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學聲 No.21

Page 1

NO. 21 Nov 2017

Issue 茲事「體」大 雄鷹起飛 體招制度新氣象

Cover Story

潔錄

走進清潔工的人生地圖

People 政值花甲的少年 駐校藝術家──王小棣



∣Editorial

我從沒有被誰知道 所以也沒有被誰忘記 ── 顧城

學期伊始,校務會議通過校歌新版歌詞議案,而即 將舉行的第51屆文化盃也重新恢復校歌指定曲演 唱,由政大學生選擇演唱舊版或新版歌詞。此外, 蔣中正銅像遷移議案也在校務會議中決議拆除一 座,可見學生長期以來的推動終於在各級會議中開 花結果。在政大校園民主風氣愈臻成熟的此刻,本 期《政大學聲》也期待讀者能跟著我們的腳步,一 起探索校園中的大小事。 校方將106學年度訂為「政大運動新元年」,體育館 已於本學期逐漸翻新完成,體育室更是打造「雄鷹 籃球隊」希望能引領校內的體育風氣,營造完善的 體育環境。而雄鷹籃球隊的學生採用獨立招生制度 入學,其與一般體育招生制度有何不同?雄鷹籃球 隊隊員的入學方式看似開啟了體育招生的新可能, 也避免了傳統制度下體優生遇到的問題,但是否能 成為長遠之計仍待政大師生和各界的觀察與審視。 走出體育館,與一抹佝僂的背影擦肩而過,他正拖 著一輛小型回收車,收拾著散落在垃圾桶旁的瓶瓶 罐罐,為學生的體育用地提供最乾淨舒適的環境,

他們是在這個嘈雜校園中,最「默默的一群」。歷 年來,清潔工的權益問題一直備受爭論,然而,卸 下清潔工的身份,他們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溫度,有 人歷經曲折、咬牙苦撐;有人滿意於現在的生活, 恬然自足,讓我們停下腳步,轉頭看看清潔工們的 人生故事。 植劇場系列電視劇席捲全台,其中,《夢裡的一千 道牆》便是由王小棣執導,而在致力於台灣戲劇的 同時,王小棣亦走進我們的校園,成為政大第17屆 駐校藝術家。與以往大眾想像的「藝術家」不同, 王小棣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一同探索校園周遭的二 三事,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仍如孩童般對這個世 界的一切感到好奇,因此,他試圖打破既有思考框 架,引導學生去尋覓更多看世界的方式。 本學期,《學聲》新編輯團隊上任,從體招制度的 瑕疵到雄鷹男籃的發展、從清潔工到駐校藝術家, 我們秉持著一貫的理念,期望能為政大學生發聲, 並成為風雨中最忠實的記錄者,為讀者呈現政大最 全面的樣貌。

1


Issue 04 茲事「體」大

── 體優新制在政大

06 運動新元年?體招舊弊病! 09 體招新解藥?獨招在政大! 13 體招嘗試新制度 雄鷹拓展舊格局 14 新局現短絀 雄鷹爭出路

Cover Story 18 潔錄

── 當他們不再只是清潔工

20 清潔工的日常 22 脫下清潔工的制服 他們是誰? 25 困境中求生存 惡劣的清潔環境 28 走過數十載 他們的人生哲學 29 那些未能被看見的故事

People 30 「政」值花甲的少年 駐校藝術家

──王小棣

32 從片場到教室 王小棣走進政大 34 王小棣的駐校日記 一窺活動巧思 36 走到他的身邊:政大畢業生看王小棣 38 傾身聆聽更多聲音 王小棣談政大

C


ONTENTS


∣Issue

4


茲事 體大 體優新制 在政大 政大校方將今年(106學年度)定為「政大運動新元年」,這個亮 眼的口號伴隨著校內體育館整修完畢,加上雄鷹籃球隊的成立, 翻開政大運動領域新的一頁。然而,透過全國分發就讀政大的運 動成績優良學生(俗稱體優生),在課業、運動、身分間的不完 善制度,卻沒有被更新,新元年帶來的嶄新目標與願景,到底能 否改變政大體育招生制度的不足之處?

記者/吳致亨、蔣濬浩、萬巧蓉、孫佾妘 編輯/詹蕣瑗、劉楷文、楊姝姍 攝影/李承樺、江張源

5


∣Issue

運動新元年?體招舊弊病! 隨著大學多元入學政策的倡導,體育招生制度( 詳見表一)成為一個納入人才的新管道,而體招 制度源自於民國55年教育部發布的《中等以上學 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 政大在106學年度以前,皆僅採用由甄試甄審委 員會所負責的全國分發,但過去體招制度的不完 整,造成學生長期處在課業輔導與訓練制度不足 的情況中。

欠缺課業輔導機制

「我覺得來政大最困難的是功課。」以網球體優 招生進入政大的風管二朱哲廷感慨地說:「六年 都沒有讀真的是差太多了,剛開始連要上課都覺 得怪怪的。」大多數體優生因為國、高中時期花 費大量時間練專業體育項目,無多餘的心力專注 在學業上,到了大學,很容易面臨學習狀況不 佳、跟不上進度的問題。「剛入學的時候真的有 被嚇到,覺得同學們都讀得好輕鬆。」朱哲廷回 憶道。

羽球體優生、歷史三周怡萱贊同並坦言,課業負 擔和她原先的想像差異頗大:「以前體育班的課 業沒有這麼重,雖然大學可以自由選課,但對我 們(體優生)來說每一堂課的份量也已經足夠累 了。」她表示,相較於一般生的退學標準是雙二 一(連續兩學期二分之一學分未及格),體優生 的退學標準是雙三二(連續兩學期三分之二學分 未及格),但對於不擅長課業的體優生來說,周 怡萱表示:「就算有上述配套還是一樣慘。」 儘管如此,朱哲廷無奈地說:「自己選擇進來政 大就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體優生在入學後即 被視為一般生對待,課業方面也沒有任何的輔導 機制,導致體優生必須自行面對學業適應不良的 狀況。

各系規範不同 此外,同樣作為體優生、經由相同管道入學,他 們卻因為身在不同系所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歷史 系的周怡萱就提及:「系上的體優生都被灌檔必

「體育場館設施整 修工程」正式啟動

資料整理/蔣濬浩 製表人/劉楷文

6

8 月初

政大與達達企業 簽約獨家贊助成 立甲組籃球隊

11 月 17 日


修校隊課程,也不能夠轉系。」相較之下,就讀 風管系的朱哲廷卻表示,他能自由選擇要不要進 入校隊,也不會被限制轉系事宜。 政大體育室主任王清欉解釋,針對體優生的相關 規定並不一致,「甄試甄審名額是各系開放出來 的,所以主導權在他們手上,體優生入學後要看 各系自己的特別規定。」 「雖然對自己的體育專長有熱誠,但其實也有想 過嘗試別的運動校隊,灌檔後會因為練習時間的 關係無法參與其他校隊,不能轉系更是一大困 擾。」周怡萱不滿地反應心聲,各系不一的規定 帶給體優生的困擾與不平衡,尚沒有明確的解決 方案。

