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

Page 1

~~1~~

寶積經系列:三十七道品 普獻法師講述 編按:普獻法師在講完《寶積經》之後,特別把經中談到的三十七道品拿出來細講,並以諸 多《華嚴經》經文來詮釋。 前言.............................................................................................................................................2 【四念處】.................................................................................................................................3 ■身念處..................................................................................................................................4 ■受念處................................................................................................................................11 ■心念處................................................................................................................................13 ■法念處................................................................................................................................17 【四正勤】...............................................................................................................................22 【四神足】...............................................................................................................................25 ■欲神足................................................................................................................................25 ■勤神足................................................................................................................................26 ■念神足................................................................................................................................26 ■觀神足................................................................................................................................26 【五根、五力】........................................................................................................................28 ■信根....................................................................................................................................28 ■精進根................................................................................................................................28 ■念根....................................................................................................................................29 ■定根....................................................................................................................................29 ■慧根....................................................................................................................................29 【七覺支】...............................................................................................................................32 ■擇法覺支............................................................................................................................32 ■精進覺支............................................................................................................................33 ■喜覺支................................................................................................................................35 ■輕安覺支............................................................................................................................35 ■念覺支................................................................................................................................36 ■定覺支................................................................................................................................36 ■行捨覺支............................................................................................................................36 【八正道】...............................................................................................................................37


~~2~~

前言 各位大德,大家早安!我們今天的講題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的這個「道」,古代把「菩提」兩個字就翻成道,有些地方就翻成「覺悟」的意 思。「道」就是菩提,三十七道品就是我們要達到正覺的境界,必修的三十七種項目。 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覺醒,所以有煩惱、有業報、有痛苦,而聖者覺悟生命的實相、宇 宙的實相,身心自在了。我們要達到這個正覺的境界,就是《心經》裏面說的「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三菩提就是正覺。我們世間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也有種種方法來解決它,世俗 的方法——透過身心的鍛鍊、以及知識的獲得、財物的獲得,多多少少解決我們生活上的一 些問題。但是,我們還有生命的問題,還有生死煩惱的問題,所以有些宗教希望我們能夠離 開這個世界,到達哪一個世界去;那個不叫做正覺。要達到正覺,就必須修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中,有些是相同的,而不是說我們要修三十七個項目,因為這是佛陀當時隨眾生 的根機差別,有些眾生跟他講四正勤,有些眾生跟他講四神足,有些眾生跟他講五根、講五 力,那麼有些修定修很深的定,就要注意七覺支,告訴他昏沈的時候怎麼修,散亂的時候怎 麼修,用七覺支讓心調到最平等、平衡、平靜的狀態。還有八正道,這是關於戒定慧的修學 方式,是最圓滿的一種修行方法,最簡單說就是戒定慧。 所以,三十七道品,各位不要以為說這麼多,事實上有些都是相通的,名詞都是一樣的,甚 至修法都是一樣的,而不是有三十七類。


~~3~~

【四念處】 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是四念處,我把它列在第一。在《大念處經》裡面就有講到,說四 念處是唯一能夠使我們解脫、斷煩惱、成正覺的唯一一條道路。經裡面有這一句話:「此是 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在還沒有講到本文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提神一下子。經典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很有意 思。有一個國王,在皇宮裡面待久了覺得很無聊,怎麼辦呢?皇帝就說:「哪一個人可以讓 我身心愉快的話,我就會有很好的賞賜給他。」有一個大臣就想了一個點子,他說:「皇帝, 很簡單,你整天關在這個皇宮裡面一定很無聊,我帶你去打獵。」皇帝說:「什麼叫打 獵?」他說:「我們皇宮有很多獵狗、馬,文武百官大家一起到深山裡面打獵好了。」皇帝 就說:好吧! 因為皇帝從來沒有去打過獵,起初一天、二天在外面,非常刺激,可是慢慢、慢慢越到深山 的時候,就要打老虎、獅子,這是很危險,好幾次差點被老虎獅子傷害到。最後還有更危險 的是什麼呢?敵人派間諜來要暗殺這個皇帝。皇帝一看,哇!來到外面這麼危險,老虎、獅 子這麼厲害,敵人又派間諜要來暗殺,身家都不保了,那打獵還有什麼意思呢!他想一想, 說:「不要了、不要了,我們回去吧!我們回皇宮吧!」 一群人一回到皇宮,本來在外面隨時隨地都是在危險當中,很害怕,結果回到皇宮的時候, 皇帝說:還是皇宮好,很安全。 這個簡單的故事讓各位了解說,我們的心,如果你想向外去追尋快樂的話,最後我們會失望。 我們一生當中,就是對自己的身心沒有去打理它,我們想追求財富,我們想追求快樂,我們 想追求幸福,我們的心都是往外去追尋。當我們的心回到我們身心當中,安住在我們身心當 下的時候,就像皇帝回宮,打道回府了,回到宮廷裡面有人把他保護好好的,他在裡面不必 擔心身命安危。我們真正想安住我們的身心,那有一套辦法。 我們中國老子曾經說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們為了這個身,去爭取許許多多的享 受,衣食住行、名利地位,為了這個身真的是想盡辦法,用盡了心機來讓它安適,所以這個 身造成我們許許多多的勞碌奔波以外,因為沒有覺性,沒有覺悟的心性,又造了無量無邊的 業力而受苦,這是很不值得的。那麼佛陀發現到,這個身心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是罪惡之源, 不是的。就像洪水,如果我們建水庫或水壩,善於去把它調理的話,它可以灌溉、可以發電, 很好用;但是,如果你用防堵或者隨便水去亂流四竄的話,很危險。我們的身心也是這樣子, 如果我們不去打理它,不去整治它,我們會被這個身體、身心拖累。 我想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講,比如說我們開車子,這部車子如果你平時保養不好,萬一有一 天在路上拋錨,痛苦不痛苦啊?我有一次在洛杉磯,有一個比丘尼買了一部中古車,我跟另 外一個法師說:「這中古車好不好?」她說:很好啊!不然你試試看嘛。結果我們在洛杉磯 開一開,開到十字路口的時候,車子不動了,兩個出家人下來推車子。我說:這個車子真的 是害死人。 我們身心也是這樣子,你不去打理它,它會讓你痛苦;但是,你如果去淨化它,打理它、整 治它的時候,它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喜悅,會讓我們覺得活在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那種輕


~~4~~ 安法喜、自在快樂,它就讓我們感受到這種生命的自在。所以佛看我們這個身心,他認為是 成道的一個法器、一個道器,但是要有方法來整治它。 那麼,為什麼要特別把四念處擺在最前面呢?因為這個是佛陀留給世間人最大的福音;跟宗 教無關,跟信仰無關,跟種族無關,是任何人都可以修行的一個方式,任何人按照這個方法 去修去學的時候,身心當下就可以感受到那種輕安喜悅自在。另外一個理由是:佛陀要離開 人間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陀四個問題,佛陀回答第一個是以戒為師;經典安如是我聞;對 調皮搗蛋的比丘默擯;第四,對怎麼樣去修行,佛陀就講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這是 佛陀臨終的時候一再交代。後代的人想讓自己的生命安定下來,沒有煩惱,而能走入正覺的 一個方法,就是唯一的道路,叫做四念處,有些地方是寫四念住。所以,我們把四念處擺在 三十七道品的最前面。 四念處是我們觀察的對象,心安住在這四個部位(身受心法)。那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覺支、八正道,就是怎麼樣去修四念處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要把三十七道品看得這麼 多,「哇,要修三十七類的學分,這麼多!」,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

■身念處 首先,我們要講到的是身念處。 請問各位,我們的心都是擺在什麼地方?我們一顆心擺在外面的世界比較多,是不是!別人 對我好不好、我即將處理的事情是什麼,都是外在的;我們的心都是擺在外面的人事物上。 然後,外面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過去跟未來,我們的心都是飄盪於過去與未來的外在人事物 上,這個心就這樣子忙於外在的追尋,對過去與未來的追尋,累昏了,忙昏了,這個生命的 力量就消失了,所以容易發脾氣,容易覺得身心很累。這就是我們心停留在外在的世界,就 像剛才那個皇帝飄盪在外面的世界,去打獵的時候,他遭受到種種的危機,然後他回到皇宮 的時候,覺得安全自在了。我們把這個心念放在我們的身,就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一切的現 象,我們去觀察它、了解它。 我常常講,我們世間的人了解魚狗貓比了解自己更多,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有一次,我們 看到有一個信徒養魚,我說那魚游來游去好可愛,有沒有東西丟給牠吃呢?他說:不行不行! 這個魚吃多了會死,肚子會脹死。我說我剛才看你吃這麼多,你怎麼沒有脹死?他對魚研究 的很清楚,對狗也是這樣子,這個飼料可以吃,那個飼料吃了會中毒,他都研究的很清楚。 我說:剛才看你吃的東西都是垃圾食品,炸薯條什麼一大堆的。 我們很少去研究自己的生理的狀態,我們的生理包括行住坐臥、包括呼吸,這個都是我們時 時刻刻要注意的對象。 我們生理上所有一切一切的,首先我們來注意比較粗糙一點的:行住坐臥。比如我們要開車 子的時候,是不是要先發動,熱車大概十分鐘,然後看前面的路線,看清楚目標。我們要修 身念處也是要這樣子,比如說現在我的手要去拿這個紙,一般人的話,那就拿紙嘛,那這個 不叫修行。我現在要拿這個紙的時候,第一個我會了解我的動機:我為什麼要拿這個紙;然 後我拿紙的動作是這樣子的:我的手是舉起,然後往前,然後放下;我碰到這個紙了,這個 感覺也要知道,是粗是細、是硬是軟、是重還是輕的;然後我把它拿到我的眼前。我的心跟


~~5~~ 這個動作結合在一起,那這個叫做修行,叫作修四念處。身念處是這樣修的。 各位,我們要站起來的時候,一般人就是猛著就站起來,但是我們現在學習怎麼樣子呢?我 要站起來,第一個問動機:我為什麼要站起來,然後我站起來。現在我們要下課,我們要去 休息,我站起來是要去休息,這是我的動機。然後我開始走動,移動的過程很清楚;我走到 外面,去廁所,這所有的動作都清清楚楚的;現在要回頭走回來了,我的動機是:我要走回 我的位置,那麼我的腳移動,到達了我的目的了,然後在椅子坐下來;這個過程我都清清楚 楚。這就是身念處。這樣了解了嗎? 就是我們動作之前,第一個把動機找出來,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然後這個動作有意義嗎, 對我有好處嗎,會不會去傷害別人,會不會去妨礙別人;然後我的心跟這個動作有沒有結合 在一起。我動作之前已經有作意了,動機清清楚楚,覺得這個動作對我有幫助,對別人也不 會妨礙,可以做,我就這麼做。但是這麼做還不行,它改變姿勢的時候,也要知道我現在要 改變了,我現在要往前走,我必須往左走或必須往右走,改變姿勢的時候我也要清楚。從站 到坐,從坐到站,甚至彎腰或者是搖頭,或者是眼睛看、耳朵聽,我們身上隨時發出的信號, 我都要清清楚楚;那就叫做修行。就這麼簡單。 請問這跟宗教有關係嗎?沒有。跟儀式有關係嗎?也沒有儀式。如果我們洗衣煮飯掃地,能 不能修行?可以喔, 因為你的心跟你的動作已經結合在一起。我認為這個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把心跟身結合在 一起,嚴重起來的話會變成什麼?就是精神分裂症。你身、心分裂,變成習慣了,所以你會 丟三忘四,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忘記了,為什麼?因為這個東西拿起來、放下的過程,你沒 有用心。如果我們用百分之百專心專注一個動作,那麼這個東西擺在什麼地方,當我們要使 用的時候,馬上就知道說放在哪裡。 這個就是談到身念處。我們必須修的叫做正知,用正知來修它。就是正確的了解當下一切的 動機,以及它的改變、它的宗旨。這個動作開始,開始之前的動機是什麼,然後在移動當中, 都清清楚楚;然後動作停止也知道;他改變另外一個姿勢,也要知道說我即將改變、已經改 變了。所有行住坐臥的一切的一切,我們的心裡都正念正知,這樣子就叫做修四念處。 ★ 【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 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 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 ,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 壞法性,令其永得安穩快樂。】---華嚴經十行品 這是我從華嚴經上摘錄下來的。就是說,我們眾生被這個身(生理)害慘了,隨著感覺走。這 個生理一下要吃一下要喝,一下要睡 一下要什麼,無所不求的,我們就為了生理上的這種 反應,忙得焦頭爛額,甚至為了它造孽,然後每一生每一世這個危脆敗壞的身心,我們要交 回大自然。每一生每一世我們交一個生命(就是生死),把這個生命交回去的時候,又不了解 生命,又不了解自己的身心,就為了它而忙碌去造業,太不值得了。 菩薩觀察眾生沒有智慧,在無限的生死當中受無數的身,有時候是天人的身、人的身,有時 候造了惡業,就畜生的身(狗牛羊豬馬)、地獄的身、餓鬼的身、阿修羅的身,受這麼多生死。 這個生理只要是出現生命,他就是「危脆不停,速歸壞滅」,不斷地在生老病死當中。這幾


~~6~~ 天巴西有一個信徒打電話來說:唉呀!師父呀!某某人死了。我說幾歲?六十歲。剛才慈悲 電視台那個攝影師說:他的親戚年紀輕輕的,死了,大概是心臟病吧!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有一個東西跟在我們身邊,叫什麼?死亡。最近不是有一個澳洲旅行團,十八歲的一個年輕 人,一個車禍,死了。所以死亡是跟在我們的身邊,看不到的。就是速歸壞滅,若已壞滅, 若今壞滅,若當壞滅。 我們只要是出現生命,它就是奔向死亡的終結點。但是,眾生因為沒有智慧,不能在我們身 心還沒有崩潰之前,利用這個不堅固的身,去求堅固的法身慧命(智慧)。也就是說,這個不 堅牢的身心,我們怎樣去轉換成無上的法身慧命,這個也是聖哲在追求的。經典裡面怎麼形 容呢?說用泥土去做成的坏,這個坏還沒有經過燒製,雖然看上去是硬硬的,可是泡水裡的 話,一放到水裡面馬上溶解,速度是很快的。如果這個泥土作成的模型、作成的坏,經過火 去燒製,放到水裡也不怕,它可以裝水,可以當杯子,可以當飯碗來使用。我們這個危脆的 身心,透過戒定慧的修學、四念處的修學以後,它變成堅固的法身慧命,就不受無常的支配 了。 眾生不了解我們這個身心是一個寶器,是一個寶,尤其是我們得人身了,這是一個寶器,它 可以讓我們去覺悟。 在我們中國也說:天、地、人叫作三才,人居中,人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成聖成賢。可 是我們一般人放棄這麼一個好的機會,不能以不堅固身來求堅固身,太可惜了。 那麼菩薩就發願了,說我要「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 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穩快樂。」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為什麼信佛?我們學佛就為 追求快樂嘛,經典裡面就這麼寫「快樂」;但是,它是永恆的快樂,不像一般人吃喝唱跳, 幾秒鐘過了,快樂就沒有了,不是這樣子的。 ★ 【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 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華嚴經十回向品 這是《華嚴經》裡面講到關於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我們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吃飯的時候,甚至吃藥的時候,包括「澡漱塗摩」,洗澡、漱口、 還有化妝,化妝有修行喔,知道嗎。包括「迴旋顧視」,看前看後,行住坐臥,身語意業, 若睡若寤,這一切就是我們修行的對象。 各位有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呢?衣服拿起來,你會說好看不好看、適合不適合,你想了一大堆, 結果一大堆的衣服,就找不到一件要穿的。現在我們不是這樣子了:喔!我碰到衣服了,這 個衣服穿到我的身上了,這個動作是這樣子穿上去了,我有什麼感覺,那個感覺我知道;那 叫修行。你如果是「我穿得好看不好看」,結果選了老半天,那叫煩惱。所以,一個是煩惱, 一個是修行;一個會冒出痛苦,一個會冒出智慧。懂得修行的人,每一個動作,都是我們開 智慧、開悟的一個契機,佛經裡面叫「非時非地」,就是沒有時間、沒有地點的限制,每一 時每一刻都是我們展現智慧的良機,就看你有沒有正知。 所以四念處,我們提供各位就是正知,就是每一個動作都很清楚,從動機、行動的變化、行 動的終止結束,我們如果清楚的話,就叫做修行。包括我們吃藥,包括我們洗澡化妝,這一 切行住坐臥,都是我們可以修行的一個契機。


