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不論是產品設計、空間設計或是 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活動的過程必須是由一系列的策略所構成, 依循此策略來發展出一個視覺創作的結果,因此視覺設計的策略執行必須 是科學性的,並經由客觀分析研究來評估每個階段的可行性。 正確的設計流程,能使主觀性的影響和猜測的風險降到最低,因 此在創意發想的過程中,除了以創造性的「發散思考模式」(Divergent Thinking)來尋找所有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外,最後更需要佐以以「收斂思考 模式」(Convergent Thinking)的擬定一個合乎理性客觀而有效率分析評估系 統。 從 1964 年羅蘭·巴特提出圖像修辭的雛形開始,以語言修辭的概念來 探討視覺傳達逐漸被學界所重視;在設計實務上,隨著二戰之後工商業的 復甦,視覺修辭更成為視傳媒體構思創意、提高廣告達成率的不二法門。 筆者在從事設計創作時發現,原屬於語言學門的修辭,正可以提供做為視 覺設計活動程序中一個合乎邏輯思考的方向,雖然修辭學 (Rhetoric) 原是始 於語言修辭的學問,用來研究如何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若將 其思考模式套用在創意思考的過程中,可有效提高視覺語言表達的效果, 是一種達成視覺溝通有效率的手段及模式。 本創作報告匯集相關學理,探討視覺傳達的原理、視覺修辭再設計程 序上的運用,最後並以式樣分析(Style Study)作為探討過去五年來個人代 表作品創作形式風格的架構基礎,分別分析十五件代表作品的形式、技法 與意涵,創作時最直接的主觀反應與客觀經驗,探究在設計創作過程中各 層面的視覺修辭思考模式。
關鍵詞:修辭學、視覺修辭、式樣分析
Abstract Design is a kind of “purposeful creation”, whether it’s product design, space design or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Proces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must be constituted by a series of strategies, which act as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a visual creation. Therefore, execution of visual design strategy must be scientific and feasibility of each stage should be evaluated by objec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Correct design processes can minimize influences of subjectivity and risks of surmise. During process of creativity generation, in addition to creative “Divergent Thinking” used for finding out possi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Convergent Thinking” is also needed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objective and efficien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ystem. Roland Barthes proposed a prototype of “The Rhetoric of the Image” in 1964; hereafter, using concept of language rhetoric to discuss visu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valued by academic world. In terms of design practice, along with revival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fter World War II, visual rhetoric has become the key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media to conceive creativity and enhance advertisement realization rate.Rhetoric, supposed to be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rhetoric, is a kind of artistic technique studying how to strengthen effects of words and sentences so as to enhance effect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it is a means and mod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rhetoric originally classified into language science can provide a logic direction for procedures of visual design activity. Therefore, the