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2 Jan 2018
Issue 課程精實上路一年半 教學品質不升反降?
Cover Story 找到回家的路 原住民學生的尋根之旅 附錄:他們的內心話
Gallery
What's in our rooms
一窺政大生寢室內的小宇宙
∣Editorial
這個世界其實沒有「他者」, 一切的生命都是「我們」。 ── 任明信
時序初入2018年,校園迎來第一波冷氣團。九度的 空氣裡,《學聲》依然忠實記錄著政大走過的每一 寸腳印。在1月的校務會議中,爭議多時的外語檢定 門檻廢除議案終於通過。此外,圖書館的蔣中正銅 像也決議拆除,耗時近一年的處理議案也暫告一個 段落。學生的推動以及對公共議題的關心終於在年 初開花結果。 「新制課程精實方案」於105學年度正式上路,師 生權益在一年半之間受到諸多影響。每當進入學期 初選課期間,總會有學生苦喊著「我的課都被精實 掉了」。究竟在課程精實上路後的今天,政大的學 習環境是否因政策變動而有所改善?根據《學聲》 調查,有近九成的學生認為課程精實後教學品質並 無提高,顯現出學生對目前的教學環境普遍感到不 滿。課程精實立意良善,但許多政策細節仍有改善 空間,本期結合行政方、各系學生與教師的說法, 找出課程精實政策之癥結點,期望為政大的教學品 質盡一份心力。 政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05年12月成立,負 責輔導原住民學生的校園生活與職涯發展,日前更
與校內原住民社團搭蘆灣社合作舉辦原民週,讓政 大的非原民學生有更多元的管道認識原住民傳統文 化。目前政大共有兩百多位原住民學生,對他們來 說,族服、族語等傳統元素不僅僅是衣服、溝通工 具如此簡單,其中更牽涉文化保存、自我認同等等 議題,猶待讀者一同去深入探討。 近來,網上盛行分享「What’s in my room?」系 列文章,內容介紹作者如何透過空間的使用與家具 的擺設向大眾展示自己的居住空間,大眾也能從其 中窺探作者的生活風格與設計巧思。對一個住在宿 舍或在外租房子的大學生來說,能發揮的空間看似 有限,但許多人卻都能在幾坪的小空間出妝點出最 精彩的宿舍生活,與室友相處、玩樂的時光也將收 藏在其中。本期攝影專題將帶領讀者發現政大學生 最「宿」的一面,看見政大人的「What’s in our rooms!」 本期引述任明信的文句,望向讀者傳達:對於每件 事,我們都有比置身事外更美好的選擇。透過第22 期《政大學聲》,我們期望能提升政大師生對公共 事務的關心,為校園議題的推動注入更多的力量。
1
Issue
Cover Story
04 「精實」為誰開 師生共擔政策成本
18 生活在他方
06 「 課被精實! 」 選課難如登天?
20 族語斷層危機 文化傳承陷困境
08 修改了什麼? 一張圖看懂政策運作
23 原民生:族服誤用現象盼獲重視
10 教學品質成效 求「 精 」求「 實 」?
25 踏出教室 走入原民運動現場
14 「 院 」聲載道—被忽略的系所差異
26 原民青年的告白 談部落的再定位
── 都市原住民的尋根之路
Gallery 32 「宿」未謀面 What ’ s in our rooms ? 34 同一個屋簷 三分之一的熟識機率 38 球場外的日常 我家就是動物園 40 魔術大空間 私人專屬的溫馨劇院 44 歡樂滿屋 水果發霉不意外!
∣Issue
「 」為誰
強化學生競爭力?
4
開?
師生共擔政策成本
「我都大三了還搶不到核通!」、「我覺得外院必修課被刪減很荒 謬。」諸如此類的聲浪不斷地向 105 學年度正式上路的「新制課程精 實方案」襲來。究竟校方這一年半的推動,是否逐漸爭取到校內學生 的認同,抑或發現了原先並未預期的困境? 記者/吳致亨、孫佾妘、陳貞蓁、彭勝緯 編輯/吳卓玲、盧羿茹、詹蕣瑗 攝影/江張源、孫晨哲
5
∣Issue
「課被精實!」選課難如登天? 「新制課程精實方案」(後簡稱課程精實)的核 心價值為:強化學生學習、改善教師在教學、研 究與服務上的時間分配,進而提升整體的教育品 質以及學生的競爭力。對此,《政大學聲》近日 向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包括選課難易、 課程品質高低等項目。共計 159 份的有效問卷中, 有 40 位學生在 105 學年度課程精實政策實行前入 學;另 119 位學生則於 105 學年度以後入學。 在問卷的回饋意見中,學生對課程精實計畫最大 的反彈在於選課困難,有 81.1% 的學生有難以選
科目數( 門 ) 1800
1789
到課的感受。其中包含普遍選課的困難與政策轉 型所產生的選課困擾。
課程數供不應求 學生無法擇其所愛
課程精實限制教師授課時數,使開課數量大幅度 減少,以全校學士班開課科目數來看,在課程精 實政策實施以後,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課數 相較 104 學年同期,減少了近 180 堂。除了選到 想要的課更困難外,也因教學評鑑優良的課程供 不應求,引起學生極大反彈。
1795
實施新制課程精實方案
1700
1614
1604
1611
105-1
105-2
106-1
1600
104-1
104-2
全校學士班開課科目數
資料來源/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製表人/吳卓玲
6
學期
