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講記 普獻法師 講述
四十二章經講記------1
目錄 壹、緒說.......................................................................5 第一章、講經緣起....................................................6 第二章、本經的流傳..............................................16 貳、解釋經文--序分....................................................23 參、正宗分.................................................................49 第一章、出家證果..................................................49 第二章、斷欲絕求..................................................77 第三章、割愛去貪..................................................85 第四章、善惡並明..................................................95 第五章、轉重令輕...............................................106 第六章、忍惡無瞋...............................................113 第七章、惡還本身...............................................119 第八章、塵唾自汙...............................................123 第九章、返本會道...............................................126 第十章、喜施獲福...............................................129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134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145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193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201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208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219
四十二章經講記------2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230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233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238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245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258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271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275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283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285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288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294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298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313 第三十章、欲火遠離............................................320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323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328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337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345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353 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勝........................................362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370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376 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391 四十二章經講記------3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413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421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幻........................................429
四十二章經講記------4
壹、緒說 各位大德:大家午安。阿彌陀佛。 我剛才看了一下,對面剛好是體育場是嗎? 社會上的體育競技、體育比賽,有第一輪、第 二輪,最後才產生勝出的隊伍,我就想:今天 我們也有第一輪和第二輪比賽以後,各位才 「勝」出來。第一輪是什麼?又濕;第二輪是 什麼? 又冷,這天氣用濕和冷來淘汰一部份, 最後勝出的就是在坐的各位,所以各位是第三 輪。
四十二章經講記------5
第一章、講經緣起 先講到我為什麼要說這部經:《佛說四十 二章經》。 記得民國五十三年我出家的時候,我的師 父就說出家人應該要背三部經,就是遺教三經。 遺教三經,第一部是《佛遺教經》;還有《佛 說四十二章經》;另外一部就是《佛說八大人 覺經》。當時因為師父這麼交待,就很認真的 背。背經對我們收攝心非常的有幫助。 我記得當時背經的時候,當我會背了,每 天要複習,你不複習,久而久之就忘了。我怎 麼去複習它呢?我就在每一次吃飯的時候背一 部經,就是一邊吃飯一邊背這部經,到底這樣 子會不會妨礙消化,我不知道,反正我當時怕 忘掉,就是一頓飯慢慢吃、慢慢咬,從第一個 字背到最後,飯吃完了,也背完一部經了,這 是我過去有這樣的經驗。除了《四十二章經》、 《八大人覺經》、還有 《遺教經》,另外就 是《勸發菩提心文》,也都是在吃飯當中一再
四十二章經講記------6
的重複又重複的背。 我為什麼特別選《四十二章經》?因為在 南部講了《八大人覺經》,現在也在講《遺教 經》,所以在這邊我們就先講《四十二章經》, 以後看因緣了。《四十二章經》它是片段片段 的。現代人如果我們要講一部經,每天講,各 位可能沒有這個時間,在工商業這麼發達的時 代,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家庭和事業,許許 多多的事情要處理。所以這是一個快速的時代, 我們選這種簡短的經文、很實用的經文,對於 我們現代人生活壓力、職場業力怎麼樣去舒解。 尤其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的 問題圍繞在我們的身邊,這些問題造成我們許 多困擾。在這種科技日新月異,還有人事的變 遷無常,我們常常會反省自己:「人活在這個 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麼?」忙忙碌碌的這樣過 一輩子,賺錢養家、衣食住行、吃飯睡覺,我 們常常會想「人到底是為什麼而活」? 有一個社會學家就去訪問了八十歲到九十 歲這些年長的長者,「假如可以讓您人生再來 四十二章經講記------7
一次,重新再來,你會想要做什麼?」訪問了 一百位八十歲到九十歲的人,答案大致相同。 各位,如果現在讓你回到十歲,重新再來,你 會想做什麼?各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他把這個問題的答案統計起來,最多的答 案是:第一個是千萬不能衝動,因為衝動造成 許許多多誤人誤己的事情,這是第一個他們反 省的結果,重新再來的話絕對不可以發脾氣。 第二個是時常要反省自己、檢討自己;第三個 是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怎麼造福這世間;這是百 位八十歲到九十歲的長者,經過他們的調查以 後,發現前三個最多的答案。 現在我們也用這個來反省自己,我們活到 現在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了,在座的我看 也有七十歲的人,當然也有髮蒼蒼、視茫茫的, 「春、夏、秋、冬」都有。不管怎麼樣,我們 來個簡單的反省。 自從懂事以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我們活著是為什麼?」我們憶想起來,過去 幼稚容易發脾氣,控制不了情緒,所以講錯話、 四十二章經講記------8
動錯念頭,然後做不該做的事情、講不該講的 話,造成自己和別人許許多多痛苦和煩惱。當 我們反省過來的時候,我們就想:如何在剩餘 的歲月能夠講正確的話、做正確的事、動正確 的念頭?雖然時間不是很多,畢竟還有一段日 子讓我們去充實我們的生命。 所以,我們就選簡短的、很實用的經文, 作為各位反省、充實自己的參考。這是第一個 我想講這部經的意義。 ☆ 第二個,一般人以為這部經是對出家人說 的,但是,我一段一段的念這部經文、不斷念 的時候,我發現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些經文是 適用於在家與出家,所有意識清楚的人、所有 想追尋人生答案的人都可以適用,不見得就是 僅僅適用於出家人,不是這樣子的。 不管在家、出家,我們都面對著人生許許 多多的問題。現實人生當中,我們被生活上許 許多多的問題圍繞,好像被針扎了許許多多的 針孔;然後在我們成長的歲月當中,我們面對 四十二章經講記------9
許許多多的挫折、經驗、考驗,那就像線不斷 地連接在一起,一節接一節、一節接一節的被 現實生活穿針引線,交織而成許許多多我們不 想要的人生。我們不想要的偏偏來了,想要的 偏偏不來。那在現實的人生當中,我們怎麼樣 去面對它、理解它、解決它? 簡單的說,我們人大致上分兩種:一種人 就是改變腦筋、改變腦袋來適應這個世間;另 一種人是改變環境來適應我,改變別人來適應 我。比如:如果我的先生脾氣不要這麼大,我 就會很快樂;我的小孩如果不吵吵鬧鬧的,我 就會生活的很好;我們總想改變這個世間,改 變別人來適應我們。 各位,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比較好?要雙管 齊下,是不是!當我們可以改變環境的時候, 我們可以改變一下家庭的設備、種種不方便的 地方,透過現在的科技,我們可以改變的話就 改變。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改變我們的腦袋、 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態度,改變這些的當下, 我們就可以適應這個世間。而這部經也就是改 四十二章經講記------10
變我們的腦筋,改變我們的思想態度、人生觀、 價值觀,當下我們就可以跟世間相應。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可否定的,我們 不是僅僅有物質的生活就可以滿足,我們還有 精神的生活。當物質不欠缺的時候,我們還有 一個問題:一顆不安的心靈。各位有沒有注意 到這個問題——我們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就為 了一個問題而坐立不安!這是一個無始以來人 類一直不斷面對的問題,因為我們有一顆不安 的心靈。那這顆不安的心靈要怎麼安頓下來? 所以有種種世間的娛樂、器具來耗掉我們的時 間,像電動玩具、電視媒體,種種的一切來耗 掉我們的時間。 我發現這個時代是一個修行的好時代,為 什麼?科技愈來愈發達,我們愈可以減少許許 多多的體力、時間,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舒適。 現代的機器可以說無所不至的,任何一個場所 都離不開科技,所以現在慢慢變成每一個人都 有「一指神功」。什麼是一指神功?煮飯就壓 下去,洗衣服壓下去,都有「一指」神功。那 四十二章經講記------11
多餘的時間怎麼辦?所以這個問題——不安的 心靈,如果我們不想辦法解決的話,很容易就 把我們的時間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得不到 什麼,只是在「殺時間」。但是,聰明的人他 可以利用多餘的時間去追求知識、追求智慧、 了解人生。所以各位不要說「現在是末法時代、 業深障重、眾生剛強、難度難化」,我們常常 會藉著這個理由來唱衰佛教,唱衰自己,唱衰 這個時代。依我看,科技愈發明,我們愈是節 省體力、時間,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來修行。 而且,現在科技愈發明的時候,我們不一 定要住在深山,在都市裡面有空調冷氣,還有 空氣濾清器種種的科技,你在家裡面就可以呼 吸到新鮮的空氣,什麼負離子、陰離子都可以 製造,不一定要到深山裡面去打坐修行,在家 裡面就可以。隔音設備也可以,裝潢起來就隔 音了,你就可以打坐,就像在深山裡面。要不 然你掛幾幅瀑布的圖,不就像在深山了嗎?你 隨時都可以創造一個美好的空間、環境,讓自 己每一天都充電一下子,那我們就可以依據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12
部經告訴我們的一些方法,每天我們選一段時 間,就可以好好的自己找回自己。 剛才說過了,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想改 變世界、改變別人來適應自己,那有智慧的人 是改變自己、充實自己,來了解世間、適應世 間。從這部經我們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走的 路線,就是徹底的對自我的身心省察、覺察, 徹底的了解自我身心的種種,生理的、心理的、 物理的作用,淨化昇華,這樣子生命問題才根 本去解決。 我們看這幾年來科學有許許多多很奇奇怪 怪的想法。蘇俄有一個科學家,他說我們這世 界上的海嘯、海水的漲潮、世界上的許許多多 問題,就是因為有月亮;美國的空軍也認為是 如此。所以他們就發表一個理論:讓太空船載 著幾百公噸的炸藥去把月亮炸掉,說月亮炸掉 以後,世界就沒有災難。各位同意嗎?我不相 信這事情。如果真的把月亮炸掉,世界就沒有 問題的話,好!我們就派人去把月亮炸掉,但 問題並不是這樣子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13
這個世界的問題,是由人而產生,人類是 世界災難的元兇;天災是結果,人禍是原因。 世界上一切的災難是由人而來的,是大家集體 的創作,好壞都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業力招感的。 我個人一生的成敗得失,是我個人去創造、招 感的,不是別人使我成功或失敗;而人類的災 難都是我們的內心、口語、以及行為善惡決定 的。 所以,這部經就是告訴我們怎麼離惡向善。 這還不夠,還要怎麼樣的去淨化我們的內心, 讓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一個恐怖分子。你看一個 人如果不小心的話,平時看起來蠻有修養的, 可是動不動發起脾氣來的時候,會做出很可怕 的事情,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有 許許多多不淨的種子在做怪。這部經就是告訴 我們怎麼來淨化我們的身心,讓我們每一個人 變成祥和的、文雅的、有智慧、有悲心的人, 自己不成為一個問題人物了,你不會造成世間 的問題。人人都不造成世間問題的時候,這世 間就變成一個祥和的世界。 四十二章經講記------14
所以這部經很值得我們研究,這是我為什 麼要選這部經來跟各位結一個善緣,道理是這 樣子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15
第二章、本經的流傳 現在我們來看這部經:《佛說四十二章 經》。 我們知道這部經當時翻譯的人是後漢迦葉 摩騰和竺法蘭,他們是中印度人。中印度人到 底通不通中文?這是一個問題。各位有沒有想 到這個問題?這個經文跟一般的經文很大不同 的地方,是一開始並沒有「如是我聞」。所以 我們可以了解到翻譯這部經的時候,迦葉摩騰、 竺法蘭把它的意思說出來,由皇宮裡面許多文 學造詣很高的人,那些國學大師把他的意思記 錄下來,翻譯過來。所以它是意譯,不是像我 們現在直譯。每一句每一句的句法,他只是意 譯,不是像我們現在每一段每一句都按照規格 來翻譯。他把意思翻譯出來,所以這邊沒有寫 「如是我聞」。這是第一個和一般經文不同之 處。 第二個不同之處:我們了解一部經都會有 「如是我聞」、佛在什麼地方、時間、地點、
四十二章經講記------16
聽眾多少,這部經不同,有些是佛主動告訴弟 子怎麼修怎麼學,是佛陀不問而自說的;有些 是弟子去問佛陀怎麼修怎麼學,比丘修行到某 一個境界,他心裡上不能突破的時候,他請示 佛陀。所以時間、地點各各不同,後來有人把 片段片段重要的修行方法、自我提升的方法、 昇華淨化的方法,這麼片段片段的摘錄下來、 集結起來,變成一段一段的經文,前後之間並 沒有啟承轉合、沒有什麼連結。 就像在家信徒掛著的纓絡,把一顆一顆很 寶貝的珍珠串起來,每一顆都要好多錢,都很 有價值。這部經也是這樣子,片段片段的,每 一個片段都是佛陀很寶貴的啟示,共有四十二 章節。所以它的經名和一般的經不太一樣,比 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金剛經、佛說地藏經, 那是一部經,但是這部經不同,它是片段片段 的。 ☆ 這部經是怎麼來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後代弟子把它結集起來,然後從印度來到中國。 四十二章經講記------17
來到中國是什麼時候?漢朝。據說迦葉摩騰和 竺法蘭是中印度人,關於他們的歷史我們很難 去查,只知道是中印度的出家人。 東漢孝明帝的時候,據說他做了一個夢, 夢到一個黃金色的金人在皇宮上的空中飛,金 人的頸項地方會發光,而且在空中走來走去、 飛來飛去的。孝明帝覺得好奇怪,怎麼會有這 樣的事情?他夢醒之後,就問大臣:「我昨天 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金人在皇宮上面飛。」 大臣傅毅就說:「啟奏皇上,聽說在西方印度 有一尊神就叫做佛,他的全身是金色會放光的, 依我看,皇帝你夢的就是佛了。」書上有這麼 一個記載。 另外一個大臣叫做王遵,他是博士(當時 的一個官)。這個王遵就說:「皇上,剛才太 史官傅毅所講的很對。據我了解,在周朝的時 候有一部書叫做《異記》,《異記》是專門記 一些奇奇怪怪事情的,其中有一項記載周昭王 二十六年四月初八的時候,大地曾經發生六種 震動,但是沒有人傷亡,而且天上有五色的祥 四十二章經講記------18
光出現,這五色的祥光一直照射到太微星。當 時周昭王也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的大臣這到底 是怎麼回事。其中有一個太史官(掌管歷史的) 叫做蘇由,他就對皇帝說:『西方有大聖人出 現,而且他是在西方那邊,可能他的教法在一 千年後會傳到我們中國來。』周昭王聽到這麼 一說,就說:『好吧!那你們就把這個事情刻 在石頭上,留待後代的人去印證。』」 大臣王遵就說:「周昭王二十六年,說西 方有一位聖人出現,到現在算一算,剛好差不 多一千年了。皇上你做的夢,是不是剛好印證 了周昭王那時候在石頭上刻的!現在一千年了, 應當佛的教法要東來了。」 漢明帝聽了之後,說:「好吧,我們看看 吧!」左等右等、 左等右等,結果時間一天 天過去了,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消息,也沒有人 送進來,什麼都沒有。後來漢明帝等不及了, 就說:「既然他們不來,我們就去吧。」他就 派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位當時朝中有地位 有學問的大臣,「你們去西天取經好了,專門 四十二章經講記------19
去請那些高僧大德來我們中國好了。」 那時十八個人浩浩蕩蕩的就向印度前進, 經過月氏國,以現代來講大概就是阿富汗、中 亞一帶。他們就遇到兩位中印度的出家人,也 就是這部經的譯者——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 這兩位出家人,剛好這兩位要到中國來,問明 來意之後,他們這十八個人就陪著他來中國。 我們從歷史上看,有白馬馱經圖,就是當時的 交通工具,出家人的經書就是由白馬馱著。 後來到永明十年,大概是公元六十七年, 十二月三十日到達洛陽。到了洛陽,國家有國 家的賓館,以前國家的賓館不叫賓館,叫做 「寺」,在洛陽東邊十二里這個地方有一個叫 做鴻臚寺,這是國家的賓館,招待外賓的,就 把這兩位出家人安頓在鴻臚寺。因為是白馬馱 經來,所以皇帝就把鴻臚寺改成白馬寺。 台北中和也有一間白馬寺。古代的「寺」 是屬於國家招待外賓的地方,後來就因為這樣, 所有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做「寺」,如果是比 丘尼住的也叫寺,或者叫做「庵」。小精舍就 四十二章經講記------20
是人數少,三五個、兩三個的,就叫做精舍。 這兩位出家人來到中國以後,就在白馬寺 翻譯四十二章經。 當時皇上覺得這經文的意 思非常好,把它當作是國寶,不能隨便傳出去, 所以就把它放在國家的圖書館裡。有一個傳說, 經書放在國家圖書館裡面,當作是寶,還派人 守在那邊,不准任何人流傳,聽說是把經藏在 蘭臺石室第十四間。這部經雖然來到中國,可 是當時就這樣子變成「藏」經,埋藏在那邊, 也沒有流傳,是後來慢慢才流傳出來。這是講 到這部經大致的流傳。 當然後來也有許多的傳說。因為皇帝對這 兩位出家眾非常的恭敬供養,也信受奉行,據 說當時有道教的人覺得不對勁,皇上本來是信 道教的,怎麼現在變成信佛了,就要求皇上把 佛經拿來燒,道藏也拿來燒,佛、道來比功力。 當時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還有帶著佛的舍利、佛 像、書之類的,就一邊擺著佛經佛像,一邊擺 道藏,然後用火去燒。聽說道教的東西燒掉了, 佛經和舍利就放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用神通 四十二章經講記------21
在空中講了幾句話,皇帝就更加的信仰。 這是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我們暫時就不 去談內容是真是假,有這麼一段歷史,我們簡 單的介紹。所以這部經從後漢到現在一兩千年 了,我們有這麼大的福報,來研究一兩千年前 所譯的經。
四十二章經講記------22
貳、解釋經文--序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 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 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 敬諾,而順尊敕。 通常經典分成三部分,一個是序分,一部 分是正宗分,然後就是流通分。前面這一段也 可以說是這部經的序分,就是當時記錄下來的 時候,把為什麼會有這部經的出現,大約陳述 一下它的源頭從哪裡來。它的源頭就是從「世 尊成道已」,釋迦牟尼佛本身成道了。 現在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什麼叫做成道? 如果我們以現代的名詞,最簡單來解釋,「成 道」就是徹底的了解生命,生命不再有問題了。 我們生命的問題——衣食住行、安全、教 育...種種問題,但是其中一個問題不是世間的 物質可以解決,一定要自己去體悟,那是什麼 呢?生死的問題。而且這個生死問題很奇怪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3
是,我們不斷地生死,然後每一輩子每一輩子 交了很昂貴的學費(生命),這個學費不斷地重 複交,但是我們沒有答案。而成道的人他已經 不再交學費了。我們每一生每一世都要生死, 我們要交出生命這個學費,可是這麼昂貴的學 費交出去以後,我們又不了解生命,我們不斷 地這樣子,各位有沒有覺得很冤枉!所以這一 生當中,除了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家庭的問 題以外,我們要知道有一個問題時時刻刻跟隨 著我們,一直困擾著我們,這就是死亡的陰影。 而死亡這東西,你不能試試看死是什麼樣 子,你不能拿來實驗,不能重複實驗,死了就 死了,你要再來的話,你就必須投胎轉世。然 後又迷迷糊糊,你又忘記生死的經驗,你又忘 得一乾二淨了,然後又重新再來,這一生當中 又受許許多的折磨,有一天當我們又要面對它 的時候,又產生恐懼,又不曉得怎麼去面對它、 解決它。 所以,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始終有死亡的 陰影一直在籠罩著我們。以現代的心理學來講, 四十二章經講記------24
那叫做不正常的心理,不是健康的心理。而成 道的人他已經沒有死亡的陰影,沒有死亡的問 題了,生前他的生命是不斷地放光放熱,指引 眾生去面對生死困擾的問題,成道的人是這樣 子。 ♘ 各個宗教它各有「成道」的說法,有些是 見到神、見到上帝、見到宇宙的創造主、見到 宇宙的第一...這樣成道的,但是佛陀的成道不 是這樣子的,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佛陀是怎 麼成道?佛陀的成道,只是對自我身心徹底的 了解。 我們因為對自己身心的交互作用不了解— —生理影響心理、 心理影響生理,我們的煩 惱造成我們生理上的痛苦,生理上的痛苦又造 成我們心理上的煩惱,這些身、心的交互作用, 因為我們不了解,造成我們活得有時候覺得很 累,面對死亡的時候又恐懼。 但是佛陀說,你只要對自己的身心徹底了 解它的運作的方式,然後用一個正確的方法去 四十二章經講記------25
淨化它、昇華它。我們之所以痛苦煩惱,佛陀 說那就是我們內心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愚癡、瞋 恨、貪婪,就像一個杯子裡面裝了許多的毒藥, 你即使再裝上補藥,你喝起來也怪怪的,提心 吊膽,你敢不敢喝?這個杯子已經有毒藥,再 加上消毒的藥,毒上加毒,是不是?所以釋迦 牟尼佛說,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內心 深處有許許多多的愚癡、邪知邪見、錯誤的觀 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態度,只要我們把內 心不淨的雜念、惡念、邪念斷除了,錯誤的念 頭一旦消失的時候,生命沒有這些問題了。 所以佛陀成道,不是說他見到以前的佛, 或是見到創造世界的主宰者,或者是見到某一 個真神主宰,簡單說,就是按照一個合理的方 式,去了解自己身心的如實相,然後在了解的 過程當中也不斷地去淨化自己的身心,到最後 所有的無明、貪瞋癡沒有了,成道了。佛是這 樣子成道的。 我那我們有沒有機會成道?應該是有。因 為我們有身心,我們徹底去了解身心的運作淨 四十二章經講記------26
化的過程,我們也可以成道,這個沒有什麼宗 教儀式,跟你的信仰無關。所以這部經值得我 們研究的理由就在這裡。成道不是說要在深山 裡面去苦修,從佛陀成道的過程來講,是徹底 的對自我身心省察淨化而成道。 在《阿含經》裡就有四個字很值得我們注 意,就是「見空成聖」——見到諸法的空相、 見到身心如實相的人,就成為聖賢。身心的如 實相,我們以「空」這個字來代表。因為我們 智慧不夠,我們的心一直往外去追尋,我們很 少去探討我們身心的如實相,所以我們不了解 自己的身心,以致於造成許許多多的困擾煩惱。 那佛陀訓練我們往內去觀察自己身心的如實相, 然後在觀照身心如實相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去 淨化它,這樣子就解決問題了。 所以,不是說把月球炸掉、改變這個世界 以後,我們就沒有煩惱,佛陀不是這麼講。只 要意識清楚、只要有追尋幸福快樂這個想法的 人,不管任何人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跟信仰 無關。請各位注意,這跟信仰無關!你不必去 四十二章經講記------27
信仰誰是創造這世界的主,你也不要把佛當作 是萬能的主宰者,用不著這樣子的;你只要按 照佛陀的方法,徹底了解自己身心的如實相, 我們就有成道的機會。在認識自我身心的過程 當中,我們不斷地享受寧靜喜悅自在。 我想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講,比如說一部車 子,你不了解這部車子的性能,你從來沒有摸 過這部車子,那這部車子對你來講是很危險的, 因為你不知道它的作用,剎車、油門搞錯的話 很危險。但是當你了解這部車子的性能時,這 部車子可以載人載貨,而且幫你賺錢節省體力, 因為你了解它的性能了。 我們不了解自己身心運作的情形,所以我 們產生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語言、錯 誤的想法。所以,信佛學佛就是讓我們徹底正 確的了解自己身心如實相以後,我們身心才真 正的安定下來,生命也就安定下來。 ♘ 「世尊」是如來的十大名號之 一,就是世 間最尊貴的人。有的時候我們稱作「兩足尊」, 四十二章經講記------28
就是說兩隻腳走路的人道當中最為尊貴的。世 尊之所以尊貴,不是因為他是皇太子、他是國 王或是什麼的,而是說他的身心已經淨化完成, 他不再有生死的問題,把生死煩惱這些問題解 決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維:離欲寂靜,是 最為勝」。世尊見到身心的如實相,他就思維: 眾生想離苦得樂,只要是意識清醒的人都會有 離苦得樂的想法,可是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一般人只會想到生理上的問題解決了,飲食男 女、吃喝唱跳、衣食住行,認為這些東西我愈 多愈好,然後不但是要多,而且我多還要多, 以備不時之需。所以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就 是累積許許多多的物質,除了物質以外,還要 有崇高的地位來展現。但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 後,他見到生命如實相的時候,他的想法看法 不同,是「離欲寂境,是最為勝」。 講到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現代人之所以 苦惱的地方在哪裡。我們更深刻的體會這一點: 我們人類有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的需 四十二章經講記------29
求;人類除了衣食住行的需求、能溫飽以後, 我們追求的是安全、舒適;然後進一步的,我 們才會去追求一種歸屬感,我跟哪些人在一起。 因為一個人會覺得寂寞孤單,所以我們追求歸 屬感,我歸屬哪一個團體、哪一個單位、或者 是一個族群,就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然後再 進一步的,我們又會再想「人生的價值意義是 什麼?生命最後的歸宿是什麼?」所以,一般 人如果是僅僅追求許許多多的物質,以為就有 一個安全感的話,似乎並不見得如此。你看世 界上有多少人有幾億萬的財產,財富很多很多, 可是不見得他就很快樂。所以快樂沒有絕對的 條件。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個人快樂 不快樂、幸福不幸福,有沒有絕對的條件?如 果有絕對條件的話,我們也不及格。是不是要 有一億、要有幾千萬、要有幾棟樓房、還要有 健康的身體、漂亮的面貌?那我們就不及格了。 如果說身體健康、四肢健全就會幸福快樂,可 是身體健康、手腳健全的人也很多,他也不見 四十二章經講記------30
得快樂!那有些人很窮,缺手缺腳,五官不全, 快樂的也有啊!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所以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它沒有絕對的 條件。 但是,相對的條件是應該有,而且最相對 的條件是什麼?第一個能夠呼吸;第二個是意 識清楚。如果不能夠呼吸的話,還談什麼快樂? 請問埋在棺材裡面還有快樂可言嗎?所以我覺 得還是有相對條件的——第一要能夠呼吸。所 以生存、存在就是一件美事。能夠呼吸以外, 還要意識清楚,了解我在這世界上我的位置是 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能服務人嗎、或者是做 什麼,而且我想要快樂、我想要有幸福,意識 很清楚。除了這兩個條件以外,再進一步的條 件就是溫飽,如果一個人肚子餓、沒有衣服穿, 我看要快樂也快樂不起來。 請問各位,我們現在三個條件都具備了— —我們會呼吸、意識清楚(否則你不會來這裡 聽講)、溫飽沒問題,三個條件都具備了,請 問各位快樂嗎?各位幸福嗎?有人說幸福,因 四十二章經講記------31
為你來聽課才覺得幸福。不管怎麼樣,從這個 地方我悟到了:快樂是選擇題;幸福也好,快 樂也好,就是我們的選擇。你能夠呼吸、有清 楚的意識、能夠溫飽,然後能夠去受良好的教 育,有一份職業,有固定的收入,我已經很滿 足了,那麼你可以選擇快樂。如果你認為說跟 王永慶比起來我差多了,我現在只有一億,他 有幾百億呢!那我還差一大截,這時我快樂不 快樂?我不快樂了。 所以,快樂不快樂是個選擇題,不是有絕 對的條件。 你今天早上一起來,你想到會呼吸、意識 清楚、能夠溫飽,你這樣一想的時候,你會很 快樂。即使我們有某一部分殘缺不全,可是想 到我們能呼吸、還能溫飽、還能做有意義的事 情,你往光明面、正面去想的時候,當下你就 快樂,你就幸福。所以我們每天都面對選擇題: 你今天要來聽或不聽,選擇題;快樂不快樂、 幸福不幸福,選擇題;那是你的一個觀念、一 個態度而已,不是說你有幾億幾億就快樂。 四十二章經講記------32
我講一個笑話,你們的眼睛才不會闔起來。 有一個太太她先生走了,留給她「一億三千 萬」。人家就說:「你真的幸福。把你丈夫埋 掉以後,趕快去銀行把一億三千萬拿出來,你 這輩子吃喝沒問題了。」 結果這位太太說: 「哎呀!我先生我了 解的很清楚,他怎麼會有一億三千萬。」「對 啊!他留給你一億三千萬,遺囑裡寫的很清 楚。」「好吧!你們就陪著我去看吧。」結果 打開一看,真的是「一億三千萬」。 先生遺囑寫說:「這輩子跟你結婚,我已 經盡了我最大的努力了,我留給你的就是美好 的回憶,一『憶』。然後三『千萬』:第一個 千萬不可以改嫁;第二個千萬不可以悲哀,最 好去聽普獻法師的演講;第三個千萬把小孩子 照顧好。」一「憶」三「千萬」,這樣了解吧。 所以人有多自私啊,叫他太太不要再改嫁,是 不是? 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它是一 個選擇題,即使你有一億三千萬,不見得你會 四十二章經講記------33
快樂。 釋迦牟尼佛也研究到這個問題。當我們內 心的欲求不能滿足的時候,我們是永遠沒有快 樂,因為我們做欲望的奴隸,欲望想什麼,我 們就開始去張羅來滿足,當這個欲望滿足的時 候,另外一個欲望又出現了。所以釋迦牟尼佛 悟到一個道理: 一個人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生理條件的需求滿足以後,不再去追求這一輩 子吃不到、用不到、想不到的東西,那麼這個 人「離欲寂靜」了,這個人才是真正活出生命 的意義來。這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其中啟 示我們的一個道理,就是「離欲寂靜,是最為 勝」。 ♘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 溫飽;有了溫飽,我們就想有人作伴。不要說 人,即使死人他還感覺要作伴的。我講一個讓 你覺得我們世間人追求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有一個美國人很有錢,他要離開世間的時 候,就叫電腦工程師幫他設計,把他的錢放在 四十二章經講記------34
墳墓裡面。為什麼?因為他想說他離開世間以 後,孤孤單單的,所以他就想要他的子孫每一 個禮拜去看看他,跟他講講話。他把財富換成 美金,放在墳墓裡有一個機器裝著,然後他的 子子孫孫很多,每一個人他都留給他一個密碼, 每一個禮拜他們都可以來墳墓的機器領錢。 他又想,他們若一下子領光了,以後就不 來了,所以一次只能領一百塊,隔了一個禮拜 再來領的話,要按不同的密碼。這樣他就覺得 他不孤單了,每一個禮拜他的子子孫孫都會來 按密碼領錢。裡面的錢如果沒有的話怎麼辦? 他把錢交給另外一個他最信任的人,看到錢沒 有的時候,電腦顯示出 empty,再把錢補充進 去。他所相信的人他也一部分的錢給他,請他 定時把這些美金存在墳墓裡,讓子孫每一個禮 拜來看他。子孫要跟他講一些好話,「阿公! 你好不好?你在這裡會孤單嗎?我們很孝順你, 我今天又來領錢了。」聽子孫講這幾句話,他 就很爽了。 你看人孤單不孤單!剛才講過,我們人類 四十二章經講記------35
自出生以來最怕的是孤寂,有些人為了解決孤 寂的問題,就積聚許許多多的財富來展現我的 本事,因為我展現我的本事,很多人看到我有 這個本事,他自然就會前呼後擁聽我的,我就 不寂寞了;這個也是解決不安的方法之一。可 是釋迦牟尼佛說,我們的不安不是用人、或事、 或物、或財富解決,還有其他的方法,那就是 戒定慧,將來我們慢慢會談到。 再舉一個例子來講,如果一個有健全身體 的人,手腳有力,請問他會不會去坐輪椅?他 會不會去拿拐杖?他要不要人扶?他絕對不要。 當我們生理上有問題了,我們才需要坐輪椅, 需要拿拐杖、需要人家的攙扶。同樣的,當我 們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靈,我們就一直想向外的 人、事、物、財富來讓我們身心有個依賴,這 是一種不健全的心理。 不要說什麼,就以我個人來講,閉關三年 當中也遇到這個問題。在關房這三年當中,有 時候突然間妄念來,就是魔障現前了,一直想 出關。後來我想:「我是為了閉關而閉關 四十二章經講記------36
嗎?」閉關就是把心關在關房,不要讓它出到 關房外面;心如果出到關房外面,你人坐在關 房裡面會很痛苦。所以趕緊的誦經、持咒、打 坐,去觀察念頭,原來只是一個妄念、妄想。 妄想來的時候就會想:「我出關以後要做什 麼...要到哪裡去....要出國做什麼....」想一大堆 的時候,就不想閉關了。當你瞭解它只是一個 念頭而已,了解這個念頭以後,沒事,因為抓 到源頭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在追求幸福快樂, 這是正常的,但是除了追求基本的生理需求、 衣食住行這些需要,如果你被欲望奴隸,想去 滿足欲望,那是沒完沒了,這就是痛苦。所以 佛陀告訴我們「離欲寂靜是最為勝」,生命才 著陸、才安定下來。 在我們中國也有這方面的思想。《大學中 庸》裡面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 止而後能定,「止」這個字很有意思。停止的 「止」再加上腳的「足」,就是腳趾頭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37
「趾」。一個人對生理的欲求能夠滿足、溫飽 的時候,心才能夠定下來。的確是如此!一個 人當他不能溫飽的時候,你說教他修禪定,那 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基本的溫飽還是要有,只 是說當我們有溫飽以後,我們不會為了欲望去 無限制的追求,那真的是沒完沒了。 所以在初禪的時候叫做「離欲」,「離欲 喜樂」。一般人以為擁有很多財富、擁有什麼 我就會快樂,可是在佛經裡面研究的結果是, 當一個人不再追求我們生理多餘的欲望,他離 開這些追求的時候,他叫做離欲喜樂。離欲得 定,離開這種欲望追求的時候,他的心真正安 下來了。所以,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住大禪定,降諸魔道」:生命能夠安定 下來了,自然我們就能夠降諸魔道,降伏種種 的欲求、煩惱、種種的張羅。所以我們要把問 題的重心抓出來。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愈簡 樸的人,他的心靈世界就愈豐富;生活愈複雜 的人,他心靈上是愈空虛。 四十二章經講記------38
但是,也有一些有錢人很有錢很有錢,可 是你到他家裡去看,他生活真的很簡單。我現 在不講名字,我們眼前我遇到有幾個家庭真的 非常有錢,我到過他們家,那真是你想像不到 的非常非常的簡樸,有這種信徒喔,他所用的 東西都是中古的。我也遇過一些信徒,他穿的 都是親戚朋友送給他的衣服,可是他很肯布施 做善事。你說他沒有錢嗎?很多錢,可是他就 是用來布施、做善事,他生活非常簡樸,吃素 念佛,他心安。 如果我們一直做欲望的奴隸,那是沒完沒 了的。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就了解到眾生 有這個毛病,所以這經文就告訴我們,如果真 正想追求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幸福與快樂的話, 對那些我們這輩子用不到、享受不到、只是替 人保管的這些東西,愈多的話是愈麻煩而已。 這是這部經的序分,讓我們了解到精神生 活和物質生活這兩個東西。這個時代出了問題, 就是我們太注重物質生活,而不注重心靈的昇 華淨化,那就是一隻腳長、一隻腳短,走起路 四十二章經講記------39
來彆彆扭扭的。雖然物質生活這麼豐富了,可 是我們就是安不下來,因為我們為了欲望不斷 地追求,好還要更好,就這樣子為滿足欲望而 追求。可是欲望永遠滿足不了,欲壑難填。 這是讓我們了解到,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 比較起來,精神生活是比較重要的。當然我們 不能抹煞物質的生活。如果一個人能夠重視精 神生活,生活簡樸了,他生活自然能夠減少許 許多多的麻煩——佛陀說「降魔」,我們是減 少許許多多的勞碌奔波。 ♘ 「於鹿野苑中,轉四諦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 證道果。」釋迦牟尼佛成道、了解人生的真理 了,是不是自己獨自享受法喜法樂?不是,他 要跟眾生分享。 佛經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他 的父族這邊派了三個人,母族這邊就派了兩個 陪他修行。古代的人看到兒子出家,想說出家 以後會不會很無聊,還有安全問題、要吃要用, 所以就派了五個人來陪他修道。當然這五個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40
自願的,不是被迫的。從父族裡面選出來自願 的三個,母族那邊就有兩個,憍陳如就是其中 的一個。據說這五個人當中,最先得道的是憍 陳如,所以在禪宗的禪堂裡面它不是掛佛像, 禪堂的正中間就擺了一尊憍陳如尊者,他是第 一個得道的。 據說這五個人一直陪釋迦牟尼佛在修道。 在修苦行的過程當中,釋迦牟尼佛餓得皮包骨, 據說他去恆河洗澡時,竟然沒有力氣爬起來, 差一點就被水沖走,最後終於爬上來。爬上來 時,肚子餓得要命,沒力氣,也沒有辦法悟道。 後來有牧羊女獻羊乳給他,釋迦牟尼佛喝了以 後,精神飽滿以後才悟道,坐在金剛座上悟到 四聖諦、十二緣起的道理。 從這個地方講起來,修道最基本的生理要 求還是要有,你沒有維持生命的基本要求是不 行的。有些人認為修道是不吃不喝不睡,那不 行,因為精神不濟的時候,沒有辦法打坐、沒 有辦法修道。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到底說了哪些法? 四十二章經講記------41
在哪裡說?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在鹿野苑,現在 還有那個地方。釋迦牟尼佛開始講的時候是講 四諦——苦、集、滅、道。四聖諦,第一個是 講到眾生生命的現象:人生是苦。 各位,你這麼一聽,那佛教就是悲觀主義 嗎?後來我研究釋迦牟尼佛講「苦」這個意思, 不是說人類沒有希望、沒有什麼光明,人生就 是悲哀的,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說,我們人生 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圍繞在我們身邊,人跟人之 間、人跟自己、人跟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問題, 只要我們出現生命就有不斷的問題出現在我們 身邊,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去面對它,它會面 對我們,你必須去解決它,這是很現實的。比 如說:家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父母親子女 的問題、夫妻的問題,乃至我們個人的問題、 生老病死這些問題。 佛陀講,人生有不少的問題,我們必須及 早的面對它、解決它,否則的話,如果你忽略 它,你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釋迦牟尼佛第 一個就講到「苦」。佛陀說,苦是逼迫性,不 四十二章經講記------42
斷地逼迫我們的身心。釋迦牟尼佛說,我已經 體驗到這個道理,我體驗到苦的逼迫性,你們 應該要去體悟;我已經真正的體悟到人只要出 現生命,就有這麼多的問題跟著我們。 所以我們講的「苦」,不是說人生沒有意 義,而是問題的發現,是人生問題的發現。人 生有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去面對它、去解決 它,要勇於面對現實,否則它會造成我們更大 的痛苦。 有人說:人生像什麼?當我們來到這個世 界上的時候,我們一個人哭,而大家在笑。我 們被生下來的時候,有沒有人哭?沒有吧。然 後當我們要離開世間的時候,有兩種情形:如 果我們這一生當中好好做人,遺愛人間,造福 世間,我們走的時候是一個人走,而很多人流 淚。這種人好不好?好啊,大家都捨不得,我 們常常會哀歎這麼好的人怎麼這麼早就走。所 以說,當我們來的時候,我們一個人哭,大家 在笑;當我們走的時候,如果我們這輩子好好 做人的話,我們含笑而逝,別人含淚相送。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43
個很有意思喔。就怕我們走的時候不是含笑而 逝,我們是死不瞑目,被人家指指點點的,還 說這個人怎麼不早點死,那就完了。這是值得 我們研究的問題,因為我們總有遇到這個問題 的一天,所以我們必須及早準備。 釋迦牟尼佛講世間是苦,是逼迫我們的, 這個陰影一直在跟隨著我們,永遠不離開,只 要我們出現生命,它就會跟著我們。為什麼? 生老病死,無常迅速。這就是佛陀講四諦法輪, 第一個講苦,逼迫性,我已知,你應當知道。 第二個講「集」。苦從哪裡來?苦不是無 緣無故的,不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也不是閻羅 王判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無知、煩惱去招 感而來的。剛才的「苦」是人生問題的發現, 「集」這是問題的分析,分析這些苦是怎麼來 的,是誰給我們的。 我們常常會埋怨「是你造成我的痛苦,你 使我悲哀、你怎麼樣子的」,事實上,是我們 沒有智慧,我們才會受騙。有一陣子一位信徒 打電話告訴我,「師父,有人打電話給我,說 四十二章經講記------44
我中獎了。」我說:「小心!那是騙子。」他 常常接到有人寄單子給他,說他中獎了,他必 須交什麼費用就可以領幾百萬,結果都是假的。 痛苦,你說是別人給我的,不對,是我們 沒有智慧,我起了貪心,貪小失大,我們才受 害。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們自身的痛苦是我 們自己的愚癡、無明、貪愛、瞋恨造成的,那 釋迦牟尼佛用一個字來解釋它,叫做「集」。 集就是招感性,你有這種煩惱、有這種無明, 你就會招感那個苦。 釋迦牟尼佛先把問題提出來,然後又把原 因分析,這樣子就好了嗎?不是,還有解決的 方法,叫做「滅」「道」。把這些問題解決了, 把問題消滅了,那就叫做「滅」諦。要達到 「滅」的方法是什麼?就是修種種的「道」, 八正道或是三十七道品、或者是六波羅蜜。釋 迦牟尼佛並不是把問題丟給我們以後,他就丟 下我們不管,不是。他分析問題,然後告訴我 們解決的方案。 這「四諦法輪」我們都會背,什麼叫做四 四十二章經講記------45
聖諦?我們都會背 「苦集滅道」,可是,不 是我們會背,問題就會解決了,我們必須有深 刻的體驗。在哪裡體驗?在我們身心、在我們 的家庭、在我們的社會、在我們人生的過程一 切切當中,真正的體會到人的生命有這麼多的 問題,有些是我們經驗的,有些是從親戚朋友 當中看到、我們感受到的。深刻的體驗以後, 我們必須面對它,早晚都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所以我們要及早的為這個問題好好的思考。了 解我們眾生生死的生命現象以後,我們進一步 的轉迷為悟,從不覺到覺知覺悟的生活當中, 才不會繼續的惡性循環下去。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他最先度憍 陳如等五人而證得道果,就是轉四諦法輪。 「法輪」,我們也簡單介紹一下。所謂法輪, 就是把佛法形容成像輪子,像壓馬路的壓路機。 我們在一個地方開了條路,把路面壓平了以後, 車子就可以通過,走路也很舒服。在我們成長 的歲月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挫折、考驗,我們 內心裡面被現實生活好像針一樣扎得千瘡百孔, 四十二章經講記------46
然後我們通過佛法理性的思維,理性的面對、 思考,佛法把心裡這些千瘡百孔、把這些挫折 整個撫平,就像輪子把地壓平了,車子好走, 人也好走,沒有危險。法輪,就是形容佛法像 輪子一樣,撫平我們內心裡面許許多多煩惱痛 苦。 ♘ 佛陀說法,有不同的聽眾,有的先出家、 有些慢出家,有的先親近佛、有些慢親近佛, 所以下面一段經文就說:「復有比丘所說諸疑, 求佛進止。」還有許多比丘慢出家的、或者是 佛在說法的時候他不在,因為當時佛的弟子是 到處去托缽化緣然後修道,所以有的時候佛對 一群比丘說法,另外一群就沒有聽到,所以有 許許多多對於佛陀所說的道理還有許多疑問, 就來請佛開示,求佛進止,怎麼修、怎麼樣才 是正確的。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 敕。」佛陀按照他的問題給予合理的答案,這 些弟子們合掌敬諾,而順尊敕。「敕」是上對 四十二章經講記------47
下,上對下的一種指導就叫做「敕」,是上對 下的一種訓示。 這是講到這部經的序分。
四十二章經講記------48
參、正宗分 第一章、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 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 者,能飛 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 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 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 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 陀洹者,七 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 斷,不復用之。 現在我們就開始講正宗分。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辭 親出家」。各位有沒有辭親出家?這部經不是 對我們說的嗎?事實上,這個地方的「辭親出 家」有很多意思。 各位有沒有辭親?什麼時候辭親?我們很
四十二章經講記------49
早就辭親了;母親再愛我們,懷胎十個月以後, 她會把我們趕出來,然後把臍帶剪斷,算不算 辭親?也算辭親。也不是說把你嫁出去之後才 叫辭親,現代小留學生十幾歲就出國,到美國、 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從小把他送出去留學, 這算不算辭親?也算辭親。 再說「出家」,各位有沒有出家?頭髮沒 有理掉沒有出家,但是,我認為在座的我認識 好幾位信徒已經「出家」了,他留著頭髮長長 的,可是他還是出家了,為什麼?沒煩惱;信 佛學佛沒煩惱就是出家,心理已經出家了。我 們內心裡面煩煩惱惱的,就是住在煩惱家。我 們心裡面瞋恨人家、嫉妒人家、埋怨人家,然 後自己痛苦,別人看到你這副臉也不想跟你做 朋友,那你沒有出家,因為你始終住在煩惱家。 你不要以為理光頭、穿出家衣服叫出家,那是 身出家,身體出家。如果身出家了,一天到晚 想我如果有車子有房子有什麼,那有沒有出家 呢?心沒有出家。 各位,今天下午你們有沒有出家?也算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50
辭親出家,知道嗎!你坐在這邊一兩個小時, 也沒有大吃大喝,也沒有吃喝唱跳,飲食男女 都沒有,我們在這邊研究生命的問題,當下身 心很安靜,當下心裡沒有煩惱,所以各位已經 出家一個下午了。所以這部經不是單單對出家 人說的,是對所有人說的。 辭親出家做什麼?我們信佛學佛、參加佛 學講座、我們信仰宗教做什麼?釋迦牟尼佛不 會告訴你「你只要信,你就得救了」,不是, 最重要的是今天下午要講的四個字,叫做「識 心達本」,就這四個字。 每一個人都有心,請問什麼叫做心?再過 幾天我要到台南竹溪寺演講,我的題目是『心 心知我心』。這個心很抽象,可是似乎又感覺 到不離開我們。這邊只能簡單的跟各位報告: 第一個,心離不開我們的身,沒有這個身 你怎麼去察覺出我們有心? 第二個,這個心它是不斷在出現,跟事有 關。我們想一個人、想一件事情、想一個東西, 人、事、物,所以這個心必定有一個東西讓它 四十二章經講記------51
抓住。中國人把「心」上面加一個「相」,叫 做「想」,心的上面有一個形相——人、事、 物,這就變成「想」。 我們心不斷地掛念人事物,所以心離不開 人事物,人事物也離不開我們的心,這兩個搭 上線的時候,讓我們有種感覺,這種感覺或者 是快樂、或者是不快樂的。我們人之所以痛苦, 就是對身、心的交互作用不了解,而產生了許 許多多的痛苦。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我們太重視外 在世界的研究,我們從現實的地球不但研究不 夠,我們還研究到太空;不但研究太空,我們 還派太空船,經過七年才到達水星、火星、金 星,我們不斷地去往外追尋,請問是不是沒完 沒了?從現在世界的科技來看,我們了解到許 許多多的星座,我們用電子顯微鏡、望遠鏡把 幾億幾億光年以外的世界都拍照回來,然後我 們也派太空船到火星、水星、土星去拍照,看 到很多的照片,我們一直想找到另一個可以居 住的星球。這個世界有六十幾億的人,再過二 四十二章經講記------52
