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問明品講記

Page 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華嚴菩薩問明品 普獻法師講述 ---於中壢圓光佛學院---

p-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目錄 ◎第一問:緣起甚深,覺首菩薩說..................................3 ◎第二問:教化甚深,財首菩薩說................................53 ◎第三問:業果甚深,寶首菩薩說................................80 ◎第四問:說法甚深,德首菩薩說..............................102 ◎第五問:福田甚深,目首菩薩說..............................108 ◎第六問:正教甚深,勤首菩薩說..............................121 ◎第七問:正行甚深,法首菩薩說..............................134 ◎第八問:助道甚深,智首菩薩說..............................144 ◎第九問:一乘甚深,賢首菩薩說..............................166 ◎第十問:佛境甚深,文殊菩薩說..............................184

p-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各位同學,我們來研究《菩薩問明品》,這是在華嚴經 的第十三卷。 我們說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出來。從眾生的發問當中, 我們了解到眾生的根性以及他體悟的深淺,所以從眾 生的問題當中,我們找出了眾生的毛病、癥結點在哪裡 這個地方是文殊師利菩薩悲心流露,代替眾生請問覺 首菩薩。我們知道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是倒駕慈 航現菩薩身來度化眾生,眾生不知道怎麼提出問題, 所以文殊菩薩慈悲,就把眾生內心中的問題提出來請 問覺首菩薩。首先,文殊師利菩薩就問到這一個問題:

◎第一問:緣起甚深,覺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 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 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在研究佛法當中,一定會講到心性的問題。何謂心性? 心性是本來善的?還是本來是惡的?在古代的哲學裡 p-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邊,中西方各有各派的說法,有些說我們的本性是善 的,因為受到後天的環境影響,有的就向惡的方面去 發展;有些說本性是惡的,因為受到善知識的啟發引 導,所以有轉惡成善的可能性。 依佛法來講,我們的本性是「無記性」的,不是善性也 不是惡性,是可善可惡,是中性的。我加一句話,叫做 「複雜性」。就是在我們眾生的心性、內心當中,含藏著 許許多多的善、惡種子,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單一性 來說人心是本善,或者是說人心是本惡。因為我們的心 千生萬世以來,我們六根對六塵的接觸當中,培養出 許許多多的善、惡念,這種善惡念就變成我們心性當中 的主要成份了。如果是不好的,我們說是一種成見;如 果是好的,我們說它是一個善念、或者是善願。所以在 每一個人內心當中,是非常非常的多元性、複雜性。 文殊師利菩薩就代表眾生來問覺首菩薩,說我們的「心 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 的認知作用、見聞覺知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可是為什麼 人生的遭遇千差萬別?有些人長得很漂亮很莊嚴,有 些人就長得不理想?我們一生當中所受到的這種物質 上的,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這些問題是為什麼?同樣 p-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那種意識,為什麼造成我們的生命有這種天壤之別? 這是研究到佛法重視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淨化。因為我 們內心是非常非常的複雜,可善可惡,在六根對六塵 當中,我們每一時每一刻都在薰習許許多多的善念、惡 念,而這些善念惡念每一時每一刻都隱藏在我們內心 當中,就像古人所說的「無邊落幕蕭蕭下」。 也就是說,時時刻刻當我們六根觸對六塵的時候,我 們認知了這個世界,然後產生了感受;從感受當中, 我們產生了貪愛、瞋恨的種子;這些貪愛瞋恨的種子, 經過一次一次的薰習,就變成一種習氣;這種習氣隨 時隨地又會從我們內心世界,變成生活當中的一種態 度,變成生活當中的一種觀念、一種成見,然後我們會 以這種成見、觀念、態度來反應現實的人生。 所以,在我們內心裡面,含藏了許許多多這種善惡的 種子——貪愛、瞋恨、愚癡。我們在潛意識當中含藏了這 麼多的意識流,隨時就會波濤洶湧的反應在日常生活 當中。古人有一句話叫:「無盡長江滾滾來」,也就是說, 我們的內心世界含藏著許許多多的善惡種子,這個種 子會生現行,現行又會薰種子。 p-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什麼叫做「現行薰種子」呢?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當下,產生了認知的 作用,從認知當中我們產生了感受,從感受當中產生 了苦受、樂受、捨受,然後很自然的,我們對苦受就產 生瞋恨、打擊、排斥的心理,對樂的感受就產生貪愛執 著的種子。但是有的時候我們迷迷糊糊的,感受來了我 們不覺不知,這叫做無明。因為感受產生了,我們不知 道;感受變化了,也不知道;感受消滅了,也不知道; 這就叫做無明。 每一時每一刻,我們都透過六根對六塵產生了認知、感 受,然後產生了貪愛、瞋恨、無明的這種行為,這種現 行就產生了種子,就叫「現行薰種子」。然後這個種子— —一種成見、一種觀念、一種態度、一種人生觀、價值觀 這個種子就會變成我們人生的種種的差別所在。 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 苦樂不同; 文殊師利菩薩問到:我們的心性都是一樣的,為什麼 我們外在身心有種種差別?會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 p-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呢? 「往善趣惡趣」:什麼是惡趣?什麼是善趣?比如說人、 天是善趣,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因為在 善趣當中,我們看得到的就是人,所以我們研究佛法 就是以人為中心,學佛是以人為本。佛陀所說的法就是 對人所說的。在以人為本當中,對我們的身心、對我們 的感受、對我們的遭遇,一切人生的種種問題,這是我 們必須通達了解的。佛陀所說的這個六根,唯有我們人 是六根具足,我們的意識分別清楚,如果是地獄餓鬼 畜生受到業報的限制,就難以去發揮。所以講「善趣」, 最重要是指我們人道,六根具足的人道。 但是,同樣是人道,有些人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 手腳不方便,所以經文裡面講「諸根滿缺」。 「根」就是指 六根。我們來研究一下,為什麼叫做「根」?根,就是能 生長的意思,就像樹有根,這棵樹就會生長。我們有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會生長出認知、感受的作用, 所以叫做「諸根」。因為我們的業報不同,諸根就有滿、 缺的差別。所謂「滿」,就是說一個人的意識清楚,五官 端正,耳聰目明,這個就叫做滿,圓滿。 「缺」就是缺陷; 有些人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不良於行,身根有 p-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缺陷。 所以我們講這個人富貴,什麼叫做富貴?得到人身, 六根圓滿,意識清楚,能分辨是非善惡,諸根圓滿了, 這就是一個富貴的人。如果是說我們的六根有缺陷,學 習東西就不方便了,學習知識、追求學問就是非常的不 理想。但是那種向上學習追求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有些 人雖然諸根不圓滿,但是他知識上的成就、智慧上的成 就,也可以達到非常非常的高明。比如美國有一位海倫 凱勒,眼睛瞎,耳朵聾,嘴巴不能講話,可是他能夠 努力向上學習,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跟隨在他身邊, 在他的手掌上寫字,他照樣可以成就很高的學問,甚 至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所以我們生理上雖然有缺陷,但是我們的心理卻不能 有缺陷。只是因為業障的關係,所以諸根有所不圓滿, 這是值得我們同情尊重。如果我們不幸有諸根不圓滿的 時候,也不可以自卑放棄,因為我們的內心是擁有無 限的力量。 ★ 現代的科技往外去發展,所以物質進步很快。我們可以 到太空,我們可以到另外一個星球,人類向外的追尋, p-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非常非常的快速。可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很少去 探討。但是這個內心才是真正的一個寶,這個尚未開發 的寶,我們一般人都放棄了。 宋朝有一位禪師就講:「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垢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明珠」指的就是我們 內心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無上的、無價的珠寶,那 就是內在的心性有成佛的可能性,能覺悟的心性。可是 「久被塵勞關鎖」,這顆明珠被塵勞染污了,被塵勞關 鎖了,關住了。一般人忽略了向內心裡面去開發這個無 上的如意寶珠,我們只知道往外面去追尋,對自己的 身心所產生的訊息,我們忽略了。往外追尋的結果是怎 麼樣子的?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叫做捨本逐末。 我們在現實世界當中去找真理、找幸福,不知道向自己 的內心、內在的身心去找尋真理;真理不是遠在天邊 , 而是近在我們的身心當中。好好的在我們的身心當中下 工夫去追尋,真理是不遠的。現代人都是向外追尋,向 外追求幸福,結果是沒完沒了,迷失了我們無上的內 在的如意寶珠。華嚴經說: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 只因為我們分別妄想執著,向外追尋,所以迷失了自 己的本心、本性,就不能明心見性,當然就是造業受報 p-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了。 當我們徹底的了解我們的本心本性,所謂明心見性了, 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落實下來了,我們感受到生命存 在的喜悅,我們擁抱了全生命,這個時候活著的每一 分鐘每一秒鐘都是法喜充滿,沒有什麼缺陷,這個時 候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美麗的。一般人因為缺乏向內心 裡面去探討追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停下心來聞聞花 香;我們也沒辦法看到花枝招展;我們也不能體會每 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是這麼可愛。正如蘇東坡所寫的一首 偈:「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我們缺乏了 人生的這一份情趣,只知道往外去追尋,而迷失了我 們無上的如意寶珠,這個是我們現代人的通病。 文殊師利菩薩發現到眾生有這個毛病,就替我們問覺 首菩薩:我們的心性是一,為什麼見有種種的差別? 有些人往善趣,有些人投胎到了惡道?就單約人道來 講,有些人六根圓滿、五官端正,有些人五官、意識種 種的不圓滿? 這一切一切不是誰規定、誰判決的,這一切都是我們自 己行為的反應。有一種大自然律,我們叫做因果律—— p-1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有前因就有後果。每一個人的命運,每一個人的遭遇, 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的行為所留下來的一種記錄,所 產生的一個現象。所以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就 在我們的內心世界。 這段經文就啟示了我們:除了物質的生活以外,精神 生活、向內去探討這個無價的珠寶,在我們人生的追尋 當中,這是一門很重要很重要的功課。現代人就是缺乏 向內去探討心性的無價珠寶,所以往外追追尋尋的, 一生當中這個情緒起起伏伏的,一天到晚尋尋覓覓的, 最後就這樣子把生命耗掉了;這個就叫做凡夫俗子, 凡夫俗子不知道自己內心裡面有一顆無價的珠寶。那麼 找到的這一個珠寶的人,我們說他明心見性,見性成 佛,轉凡成聖,生命自在,生死自在了。這個是文殊師 利菩薩特別重視這一個心性的問題。 ★ 我們投生到善趣了,可是又還有許許多多的差別,比 如說「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出現生命的方式,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有胎生、卵生、 濕生、化生,叫做「受生同異」。受生出現生命,有相同、 有不相同。 p-1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謂胎生,就是說在母體裡面圓滿成就了,生下來, 像我們人十月懷胎。當然有些急性子的,六個月、七個 月、八個月他就跑出來的,那叫早產兒;正常的是十個 月。牛羊也是如此的,牠們在母胎裡面成就了,生下來 這叫胎生。濕生,像蚊子,有水氣的地方就產生了。另 外有些就是卵生,像雞鴨就必須有這個卵,再經過孵 化;像企鵝、鳥類大部分都是卵生。還有一種是化生, 在某一個業報的地方就出現生命。比如說我們造重業、 惡業,惡貫滿盈了,這裡死,那就是到地獄地方化生, 沒有父母,就化生在一個痛苦的世界。如果是純善念佛 的人,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化生,那是化生在蓮花。 出現生命了,單就人類來講的話,又分成「端正醜陋」。 有些人看起來眉清目秀,生相莊嚴,身高體重種種比 例非常的均勻,就叫做端正。醜陋的話,那就是種種不 理想,眼睛的大小、手腳的長短、身體的比例、頭部的大 小、顏面的,種種的差別都是比例上不理想的時候,就 叫做醜陋。然後我們一生當中所遭遇的,物質上的滿足 或者是不滿足,或者是生理上的痛苦,病理上的,這 就叫做「苦樂不同」。

p-1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生當中,物質是否缺陷,感情是否圓滿,家庭是否 圓滿,事業是否順遂,子女是否孝敬,每一個人的這 一切都是業力的安排,從各種不同的業力當中,呈現 出每一個人一生的遭遇。這一生的遭遇,即使是兄弟姊 妹也是不同。雖然是同胞胎、同一個家庭,但是生出來 也是有端正醜陋、苦樂不同。你能怪父母嗎?都不要怪 別人。你能怪上天嗎?這也不是上天在決定的,是我們 的內心所生的行為去招感的業報。 所以,我們不能怨天尤人,不要去怪父母,不要去怪 別人,一切一切端正、醜陋、苦樂不同,全部都是我們 自己內心去招感來的。由我們的內心發出於行為,從這 一個行為當中,凡走過的必留痕跡,一切都是業力的 安排。業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行為;行為就從我們內心 裡邊所發動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要去怪別人,一切都是 我們自己決定,自己要負責。 ★ 文殊師利菩薩就進一步問了,他說為什麼「業不知心, 心不知業」? 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當內心裡面起了一個念頭,在 凡夫認為這是再平凡不過的一件事。但是,這一個心念 p-1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動出來的時候,它雖然沒有表示出來,可是我們不斷 起心動念的時候,它自然有這種力量發出於行為。在凡 夫起心動念的當下,不知道這個起心動念是非常非常 微細,但是作用非常的大。所以「業不知心,心不知業」, 這是指我們凡夫了。因為凡夫的心非常非常的散亂,不 是散亂就是昏沈,所以我們的心不能觀微知著。內心世 界是非常非常的複雜,非常非常的微細,但是我們往 往就忽略了這個內心的世界,所以業不知心,心不知 業。 ★ 「受不知報,報不知受」:這是講到現實的人生當中, 我們所受的這種業報。業報又從哪裡來的呢?業報也是 從感受來。因為我們從感受當中,產生了貪愛、瞋恨的 行為,所以才產生了果報。但是一般人就忽略了這個受 剛才我們講過了,六根對六塵一接觸的剎那,馬上就 產生了認知,從認知當中產生了感受,然後從感受的 時候馬上產生了貪愛、瞋恨的行為。 所以我們講修行修行,就是在受的階段產生了正念; 產生正念的時候,了解到感受的生起;從感受的生起 當中,我們發現到感受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所以在 感受生起的時候,我們才起了正念:感受也是無常的, p-1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看這感受的產生、感受的變化、感受的消滅,這樣 就能夠化解當下的困擾。 可是我們一般已經養成習慣了,從認知、感受、到產生 貪愛瞋恨,簡直是幾秒鐘以內完成的;在幾秒鐘以內, 我們已經完成了認知、感受、行為反應,幾乎百分之幾 秒就已經完成。所以講修行修行,就是在感受的階段了 解到感受,不被這個感受所矇騙。因為這個感受產生了 行為反應以後,必定要受報。受跟報是有前後的因果關 係。但是我們凡夫就忽略了這個受會產生貪愛瞋恨的行 為,然後就造了業,造業就會受報。 凡夫的心非常非常的粗,叫做粗心大意,對自己身體 的感受、感受的變化、感受的消滅,我們從來不用心。從 來不用心的話,就不斷的感受,不斷的習性行為反應, 不斷的有許許多多的報應,就連在一起。所以這個地方 說,受不知報,報不知受。 ★ 然後說「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當我們凡夫心性很昏沈、 很散亂的時候,根本就不能去察覺感受的生起、變化、 消滅,感受來了,不知道,只是盲目的習性反應。所以 談修行,就是在受的階段要提起正知正念。 p-1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如果是說我們修行,眼睛閉起來,耳朵不聽,對這個 世界不聽、不見、不聞、不感受,這個不是修行的辦法, 這叫做木石無心。修行不是修到木石無心,毫無知覺, 毫無感受,不是這樣子的。一個正常人對身邊周遭的一 切,包括我們的身心、生理不斷的發出信號訊息,我們 時時要去感受、了解。能在感受的階段不產生習性的、盲 目的反應,那就叫做修道了。但是,凡夫這種昏沈散亂 的心,是不知道受的階段,受也不知道這個心。 ★ 「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我們講因緣因緣,就是主因、 助緣的意思。比如說一顆種子,這個是主因,然後它的 助緣是有泥巴、有水份、有陽光,有這個緣就產生了果 報。有的時候我們講因果,有的時候講因緣,圓滿的講 法叫做因緣果報,就是三個東西:因、緣、果報。 種子是主因,泥巴跟水、陽光是助緣,這兩者會合在一 起的時候,這個種子它會說:「你是水份,你是陽光, 你是我的助緣嗎?」不會。然後緣也不知因,就是各個 根本就是互不認識、互不認知。可是很奇怪的,毫不相 干的東西放在一起,它又產生了變化,變成一棵植物 出來。種子加上泥土、陽光、水份,它變成一棵樹了。 p-1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經裡面講,榕樹的種子很小很小,可是只要有水、有 泥巴、有陽光,好好的培養,就可以變成一棵大的榕樹 裡面還可以住人。這個就是什麼呢?因不知緣,緣不知 因。就是說,世間的萬事萬物是因緣生因緣滅,許許多 多的條件放在一起就有這個現象。 我們看這個電視,活生生的有人在講話,有劇情,有 種種的一切一切,這個機器它們會互相認識嗎?是我 們人把這些機器零件放在一起,然後通電了,開關打 開了,我們感覺到好像他們是活生生的一個什麼。 像那個機器人會動、會講話、會走路、會招待人,活生生 的像一個真正的人,可是我們把它拆開看,裡面只是 幾百個幾千個零件,這麼多的零件湊在一起以後,它 呈現出不同面貌,一個東西出來了。但是他們相互之間 零件跟零件之間也互不相識,是我們人類的智慧把它 們湊在一起,它就能夠表演種種的動作,甚至會講話, 甚至我們講話他有反應。現在很多老人家的居家照顧, 就有許許多多的科技發明。兒子要上班了,上班裡面電 腦一看,父母在家裡面安全不安全,現在科技可以說 是非常非常的進步。 p-1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些科技本身只是很單純的因緣生因緣滅。所以你看一 部機器,如果是某一個零件壞了,而我們又不懂得修 理,這個機器真的是變成一堆垃圾了。所以到處都是電 腦、手機、冰箱,因為許許多多的條件當中,只要其中 一個條件壞了,整個就沒有用。就像電視機,它突然間 顯不出影像來了,我們不懂得修理,它就是一堆廢物。 當然我們可以回收,重新排列組合,重新製造,可以 繼續的使用。 所以這個地方就讓我們了解到說,世間的一切一切是 因緣生,但是因不知緣,緣不知因。 然後「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我們總覺得有一個智慧去 了解一個境界,有一個境界被我們所了解,可是什麼 是智慧?什麼是境界?也都是因緣生法。

這個是文殊師利菩薩首先問到這些問題。下面我們再來 研究覺首菩薩怎麼回答這個心性的問題。 仁今問是義,為曉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應諦聽。 p-1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意思是說,文殊菩薩!你有這個慈悲心,為了開導眾 生來替眾生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好,有 意義,那麼我「如其性答」,就按照諸法的真實性來回 答。 「惟仁應諦聽」,希望你應該好好的認真的去傾聽。 諦聽,就是認真的、專心的、心無旁騖來認真的聽。 這個「諦聽」很有意思。我們眾生聽經聞法總是聽不進去, 但是如果你罵他一句話,他不但是能夠聽得進去,而 且還可以記到他老病死了,他還記住你罵他的那一句 話。眾生的毛病就是這樣子的,好話記不起來,聽不進 去,但是如果有人罵他一句話,他卻能夠記一輩子, 甚至記到來生來世。為什麼呢?他覺得有一個「我」受到 傷害了,所以眾生記得清清楚楚。至於這個法可以覺悟 我們的心性,眾生就是不能夠去傾聽。 現代人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能夠去諦聽、傾聽我們身邊 周遭一切一切所發出的訊息。如果我們一個家庭裡面, 父母、妻子、兒女能夠去傾聽對方身心的感受想法,那 麼這個家庭就能夠互相的體貼、包容、尊重,那叫做家 和萬事興。所以我們現代人很需要的,就是能夠心靜下 來,調解自己的內在身心。靜下心來,去傾聽別人的心 p-1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聲,然後才能夠互相包容、尊重、了解、接受,這是現代 人很需要的一種修養,叫做傾聽,佛經裡面叫做諦聽。 諦聽,「諦」是指真理的意思,能夠聽出他內在的、真正 的、實相的意義,叫做諦聽。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這是回應到文殊菩薩所問的「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 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 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打一個比方來講,我們說一部車子,這車子有許許多 多的零件,大概幾千種的零件,如果把這些零件湊合 在一起,把它組合了,我們說它是一部車子。車子,就 是所有零件的集合名詞。把許多零件集合,排列組合, 我們就不叫做零件,叫做車子。 可是我們進一步去研究,這一部車子活生生的,會動、 會跑,我們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在裡面。現在很多是自 動駕駛的,沒有人卻可以駕駛,我們感受到它好像是 活生生的,有一個什麼在這個內在的零件當中,好像 是有一個什麼靈魂之類的在操縱。 p-2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但是,如果我們去認真分析的話,會發現說:零件跟 零件之間,它們毫不相識,只是說它們被拼湊在一起 的時候,它可以呈現這種作用。雖然有這個作用、有這 個形態,但是我們想找出一個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 卻是找不到。我們說「車子」,認真的講,只是幾千種的 零件,但是我們不這麼講,我們說這是一部車子。 所以「車子」是一個集合名詞,是一個空洞的名言。雖然 是一個空洞的名言,但是在我們眾生相約成俗的規定 之下,我們講「車子」,馬上大家就能了解是什麼。 所以我們所解的、所能知道的,只是一個空洞的名相, 空洞的名言,但是眾生就被這個名言誤解了,誤導了。 當我們誤解的時候,好像具體而微的有一個什麼叫做 車子的,實實在在的一個車子,那種實存感其實是一 種錯覺。因為車子是許許多多的因緣條件,幾千種零件 排列組合,而有這麼一個形態、作用。這些作用是在許 多條件運作正常的時候,那麼只要一個零件故障了, 車子就不動了。 所以,看起來一切法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形態,其實 p-2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再認真的去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作用也是因緣生因 緣滅,不能永遠的存在。就像一部車子,它不能永遠的 在走,它必需不斷的加油,不斷的在修理保養,否則 它不能動。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諸法 只是許許多多的因緣聚合在一起,在聚合一起當中, 暫時有這麼一個現象。那有沒有一個實實在在具體而微 的一個主體呢?找不到。所以說「亦無有體性」,諸法找 不到它實實在在的一個作用,諸法也找不到實實在在 的一個體性,它必須許許多多條件排列組合的時候, 有這麼一個現象,有這麼一個作用,然後給我們一個 錯覺,好像有一個主體性。但是認真去探討的時候,都 是我們的妄想執著,都是我們的錯覺。 這種實存感在我們身心上轉,叫做我執我見;在一切 法上去轉的時候,叫做法執法見。我們眾生就是在我執 法執當中,被身心世界弄得團團轉,身心不得自在。 我們無量劫來養成的這種實存感,當一切法呈現在我 們眼前的時候,我們的六根一接觸的一剎那,當下那 個實存感就存在了,我們就叫做無明。人類的痛苦,就 p-2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不能用智慧去觀照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被這個 萬事萬物所迷惑了,矇蔽了我們的心性。我們就是這樣 子的,在無限的生死當中,養成了習慣,就產生了這 種輪迴的現象。 眾生就是以迷惑、煩惱為原料,就製造出生死輪迴的產 品。總歸一句,就是沒有智慧。 智慧跟知識不同。知識是可以讓我們生活有許許多多的 方便,創造許許多多的工具。智慧不同了,智慧能了解 諸法的存在只是暫時的一個現象,是許許多多的排列 組合,產生的一個現象,沒有一個主體,沒有那種實 存感,遠離了我執我見,那叫做智慧。 所以說,眾生因為智慧不具足,我們被這個法矇騙了。 我們看到現實人生當中,貧富貴賤、窮通夭壽這種種的 假相,就被這個假相所矇蔽了。所以我們拚命的去追求 名利,而迷失了我們的心性,捨本逐末了;我們認為 擁有很多就能夠幸福快樂了,但是對於被我們擁有的 一切,我們又深深的執著,又恐懼它被偷,不見了。所 以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起起伏伏、起起落落的,被外 在的山河大地、人事物弄得我們的心性一團糟,迷失了 p-2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的本心本性。 那麼這個叫做什麼呢?楞嚴經裡面說「可憐愍者」,非 常的可憐。自己有一個無上的珠寶,不能認知,不能擁 有,不能了解 不能去掌握,就是被外在的一切所迷惑 了,所以我們是被騙了。 舉一個例子來講,有的演戲演得很逼真,演那個奸臣 殺害忠臣、陷害忠臣,那有些人看得太入迷了,就把電 視砸破,他不知道這是演戲,這是一場戲而已,讓人 了解到人性的光明面、人性的黑暗面。可是我們太入迷 了,就把電視砸掉,這就是被假相所矇騙了。 「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就像我們看電視,電視裡 面有這麼多的零件,零件跟零件之間,它也互不相認 識。但是它們排列組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呈現影相;這 個影相也不是固定的,隨時都在變化。 所以「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 相知。」這是一個總綱,就是讓我們了解,我們之所以 生命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挫折感,有許許多多的困擾, 這一切一切,總歸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智慧不具足, p-2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被這個身心世界所矇騙了,就不得自在。 所以我們講學佛學佛,就是學自在,觀自在;有智慧 才能觀察身心世界暫時的一個現象,才得自在。我們要 當一個冷靜、沉著的觀眾,不要隨著諸法的林林總總而 起舞,不要做一個盲目的演員,不要看到電視機在演 這種悲情的、奸臣殺害忠臣的時候,一氣之下把電視機 砸破了,那個叫做盲目的演員,衝動的演員。 我們要學習當一位冷靜、沉著的觀眾,了解人生的一切 一切是因緣生因緣滅,許許多多的條件不斷的重新排 列組合而已。講簡單一點,就是人生如戲,人生無常 , 一切都是變化的過程,一切都還不是結局,沒有結局, 一切都還在變化。 我們眼前這個書本也不是結局。有一天它腐爛了,我們 丟到垃圾堆,那時候不叫做書本,叫做垃圾。然後經過 雨水沖刷,它腐爛了,就變成肥料了;肥料拿到深山 裡面,倒在樹底下,慢慢、慢慢樹木吸收以後,它變成 樹枝、樹幹、樹葉;有一天這些樹葉掉下來以後,又變 成垃圾了。所以名詞不斷的更換,形態不斷的更換。由 這一點來看,諸法都不是站在終點,不是在最終這麼 p-2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點,都還在演變的過程。 一切法都是在演變的過程當中,但是因為我們沒有智 慧,它給我們一個錯覺,對一個短暫的現象,我們以 為是永遠如此,永遠不再變化,所以我們傷心難過、痛 苦流淚。當我們擁有的時候,我們得意忘形;當我們失 去的時候,也是失意忘形;這是眾生相。就是隨著世間 的萬事萬物萬法而起舞,隨著萬事萬物的生生滅滅, 我們內心的世界就隨著萬事萬物的聚聚散散而起起伏 伏,不得自在。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一份自在,對窮通得失自在, 煩惱自在,生死也自在,這個是我們學佛的一個重要 指標。要有智慧,才能夠認知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緣 生緣滅,聚聚散散,而不被它矇騙了。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這個是用「四大」當中的「水大」來講。 佛法把世間可以看到的這些物理現象,分成四大類, 它不像科學家把每一個物質,分成礦物、植物、動物, p-2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然後在礦物裡面有許多的成分,化學成分。佛法把世間 林林總總的一切,用「四大」就包含了。為什麼叫做「大」 呢?大,就是作用很大,普遍的存在。世間存在的一切 佛法把它歸納成地、水、火、風;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叫做四大。 我們說這個桌子硬梆梆的,這叫地大;地,就是堅硬 的意思。那這個桌子也有水份,叫做水大。然後桌子有 溫度,就叫做火大。這個桌子在我們看,是硬梆梆的, 可是在科學家看,他認為這裡面有電子、質子、核子不 斷的繞動,它是動的,不是靜的。風大,風是以動為性 是在動的,而且沒有靜止的。一切一切都是在動態當中 沒有靜態的東西。你說這個書本、這個花朵,不是靜靜 的在那邊嗎?桌子不是靜靜的排著嗎?在凡夫的眼光 看起來,的確是靜靜的,但是科學家的眼光,他看到 的是原子、電子、質子不斷的繞動。 這個四大按照不同的排列組合,地大多的,很堅硬; 水大多的,比較柔軟,像樹葉、衣服它的水大比較多, 所以比較柔軟;火大是指溫度;風大的本質就是不斷 的在動態當中,電子、質子的這個繞動。

