾次將眼神投向我 們。衝他這樣的反應,我們想再嘗 試,跟在他身後若無其事,又走回 熟悉的麥側。 「阮想欲擱你……」
政大音樂節時,丁家楓於操場奔跑。
32
話沒說完,他突然大吼:「恁哭 么啊!幹恁娘咧!」然後開始面著 牆壁,跳起自己的步伐。 那天稍晚,我們走在指南路上, 目睹他撿起地上的菸屁股,用自己 的打火機,抖著腳吞雲吐霧。也許 是早已忘記如何與人溝通,除了逃 避與怒吼,他也不知如何是好,又 或是那道防衛的高牆,在幾次「強 制送醫」以後更加堅固。 多日後,我們某次在買飲料時, 忽然覺得背後一寒,回頭一看,原 來是丁家楓的「無言凝視」;他熱 情的眼神中,帶有一絲戲謔,看到 我們驚恐的神情時,露出一抹微 笑。私自猜想,這或許是他的惡作 劇,可能上次被他記住了,或他本 來就會開學生玩笑,他也有屬於他 淘氣的一面。
圖/許閔淳攝
若他堅持著他的步伐……
他的歌聲成為嘶吼,蛇行的步伐 搖搖晃晃,常人眼中的「怪異」行 徑對他而言再日常不過。或許是對 他的無知造成的恐懼使然,多數人 經過他身邊時一個側身,拉開了距 離,少有人認真地認識這位住戶, 當校園安全與人權相互拉扯,身為 主角的他,不曾理會這些喧囂,仍 自顧自地遊蕩著。 在他愈加空白的神情下、在我們 的仇視與害怕背後,或許有什麼持 續地崩壞。我們能否相信,經過這 幾年的紛擾,丁家楓的病情終會好 轉?我們能否期待,某天他可以尋 常地與學生開開玩笑?在麥側、噴 水池、商萊,在你我都可能走過的 角落,他依然激情或平淡地獨自嚷 嚷,仍在歌頌、仍在舞動,仍在注 視著這個世界。
採 訪 後 記 報導的過程中其實面臨許多掙 扎,然而,始終期待著能讓更多人 藉由理解不再對未知者架起甚高 的心防,並以不同的觀點,看待這 位與我們共處指南山腳,既迷幻又 陌生的存在。下一次當你從麥側走 過,不需要匆匆而行,你可以緩下 腳步,在更多的思索裡欣賞這樣的 他。價值的選擇本無對錯;或許你 仍會膽怯、也可能覺得強制送醫是 個好的選項,但無論如何,嘗試理 解後再下判斷,或許才是最基本與 正確的事。希望你能同我們重新塑 造這片政大人記憶中共有的拼圖一 角,再次認識搖搖哥──丁家楓的 熟悉身影。
33
政大學聲∣Art
藝術 政在發生 昨天你坐在剛下完一場雨的四維道看「重慶森林」,今天又在體育館的 舞台前跟著音樂搖擺,暫時把未來拋在腦後。政大人源源不絕的創作能 量,在環境的提供的養分與限制下,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實踐方法,或走入 體制尋求資源,或跳脫束縛揮灑理想,一個個藝術活動的興起與結束,寫 下政大人的藝術史。 記者/洪與成、張方慈、高鉦詠、李亞潔 編輯/阮怡婷、吳亭彥、吳婉寧、黃翊庭 攝影/許閔淳、張方慈、黃堃睿 照片提供/我的未來就是夢、政大音樂節、政大藝術季、台大藝術季
34
35
政大學聲∣Art
36
「我的未來就是夢」音樂節邀請許多非主流樂團共襄盛舉,並設有室內舞台。群眾置身於黑暗 空間中感受音樂環繞,其舞台設計目的在向台灣地下音樂展演空間致敬。 圖/魏豫豪提供
反主流的藝術節-我的未來就是夢 「政大學長張雨生曾唱過『我的未來不是夢』, 但同樣身為政大人,我們卻無法像張雨生那樣對未 來篤定和期待。」陳冠瑜、劉啟任、洪群哲三位來 自不同科系的政大學生當時即將畢業,卻對未來感 到茫然,因此於民國102年開始連續舉辦兩年「我的 未來就是夢」音樂節。 「我的未來就是夢」音樂節一反多數校園音樂節的 活潑開朗,定調為黑暗系,帶有陰沉感,試圖宣示 不被主流收編的態度,展現瀰漫於校內的「地下精 神」。籌辦團隊成員魏豫豪認為政大學生是個尷尬 的存在,他解釋道:「許多同學考不上台大,但成 績排名又高於其他大學、生活安逸,卻又對未來感 到擔憂。」 因此,音樂節邀請的多半是未打進主流,但具有潛 力的樂團,包括黑狼、農村武裝青年、白蘿蔔、昏 鴉樂團、甜梅號、大象體操等不同曲風的獨立音樂 創作者,都曾在這個舞台上演出。其創作同樣描述 自我在社會中的矛盾,也透過音樂抒發政大學生在 實踐夢想過程中的挫折。 「我們相信政大學生會喜歡這些樂團的音樂,因為 他們的歌符合政大學生的心情。所以像濁水溪公社 這種明明沒賠錢,還在靠杯社會的樂團我們也想找 過來。」魏豫豪開玩笑表示。 陳冠瑜強調:「儘管大家總會認為『校園需要活 潑開朗向上好棒棒』的風格,我們還是不想跟隨主 流。」如此強烈的自我色彩從一般校園音樂節脫穎 而出,令人印象深刻。即使事隔多年,每當校內將 舉辦音樂活動,總會有人提出「我的未來就是夢」 對比。連歌手林宥嘉也曾在「政大之夜」演出時稱 讚「我的未來就是夢」突破環境限制,直呼:「邀 請到這麼多我想聽的樂團,真的不容易。」 詰問未來同時,「我的未來就是夢」音樂節也反問
