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0
Issue 交通問題漫「山」遍野 車能載人亦能誤人 人車關係該作何解
Culture 眾裡尋「祂」千百度 宗教性社團百花齊放 重啟善意對話
Gallery 撐一支斜槓尋夢 大學百忙似廣闊江河 夢想方舟駐留哪個渡口
∣Editorial
你必須要參與, 最壞的年代才有可能 ── 導演 楊力州 變成最好的年代。
2020 年一月,伴隨總統大選,「亡國感」成為熱門關 鍵字,假訊息、資訊戰等議題也一躍成為社會矚目焦 點。《政大學聲》邁入第八個年頭,不忘獨立媒體的 監督角色,持續關注並記錄校園的脈動,貫徹為學生 發聲的理念,與政大一同成長。 政大校園有八成面積位於山坡地,也因此衍生許多交 通需求。《學聲》編輯團隊透過問卷了解,從校園公 車班次安排與安全疑慮,到汽、機車入校規定與停車 位的配置,長期以來皆存在種種問題。在人車分流仍 未盡完善時,校方新提出的「無車願景」究竟為何? 又是否能打造更安全的環境?本期《學聲》一一剖析 各項校園交通議題與政策,期盼用路人的權益與安全 皆能被保障。 政大學生社團活動欣欣向榮、百家爭鳴,具有宗教性 質的團體更是蓬勃發展。然而,或許因為其較為積極 的宣傳方式,有些人對於聖經真理研究社等社團印象 深刻,或是抱持一些負面看法,但除了泛基督宗教相 關社團外,許多其他信仰的同學們,也都有自己的社 群存在,比如中智佛學社、崇德伙食團等佛教、一貫 道社團。部分宗教社團乍看性質相似,多數同學也對
他們一知半解,讓人好奇卻又不敢靠近,現在,就讓 《學聲》為您揭開這些社團的神秘面紗,一窺其中溫 暖、有趣的小故事。 除了參加各式各樣的校內社團,大學生的多元生活還 有哪些可能?「斜槓」一詞源於英文「Slash」,出自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的著作,意指有 多重職業或身份的生活,而不只滿足於一種職業。由 於斜槓符號「/」能分割出不同職業與身份,「斜槓」 便成為這個族群的代名詞。 當越來越多人不再囿於單一職業、具有多重收入與 工作模式,「斜槓青年」也代表著新世代的多元價值 觀。除了學生的身份之外,大學生是不是也有「斜槓」 的可能?在眾多身份中,學生又如何定位自己?本期 《學聲》專訪兩位具有「斜槓」特質的政大生,一窺 他們如何在豐富生活中取捨與平衡。 「你必須要參與,最壞的年代才有可能變成最好的年 代。」《學聲》將秉持這樣的精神,以媒體身份參與 校園大小事,因為相信唯有參與,才能帶來改變;唯 有參與,更好的未來,才真正有可能發生。
1
Issue 交通問題漫「山」遍野
04
——車能載人亦能誤人 人車困境該作何解? 06 公車、汽機車諸多不便 學生怨聲載道 10 面對學生異議不斷 校方回應其考量 14 校園交通尚待改善 「無車願景」或成解方?
Gal
2
CONTENTS
16
Culture
眾裡尋「祂」千百度 ——宗教性社團百花齊放 重啟善意對話 18 臆斷或客觀 校園中的宗教印象 20 且聽,我們因信仰相遇的故事 27 選擇包容 我們跨越宗教藩籬
llery
28
撐一支斜槓尋夢 ——大學百忙似廣闊江河 夢想方舟駐留哪個渡口? 30 統計四王浩宇:化作永恆的時間 用熱與愛沖一杯好咖啡 36 廣告三謝繐宇:甜在嘴裡暖在心底 烘焙微笑的甜點
| Issue
交通問
4
問
山
野
車能載人亦能誤人 人車困境該作何解?
你是否也曾因等不到車而感到困擾?騎車、開車的你, 是否曾因無法從正門入校備感麻煩?校園交通問題不計 其數,學生紛紛於《學聲校園交通問題大調查》問卷中 抱怨不便之處,如山路顛簸、停車位不足等問題。校園 交通與學生息息相關,校方也彙整學生意見,推行各項 改善政策和規劃,期望打造一個理想的交通環境。
記者/林立雅、徐平、黃韋筑、邱亭珊 編輯/陳思妤 攝影/林亭 特別銘謝/邱海鳴
5
| Issue
公車、汽機車諸多不便 引發學生怨聲載道
6
據總務處網站資料,政大校園地形崎嶇,校
根地更有約八成面積位於山坡地帶,起伏的
地勢,催生大量的交通需求。然而,校內交通環 境卻不甚理想,第 30 期《學聲校園交通問題大 調查》問卷的 119 份有效樣本中,就分別有高達 86.6%、50.4%,以及 48.7% 的學生認為校方在「公 車」、「汽車」與「機車」方面,有許多交通問 題尚待解決。
請問您認為政大校內有「校園公車」相關的交通問題嗎?
公車班次安排不佳 山路顛簸學生有感
「二路只有 20 分和 40 分,沒有趕上 40 分那班就 要等 40 分鐘,」常有搭車需求的阿語一 S(化名) 無奈表示:「不管什麼時候回山上都滿麻煩的。」 若要在整點時下山,也因沒有班次停靠宿舍,「所 以常常只能早一點或晚一點出去,我覺得這是比 較不方便的。」S 抱怨道。 面對漫長的山路,「公車」成為學生的交通首選, 但每每大排長龍的等車隊伍,卻反應出班次數量 的供不應求,《學聲》發放的問卷調查中,就有 高達 82%的學生對於「班次不足」的現象深深有 感。
請問您認為政大校內有「汽車」相關的交通問題嗎?
請問您認為政大校內有「機車」相關的交通問題嗎?