十年大概變成九十億人,世界裝不下了,趕緊 去找另外一個星球是不是有水,只要有水就有 生命,我們就可以移民到那邊。 釋迦牟尼佛說,別傻了,別瘋了,不要走 這個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就是無限的 寶藏,沒有去開發而已。當我們了解內心的世 界,我們身心安頓下來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解 決了,這個世界即使有一百億的人,照養可以 養活。但是這個世界不能提供我們無限欲望的 追求。 我們人類所需要的,英文字叫 need,需 要。I need,我需要。我需要溫飽,這個世 界可以滿足我們,但是它不能滿足我們的欲望。 我們講欲「望」,英文字也叫 want,want 是 無窮的,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這個地球滿足 不了人類的欲望。 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往我們 自己的內心深處去解決。佛陀告訴我們,我們 的內心就是無盡的寶藏,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是 一個尚未開發的無盡寶藏,如果我們不在這方 四十二章經講記------53
面下功夫的話,而向外去追尋外在的世界,就 迷失了根本,捨本逐末,最後這個問題是沒有 解決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各位比較容易了解。有 一個老母親跟兒子到沙漠地方去旅行,有一天 車子故障了,要換輪胎,這個兒子就用千斤頂 把車子頂起來,換輪胎、修理某一部分的機器 零件。當這個兒子在車子底下東摸摸西碰碰的 時候,忽然間千斤頂故障了,就這麼壓下來, 這個兒子就被車子壓住了。這個老媽媽一看到 兒子被車子壓住,在危險緊急當下,她就把車 子扶起來,讓兒子跑出來,然後車子放下來。 兒子說:「老媽,你的力量好大,你竟然 可以把車子抬起來讓我出來,不然我被壓住真 的是完蛋了。」兒子說:「你再試試看,你再 展現你的功夫給我看看,好不好?」媽媽說: 「好啊!」可是她要搬的時候就不能搬動了。 這就是說,我們的內心裡面有一股很強大 的力量,但是當我們有分別心、執著心、妄想 心,這整個力量就消失了。因為在危急那一剎 四十二章經講記------54
那,媽媽的內心裡面是無我,沒有我,也沒有 考慮到我的能力有多大、車子重不重,她沒有 考慮,她已經沒有這個念頭,她的念頭裡面只 有愛,她只有一個念頭:「我的兒子不能死, 我的兒子不能受傷,這個時候我如果不把他救 起來的話,在這沙漠裡面沒有人可以救我們 了。」所以在那一念當中,車子就讓她給抬起 來了。 在我們佛門裡面也有一個故事。鳩摩羅什 在小孩子的時候,他到寺廟裡面看到一個缽很 大,他就很頑皮的把缽拿起來玩。人家就說: 「好厲害,怎麼一個小孩子會這樣子?」但是 再叫他拿的時候,他拿不起來了。 在我們中國也有一個李廣,各位聽過沒有? 李廣用箭射老虎。據說他的父親被老虎吃掉, 他很生氣,他要報仇,就拿了磨得很利的箭到 深山裡面,見到老虎就要射。他遠遠看到一隻 老虎,他射過去以後,箭穿進去了,走過去一 看,原來是石頭。他想:「奇怪,我的箭怎麼 能射穿石頭?」他覺得很奇怪,重新再來,再 四十二章經講記------55
射的時候,因為他的心念認為那就是一顆石頭, 我用箭試試看要把它射穿,結果他再射就射不 穿。他最先那一念是當作老虎,後來就當成是 石頭了。 所以,心的力量是一個我們還不了解的領 域,內心的世界是非常複雜、非常豐富的,佛 經裡面就用三個字來形容,叫「無盡藏」,無 盡的寶藏。這個無盡的寶藏——心,如果我們 能夠全盤了解它、破解它、掌握它的時候,我 們的生命才能夠安頓下來。各位,破解的 「破」是一個「石」字加一個「皮」字,要把 石頭剝一層皮,容易嗎?不容易!所以我們要 破解我們內心的世界,要下相當大的功夫。 釋迦牟尼佛開宗明義就是讓我們知道,世 間人只知道往物質的、人事上的去開發,把責 任交給科學家、社會學家去處理,事實上,我 們每一個人有一塊必須去開發的領域,有無盡 的寶藏,簡單叫做「心」,這就是我們人類一 切問題的根本。對於這個根本,對於這個心裡 的世界,如果我們不去了解的話,我們會捨本 四十二章經講記------56
逐末的往外去追尋。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掉進海裡 面,你往大海一直游,是愈陷愈深愈陷愈深, 但是如果我們往陸地游的話,是愈來愈淺愈來 愈淺,然後我們著地的時候覺得好舒服,安全 了。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只知道往外 在的人事物去追求,這個世界還不夠,另外一 個世界我們也要了解,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也想 到那邊去,那是沒完沒了。 以目前的科技知識來看,這麼多星球當中, 最好的一個星球叫做地球,知道嗎?我們說水 星,事實上水星沒有水,應該講「水」星是地 球,地球有水,地球有三分之二是大海。一般 來講,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剛生下來時 百分之八十是水,年紀愈來愈大的時候,水分 慢慢愈來愈少,水會乾枯,大概百分之六十。 剛才我們說過了,地球這個星球可以養活 我們全人類,不管你是九十億、一百億都可以 養活,就是不能滿足我們人類的欲望。如果我 們繼續一直往外追尋人類的幸福和平,而不知 四十二章經講記------57
道往內在心靈世界去開發的話,那叫做捨本逐 末,找不到答案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開宗明義 的先告訴我們,要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乃至 我們個人私心的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方向,那 就是要識心達本。 ♘ 「解無為法」:心靈的真相、宇宙的真相、 這個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我們用三個字來形 容,叫做「無為法」。也就是說,有為法的真 實相,叫做「無為法」。 有形有相的世間,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 這一切一切千差萬別,我們叫做「有為法」。 為什麼是有為的?形形色色的這一切都是有為 有漏,它佔有體積、佔有空間,有形相、有作 用,千差萬別,也有煩惱。 而存在的一切都是被動的存在,不是主動 的存在,是許許多多的條件排列組合,它不是 自己成就自己,不是自成,是因緣所生的。在 這麼複雜的因緣當中,這些有形相、有作用、 有煩惱,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無以名之, 四十二章經講記------58
就叫做「無為法」。它不是去造作的,是本來 就是,法爾如是,不可以以體積的大小、存在 的有無、品質的好壞用這種二分法去認識它, 超越了相對的觀念,我們說這就是「無為法」。 也就是說,心也好,心理的、生理的、物 理的,所有這一切一切它真正的本來面目,我 們給它一個名字叫做「無為法」。「說似一物 即不中」,那怎麼去說它呢?沒有辦法說,完 全要自己親自體驗,因為我們眾生的毛病,說 什麼就執著什麼。你說大,那麼小就不是了; 說乾淨,那髒的就不是了;你說很棒、很小、 很好、很不好....,都不是。 「無為法」不離開「有為法」,而在「有 為法」當中我們要去證悟它的如實相,這個就 是要靠我們說的功夫,要花一番功夫。我們剛 才說石頭剝一層皮,破解它不容易。有沒有辦 法? 有。哪些人想了解這些?那就是沙門, 「名曰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 可以了解無為法。 沙門,就是修道的人,想了解生命真相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59
人、想了解宇宙真相的人、想淨化自己身心的 人,意思是這樣子。我們講:沙門是勤修戒定 慧,息滅貪瞋癡。 ♘ 「常行二百十五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 成阿羅漢。」這是講到沙門分很多層次,如果 想成為一個生命的大自在者,最基本的條件就 是要守戒。 我一直在研究戒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講這 麼多戒,不是來束縛我們的身心,我給它一個 名詞——「戒,就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生存之 道」,這樣就容易理解了。人和人之間有許許 多多的想法、看法、態度、觀念不同,所以一 定會起衝突;你認為對,我認為不對;我認為 對,未必你認為對,這就會產生問題了。人和 人之間一定有一種共同遵守的規律,這是我們 人類的生存之道,如果大家照著這種規律的話, 大家都可以生存的很好。 出家有出家的戒條,在家有在家的戒條, 釋迦牟尼佛分的很清楚。在家因為有父母妻子 四十二章經講記------60
兒女,所以在家的戒條不同,比如說五戒、八 關齋戒、在家菩薩戒;出家的話,就有沙彌、 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各個 不同。這個地方講「常行二百五十戒」,這是 對出家的阿羅漢、出家的比丘來講,是要守二 百五十戒。 各位,你看到要守二百五十戒,有多難! 事實上,二百五十戒就是五戒把它嚴格化而已, 所有的戒就是五戒。不管你是菩薩戒也好,二 百五十戒也好,比丘、比丘尼戒也好,菩薩戒 也好,其實濃縮起來就是五戒。 這五戒,我簡單的跟各位報告: 五戒的第一個就是尊重生命。所有存在的 一切都有它各自的生存權利,我們要學會尊重, 所以五戒的第一個就是尊重生命,不要隨便去 傷害眾生的生命。 第二是尊重別人的財產。別人的一分一毛、 一草一葉,凡不屬於我的,我們都要尊重別人 的財產。也就是現在所講的智慧財產權,我們 不要盜版,不要侵犯別人的智慧財產權,那會 四十二章經講記------61
被告。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告 訴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的財產,所以不偷盜。 第三,為了維持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幸福 的家庭才會培養出好的子女,現在單親家庭很 多,造成社會問題很嚴重,所以釋迦牟尼佛規 定在家就是不邪淫戒,出家就是不淫欲戒。釋 迦牟尼佛認為,一個家庭最好就是一夫一 妻, 這樣子比較不會產生許多的社會問題。 我們知道台灣每一年大概三對有一對離婚 的。台灣一年出現新生的人口,以前大概有二 十五萬(約一個台東縣人口),現在才二十萬。 但是每年流產的有四十萬,這四十萬當中,十 幾歲到二十五歲之間流產的就有二十五萬。所 以我們將來要投胎轉世很難,各位有沒有想到 這個問題? 尤其,要投胎轉世到台灣這個寶島很不容 易!我們有兩千三百萬的人,死了以後要投胎 轉世,一年才二十萬個機會,不容易。在這二 十萬人當中,又怕投胎到娶越南、寮國等知識 水準比較低的。現在七、八個孩子當中就有一 四十二章經講記------62
個是混血。我們不是瞧不起那些家庭,不是這 個意思,是說那個家庭的母親都不懂中文的話, 不曉得要教我什麼,在那種家庭想要受好的教 育比較難。所以現在我在選我將來在哪裡投胎, 一定是要受菩薩戒、三皈五戒的家庭,我要先 選好,將來投胎轉世才不會找錯地方。所以要 投胎轉世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個健全的家庭, 最基本的就是一夫一妻,比較不會感染許許多 多的病,什麼愛滋病、奇奇怪怪的病;然後夫 妻同心協力的,有一個幸福家庭,才會有好的 子女。所以釋迦牟尼佛對在家眾就說不邪淫戒, 對出家人來講是不淫欲戒。 第四,釋迦牟尼佛認為人類的很多問題, 很多是因為口沒有修口德,所以要守不妄語戒、 不惡語戒。不妄語、不挑撥離間、不兩舌、不 惡口、不綺語,這是我們修道人來講很重要的 戒條。 我們人世間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這張嘴 巴喜歡說人家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事情, 四十二章經講記------63
那是最不好的事情。除了嘴巴說還不夠,我們 還登報紙,還用媒體、電視來破壞人家。台灣 這幾年就是大家不守妄語戒,口水一大堆,口 水戰,那口水流多了,結果就招感土石流,這 是很自然的。我們內心裏面總是去挖人家的瘡 疤,最後老天爺就警告我們;因為外在世界是 我們內心世界的反射、投射。 剛才我說過了,這個世界的好壞,是我們 大家的集體創作,裡面包括我們的內心、包括 我們的口語、包括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如法 的話,外在的世界就會變成美好,心淨國土淨; 心不淨,所以國土不清淨。 你看去年冬天還有颱風,冬颱,還下了大 雨;你看現在已經三月了,前一陣子不是埔里 還飄雪嗎。所以大家心理要有準備,台灣以後 不是洪水就是旱災,要不就是雨太多,要不就 是沒有水乾旱,要不然就是酷冷,不然就是酷 熱。現代人講話喜歡講「酷」,「你很酷」, 殘酷的酷,世間還沒有這現象出現的時候,我 們人類的口語已經出現了,都是用「酷」。所 四十二章經講記------64
以台灣將來必定是酷冷酷熱,要不然就是水災, 要不然就是乾旱。所以出門的話要注意衣著, 冷熱的都要準備,隨時會變天。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世間的這些現象, 都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口語、我們的行為展 現出來的。 五戒——殺、盜、淫、妄,還有一個酒, 酒會迷失我們的心性。釋迦牟尼佛當時沒有安 非他命、沒有嗎啡、沒有煙、沒有檳榔,那我 們可不可以用?不行。雖然酒戒裡面沒有講到 檳榔、嗎啡、煙酒這些名詞,只要是傷害我們 的身心,讓我們降低智慧的就不要吃,所以煙 酒檳榔這些都不好。 賭博是屬於什麼?屬於盜戒。因為你嬴了 錢,別人不高興,所以賭也是不好的。佛經裡 面不講「賭」,他講「盜」,偷盜的盜,你拿 了別人的財物,讓人痛苦,他也許就會反過來 傷害你。 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戒條,簡單說就是五 戒。五戒是全人類的共同生存之道,過去如此, 四十二章經講記------65
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比丘比較嚴格,把它擴 充為二百五十戒。 ☆ 如果我們能夠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常行 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就能夠成為「四真道 行」。什麼是四真道行?就是初果、二果、三 果、四果真道行。為什麼形容成「真道行」? 真正的生命之道,真正的把問題解決了。因為 不是像一般人以人事物的追求來解決問題,而 是從我們的內心深處去嚴守戒律,讓我們身口 意三業清淨了,就可以成為阿羅漢。 阿羅漢,我們翻譯成「殺賊」或「無生」。 殺賊的「賊」,就是內心裡面的煩惱。殺賊, 殺掉了內心裡面所有的無明貪瞋癡,全部解決 了,就叫做阿羅漢。 世間有一句話:「征服別人叫做英雄,征 服自己叫做聖賢」。你率軍隊把別人殺死了, 那是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能征服 自己叫做聖賢。把我們內心的不淨,把我們身 口意這些不清淨、不合理的,傷害自己傷害別 四十二章經講記------66
人的一切行為斷掉,真正了解人生的大道了, 真正解脫了,這就叫做阿羅漢。 一般人把阿羅漢看成不好的,台語怎麼講 呢?說「羅漢腳仔」。世間人以為阿羅漢是不 好的,是自了漢,事實上,能夠自了是不簡單 的。一個人能夠真正讓自己身心清淨,那真的 是很不簡單。徹底的征服自我,不再做自我妄 想、欲望的奴隸,這就是很了不起的。所以一 般人說阿羅漢是自了漢,其實自了漢也是不簡 單。一個人能夠真正徹底的淨化他的身心,他 絕對不會再去傷害人了,他不會造成別人的困 惑了,這種人真的是值得我們尊敬。 ♘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 地」: 這個對各位來講可能比較難以去思議, 人怎麼能飛?人怎麼能變化呢?千變萬化不是 變千面人了嗎?而且他的壽命是幾百億劫、幾 千萬億劫?「曠劫壽命」、「住動天地」,這 些形容詞我們會覺得好奇怪。因為我沒有證到 阿羅漢,我也不會飛,我的壽命也是有限,所 四十二章經講記------67
以要我去談阿羅漢的境界實在是很難,我們只 知道這是一個聖境,是聖人的境界。 我們以本身來講就好了。各位,我們人在 台中救國團,說不定你的心不在這裡,飛到哪 裡去了?飛到你家裡面。小寶寶不曉得有沒有 換尿布?速度快不快?一下子心就飛到你家了。 甚至你的孩子在美國留學,你現在在思念他, 你一念當中已經到美國了。你覺得月亮那邊有 多好,有一天我到月亮那邊,你的心已經到月 亮了。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可是我們這顆 心不能連續。 各位請注意這個問題,假如有一部車子開 了十公尺壞了,修一修,又開了十公尺,又壞 了,這部車子能開嗎?不能開。假如這個車子 沒問題,一發動以後,只要你方向盤抓好,油 門控制好,剎車控制好,開車的人技術好,只 要有油,他不斷地開,他可以從基隆一直開到 屏東,因為它沒有停下來,你看它的能量有多 大。 四十二章經講記------68
我們的心就像這部爛車子,走走停停走走 停停,我們從基隆到高雄要走到何年何月何日? 而且高速公路也不准你拋錨停在那邊,萬一後 面的車子撞上來的,真的很危險。我們的心若 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東想西想,它的力量就 這麼薄弱。而一個聖者的心念不像我們這樣子 東想西想、妄念紛飛,所以他的力量很大。 而且,我們的心念還一個很糟糕的,就是 前念跟後念不相關、不相連。你現在想到東, 一下子又想到西,完全無關;你一下子想到台 北,一下子想到台南,根本無關。我們眾生的 心念還沒有經過訓練的時候,這顆心是有點瘋 狂的意識。 我們說「瘋子」,瘋子他是這個念頭一起 來他就去做,他沒有去考慮後果,他的念頭是 前念後念不能連結的。所以認真講起來,我們 也是半個瘋子,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這很嚴重的問題喔。我們的念頭是前後不能連 貫起來,而且前念跟後念是截然不同,完全是 無關,所以我們是半瘋,如果你不好好修的話, 四十二章經講記------69
有的時候真的會出問題。 阿羅漢不會半瘋,他才有這個本事。他的 心念是一個直線、實線的,不像我們是點點虛 線。他也不會像我們有一個「我」、有一個相 對世界,他沒有相對的觀念,他已經把「我」 這個概念去除了,自我的意識已經完全斷除了, 所以有穿牆走壁這一切(神通)的現象。 我們只能去相信聖人的境界——飛行變化、 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我們只要用相信去理解 就可以了,不必再去研究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如果要了解的話,你無我就達到這個境界了。 現在我們有「我」,所以我們想像一切都是以 自我為中心,那自我為中心的時候,就限制了 我們的一切能量。因為有「我」這個分別心, 我們的能量一切都受到限制。所以生命成長當 中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有「我」。阿羅漢已 經達到無我,他不再受限制了。 現在我們又來研究一個問題,曠劫壽命好 不好?各位,給你活一兩百歲,可是你走路要 有人攙扶,這樣好不好?不好。你活到兩三百 四十二章經講記------70
歲,眼睛都看不到,吃東西也沒味道,好不好? 也不好。又要人幫你洗澡,大小便要人家伺候 你,也是不好。 其實,我們也是曠劫壽命,我們也是活了 不知道幾億萬劫,出現生命不曉得幾萬次了, 加起來也是一樣曠劫壽命。可是遺憾的是什麼? 我們不曉得交了多少次的學費(壽命),到現在 還是迷迷糊糊。所以這一生當中有一件大事情, 什麼大事情?生死事大。禪宗有這句話「生死 事大」,「生死未了,如喪考妣」,就是說生 死這件大事沒解決的話,始終是心理上的結, 這個結在我這一生當中非把它解開不可,如果 我不解開這個問題的話,來生還是碰到這個問 題。 幸好佛家有輪迴轉世的思想來幫我們解決, 否則的話,我們不曉得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乘著我們的願力,我們修福德,這些 福德會讓我們一生一世愈來愈圓滿。所以,雖 然我們迷迷糊糊過日子,但是我們知道還有輪 迴轉世、三世因果,單這樣子的話,我們的身 四十二章經講記------71
心就能安定下來。 有些人問我:「師父,你將來怎麼辦?」 我說:「我涼拌。」怎麼涼拌?我說:「我去 投胎轉世就好了嘛!願力、業力,那就可以投 胎轉世嘛。」他又問:「師父,你為什麼投胎 轉世?你為什麼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說: 「對啊!因為很多信徒這一生當中護持我,護 持三寶,我還有責任,我怕他們來世迷迷糊糊, 所以我來生轉世的時候,一個個找回來,點醒 他不要被現實的五光十色迷惑、當迷糊蛋了。 我一個個找回來,度化他們,這是我的責任感、 使命感。」所以佛家這種投胎轉世的觀念,真 的可以讓我們安心立命下來。 ♘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 九天,證阿羅漢」:接著我們講比阿羅漢差一 點的,叫做「阿那含」。阿那含叫做「不來」。 《金剛經》裡面有阿那含,翻成「不來」,他 不再來這個世界了,他到第十九天去投胎轉世, 不再來這個欲界。阿那含到十九天繼續再修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72
話,可以成阿羅漢。我們現在不去研究阿那含 的去處。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 得阿羅漢」:阿那含再次一點的就是斯陀含, 斯陀含還要一上天上、一還人間,就是一往來, 這叫做斯陀含。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 證阿羅漢」:再次一點的話就是須陀洹,須陀 洹他已經見到生死的邊際了,還必須受七次的 生、七次的死,他就能夠證到阿羅漢。 這是講到為什麼分四種層次,最主要就是 執著——對生命的執著。只要有一點點的執著, 你就會去召感生死,所以我們不用去追求什麼 生命的永恆。我們不斷的取這個「我」,我要 怎麼樣、我要活下去、我要存在...,我們不斷 地告訴自己,潛意識的、有意無意的、甚至在 夢中也會有「我」的念頭,那這個有「我」的 念頭自然就會去召感生死。 當你把「我」的念頭斷盡的時候,那就叫 阿羅漢;還有習氣在的時候,我們說阿那含、 四十二章經講記------73
斯陀含、須陀洹。你這最初最初的一念生相無 明(亦即根本無明、無始無明)還沒有斷盡的時 候,就是不圓滿。有我執的話,他的生命就被 束縛住,就必須去投胎轉世,必須去償還種種 的業報。我執就像一條線束縛了我們,須陀洹、 斯陀含這些都是解開生命束縛力的聖者。 你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想所念所思、 所行所說的一切,一定是以自我為中心,我最 重要、我第一、我比人好、我比人高一等;要 不然相反的,我們就自我否定,我什麼都不行、 我沒讀書、我沒學問、我很差勁。不管怎麼樣 子,你還是有一個「我」,一個是自我膨脹的, 一個是自我貶值的。不管你是膨脹也好,貶值 也好,都是跟「我」掛上勾;跟「我」掛上勾 以後,你的煩惱、 你的生死就不斷湧現出來。 ♘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這 是一個譬喻。 我們的手切斷了,以現在的科技還可以把 它接回去,在古代是沒辦法,切斷就斷了,現 四十二章經講記------74
在有顯微鏡接神經、接骨頭,骨頭斷了還可以 用鐵把它接在一 起。 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了解到,人生不是僅 僅追求飲食男女、吃喝玩樂,如果我們不斷地 追求這種外在的飲食男女、吃喝唱跳,煩惱是 沒完沒了。但是,佛陀並沒有說我們要修道就 不能吃喝穿住,那是我們生理上最起碼的基本 要求,還是須要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還是要喝 牛奶,身體健康才得道。如果沒有生命,或是 生病沒有力氣,怎麼打坐呢?不可能的。 這個地方「愛欲」是指什麼?除了我們生 理基本需求以外,過度的、過分的去追求無止 盡的欲望,那是捨本逐末,你的問題是永遠解 決不了。如果我們把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斷掉的 話,「如四肢斷」,就像四肢斷了,以後你就 不會惹上許多的麻煩。這是讓我們了解,我們 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僅僅追求更多的物質、 更多的欲望欲求來滿足心理。 各位,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會用到信用卡、 金融卡,還有最基本的存摺,如果我們把精神、 四十二章經講記------75
時間、體力,不斷地希望我們存摺的零愈來愈 多的話,那你生命的存摺就愈來愈少,你心靈 的存摺會愈來愈少;心靈的存摺少,你的心靈 空虛,你就會愈去追求愈多的物質來滿足你銀 行的存摺。所以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滿 足我們的衣食住行以外,追求心靈上的存摺是 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有智慧有悲心,我們去造福人間, 這時候利滾利,叫做複利;因為我們的愛心、 我們的悲心去幫助一個人,這個人受到幫助, 他成功以後他又去幫助別人。當我們離開人間 的時候,這分愛心、悲心繼續在利滾利,這叫 遺愛人間。 所以,在人生的追求當中,我們除了追求 衣食住行的安定、最基本需求以外,最重要的 是怎麼樣去充實我們內心的世界。內心是一顆 無盡的寶藏,尚未開發,等待我們大家共同來 開發,而這部經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開發內心 無盡寶藏的方法,所以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一 部經。 四十二章經講記------76
第二章、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 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這是講到修行的大原則。 我們講修道,這個地方說「出家沙門者, 斷欲去愛,識自心源」, 「識自心源」跟第 一段所說的「辭親出家,識心達本」,一再的 啟示我們,人的生命當中有物質的生活、精神 的生活,有外在的世界、有內在的心靈。 現在的開發中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可以 說我們對外在的世界物質的了解、發明,已經 超越我們對內在世界、內在精神的開發了。依 佛的眼光來看,如果一個人不能了解內心世界, 不能掌控我們內心世界,即使我們有豐富的物 質生活,不見得我們就會很快樂很幸福。 但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如果我們只 講求心性的探討,不重視物質上的發明,往往
四十二章經講記------77
太重於心而不重於物的話,會變成落後的國家。 從歷史上看起來,我們中國人講求心性的追求, 所以我們比西洋的科技落了一大截。過去我們 歷史上也有科技的發明,可是會被認為是雕蟲 小技,對物質的發明瞭解被認為是不及心性的 探討,所以我們科技上落了一大截。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西洋的科技他們著重 於對世界的征服理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 有知識就可以了解世界、就可以征服別人,所 以大致的說,西洋的人生觀比較屬於追求外在 的世界,是凸字形的,外凸形的,去征服世界、 征服太空、征服別的民族。在西洋的思想,是 以打破紀錄為人生最高的訴求,快還要快,薄 還要再薄,超音速,一切都是以打破紀錄作為 人生的一個最高訴求,所以在科技上、物質上 的發明,它是領先的。 像印度的哲學、東方儒家的思想、佛家的 思想,就比較屬於向內,內凹形的一種哲學, 講求心性的哲學。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好哪一個 不好,在我認為一個是外凸形,一個是內凹形, 四十二章經講記------78
剛好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太過於外凸形的世 界,人不斷的超越紀錄、打破紀錄,當然會提 升科技文明,可是心靈上無所依止,所以不斷 的向外追尋、向外理解追求,結果精神病患愈 來愈多,犯罪的技巧愈來愈高明。而太過於心 性的追求,忽略物質追求的時候,往往在這個 世界上是不能生存的。 所以佛教講到五明,說「菩薩當於五明中 求」,除了內在精神的探討(內明)以外,還著 重醫學的醫方明、科技的工巧明、語言的聲明、 邏輯的因明,這是大乘佛教特別著重五明的要 求,既不偏重於心性的探討,也不偏重於物質 的追求,而是要適當的內外兼修,就是菩薩當 於五明中求。 這個地方佛告訴我們,所謂出家沙門者, 專心於宗教的、心靈的探討,他就是放棄世間 物欲的追求。所以「斷欲去愛」並不是說把所 有的欲望都去掉,而是把他的精神向內去探討。 「識自心源」,前面我們講過,我們的內 心在佛經裡面怎麼講呢?叫「無盡藏」,是無 四十二章經講記------79
盡的寶藏。世間種種的發明,如果認真的去追 求了解的話,我們會發現到世間許許多多的發 明,都是為了滿足內心妄念的需求;我們內在 的妄念無量無邊,所以世間有種種奇奇怪怪的 東西,讓我們內心去享受那種刺激,滿足內在 妄念的需求。那作為一個宗教家,他必須向內 在的自心好好的探討,下一番功夫,識自心源 ——我為什麼會起這個念頭?念頭從哪裡來? 為什麼會有這些念頭?這念頭怎麼產生?怎麼 變化?怎麼消滅?這一切的過程不是我們用想 像的,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往內在心靈探討的過程當中,大乘佛法 有它獨到的地方。就是我們不會有一個主觀的 我、主觀的心,有一個客觀外在的一個什麼世 界或者是一個道理,能、所是雙亡,這是很特 別的地方,是我們談到修道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在修道的過程當中,絕對不是去追求一個主觀 的、內在的、絕對的心、主觀的什麼意識,如 果我們這樣走,第一步就錯了,因為內在主觀 的心或意識一轉就變成神,就說「我見到神、 四十二章經講記------80
我見到什麼」,修道的過程不是這樣子的。 「達佛深理,物無為法」:真正通達佛陀 甚深道理的人,他悟到無為法了。所謂無為法, 就是有為法的真實相。身心世界一切都是有為 法,它的本來面目,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就叫 做無為法。 通達諸佛甚深教理,了悟了所有有為的如 實相——無為法,它的結論一定是「內無所得, 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在悟道的 那一剎那,絕對不會有一個主觀的自我意識、 以及客觀的世界道理。這是談到修道一個很重 要的觀念:主客雙亡——主觀的我、及客觀的 理這些都不可得。 那麼,到底悟道的當下是什麼樣子呢?就 是對自我身心的如實相,如實的理解到無常、 無我,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身心,一切一切身 心世界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快速的生滅變化 當中,找不到永遠不變的主體,沒有一個主觀 的我,也沒有一個客觀的理或是世界。現象還 是現象,有現象、有形態、有作用,但是找不 四十二章經講記------81
到一個本體。因為本體一變的話,會變成上帝, 世間產生萬事萬物的第一因。在佛教不講第一 因,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無念無作」,沒有一個能念的我、 及所念的道理或者所念的世界,一切都是如幻 如化,無常無我。也沒有一個能修的我證到一 個什麼,所以說「非修非證」。如果我們有一 個能修的我、以及被我所修的法,能證的我、 以及被我所證的道理,這個能、所還存在的話, 那就是一種執著。這是我們修學的一個總綱。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在 修學的過程當中,也不會說有初果、二果、三 果、四果,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諸種種 的位置;名字上是有。可是各位了解的,不是 說你證到初果的時候,你看到什麼;也不是說 你證到二果、三果,你會看到更奇奇妙妙的世 界;或者是說你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的時候,看到的境界、時地物又不同,不是的。 在信佛學佛修證的歷程當中,我們講到證到什 麼果位,不是說見到什麼,而是你掃掉那些執 四十二章經講記------82
著,你的執著掃得越乾淨,果位越高。 《心經》裡面說「無所得」,「以無所得 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這是一個修學的總綱。 所以,「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 道」,就是徹底打破自我的執著,只是如實的 了解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沒有什麼執著了, 也沒有執著「不執著」,我們就簡單的叫做 「道」,叫作修道。 各位不要以為修道的時候,我見到佛、我 見到觀世音菩薩、我見到地藏王菩薩,那你見 的跟我見的不同,到底誰對呢?有些人說他看 到上帝,有些人見到光,有些人見到蓮花,有 些人見到什麼.......,實際上,我們見到什麼, 那都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像的,只要是用想 像的、想要的,那絕對是大家都會不同。 現在佛告訴我們,修道不是我們想像,也 不是我們想要,只是如實的了解我們身心世界, 一切一切都是快速生滅的無常變化當中,找不 四十二章經講記------83
到一個主觀的我,無我。這樣子的話,大家就 有一個共同的修道目標了,就是了解身心世界 的如實相。這身心世界的如實相,無以名之, 我們說了解身心世界如實相的人,就是修道的 人。你不要以為修道的人就是飛簷走壁、能夠 穿越石頭牆壁、會到泥土裡面活幾天、有神通, 不是這樣子的。修道是對自己的心性徹底的了 解,不再迷惑了。 達摩祖師來到我們中國的時候,人家說: 「你來做什麼?」他說:「我來到東土,我要 找到一個不被萬法所迷惑的人。」我們眾生不 是迷身就是迷心。當我們迷在我們的心,把這 個心一轉,轉變成上帝、變神、變佛,這些都 是我們的執著。所以第二段就是告訴我們:修 道只是徹底的了解身心的如實相,這是修學的 一個總綱。
四十二章經講記------84
第三章、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 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 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這是講到出家的沙門。 在當時印度有一種風俗,因為印度人的壽 命都不是很長,他們能夠活到四五十歲就很滿 意了。他們大概十幾歲就結婚生子,十五、六 歲結婚是很正常的,十一、二歲結婚多的是。 結婚生子以後,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一段時間 以後,大概四、五十歲以後,就叫做修道時期。 所以印度當時社會有這種習俗,他們把人生分 三個階段:一個是求學時期;一個是結婚、做 事、教育子女的時期;然後是修道時期,把妻 子兒女安頓以後,他出家去了。 修道的話,有各種不同的宗教,各種不同 的團體,一律稱為沙門。沙門就是一個團體。 如果是佛教的沙門,我們就把它翻成「勤息」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沙門」
四十二章經講記------85
的意思。 「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出家為沙門以後, 依佛教來講,就是要剃除鬚髮,不再著重於外 在的美。有些世間人留鬍鬚,八字鬍或是什麼 鬚,覺得是一種美;然後頭髮留什麼型的。剃 除鬚髮,就是要讓我們捨棄無常短暫身相的美, 不再執著美。這個跟中國儒家思想有時就有麻 煩的地方,因為在中國認為「身體髮膚受之於 父母,不可毀傷」。 我們來研究儒家為什麼會有這些話。因為 中國古代會有宮刑或者什麼刑。古代人如果犯 罪的話,就在臉上把你刻一個字,刻犯人的 「犯」字,或者刻不好的字在你臉上,這不僅 是傷到我們的皮膚,也侮辱了我們的祖先。所 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意思就 是:我們要守道德守紀律,不要違法,因為違 法以後,你的身上會被刻字,一輩子都洗不掉, 很難看,而且有辱家門。所以我們要了解古代 講「不可毀傷」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去犯法, 不要去做傷害家庭、祖先的行為。 四十二章經講記------86
剃除鬚髮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如果出家 修道了,整天為了頭髮要弄成什麼型、還要擦 什麼油,那你要浪費很多資源,浪費很多時間, 所以佛規定出家僧眾必須剃除鬚髮。剃除鬚髮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很乾淨。請問各位,我們 的指甲剪短短的,乾淨不乾淨?很乾淨,你留 長長的話很髒。頭髮也是這樣子,你留越長的 話,要梳要洗非常浪費時間。所以釋迦牟尼佛 說,出家的話就是剃除鬚髮,不要去追求外在 的美,省時間又乾淨衛生。像我們就可以天天 洗頭,一洗幾分鐘,擦一擦就好了,也不用吹 風機,省時省事又乾淨衛生。 「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剃 除鬚髮作一個出家人修道去了,受持三十七道 品、四聖諦,是不是這樣不吃不喝不睡就可以 悟道了呢?不是。「去世資財」,就是對世間 所有他還沒有剃除鬚髮的時候,他佔有擁有的 這些,把它交付給家人,或者是布施給窮人, 然後自己一無所有。那怎麼過日子?乞求取足。 為什麼當時釋迦牟尼佛要求出家人過這種 四十二章經講記------87
乞丐的生活?在我研究,這個有他的道理。因 為一個人當他有很多財富的時候,很容易生起 驕慢心,貪圖享受,我有這麼多的財富,我可 以大吃大喝的享受,這樣對修道的話是一種障 道,所以釋迦牟尼佛規定出家人不可以擁有自 己私人的財產。去世資財,他一無所有,就是 一個缽,早上起來托缽,人家給什麼你吃什麼, 不能要求大魚大肉,目的只是維持生命。維持 生命的條件就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吃 跟睡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我們出家修道,不是說你不吃不喝不 睡你就會悟道,不是這樣子的。只是把物欲的 享受以維持生命最低的限度,日中一食、樹下 一宿就夠了。睡在樹底下,在我們台灣就不行, 睡在樹下會感冒。在印度因為太熱了,他們是 在赤道的國家,非常熱,睡在樹底下可以。維 持生命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吃跟睡,「慎勿再 矣」!出家人還有一件袈裟,袈裟一蓋,坐具 一坐,把物欲減低到最低的時候,他才有時間 精神專心的探討心靈的世界。 四十二章經講記------88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現在歐美工業發達的 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太胖,噸位太 多,要減肥。釋迦牟尼佛很懂得生理學,他認 為一天吃一頓,在生理上就夠了。吃得越多, 身體就要消化吸收排泄,耗掉的能量越多。所 以適度的飲食,早上、中午兩頓飯夠了。當時 釋迦牟尼佛是要求吃一頓。一天吃一頓可以嗎? 我們台灣出家人有沒有一天吃一頓?我是做不 到,我個人要吃兩頓飯才行。晚上儘量不要吃, 晚上吃對身體不好,最好過午不食,但是如果 是太餓的話,我還是吃,尤其是到外面去演講, 很餓還是吃一點,但是儘量要少吃,晚上吃是 不太好的。 最後結論怎麼講?「使人愚蔽者,愛與欲 也」。就是對物欲毫無止境的追求,會使人喪 失理智,使人智慧不能增長,對心性的探討有 很大的障礙。 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問題,說來說去都是為 了愛與欲,也就喪失了理性。為了地位也好, 為了財富也好,想盡辦法致人於死地、想盡種 四十二章經講記------89
種去傷害別人,簡直是瘋狂的社會。各位有沒 有這種感覺?現在整個社會就是一個瘋狂的社 會,為了個人的利益、為了某一個團體利益的 時候,往往都是打擊別人,破壞別人,傷害別 人,好話說盡,下一句就不要講了,所以說很 麻煩的。 那天到龍潭寺去打八關齋戒,裡面有一個 標語我就覺得很不錯。它說:「若人知足可常 樂」,一個能夠知足的人,他常常很快樂;然 後「百病不生氣血和」,欲望越多,他生理的 刺激就沒完沒了,氣血就不調和,所以能夠知 足常樂的人,他就百病不生氣血和。然後又說: 「苦惱由來貪欲多」,苦惱從哪裡來的?就是 貪多,貪而無厭;「為名為利動干戈」。這句 話我覺得很好,我就把它抄起來。 這一生當中,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很多,但 是我們內在心裡面的欲望是無窮無盡,我們想 要的很多很多,真正生理需要的不多。各位, 我們一生當中能吃能喝能穿能用的東西,實在 講起來,多不多?不多!但是我們就想累積很 四十二章經講記------90
多佷多,我們怕不夠用,所以我們養兒防老, 積榖防飢,想了一大堆,累積很多很多,可是 這一輩子就變成白忙了。這一生穿不到的衣服 一大堆,吃不到的東西也累積一大堆,壞掉就 讓它壞掉。大家都有這個心理:恐怕以後會怎 麼樣,所以就拼命的累積累積。 ♘ 我講一個我自己的笑話給你們聽。三十幾年前, 在獅頭山當住持,那時候中美斷交,局勢很緊 張。你看我笨到什麼程度?我想萬一有什麼情 況緊的話,最起碼可以救命的是什麼?就是鹽 巴。我就買了幾包鹽巴放在地下室,我想萬一 真的是有什麼緊急狀況的話,這個鹽巴還有救 命之用。過了幾年太平盛事,鹽巴變成硬硬梆 梆的,也用不上。後來我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 笨,沒有智慧,竟然想累積一點鹽巴來維持生 命,一想到就覺得好笑。 我們人是靠福報存在的,知道嗎?有福報 的人他到什麼地方,很自然的你的福報就會讓 你有得吃有得穿有得用,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 四十二章經講記------91
比如說:你正好買了一個很好吃的東西,你正 要打開的時候,你的朋友就到了,有福報的朋 友他就來了。然後剛好你們吃完的時候,另外 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來了。我常常有這樣子,比 如說我到了一個地方,「師父,奇怪了,你怎 麼剛好到,我們從來不買榴槤,今天買榴槤你 就到了。」這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人的享受一切衣食住行,如果我們做 了很大的福報,即使在不好的環境當中,你也 是可以平安的過去。人的生存是完全靠福報, 你造多少福就能夠享多少福,如果是沒有那個 福報,你累積很多很多也不能享。 ♘ 我再講一個《讀者文摘》裡面的故事。在 美國有一對夫妻很有錢很有錢,先生是醫生, 太太是律師,他們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 真是天才,父母親死了,把所有的財產房子金 銀珠寶什麼都交給他們了,這兩兄弟就研究說: 「父母親留這一大堆財產給我們,我們要好好 來用:第一個我們不能交朋友,然後我們省吃 四十二章經講記------92
儉用,這一輩子生活就沒有問題了。」 弟弟還想出了一個怪招:到外面去撿垃圾。 撿垃圾做什麼?他怕小偷來搶,所以他就在他 的第一層樓做了一個機器,每天就撿垃圾、石 塊,然後用一個很大的簍子把它裝在門口的地 方,安了一個機關,萬一不按照密碼進來的話, 那個裝垃圾石塊的機器就會把他壓死。 弟弟就想了這個機關。然後他們就省吃儉 用的。你知道美國人很浪費,牛奶稍微過期的 或者是麵包過期的就丟到垃圾桶裡面。他們兩 兄弟省吃儉用,成天就跑到垃圾堆裡找那些過 期的麵包牛奶或者牛排這樣吃,捨不得花錢用。 有一天哥哥生病了,弟弟就把爸爸的醫學書翻 開來看,這個維他命 C 可以治感冒,結果他就 到市場去撿人家丟掉不要的桔子,拿回來切切 就弄給他吃。哥哥一吃,吃死掉了。這個弟弟 看到哥哥死了,心裡慌了,忘記密碼了,結果 垃圾石塊就把自己壓死了。 弟弟被自己設計的機關壓死掉以後,從此 這棟房子就沒有人進進出出,然後開始發臭。 四十二章經講記------93
後來紐約市政府就派人去挖掘,就挖出這兩兄 弟的屍體,整個房子都是垃圾,撿回來的東西 塞滿了整個房子。 這事情為什麼我這麼清楚?因為那時候我 住在紐約,紐約報紙把這件事登很大的消息。 你看他們的福報有多大,但是他不能享受。所 以我們這一生當中,你能吃到什麼、穿到什麼 東西,完全是一種福報,你沒有福報的時候, 你無法享用它。你看這對兄弟,父母親這麼多 財產給他們,他們不懂得好好享受,不懂得利 用這個金錢去讀書、去做善事、去做一些有益 的事情,結果就困死在房子裡面。愛和欲會使 人喪失理智,所以說「使人愚蔽者,愛與欲 也」。
四十二章經講記------94
第四章、善惡並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 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 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 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 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這個是講到我們個人身心行為所產生的, 一個是個人的福報,一個是產生了世界的現象。 這幾十年來最大的地震是什麼?在台灣是 921,七點三,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在智 利九點四,阿拉斯加也發生過九點幾的地震, 最近南洋大海嘯是八點九,很可怕;這是大的 地震、海嘯。還有乾旱、水災;去年七月八月 我到大陸遼寧、黑龍江的時候,從香港飛過廣 東、湖南 ,飛機上一看,有些地方乾旱,有 些地方是一片汪洋。這整個世界不斷地震、水 災、乾旱、還有瘟疫。瘟疫,就像 sars、禽流 感這些都很可怕的。要不然就是什麼煤礦災變, 要不然就是空中飛的飛機失事、或者輪船失
四十二章經講記------95
事....。 這許許多多的災難,我們來探討它,這些 天災是果,它的因是什麼?天災一定是從人禍 來,是不是!人禍是因,這些天災是我們人造 出來的,所以古代就講到一句話「天災人禍」, 天災是結果,這個果是人造出來的。我們人類 是世界一切災難的元兇。 為什麼有這些災難產生?以科學來研究的 話,比如為什麼會地震?斷層,這個板塊跟那 個板塊碰撞。為什麼乾旱?乾旱就是氣流怎麼 樣子....水怎麼樣....一大堆理由。可是你繼續的 研究,為什麼會有這些高氣壓、低氣壓、冷風 過境這一切問題?一直追究一直追究,佛告訴 我們:世界上所有現象的發源地,就在我們眾 生的內心裡面,因為我們內心具備了三個不好 的、很惡毒的東西,叫做嫉、恚、癡(有些地 方寫『貪瞋癡』)。我們的內心裡面有貪、瞋、 癡這種惡念,然後發作出來的時候就是「身 三」、「口四」。 「身三」就是殺、盜、邪淫——殺害眾生、 四十二章經講記------96
偷盜別人的東西、還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 「口四」,嘴巴不修口德的話,就必定兩舌、 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就是撥弄是非;惡口 就是講很低俗、很重的話;妄言就是有說無、 無說有;綺語就是說一些風花雪月,引人非非 妄想妄念。 我們眾生就是世界一切災難的源頭,一切 都是在我們眾生的心裡面發作出來的。用另外 一個字眼來形容的話,就是這個世界是好或是 不好、莊嚴或者災難,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的集 體創作,可以說世界就是我們全人類內心共同 的投影。我們的內心怎麼去表現呢?就是嘴巴 的行為和身體的行為,會傷害別人身心的一切 行為都是惡的。傷害別人的身心的有哪些?就 是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而 它的根源在哪裡呢?就是我們心裡面有貪瞋癡。 所以,整個世界都是我們人類的集體創作。 各位,你們會覺得有這麼嚴重嗎? 不要講全世界好了,我們講一個家庭好了, 一個家庭的幸福快樂是一個人造成的嗎?不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97
是全家人。全家人同心協力的話,你體諒我, 我體諒你;我尊敬你,你尊敬我;你包容我, 我包容你;這個家庭互相關愛,整個家庭就一 團和氣,和氣會生財。 如果這個家庭裡面,你嫉妒我,我嫉妒你; 你打擊我,我打擊你,這個家庭就完了。你丟 紙屑,我丟果皮,這個家庭就亂糟糟了。你沒 有道德,我不講衛生;你不洗碗,我也不洗衣 服,大家吃飽飯以後,碗筷一丟,讓蟑螂螞蟻 幫你洗碗,那這個家庭成什麼家庭?你這樣想, 我也這樣想,大家都懶的話,這個家庭就很糟 糕了。 從小小的一個家庭我們就可以了解,整個 世界也是如此。世界的好或壞,都是我們全人 類的集體創作,每一個人都要負擔一份的責任 與義務。 我想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各位容易理 解。世界上最大的能量是太陽,我們怎樣把太 陽的能量轉化變成我們的食物?就是靠花草樹 木的光合作用,花草樹木把光的能量變化成為 四十二章經講記------98
我們的五穀雜糧。可是,我們不直接吃五穀雜 糧,卻把五穀雜糧用來養牛、豬、雞、鴨,然 後產生許許多多的細菌污染空氣。世界上最大 的雨林在巴西 Amazon 亞馬遜,現在為了要提 供美洲、歐洲要吃牛排什麼的,所以這些雨林 要砍掉去種牧草,種牧草做什麼?養牛養動物, 提供我們更多快捷便利的麥當勞。 為了滿足我們眾生的口腹之欲,必須不斷 地把森林破壞去種植植物,然後植物我們不拿 來吃,我們把它拿去養動物。這樣子的話,我 們就只用了植物提供能量的六分之一。 也就是說,太陽的能量、加上土地和水, 產生光合作用以後,如果全世界的人直接去吃 這些植物的話,現在人口有六十三億,據世界 衛生組織研究,即使全世界的人口有一百億, 世界上的土地還是可以養活我們的。但是我們 不直接吃植物,我們把植物拿去餵養動物,然 後再吃動物,這樣我們只用了六分之一的能源 而已,其他六分之五耗掉了。所以這個世界問 題可多了。各位,你不要以為今天我吃了一頓 四十二章經講記------99
牛排沒關係,你多吃一盤他多吃一盤的話,這 個世界要砍掉多少樹,你知道嗎? 我們每一個人跟這個世界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所講的每一句話、我們所動的念頭、我們 嘴巴所吃的、 嘴巴所講的......,這一切一切, 我們把它說成十善業或是十惡業。什麼是十惡 業?身的行為——去傷害別人的身心、盜版偷 盜別人的東西、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嘴巴的行 為 ——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內心裡面 ——就是嫉妒、瞋恨、愚癡。 愚癡不是白癡,這裡講的愚癡是邪知邪見 ——不認為人有前生有來世、不認為因果有業 報、不相信我們的行為價值、對於我們的行為 可以不負責任,這個就叫做癡,叫做邪見。要 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和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會造成我們個人的身心以及世界的災難。 所以我常常跟信徒講,修道要從哪裡修起? 你說先修心,心看不到啊!我認為第一個要修 的就是口德,修口德。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 會實現;如果你心裡面埋怨你的先生,你埋怨 四十二章經講記------100
「真倒楣,嫁了你這種丈夫不會賺錢,很 衰!」你動了這個念頭、講了這句話,真的就 會這樣子喔,你一輩子就會衰。或是先生埋怨 「錢不好賺,孩子還小,某(妻)又不會賺」, 你一直怨歎太太,你真的就會怨歎一輩子。 你要常常這樣想:「我很幸運!我的眼睛 能看,手能做事,我沒有神經病,我沒有躺在 床上當植物人、要人家餵要人家養。我活生生 的一個人,能做事,能欣賞這個花花世界,能 看這個花花世界,能了解它而不被它迷惑,頭 腦清醒。」你每天慶幸自己,告訴自己「我是 最幸運的人」,這樣子的話,慢慢就會好運。 這個很重要喔。 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萬法唯心現」, 這輩子是幸福快樂或是災難悲哀,都是我們內 心展現出來的。你動過不好的念頭,你講過不 好的話,甚至做過不好的事情,一一的都會回 報到我們身心上,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要我們認 同行為價值。 所以一個人不能隨便講話,講那個很低俗 四十二章經講記------101
很不好的話,講出去就會回饋出來。你罵孩子 說「你笨的要死」,這孩子真的就會一輩子笨 了。你要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小孩子聽了以後 慢慢會學好。比如:孩子考試 97 分,做爸媽 的還說:「你怎麼那麼笨,還有 3 分你拿不到, 你笨的要死,你的腦筋裡面有蟲啊!」,這就 是做父母的不懂心理學,老是用責備,那這個 孩子就很難成長。一個人如果從小得到父母親 的欣賞鼓舞,他的心理成長就好;如果你是從 一種恨的教育,不是打就是罵,那麼這個孩子 到社會上就變成很殘忍的人。 假如現在我們要投胎轉世,想起來很可怕, 做父母的一天到晚所看的電視都是打打殺殺、 是非一大堆、色情的、暴力的。你要知道,當 你懷孕的時候,你看了這些殺、盜、淫、兩舌、 惡口、妄言、綺語,你就已經是對你的孩子教 育(胎教)了。 我曾經遇到一對年輕人,我說:「你們家 的孩子怎麼老大這麼乖,小的這麼不聽話?」 她說:「一個吃人奶,一個吃牛奶。」我說: 四十二章經講記------102
「不是這樣子的吧!你回想看看,你懷老大的 時候心情好不好?」她說:「當然好。剛結婚 的時候夫妻感情好,先生也很好,認真做事, 那時候沒有什麼錢,結果這孩子生出來就很好。 生第二個的時候,因為我們有錢了,先生就有 外遇,我一天到晚氣得要死,結果生的孩子很 怪很彆扭。」所以你不要以為孩子在母胎裡面, 你以為沒事,這已經是胎教了。 但是你看看這個社會,電視、電腦、網路 所傳播出來的殺、 盜、淫、妄、嫉、恚、癡, 這些觀念不斷的熏習熏習,所以社會這麼混亂, 媒體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媒體有很大關係。 這些東西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子女、對我 們的身心都不好,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謝絕它。 大家懂得拒絕,這個電視台就不能存在。假如 你也看他也看,它的聲勢愈高,惡的勢力就會 愈來愈多。你喜歡看,它就存在著市場,因為 市場很大。大家喜歡看色情暴力,媒體就有這 些東西不斷的出現;不斷出現的時候,我們的 家庭、子女就會受到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四十二章經講記------103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的起心動念、 舉手投足,一切一切都在影響自己、影響社會、 影響世界,也造成世界的災難。所以釋迦牟尼 佛講十善和十惡,那是要讓人了解行為的價值 和可怕。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 若止,名十善行耳」:如果我們把惡的翻轉過 來,有慈悲心,不傷害眾生(不但不傷害人, 還包括一切眾生);講義氣,不去偷盜,不去 盜版,別人的一分一草一葉,不是我們的不要 去貪;然後夫妻嚴守夫妻的禮節,沒有不正當 的男女關係,不邪淫;然後嘴巴不兩舌、不惡 口、不妄言、不綺語;內心去除嫉妒心、瞋恨 心、去除邪知邪見的話,這就叫做十善行。 如果一個人修持善行,他的福報很大,世 世生生他能夠得到人身,他可以投胎到好的家 庭、書香世家。為什麼?義氣相投。如果是做 殺盜淫妄、貪瞋癡的惡行愈多的話,你自然就 投胎到不好的家庭,那就是物以類聚,臭味相 投。 四十二章經講記------104