觀眾:「你覺得這樣子的活動規模你應該要付多少 錢?」他們主打「票價隨你付」,希望透過觀眾自 訂票價甚至「以物易票」,讓音樂從這個氾濫、廉 價的時代,重新被賦予應有的價值。 「最好的情況是整體受眾提出的金額符合創作者 應得的pay,我們期望政大有這個土壤培養能自給自 足的活動。」魏豫豪表示。團隊特別安排講座,宣 導自由心證的付費制度。陳冠瑜回憶,當時他問一 位高中生:「40團兩天,四個舞台,這樣的活動你 想要付多少錢?」而這高中生就當場掏出錢包裡所 有的錢。儘管事隔數年,他想起此事仍倍受感動。 音樂節風格鮮明的反主流色彩,雖然連兩屆受到 好評,最終仍面臨經費困境而未續辦。籌備第一屆 時,團隊積極尋求各界資源,但因知名度未開,政 大校方不願贊助。後來校方更以體育競賽需要場地 為由,要求團隊移開舞台,團隊最終決定對外宣告 此音樂節與政大官方無關。 首屆活動收支打平,第二屆活動規模擴大為40 團、四個舞台,但贊助、收入皆不足,造成財務缺 口。魏豫豪表示,第二屆最大一筆贊助未超過新台 幣兩萬元,其他贊助更是低於五千元。 另外,第二屆原本初估從每位觀眾收回一千元, 但實際統計一人只回收約600至800元。雖然人數達 到預期目標,但收入仍與團隊估算有段落差,造成 第二屆負債近20萬元,也影響續辦資金。 「我的未來就是夢」最終因找不到接班人與經費 問題停擺,魏豫豪自嘲團隊是「死在沙灘上的前 浪」,但他仍對後繼的藝術活動抱有期待。魏豫豪 表示,不一定要有特別動機才能舉辦音樂節,成 功與否也沒有標準,「我們想要辦一個怎樣的音樂 節,就已經是一個目的,如果音樂節成功,就達成 我們的目的了。」
37
政大學聲∣Art
藝術課程實踐-政大音樂節 政大是知名的人文社會大學,但受限於國家經費資 源,沒有藝術、表演或音樂等系所。為了讓學生有 機會接觸相關課程,政大從104學年度起開設「娛樂 產業與新媒體創意」課程,除了邀請五月天演唱會 總監周佑洋、MV導演馬宜中等業界教師講課,修課 學生也在今年六月舉辦「政大音樂節」,展現學習 成果。 今年音樂節主題為「暫時別跟我談未來」,指導教 授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儒修說,常有人說畢業找不到 工作,但修課學生認為與其談論未來,不如「今晚 我們都閉上嘴」,好好整理當下的思緒,正視自己 想如何活在當下。 本次活動除了音樂表演,團隊也融入新媒體藝術。 曾幫李宗盛、江蕙設計演唱會的傳播碩士學位學 程主任黃心健,以目前仍於實驗階段的互動式裝置 「械動影」支援音樂節,讓DJ穿上感測裝置,與舞 台上的大型充氣玩偶即時互動。 政大不乏藝術活動,然而學生自發籌辦的活動往 往面臨資金及技術不足。為解決舉辦藝術活動的困 境,並期待學生可以更掌握娛樂文化的發展趨勢, 校友會委託陳儒修開設「娛樂產業與新媒體創意」 課程,並提供資金負擔課程與音樂節開銷。陳儒修 表示,課程不只讓同學有機會擔任協調窗口與廠商 互動,更透過業師分享經驗,「像這次主題是音樂 節,邀請獨立樂團、地下樂團,同學應該要了解這 些流行次文化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發展。」 陳儒修表示,未來將整合傳播學院與其他學院現 有的展演課程,成立學程,打破院系藩籬,到時只 要修滿約20個學分就可獲認證,甚至可能進一步以 「虛擬學院」的概念,讓同學跨越院系藩籬學習, 「這種跨領域的課程組合是學習的趨勢,如果畢業 證書上有『音樂學程』等經歷,對同學的未來很有 幫助。」 然而,有學生反應,一學期下來收穫有限。陳儒修 坦言,課程進度緊迫,在去年十月才決定成立,從
38
二月底開學、三月中底定主題,六月初活動正式開 演,籌備時間僅三個月。倉促成軍讓修課學生的學 習停留在執行層面,技術仍多由專業人士負責,導 致學生覺得品質「高高低低」。 此外,課程規劃是希望在體制內取得資源,但相 對的,學生的創作空間也容易在各方角力下被限 制。例如,活動開幕前夕一度傳出校方表示有民眾 投訴「舞台像靈堂」,要求撤下舞台兩側標語。 「這場活動因為校友贊助的關係,活動計畫已經東 砍西砍,現在連主視覺都要砍。」而舞台組負責人 之一、傳程三張育珊表示,五月初也曾有校友認為 「暫時別跟我談未來」略為負面,希望更換較為正 面積極的標語。 陳儒修表示,有時基於現實考量,還是得限制學 生理想,學生難免感到沮喪,但校友提供許多資 源,讓學生規劃一般社團難以負荷的活動規模,也 是很難得的經驗。