校方對於公車安排的缺漏,從時刻表的設計也可 見端倪,約有 53%的學生指出「公車時刻安排不 利課間趕堂」。社工所碩一譚善輝以自己的經驗 為例:「上一班的公車時間剛好卡到我要上課的 時間」,對此,他建議擴大公車體積,使公車能 承載更多人。 除了人為規劃,地理環境也大幅影響乘車感受, 政大崎嶇的山路,成為 71% 學生搭乘公車的惡夢, 「每次都抖動抖動,然後就會想吐,有暈車的狀 況。」譚善輝談起自己的經驗,深感不滿。企管 一陳怡文則希望學校能重鋪道路,或填補坑洞地 段,以避免安全問題,「(否則)會被震到跳起來, 可能容易跌倒。」
7
| Issue
汽車入校諸多不便 開車族難關重重
顛簸路面造成的安全疑慮,對開車的學生來說也 是一大困擾,「某一些緩速坡高得太誇張,高到 稍微2、30的速度就會傷到底盤,車子容易刮傷。 」廣告五孫晨哲解釋,校方為因應坡地險峻而設 置的緩速坡,卻會變相危及學生的財產及安全, 讓超過五成的學生都反應「山區路段崎嶇,易損 傷車體」。
孫晨哲進一步質疑,就算停車場開放時間能依時 段分流,「但不能從前門進來,我其實想很久都 不知道為什麼學校要這麼做。」不解的語氣中帶 著憤然,「繞山路也是時間、從萬壽橋到後面也 要時間,而且開山路耗的油多,也會有油錢的問 題。」對於禁止學生汽車從正門進出的規定,有 80%的學生認為十分不方便。 「早上走恆光橋其實非常危險,」孫晨哲補充, 後山恆光街有巷子短、違停嚴重以及上課時段行 人密集等問題,因此對於開車技術不純熟的學生 而言,會造成安全疑慮,「有次我後視鏡差點K到 一台車,但是其實是他違停的問題。」孫晨哲以 自己的驚險經驗為例。
機車停車場規劃不周 是否開放入校惹議 綜觀山區交通建設,也有高達70%的學生表示「環 境不佳」,傳院一蘇修賢就指出:「路兩邊都有 水溝,而且比輪胎還大,晚上有些路燈不一定會 亮,就會掉下去。」認為學校應在水溝處加設警 示。地政四孫柏權更語帶強調,就算車體損傷, 也難以追究責任歸屬,「因為沒有任何監視器、 沒有任何舉證的方法,最後都是自認倒楣。」
在汽車進出方式備受討論的同時,交通工具入校 的相關規劃,卻始終將「機車」排除在外,讓高 達84.5%的學生感到不滿,傳院一楊平宇表示校方 允許外送平台的機車進入,卻禁止學生機車之舉 很不合理,「而且五期很遠啊,公車又很難等。 」他說明自己想在校內騎乘機車的原因。
越過重重山路抵達停車場後,「開車族」的挑戰 還沒結束,「因為學生只能停在環山道以上,如 果在綜院上課,走路幾乎橫跨整個校園。」陳怡 文指出,偌大的校地,讓學生自備的交通工具無 法發揮便利性,「停車位離教室或宿舍太遠」因 此成為校內65%學生的共同心聲。 「晚上7點以後車很少,車子沒那麼多可以試著 開放(山下)。」蘇修賢認為,若要為教師保留 離正門較近的山下停車位,可以在離峰時段開放 學生使用,達成雙贏局面。陳怡文則提供不同的 考量:「有時社團或系上活動,會練到很晚,可 能過了午夜,那時整個校園都滿暗,我車子如果 停在很上面,還要一個人走一大段上去,真的很 累、很可怕。」
8
然而,陳怡文則持不同的看法,她表示若開放機 車入校,必定會造成與行人間的衝突,加上政大 校園多為上下坡,機車行駛間的車速、急煞問題 會危及用路人的安全,「還有亂停的問題,光用 想的就覺得很亂很危險。」她表示。
為了解決學生對機車停放狀況的疑慮,校內機車 停車場目前依「使用者身份別」規劃為三類—— 正門郵局地段的停車格供通勤者使用、莊敬外舍 附近會以該區住宿生為主,自強舍區學生則導流 至後山停車場。
滿地說。公行二侯言采也坦言,經過羅馬廣場前 的車道時,心中常有「差點被撞」的擔憂,「不 管是駕駛還是學生行人,雙方都要注意。」
對於校方的分流設計,蘇修賢卻認為成效不彰, 「(正門)停個幾百輛就沒了,因為大家都往那 裡停。」經常額滿的正門停車格,讓 36% 的學生 都感到供不應求。楊平宇也表示機車停車區經常 有許多空位,不需要規定使用者類別,「像達賢 圖書館那邊的停車格都超空,但我不能停,因為 (使用者)身分別。」 另一方面,蘇修賢也補充,若選擇停在車位充足 的後門,反而更加不便,因為需要額外花時間等 公車、走路上山,問卷中就有 62.1% 的學生對此 表示「停車位離教室或宿舍太遠」。 對於禁止學生車輛從正門口進出之規定,孫晨哲認為反
人行道易滑倒
而危害學生用路安全。 圖/邱海鳴攝
車速過快危及學生安全 除了各種交通工具常見的問題,問卷中也不乏對 校內人行道的抱怨,「山下人行道磚塊鬆動」、 「人行道不好走容易滑倒」、「人行道崎嶇不 平,容易濕滑」,句句都表達出學生們的不滿。 「人走在上面也不是沒有問題,因為它(人行 道)有生很多青苔。」孫晨哲憶起上次在大勇樓 前面滑倒的經歷,「是整個跌下去,那一次我兩 秒三秒都站不起來,」他氣憤地說,「跌得我屁 股都爛掉。」
陳怡文認為駕駛應注意車速,行人也該注意安全。 圖/邱海鳴攝
此外,也有學生反應校內汽車行駛過快,「車速 明明限定20卻時常開超快,路人過馬路十分危 險」、「速限規定標誌不夠清楚,汽車普遍車速 過快」,學生們有感於車速問題,紛紛於問卷中 發表看法。 「我覺得校園內最主要的用路人是學生,應該是 車要去注意學生,而不是學生閃避車。」學生S不
9
| Issue
面對學生異議不斷
校方回應其考量
10
公車班次不足、停車環境與規定、汽機車進入校 園的限制……種種交通問題都造成學生的不便, 也引來許多質疑的聲音。站在風口浪尖,校方的 回應為何?又有哪些相關政策規劃呢?
