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時間:2005 年
~~~目錄~~~ 【懸論】 一、講經因緣 二、經題釋義 三、譯者簡介 【釋經】 壹、序分 貳、正宗分 一、戒律行儀 1.依持淨戒 2.密護根門 3.飲食知量 4.覺寤瑜珈 5.忍謙質直 二、定慧修證 1. 少欲 2. 知足 3.遠離 4.精進 5.正念 6.正定 7.智慧 8.不戲論 參、流通分 回目錄 p-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各位大德,大家晚安。 我們一個月一次在這邊來研究《佛遺教經》,那麼我先講講這部經的因緣。為什麼要講這一 部經?有幾點理由特別選這一部經來跟各位互相的研究。 一、講經因緣 第一個,因為這部經是佛陀要離開人間的時候,對弟子們交代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世俗的人 當我們的長輩要離開的時候,一定會交代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是?或者是財產的分配,或者 是做人做事的原則、重要的一些事情。當他要嚥下這口氣的時候,一定會對子孫做一個重要 的分配與交代。佛陀要離開人間的時候,也有重要的事情來交待,所以我們研究這一部經, 就知道佛陀出世的本懷。佛陀來到這個世間,他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從這一部經裡 面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第二個理由,就是說佛陀所說的法,絕對是離不開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範圍。那麼對苦集 滅道我們要解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但是,在三藏裡邊經律論各有所偏,律藏是屬於戒律方 面的,論藏是跟慧學有特別關係,經藏跟定也有關係。而這一部經對戒定慧三方面都有很精 要的解釋,所以我們研究這一部經,就是對經律論三面都俱到了。 第三個講這部經的因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是從樹下生下來,各位知不知道這個問 題?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是在無憂樹下,他的母親用手攀無憂樹的時候生下來的。然後佛 陀離開人間也是在樹下,就在娑羅雙樹兩棵樹下之間這麼離開人間的。那一般人這麼一念, 他想:樹下生有什麼關係?樹下死有什麼關係?但是,我覺得這個對我們有很深的啟示。 啟示我們什麼?就是說佛非常重視我們人跟大自然間的一種生存之道,共生之道,人跟大自 然的一種和諧。我們來自於大自然,大自然孕育了我們。所以這個經典裡面就啟示了:佛陀 在世的時候,就有這種環保觀念,他絕對禁止比丘出家人去砍伐草木,去破壞土地,從這一 部經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有環保的意識了。所以我覺得這部經對我們現代人尤其 重要,我們整個世界、地球不斷的遭受到破壞,那麼佛陀就是要我們佛弟子不要隨便去破壞 山林樹木、破壞土地。 現代人為了口腹之慾,我們所種的五穀雜糧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是用來餵牛羊豬馬,因為我 們吃肉,我們要耗掉這麼大的能量。我們不直接吃植物的五穀雜糧,我們用這個東西去交換 口腹之慾的時候,結果世界上大概一天有二萬五千人餓死。如果我們直接去吃五穀雜糧的話, 回目錄 p-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六十三億的人足夠吃這個世界所產生的五穀雜糧。在美國,他們幾乎百分之六十的五穀雜糧 是用來餵牛羊之類的畜生。你看非洲有些國家的人民餓死,可是他的國家為了這種經濟的平 衡,他寧願把所生產的五穀雜糧賣到國外去,賣給國外的人去養牛羊,然後所交換來的這種 科技上的東西是有限的,而不能養活自己的子民。 所以,釋迦牟尼佛重視大自然生命的這種環保精神,值得我們做為一個警惕。雖然這一部經 是對出家眾講的,可是他那種環保意識很值得我們來探討。 第四個,我之所以想特別選這一部經的因緣,是因為這一部經要我們遠離種種迷信的行為, 比如說卜卦,絕對禁止出家人去弄什麼觀天上的星象,然後講出恐嚇、危言聳聽的這種語言, 來讓大家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現代世間很多什麼預言家或者是怎麼樣子的,以種種預言講 這個世界會怎麼樣怎麼樣,釋迦牟尼佛認為說出家人絕對是禁止用預言、或者算命、或者卜 卦、或者觀天文種種,來恐嚇世間的人,甚至利用這個東西來謀取財物財產,那是絕對禁止 的。牛頓曾經講過一句話:只要是虛妄的才能想像,如果是事實的都可以理解。所以我們不 要去迷信,這個世間的人說你會怎樣,算命卜卦,佛是不太歡迎這些東西。 我初出家的時候,我們那些長老說:「你出家,你一定要背遺教三經。」遺教三經就是佛遺 教經、四十二章經、還有八大人覺經。那是民國五十三年剛出家的時候,我們也不懂到哪裡 去聽經,不知道怎麼去修學佛法,長老就要我們去背這三部經,他也不講給你聽。那我就拚 命背拚命背。我記得我當時背這部經,七天就把它背起來;然後四十二章經也是七天把它背 起來;八大人覺經比較短,大概一天二天就可以背起來了。 我印象當中,當時背這部經的時候很認真的背。我們吃飯的時候就是不准講話,那我一面吃 飯就一面背經,大概一頓飯下來我就可以背四十二章經還有遺教經,就從第一個字這樣子一 面吃飯一面背。但是這樣不合衛生,吃飯就專心吃飯,我認為是應該這樣子的才合乎衛生。 可是我當時就是急著要把它背起來,所以我一面吃飯我就一面背經。而且很奇怪的是,你一 面吃飯一面背經的時候,很快就背完一部經,飯也剛好吃完。所以當時每天就是一吃飯的時 候,就當作一種享受,就是這麼背經。當然現在我沒有一面吃飯一面背經了。 你說:「師父,那你現在一面吃飯你怎麼樣?」就吃飯嘛。我後來發現到吃飯是很深的學問。 出家人吃飯不能隨便吃的,你這一口飯你吞下去,你若沒有正念去吃飯時候,那真是罪過無 量,滴水難消。 我一直在體驗這個問題,佛為什麼要我們連吃飯也是修行?因為出家人吃的飯,一點一滴是 回目錄 p-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在家人供養的,那在家人供養這些飯給我們吃,我們這麼一吃的時候,如果我們起了個念頭: 「嗯,這個東西真好吃。」起這個念頭已經是增長貪愛心、貪戀執著的心,那就是罪過。或 是我們覺得:「嗯,這個東西難吃。」請問是不是起瞋恨心?那就是瞋恨心。然後我們吃的 時候迷迷糊糊、糊思亂想,這一口飯在咬的時候你不知道在咬,它產生的感覺、全身放出的 信號你都不知道,這就是增長無明。 所以,這一口飯要吃進去,你如果是正念正知的時候,你不會去分別這一口飯是香、是甜、 是酸、是苦、是辣,好吃的多一點多一點,不好吃的討厭、我下次不吃這個。當這個飯接觸 到我的口腔,我在咀嚼,在咀嚼當中我知道;然後吞下這個三寸的地方——喉嚨、食道,我 知道;然後它到達胃的時候我也知道。信徒供養這一份齋糧是讓我去修道的,我藉著這份齋 糧維持我的色身,然後我能夠提起我的正念,而不是說因為這個好吃的東西來增長我的貪慾 心、增長我的瞋恨心、增長無明,那這一口飯吃下去才能化。 所以我就發現吃飯不簡單。出家人你不要以為說是人家供養的,好了,你就大口大口吃,這 麼卡滋卡滋,這麼吞下去就好了,心裡想多吃點多吃點,那不行的。所以吃飯也是不簡單的 一件事情。台灣話怎麼講呢?以前賢頓老和尚說:「吃齋、吃齋,到時候你就知。」意思就 是說,你如果沒有正知正念吃的話,將來你要披毛戴角還。所以各位不要以為說穿這個出家 衣服很好,吃飯有人家供養你吃,不簡單啊。這是我一直在體驗這個問題,佛為什麼要我們 吃飯就認真吃飯。但是他沒有禁止我背經,我是利用吃飯背經。 我特別選這一部經的因緣之一,就是這部經對我來講,我初出家就開始每天背這個經。我怕 忘掉,所以我七天背一部經。像那個勸發菩提心文、金剛經、大悲咒、十小咒,我大部份都 是七天把它背起來。背起來以後,發現這些經非常有受用。 這是我跟各位報告,就是說我為什麼特別選這一部經來跟各位做一個修行的參考,因為這是 佛陀臨終的時候交代重要的事情,這一個重要的事情雖然是專門對出家人講的,但是我覺得 它很值得我們在家信徒以這種高的標準,來對自己修行做一個檢驗,作修行的一種模範。我 們講這一部經的因緣就有這四點。 二、經題釋義 經題「佛遺教經」,括弧內說「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這部經我們簡稱叫做佛遺教經, 但是它的本來的名字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垂涅槃,就是佛即將涅槃了。翻譯的 人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回目錄 p-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把這個經名稍微解釋一下。佛遺教經,所謂「遺教」,當然就是我們長輩、我們教主釋 迦牟尼佛即將離開人間的時候最後一次說法,最後一次對弟子們再三的叮嚀。「涅槃」,過 去的祖師就把它翻成「圓寂」。圓就是圓滿,德無不備就叫圓;寂就是寂滅,我們業障、煩 惱障障無不盡。所有不好的都沒有了,所有好的功德圓滿了,那就叫做圓寂。就是我們的無 明、我們貪瞋都沒有了,那麼就叫做寂,寂滅了;功德圓滿了,智慧、慈悲這些圓滿了;我 們叫做圓寂。所以涅槃是我們佛弟子所追求的一個目標,是生命的圓滿。 在這個圓滿的境界當中,我們分成三種:一種是有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說他證到圓寂境 界的時候,他還是有這個肉體,這個肉體還是有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不像我們這麼難過。 他還是有老病死,還是會挨餓。所以在印度當時,佛的弟子有很多阿羅漢,他證到涅槃的時 候,他還是肚子會餓,還是會冷、還是會熱,他還是要受種種的折磨,那叫做有餘涅槃,但 是他的心境是非常的清涼自在。 第二種是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就是說他已經證到涅槃,壽終正寢,連肉體也沒有了,他不 再受老病死的這種折磨,那就叫無餘涅槃。 第三種,我們大乘佛法就叫做無住涅槃。證到涅槃的人,他因為大悲心、大悲願,他來陪 公子讀書。我們是公子,知道嗎?他是來陪我們,他陪我們生死輪迴,大悲無住來利益眾生, 這是菩薩的一種悲心跟智慧,悲智雙運。利生無住的情形之下,我們稱為無住涅槃。 我最近體驗了一件事情,關於這個無住涅槃,我用簡單形容詞,各位就比較能容易了解。比 如說有事有心,那就是煩惱,是凡夫。我在掃地、我在煮菜、我在燒飯、我在做什麼—— 有事有心。這個事情我做了以後,我希望別人讚美,有事有心哦,那就會有煩惱;如果別人 不欣賞,甚至把我嘀嘀咕咕嫌幾句的時候,我會很痛苦很難過。所以這是凡夫相,有事有心。 另一種是沒事沒心,那是學懶,知道嗎!什麼事都不想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少一事最好沒事,這是懶,這不是我們需要的。 那有一種是我們應該學的,就是無住涅槃,有事沒心,不管什麼大事小事,有事沒心。我 最近看一本書,叫《不要為小事抓狂》,那還是有什麼大事小事;如果你有大事小事的話, 你還是會有煩惱。所以我們要學習沒事——事情來了,當下解決它,也不求別人的認同、證 明、肯定、讚嘆,也不希望別人知道,做了就好。有事沒心,那就是沒事;因為你沒心,所 以就沒事。你整天做事,但是你不會有一個念頭說「我在做事、我在做事」,那你這樣會很 回目錄 p-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痛苦。所以要學有事沒心。那麼沒心就是沒事,整天沒事整天忙,但是事忙心不忙。所以沒 心就是沒事,沒事就是好事,好事就會成雙,為什麼?「雙」是指什麼?是福慧雙修,福德 智慧就會增長。 各位要把它記起來:有事無心,無心就沒事,沒事就是好事,好事就成雙,那就福慧 增長。 所以可以把無住涅槃納入我們生活當中,作為為人處事的原則。每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千萬不要說我希望得到別人証明,你這個念頭一起,你就先種下了煩惱的根在那裡。我不需 要別人的了解証明,那麼你就是有事無心,無心就是沒事,雖然不斷做事,整天做事,但是 你沒有事情可做,這個很高竿喔。這樣好不好呢?好,應該鼓掌呀。我常常講,鼓掌是為了 別人的眼皮,有些人眼皮很重,上班以後眼皮很重,你這麼一鼓掌的時候,他的眼皮會減輕。 所以你不是為了我鼓掌,因為我也是有事沒心。我們要學無住涅槃。 我們講「涅槃」,涅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你說有事沒心,要不然你就是有事歡喜心,這 個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清淨心,生無所住的心,生大悲心,那就叫 做無住涅槃。 佛遺教經,本名叫做: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就是佛即將涅槃的時候,把這個重要的有關戒 定慧、如何斷煩惱、如何超越生死,把這些用略說而不是廣說,來把它約略的、重要的摘錄 下來,來指導比丘、比丘尼四眾弟子的,這一部經是這樣子的。 三、譯者簡介 這一部經是印度文。誰翻譯的呢?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三藏法師,就是通達了經、律、 論三藏的法師。「藏」,就是含藏的意思;經律論裡面含藏了很豐富很豐富的道理、真理、 哲理,所以叫做藏,經藏、律藏、論藏。通達了經律論三藏的法師,什麼時候的人呢?姚秦 時代的人,叫做鳩摩羅什。鳩摩羅什(Kumārajīva),翻譯成我們的話就叫做「童壽」,意思 是很有智慧,他兒童的時候就有老年人的智慧。 簡單介紹他的歷史: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炎是天竺人,就是印度人,很有知識很有學問,德 學兼備,國家也很器重他,可是他不願意當官,就來到龜茲國,到處出去講學。龜茲國相當 現在新疆庫車一帶。龜茲國的國王有一個公主很漂亮,世界各國的人就派人去跟她說媒,她 都不要,但是她一見到鳩摩炎的時候,見到他具德學又一表人才,就喜歡他了,就跟他結婚。 回目錄 p-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結婚以後,據說鳩摩羅什的母親懷孕他的時候,很奇怪的這個母親竟然自自然然就可以通達 天竺的語言,後來就生下二個小王子,他是大的王子。 經過七年的時間,他的母親了解到人生世事的無常,她就出家了。出家以後,連她這個七歲 的兒子鳩摩羅什也帶著一起出家。她知道這個七歲的兒子將來是一個大根器的人,是一個菩 薩再來的人,所以她自己出家了,也把兒子帶著出家。因為這個孩子智慧很高,所以名氣很 大。他每天能夠背誦三萬二千多字的偈語,很多經論看一看他就會背。因為他名氣太大了, 又因為他是皇家的人,母親怕供養太多,就把他帶到另外一個國家去。 離開龜茲國,後來到了罽賓國,就跟隨槃婆達多去學小乘法門,然後學習禪坐,那個時候他 已經對三藏九部一切很多都學得很精通。在沙勒國鳩摩羅什跟外道辯論,大獲全勝,受到國 王豐厚的賞賜,後來他母親覺得這樣子名氣太大也不對,又帶領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跟一 個大乘的法師研究大乘佛法,所以那個時候他就開始研究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個是講 到鳩摩羅什他在小的時候出家的情形。 到二十歲受完戒以後,他的母親就跟他講,她說:「你將來會有很大的成就,但是你會有很 大的災難,如果你克服這個災難,你就可以到東邊震旦國——就是中國,去弘揚大乘佛法。 以後你自己好好的保重。」他母親也是很了不起,是一個證到那種羅漢境界的人,她知道這 個兒子將來不是普通的人,但是會有很大的災難,結果的確有這個情形出現。 接著我們再講中國那個時候是後期秦——姚秦的時代。前秦苻堅聽說龜茲國有一個了不起的 法師鳩摩羅什,他就派部下呂光一定要把鳩摩羅什請到我們中國來。當時的人就是把有知識 有德學的人當做寶,來做為鎮國之寶。結果派了呂光去的時候,龜茲國的國王他不願意, 「這個國家之大寶怎麼可以讓你請走呢?」所以呂光就派人去殺,殺幾萬人以後,鳩摩羅什 不忍眾生被殺,為了救人,就說:「好吧,那我跟他去。」 因為呂光不信佛,鳩摩羅什被他接去以後,他就設計鳩摩羅什,要他成婚,逼他吃肉,要逼 他怎麼樣子,鳩摩羅什等於是遭遇了很多的磨難,他就想辦法去克服。因為他曾聽他的母親 講:「你將來要到東方震旦國去弘法的話,你會有一個很大的災難。」所以他就想辦法去克 服這些災難。 後來呂光領兵返國,當他到涼州時,聽說苻堅被姚萇殺害了,呂光就獨立自稱為王(史稱後 涼)。有好幾次鳩摩羅什跟他講,說你不要囤兵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危險,山崩下來或 者是鬧洪水的時候會淹死人。他有先見之明,就跟呂光講,可是呂光不信,「你這個出家人 什麼都不懂,你只會念阿彌陀佛,你怎麼知道這個軍事?」他說:「我跟你講,你要聽就聽, 回目錄 p-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不聽就拉倒吧。」結果真的半夜就下大雨,山洪爆發,淹死了一部份的人。這呂光一想: 「這個出家人有幾兩重,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所以就對他很尊敬,每次到一個地方, 他就說這個地方不能住、這地方可以住、這個地方怎麼樣,他從此才開始尊重他。 姚萇殺死苻堅後,建立後秦,他也想迎接鳩摩羅什,但被後涼呂氏家族拒絕。後來姚萇死掉 以後,他的兒子叫姚興,當國王了。姚萇要死的時候就跟他的兒子講,他說:「以前派一個 呂光去龜茲國請一個國師來,他竟然怎麼樣子的,你要記得去把這個國師請到我們國家來, 我們國家就會興旺。你要記得!」他要死的時候就交代這一件事情。後來姚興安定天下以後, 想到他父親交代的事情——就是要到涼州去把鳩摩羅什請回來,於是就派兵把呂光消滅,把 鳩摩羅什請回到長安。鳩摩羅什在長安那個地方就翻譯這些經典,總共翻譯了三百八十幾部 的經典。 據說這個姚興可能懂得優生學,他想:「這麼了不起的人,如果讓他死掉的話,沒有傳後代 也很可惜。」就選了十幾個很漂亮的宮女,叫她們跟鳩摩羅什住在一起,讓他傳宗接代。當 時的出家人想:「奇怪,這個師父怎麼跟十幾個宮女住在一起呢?」大家就對師父起了疑心, 覺得「師父不對吧!你怎麼跟十幾個宮女住在一起呀?這怎麼符合戒律呢?」大家就不以為 然。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鳩摩羅什就拿了一缽針,他說:「你們看這是什麼?」大家一看,哇, 整個都是針,很尖很尖很利的針。他說:「這個可以吃嗎?」「師父,那個不可以吃。」他 說:「可以呀!你看看,我吃給你看。」針這麼一根一根吃進去,一下子一碗針全部吃光光 了。鳩摩羅什說:「你們如果能像我能夠把這些針吃完的話,你們就跟十二個宮女一起睡覺 好了。」這個時候他這些徒弟才知道說師父不是普通人。所以有鳩摩羅什吞針的這種故事。 後來他說:「我一生中翻譯的每一部經每一個字,我自己不知道其中文義是否正確?怎麼去 証明呢?若是正確的話,當我死了,身體火化以後,我的舌頭不會爛掉;如果有錯誤。」結 果他六十六歲圓寂的時候火化了,真的他的舌頭就不爛。這是歷史上佛書裡面有這麼記載。 在中國的翻譯經典來講,他是地位非常崇高的一位翻譯家。他翻譯的經典你念起來非常的順, 像我們念的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念起來非常順,因為他的中文程度非常好。因為他在 涼州這個地方住了十幾年,就學中文,所以他對中文可以說是通達的。 這是簡單的講到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簡單的歷史。 回目錄 p-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壹、序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這是結集經典的人把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物、還有會場的情形記錄下來。首先講到釋迦牟 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我們翻成「能仁、靜默」。釋迦就是能仁的意思,牟尼就 是靜默,煩惱斷除了,悲心俱足。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人物,出現在這個人類的 歷史舞台上,相當於現在的尼泊爾。現在還有那個娑羅樹。 據說他的父母親結婚好多年了,都沒有生小孩,後來有一天他母親就作了一個夢,夢到天上 一頭白象到她的身上;當然這是一種傳說。不管怎麼樣子的,我們了解到當時印度人的風俗, 就是懷胎要生的時候一定要回娘家生產。這個有道理的,為什麼?娘家有媽媽,可能媽媽知 道怎麼樣去接生,媽媽有經驗,所以古代印度人的風俗是不能在夫家生孩子,懷孕要生的時 候,一定要回娘家由媽媽來照顧。那麼他的母親懷孕他,要回娘家的時候,就在路上無憂樹 下,聽說她去摘那個樹的時候就生下來了,有這種說法。 那請問各位,經典裡面說他從哪裡生?從腋下生。有沒有這回事?我不相信,我認為應該是 正常生的。經典裡面這樣寫,我是認為它有一個意義,因為當時的印度人有這種傳說,說聖 人或是上等人是從肩膀腋下這麼生下,那麼比較奴隸階級的則是從腳底這麼生出來的。這不 可能的事情嘛!但是當時印度的階級制度有這種思想。佛是很高貴的人,所以佛經裡面當然 記載說是從腋下這邊生。 我認為正常生才是對的。如果他從腋下這邊生的話,我們不要信佛了,我們不能成佛,因為 我們從母體不是這樣生的。所以我認為他應該是像我們正常人這樣出生,這樣我們才成佛有 希望。所以,我認為這個不重要,我們應該是說他出家修道、他所說的法是不是合理,是不 是我們人能實踐?我們人能做到,我們按照這樣去修去學以後,我們的確會能夠得到利益, 我認為這個比較重要。至於他怎麼樣生,我認為那個不重要。 這是簡單講釋迦牟尼佛的歷史。還有什麼由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什麼又看到生老病死 這些,當然這是佛經裡面一種記載,有它特殊的義涵,也是值得我們去注意的。關於這部份 今天我們就不再講,現在要講的是「初轉法輪」。 初轉法輪,佛法用這個「輪」來譬喻,有它的特殊意義。我們知道如果沒有路,那我們要走 回目錄 p-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要通過很難。那如果是說有人挖出一條路,可是高低不平,有石頭、有坑坑洞洞的,也是很 不好走。如果我們用柏油舖一舖,然後再用輪子把它壓平,變成柏油路的時候,我們開起車 來很順,不容易跌倒。那麼這是一種形容,我們眾生內心深處起起伏伏,一下高興一下痛苦 難過,一下恨人家一下又愛戀執著,那個內心的起起伏伏就像一個還沒有開闢的路,荊棘滿 道,坑坑洞洞。而佛法能夠讓我們內心那種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心念把它化解,我們內心 裡面那些不平的不好的雜念惡念全部把它化解。所以我們以輪子來譬喻佛法。 那麼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把這個法——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來轉入我們內心深中,幫我們 把內心當中那些無明貪瞋、那些荊棘、坑坑洞洞全部把它粉碎壓平,所以就叫作「轉法輪」。 轉法輪,轉什麼法輪?四聖諦、十二緣起、八聖道,轉這些法輪。 為什麼叫「初轉」?這個很有意思。就是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那是講到四聖諦, 叫做三轉十二法輪。初轉法輪就是說:佛說世間是苦,我已經知道了,我了解到了——這個 是初轉。二轉的話,眾生你應該了解這個苦是人間的事實,「此是苦,汝應知」。三轉是: 「此是苦,我已知」,這件事我已知,我的確是感受到這個,汝等眾生你也應該知道人生有 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說,這些苦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煩惱來的,我已經知道了,你們也 應該知道,然後我已經斷掉了,各位你也應該要斷掉。這個是講到初轉、二轉、三轉,我已 知,汝應知,汝當知,這是三轉十二法輪。佛陀初初在轉這個法輪,就是講四聖諦(苦集滅 道)法門。 初轉法輪,所度的就是五比丘。因為佛陀出家的時候,皇帝怕他受苦,所以在這個父族跟母 族——他的父親跟母親那邊,就各推派代表五個人去陪著他修道,其中有一個是母族那邊來 的,叫做阿若憍陳如。阿若是他的名字,姓是憍陳如。我們中國人是姓在前面名在後面,外 國人是名在前面姓在後面。阿若憍陳如是一位尊者,是五比丘當中第一個開悟的。在禪堂裡 邊我們不是放佛像,禪堂裡面放的就是阿若憍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的尊者。 我們講到二千五百年前人類的歷史舞台上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覺者,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 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初轉法輪來利益眾生,最先度了阿若憍陳如,那麼他最後說法是度誰 呢?度須跋陀羅。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須跋陀羅本來是一個外道,據說這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 後來他發現到他生死的問題沒有解決,聽說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的時候,他急得要死,要去 見佛。當時阿難尊者說:「不要去見佛,不要去干擾佛,佛要離開世間了,你怎麼這麼晚才 來見他。」 回目錄 p-1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他說:「不行,我非常急非常急,急得要命,我一定要見他,非見他不可。」阿難尊者在外 面擋,擋不住了,釋迦牟尼佛躺下來在那邊,就說:「阿難,你讓他進來吧!他是我最後的 一位弟子,你讓他進來。」結果這個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進來以後,釋迦牟尼佛三、兩句 話就讓他開悟。須跋陀羅開悟以後,他就在佛陀涅槃之前,他先進入涅槃了。這個須跋陀羅 就是佛的最後一個弟子。 佛書上有這麼記載:說須跋陀羅的前世是一隻小白兔,釋迦牟尼佛當時是一隻鹿,鹿王。有 一個國王去打獵的時候,就把這個山頭整個包圍起來,這隻鹿王就讓那些飛禽走獸踩著牠的 身體,越過牠的身體跳到河的另外一岸,所有動物就在牠身上這麼踐踏,而離開這個災難的 地方。當最後一隻小白兔蹦蹦跳跳跳到牠身上的時候,這隻鹿王脊椎骨斷了,就掉到河裡面 死掉。國王看到這一幕——動物為了救其它的動物竟然犧牲自己,國王就下命令說:這個地 方成為動物保護區,任何人都不可以打獵。 據說這一隻鹿王就是釋迦牟尼佛,不曉得幾百世幾千世之前,他曾經當過一隻鹿王。須跋陀 羅就是當時那隻調皮搗蛋的小白兔。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前當鹿王的時候救過他,現在釋迦 牟尼佛要離開人間的時候,他也是最後來報到,一百二十歲了,最後也是証到阿羅漢來離開 人間。所以這個地方說釋迦牟尼佛最後說法是度了一個弟子,叫做須跋陀羅。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所有這些眾生跟佛有緣的,佛都以身口 意三輪來攝化眾生。請問我們有沒有跟佛有緣?有。幾千年前、幾萬年前我們跟釋迦牟尼佛 扮家家酒,你還記得嗎?我們都忘記了。事實上,我們以前跟佛陀在一起過。如果幾萬年前、 幾千萬年前我們跟釋迦牟尼佛連一面之緣都沒有的話,今天我們不會來聽經,我們也不會來 聞法,我們也不會捧這個佛經,我們也不會念佛。就是幾千萬年前,我們跟佛陀在一起玩耍 扮家家酒,做朋友、做同學,有這個因緣。 可是,我們就是迷迷糊糊的,每一生每一世我們就這麼懈懈怠怠的,沒有認真的學。為什麼? 因為我們把財色名食睡這五項擺在前面,我們的順位第一是財,第二是色,然後名、食、睡, 這些順位擺完了以後,第六個才擺什麼呢?打坐、修行、誦經、拜佛。所以叫做末法——就 是把法的修行當作最後,不重要的。我們當時是陪釋迦牟尼佛在扮家家酒,人家早就成佛了, 而我們為什麼還迷迷糊糊?因為我們把它擺在財色名食睡之後,最後了,末,所以是末法。 我們到現在還在摸,摸出不名堂來,所以我們要趕緊的生慚愧心,不要這輩子又把寶貴的生 命賠上去,又是迷迷糊糊一生一世,絕對不可以。 回目錄 p-1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這生當中,你要下定決心:在這個寶貴的生命獻出去之前,我要把這個生命的問題好好的研 究一番,認識一番,理解一番,絕對不能迷迷糊糊的走。前輩子我們迷迷糊糊來,這輩子絕 對不能再迷迷糊糊去,絕對不行。這是我讀這部經的時候,我自己對自己下定一個決心—— 這一輩子一定要找出一些消息來,弄出一點成績來,不能把它擺到末後第六。如果你把它擺 在第六的話,那就是末法。我們講「末法」就是這個意思。 「末法」還有一個意思,是說佛陀所說的法,那種純淨的法,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這種歷史 流變以後,佛陀純淨的法沒有了,大家忘記了。所以我們研究這部經,我們就是要了解佛陀 當時怎麼交代,怎麼修行的。所以研究這一部經有沒有意義啊?很有意義喔。佛陀當時最純 淨最原始的那個法是什麼,跟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法落差太大了。現在我們進到寺廟裡面,你 看拜懺、拜什麼水陸大法會、拜山這些什麼的,然後買一大堆的動物放生就會長壽,好多奇 奇怪怪的法門,你在這部經沒有看到這些啊,是不是呢?所以我們找到最原始的修行方法, 那從這部經就可以看到了。 佛陀對應該度的眾生去度他,那沒有緣度的眾生怎麼辦呢?佛陀也以種種的方法跟他結緣。 已成熟的眾生讓他解脫,未成熟的眾生也讓他種下這個因緣。那佛陀怎麼辦呢?他留下舍利 子,千奇萬變;有些人很虔誠的拜佛,竟然長出舍利子,真的有這回事情;有些人是舍利子 慢慢由一顆變成二顆,二顆變四顆;有些還看到有顏色的;這都是佛陀為了利益眾生,用這 個舍利子讓眾生種一個因緣。沒有得度的眾生,佛陀就讓他種一點善根。所以「所應度者, 皆已度訖」,那麼還沒有成佛,還沒有得道的,就像我們,我們就是誦經、拜佛、念佛、持 咒,研究經典,聽經聞法,來加強這個善根。 「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最後,佛陀還是不能違背大自然的法則,必須離開人 間。那佛陀離開人間在哪裡呢?在娑羅雙樹間。這娑羅樹大概是印度才有吧,不曉得什麼樣 子,我沒有看過。娑羅樹就是堅固樹,據說它開的花是白色的,它會結果實,果實很甜很好 吃,我沒吃過。佛陀選在樹下離開人間,就是啟示我們: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有這個 山河大地,有花草樹木,人類才能夠生存。佛陀臨終的時候特別在樹下,就是告訴我們要愛 護樹木山林。 書上有這麼記載,說佛要離開人間時,頭在北方,腳在南方,然後面向西方,背向南方。佛 陀要離開人間,不像我們要離開人間的時候,急急忙忙,手忙腳亂的,這一去不曉得到哪裡 投胎轉世,擔驚受怕:「唉啊!完了完了,怎麼辦?這一下走了,從這光明走向黑暗的一個 世界,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這麼走。」釋迦牟尼佛不是喔,他清清楚楚的交代了很多事情。 回目錄 p-1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據說當時阿難還有那些弟子們大家哭啊哭啊,淚流滿面,傷心一個導師要離開人間。優婆離 尊者說:「阿難,你不能再哭了,你不能迷迷糊糊,重要事情是你要去趕緊問佛啊。」就問 了四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個就是經典安「如世我聞」;第二,佛陀離開人間後,要以戒為師; 然後怎麼樣去修行,怎麼樣去修戒定慧得解脫呢?就依四念處來修;第四,對調皮搗蛋的比 丘就默擯。這是優婆離尊者提醒阿難尊者,佛即將進入涅槃的時候,佛還交代這四件事情。 那下面的經文就是把這四件事情詳細的解釋。 