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寶積經系列:六波羅蜜 普獻法師講述
---2---
內容目錄 ■前言...................................................................................................... 3 ■通達五明.............................................................................................. 4 ■三心六度.............................................................................................. 6 ■悲智雙運.............................................................................................. 9 ■布施-歡喜行.......................................................................................10 ■持戒饒益行........................................................................................ 25 ■忍辱-無違逆行...................................................................................34 ■精進–無屈撓行.................................................................................. 37 ■定慧等持............................................................................................ 39 ■結論.................................................................................................... 41
■前言---3---
■前言 各位大德,大家早安!今天早上我們講的是「六波羅蜜」,一般我 們稱作「六度」。我們的生命有許許多多的缺陷,透過六種波羅蜜的 修學,使我們生命圓滿。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希望的,第一個就是要有健康 的身心,那麼健康的身心從那裡來?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生命的 出現以出現為人最尊貴,所以佛陀要我們修學持戒波羅蜜。 持戒得人身:一個人能夠嚴守三皈五戒,儒家說三綱五常,就能 夠得人身。得人身的時候,五官端正,四肢靈巧。我們能夠出現生 命,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人身難得。 得到人身,還必須有豐富的日用衣食住行。所以這一生當中,我們 看到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在街上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生活 非常富裕,出入轎車,生活得很好,這些豐富的衣食住行也是人 生一個重要的資產。那佛陀就說了,這是從布施而來。 然後,一個人五官四肢端正,生活也富裕,但是如果不能控制情 緒,情緒隨著外面的境界所轉,這也是很痛苦的。所以必須修忍辱 波羅蜜。畢竟這個社會不是每一個人跟我們想法一樣,難免會有衝 突,這些衝突怎麼去化解?那就必修忍辱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還 有一個好處,是得到莊嚴的身心。所以,你看一個人老是發脾氣、 心情不好,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的臉型不太對勁,相由心生。所以 佛陀說修忍辱波羅蜜,可以免除許許多多跟別人的衝突煩惱。 那麼,一個人得到人身,日用很豐富,長得很莊嚴了,可是懶懶 散散的,吃飽睡、睡飽吃,無精打采,貪圖享受,這種人生也沒有 多大的意義。所以佛陀要我們修精進波羅蜜。 但是,我們一顆心很散亂,不能控制自己的心靈,所以要修禪定 波羅蜜。這些我們都圓滿了,還不夠,我們面對的是死亡,死亡的 陰影始終跟隨著我們,每一生每一世我們交出這個生命,但是我 們並不了解生死,所以佛陀要我們修智慧。
■前言---4--我們所有一切人生的問題,就是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當 中獲得圓滿。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圓滿的生命他必修的學分有哪些, 這個是今天我們要談的主要的內容。
■通達五明---5---
■通達五明 「菩薩求法當於五明中求: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哪 些智慧,才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安定下來,才能夠讓我們謀生、造福 社會。如果我們只知道說我信仰宗教,一切問題解決,不是那麼一 回事。做為一個宗教的信徒也好,即使不信仰宗教也好,我們每一 個人必須具備種種的知識與智慧,才能生存在這個世間,才不會 變成社會的一個負擔。 那經典裡面就告訴我們,要具備五種的知識: 一是聲明。聲明就是通達種種的語言,才能跟別人溝通。多一種語 言,我們就多一種管道來認識其他的文化。世界的文化非常非常的 豐富,但是因為各國有各國的文字,所以我們除了本身的中文以 外,英文、德文、日文都是必須修的另外一種學問,透過這些文字 的理解,對另外一種文化可以獲得不同的知識,來豐富我們的生 命。所以做一個佛教徒的話,應該要通達一種到二種的外文,除了 本身中文要精通以外,還必須通達其他國家的文字。 目前我們的教育有點顛倒,作文也不要了,學生的中文程度越來 越低。你知道「列祖列宗」,他們怎麼寫嗎?一個「少」加一個「力」, 變成「劣」,「劣祖劣宗」;「很好」變成「粉好」;「我」變成「偶」;這 種外星文化有時候念起來,我們都不懂什麼意思。我第一次看到這 個「劣祖劣宗」,原來他們認為自己出現的身份不是王永慶的兒子, 他們不夠錢花是因為祖宗沒有留下財產給他們,所以就寫「劣祖劣 宗」。 真的說,有好的中文基礎才能學好外文,你本身的文化基礎沒有 的話,你要學好另外一種好的文化,很難。如果我們對中文有深度 的探討,然後以這個為基礎,我們可以學好外文,加強文化思考 的水準。 二是因明。因明就是邏輯哲學,辯論方面的。在佛經裡面有特別的
■通達五明---6--叫因明學。它是分成三段論法:宗、因、喻。先宗旨,然後說明原因, 然後再譬喻。舉個例子來講,「聲音是無常的」這是一個結論、一個 宗旨;然後說明原因為什麼呢,因為所作性故,它是製造出來的, 比如說我們鼓掌,本來聲音是沒有的,我們鼓掌的時候,兩個手 一拍,所作性故;最後來一個譬喻,比如說花瓶,花瓶也是泥巴、 水去捏成一個坏,然後再去曬,曬好了再去燒,你看那花瓶一敲 就破了,因為它是所作性故。 辯論學裡面,在佛法用三段論法,就是宗、因、喻。他特別重視這個 「因」——原因,重視一種結果、一種結論,結論去推演,所以叫做 因明學。這個屬於辯論哲學、邏輯的、思考的這種學問。 三是醫方明。對我們自己生理的結構以及一些醫藥醫術的通達。這 次講座裡面,最後一次我們特別定的題目是「健康知多少」,就是 醫方明。我們了解電腦怎麼使用、手機怎麼使用,但是,我們很少 去研究我們這個身體到底是什麼結構,怎麼吃才會健康,怎樣去 保養它,讓這個身體健康。所以醫方明——醫藥的、健康的、保健的,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 四是工巧明。做一個佛弟子,不要以為拿香拜一拜、誦誦經就沒事 了,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要通達種種的機器、科學的知識,這樣 子才能生存於世間,甚至我們可以發明許多好的工具來造福人類。 這是工巧明。 華嚴經裡面講到,當人類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某一個時期一般人 的知識還不夠的時候,就由菩薩來示現。菩薩示現做什麼呢?他發 明種種的工具來節省我們的體力,保護我們的安全。現在有許許多 多發明,可以利用它來節省時間、節省體力,這個是工巧明。 記得在紐約的時候,大概二十幾年前,那時候一部電腦好大好大, 要打出幾個中文字很難很難,我學了老半天,又到圖書館借教學 錄影帶,看了又看,太難太難了。現在的電腦押一押就可以了,很 簡單,科技越來越進步。所以我常常講,現在每一個人都有「一指 神功」,手指一點就可以了。你要買東西,電腦打一打,他送過來 了,這不就是一指神功嗎?你要煮飯,手指一押就好了;你要洗
■通達五明---7--衣服,也是開關押下去就沒事了;這是科技。 那麼,這些機器替我們做工,節省我們的體力,剩下的時間做什 麼?修行。但是,如果不懂得修行的人,就會吃喝唱跳,就會造業。 所以未來眾生的生命層次,差距會越來越大,懂得修行的人,利 用這些科技來幫他處理很多事情,然後節省時間下來,可以打坐、 修行、看書、做義工、做善事;沒有智慧的人得到這麼多的財富,吃 飽沒事幹,有錢又有閒,那就是吃喝唱跳找尋刺激,生命就墮落 了。所以這個時代科技越來越發明,人類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在我 們享受科技文明當中,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那怎麼辦呢?佛陀就要 我們修最後一項:內明。 五是內明。我們人生的問題許許多多,其中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 是:我們內心不安,這個心安定不下來,始終徘徊在過去,游盪 在未來,就這樣子過去未來、過去未來,始終不肯停留在現在,始 終不肯停留在自己內在的身心當中,不斷的向外去追尋追尋,這 就是人類問題的一個核心點:怎麼樣讓這顆心安定下來? 了解生命的如實相,了解生死的真相,了解人生的價值意義,這 個就是內明。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要以為說我就天天念經、天天拜懺,這樣就 大事已畢;要不然我就念一句佛號,念一句咒,有感應了。必須通 達五種的知識、學問、智慧。如果我們通達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 明、內明,我們的生命就是圓滿的生命,我們不會變成社會的負擔。 我們透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可以去造福這個社會。透過 內明,不但我們自己身心安定,也可以帶給整個家庭社會一種光 明的生命。所以不要以為說做一個宗教徒就是打坐修行以外,什麼 都不要學了,放棄一切了,那不能成佛的。 各位想不想成佛?你想成佛,你就要通達五明。你不要以為說你成 了佛,就是接受萬民朝拜,不是這樣子的。佛從那裡來?從菩薩來。 菩薩從那裡來?菩薩當於五明中求,要學習這五種的智慧。
■三心六度---8---
■三心六度 《大般若經》裡面講到:「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 為方便。」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有三個應該注意的事項,這三個非常 重要。 前幾個月去逝的印順長者就寫了一本書,叫做《學佛三要》,他就 是根據大般若經所講到的三種心,依這三種心來修六種波羅蜜, 依六種波羅蜜來圓滿三心。所以我們的第二個綱要就是「依三心修 六度,依六度圓滿三心」,以這個三個大原則做為我們修學佛法的 一個總綱。 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應。這是大般若經上面特別的名詞。「一切智 智」,簡單說就是佛的智慧,圓滿的智慧。 「相應作應」就是說我們 信佛學佛的人,以信佛學佛成佛做為我們生命最高的價值、最高的 指導原則。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我們 希望賺到錢、買到房子、買到好車子、有一個好家庭...這個就是我們 的理想目標。請問以目前來講,達到這個目標的人有沒有?有很多。 那他們快樂嗎?不一定。比如說有豐富的收入,圓滿的家庭,子女 也孝順,福祿壽康寧什麼都有了,但是還有個問題不能解決—— 煩惱的問題、生死的問題不能解決。 佛陀示現在這個世間,這些問題他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信佛學 佛的人除了追求身心的健康、家庭的圓滿、事業順利,最重要的, 在我們生命的追求當中,時時刻刻我們要追求無上的智慧,所以 這個地方寫「一切智智相應作應」。 我們再看下面有三個字很重要,叫做「自增上」。自增上,也就是說 一個人要看重自己,不要去看輕自己,不要以為說我就是一個凡 夫俗子,就這麼過一輩子就算了。我可以不斷的讓我的生命提昇, 提高我生命的層次,達到成聖、成賢、成佛的境界。我不願意這樣自 甘墮落,我要讓我的生命提昇再提昇。
■三心六度---9--因為,這種沒有智慧的人生,時時都受到無明的作弄,感情的欺 騙,被五光十色的這個世間所矇騙,弄得我們身心團團轉,最後 死亡現前的時候,手忙腳亂。在一生當中,講錯話,做錯事,一天 到晚懊悔「哎呀!想當初如果不是這樣子,又怎麼樣怎麼樣子」, 老是後悔。 「千金難買早知道」,早知道如此,何必又如此。老是這 樣子犯同樣的過失,所以生也生得很不如意,死又死得不甘心不 瞑目,這種人生不圓滿。 那要什麼才能圓滿呢?一定要有智慧。誰達到了這種智慧呢?佛陀。 佛陀的這個智慧,我們叫做「一切智智」。 我們在人生的追求裡面,除了身體、家庭、事業、子女以外,還有一 個在我們生命的結局當中佔很重要的部份,就是信佛學佛成佛。我 們不應該自己看不起自己,以為我們永遠是凡夫俗子,這樣不行。 生命追求的順位,一般人是以財色名食睡這樣排下來,要吃得好、 穿得好、用得好,財色名食睡優先,最後才是信佛學佛,所以叫作 「末法」。就是把生命的提昇、轉凡成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把精 神的修養、人格的提昇、生命的淨化擺在最後最後,所以叫做末法, 法是擺在最後。 那麼,現在我們把它調過來。這一生當中我們有機會親近三寶,接 觸佛法,我們了解到人都是僅僅追求衣食男女、吃喝唱跳為滿足, 這一生當中就如何提昇我生命的層次,淨化我的心靈,讓我們對 生命、對煩惱、對心靈有一個徹底的解決辦法,不要老是棄這個學 費,交了學費又是白交的,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交了生命,我們 付出生命的代價,又不了解生命。現在我們把生命的追求,最重要 的、擺在第一位的,就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應。 我們時時刻刻記得我人生的最高目標,不是衣食住行、吃喝唱跳、 飲食男女,這些只是維持我生命的條件,讓我能夠繼續去追尋。所 以一旦我們家庭事業有些不如意,甚至車禍受傷的時候,你就不 會退心了。否則的話,你生命的順位是財色名食睡,萬一你沒有獲 得財,那怎麼辦?你會覺得很難過。如果我們把一切智智當作生命 追求的首位,那這個菩提心沒有喪失,目前的困頓可以透過努力