尖峰時刻公車班距不受限 未來研擬調整下課時間
《學聲》問卷中逾八成的批評,直指校內公車相 關規劃,首當其衝的便是班次安排,「(但)多人、 多車,就要多錢,」對此,總務長秘書林啟聖點 出核心問題,「那同學都覺得一塊錢(搭車費用) 不能再漲了。」坦言基於經費考量,公車只能維 持目前的排班。 「但事實上開的班次比這個(時刻表定班次) 多。」林啟聖補充:「在尖峰上下課時段,車子 只要一到就開,不受於班距限制,會維持到離峰 才恢復正常班次。」期望透過彈性調整,紓緩趕 課人潮。 另外,學生會權益部也提出因應措施,「我們現 在就是往調整下課時間出發。」權益部部長吳致 亨表示,希望在一天中的一到兩個時段,延長下 課時間至 15 到 20 分鐘,讓趕課學生有更多的緩 衝時間。目前權益部正與教務處商談,未來也預 計發問卷調查學生的需求。
山路重鋪改善顛簸路段
環山監視器預計開學完工 班次問題以外,公車駛過山路時的崎嶇難行,也 讓學生不堪其擾。針對山路坑洞不平,校務會議 代表徐東宏表明,目前已在規劃改善渡賢橋到研 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以下簡稱研創中心)的路 面狀況,「現在已經開工程標 ( 案 ) 了,事實上 實作的效果會再跟大家報告。」 徐東宏解釋,校園內許多路段需先進行地基重構, 方能重鋪柏油路面,雖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但 仍會要求校方優先處理自強宿舍路段,保障學生 權益。駐警隊長蕭敬義也透露,總務處營繕組已 從去年底起評選廠商,力求在今年暑假前建設完 成。 除了柏油路的坑洞導致車子行駛困難,山下校區 的人行道磁磚不平也是眾多學生抱怨的問題之 一。吳致亨表示,權益部已爭取到總務處營繕組 的承諾,「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他們會馬上 派人來處理。」 吳致亨也點出,路燈等停車環境問題亦屬營繕組 業務範疇,惟需學生反應以獲改善,「比較多是 他們沒有注意到,需要我們去提醒。」至於監視 器不足衍生的安全疑慮,蕭敬義表示校方已編列 預算,「開學前會完成,大概有八支左右的攝影 機,環山山道學生停車區所有的角度都有照到。」 強調學生可以放心停車。
孫柏權認為校內山區道路設施管理不當, 容易造成人車損害。 圖/邱海鳴攝
11
| Issue
達賢停車場紓緩車位需求 使用者分級制有望改變
然而,解決環境問題後,學生對於停車場數量及 位置規劃的不滿仍待平息。汽車方面,問卷中多 希望開放山下停車格,不過蕭敬義表示,目前該 區僅堪讓教職員停放,學生若有觀察到空位, 「那是因為行政大樓整修啊,行政單位分散到 山上校區去了,所以山下車位就空了。」蕭敬義 解釋,開學後行政大樓歸位,山下又將恢復「滿 車」景況。 到了夜間,山下停車格則多開放給在職專班學 生,「學生(在職專班)有兩三千人,不可能山 下會有空位,所以車位無法提供給大學部同學下 來停。」蕭敬義補充,由於在職專班大多是商業 人士回來進修,牽涉到捐款事宜,校方討論後才 決定讓在職專班的學生於夜間課程停車。 車位不足,進一步影響到「解除停車區身份限 制」的可能,「因為同學人數比較多,沒有辦法 達到一定相對的公平,所以沒有這個數量的話( 指山下停車位),我們就暫時不開放。」林啓聖 解釋校方考量。徐東宏則補充,下學期圖書館後 方會施工成雙向道,因此少三、四十個停車位, 在山下停車格數量漸少的情況下,開放學生停車 難上加難。 「真的有一個轉機的話,要等到達賢圖書館(的 停車場)開放。」徐東宏指出,達賢停車場未來 預計提供150個停車位,或將分散校內龐大車流 量,進一步討論對學生開放山下停車區的可能。 蕭敬義也透露,該區收費標準已在討論當中,目 前預計於三月份正式營運。
經濟四楊展不小心跌入停車場旁的水溝,「因為那邊有 點上坡,倒車要踩點油門,我踩太深就下去了。」
12
機車部分,學生同樣期待停車區能解除使用者類 別限制,蕭敬義對此釋疑,「使用者分流」為多 年前經數場公聽會投票的結果,旨在體諒無法抽 到宿舍、需花大量通勤時間的學生,也是多數意 見所向。「希望大家發揮同學愛,你們有抽到宿 舍的,就搭校內公車或是步行到山下來,山下郵 局附近留給通勤的學生使用。」
經駐警隊資料統計,郵局及抽水站處停車格約 1300至1400個,而該區每年申請數約為1400到 1500輛,巔峰時更有高達2000名通勤師生。「 (但)他(學生)有時候沒課不會來。所以還夠 用。」可蕭敬義無奈坦言,實際車位供需情況緊 張,難再開放其他使用者,只盼達賢停車場未來 開放的570個機車停車格,能夠紓解學生需求。
汽機車入校方式引議 最終維持原規定
而關於汽車入校方式規劃,林啟聖表示因正門為 行人主要出入口,未來若非必要,將一律禁止車 輛從正門進出,教職員若有需求會導流至東側 門,但學生車輛維持後山出入,「因為還是要分 流,全部從東側門會造成大塞車。」林啟聖回 覆。蘇修賢則質疑:「東側門直直的就可以到山 上停車的地方,也不會卡啊!」對校方說法表示 不解。 「如果開放大門,學生只要看到山下有車位,他 直接就會停到山下停車格,不會乖乖地到山上去 停,就會造成違停。」蕭敬義指出校方另一項擔 憂,陳怡文也理解相關的考量,「(但)其實可 以跟學生講好駐警隊會開單。」
不斷,「我已經警告他們,再有人反映你們騎車 太快就不准進入校園。」蕭敬義語帶激動地強 調,未來也會請學務處住宿組透過舍胞大會討論 相關問題。 「我們都認為行人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 對山下車流這部分非常小心。」總務長顏玉明語 重心長地表示:「滿久以前,有學生在幹道上和 車輛發生事故。特別是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沒有走 在人行道上,如果再開放機車進來⋯⋯」言下之 意,政大校園暫無開放機車入校之可能。
車速過快致安全疑慮
校方承諾盡快加強宣導 校方在安全性上的擔憂,從校內汽車行駛狀況可 見一斑,不少學生反應校內汽車車速過快,學生S 更直言:「雖然在校園裡開車要慢是一個基本常 識,但感覺很多人不知道。」她希望學校能經由 宣導改善此狀況。 蕭敬義表示,目前已設置許多安全措施,比如地 上限速、緩速坡,未來也會參考學生意見,加強 限速宣導。面對人車問題,身為開車族的孫晨哲 則建議「人跟車盡量分開一點」,希望汽車能在 一定限度內行駛,「(這樣)對大家都有好。」
對此蕭敬義舉出數據反駁,「從開學到現在我已 經吊銷八張停車證了,還有大概三十幾張已經違 停兩次,再一次要吊銷。」他認為如今的控管都 已造成嚴重違停,遑論開放正門進出。但他也提 及,校方考量學生需求,已彈性開放學生車輛晚 間十點至早上七點可從正門出入。 然而在機車入校的可能性上,校方態度始終堅 定,「學校的交通安全委員會認為,不宜那麼快 開放機車到校園行駛。」蕭敬義引用教育部數據 指出,死亡車禍次數最高為機車族,又以大學生 居多,學生的人身安全,成為校方最大的顧慮。 面對新興外送平台的機車,校方則彈性允許入 校,本意在尊重學生用餐需求,但開放至今投訴
13
| Issue
校園交通尚待改善
「無車願景」或成解方?