所以,佛陀要離開人間的時候是清清楚楚,把所有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全部講完了以後,還 問各位有沒有問題,問三遍喔。你看經典最後是這樣子問三遍:有沒有問題,好,沒有問題, 我該走了。這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出生到離開人間,漂亮的一個顯示,人間的佛陀生與死之間 的這種情形,所以我們來好好研究這部經。 「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當佛要進入涅槃的時候,那時候是中 夜。印度人把時間分成叫作二六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然後初夜分、中夜分、後 夜分。一個時辰是四個小時。早上六到十點叫初日分,太陽剛剛出來;十點到下午二點就叫 中日分,太陽最熱的時候;然後二點到六點叫做後日分,黃昏了;從六點到十點就是初夜分, 晚上了;中夜是十點到二點;後夜是二點到早上六點。佛陀是在晚上十到二點,就是凌晨的 時候離開人間的。 「寂然無聲」:眼看著佛陀要離開人間,大家再怎麼痛苦難過,也都暫時不敢哭,眼睜睜就 看著佛陀要離開人間,所以寂然無聲。 這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我們現在人要離開的時候,如果你不哭就叫不孝。我親眼看過 很多信徒離開人間的時候,親戚朋友一定要哭,我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哭呢?我 們念佛啊!」他說:「不行啦,我們如果不哭的話,人家會說我們不孝。」所以他一定要大 聲哭。連我的祖父要走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我看到那些哥哥、親戚朋友,哇!捶胸頓足的 這樣大聲哭鬧,只有我沒有哭,因為我不知道什麼叫死亡。我還問他們說:「阿公怎麼躺在 地上?他為什麼不睡在床上?」我那時候真的不曉得,很笨。客家人的風俗,人走的時候一 定是用草蓆舖在客廳地上,就「睡」在那地上。我那時候年紀小,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麼睡 在地上幹嘛?我還問大人:阿公怎麼睡在地上?結果我的頭被人打了一下子,「這麼笨的孩 子,你也不哭,還問這些怪事情。」 釋迦牟尼佛要離開的時候,你看他都事先有交代,大家都是寂然無聲,正知正念,了解諸法 的如實相。連釋迦牟尼佛証到涅槃的人,也不能違背大自然的法則——生、老、病、死,所 回目錄 p-1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以有生有死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有一個外國生理學家,Lakon vog,他講過一句話,他說: 大自然最大的發明是什麼?大自然最大的發明就是死亡。這一句話很有意思喔。佛陀不這麼 講,佛陀說:「諸行無常」四個字。 所以,人要離開人間的時候,最好大家都不要出聲音,不能哭,最多只能跟他念阿彌陀佛, 念佛,要不然就是請人幫他開示。那如果人離開人間的時候,各位要注意這是一個常識:如 果眼睛睜開,嘴巴張開,千萬不能把他封棺,他有心願未了。這是我的經驗,人如果是死不 瞑目的話,嘴巴張開,眼睛睜開,千萬不要把他封棺或是怎麼樣子的,要請人在他的耳朵旁 邊跟他解釋。 就有一個信徒突然間離開人間了,他來不及處理他銀行裡面的存款,那怎麼辦呢?他眼睛就 是睜開開的,嘴巴張開,但是他不能講話。他要講,可是已經沒有力氣了,他最後一口氣就 是憋在那邊,嘴巴張開,眼睛睜開。我到的時候,就趕緊問他的家屬:「你們家裡還有什麼 事情?還有什麼財產?你們趕緊把他處理。」當然最重要就是銀行。他們就叫他太太趕緊去 銀行,把他的存摺帳戶全部處理好轉帳,銀行也不知道這個人已經病危走了,然後回來報告 說銀行的存摺已經轉入他太太的帳戶的時候,就跟他講:「老先生,你銀行裡面的幾百萬, 數目多少,已經轉入你太太的帳戶了。」這麼一講完的時候,他的眼睛慢慢閉起來了,嘴巴 閉起來,他知道啦,他心願了了。 所以,如果有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你千萬不要用手去摸他的眼睛嘴巴,硬是把他這麼闔起 來,那不行的。你要跟他開示,開示以後再幫他念佛,念佛以後又再開示:「人生無常,你 就放心,你所有的事情我們幫你處理好,你的子女、你的太太我們會幫你怎麼樣子去照顧, 你就安心的走,你跟著阿彌陀佛走吧!」這麼一遍一遍的開示,他覺得心願了的時候,他的 眼睛自然會閉起來。你千萬不要用力使勁的要把他眼睛闔起來,那他也不會閉的。 有一次,台中有一個信徒他就是帶小孩子到北部去,踫!一下子發生車禍,死亡受傷什麼很 不幸的事情都一起來。他的孩子在台北發生車禍,就是眼睛不閉。他打電話來問我,因為我 在台中,我說:「那你就趕快跟他開示,叫他好好的跟隨阿彌陀佛去。他平時喜歡玩的那個 玩具讓他抱一抱、摸一摸,就說你就跟著阿彌陀佛去,阿彌陀佛會帶你去很好的地方,有很 多的玩具讓你去玩。」這是一個善巧方便,孩子聽了以後,他心理安下來,他會走。 「為諸弟子略說法要」:「弟子」,我們怎麼去解釋?我們學在老師的後面,那就叫「弟」。 像兄弟,弟在後面,所以我們學在師後就叫「弟」。解從師生,我們的了解是從老師那邊生 出來的,所以就叫「子」。就像兒子是從父母那邊生下來的,我們的了解是從師父那邊生出 回目錄 p-1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來的,所以叫做子。「弟子」是這個意思。那麼佛陀要臨終了,把最重要的修學方法來跟弟 子們略說,重點提示,說修行的方法該注意的事項。這是這部經的序分。 貳、正說 一、戒律行儀 1.依持淨戒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 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這是簡單講到我們修行佛法,第一個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持戒。 戒,經典怎麼寫呢?叫波羅提木叉,把它翻譯成我們中文的話,就是「別別解脫」。因為佛 的戒有重戒,還有輕戒,比如波羅夷戒就是重戒。我們實行一條戒就會斷一種煩惱,遠離種 種的業障。一條戒就能解脫一種煩惱,解脫一種業障,所以波羅提木叉的意思叫作別別解脫。 我認為佛陀所說的戒,出家的戒也好,在家的戒也好,戒也就是人類生存之道。人類能夠生 存,一定有他必須遵守的一種法則,這種法則不是約束我們,是讓我們的身心遠離痛苦。遠 離這種自己製造痛苦又製造別人痛苦的這種法則,我們稱為戒。 所以一般人說:「我不敢受戒,受了戒很麻煩,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好像釋迦牟尼佛 故意用這個戒來約束我們,束縛我們的身心。」我認為不是這樣子。各位,你會不會嫌十字 路口有紅綠燈?幸好有個紅綠燈,我們大家才能夠平安,是不是?只要每一個人遵守紅綠燈 的指示,交通就能夠順暢。那麼佛陀的戒就相當於這個紅綠燈,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就像紅綠燈該走該停,道理是一樣的。 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候所交代的,第一個就是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不要把這個戒當作兒戲, 我想這樣子做就這麼做,隨著我的意願,我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何必佛陀來制這個戒呢? 佛陀制這個戒不是故意來整我們,是替我們設想,替我們人類指出一種生存的道理、生存的 原則。如果我們能夠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就像在黑暗當中得到了光明, 也像窮人得到了寶貝;窮人得到寶貝的時候,就解決了問題。我們在無限的生死當中迷迷糊 糊,我們想保住人身這一個寶,佛陀說持戒就能夠保住人身。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就先持 戒。 回目錄 p-1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有一句話說:「佛滅無大師」,那佛滅以後,誰是我們的大師呢?就是戒,就是戒律,所以 說「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戒就是各位的大師,引導我們遠離生死大海的一個大師。「如 我住世,無異此也」,戒存在的話,佛就存在了,佛的法身慧命、佛的清淨僧團就會永遠的 安住在這個世間。 現代人往往就是說會以現代的知識來制這個戒律,我想舉個例子來講,佛陀在世的時候,戒 條裡面有沒有戒不能抽煙、不能吃檳榔?沒有吧!現在出家人說:「那好,那我們也可以抽 煙,可以吃檳榔。」佛那時候也沒有安非他命啊,那我們可以用安非他命嗎?不行的。所以, 我們要瞭解佛陀戒的精神在什麼地方,不要說佛當時沒有制的戒我們就不要去守它,那不對 的。佛陀制戒的精神在哪裡?佛陀制戒一定是保護我們的身心。那現在有新發明的東西會傷 害我們身心,佛陀沒有說,因為當時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就不要去犯。佛陀當時制戒精 神就是要保護我們身心,讓我們身心得以淨化。 因為持戒的基礎,才能修定;有定以後,才能開這個智慧;所以戒是一個基礎。你建一間房 子沒有打基礎的話,你建起來的房子絕對會垮下來,這就是為什麼佛說戒是汝等大師,這是 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戒存在的話,佛陀的法身慧命就存在在這個世間。 ★ 下面就要來說比較詳細的部份。先提出戒是我們一切修行的根本,然後來詳細解釋這個戒有 哪些。我們來看經文: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 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這是對出家人講的,對在家人就不通。在家人可以買賣,合理的買進,合理的賣出去,來方 便人家。如果沒有商人來經營開這個店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到工廠去買,那很麻煩。所 以必須有零售商、有販賣店、量販店,給我們一個方便。所以在家信徒可以經營買賣的行為, 這個是合理的。 但是我們在家人不可以存這種心念,你不要說:「現在如果是有戰爭、有什麼災難、有什麼 SARS 的時候,我這個價格可以好好賺一筆。」你這個念頭就不對了。或者是我們去經營殺 人的武器,販賣很可怕的武器,那也不行。所以在家信徒的話,就是殺生的、色情的、酒色, 傷害眾生身心的那種職業,那就不好。像一般這種士農工商,對人類的身心有所助益的,那 種生意是可以做的。 回目錄 p-1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當然出家人就不行,出家人不能以這個買賣來維持生活。因為這部經是對出家人講的,所以 說「不得販賣貿易」。因為如果我們的心念一天到晚想我買什麼賣什麼來賺很多錢的話,他 的道業就沒有了。所以有一句話怎麼講呢?說「衣食當中無道心」,你一天到晚在衣食當中 去用心的話,你就沒有道心了。「道心當中有衣食」,一份道心就有一份道糧,你真正在道 的方面去下功的話,不會餓死。一個人修正道,持戒莊嚴,這麼認真修道的時候,自然有龍 天護法。 我們拜的關公、韋陀菩薩,他說:天下只要有人修戒持道的時候,如果沒有人送供養的話, 他會送供養來。有這一回事。那個道宣律師他在深山裡面,就有天人來供養他,歷史上有這 麼記載。所以一份道心一份道糧,出家人如果是整天在衣食當中去著墨的話,你道心就容易 退。這個是講到出家人不要去做生意,不要去經商,也不可以「安置田宅」,買很多田地, 一買一賣經營房地產,或者種很多很多,生產的東西來賣。 但是我話又說回來,當時印度人是以托缽為生,佛嚴格的禁止出家人去種東西來吃,可是佛 教傳到我們中國的時候,中國的習俗不同,出家人尤其托缽,人家瞧不起,以為是乞丐,所 以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就變成中國化的佛教,就變成有寺廟有寺產,有的時候寺產租給農人。 那些有錢人買一大塊的土地,說:「師父,我這個地獻給寺廟,建寺廟來度眾生。那麼一部 份就租給人家,租給人家就有收入,好好維持這個生活。」所以在我們中國的佛寺裡面,大 部份都有土地,甚至土地裡也有種一些水果,這些水果賣了以後,他們就可以生活好修行。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多多少少寺廟都會有些土地,有些甚至信徒捐給寺廟的。所以這個 地方講到安置田宅,當時在印度是絕對嚴格禁止,但是到我們中國變成中國式佛教的時候, 大部份都會有這樣子,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還有出家人也不可以去「畜養人民、奴婢、畜生」。出家人不可以養狗養貓,知道嗎?也不 可以養奴僕——就是在家人。這個地方「人民」是指不信佛的人。我多少錢去請那些不信佛 的人來幫我掃地,來幫我怎麼樣子的。但是,因為我們中國佛教的制度不是很好,我現在發 現很多出家人他老年的時候手腳不方便,寺裡面的出家人又少,沒有辦法去照顧,就請那個 印尼的越南的來照顧。像宏法寺每天早上有一個越南來的女孩推著一個歐巴桑來拜佛,她說: 「這是我越南請來的,一個月大概花二、三萬塊這樣子。」如果是出家人的話,就不好這樣 子的。但是沒辦法,有些寺廟他沒有人出家,老年的時候還是要畜養人民、奴婢,是不是? 有些出家人養狗養貓,這個就不符合戒律。我是很反對養狗養貓的、飼養動物,人就活在人 的世界,不要去養那些狗貓,要讓牠自己去謀生,不要去養。大家都不要養這些東西。出家 人絕對不要去養人民、奴婢來伺候我。你有錢,你去找人來伺候你,這不對的。養那些狗貓, 回目錄 p-1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那太無聊了。所以佛陀嚴禁出家人畜養人民、奴婢、畜牲,都不可以。 還有「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這是對出家人說的,不可以去種植,因為栽種的時 候你去挖這個地,會挖死蟲啊。過去那些祖師大德不太喜歡建寺廟,我一直研究這個問題, 因為你出家人建寺廟的時候,你不是要挖地嗎,還要砍樹,那麼會有一些陰界眾生依賴這個 樹為生,或是依賴這個地為生,當你建寺挖地,就會傷害到那些地底的蟲類眾生,對自己會 損福報。所以出家人如果是要建一間寺廟,他一定要去灑淨,告訴那些地裡面的、樹上的眾 生說:「你們先走開,你們移居到別的地方去,我們要建地嘍。」一定要來這一道手續,道 理是這樣子的。然後念大悲咒、誦經、誦往生咒,這樣子做了一個法事之後,你要建才能建, 不然的話會很多磨難。真的會有這個事情。這就是一種悲心,不要去傷害那微細的眾生,連 那微細眾生都不可以傷害。 出家人也不能穿金戴銀。我戴的這個是「透明的錶」,奈米的,你們看不到。我一向就不喜 歡這些。有些出家人喜歡掛那個什麼護身,什麼東西一大堆的,掛在身上,說什麼天珠會避 邪,有沒有這回事?我不相信,那是生意人講的,說天珠是天上飛來的,掛了以後會避邪。 你沒有邪念,你就不用避邪,知道嗎?你心裡面沒有什麼邪念,那還有什麼邪?不可能。所 以不要那些穿金戴銀的東西。尤其這個亂世,在家人也不要掛,很危險。甚至你的皮包也不 要太漂亮,很炫耀的,這個是日本的,這個是德國的、義大利的,你掛在外面的話,那個飛 車族砰一下就把你拉過去,你就跌倒了。所以還是要樸實一點會比較好。 所以,出家人不要穿金戴銀,不要房間裡面擺了一大堆的東西。如果你去參觀我的關房,第 一個沒有車子,沒有電視,沒手機、沒電話,我是「四無」,四個沒有,我的車都放在信徒 家裡面,信徒就是來載我,我也不必繳油費、保險費,什麼都不要。我可以這樣,但是你們 不可以,你們要送孩子上課,要做生意,那你們是理所當然的,出家人不需要這些。 一切種植及諸財寶,這些皆當遠離,如避火坑。誰敢靠近火?一靠近火就會被燙到。這是譬 喻。如果我們出家人這個心一天到晚想種什麼能活,然後賣了能賺多少錢,那個心整個就在 財寶上面下功夫的話,道念都沒有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很懇切的對出家弟子說:絕對不要去 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不要安置田宅、做賣買、種什麼東西來賺錢,然後買賣金銀珠寶, 身上穿金戴銀,這些都不行,這是對出家弟子嚴格的要求。 ★ 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 皆所不應。 回目錄 p-1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這是講到環保,是對出家人講的。就是說草木有草木的生命,花草樹木各有其生命,它的生 命跟我們形態不一樣,我們是有第六意識,他們沒有第六意識,但是它們還是有生命。而且 我們是依靠草木才能生存,如果沒有草木,我們人類就死光光了。所以佛陀絕對禁止出家人 去砍樹木,去毀壞大自然,破壞宇宙間大自然的這些東西,都不行的。出家人不可以墾土掘 地,也不行去破壞森林,去破壞山林,破壞土地花草樹木。因為對出家人來講,這樣還是會 有殺念在那邊,有殺念那就跟殺戒有相當關係,所以是不可以的;另一方面是維護大自然, 對環境的保護。 然後出家人也不要去種這個藥草。種藥草雖然是可以救人,但是你整天用這個藥草的話,很 操心,而且你又不是專家,你讓人家吃了這個藥,萬一吃不好,吃了有副作用,人家會怪你, ,不行的。但是,從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看起來,中國古代的出家人好像都會把脈會看病。 在那個時代我覺得可能有那種需要,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出家人大部份住在深山裡邊,深 山裡面當然有老百姓,出家人本身就有研究這個醫藥,真的有那個醫術的時候,就可以替人 治病,但是還不能收錢,是免費的。所以佛教到中國以後,跟印度原始的佛教是有點差別的。 佛陀當時是絕對禁止去合和湯藥,那是比丘戒有這樣子,但是菩薩戒的時候就不同了。菩薩 為了利益眾生,而他的確有研究的時候,他可以用這個藥物給眾生。因為菩薩戒裡面說: 「菩薩當以五明中求」,五明中就有醫方明,菩薩必須通達醫方來度眾生。 「占相吉凶」,就是算命卜卦。出家人不能以算命卜卦來維生。「仰觀星宿」,就是看這個 天上,天上有什麼二十八星宿、十二宮、七曜,那麼人間有什麼災難的時候,天上會有異象 產生,比如說彗星出現了或會有什麼出現。的確會有這個現象。 好幾年前,我們台灣有乾旱的時候,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天上有這個天象——月亮在空中,萬 里無雲,但是萬里無雲當中會有一種雲,那個雲是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很大很大,月亮在中 間,就是孤零零的一個月亮,然後四周有一個圓圈雲這樣把它包起來。各位如果看到這個情 形,你就知道會發生乾旱。當時我看到這個情形,我真的就把它記錄起來,然後我就跟信徒 講:「哎呀,會乾旱,要小心。買一些大水桶稍微積一積水吧,萬一有乾旱的時候,還有點 水可以用。」他說:「師父,真的假的?」我說:「試試看吧!」然後我就打電話給某一個 單位,他說:「哪裡?胡說八道。」結果隔了年以後真的就乾旱。有這個事情。 那如果是我們看到這個月亮濛濛的,那就是會下雨。農曆初八的時候,月亮不是剛好半圓形 嗎,如果初八半圓形月亮的這個直線(直徑)很直很直的時候,物價不會波動;那如果初八時 它中間這條線不是直線,而是有點彎曲的話,表示物價會波動。你不要用這個來賺錢,你了 回目錄 p-1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解了,就是你會自己心裡上要注意這件事情,知道嗎?我現在不是在講星象學,是讓各位了 解有這麼一個現象。如果是下午太陽要下山的時候,「落日胭脂紅,無雨也有風」——西邊 整個是紅光,那就是明天會刮風或者是下大雨。 這是講到天上的這些星宿,它是我們人間的業力的一種反射,是有這種現象。我們不要依靠 這個來維生,知道這個東西了,我們可以來預防,及早作準備,那就沒有關係。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 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 這是對出家眾所說的一部經,但是有許多道理也讓各位在家信徒了解到佛陀的關心這個世界。 上次我們講到佛陀誕生於樹下,離開人間也是在樹下,這個很有意思,所以說比丘不得斬伐 草木,墾土掘地。也順便講到了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這些都不是究竟的,所以佛 陀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然後說出家人不要去參與世事、世間的政治,因為畢竟宗教是超越的, 不屬於那一個政黨,所以不得參與世事。出家人自己要有一個風格,不要去結好貴人,親厚 媟慢。 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於四供養,知量知足:四種供養就是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在家信徒就是供養出家人 吃的穿的,還有臥具湯藥。 我們台灣的信徒的話,供養就不只這些了,還供養房子。供養房子對不對?不對哦,知道嗎? 你現在買一幢公寓,說:「師父,這幢公寓給你住。」這樣對嗎?不對。你拿那個錢去建寺 廟讓大家住,那這樣子可以。所以你不可以說:「那我對師父恭敬恭養,好,那我買一幢房 子給師父住。」不對哦,佛陀只規定供養出家人的話,就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臥具,印度人出家受戒的話,他有一塊布,這塊布就是他打坐用的、睡覺用的,那就是臥具。 出家人也會生病。所以,供養出家人,就是吃的、穿的那就是袈裟、然後臥具、湯藥。那麼 做一個比丘,對信徒的四種供養要知量知足。在家人念到這個地方就要注意,你不要說: 「哦!我與這個師父很有緣,我買一幢房子給他供養。」那這個不如法。 趣得供事,不應畜積:這是講到出家眾除了三衣一缽以外,不要去累積一大堆東西,該吃 該用的夠了就好,太多的話麻煩;這是對出家人講的。即使在家人也是一樣,不要累積很多 回目錄 p-2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的東西,家裏塞滿東西也是不太好。 我們的生理需求不太多,但是心裡的欲求是無限量的,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英 文字 need 和 want 不太一樣,need 是說你必需的,你的身體必需衣食住行,就是必需的不 多;但是我們心理上的欲求——want,我想要,哇!那就不得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些 東西讓我們了解,如果我們僅僅去不斷的累積物質,擁有很多很多東西,你覺得會很快樂嗎? 錯了,因為我們的生理所需求的東西不是很多,衣食住行所需不多,但是內心那種欲望是無 量無邊,是很可怕的。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就是說,我們內心裏面的煩惱——通常我們講貪瞋癡三毒,我們用戒定慧來對治這三毒,用 戒定慧來消除這種貪瞋癡,所以遺教經一開始就先講這個戒,就是戒我們貪。不是說我們一 信佛學佛,馬上就是要修禪定,各位知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先有規律的生活,持戒,守本份, 對食衣住行適度的要求合理的。如果是整天過著滿足這種生理心理種種欲求的話,你會忙得 焦頭爛額。 ★ 那為什麼要戒貪?戒貪的道理是什麼?我們繼續來看。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 我們信佛學佛,跟一般人所想像的宗教信仰是不太相同的。一般的宗教信仰是什麼?比如說, 相信有一個萬能的神,就是宇宙的創造者,我相信他的力量可以拯救我,信,我就得救了。 但是佛法的信仰不是這樣子的,佛法講求解脫。那麼我為什麼煩惱?為什麼痛苦?就是我們 內心裏面有許許多多的無明、貪瞋癡這些煩惱,只要我內心裏面這些毛病沒有的時候,我解 脫這些病、這些病態的東西,那我就自在了。 所以,一般宗教的信仰說「信就得救」,佛經裏面不講得救,叫「解脫」——不是誰來救你, 不是佛來救你、菩薩來救你,不是這樣的,是我們內心遠離那種貪瞋癡的束縛的時候,身心 就自在了;也不是說我要到那一個世界那一個地方,我們就得救了。 這是我們談到信仰。佛教的信仰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講追求解脫。我們的身心有無形的繩 子把我們綁得緊緊的,困住我們;貪、瞋、癡、慢、疑、惡見這種六種根本的煩惱,它把我 們束縛得緊緊的。 回目錄 p-2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到一個深山裏面,你會害怕嗎?會害怕哦!一個人在黑暗當中會 害怕對不對?那為什麼會害怕?因為我執嘛!你有「我」這個概念,你怕有鬼出現,鬼出現 會掐人脖子會怎麼樣,聽太多那種故事了。所以,因為有我執的時候,你會害怕。 不但是這樣子,有一天我們老了病了的時候,我們會想到死亡,也會害怕,是不是?然後我 們情緒不能控制,別人罵我們,我們很難過,起瞋恨心;別人對不起我們,恨他一輩子;這 些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它就像一個無形的繩子束縛著我們身心,讓我們生死不 能自在,心情很鬱悶,恐懼死亡,恐懼孤寂。我們有這六種根本的煩惱,簡單的說就是三種: 貪、瞋、癡。貪瞋癡再細講,就有慢、疑、惡見,還有什麼大隨煩惱、小隨煩惱。 那麼,我們持戒就能夠使困擾我們的這些根本煩惱,慢慢、慢慢的得到降伏。所以戒是最基 本的,是正順解脫之本,是把我們導向解脫的地方,故名波羅提木叉。「木叉」的意思就是 解脫;「波羅提木叉」就是別別解脫。你受持一個戒,你就可以解脫一種煩惱;你受持某一 個戒,你就會減少某一種煩惱。 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這句話就講到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這個地方就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學佛法,第一個不是馬 上去修禪定。現在很多人來到寺廟裏面,「嘿!師父,你教我坐禪。」,這不是隨便說一下 要打坐就打坐,不是這樣子的哦!一定要過著道德的規律生活,最起碼不要去傷害別人的身 心、別人的財產、別人的名利,要有這種基礎;然後不飲酒,不賭博,不抽煙,這些壞的惡 習沒有;然後知見正,那麼才能去修這個禪定,修這個智慧。所以,不是說我們持戒就可以 解脫,不是這樣子。持戒,還要得到禪定,禪定還要觀這個無常無我,才能得到這個智慧。 所以我們很多人誤解了。 以前我在念佛學院的時候,有些同學說:「持戒就可定,得定就得慧,就開智慧。」好像說 你建這個房子,你建一層樓它就會長出第二層樓,第二層就會長出第三層,對嗎?不是這樣 子的哦。它是說你建第一層的基礎打得很好,然後你才能建第二層;第二層建得很好很穩固 了,你才能建第三層;意思是這樣子。 有些人他不了解,說「那我就整天持戒、念阿彌陀佛,持戒、念佛就夠了。」這是誤解經典 的意思了。在經典裏面它是很簡單的寫,可是它真正的意義是這樣子的:有持戒的基礎,才 能夠修禪定;然後你有禪定這個基礎,去觀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夠得到這種滅苦的智慧, 回目錄 p-2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才能夠得到解脫。 這個是講到持戒,不是說持戒就包括一切了。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 在我們中國有八大宗,其中有這個律宗。太虛大師就曾經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談,他說:律宗 不能單單成為一宗,是每一個宗派的人都應該學的。如果你說律宗,那你單單持律就好,不 要研究經典,那這樣算什麼?一天到晚就持戒就好了,經典也不用看了,也不要誦經也不要 拜佛,就持戒就好了;這也不對。持戒,並不是某一個宗派要持,其他宗派就不持,不是這 樣子的。不管什麼宗派,持戒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所以佛陀再三的交代:「是故比丘,當 持淨戒,勿令毀缺。」就是說我們想得到生命的解脫,一定要從持戒開始做起。 當持淨戒,勿令毀缺:戒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該做、不該做的,佛經裏面都是規定的清 清楚楚。比如殺盜淫妄,就是不通懺悔,這個是不管在家、出家都是要注意的事情。有的時 候,我們會憑自己想像這個戒不重要、那個戒重要,不是這樣子的。佛陀說的戒都是很重要 的,不要隨便去把佛陀的戒去掉或者是增加什麼,那都是不對的。那下面就講到持戒的好處 是什麼。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一切的善法都從持戒這個基礎來長養的,就像這個大地, 大地能夠長養萬物,那持戒就能長養所有的善法;禪定、智慧、悲心、福德都是從持戒而來 的。所以相反就是「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就像我們建房子,你如果不打地基, 那你別想建第二層第三層,不可能。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在我們所謂的修行裏面,戒是最基本最根本的。為什麼呢?持戒能夠得人身,這是很重要的。 佛經裏面講到持戒一定會得人身。我們前輩子如果沒有持戒,這輩子得不到人身;如果是持 戒不嚴謹的話,這生來到人間投胎轉世為人的時候,五官會不全,這樣各位了解嗎?一個人 如果身相很莊嚴,那就是他前輩子持戒莊嚴。如果我們沒有持戒莊嚴的話,一定會缺陷。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前輩子喜歡講人家的壞話,挑撥離間,說那種很低俗的話,或者是 回目錄 p-2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用很惡毒的話去罵人,或者是用文字書報報導,或者是利用電視媒體去毀謗人家,你說我嘴 巴沒開口,但是你那個念頭去毀謗人家,這輩子的報應是什麼?就是啞巴。為什麼會啞巴? 父母親也沒有啞巴,為什麼生下的孩子是啞巴?他自己的業報啊! 那如果是說我們前輩子喜歡殺生(殺盜淫妄酒根本大戒裏面殺生),殺生多,那這輩子則得到 的果報會怎樣?病痛很多。什麼病痛很多呢?長瘤、長什麼癌症要手術,要不然就是剖腦、 開胸剖腹的,這都是犯了殺戒;犯了殺戒,這輩子多病,然後短命。 這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要我們持戒?持戒是在保護我們,不是束縛我們。 一般人說:「唉呀!我不敢受戒,我信佛就好了,我不受戒。」不對!三皈依的話一定要受 五戒。如果你五戒不能守,你想喝酒的話,那你就持四戒,最起碼殺盜淫妄這四戒一定要持。 如果是喜歡喝酒的話,來生就顛顛倒倒,沒智慧。這輩子如果喜歡喝酒,酒戒不能戒的話, 很容易墮入為畜生,畜生就沒智慧了。所以說,「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持 戒是最安穩的。 不過我們話又說回來,如果是我們為了希望來生得到人身而持戒,這個叫著相持戒,也不對。 「我現在持戒,我就希望來生得到人身,莊嚴富貴。」這樣為什麼不對呢?你單單持戒莊嚴 的話,你沒修禪定、沒修智慧,一旦你得到人身,莊嚴富貴的時候,很容易造惡業。因為你 莊嚴富貴,又帥又酷,那會有很多麻煩,很多異性會去追求,然後搞得你身敗名裂。你可以 看到這個社會上很多名人,成功的男人背後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失敗的男人背後有一大堆 的女人,知道嗎?為什麼一大堆女人?因為他身相莊嚴,他單單一個外表就把你迷了。像電 影明星,你看看迷惑多少人啊!他修持戒,但是沒有禪定,沒有智慧,沒有正知正見。 所以,這個地方雖然說戒是第一安隱功德住處,但是前面告訴我們「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 及滅苦智慧。」所以你不要以為說那我持戒就好了,持戒就得人身了,來生得人身這樣就夠 了。