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梵行品講記

Page 1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 普獻法師講述 目錄

壹、尋覓修學的著力點 貳、梵行品的宗旨意趣 參、舌根不爛的實語者 肆、向過來人求取經驗 伍、直觀身心的修學法 一觀身

二觀身業

三觀語

四觀語業

五觀意

六觀意業

七觀佛

八觀法

九觀僧

十觀戒

陸、生命的定位與超越 一、三輪清淨、不住三際 無作無受、正見無生 人法二空、自利行淨 二、廣集佛智、般若大悲 成就慧身

結語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


【自序】 梵行品乃華嚴經第十七卷,雖僅九百餘字,然文簡義豐, 可謂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惡」之詳解,更有實際 可修之念住法門,非同於一般之冥想或玄想也! 談修行,多半離不開宗派意識、宗教信仰、儀式禁忌等。但是, 梵行品只要以正常意識作理性思考,正念正知,安住身心, 即可「隨所攀緣,智燄增長」。不涉本尊,不求異相,不求加 持,無關信仰,惟求安住正念,隨時、隨地、隨人皆可「行也 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緣此工商發達,職場競爭激烈之社會,壓力沉重,生活緊 張,往往導致種種文明病,急需人人可行之妙方,以為安 身立命之用。梵行品簡短意賅,容易背誦,人人可研修,實 為科學時代之清涼劑,雜染身心之解毒劑也。 本品講於台中,承諸善信護持,謄稿整理,歷經三年始編 輯成書,亦是因緣成熟也。惟願讀者依之而觀,依之而行, 身心清涼,福慧增長,圓成佛道。是為序。 ——佛曆二五四八年八月(二00四年) 普獻

序於普莊嚴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


【 壹、尋覓修學的著力點】 多數人學佛好長一段日子,對於生死問題卻始終使不上力, 尤其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身心方面的安頓、煩惱的面對, 始終找不到著力點。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每個人在 修學歷程中急欲深入的部份。 到底應該怎樣修行?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各宗派有各宗派 的講法,種種不同的見解,不禁讓我們感到迷惑:實用的 方法到底是哪一個?到底應該怎樣降伏我們的心?安住我 們的心? 有人告拆我們,從專念佛號而達到一心不亂最可靠,也有 人告訴我們持咒可以消災解厄,也有人告訴我們修止觀最 容易化解煩惱;密宗、淨土宗、唯識宗、華嚴宗等,都各有不 同的修法。但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是什 麼?我們現在聽到的佛法,和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有什 麼差別?其他宗教的修行方式和佛教的法門有哪些差別? 其實,學佛應該把握兩個重點,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 比如,你要到臺北,一定是往北走,假如往南走,就要多 繞一大圈才能回到台北,也可能根本就繞不回來。如果要到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


台南的話,應該往南走,你如果往北走的話,一定要再走 回來。學佛也是這樣,方向錯了,根本到不了目的地。 確定方向之後,如果方法錯誤,還是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 例如,去台北的方法很多,你可以用爬的,爬得手破血流, 受盡折騰,可能也會到達,但是已經耗盡力氣,搞不好就 陣亡了。你也可 以用單腳跳向台北,不過這個方法很笨,一隻腳能跳多久? 隻腳走路可能好一點,至多一個月,最慢兩個月總可以走 到台北。騎摩托車或開車的話就快一點,坐火車也可以,搭 飛機更快。這就是方法的問題。 這是在正式講到本經之前應先了解的,有關修學的兩個大 原則:把握正確的方向,使用正確的方法。單單方向正確, 而方法錯誤,徒勞無功;方法雖然正確,而方向錯誤,也 是功虧一簣。 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麼多年來,我們誦 經、持咒、拜懺、朝山,為什麼煩惱依舊無法解決?念佛不對 嗎?持咒不對嗎?誦經不對嗎?拜懺不對嗎?拜山也不對 嗎?這是我選講這部經的理由。佛教有一套方法,從日常生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


活當中,讓我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受用,而不光是一種玄 想玄談。這是我這幾年來比較用心深入的部份,也希望能分 享給各位,讓各位得到受用。 修行,一般人大致可分三種方向:虛幻想像、有為事功、徹 見身心實相。 第一種是「虛幻的想像」:假設宇宙間有一個萬能的神或第 一因來主掌一切。 自古以來就有種種傳說,上帝萬能,創造一切;或者宇宙 間有一個最初最初的第一因,那個東西不知道是心還是物, 隨便你怎麼說,在印度叫做二十五個冥諦,認為宇宙是由 二十五種元素組合而成的。有些人認為世界是從梵天創造出 來的,梵天是清淨的,所以修行的目標是如何讓我回歸到 清淨的梵天,跟他結合在一起,和上帝同在,我的生命就 清淨了,我的問題就解決了。 其實,透過虛幻的想像,憑空假設,只會增加你愈多的虛 幻與想像,這就叫做「外道」——向外追求(心外求法)。 第二種是「有為事功」:認為行善布施、積功累德,就可以解 決煩惱。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


一般人總以為宗教都是教人做善事,所以透過布施、救助貧 窮、造橋鋪路、當志工,做很多善事以後,我的煩惱就沒有 了。這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觀念。有為事功的價值,是任何 宗教都肯定的,但是,這方法是不究竟的。 美國密西根大學和歌林比亞大學的研究說:做善事的人比 較長壽,免疫系統比較健康,免疫力比較高。美國也有三所 大學的研究表示,行善的人容易長壽。但是,長壽並不等於 煩惱的解脫、生死的了結。透過布施做很多的善事,不見得 就沒有煩惱,有時還可能引起另一方面的煩惱。例如,當你 結了更多的人緣時,如果你的我執很高的話,就會想「我做 了這麼多善事,你們應當尊敬我」,那就麻煩了。 第三種是「了解身心實相」:對自我身心的實相,從粗顯的 到微細的,從外表一直到內在,做徹底的了解。這是我們今 天要講這部經的目的。 我一再強調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錯了,全盤皆錯。就像一部 車子,你不了解它的性能,開起來就不順手。假如開車之前, 先了解這部車的性能,了解清楚了,加上嫻熟的駕駛技術, 上路才會安全。修行,就是對自我身心做徹底的了解,了解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


問題核心,澄清問題的根源,才不至於忙修瞎鍊,徒勞無 功。 修行不是一神祕的經驗,而是恰如其份的,對我們的身心, 包括我們的行為,做一個徹底的、深度性的觀察,確實了解 它原來的樣子,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如果對自己的身心持著 錯覺、幻覺,就會節外生枝,陷入生死煩惱中。 每一個人的身心的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構成的,是很具體 很實在的,時刻刻面對的。你時時刻刻在呼吸,你時時刻刻 在感覺,你的手腳時時刻刻在活動,但是,你從來不曾認 認真去透視、了解、審觀它們,連串的問題就這樣產生了。 《普賢行願品》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 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一切的問題是從貪 瞋癡而來的,而貪瞋癡的根源是「癡」。 佛經裡面講的癡,不是什麼都不懂的智能不足,而是「邪知 邪見」,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我們對身心有錯誤的認知,虛 幻想像四大五蘊和合當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稱為靈 魂,是輪迴的主體。 當我們有了這個錯誤的概念,就進而產生貪愛執著、瞋恨排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


斥的行為,對我有利的就產生吸引力,希望它歸屬於我; 對我不利的,則產生推拒力,排斥打擊它。我們的心就在 「吸」和「推」這兩股力量中打轉,在推推拉拉中不得寧靜。 既然知道生命問題是出在貪瞋癡,那麼該如何去斷貪瞋癡 呢?楞嚴經說,必須「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戒定慧滅貪瞋 癡」,才能將貪瞋癡煩惱斷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對於轉化生命層次必須具備的 架構,有相當深入的指引,是實修方面非常重要的經教, 所以今天選擇它作為探討的重點,希望大家在法性的深觀 方面獲得受用。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


【 貳、梵行品的宗旨意趣】 《華嚴經》有三種不同的譯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 嚴。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梵行品》,我採用的是八十華嚴第十 七卷,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旨譯的經文。 「梵」的意思是清淨離染。 「行」是以智慧契入此境界,所謂明 心見性、斷煩惱、了生死。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清淨了,煩惱斷 除了,業障消除了,行為清淨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七卷《梵行品》,對於如何讓身心得到 淨化昇華的方向與方法,有明確的指導。以一座房子為例, 包圍整座屋宇的空間稱為體,有了空間才能居住,才能擺 設傢。但是,這座屋宇的空間是由樑、柱所構成,樑柱又是 由水泥、砂石、鋼筋等因素所構成。這些樑柱的組織與架構方 式,造就了屋宇的特質。 《梵行品》為我們點出了理想生命的架構,以及所能成就的 空間品質。梵行猶如樑柱;慧身即其所成就的空間;樑柱以 及空間的綜合,假名「無上菩提」。 簡而言之,梵行(無念正行)—— 悲智無二、事理雙修的觀行, 由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慧等三部份組成。 「戒」,是即相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


離相,也就是從隨相(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乞食,正命), 進入離相(於修無所著)。「四無量心」,是即緣而無緣,即緣 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是有緣;了知境界如幻如夢,是無緣 大慈,同體大悲。 「慧」,是即分別而無分別,以十法而為所 緣,一一推微,作意觀察,是尋伺分別;觀無相法,了知 佛法平等,離念不生二解,是無分別。 本品經教,約略可分三個段落來研讀: 第一,正問。正念天子來請法:「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 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 之道?」 第二,觀法。先舉十法作為所觀之緣:「法慧菩薩言......應以 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佛、法、僧、戒。」接著是正行觀 法:「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 梵行者.......正命是戒耶?」 第三,結觀。 結觀一:無相無自性,如幻如虛空。「如是觀已,於身無所 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 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


結觀二:通真達俗,應機立教,斷惑證真,隨緣現身。首先 深觀佛陀的十種殊勝德能:「復應修習十種法.....永斷習氣 智。」感受到其中的境界後,接著應該確立修學旳動機—— 生起大悲心,為度眾生而修學一切佛法:「於如來十力一一 觀察......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 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如此,見亡智應,見空成聖, 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了知境 界.......與如是觀行相應..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總之,《梵行品》首先就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 僧、戒等十境,觀察分別何者為梵行。若能了知有作有為之 法,都不等於梵行,則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 所住,於梵行也無所名,自能心無障礙,方便自在,如是 名為清淨梵行。超越了身見與邊見、三世、遠近等對待法,如 來十種智力自然現前,如此「見亡」則「智應」,名為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


【 參、舌根不爛的實語者】 本經是由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旨所譯。 于闐,是西域股王國,相當於現在新疆的西部,和闐玉是 這裡最有名的產品。西元三世紀前後,于闐稱為瞿怛薩那, 「地乳」之意,地裡會湧出乳汁,這是對於富裕和福報的形 容。自古以來,于闐是印度、波斯(現在的伊朗)與中國之間貿 易的途徑,也是中西文化之間的要衡。 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裡記載,于闐氣候很溫和,盛產寶 玉、以及多種的礦、植物,人性溫和,崇尚佛法,初行小乘, 至西元五世紀初盛行大乘佛教。可惜回教侵入以後,佛教就 衰亡了。以前的阿富汗是佛教國家,最近卻用炮火把幾世紀 的石刻佛像毀掉,和尚被殺,寺廟也被毀了。以前馬來西亞、 印尼也是佛教國家,但是回教侵入以後,佛教也就淪沒了。 眾生都執著自己的宗教最好,排斥別的宗教,誤以為把其 他宗教毀掉就能讓世界和平,卻因此導致無窮無盡的災難。 其實,眾生的根性不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受的文 化熏習也不同,種種不同的教育背景之下,每一個人都有 最契合他根性的宗教信仰,來引導他向善向光明,所以絕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


對不可以用暴力毀滅其他宗教。很不幸的,佛教的興衰,也 在自私的人為因素下,起起落落。 實叉難陀,生於公元六五二至七一0年。 「實叉難陀」的億譯 是好學、喜學,總是很高興很歡喜的去學習。他是于闐國和 闐地方的人。實叉難陀擅長大小二乘,旁通易學。西元六九 五年,攜帶華嚴經梵本來到洛陽,奉武則天的旨意,與菩 提流支、義淨兩人,在東都大內譯成華文,這就是新譯的八 十卷華嚴。 在長安四年(西元七0五年),實叉難陀曾回到新疆去。西元 七0八年,唐中宗親自迎於郊外,又再度把他請回宮,但 是不久他就生病了。景雲元年十月就往生了,世壽五十九。 荼毗以後,據說舌頭不爛,徒弟就把他的舌頭帶回新疆和 闐,起塔供養。 祖師大德為了對翻譯經典的負責,證明所翻譯的經藏法義 正確無誤,往往示現死後舌頭不爛的神跡,表示他講的話 是真實的。佛教史上記載,荼毗以後舌頭不爛的,除了實叉 難陀,還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


【肆、向過來人求取經驗】 一、誰具備修學華嚴的資格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 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 於無上菩提之道? 正念天子向法慧菩薩請教成就法身慧命的心路歷程:菩薩 怎樣讓身心淨化?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直 到究竟成佛,其間的心路歷程如何?他們到底是怎麼走過 來的呢? 眾生的生活空間,從人間往上看,有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 三天)、夜摩天、兜率天等,不過如果未指明層次,所謂的「天 人」多半指著三十三天的天眾。三十三天的天王,在中國稱 為玉皇大帝。 經上用「正念天子」這個名字,涵義很深,因為他能信受離 染法,具正知正念,無念而念,因而從天上來到人間請法。 一般天人由於福報太大,幾乎都是沈迷於飲食男女之中, 但是正念天子有求法的願望,堪為受正法之器。 天上的天人怎麼來到人間呢?講起來好像接近神話,但是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


很多的生命層次是人類所無法了解的。你知不知道我們現在 所處的這個空間裡面,還有哪一類生物?只有我們人類嗎? 其實還有鬼道眾生,也有天人、阿修羅,跟我們有緣的也會 在旁邊聽經。有天眼、有陰陽眼的人,就可以看到他們。 你們不必害怕,由於層次不同,各自處於不同位元的時空 中,他不干擾我們,我們也不妨礙他們。醫院裡面是比較複 雜的地方,或是很久沒人住的房子,進去就感覺陰森的場 所,可能就住了一些陰界的眾生。你可以加持大悲咒水或往 生咒水,灑一灑,對雙方都有好處。 有一對平時受持金剛經的夫妻,到親戚家住宿。太太對先生 說:「唉呀!這房子住了很多人。」先生心裡想:「管你們是 什麼鬼神!我就念金剛經,請八大金剛和四大菩薩把你們 轟走。」夫妻倆真的拿出金剛經來念,念完就去睡覺了。 呦!後來居然有人來拉他們的手,拉得他們沒辦法睡覺。他 們回頭一想,「唉呀!不應該動惡念。何必念經趕走人家 呢?」就向那些好兄弟說:「對不起!我不該要八大金剛轟 你們,現在我念大悲咒和往生咒給你們,我們就共住在一 起好了,但是請你們不要再吵我們。」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5


他就念往生咒、大悲咒回向給他們:「好兄弟啊,我們就共 住在這邊,各過各的生活,你你別干擾我,我也不妨礙 你。」哇!那天晚上他們一覺睡到天亮。 有一位患乳癌的人來找我,要我對她的病症提供一些意見。 我告訴她:少吃肉,因為肉是酸性的,會降低免疫力。最重 要的是不要動殺念,別想吃什麼藥或用什麼方法把癌細胞 殺死。我建議她告訴體內細胞:「癌症朋友啊!我們和平共 處。」 她依照我的建議做,而且開始吃素。一個月以後,她說: 「我這樣想了以後,就覺得不那麼痛苦,也不那麼難過了, 一直相安無事。」 其實,我們只要動一個念頭就會產生一種波,這波會往四 周放射,所以你不高興的時候,周圍的人馬上會接收到波 動;你心裡不痛快時,你的孩子馬上會感受到老爸在生氣, 要乖一點。可見心的力量很大。 「法慧菩薩」,是指具有照「法」之「慧」,能隨相離相者。 「佛 子」是指修學佛法的人。 「一切世界諸菩薩眾」,無量無邊行菩薩道度眾生的菩薩們,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6


都是「依如來」所「教」導的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緣起無我等 方法來修學的。 「染衣出家」:印度在家人覺得白色的衣著比較漂亮,但是 出家人不能穿白色的衣服,必須把衣服染成「壞色」,比如 藏青色、灰黑色、暗咖啡色、或土黃色。 正念天子請教法慧菩薩,依照佛制剃度,穿著「染」色袈裟 「衣」的「出家」人,「云何而得梵行清淨」?要怎樣得到身心 的昇華與淨化? 「梵」是清淨之意。 「梵行清淨」,指身心清淨,煩惱斷除了。 沒有煩惱「疾病」了,疾病被斷除了,健康了,稱為梵行清 凈。 「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是指十信菩薩,從初信、 二信、三信直到十信的信位菩薩,修滿信位學分以後,就進 入十住位,從初住、二住、三住到十住;圓滿十住菩薩以後, 再後修十行位,初行、二行、三行到十行;然後再修十迴向, 之後再修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初地以上多半就有 神通了。怎樣修行才能夠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一直到 十地,乃至等覺、妙覺,圓滿無上菩提之道?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7


「無上菩提」: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些依如來教出家的修行人,要怎樣讓身心淨化昇華?從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直到究竟成佛?這中間 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呢?

