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田野調查成果報告書 陳銘瑾

Page 1

荖葉災損情形以 及農民轉作意願 與困難 組員

蕭嘉蕙、陳姳瑾、彭瑜 1051 田野調查成果報告書 葉淑綾副教授


目錄 目錄 ................................................................................................................................ 1 壹、

田野地介紹 ............................................................................................................... 2

貳、

荖葉種植過程........................................................................................................... 4

參、

網室栽種 vs 溫室栽種 ........................................................................................... 8

肆、

政府轉作政策........................................................................................................... 9

伍、

轉作作物種植過程 ................................................................................................ 11 陸、 柒、

1

研究貢獻 ............................................................................................................ 13 心得與反思 ............................................................................................. 14


壹、 田野地介紹 本研究以臺東市豐里里為研究範圍,首先簡述自然環境概況、再簡述 人口、空間分布情況。 一、臺東縣臺東市豐里里自然環境概況 豐里里主要由卑南大溪、太平溪、利嘉溪、知本溪沖積而成,屬 片岩沖積平原。因濱臨太平洋,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雨量、蒸發量及 風速適中,全年平均氣溫約 24.6 度左右,月均溫最高在七月份,最 高溫約 35 度,二月份為最低溫約 14 度,氣候尚屬溫和,無嚴霜與 酷暑,全年平均雨量 1,800 ~ 2,200mm 之間。 二、 臺東縣臺東市豐里里人口、空間分布概況

豐里里位處臺東縣臺東市,里境內劃分共 21 鄰、909 戶,人口 總計 2387 人。依照台東市由田間調查員之田間調查分區為基礎畫分 出 18 個區域,豐里里由行政分區圖比較而得為第 4 區,是荖葉種植 分布在平原上種植面積最多之區域。

圖 1-1

2

臺東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台東市公所全球資訊網-轄區介紹

2012年臺東市荖葉種植面積調查結果

種植面積(公頃)

圖 1-2

2012 年台東市荖葉種植面積調查結果

資料來源:台東市公所經建課

圖 1-3

3

2012 年台東市荖葉及荖花主要種植區域圖

第18區

第17區

第16區

第15區

第14區

第13區

第12區

第11區

第10區

第9區

第8區

第7區

第6區

第5區

第4區

第3區

第2區

第1區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貳、 荖葉種植過程 一、栽種管理 (一) 種植 荖葉適合半日照的照料,因此荖葉園四周多以黑網圍住,上層再 覆蓋白網,可遮蔽部分陽光,避免陽光直射,而荖葉園中的田埂, 則必須使用黑熱塑膠網蓋住藤頭,防止地面亂生雜草,以及避免 雨水的沖刷,唯有施肥時掀起,施肥完成後再蓋回。早期必須靠 竹桿攀沿,現今農民依照荖葉的天然習性,以塑膠直管取代樹幹 予以攀藤,以柱立式的型態栽種。荖葉栽種從插枝到採收大約歷 經 3 個月,以春季種植較佳,每年 3~4 月修剪 1 次,6~7 月把 舊的藤重新再埋入土裡(落藤),讓荖葉重新再發芽,以此增加荖 葉植株的產量,同時也可以保持荖葉的細嫩度,栽種到第五年時 必須將荖葉藤從東邊拉到西邊,俗稱「過邊」(台語)。透過這 樣反覆的栽種方法,一株荖葉在農民細心照顧之下,最多可以存 活五十年左右。

覆蓋黑網於藤頭

落藤

(二) 施肥 荖葉本屬胡椒科(Piperaceae)熱帶永年生植物,在漢方藥劑上用 於健胃、怯痰、鎮 痛,目前最主要用途是做為檳榔的佐食。野 生狀態下以攀附岩壁或大樹皮型態存活,農民依照荖葉的天然習 性,以塑膠直管取代樹幹予以攀藤,以柱立式的型態栽種。荖葉 對氮肥需求量原本不高,但集約栽種,自小苗起即可施用尿素、 豆餅之類的高氮肥料,配合「落藤」的特殊手法增加土面下根系 分佈的範圍。在高氮肥的施用下,短短六個月內便能使荖葉生長

