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2021

Page 1

附贈主題海報 塞倫蓋蒂動物大遷徙 2021年12月 NO.241

臺灣:定價 NT$280 特價 NT$249 香港:定價 HK$70 特價 HK$63

棲地縮小、氣候變遷 想在脆弱的生態系存活 最重要的是找到下一餐!


國家地理 雜誌

2021年 12月

在年度遷徙中,牛羚隨著季節性降雨環繞東非大塞倫蓋蒂地區而行,在這幾個月當中,牠們會於傳統渡河點(像是肯亞的這一 處)重覆地在危機四伏下渡過馬拉河。


封面圖片

黎明時,兩隻公獅子正在吃一隻牠們前一 天晚上獵殺的巨羚。

在大自然裡,花紋無處不有。 動物用它來吸引伴侶、隱藏 自身,或是如同藝術品般展 現生命力。 撰文、攝影/喬.沙托瑞

來場聽覺盛宴!閱讀的同 時,也聽一聽響尾蛇狡詐的 嘶嘶聲、野生動物叫聲組成 的樂譜、蜘蛛網的震動。 撰文/希克斯.沃根、 傑森.比特爾、喬丹. 薩拉馬

火山噴發創造了一幅空白畫 布,讓多彩多姿的生命揮灑 其上。 撰文/瑪雅.維-哈斯

攝影/史蒂芬.威爾克斯

已經滅絕超過一世紀的花 朵,研究人員竟復原了它 的香氣。看看他們是如何 做到的。 撰文/莎拉.吉本斯

形塑地球的力量以不同的速 度移動著。其中,冰河因氣 候變遷而正在加速融化,值 得人類警惕。 撰文/麥克.格雷許科

塞倫蓋蒂動物大遷徙中,牛 羚大隊的遷移景象是地球上 一大奇觀。 攝影/查理.漢米爾頓. 詹姆士

主題海報:追蹤塞倫蓋蒂大遷徙


我們相信以科學、探索與說故事的力量來改變世界。 www.natgeomedia.com

國家地理學會 是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拓展探索的疆界,促進對地球的了解,使每個人都有能力提 出解決方案,創造更健康與永續的未來。

理事會

顧問委員會

主席 理事

熊曉鴿 (Hugo Shong) 李永適 鄭冰

黃翔 王明春 董丁

發行人

熊曉鴿 (Hugo Shong)

總編輯

李永適

編輯部

副總編輯 胡宗香 鄭靜琪 主

執行長 李永適 營運長 蔡耀明

編 居芮筠

文字編輯 郭雅欣 顧問 林純如

數位編輯 林彥甫 印務經理 蔡佩欣 美術編輯 余 學術諮詢 顧問

吳立新

法務長暨行政總監 鄭允娟

江安世(腦科學) 李匡悌(考古學) 馬國鳳(地震學) 陳丕燊(宇宙學) 陳明德(海洋地質學) 張鈞翔(古生物學) 黃文山(生物學) 戴昌鳳(海洋生態學) 鍾國芳(生物地理學)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專題報導翻譯

張亦葳

成群過境、錯綜複雜的 生命之網

林潔盈

不像王的牛羚王

李桂蜜

塞倫蓋蒂的守護者、為

業務副總 劉念祖 行政部 大陸事務協理 張婷婷 總務 洪千惠 行政客服資深專員 侯莉惠 圖書部 主編 黃正綱 資深編輯 魏靖儀 數位圖書版權編輯 吳怡慧 市場推廣部 經理 吳坤霖 雜誌行銷企畫主任 沈小平 圖書行銷企畫 陳俞初 資深專員 蔡欣穎 客戶維運部 資深專員 蘇 亭 陳靜惠

生存而戰 謝志賢

森林的靈音

鍾慧元

主題海報:追蹤塞倫蓋 蒂大遷徙

整合傳播部 業務總監 吳依恂 副總監 柯虹玉 專案經理 黃亭境 行銷企畫 陳文雅

專欄翻譯

國家地理 華人探險家

方韻茼

花紋、聲音、色彩

甘錫安

氣味、速度

張亦葳

採訪前線

江秀真 徐仁修 黃美秀 林添福 林義傑 齊柏林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Dr. Jill Tiefenthaler senior management president and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Michael L. Ulica chief diversity officer: Shannon Bartlett 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 Crystal Brown chief human resources officer: Mara Dell chie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officer: Ian Miller chief explorer engagement officer: Alex Moen chief advancement officer: Kara Ramirez Mullins chief education officer: Vicki Phillips chief legal officer: Sumeet Seam chief of staff: Kim Waldron chief storytelling officer: Kaitlin Yarnall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Rob Young board of trustees chairman: Jean N. Case vice chairman: Katherine Bradley Brendan P. Bechtel, Afsaneh Beschloss, Ángel Cabrera, Elizabeth Comstock, Jack Dangermond, Joseph M. DeSimone, Alexandra Grosvenor Eller, Jane Lubchenco, Kevin J. Maroni, Strive Masiyiwa, Mark C. Moore, George Muñoz, Nancy E. Pfund, Lyndon Rive, Edward P. Roski, Jr., Frederick J. Ryan, Jr., Rajiv Shah, Ellen R. Stofan, Jill Tiefenthaler, Anthony A. Williams, Tracy R. Wolstencroft

explorers-in-residence Enric Sala

explorers-at-large Robert Ballard, Lee R. Berger, James Cameron, Sylvia Earle, J. Michael Fay, Beverly Joubert, Dereck Joubert, Louise Leakey, Meave Leakey, Thomas Lovejoy, Rodrigo Medellin

national geographic partners

senior management editorial director: Susan Goldberg general manager ng media: David E. Miller deputy chief counsel: Evelyn Miller global networks ceo: Courteney Monroe head of travel and tour operations: Nancy Schumacher chief financial officef: Akilesh Sridharan board of directors Jean M. Case, Rebecca Campbell, Josh D’Amaro, Kareem Daniel, Nancy Lee, Kevin J. Maroni, Peter Rice, Frederick J. Ryan, Jr., Jill Tiefenthaler, Michael L. Ulica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enior vice president: Yulia Petrossian Boyle Allison Bradshaw, Ariel Deiaco-Lohr, Kelly Hoover, Diana Jaksic, Jennifer Jones, Leanna Lakeram, Rossana Stella

數位部 數位媒體設計副理 潘玉芹 兼職數位出版專員 柯霽展 財務部 協理 鄭秉亮

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財務暨人資專員 陳姝伃

高銘和 鄭明修 劉安婷 李筱瑜 張平宜 陳英凝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香港辦公室 業務發展總監 蔡耀明(兼)

奚志農 曾晴賢 謝家駒

業務經理 李振威

柯金源 徐 星 何靜瑩

項目經理 鄭仲賢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editor in chief Susan Goldberg executive editor:

Debra Adams Simmons managing editor, magazines: David Brindley executive editor, short form: Patty Edmonds director of visual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s: Whitney Johnson senior executive editor: Indira Lakshmanan executive editor, long form: David Lindsey creative director: Emmet Smith managing editor, digital: Alissa Swango managing editor, special projects: Michael Tribble

intenational editions editorial director: Amy Kolczak deputy editorial director: Darren Smith translation manager: Beata Kovacs Nas editorial specialist: Leigh Mitnick editors arabic: Alsaad Omar Almenhaly. bulgaria: Krassimir Drumev. china: Tianrang Mai. croatia: Ivana Kordi. czechia: Tomáš Tureček. estonia: Erkki Peetsalu. france: Gabriel Joseph-Dezaize. georgia: Natia Khuluzauri. germany: Werner Siefer. hungary: Tamás Vitray. india: Lakshmi Sankaran. indonesia: Didi Kaspi Kasim. israel: Idit Elnatan. italy: Marco Cattaneo. japan: Shigeo Otsuka. kazakhstan: Yerkin Zhakipov. korea: Junemo Kim. latin america: Claudia Muzzi Turullols. lithuania: Frederikas Jansonas. netherlands/belgium: Robbert Vermue. poland: Agnieszka Franus. portugal: Gonçalo Pereira. romania: Catalin Gruia. russia: Andrei Palamarchuk. serbia: Igor Rill. slovenia: Marija Javornik. spain: Ismael Nafría. taiwan: Yungshih Lee. thailand: Kowit Phadungruangkij. turkey: Nesibe Bat.

由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授權出版 221 新北市汐止區新台五路一段97號14樓之10 代表號:(02) 2697-1600 傳真:(02) 8797-1736 讀者服務專線:(02) 2697-1658 香港辦公室 香港九龍觀塘鴻圖道60號鴻福工業大廈12樓A5室 電話: +852-2778-1908 WhatsApp: +852-6819-3898 Email: hkcs@natgeomedia.com 印刷 / 裝訂 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229號 臺灣零售總經銷 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02) 2917-8022 中國大陸業務代理 北京大石創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陽區四惠京通大廈5層B2區513號 港澳業務代理 Cloud Publication Email: cloud.publication@gmail.com 港澳長期訂閱代理商 Magazines International (Asia) Limited 電話:+852-3628-6000

臺灣:定價NT$280 / 特價NT$249 香港:定價HK$70 / 特價HK$63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1994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 本刊所刊載之全部編輯內容為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非經書面同意, 不得作任何形式之轉載或複製。 ■ 本刊並獲得使用NATIONAL GEOGRAPHIC之商標及全部內容中文獨家授權,非經 本刊書面同意,不得刊譯(中文)或轉載(英文)NATIONAL GEOGRAPHIC之內容。 ■ 本刊所有圖文及設計均受國際著作權公約保護,任何部分之複製及任何型態之 抄襲,均屬侵權行為。


12月 總編輯的話

PA G E

撰文:李永適

NO. 06

遷徙中的牛羚帶著一整個 生態系同行。

生命走向滅絕,有人認為過於恐慌而 忽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自我傷 害的行徑。 近來在網路看到一段心理學家喬 丹.彼得森與作家麥可.謝倫伯格的 對話。謝倫伯格曾被《時代》雜誌選 為「環境英雄」,去年出版了一本暢 銷而有爭議性的書《永不啟示錄:為 什麼環境警告主義傷害所有人?》。 他認為過度強調環境與氣候問題必然 導致人類毀滅的主張,不僅忽略了人

本期對塞倫蓋蒂的大篇幅報導中,作者彼得.

類長期以來對環境與生存改善的成 就、誇張了環境與氣候問題的嚴重程

葛溫深入解說了牛羚這種模樣怪異,卻極其重

度,更使得我們陷於悲觀情緒,難以

要的動物。牛羚又稱角馬,在大塞倫蓋蒂生態

對問題採取真正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

系中的數量達 130 萬隻,牠們最引人注目的行

案。他引述大量有力事實,論證十分

為就是每年追逐雨水而進行的大遷徙。這種大規模的動物遷

精闢。近年來因為討論意義、價值與

徙實際上是帶動塞倫蓋蒂生命循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人類深層心理而極受關注的公共知識

不過令作者驚訝的是,從個體,甚至小群體來看,牛羚似乎十 分愚蠢,會做出完全不利於自己與群體的決定,甚至有時整個群 體會列隊走向死亡。但是從整個族群或物種的角度,牠們又極其 成功,是塞倫蓋蒂最成功的大型哺乳動物。

分子彼得森,則加入了榮格心理學的 觀點,分析環境警告主義的問題。 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不是我們在 這裡能討論的議題。不過想想牛羚的

牛羚的這種行為,在人類身上也常常可見。不論在個人的層面

例子,我們或許可以偶爾停下腳步,

或世界局勢,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各種非理性、看似反生存的行為

反思一下:我們在大遷徙的隊伍裡,

與決策。然而就物種而言,人類就像牛羚,似乎生存得極好。

到底是屬於愚蠢還是有智慧的那個群

不管是人類或牛羚,如果從物種成員的內部角度來看,什麼

體呢?單單是我們有可能是那自以為

是愚蠢自毀的行為,什麼是走向物種興盛的道路,恐怕不是那麼

是、但實際在自我傷害的那個族群,

清晰可辨。例如有人認為我們對環境的破壞將導致人類甚至地球

就足以讓人悚然而驚了吧。j

PHOTO: CHARLIE HAMILTON JAMES


撰 文、攝 影:喬.沙 托 瑞

PA G E

JOEL SARTORE

NO. 08

螺旋、條紋、對稱。在大自然各處, 花紋有助於動物融入環境或突顯自身。

在德州休士頓動物園, 馬賽長頸鹿脖子上的斑 點就像一條拼布被子。 對頁:這個覆蓋著鱗片 的風車狀物體是高冠變 色龍的尾巴,當牠受到 驚嚇時會把尾巴緊緊捲 成螺旋狀。 PHOTOGRAPHED IN LINCOLN, NEBRASKA (CHAMELEON)



專欄

花紋

明暗對比有助於動物突顯自身或融入周遭環境,或是嚇阻潛在的掠食者。

左上起順時針方向:問號蜚蠊、白頸狐猴、黑點帛斑蝶、提姆那灰鸚鵡、 斑獛、飾妝鎧弓魚


PA G E NO. 11

左上起順時針方向:短嘴黑鳳頭鸚鵡、黑頸天鵝、馬來環蛇、黑白魟、佛羅里達東岸鑽紋龜、 眼斑海葵魚 ANIMALS ON PAGES 10-11 PHOTOGRAPHED AT BUDAPEST ZOO, HUNGARY; JURONG BIRD PARK, SINGAPORE; HENRY DOORLY ZOO AND AQUARIUM, OMAHA, NEBRASKA; PALAIS DE LA PORTE DORÉE TROPICAL AQUARIUM, PARIS; MELBOURNE ZOO, AUSTRALIA; MELAKA BUTTERFLY & REPTILE SANCTUARY, MALAYSIA; LINCOLN CHILDREN’S ZOO, NEBRASKA; SEDGWICK COUNTY ZOO, WICHITA, KANSAS; MILLER PARK ZOO, BLOOMINGTON, ILLINOIS; BREVARD ZOO, MELBOURNE, FLORIDA; DALLAS WORLD AQUARIUM, TEXAS


專欄

花紋

本頁的哪隻蛙最毒?紅豔的小惡魔箭毒蛙(右上)。其 他僅具輕微毒性。右下起順時針方向:虎紋樹蛙、利蒙 丑角蛙、里奧.佩斯卡多斑足蟾、金點玻璃蛙。

12


PA G E NO. 13

大部分蛙類都是夜行性,但箭毒蛙會在白天活動,牠們醒目的顏色和花紋可以警告掠食者保持距離。本頁的蛙類由 上起順時針方向:齊默爾曼氏箭毒蛙、小惡魔箭毒蛙、丑角箭毒蛙(黃橘斑與黃斑都是)和染色箭毒蛙。 FROGS ON PAGES 12-13 PHOTOGRAPHED AT AMPHIBIAN FOUNDATION, ATLANTA; HOUSTON ZOO; CENTRO JAMBATU, QUITO, ECUADOR; NATIONAL AQUARIUM, BALTIMORE;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13