~~7~~ 《華嚴經十迴向品》裡面還說:「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一般人想:我們要 去買鮮花水果、我們要去放生、我有獻多少錢給他或是怎麼樣子的,佛菩薩會很高興。當然, 那是另外一回事。這個地方講怎麼樣能夠得到如來的稱讚呢?於諸境界得安樂。各位,走在 太陽光底下的時候,你如果起了一個念頭說:「喔!好熱,熱死人了。」這樣佛會不會稱讚 你?你要怎麼講?你要說:「今天天氣好溫暖。」那佛陀會說:「喔!如是如是,好弟 子。」那如果冬天很冷很冷的時候,我們不要這麼講:「冷死人,凍死人了,怎麼那麼冷, 冷得要死」,我們要說:「喔!好清涼」。 所有一切的境界,因為我們有修四念處,我們不是注意在別人有沒有關愛的眼神,我們把注 意力注意在自己的身上、我們生理上,注意的目標不同了,改變目標了,那改變目標的時候, 我們變成很清醒的人,每一個動作、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我們開展智慧的一個契機。所以 說,在所有任何境界當中都能夠得到安樂的人,他就是被佛如來所稱讚的人。 各位來這邊聽講,有沒有得安樂?還是覺得坐冷板凳,好冗長喔?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會不 會打妄語?沒有吧!我看各位不會打妄語的,會打妄語的人不會來聽演講。所以我們這句話 要背,以後會考試,知道嗎。在任何環境當中,再吵雜、再煩雜、再動蕩不安的時候,你就 背這一句話:「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今天大太陽出來了,「好溫暖喔」; 冬天冷的時候,「好清涼自在喔」。我們用好的形容詞,然後去察覺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感 受、自己的動作。 ★ 【隨所聞聲,皆悟佛法,於無量劫修菩薩行。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生愛憎, 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清涼。】---華嚴經 十回向品 我把它摘錄在華嚴選集裡面,歸到根塵法門。 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那一剎那,如果我們有正知正念,那就叫做修道,就叫修行,就 是開智慧、增福德。如果根塵接觸的一剎那,失去正知正念,那你就會起煩惱、造業、受苦。 所以,這個就是在一念之間,修行就是在這個地方轉識成智、轉凡成聖。就是在根塵接觸的 那一剎那,我們主觀的價值判斷,然後我們的行為反應,就決定了我們是聖哲還是痛苦的凡 夫。 就這麼一剎那之間,「見一切色,乃至觸法」,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 觸法,六根對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我們已經養成的習慣是什麼呢?「若美若惡」,第一個 主觀的價值判斷就是說好或者是不好、對我有利或是沒有利;然後呢,又回想過去,如果是 人的話,又會把過去的恩恩怨怨又湧上心頭;這個不叫修行。 所謂修行,是說我們六根對六塵的當下,不論美或者惡、好或者壞,對這一切境界「不生愛 憎」的念頭,而是清醒的、清楚的、平衡的、平靜的去了解。喔!我現在看到什麼,我聽到 什麼,我碰到什麼,我看到某某人,只了解這麼一個事實;如果我們說完全不了解的話,那 很危險。比如在十字街頭,你說我沒有分別,我就這麼走過去,管他什麼紅燈綠燈,紅燈只 是供參考而已,那很危險。我們要了解的就是說:喔!有這麼一個境界。 各位,走在街上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很煩?人很多,好吵鬧喔;那就不叫修行。修行是: 就有這麼一個現象,這麼多人,甚至你可以動個念頭說:「眾生在忙什麼?匆匆忙忙地」,


~~8~~ 你會起一個悲心:「哇!眾生迷迷糊糊被這個境界所轉,就在這個名利當中忙得焦頭爛額, 他的心就是安靜不下來」。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就是說,我們時時刻刻在動盪忙亂當中,「事 忙心不忙,事亂心不亂」,而且藉著這個亂的境界,來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亂的?是忙? 還是盲?還是茫?這個狀態我們要清清楚楚。所以說: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若惡,不 生愛憎,然後就能心得自在,無諸過失,廣大清淨,歡喜悅樂,離諸憂惱,心意柔軟,諸根 清涼。 這就是根塵法門的修行——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生理的狀態,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 法這個當下,保持明觸,保持智慧的接觸,我們就能夠心得自在,無諸過失。 所以我們談修行,各位以為是說在佛堂、在自己的家裡面打坐叫修行,以為念經叫修行。那 算是修行,叫做靜修,那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修行是動修——動態的修行方法,就是利用我們 六根跟外在的世界接觸的時候,保持正知正念,他就會開展出智慧來。 ★ 【若顧視,若觀察,若動轉,若屈伸,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默若語,若現神通,若為說 法,若有教敕,如是一切,皆為眾生而作佛事。】-----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 平常我們講「作佛事」是什麼意思?一個新加坡來的,他說 作佛事就是誦經、懺悔、超渡。 一般我們講作佛事,就是說某某人死了,請師父誦經超渡拜懺,叫作佛事。這個地方講的作 佛事是在哪裡做?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若顧視」,在你用眼睛看;「若觀察」,用眼用 心去觀察時;「若動轉,若屈伸」,就是你的手腳擺動的姿勢;「若行若住,若坐若臥」, 行住坐臥間;「若默若語」,包括你不講話的沉默狀態,或者是你講話的狀態。「若顯神通, 若有說法,若有教敕」,這個是屬於比較高層次的,屬於菩薩的。我們只要前面這個顧視、 觀察、動轉、屈伸、行住坐臥、若默若語,在這所有一切動作當中,保持正知正念,從動作 的開始到變化到結束,非常非常的清楚,那麼這個叫做作佛事。 為什麼叫作佛事呢?佛是覺悟,這些動作產生我覺悟的心理狀態,就是作佛事。我們後代的 人把這個誤用了,以為誦經超渡就叫作佛事,實際上佛陀所說的作佛事不是這樣子的。行住 坐臥當中,我們的身心清清楚楚以外,又能夠引導眾生走向覺悟的道路來,自利利他。 ★ 【菩薩入三昧中,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善知音聲,生住滅 性;如是聞已,不生於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聲,皆無所 有,實不可得,無有作者,亦無本際,與法界等,無有差別。】-----華嚴經十行品 這是修耳根法門,耳根的修行方法。 我們通常聽到一個聲音,就會去分辨這個什麼意義,他講這句話是罵我、侮辱我、還是稱讚 我,如果稱讚我,我高興;如果罵我,我難過。所以我常常形容這種人就是把家裡的鑰匙交 給別人。你家裡的大門鑰匙有沒有交給別人呢?沒有人這麼笨的。但是,一般人都是把快樂 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我們打了一大堆的鑰匙送給別人,別人一句話、別人一個眼神、別人 一個動作,哇!就讓我們痛苦難過或者快樂的得意忘形,那就是你把這個鑰匙交給別人。我 們經常把快樂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痛苦快樂,我們往往都是以別人的行 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這很痛苦。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用聲音來修行的方法:一切的聲音,都是緣起緣生緣滅,都是一個暫時的


~~9~~ 現象,都是在展現無常,都是在演無常的戲。如果這個人拼命在講奇奇怪怪的話,「喔!他 在製造一個聲音」,你不要去了解他講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那個沒有營養的,你把它吸進來, 你會痛苦。所以有人一直吱吱喳喳在講沒有意義的話的時候,你不要覺得很煩,你如果覺得 很煩,那你已經中計,你已經中毒了,你「吸毒」了。你不要去吸毒,你知道他在製造一個 聲音,這個聲音是他不斷地肌肉、空氣震盪,然後產生聲音,它是一個緣起的現象,而且是 一個無常的現象,待會他又不講話了,是不是呢。 所以,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從六根觸對世界六塵裡面,去展現那種智慧。每一時每一刻, 「十字街頭好參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隨時都可以去引發這種智慧的火花。所以我們談修 行,不是說只是靜坐打坐修行,當然這也是一種修行。 最近遇到一個信徒,他說有一個居士整天坐在房子裡面都不出來,大概六年沒有出門口,修 行的功夫好高喔。我說如果這樣子的話,那一般人談到修行就麻煩了,要關六年,對不對? 修行不是這樣子的。修行,有動態的修行,有靜態的修行。今天我們談的四念處,主要還是 剛才談的動態的修行方法。

▅觀呼吸 剛才我們講到的是身念處的動態的修行方法,現在要講的是身念處裡面的觀呼吸,這個可以 動態當中修,也可以靜態當中修。 觀呼吸,這也是我們生理上的一些過程。剛才是從比較粗糙的、我們看得到的、觸摸得到的、 隨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去修正知正念,來了解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以及我們感觸的世界; 這是動態的修行方法。現在要談的是靜態的身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呼 吸,是長是短、是快是慢、是粗是細,這是身念處裡面來觀察我們的呼吸。 觀呼吸又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修止,一個是修觀。 如果我們修奢摩他(就是修止),我們只是把注意力注意在人中呼吸進出的地方。鼻腔下來有 一個穴道,叫作人中穴,這是氣息進出的一個管制站。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人中,只單純的注 意呼吸,長息知道長息,短息知道短息,入息知道入息,出息知道出息,就這樣就好了,這 麼單純的。 如果有些人的心很亂,沒有辦法安住的時候,那就用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數目字來控制它, 比如說吸、吐,我們就數一;再吸、吐,就數二,從一數到九,通常我們至少要算到五或者 是算到六,看你個人的習慣。一呼一吸,數一;一呼一吸,數二;數到五,再回頭從一數到 五。數到五,五是五根五力;六是六波羅蜜;七是七正覺、七覺支;八就八正道;最多數到 九,不要超過十。就是從一數到五、或者是六、或者是七、或者是八、或者是九。但是,你 不要亂,不要一下子五一下子六,一下子七或一下子八,這樣不好,你自己固定的數到五或 六或七、八、九,最多到九。這個是數的階段。 當你這樣子數的時候,慢慢身心安定下來,你就可以不用數了,只是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 叫做心息相依。就是心到哪裡,呼吸到哪裡,吸知道吸,呼知道呼,很單純的就這樣子;這 是修奢摩他,就是修止。 所以我們起初不能太複雜,怎麼太複雜呢?你心注意呼吸,然後又想了解這個呼吸的接觸點 是痠痛痲癢。因為空氣在這邊進進出出的時候,它會有種種的變化,當我們心很細的時候,


~~10~~ 它會有熱感,會有冷的、熱的或是痛的感覺,但是這些我們都不要去注意它,只是單純的注 意呼吸。如果你修毘婆奢那,才要去發現它的別相、各別不同的現象,比如說發熱、發冷或 者是刺痛、鈍痛,那就比較細一點了。剛開始修的時候,只是單純到注意到吸入呼出,開始 吸滿了....開始吐(氣)....吐完了.....,就這麼單純。如果你一下子修止一下子修觀,起初會很亂, 所以我們剛開始就單純的注意呼吸。 那如果這個呼吸跟心結合在一起,心越來越細,這個呼吸會越來越長越細。呼吸越粗,心也 就越粗,心跟呼吸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罵人家說「這個人心浮氣躁」,反之則是「心平氣 和」,如果我們心很細,這個氣也會很細很長。當然我們不要去故意修這個呼吸是多麼深多 麼長,若有若無,那變成練氣功了。我們不是在練氣功,只是很單純的注意呼吸的狀態,這 是觀呼吸。 所以觀呼吸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安定下來,修止、修定,就是呼吸跟心結合在一起; 第二個階段是修觀,觀呼吸的無常無我。你看一個呼吸的動作有這麼多的器官、肌肉配合在 一起才能產生,然後呼一定要吸,吸一定要呼,它是不斷地無常變化。所以在修觀的時候, 去觀呼吸的無常無我,可以引發智慧,但是一般練氣功的話,你再怎麼修,他變成練身體了。 我們只是透過這個呼吸來產生智慧,而不是說去練身體,為了能夠長命百歲,不是這樣子的。 這是談到身念處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個是觀察我們行住坐臥的動作,第二個是觀察我們的呼 吸。


~~11~~

■受念處 我們已經大致的把動態修行方法跟各位介紹了,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受念處。 我們的生理是不斷地發出信號,我們的五臟六腑、皮膚隨時都發出信號,甚至我們的心理狀 態也會透過生理來發出信號。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對我們傷害很深的人,當我 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沒有接觸到他,但是我們一看到他馬上會很難過,是不是。這個人傷 害我這麼大,甚至我現在沒有看到他,我一想到那個人就會咬牙切齒,那個意念一產生的時 候,你整個生理會發生變化,叫做心理影響生理。 我們的六根,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接觸在外在世界的時候,一定會感受;然後第六意根, 你去憶念的時候,也會產生感受。感受一產生,我們就要很小心了!所以談修行,那是時時 刻刻,我們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包括呼吸、包括行住坐臥,我們都要面面俱到。所以 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個生理變化的過程,這個生理變化的過程,它起初是很粗糙的,因為我 們的心很粗,我們只是對很粗的生理變化可以掌握,然後慢慢慢的心越來越細了,生理的這 種微細的變化我們也能夠察覺地清清楚楚;受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子。 假如我們現在靜坐,身體上會發出一個反應是什麼呢?痠啦、痛啦、痲啦、癢啦,種種不舒 服。各位現在這麼聽講坐久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是不是?所以你會想改變姿勢。為什 麼會改變姿勢呢?因為一切的感受,它的本質是苦的,叫做諸受皆苦。舉個例子來講,如果 你是走路來的話,你走到這個地方,一坐下來的時候,舒服不舒服?很舒服。可是你坐了一 個小時,你舒服嗎?不舒服,只想移動,改變那個感受。當你站起來到後面走動,起初你覺 得很舒服,可是走了五分鐘十分鐘,腳痠了,你會感覺那個快樂沒有了。所以,受是無常的, 無常故苦。一切的受都是無常,不管任何的感受都是無常。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聖弟子住無我想,遠離我慢,順得涅槃」,這是阿含經一再強調修 行的方法。那我們一般人就是去追求那種感受,好的感受會讓你產生貪戀執著,不好的感受 就讓我們產生瞋恨打擊排斥,我們的心就是經常被這個受影響,作受的奴隸。我們一直想追 求好的感受,對好的感受不斷地貪戀執著,越多越好,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會不擇手段; 那不好的感受呢,我們就會強烈地排斥打擊,這樣子就是被這個受奴役,我們做他的奴隸了。 我想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比如我們吃東西,醫生都告訴我們吃七分飽就好了,可是我們吃 東西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味道嚼起來很有勁,正合我的口味,我們就不小心多吃了,多吃 就噸位增加,產生麻煩了。所以我們常常就是受這個感覺來支配。 我一直在改正自己的毛病,其中就是改正貪吃這個毛病,就吃東西吃七分飽,然後我發現這 樣子的話,生理、心理都影響很大。如果我們少吃東西,精神會特別好;多吃東西則會怎麼 樣呢?會昏神。因為東西吃得越多,你要消化、吸收、排泄,就會耗掉我們的能量。所以我 最近感受最深就是:少吃東西,少吃以後精神好,不會昏昏欲睡。這個就是不要去做感覺的 奴隸。過去我有壞的毛病,吃這個菜很好的口味,那就多吃;多吃以後就肚子飽脹,然後很 想睡覺。後來我發現這不對啊,這是增長貪愛心。隨時注意自己是被這個受感覺操縱了。 累世累劫,多生多劫以來,我們一直被這個受矇騙,我們好貪圖這些感受,沒有開出智慧來, 很冤枉。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都有許許多多的感受讓我們感受,那我們怎麼去修呢?


