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學期《跨文化的親屬與性別》學生學習心得

Page 1

 《一妻多夫的抉擇》心得 文休四 10219111 李宥歆 當地居民主要分成兩種觀念,第一種是傳統觀念「一妻多夫」制,另一種是 現代觀念「一夫一妻制」。看完影片後,我支持在當地應保留一妻多夫制,因為 此種制度的產生,即是來自於當地居民的生活經驗,他們知道當地的環境資源無 法負擔過多的人口、新的婚姻制度容易分裂彼此,以及防止愛滋疾病的傳染,這 些都是他們在生活上得到的知識,也獲得多數人的認同,是有利於當地的傳統文 化。 實行一妻多夫制的原因,也印證結構功能主義中提到的,此社會現象有它的 社會功能,看似只是私人的婚姻行為,卻背負了社會的責任。但如果以 Malinowski 的功能主義來看待支持一夫一妻制的年輕人,這些人也許在心理上希望得到專一 的愛情、擁有個人的財產、不用受到家族牽制,所以一夫一妻制是否就應該在西 藏實行呢?未來西藏的家庭結構,可能就將取決於該以整體社會平衡為重,還是 以滿足年輕人的心理需求為主。 這種取決於社會穩定發展與滿足個人心理需求的狀況,我認為和近年同性婚 姻的爭論有點類似。基於社會穩定發展,反對同性婚姻的某些人認為,在修法上 將會為社會帶來爭吵,耗費資源;同性戀者無法生育,不利國家發展;不能確保 由同性戀者撫養長大的孩子,可以得到同雙親家庭的健全照顧,且能夠承受社會 觀感。而支持同性婚姻者,則多認為應該滿足每個人基本的心理需求,對反對者 所提出的疑慮也提出了別的看法,例如頂客族也不生孩子、在雙親家庭長大的孩 子不一定會有健全的照顧等。 社會制度的訂定會出於穩定社會運作或是保護個人權益,有時候會像堅持一 妻多夫的制度一樣,選擇保護整體社會的發展;有時可能會和台灣某些通過同性 婚姻合法化的縣市一樣,選擇滿足人民的個人需求,接受未知的挑戰。我們總會 依利弊得失,制定出多數人認為最有利的某個制度,但同時多數人認同的制度, 卻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國家或是村落,須根據當地政經狀況與民情來決定是否合適, 所以誰也不能確定什麼樣的發展才是最好的,也證實事實上進化論根本無法評斷 什麼才是最好的文化與制度。


公事三 10318131 林愉甄 在西藏有此一妻多夫的傳統,在於要適應當地環境,而裡面探討最大的議題 就是「一妻多夫制是好還是壞」,有接受過現代教育的後代,覺得這是落後的, 不應該繼續存在,而沒有接受現代教育的後代,卻認為傳統有其必要遵守的道 理。 這不禁讓我感受到,當我們受到了一方所謂現代化、進步的教育,到頭來自 己本身的文化,就要被歸類為落後的與不正常的?為何這個教育就是比較尊貴的? 高尚的?只因這個社會被漢民族統治著,遵照此教育方式,才盡可能不被大部分 漢民族的人持著異樣的眼光吧!這是我的想法,不過在影片中,有位女性似乎沒 接受過教育,但也是想過著一夫一妻制的生活,這部分可能就跟個人意識有關。 但我認為,一妻多夫制,是這個民族的傳統,為了適應刻苦的環境,以防萬 一這個家族的男性外出死亡,還有另一個男性可以維持家庭,而且地勢也不容許 建造太多房屋;一直到了現代,有了飛機的運輸,讓外出不再危險,甚至還可以 去讀書,執行政府的工作,學習到了有一夫一妻制,這種另外的選擇。理所當然, 這民族的後代有比較安穩的生活環境,長輩也不反對年輕人的抉擇,後代們可以 自由選擇想要的夫妻制度,但是去評論哪個好,哪個壞,我想都不是最重要的, 能夠記錄這個民族的文化,讓其傳承下去,才是每個身為子孫的使命。 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可能都有這種狀況發生,世界是一個大熔爐,就如台 灣來說,也含有原住民族文化、客家文化、漢文化等,多種族群生活在一起,雖 然目前不論哪個民族都接受中華民國教育,但我們並不能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唯 一的,現有的知識都是這個大社會給我們的一個方向罷了,又還沒認識到全面的 我們,又如何去評斷好壞? 但我又有疑問了,在撒哈拉以南、北非及中東等地區,許多族群將女陰殘割 視為傳統習俗的一部分,這是能夠去維護的文化嗎?在過去修習過的課程中,得 知傳統也有可能是被創造出,這種偏向讓女性進行身體上的切割,以是為貞節的 象徵,可能是由男性的權力所制定出來的,但一切種種可能是推測,在現代講究 男女平權的社會,認為這樣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公平,已經殘害到女性的身體,而 人類學不又講求保持其文化的完整性嗎?我自己認為,如果有這個傳統的女性認 為這是件痛苦的事,我們也分享我們的文化給他們,讓他們自行決定這個傳統到 底要不要留下,可能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公事三 10318117