專欄

花紋

毛毛蟲的顏色、外型與行為是牠們生存的工具。眼點以及偽裝成樹皮或葉子有助於幼蟲融入環境;有毒或至少看


PA G E NO. 15

起來有威脅性的刺或倒鉤,可以嚇阻掠食者。由於無法融入葉子顏色,紅黑鋸蛺蝶幼蟲的刺可以有效保護牠們。

PHOTOGRAPHED AT MELBOURNE ZOO, AUSTRALIA


專欄

花紋

些特別醒目; 有些保持低

調。有些展露無遺,有些則 融入環境。我們最喜歡的一 些動物以花紋為其特色。沒

了條紋,牠們還稱得上是老虎或斑馬嗎? 如果要拿花紋在色彩方面較勁,鳥類似 乎拔得頭籌。五彩唐加拉雀、紅冠蕉鵑、 綠背點斑雀,當然還有金剛鸚鵡:這些鳥 類都盡情展現色彩,紅色、綠色、藍色同 時出現在鮮豔的花紋中。 神仙魚會發光,就像水底的霓虹燈。變 色龍可以改變色彩。箭毒蛙勇於展現最突 兀的藍色和黃色――專家推測這能有效嚇 阻掠食者。在動物的大千世界中,這些物 種都非常搶眼。 不過,色彩有時候不見得那麼重要。黑 色、白色和灰色也能帶來豐富的多樣性。 身懷劇毒的馬來環蛇在顏色黯淡的環紋

充滿 各式花紋的 影像方舟

中顯得低調。黑頸天鵝雪白的身體上方有 著煤炭般黑色的頭。飾妝鎧弓魚的銀色身 體下側彷彿開了黑白色的舷窗。儘管某些 鳥類色彩鮮豔,提姆那灰鸚鵡和短嘴黑鳳 頭鸚鵡則保持淺灰色。 其他花紋則是借用背景環境,這個策略

國家地理學會

致力於闡明與保護我 們世界的美好事物,自 2012年起便贊助國家地 理探險家喬.沙托瑞所 創立的影像方舟計畫。 沙托瑞身兼作家、教 師、保育人士以及攝影 師,創立了這個 25 年計

本篇影像故事的部分 內容取自沙托瑞的新書 《影像方舟驚奇》(暫 譯,原文書名為 Photo Ark Wonders ),現 於 shopdisney.com 上販售。

16

畫──稱為國家地理影像 方舟計畫,運用影像激勵 人們,幫助拯救受威脅的 物種與棲地。 ILLUSTRATION BY JOE MCKENDRY


PA G E NO. 17

讓動物能融入周遭及保持隱身。網紋貓鯊陰暗的斑紋反映了 海底的明暗不定。谷 像水面上的陽光般閃爍。 木雕水龜的殼上有優雅的花紋,模擬在牠們活動之處落葉 的大地色調。草鼠的條紋就像牠以之為家的草梗一樣;螽斯 擁有明亮的脈紋,如同落在牠周圍的葉子一般;鞭蛇的鱗片 色調就像牠爬行穿越的雨林――牠們都展現來自於棲息環境 的花紋。 動物王國展現了豐富的花紋。有些我們解讀為具有用途, 但有些似乎是將任意的形狀及顏色不羈地結合在一起――這 是大自然的藝術。j

覺得棕色單調無聊?

在一些有花紋的生物身上可不是這樣。

上: 的條紋像斑馬,但與牠最近 的近親是長頸鹿。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茂 密潮溼的雨林中,這種隱居的本土動物 用牠 46 公分長的舌頭來吃超過 100 種的 植物。 對頁:澳洲刺蜥是一種生活在澳洲乾熱 內陸的蜥蜴,擁有帶刺的盔甲般的外表 ──但這不只是為了自我防禦,也有助 於澳洲刺蜥取得凝結在身上的水分。

PHOTOGRAPHED AT MELBOURNE MUSEUM, AUSTRALIA (LIZARD); WHITE OAK CONSERVATION, YULEE, FLORIDA (OKAPI)


撰 文:莎 拉.吉 本 斯 SARAH GIBBENS

類 最 近 一 次 聞 到 魏 氏 岳 槿(Hibiscadelphus

wilderianus )開花的香味時,電話還是新發明, 美國總統是威廉.霍華.塔夫特。這種樹原生 於茂伊島哈里亞卡拉山。有目擊者看過魏氏岳

槿和其他樹種因為牧場主為整地養牛而遭砍伐死亡,據目擊 時間推測,這種樹可能滅絕於 1910 至 1913 年間。 一百多年後,一群科學家想知道這個物種的故事是否真的 就以滅絕為結局。如果野外已經看不到的植物,能夠至少復 活一部分,會怎麼樣? 「當時我們坐在一起,大家就想,如果能像《侏羅紀公園》 電影那樣呢?」波士頓銀杏生技公司創意總監克莉絲汀娜. 阿格帕奇斯說。 五年不到,他們便打開了通往過去的芳香之窗。他們運用

DNA 重建技術與合成生物學,使已經消失的魏氏岳槿花朵 微酸的杜松香味復活。 位於柏林的氣味研究實驗室與銀杏生技合作這項植物計 畫。實驗室研究員和藝術家希瑟.托拉斯表示,讓氣味復活 不只是聞到已經不存在的味道,「我們能透過氣味體驗記憶 和情感。」她說。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 2020 年的報告指出,目前地球上大 約有 40% 植物面臨滅絕危機,還有許多植物將在科學家還 不知道它們存在之前就會消失。

讓已經消失的物種復活不容易。阿格帕奇斯團

隊必須先找到足夠的目標植物殘骸。在虛構的 《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從保存在琥珀內的 蚊子取得 DNA,而阿格帕奇斯起初認為永凍

土可能保存已經滅絕的植物殘骸。這個方向確定不可行後, 她到哈佛大學標本館暨圖書館試試運氣。哈佛大學夾在大型 米白色書頁中保存的乾燥植物樣本中,有 20 種已經滅絕的植 物。標本館讓阿格帕奇斯從 14 種植物中取得樣本,後來選擇 三種著手進行復活,魏氏岳槿就是其中之一。

ILLUSTRATION: KATY WIEDEMANN. SOURCE: KENNETH R. WOOD, NATIONAL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30


這種樹木最後一次在夏威夷山坡上 開花是在超過一個世紀之前。 如今,科學家讓它已經消失的香味復活了。

PA G E NO. 31

HIBISCADELPHUS W I L DE R IA N U S

這種開花樹木原生於茂伊島古老的 熔岩平原,推測已在1910至1913年 間滅絕。2019 年一項研究發現,它 的滅絕是生物多樣性持續流失的結 果,夏威夷特有植物群已因此消失 近11%。

銀杏生技也著手重建另外兩種植物 的氣味,並探究它們滅絕的過程:

ORBEXILUM S T I P U L AT U M

這種小小的開花植物俗稱為俄亥俄 瀑布補骨脂,推測滅絕於 1881 年。 它和茂伊島上的魏氏岳槿同樣因為 開發而滅絕:一條河流的水壩工程 淹沒了它在肯塔基州最後一片已知 棲地。計畫藝術家亞歷山卓. 黛西.金斯柏格覺得它的重建香味 聞起來「有柑橘味又像糖果」。

LEUCADENDRON G R A N DI F L ORUM

花芽

乾燥的種莢和 露出的種子

雌蕊

柱頭

這種開白花的小型植物俗稱為韋恩 柏格木百合,原生於南非。它的棲 地被用來種植葡萄後,最後一次有 人看見它是在1806年。銀杏生技計 畫的研究發現標示為韋恩柏格木百 合的標本有兩種,使這種植物的辨 識陷入不確定。金斯柏格覺得托拉 斯重建的氣味聞起來「深沉且有菸 草味」。另一方面,南非保育專家 希望讓這種原生植物復活,方法是 在木百合過去棲地的部分土地上進 行受控燃燒,或許能喚醒沉睡在土 壤中的種子。

31


專欄

PA G E

氣味

NO. 32

第 二 種 植 物 Orbexilum sti-

pulatum 最 近 一 次 出 現 是 在 美 國 肯 塔 基 州 一 座 河 中 島 上, 推 測 於 1881 年 滅 絕。 第 三 種 植 物 Leucadendron grandiflorum 原 生於南非,最近一次出現於 1806 年。這三種植物分別被取出小指指 甲大小的樣本,送往加州大學聖克 魯茲分校古基因組學實驗室,由遺 傳學家定序這些植物的 DNA。

物死亡時,日光、水

和微生物會立刻開始

分解生物細胞內的

DNA。 因 此 要 重 建

DNA,科學家必須先組合殘餘的 DNA 片段。主持古基因組學實驗

只要一小片哈佛大學標本館中的魏氏岳槿樣本,就能辨識出這種已滅 絕植物的氣味分子。

作家以字母建構單字的方式相仿。她參考自己的氣味庫,這

室的分子生物學家貝絲.夏皮羅把

個花費 25 年採集而成的氣味庫包含 1 萬種分子和成分,貯

這個過程比作「一兆片的拼圖」。

存於小罐子和資料庫中。她參考銀杏生技送來的分子,比對

夏皮羅是分析及重建古代 DNA

它們和她的氣味庫與其他資料庫中的氣味分子結構,找出這

的先驅,她和研究團隊成員使用龐

些分子可能產生的氣味。她花了八個月調整配方(加強或削

大的已知 DNA 數位資料庫,來識

弱某些特質),創造出她對這些植物可能氣味的獨特詮釋。

別已滅絕植物樣本中的基因片段, 拼湊出負責製造氣味分子的植物酵 素的基因。 在 合 成 生 物 學 公 司 Twist

Bioscience 的協助下,數位重建結

「我不添加原本沒有的東西,」托拉斯說:「完全依據事 實來調整。」 她為魏氏岳槿製作出十種氣味,並為肯塔基州和南非的植 物製作出六種氣味。這三種植物的每種氣味版本,氣味分子 比例都略有不同,形成一系列它們在野外可能發出的氣味。

果被製作成合成 DNA 序列。回到

阿格帕奇斯第一次聞到這些已經消失的氣味時十分感動。

銀杏生技後,這些形成氣味製造酵

「我們聞到了永遠消失的東西的味道,這很觸動人心。」她說:

素的序列被插入酵母菌,讓酵母菌

「我們通常不願意去想滅絕,以及它有多麼殘酷。想像一下

生長及製造氣味分子。阿格帕奇斯

我們每天失去的多樣性,想像一下它們的所有美妙之處。」

表示,酵母菌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

阿格帕奇斯表示,用於還原已滅絕氣味的合成生物學是創

重要角色,用以製造從藥品到食物

新的下一個新疆域。截至目前,銀杏生技參與過創造取代化

調味料等各種東西。

學肥料的微生物、以活細菌調製護膚產品,以及培育肉類替

接下來,銀杏生技把分子清單送 往托拉斯位於柏林的實驗室,這個 藝術與科學複合計畫的藝術部分於 焉展開。 托拉斯以分子重建氣味的方式和

代產品使用的蛋白質。阿格帕奇斯預言合成生物學將融入日 常生活,就像電子產品和無線網路現在已是日常工具一樣。 在那樣的未來,她出聲自問:「如果每樣東西都是『活的』 會怎麼樣?」j 莎拉.吉本斯是本刊撰述,負責環境領域報導。

PHOTO: GRACE CHUA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專刊

PA G E

歡迎來到地球

NO. 20

這幾頁別只是看看──聽一聽。用手機上的相機掃描每段文章的 QR 碼,聽聽文中描述的聲音。

在蜘蛛網的 震動中 尋找音樂

由於缺乏敏銳的視力,蜘蛛用腳來感受蜘蛛網中的震 動。蜘蛛網中每股絲的長度與張力都不同,因此震動 頻率也不同。住在裡面的蜘蛛可以辨別這些頻率,以 察覺獵物、潛在的配偶或威脅。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科學 家想要把這種如同蜘蛛俠超能力般的知覺傳達一點給人類。麻省 理工團隊運用蜘蛛網剖面的 3D 雷射成像(上),繪製出桔雲斑 蛛的網。科學家們為這些蜘蛛絲定出人類聽得到的音頻,還打造 了虛擬實境介面,讓使用者可以「演奏」蜘蛛網,就像個怪聲怪 調的弦樂器一樣。「我們正在嘗試讓蜘蛛發聲。」麻省理工學院 的馬爾庫斯.布爾勒說,或許有一天,可以透過震動與蜘蛛進行 交流。— H I C K S

WO G A N

PHOTOS: M. BUEHLER, T. SARACENO, I SU, ET AL. (WEB); ALAMY STOCK PHOTO (SPIDER)


響尾蛇運用 聲響頻率來 欺敵

如果聽到 響尾蛇尾 巴發出的

刺耳嘶嘶聲,那麼你

不會鳴唱的鳴禽?