~~12~~ 比如我現在看到一個不好的人事物,我產生不好的感受。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看到什麼都 如如不動,不可能的,知道嗎。我們看到一切好的、不好的,所有的境界一出現的時候,他 一定會產生感受。平時我們養成的習慣是,產生好的感受或不好的感受,就會附加一個意志 作用,給它打擊或者給它貪戀執著;那我們現在修行,是說這個感受產生了,我們去注意這 個感受,了解感受產生了,然後我們會發現這個感受在我們內心當中在掙扎,我們就盯著感 受,不斷地去看著這個感受,為什麼呢?因為感受也是無常,它會變化。我們在潛意識裡面 有一個無常這個念頭。這個感受本來沒有的,現在因為接觸到這個境界,它產生了,所以它 也是緣起的,那緣生必定是緣滅,它也會展現無常。我發現這個感受來了,然後感受變化, 然後感受消滅了,這樣子就是透過感受來修行的一個方法。 我們是隨時都會有感受,比如你坐久了,痠了、痲了、癢了。我閉關的一種經驗是:一打坐, 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四十分鐘、五十分鐘,糟糕,腿痲了,怎麼辦呢?喔!你來 了,腿痲了,我知道,我了解,繼續注意呼吸。疑?奇怪了,這個腿痲痲到什麼時候好了, 不知道,它自動消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臉部,尤其臉部左邊,我感覺特別癢,癢得很 可怕的癢,癢到你的手就一直想去抓,但是我還是克制自己,「喔!癢來了」,我還是注意 呼吸。哎!後來癢什麼時候消失,我也不知道。這是我的經驗。 所有一切變化,知道他來,那我把心拉回到呼吸,定在這個呼吸,慢慢、慢慢它就會變化, 慢慢它就會消失。如果我們去反應它,動手去抓一抓,那完了,你就會一輩子不是臉癢就是 手癢、腳癢,一個一個出現來整你,整得你七橫八豎的,心就亂了。所以,利用生理的現象 來修行,我們不要被受來矇騙。 我再舉個例子。請問吃飯能不能修行?也可以修行。我們一般都是「坐三望四」——嘴巴還 在咬,手又想挾哪個東西了,那這個不叫修行。修行是:這個東西放進我的口裡在咬,這個 咀嚼的動作我清清楚楚;它產生什麼味道,飯有飯香、菜有菜香,這個味道產生了,我知道。 咀嚼動作我知道;味道產生我知道;吞嚥的動作我知道;從食道一直到胃,流動的感覺我知 道;停在胃裡面我知道;那這個就叫做修行。 如果我們狼吞虎嚥,劈里啪啦就這麼吞進去,那不叫做修行,不叫做品嚐人生。修行也是一 種享受,但是這種享受會讓我們開智慧。所以我們品嚐茶,就叫品茗,而不是牛飲,這麼灌 進去,那不叫作喝茶。日本人把這個叫做茶道。茶道是我們禪宗裡面開展出來的,到日本以 後就變成茶道。還有花道、還有劍道,一大堆的道。 也就是說,從四念處當中去展開生活的樂趣,去展現生命的一種智慧喜悅,這是身念處、受 念處修行的一個方式。我們去品嚐生命中生活的一種樂趣,在這個樂趣當中展開了智慧;體 驗它的無常性、無我性,那就是屬於智慧了。 所以吃飯不簡單哦!每一口每一口的動作,經過喉嚨、經過食道到胃,那種感覺都清清楚楚。 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你的手觸摸到的,你穿衣服、走路,行住坐臥,隨時隨地,一 切動作、一切感覺,我們生理發出的信號,都要察覺得清清楚楚。還要包括一切動作的動機、 開始、變化過程、終了結束,這一切過程我們都能夠保持清清楚楚,這樣就會跟定慧相應, 跟止觀相應。這是談到身念處、受念處的一種修行方法。


~~13~~

■心念處 剛才是有形的,我們看得到的,行住坐臥、生理上的感受;這個地方我們要談的是心念處, 這個比較細了,叫做心隨觀念處。我們先看《大念處經》一段經文。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於此,諸比丘!比丘心貪欲時,了知心貪 欲;心無貪欲時,了知心無貪欲;心瞋恨時,了知心瞋恨;心無瞋恨時,了知心無瞋恨;心 愚癡時,了知心愚癡;心無愚癡時,了知心無愚癡;心收縮時,了知心收縮;心渙散時,了 知心渙散;心廣大時,了知心廣大;心不廣大時,了知心不廣大;心有散時,了知心有散; 心無散時,了知心無散;心專注時,了知心專注;心不專注時,了知心不專注;心解脫時, 了知心解脫;心未解脫時,了知心未解。】 剛才我們是從生理上去了解我們身心的這些問題,現在是從比較細一點的,屬於內心裡面的 世界,內心裡面的狀態。我們心裡的起心動念,是動貪心呢?瞋恨心呢?還是愚癡的心呢? 還是昏沈、掉舉的心?那心理的狀態我們也是要保持正知正念。 剛才我們說過,我們一輩子都是受這個感覺的奴役支配,也就是做感覺的奴隸。我們貪求好 的感覺,排斥不好的感覺,我們一直在做這個受的奴隸。現在我們更嚴重的是,我們做妄念 的奴隸。因為我們一切的動作,它的根源處在哪裡呢?在心,是我們起心動念以後,才會有 動作。 各位,我們在這邊上課,下課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起心動念說:「我想到後面走動」;如果 你不想,你就會坐在這邊,是不是這樣子呢?一定是我們先起心動念,起個念頭說「我要去 外面買東西」,你才會去開車。所以我們是先起心動念才會有動作。 那麼,這個起心動念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關鍵點。所有一切動作之前,一定是先起心動念, 那麼這個起心動念是起什麼心、動什麼念,如果我們沒有了解清楚的話,就很容易講錯話、 做錯事,然後起煩惱、造業、受苦。所以修行說難很難,說簡單就是這麼簡單,就是起心動 念的那一剎那,我都能夠很清清楚楚的,這個念頭、這個心念是瞋恨心還是不是瞋恨心,是 貪心還是不是貪心,是愚癡心還是無愚癡的心,都要保持清清楚楚。 首先,這個地方舉出是心起貪心或不是貪欲的心。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算不算貪心?這 是必備的條件,不叫貪心,是需求,我們生理的需求,比如說我們睡覺,我們吃飯,我們穿 衣服,這是正當的生理需求。但是,我們的心理是慾望無窮,那是欲求,無限的欲望。所以, 正常的生活條件、衣食住行、日用三餐,這個不叫做貪欲。修道的人還是要喝茶、喝水,要 吃飯吃菜,還是要睡覺,這是生理上的需求,還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是過份了,超過我們 生理的需要太多了,超過我們生理的負擔了,那就叫做貪欲。我們人類有這種毛病。 我想舉個例子來講,像動物的話,牠們是餓才會吃,甚至牠們的繁殖行為也是有季節性的, 超過這個季節的時候,牠根本就沒有欲望,牠也沒有男女的行為。人就不同,隨時隨地他這 個欲望一來的時候,任何行為都會發生。這是一個很嚴重、很嚴肅的問題。所以,佛陀的修 行方法,就是要從我們的內心深處、起心動念的地方,來去安住這個身心。 那你說動物比我們還好,牠都是按照這個季節、氣候,按照牠生理的種種,但是牠不能成聖 成賢,為什麼?牠沒辦法修四念處,這樣知道嗎。而我只是讓各位了解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


~~14~~ 如果你不去約束它,你不了解到它的產生、變化、後果,那會很糟糕。我們社會上一切的問 題,都是因為我們內心裡面的起心動念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控,失控了,心一失控的時候,一 定會出問題。 當我們起了貪心,馬上要察覺「喔,這個是貪心」。以前我就有這個毛病,吃到好吃的菜就 會多吃幾口,現在我可以說已經做到了,不聽它指揮了,再好吃的東西也是適可而止,品嚐 可以,多吃就不行,會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會傷害到胃腸,然後沒有精神,受傷害太大了。 所以修四念處有這個好處,隨時會讓自己的身心調整在最佳的狀態。貪欲心來了,知道;貪 欲心沒有了,也知道。 第二個是講到瞋恨心。我們遇到一個什麼不好的境界、不好的人事物的時候,這個生理馬上 就產生反應,瞋心馬上就來了。第一個現象是什麼呢?呼吸會變化。我們要發脾氣之前,開 始這個生理會整個繃得緊緊的,然後呼吸、心跳馬上加速,這個就要小心喔。當你生理上繃 緊的時候,你馬上就「喔,這就是要發脾氣的現象」,你趕快深呼吸,靜下來、靜下來,要 用這樣的方法去克制自己,否則的話,你每次要發脾氣,它一來你就跟著它發的話,那就很 麻煩了。 我常常講,我們這一生當中,你不要說我要修到開悟,我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輩子我 們最起碼最起碼要修到不發脾氣。我們大家來共同勉勵好不好?絕對不能發脾氣。因為一個 人發脾氣的時候,一定失去理性、沒有理智。 佛經裡面說,人一發脾氣,他會失去理智,然後會失去辯才,本來他的口才很好,一發脾氣 就沒有辯才了;第三會讓他的生理發生變化,叫做壞色。壞色是什麼呢?講不好聽,就是很 難看。有沒有人發脾氣的時候還很好看的?沒有嘛!只要活人,不管他長什麼樣子,只要他 微笑,一定是很美。你回去好好照鏡子,當你微笑的時候是怎麼樣子,當下就可以實驗了。 你一發脾氣,臉色難看,佛經裡面叫作壞色,用壞色來形容。所以還沒有發作之前,我們知 道這個脾氣要發作了,趕緊深呼吸,「喔,不行,這個一發作起來我會喪失理性,然後行為 很粗糙,會傷害別人」。 佛經裡面把瞋恨心發作怎麼形容呢?說拿了一根燒紅的鐵條去打人,了解嗎?你去拿一根燒 了火紅的鐵條,你一握這個鐵條要去打人的時候,你自己就先燒到了手,手就燒爛了。你發 脾氣的時候,你還沒有傷害到人,你已經先傷害到自己的生理,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神經 系統、循環系統全部都傷害了。你看那個高血壓的人,一發脾氣的時候,中風了。所以高血 壓的人、心臟病的人絕對不能發脾氣。不單單是高血壓的人不能發脾氣,就是我們都不能發 脾氣,因為你發脾氣多了以後,你會高血壓、中風,不信你試試看,但是最好不要試。 所以我常常講,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成就的,最重要的一個是絕對不發脾氣,因為一發脾氣就 喪失了理性,那麼非理性的行為一定會造成自他的傷害,壞顏色以外,還有不好的名聲。這 是佛經裡面講到發脾氣有這麼大的麻煩。 所以養成一個習慣,常常靜坐,一天兩次、三次,一次五分鐘到十分鐘,調自己的呼吸,注 意自己的呼吸,這樣子的話,每當要發脾氣的時候,深呼吸幾下。因為呼吸會影響到心理, 深的呼吸會讓我們的氣按捺下來;那很淺的呼吸、很快的呼吸,會促使瞋恨心發作。一般來 講,經常打坐久了,他這個呼吸就能夠氣灌丹田,很自然的就丹田呼吸法,但不是練氣功, 他會在丹田這個地方腹式呼吸,就比較不容易發脾氣。這是談到控制發脾氣的一個簡單方法:


~~15~~ 經常注意呼吸。 還有一個是愚癡心。愚癡不是白癡,佛經裡面講的愚癡是指邪知邪見、不正確的觀念,比如 說否定因果,否定三世,否定輪迴,否定善惡,否定聖凡的差別,這個叫愚癡。不知道人世 間的善惡差別,不知道因果業報輪迴,這叫愚癡的心。 各位可不可以舉一個例子,什麼叫愚癡?社會上不斷發生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自殺,算不算愚 癡!然後牽著孩子一起去跳水,算不算愚癡!那各位有沒有愚癡的行為?衣服已經夠穿了, 還要再買,算不算愚癡呢?這個臉皮本來就會起皺紋,你就買各種膏來塗,還是會有皺紋的, 是不是?身上覺得這裡曲線不好,要去打什麼針讓他怎麼樣子,算不算愚癡?也算愚癡。我 們經常在生理上去作文章,要改變顏色、改變什麼什麼一大堆的,真的是很多與愚癡相應的。 那這愚癡心來的時候,我們知道;愚癡消失了,我們也知道。 這個地方又說:「心收縮時,了知心收縮;心渙散時,了知心渙散」,這是指什麼呢?收縮 就是指昏沈。剛才有人在收縮他的心,因為他沒有看我,他眼睛閉起來,那就是收縮了。他 沒有在注意我講話,那叫做昏沈。「心渙散」,那就是心散散的,比如人在這個至善廳,心 在家裡,那就渙散。身心不統一,那就是掉舉;佛經裡面的名詞叫掉舉或渙散。一個是心往 上浮,一個是往下沈;往下沈叫做收縮,往上浮叫做渙散或者是掉舉。就像那個井水,古代 沒有機器,把水桶丟到井底,然後一個動作讓水桶彎一下,把水掏起來。 那麼,我們心的狀態是散亂,還是昏沈,要清清楚楚。如果想睡了,那怎麼辦呢?散亂了, 要怎麼辦呢?怎麼去調昏沈、掉舉那些現象?用七覺支來對治。在七覺支的時候我們再來講。 「廣大時,知道廣大;不廣大時,知道不廣大」。請問「廣大」是指什麼?心廣大,就是指 我們的心停留在色界跟無色界。 我們說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欲望、男女欲望的世界,叫做欲界;就是我們可以感 受的這個世界,有男女欲望,叫欲界。那如果入定的話,他到了色界;他入定的時候沒有欲 望,沒有男女的欲望,這個時候他到了色界。因為定的快樂超過男女的欲望,所以在定中的 時候,男女的欲望消失了。色界還是有生理、心理上的這些現象。然後到無色界的時候,這 麼粗的生理現象沒有了,變成非常微細單純的心理狀態的時候,叫無色界。 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過程。因為平時我們執著的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我們修定的時候,暫時 把財色名食睡拋開了,那時候就進入色界,最後到無色界,但是還是不能開悟喔。佛法的修 行,不是叫你修很深的定,從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不是這樣子的;是去觀身心的無常無我。 也是讓我們了解,我們的心是停留在哪一個界,要清清楚楚,因為你入定太深了,你沈迷在 這個色界、無色界,不能開智慧。 釋迦牟尼佛當時去跟六師學道的時候,六師外道教他的是就是這個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定, 那釋迦牟尼佛智慧很高,他一入這個定,他發現這個不能開智慧,他掉頭回來去觀無常無我、 觀十二緣起,才開悟、才開智慧。所以各位不要以為說修定很好,你定功太深的時候,不能 開智慧,甚至會落入外道也不一定。 在佛教界,我們發現很多人修行,他太重視這個定,結果沈迷在這個定境當中,落入外道定 或是邪定他自己不曉得。即使是正定的話,你這個定功修得越深的時候,會變成很懶散,懶 懶散散,會沈迷在定境當中,對人世間的一切一切忽略,這個會很麻煩。 所以在我們修定的過程當中,是廣大心還是不是廣大心,我們要清清楚楚。然後有散心、無


