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書面報告 毛玉娟

Page 1

國立台東大學 田野調查 拉勞蘭部落—獵人學校

指導老師:葉淑綾 第九組組員:公事系 毛玉娟、林孟蓁、陳慧郁


目錄 壹、前言 ................................................................................................................................... 1 貳、研究問題與目的 ............................................................................................................... 1 參、文獻回顧 ........................................................................................................................... 1 一、獵人學校的定義 ........................................................................................................... 1 二、新舊獵人制度比較表之探討 ....................................................................................... 2 三、獵人體驗課程擴至非族人 ........................................................................................... 3 肆、田野地介紹 ....................................................................................................................... 3 一、調查地簡介 ................................................................................................................... 3 二、研究範圍 ....................................................................................................................... 3 伍、研究方法與步驟 ............................................................................................................... 4 一、研究方法 ....................................................................................................................... 4 (一) 研究對象說明 ......................................................................................................... 4 (二) 資料蒐集來源 ......................................................................................................... 4 二、研究步驟設計 ............................................................................................................... 4 陸、研究時程規劃 ................................................................................................................... 5 柒、研究過程 ........................................................................................................................... 5 一、訪談對象介紹與訪談紀錄 ........................................................................................... 5 (一) 訪談對象簡介 ......................................................................................................... 5 (二) 訪談紀錄 ................................................................................................................. 6 二、田野問題 ....................................................................................................................... 8 扒、研究結果 ........................................................................................................................... 8 玖、研究心得與反思 ............................................................................................................... 9 拾、研究貢獻 ........................................................................................................................... 9 拾壹、文獻參考 ..................................................................................................................... 10

i


壹、前言 台灣花東地區以原住民族的歷史故事為主要背景,當地不僅隨處可見他們的 生活足跡,也能感受到其與東部環境緊密連結的關係。而現今來到台東求學的我 們,在這些文化氣息的薰陶下,開始認識、閱覽了部落習俗、儀式、禁忌等多元 面向,並透過文獻蒐集、資料比對和內容討論中反思這些事件背後所隱含的價值 與意義。然而,儘管從中看見了如此多樣化的視野,卻忽視了建構任何文化的最 初本質,亦即「一個民族的存在與永續,無非是源自於其所定居、生長和依賴的 『土地』。」它(土地)除了使族人產生對自我部落的認同,和那份伴隨山林與野 地一同成長的歸屬感外,也是個讓大家(族人)學習如何與自然共存、從中發展並 秉持狩獵精神的所在之地;為此,這種代代相傳的「獵人文化」亦是他們最初的 起源和驕傲的地方。 我們主要是探討由台東拉勞蘭部落,排灣族亞榮隆·撒可努所創辦的「獵人 學校」。而會選擇此主題作為研究對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其與傳統的課堂教育不 同,是以森林為教室,以獵人尊榮及謙卑為理念,這讓常在建築物裡接受知識的 我們深感興趣;另一方面,(獵人)學校還以林地體驗的方式擴展至漢人等非原住 民族,此做法不單只為喚起族人做為獵人的記憶、保存並傳承即將式微文化的價 值外,也顛覆了大眾所認為的「獵人模樣」。因此,我們期望藉由田野調查之互 動模式來檢視原住民族脈脈相承的獵人文化,以及環境變遷與世代更替下所被改 變的規範和紀律。

貳、研究問題與目的 1. 探討獵人學校與一般教育的不同之處,以及其(獵人學校)與部落中青年會所的 差異。 2. 了解、比較新舊制度獵人學校的差別,還有近年來其之轉變。(例如:舊制轉 成新制獵人學校的契機為何?又為甚麼學校中會變成以女性學員居多?) 3. 要成為拉勞蘭部落的成員是否須通過獵人學校的鍛鍊或考驗? 4. 研究獵人學校與小米工坊之間的關係,是否只在某項活動舉辦時才有相互碰 撞的機會。