已經靠牠太近了。或 者說,這只是響尾蛇 想讓人這麼想?科學

一個物種的生存可能有賴於長者教導年輕 雄性正確的交配鳴叫。

當威脅距離很遠時,西

群只剩數百隻,而一些年輕雄鳥待在年長雄鳥身邊

家透過聲波分析發現,

攝政吸蜜鳥是澳洲東南部一種極危的鳴禽。這個族

部菱斑響尾蛇的尾巴震

的時間不夠長,學不會牠們的鳴叫。位於澳洲坎培

動緩慢,不過一旦威脅 靠近,就會轉變為較快 速的高頻聲響。這種加 速會讓人誤以為響尾蛇

比實際的距離更近。 — JA S O N B I T T E L

拉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指出,27% 的雄性攝政吸 聆聽極危的 攝政吸蜜鳥的歌聲。

蜜鳥把求偶之歌唱錯,而 12% 的雄鳥根本不曉得 牠們的交配鳴叫,而採用了其他鳥類的鳴叫──那 不是雌性攝政吸蜜鳥想聽的。這個團隊讓圈養的年 輕雄鳥聽年長雄鳥的鳴叫錄音──甚至讓牠們身處 野外捕獲的年長雄鳥身邊,希望這種音樂療法能教 會年輕雄鳥正確的曲調,藉此保護這個物種。這提 醒了我們,族群的數量與文化會一同興衰,就像一 首歌的音調升升降降。— H I C K S

WO G A N

譜出野生動物的叫聲

夜鶯的歌唱、灰狼的嗥叫、皇帝企鵝像卡祖笛般 的叫聲。在COVID-19封城期間,為了保持敏銳

的聽力,法裔德國作曲家亞歷山大.利伯曼開始 將動物的聲音轉錄成樂譜上的音符,並發布在 網路上。他說,一開始是為了好玩,後來引起 了粉絲的共鳴,並成為「更大的計畫」。— H W

PHOTOS: KIM TAYLOR, NATURE PICTURE LIBRARY (SNAKE); JAN WEGENER, BIA/MINDEN PICTURES (BIRD); MIRA/ALAMY STOCK PHOTO (WOLF); ALEXANDER LIEBERMANN (SCORE)


專欄

PA G E

聲音

NO. 22

人類的聲音

祕 魯 的 拉丁流 行 樂、伊 朗

的 宣 禮、挪 威 北 極 圈 的 晚 間 新 聞。這 些 聲

音都來自「電臺花園」, 這個網站連接到數千個 在大大小小的地方直播

的廣播電臺,將聽眾 帶到最遙遠的地方。 電臺花園起源自 2016

年受荷蘭聲音與視覺

鯨魚叫聲 可用作海底超音波 鯨魚叫聲長期被認為會干擾地震紀錄,但它有助於繪製 地殼影像。

研究所委託的展出計 畫,現在的目標是透 過人類的聲音,播下 連結全球的「種子」。 — J O R DA N S A L A M A

地震儀將自身在海底所處位置的數據,傳給在陸地上監 測地震的科學家。除了地震活動外,地震儀也經常捕捉 到周遭鯨魚的叫聲。通常來說,研究人員會在分析過程 中拿掉這些鯨魚叫聲。不過,當時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的

聆聽取自2021 年 5 月 號 雜 誌、化為人類 樂曲的座頭鯨 叫聲。

科學家瓦爾沙.庫納,在聽到長鬚鯨叫聲後想到了一種 新的用途。長鬚鯨的叫聲像一艘大船般響亮,而且可在 約 1000 公里外偵測到。地震儀會先記錄到來自長鬚鯨 的原始叫聲,然後記錄到聲音穿透海底、深入底部約

2.4 公里後向上反彈的回聲。藉由研究回聲的頻率,科 學家就能取得地殼的一種低解析度超音波。這與能源公 司使用氣槍來探測水底油氣層的方式沒什麼不同,除了 鯨魚的叫聲是自然發生的,不需付費,而且對海洋生物 造成的干擾較少。研究人員庫納認為:「這是雙贏的做 法。」— H I C K S

WO G A N

一位DJ在阿姆斯特丹的電臺電 臺俱樂部、同時是線上廣播電 臺RRFM播放音樂。

PHOTOS: JORDI CHIAS, NPL/MINDEN PICTURES (WHALE); JORIS VAN GENNIP, LAIF/REDUX


撰 文:瑪 雅.維 - 哈 斯 M AYA W E I - H A A S

24


掃描QR碼,觀看威爾克斯和他的團 隊製作這張照片的幕後花絮影片。

史蒂芬.威爾克斯連續21小時記 錄冰島的火山噴發,夜以繼日地 拍下火紅景色的影像。 PA G E NO. 25

山的色彩既看得到也感受得

到。在冰島法格拉達爾火山 上,最滾燙的熔岩煥發出白 黃色,冷卻後化成橙色和紅

色,最後變成暗夜般的黝黑。在攝影師史 蒂芬.威爾克斯 5 月拍攝的影像中,他觀 察到色彩繽紛的現象,這種「驚人的變化 範圍」是其中一種,如左圖。 這張照片呈現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景色變 化。威爾克斯在 21 小時內從單一制高點拍 攝了 1123 張照片,並疊合其中 70 張。從 右下角開始是下午 1:54 拍攝的,沿對角線 往左上推進。 影像製作的過程有如一陣旋風。威爾克 斯連夜飛往冰島,通過 COVID-19 篩檢 並吃了午餐,接著登上直升機前往偵察地 點。他選了法格拉達爾火山東邊一座陡峭 的山丘,從那裡看去的落日會正好對齊火 紅的火山頂。在時速 70 公里的強風吹襲 下,他的團隊把固定三腳架的木樁打入地 底。接著威爾克斯就定位,開始追蹤景色 的變化。腳下不穩的岩石斜坡讓他必須整 日整夜站著。 隨著太陽落下,火山沉寂了下來,就在 他的計畫看似要以失敗告終時,火山又活 動了起來,威爾克斯捕捉到期待已久的影 像。看著在火山金色熔岩上方顏色逐漸變 深的夕陽――這是從地球初期就形塑著地 表的兩股力量的結合,他說他感受到「這 就是萬物的開端。」— M AYA 國家地理學會

致力於闡明與保護我們世界的 美好事物,自2017年起便贊助 探險家史蒂芬.威爾克斯關於 自然世界的攝影與報導。 ILLUSTRATION BY JOE MCKENDRY

WEI-HAAS


專欄

色彩

從細小的微生物到 參天大樹,火山噴發 為形形色色的生命 展開了一幅畫布。

年 4 月,冰島颳起的

風橫掃滿布岩石的地

景,索蘭芝.杜哈梅 爾轉身背對風,遮著

臉躲避冰雹。然而杜哈梅爾不禁讚 歎地凝視在她眼前展開的景色。 一道熾熱的熔岩從附近的法格拉 達爾火山口流出,這座火山已經噴 發了數週,使得杜哈梅爾所在的山 谷幾乎布滿了漆黑的岩石。當冰雹 撞擊在熔岩流區時,地表的高溫使 冰雹瞬間蒸發,化成一縷縷霧氣。 杜哈梅爾是亞利桑那大學環境微 生物學家與生物地球化學家,前來 研究新大地誕生的過程。許多人只 把火山噴發看成是死亡與破壞的力 量,不過,火山噴發也創造了一幅 空白畫布,讓多彩多姿的生命揮灑 其上。 火山噴發產生了現今地球表面

80% 以上的岩石,包括陸地及海

航太總署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珍.布蘭克說:「你 可以看到個別的小群落和生物膜以絢爛的色彩出現。」

底, 噴 發 炸 出 了 火 山 口 並 形 成 山

法格拉達爾火山在 3 月 19 日猛烈甦醒,這給杜哈梅爾一個

脈、島嶼及高原。火山噴發會從地

大好機會來研究熔岩變化最早的階段之一:冷卻熔岩表面的

球內部帶出養分,散布在岩石和火

微生物拓殖。

山灰之中,最後在陸地上分解成肥 沃的土壤。這個過程由風、水和微 生物共同完成,它們一同將火山地 景的灰暗色調轉變成土壤,不久之 後就會長滿翠綠的植物。 在某些火山表面的下方,出現了

卻的熔岩最初是無法孕育生命的,因為熔岩從

地底冒出時溫度超過攝氏 1100 度,遠高於生

命能生存的溫度。杜哈梅爾每週收集熔岩表面 的樣本,希望確認熔岩的變化以及發生時間。

「很難得可以從火山噴發的一開始就進行研究。」她說。

更細微的生機。在那裡,地下洞穴

即使在冷卻後,熔岩剛形成的岩石也不太適合生命生存。

提供了適合微生物繁衍的環境。如

火山灰和火山岩富含鎂、鐵、鈣、鉀等元素,但這些養分並

果將紫外光照在地洞的壁上,彷如

不是現成可用。生命所需的許多重要成分也很缺乏,例如氮,

星系的微生物就會躍然眼前。美國

因此早期的微生物必須善用資源。一些早期進駐的微生物可

在夏威夷的熔岩洞中,火山噴發後出現的色彩,包括一層金黃色的微生物群落(左),以及先前熔融的岩石冷卻後出現的藍色 和紫色氧化物(右)。火山的多種色彩可能為地球之外的事物提供線索,並幫助科學家尋找外星生命。


PA G E NO. 27

岩石的風化迎來一波波更大的生 命形式。地衣通常是最早出現的, 可能是帶斑點的一整片或呈皺褶 狀,有灰綠色、鮮橙色、芥末黃色。 這種生物能夠在植物無法克服的嚴 峻環境中生存。地衣細小的根狀結 構會產生酸,幫助分解岩石,為更 大的生命形式做準備。地衣從小區 塊開始,隨著愈長愈茂盛而擴大。

山噴發為生命打造了

畫布,不只是在地面 上,也包含地底下的 生命。當熔岩像河流

般流動時,上層可能會冷卻形成厚 厚的外殼,隔絕下方的熔岩流。但 如果熔岩流轉向或者噴發結束,就 會留下所謂的熔岩管。 這些洞穴乍看可能像是空空的黑 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來自微 生物的隱約色彩。布蘭克說,在某 些熔岩管中,放線菌菌落散布在薄 薄的金色防水生物膜中。其他微生 物似乎與「洞穴珊瑚」的白色小分 能從空氣中攝取氮,將氮轉化為其他有機體更容易使用的形

枝或黃褐色突起物一起生長。若以

式,為後期出現的微生物奠定基礎。

紫外光照射,會顯現出更多隱藏的

與此同時,火山岩和火山灰慢慢開始分解,透過藏在其中 的金屬的化學變化而顯現出來。特別重要的是鐵,它會氧化

多樣生命,閃爍著霓虹藍色、橙色 和綠色。

成氧化鐵,其中一種就是一般所稱的鐵鏽。其中的物理變化

火山的多種色彩――包括地面上

和化學變化有部分受風與水所驅動。不過有些微生物也能改

和地底下――反映出地質與生命的

變岩石中的金屬。「在許多方面來說,微生物就如同這裡的

合作,它們塑造了我們今日所知的

畫家。」波士頓大學的傑佛瑞.馬洛說,他正與杜哈梅爾合

地球。這種交互作用很可能還會持

作研究微生物對火山礦物的改變。

續到長遠的未來。這也可能為人類

這種色彩豐富的轉變,關鍵在於火山玻璃的快速分解,火

世界之外的事物提供線索,幫助科

山玻璃是在熔岩快速冷卻時形成的,它構成了火山灰和部分

學家尋找外星生命。或許這些如同

岩石。然而,火山土形成的速度及呈現的顏色還取決於溫度、

異世界般的景色,真的就存在於其

水含量、植被等。舉例來說,紅色的火山土經常出現在乾燥、

他世界。j

植被稀少且岩石富含鐵的地方。在涼爽潮溼、植被茂盛的環

瑪雅.維-哈斯是《國家地理》雜誌專職科學 撰述。

境中,大量的有機物質會使火山土變成黃色或褐色。

PHOTOS: KENNETH INGHAM


撰 文:麥 克.格 雷 許 科 MICHAEL GRESHKO

自2000年以來,全世界的 冰河已經流失超過5.3兆公 噸的水,不僅改變地景, 也導致海平面上升。

伯.麥克納布是一個

專門監控冰河數量的

專家,但有個數字連 他都無法完全理解:

2670 億公噸的水。為了說明如此 龐大的量,這位阿爾斯特大學的冰 河學家必須藉助比喻。 依 照 每 個 人 的 觀 察 角 度 不 同,

2670 億公噸的水大約是北美洲伊 利湖水量的一半,或是密西西比河 半年內流出的水,或是深達 3 公尺、 面積和愛爾蘭相當的游泳池裡全部 的水。 如果我們能想像這麼多的水(跟 愛爾蘭一樣大的游泳池),那麼是 否也能想像過去 20 年來,每年都 有這麼多的冰融化? 最終,麥克納布協助算出的龐大 數字代表的是一個速度:地球上超 過 20 萬條冰河正在消失的速度。 依據麥克納布共同發表在《自然》 期 刊 上 的 研 究, 從 2000 到 2019 年,格陵蘭和南極冰層以外的冰河 平均每年流失 2670 億公噸的水, 誤差範圍大約 160 億公噸。這段時 間內,融化速度逐漸加快,2000 年 代初期是每年 2270 億公噸,2015


PA G E NO. 35

2007

2016

2021

從 2007 、 2016 和 2021年瑞士隆河 冰河的比較圖,可 以看出冰河在這短 短幾個年度間的融 化程度。 PHOTOS: JÜRG ALEAN (ALL)


專欄

PA G E

速度

NO. 36

至 2018 年變成每年 2920 億公噸。 試圖探究損失的速度是一回事, 但要了解真正的損失是什麼則是另 一回事。全球冰河分布的總面積約

70 萬 6000 平方公里,來源是高山 地區降雪在壓力和時間作用下形成 結冰的河流。在世界上某些地區, 例如安地斯山和亞洲高山地區,冰 河融水是重要的淡水來源。在歐洲 阿爾卑斯山區等其他地區則以冰雪 的形貌吸引觀光客,並成為熱門登 山地點。 冰河的冰舌也有助於傳達人類對 一 個 地 方 的 共 同 感 受。 紐 西 蘭 的 毛利人稱法蘭茲約瑟夫冰河為 Kā

Roimata o Hine Hukatere, 意

地質學家和水力發電工程師在智利的奧利瓦瑞斯阿法冰河的氣象監測 站工作。這裡的淡水蘊藏量正在逐漸減少。

思是雪女哀悼她的人類愛人去世時

擬冰河的前進和後退。這些方法結合 19 世紀以來蒐集的冰河

落下的眼淚。在冰島,數個世紀以

觀測資料,讓我們清楚地觀察搖搖欲墜的冰圈。

來的記載提到冰河前進時吞沒農

但單單關注全球狀況往往會忽略局部變化的嚴重程度。尼

田,甚至把教堂夷為平地。最重要

泊爾最深的湖泊從 1960 年代中期開始形成,來源是冰河水。

的是,冰河是「與人類一同演化的

戴維斯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以消失面積占當下面

地景。」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

積的比例來看,巴塔哥尼亞的冰層正以過去 1 萬 1000 年以

冰河學家貝笙.戴維斯表示。

來最快的速度後退。

我們也沉痛地知道始作俑者是誰。今年 4 月的一項研究估

河流失更凸顯出它的

計,溫室氣體自 1850 年以來造成幾乎所有冰河流失,甚至

重要程度。冰河水最

可能超過 100%,因為如果沒有人為干預,有些冰河原本應

終將流入海洋,並且

該更大。

自 2000 年以來已造

全世界冰河的迅速改變不可能立即停止。全球性的信號相

成海平面上升將近 1.5 公分,比格

當明確:即使我們能馬上放棄化石燃料,冰河仍會繼續流失

陵蘭在同一段時期造成的海平面上

數十年才會穩定下來。

升還多,更超過南極冰蓋的兩倍。

也就是說,本世紀中葉後的冰河命運,將取決於我們當下

成功量化全球融冰現象是科學上

的減碳速度。5 月時,倫敦國王學院氣候科學家塔姆辛.愛

的重大進展。從 2000 年代初期開

德華茲主持的團隊宣布,以各國政府目前的排放政策和承諾

始,衛星資料就變得相當充足又容

看來,到 2100 年,冰河將因為暖化而使海平面再上升 13 公

易取得,讓冰河學家得以建立完整

分。如果我們更積極地行動,把暖化幅度縮小到攝氏 1.5 度

的數位高度模型,連全世界最難到

以下――即《巴黎協定》目標――冰河消失幅度將可減半。

達的冰河都包含在內,並監控這些

全球冰河正在大幅消失,「但為時未晚。」戴維斯說:「我

冰河的總量。現在的電腦能處理極

們知道怎麼做才能達成目標,欠缺的只是政治意願。」j

為大量的資料,同時十分真實地模

麥克.格雷許科是本刊科學撰述。

PHOTO: TOMAS MUNITA,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採訪前線

|

成群過境

撰文:瑪麗-艾蜜莉.卡爾皮歐

查理.漢米爾頓.詹姆士是觀看塞倫

起勇氣,這有時會花上一整天。在

蓋蒂牛羚遷徙的常客,但當他嘗試

日落前幾分鐘發生什麼事的機率趨

捕捉完美畫面時(見本刊報導〈成

近於零。」就在他開始收拾攝影器

群過境〉第 40-41 頁),發現自己

材準備離去時,他的司機伊凱喊道:

遇上難題。他說:「在拍攝關於塞

「查理,牠們又移動了!」這位攝

倫蓋蒂生態系的報導時,你一定要

影師抬起頭,看見牛羚群衝向河邊

拍到的畫面是:牛羚正在渡過馬拉

的灌木叢。牠們中間停頓了一下,

河。」然而拍攝牛羚並不容易。「很

最後在塵土飛揚中聚集在河岸。

難拍出跟以往不太一樣的照片。」

接 著, 有 一 隻 牛 羚 帶 頭 跳 入 河

2020 年,在當地待了七週後,他

中,其他牛羚緊跟在後。「我想我

拍到的畫面仍然「沒什麼特別。」

的手指持續按了快門鍵十分鐘,我

9 月底,多數牛羚已渡河完畢。

好興奮。」漢米爾頓.詹姆士說:

為了拍到心中的理想畫面,漢米爾

「在落日的背光和那些牛羚揚起的

頓.詹姆士多給自己一週的時間,

金色塵土中,渡河的畫面壯觀、充

卻徒勞無功。直到最後一天的日落

滿戲劇性又美麗。我拍了幾百張照

前半小時,一群牛羚出現在河的附

片,我知道在這些照片中,我拍到

近。他解釋說:「動物渡河需要鼓

了期待的畫面。」

英國攝影師查理.漢 米爾頓.詹姆士擅長 拍攝野生動物和自然 環境,他在馬賽馬拉 的拍攝經驗長達 25 年 之久。

PHOTOS : CHARLIE HAMILTON JAMES ; REBECCA HALE/NATIONAL GEOGRAPHIC (PORTRAIT)


PA G E NO. 38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塞倫蓋蒂動物大遷徙是地球上一大奇觀, 對於在這片景色壯觀、充滿文化活力的土地上生存的生物至關重要。

塞倫蓋蒂生態系超過100萬隻牛羚遷徙的景 象令人歎為觀止,也與東非各處的野生動 物息息相關。查理.漢米爾頓.詹姆士拍攝 了這段永恆的旅程,而 寶拉.卡胡布 、 彼 得.葛溫和伊馮娜.阿迪安博.奧沃則為文探討是哪些個 人、生態與文化議題,形塑著這個自然的微妙平衡正日益 面臨威脅的地區。

38

錯綜複雜的生命之網 撰文:寶拉.卡胡布

這位肯亞的科學家說,塞 倫蓋蒂及生活其中的野生 動物是驕傲的象徵,但是 她擔心未來可能會消失的 生命。 第 48 頁


2021年 12月

不像王的牛羚王 撰文:彼得.葛溫

在塞倫蓋蒂稱王的不是獅 子,而是其貌不揚的牛 羚,這種羚羊的遷徙滋養 了當地複雜的生態系。 第 58 頁

圖片故事 塞倫蓋蒂的守護者

在大塞倫蓋蒂地區,豐富 傳統以及重要自然資源所 承受的壓力,是日常生活 的基調。 第 72 頁

森林的靈音 撰文:伊馮娜.阿迪安 博.奧沃

深入原始山林荒野的旅 程,以及與負責照管此 處的馬賽人的會面,讓人 學習到關於生命和土地的 一課。 第 96 頁

圖片故事 為生存而戰

塞倫蓋蒂生態系的生物終 其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尋找 食物,以及避免成為其他 動物口中的食物。 第 104 頁


在尋找水源和新鮮草地的 過程中,牛羚沿著馬拉河 陡峭的河岸俯衝。每年約 有 130 萬隻牛羚隨著季節 性降雨,以順時針環行的 方式從坦尚尼亞前往肯亞 再返回――這是地球上最 大規模的遷徙。



每年 2 月,在展開艱辛的向北 遷徙前,牛羚――和許多跟隨 牠們旅行的斑馬――會先聚集 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南界附近的短草平原上進食和 產犢。每一年有 50 萬隻小牛 羚誕生於此,平均一天有 2 萬 4000隻。小牛羚出生不到幾 分鐘就能走路了。




數千年來,牛羚一直在東 非平原上四處穿梭。牛羚 群沒有帶頭的領袖,但小 徑會協助引路――就像是 先前遷徙的集體記憶。在 每年的旅程中,牠們會形 成一個大主群,周圍有較 小的群分頭尋找合適的牧 草地。


在飢餓與前進的原始衝動 驅使下,牛羚摩肩擦踵地 大步前行。牠們的肌肉效 率很高,因此能在不停下 來飲水的情況下旅行長達 五天。但只要一聞到獅子 或獵豹的氣味,牛羚群就 會瞬間散開來。



撰 文:寶 拉.卡 胡 布

PA G E

PA U L A K A H U M B U

NO. 48

2021年 12月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大眾的想像中,塞

平原」之意――也是種誤導。在塞倫蓋蒂不只有平原,還

老的非洲景觀,有

這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地方,某些動物最後的族群在

一望無際的金色平

此繁衍興旺。這也是自人類出現以來就與動物和諧共存

原,亙古不變。高挑的長頸鹿優

的地方。然而,隨著人類日益入侵牠們的棲地並造成氣

雅漫步。象群穿過草浪。獅子兇

候暖化,許多動物正面臨滅絕的風險。

倫蓋蒂生態系是古

包含莽原、林地、河川森林等多種景觀。

殘地追捕獵殺藪羚。踏著之字形

塞倫蓋蒂不僅是古老的時光膠囊,也是我們未來的參

路徑的牛羚和斑馬永遠在移動

考指標。它是錯綜複雜的生命之網,其所賴以為生的土

中。而住在塞倫蓋蒂的馬賽人和

地遠超過我們所設置的公園、保護區和保留區。

其他居民如果被提及,通常都被

就像大多數的東非人,我小時候從來沒有去過塞倫蓋

描繪成緊抱著過時的牧民傳統不

蒂。那是觀光客去的地方,在我們看來遙不可及,而且

放、帶著異國情調的人物。

與我們的生活無關。但和許多人不同的是,雖然我是

這些文字敘述未能呈現出一個

1970 年代在奈洛比長大的小孩,還是很幸運地能在野外

廣大生態系的複雜性,這個生態

看見一些肯亞的野生動物。我和哥哥會探索附近的森

系從坦尚尼亞北部延伸到肯亞西

林、爬樹、在河裡游泳、涉水穿越沼澤。有一天,我們

南部,是數千種動植物的家園。

在無花果樹的高處看見一隻可愛的動物,樣子像是巨大

甚至連「塞倫蓋蒂」這個名

的豚鼠。某位鄰居停下車、搖下車窗,解釋說牠是岩蹄

稱――據信是馬賽語中「無盡的

兔,是大象的遠親,我們的小腦袋瓜受到無比震撼。


這位鄰居發現我們對動物著迷,就說我們可以把捉到

健全,遷徙如常,但長期的趨勢

的活體動物都帶給他看,他會告訴我們關於那些動物的

並非如此。全國大型哺乳動物族

事。我們捉過蛇、蜥蜴、鳥、蛙、鼠給他,還捉過一次

群的數量已急遽下降。

甘比亞巨鼠,當時我確信是個新發現。這位擁有無比耐

馬賽旅遊業者和電視節目「大

心的鄰居是古人類學家理查.李奇,他當時是肯亞國家

貓故事」主持人之一的傑克森.

博物館的館長。

洛西亞告訴我,過去十年裡,他

幾年後,在我 15 歲時,我不知怎地說服了父母讓我跟

和他的導遊群發現已有十種動物

一些學生到肯亞北部進行科學遠征,在那個人煙稀少的

消失或幾近消失:扭角林羚、灰

偏遠地方,有可能因口渴、土匪或獅子而喪命。在一整

小羚羊、藪羚、叢林豬、大林

個月的時間裡,幾乎就只有我們,愉快地為觸目所及的

豬、侏羚、安哥拉疣猴、大黑馬

動植物進行編目。這段經歷讓我產生一股深深的渴望,

羚、褐馬羚,當然還有黑犀牛。

想一輩子沉浸在大自然中。又再過了幾年,當母親要把

這些動物大多是當地生態系健康

我送去唸祕書學校時,我逃去找李奇。他找了份實習工

與否的重要指標。

作給我,我開始朝著成為護林員的夢想前進。

我二十幾歲 為肯亞野生生物服務署工作期

1990年代,我們目睹了位於奈 洛比南方的亞提-卡普帝埃生態 系中牛羚遷徙的瓦解。當時我們

間,我終於造訪了塞倫蓋蒂。少不經事的我

連發生了什麼事都不知道,直到

曾詢問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的美國科學家,

一切為時已晚。如今,同樣的情

他們的團隊裡有沒有肯亞人。

形似乎正在塞倫蓋蒂上演,只是

他們說:「當然有!我們的司機和廚師就是。」

規模更大,不過現在我們知道發

沒有人期望非洲人在灌木叢中做研究。儘管人們態度

生什麼事。氣候變遷又加劇了威

如此,我仍繼續攻讀完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的博士學

脅。李奇告訴我,他所擔憂的

位。幾年前,我意識到我所珍視的一切正面臨嚴重的威

是,除非我們立即從全球層面解

脅。因此,我轉而投身保育工作。

決這個問題,否則將在我們有生

我從事的計畫是名為「野生動物戰士」的紀錄片影

之年失去大部分的野生動物。

集,由肯亞人為肯亞觀眾製播,內容呈現我們國家致力

如果有任何環境承受得了暖化

於保護動物的男男女女,不論他們是不是科學家。去

的攻擊,那就是塞倫蓋蒂生態

年,全國有51%的人收看。很顯然,肯亞人關心他們的野

系,這是個復原力驚人的地方。

生動物。

我相信我們能捍衛這片荒野,並

每個人都必須關心,因為這事關重大。在塞倫蓋蒂生

為後代子孫保護它,但前提是肯

態系中,牛羚以環狀路徑進行的遷徙正處於壓力之下。

亞和坦尚尼亞的人民必須為此發

每年抵達馬拉河岸的牛羚超過100萬隻,似乎證明了族群

聲,要求這樣的努力。j

國家地理學會 致力於闡明與保護我們世界的美好事物,自 2010 年起便贊助2021年勞力士國家地理年度探險家寶拉.卡胡布在東非的 保護物種工作。透過維斯大自然行動,我們資助了探險家查理.漢米 爾頓.詹姆士的田野工作,他用兩年多的時間拍攝大塞倫蓋蒂生態系 的人和動物。 ILLUSTRATIONS BY JOE MCKENDRY



由於飢餓的掠食者埋伏在 附近,斑馬緊捱著牛羚, 後者是掠食者的首選獵 物。一旦抵達北部平原, 這兩種食草動物往往就會 分開去尋找不同的牧草 地。斑馬需要較多食物, 偏好用長長的門齒吃較高 的草。



遷徙中的牛羚帶著一整個 生態系同行。例如,牛背 鷺會加入在坦尚尼亞吃草 的牛羚行列。牠們近距離 盤旋,甚至停佇在牛羚背 上,等待牛羚從地上踢出 一大群昆蟲。


大量牛羚死亡能為馬拉河 的鱷魚和兀鷲提供一場盛 宴。單單一天內,就可能 有 6000 到 9000 隻不擅 游泳而容易分不清方向的 牛羚,相互踐踏並溺死在 湍急的水流中。



牛羚經常在肯亞盧考特山 下的某個地方渡過馬拉 河。攝影師查理.漢米爾 頓.詹姆士說:「這是渡 河的經典鏡頭。」但是它 並非全部畫面。若把相機 轉過來,就會看見到處都 停滿了載著獵遊觀光客的 車子。



撰 文:彼 得.葛 溫

PA G E

PETER GWIN

NO.58

2021年 12月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牛羚是塞倫蓋蒂最重要的動物, 這種羚羊模樣怪異, 但牠們古老的遷徙推動著複雜的生命循環。 地

平線上出現了 一條線,像淺綠色

被子上的一條灰線,但當飛機飛 近,這條線變成了幾百隻動物組成

的縱隊,在平原上蜿蜒延伸。「牛羚!」查理 在引擎的轟鳴聲中喊道。「有一小群。」我們 在坦尚尼亞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的北邊,由於 當時是3月,我們知道牛羚很快就會朝著西北方 移動,穿過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進入肯亞。 牠們就在那兒,排列成完全筆直、頭尾相接 的隊伍。我可以辨認出那彎曲的角和長長的 頭,隨著牠們蹣跚跋涉的身影,在晨光下上下 擺動。好幾隻幼崽緊貼著母親身旁移動。 幾千年來,牛羚群一直以順時針方向在大塞 倫蓋蒂生態系遷徙,追隨著雨水移動,在草地 上吃草,為土地施肥,成為掠食者的食物。每 隻牛羚蜿蜒走過約2800公里。而在這裡,這群 牛羚正踩在祖先留下的永恆足跡上,朝著西北 方前進。 但等等,牠們並沒有朝西北方走。 「牠們怎麼往南去了?」我向查理喊道。