present creation report adopts “visual rhetoric” and “creativity communication” as the topic, and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s “visu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r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s”, “application of visual rhetoric into design procedures”, “rhetoric orientation and match”, forms of creation, and relevant techniques, which are used as creation theory basi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 also summarize my personal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recent five years, and analyze and verify these works with the framework support of related theories. This creation report uses style study as the framework basis for investigating into forms and styles of creation.
Keyword : Rhetoric, Visual Rhetoric , Style Study
修辭 創意 視覺修辭與創意傳達◆設計作品暨創作報告
目次
壹、緒論 貳、相關學理探討
8 10
一、視覺傳達之原理
11
二、認知與傳達效果
13
三、視覺修辭與修辭格
14
四、修辭在設計程序上的運用
17
五、修辭格定位與配對
19
叁、創作形式與技法
22
一、極簡主義
23
二、剪影風格
24
肆、創作作品解說與分析 伍、結語
26 74
■ 參考書目
77
■ 附錄
79
表目錄 表 1-1 表 2-1 表 2-2 表 2-3
創作研究流程圖.........................................................................8 修辭格偏離程度表.................................................................20 視覺修辭的架構......................................................................20 十字型視覺修辭形象尺度關係圖...................................21
圖目錄 圖 3-1 Victory, Shigeo Fukuda, 1989 ..........................................23 圖 3-2 Private Exhibition.Shigeo Fukuda. 1981 .....................23 圖 3-3 漢朝的銅彫狩獵圖.................................................................24 圖 3-4 1927 年戈公振訪法歸來所攜回的剪影藝術側寫..24 圖 3-5 2006 年 NOKIA 傾慕系列廣告.........................................25 圖 3-6 台灣魅力篇................................................................................25 圖 3-7 對話篇..........................................................................................25
壹、緒論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6
壹、緒論 一、創作研究動機與背景 個人從業界進入教育界迄今五年,過去在業界十多年主要也是從事 設計實務的工作,包含廣告、出版、媒體、公關等與視覺相關的案例多 有接觸。身處設計戰場的前線,在時間、預算、載體等因素的限制下, 經常創意的發展模式是直線性的,憑的是視野與經驗的累積來做決策與 評估判斷,而非基於縝密的多元思考,而結案後評估其效果卻也中規中 矩。此現象在業界十分普遍,在現實因素掛帥的節奏下也視之為正常。 進入教育界後,陸續接觸到各種研究進修的機會,這時回過頭來觀 察自己過去在業界實務的設計作品與創意思考模式,發現其實許多理所 當然且有效的慣用操作手法,原來都可以被歸納到學術界所整理出來的 學理之中,再次體會到科學性設計方法的魅力,進而開始有意識的嘗試 將各種設計理論結合在設計創作之中。「視覺修辭」是在學校教授「海 報設計」、「廣告設計」、「廣告行銷與策略」等課程時所列入的重點 單元,指導學生以修辭學的邏輯思考來定位創作的方向,作為預測評估 創作效果的依據,讓設計創作程序在理論的支撐下行雲流水,創意靈感 得以源源不斷。
二、創作目的 人類溝通的途徑,除了言辭之外,仍有一大部分是依賴各種的視覺 圖像來傳達資訊。視覺語言,是一種很微妙的語言,存在著語氣和風格 的豐富變化。在以目的為導向的溝通過程中,視覺語言產生的作用甚至 超過了文字語言,視覺所接收的資訊最為迅速,所佔的比例也最大。視 覺設計從吸引注意、假裝溝通到說服觀眾,關鍵在於打動人心,而其手 段就必須依賴說服的技巧。這時候原屬於語言學門的修辭,正可以提供 做為視覺設計活動程序中一個和呼邏輯思考的方向。 修辭學 (Rhetoric) 原是語言修辭的學問,研究如何增強言辭或文句效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果的藝術手法,以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是達成有效溝通的手段及模式。