體招入學 體優身分仍需申請 體優生擁有較為寬鬆的雙三二退學標準,然而若 他們入學後,沒另外進行繁複的申請與審核,便 不會有「體優生」的身分別,僅能適用一般生的 雙二一退學標準。 周怡萱就提及,她不知道自己原先的身分別是一

辦理籃球 獨招生考試

3 月 12 日

般生,直到學期末細查後才發現自己的退學標準 是雙二一。「跟學校反應就各種踢皮球啊,說是 學校自有一套體優生的標準,最後還是請教練寫 推薦申請,才擁有(體優生)的身分。」 前段王清欉提及「體優生入學主導權在各系手 上」,然當學生以體育甄試甄審管道入學後,卻 需另外向校級行政單位申請體優生資格,甚至需 要教練推薦才能獲得此身份,這番矛盾的認定, 也造成體優生不清楚自身權利。 雖原先申請程序繁複,然王清欉表示,檢定辦法 《運動成績績優生學生認定標準》會在下次行政 會議提出修正案。「會經過專業的認定審核,端 看學生在校隊中的表現、教練的認可,再簽給教 務處成為體優生,這是為了防止入學又不參與球 隊訓練。」王清欉希望較為寬鬆的新規範能彌補 舊規範的缺失。 而隨著體育館的翻修計畫確定,加上達達企業董 事長、外交系校友姜豐年的贊助,體育室做了一 個新的嘗試:以獨立招生方式成立雄鷹籃球隊, 希望解決前段問題,以提升體優生的高等教育, 並增加學生與校友對政大的向心力。

公布獨招錄取名單 定名「雄鷹」為 球隊吉祥物

3 月 16 日

體育館部分開放

3 月 28 日

9 月 11 日

舉辦選秀, 並確認雄鷹 籃球隊13人名單

9 月 13 日 7


∣Issue

體優招生管道比較圖

資料整理/蔣濬浩 製表人/楊姝姍、詹蕣瑗

甄試

籌辦單位

申請資格

開放名額

篩選條件

可申請項目 以106年為例

在學待遇

參賽限制

8

甄審

甄試甄審委員會(全國分發)

所有參與國內外運 動賽事的體優生

政大

曾代表國家參加運 動賽事的得獎者

每年由各系決議開放的體育項目和名額

學科、術科

籃球、排球

政大獨招計畫

術科

籃球、排球、網球、 羽球、棒球、桌球、 田徑、橋藝

相關權利義務由各錄取學系決定 例如:是否加入系隊、校隊

所有體育績優生皆不能參與體育一般級賽事

符合甄試甄審申請者、 曾參與縣市級以上的 運動競賽者

正取6名

術科、資料審定

籃球

校方提供完整教育 訓練與生活輔導


體招新解藥?獨招在政大! 上述的種種問題皆出現於政大的甄試甄審生,而 今年夏天雄鷹籃球隊的成立,則開啟了校內首見 的「運動獨立招生」,為政大的體招系統增加了 新的可能。 「雄鷹籃球隊是國內第一個有全面性規劃的體育 獨招計畫。」王清欉所說的「全面性規劃」,係 指除了教練、練習場地、參賽補助等資源之外, 更進一步在球員的相關需求上做出與以往不同的 安排。 有別於以往使用《中等以上學校成績優良學生甄 審甄試升學輔導簡章》的篩選制度,政大新訂定 的《運動績優學生單獨招生簡章》,完全以籃球 技巧作為入學的標準。「因為雄鷹籃球隊是競技 導向的,必須得用獨立招生的方式,來尋找符合 競技能力的球員。」雄鷹籃球隊運動創意總監兼 球隊執行總監孫秉宏說明,公開組的比賽訓練強 度較高,加上並非年年都有以籃球為術科項目的 甄試甄審生入學,因此辦理獨立招生才能穩定地 招募到需要的人才。 「我覺得這是很正面、很有鼓勵性質的球隊。」 世新大學校男籃球隊總教練何正峰對雄鷹表示肯 定。不同於初出茅廬的雄鷹,世新男籃已有五年 資歷,目前在UBA(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大專籃球運動聯賽)賽制中屬於公開 一級,近年來招生表現穩定,在世新校內也有一 定的人氣。

雄鷹籃球隊執行總監孫秉宏介紹著雄鷹籃球隊,牆上張 貼 的 為 其 圖 徽 。 圖 /李 承 樺 攝

但因今年為獨招制度實施的第一年,各系開放的 獨招名額有所限制,雄鷹才會在本學期初舉辦校 內選秀,開放給一般生報名,目前的球員組成也 並非全是獨招生。「加上選秀進來的一般生,目 前共十三人。」孫秉宏解釋道。

何正峰也說,世新男籃在創隊之初並沒有獨立招 生的制度,計畫從甄試甄審生中找到球員。但實 際操作後發現,甄試甄審的學生也不太能符合教 練們以「競技」為導向的需求,所以後來皆以獨 招為主。

9


∣Issue

生活照顧 資料整理/蔣濬浩 製表人/劉楷文

保障球員的住宿,並在 學雜費上予以補助。

特殊專員 於前端,體能訓練師帶 給球員科學化的訓練; 於後端,則有防護師為 球員處理運動傷害。

學業計劃 總監

體育室與各系辦合 作,提供球員完整 的學業協助。

營運雄鷹球隊,並 協助球員適應大學 生活。

教練團 由一位總教練和三位助理教 練,共同負責球員的練習。

課輔機制新氣象 球場書本求兩全 雄鷹利用達達企業所贊助的資金,減免獨招生入 學後的住宿及學雜費,並由校方委託各系建立課 業輔導機制,協助所有雄鷹的成員可以兼顧課業 及籃球。 「在單獨招生時,我們會跟學生一對一溝通,講 到政大對學業的要求,」孫秉宏強調,「一定要 他們想學第二專長才會進來。」王清欉也提及, 不同於甄試甄審生,校方替獨招生安排了課業輔 導機制,藉由尋找系上適合且願意的同學來輔導 其課業,希望透過此作法減少獨招生在課業上的 顧慮。

10


系所名額增彈性 轉換跑道更便利 關於新制帶來的優點,王清欉認為,過去甄試甄 審都是依據志願分發,校方無法掌握入學學生背 景。而由校方主導的獨招,則能於入學前了解個 別狀況,並安排他們進入合適的系所。另一方 面,也解決過去體優生資格認定的困難。

針對當前甄試甄審生的轉系問題,王清欉則說 明:「就我們的立場,我們希望更多的系有這個 意願(招收體優生),讓體優生轉系的彈性稍微 大一點。」王清欉希望體優生有轉系需求時,也 能和一般生一樣有轉換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 適性發展。