~~16~~ 散心,有散心是指欲界,無散心是指色界、無色界,我們也要清清楚楚。專注還是不專注, 這個專注是指定、定境。心專注的時候知道心專注了,心不專注也要知道不專注。比如我們 修四念處裡面的觀呼吸,我們心專注在呼吸,或者專心在這個數目字上,我們要清清楚楚, 我們是在數息、還是隨息、還是觀呼吸,都要清清楚楚。 再來我們看解脫或者是不解脫。我們透過如理作意,暫時可以解脫我們的煩惱,但是根還沒 有拔除;如理作意就是按照佛法所說的道理去思惟、入定、修止觀。所以我們要很清清楚楚 的,我們的習性、我們的煩惱是解脫了呢?還是沒有解脫?是還有根呢?還是沒有根?都要 清清楚楚。這是對我們的心理狀態做深入的了解。 ★ 【如是,比丘安住於心,觀照內心;安住於心,觀照外心;安住於心,觀照內外心。安住於 心,隨觀生法;安住於心,隨觀滅法;安住於心,隨觀生滅法。於是有心之念現起,唯有正 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 識。】 就是我們那個心是攀緣外在的世界,還是攀緣在內在的境界,都要清清楚楚;或者是內外交 關當中,就在這個受的階段,這個心是保持什麼樣子,也要清楚。這是講到我們心裡的狀態。 如果我們對心理的狀態都不清楚,也會出麻煩。 我常常比喻,就像我們開車子,請問你開車子有沒有注意車子的溫度表和油表?我都碰上這 個問題過。有一次,一個信徒載我要去演講。高速公路上,突然他說:「啊!師父,糟糕 了。」我說:「我怎麼糟糕,是你車子糟糕。」車子竟然要停下來了,我說趕快開到右邊, 剛剛好有交流道,你說危險不危險呢?車子的狀態你不了解,那很危險。那前幾天又碰上那 個狀況了,信徒載我,車子溫度太高,已經到頂點了,我說「停下停下,不要開了」,結果 水箱燒破了。他已經七個月沒有加機油了,車子溫度已經到頂點,萬一爆炸的話,不是很危 險嗎!所以開車子的人一定要檢查溫度、水箱、機油還有油表。 我們開車子的時候會注意這些,那你有沒有注意到你心裡的狀態?如果你沒有注意心裡狀態, 那很容易出事情。佛陀告訴我們,隨時注意我們的心理狀態,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的狀 態是怎樣子。


~~17~~

■法念處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隨觀諸法?在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法,隨觀諸法, 即依五蓋觀察諸法。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 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時,了知我內心無貪欲。了知 未生之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瞋恨 時,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時,了知我內心無瞋恨。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 生之瞋恨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瞋恨,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有昏 沉睡眠;內心無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無昏沉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了知已生 之昏沉睡眠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昏沉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 心有掉舉追悔;內心無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無掉舉追悔。了知未生之掉舉追悔生起,了 知 已生之掉舉追悔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掉舉追悔,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疑惑時,了知 我內心有疑惑;內心無疑惑時,了知我內心無疑惑。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疑惑 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法念處,也就是我們在『心事知多少』單元的時候,所講的五十一個心所。我們心靈裡面所 有的心理狀態,最重要的就是五蓋,五種蓋住我們心性煩惱。可是我們會覺得奇怪,法念處 的內容跟心念處竟然大致差不多,那有什麼差別呢? 心念處是講心理的狀態,法念處是比較強調他的自相跟共相。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的自相— —它自己的那個相狀,就是它的特性、它的作用、它的現起、它的近因,為什麼會有這些現 象,它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它的共相——一切法的共相就是無常無我。所以,法念處是強調 內心狀態的自相跟共相,這是略略的不同。 那麼,我們看到法念處也是談到五蓋。佛經裡面這個名詞有特別的意義:蓋,就是說把他蓋 覆住了。比如我們的眼睛用布把它蓋住,眼睛就看不到東西。當我們內心是這種狀態的時候, 我們就不能了解宇宙身心的真實相,就像眼睛用布矇住,變成瞎子,看不到這個世界。我們 內心在五蓋的蓋覆之下,會讓我們失去智慧。 哪五蓋呢?第一個是什麼蓋?「諸比丘如何安住於法?依五蓋觀察諸法。諸比丘內心有貪欲 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這個跟剛才的經文差不多。第一個是貪欲蓋。在我們古代的名言 裡面,有一句話叫「利令智昏」,一個人貪著利益的時候,就失去了理智,所以貪欲是一種 蓋,蓋覆我們的心性,把智慧打退了。那麼,我們要對付貪欲蓋,就要修不淨觀。 比如說我們會貪戀我們的身體,我們想吃什麼來補,吃什麼來讓他壯,吃什麼讓他長生不老; 然後對這個生理上的一切,貪淨、貪快樂,就想去找尋刺激。眾生因為貪淨、貪樂,所以顛 倒了,就會有一種貪欲的行為。 我常常講,我們這個身體即使照顧得再好,吃好睡好用好,眼睛要看電視,耳朵要聽四聲道, 睡要睡席夢思、黃金床、太空床,就是盡量滿足它,廿四小時照顧得這麼好,視覺、聽覺、 觸覺所有一切都滿意它,但是最後我們的身體給我們什麼?我們照顧它這麼好,它送我們三 個禮物:老、病、死。說起來這個身體真的是很無情,各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廿四小時 每一時每一刻,我們照顧得這麼好,用什麼膏來塗臉,用什麼膏去塗頭髮,想盡辦法,又是


~~18~~ 冷氣、暖氣,又吃維他命、穿什麼綾羅綢緞,又怕它走路,這麼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它送給 我們老病死,所以是最無情最無情的。 然後我們去仔細的觀察,會發現說我們吃這麼好這麼香的東西,它竟然排出來的東西是不好 的味道;然後你看我們耳朵裡面,可以掏出什麼東西;鼻子內挖出什麼東西;吃東西不小心, 嘔吐出來什麼東西;那佛經裡面叫做不淨觀。事實上,如果是透過慧眼來看的話,這個身體 只是一層皮包住它,只是血液、肌肉、骨頭,還有血纏筋、筋纏骨,只是這樣子而已。如果 我們這樣用慧眼來看,很自然的這個貪欲會消除;是暫時伏住而已喔,不是消滅。所以,滅 貪欲的一個方法,就是不淨觀。 第二個是從飲食去下手。飲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很重要的。我們吃東西不要吃太重口味的、 太刺激性的,也不要吃太多,適量的維持生命,你這樣吃的話,比較不會起那些淫欲什麼之 類的。我們中國有句話「飽暖思淫慾」,就是這樣子。所以為什麼我們修道人不吃蔥蒜?它 會刺激我們的賀爾蒙,然後蔥蒜吃多的話,眼睛視力也會受傷害。一般人說吃蔥蒜身體多好 多好,暫時治病可以,常吃的話會生病。所以,要從飲食上去下功夫。 第三個是去親近這些善知識。 第四個,在我們的言語、言談之間,要講一些有意義有道理的話,不要去講那些什麼大家樂、 沒有意義的。 有一次坐計程車,司機問我說:「師父,你出個號碼給我。」我說:什麼號碼?他說:「你 隨便講都可以。」我怕我隨便講,萬一他投資一大筆下去,他沒有中的話,我會被殺死掉。 他說:師父,你隨便講一句話或者是講一個數目字給我。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本分」。 糟糕了,他說:「好!本分,本五劃,分四劃,就 54。」後來我不敢坐他的車子了,萬一 他沒有中的話,我完蛋了。所以在言談之間要很小心。他們以為出家人什麼都懂,連號碼名 牌也來問我,我跟他講「本分」,是說你好好做計程車司機,你就能安心過日子,千萬不要 去玩那個東西。 ★ 那麼對瞋恨心呢?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修的,叫做慈心觀。就是去觀察自己的父母,我們要讓 他快樂,他那快樂的樣子。眾生快樂,我就快樂,用這樣子去觀察。當然,男性就是觀察男 性的長者,女性就是觀察女性的長者,你覺得說我一定要讓他歡喜快樂,幫助他。 你經常用這個慈心觀,先觀自己的至親骨肉,一定要讓他離苦得樂;進一步觀那些跟我無親 無冤的人,也要讓他快樂;再進一步觀傷害我的人,我也原諒他,我要讓他離苦得樂。如果 我們修到所有一切眾生我都能讓他離苦得樂,他們那種快樂的樣子,我這樣一定下來就可以 觀想出來的話,那這個慈心觀修成了。佛經裡面說「百毒不中」,百毒不傷,慈心觀就是修 這個慈悲心。 那如果是說我們去積這個恨,某某人傷害我,我不能原諒他,這樣不會去傷害他,會先傷害 自己。我們只要有一點點不能原諒別人的心,我們的生理機構、賀爾蒙、神經系統、循環系 統都會受傷害。所以,有些人對自己的父母親友、朋友同學,過去傷害過我們的,如果我們 念念不忘,有一個冤結結在內心裡面,會生病的。各位要記住:所有過去傷害我們的人,我 們原諒他;如果你不能原諒的話,病就會一直跟著你,這是肯定的。過去的就像死掉了,不 要再去想他了。別人對我們不好的,要忘掉他;但是別人對我們好的,要記起來,趕緊去報


~~19~~ 答他。這是慈心觀裡面各位要注意的。 滅瞋恨心的第二個方法是什麼?就是去思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業的主人,是自己業報的主人。 我造了什麼業,我就必須受什麼報,現在受這個報是理所當然的。我自己沒有智慧,所以造 了惡業;我造了惡業,所以我今天要受這個報,不要去怨天尤人,都是自己的業力在操縱, 那業力是我自己造來的,所以我不應該去瞋恨眾生。 第三個方法,我們要思考思惟的就是說,如果我們動瞋恨心的話,這個瞋恨心就好像我們送 一個禮物給別人,別人不願意接受,這個禮物我們還是收回來。當我們動瞋恨心,別人不會 感受到,而是我們先受到傷害。就像前面我們講過的,我們用手去握那個熱紅的鐵條,我們 手一握,還沒有去打人,我們的手已經燙傷了。 另外,就是我們親近善知識。還有講話的時候,不要用那個很刺耳的字眼來形容,不要用那 種太尖銳的、傷人的、不好的文字來形容。以前那個弘一大師因為他的字很好,看起來就是 沒有人間的煙火味,有一個人就希望說:老法師!你能不能寫這個字典裏面的字,你就一字 一字這麼寫,我再來編排,留給後代人寫(臨摹)。 起初老法師就答應了。以前不是王羲之有千字文嗎,他就想按照這樣子去寫,後來他寫一寫, 他不敢寫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字眼是比較低俗的,寫到我們人體的,寫到不好的,比如 說不好的那種男女行為、不好的狡詐奸滑行為,他覺的這樣一寫,好像傷到自己的心靈了, 所以他就不敢寫。 在我們用字、談吐當中,那些很尖銳的、很低俗的、很不好的、會刺激別人心念的那個字眼 也不可以使用。這是讓我們斷除瞋恚蓋的一個方法;最重要是修慈心觀。 我建議各位,如果我們要打坐,我們可以先合掌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後 我們我們請求所有被我傷害眾生,過去被我傷害的眾生,我有意、我無意去傷害的眾生,請 求他們原諒我。然後,我們也原諒所有一切眾生,他有意無意之間,透過身口意來傷害我, 明的暗的,所有這一切我都原諒他。第三個就是說,我所修的這一切功德,我願意跟一切眾 生分享。你要打坐的時候,先這樣子做、這樣觀想,你才開始打坐。誦經之前,你也這樣子; 誦經後,你也這樣子觀想一下、唸一下。就是所有被我有意無意傷害的,我請求他的原諒; 所有傷害我的,我都原諒他;然後我所有一切功德、我一切的法喜,我都迴向給一切眾生分 享,這樣子可以慢慢消滅我們的瞋恚蓋。 ★ 貪、瞋,再來就是昏睡的蓋。這個地方講到昏睡蓋,他沒有寫癡。 昏睡蓋:我們聊天的時候精神百倍,一打坐會點頭稱讚,是不是?這個就是最大的毛病。不 修行還好,一修行馬上就想睡覺,很多人有這現象,包括我本人。後來我想盡辦法去克服它, 洗冷水、用手捏自己的臉皮和眼皮、大腿這麼捏也不行,後來就站起來走一走。最簡單的方 法就是站起來走一走,因為行動當中的確是不容易睡。 那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對治昏沈的一個方法就是吃。如果我們吃太多蛋白質或者是脂肪,尤其 吃動物性脂肪的時候,很容易讓你昏沈。世間的人大魚大肉以後就想睡覺,有沒有這現象? 你們過去有沒有這經驗?所以動物性的脂肪、澱粉你吃太多,不行的,飲食會影響到我們的 生理。我們吃東西就是適可而止,營養很均衡的,蔬菜水果,青菜豆腐湯,吃了保平安,你 在質量上稍微去調配一下。太重的口味、太多刺激性的東西,不要去吃它。在巴西有一個信