4


快速、莖粗葉大。但在多雨潮濕的氣候下,尿素等氮肥施用多的 荖花園遠比少施者感染疫病、細菌性角斑病和露菌病者的比率高 出許多。最主要原因是過多的氮肥降低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因此 目前多改以施用有機肥為主,本次所訪問採用溫室栽種的林先生 則是以天然的羊糞作為主要肥料。 (三) 採收 早期荖葉農民徒手一片一片採收荖葉,大拇指的指下便會留下十 分深層的黑垢,稱為「黑手指」,而今已有「鐵指甲」可戴在大 拇指上,以方便農民摘取,可減少荖葉汁液殘留在指甲上。一般 而言,一公頃地坪的荖葉園約需要 7-9 位採葉工,採收後則需 要約 5-6 位排葉工,進行排荖葉和裝筐等後續動作。荖葉採收 後的交易便交給「販仔」(台語,意思是:中盤商)處理。

採葉工

排葉工

(四) 荖葉各部位介紹 (1) 位於主要枝條分岔處所長出來的荖葉比較圓而厚,稱為 「柏仔葉」或「薄仔葉」(台語)。 (2) 從主枝長出的分枝上,其部位生長的荖葉稱為「枝仔」 (台語),有區分為「大枝」和「小枝」。 (3) 主枝和分枝相連的地方如同手掌的虎口,因此稱為「虎 口」(台語)。

5


荖葉

荖葉

二、病害 (一) 細菌性角斑病 葉片出現侷限於主葉脈間的多角形黑褐色病斑,周圍有明顯黃暈, 老化病斑中間部分變成略灰褐色,發生嚴重時落葉。病菌也經常 自葉尖或葉緣感染,造成葉緣黑褐色焦枯,逐漸向 內擴大,病斑 前緣出現明顯黃暈, 同時可見葉脈變黑,病菌也會感染 莖部, 導致皮層變黑,因此農民俗稱「黑骨」,農民也常稱之為「水 臭」、「臭葉」,因為在高溫多濕的環境,尤其是風雨 過後發生 最為嚴重,目前是荖葉、荖花地上最普遍而嚴重的病害。此病發 生輕微時,可先剪除病葉、病莖,集中燒毀或掩埋。

細菌性角斑病典型特徵

(二) 炭疽病

6

細菌性角斑病葉尖感染


嫩葉上形成暗褐色不規則形病斑,嚴重時導致葉片變形,在老葉 片上典型呈現淡褐至暗褐色,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病斑,中 間略灰褐色。通常和細菌性角斑病菌複合感染。

炭疽病在老葉上的病癥

炭疽病在新葉上的病癥

三、蟲害 (一) 薊馬 成蟲及若蟲啜吸未展開的幼嫩心葉,被害處頂梢生長停頓,心 葉初呈褐色銼傷疤痕,嚴重時葉片出現灰黑色條斑及皺縮徵狀。 若無防治,植株生長後期被害葉脈、葉柄褐化,表面粗糙,葉 片皺縮,失去商品價值。 該蟲周年都會發生,尤其在高溫乾燥期發生密度最高,雨季則 減少,臺東地區每年 4~7 月及 10~11 月為發生盛期。

薊馬

7

薊馬所造成的幼葉捲曲


(二) 根瘤線蟲 根瘤線蟲主要發生於地下根、莖部,被害部形成腫瘤,鬚根減 少,根瘤線蟲產卵後腫瘤腐敗。受害株地上部莖葉音發育不良, 呈現明顯黃化,發生嚴重時,葉片掉落,最後整株死亡。 根瘤線蟲性喜砂質壤土及砂礫地,可藉幼苗、土壤或灌溉水四 處傳播,分布地區極廣,寄主種類繁多。

根瘤線蟲幼蟲

根瘤線蟲危害莖、根部

參、 網室栽種 VS 溫室栽種

網室 一、 溫室栽種 (一) 優點:

8

溫室


1.

