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4 Jul 2018
Issue 周行一校長卸任在即 四年談判籌碼?教師員額分配權
Culture 我筆下的世界 -在學與畢業創作者的手札
Gallery 披著宇宙回家 -鏡頭下的政大夜間日常
∣Editorial
從籠中出生的鳥,認為 飛翔是一種病。 ── Alejandro Jodorowsky
時序入夏,赤時當空,熾陽與蟬鳴象徵暑假的來 臨,也意味著第六屆《政大學聲》編輯團隊上任屆 滿一年。這一年的政大並不平靜,從學生在校內抗 議《勞基法》修惡、校務會議決議將圖書館蔣中正 銅像遷離校園、外語畢業門檻廢止、行政大樓工程 開工、雙主修輔系新制實施到校長遴選機制啟動, 這一年政大歷經的風風雨雨都是全校師生經過嚴謹 討論達成共識的過程,每次變革都是政大人在理想 上的實踐。 近年在制度轉變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政策瑕疵並出 現反對聲浪,而多數的負面評論多聚焦在校長個人 的失職。《學聲》記者這一年在進行諸多的相關報 導時,發現校長一職或許有更多普遍師生未發現的 思量與難處。校長作為一所大學的靈魂人物,有著 領導政大追求卓越的責任,也需清楚掌握校內每個 單位的資源配置與發展。除了現任校長個人的行事 作風,本專題更聚焦在校長一職在面臨對外發展與 對內充實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處境。適逢校長遴選的 最終階段,《學聲》期望讀者能透過本專題進一步 了解校長相關事務。
文字是《學聲》作為校園媒體傳播訊息的主要工 具,也是校園中許多創作者的靈魂之窗,他們用文 字認識世界、也用文字被世界認識,但是在離開校 園後,文字之於他們又有什麼不同的意義?本次專 題邀請到已畢業的文字創作者追奇、楊婕、蕭詒徽 和仍在學的三位創作者一同分享他們和文字的故事。 每當夏夜降臨,颯爽的晚風吹過耳際,路燈一閃一 閃地拍打我們的影子,此時的政大夜晚嘉年華才正 要開始。無論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上山夜路、被各式 狂躁音樂填滿資訊大樓與鏡牆,抑或是充斥著浪漫 故事的藝中新月廣場,《學聲》邀請您從本專題看 見屬於政大的華麗夜晚。 不管是社群網站上或課後的教室走廊間,這些地方 往往充斥著「厭世政大人」的哀號與苦悶,但我們 相信在每個政大人心中,都存在著一絲對政大的喜 愛和驕傲。對《學聲》來說,這就是政大的美好與 獨特之處,而我們也積極並努力地在這一年為政大 記錄這一切,也請讀者在未來繼續支持這本刊物。 本屆編輯團隊即將卸任,但政大的蛻變仍在繼續。
1
Issue 04 看見校長權力雙面刃 -周行一任內行政與教學之爭 06 近年新政推動強硬 反彈聲浪頻傳 09 談判桌上的終極籌碼:教師員額分配權 11 校長可能的顧慮?願景與經費環環相扣 15 如何兼具改革與溝通 候選人有話要說
Culture 16 政在書寫你我的故事 -畢業與在學文字創作者的心內話 18 創作之於我 我們的創作旅程 22 需要讀者的作者 文字是理解的橋梁 26 在學書寫 V.S.畢業出版 他們的年輪說 29 附錄:我們都在政大書寫、書寫政大
Gallery 32 夜間政大 34 政大荒野行蹤
危險藏在黑暗中
36 場地分配無解
佔場徹夜難眠
41 白日阮各奔東西
夜裡咱相知相惜
∣Issue
4
去年二月,政大校方要求各系以英語授課引發逾百位教師反彈;今年四 月,教務處發布新的雙主修輔系制度更是引起師生共同連署公開反對。 諸如此類的爭議頻傳,為何在反對聲浪洶湧而至之前,校方皆沒有意識 到政策本身的疏漏?是否意味著校方高層未與系所達成共識?校長一職 在這之間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記者/簡毅慧、吳致亨、周經倫、陳貞蓁 編輯/林傑立、周慈萱、詹蕣瑗 攝影/楊蕙瑄、鄭宗祐
5
∣Issue
系所與校方高層的權力平衡是各大學必須經營的課題之一,而校長 周行一上任近四年,與系所間的爭議不斷。無論是課程精實、英語 授課課程(ETC,English Taught Course)亦或是近期的雙輔新 制,急就章的政令使許多系所適應不良。這些新政策尚未成熟即草 率上路,也引發許多質疑,當所有矛頭皆指向校長時,校長的思量 是否有師生未及之處呢?
近年新政推動強硬 反彈聲浪頻傳 英語授課觸眾怒、雙輔新制終修正 政大校方於2017年1月發布公文周知全校:所有 的新進教師每學年都需要教授兩門英語課程,並 隨即在2月17日正式修訂《106年度專任教師員額 核給原則》。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曾公開發表文章 反對該政策,他指出校方意圖使學生在學習專業 課程時兼提升外語能力,但這樣「一舉兩得的事 情」定需要更多的金錢支持,「沒有錢,偏偏要 辦這種要錢才能做得來的事情,不是便宜行事, 那是什麼?」 不僅是馮建三,該政策也引起不少教師反彈,他 們認為這項條件只會對新進教師帶來困擾,且使 用非母語授課可能導致教學品質下降。政大教師 會更發表公開信,譴責該政策不考慮系所差異, 嚴重侵害各系所自主性,更連帶影響教學品質。 《106年度專任教師員額核給原則》 員額核給:
未來的流程並非是將離退教師缺額直接補回其原 離退院、系所,而是由校長審酌該校發展需求, 依原則重新分配、核給。
分配的標準:
將會依各學院新制課程精實方案執行績效及專業 基礎,其中包括「教師英語授課情形」。
6
「該規定不分系所、專業,每名新進教師每學期 需授一門ETC課程,但在聘任一名教師時,最清楚 應聘人員的能力是否符合需求的應該是各系所。 而該辦法要求新進教師每學期需授一門英語授課 課程,已經嚴重影響各系所選才的聘任過程。」 —政大教師會公開信中提到 然而校方在逾百位教師表態反對的情況下依舊沒 有對政策進行修正,時任主任秘書王文杰針對反 對意見回應,《專任教師員額核給原則》的修訂 只是納入英語教學作為員額分配考量,審核標準 仍然是複合且多元的,「是老師過度放大了」。 此外,校長周行一今年也更動雙主修輔系規則, 讓教務處在4月21日頒布的新規則中放寬了原先的 成績門檻且增加名額,但卻限制雙輔生需在基礎 課程達到特定的分數,方可選修進階課程。 這項變動同樣引發了校內師生的不滿,校務會議 教師代表偕同學生代表、學生議員發起連署,公 開反對此次的制度更動,「我們反對校長在沒有 思考系所能夠負擔,也沒辦法兼顧學生上課品質 的情況之下,過度擴張雙主修跟輔系的員額。」 法律系副教授陳志輝在第198次校務會議提案凍 結雙輔新制,希望讓各系所得斟酌實際的教學負 擔,在系既有的基礎之下逐步增加雙輔的員額, 而非齊頭式的同步開放。此案最後在5月14日的第 198次臨時校務會議中決議放寬原先的分數門檻, 並將雙輔名額的增額交由系所自行評估決定。