這是我們講到持戒要注意的地方。 2.密護根門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對治五根。尤其是在家信徒,在家信徒有家庭有事業,那出家師父也必須 面對信陡,他必須人跟人之間有互相來往,這個世界不容許我們一個人獨居,或者是遠離塵 囂到深山裏面,就一個人跟花草樹木為伍,那不可能的。我們一個人不能離群獨居的,所以 在我們人跟人、人跟事、人跟物之間,我們的五根對這個五光十色世界的時候,怎麼樣在動 回目錄 p-2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態當中去把持?下面的經文,我們來簡單的念一下就好。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修行,第一個是修持戒,但不是你持戒好,你沒有犯到戒就好,因為戒 不能斷我們的煩惱,知道嗎?它只能斷除我們的惡業而已,不要去犯到別人。那麼,能夠安 住這個戒,有了持戒的基礎以後,你要進一步的去制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不要讓 這個五根去貪而無厭的、去講求五根的感受——眼睛要看電視,要看種種的節目,要看這個 花花世界;耳朵要聽什麼音響,聽好聽的,這個刺激蹦蹦跳跳的什麼東西;舌頭要吃進山珍 海味;然後這個身根去種種的欲望享受。佛陀告訴我們,不要在這五根方面給它太隨便了。 我們往往會原諒自己,「唉呀!偶爾享受沒有關係。」可是這個五根就是這樣子,你一放出 去以後就很難收了。 我就講一個我自己的事情。最近寬謙法師他送來什麼咖啡的,我是從來不喝咖啡。他們說: 「師父,你吃吃看啊!這個是古坑咖啡。」我說:「好吧!你們這麼善心,我就拿來吃。」 糟糕,吃了一包,會不會想再喝?可是我警覺很快,這種東西我喝了會上癮,我就戒掉了。 世間的事情,你警覺性要很高,否則的話,你會原諒自己,「喝一包咖啡有什麼關係呢?」 開始是這麼沖這麼喝,可是你喝了以後,會覺得那味道非常的舒服。我不推銷哦!各位千萬 不要喝,因為你一喝了以後就上癮,你就會中毒。所以我就馬上就戒掉它。你放縱它的時候, 它就會沒完沒了。我警覺性還算滿強的。 我有一個出家同道,他說:「師父,沒喝咖啡沒精神。」他說喝了幾年了,很難戒。你看它 也會讓人上癮。咖啡很刺激,所以他身體不太好,胃不太好。我說:「那你就不要喝咖 啡。」他說:「師父,很難戒。」我說:「難戒也要戒。你不戒的話,最後送棺材給你,裝 起來,你就會戒了。難道你要見棺材才戒嗎?那時候要戒也沒有機會戒了。」所以這個五根 你放縱它的時候,就很難戒了。 各位,你看電視,一個節目又一個節目一直看,那就是讓你的眼睛在享受,心也在享受,你 越看越喜歡看。如果你動念想去看電視的時候,你覺得「今天沒事,看點電視吧!」,那你 看一看以後,就會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想看。但是你試試看,當你動念要去看電視的時候, 你就動一個念頭:「我不去看,看你怎麼樣?」你試試看。 以前我也很喜歡聽那個日本歌。以前就會想:「聽聽吧!沒有關係。」去壓一下就有日本歌 曲可以聽了,也有那個唱片 CD。後來我想:「為什麼浪費時間呢?」現在他想聽的時候, 回目錄 p-2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NO! 不行!」,他就服了,就服你了。養成這個習慣,我現在就不會去聽,不受它控制。 那有些人喜歡吃冰,不吃冰很難過日子,也有這種人。他就用舌根,舌根非嚐那個味道不可, 那就麻煩了。 從這個地方可以了解到,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物質上的這種享受,如果不懂得去節制的 話,那就叫做放逸。所謂放逸,就是說你要吃好、要睡好、要用好、要穿好、要種種那種享 受的時候,跟修道就很難相應。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放逸的時候,那不是說你身體上的需求而已,它轉變成你內心裏面那種欲望,越來越大越來 越大,希望越多越好,已經陷入不可救藥的時候,那是變成一種很麻煩的事情。所以我們能 夠守著戒還不夠,還要想辦法制服五根,不要做我們生理感官的奴隸。 我們一輩子都做這個感官的奴隸。講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我們在台北的時候,有一個小 和尚最喜歡吃臭豆腐,再怎麼臭他就是買來吃;不但是買來吃,還去偷買。那師長也會戒嘛! 師長說:「不行。」可是他想辦法也要去偷買來吃,偷買回來以後放在棉被裏面,晚上再慢 慢的享受。這是什麼?做欲望的奴隸,很可憐。我們世間人為什麼吃檳榔?為什麼抽煙?為 什麼抽嗎啡?為什麼?就是那種氣氛那種感覺,他被這個感覺迷住了。被這個感覺迷住的時 候,就沒完沒了。 所以,養成過著簡樸的生活,當我們的色身夠營養維持它,夠了就好,不要放縱我們這個五 根,讓它拼命的貪圖那種感覺,那就變成流於欲望了。剛才我們講過,生理的需求不多,但 是心理上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做五根這種感覺的奴隸,它就轉變成一種習慣,那 習慣就很難斷了。一旦變成一種習氣,那習氣是非常非常難斷。所以你看那個抽煙啊、賭博 啊、吃檳榔啊、甚至吃冰淇淋、吃臭豆腐......,這些奇奇怪怪的「享受」,它已經變成習氣, 變成習氣以後就難斷了。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 可制也。 這是一種譬喻。牧牛的人、看牛的人,他拿著一個鞭子,拿著一個繩子拉著牛的鼻子,那牛 走路的時候,牛是不會聽話的,牠看到旁邊有別人種的稻苗,綠綠的好吃,牠一定是頭歪過 去吃。那麼這個牧牛的人他一定是把牠拉回來,牠往左偏就往右拉,往右偏就往左拉,隨時 注意;他如果不拉的話,牛就跑去吃東西了。其實,如果我們沒有正知正念的時候,我們的 五根就會貪戀執著五欲色聲香味觸這些享受的事情。牛,就是譬喻我們的妄念。 回目錄 p-2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講個故事,你們眼睛才不會這麼重啊!這是真實的故事,在台南縣將軍鄉那邊發生的一個公 案。有一個寡婦,她先生死了。先生死了,家裏破破爛爛的,就留一條牛給她。那留一條牛 給她,她就利用這條牛幫人家耕田。 有一天,不小心這個牛沒有綁好,牛就跑到隔壁的玉米田裏面,就吃了別人的玉米,壞了別 人的稻苗。那塊田剛好是三個兄弟的,那三兄弟就說:「你那隻牛吃了我這個玉米,吃了稻 苗,你要多少錢賠我們。」她說:「我沒有辦法賠你啊!」他說:「妳沒有辦法賠?那妳這 條牛賠我們好了。」三兄弟就把這隻牛殺死了,「這個牛肉我們賣掉了,皮還可以賣,就這 樣子來賠我們好了。」 她一個女人家怎麼辦?沒辦法,那隻牛真的就被殺掉了。牛被那三兄弟抓來殺掉以後,那個 寡婦就不能生存了,她就自殺死了。你看,那條牛就吃一點東西,就演變成這麼嚴重的事情。 這三兄弟把這隻牛殺掉,那個寡婦自殺以後,奇怪的事就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三兄弟他 們是一個大家族,沒有分家,都住在一起。這三兄弟他們各有孩子,有子子孫孫。然後這三 兄弟的子孫就一年死一個,譬如說今年老大的兒子死掉,明年老二的兒子死了,後年老三的 孫子也死了,就這麼一直輪一直輪,一個個死了。最後一個他跑到那裏?跑到台南南鯤鯓代 天府。 然後他就躲在那個神廟神桌下面,他想躲在那最平安了。結果這個冤魂還是不放啊!硬是把 他從神廟裏面拖出來,在南鯤鯓前面就這樣趴在地上,眼睛瞪得大大,像那個牛的眼睛,眼 睛凸出來,死掉了。可怕不可怕?他們所有的子子孫孫死的時候,都是眼睛凸出來,就像那 隻牛要死的時候,不甘願,眼睛大大凸出來。 後來他們是去請問那些得道的老和尚,老和尚說出他們之間的因果就是這樣子。很可怕!牛 就是吃了那麼一點點人家的玉米,吃了一點點別人的東西,結果造成了這個寡婦自殺,然後 這個因果報應,死了那個冤魂不散啊,就這樣子來報應,把他們三兄弟的家庭一個一個讓他 死得像牛一樣,眼睛凸出來這樣死。 我們的妄念就像那隻牛,這頭牛就表示我們的惡念。當我們動一個惡念,你如果沒有把它化 掉的話,這個惡念就長出許許多多的罪業,罪業就這麼跑來了。所以我們要很小心的對我們 眼耳鼻舌身這五根。 回目錄 p-2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還要注意第六根:意根。我們時時要注意心的這個念頭,「嗯!想吃什麼....想看什麼....想 做什麼.....」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你如果沒有去警覺,沒有去正知正念的時候,那完了, 就會怎麼樣子?「犯人苗稼」,就會犯到這個罪孽了。 所以經文說:「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這是佛陀要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很小心很謹慎的謹言慎行。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從第六意識來的,如果我們意根有正知正見 正念的時候,五根就不會放縱,否則一放縱的時候,將無涯畔,不可制也。 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阬埳。 這是另外一個譬喻。佛陀用這個譬喻讓我們了解,沒有經過訓練的馬,又沒有轡。轡就是一 種駕馭馬的麻索,套在馬的嘴巴,用那個繩子困住牠,你要讓牠跑、讓牠停下來,你就將這 個繩子拉緊或是放鬆,這個叫做轡。那一隻馬如果沒有經過訓練,又沒有繩子把牠的嘴巴套 著,這是很危險。 各位有沒有看過賽馬?在美國每年都有一種遊戲,就是騎那種惡劣的馬、沒有經過訓練的馬, 如果你能騎幾秒鐘,那你就能得到冠軍。那個是很殘忍的,知道嗎?馬是要讓人騎,但是人 就是以這個動物做為遊戲,很殘忍。 你看,一隻沒有經過訓練的馬,你一騎上去,牠一邊跳跳跳,一定會把你摔下來的。那如果 是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放縱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些享受的話,一定會讓我們墮於 三惡道。「阬埳」,就是指很深的地方,掉下去一定死的。如果放任我們這種享受的話,一 定會墮於三惡道,這就像惡馬、壞的惡馬、沒有經過訓練的馬,很危險,騎起來一定是會讓 你受傷的,不死也傷。 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 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這是一個譬喻,說如果我們這輩子被小偷偷了,錢財被偷光光,會窮一輩子;但是我們內心 裏面那個小偷——妄念妄想,這個小偷會偷我們的功德,把我的功德偷得光光的。如果我們 這個五根你不去制止它,你放縱它的話,那麼五根的賊禍會殃及累世。如果我們放縱五根, 去做殺盜淫妄這個惡業的話,那是會殃及累世,好多生多好世都在三惡道中。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看到一隻鴿子,是賽鴿,不是帥哥哦,是那種比賽飛的賽鴿,他看了以 回目錄 p-2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後,他眼睛就是很不舒服的感覺。然後又看到一隻螞蟻,他也好像心裏很不舒服的感覺。佛 弟子就問:「師父,你為什麼看那隻鴿子,好像動了什麼念頭?你看了那隻螞蟻,好像也不 太舒服的樣子?」 釋迦牟尼佛說:「唉!很可憐啊!」他說這個鴿子失去人身已經八萬劫了,一輩子做鴿子又 一輩子做鴿子,八萬劫都還沒有脫離這鴿子的生命、這種身體。而那隻螞蟻也還沒有脫離蟻 身,牠墮入成螞蟻的時候,就是迷迷糊糊這樣過日子的,死了又做螞蟻,死了又做螞蟻,經 過七佛了還是做螞蟻。那你想想看,我們能夠得到人身,那是有如指甲裏面的泥巴,而失去 人身就像大地的泥土這麼多,一失去人身的時候,那真的是要千年萬年才能業障消,轉生人 身。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得到人的身體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去慶幸的 事情。我們一般講幸福幸福,實際上,得到人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尤其,我們得到人身又能 夠受教育,能夠識字,能夠親近三寶,那真的是很大的福德。 但是,要失去人身也很容易啊!如果我們放縱我們的五根,貪吃貪喝貪睡,貪這個飲食男女, 放縱五根的時候,它會「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 生理上的這種需求適可而止,否則的話,就會為了滿足五根欲望去犯戒做壞事,我們就墮入 三惡道,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要小心我們的內心裏面那種妄念,就像小 偷一樣,會把我們所有功德偷得乾乾淨淨的。「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那如果是 偶爾一下子不小心放縱它的時候,趕緊把它抓回來,因為人非聖賢,偶爾會放縱自己一下, 馬上趕緊就提高警覺把它收回來,很快的就讓它消滅掉。 我們接著看的是講到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它本身不會造業,會造業的是什麼呢?心為 其主,這很重要。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它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它的背後有一個叫做第六 意識妄想心,這一個才是麻煩的所在。所以,修行不是說我眼睛不看、耳朵不聽、嘴巴不吃, 這五根都不讓它作用就好了,不是這樣子的,最主要是這個心為主。 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外道他把眼睛矇起來、耳朵把 它塞起來、嘴巴把它貼膠布。就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子?外道說:「對啊!眼睛就是看那世 回目錄 p-2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間的花花綠綠才會造罪嘛;嘴巴就講那壞話嘛;耳朵聽了音樂就會想跳舞。」所以這個外道 說:「我的師父叫我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嘴巴不要說話,這樣子就沒事了。」阿難就 很調皮的說:「哦!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眼睛瞎、耳朵聾的人早就得道了。」 這樣了解嗎?修行不是眼睛不要看、不要聽、不要吃、不要喝,不是這樣子的,是把這個妄 想心制伏了,這是最重要的,不要被這個妄想心不斷的拉著我們去感覺、去感觸、去享受, 所以修行是修這個心。這個心就像主人一樣,主人如果是正的,他的部下就是正的。有一句 話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五根是下樑,它的上樑就是我們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主人啊! 所以修行,就是你對你自己當前這個念頭能夠正知正念。 讓我們再複習一下這個「正知正念」。正知是第一個功夫,正念是第二個功夫。比如說我這 桌子上有很多東西,這個叫正知。正知,這麼多東西我清清楚楚,這是黃金珠寶、這個是紙 張、這個是什麼,我清清楚楚,這叫正知。那我了解很清楚了,我就想「哦!這個金銀珠寶 我要。」那就要有惡念,不是正念了。我能夠正知,但是我又能保持正念,我不會說:「哦! 這個黃金珠寶我識貨,我要拿這一個我就能享受一輩子。」所以,正知是一個功夫,但是還 不夠,還要有正念,正知、正念這兩個經常都會配合在一起。 有些人他正知,但是他沒有正念,於是他識貨啊,像那個小偷到鐘錶店、賣珠寶的地方,他 一定是拿好的嘛,他不會拿那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有信徒種蘭花,奇怪!小偷都很厲害, 那個名貴的蘭花一棵一百萬的都被偷光光,一棵十塊二十塊的他不一定要。他(小偷)有正知, 但是沒有正念。 所以,我們修行的話,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正知,還要保持正念。如果你有正知,卻沒有正念, 也不行。「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那就是要保持正知正念。如果我們 能夠保持正知正念,十字街頭好參禪。在任何時刻,你只要正知正念的時候,不再障礙,沒 有任何東西障礙我們;只要你這個心守住了,就不容易被它朦騙。 下邊就有一段文來形容這個心的可怕。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這是譬喻,說我們這個心比毒蛇、惡獸、怨賊、大火還厲害。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 我們心比這個還更厲害呢? 你知道我們看到毒蛇是有形的,惡獸也是有形的,怨賊也是有形的,大火我們也看得到啊! 回目錄 p-3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但是,我們的心是看不到,你要綁很難綁。見到毒蛇的話,我們會提防,是不是?我們一看, 「嘿!毒蛇來了。」趕緊閃開或者是用什麼東西把牠制服;看得到啊!那惡獸再怎麼厲害, 什麼狗、什麼貓、什麼很兇的話,我們也會警覺。你看到小偷,你也會躲一躲閃一閃,你怕 他會傷害你,因為他是有形的。你看到火,你也會事先去注意。 但是,心沒有形相,一但它發動以後,它會利用我們的五根去造很深很深的罪孽,那就很可 怕了。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希特勒,他認為猶太人不好,日耳曼民族是最優秀的,因此他 認為非把這些猶太人殺掉不可,要把他們滅絕——將近五百萬猶太人被關在洞裏面,然後放 瓦斯。你看,一個念頭而已! 然後像日本的話,你看他們幾個月要把我們中國整個吃掉,所以他們就宣傳了,對他們子民 說:「你們想吃好的東西,要好的什麼地方,這個好山好水就在大陸那邊,那邊都有。」那 怎麼辦呢?「好,我們就是要去打他們,搶過來我們就有了。」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麼 爆發。 所以,這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想起來,它就能做了。這個念頭很可怕很可怕,因為它是無 形的。無形的,但是有其內必形於外——它是無形,但是它執行起來的時候,是很可怕很可 怕。有形的東西我們不怕,最怕是無形的。 將來這個世界我們人類會滅亡,滅亡在那裏你知道嗎?滅亡在無形的空氣。我認為將來世界 的人類最可怕是什麼?樹木被我們慢慢的砍掉了。我們為了要吃肉,所以我們就把樹木砍掉, 砍掉做什麼?種草。種草做什麼?養牛。因為我在巴西住了前後大概十幾年,我很了解那個 地方,它一天大概有幾十萬畝土地的樹木被砍掉,然後去種草養牛。養牛做什麼?殺一殺, 變成牛排,送到美國去賣。最後這些樹就慢慢慢慢砍光了。 據聯合國的調查,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即使我們不再砍樹,所有的工廠也都暫時停止,不 再運作,不再製造二氧化碳、製造甲浣、一氧化碳的毒氣,現在空氣當中所含有的這個毒氣, 就是一百年內都不能消失,多麼可怕!何況我們現在還是汽車啊、工廠啊不斷還在排黑煙, 是不是呢?在我的看法,未來我們人類是死在這個窒息——沒有空氣可以吸了。現在我們覺 得呼吸很好啊,可是慢慢慢慢發現空氣的品質越來越糟糕、越來越糟糕......所以未來世界的 人類一起死亡,絕對是一個毒氣,那毒氣大概吸了以後就死了,不必什麼用刀子殺啊!這就 是說,無形的東西才是可怕;我們心是無形的,空氣也是無形的,看不到。這個無形的心就 是很可怕。 回目錄 p-3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阬。 這是譬喻我們如果沒有正知正念,就像一個人手裡拿了器物,裏面裝了很多很多蜜,「哇! 很好吃很好吃!」看啊看啊,想到等一下要吃那個蜜的時候,越想越流口水,可是前面有一 個坑洞,他沒有發現,他一直看著蜜的時候,他掉進坑洞裏面,死掉了。這是一個譬喻。 我們眾生為了某一個欲望——我們想當什麼長、想當什麼國大代表、或是什麼代表的,然後 我們就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就毀謗人家:「啊,這個什麼樣子.....」就去宣傳。就是想將 來有一天我當了什麼立法委員、當了什麼代表以後,我就能夠一手遮天,我就有很多錢;很 多錢以後,我吃喝唱跳,玩遍世界什麼什麼東西,但是不知道這個惡孽造下去以後,麻煩了。 這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不方便去舉例,你們看新聞就可以看到很多了。就是為了 自己的目的,有的就不擇手段做壞事情,最後下場都很慘。可是我們世間人好奇怪,世間不 斷的在上演這種報應,可是你看我們世間的人不怕。 舉個例子來講,尹清楓命案,據有人去追究調查結果,尹清楓命案之後,這些有關涉及的人 員,包括外國人,他拿到回扣的、這些公司單位、什麼東西,不是瘋就是死,要不然就是很 慘的車禍。可是我們世間人會害怕嗎?不會怕。現報哦!我們都不會怕,因為沒有智慧嘛。 「但觀其蜜,不見深阬」:我們一般人短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這個因果報應。 所以說,我們如果沒有遠慮的話,必有近憂。 你看看,我們現前衣食住行不缺,眼睛能夠看書,也能誦經也能拜佛,這段時間如果沒有好 好把握的話,再過幾年怎麼樣子?眼睛花,耳朵聾,白髮蒼蒼,髮蒼蒼視茫茫了,你那時候 再想說我來親近佛、我拜佛,沒有機會了。所以要好好的把握機會。不要說我要像別人一樣 擁有幾幢房子,我要怎樣做多大的事業。我不是叫各位不要去做事業,不是這樣子的,最起 碼你有一個事業、有固定的收入維持生活,細水長流的,這樣就好,不要說我一定要有好幾 仟萬幾億萬以後,我才來好好修行,不可能,當你有這幾億萬,你會想說:「那再賺一筆 吧!」你會這樣子的,沒完沒了。 所以,你能夠適度的有一個工作、有一個事業、有固定的收入,然後你該怎麼去修行,否則 的話,你會為了貪圖有一更大的收入,但觀其蜜不見深阬,那就很麻煩了。尤其是無常的深 阬一來臨的時候,你就掉進去了。 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回目錄 p-3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這是另一個譬喻。你知道那個訓練象的馴象師,他就是用一個鉤子尖尖的刺牠,那個象看到 鉤子就怕了。狂象如果沒有尖鉤的話,你就不能制服牠了。猿猴得樹,這個猴子如果你把牠 綁在樹底下的話,牠再怎麼跑就在樹底下,但是如果繩子斷了,牠跑到樹上的時候,你就抓 不到牠了,牠就在樹上跳來跳去跳來跳去,叫做什麼呢?騰躍踔躑。就是當猿猴跑到樹上的 時候,東奔西跳的,你沒有辦法去抓牠、控制牠了。 這是譬喻:如果我們沒有正知正念,那就像狂象沒有那個鐵鉤來制伏牠。那個象發脾氣來很 可怕。 在動物園裡,據那個負責餵養象的人說,象脾氣來的時候,也會把這個養牠的人踩死的。我 問為什麼呢?據研究,因為牠這個象的本性是在荒野的地方過日子,但是我們把牠圍在那邊, 牠心裏上很不舒服,所以即使是養牠的人每天拿東西餵他吃,幫牠擦背,牠一發脾氣的時候, 照樣把他踩死了。動物園的人每年有十幾個被象踩死,世界上有那記錄的。 那麼猿猴就是跳在樹上,沒有辦法控制的。我們心就像猿猴那樣子,一但我們放縱它的時候, 就難可禁制。所以佛陀說:「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有一個信徒他說:念佛誦經時還是有很多妄想。我說:那你怎麼辦?他說:「那就讓它 想。」我說:你這樣對嗎?他說:「對啊,很舒服。」怎麼舒服?「師父,這輩子都不能實 現的願望,我就坐在那邊想,想到好痛快。」你如果養成這個習慣,當這個妄想來的時候, 你不去制伏它的時候,它就不斷的引發很多很多妄想。 我說:「那你不是做白日夢?」他說:「是啊!是白日夢,沒有錯。可是坐在那邊想,很舒 服啊!這輩子不能當電影明星,可以想像自己成為多美多美的人,然後拿到什麼多少的獎金 又怎麼樣子的,多少瘋狂的人來請他簽名.....」想像的一大堆。你放縱你的妄想心,它就會 這樣子的。 所以,當急挫之,無令放逸。你養成一個習慣:這個心不要讓它隨便胡思亂想,你養成這個 習慣以後,它慢慢、慢慢就會正知正念;然後它正知正念以後,你會感到一種法喜,那才是 真正的快樂。而不是你去妄想一大堆那種白日夢,不是的,那很糟糕。所以接著佛陀就怎麼 說呢?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回目錄 p-3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修行,各位不要以為說那我持戒就好了,你持戒,這個持戒很好,但是你不對你的心去 下功夫,佛經裏面怎麼形容呢?如犬逐塊。犬就是狗。 佛經裏面說:一個有錢人家綁了一條狗在門口,一個小偷想偷東西,他就叫另外一個人丟石 頭,狗就去咬那個石頭。一個人拼命丟石頭,那個狗就拼命去咬那石頭,結果另外那個小偷 趁狗去咬石頭的時候,他就從門口進去偷東西了。這叫做如犬逐塊。如果是有訓練的狗,你 石頭丟過來牠不理你,有訓練的狗牠是盯著人看。或是你丟骨頭、什麼東西的,牠不會吃, 有訓練的狗牠絕不會去咬那骨頭或者是咬那石頭 ,牠不會那麼笨,牠就盯著那個人 ,那那 個人就沒辦法偷他的東西了。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那我持戒不做壞事就好,持戒沒錯,很好啊,但是內心裏面那個欲望、 妄念如果你不去制止它,制伏它,降伏它,安伏它,最後還是會失敗,叫做如犬逐塊。《寶 積經》裏面怎麼形容呢?它說有些人為了守戒,就到深山裏面去修,因為深山裏面看不到這 個五光十色、花花綠綠的世界,也聽不到那些聲音。可是內心裏面的欲求、內心裏面的妄念, 如果不去制服它的時候,有一天有事了。有一天他下山來了,他看到這個五欲世界的時候, 還是控制不了。 因為五根是被第六意識來控制的。那控制五根的這個第六意識,如果我們沒有去折服它降服 它,你即使持戒再怎麼嚴謹,還是不行,因為根本還在那邊。斬草不除根,怎麼樣呢?春風 吹又生,一定是如此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精進, 有四種:已生惡馬上令它斷;未生惡令它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的善要令它增長;這就叫 精進。精進跟努力不一樣;努力去偷東西,那不算精進;做壞事,那不算精進。所謂精進, 一定是讓我們身心得到好處的。 3.、飲食知量 接著釋迦牟尼佛談到飲食之道,這是對出家人講的,但是,我覺得在家人也可以做參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 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飲食之道;飲食對修行有很大的關係。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就是講我們出家人吃東西不是貪圖它的口味,來滿足 回目錄 p-3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的口腹之欲,不是這樣子的,要把吃的東西當做藥,藥是來治我們的病。治什麼病呢? 餓的病。因為你一餓,沒力氣,就沒辦法修行了,所以餓也是一種病。我們吃東西只是治這 個餓病。然後我們身體上有許許多多的需求,吃這個「藥」來讓我們身體上夠營養,夠維持, 才能夠修道。所以我們修道不是說不吃飯,一般以為我們不吃飯就能得道,不可能,是把吃 東西當做是在吃藥,就不會貪求口味。 不貪求口味,「於好於惡,勿生增減」,不會說好的就多吃,那你長滿貪心;不好的就生討 厭的心,那就長養瞋恨心。這是佛陀告訴我們,飲食也是修行之道,也包括在修行裏面。那 吃東西做什麼呢?「趣得支身,以除飢渴」,我們身體有四大,這個四大要不斷的提供飲食, 時時維持適度的營養,才能維持生命。所以吃東西只是為了解除這個飢渴的病;飢渴是很痛 苦的事情。 所以,佛還是規定我們要吃,只是吃的時間以早上最好,過了中午十二點以後,吃東西不太 好。這個有它的道理的,就是我們人的身體消化吸收最好是在早上,過了十二點以後消化吸 收就不太好,吃的東西容易造成累積身上,變成毒素。在家信徒如果每天晚上要吃的話,要 少吃,吃清淡一點,下午五、六點的時候就吃,你不要晚上八九點、十點、十一點你還在大 吃大喝,吃得飽飽去睡覺,會生病。 我們在阿根廷時,他們當地人的習慣是什麼?晚上十點請客。晚上十點請客的話,吃飽飯也 是十二點了,回到家裏就半夜一點了,所以那裏的男男女女都是大腹便便的。我當初去的時 候,心想怎麼那裏的男人都「懷孕」?真的,他們的男人大部份都肚子很大。後來研究他們 的生活習慣,就是晚上請客,他們很晚吃。在我們中國人的話,七、八點就吃了,但是他們 是晚上十點鐘吃飯。 釋迦牟尼佛的話,就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午不食。如果是在家信徒,下午的話就五、六 點趕快吃一吃,簡單的吃一吃,多喝點開水,這樣子就好了。 這是講到我們吃的目的,就是要維持身體的健康,而不是享受那種口味,認為這個吃是一種 享受;吃不是一種享受。 在大乘佛法,吃不但是像藥來這樣吃它,我看華嚴經裏面怎麼講?說比丘為什麼吃東西呢? 修道人為什麼吃東西呢?它說我們身上有八萬四仟「蟲」,我們身上有很多「蟲」。當醫生 的人就比較知道,人的身上有很多細胞、有什麼好的細菌;佛經也是這麼講,說我們身上有 很多很多細胞,它必須吃東西,不然它會死掉。它是講有八萬四仟「蟲」,當時的名詞沒有 回目錄 p-3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細胞」。所以修道的人吃東西,是去餵身上這些細胞,讓這些細胞能夠維持生命;這是在 大乘經典的時候有這種講法。小乘經典的講法,就說吃是治病,是為了當藥來吃。 我個人的研究是這樣:第一個是均衡的飲食。吃東西就是不要偏食,要均衡,尤其是我們吃 的蔬果類,它有紅的顏色、紫的顏色、黃的顏色,各種顏色對身體健康都很好,各種顏色都 要吃。 第二個少量少餐。一般人有這個少量多餐,真正講起來應該是少量少餐,適度的營養就好了, 如果我們多吃的時候,就變成毒素。請各位注意這一點,你貪圖口味,你多吃一點多吃一點, 肚脹很難過以外,它變成毒素。它要消化,要吸收,要排泄,會讓我們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變成疲勞,那這就麻煩了,它變成毒素。所以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我們吃東西適度,最好是 吃七分飽。 你用一個罐子,裏面裝水裝滿滿的,鹽巴丟進去以後很難溶解,很難搖動。但是,如果你只 裝四分之三的水,還有一點空間,然後你丟進糖也好,鹽巴也好,你可以這麼搖一搖,它就 溶解了。所以有一位醫生講:如果我們吃東西只吃七分飽,讓胃留四分之一的空間,那消化 系統不會出毛病。 這是講到吃要少量少餐。所以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很懂得營養,日中一食,過了十二點不能再 吃東西。 現在世界上每天大概有幾萬人餓死,但是在工業國家、開發中的國家不是餓死,是營養過剩, 吃到脹死了,是不是這樣子?現在台灣一年中風的有幾萬人,還有太肥胖產生的糖尿病、高 血壓、心臟病什麼的,就是營養過剩。我們把這些病叫做富貴病,因為富貴人家吃好睡好用 好,老天爺就富貴病折磨。那鄉下人要挑要工作很辛苦啊,賣那個菜才一斤幾毛錢,所以老 天爺就不讓他生病。很奇怪,你看配合的很剛好,鄉下人那有什麼高血壓糖尿病,都市的人 就多了。所以今天就是說你吃出了問題。 那我們要學習佛陀告訴我們的,吃東西「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蜜蜂去採花的 時候,牠只是吃花裏面那個蜜,牠吸那個蜜而已,但是這個花沒有壞掉。這個形容很好,我 們吃東西也是這樣子的,只是取它的營養均衡,不要吃得一大堆,變成「肥料工廠」。我們 人如果是不懂得吃的話,拼命吃拼命吃,結果造成胃的負擔很重,然後製造一大堆的糞便, 所以我們就變成「肥料工廠」,這樣了解嗎?那你的身體變成肥料工廠,會製造很多污染以 外,還會造成世界物資產銷之間的問題。我們知道世間的資源有百分之八十是被百分之二十 回目錄 p-3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的人掌控,那百分之二十的資源才被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利用,所以這個世界老是會有問題會 出現。