採收量高,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

2.

使用有機肥,可節省下農藥支出。

3.

利用電腦設定溫濕度的自動控制、噴施水霧和循 環風扇的冷卻,以及配合黑網部分遮陽方式,大 量的減少農藥的使用。

4.

由電腦設定施加液肥的時間,自動化溫室能有效 節省管理成本。

5.

規劃時先預留堆高機活動的空間,以使用堆高機 採收,節省生產、肥料和人事成本。

(二) 缺點: 1.

投資費用太高。

2.

對周遭的生態環境影響大。

二、 網室栽種 (一) 優點: 1. 投資費用低,接受度高。 (二) 缺點: 1.

由於連作的關係,種越久植株的抗病能力就越弱, 一遇到下雨就需要噴藥防治病蟲害。

2.

產量每分地每年僅兩百至三百斤。

3.

農藥使用量大,傷害人體與周遭環境。

4.

光合作用效率不佳。

5.

易受天災影響而倒塌。

肆、 政府轉作政策 臺東縣尼伯特颱風荖花、荖葉轉作獎勵輔導計畫

9


一、 目的: 為配合衛生福利部健康促進及癌症預防政策,維 護國民健康,同時落實農業轉型,特規劃執行本計畫,鼓 勵荖花、荖葉轉作其他農作物。 二、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農業處。 三、 補助對象: 105 年度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有案之荖花、 荖葉種植戶。 四、 申請期限:符合補助對象之農友可自 105 年 8 月 15 日起 至 105 年 10 月 31 日止,至土地所在地之各鄉鎮農會提 出申請登記,各農會於 105 年 11 月 20 日前彙製申請清 冊送本府審核,續依本府核定清冊執行,本計畫執行期限 至 106 年 12 月 31 日止。 五、 補助標準:輔導現金救助有案之荖花、荖葉廢園轉作他項 作物,計畫執行面積計 600 公頃,每公頃 12 萬元。 (一) 清園(運)費:補助作業所需機具人工費用,每公頃 2 萬元。 (二) 轉作獎勵金:轉作不限作物品項,惟不得種植荖花、 荖葉及檳榔,獎勵金每公頃 10 萬元。 六、

補助資格: (一) 本府計畫核定清冊內之農戶及其土地。 (二) 清園(運)費及轉作獎勵金須於農戶完成轉作他項作 物後,依實際執行面積核算請領,各農會應至實地逐 筆查核並拍照紀錄,於每季結束後造冊並檢具原始憑 證、領據送本府憑撥計畫款項。

七、 注意事項: (一) 領取本計畫獎勵金之農戶於轉作完成後 3 年內不得 復種荖花荖葉, 違者將追討全額清園費及獎勵金。 (二) 本府得不定期辦理現勘抽查作業,抽查比例為各鄉鎮 申請農戶數之 百分之五,抽查未符標準者不予補助。 (三) 本計畫施作所產生黑網、塑膠網布、椏管、鋼索、水 泥條柱等廢棄 物,請確實加以區分,其中剩餘泥、 土、砂、石、磚、瓦、混凝土塊等應 於 105 年 8 月 30 日前(周一至周五上午 8 時至下午 5 時)運至收