參、文獻回顧 一、獵人學校的定義 王子芮、周儒、陳永龍《自然環境中的女性-排灣族拉勞蘭女子獵人學校課 程初探》論文中將獵人學校解釋為: 「『一群人在部落裡,共同學習原住民傳統生 態知識的空間。』…..目前台灣的獵人學校形式分為兩種,一為『休閒觀光』以 1


營利為導向,二為『文化傳承』以文化認同為首要目標,兩者皆有發揚『原住民 文化』之目的。」 透過上述文獻資料顯示,獵人學校的發想及用意是為讓大眾(原住民與非族 人者)共同體驗並學習原住民文化。對我們正在研究的「拉勞蘭部落之獵人學校」 來說,其在休閒營利和文化傳承的標的之間是歸屬於哪一類型?有些組員認為此 為文化之導向(因活動並非著重於休閒觀光,而是在於對森林的謙卑和自我的錘 鍊);有些人則說其是營利之取向(能參與山林體驗的多是高官或富人子弟,因此 可能有對象上的限制或高額的費用)。然而,不管屬於何種目的,又或者其實不 能以此兩種方式來區分,都是我們在田野中會調查並尋找的答案。

二、新舊獵人制度比較表之探討 傳統的獵人制度 成員

新興的獵人學校

過去獵人主要都是部落成員, 過去獵人主要都是部落成員, 都由單一族群的原住民組成, 都由單一族群的原住民組成, 而且以男性為主。 而且以男性為主。

訓練過程

過去的獵人養成,通常都是以 部落或親族長輩傳承給與後 代,透過實際參與,學習獵人 必備的之能與品格。

學習內容

沒有一定的課程,從生活中學 透過系統性課程,或者是精心 習。 設計的體驗活動來進行。

規範與限制

傳統部落社會規範與禁忌。

獵人學校常常結合生態旅遊或 觀光,或者是文化體驗課程, 提供遊客或原住民青年體驗與 學習。

現代的法令限制,包括野生動 物保育法、森林法和國家公園 法等。

意義

獵人狩獵行動結合部落生活祭 彌 補 現 代 人 與 自 然 的 疏 離 關 儀,具社會、文化和宗教等多 係,學習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 元的含意。 土地倫理。

根據記者高有智專訪的獵人制度比較表中,可發現過去和現今的獵人文化有 極大的不同,尤其是當中的訓練過程、規範限制和背後意義等;毫無疑問地,這 樣的變化源自於保育觀念的生成(野生動物保護觀念、禁獵法令)及現代社會的走 向(電子產品問世、依賴科技)。然而,此圖表雖然清楚地顯示了新舊制度的差別 及變遷的緣由,但我們認為其還有須修改或增進的地方。就以訓練過程為例,它 (圖表)以遊客一詞作為解釋獵人學校課程擴及至外部人群(原意是讓外人透過課 程親近自然、學習獵人智慧),這可能導致人們資訊上的錯誤,誤解成此體驗活 動具有觀光、遊玩的意味;因此,本組打算在此研究的最後另製作一欄的較為詳 盡的比較表。

2


三、獵人體驗課程擴至非族人 從【蔡明洵(2006)。撒可努獵人學校---行走曠野,錘鍊原民智慧。天下雜誌】 中得知,創辦者亞榮隆·撒可努對學校之定位與初衷「希望獵人學校可以讓原住 民後輩看到傳統部落裡的獵人智慧。」另外,獵人學校的體驗課程已開放至外界 人士,而對此組員們認為假使非族人的(活動)參與程度高於部落族人,這是否會 和原本理念背道而馳?還是對自我族人之訓練另有其他和外人分開的管道或授 課方式?