11


∣Issue

12


體招嘗試新制度 雄鷹拓展舊格局 除了增加課輔機制、放寬系所規範以外,校方還 針對雄鷹新增其他的資源,願能組織一個更完整 的球隊,並順勢將體育文化帶入政大校園。 孫秉宏自信地提到,雄鷹擁有自己的專業團隊, 「在後端,我們有防護師可以處理傷害;在前 端,我們還有具體能訓練專長的助理教練,在受 傷之前幫球員鍛鍊好,降低受傷次數。」希望政 大的規劃能帶入更專業與科學化的訓練,並獲得 球員的認同。 相對於雄鷹,世新男籃雖然成立較久,在資源上 卻略顯遜色。「防護師或是體能訓練師那種(資 源)我們基本是沒有配備的。」何正峰說明,這 類型的資源在公開組的球隊中是重要的,但是由 於學校的經費問題,世新男籃的教練團只有兩 位,且沒有常駐的防護師等資源。 王清欉跟孫秉宏都提到,當初成立雄鷹是希望可

以拋磚引玉,透過資源的投入,吸引更多優秀的 體優生,進而增進比賽的精采度與曝光機率。一 方面可以增加學生與校友對政大的凝聚力,另一 方面也希望獲得更多校友的贊助及捐贈。 而雄鷹引進的除了可見的資源之外,還為各系帶 來籃球的訓練文化,像是雄鷹球員會協助系隊練 球,但不被允許參賽。「大部分的球員雖然才大 一,不過也累積近十年接受籃球訓練,應該可以 帶給系籃滿多幫助,」孫秉宏補充,「畢竟這批 雄鷹球員主要以校際的比賽來為校爭光,同時也 能夠分享籃球觀念來協助系隊。」 同樣地,世新男籃也要求球員盡量多參與系上的 事務。何正峰說明,他鼓勵球員參加一開始的新 生盃,但同時要求他們避開其他的賽事。「之後 的比賽可以轉當系隊的教練、顧問就好了。」何 正峰說,這也是體優生在大學中能夠帶來的特別 影響。

雄鷹籃球隊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訓練,偶爾會與校隊進行友誼賽。 圖/李承樺攝

13


∣Issue

新局現短絀 雄鷹爭出路 儘管體招制度在國內行之有年,但政大一直 以來都僅採用甄試甄審分發制度,直至今年 才辦理獨招計畫,無論在制度或資源配置方 面,都還有調整與討論的空間。

體學互斥 課輔成效未可知 國立師範大學(簡稱師大)體育系副教授、 中華民國體育協會理事温良財指出,一般大 學公開組運動球隊在經營上最大的困境:長 時間的比賽會嚴重帶走球員生活的重心,影 響到課業水準的維持。

温良財表示,國內的公開組籃球隊多半仰賴 學校經費來維持運作,能額外找到贊助商支 持的球隊都要花費不少心力,有時也需要 自行籌措資金。他舉例,師大曾經要賣紀念 品,但銷量不甚理想,温良財分析:「雄鷹 紀念品規劃團隊比較專業,相較於我們自己 球隊內部來處理,應該會比較好。」

「像是籃球公開級的比賽,從12月開始,一 路打到決賽的話就會打到隔年的3月份。」温 良財舉例:「在比賽期間勢必要密集訓練, 那這段時間同學在課業上就會更加辛苦。」 高度競技導向的比賽,似乎也成為了體優生 在一般大學之中的枷鎖,使得他們在兩者間 維持平衡的難度變得更高。

不過,以雄鷹目前條件而言,「短時間內都 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温良財說明,加 上雄鷹與達達企業簽約,每年八百萬的資金 共會持續五年,如果能在五年內拿出好的成 績,將更可以保障未來資金的來源。

眼前柴易找 百年林誰栽 現今雄鷹的經費多倚靠外界贊助,無論是比 賽補助經費、防護師等資源要擴增或是維 持,都無法和贊助商分割。而現階段如何妥 善運用既有的資金去創造最大效益,是這支 新球隊要面臨的考驗。 以同為公開組的世新男籃做對照,他們需仰 賴校方的補助,以及額外尋找贊助廠商,而 雄鷹有來自達達企業的獨立資金支應運作。 何正峰表示,世新男籃雖然經費不充裕,但 靠著推廣球隊的經營理念,仍爭取到許多贊

14

助商的支持。「這些贊助商除了覺得我們有 投資價值,當然也是認同我們球隊的理念, 所以很願意給予我們這些幫助,」何正峰感 性地說,「我常跟他們(球員)講,我們不 是要打冠軍的,在過程中的努力最重要。」

雄鷹能飛多遠 猶待時間檢驗 在國內大專院校的球隊中,若雄鷹獨有的運 作和行銷模式經營成功,便有機會帶起校際 間的潮流,進而讓一般民眾能透過球賽支持 自己喜歡的隊伍。 王清欉樂觀表示道:「我一直有個願景,未 來在這邊(政大)打決賽的時候,電視會轉 播,如果電視沒轉播,傳院也可能轉播。」 他期許未來透過媒體,讓已畢業的校友也能 看見雄鷹。他也提及,體育項目是一個很中 性的項目,不容易引發爭議,又能凝聚學生 與校友對政大的認同感,提高外界贊助意 願,並將效益回饋到學生身上。


15


∣Issue

16


不過,温良財卻指出:「其實靠比賽轉播本 身,舉辦方通常是賺不到什麼錢的。」他舉 例,就連國內的大型運動賽事,都需要向運 動頻道付出一筆不少的轉播金,即便在轉播 過程中可以順利吸引到贊助,多半也只能平 衡收支。但温良財仍看好這樣的形式能夠吸 引學生更關注運動:「舉例來說,師大自己 棒球隊的比賽,來看比賽的師大學生就會比 較多。」

王清欉提到:「像美國就很明顯,美國大學 的運動代表隊比賽是賺錢的,票都很貴,但 台灣這個風氣還沒起來。」國內體育環境與 國家政策有密切相關,何正峰指出,在制度 上,應該要由國家帶領,然而他認為現在選 手訓練、經費上都補助地不夠多。「我們所 能做的,只有在學校培養一般學生關心體育 的習慣,讓他們認同體育,以後才有機會回 饋(下一代)。」

羽球校隊於體育館做例行的練習。 圖/李承樺攝

行百里者半九十 但求治標亦治本 即便雄鷹帶來的獨招制度避免了甄試甄審制 度的缺陷,但課輔機制能否讓體優生們在體 育活動與學業間取得最適當的平衡,一改舊 制的不完善,尚待後續的觀察。 另一方面,舊制也並非完全被取代,透過舊

制所招收進來的體優生,校方除了放寬其身 分認定標準,目前尚無其他實體作為去改善 他們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學生不僅包括目前 在學的,更包含將來依此管道入學的新生。 在未來,相關應變措施是否能被更積極地訂 定,使其更臻完善,則端看校方的態度。

17


∣Cover Story

潔錄

當他們不再只是清潔工 掃把、拖把、吹葉器……,靜靜地傾倒在校園一角。遠方走來踽踽身形,用一雙 滿是厚繭的手將它們拾起,往掃區前行。散亂一地的廚餘、隨意拋棄的塑膠杯, 在他們的勞動下消失無蹤。只是,那雙手究竟屬於誰?我們未曾留意他們的面 貌,腦海僅殘留那些辛勤工作的身影。但他們也有名字,他們也有故事,且讓我 們走近,看那模糊輪廓,漸漸清晰。 記者/王昱翔、彭勝緯、周經倫 編輯/陳力瑋、盧羿茹、傅靖文 攝影/孫晨哲、鄭宗祐、楊蕙瑄