二、怎樣透過生活開展智慧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以十法而為所 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 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梵行品》所指導的修學方向,和一般人平時所談到修行的 方法不太一樣。一般的修行方法,包括要念佛號或念什麼字 句。 譬如念二十個字,加上用手灌氣,就可以幫人治病。就念這 二十個字 ,頭痛就把手放在你的頭旁邊,眼睛痛或近視眼 把手放在這兒,肚子痛就放這裡。我常常看到這種人,我問 他在做什麼?他說在幫人治病。有些人則相信宇宙間有個萬 能的神或佛,只要相信他,念他的聖號,觀想他的法相, 就可以解決煩惱。有些人認為脊椎骨有個主導生命動力的中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8


心,叫 Shiakla,想像一個發光體行經頂輪、喉輪、心輪、臍輪、 海底輪,就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有些人則堅信持咒最 有效,教你念幾十萬遍的咒,身心雖然因此暫時感到很平 靜,卻沒有解決問題。 到底那一個方法才是對的呢? 舉個例子來講,兩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就變成水,幾千 年幾萬年以後,水還是氫原子和氧原子。將一顆正常的種子 播在泥土裡,澆水、施肥、拔草,經過一定的時間,它就會 發芽、開花、結果。如果不開花結果,一定有問題,可能種子 腐爛了,可能播種時間不當,可能肥料太多,也可能是澆 水太多,種子泡爛了。 同樣的道理,談到修行,首先要確立方向,有了正確的方 向,加上正確的方法,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果。法慧菩薩說 到修學的正確方向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梵行時,應以十法 而為所緣,作意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十個重點: 1.身——自己的身體 ; 2.身業——透過身所發起的行為; 3.語——嘴巴講話;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9


4.語業——由語言所產生的善業惡業; 5.意——心念; 6.意業——起心動念以後所造的善惡業; 7.佛 ——佛的功德; 8.法 ——成佛的學分; 9.僧 ——弘揚佛法的團體與個人; 10.戒——戒的規範。 把握這十個重點,一一的研究清楚,就可以淨化身心。 涉及宗派或宗教的儀式,難免狹隘,有些人相信,有些人 則無法接受。但是,這裡告訴我們一個不涉及宗派或儀式的 修學方向:每一個人都不離身心,所以徹底的去觀察了解 自己的身、口、意,及身口意造成的影響力,還有佛、法、僧、 戒等十項重點,就可以淨化身心。 「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到底什 麼是清淨梵行?身是梵行?或者身業是梵行?語是梵行? 或者語業是梵行?意是梵行?或者意業是梵行?佛、法、僧、 戒,哪一個是清淨梵行 ?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0


【 伍、直觀身心的修學法】 直觀身心——對自我身心直接作檢視,是最直接、最實際、 最正確的修行態度,也是修行的大方向。 生活的變化,行為的善與惡,以及內心的思維與感覺,都 是四大五蘊所緣起的戲碼,但是,眾生總是跟著感覺走, 或者隨意念而行事,以致在悲歡離合中沉淪。般若心經開頭 就指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 空,度一切苦。」以身心當下的狀態,了解身心的實相,才 能出離生死。

一、觀身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渾濁,則為臭惡, 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 則為蟲聚。 這段經文破除我們的「身見」——對身的誤解與執著。身是四 大五蘊所成,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常法,是一合相。身相有 種種缺失(非善、非法),而梵行是離相淨行,無常法當然不 是梵行!雜穢身怎能說是梵行呢?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1


其它佛經都是強調身心的可貴,要我們靠這寶貴的身體來 修行,所以我們總誤以為修行就是讓色身清淨,這裡卻教 我們觀察色身的種種不善,讓我們知道色身種種皆非梵行。 或許各位對這一段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把色身看得一無可 取?其實,再仔細想想,我們的確經常為了這個色身而造 作許許多多的惡業,進而受苦受難。光是臺灣這個小地方, 作奸犯科(非善非法)就不計其數。所以,從行為上來看,身 體是惡行的造作者。 如果說修行就是這個身體修到清淨,你看這身體真的清淨 嗎?把我們的身體剖開來看,只見心肝脾肺腎、腸胃血肉、 大小便充滿其中,真是難看。有一次,一位在醫院上班的朋 友要幫病人動胃部手術,我拜託他讓我進去看,經過同意, 我就穿戴好開刀房的隔離衣,站在旁邊觀察。經過麻醉、消 毒,用手術刀將皮膚和肌肉劃開,用擴張器把傷口撐開渾, 喔!真是「渾濁、臭惡」,那味道真的很不好聞,我在旁邊一 直作嘔。 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是上廁所大小號,把昨天 吃下去的最美味可口的珍饈佳餚所製造出來的「臭惡、不淨、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2


可厭」的產品,設法排放出去,接著要把臭臭的口腔刷洗一 番,喉頭有痰也要把它咳掉。 四大假合,加上五蘊,才有色身的存在。 「四大」是指地水火 風,是組成萬事萬物的四種元素。換句話說,存在的一切, 只是固態(地)、液態(水)、溫度(火)、動靜(風)四種不同屬性的 組合體。 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組合而成的,如果這四大的 排列組合當中比例不當,或者水大太多,或者火大多,或 者風大太弱,都會生病,叫作四大「違逆」。佛陀和弟子們之 間的問候語是:「四大調和否?」所以修行人見面時,彼此 的問候語應該是:「四大調和否?眾生易度否?」 地大是固態的物質,所以顯出堅硬度與柔軟度,我們的骨 頭就屬於地大。水大是液態的,有凝聚作用,身體細胞中的 水分和血液都是。風大是氣態,呼吸屬於風大。火大是代表 溫度,從極冷到極熱,體溫屬於火大。風大是從極靜到極動, 血液循環是動態的,呼吸和心跳是動態的,有些地方雖然 感覺不出它在動,比如肝臟,但是它也在動。你看不到骨頭 的動作,其實它也在動,很多細胞都在動。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3


可見身體是許許多多不淨組合而成的雜染體。這些身體最小 的組成單位,被稱為地水火風,各有不同的屬性,從外在 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例如樹葉多半是柔軟的,水 大多,含有水分,可以榨出水來。鐵的地大較多,水大很少, 就扭不出水。 四大之間不平衡,互相干擾,就會生病。佛經中講到四大生 四百零四種病,每一大不調,生一百零一種病,四大就產 生四百零四種病。 營養是維持四大組合體運作功能不可缺的條件,除了由嘴 巴進食外,也要氧氣,還有心念。四大的各個屬性,靠著呼 吸、食物、心念而產生作用,維持生命現象,但是當呼吸停止, 血液不循環,心念也不再活動時,能量不再得到補充,四 大的聚合體就離散了,生命現象就消失了,身體就漸漸僵 硬,一個個細胞開始破裂,釋放出酵素,將身體溶解。體內 旳許多細菌也開始大量繁殖,分解五臟六腑。 據說生前不修口德的人,死後舌頭先爛;壞心眼的人則是 心臟先爛,有這麼一個說法,不知真的還是假的? 大陸很早以前就流行樹葬,把屍體埋在樹下,立個名字,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4


身體的成份是礦物質,很快就被植物吸收成為養分。佛教習 慣用火葬,屍體推入焚化爐燒一燒,只剩少許骨灰,拋入 大海或放在塔裡面。我主持過兩次海葬,有兩個出家人立遺 囑,希望我把他的骨灰灑入大海。奇怪的是,明明用布包好 骨灰,丟得遠遠的,卻不沈下去,又慢慢漂回岸邊來。中國 人流行土葬,把屍體埋在泥土裡,幾年以後再撿骨,擺入 甕中封起來,還要照順序擺,頭、肩膀、身體、手腳,有一定 的放置規矩,不能弄錯。小時候我看過祖父母的撿骨過程。 何謂清淨梵行?如何從「身」起觀,作意觀察?前面已經談 到,身體只是因緣所生法,是四大的組合體,是無常法(非 善、非法),然而梵行不是無常法,無常法當然不是梵行。 人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永遠不死,可是這個四大的凝聚 體,是蟲聚,是種種不淨,再怎麼小心保養,仍舊是渾濁 臭惡不淨的。假如「身」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則是不淨渾濁 臭惡的,但是梵行怎麼會是不淨渾濁臭惡呢? 色身實在很矛盾(違逆、雜染),一下子感覺冷,一下子又感 熱。不吃東西會餓,吃了又消化不良,飽暖則思淫欲。既要 吃東西,又不能保留吃下的東西。大小便不拉出來會中毒,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5


拉得太快又會虛脫。既要靠睡眠消除疲勞,睡久了又頭昏腦 脹,渾身無力。站久了想坐,坐久了想躺,躺久了又想起來 活動。胖了生病,瘦了也生病。細胞要生長,生長過度卻變 成癌症。 色身帶給你很多麻煩,讓你一會兒喜歡他,擔心他,一會 兒又對他感覺無奈、討厭,到最後仍不免死亡,死後肉身就 成為蟲和細菌的食物,最後連骨頭也都分解為礦物質,化 為塵土。所以形容色身是「可厭、違逆、雜染」的。 你希望藉修行將身修到清淨,可是身體明明不清淨啊!從 以上的分析來看,身體的哪個部份是清淨的?這是值得我 們深思的事。 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無常、生滅是大自然的法則,是永遠 如此,普遍如此,本來如此,沒有人能夠違背自然法則, 切莫將色身幻想為「常、樂、我、淨」的實體。 華嚴經卷三十五說:「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 苦,不淨,不安穩,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 非向後際滅,非於現在住。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 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瞋火,熾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6


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 即使運用最先進的科技,也不可能讓身體永遠不老不病不 死。身雖是修清淨梵行的工具,卻不等於清淨梵行。

二、觀身業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 仰。 本段經教說,四威儀——行住坐臥是無記業,不能稱為梵 行;左右顧視、屈伸俯仰等動作可善可惡,也是每一個人都 能有的動作,怎能說這些動作就是梵行呢? 這一段是講到行為與梵行的關係。 「身」是名詞,「身業」是動 詞。透過身所發起的行為,稱為身業;透過身、語、意三者所 造作的那個部份,稱為身語意業。 我們常希望修到身心很清淨,但是什麼叫身心清淨?有一 個單獨的清淨的身或行為嗎?有人罵一句就受不了,有人 打一拳也受不了;活動會累,不活動又會肌肉萎縮;走一 走就想坐下來,躺久了又腰酸背痛。頭轉向右邊,看不到左 方;手往上伸,就搆不到下面。吃了食物要拉屎,喝了水要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7


出汗排尿。 你說某某人的行為很莊嚴,那麼這個人的走路、站立、坐臥、 看左看右、抬手放手、彎腰屈身、抬頭仰身,就叫淨行嗎?這 個說法有問題喔。前面說過,身是非善、非法、渾濁、臭惡、不 淨、雜染,以這樣違逆的色身所產生的行為,怎能稱為梵行 呢? 身與身業這兩段法教,是闡述身和身業之間的關係。梵行不 離我們的身心,而又不即是我們的身心;不可能離開身心 去找一個清淨梵行,但是又不等於身心。

三、觀語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胸舌喉吻,吐納抑縱, 高低清濁。 這一段是說,假設語言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則是音聲風 息;但是,「語」只是透過呼吸動作,讓氣流透過胸舌喉吻 等不同的通路,而產生共鳴、高低清濁罷了,每一個人隨隨 時隨地都在作這些動作、發出種種聲音,那麼「語」怎能算是 梵行呢?胸、舌、喉、唇、空氣,以及吸氣呼氣的動作,只是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8


展現音聲的工具之一,怎能說它是梵行呢?言語有抑揚頓 挫,語氣有起承轉合,聲音有高音、低音、清脆、重濁等不同 現象。怎能說言語就是梵行呢? 我們講一句話,要牽動三十六條肌肉,包括胸部的起伏、肋 骨的移動、橫隔膜的收縮放鬆,當氣體通過喉部、聲帶、舌頭、 口腔、牙齒、嘴唇時,產生不同的摩擦、振動、共鳴,而產生 種種聲音。 氣流的通路,是影響聲音的要素。把氣流的通路完全阻塞, 然後突然打開,讓氣流爆發出來,就形成塞音。氣流通路縮 小,並不完全阻塞,讓氣流從這個狹小的通路中擠出去, 就發出摩擦的聲音。口腔的通路完全阻塞,軟顎下降,打開 鼻腔的通路,讓氣流完全從鼻腔出去,就發出鼻音。 單單口唇牙齒與氣流之間,就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摩擦, 發出不同的聲音。比如舌尖接觸上門齒齒背所發出的聲音, 或舌尖翹起接觸硬顎前部所發出的聲音,舌面前部接觸硬 顎前部發出的聲音,清濁高低,抑揚頓挫,各各不相同。 可見,語是緣起,如幻如化不可得。那麼怎能說音聲就是梵 行?怎能說語言就是梵行?怎能說舌動就是梵行?怎能說脣齒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29


和合就是梵行? 我曾經聽到某甲罵某乙沒有「淨口」。我問他什麼叫「淨口」? 他說淨口就是「呷菜」。我說:「既然『淨口』了,怎麼嘴巴還 罵人罵那麼兇?怎麼還口吃『三字經』?」再說,如果吃素就 算淨口,那麼牛的祖先從以前就以草為食,牛豈不是早就 成道了? 還有人說:「女孩子不要嫁人就是淨身,不要讓男性碰到就 是淨身」,這是什麼邏輯嘛!如果被異性碰觸,修道就不能 成就,那麼你們小時候常被爸爸(男性)或媽媽(女性)抱在懷 裡,怎麼辦?如果不被異性碰觸就算淨身,那麼從小就由 護士在照顧的植物人,豈不是早該成道了?這些都是不正 見。

四、觀語業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 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這一段舉了十種語言的使用方式——起居問訊、略說、廣說、 喻說、直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做說明。講話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0


的動機與方式,可染可淨,通善通惡,而每個人講話都離 不開這些表達方式,怎能說它就是梵行呢?一個有德行的 人所講的話語,就是梵行嗎? 「起居問訊」,是人跟人之間打招呼。 「略說廣說」,是對某一 個道理很簡單的解釋,或很仔細的解釋。 「喻說直說」,是用 譬喻的方法來說明一件道理,或者直接切入道理的核心。比 如,我用「直說」來說「一切法皆空」,有些人沒辦法了解,只 好用「喻說」,以譬喻方式加以說明。 一切法皆空,譬如手、燈光、桌子三個因素配合在一起,桌 面上就出現手的影子。現在請你把這影子抓出來,抓得到嗎? 為什麼抓不到?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是手、燈光、桌子三個 條件配合之下,加上正常的視覺神經,就看到影子了。它是 因緣生,不是單獨生,不是燈光生它,單單只有燈光生不 出手的影子。 現在我的手從桌面移開,影子就不見了。請問影子到哪裡去 了?影子是回到燈光裡去?或是回到我的手裡面去了?還 是回到桌子裡面呢?那手的影子是從燈光來?還是從手來? 還是從桌子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啊!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1


影子的確是來來去去,因緣來了,就出現影子這個現象(生); 因緣滅了,影子就消失(滅)了。如果把影子當成實實在在的 一個什麼,就會去追究這個影子滅到哪裡去,或者想像它 回歸到本體等地方去。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萬事萬物都沒有 一個主體,因緣和合就生出這樣的現象;因緣不具足,現 象就不見了。一切都是幻生幻滅,不要去想像有個實實在在 的東西被生出來,也不可誤以為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本體可 以回歸。 各位回家以後,拿個鏡子照照自己,有燈光、有臉、有鏡子 就出現影像。請問鏡中的影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 的臉所生的嗎?或是從燈光而生?還是從鏡子產生的?如 果影像從臉上來,但是把燈光關掉,或是把鏡子轉個方向, 影像就不見了,請問鏡中的影像跑到哪裡去了?是跑到鏡 子裡頭嗎?還是回到燈光去?跑到鏡子裡頭?都不是。人、 燈光、鏡子三個條件配合在一起,就產生影像;缺少其中一 個因緣,影像就顯現不出來。 以上就是「喻說」,用譬喻法來說明一切法的空性,讓你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2


解存在的一切有形無形,山河大地,人物山川,生死現象 等等,都是這樣幻生幻滅。但是,因為我們智慧不夠,被虛 幻的外境所迷惑,所以產生種種愛憎取捨——這個我喜歡, 那個我不喜歡,這個我要,那個我也要,導致種種人事物 的矛頓衝突,陷入苦惱中無法自拔。 「直說」真理的如實相, 一般人沒辦法接受,只好用譬喻來說明,引導你認識真理。 佛陀說法,有的時候用「讚說」,有的時候用「毀說」。根器差 的人,對於持戒修定的道理不容易生信,佛陀就說這一生 行善,來生就會有很多好處,可以生天享受種種福報,這 就是讚說。做壞事會有壞的果報,會墮地獄、餓鬼、畜生道, 受種種苦,這是佛詵說時所用的苦切語,屬於「毀說」。 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是指講話方式。 「安立說」是建立一 套系統來說明一套理論,在佛法裡面叫作「因明學」,有邏 輯可尋。 「隨俗說」是隨順世問的風俗習慣而說。 「顯了說」是 很明顯的直言直語,沒有任何隱藏起來的意義。 講到語業,我要提醒各位,信佛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 要注意講話的方式,要學習說話的藝術。所謂說話的藝術, 包括注意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有時雖然整天都沒跟人家講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3


話,嘴巴不講話,但是你心裡還是不斷在講話,不斷的自 問自答。 譬如,剛才你們要來聽講之前,可能就問自己:「我要去呢? 還是不去呢?如果去,今晚的電視節目就錯過了。」然後又想: 「哎!不去又很可惜,去吧,不過路上塞車很討厭,何畢把 自己搞得這麼累?」你雖然沒開口,心裡卻一直在碎碎念。 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嘴巴講出來的語言,以及內心的對話, 如果能夠善用讚說、安立說,對是業、人際關係、修學都有很 大的幫助。一個人如果老是說:「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會! 我不懂!我不願意!我不.........」,那麼你的前途必然「無亮」。 能常常給自己一個暗示:「我行!我能!我會!我願意!只 要我有恆心,我就可以做到!只要我學習,我就可以學 會!」經常用「讚說」來鼓勵自己,肯定自己,讚美自己,為 自己建立信心。 有些人說:「我不會講話」,你沒有去學,當然不會講;去 學了就會講,常常站上臺練習,就會愈來愈流利。你們有沒 有讚美過自己?這麼多人舉手,很好,給他們掌聲鼓勵鼓 勵。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4


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巴,一對耳朵, 一雙手,兩隻腳,一個腦袋,能吃能喝,能跑能跳,能思 考,喔!太美了,要讚美自己。不可以成天嘆氣抱怨呀: 「哎呀!我嘴巴太小,眼睛太小,鼻樑太低,身高太矮!」 成天怨天怨地,這就是「毀說」,這樣摧毀自己,一定會生 病,也會倒楣。 所以,每個人都要經常鼓舞自己:「我很滿意這個身心,能 跑能跳,能思考能讀書能作事。哇!能學佛真好!能呼吸真 好!想到自己還能呼吸,就樂在心裡。」 我已經養一個習慣,早上起來,首先注意呼吸,意識到「有 沒有呼吸?現在是入息?還是出息?」接著問自己:「現在 是在哪一個國家?」常聽到人家罵人「沒出息」,想想還真有 點道理,呼吸停止了沒希望了嘛! 學佛的人沒有煩惱的權利!當你知道自己還能呼吸的時候, 就要學習讚說和安立說。對你的子女、對你的先生、部屬、員 工,都要懂得欣賞讚美;發自內心的讚美,對自己和別人 都很重要。我們當前的社會往往忽略了「讚說」,而慣於「毀 撲」,把對方說成一文不值,把自己捧得價值連城,導致整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5


個世界充滿慌與亂。 台灣的媒體,天天的報導都充斥著毀說,自殺的、不景氣的、 失業的、凶殺的,弄得人心惶惶,大家心裡不好過,講出來 的話當然也不可能是好話,社會就這樣一直在沈淪當中。政 黨之間老是使用毀說,為了少數人的利益,把對方說得一 文不值,哪裡還有餘力策劃利益百姓的事? 我們每一人的內心都是一個火花,學佛人更要點燃智慧的 火花,深信臺灣這個寶島,只有具足福報的人才能安住, 能來到臺灣投胎的人都是帶褔慧來的。台灣還有無數安份守 法的人,維護社會安定,還有許多發揮人溺已溺精神的人, 默默行善,還有許多推行環保的有志之士,設法保護這塊 淨土。台灣真是一幸褔之島!「福爾摩沙」,西班牙文意思是 「幸福之島」。我們大家要把心安下來,不分族群,愛護這塊 生存的土地,以發自內心的真誠去欣賞所有的人,尊重彼 此的人格,讓這個地方慢慢的提昇起來。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要發自內心的去讚美別人,欣賞別人 的長處,多說鼓舞別人的語言,對自己對別人都要學習讚 說。如果能常說善言善語,自然言而有信,感招眾生愛樂信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6


受之善果;若常說惡語行惡業,則招感殘癃瘖啞之苦,所 以語業不可不慎。

五、觀意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 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 眠夢。 這一段是觀心念。有覺有觀,念念攀緣一切境,流轉不息的 心念,怎能稱為梵行呢? 心,是人類生命中最深沉、難以捉摸、而又影響最大的力量。 心的特色是念念攀緣一切境,在追憶過去、妄想未來、執著 現在這三者之間來回奔馳,不曾停歇。如卷十三所說:「譬 如凡夫,個別生心,已生現生及以當生,無有邊際,無量 無盡,其心流轉,相續不絕,不可思議。」眾生的內心散亂, 因此「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所以心總 是難以安定下來。 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讓心很安定、很莊嚴、很善良、很有美 德,但是,假如你想像有單獨存在的一個心叫做「清淨心」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7


的梵行,這又錯了。 我們的心有「覺」 「觀」的作用,「覺」是比較外表的,「觀」是 比微細,覺觀其實就是下面所講「分別」的意思。比如,我現 在感覺外面有聲音,這是覺、感覺;接著就觀察這是什麼車 的聲音,仔細的去分辨聲音的特性,這就是觀了。 正如英文的 look 和 see 也有區別,see 是我看到了,但是有 看沒有到,雖然看到很多東西,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look 則是注意的、仔細的看。我們心也是這樣,很膚淺的那種分 別稱為「覺」,仔細的分別叫做「觀」。 對整體的了解,叫作「分別」;對個別的了解,叫「種種分 別」。比如,對這個桌子有整體的概觀,它是方的或圓的, 是高高的或矮矮的,這是粗淺的認識,稱為「分別」。如果了 解這桌子的質材,木板的厚度,桌腳的高度,製造的公司, 承載量,這是比較詳細的認識,稱為「種種分別」。 我們的心很矛盾,老是不願意安住在一處,總是忽略當下, 喜歡過去,嚮往未來。即使往事只能回味,心還是常常咀嚼 過去的美好,觸摸舊有的傷痕,細數往日的仇恨,而且憧 憬未來,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不管是過去,不管是未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8