為什麼?貧困的很多啊!他窮困到沒辦法的時候,心就很狠。 所以,我講生存之道,富者生存之道是怎麼樣子?就是你不要太享受,然後你去救濟貧窮, 這樣富貴的人才能安全。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布施?布施就是一種生存之道。你富貴的人不 懂得去布施去造福的話,這些窮人到沒辦法的時候,他會反。我們從歷史上來看,過去為什 麼有文化大革命?共產黨搞的亂糟糟的?就是窮人太多了,他沒辦法時就反了。 富貴人家太過於大魚大肉的時候,會把整個生態平衡都破壞掉了。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包括 牛奶都不要喝,蛋也不要吃,為什麼?因為你要喝牛奶,他就要多養牛;多養牛,就把雨林 樹木砍掉;樹木砍掉,就種牧草,才能養這麼多牛,才能吃牛奶。所以你不要小小看這一杯 牛奶,這一杯牛奶代價有多大啊!他要砍掉多少樹來養那些牛,才讓我們吃牛奶。所以我是 絕對反對出家人吃牛奶、奶粉,只要是牛奶、奶製品東西都不要吃,還有這個蛋也是一樣。 但是在家人我們就不去講。 現在有的出家人吃蛋,他說這個蛋是生蛋雞生的,不能孵出;沒有這回事情。美國人有去研 究,沒有經過交配而產下的蛋,一百顆裏面會有五個到六個能孵出,就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 六會還是照樣會出(出現生命的)。沒有經過交配的蛋,照樣會出,為什麼?後來我去查,才 查到出現生命有四種情形: 第一個是「觸生」,接觸而生,男女交配以後,那個叫觸生。 第二種叫「聲生」,耳朵聽聞,母的聽到公的叫聲,牠起欲望,那牠生的蛋就會出現生命, 叫做聲生。 第三種叫「嗅生」,靠嗅覺。母的動物牠有欲望的時候,產生了賀爾蒙,然後這個公的動物 就去聞牠的身體,嗅牠的味道,雖然牠們沒有交配的行為,但是這時牠生的蛋還是會產生生 命的現象。 還有一種叫「沙生」。是說有一種動物當牠有欲望的時候,母的找不到公的,牠就在沙堆裏 面有那個自慰的行為,牠一直挖那個沙,一直扒沙,一直扒沙。牠有這種動作,牠產生自慰 行為的時候,這時候牠產下來的蛋,那個蛋也會出;這叫沙生,用沙來生。 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的蛋是生蛋雞生的蛋,照樣會出現生命。那出家人如果是吃蛋的話, 回目錄 p-3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也是會促使養雞的人他會多養一點,反正你出家人要吃,生意好啊。那多養多飼料多污染 ,不是造成很多的麻煩嗎?他要多養這些雞鴨的話,怎麼辦呢?就多砍一些樹木,多來種植 玉米、製造飼料,多養牠。所以,我是絕對禁止出家人吃蛋、吃牛奶這些東西,出家人最好 是不要吃。我們要注意到,因為整個世界是一體的,牽一毛動全身,不是說我吃一點點有什 麼關係,你吃一點點他吃一點點,這個累積起來就不得了,銷路就會好;銷路好,人家多養; 多養就多破壞大自然;這是一個連在一起的問題。 這個地方說「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出家人收信徒的供 養,目的做什麼?讓眾生種福田以外,最重要是要吃了這些東西來消除煩惱——飢渴的煩惱、 內心的煩惱。不是讓你吃這個東西,哦!長的漂亮啊、長的好看啊,不是這樣子的。然後你 希望這越多越好,那麼信徒一看,「不對啊!這師父怎麼貪得無厭?」他對三寶失去信心, 壞其善心了。所以後面就譬喻了: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古代的人是利用牛馬來拖車,那你為了賺錢,硬是在這個牛車把它放很多很多物品,這個牛 一拉的時候會受傷。牠拉不起,你拼命打,勉強拉的時候牠就會受傷,因為牠的力量有限。 如果你讓牠受傷的話,這個牛就報銷了。所以「以竭其力」就是說,有智慧的人你不要勉強, 太勉強就麻煩了。 這也有一個公案。有一個人是專門賣牛的,他為了讓賣牛的價格高,怎麼辦呢?他就把牛養 得肥肥胖胖的,每天晚上都灌東西給牠吃,灌一些奇奇怪怪東西,一直灌,讓牛吃得肥肥胖 胖。的他就灌東西給牛吃,灌得飽飽的。然後他就叫那個要買牛的人來,說:「你們來看你 們來看,你看我們這個牛啊很厲害,牠會拉犁,那個犁可以拉到很深很深,牠也可以拉得 動。」事實上,他是拿一個針——鐵絲去磨成長長的針,當牠拉不動時,牛販就從後面暗中 去刺那個牛,牛一痛的時候就拉那個,拉得很深很深的泥巴。要買牛的人不小心,也沒有注 意啊,他一看,「哇!這隻牛力量好大哦!竟然把田犁得這麼深。」這個牛販就這樣賣了很 多牛,賣得很好的價錢。結果怎麼樣呢?老了,年紀大了,突然間他得了一種怪病。什麼怪 病呢?全身開始爛,醫生也醫不好的一種怪病。 這是講到說,你勉強那個牛去拉犁,也是一種罪過。那麼現在好了,現在有一種機器,不用 牛,那麼牛就跑到那裏去了呢?牛都不見了,跑到人的胃裏面。 有個笑話,說有一個人在深山裏面養了一片土地,突然間那些牛羊豬馬來拜訪他,那些牛羊 回目錄 p-3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豬馬會講話。這個人說:「歡迎你們來。你們怎麼會到這邊?」這些動物說:「我們是來看 風水的。」「看什麼風水?這是我家,你們看什麼風水?不對啊。」 有一隻牛就說了:「我們的祖先就是埋在這個地方,我們先看看我們將來會在那裏?」那有 一隻母豬就講:「我老公前一陣子也是埋在你們這個地方,我現在來看看這個風水。」還有 一隻羊牠說:「唉呀!我的妻子前幾天也被你們拿去埋了,我現在來看看啊,將來我會被埋 在什麼地方?」這樣了解我的意思嗎?我們這個胃就是那個牛羊豬馬的墳場,墳墓之地、風 水地。 所以說這個要特別小心,吃人半斤要將還八兩,然後我們吃這些動物的話,就破壞了大自然 的平衡。有人吃就有人養、就有人殺,那有人養就製造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像美國 的話,他們大牧場的牛都要噴得乾乾淨淨的,那噴下的水就流到河裏面;因為那個牛打很多 賀爾蒙、抗生素、打很多什麼藥的,結果就汙染河水,喝河水的那些人竟然生下的孩子都是 畸形的,可怕不可怕!我們人類為了滿足本身的口欲,我們就是這樣子的製造社會的成本很 大很大。所以,你不要小看這一杯冰淇淋、霜淇淋,它的代價有多大!什麼牛奶、蛋,很可 怕很可怕,你一塊牛排值多少錢知道嗎?不得了。 這是讓各位了解,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重視環境問題。釋迦牟尼佛很早就注意到環保的 觀念,也講到我們的飲食之道,不令過分,以竭其力。我們簡單的講到這個地方:飲食之道, 4.覺寤瑜珈 我們接著要講的是睡覺之道,有關於睡眠的問題。 我們從這部經一開始講到出家的意義。世間人著重外在物質的這種追求,所以談到出家的意 義是什麼。每一個人都有無盡的寶藏,內心的世界值得我們去開發,可是佛陀並沒有說一下 子就是要我們明心見性、開悟、見性成佛,不是這樣子的,還是要從飲食去調伏,還有睡眠, 來適當的調伏我們的生理。上次我們講到的是飲食之道,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睡眠之道。我們 一起來念這個經文好了。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 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談到修道,一般人以為是說我們修到最後不要睡覺了,不是這樣的,適度的睡眠還是要的。 回目錄 p-3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曾經也是試試看不睡覺,二十四小時內都不睡覺,可是不行。晚上想睡覺了就站起來走; 走累了就坐下來;一坐下來馬上想睡,又站起來走,最後還是不行。第二天呢?就整個人沒 精神,不能用功,所以第二天大概睡了一整天以後,這個眼眶才不會黑黑的。因為不睡覺的 話,眼眶會發黑。所以我發現不睡覺還是不能修行。 這個地方講睡覺是什麼時候睡呢?初夜、後夜是用功修行的好時間,睡覺是在中夜的時候睡。 印度他們把時間分成叫做「二六時」,就是白天六點開始,六點到十點、十點到二點、二點 到六點,這是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然後初夜分的話是晚上六點到十點。那睡覺是 在十點到二點睡覺,就叫做中夜。 各位有沒有看到這個地方說「晝則勤心修習善法」,說白天要盡量利用時間來作我們的功課, 不要浪費時間,分分秒秒要好好的把握。「初夜後夜亦勿有廢」,到了晚上,也不要以為說 「喔!天黑暗下來,就趕緊睡覺。」這也不行。初夜是六點到十點,所以(晚上)六點到十點 出家人絕對不能睡覺,那十點以後就應該睡覺了。 這個地方寫到「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中夜叫我們誦經誦整個晚上耶,意思是這樣嗎?這 是古代人翻譯的時候一種比較簡略的翻譯,它的意思是說中夜是應該睡覺了,但是你要睡覺 之前怎麼樣?先誦誦經、打打坐,保持正念,再睡覺。你要睡覺之前,最好就是腳泡熱水泡 一泡,然後手腳洗一洗,整個弄乾淨了,然後合掌念念佛號、念念咒,大悲咒或者是心經, 你平時在修的法門,或者是觀呼吸,你這樣十分鐘二十分鐘保持正念的時候,才去睡覺。 也就是說,你不要帶一肚子的怨氣、煩惱上床,了解吧!你不要把白天那個不好的心情、煩 惱、操心的事情把它帶到床上,陪伴著你睡覺,這樣不行。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睡覺 前先誦誦經、打打坐、觀想,然後很安詳地這麼去睡覺。最好是我們要睡覺的時候去祝福, 祝福父母啊、兄弟啊、姊妹啊、冤親眷屬啊,我們都一一的加以祝福,好的字眼都把它搬出 來去祝福他,然後很安祥地這麼去睡覺。 所以,古代的翻譯比較簡略,「中夜誦經以自消息」,是說中夜要睡覺之前先誦誦經,以自 消息。這個也是告訴我們「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我想請問各位,如果我們一個人白天睡、晚上也睡的話,會得到什麼病?如果喜歡睡覺,一 天超過八個小時的話,會得什麼病?他會容易中風喔,這是醫學上證明的。剛才有人講容易 痴呆,也是有,中風跟痴呆都有,所以這個要小心。你不要有事沒事你就跑去睡覺,你都生 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裡面,那老的時候變成老人痴呆或者是中風,很危險的。所以我們一天 回目錄 p-4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的睡覺時間,一般講八個小時,其實八個小時還太多,七個小時最好。據醫學上的研究,世 界上這種長壽健康的人,他的睡覺是七個小時。 那麼中午可以不可以睡覺?我以前在台北的時候,參訪一位善知識。那個善知識他是這樣子 的:白天絕對不准睡覺,出家人絕對不准讓你睡覺,所有出家人都一樣,白天都不能睡覺。 那我發現白天如果不睡覺的話,到下午就沒有精神了,所以我主張是出家人的話,中午大概 一點的時候稍微盤坐靠一下子,靠三十分鐘,打個盹,睡個三十分鐘夠了。如果我們中午稍 微休息一下子,大約三十分鐘的話,中醫叫做養心血。如果你中午睡覺超過一個小時的話, 你這個胸部會很悶,講話沒力氣,這個要注意喔。中午睡太多的話會傷氣。 另外,我們研究一個人成功不成功,無論是事業或者是學業,我們就看他晚上七點、八點、 九點、十點在做什麼,還有早上五點、六點、七點在做什麼。有些人習慣晚上大吃大喝,然 後年輕人的話就是 PUB,還是什麼 Pa-chin-ko(柏青哥)、電動玩具、咖啡廳啊、保齡球館啊, 那些是非之地。你看,老是有爆炸的、還是什麼事情、見刀、見什麼不好的事情,都是晚上 的時候出現。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晚上他在做什麼。七點以後,應該是全家好好在一起,吃個 飯,然後洗個澡,然後讀點書,一個美滿的家庭是這樣子的。 那早上如果我們睡到太陽照床鋪的話,也是不好,也會生病。太陽不要讓它照到我們床上, 我們這樣睡覺的話,不行。那你說我把窗簾布蓋起來,它照不到了,那也不行。意思是說, 五點多以後太陽出來了,就不可以睡覺。這個有道理的。天地間很奇怪,就是這個寅時—— 清晨三點到五點,是我們這個宇宙的一個精華時段,所以你真的想用功修行的話,你打坐啦、 你誦經啦、你拜佛啦,早上三點到五點之間用功修行,是最好的一個時段。為什麼出家人要 起得早?因為那個時段就是整個宇宙的一個神秘時段、黃金時段,利用那個時段來用功的話, 智慧會一直不斷的在昇華,這樣了解嗎?如果那個時段你還睡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裡面,在迷 迷糊糊的世界裡面的話,你智慧會越來越低。所以,早上三點到五點之間是最好用功的時段。 晚上的話,從中醫來講,子午流注,我們血脈它是從膽、肝、肺、大腸、然後胃、脾、心、 小腸,這是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就是我們十二個經絡:膽經、肝 經、肺經、然後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這十二個經絡是按照 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在流動的。如果我們晚上十一點還不睡覺的話,我們膽跟肝就受傷了。 所以如果我們晚上很晚睡覺的話,我們嘴巴會苦。為什麼會苦呢?就叫肝火旺。十一點十二 點你還不睡覺的話,那你的肝會出問題,久而久之累積起來以後,這個肝的病就從口腔發出 來,先警告你怎麼樣怎麼樣,讓你的嘴巴有苦的味道,不但有苦的味道,講話還有臭味,叫 做口臭味,那就很麻煩了。 回目錄 p-4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談修行的話,釋迦牟尼佛要我們先調好這個睡眠,睡眠的時間是晚上十點以後就好好地 休息。早上的話,釋迦牟尼佛規定出家人幾點起床?二點。中夜是十點到二點,四個小時。 對不起,我二點爬不起來,我要四點,所以我還是不及格。釋迦牟尼佛規定是十點到二點, 睡四個小時。 以前有一個老和尚他閉關的時候,我說:「老和尚,你閉關要不要睡覺?」他說:「不睡覺 不行。」但是他說他一天真正睡覺是睡二個小時。那個妙蓮老和尚我請教過他,他閉關大概 三十幾年了,在香港的時候,他說至少一天要睡二個小時,睡二個小時就夠了。我們一個人 如果動念頭動的太多,用心用太多的時候,消耗的體力很大,所以必須用睡覺養這個神、養 這個眼睛、養這個心臟。但是你睡多的時候,又會傷到我們的氣,也是不好。 如果星期六、星期天你不用上班了,也沒事做,你就晚上看電視看到一點二點,然後第二天 睡十個小時,這樣好不好?也是不好,因為那個時段是膽跟肝、還有肺、大腸在休息的時段, 而你沒有休息,它已經受傷了,即使你再睡十個小時也補不回來,沒有用。所以我們必須跟 這個大自然去配合,去跟整個宇宙的運作配合。 我們看那個鳥、那些野生動物,牠們就是晚上太陽下山之前,牠們早已經是找到牠們的巢、 找到牠們休息的地方、找到牠們的洞穴,就睡覺了。然後早上呢?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那早 起的蟲兒被鳥吃,就這樣子。牠們沒有醫生,那怎麼辦呢?就是跟太陽配合。所以要養成一 個習慣,就是跑在太陽的前面,這樣就好了。現在因為我們有這個電,所以我們晚上還是燈 火通明的,白天跟晚上都日夜顛倒,這個對身體傷害很大。 本來我們人的壽命應該是要一百二十歲的,至少要一百歲,知道嗎?就是我們的成熟年齡, 以二十歲成年來講,成熟年齡乘以五或者乘以六,這是醫學上的一種研究。就是說,任何動 物他的生命年齡是以他的成熟年齡乘以五或者乘以六。比如說狗,牠一、二歲的時候牠就可 以生孩子了,那麼二乘以六的話,牠就是十二年,所以狗的壽命大概十年左右。那我們養那 個蠶,牠從蛹出來以後,一出來是一個像蝴蝶的樣子,然後牠一出來不是就能交配了嗎,牠 一交配就會灑那個卵了嘛,所以牠七天還是沒幾天就死掉了。就是動物牠能夠有男女行為的 那個成熟年齡是多少,來乘以六乘以五,那就是牠的生命年齡。 我們的壽命本來應該是一百歲到一百二十歲,那為什麼我們活不到這個年齡呢?很多原因, 比如說社會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事業的壓力、煩惱,然後我們吃不當的東西,睡覺也沒有 定時,種種的因素造成我們活到七八十歲就很高興了。我們如果是活一百歲,算不算是長壽? 回目錄 p-4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應該是一百二十歲。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所以八十歲死的話還算是夭壽喔。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睡覺也是一個學問。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所以談修行,釋迦牟尼佛先談吃的,然後談睡眠,希望我們不要因為貪這個睡,讓一生這麼 迷迷糊糊地空過,無所得也。那該怎麼辦呢?「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 眠也。」時時刻刻要記住在我們的世間有這個無常的火——無形的那種快速生滅的火,來燃 燒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山河大地、人物山川這一切一切都在快速的生滅當中。 經典裡面怎麼形容呢?它說就像我們用泥土去做一種模形,這個泥土作成的模形還沒有經過 火去燒,雖然你可以搬動它,但是因為它沒有經過火的鍛燒,一碰到水很快就會溶解損壞。 如果你要搬動這個土坏,從河面東邊到西邊,那你要很快速地過去,只要你稍微一停頓的話, 它馬上就溶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我們還沒有得道之前,我們就像那個泥土做的坏,還沒有鍛燒, 還是很危險的東西。那我們還沒有悟道之前,這個無常之火不斷的來燃燒我們身心,我們從 年輕、壯年、然後老、病、死,無常之火不斷地在燃燒我們的生命,所以要趕緊早求自度, 勿睡眠也。 這個地方講到「世間」,佛經裡面講到「世間」的意思就叫做遷流,或者是叫破壞。世間, 我們一般就是講空間、時間,存在的一切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那佛經裡面說的「世間」,除 了講時間和空間以外,另外一個意思叫遷流,或者是叫破壞,就是存在的一切是不斷在生滅 破壞當中,不斷在生生滅滅,只要存在的一切,不斷地都是在往破壞的方向走去。比如一張 桌子買來是新的,過幾天舊了;你衣服買來是新的,穿了幾次以後起皺紋了,這個就是不斷 在變化。所以「世間」二個字就表示不斷在變化,不斷在往壞的方面去走。我們只是加上一 個條件,比如說讓它在真空狀態的時候,它變化會慢了。所以古代的什麼重要的東西,像字 畫啦,它是在固定的一個溼度、真空的狀態當中,它就容易保存,不容易氧化。 我們的身心就是被這個無常的火不斷在燃燒,所以要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下面接著怎麼說 呢?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回目錄 p-4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們所有煩惱裡面,其中一個最麻煩的煩惱叫什麼呢?懈怠懶惰的煩惱。各位有沒有看過魔 啊?這個魔當中,其中一種魔叫做懈怠魔,知道嗎?有的時候我們稍微做點事情,做一做以 後我們想:「唉啊!算了吧,睡個覺再做吧!」或者「啊,明天再做吧!」這是懈懈怠怠的 推托。所有的煩惱魔,最重要就是懈怠魔,因為懈怠的這個煩惱像小偷一樣地會偷我們的功 德,我們做很多善事、我們的修道,可是這個煩惱一來的時候,你就不想繼續做了。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晚上你睡覺前你打打坐,突然間,不打坐還好,越打坐越想睡覺,一 聊天就精神百倍,一打坐就是打瞌睡,這很奇怪喔。當你一想用功的時候,睡魔就來了。睡 魔從哪裡來?就從懈怠魔來的。所以他隨時都會來搶我們的功德。本來你打坐要增長智慧、 增長你的福德,可是這個睡覺、懶惰、懈怠就像小偷一樣,隨時都要來障礙我們。這個是 讓我們了解到這個睡覺比那個小偷是更厲害的,小偷你還可以看到有形的,但是懈怠懶惰、 睡覺的這個魔你看不到,隨時都會來到我們身邊。你覺得聽課聽一聽,聽著聽著眼皮就越來 越重,然後你就聽不下去了。 這個睡覺隨時都會來到我們內心深處,比小偷更厲害,所以說「常伺殺人」,殺我們的法身 慧命。「甚於怨家」,比那些怨家更厲害,它要是有形的話我們看的到,世間有一句話說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個睡覺的煩惱賊就是暗箭難防。所以「安可睡眠,不自警 寤?」 那請問各位,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睡覺?當時在印度是有睡覺,但真正地講起來,從佛典來看, 成佛的人已經斷掉這個睡眠,他不用睡眠了。我們一直研究,為什麼我們需要睡覺?因為我 們不斷在動念頭,我們有分別心,當我們一動念頭的時候,它就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和器 官,神經系統被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會耗掉能量,耗掉能量的時候你就會想睡覺。那釋迦牟尼 佛他斷了我執我見,所有的一切一切對他來講他是不動心的。他心是不動,但是他清清楚楚, 叫做大圓鏡智——像一面鏡子,它能夠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它不會去貪戀執著,它沒有那一 個離心力跟向心力,它只是如實的了解身心的一切一切,而不動絲毫,一點念頭都沒有。實 在是我們以世俗的這種分別心來說明,成了佛的人已經斷了睡眠了。 各位,你想長壽的話,一個簡單的辦法是什麼?你一天能夠少睡一個小時的話,一個月你就 賺了三十個小時,是不是?那你一個月賺三十個小時的話,那一年就三百六十個小時,等於 是十幾天,那你就賺到十幾天喔。你一天如果是少睡一個小時,比如說你本來每天睡八個小 時,你現在改成睡七個小時,精神也很好啊,那你就多賺了一個小時。多賺一個小時,你可 以讀書、做作什麼事情啊,所以這也是長壽的一個簡單方法。 回目錄 p-4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你不要以為說要吃一百二十歲才長壽,事實上,你的生命空間你利用的很得當的時候,別人 二天完成的工作,你一天把它完成,那你活五十歲,別人要活一百歲,是不是?所以,生命 的長短是看你是不是善於去利用它,如果這一生當中你善於利用你的時間,雖然你活得短短 的沒有幾十年,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你所發生的影響力也許會超過那個活得很老很老的人。 如果這個活得很老的人他只是注重養生,對世間也沒有什麼貢獻,那只是一個肥料工廠,肥 料製造廠而已嘛!不斷吃不斷拉,變成一個製造肥料的工廠而已,那沒有什麼意義的。 所以,生命的長短不能決定我們一個人的價值,不是說「喔,你活多長才是人生有意義。」, 而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去淨化自己的身心,然後對自己的家庭、對這 個社會、對人類有所貢獻助益。 這是談到壽命的長短跟我們是不是善於利用有絕對的關係。如果不善於利用,壞事做很多的 話,你活久一點只是危害人類而已,沒有什麼意義嘛。所以,生命的長短是以我們內心的淨 化比對世間的貢獻,來衡量比較有意義的。 接著,釋迦牟尼佛用另外一種譬喻。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 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 「煩惱毒蛇」:我們的煩惱很多,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非常多的煩惱。我們修 習佛法就是要斷掉這些煩惱。可是,當我們還沒有斷掉這些煩惱的時候,我們又一天到晚在 睡覺,那就好像跟蛇一起睡覺。跟蛇一起睡覺,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喔。 我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好了,你們的眼皮才會輕一點。我說一個人不要隨便動惡念,知道嗎? 就是動念頭要小心啊!以前住南部山上一個道場,山上很多老鼠。那老鼠很厲害,牠都在門 框的那個角落咬洞;然後進到房間到處吃米啊、什麼東西的;然後大小號都在,很臭很臭, 我們真的是被弄得很煩。出家人又不能殺生啊,我們就買那個抓鼠的鐵籠,抓到牠以後,就 跑到山上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放生。很奇怪,放了以後,牠又回來;因為我把牠作記號呢。下 次又抓到牠,你又不能殺,怎麼辦呢?這很麻煩。 我突然間動惡念,我想:「耶!這蛇不是會吃老鼠嗎?」我就想:「如果有蛇來吃老鼠多 好!」你看我就動那個惡念。 回目錄 p-4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糟糕,真的蛇就來了。我怎麼知道是蛇來了呢?因為過了一陣子以後,這蛇怎麼進來我們也 不曉得,然後這個寺廟裡面的老鼠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那天晚上我動了念頭說:「耶,奇 怪?怎麼最近老鼠很少了?」 正在慶幸著。因為我的習慣是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掛蚊帳,然 後蚊帳還把它包起來,就是棉被把它摺起來壓著蚊帳。夏天睡覺,也沒蓋被嘛,那床鋪是硬 木板,三合板的。結果睡到半夜的時候,那個蛇在我的腳的地方一直跳,我竟然是跟蛇在一 起睡覺。 牠到底怎麼進來?不曉得。我睡覺的時候很清清楚楚的,我念念大悲咒才睡覺,都很清楚。 燈亮亮的,都沒有什麼東西啊。然後蚊帳掛起來,用棉被把蚊帳包起來。可是,竟然睡覺的 時候,這隻蛇就在那個床鋪裡面,牠就在我腳部的地方一直跳,牠要出去卻出不去。蚊帳掛 著,牠出不去,牠一直跳,跳到那個木板上砰砰跳,然後跳到我的腳上啊! 結果我醒過來了。我想:「奇怪,怎麼有人打我的腳?」還睡得迷迷糊糊的。所以這個睡覺 會降低我們智慧。結果我眼睛一看,哇!不得了,是一條蛇耶,好大的一條蛇。 我一醒過來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啊!原來是你老兄把我那些老鼠解決掉了。」我 就先感謝牠 。但是,我說「感謝牠把老鼠吃掉」,這也是殺生。那既然牠幫忙吃掉了,我 只好起來,就用蚊帳把那條蛇抱起來,把牠抱到外面去丟掉。 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如果動一個念頭,它真的會實現,所以不能動念頭喔。 那後來有信徒就送給我們貓,貓也會抓老鼠。我看到那隻貓小小隻的,我說:「這麼小的貓, 老鼠見到也不會害怕。」我就動這麼個念頭。第二天,牠就殺死一隻老鼠。這還不打緊,牠 把那個老鼠的頭吃掉,剩下那個下身,就把牠放在我的羅漢鞋。貓把我的羅漢鞋拖到門口, 牠把一隻老鼠咬死掉,吃掉一部分,就把那個老鼠屍體放在我的鞋子裡面,好像在說「你不 要看我是一隻小貓啊!殺給你看。」 所以我說我們出家人真是不能隨便動念頭,一動念頭馬上就報應了,很可怕喔。山上也有那 個荔枝樹,我看它每次一開花就長蟲,我就說:「哎,這個荔枝不要了。」過幾天,它就枯 死了;一陣風一吹,就吹倒了。所以,不能隨便動念頭,何況是我們把這話講出來。一般人 以為你動了念頭、你講了這些話就沒事了,不是這樣子的,它產生很大很大的力量。 我們一個人,你看起心動念當中,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就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地睡覺,我們 回目錄 p-4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來生會投胎到什麼世界?就是黑暗的世界。有一種蟲是躲在樹裡邊的,啄木鳥最喜歡吃的蟲。 要不然就投胎到哪裡呢?投胎到海底裡面幾百公尺,都是黑暗的世界,有一種魚就是瞎眼的 魚,或者是說眼睛迷迷糊糊的。佛經裡面就有講到這個,它說有一種魚,牠肚子餓了就起來 吃東西,吃飽了就睡,就沉到海底裡面睡覺,牠就生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所以我們一個人 這個習慣很重要,不要動不動就睡覺,然後睡覺毫無節制的,那不行。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這是形容睡覺這個惡習就像蛇一樣子,我們 應當以持戒的鉤——按照佛陀的規定,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以這個持戒的鉤把睡覺的這個惡 習斷掉。 如果「睡蛇既出」,一天到晚貪睡覺的這個惡習,如果我們把這惡習斷掉了,「乃可安眠」, 那你就好好地按照這時間(中夜)睡。「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你這個貪睡如果不斷掉, 老是在睡的話,那就是沒有慚愧心,是無慚人也,那變成墮落成動物了。投胎到一個黑暗的 世界,比如樹中的蟲、海底的魚,那就墮落就變成畜生了。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一般人講莊嚴,在佛菩薩的聖像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比如說我們把佛菩薩裝金身,還有 這個瓔珞。你看那個玄奘大師的畫像,他身上不是掛著瓔珞嗎!因為瓔珞相碰它會有聲音, 他一面走路,一面這個瓔珞相碰有聲音,他會去警覺,警覺他提起正念,所以你看古代玄奘 大師的那個畫像,他就掛這個瓔珞。現代呢?是掛項鍊,是為了美的方面,為了好看。但是 菩薩的話,是表示莊嚴,就是警惕的作用。 我們現代人怎麼莊嚴呢?「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我們現代人穿衣服穿怎麼樣的好看。但 是釋迦牟尼佛說,我們有物質的這種莊嚴,倒不如穿「慚恥之服」——有羞恥心就是最好的 莊嚴。一個人有羞恥心,我們怎麼講呢?「知恥近乎勇」,有這句話。知恥近乎勇,覺得自 己不如人家很丟臉,覺得這種行為做起來會讓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丟臉,所以不敢去做壞事。 這種羞恥之心就是讓我們人格成熟的一個最美麗的服飾,莊嚴我們的人格。我們世間為什麼 有聖人出現?釋迦牟尼佛說:就是在我們人的內心當中有這個慚愧的心、慚恥之心。 我想舉個例子,各位容易了解。比如說那個牛,各位沒有養過牛不知道啦,這個牛牠去吃別 人東西的時候,主人就去打牠。打了牠,牠暫時不吃了,可是繼續再走再走,牠又看到旁邊 有東西好吃的時候,牠又會去偷吃,因為牠忘記剛才那個行為是不好的,別人的東西不可以 偷吃。可是人就不同了哦,父母親告訴我們說做壞事很丟臉,耶!這個小孩子就記起來, 回目錄 p-4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喔!這個很丟臉,這個不好,見不得人的事情不可以做。」人會記起來,記起來以後他不 會去做那個不好的事情,但是動物的話牠就沒辦法克制。 再比如說,像男女夫妻的這種行為,這是一個很隱密的行為,在房間裏面,可是你看動物的 話,當牠有慾望的時候,牠就是在眾人面前牠也有這種行為,因為牠沒有那個羞恥的觀念。 所以,人可以成聖成賢,就是因為人有慚恥之服,有慚恥之心。我們世間之所以會有聖賢的 關係,就是來自於有這個羞恥心。 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愧,無得暫替。 意思就是說,我們時時要保持這個羞恥心,羞於為惡。我們都有羞恥心,人一旦有羞恥心的 時候,他就會有拒惡向善的一種力量。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心,那所有功德就沒有了。所以你看再惡的人他犯法了,被警察逮捕了, 如果有記者拍照的話,他會用那個報紙或者是用衣服把臉遮起來,這是表示他還有羞恥心, 還是可以救的哦。他還有羞恥心,他怕因為做壞事而傷了父母妻子兒女,始他們沒有顏面, 喪祖先的顏面,所以他還是有那善的一念,還是有可救藥的。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有羞恥心的人,自然他的善法就增長了;如果沒有慚愧心、沒有羞恥心,這個人就跟禽獸沒 有什麼差別。所以,羞恥心對我們修行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增上緣、助緣。