所以,十善行、十惡行,就是由我們個人 去選擇,這個選擇可以塑造我們身心的福報, 也可以塑造整個世界社會的祥和。 這是釋迦牟尼佛把一切的好壞,歸之於人 心的覺悟或者迷惑,乃至我們行為的善惡。我 們不會把這個世界一切的災難、好壞歸於一個 什麼神或者什麼。個人的一切是個人去創造的, 社會的一切則是大家的集體創作,所以每一個 人都有一分責任義務來消弭世間的災難,這是 釋迦牟尼講十善十惡的目地在此。
四十二章經講記------105
第五章、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 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 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 痊損耳。 「人有眾過」,我們人有許許多多的過, 人非聖賢,一定會有過錯。人還沒有成聖成賢 之前,一定會在身、口、意方面做壞事、做錯 事情,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身心。最可怕的 是什麼?人一旦有這些過失,有身口意十惡的 過失,但是不懂得良心發現,自己懊悔,甚至 不當一回事,「頓息其心」,好像做惡做多了, 習慣了,不做惡還反而不對,做了以後就很痛 快。 有些人是這樣子的,他不知道做這些過失 是傷害自己、傷害別人,他認為這是一種本能 的反應,隨著感覺走。那這種人慘了,「罪來 赴身」,所做的罪一一都會回歸到自己的身心 來。「如水歸海,漸成深廣」,就好像河裡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106
水一直流到大海,這些水就漸漸的變成海,愈 來愈深愈廣。 一個人最可怕的是自己做錯事情,但是不 了解這是錯事,然後習以為常,以非為是。 「頓息其心」就是不當一回事,這些壞事他認 為沒關係,結果就會怎麼樣?罪來赴身,所有 的罪孽、罪報就讓自己的身心去承擔。所以一 個人做了罪過以後,一定要懺悔。 下面這個就是好的了,說:「若人有過, 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 漸有痊損耳。」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情,自己 了解到這是不對的,那怎麼辦呢?改惡行善, 罪就消滅了。就好像一個人生病,後來發汗了, 他的病就好了。一個人生病,他不流汗,汗積 在體內,醫生給你藥吃了以後就發汗,病就好 了。這就像一個人造作不好的事情,當他有悔 改心的時候,罪會消滅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各位比較容易理解。常 常信徒會說:「有罪會報應。」我們有業,會 不會報應?業報,有業會報。那我們現在舉個 四十二章經講記------107
有業不一定報應的例子:假如這是一顆種子, 我把它放在桌子上,請問這顆種子會不會發芽? 會不會開花?不會吧!這種子已經放了好多年, 快腐爛了,但是它還是一顆種子。後來我把這 顆種子放在很肥沃的泥土裡,陽光充足,然後 我澆水、施肥、拔草、除 蟲,雖然是不太好 的種子,它還是會發芽、開花、結果。 「業」就像一個種子,業的種子要靠什麼? 要靠煩惱的泥土、煩惱的水、煩惱的陽光,再 小的業也會變成很大的業報應。比如說,我們 本來有造一點點惡業,這小小的業種子經過好 幾年變成不太好的種子了,可是我現在動惡念、 講壞話,然後貪、瞋、癡、兩舌、惡口、妄言、 綺語、殺、盜、淫,這些煩惱的種子(業)因為 有煩惱的水、陽光、空氣施加在這個業上,本 來是輕的業也會產生很大的果報、惡報。 如果這是很好的種子,可是我把它放在桌 子上,它要開花結果很難;或是我把它丟在石 頭上,不澆水,它會長,但是小小的,本來它 是很好的種子,但不開花不結果。所以,假如 四十二章經講記------108
我們不小心無意間造很重的惡業,我們現在趕 緊懺悔,不再做壞事,這個業報就會變的很輕, 重報輕受。就像你把很好的種子丟在石頭上, 沒有泥巴,只下了雨,它會冒芽,但是冒芽以 後就死掉了。 《菜根譚》有句話說:「蓋世功勞當不得 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我們 做很多好事,就怕我們起一念驕慢心,「這功 勞都是我做的」,那你這功勞沒有了,化掉了; 所以不能起驕慢心。如果是我們造了過失,我 們起懺悔心,不再造惡業的話,這個罪業慢慢 會消,所以懺悔的功德很大。 但是我要講一個問題,是什麼呢?我們信 佛學佛的人老是不斷地自責,這也是不好的心 態。各位了解這個意思嗎?整天想到「我前世 不曉得造什麼孽,我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業障」, 一天到晚不斷地自己責備自己,「我很沒用, 我的業障很重」,一天到晚對自己講不好的話, 這樣也不是健康心理。我認為信佛學佛的人一 直想過去不好的,一直想還沒有信佛學佛時所 四十二章經講記------109
造的業,你一直想那些,那也不對。佛告訴我 們,懺悔之後,不再去犯,不再重覆的犯;然 後佛經告訴我們,要觀罪性本空,罪性本空由 心造。 我們在受戒懺悔的時候,戒師會叫我們念 這句話:「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的本 性也是空性、無常、無我。它是從哪裡造的? 從我們的心造的,從貪瞋癡造的,假如我們心 沒有起貪瞋癡的時候,罪也會滅。「心亡罪滅 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真正的懺悔就是 觀察罪性本空,然後不要為過去的罪去不斷地 苛責自己、不斷責備自己,這個也是很麻煩的。 舉個例子來講。有信徒說:「師父,我們 過去不懂,結婚的時候兩夫妻怕生下孩子,所 以就把他流產了。師父,我現在生病,是不是 嬰靈來做祟?後來又事業不順利、生病、不能 懷孕…」她不斷地自責。 我說:「你以前流產的時候有沒有信 佛?」「沒有。」「相不相信因果?」「不相 四十二章經講記------110
信。」我說:「對啊!你那時候還沒有信佛還 沒有學佛,你不相信因果,不懂得因果,所以 糊里糊塗做了這件事情。那是以前不知道,無 知,所以你犯了這個錯,現在你已經知道了, 絕對不要再去做這個事情。」 她說:「那怎麼辦?」我說:「你如果良 心責備的話,你很簡單的就做善事行善,或者 是誦金剛經、地藏經、往生咒迴向給流產的胎 兒,希望他有好的去處,要不然回頭再過來投 胎再轉世嘛。誦經迴向給他,要不然就幫他做 點善事回向。實在不能再生的話,不能生就不 生嘛,世界上不是很多孤兒嗎,領一個孤兒來 養,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養,不一定非 得要自己生嘛,是不是?」 所以,世間的人往往就是無知,因為無知 而造罪。已經造了怎麼辦?懺悔,不要再造。 記得:不要再造罪就是懺悔。我們一個人還沒 有成聖成賢之前,一定會有做錯事情,但是一 定要自己知非,然後改惡行善,這個罪就會消 滅。可怕的是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有哪些是對、 四十二章經講記------111
哪些是錯,不了解是非對錯,所以繼續的犯錯,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四十二章經講記------112
第六章、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 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彼來惡者而自惡之」,這個地方的 「惡」念「ㄨヽ」。 有些壞人、心地不好的人,看到別人做好 事有好的名聲,他就故意來搗蛋,故意毀謗, 說一些閒言閒語來毀謗,如果你其實是善良的, 遭到惡人來故意毀謗擾亂,怎麼辦? 佛告訴 我們,「汝自禁息,當無瞋責」,你應該心平 氣和的,不要發怒,不要責備。 請各位記住:「不要把別人的過失來折磨 自己」,這樣了解嗎?不要把別人的過失、別 人的不對拿來折磨自己,因為當我們瞋怒心發 起來的時候,第一個我們已經傷害自己了。我 們發脾氣、我們生了一個不好念頭的時候,不 是傷害對方,是先傷害自己。我們起了惡念, 馬上我們整個身心都繃緊緊的,生理機構、內 分泌、神經系統整個就受到擾亂了,第一個就
四十二章經講記------113
傷到自己的生理,所以不要老是把別人的不對 來折磨自己。我剛開始時就講過了,這部經雖 然是釋迦牟尼佛對出家弟子講的,事實上,它 還是作為我們佛門弟子一個人生參考,無論是 出家、在家的。 你什麼事情做得很好很對,可是還是有人 來毀謗擾亂,這時候千萬不要動怒氣,不要生 瞋恨心、責備的心,為什麼?因為按照大自然 的因果律、因果法則,「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他有惡的行為自然會有惡的報應,你不必去擔 心,也不要動這個惡念「希望他被槍斃,讓他 死」。以前我們常常會這樣子動惡念:「這些 做壞事的人給他死好了,要不然車子把他撞 死」,動這惡念是不好的, 他做惡自然會有 報應,我們只能用一種慈悲心憐憫眾生可憐, 不怕造惡、不怕因果,一旦他受果報的時候他 才害怕。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 恐怕造惡因 會受惡報,而眾生造惡因的時候 心很兇猛,受果報的時候才害怕。 當對方有不好的行為,我們不要再加一分 四十二章經講記------114
惡念:「讓他有災難」,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 也不對。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檢討自己、改善 自己,千萬不要詛咒別人。你詛咒別人,這個 惡的詛咒發出去的時候,你會讓自己受報應; 我們講一句話,它都會回過頭來降臨在我們身 上。這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原則——即使再壞 的人,我們也不要動惡念希望他得到什麼苦的 報應,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心地要寬厚一點,量 大福大。 我常常講,我們這一生當中修行開悟不開 悟是次要,最重要的是知見、看法、見解正確; 第二個,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的,就是不發 脾氣。這一生不管你念多少經、你開悟不開悟, 那不重要,這一生當中我們一定要修到不發脾 氣,要記住「脾氣來,福氣就走」。以後你要 發脾氣的時候,你要記得師父告訴我說:發脾 氣,福氣會走,福氣會跑光光。因為一個人發 脾氣的時候,一定是失去理性;當我們失去理 性,我們所講的話、所做的行為一定是不好的。 台灣話有句話說:「相罵沒好話」,了解這個 四十二章經講記------115
意思嗎?當你在吵架的時候,你講的話是好聽 的嗎?一定是很難聽很惡毒的話。 各位,我們要秤體重的時候,要先把磅秤 調到什麼地方? 0,要先歸零,秤起來就準了。 當我們要講話、要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把我們 的心境調到平衡的狀態,這個心不是貪愛也不 是瞋恨。當你起貪愛瞋恨的時候,你的心靈就 是不平衡,然後你的判斷就是錯誤的。如果我 們的心調到不是瞋恨也不是貪愛,而是平衡狀 態,它是最理性,這時候你的判斷是正確,你 處理事情就是正確的。所以,瞋恨心、責備心 就是你不平衡的心;不平衡的心就是失去理性 的心;失去理性的心就很容易得罪別人,事情 也處理不好。 我們講世間人大致分成三類: 一個是脾氣很大,本事沒有,那就是小孩 子了。做媽媽的如果帶小孩到市場,他看到喜 愛的玩具,他不管父母親有沒有錢,就是我要 我要,非買不可,脾氣很大,本事沒有。 另一種人是脾氣很大,本事也很大,這算 四十二章經講記------116
二流的人而已。他本事很大、能力很強,但是 脾氣很暴躁,講話很不客氣,這是算二流的人。 最上等的人,各位可以猜得出來,就是本 事很大,沒脾氣,這是第一流的人。我們信佛 學佛的人就是想做第一流的人:脾氣沒有,但 是本事很大。這一生當中如果你交了這個朋友, 你已經成功一半了。 所以,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成就的是什麼? 不要個性非常急,常常以自己的本事瞧不起別 人。我們眾生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這樣子, 「你怎麼這麼笨,你頭腦怎麼這麼差勁」,我 們常常會恃自己的才華而去瞧不起人。佛經裡 面有句話:「輕慢眾生得無量罪」,因為眾生 有佛性、也會成佛,你現在輕慢他,等於是輕 慢未來的佛菩薩,那是很嚴重的罪。所以我常 常講,這一生當中開悟不開悟是其次,這一生 當中我們一定要修到不發脾氣。大家用這個來 共勉:這一生當中絕對不發脾氣。 你看那師父胖胖的,他當然不會發脾氣, 很有福報。像我就很喜歡發脾氣,所以瘦巴巴 四十二章經講記------117
的。各位,你想來生長得漂亮的話,你不要以 為買鮮花供佛就很漂亮,這一生如果你修到不 發脾氣的話,來生你就長得很漂亮,這是最保 險的。你想來生長得很端莊很莊嚴,就是持戒、 不發脾氣,來生你就會長得很端正、很莊嚴、 很有福相。 這就是佛陀告訴我們:不要把別人的過失 來折磨自己。為什麼?「怨恨不能止怨恨,只 有慈悲愛心才能把怨恨止息」,《法句經》裡 面有這句話。
四十二章經講記------118
第七章、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 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 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 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 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這個很有意思!這是讓各位了解到我們為 人處世。一個人總不能離群獨居,有家庭、有 社會、有鄰居,總要跟人家有所接觸,佛就講 這段道理,怎麼樣來處理人際關係。 佛怎麼講呢?佛說:「有人聞吾守道,行 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因為釋迦牟 尼佛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所以出家修道;出 家修道、證道以後,他就廣度眾生;因為廣度 眾生,所以有好的名聲,甚至國王也來供養也 來護持。那當時就有許多外道來破壞佛,甚至 來罵佛,或是造無謂的事情來罵佛,但是佛默 不對,佛就是默默的不去辯白。 結果對方這麼罵,罵了老半天,佛也不跟
四十二章經講記------119
他應對,罵的人就覺得無聊,停止了。罵的人 說:「釋迦牟尼佛,我剛才罵了一大堆,為什 麼你不回我幾句?」釋迦牟尼佛就講:「如果 你送禮給人家,人家不接受的話,你怎麼 辦?」「我送給人家,人家不要,我就把東西 拿回來嘛!」釋迦牟尼佛說:「對啊!你剛才 罵我罵了一大堆,我不認為是你所講的這樣子, 我不接受,這些你所罵的話就自己拿回去吧。 你的禮物我不接受,把你的禮帶回去吧。」 所以,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有報應, 好話壞話都會有報應的。這是讓我們了解,語 言的力量是非常非常的大,因為語言是從我們 內心裡面講出來的。 世間有一句話說:「有口無心」,請問對 不對?不對,因為我們起心動念以後,我們才 會發出於口,所以是「言為心聲」,語言就是 你內心裡面的表現,說「有口無心」是不對的, 是有心才會有語言。我們從內心裡面起了惡念, 然後講了壞話,那一定會有報應。所以平時我 們講話要小心,不能用惡口惡言、妄言妄語去 四十二章經講記------120
傷害別人,那些最後會回歸到我們身上,報應 在我們身上,甚至報應到我們子孫上都會,這 很可怕的。 佛說:「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 歸子身矣!」佛就說了,你現在罵我一大堆, 我不接受,那麼你自己拿了禍患,歸到你的身 上。「猶響應聲」,這就像是一種回響。我們 敲桌子會有聲音,這是猶響應聲。「影之隨 形」,我們走到什麼地方影子就跟到什麼地方。 意思就是說,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我們所 說的每一句話,我們所起心動念的每一個念頭, 一切一切就像影子隨著我們的形體不會分開, 連在一起。所以佛告訴我們「慎勿為惡」,為 什麼?「終無免離」。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口 意所有的行為點點滴滴,它都會有報應,都會 感應的。 中國古書上有句話很好,說:「謹言慎 行」,講話要很小心。講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要謹言慎行。台灣也有句話:「心歹無人知, 嘴歹最厲害」。但是你的嘴巴語言還是從哪裡 四十二章經講記------121
來?從心來的。如果你心裡頭有惡念頭沒有講 出來的話,人家還很難察覺,但是你發出來的 話,那就是心業(意業)再加上口業,兩種業就 很嚴重了。你起心動念沒有講出來、沒有做出 來的時候,人家不容易察覺,人家也不會感受 到,可是一旦我們發之語言、動之行為,那是 心念加上語言、加上身的行為,三業加在一起, 那這個業就很重很重。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去觀照我們的心, 那麼我們所講、所做的就比較容易正確。所以 我們講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心正,我 們的行為就正;心正,我們的口語也就正了, 這樣子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話,就不會有惡 的報應。假如有人對我們有不好的行為,我們 就想「可憐他,同情他,他沒有智慧,要原諒 他的無知。」,只能這樣子來應對,千萬不要 發脾氣。
四十二章經講記------122
第八章、塵唾自汙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 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有些人見 不得別人好,往往打擊別人來抬高自己的身分, 這種人就像臉朝對著天吐痰,但是吐的痰不可 能飛到天上去,結果這個痰又掉在自己的臉上, 所以說「唾不至天,還從己墮」。又像「逆風 揚塵」。我們掃地的時候,不是順風掃,我們 逆風來掃,結果掃了老半天,掃過去風又吹回 來,掃過去風又吹過來,「塵不至彼,還坌己 身」,掃了老半天,反把自己的身體弄髒了。 「賢不可毀,禍必滅己」,這就是說我們 做人一個原則:別人好,我們只是讚美、向他 學習,千萬不要毀謗。有德有修的人千萬不可 以毀謗,否則的話,禍必滅己,禍會傷害自己。 你所講的每一句話,最後都回歸到自己身上。 這是佛陀告訴我們做人的一個原則:千萬
四十二章經講記------123
不要去傷害人,傷害人就是先傷害自己,就好 像你往天上吐痰,吐到最後痰掉到自己臉上。 佛陀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對有德有修的人傷害他; 不管他有修沒有修,都不要去毀謗人家,不要 去傷害人家,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一種保身之 道,保護自己。有時候我們動惡念,有意無意 的去折損人家,有意無意講話之間就傷害人, 最後自己都會遭到報應。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修行不是盤腿打坐, 修行不是這樣子。要先修這個嘴巴,不要亂講 話,講有意義的、有道理的、能啟發人向善向 光明的,這些就是修行。修行的開始就是從嘴 巴不亂吃東西、不亂講話,這就是修行。 各位以為修行很難,腿只要盤起來就痛的 要死,就不敢來佛堂。所以我們這次在台南柳 營禪修營三天,有些人腿不能盤,我說:「沒 關係,一樣可以修;坐在椅子上一樣可以 修。」如果是非這樣盤腿的話,那有些人不能 盤腿,就永遠不能修了嗎?如果是沒有腳的人, 他連盤腿的機會都沒有,他就不能修了嗎?修 四十二章經講記------124
行不是要練腿功。有些人問:「師父,我要怎 麼坐才能坐一個小時,腿不酸不麻?」我說: 「你那是練腿功。」 修行是從修身口意修,身口意不要去傷害 自己,也不要去傷害別人,尤其是嘴巴最容易 去傷害人家,有意無意的講那些讓人家很難過 的話。尤其是有才華的人講話都很急,瞧不起 人家,這是一個很大的忌諱。 我們看一個人講話就知道他的福報。有的 人講話很急,瞧不起人家,福報就不大;有的 人講話非常的平順、厚道,那這個人福報大; 有的人一講話就很尖酸刻薄,福報不大,即使 他現在有福,不久以後也會完蛋。所以,我們 看一個人講話就知道他的一生,婚姻、事業、 財富都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呢?他是從心發出 來的。 這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談修道,要在 我們的身口意去下功夫,最重要的是從嘴巴去 修行。
四十二章經講記------125
第九章、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 甚大。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意思是說,我 們修學佛道不是了解很多知識很多名相、懂得 很多學問很多名詞,不是這樣子的。強聞博記, 記很多很多的名相,這樣子的話,道必難會, 你要證到道是很難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 看,「守志奉道」,嚴守戒律,按照佛陀、善 知識所開示的方法去修正我們的身口意,遠離 貪瞋癡的話,這個道就能夠在我們的身上去驗 證。 所以,理解跟實踐,在佛法裡面有句話叫 做 「解行並重」。《華嚴經》裡面就有這句 話「如說修行」,如所說的去修行。如果是我 們了解很多很多名相,背很多的經典,這只是 一堆資料而已,沒有辦法悟道的。我們了解是 為了修道,多聞是為了堅固修行,這是華嚴經 所說的。你多聞很多的道理,是為了讓我們不
四十二章經講記------126
要去走冤枉的路。 在我們台灣目前有這個現象:就是有些人 專門在修行,但他不研究經典;有些人是專門 研究經典而不去修行,這兩種人就互相輕視對 方。喜歡研究的人就講:「你們這些人是盲人 修道,盲修瞎練。」;真實在修的人就說: 「你們研究的人是說食不飽,畫餅不能充 饑。」,互相輕慢。 真正講,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研究經典,不 是為了背很多名相來博取名聞利養,而是了解 這些道理以後,在自己身心上去實踐、去驗證, 不是背很多名相,講給別人聽就好了。所以說 「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如果能夠守志奉道,按照佛陀告訴我們持 戒、修定、修慧,這樣子的話,「其道甚大」。 這個「大」不是一個形容詞,不是形容這個道 有多大,這個「大」是普遍存在的意思。你看 我們世間最大的東西:大氣、大海,是不是? 這裡為什麼用「大」字?我覺得很有意思,它 就是「普遍」的意思。如果是懂得修行的人, 四十二章經講記------127
他時時刻刻用無常、無我、緣起來看世間的一 切一切,一切法皆是佛法,形形色色的一切法 都在演無常、無我、緣起的道理。如果我們能 夠隨時隨地去用心的話,身邊的一切一切,我 們就能夠悟到這種道理。所以「大」就是指我 們隨時隨地都能去悟道。 蘇東坡不是講過:「山色無非清淨身,溪 聲盡是廣長舌」,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接 觸到的一切一切,會用心會修道的人他隨時都 可以悟道,而不會用心的人見色聞聲都是障礙, 隨時都是障礙。所以我們用「大」——普遍存 在,這樣來形容。
四十二章經講記------128
第十章、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 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 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 亦如之。 這個地方就是普賢十大願王裡面,十大願 其中一願「隨喜功德」,就是修隨喜法門,四 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喜」。 我們見到別人的成就、別人的成功、別人 的福報,千萬不可以嫉妒心,反而我們要生歡 喜心,這個人真的有智慧、真的有福報,我們 跟他恭喜。別人布施做善事,但是我們的經濟 條件不行,我們只要見到別人有善的行為,我 們「助之歡喜」,我們生歡喜心:「這個人不 得了,有智慧,會做善事,懂得修福報造福人 間」,我們也隨喜功德。雖然我們沒有拿東西 去布施,但是我們因為有這一念善,助之歡喜, 我們能夠「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有人就問佛陀,
四十二章經講記------129
隨喜功德這種福是不是很有限?因為你根本就 沒有做。佛說:「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 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 之。」比如這裡有根燭火,那幾千支幾百支的 蠟燭大家都來引火,「熟食除冥」,人家來分 取你的火去煮東西吃、除滅黑暗,你的火還是 一樣沒有減少。 所以十大願王裡面不但是有隨喜功德,十 大願裡面還有迴向法門。所做的功德,你不是 一個人獨吞獨享,我做了這麼多善事,來生我 一個人獨享,這不行,要迴向。那你迴向了, 你說:「我所做的善事,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 一切眾生」,是不是你的功勞就沒有了呢?不 是,是愈來愈多。就像一支火點燃了十支、千 支、萬支的蠟燭,不但火不會減少,而且光亮 愈大。 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知道今 天存一點明天存一點,銀行裡面有些存款,你 的存摺愈存愈多愈存愈多。其實我們的善也是 可以存,怎麼存?比如說你看到這個人家裡窮, 四十二章經講記------130
你設一個獎學金給他讀書,你幫助他,這個人 讀書成功了,有一天他想到:「我今天能成就, 是某某善心人士捐了一筆獎學金給我繳學費, 讓我讀大學,出國留學。我現在成功了,我想 要報答這個人,可是這個人已經死掉了,或者 是這個人找不到了,怎麼辦?這愛心我又再去 找一個比我窮的人去幫助他。」那這個愛也是 在利滾利,叫做複利;世間就有句話,叫作 「遺愛人間」。 我們當時一念愛心,這個人清寒貧窮困苦, 我們去幫助他,結果他成功以後,他把這個愛 又擴大了,他也可以再找十個八個去幫助人家, 那你的愛的存摺會愈來愈大。雖然你已經離開 人間了,可是你當時那個愛的念頭,透過這個 受助的人,這個人又透過其他人,這個愛就繼 續在世間利滾利、遺愛人間了。 你看,王永慶是台灣的有錢人,聽說他在 大陸建了兩百多間的希望小學。我這樣講的時 候,我們大家應該隨喜功德,給他鼓掌好了, 對不對!雖然我們沒有出錢,但是我們覺得一 四十二章經講記------131
個企業家懂得把財富去建學校,給那些窮鄉僻 壤的小孩讀書,然後他拿了一筆獎學金設工廠, 改善他們的職業,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 小孩有教育,我們也隨喜功德。只要世間有人 做善事,我們都隨喜功德。你不要去說風涼話: 「他有幾百億幾千億,拿那一點點算什麼?」, 你說風涼話,這樣不好。 像美國的卡內基鋼鐵大王,他建圖書館不 曉得建了幾座,然後也幫助窮人。外國人有這 種頃向,當他企業成功的時候,他知道回饋給 社會,造福這個社會。「窮人因書而富,富人 因書而貴」,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沒有機會受 教育,你給他受教育的話,他就有成功的機會。 所以知識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知識可以改善 我們人間種種困境。 我常常講,你送禮物給人的時候,最好是 送書。但是賭博的人你送書給他,他會罵你; 賭博的人你送書給他,他也不要。你千萬不能 送書給賭博的人,他還以為是『送輸』給他。 最好的禮物是送書。各位有沒有這種習慣:你 四十二章經講記------132
身上帶一本兩本的佛書,有時候到某一個地方 與人攀談很有緣,覺得這個人很有善根,就送 書給他。讓我們大家養成這個習慣,身上隨時 帶一些勸善的好書,有機緣的話,「我送你這 本書,我覺得這本書不錯,你可以看看。」書 本影響人很大。我們送人禮物千萬不要送酒, 酒會醉人,不要送酒,要送書。 「隨喜功德」這福報很大,因為你的愛心、 你的慈悲、你的智慧會感染別人,就像一支蠟 燭的火,一燈引千燈萬燈,福亦如之。
四十二章經講記------133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 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 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 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 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 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 者。 這對修道人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修道觀 念。我們從文字上來看,就是如果你拿好吃好 穿好用的東西給那些壞人的話,不如拿給一個 善人。你會覺得很奇怪,我們信佛的人不是說 不要有分別心嗎?這個地方經文講的很清楚, 「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什麼叫做惡人? 什麼叫做善人?我們來研究一下。 什麼叫善?什麼叫惡?會傷害別人身心的 叫作「惡」;對別人的身心、對自己身心有所 助益的叫作「善」。
四十二章經講記------134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最現實的,各位 都曾經碰到的,尤其是太太們到菜市場買菜的 時候,市場不是站著很多出家人嗎,穿著紅祖 衣,道貌岸然的,見到人就阿彌陀佛,有沒有? 你一看師父在化緣要建廟要建佛像,好吧,十 塊一百塊丟進去,你以為你造福你做善,有沒 有做善?你在做惡。因為這世間太多冒充出家 人,他不必納稅、也不必開發票、也不必開店, 只要市場一站,利用別人的善心來增長自己的 罪惡,滿足自己的欲望。他最簡單了,不必開 工廠也不要本錢,什麼都不要,在那邊一站, 你們就這麼丟十塊一百塊一千塊,他拿回去吃 喝唱跳,所以你是助長惡人,沒有功德,還有 罪過。 所謂善,比如說一個窮苦的孩子沒錢讀書, 你每個月贊助他一點錢讓他可以去讀書,他知 道長進;你幫助一個窮苦的孩子,讓他有機會 受教育,那才是真正的善事。所以,你做善事 卻沒有智慧的話,得不到善報,還有惡報,因 為你增長人家的貪愛心,增長人家的欲望。所 四十二章經講記------135
以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然後再比較「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 者」。這是講到行善跟持五戒,持五戒的人比 行善的人更值得我們尊敬。世間人很多很長進 行善,可是他長進當中也有過失之處,殺盜淫 妄酒你看不到的也有,所以善人是善人,有時 候他大魚大肉、吃喝唱跳享受。所以不如去供 養持五戒的人,持五戒的人比行善的人更值得 我們尊敬。五戒就是不妄殺、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 「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持五 戒的人跟一個須陀洹的人比較起來,須陀洹的 人更高了,因為須陀洹證果了,他斷了我執, 而持五戒的人他不見得能斷我執。須陀洹已經 破了我見,他的生死己經見到邊緣了,七死七 生就證到阿羅漢。 再比較的話,須陀洹是初果,跟二果斯陀 含比較起來又差一點,因為二果的人斷了思惑 的前六念。如果再跟三果阿那含比較起來,阿 那含是「不來」,他的思惑沒有了。如果再比 四十二章經講記------136
較阿羅漢,阿羅漢叫做「殺賊」,他殺掉內心 裡面的貪瞋癡,殺掉他內心的「賊」了。阿羅 漢是四果,比三果阿那含更高,所以你供養阿 羅漢的話,就比供養阿那含的功德大。 但是阿羅漢比辟支佛又差一點。辟支佛是 不說法的佛,他是獨覺,他也沒有聽到佛法, 他看到萬事的生住異滅現象的時候,他就悟道 了。這種人很高,但是他不說法。辟支佛的功 德比阿羅漢大。 辟支佛跟三世諸佛來講又差一截了,因為 三世諸佛一定會講經說法。佛來到這世間,第 一個他一定要度自己的父母;第二個他一定要 度有緣的眾生,讓他成聖成賢;然後無緣的眾 生也要種因緣,這是三世諸佛一定有的現象。 然後三世諸佛一定會去授記菩薩,授記成佛, 這是佛來到世間一定有這些工作。佛陀度無緣 的眾生,他用舍利子、種種神通,讓不信佛的 人也種下善根的機會,所以佛陀離開這世間的 時候,他留下舍利。 這舍利子很神奇,怎麼神奇呢?你很虔誠 四十二章經講記------137
拜佛的時候,奇怪,在佛像的腳下或者是身上 去擦灰塵的時候,你無意間會發現舍利子。在 新加坡我就遇到一位師父,他們的佛像很莊嚴 很莊嚴,有天他在擦桌子的時候,發現怎麼佛 的腳下有白白的東西,一看,是舍利子。這個 舍利子很奇怪,是裝在玻璃裡面,你天天很虔 誠的拜,就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然後你 一陣子沒有去拜、沒有用功、沒有修行的時候, 這舍利子慢慢就會變少。很奇怪的事情! 舍利子有很多種顏色,比如業障比較輕的 人,他看到是黃色、 金黃色、或者是白色的, 但是同樣的東西,有些業障重的人一看,明明 是黑色的。好多年前我到大陸阿育王寺去的時 候,那裡就有舍利子,每一個人看到的顏色都 不同。不管信佛學佛或不信佛,大家都想看一 下舍利子,如果完全不信佛的人他看一看,也 種了一個善根。 佛的舍利千奇百怪。看完以後,大家就問: 「你看到的是什麼顏色?」竟然有位師父說他 看到的是黑色的。有人說:「既然出了家,看 四十二章經講記------138
了是黑色的,你趕緊懺悔。」那位師父就痛哭 流涕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 癡......」,一直拜、一直拜。拜過之後再去看, 變成白色的。真的有這回事,真心懺悔的時候, 當下舍利子顏色就變了。他再看,人家問: 「你看了是什麼顏色?」這回看了是白色,大 家就跟他鼓掌。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離開人間了,還用他 的舍利子來廣度眾生,跟眾生結個緣。我當時 去看的時候排隊排了好多人,有些根本就不信 佛的,但是他聽說舍利子很神奇,大家還是來 排隊在看。 這就是佛陀來到這世間的時候,他度自己 的父母、度那些有緣的弟子,包括無緣的眾生 也要設法讓他有機緣種下一個善根,然後授菩 薩的記,授記成佛。所以辟支佛跟三世諸佛比 較起來,供養三世諸佛的功德就大於辟支佛。 最後一句話很重要,「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請問佛從 哪裡來?佛也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我們凡夫 四十二章經講記------139
才會有相對的觀念:我要做善事、我要修行成 佛、我要什麼、我要........,都是一個「我」; 你套上一個「我」,都是雜染的、煩惱的。而 十方諸佛一定是透過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徹底 的破除了我執我見,才能成佛。 所以這地方也告訴我們,法的修行比物質 的供養更重要。我們雖然是供養三寶、供養眾 生,福德很大,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破除我們的 身見、我執我見。如果你老是以「我」這個觀 念來修行,「我做善事、我幫助你,你必須報 答我」,這就完了,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就變 成很麻煩的事情。為什麼?有所執著。 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的,我們一打坐就想 「我這麼一打坐,我希望能入定;我這一打坐, 我希望能夠坐兩個小時;我這一打坐,我希望 我的腿不痠不麻,我能入定;我這麼一打坐, 希望釋迦牟尼佛現前,阿彌陀佛放光....」請問 這是什麼心?貪心,是不是!貪靜、貪入定、 貪神通。「神通」跟「神經」只差一個字,搞 不好你會變神經喔!所以我們不能貪,不能起 四十二章經講記------140
貪心,也不能一打坐就要入定幾個小時,這個 都是錯的。 你應該去注意你的過程,用的方法對不對, 方法對了,過程小心注意,不要去求入定、我 要見到佛、佛放光加持我、讓我的罪消滅,你 這樣子的話,有所執著,有一個「我」、跟所 修的「法」、然後得到一個什麼結果,那是在 增長你的貪愛心。然後貪愛不成,就變成瞋恨 心——我念佛念了幾年,佛也不現身,佛也不 放光加持,你起瞋恨心了。然後你又起疑心— —這個法門對不對?師父告訴我這個法門對不 對? 你一打坐,不想有妄念,希望能夠入定, 可是它有妄念又不能入定,你就起瞋恨心, 「算了,不要坐了。」所以,我們為什麼修沒 有結果?因為我們不斷地修貪愛跟瞋恨。貪愛 瞋恨從哪裡來?從愚癡來的。 這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是 什麼?無念無住無修無證。沒有一個主觀的我, 也沒有一個客觀的什麼被我得到、被我證到、 四十二章經講記------141
被我所念、被我安住、被我所修、被我證悟, 修道的最高境界是這樣子的。 但是,最初我們還是要起心動念——我要 做善事做善人、我要成聖成賢、我要成佛、我 要度眾生,最初最初可以。請各位注意,最初 可以。我們剛開始修道的時候,我們應該經常 發善念——我要成佛、我要做善事、我要幫助 人、我要怎麼樣子的有智慧、我要有福報...., 因為這是一個大方向。你依循這個大方向在走 的過程當中,你慢慢要把「我」這個念頭丟掉, 變成一種自然,我就這麼修,你不會再有個念 頭說「我要見到佛、我要放光、我要加持、我 要有智慧、我要開悟、我要怎麼樣子的」,你 的「我」慢慢的丟掉它了。 就像我們想上高速公路,當我們還沒有上 高速公路的時候,我們在市區裡面東轉西轉, 怎麼樣才能上高速公路,怎麼樣上高速公路會 比較近,你要有所分別。一旦你上了高速公路, 你就不要想我現在在高速公路,我現在已經到 了哪裡,不要再想了,你就很認真的開車,它 四十二章經講記------142
自然的就到高雄。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分別,但是到 某一個層次的時候,主觀的我和客觀的理,主、 客雙亡,主客都沒有了,這就是修道的一個關 鍵。 我們常常讓信徒了解,當我們修行的過程, 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佛怎麼不來放光加持、示 現瑞相給我看。我就遇到一位信徒,他說: 「師父,我念阿彌陀佛念三年了,佛也不來現 身給我看,我不相信阿彌陀佛了。」真的有這 種信徒。我說:「你念佛是為了要見到佛?佛 不來現身,你就這麼難過?」我說我出家十幾 年二十幾年,佛也沒有現身給我看過,那不是 我的罪障深重嗎?可是我還是很信佛,很相信。 真正的見佛不是這樣子,是見緣起,見到 法的如實相,見到身心的無常無我,破除我執, 這最重要。你不在這邊下功夫,你一天到晚希 望佛來現身給你看,證明有佛;佛用不著你去 證明不證明,佛要你證明是證明你身心的無常 無我,了解這世間的無常無我,你的我執慢慢 四十二章經講記------143
會破、會斷、會少。所以修行的方向很重要, 方法很重要。 這是講到比較功德。用物質的布施,這也 是修行的過程。按照法去修行,遠離一切執著, 到最後一切不執著,連「不執著」也不執著, 那就是最高明了。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是修 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最重要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144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 窮布施難,豪貴學道 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 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 難,不 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 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接著我們看這一段是很重要的,就是人有 二十難,有二十種很困難的修行障礙。今天各 位來這裡有什麼難啊?下大雨的難,刮風下雨。 聽經聞法也要經得起考驗。即使你到了現場, 音響有困難的話,也會造成我們一些麻煩,所 以世間的事情都是要經過許許多多的考驗。很 值得高興的是我們遠離了二十種災難,我們才 能夠見佛聞法來修行。 第一個是「貧窮布施難」。 請問各位, 貧窮從哪裡來?貧窮就是慳貪、不肯布施來的。 前輩子很有錢,但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
四十二章經講記------145
如果很多人坐在一起,要他布施的話,捨不得, 放個五塊十塊,好像割他的肉一樣。貧窮是從 前世慳貪來的;富貴是從前生持戒、布施來的。 我們這一輩子若是貧窮的話,要去布施就很難。 佛經裡面有講貧窮不好,為什麼?貧窮的 話,容易造惡業,所謂「飢寒起盜心」,人一 定是要衣食充足,才知道禮儀。人能衣食溫飽, 他才知道講廉恥;人在衣食不能溫飽的情況下, 飢寒交迫之下,很容易做壞事。我們看南洋大 海嘯的時候,美軍的飛機直升機飛到那邊降落 下來,肚子餓了幾天的人,大家蜂擁而上去搶, 把人家踩死也不怕,他在飢餓狀態之下,他失 去理性。 我們中國有句話:「飢火焚心」,飢火會 把你的心靈智慧燒掉。一個人在飢餓狀態下, 他會失去理性。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們做一 個人最怕貧窮,貧會跟病連在一起,病跟窮又 會扯在一起。一個人一生病以後,花錢買藥, 就窮了,所以貧、病會交加在一起。 釋迦牟尼佛說,我們要遠離貧窮災難的話, 四十二章經講記------146
就是要布施。 當我們貧窮的時候,很難布施,貧窮布施 難。但是貧窮的人也可以布施什麼?我們的心、 我們的臉,和顏悅色。「面上無瞋真供養」, 一個人面帶微笑,那就是一種供養。我們平時 對人不要用瞧不起的眼光來看人,我們和顏悅 色的看人,給人一個好的印象,別人也不會看 到你那臉色而生起恐怖的心,那也算是布施。 平常能和顏悅色的,也算是布施的一種,不一 定是拿錢來布施。 手也可以布施。一個人跌倒了,幫他拉他 起來,這是手的力量布施。所以,雖然是貧窮 還是可以布施,用體力來布施。有些人有一種 錯誤的觀念,說到寺廟裡面用錢布施,不是這 樣子的,你洗洗碗、掃掃地、到佛堂把佛桌擦 一擦,這也是布施,不是說你到佛堂一定要多 少錢,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 這裡講「貧窮布施難」是指物質上的。我 們講富貴跟貧窮,一般人是以物質來衡量,物 質上擁有很多的,叫做有錢。事實上,所謂貧 四十二章經講記------147
窮跟富貴,不只是指物質的貧窮,還有心靈的 貧窮和生理的貧窮。 比如說,衣食住行有所欠缺,那是物質的 貧窮。還有一種是生理上的貧窮,比如說眼睛 不能看、耳朵不能聽、嘴巴不能講話、腳走路 不方便,甚至沒有手、五官有所欠缺,這是生 理上的貧窮。還有一種是心理上的貧窮;假如 我們受的教育不多,大字都不認識,這是心理 上的貧窮;或者是心理上有某種障礙,老是以 懷疑的眼光來看別人,跟人家不能溝通;或者 慳貪不肯佈施,這是心理上的一種障礙。 所以,貧窮可以分成生理的、物質的、心 理的貧窮。那一般人有這方面欠缺的時候,我 們想跟眾生結善緣的機會就很少。比如說生理 上的缺陷、物質上的不足、心理上的慳貪,那 麼要學布施就很難了。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多多少少都 是帶有福報,這一生的福報可以說是我們多生 多劫來布施所結到的善緣。當然這一生的努力 還是很重要的,你不要以為說你的八字很好, 四十二章經講記------148
生出來就含金湯匙,如果這輩子不努力的話, 還是不能享受。所以不要以為說我的八字很好, 這一生不做事就有得吃有得用,不見得喔。如 果我們前輩子很大的福報,這輩子不去開發、 不去努力的話,這個福報也不會顯現。比如說 你有一個很好的種子,你不拿去種的話,這個 種子會腐爛掉,沒有用,不開花也不結果。所 以有宿業,但還是要有今生的努力,而今生的 努力比前生的善德更重要。 我們之所以布施,一方面是因為眾生都是 我們累生累劫的父母兄弟姊妹,那麼以慈悲心 將多餘的去做些布施。 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是不是說你布施以後, 你就會很有錢?不一定哦。我遇到一個信佛學 佛很虔誠的人,他聽人說布施以後會很有錢, 他真的就把家當全部給布施出去。糟糕,他的 房子貸款繳不出去了。這樣對不對呢?不對。 釋迦牟尼佛說,我們賺到了錢,一部份要儲蓄; 一部份是家庭的日常開支;一方面繼續經營; 然後一方面才去布施。所以你賺到了錢,你最 四十二章經講記------149
好是分成四等份:一個是儲蓄、一個日用、一 個是繼續經營你的事業、再一份來做布施。你 不要以為說我布施出去以後,我會很有錢,不 見得。佛不是叫我們把所有一切東西布施以後, 你就會很有錢,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如果不願意貧窮的話,那就要學習布 施,一個是物質的布施,一個是知識的布施, 另一種是無畏的布施。布施有三種,叫做財施、 法施、無畏施。從這個地方可以看起來,釋迦 牟尼佛他還是很重視物質的生活。這一生當中, 我們物質有所欠缺的話,就是前生前世不願意 布施,慳貪,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那麼就 會遭到貧困的果報。 請問各位是不是富貴中人?是!為什麼呢? 衣食不缺就是富貴中人。我們受教育,懂得種 種的知識,能夠知道善惡因果,知道學習向上, 懂得來聽佛學的課,這個就是富貴中人。 第二「豪貴學道難」。豪貴學道難,那 是叫我們不要有錢嗎?剛才說我們不願意貧窮。 但是佛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一旦有很高 四十二章經講記------150
的地位、有很多財產的時候,會吃喝唱跳、花 天酒地,很容易走向這種傾向,那反而是一種 學道的障礙。舉個例子來講,假如你現在年輕 有錢又有閒,有很多很多的財富,身體又健康, 吃飽沒事做,無所是事,那如果沒有善知識的 接引,很容易吃喝唱跳過日子哦,那就麻煩了, 很容易造惡業。所以這個地方講豪貴學道難, 最重要的就是說,在沒有智慧而又有許許多多 財富的時候,很容易造業。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叫做福慧雙修,修福 一定還要修智慧。如果我們單單這輩子學布施 做善事,來輩子有錢又有閒,很有福報的話, 就很容易造惡業,這是不理想的,所以說豪貴 學道難。但是如果你有智慧的話,越豪貴越有 錢越好,這樣了解吧!比如說你有很大的智慧, 你今天當高官,你可以用這個來布施,以仁政 來造福更多的人。從過去的歷史來看,許許多 多的大官,他們信佛學佛以後,不貪不取,做 很多的善事利益百姓。 千萬要記住,當我們智慧不足的時候,富 四十二章經講記------151
貴反而是一種障礙。 有一個寺廟就請一個老和尚去給他看地理。 寺廟的年輕師父問:「老和尚啊,我們這個寺 廟是要向東?還是向西?還是向南?還是向北 呢?」老和尚就講:「你要財還是要丁?」 年輕的和尚問:「你講的意思是什麼?」老和 尚說:「你這個寺廟如果向這邊會很有錢,如 果向那邊的話就會有很多的徒弟,這些徒弟都 是很聰明很有道心。」年輕的師父說:「老和 尚,我要丁,我不要財。」老和尚說:「好。 那我幫你看,你這個寺廟應該向這邊,就會出 很多徒弟,這些徒弟都很有道心。」 這個就是一念之間。一般人會想:「哇! 老和尚你幫我看地理,讓我的寺廟大發有錢」, 那不行。所以我們講道心比較重要、人才比較 重要,有人斯有財嘛。 所以「豪貴學道難」是警惕我們要修智慧, 不是單單去布施、有福德就好,最重要是要有 智慧,否則的話,一旦有豪貴的機會,就造惡 業。 四十二章經講記------152
第三「棄命必死難」。福報盡了,業報 現前了,這個時候該走了,釋迦牟尼佛也救不 了我們。人之所以會死亡,一個是歲月不饒人, 生老病死;一個是業障現前、惡業現前,我們 造了什麼惡業,業報到了,人就走了;還有一 個是福報盡了,這輩子該吃該喝該享受的,你 提前把它吃盡用盡花盡了,那麼你的福報盡了, 該走了。你前生以及今生所修的福報,全部都 吃光了、花光了,該走了,這個是福報盡。 有一個出家師父很用功修行,我也認識他。 後來他生病很嚴重,不到五十歲就走了,為什 麼?業報現前。業報現前,吐血死了。為什麼 吐血死?前輩子是一個將軍,殺人無數,這些 人放不過他。業報到的時候,即使你出家,照 樣的要受報應,逃不了,這個是業報盡。所以 棄命必死難。 再說,我們人的壽命應該是幾歲?人的生 命年齡,我們成年是二十歲,二十歲乘以六, 等於一百二十。可是現在我們吃得到一百二十 歲嗎?不行,我們能吃到八十歲已經偷笑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153
是不是?為什麼本來活一百二十歲才是正常的, 為什麼現在我們吃不到一百二十歲?因為空氣 污染、水源污染,然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煩惱, 我們面對家庭、事業、社會,面對許許多多的 困擾,心性上平靜不下來。內心裡面有許許多 多的煩惱,再加上飲食不當、睡眠不當、工作 過勞、種種的壓力,所以人吃不到一百二十歲。 虛雲老和尚青菜豆腐湯的,才能活到一百二十 歲。現在一百二十歲的人很少啊! 有人就調查了長壽村,大陸上有一個長壽 村,世界上好幾個長壽村,他們唯一的特色是 什麼呢?吃得很簡單,不像我們吃香喝辣的, 他們吃得很簡單,就是堅果類、青菜類...。然 後他們還有共同的特色是:心情很輕鬆,不會 去斤斤計較。生活得越單純就越長壽。 這個是讓我們了解到,生命在某一種條件 ——福報盡了、業報來了,那麼該走的時候, 沒有人可以讓你延長生命,這是棄命必死難。 如果是業報還沒有盡,福報也沒有盡的話,即 使再大的災難來,也不會死。921 大地震的時 四十二章經講記------154
候,有些人被埋在地底下幾天,他還是照樣活。 南洋大海嘯經過五十六天,還有被救活的。 這次非洲肯亞的地方,有一個人生了孩子, 就把她丟在森林裡面,結果有一隻母狗給她拖 到狗窩裡面。那隻母狗又剛好生孩子(生小狗), 牠竟然在森林裡面把那個小孩拖到狗窩裡面去, 餵奶給她吃。後來那個小孩子哭叫的時候,被 別的小孩子聽到了,才發現有這麼一個小孩。 這個小孩後來被取名叫「天賜」,很多人 想認養她,說她是大福報的人,命不該絕。她 父母親生下她,就把她丟到森林裡面去,竟然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所以很多人想認養她。 那狗的主人還沒幫牠取名字,因為他們家人窮 到連狗都沒有名字;一般養狗都會有名字,這 個養狗的人竟然連狗也沒有餵牠吃,讓牠自生 自滅。後來因為這個事情以後,也有很多人想 認養那隻狗。所以她命不該絕的時候,即使有 很大的災難也不死。 印順長老不是今年做一百歲嗎,他以前也 是病得很可怕,那真的是很大很大的病,躺在 四十二章經講記------155
床上不能動,結果沒有死。所以他說:命不該 絕的時候,即使再怎麼病,就是不會死。那你 即使再有錢再有地位,說走就走了。郭台銘的 太太五十五歲,台灣他最有錢,太太說走就走, 病來了就要走。這個是棄命必死難。 第四「得睹佛經難」。這個時代得睹佛 經不難,為什麼?電腦網路,你打字進去搜尋, 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到。那以前的確是如此,要 讀到佛經要走多少路。從前高僧大德拼死命走 在沙漠裡面,走絲路到印度,還要經過雪山、 喜馬拉雅山,然後到了印度取經,那真的是得 睹佛經難啊!現在人的話,印刷業很發達,睹 佛經太容易了。 可是,各位有沒有發現到這個問題:現在 的媒體很多很多,內容很多很複雜,如果你的 心性不定,沒有善根,那你會沉迷在這個暴力、 色情、種種奇奇怪怪的電影電視裡面。即使從 電腦可以隨時把佛經打開來閱讀,但是因為心 性不定,你還是沉迷在這種七情荒謬的情節裡 面,不能自拔。所以這個時代我們要懂得去善 四十二章經講記------156
於利用媒體、資訊,來充實自己的生命心靈。 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第五「生值佛世難」。從佛教的歷史來 看,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是賢劫裡面的 過去七佛之後。在二十個減劫(小劫)當中,第 九個減劫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 在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迦葉佛、毘舍浮 佛......好多好多的佛,可是我們都沒有機會見 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見到。 經過兩千多年,我們有這個善根,所以還是在 佛陀的末法時代我們見到了佛像佛經。那麼再 經過千年萬年以後,佛法慢慢就沒有了。 我們現在是第九減劫,到第十劫的時候才 有彌勒佛來降世。你看,這要經過多少世以後, 才會有彌勒菩薩在這個世間成道。所以,能夠 跟佛同一個時代一起出世,生值佛世,不容易 哦!但是從佛教歷史來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 時候,很多很多的佛一起出生在一個時代,但 是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有佛。 我們兩千多年前沒有跟佛一起出世,但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157
離了兩千多年以後,我們還是有機緣見到佛像、 見到佛經、聽到佛法,所以講起來我們是不是 很值得慶幸!算起來我們還是有大善根哦,能 夠見到佛像、聽到佛法。那請問:我們為什麼 能夠見到佛像、聽到佛法?為什麼?因為我們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這是金 剛經所講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我們以前跟釋 迦牟尼佛一起玩家家酒,可是我們玩過頭了, 不知道去悟一些道理,不知道去了解身心的無 常無我,所以一直沉迷、沉迷...,每一生每一 世我們交生命的學費,交出去以後,又不懂得 生命,所以迷迷糊糊這麼輪迴、輪迴...。 因為以前跟佛陀一起玩耍過,種這點善根, 所以我們這輩子能夠信佛學佛、聽經聞法,所 以還是值得我們慶幸的。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 今天這陣雨就把你打退囉。你今天會來聽經聞 法,也是要有深厚的善根;如果沒有深厚善根 的話,下大雨為什麼一定要來聽經呢?這就是 深厚的善根,所以還是值得慶幸的。各位,應 四十二章經講記------158