都不離兩種心理現象:貪愛執著和瞋恨排斥。 美好的回憶與夢想,原本不是壞事,但是,美好的回憶、美 好的憧憬會讓我們執著,貪戀不捨;不良的回憶,受傷的 經驗,則會引起我們對未來的恐懼、擔心,一旦擔心成為事 實,不論婚姻、事業、子女、前途,又會成為另一波瞋恨排斥 情緒與行為的因緣,造成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只有讓我們 的心安住在當下,避免一直回憶過去、憧憬未來,才能免於 陷入貪愛執著、瞋恨排斥的悲劇中。 心一直活在過去、耗在未來的人,他有一種特質,就是對於 該記憶的東西記不起來,想去策劃未來卻策劃不起來。而一 個經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現在的人——活在當下的人,當他 需要記憶什麼的時候,資料就像電腦記憶體般快速的寫入 儲存,基於對當下實相的了解,對未來的策劃、方法,不但 合理可行,而且會具有創意性。 「憶念」是整體的,「種種憶念」是把它細分。比如,想到某一 個人,這是憶念;想到他的語言、行為、動作、德行、家庭等 一切,就是「種種憶念」,是比較仔細的思考。 「思惟」,都是一般的思考習慣,內容不外乎你我、恩怨、是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39


非、得失、美醜、善惡;「種種思惟」則是比較細一點的思惟。 比如,「921」大地震,你動個念頭要去救濟,這第一個念頭 是「思惟」;接著想到要帶什麼去,交通怎麼安排,如何顧 及安全的問題,這就是「種種思惟」。 臺語有一句罵人的話:「你在做眠夢」,還真傳神。 「幻術」、 「眠夢」,是形容我們多變的內心世界。我們的心飄忽不定, 一下東一下西,奇奇怪怪的境界、古今中外,都展現在一念 之間,好像魔術一樣。 一位信徒說他學佛很久了,我就問他:「你學佛這麼久了, 有沒有什麼法喜?」 他說:「起初修念佛法門,這麼念念念,很無聊,佛也不示 現給我看。念經嘛,覺得經文怎麼那麼長,實在很執著。不 念佛不念經,又覺得很對不起佛菩薩,心裡很不安。不過, 現在已經找到最相應的法門——參禪,只要坐在那邊參話 頭,一下子時間就過去了。」 「禪」哪裡是這樣!其實,他是被幻想「纏」住了,整日生活 在夢想當中。 所以這個地方提醒我們,心就像魔術一樣,不斷變現奇奇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0


怪怪的境界,不論是看到什麼光明、什麼蓮花、什麼佛,都 是一種幻象,假如你把這些幻象都當作梵行的話,就偏離 正道了。 談修行,就是把心安住在當下。如何讓心安住在現在,是每 個人都必須修學的功課,稍後我們還會繼續談。

六、觀意業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 喜。 本段經教要你觀察「思、想、觸、受」是梵行嗎?寒熱飢渴是 「心識」結合「外境」與「感官」所產生的現象,而苦樂憂喜則 是每個人都有的感受,怎能說它們就是梵行呢?是不是任 何人都有梵行呢?離開這些還有梵行嗎? 「意業」是我們的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譬如思想,和剛才 講的思惟類似。 「想」,是存在「心」中的一個「相」——形狀; 換句話說,有形狀的東西(相)放置在內心裡面,就是「想」, 就是意業。 例如,我們想一個人,這個人的影子立刻就浮現出來;喜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1


歡吃冰的人,想到冰,涼涼的冰淇淋或冰水就浮現出來; 想去美國,就想到美國人的樣子、有關美國的種種描述。把 某個「相」放在你的「心」裡面,就成為想念。 你如果問: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裡?心有多大?老實告訴你, 你的想有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你的心就在你的感覺所 能到達的地方!我很難告訴你心的樣子,但是,「心不在 焉」、 「食不知味」、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心胸狹窄」、 「心 狠手辣」、 「心包太虛」,都是相當傳神的形容。你的感覺到哪 裡,你的心就在哪裡;你能思惟到哪裡,你的心就到哪裡。 可見我們能夠感覺,能夠思惟、想像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這 就叫心,所以感覺、思惟、想像並不等於梵行。 寒、熱、飢、渴,都是「觸」——是境(對象)、根(感官及其機能)、 識(認識)三者和合時,所產生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主觀與客 觀接觸之感覺。死亡後就沒有冷熱的感覺,當然也沒有其他 感覺了,所以有寒熱饑渴等感覺,表示心還有作用。 「飢、渴」是感覺肚子餓、口渴,也是「觸」之一。病人一旦能吃 東西,而且能消化的時候,多半表示健康已經進入復原期 了。生病期間沒有胃口,吃喝不消化,表示身體還在抗戰、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2


排毒,為了避免消耗更多能量在排除廢物上,所以身體會 發出訊號告訴你「不要吃!」所以,生病的時候往往不想吃。 但是,許多人卻持著「不吃沒有營養」的錯誤觀念,依舊拼 命塞拼命塞,或是插鼻胃管用灌的,甚至以為點滴就是救 命靈丹,結果輸入的營養無法被消化、吸收,身體還沒清倉 完畢,又近來一大批貨,一旦超出身體的負荷能力,好吧! 讓你去病。 所以,必要時一頓飯不吃,或是減食,或是吃清淡食物, 讓貪吃所產生的廢物有機會排除,有利於健康。白開水就是 最好的仙丹,平日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生病時,適量的飲 水 ,有利於體內大清倉——排毒。 以上所言,是修行的大方向,是對自我身心的檢視。無論是 生活的變化與感受,或是行為的善與惡,以及內心的思惟 與感覺,都是四大五蘊在緣起如幻當中,輪番上演人間的 悲歡離合。而眾生若非隨著感覺走,即是隨意念而行事。 如卷三十六所說:「此諸凡夫,愚癡無智,甚為可愍,有無 數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不能於身而生厭想,轉 更增長機關苦事,隨生死流,不能還返;於諸蘊宅,不求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3


出離,不知憂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諸慢見箭,不能息滅 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乾竭愛欲大海,不求 十力大聖導師,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為覺觀波濤之 所漂溺。」

七、觀佛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 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 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本段經教是對佛門弟子修行的檢驗。 如果說佛是清淨梵行,那麼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梵行嗎?相 好是梵行嗎?神通、業報是梵行嗎?五蘊的那一部份才是佛 呢?是他的色身?還是他的覺受?或是他的思想判斷?或 是他的意志行為?還是他的認識作用呢?佛的法身無漏離 相,那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神通、業行、果報是佛嗎? 我們形容佛陀有丈六金身,我們不知道以前的一丈和現在 的一丈是否相同,可以肯定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曾 經出現悉達多太子,即後來的釋迦牟尼佛。他的出生方式並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4


沒有異於常人之處,也是經過父母的因緣,由母親懷胎十 個月後生下來的,跟我們一樣具有五蘊的身心。 「相」 「好」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很特別的生理結 構,形容身相非常莊嚴,比如眼晴什麼樣子,鼻子、嘴巴、 胸部、肩膀、腿、腰、手又是什麼樣子。 佛的牙齒有四十顆,口中分泌的唾液源源不絕,而且甘甜 無比,任他講話多久都不會口渴。 佛的手叫陀羅綿手,這是一雙孝順的手,很柔軟很有勁, 那是他前輩子為父母親按摩,為父母親洗浴身體,為父母 親處理排泄物而得到的果報。這是三十二相之一。 佛的舌頭稱為廣長舌相,那是世世生生不惡口,都是講真 實、有意義的話而感招的。佛陀的頭上有凸出的肉髻,胸前 有卍字相,手腳也有特殊的樣子。佛的耳朵是雙耳垂肩,形 狀、色澤都很健康。 依照醫學角度來看,耳朵佈滿穴道,反映了個人的健康狀 況。據說耳垂太小的人比較膽小,比較辛苦。現代人生活優 渥,營養豐富,每個孩子生下來,幾乎都有一對大而厚的 耳垂,看來很福相,這輩子已經先佔了優勢。而那些家境較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5


差的孩子,耳朵就沒那麼漂亮。但是,你也會發現很多高血 壓、中風、心臟病的人,都是方頭大耳,怎麼看都不像苦命 的人。這就是告訴我們,「相」只是「一合相」,是無常的,是 會改變的。耳形長得好,仍須配合後天的努力;耳形生得差, 不可氣餒,要特別注意修養,保持健康。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金剛經 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有些 國王也具有三十二相,假如以三十二相作為成佛的標準, 那麼輪聖王豈不等於如來?所以這裡就問了,到底三十二 「相」是佛呢?還是八十種「好」是佛?相好就是佛嗎?佛就 是梵行嗎? 佛有神通,外道也有神通。神通分六種:天眼通、天耳通、他 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五種是一般外道都可修成,但是, 第六種漏盡通則是只有佛才能達成,不共外道。 「漏」是指煩 惱,「漏盡」就是斷盡煩惱,也就是將邪知邪見等不淨雜染 淨化了,將煩惱斷除了。問題來了:神通就是清淨梵行嗎? 接著講「業行果報」。經典講到,當時佛陀雖然已經成佛,還 是不能免除業果報應,比如提婆達多把石頭從山上滾下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6


想把佛砸死,雖然被金剛神用金剛杵把石頭砸碎,還是有 碎片,這些碎石仍然砸到佛的腳,讓佛的腳受傷流血。 經典裡還有這麼一種講法:釋迦牟尼佛到某個地方結夏安 居,三個月裡只吃一麻一麥,導致身體虛弱,後來覺悟了 苦行的徒然,於是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資養身心,才 能在菩提樹下完覺的解脫。可見一切有情皆依食而住。 佛陀雖然成佛了,還是無法脫離化身的業報。但是,業行是 佛嗎?果報是佛嗎?這是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神通當中最重要的是漏盡通,佛為什麼會有漏盡通?如何 修得?當然還是利用色受想行識來修神通,佛並沒有離開 色受想識,從什麼地方得到證明呢?在《阿含》部《念處經》 及《大念處經》就講到佛陀修行的過程與方法,在此簡明扼 要的提供各位參考: 因為它是超越族群、宗教、宗派,不必透過宗教儀式,隨時 隨地可以自我學習的修行方法。它沒有宗派之限制,不是某 個宗派的專利,當然也是所有宗派都應該具備的修學基礎。 以藥物為例,藥物的治病功能,不分種族一律有效,不論 黃種人、白種人、中國人、日本人、黑人都可用以治病。比如某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7


種胃藥,只要經過正確的處方,不可能對中國人有效,而 對美國人無效。同理,治療心理疾病的主藥,也應該沒有宗 教、宗派、種族的差別。 「人」字的寫法很有意思,左邊一撇,右邊一捺,你依靠我、 我依賴你,彼此之間互相依靠,一定要相扶持才像人,如 果兩撇寫開一點,各自為政,就不成為人了。所以,每一天、 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不斷的觸對六塵(世界—色聲香味觸法),不單與人接觸,也 和萬事萬物接觸。根塵相接觸之下,首先會產生認知作用 (識),然後憑著過去的印象作辨別(想),推斷它的好壞、對我 有沒有利,進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受)。 如果對我有利、有好的影響,就會產生舒服愉悅的感覺,稱 為「樂受」;對於會傷害到我的情況,感覺不舒服、討厭,稱 為「苦受」;既不是苦也不是樂,則稱為「捨受」。捨受會增長 無明,苦受會增長瞋恨心,樂受會增長貪愛心。換句話說, 苦受會產生推拒力,樂受會產生吸引力,寧靜的心海就在 這兩股漩渦中席捲翻騰,導致身心不得自在。 請各位注意喔!這個地方沒有聽清楚的話,就吃大虧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8


佛陀發現,我們對於外在世界(刺激)的反應,其實就是在反 應內心的感受。換句話說,你不是在反應外在的世界,而是 在反應你內心的感覺世界(覺受)。這就是修行的關鍵。 你內心深處的世界(潛意識),埋藏著許許多多長久累積的感 受,你不斷的在反應你的感受,將苦受、樂受、捨受轉化為 貪瞋癡的炸藥,成為隱形的貼身伴侶。這些隱形的貪瞋癡炸 藥,隨時會被你的感受引爆,產生另一串苦受、樂受、捨受, 再沉積到內心深處,製造另一批炸藥,就這樣不斷的惡性 循環。 譬如,你本來不認識某人,現在見面了,一見面就產生好 印象,覺得他不錯,事實上,這是你的「成見」,也就是沈 澱在你內心深處的「受」被觸動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貪瞋 癡炸藥被引爆了(種子生現行)。因為他過去曾給你好印象, 所以現在你一看到他,立刻就覺得很舒服。 我們不斷對自己的感受產生反應——貪愛、瞋恨;修行的關 鍵點就在這個地方。 當我們接觸外在的世界,經過認知(識)、辨別(想)以後,馬上 產生感受,修行的關鍵點就在這個階段:當感受出現時,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49


不要讓它沈澱到深處去,而是清清楚楚的了解感覺產生了、 變化了、消滅了。喔!感覺(受)出來了!是苦受?是樂受?只 是看著它(感覺)產生、變化、消失。如果這感覺是炭火,不要 再加添燃料,燃燒完了,火花自然熄滅;如果在火花上再 放燃料,火就愈燒愈旺。 人不可能如木石無心,毫無感覺,而是時時刻刻產生感覺, 但是請注意,當感覺出現的時候,要清清楚楚,千萬不要 納入內心深處儲存,好的感覺醞釀成貪愛執著,不好的感 覺則發酵為瞋恨排斥,形成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也不要作 出任何反應,只要了解它,看著它產生、變化、消滅,這就 叫作修行。 受——剎那剎那的感覺,就是修行的關鍵。一個感覺來的時 候,馬上知道自己有這種感覺(苦受、樂受、捨受),看著它, 盯著它,你會發現這個感覺也是無常,不斷的變化,不會 一直維持在苦啊、樂啊,它會慢慢變化、變化、變化、消失。所 以,修行就是透過對苦受的觀照,來消除瞋恨的種子;透 過對於樂受的不執著,來消除貪愛的習性。 釋迦牟尼佛法教的高明就在這個地方,他帶給人類的福音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0


也在這個地方,不必透過宗教儀式,不摻雜神祕成份,也 沒有任何玄妙的意味,只是將時時刻刻發生在自己身心當 中的現象,迴轉成自度的工具。 世人總是「隨著感覺走」——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 整個世界、全人類就因為這種「邪覺」而不斷沈淪。對於最直 接、見招拆招、超越緣生苦難感覺的方法,我們已經錯過了 千生萬世,今生今世絕不能再錯失超越的契機,錯過了這 一招會很遺憾。 每一個刺激(外境的扣應),都會產生某種感覺(受 ),這是一 種生理上的生化反應,不要對它作任何回應,也不要把它 壓抑到內心深處去,只要冷靜的看著它產生、變化、消滅。為 什麼?諸行無常!一切有形無形的本質都是無常,你不要 想像它會消滅,那是多餘的。 你要學習只是觀察它。就像站在河邊的人,專心觀察水的流 動,流速快知道快,流速慢知道慢,你不要期待它流快一 點,也不要希望它流慢一點,不要希望它乾淨一點,也不 要想讓它髒一點,你只是一個旁觀者,乾淨知道乾淨,髒 知道髒,你只是站在河邊,看著水流的速度是快慢,看著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1


水是清是濁,只要快、慢、清、濁四個念頭就夠了。 當感覺(受)產生,你只要知道「喔!這是苦受!這是樂受!」, 不起貪、瞋的反應,它就會自動消失,不致再緣生一連串的 煩惱。 但是,當你修習感受的法門之前,必須先具備專注呼吸的 功夫,如果你沒有先在專注呼吸方面打好基礎,要修觀受 很不容易。所以修學的第一步,還是得老老實實的作專注呼 吸的練習。先注意自己呼吸的快慢、長短、粗細,可以把注意 力放在「人中」這個地方,看著息出息入。起初可能很難,念 頭一下子就跑掉,沒關係,你就把它拉回來,吸—吐—吸 —吐。 採取任何姿勢都可以,躺著也可以,但是最好的姿勢是盤 腿,如果連盤一條腿都做不到,就方便坐,將胸背挺直, 面帶微笑,全身放鬆,門齒相扣。就這麼簡單,不必涉及宗 教儀式,也不必雙手合掌,更不必觀想像佛、菩薩、上帝等 等,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只要單純的注意呼吸, 息入息出。 呼吸進入狀況了,接著注意你的感覺。很奇怪的,平時我們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2


僅有粗的感覺,多半要等到被撞一下、割一刀、刺一針才感 覺到痛;喝熱水才感覺燙,喝冰水才感覺涼;氣溫明顯變 化才感覺冷熱,這都是最粗的感覺。其實,從外表的皮膚, 一直到內部的肌肉骨骼神經以及所有細胞,分分秒秒都發 生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反應,當心境澄淨到最高境界 的時候,全身細胞的生滅都能感覺出來,這就是微細的內 觀。 從四大組合的角度切入修行,不是玄談,也不神祕,而是 從最實際的身心當中著手,首先注意呼吸,呼吸和身心統 一了,開始注意你的感覺,從粗顯的感覺到最微細的感覺, 你會發現整個身心只是無數的極微,這些極微是由四大— —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而成。佛經裡面稱呼比原子還小的 單位為「極微」。 當你動個念頭,各種不同屬性的極微就會發生組合變化, 比如你動了瞋恨心,四大組合中的火大就會增強,讓你感 覺全身發熱。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你動怒的時候, 刺激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加速細胞的代謝,促使體溫增高, 佛法形容此現象為火大增盛。愛欲心起來的時候,剌激唾腺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3


分泌唾液;淚腺產生淚水;腸胃道製造消化液,這是水大 增盛。悲觀、冷漠、恐懼往往造成代謝減慢,使體溫降低,身 體得到的養份減少,所以感覺倦怠無力,甚至渾身發冷, 這是火大不足。 四大(生理)怎麼導致種種變化呢?因為你的心理影響生理, 你的心念剎那剎那變化,每一念都造成四大的重組。以現代 物理學來看,每種物質元素各有不同的波段,而人的內心 狀態也會產生不同的波,使四大產生不同的元素累積在體 內。例如,焦躁的波動與水銀的波動一致,所以焦躁使生理 上積聚汞而無法排出。憤怒對應鉛,悲傷或寂寞與鋁的波動 一致,擔心與不安對應鎘,迷惘對應鐵,人際關係對應亞 鋁。這是補充佛經對於冷熱粗細種種感覺緣由的探討。 人體內有一百零八種元素,隨心念而聚散,四大一變化, 就產生相對應的感受,稍一不慎就更增添貪瞋癡的炸藥, 而且不斷惡性循環。 如何著手拆除炸藥厙呢?每一個人都有呼吸,先注意呼吸, 讓心息相依,轉而注意感受。你隨時會出現感受,所以時時 刻刻都是你修行的地方。感受來時你知道,變化時你也知道,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4


消滅了你也知道。記住!不要在感受上增添燃料,不要讓感 受產生貪愛瞋恨,那麼感受就像火花,亮一下就自動熄滅 了。 打坐時,只要專注呼吸。因為呼吸這種行為不會產生貪愛和 執著,你不會因為空氣很寶貴就起貪念,想要多吸一點氧 氣,用力吸,多吸一些儲存起來;你也不至於因為討厭呼 吸,就不願意呼吸、或少吸一點氧氣。 人類對醫學的期待,都是為了讓你順暢的呼吸,有了呼吸 才能維持心跳,一旦呼吸機制故障了,再花千萬億萬也沒 辦法讓你恢復健康。但是,由於呼吸得來容易,重要性也就 被忽略了。你只要專注呼吸,在那一剎那間不夾雜貪愛和瞋 恨,就已經步上正法的道路了。 當你的表層意識已經沒有貪愛瞋恨時,別誤以為自己功力 深厚,好戲才剛上場哪。那累積在內心深處的不淨雜染,正 要開始浮現上來!首先出場的多半是長久埋藏在內心深處 的瞋恨,這些瞋恨的炸藥往往最先爆發,這個時候會讓你 很難過很難過,修行成敗的關鍵就在這裡了。 我再強調一次,當你專注呼吸,心靜下來時,往往也是焦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5