「鬼才知道!」他回答道: 「牠們在找草吃。這裡沒什麼可 吃的。」

類製造的障礙,也就是為了保護農作物與家牛而修建的 圍欄,還得與迅速增長的綿羊及山羊群競爭。 然而,最令人畏懼的仍然是一個古老的考驗:馬拉

為了親睹牛羚大遷徙的景象,

河。牛羚得橫渡馬拉河才能品嚐到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

我來到坦尚尼亞,加入查理.漢

護區最豐美的草地,然後在返回坦尚尼亞的時候又得橫

米爾頓.詹姆士的行列,查理兩

渡一次。查理已經在塞倫蓋蒂拍攝了二十多年,曾目睹

年來一直在記錄牛羚的遷徙。我

數十次牛羚渡河的景象,看著數以千計的牛羚輕率追隨

們從阿魯沙起飛,吉力馬札羅山

同伴的腳步,邁向死亡。「去年我有看牠們渡河,幾百

在遠方地平線上隱約可見。在我

隻屍體就那樣堆在岸邊或浮在河裡。」他告訴我:「真

們眼前展開的是一大片鬱鬱蔥

是場噩夢。」

蔥、錯落有致的咖啡農場與一片

在牛 羚群 混亂地 衝 下懸崖 般的泥 濘河岸並 跳 入河裡

片茂密森林,但當我們飛過火山

時,許多年幼、虛弱的個體受到踩踏。淹死或被馬拉河中

口後,地面變成了廣闊的平原,

數量龐大的鱷魚拖入洶湧河水中的牛羚數以百計。那些

由古老熔岩流和來自附近火山的

成功抵達對岸的,又有數十隻很快就被等在一旁的獅群

肥沃火山灰層疊而成。

和鬣狗追趕捕殺。

就在一個月前,我們下方還是

查理告訴我,有一次,他看到一隻才剛好不容易成功

一片營養豐富的草地,但是雨季

渡河的牛羚,在幾分鐘後莫名其妙改變主意,決定回頭

已經結束,現在,幾乎四面八方

再挑戰一次渡河的嚴峻考驗,結果在試圖返回對岸的過

都顯得乾枯,只隱約有一些草地

程中死去。他說:「這些傢伙顯然沒什麼腦子。」

的痕跡。牛羚隊伍看來就像個迷

牠們的年度遷徙是大自然精確節律的完美範例。但在

了路的流浪部落,暴露在這片空

近距離觀察時,牠們是長相滑稽的神祕生物,看似笨得

曠之地,很容易成為獅群或鬣狗

無可救藥。然而,牠們已經在這片複雜無情的土地上生

群的目標。

活了數千年。想到那隻單打獨鬥的牛羚,我不禁想知

然後,我注意到一隻牛羚走出

道,這個不可思議的物種到底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了隊伍。牠環顧四周,開始朝相 反方向前進,就好像牠斷定隊伍 走錯了方向,決定自己去闖闖。 對牛羚而言,獨自行動似乎是必 死無疑。這群牛羚沒有理會這個 反叛者,繼續埋頭向前。我想, 那隻牛羚注定要完蛋。 考慮到牛羚面臨的重重障礙, 你會正確地推論出牛羚群裡有許 多個體注定死亡。牠們只能任憑 多變的天氣模式擺布,經常得修 正路線,長途跋涉去尋找新鮮的 草。牠們會永無止境地受到掠食 者襲擊。近年來,牠們還得面對人

─肯亞導遊伊凱.艾卡拉萊


專題報導

PA G E

不像王的牛羚王

2021年 12月

NO. 61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馬賽馬拉,太陽剛升起,我與肯亞籍導遊伊

(發音為「格-努」),就是因

有幾隻牛羚在我們的越野車前吃草,距離近

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一種非

到我們可以聽到牠們咀嚼滿嘴草的聲音。一

常怪異但也不起眼的動物,以至

小時前,我們看到一對母獅殺死了一頭水牛幼崽,結果

於當荷蘭殖民者初次看到牠時,

被一群鬣狗偷走了。那是在距離我們不到 1.5 公里的地

給牠取了一個動物詞典中最沒有

方,這群牛羚肯定聽到了鬣狗的呼喊與瘋狂的嚎叫,卻

想像力的名字,就叫「野獸」。

似乎對危險渾然不覺。牠們心滿意足地吃著草,拍打著

那麼,大自然到底是怎麼創造出

大耳朵、搖著尾巴驅趕著一群群蒼蠅。

這個動物界的科學怪人的呢?

凱.艾卡拉萊一起享用著保溫瓶裡的咖啡。

為牠們發出的聲音。

我問伊凱會不會覺得牛羚很笨。「動物都不笨。」他

為了找到答案,我聯絡了在坦

說:「只是有些比較聰明。」不過他也指出,我不是第

尚尼亞工作的生態學家安娜.埃

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幾個世紀以來,牛羚一直讓和

斯蒂斯。「你還是別說了,」她

牠們近距離生活的馬賽人和該地區其他部落感到困惑。

說道:「如果有人詆毀牛羚,我

當地的一個民間故事說,牛羚是創造其他動物時剩下的

父親可是會不太高興。」我聯絡

部分拼湊出來的動物。「牠有疣豬的頭、水牛的脖子、

埃斯蒂斯,是因為她的父親,即

斑馬的條紋和長頸鹿的尾巴。」伊凱告訴我。這個神話

野生動物學家理查.埃斯蒂斯寫

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牛羚得到了跳蚤的大腦。

了《牛羚的世界》(暫譯,原文

儘管這可能只是個神話,它似乎是個恰當的描述。牛

書名為The Gnu’s World)一書,

羚的樣子確實笨拙,而且似乎頭腦簡單。牠們是羚羊家

詳細記載了牛羚的生活史,並駁

族的成員,雖說當你把牛羚和其表親――體型流線的飛羚

斥了所有的玩笑話。理查於1962

和秀氣但行動敏捷的湯氏瞪羚――放在一起看時,你很難

年展開研究,是最早在塞倫蓋蒂

相信這一點。牛羚的小角、小眼睛對那超長的臉來說似

研究白髯牛羚行為的一位科學

乎太小了,長而蓬亂的鬍鬚又把臉拉得更長。牠們的身

家。安娜自小隨著父親追蹤牛羚

體看起來比例很怪,肩部後方有著大大的肉峰,接著是

群,觀察牠們交配、分娩、抵禦

傾斜的後軀,就像一個只注重鍛鍊上半身的舉重選手。

掠食者,以及,是的,大規模死

前軀發達的體格架在細長的腿上,讓牠的步伐顯得很不

亡。她的父親幾年前退休了,

協調。

而安娜則繼續研究塞倫蓋蒂的

還有就是牠們會不斷發出讓人頭痛的叫聲,聽起來結 合了呱聲和哞叫。早期非洲游牧民族將牠們稱為「gnu」

生態。 她建議這麼想:衡量演化成功


沒有加入遷徙 更遠的隊伍的 定居性牛羚。

為了持續不斷地尋找食物,每年有 130萬隻牛羚在

定居性牛羚

大塞倫蓋蒂生態系中追逐雨水。當降雨稀少時, 遷徙範圍從東南地區肥沃的短草平原延伸到北部 的林地與莽原。

馬賽

亞洲

非 洲

地圖區域

坦尚尼亞

馬拉

馬拉 河

受追蹤的 牛羚路徑

肯亞

國家

3

洛伊塔平原

塔雷克

保護區

乾 季 範 圍

肯亞的保護區優先考量 野生動物保護和永續土 地利用。

馬古木

2

恩多哈 平原

雨季帶來了營養豐富的草,為

蓋 蒂

在食物充足時產下幼崽。

2 當雨水和草減少時,牛羚就必

護區 物保 生動 瓦野 馬斯

須往北方移動,那裡的食物較 少,競爭更激烈。

3 在乾季,馬拉河仍然有水。但 北方的草比較不營養,許多牛 羚因此餓死。

肯 亞 尚 尼 亞

塞倫蓋蒂 國家公園

馬賽馬拉 國家保護區

皮艾亞

薩雷平原

馬考 野生動物 管理區

分。在南部,火山峰形成了一個 「雨蔭區」,會減少降雨,使南 部平原乾燥。

183

瓦峽

奧杜瓦峽谷 博物館

恩 戈 羅 恩戈 羅 保護 區

奧洛羅比

雨季範圍

蓋蒂的北部地區帶來了充足的水

30

限獵區

1

從維多利亞湖蒸發的水氣為塞倫

平均年雨量 (公分)

塞倫蓋蒂 研究中心

奧杜

馬考

雨量變化

塞倫蓋蒂 國家公園總部

遷徙的牛羚提供食物。牛羚會

維多利亞湖

洛利翁多

塞倫蓋蒂 國家 公園

大遷徙 1

羅班達

木撒比平原

杜特瓦 平原

洛利翁多

凱捷萊西 野生動物保護區

保護

伊科馬堡

格魯美地河

動物

恩達巴卡 平原

野生

伊考隆戈 野生動物 保護區

湖 利亞 多 維 拉馬迪

格魯美地

伊考納 野生動物 管理區

肯 亞 尚 尼 亞

坦尚尼亞允許受規範的 農業及狩獵的緩衝區。

恩戈羅恩戈羅 火山口

卡凱希歐

密維巴 野生動物園區

西

10 公里

RILEY D. CHAMPINE AND MATTHEW W. CHWASTYK, NGM STAFF SOURCES: GRANT HOPCRAFT, THOMAS MORRISON, AND CALLUM BUCHANAN, UNIVERSITY OF GLASGOW; JARED STABACH, SMITHSONIA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TANZANIA NATIONAL PARKS; TANZANIA WILDLIFE RESEARCH INSTITUTE; KENYA WILDLIFE SERVICE


的一個標準是族群規模。從這個角度來看,個體數超過

群體的數量增長了近三分之一。

130萬隻的牛羚遠遠領先,是塞倫蓋蒂最成功的大型哺乳

與安娜.埃斯蒂斯聊過後,我

動物。智慧大受稱頌且力大無比的大象,數量只有約

前去尋找牛羚其他的絕妙行為。

8500頭;號稱草原之王的獅子,只有區區3000隻。最接

我了解到,牛羚總在大白天生

近的競爭者是湯氏瞪羚和斑馬,分別有幾十萬隻,而

產,這看似讓牠們更容易受到傷

且,順道一提,這兩種動物都是跟隨著牛羚行動的。

害,但獅子與鬣狗往往是在黃昏

安娜指出,這種成功與牠們模樣奇特的身體部位直接

與黎明之間捕食。還有,牛羚蹄

相關,這些部位都是經過100萬年精細調整而來的適應特

上的氣味腺會留下荷爾蒙的痕

徵,幫助牠們長途跋涉,充分利用獨特的塞倫蓋蒂生態

跡,幫助牠們找到正確的路。

系。牛羚的角非常小,這意味著在長距離行走或渡河時

然後我遇到了一個例子,讓我

需要攜帶的重量較少,也比較不容易被茂密的灌木纏

回想起和查理一起在飛機上的經

住。扁平的鼻口讓牠們能像割草機一樣有效率地吃草。

歷,想起那隻似乎獨自行動的神

傾斜的背部其實能賦予步伐高效率,腳踝有彈性,讓牠

祕牛羚。我了解到,如果雌牛羚

們能邊跑邊跳,這些都有助於節省能量。無論看來是否

與幼崽走散,牠就會脫離隊伍,

笨拙,牠們能加速到時速 80 公里,快到足以躲避鬣狗、

朝反方向走到隊伍末端――走失

跑過獅子。牠們還非常擅長感知哪裡在下雨,並朝著遠

的幼崽會自然聚集在那裡。

方雷雨的方向前進,等到牛羚群抵達時,原本下雷雨的 地方已經長出了新草。 然而,牛羚身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適應特徵,是牠們 的生殖策略。從1月下旬開始,牛羚群聚集在查理和我曾

我前往塞倫蓋蒂之

前, 我 讀 到 一 位 年

輕生態學家的故

飛越的那片平原上,在那個時節,那片平原仍然長滿青

事,他永遠地改變

草。牛羚和其他多種羚羊不同之處在於,牠們不會把幼

了科學家看待牛羚的方式。托

崽藏起來,懷孕的雌牛羚還會在戶外一起產子。在三週

尼.辛克萊爾在坦尚尼亞長大,

內,約有50萬隻牛羚幼崽出生,每天約為2萬4000隻。小

後來前往牛津大學修習動物學,

牛羚出生後七分鐘就能站立, 24 小時內就能和母親一起

然後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統計塞倫

奔跑。

蓋蒂的動物族群數量。 1982 年 4

掠食者為這場年度盛宴做好了準備,以新生的牛羚幼

月,他前往南非參加一場保育專

崽大快朵頤,但牠們能吃掉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已,而在

家會議時,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

幾週內,小牛羚和成年牛羚便開始向下一站遷徙,整個

息:他與另一位生態學家麥克.

專題報導

PA G E

不像王的牛羚王

2021年 12月

NO. 63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諾頓-格里菲斯統計到了有史以來 規模最龐大的有蹄類群體。 在還沒有使用衛星與其他先進技 術的情況下,準確計算出如此龐大 的遷徙群體規模,此一壯舉已經夠 讓人佩服了,但更令人震驚的是,

族群數量激增

牛瘟是一種從家牛傳給野生動物的病毒,

它在1960年代早期幾乎被根除後,塞倫蓋

蒂的牛羚族群數量在不到 20 年間增長至超 過原本的五倍。 140萬

這個群體是塞倫蓋蒂的牛羚群。 自 1890 年代開始,一種名為牛瘟 的病毒爆發,導致牛羚大量死亡。 儘管牛瘟對人類無害,對於家牛與 牠們的野生表親如非洲水牛和牛羚 而言,卻足以致命。 到 1960 年代初,一種有效的疫苗

26萬

1961

1977

已經廣泛使用,家牛不再爆發牛 瘟,而牛羚的族群數量也以驚人的 速度回升。在疫苗幾乎使牛瘟絕跡 以前,塞倫蓋蒂的牛羚族群數量大 約為26萬。但是自1961至1977年的 短短 17 年間,其數量變成原本的五 倍多,來到140萬。辛克萊爾給我看 了一張他在某次計數飛行中拍攝的 黑白照片。放眼望去,從地平線的 一端到另一端全是牛羚。

形塑塞倫蓋蒂

突然的族群數量增長引發了一連串深遠的影 響,讓科學家有了難得的機會,得以研究牛羚 在生態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增加 減少 更多牛羚會吃下更多草,也會造 成掠食者族群數量上升。

然而在普利托利亞,他的科學家 同行們並不像他這般興致勃勃。 「我得到的回應是有人站起來說:

掠食者 草

『這是我所聽過最不負責任的事 情。』」我們在 Zoom 上聊天時他

其他食草動物

如此回憶道:「『我們該做的是 把 一半的牛羚殺掉。』」 他說,這是許多科學家普遍懷抱 的教條。他們相信野生動物族群數 量必須受到人為操控以保持平衡。 「牠們必須受到控制,」他向我解 釋了這種想法:「否則牠們會失