■三心六度---10--去改善,沒有關係,最起碼還能夠溫飽就夠了,那你就不會說「我 沒有幾千萬,很痛苦」,你不會這樣子的。最起碼的生活溫飽夠了, 那麼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這次到德國去,信徒說「師父!你有沒有缺什麼?要帶回台灣什麼? 有沒有帶東西送給信徒?」我說:「沒有」。他說總要送個東西給我, 後來我想了想,我說:「我只想要精進」。他也聽不懂。我說:「我想 開悟,我想成佛」,這樣了解嗎? 以後有人要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要怎麼講?你就說送我一本好 的書,因為好的書看了以後,心開意解,明心見性,那真是人生 最痛快的一件事情。一個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麼一切的煩惱 是「片葉不沾身,百花從中過」,你看那多舒服、多逍遙、多自在。以 後你們要送給師父的禮物是什麼呀?精進、開悟、還有成佛。我送給 你們的禮物亦復如是。 所以,時時記住,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眼前有形的物質、財色名食睡、金銀珠寶,所有這一切一切,那是 因為我們人呼吸的時候,所以被我支配、被我利用,當我不能呼吸 的時候,幾千萬幾億萬都不是我的,這樣了解嗎?這些有形的東 西怕小偷、怕火災、怕風災、怕地震、水災、乾旱、怕不孝的子孫;什 麼東西不怕水火風災、不怕地震?智慧,智慧讓我們帶著走。 有了智慧,我們了解人生,了解生命,了解事理,了解是非,不 會講錯話,不會做錯事情,不會老是在懊悔中過日子。然後,死亡 現前的時候,你能夠很逍遙的跟大家說一聲「我要走了,沒有事 情」,就像廣欽老和尚,「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情」,就這麼走了。 如果你沒有智慧,眼睛睜得大大的,不肯閉眼,那真的是很悲哀。 真的有這麼回事,眼睛睜得大大的,不肯閉眼,那真的是走得很 痛苦。所以,在人生的追求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二、大悲為上首。佛的智慧,我們用「一切智智」,這個叫做菩提心。 上一回我們已經講過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種願力,你願意信佛、學 佛、成佛去,跟一切眾生一起成佛,這個不是一種空洞的想法,也 不是說念頭動一動就算了,必須怎麼樣子呢?「大悲為上首」。就是
■三心六度---11--說,我們要真正的去實踐,付之於實踐,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那實踐的地方在哪裡?就在這個世間。世間在哪裡呢?就是在你的 家庭,在我們的公司,在我們上班的地方,在十字路口,在這個 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所以叫做「世間增上」:世間就是幫助我們 成就佛道的很好的道場。所有的人事物,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種 種這些奇奇怪怪、光怪陸離,一切一切都是要成就我成佛的最好的 一個增上緣。 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讓我起大悲心,去布施結善緣,去跟他廣 結佛緣。然後,有形形色色、五顏六色的來引誘我,那我必須修持 戒,不要去傷害眾生,也不要去傷害自己。然後,我們做了許多善 事,做了義工,別人還指指點點,還說我們要名要利,還說一大 堆閒言閒語,我們必須修忍辱。這些功夫是不是做一天就算了呢? 不是,是時時刻刻、隨時隨地,我們要勇猛精進的去修去學。我們 很多問題是來自於一顆散亂的心,這顆散亂的心定不下來,坐立 難安,也是很痛苦,學習什麼都不能專心、學不來,所以要有禪定 的功夫。然後透過禪定,我們掃除了內心許多的雜染,這個必須要 有智慧。 也就是說,整個家庭、公司、社會,這個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 幫助我們修道的一個增上緣,十字街頭好參禪,那麼我們稱作世 間增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講,我們看到報紙說某某人桃色糾紛,你會 不會警惕?會警惕,這也是算世間增上。或是某某名人走了,有人 突然出來說他是他的兒女,你看怎麼辦?這個都是世間增上。世間 就是一面鏡子,好的、不好的都在成就我們,就看我們取捨的態度。 正確的取捨態度是:好的鼓勵我們,壞的警惕我們,這樣一增一 減,我們的道業就會進步。這個就叫做世間增上。 三、無所得為方便。 「一切智智相應作應」,然後「大悲為上首」,還 必須「無所得為方便」。千萬要記住,我們想信佛學佛成佛,如果你 老是有這個念頭:「我要成佛、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做善事、我
■三心六度---12--要廣結善緣」,都是有一個「我」,最初可以,但是如果老是用「我」 這個念頭去修去學,最後會修到煩煩惱惱、苦苦惱惱。我們老是以 「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去修去學的時候,那就叫做逆 水行舟,很痛苦很痛苦。所以經典裡面就告訴我們「以無所得為方 便」。「無所得」就是空、無我。 最初最初我們信佛學佛的時候,在這個人生的追求裡面,我必須 信佛學佛成佛,我必須度眾生利益眾生,我要持戒,我要修禪定, 我要怎麼樣子...,那麼這種著相修的結果呢,修得很累,很容易退 心。所以,菩提心跟大悲心一定要跟無我的空慧相應。 無我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本來就是空、無 常、無我,它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叫做「法增上」,我們 是順著這個法性來修學,法性本空。 我們就順著這種空性來修學大悲心、修學菩提心,這樣子依這三個 心來修六度,生命就能夠圓滿。這是大般若經裡面特別提到修學的 一個總綱。
■悲智雙運---13---
■悲智雙運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八十華嚴裡面的十行品,第十九卷,我給它寫 「悲智雙運」。 在還沒有講到悲智雙運之前,要讓各位了解的,就是說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它是六個要合在一起,叫做六合一; 但是為了讓各位了解的時候,我們就分成六個項目來講。事實上, 我們修每一個項目、每一種波羅蜜的時候,就包含其他五種波羅蜜。 《金剛經》裡面講布施波羅蜜,說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我用這些 寶來布施,布施的結果呢?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 菩薩。那如果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壽者相而修學善法的話, 就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六波羅蜜它是六個結合在 一起,但是我們講的時候是一個一個的講,那我們修的時候,不 是說我單單修一個就行,那不行。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修布施,那我就布施嘛,把金銀珠寶這些好 的東西,吃的、穿的、用的拿去布施。你去布施眾生了,但是你沒有 持戒,你又吃喝唱跳。然後,這些眾生不報答你的話,你又把他捉 來揍一揍,那你布施給他,他會感激你嗎?不可能吧!你說你布 施給他,你的兒子要幫我做苦工,交換條件;我現在這個布施給 你,你的兒子要當馬給我騎;那你沒有持戒了。佛經裡面說馬不可 以騎,怎麼可以去騎人呢?那你沒有持戒。 所以,我們講到布施,一定要跟持戒有關係,跟忍辱也有關係。你 做很多善事,人家還罵你,要忍辱。這個布施不是今天布施就圓滿 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那叫精進。那布施也要有禪定的智慧, 我們布施給眾生要適度的東西,正是他最最需要的,能夠幫助他 的身心進步的,你不能隨便布施那些傷害眾生身心的東西,那都 不可以布施。然後你要跟他講法,眾生的根機,你要用禪定智慧的 來判斷,他能接受到什麼程度。 所以說,布施裡面就包含其他五度了。持戒也是一種布施,也是忍
■悲智雙運---14--辱、精進、禪定來助成。忍辱也是必須有布施、持戒、精進、禪定來助 成。也就是說,每一度裡面就包括其他五度。 這是讓各位了解,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不是說我就先修布施, 其他我什麼都不修,等布施修圓滿了我再修持戒,持戒圓滿了我 再修忍辱,不是這樣子修的,是同時一起修。就像一部車子,方向 盤、剎車、輪胎所有一起配合得很好,它才能夠動。如果這部車子馬 達出問題,就不能動;剎車出問題了,你也不能開;輪子出問題, 也不能走;必須所有的零件配合得很好,這部車子才能開。還有, 開車的人也要正常。 所以,我們講到悲智雙運,就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六度是屬於兩個學分,一個是悲心福德,一個是智慧。這兩個學 分把它開出來,就變成六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濃縮起來的話,簡單說就是悲心跟智慧。 如果再講到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話,就是我們的感情、還有我們的 理性。感情的部份要怎麼樣去昇華淨化,變成一種悲心;我們的理 智有限,我們所了解的都是相對的、差別的,要如何把這個理性去 昇華淨化,變成一種大智慧。 我們每一個人原來就有的東西,就是悲心,這是感情的部份,有 時就說愛心。我們理性的部份,叫做知識。我們有感情、有知識。在 眾生的心境裡面,理性跟感性好像水火難容,當感情衝動的時候, 我們就失去了理性;當理性來的時候,我們又冷漠無情;眾生有 這種現象。感性來的時候,衝動起來,這個頭砍給你也可以;或者 發脾氣的時候,很可怕;感情在衝動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那麼感 情冷卻下來了,完全理性出現的時候,又變成冷漠無情,孤情寡 意。所以眾生的理性跟感情老是衝突矛盾,叫做水火難容,冰炭難 容,不相合。 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 要把我們原來具有的那種感情變成一種愛心,愛心再昇華變成大 悲心;然後把我們的理性昇華,昇華變成一種智慧;這個時候就 是理智當中充滿著感情,感情當中充滿著智慧,這是水火相濟。智
■悲智雙運---15--慧當中充滿著悲心,悲心當中充滿著智慧,這就是我們講的悲智 雙運,道理是這樣子的。
■布施-歡喜行---16---
■布施-歡喜行 「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 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 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 這是《華嚴經-十行品》裡面的第一個:歡喜行。 菩薩修行的過程當中,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有五十 個位置(學位),就像我們的學士、碩士、博士、或者博士後研究,世 間的學位有分層次的不同,在菩薩的修行過程當中,也有這種層 次的分法。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就叫做賢位;十地菩 薩就叫做聖位。有時候我們說「三賢十聖」,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聖就是十地菩薩。現在我們講的是歡喜行,是賢位。十行 位當中,第一個必須修的學分是布施波羅蜜。 「此菩薩為大施主」,「大施主」就是在物質上、精神上、知識上、智慧 上,他都是非常的富有。所以有些人以為說我們修道的人就是要穿 破破的衣服,吃那個臭酸的東西,吃人家不吃的東西,很窮酸的 樣子,這樣對不對呀?不對喔。我們出現生命,出現又窮又痛苦的 生命好不好?不好呀。 菩薩生生世世都是很有錢,但是這個有錢是他修來的,他的福報 從布施來的。菩薩不但是有錢,還有智慧,他不但用物質來救濟眾 生,還必須有思想、有智慧、 有知識的去布施給眾生,所以菩薩的生命是很豐富很豐富的。 菩薩每一生每一世投胎轉世,他都是一個大施主,他有豐富的物 質、豐富的知識、豐富的智慧,還充滿悲心,這個才叫做大施主。如 果說你有豐富的物質、豐富的知識,可是你捨不得去教人家,捨不 得去布施給人家,那不叫大施主,那叫守財奴。 那麼,我們又進一步問:菩薩成為大施主,那是從哪裡來的?這 是他多生多劫以來去修布施而來的。我說這個叫利滾利——每一生 每一世他都有布施,因為布施,他一出現生命就是帶著金湯匙來
■布施-歡喜行---17--投胎轉世,然後又繼續布施。菩薩不會把他所有的一切有形無形的 當作是自己的,他是「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對菩薩來講,身內的、 身外的一切,他都會去捨掉。 「其心平等」,他不會說我現在布施出去,對方是漂亮不漂亮、有錢 沒有錢、有地位沒地位,是男是女、是乞丐還是普通人,他沒有這 個差別心,其心平等。布施出去了,「無有悔吝」,他也不會懊悔 「哎呀!如果我不布施的話,就有更多的財富」,他沒有這種後悔 的心理。 然後呢,「不望果報」,布施出去就布施出去了,不會希望說得到 什麼果報、來生更富有。 「 不求名稱」,他也不求有好的名稱,報紙 電視把他的知名度打上去,他不求這些;也「不貪利養」。這個叫做 清淨的無相布施。 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而且其心平等無有悔吝,目的是 什麼呢?「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眾 生的生命在危險當中,可以透過布施去救護眾生,透過布施來引 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攝受眾生,饒益一切眾生,使眾生的身心 都能夠獲益。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信徒說:「師父,我有個親戚老是跟我借 錢。」我說:「你不要借給他。」他說:「師父,你不是說要布施嗎?」 我說:「對呀!那你布施要有智慧,你要問說這個親戚老是跟你借 錢做什麼,他是借去賭博?還是做事業?還是做什麼?如果他借 去賭博,你還借他錢,那是增長他罪業。你要問清楚,看是他兒子 失業還是怎麼樣子,或者是他生病需要這些錢,如果是生病,那 沒辦法,你就用布施的心跟他結緣。如果你不問清楚,他老是去賭 博,那你借錢給他就是陷害他,而不是救護他,不是攝受他,也 不是饒益他。」 所以,布施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隨便布施一個東西,結果造 成別人的墮落,那就不好。或者我們布施出去以後,自己又產生懊 悔的心,對我們自己也是不好。有些人很有錢,但是他不能享受, 這就是前生他布施出去以後,他懊悔了,所以這一生他能夠得到
■布施-歡喜行---18--這種福報,但是他也不能享受。 在美國紐約有一個老人家很窮很窮,當乞丐。他死的時候,棉被裡 面有三十幾萬美金。他抱著美金睡覺,但是,他每天就是到外面去 撿東西,撿那個破銅爛鐵,到垃坡桶裡面撿人家丟掉過期的牛奶 來喝。鄰居看他很可憐,就錢給他,結果他捨不得花用,死的時候 棉被裡面有三十幾萬美金。他每天用那個美金來當棉被這樣蓋著, 他有那個福報,那就是前輩子布施出去,卻懊悔了。 ★ 布施分成三方面:一個是財施,外財施跟內財施;一個是法施, 用法來布施,用知識來布施,用佛法來布施;另外一種是無畏施, 眾生有痛苦有恐怖的時候,我們解決他的恐怖。現在非洲索馬利亞 有幾億的人生活在恐怖當中,我們台灣最近不是有那個「阿妹」(歌 星)在做「飢餓三十」,很有意義喔,你們有沒有參加?大家餓三十 個小時,然後把這個所得捐出去,這個很值得我們讚嘆。 在他們生命恐怖、處在飢餓邊緣的時候,這一點點這樣子投入進去, 那就是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然後,我們 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其心平等,無所悔吝。「無所悔 吝」就是我們布施的一個原則。 講一個故事好了。話說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尊者 忽然間動了念頭:「好奇怪喔,佛陀怎麼會先度這五比丘?為什麼 會先度這五個人?」阿難就問釋迦牟尼佛:「我今天在打坐的時候, 突然間就想:你為什麼會先度這五個比丘跟你出家?」 佛陀說:說來話長,這是過去的事了。在過去生過去世,我那時候 是一個國王,在我的國家裡面有五個吸血鬼,這些吸血鬼來擾亂 這個國家。當時我是國王,我就要求全國的百姓受三皈五戒。大家 就受三皈五戒、勇猛精進,這五個鬼就沒有血可以吃了,因為他沒 有辦法去傷害受三皈五戒的弟子。 吸血鬼肚子挨餓了,就跑到國王那邊,在皇宮裡面哭呀鬧啊,說: 「皇帝,我們餓得要死了。你讓你的百姓都受了三皈五戒,我們沒 有辦法去傷害他們、喝他們的血,你照顧你的百姓,那你要讓我們