該為你們的善根鼓掌一下。 這是講到生值佛世難。能夠見佛聞法、聽 經聞法,是很深的善根。 第六「忍色忍欲難」。我們這個世界是 屬於欲界,欲界就有男女欲。在這個世界裡邊, 我們稱為五欲——財色名食睡,那麼在我們眼 睛、耳朵觸對世界時,最難控制的就是男女的 欲望,因為我們這個是欲界。男女的欲望如果 能夠合乎禮儀的節制它,那就是聖賢之道。合 乎禮儀的,在家人經過父母親、合理合法的手 續,這個叫做正淫;如果超越了這些,男女雙 方的這種生理上的慾望,那就叫做邪淫。 欲界的眾生,就是男女的欲望,如果不懂 得節制的話,會使眾生的智慧降低。欲界的眾 生有這個男女的障礙,所以佛陀就設五戒,就 是要懂得節制,就會幫助我們修道。因為我們 人吃五穀,五穀有四大的作用,自然就會有這 種男女的欲望,但是如果我們按照佛陀所說的 正淫——男女透過父母親的允許,雙方面感情 融洽,那麼對修道來講它還是一個增上緣,還 四十二章經講記------159
是有幫助的;懂得節制的話,那麼對修道沒有 什麼障礙。 不過從證果來講,在家眾有男女欲的話, 證到初果、二果,還是可以成為聖人。如果是 到三果、四果以上的話,他就沒有這個欲望了, 尤其到四果絕對沒有這個欲望,因為禪定的樂 就超過男女的這種樂,所以在三果、四果以上 的時候,這個禪定的樂就會讓他自然離欲。他 有禪定的樂,他就不會有這個男女的欲望。 這個是講到修道來講的話,在家人就修正 淫,出家的話就不淫。 第七「見好不求難」。好的地位、好的 名利、好的種種一切,當我們有機會拿到的時 候,如果我們能夠看得開,那不容易!你說我 不貪不取,那是因為桌子上沒有黃金,如果桌 子上有黃金,你看了你不動心,那就是真正的 見好不求。四下沒有人看到,而在你的眼前有 一塊黃金,你不動心的話,這個就是見好不求, 這個不容易啊!見到好的而不會去貪求,最重 要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去貪非份之財。 四十二章經講記------160
我講一個現世的故事,你們的眼皮會鬆一 點。上個月到台東去演講,就遇到一件事情。 幾十年前,台東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三四十 年前我們台灣還有三輪車。有一個三輪車伕, 有一天載了客人,這客人下車以後,三輪車椅 墊上就多了一個布包。那個三輪車伕等到這個 客人走了以後,撿到那個布包,他打開一看, 哇!好幾十兩的黃金。他心裡就好高興,「我 騎三輪車載客人載一輩子,要能得到一兩黃金 都不容易,這下子幾十兩黃金。」他就把它藏 起來。 過了一下子,那個客人又回來了,「哎呀, 某某人啊,你這車子上有沒有一包東西?」車 伕說:沒有。「你再看看嘛。」「沒有啊。」 那個客人就很傷心很難過。他可能是要把這黃 金去買什麼做一筆生意的,已經付了人家一筆 很大的訂金,再加上這些黃金的話,他可以做 一個很大的事業,那現在黃金沒有了,他付的 訂金會被吃掉。後來想不開就自殺死了。 這個車伕撿到黃金以後,他就不再騎三輪 四十二章經講記------161
車載客了,就買田地,建別墅,娶妻生子,過 得很舒服的日子。 這次我到台東的時候,他們就跟我講這件 事情,就問我有沒有辦法幫他一個忙。我說: 「幫什麼忙?」他說他們現在全家上上下下洗 腎的洗腎,憂鬱症的憂鬱症,癌症的癌症,車 禍的車禍,全家大大小小都是災難重重。問我 有沒有解。我有沒有解?無解。 後來我告訴他說:「叫他們好好吃素。第 一個要吃素,不要再養這麼多的雞鴨來殺,不 要每天都是殺雞宰羊的;」我說第一個先戒殺, 「第二個好好懺悔;第三個去做布施,去做善 業。你這麼多的房地產也不是你自己賺來的, 是你撿那個黃金換來的,那你就多多少少去布 施。」我只是提供這三個方法,至於結果如何, 那就看以後他自己的造化了。據說好像最近很 嚴重很嚴重。 所以我們說「見好不求難」。不是我們的 東西,非份的東西,即使我們得到了,我們不 一定能夠享受得到。非份之財千萬不要去拿, 四十二章經講記------162
拿了會很麻煩。我們中國古代也有這種名訓: 「一世官,九世牛」,有這種講法,這是有它 的道理的,因為取了非份之財,就要來賠償來 償還。 第八「被辱不瞋難」。 我們被人家侮辱 而不起瞋恨心,這點很難。不要說被侮辱了, 我們覺得別人不對,我們馬上就發脾氣了。有 沒有這個毛病啊?所以我記得過去跟各位講過, 我們這一生當中,不要說我要修到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我要開悟有神通,你千萬不要打這 個妄想,這輩子我們要修的是什麼?這輩子我 們要成就的就是不發脾氣,因為這個不花錢, 隨時都可以修的一個法門。別人再怎麼講、怎 麼對我無理,我還是心平氣和。你養成這個習 慣,最起碼你不容易生病。 一個人常常心平氣和,他不容易生病,這 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你的外表會很有氣質; 講白一點,你會很漂亮,一個不發脾氣的人, 比你去抹什麼膏都還有效。第三,一個人常常 不發脾氣的話,自然他的臉色會很好看,來生 四十二章經講記------163
一定會很莊嚴。你想到這三個好處,以後有人 罵你的時候,你要怎麼辦?就心平氣和。 一個人動怒的時候,智慧整個會喪失掉。 當你一發脾氣,你講話是語無倫次,你會亂講 話,明明有道理的事情,你一發脾氣就沒有道 理,你講不出道理來。而且一個人發脾氣的時 候,講的話都是很惡毒的,很惡毒的話都會講 出來。所以這一生當中你先修這個:絕對不發 脾氣,這是我傳授各位的秘訣。有沒有記起來? 要記起來,這個很重要哦。不管怎麼樣子,絕 對不發脾氣。 第九「有勢不臨難」。 有勢不臨難,以 白話來講,就是不會仗勢欺人。比如你有地位, 你當一個主管,這個時候你往往會利用權責去 欺壓百姓,或者是欺負別人,要求別人對你客 氣,要求別人給你好處,你才讓他過關。釋迦 牟尼佛早就看到我們眾生的毛病,一旦有權有 勢的時候,總會利用這個權勢來謀取一種好處,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有勢不臨難。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講這麼多的難?我發 四十二章經講記------164
現這個就是讓我們很踏實的修學佛法,而不是 一下子就要入定要有神通,是在很微細的地方, 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不是跟道相應。不要說有勢, 各位想想看,如果你長得很漂亮很莊嚴,講話 聲音又好聽,學問又好,知識豊富,技術又好, 然後有地位,我們往往會瞧不起人。我的聲音 比你好聽,我的長相比你好看,我的身高比你 高,我的錢財比你多, 很自然的我們就會有 高人一等的感覺,這個在釋迦牟尼佛來說,就 是我慢,跟我慢相應了。跟我慢相應,跟道就 不相應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的難,就是要 我們很仔細的去檢討內心深處很微細很微細的 意識,有沒有跟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如果 有這種意識的時候,那發展出來就是跟貪瞋癡 相應,那就是跟道不相應了。所以我們修道修 道不是說馬上要入定、有神通、飛簷走壁,不 是這樣子的,是在這個很微細的地方去檢討自 己。 第十「觸事無心難」。我們一個人總不 四十二章經講記------165
能說離群獨居,住在深山裡面,像鳥一樣跟人 家不相來往,不可能,我們必須跟人接觸,最 起碼夫妻子女、父母兄弟姊妹、鄰居同事。然 後我們來到這個社會上,我們去搭公車、去搭 火車,我們眼睛觸對的、耳朵聽到的,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接觸六境的時候,相觸的當下我們 起什麼心?不是瞋恨心就是貪愛的心,我們很 難保持平等心。 我們講修道,不是叫我們眼睛不看,耳朵 不聽,嘴巴不吃,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觸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 時候,能夠保持明觸——明白的接觸、智慧的 接觸,那就叫做修道。所謂修道,就是在根與 境接觸的時候,保持一顆清明的心、平等的心、 平衡的心,那就叫修道。如果我們六根跟六塵 接觸的剎那,起了貪愛、瞋恨,那就會造成我 們內心裡面又多了一個貪愛、瞋恨的種子,那 麼就會產生煩惱業障。所以說觸事無心難。 我們講修道的話,一個很簡單很實用的方 法,叫做:「將心歷境,以境驗心」——將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166
個心去歷境,以境來驗心。就是說,我們的心 去看這個世界、聽這個世界、接觸這個世界, 在這個接觸的當中,我們去檢察自己的心念, 那麼我們就能夠了解到自己修行的功夫到什麼 程度。我們這樣子來檢驗自己的話,道心就比 較容易堅固。 第十一「廣學博究難」。「廣學博究」, 用一個簡單的名詞比較容易了解,就是一個是 深度,一個是廣度。廣度比較容易哦,要有深 度的話就不容易了。 如果我們做學問,東學學西學學,很膚淺, 那沒有什麼作用;如果我們學得很多,又能夠 精深,有廣度又有深度,那就不得了了,所以 「廣學」以外還要「博究」。就是說,能夠學 習種種的通識,然後專精某一樣。一個人能夠 專精某一方面的知識,那可以造福這個社會。 這是一個分工非常細的時代,一個人要學 很多很多東西,實在是很難。記得我們中學的 時候是念理化,後來理化又分科成物理、化學, 其他的科目也是分得很細很細。所以廣學還要 四十二章經講記------167
博究,有深度又有廣度,那麼對自己好,對社 會也才能夠付出你的知識,否則的話,泛泛之 學用不上。 那麼,我們讀了很多佛經,也聽了很多佛 法,這個師父講,那個師父講,這算不算廣學? 也算哦。依法不依人,你不一定說要聽哪一個 師父講的,都去聽,廣學,但是我們還要博究。 不管那一個師父講的、或佛經上自己看的,怎 麼去博究呢?把它濃縮,濃縮什麼呢?戒、定、 慧,一定是跟戒定慧相應,要不然就是跟三法 印相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你去聽了很多很多的佛法,甚至有些講得 非常精采,但是我們最後還是要給他一個品管 QC, 這個師父講的是不是跟無常無我相應? 是不是跟戒定慧相應?是不是跟菩提心相應? 如果跟菩提心相應,跟戒定慧相應,跟無常、 無我、寂靜涅槃相應,那我們就是博究。否則 的話,我們聽很多佛法的時候,你會覺得說為 什麼這麼多的講法不同。如果我們把它濃縮, 就是離不開戒定慧三學、或者是六度、四聖諦, 四十二章經講記------168
這樣子的話,我們聽經聞經就不會覺得說這麼 多名相,這麼多的什麼東西記不起來。所以, 廣學還要博究,那麼對我們的身心才會有所作 用。 第十二「除滅我慢難」。所有的修行裡 面,最困難最困難的就是這個我慢,因為我慢 是跟第七末那識相應。我的看法是對的,你的 看法是幼稚的,我的想法才是對,別人的想法 都是錯,這就是我慢。或者是說我的知識、我 的外表、我的眷屬、我的一切比別人好,看不 起別人,那就叫做我慢。在所有的修行當中, 我們說拿錢去布施啦、持戒啦,都可以做得到, 但是最難最難斷的就是我慢,我們總覺得有一 個「我」,我最了不起,我最好,別人都比不 上我,這個就是我慢。 我講一個現代人的我慢。在高雄有一個很 有錢的人,他的房子租給一個信佛的人,這個 信佛的人很善良,他就在租來的房子賣咖啡啦、 飲料啦,一個月租金要四五萬,一個轉角的地 方。那個租房子給他的有錢人,經常就是吃喝 四十二章經講記------169
唱跳過日子,有的時候很晚回來,就對女工毛 手毛腳的,財大氣粗。有一天,那個女工被他 騷擾,就跟老闆講。 老闆就對那個有錢人說:「你怎麼對我的 員工毛手毛腳的?」 哇!那個有錢人發脾氣了,就把褲管拉起 來,把腳放在桌子上,他就拔一根腳毛,說: 「高雄市有那一個人有我這一根毛啊?高雄市 有那一個比我這根毛更粗啊?」 後來那個信佛的人跟我講。我說:「再過 幾年你再看他好了。」你即使有錢,也用不著 這樣子的拔一根腳毛,還說高雄市那一個人可 以比我這根毛粗,這個叫「我慢」。有點錢就 會這樣子,因為前輩子修福沒有修慧,這輩子 有一點錢就瞧不起人,作威作福,這是一般世 俗人的我慢。 宗教上的我慢就很可怕。宗教上的我慢— —我這個教才是對的,你那個教不好,我消滅 你那個宗教,這也算是我慢。然後修道人修到 最後沉迷在定的當中,覺得我不錯啊,我這麼 四十二章經講記------170
一入定一個月二個月不動,這也容易產生我慢。 如果沒有智慧的話,覺得說:「哇!我已經證 到什麼果位了,你看我一打坐一入定幾個月幾 年」,這個也是會變成我慢。所以宗教上我慢 的時候,很可怕,有時候會以毀滅對方的宗教; 那修道人我慢的話,他會沉迷在定境當中,不 能開智慧。所以為什麼修道的人修到最後,有 些修錯的話,越修他脾氣會越大,因為他沒有 智慧,瞋心沒有排除的時候,我慢會越來越強, 那就麻煩了。 第十三「不輕未學難」。所謂「學道有 先後」,你先學到了,你知道、你了解了,對 那些還沒有學習的人,覺得他什麼都不懂,我 們容易瞧不起他。我們往往會輕視別人,輕視 比我們差、比我們不好的人。 在儒家也有這個思想;釋迦牟尼佛講「不 輕未學」,那孔子講「無友不如己者」。 「無」就是千萬不可。「無友不如己者」,以 前我們考試的時候,標準答案是「不要交不如 我們、比我們差的朋友」,以前的標準答案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171
這樣,好像孔子很勢力眼。事實上,無友不如 己者,就是說不要瞧不起你身邊的人,不輕未 學。「友」,就是所有你身邊你可以看到的人, 所有這些人你都不可以瞧不起他。 在佛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輕慢眾生得無 量罪」,因為眾生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說不 定他精進勇猛,比我們早成佛,那我們現在去 輕慢他,就是輕慢未來的佛。所以不可以輕慢 眾生。 我常常講,世間的人簡單的分就是三種人: 一種是沒有本事,脾氣又很大;另一種人是有 本事,脾氣也很大,瞧不起人;還有一種是有 本事,但是脾氣不大,這是一流的人。我們要 學習這種本事大脾氣小。到本事很大又完全沒 有脾氣的時候,那就是菩薩了。 第十四「心行平等難」。很難哦!我們 看到五顏六色、五光十色、男男女女的世界, 美醜胖廋、貧富貴賤,當我們看到這些境界的 時候,我們的心就是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 見到好的我們就想攀緣,見到不好的我們鄙視 四十二章經講記------172
瞧不起他,我們的心都是起起伏伏、高高低低 的,這在修道來講是一種障礙。 要學習用平等心來看眾生,不管他貧富貴 賤、美醜高低胖廋,我們都當作這些是未來的 佛菩薩,恭敬心來對待他就沒有錯了。老是去 想別人的不好,老是記住別人的弱點,老是以 自己來衡量別人,所以東看不順,西看也不順, 那這種人活在世界上很痛苦。 沒有智慧,都是以差別的觀念來看世界, 以有色的眼光來看世界,自然就變成五花八門 的世界,結果還是困擾自己。因為心不平等, 所以看到的世界就不平等。 有信徒問:「師父啊,你看到這個社會這 樣亂,你覺得怎麼樣子呢?」我說:「世亂心 不亂。」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吵吵鬧鬧的,你不 可能說叫它風平浪靜。我們要學一種功夫,什 麼功夫呢?「任世變,修吾道」,世間再怎麼 亂,我的心不能亂,我時時刻刻用很有理智、 很有智慧的心來看這個世間。那麼你好好的做 一個人,好好的做事業,好好把家庭事業照顧 四十二章經講記------173
好,自然晚年就無憂。否則的話,今天也跟人 家去抗議,明天也去跟人家搞什麼絕食,後天 又來一個什麼東西,最後把自己也耗掉了,你 的能量整個耗掉了。我們要學習這種很客觀的、 理性的、冷靜的,來讓自己的心平下來,然後 心靜自然涼。 要不要聽笑話?這是「心靜自然涼」的故 事,因為我看你們眼皮都很重。有一個醫學院 的老師問學生說:「人為什麼死了以後體溫會 降低,身體會涼下來?」各位有沒有想到這個 問題?結果有一位學生答對了。老師問他為什 麼活的人會有溫度,而死的人身體是冰冷冰冷 的?結果他的答案是:「心靜自然涼;他不能 呼吸了,他沒有人我是非了,他不再產生問題 了嘛。」這是一個笑話。 我們也是這樣,這個世界是隨著我們的心 態來決定的,當我們的心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 人,總覺得不對勁;我們用小偷的眼光來看某 某人,他就像小偷;如果是以聖人的眼光來看 人,滿街都是聖人;我們用佛的眼光來看人, 四十二章經講記------174
所有的人都是佛。佛菩薩告訴我們,說一切眾 生都是我前世的父母,你用那個父母的眼光來 看人的話,真的是所有的人都是我的父母。就 是一個心念轉變而已,這個心念一轉變,整個 世界就轉變。 所以,聰明的人改變頭腦,笨的人想改變 他人、改變世界。 我們總想說:「唉呀,你對我好,這樣就 好了,就沒問題了。」先生要求太太怎麼樣子, 太太又要求先生;父母要求子女,子女也要求 父母,大家都是要求別人,就是不想改變自己。 為什麼我們不從自己的內心去變化?用理性的、 冷靜的、智慧的眼光來看世間的人,事情就好 處理了。所以這個地方訓練我們,說心行平等 難。 第十五「不說是非難」。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有些人喜歡說人是是非非,喜歡 聽是是非非,所以聽經聞法的時候就聽不進去, 出口也就是傷人,因為什麼?習慣。各位會來 聽經聞法,可見各位不想聽是非,不想說是非。 四十二章經講記------175
你如果想聽是非,你就不會來聽經了,因為我 們這個地方沒有是非。 但是我們人往往都喜歡說是非,目的做什 麼呢?抬高自己,顯耀自己。可是你要知道, 把別人壓下去,不見得自己會抬高。所以,別 人的是非別人自己去承擔,我們不要去說別人 的是是非非,造口業。「八正道」裡面第一個 就是要我們修「正語」,不說別人的是是非非。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千萬不要去搬弄是非,這個 很重要。 很可惜的是,這個社會都是在不斷的搬弄 是非,叫做政治口水。那麼政治口水的結果, 就是造成土石流。那你會說:「哎,怎麼會這 麼厲害?」土石流是因為下大雨,那你進一步 問為什麼會下大雨,你一步一步去追究的時候, 因為政治人物關心個人前途,不知道百姓的憂 苦,所以不知道事先來防範,不會替百姓去設 法,所以說政治口水造成了土石流。 第十六「會善知識難」。所謂「善知 識」,就是有證德——有證悟的德性;有教德 四十二章經講記------176
——他能夠教我們,善巧方便來教我們。有教 德、有證德,我們就叫善知識。本身有證悟, 然後有大悲心,善巧方便的將他所證悟的使我 們能夠遠離種種的疑悔疑難,這就是善知識。 用最簡單的一個名詞來說,就是我們生命中的 貴人。 生命中的貴人,在你有猶疑、有困惑的時 候,在你生命的十字路口,幫我們拉一把,提 醒一下,這個叫做善知識。在某一個最困難瓶 頸的時候,讓我們見到一線生命的曙光,他就 是善知識。不論是修道也好,困境也好,能拉 我們一把的,都是善知識,都是我們生命中的 貴人。 有些人一生當中都有貴人出現,為什麼? 因為廣結善緣;一個人多廣結善緣,很自然的 在他困頓的時候,自自然然就有人出現,幫他 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未成佛道,先結善 緣」,廣結善緣的道理在此。那有些人越困難 的時候,就越沒有人理他,最後沉沒下去了。 所以「會善知識難」,遇到善知識很困難。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177
一生當中,如果我們能夠交到好的朋友、善知 識的話,那麼這一生就穩當了。最怕的是遇到 惡知識、不好的人,然後一生受騙,感情受騙, 金錢受騙,這個是最悲哀的一件事情。 在我們人生過程當中,要多結善緣,多說 好話,多做好事,多用功多讀書多智慧,那麼 就會交到好的朋友。為什麼?物以類聚,「龍 交龍,鳳交鳳,黃鼠狼的兒子會打洞」。一個 人經常在道的方面去用功,你自然就會遇到善 知識。如果你老是在物欲上去下功夫的話,你 遇到的都是那些阿狗阿貓的,叫做酒肉朋友, 因為你心念放出來的那種波,就會招感那種人。 很奇怪的,你老是動那種念頭,自然那種 人會跟你在一起。如果一個人常常動善念,想 了解佛法,很自然就會遇到那種朋友介紹你認 識某某人,這個是我們自己的善念去招感的善 知識。如果你不想學道,只想吃喝唱跳,那麼 你去招感的朋友就會和這一類的人在一起。所 以喜歡游泳的就交游泳的人,喜歡爬山的就跟 爬山的在一起,喜歡跳舞的就跟跳舞的在一起, 四十二章經講記------178
這是一定的,為什麼呢?義氣相投,臭味相投。 今天各位來到這個地方,我們是義氣相投, 這個是很難得的。這一生我們能夠見面,前輩 子我們做過父母兄弟姊妹,來生我們又可以再 見面,所以人生有意義哦。我為什麼一直強調 說我來生還要再來投胎,還要再來轉世,還要 再來,為什麼?因為我怕你們迷失啊,我一個 個還要把你們找回來啊,知道嗎!我還是要回 來台中,去一個個找回來。只要你來這邊聽經 聞法了,結了這個善緣,我來世還是會有機緣 來跟你碰面,所以人生很有意義。有來生的觀 念真的是很好啊。 第十七「見性學道難」。通常有一句話 叫做「明心見性」,好像有一個心讓我們明, 有一個性讓我們見到了,有一個心性。有一次, 一個馬來西亞比丘尼就問我,她說:「我來台 灣參學,有一個師父告訴我說:妳學法,妳不 了解真心沒有用。」她就問我:「師父啊,什 麼叫真心啊?」 各位,什麼叫真心?難道這個心有分妄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179
真心嗎?各位有沒有起過這個疑惑呢?心就是 心嘛,為什麼有真心有妄心? 事實上,我們講真心跟妄心,這是一種方 便的說法。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執著那個胡思 亂想的心就是我的真心、我的本性,這個很麻 煩。我們不會去執著這個物質是我,但是我們 會執著這個心是我,所以笛卡兒講「我思故我 在」,我會思考,那個能思考的那個就是我。 但是佛法說:那個能思考的你,還是一個妄想 心,還是一個妄念而已。如果你執心為我,執 那個妄心為我的話,那就是我慢、我見,生死 就沒完沒了,煩惱就有一個根據地了。煩惱就 是因為我見我慢而產生的。 所以我們講「見性」,不是說有一個什麼 絕對的真心讓我們去見到它就開悟,不是這個 意思,而是了解到我們心性的無常性,前念後 念、前念後念根本就是不能串聯,毫無關聯。 我們眾生的心性,一下子東一下子西,一下子 自己一下子別人,一下子過去一下子未來,這 個心老是不肯停留在現在,一直回憶過去、一 四十二章經講記------180
直希望未來,不肯停留不肯安住當前現在,我 們的心就是這個毛病。因為這個毛病,所以我 們的心性就失去了功能。所以我們講修道,就 是直接觀察身心的無常性、無我性,這個就是 跟道相應了,你才能做你生命的主人。否則的 話,你隨妄心妄念在打轉,轉不出頭。 過去有一個老和尚,叫做瑞嚴老和尚,他 在深山裡面打坐修行。他修行的時候,是唸佛? 還是參禪?這個老和尚只問自己:「哪一個是 我真正的本來面目?我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我的主人翁在哪裡?我的生命在哪裡?」只要 他動了一個妄念,他馬上自己問自己:「主人 翁在哪裡?既然你是主人,為什麼你會變化? 為什麼你一下子東想西想,變化那麼快?既然 你是主人的話,你就不會變啊。」 老和尚就用這個方法這麼參究,幾年下來 得到消息了,就是一般講「明心見性」了。他 明心見性以後,他的生命就有一種特殊能量, 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自己,知道別人很 多事情。 四十二章經講記------181
有一天,一個老阿婆聽說這個師父明心見 性了,就去問他:「師父啊,什麼叫做明心見 性?怎麼明心?怎麼見性啊?」 老和尚說:「老婆婆,你趕快回家,有一 百個人跟妳求救。」各位,你聽起來會不會覺 得很奇怪?人家問他怎麼樣去明心見性,他竟 然回答說你趕緊回家,有一百個人在求救。 這個老婆婆一聽,趕緊回家。這個時候, 她的媳婦剛好有一籮子的蚌蛤,她剛剛好用開 水準備去煮的時候,這個婆婆回來了。這個婆 婆就說:「哎,怎麼一百個人來求救?原來是 媳婦要煮蚌蛤。」算一算剛好有一百粒的蛤蚌 將被殺死,老婆婆剛好回來,就被救到了。她 才知道明心見性的人對世間的事情無所不知; 但是不能無所不能。你說無所不能,那這個人 要死了,你讓他不死,那不可能的。在有些事 情上,他有超常的一種力量。 我今天要恭喜各位的,就是說你今天來這 邊,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情:在我們內心深處有 一個無價的寶藏,無以名之,就叫做「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182
世間上所有已經開發到的金銀珠寶、什麼水晶 瑪瑙珊瑚,世間認為是寶物的,還不及我們心 性的寶藏百分之一、萬分之一。我們每一個人 內心裡面有一個無價的珍寶,這個無價珍寶它 的能量始終不能發揮,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以 差別心、分別心、我見我慢的心,這個能量消 失了。那這個心怎麼樣去認識它、了解它、把 握它?一旦我們能夠去認識它、了解它、把握 它的時候,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富貴最尊貴的人; 不是說我們擁有幾千萬幾億萬叫做富貴。 《寶積經》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 「當自觀內,莫外馳騁」。意思就是說,我們 修學佛法的人,時時刻刻要去觀察自我身心的 如實相,你不要一天到晚往外去追尋——我想 得到什麼、我想擁有什麼、我想獲得什麼。向 外追尋的結果是什麼?佛法裡面叫做外道。你 向內去追尋自己身心的如實相,這個時候你才 真正的找到了主人翁是什麼。 可是我這麼講,你會想:「喔,主人翁, 是不是有一個靈魂?或者是一個絕對的心?或 四十二章經講記------183
者是真心?或者是佛性?」,你這樣想像的話, 隔了一層,因為你先去預想、你去假設,這個 就不對了。 我們只有透過觀察自己的呼吸,觀察自己 的身心是什麼樣子,我就了解什麼樣子,而不 是我們想要的,也不是我們想像的。時時刻刻 注意身心的如實相,它產生變化我知道,它來 了我知道;念頭來了我知道,念頭消滅了我知 道;我的生理酸痛麻癢我知道,產生了我知道, 變化了我知道,消滅了我知道。那麼對自己的 身心感覺、感受,乃至你內心的複雜世界,我 們時時刻刻都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樣子我們就 慢慢的見性,會慢慢的相應。但是,你不要先 去預想預設我的佛性是什麼樣子,我的真心是 什麼樣子,我要去見到它,這又錯了。 所以研究佛法不是說要了解很多很多的名 相、會背很多的名相、會背很多的經,不是這 樣子的。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身心的如實相, 這是我們主修裡面最重要的一門課。所以這邊 特別提出「見性學道難」。 四十二章經講記------184
那麼見性以後,是不是你成了你生命的主 宰就好了呢?不是,還要隨化度人,從體起用。 你有這個明心見性的功夫以後,要隨化度人, 隨時隨地隨緣去開示眾生,度化眾生,利益眾 生,拉眾生一把,陪公子讀書,在六道當中來 陪眾生,你不能這麼一走了之。不是你修到某 一種程度的時候,你一走了之,不是這樣子的, 接著就是要去度化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你的鄰 居、冤親債主,這些人都是我們關懷的對象, 隨化度人。 現在我們一般人如果不修道的話,隨時隨 地起煩惱,隨時隨地都是結惡緣,瞧不起人, 仗勢欺人,然後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一大堆 的煩惱,社會上也好,家庭裡面也好,同事之 間也好,一肚子的煩惱,這就是沒有修道。 我們講修道,不是說我們遠離人間、遠離 家庭、遠離事業,然後一個人到深山裡面,不 是這樣子的。要怎麼樣呢?隨化度人,隨各種 不同的因緣,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機都能 夠引導眾生向善向光明,帶給別人智慧,帶給 四十二章經講記------185
別人希望,帶給別人光明,這是我們修道的目 的。不是說我們修道就我個人得道了,這個世 間一切我不管了。 第十九「睹境不動難」。 「睹境」,我 們看這個「境」界,簡單說分三種:一個是好 的,一個是不好的,一個是中性的。如果再簡 單講,就是順境和逆境。順境我們容易起貪心; 逆境容易起瞋恨心;那麼對於不順不逆的我們 又不太了解,就叫做無明。如果我們能夠在六 根六塵接觸的當下,不是起無明,也不是起瞋 恨,也不是起貪愛,那就叫做睹境不動難。 睹境不動,需要平時都養成這種習慣—— 以平常心、平等心來看世間的一切。 我常常跟各位講,我們要磅秤的時候,一 定要把磅秤歸零,你沒有歸零,秤起來不準。 那我們要量身高的時候,一定要脫鞋子,你不 脫鞋子就量起來不準。我們要調理事情的時候, 也要先打理我們的心情,把心情打理得平平靜 靜的,再來打理事情就不會錯了。如果我們的 心境心情不平衡不平穩,老是在貪愛瞋恨當中, 四十二章經講記------186
這個時候我們處理事情,大部份來講是不如意、 不理想的。所以要處理事情之前,先打理心情, 這樣子才能夠睹境不動。 平時養成這個習慣,有一天我們要離開世 界的時候,會平平安安的離開,因為我們平時 已經養成習慣了,什麼事情來就是平等心、平 常心來看待。否則的話,我們有一天要離開世 界了,會想到說死亡很可怕,心就亂了。 最近有一個信徒來寺廟裡面求平安、拜懺, 為什麼?她不能睡覺,得了憂鬱症了。為什麼 得了憂鬱症呢?因為她的眼睛不能看,但是她 有福報,就有人捐贈眼角膜給她。眼角膜給她 以後,現在她眼睛能看了,但是她變成不能睡 覺,為什麼?她一直執著她眼睛裡面有一塊死 人的肉,所以她現在不能睡覺,變成憂鬱症了。 她來寺廟求師父誦經拜佛跟她消災免難, 她拿一個紅包給我。她媳婦說:「師父啊,我 這個婆婆不曉得怎麼辦好。」我說:「這只有 靠她自己了吧。你不要去執著說我的眼角膜是 死人的眼角膜,那就好了嘛。」講是這麼簡單, 四十二章經講記------187
可是她總覺得眼睛裡面有一塊死人的肉,她就 吃不得睡不得、喝不得坐不得,坐立不安。不 簡單啊! 從這個地方引申讓我們了解到說,平時要 有這個功夫,把心調整到平等、平穩、平衡的 狀態,把心歸零,這樣來看一件事情的話,往 往你看一件事情就不會說覺得很刺眼很難過, 處理起來也不會這麼有距離。那所有的境界裡 面,最大的一個境界是什麼?生死別離啊!如 果你平時沒有養成這個習慣,你一想到死亡多 可怕多可怕,那就麻煩了。 我最近遇到一個出家眾,他洗腎很嚴重了。 「唉,師父,讓我得這種病,不如讓我死好 了。」 我說:「好,那你現在就死吧。」 他說:「我又不能死。」 我說:「對啊!你就隨緣嘛!你現在有病, 了解我有病,那你就好好去洗腎。三天兩天洗 一次腎,你當作洗腎是一個消業障,那就好了 嘛。不要天天想說:喔,我要洗腎我要洗 四十二章經講記------188
腎....」 有一個得癌症的病人,我說:「幸好你得 癌症。」他說:「師父瘋了,什麼幸好我得癌 症?」我說:「對啊,你如果沒有得癌症的話, 說不定你得到敗血症,三天就死了。」 各位要了解,得癌症是好事哦!為什麼? 因為醫學上已經證明這一點,有一種病沒有藥 醫,叫做敗血症。敗血症的話,醫生馬上宣佈 你三天絕對死,那得癌症的話,它是給你一個 信號,醫生宣佈是半年或三個月、一年,有沒 有讓你有機會?還有機會哦。得敗血症是沒有 救的。 所謂敗血症,就是說他的肝臟、腎臟的功 能完全喪失,他吃到有毒的東西,它會流到心 臟、頭腦任何地方,讓毒素四處竄流。癌症不 同,它把病毒集中在某一個器官,比如肝臟啦、 胃啦,五臟六腑那一個臟腑差一點的,它就把 所有的毒素集中在那個地方,變成胃癌或什麼 癌的,這個時候還讓你有機會,三個月、六個 月、一年,你還有挽救的機會。 四十二章經講記------189
得癌症,就是告訴我們飲食有差錯了。所 以「癌」字怎麼寫?三個「口」一個「山」。 我們一個嘴巴吃不夠,你要三個嘴巴吃,巴不 得享受世間的「美食」,吃盡天下,吃遍天下, 吃到堆積如山。用三張「口」去吃盡堆積如 「山」這麼多不對的食品,所以會得到癌症。 那你只要改變飲食,你身體的酸鹼度會改變; 酸鹹度改變的時候,這個癌症慢慢就會消掉了。 所以,得癌症是好事,不是壞事哦。以後 有人得癌症的時候,你說「恭喜你得癌症」, 他會罵你神經病,你再補一句說:「幸好你不 是得到敗血症。」敗血症是沒有救的。一般人 把癌症當作好像非把它趕盡殺絕不可,那不行 的。 新加坡有一個信徒得到大腸癌,醫生叫護 士幫她打針的時候,她的藥應該要分幾次打, 結果那個護士搞錯了,一次把藥打進去,她休 克了。她先生打電話給我,我說趕緊幫她念金 剛經幫她唸佛,救回來了。後來我跟她講, 從此妳要吃素。結果她吃了三年的素,沒事情, 四十二章經講記------190
大腸癌好了。可是那個習慣不能改,她很喜歡 吃海鮮,吃素三年內好好的,第四年她去吃海 鮮,死了。 飲食不肯改變,病沒有辦法救。癌症就是 告訴我們吃錯了東西,只要你改變飲食的話, 這個病就可救。但是我們都喜歡把它趕盡殺絕, 我們照鈷六十、做化療,好的細胞、壞的細胞 全部把它殺死,這個不對。只要改變飲食,還 有改變心境,用歡喜心去改變飲食以後,這個 癌症慢慢就會化掉。 所以,最大的境界是病跟死亡,能夠睹境 不動,那平時要養成這個習慣——用平常心、 平衡心、平等心來看世間的一切。 最後是「善解方便難」。為了攝化眾生、 引導眾生,用權巧方便,這是不容易的。各位 要注意,「方便」跟「隨便」不同哦,隨便會 出下流,而方便是智慧,是引導眾生向善向光 明的一種權巧,是權巧方便來引導眾生。所以 我們講到「方便」,它一定是要有智慧做基礎, 有慈悲做基礎,慈悲加上智慧才能夠產生方便。 四十二章經講記------191
方便是智慧加上慈悲所產生的行為,方便不是 隨便,千萬要把它分辨清楚。隨便是沒有智慧、 沒有慈悲心,你隨隨便便的,那很麻煩。
四十二章經講記------192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 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佛菩薩有三明六通,阿羅漢也是三明六通。 其中「宿命明」是對過去、前生的;「天眼 通」就是未來的。我們這個肉眼隔一張紙就看 不到了,那麼有天眼通的話,他可以看得很遠, 甚至未來都了解得很清楚。還有「天耳通」聽 得很遠;「神足通」飛行自在;「他心通」知 道別人的心念;還有「神境通」,他可以變大 變小,就是能量的一種轉換,可以把一個物質 變得很大,把大的變得很小。 佛菩薩有宿命明,而我們對昨天的事情大 部份都忘了,只記得幾件重要的事情;那對去 年的事情呢?大部份都忘了,有時候記得比較 重要的事情。請問各位,以前的行政院長是誰? 這很容易忘記的。這一生的事情我們都忘得一 乾二淨。請問各位你小的時候還記得嗎?小時
四十二章經講記------193
候的事情大部份都忘掉了,只記憶一些比較重 要的事情,或者是跟你生命交關的事情,或是 很糗的事。我們對過去的很容易忘掉,那未來 會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對過去、未來 都是茫然,這個是沒有智慧。 今天讀這個經文,讓我們很慶幸的是,我 們知道我們內心裡面有一顆明珠,叫做無盡藏, 這個無盡的寶藏我們從來沒有去開發,而聖人 就是懂得去開發這個無盡的寶藏。前面我們說 過了,世界上已經開發的寶物,都還不及我們 內心的這顆明珠、這顆無盡的寶藏,那今天我 們了解這個道理了,我們怎麼樣掌握自己的心 性,明心見性,生命才能夠落實下來,生死煩 惱才得到解決。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 至道」: 「沙門」就是出家人,修道的人。 因為釋迦牟尼佛常常會對弟子們講,某某人前 生怎麼樣子,某某人來生怎麼樣子,當然有些 出家人就覺得很奇怪很神奇,為什麼我們不知 道,偏偏只有佛知道?而且講得這麼神奇有道 四十二章經講記------194
理?所以有人就問釋迦牟尼佛,要修什麼的條 件之下,才能夠得知宿命?才能會其至道,了 解你所說的道理、所說的聖道? 佛就說了:「淨心守志,可會至道」。佛 這麼講,又怕問的人不了解,所以又打一個譬 喻,「譬如磨鏡」,譬如鏡子上面有很多油垢, 鏡子磨呀磨,磨得乾乾淨淨的時候,「垢去明 存」,終於看到自已的臉了。這是一種譬喻。 因為我們眾生習慣向外追求,向外貪好, 所以佛經裡面有個名詞叫做「外道」——心外 求法,我們想解決問題,老是想從外面去解決, 而不知道從內在的心性去解決。佛法是「內 明」,向內去明白,向我們內心裡面去探討,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 這個地方讓各位了解到,我們每一個人最 難得最難得的就是我們有一顆心,但是這顆心 因為沒有經過訓練,所以它是斷斷續續的一個 點、一個點,然後前後這個點之間毫無相關, 所以就發生不了作用。用一個最簡單的譬喻好 了,比如說繩子一節一節的沒有什麼作用,但 四十二章經講記------195
是你把這一節一節的繩子接起來以後,變成一 條長長的繩子,你就可以拿來包裝東西、綑東 西。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啊?如果你要打包包 裹的時候,繩子不夠長,你一節一節接起來就 可以了。 我們的心念是前念後念根本就是水火不相 同,一下子瞋心、一下子貪愛心、一下子無明 心,一下子自己一下子別人,一下子過去一下 子未來,這個就像虛虛的點,一點一點的,產 生不了作用。如果你想辦法讓這個心安住在一 個境界上不動,那就叫做「定」。佛經裡面告 訴我們修定的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就 是注意自己的呼吸,心安住在呼吸就產生一個 定力。這樣產生定力還是不夠哦,還要再去觀 察呼吸的無常、生理變化的無常,從無常無我 當中得到智慧。所以這個地方叫我們淨心守志, 就可會至道了。 從這段經文讓我們了解什麼呢?世間的學 問是向外追求、向外探討,所以是沒完沒了。 就像一個人掉到海裡面的時候,你往外海去游 四十二章經講記------196
的話是越陷越深;如果你往內陸游過來的話, 慢慢的、慢慢的當你的腳踩到岸邊的時候, 喔,你覺得安全了。我們的心往外追尋,那真 的是沒完沒了。 「淨心守志」就是讓我們修戒定慧的意思。 有持戒的基礎,然後觀呼吸;觀呼吸當中,然 後了解到身心的無常無我,得到智慧,那麼就 可以得道。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這個地方的 「欲」是指我們眾生最大的欲、最大的愛,叫 做「自體愛」。我們最愛最愛的不是別人哦, 是自我,知道吧!我們最愛的是自己,自體愛; 一旦我們有自體愛,就會產生「境界愛」—— 這個杯子是我的、這個花是我的、這個桌子是 我的、這個椅子是我的、這個手機是我的..., 這叫做境界愛。然後我們另外還有一個愛,叫 作「後有愛」——有一天我們知道我們會離開 世間,我希望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去 投胎轉世、我要去升天堂、我要什麼大富大貴、 享受我未來的福報,那個叫後有愛。 四十二章經講記------197
一個是自體愛,一個是境界愛,還有一個 後有愛,我們這輩子整個身心就被這三種愛搞 迷糊,攪拌不清了。所以這個「人」在梵文來 看,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攪拌」「很累」 的意思。為什麼累呢?為了自體愛、境界愛、 後有愛,攪拌得身心很累很累。佛經裡面講到 「人」叫做「薩埵」、「有情」。就是人被這 三有愛(自體愛、境界愛、後有愛)攪拌攪拌, 攪拌得身心很累很累,還繼續不斷在攪拌,那 就叫做人。 這個地方講「斷欲無求」,你會說那佛教 是不是斷欲主義呢?斷欲,最主要是斷除對自 我的執著,因為我們被這個自我、我執纏縛住 以後,智慧就開展不出來。所以,不是說否定 自我意識,也不是否定自我,是在這個自我身 心當中,了解到這個自我也是一種錯覺。我們 有這個錯覺以後,我們判斷就會錯誤,做事情 也會錯誤;那如果你沒有這個錯覺的話,你還 是那個我,你還是那個個人的意識行為,你還 是肯定它,只是說因為你沒有那個錯覺,你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198
判斷才是正確,做事情才能正確。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斷欲無求,並不是否定 自我。我們要了解,每一個人有他不同的個性, 有些人有大悲心,有些人有自私心,那絕對是 很難一下子就把它否定掉的,不可能。是讓我 們了解說不管你是大悲心或是自私心,它的背 後都跟「我」有關係。這個自我的觀念越薄的 話,他的悲心就越大;自我的心越強,自私心 就會越強。所以一旦自我的錯覺沒有的時候— —無我,才能產生大悲。 斷欲無求,最重要的是對物欲的一種執著; 當我們對物欲執著的時候,往往會失去了理性。 你看社會上不斷的你罵我,我罵你;我說你壞 話,我用廣播、用電視來說別人的隱私,為什 麼?就是為了利益嘛。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當 然會想盡辦法拔除對方。所以中國人造字 「黨」,就是「尚」加「黑」,尚黑,為什麼? 因為他完全就是為了共同的利益結合在一起, 必定是如此,所以見怪不怪。你了解了,自然 就不會去講人家的話、學人家的話,你會冷靜 四十二章經講記------199
的去觀察,了解這個世間。 這個是讓我們了解說物欲的佔有這件事情, 會讓我們失去理性;那失去理性的話,智慧當 然不能開展;智慧不能開展的話,你怎麼有辦 法去了解前生前世或來生來世,不可能的。所 以,向內去追求心性的功夫,在我們人生的追 求當中,是佔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決策,如 果你迷失了這個,你就會在物欲當中打轉,轉 不出來。
四十二章經講記------200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 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請問各位什麼叫做「道」?何者為道? 「道」,有時候形容「道」是路,從這個地方 走到那個地方的道路;有時候說「道」就是真 理,那各家有各家的真理。 那我就研究到底是什麼道。我研究的結果, 就是一種大自然之道。這個道不是誰創造的, 是宇宙間本來如此,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 來如此;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就是超越時 空性,永遠不變的法則,這種大自然的法則, 就叫做道。 那請問各位,世界上有沒有這種道?有, 因果嘛,對不對!你吃飯是因,結果會飽,因 果;善因結善果,惡因就結惡果;你沒上班, 你沒薪水可領,因果。因果之道是過去如此, 現在如此,未來如此。美國人做善事會不會有 好報?會;中國人做善事也會有好報,它沒有
四十二章經講記------201
分別的。你努力鍛鍊身體,身體會健康,那外 國人努力鍛鍊身體也是會健康,因果。 所以我們講「道」,你不要去想像很難想 像的,虛無飄渺的,事實上,就在日常生活當 中,前因、後果,在因跟果之間有一個緣才會 成就,所以因、緣、果報就是道。 那麼,從因緣果報再加深來看的話,我們 會發現到什麼?因果之間必定有它的前後性以 外,顯出了無常性,因為因跟果前後之間有一 段距離,那就顯出了「常有之心」不可得。各 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跟果,它一定有 一個前因、一個後果,有前後的必然性,那這 個必然性就顯出了時間性,那時間性就顯出了 沒有永恆性。 有一次,我在阿根廷 Bedgcano 大學演講。 我演講完了,就問他們說:「有問題嗎?」有 一個學生就問我了,他說:「上帝愛世人對不 對?」我說:「嗯。」他們就彼此對看,這個 和尚怎麼說上帝愛世人是對的呢?這下子有幾 個佛教徒就看著我,不曉得我怎麼回答,他們 四十二章經講記------202
也很緊張。 那我是老神在在。我說:「上帝愛世人, 依我的了解,(我過去是基督教,然後皈依佛 門)我認為『上帝』就是真理。世界上的人都 是愛真理。那什麼叫做真理?真理就是過去如 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東方如此,西方如 此;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如果會受到時間 空間的限制,就不算真理。真理是什麼?因果 嘛!你如是因,你就結如是果。 所以『上帝愛世人』這句話沒有錯,但是 我們要把它界限、 把它定義的話,什麼叫上 帝?上帝就是真理。那什麼是真理?因緣果報 就是真理。那麼,我們世間人相信上帝,也就 是相信真理。什麼是真理?真理就在我們日常 生活當中。比如你吃飯你就不會餓著;你上班 就有付錢給你,這就是真理,是不是呢?那夫 妻之間能夠互相尊重,互相體諒,相親相愛, 你就會有圓滿的家庭。你認真做事業,你到老 了就不會煩惱沒有養老金,簡單的道理嘛。」 所以我們講的真理,就是沒有時間跟空間 四十二章經講記------203
的限制,那就是真理。以你目前的了解的話, 因緣果報就是真理。那因緣果報講深一點的話, 就是無常性、無我性,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 得。從空間來看,世間沒有單獨存在的一個什 麼,沒有一個絕對單獨的什麼東西,世間的存 在都是緣起,因緣和合而生起。而存在的一切, 必定發生在某一段的前因後果的推移當中,在 變化當中。 這個就是說,修道的這個「道」,你不要 想像成很抽像,是很具體的,道就在我們身心 當中去展現。比如:你今天會生病,是因為你 不重視營養,你亂吃東西,所以你今天生病了; 或者是你心情不舒暢不舒坦,心情上有一種壓 力,所以你今天得到病。最近不是有人自殺嗎, 為什麼自殺?憂鬱症。為什麼憂鬱症?因為他 沒有來聽課,不了解這個生命的意義價值何在, 往外追求,越陷越深。所以我們講修道,就是 往自己的內在身心當中去追求。 「道」就是宇宙間永遠不變的一個真理。 那釋迦牟尼佛不是去創造它,只是發現它,發 四十二章經講記------204
現到這個因緣果報的道理,然後了解到無常無 我。如果我們去注重因緣果報、無常無我的話, 我們就是淨心守志,可會至道了。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 陀怎麼講呢?佛說「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 者大。」什麼是老大?志與道合就是大。你以 為有錢有勢就是老大嗎?不是。什麼是最善? 行道守真就是善。你能夠按照因緣果報的道理 去體會無常無我,那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善的; 然後這一生當中,你生命的能量(志)跟道相契 相應了,這個力量最大。你再大的本事,如果 不跟因緣果報、無常無我相契合的話,你違背 了大自然之道,最後不行。你違背大自然之道 的話,逆天則亡,順天則昌。 所以佛講來講去,就離不開因緣果報、無 常無我的道理。這個不是佛發明的,是發現, 是本來就存在這世間。佛經裡面怎麼講?「法 爾如是」。釋迦牟尼佛只是在他的甚深禪定當 中,了解到宇宙間的這個道,就這麼具體的在 我們現實人生當中可以去體驗的,不是在我們 四十二章經講記------205
身心之外去想像宇宙間有一個創造主,去見到 一個創造主囉,怎麼樣跟他合在一起,不是這 樣子的。 我們講「道」,在國外用英文來講,就是 nature law,自然律。The great law of nature ,一種大自然的定律,什麼人都不可以違背的 定律,跟宗教無關。不論你信不信宗教,你去 違背因果,你的下場就很慘;即使你不信宗教, 但是你所做的行為跟道相應的話,你結果會很 好,這是即使你不信宗教也是一樣的。所以這 個道很重要。 我們一般把「道」想像成非常抽像,不是 的,釋迦牟尼佛說:就在現實人生當中,隨時 都看到我們的因緣果報。各位在座的有些頭髮 白了,這個算不算因緣果報啊?歲月不饒人嘛。 而且就像他們講的,知道頭髮白還是一種福氣。 你看在座的頭髮那麼白,皮膚還那麼嫩的, 有些人年紀輕輕的生下來就死掉了,或是頭髮 黑溜溜的就死掉了,所以我們能吃到頭髮那麼 白,那真的很大的福報。 四十二章經講記------206
所以,在我們身上不斷在展現這個因緣果 報的事實,這個道理不是離開我們身心以外, 是在身心當中就能體驗因緣果報、無常無我的 道理真理,你不要另外去找什麼真理,直接觀 察身心的無常無我,你就可以歸去自在。 這是講到什麼是善、什麼力量最大。一定 是志與道合者大——你生命的能量發揮出來的, 跟因緣果報、無常無我相應,那這個力量最大 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207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 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 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 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 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這個地方問什麼是多力、最有力?什麼是 最明?佛言「忍辱多力」。 現代人喜歡講 3Q:一個是 IQ,還有 EQ,還有一個是 AQ。一個人成功不成功,當 然跟我們的才華有關係,就是 IQ,IQ 很高, 智商很高。但是智商高也不見得就是成功,因 為你脾氣大,脾氣很暴躁,你不能控制情緒, 那麼這個麻煩了。成功的人大部份都是能夠控 制情緒的人,有 EQ,能控制情緒。那 AQ 呢? A 是 adversity,就是抗壓性,你遇到逆境不順、 很多橫逆的時候,能夠以平常心、平衡心來面 對解決,那麼就是你具有抗壓性。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就是訓練我們要
四十二章經講記------208
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當中一個叫做忍辱波羅 蜜——你受盡別人的詆譭、譭謗、無理的辱罵, 在這種橫逆當中,你能夠如飲甘露。《佛遺教 經》裡面講到:「若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 飲甘露者,不名入道人也。」你受這麼多橫逆, 而能夠平心靜氣的,那麼這個人不是普通的人。 一個人如果人家講他兩句,他就七孔生煙,那 這個人就不行;兩句話就把你的心情搞亂了, 那這個還早得很呢。所以要修心養性。 怎麼樣才算多力?忍辱。能夠忍辱負重、 任重道遠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後面接著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這 是講忍辱的好處。忍辱不是說我們記恨在心, 咬牙切齒的忍下來不發脾氣,可是內心裡面懷 恨,這不叫忍辱。忍辱是當下我們受了很多逆 境,我們不會恨對方,甚至還會同情對方,原 諒對方,覺得對方是無知沒有智慧,所以原諒 他、同情他。 有一次我坐車子,九人座的車子,突然間 有一個女的開 BMW 從旁邊橫衝直撞過來,那 四十二章經講記------209
開車的計程車司機就用三字經罵了。我說: 「沒關係,沒關係。」他用很惡毒的話去罵, 因為他突然間踩煞車,差一點就撞到那個人了。 他就罵她瞎眼了,然後三字經就罵出來了。 我說:「不要罵、不要罵。」為什麼不要 罵?我說:「原諒她的無知,原諒她嘛。她這 麼可憐,她沒有那個智慧,她竟然沒有看到紅 燈,竟然就這樣子闖過來,很危險的事情,我 們原諒她。」 我說:「你現在氣得要命,在憤怒當中, 你的血壓現在量一定很高,你再這樣下去的話, 將來你會高血壓,搞不好你會中風。」他說: 「這麼嚴重哦?」我說:「對啊,是這樣。」 不論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任何事情出現的 時候,平心靜氣,「不懷惡故」,就能夠「兼 加安健」,身體會健康。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含 有健康學,是不是?美容健康樣樣都包括在內 了。因為心理會影響生理,所以說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我們要了解, 四十二章經講記------210
忍辱不是自卑,不是自我瞧不起,不是這個意 思。我們忍辱負重,是寬懷大量,量大福大, 宰相肚裡好撐船。一個做大事業的人一定是量 大福大;一個人如果是沒有量,人家三兩句話 你就氣呼呼的,那你不能成大器。所以忍者 「必為人尊」,能夠忍辱負重的人、不會隨便 發脾氣的人,他不會跟人家結惡緣,他也不會 懷恨在心。如果你當時不發脾氣,可是你懷恨 在心,那你表現出來的絕對沒有好口氣,所以 說忍者無惡。請各位了解,忍辱不是弱者;或 是我忍耐忍耐,忍出一身病來,那個不是佛家 的忍。 我們講「忍」的話,分做六種忍: 一種是「力忍」,力忍會生病。把這個不 好的事情壓在肚子下面,壓在內心裡面,懷恨 在那邊,記恨著,那這個會生病,不好。 第二個是「忘忍」,忘掉它,沒這回事情, 這個事情過了就算了,忘掉它。 第三個是「反忍」,反過來忍。怎麼反呢? 這個人是因為我前生罵他、譭謗他,現在他罵 四十二章經講記------211
我、譭謗我,你反過來這麼想的時候,沒事, 我今天還了這筆債了。 第四種是「觀忍」,去觀察,心平靜平靜 的。現在有人一句話刺激我,我才不去動這個 念頭,我觀察它,沒事。這個念頭來了、這個 念頭產生了、這個念頭變化了、這個念頭消滅 了,我都觀察它,這個也是一種方法。我們不 是去壓抑它,也不是放縱它,只是觀察它—— 喔,現在有一個境界出現了,我覺得很不舒服, 我不舒服的感覺出現了,然後它變化了、消滅 了,這個過程我清清楚楚,我觀察它;這就是 觀忍。 第五種是「喜忍」,歡喜。境界來了,我 先忍辱,現在這個人來考試,那麼這個考試我 通過了,我歡喜。請問你們考試通過的時候, 會不會很高興?你很高興,你 pass 了,你過 關了,是不是?所以今天你修忍辱的時候,有 個人用話來刺激你,你不會因為這句話而大發 脾氣,你過關了,所以你歡喜。 最後叫做「慈忍」,慈悲的忍辱。就是站 四十二章經講記------212
在最高的立足點,眾生無知被無明來捉弄,他 不能控制不能自制,所以我們用慈悲的心、悲 憫的心來修忍辱。 這六種忍——力忍、反忍、忘忍、觀忍、 喜忍、慈忍,我們要修到喜忍。萬一有人罵你 笨蛋的時候,你要歡歡喜喜的,但你不必傻笑, 你不要哈哈傻笑,像阿 Q 那種,不是這樣。而 是說我這一關通過了,我不會因為這句話弄得 我東倒西歪的,因而生歡喜心。最好是慈忍。 這是講到忍辱才是真正的多力,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沙門又問佛:什麼是最明呢?佛經裡面的 「明」就是指智慧,「最明」就是智慧的人。 我們講「菩薩當於五明中求」,做一個菩薩要 有五種知識——內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 因明,那就是智慧的意思。那麼怎麼樣才是最 明的人呢?「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 明」。 心垢,我們心有那些污垢呢? 各位,我們身上三天五天不洗澡就會長垢, 四十二章經講記------213
長了垢以後就會長出蟲(跳蚤),那你就很難過, 睡覺不舒服,坐立不安。我們身體三天五天不 洗澡就很難過,請問我們的心垢——貪、瞋、 癡、我見、我慢、我愛這麼多的垢,我們幾千 萬年來從來沒有去洗過,你看多難過! 心垢,最主要是指貪瞋癡三毒。要詳細講 的話,有六種:貪、瞋、癡、慢、疑、惡見, 然後會生出一大堆的垃圾,包括大隨煩惱、小 隨煩惱、中隨煩惱,總共有三十種。唯識裏面 講心垢的話就有三十種,三十種無明煩惱。 心垢滅盡,心沒有貪瞋癡,沒有這個錯覺 ——在這個四大五蘊身心當中,我們不會有一 個錯覺說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也不起貪愛執 著,也不起瞋恨,這個叫做心垢滅盡,淨無瑕 穢。也沒有其它零零碎碎那些大隨煩惱、小隨 煩惱,全部都沒有了,這個就叫做最有智慧的 人。 請各位注意一下,「智慧」跟「知識」不 同喔。我們通天文地理、數學方程式、英文外 語,這個叫做知識。知識可以好可以不好,可 四十二章經講記------214
以善可以惡,可以利用這個知識去騙人,利用 知識去電腦詐財,也可以利用知識去製造電腦 病毒,讓別人的電腦壞掉;這是知識。 我們講「知識」的時候,是一個一個的去 研究了解它的差別性、差別相,我們就得到一 種知識,比如原子的大小、力量的大小、作用 的差別,這個叫做知識,它可善可惡,用得好 可以造福人類,用得不好就危害人類。請問發 明原子彈是智慧還是知識?是知識。原子彈那 個原子能你用來核能發電,可以造福人類,但 是你用那個原子炸彈去恐嚇別人,那就是惡的。 所以知識是可善可惡。 智慧不同,智慧是純善的,它是了解身心 宇宙的存在原理 ——宇宙是存在的、為什麼 存在、為什麼能存在、它的相關性是什麼、它 是怎麼樣存在的、是緣起無我的存在.....,這 種叫做智慧,這是純善的,不會引起我們煩惱, 也不會去害人。 得到智慧的人一定是心垢滅盡,淨無瑕穢。 他的內心當中,我執、我見、我慢這些統統沒 四十二章經講記------215