英語授課與雙輔新制爭議事件軸 資料整理/吳致亨 製表人/林傑立
DEC 23
政大第57次人才會議決 議,新進教師每學期需授 ETC 課程。
2016
註:ETC(English Taught Course)即英 語授課課程。
JAN 20
人事處發出公文,要求下學 期起的新聘教師,每學年需 開設兩門 ETC 課程。
FEB 13
修訂「106年專任教師員額 核給原則」,擬依照各學院 教師的英語授課能力核給員 額,引發部分教師不滿。
MAR 22
政大教師會與校內 127 名教 師聯署,要求校長廢止此項 決議。
MAR 24
政大主秘王文杰對外表示: 「一切屬『鼓勵』性質而非 限制,由各系院所依然可以 自決定。」
2017
2018
JAN 31
臨時行政會議通過「雙輔低 門檻高標準」。
APR 16
第198次校務會議 , 校代陳 志輝提案暫停「雙輔新制」 ,但未及在會中討論此案。
APR 21
教務處發布雙主修輔系新辦 法,採行「低門檻高標準」 並增加名額。
APR 23
學代聯署提案招開校務臨時 會,欲駁回雙輔標準。
APR 30
由於反彈聲浪大,周行一親 上火線加開雙輔說明會。
MAY 14
第198次臨時校務會議共識 決凍結新制,保留低門檻, 各系自主決定高標準。
MAY 24
教務處公布更正後的制度, 雙輔申請時程延後一周。
7
∣Issue
未達共識怎上路 員額分配成利器 周行一上任以降大力推動許多改革,而爭論也隨 之而來。但在政策討論的過程中,多數師生並非 反對其政策背後的理念,如在第198次的臨時校務 會議上,陳志輝就肯定了放寬雙輔、鼓勵學生跨 領域學習的構想,只是倉促推行的政策、不完善 的配套措施引發各系疑慮,也成為系所在反對周 行一各項政策時最主要的理由之一。 許多系所認為周行一在推動政策時未考慮實際執 行的困難,顯見校長在執行政策前並未與各系所 達成共識。而針對兩造的落差,馮建三將這導因 於上下之間意見不能有效地傳達:「並不是沒有 老師表達反對,也有其他老師覺得這是不好的意 見(政策)。不過因為教師沒有組織,所以意見 傳達沒有很明確。」 事實上,英語授課與雙輔新制初期的推行源自於 同一動力。校務會議教師代表、社會系教授黃厚 銘指出:「這是同一個措施嘛,你只要越配合學 校的政策,學校就會多給你教師聘任名額。」也 正是因校長握有教師員額分配的權力,校長往往 能在系所內部有反對意見時,照樣鞭策系所配合 推行新政。
8
「員額對一個系的發展很重要。」黃厚銘指出, 若一個系所要開一門專業課程或組成研究團隊, 勢必需要更多相關領域專長的教師,「而當這些 員額都握在校長手裏,系所不敢直接跟校長有太 緊張的關係。」黃厚銘分析道。 總體而言,周行一能在尚未與各系所達成共識的 情況下將政策推行上路,除了部分意見可能未能 如實反映出來,校長的「教師員額分配權」更是 有效地說服系所配合政策的工具。
談判桌上的終極籌碼:教師員額分配權 校長如何貫徹意志 權力運作解析 「教師員額分配現行的運作連習慣法都不是,應 該說它只是個慣習。」法律系教授郭明政說明, 政大的教師員額分配權力掌握在誰手中其實沒有 明文規定。只是因為每年系所開出的教師員額需 求總是超過校方負荷,而校長為了綜理校務,會 在重新審酌各系所實際員額需求並與各院協調之 後,再簽核員額給各個系所。 校長之所以掌握分配教師員額的權力,意在讓學 校領導人可以有效管理教學單位、提升全校員 額運用效能。教師員額分配作為校長一職掌握的 核心權力,其對系所的重要性相當高。郭明政指 出,如果系所未分配到員額,就聘不到新老師, 學生在選課上的選擇會變少。同樣繳了學費卻得 不到相同的資源,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
教師員額分配權的影響立竿見影,因此周行一以 此促進政策推行的現象相當普遍。舉例來說,在 課程精實方案上路前各系的畢業學分不一,多數 設在140學分以上;不過為了配合課程精實降低課 程總數的目標,校方要求各系所將畢業學分統一 調降為128學分。對此,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說 明:「周校長現在叫人家要降低畢業學分,用什 麼?就用員額啊,要不然我(指周行一)就不給 你(指各系所),逼到最後許多院系都降低,這 個就是他用員額去逼迫控制。」
分配權成手段 過度擴權或合理使用? 校長一職是否能擁有全校教師員額的統整與分配 權力?前財團法人高教評鑑中心基金會監察人、 會計系教授周玲臺表示贊同:「我認為在這樣的 組織機構裡面,領導人員應該擁有各組織員額的
前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為教師員額分配權是校長領導時的利器,但校長在使用時需謹慎拿捏。
圖/鄭宗祐攝
9
∣Issue
分配權,這是領導者和行政主管最主要的戰略工 具。」她認為大學非烏合之眾,而是擁有共同願 景與章法的組織,且與會計師事務所相似,都是 以人力作為主要資本的服務性知識產業,因此透 過人員配置達成組織核心目標是領導者的責任。 周玲臺進一步指出,肩負向教育部回報責任的是 校長而非各系主任,也就是校長承擔了組織的所 有目標與最後歸責。因此校長理應被賦有綜理校 務的權力,才能使其權責相符,這其中自然包括 對員額的分配權。
曾任台北市教育局長與教育學院院長、現為教育 系教授的湯志民也認為這樣的現象相當正常:「 這是一個當校長會使用的手段,是管理各學院的 手法,不然沒人會聽大學校長的,所以他一定要 有一個權力。他是掌握很多資源的人,點個頭就 員額、錢什麼都有。」也因此,校長可透過此權 力將自己的意志與政策推行到各系所。
系
「員額分配權」使用示意圖 資料整理/吳致亨 製表人/周慈萱
校長運用「教師員額分配權」向系所索取政策結果。
10
所
校長可能的顧慮:環環相扣的願景與經費 從上述案例與分析來看,校長在制度層面上擁有 主導組織的決策權,但在與校內多數師生意見相 左時,校長決策的目的仍是應被關注的重點,而 又有什麼目的使周行一在未與系所達成共識的情 況下以教師員額分配權令系所配合其政策?