■布施-歡喜行---19--這麼餓死嗎?」 國王就說:「你們要喝什麼?」 吸血鬼說:「我們什麼都不要,我們只要喝國王的血。」 這時候國王怎麼辦呢?他說:「好!」就叫大臣,說:「你們把我身 上割五個洞,讓他們吸這個血吧!」但是沒有人敢割;你去殺國王, 那怎麼可以呢?最後國王說:「你們刀子拿過來。」他自己在身上劃 五刀,說:「你們來吸吧!但是我有一個要求,你們吸了我的血, 從此要改頭換面,好好的去投胎轉世做人,好好修道,你們要改 過自新,我的血給你們吃才有意義。」 吸血鬼說:「好吧!我們吃這最後一頓,滿了我們這個心願,我們 以後就不再吃人的血。」 結果,國王真的就自己刺五刀,這五個鬼就吸國王的血。吸了國王 的血以後,他們就改頭換面,以後就投胎轉世去修道了。 釋迦牟尼佛說:「當時我為了解除百姓的痛苦,我用我的血去給這 五個吸血鬼,與他們結緣,讓他們改變這種飲食習慣,那麼這五 個人也懺悔了,以後真的就脫離鬼道,轉生作人。後來他們修道了, 五比丘就是這五個鬼轉世來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到他的過去,在本生談裡面曾經有這麼一段很 精彩感人的故事。 ★ 「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 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 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 這段經文我覺得很重要很重要。我們有出版一本書,叫做《履佛所 行道》,各位有沒有這本書?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要自己去突發奇 想:「我這麼修最快、最簡單、最方便,這是一個捷徑,最快成佛, 一生成佛」,我們佛門裡面常常會見到這些怪招,有些人出一個怪 招,說這樣修這樣修很快就會成佛,讓我們聽得眼花撩亂。事實上, 我們很簡單的把佛經拿出來讀,了解佛是怎麼成佛,佛是怎麼發 心、怎麼修行、怎麼證果,佛陀所經驗的心路歷程,我們把它拿來
■布施-歡喜行---20--按照這樣去修,那是最穩當的了。佛之所以成佛,他的心路歷程、 他的經驗,我們拿來重複的實驗。所謂「欲知下山路,須問過來人」, 別人走過的路,我們問清楚,按照這樣走,那是最穩當的。 佛陀之所以成佛,一定是修六波羅蜜,所以我們所修的這些學分, 都是在「學習諸佛本所修行」。布施,也是我們為了學習諸佛本所修 行。 「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時時刻刻不要忘記佛陀走過的路是怎麼樣 子的,我們按照這樣去修就沒錯了。時時刻刻要記得清清楚楚。 「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我們不要把修行當作是一種義務責任,每 當我們把這些當作義務責任的時候,你必須去完成它,那是很痛 苦的。 講一個輕鬆的故事。聽說一個教堂都要有幾百年的歷史,不斷去建 築、去修復。有一個記者就去問工人:「你這麼又挑泥巴又挑水、挑 鋼筋的,累不累呀?」 一個工人說:「累死了。我一面挑一面看我的手錶,我一個小時是 多少錢,我的責任義務是多少,然後我賺了多少錢,我的家庭開 支多少,我算一算也差不多夠了。」他一面挑一面做,只是在完成 他的責任義務而已,當然累呀! 另外一個工人一樣不斷在忙碌。記者也問他:「你累不累呀?」工人 說:「不累。」記者問:「為什麼不累呢?你們工作時段一樣呀。」 這個工人說:「是呀,沒有錯。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一個藝術。我建 這個教堂,它是要經過幾百年以後才能完成的,那幾百年以後, 它就是一個藝術品。在我有限的生命當中,我有這麼一個機會去參 與這個藝術品,雖然不是全部都我做的,但是其中一部份是在我 的手中完成。我必須很仔細很用心的做,把那個藝術表達在這個壁 畫上面,經過百年千年以後,人們會賞欣。所以,我是以藝術的心 情來建築,我不覺得累,我沒有去思考一個小時的代價是多少。」 各位,我們布施的時候,如果你去計較說我今天布施多少錢,來 生我就能夠收入多少,那麼這個是負擔責任,很累的。我們布施、 捨出去了,你去想說我能不能打出知名度讓別人知道、別人對我印
■布施-歡喜行---21--象好、別人有什麼回饋給我,那變成一種負擔了。所以這個地方用 「愛樂」兩個字,很有意思的。 英文字裡面有一個字叫 enjoy。各位,你讀佛經、你打坐,你是師父 要你背金剛經,要你吃素,要你打坐,是一種義務責任呢?還是 你 enjoy 呢?是 enjoy 嘛。如果你當作是一種負擔,一種必須完成的 功課,那很累喔。所以,學習、工作、布施、持戒都是一種 enjoy。這 個 enjoy 我們就把它翻成「愛樂」,「愛樂」跟外文的 enjoy 差不多很 接近。 我們愛樂諸佛本所修行,因為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生命就會提 昇。怎麼去提昇呢?「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在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 多多雜染不清淨的惡念、雜念、妄念、邪念,我們修六波羅蜜就是要 清淨內心深處這些雜念惡念邪念妄念,把一切不當的行為、不當的 言語都清淨掉,因清淨掉以後才能成佛。 各位,如果這個杯子裡面有三分之一是裝有毒的東西,然後我再 添裝補藥給你吃,你敢不敢吃?不敢吃。那如果我把這個杯子倒得 乾乾淨淨,洗了又洗,裝了水你就敢喝,裝果汁你也可以喝,為 什麼?因為它是乾淨的。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惡念、雜念、妄念、邪念,所以 有的時候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我們想幫助人,結果卻幫倒忙, 自己一頭兩個大,還埋怨「為什麼我好心讓雷吻(台語)」,明明我就 是好心幫助人家,為什麼人家反而來陷害我?」 因為我們本身沒有智慧,智慧不夠,我們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不 平衡的念頭,我們「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恨情仇,簡直 滿肚子裡面都是對別人許許多多的成見、許許多多的印象,時時刻 刻對好的就起貪愛,對不好的就起瞋恨。這個人萬惡不赦,就要他 死;愛一個人、一個東西,也愛到要死。 我們中國人很奇怪,都是很偏激的,愛也愛到死,恨也恨到死, 多也多得要死,都是「死」。外國人不是,他愛的時候是「流目油」, I love you.外國是流目油就夠了,我們中國人要不然你死,要不然 就是我活,這是很奇怪的觀念。
■布施-歡喜行---22--就是說,我們內心那種不清淨的、不平衡的、不平穩的心態,就造 成自己的痛苦,即使你做善事的時候,也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就像 杯子裡面只要有一點點的毒,你裝再好的果汁咖啡,沒有人敢吃, 喝的人也受不了。當我們內心裡面有某一種不清淨的雜染,這時候 我們表現出來的口語,表現出來的一切一切,都可以讓別人很難 過很難受。 要不要聽笑話?我剛才還跟「菜根香」的人員講,我們的課程五個 小時,真的是 坐冷板凳,所以講一些笑話好了。知道孔融嗎?孔融讓梨,東漢時 代,孔融吃小梨,讓大梨給哥哥吃。 有一天,他爸爸帶他到一個地方去拜訪一個姓李的,一個望族當 官的。這個當官的自視很高,你要有大學問或者是他的親戚,他才 會開門接受。 孔融很聰明很有智慧,就去敲門。守門的人問:「誰呀?」孔融說: 「我是李家的某某親戚。」「好好,請進。」 這個姓李的一看,你這毛頭小子,你還說是我的親戚,你是我的 什麼親戚呀? 孔融說:「有呀!在我的先祖裡面,孔老夫子不是曾經問禮於老子, 老子不是姓李嗎?所以我們的祖先是有特殊關係,那我們也是算 一門親戚。」 姓李的大官說:「你想不想吃點東西?」 孔融說:「想!我很想吃。」 姓李的說:「小孩子,我今天教你一點知識,這是一個禮貌呀。人 家問你吃東西,你當客人,你應該要客氣一點,你要說:『不用 吧。』,這是一個禮節。」 孔融說:「我今天也教你一個知識,客人來了,你應該把東西擺好, 請人吃,怎麼還去問人說你要不要吃,你這個就是存心不良。」 姓李的就說:「哎呀!你這麼聰明,我年紀這麼大了,你將來成功、 飛黃騰達的日子,我可能看不到了,我老之將至。」 孔融就說:「你離這個死期還遠得很呢!」
■布施-歡喜行---23--他一聽說離死期很遠,就很高興,問:「為什麼你說我離死期很遠 呢?」 孔融說:「你沒有聽說過嗎,『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你剛才對我講話的態度不太友善,所以你離死期還遠 得很呢!」這是一語雙關。 那個時候另外一個當大官的剛好進來,看到這一幕,就說:「這個 小孩子很厲害,但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就說:「哎呀!我看你小的時候也是了了之輩。」 這是讓各位了解,我們的內心可以表現在我們的言語,當內心有 一種不清淨的種子,瞧不起人,看不起人,我們就擺出一個架子, 那個全部都是雜染不淨。 如果講清楚一點,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那一剎那,我們就 會產生感受,這個感受會讓我們覺得好或者是不好,然後馬上就 會產生貪愛執著、或瞋恨打擊。 我們的心還沒有經過淨化昇華的時候,他平時就是這種習性,好 的就貪戀執著,不好的就打擊排斥。在我們還沒有淨化完成之前, 還是凡夫俗子的時候,這種心態是一種常態,但是在佛來講,這 是病態。 那我們修六波羅蜜,就是要把這種病態的心理淨化昇華,變成這 顆心永遠保持那種平等的、平衡的、平靜的、平穩的心態。法無高下。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在我們六根與六塵接觸的剎那, 只是了了分明一切的境界,沒有這種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這個 就叫做完滿的、清淨的人格 。 早上我要出門的時候,有一個坐在輪椅,他是鳳山來的,自己一 個人來。他的頭歪一邊,身體就這樣不完美。我說:「你這樣很不方 便。」他說:「對呀,上火車、做什麼都很不方便。」我說:「你快樂 嗎?」他說:「還好啦。」 後來我就跟他談,我說:世界上做壞事的人都是手腳很靈俐的; 發動世界大戰的人都是頭腦很聰明,身上沒有什麼缺陷的;社會 上做奸犯科的人,大部份都是讀書讀很多,手腳都很靈俐,頭腦
■布施-歡喜行---24--很聰明,電腦嚇嚇叫。所以,身體上的圓滿不見得是圓滿,心理上 的圓滿才是真正的圓滿。雖然我們手腳某一部份不方便,但是,只 要我們心理圓滿,那麼隨時隨地都是圓滿歡喜的生命。 我一再強調,杯子裡面只要有一點點的毒,裝再好的補藥,吃下 去會受害。當我們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不清淨的雜染,那麼我們所 講出來的話、所做的事,乃至我們做的善事,布施也好,義工也好, 只要有一點點雜染,會使施者跟受者,施與受之間都會造成很大 的困擾。所以為什麼佛經裡面一再強調要無相布施,道理是在此。 這個地方說「清淨諸佛本所修行」,諸佛本來所修的這種清淨的行 為,我們也是按照這個方法來清淨我們內心的世界。 布施,不要想像得很簡單,好像東西就給人就好了。不是這樣子的, 要看對方的根器,看對方的需要,不傷害對方的人格,自己又無 所求,這樣接受的人真的得到受用,他的身心都能夠獲得利益。那 麼我們布施的人也減輕了一份負擔,不要替人保管。所以我的房間 沒有上鎖,我沒有什麼古物古董,沒有這些東西;替人保管東西 很麻煩的,因為保管那些東西並不能成佛。但是,我那些書不要把 我拿走,我的財產就是書,因為要再去買很麻煩;自己常常要看 的書,我就比較少送人,因為書中有打記號,有畫一些重點。 所以「清淨」這兩個字非常重要,那是清淨我們內心的那種執著。我 們之所以煩惱痛苦,就是內心裡頭執著;內心執著,就是不清淨。 「增長諸佛本所修行」,就是增長所有的善法。 「住持諸佛本所修行」,諸佛的心路歷程、他成佛的方法,我們要把 它保留下來,住持下來,一代代的傳下去,不要說在我這一代我 知道就好了。我們要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所以要把好好的這 個方法自己去實踐,然後留傳下去,這個叫做住持。所以一般的經 典就分三個部份: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們對這個法門也是一樣, 要把它流通出去。這次「六波羅蜜」的講座,也是透過清涼音文教基 金會、菜根香這些單位舉辦,我們才有機會把成佛的法門流通住持。 「顯現諸佛本所修行」,這個值得我們注意。有些信徒背很多經、念 很多咒、拜很多懺,變成一種形式,講話還是很粗俗,還是大魚大
■布施-歡喜行---25--肉、吃喝唱跳。你說他歸依嗎?也有歸依了。說受戒嗎?也受戒了。 甚至也出家了,有不當的行為,那真的是斷了善根。我們做為佛弟 子,不要老是一天到晚這樣講:「我是歸依三寶的弟子,我是某某 人的徒弟,我是....,」掛那個名字沒有什麼意義,最重要是顯現諸 佛本所修行。 佛是慈悲、是智慧的,你看佛的相多麼莊嚴。佛有沒有瞪著眼睛看 人?沒有,所以我們就不要瞪著眼睛看人嘛。佛都是智慧的微笑, 用智慧的微笑來攝受眾生。我們信佛學佛,就要讓佛的智慧、佛的 悲心在我們的身上來顯現,我們去關心自己、關心家人、關心鄰居、 關心社會、關心全人類,這份關心、這份情、這份智慧,在我們的身 心隨時都可以顯露出來。 關心這個地球、關心這個社會,最簡單的 我們隨手可以做的是垃圾分類。 這次到德國去,我真的是很感動,他們那個垃圾分得很清楚,即 使一個玻璃它都要分成有顏色還是沒有顏色。玻璃要回收,吃的優 酪乳還是什麼的,都要回收,他們分得非常清楚。就是沒有浪費, 完全都是能夠再利用。但是,我們卻是一用就丟,也不把它分類, 造成許許多多的困擾——必須多建焚化爐;多建焚化爐就製造垃 圾、製造一大堆毒煙;那焚化爐也是我們的稅金去建的。所以做為 一個佛弟子,我們要配合政府這些好的措施、好的制度。 做為一個宗教徒,應該是規規距距的,不要去做那些違規的行為, 這樣才能「顯現」諸佛的本所修行。這還不夠,還要「演說諸佛本所 修行」,除了身教以外,還要有言教,透過語言來表達諸佛的本所 修行。而這一切的目的,不是要提高我們的知名度,是為了「令諸 眾生離苦得樂」。 講到離苦得樂,我就感受很深。就是說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做什麼? 也是離苦得樂嘛。我們信佛學佛目的也是離苦得樂;那麼我們做一 些布施的行為,這一切一切也是令眾生離苦得樂。那麼,為什麼我 們不能離苦?不能得樂?我們信佛學佛到現在,還是覺得苦苦惱 惱,那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製造苦因,才會有苦果,可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是苦的因,
■布施-歡喜行---26--我們不清楚。 苦因、苦果之間有必然關係。我們不斷製造苦因,才會有這個苦果。 以後我們會談到苦集滅道四聖諦,讓各位了解說,在日常生活當 中什麼是苦因、什麼是苦源、什麼是苦的果,我們要清清楚楚。我們 之所以會苦,一定有他苦的原因,這個原因如果不找出來,不把 它解決掉的話,永遠就沒完沒了。所以學佛的人是很理性的,學佛 是很理性的一個宗教行為,而不是一種迷信的行為,說「我信就得 救了,怎麼樣就一切都解決了」,沒有這回事的,一定要把我們苦 的原因找出來。 我們眾生之所以苦,簡單說,就是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沒有知識。 生活上的苦,心理上的苦,婚姻、家庭、事業種種的這種挫折,由 於福德不夠,智慧不夠,知識不夠,所以自己苦,家庭也苦,社 會也苦。 從社會上我們看許許多多的家庭人倫悲劇,真的是聽起來都讓人 難過,最親最親的人竟然是傷害我們自己的人,有些父母親把子 女殺死、燒炭毒死、或跳水自殺,就為了家庭經濟問題、婚姻問題。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內心不平衡、不平靜、不平穩,又不肯做一些有 意義的善事,所以生活得很拮据。那麼在貧病交加當中,就會走絕 路。所以,我們希望生命越來越圓滿,千萬不要有這種貧病交加的 日子,那就必須修布施的行為,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我常常講,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有豐富的物質,提供我們奢華的享 受;人生的價值是在於把我們所知道的、所學的、所有的跟人家分 享。如果我們人生的目的只是在追求豐富的物質,讓我有豪華的享 受,那很容易墮落。人生的目的是:在追求物質之餘,除了維持我 家庭之外,多餘的我不要去替人家負擔去保管,然後去廣結善緣; 這是佛陀的一種生命觀價值觀,叫做布施的人生觀。 釋迦牟尼佛說:貧窮是犯罪的因緣,貧窮困苦會使人造罪,是墮 落的因緣,那麼為了免除墮落的因緣,你就必須去廣結善緣。你沒 有東西布施,可以用嘴巴布施,去說好話、勸人做善、鼓勵人家, 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結善緣。乃至一句話一個念頭,都可以去跟