草料減少代表火災燃料減 少,樹木更容易再生,這對 許多物種而言實為福音。

比較短的草讓低 等植物能獲得更 多陽光與養分。

蚱蜢與湯氏瞪 羚可獲得的食 物變少。

控,破壞一切。」 辛克萊爾不相信這樣的說法。 「我想到,我們可以證明為什麼塞 DIANA MARQUES, NGM STAFF. LAWSON PARKER SOURCES: ANTHONY R.E. SINCLAIR, BIO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數字趨於平穩

倫蓋蒂的牛羚不適用這種想法。」

在 1977 年達到高峰後,牛羚的族群數量開始

趨於穩定,維持在食物供應可以支持的水 準,大約 130 萬隻。牠們的數量仍然會隨著年 降雨量的變化而波動。

他回到塞倫蓋蒂,在接下來的幾 年間,他和同事們開始注意到重大 變化。首先,掠食者的數量在增 加。這並不令人意外,獵物變多 了,意味著獅子、鬣狗、獵豹和花 豹可以獲取的食物增加了。但是諾

130萬

頓-格里菲斯也注意到火災變少 了。他和辛克萊爾發現,數量龐大 塞倫蓋蒂地區

的牛羚群讓草長不高,所以野火的

20世紀最嚴重的旱災

發生率降低,燒起來的溫度也不 高,這讓樹木得以生長。突然間,

1961

1977

1985

1995

2005

2018

將近一世紀以來一直是草地的大片 地區,都重新長出了森林。

族群數量控制

更多樹木意味著更多昆蟲、更多

在塞倫蓋蒂地區,體重低於 150 公斤的動物通常 死於捕食;重量超過這個門檻的動物,則死於食 物不足。體型中等的牛羚試圖藉由遷徙來避免這 兩種威脅。 最少

因捕食而死亡

體重

最多

侏羚

鳥,以及更多吃樹葉的動物,包括 長頸鹿與大象。隨著牛羚遷徙,牠 們沿途留下的糞便也讓土壤更肥 沃,長出更多的草來餵養自己和其 他物種。大象的數量增加,蝴蝶大 量繁殖,甚至連卑微的糞金龜也繁 衍了起來。 辛克萊爾意識到,塞倫蓋蒂正在

100公斤

150公斤

遷徙性牛羚的體型比定居 性來得小,而且行動更敏 捷。成群結隊地移動降低 了牠們被捕食的風險。

水牛

長頸鹿 1000公斤

犀牛

飛羚

被改造回一個幾乎已經沒人記得的 地方。而這種變化是由不起眼的牛

轉角牛羚

斑馬

定居性牛羚體型較 大,不會遷徙。這些 牛羚群終年都與掠食 者共享領域。

河馬 大象

10000公斤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GRANT HOPCRAFT AND THOMAS MORRISON, UNIVERSITY OF GLASGOW; SEAN CARROLL, THE SERENGETI RULES, 2016

羚促成的。在當時,關鍵物種的概 念還相當新穎。在那之前,所有被 確認的關鍵物種都是頂級掠食者。 但是在塞倫蓋蒂,獅子不是王者, 牠的獵物才是。 辛克萊爾告訴我,說得直接一 點,「沒有牛羚就沒有塞倫蓋蒂, 至少沒有我們認識的塞倫蓋蒂。」

我開車穿過平原時, 即

使沒有看到牛羚,我 也經常發現牠們的殘 骸,這些骨骸總能從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 外國遊客減少,旅遊設施降 價,這讓更多肯亞人得以欣賞 馬賽馬拉遷徙的情景。「結果 太棒了,」攝影師查理.漢米 爾頓.詹姆士說:「許多肯亞 人很少有機會欣賞他們自己土 地上的野生動物,這是他們的 傳承。」



專題報導

PA G E

不像王的牛羚王

NO. 68

國家地理雜誌

2021年

歡迎來到地球

12月

附近有著牛羚好認犄角的頭骨來

一隻牛羚尾巴上的毛髮。這些毛髮大約有 30 公分長,講

識別。

述了這隻動物在過去一年半的生活。科學家將毛髮切成

我聽說辛克萊爾的一名門生:

小段,每段大約代表兩週的生長,然後分析它們的同位

生態學家格蘭特.霍普克拉夫

素與荷爾蒙,揭露了有關這個個體的大量數據。「想像

特,正在研究牛羚的殘骸,於是

一下,動物每天都在寫日記。」霍普克拉夫特說:「『我

我打電話給他。

懷孕了。我很餓。我很緊張。這是我進食的地方。這是我

我以為這些牛羚大部分都是被

吃過的東西。』牠的毛髮可以傳達出這些資訊。」

殺的,但霍普克拉夫特否定了這

那麼,這些牛羚日記揭露了什麼?這些動物總是處於

個想法。「大家以為牛羚是被獅

極度飢餓狀態,尤其是雌性。「雌牛羚終其一生幾乎都

子、鬣狗或鱷魚等掠食者殺死

在挨餓邊緣。」霍普克拉夫特說:「這是因為牠們持續

的。」他說道:「但掠食者只占

不斷地繁殖所致。」

成年牛羚死因的 25% 至 30% 。」 頭號死因是什麼?飢餓。

他說,雌牛羚整年不是在懷孕就是在哺育幼崽,而且 從 6 月到 9 月的四個月間,還得在遷徙過程中同時肩負這

霍普克拉夫特和他的團隊研究

兩項任務,因此牠們的身體需要龐大的能量。「這讓牠

牛羚的骨頭,尤其是股骨。「我

們完全專注於盡可能多吃最有營養的草,一直到草消失

們會做的是觀察骨髓含量。」他

為止。」他如此解釋道。然後,牠們還得立即找出哪裡

說明,即使在死亡以後,骨髓仍

在下雨,趕 5 、 6 公里的路到下一處有草可吃的地方,開

保有動物最後儲存的脂肪。

始進食,與做著同樣事情的其他上百萬隻牛羚競爭。

如果骨髓的脂肪含量耗盡,表

「這是牠們遷徙的動力。」

示動物已經代謝掉儲存在皮膚下

我想起查理目睹的那隻一天內兩次辛苦橫渡馬拉河的

與器官周圍脂肪層中的所有能

牛羚,向霍普克拉夫特問到,飢餓是否會使動物無視如

量,甚至一些肌肉組織,最後終

此明顯的威脅。「有可能,」他說:「躲避掠食者的天

於動用到骨骼中的應急儲備。他

性確實塑造了牠們的一些行為,但飢餓是主導的力量。」

說,真到那一刻,「這些動物就 是我們所謂有脈搏的屍體。」致 命的一擊可能來自掠食者,但這 只是因為動物本身已經由於挨餓 而虛弱不堪。 霍普克拉夫特的團隊也在研究

年前,我參加了從奈洛比出發的一個經濟型

獵遊行程,不到一小時後,我們已經身處一 群牛羚之中。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糞便味, 格-努的叫聲不絕於耳。導遊解釋說,這群

約2萬隻牛羚即將遷徙到鄰近的亞提-卡普帝埃平原,然


後再回到這裡。這是塞倫蓋蒂-馬拉大遷徙的一個縮 影,塞倫蓋蒂-馬拉大遷徙會往更遠的西南方循環。

奧古圖告訴我,現在的塞倫蓋 蒂大遷徙群在通過馬賽馬拉時,

我向約瑟夫.奧古圖提及此事,他難過地點了點頭。

也受到許多類似障礙的壓迫。我

我們用Zoom連上線時,在奈洛比已經很晚了。在肯亞西

想像這就像一位心臟專科醫生正

部出生長大的奧古圖,是霍恩海姆大學的資深統計學

從患者的磁振造影上看到循環系

家,他的專長是統計肯亞的野生動物族群數量,並建立

統阻塞,計算著心臟還能繼續跳

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模型。

多久。奧古圖表示,進入肯亞的

他對亞提-卡普帝埃牛羚族群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了。

牛羚數量正在減少。「而有來

在 2000 年代初期,他開始重新建構肯亞政府的牛羚數據

的,每年待在馬拉的時間比過去

集。他說:「肯亞政府實際上在收集數據方面做得很

減少了一個半月。」

好。」但這些數據散落在舊的電腦磁帶、磁碟片、硬碟 以及鑰匙遺失的檔案櫃裡的文件中。 當他重新找回這些資訊,與目前的數字相比較時,出 現了令人痛心的情況:遷徙已經瓦解了。族群數量從

如果牛羚不再來,生態系會有 極大的改變,肯亞的經濟也會受 到影響,因為來馬拉的外國遊客 有數千人。

1970年代中期約3萬隻減少到2014年不到3000隻。原因歸

我問奧古圖,這個趨勢是否可

咎於一系列的人類活動――奈洛比的城市擴張、更多圍欄

以逆轉。「我看到的數據所傳達

農場的設立、擴大的鐵路網等等。最終,這些人類行為

的訊息,以及對未來的預測,都

的入侵阻斷了牛羚尋找足夠草地以維持族群數量所需的

讓人很難樂觀。」他說:「除非

路線。無法自由移動之後,剩餘的牛羚就不再遷徙了。

我們能讓出土地,為牛羚劃設永 久保護區。」

我即將離開 馬 拉 之

前的某一天,看到 一隻年輕的牛羚獨 自在路上奔跑。牠

身後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在追趕 牠,牠只是獨自跑著――對牛羚 來說是非常奇怪的行為。我們開 車跟著牠走了一會兒。牠沒有理 我們,頭上下晃動著,小眼睛盯 著前面的路。這隻動物要去哪 兒?牠在想什麼?當時我想牠肯 定會完蛋,但現在的我不再那麼 確定。j 自2003年就任職於《國家地理》雜誌的

─生態學家格蘭特.霍普克拉夫特

彼得.葛溫,目前為特約編輯,也是國 家地理網路廣播節目「Overheard」的 共同主持人。


更多圍欄、更多遊客往來、更多農場抽水:這些都不是導致牛羚造訪肯 亞馬賽馬拉地區的次數減少和停留時間縮短的唯一原因,但不可否認的

非 洲

是,這些人為變化正在產生影響。有蹄類動物通常在這裡等待從 7 月到

10 月的旱季過去。然後,許多動物就會追隨雨水,往南回到坦尚尼亞,

地圖區域

坦尚尼亞

而另一個較小的定居性族群則往東移到洛伊塔平原──專家擔心這個地 區性遷徙可能會消失。

農田

道路

公里之譜,這些圍欄形形色色,從 高壓電防護柵欄到以纏結的樹枝製 成的傳統樹籬都有。

建物密集區域

河流

馬賽馬拉研究區 的柵欄

簡易機場

旅遊營地 或住宿地

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 位於肯亞、由社區經營管理的土地, 以野生動物保育及土地的永續利用為優先

徙模式的變化。

自2019年至今 被追蹤的牛羚位置

尼亞蒙哥

馬拉橋 凱瓦

5公里

1999-2013年 被追蹤的牛羚位置

馬拉河

奧洛伊蘇庫特

核心園區 受完整保護的地區,禁止農業和狩獵

GPS追蹤項圈幫助專家記錄牛羚遷

失方向、感受到威脅,這可能

吉巴索

載滿遊客的吉普車會讓牛羚迷 是造成馬拉河渡口牛羚數量下

降的原因,令人憂心。

塞 倫 蓋 蒂 馬拉 河

人口增長

工作使馬賽馬拉周圍的人口顯著增

加。過去隨牲畜遷徙的牧民群體,現

納羅克

馬賽馬拉 國家保護區

馬拉

奈洛比

塞倫蓋蒂 國家公園

坦 阿魯沙

思密予

從2009到2018年,大家庭與良好的

放大區域

人口密度

肯 亞 尚 尼 亞

在已在牛羚曾經自由馳騁的土地上永 久定居。

國家公園周邊地區人口 坦尚尼亞 (阿魯沙、馬拉、思密予)

474萬 (2009)

馬拉北部

奧 洛魯科 蒂平原

國 家 公 園

維多利亞湖

肯亞

馬拉河

自2011年以來安裝的圍欄已有數千

亞洲

增加30.4% 618萬 (2018)

肯亞 (納羅克縣) 73萬 (2009)

增加45.2% 106萬 (2018)


錫雍吉洛

西戈爾

馬拉河在旱季是牛羚的重要淡水來

穆洛特

斯河 格里 安

基浦凱傑

源。然而,在到達南方的野生動物 保護區之前,它會先流經農田、擁

河 馬拉 阿

擠的人類聚落和熱門旅遊景點。

恩戈雷恩戈雷 恩農吉舒 奧喬羅 奧魯瓦

馬拉北部

基洛里蒂平原

列美克

列美克

奧肯

納羅克

在遷徙途中試圖越過柵欄的牛羚常

常受傷或死亡。被困在牧場的牛羚 很難移除。 2019 年 10 月,一隻被

標記的牛羚在一個占地 140 公頃的 牧場被困了四週。

艾同

帕達馬特

奧雷塞雷

奧拉爾 歐洛克

納波肖

塔雷克

單獨受困的牛羚,2019

肯 拉

克河 塔雷

納舒萊

加 平

塞克納尼

馬 賽 馬 拉

奧肯耶

洛 性

伊 羚

馬吉摩托

洛伊塔平原的溼季覓食地,將牠們 引向更南邊、更密集、更多定居群 落的地方。

恩科伊拉雷 伊薩田

奧拉羅 南部

西亞納

納羅蘇拉

路易

國 家 保 護 區

沙河

132 2019

西 亞 納 平 原

奧盧萊穆提亞

旅遊熱潮

在過去十年間,大塞倫蓋蒂生態系經歷了旅 遊業的急劇增長,尤其在馬賽馬拉地區。來 自國外的錢流支持著地方經濟,但垃圾與人 類排泄物、對淡水的需求,以及吉普車旅遊

商業耕作。這讓牛羚無法接近位於

奧拉羅北部

奧德克西

愈來愈多土地成為私人擁有或用於

莫托羅基

埃瓦索恩吉

SOREN WALLJASPER AND MATTHEW W. CHWASTYK, NGM STAFF; ALEXANDER STEGMAIER SOURCES: JARED STABACH AND LACEY HUGHEY, SMITHSONIA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JAKE WALL, MARA ELEPHANT PROJECT; GRANT HOPCRAFT AND THOMAS MORRISON, UNIVERSITY OF GLASGOW; DANIEL SOPIA, MAASAI MARA WILDLIFE CONSERVANCIES ASSOCIATION; AARHUS UNIVERSITY