10


容暫置區 (台東市路頂段 565-1 地號旁,由利嘉溪 鐵路橋上游水防道路進入),其餘 廢棄物請委託合 格清運機構處理或聯絡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妥善處置及 清 運,不得逕自焚燒,違者將移請臺東縣環境保護 局依規查處。 八、 應備文件:申請人應至農會填寫申請書及切結書。 九、 預估經費: 執行期限自 105 年 8 月 15 日起至 106 年 12 月 31 日止。 工作項目 計畫經費 備註 清園(運)費 600 公頃*2 萬元=1,200 萬元 轉作獎勵金 600 公頃*10 萬元 =6,000 萬元 合計 7,200 萬元 十、 符合以下項目之慰助金申領者,處分應予撤銷廢止,另除 追繳核發款項外 並應視實際狀況追究法律責任: (一) 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申領補助者。 (二) 不符申請資格而領取補助。 (三) 重複申領政府機關相同性質之其他補助。 十一、本計畫未竟之處,准用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補充並協助之。 十二、計畫奉核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伍、 轉作作物種植過程 歷經尼伯特風災肆虐,目前在臺東的荖葉園面積依然有 1,800 公頃, 估計至少約 9 成棚架倒塌。無奈礙於荖葉形象不佳,使得荖葉農民 處境又比其他農民更為艱鉅,成為這場風災中隱形的災民。由於荖葉 在農委會分類標準裡屬於特用作物,被認定為對人體有害,因此長期 以來採取「不鼓勵、不禁止、不輔導」原則處理,為因應當前風災過 後的災損,臺東縣政府採取輔導轉型方式,鼓勵荖葉農民趁機改種其 他作物。 其實早在風災以前,農改場就已陸續推動荖葉園轉作,這幾年也開始 慢慢出現成效,部分荖葉農選擇利用原本搭建來替荖葉遮陰的棚架改 種火龍果,有的則栽種相對好入門的香蕉,以本次訪問的劉先生(網 室栽種)為例,劉先生在風災前即將部分荖葉田轉作為火龍果,風災 過後又將毀壞的荖葉田地轉作為香蕉。

11


尼伯特颱風造成荖葉園棚架一夕間全數倒塌,光是要清理棚架就得花 上數萬元,若是承租而來田地還得按月繳納租金,多數荖葉農民無力 負擔重新搭建棚架、網室的高額費用,因而紛紛加入此次轉作計畫。 轉作作物以近日價格飆漲且種植期短的香蕉為主,另外尚有部分農民 轉作政府保價收購的水稻和同樣因為氣候影響導致價格上漲的芒果。 而選擇香蕉、水稻和芒果三種作物的原因除了價格因素外,種植技巧 的入門程度低也是主因之一。 高齡 80 歲的吳奶奶已種植荖葉數十載了,如今面對政府的轉作輔導 政策,她表示相當無法接受,長年的工作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改變 的,現在年事已高也無力學習新的作物種植方法,因此決定拿出多年 的積蓄繼續重建園地,不願意配合政策的走向轉作。 林先生與吳奶奶同樣選擇不轉作,但背後的原因略有不同,林先生對 於未來的荖葉市場相當有信心,即便嚼食檳榔的人口遽減,但依然有 著基礎數量的檳榔消費者,因此荖葉的市場存在。面對依然存在的市 場需求,與其將這筆綠金入到東南亞國家的口袋(當前國內產量不足 以供應市場需求,因此部分荖葉由泰國和緬甸進口替代),不如自己 賺這筆錢,因此林先生對於政府所推出的轉作政策感到十分不滿意。 劉先生則表示本身資本不足,無法重新搭建荖葉園棚架、網室,因此 放棄復種荖葉,改以轉作香蕉,與其他農民不同的是,劉先生在此次 轉作政策前已將部分農地的荖葉改為火龍果。對於中年的劉先生而言, 他看見的是嚼食檳榔的人口比率在下降,荖葉的未來展望堪慮,此時 轉作其他作物相較有前途又有錢途。而香蕉的入門門檻低:不須大量 的人工、農藥與農資材用量少,同時農改場也願意提供農民諮詢種植 方法與相關技術、知識。 除了轉作與不轉作以外,劉里長選擇了除了這兩個選項外的第三條路: 半轉作。「半轉作」顧名思義只將部分農地轉作為其他作物,劉里長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作法是因為,尼伯特颱風必未造成全數荖葉園的毀 損,尚有部分未遭波及,因此決定繼續保留這部分的荖葉園,其他遭 風災毀損的農地再重整轉作,然而這樣的作法並未符合政府所推行的 轉作政策,因此劉里長是在未領取補助款的情況下轉作部分農地。