18


19


∣Cover Story

清潔工的日常 星期一早上六點五十九分 凌晨下過小雨,地上的落葉因濕黏而變得難掃, 微寒的天氣裡,三月(化名)阿姨握著塑膠製的 掃把與畚箕,掃得再賣力也只掃起幾片落葉。相 較塑膠掃具,竹製掃帚其實更容易上手,但宿舍 沒有,也只能將就。 雨天、落葉、塑膠掃把,清潔工日常。 三月阿姨的負責範圍涵蓋宿舍整整兩層樓的掃拖 地、垃圾處理,加上浴廁中的洗手台、馬桶、地 板、曬衣間等,「一個早上應該也忙不完。」她 喃喃地說著,反正每天都是這樣,每天。 馬桶、地板、曬衣間,無止盡的清潔。 經兩天假日,學生丟棄的垃圾早已塞滿回收桶, 一旁也堆滿瓶瓶罐罐。她拿出兩個垃圾袋,著手 分類散落一地的回收物,其中有塑膠袋裝著的紙 杯,杯中插著吸管;還有吃剩的麻辣火鍋,其中 殘留將近三分之一的辣油;更多的是在被橡皮筋 綁好的餐盒裡頭,裝著油膩的骨頭和剩菜。她面 不改色,反射動作似地將飲料杯、廚餘、餐盒迅 速夾入不同垃圾袋,如此重複著。

20


剩菜、餐盒、免洗筷,清潔工日常。 她花了整個上午才完成部分繁雜的工作。過程 中,未被分類的垃圾、廁所地板上的排泄物和散 落在垃圾桶旁的衛生紙,有多少是因學生散漫帶 來的額外負擔?但她沒時間去計較這些瑣事,她 認為完成工作要緊,不然等等又要被主管罵了。 日常的壞習慣,日常的負擔。 趁著休息時間,她一邊吃著泡麵,一邊滑手機, 偶爾看影片中的孫女手舞足蹈,偶爾想一下女兒 過得好不好,或是回憶前幾天同事找她聊的八 卦。不知不覺,手中的泡麵被吃得一乾二淨,就 連湯汁、殘渣都不剩,她習慣不浪費任何食物。 飽足一頓之後,再休息一會兒,又要面對學生用 餐後狼藉的垃圾桶。 一碗泡麵、一場盛宴。 清潔工作中,部分雜事來自學生不良的生活習 慣,但她只是笑笑地繼續忙她「應該」做的,繼 續打理住宿環境,僅憑一雙沒有任何防護的手。

21


∣Cover Story

脫下清潔工的制服 他們是誰? 在政大,每天有近八十位清潔工為維持校園環境 辛勤工作,但有多少人曾留意過身邊「那默默的 一群」?國小課本、新聞報導、勞資爭議……,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形塑 「清潔工」,並為他們貼上形形色色的標籤。但 當他們褪下社會賦予的清潔工外衣,擺脫早已被 定義好的形象,他們也像一般人擁有日常、擁有 自己的故事。

漂向「北」方 背井離鄉 「那時候只有九歲,再不走就要被抓了,這樣的 環境逼妳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已退休的政 大清潔工菁秀阿姨無奈表示。出身雲南小康家庭 的她,九歲時經歷文化大革命,一夕失去原本安 穩的日子,後更與家人在混亂中失散,只能跟著 部隊踏上流離失所的生活。提起過往,她說:「

22

這個事情講起來心很酸。」 菁秀阿姨隨部隊於寮國、緬甸、泰國三地奔走幾 十年,她變得堅強也不再哭泣,只期盼有朝一日 能重返雲南。然而,在她32歲移居台灣後,已不 再渴望回去,因為她不願再面對人事已非的家 鄉,「家鄉」對她來說甚至是有些陌生與痛苦的 存在。聊到初來台北的心情,她反而有些放鬆地 說:「有種已經回到家的安心。」或許,台北才 是她落葉歸根的家。 不同於菁秀阿姨,台北則是三月阿姨歷經淬鍊的 地方。20多年前,三月阿姨離開熟悉的家鄉,從 花蓮跟隨丈夫來到台北生活,「長輩還在(人 世)時動不動就跑回去。」她感慨說道,看得出 來她對家鄉的想念仍濃烈。但隨著長輩的逝世, 避風港的瓦解,她也不這麼常回去了。


曾經 我不是個清潔工

家庭中的「翻轉」教育

「都是以前的事了啦。」張伯伯有些僵硬地揮了 揮手,顯得內向靦腆。年近六十的他,曾就讀臺 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 工程系,畢業後旋即進入機械產業,從事工業 設計。之後轉行電子業,搭上對岸改革開放的熱 潮,外派到中國。當時福利很好,張伯伯每個月 約有新台幣九萬多元的薪水。 但好景不常,張伯伯在中國發展並不順利。「那 時公司縮編,」張伯伯笑容依舊,眼神卻閃過些 許無奈,「回來後,十幾年都找不到工作。」被 資遣的他回到台灣,面臨的是中年失業的困境。 一開始,仍想投身電子業的他投了無數份履歷, 卻都石沉大海。直到有天,他在網路上看見政大 清潔工的徵人啟事,「我那時就想,校園工作應 該比較輕鬆吧。」因為這個念頭,開啟了張伯伯 清潔工的職業生涯。

「多讀書」是三月阿姨灌輸孩子的首要觀念。在 以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她相 信能逆轉困境的關鍵是知識與學歷。雖然處於刻 苦的生活環境,家庭代工多賺的薪水也全供孩子 們讀書,一切的努力只為讓他們跟得上所謂的「 台北人」。

在那個時代的榮景下,菁秀阿姨與三月阿姨也曾 從事著待遇比清潔工好上許多的職業。但隨著產 業的流變,曾經的工作逐漸被更低廉的勞力取 代。他們不得已轉換跑道,投身勞動環境較差的 清潔工作。

不同於一般家庭的是,即便子女已長大成人、結 婚,甚至有了小孩,三月阿姨仍不敢也不願向子 女拿孝親費。「我養你們(孩子)是我們長輩的 任務,如果因為有經濟壓力(就不養)的話,我 可以不要生你啊。」她說,縱然以前為孩子們付 出非常多心力,三月阿姨仍覺得無須把養育費跟 孝親費劃上等號。 菁秀阿姨亦然,她反覆向孩子強調著自力更生的 重要,期許女兒能夠獨當一面。或許正因部分清 潔工曾歷經辛苦的過去,他們希望教育能夠翻轉 階層,深怕兒女再度走上自己過去艱辛的路,更 不願成為兒女肩頭上的經濟負擔,只期盼他們能 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現在大家說怎樣辛苦,事實上讀書是(我覺 得)最羨慕的一件事!」菁秀阿姨說。文革使她