「這就是 Give and take,需要 他人的支援,就必須一定程度的妥協。」他提到, 「未來進入業界,計畫被否決也是常見的事。」他 期望,學生可利用這次機會體驗社會現實,且在限 制中揮灑創意,才是挑戰。 至於其他有志舉辦大型藝術活動,卻不願讓理念 受限於體制的學生,如何克服資源不足?陳儒修表 示,比起兩年前群眾募資概念尚未成熟,活動資金 籌措不易,導致「我的未來就是夢」音樂節在當時 背景下難以延續;如今,網路社群在兩年間發展快 速,現在只要訴求清楚、透過好的故事包裝,就有 機會說服他人贊助,集眾人之力實現對藝術的想像。 從我的未來就是夢,到政大音樂節,經過兩年, 學校看到藝術能量能帶來更多不同於以往的學習元 素,並成為這一代年輕人對社會的想像的出口,也 因此願意給予資源協助發展。但是,教育體制提供 的指導是協助還是限制?或許還有待觀察,不變的 是,學生對藝術的熱情還在,終能克服環境限制, 另闢一條實踐理想的道路。
為期兩天的政大音樂節於操場上架設舞台,前夜祭邀請到「饒 舌界鄧麗君」葛仲珊(上),第二天則由康士坦的變化球(右) 與 Hello Nico(左)壓軸演出。 圖/許閔淳攝
39
政大學聲∣Art
1 2 3 4 5 6
臺大公關組頭鍾雅涵 政大執行總召陳韶妤 政大開閉幕組員柯哲瑜 政大行銷長江沂璇 政大公關組頭王子豪 臺大總召范鈞評
回歸 vs. 未來
—台政藝術季召集人對談
40
藝術季的誕生
學聲 兩校藝術的主題分別為「回歸」和「未來」, 請簡單介紹藝術季,並談談主題代表的意義。 政大 政大擁有濃厚藝術人文氣息,應該有一個集結 所有藝術愛好者與創作者的平台。本屆藝術季 首度舉辦,分為電影、展覽、市集和黑盒子四 個企劃,希望回歸環境、手作和藝術創作。 台大 台大今年主題「Art2D2」的靈感來自《星際大 戰》中,機器人R2D2投射莉亞公主求救訊息的 經典橋段,投射核心理念「未來」的意象,也 呼應今年是第22屆。副標題「臆想未來製造 所」發想自近來廣受討論的台大、台科大、台 師大三校聯合議題,將藝術結合理工科領域。 另外我們也著重「魯蛇」精神。藝術季團隊許 多成員已經大三、大四,常常會想到自己的未 來,畢業即失業,用這個精神去創作。 學聲 藝術季中的分部、展覽作品如何呼應主題? 政大 以市集為例,政大校內常舉辦市集活動,但多 販賣二手物,失去市集原先藝術家分享自己手 作作品的意涵。我們的市集著重手作,探討人 與物質之間的關係。 至於電影,政大有傳播學院,拍片風氣盛,但 學生專心於製作電影,較少重視觀眾享受故事 的過程。我們嘗試多種觀影方式,結合政大地 理環境,讓同學在戶外、河堤邊欣賞電影。 政大校園與自然緊密連結,卻放置很多突兀的 公共藝術。藝術應該是從生活中發想,不該是 公眾領域中突兀的存在。因此黑盒子組製作許 多融入校園的裝置,再用戲劇串聯各種不同的 裝置,讓學生回歸到平常很討厭走的環山道。 每年台大藝術季都像一場盛大的宴會,今年想 做出區別,因此用「製造所」較冷硬的稱號, 創造未來感。 台大 台大藝術季今年分為日、夜、夢、R2D2四個奇 怪名字的部門。日部偏向一般的藝術創作, 畫、戲劇、展覽;夜部則嘗試談一些藝術較 被忌諱的事情;夢部多為行為藝術,或結合 日夜兩部;R2D2都是來自機械、資工、資管的 男生,他們也會花30%幫助其他部解決技術問 題。其餘各部之間也會談專案合作。
1 政大藝術季推出按讚打卡送啤酒、抽獎券 的活動,吸引學生目光。 圖╱許閔淳攝 2 躁鬱搖滾代表樂團「先知瑪莉」於藝術季 開幕演唱〈到底是〉。 圖╱許閔淳攝
41
政大學聲∣Art
環境如何提供藝術養分
學聲 在台大這邊,外人看台大來有些矛盾,讀台大 明明象徵「溫拿」,怎麼會自比為魯蛇?這跟 學校的氣氛或環境是否有關? 台大 大概是環境不同的緣故。比如說可能我們覺得 自己是魯蛇,但你們看來就覺得我們是溫拿, 有程度之別。我們其中一個專案「魯門的世 界」,同學選擇穿過魯蛇或溫拿的門,自己決 定自己的價值,並結合科技測謊機,測量同學 真正的溫度。 回到環境,我們往往感覺到身邊有「同溫層」 ,對社會議題的看法往往和社會、媒體報導的 不同,且對同溫層外的意見則很激進。因此, 身在台大,當你稍微講錯話、或發表不同看 法,就會被批鬥,說你怎麼可以不左、指責你 政治不正確,這反而限縮真正對話的空間。 這次藝術季我們做了論壇劇場,透過戲劇呈現 現實生活中的議題,觀眾可以取代演員發表自 己意見,讓大家一起解決劇裡角色的困境,這 種方法也許有助於促成真正的討論。
▲