躁不安的開始。 「唉!好無聊....受不了...」,有些人坐下來不 到三五分鐘,什麼怪姿勢都有,夾雜千奇百怪的表情,很 明顯的焦躁不安,這個時候就表示百分之九十五的內心深 處的貪瞋癡炸藥,開始浮現到表層意識來,讓你生理、心理 很難過,不小心就會引爆,這時候也就是你修行的關鍵。 當這些讓你焦躁不安的苦受浮現時,不要逃避它,也別讓 它引發另一個不好的感受,也不要期望它來呀來呀。怎麼辦? 「喔!這麼一個現象產生了,苦受來了」,你就看著它產生、 變化、消滅、產生、變化、消滅,這樣子你就消掉了一分習氣, 消掉了一分業力。 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 生」,過去你所做的一切一切,包括起心動念等行為,都化 成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貪瞋癡種子,現在就這樣一個個浮現 上來,千萬別添加燃料、別引爆它,只要專注於呼吸,沒有 貪愛,沒有瞋恨,那你已經走上正法的道路,也才稱為「一 切我今皆懺悔」。 累生累劫的貪愛瞋恨種子開始浮現時,雖然只是短暫的幾 秒鐘幾分鐘,但是,卻是隨緣消舊業的契機,也是不再造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6


新殃的關鍵。可是一般人不知道這個秘訣,老是覺得修行怎 麼這麼難?修行怎麼這麼艱苦?看電視、喝咖啡、吃喝唱跳 多舒服啊,幹麼跟和尚枯坐在這邊,弄得腳痠腿痲的,無 聊透頂。難怪千千萬萬人當中,沒有幾個成就的。不懂得方 法,才會那麼辛苦呀。現在你們已經懂得方法了:喔!原來 修行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難怪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日常生活當中,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不斷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產生感受,一般 人就被感受所轉,緣生無量無邊的苦難。根塵相遇,立刻進 行認知、辨別、產生感受,這叫「現行」,現行會熏種子,熏 成貪愛瞋恨的種子,然後這些貪愛瞋恨的種子又會產生種 種的感受,引發種種貪瞋癡的行為,這叫「種子生現行」。 我對某人有壞的印象、成見(這是種子),所以我一看到他就 火大(現行)。其實他現在已經改邪歸正了,但是由於過去的 成見(貪愛瞋恨的種子),只要一想到他,我就很生氣,這不 舒服的感受又會成為貪愛瞋恨的種子。就這麼「現行熏種子」、 「種子生現行」,不斷的惡性循環,這就是六道輪迴,每一 分每一秒都在輪迴,沒完沒了的苦難,多生多劫的輪迴。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7


釋迦牟尼佛的高明就在這個地方:貪愛瞋恨之前有一個 「受」的環節,修行就是練習在「受」這個關鍵時刻踩煞車。日 常生活當中我們遇到任何事件,不論好的壞的,一定會有 感受,你要當一個旁觀者,冷靜的旁觀,當一個觀眾來觀 看自己的感覺,了解自己的感覺,而不要把它轉換成貪愛 瞋恨的炸藥,埋藏在你的內心深處。 每一時每一刻我們都有感覺,所以一時每一刻都是消業的 良機。了解了這個環節,你將會很謹慎面對生活,千萬不可 動惡念,千萬不可講壞話,千萬不可做壞事,因為它是增 長貪愛瞋恨的種子,將會緣生沒完沒了的苦難。 一切貪瞋癡種子,會呈現在你的感受當中;感受當中又增 長了貪瞋癡,貪瞋癡當中又增長許多不善的業種。這個速度 非常快,剎那剎那,沒完沒了,這就是輪迴——古老的輪 迴,一直到現在還在輪迴,永無止盡的輪迴。所以,釋迦牟 尼佛要我們修「受念處」——自淨其意。 修學佛法的次第,首先是「諸惡莫作」。那麼,你以為什麼事 都不做就是修行嗎?不對!還要「眾善奉行」,包括扮演好 你的角色,從事教育工作也好,從事文學、藝術工作也好,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8


做醫護工作也好,從事服務業也好,當家庭主婦也好,都 要善盡職責。千萬不要說:「我要去拜佛,我要去當義工, 我要去寺廟參加法會,所以沒空煮飯掃地,沒空照顧孩子, 沒空陪太太。」這算什麼修行啊?這不叫修行,是藉口偷懶。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要「自淨其意」。由於你的內心不清 淨,心裡埋藏許多貪愛瞋恨的炸藥,所以會做壞事、講壞話, 你不快樂也不自在,奈何不了生死煩惱。所以必須修「受念 處」,讓貪愛瞋恨的習氣一分一分的消掉,這就是修行的方 向,隨緣消業的方法。 你不要說:「哎呀!為什麼我念佛這麼久了,佛還不示現給 我看?我不想念佛了,我不信佛了。」這個觀念和修行的方 向就背道而馳。見道,不是讓你看到什麼,不是見到光、見 到蓮花、見到稀奇古怪的現象。見道,只是見到你的感覺, 了解你的感覺,對感覺的產生、變化、消滅的過程清清楚楚。 修行,就是這麼實在的。 佛陀不曾強迫每個人都來信佛,也不曾強迫你相信因果、相 信輪迴,更不曾在種族和宗派上設限,任何人——出家人 或在家人,都可以學習這個解脫生命繫縛的方法,是佛教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59


徒或非佛教徒,佛陀都告訴他這個方法。我是研讀經藏中佛 陀開悟的過程、方法,轉而分享各位。 人類為什麼有這麼多苦惱?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種族、黨派、 宗派相鬥不相讓?因為人類的內心深處隱藏了許多炸藥。自 己本身不快樂,怎麼可能帶給別人快樂? 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讓我們覺得實在該好好覺醒。大家要 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對這個社會有信心,對這個國家 有信心,並且把這些信心擴散出來。臺灣是個寶島,是具足 褔報的人居住的地方,是我們落葉歸根的地方,是我們來 生投胎的地方,我們有責任愛護它,不能破壞家園——我 們來生投胎的地方,不要讓壞空氣、壞環境成為來生的痛苦 與無奈。 「受」是輪迴的關鍵,有了這最科學的輪迴觀,才會真正愛 惜這個生存的時空。如果抱著死了就一了百了的觀念,或是 死後到極樂世界去的期待,將會截斷永續經營的生命觀, 管它什麼污染,管它什麼能源節約,管它什麼生態平衡, 只要我高興、只要我喜歡,就不計後果的為所欲為。如果有 現行薰種子、種子生現行的輪迴觀,我們會注意「受」,會珍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0


惜生命,會認同環保意識,會攜手來建設人間淨土,成就 莊嚴國土的願行,邁向學佛的康莊大道。 何謂清淨梵行?若佛是清淨梵行的話,那麼五蘊是梵行嗎? 相好是梵行嗎?神通、業報是梵行嗎? 若從五蘊作觀,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五陰),佛不是五陰, 也不能從五陰的任何一陰見到佛。五陰的總合無自性,所以 也不是佛。何況佛體寂滅,不涉及有無,所以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神通、業行、果報也不等於佛。 假如這十個特質其中之一是佛,那麼其它九項應該就不是 佛囉?假如十個部份都是佛,豈不是有好幾個佛?假如十 個部份的總和是佛,則無自性。請問哪一部份是佛?可見佛 不即是清淨梵行,也不離清淨梵行。

八、觀法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 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 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本段經教說明,眾生總是用相對法、實生實滅的意境,來看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1


涅槃寂滅,然而法性——諸法的本來面目,是超越相對概 念,也是超越語言,不可說的。所以,此處的經教就問了: 寂滅是法嗎?涅槃是法嗎?接著又用不生、不起、不可說等 否定詞,來對治眾生的我執、法執。 這幾天適逢機關學校放春假,許多人都陪公子公主出去玩 了,各位還有心來聽法,重聞法而不重放假,真是「不於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的菁英份子。 法,分成心法和色法。以現代名詞來講,心法屬於精神的、 心理的;色法屬於物質的、生理的。色身是精神和物質的結 合體,也受到物理的影響。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包括三個部份:精神的、物理的、生理 的,佛法用「萬法」或「法」來稱呼它。一切法,簡單的說,就 是宇宙間形形色色的事物,包括五根所觸對的形形色色。換 句話說,佔有空間、佔有體積的一切都稱為「法」。 法的作用、形態各個不同,可從顏色、形狀、作用三方面來認 識它。繽紛的色彩,如青紅赤白等顏色,稱為「顯色」。大小、 方圓、高低不同的事物,例如奇形怪狀的桌椅,稱為「形色」。 你的表情、姿態、動作,表達了高興、厭惡、喜歡,例如搖頭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2


表示拒絕,點頭表示同意;你的穿著透露出你的品味嗜好; 佛經裡稱為「表色」。 「色法」是指存在的一切,也就是「四大」——地、水、火、風, 它們的相狀和作用各不相同,水份多一點的,就以液態呈 現;礦物質多一點,就呈現固態;有動靜現象的稱為風; 與溫度有關的稱為火。這些概念前面已經簡單的介紹過了。 這裡所講的「法」,是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宇宙間的萬事 萬物,形態、顏色、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千差萬別之中又 保有某些共通性的性質,共通性的存在原理原則。這些共通 性的性質,共通性的存在原理原則,稱為「法性」,或者稱 為「本來面目、真相」。 千差萬別的形態(大小方圓)、顏色(青紅赤白)、作用(有表色無 表色),稱為「法相」。法相是千差萬別,例如水的作用與火的 作用完全不同,所謂水火難容。但是不論地水火風、大小方 圓、青紅赤白,都有共通性的性質、原理、原則,稱為法性。 明心見性,就是指見到法性。 執著是眾生的通病,講到什麼就想像什麼,想到什麼就執 著什麼,正如台語所形容的:「講一個影,就生一個子」。比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3


如,談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我如果說它很大很大,你 就會想像其大無外;我如果說它很小很小,你就說其小無 內;所以,用「大」用「小」來形容它都不對。假如我提到存在, 你就會想像它是怎麼樣存在;如果我說它不存在,你就會 想成什麼都沒有。 由此可見眾生具有相當極端的習性: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 無。凡夫都用數量的多少、品質的好壞、存在的有無,來認識 一切事物。其實,這些想像方式永遠不能證悟諸法的本性, 無法見到諸法的如實相。 為了對治眾生的執著習氣,佛經講到一切法的本性,萬物 的共通性時,多半使用否定的形容詞,所以你們會發現這 裡用了許多否定詞:不起、不生、不可說、無分別、無所行、不 合集。般若心經也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所以,這段經教就用反 問的方式切入法義。 執持「相對」的觀念,很難證入絕對的境界,無法徹見諸法 的本來面目,無法契入諸法實相。但是,眾生的習慣都是以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4


相對的觀念去理解事物。例如,我說白天,你馬上想到黑夜, 有個與白天相對的黑夜;我說很長,你就想到很短;我說 很大,你說很小;甚至高低、美醜、是非、善惡、男女、陰陽, 都是眾生慣用的相對觀念。佛寺的山門常題著「不二門」三個 字,是提醒我們要泯絕差別對待,悟入平等一如的境地。 眾生之所以煩惱生死,就是對一切切法的本來面目(法性)不 了解,所產生的一種違背真理現象。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之,我們的二分法、執著,造就了我們的痛苦、生死。眾生都 用二分法來看世間的一切,依自己的主觀作劃分,好人壞 人、高的低的、美的醜的、好的壞的、對的錯的。但是,一切法 的本來面目,無關是非善惡好壞高低美醜。所以,為了對治 眾生的相對概念,這地方就用否定詞。 「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寂滅」、 「涅槃」的意思是不 生不滅,或是指煩惱的消滅。 不生不滅到底是怎麼回事?眾生已經習慣了「相對性」概念, 存在的時候就叫「生」,不存在的時候就叫「滅」,內心裏面 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生出來了,又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 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了。簡而言之,眾生是用相對法來看寂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5


滅、涅槃,也就是以實生實滅的意境來解釋不生不滅的。然 而,實有實無的概念,跟寂滅不相應。 我們的語言文字都是用相對法來認識事物、表達意境,然而, 法的本來面目是超越相對概念的,因此也是超越語言,不 可以說的。所以此處的經教就問了,寂滅、涅槃是法嗎?接 著又用了「不生」、 「不起」、 「不可說」等否定詞,來對治眾生 的相對概念。「起」和「生」是一樣意思。 禪宗有一本書叫「指月錄」,就是教我們去體會言外之意。你 問我月亮在哪裡,我的手指向東邊的天空,如果你一直看 著我的手,而不循著手的方向望向天際的話,你將永遠看 不到月亮。語言文字就像手指著方向、指標,語言文字與心 境之間必然有誤差,我們要超越語言文字的層面,體會言 外之意(音 ),融入佛陀的心境中,看到本來面目。 眾生執著相對概念,所以總是用是非、善惡、好壞、高低、美 醜來看待事物,然而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超越這些分別的, 所以叫「無分別」。 眾生對宇宙事物的實存感,叫「自性見」,又稱為「分別」, 那是一種錯誤的知見,是煩惱生死的來源。佛經裏面還有一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6


個名詞叫「無自性分別」,是超越自性見的,是對宇宙間事 物的正確了解——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本經的「無分 別」就是指無自性分別。 很多人作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時,往往振振有詞的辯解: 「不要有分別心嘛」,這是誤解「無分別」的意義,是一種顛 倒、邪見,是對諸法的「性」與「相」認識不清所致。 修學是有次第的,法相是即世間的,是善惡分明的,日常 生活當中,我們還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例如,很多人 把十字路口的號誌、公共場所的規定視僅供參考,明明已經 亮起紅燈,還視如綠燈般的闖過去;有些地方明明圍著欄 杆,寫著禁止如何如何,卻硬要攀過去。不行啊!紅燈就是 紅燈,黃燈是黃燈,綠燈是綠燈,你一定要清清楚楚的分 別、遵守。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同,出世間法才能進入性相不二的境 界。所以,是談法相?還是談法性?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學 佛一定要從分別善惡、肯定因果業報開始,然後才能浸入無 分別境界。一定要先分別是非、善惡、好壞、該做不該做,從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7


當你已經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往往會執著有個實 實在在的善、實實在在的惡,又執著有個實實在能行善的我, 執著有個實實在被我做了的善行。這些念頭不除的話,你就 會說:「我在做善事!我在修行!有一個善事被我做,有一 個行被我修。」這份執著是障道因緣,讓你永遠不能轉凡成 聖,頂多只是世間一個老好人而已,根本無法明心見性, 所以此時就必須超越分別,進入無分別的階段。 從分別法修到某個層次時候,你會發現「能修的我」和「所修 的善」,如幻如化,沒有實體。換句話說,修到最高境界時, 心中根本沒有是非、善惡、美醜、有無等「相」,但是他不會造 惡,能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孔子幾歲才能如此?孔子十五有 志於學,三十而立(通達世間種種學問),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才耳順,七十歲才隨心所欲不踰矩。 把不辨善惡是非當成無分別,而不願離惡向善,那是錯誤 的。例如,你任由環境亂糟糟的,任何朋友來都覺得不舒服, 當然家人也都待不住,都想往外跑。、在人生的道路上,如 何照顧家庭、如何經營事業、如何教育子女,都必須分辨清 楚。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8


你要了解夫妻子女的感受,了解他們的情緒,知道他們的 特質,你也要知道社會的脈動,學習適當的投資,這些都 要「分別」清楚。 《六祖壇經》說學佛有兩個層次:先分別一切法,然後不作 分別想。修到最高層次的時候,在證悟的那一剎那,是無我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換 句話說,證悟的剎那才能進入無分別的境界。 這是談到學佛的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一定要先分別是非 善惡好壞,然後離惡向善,以此為基礎,不斷精進,直到 轉凡成聖的剎那,才能契入無分別的圓融世界。 法,好像鑰匙,是開鎖用的,把鎖打開之後,鑰匙就可以 放下了;不放下,就是執著。很多信佛學佛的人往往誤以為 馬馬虎虎就是無分別,動不動就以「不要執著」、 「不要有分 別心」作為懈怠放逸的藉口。錯啦!人生不能馬馬虎虎,你 要很認真的處理你的家庭、事業、感情,對於一切責任義務 都要認真負責,有擔當,絲毫不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清清楚楚,直到轉凡成聖的那一剎那,障礙清除了,鎖匙 就可以放下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69


禪宗提到修行的要領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又說:「見 有佛處急須走過,無佛處不得住」。金剛經也說:「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都是說明契入法性、見到 諸法的如實相。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時,是遠離相對,遠離 分別,遠離執著,也就是不分別、不可得的境界了。 一切法不可得,所以經上說「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 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哪一種才是法?法是梵行 嗎?

九、觀僧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 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 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 耶? 本段經教說明,由於證無為有淺有深,故而有八輩凡聖差 別。 「六通」與「三明」,是德用——從戒定慧產生的作用,這 些現象、意境,我們無以名之以,所以姑且稱它為八輩、六 通、三明。離開修學過程,就沒有四雙八輩、六通、三明。可見,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0


八輩、六通、三明都是和合相,因緣生、因緣滅,不可得。 再則,德若是僧,何需八輩?難怪這裡要問:哪一部份是 僧?八輩是僧嗎?三明是僧嗎?六通是僧嗎?無為之中哪 有八輩凡聖相與德用?僧體既然是虛妄,梵行何在? 僧,梵文稱為僧伽,是一個清淨的團體。佛教聲聞弟子修道 的階位,稱為「四雙八輩」,又稱為「四向四得」——須陀洹 向(預流向)、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向( 一來向)、斯陀含果 ( 一來果)、阿那含向(不還向)、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其中,須陀洹向是最低階位,阿羅漢果則是最高 的悟境。 這裡用簡單的譬喻來說明「向」和「果」。譬如,你考上台大, 也註了冊,你就擁有一個身份,學生資格,但是你只是一 年級的學生。四年之中,你所修的學分都及格了,論文也通 過了,才能拿到畢業證書,才正式畢業,得到學士學位。所 以,考試及格、已經註冊了,稱為「向」;拿到畢業證書,稱 為「果」。 民間誤以為「四果」就是用四種水果來拜佛,所以有些信徒 每次拜佛都買四種水果,單身漢要好幾天才能吃完,往往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1


放到壞掉。其實,如果你是單身,只買一種水果也可以,如 果你家裡的人口很多,四種水果可能還不夠分呢,難道就 不能多買一種兩種嗎?多一兩種就不能拜了嗎?不是這樣! 你買五種水果就拜五種,六七種也沒關係。 事實上,「四果」只是一種表法,是聲聞弟子用修學的成績 單(斷惑的層次)來供佛,佛弟子見到水果就應該生慚愧心: 「唉呀!我連註冊都還沒有呢!有這麼多聖者已經證初果二 果三果四果了,而我連預流向都還沒註冊呢!」所以,用水 果來供佛時,要生慚愧心、精進心。 須陀洹稱為初果,又稱為入流、預流,分預流向和預流果。 他的修學功課是斷八十八使見惑,預流向是剛註冊入學, 預流果是畢業了。 「惑」與「漏」,都是佛教對煩惱的稱呼。招感生死的煩惱障礙 有三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聲聞四果只斷盡見思惑的 見使煩惱斷,習氣還未斷。 「漏盡」是指佛斷盡界內界外煩惱, 《華嚴經》稱為「斷諸習智力」、「永斷習氣智」。 「見惑」又稱「理惑」,屬於觀念上的,是迷於三世道理的惑 障,有八十八使見惑。 「思惑」又稱為「事惑」,屬於感情上的,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2


是迷於現在事相的惑障,有八十一品思惑。因為見思惑能招 感三界生死果報,故屬於界內惑,可用空觀對治斷除。 「塵沙惑」,是以空觀破除見思惑以後,容易偏執於空理, 被空觀所惑,以致未能徹底了知眾生如同塵沙一般繁細的 差別,又稱為「著空惑」,可用假觀加以對治斷除。僅為救度 眾生的菩薩所特有,所以又稱「別惑」。此惑共通於三界內及 三界外。 「無明惑」,是斷盡三界見思惑(出三界)後的微細法性惑障, 因為不了解一真法界的微細煩惱,遂成為障覆中道的根本 無明,是生死煩惱的根本。由於所受的是「分斷無明,分證 法身」的界外變易生死,屬界外惑,可用中觀對治斷除。 我們進一步談談感招三界內生死的見思惑。 世間的困擾大致分為兩類:一個是想法,事理、觀念的困擾; 一個是感情的執著,事相的困擾。 例如,菸草含有尼古丁,會傷害肺部及支氣管的纖毛,也會 引起血管收縮,降低全身五臟六腑的血流量,甚至引起肺 癌等病變。當我講了許多有關菸草的理論,你豁然開朗了, 你已經知道抽菸的害處,已經破了這方面的見惑了,可是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3