23


∣Cover Story

沒能進入學校就讀,後為填補童年的缺憾,菁秀 阿姨不顧工作的疲憊,前往木柵高工夜間部就 讀。她難掩興奮地敘述著讀書時遇到的朋友與學 習的事物,還說道:「我女兒這樣(不讀書)讓 我心裡很不平衡,錢賺好了給妳去讀還不要?」

休息 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此外,菁秀阿姨笑說自己在工作之餘還是有休閒 活動,除了偶爾參加政大教職員的社交舞社團, 有時下班後更會直衝木新路上的卡拉OK。而張伯 伯則透露,自己閒暇時很喜歡爬山,以前在中國

工作時每天都相當繁忙,現在當清潔工,雖然賺 得少一些,但他有更多時間可以運用。 然,不是每位清潔工都能擁有充足的閒暇時間。 三月阿姨說:「我有時候則會跑去住家附近撿些 野菜、採一些田螺。」這是她的「休閒活動」, 只是為了讓下一餐有著落而忙碌著。為照顧領有 殘障手冊的手足,三月阿姨一度身兼兩職,每天 上班時數更直逼16小時,生活的忙碌與經濟的重 擔已讓她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能夠追求,根本沒 有多餘心思安排自己的休閒活動。

曾隨部隊奔走數十年的菁秀阿姨,生動地描述著當時如何跟隨 軍隊飽餐的經歷。 圖/孫晨哲攝

24


困境中求生存 惡劣的清潔環境 近年來,從層出不窮的勞資爭議可看出政大清潔 勞動環境的不友善。自2001年起,政大將清潔工 作轉由外包公司負責,但在廠商的利益考量下, 現行的外包制度卻使得勞動環境逐漸惡化。在權 力不對等的關係中,清潔工又是如何對面對廠商 的侵害呢?

人力的縮減 是日漸沉重的負擔 「一開始工作環境還不錯啊。」初來政大,張伯 伯被分配到樟山寺平台的打掃區域,縱使範圍廣 大,樹葉掃了又落,但宿舍的清潔工同事會適時 支援他,因此日子還過得去。然而,換了老闆之 後,被指派的工作量大增,不巧張伯伯又在此時 跌倒受傷,工作效率減低,自然成了老闆找麻煩 的對象。

「就會一直開單啊,拍照跟你說這邊沒掃乾淨, 過幾分鐘又來拍一次。」張伯伯表示,有時一小 時內就有近十張糾正單,根本來不及再掃,老闆 還會以此要脅沒收他的油錢補助(約新台幣五百 元)。「應該是因為我抗議過工作內容,所以被 針對。」張伯伯苦笑,他曾跟公司反應工作做不 完,公司一直承諾會減少,但最後並未改善。 針對工作量的增加,種子社社長、社會三劉耀璘 說明:「學校撥給外包公司的價格是固定的,如 果廠商透過兼職等方法減少人力聘用,就能從裡 面抽取更多的利潤。」他說,這樣的狀況惡化了 勞動環境,他以曾接觸過的一位清潔工為例,該 清潔工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必須持續工作到下午 五、六點,甚至要橫跨兩棟大樓打掃。工時既 長,工作又累,加上清潔工們可能有一些職業

25


∣Cover Story

病,也會被主管嫌棄,「就一般人的標準看,這 工作薪水其實非常非常低。」

檯面之下 不合理的調動 除了工作量與薪資的不合理,藉由兩年一次的換 約,更讓新廠商有機會處理「有問題清潔工」。 如2015年時,舊公司「潔之方」在移轉清潔工的 說明會上,給了新公司「明曜」一份「清潔工黑 名單」,明曜便利用不合理的工作調度逼退懂得 爭取權益的清潔工,而一向與種子社互動密切的 三月阿姨正是其中一位。所幸在種子社極力爭取 下,三月阿姨獲得新的勞動契約,她笑說:「發 生事情的時候,學生就幫我們爭取,讓(清潔公 司)主任說不出口!」雖然三月阿姨成功續留政 大,但因此被廠商逼退的清潔工仍不在少數。 張伯伯便是其中一例。當年工作跌倒受傷之際, 他向公司提出請假申請卻遭刁難。在經歷一連串 的調解抗爭後,張伯伯被調職至台大男宿。「做

一個星期就走了,那工作量太大,撐不下去。」 張伯伯邊說邊笑,笑得無奈。 大部分清潔工被調職後,工作量不減反增,甚至 有時超時工作卻沒有加班費,惡劣的勞動環境使 得不少清潔工的身影自此從校園消失。

全心全意 能換得全薪權益? 工作崗位遭主管調動時有耳聞,三月阿姨也不例 外。數年前,清潔公司的主任要求她負擔兩人份 的工作,並承諾加薪一萬元。但兩個月後,廠商 卻僅支付當初承諾的二分之一。不甘權益受損的 三月阿姨向主任理論,得到的卻是敷衍的一句「 妳自己去跟經理講。」同時宿舍方也向廠商投 訴,原應兩人負責的區域,廠商竟僅聘一位清潔 工,主任因此再次將阿姨調職,只用「打掃不乾 淨」的說詞搪塞。 嚥不下廠商食言及無端的工作調動,三月阿姨決

張伯伯帶著笑容,分享從科技新貴轉換到清 潔工職涯的心路歷程。 圖/楊蕙瑄攝

26


定請辭。她寧願賭上工作,也不願忍辱。而主任 知道她是有責任感的清潔工,所以事後不斷嘗試 挽留,「一萬塊還是要給我,你不給我,我也不 用跟你招呼!」三月阿姨說來仍有些氣憤。在她 的堅持下,廠商最後選擇讓步,她也成功贏回該 有的權益並留任工作。 然而並不是每位清潔工都如此幸運。如張伯伯當 時受傷向公司請假,依照《勞動基準法》,請假 時應領有半薪,但這筆錢卻遲遲未有消息。「老 闆一直說要給,最後也都沒有。我後來想也不要 爭了啦,再爭又會被盯上。」張伯伯說。

合理休假成空想 廠商的惡意侵吞 菁秀阿姨來政大任職時,兩度因工作造成骨裂傷 害。當時廠商不但沒有給予應有的半薪,更長年 積欠特別休假日數。面對她的質疑,主任則不斷 以公司規定打發,菁秀阿姨氣不過,退休後便偕 同種子社前往爭討權益。對此,她不滿地抱怨

道:「我痛苦的時候,你們沒有慰問,也沒有合 理的處理。」 起初菁秀阿姨向廠商要求二十幾萬的賠償金,但 由於打卡紀錄被刪除,加上老闆與律師不斷以「 多年情誼」等理由勸說,最後菁秀阿姨僅獲得四 萬元賠償。「唉,算了算了,就是你退一步、我 退一步這樣和解了。」她嘆道。 而今休假問題亦尚未解決,如三月阿姨提到,當 時的主任不只沒有給予應休的七天假,面對清潔 工提請的喪假,主任更是冷回:「林叨欸代誌( 你家的事情)。」後來與種子社一同爭取後才討 回公道。 由此可見,清潔工面臨廠商惡意不給假的情形不 在少數。而每兩年要重簽合約的制度,更是將清 潔工的年資屢屢歸零,致使清潔工的特休日數及 薪水皆未隨年資增長,應有的權益也在不知不覺 間遭到侵吞。