p-2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個地方先舉水大來講。 「譬如河中水」,河裡面的水, 「湍流競奔逝」。我們說,不見長江滾滾來,黃河之水來 自天上,河水這麼大的沖下來,每一滴水每一滴水它 們都互不相認識,可是當這一滴一滴的水聚在一起, 水太多太多的時候,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可怕。就像颱風 天來了,連續下了三天的大雨以後,產生土石流,把 民房摧毀了,也有人被埋在土石流當中,人死了,你 看這個水的作用大不大呢? 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個水。這麼大的水是一滴一滴的水 分子集合在一起,氫原子氧原子結合在一起的,一滴 一滴的這樣子聚在一起。請問這一滴水認識別一滴水嗎 所以這個地方說「各各不相知」。雖然是不相知,但是它 們聚在一起的時候,是非常非常的可怕,那叫做洪水, 會造成土石流,淹沒農地,淹沒城市。 這個是講到水大,水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可以給我 們許許多多的好處:我們要喝水,我們要洗澡,我們 要洗衣服,我們製造許許多多的工具,我們要利用水 來降溫 。但是這個水大如果太多太多的時候,就會造 成傷害,造成災害了。

p-2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是用水大讓我們了解,構成宇宙的其中一個元素叫 做水大,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的大,它普遍存在世間 的萬事萬物當中,但是它們是各各不相知。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時發,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這是用火大來說明世間的一切。講到這個火大,一般人 比較容易了解。你看高樓大廈發生火災的時候,會燒死 人的。美國加州一下子幾萬公頃森林大火,許多什麼別 墅、電影明星所住的地方,一個一個的逃命,這個火大 很可怕。那麼你說這個火跟那個火相互之間 ,它們認 識嗎?它們互不認識,互不相知。 但是這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太多太多的時候,那 是非常可怕,把整座森林、所有一切就燒成灰燼了。但 是它們相互之間也不相知、不了解,只是它們聚在一起 的時候,產生很大很大的作用。 又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四大,我們講了水大、火大,接著是風大。講到風大, 我們說微風、強風、春風,溫柔的風是微風,強烈的風 p-2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說是颱風,那麼像美國 Catrina 那邊,那叫做颶 風,速度很快,每一秒鐘可以很快速的流動幾十公尺。 像十二級風、十三級風、十七級風那是很可怕的,可以 把樹木連根拔起,也可以把房屋摧毀,所以這個風的 作用非常非常的大。 我們生理的血液循環也是屬於風大。為什麼呢?血液裡 面不是有細胞嗎?那細胞不斷的新陳代謝,新的細胞 產生,舊的消滅了,不斷的在變化,這個也是屬於風 大。我們有呼吸,也是風大。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風大,也就是每一個東西它不是實 實在在的沒有空隙,即使是鋼鐵它也有風大,它也是 有間隙,只是間隙小看不出來;這個間隙我們就稱為 風大。在這個鋼鐵裡面,分析的時候,鐵的原子裡面有 著電子、質子、核子、粒子種種,這些還是不斷的在繞動。 所以風的特性叫做動,風動成音,有這麼一個說法。 就是說,存在的一切都是動態的存在,沒有靜態的存 在,這是佛法對世間的看法。一切都是在動態變化當中 只是有些很粗糙的,我們可以感受了解,至於那些很 微細很微細的變化,那必需有特殊的工具,或者是特 p-3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殊的智慧才可以察覺。 舉個例子來講,譬如說我們靜坐了,這麼一靜坐下來, 我們發現到身體靜下來了,可是有一個部分不靜下來 的,是什麼地方?呼吸。即使我們睡著了,還在呼吸。 所以從呼吸當中,我們的心和我們的呼吸結合在一起, 叫做心息相依。那麼在心息相依當中,繼續的沈澱下來 了,靜下來了,心性合一了,心息合一了,那個心靜 下來、微細下來的時候,可以察覺到我們身心的氣脈流 動,這是一個階段。察覺氣脈的流動後,進一步可以察 覺到我們的細胞的生滅。細胞快速的生生滅滅當中,又 可以進一步的體現、達到到無我的境界。這個是談到心 是粗或者是心細的差別。心細,可以察覺到細胞的生生 滅滅,新陳代謝,這是心細的境界。 地水火風四大,這個風是代表動態的,是指動性的。那 麼刮起風、颱風時,「遇物咸鼓扇」,遇到物質、遇到物 體,它可以把它搖動。但是,若認真研究什麼叫做風, 風就是一個高氣壓、一個低氣壓,從高氣壓流到低氣壓 的這個氣息流動,我們叫動,風動。 但是我們去研究什麼叫做風,風也離不開這空氣中的 p-3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許許多多的原子,空氣中許許多多很微細很微細的物 質,那這些物質它們也是各各不相知。 又如眾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地大,我們先講這個地球好了。在這個地表上面有泥土 下面有石頭,再往下一層一層的,輾轉因依住。據說這 個地心溫度非常非常的高,幾千度,我們人是不可能 存在這個地心,溫度太高了。然後地心裡面的熱度流動 的時候,往地表噴出來,叫做火山爆發。甚至在海中, 熱度從海裡面噴發出來;海中也有火山爆發。 眾「地」界,佛法裡面不像科學家把物質分析成什麼元 素,佛法裡面這個「地」就是代表著堅硬的意思。譬如說 我們的骨頭很堅硬,可以把我們的身體撐起來跑啊跳 啊,可以站起來,坐起來,撐著它,我們說身體有這 個地大,有這個地界,很堅硬很堅硬的。 這個堅硬的地界也不是單一的存在,也是靠許許多多 其他的四大來互相支撐,就像我們這個泥土下面有石 頭,石頭再下面又有一層一層不同的礦石、泥土、元素 一層一層的互相輾轉依靠,感受到大地的那個力量。 p-3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現在我們台灣的地上建了一個 101,這個杜拜、阿拉伯、 聯合大公國他們要建超過 101 以上的。台北這個最高的 101,那個地上承載幾億萬公噸的一個建築物,你說 這個地的力量多大啊。不怕地震,不怕風吹,地的力量 有這麼大,可以支撐這個高樓大廈。 我們形容一個人心量很大,叫寬宏大量,把這個心修 成像地一樣的。這個地不會排斥骯髒的東西,吐下去, 它接受了;一個大男人的這個臭腳丫放在地上,地也 不會說好臭;如果是有一個人腳很香很香的,它也不 會說很香;我們把黃金放在地裡面,地也不會說這個 好寶貝;如果我們在地上方便了,地也不會說好臭好 臭。因為地有這個特性可以承載萬物,可以長養樹木, 可以建房子建工廠,然後讓我們安居樂業。地的力量太 大太大了。 但是地大有一個毛病:地殼震動了,地層在斷層的地 方忽然發生變化了,這個時候就叫做地震。世界上的這 個地震是很可怕的,一死幾萬人、幾十萬人 ,唐山大 地震死了七十萬人,四川大地震一下子幾萬人死了, 所以這個地的作用也是非常非常的大。 p-3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可是我們眾生不知道大地就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在台灣 民間有一種信仰,叫做地母廟,這個很有意思,把大 地當作母親這樣的依賴崇拜。所以我們是依地而生,地 能長養萬事萬物,長養糧食來餵飽我們的色身。但是我 們人類卻是不斷的在破壞。因為地上長的這些樹木是我 們人類的肺,大地的肺就叫做樹木,因為樹木可以製 造氧氣讓我們呼吸。然後大地長上來的樹木可以吸水份 涵養水份,可是我們把這些森林砍伐,把山林破壞, 把地表破壞了,所以一刮風下大雨,就土石流了。這個 叫什麼呢?大地反撲。 我們一般人就是不了解這個地對我們的重要,所以往 往加以破壞,現在我們就要共同的承擔這個後果。所以 我們講:人就是世界一切苦難的元凶,我們人類就是 地球的元凶。地球發燒了,南極北極的冰溶解了,許多 生物滅絕了,人類慢慢慢慢的了解到這一個大地是不 可以破壞。讓我們一起來為大地的這個災難,好好檢討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行為是不是在毀滅這個地 球。 這是講到地水火風四大裡面的「地」,每一顆岩石它也 p-3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都是不斷的聚聚散散、排列組合當中,我們被它所矇蔽 了。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追求智慧,了解世間,才能夠自 在。 我們人類及所有的生物,大家都是追求離苦得樂;只 要有意識知覺的生物,無非都是在追求幸福快樂。那我 們為什麼不幸福不快樂?因為我們對內在的身心、外在 的世界認識不清楚,有某一種程度上的錯覺,所以在 知見上有了無明,有了實存感,所以我們認識錯誤, 處理錯誤,導致身心的痛苦煩惱。人類的痛苦是來自於 無知;對身心世界某一種錯誤的認知,才導致橫難不 斷的加諸在我們的身心當中。 所以這個地方要我們了解到:物理世界地、水、火、風,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林林總總,形形色色,萬事萬物, 總歸是因緣生因緣滅。也就是說,從具體呈現在眼前的 這個物理世界,了解到地、水、火、風按照不同的比例排 列組合時,呈現出眼前多彩多姿、形形色色的世界,而 這一切一切無非是因緣生因緣滅,沒有實在的生,也 沒有實在的滅,是不斷的在聚聚散散,在演這個無常 無我的戲碼。 p-3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如果我們靜靜的去觀察,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無我。這個 還不夠,又必須反觀我們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證到 諸法的實相,這個時候才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解脫自在。所以佛陀很強調的真理,不是在遙遠的天邊 或者是我們想像的天上;真理是盡在我們的身心當中, 了解到身心所有一切,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這些 生生滅滅的現象。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前面先講到物理世界,接著這個就是講到生理世界跟 心理世界。我們的身心包含了物理的世界,也就是地水 火風。這個色身看得到,摸得到,皮膚、筋骨、血液、五 臟六腑,這個叫做身根;身根最大了。生理上來講,有 身根,還有舌根,這個是消化系統、飲食方面的。還有 呼吸的系統,就是鼻子跟肺;然後透過耳朵以及眼睛 , 我們接受外面的訊息。所以眼、耳、鼻、舌、身,就叫做五 根。根就是能生長的意思。 當我們的五根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色、聲、香、味、觸 這五塵時,我們就產生了意識分別。首先,我們產生了 p-3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認知作用,覺得我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我觸摸到 什麼,我舌頭嘗到什麼。這一接觸,就產生了認知,有 主觀的我,以及被我所認知的客觀世界。然後就在這個 主觀、客觀認識的當下,必定產生感受:感受很好,樂 受;或感受不好,苦受。 除了苦受、樂受,因為我們的心是很散亂、很昏沉,有 的時候感受來了,我們不能察覺感受產生了。因為感受 是非常快速、非常微細,也非常微妙的一種感覺,如果 是粗心大意的人,這個感覺來的時候,他沒有辦法察 覺出來;感覺變化了,他也不知道;感覺消滅了,自 己也不曉得;這就叫做無明。 當我們的五根和五塵接觸的一剎那,首先產生了認知, 接著就是產生了感受,這個速度是非常非常的快,因 為我們多生多劫以來養成了一種盲目的習性反應,很 自然的在我們有苦受的時候,我們起瞋心,排斥、打擊 這種行為就產生了。如果是樂的感受,很自然的就產生 了貪愛執著這種行為。如果是昏沉散亂,對感受的生起 變化、消滅都毫不知覺,就產生了無明的行。 因為根、境相接了,我們就把外在的世界輸入成一種印 p-3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象種子,然後把這個印象的種子儲存在內心世界。所以 佛經裡面把這個心分三方面來講:第一個是「心」,妄 想分別心認知這個世界;第二個是「意」,會去分別、去 注意;第三個是「識」,就是經過分別以後,產生認知 產生感受,然後又產生貪瞋癡的行為,於是就變成種 子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 心、意、識,如果用唯識學來講的話,就是第六意識妄 想心、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心、意、識,心是分別 了知;意也是一種自性分別,有一個主觀的我所認知 的一個什麼,所以這個「意」必定是跟「我」相應。然後我 們所認知的一切一切,透過第七末那識這個「我」的標 籤貼上去以後,就儲存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叫做第八 阿賴耶識。 所以,心、意、識,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但是這 個不是三個識,而是我們的心性從三個角度去認知, 從三個方面來了解我們內心裡面跟外在世界在接觸當 中的過程,所產生的一些現象。 那麼我們眾生一天到晚就在這個心、意、識當中,加上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就是不斷的產生認知、感受 p-3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然後產生貪瞋癡這種種子,這叫做現行薰種子。時時刻 刻,我們身心世界跟外在世界不斷的接觸,不斷的產 生許多意像,也不斷的產生貪瞋癡的這種成見,深深 的埋藏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裡面。幾乎每一分每一秒我們 都是在培養貪瞋癡這個種子。因為我們不斷的接觸這個 世界,不斷的接觸人事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這 種種的一切一切就不斷在薰習。 在我們內心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成見,許許多多的恩 恩怨怨、是是非非,讓我們的心性就變成一團糟、一團 無明,包藏著貪愛、瞋恨的種子,隨時隨地只要有那個 機會,它就會爆炸開來。 所以我們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一個人的身心 當中,就背負著瓦斯、炸藥、汽油種種很可怕的東西, 只要外面有一點點火星就可以引爆。所以為什麼有些人 平時蠻好的,可是當他發作的時候,就產生很可怕的 行為。 每一個人都希望成為天使,可是我們的行為有的時候 往往比那個禽獸的行為更可怕。人人想轉凡成聖,可是 我們的內心世界卻有許許多多的炸藥、汽油、瓦斯,隨 p-3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時都會引爆。這個就是古聖先賢告訴我們:要謹言慎行 道理就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 有許許多多的不良份子,如果我們缺乏警覺心,這個 不良份子會趁勢而行,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沒有辦法具 體呈現了。 這個地方說「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因為在我們認知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心 意識,我們的前六識認識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認 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很快的我們都貼上一個第七末 那意識——「我」的標籤,我認知什麼,我聽到什麼, 我吃到什麼,我觸摸到什麼,我感覺什麼;我們最常 使用的一個字,叫做「我」。有了「我」,就有「我所」—— 我所認知的,我所了解的,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 內在身心跟外在世界不斷的交流,不斷的認知過程當 中,我們一一貼上「我」的標籤,把它儲存在內心世界 第八阿賴耶識裡面,這個叫現行薰種子。所以我們不斷 自己告訴自己: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財產,這是 我的生命,這是我的名譽,這是我的眷屬,我的父母, 我的妻子,我的兒女,我的財產......。

p-4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然後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了,我們就會想: 我要升天堂,我不要墮地獄;或者是我要來生大富大 貴;我來生要聰明漂亮,長得很帥,長得很酷;我們 還是一樣地貼上了「我」的標籤。我們不想從此死亡就結 束了,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歸空了,人都不會 這樣希望的。人總想永遠存在,明知道會死亡,但是我 們總想有一個希望,要嘛生天堂,要嘛來生再做人, 繼續享有這個榮華富貴。 所以,我們終究有一個「我」。我這一生當中立了多少功 業,做了多少功德,那這一生結束了,我又必須去投 胎,好像這個「我」是永永遠遠不變的一個我,色身會 變,這個本性好像就是永遠不變的一個我;在佛法來 講,這個就是我們生死煩惱最主要的因素。 在這個身心當中,執著有一個我,所以以自我為中心; 有了這個我,有了這個自體愛,很自然的就會有境界 愛。什麼叫境界愛呢?對於我們身邊周遭一切一切跟我 有關係的,我都是據為己有,這個叫境界愛。財富、房 子、名譽這一切一切,跟我有關係的,能讓我支配,被 我支配,被我利用,被我享受,這些叫做境界愛。

p-4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那麼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不希望消滅, 不希望滅絕,不管是到天堂、下地獄,總是還會存在, 我們不希望自己從此就消失無蹤,那就是我們人類身 心當中 最深層最深層的一種愛,叫做後有愛。後有愛, 以後還會再出現,不管他是怎麼出現,我就是不想消 滅,我就是不想滅絕。 我們眾生有自體愛,很自然的就有境界愛、後有愛,這 三種愛就形成了一股很大很大的力量,讓我們此生一 期的壽命結束了,很快的另外又一個生命再出現了。前 一個生命跟後一個生命不是絕對的相同,但是又不離 前面的生命,而有後面的生命。 打一個譬喻來講,假如我們現在堆了一堆的材,然後 燒起來了,我們不斷的添加木材,這個時候火就是繼 續的在燃燒。假如我們第一根木材的火,我們不斷再加 第二根、第三根、加到一百根,第一根的火不是第一百 根的火,但是第一百根的火是從第一根的火慢慢傳遞 到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到第一百根,前火不是後火, 但是後火卻是由前火的引發而來。 前火、後火是絕對的不相同,只是性質相同;火是光明 p-4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熱的、燃燒的,這個性質是相同。但是前火是前火, 後火是後火,只是他有前後的因果關係。如果我們說前 火就是後火,就叫做我執我見,這就是我們生死輪迴 的一種錯誤知見。 所以,我們眾生雖然是緣生緣滅,如幻如化,緣起性 空,但是在無常當中,又是永遠相續,就像這個木材 一根一根的加上去以後,火是不斷的在燃燒。 有的時候,我們添加一些爛木頭,這個火就很小,而 且不斷的冒煙;有的時候我們放很好的木材,它就產 生了熊熊大火。我們在人生的過程當中也是如此。有的 時候,我們懶惰懈怠放逸,就無精打采,因為我們添 加了爛木材,生命之火就顯得無精打采。如果我們提起 精神,努力去充實自己,從努力當中產生了實力,從 實力當中產生了媚力,從媚力當中我們才看到那種亮 麗的人生,這是添加了精進的素材,我們的生命就是 亮麗的人生了。 在我們這種無常又永遠相續的過程當中,往往我們產 生了一個錯覺,什麼錯覺呢?好像有一個永遠不變的 靈魂,不斷的死亡,不斷的投胎,不斷的轉世,就是 p-4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同一個靈魂,這是一般人共有的、一種很普遍的認知, 這個在佛法裡面就叫做常見。 那麼有一種人就認為說:唉呀,人啊,活不到七八十, 八九十一定要死的。人一死,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 滅,什麼都沒有;這是斷見。 佛法不是常見也不是斷見,叫做非常非斷。它不是永遠 如此,它是不斷的變化無常;雖然是不斷的變化無常, 但是它是永恆在相續下去;所以是非斷非常,這才是 真正的佛法的知見。 簡單的說,雖然是緣起性空,但是又是因果宛然,做 善還是有善報,做惡還是有惡報,只是在這個五蘊身 心當中,我們不會去執著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靈性。 一般人很容易在這個色身當中,去執著有一個具體而 微的內在的一個靈、 一個靈性,這個靈性是永遠永遠 不滅不變的;以佛法來說,這個叫做常見。 常見比斷見好。但是常見不能解脫,因為生命的本質不 是這樣子。雖然是空,又能夠建立因果,建立輪迴;雖 然有因果、有業報、有輪迴,但是又找不到一個生命的 p-4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主體,無我見,那麼這個是佛法的一個特色。 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了: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看起來我們是不斷在生生滅 滅,出生、老了、病了、死亡、又投胎、又轉世了,在這樣 不斷的生命流轉過程當中,我們不要去假設、想像有一 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去投牛胎、出馬腹,或者是在天堂、 地獄跑來跑去的一個靈魂;如果你這樣子想的話,那 就是你不能開悟的一個癥結了。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一切是空性的,一切法的本性是不 生滅的,但是有因有緣的時候,產生了生滅的現象; 沒有能現的一個法性,或者是所現的一個什麼,一切 都是如幻如化 。 我們再舉個例子來講,譬如說水在常溫的時候是液態, 乾淨的水我們可以喝,還有洗澡水、洗衣服的水。如果 遇到寒流,零下十度、二十度,水結冰了,那就變成固 態,不會流動了。然後太陽出來了,固態的冰又溶解了 溶解以後就變成液態。如果這太陽是非常非常的猛烈、 p-4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非常非常的熱,水就被蒸發變成氣態的水蒸氣了。然後 飄到空中來,就變成雲;雲遇到寒流又變成雨滴;然 後雨滴掉到深山裡面,被樹木吸收以後,又涓滴成河 的流到水庫,最後水庫流到我們家裡,又被我們喝了。 所以我們看,什麼是水的本來面目呢?水有液態、有固 態、有氣態,有時候是水蒸氣,有時候是固態的冰,有 時候是液態的水,到底哪一個是本來面目呢?我們簡 單的說: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 無所現物。這個水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是因為溫度的 不同,所以有的時候是固態,有時是液態、或氣態。看 起來是水消滅了,變成冰;冰消滅了,變成液體;液 體消滅了,變成了氣體;氣體遇到冷,又變成液體。 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沒有一個能生的什麼,也沒有一 個所生的什麼,只是因緣來了,在這個因緣主導當中, 產生了一個不同的現象,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在我們看 起來是雨水不見了,變成河水;河水不見了,變成冰 了;事實上,從固態、液態、氣態變來變去,千變萬化 一切一切是如夢如幻的滅,因緣生因緣滅。 但是,在不斷的因緣排列組合當中,讓我們看到形形 p-4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色色、奇奇怪怪的種種現象,而我們就對這些現象眼花 撩亂,作不了主了。我們總覺得有一個什麼主宰者,在 主宰著這個宇宙的奇怪現象。但是依佛法來說,「是中 無能現,亦無所現物」,這個宇宙並沒有一個什麼主宰 者,一切一切都是隨順著因緣在主宰。 人在這個宇宙當中,是站在一個主導的地位。人類在主 導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和平或者是戰爭,是乾旱或 者風災、水災、海嘯,這一些災難都是我們人創造出來 的,是我們大家的集體創作。人類的惡念少了,善念多 了,這個世界整個就呈現祥和的世界;人類的貪心貪 婪超過了世界負荷,大肆的破壞地理環境,所以現在 是地球在發燒了。有一天樹木被人家砍得乾乾淨淨了, 沒有氧氣,沒有樹木,所有的人死亡了,我們人類就 是這個地球的元凶。 這個地球將來是怎麼樣子,就看全人類有沒有覺醒的 這種想法:把萬事萬物看成是我們依存的最重要的條 件,不可以去破壞。 所以我們讀到佛經裡面有這個樹神、河神、山神、地神、 空氣神,這是古代的人 p-4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要讓我們好好的去尊重維持我們生命的重要條件,這 個植物、礦物、大地、河流 都是我們依存的依報,我們要懂得去尊重它們。所以佛 經裡面就把它們寫成了雨神、風神、河神,而不是真正 有一個神來掌管這些、來懲罰我們,是讓我們真正懂得 去愛護大自然,尊敬大自然。我們人類要學會謙卑,不 要以為是能夠一手遮天,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個是 人類的無知。 所以「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 現物。」這個就是讓我們了解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主觀 的我、有客觀的世界,這是一般凡夫的生命的層次。但 是在聖者的心境裡面,沒有一個主觀的我,沒有一個 客觀的世界,一切是相對待的,一切是平等平等。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這是講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從聖者的眼光來看,一 切都是空無自性。 講到「空」,佛經裡面的空跟文字上的空,是絕對不相 同的。文字上的空、世俗上的空是指空空洞洞,什麼都 p-4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沒有的空。但是佛法裡面的空,卻是在形形色色當中才 能顯示空性。意思是說,它有充實的內涵才能說空,而 不是說空空洞洞、真空的空,不是這個意思。 比如我說這個書本是空的,意思是說這個書本會舊、會 爛,最後會變成垃圾。它現在是一本書,可是我們從另 外一個角度看,它是空性的,因為它是因緣生;因緣 生的話,隨著時間空間的轉移,有一天它會變成垃圾, 所以我說這個書本是空的。桌子是空的,房子是空的, 人是空的。為什麼人是空的?人會老、會病、會死。房子 為什麼會是空的呢?新房子會變成舊房子,一天一百 年兩百年它會腐爛。 所以佛法裡面的空,如果我們想了解的話,用簡單的 一個字,叫做「變」,變化。所以我們中國有一部《易經》 為什麼叫易經呢?易就是變易,存在的一切一切不是 永遠固固定定,它是不斷的在變化、在變易。這可以說 是最簡易的方法去認識宇宙的一切。所以「易」的第二個 意思是簡易。宇宙這麼多、這麼複雜,我們怎麼簡單又 容易地去認知它呢?就是變易,一切都是在變化當中。 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能了解到佛法裡面所說的空,跟 這個變易哲學有相當的共通性。 p-4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但是我們講到這個變易哲學的時候,要進一步的了解 到:主觀的、客觀的一切一切都是不斷的在變化著,每 一分每一秒都不斷在變化。所以這個地方講到,佛經裡 面的空跟世俗所講的空是大大的不同。世俗的空是真空 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的空,但是佛法所說的空是有 充實的內涵,有充實的內容,從這個充實的內涵當中 去顯示這種空性,空無自性。 雖然是空無自性,但是我們「妄心分別有」,那無始以 來的無明,妄心妄念,我們去執著有一個永遠不變的 一個實體,這個叫自性見,或者是分別我見。執著色受 想行識,或者是執著四大五蘊為我,叫做我見 。眾生 因為沒有智慧,就在這個身心當中執著我見,就不得 自在了。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 如果我們按照緣生緣滅、緣起性空 這個道理,來觀察 我們的身心世界(生理與心理)以及物理世界,一切是 「皆無性」,一切都是空無自性,一切都是找不到永遠 不變的最後最後的一個執點。 p-5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我們說這個人證到了法眼,認識法的真實相了, 不再被這個法所矇騙了,這個叫做法眼。法,包括內在 身心、外在世界一切一切,我們叫做法。法眼了解諸法 的真實相。 「見」,這裏是指智慧,有了這種智慧就不會再顛顛倒 倒,所以說「此見非顛倒」。而我們是顛三倒四;顛三倒 四,意思就是說這個人迷迷糊糊。我們之所以痛苦,就 是迷糊造成的痛苦,所以華嚴經裡面有一句話說「迷惑 受苦」。一般人都講這個苦是上天給我們的,誰給我們 的,誰懲罰我們的;在佛法裡面說:不是,是我們迷 惑了,對身心迷惑,產生顛倒,認識錯誤了,所以我 們的對應就錯誤,處理錯誤了。因為認識不清楚,處理 錯誤,導致自、他都受害。 法眼不思議,這個法眼——對於這個法正確的認識, 真的是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講轉凡成聖,轉識成智,無 非就是希望能夠具有這個法眼,智慧的眼;有了智慧 之眼,就不會顛三倒四,就能夠真正了解世間的一切。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p-5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是世俗諦,二是 第一義諦。也就是說,佛陀說法有兩種層次:對根機不 夠的眾生,佛陀就說有一個「我」,叫做如來藏;如來 的這個佛性含藏在我們的心中,叫做如來藏。人人有佛 性,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有一個如來藏。但是這個如來 藏因為受到無明迷惑了,所以我們輪迴生死。如果打破 了無明,我們就恢復本性了,覺悟了,解脫了。所以從 世俗諦來看,有因有緣有果報,有「我」在六道輪迴, 這是佛陀說法的第一個層次,就叫做世間的次第流布。 然後我們又發現到,這個流轉的「我」也是不可得,那 麼這樣子才真正的得到解脫了。 所以這個地方講「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一個是 世俗諦,一個是第一義諦。 從世俗諦來看,的確是有因有緣、有果報、有生死、有輪 迴、有世間、有出世間,但是從第一義諦來看的話,若 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這個都是是空洞 的名言,是為了度化眾生的一個方便,千千萬萬不可 以執著有一個實在的世間、有一個實在的出世間,我們 不要被這個空洞的名相所轉。