前教評監察人:大願景先於系利益 周玲臺認為校長利用教師員額分配權推行政策所 引起的糾葛僅是小波瀾,學校的長遠利益才更重 要。「現在聽到的論點都是他(指周行一)做得 好像都是應該做的,只不過我(指系所或個人) 的資源被他搶走了。」針對反對政策的聲浪,周 玲臺直言,政大的整體目標應該擺在個別系所的 資源之前,擔心資源被搶走是非常小我的行為, 「你是一個組織,有目的、願景要去達成。」 周玲臺表示,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政大必須維 持在台灣的領先地位。為達成此願景,政大勢必 需具備相關人才與能力,「你如果體諒一下校長 的話,他所有能做的策略只有在人的身上(指教 師員額分配)。」同時她也肯定周行一以追求國 際排名為目標的策略:「大家以為說只是國際排 名有什麼了不起,你不排試試看,你們大家誰要 走出臺灣島都走不出去。」
催生顯著的績效 為得教育部補助 此外,在目前台灣的高教體制中,教育部是校務 經費的主要撥發機關。「其實不管是科技部還是 教育部,長期以來那些有關經費的核撥,他們總 要找出一個最客觀也最不容易被挑戰的標準,」 黃厚銘指出,大學的國際排名、研究論文的等級 與數量等等都是參考的指標。 因此對一個學校的經營者而言,除了讓政大對外 能做出績效,校長也會急於在任期內留下成果, 黃厚銘進一步分析:「可是硬體大家不會評價太 高嘛,所以最好的就是讓政大名次往前幾名、或 從教育部拿到多少的補助,所以他會有很急迫的 壓力要做出績效來。」 「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校長在校內的施政當然就 是要求各系去配合他的藍圖,壓迫各系做出績 效。」黃厚銘以英語授課為例分析,校方可以在 績效評估時提出英語授課數量與修課學生人數, 做出表象的績效,然而學生修課品質的優劣卻無 法在數據上被呈現。他認為無論是英語授課還是 雙輔新制,其引發的爭議都是周行一在各項決策 尚未被師生充分討論、修訂前,就以教師員額要 求各院系配合其政策的結果。
11
∣Issue
在政大師生發起連署要求凍結雙輔新制後,周行一校長親上火線加開說明會以解決眾人對新制的疑慮。 圖/江張源攝
強推政策純求進步 仍需仰賴經費 曾任校長主任秘書的資科系教授李蔡彥則對此持 不同意見,他認為校方積極推行的政策未必是為 了對外爭取資源。儘管各政策的背後意義確實呼 應教育部的評核標準,但也並非刻意迎合,「學 校做這些都有它背後的理想、願景,可能覺得應 該要做就去做了,做得好自然要去爭取外部資源 都是比較容易的。」 然而,在政策擬定、推行、完成的過程中,學校 勢必會使用到校務經費,因此校長必須向教育 部、科技部等公家機關求援。以今年度由政大提 出、教育部審核通過的高教深耕計劃為例,其中
12
一項量化指標為是將跨領域學習人數從 35 % 提升 至 60 %,校方今年即以此為目標推行雙輔新制,而 雙輔人數的增加代表各系需提升開班數量、加聘 專任與兼任教師,而上述資源與制度的增修都需 要額外的經費。 為了獲得這些經費,校方必須完成計畫規定的條 件,因此當周行一在推行政策受阻時,就會動用 校長職位賦予他的強制力,以求在任內能使各項 數據達標,導致各項政策在未能溝通周全之時即 強行上路。因此要如何在推動有利學校的改革 時,又能免去過多爭議,考驗著校長的智慧。
以 2018 高教深耕計劃為例:教育部訂定之目標/政大對應計畫(部分內容) 資料整理/簡毅慧 製表人/詹蕣瑗
教育部訂定之新目標
舊目標包含論文數量、國際排名等
教育部
1.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2.
提升高教公共性
3.
善盡社會責任
4.
發展學校特色
高教深耕計劃 2018
政 大
2018 政大計畫之代表方案 1. 2. 3. 4.
推動低門檻高標準雙輔新制;設立創新創業學 院、人文創新數位學院兩大跨領域學院
以新員額核撥政策鼓勵各學院全球徵才;建構 「開放政大學術網」供全球公開取用,建立從 招生端到畢業端的「弱勢學生輔導支援系統」
與英國 BBC 電腦教育合作,訓練偏鄉學童結合 程式設計與物聯網
設立創新國際學院;九院全面開設 ETP ( English Taught Program ) 課程,建構「全人人文 社會科學資料庫」
13
∣Issue
取得共識為上策:降 低衝突、專注政策。
-李蔡彥
員額分配應務實處理, 教學需求為重點。
-郭明政
勿操之過急,改變需要 時間溝通與說服。
-林元輝
14 文字整理/吳致亨 攝影/鄭宗祐、孫晨哲、周經倫
如何兼具改革與溝通 下任校長有話要說 現任校長周行一即將在今年11月卸任,未來校長 一職的權力將如何被運用影響著政大的未來發 展。李蔡彥、林元輝、郭明政作為下一屆校長候 選人,三人的態度將會是最大的關鍵。 「我認為他(指周行一)用員額去逼迫人家做一 些事不是錯,可是就是太急了,然後你沒有溝通 就逼人家做這個東西。」林元輝以傳院為例,說 明過去傳院在院資源整合、調降畢業學分上也曾 受到院內部分學系的反彈,最後都是透過經年累 月的推動與遊說,方使政策成功推行。 林元輝強調周行一的施政方向是正確的,「可是 很多東西不是說你要改就改,要長時間的磨合、 遊說,說到它(各院系)願意配合。」 李蔡彥則指出溝通的重要性,他認為校長身為學 校最高代表,對內向全體師生負責、對外代表學 校,承擔的是學校整體的責任,因此授與校長權 力去做事是應該的。「只是說校長擁有這個權力