毛玉娟

影片中的喇嘛村莊依然存在著維持一妻多夫的制度,雖然說是地方傳統文 化,但形成這個制度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在交通不便的村莊,男人需要出外工作, 一去就是好幾天,歸來日期卻不一定,傳統的一妻多夫,尤其兄弟共妻更能讓家 族分工合作,一個男人出外工作,另一個在家支持家中事務,夫妻幾人各司其職。 隨著世代的演變,村莊受過教育的新一代年輕人接受著一妻一夫制的觀念, 漸漸的不想依循著傳統,反而打破而行兄弟各自娶妻,當然老一輩的長輩是希望 晚輩維持傳統。我認為現代的觀念不一定能在各個世界適用,可以吸收新觀念卻 不能操之過急的去舊換新,就像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捨棄原有的傳統文化,模仿 西方強國的新制度,原本的傳統一定有它的脈絡與發展,改變傳統需要漸進,吸 收好的卻不用放棄原來好的地方,若是喇嘛村莊一夕之間要改變原有的一妻多夫 制度,我認為會破壞村莊整個體系,不僅生活方式一大改變,人際關係更是變的 複雜,比如親戚財產分配、多層妯娌關係、兄弟情感、分家後的情感改變等等, 太多太多的因素要拿出來討論了,兄弟共妻不僅只是兄弟之間的問題,還要考慮 妯娌與婆媳引起新的家庭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個制度的改變不只是兄弟之間的事 情,更是家族共同的課題。 在現實生活中多少有些尷尬和無奈的一妻多夫制,那麼這些是怎麼形成的 呢?一妻多夫制的存在又將在男女平等現代文明社會形態下何去何從? 一妻一夫制是很平常的婚姻關係,但它卻不能使家族興旺,分家、親密度 減少等等;一夫多妻制,妻子越來越多,孩子也會更多,那麼家庭會變更貧窮; 一妻多夫,兄弟共妻不用分家,財產不用分散,家族會越來越興旺。這些原因結 合著當地文化的脈絡,選擇最適合生存的婚姻制度,然而一妻多夫制隨著資訊的 發達、教育的普及,改變了家庭成員的觀念,重要的是經濟狀況的改善,新一代 年輕人漸漸不依循傳統婚姻制度了,村莊的交通如今不像以往那麼不便,丈夫不 至於出遠門不知何期歸來,這讓村莊的年輕人更能實踐一妻一夫的制度。