學聲 本主題探討藝術季如何與兩校學生發生關係, 你們認為兩校學生具有些特質?校園風氣或校 園環境是否提供藝術創作原動力? 政大 在政大人文社會科學培養下,不同科系的學生 會有不同見解,有些政大學生擁有左派思想, 用對社會的愛來做他們的作品,不同科系也會 用自己的學門的角度看事情。 比如政大山道的環境有很多樹和蟲。蟲的生命 過程很單純,但人類就會想很多,蟲給了這樣 的省思。而文學院後面的醉夢湖,有種小宇宙 的感覺,政大的山草給了我們很多創作靈感。
政大藝術季黑盒子組於開幕式 時,在行政大樓外牆上投影各 組宣傳片。 圖/許閔淳攝
▲
42
台大藝術季展覽「未明」,以 「現代文明議題與未來的假想」 作為主題呈現。 圖/許閔淳攝
我們觀察到,大家在社群媒體上會自我標籤來 得到他人認同,但私底下他可能不是這樣的 人,他也許會開一些不好笑的玩笑,這可能透 過私訊對話才會顯露。於是我們做了一個人工 智慧的AI,機器人會把大家私底下講的話記起 來再跟別人說,透過複製讓你知道,這些不是 他自己生出來而是身邊的人教他的。同溫層真 的那麼厚嗎?我們希望用這種方法探討一下。 學聲 台政兩校都沒有藝術學院,但都有相關的科系 或學院,像是台大有戲劇系,而政大有傳播學 院。學校提供的環境或資源,會讓你們的藝術 創作產生什麼差異呢? 台大 台大沒有藝術學院,或專門藝術老師指導,如 果要做裝置藝術或展覽,需要尋求校外藝術 家,或請在台大開課的老師幫我們開工作坊, 這是我們較缺乏的部分,不過這幾年台大校內 剛好有粉樂町活動,學校跟校外藝術家合作是 滿常見的事。 我們的環境讓我們很難把藝術作品做到非常 好,不是理念不夠多,而是技術面突破不了, 當老師都指導不了我們時,成品跟當初想法就 有落差。 但也因為沒有學院老師指導,反而作品構思有 了很大的自由。我有同學在北藝大辦關渡電影 節,選片或邀請與談人時主任或院長都會希望 去找特定的人,要突破框架就有壓力。我們自 己辦影展,想找誰與談就找誰,這是台大還滿 好的地方。 另外,我們打造一個平台,讓校外學生願意來 我們學校創作。北藝校內藝術風氣盛,仍有很 多學生來台大參加藝術季,因為來台大可以做 自己想做的事情,台大也有資源可以幫助他, 讓他的藝術品有機會給他們學校外的人看到。 政大 我們學校有傳播學院,學生上課接受技術指 導,藝文中心也有駐校藝術家帶工作坊,但我 們想區別這些東西,因為一堂課就算由很多老 師帶,同學的成果還是能看出老師的影子,我 們不希望藝術季創作被專家意見影響,否則就 跟傳院或藝中的東西重複了。 我們是第一次辦,又受限經費和技術,學生作 品難以要求專業。但如果要做到完美,那反而
▲ 台大藝術季「魯門的世界」, 將科技結合藝術,讓同學決定 自己是溫是魯。 圖/許閔淳攝
不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東西。像黑盒子嘗試用 苔蘚作畫來表達政大的潮濕,但光是種苔蘚就 很複雜,要嘗試不同附著劑,慢慢地摸出來, 看他們嘗試的過程,我覺得是件可愛的事。
策展甘苦談
學聲 想請雙方分享籌備過程甘苦,從起步有很多東 西需要努力,政大就不用說,完全從零開始。 你們怎麼取得資源和經費? 台大 我們經費主要來自學校,校方補助大約5、60 萬,但實際花費多出很多。我們分三個階段遴 選工作人員、表演人員、志工,今年專案多達 20個,且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開銷,再加上木 頭、顏料、油漆都非常花錢,經費很大一部份 要靠公關部拉贊助。 政大 老實說,學校活動要得到贊助還是有難度,贊 助單位都知道學生能做的有限,拿同樣的錢去 外面買廣告,效益還比較大,所以我們還是會 從拉物資贊助下手,如果拉到錢進來是運氣 好,沒有也沒辦法。
43
政大學聲∣Art
學聲 剛剛提到遴選分三階段,時間拉很長,會不會 都很趕? 台大 每年時間都不夠。我們九月宣布總召,但活動 有清楚規劃要到十一月,完整企畫出來約是一 月。公部門下年度的補助大概十月就截止,如 果你那時東西不明確,也沒人想贊助你。 或許下次可以考慮不要招那麼多人,這樣各個 企劃比較有資源。像你們(政大)比較明確, 核心團隊知道要做什麼事。 政大 我們一開始團隊有五、六個人,接著就是把組 頭找齊,然後前年10月才開始有工人招募。完 整企畫出來也是滿晚的,過程一直修改,大概 11、12月才出來,連帶影響到申請補助。 校方基本上沒給什麼贊助,只有課外活動組每 年固定社團補助,但五位數都不到,還有目的 限制。後來我們遇到校友會一位對藝文活動有 興趣的學姐,剛好她想發起有關數位媒體的學 程。我們也跟書院合作,書院想做教育部新企 畫,未來將發展課程。 企業方面還是以募資為主,不過取得資金真的 滿困難的,所以主要還是物資租借。