後,要如何跟所有的師生溝通。」 李蔡彥比喻,周行一利用員額要求各系所配合政 策就像父母利用物質誘使偏食的孩子吃特定食 物,是利用外部動機吸引或是給予懲罰,「這當 然不如用內部動機,用溝通(讓大家)內在都要 覺得這件事情是該做的,來得有效。」 「取得大家共識這件事情還是必須的,」李蔡彥 道,不過他也坦言,任何變動都一定會有消長, 有人認同就會有人不認同,應該盡量使師生了解 政策背後的願景。而完成溝通後,最重要的是制 度、方法的產出,以鼓勵學校整體朝政策方向前 進,「那個時候如果大家都有共識了,阻力就會 小很多。」 郭明政認為,在學校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校長的 確應當有調配資源的權力。但是在調配之後,教 師員額的分配應當回歸教學現場,以各系所的實 際需求為主,而非用校長個人的價值觀決定。
新校長展望:平衡權力與內外關係 許多政策的瑕疵看似獲得解方,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政策背後或許都隱藏著共 同的、迫切需要被關注的結構性問題。作為一所大學的領導人,校長推行的政策擴及全 校師生,也深深影響學校的長期發展與聲望。因此大學賦予校長教師員額分配權,除了 讓其能統籌各系之教師員額,也可以藉此權力帶動整所大學往其構思之方向前進。 校內有許多團體與機制發揮監督、制衡的作用,企圖改善政策爭議點並共商優化方式。 即使如此,問題的根本仍是校長本身的權力運用方式。周行一的校長任期將於本年11月 結束、下任校長人選尚未出爐,新任領導者如何在拓展政大格局的同時避免重蹈覆轍, 是全校師生關注的重點。
註:撰寫本專題期間,《政大學聲》記者多次邀訪校長周行一,然其因行政事務繁忙無法受訪。
15
∣Culture
畢 業 與 在 學 文 字 創 數十載仍舊長青的「長廊詩社」、每年優秀作品競相爭鳴的「道南 文學獎」、培育後進的「政大中文文學工作坊」……被譽為「人文 大學」的政大校內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文學活動,校園內也不難覓得 文學盎然的氛圍。然你可曾留意過,光鮮的成就背後有一群默默耕 耘文學的政大創作者? 記者/李慈媛、王昱翔、萬巧蓉 編輯/林思漢、詹蕣瑗 攝影/江張源
16
作者的心內話
17
∣Culture
楔 創作之於我 我們的創作旅程
子 不管是已經離開政大校園的追奇、蕭詒徽、楊婕,抑或是仍 在學的張台澤、秦佐、鄭泰鈞,都曾在同一個地方落腳創 作。看似生活在紛擾的同儕裡,但在各自的生命脈絡中,數 名創作者都不約而同地說:「創作始終都是一個人的事。」
18
高二立志當作者 生活素材信手拈來 「我是真的喜歡唸書嗎?」追奇笑著說,進入高 二之後她第一次「正視」創作,而最大原因來自 於當時的同儕。一樣是第一志願高雄女中的學 生,班上同學都有各自喜歡做的事,讓她反思自 己追求的是否只是成績?「到底有什麼事情是我 從小到大都沒有間斷過?我想到的是寫東西。」 追奇在高二那年立志未來要成為作家,談話間她 的眼神堅毅,像是從未後悔過青春的決定。
追奇 ,政大公行系畢業
追奇的創作之旅從國小開始,她用文字記錄一天 發生的事。直到國中,因為投稿校園刊物而嘗試 各式文體,她說:「那時很中二、很ㄎㄧㄤ,透 過小說寫虛構的愛情。」而高中的她寫下很多對 於人生的迷惘與困惑,在她當時的文字中也抒發 了人生較寫實的面向。不過到了大學,追奇不再 歸類自己的創作主題,改而從日常或身邊的人得 到題材。她認為大學的創作回歸「生活」。
為寫作而寫作 追尋藝術的文字創作者 「寫作就是一種無止盡的翻譯。」蕭詒徽有條不 紊地談著自己寫作的開端。對他來說,當人把心 中所想的意念讓另一人感受到該意念的過程,便 是「翻譯」,而蕭詒徽之所以開始寫作,便是源 於當初這股渴望翻譯的衝動與壓力。在蕭詒徽節 奏穩妥的談話間,他會不時迸出如「翻譯」等耐 人尋味的比喻,也常不經意地援引學者和作家的 說法,平淡的談吐中流露著深厚的文學底蘊。 對於自己的寫作動機,蕭詒徽只是淡淡地說:「 我一直以來都是想要寫所以寫,沒有要抗拒什 麼,也沒有要達到什麼偉大的目的。」對他來 說,寫作是帶來開心的嗜好、是用來傳達意念的 翻譯,同時也必須是符合「美」的藝術。而對於 美,蕭詒徽則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所以他也從 不視自己為作家,他認為:「完全做出自己藝術 的人,才會稱為作家。」這也是他總以「文字創 作者」自居的緣由。
蕭詒徽 ,政大中文系畢業
19
∣Culture
我手寫我口 孤獨創造寫作巔峰
楊婕 ,政大中文所畢業
張台澤 ,政大傳播學院二年級
楊婕在高三時首次獲得全國性的文學獎,一直到 出版第一本書之前,她認為寫作需講求技巧的運 用。然楊婕現在的文字風格著重在「我手寫我 口」,她認為這讓她更能直接地表達想傳達的事 物。「我覺得我是文字啟蒙早、思想啟蒙晚的 人。」楊婕的語氣不疾不徐,溫柔地說出青春期 的經歷。青春期的她一直縮在房間裡,開始寫作 時是以自己的房間出發,將感受投射在世界中。 楊婕在政大攻讀碩士三年級時歷經失戀,她在那 時達到了創作的高峰期。「研究所的人際關係是 很疏離的。」楊婕說道,她將孤獨的情感放入文 字,更結合了政大偏僻的地理環境,完成了許多 和政大相關的作品。
書寫源自觀察 相信文字的力量 「之所以想要寫作,是因為想要用我的文字寫下 『她』的故事。」張台澤坦承寫作的出發點其實 是源於愛情,當時喜歡上一位笑容神秘的女孩, 認識後才發覺,她燦爛笑容的背後其實藏有她不 想告訴別人的故事。張台澤的第一篇小說「微 笑」,便是以「每個微笑,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 知的祕密」為起首,這是他寫作之路的開端。 從高中一直到進入大學,張台澤的寫作題材也逐 漸轉變。過去他從自身出發、探討個人的情感問 題,但在進入大學後,他漸漸開始在創作中注入 對生活的觀察,不論是社會上的議題或是課堂的 理論,都曾經成為他寫作中鮮明的題材。對張台 澤來說,未來不一定要成為某個厲害的小說家, 他有感而發地說:「當很久以後,有人能夠讀 到你的作品,然後他能因此體悟什麼、或被感動 到,有時候這樣就夠了。」