~~20~~ 徒說,他一天要喝三大杯的咖啡,他說沒有咖啡簡直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覺。我說:不行,你 這樣吃下去,你身體會受傷害。 這是談到從飲食上來對治昏沈。就是適量的、多樣性的。請問少量多餐好不好?一般人都注 重少吃多餐,不對的,要少吃少餐才對。你不要一天到晚說我少量多餐,那不好,變成一種 貪。一天裏面,早上吃一吃,中午吃一吃,晚上實在太餓的話,泡個什麼東西喝就好,越簡 單越好。你不懂得吃,就一輩子受到吃的傷害。所以昏沈的第一個對治方法,就是飲食,飲 食要特別小心。 二是做光明想。比如說日、月、電燈這些。經常就是覺得法喜充滿、光明照生。即使要睡覺, 你也可以做光明想;你慢慢躺下來,觀想佛陀放光加持。盡量做光明想,可以對治昏沈。 改變姿勢,經行走路,這樣子也會對治昏沈。很想睡的話,你乾脆就站起來;你坐著會想睡 的話,你站起來就不容易睡覺。然後親近善知識。還要注意我們的言談,言說很重要。 另外就是掉舉。心很散亂的時候就不要修觀,我們就單單修止,把這個心灌住在這個呼吸, 入息出息、入息出息,就注意在這個息跟皮膚的接觸點,就是人中這個地方,把心注意在這 個接觸點,這個心容易定下來。如果心跑出去了,收回來;跑出去,收回來;你慢慢收一次 兩次三次,這個心就會聽你指揮,你就定住了。這是對治掉舉。 還有一個蓋覆我們心性的是:疑。你在修,修修修,唉呀,修這麼簡單,只是注意呼吸,這 個有效嗎?修這個能開悟嗎?這就是疑,對這個法門懷疑了。那你就想:如果別人修沒有效 果,那別人一定不會修,可是這個法門傳了兩千多年,有人在修,那一定會有效果,只是我 沒有恆心而已,我只要堅持下去,繼續修。 懷疑的還有很多,比如說懷疑因果業報輪迴,都懷疑。所以我們在國外弘法的時候,你一下 子跟眾生說三世因果、業報輪迴,他們很難接受、很難相信。我大部分都是反其道而行,不 要跟他們一下子講三世因果、業報輪迴、前生來世的,他說這些看不到,天堂地獄這些都看 不到,他不相信。 怎麼辦呢?靜下來,注意呼吸。奇怪了,你心靜下來,心沉殿、沉殿,過去生過去世的那些 業障一一會浮現出來。當它要浮現出來的時候,它是在生理上讓你感受酸啦、 痛啦、麻啦、 癢啦,甚至痛不欲生,一個一個的展現出來,這個時候他就會相信,喔,因果業報這麼可怕。 甚至過去動過的念頭,過去所做的一切動作,所有一切一切,一一的從內心裡面重新浮現出 來。所以在國外弘法,很少直接跟他談三世因果,而是直接就讓他們靜坐,去靜下心來的時 候,所產生的這些現象,他自然就會深信因果。所以,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對 三世因果、業報輪迴不相信,你多(打)坐,坐久了你會發現一一的在你身心上展露無疑。 這個是對治疑。我們就是多看一些經書,多聽聞善知識的開示,然後自己多打坐,慢慢、慢 慢就會從這個定境當中看到世間種種現象,就會了解了。 這是講到這個法念處。法念處還有講到十二處、十八界,還有很多,我這邊沒有把它列出來, 主要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五十一個心所,比如說大隨煩惱、小隨煩腦、根本煩惱。六種根本 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見。我們以前有講過五十一個心所了。把五十一個心所研究清清楚楚, 我們就知道我現在這個內心的、內涵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是善心所、是惡心所,是昏沈 是掉舉,還是散亂。這些狀態我們都能清清楚楚,當這些現象出現、產生的時候,我們就知 道用什麼方法去對治它。


~~21~~ 這是講到四念處。心到底要擺在什麼地方?首先是擺在身念處,身念處包括我們的行住坐臥, 細一點的話就包括我們的呼吸,有動態的、有靜態的。如果我們專注身體的狀態,或專注呼 吸,就是修定;如果你去觀察這個身、呼吸是無常無我,那你就是修觀。我們修行的時候一 定要清清楚楚,我現在是修止還是修觀。你修止,你就專心修止,就是定住一個境界,定住 在呼吸還是什麼部位。行動當中,我這個行動的動機、變化、過程、結束,我都要清清楚楚, 這是動態的修行。 通常,身念處我們特別推薦的就是:觀呼吸,靜下來觀察呼吸。因為我們的呼吸就是內心的 一面鏡子,心很難去控制、很難去掌握,那麼我們掌握呼吸,很快的心就會靜下來。然後觀 察我們的感覺,就單純的觀察感覺,很快的我們的心也能夠靜下來;這是修止。但是修觀就 不同了,要去觀察呼吸、觀察這個感覺是無常無我、緣起如幻,這時候就是修慧。 止、觀要配合,怎麼搭配呢?如果你的止太深,很容易掉進昏沈的現象,很容易睡著。因為 你的定太強了,不能開智慧,甚至會讓你沉迷在定境當中,變成外道定,那就很麻煩了。所 以在止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專心的修止,但是不能沉迷在止,止到一個程度,馬上要去觀它 的無常無我,那就止觀相應。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較容易了解。我們台灣有很多颱風,颱風來的時候不是都會先發布海上警 報嗎,就是警告那些捕魚的人趕快讓漁船靠港,等風平浪靜了,這些船又會開出去捕魚,否 則他一直靠港的話,他就無以維生。 那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你心很散亂的時候,那時候你就專心修止,停留在呼吸上,只注意 呼吸,不要去觀無常無我。但是,如果心能夠定下來,心息相依,心跟呼吸相依,這時候馬 上跳開,去觀察這個呼吸或者是感受的無常、緣起無我,這樣才能開智慧。所以,定太深, 不能開智慧,甚至會讓我們走偏,偏入外道定。但是,如果慧強定弱呢,也不行,你定不夠, 觀不起來,觀無常無我觀不起來。所以定慧要均衡。定慧如果不均衡的話,智慧不能開。 用簡單一句話,就是說我們修行就是生理變化的一種過程,你修到某一個程度,他身體發生 什麼樣的變化,那時候你就要用哪一個法門來去對治它。那某些法門暫時對你來講根本沒有 用,因為你的生理上沒有發生變化,你心理上也沒有變化,所以有些法門你用不上。等你修 到某一個程度,你生理上發生變化,心理上發生變化,這個時候要用四正勤、四神足、還是 五根、還是五力、七菩提,你要用哪一個你要很清楚,它是很靈活運用的。 前面我們所講的就是,國王最安全的地方是皇宮,那我們生命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去觀察我 們的生理現象、呼吸的現象、感覺的現象、心理的狀態、以及心理的內涵,那麼這個就要四 念處的修行方法。 四念處,簡單的報告到這個地方,接這我們要講四正勤。修四念處的最重要的一個先天條件, 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精進法門。


~~22~~

【四正勤】 什麼叫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四正勤,這是所有法門都會用上的,不論哪一個法門都一定要用到這個,就叫做精進。 我們這次到德國去,那邊的信徒要買東買西送給我們,我們說什麼都不要送。他們說:「師 父,你需要什麼禮物?」我說:「要精進。」後來他們就把那個迷迭香去曬一曬,然後把它 用布包起來,寫「精進一袋」。我說我需要的是開悟,他們也送「開悟一袋」,很有意思。 以後有人打電話給你,問你需要什麼,你怎麼回答?精進和開悟;要不然你說:「我要智 慧。」你不要說送我什麼膏的,那麻煩了。 精進是所有一切法門、一切善法、所有成道的最根本,包括我們在家的事業、身體的健康及 家庭,所有一切一定是要精進。 精進跟一般的勤勞不一樣。佛經裡面講到精進,是斷惡修善的一個過程,是會讓我們的身心 得到進步,道業、身心智慧都會增長,福德都會增長的,那才是精進。那世間人整天在忙, 那個忙很勤勞很努力,但是如果努力做壞事呢,你就完了。一個小偷白天也偷、晚上也偷, 早上偷、晚上偷,算不算精進?那算勤勞,是很努力做壞事,不算精進。所以精進跟一般的 很勤勞很努力是不一樣,知道嗎!勤勞,台語說「骨力」,你看用骨頭去做了,那真的是很 努力。 「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你沒有的那個壞習慣、壞的動作、不雅的那種動作,絕對 不要去做,不要讓它去產生。已經有的呢,不好的口語、不好的習慣、不好的行為、不好的 心念,所有一切不好的,趕緊斷掉它。「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的善要令生, 好的習慣、好的念頭你沒有,我們要去培養。那麼已生的善念要令增長,已經有的善法—— 好的念頭、好的語言、好的習慣,我們要讓它增長。四正勤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越修越懶,那不對喔,應該越修越精進、越有精神。 ★ 那麼,我想提出四個力量來修精進,這是從印順導師《成佛之道》裡面,我引用的一段。就 是修四種力量來讓我們精進:一個是勝解力;一個是堅固力;還有歡喜力;休息力。 一是勝解力:就是說我們深刻的去了解一種道理、一種真理,你深刻去了解的時候,會產 生一種欲望、善法欲。你深刻了解它的原理,合乎於理性,合乎於實驗,你深刻理解這種道 理的時候,你會希望能夠得到;這個叫做勝解力。殊「勝」的理「解」所產生的力量,會消 除你的懈怠懶惰。比如我們殊勝的理解、深深的理解到這種禪定智慧的可貴,而且是我們人 可以達到的,任何人都可以修到的,你了解這個原理的時候,你會很熱心的想去追求。這就 是我們一般講信仰會產生力量,你殊勝的一種信仰,你相信絕對是如此,那你就會去做。 如果我們「考上托福就可以留學,沒有通過就不能去留學」,請問你相信不相信呢?托福你 考六百分,你可以選好的學校;你考四百多分、五百多分,你選的是爛學校——請問各位相 信不相信?你相信,你一定會去考。有一位信徒他考了五百七十幾分,他的兄弟跟他講:你 考五百多分,你選的學校是很爛的學校;你想要州立大學的話,你一定托福要六百分。結果 他真的重考。他確信說六百分可以選好學校,他相信了,所以他放棄五百七十分,他重新再


~~23~~ 考。所以相信的力量很大。 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我們對人生的生死輪迴這些問題徹底去了解,然後有解脫道、有菩薩 道讓我們去修學,這些原理我們把它分析、歸納、演繹、了解清楚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股 善法欲,猛烈的想去追求。這是對治懈怠懶惰的一個方法。就是用殊勝的理解、深刻的了解, 所產生的一種欲望。 二是堅固力。你修這個法門,你不要試一次,東試試、西試試,這樣不行,要有恆心,至 始至終的修出一點效果來,這叫堅固力。還有,成佛之道是要靠自己,沒有人可以幫我的忙, 不要有依賴的心。如果你有依賴的心,你就會懈怠懶惰。「師父修一點給我就好了;師父指 點一下我就好了」,這不可能的。淨化內心世界、提升生命質量、成佛這件事情,沒有人可 以幫助我,要靠我自己,要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各位不要看說單單只是注意呼吸、注意感覺, 就會讓我們斷煩惱了生死,如果你不去修不去學,了解也沒有用。要堅固心,有恆心、有耐 性的,每天坐個三次,一次十分鐘就夠了,當然你能夠十五分更好,二十分那又更好了,如 果能夠最少半個小時,你一直保持這紀錄的話,你慢慢就會感受到那種力量產生出來,那種 法喜會產生出來,這是保證班喔! 三是歡喜力。你不修則已,你一修,你會得到那種輕安喜悅,所以會越做越喜歡做。讀經 也是,越讀越喜歡讀。你越打坐,就越喜歡打坐,它變成一種習慣了,為什麼?你從當中會 得到喜悅。你不去試的話,永遠這個喜悅得不到。越有喜悅,你會越去精進。所以修行不是 苦差事。我常常講,修行是一種享受,修行是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提升到一個層次的時候, 自然就超越我們這種很庸俗的人生。你看看社會那些有錢人,住在別墅、享受一切切,他就 是有那種福報;他努力的成果,他就有那種福報。他沒有那種福報的話,有些叫做暴發戶, 沒有那種知識,他得到那種福報的時候,他就開始墮落,因為飽暖思淫慾。 我最近聽到一個新聞,說有一個人跟一個有錢人租房子,這個有錢人很可惡,吃喝嫖賭的。 他說:「我不相信因果。」我說:「為什麼不相信因果?」他說:「他作惡多端,竟然這麼 有錢。我們辛苦勞力的賺錢,還去『供養』他,每個月十幾萬的租金給他,他這麼享受,吃 喝嫖賭,可是他這麼有錢,錢一直進來。我不相信因果!」我說:「不是沒有因果,等一陣 子你再看看。」昨天我問他有沒有因果,他說:「師父,有喔,有因果。他現在糖尿病、高 血壓在住院。」我說:這不就是因果嗎!什麼事情沒有因果?一定有因果的啦。 所以,我們堅持去修,你會感受到那個因果。你靜坐下來,你試試看,你心平氣和,注意力 集中,不容易發脾氣,效果產生了。然後耐性也來了,對事情的判斷力也好,記憶力也增強 了,這不是因果報應嗎!所以一定要堅持,堅持去修,就產生效果;效果一產生,你會產生 歡喜,原來這麼好。這是歡喜力。 四是休息力。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名詞?叫你去睡覺。就是當我們勇猛精進一段時間,體力 不支的時候,你就好好的休息一下。所以佛法的修行很科學的,不是叫你整個晚上坐到天亮, 硬撐硬撐,撐到病,那不行。你很累很累的時候,這個生理上的反應叫你休息,你就要休息。 我們看經,很好啊,但是你看整個晚上,眼睛受傷了,那不行。平時我看經的話,大概半個 小時我就休息一下,眼睛閉一下,去想剛才看的道理是什麼,想一下子;或者是走動一下, 很適宜的去調適自己的姿勢、座位。看書的時間、讀書的時間、打坐的時間,多采多姿的調 配。


~~24~~ 有人問我:「師父,你整天閉關在做什麼?是不是整天在打坐?」我說:「不行,整天打坐 那會生病的。」在關房裡面也是這樣子正知正念,吃飯怎麼吃,上廁所怎麼上,洗澡怎麼洗, 每一滴水滴在身上的感覺是怎樣子的,每一口飯吞進去的感覺是什麼,有沒有察覺出來,每 一個動作是心先動還是手在動,察覺出來以後,要清清楚楚的。然後很累了就休息,好好休 息,好好的睡他一覺,但是不要貪,那麼這個也是休息力。 這是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要培養精進的四個方法,就是: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休息力。


~~25~~

【四神足】 四神足是關於禪定,又叫作四如意足。為什麼叫做神足?神就是神通。定會產生神通,定是 神通的依止,就像我們人能站起來,是我們有這個腳站起來,才能跑、才能跳、才能走路, 那麼有定才能產生神通。但是,神通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是說神通是定的一種副產 品。修學佛法不是要追求神通,神通是在禪定以後很自然的一種現象,只是說藉著這個禪定, 去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然後引發特殊的智慧。 有關於禪定的修學,有哪些條件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地方談到四個條件:欲如意足、進如意 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我們背誦的時候,就是「欲精進念慧」,或者是背「欲勤止觀」。