相較台大 已經行之有年,可以拿出過往成果,我們只能 拿出概念圖,未來的企畫也一直修,就滿不明 確的,要跟廠商解釋的東西和狀況很多。 學聲 雙方學校在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台大 我們學校是藝文中心活動管理組主辦,不過籌 辦仍以學生團隊為主,每年遴選總召,團隊由 總召自己找。活動流程都是總召和團隊的想 法,學校不會干涉一定要做什麼主題,是以從 旁協助的方式合作,所以自由度很大。 政大 因為是第一次舉辦,學校持觀望態度,擔心我 們會不會搞怪或出包,跑行政程序及申請經費 補助時,多次跟學校溝通,但校方沒有意願幫 我們提升到校級活動。
未來展望
學聲 能不能聊聊未來藝術季預計的發展方向? 台大 因為每年的執行團隊都會換,大家的默契就是 上屆不太會影響下屆,很大一部份的理念就是 總召想做什麼,大家就做甚麼。不用太急著追
44
前人的步伐,在時程上,我們分了三次才招工 完成,第三階段是綁了服務學習,所以在顧展 人力上面不太會缺乏。但是,其實這樣的理念 跟我的想法是牴觸的,僧多粥少嘛,人太多的 話,理念的貫徹也很困難。通常跟工人說話的 人不是總召,多了很多層不同的意思,在溝通 傳遞上是很大的成本。主要還是會想在人事上 做收斂一些,組織的分化也是。 政大 會希望未來可以做到駐村的形式,政大藝術季 可以像一個團隊,到其他地方去,不只侷限在 政大。把藝術季每一屆做好,就好了,其實不 想那麼多。 學聲 雙方會不會希望藝術能量可以有組織化的機 會?對於政大未來可能組成學程甚至學院,政 大看法為何? 政大 我(陳韶妤)本身較不贊成組織化、學院化, 像是藝術季組員討論時,感覺頗有地底下的力 量,它不是被學校收編的。政大其實有數位內 容學程,如果我想學那些東西,我就進去那學 程,我們會比較期待藝術季維持獨立、自由, 一來不會受到老師的風格影響,二來它可以包 容更多的人,在這裡可以激盪出不一樣的結 果,不希望被編入體制。 學聲 教育部之前有考慮在台大建立藝術學院,你們 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 台大 我(范鈞評)自己是覺得不用,台大不必每件 事情都當第一,不用每個領域都一定要比別人 好,這並不是最好的事情。會想要有學院或老 師,是希望技術上更專業,或深化理念,老師 指導是必要的,但老師可以不是來自學院,而 以約聘或跟校外藝術家合作。今年有兩個劇, 一個跟優人神鼓合作,另一個跟台灣應用劇場 中心合作,發展論壇劇場,效果也不錯。我們 的演員都用藝術季的平台招募,再交由他們訓 練以及製作,就戲的結果和觀眾的評覆,我覺 得是成功的,但因為成果好就要這些老師進來 成立學院嗎?我覺得倒不必然。我想它之所以 成功,是因為它的流動性,每年不同人進來, 有不同面向的啟發,而這些啟發不用學院這樣 單一的形式。
上|台大藝術季「魯門的世界」的「門」,讓同學自己選擇走 向魯蛇(左側)或溫拿(右側)。 圖/許閔淳攝 中|政大藝術季開幕式除了邀請校外樂團演出之外,亦邀請校 內社團表演。圖為肚皮舞社。 圖/許閔淳攝 下|政大藝術季「黑盒子組」在校園各處進行舞台劇演出,活 用校內環境傳達「生活即藝術」的理念。 圖/黃堃睿攝
45
政大學聲∣Foreigners
伴
你走過
Buddy Program 面面觀
外籍生離鄉背井到政大求學與生活,人生地不熟, 有一群學伴願意幫助他們,陪著他們走過初到異地的 徬徨,更搭起友誼橋梁;然而,這樣的學伴制度未有 明確規章,各單位也有所不同,又如何能幫助外籍生 更快地適應生活? 記者/吳品杰、徐湘芸 編輯/李怡庭、趙煒婷、徐湘芸、吳婉寧 攝影/廖俐蓉、許閔淳、吳郁芬
46
47
政大學聲∣Foreigners
第一類接觸 與學伴相處的生活
校級交換 交換生|傳院二 張頌蔚(左) 學 伴|傳院一 黃瀧仙(右)
「在離開台灣前,想一起去一次旅行!」同樣是 傳院的張頌蔚與黃瀧仙兩人一同提到,想在張頌蔚 六月底離台前,再規劃一次屬於兩人的旅行,「到 時候,我可以騎車載妳!」黃瀧仙笑容燦爛地說。 兩人總是在講到有共鳴的話題時相視,然後無法 克制的扶桌大笑。採訪當天,兩人都綁著馬尾,帶 著黑框眼鏡,留點瀏海,外型意外地十分相似。 除了外型,兩人在各方面更是合拍。對張頌蔚來 說,來台灣這一年就像放自己一個假,一開始每個 禮拜都到處旅遊,中部、東部甚至離島到處玩,「 總是跟不同的一群朋友一起出去玩,也走了這麼多 地方,發現自己最後還是喜歡安靜的旅行,沒有很 多觀光客的那種旅行。」黃瀧仙驚訝地看著她,驚 呼自己也喜歡人潮較少的私房景點。 張頌蔚笑說,黃瀧仙就像她來台前印象中的台灣 人,個性很好,因為沒有中國那邊豪爽的口音,顯