肆、田野地介紹 一、調查地簡介 小組主要的研究主題為獵人學校相關之議題,因此,小組以位於台東縣太麻 里鄉香蘭村的新香蘭部落裡的獵人學校為此次田野訪談的重要調查地點。此地的 歷史發展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因為來自新竹與苗栗的客家人移墾,便常與 阿美族人為了爭地而發生糾紛。1930 年代日本政府為了避免爭端擴大,將阿美 族人遷到南方的新香蘭,而客家人則居於原舊社,稱為舊香蘭。 而原本在香蘭山上生活的排灣族人,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了統治方便,便將 族人遷移至平地,當時 Lalaulan 的族人歷經了七次的搬遷才移到現在的新香蘭部 落並被迫與從舊香蘭部落遷出的阿美族人混居於此。因此,拉勞蘭成為融合了阿 美族、排灣族和卑南文化的一個新興部落。 大約於 20 年前,都還沒有人知道這裡有一個排灣族的部落─Lalaulan 部落。 當時的排灣族人在各個阿美族的節日中,身穿阿美族的服飾、唱阿美族的歌、跳 阿美族的舞……,直到有一天,排灣族的青年們決定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自己 的語言、自己的部落。因此,戴明雄和戴志強(亞榮隆.撒可努)開始推動成立青 年會及獵人學校,希望喚醒同族青少年對排灣文化的認同,從基礎改造及文化扎 根著手,要讓他們參與部落事務,重建部落傳統,讓這個文化帶給更多的人不一 樣的價值體會。

二、研究範圍 首先,小組認為必須先界定何謂獵人學校? 獵人學校創辦人亞榮隆.撒可努便曾說過:「如果想要找回排灣族裡原本的 價值,絕不是透過山底下的教育方式。那個傳統價值原本如此美麗,卻在失衡的 年代被顛覆、流失、取代,我們要用自己的學校、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導自己的 孩子,傳達屬於我們的價值。如果能有那麼一天,可以籌建一所學校,去教孩子 們,關於土地、自然與人的關係,讓我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打造一所與大自然 共舞的快樂天堂,關於這個天堂,我們便稱之為獵人學校。」 3


而小組的研究範圍則正是上述所提到並加以說明的拉勞蘭部落裡的獵人學 校以及與其相關之議題探討。

伍、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說明 因小組的研究主題與內容設定有關於獵人學校的成立背景、相關介紹以及近 幾年來的轉變,並期望能整理出其課程的開設與一般教育有何差異,所以會先與 拉勞蘭部落的相關工作人員訪談,像是青年會所負責人老漠,在藉由滾雪球的方 式,找到下一位的訪談者。此外,因為此次的研究目標還包含了新舊獵人學校的 比較,因此,我們希望可以找到參加過獵人學校的成員去做實際的訪談,從對話 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資料。

(二) 資料蒐集來源 小組目前預計研究內容所需的相關資料來源,主要會透過以下三種方式取得: 1. 參與式觀察-以事件性的方式進行參與式觀察,小組成員將會以有限的時間 盡量參加與獵人學校相關的活動及部落事務,觀察並記錄有形與無形之人、事、 物與狀態。像是小組日前便參加了拉勞蘭部落的研討會,正是期望藉由獵人學校 其他的非正式課程,去完整記錄活動過程,以作為日後研究內容之輔助。 2. 文獻分析-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法,主要就是透過整理與獵人學校相關之論 文與至今為止的歷史資料,去幫助我們對於主題能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在進 而產生對話、激盪出新的思考方向和認知價值。 3. 半結構式訪談-小組成員期望藉由自由交談、有彈性的訪問方式,讓受訪者 與訪談者皆能隨意地訴說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以利廣泛取得所需之訊息,而不受 制式化的訪問模式所限制。