12


陸、 研究貢獻 提供政策改善建議 一、給予農民低利貸款 (1) 補助轉作期間生活所需 (2) 補助各項轉作支出 二、轉作作物比例分配 (1) 調查臺東各項作物的面積 (2) 給予農民轉作作物的建議

13


柒、 心得與反思 蕭嘉蕙: 第一次真正走出教室,走入未曾駐足的泥地、農田、網室與溫室,對 我而言是相當特別的初體驗。進入田野的初期比我想像中更加順利, 我們與第一位受訪者-劉先生取得聯繫,來到他正在幫忙重建的荖葉 園,展開我們第一個田野調查的訪問。從訪談中我理解到他對於政策 的想法與建議,以及對於「荖葉汙名化」的看法。看似順利的訪談令 我對本次的田野調查信心滿滿,然而很快地我就遭遇到田野調查中最 大的困難:語言。我們的下一個訪談對象是高齡 80 歲的吳奶奶,對 於閩南語不流暢的我而言,這次的訪談簡直是雞同鴨講。另外當我和 劉里長進行訪談時,我才驚覺自己對於荖葉的相關知識十分缺乏,甚 至令劉里長認為我羞於作為一位臺東人。所幸劉里長十分大方願意帶 著我們進到荖葉園了解荖葉的基本知識。在這次的田野調查中,我收 穫滿滿,除了更加認識荖葉這項農業之外,我認為自己更加貼近這片 養育我成長的土地,與在地農民的接觸、談話都是我與地方連結的過 程,或許現在才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稍嫌晚了點,但進入田野的每一 步都聯繫著我與臺東、農民與農業。或許我們小小的研究無法對荖葉 農民有碩大的回饋與貢獻,但研究的字字內容都具有價值,都是我們 所看見的展望與困境,政府的政策與現實農民的情況往往出現鴻溝般 的落差,我想田野調查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彌補兩者之間的障礙,聯繫、 溝通兩者,讓政府與農民都能真正了解彼此的立場、想法與需求,發 揮百工裡的人類學精神。 陳姳瑾: 我一直是一個很慢熟的人,對於與陌生人接觸、談話有一些困難,幸 好我們遇見的人都很樂意與我們分享他們擁有的經驗,才讓我們這次 的田野調查如此順利結束。在這次的田野調查當中,我們透過一個訪 談者才找到其他訪談者,我才深刻明白要完成一件事情,真的需要很 多人的協助。在第二位訪談者劉里長的訪談過程中,我們才真正知道 我們行前做的功課真的只是很小一部份,對荖葉的相關知識非常缺乏, 慶幸劉里長熱心地帶我們進入荖葉栽種的網室與溫室一探究竟。在這 次的田野調查中,我們真正踏出教室走向自然去與人接觸,我們看見 農民對於風災帶來的傷害心中無奈的感受,由於家裡也從事農業相關 工作,這對我來而言可以深刻地感同深受。雖然踏入農地對我來說並 不陌生,但不同的作物依然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種植過程或者做物 本身的性質,所以對於選擇轉作的農民,我相信他們一定需要很大的 勇氣,也是無奈的決定。在過程中我們看見政府政策與農民實際的落