27


∣Cover Story

走過數十載 他們的人生哲學 菁秀阿姨、三月阿姨、張伯伯,他們各自擁有不 同的過去與工作歷經,不再只是大家印象中的模 糊身影,也有著不該被忽略或遺忘的故事。作為 與你我無異的「人」,他們經歷數十年的淬鍊, 也積累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菁秀阿姨——平凡就是幸福 正因為菁秀阿姨從小即面對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坎 坷,她逐漸習慣並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幾十年 來,她目睹清潔勞動待遇的潮起潮落,期間她也 曾離開政大,面對每況愈下的工作條件,她只是 淡淡地說:「環境是這樣子,可是要面對事實, 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嘛。」 「在政大工作的時候很苦,但對我來講不算什 麼,以前才是真正的苦。」即便面臨台灣惡劣的 清潔環境,菁秀阿姨也只是笑著將其比擬為「遊 樂場」,畢竟再惡劣也無法與過去的顛沛流離相 提並論。她說道:「現在什麼都不求,只是希望 每天都健康平安,過得快樂就好。」

三月阿姨——看清風霜中的自己 遭遇困境時,三月阿姨的第一個念頭總是選擇面 對,生活經歷讓她知道逃避無法解決問題。三月 阿姨總抱持著一種信念:「人家行,為什麼我不 行?」而談及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期許,「想要的

28

就是讓自己輕鬆,比較沒有壓力。」她低下頭輕 聲地說,只盼身上的重擔能減輕,不奢求什麼。 今年是三月阿姨在政大服務的第20年,「如果回 到20年前,還會選擇來到政大服務嗎?」三月阿 姨若有所思地回答:「有這樣想過,但是想了一 下又覺得在哪工作,還不是都一樣會遇到類似的 狀況。」對於工作,阿姨似乎看得很開,她莞爾 一笑,對現在尚過得去的生活作了最好的詮釋。

張伯伯——人生起落 雲淡風輕 現在的張伯伯,在一間企業從事清潔工作。「剛 進去的時候待遇也很好,但工作量最近也開始變 多了。」張伯伯表示,他正在投履歷,考慮換地 點工作。 張伯伯從科技新貴,轉換跑道成為清潔工,面對 起起落落的人生,他並不畏懼。回想失業的十幾 年,張伯伯笑著說,都是吃老本,咬著牙撐下 去。即便是那樣的日子,他也不曾陷入失意的泥 淖。他以一貫靦腆的笑容說:「完全找不到工作 的時候會有一點(沮喪),但後來就看開了。」 張伯伯說,人生活到現在,特別想做的事只有種 花種草,「以前老家有一塊地,但被賣掉,現在 買不回來了。」走過了大半人生,面對重重困 境,他沒多說些什麼,只說:「一切順其自然。」


那些未能被看見的故事 星期五,下午三點五十九分

打卡鐘的聲音響起,三月阿姨放下掃具,拖著疲 憊的身軀踏上歸途。大樓、廁所、街道,原先的 髒亂消失無蹤,只是當太陽再次升起,校園又將 恢復骯髒的面貌。 掃不完的垃圾,周而復始,清潔工日常。 「為什麼要報導清潔工這種不重要的東西?」一 位清潔工如此說,聽來滿是諷刺與無奈。清潔 工,從不只是文學家筆下的社會寫實悲劇,而是 真實地存在於我們周遭。 超時勞動、薪資低落、蓄意刁難⋯⋯大部分人只 看見他們的悲傷與不公,但那不過是故事的部 分。他們或樂觀面對,或積極反抗,或曾經飛黃 騰達,或背負甜蜜負荷,他們各自擁有著不同面 貌,並以自己的態度面對生命。 掃把、拖把、吹葉機⋯⋯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景 象,總被遺落在目光之外。在你我看不見之處, 沉默的背影收錄著不為人知的生命故事。

29


∣People

30


駐校藝術家

涼秋的傍晚,在藝文中心三樓的討論空間傳來此起彼落的議論聲,學生圍 在一起,討論著田野調查的結果,他們時而感性傾訴、時而來回辯駁。當 他們討論到一個段落時,總有一道溫柔而有力的聲音響起,有時會直搗重 點,有時會趣味地問道:「有沒有人還有不同的意見?」 他是王小棣,今年六十四歲。民國68年,他踏進台灣影視界,開始了長達 近四十年的編導生涯。今年,王小棣有了新的身份──政大第十七屆駐校 藝術家。 記者/簡毅慧、陳貞蓁、鄒鏡涵 編輯/詹蕣瑗、吳卓玲、周慈萱 攝影/林傑立、謝昕宸 圖片/藝文中心提供

31


∣People

從片場到教室 王小棣走進政大 給學生的第一課:事關小而美 「為什麼你要認識這些環境?」王小棣看著同學 的眼睛問道。 這裡是駐校藝術家計畫中的一環─ 「他者是 誰」工作坊。王小棣和同學並肩坐在木地板上, 他要求同學觀察政大周遭環境,尋找自己有興趣 的題材進行創作,王小棣說明:「在我們的影視 科系,同學小時候拍片都會拍很大的題目,但你 如果把眼光收近一點,看一下你的周遭,甚至你 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故事等等,去做你周遭 小範圍的深度認識呢?」 王小棣認為,若人們只是淺而廣泛地接觸拍攝題 材,可能無法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特色或應該追求 的方向,「所以說,『事關小而美』是我追求的 基本信念。」他笑著說明,這就是為何他將駐校 藝術家計畫的主題設定為「事關小而美」。 什麼是事關小而美?王小棣說,這個概念來自於 一本由經濟學家舒馬赫的書《小即是美》,「這 本書是我的聖經,」王小棣說明,「他(指舒馬 赫)沒有這麼大的主義要實踐,但他有整個關於 工作、關於人方面,更落實的一些想法。什麼都 不能太大,大就是會有很多不必要的建設或浪 費。」王小棣表示,這本書帶領讀者去反思人類 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奉為圭臬的中心思想。