二、研究步驟設計

確定研究 主題

文獻收集 與彙整

田野訪談

4

資料統整

成果報告


陸、研究時程規劃 時間

內容

備註

10/3

小組內部討論研究對象、閱讀相關的 搜尋網路資料或記者對亞 資料文獻 榮隆·撒可努的專題採訪。

10/21

與授課老師約談並確立研究主題

在討論過程中激辯出許多 問題及研究方向的確定。

11/5

與研究相關人士進行訪談

受訪者:莊閔翔

11/3

研究計畫和進度初步介紹

以投影片的報告形式進行

11/12

參與計畫相關的研討會

高翊寧 漢人(2013)。 〈走過 獵人的路─ 自然環境中的 女性身體經驗與認同:獵人 學校個案研究〉。國立臺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 士論文。

11/23

研究計劃書初稿完成

11/24

田野筆記與資料分析

12/1

田野調查

2 樓後座經營者

12/8

田野調查

2 樓後座經營者

12/5

田野調查

受訪者:王君琳

12/22

計畫書定稿完成並發表

簡報報告

12/29

成果報告及分享

海報呈現

柒、研究過程 一、訪談對象介紹與訪談紀錄 (一) 訪談對象簡介 1. 莊閔翔(老莫): 男性 漢人 在都市生活長大的漢人,因為大學服務部落的契機,認識撒可努並展開部落 紮根的學習之旅,中間經過部落青年會的洗禮與磨練,成為排灣族人,並堅持「落 地生根」的方式為部落服務。 2. 陽佳蓉(阿美妹): 女性 花蓮阿美族人 現經營 2 樓後座親子餐廳 東華大學大一時,撒可努帶領拉勞蘭部落的族人去東華大學民族學院表演, 由於其所屬學院是新創的,因此而認識他。那時他帶了一群年輕人(包括楊佳蓉) 5


在花蓮各地演出排灣族的原住民舞蹈,因為這樣而使她喜歡上他們,喜歡上拉勞 蘭,喜歡上撒可努。 3. 李宗達(阿達): 男性 台東太麻里大王村排灣族人 現經營 2 樓後座親子餐廳 跟撒可努是隔壁村莊,剛開始發現自己村莊一直沒有像新香蘭部落那個樣子, 而村內的年輕人也不如撒可努村內年輕人那樣有自我的民族意識;因此,他跑去 找撒可努學習原住民文化,並從青年會所開始接觸直至接受獵人學校的教導。 4. 高翊寧: 女性 漢人 從高中參加台南女中台灣文化探索隊,在高二舉辦的部落遊學中第一次到拉 勞蘭部落,然後認識撒可努與獵人學校的人,之後開課撒可努找她來上課,因此 就有機會參與。 5. 黃正騰: 男性 排灣族建和部落 現經營二樓後座餐廳與服飾店 為陽佳蓉的老公,其因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認識撒可努並跟隨他。黃正騰認為 我們所認識的獵人學校不一定要侷限在「學校」這個教育實體,而是要親身感受 它所給予的生活態度,而這樣的思維就是扣著獵人學校的價值精神。 6. 王君琳: 女性 漢人及原住民血統 現為國立台東大學兒文所行政助理 身分有一半是原住民但從小在都市長大,直到高中的時參加台灣文化社社團, 因此而認識認識撒可努。當時很常到拉勞蘭部落,參加他們七月的收穫祭,之後 開始參與獵人學校的課程。

(二) 訪談紀錄 (1) 大學社團 (2) 其他獵人學校參與者介紹 (3) 為拉勞蘭的隔壁部落 (多是經由大學社團認識撒可努並 跟隨他,或者是因透過參與者介紹而進 入獵人學校。比較特別的是經營 2 樓後 座餐廳的阿達,是因與撒可努隔壁村而 進入。)

1. 是透過甚麼管道進入獵人學校?