p-5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二問:教化甚深,財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 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 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 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 化調伏? 這個是文殊師利菩薩來請問財首菩薩,說一切眾生非 眾生,如來在說法的時候,隨著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 佛陀的法身也就千差萬別的來應化、度化眾生。我們眾 生多生多劫來所薰習的善根不同,有些人喜歡最簡單 自頓自圓的參一句公案,有些人必須分別許許多多的 經論,從分別當中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懷。眾生的根性千 差萬別,所以佛陀也就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各各不同 的法門。 現代人研究佛法,往往都是會曲解佛的真義,或者是 受到宗派的影響,學派的拘束,總覺得我這一宗這一 派最好,我重視這部經這部論,就把這部經這部論推 為最高最上,其它的經用不著研究,甚至覺得多此一 p-5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舉。 佛說一切法,就是為了對治眾生的心,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因為眾生的心千差萬別,根性千差萬別, 像這個地方講到眾生,還有非眾生呢。所謂「非眾生」就 是我們看不到的,譬如說天上的天人我們看不到,地 獄、餓鬼、畜生我們只能看到畜生,我們看不到餓鬼及 阿修羅。 一切眾生非眾生,有各各不同身份外,還有「隨其時」 ——同樣一個眾生,某一個時期要對他說什麼法,某 一個時期要進一步的說深一點的法,所以這個時間很 重要。 隨其命,也就是隨他的本命。因為他的來歷不同,前生 修學了什麼法門 ,這一生聽到這個法門就相應了。我 們講的這個「命」,大部分都是講前生前世所修學過的。 命,就是過去所作所為的一切。 隨其身,雖然他具備了人身,可是這個身體也是千差 萬別。隨其行,出生的地點不同,受的教育文化不同, 思想背景不同,行為也不同。隨其解,他所能了解的層 p-5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次不同。隨其言論、隨其心樂。各個地方各有各地文物風 俗,民俗文物、思想背景是千差萬別。 舉個例子來講,在台灣,大人摸摸小孩子的頭,就是 表示很疼愛、很疼惜,可是在泰國你就不能摸小孩子的 頭、摸別人的頭,這是一個風俗。在泰國來講,見面的 時候是以合掌為禮,合掌就是祝福你健康快樂、長壽智 慧。西方人見面握握手,要不然就臉貼臉,抱一抱。所 以各種風俗習慣、思想背景、以及他的歷史哲學,那真 是千差萬別,每一個國家有每一個國家不同的習俗、思 想背景。 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講,我們一般人見到烏鴉就會 說倒楣,但是在加拿大如果聽到烏鴉、見到烏鴉,這是 非常吉祥,烏鴉變成吉祥物了。我們中國人的龍是一個 吉祥的,外國人則認為龍是毒龍,是不好的動物。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區各各有他不同的 思想、內涵、背景,佛陀就必須按照不同的去隨方、隨俗、 隨其語言、隨其行為、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 佛陀的法身千變萬化來利益眾生。所以在我們供養的時 候,就會念「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 p-5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我們說佛有這三身: 法身、報身、化身。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太陽的光普照這個世間,我 們用這個太陽光來形容法身;然後報身,我就像們看 到太陽是圓圓的、紅紅的一團火;然後化身,有水的地 方就有太陽的投影在裡邊。 有人問我,他說「師父!我們天上的天到底是什麼顏 色?」其實真正天空的顏色是黑色的。我們看到這個藍 色,是幾十公里以內這個雲層反射了陽光,所以我們 看到的是藍色的。超過了大氣層以後,再往上看的時候 天空是黑色的,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呢?沒有東西反射 了。所以月亮本身不會發光的,是藉著太陽的光反射, 讓我們見到月亮;如果是沒有反射的地方,我們看到 的是黑暗,道理是如此。 法身、報身、化身,我們再用月亮來比方:我們所講的 月光就是法身;圓圓的月亮,我們說是報身;然後千 江有水千江月,什麼地方有水,水中就有月亮的影子, 我們說化身。

p-5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陀的法身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但是隨著眾生的根 性千差萬別,而有不同的化身。佛經裡面講,有時候佛 陀的這個化身可以活幾百萬年,有的時候眾生的根性 很差,化身一出現馬上死亡,進入涅槃。化身,是千百 億化身。 法身,就是以法為身,佛陀是以法為身,以慧為命。我 們眾生視錢如命,視這個五蘊和合的肉身為我,所以 一生當中,我們追求許多的物質來維持這個生命,忙 忙碌碌的生,迷迷糊糊的死,這叫眾生。佛陀以法為身 證悟到諸法的實相了;以慧為命,以智慧為他的生命。 佛陀證到了法身慧命,所以能夠隨眾生的根機千差萬 別,來去度化眾生,這就是佛陀的化身了。 這個時候財首菩薩就以偈頌來答: 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我為仁宣說,仁今應諦受。 樂寂滅,有些念「ㄩㄝ\」寂滅,我們念「ㄌㄜ\」比較容 易理解。財首菩薩說,你問佛陀的法身、報身、化身這個 問題,這個是樂寂滅、多聞者的境界,不是普通人 所能理解的,是想追求涅槃的人才會去探討佛陀的三 p-5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身這個問題。 「我為仁宣說,仁今應諦受」,我要講這些 道理,你現在要認真的靜下心來,聽聞受持。 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 講到身,我們就想到說有眼睛、有鼻子、有手腳、有身根。 佛陀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我們眾生是肉身, 這個肉身也就是讓我們產生最大最大的執著。我們向內 在的深心當中,去想像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那個 叫做我、叫做命者、叫做靈魂、叫做真心、叫做絕對的真 心,很多名詞。可是真正的用智慧去觀察,在這個五蘊 和合身心當中,到底誰是真正的我? 佛法裡面講到我們這個身心,可以從生理的、物理的、 心理三方面來觀察。第一個我們談這個色身是從四大組 合的,是地、水、火、風去組合的色身。我們有骨頭、有五 臟六腑、有血液、有循環、消化系統,還有神經系統、呼 吸系統,由這些系統組合的這個身心,到底哪一個是 我?是呼吸系統是我?還是循環系統?還是消化系統? 還是神經系統?還是內分泌系統?缺一不可。 在這麼多系統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把它們整合在一起 p-5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就是呼吸。我們的生理跟心理這中間的橋樑,稱為 呼吸。如果呼吸停止了,我們的身心生命就結束了,整 個運作就停止了。請問在這個五蘊和合的身心當中,誰 才是真正的我?誰是我? 所以我們要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是佛陀告訴我們:超 越宗派、超越一切宗教、超越一切種族的,大家都可以 共修的法門,叫做四念處。四念處,只要我們意識清楚 只要我們有呼吸,只要我們想追求了解我們身心世界, 我們可以從呼吸著手,因為呼吸是整合身心、統一身心 的一個橋樑,這個橋樑斷了,身心——生理、心理、物 理整個就崩潰了。 就像一堆沙、一堆石頭、一堆水泥,你三個放在一起, 沒有用;你加上水攪拌以後,它可以把沙、石、水泥三 個東西攪拌在一起,就融合變成很硬很硬的水泥了; 如果沒有水的話,這三個東西不能結合在一起。 我們的生理作用、物理作用、心理作用,一切一切就是 要靠呼吸的系統把它整合起來,沒有呼吸就沒有生命 現象;呼吸停止,腦壞死了,死亡了。

p-5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全人類,我們想找尋真理,不是遠 在天邊,也不是遠在天上,其實就在我們的身心當中。 而且這個真理是你發現的跟我發現的是一模一樣,因 為我們所用的素材是一模一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然後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們所用 的素材一模一樣,所以我們找到的答案也是一模一樣。 就在這個五蘊和合的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素材, 叫做呼吸。我們直接的去觀察呼吸:向內吸、向外吐。在 呼吸當中,我們的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當我們的呼吸 跟這個妄想心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說心息相一。這 個時候我們的妄念沒有了,我們的妄念就停留在這個 呼吸的進出當中,入息、出息,入息、出息。 我們念頭千差萬別,一下過去,一下子現在,一下未 來,如果念頭停留在當下呼吸上,我們當下的妄念就 只剩下兩個:一個是出息,一個是入息。透過呼吸,我 們的身心就這樣子統一了。 所以要「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之前,就必須先注 意呼吸。如果我們直接去觀察我們的內身,此中誰是我 我們那種很粗糙的心、意、識是沒有辦法觀察內身的這 p-6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種實相。一定要先觀察呼吸的出息入息,這個基礎打好 了,我們慢慢的發現什麼叫做我,什麼叫做靈魂,什 麼叫做真心,什麼叫做真我,然後我們會發現在這個 五蘊和合身心當中,其實命在哪裡?就在呼吸當中。一 呼一吸當中,給我們一個錯覺,給我們一個感覺說: 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生命、我的靈魂、我的什麼,這 是一個錯覺。 所以當我們的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慢慢的靜下來、沈 澱下來了,在這個平靜、平衡、平穩的心境當中,如果 定力越來越深,我們會觀察到全身的一切一切都是許 許多多很小很小的單位:原子、質子、核子種種,這些 一團一團的不斷的碰撞旋繞;這個是在定中我們察覺 到。 所謂五蘊當中的這個我,也只是許許多多的分子原子 不斷的碰撞,所產生的一個錯覺而已,而有這個生命 的現象。但是你想找出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主體的我, 找不到。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呼吸,不斷的呼吸,不 斷的維持這麼一個生命的現象;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所以佛陀一再的強調,我們尋找真理,不是在外在的 p-6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世界、外太空去尋找真理,就在我們的身心當中,我們 發現到人類的錯覺:分別妄見、我執我見,真是錯得離 譜譜。那有這層體悟的人,真正的了解到無我的人,我 們說他轉凡成聖了,他的生命層次提高到某一種境界 了,打破了過去我們以自我為中心來思維的這種模式, 那種錯誤的思維模式打破了。我們說這個是宇宙的公民 世界的公民,他打破了一切宗教、種族、國界,這種人 真正的叫做聖者。一切的得失、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 都不能轉動他一個念頭,他是一個生命的大自在者; 佛陀就是證悟到這種身心無常無我的一個聖者。 我們有沒有資格呢?有。只要我們真正的從這個呼吸去 下手,慢慢我們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個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這個地方講到:分別觀 內身,此中誰是我,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 雖然我們講無我,可是我們多生多劫養成的那種習性, 那種獨立人格、獨立的意識,依世俗諦來講,還是有。 我們說某某人有什麼個性,這個個性還是有;他有這 個個性,所以有他這種行為,這個還是有;從世俗諦 來講,一切都是有。但是從勝義諦來講,一切是不可得

p-6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佛陀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世俗諦,二、第一義 諦。有的時候佛陀是說世俗諦,世間的這種層次;有的 時候是說出世間的層次,叫做勝義諦。 此身假安立,住處無方所,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 我們這個身,因為依靠空氣、陽光、水,依靠食物、教育、 衣食住行種種的一切,我們這個身好像就安住在世間 了。但是智者他不會在這個身心當中,去執著有一個永 恆不變的一個自我,他不會去執著。所以說「諦了是身 者,於中無所著」,的確如此。 我們說這個「我」,如果沒有空氣,我們馬上死亡;沒 有食物的話,三五天只要喝水還是不會死。哪一個是我 我們做得了主嗎?所以一個聖者是「此身假安立,住處 無方所」,這個我根本就沒有他所依賴的、永遠依靠的、 不再變化的住處;也根本就沒有一個我,怎麼要一個 住處呢?安住在哪裡呢?所以說「諦了是身者,於中無 所著」,了解這個四大五蘊和合的身心,只是暫時的一 個現象,而不會在這個身心當中去假想、假設有一個永 遠不變的一個主體;這是聖者了。

p-6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這是聖者境界。聖者善於觀察身心的如實相,了解到一 切一切是緣生緣滅,因緣生因緣滅,一切都是因緣的 聚聚散散,所以了解到萬事萬物都是虛妄不實,就不 會起心分別。 「不起心分別」,就是不起自性分別,不會 動一個念頭說:這一個是實實在在的實體、一個什麼, 這個實存感沒有了。 在我們眾生的心境裡面,我們見到什麼、看到什麼、聽 到什麼,馬上就有一種實存感,這是實在的一個什麼 呈現在我的眼前,實在的一個什麼東西被我看到、被我 抓到、被我擁有,這個叫自性見。好像有一個永遠不變 的、實實在在的一個什麼,真正的存在在宇宙當中,這 個叫自性分別。智者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緣生緣 滅,所以不會起這種自性分別,不會執著為實有。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猶如旋火輪,初後不可知。 我們人在自我當中,最執著最執著的是什麼?叫做命, 壽命。執著有一個壽命,一期的壽命,七十年、八十年、 九十年、或一百年的壽命。我們眾生的這種執著,叫做 p-6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壽者相。金剛經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 法是如幻如化,虛妄不實。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我們講一期壽命七八十 年,還不是依靠這個陽光、空氣、水、飲食居住、衣食住 行,來顯出這個人很長壽,這個人存在了一段時間。請 問這個壽命是因誰而有?是誰給你的?又是誰把他收 回去呢?因緣生因緣滅。 就像這個火,我們不斷的添加木材,熊熊之火就不斷 的燃燒;如果木材燒完了,不再添加,火滅了。請問火 到哪裡去了呢?火是怎麼來?火是怎麼去? 古代的人鑽木取火,或者是用木頭,或者用石頭去碰 撞、去磨擦,磨擦生熱就變成火了。我們說火從木材中 來,是鑽木才能取火。如果我們把木材劈斷,火在哪裡 找不到火。但是我們去鑽木磨擦以後,發熱了,有火了 我們說火從木中來,木從山中來,請問這個火如果沒 有木材,火消滅了,這個火是回到木材當中嗎?木材 劈開來看,也找不到火。 所以一切是因緣生因緣滅,只要你鑽木取火,火就出 p-6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現了;你不斷添加木材,這個火就熊熊燃燒了。如果沒 有木材,火熄滅了,而熄滅的火它不是回歸到木材裡 邊。如果是的話,我們劈開木材還可以看到火。所以說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初後不可知;這是一個譬喻。假如我們在 黑暗的晚上,請一個人點一支香,站在三百公尺或者 二百公尺遙遠的地方,請他拿著這一支香畫圈圈,起 初很慢,然後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那麼在一百公尺以 外的人一看,說某某人拿了一個火圈。事實上,那只是 一點一點的火,因為畫圈旋轉得太快了,給我們一個 錯覺。什麼錯覺呢?說他拿了圓圓的一個火圈。如果旋 轉很慢的話,我們看到是一個點一個點。 我們的心念也是像這樣,前念後念、前念後念,不斷的 起念,不斷的生住異滅——念頭來、念頭產生、念頭變 化、念頭消滅,在快速的生滅當中,因為速度太快了, 就給我們一個幻想,給我們一個錯覺:這就是我的生 命。前念後念、前念後念根本就沒有間斷,連接得太巧 妙了,變成一個意識流,這個意識流就給我們許許多 多的妄想空間,認為這個就是我。

p-6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森林裡,河邊、山邊、樹林 裡,水一滴一滴的這麼滴,滴水成河了。起初是小溪, 後來變成大河,然後變成汪洋,給我們感覺這個河的 力量很大很大,可以行船、可以搬運木材,這個水的力 量太大太大了。可是我們把它剖析來看,只是一滴一滴 的水;那一滴一滴的水又把它分解來看,只是氫原子、 氧原子。 據說現在美國有教授利用太陽能來使水分解成氫氣和 氧氣, 在鈷、硫酸鹽和電極組成,放乾淨的水裡面放 入白金,一邊再放一個電極棒,通電以後,氫就從白 金的電極產生了。還有一種是用鈷跟硫酸鹽和電極棒, 氧就從這個鈷的電極產生。 我們可以把水分解成氫、分解成氧,氧跟氫結合在一起 又變成水了。那你說什麼是水的真面目?所以這個地方 說: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猶如旋火輪,初後不 可知。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們千萬不要去追尋我生 命是怎麼來,最初最初是怎麼樣子的,這個是毫無意 義。 現在美國人很天真,花了不曉得幾百億幾百億的美金, p-6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到火星去探測生命的起源;花了幾百億美金去找世界 的起源,這對人類有意義嗎?如果我們把這幾百億幾 千億來救濟世間這些災難,化解人類的危機——那些 窮苦弱勢的非洲的人、得不到教育的人、沒有衛生、沒有 水、沒有飲食的人,你看看可以救多少人。 但是美國人太天真了,把這麼多的錢拿去尋找生命的 起源,這叫捨本逐末。為什麼要去找生命起源?有意義 嗎?沒有意義!實際上就是軍事目的,我站在火星, 我站在月球,你們都聽我的,要讓我控制,讓我指揮, 讓我支配,這是軍事上的一個妄想。一個妄想,耗費了 我們世間的能源。這個世界——我們生存的空間,我們 能夠善待我們生存的空間,就夠了。 以前印度的聖者甘地就說:世界上的這些物質足以養 全世界人類,一百倍都沒問題,但是不能滿足人類的 貪婪心、無明的心,這個是人類的一個悲哀。 這個悲哀,它的最初最初、最原始最原始的思想是什麼 呢?就是在五蘊和合的身心當中,我們一直在假設有 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所以我們就為這個我在打拼,為 我去發展,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來發展出許許多多的 p-6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思想、許許多多的科技、許許多多的物質,來滿足我的 心靈的要求,然後這個世界就這樣子糟糟的一團。所以 他的根源就是什麼呢?我執我見。有了我執我見以後, 人類的問題就層出不窮。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我,只是前念後念串連起來的一 個意識流,讓我們有一個妄想的空間、有一個錯覺:這 就是我。就像在黑暗中,看到紅紅的一個圓圈,事實上 那是錯覺,它只是一個紅點,這個點連接太快速太巧 妙了。世間的一切是緣生緣滅,但是在快速的變化當中 給我們一個錯覺。 比如像我們看電視,一個片子又一個片子,一個影像 又一個影像,連接著太快太快了,結果我們看到的是 人物在電視機裡面跑來跑去,好像有一個人在電視裡 講話、做事、跑步運動,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覺而已。但是 我們眾生因為沒有智慧,看到這個劇情,我們流淚, 我們傷心;看到不好的劇情,我們想把電視機砸破, 情緒太衝動了;這個都是錯覺引起的。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p-6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是講到聖者能夠去善於觀察世間的萬事萬物,物理 的、生理的、心理的,所有一切一切 都是諸法空無我, 一切法都是空無自性、無實存的,一切都是在變化的過 程當中,一切法都不是站在終點,都還在變化的過程。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佛法裡面的空跟世俗的空有很大 的距離,佛法是在很充實的內涵當中,發現到它的空 無自性。聖者了解到諸法空無我,所以能夠永離一切相 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永遠不被這個相所轉。 眾生是著相的;最大的相就是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也 是我相的一個代名詞而已。我們眾生永遠被形形色色的 外相所轉,所以身心不得自在。 如果有人問:「我怎麼學佛?」就是要學自在。學自在不 是往生天堂,到哪裡去享受,不是的。是徹底的認識內 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一切是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 相,身心就自在了。 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 意思就是說,雖然諸法是因緣生因緣滅,找不到永恆 不變的實體,但是我們的心念、我們的行為有善有惡, p-7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點點滴滴的一切一切,又確實的反應在我們的身心 當中。所以我們世間的人,有的時候莫名奇妙的來了一 種報應,我們會覺得好奇怪,事實上,世間所有產生 的一切現象都不足為奇,確實有一種因緣,那這個因 緣時間到了,就產生這麼一個現象。 譬如說,我們田裡種了一些種子下去,有的時候你反 而不管它,時節因緣來了,突然間冒出了一棵果樹來。 你說這是無因無緣嗎?不是,是有因有緣。一顆種子掉 在泥土裡面,然後加上光、陽光、空氣、水,慢慢的長起 樹來了。所以世間產生的現象,就是因緣具足了。 可是它念念之間不同。譬如當它發芽的時候,芽是芽, 種子是種子,絕對的不同。那麼芽慢慢長大了以後,有 樹枝、樹幹,跟芽又是不同。然後越長越大的時候,開 花結果了。所以他念念之間,前念、後念之間,是截然 不同,但是又互相有連帶關係。這一棵樹長得這麼大, 是從小小的一顆種子,慢慢慢慢加上空氣跟水、陽光, 才慢慢的長大。所以它念念之間是不斷的在變化,前後 是不相同的,但是有相互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們講諸法 是空,但是業報是不空;這是佛所說的這種業報。

p-7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那一般人講的業報是什麼呢?前世的那個靈魂造了什 麼,這一世的靈魂又再繼續受這個報,這叫世俗說, 世俗所說的。真正佛法所說的是:一切是空性才能建立 因果,一切是空性才能建立業報。依世俗諦來講,的確 是有因有緣、有果有報,有佛、有六道眾生;如果是勝 義諦,那這一切是如幻如化。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我們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明,我們說同一個世界兩種 心情,世間所見到的萬事萬物——物理的現象、生理的 現象、心理的現象,這一切一切,到底是物理的作用大 還是心理的作用大?或是生理的作用大?依佛法見解, 三者是平等平等,但是還是以心為主,心理的作用還 是比較強的。 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這一切一切 的現象,事實上有些人不以為苦;有些人在這當中悟 出了許許多多的道理;有些人樂在其中,懂得離苦得 樂,而且隨緣來利益眾生。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如果有一個人破口大罵,對著 p-7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指指點點的,如果我們心裡這麼想「這個人真是無 知無恥,我從前對他這麼好,現在竟然在大眾之前對 我破口大罵。」如果你這樣子想的話,就是有一個他污 辱我,有一個我被污辱,這個時候我們越想越氣,就 咬牙切齒,不小心就打起架來了。 但是這個地方說,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世俗有一 句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當然 心就要轉了。」我們要以心來轉境。這個人對著我們破口 大罵,如果我們心裡想說「他在罵我,那我拚命念佛消 災障。」,那我們的心裡還是有他在罵我,我們會忿忿 不平。如果我們用轉的方法,我們覺得這個人是想教導 我什麼,但是他不懂得教導,因為他智慧不夠的關係, 所以他用很粗暴的、很粗俗的惡言惡語,用這種方法來 教導我、指導我。所以我們轉一個念頭,原諒他的無知 同情他這種粗暴的行為。甚至我們進一步感謝他的教導 因為他想提示我什麼、教導我什麼。 所以世間的一切都是隨著我們的心念在轉。但是凡夫就 是不願意轉,直覺的是對方破口大罵、對我污辱了,那 就有一個對方、有一個我,這個就形成了對立。所以世 間的一切一切就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態度能轉?不能 p-7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轉?如果能轉,馬上就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凡成聖, 轉迷惑為勝解。所以轉是很重要的。 唯識宗說轉識成智,就看我們的智慧、我們了解到什麼 程度,隨解取眾相。所以楞嚴經就講到這句話了,說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就是隨我們眾生 的心量,應我們眾生的了解的程度,也就隨著這一個 業緣。這個世間的一切美好或者是醜陋,痛苦或者是歡 喜,就在我們一念之間。我們往光明面積極面去想,那 麼挫折就是我們成功的墊腳石;如果我們用灰色的、絕 望的態度來看世間,一切橫逆挫折都變成絆腳石。所以 我們常常講「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世間的一 切本來不會傷害我們,也不會使我們煩惱,是因為我 們內心中起無明,所以煩惱就跟著來了。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能夠保持這種明觸,所謂明觸就是 用智慧來觀照我們的身心以及世界,時時保持明明白 白的接觸,而不起習性反應,那麼世間的一切就不再 傷害我們。不但不傷害我們,而且是我們的助道因緣, 幫助我們成道的一種因緣。所以山不轉,路轉;路不轉 人轉;人不轉,心要轉。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 即是凡夫。我們凡夫就是隨著這個境界團團轉,身心不 p-7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得自在;佛陀是以心來轉境。 我們世界上的人總想改變世界,就不想改變自己。一個 聖者是唯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想法、態度,然後來欣賞 世間的一切,跟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相契相應、自他互 利。這一個態度決定了,我們生命的高度也就決定了, 格局也就註定了我們的結局。我們時時刻刻用什麼樣的 態度、什麼樣的想法來看世間呢? 舉個例子來說,刮風下大雨了,我們不能改變這個天 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情——好吧!有這個刮風下 雨的日子,我們靜下來讀讀書,整理內部的環境,真 難得。因為下大雨不用上班,我們把內部整理整理,家 裡整理整理,讀讀書修養身心。如果說我們整天看著窗 外刮大風下大雨,心想:怎麼辦?明天要上班,這個 交通會阻塞......想了一大堆,這個心情就不好。所以每 一時每一刻,當我們能夠享受我們的工作,享受到我 們所遭遇的一切,凡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是美事, 這個叫做學佛。 菩薩在這個世間,因為以心來轉境,所以菩薩在世間 無有一物而可貪著,無有一法而可棄捨,沒有什麼可 p-7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以讓菩薩值得去貪戀的,也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讓菩薩 去討厭的,菩薩只是當一名冷靜的、沉著的觀眾,來看 世間一切法的生生滅滅,不被它所迷惑。然後進一步的 觀察到眾生真的是很可憐,為了一點點的小事情小題 大作,互相鬥爭,菩薩只有同情眾生的可憐,由此激 發菩薩精進,來為眾生解惑授道,讓眾生遠離這個痛 苦。所以菩薩在世間,就是不離世間而成就出世間道。 因為一切是隨解取眾相,是隨著我們了解的程度。如果 是往光明方面、積極方面去想,世間一切都是菩薩修道 的增上緣。 可是眾生卻缺乏這一份智慧、耐性,就被世間的一切一 切所轉,被這個榮華富貴所轉,世間的一切一切,每 一件事情都引動了眾生的心海,結果是顛倒不如實。眾 生所見的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只 是一個表相。所以我們生活在不如實的世界,心顛顛倒 倒,不是清淨的以為是清淨,不是真常永恆的以為是 真常永恆的,不是快樂的以為是快樂,所以盲目的追 求,盲目的去熱中這種名利,在名利當中迷失了自我, 這是眾生非常可憐的地方。 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p-7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世間人所說的一切言論,哲學也好,科學也好, 文學也好,都是出發於「我」,站在有一個主觀的我, 有主觀的我以及客觀的世界這個相對性。一切都是有自 性分別的,不管文學、藝術、科學、哲學都是二分法—— 有一個我、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在這相對當中,我們的 言論總離不開「我」的標籤,所以學派與學派之間,叫 做學閥。一個組織、一個團體、許許多多的派別,這個都 是什麼呢?因為被貼上我的標籤,那這樣子就不能了 解世間的真相。 世間人所說的這些言論,都是跟「我」相關性的,執為 實有,所以我們發為言論,就跟實相有所差別、有距離 所以說「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沒有把事情的真 相、存在一切的真實相弄清楚。因為我們中間有一道關 卡沒有通過,那就是我執、法執,執為實有,執為實存 這個概念導致於我們世間所看到的一切法,乃至於我 們發於言論,我們倡導一種學說,都是跟我相應。所以 我們世間的學說都是相對性的,過了一段時間不能用, 因為跟法不相應,因為是站在實存、實有的觀念來看待 世間。世間的萬事萬物真相是怎麼樣子的呢?我們接著 看: p-7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一切,有靜態的、有動態的,像 這個桌子、房子、許許多多的機器,看起來就好像是不 動的,好像是真實的,永遠不會變,永遠不會壞。但是 依佛法的智慧來觀察,是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 「能緣」就是能知的我、主觀的我。 「所緣」就是我們所觀 察的這個身心世界、外在的這一切一切。不管是主觀的 我、或者是客觀的這個世界,這一切法在聖者來看,是 速滅不暫停,是在快速的生滅當中,每一分每一秒都 是往生滅的路上去奔馳。 我們常常講,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不管什麼人,有 錢沒錢,富貴貧賤,每一個人都是往死亡的終點一步 一步的往前走。世間的萬事萬物只要是生了、出現了, 必定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只要一出現了,出現 的當下開始就是從生走向滅。當然從生到滅的過程,各 有它的長短性、它的因緣性。 依人來說,七八十歲、八九十歲叫做高壽、長壽。那麼有 些動物叫做朝生暮死,早上出現,晚上就死了,速度 p-7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很快。如果是我們內在的細胞,大概七天就新陳代謝, 變成新的細胞了。大概三年之內,我們整個人就全部都 已經換了,細胞整個都變成新的。一分鐘之內,我們的 血液在身體裡面不曉得轉了幾圈了。所以這種快速的生 滅太快太快了。但是我們的心很粗糙、很散亂、很昏沉, 我們不能察覺,而聖者的心念能夠去察覺到這種快速 的生滅。 那這個快速生滅不是誰規定的,是大自然律,有生就 必有死。生、老、病、死是我們的生理自自然然的;如果 是宇宙間,就是成、住、壞、空;如果是我們的心念,就 是生、住、異、滅。 每一個念頭,前念、後念根本就是扯不上關係,可是我 們就是前念後念、前念後念,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我 們的念頭不能安住在現在,不能了解世間的生滅如實 相,所以我們產生許許多多的執著,情緒上不斷的起 伏高低不定;這是我們眾生的毛病。

p-7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三問:業果甚深,寶首菩薩說 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 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 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 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時,寶首菩薩 以頌答曰: 這個是說到:現實人生既然一切是法空性的,那我們 眾生都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都是空無自性,為什麼 我們眾生所受的報應卻是千差萬別?而且是這麼真真 實實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眼前我們看到有些人很有錢,富甲一方,高樓大廈, 吃遍天下,看遍天下,穿名牌,開好車,所有都是最 高級的享受。然而有些眾生三餐不濟,這一餐吃完下一 頓不曉得在哪裡,衣食住行都是不足。以長相來講的話 有端正、醜陋,有些人長成非常端正,五官端正,眉目 清秀。在佛法來講,為什麼我們會受苦受樂?會有端正 醜陋這種差別呢?