20
鄭泰鈞 ,政大政治所一年級
生命總有困惑 文字是解答出口 「總是會對世界有種不解感」是鄭泰鈞寫作的起 源,有些事情的發生始終無法參透,那迷惑讓他 感到恐懼,於是他以擅長的文學形式去發問,希 望能夠回應生命中的許多迷惘。大三以前的他想 要以行動改變糟糕的世界,卻曾偏向激進、慣於 下定論,後來他轉以創作詩作溫和面對,持續向 自己提問省思,詩也為他永保一個追問的空間。 以生命歷史作為書寫題材的鄭泰鈞,在某段時期 遭遇親人過世,使他寫作風格丕變,過去習慣寫 華麗又晦澀的東西,他打趣地說:「一篇文章像 到處都是裝飾品的街道。」而後他才想寫出過世 的親近之人也能夠理解的淺白文字,「現在寫得 平淡的東西,像是在喝白開水。」他淡淡地說, 現在的創作方式反而更能傳遞情緒、觸動人心。
創作展現自我 筆鋒刻畫社會 「高三才開始寫作是一種彌補,在追溯自己過去 沒有做到的人生。」秦佐說,相較許多自小熱衷 寫作的創作者,他的起步很晚。高三以前的秦佐 和大部分學生一模一樣,在升學體制下只忙於唸 書,開始寫作的核心動機是出於對生命獨特性的 信仰,「唯有寫作時你是唯一、不可取代的。」 他認為透過寫作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而後持續地寫作其實是秦佐想用來抵抗「遺忘」 的方式,單一個人對生命史的遺忘、整個世界對 單一事件的遺忘都令他抗拒,於是他將感受與情 節細節寫下,用文字記錄自身經歷,也將關心的 社會議題放入作品中。秦佐在意創作的社會功能 性,而非單純處理、面對自己的生活而已,「我 寫作就是想影響社會。」眼神認真的秦佐堅定地 說,他並不期待作品的議題討論會吸引讀者,只 是想把關心的主題寫下來、傳遞出去。
秦佐 ,政大歐語系西文組二年級 21
∣Culture
第
一章
需要讀者的作者 文字是理解的橋梁
22
創作固然是一個人的事,每位文字創作者也各具 殊異的寫作動機,然不論是觸動人心的作品或傳 達意念的翻譯,創作的共同核心都是渴望「被理 解」。一件作品產出後,不僅需要繼續尋覓理想 的形式與曝光管道,也需要設想文字傾訴的對 象,有時讀者的理解與否,也可能左右本該自由 的創作。
文字萬花筒 擅擇文體的巧匠們
至於還在摸索、實驗各類型文體的秦佐則認為, 散文可以大量保留自己的語言風格,自由度也 高,他能以這個文體表達出最好的效果,所以秦 佐正繼續往散文發展,「更想試著去刁鑽地要求 一些美學與嘗試性的東西。」他興致勃勃地說。 相較之下,秦佐就認為詩難以詳細說明,也不容 易被理解,「詩比較接近文學的本質,詩是用彎 曲的方法通往直線到達不了的地方。」
詩、小說、散文,三種不同型態的文體便有三種 不同的理解方式。而對創作者來說,文體形塑的 樣貌也關乎自己想傳達的事物,不論形式如何改 變,創作的目的仍是渴望被他人理解。 「詩像是籤詩或神諭,詩人的角色像是先知或預 言家。」鄭泰鈞解釋,寫詩會將細節藏在隱喻裡 面,文字與思想看似模糊,但其實是經過組織內 容的。主要書寫文體為新詩的他,就自嘲沒辦法 寫小說,他將小說家比喻為建築師,會慢慢堆疊 細節材料,和他寫詩的習慣就大不相同。「詩是 在破除你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的概念。」 他這麼隱喻道,世界上有很多固定不動的概念, 但詩作能透過文字去影響讀者的認知結構,又不 直接改變讀者。 提到散文,張台澤說:「散文需要有一定真實, 但從自己出發必須要挖得很深,如果寫一個跟自 己很近的議題,有時對自己是一種傷害。」這是 擅長小說的他之所以不那麼喜愛寫散文的原因。 普遍來說,散文多半以「我」為出發點,然張台 澤發覺自己無法在文字中駕馭「我」,反而較能 掌握相對疏離的「他」或全知觀點,因此他平時 多用故事包裝想法,採用更理性的態度「旁觀」 筆下的故事。即使是這次獲道南文學獎的散文作 品,張台澤也坦承其中多少有虛構與誇大的成 分,畢竟自己並不想完全袒露個人的生命經驗。
手寫人/陳宛詩 圖片來源/秦佐提供
23
∣Culture
文學獎「招牌」高掛 寫手追尋肯定 無論是何種文體,都需要被理解,被理解之前, 首先作品需要曝光,而張台澤、鄭泰鈞、秦佐皆 在今年的政大道南文學獎中獲獎,早已在寫作領 域耕耘一段時日的三人,對文學獎的場域並不陌 生,文學獎對他們來說是種被看見的管道嗎? 在一個人人都可以書寫創作的時代,張台澤認為 得文學獎算是個讓自己成名較快的途徑,畢竟藉 由資深作家或學者的肯定,作品才有可能具備文 學或藝術價值。鄭泰鈞則以「招牌」生動地形容 文學獎,一個文字創作者的得獎經歷就像是一家 商店的招牌,「沒有招牌(獲獎),商店(寫作 者)還是可能會被注意到,但有了招牌好像就多 了醒目的色彩。」他坦承自己的創作當然會想要 被承認,但想要被承認的第一步其實是被看見。 對寫作新手來說,文學獎更是重要的評量管道, 「但其實會有一種成就焦慮。」秦佐苦笑,在他 寫作的頭一年因為方向未知而徬徨,再加上偏晚 起步寫作的不安,使他透過頻繁投稿、得獎去獲 得別人的評價與肯定,後來才意識到獎項、他人 的讚美都無法保證自己產出的文學有真正的品 質,「會開始去思考什麼東西是別人的評價無法 取代的。」
文字園丁澆灌成花 待觀者解花語 當創作擁有曝光度後,讀者也隨之產生,然每個 作品背後是否都有創作者想傾訴的話與對象呢?