教務處課務組編審陳世昌坦言:「選課可能就不 會這麼順利啦,部分學生一開始會選不到課。」 但他認為校方仍提供許多應變措施:「還是有很 多加退選、加簽的管道,同學們要選到課,是要 多費一些精神。」而就教務處分析的選課結果來 看:總課程數減少,但課程開設上多放寬人數限 制,因此學生總學分數變化不大,「學生最終還 是會選到課。」陳世昌說。 然課程精實是否降低學生能依個人偏好選到課程 的機率?「這個部分我們沒有做調查。」陳世昌 回應。財管二黃同學(匿名)表示:「我們必須 去搶一門自己也許沒那麼有興趣的核心通識,而 且不一定能選到,就別提那些我們可能真正有興 趣的通識課程了。」
除此之外,部分商學院學生也遭遇特殊的狀況。 如「中級會計學」為財管系上必修卻無灌檔,在 課堂數少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拜託其他教師加簽, 或是去上輔系班級的課並另繳學分費,「這是相 當令人傻眼的事情。」財管二洪郁凱說。不少學 生反應類似情形屢見不鮮,已經造成選課的困擾。
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陳幼慧仔細地介紹教師授課與數位教材結合的多重管道。 圖/江張源攝
一堆三學分的 課,很難排課
擷取自問卷
7
∣Issue
降低授課時數、 取消超支鐘點費
教 師 多 了 備 課 時 間
降低畢業學分 與必修學分比例
學 生 多 了 自 學 時 間
磨 課 師 輔 助
彌補課程時數 降 低 的 漏 洞
課程精實政策示意圖 資料整理/吳致亨 製表人/詹蕣瑗
8
修課計畫遭打亂 生淪陣痛期白老鼠 音學」在課程精實後不再開設,系上助教便建議 她,可以用另一堂「文學批評理論」取代該課程。 但在該名學生準備選課時,卻又接到助教通知「文 學批評理論」因師資分配不足,暫不開設,造成 她的修課計畫一再被打亂。
除了選課困難現象越來越普遍,體制轉型也為 105 學年前入學的學生帶來其他額外成本。地政 三呂政孝反應,系上許多同學在大一即確定自身 的修課計畫,有些課程卻在精實後便不再開設, 其中也包含提供資格考試的相關課程。「當然還 是可以修其他能認證的學分,然後去考,但學到 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認為十 分可惜。」他說。
對於政策轉變造成的不便,陳世昌表示,決定開 設哪些課程是由各系所自行規劃,若同學有疑慮, 建議直接向系上反應,「可以透過系所去看看, 是不是能請專任老師去開,或是聘兼任老師來開 同樣的課。」
英文四劉映彣也分享,自己的室友於大四時降轉 英文系三年級,原排定修習的群修科目「發音語
16hr/週
18hr/週
20hr/週
12hr.
12hr.
12hr.
教
授
副 教 授 助理教授
講
師
政大《教師授課時數及超支鐘點費核計辦法》原規定: 教授每週基本授課時數為16小時、副教授與助理教授為18小時、講師為20小時,課程精實後所有教師 基本授課時數均調降為12小時,校方希望讓教師有充裕時間精進授課內容,達到提升教學品質之目的。
課程精實後教師授課時數比例的改變
製表人/詹蕣瑗 核通搶的要死 又學不到東西
擷取自問卷
9
∣Issue
教學品質成效 求「精」求「實」? 你是否認為精實後課程變得更充實 是 2.5%
否 97.5%
10
校方在課程精實的原則下,提供了幾項提升教學 品質的方式,包含降低授課時數讓教師有充分時 間備課、推動線上教學平台、鼓勵彈性授課以多 元方式代替教室授課的傳統。儘管立意良善,但 問卷顯示,樣本中有 97.5% 的學生沒有感受到課 程內容變得更充實。 另,透過右頁中的圖表資訊可以發現,在精實之 後,政大學生對課程現況及精實方案的整體滿意 度偏低。
對課程現況的總體滿意度
對精實方案的總體滿意度
( 5分:0% )
7.6% 4分
37.8%
3分
1分
( 5分:0% )
16.8%
2分
37.8%
2.5%
22.5%
3分
4分
1分
35%
2分
40%
備課時間更充裕? 各系教師反應不一 陳世昌表示,降低教師授課時數與取消超支鐘點 費,除了讓教師能有更多時間備課、充實課程外, 更希望改變學生上課的文化,「校長當初推這個 的目的,是說同學不要修這麼多課,而是要花很 多時間學習每一門課。」然他也坦承,能否形成 這樣的文化,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 雖然新制無法讓教師取得額外收入,但課程刪減 釋放了更多課餘的時間給教師。傳播學院副院長 陳儒修回憶,他剛回國在台藝大教書時,由於身 兼太多門課,根本沒有時間更新教材,「只能拿 舊的東西教。」對於限制開課以讓教師更充裕地 備課的措施,陳儒修表示肯定。 斯拉夫語文學系助教劉美莊則表示,系上教授的 授課時數確實有較精實前減少,但多出來的時間 卻不見得能拿來備課,「我們的老師也多了一些 行政職要做,像是協助高教計畫(高等教育深耕 計畫)的撰寫,所以其實並未輕鬆多少。」
陳幼慧則認為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學生選 擇學分數量下降、老師重新設計課程並嚴格看 待—這樣的推動方向是對的,學習本身也該是 這個樣子,」她樂觀地說:「如果這樣的文化出 來了,五至十年後政大會是很不一樣的學校。」 由於《國立政治大學新制課程精實方案》中規定 專任教授一學年的授課以時數 12 小時、開四門課 為上限,也就是鼓勵教師開設三學分課程,「三 學分的課比較多討論、自主學習的部分,會比較 學得到東西。」傳院二陳韻如給予精實後課程內 容肯定的評價。然教育二周冠甫則強烈表示:「我 寧可上下學期各兩學分,也不要一學期修三學 分。」他認為上課三個小時,無論是學生或教師 長時間處在同一狀態下都容易疲乏、倦怠,學習 效果大打折扣。