p-8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法說,如果我們過去生過去世(一秒鐘以前就叫做過 去生過去世了),在我們一秒鐘以前,我們跟眾生多結 善緣,我們動過善念、講過好話、做過好事,那這些善 業就讓我們受樂的機會較大。如果我們從來都是自私自 利,對別人的死活置於不顧,這一生當中沒有人緣, 當然就是受苦。 為什麼會端正?為什麼會醜陋呢?依佛法來講,我們 一個人守戒,持戒莊嚴,不去傷害別人的身心,不動 惡念,不動瞋恨心,時時都是法喜充滿,自然會召感 端正的五官,眉清目秀,眾生見到了生歡喜心。如果是 說我們喜歡動惡念,發脾氣,有粗暴的行為,瞧不起 別人,輕慢眾生,這種種的惡性自然就會召感到醜陋 的身形。 所以我們常常講,一個人要有三面鏡子。佛法很喜歡把 鏡子來解釋為經,說「經者,鏡也。」經就是一面鏡子, 由佛菩薩講的這些經,來照我們的內心世界。 第一面鏡子,我給它取名為顯微鏡。我們要有一付顯微 鏡,來照察我們內心的世界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是善 念是惡念,是雜念是邪念,我們要用顯微鏡很清楚的 p-8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觀察我們內心的世界。 第二要有一付放大鏡。放大鏡做什麼呢?來觀察別人的 美德、好處、長處,別人有絲毫的一些長處,我們都用 放大鏡來觀察。看到別人做善事,我們不要說「哦,這 個人是好名好利又是怎麼樣子的。」我們要用放大鏡來 看他的善心善念善行,值得我們效法學習,隨喜功德。 這樣還不夠,我們還要有一付望遠鏡。我們想一想十年 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最 後一個終點,叫做老病死;最後一個點就叫做死亡, 告別世間。那此時此刻,在速滅不暫停當中,我們做什 麼最好呢?我們要把握的是分分秒秒。所以佛陀說無常 不是說很悲哀,是要積極、要把握,要分秒必爭,因為 我們是快速的生滅過程當中,此時不做,今天不做, 明天會後悔;今年不做,明年化後悔。 你要孝順父母要趕緊,否則會後悔。有一天父母走了, 你再哭沒有用了,要趕緊把握。小孩子這麼小的年紀, 如果我們不好好陪他成長,他長大的時候會怪我們, 因為小孩子成長是非常需要父母親的關懷,這一段時 間過了,等你想去關懷的時候,他不要了。 p-8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佛家講無常生滅,快速的生滅無常,就是要讓我 們了解到:一定要時時刻刻分秒必爭,把握時機,掌 握時機,趕緊去做該做的事情。此時此刻該做什麼,什 麼最有意義、最有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的邊際效應。而 不是說人生是無常,最後就是老就是病就是死,有什 麼意義呢,盡情享受吧!這個不對,這絕對不是佛法 的真義。 佛法的真義是說,我們都是在快速生滅的過程中,時 時刻刻要了解到現象界的一切一切都在快速生滅、變化 的過程,不要被它給矇蔽。然後我們不要耗掉寶貴的時 間,去做那些無意義的事情,我們所想的是積極的, 所做的是光明的、是有意義的、是有利益眾生的,雖然 是快速的生滅無常,但是在把握機緣的原則下,我們 卻是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可以學習很多很多的知 識。 然後我們所做的一切一切,凡走過的必有痕跡,如果 是喜歡讀書的人,我們來到這個世間自然智慧高,我 們學過的專業不會忘掉,這一輩子就是某一方面的專 家。你看有許多小孩子才十一二歲,成為什麼文學家、 p-8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作家的。所以說,人生是無常,但是無常是永恆相續。 雖然是無常,但是我們學習的、我們所作所為的一切一 切,卻是能夠延續下來。所以人生是有意義的。 佛法講到,我們人雖然是一切空無自性,但是受苦受 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這一切一切卻是真 真實實在我們現實當中,一幕一幕就發生在我們的身 邊周遭,絲毫都不會差別。 ★ 接著我們說「或受現報,或受後報」,有些人就不相信 因果,說某人惡事作絕, 但是他卻是榮華富貴一輩子; 而那些人孳孳行善的人,卻是不得善報,不得善終, 所以有些人就懷疑因果了。 但是我們要了解,如果我們前生前世做了許多的善事, 這輩子福報大,當我們一福報大的時候,就容易造惡 孽,因為沒有智慧,只單求福而不修慧,所以被這個 福報沖昏了頭。有了福報以後,嬌妻美妾,做壞事了, 這個福報會讓他怎麼樣子的呢?我們講:絕對的權利 就容易絕對的腐敗,一個人沒有智慧,當他有福報的 時候,就是他滅亡的時候了。

p-8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有些人作惡,卻是能夠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他前 生的餘報,前生所作的福還沒有享盡,現在作惡的惡 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還沒有報應。我們種這個稻子, 一種下去也是要等一百天才收成,不可能說我現在種 稻,一個禮拜以後就要收割了,你起碼等三個多月的 時間。所以有些是現報;或者是來生才報,那叫做後報 或者是來生的來生,三生、四生、五生以後才報應的。看 我們所作的業,我們所用的心力強,或者是傷害別人 的程度是不是很重,如果是心力很強、受傷害的人非常 多又非常重,那非現報不可,連佛也救不了。所以這個 是從我們的心念行為來決定的。如果是五欲中作了惡業 後來反省了,懺悔了,也許這個報就輕一點、慢一點。 譬如說,我們在一個杯子內放了好幾公克的鹽巴,喝 起來很鹹很鹹的;同樣的,我們把這個鹽放在一個大 臉盆,我們喝起來這個水沒什麼味道,因為水太多了。 我們一個人造了惡業,即時的懺悔,即時的去造善業, 那麼這一個惡報也許就是很輕微的。因為有懺悔心、有 行善,這樣子的話,就重報輕受。那如果是說我們造了 惡業,沒有懺悔心,又繼續不斷的做,而且得意洋洋、 得意忘形的話,輕報也會重受。雖然是輕輕的惡業,可 是你繼續再造,那這個惡業就越快成熟,就報應了。 p-8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這個業報是不一定的,要看我們的心念有沒有懺 悔,有沒有及時發現,有沒有善知識來提醒我們。所以 報應有現報跟後報。 不管是我們長得多好看,生活當中享受多少,後受先 報,或是後受後報,但是從第一義諦(勝義諦)來講,從 法性上來講,這是如幻如化、沒有實體性,只是暫時的 現象。也沒有什麼美,也沒有什麼惡,一切一切在聖者 的眼光來看,都是暫時的一個現象。但是在凡夫的立場 來看,一切是真真實實的,確實擺在我們的眼前,這 麼真實的讓我們擔心受怕。這是文殊菩薩來問這個問題 那寶首菩薩就來回答了。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意思就是說,隨我們所作的這個業力,果報就這麼產 生了,這是很自然的一個現象。我們一般人不了解佛家 講因果報應,把因果報應只限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其實佛陀所說的是「隨其所行業」——隨我們的身口意、 我們的動作、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口語。

p-8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舉個例子來講,我努力讀書,成績就會比較好;因為 我成績很好,所以我考上大學;因為考上大學,我考 取執照;因為我有這些執照、證照,所以我找到事業; 這就是因果。反過來,因為我懶惰,成績不好,考不上 大學,所以我只能從事中下階級勞苦的工作,這就是 報應。因為我吃飯,我肚子飽;肚子飽,我有力氣可以 做事;因為我做事,所以我領薪水。因為你走路,所以 你能到;你不走,所以你不能到。因為你買票,所以你 可以上飛機;因為你不買票,你連火車都不能坐。 這個前後的因果關係,不是僅僅說你做善有善報、做惡 有惡報,不是這樣子的。事實上,人世間的一切一切, 所有行為必定有它的效果;心理的行為、口語的行為、 身體的行為,這個行為它必定產生某一種效應,所以 說: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 但是佛陀更進一步的說明,能作行業的這個人,作者 也是無我、空自性、不可得。既然是無我,又能夠造業; 既然造了業,又會受果報,又說是無我;這個就把我 們弄迷糊了。 我們舉一個簡單例子,我們講的「我」是永遠不變嗎? p-8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請問我們能永遠不變嗎?幾年不見的朋友,對方已經 髮白面皺了;幾年不見的朋友,有的得癌症、洗腎了。 變不變呢?時刻在變。因為是時刻在變,所以我們說 「無我」。 雖然是無我、作者是空無性的,但是前念後念、前業後 業又是這麼相續下去,有業有報。這個是諸佛所說的因 果業報的道理,跟世間人所講的是大不相同。無我,但 是有業報;雖然是有業報,還是無我。 但是我們眾生不能體驗無我,我們還是有我,所以我 們還是不斷的受苦受樂,不斷的受種種環境的左右。這 些是不能否定的,只是說我們可以以心來轉境,以歡 喜心、智慧心來接受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切一切,不怨天 尤人,是好是壞都是我自己的業海。那麼這樣子的話, 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很安詳自在。 我們講到一切是空無性,一切法是因緣生因緣滅,可 是因果業報絲毫不爽。在我們現實的人生當中,我們身 邊周遭、乃至於我們本身,我們發現到業力真的是不可 思議,一切都是業力的安排。既然一切是空無我,怎麼 會有業報呢?雖然是空不可得,但是業報卻是這麼真 p-8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實。下邊經文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我們拿一面鏡子,隨其所對質,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一個胡人走過來,我們看到裡面有一個胡人;一個漢 人走過來,就現出一個漢人的相;男人走過來,就現 男人相;女人走過來,就現女人的相;動物進來也是 動物的相,一點都沒有改變的餘地,是什麼樣子就怎 麼樣的反射。 「現象各不同,業性亦如是」,雖然一切是空性的,但 是我們的點點滴滴、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口語、我們的身 體行為,身、口、意這三業,點點滴滴絲毫都沒有差別。 這個是用明鏡來譬喻,鏡中有這一個現象,可是鏡中 的人事物我們要抓又抓不到。底下又再一個譬喻了: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 在一塊田地當中,我們撒上許許多多的種子,各各不 同的種子就按照他的時節因緣,生出不同的芽,長出 不同的枝幹,各各成就不同的花果,絲毫都不會混亂。 善的、惡的、好的、壞的,一切一切,就跟隨這個種子來 p-8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產生這個結果。 我們一般人總覺得說我們造了什麼業,我們將功贖罪 去抵消。事實上,就像你打一個字,你再打第二個字, 第一個字還在那邊。所以一個人所作所為的一切一切, 都是有他的效果。這麼講起來,是不是我們動都不能動 不是。為什麼呢?心念不空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如果 是不空過的話,道業就可以成就了。幸好一切是空性的 所以我們可以去創造;失敗也是空性的,可以改變; 成功也不是偶然,可以去創造、可以去努力。 就像一片田地當中,只要我們撒上好的種子,而不是 撒上那些雜草,很自然的就能夠出生我們想要的花果。 所以佛教的這種業報說,是一種積極性的。一切是空性 的,但是還是有待於我們去努力開創。我們想要什麼, 就可以把這些條件排列組合,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 如是因如是果。 又如巧幻師,在彼四衢道,示現眾色相,業性亦如是。 這是用這個變魔術的譬喻,讓我們了解到說業報的性 質是如何。魔術師他這個手帕一變,可以變出許多東西 出來,等一下這些東西又忽然間不見了,這是一種技 p-9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巧。他在這個十字街頭眾人聚集的地方,來變出奇奇怪 怪的動作,讓你產生一種幻覺,事實上這都是一個技 巧而已,沒有實在的一個東西。如果他真的這麼厲害, 能夠幫普通的紙一變就變成錢,那他不用上班了,把 紙變成錢就好了。所以它只不過是一個幻相,讓你感覺 說一張紙竟然能變成一張紙幣。 我們看到的這個人生的林林總總,悲歡離合,是非恩 怨,也都是業性不斷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喚出這個 相而已,真實性是不可得的。但是我們眾生活在現實人 生當中,我們看到的確是這麼真實的,我們受到它的 左右。我們要了解一切存在的背後,本性是空性,隨著 時間、隨著因緣條件,慢慢會消失;好的會消失,壞的 也會消失。 所以我們一個人不必為現前的這一切得意、失意;得意 忘形,失意也忘形。你得到了,也是無常;你失去了, 這也是無常。我再努力他就能夠回來嗎?所以在一個信 佛學佛的人來講,沒有什麼得意,沒有什麼失意,最 重要的是要在意我當下有沒有努力,我當下有沒有走 向正道,我當下有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法, 這是我們要在意的。學佛的人不會得意也不會失意,只 p-9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在意當下的身口意業是否正確。 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 這個是用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來說明業力的空性。諸 葛亮他會做這個木馬還有木牛,用木頭做的牛、木頭做 的馬,它能載人、能載物、還會出聲音,三國志有這麼 一個講法。現在科技發達了,什麼聲音都可以學,唱歌 鳥叫種種的聲音,機器裡邊很多的聲音,你想怎麼聽, 它馬上就呈現給你聽了,好像是有生命的東西。 但是認真的去檢討,你把這個機器拆開來看,裡面找 不到機器的靈魂。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我們看到 現實人生當中,許許多多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許許 多多的以強欺弱,種種欺詐、種種的這些行為,報應是 有,卻是空性的。為什麼?暫時性的。雖然是暫時性, 它又會影響到未來。 亦如眾鳥類,從殼而得出,音聲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因為鳥是卵生,如果我們把許許多多鳥的蛋放在一起 去孵化,不同的蛋長出不同的鳥類,一點都不會混亂, 不會說你把這些蛋混在一起,長出的鳥全部都一樣, 不會的。因為牠的蛋不同,長出的也就不同。然後小鳥 p-9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從蛋生出來了,牠叫的聲音也絕對會不同。 所以我們會很謹慎我們所做的善、惡的行為,善自然有 善的效果,惡自然有惡的報應,這是一點都不會差錯 的。所以我們講到因果業報,人生真的是有價值,值得 我們好好努力來充實自己,好好的來做一些有意義的 工作。為什麼呢?點點滴滴都是功不唐捐,所謂心念不 空。言語雖然是空,有他的作用;一切一切都有他的作 用。雖然是空性的,但是作用卻是不斷的呈現出來。人 生有意義,就是因為我們所作所為的一切一切,會影 響自己、會影響別人,也可以培福、也可以培慧。 你看,每一個人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人會越來越聰 明,因為我們學習越來越多的知識,透過電腦、透過網 路學習更多的知識,未來的科技會越來越發達,我們 每一生每一世所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往壞的方面 想的話,我們所做的壞事也會越來越嚴重,比如說利 用電腦來竊取資料,利用電腦來竊取人家的智慧財產, 甚至竊取銀行的資料、別人的身分資料來做壞事。就看 你的心念了。 科技越發達,如果沒有透過宗教的約束力量,所做的 p-9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惡事是會越來越大的;但是如果透過媒體,宗教的這 種善心善行,也影響到人類的善心善行。擴而充之,如 果是這裡發生一個感人事件,很快的全世界都可以知 道。所以科學是好是壞,就看我們怎麼去運用。 這個地方是講到說,善、惡是絕對不能混雜的,善就是 善,惡就是惡,就像不同的鳥從蛋殼裡面出來的時候, 所叫的聲音絕對是不同。 譬如胎藏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眾生出現生命的方式,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 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就我們人類來講, 我們是胎生。父母親結合了,受精了,只要是正常的身 體,經過十個月,我們在母親的身體內發育成就了。最 初最初只是精、卵的結合,慢慢、慢慢的有了鼻子、眼睛, 有頭、有手腳、有心臟,五官都全了,十個月了,這個 時候就叫做諸根成就了,然後離開母體來到世間。 最初的精卵當中,找不到手腳,找不到頭腦,找不到 心臟,找不到肝臟。 「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我們 的業也是如此。我們看到有些人富富貴貴的,享受的很 好,長相好,聲音好,子女孝敬,父母雙全,福報很 p-9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大,請問這個業性從哪裡來的呢?他的福報從哪裡來 的呢?我們說從做善事來的。那善事怎麼去轉化成這個 福報呢? 這個不是說用一個公式、一個代數代入進去就好了,這 是透過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存心、我們的口語、我們的身 體行為,自自然然的就成就了這種福報。就像這個小孩 子在母體裡邊,他自然有的這個福報,慢慢的長成, 然後離開母體。 講到這個地方,給我們另外一個思想的空間:人本來 就是應該很獨立的,這個做母親的很疼愛很疼愛兒女, 她懷胎十月了,孩子非離開母體不可,你再怎麼愛這 個子女,你說你永遠就在我的肚子裡面,好嗎?自己 受苦,別人也受苦,孩子也受不了,他甚至會死亡, 你不讓他出來也不行。人本來就是很獨立的,我們在別 人(母體)痛苦當中來到這個世界,在自己的痛苦當中我 們死亡。我們從母體中離開了,就表示我們要獨立了, 然後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好好的為自己行為去負 責,自己決定自己,表示要承擔責任了。 所以從人類的懷胎、長大成人、到死亡結束,其實,我 p-9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們每一個人要好好的有獨立負責的自我承擔。 又如在地獄,種種諸苦事,彼悉無所從,業性亦如是。 這個就是說,我們造了很重的惡業——殺父殺母,滅 絕人性,好話說盡壞事做絕,這種殺盜淫妄酒種種的 惡事做多了,業太重了,這裡一死,地獄裡面就出現 生命在那邊受苦,種種的諸苦事。你說我從什麼地方, 怎麼樣走到這裡來?業是什麼樣子?我沒辦法拿業給 你看,反正造惡業的人受重報,當下受地獄的這個苦。 我沒辦法說這個業是青紅赤白,是怎麼大小方圓。業怎 麼去表達呢?沒辦法表達。只能在受苦者、或者受樂人 的身上,業報的現象是這樣子的。我們不能去秤斤兩, 說幾斤的業會受什麼報。業也是空性的,但是報應絲毫 不爽。 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 印度的皇帝要登基的時候,皇太子騎在白象身上,然 後命令大臣從四大海裡面,每一個海水取一瓶水回來, 把這四種不同的海水混在一起,撒在他的頭上,他就 是輪王。

p-9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經有這麼一個說法,據說轉輪聖王出現世間,因為 他修的福報很大很大,他造福人群,他的福報夠了, 他要當輪王,他要正法來住世,很自然的就成就七寶。 七寶從哪裡來的呢?不知道。什麼七寶呢?比如說他有 主兵寶,他的將領、士兵都是威武能夠保護他的,這是 兵寶。還有主財寶,有專門管理財產財富的。還有女寶 他有很賢慧的妻子。還有什麼金銀珠寶之類的。然後他 有這個交通工具,叫做輪寶。他坐這個輪寶,飛行自在 還有什麼象寶、馬寶,這是古代的一種交通工具。這些 象徵他的地位了,叫做七寶,就是他的財產方面很豐 足。 你就會問了,奇怪了,怎麼當了轉輪王自然就有這七 寶出現?這七寶從哪裡來的呢?來處不可得,業性亦 如是,這個都是說明業力的空性。業力是空,沒有辦法 用青黃赤白說明來處,但是業報是卻是不可思議,造 了什麼業受什麼報,是點點滴滴都不會差錯。 又如諸世界,大火所燒然,此火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因為有無明,所以起心動念離 不開一個是瞋恨心,一個是貪欲心。瞋恨心叫做瞋恨火 貪念執著的貪婪的心,叫做貪欲水;水火交煎。我們的 p-9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心性不斷的就是受這個貪欲水、瞋恨火來水火交煎。 無明就用風來代表。當我們世間的人造了許多惡孽,這 個世界末日就到了。據說世界末日到的時候,太陽一顆 一顆的增長,不是現在一顆太陽了,有第二顆太陽、三 顆太陽、四顆太陽、五顆太陽、到九顆太陽,不斷的出現 太陽;這是佛經的一種說法。就現在來講,世界溫度一 直在增高,海水也是不斷的在漲,冰不斷的溶解。一個 太陽我們就受不了了,一個太陽就造成我們世界這麼 大的變化,何況是二個太陽、三個太陽、四個太陽。 佛經裡面講,世界末日到的時候,有些說是七個太陽, 有些說是九個太陽,這個太陽一個一個的就照射在地 球,讓水分蒸發。水分一蒸發,變成非常非常的乾旱, 一下子不小心,火燒起來了。火從哪裡來?你說火從太 陽來,那太陽的火又從哪裡來?火無來處,業性亦如 是。我們造了這個業,自然就出現這麼個現象。 所以我們來看一看,以台灣來講,為什麼有水災?為 什麼有風災?為什麼有火災?甚至有地震呢?我們說 風,為什麼有刮風?我們說有高氣壓、有低氣壓,高處 往低處流,或者是氣壓的不同。那又進一步問了,為什 p-9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麼會氣壓不同?我們說有冷熱的現象,又怎麼樣怎麼 樣一大堆的。可是你一直再追問、一直再追問的時候....... 無來處。 在佛法來講,世間有形的四大(地水火風),都是我們的 內心的一種具體化,是我們內心呈現出來的。因為我們 有無明風,所以招感了颱風;我們有了瞋恨的火,所 以我們有火燒、有乾旱、有種種打鬥的情形,那是瞋恨 心。因為我們有貪欲的水,貪而無厭,什麼東西我要, 壞的東西給你,好的東西我要,一輩子吃不到用不到 的,也是要貪在我們手邊。所以我們說世間的這些亂, 是因為什麼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能平均分配這個 資源。為什麼不能平均呢?因為我們貪,貪心太大太大 了,我們只想把世界所有一切都被我統治;人類的心 靈就是這樣很可怕的。 因為有貪欲的水,有些人貪婪山上的清淨,把樹木砍 掉,建房子、建別墅,貪心、愚癡心嘛,所以有土石流。 土石流怎麼來?是我們的無明加上貪心,就這麼產生 的。所以世間的一切,我們不要去想像說是不是上帝、 上天、老天爺來懲罰我們,實際上是我們造的業,我們 自己來承擔。我們人類共同的心念:貪愛、瞋恨、無明、 p-9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愚癡,這個就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源,所有一切災 難、一切好事的根源處。八大人覺經就說「心是惡源,形 為罪藪」,心就是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惡源,也是一切 善的根源;這個是佛法的一個講法。 眾生的身口意如果是善的多,我們集體創造的世界就 是美好的世界;發菩提心的人多了,行善的人多了, 這個世界就變成美好的世界。如果起心動念都是惡的這 種人多,這個世界就隨著我們的心念,變成一個很齷 齪的世界,叫做五濁惡世。見濁、劫濁、命濁、眾生濁、煩 惱濁——這五濁惡世,都是我們眾生的心念具體的呈 現在這個世間。 所以一個信佛學佛的人來講,是永不失望的信心,我 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這個善念,絕對不可以消滅,我 們對世界永遠抱著光明的、希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別人可以不對、別人可以做錯,我不可以做錯,我一定 要做對,那這個善念就是星星之火,就可以感動我們 身邊周遭的人。所以信佛學佛的人是永遠不失望的。尤 其現在科技發明越來越快速,一個資訊出來,馬上世 界全部知道。

p-10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個世界慢慢在發燒,地球在發燒,人類慢慢的警惕 了,警惕到世界的危機存在,我們知道去愛惜大地、疼 惜大地,相信這個將來可以蔚為風氣。我們也看到許多 的科學家、醫學家、社會人類學家,他們就發現:吃素 是最快速來讓世界降溫的。因為一公斤的牛肉會產生三 十六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我們直接吃植物的話,就 不會產生這麼多的二氧化碳。許多的科學家、醫學家、社 會學家發現到最簡單的一個減碳的方法——直接的吃 這個植物蔬果。人類減低了這個貪婪的心、瞋恨的心, 這個世界無形的火就會熄滅了。 所以我們講到世界的末日,如果我們善念多的時候, 就不會說一個太陽、二個太陽、三個太陽這麼一個一個 出現的。所以世間有沒有末日?就看我們大家。善多的 話,就沒有末日;惡多的話,很快末日就來臨了。