■布施-歡喜行---27--眾生結善緣。 結善緣的目的做什麼呢?令諸眾生離苦得樂。我們本身也是眾生, 所以是令自己跟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是布施的一個很重要動 機。 ★ 「菩薩摩訶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隨諸方土,有貧乏 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 這個地方跟我們平時讀到的佛法或者是聽到的佛法不太一樣,他 希望我們修菩薩道的人、想成佛的人、修布施持戒的人,目的是做 什麼呢?「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讓眾生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受益。 那一個重要的思想是:「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 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這個地方有沒有叫我們信佛學佛以後, 覺得生命很痛苦很悲哀、沒有意義,我們就一走了之,有沒有呢? 沒有。 所以,我發願來生投胎那裡,有沒有錯?我發願投胎轉世,有沒 有錯?沒有錯。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以願力故,往生於彼」。但是後 面那個「豪貴大富」我不要,我來世還要出家。那麼「財寶無盡」這個 我想要,但是我想要的不是金銀珠寶,我是要法財,去懂得很多 佛法。 所以我常常說:「輪迴是好事,生死是機會」。我們能夠投胎轉世、 輪迴做人,繼續信佛學佛,這是一個正常道的修行方法——就是 菩薩要發願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如果你真 的害怕在這個生死輪迴,那佛就說方便道了——你就念佛往生他 方世界,以後再回來——你也可以轉那道手續,但最後我們都一 樣可以成佛。 「 隨諸方土,有貧乏處」這一句我做不到;要我投胎轉世到非洲, 我可沒有這個本事,我還沒有那個願力,畢竟在一個有知識文明 的地方,比較有佛法親近的機會。你說要我投胎到索馬利亞、非洲 的,一天到晚打仗,沒有雨,乾旱幾十年,然後流離失所,沒有 衣服穿的地方,那不行。或者是叫我投胎到巴西亞馬遜,我也不要,
■布施-歡喜行---28--因為亞馬遜那邊的人都沒有穿衣服,打獵為生,像動物的樣子, 那不是我想要的。 起碼投胎到台灣的話,還不錯。我為什麼選高雄?很奇怪,我住在 高雄身體就健康起來,住在北部太冷了,身體一直不舒服,所以 不喜歡住北部。北部雨也多,老是陰陰暗暗的這樣下雨,身體就很 不舒服。住高雄的時候,這麼一熱,汗流一流很舒服。 這是很奇怪的現象:釋迦牟尼佛也是出生在熱帶,耶穌也是在熱 帶的地方。所以我們說來高雄投胎,大概沒有錯吧。 投胎貧乏之處,那種乾旱飢荒又沒有佛法的地方,那我去了,我 完蛋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也是一個故事:在薩伊,一個完全沒 有佛法的地方,有一個牧師他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什麼 呢?夢到用黃金去做的一個字,寫著「BUDDHA」。BUDDHA,就 是佛陀。他看到這個字,他不了解這個字是什麼意義,就東問西問, 就問到一個越南的教授。教授說:「這個就是佛陀啊。」後來這個牧 師去追求了解以後,他就出家了。不過那種機會太少了,是不是! 如果投胎到高雄,畢竟是有文化的地方,將來還可以找到菜根香、 清涼音這些單位,還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我的願力不算很大,要 投胎到非洲我還不敢。有一個法師——慧傳法師,說他要投胎到非 洲做五世的黑人。我說:「那你的願力很大。我不想做黑人,皮膚黑 黑的,又乾旱,我怕餓死人。」所以我還做不到,我的願力還不夠。 那這個地方是讓我們了解,學佛的正常道就是要發願,發願投胎 轉世。在佛經裡面很少用「投胎轉世」的名詞,叫做留惑潤生。就是 說,如果我們趕緊把貪、瞋、痴、我執、我見、我慢斷掉的話,就不能 投胎轉世,因為我們已經沒有我執我見以後,它不再出現生命, 進入涅槃了,這樣子的話是不圓滿。那麼,我們如果大的煩惱、根 本煩惱貪瞋痴伏住了、控制住了,留一點點身見,我見還在,他可 以去投胎轉世,可以滋潤生命的出現,叫做留惑潤生。這是修學佛 法一種態度上的不同。 有些人是急急忙忙的我要斷盡一切煩惱;如果你把煩惱斷盡,你 的悲心不足、福德不足的話,最多只能證到阿羅漢,沒有辦法成為
■布施-歡喜行---29--菩薩,不能成為佛。所以我們留惑潤生,雖然還有一點點煩惱,但 是這個煩惱是小的煩惱、小的執著,它可以滋潤我們出現生命,叫 作留惑潤生,一般我們說投胎轉世,大家比較容易了解。 菩薩修很多的福德,廣度眾生,利益眾生,所以他有那個自信心, 他投胎轉世,很自然的就有那種財富,豪貴大富,財寶無盡。財寶 無盡做什麼呢?不是享受,是為了利益眾生。 ★ 「假使於念念中,有無量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 乏,靡所資贍,飢羸困苦,命將不全,唯願慈哀,施我身肉,令 我得食,以活其命。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 眾生不要菩薩的財產,金銀珠寶這些他不要,他要菩薩的肉給他 吃。這是一個形容,是講到菩薩的布施不是只是衣食住行這種物質 的布施,那是外財施,這個時候是內財施,他要菩薩的肉給他吃。 「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老實說,這個我做 不到。老實說比較沒有罪。叫我說砍一隻手指給你吃,我做不到; 叫我挖眼睛給你,我也做不到,現在我還要用,但是死了以後, 眼角膜可以給你,。 這是說菩薩什麼都可以布施,那是大菩薩,已經證到我空的菩薩 他可以做到,他不會因為這個布施而後悔痛苦。所以布施也有層次, 你不要說這個菩薩可以割捨自己身肉來布施,我們也要學習,不 一定。 ★ 「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曾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 之心。」 不是一個眾生兩個眾生來,是百千萬、無量眾生來乞求,菩薩都不 會因為這樣退心。菩薩不會說眾生難度,眾生這麼多而害怕了,反 而更增長他的慈悲心。 ★ 「以是眾生咸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 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
■布施-歡喜行---30--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 這段經文很重要。我們看到眾生跟我們要東西,要這個要那個,要 東要西的,而且一個介紹一個來,越來越多,我們覺得「好煩喔! 你怎麼這麼貪」。但是,菩薩怎麼想呢?「我得善利」,我得到非常 大的好處,這些眾生都是我的福田,是我的善友,不是我求他來 的,他自動來教我布施波羅蜜,給我布施的機會,讓我修學佛法, 「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 這是我們一般人要改變的觀念:假如真的是眾生在挨餓受凍,跟 我們有所求的時候,我們不要覺得說「哎呀,我幫助他,我解決他 的痛苦」,都是一個「我」的觀念;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們要想:這 是佛菩薩派來教導我修學布施波羅蜜,以感恩的心來感謝眾生成 就我的菩薩道,成就我的學分,所以說這個眾生是我的福田,是 我的善友。 各位,要把這一句話背一背:「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你 現在有個家,有丈夫、有妻子、有父母、有兒女,你會不會覺得說好 煩,這些都是冤家債主呢?今天要交學費,明天要交伙食費,要 買衣服,還要陪他去哪裡,你會不會覺得很煩?你就要念那一句: 「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接著念:「不求不請,而來教我 入佛法中」。這個時候你的功德就增長不少呀。下一次你兒子跟你要 學費要什麼什麼,你問清楚,他的確有這個需要,你就說:此等 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是我求的,是他自己來自動教我修 布施波羅蜜。 昨天聽了一個笑話,說有一個小孩子很可愛很聰明,才五歲而已。 爸爸媽媽帶他到宏法寺去拜佛。他說:「爸爸媽媽,我覺得好奇怪, 我為什麼會投胎到你家?你們做父母做得不錯,我也是滿孝順的, 只不過我有時不太禮貌,要錢買冰棒吃而已。」五歲的小孩會講這 種話?! 許多信徒常常講:「師父!想當年.....」都是講想當年,「當時如果跟 你出家的話,今天就不會有這個下場。」我說:「什麼下場?」他說: 「妻離子散,吵架鬧離婚。」我說:「你要多看經書,這個都是多生
■布施-歡喜行---31--多劫的善緣,因為你不會處理,所以善緣變成惡緣。」 宗教的信仰就是:我們把一切的惡緣都轉成善緣,那就叫做修道。 不要以為說我沒有家庭的負擔,我離開丈夫、離開妻子、離開兒女、 離開事業,我就會很快樂,沒這回事的。 千萬記住這句話:要把惡緣變成我修道的增上緣,去改變我的態 度,改變我的觀念,付出我的愛心,付出我的關心,付出我的智 慧,付出我的時間,付出我的體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 不是障礙我們的。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會越來障礙越少,當所 有障礙都沒有的時候,就是《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能「究竟涅槃」。 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所以這個也看不順眼,那個也看得火大,老 是瞧不起別人,這就是證明我們修養不足,我們態度有問題,觀 念有問題。佛陀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我們入佛知見;他開佛知見, 我們就入佛知見。佛陀開示這種觀念,我們就用這個觀念來看待自 己、看待眾生,問題當下就解決。如果我們不改變觀念,不改變我 們的行為,只想逃避,以為遠離這些我就能解決問題,不見得! 你遠離了不好的家庭、不好的同事,你來到佛門,把你的惡念、惡 習帶到佛門,只是增加佛門一些麻煩。出家人從在家來的,在家人 帶了許多習氣來到佛門,改不掉,當然就造成佛門的悲哀。 所以,我們不是用逃避、改變環境來解決問題,而是面對它,改變 我們自己的觀念行為,用智慧來處理解決它,處理以後,這個惡 緣就變成善緣了。 我們為什麼要多讀經?因為我們讀經就了解佛菩薩處世為人的態 度,我們就是學習這種態度來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家庭,改變 社會;多讀經的道理在此。 ★ 「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 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 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 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
■布施-歡喜行---32--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餘 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一念,你會不會打瞌睡呢?精神百倍。你看看菩薩的偉大 剛才說有這麼多眾生來,不是要他的財產,不是要他的物質,不 是要衣服,什麼都不要,就是要吃菩薩的肉,那菩薩怎麼辦?這 麼多眾生要吃他的肉,這身肉太小了,於是菩薩發願「受廣大身」。 廣大身是什麼身?就是鯨魚,或是象、馬那種身,因為那種身的肉 多,才能夠布施很多眾生。這是講到菩薩的一種願力。 因為我們人身畢竟只是六尺之軀,七八十公斤而已,眾生要吃怎 麼夠呢?所以菩薩就示現變成一條大魚或一隻象讓眾生吃,那肉 就多了。這是一種譬喻,也是證明說菩薩的智慧跟願力悲心,他可 以這樣子的去示現這種生命來度化眾生。 我看過佛的本生談裡面也有講到這個。說有一個村莊饑荒沒東西吃 了。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佛之前,他是一個菩薩,他就示現投胎轉 世變成一條大魚。這隻大魚在水裡面,突然間有捕魚的人來捉牠, 大魚竟然會說話,牠說:「你們三個人不要捕我,你們趕緊回去叫 整個村莊的人來,我的肉給你們吃。我身體這麼大,你們要捉我也 捉不了,我的尾巴這麼一捲,你們三個就會死掉。你們趕緊回去叫 那些受饑荒挨餓的人都來,我的肉讓你們吃。」 這三個人一看這隻魚會講話,牠尾巴這麼一搖,真的是很危險, 就趕快逃命回去村莊,說河裡面有一條大魚,叫我們大家去吃。好 奇怪,這個魚的肉這麼割這麼割,割了又長回去、割了又長回去, 就這樣子經過幾年以後,饑荒才結束,這隻魚也沒有了。 釋迦牟尼佛就說:「這三個人就是我成佛的時候所度化的三個比丘。 在座的這三個比丘,就是當時我求他們去叫那些饑難的眾生來吃 我的肉,因為他們三個來成就我,所以我度化他們。」 佛經裡面有談到這麼一個公案。這是顯示出菩薩的悲心願力,他願 意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眾生,如果有一個小小的眾 生不能吃飽的話,我的生命不能結束,要繼續長肉讓他吃。 那釋迦牟尼這個肉給眾生吃的目的做什麼呢?「以此善根,願得阿
■布施-歡喜行---33--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也就是前面我們念的「一切智智相 應作應」。佛陀跟眾生結善緣,不是為了讓眾生來報答我,提高我 的知名度,是為了成佛。成佛做什麼?成佛以後,他的力量更大, 他度化眾生的能量更大,他可以乘著願力去示現在六道當中,任 何一道他都可以去利益眾生。 所以,成佛不是為了享受——我成了佛,沒事,不老不病不死這 樣享受,接受萬民香煙來崇拜我;不是這樣子的。成了佛以後,他 服務眾生的力量更大,他可以隨著這個願力去投胎轉世在任何一 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任何一道都會投胎去利益眾生。 而且,「願諸眾生食我肉者」,讓吃過他的肉的眾生,因為跟他結 了緣,所以也能夠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了解佛陀之所以偉大的地方是在這裡。如果 我們不讀佛經,就不知道佛陀這種崇高偉大。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 到,佛陀成佛,不是坐在那邊一坐就會成佛,不是這麼想一想、這 樣一入定就會成佛,不是的。從佛的心路歷程裡面,你看看,他是 多生多劫來拋頭顱灑熱血,去利益眾生,然後又不希望眾生來回 饋他、回報他,他要帶領眾生一起成佛。 我常常講,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有一個觀念,就是「陪公子讀書」 ——我們投胎轉世,留惑潤生。我們不要再迷迷糊糊的,我們自己 清醒,也要讓身邊的人清醒;我們修智慧、修福德,也要讓我們身 邊的人修行智慧,一起來成佛。所以《心經》最後一句:「揭諦,揭 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思就是去呀去呀! 我們大家一起去呀!大家一起成佛。 「波羅僧揭諦」就是大家一起去 呀。 你一個人成佛沒有意義,我們要大家一起來成佛,大家一起成長, 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一起來淨化,大家一起來提昇。 菩薩道的可貴,就是他所關心的不是自己一個人。如果我們信佛學 佛的人老是只關心自己,我要斷煩惱、我要了生死、我要怎麼樣子 的,慢慢你就會變成「重定」型的眾生。重(視)定的這種修行方式, 很容易變成獨善隱遁,對眾生的生死毫無感覺,認為眾生的痛苦