14
在難解的人車問題面前,「人車分流」似乎成為 學生的心聲。事實上,校長郭明政上任之後,也 決定以此為目標推行「無車願景」,嘗試解決校 園中的交通困境。
「無車願景」打造安全校園 新計畫盼兼顧人車權益
「校長希望整個山下是給行人更友善、安全的空 間,所以盡量減少車子進入校園去影響大家的通 行。」林啓聖轉述郭明政推行相關政策的目的。 簡單來說,「無車願景」就是希望減少校內車輛 行駛,藉此保障用路人的安全,同時擴大行人活 動範圍,不再受限於人行道。 具體而言,「無車願景」分為短期及長期計畫, 短期如達賢圖書館停車位設置,長期則會在山下 網球場新建立體停車場,將在「無車願景」下難 以進入校園的汽車引導至校外停放,屬於政策規 劃下的配套措施。除此之外,校內如大勇樓前停 車格也預計取消,提供學生安全的活動空間。 另外,為了行人安全,行車動線也有所更動,因 正門為行人主要出入口,校方希望清空正門車 流,減低安全疑慮,「未來車輛原則上都走東側 門,從那邊到濟賢橋和堤防會再做一個新的動 線。」林啓聖解釋,也會配合動線,將堤防處改 為雙向車道以便上下山,兼顧人車權益。
孫晨哲則質疑:「如果停車場有車位不足的問 題,然後其他地方車位還被砍掉那當然不行,這 是在規劃上要考量進去的。」學生S更表示:「這 (校內交通安全)是開車(者)的問題。」主張 校內行人安全取決於車輛是否遵守規則,而非數 量多寡。
交通難題漸露曙光
校方仍需重視學生聲音 從《學聲》的問卷中,可看出校園交通政策各 項規劃,讓學生深感不滿。所幸校方已分別從 公車、機車、汽車等面向著手,推行相關解決措 施——公車班次將於尖峰時刻加強運轉;校方也 對山路、監視器等環境問題給出明確解決方向; 達賢圖書館正式營運後,停車需求亦有望紓緩。 然而,校園交通問題與學生息息相關,相關政策 走向仍應考量學生需求,未來在無車願景的規劃 下,學生車輛進出校園以及停放山下停車格仍不 可行,相關權益如何保障,是校方將來的一大課 題。校方應聽取學生不同意見,方能做出妥善的 配套措施,打造兼顧人車需求的交通環境。
面對交通新政策 學生持多元意見
「如果無車校園實現,讓行人有舒適的空間,我 覺得這理想還不錯。」吳致亨肯認政策目的,但 他也對可行性持保留態度:「政大很大,到山上 有需求存在,所以相關配套是不能退讓的。」 他強調,未來會從交通需求著手,檢視「無車願
15
∣Culture
眾裡尋「祂」千百度 宗教性社團百花齊放 重啟善意對話
為什麼選擇相信一件無法被科學證實的事?對非教徒 而言,宗教是焦距之外、怎麼也描不清輪廓的圖像。 而在那模糊的彼方,教徒安然望進沒有神的世界,或 希冀能接引世人、或期盼將價值散播開去。然而,兩 個世界的距離,也許不是科學和宗教的斷層。面對信 仰,若感受真切,自然不會去質疑;但若無從共感, 其實還有一味避開目光交會之外,其他溫柔的選擇。 記者/邱芮盈、郭宇璇、李宜恬 編輯/甄曌珞 攝影/趙姿涵、陳重宇、李瑩瑩
16
17
∣Culture
臆斷或客觀 校園中的宗教印象 「恐
同」、「瘋狂傳教」、「很神 祕」、「有點令人害怕」、 「seafood」、「積極」……在《政大學聲—— 我們與宗教社團的距離》問卷調查中,學生對校 內具宗教元素社團的印象,反覆出現以上關鍵 詞,其背後可能掩藏誤解或是刻板印象。 歷史四陳穎芝提及,從朋友的經驗中,得知信 仰一貫道的崇德伙食團會在早上六點半起床輪 流上香、念經,她語氣中透露出震驚。歷史三歐 蕙瑄表示,印象中佛教社團多半注重環保,以 諸如淨灘或推廣素食的方式落實信仰。此外,傳 院二Pepper(化名)則如此形容伊斯蘭教相關 社團:「我腦中出現的畫面就是一堆帶著頭巾的 人。」 P e p p e r 也 分 享 她 曾 參 加 基 督 教 社 團 ——真 愛 社,起初受室友邀請參加迎新餐會,她原先認為 真愛社是「探討生命意義的哲學社團」,基於好 奇才入社。然而她說道,「越後來發現他們總是 把一切歸因於上帝,我覺得有點不舒服。」 其中,最令Pepper難以接受的是社員給她的「 愛」,「可能是因為上帝要他們愛人,他們就會 隨時對所有人散發愛,讓我覺得不真實。」她所 認定的愛,是建立在時間之上,共同經歷種種而 累加產生的情感,「他們讓我覺得我們一見面他 們就愛我了,我不懂。」
18
此外,仍有學生在參與社團後給予正面回饋。公 行一Sange(化名)說道,因政大附近的餐廳選 擇少,在政大交流版上意外看見藏密佛學社的「 週二無肉日」活動,便決定參加。從幹部的分享 得知「做好事有好報」的理念,更是在參與數次 後開始吃素,「我變得比較正向。」Sange堅定 地說。她特別欣賞社團成員的積極,「我覺得他 們充滿著善意。」 「傳揚教義」對基督徒來說是畢生的使命,也是 其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方式。歐蕙瑄分享,她曾在 路上被基督教社團攔下,邀請她一起禱告,隨後 並向她介紹社團活動,但若她因趕時間直接拒 絕,「他們也沒有再跟上來。」不過,Pepper卻 無奈表示,遇到傳教讓她極有壓迫感,個性不擅 拒絕的她,只好先將聯絡方式給對方,導致時常 在社群媒體收到活動邀約,感到不勝其擾。 陳穎芝則進一步指出,社團在宣傳活動時應該先 講明內容具宗教元素,「不要只說吃飯。」她因 參與新心社舉辦的選課說明會,而認識社內的學 姊,後來被學姊邀請一起吃飯,她赴約後才發現 是基督教團契。 彷彿處在兩個世界、訴說著兩種語言,教徒與非 教徒雙向的不理解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次 我們邀請您暫時收起一切標籤,撥雲散霧,緩緩 理解他們的故事。
政大具宗教元素社團舉隅
類型
學術性
社員人數
10~20人
所屬宗教
類型
社員人數
佛教
佛學經典探討 引領同學觀察、分析與實踐 佛法中的真理與智慧
成立宗旨 社課活動
服務性
類型
學術性
類型
學術性
約10人
社員人數
10~20人
社員人數
約20人
所屬宗教 漢傳佛教
所屬宗教 藏傳佛教
民國86年
民國104年
民國105年
中智佛學社
藏密佛學社
慈濟青年社
佛教哲學研究社
成立宗旨
從做中學
社課活動
志工服務
成立宗旨
社課活動
所屬宗教 漢傳佛教
民國107年 成立宗旨
對上以敬、對下以慈、 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社課活動
師父傳佛法、誦經、 靜坐、瑜珈
法鼓山世界青年社 類型
學術性
社員人數
約20人
所屬宗教 漢傳佛教
民國100年 成立宗旨
提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社課活動
真愛社 服務性
類型
學術性
社員人數
資料不可考
社員人數
40~50人