p-10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四問:說法甚深,德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 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 量剎,化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 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 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文殊菩薩繼續來請問問題,說所有的如來所悟的法都 是一模一樣的,悟到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寂靜涅槃 都是一樣,但是佛陀為什麼說這麼多的法?我們說有 八萬四千。我們台灣人如果是講很多很多的時候,我們 說「多得要死」,那很可怕。印度人形容很多的時候,他 們說「如恆河沙」,或者是說「八萬四千」。 佛陀所悟的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唯是一法。什麼一法呢 就是空性,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不增不減。所有十方諸佛都是悟到這一點,唯是 這麼一個法。那為什麼佛陀要說無量的諸法?八萬四千 法門?為什麼現無量的剎,化無量的眾?現身在無量 無邊的世界中,來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演無量的音? p-10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為什麼佛陀說法的法音,隨著各國的風俗習慣、語言的 不同而來說法? 為什麼示無量的身?佛陀示現大身、小身、千丈毗盧遮 那佛,甚至在夢中來示現給你看也不一定;這個是指 示現。然後佛陀的智慧知無量的眾生心,現無量的神通 甚至普能震動無量的世界,來示現無量的殊勝莊嚴, 顯示無邊的種種境界。在法性,這個差別相是不可得, 也是空性的。佛說法,不會說有一個我說法給眾生聽, 有眾生被我度化,在佛的心念裡面沒有這樣子的,所 以說:說法者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度盡一切眾生, 又無一眾生是如來所度。 文殊菩薩就來問德首菩薩了,如來悟這一法,為什麼 要說無量無邊的法?所以德首菩薩就以頌來回答了。 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 他說,文殊菩薩!你問這個道理是非常甚深難可了知, 這個是只有智者才能知道的道理,而且是要常樂佛功 德,時常樂於追求佛功德的人才能了解這個道理。下面 就用譬喻了。

p-10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譬如地性一,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地是承載萬物的,我們從這個地上建房子一百多層; 從地上可建工廠、可建房子、 可建學校、可建佛堂;可以種植植物蔬果;這個地就是 承載萬事萬物。 「眾生各別住」,林林總總的眾生,膚色 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褐色種的人,種種各種不同 眾生各別住在這個大地上面。但是大地沒有一個念頭說 這是中國人、這是外國人、這是印度人、這是美國人、這 是男的、這是女的;大地沒有這個念頭。 佛陀說法也是如此。佛陀的說法,是應眾生的根機而自 然流露,不像我們要去 研究推敲眾生的根器、他教育程度、他過去所受的教育 是什麼、他的出生背景,在一般人都是要先去研究才說 法。但是佛陀說法是很自然的流露,恰到好處的,你需 要什麼,佛陀就說這個法;剛剛好你這個時候就是需 要這個法來提醒你,讓你進步。 這個是說,佛陀說法就像大地,不會有什麼念頭說: 這個是什麼人,男人、女人,高低美醜胖瘦,或者是重 量多少,沒有這樣子的分別。

p-10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別,諸佛法如是。 這個地方是用地、水、火、風來譬喻,剛才講的是地大, 現在講火大。這個火也是平等的,有什麼東西它就燒什 麼,你丟進木材它就燒木材,你丟樹葉它就燒樹葉, 你丟紙張它就燒紙張,它不會說這是紙張、這是樹葉、 這是木頭,沒有這個分別。火就是火,它只是燃燒而已 佛陀說法也是如此,不會分別說這個人有錢,這個人 長得漂亮,這個人長得難看,這個是一個流浪漢。佛陀 的說法是平等平等,給予眾生適當的、適量的、覺醒的 一個機會,平等平等。這是用火大來形容。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 這是用水大來形容。海中的波濤浪,這個浪大大小小的 但是水不會分別說:這個波浪大、這個波浪小,這個波 浪高、這個波浪低,水就是水,隨著風就起浪了。佛陀 說法也是如此,根據眾生的心量高低,給予適當的佛 法來令眾生得到受益。 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這個是用風大來形容佛陀的說法。風在吹的時候,它不 會分別說這個是男人、這個是女人,這個人高、這個人 p-10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低,這個是美、這個是醜,這個是胖、這個是瘦。風一吹 過來的時候,大家都感受到一樣的風,風沒有差別, 只是人物有差別。如果是很堅強的房子,大風沒有關係 小風吹不倒。所以這個風是平等平等來吹一切萬物的。 佛陀的說法——覺風,這個覺悟的風就是要成熟眾生 的。我們知道:植物花粉的傳授有些是靠風力,風不會 起分別說:什麼樣的水果我要把它傳授花粉,沒有, 一律是平等。諸佛法如是,佛陀說法也是這樣子的來成 熟眾生,不會分別貧富貴賤,沒有這個差別。 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 這個是講到打雷下雨了。這個雨也不會有分別說:我要 滴在哪一個地方,對哪一個人有好處;滴在哪一個地 方,對別人沒好處,我不想滴給他。佛陀說法也像是老 天爺下這個甘露雨,普降甘露來滋潤心田,也是平等 平等,不分種族,不分男女,不分智愚勇怯;這個是 佛陀說法的一個特色:平等平等無差別的。 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 這個地是長養萬事萬物的,尤其是植物。植物的種子丟 下去以後,它慢慢長出這個芽了,但是地不會分別說 p-10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個是什麼種子,地是沒有差別的。 如日無雲曀,普照於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 這個又是談到天上的雲,當太陽很大的時候,我們真 是希望有這個雲,有一片烏雲遮住太陽。如果沒有烏雲 的話,太陽就整個光照十方世界。太陽的光絕對不會分 別說:你是哪一個國家、你是哪一個種族的人,它是平 等的給我們光明。佛陀也是如此的。佛陀的智慧就像光 明一樣,來照破我們眾生無明黑暗的心靈;佛陀沒有 差別心。 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 空中的月亮也是如此,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個地方有 緣,佛陀就在那邊說法。 譬如大梵王,應現滿三千,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 這個是講到梵天大梵王,他能夠現身三千大千世界, 但是其身無別異。佛陀現千百億化身來度化眾生,其實 是平等平等,沒有什麼差別;這是講到佛陀的法身。佛 陀說法,也是平等平等的。佛在說法之當下,沒有一個 能說的我,沒有所接受法的眾生,一切一切都是平等 平等,這是佛法的特色。 p-10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五問:福田甚深,目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 佛子!如來褔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 不同?所謂: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 種種主、種種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 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 這個是文殊菩薩來問目首菩薩,說為什麼同樣這個布 施,所得到的果報不一樣? 比如說:家庭、五官、財富、眷屬、官位、甚至種種的功德 種種的智慧,何以 同樣的布施,所得到的果報卻不同?目首菩薩就以頌 來回答: 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於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眾生信仰佛陀、或是毀謗佛陀,在佛的內心當中是平等 平等。就像這個大地,我們把很不乾淨的東西丟進去, 大地也不會說這個很髒;把乾淨的、寶貴的金銀珠寶放 進去,大地也是沒有感覺說這些東西很寶貴。所以佛門 p-10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裡面有一個法門叫做心地法門,慈心如地,讓這個心 就像大地一樣的平等平等,又能長養萬物,承載萬物。 普門品有慈地菩薩,就是慈心如地。 這個地方講到:佛的福田也是像大地,可是隨著我們 種的種子不同,所發的芽、開花結果就不同。這就是譬 喻說,在佛的福田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在施捨的當下, 是怎麼樣的心來供養,這個發心很重要。假如我們做一 件善事,我們發心做善事, 就是跟眾生結一個善緣。眾生遭遇非常的不好,我們基 於同情同胞的心理而布施 ,這是基於慈悲心。如果說 你布施,希望來生大富大貴,這是有所求的心,福報 就有限了。 在中國民間有一句話,叫做陰騭。什麼叫陰騭?就是說 暗中做善事,唯恐別人知道;暗中來做善事,不希望 別人知道,不希望別人報導;默默行善,這一個功德 最大。佛經裡面就講到無相布施,無相布施就是說:能 布施的我不可得,所布施的物也不可得,接受布施的 人也是不可得,三輪體空了,這個就是慈心如地。 所以我們布施,如果我們做出去以後,希望被媒體報 p-10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導、上電視、在各種雜誌報導,如果我們有這個念頭, 那福報有限。為什麼呢?有所求,為了名而布施,而不 是一種悲心。所以布施必須跟悲心、跟智慧結合在一起 就是如金剛經所說的: 如虛空般的不可思量。意思不是說像虛空這麼多,而是 這個布施的功德也是如幻如化,不可捉摸,就像虛空 沒有辦法去捉摸它,也沒有辦法去衡量它,不可以去 執著,不可以思量。一般人就說:我布施功德像虛空這 麼大,很大很大,這還是一種執著。 所以目首菩薩首先用這大地來譬喻,像大地是平等平 等的。但是,因為隨我們種下去的種子不同,發出來的 芽也不同,長出來的枝葉花果也不同。也就是這種發心 不同,所得到的果報也不同。如果我們做善事希望別人 知道,就叫做陽功,陽功有限,只是得一個好的名聲 就結束了。如果我們做善事唯恐人家知道的話,就是陰 騭,沒有什麼好的名聲,但是他就是世世生生能享受 這種福報,叫做陰騭。 算命學講過,說一個人多做善事,據說這臉上會長陰 騭紋,兩個眼睛的下方、眼簾的下方就會出現陰騭紋, 這個是我們民間的一種說法。所以我們講:陰騭就是指 p-11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無相布施,唯恐被人知道。 這個是用大地來說明我們的發心不同,佛的這個福田、 所招感的果報也就不同。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 這個地方還是講出發心的不同,功德就差別不同了。像 水的味道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容器有大小方圓、種種形 狀,水就呈現各種不同的形狀。我們用方正的容器裝起 來,看起來這個水就是方方正正的;如果是用圓的容 器,我們看到的水是圓形的。但是水根本也不是圓形, 也不是方形,不是任何形,是因為我們的工具容器不 同,所以水就呈現不同。這就說明了我們做善事,最講 究的就是這個發心,出發點,動機;一念的動機,就 決定了我們功德的大小。 而且這個發心是心有多大,願力就有多大;願力有多 大,福報就有多大。我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好了。有一 個美國的小孩子看到電視上說:非洲有許許多多窮苦 的小孩,這些窮苦小孩從來都沒有吃過糖果,也沒有 書本。這個小孩子他很天真,他就收集一些糖果,收集 p-11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些書本,就希望他的爸爸媽媽把它送到非洲去。爸爸 媽媽怎麼有這個本事送到非洲呢?小孩子很天真,他 說:「你看天上那個飛機飛來飛去、飛來飛去,那個大 叔叔如果有飛去非洲的話,就把我們的東西從空中丟 下來。」小孩子想得很天真。 後來他的父母就想到這個空軍,就寫信去問:「你們的 飛機有沒有飛到非洲?我的小孩收集很多糖果餅乾、書 本、鉛筆、鋼筆什麼一大堆的,如果你們飛到非洲上空 的時候,就把它丟下來給那些非洲的小孩。」空軍單位 收到這封信以後,也很感動,真的他們就準備派一輛 專機,要東西送到非洲了。 後來空軍單位去問:「你們到底有多少東西?」他說: 「我們就不多。」 「不多,我一架飛機可以載這麼多,你 這麼一點點怎麼夠呢?」這個小孩子就到學校裡面,把 他的構想跟老師講,然後老師跟校長講。校長發佈以後 不但是這個學校,別的學校也感動了,好多個學校就 把這個消息傳出去,大家就是捐這個糖果餅乾書本原 子筆這些文具東西,結果真的就是由國家空軍派了一 架飛機,載東西到非洲去,送給那些需要的小孩。

p-11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我們人的這個心的力量很大很大。這個小孩子天真 無邪,一念善念,感動到這麼多人來隨喜贊助,隨喜 功德,最後就成就這件事情。這個就是說,世界上感動 人最深的,就是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講心量心量,心包 太虛,量周沙界,心有多大,願力就多大;願力有多 大,福報就有多大。如果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願力, 就是你沒有夢想。有夢最美,但是這個夢必須付諸於實 踐,是合理的夢;如果是無理的夢,那沒有用的。 亦如巧幻師,能令眾歡喜,佛福田如是,令眾生敬悅。 這是一個譬喻。魔術師在十字街頭變許許多多魔術,讓 人家看了非常驚訝,讓人家看起來哈哈大笑。這個譬喻 就是說:我們去做善事,供養三寶、布施眾生,最後得 到福報了,身心真的是法喜充滿。 一個人懂得行善、去幫助人,是一個成熟的心理,也會 讓自己心理更加的成熟。如果我們覺得前途暗淡,生命 沒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味道,這個時候趕緊的去做義 工、去行善,你會感覺通身的喜悅。為什麼呢?當你毫 無條件去幫助別人, 你看到別人那種離苦得樂,自然的你也是會得到法喜 p-11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充滿。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眾喜,佛福田如是,令眾悉安樂。 才智王,就是很有錢的人又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照 顧其他的人,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他也不會自私自 利,會替別人設想。佛的福田也是如此,令眾生得到安 樂。 佛陀離開世間到現在兩千五百多年了,直到現在還有 人蓋寺廟、裝金身,然後跟他出家。過去的這些帝王、風 雲人物,一個一個的走了,有些從歷史上還可以看到 名字,有些根本就沒有名字了。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 世間的這些政治人物因為他所想的僅僅是他的子民, 要不然就是他的家族,要嘛就是他個人的聲望,所以 他的福報大概幾十年以後,人家就忘了一乾二淨了。如 果像佛陀經過兩千多年了,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國家都 還有人跟他出家,建廟來紀念崇拜,因為他的動機不 同,他不是為了個人的名望、個人福祉、個人的什麼條 件。 佛陀想到的一個問題是:這麼多的眾生不斷的生老病 p-11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死,到底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樣去揭開死亡的迷 惘?揭開煩惱的真面目?怎麼樣替所有眾生了解生命 的意義價值?了解人生的真相?他的出家就是為了眾 生找開生死這個路,探討清楚。所以他的動機是為一切 眾生,而不是為了他的釋迦族,也不是為了他個人, 也不是為了他朋友,他是為一切眾生來追尋了解生死 的真相,是為全人類來思考怎麼樣過人生才會有意義。 所以佛陀雖然離開人間兩千多年了,可是他講的每一 句話,後代的人為他結集的經,到現在還是有許許多 多的人來追隨、研究發展,這就是發心的不同。你說一 個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也是一段時間以後,慢慢慢 慢不流行,人家淡忘了。但是佛不同,佛是為眾生的生 命、為全人類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怎麼樣過得人生有 意義有價值,怎麼樣去正確認識人生、肯定人生、活在 當下、活在喜悅當中,所以兩千多年了還有人來紀念他 追隨他。 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眾報。 就像一面鏡子,隨著前面擺的物體不同,它就反射不 同的影像在鏡子裡邊。這也是講到我們的發心的問題。 p-11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心量有多大,福德就有多大。你長得多高,鏡子裡 面就反射出多高的一個人影。所以說隨心獲眾報,隨我 們的心量,隨我們的動機,隨我們出發點,福報就有 多大。 如阿揭陀藥,能療一切毒,佛福田如是,滅諸煩惱患。 阿揭陀藥,據說是一種不死藥,能夠療治毒,有病治 病,無病就增強氣力,有這種傳說。古代講到這個「毒」, 就是指不好的疾病。現在有一種名詞,叫做癌症 。據說這個阿揭陀藥能夠治療所有的毒,這是一個譬喻 癌症也是毒的一種。 我們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這個癌症是一個「病」加「三 個口」。這三個口是代表什麼呢?第一個口,是呼吸的 吸;我們喝茶水的喝,也是一個口;還有一個是吃, 嘴巴吃東西的吃,還要經過去咬的。這個就是說,我們 的呼吸不乾淨,空氣有問題了;我們喝的飲料出問題 了;我們吃東西出問題了,也許有農藥的殘毒,甚至 過度的包裝、用塑膠包裝以後,這個毒多多少少都留在 食物上面。現在有什麼三鹿奶粉造成大家恐怖,糖果店 餅乾店、麵包店、咖啡店都受到傷害了。然後「品」字下面 p-11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個「山」,我們的吸、我們的喝、我們的吃,堆積如山 我們被這些食品毒害,那麼就是癌症,就是毒害了。 一個人家裡堆積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你要去保管它, 你要去擦拭,還怕刮風下雨,還怕小偷偷。如果你布施 出去,別人得到利益,你也省得去保管。然後我們要知 道,當我們有很多財富之後,很容易增長貪、驕慢—— 貪得越多越好;我有這麼多東西,貢高我慢,瞧不起 那些窮人。你現在布施出去以後,別人受到利益,別人 尊敬你,你自己也輕鬆了。為什麼呢?你不必替人保管 這一生當中吃也吃不到、用也用不到的東西,你乾脆布 施出去,自己好別人也好。所以佛的福田能夠滅諸煩惱 患;這是講到布施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生 命輕鬆了。 亦如日出時,照耀於世間,佛福田如是,滅除諸黑暗。 黑暗,就是指一個慳吝、吝嗇的人,他就生活在黑暗的 世界,唯恐別人來跟他化緣行善。如果我們能夠去施捨 我們生命就是光明的,巴不得有善事上門。然後我們把 多餘的東西布施出去,讓我們生命輕鬆,不必花這麼 多精神來照顧這些東西。 p-11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這是一個譬喻,用太陽來形容布施的意義,好像 太陽出來了,照耀這個世間,大家得到光明,萬物得 到生長。有施捨心的人,他的生命不斷的在成長,他的 心地是光明的。 亦如淨滿月,普照於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處平等。 天上一輪明月的那種清涼,尤其是夏天晚上有那麼一 輪明月的時候,感覺受到那種清涼。千江有水千江月, 只要有水的地方,我們往地下一看,天上的月亮到這 個地方來了。這個是也是形容我們布施也是一切處平等 我們學這個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什麼地方有水, 什麼地方都有那個月亮的影子,也就是說,只要是有 苦難的地方,菩薩就現身在那個地方去利益眾生,一 切處平等,不會去分別國家、種族、民族、人種、男女、老 幼、美醜,菩薩的布施是平等的布施 , 不會有這個怨親眷屬的差別。這是講到布施要基於一種 平等的來布施。 譬如毘藍風,普震於大地,佛福田如是,動三有眾生。

p-11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經裡面講到說世界的末日,如果我們眾生造惡太多 了,這個世界就會有這個火出現,有許許多多的太陽, 一個太陽、二個太陽,甚至七個、九個太陽出現了,把 世界曬得乾乾的。然後無明火一燒,燒了還不打緊,還 有這個毗藍風來吹,把整個世界所有一切一切,就像 灰一樣子的被風吹得四處去流竄了。這是一種很強烈很 強烈的風,比美國 catrina 那個什麼颶風、墨西哥彎的 那些颶風還要大。我們說這個颱風到了十七級風,我看 這個毘藍風大概就是二三十級的風了。 這個是講到說有一種風,一種很大很大的氣流,它可 以使大地震動;就是形容我們的心量有多大,願力有 多大,福報就有多大。我們一個人心向善,會招感許許 多多的人來跟隨。你發心布施的時候,你的心量有多大 你能堅持下去的話,就能感動許許多多的人。 譬如大火起,能燒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燒一切有為。 這是用火大來形容這個福田能燒盡我們的煩惱,燒盡 我們的貪瞋痴煩惱。 「燒一切有為」就是指我們的煩惱。 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物質可以長養一兩百億的人口, p-11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可是現在只有六十幾億的人口,都出現很多問題,貧 富差距越來越大,有錢的人太享受了,沒錢的人太多 了,世界上幾乎三分之一的資源,就被這個千分之、一 萬分之一的有錢人擁有, 百分之七八十的窮人只是佔有世界資源大概百分之二 十幾,這個世界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不均,就是我們人類這個貪瞋癡,貪婪的心、瞋恨的 心、愚痴無明的心,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災難,造成自己 個人的煩惱以外,還造成世界許多的災難。如果說我們 人人有施捨的心,這些災難就會化解。替別人設想,替 那窮苦人設想,不會因為我的財富而瞧不起他們,我 們這一生吃不到、用不到、穿不到的這些東西,趕緊讓 那些弱勢的人能得到一分的安詳自在,何樂而不為。 所以這個地方講多行善多布施的人煩惱少。為什麼呢? 火大,這個火是智慧的火, 能夠燒我們的貪瞋痴這一切有為法。這個是用火來形容

p-12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六問:正教甚深,勤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 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 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 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 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這個問得非常有意思。文殊菩薩就問勤首菩薩:佛陀的 道理是這麼好,可是佛教主要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 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為什麼眾生見佛聞法了,可是 煩惱還是一大堆?為什麼有這個差別?有些人聽聞佛 法得到利益,有些人又不能得到利益? 我們舉個比方來講,比如說這是很好的一桌菜飯,照 一般的常識來說,這菜跟飯對任何人都是有利益的, 吃得都是飽飽的,有力氣,精神百倍,可是有糖尿病、 有腎臟病、有心臟病的人,甚至有胃病的人,這麼好的 菜他就是不能吃,他吃進去反而這個病復發,因為他 生理不同。比如說洗腎的人,他吃的東西就不能有太多 的鉀離子,鉀離子越多的話,他腎臟受不了,更嚴重。 p-12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這個佛法對有些人有利益,對有些人沒有利益; 懂得修行的人,很快的按照這個方法去修去學,精進 勇猛,很快的煩惱降伏了,生命自在了;有些人修一 輩子,煩惱來了也使不上力,這個值得我們去檢討了。 勤首菩薩就回答說: 佛子善諦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 為什麼我們聽聞這麼多佛法,不能得到解脫,不能證 到涅槃?這個地方就講到一個理由了。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於佛法中,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這個也是一種譬喻,說為什麼我們聽聞佛法、了解佛法 專研佛法這麼多時間了,也深信佛法了,為什麼有些 人得到解脫?有些人不能解脫?最重要的就是有沒有 勇猛精進,有沒有如說修行,有沒有如佛陀所說的去 修行。