攜手政大 搭起世代間的藝術橋樑 從去年10月開始,藝文中心便主動向王小棣聯 繫。起初,他並不願意接受成為駐校藝術家的邀

32

約,來來回回推辭了三次,一來因為工作非常地 忙碌,二來也覺得自己根本不是藝術家。王小棣 皺眉地問道:「藝術家不是應該畫畫、美術什麼 的嗎?」與他接洽的駐校藝術家(暨表演)企劃 張湘瑩說:「老師認為『藝術家』這個角色太莊 嚴了,他覺得自己只是一位用影片紀錄人、土地 及周遭的人。」 那是什麼原因讓王小棣點頭的呢? 「其實原因是非常私人的。」王小棣坦言,他得 知正在推動此計畫的是藝文中心主任侯雲舒後, 才一口答應。「侯主任的爸爸是侯佑宗,是非常 有名的京劇老師,我曾經上過他幾堂教導京劇鑼 鼓點的課,算是人生上過滿珍貴的課之一。」 「如果侯佑宗老師的孩子在大學環境裡做這件 事,好像提醒了我,其實我應該去為這個大學環 境做些什麼。」王小棣強調,為了讓政大學生能 更認識自己的學習環境,他在設計課程時,是以 其拍片多年的經驗為基礎,陪著他們走入田野, 而非只是停留在教室和校園中。 為籌劃課程,藝文中心與王小棣的稻田電影工作 室來回討論了很多次。反覆溝通的過程中,王小 棣不斷提到,焦點不該在他身上,而是在他的工 作團隊、所拍攝的角色及其生命故事。張湘瑩表 示:「從開幕以來,老師都是一個樣貌,非常地 謙虛,對任何人都是同樣的態度。」她認為「謙 虛」是王小棣的一份堅持,也是在他身邊工作的 人所能感受到的真誠與謙卑。


藝術並非為權勢服務, 而是為了改變社會。

在「他者是誰」工作坊中,王小棣展現親和的一面,與學生相談甚歡。 圖/林傑立攝

33


∣People

王小棣的駐校日記 一窺活動巧思 不同於以往,過去的駐校藝術家任期為一學期, 王小棣進駐政大的期程則為一學年。上半年度, 藝文中心規劃了一系列前導活動,下半年則有王 小棣親自參與的「他者是誰」工作坊、「和他們 一起活過」展覽、「從我的第一個劇本談『功過 相抵』的人生」專題演講、影展以及其他系列活 動等。

「起碼這個書單對我來說是有不同層次的,能為 自己保持一個思考的習慣,」王小棣坦然地說 道:「有的書是讓我對別人的創造力覺得很讚 嘆、有的書我還沒太懂,是能促進我思考的。」

闔上21本書後 掀開思維新扉頁

為使學生更深入瞭解自身周遭的環境,王小棣也 設計了「他者是誰」工作坊,帶領學生進行田野 調查,走訪社會住宅「安康社區」、經營超過半 世紀的光明戲院,以及愛滋關懷民間團體「關愛 之家」等地方。廣電四的李亞潔是這次工作坊的 學員之一,她認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王小棣的 話不多,也不會刻意指示學員們要注意哪些地 方。李亞潔也分享,王小棣進行田野調查時有種 獨特步調,總是在沒人留意的地方駐足,例如戲 院附近的陳舊空房、社區居民的生活樣態等,使 他找到更多與別人不同的視角。 在工作坊的提案中,李亞潔原打算以「懷舊」角 度呈現光明戲院,經實地走訪後,王小棣對她的 想法提出質疑:「妳不覺得這棟建築很醜嗎?它 的工程結構是完整的嗎?光明戲院有保存的意義 嗎?是否有時老去、更新是應該的?」這給了李

其中,王小棣也為政大學生設計了一套書單,包 含《目送》、《玉峰觀止》等21本書。談起這套 書單,王小棣說,他所揀選的書單是具有互動性 的,有些是他欣賞的創作,其中包含作者對人性 的觀察;有些則是能激發讀者反思的作品,或許 有點難懂,但他認為,在精神上能有適度的刺激 是一件好事。 「比如說,大家可能會埋怨蔡明亮(台灣導演) 的電影看不懂,但人生你真的懂嗎?」王小棣問 道,他認為「不懂」並不代表他的價值、格調不 足,「你不要覺得某些藝術形式你不懂就是不值 得看,其實人生你也不懂,你有多一些不懂的事 情讓你常常想去弄懂,基本上就是好的。」

34

田野調查:探索指南小故事


亞潔另一種思考方向,也提醒她創作時在個人情 感之外,也須考量作品的現實面,以及能否引起 他人共鳴等問題。 在帶領政大學生進行田野調查時,王小棣將自己 界定為「陪伴」的角色,除了在看法上提出不同 的點去刺激同學思考外,他會避免讓自己的既有 經驗、概念框架住學生的提案。「同學年輕時就 是可以做些將來工作後就沒時間做的事,就算現 在看起來有點浪漫、有點偏什麼的,但只要他對 這件事有興趣,我們就一起去聽。」王小棣笑著 說,他認為陪伴同學去完成他們的創作,對他來 說也是一種學習。 工作坊中的一名學員、歐西二的秦佐,目前正在 創作一部以政大為主題的小說,在走過兩次田野 調查後,他表示自己「走出舒適圈,有開啟到一 些新的場景的想法」。秦佐分享,進行田野調查 時,王小棣總在一旁默默聆聽、靜靜觀察,回來 討論時卻又能提出精闢的見解,「就會覺得『 咦,我自己剛剛有看到了什麼?為什麼我都看不 到那些面向?』」秦佐說,這樣的衝擊讓他覺得 自己可以更加地敏銳,看見任何一件事便盡力去 深化、細想。

「雖然感覺得出來他自己心裡有一套理念,但他 不會讓自己的立場侵犯到別人。」秦佐認為,王 小棣非常尊重學員們,意見完全是平等地交流, 「老師講過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我覺得 自己很有福氣,因為我的眼中一直有別人。』」

▲王小棣與政大學生一同到校外進行田野調查。圖於興 隆路上拍攝。 圖/藝文中心提供

35


∣People

走到他的身邊: 政大畢業生看王小棣 緣分與養分 團隊裡的「政大幫」 王小棣除了是本屆的駐校藝術家外,也是政大廣 電系的兼任講師,與廣電系其他老師熟識。許多 政大學生受該系老師的推薦,進入王小棣帶領的 工作室,王小棣笑稱:「整個工作室有一段時間 只有我不是政大的!」 「其實也是人的關係啦,盧非易(廣電系副教 授)老師推薦很多表現很好的畢業生(到工作 室)。」王小棣說,過去有一段時間,到工作室 實習的大學生都不會做事,只在片場旁邊看著, 「但我覺得可能是教得好吧,(政大學生)來到 這裡做事是不輸人的。」他說。 一路走來,王小棣培養出許多影視界的知名導 演、演員,其中也包含畢業於廣電系的廖士涵與 外交系的范宸菲。談到與王小棣相處的深刻經 驗,廖士涵回憶,有一次劇組因為他的失誤壓縮 到原定拍片時間,所以他就被王小棣罵了一頓。 當晚收工時,廖士涵一直站在片場外圍、不願進 去,沒想到王小棣主動跑來找廖士涵,表示他自 己想了之後,能理解廖士涵為何會這麼做,他還 說:「你下次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早點告 訴我。」廖士涵直言,他聽了後當場落淚,「覺 得委屈被『摸到』了。」從王小棣身上,廖士涵 學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今天問題來

36

▲ 外交系系友、曾出演植劇場系列短劇的演員范宸菲。

圖/謝昕宸攝

了,就表示你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 談到王小棣是如何引導演員,范宸菲說:「他不 會給很死的建議或是直接說出正確答案,而是給 予方向。」在參與其中一場王小棣協助拍攝的戲 時,范宸菲飾演一位精神科醫生,排戲前王小棣 還特別向她分享了他去精神病院的心情,「那是 很畫面性的,彷彿可以跟著老師的敘述身臨現 場。」范宸菲認為王小棣的用心之處在於,他用 自己的生命故事、提供一些參考資料或是線索, 讓演員能跟著他進入到角色的世界。