7
從 1964 年羅蘭·巴特提出圖像修辭的雛形開始,以語言修辭的概念來探 討視覺傳達逐漸被學界所重視;在設計實務上,隨著二戰之後工商業的 復甦,視覺修辭更成為視傳媒體構思創意、提高廣告達成率的不二法門。 因此本創作報告以「視覺修辭」與「創意傳達」為主題,分別探討「視 覺傳達原理」、「認知與傳達效果」、「視覺修辭在設計程序上的應用」、 「修辭格定位配對」以及創作形式與相關技法,作為設計創作時的學理 依據與探討的方向。
創作方法與步驟 本創作報告以視覺修辭作為創作發想、表現技法與形式鋪排的思考 模式,實際應用在近年所創作與實務作品上,試圖借由視覺修辭的思考 邏輯,精準定位視覺傳達對象,最後達成有效傳達設計任務的目的。 創作研究動機與背景 創作研究方法與步驟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
視覺傳達之原理 認知與傳達效果
相關學理探討
視覺修辭與修辭格 修辭在設計程序上的運用 修辭格定位與配對
極簡主義
創作形式與技法
剪影風格 創作作品解說與分析 形式層次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8
技法層次
結論與建議 表 1-1 創作研究流程圖
意涵層次
創作報告以式樣分析(Style Study)為探討創作形式風格的架構基礎。 式樣分析是一種作品形式、技法與意涵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種創造作品 時的設計方法。式樣分析主要是把握最直接的反應開始,逐漸接受主觀 以外的客觀經驗,探知對設計作品可能的反應。式樣分析共有三個分析 的層次或階段,每個分析的層次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的對象: 第一層次:形而下的層次,創作者個人直覺所感覺的體驗與判斷。 第二層次: 形而中的層次。經由拆解、組合作品,客觀的分析作品 的構成元素。 第三層次:解讀作品象徵的意義與設計技法,利用視覺修辭的觀點 來解析創作過程的各階段。
創作研究範圍與限制 此設計創作報告整理個人近五年的主要代表作品,列舉的業界實務 案例與參與展出的代表作品共十五系列來進行解析,包括︰實際參與之 活動視覺規劃、海報創作展演、與業界出版編輯作品…等,期望在相關 學理的架構支撐下作出分析與印證。 希望透過此次設計創作報告的整理,能釐清過去個人創作思維模式, 讓未來持續創作的創意思考方向更具清晰性、條理性與科學性;也希望 此次報告所整理的心得與經驗,能在往後的設計教學課程上分享予學生 後進。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9
貳、相關學理探討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10
貳、相關學理探討 所謂設計,即「以假定之觀念及思維先行處理後,透過某種表述方 法,訂定其擬施行之策略」,通常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活動。 簡言之,設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不論是產品設計、空間 設計或是視覺傳達設計。現代主義「設計的目的是溝通」這種實用功能 主義的取向,雖說是包浩斯 (Bauhaus) 傳統「形式追隨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思維下的產物,但也被提倡多元價值的後現代主義所包容, 因此目的性與功能性在後現代設計思維裡依然是「必要非充分條件」。 視覺設計是這些策劃採取的一種形式,視覺設計以視覺元素來傳播設 想和計劃,用文字和圖形把信息傳達給指定受眾,通過這些視覺元素 了解設計者的設想和計劃。既然視覺傳達以「溝通 (Communication)—說 服 (persuase)」做為其終極目標,在創意設計的活動過程就必須有計畫的 規劃、設想達成目標的有效策略。茲就與個人設計創作相關之「視覺傳 達」、「視覺修辭」、「修辭定位」等學理做如下之探討 :
一、視覺傳達之原理 「傳達」是人們生活中與他人交換或獲取資訊的行為,傳達的方法 主要又分為「有語言傳達」與「非語言傳達」兩大類,其中非語言傳達 乃不透過語言作為傳遞的方式,而由視覺、觸覺或聽覺的路徑的傳達, 其中又以視覺所接收的資訊最為迅速,所佔的比例也最大。費索爾(M. Fessel)曾提出「人類資訊的百分之六十五是來自眼睛、百分之二十五是 來自耳朵、其餘百分之十是來自其他的感覺器官」,認為視覺性資訊最 廣泛也最迅速,其傳達功能優於其他類型來源的資訊。 圖像傳播 (image communication) 是一種具有視覺符號特徵的非語文傳 播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形態。視覺傳達設計以視覺語言進行傳遞信息 和表達觀點,運用視覺符號(Symbol)或記號(Sing)為媒介,將「聽的 傳達」轉變為「看的傳達」,以單向傳播來模擬雙向溝通。這是人類傳 達訊息最常使用的途徑,為了達成傳達的目的,設計者必須擬定策略,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透過造型、色彩、材質等視覺要素的排列組合,使要傳達的目標群眾產
11