■欲神足 我們先來談「欲」。首先我們要了解,修學四禪定、戒定慧、四念處,乃至我們想成佛度眾 生、利益眾生,這一切切都是欲在推動的一種力量;而且,欲的本身不是絕對的善、不是絕 對的惡,它是中性的。就像睡覺,睡覺有沒有好或不好?沒有。你為了恢復體力,那麼你睡 覺是好事情;你吃飽沒事,一直睡一直睡,那就不好。在修學佛法裡面,欲是一個很重要的 動力。 《華嚴經》有一句話說:「廣大智所說,欲為諸法本,應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廣大 智」就是指佛。佛陀說「欲為諸法本」,欲是一切法的根本,善法、惡法的根本都是欲。作 為一個修學聖道的信徒,「應起勝希望」,就是善法欲。善法欲做什麼呢?「志求無上覺」。 在一般人認為,修道就是鏟除所有的欲望,欲盡情空就會成道。不是這樣子的,經上強調修 學佛法的一個重要的原動力就是欲、欲望。我們想成佛,請問算不算欲望?也算欲望喔,但 是我們不講欲望,我們講好聽一點,叫作願力。所以,佛說欲是諸法的本,是一切善法的根 本,我們要發這個欲望、願力去求無上覺、無上的智慧。 《華嚴經》裡面還有一句話:「捨無明欲,住佛志樂」。無明欲,就是我們平時認為那種欲, 比如說吃喝唱跳啦,財色名食睡啦,因為它是跟無明相應,所以要我們捨棄的是無明欲。但 是,我們要住佛志樂,就是以信佛、學佛、成佛、廣度眾生、利益眾生作為我們人生的最高 的訴求。 所以,如果沒有欲的話,不能修道了。我們要修禪定也好,智慧也好,你如果沒有這個熱誠, 沒有強而有力的這種熱誠心的話,修不起來。這跟一般人想的「修道就是把所有的情欲都趕 盡殺絕,業盡情空了就能成道」,不是這樣子,這是生命的一種動力。只是說我們一般人容 易沈迷在這個欲望當中,跟無明相應,結果造無邊的業,受冤枉的苦。 那我們要把這生命的動力去昇華淨化,達到一個止觀相應的境界的時候,我們生命成熟了, 智慧開展了,這種情欲變成一種悲天憫人的、慈悲的福德,這個時候自己的生命自在,也可 以讓身邊周遭一切人生命自在。所以這個欲如果把它砍掉的話,那不能成佛。一般人以為欲 是一種障礙,不是這樣子的,是跟無明相應的時候,這個欲會障道;如果是追求智慧、追求 禪定,那這個欲反而是不可缺。以世俗的話來講,就是強烈地、猛烈地追求這種覺悟的心, 那這個是很好的欲。


~~26~~ 四神足的第一個是欲神足。對我們所信仰的事理了解得清楚了,你相信了,然後你希望得到, 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這個欲望以後,所以我們能夠精進,你會為了達到這個目 標,廢寢忘食的去追求。四神足的第一個就是要有很強烈的這種信心、欲求,這個叫做善法 欲,欲為足。

■勤神足 勤神足(精進如意足)修定,一定要有精進做基礎。

■念神足 就是以念為足,念就是正念,這是屬於修止、修定。我們的心念不斷地去攀緣過去、追求未 來,始終不肯停留在現在,始終不肯停留在自己的身心當中,不斷向外去攀緣,追求快樂、 追求刺激,回想過去、憧憬未來,這個念頭亂七八糟的,這個就失去它的能量了。如果我們 有正念,安住在現在、此時此刻,當下是正念,這是產生定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觀神足 如果我們入很深的定,讓我們沈迷了,那不能開智慧。請問各位,貓抓老鼠有沒有定?一隻 貓看到老鼠鑽進洞裡面去,那隻貓又肚子很餓,牠會一直守在洞口,請問這個算不算定力? 也算定力;但是會不會開智慧呢?不會。所以,定一定是能夠淨化我們身心的,那才叫做定。 老鼠躲在洞裡面不敢出來,牠也是一直在找機會,牠也是有定力,貓跟老鼠兩個都在比定力。 老鼠比不過的時候,一跑出來就被抓了。 請問小偷在路上一直瞄你的手提包的時候,有沒有定力?也算定力啊;但是那個會造業。所 以我們講的定,它一定是清淨,能淨化我們身心,那是我們所要求的定力。各位有沒有看過 一種情景:白鷺鷥在水邊,牠一直看著水裡面的魚,牠一直看一直看,看見有魚的時候,牠 就夾起來吃,那樣也是定力。世間很多東西都有那個定力,但是不能開智慧。 這個是講到定,還必須有精進才能成就;那精進要能夠得到智慧,就必須要修觀。 所以修禪定的基本條件就是:先要有欲,有這個欲望、欲求,就叫作願力。我們來生再投胎 再做人、再修學佛法,算不算欲呢?也算,叫做願力。如果說賺的錢吃喝唱跳,吃遍世界各 國,玩盡各國的風光,那也是欲,但是沒有得到智慧的話,那就是損掉我們自己的福報而已, 把我們的福全部吃光,那個不好。如果我們能夠藉著這麼好的精進基礎,來行善、來布施、 來做善事、來幫助窮人、幫助弱勢團體,那就變成福德智慧。所以,欲是可善可惡的。 那這個欲如果加上止觀、定慧的時候,它這個力量就能發揮到很大,所以叫作四神足。 在華嚴經裡面談到最高最高的欲望是什麼呢?修這種欲望的話,連天魔外道都不能斷,那就 是成佛的欲望、求無上菩提的欲望。非達到此目標不可,非成佛不可,非度眾生不可,那種 最高最高的欲望叫善法欲。這個是跟我們一般人想像的「修道就是放棄人間所有一切,什麼 都不要了」,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講「看透」跟「看破」有沒有一樣?看破是沒有希望了;那我們修止觀定慧,我們 是認識清楚,是看透而不是看破。有的人說我們信佛學佛就是看破人生,請問看破人生好不


~~27~~ 好?不好,好像對這個世間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人生沒有意義了。那「放下」跟「放棄」相 同嗎?不一樣。放棄跟看破一樣。台語說:「看破你的手腳」,等於是說對你沒有一點期望 了。如果是我看透你的動機,看透你的心地,看透你了,但是我還是有多餘的心想去救度你, 我是看透你,並沒有放棄你。 所以,我們是看透人生的真相,不是看破人生,那你還會努力 ,知道嗎!你會正確的去努 力,然後我們做很多善事,但是我會放下,不會說我做很多善事,你要報答我、要恭敬我, 你要對我好一點、對我尊敬,你會放下身段。因為有智慧、有悲心,所以我們不會放棄世間。 我們不會放棄世間有這麼好的機會,什麼機會呢?輪迴的機會、生死的機會,所以我們還是 繼續來生死,繼續來輪迴,我們還有這個機會去服務眾生、利益眾生,然後繼續修學佛法, 繼續修止觀定慧。在無限的生死當中,我們自己成熟,也跟這些眾生成熟,陪公子讀書,這 樣你看這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是看透而不是看破,是放下而不是放棄。這樣了解了嗎? 這個講到四神足裏面一定要欲神足,有強烈的生存欲力、欲望,但是這個欲望不是說要追求 吃喝唱跳、財色名食睡那種享受的欲望,不是的,是這種生命向上、向善,一種光明積極擁 抱生命的那種力量,這是修行一個最基本的要件,如果沒有這個欲的話,修不成。只可惜我 們眾生把生命這種動力沈迷在財色名食睡當中,得意忘形了。 菩薩,Bodhisattva,菩提薩埵,我們翻成「覺有情」。而人、動物是「有情」,有感情、 有感受,但是就是缺那個「覺」,我們不覺、或者是邪知、邪覺。三菩提叫做正覺,「正」 確的「覺」悟了人生,看透而不是看破,然後放下了自我的身段,而不是放棄了生命、放棄 了眾生。用簡單的一句話講,就是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是去擁抱眾生,擁抱生命,擁抱 蒼生,擁抱世界,擁抱全人類,但是呢,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不會說「眾生剛強難度難化, 算了吧,讓他死吧,管他的」,不要有這個念頭,那變成看破了。 提得起、放得下,我們要提起的是什麼呢?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 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就是欲嘛,就是欲神足。 然後,我們知道一切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對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得失成敗這一 切一切,好像過眼的煙雲。在千生萬世當中,這一生當中的家庭、感情、事業這一切切算不 了什麼嘛,因為我們有一個無上的願望,就是成佛度眾生那個願望,這些都只是幫我修道的 一個增上緣,暫時的得失成敗算不了什麼,要看透它,但是不要看破人生,不要看破手腳。 我們看透、了解了人生真相,但是不放棄。


~~28~~

【五根、五力】 五根是: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我們看四神足跟五根、五力大致一樣,只是多了一個信根而已,精進、念、定、慧跟四神足 非常非常類似。 所以我們說要講三十七道品,事實上沒有,差不多只有十個而已。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 裡面把它統計一下,差不多十個學分就夠了。但是,佛陀為了不同的眾生,眾生需要這個法 門,就說五根五力的法門;那麼有些眾生他在生命的瓶頸、修道的瓶頸,他需要四神足,佛 陀就說欲神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是這樣子的。 我們先解釋五根跟五力,為什麼叫做根?為什麼叫做力?「根」就是會引發一切功德的根源, 引發所有善法的根源,包括福德、智慧、神通、定慧這一切一切,它的根就是這五根。根就 是發源的地方,它叫原動力。那麼,「力」就是它有這種力量,有降伏煩惱的力量,那叫做 五力。

■信根 比如信根成就了,它會有一種力量去破除我們的疑惑,不再像鴻毛隨風飄,忽而東西。這個 信心已經長了根,對因果業報、緣起無常這些有信心了,對四聖諦、八正道、有信心了,這 是信根,要修到十信菩薩裡面的第六信圓滿了,這個信心才建立。以我們目前來講,我們現 在修道的階段是初信或二信、三信而已。到六信圓滿的時候,如果有人拿刀子要砍你的脖子, 說:「你信佛嗎?你信佛,我就要把你砍掉」,而你還是說信,因為你確信因果業報輪迴, 你不再懷疑,那麼這個叫信根成就,是在第六信的時候成就的。

■精進根 精進根,不要再懶惰懈怠了。這個要觀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苦聖諦,觀苦跟無常會讓我們產生 精進。我們一般人很少去思維人生的究竟價值,始終都沈迷在五欲當中,不知道五欲讓我們 的心性墮落,所以提不起勁來。尤其是環境好的時候,更容易使我們退失這種道心。事實上, 環境好,更有充分的時間來修道才對,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同窗道友的提攜,往往 環境越好越容易退步。所以你看看,在越好的環境當中,會修行的人他有更多充分的時間來 修行。 未來的世界也是如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修道也會差距越來越大。舉個例子來講。現在有 電腦網路、電影、電視,家庭裡面第四台上百台的,還有冷氣空調,什麼機器都有,大家都 是「一指神功」點下去,飯菜什麼都有了,洗衣服也是一指神功一按就可以了,那你多餘的 時間做什麼呢?要資料的話,也不必到圖書館,電腦網路查一查,或者光碟軟體看一看,什 麼資料都有,可是你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呢?聰明的人把這些事務交給機器去處理,剩餘的時 間就可以專心來修行。 所以,未來的世界我們人類的心靈差距會越來越大。聰明的人利用這些機器幫你節省好多體 力時間,節省很多的麻煩瑣碎事情,你在家裡面就可以得到很豐富的資料,甚至在家裡面可


~~29~~ 以作生意賺錢,那有智慧的人正好利用這些機器、科技的發明來幫忙,他可以得到修道的機 會。所以,物質上的生活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精神上也是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說現代科技發達,物質進步很文明,可是事實上現代人的心靈反而是退化,煩惱越來越 多。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所負擔的生活上壓力是越來越大;知識如果不進步,保持原 地踏步就是落後,那落伍就跟人家不能競爭,所以現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上的壓力是越來越 大。你如果沒有修行的功夫,這個壓力太大、超過負荷的時候,生命就短路了。所以整個社 會自殺的風氣非常多,日本也是這樣子,世界各國都是,憂鬱症、躁鬱症、自殺,這種不好 的行為越來越多。 我們如果修五根、五力,修信根——絕對相信有前生、今生、來生的三世因果業報輪迴,相 信有聖哲的功德,相信聖哲所開示的法門可以提昇我們的生命,那麼這個信根建立起來,你 就會勇猛的追求。所以信根接著就是精進,精進根就產生了。

■念根 那麼你精進的目的做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太亂了,所以還要修念根。念根,最重要是去正 念身、受、心、法,時時去念身不淨、無常,觀察自己的呼吸;然後念受,受念處,觀察全 身的覺受;觀察心理的狀態,心念處;觀察心的內涵,法念處;念根就是念這個四念處。那 麼,這樣子心安住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忽視外在的世界,就是此時此刻我身心的一個狀態我 安住了解,這個時候叫做念根。 念根跟我們一般念佛念咒念經的那個「念」不太一樣,是把心安住在身受心法四念處,定在 這個地方了,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心定下來,產生智慧;但是還要觀無常無我。

■定根 有了念根才有辦法修定根,這是修定的一個次第。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念茲在茲,讓我們的 心跟這個境界心境合一了,心一境性了,叫做定。心波能靜,定在這邊,那就叫定。但是我 們一般人的心念不是定在一個境界,而是定在很多的境界,在過去未來、自己別人、 恩怨 是非當中,哇!那真的是沒有停留過,不斷地在飄蕩,所以沒有定,這就是亂了。

■慧根 有了甚深的定還不行,還要有慧根,就是觀察我們的身受心法,一切一切都是共通的現象: 無常無我、緣起如幻。去觀察身,身只是四大假合、五蘊合和,只是有這個身、有這個形態、 有這個作用,但是找不到永恆永遠的我,找不到;那就叫做慧根。 在我們眾生的心態裡面,我們看到一個人,好像人的內在裡面有一個靈魂、有一個我,那叫 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修學佛法的人所看到的一切一切,只是許許多多的地 水火風四大五蘊組合的一個現象,暫時有這樣活生生的一個人事物呈現在我們眼前,但是他 的背後卻找不到永恆不變的一個主體。人只是四大五蘊的假合,你要去找到一個他或者是我, 自他的這種差別找不到;是有這個動作、有形態、有這麼一個作用,但是要找到一個永恆不 變的一個什麼就是找不到。