p-12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就研究佛法,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方向與方 法。我們研究佛法,這個方向、大原則一定要抓住,我 們之所以痛苦,我們之所以生死,這些煩惱就是我執 我見,生見,或者叫薩伽耶見。修行佛法一個大原則、 大方向,就是要破除身見、我見、薩伽耶見,簡單講就 是我見。至於修學方法是千差萬別,個人的方法不同。 但是一個大原則、大方向就是,我們越修學佛法,我們 的我執我見就越來越薄。但是我們現在信佛學佛的人, 受宗派的觀念拘束了,我們侷限在這個宗派的時候, 就會覺得說我這個法門最好,別的法門不行,我這個 法門最高、至高無上,其它的法門可有可無;那都是為 方便人說的。所以你越修越覺得自己是至高無上,別人 就是一無是處,就是我見在作崇;越修我見越大,這 個方向已經錯了。 講到方法,要破除我執我見的方法,釋迦牟尼佛要離 開世間的時候,佛陀臨終告訴我們,要安住這個身心 要修四念住。可是我們現在人很少去下這個工夫,慢慢 慢慢跟佛法距離就越來越遠。 雖然不斷的去研究、不斷的去追隨,但是這個方向大原 p-12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則沒有打下了基礎,有些就專門修四念住了,經典也 不誦也不讀不研究,他認為說我修這個四念住,一切 就解決問題了;不是這麼簡單的。甚至有些否定這些經 典了。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要以論來通經,「論」就是祖師大 德們去研究的一個心得,用論來通達經典的意義,這 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是以經解經,不能隨著我個人 的意思去解,我們要很多的經典互相印證,就是以經 解經。第三個是經史同參,經有出現的時代背景,論也 有時代的背景,所以從佛教史來了解佛法的興衰利弊, 這也是對研究佛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從歷史的觀點 來探討佛法。從經典的出現、從論典的出現。所以以論通 經、以經解經、經史同參,這樣子才能夠真正的得到佛 法的利益。 當然,在所有的修學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持戒, 持戒得人身,得人身才可以繼續再研究。所有的修行, 不管是修什麼,最重要的還是持戒。然後依這個八正道 正見有因果業報輪迴,正見四聖諦、緣起性空,有了正 見、有了持戒,這樣子的話,修學佛法就容易得到好處 了。如說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p-12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現在人一下子直接就是從定去下手,因為定很神祕又 能夠發神通,所以我們一般人從定去下手,不理想。太 重定的時候,我們知道定有的時候是障道法,如果我 們生到天上了(持戒、禪定就能夠生天),天上一天一日 一夜等於世間就五百年,甚至有更高的天,它的一日 一夜等於世間一千年二千年。在這個定的當中的時候, 根本就不能進步,為什麼呢?我執我見還在,定一退 跟凡人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重定行的這種修行方法也不 見得理想。 所以有六波羅蜜的這種學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最後才有禪定跟智慧。 還是以持戒得人身是最穩當的。我們持戒又布施的話, 得到人身就能夠繼續的修學,物質上也不會缺乏,這 樣才可以談到修定的問題。 在所有修行當中,我們講過了方向很重要,我們怎麼 樣在五蘊和合身心當中,去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 苦厄,這一個方向一定要抓住。至於方法,有各種不同 的方法,有念佛、有持咒、有修觀、有參禪、有大禮拜種 種,這一切法門我們都能接受。但是每一個人根性不同 p-12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每個人想誦的經也不同,想持的咒也不同,各有他的 殊勝地方,所以信佛學佛的人心胸要開闊,不要說我 這個法門至高無上,別的法門就是很幼稚,是下下根 機所學的。 事實上,法無高下,契機就是良藥。對於某些人很受用 你就讓他去念佛、持咒、誦經、拜佛;對於有些人他必須 去深入研究的。但是有一個原則:要如理修行,如說修 行,如佛陀所說的去修行,有了這一個宗教的情操, 不是僅僅於哲學上的研究、一種探討,當學問來研究, 對佛法、身心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助益。 所以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解脫?有些人得自在?最重要 的就是當於佛法中勇猛常精進,精進是非常非常重要 的。假如我們燒一頓飯,放了二根木柴就跑去睡覺了, 這個飯怎麼煮得熟呢?然後醒過來了,又重新點火, 又再放二根木柴,又去睡覺了,這個飯煮一百年也煮 不熟。如果我們不跑去睡覺,一根木頭接一根木頭慢慢 丟慢慢丟,這個飯熟了。 我們一般人也是這樣子的,前念後念、前念後念,可是 我們中間來一個雜念了,這個雜念一打岔,前念忘掉 p-12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了,跟著雜念跑,隨著感覺走,隨著妄念走。這就像煮 開水煮一半就停下來,水冷了又重新再來,冷了又重 新再來,煮了老半天就是煮不開。這個就是沒有精進, 沒有堅持、耐性,這個是我們學佛的人應當要注意的地 方。能精進,煩惱才能夠斷,否則就是進進退退、進進 退退的,老是在原地踏步。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比如說,這個火起初很小很小的,而這個木材很濕, 那我們要起火就很難讓它著了。以前的人沒有瓦斯,要 去把很乾燥的柴木劈成一片一片小小的,用這個小小 的柴火來引燃,然後連濕的木材也可以燒起來。可是如 果都是很濕很濕的木材,怎麼去燒?怎麼去引火呢? 這就是譬喻:一個人想斷煩惱、想生死自在,可是懈懈 怠怠的,懶懶散散的,朝三暮四沒有恆心,是得不到 佛法的法喜。 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古代的人不像我們現在有打火機,他們有這個燧石(打 火石的一種),就是一種石頭,一磨擦的時候會有火光 出現。然後把那個易燃物放在旁邊,一面磨擦、一面磨 p-12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擦的時候,火花不斷,就會把這個可燃的東西燒了。如 果我們磨擦劃二下就停下來,火是引不起來。 懈怠的人就是像那個打火石才打兩下就停的人;如果 你多打幾下,不就是燃著了嗎?但是就是這麼懶惰, 未出而數息(停息)。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還有一種引火的方法是什麼呢?用一種凹透鏡或者凸透 鏡放在太陽底下,在這凹透鏡的下面就放一些紙或乾 燥的東西,因為透鏡會把陽光集中成一點,這一點就 會升溫燃燒。如果我們下面沒有放東西,你太陽再怎麼 照也沒有用。這個就是修行的方法很重要。 譬如赫日照,孩稚閉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 太陽是遍照全世界,但是小孩子很可愛,把眼睛閉起 來,他說:哎呀,沒有太陽,看不到太陽了。不是沒有 太陽,是自己眼睛不肯張開。這就比喻說,其實佛菩薩 時時刻刻就在我們的身邊;當我們有信心、有布施、有 持戒、有禪定、有忍辱精進,時時刻刻佛菩薩都是在我 們的身邊。但是我們懈怠懶惰,佛現在你面前,你也看 不到。 p-12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般人說:為什麼我信佛學佛從來沒有見到佛?其實 真正的見到佛,是見到諸法的實相。所以不是我們懈懈 怠怠、懶懶惰惰的,就可以見到諸法的實相。 如人無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比如說,一個人假如沒有手也沒有腳,然後更奇怪的 是他想用這個芒草箭——用芒草去做的箭,要射破大 地,這根本就不可能。沒有手沒有腳,而這個芒草的堅 硬度又不如泥土,泥土有這個岩石,你要用芒草去射 破大地,那根本就不可能。 這是譬喻:我們那些煩惱就像大地這麼樣堅硬,而我 們懈懈怠怠的,道心就像那個芒草軟軟綿綿的,根本 就是對堅硬的煩惱莫可奈何;這是講到沒有精進心。如 果我們有精進的心,這個心精進的時候就像那個金剛 鑽,那麼這個就可以 對煩惱去穿透了。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乾竭,懈怠者亦然。 海水這麼多,我們用這個毛沾一點點的一滴水,你想 想看,你要沾多久才能把海水整個沾乾淨呢?那簡直 p-12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不可能的事情。修行如果是懈懈怠怠的,就像用一根 毛去沾海水,要把海水滴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 我們一個人修行,就是要勇猛精進。 在遺教經裡面就說,晝夜六時,除了中夜(就是晚上十 點到凌晨二點)要好好的休息外,其它時間就是精進用 功。晚上十點一定睡覺,凌晨二點、三點起來,這個正 符合我們生理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膽、肝、肺臟就是要 在十點至二點這之間休息。如果這段時間休息的話,就 能夠消除疲勞。 很多上班族他習慣上夜班,或者有些人喜歡晚上讀書, 讀到二、三點,這個對身體不好,會傷到肝臟。口臭或 是口裡有苦味,這個都是肝臟受傷、肝臟疲勞了。如果 到半夜二三點才睡覺,你睡到早上十點,那也沒有用, 因為臟腑有一定的時間休息。有的人覺得說時間來不及 了,趕緊要用功,用功到半夜二三點,這樣對身體不 好。所以修行要講究方法。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我們這個地球如果真的有一天末日來的時候,那個劫 火一燒,世間的什麼來救都救不了。在佛法當中,我們 p-13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想得到修行的好處,就是要精進勇猛。然後最重要是方 向要對,方法要對——最重要一個方向就是破除身見, 破除我執我見;至於方法那就各人不同。所以我們不要 以為我這個法門最好,其它法門都不要、都不好,瞧不 起別人,這個不對的。 我們說醫院裡邊有幾萬種幾萬種的藥,有些人要吃的, 有些人要敷的,有些要退燒的,有些要這個心臟病的、 腎臟病的、高血壓的、肝臟病的...,每一個人用藥都不 同,份量也會不同。你不能說你是心臟病,就是心臟病 藥最好,其它的藥我們不要了,那其他感冒的人怎麼 辦呢?我們說人蔘是很補的補品,你認為人蔘最好, 其它的藥不要了,那感冒的人吃人蔘怎麼辦呢?會死。 佛陀所說的法都有他的功能、有他的功效,我們現在學 佛的人執著一經一論、一佛一名號,說那叫一門深入, 但是我發現這是一門陷入,陷在一個法門當中,坐井 觀天,這個就是分宗分派,執著一經一論為究竟。我們 常常念「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法門無量誓 願學,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無 量無邊的根機,我們就必須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來對治, 就像醫院準備了幾萬種的藥物,才能夠開一個醫院。現 p-13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在人基於宗派的這種觀念,把自己侷限在一經一論、一 句咒、一句佛號,去解決一切問題,這是很可惜的。 如有見虛空,端居不搖動,而言普騰躡,懈怠者亦然。 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個虛空,我們想跳起來,但是你端 坐在那邊不動,而言普騰躡,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連動都不能動,你端居不動搖,你都不想起來跳一 跳,那你怎麼可能在虛空中這麼跳躍。 所以佛法就是如說修行 。研究是一回事,研究是為了 堅固修行。我們研究這個義理,一定是要堅固我們的信 心,堅固我們修行,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如果把研究當 作研究,只是一個名相,而對我們身心不去打點打點, 那佛法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什麼多大的利益。你知道這個 理論,但是理論是理論,要證悟才行。所以說信、解、行、 證——相信,了解了,還要去真正行,去證悟,那才 真正得到效果。 這個是講到佛法是解行並重的,不是單單了解就解決 問題的,所以說「如說修行乃可清淨,非但可言而得佛 法」,一定要如佛陀所說的方法去修去學,才能夠得到 佛法真正的利益。而不是說我研究以後,我能講給別人 p-13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聽,我就能夠清淨我的身口意,不是這樣子。

p-13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七問:正行甚深,法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 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 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 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 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 煩惱? 這個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 們不管在研究哪一宗哪一派,最終回歸到我們的身心, 回歸到我們的心性當中,怎麼樣去淨化我們內心裡面 這些貪瞋癡慢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種種的煩惱;這些 煩惱——無量劫來養成的一個習性,我們怎麼樣去破 除。 我覺得是這樣子:這些煩惱怎麼樣產生,就從它產生 的過程來解決它,而這個就是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所以 佛陀臨終的時候,一再的教到依四念處而住,是很有 道理的,就是從煩惱的根源起處去下工夫,就像除草 的話是連根拔盡,斬草除根,那就是最根本、最實際的 p-13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個辦法。如果你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我們現在來研究我們煩惱是怎麼養成,是怎麼樣培養, 又怎麼樣的去發作,我們再重新來複習一下子。我們的 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上第六意識——意根,我們時時 刻刻都是向外去攀緣。攀緣什麼呢?色受想行識的這個 「識」,一天到晚都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在五蘊 當中,這個「識蘊」是打頭陣的,它利用六根對六塵一 接觸的時候,馬上就產生一個認知的作用:我了解外 在世界、我聽到聲音、我看到人、我遇到事情...... 也就是說,五蘊的這個識蘊,時時刻刻當我們內在身 心跟外在世界一接觸的剎那,就產生認知的作用—— 能、所的作用,這個能、所當下就湧現出來,有「能」之 的我,有「所」之的境界。 當六根對六塵,這個能、所一產生時,必定產生感受— —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有了感受,很自然我們養成 盲目的習性反應,對好的感受自自然然產生貪婪、貪著 的貪愛行;對不好的感受很自然的產生排拒、排斥、拒 絕、瞋恨、打擊的瞋恨行;有的時候因為我們心很散亂 昏昏沈沈,迷迷糊糊,感受來的時候我們也是迷迷糊 p-13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糊,不知道這感受是好或者是不好,連這個感受的生 起、變化、消滅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叫做無明行。 就是說,一旦我們的身心跟外在世界接觸的當下,產 生了能所(能知的我,所知的世界),馬上就產生了感受; 產生感受以後,馬上就產生了貪愛行、瞋恨行、 或者無明行,我們稱這貪瞋癡為三毒,這就是我們產 生煩惱的一個過程。就是很自然的,當根、境相接,產 生認知、想像、分別、感受,然後自自然然接著就是貪愛、 瞋恨、無明。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生理、心理,跟外在的物理 世界接觸,我們其實是不斷的在製造煩惱,製造跟貪 瞋癡相關的這些煩惱。等於是說,我們一天到晚去搬 運炸藥、瓦斯、汽油來放在我們的床舖底下。你看看我們 睡在這個瓦斯的上面、汽油的上面、炸藥的上面,那有 多危險。最重要的是,貪愛、瞋恨、無明又能夠衍生出許 許多多的中隨煩惱、小隨煩惱,這個問題就大了。 我們了解到煩惱的製造過程,其實有一個階段可以把 它切斷。那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不可能沒有 感受,所以在見色聞聲、見聞覺知的當下,產生感受, p-13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那這個感受來的時候,我們知道,然後我們只是清清 楚楚的了解感受的生起、感受的變化、感受的消滅,而 不產生貪愛、瞋恨、愚痴這種盲目的習性反應。當下雖然 心境相接,但是是保持明觸;有感受,但是不反應; 清清楚楚的感受,但是沒有反應;只是注意到感受, 而不讓它流向於貪愛瞋恨愚痴,那麼當下就切斷了這 個製造煩惱的路徑了。 如果我們養成習慣了時時刻刻能夠將心歷境,以境驗 心,就能隨緣作主,立處皆真了。這是談到煩惱的生起 以及煩惱的消滅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當然這個可以透過 注意呼吸,心息相依,然後注意這個感受的生起、感受 的變化、感受的消滅, 這個就比較屬於細節方面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說斷煩惱,我是覺得我們應該從煩惱生起的 過程當中,把這一個路徑攔截,不讓煩惱繼續生起。因 為現行會薰種子,種子又會生現行,甚至種子又會引 種子。在我們根境相接的當下,我們產生貪愛、瞋恨、無 明行,這個現行一定會種下一個種子,而種子會引種 子,種子又會生現行。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因為產 生煩惱的一個途徑就是(感)受,所以隨時注意感受,是 p-13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個斷煩惱最直接的辦法。 在注意感受的當中,會發現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心理時 時都不斷的放出訊息、感受——腰酸背痛也是感受的一 種、還有心理上種種的這種感受,這也是我們修行的一 個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受的階段保持明觸,知道感受生 起,但是不反應;了解感受,但是沒有去盲目的反應; 這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包括吃飯、洗澡、做事,我們 時時都會有感受產生,我們時時都可以保持明觸,時 時都可以修行。 一般人是隨著感覺走,感受來了、感覺來了,這個情緒 就難以控制,就失控了。我們談修行,是隨時都會有感 受產生,隨時都可以去了解感受。然後我們會發現這個 感受竟然是快速的生、快速的滅,我們就不會因為這個 感受去製造貪愛、瞋恨、愚痴,就能夠隨緣消舊業,切 莫造新殃,原有的貪愛瞋恨也就透過這樣子慢慢的去 乾涸了。最後當然要去反觀身心的無常無我,照見五蘊 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我們談修行,一個是方法,一個是方向,方向對 了、方法對了,就能達到效果;方向不對,方法又不對 p-13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沒有效果;即使方向對,你方法不對也不行。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為什麼我們內心煩惱?我們不想 有煩惱,但是煩惱不斷的來?我們不斷的受到貪、瞋、 癡、慢、疑、惡見、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 慚、無愧、懈怠、散亂、放逸、失正念,這些大隨煩惱、小 隨煩惱、中隨煩惱、根本煩惱不斷的困擾我們,這個到 底是為什麼? 其實,我們修行有方向的問題、方法的問題,當然最根 本的一個問題是:修持是不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重了。 如果沒有解行並重,聽了一大堆的佛法,但是沒有如 理思惟,也沒有法隨法行,法還是法,我還是我,沒 有法輪常轉,法沒有在我們心中轉,當然煩惱就不能 滅了。所以法首菩薩就回答: 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一般人喜歡聽經聞法,可是聽 了以後就耳邊風,忘了。聽了一大堆,了解了名相,背 很多名相,就是不肯下工夫,最後名相是背很多,可 是煩惱也很多。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還要如理思 惟,還要法隨法行。這個就是講到修學佛法次第的問題 p-13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掉到水裡面,口很渴,但是他怕說我喝了水, 身體會重、會沈下去,可是又口很渴,就在水裡面漂來 漂去、漂來漂去,這個人就懼弱而渴死。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聽聞這麼多的佛法,沒有辦法消化,沒有 辦法吸收,聽聞是聽聞,可是沒有去修證,結果得不 到利益。 如人設美饌,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就像廚房的大廚整天聞這個油煙,他聞那個油煙就聞 飽了,你叫他吃飯,他說他肚子不餓。其實他肚子是很 餓了,可是他聞多了這個油煙味,沒有胃口了。他天天 看了這些菜,他做的菜人家吃了很好吃,可是他吃不 下,油煙味太多了。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些人很會開藥方,知道你什麼病就幫你開藥方, 別人吃都有效,但是他自己有病的時候,他又不想吃 藥、又懶。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這是講到說一個人 醫術再高明,你還是要用一些藥物來治療,不是你懂 得這個理論,懂得這個方法,但是你不去吃藥,還是 p-14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沒有用。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就是說,別人的寶貝,你幫他算一件一件的,算了幾 百件幾千件,你幫人家數了幾件幾件;你數這個錢, 一疊一疊的,你數了一大堆,可是這個錢是別人的, 自無半錢分,自己沒有錢,幫人家去數錢。於法不修行 多聞者也就是這樣子的。 我們一般人研究佛法,一本經看一看,再看一本經, 再看一本論,看了一大堆一大堆,結果經還是經,論 還是論,自己不去修行的時候,自無半錢分,得不到 一點利益。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是講到福報的問題。比如說有人生在王宮當中,王宮 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可是他吃不下,穿不下,住 不下,睡不著,然後他肚子餓,又寒冷,因為他有病 吃不下,福報不夠。所以這也是一個譬喻了。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些人耳根壞了,但是他生病前他會彈琴,他彈 p-14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得很好聽,可是他現在耳朵聾了,他自己聽不到,別 人可以欣賞。 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子,他研究經典很通達,了 解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別人聽起來很受用,可是他 自己沒有去實證。對別人有利益,對自己一點利益都沒 有。他可以講很多很多的理論,但是自己還是得不到受 用。 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有些人眼睛盲了,但是他還可以當畫家,有著個天生 的一種本能。現代的人當中還是有這樣的人。你看那個 大象,這個大象可能前生是畫家,牠現在墮落成象身, 可是象也會畫畫。你會覺得很奇怪,牠天生就有這個畫 畫的本能。所以我們講六道輪迴,你看在泰國的大象, 牠用鼻子勾那個畫筆在那邊,牠自己會畫象,而且還 賣得蠻貴的。這個地方是講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畫得很 神祕、畫得很像,但是示彼不自見。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是一個譬喻。這個海船師是海洋專家,船在海上怎麼 開,遇到海浪怎麼辦,遇到風怎麼辦,他理論研究得 p-14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很清楚,可是他從來沒有去實際的運作,結果遇到大 風大浪的時候,最後還是在海中死掉了。這就形容我們 一般人記住很多的名相而不去修行,最後煩惱一大堆, 煩惱來了根本使不上力。 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一個人在十字街頭廣說許許多多讚揚自己的本事,實 際上自己沒有什麼本領,只是吹牛,吹牛吹得一大堆, 別人一句話,謊言就出現了。我們人也是這樣子的,喜 歡吹牛講自己多好多好、多有本事,實際上都是誑妄。

p-14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八問:助道甚深,智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 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 布施,或讚持戒,或讚堪忍,或讚精進,或讚禪定, 或讚智慧,或復讚歎慈悲喜捨,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 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我常講,我們修學佛法,不是一經一咒、一論一佛就能 解決一切的問題;這個地方,我們就找到這個答案了。 佛有的時候講布施,說布施功德多大,布施多好;有 的時候講持戒,持戒第一;有的時候講忍辱;有的時 候講精進;有的時候講禪定。這是為什麼?因為眾生的 根性千差萬別。 就像我們吃東西營養要均衡,蛋白質、脂肪、礦物質、澱 粉之類的,一定有它的一個必須,才能維持身體的健 康。如果我們說水果很好,我們單吃水果,那也會生病 我們說蛋白質很好,我們都專門吃蛋白質,也會生病; 單吃一種營養就容易生病。

p-14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在佛門當中,在家的、出家的,往往就是以一經一論、 一佛一咒,認為佛法千經萬論就是只在於此,這個對 佛法來講是很大的傷害;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營養 不良。我們講經、律、論就是戒、定、慧;一般來講,律是 著重在戒方面,經是在這個定方面的,論是跟慧有關 係,但是三者不是絕然的互不相干。 我們講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佛的法門有八萬四千法 門,眾生有根機也是八萬四千,這是譬喻很多很多的 根機、很多很多的法門。但是,往往我們一個人學懶, 覺得這一個法門就代表所有的法門。就像在海水裡邊, 我們用工具取了一壺水,沒有錯,這一壺的海水也是 跟大海的海水一模一樣,但是這一壺海水並不能代表 整個大海。我們知道大海當中幾百公尺幾千公尺下面, 還有許許多多的無價的珍寶,深海裡面有多少的無盡 寶藏。沒有錯,你這壺海水也跟那個大海水是一模一樣 但是那個大海可行船、可以發電,你這一壺海水能發電 能行船嗎?你這壺海水裡面有什麼寶藏嗎?空空的, 什麼都沒有。 所以我們常常執著一經一論、一佛一咒,這個很容易出 問題。為什麼呢?懶得去研究,這就是學懶而不是學佛 p-14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了。學懶,就不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說「成功者 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我們藉什麼口呢?我們講一 門深入,找這個藉口, 最後就是學懶。 一般人往往都是去找一個藉口,然後自圓其說,這是 佛門慢慢慢慢衰敗的原因;不肯發大心,不肯下工夫, 不肯深入經藏,然後講一門深入。我們講一門深入,這 個「門」是覺門,覺悟的門。 所謂一門深入就是說,在人生的種種追求當中,我們 要時時刻刻記住,我們不是僅僅為了賺錢、為了財富, 我們要走向覺悟的門。我們賺錢,有了財富才能夠安家 居家樂業,然後進一步要去賺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賺 什麼呢?去賺覺悟。要時時刻刻記住,我們來到這個世 間,我們要走向覺悟這個門。一個人的生命,如果缺乏 了覺悟這個方向的追求探討,我們會沉淪在物欲的當 中自拔不起。 所以一門深入,這個覺悟的門是我們必須一步一步的 去研究深入,而不是說單單一個法門 、一經一論、一咒 一佛就叫一門深入,這個叫一門陷入。我們講一門深入 p-14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方向是往覺悟的方向去走,一步 一步的越來越覺悟了,越來越解脫了,我執我見越來 越少了,這才是真正的一門深入。如果我們越信佛越學 佛,我執我見越來越深,陷入這個我執我見的門中, 自己不自覺,這個就是佛門衰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門深入,這個「一門」就是佛門。佛門是一個廣大的門, 廣大覺悟的法門, 八萬四千,唯有深入經藏才能夠智慧如海。而不是單單 的一經一論,然後畫地為牢,自認為最高明最圓融, 最後跟懶字相應,不肯下工夫,自誤誤人。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要很小心很小心,一句話如果是誤 解的時候,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我們要千萬記住,佛 門廣大,最重要就是導向覺悟,必須有各種不同的方 法,引導我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佛陀為各種不同的眾生,說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法門, 所以文殊菩薩就問了一句「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 意思就是說,佛說了這麼多的法門,而終無有唯以一 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什麼說這 麼多法門,卻沒有說唯以一法而得出離?為什麼要說 p-14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麼多的法門?為什麼不簡單的說一個法門,又能夠 解脫自在成佛呢?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義、很有深度。 這個時候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眾生心,如仁所問義,諦聽我今說。 意思是說:文殊師利菩薩真是稀有難得,能夠知道眾 生的毛病,你今天問了這個問題,我就來說明一下。 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於道者。 智首菩薩說:過去的、未來的及現在的十方諸佛,絕對 不會單單說一個法門,可以使眾生得道,因為眾生的 煩惱是多元性的,眾生的根機也是多元性的,所以對 治煩惱必定有它多元性的方法。就像我們建房子要許許 多多的材料、工具以及方法,才能建一棟房子。 我們內心世界的那種複雜,不是說單單一個法門就能 夠斷盡煩惱。而且眾生每一個時段有各種不同的煩惱特 性出現,同樣一個人在某一個時期應當怎麼樣子對治, 有他的不同。有先修班,先修某一個法門,接著次第的 再修某一個法門;同一個人因為時節因緣而有所不同。 佛知眾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受,如是而說法。 p-14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慳者為讚施,毀禁者讚戒,多瞋為讚忍,好懈讚精進。 這個就是提出一個總綱了。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法門? 是因為佛知道眾生的心是非常非常的多元性、複雜性, 每一個眾生的個性、心性、嗜好、習氣都是不同,所以佛 陀就隨著眾生的根性,來說適合眾生聽聞修學的法門, 依如是而說法。眾生的煩惱有多少,佛陀所說的法門就 有多少。 特別是對慳吝者為讚施,為毀禁者讚戒;對那些很慳 貪的、一毛不拔的人,佛就說布施的法門,說布施的功 德多大多大,使這個慳貪者把貪心轉變成另一種貪心 ——貪功德。怎麼貪功德呢?我現在布施,來生來世能 夠生天,能夠大富大貴, 又能享受。所以他就從布施的門進入佛門了。有些人你 跟他講持戒、精進修苦行,他一聽,不想聽了。讓這種 慳貪者把慳貪的心理改變成布施的心理,讓他貪著來 生的富貴,再慢慢從布施當中了解到佛法,這是布施 的門,引進眾生修學佛法的一個門。 所以每一個人的得度因緣是不同的。面對這種毀禁者, 就讚戒了。那些喜歡犯戒做壞事的人,佛陀就說持戒的 法門,說持戒能夠得人身,眾生如果是毀戒的話,就 p-14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會墮落成畜生。那麼這個眾生一聽害怕了,毀禁者就透 過這個持戒的法門來進入佛門了。所以是各各不同的根 機,必須各種不同的法門來對治。就像我們生病感冒的 時候,有咳嗽、有發熱、或流汗,用的藥是不同的。你說 有心臟病的人,你拿感冒藥給他吃,甚至會更嚴重。如 果有腎臟病的人,拿肝臟病的藥給他吃,吃了一點效 果都沒有,連腎臟也壞了。 所以法無高下,法沒有什麼好或者是不好,能夠對症 下藥、應機、契機,就是良藥。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講。比如說有一個信徒念佛念 不下,誦經也誦不來,去作大禮拜、大拜佛也沒辦法, 他只喜歡誦往生咒。好了,其他的法師說你應該誦金剛 經,有些法師勸他念地藏經,有些叫他念華嚴經。他就 問我說:「我要誦什麼經?」我說:「你平時誦什麼你會 法喜充滿?」他說:「我念往生咒。」 我說:「那你就專心的念往生咒,以後你有機緣的話再 看看其它的經,你想看什麼你就看。你目前你喜歡念往 生咒,念得很好,你就繼續念往生咒。」後來他說,他 到公園裡面就看到很多陰界的眾生,他念這個往生咒 p-15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時候,許多陰界的眾生都對著他合掌問訊,然後一 個一個的就這樣超生去了。雖然是一個在家人,可是他 天天持誦往生咒,這個咒持太多太多了,不曉得幾十 萬遍了,所以也有這個功效。 我們眾生每一個人的根性是不同的,有些人用念佛; 有些人參禪;有些人修止觀;有些人修四念處;也有 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的;有些人怎麼修都修不進去的, 他用拜佛,一拜幾個小時,很舒服,身心安定了。所以 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嗜好,這都是一種習性。假使是 過去修過的法門,這輩子修起來就特別的快,而且法 喜充滿。如果是從來沒有修過的法門,這一輩子修起來 就覺得不相應。 有一個信徒他誦金剛經、誦阿彌陀經、誦遺教三經,他 誦得很好,可是一誦地藏經就不對勁了。我說那你就不 要誦地藏經,你誦金剛經不是很好嗎。每一個人進入佛 法的這一個門是不一樣的,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 要進入佛的這個門,有許許多多門,有些人從這個門, 有些人從另外一個法門,但是最後必定是跟大悲無我 相應,跟智慧相應,跟般若相應,也就是破除身見, 破除薩伽耶見,身見斷了。還有悲心具足了,福慧增長 p-15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了,最後福慧圓滿——成佛了。到最後成佛絕對是一樣 的。 「多瞋為讚忍」,好發脾氣的人,佛陀就為他說讚歎忍 辱的功德,讓他修這個忍。 在所有的修行當中,我認為我們這生當中最重要的, 就是斷除瞋恨心。這個不用花錢去布施,也不必去打坐 深入禪定,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修的一個法門,都可以 斷除的一種惡習。這生當中應當成就的,我認為斷除瞋 恨心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發瞋恨心,叫作火燒功德林。我們山上種了好多 好多的樹木,可是一把火就燒光了。我們做多少善事, 脾氣一來,一暴躁,毀了。為什麼?人一發瞋恨心的時 候,他的智商就降低到變成五歲的小孩。在佛經裡面就 講到:瞋恨心會讓我們顏色很難看,然後辯才沒有了。 平時我們可以雄辯滔滔的,可是我們怒從膽邊生,這 個時候理智沒有了,那個辯才也沒有了。 所以在佛經裡面認為瞋是我們修行一個很大很大的障 礙,幾乎可以說是最大的一個障礙了。這一生當中,我 們不要求說成佛開悟、明心見性,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情 p-15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緒上能夠穩定,心性上能夠穩定,無論什麼事情絕對 是不發脾氣,這個是比布施、比什麼都還重要。我們這 生當中只要能夠修到不發脾氣,時時刻刻都是很平穩 的心性,心性非常的平衡、平穩、穩定,講話做事大致 來說都是能夠合情合理。 我們平時有一句話怎麼講的?說「相罵沒好話」,當一 個人情緒激動的時候,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錯誤的, 所做的事情也是錯誤的,所做的決定也是錯誤的。所以 一個人成功不成功就是看他的 EQ 跟 A Q。A Q 就是情 緒的管理。EQ 是面對挫折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平心靜 氣的來面對。所以我們人有三個 Q:一個是智商,IQ; 一個是情緒的穩定度,EQ,Emotional Quotient;還 有一個 A Q,就是我們對任何的挫折橫逆、被污辱的時 候,我們是不是能夠理性的面對。 這三個 Q 高的人,就是有成功的機會。一個人動不動 發脾氣,一走了之,那什麼事都做不成,沒耐性。世界 上大部份成功的人就是具有這個耐性,遇到事情平心 靜氣的去面對,去處理,然後放下,這是成功人的一 個特色。所以佛陀很重視這一個忍辱法門,對多瞋者為 讚忍。 p-15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好懈讚精進」,對那些懈懈怠怠、放逸懶惰的人,佛陀 對他說精進法門。精進跟努力不同。努力做壞事,白天 去偷,晚上也偷,中午也偷,你說那個是什麼?那是 很努力去做壞事。但是精進就不同了,精進是純善的, 一定會對我們身心、對別人身心有所幫助的,那才叫精 進。對智慧、福德、身心都有所助益的,絕對不會去傷害 自己跟別人的那種行為,才叫作精進。什麼樣的精進法 呢?比如說,已經有了善法要讓它增長,沒有的善法 要趕緊去種善根;已經有的惡趕緊要斷除,沒有的惡 不要去沾染;這個叫作精進。 亂意讚禪定,愚癡讚智慧,不仁讚慈愍,好害讚大悲。 「亂意讚禪定」,這是我們眾生的一個毛病。心思不定, 白天忙妄想,晚上就忙著夢想,這個是我們眾生多生 多劫來養成的一個習慣。這個心不肯安住在當下,不斷 的去回憶過去,不斷的去推想未來、憧憬未來,就是不 肯停留在現在。這什麼毛病呢?叫作散亂。 我們眾生的毛病不是散亂就是昏沈,想累了,就想睡 覺;做累了,身體累了就昏昏欲睡;那麼醒過來了, 又忙著想,想到過去、想到未來一大堆,想到身外的一 p-15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切一切,想得太多太多了,這個心很散亂,所以不能 寧靜、集中,它的力量就非常非常的薄弱。 當我們的心思、我們心念是昏沈、散亂的時候,我們沒 有辦法控制情緒,沒有辦法斷除煩惱,沒有辦法去學 習,沒有辦法去學習新的知識。然後我們缺乏洞察力, 什麼事情還沒有發生,我們沒有辦法去觀微知著,這 就是我們眾生的毛病。當我們的心是昏沈散亂的時候, 這個心力非常非常的薄弱,煩惱來了,一點都沒有辦 法,想學習東西五分鐘的熱度,就是心很散亂。所以佛 對這類的眾生特別的讚歎禪定的修學。 「愚癡者讚智慧」,佛經裡講的這個愚癡,跟我們世間 人講的愚癡是不一樣的。世間人講的愚癡是白癡,什麼 都不懂,迷迷糊糊的。佛經裡面講的愚癡,是指邪知邪 見,顛倒。常樂我淨——不是恆常以為是恆常;不是快 樂的以為是快樂的;本來是無我他顛倒執著有一個我; 不清淨的執著為清淨;對這四種的顛倒,我們就稱為 愚癡。 所以佛經的愚癡之癡,跟世間的白癡是不一樣的。那麼 我們講愚癡,他反而是相當聰明,但是他邪知邪見, p-15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不是斷見就是常見,叫作邊見。什麼是「常見」呢?認為 人永遠是人,人再怎樣都會變成人;男人永遠是男人, 女人永遠是女人;阿狗阿貓永遠就是阿狗阿貓,動物 永遠就是動物;這個叫作常見。 「斷見」是什麼呢?人一 死,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歸空了。佛經裡面不是這 樣講。 雖然是無常,但是它會永遠的相續下去。我們造了什麼 業,就到那一道去投胎轉世。雖然是去投胎轉世,但是 這一切只是如幻如化,又是空性的。所以,雖然是無常 卻是永恆的相續;雖然是無我,但是在某一個時空當 中,卻是有我的個性、我的意志、我的行為,從世俗諦 來講還是有。所以佛法是非常、非斷,這個才是真正的 正知正見。 那麼佛陀對愚癡的人就讚智慧,去修緣起觀,觀察因 緣,從因緣的生滅當中,去悟到不生不滅,那麼就破 除邪見了。 「不仁讚慈愍」,對那些很殘忍、冷酷無情的人,佛陀告 訴他修慈悲喜捨的慈愍,去悲憫眾生,去觀想眾生對 我們的恩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負債、欠債的。我們欠什 p-15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麼債呢?我們欠這個天地世間以及這個社會,他們提 供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便;當老師的、當父母的、當朋 友的、當同學的,甚至社會的警察治安,一切一切人對 我們都是有恩的。所以佛教是報恩主義。因為眾生對我 有恩,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的去報答眾生的恩德,怎麼 可以反過來去傷害眾生呢?所以不仁讚慈憫。 「好害讚大悲」,有些人心理變態,喜歡傷害人,以整 人為快樂之本,這個是變態的心理,所以佛陀就告訴 我們修大悲法門。你看我們念這個大悲咒,一般人以為 說念大悲咒有多少的感應,其實「大悲」這兩個字就告 訴我們,當我們的心持大悲的時候,百毒不侵。如果眾 生遇到這個大慈大悲的人,馬上就會被他攝受。眾生不 知道我們應該修這個大悲,以為說我念大悲咒就有多 大的感應,而不知道從自己的心性上修慈悲喜捨。當時 佛陀也是告訴眾生,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可以斷煩惱, 可以轉凡成聖,也可以達到無我的境界。 這個是講到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有些告訴他修布施, 有些修持戒,有些是修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然後慈、 悲、喜、捨。