「美玲是你?」 發現率真王小棣 「他很像小朋友,有一顆赤子之心,」與王小棣 合作超過15年的工作室成員曾鐵蛋描述,有一回 王小棣打電話給他,興奮地告訴曾鐵蛋他買了一 台車,說下午要帶到工作室給大家看,「我當時 想說,你是逛菜市場嗎?怎麼隨隨便便就買了一 台車,」回憶起當天下午見到王小棣時的場景, 曾鐵蛋好氣又好笑地說:「老師出現的時候,帶 著一台雙輪的電動滑板車。」 對王小棣來說,這台滑板車似乎也是他用來紓壓 的工具。在曾鐵蛋受訪的同時,王小棣也在進行 當晚於政大的展覽演講,「他當時因為晚上的演 講很焦慮,他說『我怎麼會訂這個題目!我現在 不知道怎麼講,不行,我要出去繞一繞!』」曾 鐵蛋描述著當天下午的場景,王小棣就踩著滑板 車在工作室前的巷子晃著,「我走到茶水間,透 過落地窗就看到老師在外面踩著車、背著手,慢 慢滑過去,然後再滑回來,邊滑邊思考。」

▲ 王小棣長年的合作夥伴導演曾鐵蛋(化名)。

圖/林傑立攝

畢業於廣電系、目前在工作室任職編劇的張可欣 也透露,王小棣有天天都要喝黑咖啡的小習慣, 也因此有源源不絕的精力。她笑道:「我覺得老 師和鐵蛋是一樣的人,他們可能都覺得這世界很 好玩,有很多事情可以去探索,所以不太需要花 時間在睡覺上。」 「老師很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張可欣表示, 有時附近鄰居會向王小棣打招呼,王小棣總是很 親切地回應,偶爾也會主動和他人聊天:「像他 看到『美玲早餐店』,就會問店員說:『美玲是 你嗎?』」 ▲ 廣電系系友、《戀愛沙塵暴》的編劇張可欣。

圖/林傑立攝

37


∣People

傾身聆聽更多的聲音 王小棣談政大 跳脫思考公式 引領學生開拓視角 「以前我在舊金山念電影的時候,什麼都可以 講,中午在廣場吃個飯,有人在罵甘迺迪、有人 在議論國際時事……各種都可以討論。」王小棣 說,國內外大學對於人文風氣的培養方式相差甚 遠,「其中差最多的是校園的自由風氣吧!」 王小棣回憶,當他回到台灣時,也曾對「有事不 能講」的情況感到困惑,因此,在工作坊的上課 過程中,王小棣除了針對學員的個案進行討論 外,偶而也會發表自己對國際時事的看法,並和 台灣的現況做比較與分析,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 學員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個案,也顛覆了大眾對 「藝術家」的想像。 在一次工作坊中,王小棣帶著學員一同拜訪了社 會住宅「安康社區」後,便與同學進行議題討

論。過程中,許多學員都會以關懷貧富差距、社 會階層的角度切入,然而,王小棣認為這樣的討 論不夠完整,除了「感性」、「同情心」、「對 公家機關的批判」等立場外,學員應試著從更多 角度去探討議題,「比如說,關於互動、關於生 命價值、關於這些被標籤化的公共機構,其實有 很多事是可以去探討的。」 經過這幾次的演講與工作坊,王小棣也觀察到, 參與活動的中國學生非常積極。「我覺得陸生是 有轉變的,現在年輕的陸生越來越活潑,會有自 己的個性而且勇於表達。」王小棣表示。當工作 坊討論到各國學生生活步調時,台灣的學生除了 自身經驗外,也提到他們與西班牙學生的交流, 而中國學生另會有他們的一套見解,學員成長環 境多元化,也豐富了工作坊的討論角度。

「他者是誰」工作坊中,王小棣正生動地講述自 己的生命經驗,期勉學生能從對自己生活的觀察 獲得更多靈感。 圖/藝文中心提供

38


我沒覺得電影多了不 起,重點是它是社會關 於生命力、創造力、想 像力的共同記憶。

「不要厭世!」 給政大生的鼓勵 在開幕演講中,王小棣想和學生談談「黨校」這 個標籤,因此他臨時換了原訂題目。「或許這個 議題有一些禁忌,但是他並不會因為這個原因便 不願多談,他想和大家分享他的看法,這是讓我 們敬佩的地方。」張湘瑩表示。 王小棣顯然對「黨校」這個標籤感到新奇,「貼 上這個標籤、又是優秀的學生,他們怎麼去看待 這個社會,社會又怎麼看待他們,我倒是沒想到 這點。」演講中,他也給予政大學生們鼓勵:「 不要為了『黨校』難過,這是環境很好的地方, 好好做些事情,不要厭世!」王小棣希望政大學 生能重新看待學校的歷史,不要認為這只是一個 標籤。 在幾次的田野調查過程中,王小棣也細細地去觀 察了政大的地理環境,他指出:「(政大)前面 有河道,後面有茶樹、茶農,應該算是木柵這一 帶的中心吧?」王小棣鼓勵政大的學生們能更積

極地珍惜、保存特有的自然環境,並從中找到屬 於政大的獨特性。 「以前廣電系找我來上課時,我都匆匆忙忙跟同 學討論,或和老師開會,沒像這次的工作坊要帶 他們去走、去認識這個環境,」王小棣說:「我 發現政大環境真的滿好的,其實大家應該珍惜, 應該去想怎麼樣透過師生間的互動把這個校園弄 得更好。」

「駐」足政大 花甲少年的初心 走進藝文中心的展覽「和他們一起走過」,角落 的牆上播放著王小棣的電影,細述著那些小人物 的故事;展示台上的劇本手稿、劇照皆佈滿歲月 的痕跡,歷經六十餘載的淬煉,王小棣仍抱持著 一份初心,他坦言,雖然當前台灣的影視製作條 件很差,但是,他仍會堅持拍片這條路,這就是 屬於王小棣的溫柔革命。

39


總編輯 簡毅慧

副總編輯 李慈媛 詹蕣瑗 記者

簡毅慧 李慈媛 吳致亨 王昱翔 蔣濬浩 萬巧蓉 孫佾妘 彭勝緯 周經倫 陳貞蓁 鄒鏡涵 編輯

詹蕣瑗 陳力瑋 劉楷文 楊姝姍 盧羿茹 傅靖文 吳卓玲 周慈萱 攝影

孫晨哲 李承樺 江張源 鄭宗佑 謝昕宸 林傑立 楊蕙瑄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



Nov 2017

NO. 21

Issue 茲事「體」大 雄鷹起飛 體招制度新氣象

Cover Story 潔錄 走進清潔工的人生地圖

People 政值花甲的少年 駐校藝術家──王小棣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