公事三 10318116 蕭嘉蕙 婚姻是一種社會制度,隨著社會不斷地變遷,社會制度也因而轉變:從群婚 雜交到一夫一妻制。在這些主流婚姻制度下尚有各式因應不同社會、經濟需求而 生的婚姻制度,例如:走婚制、一妻多夫制等,其中一妻多夫的傳統婚制是為了 幫助家庭節省了經濟上的開銷並興盛家勢,避免兄弟取不同妻子造成分家、瓜分 財產的情形。 我認為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中,女性的地位脫離一夫多妻制的附庸位階,又 相較於一夫一妻制中獲得更多的關懷與愛。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來看,一妻多夫 制中的女性被滿足更多的「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而這樣的婚姻制度 起初也是基於負荷家庭經濟所發展,因此即便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少數、重要且無 法取代的角色,依舊無法取得如母系社會中掌權的地位。 對社會變遷、經濟能力提升、教育知識增加的新世代年輕人而言,一妻多夫的婚 姻制度逐漸無法被接納。當地的青年在長輩、父母及傳統的壓力下可能難以衝破 長年既定的婚姻制度,但婚姻制度往往與所處的社會息息相關,具有地緣性,當 離開了其制度所影響的地域範圍內,又將接觸另一種不同的婚姻制度。同樣地, 若將新的婚姻制度強行帶入不同的地區也會受到排斥,制度是隨著社會所變遷 的。 身長在一夫一妻制社會的我起初對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感到相當詫異,驚訝 的不是多夫共侍一妻,而是多夫能和平相處,相較於台灣的一夫一妻的專偶制, 一妻多夫反而展現出更和諧、包容的情感,似乎不存在外遇、爭執或其他問題一 般,或許是影片中沒有特別提及,但面臨相處上的爭執、衝突或是其他婚姻狀況 時,「離婚」是否也存在於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中,我感到十分好奇:究竟多夫 是被視為一體亦或是獨立的個體,離婚是與多夫分離或是與個別丈夫分離?既然 是兄弟共取一妻,妻子由誰選定呢?對於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我還有許多疑問, 但無論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是什麼,我都不認為婚姻制度有文明與野蠻之分,婚 姻制度是因應社會變遷出現不同型態,沒有好與不好更沒有文明與野蠻,只有適 不適合。


 《我的美麗與哀愁:巴基斯坦變性人》心得 公事三 10318113 林孟蓁 性別是社會框架給予人們最明顯,也是最嚴厲的分類,當不屬於任何一邊, 或嘗試改變自我成為另外一邊時,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此,即便是社會風氣 開放的現代社會,仍然將這些性別不明的人認為是危險及難以捉摸的一群人。 如紀錄片所言,巴基斯坦變性人會組成一個團體(庫斯拉斯),並會以姊妹互 稱,雖然他們具備經濟能力且有一處自我的居所,但這樣的「家庭」宛若被社會 隔絕在外的群體,只能從「內部」受到重視,在外界卻得不到認同(從父親不讓 新生兒待在變性者懷中就能發現其不被世人尊重的一面)。我認為庫斯拉斯家庭 的成立就如同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即使黑人能跟白人坐一樣的車,卻只能 坐在不同區塊,就算隔離會使一族群享有權利但依舊意味著歧視。此外,不同國 家,人們對待變性人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就以一正一反例來說,例如:在泰國, 社會對待變性人的態度就相當開明,變性人的身影常會活躍於各種公共場合、媒 體,以及大大小小的變性人選美比賽之中;在印尼,儘管許多變性人可以公開以 女性裝扮出現並成為歌手,但社會對他們的歧視依然根深蒂固。 然而,泰國對變性人會比巴基斯坦、印度對其之印象來的樂觀是否是與此國 文化背景有所關聯呢?根據資料撰述,由於泰國人妖總數量和其所佔總人口的比 例較多(其他國家相比),加上國人性觀念開放,以及他們之中大多數從事和旅遊 業息息相關的行業(因為泰國是一個旅遊業大國,而人妖表演會吸引大批外國觀 光客),所以「人妖成了泰國的一個符號」 ,故變性人被國家視為一種財富與精神 象徵。反觀台灣不管是變性人還是其他心理、身體上的跨性別者都同於巴基斯坦、 印度飽受異樣眼光看待,像是我國近日爭吵激烈的同性婚姻合法化之議題,反對 者不僅隱藏著自身對同性戀者的恐懼(恐同症),也反映出大眾對男女性別區分上 的嚴謹態度(性別刻板印象)。 人們基於繁衍後代創立出一套他們自身所認為「正常」的性別觀,大家總以這種 群體「正常」的尺規去衡量、評價性別傾向的對與錯。而在這個性別認同爆炸的 時代裡,少數人(變性人、同性戀或其他跨性者)為了迎合多數人,接受了可能危 及性命的變性手術,我想不論是自身意願或外界眼光的逼迫,最後都可能因為屈 服於「多數族群的性別認知暴力」,亦即投票至制度中少數服從多數,但卻是多 數不尊重少數的概念,不過假使連這種事都須經由他人認可、同意的話,那天賦 人權的觀念是否早已是人性尊嚴上的荒談了呢?