一個人完全沒有 羞恥心的時候,什麼事情他都敢做了,殺盜淫妄種種的這種惡法就會在他身上去顯現,因為 他覺得這個理所當然,他做起來也不覺得慚愧啊,所以就麻煩了。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煩惱當中的這煩惱賊要趕快把它斷掉,而所有的煩惱 裡面,睡眠是一種很嚴重的,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睡多的話,也會增長慾望,飽暖思淫欲, 所以這個對修行來講是要注意的。 5.忍謙質直 ——慈忍而不瞋忿 回目錄 p-4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這是講到瞋恨心。從這個地方來看,不是說我們馬上修就是打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不是這樣子喔。你要怎麼樣子?我常常講,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成就的一個功德,就是不發脾 氣。要修習這個不要發脾氣。 經文說:比丘啊!如果有人來用刀子割你的肉,「節節支解」,一節一節割的話,「當自攝 心,無令瞋恨」,這很難耶。不要說去把你割一刀啦,就是講你兩句話,你就氣得飯也不吃, 覺也不能睡的。所以,這是一句形容。 我們講瞋恨,經典裡面講有兩種,一個是無理的瞋,無道理的瞋;一個是有理的瞋,有道理 的瞋。譬如說我們做對了,別人故意說我們不對,那我們發脾氣的話還情有可原,是不是? 大家有過理瞋。但是在佛法來講,這也是不對。那無理瞋是怎麼樣子呢?我們本身就做不對, 人家對我們發脾氣,罵我們兩句,我們就發脾氣的話,那是無理瞋,那就更嚴重了。我們又 不承認錯誤,又大發脾氣,這個叫做無理瞋。 不管是有理瞋還是無理瞋,對我們來講都是不好。現在我們從醫學的觀點來講好了,一個人 發怒發脾氣的時候,全身的這個荷爾蒙會失調,腎上腺素會不斷的分泌,然後會讓我們的血 管血壓一下子就血壓升高、血管收縮,五臟六腑整個都受到影響。所以,一個人喜歡發脾氣 的時候,很容易生病。 那麼如果說一個人他忍耐,他受到冤屈而不發脾氣,他把這個脾氣悶在心裡,沒有發作起來 的話,也是會生病。一個人懷恨在心,心中有懷冤、有冤情,得不到丈夫的諒解、妻子的諒 解、兒女的諒解、或者父母的諒解、兄弟姊妹的諒解,人家對他有所誤解,他懷恨在心: 「明明是我對,為什麼老是講我的壞話?」這種懷恨在心,沒有發作出來的,也會生病。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去寬恕別人,其實就是解脫自己。寬恕別人就是解脫自己;寬恕他人終 究是善待自己。因為我們去恨人家或者是發脾氣,其實是先傷害到自己。就像很冷的天氣, 我們燒了火盆,那火盆燒了一定是先把火盆燒燙了,整個房間才會發熱。所以,當我們發脾 氣,當下那個剎那是先燃燒我們的身心,讓我們失去理智。所以當我們一發脾氣的時候,我 們的理智降到最低,所講的話一定是難聽的話,所做的事一定是錯誤的事,所有的判斷絕對 是錯誤。 王永慶他說:一根火柴多少錢?幾毛錢吧!一棟房子是幾百萬上仟萬,但是一根火柴會把這 回目錄 p-4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房子燒掉。請問這個火柴代表什麼?什麼是火柴棒? 第一個,無法自我控制的那種情緒。如果你有這個毛病,那這個火柴棒隨時會把你的事業、 把你的前途、把你的家庭幸福整個燒光。 第二個,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沒有經過理智的判斷,你所下的決策錯誤的話,你的事業整 個會被燒掉,因為你是用情緒來判斷事情。 第三個,頑固、武斷的個性,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意見,以自我的意見,很少去參考別人的 意見,那麼頑固、武斷這種個性也是一根火柴。 第四個,狹隘無情的心胸,心胸狹小。我們講心量像那個針孔。針的孔不是很小嗎!我們如 果罵人家說這個人心胸很狹小,我們說:「心量如針孔」,台語就講:「雞腸鳥肚」。因為 雞吃東西不多,一點點;鳥吃東西也是吃幾口牠就飽了,所以「雞腸鳥肚」這個很有意思喔。 所以,我們要小心,有四根這個柴火會燒掉我們幸福的家庭、我們前途、還有事業婚姻,一 氣之下就這麼燒掉了。 我看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日本人他結婚以後,好幾年不生小孩,他就很生氣;他不怪自己, 他一直怪他的太太。所以對他太太就動不動就拳打腳踢的,不論什麼事情就是覺得這個太太 不好。那這個太太受到委屈,也是悶在心裡。可是一直想要有孩子就是沒有孩子,越沒有孩 子他就越生氣。結果有一天又不曉得為什麼事情,兩個人又吵架了,他的習慣就拳打腳踢的, 結果這麼一踢的時候,他太太的肚子痛啊,就送到醫院去了。 糟糕,醫師說:「完蛋了,已經有小孩子,被你這一腳踢的話就全壘打——三振出局。」啊! 他後悔了。一直想要有孩子,現在懷孕了,被他這麼拳打腳踢的時候,這孩子流產還不打緊, 太太還住院,你看划不划得來?不划算啊! 所以一個人要養成一個習慣,再怎麼樣大的事情,先把心情調到平靜平衡的狀態,再來面對 事情,處理事情。一個人如果是在發脾氣或者是恐懼的狀態,恐懼跟發怒的時候判斷事情一 定是錯誤的,失去理智的。所以你看當一個人在發脾氣的時候,講話一定是結結巴巴的,講 不出道理來;那如果是能冷靜的話,他就能判斷正確。 西方人也有一句話:「寬恕自己是人,寬恕別人是神。」有沒有意思?我們不要說這是基督 回目錄 p-5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教的教義,我們就不拿來用,不能這樣子吧。「寬恕自己是人」,我們一般人都是會原諒自 己,當你學會原諒別人的時候,你就是菩薩啊。所以這句話很有意思。 再講一個小小的故事。說那個作家大仲馬跟小仲馬,因為父子都是很有名的文學作家,有人 在小仲馬前面講:「你爸爸啊,唉呀,有很多人家講了很多難聽的話,你爸爸有很多不名譽 的事情,你覺得你爸爸怎麼樣?人家講了這麼多話,你還很尊敬你這位老爸?」他說:「當 然啊!我老爸就像那偉大的河流,像一條大河,有人喜歡在河邊尿尿,那很正常的事。」 一個人在他成功的時候,毀謗就會來了,瞭解嗎?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子。連釋迦牟尼佛在 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也被毀謗。所以毀、譽是參半著,當你有什麼好的事情出頭的時候, 毀謗的名聲就就跟著來,所以聰明的人不居功。 不居功,就是老子所說的:人間有三寶,第一個是慈;第二是儉;第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慈、儉、不敢為天先是三寶」,有這麼一句話。慈,就是有悲憫心,不要發脾氣。儉,就 是物質的生活簡單一點;一個人物質生活簡單一點的話,他會去思考一些高明的、比較心靈 方面的事情,會去思考智慧方面的事情。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說不要去強出頭,不要去居功 諉過,有好事自己一把抓,那麼這個會招到人忌妒的。我們台灣話也有一句話說:「見光 死」,喜歡出名聲,喜歡打知名度的,最後都不好的下場。 這是讓各位瞭解,如果我們事情作對了,還是有別人來毀謗,那我們要怎麼樣子呢?當自攝 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因為我們瞋恨心一動的時候,首先表現在嘴巴的一定是講出 很難聽的話,出惡言。我們出了惡口惡言的話,這是損了我們的福德,比如有些人喜歡講三 字經或是那些不好的話,那對自己來講是最不好的。我們講到的每一句話,最後都回歸到我 們身上喔。我們所講的每一句話,好的或不好的,只要我們動了一個念頭講出去的時候,最 後都會回歸到我們的身心。你講別人的不好,是是非非,終究是是非非你就會惹身。很奇怪, 這個天地好還,天地之間就是這樣子,怎麼樣的流出去就怎麼樣的流回來。 所以當別人對我們有不利的行為、不好的語言毀謗,我們就想:「啊!他被煩惱所支配了, 煩惱在支配他,無明在支使他,所以他才有這種行為。我原諒他的無知。」以一種悲憫心來 看待眾生。 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因為我們的心不能平衡,如果發生了這種別人對我們有不利行為的時候,我們如果放縱我們 回目錄 p-5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的瞋恨心,就會妨害到我們的道業,失去我們所修的功德,整個都沒有了。 我們用一個來譬喻比較容易瞭解。說有一個人喜歡發脾氣,他就覺得自己發脾氣也不對,那 怎麼辦呢?去請教老師。老師跟他講:「沒關係,下次別人罵你、同學傷害你,你要發脾氣 的時候,你就趕緊回家去,用一塊木板,就用一根鐵釘敲釘進去,你就這麼發洩吧。每一次 你要發脾氣,你趕緊回到你的房間裡面,去敲敲那個鐵釘,去釘那個木板。」 過一陣子以後,他覺得他能夠控制脾氣了,每當別人講他的壞話的時候,他用不著去釘釘子 了。那老師說:「好了,下次有人罵你的時候,你趕緊回到你房間裡面,去拔那個鐵釘。」 結果就這麼一天一天的,每次有人講他,他不發脾氣,他就回去拔鐵釘。 他都拔完了,他說:「老師,我的鐵釘拔完了。」老師說:「你回去看看。」他回去看以後, 怎麼樣呢?鐵釘雖然是拔完了,但是那個木板上還有痕跡,還有一個洞一個洞的。 佛經裡面也有這種形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外在的世界色聲香味觸法,每當我 們六根對六塵接觸的一剎那,產生認知的作用,從認知當中我們會去辨別想像,從辨別想像 當中產生了苦受或者樂受——你喜歡的就產生樂的受,不喜歡的產生苦受。一旦你產生了苦 受、樂受的時候,你會產生一個習性反應——好的起貪心,不好的起瞋恨心、打擊排斥。那 麼你產生這種行為(貪瞋)的時候,就像這個釘子釘下去了,即使你拔起來還是留個洞、留個 痕跡在那邊。 也就是說,每當我們動了一個念頭的時候,在我們內心深處就下了一個種子,叫做現行熏種 子。現行熏種子,在我們內心深處就有無量無邊的那種貪愛、瞋恨、無明的種子,所以我們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就有這麼多的煩惱,不淨的煩惱、不乾淨的雜染煩惱在那邊。所以我們 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有一個警惕的心,因為有的時候失去控制,講出來的話會傷到對方的心, 婚姻就這麼報銷了,兄弟姊妹就這樣從此不相來往,就是這麼一句話而已。所以古人告訴我 們要謹言慎行,這有道理的。 人往往都是這樣子,常常接觸常常接觸就隨便;一隨便就沒有警覺心;沒有警覺心的時候, 講話就亂講話了,口沒遮攔,就傷到對方的心了。有句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 六月寒」,講話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那話從哪裡來?從內心來的。當我們內心是瞋恨 心的時候,所講的話沒有好話。台灣話怎麼講?相罵沒好話;相罵巴不得用那個最惡毒的話 去罵人,是不是呢? 回目錄 p-5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在修行的過程,忍辱是所有修行當中最高明的一個德行,你用持戒啦、修苦行啦,都趕不上 修忍辱的這種功德。如果能夠行忍辱,這種人修忍辱的人那他真正是有力的大人,是活菩薩 了。「有力大人」,就是他的功夫已經是非常地高竿了。這是講到忍辱的功德。接著下面一 句話是我自己常常警惕自己的,念給各位聽好了: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我們怎麼樣瞭解自己修行的功夫到哪裡?就用這句話來警惕自己。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如果 有人無理的惡罵我們,講我們的是是非非,你聽到這些話的時候還能夠歡喜,啊!好像吃到 那個甘露。老實說,我做都做不到,別人講我們的是是非非,馬上我發脾氣,是不是?歷史 上有一個顏回,他的一個特色是「聞過則喜」,他如果聽到有人當面指責他有過失的時候, 他會很高興,「啊!我的過失我看不到,你終於跟我講,感謝你感謝你。」聞過則喜,這是 古代的聖人,他有他獨到的地方。他聞過,顏回不貳過,聞過則喜,聽到這過失馬上生歡喜 心。 假如說你臉上有髒髒的東西,別人告訴你你臉上有髒東西,你會罵他嗎?你會感謝他:「耶, 你跟我講,好,我擦乾淨了,謝謝你。」所以以後如果師父罵你的時候,你要不要發脾氣, 你要說:「喔,這師父罵人罵得好。」師父罵人也不好,造口業。 有一次信徒叫我拿那個木板打他,說打他消業。我說:「不行,打了你以後,哪一輩子你要 打我。」他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說什麼用那個香板去打他,會消業,結果他真的叫我拿香 板打他,我不打還不行。那是在阿根廷的信徒,他們全部坐在那邊等我打。我說:「我現在 沒有發脾氣,叫我怎麼去打?」他說:「師父,你就比一比好了。」好吧,那就比一比,輕 輕地碰一碰,免得我哪一輩子被你打回去。人不發脾氣,你教人家故意去打人,那很難嘛! 這個地方說:如果你不能夠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你還沒有入道,不名入道智慧人, 還早的很呢!那我常常就用這句話來問自己,自己修道真得還早得很呢!聽到別人罵我們的 時候,我們會生氣。我用這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因為自己還做不到。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這是講瞋恚之害。剛才我們講過了,發脾氣會讓我們生理生病,高血壓、腦中風,你看很多 回目錄 p-5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人一發脾氣中風死了,有這種事情啊。所以發脾氣的時候很可怕,它會「破諸善法」,因為 你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就開,把你所有修的善法都燒光光了。就像你一棟房子四五百萬、 七八百萬買來漂漂亮亮的,一根火柴棒這麼一點,燒了,整棟房子燒光光了。 我們說:「唉啊,某某人喜歡發脾氣。」喜歡發脾氣的這個名聲很快會傳喔。如果講到某某 人脾氣很暴躁,那就很難聽了。然後「今世後世,人不喜見」,喜歡發脾氣的話,他這個臉 會怒氣,變成一個殺氣,看起來很可怕,人不喜見。我們怎麼形容呢?說這個臉上有著橫肉、 三角眼,臉肉橫生。真的有這種人喔。 以前在臨濟寺的時候,有一個出家眾很喜歡發脾氣,大家看到他會害怕,甚至有些小和尚剛 剛出家,一看到他會發抖。他就是滿臉的橫肉,真的有這種人。有一次,一個老和尚說:「 某某人啊,你這個滿臉橫肉又三角眼,然後動不動就發脾氣,你不像出家人,你好好閉關修 行。」他說:「真的嗎?」「對啊,大家看到你都害怕。」 然後他就閉關。他就在關房裡面,就送飯給他吃,他就每天在那邊懺悔,甚至有的時候他在 念那個懺悔偈念到哭啊,怎麼修了幾年修到那滿臉的橫肉讓人恥笑?結果就這麼三個月閉關 下來,出關的時候整個人都變了,他的那個眼神看起來就很慈祥,然後臉上的橫肉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一個人,比如說你喜歡發脾氣的時候,你的眼神會讓人家看起來感到很可怕,這 個會很麻煩的,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這就是說我們的瞋恨心比這個火更可怕,因為火還可以看到,什麼地方有火,我們用水去澆 熄它,看得到。但是這個瞋心看不到,隨時要發作就在我們身上發出了,所以它比猛火更厲 害。「常當防護,無令得入」,時時刻刻,隨時隨地我們都要小心,絕對不要發脾氣。 我們這輩子你不要說我要求開悟、我要求什麼樣子的,你就修不發脾氣,那麼這輩子你的身 體比較少病少惱,你的血液循環、生理機構就是會比較好,然後你要修道才修的起來。這生 當中無論如何貪瞋癡很難斷,但是要先斷瞋,知道嗎?先把瞋心斷掉了,絕對不發脾氣,養 成這個習慣。為什麼呢?「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它會偷我們的功德啊。這個小偷叫做瞋 恨心,而且它比小偷更厲害,把我們所有的功德偷光光了。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 回目錄 p-5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可也。 這是用對照的,方便讓我們瞭解。白衣就是在家人。在印度古代的時候,大部分來講在家人 都是穿白色的。佛陀那個時代,出家人的話就是把這個白色的衣服染成茶色或者褐色的,像 我們的咖啡色這樣子的。他這個有道理的,因為白色的很容易髒,要洗很麻煩,所以釋迦牟 尼佛要出家人、修道的人去穿這個染色的衣服,染成那種不是白色的,不要為了這個衣服常 常要清洗,很麻煩。那白色的衣服的話,稍微有點髒就很難看。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這是講在家人,因為他有這個飲食男女、 這種物質的佔有慾,為了這個慾、這種利益,當然難免會跟人家起爭執。他不是修道的人的 話,他沒辦法控制,他發脾氣的話還可以原諒。那出家人就不行喔,出家人是「無欲之人, 而懷瞋恨,甚不可也」,出家人發脾氣就更不對了。 我舉個例子來講。說有一個人他不信佛,有一個信徒就帶他來見我。信徒說:「 師父啊, 你能不能講一些道理讓他信佛。」我說你帶他來。結果來的時候我就問他:「你信不信 佛?」 他說:「我不信佛。」我說:「你為什麼不信佛?」他說:「因為你出家人不好, 所以我不信佛。」我說:「你舉個例子。」 他說:「有一次我去拜佛的時候,我站在那個方丈的位子,」我們站的位子不是正中間是方 丈站的嗎,方丈有特別一個大的座位嗎。他說:「我當時我不懂,我站在那個方丈位子,我 在那邊拜佛。我想佛在中間嘛,我就站在中間拜,佛就幫我加持嘛。結果站在中間這麼一拜 的時候,就有一個出家人很惡口罵我,不但罵我,還用腳把那個那個拜墊一腳踢開。他的脾 氣好大喔,我看到了好害怕,所以我就不信佛了。」 你看,斷人家善根,多可怕啊。如果你好言好語的說:「你要拜的話你在旁邊,這是方丈的 位子,你在旁邊拜就可以了。」這麼一句話,好也是一句話,對不對?他竟然講那個不好的 話,然後用腳把拜墊踢開,好像被他拜過以後就變成髒的樣子,就這麼一腳把它踢開了。他 從此不信佛了。這就是斷人善根。這樣瞭解嗎?所以我們一個人隨便發脾氣的話,那一輩子 都會後悔,這個要特別小心喔。 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就是在既無風也無雨的光天化日之下,突然間打雷了,這個不相應吧。你要打雷的話,也應 該是烏雲滿天、或者是氣壓低、或者快下雨的時候才打雷,這才有點像。那這個時節也不對, 回目錄 p-5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氣候也不對,怎麼會打雷呢?晴空萬里的,怎麼突然間打雷了呢?這個就不對了。這是譬喻 出家人不應該發脾氣。 ——謙卑而不憍慢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 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 降其身而行乞耶! 出家人其實一天三次摩頭,知道嗎?出家人每天三次這樣摸摸頭:早上一起床就先摸摸這個 頭,「耶,我是一個出家修道的人,不能再睡覺了。」醒來就趕快起來,不能再睡,不要貪 睡;這是第一個摩頭。各位也可以摸摸頭,早上起來一摸頭:「耶,沒有死,昨天晚上沒有 睡死,很高興還能呼吸。」你也可以這樣子。否則的話,你一摸頭,「我沒有出家呢!」你 就煩惱了。不要這樣子。你早上一起來,「喔,還能呼吸,還能做事,還能吃飯,還能說話, 真高興沒有睡死。」 中午,出家人他托缽回來,吃飯也要摸摸頭,「我吃這個飯有沒有資格吃啊?我還沒有斷煩 惱,我還沒有證果,不行啊!但是為了要長養這個道心、長養這個身體,所以還是吃吧。」 以慚愧心來吃。這是第二次:中午摩頭。 晚上要睡覺了,再摸摸頭,「今天有沒有起惡念?有沒有動壞念頭?」反省一下子。這是一 天當中的三摩其頭;出家人每天都要摸摸自己的頭。 各位,你們如果去泰國的話,你不要去摸小孩子的頭,知道嗎?他們的習慣喔。在台灣的話, 我們把小孩子的頭摸摸,好像是很親密的行為。比如朋友的孩子,你把他摸摸頭,他覺得很 親密。但是在泰國不行,因為他受佛教的影響很大,他認為這個頭是很尊貴的,用尊貴的頭 去禮佛可以,但是我們一般的手就不可以摸頭。所以你到泰國的話,你千萬不要去摸小孩子 的頭,要記得。 這個是講到說出家的比丘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已經剃度出家了,捨掉所有的那種嗜好,然後 穿這個壞色衣,不是穿那些大紅大綠的、那些漂亮衣服,然後「執持應器」托缽了,「以乞 自活」,生活是信徒給他吃他就吃,沒有給他吃他就餓肚子。「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 滅之」,是過著乞丐的那種方式來維生,有什麼驕慢的呢?要趕緊的把你那個驕慢心去掉。 這是講出家人。 回目錄 p-5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在當時印度是有這種情形:因為佛陀認為一個人當他有很多的財富的時候,他會起驕慢心, 比如你現在有幾億萬的財產,講話會大聲,知道嗎?你有財富的時候,眼神看人也不同,講 話聲調也會不同,態度都會不同。所以佛陀當時規定說,你出家,那你就把你的財富給你的 家人,要不然你就去布施,你一無所有了,你這個驕慢心沒有,修道就比較快。那你生活怎 麼辦呢?就托缽。拿著這個缽經過三個家門,托三家沒有人給你,你就不要再拖了。當時印 度的習慣是你只能托三家,經過三個家門口都沒有人布施給你的話,表示你的福報不夠,你 今天就不要吃。 那如果是在家人的話呢?「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在家人有幾千萬幾億萬的 財產的話,也不要起驕慢心。不要以為自己很有錢,就瞧不起人或者怎麼樣子的,那不行。 「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何況你現出家相,降低自己的身 分了。不管你過去是董事長也好,你是總經理也好,你現出家相的話,你就一無所有,降低 自己的身分了,用這種托缽行乞來維生。 比丘,我們翻成「乞士」。為什麼叫乞士呢?第一個,他以托缽來乞求眾生的布施,來維持 生命,這第一個是乞,乞這個飲食來養他的色身。第二個乞是什麼呢?向佛陀乞求佛法,來 長養他的法身慧命。上乞佛法來養他的法身慧命,下乞食物來養他的四大色身,所以叫做乞 士,比丘就是這個乞士的意思。 這個是講到我們修道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斷的就是我執我見。那我執我見怎麼樣去展現出來 呢?第一個是展現你的身分,展現你的財富。從展現身分、財富當中,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行 為就是目空一切。我們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你看那個「自大」兩個字在一起就變成什麼? 臭,「自」「大」加上一點。你有一點點自大的話,人格就臭了,人家就討厭你。一個人再 怎麼有錢,都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們一般人會自大的話,有好幾方面:一個是財富;一個是我們的外表;還有眷屬。比如說, 你有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一大堆的眷屬,也會讓你產生自大的心理。還有知識學識, 你有很豐富的學識知識,你的技術很好,對那個笨手笨腳的人你會瞧不起;那你學問很好, 對那個考試不及格的人你會瞧不起。所以,豐富的財富、崇高的地位、光鮮的外表、然後你 的知識學問,你的家屬眷屬很多,或者你的聲音特別好,那你覺得別人的聲音是破鑼聲,也 會自大瞧不起人。 就是我們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當中,很容易長出驕慢的心,我們隨時都要注意自己,不要 回目錄 p-5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以為我這些高人一等就瞧不起人。你想想看,我們如果跟佛一比較的話,那我們差多了,是 不是?我們世間的知識,煩惱也降服不了,生死也降服不了,所以不要說我有懂得一些知識, 我就瞧不起人,那不行。佛經裡面有一句話說:「輕慢眾生得無量罪」,你瞧不起別人,這 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是很嚴重的過失。因為這個眾生如果他哪一輩子他甚至先成道,那你 怎麼辦呢?他先成佛的話,你現在瞧不起他,侮辱他,他將來他先成佛的話,那等於是你侮 辱未來的佛。所以我們修道的人千萬不可以有驕慢的心理,驕慢心是不對的。 ——質直而不諂曲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這個是說用一種平常的心來看待世間的一切。諂曲,大部分來講就是自己覺得自己比別人不 好、比別人差,因而起了一種不正常的心理,去巴結的心理。明明對方不好你也講他很好, 為什麼?你想巴結他;這就叫做諂曲。對地位比我們高的人,財富比我們多的人,種種都勝 過我們的人,我們有一種自卑的心理,由自卑而產生一種巴結的心,這就叫諂曲。諂曲的心 是跟道相違背的,所以經典裡面講直心是道場。我們不要以對方的這種財富或怎麼樣子,而 產生了巴結的心理的話,那就很麻煩了。在修道人來講,不管有錢沒錢,我們都是用平常心 來看待。以平常心來看待,這個叫做直心。 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諂曲這種心態是欺誑的行為,騙自己騙別人,明明對方不是很好,你為了巴結他,講了一大 堆好聽的話,這個就是欺誑,騙己也騙別人,這個對修道來講是一個障礙。所以最後一個結 論說: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修道的人就是「直心是道場」,對就對,不對就不對,好或不好不要起太大的分別、妄想心, 就想去巴結或者是說瞧不起人,讓自己心理高高低低的,高低起伏很大的話,對修道來講是 不好的。 我們講智慧,怎麼去形容呢?說「平等性智」,轉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然後轉第八識為大 圓鏡智。這個很有意思。當你能夠以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那麼我們的前五根就轉變為成所 作智。因為我們有差別的心,第七末那識的差別心,人我差別、自我的執著,所以我們就沒 回目錄 p-5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有辦法成所作智,也沒辦法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一種形容詞,形容就像一面鏡子, 漢來漢現,胡來胡現,男來男現,女來女現,這個鏡子不會去執著說這個漂亮那個不漂亮, 鏡子沒有這個念頭;但是它清清楚楚。所以就形容我們的智慧像這大圓鏡智。大圓鏡智一定 要從哪裡來的?從第七末那識就先轉。第七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才能變成這個大圓鏡智。 所以,學佛的人要用一顆平常的心,來看待我們身邊周遭的一切。你不會說對什麼好奇,對 什麼產生巴結心理的話,那比較不會有這些煩惱。所以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你有錢是你的 事情嘛,你有學問也是你的事情,我好好學不是也有學問了嗎?也用不著去巴結,可以虛心 的去請教就夠了。 那麼這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在人跟人之間那種相處之道,也是很重要的。 二、定慧修證 1.少欲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有精神的生活、有物質的生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維持這個生命, 一定要有這些物慾來滿足生理的需求,但是如果我們把生命的能量花在只追求物慾的滿足、 物慾的擁有,有的時候往往就迷失了內在的心性。那如果是說一個人只去追求內心這種心靈 上的安逸,而不注重物質的話,也會造成許許多多的問題。所以佛法說我們的身心是色心互 為緣起,只是說在物慾跟心靈之間要求得一個平衡。 如果我們內心無法安定下來,再多的物慾也是不見得會使我們得到幸福。在佛經裡面常常形 容什麼呢?我們的內心是一個無盡的寶藏。現在世界上人類所開發出來的這些寶物,所發掘 出來的這些金銀珠寶、礦石、水晶鑽石之類的,跟我們的內心比較起來,是不及我們內心裡 面的寶。每一個人擁有一顆無價的珠寶,佛經裡面有個名詞,叫做無盡藏,無盡的寶藏。每 一個人能思考能判斷能抉擇 ,知道向善向光明的這顆心,就是無盡的寶藏。但是,我們往 往太重視外在的物慾的佔有,所以我們迷失了自己內在的心寶。 這段經文啟示我們,除了追求生理上的需求,衣食住行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怎麼 樣去開發挖掘我們內心的一種寶藏。內心的寶藏,這是一個根本,如果我們迷失了內心的寶 藏,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的物質,我們不見得能幸福快樂。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物質越來越 發達,東西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並不會因為說這麼多的物質、這麼多富豐的生意就已經滿足 回目錄 p-5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了,我們內心裡面還是很空虛,為什麼呢?這顆心安定不下來,還沒有安下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如果我們把生命的能量,只 花在追求許許多多的物慾,藉著許許多多的物質佔有來壯大我們的生命的話,你會失望。我 們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我們中國古書上有這些話。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只 是在慾望的滿足上去追求的時候,往往會失去了一個人的志氣人格,所以說:「少欲之人, 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是說世間一切物質都妨礙我們修道,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修道還是要有 食衣住行最基本的需求。但是我們內心裡面的欲求是無限量的。我們了解之所以這個世界上 有許多問題,就是因為百分之二十的人佔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那麼百分之八十的人才能分 享百分之二十的財富,所以問題就來了,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人往往因為太執著物慾的累 積、財富的堆積,大家都想越多越好,結果我們祇是替人保管而已,真正我們能享受到用到 的實在是很少,我們享有跟擁有不成比例。我們擁有幾千萬幾億萬,不是每天還是吃三頓飯 嗎?你說你十幾棟房子,算來算去你只能睡一張床,你不可能說今天晚上睡好幾張床,不可 能。所以說:「大廈千間夜眠三尺,良田千頃日用三餐」。 不要以為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就豁免這個物質的追求,而是要了解到物質只是滿足我們生理上 的需求,你沒有這些(物質)還不能求道,為什麼呢?身安而道隆,身很安,道才能夠去修。 釋迦牟尼佛他也要吃。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還是要托缽,還是要吃,當然還是要穿。 你看金剛經:「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 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他腳髒了還是要洗腳,還是要吃,還是著衣持缽。只是說如果我 們把生命的注意力完全注意物質的追求,往往迷失了我們的根本,迷失了我們無價的珍寶— —就是我們的心性。