你抽菸的習慣已經很長的時間,菸一離手就很難過,尤其 聞到別人抽菸的煙味,或是想到香菸的味道,不但會流口 水,手也會發抖,這個就叫「思惑」或「事惑」。 禪宗有一句話:「理須頓悟,事必漸除」。古人也說「知易行 難」,觀念上容易理解,感情上則不容易斷除。我們明明知 道某件事不可以做,某句話不可以說,卻偏偏忍不住要說 要做,這就是見惑容易斷,而思惑難斷。 世俗人總是誤解聲聞果,以為證到初果時是看到什麼、得到 什麼、悟到什麼,其實初果是斷了三界的見惑,最主要是破 了身見,證入四不壞淨。凡夫總是執著五蘊和合的身心當中 有一個我,證初果的人不再執著肉身為我,不再執著身心 當中有一個靈魂或本體,泯除了這個概念執著,就是已經 斷了身見。斷了身見的人,從此證到四不壞淨。 四不壞淨,就是對佛、法、僧、戒確信了,不再懷疑了。 我們現在因為還有我見,所以難免懷疑到底有沒有佛?佛 再哪裡?法是什麼?佛陀所說的法真能使我們解脫嗎?佛 陀說的法對或不對呢?僧團到底有什麼功能?佛陀所說的 戒,這麼多約束到底有什麼意義?持戒有什麼好處呢?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4


但是,破了身見的人,對佛的功德,對法、僧、戒的功德已 經不再懷疑。所以,證到初果的人,叫作證四不壞淨,對佛 法僧戒四種功德的信心不會退轉,對因果道德價值已經肯 定,「諸惡莫作」的功課及格了。 有些人雖然自稱信佛學佛,可是身口意行為並沒有改變, 做了許多損人不利已的事,這不叫信佛學佛。一般沒有宗教 信仰的人尚且知道去尊重人、關心人、了解人,那些不懂得 去尊重人、關心人、了解人的,怎能叫做作信佛學佛呢?證 入初果的人持戒嚴謹,絕對不會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情。 證初果的人為什麼還要持戒?一般人誤解佛教的空義,誤 以為因果也空,誤以為連戒律也不必遵守了,反正一切皆 空嘛!其實,「一切皆空」是針對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而言; 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超越相對性的思考方式,超越了用是 非、好壞、善惡、高低、美醜去了解,所以才稱為「空」。不能用 「相對」的觀念去證入「諸法的本來面目」,叫作諸法皆空。 但是,諸法有它的形態、作用——法相,這個絕對不能否定, 法相不空。只要具足這個「因」,加入這個「緣」,就產生這個 形態與作用,當因與緣改變或消失時,形態作用也隨著改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5


變或消失了。所以,「空」的另一個意思是「因緣有」。 譬如,有一面鏡子、一個人和光源,這三種條件加在一起, 自然就出現影像。你說我是佛弟子,所以鏡中的影像要漂亮 一點,不行!你說他不信佛,影像就模糊一點,那也不可 能!不論你信佛不信佛,不論你是哪一朝代的人,不論你 的身分地位是尊是卑,只要具足人、光、鏡,出現的影像一 定相同。抽掉其中一個因緣,影像就消失了。 又如,不管是垃圾食品還是健康食品,你把它吞入胃了, 肚子非飽不可;有沒有人拼命塞東西卻不飽?當然沒有。 所以,我們要把「法性」和「法相」認識清楚。諸法的本來面目, 必須超越相對概念的理解,是空、寂滅;而諸法的形態、作 用,則是千差萬別,是非善惡、因緣果報,絲毫沒有差錯。 終身學習才能保持頭腦清醒,避免因心靈空虛而飢不擇食 ——以吃喝嫖賭等五欲來刺激。請問各位,當你吃飽以後, 還會想繼續吃東西嗎?不想了!沒有吃東西的欲念了,除 非是病態。人的心靈也是同樣道理,當你經常讀經、持咒、看 書,經常思考深度的哲理、修心養性的問題、生死的問題、煩 惱的對治,內心裡充滿了智慧時,心靈不再需要五欲來填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6


充了。換句話說,你的生命已經沒有五欲滲透的空隙了,這 時心才真正穩定下來。 二十世紀的人類最缺乏的就是智慧。千萬不要誤解佛法,以 為佛法的空是斷滅空——什麼都沒有,如果你這樣誤解, 那就冤枉了。其實,因果業報是絲毫不會有差錯的,一分努 力就有一分收穫,你的一舉手一投足,所講的每一句話, 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發出的每一個念頭,都功不唐捐,都 不會浪費掉,一定會產生作用。 證到初果的人已斷八十八使見惑,稱為證到四不壞淨,有 知法入法的能力,對佛法僧戒、因果業報輪迴絲毫都沒有懷 疑,所以對擺脫煩惱情執,已有一份強而有力的自信,我 們形容這種人已經進「入」聖者之「流」,這是轉凡入聖的轉 捩點,此後對於欣滅修道的行證,猶如火焰不再加柴,終 有柴盡火熄的時候,最多只七番生死,就能了斷生死束縛, 獲得解脫。 有時我們罵人「不入流」,還真有點道理。不過,「入流」是佛 經裡的名詞,不是拿來罵人的,而是用來判別斷煩惱的層 次。芸芸眾生,入流的真是鳳毛麟角。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7


眾生的生死大海也是一個「流」,還沒覺悟的凡夫順著「煩惱 流」而下,在無邊的生死波濤裡浮沉,看不到岸,無法靠岸。 但是,證到初果的人已經進入聖人的「法流」,很自然的從 初果流向二果、三果、四果。 證得阿羅漢果的人稱為「無學」,其他七個階位是「有學」。有 學之中,最初的須陀洹向、須陀洹果,稱為「見道位」,其他 六者是「修道位」。 所謂「見道」,是指已經斷除見惑的須陀洹,又稱初果、預流、 或預流果,已進入聖者之流,還有七次天上人間的分段生 死修證(一生一死,或一去天上一來人間,稱為一生),生。) 就會證到四果阿羅漢。 所謂「修道」,是斷除了八十一品思惑的階位。斷除了見思二惑, 就證入「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境界,也就是阿羅漢果的 階位,是聲聞的最高悟境。 佛經講到煩惱,分為欲界的煩惱、色界的煩惱、無色界的煩 惱。三界內的煩惱稱為見惑與思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欲界三 十二使,色界、無色界共五十六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 共有九地,每地各分有九種品位)。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8


初果,斷了見惑,未斷思惑,所以還有天上人間七番生死。 二果,斷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尚未斷欲界九品思惑 的後三品,所以他還必須一來一往(一到天上、一來人間), 才能證到阿羅漢果。因此,二果也稱為「一來果」。 三果,斷欲界思惑的後三品,不再來人間了,到色界去了, 所以又稱為「不來果」。 四果,又稱為阿羅漢,把三界的所有見惑與思惑全斷盡了, 觀念上的錯誤釐清了,感情上的執著也沒有了,證「所作已 辦,不受後有」的果德,超越了生命再現的執著,中文翻成 「應供」「無學」「無生」。 一般人往往誤解了「證果」、 「得道」的意義,以為是看到什麼、 得到什麼,或是身份不同了、有神通了,其實,「果」與「道」 都是形容內心垃圾(不淨雜染)的清除程度,執著愈少、雜染 愈少,貪瞋癡斷得越徹底,果位就越高。所謂「為學日增,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終無所損,是名為道」。就像一面鏡 子沾了很厚的油垢,根本照不出影像,當你把它擦拭得愈 乾淨,鏡子亮度愈大,反映影像的能力就越強。如果你把鏡 面塗上五顏六色,反而失去鏡子的作用。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79


思惑也叫修惑,是對事相的執著,很難一下子就斷盡,所 謂「事必漸除」,必須藉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慢慢的磨鍊。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譬如結婚的「婚」字,一個「女」人頭 腦「昏」昏沉沉的時候就結婚了。結婚以後,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搞得她頭昏腦脹,先生兒女又讓她一 肚子不如意,這時她就慢慢清醒過來,發現自己誤入婚姻 陷阱,也決心要改善目前的困境,可是到眷屬的錯綜複雜 因緣,在情感上實在難以割捨,又一頭栽進去了。 我曾經到某監獄去做了四天輔導工作,獄中有兩千多人, 每天從早上八點多一直忙到下午四點,中午跟犯人吃個中 飯,一點半又開始。我曾問那些兄弟,我說:「各位兄弟啊! 來這裡兩次的舉手。」居然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第二次或 第三次入獄。其中有些吸毒者很難戒斷,雖然在裡面已經被 禁了,但是一出去馬上有人又找他,一旦被找上,立刻又 恢復毒癮,所以一次又次一次的犯錯。那就是思惑——感情 的一種執著——習性,很難戒斷。 時時刻刻,有意無意間,我們都希望永遠活下去,即使無 法避免死亡,也希望能再投胎轉世,我們不希望我從此消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0


滅。所以,時刻刻暗示自己,自己給自己訊息:這是我!這 是我!我要永遠存在!我要永遠永遠活下去!我要永遠留 在世界上!我要.....!為了我的永續存在,無所不用其極的 造業,造了業就必須受報,所以生命一期一期的再現,依 業報而有貧賤富貴夭壽窮通之別,繼續執著造業,等這一 期的業報盡了,又帶著新業再投胎轉世受報,生命就這樣 永無止盡的流轉下去。 眾生對無盡的生死流轉不知出離,但是,利根的聲聞弟子 卻警覺這樣出現生命很不理想,不但要吃要喝要排泄,還 會老會病會死,受盡折騰,所以修出離行,證到須陀洹果 時,對煩惱的超越有了信心,一直往前修去,直到「所作已 辦」——證阿羅漢果,不再於三界出現生命,不再造分段生 死之業。 我們整天為了身體而勞勞碌碌,為了這張嘴巴吃出種種問 題,為了這副臭皮囊穿好的抹好的,偏偏這個身體很無情, 只回饋給我們老啊病啊死啊。在有生之年,不斷發生種種感 情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所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甲愛乙, 乙愛丙,丙又恨甲,不斷上演愛恨情仇的連續劇。整個人類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1


的歷史,幾乎是由兩個最主要的問題所構成,一個是男女 感情的問題,另一個是財物的問題。換句話說,金錢(物欲)、 男女(感情)就是整個人類歷史的兩個主要骨幹。 阿羅漢不但悟到生死流轉的動力,而且已經有能力停止這 個動力,不讓生命再現。促使生命再現的動力是什麼? 愛莫大於己,我們總是不斷的對自己加強「我」的概念,稱 為「自體愛」。有了自體愛以後,就衍生「境界愛」——這個東 西是我的、我的東西是我的、我要我的東西、我也要你的東西、 我的東西你不能碰、你的東西我想要碰。有一個「我」,就會 產生「我所」,一切都被我支配、被我利用、被我享受、被我佔 有、被我拋棄、被我破壞。 自體愛除了衍生境界愛,還衍生「後有愛」,無限的生存欲, 希望生命永遠生存下去,所以用種種方法來延長生命,明 知道我終究要死,還是相信有個長生不老術,尋求長生不 老藥,練功、練氣,用童男童女煉什麼丹。可是還是會死, 怎麼辦呢?就把墳墓造得豪華寬廣,置入種種寶物,讓妻 子兒女一起殉葬,把奴僕、馬匹也埋在一起,這樣在陰間也 可以擁有陽世的物質與美色,真是為這個「我」而百般造孽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2


啊! 人既然難逃一死,那麼,人生的意義何在?諺云:「人作千年 調,鬼見拍手笑」,又說:「世間公道老病死,富人身上不 曾饒」。佛法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生我們所學 到的知識、技術,所做的善業惡業,包括我們的習慣、人際 關係、人格特質,都形成一鼓力量,造成一些影響力,稱為 「業」。雖然一切都帶不走,但是「業」不會離我們而去,「業 力」是唯一可以帶走、又值得帶走的。 你以為用妻子兒女奴僕陪葬,到陰間時,妻子還是妻子, 兒女還是兒女,奴僕還可以使喚,財寶還歸你運用嗎?不 可能!為了在陰間還可以征戰,所以需要將軍、兵馬,比較 仁慈一點的皇帝就做兵馬俑陪葬,多愚癡呀! 你看,佛教業力輪迴的觀念多高明啊!這個正確的觀念為 人類的生命帶來許多鼓舞,救了許多人,也不必殺雞宰羊 祭祀。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無論藝術、思想、生死觀,都豐富了中 國文化的內涵,讓中國文化提昇起來。今天中國文化之所以 在世界上有它重要的地位,佛教思想的薰染也佔了其中一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3


個很大的因素。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巴 比倫,都有亡國的紀錄,只有中華民族一枝獨秀,這與中 華文化的深厚根基有關,再加上印度佛教的輪迴思想、因果 業報觀,更豐富了中國文化的深度。中華文化能在整個世界 文化潮流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對全人類產生一定程度的 影響力,是值得我們欣慰並且繼續努力的。不懂得中文是很 悲哀的事,要把中文學好,才能吸收中華文化的精髓。 各位都是社會的菁英份子,今天放棄假期棄,放棄吃喝唱 跳等五欲享樂,來這裡坐冷板凳,共同研究生命問題,是 很難得的善根,每個人都為自已鼓掌鼓勵一下。 以上是從僧的角度講到清淨梵行的修學。不論預流向、預流 果也好,一來向、一來果也好,不來向、不來果也好,阿羅 漢向、阿羅漢果也好,你都不要去想像有個實實在在的預流 向、預流果,乃至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如果你想像有一個實 在的已經先存在果位境界,那就錯了,四雙八輩也是因緣 所生法。 當我們凡夫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觀呼吸、觀覺受,自 淨其意,把內心的不淨雜染慢慢的排除,知見不再錯誤,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4


感情的執著慢慢減少,這個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詞,說是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詳細一點則稱為四雙八輩。但是, 因緣所生法本無常,因緣生、因緣滅 ,不可得。既然四雙八 輩不可得,那麼這裡就問:四雙八輩是梵行嗎? 接著我們研究三明六通有關的問題。證到阿羅漢果的人有三 明六通,什麼是三明六通? 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天眼通,可以超越肉眼的所有障礙,照見世間一切遠近的 形色、及六道眾生苦樂之相。既能見粗的又能見細的,能見 近的又能見遠的,見明處又見暗處,見表面又見裡面。隔了 一張紙我就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我,但是天眼通的人沒 有被物體遮隔的障礙,紙、牆壁、鋼鐵、雲層都可以透視過去; 不必經過斷層掃描的機器,隔著衣服,就可以透視你的肌 肉骨骼五臟六腑,尤其是能見到你來生投胎的地方是天道 或惡道。 天耳通,可自在聽聞世間種種音聲、及六道眾生一切苦樂言 語。能聽到近處和遠處的種種聲音,能聽人類的不同方言, 連天與鳥獸的語聲也都清清楚楚。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5


現代人耳朵很重,耳背,第一個原因是被周遭的強大噪音 所傷害;第二個原因是心理壓力所造成。壓力大而得不到適 當紓解的人,容易耳鳴,甚至眩暈,中醫認為是膽經阻塞 或腎氣較虛,西醫稱為內耳不平衡。煩惱重重的人要小心, 煩感情、煩妻子兒女、煩事業,有些人甚至因無聊而煩躁不 安,有些人是生活不正常,或是營養不平衡,耳鳴症狀就 發作了。 神足通,又稱為神境通、如意通。有點石成金、變火成水、飛 行自在、變現自在等能力。能變多為一,變一為多,隱顯自 在,入水,入地,還能凌空來去,手摸日月等。我們出門要 用兩條腿走路,要坐車、搭飛機、搭船,有神足通的人心念 一動就到達目的地了。地水火風四大,在我們凡夫各有不同 的作用,堅硬的就是堅硬的,軟的就是軟的,大的就是大 的,小的就小的,但是對破除我見的阿羅漢而言,物裡作 用對他已經失去效力了,他可以任意把東西變大變小,固 體變液體,液體化為氣體。經藏上描述證得神境通時,能騰 空而起,身上毛孔出火出水,很神奇。 附帶提一個身心互為影響的醫學記載。我曾看過一篇美國人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6


的醫學實驗報告:夫妻感情融洽時,互咬一口,痛在身上 愛在心裡,無所謂;吵架的時候,帶著瞋恨心咬對方一口, 事態就嚴重了,傷口會發炎,必須用抗生素治療。 母親的心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無論懷孕之前、懷孕當中、 生產之後,所有起心動念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中國古書 裡面也有這樣子的記載,說夫妻吵架了,太太三天之內不 可以餵奶,因為瞋恨會使乳汁帶毒。如果太太懷孕生產階段, 先生有外遇,媽媽帶著難過痛苦的心情餵奶,孩子會下痢、 一直瀉肚子、甚至生病。心理影響生理,這是古今中外皆肯 定的事實。 母親懷孕時,應該讀聖賢。古籍記載,希望生好的子女,一 定要注意某些原則,譬如,擇適當的日期,暴風雨等不良 氣候、飲酒作樂、大吃大喝、病未痊癒、太疲累等等,都不適 宜行房,要在風和日麗、身心健康良好的情況下受孕。懷孕 期間,行住坐臥、飲食等,都有一定的原則,耳不聽淫穢之 聲,眼睛不看影響身心平靜的畫面。周文王時就講到這個胎 教問題,希望生下健康的皇帝。佛經裡也有胎生學,《大寶 積經-入胎藏會》就談到這些問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7


由於內心執著一個「我」,所以見聞覺知到的一切,對我有 利的就想貪,對我不利的就排斥打擊,「實我」的觀念使一 切事物都成為障道因緣。但是,在斷了我執我見的聖者心裡, 一切都無差別,一切都如幻如化,因而一切事物都無障礙, 才能出現這些神通。 宿命通,能知道自己的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之宿命, 也能知道六道眾生前生的往因,做什麼業,從那裡來。 他心通,是能如實了知他人心中差別相的神通力,能自在 得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想念的種種事情。 漏盡通,能知煩惱的解脫情形,知煩惱是否徹底斷盡,這 是斷盡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已得解脫的智慧,唯有無 學聖者才能證得。「漏」是煩惱,也就是三界的見思惑。 六通中的漏盡通,是一切阿羅漢所必有的,其餘五通要看 修定的情形而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發,外道也有能力修 得。雖然說六通無礙,但所知所見的也有廣狹不同,惟佛才 能究竟。 六通的前五通是通於外道的,但是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 在阿羅漢(無學)身上別究竟,所以又稱為「明」——智慧。天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8


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合稱「三明」,三種殊勝的智慧。這三 種殊勝的修證境界,特別重視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的因因 果果,能對治三際愚癡;宿命明能知過去,對治過去愚; 天眼明能知未來,對治未來愚;漏盡明能自覺煩惱的清淨, 對治中際愚。 這三明的殊勝功德,說明佛教對正確知見、行為、以及三世 業果明了的重視,是阿羅漢所獨具,所以是世間的上上褔 田,應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說到這裡,就切入本經重點了,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有三 明六通,那麼三明是僧嗎?六通是僧嗎?是不是已經先存 在三明、六通那個東西? 其實,三明是從修戒定慧而產生的作用,並不是先有個單 獨存在的三明讓你去修,離開阿羅漢果也沒有三明。本來並 沒有實存的三明,因為你修學而有三明的現象,這個現象 本來也不叫三明,因為我們對這個現象無以名之,所以姑 且稱它為「三明」。 總而言之,六通也好,三明也好,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現 象而已,千萬不要執著有一個實存的三明六通。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89


十、觀戒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 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梨是戒耶?剃 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這一段是針對出家戒而言,要我們觀察:什麼是戒?有一 個單獨存在的戒可得嗎?戒為行體,賴眾緣而有,怎能說 是梵行呢? 壇場是得戒之處;問清淨、教威儀、教授師、三說羯磨是得戒 法;和尚、阿闍黎是三師七證;剃髮、著衣、乞食、正命都是 戒相;合戒處、戒法、戒師、戒相等因緣而成戒,故戒性如空, 假如執著有一個實存的、可得的戒,起一個執著自己在持戒 修梵行的念頭,就是顛倒,不能稱為持淨戒,當然也不是 修梵行。 在家人受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比較簡單。出家戒儀式比較 隆重,首先個要有壇場,壇場要結界。結界,就是劃出戒場 的範圍,東西南北的界限,東邊豎一個牌子,西、南、北邊 也各豎一個牌子,帶受戒的大眾走一圈,讓大家知道東邊 到這裡,西、南、北各到這地方,受戒期間只准在這個範圍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0