有了,已經徹底了解身心的如實相,揭開了生 死的迷惘,再也沒有生死的恐怖,也沒有煩惱 的干擾。那麼,一切一切不產生障礙了,他生 命中的石頭(迷惑障礙)已經沒有了,這種人才 叫做「明」。所以我們講到「明」,它是屬於 智慧的,是了解身心宇宙如實相的那種智慧。 那麼「明」的現象是怎樣呢?「未有天地, 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 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到底是怎 樣的「明」呢?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如實相全 部都瞭解了。生生滅滅的一切現象,這一切一 切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聞,得一切 智,可謂明矣。 就是說,對宇宙身心的一切真相,徹底的 瞭解了它的存在是怎麼存在的,那麼這些不是 用知識來瞭解的,是去證悟的,真正的去證悟 了宇宙的無常性、無我性,那麼這種人就是得 到智慧的人。 在我們眾生的內心深處,總覺得生命有一 個根、宇宙有一個本,那我們從這個根本去理 四十二章經講記------216
解的時候,就會去假設這個根本從哪裡來,那 一定結論是從神創造來。講到這邊就讓各位瞭 解一件事情,就是說研究佛法的一個方向的問 題,佛法不是宇宙論,不是本體論,不是追求 宇宙的本源是什麼;宇宙的來源是什麼、社會 的起源是什麼、人類怎麼來,這個叫做宇宙本 體論,或者是社會本源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 不是追求這個東西,佛法是直闡我們自己的身 心,了解我們的身心當下的如實相。 如果我們當下的如實相你不去瞭解,而是 去想像宇宙的一個本,那就叫做無明。那麼, 這個宗教說某某創造了宇宙,那個宗教說它的 神是真神、你的神是假神,那你們就要打架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去追求宇宙的根本、本源, 那是無明,會造成世界的動亂。世界的宗教戰 爭動亂都是怎樣呢?我們去探討宇宙的本源是 什麼,因為你的本源跟我的本源不同,我說我 的神才是真的,你信的神是假的,紛爭的結果 就要打架了。 釋迦牟尼佛說無神論——沒有創造宇宙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17
那個神,要緊的是你當下瞭解你身心的真相, 不被這個真相所迷惑,然後跟大自然的法則相 應相契相合,這樣子我們才能夠得到「力」跟 「明」,生命的能量才真正得到發揮。 所以,我們不要去幻想宇宙的根本第一因 是什麼。人家說哲學就是想追求宇宙的本源是 什麼,因為這個是我們去想像、想要的,都不 是本來如此。佛陀認為這個「道」不是很遙遠 很遙遠,是自己身心當下的如實相,你這樣去 了解就沒有錯了。那當下的這個實相,不是你 想像的,也不是你想要的,它是本來如此。本 來如此,必定是無常無我;那麼了解了無常性 無我性,這個人打破了我執我見,他的生命就 落實下來。所以佛法是著重在心性的探討。 恭喜各位,我們大家都有一顆無盡的寶藏、 無盡的明珠,不要忘掉這顆明珠而向外去追求, 變成外道,那就千生萬死得不到一個結果。
四十二章經講記------218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 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 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 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各位大德,端午節好。有人說端午節要不 要來聽課?有沒有演講?我看日子訂了,不會 改變的。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先來唸一個英文 字,輕鬆一下,好不好。 現在這個社會上壓力很大,在我們台灣每 一天結束自己生命的人,每一天有十個人,可 怕不可怕!每一天有十個人離開這個世間,用 不好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那我們台灣每一 天因為癌症去逝的有多少人?一百位。台灣現 在這個肺癌佔第一位,第二位才是肝癌。 因為癌症而病逝的,每天有一百位;因為 受到家庭、感情的壓力,不能控制自己而離開 世間的,每天有十個。我們都沒有在這一百個 當中,也沒有在這十個當中,所以我們都是沒
四十二章經講記------219
有壓力。為什麼沒有壓力呢?因為來這邊聽課 的關係。各位來這邊聽課,有沒有壓力啊? 「壓力」的英文字怎麼寫?stressed; stress 加 ed,就變成已經造成的一種力量。可 是,很奇妙的是什麼呢?stressed 把它顛倒過 來唸,竟然變成 desserts。desserts 是什麼? 各位想一想,desserts 就是「甜點」,我們正 餐以後不是吃了一個甜點嗎,那個甜點叫做 desserts。但是你重音唸前面的話,就變成 「沙漠」,desert 了。我們不講「沙漠」,我 們來講「甜點」好了。 我們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希望能夠從教 育當中,把所有的壓力 stressed 變成了甜點 desserts。在目前台灣的職場,上班族裡面有 百分之五十的人認為壓力很大,有感情的壓力、 家庭的壓力,婚姻、子女、職場許許多多的壓 力,所以有百分之五十的上班族是 stressed, 只有百分之十九他認為上班不是 stressed,是 desserts。那今天各位來這邊,是 stressed? 還是 desserts?是 desserts,因為這個不用考 四十二章經講記------220
試,如果要考試的話,又會造成你們的壓力了。 我們讀書、聽演講,就是要把壓力 stressed 改成我們的「甜點」,把我們日常生 活當中面對的,造成我們困擾、造成我們煩惱 的一切一切,都把它化成我們生命的營養、生 命的甜點。在佛經裡面有一個名詞,叫「轉煩 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是說離開這一 生,等到那一生才會怎麼樣子,那我們給它一 個名詞,叫做「三等」修行人。世界上有許多 人叫做「三等」國民——等日出、等日落、等 死亡,那叫做三等國民。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也 有這種「三等」修行人,怎麼樣子的呢?等我 死後、等我來生、等我去他方世界。等我來到 那一個世界的時候,我就會很快樂;我等到死 以後,我可以投胎到什麼地方,那個時候我因 為怎麼樣子,我又會怎麼樣子。像這樣等來生、 等死後、等他方世界,算不算就是「三等」修 行人?所以來這邊聽課的人不是三等國民,也 不是三等修行人,不是三等行者。 四十二章經講記------221
如何把這 stressed 改成 desserts,這是我 們講座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我們人生當中,有 許許多多會造成我們的壓力,比如感情、婚姻、 事業、子女、房貸,造成許許多多的壓力。我 常常說:「聰明人改變頭腦,笨的人想改變別 人」,聰明人改變腦筋、改變我們的態度,而 不是改變別人來適應自己。莎士比亞曾經講過 一句話:「幸福是一個方向而不是地點」,各 位還記得嗎?大概吃了粽子就忘掉了。 講到粽子,早上還有師父問:「師父,今 天是端午節,你要不要吃粽子?」我說:「我 不敢吃粽子。」何以故?各位要記得,這個跟 今天主題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各位要知道這個 常識。五六十歲以上的人最好不要吃糯米類的, 很難消化,那是很高單位的營養,尤其有腎臟 問題的人絕對不能吃糯米,糖尿病的人也不能 吃。我這樣說,當然那些賣粽子的人會不高興, 這是順便跟各位講一講。 就是說,有智慧的人他會改變自己的觀念; 觀念改變,行為就改變;行為改變,命運就改 四十二章經講記------222
變。所以我們必須從內心深處把許許多多的觀 念糾正過來,那麼 stressed 就可以變成 desserts,所有的壓力就變成我們生命的營養、 生命的點心。 我們今天講的經文,大部分都是要來談關 於男女雙方面的感情問題,釋迦牟尼佛在兩千 五百年前就談到這個問題了。在我們人生的過 程當中,我們要面對夫妻、男女之間的感情, 如果我們透過理智的昇華,它就會變成一個我 們生命的「點心」,就不會造成壓力。 ♘ 第十六章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君子 之道,造端於夫婦」,這是我們社會中一個很 大的問題。從整個歷史看起來,人類之所以這 麼多的災難劫難,離不開兩個問題:一個是金 錢;一個是情愛,男女的感情的問題。所以在 佛經裡面講到五欲的時候,擺成的順位就是第 一是財,第二是色,然後名、食、睡。金錢物 質跟男女的情愛這兩件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把 它善於處理,生命就沒有壓力,生命就得到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223
喜悅,所有的壓力就變成了我們的「甜點」。 在我們中國古代就有這句話:「君子之道, 造端於夫婦」,做一個君子一定要把家庭的問 題處理好,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對事業對修道 都是一個很大的助力。成功的人背後有一位偉 大的女性,那麼失敗的男人背後有什麼?好像 過去講過的,你們都忘了,大概吃了粽子會忘 掉。成功男人背後有一個賢明賢慧的女人,失 敗的男人背後有太多女人。你看看那些電影名 星、那些名人,他們之所以失敗,就是背後有 太多麻煩的人物。 所以佛就制定了這個戒律:在家人感情要 專,要嚴守一夫一妻的制度。現在社會上一個 很嚴重的疾病 AIDS,就是不正常的男女關係 所造成的。我們眾生因為是吃五穀雜糧的,吃 了這些五穀雜糧自然產生了一些荷爾蒙,就有 需要男女的這種欲望。所以佛陀就制了這個戒: 在家一夫一妻,經過結婚的手續、父母親的允 許,那生理上的需求這個叫正淫。正淫,合理 的、適當的、有節制的,那麼這樣會造成身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224
的健康,培養幸福的一個家庭;但是如果是沉 迷在愛欲當中,往往就會迷失了心性。 男女的情欲,以佛法來講,它本身不是罪 惡,是中性的,當善於處理、善於調解的時候, 用情用得專,就不會造成這麼多的疾病、困擾, 這是佛陀強調的五戒。所以在當時印度,證初 果、證二果、證三果的,在家信徒也有,不要 以為說結了婚以後就不能證到果位、不能成為 聖賢,不是這樣子的;也不是說你沒有結婚, 你一修道的話你就成證果。修行證果不證果, 跟結婚不結婚沒有絕對的關係。你看植物人他 受傷了,他如果是生下來一輩子都沒有發生男 女關係,那他不都是開悟了嗎?他沒有發生男 女關係啊。 佛陀要我們「以智導情,以智化情」,用 智慧引導我們的感情,用智慧來化解我們的情 欲,而不是用壓抑的方式把感情完全封閉起來, 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凡夫是感情衝動來的時候,往往就喪 失了理智,然後理智來的時候又毫無感情,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225
是我們眾生的毛病。那麼,佛陀要我們「以智 化情」,就是感情當中充滿著理智,理智當中 充滿著感情。在我們凡夫的話,是感情像火一 樣,理智像水,水火相剋;但是我們宗教信仰 的話,是以智化情,以智導情,不是水火相剋, 而是水火相濟。 經典裡面講到這個「欲」,不是說它是屬 於惡的,反而說這個欲是精進的一個最重要的 部份,「信為欲依,欲為情依」,「欲」反而 是精進向上的一種力量。 但是,如果我們沉迷在愛欲當中,完全沒 有理性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難以去見到道了。 所以,男女之間的情欲,適度的理性的去處理 的時候,它可以促使雙方面的身心的健康。但 是,如果是非份的過份的貪著迷戀,往往就會 造成理智的喪失,所以說「人懷愛欲,不見道 者」。 為什麼呢?這個地方打一個譬喻,「譬如 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就像那看起來很乾淨的水,底層裡面有許多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26
污泥,然後我們用手去撈一撈、攪拌攪拌,結 果水混濁了。混濁以後,我們連自己的影子都 看不清楚。我們內心也是這樣子,沉迷在這種 物欲當中的時候,往往理智就降低了。接著經 文怎麼講呢?「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 不見道」。 請各位注意,這個地方講到「欲」,不是 單單指男女的欲望,包括財色名食睡五欲的貪 戀執著。 五欲本身是中性的,是我們人類生命維持 的必須需求,英文字叫 need。只要出現為人, 他就需要有這些財色名食睡來支撐他的生命, 這是維持生命的一些基本條件。但是,我們把 這些 need 變成 want,欲望無窮的時候,那就 會造成生命的困擾。want,是欲望無窮的需要, 越多越好越多越好,這個時候就造成問題了。 記得上次有跟各位講過,我們一天當中有 一段黃金時段,是在早上幾點?三點到五點, 正確答案,沒有因為吃粽子而忘記。三點到五 點是一個宇宙很奇妙的黃金時段,所以出家人 四十二章經講記------227
在三點到五點的時候靜坐念佛、誦經拜佛,那 是最美的時段。那個時段如果你起來用功的話, 你的智慧很容易昇華。如果我們晚上吃宵夜吃 到十一二點,然後吃得飽飽的就睡了,早上三 點五點爬不起來,這個黃金時段沒有了,那你 睡到七八點沒有用,智慧很難昇華。所以配合 宇宙的這種運程來調節我們生理,對昇華智慧 很有幫助。 但是,我們眾生在財色名食睡當中往往就 沉迷了,所以說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我們每一生每一世就這麼錯過, 錯過了好多好多的機會,我們也很冤枉交了好 多好多的學費,什麼學費呢?最寶貴的學費叫 做生命。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交出一個寶貴的 生命,但是我們又不了解生命,生從何來,死 從何去,每一次都是白交了這個學費。此生不 能再白交這個學費了, 知道嗎! 那麼佛陀就說了:「汝等沙門,當捨愛欲, 愛欲垢盡,道可見矣」,這是佛陀對出家眾說, 不要沉迷在財色名食睡當中,以適當的飲食來 四十二章經講記------228
維持這個生命來修道的話,那麼愛欲垢盡,道 可見矣。你能夠得到溫飽了,把時間用在道方 面,在戒定慧方面去用功,自然就會消滅貪瞋 癡了。 沙門,翻譯成「勤息」——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我們內心裡面貪瞋癡沒有了,戒 定慧生出來了,這個時候叫做見道的人。見到 生命的實相的人,不再對生命產生迷惑迷惘, 也不會為了生死這個問題而恐懼,這種人我們 叫做見道的人。
四十二章經講記------229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 即滅,而明獨存。覺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 常存矣。 「見道」,見到什麼道呢?這個地方先舉 一個譬喻,說「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 滅,而明獨存。」在一個黑暗的房子裡邊,我 們突然間點了一盞蠟燭,油燈也好蠟燭也好, 這個時候黑暗沒有了;那麼黑暗沒有以後,我 們不再恐懼,我們走路也不會跌倒,因為我們 已經了解這個環境。 所謂「見道」,就是見到生命如實相的人, 見到宇宙真相的人。那麼宇宙的真相、生命的 實相,我們怎麼去形容它?佛經裡面說無常無 我,了解身心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是快速的生滅 變化過程。 我們現在這種了解不叫見道,因為我們是 用意識去分別,不是真正的去證悟;必須透過 這種語言,然後透過持戒、禪定去證悟。「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230
解」分兩種層次:一種是透過語言去了解,這 是一種表層、表相的理解。就像我說「火」, 我形容火是紅色的,我說你碰到火你的手會爛 掉會痛,你了解這麼多概念,可是從來你都沒 有見過火。那麼有一天你被火燙傷,喔!原來 燙傷的時候是這麼痛,這時候你深深的感受到 火的厲害了。 見道的人是真正的去體驗了。而這種體驗 不是體驗外在的世界無常無我,是體驗到身心 的無常無我。外在的世界你怎麼去了解它的無 常無我?那只能從表相去體驗。而身心的無常 無我,卻可以用正常的方法去體驗,因為它是 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心當中,我們可以去體驗; 透過數息、住息,然後慢慢去體驗身心的無常 無我。 所以佛法的「見道」,不是說見到佛菩薩 來了,也不是說佛陀化一道光給我們看到了, 也不是佛陀現一朵蓮花給我們看到了,或者是 說我們鼻子聞到什麼味道了,不是這樣子;是 對自己的身心徹底的、如實的了解它的無常性、 四十二章經講記------231
無我性。經典裡面說:「但見一法,不見一 我」,在見道的那一剎那,你不會說有一個 「我」見到什麼「道理」,主觀(我)、客觀(法) 的這一切都摒除了。 「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明」就代 表智慧。見到身心無常無我的人,他的無明消 滅了,然後智慧就這樣子的永遠讓我們不再迷 惑了,就像黑暗當中點了一盞燈,黑暗沒有了。 那你不能說黑暗到哪裡去了呢?黑暗本身就沒 有體性,只要有明的條件,黑暗就不存在了。 這是一種譬喻。
四十二章經講記------232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 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我們要見道、修道,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什 麼呢?如果我們透過主觀的「我」來修道的話, 那麼永遠道就沒有辦法建立,就遠離這個道了。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做了一些善事, 你去當義工,你回來了,你覺得好高興,我今 天做了一件善事,我要跟我的朋友分享。然後 你找朋友告訴他:「我今天做一件很有意義的 事情」,你說了一遍又一遍,人家聽得都厭煩 了。然後你一直在想「喔,我今天做了一件善 事」。這個叫做什麼?執著,那會很麻煩。 尤其自己家裡的人也是如此,你會覺得說 「喔,今天是我洗碗,今天是我洗衣服,我今 天怎麼樣子的,為什麼你不幫我洗衣服?明天 該你幫我洗衣服,換你洗碗....」我曾經看了一 個報紙很有意思,它說那個洗衣機把它輸入電
四十二章經講記------233
腦,今天丈夫洗它會動,明天非得太太洗它才 會動,為什麼?輪流。我說這樣子夫妻之間有 什麼意義可言!你就當作服務嘛,多做一點有 什麼關係。難道你多做一點,你就要說:「喔, 我多做一點,明天你也要多做一點來回饋我」, 一天到晚在計較,那這個家有什麼快樂呢?沒 有快樂嘛。 世間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修道的人。 如果我們做一件善事,巴不得報紙登一登,電 視台上一上,這可麻煩。我上次看一個報紙寫 說:有一個人拿二十萬到鄉公所去,他說: 「我這二十萬你幫我做一些善事吧。」鄉公所 說 「好啊,那留下什麼大名?」他說:「不 用留大名啦,最好找幾個記者來拍一拍好 了。」公所說:「啊?你二十萬叫我找記者來 拍一拍登報紙?」「對啊,那有什麼關係 呢!」鄉公所說:「不行啊,找記者來要花很 多錢。」 哎!做善事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希望 能夠登報,這個好事變成什麼?剛才說過, 四十二章經講記------234
desserts 甜點變成壓力 stressed,好事變成不 好的事情了,那都是因為有一個「我」,我做 善事,希望被人家認識了解,然後我出名。我 們社會上的事情,如果透過「我」來做的時候, 好事就變成壞事。 修道也是如此。在我們修道的過程當中, 你始終記住一個「我」,有一個「我」,我見 到佛了,然後有一個道理被我悟了、我了解了、 我做了這件事情了、我講了這句話了、有一個 話被我所說、有一個什麼東西讓我修了...,這 個很麻煩,那個時候 desserts 就變成壓力了。 所以佛陀告訴修道的人,時時記住不要把這個 「我」看成這麼重要,你老是記住這個「我」, 那你修道就很難去見道了。所以說「會者近爾, 迷者遠乎」。 那麼經典裡面怎麼形容呢?說無有智外的 理,也無有理外的智,理跟智結合在一起,當 下沒有主觀跟客觀——沒有主觀的我、沒有客 觀的理被我證悟,所以說「念無念念,行無行 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雖然沒有這個念 四十二章經講記------235
頭,但是透過這種證悟以後,他所起心動念的 一切都是合乎於道。 經過無我的洗禮以後,他所說的話,雖然 他也講「我」,但是他不會執著於「我」;雖 然他做很多善事,他不會執著說我在做善事; 雖然他講很多話,他不會執著我講這麼多善言 善語,他不會去執著。這個就是修道一個很重 要的關鍵:沒有一個主觀的我,也沒有一個客 觀的理被我證悟。 最後的結論是「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 之毫釐,失之須臾」:語言的表達畢竟是有限 的,語言跟真理還是有一段距離。所以禪宗有 一句「望月指」,說月亮在哪裡呢?那我手指 東邊,你順著我的手去看這個月亮,但是你不 要看我的手,如果你一直看著我的手,你只是 看到手指而不是月亮,你順著手指的方向去看 到這個月亮,那就對了。所以語言是表達真理 的一個工具,語言本身沒有辦法說它就是一個 真理,而是表達真理的一個工具,如果我們對 語言執著的時候,往往跟這個道就差之毫釐, 四十二章經講記------236
失之須臾。 這個是談到修道的一個關鍵:是有我執、 還是沒有我執。
四十二章經講記------237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 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我想請問各位,在家裡有沒有固定在念經? 那你會說我拿經書放在桌子上這麼念,就叫作 念經。這個叫做讀有字的經書,那有智慧的人 也不一定說完全靠經文來開悟,山河大地所有 一切一切都在展現無窮無盡的禪意,都在演無 常無我的真理,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種智慧, 所以每一生每一世都錯過了。 舉個例子來講,年輕的時候頭髮黑溜溜的, 現在呢?髮蒼蒼,視茫茫,這是在顯示什麼? 無常,老、病、死都在我們身上顯現。過去我 們爬樓梯可以用跑的,現在不行了;過去爬山 回來不會累,現在稍微走個一兩層樓梯就爬不 動,我們的身體也在告訴我們無常。所以蘇東 坡有一句話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 清淨身,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淚下」,為 什麼會淚下呢?無常嘛,對人世的無常變化那
四十二章經講記------238
種感慨。 「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 這個都是讓我們了解,除了讀有字的經書以外, 還要去破解無字的天書,時時刻刻、隨時隨地 在我們身邊周遭的人事物,一切一切都是佛陀 說法的法音,都是佛陀在說法。那你會覺得怎 麼會這麼神?有這回事嗎?的確有這回事情。 有一次,我到淡江大學演講。淡江大學要 爬那個坡,叫好漢坡。那每次去的時候,他說: 「師父,你爬那個坡累不累啊?」我說:「不 會啊!平時都在打坐,剛好運動運動。」演講 完的時候,就住在信徒家。信徒的家剛好是在 大馬路旁邊,晚上車子非常吵非常吵,整個晚 上那個車子真是沒有停過。 信徒說:「師父,你委屈點,這車子很 吵。」第二天,他問:「師父,你睡得好 嗎?」「我睡得很好啊!」他說:「沒有車子 吵你嗎?」我說:「沒有啊!」為什麼?因為 我把車子當作人來看待,車子走過去的時候它 會有一個聲音,那我就想外面有人走來走去、 四十二章經講記------239
走來走去,他們在繞佛,他們在念佛。每次車 子一過去,呼——一下子過去,我就念阿彌陀 佛,每一部車子都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 陪伴我睡覺,所以我不覺得車子在吵。 中壢還有一個信徒,他家靠近交流道,就 在高速公路旁邊,是鐵皮屋,那時候還沒有做 隔音板,整個晚上高速公路的車子轟轟響,你 想那多吵鬧,是不是!可是我睡得很甜,為什 麼?把 stressed 變成 desserts,把壓力變成點 心了。這些車子都是警示我們無常,趕快修行 趕快修行,都是佛菩薩派來警示我的,所以當 下這個不好的環境,就是幫助我們修道的一個 增上緣。 各位,我常常講我來到這個地方,我要感 謝的是各位,因為什麼?各位給我的 stressed 變成我的 desserts;因為我要上台,所以我要 好好的看書,不然的話,我每一次來會變成 stressed。可是我每一次來的時候,我把它變 成我生命的 desserts。 聰明的人改變腦袋,愚笨的人想改變別人, 四十二章經講記------240
想改變環境。如果說:我先生對我怎麼樣子, 我就會很快樂;如果我爸爸對我怎麼樣子,我 就會很快樂;如果怎麼樣........都是如果如果, 都是期望別人對我怎麼樣,我就會怎麼樣子的; 然後悔不當初,當時為什麼會這樣,那麼一生 就在這悔恨當中過日子,這種人過日子有意義 嗎?沒有意義。所以我們要透過研究經書、研 究哲理,來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態度; 觀念改變,行為就改變;行為改變,命運就改 變。 佛經裡面有一個字叫做「轉」——轉識 成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都是叫 我們轉,而不是叫我們逃。佛經裡面不叫我們 逃,知道吧!了生死,不是叫我們逃避這個生 死,是了解它,不被它所轉,要面對它,了解 它,然後轉變我們的觀念態度,不被它所動。 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人事物,可是我們可以改 變我們的觀念、想法、態度,這個比什麼都重 要,用一個轉來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 信佛學佛的人要懂得「轉」的功夫,那麼 四十二章經講記------241
隨時隨地在我們身邊都有很多機會讓我們去轉。 「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你看 看那些天地啦、世界啦,都是在演無常無我的 戲,不斷的上演。 政治上也是如此,你上台我下台,我上台 他下台,輪替,是不是?了解這些的時候,你 就不會為它「捶心肝」,這是我的黨、這是我 的人、這是我的什麼東西,你就不會為了這些 搞得社會亂糟糟的。 世間事情,台灣話說:「第一傻是選舉運 動;第二傻是吃檳榔吐紅汁;第三傻是喝酒胡 亂闖;第四傻是抽菸吹風;第五傻是撞球相 碰」,台灣話講得很有意思哦,這就是很傻、 沒有智慧的事情。 接著「觀靈覺,即菩提」:每一個人有無 上的至寶,我們有靈靈覺覺的心念,這個就是 讓我們成道的最重要因素。我們有一顆分別妄 想心,這一顆分別妄想心雖然會造成我們很多 困擾,但是我們去分別一切無常無我的時候, 它就會讓我們轉煩惱為菩提。我們人就是有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242
種可貴的地方,就是這一點讓我們去明心見性。 我們有的時候講動物牠沒有什麼妄想,牠 就是吃飽、溫飽就好,但是牠會不會成佛?不 會。但是我們人就不同了,人有妄想,我們有 憂患意識,我們會想到死,我們會想轉凡成聖, 人的可貴在這個地方,人有這種靈知靈覺的心 念。 剛才我們講到,有字的經書也不容易念, 無字的天書卻是隨時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信佛 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正知正念的心,隨 時都有悟道的機緣,隨時都有讓我們明心見性 的機會,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我們錯失許許 多多的機會。在我們的眼前、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們的周遭,時時刻刻都有不少的人事物, 在演這個無常變幻莫測的戲劇,不斷在上演, 可是我們都不用一點心,每一生每一世就錯過 了。那麼,這段經文就是要我們能夠學習觀天 地、觀世間,一切都是佛菩薩的安排,讓我們 體悟到這個機緣。 然後我們有一顆靈明覺知的心性,有見聞 四十二章經講記------243
覺知的作用,這個就是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 佛重要的東西。佛經裡面雖然講說一切眾生都 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還是只有人最尊 貴,只有人能夠靠著強而有力的記憶,以及有 慚愧的心、知道向上的心,只有人道才有成聖 成賢成佛的機會。所以,佛經裡面絕對禁止有 不當的行為來結束自己生命,戕害自己的生命 是不對的,絕對不可原諒的。 如果我們能夠觀天地念非常,觀世間念非 常,讀通了這個無字天書,又了解到我們有一 顆無上的珍寶,靈明覺知的心性,這樣子的話,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這個「知識」不是 我們一般講的知識,是指善知識,就是高明的 人、有智慧的人。那善知識的話,無往而不利, 見到什麼、聽到什麼他都能悟道,所以說「得 道疾矣」。「疾」就是快速的意思。
四十二章經講記------244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悟道不是悟到外面 的道,是在我們身心當中去悟道。你不要以為 道在什麼地方,道就在自己身心當中。 那我們的身心,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我 們起了許許多多的執著,因為執著而產生了許 多的煩惱。我們最愛的是什麼?我們最愛的就 是自己的身體嘛。一個人最關心的是長得好看 不好看、身高要一百八、體重要多少啦,然後 要什麼曲線啊、不願意當「太平公主」....。 我們最重視的就是這個四大所組合的身體。 那麼,社會上就有許許多多的營養品,讓你說 吃了四大會多好多好,吃了身體會健康會長壽 會怎麼樣子的,所以商品就出現了。你看越進 步的社會,健康食品就越來越多;高收入的國 家,這個商品就越來越有商機,因為我們所最 重視關心的就是這個身體。
四十二章經講記------245
我們的身體為什麼叫做「四大」?佛並沒 有幫我們去解說身體有那些化學成分,佛不是 這樣子,他只是簡單的說我們的身體是四大組 合的。四大——地、水、火、風,它是一個形 容詞,「地」就是堅硬,很堅硬、能夠支撐的, 像骨骼能夠支撐我們身體,所以「地大」是堅 硬為性;「水」,水份,以潤濕為性,骨頭裡 面也有水份,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份; 「火」是指溫度,我們身體有體溫,叫做「火 大」;然後「風」,我們有呼吸、有循環、心 臟會跳動,「風大」以動轉為性。 地水火風,一個是表示它的堅固;一個是 表示水份;一個是表示溫度;一個是表示動靜。 那為什麼叫做「大」呢?作用非常的大, 普遍的存在,不是單單我們身體有這些,世界 上的萬事萬物、山河大地都是四大去組合而成 的。所以佛經裡面把身心世界簡單的用「四 大」物理作用來說明它的存在;這四大按照不 同的比例去組合,就形成世間萬物。 比如:地大多的就是很堅硬的,像這張桌 四十二章經講記------246
子很堅硬,它的地大很多。我們人的地大比它 少,所以敲桌子的時候我們感覺痛;那如果是 用一個鐵棒去打這個桌子,桌子就會爛掉,因 為鐵的硬度比桌子還大,鐵的地大多。如果我 們去比水份的話,這朵花我們擰一擰就有水, 我們說它水份多;水份多的一定是比較柔軟的。 像桌子、鋼鐵,你怎麼擰也擰不出水份來,但 是它還是有水,只是它水的比例少;它水的比 例少,它就能夠堅硬起來。 你看,我們生理是地水火風去組合的,年 紀大的時候就會有水腫的現象,那麼人水腫產 生的時候,生命就危險了,尤其是眼皮腫起來 的話,那很危險;腳腫起來、眼皮腫起來,那 是腎臟的問題、心臟的問題,那就危險了。因 為你四大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你的四大已經 是不調和了。 我們現在人見面是說「你好嗎」,古代的 出家人見面的時候,他不是說「你好嗎」,他 說「四大調和否」,你四大調和嗎?古代的人 問話是這樣問的。那麼佛的話呢,他跟徒弟之 四十二章經講記------247
間的問話,第一個是「四大調和否」,你四大 有沒有調和;第二個是問「眾生易調伏嗎」, 你去度化眾生的時候,眾生難度不難度?眾生 好度嗎?佛陀和弟子們之間的問話是問這兩句。 不像我們見面說:「你今天吃粽子沒有?」今 天就有人跟師父說:「今天端午節,你不吃粽 子不行。」沒有這個事情。他沒有問我說「粽 子好不好度」,也沒有問我說「四大有沒有調 和」,他就問我說「你到底有沒有吃粽子」, 我說我不喜歡吃粽子。 佛經裡面這種對話很有道理的,因為四大 調和表示你沒有病,那麼你身體沒有病,你就 會去度化眾生、利益眾生。然後問:眾生好不 好度?這個地方的人有沒有善根呢?像富樓那 尊者要去邊疆地方度眾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 就說那個地方的人很兇哦,他說:「沒關係, 他罵罵我而已,他不敢打我。」佛說:「不一 定,他們也許會揍你。」尊者說:「揍我沒關 係,揍我就皮肉痛一痛而已,他們總不會把我 殺死啊。」佛說:「那好!,你有這種觀念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48
話,你可以去那邊度化眾生了。」 所以從問話裡面,就知道修行。有一句話 說:「問題問對了,答案就浮出來了。」我在 高雄演講的時候,有一個信徒寫了六十幾個問 題要我回答,我說這些問題即使我回答你,也 沒辦法幫助你開悟。了解這意思吧!我們要問 的問題,是說對我們修行有幫助,對我們心性 有幫助的,那麼問對問題了,其實你問對問題 的當下,答案就出來了。從問的問題就了解到 你已經了解到什麼程度,你了解的程度不夠的 話,你問的問題都是不著邊際,跟生死煩惱沒 有關係的。 舉個例子來講,你如果問我說「世界有多 大?地球有幾個?世界上有幾個銀河系?要幾 個光年才能到達月球?....」,這些問題對我來 講沒有意義,對你也沒有什麼意義。我們了解 世界上的人口有多少、有多少男人、有多少女 人,這個多少還有一點意義哦,那如果你問我 說月球有多大、世界有邊無邊、人類有沒有固 定的一個數目,這些都是戲論,沒有意義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49
所以佛陀要我們關心的是什麼呢?你自己當下 的身心這個四大。 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當四大組合在一起 的時候,我們會去幻想,我們會有一種錯覺, 錯覺什麼呢?有一個我。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較容易了解。比如一部 車子大概要兩三千個零件,那我們把這些零件 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不叫它「零件」了, 我們不說這是兩千個零件,我們給它一個名詞 叫做「車子」。 再比如:我們按照建築師的建築圖打地基, 把這些鋼筋水泥排列組合,就變成一棟房子。 當這麼一大堆的鋼筋水泥擺在那邊的時候,是 一個障礙,它叫做「建材」,可是按照建築原 理把這些鋼筋水泥組合,一下子變成房子了。 那房子的作用就不同了,可以讓我們避寒,可 以讓我們在裡面打電腦、讀書、做事,可是一 堆建材堆在路旁的話,障礙交通,又不衛生, 產生灰塵。 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地水火風加上我們 四十二章經講記------250
的業力因緣,使我們擁有這個健康的生理,那 麼這個健康的生理可以讓我們讀書、做事、求 學、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可是,因為它有這 個作用,我們常常就會在這身心當中產生一個 強烈的執著概念,總覺得四大組合當中有一個 不變的靈性在操縱它,這個「我」就在這四大 當中,去支配著我走路、講話、睡覺、做事, 讓我們產生這個錯覺。而當我們對自我四大組 合的生理產生這個錯覺的時候,煩惱就跟著來 了。 你看,我們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去組合的, 各自有名字啊,骨頭是地大,血液和尿是水大, 呼吸是風大,溫度是火大,地水火風「各自有 名」,那就像許許多多的零件組合在一起,只 是說在這四大當中我們還有心理的作用,那叫 做人,人相、眾生相。 在這個四大組合當中,各位會問到這個問 題:這個我是比四大還大呢?還是比四大小? 還是跟四大一樣的大?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如果這個「我」跟四大的身體一樣的大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51
話,假如說有一天我不小心把手割斷了,那麼 你那個「我」——我認為的那個我、你也認為 的那個我——變成不完整的靈魂了,來輩子你 投胎轉世的時候,你那隻手會變沒有知覺哦; 是不是這個問題就會出現。因為你認為這個我 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那萬一不小 心車子把你的腳蹍斷了,你的靈魂不是少了一 節嗎?所以你認為這個我跟四大一樣大,是不 對的。 那你說這個四大比我大,這個「我」是無 形的、在四大裡邊,那請問它在裡邊的話,它 為什麼不能看到我的腸?不能看到我的胃?就 像我們在教室裡邊,我們就應該看到教室裡邊 有桌子有椅子有人,我們先看到裡面,我們才 看到外面。既然這個「我」很小很小,無形的 「我」就在我們身體裡面,那它在裡面為什麼 看不到我們腸胃呢? 那如果說「我」跟我們身體是無關,是另 外在一個地方,靈魂出竅的話跟我就無關,跟 我是兩回事。所以你主張它是「相集」也不對, 四十二章經講記------252
說是「相離」也不對。 我們認為有一個我,這個就是無明,是沒 有智慧產生的一個錯覺,這個錯覺就會起惑、 造業、受苦。但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並不是 抹煞這個生命,說這個身心是無常的而去抹煞 它,那也不對。因為是無常,所以很珍貴。當 這個四大調和的時候,我能夠去指揮它、利用 它,它會讓我學習很多的知識,做很多的善業, 讀很多的書,做很多的義工、有益社會的事情。 雖然說這個身心是無常,我不能離開這個 身體以外找一個我,找不到;也不能說在這一 個身心當中有一個我們想像的靈魂,也不對; 那你說我們的身體是跟木石一樣沒有心,也不 對,它是有生理作用、有心理作用、有物理作 用,都有。 如果我們不去執著「我」的時候,我們就 不會為它去造許許多多的惡業,我們可以利用 這個身心來做許許多多的善行,追求知識,成 聖成賢。不要因為佛經裡面講「四大皆空」, 就戕害自己的身心,那不對的,因為這個身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253
是一個寶。在佛經裡面講「身寶」,身體是一 個寶;心也是一個寶,心寶;身、心是一個寶, 可以讓我們追求許多的知識,做許多的善事善 心善行,也可以讓我們轉凡成聖。 舉一個簡單例子。一堆泥土經過鍛燒以後, 它就變成瓷器,可以裝東西裝水,很漂亮的瓷 器。那麼一堆爛鐵生鏽了就沒有用,但是如果 我們把它鍛鍊以後,變成純鐵,純鐵再繼續鍊 就變成鋼,那麼鋼就可以有很多作用。不銹鋼 再加上其它的合金的話,它可以飛到空中、飛 到月球去,不怕大氣壓力什麼的,溫度溫差它 都不怕。 所以,我們身心是無常,但是從無常當中 怎麼樣去昇華淨化,就是我們修道的意義價值 所在。而不是說因為這個身心無常,我們就去 蹧踏,就去追求一些刺激的讓它享受一些快感, 迷失自己,那不對的。我們身心就是一個寶器, 善於利用的話,可以轉凡成聖,產生智慧,做 許許多多的善心善行。 雖然是無我,但是在相對的立場,我們每 四十二章經講記------254
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個性,「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每一個人還是有他不同的個性、專長, 各個不同,這種主體的意識還是有,不能說沒 有。所以,我們雖然講無我,並不是去抹煞我 們沒有獨立人格、獨立意志。不要說佛家講無 我,那人就沒有什麼羞恥觀念、沒有什麼獨立 人格,不是這樣子。而是說,在這個獨立人格 意志當中,我們會發現到真正永遠不變的那個 主體的我找不到。 如果你認為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你會我 慢,貢高我慢的心會產生。產生了貢高我慢心 的時候,你往往會瞧不起人,那麻煩就來了。 所以孔夫子就說「無友不如己者」,不要瞧不 起身邊所有的人。 這是讓各位了解這個四大組合的身心當中, 有相對的我,但是找不到絕對永遠不變的那個 我,絕對找不到的。 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因為這個對 修行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假如我們把一 堆木材堆在這邊,好的木材、不好的木材堆放 四十二章經講記------255
在一起,現在火燒起來了,當它燒到好的木材 的時候,是不是光特別亮,然後燒到不好的木 材會冒黑煙。當這堆木材還沒有燒完,我又加 一堆木材,好的木材又加上去了,這個時候它 燃燒一定是很亮很光的火花,是不是呢。因為 它是又乾又好的木材,燒起來特別的明亮。但 是待一會兒我又放一堆壞的木材,濕濕爛爛的 木材,結果沒有什麼火光,它在燜燒冒煙。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當我們給它好的機 緣、好的因緣、好的條件、樂觀的想法、善的 心行、善的口語,那麼這時候我們生命在發光; 如果說我們動惡念、做壞的事情,這個時候生 命就暗淡無光,就會造成社會的負擔。你看現 在中學生小學生抽煙的、抽大麻的、打毒品的 很多,很可怕。所以,不要以為說四大是假的, 我們就去戕害它,那不對的。多少家庭因為孩 子不小心去吃毒品、注射安非他命,而變得暗 淡無光。 前幾天有一對年輕人,鴛鴦大盜,搶了二 十幾個人的皮包。警察問他:「你搶這些皮包 四十二章經講記------256
做什麼?」「買毒品啊。」所以我說:信徒們! 不要以為說你有錢就好了,最重要的是你的兒 女不去吃毒品,不去打安非他命,那你就要雙 手拜天了。你的孩子如果不去做壞事,不去學 壞,你就要很慶幸自己唷。 雖然佛法講無我,但是在一個時空當中, 我們起心動念是不好的,你還是會造成我的困 擾,還是會有;如果在一段時空當中,我們去 做善事,你自己身心會快樂,別人也會快樂。 雖然講無我,還是有相對的我,相對的獨立人 格、獨立意志、獨立行為還是有的,不要以為 說佛經裡面講無我,那人生沒有意義了,不是 這樣子。
四十二章經講記------257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 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 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 後。 這個經文不深,以各位的 IQ ,這個經文 的意思很容易理解。這是談到我們生命的一個 價值觀,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我最近常常會去想到這個問題:我們人活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要維持這個生命,就是一 個溫飽而已。那世界上為什麼這麼多的問題? 因為我們怕有一天會不溫飽,所以我們就想累 積多一點,覺得這樣不夠。事實上,我們一生 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實在是不多,我們 的需求並不是很多,但是就是欲望無窮,你要 多,我也要多,所以你爭我奪,當然就產生問 題。 真正講起來,這一生當中我們所需求的實 在是不太多。各位,你中午如果沒有吃飯,一
四十二章經講記------258
個粽子就塞飽了,是不是?就是再想吃也吃不 下了。那一兩件衣服這麼一穿溫暖了,我們又 不是寒帶,寒帶地方那要準備好多東西。能溫 飽了,那問題出在那裡呢?我們總覺得萬一有 一天不夠了怎麼辦?你這麼想,我也這麼想; 你累積,我也要累積,累積越多越好越安全, 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事實上,我們這一生的需 求不是很多。 但是,我們除了物質的累積還不夠,我們 還希望追求聲名、有名望,那要有名望的一個 方法就是累積很多財富。以現在台灣來講,大 家都知道王永慶,為什麼知道他叫王永慶?因 為他財富太大了。所以我們眾生的毛病是什麼? 除了累積財富,另外一個目的是希望自己出名。 總之,溫飽也好,出名也好,都是為了 「我」。我能溫飽、我能活下去、我能出名...., 都是為「我」而忙碌,一輩子都是被這個 「我」捉弄,被這個妄念來捉弄欺騙。 這就是談到生命的一種價值。如果每一生 每一世都被這個「我」欺騙,那實在是太不值 四十二章經講記------259
得了。所以說「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 形」,貪世間的虛名,而不去修道的話,冤枉 了我們的白費心機,浪費了許許多多的體力去 追求名利。就好像我們燒香,這個香一點下去 以後,別人聞起來很香,自己聞起來也很香, 但是最後香燒光了,「香之燼矣。危身之火, 而在其後」,無常的火就在後面。 我們這輩子勞勞碌碌、忙忙碌碌的,很快 的無常就來了。在座的各位,二三十歲的人年 紀輕輕的,算不算春天呢?算是春天。照相那 一位呢?春夏之交。那有些人頭髮白,我也頭 髮白了,五字頭、六字頭的,我是六字頭的, 屬於秋天了。如果是七八十歲的話,屬於冬天 了。所以在座的各位,屬春天的就這麼一兩位, 其他都是夏天的、秋天的,這裡沒有冬天的, 七八十歲的好像沒有。春天也好,秋天也好, 夏天也好,時時刻刻都是在變化無常。我們每 一個人都經歷了春天,然後來到夏天、來到了 秋天。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有幸能夠 四十二章經講記------260
去研讀佛經,我們有幸能夠來到佛門來參研這 種知識,都不會嫌晚,不管秋天也好冬天也好, 都沒有關係,可怕的是什麼?春夏秋冬都沒有 機會接近佛法。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可貴,生命 的無常,那真的是白活了許許多多的歲月。所 以說,人生如果能夠活一百歲,但是不了解這 個無常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夠了解這個生 滅無常的道理。孔子怎麼講?朝聞道,夕死可 矣!一個人能夠有機會去聽聞生滅之道,了解 生命的意義價值,這個比什麼都還來得可貴。 但是,現在這個社會的教育,是培養我們、 訓練我們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我們現在社會的 教育是訓練我們這樣子:喔!什麼是最熱門的, 什麼是最賺錢的,即使自己沒有興趣,也不得 不去學這一門,因為能夠去賺錢。所以人們心 性上就不暢快了,難怪世界上得憂鬱症的人越 來越多,用不正當的手段結束生命的人越來越 多。在台灣的話,去年就有 3460 人就這麼自 己結束寶貴的生命,而且有越來越增加的趨勢。 所以,認識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對 四十二章經講記------261
我們現代的人來講,是一個重要的學分、必修 的學分。那這個學分如果你不願意修的話,你 就會枉功勞形,就會把生命專注於聲名的追求, 利益的獲得,然後年輕的時候用生命去換金錢, 年老的時候就用金錢去換生命。 有一個醫生說:「五十歲以前好好的養胃, 五十歲以後讓胃好好的養你。」了解這個意思 嗎?五十歲以前能吃能喝能唱能跳的,吃宵夜, 吃香喝辣的,把這個胃都弄壞了,到老的時候 就一天到晚看醫生,把賺到的錢都交給醫生。 年輕時加班加班、賺錢賺錢,拼命的賺錢,到 老的時候胃腸也壞了,五臟六腑壞了,所以年 老的時候又把這個錢交給醫生照顧你的胃,不 值得。如果我們年輕的時候,吃東西很小心, 不要隨便亂吃東西,好好照顧這個胃,五十歲 以後,這個胃就會好好的養我們後半輩子。胃 腸壞掉的時候,你到老的時候就會很麻煩。 我常常跟信徒們講,你常常來受五戒,這 不夠,還要受一個「冰戒」,不吃冰,因為吃 冰以後這個胃腸就壞掉了。我是很反對人吃冰 四十二章經講記------262
的,就是要讓它養胃,才不會造成這麼多煩惱。 那我們世間上的人往往就是智慧不夠,不斷的 去戕害自己的身心,到老的時候就「拖老命」, 像老牛拖車這樣過日子,這樣生命的品質很不 好。 我們不是想說活一百歲二百歲,生命不在 於長,而在於好,品質要好,那就要懂得去保 養自己身心;那麼你想保養自己身心的話,你 的人生觀價值觀就要弄對,不要把我們全部的 精力去投資在聲名的獲得。當你把精力完全投 注在這個聲名,你會忙得焦頭爛額,最後身心 崩潰。 一個女強人,凡事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 要一肩挑起來,東忙西忙,忙到最後有一天倒 下來了。當她還沒有倒下來的時候,她的祕書 就跟她講了,「大小姐啊,妳應該要好好照顧 妳的身體。」她說:「不行不行,我要做個女 強人,什麼事情我都要一把抓。」結果倒下來 了。醫生說:「妳這個病是今天的疲勞變成明 天的過勞,過勞死。妳現在要好好的半年的時 四十二章經講記------263
間來調養。」 她說:「我不相信。你幫我打打針,最好 的藥打下去,我就會有精神,我就可以上班 了。」醫生說:「不行。」她說:「那我不看 你這個醫生,我換別的醫生。」別的醫生說: 「好吧,很簡單,我幫妳打點滴。」她休息兩 三天打點滴,覺得舒服一點了。醫生說:「妳 好好再休息。」她說:「不行不行,我事情一 大堆,沒有我處理的話不行。」結果回去職場 拖老命,沒多久死了。 社會上就是許多人這樣子,好像什麼事情 都非我不可,事必躬親。懂得做事的人是大而 化之,不一定要事必躬親,有些事情讓別人去 發揮,不一定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一肩挑起來, 那會很累,叫作枉功勞形。 你看我們每一天都要睡覺。各位有沒有注 意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一天不吃飯,還覺得 好過,可是你如果一天不睡覺,會沒有精神, 無精打采,頭昏昏的,走路會跌倒,那很危險。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生理你不能用到超限 四十二章經講記------264
度,你超限度的時候一定會出問題。所以,很 自然的,你工作八小時、九小時以後,你會覺 得很累,這是自然的現象。然後我們洗洗澡, 把它按摩,睡個覺,醒來以後又精神百倍了。 那請問我們的心理有沒有讓它睡覺休息過? 各位有沒有讓我們的心理睡覺休息?那我們的 心理怎麼樣讓它睡覺休息?各位有沒有注意到 這個問題?我們的身體需要睡覺休息,我們的 心理也要睡覺休息。 我們的心理讓它怎麼樣睡覺休息呢?很簡 單,什麼都不想,就專注在人中的地方。你很 簡單的注意自己的呼吸,吸吐、吸吐,就這樣 子注意自己的呼吸,這時候你的心就是在休息 在睡覺了。 我們的身體除了睡覺以外,還要吃飯,那 我們的心理也要吃飯啊。我們心怎麼吃飯呢? 就是讀書,讀經書、聽人家演講,這個就是心 在增加營養。 在這個時代,你要懂得養這個身、養這個 心。養身,那就是營養均衡;然後運動;品質 四十二章經講記------265
很好的睡眠,躺下去三秒鐘就不省人事。有沒 有這種人?誰?就是我,我可以跟你講話講話, 我動一個念頭「我睡」,我就真的會睡哦。 有些信徒說:「奇怪,為什麼這樣子?師 父怎麼跟我們講話講話,自己在睡覺?」因為 你跟我講話,講沒有營養的,我不想聽,我又 走不開,這時候我就睡覺。那我平時如果是在 自己房間,我想睡的時候,頭只要碰上枕頭, 大概三秒鐘就不省人事。本山人沒有其他本事, 就有這種本事。 我從南部上來的時候,坐在車子上,哎, 睡一睡,怎麼就到台中了。下車的時候,剛好 有一個周居士,「師父,你要到那裡去?」我 們在座的學員周醫師,這麼巧合就在我下車的 地方等我,我們都沒有約定,我看他很面善, 我說:「你在什麼地方好像看過?」「我好像 是聽你演講的嘛。」很有意思。 所以,身體的健康,你一定要晚上十點鐘 就要睡覺,然後三點、四點就爬起來,這種養 生最簡單不花錢。千萬不要吃得飽飽去睡覺, 四十二章經講記------266
吃宵夜睡覺的人容易得到癌症;這個不是我講 的,是醫生講的。喜歡吃宵夜的人當心得癌症, 很容易生病。有一個出家人他非吃得飽飽睡覺 不可,我說:「你要當心!」結果晚年的時候 糖尿病、高血壓、心臟擴大,不幸被我言中了。 你要養生的話,那就是營養均衡、好的睡 眠品質、心理健康樂觀一點。那麼養心的話, 讀經書、打坐,這就是養心。我們身體要吃飯 要睡覺,心理也要吃飯要睡覺。所以每天你挪 一段時間,讓自己的身心完全靜下來,五分鐘、 十分鐘、二十分鐘靜坐下來,每天都養成這個 習慣。 請問各位有沒有反省一下子,你每天最美 的時刻是什麼時刻?獨坐觀心。我最美的時刻 就是坐下來注意呼吸,讓生命回歸到原點,生 命歸零,這是我最美的時刻。那我要享受的話, 我就是看書。 最近有一位老和尚一百零一歲往生了,印 順老法師。有人說:老法師往生了,你怎麼不 到他那邊去看看?我說我沒有眼淚好流,我替 四十二章經講記------267
眾生流淚,這麼了不起的導師走了。他一走的 時候,我這幾天趕緊把他的書拿出來讀。以前 唸他的書,一般境界;現在六十幾歲再唸他的 書,又是另外一番境界。所以我最近這段時間 都在讀他的書,我沒有時間去參加他的告別儀 式、火葬儀式。 那我特別跟各位推薦,你除了來這裡聽課, 你可以讀幾本他老人家的著作,像《學佛三 要》《成佛之道》《性空學探源》《佛在人 間》《佛法概論》,還有歸納成妙雲集二十四 本。我是讀到他的《成佛之道》以後才出家的。 但是我不是叫你們讀《成佛之道》去出家哦, 不是這個意思,是讓你了解說佛法怎麼樣在現 實的人生當中、在混亂當中,擁有一顆鮮明的 心靈、寧靜的心靈,在現實的人生當中不會迷 失自己,不會迷迷糊糊的、一輩子勞勞碌碌的, 到老的時候,唉呀糟糕,死亡即將來臨了,手 忙腳亂,那時候真的是懊悔來不及。 追求智慧,對我們這一生來說,是一個最 重要的追求。累積財富會遭人嫉妒,豐富的知 四十二章經講記------268
識、豐富的智慧則可以受人尊敬。人生如果僅 僅為了追求物質的累積、名聲的有知名度,佛 經裡面講「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舉最近的一個例子,各位比較容易理解。 有一個台北市議員,他為了出名,造假說有殯 葬業者在人死了以後,所祭拜的祭品、腳尾飯 有蟑螂,還有一個穿黑衣服的人急急忙忙的把 腳尾飯拿去賣給小販,結果造成社會上很大的 困擾;這個就叫做枉功勞形。現在怎麼辦呢? 這些助理全部都要吃上官司了。我們往往為了 獲得某一方面利益的時候,結果得不償失。 這一生當中,我們這樣子勞勞碌碌、忙忙 碌碌的,所以在十字路口,尤其是平交道,有 三個字很重要——停看聽,停一下,不要那麼 匆匆忙忙的;腳步停下來,讓我們聽聽自己內 心的世界,看看我們自己內心的世界,看看山 河大地,蒼狗白雲,白雲蒼狗,這些會讓我們 頭腦冷靜下來,會冷靜下來得到智慧。老是匆 匆忙忙的過日子,那叫做混日子,不是真正人 生的意義價值。 四十二章經講記------269
所以,再怎麼忙也要讀書,再怎麼窮也要 買書。再怎麼樣子,五分鐘看點書。我會覺得 人生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是無所事事、沒有書好 讀,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各位有沒有摸書 的習慣?這是好習慣哦。像我在寺廟裡面也是 這樣子,看看書、看看經書,這些經書都有很 多好的道理,那你看一看的時候,你心靈上得 到那種寧靜智慧,那真的是比得到什麼更好。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生命的價值意義,不是 僅僅追求物質的滿足而已。