24
「在文學上,我能做的是同情,以及共感。」秦 佐慢慢地吐出這句話,擅長透過文字作品呈現議 題的他,想傾訴不同事件的面貌,讓更多人去理 解各種正在發生的事情。鄭泰鈞則說:「之所以 用文字書寫生命,是希望讓別人知道有這樣子的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想陪伴人、和別人共在。」 追奇則對寫作有不同的見解,「每一個寫作者都 會有不想讓別人看到的情節。」追奇直接地說她 是渴望被別人看見她的作品,卻沒有期待讀者看 到什麼,端看每人的解讀。她笑著以無名小站為 例,「無名小站時期,文章若不加密(碼),就 會寫完全看不懂很瑣碎的事,但當人來問你寫的 那篇還好嗎的時候,你又笑著說沒事。」追奇認 為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她寫下來的並不是每個人 都能了解,當遇見破不知道多少關的密語才看見 自己內心的讀者,雙方都能獲得力量。
讀者寧缺勿濫 前進自我書寫風格 相對在學的創作者的私人創作,畢業創作者的出 版作品必須面臨更廣大的讀者,然當他們自己滿 意的作品不見得能為大眾所理解時,是否會因此 而改變自己的寫作方式? 追奇就曾因大眾的口味而改變自己的寫作方式, 但是只持續了幾天就作罷。「我認為這樣的改變 不會在我寫東西的時候感受到快樂,(如此)便 失去我做這件事的目的與熱忱。」她認為大眾喜 歡的作品好像有一種模式,是任何人都可以模仿 的,不過她在模仿的過程也曾迷失自我。現在,
追奇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但她也坦言:「不 能說我的寫作方式從頭到尾都沒變,我也還沒有 在變動中找到特色和辨識度。」所以她更傾向學 習內心喜歡的作品,而不是追求暢銷程度而一昧 模仿。 「翻譯這件事情是有標準的,以創作而言,我的 標準就是美。」正因為蕭詒徽明白作品不被理解 的常態,所以自己也不會為迎合讀者而做出「錯 誤的翻譯」。他認為「美」作為藝術的標準是永 遠存在的,即便「錯誤的翻譯」或許能帶來更多 的利益與被喜愛,蕭詒徽也不屑一顧,他覺得更 重要的是:「得到了我覺得更棒的人的喜愛,」 他淡淡地說:「寧缺勿濫。」
追奇在大四開始經營的粉絲專頁上經常發表手寫的文 字,以親筆的方式貼近讀者。 圖片來源/追奇提供
25
∣Culture
在學書寫
畢業出版 他們的年輪說
26
第 二 章
在學創作者尚未踏入社會、尚未擺脫繁重的課 業,他們對於寫作的未來難免有些徬徨。同樣曾 是政大的學生,畢業創作者認為政大帶給他們在 寫作上的影響大,而在學創作者卻相反,為什 麼會有如此差距呢?在學創作者對於畢業後的創 作、出版,甚至是成為專職作家有何想像?
政大予人文素養 地景成創作養分 追奇認為政大公行系帶給她對社會的人文關懷, 「因為課業上的需要,我查了很多新聞社會事 件、或是公開政策資料,發現不公平的現象就發 生在我身邊。」追奇不只是看見社會上的不公不 義,更以不同角度檢討政策上的漏洞,想辦法解 決。公行系像是按下她關心社會的按鈕,使她想 透過文字發揮力量影響更多人。追奇大學四年級 發生太陽花學運之時,她開始在作品裡寫下對世 界的關懷,以社會議題作為創作題材之一。 談起創作靈感,張台澤很快地從身旁的背包拿出 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小筆記本,上面記載他覺得 有趣的理論、生活中的故事、與人相處的情感等 等,這些都是他在寫作時會攝取的主題。「創作 會結合大學生活,但不會單指政大,」秦佐補 充:「很少因為政大的單一事件寫成東西,寫的
通常是這個時段台灣發生的事,然後政大學生從 中看到了什麼。」校園生活固然成為創作背景, 但政大特殊的地理景觀與人文氣息卻不受三位在 校創作者的青睞,不被揀選成為創作主題。 「你們不覺得深夜政大的捷運終點站,那高架的 捷運,很像龍貓公車嗎?又夢幻又悲傷!」「我 覺得政大的建築物像是百年樓、商學院中庭都很 像『井』,給我一種下陷的感覺,每棟都陰森森 的!」楊婕講到政大的地理環境時,眼睛睜得大 大的,好像在介紹某種稀奇的動物。正因為這樣 的留心觀察,她與在學創作者有著不同的觀點, 她認為政大的地景對寫作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 正攻讀台大博士的楊婕更分享,台大的環境就不 這麼適合創作,三分鐘就可以搭上捷運去別的地 方,不如政大有地理的特殊性。 「我覺得很多年輕創作者會覺得空間偏僻很賭 爛,但我覺得空間的空洞才是有利於寫作的。」 楊婕表示,因為寫作是需要很專注、安靜地感受 人事物。而在政大唸書時她也將情感寄託在校園 附近餐廳的老闆身上,寫下了〈自助餐與老闆〉 (見p.31)這篇散文,內容生動地描繪香香自助餐 老闆與她的互動,吸引政大校友轉發。
一本書的重量 出版責任與自由 許多創作者儘管不抱有將文學作為正職的希望, 但出版自己的書還是他們的心願,張台澤就說: 「成為專職的作家是越來越遠的夢想,但我還是 想要寫東西。」鄭泰鈞也不例外,他感嘆:「在 被商業主宰的時代,要出版非功利性的東西很 難,得寫大家喜歡的東西,而且是非常喜歡的東 西。」秦佐也對如此狀況感到失望:「觀眾喜歡 什麼就餵他們什麼,根本沒有嘗試給新的知識、 新的情感。」鄭泰鈞描述:「在這個時代的創作 者不自由,沒有什麼絕對的自由這件事情。」
張台澤用手掌大小的筆記本記下一切可以成為題材的日 常,當沒靈感時便會從中找到答案。 圖/江張源攝
「他們(年輕文字創作者)心目中仇視的大概是 二十年前的出版業,但現在的出版業已經強調各 式各樣的個人化了。」蕭詒徽語重心長地說。他
27
∣Culture
進而舉例道,現在的詩集多半強調個人化的裝幀 及更符合設計師美學的設計,且內文排版也以最 大創意為目標,不再是以讀者閱讀為第一考量。 他打趣地回答:「早就不是他們想的那樣了,對 不起。」 追奇則認為出書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仍是很不 容易的事。「我會不斷提醒自己可以出書是很不 容易的,前面經過很多努力才有辦法有今天的機 會。」出版作品對追奇而言是隆重的儀式,她解 釋道,任何陌生人走進書店都能翻閱自己的書, 有更多無法掌握的讀者出現使她產生責任感,「 究竟要帶給讀者什麼?」是她不斷思考的問題。 「創作最一開始是情緒的抒發,但如果今天已經 出版書,就算是副業也會帶來壓力。」楊婕解釋 出版作品後的心境,她會開始期許自己寫得更好 不要重複,也不要因為讀者的期待而放棄內心的 堅持。不過她笑著說她也不想回到還沒出書前的 心境,「那時心情沒有自由反倒比較焦慮,因為