爛老師還是存在, 好老師開不了課
擷取自問卷
11
∣Issue
線上平台輔助教學? 生:使用率低 在減少授課時數之餘,校方為了維持課程質量, 以教育部推動的 MOOCs(磨課師)線上課程平台 作為輔助措施,解決英文、國文等基礎通識及部 分專業課程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但根據問卷結 果,僅 14.4% 的學生頻繁使用磨課師,近八成五 的學生極少使用或未使用過。 陳韻如即是極少使用磨課師的學生之一,她認為 若線上課程沒有給予學分,容易使人缺乏學習動 力。對此,陳幼慧分析,因為教學品質難監控, 所以多數學校不願承認磨課師學分,「但採記學 分仍有先例,未來政大也打算採記學分。」她目 前正在推動「微學分」(在修習完磨課師課程後 即可獲得零點幾而不足一的學分數),再搭配實 際參與的活動與實作,湊成一學分。 陳儒修對磨課師也抱持正面期望,認為部份理論 課程使用磨課師讓學生可以補充額外知識,「如 果我未來有空,我也會去做。」而問卷數據顯示, 在 105 學年度以前入學的學生中,有 37.5% 的人
未使用過或沒聽過磨課師,然在 105 學年度以後 入學的學生中,未使用過或沒聽過磨課師的人僅 18.2%,可見校方推廣線上課程有其成效,但若要 在學生間全面擴展仍有賴校方進一步加強推動。
彈性授課成配套 迄今多無感 除了從授課資源著手外,「彈性課程方案」也為 校方提升課程品質的重點之一,希望教師能安排 更多元的學習方式,不一定要在教室面對面授課。 陳世昌說,一學期課程中有二到三週時間由教師 自行安排授課內容,如到外實習、參訪等。而目 前的實行方式主要以系所提出教學課綱,通過校 內課程委員會審查即可開課,主要運用在必、選 修課程。 「因為期中期末很難約人,但如果有剩三週可以 直接在課堂上討論還不錯。」陳韻如對彈性課程 內容的安排表示樂觀。法律三的顏偉翔也對彈性 減課三週的改變有感,「減課的成效大概在自己 可自由運用安排的空閒時間增多吧。」他另指出, 雖然國考相關課程在現階段較為重要,但若彈性
您是否使用過MOOCs線上平台
曾使用過且使用頻繁
沒聽過
14.4%
9.4%
聽過但未使用過
12
55.9% 曾使用過但頻率極低
18.2%
課程增加實習機會,對法律系學生熟悉實務運作 也有其助益。 「傳院很多課早就彈性授課了。」陳儒修表示, 除了基礎理論教學,傳院的課程大多會利用一至 二周進行展演或是參訪,但目前僅一門「傳播敘 事」課程已向校方申請彈性授課,陳儒修解釋: 「那個概念對我們來講,已經習慣到不用申請。」 可見彈性課程所希望改良的教學模式已漸漸在校 園中普及。 然部分系所原先已採取彈性授課,且彈性課程的 推動僅屬鼓勵性質、非強制執行,更缺乏相關審 查機制。因此,彈性課程配套在系所間推動成效 不彰,目前在大學部,僅有企管系與傳播學院申 請彈性課程,其他院系並無前例,因此在問卷中 仍有不少學生反應,他們沒有感受到課堂外學習 機會的增加。
大班教學成趨勢 資源卻慢半拍 為解決課程精實間接造成學生「沒課選」的窘 境,校方將課堂班級人數上限放寬。然而,隨之 而來的問題包含政大大班教室的缺乏,以及大班 教學的適用性爭議。 校方推動課程精實後,90人以上的大班開課數從 104學年度的211門課上升至105年度的260門課。
「我們不像台大,有那麼多幾百人的階梯教室, 學校硬體設備大班教室不多。」陳世昌無奈表 示,面對這種大班發展,除了部分學生對上課教 學品質不甚滿意,學校方面排課難度也因此大幅 增加。 「六十個人跟兩百個人在一班是沒有太大的差 別,在討論上小班制可能會比較剛好,但平常上 課兩者沒什麼差。」陳韻如表示。法碩一的易大 為則認為系所間大班授課成效不一,是課程精實 的推動者欠缺考慮的部分。他舉例,民法總則、 經濟學等課程可以大班教授,然社會系、中文系 部分課程則需要透過閱讀文本建構基礎知識,小 班制同學交互討論後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大班教學趨勢下,教師更難掌控班級人數、無 法照顧所有學生是不爭的事實,地政三呂政孝指 出,自從該系共同必修課改為大班教學後,「班 級人數變得非常大,教室設計卻都是狹小壅擠, 而且上課秩序變得非常糟糕。」 對此,陳世昌作出回應:「我們有提供教學獎助 生,就是幫老師支援、減輕教學上的負擔。教學 發展中心也有教學助理(TA),提供支援給需要 帶討論的課。」他表示,提供教學獎助生的經費 的確是為了課程精實才核發,這是目前學校在大 班教學之下的因應措施,讓教學獎助生在課堂上 輔助學生學習,解決學生在課堂中遇到的問題。
課選不到! 一堂課太多人了
擷取自問卷
13
∣Issue
「院」聲載道—被忽略的系所差異 「忽略系所差異」是課程精實造成學生與教師困 擾 的 重 要 因 素。 該 政 策 要 求 各 系 所 須 刪 減 必 修 學 分 至 畢 業 學 分 數 的 百 分 之 四 十( 原 為 百 分 之 五十),而這樣無差別的改制卻未考慮到院所之 間性質不同,造成各院的適應情形有所差異。