學術性
社員人數
約20人
所屬宗教
基督教 資料不可考
成立宗旨 社課活動
認識聖經 傳播信仰 社課、不定期社遊、 跨校聯誼
基督教
所屬宗教
所屬宗教
基督教
民國93年
成立宗旨 社課活動
聖經真理研究社 類型
信望愛社
類型
關心年輕人的需要 將上帝的愛傳給需要的人
學園團契社 學術性
社員人數
約15人
所屬宗教
基督教
民國86年
社課活動
鼓勵學生主動傳福音 回應基督的大使命
在世上做光做鹽 默默改變世界
成立宗旨
Alpha course討論課、 聖誕節聚會、義工服務
類型
成立宗旨
民國44年
社課活動
類型
社員人數
所屬宗教
社課、小家時間
社課活動
類型
服務性
社員人數
約100人
所屬宗教
基督教
民國94年
成立宗旨
帶著上帝的愛和學生的熱情 服務有需要的人
社課活動
學術性
伊斯蘭文化研究社 (已倒社)
約30人
一貫道
民國73年
成立宗旨
新心社
提供健康吃素 認識生命的環境
類型
學術性
社員人數
過去約5‑10人
所屬宗教 伊斯蘭教
資料不可考
成立宗旨
研究及推廣 伊斯蘭文化
社課活動
19
外,張證豪期許社員要成為有時代奉獻的基督徒,「我們追求的是有信仰的學識,不是無知無識的宗教狂熱。」他語帶嚴肅地說。
∣Culture
且聽,我們因信仰相遇的故事 「雖然我們都是偏佛教光譜的團體,但每個社 團、每個人學習佛教的方法,以及對於佛教的詮 釋都不一樣。」慈濟青年社前社長陳尚君說道, 有些社團透過研究佛經,有些社團憑藉禪修,更 有些經由志工服務理解佛教教義,看似同為佛教 團體,卻各有其修身之道。 「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出發點是我們想 分享好東西,只是大家的方式不太一樣。」信望 愛社幹部、廣告三王鈺齡認為,相異的「傳教」 方式,就像每個人交朋友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與 各個社團的風格有關,因此她對每個社團傳福音 的作法,皆持尊重態度。
20
這些具宗教色彩的社團即使漆上同個色調,仍有 教義詮釋與實踐的些微差距;然而風格各異的他 們,卻也有著相近的愛與虔誠,接下來《學聲》 將帶領您一窺信仰所揮灑出的多元面貌。
「信而受浸,必然得救。」這八個大字醒目地 刻印在牆上,左右兩旁則記錄已受浸教徒的姓 名及受浸時間,將視線往下移,便可看見一個 狀似浴缸的受浸池,這裡是臺北市召會第42 聚會所,也是聖經真理研究社(以下簡稱聖真 社)常聚會的地方。
張證豪分享,近年來聖真社的招新,大多是社 員邀請朋友一同參加社團的餐會或讀書會,「 我們現在是走溫馨路線,已經很少在路上傳福 音了。」此外,「在路上傳教接觸到的人,實 際入社的其實很少。」他指出,會持續參與社 團的人大多是原社員的朋友。
「受浸」是成為基督徒的神聖儀式,「一般基 督徒說『受洗』,我們召會說『受浸』。」聖 真社顧問張證豪說明,將受浸池裝滿水,整個 人浸入後再起身即完成儀式,受浸象徵著將過 往埋葬,重獲新生。
針對同學們排斥基督教徒在校內傳教,張證豪 回應,文山區是全台教會密度最高的地區,因 此可能同時有數個教會團體進入校園中傳播福 音,「有的時候不一定是我們的人」,他坦 言,近年聖真社的社員較為內向,傳教次數已 減少許多。他強調,如果同學沒興趣,明確拒 絕即可,聖真社並不會用強硬的方式宣傳。
聖真社的宗旨是帶領社員深入閱讀聖經,並將 信仰傳播出去,每學期會選擇聖經裡的一卷作 為社課主軸,讓社員分組輪流準備課程。社 員Chuan(化名)自信地說,社課讀到《馬太 福音》第五章,描述諸天之國的子民是地上的 鹽、世上的光,能防止社會敗壞、照亮黑暗, 讓他覺察自己的生命也很有價值,對身為基督 徒感到喜樂。
此外,張證豪期許社員要成為有時代奉獻的基 督徒,「我們追求的是有信仰的學識,不是無 知無識的宗教狂熱。」他語帶嚴肅地說。
21
∣Culture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依相信,彼此都感 恩……」一首慈濟的《一家人》從一壽精神養 護中心傳出,從玻璃門外望去,可見政大慈 濟青年社(以下簡稱慈青社)忙碌的身影及和 煦的笑容,身著深藍襯衫搭配白色運動褲的他 們,隨著歌曲旋律,雙手一次次地比劃著家的 形狀,帶領病友們跟著音樂一起律動。 「對於慈青來說,我們最強調的就是『從做中 去學』。」慈青社前社長陳尚君表示,慈青社 主要透過志工服務,來學習佛教教義。「其實 我在做志工的時候,會覺得不是我去服務對 方,而是對方給我機會學習。」陳尚君心懷感 恩地說,慈青社提供社員各方面「練習」的機 會,例如:脾氣修養、關心他人,以及佛教中 常提及的「縮小自己」。
22
慈青社畢業學姊陳憶玲談及信仰的傳播,她微微 笑著說:「我覺得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希望 是因為我做得很好,然後讓身邊的人打心底接 受,願意跟著去做。」不論具有任何宗教信仰, 只要對佛教知識或志願服務有興趣,都可以加入 慈青社。 「很多時候我們旁邊就會有需要幫忙的人,可是 我們從來都不會去注意。」陳尚君最後感慨地 說,除了一壽精神養護中心,在政大學生所熟悉 的廢墟旁,住著慈濟長期提供協助的感恩戶,他 期許,社員們都能保有一顆謙虛的心,持續對社 會產生貢獻。
政大中智佛學社(以下簡稱中智社)創社社長、 統計三李姿璇,她責無旁貸,一心想將佛教價值 傳遞給政大學生——「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 人以和、對事以真」。在每週的社課中,成員們 會先共進晚餐、誦經、靜坐後,再由中台禪寺精 舍的出家法師為社員授課,「師父會用生活化的 方式講佛法,所以不會像大家所認知的是很枯燥 乏味的東西。」 「假如你要申請交換覺得很苦惱,我們就會用佛 法去講。」中智社公關、企管三傳霖(法名) 舉例分享,此類煩惱屬佛教的八苦中的「求不得 苦」,師父會將佛法帶進生活,指引學生在大學 生涯中如何面對不同的苦惱。 「我們的目標不在於讓人信教。」傳霖溫柔而堅 定地說,只盼佛教價值能為日常生活注入一些安 定的力量。加入宗教性社團,並不等於信仰某個 宗教,也能是透過一種新的哲學來看世界。 佛教的八苦
生苦 生苦
老苦 老苦
病苦 病苦
死苦 死苦
愛別
怨僧 怨僧 會苦
求不 求不 得苦
五陰 五陰 熾盛 苦熾盛
愛別 離苦 離苦
會苦
得苦