沒有被看見。」楊婕說出版作品之後,抒發自己 的形式也變得更加有成就感。
專職作家何其難 堅持創作不放棄 「不是不想(當專職作家)是沒有辦法,因為會 餓死!」楊婕直接地點出台灣文學環境的困境, 她認為台灣給創作者的酬勞太低。但楊婕也坦言 自己有把寫作當成職業身分,因為那是別人認識 她的方式,所以她仍會持續創作。楊婕雖然沒有 把作家當作專職,她仍然有出版作品的壓力,且 她擔心的是有一天失去靈感無法寫出作品。 而追奇從十七歲到現在一直朝著專職作家的目標 邁進,她很能體會在學生對於把作家當作職業的 悲觀想法,因為她也曾經動搖過。不過她認為在 學創作者的悲觀會成為助力,「你對於你喜歡的 事情不能只有愛和熱情。」追奇鼓勵道,因為你 提早看到困難不一定代表要放棄,反而可以靠著 自信與勇氣來承擔喜歡的事情可能帶來的風險。
作為創作者 請繼續寫下去 「一旦身為創作者,大家就都是創作者了,寫作 並不可恥但也並不光榮,寫作就只是寫作而已, 請懷抱著這樣的心態繼續下去。」蕭詒徽說。 不論是在學或是畢業創作者,雙方對於文字創作 的熱情以及堅持已躍然紙上。他們有多元的讀 者,有不同的「被理解」的方式,在他們的文字
28
中,可以看出自我的喃喃低語、對社會的關懷, 以及和世界的對話。而在學和畢業創作者書寫的 考量會隨著出社會、開始工作、出版作品等生命 的高潮迭起有所變動。「忠於自我」似乎是每位 創作者在日常的躁動以及社群的紛亂裡最想堅守 的目標,他們在文字裡用獨一無二的觀點詮釋、 翻譯這個世界。
番 外 我們都在政大書寫、 書寫政大
29
∣Culture
追奇寫政大:節錄自〈不願成為更好的人—寫給政大四年〉 後來也是九月 都是九月 離開四維堂 出入道藩樓,再往下 捲進綜院的迷宮 呼吸總圖的空氣 —到底記得了什麼? 我們早就沒有書包 其實也不再介意 知識、分數、出席 和其餘那些不足列載的 沒用的東西 我們反而介意 這些日子愛過多少個人 又真心愛了幾個 我們介意 操場頂上的星夜 多久一次能逃離光害 那隻側門的貓 有沒有得到食糧 而這座城市,是不是 總用光鮮亮麗的包裝在誘騙 善良的小孩
我們何止平凡 我們擁有的那麼少 我們的美好 多麼微不足道 我們被稱作成功的人 卻一點也不嚮往成功的人生 我們一個個 都不願成為更好的人
30
楊婕寫香香自助餐:節錄自〈自助餐與老闆〉 我的新學校位在盆地半山上,從車站過來得搭六 站捷運,再轉半小時公車,街道窄窄的,沿路店 家也是,並不繁華。附近巷弄錯落幾間小吃店, 沒有網路上呷好逗相報的熱鬧景點。 初來的時候,因為陌生,走來走去都沒有著落之 感。認識一條街總從吃食開始,我對這個地方毫 無期待,只希望餓了能找到合口味的餐館,讓我 安心度日。我耐重複,一旦吃到喜歡的菜,可以 連續好幾個月午晚餐造訪不更換。
速與音階簡直像機器設計加工出來。我一直揣想 那是某種方言腔調,至今也沒弄懂。 更奇怪的是,儘管老闆的聲音那麼拗口,前面幾 個客人都順利付帳了。我看了幾輪仍不得頭緒, 到我時後面大排長龍,我卻聽不懂他說什麼,急 得快冒汗。到底多少錢?重複問幾次,老闆回答 的數字還是模模糊糊,聽起來像幾千幾百,可我 只夾了幾塊肉幾團菜,怎麼可能。最後打安全 牌,掏出兩百給老闆,一百元外帶一些零錢退回 來,一愣一愣回家。
我試了幾家,終於注意到學校正門右邊的自助餐。 藍色疊字店名印在半舊米白招牌上,土俗得有點 卡通。巔峰時段經過自助餐,看到裡面擠滿了 人。街上不太塞車,街邊的自助餐卻天天塞人, 我發現自助餐是這一帶最擁擠的地方,排隊搭校 內小巴上山,或圖書館等開門的學生也沒那樣密 布。人多之處必有美食,店內黃光又把食物照得 暖烘烘,有一天我也就擠了進去。 我不記得那天夾了什麼菜,只覺得負責結帳的老 闆好奇怪。老闆是個精瘦的平頭男子,髮色灰, 赤腳,白汗衫背心,深藍圍裙,看上去五十歲左 右。引我注意的是老闆講話的方式,老闆說話速 度極快,自有一番抑揚頓挫,口音難以辨認,音
我的菜色大同小異,時日久了,一踏進店裡,老 闆會報今天有沒有我愛吃的菜。有,那天夾起菜 來便覺眼明手快,沒有,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 擺一張撲克臉。 人少時,老闆一邊幫我找菜,一邊在結帳時點評 我的便當:「千篇一律」、「強迫症」,比如鯛 魚,鹹豬肉,蕃茄蛋(永遠只夾蛋),為誘引我 變更口味,老闆端來給我聞香,甚至偶爾讓我試 吃,是好廚師不忍心拿手菜受冷落的心理。 真的,老闆看起來對那些菜餚充滿愛意,讓食物 變得加倍美味。難怪買到自助餐總讓我心滿意 足,彷彿從別人手裡偷偷抱回一個可愛的小孩。
31
∣Gallery
32
當夕陽西下、結束一天的課程之後,全校一萬六千多名學生可 以在地圖上繪出千萬條移動軌跡,而你的軌跡是屬於哪一種? 獨自一人晃晃,漫無目的地行走;與情人緩緩地在校園中某處 休憩,享受兩人獨處時光;轉神投入社團練習,忙著準備幾個 禮拜後的成果發表會⋯⋯本期《政大學聲》將帶你觀察政大學 生夜晚在校園中可能出沒的場域,看見各個兀自發光的小故事。 記者/彭勝緯 編輯/吳卓玲、陳力瑋、詹蕣瑗 攝影/李承樺、孫晨哲
33
∣Gallery
政大荒野行蹤 危險藏在黑暗中 獨自一人而眼前一片黑
法律二/柯上雅
去年十月,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書本放在綜院一樓置物櫃忘記帶回家,打算周末晚上回學 校拿,但沒注意綜合院館的開放時間。那時候一樓側門已經關了,只能從二樓大門進入 綜院再搭電梯到一樓,結果電梯到達一樓後,門一打開眼前一片黑,一時也找不到電燈 開關。雖然很害怕,但想想人都來了,只好靠著手機的手電筒走到走廊盡頭的置物櫃拿 東西,拿完書一直等不到電梯,又不敢走樓梯,眼看四台電梯都停在四樓遲遲不下來。 (對,都是四樓,雖然不迷信但當下很毛),事後我告訴自己以後要記得帶書回家(罰 抄一百次),以後再發生類似情況會向管理員尋求協助(但最好是不要再發生了)。