主要是讓女生可以以獵人的方式 2. 課程內容為何?這種山林體驗課程 是否與露營活動相似? 親近自然。目前規劃是五堂課。每一堂 都 是 要 先 上 完 第 一 堂才 能 上 到 第 二 堂,課程的強度與難度也會不一樣。 類似,但與此不同的是能透過「走 路」的方式來聽見自己和森林的聲音。 6


其和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課 3. 獵人活動體驗課程與一般教育的不 同?除了山林戶外體驗活動,是否有其 程 是 透 過 實 際 的 操 作來 體 驗 獵 人 文 他靜態或較知識性的學習課程? 化,主要是從室內走至大自然。 (課程不是口述式的教育,以及制 式化的學習倡導。因室內課程較少,所 以多著重於戶外和操作;例如:像為傳 達在地文化及族人感謝之心而舉辦的 「為土地而唱」及「為尊嚴而跑」的一 系列活動,都是為了讓人們能抱以感恩 的心情來謝謝自然和土地所孕育出的 一切生態和事物。) (1) 有。「課程」應該是規劃給漢 人或非原住民族的女性去學習;男性原 住民則是以教育原住民自身文化或生 活慣習為主。(阿達) (2) 一起上課都是女生,從中學習如何 扮演母親的角色。(陽佳蓉) (阿達:有區分。像你們所說的「課 程」應該多是規劃給漢人或非原住民族 的女性去學習,而當中也會包括部落中 的原住民女性;我們(男性原住民)則是 以教育原住民自身文化或生活慣習為

4. 獵人學校的課程活動有區分內部族 人教育與外地人教育嗎?那在男女教 育上有甚麼差別? 那時的課程有男女一起上課嗎?課 程中是否有教育到性別分工的概念?

主,且男性幾乎多由部落中青年會所來 教導(像哥哥帶弟弟的概念),另才會再 加上獵人學校的山林教育等。 陽佳蓉:從學校一開始創立時也多 招募女性學員,而這是為了讓長期受忽 略的女性能找回自己最原始的那份力 量;另一方面,則是將女性和小孩連 結,因為女性可以從課程中發掘自己的 潛能,學習如何獨立、堅定並擁有自 信,幫助她們扮演好育兒照顧者的「母 親」角色。) 早期人數少是跟著青年會(男性為 5. 獵人學校成立時有甚麼轉變?一開 始學員的招收多是部落族人,還是起初 主)做事,後來成立獵人學校欲以教育 就多是外地人士? 女性為主。 起初就多是外地女性前來參與,像 是輔大山輔社。 7


(獵人學校早期一開始時因人數較 少,所以是跟著拉勞蘭部落青年會一起 做事,但後來發現男生(青年會)他們自 己有一套專屬的學習及會所制度,而女 性方面的訓練卻極為薄弱;因此,後來 獵人學校就改以招收女性為主,進而增 強女性教育並發現她們存在的價值。 而最開始時就多是外地女生在參 加獵人學校活動,像是輔大的山輔社或 其他與活動相關的社團學生在參與,因 為撒可努從前多在台北輔大原住民社 團教課,所以他會帶領社團成員,多是 對原民文化感興趣的漢人,一同至拉勞 蘭部落體驗獵人學校課程。)

二、田野問題 1. 起初與訪談對象聯繫不成功,直到與老師討論後進度重新上軌道。 2. 訪談時每人的收費觀念不一無法確定。 3. 因時間無法配合而沒有實際參與獵人學校山林體驗課程。

扒、研究結果 1. 2. 3. 4. 5.

不同身分及性別者對「課程」的認知有所不同。 獵人學校並無實際的新舊之分。 獵人學校與小米工坊之間為工具與工具的關係。 教育理念應為讓人「學著認真生活」。 青年會的東西盟組織: 台東有青年會的部落和屏東有青年會的部落,已各自形成了一個「盟」,屏 東叫西盟;台東叫東盟,而這些有青年會的部落每三個月一次會聚在一個地方, 類似移動學校的概念,例如這次在台東新香蘭部落教射箭、做弓箭、講故事等, 下次就換去別的地方。東西盟每年會聚在一起舉辦一次大型活動,像「為土地唱 歌」這種東西相互結合的聯盟關係,就是為了讓彼此部落中的年輕人去學習、體 驗不同部落青年的成長過程和經歷(例如:有的部落會射箭,有的則會蓋房子, 就能相互認識並學習來彌補自我不足的地方)。