傳、商院課程彈性高 政策衝擊較小 「傳院大多的課程不太會變動,(會變動的)大 多是兼任的課,或是一些比較不合時宜的。」陳 儒修指出,傳播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專業,課程精 實也有助於系所檢討自身課程規劃,很多知識已 不能單純從課堂獲取。除了通識課經過調整外, 系上必、選修一向是三學分,也沒有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商學院多數系辦表示課程精實並沒有 造成太大衝擊。會計系教授俞洪昭指出,商學院 的教師原本學期平均開課時數即接近每週六小時, 換算成學年後也接近精實政策中規範的每學年 十二小時,故課程精實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另 外,會計系的必修課程都跟考取會計師證照有關, 「我們有維持現狀的必要性。」俞洪昭說明,因 此會計系透過專簽方式,並未加入課程精實計畫。 資管系助教謝欣伶表示,由於開課數有限,系上 教師選擇不更動必修學分數,並減少選修課,而
14
該措施主要針對研究所而非大學部,且多數學生 沒有反應選不上的問題。資管系助教林雨儒也說: 「校長建議大家選修課變少,去修外系的必修。」 衝擊程度尚輕微的民族系助教張文思表示,因為 系上多為兼任教師,但限制時數只侷限在專任老 師身上,因此課程沒有太大變動。歷史系助教張 曉寧則指出,歷史系優先保障系所課量,減授通 識,因此系上課程僅略有下降。 統計系主任薛慧敏提出,現今的教育目標更是鼓 勵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創新創意。「所以系 所已經不能如過去一樣僅幫學生規劃一套完整 課程。」她提出該系做法,「規劃安排數個修課 歷程或學程(如數理財務學程、巨量資料分析學 程),讓同學依據個人興趣選擇課程。」
外語學院重累積 教院搶認證課程 並非每個系所都對課程精實政策適應良好,以外 語學院為例,歐洲語文學系助教吳昭儀表示,因 為課程精實,歐語系的必修課程從 66 學分驟降至 52 學分,且在師資調度上變得麻煩。而斯語系的 必修課程雖然從原來的 70 學分降至 51 學分,但 相較之下,斯語系的調度狀況則好一些,劉美莊 說明:「在師資調度上,斯語系的比較好調,畢 竟歐語(系)有三個組。」
「像是作文課,原本是二、三年級都有上,現在 只有二年級有,少了一年很明顯就不足。」吳昭 儀提及系上師生的擔心,「系上同學通常是大三 時會申請到外國大學交換,可是現在讓人擔心的 是,課程數量能不能順利讓同學通過需要的外語 檢定考。」 吳昭儀並以其他學校的語言專科為例,文藻大學 西班牙文學系的課程數量就較我校歐語系的課程 數量多出很多:「在資源上,人家是『系』,我 們是『組』,這樣的落差也不免讓人擔心。」 「我不懂為何要把語言這種需要不斷累積的課程 精實掉,然後讓我們去多修系上選修跟系外必選 修,」歐德二林夢祖對此感到不滿:「我們要修 完 44 至 48(學分)不是我們系上的課,必修被精 實後也才 52 而已,(選修課)甚至已經佔了快一 半的比例。」指出外院學生修習的本科與非本科 學分比例失衡,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 除此之外,為配合學校推行的「院核心課程」, 下學期開始外語學院的所有科系將多出至少三學 分的「院核心課程」,「而這個課程又會算進必 修學分,等於說又會壓縮到系上原本的課程。」 劉美莊無奈表示。 在培養外語能力的過程中,接觸該語言的時間累
積相當關鍵。面對必修課程刪減可能造成的困境, 劉美莊指出,外語學院曾有學系向校長周行一提 出專簽計畫,希望可以提高必修的開課數量,但 是並沒有通過。 而在教育學院,為了畢業或考教師證照,必須修 習特定認證課程。在課程精實限制教師授課時數 的狀況下,即便加開課程也只能算義務授課,無 給薪的政策更影響到教師多開課的意願。但認證 課程又是必要的,因此開課周期延遲成隔年、甚 至更久。「像課程發展與設計,其實是開給大一 的,但有很多大二大三大四搶著修。」周冠甫舉 例,全系搶修但班級人數有限的情形下,學生的 權益難免受到擠壓。 「我想問題都看得到,」教育系主任郭昭佑回應, 「有些課可能沒辦法每年開,要隔年或對年開。」 他也指出,面對此困境,系上只能儘量確保基礎 與教師認證課程的開設,「有些較具創造性的課 就開不出來,目前我們就是以就業型導向、有認 證資格的課為主。」 從各系主任、助教的回應中,可看出各系努力在 因應課程精實政策,但仍衍生諸多問題尚未被解 決。各院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同、方式也各異, 該政策對部分系所教師在教學上造成許多困擾, 學生也無所適從。
給我多點土文必修 課我就心滿意足
擷取自問卷
15
∣Issue
有「驚」無實? 盼制度因應調整 課程精實所帶來的改變,如課堂調整為三學分後 增加了課間討論的可能性、學分數下降而空出自 學時間等,仍有正面影響,但並非廣受肯定。對 於教學品質,學生的意見仍是以負面評價為主; 院系必修課程的下修措施,也因未能針對系所特 色進行適當調整,引來師生強烈反彈;而在課量 供不應求的現況下,有限的師資使學生未能選到 有興趣的課,同樣是飽受指責。種種的批評卻在 現今的政策中看不到修正的企圖,更是加劇了學 生對課程精實的不滿。
16
陳儒修則認為,課程精實是個系所檢討自身課程 規劃的機會,「我真的很希望未來傳院都沒有必 修課,直接選修到底,保持足夠的活力。」他更 強調,學生也不能只依賴教師提供標準答案,仍 須與外界保持接觸。 陳幼慧則表示:「我認為它 需要時間。當老師嚴格上課、學生嚴肅看待課程, 當這兩者都改變了 課程精實才算成功。」她語帶 期許:「給政大一個機會吧,去走出台灣的大學 困境。」但課程精實是否能成為此機會,全校員 生千千萬萬雙眼睛都持續在盯著。
所謂「 優劣淘汰 」 課程精實做到了嗎
17
∣Cover Story
18