四十二章經講記------270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我們刀子去切東西, 切一切以後上面還沾有東西,丟掉可惜嘛,就 用舌頭去舔一舔,糟糕,不小心割到舌頭了。 這是一種譬喻。我們對金錢物質,尤其是男女 的情慾,「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 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我們被 財色迷惑了,為了滿足一點好奇心,結果造成 更大的傷害。 有一個四十幾歲的人,太太也教書也很賢 慧,夫妻兩個人也信佛學佛,常常來寺裡。後 來那個男的去學算命。那一學算命以後,就很 多客人來了;那客人來了以後,哇,糟糕了, 他變成有外遇了。他太太就跟我講:「他丈夫 也信佛也學佛,為什麼會遇到這種情形呢?」 我說:「人就是一個好奇心;人因為有妄 念,這個妄念最喜歡新奇的、好奇的。」人有
四十二章經講記------271
這個好奇心,他以為說這個人他從來沒有見過 面,見面三分情,談得投緣,然後這麼好的太 太他不要了。後來鬧得很嚴重,離婚了。 我研究的結果,人往往在財色的面前會喪 失理智,往往理智降到最低,這個就麻煩了。 得小失大,賠了夫人又折兵,就是屬於這一類 的。所以這個地方說「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 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這是讓 我們了解,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事情不要貪小失 大,因小失大。 我常常講,學佛的人要過「五關」,那五 關呢?財色名食睡。關公是過五關斬六將,出 家人、修道的人也是要過五關斬六將,「五 關」就是財色名食睡,「六將」就是色聲香味 觸法。其實,過五關斬六將很難,所以佛經裡 面把「財色」兩個字擺在前面,財、色,然後 是名、食、睡。 那世間有一句話很有意思,「財色分明大 丈夫」,這句話各位聽過沒有?這一生當中能 夠夫妻圓滿到老,規規矩矩的,這個就叫做 四十二章經講記------272
「德」哦。心不花,就是老老實實的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你這輩子能這樣夫妻廝守到老,真 的要有一番的修養功夫。那麼這個就是「色 關」成功了。第二關是財關。你借人家,人家 借你,這個財一定要清清楚楚的,千萬不要去 佔人家的便宜。 一個人成功不成功,一個最基本的條件, 就是財色這兩關要過,那這一生當中可以說你 就能夠平安度世。你說貪,貪名、貪吃、貪睡 的過一生,可以原諒的,但是最不可原諒的就 是男女關,就是不正常的男女關係,這是鬼神 都能夠清清楚楚,鬼神絕對不能原諒的。 人之所以有很多很多的病,奇奇怪怪的怪 病,一個是貪色的病,一個是貪財的病。那麼, 財色就絕對會涉及到生命的問題。比如說,你 現在有外遇了,你為了你的名譽,你不想讓他 生下來,你叫對方把他流產,這個是涉及生命 的問題。所以,人有許許多多的怪病,其實都 是跟財色有關係。有些人貪財,忙著賺錢,把 身體搞壞掉,生病了。那麼有了錢財以後呢, 四十二章經講記------273
容易有外遇;有外遇以後,麻煩問題來了。 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想平平安安的過日子 的話,很簡單的,就是財色分明大丈夫,財色 關一過,這輩子就過關了。各位了解我這個意 思嗎?這個很重要。你不要以為我信佛學佛以 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念一念經,什麼 都空掉了,沒有這麼好的一回事,因果是絕對 絲毫都不會差錯的,你一點點的因,它就要結 那個果去報應。怎麼逃?逃不了,絕對逃不了。 所以佛為什麼要設這個五戒,就是讓我們 世間的人夫妻能夠平安,一輩子能夠好好平安 的過日子。只要你夫妻這一關過,這一輩子就 成功了,絕對能夠維持小康,絕對沒有問題。 也不容易得惡病,除非你亂吃東西壞了胃腸, 那沒話說。很多病,依佛法來講,都叫做業障 病,業障所引發的。所以佛經裡面特別強調財 色這兩個關口,特別要注意。
四十二章經講記------274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 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 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 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這是一種形容。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看過一 幅圖?我記得出家的時候看過一幅圖,有一位 在家人他畫了一幅圖,然後印到寺廟裡面。他 怎麼畫的呢?他畫一隻牛拉著牛車,牛車後面 坐一個女人拿著鞭子去鞭打那隻牛,然後又抱 著好多孩子,坐著好多孩子。各位了解這個圖 的意思嗎?他把男人形容成牛,做牛做馬,這 個實在是有點過份了,但是也是一個事實。所 以世間有句話:「女人動動嘴,男人跑斷腿」, 這很有意思的。 這麼說,好像說佛經裡面把女人講得一文 不值?不是的。釋迦牟尼佛說男人女人都會成 佛,男女是平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壽者相」,無男女相,無善惡相,佛陀的確這
四十二章經講記------275
麼說。所以這個地方是告訴我們,男女之間一 定要以智導情,以智化情。 男女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微妙難以處理的, 你必須修一點學分去處理這種男女之間的感情 問題,否則的話,會造成你很大的困擾。如果 懂得這些男女之間的心理學,能夠有智慧來關 心關懷,那麼相互之間就能夠互相增上、互相 幫忙、互相得到利益,互利互惠。如果你處理 不好,是兩個人受傷害;不但兩個人受傷害, 而且是整個家庭受傷害,還有子女受傷害。 我們這個社會,結婚之前並沒有修結婚的 學分。這一次有一位台大機械科畢業的,人家 問他說你有什麼學分沒有修及格?他說戀愛學 分沒有修及格。他才十七歲,其他大學生都二 十幾歲,怎麼會去愛他呢?他講的也很清楚, 他戀愛學分沒有修過,他準備到密西根去讀理 工學院。現代人要結婚,真的是連結婚的正確 概念都沒有,他就結婚了。 在座的各位,不論你結婚也好,你未結婚 也好,我送給各位四個字:「戒急用忍」—— 四十二章經講記------276
婚前要戒急,婚後要用忍,就沒有錯了。婚前 不要急急忙忙,為了結婚而結婚,昏了頭,急 急忙忙結婚,那就很麻煩,所以婚前要戒急。 婚後就用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彰化來的那個楊居士說:「睜一隻眼閉一 隻眼很危險;她如果拿著槍支對著你,睜一隻 眼閉一隻眼很危險。」我說的睜一隻眼閉一隻 眼不是這個意思。你睜一隻眼去看對方的好處, 閉一隻眼不要吹毛求疵,那你婚姻就好維持了。 所以婚前要用三隻眼睛來看,那婚後呢?睜一 隻眼閉一隻眼,多看對方的好處。 去年七月出關以後,我就到大陸去了。一 對年輕人吵吵鬧鬧的鬧離婚,問我怎麼辦?兩 個人都到我面前,他說她不好,她說他不好, 說脾氣怪,又懶又怎麼樣,講了一大堆。我說: 「現在我也不曉得誰對誰錯,你們兩個現在靜 靜的坐下來,眼睛閉下來,盡量去想對方的好 處,想想他過去對你的關心關懷,想他的好 處。」 然後兩個人想啊想。我說:「有沒有想 四十二章經講記------277
到?」他說有,她也說有。我說:「你想到她 的好處的時候,你會感覺怎麼樣?」他說: 「我有一種感人的心。」我說:「這樣就好辦 了。那你們兩個站起來,你手握著她的手,她 的手握著你的手,然後你眼睛睜得大大的看著 她,用那種關愛的眼神對她說『我愛妳,永遠 愛妳,永遠關心妳』;對方也這麼講。」結果 兩個人抱頭痛哭。為什麼呢?因為她太久沒有 聽對方說『我愛妳』。 這是我在大陸的時候,碰到兩件這種事情。 我都叫他們眼睛閉下來,想一想對方的好處, 想通了以後,站起來,手握著手,發自內心的 跟對方說這句話「我永遠關心妳,永遠愛妳, 永遠不背叛妳」。奇怪,兩個都會哭,很有意 思。這是在大陸把兩對即將離婚的年輕人湊和 在一起。 孔子講過這句話:「天下唯女子與小人難 養也」,你不要以為孔子說女人是不好的,不 是這個意思。他是說女人心性比較怯弱,比較 會容易懷疑,所以男人就好好的去照顧她、關 四十二章經講記------278
心她,不要去背叛她,不要欺騙她的感情,那 麼自然她就會拼老命的免費替你煮飯洗衣,免 費替你生男育女。你看,一切都是免費的,免 費的勞工,又不必你跟她交什麼保險,也不用 薪水。那你想到她的好處,你就多關心她就沒 錯了。那做太太的也去多關心丈夫,他在外面 勞動奔波也很辛苦,那就好好把家庭持好。只 要雙方面這樣子的話,就能夠有和樂的家庭。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眾生容易犯到的毛病是 什麼?沉溺於物慾、情慾。如果我們一天到晚 沉迷在物慾當中,往往就會喪失了智慧。「牢 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 豈憚驅馳」,古代的人翻譯不能翻譯得那麼清 楚,這個地方說「妻子無遠離之念」,丈夫也 是一樣無遠離之念,所以這個地方並不是說輕 視女性,在佛經裡面沒有這個意思。是說一個 人(男女皆然)如果沉迷在物慾當中,往往就喪 失理智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前幾天我看報紙寫的, 說一個日本女孩子很漂亮,哇糟糕了,她迷上 四十二章經講記------279
香港的電影明星成龍,結果從日本坐飛機到香 港去,住到旅館裡面,然後哭哭啼啼的。旅館 的人問她怎麼了,她說她愛成龍,非嫁他不可, 她這一趟來到香港,就是非跟他見一面不可, 而且還要嫁給他。成龍知道了,急壞了,叫人 家好好去安慰她,最後不了了之。 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子。像英國的查理王子 跟戴安娜不是離婚了嗎,他又娶另外一個卡蜜 拉。我不太了解,那是報紙登的。那現在卡蜜 拉又覺得說他對她不太好,沒有熱情了,他到 教堂又不理她了。 這個世間的歷史,簡單講,就是男女的糾 纏史,我發現這整個世界就是這樣子。那麼男 女又涉及物質,你有錢財以後,自然就一步一 步的來了,所以整個世間的歷史,簡單講就是 男女的糾纏史,像過去吳三桂為了陳圓圓就放 清兵進來。所以這個經文講得很有意思,「雖 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 夫」。什麼叫凡夫?凡夫就是迷在當中而沒有 智慧。 四十二章經講記------280
如果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我們守五戒, 找到一個對象,婚前戒急,婚後用忍,這輩子 好好的相處。既然有緣,世界上六十億人當中, 你找到她,她找到你了,好好的相聚在一起, 白頭偕老,夫妻之間互相關心互相關懷,讓子 女有一個好的家庭,那社會才能夠安寧。現在 台灣的單親家庭非常非常多,造成社會許許多 多的問題,所以佛陀為在家人制五戒是有道理 的。 我們凡夫大部分都是沉迷在物欲當中, 「透得此門,出塵羅漢」,那麼這一關過的話, 就是阿羅漢。當然前提是要有智慧囉,要不然 不結婚的話,不就都成了阿羅漢了嗎?不是這 樣子的。台灣人不結婚就叫做「羅漢腳」,那 是罵人的,說沒有家眷、沒有事業、跑江湖的 就叫羅漢腳。為什麼會用「羅漢腳」來形容? 我覺得很奇怪。 「出塵羅漢」,他是要證到四果以上,斷 了我執我見,斷了貪、瞋、無明,那才是出塵 羅漢,而不是說你有結婚沒有結婚,不是這樣 四十二章經講記------281
子的。像植物人他一輩子沒有欲望、沒有男女 欲望,也是植物人。所以我們不要誤解經文的 意思,以為沒有結婚就會證道,不是這樣子的, 結婚的人照樣悟道的還是有。
四十二章經講記------282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這是講到我們世間所有的愛,所有讓我們 最沉迷的(因為我們這個是欲界),以男女欲的 力量最大最大,最能夠束縛我們的身心,所以 說「色之為欲,其大無外」,沒有再什麼力量 能夠束縛我們。「賴有一矣」,世間最迷最迷 的就是男女欲。 幸好只有單單這一個,「若使二同」,如 果另外還有一個,那麼「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 矣」。因為其他東西你可以放得下,金銀珠寶 你可以放得下,但是男女互相的這種思念情欲, 這是最難放下最難捨下的。幸好只有這一項, 否則如果有兩個,那我們世間人沒有一個可以 修道了。 一個敵人比較好拼,如果有兩個敵人的話, 你一個人要打兩個敵人,很難,你單拳難敵雙 拳,是不是?所以幸好只有這件欲來束縛我們
四十二章經講記------283
的身心,如果另外還有一個的話,那普天之下 沒有人可以為道了。這是講到男女之間的這個 欲,束縛的力量是最大最大。
四十二章經講記------284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 燒手之患。 我們講到「愛欲」的時候,各位不要以為 僅僅指男女欲,它也包括財色名食睡五欲。那 麼愛欲之人好像什麼呢?「猶如執炬逆風而 行」,就像拿著一把火炬逆風而行,會燒到我 們的手。如果你順風的話,風這麼一吹,順風 它就不會燒到手;但是你如果逆風,剛好風就 把火焰吹到你手上,你的手就被燒爛了。這是 一種譬喻。 這是讓我們了解說,男女之間的這種欲, 以及財色名食睡五欲,眾生因為失去理智的時 候,往往身心受到傷害,也傷害到別人的身心。 各位看看最近很流行的叫做什麼呢?網路網友 相約自殺;網友在電腦網路上認識了,然後一 起相約死,可怕不可怕!那有些就吸毒。 我們就遇到頭份一個信徒,家裡很有錢, 可是一個兒子吸毒了。吸毒以後,父母親錢不
四十二章經講記------285
給他,怎麼辦呢?他去偷啊。偷了以後被關, 關出來以後又去搶,搶了以後又更嚴重了。他 就是被那種感覺蒙騙了,打了安非他命、吃了 嗎啡以後,飄飄欲仙的那種感覺很舒服,結果 越陷越深越陷越深。 我們常常就是被感覺蒙騙了。我問過抽煙 的人「你為什麼抽煙?」,他說:「因為很舒 服啊,飄飄欲仙。」其實,就是被那種感覺蒙 騙。我們常常也會被感覺蒙騙,比如我們吃東 西,吃到好吃的時候,我們想多吃一點,然後 吃得肚子脹脹的很不舒服。各位有沒有這種經 驗?我現在學乖了,再好吃的東西也是適可而 止。 我現在吃東西,第一個先問有沒有營養, 對我的身體有沒有幫助;第二個我有需要嗎? 我身體沒有需要的話,我塞進去只是讓我的胃 腸勞累,然後生病。這個水果我吃一顆夠了, 我多吃的話,那就是變成毒藥,因為我必須把 它消化排泄掉,浪費我的體力。所以吃東西吃 七分飽,沒事。不要吃那些對身體沒有營養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86
沒有幫助的,時時刻刻這樣子的話,就沒事了。 男女之間也好,財色名食睡也好,所有的 這一切先問:「這個對我有意義嗎?」「這個 對我的身體有益嗎?」「是耗費精神、浪費時 間、浪費體力嗎?」常常這樣反省,你就不會 做那些傻事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287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 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果。 印度有四個階級,最高的階級是婆羅門; 然後是剎帝利,就是當官的,統治階級;還有 一個吠舍,就是經商的、種田的;最下階級是 首陀羅,奴隸。 在四阿含經裡面有一個故事,它不寫天神, 它是寫一個婆羅門。有一個婆羅門,他階級是 最高的,他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婆羅門有一種 傳說,說這麼漂亮的女人要嫁給轉輪聖王,可 是這個時候沒有轉輪聖王。那釋迦牟尼佛是佛, 也被稱為轉輪聖王,所以那個婆羅門想一想, 就想把他女兒嫁給釋迦牟尼佛。 他說:「佛啊!我們婆羅門裡面有一個記 載,說我們這個女兒如果長出特別的相,要嫁 給轉輪聖王。那現在這個時候沒有轉輪聖王, 你也是屬於轉輪聖王之一,我的女兒送給你好
四十二章經講記------288
不好?幫你掃地,幫你煮飯,幫你洗衣洗袈 裟。」 佛說:「我不用。」 可是在佛的背後有一個侍者在幫他搖扇子。 以前不是有蒼蠅有蚊子嗎,有一個侍者就幫佛 這麼搧一搧,或是拿木扇遮涼。那個侍者怎麼 講呢?他說:「佛!你不要就送給我嘛,她幫 我洗衣服嘛。」 佛這個時候就開示這個道理了:「革囊眾 穢,爾來何為?」你看她那麼漂亮,只是一層 皮而已,這層皮剝開來的話,裡面有血有肉有 骨有筋,血肉纏筋,筋纏骨,漂亮在那裡呢? 一肚子的大小便,我看她只是用皮革去包紮的, 許許多多的大小便溺而已,有什麼漂亮?在阿 含經裡面是講這個故事。 後來故事怎麼講呢?說佛的侍者為什麼看 到這個女的以後,就忘記自己的身份呢?為什 麼在佛的面前動這種念頭,要婆羅門把這個女 的留下來?佛經裡面有詳細的解釋,原來他們 前世是夫妻,所以這輩子一碰面的時候就來電。 四十二章經講記------289
我看過泰國《泰北行腳記》裡面也有談到 來電這個問題。說有一個出家修道的高僧,他 在深山裡面修道,就快要證果位了。有一天, 村長帶著他女兒來獻飯給他吃。奇怪,這個師 父平時這麼多信徒拿飯給他吃,他托缽碰到這 麼多人,他都沒有感覺,奇怪的是什麼呢?今 天村長帶著他女兒來獻供,他一看到那個女的, 整個人就完了。村長走了,他女兒也走了,他 就沒辦法打坐,也沒辦法入定,就胡思亂想。 結果他那天晚上就不吃飯,他警覺到這個 問題來了。他晚上做了一個夢:「比丘!你業 障現前了,你碰到這個人就是你前輩子的妻子, 這下子就看你的了。」 夢醒過來以後,他就開始絕食,三天三夜 不吃不喝不睡。他怎麼樣去控制它呢?他整天 日日夜夜就思念那個女的,他為了打破這個關, 就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想睡了就站起來, 累了就坐下來,就這樣子對付它。 三天三夜都不吃不喝不睡,這一關才讓他 破掉了。因為他發一個願:如果我再對村長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290
女兒再動一點欲念的話,我絕對不吃不喝不睡; 我要修到對她不起一個念頭,我才要吃,我才 要喝,我才要睡。 經過三天三夜以後,因為他昏過去了,他 昏過去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夢,夢到釋迦牟尼佛 對著他微笑,拿著袈裟放在他的頭上。他醒過 來了,他清清楚楚自己已經對這個欲念沒有了。 可是他已經手腳不能動,最後慢慢用爬的爬到 河邊喝水,喝了水以後才活過來。 在《泰北行腳記》裡面就有講到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這輩子如果說你碰到某某人來電的話, 那大部份都是前輩子的夫妻;前輩子做過夫妻 的行為,這輩子就突然間會來電。 可是你要知道,我們中國人講「緣份」, 你有這個緣有沒有這個份,她已經是別人的妻 子兒女,他已經是別人的丈夫,他已經名份定 在別人了,那你雖然有這個緣,但是你不要去 勉強這個份,你沒有這個份,你就安份守己, 那就沒事。可是現代人呢?有這個緣,他不管 他有份沒有份,他就想他也要有一份,那就麻 四十二章經講記------291
煩了。所以我們中國人講緣份,很有道理的, 你有緣,你要是有沒有份的話,你就不要 「混」下去。 這個是佛以佛的眼光來看眾生的時候,他 不是看表相,他是從表相去深入到深層,很自 然的就化解這種情欲。我們眾生只單看表相, 往往就昏頭轉向。 所以結婚的「婚」怎麼寫?一個「女」, 再加頭腦昏「昏」的時候,她就會結婚了,這 個很有道理的。男的也是一樣。不過,我們不 是說結婚不是好事或者是怎麼樣。結婚是一件 很神聖莊嚴的事情,你必須修一點結婚的學分, 了解結婚的意義,然後思考自己的條件、對方 的條件、種種的思考,婚前戒急,婚後用忍, 這樣子的話,你夠這個條件了,這個結婚是一 件好事。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勉強結婚,只是 為了生理上的欲望滿足,那就造成煩惱。 這個地方講到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 但是阿含經裡面寫的故事,是婆羅門獻他的女 兒給佛,佛不但沒有接受,還講出一大堆的道 四十二章經講記------292
理,也讓婆羅門開悟。「天神」是天上的天人, 在我讀的佛經裡面,我覺得天神不可能獻玉女 給佛,天神恭敬佛都來不及了,怎麼會獻玉女 呢?所以照阿含經來講的話,是婆羅門,婆羅 門智慧不夠,他以為他女兒這麼漂亮,獻給佛, 他的女兒才會幸福,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 須陀洹果。」:須陀洹果就是初果。什麼叫初 果?破了我見,得四不壞信——對佛、法、僧、 戒不再懷疑,就叫初果。我執沒有了,見到生 死的邊了,我們叫做須陀洹果,初果。
四十二章經講記------293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 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 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 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 保此人必得道矣。 這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一個重要的學 分,就是精進學分,六波羅蜜裡面的「精進」 波羅蜜。 這個地方是一個譬喻。古代的人在深山裡 面砍木頭,你說用抬的抬下山來很困難,就把 它推滾到河邊,讓木頭順著河水流下來。我們 修道的人好像一個木頭在水裡面飄流,但是這 個木頭要達到目的地,它要什麼條件呢?第一 個是「尋流而行」,順著水流這麼流下去;你 如果逆水行舟,那不可能。所以第一個是順流 而行。 第二個是「不觸兩岸」,因為木頭如果靠 到岸邊就流不動了。而且不要半路殺出程咬金,
四十二章經講記------294
「不為人取」,就是小偷在半路把它拿起來; 也不為「鬼神所遮」,就是鬼神的力量讓這個 木頭不動不流了;還有「不為洄流所住」,洄 流就是漩渦,水不是有漩渦嗎。 各位有沒有遇過漩渦?我遇到過。我小的 時候喜歡游泳,有一次在河裡面游泳,突然被 漩渦這麼轉,這漩渦一轉的時候你就失去力量。 很奇怪,我那時候就會念觀世音菩薩,在漩渦 中迷迷糊糊的時候,突然間念觀世音菩薩。然 後奇怪的,莫名奇妙竟然有一條鐵絲在水裡面, 我亂抓亂抓,竟然抓到一條鐵絲,就被我游上 來了。這是我曾經遇到的一個漩渦。 漩渦來的時候,它是這麼轉,那人在裡面 轉的時候,它會讓你頭暈暈的,迷迷糊糊,你 根本就使不上力,然後往下沉,你就手忙腳亂 了。木頭如果遇到漩渦,它這麼轉這麼轉,它 也不會流下去。 所以,第一個條件是順流而行;第二是不 觸兩岸;第三是不為人取;第四是不為鬼神所 遮;第五是不為洄流所住;還有「亦不腐敗」, 四十二章經講記------295
如果腐爛了也沒有用啊。離開這些條件,這個 木頭就能夠一直流流流,流到最後流進海裡面 去。 我們學道的人也是一樣,不被「情欲所 惑」,不會隨著感覺走,不會被感情所左右, 不會被「眾邪所嬈」,眾邪所困擾。現在社會 上有許許多多的邪說邪道,奇奇怪怪的,算命 卜卦的,許許多多的怪事情,那你不被這些困 擾的話,「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一定能夠得道。 這個是講到深心、直心、還有智慧,就是 真正的道場。各位可以看《學佛三要》。我們 真的想信佛學佛的話,《學佛三要》這本書可 以參考,怎麼樣修才不會惹上這些麻煩。 今天有人問一個問題,她說:「本人計畫 六十歲出家,目前在為出家做準備,大概還要 過六年,現在大概是五十幾歲了。那先生也同 意,但是先生說要現在就讓他去交女朋友,找 未來的伴。請問現在是不是馬上就答應他,讓 他去交女朋友?」 四十二章經講記------296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是覺得現在就叫先 生去交別的女人的話,我會覺得這個也不太對。 而且妳可以心出家,雖然妳跟丈夫在一起,妳 好好度妳的丈夫也信佛學佛,兩個人在家好好 一起共修。先學怎麼心出家。什麼叫做「心出 家」呢?不動惡念、不起煩惱、不發脾氣,那 麼妳的心已經出家了。不要急著「哇!我六十 歲出家」,我是覺得心出家就好。 不要以為我出家,我就沒有問題沒有煩惱, 不要這麼想,你出家還是有問題,還是有很多 煩惱。所以我鼓勵各位「心」出家——不要動 惡念,不要動煩惱,多用愛心,多用關心,不 要把丈夫、把妻子當作是一個麻煩人物,這樣 子的話,就會把業障變成智慧,把一切障礙變 成我們生命的營養素。學佛的人要有這種觀念 比較好。
四十二章經講記------297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 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我們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各位有沒有 什麼問題?沒有問題嗎?沒有問題的話,我們 下午就不用講了。每一個人都有問題,大大小 小,家裡的問題、感情的問題、事業的問題、 同事之間的問題、升遷的問題、生理病痛的問 題,許許多多的問題。台灣去年有十二萬對結 婚,有幾對離婚各位知道嗎?有六萬對,可怕 不可怕!算不算問題?很大的問題。 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問題人物,各位承認 嗎?只是問題不一樣,有些是家裡問題,有些 是感情,有些是人跟人之間,或人跟物之間, 或者是人跟自己過不去,覺得我長得不好,我 必須去美容。這算不算問題?對自己不能肯定, 也算是問題。 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那剛才我們念的 這段經文,就指出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什麼地方。
四十二章經講記------298
所有一切問題的根源在哪裡?簡單的說,就是 我們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靈。那麼這顆不安的心 靈,如果我們找對方法來安它的話,就沒事了。 世間的人想盡辦法要安這顆心,於是有形形色 色各種不同的管道,每一個人都在找生命的出 口,所以世間就有許許多多的宗教產生。 各位,你以為「宗教」就是我們一般談到 的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回教?這是宗教, 但是我一直在研究,世間有許許多多層次不同 的宗教,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出現。今天 下午我們來研究什麼叫宗教。 「宗」就是宗旨,「教」就是教化,「宗 教」就是你認同這樣子最好,這是我生命的出 口,這是我生命最佳的一個投資管道,我認同 了這個,然後我也鼓勵他人認同。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喜歡抽菸的人,他 認為抽菸最舒服,是一個享受,「飯後一根煙, 快樂似神仙」,所以他買菸,也請人家抽菸。 這算不算宗教?也算宗教,他認為抽菸很舒服, 是一種享受嘛,所以他也鼓勵別人抽菸。 四十二章經講記------299
那喜歡賭博的人呢?他認為賭博很好玩很 刺激,所以他也去拉人家來賭博,賭場就是他 的天堂。 那麼喜歡讀書的人,他自己不但喜歡讀書, 也約他的朋友去讀書。請問讀書人的天堂在哪 裡?在學校圖書館。他認為讀書可以增長知識, 所以他勸他的朋友、勸他的兒子說「你好好讀 書」,然後買很多書送人,自己也看。所以圖 書館就變成他的天堂。 那有些人認為生命的出口、人生的意義在 於改造這個社會,認為這個社會這麼不好,權 力腐敗,必須組織一個政黨來推翻一個政黨, 所以結合一群人。請問這算不算宗教?也算宗 教,這個叫「權教」——權力的宗教。權教也 算宗教,所以他勸人家來入黨,加強他的勢力。 他可以用許許多多的藉口:「我們要改造社 會」,但是一旦握有政權以後,他的支配力量 大了,能夠獲得很多的金錢滿足,權力就讓我 們腐敗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有宗教?就是我們有一 四十二章經講記------300
顆不安的心靈,這顆不安的心靈始終在找一個 出口來安頓它,有些人追求權力,有些人追求 物質,有些追求生理上的滿足、色欲上的滿足, 那麼佛經裡面把它歸納成五種,就是財、色、 名、食、睡。 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了解,世間的宗教 形形色色,喜歡抽菸的、喜歡賭博的、喜歡追 求名利的、喜歡追求權力的、喜歡追求金錢物 質的,有各種不同的生命方向,讓我們一般的 人趨之若騖。可是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世間的這 些宗教,有些會讓我們沉迷,沉迷當中很難覺 醒,尤其是權力的獲得,在既得利益之下,那 真是不肯放手。再舉一個例子來講,喜歡抽菸 的人要改掉容易嗎?不容易哦。喜歡吃檳榔的 人,叫他不要吃檳榔,難不難啊?很難。 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當我們靜下心來研 究,我們會發現世間所有與財色名食睡五欲有 相關的這種宗教,會讓我們沉迷當中,我們給 它一個名詞,就叫做「迷信的宗教」。你越抽 菸越抽越多;越喝酒越喝越多;你越吃檳榔, 四十二章經講記------301
你越吃越多,這個叫做迷信的宗教。 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我常常說我們是屬 於「哈佛」的。佛是覺悟的,信佛學佛就是要 讓我們身心得到覺悟,讓我們越來越清醒,所 以這不是迷信的宗教。 剛才說過,所有一切問題的核心,就是在 於我們有一顆不安的心靈。這顆不安的心靈不 斷的對過去追憶,又不斷的對未來憧憬期待, 我們的心老是徘徊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我 們很難讓這顆心停留在現在。所以往事不斷的 回味,未來也不斷的期望,這就是我們眾生的 心態——一個是戀舊,一個是趨新、趨向未來, 這顆心就是安不下在現在;即使是現在的話, 我們也是安於外在的人我是非物慾當中,這就 是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如果我們對這顆心不 去設法讓它安住在現在的話,它始終就是不斷 在過去、未來來回奔跑,不斷的往外奔馳追尋, 這顆心就越來越亂。所以,要治本就是要讓心 安下來。 這顆心因為都是在過去未來當中奔跑,對 四十二章經講記------302
過去的所有經驗,對未來尚未來臨的期望,我 們不斷的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對過去好的感 受、不好的感受,又產生了貪瞋的心理;然後 對未來如果是沒有希望,預期有不好的結果或 者是好的結果,也是在增長貪瞋的心理,我們 就是不斷的在培養貪瞋癡這些種子。 我們內心裡面始終在過去未來當中徘徊, 我們會發現到一個現象:變成一種分裂的精神 狀態,人格的一種分裂狀態。因為這個心不斷 的在過去徘徊,不斷的在未來追求,所以我們 變成一種分裂的精神狀態,對眼前的事實就沒 有辦法認識清楚。所以當我們有一顆散亂的心, 我們沒辦法控制心的時候,當有事情出現,必 定沒有辦法控制煩惱,煩惱來的時候就沒有辦 法去控制它。所以,一顆散亂的心沒有辦法去 防非止惡。 然後這顆散亂的心對好的事情也沒有辦法 持續。比如我們想讀書想用功、想打坐想研究, 但是我們都是半途而廢,因為我們的心太亂了, 不斷的回憶過去,不斷的追求未來,當下眼前 四十二章經講記------303
的事實就是安不下來。 這顆散亂的心由於在過去未來之間徘徊, 所以眼前我們碰到的事情,我們不了解怎麼去 處理;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們沒辦法觀微知 著來去解決,不能洞察先機,這就是散亂心的 一個毛病。 也就是說,散亂心會產生這些毛病——煩 惱斷不了;作善事五分鐘的熱度;對未來即將 發生的事情不知道怎麼去面對、怎麼去善於處 理。 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散亂心。那我們 進一步研究,為什麼會散亂心?因為我們始終 對自己的身心很少下一番功夫來打理打理它, 就像一隻猴子沒有經過訓練的時候,東奔西跑; 也像一隻野馬、一隻野牛,甚至像獅狼虎豹, 沒有經過訓練的時候,那是很危險的動物。 我們每一個人有一顆不能安定的心,就像 未經調馴的猴子、野獸,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 某一個人平時很有修養,可是一旦發起脾氣來, 會喪失理性,非常可怕。因為我們不了解身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304
的運作,不了解我們心理的狀況,不了解心理 的這些現象,我們遭受了這種傷害非常非常的 大。那這段經文就是要訓練我們讓這顆心安下 來。 《菜根譚》裡面有一句話:「口乃心之門, 守口不密,洩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 走盡邪路。」嘴巴是心的門,守口不密的話, 洩盡真機。我們常常罵人家說「這個人是大嘴 巴」,什麼事情就是免費替別人宣傳,大嘴巴, 那這個很麻煩。「意乃心之足」,念頭就是我 們心裡面的腳,「防意不嚴」,這顆心如果不 加以訓練、不加以調教的話,這顆心就不斷的 替我們出餿主意,餿主意一出現,我們就跟著 它奔跑。 我們一輩子都是在做內心的奴隸,心裡想 什麼,馬上就是話講出來,行動做出來,我們 很少去思考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怎麼樣去 觀察這顆心它現在在想什麼,我不要老是走那 個老路子,老是一個念頭來馬上就跟著它奔跑, 做它的奴隸。多生多劫以來,我們已經做內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305
妄念的奴隸,受盡許許多多冤枉的災難苦難, 這一生這一世我們要好好做心理的主人,不要 再做它的奴隸了。 所以經文就說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 可信」。 也就是說,我們那個胡思亂想的妄 念是不斷的出現,當然有些妄念是好的,比如 說我想去幫助人家、我想去當義工、我想去讀 書、我想去求學,有些是好的,但大部份來說, 我們的念頭裡面許許多多妄想,尤其是獨自一 個人的時候,念頭特別多。那麼佛告訴我們, 不要再做那個妄念的奴隸了,當念頭來的時候, 認識它,了解它,我們就能夠去引導它走向善 的光明的。 這是講到我們眾生的妄念許許多多,隨時 都在出餿主意,如果我們沒有正知正念,我們 就會跟著它虛生浪死,受盡許許多多的冤枉苦。 我想舉一個例子,各位容易理解。前幾天 一個退休六十幾歲的人跟我一起坐火車,「師 父,你幾歲?」我說我六十三了,他說他快六 十五了。他問:「你會不會有健忘症?」我說: 四十二章經講記------306
「我沒有那種感覺,我的記憶力好像越老越 好。」各位有沒有健忘症?沒有吧,這麼年輕 怎麼會有呢。 他說:「師父,不是人越老就會越健忘 嗎?」我說:「理論上是這樣子沒有錯,但是 我們可以訓練它,不會有老人癡呆症,也不會 健忘症。」 他說那你怎麼訓練?我說:「盡量讓這個 心去充電,你每天花五分鐘到十分鐘,二十分 鐘、三十分鐘更好,一天兩次到三次,讓這個 心停留在現在,而不是在回憶過去,也不是在 追求未來,你只是讓它停留在現在。」 他說:「很難。」這個心靜下來的時候, 過去芝芝麻麻、瑣瑣碎碎的事情整個湧現在心 頭,說不去想它,不可能。小的時候跟誰打架, 你一靜坐的時候,全部想起來了。他說:「師 父,那你怎麼樣讓你的心停留在現在?」 我說:「很簡單,我只是注意我自己的這 個人中。鼻子下面這個地方叫『人中』,這是 我呼吸經過的地方。我只是把心轉移到我的呼 四十二章經講記------307
吸,入出快慢、粗細長短,就是這麼簡單的去 注意自己的呼吸。我不去注意過去,也不去注 意未來,也不去注意別人的事情,很單純的只 是注意我自己的呼吸,注意鼻孔下人中這個管 制站,很自然的呼吸,呼知道呼,吸知道吸, 就這麼簡單。」 火車上他坐在我的旁邊,我說你試試看。 他坐了五分鐘,他說:「師父,很難耶!我注 意呼吸的時候,馬上就想到兒女妻子還有孫子, 一大堆全部都湧現出來。」 我說:「如果是這麼簡單,那我出家沒幾 年我就成佛了,是不是呢!你只要每天這麼做, 你就會產生一股力量。你每天存一百塊,一個 月存下來多少啊?三千多塊,一年下來就有幾 萬塊,幾萬塊你就可以做事了。你每天五分鐘 十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你常常這麼坐,坐久 了以後,產生了效果,你會發現說此時此刻我 只是單純的讓生命靜下來。」 很奇怪的,當我們經常讓心停留在現在, 我們的記憶會好。因為我們經常讓心靈歸零、 四十二章經講記------308
停留在現在,經由這個訓練,當你需要過去的 資料,很快的一下子念頭一閃,過去學到的什 麼東西馬上就展現出來。然後在我們面對現實 人生眼前碰到的一些境界,當下我們可以正確 的去判斷,正確的去處理。 我打一個譬喻,我們白天工作,晚上睡覺, 吃飯、洗澡、睡覺,第二天精神百倍,因為經 過一個晚上的養息、營養補充、睡覺洗澡以後, 隔天精神百倍。我們的生理需要吃飯睡覺,我 們的心靈也需要吃飯睡覺。我們如果白天不吃 飯、晚上不睡覺,第二天我們不能做事,太累 了。那我們的心靈有多久沒有讓它睡覺呢? 各位,因為我們的心靈始終徘徊於過去未 來,從來沒有停留在現在,也就是說我們心靈 從來沒有讓它休息過。所以當我們要記憶過去, 一團模糊,拿不出來,有經驗過的一些事情卻 是想不起來;而對於未來的事情,我們沒辦法 正確的判斷。為什麼呢?我們的心靈太久沒有 停留在現在,也就是沒有充電過,所以對過去 迷迷糊糊,對未來也是迷迷糊糊。 四十二章經講記------309
所以我建議大家每天至少兩次,一次十分 鐘就夠了,什麼都不想,專注在自己的呼吸, 專注呼吸十分鐘、二十分鐘。萬一你沒有這個 時間,五分鐘也有這個效果,然後你的記憶力 慢慢的就可以恢復,就不會丟三忘四。我們常 常花很多時間在找東西,各位有沒有這個現象? 找鑰匙這個最多了。 下次你鑰匙要放下來的時候,你的手拿著 它,很清楚的;然後我的手往下放,我的手碰 到桌子,我的手把鑰匙丟在這個地方,我的手 離開了鑰匙,那麼下次你要找鑰匙就知道在哪 裡了。因為我們的心口意結合在一起,當下跟 鑰匙結合在一起,所以你放在這個地方,你不 是匆匆忙忙用丟的。如果這個心很亂,就這麼 鑰匙一丟,下一次你就找不到。 所以我們要訓練這顆心,讓身心靈整個統 一起來,每一個動作都是慢動作,身心靈結合 在一起,很自然的當你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 馬上你就可以找到。這是值得我們用的一個方 法。 四十二章經講記------310
剛才我們說過「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 信」,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再做心靈的奴隸。接 著「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這個地方的 「色」是指男女的色,而且是指不正常的色, 是婚外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正式的夫妻以外, 婚外不正當的男女行為,只要有這種情形出現, 你的災難禍患就會跟著來。這個不用舉例,各 位從報紙上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很多世間有名 望的人最後怎麼樣?上次我們講過,「成功的 男人背後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失敗的男人後 面有很多女人」,記住哦,這句話非常重要。 這是佛陀老早就看到未來社會會有的現象。 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怪病,以前叫做淋病、 梅毒,現在叫愛滋病。這個是一再的告訴我們, 做為一個在家佛門弟子,經過男女雙方的情投 意合,父母、親戚來給他祝福,這是正當的男 女行為,那就會讓你平安,添福添壽。那如果 有不正常的男女關係,色會即禍生,這種不正 常的男女交會一定是後患無窮。這是佛陀告訴 我們人類一個重要的事情。 四十二章經講記------311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要一直證 到阿羅漢以後,斷盡煩惱,沒有貪瞋癡了,這 個時候你所動的念頭全部都是正念,所有念頭 都是正的,那就沒關係了。所以我們不可能說 把念頭斷盡,趕盡殺絕,不是這個意思。轉凡 成聖的聖者,他每一個念都是善念,都是正念。 在還沒有轉凡成聖之前,我們是善念惡念、善 念惡念不斷的交替,這要特別注意。
四十二章經講記------312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 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 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 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男女的 交往不像古代,古代的社會是黃花閏女關在樓 閣裡學繡花學繡鞋,那現在不同,現在是男女 都出來賺錢,各人謀事業,總不能說不能相碰 吧!一定會有男女遇見、男女來往的情形。 即使是當時印度,出家人他們還是要托缽, 那托缽的話,所面對的人是男男女女、形形色 色的人物都有。做為一個沙門、一個出家人, 總會接觸到信徒,信徒會請示佛法,那麼跟信 徒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保持正念,「我 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對於跟我們接觸的人,「老者如母」,年紀比 我們大的要當作母親來看待;「長者如姊」, 比我們年紀稍大一點的就像姊姊這麼看待;
四十二章經講記------313
「少者如妹,稚者如子」,年紀小的就像自己 的妹妹、像自己的兒女。然後生什麼心?「生 度脫心」。「度」就是度越生死,「脫」就是 解脫煩惱。 就是說,我們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念頭,那 麼對所有接觸的人,我們都生一個利益他的心, 利益他的身心、成長他的智慧。 有些人以為信佛學佛是斷除一切欲望,趕 盡殺絕以後就會成道,不是這樣子。從這個地 方可以證明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時時刻刻有 這個念頭,那麼只要是動善的念頭,熄滅一切 惡念,這對修道來講才是一個很重要的。有些 人以為說我們不要有妄念,好像木石無心就會 成道,不是這樣子。是生大悲心、生度脫心, 就是度越生死、解脫煩惱的心,我們信佛學佛 的人要有這個認識。總不可能說接觸的人都是 同性的,有許許多多的異性,當我們接觸的時 候,年長的就當作父母親一樣看待,長者的話 就像姊姊兄弟,少者就像妹妹,稚者就像子女 一樣。 四十二章經講記------314
我們現在來研究一下,每一個人的內心世 界一定有感情,所以菩薩叫做「覺有情」。每 一個眾生,尤其是我們人,他必定是具有情愛、 具有情識的作用。那麼我們的情愛、情識當中, 我們最愛最愛的是誰?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 題?是父母嗎?是妻子兒女嗎?是誰?很聰明, 都答對了,我們最愛的是自己。所以佛經裡面 有「四愛」說。 四種愛——自體愛、貪喜俱樂愛、彼彼喜 樂愛、後有愛。 我們最愛最愛的那個叫做「自體愛」,對 自己的愛著。那麼要維持我的生命,很自然的 就會有一個「境界愛」。因為要維持生命,所 以要衣食住行,這個也會產生一個愛,叫境界 愛。 對這個自體的愛有兩種表現,一個是現在, 一個是未來。自體愛表現在現在的話,怎麼去 表現呢?最簡單的,比如把頭髮染成黑色,顯 示年輕嘛;或者買什麼膏來塗,讓臉上皺紋少 一點;這算不算自體愛?也算自體愛哦。或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315
我們買什麼維他命,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是「維我命」吧!有沒有人吃了是「維他的 命」?事實上是「維我命」。那我吃了「維我 命」以後,我會延長壽命、我會健康、我會怎 會樣子,這就是自體愛的表現。 包括染髮啦、隆鼻啦、割雙眼皮啦、或者 增胖、減肥啦,這其實就是自體愛的一種表現。 我們花很多金錢讓它年輕、讓它健康、讓它長 壽,自體愛。現在我們不要去說它好或不好, 對或不對,只是讓各位了解我們這個自體愛表 現在現在的時候,就現在希望年輕漂亮,希望 長壽,希望好看讓人羨慕,這是自體愛的一種 表現。 然後我們對自體愛的未來表現是什麼呢? 叫做「後有愛」。我們看到親戚朋友一個一個 的走了,剛才那個信徒載我來,他說有一個朋 友的孩子二十幾歲,在美國車禍死了。從這個 經驗裡面,我們了解有一天我們也要跟這個世 間說再見,怎麼辦呢?我們寄望未來還能夠存 在,那就叫做「後有愛」。 四十二章經講記------316
我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存在,但是怎麼樣 存在?那就各個宗教的講法囉。有些宗教說信 者得救,末日審判就會升天堂;如果你不信, 你做再多善事,你也要入永火地獄。那佛陀是 說:跟你的信無關,跟你的信仰無關,是按照 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善的,我們就出現 在好的家庭。如果我們修布施持戒禪定,我們 就會升天堂;如果我們犯殺盜淫妄,殺父母親、 謀財害命等惡的行為,那麼跟你宗教信仰無關, 只要你惡的行為,你必定還是會出現生命,化 生到地獄、餓鬼,或投胎為畜生。畜生的話, 它是卵生、胎生、濕生;如果是天堂地獄的話, 那是屬於化生。不管什麼生,就是還有一個存 在,還有一個希望,那就叫「後有愛」。 我們有自體愛以後,很自然的,跟這個自 我存在有關係的境界,我們會產生對現在跟未 來的兩個現象:一個是對現在已經有的戀戀不 忘,既得的又怕它失去,叫做「貪喜俱樂愛」; 一個是對於未來還沒有得到的,我們就希望每 一件事物都能夠永遠被我佔有,那就叫做「彼 四十二章經講記------317
彼喜樂愛」。 貪喜俱樂愛,對現在所有東西越多越好, 家裡塞滿了東西,連轉寰的空間都沒有。有些 人買東西買一大堆,結果房子裡面是一大堆的 雜物,各位有沒有看過這樣子的?我就看過這 樣一個信徒,他家裡老是不平安,要我去幫他 看風水。我說:「我不會看風水,我看到你家 擺一大堆東西,整個樓層這樣子堆積,我真的 看到了就一肚子不太高興,你怎麼會有好運呢? 你這麼貴的房子,幾百萬買回來,就是堆一大 堆的雜物。沒有用的你就送去給別人結緣 嘛!」這就是貪喜俱樂愛。 我們從自體愛產生的境界愛,對過去已經 得到的就「貪喜俱樂愛」,對未來未得到的就 「彼彼喜樂愛」,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得 到,得到的又怕失去,我們眾生就在這「愛」 的漩渦裡面打轉,轉不出來。那有些人在這 「愛」 的當中,特別喜歡不正常的男女關係, 許許多多的麻煩就這麼產生了。這是佛經裡面 講到四種的愛。 四十二章經講記------318
這是讓各位了解說,我們的內心世界不斷 的在自體愛、境界愛裡面,在未來、現在當中 打轉。通常我們都是比較會在現在、未來這邊 打轉,對過去我們比較容易淡忘,但是對現在 跟未來那種強烈的執著,其實非常非常的強。 我們內心世界有這些問題。 當我們有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想: 一生當中我們真正能吃能喝能用的其實不多, 但是我們心裡想要的卻是很多很多,越多越好, 這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無明。我們人是有一千萬 想二千萬,有二千萬想四千萬,可是這些用得 到嗎?用不到,可是我們就怕說不夠用,那麼 問題就產生了。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是說 不要賺錢、不要做事業,是夠用就好,有正常 的收入正常的開支,夠用就好,太多太多只是 替人保管,增長煩惱、增長這種「愛」而已。
四十二章經講記------319
第三十章、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 見欲,必當遠之。 這是佛對出家弟子——修道的比丘、比丘 尼、沙彌、沙彌尼說到,修道的人好像身上被 了乾乾的草,乾草碰到火一定會燒起來。修道 的人了解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許許多多的妄念、 雜念、惡念,所以「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時時刻刻都是很謹慎。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世界,多生多劫來所培 養的這種貪瞋癡的惡念,以及對這種財色名食 睡的執著,雖然有世間種種的教育、宗教的種 種誡條來規範我們,但是因為內心裡面這個種 子還在,在還沒有轉凡成聖之前,隨時隨地只 要有這個機緣的話,那就是乾柴烈火,一定會 燃燒,這是我們這個欲界必然的現象。 雖然這是佛對修道的人所講的,但是各位 也可以把它當作是對我們講的,因為現在這個 社會男女的交往機會非常多,而且非常繁雜,
四十二章經講記------320
時時刻刻要保持正念,不然就會惹禍上身。 現代的夫妻我們叫先生是「丈夫」,為什 麼?一丈之內才是你的丈夫,那一丈以外就有 危險性。他在下班回來的路程裡面,也許半路 會殺出一個程咬金,會被「劫走」,所以叫做 丈夫。以前講「丈夫」不是這個意思哦。所以, 在目前這個男女交往非常頻繁複雜的社會裡, 每一個人都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這是很重要 的一個想法觀念。 我常常說:信徒啊!這一生當中你不要說 求什麼大富大貴,最起碼一個小康安定之家, 這個比什麼都好。那要維持小康,平安度過這 一生,不是說你要去布施多少錢、做多少善事 或怎麼樣的,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關——色關, 就是一輩子一夫一妻,夫妻相親相愛的互相提 攜,這樣子的話這個德保住了,自然你會生好 的兒女,然後一生就可以平安度世。這是很重 要的一個觀念喔。 我們看社會上許許多多不幸的家庭,就是 許多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把這個家庭的幸福整 四十二章經講記------321
個破壞掉了。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有錢又 有閒,加上妄念紛飛,就產生問題了。這是值 得我們注意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322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 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 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 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 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我說我們信佛的人也 是要過五關斬六將。「五關」是什麼呢?財色 名食睡。 第一個財關,就是經濟上要有固定的一個 工作。尤其現在這個社會,你有一套本事還不 夠,必須有第二套本事,萬一失業的話,第二 套本事還可以拿出來上班。有固定的經濟收入, 就不會為財而困。經濟上能夠獨立,有固定的 收入,家庭就容易平安過日子。 千萬不要去舉債度日。我就發現有一些信 徒想賺錢,這裡買房子那裡買土地,結果土地 也沒有漲,房子也賣不出去,怎麼辦?整天就 是煩惱銀行要催帳,這個很苦。過去遇到台南
四十二章經講記------323
一個信徒,土地買了一大堆,起先買了幾棟房 子,一買一賣很賺錢,接著就想買點地,然後 去貸款,去建一大堆房子。糟糕了,房子建了 卻賣不出去。他就想佛菩薩怎麼不保佑?「師 父啊,你不是說誦普門品有求必應嗎?我普門 品誦了幾百卷,房子還是賣不出去?」結果對 佛也沒信心了。 這個社會見好就收,知道吧!你不要說 「喔,我要賺幾千萬幾千萬、幾億萬幾億萬」, 你沒那個福報賺不了,即使賺得了你也守不住。 這是財關,很重要的。 第二是色關。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要趕快 好好的回歸於正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這 個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會傷到我們德性,那損德 就很麻煩了。 財色名食睡,這個叫五關。那「六將」是 什麼呢?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面對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對六塵, 這一接觸的剎那把持不住的話,問題就來了。 即使是出家來說,經常最困擾的一個問題,也 四十二章經講記------324
是離不開這種男女的情欲。佛陀在世的時候, 有些修道的人就有情欲的問題,很難控制。因 為我們人吃這個五穀,吃五穀他自然就會有荷 爾蒙的產生,那荷爾蒙產生的話,如果不懂得 修道的方法,就會產生許許多多問題。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比丘有這種淫欲上 的一些問題,他覺得對修道好像很難相並而行, 所以「欲自斷陰」,想戕害自己的生理。佛陀 就說了:「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如果你把 這個生理機構砍傷了,倒不如去斷你的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功 曹」是指領導、靈魂人物。佛說:領導你的那 個人物就是心;之所以會有淫欲的行為,就是 因為有淫念的產生,如果這個淫念不止,即使 斷了陰有什麼用呢?沒有用,斷了陰還是有淫 念,所以要從根本上去著手。 佛就說了:「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 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欲念來自我們內 心的分別想念,分別想念是因為有一種淫相產 生了,我們認為是清淨的、是快樂的,所以我 四十二章經講記------325
們就會拼命的去追尋。「意以思想生」,我們 不斷的去思想,去想有多美好多美好,這樣子 的話淫念就不斷的產生了。所以欲生於汝意, 意以思想生,思跟想應當是有相互關係。 「想」是想像認知,「思」是思考,有意 志作用,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想」跟「行」 這兩個念頭。一個是想像,當境界來的時候, 去想像美好快樂;然後不斷想像的時候,就會 採取行動,那就是「思」的作用了。之所以會 有淫念的產生,就是「思」跟「想」兩個而產 生來的。 依照現在心理學來講,就是我們的大腦產 生欲念的時候,它會推動我們的生理產生荷爾 蒙,荷爾蒙產生的話,自然就會有這種行為的 需求。以現代話來講,跟我們大腦有絕對的關 係,而大腦跟我們心理也有關係。所以,當我 們能控制思跟想的時候,「二心各寂靜,非色 亦非行」,自然就不會墮落在淫欲的行為當中 了。 「此偈是迦葉佛說」,佛說這是過去古佛 四十二章經講記------326