8


玖、研究心得與反思 這次的田野調查除了得到上述的研究結果,也讓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獵人學 校。起初,我們以自身所認為的想法去定義獵人學校應是以男性為主,但在資料 及訪談對象調查比對後發現,其是為了訓練缺乏女子青年會的女性而創辦的;且 原本以為參與課程的應多為部落女性,結果是因原民女性有些較早結婚、有些已 出外地工作,故參加者變成以非原民女性居多。 此外,在還沒和受訪者訪談時,我們從文獻、書籍、網路等資料裡所蒐尋到 的獵人學校教育都是比較著重在生態保育、大自然探索及保留原民傳統狩獵精神 這塊,而在與他們接觸後「大家庭」 、 「角色扮演」及「生活分享」的面向則一一 浮現,所以我們想這應該才是獵人學校真正的教育理念與價值。 整合這次的研究,我們反思未來獵人學校向國際發展的可能性及變化,它可 能會成立各種不同的組織,例如:做藝術、做國際交流、作課程訓練或做其他創 作等等;也可能會分成不同的區塊,甚至會創業、有自己的營利事業。然而,不 管其會以如何的形式去展現及教育原民文化,我們認為它將來或許會在拉勞蘭底 下形成一個聚落,裡面的人也許不是原生於拉勞蘭的部落族群,也可能像老莫那 樣的漢人或其他非原民,但會因為這些理念而團聚,成立一個新的聚落,產生新 的生活方式與創造力。

拾、研究貢獻 事實上,小組成員在撰寫此議題時,就知道關於獵人學校的報導和專題研究 是相當多的,因此,我們該如何做到別人所沒有做到的部分,將會是此份研究報 告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 薩可努曾說:在排灣族語言裡,「獵人」真正的涵義不是狩獵,而是能和土 地、自然溝通的人,也就是聽得懂大自然的語言。獵人愛家、愛土地,懂得將獵 物分享出去-這是我們心目中的獵人學校。這間獵人學校不教人打獵,而是希望 找回尊榮與謙卑的獵人文化,找回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哲學、生態智慧與 土地倫理。而從他所言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見獵人學校在拉勞蘭部落所扮演 的角色和其存在的理念價值。 但是,此次小組成員並不同於以往的相關研究,單純地探究獵人學校的教育 課程與它所包含的內涵文化,我們更希望藉由參與部落的相關活動、訪問為獵人 學校抑是為部落服務的工作人員以及參加過獵人學校的學員,從各式人員和學員 們的不同經歷看到他們自身的改變以及比較歸納出獵人學校教育與一般教育的 不同之處,同時觀察獵人學校在這些年的變遷,最後在從田野研究的過程中去提 出我們的想法、建議和省思,相信透過這些與他人不一樣的收穫,將會成為小組 這份研究報告的價值定位所在。

9


拾壹、文獻參考 王子芮、周儒、陳永龍。 〈自然環境中的女性-排灣族拉勞蘭女子獵人學校課程初 探〉 。3-4 吳宛憶(2012)。《原報》與《獵人文化》的抗爭與回歸。原教前線期刊。35 期 陳玲芳。從獵人學校到部落學校。特別企劃 楊念湘(1996)。後山的狼群─Lalauran (拉勞蘭)青年會 亞榮隆·撒可努(2011)。《山豬·飛鼠·撒可努》。出版社:耶魯 亞榮隆·撒可努(2005)。《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出版社:耶魯 蔡明洵(2006)。撒可努獵人學校----行走曠野,錘鍊原民智慧。天下雜誌。287 期 發現獵人精神 http://140.135.67.5/Project/93GP/16/index.htm 撒可努辦獵人學校 http://www.taiwan368.com.tw/msg_detail.php?id=2

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