「我害怕穿那樣的族服,因為我不知道它為什麼要長這樣、要怎 麼穿、有什麼故事。對我來說,它沒有文化的重量,我不要穿那 樣的族服。」原民週的演講中,黃昱站在台上訴說著自身與族服 的故事。多少原住民在漢人的教育體制下成長,過程中或遺失了 族群文化,或對自身的族群認同產生困惑,在這一團團的迷霧 中,究竟他們想說的是什麼? 記者/蔣濬浩、周經倫、萬巧蓉 攝影/鄭宗祐、林傑立 編輯/傅靖文、楊姝姍、詹蕣瑗、徐湘芸 圖片提供/葉王靖、杜芸、江宇軒
19
∣Cover Story
「姐,你覺得我到底要怎麼回部落?」太魯閣族 的林夢祖(歐德二)說,曾有個學弟這樣問她。 對於都市原住民來說,尋根並不容易,族語、族 服,這些維繫文化認同的事物對他們十分陌生。 「當你被說是原住民的時候,你又了解你的文化 多少?」林夢祖對自己都市原住民的身份提出反 思。即使政府推動族語認證,試圖使原住民族的
傳統文化傳承,但長期生活的斷裂,豈是如此容 易就能填補?都市原住民究竟該如何找回自己的 族群認同? 在政大,也有兩百多位原住民族學生,有人自小 就在都市生活,也有些人上了大學才離開部落; 他們都有各自獨特的成長故事,並在都市的生活 中試圖堅定自身的族群認同、尋回自己的根本。
族語斷層危機 文化傳承陷入困境 語言是人們慣用的族群辨認指標。不只是原住民 族之間,連不同部落之間的族語都會有差異。泰 雅族與布農族混血的黃昱(民族二)認為學習族 語才可以傳承部落中較生活化的說法,「因為文 化很多東西不能用中文解釋,但族語可以讓你知 道、體會它。」 然而,現今許多原住民面臨學習與傳承族語的困 難。隨著部落年輕人的漢化,族語的意義越來越 不被人們重視。泰雅族與賽德克族混血的江孟展 (社會五)提到,自己曾被部落中的原住民小孩 問說:「哥哥,為什麼我們要有族語名字?有漢 語名字不就好了嗎?」 「族語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斷層。」排灣族與魯 凱族混血的葉王靖(政治四)感慨地說,他回到
20
部落時也是以國語跟同年齡的朋友聊天,因為大 家從小都是處於講國語的教育環境。他父母也因 為自小離開部落,完全不會說族語,可以說是「 失根的一代」。 阿美族的張勻(財政四)提到他爸爸過去在部落 會講族語,然他後來為了謀生到外面工作,就漸 漸遺忘了如何說族語。張勻表示,因為時代背景 不一樣、上一輩在部落長大,所以「他們不會特 別覺得要學習自己的文化,謀生都有困難了,無 法再去追求傳承族語這件事。」 現今離開部落的原住民學生,在慣用國語的環境 裡,學習族語並不容易。曾嘗試自學族語的張勻 就表示,因為能和她用族語對話的人很少,儘管 小時候學過族語,現在使用上還是會有困難。
全校原住民學生族別人數 204
全校原住民族學生總數
1 10 1 5
邵 鄒
20
賽 夏 族
泰 雅 族
Saisiyat
Atayal
賽德克族 Sediq
Thao
Ts ou
10
太魯閣族 Triku
族
族
49
阿 美 族 Amis
布 農 族
50
Bunun
9
魯 凱 族
33
3
卑 南 族
Rukai
Pinuyumayan
排 灣 族 Paiwan
達 悟 族 Tao
2
資料整理/蔣濬浩 製表人/楊姝姍、詹蕣瑗
21
∣Cover Story
有些學校會開設族語課,但黃昱提到自己國小的 族語課並沒有專門的族語老師,而是把族語相近 的原住民學生集中起來,一起使用網路資源學族 語,學習成效不高。「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網站資 源也不多。」泰雅族的江宇軒(政治四)說,現 在學族語能取得的資源與管道很有限,就算想學 也很難。 而今不少原住民開始學習族語的契機是為了「原 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以下簡稱族語認 證),林夢祖就談到,她原先沒有特別想接觸族 語,但為了考取族語認證,在國、高中才特地去 學習族語。現在同時學習第二外語的她說:「要 不要學族語是自己的選擇。」
「族語一直都是自己努力的目標。」江孟展說, 但是很多原住民都只把族語認證當工具,學了族 語並沒有使他們更加認同其中的文化。黃昱對族 語認證的看法則較樂觀:「至少(族語)認證是 個開頭。」他認為,或許青少年還沒了解他們學 習族語的原因,但族語認證在現在還是必要的, 能給他們接觸族語的機會,那就是很好的效益。 現在有些政大原住民學生會參加母語歌唱比賽, 在搭蘆灣社(Talu'an)一起練習不同部落的族語 歌曲,也有人會主動修習臺北各校開設的族語課 程,儘管生活在以國語為主的溝通環境下,學習 族語不易,但他們依舊堅定接觸族語文化,是為 了能更接近他們所認同的部落。
去年搭蘆灣社年度展演「輪廓」,以戲劇呈現出都市原住民的家庭現況,在劇中討論每個人對於文化的不同價值與目標,從爭執與 衝突中學習並成長。圖中為謝幕後演員們齊站在舞台上,正由江宇軒分享心得。 圖/陳映辰攝、江宇軒提供
22
族服維繫族群認同 誤用現象盼謹慎檢視 「我覺得族服跟認同是一起的,」江宇軒表示: 「如果我從小就在部落長大,我不會叫它族服, 我會叫它衣服,因為穿族服(在部落)是件很稀 鬆平常的事。」對原住民族來說,族服雖然存在 於他們文化的日常,卻也是個維繫族群認同的重 要存在。 「以前也是覺得穿族服很帥啊,」但江宇軒在聽 過朋友的想法後,這樣的心態便有了扭轉。「會 覺得說要穿應該是要有意義的,而不是因為想拍 照留念才穿。」黃昱也認為,在不了解自己部落 傳統族服的情況下,如不清楚服飾的樣貌,或不 明白顏色、織工以及背後代表的文化意義,便不 敢隨意穿上去,「我真的把它放在身上的話,就 跟我隨便穿一件衣服沒有差別,但應該是要了解 它背後的故事才能穿上去。」黃昱強調,著族服 者自身必須了解其背後的文化涵義,才是對傳統 文化的尊重。 正因如此,誤用族服的事件極易引起原住民族的 反感。對此,江宇軒表示並不會將「誤用」直接 歸因於社會不尊重原住民文化,他說:「在不尊 重之前是無知,我是採取『溝通不成才生氣』 。」他認為大眾沒有付出心力去理解才會發生誤 解、誤用的情形。江宇軒說,現在自己所處的大 學環境是同溫層,每遇到歧視就會有人跳出來平 反、解釋,但在校園之外,人們常下意識用既定 觀點看待原住民。儘管社會上對原住民的刻板印 象無所不在,但他會嘗試為大眾逐一釐清、解 答,而不只是一味的謾罵。江孟展也表示,當遇