p-15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憂慼者為讚喜,曲心讚歎捨,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 法。 有些人成天愁,有也煩惱,沒有也煩惱,成天的愁, 這是庸人自擾,整天煩惱太多太多了,煩惱東煩惱西 的,時時生活在幻想當中,由幻想產生了一種恐怖、憂 慼。當然我們會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你遠慮得 太多太多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 我們就遇一個信徒,他說:「我的孩子大學畢業,從外 國留學回來了,總是待在家裡面。」我們說這個叫作宅 男。「叫他去做事,他一大堆的理由,說租房子一個月 幾萬塊,我修理電腦要修理多少台才能夠賺到這些錢, 那何苦呢?」他想了一大堆,結果什麼事都不能做。反 正不論要做什麼生意,他算了一大堆,考慮的太多太 多了,結果都是不能做。這個就是眾生的一種毛病:想 得太多,煩惱得太多了,導致於生活上非常的困擾, 一天到晚很憂愁、很難過。那麼這種人就要修歡喜法門。 在七覺支裡面也有這個「喜」,很有意思。比如說我們打 坐昏沈,實在是不想修、想懈怠的時候,但是一想到打 坐入定,將來會得到很大的智慧,可以見佛悟無生法 忍,你動了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精神就來了。所以在七 p-15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菩提分裡面,其中就是有一個「喜」。 再比如說,我們在家念佛的人,有時候念到不想念了, 但是你想到有一天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 蓮花投生,從此沒有生老病死種種的煩惱,你一想, 精神百倍了。這就是喜。想到未來我可以得到的好處, 歡喜心來了,勇猛精進了。這也是一個對治法門。 還有一種叫作捨:「曲心讚歎捨」。曲心,就是歪歪曲曲 的心。別人在講話,你就想:是不是在說我的是非;別 人一動口,你就說:這個人對我不懷好意;然後自己 又去巴結人家,為了某種目的講那些不該講的話;這 個就是歪曲的心。所以說「直心是道場」,修道的人這個 心要非常的單純,容易得道。很怕那種諂媚的心理、巴 結心理、憂愁的心理、歪歪曲曲的心理,這種人修道很 難。雖然是聰明, 但是因為想得太多,顧慮得太多,反而是一種障道。所 以曲心讚歎捨。 「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這個是講到我們修學佛法 有一定的次第。什麼次第呢?第一、親近善士,親近善 知識。第二、多多的聽聞佛法,聽聞正法。第三、如理思 p-15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惟,這個法聽過以後,好好的複習去思惟,是不是跟 無常無我相應。第四、法隨法行,就是必須跟戒定慧相 應,戒定慧等持,付諸於身心的實踐,真正的證悟了。 而不是聽人家說一說,自己像鸚鵡一般也學著跟別人 所說的,那叫拾人牙慧。別人這麼說我也這麼說,但是 我自己不了解;即使是了解,也是別人的東西。 真正的一個聖者,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應眾生心, 應眾生的所知量,從悲心當中流出這個佛法來,讓眾 生得到受用。所以法無定法,一個聖者是隨便舉起來都 是法,都是可以對治眾生的。不是像我們要背文稿而說 法,聖者沒有這個文稿,當機立斷,這個人是什麼根 機,他清清楚楚;該說什麼法,他也清清楚楚;適當 的、適量的,讓眾生受益終身。 所以修學佛法有它一定的次第,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 法、如理思惟,而且一定要法隨法行。或者我們講信、解、 行、證——從相「信」三寶、因果、業報輪迴,相信四聖諦 然後了「解」它的聖義;然後按照這個無常無我去修 「行」;最後「證」悟無常無我。信解行證,它有這個次第 那麼下面就把它歸納起來: p-16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 我們要建一個房子一定要打基礎,尤其台灣地震多, 五級的、六級的、七級的地震,我們現在要建房子起碼 要有七級八級地震那種防震措施,才不會有危險;所 以打地基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我們不要去分宗分派,不管你修什麼派,這個地 基一定要打穩。地基是什麼呢?「施戒亦復然,菩薩眾 行本」,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一定要有施捨、為眾生服 務、利益眾生的那種心,就是悲心。如果缺乏悲心、愛心, 你修什麼法門都很難 很難。 還有一個地基是什麼呢?持戒,絕對不要去傷害人。當 我們不能幫助別人的時候,最起碼不要去傷害別人。千 萬不可以去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身心,這是修行人一 個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佛門當中絕對不可以自殺,不可 以殺人、殺害眾生。 修道,最起碼的一個條件,就是過著一種道德的、規律 的生活,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然後要有這種施捨 p-16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心,利益別人的心。我們修道不是為了個人將來能夠 享受多好多好,而是要跟眾生結善緣。有這一個理念, 一定要時時刻刻持戒、布施,這個就是打地基。 譬如建城郭,為護諸人眾,忍進亦如是,防護諸菩薩。 地基打好了以後,才能建城牆。城郭是一種譬喻。因為 古代的武器很簡略,古代的人都是用弓箭、用石頭、用 木頭打戰,城牆如果建的很厚很堅固又很高,敵人就 打不進來,敵人攻進來就不容易。萬一敵人要攻進來, 就在這個城牆上面石頭丟下來,敵人就受不了了。這是 古代的一種建築。 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進進退退的,有的時候被魔打 倒了;有的時候懈懈怠怠,被這個懈怠魔打倒了。所以 有了布施、持戒的基礎,接著就是要修忍辱跟精進這兩 波羅蜜。因為透過忍辱跟精進,就能夠保護諸菩薩修道 不會退心,能夠勇猛精進。 「防護諸菩薩」,是指保護我 們的道心不會退轉。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 這是一個譬喻。大力王就是國王。這個國王有德有學、有 智慧有福報,所以一呼百諾,他一出門就有許許多多 p-16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人保護他,甚至許許多多人敬仰他,歡迎他。這是譬 喻:修道的人要有禪定、智慧的功夫,這樣子才能夠讓 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體悟真理,也能夠讓眾生解黏 去縛,讓眾生得到受益。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說我一學佛,就我要打坐、我 要入定、我要發神通,不是這樣子的。它有一個次第, 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才能夠談到修這個定、 修這個慧,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 亦如轉輪王,能與一切樂,四等亦如是,與諸菩薩樂。 轉輪王,有鐵輪王、銅輪王、銀輪王、金輪王。金輪王就 統帥這個四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南贍部 洲。銀輪王是統攝三洲,銅輪王統攝兩洲,鐵輪王 就是一個小國的國王。轉輪王因為有德有學、有智慧有 福德,所以他能夠帶給他的子民快樂;因為具備慈悲 喜捨,所以自己能夠法喜充滿。 也就是說,修慈悲喜捨的菩薩,自己是安祥快樂的, 而且能夠讓眾生安祥快樂。因為修慈悲喜捨,菩薩的內 心不會令眾生有一點恐懼心。慈悲喜捨又叫作四無量定 修慈悲喜捨的菩薩,他觀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 p-16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多生多劫的恩惠者,都是多生多劫的父母,所以菩薩 就觀想所有一切眾生,菩薩都是給予他快樂,服務他, 孝敬他、讓他歡喜,去觀想他們那種歡喜快樂的樣子。 四無量定修好的時候,有一句話叫作「百毒不侵」,也 就是說,再兇猛的動物看到這個修慈悲喜捨的菩薩, 牠的瞋恨心馬上就被降伏了。在佛的本生談裡面就有講 到這個。 比如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想害佛陀,就用酒 去灌給大象喝,大象喝了酒以後就發狂了。提婆達多就 把狂象趕放過去,讓大象朝向佛陀一直奔跑一直奔跑。 牠跑到佛面前的時候,據說佛陀就是入慈悲喜捨四無 量定,所以狂象一見到佛的時候,竟然是跪下來,在 佛陀這種慈光照耀下,覺得非常非常的安詳快樂,牠 不會去傷害佛陀了。 在這個武林當中,有一種名詞很奇怪,叫作金鐘罩。什 麼叫作金鐘罩?就是一種氣功練成的時候,百毒不侵, 別人的功夫也打不進你,叫金鐘罩。那麼佛門不是用練 功夫這樣子的,而是從內心去營造,去觀想無量無邊 的眾生,我都要去幫助他,解除他的痛苦,給予他快 p-16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樂。從最親最親的父母觀想起,然後旁邊的朋友,然後 進一步的對冤家仇人也原諒他,也要幫助他。所以在他 的內心裡面,普天下沒有我瞋恨的人,也沒有一個是 不值得我可憐的人。那麼這種心修成的時候,那真的是 「百毒」不侵,就像武林中的金鐘罩。武林中的金鐘罩, 人家用一個刀槍也是打進來了,但是佛門裡面這個慈 悲喜捨四無量定,就真的是可以讓自己身心安定,眾 生也能夠安詳自在。

p-16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九問:一乘甚深,賢首菩薩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 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 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 調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 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這是文殊師利菩薩來問賢首菩薩。 「唯以一道」,也就是 說佛佛道同,諸佛之所以成佛,所悟到的道理是一模 一樣的,那就是證到我空、法空,而且悲心具足,三祇 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十方諸佛所證悟的無常、無我、空 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而且都是福慧兩足尊,那為什 麼我們見到的佛土有許許多多的不同? 比如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黃金為地,七寶琉璃,蓮 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那麼藥 師如來也是如此,七寶琉璃。在維摩詰經裡面也談到這 個問題,說十方諸佛的淨土都是這麼莊嚴清淨,舍利 弗就覺得奇怪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娑婆世 界——佛陀的這個淨土,竟然是這麼不理想,到處都 p-16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荊棘遍佈,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的五濁惡世? 那時侯就有地神說:舍利弗,你看到的世界是這樣不 清淨的,但是以我們來看,佛的淨土那才是清淨莊嚴。 透過地神的神通,讓他看看當下娑婆世界竟然是這麼 清淨莊嚴。所以,所有成佛的淨土必定是清淨莊嚴。但 是我們眾生的業力,我們看到的都是不理想的世界。這 是眾生的業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所以這個地方問到:佛既然證到相同的法,同樣是三 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為什麼我們所見到佛的國土、 佛的國度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有那些不同呢? 「世界眾生界」,意思就是佛的國土千差萬別,眾生界 也是千差萬別。 「說法調伏」,就我們娑婆世界來講,娑 婆世界要用音聲做佛事,所以必須用說法調伏,但是 經典裡面記載,有些世界的佛在說法是點香,這個香 一點的時侯,眾生聞到香味開悟了;那有些世界的眾 生,佛陀說法的時侯,只是讓眾生吃一點東西,用舌 根,他品嚐一個味道之後,開悟了。各各世界的根基千 差萬別,所以說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各有差別。

p-16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壽量光明」,佛陀放光說法,佛陀的壽命,在某些國 土裡面,佛幾個禮拜幾個月就走了;有些世界的佛應 眾生的需求,住壽一劫兩劫、百劫千劫的,這個壽量光 明也有不同。 「神通眾會」,他座下的弟子所現的神通都 不一樣。 「教儀法住」,所說的這種教理以及佛法的安住, 也是各有差別。 但是,「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一定是六度萬行、修戒定慧、八正道,福慧圓滿而 成佛的。既然都是福慧圓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千差萬別?有世界眾生界、說法調 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這麼多的差別呢?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賢首菩薩就回答這個問題。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 切諸佛,這個佛我們又另外一個名詞,稱為「無礙人」。 十方的諸佛沒有障礙了,而我們眾生一切都是障礙, 看到的、聽到的,甚至自己一個人獨處也都是障礙,心 不安。佛陀稱為一切無礙人,乃至生死煩惱一切一切, 佛都是已經解決的人,所以稱為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這「一道」是什麼道?這個必定是跟我 p-16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執、我見、有相關的。我們眾生之所以煩惱生死,眾生之 所以痛苦,就是我執我見。十方諸佛必定是見空成聖, 見到諸法的空,見到身心的如幻如化,緣起無我,見 到緣起這一個道才能夠出離生死。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所有十方的諸佛都是同一法身,那十方的諸佛根本不 會去分說:你是什麼佛,我是什麼佛,十方的諸佛可 以說是同一個法身,一心一智慧,十力四無畏亦然。 「十力」就是佛陀的智慧神通了。 「無畏」,十方諸佛所講 的法當中,其中有一種叫做四無畏法。比如,說這個是 苦,說婬欲是障道法,說什麼樣是盡苦道,說怎麼樣 去斷除這個苦,他說這個的時侯,他不會心虛。然後佛 自稱我是一切智者,佛說這句話的時侯坦然無畏。這就 是說,我們的功夫有十分,我們說十分,我們不會有 恐懼;如果我們的功夫只有八分,而我們說十分,心 裡會有所恐懼。佛陀所說的法都是正正確確的,不是假 定的,都是肯定的,是絕對的自信當中證悟了。十方諸 佛都有這個本事,本事一模一樣的。 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得如是剎土,眾會及說法。 p-16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個是講到佛陀的心路歷程裡面,最初最初一定是見 眾生苦而發菩薩心,這是所有佛之所以成佛的最根本 條件 。「如本趣菩提」,見到眾生的苦,不忍眾生的苦 所以為眾生找尋這個出路、活路,為眾生解決一切煩惱 生死的這個心,就是菩提心。佛陀修行不會說為我自己 修行,我要修、我要成佛、我要怎麼樣,都不是我要, 佛陀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都是迴向給眾生,點點滴滴 的一切一切都是迴向給眾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有 智慧有福德,這是佛陀。 我們眾生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我,我最重要,你們要 聽我的,我說每一句話你們都要聽清楚,這個是我們 眾生。我的你不能動,你的我想要,這是凡夫的想法。 佛菩薩修行不是這樣的,他所修的一切一切都是為眾 生,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所以這個迴向是大 乘佛法的一個特色。 那每一尊佛都有每一尊佛的清淨莊嚴國土,這個佛土 是怎麼來的?就是從迴向來的。比如說阿彌陀佛發四十 八願,迴向將來成就一個莊嚴的國土,來引導眾生。所 以迴向在修學佛法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佛的心路歷 程裡面,所修的功德是迴向眾生。像藥師如來十二大願 p-17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說我成佛的時侯,眾生無災無難;眾生有病苦,遇到 我他的病就好了;我成佛的時侯,眾生也是跟我一樣 都能身相莊嚴;身上有缺陷的人,我都一一的幫他們, 只要能夠聽我的名號,他們的缺陷就圓滿了。 藥師佛有藥師佛的淨土,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淨土, 東方阿黜毘佛也有這個不動的淨土,這個都是從發菩 提心、修迴向心,一切一切都是為眾生,沒有一個念頭 是為我。所以我們凡夫跟佛一個差別點:眾生是為我, 佛陀是為眾生,這是天壤之別。 佛陀成佛的時侯有清淨莊嚴的國土、淨土,還有「眾會 及說法」。釋迦牟尼佛據說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常隨 眾,你想想一千多人跟隨著他,那種場面人家看到真 是會震撼。這些都是他多生多劫來所結的一個善緣,多 生多劫來去攝化這些眾生,所以當佛陀成道的時侯, 一千多個比丘跟他出家、常隨眾;這個就叫「眾會及說 法」 十方諸佛從發菩提心、修迴向心、修六度萬行、修四無量 定慈悲喜捨,所以接著說:

p-17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 十方諸佛的淨土,無論是正報、依報都是清淨莊嚴的, 但是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眾生的業報,眾生的業 深障重,即使同跟佛在一起,所看到的佛就是一般凡 夫一樣,要吃要喝要睡;然後看到的世界是非常齷齪 的世界,叫做五濁惡世。這就是眾生的業深障重,看到 佛的淨土也是變成齷齪的國土。 我想舉個例子來講,我們一個人如果是單獨到外地去 謀生,受盡了折磨,謀生不容易,生活很困頓,這個 時候八月中秋了,天上一輪明月,一般人會講「月到中 秋分外明」,可是在外的遊子卻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了。 同樣是一輪明月,但是千般萬般的心情不同。戀愛中的 人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如果是一家人團聚的話,那又 不同了;如果是遊子的話,那真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對月成影有三人——有月亮、有自己、有影子。這個就是 比喻眾生的心行不同,所見的世界就不同。 我們再舉個例子來講。一個文學修養很好的人,他到深 山裡面,他會寫一首詩,因為看見鳥語花香,他心情 很快樂,他聽到鳥好像在唱歌。可是一個心情很鬱悶的 人 p-17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到深山裡面,他覺得孤寂無奈,垂頭喪氣,心境不同。 同樣一個世界卻是兩種心情。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海邊,離沙灘不遠的地方有一 棵很大很大的樹,一個攝影家覺得這棵樹跟這個海搭 配,構圖起來一定是很漂亮的;以海為背景,以樹來 當主角,再請幾個人站在樹下招招手,那真是一幅非 常美的圖畫。但是一個生意人他看到這棵樹這麼大,在 他的內心世界認為這棵樹砍下來,請人鋸成一截一截 的,剖成一片一片的,就可以賣多少錢;那麼這棵樹 就叫做搖錢樹。在藝術家來看,是變成藝術的樹,很具 有藝術的美。那麼一個工人就想,老板叫我砍下這棵樹 我要怎麼砍它、怎麼鋸下來。那一個搬運工人一看,說 這麼大的樹,這個要怎麼搬運呢?要用幾節的貨櫃才 能搬走? 所以每一個人的角度不同——同樣一棵樹,在商人眼 中是搖錢樹;在工人眼中就想怎麼樣把它砍伐下來; 在搬運工人是想怎麼樣去搬運;所以是隨眾生心行異, 如是見不同。 在這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世界不同,我們感受 p-17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也就是不同的心情。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 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改變我們內心的角度來看這 個世界。可是世間的人總想改變世界而不想改變自己, 所以衝突就不斷的產生了;總想改變別人來適應我, 而不想改變自己的心態來包容,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層 出不窮的問題。 所以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到,這個世界美不美、好不好 此時此刻是如何,就決定在我們內心:我們用什麼角 度、用怎樣的態度來看這個世界。 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眾生莫能見。 真正佛的淨土,真正佛的身,佛的眾會、佛的座下弟子 及佛陀所言說的佛法,以我們凡夫的知見是很難去想 像的。只是經典裡面,像阿彌陀經、藥師經都把佛菩薩 的境界加以形容,讓我們約略的了解而已,真正的要 想了解佛的淨土、佛的法身、佛的眾會、佛的言說,那在 眾生而言,實在講我們的智慧太差,層次太差太差了。 因為佛陀破除了我見、法見,我執、法執,所以佛陀的 法我們會覺得太深奧高妙,簡直是難以置信;而事實 佛陀是如語者、不異語者, 是真語者、實語者。我們眾 p-17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生唯有在去除了我執我見以後,才能了解佛陀。所以我 常常講,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愈信佛愈學佛,我們愈能 了解到佛陀的偉大,愈能了解他的偉大在什麼地方。 那我們都是站在我執我見來看世間的一切,那真的是 心胸狹小,看到的世界就是這麼狹隘的。所謂心寬天地 寬 ,但是我們的心就是寬不了,只看到自己,見不到 別人;只希望自己好,見不得別人好,嫉妒;這是眾 生相,是眾生的毛病。 其心已清淨,諸願皆具足,如是明達人,於此乃能睹。 「心已清淨」,怎樣才算是清淨呢?破除了我執我見, 不再執為實有、實法、實人、實物了,我們說這是清淨; 這是講到智慧。 「諸願皆具足」,指悲願具足的人,這是 講到願力。 有智慧破除了身見、我見,而且有悲願具足的人,「於 此乃能睹」,這種人才能真正的了解佛剎、佛身、佛眾會 及佛言說。佛說法,這種人能夠了解,因為生命的層次 一樣了。要具有智慧、具有悲心、諸願具足的人,才能夠 真正了解佛陀、佛的淨土、佛的眾會、佛陀的說法。