生注意、引發興趣、形成記憶,進而改變閱聽眾的觀感、態度、價值觀 與決策行為。 設計是有一定目的、方法和程序將構想具體實現的活動過程,而「視 覺傳達設計」就是一種處理視覺訊息之傳遞或溝通的設計,它藉由圖案、 色彩和訊息的傳達,使人產生一定的知覺感受讓人領略到設計的成果(林 崇宏 ,2003),所以說視覺傳達設計是讓觀者用眼睛看、用視覺領略的設 計。陳俊宏教授在《視覺傳達設計概論》的序中建議將「視覺傳達設計」 這名詞拆成「視覺-傳達-設計」來理解,它是一種屬於視覺性的、跟 傳達有關的設計。傳達一詞有傳播、通知、聯絡、交流、溝通…等等的 意思,亦即是將資訊轉換成視覺性符碼,以利傳達給受訊者,並和受訊 者產生溝通的設計,它具備有發訊者、符號、受訊者構成的傳達結構, 缺一就無法成立的傳播模式(陳俊宏、楊東民 ,1998)。因此,「視覺傳 達設計」是透過視覺形式來進行訊息交流的設計。 楊裕富教授在《創意思境》一書中指出,視覺傳達設計的演變過程 從早期屬於告知功能的單向傳播,演進到今天轉變為勸進的功能,也就 是具虛擬說服的勸進方式,意圖透過視覺媒材的設計,藉以傳遞訊息達 到進行溝通、說服的目的(楊裕富,1999)。所以「溝通」是視覺傳達 設計的基本目的,最後的任務是意圖透過視覺表達的形式進行「說服」 的目的。 為了有效率的達成「說服」的目的,傳達者 (communicator) 需先對三 個基本設計元素做充分的理解: 1. 目標受眾—就是設定為將要接收訊息的人。設計者要先研究分析 他們的身分背景、心理層面、經驗與喜好、接收訊息的能力等。 2. 訊息目的—分析要表達或傳遞的訊息,定位訊息的屬性與發訊者 的終極目標。 3. 載體情境—在傳達的過程中會有訊息之外不相關的訊息稱之為「噪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12
音」或「干擾」,如何控制干擾乃設計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期能 減低干擾對傳達正確性與效率性的負面影響。
二、認知與傳達效果 影響視覺設計的傳達與認知有兩項因素,一為內容和形式之「物的 因素」,另 一為設計者與使用者之「人的因素」。設計的內容 ( 訊息、 意義…) 左右形式 ( 媒體、構成…) 的傳達方式,而形式表現也受內容的 影響。相對的,設計因設計者而具體化,也因使用者而被改變。故設計 者在決定設計的內容與形式之前,必須依據使用者的知覺、認知特性為 基礎考量創意表現,才能確保設計的傳達與認知一致,成為有效果的設 計。 要提升設計的傳達效果不只是探討理解程度的認知問題,而要探討 人們如何才能透過設計獲得心理上的共鳴及愉悅感(陳郁佳,2004)。 除了傳達過程中的噪音干擾外,影響人類對於視覺訊息解讀的心理認知, 更是左右視覺傳播成效的主要因素。設計者將意念轉變為符號,透過載 體傳送到訊息接收端,必須經過認知的解碼才能還原成意念,了解訊息 的全貌及意義。因此若要透過視覺傳達設計來溝通、說服,設計者必須 對人類閱讀認知的三個層次做通盤了解。 第一層閱讀: 屬於淺層的知覺性的,因為與週遭環境的差異而感受到客體的存在, 在此層次的閱讀屬於相對性的整體印象,在大腦中產生「識」或「不識」 的反應,由此判讀此視覺訊息是有意義或無意議的訊息,如果連第一層 閱讀都沒有達到,就會造成視而不見的結果。 第二層閱讀: 屬於認知的心理性的,經過判讀後的視覺訊息,與閱觀者存在的經 驗進行比對,產生認知、理解的作用,此層次的閱讀是觸發閱觀者態度 的主要層次,當認知、情感、意向三者趨於一致性的時候,則越能產生 「認同」的心理反應。 第三層閱讀: 屬於反思的辯證性的,觀者對視覺訊息意義的解讀,經過內心的反 思與辯證的過程產生「成義」的解釋,至此閱讀層,觀者已經為視覺訊 息下了明確的定義。(王桂沰,2005) 修辭本身即是一種巧妙偏離受訊者預期的表達形式,因著訊息產生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13
偏離的新奇感,引發受訓者的好奇與興趣,提高對訊息的涉入度。但是 訊息傳達方式若偏離受訊者的預期太多,反而會造成心理上的不一致導 致認知錯誤,因此操作修辭格做為設計創意之前,必須先對受訊者做精 準的背景分析定位,方能對訊息表達方式媒合視當的修辭格,進而達到 一個好的傳達效果。
三、視覺修辭與修辭格 傳播是以單向溝通來模擬雙向溝通,所以特別注重文字語言或是文 學的技巧。傳播是從表達到吸引注意,從吸引注意到假裝溝通,從假裝 溝通到說服,從說服到改變閱聽眾消費習慣的連續過程,而且這些連續 過程,往往要在一個鏡頭或一篇作品中完成,其中關鍵乃在於「如何打 動人心」或「如何說服,所以傳播特別注重說服的技巧 ( 楊裕富 ,1999)。 楊裕富教授在《創意思境》中提到的「打動人心的說服技巧」,就是指 修辭學 (Rhetoric)。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原是屬語言學的 範疇。修辭是研究如何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以提高語言表 達的效果。即如何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材料與表現手法,來恰 當地表達出思想、感情和所要傳達的內容。自有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 辭的需要。修辭修飾文章、語言,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加深別人的印象 和抒情效果。修辭能夠從各種角度反映客觀事物的屬性,產生聯繫,引 發人們的注意、想像、聯想、情感等心理活動,也能夠適應人們整齊、 變化、單純、繁雜、調和、對比、含蓄、鮮明等多方面美感要求。 修辭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 史。陳騤的《文則》和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分別是中西方修辭學的 開山之作。西方的修辭學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BC384 - BC322)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稱為修辭術或雄 辯術的演說技術,因此可說是今日口語傳播學的開山祖師。他的《修辭 學》是研究演講辯論與口語傳播學者必讀之經典。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14
《修辭的藝術》開宗明義的說,修辭為辯證法的相對物,即是說辯證方 法是找尋真理的要素,修辭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他認為,修辭術是就 「在任何特定的情況下發現所有可用的說服手段」( Rhetoric is "the faculty