~~30~~ 所以,定根有了,必須要有慧根,就是去觀察身心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緣起如幻, 那麼這樣子才會產生智慧。 有了五根,按照這樣去修去學的話,會產生一種力量。有了信根就能斷疑惑;有了精進根就 斷了懈怠懶惰;有了念根就能安住在自己的身受心法,能讓身心安定下來;進一步的,有了 定根,它就能夠拋棄散亂的現象;有了定根,去觀無常無我,就能產生智慧,慧根就有這個 力量能夠斷除我們的愚癡、邪知邪見。這個是講到五力。 ★ 現在我們要來了解的,就是說五根、五力一定要有平衡的狀態。比如說我們信根太強好不好? 你沒有慧根,你信根太強,我說什麼你就相信什麼,那麼有信無智就會長無明。如果有慧根、 沒有信心呢,有智無信會長邪見。所以講到五根五力的時候,一定要修成平衡的狀態,信根 跟慧根是平衡的。這五根一定要讓它在平衡的狀態當中同時成長,否則的話,你單單修信根, 那你會變成迷信,因為你沒有用智慧證明它;你沒有用智慧證明,人家講什麼你就信什麼, 萬一你聽到的不是正確的,你又相信的話,那變成迷信了。所以五根是要要求平衡狀態的。 那如果信根跟慧根太強了,那會變成掉舉的現象,各位可以了解這個意思嗎?你的信根很強, 人家講什麼你就相信什麼,甚至你的精進根也很強的話,你的心理狀態會變成掉舉,七上八 下的,你定不下來。 如果是定根太強,你會變成懶惰。早上我們講過了,一個人常常修定修定,定到最後也不想 做事業,也不想管妻子兒女父母,這所有的一切你都變成冷漠了。因為定會產生很大的快樂, 這一定下去好像才幾分鐘,但是已經過了幾小時,這個時候你就變成很懶惰,你覺得「哇, 入定真的是很快樂,一下子沒是非沒恩怨,通通沒有」,就在這如如定當中,只是覺得幾秒 鐘幾分鐘而已,哇!一個早上去了。那個美妙的定境會讓你沈迷在當中。 所以,我們修五根、五力的時候,信根、精進根、還有慧根這三個太強的時候,會變成掉舉; 定根太強的話,又會變成怠惰懶惰,因為你什麼事都不想做;什麼事都不想做的時候,那你 就不能產生悲心去利益眾生;那悲心沒有的話,就不能成菩薩、不能成佛。所以我們修五根 五力,最重要就是要讓它定慧均衡。定慧要均衡,就要修念根來平衡,平衡這個掉舉跟怠惰。 因為念根是讓我們的心念安住在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所以念根對我們修學佛 法來講是很重要的元素。 但是我們眾生的念是什麼呢?前念跟後念不能連接,前面想東、後面想西。正念的話不是這 樣子,正念的人他前念後念是同一個境界;但是有些人只是保持一下子而已。就是說你前念 後念、前念後念同樣的境界,那叫做定。前念後念都是一模一樣,沒有改變,那就叫定。我 們一般人是前念後念完全脫節,南轅北轍,一下東一下西,嚴重的時候我們就叫精神分裂症, 那現在我們還能控制的時候就叫正常人。我們現在還可以控制一下子,知道說前念後念對不 起來,這是正常人;那嚴重的時候就精神分裂症了。 所以,五根五力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就是這個念根。念根可以對治掉舉,也可以對治怠惰。 在我們修道的過程裡面,你不要以為說我相信因果就好了,我相信業報就好了,我相信輪迴 就好了,你的信根很強很強,可是你沒有跟念根結合在一起,沒有跟慧結合,你這個信是很 迷信,人云亦云的。人家講輪迴,有沒有輪迴?你看到沒有?你根本沒有看到輪迴啊!因果 報應,師父講了一大堆,但是你真正體悟到因果報應了嗎?存在的因果報應是什麼呢?就是


~~31~~ 我們內心裡面的嘛——多了善念就天堂;多了惡念就地獄,隨時都可以看到那個報應的。一 個善念、一個善心,善言善語善行,隨時都是在報應。如果你能體會到那最微細微細的每一 個念頭都有報應,這個深信因果了;你聽這麼多因果報應故事才認為有因果,那是人家講的, 是別人的智慧,不是自己的智慧,不是自己親身體驗的,這不叫做深信。 所以修五根五力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要讓它定慧均衡;定慧均衡,這個智慧才能開展。 這是講到五根、五力。五根是引發一切功德的根源。五根成就的時候,它有力量了,有降伏 煩惱的力量,這個時候叫做信根增長、勤根增長、念根增長、定根增長、慧根增長,那就是 講到五力,它有這種力量。舉個例子來講,你的小孩手不能拿、肩不能挑,他沒有力;你讓 他長大到二十歲三十歲,他有力了,有力量了,他能挑能拿、能跑能跳。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十一個善法,特別拿出這五個作為我們修學佛法也好,從事人間的一切 事業也好,都必須具備這個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世間的事業也是要有強烈的信 心、猛烈地去追求的勤勇、要有定力、有智慧。世間的事業尚且如此,何況出世間的道業, 更需要這個五根五力來幫助我們突破超越障礙。 五根,有的時候我們形容是五個好朋友、五個善知識,這五個善知識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 處都會有,只是沒有發揮,你老是把它埋藏在內心深處。你越用,它就越有力量。精神越用 越有,力量越用越大。十一個善心所(編按: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 不放逸、行捨、不害)裡面就有這個東西。惡心所呢,就是貪、瞋、癡、慢、疑、見、大隨 煩腦、小隨煩腦,就跟這個違背了。所以修學五根、五力,要記得這是我們修學佛法之所以 能成就的,這是我們本心裡就會有這些東西,可以培養的。


~~32~~

【七覺支】 七覺支有哪七個?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捨。七覺支就是七種引發我們成正覺的 因素。

■擇法覺支 記得我們講過,人生面對兩個問題是永遠不能逃避的,一個是死亡,一個是選擇。各位,你 今天來這邊聽講或者不來這邊聽講,是不是選擇?早上鬧鐘響,你選擇起床還是把鬧鐘壓掉 了?如果鬧鐘壓掉,再睡五分鐘就睡過頭了,那也是選擇。你選擇快樂、選擇痛苦,算不算 選擇?你對這個人有成見、沒有成見,也是選擇。你要結婚、不結婚,是選擇。你要做哪一 行事業,也是選擇。 我們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小姐的「姐」怎麼寫?一個「女」字旁,然後一個「且」,為什 麼呢?他說,小姐且慢,妳想一想,好好選擇。結果她在選擇的時候頭昏腦脹了,所以女字 旁再加一個「昏」,她選擇結「婚」了。她頭昏腦脹,對他的甜言蜜語一時迷糊,就結了婚。 然後結了婚以後就變成媳婦,「媳」怎麼寫?也是一個女字旁,然後一個「息」,妳就停息、 停止妳那些社交的一切一切,好好安頓在家裡面。那就拿個掃把給她,讓她煮飯洗衣,所以 叫作婦。 那媳婦生下孩子以後呢,為孩子做牛做馬,所以女字旁加上「馬」,又變成所謂的媽。再經 過幾十年的調伏、溝通,年紀大了,人家就叫她阿嬤。「嬤」怎麼寫?女字旁加一個什麼的 「麼」。唉呀!為什「麼」我這麼迷糊,為什麼我這樣平平白白的在這個世間,一大把年紀, 這時候變成阿嬤級,開始來研究宗教了。當然各位很幸運,不是阿嬤級就來學佛法,很難得, 這是善根。 我們人生永遠不可避免的,一個是死亡,一個是選擇。選擇,是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選擇快樂還是痛苦,我們選擇幸福還是悲哀,我們選擇光明還是黑 暗,我們選擇殘酷還是仁慈,或者是選擇衝動還是冷靜,隨時都在選擇。 在佛法裡面,我們要有選擇的能力:第一個是善法或者是不善法。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這一 切一切,我們可以去選擇善法不善法、好的不好的,這是一個選擇,我們要有這個抉擇能力。 第二個是無可指責或者是當指責。這件事情我做了,會被人指責還是不會被人指責,如果會 被人指責的事情那就不要做,那個念頭也不要動,那就是你具有擇法覺支的能力。第三個是 應該修行的或不應該修行的。什麼是應當修行,什麼是不應該修行的,正確的法門是什麼, 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根性,這樣去修才能得到效果。你不要以為某某人說修什麼很快,什麼三 生成辦、一生成佛又怎麼樣子,講的天花亂墜。所以要有這種抉擇的能力,我應該這樣修、 不應該怎麼修,要清清楚楚。 舉個例來講,我們到印度去朝聖,或是去參加法會,這是善法、無可指責的嗎?我們去朝聖、 去參加法會、去聽演講,這是善法,也是無可指責,也是應該修行的一個方法。可是,如果 我們去朝聖,順道就去看什麼歌舞團、什麼表演,這樣適當不適當?不適當喔!在法會當中 我們大聲喧鬧,那也不適當;聽經聞法的時候,我們眼睛閉起來點頭稱讚,那也不對。


~~33~~ 所以,隨時隨地你都要選擇那個正確的,你有選擇正確的一個能力,這樣才行。任何事情, 要清清楚楚自己內心的那個選擇,是高尚的、善的,還是卑劣的、不好的,我們都要很清楚。 另外,我們要懂得選擇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邪惡的,要有這個能力。前面我們講過,修學 五根(信、精進、念、定、慧)要讓它平衡,就是定慧平等,止觀平等,這樣子才能有擇法的 能力。如果定慧不均,就五根不平衡,你就缺乏擇法的能力。 還有一個擇法能力是:去思惟、分別、了解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它的緣起之間的差 別性。簡單說,去思惟自己身心的狀態——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去思惟它的 無常、無我、緣起,那麼你就有抉擇的能力。所以,在擇法覺支裡面,一定要平衡五根,思 惟蘊、處、界緣起之間的一種差別性,這樣子我們才能正確的選擇修行的正確的道路。 起初我們念到擇法覺支的時候,就去想說「擇法」是什麼,後來慢慢想,喔!這個地方很重 要!就是隨時隨地我們可以選擇發脾氣,也可以選擇祥和自在,隨時都是在一念之間,是我 們的選擇。當我們合掌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佛法界,可以選擇菩薩法界,可以選擇聲聞、 緣覺、天、人、地獄、阿修羅、餓鬼、畜生,都是你一念之間的選擇;不論結婚或做事做哪 一行,每一時每一刻你選擇什麼?所以這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修行法門。

■精進覺支 精進,在四正勤裡面也有,四神足裡面也有,五根裡面也有,所以精進是所有的覺支都必修 的,是所有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五力都要修的,乃至八正道也有。 現在我們要來研究:為什麼一般人對這個精進提不起來?因為我們覺得還有明天,明天不會 死,明年不會死,十年後還不會死,這個不死的感覺就讓我們懈怠。如果我們覺得人隨時有 死亡的可能性,那種精進力就來了。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想不到的,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 那樣,有這種無常感覺的人、有這種警覺的人,他會精進。 我常常勸出家同道,修行或是打坐之前,我們觀想:原諒所有傷害我們的、我們也請求被原 諒、也希望分享我們的成果功德。除此之外,打坐之前我都做什麼想呢?我現在即將死了, 沒有人幫我,沒有人幫我助念,也沒有人幫我誦經,我就要離開世間了。每次打坐我都這樣 想:「我現在即將死亡,怎麼辦?」我用這個方法來警惕自己打坐的時候不可以睡覺,不可 以懶惰,不可以懈怠。腿只要一盤起來,就想「我現在即將會死」,你想想看那個心念會怎 麼樣?會很勇猛喔! 各位,如果我們把生命假設二十年後會死,那你還剩下二十年;或者你假設你再十年會死, 你剩下十年的時光,那你會精進嗎?如果你假設還有兩年會死,那這兩年你會很用功,是不 是?那如果是你假設現在即將要死了,你會更精進喔;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精神就來了。各 位有沒有試過這個方法?回去以後試試看,你要打坐之前,你就想「我即將離開人間,什麼 人都幫不了忙,要完全靠我自己」。 我們要臨終的時候,要怎麼樣處理我的生命?這個時候四念處最好了,我們就很認真的看著 即將死亡的現象是怎麼樣子的,用欣賞的態度來看這死亡的過程。今天傳給你這個秘招,我 都毫無保留的,這是我個人的體驗。你不要去預想那些平時聽到的可怕事情,說人死的時候 有多麼悲哀多麼可怕,閻羅王派什麼鬼卒、牛頭馬面來抓,你不要去預想那些,你只要冷靜


~~34~~ 的去看著它,最後一口氣是怎麼樣的斷氣;有痛產生了,了解;痠痛痲癢產生了,了解,哪 裡在痛,了解;這個死亡過程就必須這樣子一關一關的痠痛痲癢、呼吸急促,然後呼吸即將 會停止,你只是很平靜的去看著死亡的過程,你在欣賞這個過程,你就不會害怕了。 有一個法師說:「普獻法師,我們同窗道友這麼久,我對生死還是很害怕,請問到那一天的 時候你怎麼辦?」我說:「這個要涼拌。」他說:「怎麼涼拌呢?」我說:「就是欣賞這個 死亡的過程嘛,看哪一口氣死的,是吸的時候死呢,還是吐的時候死;死之前哪一個地方最 痛;了解這個過程不就得了。」他說:「嗯,有道理。」我說:「當然有道理,這是根據佛 陀所說的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然後一切交給佛陀去處理。」 那佛陀怎麼樣幫我們處理呢?還是我們自己處理,怎麼處理呢?平時你動了念頭,你做了行 為,是善業、惡業,這個時候發生動力了。然後我們每天發願,這個願力開始產生動力。 我們每天發願:「願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願世世生生能夠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我 的話加一句「願投胎高雄」,我天天念的。你們這一生來聽法,結這個善緣,將來我一個一 個把你們找回來。你天天發願,力量很強很強,這個願力就會實現。我吃飯也會發願。吃飯 前,我不像你們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我念「願世世生生投胎持齋吃素的念佛家 庭」。在高雄的、受菩薩戒的你們有機會了,我去投胎你們家,重新再來,再來出家。 你有這個願力,平時累積了能量在那邊,到(臨終)時候這個願力就出現了。然後,你就很冷 靜的看著它、欣賞它怎麼結束這個生命。哇,那個很精彩喔,但是我沒有機會報告給你們聽, 要等來生才能報告。 這個就是說,我們臨終的時候要選擇什麼?你選擇恐懼?還是選擇「哇!我那些財產怎麼交 代?」那糟糕了,你亂糟糟了。生前你就好好安頓好,該給兒子、該給孫子的,該給別人、 該怎麼樣施捨的,趕緊把它處理好,留點老本自己好好吃到生命結束之前,老本留起來。 最重要的老本是什麼?正念——你能夠時時刻刻了解自己身心的狀態,了解它,不要去做妄 念的奴隸,不要去做覺受的奴隸,時時刻刻有正知正念,這樣子的話,容易產生了一種力量, 就是精進的力量。這是講到我們要精進,一定要保持正知正念。 我們要修精進覺支的話,要去思惟惡道之苦,如果不好好修、去做惡的話,一定要墮惡道, 千生萬世在惡道受苦,你這麼去思惟惡道苦,這個精進心也會很強很強。除了思惟惡道苦以 外,還要去精進利益眾生。然後再去思惟什麼呢?在佛經裡面是對出家眾來講,去思惟恭敬 衣缽跟食物,出家人穿的衣服是信徒流汗流血供養的衣,吃的東西也是信徒辛苦賺錢來供養 的,所以出家人必須去恭敬衣缽、食物。然後去思惟這種豐富的遺產——佛陀的教法、佛陀 的教理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遺產,這個豐富的遺產只有精進的人才能得到。佛陀的教法、三藏 十二部,有這麼多豐富的道理,怎麼樣讓我們身心淨化昇華、開悟、轉凡成聖,這豐富的遺 產只有精進的人才能得到。 所以,修精進覺支的話,一是經常思惟惡道的險惡,在我們還沒有成佛之前,都有機會去墮 落地獄餓鬼畜生,我們必須精進的去斷惡修善;二是思惟利益眾生,去精進利益眾生;三是 恭敬衣缽食物;四是對佛陀豐富的遺產,只有精進的人才能得到。