都對環境造成了壓力。

大塞倫蓋蒂的 旅遊設施總量

設置第一個旅遊設施 1970

18 2010


圖片故事:人民

72


豐富的傳統以及 資源運用上的挑戰, 形塑了當地人 日常生活的面貌。

十幾歲時的傑瑞米亞. 切魯約特.馬利蒂姆會 捕殺動物來吃,還會把 牠們當成野味販售。他 現在是塞倫蓋蒂國家公 園的一名巡護員,沿著 肯亞與坦尚尼亞的邊界

巡邏,防範盜獵者。盜 獵者專門找牛羚以及其 他穿越這個區域遷徙的 動物下手,他們會設下 陷阱,有時則會把動物 逼到溝壑中,然後用矛 刺殺牠們。


在肯亞,馬拉河穿梭在小 型「依昌派」(作物與樹 木交錯的農地)與使用中 樞灌溉系統的工業規模農 田之間。這些農耕活動都 很耗水,所以近年來馬拉 河的水位變得極低。



馬賽族村民在傳統的「博 馬」裡照料牲畜(照片中 的博馬位於坦尚尼亞)。 博馬是用籬笆圍住的屋舍 與畜欄,籬笆是用盤屈多 刺的金合歡樹枝做成的, 好讓牲畜出不去,掠食者 進不來。



男孩很小便學習保護牲畜, 並與土地和諧共處。

梅盧博.奧萊努尼(右) 和兒子把牛趕回畜欄後, 便回到位於坦尚尼亞的 家。年輕男孩先學習放牧

綿羊及山羊,然後是牛。 當他們成為「伊牧嵐」 (戰士之意)之後,便可 以負責整個畜群了。


圖片故事:人民

塞倫蓋蒂的守護者

PA G E NO. 79



這個撞球桌是坦尚尼亞伊 凱普希的社交中心,沒有 在照顧牲畜的男人可以在 這裡賭錢一整天。婦女在 家中工作。她們擠牛奶、 砍柴、搬運柴火,並挑水 供煮飯及洗滌之用。



納塞里安.丹尼斯.盧庫邁 在坦尚尼亞的家中替三個月 大的兒子門奧里奇洗澡,這 是她四個孩子中最小的。在 公共區域,柴火日以繼夜地 燒著;另外有兩個房間安置 著需要特別照料的小牛及小 羊。29歲的她負責料理家 務,她的丈夫丹尼斯則在勒 瑪拉恩戈羅恩戈羅獵遊營地 擔任副理。



在馬賽族的語言中,「奧 爾多因約倫蓋」意謂神之 山, 這是位於坦尚尼亞的 活火山。人們相信這裡是 馬賽族神祗恩凱的家鄉, 祂會用火山爆發及乾旱來 表達怒氣。牧民會來這裡 朝聖,祈求天降甘霖、牲 畜興旺、兒女健康。


約翰納.梅杜肯亞在伊凱 普希的一間髮廊工作,從 滿牆的明星照中汲取美髮 靈感。這個22歲的年輕人 比較喜歡在 MGZ 美髮店 替男女來客設計髮型,而 不想照顧家中的五頭牛。 這些牲畜現在由他的家人 幫忙照料。



肯亞歐博瑪的馬賽人歡迎 觀光客付費參觀他們的村 子,並了解他們的傳統, 像是年輕男子的成年儀式 「阿杜姆」(跳高舞)。 他們會比賽誰能跳得最 高,以贏得潛在新娘的芳 心。「要對觀光業嗤之以 鼻很容易。」攝影師查 理.漢米爾頓.詹姆士這 麼說,可是他將這類表演 視為文化交流。觀光客看 到他們想看的,馬賽人則 獲得收入來維持生計。 右下

在奈洛比西邊的科亞奇導 遊訓練學校,學生正在準 備駕車考試。幾十名想成 為導遊的學生(其中大約 一半有獎學金),參加為 期一年的課程,學習要成 為獵遊導遊的各個面向, 從開車、營地管理到急救 都包括在內。

從村莊生活跳到旅遊業, 年輕的馬賽人在接受訓練為將來做準備的同時, 也保持傳統的生活方式。

圖片故事:人民

塞倫蓋蒂的守護者

PA G E NO. 88




肯亞奧肯耶自然保護區的 一個野生動物團隊,正在 照顧幾隻可能吃到中毒斑 點鬣狗、保育等級極危的 黑白兀鷲與白背兀鷲。他 們後來救活了其中兩隻。

雖然不合法,但有些牧人 會使用殺蟲劑來毒殺會獵 食牲畜的動物。其他吃到 中毒兀鷲的動物,例如胡 狼,也可能死於毒物連鎖 反應。


肯亞的尼亞奎利森林從前 是公共土地,原生林地涵 蓋 2000 平方公里,曾經 是重要的大象生育地。森 林後來被分割,馬賽人也 以此為家,他們已經不再 像從前那樣帶著牲畜遷徙 了,而是定居在一地,送 小孩去上學。對牧民來 說,林地沒有太大用途, 所以馬賽人僱用其他部落 的人來砍樹、燒林,讓牲 畜有地方可以吃草,並生 產木炭。在東非,80%的 都市居民烹飪時主要以燒 木炭提供能源。 右下

法蘭西斯.品科(指著螢 幕者)和其他馬拉自然保 護區的巡護員,與出生於 肯亞、來自馬拉大象保護 計畫的馬克.高斯合作, 正在操縱一架載著熱影像 儀的無人機追捕盜獵者。 布萊恩.希思(最右)是 該保護區的執行長。

當人們需要更多土地、燃料、食物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森林會被燒成木炭,動物會被盜獵者誘捕。

圖片故事:人民

塞倫蓋蒂的守護者

PA G E NO. 92



萊里羅.通翁瓦是伊凱普希 社區主席,每天大部分的時 間都在講電話,處理住在恩 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東緣超過 7000位居民的各式問題,包 括教育、健康照護、放牧權 以及供水。



撰 文:伊 馮 娜.阿 迪 安 博.奧 沃

PA G E

YVONNE ADHIAMBO OWUOR

NO. 96

2021年 12月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洛伊塔森林是 塞倫蓋蒂的祕境, 這片原始的荒野也是 馬賽人的聖地。 負責守護這座森林的八旬長者, 發現這片神祕地景逐漸受到 貪婪的威脅。 最

近我踏上了 一趟塞倫蓋蒂之旅。這個塞倫蓋蒂 跟你想像中的可能不一樣,不是明信片上那片 綿延起伏、間或點綴著幾棵旋莢金合歡樹的黃

草莽原景色。 相反地,我去了洛伊塔,那裡是大塞倫蓋蒂生態系的一 部分,並不會出現在標準行程上――可以說是塞倫蓋蒂的 祕境;這個祕境包含了位於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茂盛高山 荒野。它位在奈洛比西南方大約250公里車程處,俯瞰世 界知名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但來到肯亞的遊客大多不 知道它的存在。 我的計畫是深入這座翠綠堡壘的中心,到達馬賽語稱為 「Entim e Naimina Enkiyio」、也就是「消失孩童之林」 的地方。這是一片300平方公里的未開發雨林。到達之 後,我希望能獲准覲見管理這塊領土的人。 你們得先知道我住在奈洛比,它是個與洛伊塔截然不同 的世界。這座擁有約500萬居民的大都會是活躍的非洲科


專題報導

PA G E

森林的靈音

NO. 98

國家地理雜誌

2021年

歡迎來到地球

12月

技創新重鎮之一,也是所謂「莽

預言者;成為代禱者與治療者;成為文化儀式專家與政

原矽谷」的核心。聯合國非洲總

治謀略家;成為人類與自然之間良好關係的維護者。三

部設在這裡,眾多國際媒體也在

十多年前,莫空波.歐雷.希梅從他的父親繼承了最高

這裡忙碌地播送發生在這塊大陸

歐洛伊波尼這個終生衣缽,成為這個氏族血脈中第 12 位

上的故事。

歐洛伊波尼.奇托克。

我在奈洛比感到喘不過氣,這

他是超過100萬名住在肯亞及坦尚尼亞的馬賽人的精神

趟洛伊塔之旅似乎是個恩賜。但

領袖。馬賽人會尋求他的祝福與對大小事情的建議――小

老實說,我在尋找的並不只是暫

至家裡牲口不見,大至洛伊塔的重要保育計畫。向他求

時逃離都市;這還是個從全新角

助的還不只有馬賽人。來自其他國家的政治人物也會請

度來體驗世界的機會,一個古老

求他給予祝福、建議,並協助向選民拉票。

且永恆的角度。

希望見的人是一位

馬賽族領袖,名叫 莫空波.歐雷.希 梅,又名歐洛伊波

但要見到他並不容易。你要有人引薦,這就是我去見 莫瑞斯.路帕皮的原因。他是我朋友的朋友、醫生兼公 衛專家、未實踐天命的歐洛伊波尼,更湊巧的是,他是 歐洛伊波尼.奇托克的姪子。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5月的某個正午,坐在一棵巨大無 花果樹底下、開滿紫色與黃色小花的柔軟綠色草皮上。

尼.奇托克。數百年以前,馬賽

莫瑞斯帶我在顛簸山路上開了八小時的車,緩緩爬升

族帶著牛群自尼羅河谷往南遷

到這片通往洛伊塔的山區草原。歐洛伊波尼.奇托克就

徙,並定居在東非――包括這個

是在這片由泥磚與茅草屋頂房子和牲口圍欄組成的農莊

他們稱為「希林蓋特」( Sirin-

接見訪客;我也希望能在這裡獲准造訪洛伊塔,並訪問

get,意即無盡大地)的區域,此

歐洛伊波尼。

後都是由一群擁有歐洛伊波尼這 個頭銜的人來指引他們;歐洛伊

我是二十多位訪客之一。我們全都被當成朝聖者接 待。沒人被當成陌生人。

波尼全都出自同一個氏族,天生

按傳統,客人不能空手來訪,所以我們帶了一些居家

具有卓越的預視與心靈能力,並

用品――麵粉、香料、著色本和筆――來送給歐洛伊波尼

學習自然與超自然療法。

的幾位妻子與孩子。我緊抓著四株珍貴的咖啡樹苗,那

成為最高階的歐洛伊波尼,也

是我個人的特別獻禮。我們等了約兩個小時。

就是歐洛伊波尼.奇托克,便是

他終於出現了。他的現身引起一陣騷動。訪客齊聲

成為不同世界間的中介、先知和

問候他,齊聚的使節蜂擁而上。他最喜愛的小牛奔向


成為 最高歐洛伊波尼 便是成為 不同世界間的中介。

身為馬賽社群備受尊崇

中,指導這個社群的大

尼.奇托克」,三十多

對當地原始山區雨林的

的精神領袖「歐洛伊波 年來,莫空波.歐雷. 希梅從他位在肯亞與世 隔絕的洛伊塔區域的家

小事。他主張時時警惕 威脅,呼籲人類與自然 和諧共處。

KEVIN OUMA, CINEMATIC KENYA

他,山羊也在咩咩叫,遠處還有五隻長頸鹿緩步經過。

他問候。就在那一眼,他似乎讀

他已年近 90 ,走動時會稍微駝背;他揮手向一位牧人

透了我,迅速地評估我最深處所

指示該把他的綿羊、山羊和乳牛帶到哪塊牧草地,派遣

有的美德與缺點。

另一位年輕人去市場,並且指派他的兒子勒馬隆――也是

歐洛伊波尼的聲音低沉,音質

他的準接班人――提供治療服務,安撫三位不安的訪客。

有點粗嘎:「妳到了。」他用馬

歐洛伊波尼拄著厚實的雕刻拐杖,支撐他不穩的步伐。 他 身 穿 紅、藍 交 織,名為「歐卡拉 夏」(ol k a r a sha)的 馬賽族斗篷。他走近時,眼神與那些等待的訪客交會。 他滿臉皺紋,淡棕色的雙眼因白內障泛白。我起身向

賽語說。 「我到了。」我說。我遵循馬 賽族習俗,低下頭好讓他摸到, 作為迎接與問候。


接著我將那四株咖啡樹苗放在 歐洛伊波尼與我之間的草地上。 我不會說馬賽語,歐洛伊波尼不

會說斯瓦希里語,因此莫瑞斯介 紹了我,並表示由他口譯。

天早上,有了歐洛伊波尼祝福的加持,我們

動身前往選定的瀑布。開車穿過一陣薄霧 時,我想到了消失孩童之林這個名字由來的 傳說。從前有個馬賽族女孩進入森林,尋找

她走失的小牛群。小牛們回到家了,她卻沒有。一群年

「說吧。」歐洛伊波尼說。

輕男子尋找女孩的下落,卻沒有結果。森林決定把她留

就這樣,我告訴他一個故事,

下了。

關於一個流浪的森林精靈如何成

到達頂峰時,已經有三位地位較低的長老在等候我

了老咖法王國森林中的咖啡樹。

們,我們要從這兒開始徒步前進。這幾位斥候都是威

故事還說到它怎麼扮演起治療的

嚴、結實的男性,隨時警戒四周且沉默寡言,除了愛交

角色,激發能修補破裂關係的對

際的藍古杜.歐雷.庫亞之外。這幾位嚮導解釋說,從

話。還有在過去的阿比西尼亞

這裡到瀑布的直線距離大約是8公里,這表示我們要穿過

(現今的衣索比亞),東正教的

一連串沼澤,步行五個小時。

僧侶在與上帝及聖徒神交時,如

在我們穿過第三座沼澤後,我們的鞋子沾滿了厚厚的

何飲用咖啡,令它成為儀式的一

泥巴,褲腿都溼透了。到處都是水。有些流水像精靈一

部分。

樣從地上冒出來,有些則是緩緩流出或時流時止。還有

歐洛伊波尼專心聽著莫瑞斯的 口譯。他的雙眼看似發亮。我最

水從岩石中滲透出來,或是從位於高處的露頭落下,形 成一條細長的水絲。

後說:「我們因此帶這些咖啡樹

這些水最後都流進看似是沼澤、其實是曲折河流的歐

苗送給你與這座森林,如果你同

拉蘇爾河。我們順流而行,河面也愈來愈寬、愈來愈

意的話,讓它們受你保護,精靈

深。我們的嚮導說這條河裡有魚、河馬,還有令人不安

也能在這裡找到安身之處。」

的鱷魚。隨後它流入一條植物蔓生形成的隧道,消失在

沉寂。鳥叫聲。人的低語聲。 等待。

森林裡。我們爬行鑽過茂密的灌木叢時,雖然看不見河 流,但流水聲成了我們的引路信號。

終於歐洛伊波尼微微點頭,然

一陣子後,我們蹣跚進入馬賽人稱為「沸水之地」的

後轉頭喊了:「勒馬隆!」他們

地方――緩緩冒泡、由地熱泉供水的溫暖水坑。我們爬上

接著用馬賽語交談了幾句。莫瑞

爬下,滑下滿是碎石的堤岸、拉著藤蔓爬上陡峭山坡,

斯幫我翻譯:「歐洛伊波尼.奇

然後滾下泥巴小徑,就只為再爬過另一座山丘。

托克歡迎妳。他為妳的來訪賜

我們擠過長滿青苔的巨礫、穿過巨大的蜘蛛網、對刺

福。妳能前去任何地方。妳可以

蕁麻與紅螞蟻已見怪不怪,還學會了在幾位嚮導察覺到

進入森林。至於訪問,要等待他

有大象與水牛出沒的地點,悄悄地避開。

吩咐。」

所有事物都逃不過藍古杜的眼睛:他說明了樹木的形

我站起身。

狀、葉子的質地、岩石上地衣的圖案、某棵樹木倒下的

「妳要去莫空波森林的哪裡?」

位置、樹枝的斷裂處、樹皮上的擦痕。他談到昆蟲與鳥

莫瑞斯問。 「瀑布吧。」 「瀑布有好多個,」他說: 「選一個。」

類的飛行路徑、風的強度與溫度、穿過樹冠層的光線質 感、東西的氣味、植物的呼吸、沉默的意義。 我走著走著,注意力開始縮小到我眼前的事物。泥 土是怎麼從暗棕色轉變成亮紅色然後又變成近乎全黑,