48
得溫柔些。她提到來交換的這學期,覺得台灣學生 有著南方的自由,做報告時也會開玩笑,帶些幽默 感,「我覺得這裡的同學都很有才華,各個都能歌 善舞的。」笑著說自己打算捧場黃瀧仙參與的一齣 音樂劇,看她演戲。 「我覺得我還沒幫上什麼忙,她就先把自己打點 好,甚至還過得比我充實。」黃瀧仙笑說。兩人從 未謀面時的訊息聯絡到初次相遇,很快建立很好的 關係,因應系上需求,兩人也曾一起買相機,順便 逛逛夜市,分享台灣與中國不同的生活習慣,聊著 聊著,甚至連保養也可以成為兩人的話題之一呢! 兩個女生在咖啡廳裡,一邊笑一邊談著彼此近 況,有時搭著對方的肩膀講些感性的話,有時卻又 會抓著對方的話互虧了起來。「通訊什麼的一定還 是會有的,又不是一輩子見不到面了是吧?」張頌 蔚笑著這麼說。
「她就是這樣常常笑的人,跟她在一起沒有什麼 壓力。」哲學五張韶恩說,這是他對來自韓國的中 文三劉宣煐一直以來的印象,而劉宣煐確實一直掛 著那抹純真微笑。 「一般來說,我們平常的相處就是一起吃飯、聊 天。」劉宣煐笑著說,他們一星期至少會一起吃一 次飯,似乎並不是制度裡嚴肅的學伴關係,而是一 般的朋友,在笑容中顯得單純又無心機。 張韶恩說:「她來台灣後,主要能幫助到她的就 是像辦辦學生證、熟悉環境、辦悠遊卡和領錢。」 而她也說,這些幫助大多侷限在劉宣煐剛來台的時 候,之後就變成一起交流、約吃飯的好朋友。 事實上,劉宣煐來台前有些擔憂,「我怕自己不 會一個人生活,因為我的會話不是這麼的流利。」 她在韓國雖然原本念的也是中文系,但多是看書學 習,而沒有實際對話,初到陌生環境,仍不免焦慮。 但另一方面,張韶恩說,儘管劉宣煐的中文不是 很好,但因為自己對韓文的理解也有限,彼此大多 仍以中文交談、發訊息,溝通上其實沒有太大障 礙,而張韶恩同時也很慶幸能遇到開朗的劉宣煐, 這樣的個性讓他們的互動非常融洽。
提到彼此一同出遊的經驗,張韶恩說在劉宣煐來 台灣的第一天,本想帶她去吃不可錯過的小籠包, 礙於鼎泰豐價位太高,於是他們轉至公館享用簡單 但美味的小籠包,劉宣煐說她一直很想吃吃看, 「吃過後的確非常的好吃!」 劉宣煐認為,除了交到一個好朋友外,學伴制度 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獲得華語文的溝通對象,並能有 文化上的交流,畢竟除了華語中心的課程外,其他 時候在宿舍跟她同樣來自韓國的朋友們來往,大多 還是說韓語。 張韶恩也說,因為她未來有計畫到韓國交換,所 以當初申請上學伴時,就曾提出自己希望可以搭檔 韓國女生的想法,最後如她所願,因此認識劉宣 煐,更透過她了解許多韓國的習俗或文化習慣。 劉宣煐六月左右就會回韓國,不過下個年度張韶恩 也將前往與她同市的大學交換,「希望在韓國當地 也可以獲得她的幫助。」 面對彼此,張韶恩想對劉宣煐說:「她就是這樣常 常笑的人,跟她在一起沒有什麼壓力。」劉宣煐雖 然沒有特別想說什麼,但她依然笑笑地表達友善與 對張韶恩的關心與感謝。
校級交換 交換生|中文三 劉宣煐(左) 學 伴|哲學五 張韶恩(右)
49
政大學聲∣Foreigners
「Super Cool!」問及對學伴的看法時,來自維也 納的義大利人魏克權(Christian Wiedemann)簡潔 地道破他與學伴的關係。他的學伴是統計二的張品 謙以及統計二的陳立昕,三位的交談沒有任何語言 障礙、互動更沒有什麼明顯隔閡。 「互相開玩笑、聊天,其實這就是我們與他的互 動方式。」陳立昕笑著說,平常喜歡說些不正經的 話,逗樂彼此,如此單純正剛好反映他們友情的深 厚,「很感謝他是個這麼容易相處的人,我們很合 得來,感覺這就是緣分吧!」張品謙接著說,而魏 克權也比出大拇指,印證這可貴的緣分。 24歲的魏克權喜愛旅遊,在歐洲就已到過許多國 家,這次選擇落腳台灣,來政大交換一學期。「香 港、澳門、菲律賓、越南、日本……」魏克權細數 著去過的國家,未來也有到馬來西亞、北京的計畫。 「有很多學伴其實都不理外籍生、也很多外籍生 不太理會學伴。」魏克權說,他身旁許多朋友不像 他與學伴有這麼深厚的感情,而魏克權和他們有沒 有做過什麼有趣的事呢?他們曾一起到過瑞芳,也 曾同其他外籍生到酒店喝酒,慶祝張品謙的生日。 魏克權表示,在歐洲,晚上喝酒狂歡其實是相當 正常的事,但在台灣似乎就不是這麼平常的事。而 陳立昕也笑說:「我那天晚上真的太累,所以有提 早回去休息。」 張品謙則與魏克權當天則聊得很開心,「當時在 聊天的過程中,我更發現彼此個性的相似之處。」 他們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魏克權很滿意兩位學伴給他的協助,舉凡接機、 認識環境、及申辦悠遊卡等都獲得他們的援手,有 趣的是當魏克權看到不懂的中文字,也可以馬上傳 訊息詢問學伴。 在歡笑中度過的一天,他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 臉上也永遠是笑容「這真的很幸運。」或許正如同 陳立昕說的,這樣的機會得來不易,也因此他們很 感謝彼此的知心與融洽。 「我們未來都想出國留學,也希望到歐洲等地來 擴展自己的視野。」張品謙、陳立昕說,希望等魏 克權回國後,能繼續與他們保持聯繫。