到族服爭議時,他會先詢問服飾的來源。「如果 是其他部落來的,我就會給予尊重,但如果是從 服裝公司借來的,那就真的應該要再進一步確 認。」他提到自己曾拍下電視上出現的泰雅族服 給部落長輩看,「老人家們也覺得很好笑,因為 根本就沒有這種泰雅服飾。」江孟展說,原住民 族服長期以錯誤的形式被展現,不僅是對文化的 不尊重,也扭曲了大眾對族服的認知。 張勻對「誤用」則採更寬容的態度:「遇到族服 爭議時,當然一定會生氣,但更重要的是互相學 習,我覺得這是一個彼此瞭解的機會。」她說, 只要大眾不是以惡劣、反彈的態度拒絕與原住民 族溝通,她都會感謝這個機會,「如果他們今天 沒有選擇這項表演,就不會穿錯,我們也不會因 為他們穿錯而有契機表達我們的想法。」 黃昱則非常強調對族服的尊重以及最初的文化意 義,如他所說,平時搭蘆灣社受邀出席活動時, 並不接受外界使用「表演」這個用詞,而是認為 「這件事是在帶來祝福」,如搭蘆灣社參加母語 歌唱大賽並非在展演,而是在回溯文化。他也對 某些活動誤用原民服飾感到憤怒,「對於你不知 道的東西,為什麼不去學習怎麼做這件事情?都 要等到用錯再檢討,這樣是不可以的。」 他解釋,如果顧及了活動的所有細節,卻忘了尊 重另一個族群,那對彼此都是傷害,「不了解一 件事情就拿來用,那就是在消費,要尊重文化本 身,你可以不了解,但不能不尊重。」
23
∣Cover Story
葉王靖於2017年暑假回部落執行青年任務,其中有與其他人完成「盪鞦韆」的 活動,這是他第一次拉動鞦韆並把鞦韆上的女孩抱下來。 圖/葉王靖提供
24
踏出教室 走入原民運動現場
「我把部落的議題帶回台北,也把臺北的議題帶 回部落,產生連結。」前搭蘆灣社社長葉王靖 說,長期投入原民議題讓他體認到,只有先回到 部落學習,講出來的話才會厚實、有底蘊;若欠 缺回部落的經驗,便難以從該文化的各方面深入 思考與回饋。 黃昱則提及搭蘆灣社每年為展演所做出的準備, 「我們社團會回部落田調(田野調查),回來做 一個表演給大家看。去年就是演一個劇,讓大家 知道現在的都市原住民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黃昱回憶,那次劇情內容跟自己的故事蠻像的, 「都是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直到有一天才發現 很多部落的東西都不見了,因為沒有人去問。」 對原民議題的關心與行動,不僅僅實踐於校園當 中,還有一群政大的原住民青年決定走上街頭, 表達自己對原民政策的訴求;另外,也有人在反 思議題後,將思考的果實帶回部落。
時她恰巧回花蓮老家,路上會經過亞泥採礦場, 「附近有紅布條,其實附近的居民還是有人支持 亞泥。」林夢祖無奈地說:「亞泥對他們來說是 他們的生計。」 面對部落部分議題長期受打壓的現況,張勻有些 感慨地說道:「我告訴阿公阿嬤什麼政府的法案 通過時,他們老人家都很消極。」她解釋,因為 長輩從小就是受壓迫的一方,所以總覺得自己無 力改變,「但當我告訴他們社會沒有像以前那麼 慘時,他們就會很開心,」張勻說明:「很多事 部落的人其實不知道,都是法案推動後、部落開 始被迫改變,他們才知道。所以凱道上的人們在 做的就是關注並爭取自己的東西(權益)。」
回憶起去年2月因「傳統領域劃設不公」引發原 住民的抗議,葉王靖說:「我自己有帶搭蘆灣社 上凱道。那時候沒事的話,我也會一直待在那 裏。」與他同行的江孟展也提到:「我們一起在 上百人的凱道上跳舞,為的就是支持前輩們的行 動。」當時,還只是大一新生的林夢祖也參與了 這次社會運動,並在凱道上與社運發起人一同討 論,「正是因為那一次的參與,讓我對原民議題 有了長期投入。」她坦言。 此外,林夢祖也提到了去年11月爆發的「反亞 泥,封路守護山林家園」行動,她表示,抗議當
搭蘆灣社的學生亦時常參與原住民相關社會運動,如近 年爭議多時的傳統領域議題。 圖/葉王靖提供
25
∣Cover Story
原民青年的告白 談部落的再定位 「我該回去部落嗎?」 這幾乎是所有北上求學的原住民青年心中曾浮現 過的問題。對他們而言,部落既是他們成長過程 中的重要養分,更是他們思索未來時無可迴避的 羈絆。 「我自己也是想回去(部落)做一點事。」江孟 展篤定地說,由於長期跟隨民族系教授官大偉在 各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他發現:「其實許多部落 的智慧並不是沒用,只是沒有好好善用。」他說 明,例如部落會在土石崩塌處,採用加強種樹的
26
傳統方法來改善土地環境。在江孟展心中,類似 的傳統技術都是祖先珍貴而值得被保存的智慧, 「我希望自己能再多知道一些這方面的應用。」 他說,期許自己能為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 「我一定會回去,要去把以前的東西慢慢找回 來,不要讓它流失掉。」黃昱表示,但他並不急 著回去,因為從小在都市裡長大,也已經習慣這 裡的生活,「當你真正遇到很重要的事情時,才 會回來找你的文化。」黃昱說,部落裡很多事物 都在消逝,如果他們這代不去傳承,傳統文化就 會從此消失。