14


差,農民大部分選擇不向政府申請轉作而是靠自己的力量再度撐起一 個家園。我相信這次的田野調查對我們每一個組員來說都是收穫滿滿, 雖然我們的研究提出的回饋與貢獻微不足道,但這些都是我們親自從 農民身上看到的,也用心體會紀錄下來的,比任何從書上來的資料在 我們心中的價值都還要大的多。 彭瑜: 這是我第一次上有關於田野調查的課,雖然這堂課和社會科學調查法 都是走出戶外實地訪查的課,但是質化和量化的差別,還是讓第一次 田調的我們手忙腳亂,光是決定一個感興趣的題目就讓我們一個頭兩 個大,題目一個換過一個,從原住民花環部落到都蘭部落外來客的比 基尼問題,最後是因為有同學的建議才讓我們毫無頭緒的題目有了著 落。荖葉算是我小時候一半的記憶,阿嬤的荖葉園、阿嬤家外面隨意 搭起疊荖葉的大桌子、用來洗荖葉的橘色大桶子、來疊葉子的大嬸們 嘰哩呱啦的聲音、媽媽說疊一排荖葉給十塊錢零用錢的話語、園子裡 泥土上剛踏過的小腳印、和表妹比賽誰疊葉子速度比較快的輸贏結果, 雖然這些回憶舊舊的但卻都還歷歷在目呢。現在的阿嬤退休不種荖葉 了,但園子還在、土地還在,颱風過後,映入眼簾的殘破不堪、棚架 像戰敗尼伯特的樣子垂頭喪氣、黑網像逃難似的飛到相隔四五片田外, 怎麼樣也與風災之前的意氣風發連想不起來,我永遠都記得阿嬤去巡 視荖葉園後回來忍住不哭的臉,多麼的令人心疼與不捨,我想農民們 那時那刻都有著這樣的心境吧,很苦但卻還要裝堅強,因為後續還有 許多繁瑣的事務要處理,必須且一定要打起精神。這次的田野調查除 了剛開始訂題目時不太順利,後面我自已認為一切都滿順心的,可能 對象都是一些小時候陪伴我一起長大的叔叔伯伯,所以訪問對象讓我 們這組少了很多煩惱,第一個訪問的劉先生,當時他在幫吳阿嬤拉棚 架,他不私藏,分享了很多有關這次颱風過後他們所遭遇的困難和政 府如何幫助他們,也明確地點出政府做的差強人意的地方,但在看似 一切都順利的同時,我們發現這次訪問對象大多都以台語作為日常用 語,而我只會聽不會講,蕭嘉蕙是完全不會,我們只能夠仰賴陳姳瑾 幫我們翻譯,所以語言算是我們訪談時遇上的小小危機。另外讓我印 象最深刻的事,經由劉里長介紹的林先生,他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 自稱小時候是在荖葉園走跳長大的,但看到他先進的溫室荖葉,真是 關公面前耍大刀呀,我原本以為那樣的排場是草莓專有的呢,沒想到 連荖葉都偷偷拿去用了,屋頂能自動開關、防風、遮陽、避雨,種出 來的荖葉又大又美麗,還有專門疊荖葉的地方,好像一間專業的大工 廠呢,把種荖葉變成一門高級的專業技術,我想也只有林先生這個當 老師的農民才能想得出來吧,也謝謝他無私地告訴我們很多種荖葉的 知識還有遇見的困境、以及其他農民不能重建而選擇轉作的原因,還 送了我們長在荖葉旁邊可以吃的菜讓我們帶回家當作紀念。這次的田

15


野調查對我來說很有意義,不是因為是第一次親身體驗,而是我們做 的這個題目,是我小時候一半的記憶呀,也因為這樣更能了解到農民 的辛酸與眼淚,雖然我們做的這個小報告感覺不能為他們貢獻些什麼, 但我們做得這些小事都是具有價值的,我們實地訪查的所見所聞,點 出了政府機關的不足,希望有朝一日都能派上用場,消除政府的理想 與農民的心聲兩者所出現的又寬又深的大鴻溝,讓政府就算不能身受 但要感同,正視荖葉產業這個問題,而不是實施三不政策,畢竟荖葉 占了台東農業很大的一部份,不管是對經濟又或是健康,都是我們應 該去關注的。

1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