所以禪宗有這個明心見性,真正了解自己生命的本質了,掌控了自己心 性了,那麼這種人他就能夠隨遇而安。 講到這個地方,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天的報紙說印度高溫四十三度,熱死了一百四十三個 人,可怕不可怕?所以在台灣投胎出生真的是很大的福報。你們有沒有感覺啊?我說高雄好 熱喔,但是我一想人家印度四十三度,我們才三十幾度就叫苦連天,我一想到這個就覺得說 在台灣真的是不錯。台灣有沒有四十度的?沒有。在印度曾經高達四十八度,也有五十三度, 真的很可怕。所以能夠知足的人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如果我們說求好還要再好,那更好 的話有人就移民。 最近遇到一個信徒移民到紐西蘭,我說:「你老實講,你移民到紐西蘭,你有什麼感想?」 回目錄 p-6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說你賺到了錢,在台灣和紐西蘭來來回回做個空中飛人,你這飛機票的錢花了不少。他說: 「對,沒有錯,我賺的幾乎給了航空公司。」我說:「你晚年還是要回台灣,那你就沒有去 嘛!」這個心不安,總覺說住在什麼地方不好,還要想哪一個地方世外桃源,然後在那邊養 老一輩子。結果好多到了那邊,得了憂鬱症,因為沒有親戚沒有朋友,跟外國人話語不通, 最後還是回台灣來,空忙一場。所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但是我們不要誤解這個經文:「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我們物質上是要有最起碼的這種生 活上的需求,有一份職業,有固定的收入,有固定的工作,這個是要的。那你說我一下子賺 了什麼大錢,從此不做事,整天就是無所是事,那你會很苦惱。我們起碼維持基本的生活條 件,這個一定要有,那你就必須工作,而且你不把這個工作當作是一種苦事。如果你把工作 當作苦差事的話,你就活在地獄當中;如果把工作當作是一種消遣,鍛鍊身心,服務人群, 那你在天堂。所以就在一念之間,看你怎麼樣去看待你的日常生活。 所謂多欲、少欲,沒有絕對的標準。我認為是說最基本的維持衣食住行、家庭教育,這個是 一定要的,你如果沒有這個,是很難活下去。請問各位,你們家裡有沒有冷氣?一定有。那 如果是沒有的話,真的是晚上就不太好睡,這最基本的一種要求。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所以,佛法不是叫我們完全沒有欲望,斷欲、絕欲,不是這樣子的。有些人修道,以為說修 到說完全沒有欲望了,那是不能成佛。只不過是說,把人生的追求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內在 心靈的智慧。如果我們把全部的精神去追求物慾的話,那叫做動物教育,變成一種動物了, 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適度的物質條件來維持生命,進一步的去追求內心裡面豐富的寶藏, 那麼人生才會活出意義跟價值來。否則的話,只是在五欲上轉,轉不出來。少欲,能夠生種 種的功德,就不會整天東張羅西張羅的。 我講一個寺廟裡面的事給各位聽。常常信徒就是說:「師父,我們家的沙發椅送給你們好不 好?」我說:「好!」或是衣櫃不要了,好!桌子不要了,好!所以以前我住持的寺廟,我 大部份都是撿這些很好的家具,不是破銅爛鐵喔,很多衣櫃桌子椅子都很好很好的。那我就 問他:「哇!這麼好的家具,為什麼你這些都不要?」他說:「不配合啊。我們現在買了新 家,這些家具又不太配合。」他買了一棟房子以後,就為了這個流行搭配,要義大利的家具、 羅馬的磁磚才能搭配,就把原來的地磚敲掉,敲掉以後牆壁又要塗什麼顏料什麼顏色。我說 這不得了。 回目錄 p-6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巴西還有一個信徒,他光裝潢就花了幾百萬,但是住不到幾年又覺得好像配不上身分,結果 又把很多很好的壁櫥整個敲掉,又送到我的寺廟裡面來,寺廟變成一個倉庫,什麼都有,所 以我們不買桌子也不買椅子,都不買,就等著信徒送。後來我去他家,我說:「你這樣搞得 一個家庭亂糟糟的。」她說:「沒辦法,先生就是要氣派。」所以,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少欲能生諸功德,少事少惱。 接著,少欲還有什麼好處呢?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 多欲之人要去東拜託西拜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不了解我們人生求這麼多,能用得到嗎? 擁有跟享有是不同的,你擁有不見得你會享有。所以少欲的人他不會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 而去降低自己的人格、降低自己的身分,去委曲求全,不會這樣子的。所以剛才我們說「無 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 少欲之人也不會被「諸根所牽」。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我們想看好的,看漂亮的;吃想吃好的,有香味的,吃香喝辣的;這個衣食住行那是沒完沒 了,好還要更好。一套衣服幾百萬的有,十幾萬二十幾萬的也有,一兩百塊的也有,只要能 夠避寒遮羞就可以了,不一定說要穿什麼名牌,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出家人衣服最簡單,就 是這幾個顏色,流行了幾百年還是這個,從過去流行到現在就是這個樣子。我這個衣服大概 穿了二十年,這是家姊幫我做的。講經說法要穿一件好一點的,那就特別做了一件,我穿了 二十年還是這一件。你們老是在跟流行,很可憐,要穿什麼名牌,沒有這個必要啊,只要能 夠避寒遮羞就夠了。吃的話,能夠有營養,營養均衡,健康就好,不一定要吃到什麼國外的 名產。 所以說,適度的讓生理上的需求滿足,這是佛教的。你沒有這些衣食住行的條件,你還是不 能修行的。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能夠適度的去滿足身體的需求,而不去過分的累積,這種人心理上的負擔就不會這麼重。舉 個例子來講,假如你現在有一千萬,你認為一千萬不夠,要兩千萬,那你是不是就為了另外 一千萬再去東張西羅的。一棟房子不夠,如果有兩棟房子,一棟租人多好。那你就會想拼命 賺錢,再賺一棟房子;有了兩棟以後,兩棟不夠,最好三棟四棟,就沒完沒了。你會被六根 回目錄 p-6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牽著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會牽著我們東忙西忙,東張西羅的,這樣子的話,你一生只是做 慾望的奴隸,一個念頭來了,你就跟著它走。 我常常跟信徒們講,談修行,很簡單的一個修行方法,就是假日不上班時,在家裡面試試看 坐下來什麼都不想,你試試看。突然一個念頭想:「太無聊了,開電視吧!」這個念頭一動 的時候,就是你修行的關鍵點,知道嗎?你就盯著這個念頭,「喔,現在你來了,你叫我開 電視看電視,滿足你的眼根耳根,我就是不開電視,看你怎麼樣?」你就這樣試試看。 有時候信徒買了很好吃的冰淇淋,師父看了會不會動心?也會動心,你看天氣這麼熱。可是 念頭一動的時候,「不行,這個吃下去會傷胃腸,不能吃。」然後那個欲念就說:「吃看看, 不要緊。」我們都會原諒自己,說吃一點沒有關係,然後你吃一點就會吃兩點,吃兩點你就 會吃三點。 所以談修行的話,不是說去壓抑自己,而是說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你能不能很清清楚楚 的,「喔,念頭來了念頭來了,這是一個妄念,我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否則的話我會變成 習慣。我每次都是原諒自己,跟隨著妄念去做的話,那是沒完沒了。」你原諒它一次,原諒 這一次就會原諒另外一次。所以,每一次有一個念頭來的時候,你清楚知道這個念頭來了, 然後想清楚,這個做了有意義的做沒關係,沒有意義、會傷害身體、傷害別人的那就不要做。 你養成這個習慣以後,妄念就會慢慢降伏下來。念頭一來的時候,你就會很清楚的:「喔, 這個傢伙又來了。」你很自然的去觀照它,它就會慢慢慢慢的退掉了。 所以我們談修行,就是我們的六根和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能夠保持明觸——明明白白的接 觸。保持明觸的時候,當下你就化解煩惱。而不是去壓抑它;你故意去壓抑它,那不好。我 只是對我的念頭生起、變化、消滅的這個過程清清楚楚,然後不被它牽著鼻子走,自然你就 會減少許許多多的煩惱,所以說「觸事有餘」。 我們一般人六根六塵一接觸的時候,就開始心慌意亂,就忙著去找張羅了。世俗有一句話: 「女人動動嘴,男人跑斷腿」。我們也是這樣子,妄念一來的時候,我們就為了這個妄念東 張西羅,去滿足這個妄念。等一下又來一個妄念,我們又東張西羅的去滿足這個妄念。這個 老習慣、這個老路子我們不曉得走了幾輩子,千生萬死我們一直走這個老路子,走不出一個 所以然來。人家說隧道再長也有出口,為什麼我們走這個牢子走不出出口呢?就是我們養成 那個習慣了——隨著妄念走,做妄念的奴隸,所以沒完沒了。如果我們保持明觸,那麼就是 心胸坦然,遇到事情不會被這個事情左右,所以說「觸事有餘,常無不足」。常無不足,就 是不會常常覺得說我還欠什麼。女眾的話,老是欠一件衣服,是不是?男眾呢?那就不要去 回目錄 p-6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說它了。 這是講到我們修道的話,對於物質生活跟內在心靈的需求,我們要時時刻刻的去注意。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這是最後一個結論。少欲有什麼好處?透過少欲,我們能夠邁向涅槃之道。否則的話,如果 我們老是在物欲上去下工夫,那只是向下沉淪。如果我們能夠控制我們生理上多餘的需求、 過分的需求,自然我們就會走向覺悟的道路上。所以,這個地方講少欲,不是叫我們斷欲絕 欲,不是的,而是適度的維持生理需求,接著就要去追求心靈上的寶藏。 回目錄 2..知足 那麼下面講的經文跟上面講的少欲有相當類似的地方,我們一起來念。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 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前面講少欲,這個地方講知足。少欲是因,結果你就會更知足。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汝等比丘, 你們想脫離煩惱魔,當觀知足。我們講「煩惱」,其實是身煩心惱,身心都不得安定,那就 苦惱,身苦心惱。我們如果想解脫這種身苦心惱的話,一定要觀知足。怎麼樣才是知足?最 起碼維持生命的條件衣食住行這是一定要有的,除了能夠維持生命的條件以外,多餘的、這 輩子用不到的,不必去為別人來保藏、去累積,沒有這個必要。 有些大老闆直接問我:「師父啊,照你這麼講,好像信佛學佛的人很消極。一個公司能維持 生活就夠了,那這個公司就不能再發展了。」我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你如果把這個 公司當作是自己的,家族化,你開公司就是能賺給父母妻子兒子就好了。然後你想我賺越多 越多,我分很多給我的兒女,我的兒女會越孝敬我,那他們萬一不孝敬你,怎麼辦? 如果你是另外一個想法:這公司有幾千人,我之所以要賺這麼多錢,我是為這幾千人打算, 因為我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在我這邊上班,所以我為了這些眾生的福利,花點時間讓這 個公司繼續發展。我不把它當成是我的,來留給我的兒女,非我的兒女當董事長不可,那你 就會很苦惱。」 回目錄 p-6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外國有些公司有幾百年歷史,它就不像我們這種家族式的經營方式,他的心胸比較大一點。 我們都是家族式的,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人家想法不是這樣子,只要是你有本事, 好,你就來經營;他把擁有權跟經營者分開。這樣子的話,你就會有時間了,除了你該獲得 的股份,你就有多餘的時間來追求心靈上的一種保障、心靈的內在財富。 如果是知足的人,只要他衣食不缺的話,他就安樂了。為什麼?他內心是豐富的。不知足的 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即使你到天上去,你還是不安。為什麼?心不安。 這個地方講到「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世間上的人我們大致可以 依貧富簡單分成四種人: 第一種,我給他叫做身富心貧。什麼叫做身富呢?比如說眼耳鼻舌身這五官六根都很完美, 眼睛能看,耳朵能聽,手腳能做事;這是身富。身富也包括說你的衣食住行無缺,你的物質 上足夠維持一家的和樂需求,一家的溫飽、兒女的教育這些都沒有問題。 可是,有些人是身富心貧,他這個五官長得好,銀行存款很多,房子好幾棟,地皮也好多, 身是富了,可是心裡很貧,心理上很空虛,這個心老是刻意的想去追求什麼。一個妄念來, 讓他去得到的時候,那一剎那他得到了快樂;他擁有這些,他快樂了。可是那個快樂很快的 就過去,為什麼?快樂很快就過了,就叫做「快」樂。他在獲得的那一剎那很快樂,過了以 後,他又另外一個妄念來了。所以第一種人叫做身富心貧,樣樣條件都有,可是他內心裡面 空虛,安不下來,不能安心立命,心靈上非常的貧瘠,不喜歡讀書,不喜歡閱讀知識的東西。 第二種人是身貧心也貧。比如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所缺陷,眼睛不能看,耳朵也不能聽, 身體手腳有殘缺,這是身貧。然後他心又貧。什麼叫心貧呢?心靈上沒辦法去追求知識,怨 天尤人。身貧心也貧,這是最痛苦的人。身富心貧的人只是忙著追求世間的物質,最起碼他 還可以生活上過得去,那第二種人身貧心也貧,這種就慘了。 第三種是最好的,是身富心富。五官正常,心靈上充滿了知識,充滿了愛心,充滿了關懷, 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全人類充滿了那一份關懷的心境,所以這個是很難得的。 第四種人是身貧心富。這是什麼樣的人?舉個例來講,像海倫凱勒,她眼睛瞎,耳朵聾, 但是她心靈上很富。在台灣也有杏林子劉俠,她寫文章的時候手會痛,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她寫一個字要寫好幾分鐘,痛得不能寫字,所以她寫的那個文筆都是經典,文章都非常鼓舞 回目錄 p-6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人心。她身很貧,走路不方便,做事不方便,但是內心裡面很豐富,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光 明,充滿了鼓舞,她所做的事情、所寫的文筆能夠感動人。這就是身貧心富。 大致說來,我們世界上就分這四種人。在座各位都是身富心富,眼睛能看,耳朵能聽,五官 長得很好,條件也不錯,衣食不缺,又來追求知識,所以是身富心富,這是富貴中人,大家 應當為這麼好的身富心富來鼓掌。 這個是講到貧、富,不是說你沒有錢就是很貧,身貧心不貧,人窮志不窮,這個是古時候的 人告訴我們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說:知足的人雖臥在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的人在天堂 也不稱意。有這麼好的條件種種,但是還是不滿足,那就麻煩了。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這是啟示我們,如果你不知足的話,你即使擁有再多,你還是很窮。你心靈上一直喊窮,不 夠一千萬,不夠一億,百億千億,你還是一直在追求,所以心靈上還是很窮。但是知足的人 他一個月兩三萬塊,可是他能夠家庭和樂,省吃簡用的,然後多餘的時間去做義工、去追求 知識,所以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雖是貧,但是內心裡面非常的豐富,生命非常的紮實。這是 講到知足跟不知足的差別。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這是在這個時代特別重要的。五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要吃好、穿好、用好。不知足的人 常常為了五欲,為了滿足這些就東張西羅的。那一個知足的人看到不知足的人匆匆忙忙的, 為了名利勞碌奔波,實在覺得好可憐,已經這麼有錢了,還在為了金錢忙得焦頭爛額,實在 是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問那個小學生,我說:「你長大要做什麼?」他說:「我長大要當陳總統。」當陳總統要 做什麼?「坐飛機(專機),還有出國。」那我說當了總統有這麼多的保鑣,他說:「這樣 子人生就有意義了。」連小孩子也會這麼講。其實真正講起來,我們比總統還好,知道嗎? 你看那總統要去到哪裡都要保鑣,好像被人用槍押著他,那我們通常的一個老百姓你到什麼 地方,你都用不著保鑣。 你很有錢的話,你隨時被綁架;台灣現在很麻煩的就是說,有錢的人會被綁架。所以信徒開 BMW、開 BENZ,雙 B 的車子,我說:「你最好不要開這種車子。」他說:「師父啊,開這 回目錄 p-6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個車子到什麼地方,人家會對你另眼相待。」我說那歹徒也會對你另眼相待。何必雙 B 呢? 這個時代要追求「雙 V」:V 就是 Value,價值,人生的價值;還有一個是 V 是 Variety,多 元的,你要去追求多元的知識,多了解一些知識。 雙 B 時代已經過了,現在是雙 V 的時代。追求人生的價值意義,Value。然後你要在這個時 代生存的話,你必須有多種的知識、多種的技能,否則的話,你一旦失業你就不能生存下去 了。所以你必須要有許許多多的知識,多元的知識,你才能夠在這種多變的時代生存下去。 因為這個時代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你所想像的來不及這個社會的變化,社會上變化太快太快 了,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是新的知識,可是明天已經變成舊聞了,這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我 們一個人不能單單說我只了解這一個知識,我一技在身就能夠走遍天下,不見得,也許你這 個知識今天可以用,明天就用不上,明天人家就淘汰你了。所以雙 V 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那麼我們怎樣去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不要以為說我擁有許多財富,我就是能夠滿足,不見 得。我們內心裡面還有無上的至寶,這個無上的至寶如果你能夠安得下心來,這個物慾才能 夠帶給我們生命的意義價值。就像一個開車子的人,駕駛的技術很好,駕駛的道德也有,那 麼性能再好的車子給他開起來都是好的;如果是不懂得開車或者技術差,又沒有開車的技術 道德,在路上蛇竄飆車,你自己造成危險,也會傷到別人。 所以,心靈的生活必須有物質生活做基礎,那麼有了物質基礎以後,心靈上的追求才更能夠 去豐富生命。我們必須有物質生活做為修身養性的一個基礎,所以物質生活跟心靈上的生活, 一個就像是駕駛的人,一個是車子,尤其是中古的車子你把它修理好的話,會開車的人還是 可以以這個中古車來維生。那如果是不會開車的人,性能再好的車子也是很危險。這是讓我 們了解說,心靈上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有物質生活做基礎。 3.遠離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 這個是講到我們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要很熱熱鬧鬧呢?還是冷冷清清的?因為這 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對出家人講的,所以佛陀說:汝等比丘啊,你如果想證到寂滅涅槃的無為 安樂的話,那麼當離憒鬧,不要跟那些閒雜人混在一起,盡量自己找一個能獨處閒居,盡量 安下心來,能夠獨處。 回目錄 p-6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為什麼呢?因為「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能夠安靜的自己一個人獨處,那麼這種 人是連天上的天人、玉皇大帝、忉利天主都會敬重。為什麼?因為在天上是享受兩種的樂, 一種是飲食男女的欲樂,一種是定樂、禪定的樂。我們在人間去做善、修布施、修持戒、修 禪定,死了到天上去以後,就是變成天人。天人他還是一樣在享受飲食男女,思衣得衣,思 食得食。要不然更高級的天的話,就是在禪定當中享受定的樂,但是沒有開智慧。所以,一 個人能夠獨處閒居去修定慧的話,連帝釋諸天都會很敬重。 這是告訴我們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在熱鬧當中,心思、思緒比較混亂,不容易定下來。 雖然禪宗有一句話:「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但是一般人要達到這種境界不容 易喔。在這五光十色當中,要入定真的很難。但是還是要學,在這百花叢中過,總是要學習 片葉不沾身,那你要修緣起空的智慧,否則的話,在五光十色的世界當中,真要讓心定下來, 那不簡單啊!所以,功夫好的人那沒話說,那自己功夫不好,就要學習獨處。 即使這個經是對出家人講的,我認為在家人每天上班、為妻子兒女丈夫這麼忙,那麼你一天 下來,也要有一點時間自己做一點功課,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一個小時的,每天有一段 時間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讓自己的思緒安定下來。你要反省也好,你要誦經也好,要念 咒也好,觀呼吸也好,每一天有一段時間獨處,這個對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出家在家,都 有很大的幫助。 我個人在閉關的時候,每天我有三段的黃金時段。早上三點到五點的寅時,這是一個黃金時 段。你在寅時三點到五點這兩個小時之間,你如果能夠靜坐,那效果非常的好。有一個孩子 讀書老是讀不來,成績不好,我就告訴他你早點睡覺,晚上九點多去睡覺,然後早上三點多 起來讀書。因為你早睡,九點鐘就去睡覺了,睡了六個小時,三點鐘起來,要不然你四點起 來,讀書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一天當中的三個黃金時段,第一個是寅時,三點到五點。 第二個黃金時段,就是中午時候打一個盹,盤一隻腿,靠著沙發椅打盹。中午兩點到三點, 這也是一個黃金時段,因為那時候你只要打一個盹,精神百倍了。所以我認為下午兩點到三 點也是一個黃金時段。 然後到黃昏六、七點也是一個黃金時段,就靜坐。這是我個人閉關的時候,一天靜坐三次, 就覺得身心非常的舒暢,也不覺得累。那你如果說晚上很晚了,九點十點再去打坐的話,精 神不濟。所以晚上六點到七點也是一個很好的時段。這是我個人在閉關的時候,覺得一天當 中三個黃金時段,最美的一個時段,那就是獨處。 回目錄 p-6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各位在家居士有家庭有事業,就困難一點,是不是?那麼你就盡量的利用五分鐘十分鐘,隨 時隨地,比如說在等車;在等人;要不然先生開車,太太就可以打坐了。你就坐在車上,注 意妳的呼吸,五分鐘十分鐘,這個時候讓你的心沉澱下來,入靜一下子。現代的人就是腳步 太快了,匆匆忙忙的在過日子,匆匆忙忙的在應酬,所以脾氣會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不能 穩定。老是這樣子的話,久而久之就會得到憂鬱症;嚴重就變成躁鬱症;躁鬱症再嚴重的話, 就會走上絕路。所以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世間最大的一個福音就是:找回自己。 我們中國人寫這個「錢」字,一個「金」、兩個「戈」。「戈」,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戈,我 們把它看成「找」,找了一次又再找一次,你一遍一遍在找,去找回自己,那就是去破解我 們生命的真相。破解生命真相,那麼這個「破」怎麼寫?一個「石」頭、一個「皮」,要把 石頭剝一層皮,那很困難啊。要去破解我們的心性,去了解這個心性,去找回生命的根本, 那明心見性的人才能夠擁「金」而幸福。所以中國人倉頡造字是有意思的。你好好的去獨處, 找回自己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然後我們才能擁金而喜。這個「錢」字意思是這樣子的。 所以,無論在家出家,每天一定要有一個時段坐下來,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誦經也好, 觀呼吸也好,要不然你什麼都不想,只是注意身體這種發出來的訊息。當我們什麼都不想, 我們身體會一直不斷的發出訊息:酸痛麻癢,那我只是了解我有這些現象,暫時不處理它。 我們了解這些現象,把這個心跟身暫時結合在一起。生理上有什麼喜好,心理上能夠去察覺 它,但是不去歡迎它,盡量的放輕鬆自己。 你每天有這樣的時段,十分鐘二十分鐘,你自然的情緒就能夠控制,然後我們的 AQ 就會很 高。AQ 就是抗壓性。你抗壓指數高的話,你不會遇到事情就慌慌張張,遇到事情想不開, 總覺得好像人生走到一個盡頭了,沒路可以走,你自然知道應該轉彎的時候到了。一般人就 是不懂得轉彎,橫衝直撞的,甚至沒有迴旋的空間,一時想不開的時候,那就完了。 往往世間人解決內心的苦惱,就是往外去追求。我們找人來傾吐內心的苦,那也是方法之一, 但是別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聽你的苦惱,對不對?所以往自己內心裡面,自己去想,自己 安住自己,這是最根本的。那麼,你在廣庭大眾之間要安住就比較難一點。 請問各位,我們最隨便的地方在哪裡?臥室,個人的臥室。如果這個臥室裡面只有你一個人, 那就是你最隨便的時候,是不是呢?你衣服愛穿多少你穿多少,愛躺愛睡愛怎麼樣子都可以, 因為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間,你把門鎖起來,房間裡面你要洗澡、你要做什麼、行住坐臥你很 自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最安逸、最好的地方就是房間。我們都有一個房間,晚上總是要 回到自己的房間。我們的身體回到自己的房間,你會感覺到非常非常的自由。你到別人家去, 回目錄 p-6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雖然人家裝潢幾百萬,即使再好的朋友,你到別人家裡總覺得不太習慣,為什麼?金窩銀窩 不如自己的狗窩。你只要回到自己的房間,你覺得說:「哇!這麼熟悉的房間,這麼熟悉的 環境。」然後自己一個人靜下來打一打坐,愛睡覺躺下來,覺得很舒服很舒服。 你的身體希望回到自己的房間才安逸下來,可是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的心有沒有把它收回 來過?我們的內心有沒有安頓下來過?所以為什麼修道的人吃很簡單,穿很簡單,可是他很 快樂,為什麼呢?他就是讓生命歸零,讓生命回家,回到身心的本源處,回到生命的本源處, 這時候物質會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只要維持溫飽他就非常的祥和安定。但是我們一般人不知 道有這個東西,很可惜。世間人以為說飲食男女、吃喝唱跳、吃香喝辣種種的刺激就是快樂, 以一個有禪定樂的人看起來,那都是火上加油。禪定的樂是超過世間上飲食男女吃喝唱跳的 樂。 各位,你到外面去,種種的刺激、吃喝唱跳,但是最後你還是回到房間休息。我們的飛機在 天上飛,幾萬公尺高,飛在雲的上方,一看下來滿是白雲,很刺激;又看見太陽從雲端跑出 來,很刺激。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常常不是會遇到亂流嗎,高高低低的震盪。我每一次 坐飛機,我發現到一個問題,只要飛機一降落下來,阿根廷、巴西那個地方的人,尤其是日 本人,他們會鼓掌,幸好飛機沒有出事。所以我每次搭飛機都感受很深。 一般我們的心是一直往外去攀緣,但是,如果這個心不讓它攀緣,讓它停下來的時候,你會 覺察到那種祥和寧靜喜悅,就像飛機著陸的時候,它那種無形的負擔就釋放出來了。因為飛 機在飛的當中,時時刻刻都具有危險性,危險一直還在,只有降落停下來才釋放,所以所有 的乘客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喔!幸好沒死。」「幸好這一趟是一個平安的旅行。」 我發 現大家的心境都是這樣子的。一定要在飛機降落下來的時候,你自然會鬆一口氣。 那麼各位,你開車在高速公路上,從高速公路交流道一下來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說:「喔, 好像過了一個關卡。」有沒有這種感覺?然後從交流道下來再到你家,十字路口的紅綠燈, 一步一步的閃過去以後,最後你回到家的門口,然後你拿遙控器,這個車門開了,你車子開 進你的停車間以後,你鬆了一口氣,終於回到家了。回家的感覺真好,是不是?然後,這還 不是真的回家,等你把行李安頓好,回到房間,洗個澡,躺下來,真正很舒服的感覺,疲勞 也丟了,擔心也沒有了,真正回到家了。 我們的生理希望回到家,可是,我們的心理怎麼讓它回到家?釋迦牟尼佛勸我們修四念處: 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上次我們講過主修副修的課程,有講過修四念處了。所以,每天 有一段時間去獨處,真正的一個人,暫時跟父母妻子兒女、至親好友隔離,不要去想那些恩 回目錄 p-7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恩怨怨、是是非非、名利啦,種種的一切都暫時拋開,真正的讓自己心安下來。 安住在哪裡呢?安住在你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呼吸快慢、長短、粗細。注意自己的呼吸,這 是第一個。第二個,去注意自己的生理,你看看哪一個地方有沒有放鬆。從頭到頸、到背部、 到腰部、到腿部、到腳部,這樣從頭到腳,你慢慢的去看看有沒有放鬆,是酸、是痛、是麻、 是癢,了解它,但不反應。你不要說癢,我去抓一抓,那也不對。只是了解生理所發出的訊 號訊息,去注意它一下。如果你有思緒混亂的時候,你又回過頭來很單純的只是注意呼吸的 長短,出入的快慢粗細,注意呼吸,這樣子很快很快我們就可以把心回到我們的本源處,很 快的就會讓自己身心的疲勞解除,也會讓自己的思緒安定下來,情緒穩定下來。 你不要看報紙上說,喔,那個美國、日本、什麼法國有新型態的公司,那新公司去買人家壞 的汽車、壞的家具,然後他交給你一把榔頭,讓你拼命碴車,拼命碴傢俱,去讓你發洩,說 這樣子讓你解決煩惱了。我看是不可能。他讓你發洩發洩以後,你碴習慣了,以後你動不動 就拿起榔頭對你老婆也碴一拳,是不是呢?你以為這樣子你會發洩嗎?在美國他們很流行發 洩的方法就是打球,面對著牆壁用球亂打,球打到牆壁又彈回來,他們都這樣發洩。是暫時 可以讓你宣洩一下子,可是你的煩惱還是在內心深處。你把它壓縮到你的內心深處以後,一 旦發洩出來,更嚴重。佛陀告訴我們方法不是這樣子的。 「當離憒鬧,獨處閒居」,獨處閒居做什麼呢?不是無聊喔,是「空閒獨處,思滅苦本」, 這是八正道的正思惟,真正的去思惟怎樣才是滅苦之道。 佛陀告訴我們說苦,為什麼會苦?無常故苦。我們內心的要求跟外在的世界不吻合,就叫做 苦。你希望長生不老,可是你老你病,你苦了;你希望頭髮是黑色的,可是現在變白色的, 所以會苦;內心的要求跟外在的世界不吻合,就叫做苦。所以佛陀分析的結果是:無常故苦。 那麼現在你心靜下來了,你了解到這個無常的現象,你了解生命是無常,呼吸是無常,你身 體所發出來的信號也是無常,酸痛麻癢也是無常,你了解它是無常,你不需要去要求它永恆, 所以你不跟它起衝突,這就是「思滅苦本」。真正的滅苦,是了解身心的無常無我,那麼所 有的苦本才能夠斷除。 所以佛陀不是教我們一個人獨處就好了。