「其實我們部落的年輕人為了生計,出走得很嚴 重。」林夢祖說明:「雖然目前的我不會回部落 生活,但媽媽在那邊養老,我還是會常回去。」 張勻則是站在部落的立場反思:「現在的我回部 落幫助不大,待在臺北,我反而可以接收到很多 原民議題相關的事。」 與張勻的觀點相似,葉王靖也回應:「回去部落 是一個很美好的想像,可是若不能幫助(部落) 更多的話,那回去對我來講就沒有意義了。」他 點出青年回部落生活,往往不是一個人可以決 定,而是攸關整個家族對未來的規劃,「與其說 回去,不如說怎麼繼續跟部落產生連結,繼續對
部落有實際的幫忙。」葉王靖強調,回去部落並 不似表面上那樣簡單。
漫漫尋根路 即使與部落血脈相連,長期遠離部落生活已讓都 市原住民對傳統文化變得陌生。然而,林夢祖 說:「了解文化這件事永遠都不會嫌晚。」穿回 傳統的族服、找回自己的族名、尋回部落的族 語,如同葉王靖所說:「要追尋認同就必須付出 更大的努力,這也是我願意的。」只有在深入了 解文化後,原住民才能尋回自己的根。
搭蘆灣社邀請世新大學拿珊瑪谷社社員於 高雄縣茂林鄉為104學年度年度展演「我 們結婚了」拍攝宣傳照。 圖/杜芸提供
27
∣Cover Story
部落或是都市 想告訴你,那些關於我們的故事
28
江宇軒 泰雅族 南投縣仁愛鄉 眉原部落 (Qalang mb’ ala)
除了重大節慶,我很少有機會回部落。小時候回去,總是懵懂無知地想:「怎麼沒有訊
號?怎麼沒有電視?這裡好無聊,可以回家了嗎?」直到國三的某一天,被課業壓得喘不 過氣,那時,在學校走路走到一半,我第一次告訴自己:好想回山上。
林夢祖 太魯閣族 花蓮縣秀林鄉 布拉旦部落 (Pratan)
我從小就在桃園出生長大,一直到念大學的時
候,因為媽媽回花蓮部落開民宿,我才開始比較常回
部落。我有幾個朋友他們從小在部落裡長大,也在花蓮念書,他們很嚮往臺北,常常會 跟我問起臺北的大學生活,像是:「臺北的男生帥嗎?」之類的。但我自己卻覺得,其 實我跟部落文化的距離很遠,像是對族語的熟悉度,我就遠遠不及我的那些朋友。
29
∣Cover Story
張勻 阿美族 花蓮縣玉里鎮 喜瑯宮部落 (Silankong)
去年,在花東發生傳統領域爭議,因為是自己的族群會遇到的,所以那時我就會跟我爸討 論,但我媽會比較反彈,覺得說幹嘛要浪費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可能是我媽很難想像少
數族群的觀點吧。但我自己覺得,每一個時代要面臨的功課不太一樣,我們這一代真的滿 幸福的,可以去思考自己的文化,不用擔心生計。
江孟展 泰雅族 (父) /賽德克族 (母) 南投縣仁愛鄉 紅香部落 (knazity) 南投縣仁愛鄉 春陽部落 (Alang Snuwil)
我剛從山上部落就近到埔里就讀時,還會脫口說出
族語。到了國小三年級,我仍在學習注音符號。父母擔心我
會被霸凌,想把我送回部落讀書,但我選擇留在埔里慢慢學習國語。高中開始,我到臺中 市區就讀,真正離開了部落附近的生活圈,我們部落裡的人都鼓勵我到臺中(市區)去讀 好一點的高中,覺得這樣會比較有成就。我上大學之後,部落的長輩也會驕傲地告訴下一 代:「我們部落有出一個政大的。」
30
黃昱 泰雅族 (父) /布農族 (母) 臺中市和平區梨山里 佳陽部落 (Slamaw) 高雄市那瑪夏區
臺中市區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直到小學,父母才告知我原住民的身分,當時我甚 至不明白「原住民」是什麼意思。成長過程中,外貌、品性、成績……等許多方面 都曾經遭到議論,那時我就開始想:「為什麼原住民會受到這些批評?」這也影響
了我之後對這個身分的想法。但最令我驕傲的是: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否認過自己是 原住民。小時候是因為不懂「原住民」代表的意義,而長大後,我則明白這個身分 並不需要被否認。
葉王靖 魯凱族 (母) /排灣族 (父) 臺東縣卑南鄉 達魯瑪克部落 (Taromak) 臺東縣金峰鄉 賓茂部落 (Djmulj)
當時要改姓名的時候,我和我爸媽討論很久,因為 身份認同而去改姓,對我來說是很掙扎、也很矛盾 的一件事。尤其簽名的時候會很不習慣,會對「自
己是誰」感到惶恐。但後來我覺得,不管最後叫什麼,都不會影響我個人的 樣子,我願意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樣貌,讓自己更了解自己完整的樣子。
31
∣Gallery
32
對政大的學生來說,宿舍生活是什麼呢?是一群 人通宵暢談心事,還是凌晨至後山大啖美食,抑 或獨享個人空間?接下來的小故事,可能會讓你 會心一笑,也可能顛覆了過去你對宿舍的想像, 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那幾扇門後的世界。 記者/鄒鏡涵 編輯/周慈萱、詹蕣瑗 攝影/楊蕙瑄、孫晨哲、李承樺
33
∣Gallery
同一個屋簷 三分之一的熟識機率 阮倩晴,歷史三,從中國廣州中山大學來臺交換 一年,現住自強九舍。提到當初為何選擇來政 大,她半開玩笑地說:「本來要選臺大結果沒選 上,只好來這了,」但她很快地又補充道:「我 覺得政大比臺大好一點,臺大好冷漠喔,我有同 學在臺大感覺被放養似的!」她和其他三位中國 籍交換生住在一起,雖來自同一國家,但因為彼 此生活習慣與作息不大相同,很少有機會一起出 去,所以只跟其中一位室友較熟。 阮倩晴偶爾還會在寢室上鋪做瑜珈,但她總覺得 宿舍的床很高,再加上之前看到一則新聞說,有 一名中國學生從宿舍上鋪摔下來而傷重不治,讓 她很害怕自己哪一天也會從床上摔下來。