公事三 10318140 蔡文溥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存在於薩摩亞當代社會中一種特殊的人物─法法菲妮, 《天堂性向》這影片中描述到法法菲妮是一群視自己為女性的生理男人,在家庭 與社會生活中扮演女性角色,如執行家務事、照顧家人等等,也和男性談戀愛, 我認為有點像台灣在談論的「第三性者」,但不一樣的是台灣的跨性別者往往會 受到各種歧視或不理解,但在薩摩亞的社會中,法法菲妮的存在是再平凡不過的 事。 然而位於巴基斯坦的這些跨性別者―庫斯拉斯,似乎有別於法法菲妮,不僅 僅只是一般跨性別者,而是更神聖的一個角色。從宗教面來看,庫斯拉斯的神聖 性是源自於當地人認為庫斯拉斯是阿拉創造的,但創造的用意是甚麼呢?在影片 中似乎沒有直接的解釋。信奉回教的國家往往會被外界認為是民風保守的,一般 老百姓可能有一堆規矩要遵守,否則就會被認為是異端,但巴基斯坦的這些庫斯 拉斯反而作風大膽,平時會和同伴們嬉鬧,有時還要跳豔舞娛樂男性觀眾,雖然 到別人家裡祈福時會講一些有點侮辱性的笑話,但人們還是很歡迎她們的到來, 我認為這些現象其實就反映了當地人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還是會讓這些跨性別 者存在的原因,庫斯拉斯彷彿就是人們與阿拉溝通的橋樑,或是從阿拉得到祝福 的媒介。 另外我還觀察到庫斯拉斯的群體裡有師徒關係的存在,新生在正式成為庫斯 拉斯之前必須先向一位老師學習,之後才有辦法得到群體的認同,但在學習期間 若想臨時換老師,就得付出違約金,我認為這是一種庫斯拉斯對於自身神聖性或 專業性的一種鞏固,並不是說今天你想來就可以來,想走就可以走,若要中途離 開老師就得付出一些象徵性的代價,例如:影片中莎娜的遭遇。對於加入群體並 得到認同的過程似乎就象徵著一個人蛻變的歷程,人們從這些歷練來得到經驗或 是從中學習,這就讓我聯想到了台灣一些有年齡組織的原住民族,在轉換身分階 層的同時勢必也要接受一些考驗或是儀式,又或者是一些外國大學的兄弟會(社 團),在入會的過程中新生肯定也會接受許多考驗,而新生們就是藉由完成考驗 來得到身分的認同。 我認為跨性別者不見得就是變性人,更不可與同性戀混唯一談,近幾個月因 為婚姻平權的議題探討的火熱,多元性別的議題也再次被拿出來討論,因為大家 都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待事情,往往會產生歧視或衝突的問題,倒不如換個角度思 考,並學會向他人包容。