p-17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我們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在樓底下能 看多遠呢?你看到的四面都是牆壁;那你爬到樓頂以 後,你看到長江滾滾來,黃河之水從天上來,這個境 界不同。 那我們眾生就是像井底的蛙,所看到的就是井底的景 色,認為天空就是只有一塊,當他爬上來的時候,才 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這麼寬闊。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信佛學 佛?因為我們就像井底的青蛙,我們看到眼前的榮華 富貴、窮通夭壽,我們就執著當下的這些境界,而忘記 了生老病死,忘記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那都是我們多 生多劫的父母妻子兒女,他們還在迷迷糊糊,那我們 再迷糊的話,真的是一方面自己要沈淪,一方面我們 那些妻子兒女、父母親戚、六親眷屬就繼續沈淪。所以信 佛學佛的人就是要報恩,報眾生恩,不願做一個井底 之蛙,只看到今生今世的當下,而不知道我們有多生 多劫來的這些父母妻子兒女,同樣的在迷迷糊糊的過 日子,這值得我們發大心發大願來去普度眾生。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隨眾生的心樂,及以業報、果報,我們見到種種的差別 所見的就不同了。這個是講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 發現。 p-17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講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是民間的一個故事。有一天,一 個土地公、土地婆在講話。土地婆就說:「你這個土地公 的心不平等,那個窮人窮的要死,你為什麼不拿一點 黃金給他們呢?那些有錢人你為什麼拼命賜他黃金 呢?」 土地公說:「沒有辦法,那窮人造了很多的惡念,沒有 福報;他前世去偷人東西做壞事,所以這輩子作牛作 馬的去做苦力。那些有錢富貴的人,前生前世做了許許 多多的善事,他自自然然就有那個福報。不然我表演給 你看好不好?」土地婆說:好啊。 有四個作苦力的人,專門幫那個有錢人抬轎子。有一天 因為這個貴人很早就要出門進城去,這四個人就一大 早出門,趁著早上四五點天還未亮的時侯,趕著去這 個有錢人家。四個人就抬著轎子跑啊跑啊,趕著要把有 錢人家抬進城。 土地公就對土地婆說:「你看看,我丟一塊黃金給他們 四個人,免得他們可憐兮兮的。」土地公就丟了一塊黃 金在這四個人會經過的路上。 p-17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這四個人很緊張的趕時間,抬著這個橋子一面跑,一 面呼吸非常急促的,天又不是很亮,突然間有一個人 踢到這塊黃金,這樣跘了一下,腳好痛,心裡就罵了: 「誰把這個石頭丟在這裡?」 後面的人也踢到這個石頭,也在罵:「誰這麼缺德,竟 然把這個石頭放在路上,讓我們踢到石頭。」結果這個 黃金被這麼一踢,就踢到路旁草叢裡面了。 之後,有個富貴人家吃飽沒事,騎馬出來溜答溜答, 莫明其妙的,這隻馬就停在草叢那邊吃草。一吃草的時 侯,突然間,馬不小心咬到了這塊黃金,牠以為是石 頭,就楞在那邊。 這個主人發現了,心想:「馬吃草,怎麼突然間不動了 呢?」那這隻馬就慢慢的把草吐出來,主人撿起來一看 這是黃金啊!我這隻馬怎麼這麼大的福氣,咬到黃金 了呢!然後馬繼續吃草,這個有錢人就把黃金放到口 袋裡面去了。 土地公就跟土地婆講:「你看,你叫我救那些窮人,窮 p-17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人就沒有福報,前世造惡業,偷人家的錢財,騙人家 的錢財,這輩子這麼窮,你黃金丟給他,他還以為是 石頭,然後踢到一旁。而這個有錢人前世造了許多的福 報,他騎馬來溜答溜答,竟然撿到這個金子,他的福 報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一個人多做善事、多結善緣,這一生當中到什 麼地方都遇到貴人。如果我們沒有結到善緣,去到什麼 地方盡是許許多多的災難。 說有一個國小的老師教書教了二三十年,退休下來了。 他從來沒有出國,就想我 退休了,我要出國遊玩遊玩。結果一出國,第一次出國 就遇到飛機有問題,就飛到另外一個小島停下來了。他 左等右等,那裡又沒有親戚朋友,小島設備又不好, 又悶又熱的,結果等到好幾天飛機修理好了,只好飛 回台灣來了。就想:還不錯, 飛機出問題,平安的回來了。 一回來的時侯,本來想退休下來買一塊地,種一些有 機的食品,在埔里遇到了大地震,死了。本來想退休下 來,好好的當農夫種有機的食品,自耕自食非常的愜 p-17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意,那曉得出國玩不成,回來以後遇到九二一大地震 死了;就是沒有那個福報。說不定他繼續教書的話,還 可以躲過這一劫。所以沒有這個福報的話,雖然你退休 下來,那些退休金你也享受不到。 所以我們常常講,人的一生當中吃多少、享多少福,命 中都有一定的福份。懂得惜福的人,懂得布施的人,他 這個福份就會增長;如果不懂得去惜福的人,隨便糟 蹋天物,福報享盡就走了。 這個是講到說:我們見到這個世界跟我們的修為、我們 的福份有絕對的關係。所以態度決定生命的高度,格局 註定我們的結局。我們對人生的態度、看法,就決定我 們當下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我們的格局時時刻刻 都以自我為中心,所作所為都離不開自私自利,年紀 大的時侯,親戚朋友一個一個的走了,見到你就害怕, 你就變成一個孤單的老人,因為你從來沒有替他們設 想過。 所以我們一生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格局要大, 態度也要高明。你是什麼態度,就決定了你生命的高度 你覺得所有的眾生對我有恩,我必須報恩;前生前世 p-18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吃的母奶喝像四大海水這麼多;我們前生為了賺 錢養活,我們所流的血也是像四大海水這麼多;那些 恩愛別離所流的淚,如果能夠累積,也像四大海水這 麼多。 想到這些,這個世間的眾生跟我本來就是一體的,一 切眾生都是我的成就者、恩惠者,那麼用這種觀念來看 待世界,看待眾生,我們內心中那種不平不滿自然當 下就化解,我們當下看到的世界就是這麼美,所有的 眾生都是這麼可親可愛。 所以「如是見差別」,我們的知見決定了我們生命所看 到的一切各各不同。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 在佛的淨土裡面,沒有什麼去分你我他,也沒有瞋恨, 也沒有什麼愛染執著,但是隨著眾生的心,所見到的 是千差萬別,因為眾生的內心世界裡面,有貪、瞋、癡、 慢、疑、惡見這六種根本煩惱。 「慢」是貢高我慢。 「移」是 懷疑真理,懷疑因果。 「惡見」是我見、邪知邪見、邊見之類的。 因為我們有這六種根本煩惱,然後產生了八種大隨煩 p-18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惱,從大隨煩惱裡面又產生了兩種中煩惱——無慚、無 愧,然後又產生了十種小隨煩惱——忿、恨、覆、惱、嫉、 慳......。這些煩惱當中,有些是因過去而產生,有些是 因現在,有些是因未來而產生的。所以就煩惱的種類來 說,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有無量無邊的煩惱。 而每一個人內心煩惱所具足的不同,所以我們見到的 世界就不同。我們業障不同, 煩惱不同,行業不同(行為跟業力不同),所以我們招感 的事情就不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講,有的時侯正好在切西瓜;或者 我們在吃一個很好吃的東西;或是好吃的東西剛剛一 弄好;或者是什麼剛剛準備好;一個朋友來了,時間 算的真好,好像是為他準備的。有的時候另外一個朋友 到了,大家剛好吃光光了,那就喝白開水吧。這就是福 報問題。找職業也是這樣子的,剛好需要這麼多人,他 錄取了,很有福報。有時你想你很有本事的,可是就偏 偏不能錄取,這是福報、業報的問題。 所以一個人要多培福,多修智慧,多結善緣,自然我 們的生命處處都遇到貴人。多學習就有知識;有了知識 p-18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就有實力;有實力了才能有魅力;有了魅力才有活力; 有了活力你的生命才是亮麗的。所以命運就操在我們的 手中。我們的心念、我們的態度就決定我們當下是快樂 或幸福,是痛苦或悲哀,這個心念一轉,沒事了。世間 有一句話——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 心要轉;心如果再不轉的話,那就是痛苦。你不轉你的 心,你始終是焦慮、執著,那麼痛苦就跟你一輩子。 所以這個地方說「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以是於世 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我們不要 怪說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怎麼這樣齷齪,怎麼是五濁惡 世,不是這樣子的。這是我們眾生的業深障重,所以我 們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是這麼的齷齪。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法如是。 在所有諸世界當中,如果有善根、有發願——願生生世 世見佛聞法的這種人,時時刻刻、任何時間、任何世界 都能夠見到佛陀,諸佛法如是。所以我們這生當中能見 佛聞法,跟我們多生多劫來去發善願,跟三寶結緣, 有很深的關係才能見佛聞法,這是善根具足、善緣具足 了。

p-18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第十問:佛境甚深,文殊菩薩說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 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 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 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 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 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 前面我們所講到的,是文殊師利菩薩代我們眾生問德 首菩薩、目首菩薩、以及問許許多多的菩薩,有關我們 身心世界的真實相。現在這些菩薩回過頭來說:「我等 所解各自說已」,就我們個人所了解的我們都說了,唯 願仁者以妙辯才來演暢如來所有的境界。因為文殊菩薩 是七佛之師,倒駕慈航現菩薩身來行菩薩道,所以這 些菩薩就希望文殊菩薩來講佛的境界。 「何等是佛境界因」,就是佛的生命的層次,佛的這些 境界是怎麼來的?佛的智慧福德圓滿是怎麼修來的? 「何等是佛境界度」,佛是怎麼度化眾生的?因為在我 們凡夫的心境裡面,有一個我說法度化眾生,那麼在 p-18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的度化眾生上,是怎麼樣子的? 「何等是佛境界入」,「入」就是精通、通達的意思。沒有 思毫的疑惑,我們說是深入。 「何等是佛境界智」,佛的智慧又是如何? 「何等是佛境界法」,是指佛陀所說的法。 「何等是佛境界說」,佛是怎麼樣去說法。 「何等是佛境界知」,佛怎麼去了知身心世界一切眾生 「何等是佛境界證」,佛陀是證悟到什麼? 「何等是佛境界現」,佛怎麼樣現身三千大千世界,千 百億化身來度化眾生? 「何等是佛境界廣」,這是講到佛的智慧、福德廣大無邊。 這時侯文殊師利菩薩就來回答這些問題了。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這是先講到如來的境界。其實如來的境界不是用大小方 圓來去形容的,其量等虛空,世界有多大,虛空有多 大,佛的智慧就有多大;虛空難以衡量,佛的智慧也 就難以衡量。但是佛陀不是宇宙論,不是世界論,佛陀 是眾生論,佛陀所要談到的道理都是關於眾生的身心 如何淨化、如何證悟真理。 所以,雖然佛陀的境界這麼樣廣大無涯,但是最重要 p-18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的是「一切眾生入」,就是精通深入、通達了解眾生的世 界。 「入」就是深入通達的意思。佛陀不是科學家,他不 把心思放在研究原子、核子、電子,他不是這樣子的。佛 陀關心的是眾生的煩惱、眾生的心性、眾生的生死、眾生 的輪迴、眾生的因果業報,所以佛陀把這個智慧轉到了 眾生的身心當中,去引導眾生。 佛陀的境界、福德智慧這麼廣大,但是他最重視的是一 切眾生入,而又實無所入。在我們凡夫的心境裡面,有 一個我通達某一個事理,有一個事理被我認知了解。但 是依佛陀的境界來講,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沒 有一個主觀的我去了解眾生,而又能實際的去了解眾 生。所以在凡夫是能、所分明——主觀的我和客觀的所 知世界,能、所是相對的,所以我們了解事情的時侯, 都是片面、片斷的銜接起來。而佛陀打破了我執我見以 後,了解事事物物的當下,並沒有主觀的我與客觀的 世界,能、所雙亡了,沒有能所的這種隔礙,所以佛陀 能夠恰如其分的了解世間的真實相,叫做不增不減。 我伸一個手指頭,你看成兩個,這是增;我伸了兩個 手指頭,你一看變成一個手指頭,這是減;一個是增 益值,一個是損減值。佛陀認識世間的真實相,沒有增 p-18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加也沒有減少,恰如其份的去理解。因為佛陀是打破了 我執,所以佛陀了解世間一切真相是正確無疑的,不 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恰如其份的理解,這個就是能所 雙亡的一種境界。我們現在還有我執我見,很難理解佛 陀是超越能所,而了解眾生、度化眾生。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 如來這麼高明的、微妙的認知世界,這種甚深的境界, 它的原因是怎麼樣來的呢?我們說「三祇修福慧,百劫 種相好」,也就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發菩提心,修緣 起性空的正見,斷除一切煩惱習氣,才能達到這個境 界。所以說「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再長的時間來說 明也難以說盡。因為眾生心是相對的,我們所了解的世 界都是片面的、片段的,講到那些無限量的、廣大的智 慧,眾生很難去想像。 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之境界。 佛陀度化眾生是怎麼去度化的呢?佛陀度化眾生,不 是說一下子就跟你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也不是說一開宗明義就告訴你「照見五蘊 皆空度一切苦厄」,而是看我們眾生的程度、智慧、習性、 以及多生多劫來我們修過什麼法門。 p-18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佛陀對眾生說法,首先就是講到人的生命有過去、 有現在、有未來,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正如 昨天、今天、明天,或者是去年、今年、明年,先讓眾生 了解生命的無限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也是 無邊。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累生累劫的一個集大成。 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們所吃的一粒米,這個米不曉得 是過去生過去世幾千萬年以前,經過山河大地日月精 華這麼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每一代的米都受到空氣中 的微塵所影響,太陽、空氣、水都影響這個米的米質, 然後經過農夫的播種,我們吃了這顆米。所以這粒米是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佛陀說法,一開始就是先讓眾生了解,生命有無限的 前生、無限的未來,而我們就是這個生命的主宰者,我 們對自己要有自信。所以佛陀常常說,你可以不信佛, 你可以不相信因果,但是你要相信你自己,因為我們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一切都是如是因如是 果,都是我們自己播種,然後我們自己去收割。所以要 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按照因果律去開創自己的人生。 這是佛陀說法第一個層次——三世因果、業報輪迴。 p-18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佛陀說法的第二個層次是講到:世間許許多多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永遠沒完沒了,跟隨在我們的身邊,如果 我們不善於處理,這個問題會愈來愈擴大。我們的肉體 會老、會病、會死,很快速的衰老、生病、死亡,但是我 們的煩惱如果不設法去斷除的話,煩惱會愈來愈多, 會發酵,甚至帶到來生來世。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個 重要的課題,就是要斷除煩惱,讓我們的心性清淨, 身心才能夠自在。所以佛陀講到三世因果業報輪迴以後 接著就講到苦、集、滅、道。 所謂苦集滅道的「苦」,也就是問題的發現,發現到我 們的色身有生老病死;世間一切萬事萬物成住壞空; 我們的心念生住異滅;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一切 一切都是快速的變化當中。眾生因為無知不能了解,所 以我們執著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有什麼東西歸屬 於我,被我支配、被我利用、被我享受,所以煩惱就來 了。所以先講苦、集,這是我們眾生的生命現象。苦是人 間的事實,而這個人間的事實——快樂或痛苦不是誰 給你的,是自己去招感,那叫做「集」。滅、道是聖者的 生命的現象。

p-18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佛陀說法,不是一下子講緣起性空、不生不滅、不 垢不淨,他有一定的層次,隨著眾生的智慧一步一步 的提升,如是度眾生,這是佛陀度眾生的一個善巧方 便。所以我們現在人一信佛學佛,一定要從皈依三寶、 受持五戒,然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然後才能修 禪定。但是一般人一信佛學佛,馬上就要學打坐,要得 禪定、得神通,這個都是沒有打下好的基礎,學到最後 就不紮實。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 佛陀不僅了解眾生,還了解這個世間的一切一切,佛 陀是清清楚楚。在遺教經裡面,你看一千多年前的經典 就記載不得斬伐草木,佛陀很早就有這種環保的概念。 因為草木能夠保護土地,讓土地生生不息,才不會有 土石流。那我們拼命的砍,樹林少了,山崩了,空氣混 濁了,最後沒有空氣,我們人類就全體死亡。毀滅世界 的是我們人類;能讓這個世間平安的,也是我們人類。 這個是佛陀了解到眾生的身心是正報,依報是山河大 地、草木山川,但是如果我們跟這個世界不能息息相依 的話,破壞世界就是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佛陀雖然不 是世界論,不是宇宙論,是眾生論——以眾生為本, p-19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但是眾生依存的世界也是非常值得我們來關心。所以說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佛陀是正確的了解到山 河大地對我們有非常非常的互相依存性,所以不會隨 便去破壞世間的山河大地,山川的草木叢林不會去濫 砍。 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 這是講到佛陀的智慧了解自我的身心,了解眾生的身 心,了解世間的山河大地,所有一切——過去的、現在 的、未來的這些通達了,在通達的當下,是平等平等如 虛空;沒有一個主觀的我,沒有一個客觀的世界,這 樣才能夠平等的去通達世間的萬事萬物。這是講到佛陀 的智慧的境界。 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 在如來的心境裡面,法界、眾生界一切一切都是平等平 等,沒有什麼那一個尊貴, 那一個是下賤的,一切法在佛的眼光是平等平等。比如 說黃金很寶貴,經典裡面說有些世界黃金為地,好了, 我們住在黃金為地的地方,全部都是黃金,那可樂了 吧。糟糕了,我們要吃什麼?你沒有泥土、沒有水果、沒 有蔬菜怎麼過日子?你在深山裡面,你有金銀珠寶沒 p-19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有用,這個時侯有饅頭、有地瓜比黃金還來的重要。 如果在旅行當中我們的衣服破了,針線最重要;那黑 暗當中,我們有黃金珠寶沒有用,燈光最重要;肚子 餓了,你說你的支票有幾千萬幾億萬,在深山裡面沒 有用,有饅頭、地瓜最重要,吃最重要。所以世間的萬 事萬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某一個時空當中某一個東 西顯得重要,有些是次要。那依佛的眼光來看,一切法 平等平等,這就是如來的境界;所有的都是很重要, 所有的都是平等平等。 在我們眾生來看,我們會覺得賺錢最重要,但是賺了 很多錢,身體卻糟蹋了;是錢賺了我們的健康,不是 我們賺了錢。那我們賺了錢,還要賺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知識、智慧、福德。因為你有了錢才能安居樂業;你才有 多餘的閒暇來看書、研究發明、創造;有了錢你才可以 打坐誦經念佛、拜佛、修行。但是我們世間的人往往就是 停留在賺錢這個階段,而不知道說賺了錢只是為了維 持生命,讓生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智慧福德,去廣結 善緣。我們社會上出問題,就是大家僅僅停留在賺錢的 階段,而不知道去賺比錢更重要的東西。人生觀、價值 觀、哲學與宗教,這一切一切 p-192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是比錢更重要的。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 這個世界的語言大概有幾千種,我們中國人講中文, 美國人講英文,還有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德文、 義大利文、日文......。從經典來講的話,一切世界中「所 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你講什麼佛陀的智慧都能了 解。 這個我們會覺得奇怪,佛沒有讀過日文、英文、西班牙 文,怎麼會了解?依我的研究,這是一種心靈上的溝 通。比如當我們這個頻率調對,頻率對準了,收音機就 會響;那我們的頻率對準了,我們跟動物、跟其他的也 都可以溝通。 在高雄,說有一個女的大概是一場大病,還是怎麼樣 子以後,奇怪了,她變成是動物的心理師,這個動物 她抱在身上,她就知道動物告訴她什麼。有些動物會告 訴她說缺乏什麼,或是主人虐待牠,主人的錢放在什 麼地方,我家的男主人不老實,在外面怎麼樣子的... 這個動物清清楚楚的,還可以跟她溝通。所以這是我們 把這個頻率調到一個程度,跟牠就能溝通。世間有這種 p-193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奇人異事。那這是在眾生界,有一個主觀的我,有客觀 所了知的世界;佛摒除了主觀、客觀,那更高明了。 所有眾生的一切語言,因為言為心生,語言是心裡發 出一個訊號,嘴巴才會講出來的,是先起心動念才會 動口說話,所以我們還沒有講話之前,我們心靈在構 思,這個心念一動,所以佛陀能夠清清楚楚。這是以我 們世間的知識,去分別為什麼佛陀通達種種的語言; 因為語言來自於心念,佛陀的他心通就知道眾生的心 念的起伏,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 這是講到我們我們眾生的二分法:有能認識主觀的我, 跟所能認識客觀的世界。當我們六根對六塵時,馬上產 生認知作用——我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見聞覺知, 都是貼上一個「我」的標籤,然後再貼上一個「我所」的 標籤,這相互之間就有一個落差,而沒有辦法全方位 的去理解。而且這個「我」的標籤又有我的成見,所以我 們透過我、我的成見,我看到的世界是歪曲不正確的。 佛陀打破了我執我見了,他看到的這個世界一切是正 確的。就像一副眼鏡貼上紅的、黃的、黑色的、紫色的玻 p-194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璃紙,結果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不正確的;如果把這些 玻璃紙拿掉了,原來這個世界是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 色。我們的眼球也是這樣子的,我們戴的眼鏡度數一百 度二百度,近視或遠視,亂戴一通,看到的世界是歪 歪曲曲、不實在的。如果是正常眼睛,沒有戴眼鏡,看 到的世界就是如實的世界。這是一個比方,當然我們眾 生還有一個主觀的我、客觀的世界,那麼這又是隔了一 層。 所以說「非識所能識」,不是我們凡夫那種知識所能了 解佛陀認知的世界。 「亦非心境界」,也不是我們的妄想 心所能去猜想佛的境界;因為佛陀證到了這個法身, 「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所以佛陀所說的生理的、 物理的、心理的這些宇宙一切現象,是如實的來說明、 來開導眾生。 非業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行世間。 這是講到佛陀的內心世界不會再造惡業,也沒有煩惱, 也不會被物質所拘。我們也不會說佛是住在那一個國家 是住在神壇還是佛廟。 「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這 個都是說到佛在度化眾生,沒有一個主觀的我、一個客 觀的世界,沒有一個眾生被我所度。所以金剛經說:度 p-195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在佛的心念裡面,因為打 破了我執我見,不再造惡業,不再起煩惱,所以說「非 業非煩惱」。 業報跟煩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比如說累生累劫以來, 我們造了許許多多的業,這時候這一生當中又起煩惱, 這個煩惱就會引發我們的業報,業報愈來愈多、愈麻煩 打個比方,我們說業像種子,煩惱就是像泥巴、像水、 像陽光、像空氣,這個種子如果是被泥巴埋在地裡面, 然後陽光照曬、水份灑上去,這個種子很快就長出來了 所以煩惱愈多的人想得愈多,憂慮愈多煩惱愈多,他 這個業報就一波未平一波又來了,這就是煩惱去引發 這個業。那佛陀煩惱斷盡了,沒有我執我見了,當然也 無所謂我們講的業報,因為佛陀都是清淨的。 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於一念,一切悉明達。 這是講到我們眾生的生命空間,離不開過去生過去世、 現在生現在世、未來生未來世。過去有無量無邊的眾生 現在也是無量無邊眾生,未來是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所 有一切眾生,佛陀於一念當中,一切悉明達,佛陀正 確了知眾生的一切業力果報、煩惱心行,在佛的智慧當 中,都是清清楚楚。就像陽光,太陽離我們幾百億幾百 p-196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億公里之外,可是它的光照到我們全世界上。 佛陀打 破了我執我見以後,那種智慧的光也就是照在所有生 命的身心當中,了解得清清楚楚。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探討的是什麼?就是一種方 便說法。在華嚴經裡面有這麼講,說我們人一出生的時 候,就有兩個天神跟著我們,一個叫做同生,一個叫 做同名。這兩個天神整天就是跟在我們屁股後面,記錄 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口語、我們的手腳的行為,絲絲毫 毫、點點滴滴都記錄的清清楚楚;這是一種通俗的說法 所以我們世間的一切,凡走過的必有痕跡。但是我們一 般人不太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 候,一般凡夫看不到,但是佛菩薩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起心動念在鬼神都可以看到,何況是佛菩薩。鬼神 有五通,天神有更高明的這個通,佛有六通,所以能 夠清清楚楚來了解我們的一切行為善惡。這些行為善惡 有些動了一個念就沒有了,很輕微的劃了一筆,就像 我們在海邊沙灘上劃了一個「一」,可是海水一來就沒 有了。如果我們在海邊的岩石上用刀這麼刻一個字,不 是一筆就可以刻完,要一刀一刀這麼點點滴滴的去刻 這個字,那這個字是水怎麼沖也沖不掉。 p-197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我們前念動這個念,接著又動 這個念,延續這個念,不斷同樣的念,念念都是相同 的時候,然後去做善去做惡,這個業報就差別很大了。 就像在岩石上刻字,刻下去以後,海水沖不了。如果是 說我們動了幾個念頭,然後趕緊提起正念,沒事了, 就像在沙地上寫字,一陣海水沖來就沒有了。所以,一 個人不可能說一修行就沒有妄念、沒有念頭,那是不可 能的事情,但是最要緊的是能不能起正念,當這個念 頭來了,清楚嗎?如果清楚,沒事。 有些人說不敢修行,因為一修行,發現很多的惡念, 也不敢在佛祖面前誦經。能夠發現惡念是好事,因為我 們誦經,我們的心變成很細了,有惡念知道惡念,惡 念起來知道,惡念消滅也知道,惡念變化也知道。所以 「不念起只怕覺遲」,只怕你覺悟的太遲了,一個念頭 又一個念頭,連續的念頭串連起來的話,就容易造業 了。 我們再打一個比方。太空船這個火箭第一節燃燒,它升 高到幾百公里以後,這一節的能量沒有了,然後在還 沒有燒完的時侯,它又引發第二節,等第二節的能量 p-198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快要燒完的時侯,它又引發第三節。所以第一節、第二 節、第三節的火箭,一節一節的燒完就丟掉,經過三節 的火箭燃燒,就可以把你送到太空去了。為什麼呢?它 連接在一起。如果是第一節燒完了,它沒有把第二節點 著的話,這個完了,第二節也不會產生能量了,只好 停在半空中。 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前念是惡念,後念是善念,它 就打消了。雖然有那個惡念, 但是我們一個正念、一個善念來,打消了,沒事了。可 怕的是什麼?一個惡念來了,我們不知道這個是惡念, 然後我們不斷去培養它、去寵它,又再加另外一個惡念 不斷的惡念累積起來,就變成強而有力地主宰著我們。 舉個例子來講,深山裡面的樹,樹根吸飽了水份,然 後沒有下雨的時候,水一滴一滴的就滲透出來,滲透 到地表了。那麼這個森林有幾千萬顆的樹,它一滴一滴 滲透出來的水,就從高山上慢慢集在一起,起初是小 溪,慢慢的就變成河流,然後三四條河流再匯在一起, 就變成大的河流了。所以,我們把大的河流分析分析, 還是一滴一滴的水。你說那是一滴水沒錯,可是聚積起 來變成一個大河流的時候,就可以在上面划船,可以 p-199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用貨船載貨,那有些人在上游的地方鋸下樹木,然後 拋到河裡面,利用這個河水把木頭漂到下游去。同樣這 一滴水,但是累積在一起的時候,就很可怕了。 我們的念頭也是如此。不斷的動惡念、不斷的動惡念, 這個惡念累積起來的話,引爆起來就很可怕了。所以我 們談修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沒有惡念、沒有妄念,不 是這樣子。當我們能發現我們有妄念,表示我們進步了 有這個妄念是正常的,如果連妄念都沒有,單單只剩 下正念的話,當然這是很不錯的,但是一下子要達到 這個境界不容易。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這個是講到:佛陀為什麼能一念之間,了解所有世界 的生理現象、物理現象、心理現象,因為佛陀打破了我 執,佛陀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邪念、沒有惡念,只 是純粹的正念,而且佛陀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那種思 考模式了。所以叫做什麼呢?法身遍一切。打破了我執 它的能量就是無限。世界有多大,佛陀的心量就有多大 然後遍滿虛空界。這是佛陀的智慧。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 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 p-200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 這個就是如金剛經所說的:「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 有肉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 有法眼、有佛眼。」佛陀的知見圓明通達世間一切,三千 大千世界眾生的因果業報、心行善惡,佛陀清清楚楚。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我們講無分別,就是什麼都是一樣, 平等平等沒有什麼差別,不對的。那是講到一切諸法的 總相,都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但是隨著不同的因緣 排列組合,因果業報是大大不相同。我們說一切眾生是 平等平等,那是講眾生的佛性平等,但是我們每一個 人的心念不同,講話方式不同,做事的態度不同,我 們所受的果報也是千差萬別。有那些差別呢? 比如說「業差別」,業力的差別。還有「世間差別」,我們 所住的世間,每一個人福報不同,那麼這個世間的差 別。還有身、根的差別,我們五官不同,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差別。還有受生差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出現 生命也不同。 「持戒果差別」,持戒圓滿不圓滿也是有差 別。 「犯戒果差別」,犯戒的果報要看你的心,你的心是 故意去犯的,當然就是重業了。 「國土果差別」,就像我 們這個世界,如果我們出現在非洲那真是很痛苦的, p-201


華嚴菩薩問明品——普獻法師講述 捱餓、戰爭、愛滋病那真是很可怕,所以台灣 很像是一個很幸運的寶島;這是國土果差別。 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 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 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 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也就是佛的法身無邊無際,通達身心世界,通達一切 世間的有情世界、無情世界,佛的智慧都是清清楚楚; 這就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追求的,希望我們智慧能夠 像佛通達一切,不再迷惑了。所以佛陀叫做覺者;學佛 就是想追求徹底的覺悟,對人生一切萬物的真相不再 迷惑了,身心就自在。

p-20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