因為宿舍房間和曬衣場只 隔著一扇窗戶,阮倩晴調 皮地說自己常為了方便直 接從窗戶跨出去曬衣服。
34
把 一 箱 一 箱 的 包 裹收納好後,阮倩晴終於把掛念在心裡許久的地址填在收件欄上。
學期即將結束,阮 倩晴已經陸陸續續 把包裹裝箱,準備 寄回家。
35
∣Gallery
宿舍的過客 旅途的中繼站 游凱翔,財政二,基隆人,現居莊敬內舍。熱愛旅 行,但他不喜歡花爸媽的錢,為了存旅費,每個禮 拜都回基隆的補習班打工,「所以宿舍對我來說比 較像是個中繼站。」游凱翔說。平時的宿舍生活 除了睡覺、讀書以外,就是上網看影片、玩線上遊 戲,偶爾和室友一起出去吃飯看電影。
游凱翔習慣把待做清單貼在書桌前面,如功課或是電影 清單,這樣除了能避免忘記還能提醒自己進度 。
36
游凱翔高中時曾和同學一起去德國、捷克、澳洲 自助,12月初為了看楓葉還去了日本一趟。他有 些旅遊上的小習慣,像是當他每去一個城市便會 看一本書,有時還會將旅途中撿到的葉子,壓在 書裡做紀念,每當他到了不同城市,也不忘寄明 信片給自己,因此在他基隆的家中,有一整面牆 貼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
手中的銀杏是游凱翔今年去日本旅行時,順手揀夾在 書裏面 的 。
他平時也喜歡做些美工,像是卡片或是相框,有 一陣子還迷上了達達藝術,自己畫了一幅畫送給 朋友。
37
∣Gallery
球場外的日常 我家就是動物園 謝秉辰,哲學三,現在外宿。謝秉辰以前一直都 很想要外宿,因為和室友同住很不方便,像是在 宿舍想要抽菸,就必須特別到吸煙區或是頂樓, 「蠻麻煩的。」他說。為了要被退宿,謝秉辰還 故意不做宿舍服務。他現在的房間門口地上還有 一條前房客留下的床單,當他要抽菸時,就會用 布把門縫塞起來,避免煙跑到隔壁的房間裡面。 此外,謝秉辰從小就很喜歡養小動物,他說家裡 就像個動物園,桌子上面的角蛙是從兩年前住在 自強五舍開始,一直養到現在。
38
他現在擔任橄欖球隊隊長和足球隊隊員,衣櫃打 開裡面滿滿都是球衣,房間內也放滿了各式各樣 運動用品。
捲菸的菸紙用完了,謝秉辰準備用廢紙來捲菸。
39
∣Gallery
魔術大空間 私人專屬的溫馨劇院 李語晨與張凱柔兩 位皆為外交系的大 三生。因為是系上 同學,她們在成為 室友前,就已是感 情要好的朋友。升 大二後,她們開始 住在一起,共同生 活為彼此爭取了更 多的相處時間,也 因此萌發出一些有 趣的事件。
40
像是她們曾一起去看展覽,看到一本畫風可愛的立體 書。張凱柔偷偷將其購入,在李語晨不知情的狀況下, 放到她枕頭下方,作為李的生日驚喜。她們還曾經靈機 一動,用投影機把電影投放在天花板上。兩人躺在地上 看電影,舒服又浪漫。
41
∣Gallery
由於政大多雨潮濕,加上有 騎機車的習慣,吳欣平會定 時 替 球 鞋 上 防 水 噴 霧。
42
錯開的生活作息 獨享宿舍空間 吳欣平,哲學二,現居自強十舍。宿舍對他而 言,除了是休息睡覺的場所,更是與朋友相 聚,一起聊天、玩樂的好地方。
聊的。」他說。因此,邀請朋友來作客,說說 笑笑,遂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時 間充裕,他也會與好友們組隊玩線上遊戲。
他提到,他與室友的作息幾乎相反,待在宿舍 時,許多時候都只有自己一人,除了聽聽音 樂、擦擦鞋子,也不太能做什麼,「其實滿無
需要紓壓時,他會走到安九附近的樓梯間,點 根煙,抽個幾口,讓自己的心情得到放鬆,思 緒歸於平靜。
有時吳欣平會走到 宿舍外的吸煙區抽 根煙放鬆一下。
43
∣Gallery
歡樂滿屋 發霉水果不意外! 蕭悅 ,風管三,現居莊敬外舍。由於平時在社群 網站上就常看到她和室友互相標記,所以在走進寢 室前便能感受到她們的日常。從蕭悅 與室友的互 動中不難發現,她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例如有 人小心翼翼地拎起不知放了多久的發霉小蘋果,幾 人相覷一秒後隨即陷入大笑,在滿室鬧哄哄的情況 下翻出了流汁的土耳其軟糖、萎縮的橘子後又是一 陣打鬧。 蕭悅 還提到她們會一起睡「下午覺」,在傍晚時 分天色漸暗時,揪團睡個一時半刻,晚上才有精神 讀書。她們越晚越有活力,還會一起出門覓食,曾 有一次幾人太過亢奮,在莊外宿舍間的樹下又唱又 跳,後來還因此上了黑特政大呢!看著她們幾人不 斷因為小事而彼此笑個不停的模樣,也許只能向周 遭鄰居說聲抱歉了!
蕭悅
和她室
友會一起在宿 舍裡 打鬧。
44
在小空間內被衣服簇擁讓她們 很有 安全感,幾個人隔著鐵櫃聊 天、敲打櫃壁 ,適時打發了無聊,她們認為這是生活的樂趣。
因為室友喜歡賴床,蕭悅 常 常 需 要 從 上鋪叫 她 起 床 。
45
∣Gallery
宿舍裡頭住著形形色色的人, 不同的寢室,有著不同的故事。
46
或 許 對 某 些 住 宿 生 來 說 , 那 扇 門 後 的 方 寸 空 間 , 是 他 們 大 學 生 活 中 最 有 溫 度 的歸屬。
47
總編輯 簡毅慧
副總編輯 李慈媛 詹蕣瑗 記者
簡毅慧 李慈媛 吳致亨 王昱翔 蔣濬浩 萬巧蓉 孫佾 彭勝緯 周經倫 陳貞蓁 鄒鏡涵 編輯
詹蕣瑗 陳力瑋 劉楷文 楊姝姍 阮怡婷 盧羿茹 傅靖文 吳卓玲 周慈萱 徐湘芸 攝影
孫晨哲 李承樺 江張源 鄭宗祐 謝昕宸 林傑立 楊蕙瑄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
NO. 22 Ja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