公事三 10318129 李昀融 影片中首先看到的是巴基斯坦的跨性人庫斯拉斯們正濃妝豔抹準備出們去 工作,而影片中也描述了庫斯拉斯一般的團體組成及傳說由來等,庫斯拉們的團 體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導師教導徒弟們歌舞、表演和禮儀等,而傳說中庫斯拉斯 也是神聖的、能帶來好運的。這感覺和擁有廣大跨性別人口的泰國有些許不同, 在泰國似乎沒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師徒制學習組織,除了自己去學習歌舞以外,還 有專門培育第三性表演者的學校,感覺上庫斯拉斯的這個模式更能傳承他們這個 群體原本的傳統規範、禮儀及傳說故事等,而不是僅僅教導了行為打扮及歌舞。 再來我想要討論的是,為何跨性別、第三性的人們大都從事與表演或是情色 有關的產業,不論是在泰國、巴基斯坦或印度似乎大多數的跨性別者的職業都是 舞者、選美小姐或性工作者,像是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可能也與宗教、神話有關才 有這樣的產業產生,但像泰國則有一部份原因是當時越戰美軍休假時經常會到泰 國度假,泰國的娛樂及色情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當時女生的收入及工作機會都 比男生來得多,很多窮苦人家就把家中的男孩子培育成第三性來賺錢、改善家中 經濟。我認為促使跨性別或第三性去從事娛樂、色情產業的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 為要賺錢,片中也有提到庫斯拉斯們跳一場表演的收入就將近是當學校教師的半 個月還是一個月的薪水,所以也不難理解有部分人是為了賺錢才去改變自己的外 貌並投入這些產業。而在從事這些職業時,他們對於前來欣賞表演、消費的男性 來說,也就成了性客體。但我認為那些男性在面對跨性別時可能不太會有恐同的 情節,因為男性應該也不太會害怕自己在跨性別面前成了性客體,只是把跨性別 者當成了性客體,而且不是屬於純潔的那一類性客體,反而是像被歸類為能夠滿 足他們淫慾還不用負責的那種性客體。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找資料的時候看到除了有庫斯拉斯這樣的家庭的制 度來照顧長者以外,我也看到了一個對於年長跨性別者來說蠻好的非營利組織組 織,在印尼有一個變性人照護之家,創辦人是一位叫做 Mami Yuli 變性人,她看 見了許多變性人年老後由於無法有本錢賣身,也沒有其他工作技能可以去工作賺 錢養活自己,許多年老的變性人最後只能露宿在路邊、橋下,最終孤獨終老。她 看見這些人的痛苦,決定將自己的家改建成照護之家,提供年老的變性人三餐和 住處,同時教導烘焙、串珠、縫紉等技能,讓這些變性人長者有個溫暖的家可以 安心居住,並能夠學會一些謀生技能,不至於淪落街頭乞討。