■布施-歡喜行---34--跟我沒有什麼關係,那就很麻煩了。菩薩所做過的一切,都是為了 眾生;為了讓吃他的肉的眾生,能夠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麼,假如有一個眾生心有一點點不滿足,我所布施、我所做的一 切他都不滿意的話,我的肉不夠他吃,他不能成佛的話,我終不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你看,佛菩薩 的那種偉大! ★ 「菩薩如是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眾生想、有想、命想、種種想、補特 伽羅想、人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 剛才在「三心六度」裡面,講到「一切智智相應作應」、 「以大悲為上 首」,那這個就是「無所得為方便」。 我們修六波羅蜜,不是單單修布施就布施,一定要跟無我、無所得 相應,才成為布施波羅蜜。如果你著相布施,就不叫波羅蜜。波羅 蜜就是一切究竟圓滿,到達彼岸,乃至於到達彼岸的這個方法與 過程,都稱為波羅蜜。方法、過程、到結果,那種圓滿的境界,我們 稱為波羅蜜。布施如果沒有跟菩提心相應,沒有跟無所得相應,沒 有跟空、無我相應的話,不叫做布施,是一般的同情心,或者我們 形容得很難聽,叫做婦人之仁。 奇怪!為什麼用「婦人」之仁?為什麼不講「丈夫」之仁?我感覺很 奇怪。 ★ 「但觀法界、眾生界、無邊際法、空法、無所有法、無相法、無體法、無 處法、無依法、無作法。作是觀時,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 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作是觀時, 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 不見大果、不見小果。爾時!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 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 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 固身求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 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快樂。佛子!是
■布施-歡喜行---35--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歡喜行。」 跟無所得、空相應了,所以這個時候「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 受者,不見福田,不見業報,不見大果小果」。就是說,不要去執 著有一個我、有一個東西、有一個眾生來接受我的布施。也不執著有 一個福田,我造了多大的福田,我會受多少的業報,這個果報是 好的還是不好。做了就做了,不要去想那麼多。這就是無相布施, 三輪體空。 重要的是反而再去觀我們一切眾生的這個身體「尋即壞滅」,很快 就會壞掉了。「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 停,速歸壞滅」。我們這個身體如果跟天人比較起來,他們是幾千 年才會死,我們大概是七八十年,能夠上八九十歲就很不錯了, 跟千年的天人來比,我們只是一剎那而已。如果跟幾萬年的更高層 天比較,我們更是微不足道。像二禪、三禪以上的天界,那是幾億 萬年,我們七八十年的歲月真的是很短暫。 可是,我們生命是這麼脆弱,有的時候我們感覺日子過得很慢。各 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沒有事做,又不想修行,很無聊,你會覺得 日子過得很慢。尤其是年紀大的人,退休了,無所適事,飽食終日, 就是等日出、等日落、然後等死,叫做「三等」國民,那真的是痛苦 日子。他不曉得這個生命出現的意義。 但是信佛學佛的人就不這樣,趕快要修行,這個肉體一天一天的 敗壞,由少而壯而老而病而死,一剎那一剎那在變,要趕緊修, 趕緊做,有意義的事情趕緊去做。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少年不努 力,老大徒傷悲。 有個笑話:做父母親的、當老師的就說:「你少年不努力,你老大 就會徒傷悲。」小孩說:「我不會,因為我是老二。」事實上,不管你 是老大老二,全部都一樣,這個身體都是每一剎那每一剎變化不 同。 我有一個感覺:一個人從年輕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會有一個轉 折點;五十歲有一個轉折點,到六十歲又是一個轉折點。五十歲的 時候,覺得體力上就差一點;到六十歲的時候,又感覺差一點。我
■布施-歡喜行---36--有這種感覺,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座的都是比較年輕 的,不要有這種感覺。如果是年紀大一點的,像我六十幾歲,「三 年二班」,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這種感覺比較深刻一點。 我們眾生沒有智慧,受過無數的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這 樣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明知道這個身體有一天會老、會病、會死, 然後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交出這個生命,「若已壞滅,若今壞滅, 若當壞滅」,也許很快的現在就會死,也許明天會死、明年會死, 也許再過幾年會死,不管怎麼樣子,眾生就這麼可憐,「而不能以 不堅固身求堅固身」。不堅固身是指我們的肉身;堅固身是指法身。 我們不知道去利用這個脆弱敗壞的肉身去學習智慧,去換法身慧 命。 法身慧命,我們說佛陀是以法為身、以智慧為命,那我們眾生是以 肉體為生,以財為命,視財如命,見錢眼開。法身慧命,必須藉著 我們這個脆弱的肉報身、業報身去修去學,就會變成法身慧命;變 成法身慧命了,你就不再受生死的困惑。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在黑暗當中會害怕,但是,同一個環境裡面, 如果燈點亮了,你了解這個環境一清二楚,你不再害怕。環境沒有 改變,人也沒有改變,只是你了解了,這個環境沒有鬼、沒有毒蛇, 你知道每一件事情清清楚楚,你不再害怕。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 了解了。我們對生命不了解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會害怕,得失、 生死一切一切都造成我們的困擾。 「於生死內受無數身」,這無數的身是「危脆不停,速歸壞滅」,我 們還是迷迷糊糊的不肯去學智慧,戒定慧都不肯去學。所以,我們 要趕緊利用這個肉報身,在還沒有老病死的時候,「當盡學諸佛所 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趕緊要去學到戒定慧、慈悲、菩提心、 無所得的空慧,這樣子才能對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 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快樂」。這是談到生命的一種價值意義。 ★ 以上是講到菩薩的歡喜行。各位聽了菩薩的歡喜行、布施,從此以 後要記得一句話:信佛學佛的人沒有悲哀憂愁的權利,我們只有
■布施-歡喜行---37--法喜充滿。因為所有的眾生,你身邊的也好,有緣無緣的也好,前 後左右,人人都是皆是有緣人,都是佛菩薩派來的,所以一切眾 生都是我的福田,都是我的善友。有一句話說:「未成佛道,先結 善緣」,這就是我們講到布施波羅蜜。 千萬要記得,布施波羅蜜一定要跟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相 應,才稱作布施波羅蜜;如果沒有跟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結合在一起,就不叫布施波羅蜜了。
■持戒饒益行---38---
■持戒饒益行 「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 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 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 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 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布施波羅蜜講完以後,我們講到持戒波羅蜜。十行菩薩的第二行是: 饒益行,是修行持戒莊嚴。 請問持戒有沒有功德?不要以為說我持戒,我很大的功德。我覺得 持戒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麼做,究竟來說,是沒有功德。我們持戒, 是「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 一切皆無所著」。持戒——不去傷害眾生、不去傷害自己,這是本份 事嘛,哪裡有什麼功德。所以認真來講起,持戒是本份事,是人人 應守的一種本份事。 就像那個火車,它就必須在軌道上走;你不走在軌道的話,就叫 出軌。那麼,我們就是不要去做傷害眾生的事情,不要有「出軌」的 行為。所以究竟來說,我認為持戒是沒有功德的。你會說那何必持 戒呢?你不持戒不行,因為出軌了,火車會倒下來的。所以,我們 是「一切皆無所著」,不要求一個什麼目的而持戒。 你有我相去持戒的話,遲早會出問題。如果你時時刻刻說「我現在 持戒、我嚴格的持戒」,你都是用「我」這個念頭去持戒的話,即使 這一生當中你不犯戒,來世你還是會犯戒。我講這個問題是很嚴肅 的問題,因為就是在出家同道裡面我也這麼觀察發現,有些持戒 嚴格,可是幾年下來他會退心,說來也是很奇怪! 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出家人持戒很嚴格,不但持戒嚴格,他還按照 法華經裡面的砍手指燃燈供佛。我問他:「你是怎麼燃燈供佛的?」 他說:「我這個手指把它纏起來,纏得緊緊的,纏到它血液不流、 變黑色的時候,我點火讓它燒來供佛。」你看,他持戒這麼嚴,又
■持戒饒益行---39--燒指供佛,那個道心有多麼強。後來他的供養也多了。經過三年, 我又去的時候,我問說這個師父哪裡去了?他們說結婚去了。 所以,執著我相修行的話,會出問題。在《寶積經》裡面也談到這個 問題。持戒,如果我們有所求,求得人身,求威勢,求種族,求富 饒,求色身,求王位,以有所求心去受持戒的話,遲早都會破戒。 我們修行,如果時時刻刻都有一個「我」的觀念——我布施、我持戒、 我忍辱、我怎麼樣,與「我」相應,最後會出問題。 甚至丈夫對妻子說:「我做這麼多事,你還嫌我」,那最後你們婚 姻會破裂。你做再多的事情,你老是記住你對別人的好處,最後你 的怨氣就會發露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談到持戒,一定要談到無我, 道理是在這裡。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 講到持戒的功德,一般以為說我持戒莊嚴,來生就是多麼莊嚴; 我認為持戒功德就是下面這幾句話:「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纏 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真正說 持戒有什麼功德的話,就是能夠捨離一切纏縛。 「纏縛」指的是五欲纏縛。以不正當手段所得到的一切,造成煩惱困 惑,這是纏縛;或者是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的散亂心,也是一種纏 縛。佛法裡面把使我們身心不得自在的那些煩惱,通通用「纏縛」兩 個字來形容,就像一個人被五花大綁綁起來,用鐵絲把你綑束起 來,一定很難受。一個人如果不能如法如律,而去違犯世間、出世 間一切的戒法,那就像是拿繩子、鋼絲把自己纏起來,不得自在。 「貪求熱惱」:如果不能守本分,我的你不能動,你的我想要,結 果犯戒了。 所以,若說持戒有所功德的話,那就是能夠捨離煩惱的纏縛、貪求 的熱惱,還有諸難的逼迫。 「諸難逼迫」,是說我們如果不守戒就會 失去人身,墮入像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途;即使得到人身,也是 諸根不具,或生在邪見的家庭、生在佛前佛後、生在沒有正法的地 方、或者生天堂...等八難。 各位,你會覺得很奇怪,一般人喜歡生天,怎麼佛法裡面說生天 是一種災難?因為天上沒有佛法。請問天人做什麼事?享樂、卡拉
■持戒饒益行---40--OK、舞廳。我說的是實話,你們不要笑,這是實在的,天人就是吃 喝唱跳。所以在佛法來講,如果我們修行是為了來生生天堂的話, 那你就墮入這個災難了。 尤其到長壽天,那是幾百萬年,幾百萬年當中就是飲食男女這麼 吃喝唱跳過日子,當福報享盡,五衰相現,一看,糟糕了,福報 享盡了。那從天上的人要得到人身,很難;失去人身,他一定墮入 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佛經裡面講的很清楚的。所以,如果我們經 常說「我修修修,來生我生天堂享受」,那就走錯路了,因為天堂 是諸難之一。 持戒還有什麼功德?捨離「毀謗亂濁」。如果我們不持戒,我們就會 說人家壞話,結果互相控告、走法院了,這就是毀謗亂濁。 「得佛所讚平等正法」,持戒千萬不要去求什麼來生大富大貴,不 要這麼求,持戒就是守本分,是人人的本份事。 ★ 「佛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 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 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 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 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 而不捨於一切智心。」 在現實人生當中,我們最容易犯的一種戒行,就是不正當的男女 行為。佛陀老早就看出我們末法時代最麻煩的一件事情,就是男女 的這種情形越來會越混亂。古代的時候,大小姐都是閨女,在家裡 面學繡花怎樣子的,那這個時代不同,大家都來到社會上,男男 女女平等做事,各有各的職務,各有各的賺錢方法,不像古代的 女人是靠男人過生活,現在女人也可以作主。那麼男女交往機會非 常非常的多,很頻繁,就很容易犯這個男女不正常的戒。 我們要了解,欲是一種障道法,但是,以在家眾來講,一夫一妻 就是正淫,它可以身心健康,也是維持家庭人倫的一個正確方法。 所以佛陀制定在家的信徒受持不邪淫戒,就是嚴守一夫一妻的制