中智社內也不乏非佛教教徒社員,「有些人來聽 是當作聽一個新的知識,如果是像中文系或哲學 系有在做研究的話,也會有興趣。」李姿璇分享 道。「佛教徒你覺得自己是就是了。」她淡然地 說,成為佛教徒沒有特定儀式,「看你自己想做 到哪一步。」 儘管是出於善意,宗教似乎在校園中,仍是一道 曖昧的命題。李姿璇提到,在社團聯展擺攤時, 政大學生幾乎不感興趣,大多是外籍交換生會想 進一步瞭解佛學。然而他們也不強求,擺攤時發 放DM、平時將社課心得放在臉書粉專上,時而向 身邊的朋友分享,「有興趣的人自然會來。」傳 霖樂觀地說道。 李姿璇也補充:「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來這裡聽聽 看也好、想了解也好,讓更多人學到一些可以降 低煩惱的方法、過得更開心。」尤其是中智社的 特色——「靜坐」,到社課中親身參與是較好的 學習方式,也能達到更好的狀態,李姿璇期望有 興趣的學生能勇於參與。
苦
23
∣Culture
「聖經裡提到,每個基督徒都是有信心、有 希望和有愛的,所以我們叫『信望愛社』。 」信望愛社幹部、中文二洪以樂語氣真摯, 說明政大信望愛社成立將滿65年,初衷非常 簡單而溫暖:「希望政大的基督徒有地方聚 在一起。」 信望愛社每週社課會邀請各領域、同時信仰 基督教的專家,帶領社團探討神學的各種面 向。幹部新聞三李芸分享,這學期的「政治 神學」社課安排了模擬投票環節,讓她印象 深刻,更教導她思考政治立場的差異,該如 何在信仰的架構下被詮釋及看待。 信望愛社幹部、廣告三王鈺齡提及,由於神 學博士將聖經扣合反送中議題的分享,讓她 耳目一新,去年10月便舉辦了講座——「反 送中之香港教會的回應與行動」。她說明, 在反送中事件中,有許多教會公開向政府發 聲,也提供抗爭者休息的場所,她感動道: 「信仰有許多面向,但此刻最令我動容的 是,可以承接和陪伴他人。」即便一場演講 無法造成實質改變,但也能讓參與者嘗試從 信仰的角度與社會溝通。
24
「我們教義的核心是愛和救贖,這是大家都需 要的。」即便如此,王鈺齡表示,會向他人介 紹基督教,通常是朋友主動詢問。然而,「非 教徒可能聽到基督教社團,腦海中就出現既定 的框架。」李芸舉例,非教徒與教徒談論同婚 議題時,容易先帶入「基督教等於反同」的想 法,但即便都是基督徒,每個人的立場也不 同。 洪以樂希望信望愛社可以聚集有愛的人,「愛 不是不會爭吵,」她笑說,愛是願意互相討 論,就算意見相左還是能好好相處;王鈺齡則 強調,信仰要能不斷與社會對話,共同成長, 並時時顧念社會的不公義,除了實際的幫助, 也為此向神禱告;最後,李芸期許,信望愛社 可以用貼近學生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基督教。
褪去競爭的心、調整呼吸,僅跟著自己的節奏, 從政大操場、沿著醉夢溪,伴著秋意一路慢跑上 山……在政大法鼓山世界青年社(以下簡稱法青 社)去年10月舉辦的禪跑活動中,社員、中文所 碩二李珍瑋回憶當時輕聲說道:「在跑的過程不 斷去回到當下、專心跑步的感覺,其實這就是『 禪』的意義:把生命留在現在,而不是去攀緣過 去或期待未來,是跟自己相處的過程。」
「我覺得我變開朗,」談及參加法青社前後的變 化,李珍瑋語帶笑意,「佛法的教導是讓我們不 斷去認識自己、開發潛能。」,她認為在活動中 放開心胸,是突破自我的過程,她也變得較勇於 分享。「希望對人生迷惘的同學在這裡找到方 向,照顧好自己,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進而 將這份安定的力量傳遞到社會周遭。」帶著由衷 的期盼,她說道。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法鼓山創辦 人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宗旨,而法青社便是在這樣 的願景下成立,希望接引年輕人認識佛法,進而 傳遞周遭。李珍瑋指出,社會對佛教燒香拜佛、 求神問卜的印象,其實來自民間信仰,並不是真 正的佛教,「佛教教義是很科學的概念,我自己 了解過後會這樣覺得,是一種回歸我們內在自心 的過程。」
此外,李珍瑋也呼籲,認識佛教,其實也能在非 信仰的層次,當作是新的學習。她將佛教皈依儀 式視為一種祝福,「像是入學註冊,成為正式學 生;若只是想瞭解看看也可以『旁聽』。」從大 學時沒有信仰的她,到現在成為佛教徒,「法青 社是讓我生命更踏實、生活更充實的地方,也是 在讀書或玩樂之外,讓自己有個沉澱、充實自 我、回饋社會的地方。」她真摯地說。
法青社社課是由法鼓山僧團法師授課,這學期以 生老病死作為主題,李珍瑋分享:「法師發給我 們每個人一張紙,要我們將它分成九小格,再寫 上:最想做的事、最重要的事、最常用的物品、 最重要的物品、最重要的人等等,再撕成九小 份,最後法師會引導:『現在拿你其中一張,把 它撕掉。』」在取捨的練習中,她感受到生命的 無常,也練習在生活中放下執著。
最想做的
事
隨喜、阿彌陀佛
事 最討厭的 事 最重要的 行) 在進 (此生正
要的物 品 最重 物 的 用 最常
人 最重要的 (在世)
物品
厭的 品 最討
人 最重要的 ) 世 (在
最討厭的
人
25 社課教材
∣Culture
「感謝天恩師德、感謝灶君、感謝廚師……」 社員們圍著圓桌,將碗平舉至眉間,同聲念著 感謝詞。這裡是崇德伙食團(以下簡稱崇德 社)隱身在校外公寓裡的社辦,是個溫馨舒適 的小空間,每天會由社員輪值廚師開伙,一餐 不到50元就可享用豐盛多樣的健康素食。看著 眾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崇德社講師邱泰淵 笑說:「崇德社就像家一樣!」 崇德社講師王德偉說明,社員多信仰一貫道, 在社辦聚會的時間,主要透過閱讀經典書籍, 探究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並嘗試將其落實於 生活當中。除此之外,崇德社也會共同搭伙烹 飪,更是提供社員們住宿空間,期望將修行與 生活結合。崇德社原名「崇德儒學研究社」, 然而,因近年在社辦讀經書的時間減少,僅偶 爾於餐間時分享,便決議更改社名為「崇德伙 食團」。
26
崇德社社課名為「崇德之夜」,講師楊育慈表 示,課程邀請社員或學長姊擔任講師,主題有 趣多樣,這學期即有美食DIY、與音樂相關的 「東西方異想」以及探索自我的「聊心療心」 等課程。Sange笑說,她對跨年夜的火鍋大會 印象最深刻,參與的人很多、氣氛也很溫馨。 楊育慈認為,如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多價 值觀相互衝撞,她鼓勵同學要以更開放的心態 看待未知的事物。「可以先從吃飯開始,來 認識聊聊。」她堅定地說,了解生命價值是人 生的必修課,而崇德社即提供了探索自我的平 台。王德偉則分享,在崇德社裡所學的不僅是 把生活過好,也是了解死亡後的去處,進而學 習調適心態面對。 「希望崇德社能把學長姊的愛延續下去,」王 德偉語氣認真地說,我們享用國家資源的同 時,也要思考怎麼回饋社會,「放棄最容易 了,但當你願意扛起責任,力量就出來了。」 他以德蕾莎修女的名言勉勵社員:「這一生做 不到什麼偉大的事情,我只能用偉大的愛做小 事情。」崇德社希望能協助每個人找到自己喜 歡的事,創造生命的價值。