of discovering in any particular case all of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是合 乎情理地,且令人信服的。修辭學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知識,也不是藝 術,而是一種技能,然而這種技能可以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亞里士多德 認為,演說風格必須是天造地設、恰到好處的。 古羅馬教育家昆提利安 (Quintilian) 在代表作《演說術原理》中提 到「修辭學的目標在於正確地理解和表達」。而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 1900) 也 在《 古 修 辭 學 描 述 》(Darstellung Der Antiken Rhetorik) 一書中提到,表達風格的三個必要條件是純正、明淨、得體。 得體的呈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語言,無過與不及、恰如其分的形容。 因此,「傳達效果」可以說是修辭唯一的指導原則,而「說服」則是修 辭最終的目的。 在中國,商周《易經》已提到「修辭立其誠」的說法;先秦時代也 有關於修辭如莊子寓言的零星言論;漢代學者歸納出《詩經》的賦、比、 興寫作法;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 (465 - ?) 的《文心雕龍》,是 首部「修辭」二字的意思和現代理解相同的作品;而宋代陳騤 (1128 - 1203) 的《文則》則可視為中國第一部修辭學的專著。 修辭學的功用在於創造優美生動的言辭,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 「修辭格」是人們在組織、調整、修飾語言,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過 程中長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特定方法、特定功能、為社會所公認, 符合一定類聚系統要求的言語模式。 修辭格 修辭的手法稱為修辭格 (Rhetoric) ,又稱辭格、辭式,是人們在組織、 調整、修飾語言,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過程中長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結 構、特定方法、特定功能、為社會所公認,符合一定類聚系統要求的言 語模式。每一種語言都有其修辭手段,不同語言的修辭格也分別具有不 同的民族特點。陳望道(1891 - 1977)在《修辭學發凡》中列舉了 38 種修辭格,即材料上的辭格:比喻、借代、映襯、摹狀、雙關、引用、 仿擬、拈連、移就,共 9 種;意境上的辭格:比擬、諷喻、示現、呼告、 鋪張、倒反、婉曲、諱飾、設問、感嘆,共 10 種;詞語上的辭格:析字、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藏詞、飛白、鑲嵌、复疊、節縮、省略、警策、折繞、轉品、回文,共
15
11 種;章句上的辭格:反复、對偶、排比、層遞、錯綜、頂真、倒裝、 跳脫,共 8 種。每一種修辭格有它自己的特點,但修辭格之間又有共同 之處,而且修辭格之間還有交互作用。 廣義地說,修辭學是達成有效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的手段及 模式。最常見的溝通當然是言辭溝通。「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 式,可照著做而達到可預期目標的樣式,而「思維模式」是相對固定的 標準思考方式、方法或樣式。修辭式的思維模式,就是運用「修辭格」 來傳達客觀事物屬性的一種思維樣式,相同的思維模式亦可應用在視覺 傳達創作的設計構思方法上。 無可否認的,我們的日常溝通除了言辭之外,仍有一大部分是依賴 種種的視覺圖像。傳統的修辭學侷限在言辭修辭學 (verbal rhetoric) ,也就 是致力於有效言辭 (effective speech)。視覺傳達設計以視覺語言做為溝通的 工具,同樣是以有效傳達為目的,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和語言修辭有著相 同的目標方向。視覺設計也是在創造一種傳達的語言 ( 視覺語言 ),同樣 是為了有效的傳達,視覺傳達設計可以循著文字的修辭學的目標與角度 來操作。因此對應於言辭的修辭學,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也可歸納出一 套視覺修辭學 (visual rhetoric) 的原則與操作模式。 視覺修辭 Philips(2004)更明白指出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修辭討論主要聚焦在語 言領域,但是在二十世紀後半,由於溝通的方式漸漸改變,以視覺圖像 為主要的溝通方式逐漸成為主流且成為主要說服形式的來源,圖像修辭 的地位也逐漸被重視。 最早提出圖像修辭 (rhetoric of the image) 相關概念的是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980)和傑克斯·都蘭德。他們在分析平面廣告 的基礎上開創了「修辭格」這個理論領域 ( 劉祖斌 ,2007)。1964 年符號 學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首先提出圖像修辭 ((The hetoric of the image) 的相關概念。他認為修辭格可應用在不同對象上 ( 如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16
聲音、形象、手勢等 ),其形式可始終保持不變,因此圖像也可透過修辭 來分析。1964 年羅蘭·巴特在《Communications》期刊第四期《符號學專輯》