■持戒饒益行---41--度。 如果男女關係太複雜,就會有許許多多的怪病產生,現在我們知 道的就有梅毒、淋病、還有愛滋病,這些病都很難治療。請問這些病 有沒有藥?目前來講是沒有藥,但是有一天會發明這個藥;然後 發明這個藥了,又會另外一種病出現,不叫愛滋病,那時候就叫 愛死病,得到這個病就是死,連治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愛滋病還會 拖一段時間,有什麼雞尾酒療法,將來一定會發明這個藥,那發 明以後就另外一種病菌又產生了。所以我們想得到免疫力的話,那 就受三皈五戒。 佛陀認為在家信徒是應該如此:合理的、雙方男女情投意合,然後 父母親認同,法律認同,還有這種正常的男女關係。有些人會誤解, 以為修道、沒有男女欲的行為才能成道,不見得。因為人類是飲食 五穀,這個五穀產生荷爾蒙,自然產生欲念,所以適當的、合理的、 正當的夫妻這種男女行為,一方面可以促使身體的健康,一方面 也是維持家庭人倫的一個基礎。所以佛對在家信徒制定不邪淫戒, 也就是一夫一妻。 這是讓各位了解,並不是說結婚了就不能修道,修道就修不成, 不是這樣子的。如果說沒有男女的行為,像天生下來就有殘缺、就 是植物人,他也沒有男女行為,那他不就得道了嗎?或是有人一 生都沒有結婚,他得道了嗎?有的人結婚,難道他就不能修道了 嗎?修道成不成,不是跟你這種男女行為有直接的關係,也不是 說你沒有男女行為,你就會得道。 合理的、正確的男女行為,叫作正淫。佛經裡面說,佛陀在世的時 候,在家弟子也有證到初果,也有證到二果、證到三果的,他們也 有夫妻的行為,也有家庭、也有事業。所以,成道不成道,是在你 的智慧,只要受五戒、修禪定、修智慧,斷除我執我見,他就可以 證到聖果。 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屬於障道法。障道,就是障礙我們修道。但是,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理解,適度的來維持生命延續,它 反而是助道。你想想看,我們一個人不吃不喝不睡可以嗎?也不行。
■持戒饒益行---42--衣食住行適度的攝取,可以維持生命、可以修道,過分的貪取就造 成煩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吃飯吃七分飽,很舒服;如果吃 到九分十分飽,吃到脹起來的時候,很難過吧!各位有沒有這個 經驗?說來慚愧,我有這個經驗:東西好吃就多吃,吃得肚子脹 脹的,很難過。現在我不會了,我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 所以生理上的需求,適度的衣食住行,那它可以幫助我們修道。你 看釋迦牟尼佛修苦行修到皮包骨,然後到恆河水邊去洗澡,跳下 去,沒有力氣 爬不起來,差點死掉。後來慢慢爬起來,那個牧羊女 才拿什麼乳給他吃,喝了以後精神來了。所以,「一切眾生皆依食 住」,一切眾生都是以飲食來正這個性命,如果我們不吃不喝不睡, 沒有衣食住行為基礎,也不能修道;但是非分的、過份的,那就變 成障道。 「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 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就是說我們以 清淨心,正知正念,不把財色名食睡當做是享受,而是把它認為 是修行維持生命的一個基本條件而已,不沈迷,那麼這就是幫助 我們修道了。像在印度的出家人本來是三衣一缽就可以維持生命, 但是在我們台灣就不行,冬天會冷,衣服就好幾件了。你如果照佛 的戒律三衣一缽,在台灣的話很難,除非是住在南部。所以,適度 的衣食住行的條件,是維持生命、幫助修道;但是過分的貪著、過 分的貪戀,就變成障道。 ★ 「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 菩薩絕對不會因為對欲望的滿足渴求,而有非分的佔有、非分的欲 望,去惱害眾生。菩薩寧捨自己的生命,也不要去做惱害眾生的事 情,這是菩薩持戒的精神。 ★ 「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 無有是處。」 信佛學佛的人了解到,這種生理上的需求、飲食男女、衣食住行,
■持戒饒益行---43--只是維持生命的條件,維持人倫的一種條件而已,而不會在這個 地方沈迷。 世間的人以為飲食男女、吃喝唱跳是很快樂的事情,後來我們去研 究,研究到我們人之所以會有這些魚肉享受,真正講起來,都是 我們有一顆散亂的心,叫做癢癢的心,心癢癢的。心為什麼會癢癢 的?就是散亂;因為散亂心,所以產生好奇的心;因為好奇的心, 所以就想去滿足;一旦滿足的時候,又發現這個並不是究竟。 世間的五欲,你以為有這個五欲就會讓你滿足嗎?不可能。如果說 五欲是究竟,那麼我們世間人結了婚、有了錢,財色名食睡樣樣都 有的時候,他不就開悟了嗎?所以這不是究竟的,它只是維持生 命的條件而已。所以說「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 信佛學佛的人了解到五欲不究竟,它不能使你一得永得。你適度的 去用這個五欲來維持生命的條件,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去修智慧。 五欲本身不是究竟的。 ★ 「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 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沈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 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 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 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 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 這是菩薩對欲的一種看法。所有的眾生日日夜夜「想念五欲,趣向 五欲,貪著五欲」,被五欲所轉,「其心決定耽染沈溺,隨其流轉, 不得自在」,眾生就在五欲的洪流當中,身心不得自在。 剛才說有這麼多天女圍在菩薩的身旁,做出種種的姿態來引誘, 菩薩的看法是:「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 戒」,然後「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這是菩薩生大悲心、 生度化心,要令一切眾生住於淨戒,然後證到無餘涅槃。「應隨諸 佛,如是修學」,這是我的責任義務,是我應該做的。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在日常應對當中,我們所見到的一切一切,應 生一個慈悲的心、明瞭的心、正知正念的心、大悲心、菩提心,隨時
■持戒饒益行---44--隨地都生一種度化眾生的心,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這是很重 要的。 ★ 「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 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 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 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 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 夫。」 這個地方講到「顛倒」兩個字,在佛經裡面講顛倒有四種:常、樂、 我、淨。不是永恆的,我們認為是永恆,這是第一種顛倒;不是究 竟快樂的,你認為是究竟快樂,第二種顛倒;沒有我,你執著一 個我,這是第三種顛倒;不是清淨的,你以為是清淨的,第四種 顛倒。 我們眾生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有了這種顛倒心,在五蘊合和的身 心當中,我們認為是清淨的、快樂的、永恆的、我可以掌控的、我可 以主宰的,那麼就叫做顛倒。 我們來檢討一下子,你說清淨,想想看從頭到腳什麼地方乾淨? 你抓一抓頭,有頭皮屑;耳朵挖一挖,有耳垢、耳屎;鼻孔挖一挖, 有鼻屎;早上起床來,口很臭;吐一口痰,很臭。 晚上睡覺,睡一睡起來的時候痰很多,那就是你身上太寒,你吃 太寒的東西了。 如果吃了太寒冷的東西,吐的痰是白色的;如果是吃太熱的東西, 這個痰是黃色的。 然後,我們身體洗得乾淨再乾淨,可是你再搓一搓,還是照樣有 東西。所以我們人最會掩飾自己,怎麼掩飾自己?洗得乾乾淨淨, 穿漂亮衣服還不夠,再噴那個什麼古龍水還是什麼水的,說噴一 噴會比較好的味道。 為什麼要噴這個?我發現它有道理的,因為人的身體是不斷有種 臭味出來,尤其是吃素的人對吃肉的人非常非常的敏感,那些肉
■持戒饒益行---45--吃進去,在胃裡面發酵,發出來的味道很可怕。如果是吃牛肉的人, 他身上發出的味道更可怕。如果你吃素一段時間以後,遇到對吃蔥、 吃蒜、吃牛肉、吃肉類的人,那個味道好可怕好可怕。就像你沒有抽 煙,如果是有抽煙的人走近你,離五公尺之內你就可以聞到了。你 沒有喝酒的人,聞到喝酒的味道,也是很可怕。 我們這個身體像什麼呢?像一個花瓶,這花瓶你插很多花,很漂 亮很漂亮,但是一兩天還好,三五天以後呢,這花瓶裡面發臭了。 你敢不敢抱著這個花瓶睡覺?因為這裡面已經爛了、臭了。事實上, 我們吃東西進去也是這樣子。我們一吃進去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 有「神通」,把吃進去的東西變出肥料了。 有人問我說:「師父!你有沒有神通?」我說:「我有,我有神通, 你看我吃東西吃一大碗吃進去,待會它就變成那個肥料,這就是 我的神通。你也有神通,對不對?」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從外表看,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它是 清淨的。因為有這個清淨的念頭,有這個顛倒以後,就會產生一種 欲想,叫做樂。不淨的以為清淨;不是快樂的以為是快樂。 那我們進一步想,為什麼人會有這種欲的念頭呢?研究的結果就 是:我們有一顆散亂的心,這顆心散亂的時候,我們對這個欲就 把持不住了。我們有一顆散亂的心,遇到這種誘惑,它就會顛倒, 產生一個顛倒的想法,然後認為說這個就是快樂的。事實上,這是 一種妄念。那麼,這個妄念來的時候,產生一個好奇;然後這個好 奇又想得到滿足;得到滿足這一剎那又覺得沒有什麼,另一個妄 念又來了,開始再來了。 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做妄念的奴隸,做欲望的奴隸。說是欲望的奴隸, 倒不如說是做妄念的奴隸,因為一個妄念來,我們馬上就想去實 踐滿足;但是實踐滿足的時候,另外一個欲念、妄念又產生了;另 外一個妄念產生,我們又喜新厭舊,又要去滿足,就這樣沒完沒 了。我們老是不斷地起妄念,而不知道從這個妄念去下手。 所以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我們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靈,那麼這顆 不安的心靈就帶著我們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就是認賊做父,我們
■持戒饒益行---46--還當做寶,把這個妄念、妄想當做寶貝樣子的。世間人怎麼講呢? 隨著感覺走——妄念一起來,就想滿足這個妄念,感覺很舒服; 感覺很舒服很滿足以後呢,又覺得沒有什麼,又換一個妄念。 各位看過猴子嗎?山上的人最討厭猴子,因為他們種的玉蜀黍快 成熟的時候,猴子就去摘玉蜀黍。猴子去摘了的時候,牠看到這個 玉蜀黍包很不錯,牠就摘下挾著;又看到另一個很好,又去摘, 這個就掉下去了;就這樣摘一個、丟一個,摘一個、丟一個,到最 後還是白忙了。 其實,我們人也是這樣子。我們沒有錢的時候就想追求錢;有了錢 以後就想嬌妻美妾;有了嬌妻美妾以後,就想有轎車有什麼東西; 就這樣一步一步來,一輩子沒完沒了。如果我們的人生觀只是說我 追求這個五欲,那你是沒完沒了。 我們要了解,這個五欲、飲食男女、衣食住行只是維持生命的一種 條件,你要想在這邊得到快樂的話,你會失望的。真正想得到快樂, 其實叫做定樂。什麼叫定樂呢?你心真正安下來了,你安下你的身 心了,這個真的會產生一種快樂。 我想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到外面奔跑,跑東家跑西家,你到 別人的家,他們那個富貴家庭金碧輝煌,甚至你到香港迪士耐樂 園去玩,玩玩玩,最後你還是回到自己的家最舒服。各位有沒有這 種感想?我們在外面世界各地去玩,再怎麼好玩,玩到最後你還 是覺得回到自己的家最好。所以外國人有一句話:Make yourself at home. At home,這很重要的一種觀念。一個人真正心靈回家了, 回到自己心靈深處,感受到生命的一種喜悅。所以禪定的樂是超過 五欲的樂,因為五欲是基於你的妄念、妄想。 你去過美國,現在有機會讓你選擇到歐洲、到澳洲,你絕對不會想 選美國,因為你去過美國了;然後你到過德國、到過歐洲,再叫你 去你也不想;現在有機會到澳洲,你會想到澳洲。 世間的五欲,它會讓你感覺這些是不是新鮮,然後你會追求,你 去感受以後,不新鮮,你就不要了。所以世間人有一句話叫「喜新 厭舊」。什麼叫新?沒有經驗過的就叫新,新鮮又刺激。等追求刺激
■持戒饒益行---47--以後,又覺得這個沒有什麼,所以世間有這麼多的問題。我們台灣 去年十二萬對的人結婚,有六萬對申請離婚,為什麼?喜新厭舊 啊!這個問題很嚴重,造成很多單親子女,將來就是社會的不定 時炸彈。 就是我們眾生心始終都是往外飄蕩,往外追求,大家都一直在追 求快樂,他誤以為說我得到一個什麼財色名食睡的時候,我就會 快樂,但是,獲得那一剎那是快樂,很快的這個快樂就沒有;很 快就會沒有的那個樂,叫作「快」樂。佛法裡面不講快樂,叫法喜。 證到佛法的喜悅,證到真理的那種喜悅,它是一得永得;你得到 這個喜悅的時候,它會一直保持下去,那叫做法喜。法喜自在,法 喜會讓心靈自在的。 佛陀知道眾生的這個毛病,就告訴我們要了解五欲本身不是究竟 的,只是維持生命的一個條件,適度的、合理的、正當的,可以維 持生理的健康、家庭的和樂,拿這個做為一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 你去修道也可以成道;而不說你沒有男女的接觸,你不抽煙不喝 酒你就會得道,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佛陀說我們眾生就是一天到晚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 貪著五欲,白天也想,晚上也想,所以晚上會作夢,夢到天仙美 女、白馬王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其心決定耽染沈溺,隨其流 轉不得自在;眾生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從哪裡來呢?從眾生沒有 智慧,顛倒了——不清淨的以為清淨;不是快樂的以為是快樂的; 不是永恆的以為是永恆;沒有一個主控的我,認為有一個永遠不 定的一個我(四種顛倒)。 「不離眾生也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 生內有顛倒」,這個就是非即非離。顛倒,有沒有實實在在一個顛 倒那個東西呢?也沒有。我們說顛倒眾生,那請你把「顛倒」拿給我 看看,拿不出來。眾生有顛倒的行為,時時在表現顛倒的行為,但 是單獨存在一個顛倒那個東西,你又拿不出來。所以我們不要把 「顛倒」跟「眾生」當做實實在在的兩個東西,而是說在眾生的身心 沒有智慧的時候,他會有這種行為。那麼,顛倒不實在、無常、空,