奈洛比

恩貢山

洛伊塔地區雖然較不知名,卻是大塞倫蓋蒂-馬

奧洛爾基薩伊列山

拉生態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包含了位於海拔

2000 公尺、俯瞰東非大裂谷的茂盛森林。這座

偏僻的森林與山下牛羚生活的平原草地相隔很

遠,不僅支撐了馬賽族的傳統儀式,也為大象與 其他動物提供了庇護。

恩吉羅河 埃瓦索

恩戈雷恩吉羅沼澤

藍庫托 托

薩皮亞河 恩托

歐洛 伊波

卡雷馬

魯曼 崖

托 托河

孩童之林)

恩塔塞科拉

奧梅蘇蒂

奈卡拉

波洛雷迪 河 索伊桑布

塞 北

倫 蓋 蒂 平 原

地河

奧洛洛索克萬

沙河 護

列賽

洛利翁多山

西

帕戈

莫里喬

納羅蘇拉

(消失

塔 森 林 洛 伊

在此視角下比例尺不固定。從洛伊塔森林到奈洛比的距離約為100公里。

CHRISTINE FELLENZ, NGM STAFF. RELIEF: ERIC KNIGHT. SOURCES: JAXA; OSM; PLANET NICFI

肯亞

放大區域

奈洛比

洛伊塔森林 坦尚尼亞


接著是沙土色與灰棕色然後是

於,在我們下方就是那座瀑布;歐拉蘇爾河從岩石隧道

橘色,最後變回暗棕色與淡棕

宣洩而出,直落大約180公尺至葉叢下面的深谷。藍古杜

色。我也開始看見樹葉與影子的

說,再往前,歐拉蘇爾河便會與歐洛伊波托托河匯流,

圖案。

然後順著天然河道,最後流入納特龍湖。

我們遇到好幾群蜂群。「這裡

但我們不能久留。我們得回頭,在入夜前穿過森林,

也叫作蜂蜜森林。」藍古杜說,

在薄霧籠罩之前渡過沼澤。就在我們艱辛跋涉離開森

並指出茂盛的開花樹叢。

林,看到又大又圓又亮的月亮時,我學到了另一個馬賽

他敘述了某些樹種的實用、醫 療與精神力量――無花果、羅漢 松、油橄欖、海棗。

語單字:Olapa。 我們抵達山屋後,歐洛伊波尼已留了口信:他明早會 與我談話。

我們徒步前行的路上,他還提 到森林裡的其他祕境――內有純 淨溪流與鑿刻壁畫的洞穴。他談 到了歐洛伊波尼在一座由巨大樹 木形成的大聖堂裡,進行最私密

裡叼了隻蝗蟲的棕色小公雞,在歐洛伊波尼

的大院裡昂首闊步。乳牛與山羊在一名年輕 男子的守護下漫步至牧草地。我坐在巨大的 無花果樹下等待。

的儀式。我學到了基本的馬賽

一見到我,歐洛伊波尼的眼神亮了起來。我發現了歐

語―― ewang ’ an (光)與 oloip

洛伊波尼與他這棵無花果樹之間的相似處:他們都在這

(影)。我的耳裡盡是鳥鳴聲、

兒扎根、古老且神祕,他們也都庇蔭保護來訪之人。

低語的風聲、昆蟲與其他生物的

我們的對話就像歐拉蘇爾河一樣蜿蜒。他談到了他的

唧唧與卡嗒聲、雨滴有節奏地打

先輩與後代的血脈。他敘述了成為歐洛伊波尼.奇托克

在樹葉上的聲音。我的鼻子滿是

的意義:那並不是種選擇。他是註定要接下這個位置。

刺 鼻 的 土 味 ―― 鏽 蝕 味 、 腐 敗

他談到了「他的」森林:它是祭壇與聖堂,是庇護所與

味、柑橘味,還有薄荷味。

燃料來源。它是神的庭園,「雨的招待所。」它是學

最後我們爬上一座令人眩暈的 山谷,山谷兩側是夾雜白色斑點

校、超市、醫院、藥局與安養院。人類的背信棄義威脅 了這座森林――特別是暴食、傲慢、色慾,以及嫉妒。

的褐石峭壁。藍色、白色、綠色

歐洛伊波尼說到了外來者一波接一波入侵:可疑的政

與淡黃色的蝴蝶在我們身邊飛

府官員、假傳道者與急於開發者。他們全都談到微妙卻

舞,這表示雨季要結束了。有隻

致命的字詞:圍籬、劃界、地契、銀行借貸、穿越森林

大型猛禽在我們頭上盤旋。終

的道路。他提到無止無盡的圖謀,特別是來自那些財力

專題報導

PA G E

森林的靈音

2021年 12月

NO. 102

國家地理雜誌

歡迎來到地球


我們談到了土地: 「如果我們失去土地, 我們就失去了文化。 失去了文化, 就失去了和平。 失去了和平, 就失去了社群。 失去了社群, 就失去了我們的 生活方式。永遠失去。」 ─歐洛伊波尼.奇托克

他皺了眉頭。「只有一次,五 年前。但那是我們不當行為的後 果。我們蓋了圍籬。那個錯誤已 經修正了。」 織巢鳥又啼叫。 你對因為氣候變遷而困惑的人 類,有什麼話想說嗎? 漫長的停頓。「我能說什麼 呢?」他最後帶著寬容的微笑回 答說:「身在這個名為人生的家 中、身在地球這棟房子裡,我們 這些暫時的住客不是早該知道什 麼是正當的行為嗎?」 他解釋道,對馬賽族人來說, 這就表示要遵守 olmanyara 。這 個詞不太好翻譯。前幾日有一晚 圍坐在營火旁時,莫瑞斯對 ol-

manyara 的描述是種比較不強調 保育,而是更強調保管的精神特 質。這是對自然的接納,意識並 接受它的每一種存在形式。 遠處雷聲隆隆。馬賽馬拉保護 區在下雨,那是古老的動物遷徙 即將重啟的序曲。

雄厚的國際保育團體,它們自以為可以告訴當地居民伊 洛塔伊人,什麼對洛伊塔才是最好的。

「你曾經害怕過未來嗎?」 我問。

我們談到了土地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失去土地,我

「我該害怕嗎?」他逗弄我

們就失去了文化,」歐洛伊波尼說:「失去了文化,就

說。這位老者很快語氣一轉,我

失去了和平。失去了和平,就失去了社群。失去了社

又成了學生。「妳去過我們的森

群,就失去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永遠失去。」

林了,妳看到了什麼?」

我們沉默地坐著。我看見一位年邁的擎天神阿特拉 斯,不只撐住了天堂,也撐住了他的地球。有隻織巢鳥 不斷地啼囀。歐洛伊波尼往鳥的方向看過去。他整個人 平靜下來。我把話題轉到氣候變遷。

「我的無知,」我說:「我過 去以為森林只有樹而已。」 歐洛伊波尼笑了。那是歡樂的 聲音,令所有人都笑了。「妳還

「我聽過這種東西。」他說。

看到了什麼?」j

你有注意到這裡的季節變化嗎?

伊馮娜.阿迪安博.奧沃現居奈洛比,著

「冷天氣變得更冷,也更頻繁,那是真的。」 那乾旱呢?

有小說《塵埃》( Dust)與《蜻蜓海》 (The Dragonfly Sea)。


圖片故事:野生動物

104


生活在一塊時而豐饒、 時而貧瘠的土地上, 最重要的是 找到下一餐。

載滿觀光客的獵遊車輛,在 坦尚尼亞隱密谷塵土飛揚的 獅子棲地留下輪胎痕。此時 正值3月,這些頂級掠食者以 正在附近生產的牛羚群飽餐 一頓,新生的牛羚特別容易 受害。這一年稍晚,牛羚群

為了尋找更好的吃草地,隨 雨水往北遷移,這裡的獅子 因而很難找到足夠的獵物, 免不了餓死一些。這就是塞 倫蓋蒂地區的興衰循環,這 塊平原上的掠食者不管生死 都繫於此。


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的導遊稱這幾隻公獵豹為 「五巨頭」。牠們一起獵 食已經超過四年了。公獵 豹通常會彼此競爭,不過 這個物種具社交性,而且 適應力很強,只要可以從 結盟中獲利,牠們就會一 直待在一起。




成年公非洲象會展現許多 社會行為,其中之一是與 年齡相近的公象打鬧。牠 們一起去水坑時,有時會 把鼻子搭在彼此的頭上,

或是把一隻耳朵放在其他 大象的頭上或臀部上。牠 們向優勢公象表達服從的 方式,是靠近牠,將鼻子 末端放入牠的嘴中。


在馬賽馬拉, 夕陽西下就代表 獵食的時刻到了。

黃昏時,斑點鬣狗的幼崽 從牠們的巢穴中現身。鬣 狗主要是夜行性動物,牠 們既是獵食者,也是食腐 動物,是塞倫蓋蒂的關鍵

食肉動物,協助控制獵物 物種的分布與數量。鬣狗 一出生眼睛就是睜開的、 牙齒完整,而且肌肉已經 發達到可以行走。


圖片故事:野生動物

為生存而戰

PA G E NO.111


公草原斑馬為了爭奪領導 權,往往會發生激烈爭 鬥,尤其是涉及到爭奪母 斑馬時。公馬打鬥時會使 用馬蹄及利牙。激烈衝突 可能會導致頭顱破裂、骨 頭斷裂、尾巴被咬斷,甚 至喪命。




這隻花豹為了保護牠的獵 物不被兇猛的鬣狗或飢餓 的獅子搶走,把飛羚帶到 樹上安心地吃。生性隱密 且行蹤飄忽的花豹會尋找 堅固的分叉樹枝來撐住自 身。但一個不小心,新鮮 的獵物就可能掉下,落入 附近的掠食者之口。


觀光業讓塞倫蓋蒂的生態 系變得更為複雜。攝影師 查理.漢米爾頓.詹姆士 在馬賽馬拉拍下這張照片 那天,他算出附近共有48 輛車。有人類在附近時, 獵豹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 相比較為溫馴,所以獵豹 在獵遊車的陰影中打盹的 畫面並不罕見。事實上, 這些大貓的日常活動(包 括獵食)幾乎都有人類在 場觀看。 右下

獵豹一旦鎖定獵物,追逐 的時間通常不會太長。牠 們可以在三秒鐘內由靜止 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照 片中這兩隻獵豹疾速衝向 一對落單的牛羚。不過能 否得手還不一定。獵豹殺 死獵物的機率不到一半, 而牛羚可以加速到時速80 公里,而且有時會以之字 形的方式逃跑。

這些獵豹在隨處可見汽車的環境中長大, 但人類的目光 從來不曾讓牠們慢下腳步。

圖片故事:野生動物

為生存而戰

PA G E NO.116



被稱為五巨頭的這五隻獵 豹,聯手擊倒一頭牛羚。 通常會由一隻獵豹將牛羚 撂倒,其他的則掐住獵物 的脖子,直到牠窒息為 止。獵豹必須始終保持警 覺,提防一些霸道的小偷 搶食,像是獅子和鬣狗。




兀鷲正大啖一隻牛羚屍體 的殘骸。這些兀鷲對生態 系不可或缺,牠們清理屍 體的速度勝過其他食腐動 物,可減少疾病傳播至其 他動物或人類的風險。無 數的蒼蠅會隨著牛羚遷 徙,想要在被擊倒的牛羚 身上分一杯羹,並在其屍 體上產卵。


日出時分,河馬在馬賽馬 拉的一條河中泡水。牠們 每天可以在河流及水池裡 待上 16 個小時,在水中, 牠們形成10到30隻的團體 一起睡覺,以保護牠們特 別容易遭到鱷魚攻擊的幼 崽。牠們會在夜間吃草, 可以行走長達 10公里的路 程 , 吃 掉 大 約 40 公 斤 的 草。牠們的糞便富含養 分,可以維持非洲河流的 健康,讓許多物種受益。 右下

飛羚面對的不只是掠食 者,還有競爭者。年輕的 公飛羚很小就開始練習戰 鬥;等到年紀大一點,牠 們便會劃定地盤,保護成 群的雌性配偶。當必須逃 離捕食牠們的獅子、花 豹、獵豹、鬣狗時,牠們 最遠可以跳10公尺、最高 3公尺。

大大小小的動物 都感受到棲地縮小與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壓迫, 在這個脆弱的生態系中掙扎求生。

圖片故事:野生動物

為生存而戰

PA G E NO.122



一群飛羚(包括母飛羚、 牠們的幼崽,以及一隻有 角的優勢公飛羚)背對雨 水,等待陣雨過去。這些 反芻動物大多仰賴聲音線 索以偵測掠食者的行動。 雨水讓聲音變得模糊、能 見度降低,因此這群飛羚 處於放鬆狀態。



黎明時,兩隻公獅子正在 吃一隻牠們前一天晚上獵 殺的巨羚(所有羚羊中體 型最大的)。一群兀鷲在 附近徘徊。牠們經過耐心 等待才終於飽餐一頓;觀 察顯示,這兩隻獅子吃這 具屍體吃了三天。



在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上, 動物與人類 面對的考驗攸關重大。

一隻公長頸鹿正從金合歡 樹上攝食,這是牠最喜歡 的食物。成年的長頸鹿靠 著半公尺長的舌頭仔細搜 索樹枝,一天可以吃掉45

公斤以上的樹葉。就像這 個生態系中的所有動物一 樣,這種地球上最高的陸 地哺乳動物也必須在逐漸 縮小的棲地中爭奪地盤。


圖片故事:野生動物

為生存而戰

PA G E NO.12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