中所發表得論文中,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分析義大利 Panzani 麵條的平面廣 告,以知面和刺點兩個層次探討圖像的修辭手法,來進一步證明圖像的 確具有跟語言文字一樣的符號性格,他主張語言符號和圖像符號是兩種 不同的符號系統,但它們具有符號共有共通的東西,無論是語言符號還 是圖像符號領域都有自己的修辭。至於較完整的視覺修辭學概念,則在 次年由 Ulm 設計學院的柏斯普教授 (Gui Bonsiepe) 所提出。柏斯普認為所 有的視覺傳達內容,除了像火車時刻表之類的純信息設計 (pure information design) 外,都離不開修辭學的應用 (Bonsiepe,1965)。 在視覺設計的範疇裡,視覺圖像與文字都是傳達訊息的元素,兩種 因素相輔相成,方能創造有效率的溝通與說服效果。因此不僅語言文字 的元素需要運用修辭技術,視覺圖像也必須容融入修辭的概念。以平面 廣告為例,觀賞者的個人經驗或知識,是在解讀隱喻廣告的重要依據, 除了視覺圖像的載體隱喻之外,若能同時輔以隱喻標題的綴飾,會更容 易喚起消費者自我經驗的記憶,對於廣告溝通效果則有加分的作用 ( 楊 朝明、林品章 ,2007)。換言之,修辭在視覺傳達設計上的應用,就是將 修辭格轉化成為設計概念。 楊裕富在《後現代設計藝術》一書中也指出,後現代視覺傳達的風 貌屬於「多元」的概念,歸類後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可以分成十一種派別 風格。包括「復古風格」、「諷刺仿作風格」、「鄉土風格」、「高科 技風格、「意識形態風格」、「電腦疊紋風格」、「電腦數位風格」、「網 頁風格」、「攝影技巧與疊圖風格」、「文脈風格」、「敘事風格」(楊 裕富、林萬福 ,2002)。若以性質將其細分,其中「高科技風格」、「電 腦疊紋風格」、「電腦數位風格」、「網頁風格」、「攝影技巧」與「疊 圖風格」屬於表現形式,而「復古風格」、「諷刺仿作風格」、「鄉土 風格」、「文脈風格」、「敘事風格」、「意識形態風格」則屬於傳達 的思維模式,而此類後現代視覺傳達的思維模式策略,與視覺修辭的技 法正不謀而合。
四、修辭在設計程序上的運用 在設計程序中,先分析設計對象得屬性與目標受眾的接受程度,從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17
語言修辭中尋找出適合的修辭格,分別在設計的「創意發想」階段、「設 計表現」階段、「構成鋪排」階段,以目標族群最能接受的修辭格為設 計思考方式來進行設計。 1. 創意發想 此階段為視覺修辭在概念構思的應用,稱為概念修辭。透過意象屬 性的修辭對設計對象激發意象的聯想與類比,以導引設計概念的發展。 適用於視覺修辭的辭格有 : 比喻、比擬、象徵、借代、諷喻、示現和描摹。 2. 設計表現 此階段為視覺修辭在設計表現的應用,稱為圖像修辭。將腦中的創 意發想的概念,透過屬於語意表達的修辭技巧,將設計意象進一步做轉 化或結合,視覺化地呈現成為具體的圖像形式。適用的辭格有 : 委婉、 雙關、誇飾、倒反、對比和引用。 3. 構成鋪排 此階段為視覺修辭在構圖形式的應用,稱為技術修辭。包括形式安 排、表現技法、色彩配置、字體選擇等有關造形的編輯和完稿工作。適 用於此階段的辭格有 : 反復、排比、層遞、對偶、鑲嵌、回文。 這三個階段與楊裕富教授在《設計的文化基礎》書中所揭示的「文 化符碼解讀理論層次」大致吻合,這個理論層次區分為三層,可以用來 理解設計創作的方法,並可藉由文化符碼來解讀或分析設計創作,而此 三大層次的內依序為: 1. 策略層 形而上層次的思考活動,屬於「巧意」的層次,包括了設計作品的 說服層次與設計作品的說故事層次。 2. 意義層 形而中層次的人群相處與溝通互動的模式,屬於「表達」的層次。 3. 技術層 形而下層次,包括了設計作品的美感形式層次與設計作品創作媒材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18
感受層次,屬於「無意」的層次。
五、修辭格定位與配對 修辭最高指導原則以適應題旨情境為首要。語言文字的傳達以信、 達、雅為圭臬,視覺圖像的傳達則以真、善、美為準繩。真列為其首, 就是要準確無誤的傳達信息、忠實的表達情意。視覺修辭不只是形式化 的操作運用,更必須要符合內容要旨和需求,否則只是華巧的裝飾而已, 在創作之前要能了解設計創作類型的特性以及清楚目標對象是誰。 修辭最高指導原則以適應題旨情境為首要。語言文字的傳達以信、 達、雅為圭臬,視覺圖像的傳達則以真、善、美為準繩。真列為其首, 就是要準確無誤的傳達信息、忠實的表達情意。視覺修辭不只是形式化 的操作運用,更必須要符合內容要旨和需求,否則只是華巧的裝飾而已, 在創作之前要能了解設計創作類型的特性以及清楚目標對象是誰。 自亞里斯多德時期起,修辭學家便已創造出超過二百種不同的修辭 格 (Corbett, 1971)。一直以來,這些修辭格廣泛地被應用在演說、文學、 書寫等方面。McQuarrie 與 Mick(1996)將修辭學語法系統化之後予以分 類,根據修辭現象偏離程度和複雜程度來作為修辭格的分類指標,並將 修辭視為一組工具箱,其內分別有許多的工具 ( 修辭格 ) 可供運用,透 過這些類別的區隔,建構出修辭的架構。修辭格如何在視覺圖像中的使 用,則需要考慮受眾對修辭格的認知過程。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清楚的揭示修辭文學創作三大技巧分別為為比 喻、對比與生動。。「生動」是最大的原則與主幹,「比喻」和「對比」 則是二大方向的支幹,再由枝幹上分出更細的支幹。「比喻」建基於 「同」,歸在「比喻」的枝幹下的有象徵、借代、比擬、雙關、誇張等 修辭格;「對比」建基於「異」,歸在「對比」的枝幹下的有反諷、矛 盾語等修辭格。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比喻(scheme)和轉喻(trope)應是人類重 要的認知方式,是人們認識事物以及形成概念的兩大類型。McQuarrie & Mick(1996)以偏離的程度作為修辭格的分類指標,低偏離程度的是結 構比喻,這類修辭形式通常能形成一種有規律的變化原則。結構比喻可 再由複雜的程度再區分為高低兩種層次;而高偏離程度的是轉喻,這是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19