選擇包容 我們跨越宗教藩籬 「如果把大學校園當作一個社會的縮影,人民有 集會結社的自由,那在校園裡面學生當然也可以 組成宗教社團。」宗研所副教授蔡源林指出,校 內存在宗教性團體屬於自然、常態現象,社團的 成立本身不會對校園產生任何必然的優劣影響。
然而,蔡源林也無奈表示,宗教在媒體的呈現偏 負面,大眾對宗教團體多有歧見,「這不是一個 很健康的狀態,如果大家對宗教的偏見不存在, 他們也可以比較陽光一點,大方地跟大家講。」
在校園中,不同觀點的來往,難免會有摩擦。「 信仰宗教的人確實跟主流社會有一些隔閡。」蔡 源林提及,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會認為宗教是生命 中的大事、生活必需品;但對無神論者來說,宗 教則可有可無。
蔡源林語氣堅定地說,宗教應該是生命中正面的 力量,「它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選項,人不應該被 剝奪這個選擇。」最後,他呼籲同學們應該以「 尊重、聆聽、理解」的態度去面對與自己不同信 仰的群體,並且不因某些宗教團體的負面行為以 偏概全。
另外,蔡源林認為,「相信無神論」本身也算是 一種信仰,「因為他還是有信奉的理念,所以他 才會堅信神是不存在的,有一個前提讓他相信; 雖然這個不是我們狹義定義的宗教信仰。」都 是信念、都是人,而每個人也都有選擇信仰的自 由。
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信仰,也可以自由決定 待人接物的態度,即使教徒與非教徒彷彿處在兩 個世界、訴說著兩種語言,但若選擇以尊重、包 容的心態,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許主動的善意將 能化解衝突、消弭隔閡。在霧散之後,看見的是 更多元、寬廣的世界。
「在民主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自 然也有聽與不聽的自由。」蔡源林強調,基督教 社團在校內傳教是基於教義,非教徒的同學若沒 興趣,婉拒後離開即可。針對學生抱怨某些社團 並未在宣傳時,講明其具宗教性質,他回應,社 團必須要提前告知。
27
∣Gallery
大學百忙似廣闊江河 步入國際化的社會,競爭加劇,自危的人們紛紛 練就十八般武藝,以求能夠脫穎而出。多數人 如此詮釋斜槓青年之始,然而,這些身兼多職的 「好青年」們,卻展示出了截然不同的想法:斜 槓,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狀態,讓他們在這段時 間內,於眾多身份間摸清未來、定位自己。且啜 飲幾口咖啡佐甜點,他們的故事正要開始。 記者/林子芸、游九思 編輯/許靜之 攝影/陳重宇、李瑩瑩、趙姿涵 特別銘謝/邱海鳴
28
方舟駐留
個渡口?
29
∣Gallery
化作永恆的
用熱與愛沖 30
的時間
沖一杯好
浮島Floating Island.咖啡工作室 Cafe Sole日出印象咖啡
人文薈萃在吧台之後 高品質咖啡的日出
挽
起衣袖、繫上圍裙,一個月裡半數 時間泡在吧台後。統計四王浩宇所 工作的手沖吧台主打高品質咖啡與現場沖泡 展演,但比起炫技,他更愛背後的知識傳 遞,因為「如果真的喜歡咖啡,你會想讓客 人了解這些。」 而王浩宇律己甚嚴,「起碼自己要覺得:『 嗯,好喝!』才敢端給客人吧?」帶著咖 啡職人的驕傲與使命感,說「不好喝直接倒 掉!」的語氣雖像打鬧,但小聲哀怨「好豆 子一公斤上千。」卻是貨真價實,也正是從 不將就的品管,讓他能夠一再進步。
31
∣Gallery
32
咖啡人生 歷經磨煉與高溫洗練
一壺咖啡百種滋味 斜槓人生複雜而豐富
高二開始買器材練習,大一加入咖啡社,王 浩宇平日裡喜歡跑店挖掘「好味道」,也因 此結識店家,並邀他幫忙擺市集,「雖然那 時技術還不穩,但好玩!」王浩宇從中領略 到服務客人的樂趣,讓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 深。
比咖啡更苦的是什麼?現實。「統計好難。 」王浩宇一語道盡心中苦楚。而他將咖啡師 作為志業的決定,最初也不獲父母諒解,縱 有落寞但他不消沉,反倒堅定地說:「從事 外界不看好的職業爸媽一定會反對,但認真 拿出成績我想他們會接受。」
考取咖啡師證照,參加專業沖煮賽,成立浮 島咖啡工作室,並就職於日出印象咖啡,王 浩宇持續在吧台後學習獨立、完整的咖啡操 作以精進自己。從喜歡的風味到與客人的互 動方式,他嘗試建立獨創的風格,憑著一顆 「想一直追求更多、更好」的心。
秉持把苦看淡的哲學,對另一種更切身的、 經濟的苦,他稀鬆平常地表示:「咖啡師 很累很窮,但薪水本來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 挨。」一陣微妙的停頓後,他接著補充,自 己成立浮島咖啡也與此有一定關聯。 其實,「每個咖啡師最終的理想還是有間自 己的店。」把毋須害羞的事說得異常害羞, 王浩宇舒了口氣緩緩解釋,從業經驗裡累積 的觀察都會成為未來自己開業的養分,而浮 島咖啡便是他為此提前建立的品牌。
33
∣Gallery
務實地煮順口的苦 舌尖上的心中嚮往 在大學畢業前即確定咖啡是未來想做的事,且有計畫地實踐,談起夢想王浩宇一貫謹 慎,卻也大膽想像,「想去國外看不同的咖啡文化,或往上游看生豆貿易商的生態。」 他滔滔說起澳洲流水線生產咖啡的特殊模式,一段話裡加了兩個「酷」字,難得顯露出 學生的青澀。 即將脫離學生身分的焦慮也有深焙、淺焙之分,對此王浩宇坦言自己屬於後者。「會 有,但沒那麼強烈。因為至少有一條最穩健的路(待在原店)可以走,其他就一邊看有 沒有機會。」安靜觀察、穩穩做,王浩宇用最務實的精神沖煮人生最好的風味。
34
35
∣Gallery
甜在嘴裡暖在心
焙微笑的甜點
為 那的甜蜜四處勞碌 不夢幻的甜點國度 「叮咚!」每當粉專的私訊提示響起,廣告 三謝繐宇總是繃緊神經,做好跳上火車趕 回台中的覺悟,因為製作甜點的器材都在家 裡,「停一次可能全部歸零。」她說,為順 利出貨頻繁快閃台中,是非專職想把品牌做 好必要的犧牲。 乍聽之下,與甜點相伴的日子似乎不怎麼浪 漫,謝繐宇用力點頭,恨恨地說起至今最強 敵手蛋糕捲。「它每次都會斷掉!要抓住那 個乾溼的感覺去捲 緊。練好久!」失敗 了捲「捲」重來,搞得蛋糕堆積如山。「家 人都不吃後只能拿去餵雞。」她嘆道,且非 說笑,是真有其雞。