內活動,不准外出,當然也不能讓在家人進來。戒壇有一壇 場,供著佛像,設有傳戒的長老席。 受戒時,首先「問清淨」:有關人事物的種種問題,都要清 清楚楚的了解,而且清淨合規定,才准予受戒。首先問: 「你是人還是鬼?是鬼化身的嗎?是龍神來化身的嗎?你真 正是個人嗎?」 接著問:「你有沒有欠世間人的錢?你有沒有欠世間人的感 情?」如果和人訂了婚還跑掉,或是已經結婚而離家出走, 就是欠人一份感情,不准受戒。你的財物沒有處理乾淨,負 債還躲到佛門來,絕對不可以受戒。 還要問:「你的生理是否正常?」男根女根都有的陰陽人, 或是男性女性生理特質不清楚的人,都不能受戒。 出家受戒應該得到家人允許,所以要問:「你的父母是否允 許你來?」如果已經結婚的話,丈夫出家要有妻子的同意書, 妻子出家要有丈夫的同意書。 「教威儀」:進入戒壇,會教導你怎麼站、怎麼坐、怎麼睡、怎 麼講話,舉手投足都有一定的規矩。例如,敲門不可以像世 俗人那樣砰砰砰拍打,在佛門中是很嚴重、很不禮貌的。正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1


確的敲門法是彈指三次,如果對方耳朵很重、聽不到,就用 手這樣輕輕彈門三次。出家人的房間,這樣彈三次還沒有回 應,就不要再叫了,千萬不能搥得砰砰作響。 連上廁所也不離修行,在浴廁外要先三彈指,裡面有人就 會回應;如果浴廁沒人,再打開門,進去時也彈指三次。這 個規矩除了關係修養,佛經中也有一種講法:廁所中長期 停留的糞便,會招種專門吃那種臭穢物質的鬼,當你進入 之前先這樣彈指三次,他聽到聲音了,會避開人的陽氣。如 果你不事先告知,卻在他拼命猛吃穢物時,咚!一聲,把 東西掉在他頭上,他會生氣。 現代化的衛浴設備多半比較乾淨,或許鬼界眾生比較不會 在這裡找食物,不過這種修養並不因此而被忽略,我們還 是習慣在進廁所前彈指三次,告訴那些陰界眾生:「本山人 準備丟『炸彈』了,你們趕快躲開。」這是出家人的一個慈悲 心。 晚上不要到廚房起火,又炒又煎的,把碗筷、鍋灶弄得叮叮 噹噹,餓鬼道眾生聞到味道、聽到聲音,卻因宿世業報而讓 消化道冒火,不但得不到食物,且徒然受飢火所苦。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2


出家人洗臉時要唸:「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 無垢染」。洗手時要唸:「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進入佛堂時,「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洗澡時唸:「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如廁時,「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 除罪法」。 修行不離世間,利用六根接觸六塵的機緣,建立「上求下 化」的行持,「當願眾生......」,行住坐臥中,在在處處不離 智慧與悲憫心。不但晚上避免動鍋灶,連上廁所也要通知一 下,這些自我肯定的行持,全部稱為「威儀」。如果你想進一 步深入,可以參閱八十華嚴第十四卷淨行品,它很詳盡的 列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轉折法」,若見到什麼,應該怎樣、 動什麼念頭。這些就叫「教威儀」。 羯磨,是一種儀軌。三番羯磨就是:受戒時,這個儀軌要重 複三遍,一番羯磨、兩番羯磨、三番羯磨,唯恐你沒有聽清 楚,怕你不了解,所以要說三次。「你了解戒的意義是什麼 了嗎?你能受嗎?」連講三次,讓你清清楚楚,認為自己能 持,而後才受戒。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3


在台灣,受戒時一定要有「三師七證」,得戒和尚、羯磨和尚、 教授和尚、以及七位證明傳戒作法確實無謬的長老,合稱十 師。所以,十師就是代表佛門接受你成為佛弟子的十個人。 可見受戒是很嚴肅的事情。 得戒和尚,又稱「戒和尚」,必須具戒臘十夏以上,本身嚴 守戒法,智慧具足,堪能教授弟子,是傳戒儀式的核心人 物,也是戒子所受戒法的傳授者。阿闍黎,又稱「親教師」, 是教你威儀、講解戒律的。羯磨師,又稱「羯磨阿闍黎」,是 傳戒時行羯磨儀式的戒師。教授師,又稱「教授阿闍黎」,是 受戒時講解戒德、教示威儀的戒師。羯磨師、教授師都必須戒 臘五夏以上。 在進入戒壇受戒之前,必須剃除鬚髮。 「三衣一缽」是印度佛教出家人的基本衣食用具。三衣是出家 人的隨身衣物,缽是乞食時接受食物的用具。受戒時要著袈 裟。袈裟的意思是「壞色、不正色」,指佛教僧眾所披的法衣 顏色是染過的不純色。依原始佛教的規定,出家人所可以擁 有的三種衣服,稱為「三衣」——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 都是用壞色(濁色)布料製成,所以又稱為袈裟。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4


安陀會,稱為五衣,是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的。 鬱多羅僧,又稱為七衣,是禮佛、聽經時披在五衣上面的。 僧伽梨,俗稱「百衲衣」,印度修頭陀苦行的出家人,撿拾 人家不要的舊衣服,將好的部份剪下來,再依布片多寡, 一小塊一小塊縫起來,成為一件雜碎衣。因為由九片、十一 片到二十五條布片構成,所以又有九種:九衣、十一衣、十 三衣....二十五衣,是上街托缽、大法會、或奉召入王宮時所 穿的服裝。披這九種條數的衣,並沒有資歷等級的分別,條 數愈多,表示撿到的布愈破碎,苦行的程度愈深。 佛世時的袈裟,因為是撿拾人家丟棄的糞掃衣,從中剪取 較好布料加以接縫,所以看起來像一格一格的磚塊,又賦 予福田衣之稱。現代的袈裟是用整塊的布料,照理說不必剪 碎再去接縫,但是中國佛教的傳統觀念,認為這樣接縫比 較莊嚴,也能喚起出家人回顧佛世時修陀頭苦行的精神。 三衣的布塊組合,只增加長布塊,不增加短布塊,長布塊 代表代表聖賢位,短布塊代表凡夫位,所以「聖要增,凡要 減」,短布塊只有一塊,長布塊可增到四塊。 「乞食是戒耶」:印度的風俗習慣,出家人、修道人都靠信眾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5


的供養,不可以自己烹食。因為印度人的壽命比較短,往往 四、五十歲就死亡,所以他們對生命歷程的規劃是這樣的: 二十歲以前是求學時期;二十歲以後到四十歲是服務時期; 四十歲以後,對社會的義務已經盡了,就是修道時期。所以 印度的出家人,靠著他們過去對社會的服務奉獻,理所當 然的以乞食(信眾供養)度日,便於專心修行,將修道的經驗 告訴信徒,引導信眾降伏煩惱、安住身心。出家人接受信眾 的物質的供養,在家人則接受出家人的佛法供養。 在印度,出家人以乞食維生,信徒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不 能挑剔,所以雞鴨肉不拘。中國的社會習俗不同,出家人去 化緣食物,人家會把你當成乞丐,瞧不起你,所以佛教傳 到中國以後,生活習慣就作了修改,出家人必須自己煮食。 但是,出家人殺雞殺鴨的,總是說不過去,缺少慈悲心, 所以中國的出家眾就普遍素食。 其實,吃素對健康有利,也減少污染問題。你看英國的狂牛 症,殺了幾百萬頭的牛。前年廣東也燒掉幾百萬隻雞,台灣 口蹄疫也殺掉幾十萬頭豬。你要吃肉,就有人飼養牲畜,有 人買、有人賣、有人殺。飼養牲畜、宰殺牲畜、以及嗜食肉品,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6


所製造的污染及衍生的健康問題,讓人類及無數眾生陷入 無邊的苦難。 美國的衛生機關有一個預防癌症的建議:一個人每天吃五 種蔬菜、五種水果,少吃動物性脂肪,可以減少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癌症。五種蔬菜水果要包括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你 拼命吃超大牛排、肯德基、種種垃圾食品,後果就是病從口 入,禍從口出。 幸虧家人吃素,很多在家人也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我知道 你們有好幾位都是素食,功德無量啊!不但有益環保,也 對個人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吃素是未來時代的潮流,越文明 的社會,民眾越趨向於素食。中國出家人一千多年來都是吃 素,所以佛弟子的養生觀是最先進的。 「正命是戒耶」:在家人的正命和出家人的正命不同,在家 人可以從事士農工商,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行業,只要 是法律允許的,不傷害眾生身心性命的,對人類身心有幫 助的,都叫正命。 出家人只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三衣一缽,靠信徒供 養,認真修行,隨緣弘法度眾,這叫做「正命」。如果出家人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7


從事地理風水算命卜卦,或是搞藥物作生意買賣,或觀天 地、星象、斗數等,叫作邪命,是不如法的。 以上種種有關行住坐臥的威儀,都是佛門弟子必須學習的 功課,也就是所謂的「戒」。但是,戒是梵行嗎?有一個單獨 存在、可得的戒嗎? 戒,必須有壇場,還要問清淨、教威儀、三羯磨,還要有得 戒和尚、教授阿闍黎,還要剃髮、著袈裟衣,這麼多的條件 才能夠受戒,之候還要奉行乞食、正命等規矩,可見一切都 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不可得。 所以,你不要執著「有一個實存的戒」 「我去受戒」 「我得到一 個戒」,這樣的執著和梵行不相干,不叫修梵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8


【陸、生命的定位與超越】 一、如實智觀 如是觀己,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 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 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 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 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 行?為是識?為非識? 接下來的經文都屬於「結觀」。 從「如是觀已」到「如是名為清淨梵行」,是第一次結觀,是 從日常生活中做尋伺觀以後,重新做生命定位。 從「復應修習十種法」到結尾,是第二次結觀,是重新作生 命定位以後,對生命的肯定與超越。 研究梵行品,對很多佛教徒來說,或許會產生疑問:修淨 梵行,為什麼要對我們的身口意、對我們所信仰的佛法僧、 以及所受持的戒律,一一作意觀察?更不可思議的是,經 過理性的分辨、智慧的了解,竟然連我們內心最崇敬最崇高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99


旳佛,也是空不可得。這對一個「信行人」——以信心為出發 點的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 事實上,華嚴經梵行品就在幫助我們把握修行的要領:透 過最切身的身口意、以及佛法僧戒,作正確的理解,進而確 立修行的方向。 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我們往往對生命有深深的無力感,由 於受制於大自然的法則,所以肉體會受生老病死的折騰; 要面對人際關係的不如意;更要應付隨時隨地發生的災難, 一場大風、一次大水、一個大地震、一把大火,就可以奪取人 類的生命,毀滅人的生存環境。 人類在一次又一次的震懾下,很自然的就想探索那些未知 的一面:宇宙怎麼來?生命怎麼來?誰有這麼大的本事創 造世界?誰有這麼大的力量毀滅世間?百思不得其解之下, 難免想像有個萬能的創造主,他是宇宙的第一因,只要我 們信他就能得救,我們依靠他,生命就有了保險。 其他宗教大多有個創造主,但是,佛教沒有這個創造主或 第一因等實存觀念,所以嚴經梵行品讓我們了解佛法的本 來面目,信佛學佛不是把佛當偶像來崇拜,也不是把佛當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0


萬能的神來依賴,拋開了權威的依賴、偶像的崇拜念頭,才 能真正的了解佛法,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華嚴經梵行品,透過對自己的身口意及佛法僧戒的觀察, 了解諸法的如實相是空不可得,一切是因緣生因緣滅,一 切是如幻如化,超越了依賴與崇拜的心靈,依此修去,才 能達成煩惱的解脫。 從過去的歷史看來,許許多多中國原始的宗教裡面,也有 追尋生命永恒存在的思想,例如透過長生術,修經煉氣, 煉氣還神,生命無限的延長。可惜在無常的法則下,如何能 使這身心變成永恆的存在?這個方向已經錯了!所以,任 你在「長生」方面下多少功夫,鐵定會失望。 佛法認為:生命的問題是從內心的無明所產生的!既然你 的問題出在你的身心,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應該從你的 身心當中去解決它——透過對自己身心的徹底了解,觀察 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確立解決的方向與方法。 宇宙是無量無邊的,宇宙間的事物這麼廣,我們應該如何 了解宇宙?想對宇宙間的每一件事一一了解,幾乎不可能。 但是,人的六尺之軀也是宇宙的一部份,所以,佛法告訴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1


我們一個方向:宇宙萬物的真理(萬法),就顯現在你的身心 上。換句話說,你的身心就具足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理,透 過了解你的身心,就了解了宇宙。如果你對自己的身心作了 錯誤的了解,就無法了解宇宙的真相了。 假如離我這麼近的這盆花,我都看不清楚了,那麼我看得 到陽明山的種種花木嗎?連這麼近的花都看不清楚,叫我 去想像陽明山有多大、有多少櫻花、有多少杜鵑花,幻想只 會造成許多幻象;加上每個人的幻想答案不同,更多的幻 象又造成更多的幻想。 所以,佛陀不教我們走幻想的路線去解決生命的問題。佛陀 告訴我們:近在身邊的一切變化、感覺——你的身心問題, 你都不能了解了,要去了解宇宙外在的一切一切,很難! 所以,佛法特別提供了一個方法:藉由對身、口、意、佛、法、 僧、戒的全面理解,得到的結論,確立一個修行的方向。

(一)三輪清淨 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 這一段是本經的龍穴,點醒了世人的修行方向。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2


■不執著能修色身 「於身無所取」:在色身、有為的身心上下工夫,與解脫無關。 曾經遇到一個人,雙手老是扣些什麼印,一打坐就手腳發 抖,身體拼命搖晃,自認為功力超人,很得意的說他只修 兩三個月就會全身抖動。 我問他:「抖與不抖有什麼不同?」 他說:「抖時很舒服,不過抖過以後很累。」 我問:「把煩惱抖掉了沒有?」 他說:「哪有可能!煩惱怎麼抖得掉,還是很煩惱!」 這就是問題關鍵啦——在色身方面下工夫,與解脫無關。 其實,一坐就抖動、手舞足蹈,多半是氣脈不暢,就像門被 堵住時,過不去,被撞得乒乓作響。 有些人把注意力放在丹田——肚臍下三寸的地方,使丹田 發熱,讓熱氣往下,往後轉到尾閭,再往上到百會繞一圈。 哇!很舒服,但是舒服之後可以不老嗎?可以不病嗎?可 以不死嗎?還是一樣會老會病會死。 有些人到某地去學一些功夫,比了個手勢,唸了幾句口訣, 說那叫作動中禪、或是某種失傳的秘法,練了以後可以把氣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3


脈打通,健康長壽,甚至會開智慧、斷煩惱、了生死。但是, 我看他們練了好幾年,身體並沒好到哪裡去,還是陷在煩 惱中,脾氣還是那麼暴躁,做人還是一樣苛刻。 所以,修學的方向很重要。 本經告訴我們的第一個方法是「於身無所取」,不要把工夫 下在色身上。不必把寶貴的生命力用來追尋長生不老仙丹, 也別以為修明點、修拙火、修氣脈、修小周天可以免除生老病 死苦,那只是白費力氣。 但是,這並不是叫你任意糟蹋色身,而是適度的保養,透 過適當的飲食、均衡的營養、足夠的運動,讓身體少病少惱, 好做事好修行。因為這是大自然的一種法則。 現在還流行一種特異功能,在壇上擺一個大盆,讓大家看 看盆子裡什麼都沒有,蓋起來,一群人開始結手印修什麼 法,咕嚕咕嚕持咒,然後把盆蓋掀開來,盆子裡出現一些 結晶液體,說這是諸佛菩薩感應的甘露,吃了甘露以後就 會消你幾劫的業障。 哇!過媒體報導及信眾喧染,許多臺灣在家人和出家人都 趨之若騖,居然還包機去朝拜,爭先恐後的去吃那白白的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4


東西。其實,以現代科技來說,這只是雕蟲小技,將某種元 素放進盆子裡,遇到空氣以及適當的溫度溼度,就產生化 學變化,液化或出現結晶了。 吃那些東西跟斷煩惱何干?如果吃了某些東西就能斷煩惱, 以佛陀的悲心,當年早就把那些東西留給我們吃了,他老 人家何必辛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告訴你「於身無所取」, 你我大家還修得這麼辛苦?根據這一點,你就不應該再用 奇奇怪怪的方法來解決你的問題啦。 ■不執著所修諸法 「於修無所著」:法只是幫助你超越惑障的渡船。 法,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最究竟圓滿,而是在某一個層次當 中、某一個時空當中,能幫助你突破迷惘、捨去執著,那麼 這些能讓你超越惑障的法,就是最佳的渡船。渡河的時候, 依靠它(船筏),一旦過了河、上了岸,總不能把筏背著走; 不是叫你毀掉它,你可以把它放下來,留給別人用,而你 則要毫不戀棧的離開它。 你聽了這麼多法,背了許多名相,如果把自己和別人限定 在某個宗派,說我是襌宗、你是淨土宗、他是什麼宗,認為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5


我這個宗派最高明最圓滿,你那個宗派不究竟不圓滿,認 為自己所修的最高明,別人所學的都很差勁,那就是對法 的一種執著,是障道因緣。 有時佛弟子會笑別人:知識份子怎麼去拜土地公呢?怎麼 也去燒金紙、拜城隍爺、拜關公呢?愈看愈覺得內心不認同。 其實,他從小就生長信仰土地公的家庭,父母給他的環境 就是要殺雞殺鴨去拜一拜,要燒金紙燒冥紙,在他這個尚 未接觸正確宗教信仰的階段,拿香磕頭那一刻,心中也會 覺得不可以做壞事,所以對他來講是有利的。只是,如果他 一直停留在那個層次,沒有機會接受正確的宗教教育,慢 慢往上提昇,那就非常可惜了。 民俗信仰對社會人心自有穩定力量,不容否定,像媽祖出 巡,能在台灣社會存續下來,自有它的影響力,我們不能 取笑它,更不能否定它。 總之,我們不定其它的宗教,不能瞧不起不同的宗派,也 不可以把自己劃定在那一宗那一派,對自己修的法門更不 能執著。 ■不執著所修境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6


「於法無所住」: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對於所修的事相,不 可執著。 有人喜歡拿種種異象來炫耀,例如聞到什麼香味、見到光、 見到蓮花、見到佛菩薩、見到本尊、聽到聲音等等,其實,所 有的異象都不應該執著,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 具體可看到的一切都不執著了,何況那只是種種虛妄的幻 象。經典說這是「病者妄執」,執之成病,佛法稱為「著魔」。 任何執著都會障道!像我們走路,右腳踩穩了,左腳再跨 出去;左腳踩穩了,右腳接著又跨出去;這樣才能「進步」。 所以,對你修學的法門,或是在靜坐當中到的任何異象, 一切一切都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你煩惱的所在,是生 死的根本。

(二)不住三際 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 這是說明對身心、法、及所修的境界都不可執著的理由。 一切法的本質是無常,剎那不住,所以三世推求不可得。因 為剎那不住,所以現在法無體可住;因現在法無體可住,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7


當然也無法續流到未來世。因剎那不住,所以過去已滅,怎 可相續流至現在?可見三世皆空,無時可依,身心、法、境 界也在流變之中,無實,不可得,空寂。 存在的一切都是生生滅滅,變幻無常。比如,中華民族五千 多年的歷史,有沒有哪一個皇帝活到現在?這些權傾一時, 享盡榮華富貴,設法尋求長生不老術的人,最後也都是埋 屍荒郊野外,說得好聽叫陵寢,事實上,數百里範圍的土 地,也只是埋這麼一具屍骨,今天多數連骨灰都沒有,而 陪葬的金銀珠寶,只是徒然引起盜墓風氣而已。 以上是就人來講。事也好,物也好,也都是生生滅滅。一棟 建築物數十年就壞了,保養得再好,幾百年以後還是要毀 壞、垮掉。你看看美國好多現代化的建築物,號稱結合最先 進的科技,經過安全測試,抗壓性高,堅固耐用,卻經不 起一架飛機、一顆炸藥,砰!就這麼陷下來了。 無常是一切法的本性,「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 過去的已經散失了,未來的還沒有到,你想掌握現在,可 是現在卻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化。古人說「長江後浪推前浪」, 這句話很有意思。前浪已經消失了,後浪尚未來到,現在這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8