■持戒饒益行---48--所以可以斷。 「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 誑惑愚夫」,這句話對我們學佛的人非常非常重要。用最簡單的語 言來表示這段話,就是我們被騙了。 我講一個被騙的笑話給你們聽,那是在台北慧日講堂的時候。那時 印順長老在台北建一個慧日講堂,我在那邊作當家。講堂前面有一 個小公園,旁邊有一個小廟,這個小廟老是都唱歌仔戲,一唱就 是一個月兩個月的。因為離我們寺廟很接近,這些唱戲的人都會來 借廁所。 晚上戲演完了,他們都還穿著戲服,打扮得花枝招展,頭上插花, 又是紅紅綠綠的,他們來借這個廁所,那我就驚為天人,真的是 讓你以為是天女下凡。 「師父啊!你們這邊有廁所借一借。」我說: 「好啊,去啊。」 我心裡想「你們真的長得很漂亮。」 第二天早上,他們又來借廁所了,但是他們一大早還沒有打扮。我 說:「疑?你們什麼地方來的?」他們說:「哎!師父!我們昨天晚 上剛來,你怎麼不認識我們了?」奇怪,昨天晚上這麼漂亮,怎麼 白天看起來就不漂亮,皮膚皺皺的,也沒有紅紅綠綠的東西,他 是以本來面目跟我見面。那時候我就悟到了,原來我昨天晚上被騙 了,驚為天人,現在一看很平凡,沒有什麼。 所以,我就有很深的一種感受:遇到境界來的時候,直接從他的 臉皮看到他的骨頭。我們看人的時候,不要單單看他的表面,從他 的表面一直看到他的裡面是細胞、白骨、還有血管,請問你在哪裡? 然後再看看,每天早上起來他跟我們一樣,第一個最重要的都是 先去廁所,那請問他排泄出來的東西是什麼?肥料,我們本身就 是一個肥料工廠。 所以,所謂修道,就是隨時隨地都是佛菩薩示現,展現無常、苦空、 不淨,這些境界不斷在我們眼前去演給我們看的。一切諸法,虛妄 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而 我們就是愚夫,每一生每一世被世間的財富名利、飲食男女這所有 暫時的一個假相給迷惑了,然後迷惑的當下就猛烈的去熱衷追求,
■持戒饒益行---49--就這樣子勞勞碌碌的一生一世,多生多世都是不斷地被矇騙,然 後來勞苦終生,最後又是交出一個寶貴的學費,叫做生命。交出了 生命,又不了解生命,所以叫做凡夫。 ★ 「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 他寂靜;自安穩令他安穩;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 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 你說佛經會很難讀嗎?佛經是白話文耶。 最後這一句「自快樂,令他快樂」好不好?。還有「自清淨,令他清 淨」,這是早上我們講的,一個杯子裡面有毒藥了,你加什麼果汁、 十全大補、八珍四物,你都不敢吃,因為裡面已經有毒了。我們內 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不淨,有許許多多的雜念、惡念、妄念,因為 我們自己不清淨不快樂,你絕對沒有可能令別人清淨、令別人快樂。 所以早上講過,一個圓滿的人不是說他的手腳五官四肢圓滿,最 重要是他的心靈的圓滿。心靈的圓滿就像一個乾淨的杯子,裡面沒 有毒,那它裝開水、裝果汁、裝咖啡,喝起來很舒服。一個圓滿的心 靈,內心中充滿智慧、悲心、正念,他自己清淨快樂,也會帶給眾 生清淨快樂。 那麼,要得到清淨、快樂,就必定要學點工夫,要「自調伏令他調 伏;自得度令他得度」。我們怎麼樣去清淨內心那些雜染?這個不 是聽一聽講座你就會清淨的。所以「菜根香」、 「清涼音」他們就在策 劃,十一月或十二月,看到什麼地方 好好地盤起腿來試試看。你們覺得這個教學好不好?非常好的教學。 還有一個新營來的李醫師,他說不但要盤腿子,還要餓肚子,不 吃試試看,希望我找一個機會,大家來餓餓肚子試看看。這是「不 要吃療法」。各位聽到會害怕嗎?不吃,還要打座。我有這個經驗, 二十一天沒有吃,有沒有死掉?沒有。佛法是要重實修的,不是說 你聽了理論以後,你就能解決問題,不是這樣子的,他有一套東 西真正的去讓自己內心清淨。當內心清淨圓滿了,你能夠自快樂,
■持戒饒益行---50--令他得快樂。
■忍辱-無違逆行---51---
■忍辱-無違逆行 「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 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 ;不自著,不他 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養。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 令離一切惡,斷貪、瞋、癡、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恆安住忍辱 柔和。」 各位大德,因為我們時間很緊迫,有些經文各位可以自己看。接著 我們講到六波羅蜜當中的忍辱。 《十行品》裡面的第三個:無違逆行, 就是講到忍辱。 我們修忍辱,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不自害,不他害;不自取,不 他取;不自著,不他著」,這就是跟空相應。我們一再強調要以三 心來修六度,三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還有無所得空慧的心,跟 三心相應的,都是稱為波羅蜜。所以在修忍辱的過程當中,就是不 自害,不他害;不自取,不他取;不自著,不他著;就是以無我 來修忍辱。 ★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來至 其所,一一眾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 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 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 聞語,以是言辭毀辱菩薩。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 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如是經於阿僧 祇劫,曾無休息。」 假使有百千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用嘴巴講很難聽很低俗的話來 罵你,「以是言辭毀辱菩薩」,不但如此,百千億眾生還要用手去 打,每隻手上還「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來「逼害菩 薩」,而且這個時間是「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是每一分 每一秒,是千生萬世,這麼用嘴巴罵你、用手去拿工具來殺害你、
■忍辱-無違逆行---52--傷害你。怎麼辦? ★ 「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豎,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 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 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菩薩 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 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 亦令眾生同得此法。 日常生活當中,人跟人的衝突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每一個 人的思想、想法、見解、觀念都不同,很自然的就會有種種矛盾衝突, 人跟人之間就有這種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認為對的,他們認為 不對,那問題就產生了。 那麼,菩薩遭到這麼大的楚毒,受這麼多的折磨,菩薩不會去先 怪對方,他一定先歸咎於己,他就想這是佛菩薩派來的使者,用 這樣子來折磨我,我如果不能調伏自己,不能守護自己的清淨心, 怎麼去令眾生得到清淨呢? 而且,我從無始以來,「住於生死,受諸苦惱」,無量劫來比這個 更痛苦的就是生死苦,生死別離的那個痛苦我尚且還要受,何況 這些人家嘴巴罵我、手去打我呢,這算不了什麼。我們每一生每一 世都要去品嚐生離死別,那人家嘴巴罵我們幾句話,或是打我們, 這些苦都不能受的話,那不是很幼稚嗎?這是用一種比較的方法。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要老是覺得有一個別人傷害我, 別人折磨我,別人怎麼樣罵我,你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那你一 輩子就痛苦。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眾生是成就我修菩薩 道的,他是菩薩派來測試的。我們求學讀書的時候,不是有月考嗎, 還有抽考、段考、期末考、畢業考,經過這些考試及格,你才能畢業。 那麼,這些是我們修道過程所必須要的考試,是菩薩派來的考試, 我用感恩心,這是要我修忍辱。 《佛遺教經》有一句話影響我很大,說:「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 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如果有人罵我們,我們不能
■忍辱-無違逆行---53--把這個辱罵當作好像在吃甘露一般,你沒有這個功夫的話,那表 示你的功夫還早得很,不名為入道人。你修行到什麼程度,你就用 這句話來品管自己。當我們受到種種折磨,如果你不能去安受,不 能歡喜心、感恩心來接受,那我們修道還早的很。 ★ 「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 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 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為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 故,安樂眾生故,憐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自得 覺悟故,令他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薩摩訶 薩第三無違逆行。」 當菩薩受這麼多的折磨苦難,菩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來住於生 死,我受的苦可多了,這算不了什麼;第二個方法是「復更思惟: 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就是跟空、無所得 相應。 我們的身體如果是實在的話,它就永遠不老不病不死,可是,它 是不斷的老病死,可見這個身體是空性、不實在的,有一天也是老 病死,化作一堆灰而已。 「此身空寂」,此身是不實在的,「無我我 所」,根本就沒有一個我,怎麼會有一個我去接受這種痛苦,所以 也就不會去計較這些,不當一回事。這是菩薩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解 決,是受到苦難的時候所想的。 我另外一個方法提供給各位參考:別人傷害我們,如果我們去記 恨人家,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為什麼?因為你去記恨人家的話, 我們自己會生病,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記恨人家,我們不愉快 的時候,整個生理、荷爾蒙、免疫系統會受到傷害。所以,如果我們 老是發脾氣,老是記恨人家,覺得別人傷害我,這樣子會生病。 從醫學觀點來講,如果一直記恨人家、一直不愉快、一直壓抑,如 果是女生的話,就容易得到胸部的癌症,左邊的話是親子關係, 右邊是同事之間。我講的話,這樣了解了嗎?就是說女性的右邊的 胸部有癌症、乳癌的話,就是同事之間不協調;如果是左邊長癌,
■忍辱-無違逆行---54--那是親子、夫妻之間那種壓抑造成的。當然另外還加上飲食的關係。 當你痛苦的時候,是你一個人承擔;當你高興的時候,是可以給 別人分享。很少人能去分擔你的痛苦。 我常常講,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成就的就是不發脾氣,各位都還記 得嗎?這一生當中我們一定要修的,最重要的就是絕對不發脾氣。 因為情緒來的時候,我們所講的話絕對沒有好話,所做的事一定 是錯誤的;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你所做、所說的一切切都是錯誤的。 所以,要處理事情之前,要先打理我們的心情,在我們的心情、情 緒是平穩、平靜、平衡的狀態下,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否則的 話,都是錯誤。 這一生當中,不管我們修得好不好,先把不發脾氣修好。不發脾氣 還有一個好處,想想看是什麼?會很漂亮,知道嗎!你這生如果 不發脾氣,你來生會長得很漂亮;不是你買鮮花水果去拜佛,佛 就會讓你很漂亮,不見得。這一生你如果修到不發脾氣,什麼事情 你都是笑咪咪的去面對它、認識它、了解它、解決它,你養成這習慣, 你來生來世一定長得很莊嚴,因為忍辱會得到莊嚴的果報。但是我 們不要為了漂亮而修忍辱,那也是一種執著。莊嚴漂亮是忍辱的副 產品。 我們忍辱,就是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
■精進–無屈撓行---55---
■精進–無屈撓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 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 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 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無諂誑,性自慚 愧,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 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 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 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 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行 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 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三世 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進;但為證 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故而行精進;但 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 智故而行精進;但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進。」 我們來看精進。我們為什麼去精進?我們精進的目標是什麼?內容 很多,可以自己念一念。這是讓我們了解精進的一個方向,就是為 了斷一切煩惱,為了拔一切的惑本——貪瞋癡,為了除一切習氣, 為了知一切眾生界,為了知一切眾生的生死,這是我們修行的目 標方向,我們要抓對了。 精進,你以為是說我整天拜佛誦經叫做精進,然後你的習氣不改, 那等於沒有用,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修行精進,是為了斷一切煩 惱、斷貪瞋癡、斷除惡習。 有一次,有一個人說要借我們的道場打禪七,那個來借的人坐在 我前面,菸這麼抽。我說:「道場不借你,你這個習氣都斷不掉, 你說要來打坐,你還要帶領眾生來打坐,這樣打坐有用嗎?」