50
院級交換 交換生|魏克權 學 伴|統計二 張品謙(左) 統計二 陳立昕(右)
51
政大學聲∣Foreigners
學伴制度 校級系級大不同 學伴制度(Buddy Program)在國合處、商學院有 設立,社科院有類似但非公開的學伴慣例,至於其他 院所則無此設計,而是依靠助教協助等其他方法,另 外非官方管道也有許多團體與外籍生互動與交流。
國合處的Buddy Program
「來政大的短期交換外籍生,會被安排兩至三個不 等的學伴,協助他們盡快融入與適應在政大的生活, 並解決他們一些如選課之類的相關問題。」國合處負 責該制度的行政專員陳怡臻解釋,至於其他的行政手 續大多由國合處處理。 對此,同樣協助處理學伴制度的黃清富則說,國合 處目前的學伴制度定位於「在外籍生剛來台灣時的前 期給予幫助,能讓他們快速融入」,因此後期學伴與 外籍生持續頻繁聯絡,就是以交朋友的關係相處,而 不再只是官方的學伴關係。 國合處的學伴制度以申請制為主,平均每年外籍生 都可以分配到兩個以上的學伴,除非申請者有要求, 例如特別想要接觸那些地區的外籍生,否則即是隨機 分配,沒有什麼媒合機制。 國合處學伴制度的另一特點,便是通過學伴資格的 學生,需接受一個兩小時的訓練演講,主要讓他們在 之後幫忙外籍生處理行政程序、住宿與選課事務時, 不會一無所知、手忙腳亂。
品質,篩選會越來越嚴格,「如果只是單純來試試 看,但看不出動機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所取捨。」 Buddy Program的主要作用是讓Buddy帶外籍生熟悉 環境、解答疑惑、互相交流,陳春龍說:「因為我 們的Buddy Program行之有年,提供了一個外籍生友 善的環境,讓外籍生不用擔心來到台灣,我認為正 是它的推行,讓外籍交換生的人數年年上升。」 「Buddy成功幫助到外籍生、也讓本地生擴長了國 際觀,有趣的是這些Buddy有很多會到外籍生的學校 進行交換,促進了學生到國外交流的意願。」陳春 龍表示,本地生交換後往往會在當地跟外籍生繼續 交流、彼此幫助,本地生也就因此可以快速熟悉國 外環境。
商學院的Buddy Program
商學院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動國際化,而Buddy Program正是整體企劃中的重要一環。商學院Buddy Program自2000年開辦並推行至今,每年約500位人次申 請,幾乎一半學生都曾擁有過學伴。 學生申請Buddy Program都得經過面試一關,但商 學院國際事務辦公室(OIP)主任陳春龍說,面試其 實沒有特別篩選標準,也不會特別要求語言能力, 「基本上想來申請的,只要展現熱忱,我們都會允 許。」他同時強調近幾年隨著報名人數上升,為求
52
有時本地學伴會選擇接機服務,使外籍生一來台就可 以感受到台灣的溫暖。 圖/黃于軒(左一)提供
交換生層級一覽表
資料來源/政大各處室 資料整理/吳品杰、徐湘芸 製表人/趙煒婷、李怡庭
國合處
CIEE文化大使
校 級 院 級
BUDDY PROGRAM
國合處(正式規章) 商學院/社科院(慣例)
國際學院
理學院
外語學院 傳播學院
資料來源/政大各處室 資料整理/吳品杰、徐湘芸 製表人/趙煒婷、李怡庭
交流活動
CIEE/社科院大使
法學院 社科院
學生組織
各單位學伴扶助制度
教育學院
商學院
非政府組織
社科院大使
文學院
無 16.7% 25%
16.7%
41.7%
外語/教育
助教或學生協助
法/傳播/國際事務(助教協助) 文(助教或學生協助) 理(助教轉介學生會)
53
政大學聲∣Foreigners
各單位交換生人數比較
資料來源/政大各處室 資料整理/吳品杰、徐湘芸 製表人/趙煒婷、李怡庭