36
心底
點
《微笑甜點》負責人 雞甜點供應商
37
∣Gallery
被天使吻過的甜點 以愛 起一座天堂 高中和媽媽做甜點做出興趣,從「喜歡吃但怕胖」的少女煩惱出發,謝繐 宇決定為身邊的人做出少油少糖的健康甜點。大學接觸網路平台,讓她開 始思考商品線上販售的可能,與此同時,發生在至親身上的事件也加深她 這麼做的決心。 自己患有心智障礙的妹妹曾遭雇主欺壓,讓謝繐宇決意自創事業,提供妹 妹一個能夠自在工作的環境,也因此她將品牌命名為《微笑甜點》,意在 守護妹妹「永遠天真無邪的笑容」。她更堅定地表示,若將來成立自己的 工作坊,希望能讓慢飛天使們在那找到最合適的崗位。
不成功便成仁 承家人意志奮戰廚房 「都唸到政大,為什麼要做那種工作?」受家人啟發的甜點之路,卻遭碎 嘴親戚攪局,謝繐宇委屈,但轉念一想,只笑笑地說:「我可以兼顧課業 和甜點,甚至做得更好,那是證明自己的方式。」能豁達,因為身後是全 力支持她的家人。 趕製大量甜點時,媽媽、妹妹都會在一旁幫忙,而爸爸則是謝繐宇的精神 支柱,例如幾次聊到「煮吃的地位低」時,「我爸爸都會說:『妳比任何 人都努力,不用覺得怎麼樣。』」她滿是自豪地說。 但在溫暖的家之外,是金錢與時間的藩籬。謝繐宇以驚人的怨念表示,一 個新產品從試做到正式上架,為調出好吃的配方,成本動輒千、萬,而當 客人與同學大啖美食之時,「我要忙著四處比價、採購,抓緊時間做零碎 的工作。」看似順遂與幸運的她,背後全是血汗。
38
39
∣Gallery
銘記一切幸福時分 不忘初心開拓斜槓生涯 興趣轉職業難免會消磨熱忱,因此格外需要 記得幸福的時刻。「一開始只要有人說好吃 就覺得幸福,」而隨著時間推進,謝繐宇發 現,更多的幸福是來自初衷被理解。提到曾 有基金會看了《微笑甜點》的簡介後,與她 交流,她低下頭陶醉地說:「那時我覺得自 己好像,被回應了。」 學生和甜點師,謝繐宇兩個身分都看重,即 使偶爾必須在優先順序上作出取捨,但對 她而言更多是相輔相成。「在工作中發現不 足,然後回學校補強。」往返中更確定自己 想要什麼。因此即使偶有滿腹牢騷,但對自 己的斜槓人生,她輕快地說:「是開闢新天 地!」
40
41
12 月 7 日,在悠揚歌聲和歡樂氣氛中,第五十三屆政大文化盃合唱比賽圓滿落幕。 本次企管系以印尼歌曲〈Yamko Rambe Yamko〉一雪前恥,重回冠軍寶座,而傳院 不分系及中文系則分別獲得亞軍和季軍。然近年參賽隊伍不斷減少,為文化盃能否 持續舉辦投下不確定因素。 企管系這次一舉攬下第一名、最佳舞台呈現及最佳指揮等獎項。團長企管二許永昕 熱情地分享,今年為了讓聲音聽起來更均衡,特別調整了各聲部的位置,服裝上則 選擇以印尼傳統服飾體現歌曲特色。 而傳院不分系演唱電影《阿拉丁》中的曲目〈Speechless〉,歌詞傳達勇敢發聲、 不願向生活屈服的決心,團長傳院二紀禹瑄說道:「雖然我們去年是冠軍,但還是 希望能不斷的突破自己!」中文系則以歌曲〈我喜歡〉拿下第三名。團長中文二陳 謙表示:「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就覺得它很符合中文系溫柔的氣質。」 評審孫清吉感傷地說:「很遺憾今年參賽隊伍少了十幾隊,唱歌是最幸福的事,希 望同學能互相鼓勵!」然而報名隊數下滑,正反映了文化盃長期存在各系人力、資 源不均的現象。
記者/林子芸、林立雅、李宜恬 台北報導
企管重返冠軍寶座 文化盃傳承
家長投訴長期超載 校園公車始實施限乘 30 人新制 政大校園公車、欣欣客運 11 月 18 日起,施行每台車限乘 30 人的限制。欣欣客運職員、負責政大校園公車業務的王專員表示,由於接獲 學生家長投訴超載,政大校方因此要求司機控管乘車人數。司機閔陳輝表示,自己會親自下車清點人數,以確保乘車人數未超限。他也笑 說,其他司機比較聰明、可以心算,「但是我常常跟學生聊天就忘記了,所以就要下車數人。」 「現在限制人數後,車裡空間寬敞許多,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傳院二董立雅直言,公車班次不足也是一大問題。欣欣客運王專員也 說明,政大每 30 分鐘就有一次尖峰時段,加上有乘車需求之學生眾多,如欲同時滿足安全及便利性,校方應多租幾部車,以增加公車班次。 然而,總務處事務組長林幸宜則表示,校園公車一年須花費 700 萬元左右,「再增加(公車數量)就會壓縮到學生其它資源。」
記者/黃韋筑、陳芷晴、許靜之 台北報導
【五長座談場次一】 課程精實、浪犬管理再引討論 郭明政親回應 學生會權益部主辦、本學期第一場次的五長座談於 12 月 17 日舉行,邀請校長郭明政、副校長王文 杰及教務長賴宗裕到場,與學生一同討論校務議規劃,包括課程精實方案、流浪犬等議題。
成懸念
▋「課程精實回不去了」 郭明政承諾把關教學品質 自 105 學年度課程精實方案實施起,各系畢業學分數調降至 128 學分、並以必修學分占 40% 為原則; 教師每學年授課時數則由 18 小時降為 12 小時,全校課程數量因此減少三分之一,學生選課不易。 郭明政無奈表示,難以再要求教師增加授課時數,「課程精實是回不去了。」 「進階課、高階課沒開,比較精華的學術課程集中在大一大二,」郭明政語氣激動,「制度性的變 動會造成大災難。」他直指,開課數量大減、壓縮專業進階課的空間,導致「課程品質大衰退」, 是課程精實後須面臨的最大問題。然郭明政隨即承諾,校方將會積極面對,並規劃配套措施因應。 ▋修訂《犬隻管理辦法》—— 禁止餵養校內浪犬 保留細部討論空間 郭明政表示,為確保同學能安心在校活動,目前已提案修改《政大犬隻管理辦法》。未經認證的犬 隻,將禁止校內學生或校外人士餵養,如堅持餵養則禁止入校,盼恐造成危害之犬隻離開政大。 法律三李佾倫則提問:「針對校內較溫馴、沒有攻擊行為的犬隻,學校未來是否可能收編為校犬?」 郭明政對此回應,學校可以有校狗,但必須有人或社團認養,確保發生犬隻咬人事件時有人負起責 任,「單位願意認養可以來跟學校談,但飼養就有責任問題。」 「最大的疑慮是沒辦法保證犬隻不咬人,」郭明政坦言,近期對犬隻問題已疲於奔命,反對犬隻留 校聲量較高,即使開啟由校方認養犬隻的討論,「依目前的氛圍,校務會議投票應該不會過半。」 記者/郭宇璇、林子芸、許靜之 台北報導
總編輯 李宜恬 副總編輯 許靜之 攝影主任 林 亭 記者
林子芸 郭宇璇 林立雅 徐 平
游九思 邱亭珊 黃韋筑 邱芮盈 編輯
陳思妤 甄 攝影
珞
趙姿涵 李瑩瑩 陳重宇 特別銘謝
邱海鳴 孫晨哲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