很多世界上的人他不必訓練就能夠獨處了,那叫做 自閉症。他一個人不講話,整天關在房子裡面,然後父母接近他,他也不理不睬,不吃不喝 不睡,奇奇怪怪的,那叫做自閉症。那是一個問題,能不能解脫呢?不行。所以佛陀說: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去了解真正滅除身心的苦惱,那就是四念處。 回目錄 p-7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 這是一個譬喻,說有一棵樹,有許許多多的鳥集在那邊,結果鳥太多了,這個樹枝承擔不了, 結果就斷了。我們一般的人自己獨處的時候覺得無聊,就想找很多人吃喝唱跳的,可是人只 要相聚在一起,人多是非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人事人事,有人就有是非,人聚在 一起很自然的就說東道西的,盡是講別人的不好,顯出自己的好,是非就來了。那是非來的 時候,就造口業;造了口業,他就受報。所以,一個人成熟不成熟,我們看這個人他能不能 獨處。 一個人能獨處還不夠,還要有共處的藝術。一個人能獨處,又能跟人家共處,又能帶給人家 的身心的有所助益,帶給別人歡樂喜悅、知識的成長、智慧的成長,那麼這個人才是成熟的 人。我們用另外一個名詞,就是自覺覺他。要能自處獨處,又能夠共處。有些人能夠自處, 卻不能跟人家共處,只要跟人在一起,哇,煩惱一大堆,那就很麻煩了。如果說我們自己一 個人獨處的時候能夠自得其樂,然後跟人在一起的時候不會帶給別人煩惱,會帶給別人知識 智慧,身心都受益,那麼這個人就是成熟的人。 一個人獨處,依我個人的經驗,獨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摸摸書本,打開書本,開卷有益。 我的習慣是這樣子,如果沒事就自己看書,看經書也好,看世間書也好,世間有許許多多的 書我未曾讀過它。我到北部去的時候,信徒說:「師父,我送什麼給你呢?」我說:「很簡 單,你送書。你去看一些什麼好的書,你送給我。」因為我也沒有時間去逛書店,所以很多 信徒都會去找一些好的書送我。那我自己也訂一些像牛頓雜誌、科學雜誌、讀者文摘;我不 是推銷員喔。一些好的書、英文書、外文書也是拿來看一看。所以,最好的一個消遣就是讀 書。 我的財產就是經書。我不收集古董,信徒若送給我古董,這手拿那手就送。有一次人家送給 我心經,一顆小小的不曉得什麼東西就刻了兩百六十個字的心經,他這手送給我,我馬上送 給別人。他氣得要死:「師父,我貴重的東西送給你,你一下子送給別人。」我說:「你叫 我保管,很麻煩,我看它還要用顯微鏡。」後來我才知道世間人人家送給你東西,你不能送 給別人,他會難過的,我才知道世間上有這種道理。 出家人獨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研究經書研究經論,不然就是打坐。像我就是在房間靜修, 就是打坐。宏法寺我為什麼常來?因為宏法寺樓上可以經行。沒有人的時候,一個人在樓上 走來走去,經行。你說整天看書、整天打坐也不可能,就一邊經行一邊念金剛經或者是念咒、 或者是念佛,那就是我的享受。我的享受就是這些東西,經行、打坐、看書、念咒,就這樣 回目錄 p-7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子,這是提供各位參考。 空閒獨處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坐在那邊無所是事的,在那邊打妄想,這不好。一定要有所是 事,你不是誦經念佛打坐,就是看書研究,千萬不要只在那邊無聊,看電視看了老半天,結 果你一肚子的煩惱。它會長養你的煩惱,那不好。我常常講,現在修道人最大的障礙就是電 視,所以美國人把電視叫做 Magic Box,魔術的箱子。那我們學聰明一點,不要看那些是是 非非、政治恩怨,一大堆苦水,一大堆無聊的節目,那只是污染我們的心性,千萬不要。有 時候人家問我:「師父,你看不看電視?」我說:「我沒有電視,不看電視。」但是各位不 行,你們必須要知道社會的一些脈動,有選擇性的知識性的看一看就好。 這個地方說,如果我們喜歡熱熱鬧鬧的,吃喝唱跳的,你就會怎麼樣?「若樂眾者」這是因, 結果就是「則受眾惱」。報紙上常常登好朋友一起喝酒,喝酒以後打架,社會上很多這種新 聞。自己一個人無聊,就約幾個人喝酒,一喝酒以後講話就隨便,一隨便以後就刺激到對方, 就打起架來了。所以世界上最常發生事情的地方在哪裡?咖啡廳、酒色場合、吃喝唱跳的地 方。為什麼?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我們一般人解決 痛苦的辦法錯了,用吃喝唱跳種種的刺激,結果心靈上的問題沒有解決,還產生許許多多的 問題。 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這又是一個譬喻。說好像老象溺泥,已經四肢無力的老象掉在泥濘當中,跑不出來了。這是 勸勉我們要有遠離的功夫。 在是非場所當中、在大眾當中的時候,你就嘴巴閉起來,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是非。很奇怪, 你養成習慣,你喜歡聽是非的時候,你就聽道理聽不進去。人一多,是非一多,你喜歡聽是 非,自然就會傳是非,造口業,這就像老象掉陷在泥巴裡面跑不出來了。所以人多的地方趕 緊閉口,修閉口真言,了解吧!如果要你講話,你講有意義的話;不是叫你完全不講話,你 要講話就講有意義的話。 世間上種種來綁住我們身心的,那都是我們不能獨處,我們老是想熱熱鬧鬧,其實那都是內 心不安的一種要求,內心不安自然就想找人來安心,找很多的人。那你要找很多的人,你就 要聚集很多的財富,才能吸引人圍在你的身邊。那麼你吸引這麼多人圍在你身邊的時候,這 些人對你就有所求;你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的時候,那就會生恨。 回目錄 p-7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我最近聽到一個信徒說,她父親留四千萬給四個孩子,一個人一千萬,可是這個大兒子就說 不行,長孫也要一份,要把這四千萬分成五份。長孫也要一份的話,他可以獨得兩份。世間 人是貪多,越多越好的。最後這個家庭就破裂了。為什麼?老爸說四千萬,四個孩子一個人 一千萬。大兒子說長孫也要一份,要分成五份。那到底要分四份還是五份?這樣子父子就失 和了。最後老爸說還是分成四份。分成四份以後,四個孩子一個人拿一千萬,從此父母親置 之不顧,就由這個最小的女兒,因為她沒有嫁人,她信佛學佛,她就來養這個父母親。所以 這個世間的事情,我們以為說越多子孫越好,不見得喔。「多子餓死爸」,聽過這句話沒有? 以前養兒防老,這個時代是養老要防兒,時代不同了,千變萬化。 你有很多很多的家親眷屬,很多很多的財產,很多人跟隨你,身邊熱熱鬧鬧的,可是熱熱鬧 鬧很快的過去,當你失去財勢的時候,樹倒猢猻散,那種淒涼你會覺得世間怎麼會這樣呢? 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在鬧市無人問。你不想有這種結果的話,你就要學習獨處的功夫,你就 要把你這一生當中的「老本」養好。 什麼是老本?這個身體就是老本,把身體照顧好。然後養老的本,起碼你要有一份退休的計 劃,一份退休金、養老金,這個老本要把它弄好。人到老的時候,老本、老友(老的朋友、 好的朋友)這個要照顧好。最重要的老本就是這個心,這個心是最老的本。你安得下心來, 你看開了,生命的問題解決了,生死的問題解決了,這個最大的老本你得到了。生跟死你已 經了解它的真相,你揭開它的迷惘了,當我們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間,就不會被束綁著。 「世間縛著」,這個世間綁著你的,有些是財富綁著你,兒女親情綁著你,生死綁著你,這 一切一切都會綁著我們,無形的,時時綁著我們。所以要訓練我們一個獨處的功夫,但是獨 處又不是自閉症,獨處你能夠去思考滅苦之道。我們之所以不能離苦,是我們沒有真正找出 離苦的方法,不但找不出離苦的方法,我們還找出許許多多的繩子來綁自己,這個叫「世間 縛著」。我們找許許多多的繩子來捆住我們的身心,來捆住我們的生命,就像老象溺泥不能 自出。一切的執著,都是無形的繩子來綁著我們的生命,不得自在。 那我們要學習獨處的功夫,就是真正的找出解脫苦的方法是什麼,因為如果真正找到解脫苦 的方法,我們才能夠脫困。就像這個結,這麼多的結,哪一個是真正開始的那個結?你找到 那個結,解開那個結,整個就打開了。我們因為沒有去找到真正離苦的方法,或者是找錯了 方法,所以這個結就心有千千結,老是解不開。那這個結沒有人可以代勞,要靠自己去想辦 法。 所以佛教是一個自力的宗教,自己的力量。一切的問題是因我自己而引起,要解決問題也是 回目錄 p-7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要靠我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師父再高明也沒有辦法幫你,佛陀再了不起也幫不了你的忙,生 命的問題是因我而起,也要因我自己而去解決。善知識只是告訴我們一些方法,引導我們, 給我們一個方向而已,解決問題的最後還是要靠自己。所以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 異依止」,道理是這樣子的。 那麼我們要想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每天有一定的時段讓自 己獨處,去做思滅苦本——真正自己的問題癥結點在什麼地方?使我苦惱使我困惑的是什麼? 是人是事還是物?真正的這些問題在哪裡?老實說,就是我們狹隘的心胸,沒有智慧,去做 一種焦點式的執著,所以某一種的程度執著才產生這種苦。一切苦都是因我而起,那也必須 我自己獨立的去解決它。當然我們可以透過書本經書或是聽別人的開導,都是有所助益的, 但是最後還是要靠自己。 所以,佛陀要比丘們訓練遠離的功夫,遠離那些人群、那些是非,這是第一步。但是你要遠 離,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當中。你說:我為什麼還要回到熱熱鬧鬧的人生才有意義呢? 為什麼還必須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因為你有這套遠離的功夫,所以你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 你才不會被這現實的人群迷惑,你會再引導他們走向善的光明的;佛陀講遠離的目的在此。 佛陀不是叫我們遠離人群,從此以後就是到深山裡面去,當白雲野鶴,當野鳥飛禽走獸。鳥 不就是獨自一個這樣子過日子嗎?佛陀不是這個意思。 你必須有這個遠離的功夫、獨處的功夫以後,又必須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雖然千人萬人回 到你的身邊,但是你不會被他們所動,你不會覺得說「我能夠聚集這麼多人群,我真了不起, 我多麼的高明。」,你不會有這個概念。雖然是千人百人,如入無人之處。佛陀要我們遠離, 這是一個手段,讓自己的心性安定下來。因為你得到那個本,所以本立而道生。如果你沒有 得到這個獨處功夫的本,一旦跟你相處的話,你情緒不穩定,講話顛三倒四,造口業,那就 很麻煩。一旦你有獨處的功夫,你跟人家共處的時候,你會頭腦很清醒,該講的話你講出來 有意義的,這時候你可以去利益眾生。 所以我常常講,這一生當中積聚財富會遭人忌妒,名利會遭人忌妒,但是追求智慧會受人尊 敬。那智慧從哪裡來呢?你要學習獨處的功夫,你每天有一個時段真正的自己獨處,讓自己 的心充電,安定下來,那麼你的情緒就穩定,這樣對事業對家庭都有所助益。所以,「獨處 閒居,遠離憒鬧」,我給它一個簡單的名詞,就是每天要讓生命充電。 4.精進 回目錄 p-7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有一句話說:失敗者都是五分鐘熱度,成功者則堅持到最後五分鐘。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 說頭腦很好,不見得,是他能夠堅持到底。佛陀知道我們眾生的毛病,古代用的名詞是「堅 持到底」,佛經裡面用的名詞是「精進」兩個字。因為你堅持到底,可以好,可以不好,比 如你堅持到底每天去偷東西,一輩子都去偷東西,那也是堅持到底嘛。所以佛經裡面就不用 「堅持到底」,就用「精進」兩字。 精進,什麼叫做精進呢?對自己的身心、對別人的身心都有所助益的,那叫做精進。經典裡 面講精進有四種。第一種是已生的惡令它不生:你已經有的那種壞習慣壞毛病,趕快斷掉它, 這就是精進。第二種是未生惡令不生:沒有的惡,讓它不生,這叫做精進。還有一種是未生 善令生:你沒有的那種好習慣、好的念頭、好的口語,我們要好好的去培養,那個叫做未生 善令生。還有已生善令增長:你已經有的好的習慣、好的行為、好的念頭,要讓它不斷的增 長,這個叫做精進。 那麼佛就說了:「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一個人能夠有精進勇猛的心的話, 那世間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所以說:「是故汝等,當勤精進」。比如我們打坐修行誦經, 許許多多的妄念,可是如果我們堅持精進,每天坐、每天誦經、每天這樣用功的話,慢慢的 就能夠克服。 我舉個我個人的例子來講好了。我初出家的時候,那時候二十一歲出家,這個腳很硬很硬, 從來沒有盤腿過,一坐起來那個腳會蹺一邊,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看到別的出家同道他們 打坐的時候,竟然不用手,自己那個腿就會盤上來,奇怪不奇怪。哦!我看了好羨慕。我想 那怎麼辦呢?我這個腿盤起來痛得不得了,然後腳蹺高高的,真的是很難看。我後來想到一 個辦法,我裝了一箱書,然後腿盤起來,請人把這一箱書把腳壓下去。 整箱書壓下去的時候,全身冒汗,痛啊!我想:好吧,要痛就讓你痛個過癮吧!結果痛還不 打緊,它還很麻,麻到腳發黑。那我想:「從來都沒有聽說打坐的時候腳斷掉的,從來沒有 聽說過。好了,你發黑發麻了,麻了以後也不痛,失去知覺了。」就這樣子幾次這麼坐坐坐, 單盤可以了,然後開始雙盤。雙盤盤起來的時候,全身流汗,衣服整個溼透,因為那種痛實 在是很難形容的。但是不管它,不理它,就習慣了。 到現在反而是坐像你們那樣坐不習慣,非這樣坐(雙盤)不可,這樣坐也不會累。所以我坐飛 機的時候,我大部份都是盤腿坐。從這邊搭機到日本、再到美國、再到巴西,前後要飛行二 回目錄 p-7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十八個小時,如果不這樣坐的話就很累,反而這樣一打坐就不累了。所以,很多世間的事情 起初都是很勉強,勉強以後變成習慣,習慣以後就變成自然。 各位來這邊聽經,一遍兩遍三遍四遍,聽習慣了就會自然,時間到了就想來聽經,變成一個 習慣動作。所以,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那它就不是一件很吃苦、很麻煩的事情,而是很自然 的一件事情。只要對我們身心有所助益的,我們就是好好的去用功,這樣的話就不會麻煩了。 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 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這是譬喻。中國俗話講:「水滴穿石」,古代人建的房子前面都有一些石頭,屋簷上的水一 滴一滴滴久了,石頭也滴穿了。這表示說有耐性,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現代科技有一 種刀叫做水刀,各位聽過沒有?把水集中再集中,噴出來的水,連續噴它,可以切鋼板,可 以切紙、切什麼東西的,叫做水刀。在巴西的時候遇到一個信徒,他們建房子的時候牆壁要 把它打掉,我說:「你要打掉,不是會吵到別人嗎?」他說:不會,畫一條線在那邊,用水 刀噴噴噴,一扇牆壁就被噴掉了。 你看那個水,看是很柔弱的水,最後它是能夠穿牆壁。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但是,平時我 們的心都是前念後念毫不相干,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前念想過去的,後念又想未來的, 所以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像水刀一樣,噴一下子又休息,噴一下子又休息,那牆壁怎麼會 穿破?不可能。如果連續噴,那牆壁就裂掉了。我們眾生的心念如果經過訓練,訓練前念接 著後念,後念再接著後念,連續同樣的念頭的時候,它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這是講到說我們的心念能夠精進的話,就像水能夠穿石頭。但是我們眾生的毛病是什麼呢?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我們的心念一下子勇猛心精進來了,不吃不喝不睡的,然後累了, 一睡睡好幾天。這樣有沒有用呢?沒有用。所以我常常講,修行要細水常流,經常保持這種 態度、這種用功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會得到效果。如果你現在心情來了,一天誦幾部經啦, 一天看多少書啦,累下來以後呢?不要了。 所以我們講修行,除了精進以外,精進是一種力量,還有一種力量叫做休息力,休息也是一 種力量哦。佛經裡面有這個名詞,叫做休息力。一個是堅固力,就是堅持到底。一個叫做 勝解力,殊勝的理解,對一切的道理你產生了深度的理解信仰以後,產生了一種力量。然 後唯有靠我自己的努力才能夠成功,不要說我想靠別人,那不行的。所以有堅固的力量以外, 還要休息力,真的是很累的時候休息一下子,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回目錄 p-7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這是談到我們講的精進,不是叫我們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念佛誦經拜佛拜懺,這樣也會把身 體搞壞掉。修行是細水常流。 再舉一個例子,古代的人用鑽木取火,各位有沒有看過?我沒有看過,大概影片裡面有看過。 有一些民族在深山裡面,他用一根木頭,然後鑽一個洞,然後用一根小小的棒子這麼搓這麼 搓,搓久了以後冒火了。但是你搓是要連續的搓,如果你停下來,那個熱度沒有了。所以說 「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這是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要 有頭有尾的堅持到底,最後就會有成功。失敗者只是五分鐘的熱度,成功者是堅持到最後五 分鐘;誰能夠堅持到最後五分鐘,誰就能夠成功。這是講到精進。 5.正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 這個地方講到不忘念,就是保持正念的意思。我們談修行,各位以為說我整天念佛、整天持 咒,當然那也是一種修行方法。依我個人的體驗,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包括吃飯、走路、 睡覺、洗澡。 各位有一種習慣:你匆匆忙忙的在趕緊做一件事情,然後心裡胡思亂想,這件事情沒有做完 又想到下一件,下一件事情剛剛要動手又想到下一件,那我們的身心跟事情割裂了,這樣容 易得分裂症哦,知道吧! 我們做事情應該是這樣子的:很認真的,身心統一的,跟這個事情合一。比如我現在走路, 我踩下去有什麼感覺,危險不危險,這個地板是硬的還是軟的,那種感覺我們都要把它察覺 出來。那麼吃飯也是如此,我的筷子挾到菜了,然後我放到嘴巴了,我嚐到了,我咀嚼了, 我吞嚥了,然後我吞嚥以後這個食物慢慢到了我的胃。各位有沒有這樣實驗過?回去也試試 看。你洗澡的時候也是這樣子,我的手碰到毛巾,沾到水,擦在身上,感覺是怎麼樣子,這 個感覺我都把它察覺出來。我的手碰到什麼,我要察覺得清清楚楚。 然後我們也要有這個習慣:我這個鑰匙放在什麼地方,我要放下去的時候很清清楚楚的,我 已經動這個念頭「我要把這個鑰匙放在這裡」,當你放下去的時候,你要察覺清清楚楚,我 的手已經離開了這個鑰匙,這樣子你下一次就不會丟三忘四。如果說你隨時隨地都是我這個 回目錄 p-7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鑰匙隨便這麼一扔,你沒有用心,你沒有百分之百的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下一次你要找 這個鑰匙你找不到。 上次我們講過動態的修行對我們是很重要的。隨時隨地察覺出我的身心的一種感覺,這個感 覺從沒有、然後產生、然後變化、消滅,你都能夠清清楚楚的時候,叫做正念。如果我們行 住坐臥、來去出入、舉頭揚眉,時時刻刻我們的心跟這個生理能夠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就 叫做正念。所以我們談修行,說簡單就是這麼簡單。那我們現在一般人就是說修行就是念佛 持咒,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我就開悟、我就怎麼樣子。那有的時候你忘記念佛了,這個心 不曉得跑去哪裡,不知道。 所以我們談修行,工作也是修行,吃飯也是修行。我們隨時都有一種動作,那在隨時的動作 當中,我們的心跟生理是百分之百結合在一起,身心不是分裂的。那現在一般人是怎樣呢? 舉個例子來講,手上挾了一塊東西,然後又想坐一望二,坐二望三,就是心念很亂很亂,身 心是分裂的。那身心分裂嚴重的時候,就會變成精神分裂症。所以要學習時時刻刻保持一種 正念,自己的動作很清楚,這個動作對自己有好處或沒有好處,對別人傷害或不傷害,都很 清清楚楚的,這叫做正念,正知正念。 這個是談到佛陀告訴我們要修一個動態的修行方法,叫做不忘念,就是正知正念。 同時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最近看了我們 佛教的報紙,有一份報紙這麼寫:「徵求護關」,說他要閉關,你幫我護關。各位,我上次 閉關三年,有沒有找人護關?沒有,都我自己煮。我發現煮飯也是一種修行。你洗鍋子,你 動什麼念頭在洗鍋子?你把洗鍋子跟上香一樣這麼莊嚴隆重,那你洗鍋子當下就是正念嘛! 然後你洗的這些水你把它留在一起,等一下去沖廁所,省水啊。所以這個地方啟示我們一件 事情:人不要去起一種依賴性。人最痛苦的是什麼?依賴。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啊。 今天有一個信徒哭哭啼啼的,我說:「什麼事情啊?」「感情的事情,」她說:「某某人對 她冷淡了,她想到就很痛苦,簡直要發瘋了。」請問怎麼辦呢?我打一個譬喻給她聽,我說: 「假如有一個人沒有家,他要去租房子,可憐不可憐啊?可憐。這個房子租了以後,還要看 人家臉色,人家不願意租你就趕你走,所以沒有房子的人很可憐,叫做無殼蝸牛;這是第一 種。 第二種,假如自己有房子,可是這個房子大門的鑰匙交給別人,這種人笨不笨啊?很笨。你 把快樂、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了。你認為怎麼樣叫做快樂呢?有人關心我,有人尊重我,有 回目錄 p-7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人對我怎麼樣子的畢恭畢敬,我快樂了;有人說我是非,瞧不起我,對著我瞪白眼,那我痛 苦了。所以我們把家門的鑰匙交給別人,那很痛苦哦。釋迦牟尼佛知道眾生的毛病,要我們 學習獨立的人格。 所以我就告訴那個信徒:「妳媽媽疼妳不疼妳?」「當然疼啊!愛啊!」我說:「媽媽懷妳 的時候,她如果疼妳愛妳的話,她永遠把妳放在肚子裡面可以嗎?媽媽喜歡這個寶寶,她可 以把妳放在肚子裡面嗎?不行,十個月就把妳滾出來。那滾出來以後,第一個一定要把這個 臍帶剪斷。這就是告訴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一定要非常獨立,要學習獨立的精神,不 要把快樂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否則的話,別人一個眼神會讓妳痛苦,別人一個關愛的眼神 又讓妳快樂,那很可怕吧!所以我們要學習獨立。」 「求善知識,求善護助」:所謂善知識,就是說他有修有證,有豐富的知識,有悲心,有悲 願,能夠善於指導我們身心上的困惑,能夠幫我們解決的,叫做善知識。護持我們的,叫做 善護助,護法。這部經雖然是對出家人講的,但是也讓各位在家信徒學習養成一個獨立的人 格,千萬不要把痛苦、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來操縱,那就很麻煩了。 接著說:「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正念的話,煩惱就像小 偷一樣的,他就不敢進到我們的內心裡面。要保持正念。 我講一個笑話:有一次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走到一個地方,看到有人在修道。那修道的人 把眼睛用布矇起來,然後嘴巴也綁起來。阿難說:你怎麼會這樣修道呢?你打坐就打坐,為 什麼把眼睛矇起來?嘴巴要貼撒隆巴斯呢?他說:我師父說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耳朵 也塞起來,不跟外面接觸的話,就能夠得道。阿難尊者喜歡開玩笑,就說:那天生下來眼睛 瞎、耳朵聾、啞巴不能講話的人,不是早就開悟了嗎 ?那如果說我們眼睛看,耳朵聽,身 體去感覺種種的一切,保持正念的話,還是照樣可以得道。不是說你眼睛矇起來、嘴巴閉起 來、耳朵塞住就會得道,不是這樣子的。最重要是正念。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我們失去正念的時候,煩惱就把我 們內心裡面的功德搶得一乾二淨。人家對我們不禮貌了,難過了;人家對我們好了,得意忘 形;失意也忘形,得意也忘形,這是煩惱,所以失諸功德。 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各位,你從家裡來到這個地方,經過的地方都是五光十色、五顏六色,對不對?我們保持正 回目錄 p-8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念的話,「哦!這些緣起如幻的世界,這些都是佛陀所說的緣起如幻如化,這些都是佛陀在 說法。」你不為所動,就不會被它所害了。所以說念力堅強的話,雖然是在五塵六欲的世界 當中,但是不會被它傷害。這個時代對修行佛法來講,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時代,因為這個時 代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那真的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如果沒有一點正念的話,你就會 被牽著鼻子走。所以說這個念力很重要。 古代的人打仗的時候,身上用鐵、或是用藤子曬乾去泡油,據說這樣刀劍不入。那個藤子又 有彎度,所以穿在身上的時候就不怕對方用劍用刀來砍。那後來的人就覺得用藤子很麻煩, 就改用鐵片,一片一片的把它鑽一個洞,然後把它綁起來穿在身上,那就叫做鎧。穿在身上 的,或是拿在手上的,就不怕對方的劍啊、弓啊、刀啊,就不怕了。這是一種譬喻。現在是 沒有用了,現在的核子彈什麼彈的,什麼鎧都沒有用了。一個中子彈下來的話,死都是幾千 萬人的,很可怕的。所以「著鎧入陣」 這是指古代。 我今天也要傳給各位一個金鐘罩,不怕原子彈,也不怕核子彈,你想不想學這個功夫啊?這 個金鐘罩就叫做:慈悲喜捨。你修這個慈悲喜捨的定,四無量定,這是經典裡面說的。有一 次,提婆達多想要害死佛陀,他不是就把象灌酒。象灌了酒以後,拍一拍,喝了酒的醉象就 猛奔,衝向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看到那隻狂象奔來的時候,就用手這麼一比,經典裡面 怎麼寫呢?說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是入定,他入慈悲喜捨的定,四無量定:慈無量、悲無量、 喜無量、捨無量,他就是入這個定。結果這隻大象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牠跪下來了。 佛門裡面有這四無量定。我們時常去觀想眾生,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恩人,都是我要報答的 恩人,那麼我一定要把他的苦拿掉(拔苦),給他快樂(與樂)。最初修的時候怎麼修呢?我們 男生就修觀最親的自己的父親,女生的話就觀想自己的母親。觀想母親的痛苦,我一定要把 它拔除,我一定給她快樂。先觀讓自己的親人有那種歡喜快樂的相。你一入定的時候,在你 的心中自然就現起那種你要拔除他一切的痛苦,給她一切的快樂。 當妳這個修成的時候,進一步對那些比較跟你沒有關係的人,還是要用同性的,男性就觀想 男眾,女性就觀想女眾,關係中等的,跟你沒有什麼關係的人,也要讓他快樂,也要讓他歡 喜。然後對那個不相識的人,你曾經看過的,你也想讓他快樂,他所有的苦我來承擔,一切 的快樂給他。再進一步的話,那些冤家,曾經傷害我們、破壞我們的,那麼我們也觀想說我 原諒你,我不去記恨,原諒你的無知,我也要讓你快樂,我也要讓你幸福,我祝福你。你這 樣觀想,你修到最後定成功的時候,那麼就是百毒不侵了。經典裡面這麼形容:「百毒不 侵」 「水火不傷」,這就是佛門的金鐘罩。 回目錄 p-8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我們一個人,比如我們持戒、吃素、誦經、拜佛、做善事,你即使一個原子彈什麼彈丟 下來的時候,你不會死,因為你沒有那個惡業。如果你有那個惡業,你在國內不死,可是你 出國就死。真的有遇到這種人喔。他在國內好好的,他就有那個業力,他到了國外遇到那種 災難,在國外死了。所以一個人不造惡業,不動惡念,不說壞話,盡量做一些善事,再誦經 拜佛吃素,即使再大的惡業,你會共業當中在劫不在數,你會虛受一場虛驚,你沒事的。你 看 911 的時候有多少人活下來了,是不是呢?很自然的,同在一棟大樓裡面,他沒事。那有 些人一個小的災難就走了,這個叫做在劫在數。如果我們沒有造這個惡業的話,我們是在劫 不在數,不會有這種情形出現。 這個是讓各位了解到,學習一種獨立的人格,不依賴的人格。最可靠的就是正知正念,保持 正念,邪不勝正,百毒不侵。經常用這個慈悲喜捨來面對一切,自然就是不被一切的境界所 害。這是我們談到的不忘念。 6.正定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 先講定的定義。什麼叫做定?心一境性,就是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不跑動,不移動了,不飄 浮了,這個叫做定。這是第一個,我們講定的定義是這樣子的:心一境性,心安住在一個境 界上,如如不動,那麼就叫做定。 第二個,我們要研究的是定有邪定跟正定。邪定不能開智慧,正定可以開智慧。我舉個例子 來講,有些人很喜歡玩石頭,到處撿石頭,請問他晚上作夢夢到的是什麼?也是石頭。他看 到什麼東西他會想那是奇形異狀的怪石,他時時刻刻心裡就現出那個石頭的相,這也是一種 定境哦。 我在當兵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年輕人個子小小的,我以為他是小毛頭子的,結果不是,他已 經有三個女兒了。因為那時候我們都是二十幾歲的小伙子,而他已經有三個女兒了,長得很 漂亮很可愛。有一次,教官在講課的時候,他拿出他三個女兒的相片這麼看,他就定在那邊 了,他看到失神了。那教官就說:「哎,某某人,剛才我在講什麼?」他說:不知道。為什 麼不知道?他心在定了,他定在那個相片上。他一想到他三個可愛的女兒現在不曉得如何, 他的老婆不知如何,他心在定中。那這個會不會開悟?不能。 那比如說有些人他貪男女欲,整天就想那個男女欲的,那這個會產生一種魔,會很麻煩的。 回目錄 p-8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我們講定,我們常常都會有定的現象出現,知道嗎?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的時候,如如 不動,就叫做定。所以你不要把定當做很神祕的東西。可是我們的毛病是什麼?我們眾生的 心一下子東一下子西,就是不肯安住在一個境界上。我們的心老是攀緣過去,攀緣未來,就 是不肯安住在現在。一下子過去一下子未來,一下子過去一下子未來,對過去好的、壞的都 記得一清二楚,然後對未來又不斷的去希望期盼,所以我們的心的力量就這麼散掉了。如果 我們常常去注意自己的呼吸,這是最簡單最快的一個方法,只要一注意呼吸,很快的我們的 身心就會安定下來,心就慢慢的定下來。 第三個,我們要了解的問題,就是說這個定有外道的定,不能開智慧的定,它定很深,比如 說外道修這個定的時候,他定下來可以八萬四千個劫,非想非非想定。