34
不穩的路 不亮的燈
民族三/陳予蘋
每當晚上運動完、從游泳館走到憩賢樓的那條路上,明明有路燈但是不一定 會亮,幾乎每次都要摸黑拿自己手機的手電筒才能勉強看得清楚。而且地磚 也鋪得很不平穩,似乎沒有在整修,有時候下雨天踩到的話會有泥水濺上來 把鞋襪弄髒,踩到不穩的地磚甚至還會扭到腳,當下的心情真的很不爽。
國際電梯的正常發揮
傳院二/呂宜蓁
大約是去年五月,在午夜12點時搭了國際 大樓的電梯,此時電梯忽然廣播:「電梯 即將發生緊急狀況,請盡速離開。」 同在電梯裡的人都聽到了,我當下快嚇 瘋,趕緊衝出電梯。
35
∣Gallery
場地分配無解 佔場徹夜難眠 夜間場地少 品質難兩全 約莫晚間七點、夜幕低垂,許多學生結束課堂活動,有些人選擇回到宿舍休憩,而 有些人則會參與社團或營隊活動的練習,來自熱舞社的傳院一阮珮慈便屬於後者。
36
走經風雩樓的鏡牆、資訊大樓時常都能看 到熱舞社社員躍動的身影,「鏡牆吸引人 的點主要就是有鏡子,但其實鏡牆的地質 是最差的,因為是磁磚地,容易滑倒。」 阮珮慈仔細分析了熱舞社練習場地的優 劣,就地面材質而言,她則認為資訊大樓 的地質比鏡牆好上許多。 「如果地板材質不好,膝蓋很容易受傷, 像我的朋友在最近成果發表會前就膝關節 發炎。」對於熱舞社場地的限制,她吐露 擔憂。「如果能練舞的話,沒有遠不遠的 問題,我們(熱舞社)都願意去。」儘管 練習場地的不盡理想,阮珮慈表示其實藝 文中心也有場地可以練習,可惜晚上不開 放使用。 夜晚的政大可活動的空間不多,縱使目前 場地對於熱舞社來說勉強可以練習,但她 仍盼學校多重視他們的需求,「我們只是 一群有興趣想跳舞的人啦!」
37
∣Gallery
時間換取空間 熱情支撐意志 夜晚空間不足不只發生在山下活動空間,爭奪場地的戰火也一路從山下蔓延到山 上的運動場。「佔場是需要經驗累積的!」經濟三陳信良冷笑了一聲,似是對於 運動場地佔場文化暸若指掌,身為系上男子排球隊隊長的他,回想起大一加入系 排的時光,直呼:「(佔場)很痛苦!學長通常都會叫學弟去佔啊。」
38
陳信良回憶自己大一那年的排球風氣很 興盛,各系都為了練排球去佔領五期運 動場。他分析,由於五期是山上唯一有 棚子的運動場,相較四、六期運動場舒 適很多,不用太擔心日曬雨淋。「禮拜 一早上的時段很搶。」他說,當你早上 五點起床到五期佔場,卻發現已經有 人,下個禮拜就會提早一點去。最後戰 況演變成前一天晚上就去佔場,有些人 會帶睡袋,有些人選擇讀書,他甚至目 睹過有人直接把檯燈搬上去的情況,「 我自己也會帶筆電上去打楓之谷,一個 人佔場真的會寂寞。」
39
∣Gallery
佔場的慘況不僅如此,陳信良表示,冬天要忍受夜裡寒風刺骨的環境,夏 天很熱又有蚊蟲叮咬,更沒有風扇可以吹,好不容易熬過了整夜不安好眠 的折磨,隔天早上仍要照常練習。對於佔場的惡性競爭,「是很累啊,但 我很愛打球,我有那個熱情,所以我願意。」在他堅定的眼神中流露對排 球的熱愛,雖然過程痛苦他仍樂觀看待一切。
40
白日阮各奔東西 夜裡咱相知相惜 你是我的生日驚喜 「我們彼此沒有說話,就僅是知道而已。」因為上同一堂課,加上擁有共同 朋友,小雪(化名)和大奧(化名)初相識於某一次的午餐聚會。大奧說: 「那時候感覺她有點高冷,不笑的時候表情很兇。」而小雪對於大奧也有同 感,「我那時候覺得高冷型男生很帥。」她害羞地笑說。
41
∣Gallery
誰也想不到,西洋歌手 Ed Sheeran 竟成為了他們關係更進一 步的助攻。 Ed Sheeran 的演唱會一票難求,大奧與小雪因為門 票轉讓的問題開始搭上線,逐漸發現彼此對於喜歡的音樂類型相 似,也因而開啟了話題。 而讓彼此關係急速升溫則要回溯到小雪生日那天,當時尚未交往 的兩人已從公館慶祝完回到政大,經過藝文中心,大奧提議要走 下去逛逛,一走下去小雪才驚覺自己的好朋友都在平台等著為她 慶生,這是大奧為她準備的生日驚喜,「我沒有想到他會找那麼 多人一起來慶生,而且我的朋友他不熟,有被嚇到的驚喜感。」 不久後兩人即正式交往,除了朋友的鼓吹,也因為這次生日驚喜 使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答應大奧的追求。
42
受訪當天,正是小雪與大奧在一起的第一百天, 他們相視而笑,有那麼一瞬間兩人彷彿回到了認 識的第一天,彼此沒有說話,但這次不再尷尬。
43
∣Gallery
陪你走一段路 陪我談一場戀愛 家威與品蓁在服務課認識,常相約一起從宿舍走路下山再搭236公車去附近國小照 顧小朋友,每週一次的路程是兩人培養感情的基礎,「要不是她的主動,或許我們 就不會有今天。」家威說,品蓁總是能開啟話匣子,讓彼此相處起來氣氛很融洽。
44
後來雙方交換信息愈加頻繁,去年十月份正是品蓁練習包種茶節最忙碌的時刻,每 天練習到校內末班公車早已離開。有一天,家威忽然出現在品蓁的練習活動的場 域,準備陪她一起走路上山,這是品蓁始料未及的,「在那一刻很心動。」她說, 後來家威每天都會特地下山陪自己走回山上宿舍。
光棍節當天晚上,家威與品蓁坐在藝文中心旁的長椅,兩人觀望夜景,坐在彼此身 旁直到時間到了隔天凌晨。「你要不要當我女朋友?」家威問,「好。」品蓁輕聲 答覆。雖然這不是家威第一次向品蓁告白,但答應之後心情還是相當悸動,「我真 的脫離單身了嗎?」品蓁仍不敢相信眼前事實,回想當時一起走路上山時的對話, 品蓁仍難掩臉上的幸福感。 家威:「我問你一件事喔,你喜歡我嗎?」「喜歡啊。」品蓁害羞地說。
45
∣Gallery
46
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軌跡,同一個時刻, 或許處境危險也或許氛圍甜蜜,或許輾轉難眠 也或許睡得香甜,我們不一定認識彼此,但我 們同活在政大之中,同一片夜空之下。
47
總編輯 簡毅慧
副總編輯 李慈媛 詹蕣瑗 記者
簡毅慧 李慈媛 吳致亨 王昱翔 蔣濬浩 彭勝緯 周經倫 陳貞蓁 萬巧蓉 孫佾 編輯
詹蕣瑗 陳力瑋 楊姝姍 林傑立 吳卓玲 周慈萱 林思漢 阮怡婷 徐湘芸 攝影
孫晨哲 李承樺 江張源 謝昕宸 楊蕙瑄 鄭宗祐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