個浪正在變化中,哪有實存、不變的浪可得? 古代有許多詩詞歌賦都在形容無常。比如「國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讀起來感受特別深, 震撼特別大,會引起共鳴。 各位坐在這裡聽課,當我講話一分鐘,你知道我體內發生 什麼變化嗎?一分鐘之中,就有四百萬紅血球已經死亡了。 換句話說,我講一分鐘話,要耗掉一西西的血液,也就是 捐了一西西的血給各位。 美國一個醫學實驗報告顯示:人講話時血壓會升高,小孩 子哭鬧時血壓也會增高,安靜的聽別人誽話時血壓會降下 來。講話這麼傷身體,難怪好幾位高僧大德都是因高血壓中 風死亡。還好我的血壓才一二0,所以我多講幾次經還不會 出事。你們坐著聽講,血壓比較平穩,套句俗話「福氣啦」! 一 天到晚嘰嘰咕咕、嘮嘮叨叨的人心血壓不穩喔。 這是講到我們的身心、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剎那剎那在變 化當中,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自性(本體),現在空寂。為什 麼諸法是「現在空寂」? 法,有兩個切入角度,一個是法性,一個是法相,天臺宗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09


簡單稱為「體、相、用」。講到諸法空寂,是指法性;講到諸法 有其相、用,是指法相。 宇宙間萬事萬物一定有它的「佔有空間」與「佔有體積」,而 且有它的形狀與作用,我們稱之為「法相」,或「相」 「用」。 而一切一切,人也好,身心也好,萬事萬物也好,都是因 緣生、因緣滅,聚聚散散,在不斷變化的過程當中,永遠找 不到不變的主體,這就是它的本性,也就是它的本來面目, 稱為「法性」,又稱「法空性」,一切法以空為性。 眾生總是想像這些看得到的、佔有空間的、佔有體積的、有作 用的法相背後,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名之為「本體」。但 依佛法來講,法性本空寂,空無自性,找不到自性,永遠 找不到不變的主體。眾生往往會在法相的背後,建立一個本 體,想像由這個本體產生了某個現象。 換句話說,不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總覺得存有一實實 在在的我(主觀的我)、以及一個實實在在的客體(我的),這些 實存感,佛法上就稱為「無明」、 「自性見」。例如,我們看到 這張桌子,總覺得它是實實在在的桌子,產生一種實存感, 這就是自性見。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0


眾生對於宇宙間的事事物物,想像它的背後大概有個實存 的什麼,世俗形容它是靈魂,科學家稱之為原子、電子、核 子、夸克,哲學上稱為從體起用,佛法則給這種自存、自生、 自有的自性一個稱呼,叫作「無明」或「自性見」。 什麼是自性?自存、自生、自有——自己存在的、自己生自己 的、自己有的,這三個狀況都帶著矛盾。 有兩個東西才叫做「生」,例如甲生乙,甲和乙是兩個東西, 甲生乙之後,就有兩個東西,甲已經不是唯一的實存了。如 果甲是實實在在已經存在的,自己又生自己,那麼豈不是 有兩個甲?前面這個能生的甲,與後面這個被生的甲,那 一個才是真正的甲呢?所以「自己生自己」在邏輯上根本不 通。 「自己存在」也不可能!自己怎麼存在?自己怎麼創造自 己存在?「自己有」也不通!世界上哪有無因無故的自己自 然出現的什麼? 當你持著萬物是自存、自生、自有的觀念時,就是落入自性 見,佛法稱之為無明。明,就是智慧;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當我們解開了對於萬法自性的誤解之後,知道自性是現在 空寂,明白了萬法各安住在它的自性。但是,有些地方又會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1


用錯自性的意義,把性相搞混。譬如,火有光有熱,你以為 光和熱就是火的自性,但是依佛法來講,這個是相,光和 熱是形態和作用,不是自性。 我們說某某人常發脾氣,發脾氣是他的個性,請問她是不 是永遠發脾氣?她每天在家帶孩,忙東忙西,已經一肚子 怨氣,先生回來聽到孩子哭鬧,不但不幫忙安撫,還指責 她,惹得她一肚子火,當然她就發脾氣了。但是她現在正在 聽經,沒有發脾氣。 所以,說這人的個性老是發脾氣,並不是說他整天發脾氣, 而是當某一個條件刺激的時候,就會發脾氣了,其他時間 也是快樂,也會關懷人家,也會行善布啊。那麼你的本性是 什麼?慈悲關懷是你的本性?還是發脾氣是本性?懶懶散 散是本性?都不是!而且也都是! 「空寂」兩個字是指:人也好,身心也好,萬事萬物也好, 所有一切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這就是它的本性,它 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用另外一個名詞「一切法空性」,一 切法以空為性。如果你又把「空」想成是沒有,那就錯了。 用英文表達「現在空寂」,該怎麼表達?就加一個現在進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2


式,加 ing,changing,宇宙萬事萬物用遠在 changing。像剛 才講的,說話一分鐘,身體就死掉四百萬個紅血球。一個人 每個小時之內就有十億個細胞在新陳代謝(死亡及新生),歲 月不饒人,指甲幾天不剪就長出來了,一陣子就壞掉一顆 牙齒,皺紋開始浮現,逐漸髮蒼蒼而視茫茫。 宇宙間的事事物物,你看我們平時所用的諺語,都帶著不 斷 changing 的味道,譬如「春去秋來」 「寒來暑往」 「春日才看 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台語「清明穀雨,寒死虎母」,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說清明一過,接著穀雨,就開 始進入梅雨季。今天下午這場雨下得很好,穀雨嘛!春夏之 交,忽冷忽熱,所以作媽媽的總是擔驚受怕,留意孩子別 感冒。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既不甚冷也不甚熱, 又忽冷忽熱,飲食起居要特別小心。為什麼?現在空寂,一 切都在變化之中,氣候在變化,健康也在變化。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可以 改變的,生命品質也是可以提昇的。你常常發脾氣,多來聽 經、常靜坐,五分十分鐘觀呼吸、觀覺受,情緒會漸漸沉穩, 暴躁的脾氣會逐漸緩和,這就是改變。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3


一個幸褔的家庭,不一定永遠美滿,如果你今天不回家, 明天去吃喝嫖賭,每天回家擺臭臉,太太不關心先生,先 生不關心太太,那麼這個幸福的家庭就破滅了。一個不和諧 的家庭,讓成員受到挫折苦惱歧視。如果經過檢討,大家同 心協力,各盡責任義務,懷著感恩的心,彼此關懷、互相體 諒,那麼這個破碎的家會慢慢轉變成幸褔的家庭。因緣就是 這樣變來變去,這就是它的本性。 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聚聚散散,變幻不停,在聚散的過 程當中,永遠找不到它的本體。 各位,桌子上有沒有影子?沒有!那麼現在請各位把講義 拿起來,桌子上出現影子了,請問這影子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影子是從紙張來的,沒有燈怎麼會有影子?沒有桌子 怎麼看到影子?如果你位於外太空,怎麼看到影子?一定 要有桌子、手、紙,加上燈光從某個角度照下來,才會出現 黑影。這個黑影是怎麼回事?本來沒有黑影的存在,現在因 緣聚集了——桌子、手、紙、燈光等條件排列組合的時候,才 產生影子。 當影子出現時,有影子的形態作用;把這一本書放在影子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4


底下,字跡就模糊了,若把書移到沒有黑影的地方,字跡 就清清楚楚。如果影子在陽光下,它就有遮陰的功用,這就 是影子的作用。這本書是四方形的,影子就成為四方形;這 個杯蓋是圓形的,就出現圓形的黑影。若讓燈光透過這杯開 水,影子就成為半透明的,這就是影子的形狀。 影子明明有它的形態、作用,無法被否定。現在請各位把影 子的本體拿起來,放在手心讓我看,可以做到嗎?任你用 盡方法去抓,也無法抓到影子。可見影子只是因緣條件之下 的現象,影子的本體是自性空、空寂的,但形態作用是存在 的。 剛才各位還沒有來的時候,這個講堂沒有燈光,等管理員 來把講堂的門打開,按下電燈開關,所有的燈都亮了,過 去的暗已經滅掉了,未來的暗還沒有來。現在這樣的燈光並 非永遠不變,它是快速閃動,到了九點鐘講座結束,大家 離開的時候,將燈熄掉,現在的這個亮又消失了,空寂。 燈光不是它自己產生的,還要興建電力公司,招攬科技人 才,涉及核能、水力、石油發電,還要拉電線、裝燈泡,種種 因緣配合無誤才會發光。這個光亮現象是存在的,但是找不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5


到到永遠光亮這個亮的本體。當我們不需要的時候,按一下 開關,光就熄滅了。有些公司對於節約能源有特別的設計, 員工進門,燈就亮了;員工出辦公室,燈就滅了。許多路燈 也採定時設計,晚上六點鐘就自動亮了,天亮時又自動熄 滅。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不離生生滅滅,過去已滅,未 來未至,現在空寂。 我們剛才是以「易解空」比喻「難解空」。影子的生滅過程比較 容易理解,所以我們舉影子為例,說明一切法的幻化不實 , 這叫「易解空」。所謂「難解空」,是指宇宙、人物、山川、房子、 桌子,在我們的錯覺當中,總認為它是實實在在、固定不變 的,但是透過理性的思辨,知道它們也是因緣生因緣滅, 只是因緣生、住的時間長一點,聚集的時間多一點,因而讓 人錯覺為實存的、有個本體。 身體也是空寂,四大聚集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年,甚至更短, 但是我們並未警覺他的生滅本質,總覺得自己不會死,今 天不會死,明天不會死,死亡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也就 懶懶散散,以為有過不完的明天,今天不去聽經,下次再 來就好了。誰知道明天的變化如何?說不定明天我死了,沒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6


機會再來講經;說不定我閉關了,好長一段時間不來講經; 說不定你發生變故,無法來聽講了。世間事就是這樣子難料, 所以佛法要我們好好把握一切因緣,讓每一剎那的因緣都 是善因緣。 佛法講「空寂」的目的,是讓我們省思:既然現實世間的一 切一切都是在快速的變遷變化當中,那麼,你要掌握的是什 麼?你能掌握的是什麼? 雖然在無常的法則下,我們無法延仲生命的長度至無限, 也掌握不住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和 深度。 現代人每一期的生命大約七、八十年,健健康康活到八十歲 不容易啊!一百年就稱為人瑞了。像郎靜山那樣九十多歲還 能到處遊山攝影的人更少,多數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健康問 題,或多或少要靠醫藥來維持色身運作。四大的聚集力量隨 時會被切斷,無常來的時候,想多留一天都難,何況一百 年。但是,你可以設法增加生命的寬度和深度,豐富你的生 命,閱讀有益身心的書,多做善事,多思惟生命的「性」 「相」問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7


你無法改變今天的氣候,但是你可以改變心境。剛才張××載 我們來,「唉呀!今天下雨了,大概沒人來,少人來唷!」 我說:沒有關係,這個雨來得正是時候。清明穀雨,清明才 剛過幾天嘛,它不下雨才怪呢!因為下雨,你可以看出今 天來聽的都是菁英份子,都是諸上善人,有深厚善根,不 怕風雨,風雨無阻,風雨生信心,還是來聽經。結果我一看, 噢!這些都是菁英份子,今天來報到。 當你走在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都是在演示佛法: 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我們不曉得哪一輩子結過緣,今天在 這十字路口有錯車的因緣,所以都是有緣人。前幾天我到花 蓮慈濟大學、東華大學演講,路上一輛摩托車從左邊衝過來, 速度很快,幸虧我們的車速很慢。我下車看看,他沒受傷, 對他笑一笑,說:「真有緣啊!有緣才會相撞。」他也說: 「是啊!真有緣。」旁邊圍了好多高中學生,看到兩輛車相撞 還在笑,都覺得很奇怪。這一擦撞,他的摩托車不能動了, 我車上的一位慈濟委員說:「你不要離開喔,你在這邊等, 我去叫一位朋友來幫你修車子。」我們就把車子開走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又不是我們的錯,不要理他!」就藉機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8


走掉了。但是,我們不能這樣對待有緣人啊。在盡的時空當 中,不曉得曾在哪一輩子跟他結過緣,今生在這邊藉著碰 撞因緣而見面、講幾句話。所以,我們趕緊到一個機車行, 請老闆過去處理,老闆摸摸車子,只是煞車卡住,敲一敲 就沒事了。這正是十字街口好參禪啊。 蘇東坡因宿東林,悟到無情說法,而寫下「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禪 宗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金剛 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宇宙間,天籟、地籟、人籟,無非 妙音,極樂娑婆同一性海,體會了這個妙理,則此方真教 體,清淨在音聞。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你的兒女、你身邊的人事物,都展 現如來的法身,都是佛陀的分身來教化我們、度化我們。身 為佛弟子少應該了解:佛法不是去想像的,而是要在日常 生活當中去體驗、領悟。由這段經教,你也會得到一個結論: 「發生再我身上的一切都是美事」,它都是在展現「過去已滅, 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的妙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19


(三)無作無受 無作業者,無受報者。 接著進一步來研究,行為造作之後「受報」的問題。 我們總認為,我造了善業就有善報,造了惡業就會有惡報, 可是前面曾講到,身、語、意也是因緣生、因緣滅,因緣和合 而產生身語意這些現象,我們給它一個名詞:「我在作業」 「我在行動」「我在行住坐臥」,然後「我在受報」。 「因為造業而受報」的這個理念,在一般人來講,似乎正常 而且正確,但是,如果用「因緣生、因緣滅」的角度去看的話, 這個作業的人、受報的人,實際上也是空不可得。 這個地方比較難理解,我舉例來說明。如果有一個永遠不變 的主體(我)在作業(作善業、作惡業),就會認為「我在作善業」、 「我在作惡業」,永遠就不得解脫。 初學者持著「我」在行善、有個善行被我作了、善有善報、有功 德等觀念,或是「我」在斷惡、有個「惡」被我斷了、不會受「惡 報」了,持這樣的想法,可增強善法欲,堅固斷惡修善的信 念。但是,學佛較久的人,應該試著領會「無作業者,無受 報者」的層次。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0


就世俗諦來說,有作業的人、有受報的人;就勝義諦來說, 則是無我相亦無法相,我不可得,所以,作業的人、受報的 人都不可得,這是聖者的境界。 對凡夫來說,因果業報絲毫不爽,所有的善業惡業都必須 受果報,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必要的基礎。智慧高 的菁英份子,還要進一步了解無我、空寂的道理,證入「無 作業者,無受報者」的第一義諦境界。

(四)正見無生 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這是對於生死輪迴問題的剖析,對生死輪迴的正知正見— —空,又能建立因果業報。這是從外環道(自性見)轉回正常 道來了。 談到生死輪迴,世人總覺得有一個輪迴的主體,「我」在這 邊死掉了,「我」在另一生另一世又投胎轉世了。就世俗諦來 講,是有從這一生轉世到那一生,從那一世右轉到那一世 的方便說。但是,在勝義諦來講,一切空寂不可得,無作業 者、無受報者,因而輪迴也不可得。如果有一個靈魂(永遠不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1


變的主體)的話,那麼請你把他拿來給我看看。 作個譬喻,現在我將這張紙點火,接著點燃第二張,再放 入第三張、第四張、第五、第六、第七張紙,乃至第一百張、第 一千張紙,讓這火持續燃燒。這些紙張的品質不一,有的是 牛皮紙,有的是濕濕的廢紙,有的是潔白的高級紙張,所 以燃起的火焰特質也不同,有時是透明的熊熊大火,有時 黑煙裊裊,有時則冒出暗紅色的火焰。請問:前火和後火是 同一個嗎?怎麼看待前火與後火? 前火和後火並不是同一個火,只是有密切關係,性質雷同, 而不是完全相同。第一張紙的火,和第一千張紙的火,是不 是同一個火?不是!但是,彼此有密切的關係。第一張燒完 了,引發第二張,然後引發第三張,一直引發到一千張一 萬張,它只是有密切的關係,而不能說第一張和第二張的 火是同一個。 所以,站在勸善的立場,我們採用世俗諦,隨順投胎轉世 之說,認為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靈魂,從這裡死了,又投胎 到那裡,都是同一個靈魂跑來跑去,作善則投胎到天上, 作惡則到地獄餓鬼畜生。這種學說可以移風易俗,可以鼓勵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2


你行善,但是無法令你解脫,因為你還有個「我」(靈魂)—— 我執,所以你永遠沒辦法轉凡成聖。 透過禪定,透過數息,觀察你的覺受,你會發現平常執著 的那個我,虛無飄渺,只是一個錯覺幻象而已。當你有這種 領悟時,就被稱為明心見的人,猶如火焰不再加柴,終有 柴盡火熄的時候。明心見性的人還是有生命現象,和我們一 樣行住坐臥,但是他已經掙脫了那種無形的束縛——生命 的無明(自性見)。學佛要學到這個境界,才叫做入門——有 知法入法的能力了,從外環道轉回正常道來了。 如果緊抱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一個作業者」、 「有一 個善惡業在受報」的話,這份束縛力將永遠束縛你的生命, 讓你永遠在生死輪迴中浮沉,不得自在。 諸佛菩薩超越了自性見、無明的束縛,所以能乘著悲願,生 生世世陪眾生修學,陪著眾生輪迴而無所懼。所以,在我們 修學的路上,永遠不孤單喲!有無數的諸佛菩薩以悲願陪 伴我們輪迴。各位不要擔心,最起碼還有我陪著你們輪迴, 下輩子我還要當出家人,說不定來臺中投胎。你們冒著大雨 來聽經,這是很深的法緣,有這個互相激勵的念頭,來生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3


還會以法相見。 對空的體悟,又能建立因果業報,這叫做正知正見。一切法 是空寂的,但是又因果宛然;雖然因果宛然,卻找不到造 業的我,也找不到受報的主體。無我,卻又會輪迴;有輪迴 的現象,但找不到輪迴的主體。 這些觀念,在初學者看來好像有點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就像剛才講的影子,影子明明是有呀,有形態有作用,要 抓它卻抓不到。請各位回頭去複一下影子的生滅那一段,我 只能這樣去形容譬喻,還有賴各位慢慢去研究,深入去體 悟,才能嚐到法味了。

( 五)人法二空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 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 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 為非識? 這是反問、反詰,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 氣。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4


我們常常說「修清淨梵行」,請問我們所修的梵行,是不是 本來就有的?如果是原來有的,是誰之所有?到底誰在修 行?它的的體是什麼?是誰去做的?是有還是沒有?是五 蘊或者不是五蘊? 「有」,是因緣有。找不到本體,所以說「無」。 其實,一切修行離不開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包括色受 想行識;「色」是形形色色外在的一切;「受」是感覺;「想」 是辨別;「行」是意志;「識」是認知。換句話說,修行包括四 大假合的色身,以及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想法(想像、辨別), 還有我們的意志、 我們的認知。所以,離開五蘊,怎麼會有 梵行呢?離開身心,根本找不到清淨的梵行啊! 但是,身心也是因緣條件的組合,如幻如化,現在空寂, 未來未至,過去已滅。當我們說「這人在修清淨的梵行」,請 問:過去的身心在哪裡呢?只剩骨灰、一點感覺都沒有了。 現在這個肉體呢?也在不停的變化,從嬰兒、少年、青年, 漸漸彎腰駝背,髮白齒落,這些都「現在空寂」的說明。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5


(六)自利行淨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 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 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 淨梵行。 這一段是修行自利境界的總結:無行可得,而又無行不淨。 如何證得這種無礙境界?以不取相故。為何不取相?以諸法 無性故。 修行到最高境界的時候,不會產生「有一個可以讓我們去修 的清淨行」這樣的觀念,也不會以為我在修清淨的無上法, 因為「梵行法不可得故」。假如你先假定有一個實實在的什麼 讓我來修行的話,這個實存的自性見,就障礙你修道了。何 以故?因為「三世法皆空寂故」。 三世法——過未、現在、未來,一切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都 是在變化的過程當中,都是在聚散的過程中,找不到在剎 那中不變的實體;如果剎那當中不變,它就永遠不變。但是, 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你要找在一秒鐘內不變的東西, 根本沒有這東西。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6