公事三 10318112

林丞駿

從過去到現在,大家對於性別有各種各樣的討論,我個人對於性別身分的判 定標準在我思考後,我做出了一些整理,分別會以生理性別(單純生理特徵上的 分別) 、文化性別(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下對於性別的界定,通常是反映在相對應 的行為、權利義務、習慣...之上)、文化性別認同(個體認為自己是什麼文 化性別)來討論。 片中曾提及的神話,清楚的反應了當地人將庫斯拉斯視為「無性別者」的看 法,對於巴基斯坦的庫斯拉斯來說,他們的身分並非是能夠去選擇要與不要的, 他們被認為是天生就該如此,我覺得性別這件事很複雜,在性別裡最值得被討論 的是文化性別的部分,我個人認為文化性別是根據性別分工而來,如果一開始就 沒有所謂的性別分工,或許文化性別根本不會存在,我們如果不去分別男生(或 女生)該做什麼?能做什麼?而是只單純去體認男生(或女生)常做什麼的現象 與事實,這時候就會發現世界上每件事在本質上來說,除了生育與哺乳之外,幾 乎全部的行為都是不分性別皆可以透過學習來去完成(狩獵、採集、照顧…), 或是不須學習也能做的(哭、笑、溫柔體貼…),但也就是因為人類是「群居」 的動物,因此在人類的理性考量下,自然的會去進行分工來達到「生存利益最大 化」的效益,在這過程中形成了分工並沒什麼不對,但是不應該讓這些分工與性 別產生過於僵化的連結(很明顯能力分工會比性別分工來的「理性」) ,必須考慮 的是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有時候人類會選擇做喜歡的事而非有效益的事(不理 性)。 根據上述內容可以知道我其實是認為當我們把文化性別拿掉,大家其實就單 純的只會是男生或是女生或是雙性人、無性人,最根本的就是器官上的差異,但 其實大家做的事幾乎都一樣,其實是可以不用有文化性別的;那以另一個面向來 看,其實文化性別只是為了促進群體進行理性分工,進而衍生成一項規範,最終 文化性別成為了一種理性的管理手段,此時不理性的選擇做某些行為或是更加理 性的以能力分工去做事,就會被以異樣的眼光投射。 今天大家會認為庫斯拉斯是無性別者,是因為大家認為他們不是男生也不是 女生(或許是一個確立性主體的過程),在我看來,庫斯拉斯還是能做到許多事 情,只是他們被規定不能做或是他們自己本身不想做而已,然後他們能夠去裝扮、 裸露、著裙(這些行為都是一般婦女不能做的) ,但其實以我們的文化視角來看, 這些都是我們文化所謂生理女生常做的事,由此可見,其實這些行為本身並不適 用於所有文化群體的生理女性,而且也非只有每個文化群體裡的生理女性能做, 因此許多行為本身其實是沒有所謂性別的,也就是說庫斯拉斯並不是想打扮成女 生,而是他們想要、喜歡、被要求(說不定其實是為了滿足男性的需要,比如: 買票看表演、賣淫的庫斯拉斯)打扮成「那個樣子」。 因此我會認為庫斯拉斯其實是因為分工而出現的人,片中提到他們是「福星」 的代表,是可以帶來好運的一種特殊職份,備受尊敬,也可能是為了填補該文化


人民對於信仰與心靈上需求的滿足而產生的職分;再來我認為這地區的庫斯拉斯, 其實就是代表著當地居民對於「能力分工」的奉行,當大家認為他是無性別的時 候,卻又賦予其該有的職分,不正是以能力分工而非性別分工嗎?而且聖墓節慶 其實也是代表著人們對於以能力與貢獻來決定身分地位的體現方式。 但若要解釋為何庫斯拉斯是以能力分工的角色,但卻只有男性可以當的話, 我想應該只能以神話來解釋吧!但最主要的結論是,我認為雖然這世界上的許多 事會以性別進行分工都有它的意義在,但是我們應該以更寬廣與開闊的眼光去看 待分工這件事,可以做為分工的依據其實很多,可以依照能力、興趣、個性等去 分工,所以才會產生庫斯拉斯這種,不以性別去定義他該做什麼的無性別者。 註:性別真的好複雜。