表 2-1 修辭格偏離程度表 McQuarrie & Mick(1996)
一種較不規律且無一定規律可循的修辭形式,其所套用的規則因情境或 收訊目標對象而異,轉喻也可以其複雜程度區分為低複雜程度和高複雜 程度兩種層次 ( 如表 2-1)。 除了在偏離程度上的差異,結構比喻和轉喻兩者認知的焦點也有所 異。結構比喻偏離的焦點在淺層或感官的視覺架構,屬第一層的知覺性 閱讀;而轉喻則是在意義面向,屬於第二、三層心理性語意面向的審思。 Philips & McQuarrie(2004)依照這兩種認知焦點層次的差異,透過 視覺架構(複雜性)和引發的意義運作(豐富性),將修辭應用於圖像, 將視覺修辭格劃分成九種不同的修辭格,建立出視覺修辭的架構。透過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20
表 2-2 視覺修辭的架構 Philips & McQuarrie(2004)
這兩個面向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九種不同類型的視覺修辭,也增加了視 覺修辭應用的廣度 ( 如表 2-2)。 修辭會因為傳達者對訊息涉入度的定位和對圖像的處理程度而影響 修辭的視覺效果。在理論上,當觀賞者接觸偏離程度較高且複雜程度較 高的修辭情境時,就需要引發更多的審思,此時涉入程度也就越高,當 涉入程度越高時,更能後引起後續的反應與說服的可能性。然而傳達的 對象十分廣泛,不同族群對於修辭格的認知的接受程度並不相同,因此 在設計活動的進行階段前,針對訊息的議題與目標族群進行精準定位及 分析是絕對必要的。認知程度的變項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收入、教 育程度、生活型態、心理區隔、行為區隔、文化差異等等,設計者必須 依照不同的設計議題與目標族群來配應不同的修辭模式。 人的大腦因著不同的客觀條件,對於訊息接受度有所不同。訊息有 如波的前進般傳達給接收者,猶如波長與振幅的相互關係。為了精準的 傳遞訊息,傳達者的創意必須是符合收訊者所能接受的頻率。 根據訊息涉入度的定位和對圖像的處理程度,利用複雜程度與偏離 程度兩組對立意象分別為 X 軸與 Y 軸,可畫分四個象限,歸納出十字型 視覺修辭形象尺度表,再利用「配對模式」加上「修辭」技巧的使用, 對於視覺傳達設計與設計目標得達成是有幫助 ( 如表 2-3)。
表 2-3 十字型視覺修辭形象尺度關係圖 ( 本創作報告整理 )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21
叁、創作形式與技法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22
一、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Minimalism)一詞首次出於於 1965 年 10 月,是由藝評家 芭芭拉.羅絲(Barbara Rose)於「美國藝術(Art in America)」雜誌上發表, 藉由將物象化約簡至現象學狀態,或化約至觀念的意圖。 極簡主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瑞士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 又可稱為「Minimal Art」,是一種對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極簡主義的 影響擴及文化藝術的各個範疇,在視覺方面,極簡主義主張藝術作品並 非作者自我抒發,在表現上採用簡單俐落的幾何造型或立方體,避免用 具體形像傳達意識的可能性,構圖上則採取重複或等份的規則手法布局; 在材料選擇方面則盡量減少加工,盡量採用原物來表現原始的質感。 在精神上極簡主義試圖彰顯現代人複雜內心對於簡單的期望,因此 要求設計應簡潔明快,線條上要力求俐落,色彩也從華麗轉變為低調的 優雅。這種形式上的極簡、客觀、抽象,以極少的設計元素掌控大尺度 的空間,代表著現代風格追求,將繁複之美與簡約之美完美地融合。 歸納在極簡主義定義下的作品風格,主要表現出造型簡化、色彩純 化、畫面簡潔、情緒抽離的特徵。簡言之,極簡主義可定義為,將所有 作品的顏色、形態、構成都還原為最原始的基調,以最小、最基本的幾 何形體、最精純無比的原色來佈局,其創作元素排斥任何形式的過度繁 圖 3-1 Victory, Shigeo Fukuda, 1989
複的裝飾,而是將線條及圖形等壓縮、簡化至最低限度,展現的只有基 本的外觀,透過造型更單純,顏色更飽和,畫面更純淨,而使得作品不 帶有個人的偏見與價值傾向。 主張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是 Ludwig Mies Vander Rohe 提出的設計理念, 極簡主義以其簡單的視覺語彙試圖回歸事物本質精神,呈現給觀賞者最 重要的內容,盡可能減少觀賞者去分心的干擾因素,使內容中脫穎而出, 成為唯一的焦點。極簡主義的精神展現在近代設計的各領域,在平面設 計上,日本當代視覺設計大師福田繁雄 (Shigeo Fukuda) 即是擅長以簡潔單 純和人性化的造型語彙語言來展現他的作品 ( 圖 1,2)。他使用最為簡練的 線、面構成與明快的色彩表現形式,捨棄一切沒有必要的視覺元素,使 作品呈現出簡潔又具有視覺引力的風格特性。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圖 3-2 Private Exhibition. Shigeo Fukuda. 1981
23
二、剪影風格 Silhouette style 個人發現在近期的設計創作中,也大量使用剪影技法做為創作元素。 其原因一方面拜現代科技進步之賜,得以快速以相機擷取數位影像;另 一方面也因為向量軟體提供了優渥的描繪輪廓的環境與套件技術,解決 的十多年前創作在技術上的問題。剪影設計,就是把複雜的物體簡化成 只保留單色形狀或線條的簡單設計,以簡潔輪廓及圖地關係使畫面形成 強烈對比所得到的一種創作形式。 追溯自從原始壁畫,人類一直以來不斷嘗試用最適切與快速的媒介 來溝通,在中國漢朝亦留下不少剪影圖樣表現的故事浮彫在土磚、青銅 杯等器物上 ( 圖 3-3)。從具象描繪到濃縮的符號表現,不只想要描述事 物的表徵,更嘗試著要傳達圖像中蘊含更深層的意義。剪影風格形式是 靠視覺經驗的累積而逐漸形成,將具象圖形去蕪存菁,只留下符合與觀 者共同經驗之辨識特徵,這是在視覺傳達上是極重要的形式與效果呈現。