迦葉佛所說的道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早上寅時,就是 三點到五點,如果這個時辰我們起來打坐用功 修行,那麼我們的智慧 IQ 會成長。三點到五 點,甚至到七點,這段時間如果我們經常在打 坐誦經禮佛的話,很自然的男女的念頭慢慢的 會淡、會減少,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生理 時間。 男生如果是早上三點到五點的時候,這個 生理會發生變化,一發生變化的時候,如果你 起來打坐,它就會把荷爾蒙轉變成我們腦的一 種力量根源,就是一般講的「以精化氣,化氣 練神」,有這種講法,它是有道理的。所以男 生如果在三點到五點的時候,他會生理上特殊 的反應,那麼你趕快起來打坐,會增高我們的 智慧。 依佛法來講,如果是夫妻,正常的、適度 的夫妻行為對生理的健康還是有幫助。但是, 雖然是正式的夫妻,過份的這種男女行為也會 傷害到身體,所以我們中國人說禮節,節欲。 四十二章經講記------327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 何憂何怖。 剛才說過,我們眾生的自體愛、境界愛, 因為對現在、未來某一個對象產生執著,患得 患失,就產生了憂惱,從憂惱當中又產生了恐 怖,為什麼呢?患得患失,內心定不下來時, 就「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如果遠離這種執著,就沒有憂惱也沒有恐怖。 這是講到我們眾生的心理現象。 講一個輕鬆的故事好了,你們的眼皮好像 重一點。在美國,我看到一個故事是這樣子的, 說有一個很有錢的人站在河邊釣魚,他站在那 邊發呆了。釣魚的時候,魚鉤拋到水裡面,有 一個浮標飄在水面上,如果浮標動了,就是魚 在吃餌。那浮標動了,他也沒有拉它,眼睛就 睜著這麼看這麼看。 有一個人就說:「你的魚標在動了,你要 拉呀。」他說拉什麼?「拉魚啊,要不然你站
四十二章經講記------328
在這邊做什麼?你不是在釣魚嗎?」「哦?對 對對,釣魚。」 那個人就好意的說:「唉呀,我看你這樣 釣魚要釣到什麼時候!我看你一個早上都站在 那邊傻傻的發楞,你要怎麼養活你自己?」 他說:「對呀,那你告訴我怎麼樣去養 活?」 「很簡單,你不要釣魚,你去買網子,網 子這麼一撒下去的時候,慢慢的拉回來,一下 子就幾十條的魚。」 「那我釣這麼多魚做什麼?」「這麼多魚 你可以到市場去賣。」那賣了以後呢?「賣了 你就有錢。」那有錢了以後呢?「有錢以後就 娶老婆、買房子買車子,然後生男育女,傳宗 接代。然後這些兒子又幫你賺錢以後,你就可 以選市議員什麼代表的,你就更有名望。」那 有名望以後呢?「有名望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因為有權力嘛。」那賺更多錢以後呢?「賺更 多錢以後,就每天有人拜訪你,你很有名望, 然後電視上就會常常出現你的鏡頭。」那電視 四十二章經講記------329
上常常出現鏡頭又怎麼樣?「那你就很有名 啦。」 他說:「我就是這個人。一天到晚有人找 我拜訪我,要我錄影,要我講幾句話,要我怎 麼樣子的,我煩死了,所以我跑到老遠的地方, 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我躲起來。我躲在這個 地方,我就是貪圖一個寧靜。你剛才講的那個 人就是我,所以我釣得到魚釣不到魚,這個已 經不重要了。」 簡單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什麼?我們因為 有自體愛,所以我們就想更多的境界從屬於我, 被我支配,被我主宰,被我控制,那個叫做境 界愛。我們想獲得很多很多什麼來完成自我, 顯示出我的能力,我有這個本事;因為有這麼 多的物質、這麼多的權力,我從這麼多東西當 中,感覺到我生命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但是,當自體愛產生了境界愛,這個境界 越多的時候,我反而受制於這個境界了。本來 我想擁有很多很多什麼讓我去享受、讓我去支 配,可是當我擁有的時候,我們反而被這個境 四十二章經講記------330
界所支配了。 我就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個很有錢的人, 當他賺得很有錢的時候,變成沒有朋友,為什 麼?他說他賺很多錢以後,他看到人的第一個 概念是:「這個人來找我一定有什麼目的,他 是不是有求於我?他是不是希望我幫助他?希 望我借他多少錢?」所以他看到人就躲。 當我們沒有的時候,我們想有;有了以後, 想要更多更好, 越多越好;當擁有越多的時 候,我們煩惱又來了。這個就是有福報沒有智 慧。 所以我們修福報還要有智慧,要提得起, 放得下。我們有福報,但是我們不認為說外面 的這些東西都是從屬於我,永遠屬於我,永遠 被我支配,永遠被我主宰,這樣子的話會很累 很累。 我常常講,世間的東西有些是我們享有的, 有些是我們擁有的,我們擁有的不一定是我們 享有。請問這個救國團是不是我們擁有的?我 們享有的,是不是!大家花錢把它租來,我們 四十二章經講記------331
享有這個地方。那外面的花花草草不是我們的, 但是我們可以享有欣賞它。一生當中,我們需 要的不多,但是我們想要的太多了。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這是顯示 出我們人的一個矛盾。當我們沒有的時候,我 們就想追求許許多多讓我們擁有,顯出我的能 力,證明我的能力,所以我們會以擁有什麼做 為我們生命的一種光榮,這個叫做庸俗的虛榮。 我們以追求許許多多的權力、物質,來展現我 生命的實力,這叫庸俗的虛榮。但是,當我們 擁有許許多多東西,我們又覺得很討厭,因為 當你有名有利,追逐你的人就很多,一天到晚 你的電話接不完,拜訪你的人就越多了,你變 成沒有自己的時間,所以他們又變成討厭了。 我今天這麼忙碌,就是因為我有本事;但 是,我有這麼多金錢,有這麼多權力的時候, 你會慢慢慢慢的又想丟掉這些,找一個沒有人 的地方,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孤獨的去享受那 一份寧靜。可是當你孤獨寧靜的時候,你又覺 得很寂寞。 四十二章經講記------332
我常常想:為什麼上班久了,我們想有一 個長假?在阿根廷的時候,我就問一個信徒, 我說:「寒暑假你做什麼?」他說:「寒暑假 在家沒事,那我們就到莫斯科,就到最寒冷冰 天雪地的地方。」去做什麼?「沒有啊。因為 平時在那個地方煩死了,所以我就到沒有人認 識我的地方,站在那個地方冷靜的去面對冰天 雪地,在冰天雪地中好好的冷靜思考。」 我說:「思考的結果怎麼樣子呢?」他說: 「思考結果又覺得唉呀,好孤寂好無聊喔!所 以又重新回到這個現實世界來。回到這個現實 世界這麼忙呀忙,忙了一段時間,又覺得受不 了了,又要找一個長假到另外一個地方。」 我說:「下一次呢?」他說下一次不要去 莫斯科了,因為那裡已經去過了。喜新厭舊, 知道嗎?又想要到芬蘭挪威去體驗那種沒有白 天沒有黑夜的日子,二十四小時都是白天,或 是二十四小時都是黑夜的,很好奇二十四小時 都是白天的景象。我到德國去,晚上十點多鐘 的時候太陽還很亮,很奇怪的世界。所以德國 四十二章經講記------333
人夏天要睡覺的話,一定要關窗簾才能睡,因 為晚上十點多還很亮。 人就是這樣子的,對現實的人生當中,不 知道心物自他的緣起性,你失去了這個境界愛, 你這個自體愛也不能存在了,你這個自體愛必 須有種種的境界來維持。所以,一個人有的時 候會莫名其妙的隱遁起來,跳脫這個是非圈, 就想找到一個沒有人我是非的地方去安頓自己。 我看這個也不是辦法,你不要以為說我跳離了 人生的是非圈,我就能夠安心立命,不見得。 佛要我們了解到自他心物之間的這種緣起 性,然後契合這個緣起事相,我們了解到這一 生當中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人生的目的不是在 於能夠享受豪華、奢侈的享受,不是這樣子的。 人生的目的,是把我所學所能所用的,能夠去 回饋家庭社會人類,那才會有意義有價值。否 則的話,如果我們只是世俗的去追求很多很多, 來從事一種豪華的享受,最後你還是安不下心。 縱然你去隱遁起來,你會覺得很無聊孤單寂寞, 那也不是辦法。 四十二章經講記------334
我們要了解到自他物我之間的一種契合緣 起的事相,我們不逃避它,不遠離它,了解我 們需要的是什麼,生命的價值又是什麼,這樣 子的話我們就不會極端。怎樣子極端?突然間 念頭起來的時候,什麼都不要,隱遁起來了; 或者是從事這種豪華的享受,享受到什麼程度 呢?就像歐納西斯他的廁所用黃金去做的,水 龍頭也是黃金打造的,裡面都是黃金設備,最 後歸西了,歸政府所有。 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到,一切的煩惱來自 於我們的無明。因為無明,所以我們對自己身 心交互的影響從來不去深入研究,我們只知道 向外追求什麼,我就會快樂,而不知道我們內 心世界是一種寶。世界上所有的寶,所有已經 挖出來的、未挖出來的寶,全部總合起來,都 不如我們內心的一顆寶,這是我們人人都有的, 平等的,叫做佛性、覺性。一旦我們懂得去開 發內在心靈的覺性,很自然的對外在的物欲就 能夠不被它所影響,不被它所牽動。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有一顆無上的至寶, 四十二章經講記------335
當我們透過觀察呼吸,慢慢我們就會找到這個 寶,這是值得向各位推薦的。怎麼去找?每天 五分鐘十分鐘,每天兩次,隨時隨地都可以注 意自己的呼吸,慢慢你就會找到這個寶。一你 找到這個寶,你從此過著安祥平靜寧靜的人生, 你再也沒有什麼憂什麼怖,無憂無怖了。那麼, 當別人有問題的時候,你那個充滿覺性的心靈, 你會帶給別人生命的喜悅、生命的光明,也會 帶給自己心靈上的喜悅光明。 所以佛法講的叫做「內明」,向內去尋找。 每一個人有一顆無上的至寶,我們以前認賊作 父,把妄念當作我們的父親去伺候他,此生此 世不要再認賊作父,好好的去找回我們自己的 覺性佛性,這一生不要再錯過這個機會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336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 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 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 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這是講到精進。修道的人就好像一個人面 對一萬個人在打仗,這一萬個人代表什麼呢? 我們的妄念。那這一個人代表什麼?我們的正 念。 「挂鎧出門」,「鎧」就是披在身上的一 種戰鎧。古代打仗的時候,古代的人用木片或 是用藤當戰鎧。這個藤經過曬乾了、泡油,據 說刀劍不入;或者有的人用鐵片,一片一片的 掛在身上,因為古代的武器就是刀啊、弓劍啊, 只要你穿了這個鎧跟人家打仗,你就不會害怕 了。這是古代打仗的情形。 那麼,一個人面對萬人作戰的時候,有三 種情形:一種是半路而退,一種是格鬥而死, 一種是得勝而還。
四十二章經講記------337
有一種是「意或怯弱」,心裡很膽怯,沒 有這種勇氣,一看到這麼多敵人就心裡膽怯了, 結果「或半路而退」,不敢繼續打下去。另有 一種人是「格鬥而死」,不講求方法,就是拼 命的去殺呀鬥呀,沒有方法,結果是格鬥而死。 那有些人用適當的方法、善巧方便、不費勁, 就「得勝而還」。 修道也是這樣子的。當我們眼睛閉起來, 注意呼吸,兩手結印,開始要讓心停留在現在 了,這個時候萬念紛擾,有的時候腰酸背痛, 有的時候想到過去的事情,有的時候想未來的 事情,整個人就是坐不下來。甚至想「我現在 有重要事情,如果我不現在解決的話,等一下 會忘記」,所以趕緊起來又抄又寫,弄啊弄, 忙了一下子,這個時間過了。我們每一個人都 會有這個經驗。 要不然我們一打坐,妄念紛飛不打緊,有 的時候身體會發癢,癢到你坐不下來。還有一 種情形最難的:喜歡睡,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 一打坐就想睡覺,一聊天就精神百倍,這就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338
我們眾生的毛病。各位,剛剛一下課一聊天, 大家精神百倍,現在呢?現在就眼皮很重。這 是我們眾生的一個毛病。 那這個地方講「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 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然後才能夠「破滅眾 魔,而得道果」。 我認為最難對付的是那一個呢?不是男女 色,而是睡覺,財色名食睡的這個睡最難對付, 這是我修行過程的經驗。曾經為了對付這個睡, 就是不睡,但還是不行。怎麼樣不睡呢?一打 坐想睡覺,就站起來;站起來又想睡,就走路; 走路還想睡,那就從冰箱裡面拿冰塊,冰塊泡 在水裡,用冰水搓眼睛;搓眼睛以後,一下子 又想睡,就半蹲,蹲馬步;蹲馬步還是想睡, 然後站著睡,真的站著睡了。我站著靠著牆壁, 一靠睡著了,站著睡。所以我認為修行當中最 難克服的是睡眠。後來這些辦法用盡了還是不 行,還是要睡。 以目前我的心境是這樣子,如果想睡的話, 我不用硬拼的,就是準時去睡覺,十點多就睡, 四十二章經講記------339
三四點就爬起來。還是要睡,一天睡五六個小 時。所以乾脆你去睡,睡五六個小時,精神來 了再去用功;這是第一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是什麼?睡飽了,無緣無故還 是想睡,那怎麼辦呢?我就想我今天就要死了, 孤孤單單一個人死,沒有人助念,沒有人幫我, 什麼都沒有,我隨時就要死了,怎麼辦?有一 天遲早會來臨的一件事情就是死。所以每一次 我要打坐的時候,我就先念這個死——我現在 就要死,我臨終的時候,我對這個死怎麼去解 決它。我發現這個效果非常好,想到這個問題 的時候,就精神百倍。各位可以試試看。 有一天我們要離開人間的時候,沒有辦法 說預知時至,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碰到這個問 題,那我怎麼樣去面對它?我注意我自己的呼 吸,我是吸的時候死,還是吐的時候死,我就 這樣子注意注意自己的呼吸,吸吐、吸 吐, 我看著它怎麼死。這是最近的一些心得。一個 人經常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容易精進。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 四十二章經講記------340
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一打坐,什麼境界 都來了,可愛的可恨的、過去的未來的,所有 都湧現在心頭。稍微有一點定力了,過去曾經 動過的念頭、所講過的話、所有的意願,這個 時候開始展現它的威力,一個一個在定中就出 現。我們一打坐,突然間就會想到我們的親戚 朋友,想到我們一個志願,想到我們最好不要 死,最好死後我會到那裡去.....無奇不有的念 頭,整個湧現出來。 那湧現出來怎麼辦呢?我們就欣賞它:喔! 過去的念頭、過去的業力、過去講的話,你看 一個一個的用這種形象展現了。那我就像看電 影一樣,一個境界來了,知道;境界走了,知 道;又一個來了,又一個走了,就這樣子一個 境界來,一個來一個走、一個來一個走,來讓 它來,走讓它走,不理它,那麼我們就消了一 分的業障,消了一分的習氣。如果你去理它, 那是沒完沒了。你如果沒有用快刀斬亂麻,那 沒有辦法處理的。所以,一個簡單的辦法,這 個快刀就是什麼?正知正念。念頭來知道,境 四十二章經講記------341
界來知道,但是不理它。 這裡講「破滅眾魔」,魔因境有,境從心 起,我們之所以有魔,是因為境界出現了,你 去理它,那叫做著魔。「境」是從我們內心產 生出來的;過去曾經動過的念頭、願望、期望, 甚至所說的每一句話,在你靜的時候它一一湧 現出來。你過去想見佛、見到佛放光、見到什 麼東西,你這麼一靜下來的時候,真的就顯出 這個境界。「唉呀,佛來現前,來放光加持。 你好高興啊!」糟糕,著魔了。所以我們信佛 學佛的人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不 著神通,不著顯異惑眾,不去著那個奇奇怪怪 的什麼。 這次到德國去,有一個博士說:「師父啊, 這個隔山打牛、隔海傳穴,有沒有這回事?有 這個神通嗎?打坐的人有這個神通嗎?」 這個不是神通,這叫神經。你打坐,希望 說隔海去點穴,有意義嗎?隔山打牛有意義嗎? 沒有意義。你只要有所求,求佛來加持,求佛 法僧三寶的加持,讓你開智慧、開悟成佛,只 四十二章經講記------342
要有所求,魔就趁著這個求的念頭趁虛而入。 所以在我們靜坐的過程,所有的境界一出現, 了解它,但不理它,叫做「相應不理」,這個 境界慢慢就會消失掉,沒事了。 舉個例子來講,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有一 次打坐的時候,身體非常非常的癢,癢得不得 了的癢。如果是以前的話,我就想抓一抓再來 繼續打坐,那現在我就不同了,癢的麻煩來了, 很癢,知道,相應不理,我注意呼吸,一直注 意呼吸、注意呼吸。因為你轉移目標,你不去 注意那個癢,你注意呼吸的時候,這個癢什麼 時候消失掉的,你甚至都不知道。然後你心靜 下來的時候,「哎,怎麼不癢了?」它什麼時 候走你也不知道。這是我的一個經驗。 如果你去理它,那沒完沒了。你這邊抓一 抓,它又換一個地方癢;那邊抓一抓,它又換 一個地方癢。你不理它的時候,全身不癢了。 痛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我轉動一下子,解決 這個痛吧」,那不行,它會越來越痛,然後換 其他地方痛,沒完沒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343
所以,懂得方法,我們就能夠「破滅眾魔, 而得道果」。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最簡單 一個方法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於一切境界。就 像我們開車,許許多多路旁的廣告招牌,你不 去注意它,自然你從台北開到高雄就沒事,如 果你一注意旁邊的廣告,那很危險。
四十二章經講記------344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 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 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 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 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 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 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 失矣。 這是講到修學佛法的一種態度。修學佛法 的態度是不急不緩,細水常流。 經文說有一個出家修道的人自己心裡很急, 想「怎麼老是不能得到開悟?不能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呢?我這麼認真的誦經拜佛,就是不 能得道。」他晚上誦迦葉佛的遺教經,「其聲 悲緊,思悔欲退」,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 生命有限,既然出家受到信徒的布施,那麼此 生不能開悟怎麼辦呢?想想還是回家吃自己的 老本,自己耕種自己賺錢自己吃,不要去吃信
四十二章經講記------345
徒的這些布施,所以就想還俗,想要離開佛門 好好去謀生。 這個時候,佛有神通,知道這件事情,問 他說:你以前在家裡做什麼?「以前我就是彈 琴的音樂家。」佛就問了,說這個弦,吉他也 好,小提琴也好,弦如果沒有調緊,鬆垮垮的, 「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聲音很難聽。 「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弦拉得太緊, 這個聲音太尖銳了,也不好聽。佛又說:那急 緩得中如何呢?「對曰:諸音普矣」,把這個 弦調得剛剛好,不是很緊也不是很鬆的,那麼 彈起來聲音就好了。 佛就說:沙門學道也是如此。「心若調適, 道可得矣」。我們修學佛道的人身安而道隆, 太急太精進了也不好,懈怠放逸了也不對,就 像那個弦調得太緊、調得太鬆,彈出來的聲音 就是不對勁。 過去我們看到佛門裡面有好多出家同道, 有時候我們中午會打瞌睡休息一下子,他說: 「唉呀,時間不多了,趕快用功啊!」就中午 四十二章經講記------346
也不睡覺,也不穿鞋子,整天袈裟都穿著,誦 經拜佛、誦經拜佛,非常用功,幾年下來以後, 離開佛門了。這很奇怪的事情。那麼,準時睡 覺準時用功的人,看起來是懶懶散散的,在佛 門中還能待下來了。 在馬來西亞的時候,也見到一個出家人閉 關用功修行,他讀到經典裡面說「燃指供佛、 燃臂供佛」,這個出家人就用繩子把手指綁起 來,綁得緊緊的,綁緊以後血液不流通,整個 手指不是就發黑了嗎?那手指發黑以後,再用 棉線去沾油把它纏起來,他想「我這一生一定 要得道」,他就把這個手指在佛的面前燒。你 看用功不用功啊?很用功喔! 我問他說:「你一隻手指這樣燒,痛不 痛?」他說痛還是會痛,但是可以忍耐得過去。 這麼一個手指頭就燒掉了。用功不用功啊?很 用功。這時候就感動許許多多的信徒來供養, 「哇,這個師父不得了,他閉關修行,把手指 都燒掉來供佛。」 後來我又到馬來西亞,我想他這麼用功, 四十二章經講記------347
一定是明心見性了吧。結果一問,他的師兄弟 說:「沒有啊,供養多了以後,結婚去了。」 所以,修道太勇猛精進的時候,精進心容易發, 持久心不容易持,就這麼退下來了。你勇猛精 進,你以為說燃指供佛以後就會明心見性,這 是對因果不了解,明心見性不是說你燒臂燃指 來供佛就明心見性。 法華經裡面有這一句話:「燃臂供佛」 「燃身供佛」,我去研究,它的意思不是這樣。 「燃身供佛、燃指供佛」的意思是說,我們為 了眾生、為了佛教、為了我們自己的道業,要 好好的精進用功,捨生命來為佛教為眾生好好 的去修道。而不是說把這個身體燒一燒真的供 佛,那所有成佛的人不是都缺手缺腳了嗎?如 果一定要燃指燃臂,那成了佛不是變成沒有手 臂了嗎?這是誤解經文的道理。 現在我們信徒們受菩薩戒的時候都會燒戒 疤,這個是外道行,知道吧!這個不是我們佛 教的,外道才有這種情形。他們在苗栗傳菩薩 戒的時候,就請我去幫他們燒戒疤,我說: 四十二章經講記------348
「我才不這麼殘忍。如果燒了這個戒疤你就會 成道,那我幫你燒;可是這麼多人燒,我看沒 有一個成道的,反而沒有燒的人他還很有道 心。」那我們中國出家人燒頭頂這個地方,叫 戒疤,真正講起來,佛在世時沒有這個事情, 是後代的人設出這些方法,考驗考驗你的道心。 我認為這個沒有意義。 我們一天當中,規定的時間起來打坐用功 修行,規定的時間吃飯,規定的時間工作,規 定的時間研究,規定的時間就好好睡覺,那麼 這樣子精進的話,比較不會退轉。剛才我講過, 我曾經為了對付睡覺就特意不睡,結果幾天不 睡覺以後,眼圈整個發黑,整個人走路的時候 就搖搖晃晃,好像喝醉酒的樣子,很危險;然 後一打坐就睡。後來睡了一天才把它補回來。 我覺得這樣子很沒有意義,從此我就不做這種 愚癡的行為了。 時間到就睡,三四點鐘起來。中午的話稍 微靠一下,半個小時養神一下,差不多半個小 時就夠了。然後照時間打坐看書。身安道隆, 四十二章經講記------349
身不安的話,心也不安。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曾 經修鍊苦行,餓到皮包骨,然後跳到河裡面去 洗澡的時候爬不起來,差點被水淹死掉。後來 牧羊女去供養他喝羊奶還是什麼的,他有精神 以後,再回去菩提樹下悟道。這證明一個人要 合理的吃、合理的睡,適度的,那麼對修道是 有幫助的。 請問各位,我們睡覺時間幾個小時最好? 真正講是七個小時最好,這是世界上很多醫學 家研究的哦,長壽的人是睡七個小時。如果一 天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中風的機會很多;如 果睡五個小時六個小時,睡太少的話也不行, 那研究結果是睡七個小時為最好。如果出家人 大概六個小時就夠了。 這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身體的調適很 重要,生理如果沒有調好,用功不得法,太過 勇猛精進,那得不償失。 去新加坡弘法的時候,就碰到他們有個寺 廟每個月有一次整個晚上不睡覺。我就問計程 車司機,我說:「你昨天晚上去參加以後,怎 四十二章經講記------350
麼樣子呢?有沒有斷煩惱?」他說:「沒有! 就整個晚上不睡覺,念佛念一個晚上。」我說: 「那你第二天精神怎麼樣?」他說精神不濟, 沒辦法,只好第二天睡一整天才補回來,第二 天反而不能念佛了。所以整個晚上念佛好不好? 也是不好。 不管你怎麼樣,就是說我們適度的時間, 該睡你就睡。晚上十點到兩點,這個叫做「中 夜」,是我們睡覺的時間。這個時間你睡的話, 肝臟就調好;肝臟得到休息了,五臟六腑就平 安;五臟六腑平安的話,精神來了,才能夠修 道。這是講到我們修道是不急不緩,適度的, 身安才能夠道隆,「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就是說你勇猛 精進,不休息不吃不喝不睡,最後身體疲勞了。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身疲的時候,你的 心起煩惱了。「意若生惱,行即退矣」,煩惱 心一來,你所修行的一切功德整個就退光光了。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因為你的煩惱就來 了。「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修道要急緩 四十二章經講記------351
適中。這是我們修道過程要注意的事項。
四十二章經講記------352
第三十五章、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 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修道,好像鍊鋼鐵,鐵去燒以後, 還要去 敲打。你看鐵店的人把那個鐵燒得紅紅的,然 後敲打,打了以後還泡到水裡面,然後又燒紅, 又要泡水裡面,就這麼鍊鍊鍊,千錘百鍊,目 的做什麼?把裡面的渣滓去掉,不要的、不好 的成份去掉以後,鐵就變成鋼,變成好的東西, 「器即精好」。 學道的人也是如此。我們內心裡面有許許 多多的煩惱,什麼煩惱呢?貪瞋癡的煩惱。那 貪瞋癡我們不容易了解,舉個例子來講,早上 一起來,起了無明念頭,一想到「唉呀!嫁這 個丈夫不會賺錢,賺的錢這麼少,什麼東西都 要省吃儉用」,你越想越氣,怎麼這麼倒楣找 到這種人嫁;這就叫無明。 那起了無明以後呢?事情就麻煩了,口氣 也不對了,「飯煮好了,睡得像死豬一樣。我
四十二章經講記------353
要煮飯給你吃,還要叫你起床」,你越想越氣, 瞋恨心又來了。再想到那些蘿蔔頭今天要交學 費明天要交學費,唉!想到這些孩子就一肚子 氣,一個個把他踹起來。因為妳口氣不佳,孩 子也不高興,丈夫也不高興。這就是瞋,瞋恨 心來了。然後心裡想「你為什麼不多賺點錢? 要不然就去簽什麼大家樂啊」,貪心一起,錢 就賭光光了。貪、瞋、癡都來了,是不是!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因為有這個貪瞋 癡的種子,就造成個人的不安,然後造成家裡 的不安,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就是這麼來的。 那內心深處有貪瞋癡的種子,我們就要像 鍊鋼鐵一樣的去千錘百鍊,以禪定功夫去過濾 這些貪瞋癡的種子,然後用般若的火去燒掉我 們貪瞋癡的種子、執著的種子,這樣子的話, 「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你就身心安定下 來了。 錘鍊的過程,講來講去還是回到我們的原 點,第一個就是持戒,不去做傷人傷己的行為, 不去講傷人傷己的壞話,從自己的口語、自己 四十二章經講記------354
的行為當中去約束自己。有了戒的基礎,然後 觀察自己的呼吸,心慢慢就能夠定下來。接著 再去觀察我們的內心以及感受,這樣子內心的 雜念就慢慢去掉了。 在《雜阿含》第二十四卷裡面,就有談到 修學的次第,說:「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 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這就是怎樣去修行 的一個次第,值得我們注意。所以我們修學佛 法不是說一下子我要打坐入定、然後明心見性, 不是這樣子的。阿含經裡面講,首先一定要 「先淨其戒」,自己的身口意在戒律範圍內, 有一個規範,不要去從事傷害別人身心的行為, 不要有粗暴的行為,不要有很低級的口語。 先淨其戒了,然後「直其見」,有正確的 觀念,明白是非、因果、業報,正知正見因果 業報緣起。然後「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 淨了,那麼你才去修定,才能夠去除我們內心 裡面貪瞋癡的種子。當我們內心裡面貪瞋癡的 種子斷掉以後,身心自在了,生死了了,煩惱 解脫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355
學道的次第是這樣子的。不是像一般人說 修道馬上就要打坐、打坐要入定、入定有神通, 那神通搞不好就變神經,很麻煩了。 以前有些人來找我,他說:「師父,你告 訴我修道要怎麼樣修才會有神通?」我說: 「不行!神通搞不好變神經。」應該要先三皈 五戒,讀讀書、讀讀經,然後去研究了解,了 解因果業報眼前的現象,了解身心的現象,了 解身心交互的情形,要一步一步的來。阿含經 裡面講到我們修道的次第是這樣子的。 所以,修道講難很難,講容易就這麼簡單。 一開始三皈五戒,接著看一些佛門入門的書, 像《成佛之道》《學佛三要》這些書都可以看, 然後自己每天背背這些經,像《四十二章經》 《八大人覺經》《心經》都要背一背。 ♘ 這次我到德國去,那些信徒要皈依的話, 要先背金剛經和吃素一百天,金剛經會背了再 皈依。我們本來是想要難倒他們的,結果他們 真的這麼做了,所以不得不去為他們授皈依。 四十二章經講記------356
去收成績啊!叫他們背給我聽聽看,真的會背 哦。 剛才那位大德問我說我們到德國情形怎麼 樣?因為我們這些信徒,她們大部份都是嫁給 德國人,我們就想,如果單單在中國人的範圍 內去弘法,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反正有其他團 體可以做,所以我們要求能夠直接對外國的學 校團體做一些弘法的工作。 因為外國人他們接觸佛教的機會不多,要 講很深的道理我們也沒辦法,所以我就講一些 比較淺顯、比較實用的。而且外國人比較著重 實用,馬上能夠感受得到,身心馬上得到受用 的,所以我就告訴他們怎麼樣去靜坐,怎麼樣 的去注意呼吸,怎麼樣的安住自己的身心。效 果非常好。 這次就是到他們那邊幾所高中去。高中生 畢了業要考大學、要選擇事業或是怎麼樣子的, 內心裡面有一些緊張,所以我就是到他們的幾 所高中去。因為我的德文不行,我用簡單的英 文跟他們談一談,告訴他們怎麼樣注意呼吸, 四十二章經講記------357
怎麼樣靜坐,結果效果很好。校長說,他們按 照我這個方法,下課十分鐘就讓他們靜坐五分 鐘,結果他們說效果很好,內心容易寧靜下來。 因為外國人注重實踐,當下他產生效果, 他會信受奉行。你跟他講什麼天堂啦、地獄啦、 三世因果、業報輪迴啦,這些看不到摸不著的 事情,他們很難接受,所以我就反其道而行, 讓他們去了解這種身心交互的情形,生理影響 心理,心理影響生理。那怎麼樣讓這個身心能 夠穩定下來,最簡單最實用的一個方法,不是 念佛持咒,不是叫你信仰天堂地獄,直接就注 意呼吸;然後注意呼吸以後,慢慢、慢慢心靜 下來了;然後產生一些生理上的變化,這些生 理上的變化怎麼去對付它,怎麼去調適它。這 是在國外對國外的一些信徒用實用的方法讓他 們去受用, 讓他們去信受奉行,讓他們直接 去品嚐靜坐的味道。 當然也有華僑界,像在慕尼黑、漢堡,我 們都另外去對華僑界做演講。這次最主要就是 到德國北部,從漢堡到哈根、到一個地方叫 四十二章經講記------358
Dusseldorf,我不曉得怎麼翻譯,就把它翻成 「多吃豆腐」,他們也聽得懂;還有一個地方 是三河匯流的一個地方,叫帕紹(Passau),得 到他們的反應非常好,希望有機會再去。這是 在德國,從北部到中部、然後到南部,從北到 南,再轉回來到阿姆斯特丹。簡單跟各位報告 一下,因為剛才有信徒問起德國的情形。 德國人是希望快速的,太深的理由他們很 難接受。那麼我在高中裡面跟他們講到一個公 式。因為剛好是愛因斯坦六十週年紀念,愛因 斯坦是德國人猶太人,後來他到美國去。我把 它改了公式,他們覺得蠻好的。在台灣 101 大 樓不是有打出訊號 E=MC2。E 是 Energy,M 是物質質量,C 是光速。能量等於「質量」乘 以「光速的平方」。在他們的黑板上,我就把 它改成一個公式,我說這個公式可以改成: P=MC2 P 是 Peaceful mind,寧靜的心。P 也可以 代表 Peaceful world,祥和的世界。 四十二章經講記------359
M 是 mankind, 人類,不是物質喔。 C 是 Compassion, 慈悲。「平方」是互 相對待。 所以:Peaceful mind、Peaceful world = mankind multiple for compassions 結果這個公式現在在他們那邊流傳,他們很喜 歡這個公式。 後來我要走的時候,我就送他們兩句話: Do the right things , and do things right. 第一句是 Do the right things.人生不外方 向跟方法,方向對,方法對,一定會有成果。 那人生的方向是什麼呢?找到自己有能力、自 己有專長的事情去做。就是去做你專長的事情, 不要去做那些你不專長、不專業的事情。 第二句是 Do things right.把事情做好。 我要走的時候就送他們這兩句話,也要他 們背,他們都會背了。大家一起念:Do the right things. Do things right. 找到一個方向 以後,Do your best. 好好把它做好。我們一 個人找到自己的專長、自己的嗜好,在這個專 四十二章經講記------360
業上好好的認真做,最後會有成就的。這是我 要他們背的,他們都背得很熟,我也要求各位 把它背一背,好不好? 因為我們去的時候是七月份,那七月份是 鳥語花香,樹木非常青翠,非常漂亮的季節, 所以我們沒有遇到雪,也沒有什麼暴風暴雨, 就是像春天的樣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 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 節。」我們七月去,剛好碰到好時節,就這樣 順順利利的去了一個月。當然這些吃素、會背 金剛經的,全部都歸依了。 在台灣你們都很便宜哦,不會背也皈依了, 在德國要皈依沒有這麼簡單,這是順便跟各位 報告的。為什麼這麼嚴格要求他們?因為真的 是跑一趟德國不簡單,坐飛機十六七個小時, 然後到德國阿姆斯特丹,還要轉飛機到漢堡, 一路這麼開車開到哈根,然後到 Dusseldorf 、還有帕紹(Passau),一趟開車就七八個小時, 很累很累,還好我這老骨頭還撐得下去。這是 簡單跟各位報告德國之行,就是結一個法緣。 四十二章經講記------361
第三十六章、展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 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 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 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 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這是一個關卡一個關卡,越來越難、越來 越難。第一個關卡是什麼?「人離惡道,得為 人難」,在阿含經裡面說「人身難得」,得到 人身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難得。你會說:不可能 吧!現在世界上到處都是人擠人,現在人口有 六十幾億,大概六十五億了,怎麼會得到人身 難呢? 佛經上告訴我們,生命的出現有胎生、卵 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非有想非無想。單單失去人身而投生在畜生道 的,畜生道又分飛禽走獸,飛禽走獸又分海裡 的和陸地的、泥土的,那人才六十幾億,是不 是人身難得!你看海裡面的有多少,泥巴裡面
四十二章經講記------362
的有多少,空中飛的有多少,樹林裡面的有多 少,所以真正得到人身的,真的不多! 佛經裡面怎麼形容?釋迦牟尼佛問弟子: 我的指甲裡面的泥巴多?還是大地的泥巴多? 弟子說:當然是大地的泥巴多啊。釋迦牟尼佛 說:得到人身,就像我的指甲裡面的泥巴這麼 少。你看我們這個世界的陸地跟海,海佔三分 之二,陸地才佔三分之一,你看海裡有多少的 畜生,大魚、小魚、蝦那些就不得了了,何況 還有飛禽走獸,所以得到人身是很難很難的。 「人離惡道,得為人難」,這一關我們都 過了,那第二關是什麼?「既得為人,去女即 男難」。這個好像有一點歧視的味道,好像做 女人不好?這是一個比較,因為女性她會生育, 負生男育女的責任,然後她生理的結構造成她 膽小、力氣比較小,她需要依賴,依賴心比較 強,所以說能夠得到男身的話,是比較佔便宜。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講到「女」跟 「男」,這只是一個形容詞,有些人雖然有男 人的生理,但是他的心理還是女性的,所以我 四十二章經講記------363
認為這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指生理上的差別。 假如說一個人心理上很依賴人、很怯弱,我們 說這是「女性」;那麼如果這個人個性很獨立, 能夠獨立思考,我們說他是「男性」。所以這 個地方不要以生理上去區別。 你說「去女即男難」,你看當乞丐窮得要 死,他是一個男的,那有些女的富富貴貴,請 問你要作那個女的富富貴貴?還是當一個窮乞 丐好?各位想當窮漢?還是當一個富富貴貴的 婦人?當然是當貴婦人好啊,是不是!這是福 報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個地方還是講心理上 的問題,不是說你當男的你就會很快成佛,當 女的就不能成佛,不是的。 佛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男女平等」,你 看《妙慧童女經》的妙慧童女七八歲,她成佛, 還有一個八歲的龍女也成佛成道。所以這個地 方講女跟男,我們不要以生理來分別男與女, 而是以他的個性。能夠很獨立,很勇於去解決 問題,面對問題不怯弱,有這種個性的人,我 們說是「男性」。 四十二章經講記------364
接著第三關是「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 不管你是男的或是女的,這一關也很重要。 六根是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 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夠聞到香臭;舌頭 能夠吃到味道、吃到酸甜苦辣馬上感覺很敏銳; 身是包括你的手腳、你的頭,這個叫身根,眼 耳鼻舌是附在我們身根的。還有最重要的意根, 意根就是頭腦清醒正常的人,能夠正常的去思 惟,是非善惡都能夠清清楚楚。如果我們六根 當中,眼耳鼻舌身都是好的,但是我們是植物 人,有意義嗎?不行哦,睡在床上幾十年都沒 辦法講話,不知道世間的變化,那也沒有意義 了。所以這個地方講「六根」。 各位,我們都已經過幾關了?第一關「人 離惡道,得為人難」,這個我們已經過關了;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這個我們也過關 了,大家都很獨立嘛;還有「既得為男,六根 完具難」,我們已經過了三關。第四關是什麼 呢?「六根既具,生中國難」。這個「中國」 不是我們中華民國,是指有佛法、有文明的地 四十二章經講記------365
方,有宗教氣息、有人文氣息的地方,就叫做 「中國」。 各位有沒有到過非洲?請舉手。後面有幾 位到過非洲,苦不苦?很苦哦!喝的水黑巴巴 的,沒有文化氣息。非洲有些國家真的是餓鬼 世界,愛滋病多,連乾淨的水都沒有,沒辦法 喝水,很可怕很可怕。所以我們都是帶著金湯 匙來投胎到福爾摩沙,知道嗎!投胎到台灣真 的是很大的福報,一年四季水果蔬菜樣樣都有。 這次到德國,就發現他們吃的菜都是國外進口 的,吃的水果也國外進口,因為那裡不是大冷 就是大熱,所以種植的時間不太多。它是工業 發達、科技發達,但是不像台灣水果那麼豐富, 自己就有生產。 所以,「中國」就是指有文化氣息、有宗 教流傳的地方,生中國是一個很大的福報。 「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有些地方有文 化氣息,文化很進步,科技很進步,但是沒有 佛法,那也是很悲哀。 「既值佛世,遇道者難」。雖然有佛法、 四十二章經講記------366
有宗教氣息,但是遇不到有緣的修道者,碰不 上傳道的人來跟你談道理。 然後「既得遇道,興信心難」,遇到得道 的人了,但興信心難。為什麼呢?世間的名利 誘惑、交的朋友不太對勁,那信心慢慢就沒有 了,不想修了。 「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了解佛法了, 相信因果了,可是覺得活在這個世間實在是很 痛苦,出現生命很悲哀,所以急著就想「唉呀, 我個人修道趕快了生死、解脫煩惱算了,來輩 子不要再來了,來投胎轉世多麼痛苦多麼悲 哀。」所以菩提心發不出來。 我常常講,我們信佛學佛的心態很重要, 如果我們覺得人生很短暫很悲哀,覺得出現生 命很不好,急急急,就想趕快修,來生不要再 投胎轉世,來生不要再投胎輪迴了,那麼你用 這種心態來修的話,很難成佛。為什麼?因為 你發的是厭離心,你討厭這個世間;你討厭這 個世間的話,你修道的態度、你為人處世的態 度,整個格局就註定你的結局,態度就決定你 四十二章經講記------367
生命的高度。 因為你的格局就是覺得「出現生命是很痛 苦很悲哀」,那麼你修道的方式就是總想遠離 人間,遠離家庭,遠離事業,遠離人群,遠離 這個社會,到深山裡面,像鳥一樣的吸風喝露, 可以過日子就好,沒有是非,沒有人我,我就 躲在深山裡面一輩子就好了。你是這種格局修 道的話,你會覺得人生是可悲的,那就很麻煩 了。所以說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 最後一關是什麼呢?「既發菩提心,無修 無證難」。發菩提心信佛學佛了,總想「我要 成佛,我要得神通,我要廣度眾生」,這是有 修有證。我見到佛,我見到光,我有神通,我 有什麼...., 這是一種執著。所以,發菩提心 修學的時候,「無修無證難」這是最後一關了。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修 一切善法」,這是《金剛經》所講的。我們修 行一定要以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 壽者,而修一切善法。不會說我見到光、我見 到法、我有神通、我有什麼樣子了,那都是一 四十二章經講記------368
種執著、一種障道。 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 男難;那麼得到人身又六根完具,又能夠有佛 法,然後一直到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這是很 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問題。世界上最寶貴的就 是得到人身,但是,如果得到人身卻六根不具, 五官不全,真的是很痛苦。要不然就是出生在 邊地、文化低落的地方,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說來說去,我們真的是很有福報,能夠六 根完具,得到人身,有佛法可以親近。但是, 這個信心要怎麼樣去增長?怎麼樣去發菩提心 呢?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件事情。
四十二章經講記------369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弟子們每天見到佛, 早上托缽,吃個飯,打坐用功修行,法也聽多 了,可是聽得很多而不去實踐,甚至佛陀所說 的教誡也不能如法受持,一天到晚就跟隨在佛 的身邊,以為在佛的身邊佛會幫我加持,遲早 我也可以開悟,所以自己不肯用功。 那麼,也有一些弟子聽聞佛法以後,按照 佛陀所說的教誡去遵守修行,然後四處去弘法, 利益眾生。所以佛就說了,這些弟子雖然離開 佛陀很遠很遠,可是他就等於是在身邊一樣。 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修學佛法的一個態度。 一般人都會覺得說我親近哪一個長老哪一個師 父,慢慢就覺得說這個師父會幫助我,讓我開 悟得道,事實上不可能。七佛偈裡面講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教」,我們內心裡面的雜染,不是別人可以幫
四十二章經講記------370
助我們去淨化昇華,一定要靠自己。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的時候,梁武帝就問: 「我建這麼多的寺院,度這麼多的出家人,我 的功德大不大?」祖師說沒有功德,結果皇帝 很不高興。什麼才是真正的功德?達摩祖師的 意思是說: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就是有為 有漏有煩惱的;我們造了許許多多的善,去跟 眾生結善緣,那是一種福報福德 。但是功德 就不同了,那是內心裡面的、最清淨的、遠離 一切雜染的,那是要用自己的功夫去掃除它, 掃除這種雜念,那才是真正的功德。 我想舉一個簡單的故事,那是很多年前的 事情了。在美國有一個農夫研究農業很有心得, 他種的玉米經過改良品種以後,長出的果實比 別人家多一倍。新品種生產以後,他就把所有 的玉米,我們叫包穀、玉蜀黍,毫無條件的送 給他的鄰居去種,要的人就給他,結果好多人 也都種了他的玉米品種,收成很多,比以前所 收成的多一倍。 電視台記者就去訪問他:「你為什麼這麼 四十二章經講記------371
好心,把你努力研究的成果送給別人?」他起 初支支吾吾的不太願意講,記者窮追猛問,他 最後道出了為什麼把新種送給別人。各位想想 他為什麼。 他說:「我研究這個新品種,如果單單我 自己種這個品種的話,旁邊這個不好的品種的 花粉會傳播到我這邊來,所以我免費送給他們 種,他們種的品種和我種的品種都是一樣,那 麼蜜蜂傳播花粉的時候,他們那個不好的品種 才不會危害到我這個好的品種。」 這是讓各位了解,雖然他送給別人種,這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是他的動機就有一點點 為了自己。所以,不論我們做什麼善事,最初 最初那一念、那個動機只要有一點點為我,以 自我為中心,多多少少我們這個善就打了折扣。 即使他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就這麼一點點雜染 的話,就扣分了。我們內心裡面那種執著、雜 染,真的是很不容易克服。 跟在佛陀身邊的弟子,俗話叫做「跟屁 蟲」,只知道在一個偉大的人身邊是多麼光榮, 四十二章經講記------372
但是自己又不去修道,結果沒有什麼意義。所 以佛陀才會說,整天跟在我身邊,也不修行, 只是背很多名相,這樣子的話,「雖常見吾, 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我們要得道,不是說我們做做善事、誦誦 經、念念佛號、持持咒就可以得道了,一定要 下一番功夫,把內心裡面所有的貪染執著洗乾 淨了,這才是真正的見佛聞法。 佛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名詞,如果我們單 單把它背起來,那它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名相。 舉個例子來講,「慈悲」兩個字是名詞?還是 動詞?還是形容詞?有人說是動詞,給他鼓掌。 「慈悲」它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一個名詞, 它是一個動詞;它不是一個感覺,不是一個想 法,它是一個動詞、動作。你對丈夫、對妻子、 對兒女、對你身邊周遭的人、對所有跟你接觸 的人,在這個互動當中,你是不是有那種為別 人服務,而不曾有任何條件?那種行為才叫做 慈悲。 我們談修行,不是說我背很多名詞,我了 四十二章經講記------373
解這個名詞的概念,了解它的意思內涵,但是 它只是一堆資料,沒有作用;修行是要在我們 身邊周遭的人事上,當你面對一切人事物的處 理時,你真的是很用心的去付出而不執著,那 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從名相解釋來看「慈悲」兩字,慈是「與 樂」,給與快樂;悲是「拔苦」。你看這個 「給與」的「給」,是不是動作,「拔除」痛 苦的「拔」也是動詞,所以「慈悲」是拔苦與 樂,它是一個動詞。 但是我們往往把佛經裡面所有一切都當作 名詞,當作名詞以後,我們就背了一大堆的名 相;背一大堆名相,結果沒有作用。那像「布 施」,也是動詞哦!不是名詞。在佛法裡面有 一句話叫「解行相應」,「了解」跟「實踐」 就像雙腳一樣,左腳右腳它是相應,互為增上 的。了解的愈多,行持就愈能深入;行持愈深 入,了解的就愈多愈深。 所以佛陀才會說這句話,說整天在我前前 後後的這些人,不修道,不能守我的戒,不能 四十二章經講記------374
按照我所說的話去做,就不能得道;那有些人 接受了我幾句話,就這麼去受持奉行,雖然他 離開我很遠,但是「憶念吾戒,必得道果」。 像前幾年我去閉關的時候,有人就講: 「師父很少來台中,是不是我們好像放牛 班?」事實上,我們在這邊己經講的夠多了。 佛法聽多了,不是聽一聽就算了,不當一回事, 不是這樣子的,是要真正去實踐才能得到好處。
四十二章經講記------375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 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 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 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 矣。 上個月來到慈善寺住,裡面有個比丘尼生 病了,這個月來的時候她往生了。好好的一個 人得到病了,走了,為什麼呢?不能呼吸。所 以我常常說,你要幾千萬還是要呼吸?我們都 要呼吸,沒有人說我要幾千萬,我不要呼吸, 不可能。呼吸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 但是問題在那裡呢?我們的呼吸沒有帶給 我們智慧,反而帶給我們煩惱。各位有沒有覺 得這個問題?有些人他活著的時候,他覺得活 的很痛苦,活的很無奈,為什麼呢?因為他還 有一口氣在,他活著,但是他不知道人生的意 義價值何在,變成無聊。衣食住行樣樣都有, 就是這顆心安不下來。心安不下來怎麼辦?就
四十二章經講記------376
隨著這個妄念、隨著這個欲望去吃喝唱跳,找 尋刺激,然後沒事生事,沒事就惹事,結果造 成自己的痛苦。 一切問題的根源,是因為我們有一顆未曾 訓練的心。為了支持這顆心延續下去,那個最 基本的要素就叫做呼吸。一息不來的時候,吐 出去吸不回來,要不就是吸進去吐不出來,那 這個妄念起不來了。所以,我們的呼吸如果沒 有帶給我們智慧,就會帶給我們煩惱。 世界上有兩種一天到晚圍繞在我們身邊的 是什麼?第一個是 「死亡」,還有一個是什 麼?各位想想看。還有一個叫作「選擇」。這 幾天說颱風要來,有些人就想不要來了,有些 人說風雨無阻,請問是不是一種選擇?是選擇, 你選擇要不要來。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 秒你是煩惱還是快樂,也是選擇。早上鬧鐘響, 那個時候有沒有選擇?有,是壓下去繼續睡? 還是就起來?也是選擇。 人生有這兩件事情——死亡與選擇,永遠 跟在我們身邊,你永遠逃避不了的。 四十二章經講記------377
你選擇快樂不快樂;你選擇有家庭還是沒 有家庭;你選擇那一種行業;你選擇對象;你 選擇學校科系;甚至出門要走路還是開車、騎 腳踏車、機車,都是選擇,隨時都在選擇。那 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呼吸,我們是選擇煩惱還 是有智慧呢? 我們有了這個呼吸,我有健康的身心,我 要學習知識,我要學習許許多多的技術,然後 把我所有的、所能的、所知的,對我的家庭社 會人類做微薄的貢獻;這是選擇。要不然,透 過這個呼吸,我選擇把我的知識技能去賺取許 許多多的金錢,然後讓我去從事奢華的享受, 這也是一種選擇。 但是,人生不在於能夠從事很豪華很奢華 的享受,因為這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那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就是把自己跟他 人以及這個世界,樹立許許多多的城牆,所以 容易造成矛盾磨擦衝突。世界上最痛苦最寂寞 的人,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營為一種生活模式的 人,那是一種痛苦的人生。 四十二章經講記------378
佛陀就是要我們了解生命是這麼脆弱,只 是呼吸,吸氣吐氣、吸氣吐氣,當一氣不來的 時候,什麼是我?什麼是家?什麼是房子?什 麼是財產?一切無從談起。所以生命的元素當 中,呼吸是佔非常非常的重要。在佛門的修學 裡面,特別重視呼吸,說明了呼吸的重要。了 解生命的脆弱,只要一息不來,千般萬般都不 是你的。 可是因為呼吸不必花代價,不必用錢買, 隨時都可以呼吸,品質當然是有好壞,但是只 要能呼吸就能活下去。問題是有這個生命,雖 然能呼吸,但是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這 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那麼,佛陀訓練我們從呼 吸當中來安定心靈,從呼吸當中發現智慧。 我們來看看佛陀怎麼樣去訓練我們在呼吸 當中安定身心?怎樣從呼吸當中來發現智慧呢? 呼吸是我們內心的一個表現,呼吸的快慢 長短粗細,就是跟我們的心成正比,如果我們 恐懼,我們害怕,我們忿怒,我們憂慮,我們 的呼吸絕對不順暢的。尤其在忿怒當中,呼吸 四十二章經講記------379
是非常短促急促,甚至會有停止的現象。憂愁 的時候,呼吸若有若無,似存似亡。害怕的時 候,呼吸也是很急促的。所以,我們怎麼樣去 了解內心?就從呼吸去了解內心,呼吸就是心 靈的一面鏡子。 我們問題出在那裡呢?我們的呼吸跟心靈 很難兩個結合在一起,我們心老是想過去未來 ——對過去的好壞,老是不斷的憶念回憶,然 後對未來又有所期望憧憬,一顆心不斷的飄蕩 在過去未來,這樣子的話,呼吸跟心靈就分裂 了,就容易造成我們不能集中精神,那精神不 能集中,精神很渙散時,記憶力就差,創造力 也沒有了。 所以,佛陀訓練我們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 入息知道入息,出息知道出息,息多息長知道 息多息長,息短也知道息短,這樣子慢慢慢慢 就可以「心息相依」,心跟呼吸相依為命。 在心息相依當中,我們會發現到這個呼吸也是 緣生緣滅。單單這個呼吸的動作,就涉及到整 個肺臟、血管、氣管、許許多多細胞,還有支 四十二章經講記------380
氣管,甚至動脈、靜脈、肌肉,以及大腦的反 射。然後呼了以後絕對要吸,吸了以後絕對要 呼,我們不能一直吸,也不能一直呼,它是日 夜不停的吸吐、吸吐,顯出了它的無常性。 呼吸是緣生緣滅、無常變化的。生命就在 這個無常變化當中,給我們一個錯覺,讓我感 受到生命的存在,好像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命, 我們就被這個錯覺迷惑,導致我們的行為跟真 理不能相應。一切世間悖理的這種現象,都是 因為我們跟真理不能相應所造成的。也就是說, 我們從呼吸當中不能找出智慧,而那就是我們 心很散亂,從來不去注意呼吸。 這個地方佛就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你們覺得人命是長還是短?在什麼地方呢?有 些人就說數日間,人的一生就好像幾天而己, 那在這幾天生命好像是很實在的。佛陀說: 「子未知道」,你還沒有得道。 講到這個「道」,我們會想到《道德經》 說:「道可道,非常道」。有人解釋這個道, 他說:道就是不可說。那佛法是說:道就是讓 四十二章經講記------381