~~35~~

■喜覺支 喜,歡喜。有些人以為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好像是冷面殺手,一點都沒有感情,不能笑,對不 對?該歡喜你就笑嘛,開懷大笑嘛。但是,佛法講的開懷大笑不是那種得到什麼的大笑,是 破除了無明煩惱的時候,那個身心的自在——啊!通達了佛法,佛法這麼多的道理的確被我 親自體驗到了,是證悟真理的那種喜悅、法喜。 我個人有的時候也會懈怠,有時候打坐、看書很累了,就想躺下來休息休息,就想睡覺一下 子。那要怎麼樣去破它呢?就想到禪定成佛開悟以後那種自在、內心那種法喜,覺得我們這 樣修這樣學的時候,真的是有這個東西,你產生一個法喜,那精進心就出來了。 所以這個喜覺支也是很重要,想那些美好的——成佛、開悟、證到法的實相,能夠毫無要求 的去利益眾生,「利生無住,念起即捨」,任運隨緣來遊戲神通、廣度眾生——想到這些就 法喜充滿;雖然還沒有得到,但是為了這個,你可以起一個信心去猛烈地追求。

■輕安覺支 證到法喜,一定會讓我們整個身心輕安。我們現在有的時候覺得力不從心的感覺,那就是妄 念多、雜念多、欲望重,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提不起勁兒,我們往往都是這樣子的。但 是,一個信佛學佛的人他斷惡行善的過程當中,甩掉很多粗重的那些煩惱以後,他感到一股 輕安。就像我們現在身上綁了十幾條根繩子,把我們全身纏得緊緊的,然後一個個解套,我 們覺得全身輕鬆了。或者是說在大熱天我們穿著厚厚的毛衣,一件件把它脫下來的時候,哇! 很輕鬆。生命也是這樣子的。 我們在街上看到現代台灣一般的人,從臉上看起來,都好像是不太快樂的感覺,各位有沒有 這個感覺?好像生命非常的沈重,不曉得背負幾萬斤的負擔,家庭壓力、學業壓力,什麼都 造成壓力,很多壓力壓得他愁眉苦臉的,真的是很悲哀。 有人問我說:「咦?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會到巴西去呢?」因為那裡的人是今天有酒今天醉, 他們不知道儲蓄,而我們中國人勤勞,頭腦比較好,會賺他們的錢。他們很快樂,一罐可樂、 一個收音機,他這一天就很快樂。我們中國人要有幾棟房子、幾千萬的存款以後才會快樂, 等到有存款的時候,年邁體衰了,又沒有力量去享受。他們是即時行樂,那也是很悲哀。從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是樂天知命,但是沒有智慧;那我們的話就是缺乏生命的喜悅,缺 乏輕安,好像什麼壓力壓得我們愁眉苦臉的,人跟人之間很冷默。你如果隨便去跟一個人說 「你好!你怎麼樣子....」的話,他會覺得你神精病,你是不是有什麼企圖。 我這次到德國去的時候,不管熟人、不熟的人或是路過也好,一見到面就說 Guten morgen ,早安的意思;Guten Tag,就是日安,我聽不懂,我以為是講九層塔。那裡的人給你感覺 就是人跟人之間沒有一層隔閡,很輕鬆、輕安的那種感覺。但是在我們這個地方,大家好像 防衛心很強烈,比如常常接到電話說「你中獎了、你要退稅要什麼樣子的」,搞得真的是電 話也不敢讓人家知道,所以變成沒有輕安的生命,背負了很多的壓力。 我們台灣是一個島國,很小很小的島,地小人多,擠得滿滿的,我們要感謝這些到國外去的 華僑,他把壓力減輕一點了。如果這些人不到國外去的話,我們擠得不就二千五百萬人嗎? 現在有兩千三百萬人。所以這些華僑是功德無量。今天有巴西回來聽講的,我們給他鼓掌一


~~36~~ 下,好不好?這次我們巴西中觀寺的護法特別來聽演講,特別來把我們的書帶過去。不管怎 麼樣子,這些華僑把台灣的壓力減少一點,也是功德一件。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懂得學習禪定、止觀,不懂得學習輕安的話,那真的是生命活 得很無奈。那不是在過日子,那是混日子,叫「混」,度日如年。真的信佛學佛的人,他得 到輕安的人生,他每天都是在品嚐這種喜悅的人生,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至高無上的一 種美,一種生存的美。所以,活著就是一件喜事。那我就加強了說:「生死是機會,輪迴是 美事」。這個要背起來喔。我們有生死有輪迴,我們還有見面的機會,這是值得我們歡喜的。

■念覺支 這個「念」跟四神足裡面的念如意足一樣,也是將心安住在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 處,所以念的時候不是掉舉也不是昏沈。七覺支裏面,最重要的一個修行覺支叫念覺支,這 是四念處的。

■定覺支 就是止觀的止。這個定就是心安住在身受心法當中而保持平衡,五根平衡的狀態,定慧等持。

■行捨覺支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覺支。我們打坐參禪修定,修、修、修,稍有定力的時候,這無明 就做怪了。什麼無明做怪呢?突然間他會產生一個寂寞感,寂寞感一產生的時候,就想好多 好多的親友在一起,那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不但莫名其妙就這個念頭產生,過去有許許多多 的心願本來可以完成的,為什麼沒有完成,這麼好的大善事竟然我喪失了這個機會,太可惜 了,你會捨不掉。時時刻刻在你的定境當中,人事物一件一件的浮現出來,然後你會想: 「這個生命有限,如果不死,多好!」,你會想不死。 就是說在禪定當中的時候,一件一件人事物浮現:你會希望有親屬眷屬來陪伴你、你希望有 好多好多的財富、希望永遠不死、有那種長生不死的藥給你吃了長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修 行捨覺支——靜坐就靜坐嘛,想這麼多做什麼;過去不能實踐,來生再來嘛,想這麼多做什 麼呢;你想不死,那絕對不可能。 然後,你不要去想它,它會故意來,你越不想它越來,這個時候你就要用勇猛精進的心: 「想你沒有用」,甩掉它,「我想你的話,那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體力,浪費我的生命,一 點幫助都沒有」,甩掉。這時候要很狠,狠著心幹掉它。這是行捨覺支。捨,放下所有的牽 掛,放下所有沒有意義、不能增長智慧的,所有那些念頭整個把它放下。所以我說「放下而 不是放棄,看透而不是看破」。你努力的去追求,但是不執著,還是要擇善固執。 那你說這個地方叫我行捨,我捨掉一切,我什麼都不要,懶懶散散,糊里糊塗。這樣你是選 擇懶懶散散,你並沒有捨掉懶散。所以不要以為行捨覺支就說:「師父叫我們行捨,捨掉一 切,捨盡道方成,我什麼都捨掉了,我也捨掉精進,我要去睡覺了。」那你就不貪戀睡覺嗎? 行捨是說擇善固執,所有的善法你還是認真修行,但是你不去執著。尤其是境界現前的時候, 捨掉它,好的、不好的,一切一切都捨掉它,這樣子才能達到定慧均衡,引發智慧。


~~37~~

【八正道】 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這個是最圓滿的說明修 道的一個過程。把它濃縮的話,就叫戒定慧;圓滿說明的時候,就分成八正道。

■正語 在戒學部分,有正語、正業、正命。簡單說,第一個就是要修口德,「言為心聲」,語言就 是你內心的一個代表。所以我們修道,不是說打坐念佛誦經才叫修道,平時講話要有口德, 不要去講傷害別人的、挖苦別人的、瞧不起別人的,這些話都不可以講。修口德,不是說我 們修道的人都不可以說話,不是這樣子。我們來舉一些《華嚴經》當中的經文。 「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 犯。」----十地品 這是一個總論。菩薩所說的每一句話是真「實」語,而且是合乎適當「時」機,時機不到他 也不說,時機到了、正確了,那麼說了。真實的語言,在適當的時機來說。舉個例子,比如 說大庭廣眾之間,你對某某人說「你這樣做不對,你要做這樣才對」,他聽了會難過,因為 時間不對,地點不對。如果是在沒有人的時候,你說「你剛才這樣做不太理想,如果這樣做 的話更完美」,他聽起來可以接受,為什麼?時間、地點很重要。 菩薩講話,一定是實實在在的,合乎時機,合乎地點,合乎對方的根基,這是菩薩講話的原 則。甚至在夢中,菩薩也不會打妄語。夢中意識不像我們明瞭意識這樣可以控制,我們在夢 中的時候是很難控制的。菩薩修到在夢中也沒有動惡念,也不講壞話,也不做壞事,那是清 淨了,無心欲作,何況故犯。這是在《十地品》裡面講到二地菩薩,二地菩薩就是離垢地, 遠離一切的污垢,那就是梵界了。 ★ 遠離這些污垢的離垢地菩薩他怎麼修的呢? 「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 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 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這是講不兩舌,就是不挑撥離間、說東說西,讓兩方面去吵架或者是鬥爭。尤其在我們台灣, 現在政治界在惡鬥,最可怕了,都是推功諉過;別人都是錯的,我都是對的;我的想法是高 明的,你的想法幼稚;然後挑撥離間。所以我們養成一個習慣,別人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千萬不要去免費做廣告,那是最笨的,那個人格都是有問題的。別人是非恩怨不要去管他, 他造了這個業他該去承擔,我們只能用悲天憫人的心念:「唉呀,眾生可憐,又再造業了, 沒智慧啊。這些人都是我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真可憐。」你不要去推波助瀾,火上加油的, 又添油添醋,這個最不好。這是修口德。 ★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 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 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


~~38~~ 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踊悅語。」 這就是講到說話的藝術。毒害語,所有去毒害人家、傷害人家、存心讓別人受苦的一切的話, 都不可以說。麤獷語就是很低俗的話,讓別人痛苦、讓別人瞋恨。「現前語、不現前語」就 是說「這個話是我聽到的,這個話是我可以本身證明的」,胡說八道,那很糟糕。鄙惡語 、 庸賤語,這些很低俗的話都不可以講。會讓人家產生怨結、熱惱的,如火燒心,那些話都不 能講。反正,所有傷害別人的語言都不要去講,這是信佛學佛的人一個很重要的。 那可以說的是什麼話呢?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有道理的,能夠使人向善向光明的。或 者是風雅典則語,有好的典故、歷史典故,可以引發人向善向光明。 我們多記一些歷史故事、歷史典則,古代那些風範可以啟發人的善念去模仿。我們可以多看 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古代那些歷史風範人物,他們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去發揚,否則的話, 這種維繫人類的倫理道德慢慢會沒落下來。我們現在社會就是欠缺這種人心安定的一種力量, 就是仁義道德這些慢慢沒落下來,社會就產生很多的問題。古代的這些高僧大德也好,古代 許許多多的偉人志士也好,他們都有很崇高的志節、崇高的情操,甚至他們很風趣很幽默,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我常常講,世間最佳的真理就是幽默,幽默也是最高的真理。你 多讀一些歷史的典故的時候,可以使自己快樂,也使別人向善。 ★ 「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 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綺語,就是講那些風花雪月、沒有用的、沒有營養的話。這也是在《十地品》裡面,就是講 話的一種方法、一種藝術。一個行菩薩道的仁者,講話要頭腦想一想,想清楚了,對眾生有 利了,在適當的時機(時語),說實實在在的實語,不隨便亂講話,所講的話充滿著義理,而 且有豐富的真理,會引導我們向善向光明。 法語,告訴我們怎麼樣為人處事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斷煩惱的方法。順道理 語,跟道理相應的。巧調伏語,能調伏煩惱的。隨時籌量決定語,就是說我們講話不是模稜 兩可,讓人家猜老半天,要很明確的。從佛經裡面看,釋迦牟尼佛講話,一就是一、二就是 二,不是隨便亂講話的,「你按照這樣去做,絕對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他不會模稜兩可。 這是菩薩講話的一個原則。 「乃至戲笑尚恒思審」,在講話的藝術裡面,雖然是風趣幽默,但是也不可以隨便。散亂語 就是不經思考,不經思考的那種語言很危險。所以,即使要講一些幽默的語言,也都要經過 神聖的思考。 我講個例子來講。某人說:「某某人是某某人的私生子。」那聽到朋友就說:「你怎麼說某 某人是我的私生子?」 他說:「對啊!不是你私生的,還有誰生的?私生子就是你私人生 的,不然,是你丈夫跟別人怎麼樣去共生的嗎?」看似幽默,可是在當事者聽起來就很受不 了。在公眾面前,他為了開玩笑,就說某某人就是某某人的私生子,這一下子大眾嘩然。如 果你說:「某某就是他的公子」,那不是很好聽嗎!結果好朋友就從此決裂,再怎麼跟他解 釋,他都不能接受。所以不能隨便開玩笑。玩笑開不得,有道理的。 ★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語。何等為十?柔軟語,使一切眾生皆安穩故;甘露語,令一切眾生悉


~~39~~ 清涼故;不誑語,所有言說皆如實故;真實語,乃至夢中無妄語故;廣大語,一切釋梵四天 王等皆尊敬故;甚深語,顯示法性故;堅固語,說法無盡故;正直語,發言易了故;種種語, 隨時示現故;開悟一切眾生語,隨其欲樂令解了故。】-------華嚴經離世間品 這是《離世間品》,裡面對正語都有詳細的解釋。

■正業 正業,是正當的行為。那麼,正當的行為,我們必須修正知,什麼正知呢?這個行為是有利 益人還是沒有利益人?適當或不適當?這個境界好還是惡?要保持正知。就是對自己的行為 要清清楚楚:這個是對自他有利益嗎?這種行為是正當的嗎?這種境界是正確的嗎?跟邪見 是不是相應?

■正命 正命,就是說我們要以正當的職業來維持生命,士農工商,不要去做那些殺生、吃喝嫖賭種 種不好的職業。我們信佛修道的人一定要選擇適當的職業,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益的事情。

■正精進 精進,這是每一個道品裡面都必須要的。

■正念、正定 正念、正定,這是講到戒定慧的定。正念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有上面正 語、正業、正命這種戒的基礎,加上精進,你才能修正念、正定。正定的前面一定是要修正 念。

■正思惟、正見 有了正念、正定以後,你所想、所思惟的一切都是跟解脫有關係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你思 惟都是無常、無我、空、緣起如幻,最後得到正見。正見,有世間正見、跟出世間正見。世 間正見就是相信因果業報輪迴,相信三寶,相信四聖諦;出世間的正見,就是正見了無常、 無我、空、緣起如幻,這樣子的話就可以斷我們的煩惱,所有煩惱都斷掉了,這個時候身心 自在了。 ★ 我們修這三十七個道品,簡單講,就是我們個人身心的一種修養、生命的淨化與自我完成, 這樣子的話才能夠在六道當中身心自在,真正的去利益眾生而不會去造業。否則的話,修養 不夠,很容易墮落,那就很麻煩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