社會科學院則有類似Buddy Program的做法,只是 不對外、也沒有成立計劃,而由助教尋找工讀生及 社科院學生大使幫助外籍生,內容如同一般Buddy。 學生大使近年安排許多外籍生與本地生的交流活 動,甚至不限社科院交換生。社科院大使、經濟 三封華便表示,他們主要會帶外級生到附近參觀 玩樂,或體驗包水餃等中華文化,上學期更舉辦 「language exchange」,廣邀學生透過語言交換, 互相交流不同國家的文化。 封華說:「除了英文口說的經驗累積,我覺得更 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很高興每次接待都可以得到不 同的回饋,這都是很重要的機會。」 此外社科院也設有「國際服務學習」課程,請學 生規劃活動給外籍生,多為免費參加,過去曾到宜 蘭等地出遊。社科院行政專員陸瑩涓說:「學生除
54
了可以學習如何規劃一個活動,也給予外籍生非常 好的機會與本地生互相交流。」 其他學院則因交換人數較少、行政資源有限,因 此多仰賴助教的直接協助,舉例如文學院、理學 院、法學院、國際事務學院都是如此。此外,並非 所有院所都會與外國學校簽約,例如教育學院與外 語學院目前並沒有此層級的外籍交換生。 除了校方,校園內還有非政府組織CIEE文化大使 的進駐,他們將全部的名額提供給政大學生,主要 是接待全台各地的美國留學生。 「我們與學校的Buddy不同,我們會舉辦更多活 動、每位學生都可以有機會跟每個留學生接觸。」 文化大使承辦員介紹時說,他們將更著重於接觸與 交流的過程,這是與以幫助為性質出發的Buddy Program不同之處。
實施成效與定位差異
無論國合處及商學院,Buddy Program定位在促進 本地生與外籍生的交流,並不全然是幫助性質,而 商學院也將整個計劃視為國際化的重要政策,積極 鼓勵學生申請成為學伴。但另一方面,學伴制度之 於社科院,被定位在分擔工作,學伴人數並不多。 曾擔任三次學伴的會計三林禹棠說:「學伴的經 驗讓我非常滿意,讓我有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機會也 開闊自己的視野。」擔任兩次學伴的風管二黃于軒 也說:「不用出國就可以得到與外籍生交流的機 會,同時也可以看看其他人的價值觀。」 然而,學伴中途「消失」的狀況也屢有所聞。劉 宣煐其實有另外一個來自馬祖的學伴,但來台時這 個學伴不在台北,傳訊息給張韶恩請她先接待劉宣 煐,但之後就再沒有繼續聯繫。 陳怡臻也說實際上往往會有其中一名學伴消失的 問題,陳立昕也說:「像我們兩個學伴都還在的情 況實在少見,其他對情況就沒有這麼好,也有學伴 只是幫忙完後就消失的。」 黃于軒認為問題主要出在學生心態,「有些人會 期待一定要是某些國家、長相是否帥氣等,但學伴 應是一種交朋友、來彼此分享價值觀與交流的。」 商學院陳春龍表示,有時外籍生態度也是原因,
各單位交換生活動規劃
「有一些外籍生相當獨立,不願意接受幫助,這時 候學伴可能就會被冷落。」對於這個狀況,陳品謙 則坦言:「像魏克權這麼友善熱情的歐洲人其實真 的很難得,真的很感謝他。」 至於需不需要多辦點活動增進交流機會?陳春龍 表示雖曾考慮增加文化之旅,但礙於經費以及歷年 增加成效不佳,仍待商議。林禹棠認為活動能提供 更多交流機會,但黃于軒則強調既然身為學伴,應 該自己積極地建立關係。 而他院最近卻因工讀金減少的問題而導致助教業務 繁重,文學院助教陳政仁就說:「從去年開始兼任 助理的勞雇爭議,讓我們沒有可以使用的款項,雖 然本學年度文院並沒有外籍交換生,因此還沒碰到 問題,不過對他們來說,這還是個值得再商討的潛 在問題。」 無論各單位的學伴制度,或以與外籍生交流為主 要目標的活動,皆盼透過不同方式,使外籍生更融 快地適應政大環境與文化;然而,目前學伴制度仍 未有明確且統一的規章或實施要點,業務責屬不 清,恐使美意打了折扣,現制度也非全部的外籍生 都能獲得協助,仍有努力空間。
資料來源/政大各處室 資料整理/吳品杰、徐湘芸 製表人/趙煒婷、李怡庭
國合處
商學院
社科院
說明會 期中末茶會
迎新 文化之旅
委由 學生大使
國際學院
CIEE 文化大使
社科院大使
迎新
迎新 各式活動
Buddy with you 節慶活動
*未列表單位皆無活動規劃
55
總編輯 黃翊庭 副總編輯 陳品丞 吳婉寧 記者 陳品丞 許鈺屏 胡景月 阮怡婷 高鉦詠 薛惟中 徐湘芸 張方慈 李亞潔 洪與成 吳品杰 李宜蓁 編輯 黃翊庭 吳婉寧 詹蕣瑗 劉映彣 吳柏萱 陳予蘋 吳亭彥 趙煒婷 李怡庭 阮怡婷 洪靖雯 攝影 孫晨哲 黃庭暄 黃堃睿 張方慈 吳郁芬 許閔淳 廖俐蓉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