釋迦牟尼佛也修過這 種定,這種定是不能開智慧的。佛家講的這種定,是在定的當中去觀察我們身心的生滅無常 的法相,就是這裡所說的:「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在聲聞的定裡面,最主要是 觀察身心的無常生滅,從無常生滅當中證到無我,而開智慧。 那大乘修的定,是觀一切萬法的無常生滅;先觀萬法的無常生滅以後,最後才去觀身心的無 常生滅,這是一個先後次序不同。聲聞的定是直接就觀察身心無常,從無常到無我,然後到 寂靜涅槃。但是大乘的修法是先觀宇宙萬事萬物的無常生滅,最後才來觀身心的無常無我。 他為什麼要這樣修呢?那是下一段經文我們所要講的,它有它的道理,順序不同。 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 六波羅蜜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把精進擺在禪定的前面,道理就是這樣子。 修定一定要有精進的心,如果沒有精進心的話,沒辦法修。而且精進之前還有持戒。所以我 們談修行,不是說馬上我要打坐我要入定,不是這樣子。一定要持戒的基礎,才能夠修定。 然後定有正定跟邪定,有些能開智慧,有些不能開智慧,有些定甚至會讓我們著魔,這是值 得我們注意的。 我們打個譬喻,就是說我們這個心如果不好好調理的話,就會造成許許多多的問題。我想舉 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一堆石頭、一堆木料如果擺在路上的話,那就會障礙我們走路。如果我 們把石頭泥沙木料經過建築師加以排列組合以後,就變成房子,可以遮風避雨;它還是那些 建材而已。但是我們如果亂七八糟放在一起的話,那是很麻煩的。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我 們的心如果不經過訓練,東想西想,這個力量完全就沒有了。而且不但是沒有了,還會障礙 我們,讓我們痛苦難過,心安不下來。 回目錄 p-8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 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水也是一樣的,如果說我們建一個水壩,這個水壩它有防洪的作用,又可以發電又可以灌溉; 變成一個水庫,可以調節洪水,可以發電可以灌溉。我們心也是這樣子的,如果我們沒有經 過訓練的話,往往造成自己困擾,也使別人痛苦。 如果要談到修定的話,那一定要精進來作為它的後盾,所以這裡說要「常當精勤修習諸定」。 定,如果我們修一年兩年八年的時間,突然間我們不修的話,這個定力會退光光。如果是我 們做善事布施,你今天做一些善事了,這些善事你已經成就了,你布施了。或是今天有人罵 你,你也不生氣,那麼你修了一件忍辱的事情了。但是禪定就不一樣,天天就是要坐,否則 的話他會退光光。所以在禪定的前面一定要有精進,以精進作為它支持的力量。 我們每天利用早上或者是晚上打坐的話,習慣了,它就會產生一些超常的經驗。我認為早上 三點到五點這是一個黃金時段,在三點到五點之間選一段時間,不要貪多,二十分鐘就夠了, 二十分鐘好好的靜下來。然後中午稍微打一個盹,休息一下子。中午一兩點打一個盹以後, 再靜坐十分鐘二十分鐘。那晚上我的習慣是這樣,六七點的時候再靜坐一次。一天有這三個 時段。 在這三個時段,萬緣放下,就是專心的定,然後你會發現你坐久了以後,它就產生效果。你 越坐他就越喜歡坐,你越不坐他就越不喜歡坐。你越坐,他越坐久了以後,就變成一種習慣, 時間一到,你就去坐,但是你不是認為是一個功課,而是一種享受。那麼你去打坐,當作是 一種享受,你不要當做這是一種修行。我現在把打坐看書當做是一種享受去從事它,而不是 我現在要去打坐,要得到什麼定境,要什麼....,你有那個有所得的心的話,反而不好。我只 是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呼吸,注意感覺,在這四念處。 我們的心如果能這樣子集中起來,那就像水造了一個堤防把它累積起來以後,產生一種力量。 我們經常打坐,心智會比較高。很多事情還沒有發生,你突然間會覺得說這事情會這樣子的, 人家會以為你有先見之明,事實上那不是先見之明,是很自然的一種心的能量,是我們把心 的能量發揮出來而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能量,但是我們沒有發揮,就像同樣的水你一 滴一滴的讓它流掉,一滴一滴的蒸發掉,沒有了。如果能滴水成河,河又再做一個攔水壩, 它就變成一個水庫,那產生的作用很大。 我們的心念也是這樣子的,我們經常的耗掉它,我們在意別人的眼神,在意別人對我們什麼 回目錄 p-8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樣的態度,我們的心都耗掉了;還去在意別人的是是非非,不該我們管的也管了,所以這個 心沒有力量了。就像一堆廢料石頭砂,亂七八糟的擺在那邊,障礙叢生。釋迦牟尼佛知道我 們眾生的毛病,告訴我們要透過持戒、禪定的基礎,進一步就是要得到智慧。「行者亦爾, 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這是談到說能開智慧的定,那才是正定。 7.智慧 那麼下面這一段是我們今天晚上最重要的一段。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 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 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 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我們學佛,就是學戒、學定、學慧。所以經典上說:持戒得定,依定發智慧,依慧得到解脫。 我們現在來看看世間的宗教非常非常的多,但是我們發現有些宗教特別重視信仰,各位有沒 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比如說「信就得救」。現在日本很流行什麼?說阿彌陀佛也不用唸了, 信你就可以往生。你信,你唸南無妙法蓮花經的話,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這是注重信仰。 那麼除了重信仰以外,有的是重慈愛心行的表現:怎麼樣子關心眾生,利益眾生。上帝愛世 人,我也愛世人;這是重在慈悲心行的表現,重在悲願、慈心、愛心。有些宗教特別重視這 個東西。還有些宗教呢?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像印度的話,他們宗教最重要的是重定。他們重 視定,一入定十年二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甚至最高的定幾劫、八萬四千劫。釋迦牟尼佛出 家之前,參訪的時候就是學這個定,後來他發現這個定沒辦法斷煩惱。所以,重信仰的、重 慈悲的、重愛心的、重禪定的,這些都是各有所偏。 佛經裏面這麼講,說「持戒能得定」,這是說有持戒的基礎才能去修這個定。而且有定,還 要是正定,去觀察世間的無常無我,才能得到智慧。那麼得到智慧的時候,才能夠斷除煩惱。 我們內心裡面對生死的迷惘、對生死的困惑,內心裡面的焦慮煩惱、情緒的激盪,這些一定 要靠智慧才能夠斬草除根。 我們可以透過信仰宗教,比如我深信「信就能得救」,或者我也用愛心去幫助人家,或者你 有這種高度的信仰,也有這種廣度的愛心。可是,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還是手忙腳亂;我們 回目錄 p-85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面對煩惱 妄念來的時候還是一籌莫展。所以,智慧是我們修學最終的一個目的。唯有智慧 才能顯出佛法的特色,唯有智慧才能真正去斷我們的煩惱,斬草除根。否則的話,我們如果 僅是用慈愛的心行、專心虔誠的信仰,煩惱還是煩惱。 就像今天有一個信徒來,她說:「我信佛學佛很虔誠念佛,念念念,也做善事啊,可是遇到 事情來了,手忙腳亂。」遇到什麼事情呢?這個男人不喜歡她了,就這樣搞成她憂鬱症,要 吃藥過日子。你想想看,最後問題嚴重不嚴重?她信佛很虔誠,也相信佛菩薩會救她,然後 持咒也誦經,可是煩惱來的時候就是不行。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禪定這些東西是共外道的,世間所有 的宗教,所有這些勸人為善的哲理它都有。那佛法的特色,是透過持戒、正知正見、禪定去 引發無漏的智慧,這是大乘的不共慧。我想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大乘不共慧的特色在什麼地方: 第一個是信智一如。信仰跟智慧,意思怎麼講呢?我們以信心來啟發我們的智慧,以智慧 來培養我們的信心。我們所信的道理,一定要用智慧去證明。比如說三世因果,你嘴巴講三 世因果,我嘴巴也講三世因果,大家都講三世因果,那你看到沒有?你有沒有看到你前世怎 麼樣子?你來世怎麼樣?根本就是人家這麼說,我們也這麼相信而已。但是,我們信仰的目 的是說,透過信心來啟發我們的智慧,用智慧去證明我們所信仰、所相信的道理確實是如此, 這就叫做信智一如。 佛陀說三世因果業報輪迴,進一步又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都要背這麼多的名詞,就 像鸚鵡學話,你說 good morning,牠也說 good morning ,牠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你說牠 也說。講個笑話,一個出家人一大早起來咳嗽吐痰,結果他的鸚鵡見到就有樣學樣,牠也不 知道什麼意思。那你念阿彌陀佛,鸚鵡也會念。我曾經見到一隻鸚鵡,牠說:「我很會講話 哦」我說:「你會說多少話?」牠就不會回答了,因為牠的主人只教牠「我很會講話哦」, 牠天天就講這句話而已。 那我們也是天天在學這個啊!師父告訴我們說經典裏面這麼寫:「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 有惡報。」講了一大堆,我們也像鸚鵡這麼學。經典說有前生今生來生,有聖人、凡夫的差 別,還有佛菩薩,我們也跟著這麼學。可是我們真的了解這些嗎?我們是先相信這些,然後 我們要怎麼樣去修怎麼樣去學,用我們自己本身的智慧,來證明我們所相信的道理。所以大 乘不共慧的第一個是信智一如,信仰跟智慧結合在一起。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第二個是悲智交融。我們有些人信佛學佛以後,急著自己了生死就算了,不管眾生的死活, 回目錄 p-86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眾生跟我又無關,我急於自己了生死就算了,自己斷了煩惱就算了。像這樣悲心不足的時候, 往往就是佛經裏面形容的「焦芽敗種」。所以剛才我說過,大乘不共慧的修學方法,它一定 是廣觀一切法空,對這個世界林林種種、山河大地去廣觀這一切的無常變化,了解到如幻如 化。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這樣子的時候才不會急於自證,急於要證到無我,了脫生死。 大乘的不共慧裏面,它有一個很奇怪的名詞,叫做「留惑潤生」——就是當我們悲心還不夠, 我們對眾生的那一份關心關懷不夠的時候,我們不要馬上煩惱就斷得乾乾淨淨的。因為煩惱 斷得乾乾淨淨的時候,你不能投胎轉世輪迴,無生了。所以,透過廣觀一切法無常,他必須 要不斷去培養悲心。然後眾生因為不了解無常,去造惡業,真的是很可憐,值得我們去同情 幫忙。 所以,是透過廣觀一切法的無常來引發他的悲心,而不是觀無常以後就無我證入涅槃。是觀 無常,了解無常,了解它是空,但是眾生不了解,所以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起大 悲心,趣入於大乘」,道理是這樣子的。先廣觀一切法空,但是到最後還是去觀察身心的無 常無我,那麼他的悲心越廣大,他的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悲心就越廣大;這是大乘不 共慧的一種很重要的特色,叫做悲智交融。 所以,這種智慧不叫做沉空滯寂,跟一般的智慧沉空滯寂不一樣,它是一種豐富的生命力, 豐富的慈悲力,豐富的智慧力,它有一種豐富的生命力來普度眾生。這種智慧是我們所追求 的,叫悲智交融的大乘的不共慧。悲心越廣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悲心越廣大。假 如一個人信佛學佛,你越學越冷漠,那學對了嗎?錯,那就學偏了。如果學到了對父母妻子 兒女這麼冷漠,對社會冷漠,對眾生冷漠,那你乾脆不要學佛好了。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 件問題。大乘不共慧的特色,叫做悲智交融。 第三個是定慧均衡。如果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修禪定,你太重禪定的時候,你定強慧弱,不 能斷煩惱;那如果是慧強定弱也不行。舉個例子來講,阿難尊者他在佛的身邊,佛講經他都 聽,他智慧很高,可是他的定不夠,所以佛陀涅槃的時候,他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結集經 典的時候,尊者就不讓他進去了。結果他勇猛精進的,有定力了,定慧均衡了,開悟證到阿 羅漢。 定強慧弱,就像很小很小的燈,亮度不夠大;如果是慧強定弱,就像蠟蠋在房間被風這麼一 吹,搖晃搖晃的,你也看不清楚。所以定強慧弱、慧強定弱都是不好。 而且,定太強會產生一個毛病:如果我們禪定很好卻沒有智慧,因為你的定境太好,這個定 回目錄 p-87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境會讓我們沉迷。定一來的時候,身心消逝,光明一片,靈光如湧,這時候萬境皆寂,那種 身心的安樂祥和很容易讓我們沉迷。 我小時候七八歲的時候,我常常跑進去(定境)。小的時候我去參「我是誰?誰是我?怎麼世 界上有這個我呢?」這麼坐坐坐,哎,就跑進去(定)了。常常就是自己一個人躲在房間,或 是躲在什麼地方,一進去幾個小時。那你一進去的時候,感覺怎麼樣?第一沒有肉體,手腳 沒有,肉體也沒有了;第二你感覺山河大地沒有了;第三個現象是聲音消失,整個世界沒有 聲音,然後你感覺整個世界是透明的,光明一片,只有一顆我們孤伶伶的心。 各位,你們有沒有經過這個神祕的境界?好不好呢?很好玩,但是沒有用,不能開智慧。我 小的時候,八九歲十歲左右,常常玩這種遊戲,可是有沒有開悟呢?沒有。因為在那個境界 裏面,你會產生一個念頭:「連我都消失,怎麼辦?」你念頭這麼一動的時候,很奇怪的, 第一個恢復的是肉體,你感覺你有肉體了;第二個你感覺山河大地慢慢的呈現;第三個呈現 的是聲音,最後聲音出現了。你看,一個人在那種沒有聲音、沒有世界、沒有肉體的世界, 你看那個多好玩啊,但是能夠開智慧嗎?不行。那叫做定強慧弱,沒有用。 在大乘不共慧裏面,是定慧均衡,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就是止觀雙運,止中有觀,觀中有 止。所以定慧齊修,這是大乘不共慧。 最後是理智一如。我們「四依」裏面有「依智不依識」,在證入那一剎那的時候,如如智 證如如的理,沒有理外的智,也沒有智外的理,理智合一了。也沒有一個主觀的我、一個客 觀的理。主觀的我、能證能悟的我,以及所證所悟的理,在證悟那一剎那的時候,這個能、 所消滅了。因為你如果有一個我,你煩惱的根沒辦法拔除。所以在理智一如的境界裏面,你 的煩惱才斷了,這時候你生死了了。 所以世間最寶貴最可貴的就是智慧。那智慧從那裏來呢?從禪定。禪定從那裏來呢?從持戒。 持戒從那裏來呢?從正知正見。一定要從深信因果,然後嚴持淨戒,然後精進、忍辱,然後 繼續持戒得定。不是說你持戒就會得定,是有了持戒的基礎才能學定;有定的基礎,再修觀 無常無我,才能得到慧;得到慧以後,就能得到解脫。這個就是戒、定、慧、解脫。那大乘 又再加一個「解脫知見」,就是你解脫,自己知道清清楚楚,不是說:「你幫我證明,我證 到初果、二果、三果。」,用不著。 一個開悟解脫的人,不是說他看到什麼得到什麼,而是「捨盡道方成」,捨盡一切的執著, 捨盡一切的無明。不是你增加了什麼,而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法可損,捨盡道方成。 回目錄 p-88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所以不要說:「我是證悟開悟的人,我有什麼神通....我有什麼通....我有得到什麼....我看到 什麼....」你要小心哦,「神通」跟「神經」差一個字而已,知道吧!你神通,搞不好變成神 經。見到什麼、看到什麼、聞到什麼,這個跟禪定、智慧毫無關係。 所以,學佛如果沒有學到智慧,即使布施、持戒、禪定很深,沒有用。慧學是能夠通達到佛 法最深奧的工具。如果我們學佛沒有學到智慧的時候,那就是一般誦經拜佛持咒禪定這些功 夫而已,那跟外道沒有什麼差別,只是種點善根而已 。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最大的貪著是貪著「我」——我要活下去、我要活 一百年、我要活二百年、我要永遠不死、我要投胎到那一個世界、我要怎麼樣怎麼樣、我要 多少財產、我要多少名望、我要打知名度.......,貪啊!那有智慧的人他會覺得世間最寶貴的 東西是智慧,智慧最重要,而不是這些有形的物質。有形的東西,有些東西它怕地水火風, 它怕小偷怕強盜。那智慧不同,它是小偷偷不走,水淹不了,火也燒不去,地水火風都不能 侵害,偷不走。我們這個智慧修成了,它世世生生陪伴我們,讓我們明事理,明是非,知道 取捨,這是智慧。所以佛陀說: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常常檢討自己, 智慧增長了嗎?悲心增長了嗎?如果越信佛越學佛你越執著,心量越小,不知道去關懷自己 的六親眷屬,對自己父母妻子兒女好像是陌生人,還講得好聽說是萬緣放下,其實是冷漠。 假如一點關心、關懷的心都沒有,那你學佛學到那裏去了呢?所以我們常常要去省察自己, 我們信佛學佛以後,我們是不是關心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丈夫、關心我的鄰居、還有社會眾 生,這些都是我關心關懷的對象。自己的悲心增長了沒有?智慧增長了沒有?我的執著、過 去那些執著有沒有消除掉呢? 今天有一個信徒來了。我說:「家裏有沒有佛堂?」他說:「沒有。請人家來看風水,說這 樣對廁所、對廚房,廚房的熱度會熱過隔壁,那個佛坐不住。然後又有窗戶,窗戶的風吹進 來,佛會跑掉。」我說:「阿彌陀佛!佛還怕你那個風?那就不算佛了嘛。」哎呀,太多的 迷信執著了,所以家裏的佛像也不敢擺。我說:「那你到寺廟來拜好了。」他竟然又執著說 那個方向不對,什麼東向南向北向西向,都有一大堆的道理。執著,這個就麻煩了。 越學佛的人,他那個執著越來越少。但是,雖然是不執著,我們還是很擇善固執。你說一切 我不執著,我馬馬虎虎過日子,也是不對。所以還是要擇善固執。 「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這是佛陀對那些出家人說的。說你既然 回目錄 p-89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出了家,你又沒有智慧。你沒有智慧,就是你的禪定不夠;你禪定不夠,跟持戒也有關係。 那你如果是出了家,你沒有智慧的話,「既非道人,又非白衣」,你不像出家修道的人,出 家修道的人應該有智慧啊,但是你又出了家,你不是白衣,所以說「無所名也」。這罵得很 重哦!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每一生每一 世就像一個浪,浪起來了,浪退下去了,一生一死就像一個浪。我們無限的生老病死,就像 無限的大海,在這個無限的大海裡,必須有一艘堅牢的船,那是什麼呢?就是智慧的船。有 了智慧的船,這個船是很堅固的,才能夠度生老病死大海。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智慧,也是無明黑暗的大明燈。我們沒有智慧,就糊裏糊塗生, 糊裏糊塗的死,總是在黑暗當中過日子。雖然我們也有眼睛,但是我們看不到來生來世;我 們有眼睛,可是我們看不到前生前世,無明了。那這個無明一定要用智慧來破它。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我們有什麼病?有貪瞋癡的病,懷疑、嫉妒、慳貪這些病。這些病, 不是說你去做做布施、做善事、拜拜懺就解決了。現在我們到寺廟裏面,看到都是告訴我們 「喔!拜懺誦經唸佛」,搞了老半天,沒有智慧,煩惱還是煩惱。有些人說:那我點燈。請 問你點了智慧燈、點了光明燈以後,你會不會有智慧?你沒有去修,智慧不會給你啊。所以 一切的病要用智慧的藥才能治好的,不是單單我們受受戒誦誦經唸唸佛持咒就解決問題,沒 有這麼簡單。要真的修出智慧來,才能把那個煩惱的樹砍掉。所以智慧是「伐煩惱樹之利斧 也」,才能夠斬草除根,連根拔起。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那麼這個智慧,一定要從聞慧、思慧、修慧而來 的。聞思修,「聞」,去聽人家演講,這是最快的。還有一種是自己去聞佛法,那就是看經 讀經。聞思修慧,這個是講到修學智慧的層次問題,一定要從多聞薰習,然後如理思惟,最 後法隨法行,去印證。比如說,我們聽到因果業報這些道理,那要自己去想啊,不能說人家 這麼講,自己要去想這樣對不對,要思考,理性的思考,然後去印證它的確是如此,這才能 得到智慧。 「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雖然我們沒有修到天眼通, 那是一個神通,但是也算是智慧。這是講到智慧的重要。所以般若經裏面,像最近剛剛往生 的印順長老就有談到這個問題,說「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般若能夠攝導萬行, 萬行是在莊嚴般若的。就是說,一切的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才不會走入邪道。那麼萬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在莊嚴般若的。所以大乘不共慧的般若,它一定是包括布施持戒 回目錄 p-90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忍辱精進禪定這些,就是以萬行是來莊嚴般若,般若才能攝導萬行。 8.不戲論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 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最近有一個信徒寫了五百多個問題,我一看頭大了,我看了幾個小時才把它看完。後來我打 電話給他,他住高雄。我說:「你寫了五百多個問題,明天要在文化中心,我怎麼回答?」 五百多個問題,五個小時也回答不完。我說:「你這個問題很多都是戲論。」 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做戲論。比如:地球有多大?地球有幾公斤?宇宙這麼大,有多 少個太陽?有幾顆星星?世界的人類有幾個?到底有一定還是沒有一定?人從那裡來?從那 一個世界來?請問這些問題有意義嗎?你了解這個世界秤起來有幾萬噸幾億億噸,請問你了 解這個數目,你能不能斷煩惱了生死?能不能增長你的悲心?能不能增長你的智慧?不能。 凡是不能增長我們的悲心、增長我們的智慧的,那就是戲論。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那些沒有意義的,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沒有營養」。那些沒有營 養的話我們不要講,講這些話沒有營養,對自己、對別人的身心都沒有幫助,你就不要講。 你只是製造一個聲音,製造噪音,何必這樣子呢?聽的人也煩,是不是呢?所以我常常講, 累積財富會遭人嫉妒,追求知識累積智慧會受人尊敬。如果你一開口都是善言善語,讓人聽 起來心服口服的,對自己好對別人也好。 在禪宗裡面有這麼一個公案,說有幾個出家人晚上不睡覺,就在那邊談天。起初是參禪論道。 那有一位比丘有神通,他坐在那邊一看,就看到有鬼神在那邊聽,恭恭敬敬跪在那邊聽。結 果談到半夜以後,這幾個出家人竟然就談那個沒有意義的事情,男女吃喝唱跳的東西。結果 這個鬼發脾氣了,後來這幾個出家人走了,那個鬼就把出家人站過的腳印把它掃掉。 第二天,那個有神通的出家人就問:「你們幾個傢伙,昨天晚上你們做了什麼好事?」「沒 有啊,我們在參禪論道。」他說:「哼,起先是參禪論道,後來講什麼好吃的,什麼包子多 好吃,講了一大堆的東西。你知道那些鬼神火大了,等你們走了以後,就把你們的腳跡、你 們站的那個地方全部都把它掃一掃,說臭得要死。」所以,你如果是講好話、有道理的話, 人家會認真的聽,「哎,這個講得有道理。」就喜歡跟你在一起。 回目錄 p-91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這個地方是對比丘說,「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出家人絕對不 要去講那些沒有意義的話。 有些在家信徒說:「師父,你怎麼沒有電話,沒有手機?」我說:「因為你們常講那些是是 非非,我聽都煩了。所以我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話,省得那些是是非非到我的心裡面來。」我 覺得我不喜歡這些。那有些人就說:「你這個人很孤僻。」我不是孤僻,因為你講話沒有道 理的時候,我連聽都不想聽。你都是講那些是是非非,東家長西家短的,我聽了也很煩。 有一次我在巴西跟人家談話,有一大堆信徒,起初他們還是問佛法,結果問一問,是是非非 來了,那我就坐在那邊,我睡著了。他說:「師父,你怎麼睡著了?你沒有在聽我們講。」 我說:「我聽你們講是非幹嘛,我倒不如睡一下反而舒服一點。」我沒有什麼本事,就是很 能睡。但是你講道理的時候,我精神百倍;你只要講那些沒有意義的話,我真的就懶得聽了, 我的習慣是這樣子。因為那是亂心戲論,會讓你的心很亂的。 各位,如果電視那些名嘴講那些毫無意義的話的時候,你乾脆就把它切掉,當然你不要發脾 氣把電視砸掉。沒有意義沒有營養的節目,不要。所以佛陀就說:「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 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我們就是一個戲論,所以沒辦法證到涅槃。 參、流通分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 這個地方就是講到精進。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 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 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這是釋迦牟尼佛要離開人間的時候,對那些比丘說:你們一定要精進,不要放逸,我該說的 法我都說了,那些究竟的法我都說了,最重要的是你們要精進的去修行。作為一個修道的人, 山上啦,空澤的地方啦,空閒的地方啦,沒有人干擾的樹下或閒處靜室,要記住我所交代你 們的、所說的這些法,「念所受法,勿令忘失」。然後常常自己勉勵自己,不要說我靠人家 鼓勵,依靠人家關愛的眼神,這樣很麻煩。 回目錄 p-92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不要這輩子又賠上了寶貴的生命,以後就後悔了。我 們交了這麼貴的學費,生命都交出去,又不了解生命,那叫做「空死」。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我就像良醫一樣,我說 了這些,我給你判斷你什麼病、該吃什麼藥,你吃不吃那不是我的過失了。那我也好像一個 導遊一樣的,「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也不是我的過失了。我講出這些道理, 做不做是在你自己。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釋迦牟尼佛說:我所說的這些法離不開苦集滅道。我所說的苦集滅道、根本的這些教法,各 位比丘了解了沒有?如果有懷疑的話,趕快問,不要懷疑。不求解決而抱著這個懷疑的話, 將來會很麻煩。釋迦牟尼佛到最後的時候,還關心弟子們有什麼地方不懂的要趕快問。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釋迦牟尼佛講三遍:你們有問題嗎?有問題趕快問,我要走了。這個時候,「眾無疑故」, 都沒有懷疑了。 時阿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阿免樓馱就是阿那律,天眼第一。這時候他就說了:世尊!您所說的道理就像,假如說很冷 的月亮可以讓它熱起來,假如很熱的太陽可以讓它冷的話,而您所說的道理是絕對不會變, 不會有變異的。佛陀所說的道理是永遠如此,本來如此。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 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佛陀說的苦諦實是苦,不可令樂。集,就是煩惱真正的因,招感苦的因就是集,沒有其它的 因了。因滅了,所以果滅,四聖諦、八正道這是真正的滅苦之道。 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世尊,這麼多比丘,他們對您始終所說的這個四諦的道理,絕對沒有懷疑了。 回目錄 p-93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 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 哉! 佛陀要離開人間的時候,那些還未真正證到涅槃的人就會傷心難過,因為他還有我執我見。 那如果是證到果位,破除我執我見的話,他就想:「唉,無常啊!釋迦牟尼佛要離開世間, 真是無常。」 阿耨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 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 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 滅也。 阿那律尊者說了這些話以後,釋迦牟尼佛又以大悲心來對眾生說:你們不要傷心難過了,如 果我住世幾百年幾千年,沒有用,最後我還是要離開人間的。相聚而能永遠在一起,那是不 可能的。那些自利利他的法我都說了,該說的話我都全說了。如果我久住在這世間的話,根 本沒有什麼意義。所有應可度的,天上、人間的,我都把他度了。那些還沒有得度的,我也 都已經作了得度的因緣了。自今以後,最重要的是你們展轉的去修行,如來的法身就常在世 間了。 前幾天老和尚(印順導師)往生,一百0一歲往生。人家問我:「你怎麼不去呢?」我一聽到 他往生,我就趕緊把他的書重新再讀一遍,這幾天就猛讀他的書,因為我發覺他的書越讀越 有味道。讀了他的書以後,將來我可以講給別人聽。他的法身常在啊。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 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 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間本來是無常,我這個身體也是四大無我,苦空危脆,我現在要離開 這個應捨的身,你們要替我歡喜才對呀。否則還要一直在生老病死,還要這麼老牛拖車,多 痛苦。 回目錄 p-94
佛遺教經——普獻法師講述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這是釋迦牟尼佛最後再一次來勉勵了。 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最後釋迦牟尼佛走的時候走得很漂亮,說「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 我最後之所教誨。」你們大家不要講話,我要走了。這是釋迦牟尼佛遺教經裡面,他最後顯 出那種生死自在。道理是:智慧從禪定來;禪定從從持戒來,從正知正見來。 這是《佛遺教經》,是對出家人講的,我只是簡單的念一念,提供各位參考。你有時間把它 念一念,會得到很多利益。我想這個講座就暫時講到這個地方為止,因為我七月份要到國外 去,八月份回來以後再看情形。在此祝福各位身心健康,得大智慧,阿彌陀佛。 回目錄
回目錄 p-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