現在的科技研究,宣稱已經發現了宇宙事物最小的單位, 它們都是不斷的在生滅、生滅,無以名之,就稱為能量、或 叫做波。可是,科學家將宇宙剖析到這種程度,解決煩惱了 嗎?煩惱還是煩惱,痛苦仍然折騰人類,人類還是有生老 病死。 佛陀證悟的,不是外在世界的什麼原子之類,而是向內觀 察,觀察自己身心。從觀呼吸,觀察呼吸的變化,然後觀察 自己的感覺,是痠痛麻癢等種種感受,一步一步的,從粗 糙的感覺進入微細的感覺,進而觀察色身四大組合的變化, 直到發現你的內心及生理結構,都在快速的生滅生滅當中。 像一分鐘以內有四百萬個紅血球死亡,一小時內有十億細 胞被代謝掉,哪裡找得到一個不變的實我?找不到。三世法 皆空寂故 。 能夠這樣觀察「梵行法不可得,三世法皆空寂」的話,就能 「意無取著,心無障礙」。體悟諸法的空寂、不可得,你就不 會去執著這個色身當中有一個我、外在的一切有一個永遠不 變的主體、我的身心當中有個靈魂,所以能夠心無障礙,掙 脫自性見、無明的束縛,前面所說的各種神通自然展現出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7


了。為什麼?所行無二故。 佛經講的「二」,是指對立,有實在主觀的我、以及客觀的一 個什麼,主、客時時都衝突矛盾對立。因為眾生執著有個自 性,所以對於看到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廣狹、長短、是 非、恩怨、高低、胖瘦、美醜,這就叫「二」。所以,進入佛寺, 叫「入不二門」。有些禪堂也寫「入不二門」。證到無二法門, 生命的束縛、障礙、煩惱沒有了,生命就自在了。 「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的事物時, 總誤認為形相的背後有個主體。對於有意無意之間看到的什 麼、聽到的什麼、觸到的什麼,都會很直覺的產生執著。例如, 人們無時無刻不與色彩打交道,認為這個紅的東西有紅的 本體。事實上,紅色、藍色等,都只是光波,並非真有一個 紅色的什麼可以讓你抓到。 紅橙黃綠藍靛紫,是七種基本色光。人類大腦所支配的視覺 所及可見的光,它的波長介於 400mm 至 700mm 之間,超出 700mm 的光波較長,屬於紅外線、微波;低於 400mm 的, 屬於短波,稱為紫外線、X 射線、γ 射線。 眼睛對色彩的感覺,除了真正的光波顏色外,還會受到周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8


圍環境、記憶力、視覺靈敏度、以及心理的反映,並非真的有 一個某種顏色的光的實體可得。 對於有形有相的因緣生法,眾生的理解是實實在在、永遠不 變,好像有這麼一個實在的東西,但是,對一個修法的行 者,證到不二法門時,一切是無相、沒有差別相。差別相宛 然,但沒有一個差別相的實體,所以說「觀無相法故」。 「知佛法平等故」:佛法平等是指,一切法在佛看起來都是 平等平等。高低、胖瘦、美醜、智愚、窮通、夭壽等差別相宛然 存在,但是找不到主體,所以,佛觀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 沒有愛憎取捨。具有這樣的行持時,對於生死、得失、成敗、 窮通夭壽,就能如如不動,這是佛法的最高修行境界—— 一切平等平等,不生不滅。這也是金剛經說的:「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去體悟的。 「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 才真正了解佛法。 佛陀出世的本懷是什麼?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入佛知見、悟 佛知見,對一切法(內在身心、外在世界)正確的認識。 面對生命問題,佛法是透過對宇宙萬事萬物的正確認識,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29


以及對身心世界的觀照,了解生命的真相,超越執著,證 入無我,而得解脫。如果預設立場——它是永恒的什麼、實 存的什麼、清淨的什麼、萬能的什麼,必然會走入偶像崇拜、 依賴的死胡同。 正確的了解身心的如實相,是修學佛法的正確方向,正如 卷四十三所言:「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 住無相法。」

二、利他行淨 ( 一)廣集佛智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 報智、諸禪解脫三眛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 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 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 了解自利的正確方向以後,還要進一步修習時種利他的能 耐,佛十力。 「十力」是指破了自性見、破了無明的聖者(佛陀), 有十種殊勝智力、利他的德能。 假如我的手腳被繩子綁得緊緊的,那麼我就一點能耐、力量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0


都沒有,既不能做事,也無法走路。現在有人幫我剪斷束縛, 我可以走、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做事、可以服務別人、可以去 關心別人,那就是一種力量。 我們有無數的害怕,在黑暗當中我們怕鬼;死亡現前時我 們怕死、怕墮惡道;也怕有惡名,怕生病,什麼都怕。但是, 破了自性見的人,不但這些恐懼的事情都消失了,還有十 種的力量。 第一「處非處智力」:佛知道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 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 「處」是道理。 「是處」是合乎道理的,對因緣果報如實知,肯 定善惡的價值,肯定修什麼樣的業會招什麼樣的果。八十華 嚴第十六卷《十住品》的重頌說:「三世因果名為處,我等自 性為非處」。所以,肯定修善法招善報,修出世間善法招出 世間聖果,修四諦法證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 修六度萬行成就佛果,稱為「是處」。 「非處」是不合道理的,無有是處。譬如,做惡業招善報,做 善業招惡報,那是沒有道理的、不可能的,是「非處」。 具備善惡的認知,是一種智慧。因為不敢去造惡,自然就產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1


生離惡向善的力量。所以一個人是否有善根,是以能夠明辨 是非善惡作依據,並不是看他長得多漂亮、他拿多少錢來布 施。 能拒絕惡因緣的誘惑,永遠對惡因緣說不,更能勇往直前 去造善業,這個人就稱為有善根的人,而且是具有大善根。 如果遇到好事善事,彆彆扭扭的不想做,遇壞事時存僥倖 的心理去做看看,以為沒關係、沒人看到,這種人就是沒有 善根的人。一個有善根的人,離惡向善的力量很強,這是處 非處智力。 第二「過現未來業報智力」:佛對十法界的凡聖境界,過去、 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業力,都了了明白。 處非處智力,是指一切眾生業行的總義。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則是對十法界凡聖所修造業行而言,又稱為知三世造業因 緣果報力,或稱為業異熟智力。 現在你問我前生從哪裡來?我不知道;來生到哪裡去?我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有一個來生投胎到娑婆的願力而已,至 於會投胎到哪個家庭,我還不知道。我希望來生能投胎到有 善根、吃素、念佛的書香家庭,這個家只要小康即可,避免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2


因此養成奢侈驕縱的惡習,成為障道因緣。因為我沒有過現 未來業報智力,不知道我會投胎到哪裡,我只有願力,我 乘願力去投胎就好了。 佛陀對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造了什麼業,受什麼報, 都清清楚楚。 第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如實體證四禪、八解脫、三三昧 等各種禪定次第、及垢淨分別相的智力。 因為禪悅的快樂非常殊勝,容易生愛著,佛是過來人,知 道什麼樣的禪定是染禪,什麼樣的襌定是淨禪,所以佛有 教導眾生修習禪定的能力。 色界的定有四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各位不要將四襌 與四果配在一起,四果是聖者四種階位,四禪是禪定的種 類。 初禪,是離生喜樂,「離」欲惡不善法而得「生喜樂」。這是離 開欲界的五欲刺激、以及不善法,所產生的離欲樂,甚於世 俗物質及生理刺激的樂。 初襌定中還是有分別心,有尋有伺,有覺有觀,只是禪定 之初位。先專念於某種對象,例如觀呼吸,漸次遠離從生理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3


引發的苦受、以及從心理引起的憂受。一到初襌,從欲樂煩 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所以成為離欲不善法,這時會 產生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 尋伺,舊譯為覺觀。心的麤分別性,名為尋或覺;心的細分 別性,名為伺或觀。初禪尚有尋伺二支,未離麤細分別,又 有思慮,所以稱為有尋有伺、或有覺有觀。 請問各位,身體真正的樂是什麼樂?是吃飽飽的樂?還是 吃喝唱跳的樂?或是男女纏綿的樂?都不是!身心無病最 樂!從觀呼吸開始,打坐入定,逐漸放棄欲望的追尋,離 開惡不善法,你就會得到初禪的樂。難怪禪修課程逐漸流行, 中南美洲很多阿根廷、巴西人也來參加我開的禪坐課,因為 靜坐給予身心沉澱的機會,緊張忙碌後的紓解,那種快樂 絕非食色物質刺激所能比擬的。 二禪,是定生喜樂,離開尋伺分別,達到心一境性的快樂。 離開初禪的尋伺,無尋無伺,已經沒有表象之分別、思慮心, 粗分別、細分別都沒有了,心與境合一,純粹只有定,依此 定而生起最勝喜樂,故名為定生喜樂。 三禪,是離喜妙樂,捨掉禪定樂的樂,住於不苦不樂。對樂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4


還有執著時,還不是究竟的樂,所以三禪已捨掉二禪的輕 安,住於不苦不樂,但是他又有不耽於自地的喜樂的正念 正慧,還能進一步欣求上地的勝法。 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它為極樂, 難怪我們常用「如入第三禪樂」來形容至樂。當然,這種世間 樂的極樂,仍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繫樂相比。 四禪,是捨念清淨,完全超越三禪之樂,而住於平等非苦 非樂。 四襌以上,樂受也平息了,惟是一味平靜的捨受。如果硬要 形容「非苦非樂」,就是不執著的樂,既不執著苦,也不執 著樂,連不苦不樂都捨掉了。因為一執著,快樂會消失。到 達這個境界,觀法之對象,已完全洞澈而為自己之物。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色界的禪定,再上去是無色叩的四 種定,包括識無邊、空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這些又稱 為四禪八定。學佛的人通常從初禪、二禪、到三禪之後,不進 入四禪,而是從三襌轉向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藉由觀察 身心的無常無我,證入解脫。 我一直強調修學的方向很重要;反觀身心的如實相、無常無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5


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很多外道的定功很高,可以入定 八萬四千劫,但是這種外道的定無法開啟智慧。 佛陀了解怎樣入這個襌、住這個禪、出這個襌,入、住、出, 清清楚楚。這個煩惱在什麼境界去斷除,佛陀清清楚楚,所 以叫諸禪解脫三昧智。 第四「諸根勝劣智」:這是清楚知道眾生的根性,而應機說 法的能力。 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有利鈍智愚之別,有上根中根下根 之差,利者稱作「勝根」,鈍者稱為「劣根」。佛陀能鑑別眾生 的根器,知道什麼樣的根性能證聲聞果,哪些根性能證菩 薩果位,所以能隨應眾生的根力而施設法教,因而方便施 設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究竟一乘法等不同世 出世間法教。 第五「種種解智」:如實了知眾生種種意欲傾向的智力。眾 生的根性有種種差異,對法的瞭解各有不同,期望也各有 差別。佛對眾生不同程度的解智力,都能了解,都能應眾生 根機,因勢利導。 「解」是體悟,是從眾生理解的能力,利導接引。 「種種解智」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6


又稱為欲力、或知眾生種種欲力。「欲」的意思是希望,「欲 力」就是站在眾生期望的角度,切入引導。學佛者的期望, 是培養「斷煩惱、了生死」的能力,修證到究竟佛果。 第六「種種界智」:如實了知眾生的世界與性類差異的智力。 佛陀對法界性—根、塵、識的生、住、異、滅,清清楚楚,不再 迷惑。 「界」又叫作「性」,意思是類別、質素、因素。一切法不出十八 界、十八種類別——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說,有情的一 切是由這十八種因素——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因素所構 成。 所謂「法界性」,是指能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取 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引發六識——認識活動。眾緣相 依,依根緣塵起識,幻現出種種不同特性的假相,生、住、 異、滅之中,求其實性不可得,故也是無我、畢竟空。 佛陀十力中,有三種是「鑑機」的:諸根勝劣智力(根)、種種 解智力(欲)、種種界智力(性)。因為眾生所處的世界不同,所 見所聞不同,根、欲、性也不同,當然示現所行也必須有差 別。了解眾生根機的利鈍、好樂與興趣的不同、習慣熏染有別,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7


才能為眾生方便開示、演說。 第七「一切至處道智」:佛知道一切眾生的心行趣向,知道 眾生往生諸趣的各別因果。 一切至處道智,有些地方翻成「遍趣行智力」。 「至」是到達, 「處」是地方。佛知道眾生千差萬別的業道因緣, 知道修什麼 法能達到什麼境界:修五戒十善得生天上人間;修四諦、十 二因緣能斷煩惱、了生死,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 修六度 萬行成就菩薩道,趣向究竟佛果。 第八「天眼無礙智」:又稱「死生智力」,是佛所獨具,能正 確了知眾生未來世命運的智力。 一般的天眼通能見近處的,也能見遙遠的事物;能見一般 眼睛所見的粗物,也能見一般不能見的微細物質;能見物 體的外表,也能透視物體內部的情況;能見前方的東西, 也能見後面的狀況;能在光明中見,也能在黑闇中見。因為 定力有淺有深,所見也有近遠的不同。 但是,佛所獨具的天眼,能了知眾生死時,生時的善業惡 業成就,及未來世隨業受生到善趣或惡趣。如果此眾生聚集 惡因緣,身惡行成就、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成就、毀謗聖人、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8


執持邪見、信受邪法,那麼身壞命終時,則往生地獄等惡道。 如果此眾生聚集善因緣,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成就,正 見成就,那麼身壞命終時,則生於人天善趣中。 天眼通能知未來事,但是,未來是不定法,所以不能絕對 正確。佛對眾生的業行、及命終往趣的地方,清楚了知,所 以稱為天眼無礙智,又稱為死生智力。 第九「宿命無礙智」:能憶念了知自己與他人的宿世事,明 白過去生住處、種姓等的智慧。 對於過去種種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從一劫至百千萬 億劫,所受生的地點、種族、姓名、苦樂、壽命,以及從彼處 死、生到此處,從此處死、又生於它處,所作的一切業行、因 果轉變,都如實了知。 第十「永斷習氣智」:又稱為「漏盡智」,是斷盡一切煩惱的 智力,能知煩惱的 解脫情形,知煩惱已否徹底斷盡。不但知自己諸漏盡、不受 諸有,也能令他人漏盡。 「漏」是煩惱,「盡」是已斷除煩惱。二乘和菩薩的智慧都能盡 漏,但是不能稱為力。二乘的智慧雖然能盡漏,但是還有殘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39


餘的習氣。例如,舍利弗及摩訶迦葉還有瞋習,畢陵伽婆蹉 有慢習,憍梵缽提還有牛業習,常在無意間表露於身語意 中,這些餘習雖然與生死無關,到底還有礙於究竟清淨。菩 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但是度眾生的習氣未除,所以 還來世間,具足成就無上佛法。 舉個例子說明二乘和菩薩的餘習。如果將智慧比喻為火,二 乘猶如一般火力,雖能將草木柴薪燒光,卻會產生一些煙, 而且會殘留一些灰燼,所以不能稱為力。佛三毒永盡無餘, 猶如三千度的高溫猛火,將一切煩惱熔化淨盡,無煙也無 灰燼,所以稱為永斷習氣智力或漏盡智力。 佛知道哪一類有情應依苦諦起修,漸漸得漏盡,也知道哪 些有情應從欲樂角度切入而得漏盡,依照不同的根、欲、性, 方便為說正法,皆令漏盡,所以佛的漏盡智才能以「力」為 名。

(二)般若大悲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 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0


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了解佛陀殊勝德能的目的何在?為了確立修學的動機—— 生起大悲心,為度眾生而修一切佛法。 前面我們已經對佛陀的十種殊勝智慧,作了深入的觀察, 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境界,「聞已」,接著該做什麼?「應起 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 上業不求果報。」為什麼能發如此大願?「了知境界,如幻如 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各位,這一段經教要背下來喔,讓它時時刻刻在心中迴響, 讓它成為你的座右銘! 菩薩修一切法的動機,是植基於慈悲心,為眾生修學一切 法。如卷十六所說: 「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 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 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 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 那麼,如何運用所修學的一切佛法度眾生呢?要「觀察眾生 而不捨離」。 「不捨離」並非叫你跟眾生攀煩惱緣,而是加以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1


攝受、度化,讓眾生獲得安樂。正如卷二十八所言:「在居家 地,住於佛地,普令眾生發歡喜心。」又如卷四十七所說: 「觀諸內宮妻妾侍從,生大悲憫;諸眾生虛妄不實,起大慈 心。」 所以,讀了本經之後,立即得到的好處是:「雖常行一切佛 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從此 你不會老是追悔過去、憧憬未來、不滿現在,也不再忽視你 的家庭、敷衍你的事業、討厭這個社會、傷害一切眾生,你也 不會常常說「想當初如果...今天就..」,你會善待丈夫、妻子兒 女、親戚朋友、兄弟姊妹、同事等等,你也會好好做事業、好 好上班,樂於服務、樂於布施。為什麼?眾生是來成就你信 佛學佛的因緣,成就你無上菩提的善知識呀! 能夠這樣「思惟諸法無有休息」,時時刻刻「觸景生智」、 「觸 境生道」,如卷二十八所說「隨所聞聲皆悟佛法」,則一切聚 聚散散、花開花謝、寒來暑往、髮白面皺、生老病死、是非恩怨, 都展現因緣生因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宇宙山川、有情無情, 也都是佛陀法身的流露,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隨時 都可以開展無上智慧。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2


「行無上業,不求果報」,這是實踐的部分。當你進全力去做 善事、利益眾生、廣度眾生,並不會求來生大富大貴,也不 會求長壽、或生到天堂享受福樂,為什麼呢?生命貴在品質 而不在長,貴在有智慧了知一切境界的虛幻不實,身心不 受干擾,時時刻刻皆萬里無雲萬里天。

(三)成就慧身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 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提,知一 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假若諸菩薩能緣十境尋伺觀,有了三世法皆空寂的洞察力, 而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成就自利淨行, 進而增修十種利他行,化而無化,成就利他梵行,能這樣 「觀行相應」,不落入相對法,空有不二,悲智交融,那麼 「一切切佛法疾得現前」,你就掌握所有的佛法了。 掌握了這個原則,佛法就在你的身心當中去展現了。從此, 你不會再對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有無從下手的迷 惘。所謂「見空成聖」,見到諸法的空寂性,就是證得無上菩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3


提的人。所以初發心時,如果能跟上面這些觀行相應,那麼 初心便成正覺,當下即證無上菩提。 換句話說,當你能生起大慈悲心,為眾生而修學一切法, 並且深觀諸法性相,了諸法空寂,無求果報,以法性不壞 故常行大捨,那麼佛法疾得現。何法現前?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疾在何時?就在初發心時。為什麼初發心即成正覺? 因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此心即一切法性,一切法都 是內心的展現。你的內心執著,產生無明,則造業受苦輪迴; 你的心能了知一切法的空性,就能轉凡成聖,「成就慧身」。 觀法盡,正法當興;諸見亡,佛智方起;見亡智應,名為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覺法自性,即名為佛,是名「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修行重在方向的掌握,本經從行淨所因(應以十法而為所緣, 作意觀察....),談到因所成果(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方向對了,以無性故,不取相;以 不取相故,得無礙;以淨行利眾生故,常居世間行一切行, 無行可得而無行不淨,是故名為梵行。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4


【結語】 整個社會瞬息萬變,人類在種種衝突、挫折當中,不斷的調 適摸索,希望找出正確生命的道路,然而,面對形形色色 的宗教,又陷入另一種迷惘之中。多年來台中一直沒有固定 的弘法地點,所有的弘化工作,都是由不計名利之諸善信 默默支持,每次演講都必須向外租借場地。這次承蒙何媽媽 發心,將她在西屯路的一棟房子,免費借給我們使用,我 們就以它作為我們弘化工作的場所,為世間注入清流,弘 揚正確的宗教觀、生命觀,推廣正確的修行方向和方法。 這個場地跟我們很有緣,好幾次講經都租借到這個教室, 各位也很有耐心的坐冷板凳,聽這種枯燥的課,這是「不於 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的證明。希望藉著這麼深厚的 菩提法緣,繼續共勉,讓你我的智慧不斷增長。 實際上,這整個過程受益最多的是我,為了講解這部經, 我必須認真的思惟、用心的準備,以免辜負各位的精進心。 所以,在此仍要對各位說一聲感恩!祝各位福慧增長。即說 偈曰: 三界流浪漢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5


六道獨行俠 堪忍建道場 娑婆是吾家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二00一年三月講於台中)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14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