我們遠離一切的煩惱,道就是大自然必然的法 則。用現代話來講,道就是宇宙間必然的法則。 這些必然的法則不是離開我們很遙遠,就在日 常生活中,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形形色色的一切 一切,每一事每一物都是在顯示這個道,只是 我們習以為常,我們被這些幻象給迷惑了。道 是隨時都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的心被這個幻 象迷惑了,一再一再的每一生每一世被眼前五 光十色的塵世迷惑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看到的許許多多,最 讓我們感受最深的,那就是當我們的親人走的 時候,而那也是你的道心最堅強的時候。各位 有沒有這種感覺呢?那個時候就是萬念俱灰, 好好的反省,好好的思惟,一個一個的走,有 一天會輪到我。各位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輪到 我這件事情?今天我們到這個寺廟裡面,有人 往生,我們跟他念佛助念,想一想有一天我們 也是照片被擺在那個桌子上,做何感想? 親人離開的時候,我們會有這種感覺,那 麼花開花謝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感覺?沒有感 四十二章經講記------382
覺,為什麼?因為花開花謝跟我無關,因為我 沒有感情,我沒有被黏住。那麼我的至親骨肉 那一份感情,活生生的一個人就這樣子躺著, 冷冰冰的不再講話,千呼萬喚就是喚不回,那 種錐心之痛,真的是很深很深的無常感覺。所 以當這個比丘回答說人命就在數日之間,佛說: 「子未知道」,你不知道生命是多麼的脆弱。 佛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沙門」是 指出家修道的人。沙門說:飯食間,好像一頓 飯。剛才講數日,現在講一頓飯,更短了。佛 陀也說:子未知道,你還是沒有得道,沒有證 道。 佛又問另外一個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 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就說, 不錯,你這個徒弟儒子可教也,你知道了,你 知道生命無常,生命只是這個呼吸而己,你得 道了。這是讓我們了解,佛陀要我們重視我們 的呼吸。 再談一下我個人對呼吸的一種感受。第一 次感受最深是在台北坐公車的時候。那時在 四十二章經講記------383
『美爾頓』念英文,念到大二的時候。記得在 公車上我就這樣坐在那邊,車上人很多,以前 的公車又沒有冷氣,夏天又熱,流出來那個汗 還有臭味,有些還有特別的怪味道,實在是很 難受。因為我算好時間,從學校到臨濟寺起碼 要半個小時路程,我想這三十分鐘是一個最好 注意呼吸的時段,所以我把車把捉得緊緊的, 我開始注意呼吸。 奇怪了,就在注意呼吸當中,突然間整個 台北市消失了,然後汽車也沒有了,人也沒有 了,臭味也沒有,什麼也沒有了,就只是注意 呼吸,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只是一片光明。 就是呼吸跟心兩個黏在一起,忽然間整個台北 市變成一個空城,像寂靜的寧靜海。這是我在 台北市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境界,第一次碰到這 個境界。 各位下一次試試看,好不好?你如果坐車, 有人幫你開車的時候,你就不要講閒話,注意 呼吸試試看。但是你不要刻意去想「怎麼車子 沒有消失?丈夫也沒有消失?台中市也沒有消 四十二章經講記------384
失?」你這樣想就不行。你這樣一想的話,它 永遠不會消失,不但不會消失,還會煩惱一大 堆。你就是專心的專注在你的呼吸,息入息出、 息入息出,清清楚楚的注意它,其他的念頭都 不可以有,然後那個感受它自動會產生。功夫 到的時候,它自然會產生。你不要說:「怎麼 境界不出現?師父講的好像騙我們?」那不行 的。你單單注意呼吸,各人境界不同。 還有,如果有人罵你的時候也可以試。你 就嘴角稍微往上翹,微笑看著他,然後你不要 去注意他講話的內容,你只是注意自己的呼吸。 你試試看。下次如果有人很無聊在罵你,講那 種沒有營養的話,你眼睛盯著他看,然後注意 自己的呼吸試試看。 這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修的一個法門,而且 是發生在我們的身上,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在我 身上產生的現象。可是我們己經錯過了,一生 一世、多生多世、千生萬世,我們一錯再錯, 我們沒有在呼吸當中得到智慧。有的時候事情 多,又能呼吸(活著),我們反而顯得度日如年, 四十二章經講記------385
那實在是很悲哀。所以佛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 當中去注意呼吸。這是我第一個提供各位參考 的。 第二個,我們的呼吸,一個是吸一個是呼, 我就研究到一個問題,是呼重要?還是吸重要? 如果我們想修禪定的話,是注意呼重要?還是 注意吸重要?各位想想看。我研究的結果是四 比六,吸是四,呼是六,這樣對身體健康有很 大的幫助。舉個簡單的例子讓各位了解,比如 說現在桌子上濕濕的,那我這個濕濕的抹布能 不能沾乾桌上的水?不能,必須要把抹布擰乾, 擰的愈乾,桌上的水滴吸的愈多。所以,呼吸 時,如果我們把它吐的愈乾淨,就像這個抹布 我們擰的愈乾,是不是它吸的就愈多! 我們可以用這個四六比的呼吸方法,這樣 很容易讓自己的肺活量增加。然後讓自己的注 意力集中,心就很容易定下來了。如果故意去 調呼吸,調到什麼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那大 可不必,因為那是練氣功或者是練什麼龜息法, 很複雜。用四六比的呼吸方法,讓自己的身心 四十二章經講記------386
安定下來就夠了。 還有一個是比較簡單的,就是提神的方法, 這個各位現在就可以練。你眼皮重的話,你現 在跟著我練一下,馬上就精神來了。就是吸一 口氣吸到肚臍下丹田,憋住;然後憋到你不能 憋的時候,再吸一口氣,不要吐,吸到胸口膻 中穴的地方,憋著;然後憋到不能憋的時候, 再吸一口氣,吸到喉嚨,再憋。這樣吸三口氣 以後,憋到不能憋,再吐氣,馬上你精神百倍。 這是一個簡單的方 法,讓自己的氣力感覺很 足。 那麼,從吸到最後呼出來是一分鐘,這個 是標準的。你能做到一分鐘,你的肺活量就是 正常的;你做不到一分鐘,那你的肺部有問題 哦。你可以回去試試看,我大概可以做到一分 二十秒。其實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只要這個氣 息這樣調二次,就可以繼續講下去。 還有一種是利用呼吸來排毒。因為現在空 氣很毒,我們吃的菜也很毒,那吸氣排毒也是 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吸了以後憋氣,但是這個 四十二章經講記------387
頭頸部要往下四十五度這樣子吸,吸到不能吸 就憋在那邊,憋的時候就憋停六秒鐘,你可以 默數「一二三四五六」,通常我都是默念「南 無阿彌陀佛」。吸的時候你的頭是往下看,成 四十五度,然後憋氣默念「南無阿彌陀佛」, 然後頭往上仰再吸,然後吐出來。全部都用鼻 子吸,眼睛是睜開的。 怎麼證明有排毒現象呢?我這樣做了以後, 天天這麼做,有一個好處,你覺得無精打采的 時候,或是早上起來無精打采,只要頭往下看, 吸氣,然後憋六秒鐘,抬頭再吸,不要再憋, 馬上就吐出來。你只要做三次就精神百倍。第 二個現象是你的腳底湧泉穴會很癢很癢,那就 表示在排毒。我做這個動作大概做一個星期以 後,腳底就長泡泡,沒有去走路它就長泡泡, 那這個泡泡抓一抓它就破了,很癢,那是排毒 現象。 這是利用呼吸來排毒的一個方法,也可以 讓我們提神,讓我們集中精神。好的話就心息 相依,心息相依的時候,人我相沒有了,這就 四十二章經講記------388
是從呼吸當中得到的智慧。否則的話,有人一 天到晚呼吸,不知道呼吸的寶貴,然後怨東怨 西的,真的是很可悲。你看,一個掉在海裡面 的人,如果你把他救起來,他最高興的就是立 即能呼吸,他認為呼吸實在是太可愛太可貴了, 但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沒有這種感覺,因 為呼吸是免費的。 佛陀要我們學習,在呼吸當中讓我們的身 心統一,讓我們的心念跟呼吸結合在一起,從 心息結合一起當中,了解到身心快速的生滅無 常,從生滅無常當中體驗無我,那麼體驗無我 的時候就打破了我執我見,就不再以自我為中 心,就遠離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模式,遠 離一切寂寞痛苦自私,這種現象沒有了。 呼吸是人生一件大事,你會不會呼吸,就 看你平時怎麼樣去調呼吸。我幾乎在早上一起 來,第一個動作就是摸摸自己的頭,摸摸鼻子, 還在呼吸,沒有睡死,很高興還活著。然後站 起來就做這個往下吸,憋六秒,默念南無阿彌 陀佛,然後抬頭往上再吸,然後馬上吐掉它。 四十二章經講記------389
連續做三次,精神就百倍了。各位回去以後可 以試試看。
四十二章經講記------390
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 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這是講到佛陀所說的法,它的時空背景以 及歷史上的演變。從印度的佛教初期、中期、 後期,乃至傳播到我們中國,二千多年的時空 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演變。 首先我們要來講的,就是佛陀出現在這個 世界歷史舞台上。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北 邊尼泊爾藍毗尼園,佛陀降生了。當時整個印 度原有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以祭祀 為萬能。他們把人分成四個階級:阿利安人進 入印度的時候,把他們擄獲的那些當地人當成 奴隸,叫做「首陀羅」。他們原本信仰的就是 祭祀是萬能的,所以祭祀的專業人叫做「婆羅 門」,負責這種很繁瑣的祭祀手續,這是最高 的階級。次一等的階級就是統治國家的這些軍 隊、政府官員,叫做「剎帝利」。還有一種是 從事種田從商的人,就叫做「吠舍」。分這四
四十二章經講記------391
個階級。 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印度充滿了這 種以繁瑣祭祀為萬能的信仰,認為以牛羊種種 來祭祀,就可以得到天神的眷顧,可以得到平 安快樂,甚至死後能夠回歸到天堂。慢慢的有 這個《奧義書》的出現,認為我們的本性是清 淨,我們怎麼樣恢復本性,跟我們的源頭接上 了,接上源頭、恢復了清淨本性,就得到解脫。 所以就創造了宇宙主。 那麼佛陀來到這個世間,就提倡「四姓平 等」,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沒有什麼階級的分 別,不是說因為你出生婆羅門家庭,你就不會 墮落、不會墮地獄,你永遠生天堂。在婆羅門 教裡面,它認為首陀羅(奴隸階級)的人死了就 沒有了,歸空了,他們唯有一個地方去,就是 墮地獄,他們即使做再大的善事也沒有用。所 以佛陀第一個要否定的就是這種階級制度,人 性是平等的,所有眾生都有佛性可以成佛。 佛陀發現到祭祀不是萬能,人的生天堂或 墮地獄,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行為所導致,而行 四十二章經講記------392
為來自於你的思想、你的念頭、你的感覺,所 以我們可以從我們的思想、念頭、感覺去下工 夫,只要我們的語言是正確的,思想正確,行 為正確,不管什麼人他都是可以獲得人身,生 命再出現。 這是講到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最基本的 一個教義,也就是人性的平等,人生的一切一 切是由我們的行為造作決定的。行為有身、口、 意三種,只要這三種行為合乎正道,就慢慢的 可以走向解脫之道。 但是,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成正覺,慢慢的 隨著時空、歷史、地理的種種不同,不同的人 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時空當中,多多 少少佛陀的教義、佛的道理,有些是根本教義, 有些則是方便的,是為了讓眾生接受,才用一 種方便的法門來說那個甚深的道理。所以我們 不要以為說佛陀的道理永遠是如此,放諸四海 而皆準,不可能,它一定是隨著某個地方的風 俗習慣、思想背景,然後產生許許多多這種方 便法門來適應。像寺廟的建築、生活方式、以 四十二章經講記------393
及種種的制度,也都是隨著時空而轉變。 我想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講。出家人穿 的袈裟,在印度的話,它是一塊長長的布這樣 子纏起來的,到泰國還是這樣子,可是傳到我 們中國就改了,這邊有一個圓圓的圈圈,掛一 個勾掛在這邊。然後傳到韓國、日本,愈離佛 陀的故鄉愈遠,這個袈裟就愈變愈小,就在胸 前掛這麼一塊布。各位有沒有看過韓國和日本 的出家人?他就掛一塊布掛在這邊,他的袈裟 就這麼一小塊。這是生活習慣、風俗、氣候改 變了這個衣服。 然後,我們中國有這種深厚的文化,佛法 來到中國以後,最先「菩提」這兩個字我們就 翻成「道」,因為中國原有就這個思想——修 道,後來覺得說這個「道」不能表示「菩提」 原來的意思 ,就翻音翻成「菩提」了。 所以,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義,是隨著 時空人文的不同而慢慢轉變了。從初期佛陀的 原始佛教、到中期、到後期,有幾個地方值得 我們注意。 四十二章經講記------394
初期佛教:因為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的 時候,整個印度的宗教界充滿灰色的人生,感 受到生命的無常,再怎麼有錢、再怎麼健壯的 身心,總有一天就是要死亡。這個深刻的死亡 無常觀,讓印度人有一種習慣:二十歲以前學 習某一種技能 ,十六七歲就結婚,這是第一 個學習的時期;二十歲到四十歲是做事的時期; 到四十歲以後就是修道時期,他覺得急急忙忙 的必須為自己的生死大事下一番工夫了。 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整個印度彌漫 著對人生許許多多不圓滿的那種厭離心,非常 急切。不管他怎麼修,要生天也好,要到那一 道也好,總覺得出現生命是很痛苦很悲哀的。 所以初期的佛教就充滿著這種厭離心切的「聲 聞行」,這個在佛的三法印裡面,就是著重在 「無常法印」。 所謂「聲聞行」,就是聽聞佛的音聲而修 解脫道的出家眾,叫做聲聞行。就是觀身心的 無常。 由於身心無常,所以覺得活著是一個很嚴 四十二章經講記------395
重的問題。當時佛的弟子裡面,因為對這個無 常的感受很深,他覺得活著會呼吸是很痛苦的, 導致當時竟然有修道人不願意吃飯,讓他餓死, 反正出現生命沒有意義,當時有這種現象出現。 要不然就是拿刀,說「你把我殺死」,請人幫 他殺死,也有這種行為出現。佛經裡面有這樣 記載。 佛陀在世當時,就是出家人他們一直在觀 這個無常,生命是無常,呼吸一停止就死了, 再有錢再怎麼有地位最後都歸空,那活著有什 麼意義呢?所以那種厭離心很逼切,就會有這 種急急忙忙要求解脫的現象。他最大的願望是 什麼呢?觀無常,觀身心的無常,諸受皆苦, 諸行無常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聖弟子住 無我想,遠離我慢,順得涅槃;然後「此身己 盡,梵行己立,不受後有」,這是他最大的目 標。這一生結束了,我不會再出現生命了。 因為我們要出現生命,一定要有「我」這 個概念才會出現生命。那麼有這個「我」的概 念的時候,不管用自殺用什麼辦法,只要有 四十二章經講記------396
「我」這個念頭的時候,它很自然就會出現生 命。那如果是從呼吸去觀察,修到慢慢覺得無 常無我的時候,他不再出現生命了。他認為不 再出現生命,就是修道完成了。在當時印度是 很流行這種佛法。 後來慢慢發現到,只要一接觸到佛法,慢 慢大家都變成討厭人間的一切事情,家庭、事 業種種一切都沒有意義,失去了意義,這就跟 佛陀來到這世間的本來意義、佛陀出現世間的 本懷大不相同。 中期佛教:佛陀當時的眾生解脫心切, 所以佛陀所說的法都是講無常無我、了生死, 急急的厭離這個世間。後來佛陀為了引導眾生 走向這種服務人群、肯定人生的意義價值,佛 陀就說了一些故事,叫做《本生談》——佛陀 的本生。佛陀說過去生過去世他曾經出現做一 頭鹿,國王要殺那些動物,那頭鹿為了救度眾 生,就用自己的身體搭成一座橋,讓那些動物 一隻一隻的跳過他的身上,跳到對岸去。那隻 鹿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 四十二章經講記------397
在《本生談》裡面,就講到佛陀過去生過 去世曾經當過鹿、曾經當過熊、曾經當過鳥, 來透露出佛陀大悲救世的精神。這是到中期佛 教的時候,這種大乘大悲無我的精神才慢慢的 出現。 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佛不再認為「三 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不再視生死為冤家, 視三界的無常火宅燃燒我們,很快的生老病死, 不再這樣子的。把那個三火一改,就是世間的 三火,什麼火?孝敬父母,孝敬的火;對窮苦 人的悲心,悲田的火;對師長的恭敬心,恭敬 的火。「三火」的「火」不是那個燃燒的意思 了。 然後講到「四恩」——報父母、報國家、 報眾生恩、報佛恩師恩,不再強調人生沒有意 義、人生是灰色的、趕緊的了生死,不再講這 個了。 然後講「禮拜六方」——上方是佛;下方 是奴僕,即使是奴僕,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東方是父母;西方是妻子。東西南北上下六方, 四十二章經講記------398
代表六種倫理關係,這些人都是我禮敬的對象, 叫做「六禮」。 三火、四恩、六禮,人生就是在利他當中, 能夠得到自己的利益。自利利他,就是真正佛 陀出世的本懷。 《維摩詰經》裡頭有一句話:「眾生病, 是故我病」,眾生有病,所以我就示現有病的 相,示現這個病的樣子,讓你們去體悟人生的 無常。所以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 行、同事;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把布施擺在首位、第一個 位子。 如果是初期的佛教,就講戒、定、慧、解 脫、解脫知見,叫做「五分法身香」。中期佛 教是著重在無我性空的菩薩行,這是講三法印, 就是特別強調無我大悲的精神。這是佛法第一 個最大的一個演變。 最初期結集經典的時候,因為是由迦葉尊 者來主導,那麼迦葉尊者本身就是苦行外道, 修苦行,所以他特別重視戒、定、慧、解脫、 四十二章經講記------399
解脫知見就夠了,「此生已盡,梵行已立,不 受後有」,不再出現生命,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所以從初期的經典我們可以看出來,大部份就 是厭離人生,討厭活在這個世界上。 那麼大乘經典後來慢慢出現的時候,就不 是這樣子了,那就是六度萬行,依三心來修六 度萬行。三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智慧。 依三心來修六波羅蜜,這樣子的無我大悲,那 麼「生死是一個機會,輪迴是一個美事」,就 不把輪迴當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認為輪迴是 非常有意義的,只有在無限的生死輪迴當中, 可以讓自己的福德智慧圓滿,也可以陪伴眾生 一起來圓滿。這個才是真正佛陀來到世間的意 義 。這是中期佛教的特色。 後期佛教:到了後期佛教,就著重在寂 靜涅槃,說真常妙有不空的如來行。我們每一 個人都有一個本心本性,叫做「佛性」、或者 叫做「如來」,「如」過去之「佛」再來。每 一個人都有這個心,這個心可以成佛、可以墮 地獄,是真常妙有的。我們只要去悟到這個真 四十二章經講記------400
常本心,悟到這個本淨的佛性,那就是成佛了。 這是後期佛教。然後後期佛教又跟印度婆羅門 教結合在一起,那就成為後來西藏的密宗。 從初期、中期、到後期,有什麼現象呢? 初期的聲聞解脫,他不相信有這個後來的性空 幻有的菩薩行,這種大乘經典他不相信;而後 來的中期佛教他卻相信初期這種詳於無常的聲 聞行經典,這是修道的一個基礎,只是不圓滿。 後來的是相信以前有的,以前初期的佛教則不 相信後來所講的道理,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像泰國、緬甸、錫蘭這些保持原始佛教的國家, 它就有「大乘非佛說」的這種論調,初期的佛 教他是否定後來出現的佛教,那麼這是不圓滿 的地方。 依我們後代人的研究,初期的佛教不圓滿, 太注重個人的生死解脫,這不圓滿。所以隨著 時空,後來許許多多的大乘經典出現了,就有 這種為了利益眾生陪公子讀書,世世生生在這 個無限生死當中去輪迴,這才是真正的體驗到 佛法的真精神。 四十二章經講記------401
方便法:那麼,這種思想慢慢的又產生一 個變化了,因為為了適應眾生,有許許多多這 種方便的法門出現在世間,方便的結果就造成 很大的不方便,對佛法來講是很大的障礙。我 想舉一個例子來講好了,我們現在到寺廟裡面 去,寺廟為了引導眾生信佛學佛,就有點燈, 請問佛陀在世有沒有點燈這樣讓你供佛?沒有。 像我們做那個燈幾百個,寫你的名字放在上面,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沒有這樣子? 沒有。 就是說,後代的佛教慢慢出現許許多多持 咒有多靈感、念佛有多靈感、點燈又怎麼樣的、 添福消災....。甚至為了引導你的悲心,又想出 一個辦法來了,什麼辦法?放生會添壽,各位 有沒有看到這個?說你如果生病,這個病怎麼 醫都醫不好,買了幾萬塊土虱,還有買那個鳥 魚什麼的放生以後,你就會添福添壽。這是方 便法門,但是造成佛教受到很大很大的傷害。 本來牠在空中飛、水裡游,自由自在的, 現在為了你要添福添壽,叫人家去捕捉,然後 把牠關在一起,送到廟裡面請師父念念什麼咒, 四十二章經講記------402
灑灑淨水,然後把牠放到深山裡面,也不管牠 的生態,就這麼一放,我添福添壽了。錢歸山 門,福歸施主。 說來老漢沒有這個本事,那個動物你這麼 灑灑水,牠就會來生做人?而現在己經做人的, 你卻不去關心?現世己經做人,你講話他聽得 懂,他有痛苦你可以去安慰,你可以去幫助他。 這些己經得到人身的人,你不去理他,然後讓 眾生去造惡孽,墮落成畜牲了,你又用錢去買 牠?一年幾百萬丟到海裡面,幾千萬丟到空中? 然後破壞生態平衡?你捉過來關在那邊,還沒 有放生,己經讓牠先死,這個合乎道理嗎?怎 麼說都說不過去,是不是呢? 原來的一番好意是要讓我們大家有悲心, 結果造成許許多多生態的平衡破壞,也造成生 物的困擾。所以,許許多多的方便法,原來的 方便就會造成後來的不方便,變成一個障礙, 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根本法:佛陀說這個法,他有他的本末 先後、有他的重點,可是我們往往忘記了這根 四十二章經講記------403
本的重點。舉個例子來講,佛陀講十方世界、 無量無邊的世界,但是佛陀一再強調,雖然我 說十方世界,但是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的這個 娑婆世界。 雖然佛陀講東方有什麼世界,西方有什麼 世界,南方、北方、十方世界,有這麼多的淨 土世界,但是不要忘記了,十方世界中最重要 的還是這個娑婆世界,因為我們出現生命是在 這個娑婆世界。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娑婆世界不 去關心,我們不去解決這些問題,隨時隨地我 們都會對這個環境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 食品污染,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 所以佛陀講十方世界,但是最重要是我們 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地球本身,我們 生活的空間,這個比什麼都還重要。 佛陀又說了,講前生、今生、來生,請問 那一生最重要?今生最重要。前生我看不到, 來生還沒有到,我們能把握能改變的是此時此 刻的今生,而且是當下,也不是明天。雖然是 此生,你不要說明天明年,沒有,就是此時此 四十二章經講記------404
刻。 所以,佛陀講三世,但是最重要的是現在, 此時此刻,我們不要一直把希望什麼都寄託到 來生來世、死後怎麼樣。我常常講,那叫「三 等」修行人——等我死後、等我那一生、等到 我他方世界怎麼樣怎麼樣,那叫三等修行人。 如果是世間人的話,等日落、等日出、等死, 那是「三等」國民,吃飽沒事幹,就等日落日 出,然後製造一大堆的「肥料」,那就很糟糕。 佛陀講十方三世,最重要是此時此刻、此 地。 第三個,佛陀要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請 問你說一切有情我們都要去度他,那我們最重 要的要度誰啊?度人道的人,知道嗎!人道的 人當中,第一個我們最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本身。 我們說世界上的人大致分成二種:一種是 改變世界、改變他人的人;一種是聰明的人, 是改變自己的頭腦,改變自己的思想。如果一 個人不從自己的心性上去改變,你總是想「改 四十二章經講記------405
變這個世界,我就會怎麼樣」「這個世界變得 怎樣多美好,我就會快樂 」「丈夫對我好一 點,溫柔一點,兒子對我孝順一點,我就快 樂」,你總是想改變別人的話,很難。為什麼 我們不想改變自己? 因為,思想改變、心念改變,行為就改變; 行為改變,就變成習慣;習慣以後,就變成一 種性格、個性;性格就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所 以還是要從我們自己的心性、我們的思想、行 為上去改變。各位要把它記起來。 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當我們的思想不改 變,我們就會從行為去改變;改變行為,久而 久之,我們思想會改變。比如說你本來不想來 聽課,但是後來你常常來聽,聽出味道來了, 是不是會改變你的思想!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 一定會有這種感覺。即使說有颱風要來,可是 我們打死不退,還是來,為什麼?每個月來一 次坐冷板凳,來這邊己經變成一種習慣了,那 你習慣的行為就變成你非來不可,那這個習慣 變成你的個性,然後這個個性決定你的命運。 四十二章經講記------406
佛陀講「誓度一切眾生」,但是我們要記 得以人為本。那所有的人要度他,你還是要打 從我們的內心深處,從自己的思想行為去改變, 自己先付出。你不要老是說:希望先生對我這 麼好、太太對我這麼好、兒女對我這麼好、別 人對我這麼好,我們先從自己的行為、自己的 想法改變。 所以,我們第一個關心的對象是人;那你 要改變別人、改變這個世界很難,所以要先改 變我們自己。 這就是說,佛陀的說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受到地理環境、歷史背景、 文化人文種種的不同,一定有他時代的適應性。 那這種適應性,如果是某一種方便過度的宣揚, 就會像一隻大象因為牠有特別長的象牙,結果 會招來殺身之禍。孔雀很漂亮,因為牠尾巴的 毛很漂亮,所以人家要拔牠的毛,把孔雀毛當 成裝飾品。所以,這種適應性的、方便性的法 門,如果去過份宣揚的時候,會造成佛法的傷 害。 四十二章經講記------407
就像我們人的身體,如果我們過份去鍛鍊, 鍛鍊讓身體很強很壯,肌肉很發達,那也是病 態。一個人如果這個手很粗很大,腳卻很小很 細,那也不好看。所以,某一個方便法門適度 的在某一個時空當中引導眾生向善向光明是可 以的,但是,過份的宣揚就會造成佛法很大的 傷害。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現在講的「今生不了 道,來生披毛戴角還」,這是鼓勵道心。那麼 好了,有時就變成好像賭博這樣子,不是輸就 是贏,好像修道如果功夫不到,就會墮入地獄, 就是隔陰之迷,來生沒有希望了。那你不想想 看,我們皈依三寶,我們做善事,我們行菩薩 道,我們受菩薩戒,那些功德都沒有了嗎?所 以真正的佛法的本意是什麼,一定要把握住。 在中期佛教這種性空無我的觀念之下,一 再強調的是「生也是性空如幻,緣起無我;死 也是如幻如化」,這是中期佛教,就是佛陀說 法度世的本懷。 不管是根本的佛教,或者是方便的佛教, 四十二章經講記------408
這一切一切都是要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導向覺悟的路上去走。所以這個地方說:「學 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 邊皆甜。吾經亦爾。」就是要讓各位了解說, 我們所接觸到的佛法有它的根本性、有它的方 便性、有它的適應性,那不管是根本的佛法或 方便的佛法,這一切都是要引導我們走向覺悟 的終點,就像這個蜜,在中間是甜的,在旁邊 的也是甜的。 佛法也是這樣子,不管是初期、中期、後 期,它唯一的目標,就是要引導我們走向覺悟 的生命,不是迷糊的生命。這個原則如果不能 把握住,我們研究佛法就往往會因人而有所選 擇,有所取捨。 我們取捨佛法的一個標準就是「三法印」 ——無常、無我、寂靜涅槃,這是我們信佛學 佛的人來做一個品管 QC。是不是佛法?以三 法印來印證它。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法,不符 合三法印的,有些是一種方便法。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有佛 四十二章經講記------409
性,每一個人都會成佛」,那我用另外一個方 法來譬喻,「凡是木頭都是可以燃燒」這句話 對不對?沒有錯,你把它曬乾就可以燒。那請 問木材裡面有沒有火?沒有,我們把木材劈開 來,裏面沒有火。請問我們有沒有佛性?有佛 性。那佛性在哪裡?佛性什麼樣子? 那現在我問你木材可以燃燒,請問那個火 是在木材的哪一部分?我沒有辦法表示,但是 我可以鑽木取火。如果我用刀子去砍這個木材, 把木材一片一片的剖開,再怎麼找也找不到火, 但是我只要鑽一個洞,然後一根木材伸進去, 快速的磨擦,它發熱冒火了,鑽木取火。方法 對了,它就有這個燃燒的可能性。 那麼,我說「眾生有佛性」,你去想我那 個清淨的佛性叫做真心、叫做真如佛性、叫做 法界,叫做什麼....,你拼命的去找。有一次, 一個馬來西亞的比丘尼說:「師父啊,怎麼去 找佛性啊?」我說不用找!因為你己經設定說 我們身心當中有一顆佛性、有一顆真心,你去 想像那顆真心是什麼樣子,是清淨的、是無染 四十二章經講記------410
的、是永恆的、是快樂的,好了,你想了老半 天,那不對的。 就像這個木材,不管什麼刀去砍,怎麼去 找,你都找不到那個火。你唯一的辦法就是鑽 一個洞,再用另外一根堅硬的木材去搓去轉, 結果磨擦生熱,就冒火了;那是正確的方法。 那我們要找我們的佛心,找我們的佛性,你不 要去設定它是什麼樣子、是在哪裡,你只要很 簡單的一個方法——注意呼吸,讓呼吸跟心結 合在一起,心息相依,去體驗身心的無常無我, 那麼你就可以悟到佛性。 但是我講「悟到佛性」,這句話是方便說, 你不要又說有一個佛性被我悟到了,不是這樣 子的,這是一個方便說。我說「明心見性」, 見到我們心的本性,那麼心的本性是什麼?不 可說!如果要說,我就說「空性」,那我說空 性你又執著了,執著有個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 的那個空性,這就大錯特錯了。 語言的表達是有限的,證悟是要本身去體 驗的。對一個證悟者來說,這個事情本來就是 四十二章經講記------411
如此,本來如此而己,我只是見到本來如此的 真面目,沒有增加什麼,也沒有減少什麼,不 增不減 。 這是講到佛陀的說法,有它的根本性、有 它的方便性。
四十二章經講記------412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 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就是說,解行一定要相應,解行並重,那 麼我們的身心是統一的。如果我們只是注意外 表的、形式的、儀式的,而失了內容內涵的話, 看起來是急急忙忙,「身雖行道」,但是這個 心控制不了,這是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這裡舉了一個譬喻。古代的人用的石磨, 有兩個圓餅狀的石頭相疊在一起,中間有一個 軸心,上小下大,下方比較大石頭的有一個溝 槽,上面那塊石頭就可以繞軸心轉動。各位看 過沒有?以前沒有機器,就用牛拉石磨來磨米。 我在台北泰山的地方看過,那個牛就是這樣子 整天這麼拉這麼轉,牠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那麼旁邊要有人照顧,為什麼?人如果不看著 的話,牛會吃米。牠看到米,牠也知道那個很 有營養,牠肚子餓了就吃米,所以還是要有人 在旁邊看著。
四十二章經講記------413
牛就繞著石磨這麼轉著走,走走走,走到 米有點變白了,就用人工去篩選,把米糠篩下 來。當然現在都用機器,不用牛推磨,也不用 人去篩了,完全用機器去處理。那你想想,這 個牛牠身體很壯,他很認真的就是這麼單純的 一個動作一直走,繞著圈圈這麼走,可是牠內 心空空洞洞的,牠走了多少時間也還是不能悟 道。 這是一種譬喻。如果我們也裝出種種儀式, 也打坐、也行香、也禮拜....,可是內心讓它胡 思亂想,有些人就是沈緬在胡思亂想當中,所 有欲望、所有不能實現的就在白日夢當中去實 現,即使你在念經你在拜佛,還是一堆妄想的 話,沒有意義了。尤其是在靜坐當中,如果老 是讓我們的思路去走「老路子」的話,你即使 坐得再久,沒有用。這是我深刻的體會。 每當我們的思慮、念頭在回憶過去、期盼 未來,老是在過去和未來飄蕩的時候,你就要 警覺說我的心在走老路子,就像那條牛一直走, 毫無止盡的走,再怎麼走這個牛還是不能開悟。 四十二章經講記------414
如果我的心也是走老路子,在過去未來、過去 未來這麼飄盪的話,即使我們一打坐幾個小時, 沒有用;不但沒有用,它會變成一種病態。 我就遇到這樣的信徒。我說:「你有沒有 打坐?」她說:「有啊!那真的是很好的享受, 很美的享受。」我說:「什麼享受?」「想像 我變成一個公主,白雪公主,然後找到一個白 馬王子如何如何....,那真是痛快如也!非常痛 快,而且不花錢。」做白日夢,她說這是她唯 一的享受。我說你這樣子不行。後來這個信徒 受到種種挫折,自殺死掉了。 所以不要以為說修道就修修修,修到迷糊 去了。打坐、念佛,他認為這樣過日子過得很 快,因為在打妄想當中時間過得很快,這個不 對的。 修行,是修改心念的行為、修改口語的行 為、修改身體的行為,把身口意三種行為同時 修正過來,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說我單單 修身,我也打坐,我也禮佛,我也誦經,可是 這個心性沒有改的話,不太相應。所以說「沙 四十二章經講記------415
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 這就沒什麼多大意義,白費了。所以「智者修 心,愚者修身」。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意思是說,如 果我們能夠正知正念,那隨時隨地所有一切生 理的動作都是跟道相應。只要我們有正知正念, 真正心跟道相應了,雖然我們的動作、行住坐 臥當中,也都是時時刻刻在行道。所以禪宗有 一句話「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然後「十字街頭好參禪」。 就是說,你這顆心正知正念,念頭來了, 知道;念頭產生,知道;念頭變化,知道;念 頭消滅,知道。我們不可能把這個念頭壓制不 讓它有念頭,那不行。 而我們世間的人是這樣子:念頭來了,我 們就跟隨念頭去做事情。起心動念來了,我們 就按照這個念頭的指示去做事,忙得不亦樂乎; 這個不叫做修行。世間人有一句話說:「隨著 感覺走」,你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受、你 有什麼心念,就隨心所欲的去做,你以為這樣 四十二章經講記------416
很好,不見得。還說「這最合乎本性」,事實 上,我們有很多本性是不對的。 舉個例子來講,小孩子的本性是他隨時都 可以尿尿,就尿在褲子,這不是本性嗎?那我 們做父母的訓練他,說你要蹲在小馬桶前尿。 然後他變成習慣了,習慣變成自然,他以後就 不會尿在褲子裡面了。這也是改變他的本性。 我們本性裡面有些是錯誤的,不見得是正 確。譬如肚子餓了就想吃,就大吃大喝,我們 的本性是想吃到飽吃到脹,但是,當我們吃到 十分飽,吃太多太多量,對我們的五臟六腑是 很大很大的傷害。那我們是理性的動物,我們 知道吃七分飽身體會健康,是不是我們馬上就 改正這個行為,行為改變以後就變成習慣了。 說來慚愧,我到現在六十幾歲,才把這個 習慣改掉。以前吃東西非要吃到有點飽脹才有 吃的感覺,現在我發現這個不對,七分飽馬上 結束。過去還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在寺廟裡面 如果有剩菜的話,廚房很麻煩很難處理,於是 你分一點我分一點,大家分一點,「吃空空好 四十二章經講記------417
年冬」,大家硬是把它吃光光,這個行為好不 好?不對,要吃七分飽。 我們的本心本性是想多吃一點,但是,我 發現我們吃東西只是貪圖那種感覺而己,不是 我們生理真正的需要,那是一種滿足欲望,不 是滿足我們生理的需求。所以說,我們老是去 滿足欲望的時候,身體受到傷害,心理也受傷 害了。 如果我們說很隨性,那是你已經把那些壞 習慣、壞毛病改掉以後,那種好的習慣、好的 習性你去隨性,那我贊成。比如,我們己經知 道七分飽就好了,那變成習慣以後,你吃到再 怎麼好吃的東西,你已經七分飽了,營養夠了, 你隨性,你不再貪吃了。 所以談修行,就是控制我們自己的心念, 保持正知正念,隨時隨地自己的心念起來了, 能夠清楚知道,「以智導情」,以智慧來引導 我們的感情,以智慧來引導我們的行為,那就 叫做修行。然後,念頭來知道,念頭消滅知道, 念頭變化也知道,要做到這樣子。念頭來知道, 四十二章經講記------418
感受產生也知道,這個行為跟著我們的正知正 念,那就叫修行了。 所以談到修行的話,我用三個字,叫做 「慢半拍」。就是說心念來的時候,你不要馬 上就隨這個念頭馬上就去做。你不去思考它的 好壞利弊,那這個太急了。念頭來了,我知道, 然後我知道這個念頭好的,我按照這個好的方 法去做,慢半拍,這叫修行。 也就是說,色受想行識,在我們的「受」 去感受的時候,然後受和「想」「行」這之間 我們把它分開,那就叫做修行。一般人是感受 一產生,馬上就直接的反應,那這個反應有的 時候是對,有的時候是不對。那我們現在學習, 感「受」產生的當下一剎那,了了分明,然後 我們採取正確的反應,那是修行的開始。養成 這個習慣,在佛經裡面就叫做「以智導情」, 用智慧來引導我們的感情。一般人是感情衝動, 感情行事,就是情緒化的,那不好。應當是理 智當中充滿了感情,感情當中充滿著理智,水 火相濟,這是我們修道的一個目標。不要說我 四十二章經講記------419
一切都是隨性而行,起心動念馬上就做,莽莽 撞撞的,這都沒有什麼好結果。 所以「心道若行,何用行道」,意思就是 說,如果是真正會修行的人,他從這個根本處 ——心念的起心動念去下工夫,任何一種儀式 都是合乎道。如果你不從根本的起心動念處去 下工夫,即使有外在的形式,也沒有多大的受 用。重視內心的根本,從起心動念處來下工夫, 這才是最根本的修行。
四十二章經講記------420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 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 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我們這個世界叫做有情的世界,叫做「欲 界」;脫離欲界,來到禪定的世界,就叫「色 界」;再再更高深的,叫做「無色界」;這就 是「三界」。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情欲的世界,而在所 有情欲當中,最重最重的就是男女的情欲。透 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我們的四周隨時隨地 都會讓我們的心去黏住的,都叫做「欲」。 這裡怎麼形容呢?就像在爛泥巴當中是很 危險的,要從爛泥巴當中爬起來真的很困難。 尤其是一隻牛牠拉了很重很重的車,有幾百公 斤的負擔,然後走在有爛泥巴的地方,牛己經 很累很累了,這時候牛很專心一意的,不敢東 看看西看看,就這樣專注的一步一腳印,直到 「出離淤泥,乃可蘇息」。這是一個譬喻,譬
四十二章經講記------421
喻修道的一個心路歷程。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面,修道當中最難克服 的是什麼?請問財色名食睡,哪一個最難克服? 睡,睡覺最難克服。為什麼?因為睡覺不必二 個、三個、四個人,一個人就可以睡。其次, 睡覺我們不會感覺是罪惡。第三,睡覺不必花 錢,你好睡的時候,躺下去地上也可以睡啊。 像我們當兵,墳墓也照樣睡,跟死人睡在 一起都可以。當兵的時候真的是跟死人睡在一 起都可以,因為沒有地方睡,就睡墳墓。甚至 手拉著手,一面走路還可以睡覺。我真的有經 驗過這種情形,真的愛睏,走路也可以睡覺。 在我的閉關的時候,最難克服的一關也是 睡關,睡眠一來,真的是沒有辦法。所以我的 經驗是這樣子:該睡還是要睡,晚上十一點以 後絕對是睡覺了。十點就準備要好好的養息, 到十一點絕對是睡,然後三四點爬起來,養成 這個習慣是最好的。 曾經我為了克服這個睡眠,我試試看不睡 覺的情況會怎樣,就晚上不睡覺,第二天眼圈 四十二章經講記------422
發黑,頭暈暈的不能讀書。我記得那個晚上不 睡覺,怎麼樣去克服它呢?就站著走路,一直 走一直走,走到最後還是想睡,怎麼辦呢?冷 水洗臉;冷水洗臉,還是想睡,就用手指甲去 掐眼皮,捏它;還是不行,還是想睡,那只好 走路。 在「一行三昧」裡面,有一種修行方法, 他就是不坐不睡,就這麼走,一直走,走九十 天。我有遇到這種人,真的他們意念很強,我 沒有辦法。他再怎麼樣睡,他就是站著,一步 一步走,那一步好像幾千斤重。當你想睡的時 候,那個腳步真的是提不起來,很重很重的。 然後那個腳會腫起來,要克服腳腫。你繼續再 走,走走走,這個腳腫起來,你繼續再走,它 慢慢就會消退。你這麼走這麼走,走九十天, 不睡。當然他還是會有想睡的時候,就站著打 一個睏,馬上再走,就是不坐下來;叫做「一 行三昧」。我沒有修過這個,我只是看過出家 同道修過這種,很難得。 我認為修道裡面最難克服的欲望,就是財 四十二章經講記------423
色名食睡五欲當中的第五個:睡。就像刀,一 把刀有刀鋒還有刀背,刀背比較厚,刀鋒尖尖 的,很利,可以割東西。財色名食睡,容易斷 的是財跟色,因為財跟色是涉及到別人,涉及 到雙方面的事情 。財,你要從別人那裡把他 的錢賺過來,那不是這麼簡單,而且涉及到道 德風俗法律。色,男女的這個問題也是一樣, 涉及到兩個人。名,也是涉及到別人,而且名 比較空洞,還好斷。 最難斷的就是吃跟睡。吃,你們會不會覺 得罪惡?吃就吃嘛,每一個人都要吃,佛經裡 面不是說「一切眾生依食而住」。所以吃跟睡 是最難斷的。但是,如果我們懂得飲食之道, 節制它;睡也是如此,吃跟睡都適度的去調和, 對身體的健康有幫助,對修行也有幫助。 在修道的過程,就像牛拉著很重的車子走 在淤泥當中,又很累很累的,「疲極不敢左右 顧視」,要「出離淤泥,乃可蘇息」,直到遠 離淤泥的時候,這個牛才喘一口氣。那麼,我 們修行人自己要問自己,我們對財色名食睡五 四十二章經講記------424
欲是不是了了呢?不要以為說我修行有一點境 界了,我修到很高明了,那不對的。 自己可以檢討,利用五欲來檢討自己修行 得高明不高明,如果是真的對五欲不受影響、 不受牽掛、不受執著、不被它黏住,這個時候 你好睡就好好睡吧!好吃好睡的,沒有問題了; 因為你己經清楚了,那時候你愛怎麼吃、愛怎 麼睡,沒有關係了。其實,那個時候你也不會 想睡,也不會貪吃了。 從佛經裡面可以看到佛是斷了睡眠,佛己 經沒有睡眠的欲望。至於前面那些財色名食都 不用講了,最難斷最難斷的睡眠欲望都斷掉了。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不睡眠可以活著,很難想 像。因為在睡覺當中,我們的意識是胡思亂想 的,我們在清醒中是比較容易正確的思路。佛 斷了一切的執著,不被一切黏著,他沒有睡覺, 這個我們很難想像。 比如,有些人抽菸,我們說「你身上有這 個菸的味道很濃」。他說:「我喜歡抽菸」。 我們說:「菸這麼糟糕。」他會這麼講:「你 四十二章經講記------425
不抽菸,你不知道抽菸的味道。」所以我們有 睡眠的人會覺得沒有睡眠的人那簡直是莫名奇 妙,無法想像。我曾經看到報紙上寫,有一個 教授好像幾個月都沒有睡覺,他可以不睡覺, 結果他去檢查,身體也沒有病。現在他好了, 他也能睡了,而且記憶力增強,這是非常非常 特殊的例子。 但是,我認為我們修道不要以不睡覺為目 標,我們適度的睡覺,譬如說本來睡八小時, 我們把它減到七個小時,如果七個小時再縮短 變成六小時,是不是一天當中你就多活一個小 時、有意義的一個小時。很多出家人我問他說: 「你一天休息幾個小時?」大部分都是五小時、 六小時,有一位法師說四個小時。還有一位妙 蓮老和尚閉關三十年,他說一天睡兩個小時就 夠了。為什麼?沒有妄念,他在法喜當中,不 會想吃不會想睡。 我個人有這種體驗,當讀書讀經讀到法喜 充滿的時候,不會想吃東西,也不會肚子餓, 也不會想睡覺,叫做法喜。得到法喜的人必定 四十二章經講記------426
有這個現象:不吃不喝不睡。但是都是短暫的, 又念頭來的時候,想吃想喝想睡又來了,所以 這個法喜不能始終保持。 這個地方就是讓我們了解,在我們修道的 過程有這個障礙,就是五欲,那我們了解五欲 是一個障道法,所以沙門應當怎麼樣子的? 「當觀情欲,甚於淤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 比淤泥、比爛泥巴更嚴重,那「直心念道,可 免苦矣」,就不受五欲來拘束我們的身心了。 如果我們只是隨著我們的本性,想吃就吃,想 喝就喝,想睡就睡,那不行的。禪宗說:「睏 來眠,飢來吃」,那我就學禪和子,想睡就睡, 想吃就吃?它不是這個意思哦,吃睡還是要有 節制。 講到睡覺,記得以前我有特別講過了,如 果我們一天到晚睡 覺,不但會笨,還會中風, 這是醫學上的報導。一個人如果每天睡覺超過 八個小時九個小時以上,你養成這個壞習慣的 話,老年得中風的機會非常的大,所以不要有 事沒事就這麼睡,猛睡覺,這個不好。據科學 四十二章經講記------427
上的研究,世界上長壽的人他的睡眠時間是七 個小時,就是長壽健康的人他的睡眠時間不是 我們一般講的八小時,是七 小時,這個值得 我們注意。一般都說七個小時睡覺,七個小時 工作,七個小時怎麼樣子,這個要稍微修正一 下。
四十二章經講記------428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 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 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 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 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 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 時木。 這是四十二章經最後一章了,是值得我們 注意、非常重要的一些思想。 我們常常說人生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貧 富貴賤這個差距太大太大了,高低美醜的差別 太大太大了。在我們的心境裡面,我們看到的 世界是千差萬別;就在這些差別當中,我們產 生了愛憎取捨。 這個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世界,讓我們 看得眼花撩亂。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智慧,所 以我們被這個差別相迷惑了,被蒙騙了,我們 受到一切境界左右了,弄得我們心性不安、苦
四十二章經講記------429
惱。這叫眾生相,眾生的毛病就是這樣子的。 佛陀說,依他的觀點來看,一切一切是平 等平等,如如平等。怎麼樣是平等法呢?下面 有許許多多的譬喻。 第一個,「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 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早上一大早起來,光線 從窗戶射進來,本來我們把房間的燈關掉,房 間暗暗的,現在太陽出來了,我們把棉被甩一 甩,折一折,你注意一下,是不是有那個塵埃? 光線從窗戶的空隙射進來,我們看到那個塵埃 就這麼東飄西飄,有時你會不敢呼吸,有沒有 這種感覺?這麼多塵埃,好多好多灰塵,有些 是一絲一絲的,像我們衣服掉的屑。你會覺得 不得了,這麼多東西吸進去怎麼辦?沒關係, 我們有鼻孔有鼻毛、有鼻涕,可以把它黏住過 濾,所以對肺沒關係。 灰塵在光線中飄動,它一飄,飄到哪個地 方,我們看不到了。就這樣一剎那,一陣風這 麼一吹,塵埃飄走,看不到了。又換另外的灰 塵飄過來,被這個光線一照,我們看到清清楚 四十二章經講記------430
楚。這是形容無常快速的遷變。 佛陀說,這種高官祿位,甚至是當皇帝, 對佛來講就像過隙塵,因為佛陀以無常眼光來 看,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我們給它一個假名: 「國王」「總統」「總理」「院長」....,過一 陣子大家也忘記他的名字了。請問過去行政院 長是誰?再以前呢?再再以前呢?請問以前財 政部長是誰呢?你看看,多少過去的風雲人物 好像過眼煙塵,短暫的,我們現在回想不起來。 有句話說:「上台看機會,下台看智慧」, 上台的話要看機會,機會要看創造,時勢創造 英雄,有人把握這次機會,他風光一時。問題 是你下台的時候,是不是能夠風風光光的下台, 這是很大的學問。 請問各位,我們現在是不是上台?我們也 是上台。我們前輩子的業力,我們自我選擇投 胎到人道;我們造了一些善業,所以這是機會。 然後有一天我們要離開世間,下台就要看智慧 了。我們要下台的那一天,誰來幫助你?只有 你的智慧幫助你。你這一生當中,你的善心善 四十二章經講記------431
行、你的善言善語、你的智慧、你的體悟、你 的心性是不是安定下來、你是不是對人生體悟 到無常無我、空緣起如幻,如果有的話,我們 就不會害怕,就能坦然接受面對,這個時候下 台就看智慧了。一個生一個死,都是我們自己 去選擇;痛苦快樂也都是我們的選擇。 佛陀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所以他不會把 他的生命用來追求高官祿位、追求帝王之位, 他選擇覺悟,這是他第一個選擇。生命的定位, 他定位在什麼呢?帶領眾生走向覺悟的生命, 所以他拋棄王位。 第二個「視金玉之寶如瓦礫」,這是講平 等。對我們一般人來講,金銀珠寶是很寶貴的 東西,石頭、泥沙、瓦礫則是沒有價值的,不 過這也看是在什麼地方來說了。 有一個故事讓各位提神。這次美國水災很 嚴重,叫做卡翠娜颱風,露易斯安娜洲大水災, 前兩天泡在水裡,很可憐。故事說,有一次水 災,一個有錢人就抱著黃金跑到樹上,那麼有 一個農人也抱著一袋蕃薯爬到樹上,兩個人攀 四十二章經講記------432
在兩棵樹上,這兩棵樹很靠近。 水一直漲一直漲,農人悠哉悠哉的,他想 「再怎麼樣,我有一袋蕃薯,我慢慢啃這個蕃 薯的話,十天八天不會死。」 這個有錢人他有黃金,就說:「我一塊黃 金換你一條蕃薯好不好?」你們說好不好?當 然好啊!農人就拿一個蕃薯換一塊黃金,他想 「我這一輩子沒有碰過黃金,拿在手裡非常重、 非常好、非常舒服」。 那個有錢人看這個水位還不會這麼快就退, 他又拿一塊黃金,說:「我再用一塊黃金跟你 換一塊番薯好不好?」好啊!就這麼一塊黃金 換一塊蕃薯,農人很高興,把所有的蕃薯都去 換那些黃金了。那個有錢人把所有的黃金交給 他,空空如也,就是換成一袋蕃薯。 這時候水位不退,農人心裡就急了。他說: 「我現在二塊黃金跟你換一條蕃薯。」「不 要。」「那三塊黃金跟你換一條蕃薯。」「不 要就是不要,絕對不要。」農人肚子餓得沒辦 法,就說:「我所有的黃金還給你,你一條蕃 四十二章經講記------433
薯給我。」他說:「不行就是不行。」 所以說,在什麼時空當中,哪一個東西最 重要,哪一個東西最寶貴,沒有一定。肚子餓 的時候,蕃薯最重要;水退了以後,黃金比蕃 薯重要。你衣服破了,請問衣服破了能用黃金 去補嗎?不行,針線最重要。現在不小心碰到 杯子,杯子的水傾倒在桌子上了,這時候最重 要的是抹布,趕快拿抹布把它擦一擦。 從這樣看,一切萬物都有它的作用,在不 同的時空當中,有些在那個時空當中顯出非常 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時它就是最寶貴的。所以 從作用來看,萬物是平等的。 當礦坑出事的時候,最寶貴的是空氣,是 不是!再多的金銀珠寶,對挖煤礦的人來講, 他最重要的是要有空氣。所以佛陀說視金玉之 寶如瓦礫,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 再看「視紈素之服如敝帛」。這裡講到我 們世間的人著重外表服裝裝飾,但是在佛看起 來,「視紈素之服如敝帛」,這麼高貴莊嚴漂 亮的衣服,就跟即將丟掉的破布是一樣的,平 四十二章經講記------434
等的,平等一如。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這是大小平等。 在我們不平等的心境裡面,有大小的差別,但 是在佛來看,什麼大?什麼是小?都是平等一 如。大千世界像一棵樹的種子、訶子,很小很 小的,在聖者的心境裡面沒有什麼大小的差別。 「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聽說阿耨池 水流出來的水吃了會長命百壽,但是以聖者來 看,它跟那個塗腳的油一樣。因為印度很熱, 腳會裂開,所以印度人會供養出家人那個油去 塗腳,讓它不會裂,那塗腳的油看起來就是不 很貴的。佛說,一般人以為阿耨池水是長命百 歲的水,吃了會開智慧的水,但是在佛陀來看, 跟塗足油差不了多少 。這是貴賤平等。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種種的方便法 門是暫時的運用,不要把它當作是根本的佛法, 就像是變化的一個寶物,是不實在的。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金帛,我們晚 上做夢夢到這個金條;不要說晚上,白天也可 以看到,如果是貧血的人他蹲下去又站起來, 四十二章經講記------435
就「滿天是金條,要抓沒半條」。 我曾經夢到黃金,但是我夢到黃金是寫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 薩」十八個字,我夢到這個東西。不是一塊一 塊的黃金,是看到空中有十八個字「南無大方 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 也有一個牧師夢到黃金,這個黃金寫什麼 呢?寫 Buddha。他去問人家,人家告訴他這 個是佛陀。後來這個牧師他出家了。在非州有 這麼一個故事。 「視佛道如眼前華」:我們說修佛道,其 實這個佛道是一個方便,跟眼前花是一樣的。 「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 我們以為迷跟悟是差別的,但是在佛的境界裡 面,迷也是不可得,悟也是不可得,迷悟都是 不可得。 「視倒正如六龍舞」:六條龍在舞的時候, 令人眼花瞭亂。我們看到世界的一切一切,就 像這六龍舞,沒有根本實在的。 「視平等地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四十二章經講記------436
就是說在聖者的心境裡面,一切都是平等一如, 沒有差別,所以他沒有什麼愛憎取捨,他時時 就是住在覺性當中,這是聖者的境界。解脫的 境界是這個樣子的:平等的、光明的、喜悅的、 自在的。也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這個境界, 就在現實人生當中實現。 所以「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個字「行」,歡喜奉行的這 個「行」——修學佛法不是語言的、哲理的探 討,而是生命的實踐。 這是講到《四十二章經》,作為大家一個 參考。下一次的演講題目是《八大人覺經》, 這部經非常短,但是非常精要,很值得我們探 討的一部經。
四十二章經講記------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