■精進–無屈撓行---56--我們講精進,各位不要以為說我誦經念佛就是很精進了,不見得。 我們有很多惡習、很多惡劣的習性——煙酒、檳榔、賭博、講壞話、講 很低俗的話,這些惡習你不斷,你念再多的經、念再多的佛號也沒 有用。所以說,我們精進是為了要斷這些惡習。 然後,我們為了解眾生的心性而去精進,因為了解眾生的根性, 才知道去怎麼樣說法。 ★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精進行已,設有人言,汝頗能為無數 世界所有眾生,以一一眾生故,於阿鼻地獄經無數劫,備受眾苦, 令彼眾生一一得值無數諸佛出興於世,以見佛故,具受眾樂,乃 至入於無餘涅槃,汝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爾不耶?答言: 我能。」 意思是說,你能不能為了眾生,你在地獄裡面受無數劫的苦,備 受眾苦,然後令一一眾生遇到佛,聽聞佛法,你能不能這樣子呢? 為了眾生,你去地獄裡面受苦,能不能呢?菩薩說:「可以,我 能。」 ★ 「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有無量阿僧祇大海,汝當以一毛端滴之令盡, 有無量阿僧祇世界盡末為塵,彼滴及塵一一數之悉知其數,為眾 生故經爾許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斷。」 另外,如果有無量阿僧祇大海,你用這個毛沾了一點點水,一滴 一滴這樣把海水拿出來,或者是這個世界把它磨成塵,每一滴每 一塵一滴一塵去數,知道它的數目。為了眾生,經過如海水滴、如 塵數這麼多的劫數,念念當中受苦。 ★ 「菩薩不以聞此語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歡喜踊躍,深自 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眾生永脫諸苦。菩薩以此所行方便, 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餘涅槃。是名菩薩摩訶薩第 四無屈撓行。」 在無限的時空當中,為了眾生能夠聽聞佛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精進–無屈撓行---57--菩薩願意受無量無邊的苦,在地獄受苦也好,無限時空受苦也好, 菩薩都願意。為什麼呢?「深自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 眾生,永脫諸苦」,以我的善根力,能夠令眾生離苦得樂,我也心 甘情願。老實說,本山人做不到,這是菩薩偉大的地方,值得我們 學習。我還做不到,我只能坐在這邊幾個小時跟各位談一談,再多 的時間我也坐不住了。這是讓各位了解菩薩的偉大。 所以我們不讀經書的話,不知道佛菩薩的偉大。你愈研究經書,你 才了解佛菩薩的偉大在什麼地方。
■定慧等持---58---
■定慧等持 在《成佛之道》裡面,印順長老講到修定,修定的條件第一個是: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 離,順於解脫乘,此能淨尸羅,亦是定方便。進修於定學,離五欲 五蓋,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各位可以詳細的把它讀一下子。 「此能淨尸羅」,「尸羅」就是持戒,就是戒的意思。就是修定一定要 有戒的基礎。那戒的基礎在哪裡呢?第一個是「密護於根門」。眼耳 鼻舌身是五根,加意的話就變成六根。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一剎那, 保持明觸,這是修定最基本的一個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 們六根接觸到六塵的時候,你能夠正知正念。 第二「飲食知節量」。吃東西千萬不要過份過多,不要吃到飽,而是 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適度的吃,不是叫我們修定的人就不要吃飯, 是要知節量。 第三「勤修寤瑜伽」,這個跟睡覺有關係。即使睡覺也要很清清楚楚、 保持正知正念的去睡,所以第四要「依正知而住」。然後,「知足心 遠離」,對衣食住行知足,適當的維持生命條件,夠就好了,不必 貪太多,這樣的話就是你的戒持清淨了。 ★ 定的修行,我們講三十七道品的時候會再詳細解釋,今天我們最 重要的是處理慧學的部份。印順長老在《學佛三要》裡面談到慧有分 三種:生得慧、加行慧、無漏慧。 生得慧,就是我們生來就具足的,生來就有的這種本能。比如說我 們從來沒有聽經聞法過,可是這個佛書一看好熟悉,看一看就會 背,看一看就懂,這就叫做生得慧。或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 看父母的行為,我們知道要用功、要精進、要努力,知道要怎麼樣 去做善事,很自然的我們就會學習,這是生得慧。像袋鼠,牠生下 來眼睛還閉著,但是牠自然就會去找母乳來吃,很自然的生得慧。 加行慧,是後天修學來的。我們的生得慧有限,必須透過加行,加
■定慧等持---59--功用行。加行慧又分聞、思、修三個階段。第一聞慧,自己看經書, 自己研究,自己聽聞人家講經說法,這個就產生聞慧。在《阿含經》 裡面談到,要多親近善知識,多聞修習,多聞熏習,要依法不依 人,依義不依語。聞慧是怎麼樣成就呢?「正見具足,信智一如」。 如果你想:自己有沒有聞慧?你就問自己有沒有正見。你看了這麼 多的佛書,你是不是深信因果?你是不是深信三寶?你是不是相 信苦集滅道?你相信的話,就是正見具足。正見具足的表現是信智 一如,你所相信的,可以用智慧來證明。用智慧來啟發我們的信心, 用信心來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就是信智一如。 所以我們講宗教,就是說我們先相信了道理,然後必須用智慧來 證明它的確如此,那就叫做智信,是智慧的信仰;如果所相信的, 用智慧不能去證明,就叫做迷信,因為信變迷糊了。 各位能不能指出一些簡單的迷信給我聽?抽菸、喝酒、賭博那不是 迷信嗎!你愈抽菸煙、愈賭博、愈吃檳榔,你就愈喜歡;愈喜歡, 你就愈沒有智慧,連財產也失掉了,那就是迷信。會讓我們身心著 迷,沉迷當中得不到好處,反而有許許多多壞處,惡習纏身,傷 身敗德,家庭的幸福都沒有了,那都是迷信。 所以賭博、抽菸、檳榔是迷信,卡拉 OK、電動玩具、手機呢,也是迷 信。我遇到很多人,一面開車,一下子手機電訊來了,趕緊伸手去 壓壓壓,這樣開車很危險。有的不拿手機的時候,他手會發抖。有 的晚上玩到兩三點,不睡覺,算不算迷信?什麼功課都不想做, 整天就是發簡訊,他沒有這個簡訊好像不能活下去了,所以現在 有手機病。種種會讓我們沉迷當中,得不到知識的,都是稱為迷信。 佛法是講信智一如——你所相信的道理,可以用智慧去證明,證 明它的確如此;然後,會讓我們智慧增長。三世因果,人家這麼講, 我們就這麼相信,那不叫做智信。我們必須去修去學,證明的確是 如此;去觀察、了解、深入,證到說的確如此,這個時候叫做智信。 智信,是屬於聞慧。 還有思慧。我們聽聞佛法以後,不是聽一聽回去就忘掉了,要去思 考,如理思惟,這個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淨戒具足,悲智
■定慧等持---60--交融」成就了。 思慧成就的人,他一定會嚴持戒律,悲心增長,絕對不會去傷害 眾生;他的悲心跟智慧結合在一起,這是思慧成就。 最後是修慧。就是「法隨法行,依智不依識」,這一定要跟定相應。 在三十七道品裡面,我們會講到定學,到時候再詳細來解釋。 各位,我們修行佛法,為什麼我們研究再研究,佛法的名相也研 究了很多很多,那就是我們沒有得到思慧,沒有得到修慧,我們 只是聞慧的一部份,聞慧它不能斷煩惱,必須到思慧、修慧的時候, 才真正的去斷煩惱。聞慧是伏煩惱、伏惑,真正的要斷煩惱的話, 要到修慧,與無漏慧相應,有定相應了,那時候是觀我們身心的 無常無我,是在自己的生理、心理去體驗那種無常無我,才能真正 的去斷惑證真。下一次講三十七道品的時候,這方面我們再詳細的 研究。 無漏慧。無漏慧是「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這是斷除 了所有的貪瞋癡。尤其是無明斷盡,證到真理,證到如實相了,就 是無漏慧。 ★ 關於六波羅蜜,我們一再強調它不是一個一個單獨的修學,是六 個波羅蜜一起修。比如談布施波羅蜜,不是單單談這個布施就可以, 它必須跟菩提心、還有空慧、無我結合在一起,才稱為波羅蜜。持戒 也是如此,忍辱精進也是,都是六個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不 要以為我單單修一個就好,這樣不行。
■結論---61---
■結論 在我們短暫的生命當中,世俗上的每一個人都會去投資事業、賺錢 養老,這是財物的投資,那我們生命的投資是什麼?能夠依六度 四攝來圓成佛道,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最佳投資。 如果我們沒有去投資布施,慳貪一定會永遠在我們身心當中,那 麼慳貪就會出身貧困的家庭;如果我們不持戒,行為沒有軌範, 常常出軌,我們會失去人身;如果我們沒有投資忍辱,缺乏 EQ 情 緒管理,動不動大發脾氣,拍桌子,破口大罵,那「脾氣一來,福 氣就走」。台灣話說「忍氣生財,賭氣相殺」,一個人脾氣暴躁的話, 你這一生的事業、家庭免談了,整個破壞掉。所以我常常說,這一 生當中一定要修成功的就是不發脾氣,很重要很重要,是必修的。 然後,如果我們不精進,一天到晚懶懶散散的,像孤魂野鬼,東 家長西家短,貪圖享受,不想努力,懶墮懈怠,那也是很嚴重的 惡習。我們時時想,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而生命離不開時間,一 天就是二十四小時,我們用二十四小時去換什麼?所以必須精進。 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工作、吃飯以外,我其餘的時間、多餘 的時間怎麼樣去交換智慧、交換福德,做義工、做善事、讀書、研究, 千萬不可浪費生命。世界上最奢侈的浪費,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 命,所以必須修精進。 然後,我們要修定,不要讓一顆心七上八下的。每天養成習慣,十 分鐘二十分鐘坐下來觀察自己呼吸,讓它定下來。Make yourself at home. 讓心靈回家充電,這也是很重要的。然後,我們要得到智慧 得到智慧一定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去開這個智慧。 那麼,這樣子好好的修學六度,我們的生命,第一個人身得到了, 財富不缺,身相莊嚴,然後又勇猛精進,心能夠自我掌控,通達 事理,那就是一個圓滿的人生。 最後,我要以龍樹菩薩的一句話做結語,這個很重要很重要的: 「信戒無基,妄想取一空,是為邪空」。一般人談空,以為一切就是
■結論---62--沒有,這個很麻煩。我們要證到空性,還是要老老實實的,絕對要 有信跟戒為基礎。 信,不但是相信,而且是深信,深信三世因果、業報輪迴,相信我 們所做的點點滴滴都是功不唐捐,所做的一切善業惡業絕對有那 個報應;我們相信有佛菩薩,相信佛菩薩修行的方法的確會引導 我們轉凡成聖。然後,一定要嚴持戒律,才能保住這個人身,否則 一失人身的話,什麼都不要談了。你看那些阿狗阿貓被小姐們抱著 睡覺,有意義嗎? 有福報而沒有智慧,投生為畜生,那都是前輩子做了一些善事, 但是不持戒,花天酒地,吃喝唱跳,就去投胎轉世變成寵物,讓 這些太太小姐們去抱著牠們睡覺,有意義嗎?沒有意義。漂亮的鳥、 或漂亮的寵物,大部份來說,都是有福報而沒有智慧。牠失去人身, 就是沒有這個戒。 所以,龍樹菩薩說:我們要修智慧,絕對要以信戒為基,深信因 果業報輪迴,相信三寶四聖諦,而且嚴持戒律,你才能去證到無 常、無我、空、緣起如幻這種智慧。如果信戒無基,你想去證悟、明心 見性、見性成佛,絕對不可能;我可以跟你保證,絕對不可能。我 們修學佛法,雖然講無常、空、無我,但是,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 從三皈五戒去做起;如果沒有三皈五戒做基礎,一切免談。 受三皈五戒,就是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 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弘願,也就是我們 一開始說的「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自增上——我們不甘自墮自 輕,不願自己輕賤自己、瞧不起自己,不願意庸庸碌碌這樣過一輩 子,過很庸俗的人生,所以發四個弘願。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就是四弘誓願。那麼,四弘願要落實在現實人 生,就是「大悲為上首」,世間增上,透過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 禪定、智慧來修學。但是,這個菩提心跟大悲心一定要跟無所得的 空慧相應,才成為波羅蜜;無所得的空慧也必須跟菩提心、跟大悲 心相應,必須這三個結合在一起。我們就依這六度而圓滿三心,依 三心來修六度,這是大般若經所講的一種思想。
■結論---63--大般若經特別強調的是屬於「以無所得為方便」(法增上),這是它特 別強調的。那華嚴經特別發揮的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自增上), 還有「大悲為上首」(世間增上),強調菩薩的六度萬行。我把華嚴經 跟大般若經這個重要思想結合在一起,作為我們修學佛法的一種 總綱,這樣修起來就比較穩當,因為這個都是過去佛菩薩的心路 歷程,他們曾經這樣修,我們按照這樣去修的話就不會錯。 ★ 這個地方有人提出一些問題: 問一:現在是農曆七月,或者是平時祭拜的時候,民間常常燒冥 紙冥鈔、金紙銀紙,這種方式有沒有意義?現在地球的植物砍伐很 嚴重,這不是有違環保嗎?值得如此做嗎?」 答:這答案已經對了嘛。問題問對,答案就出來了。不曉得是誰寫 的,寫的人很聰明,你自己已經寫了答案。我是不贊成殺豬宰羊或 者是燒冥紙冥鈔,我絕對不贊成。還有點香,那是很毒的東西,比 一般抽菸的東西還毒,你不要以為去寺廟裡面,去聞那個香煙, 讓香煙薰一薰,你就會消災免難,沒這回事喔。 所以我覺得這樣子 如果我們有拜拜的習慣,我們可以用鮮花水果,然後我們幫它念 變食真言或者是念往生咒這樣也可以,不要用魚啊肉啊、三牲五鼎 來祭拜,這不太理想。然後把它迴向,因為普度眾生,包括幽冥界 眾生我們也要度。但是我們不是說希望他來保佑我們,我們不要說 我拜這些好兄弟,他會保佑我,不是的。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用慈悲 心,幽冥的眾生我們也要度化他,那麼就是隨習俗把它改變一下 子。 ★ 問二:請分享你去德國弘法的感想。 答:這個說來頭大,因為感想太多了。首先,我要報告的是我為什 麼會去德國。因為我們出版了一些書還有 CD,有些德國的太太(都 是台灣人)在台灣就看到我們的書和 DVD,就帶回德國去,跟其他 德國太太們分享。分享的結果,他們就是要求歸依。那個道音師就
■結論---64--跟她們講:「你們要皈依這個師父,不簡單,一定要吃素一百天, 還要會背金剛經。」他就這樣來折磨她們,他想這樣子就可以打退 他們的道心。 可是,結果這一群德國的太太們真的就背金剛經、吃素。還有一個 找不到工作,竟然背金剛經會背了以後,吃素一百天以後,找到 三個工作;她們有幾個真的很有感應。這個時候支票開出去了,他 們會背金剛經又吃素了,那你不去怎麼辦?所以非得要老漢去一 趟不可。我的想法是單單去為了這些人皈依,這個沒有意義。所以, 她們就安排我到德國幾所高中去跟他們講一些佛法、禪定禪坐的問 題;還有在 Passau Ruttweil 的醫院裡面,就辦了對德國人的講座。 因為我的德文不行,英文也是很差,就用最差的英文跟他們講, 由他們去翻譯成德文,結果還蠻受歡迎的。另外,還有一些我們華 僑界的、台商會的中文學校,也另外請去演講。所以,從德國的北 部、中部、到南部,從北到南,一個月又幾天。 那德國給我的感想是:德國這個社會的確是比我們進步多了,很 守法,乾淨衛生,高速公路可以開到(時速)一百六、一百七、一百八, 高速公路也不收費。德國, 我給它兩個字,叫做厚實,他們是一個很厚實的社會。那窗戶這麼 厚這麼厚的,兩層的;桌椅很少像我們用圓形的,方方正正,要 不然就長方形的,很紮實,不會搖搖晃晃;感覺上就是他們很方 方正正、很守法的一個社會,治安也不錯。 所以我在德國有一種感想:他們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他們 心地很直,我們講授一些佛法的觀念,他馬上可以接受。告訴他們 靜坐的時候,尤其那個女校長,她就按照我們的方法去指導他們 的學生靜坐,效果非常好。就是在下課休息的時間,五分鐘靜坐, 效果非常好,記憶力增長,成績進步。所以我說他們有聖人之才而 無聖人之道。 他們原有的宗教是「信就得救,昇天堂;不信就入永火地獄」,以 佛法來講,是按照我們的行為而決定的,而且昇天堂也不是很好。 我說,德國他們有聖人之才,那我們有聖人之道,這兩個一結合
■結論---65--在一起,就生出智慧火花。所以在那邊給我的感受就是,佛法在那 邊很有潛能,不但可以開「小市場」,可以開「超級市場」,它的市 場潛能很大。這是我簡單的跟各位報告。(編按:《四十二章經講記》 當中有更多德國之行的內容)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