 《月經小屋》心得 公事三 10318163 梁毓志 「月經小屋」描述部分尼泊爾的村落中,依然執行著特有的傳統習 俗—Chhaupadi,女性在月經期間和產後需強迫隔離在村落外的簡陋小房屋,亦 不能與其他人接觸。 我認為他們的觀念限制了女性的生活空間,營造性別之間的階級差異。這些 村落的人指出他們的神覺得月經期的婦女是不潔的,更會帶來壞運氣。若月經期 的婦女留在村子裡惹火神明,將引起疾病和禽畜的死亡,影響村民。月經忌諱是 村落中父權的厭女現象,往往嚴格執行的是男性,以此確保族群的規範得以實行, 因此女性的地位透過習俗而被貶低,男人們亦認為拍攝團隊中女性也需要遵循傳 統,否則都會影響村落。 在小屋裡的婦女如同被家人流放,不能吃牛奶、肉類食物,因為族人認為會 「污染」食材;忍受冷風雨打,影片中就有一位女受訪人身體不適,卻沒有藥物 治療,引起婦女的健康問題;住在小屋期間家人亦對他們不聞不問,會受到強姦 威脅和生命危險。我發現村落中的部分女性雖然不喜歡 Chhaupadi,但仍堅持 Chhaupadi 是神的意志,是不可被改變,或是想改變卻欠缺團體的支持。女性也 漸漸產生對自己的厭女症狀,討厭月經,討厭自己的身份。然而,同時有些男性 亦意識到這種習慣的缺點,只是鑑於跨越幾千年的部落文化和社會傳統,無法挺 身以出,但新一代意識的萌芽已經為將來社會形態的改變埋下伏線。 我認為值得探討的是妻子、媽媽、女兒對這些尼泊爾男性的價值,「親人」 要忍受一個星期的苦難,男性對神的忠誠會和歧視月經的觀念會否改變。年輕一 代越來越意識到這種習慣是不能接受,關鍵是始終在教育,學校教導對月經的新 看法,幫助婦女了解生殖健康的重要性以讓她們自己分析傳統的文化。現實中的 遭受使男性對女性、家人的價值更加重視,可以影響孩子之後是否繼續遵行這項 習俗,加上法律的約束力相信女性的艱辛將來漸漸獲的改善。


公事三 10318143 彭敬亞 在聖經中的舊約時代也有一些規條使關於女人月經來潮時的規範,從醫學的 角度來看這是因為古時候的醫療不發達,沾到血的物件在潮濕或著炎熱的環境下 容易滋生細菌,引發成疾病。我認為尼泊爾與古時兩河流域會產生這種傳統是環 境與當地民俗文化造成的,然而到了 21 世紀,科技已經進步許多,女性事實上 不需要再受到這種傳統的限制。古時猶太有限制女性月經來潮碰過的器皿必須打 碎、焚燒或洗滌,現在的以色列也不再有這種限制。片中也提到,在尼泊爾這種 傳統只在這一地區流傳,經濟狀況較好的其他地區是沒有這個限制的。 月經小屋中鎖住這些女性的牢籠是經濟能力低、科技落後、傳統文化、信仰 與社會價值觀,已經知道經濟問題與科技落後是可以改善,需要被處裡的是後面 三者。傳統文化扣合著信仰,兩者產生出社會價值觀。然而信仰是相當難被改動 的,印度的婆羅門教也有種性制度的習俗,及便當上教主也不見得能更改這樣的 傳統。當不可更動的信仰對上人類的基本權益時,究竟被挾制的人還需不需要這 個信仰呢?我認為直接放棄這個信仰可以是個解套,也可能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 式。但無論走哪條路,用教育的方式改變下一代的價值觀,才是真正能救這群住 在月經小屋的女人的方法。 我知道會有許多人拿月經小屋的例子來探討最近吵得很兇的同志為了結婚 修改民法,有人會認為這兩件案例都是舊有文化傳統在挾制人權的案例,但我的 看法不一樣。 我認為月經小屋的這群女人所受到的對待是不公的,月經小屋危害了月經來 潮的女人的人權,這是需要被改正的。我對於同志結婚其實並不感到反對(不代 表我的信仰立場),但我很反對同志為了結婚更動了我國對於婚姻的定義。民法 所代表的不僅是這個社會的法治,更是代表這個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而婚姻是 家的組成,家庭存在的價值在於繁衍下一代,況且一男一女的生育也確實是人類 自然產生下一代的唯一方式。為什麼要修改我們對於婚姻的定義?一男一女的結 合並不是一個錯誤或著不公的傳統價值觀,它乃是一個不會更動的真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