圖 3-3 漢朝的銅彫狩獵圖。
剪影廣泛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從海報設計到視覺識別系統,成 為近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常見手法。 剪影之表現形式,是將具象圖像簡化為具有強烈特徵輪廓的視覺符 號,使之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深刻印象,進而吸引觀賞者深入了解其內 容,達到傳達的目的。由於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傳達過程的情境裡充 滿噪音,人們的注意力不斷被干擾,因此視覺對象越是簡潔,觀看者的 視覺經驗就越能夠更快速地掌握出視覺圖像的重點,進而作出判斷與理 解。 剪影藝術起源於法國,興盛於 18 世紀末的歐洲。當時照相機尚未問 世的時代,如果一般人要想留影作紀念,就必須以高價聘請畫家來繪製 肖像,因此無法普及於一般平民百姓。為了解決此一困境,當時的法國 財政部長希爾埃特 (Silhouette) 就公開提倡用剪影代替畫像,這是一種形 態明顯而沒有影調細節的黑影像,從此剪影藝術不僅在法國民間得到了 迅速發展,更風靡整個歐洲。後來,人們更以其名為剪影藝術命名來紀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24
念這位希爾埃特。 剪影藝術在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傳入中國,當時上海《申報》的
圖 3-4 1927 年戈公振訪法 歸來所攜回的剪影 藝術側寫。
記者戈公振先生訪問法國歸來發表了一篇遊記,並在旁搭配一張法國剪 影藝術家為他剪的影像。就因這幅小肖像剪影,還引發當時中國美術界 不小的轟動 ( 圖 3-4)。 剪影技法普遍應用在近代各種的設計風格上,舉凡普普藝術、迷幻 風格、極簡風格等都常見剪影技法的應用。這種根源於剪影藝術的設計, 正通過不斷結合現代電腦科技的手段,並糅合眾多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 圖 3-5 2006 年 NOKIA 傾慕系列廣告。
像在各個領域大放光彩。例如 2006 年 NOKIA 傾慕系列廣告 ( 圖 3-5), 設計師從巴黎時裝紡織品展的圖案中得到啟發,將繁複的設計巧妙地融 入高反差的材質和色彩之中,將個性化的裝飾和手機的科技功能巧妙結 合起來。
小結 以向量軟體擷取影像的輪廓,再依照畫面需求填入灰階或色彩,線 條簡潔俐落,色彩優雅明快,可表現出一種低調華麗的優雅風格。由其 在海報設計上運用剪影手法的極簡風格,將精彩豐富元素從中去蕪存菁, 圖 3-6 台灣魅力篇。
留下最具象徵意義的元素,利用最少的色調,將繁複的畫面透過平面化
圖7
的表徵元素呈現,可使海報在動態視覺過程中成為觀眾的視覺焦點。 剪影風格分別出現在此次系列作品一「台灣魅力篇」( 圖 3-6)、作品 二「對話篇」( 圖 3-7)、作品三「交鋒篇」、作品四「高雄生活篇」、作 品七「風格篇」、作品十一「亞大印象篇」、作品十二「高師校慶篇」等。 在技法步驟方面,首先以相機或網路資料取得數位影像,再利用影像處 理軟體 Adobe Photoshop 將影像去蕪存菁,去除多餘的線條色塊;接著以 向量繪圖軟體 Adobe Illustrator 描繪其輪廓,得到簡潔的剪影輪廓做為創作
圖 3-7 對話篇。
的基本元件;最後再因著各創作系列構圖需要,填入色塊來組合鋪排完 稿。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25
肆、創作作品解說與分析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26
作品系列 作品一︱台灣魅力篇
28
作品二︱對話篇
34
作品三︱高雄生活篇
38
作品四︱狀態改變篇
41
作品五︱詩詞歌賦篇
44
作品六︱風格篇
50
作品七︱地球關懷篇
53
作品八︱錯視篇
56
作品九︱亞大印象篇
58
作品十︱校慶嘉年華篇
62
作品十一︱基礎造形篇
64
作品十二︱宗教篇
66
作品十三︱交鋒篇
68
作品十四︱亞洲新風貌篇 70 作品十五︱成語海報篇
7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27
【作品一】台灣魅力篇 作品名稱︰ CHARM TAIWAN 2012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系列海報共五式 創作時間︰ 2012.1 作品用途︰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2012 年度「臺灣魅力」海報主題展 創作背景︰ 島孤千古不知年,天外飄來葡牙船, 福爾摩沙一聲喊,世界地圖有台灣 。—呂自揚 詩文 臺灣,是一個友善、熱情的亞熱帶島嶼。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拉近城市到鄉村的距離, 不用幾個小時的車程,現代高樓、古蹟建築、溫泉、海洋、高山與森林,竟可以串連 成一趟豐富的遊程,搭著火車去旅行或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巷弄間,都是體驗臺灣 魅力的方式。多彩臺灣、豐富旅程,無論歷史、文化、土地、社會、環境,永遠都有 意想不到的驚喜! 持續二十餘年的臺灣海報設計協會年度主題展,也是臺灣最具規模的海報創作聯展, 透過海報設計而傳達的社會關懷,同時更提高臺灣設計的國際能見度。2012 年以「臺 灣魅力」為創作主題,希望透過設計人的集思廣益,以視覺的魅力向國際展現臺灣。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本系列創作共有五幅作品,分別為《魅力臺北》、《魅力高雄》、《魅力臺中》、《魅 力臺南》、《魅力花東》,從臺灣北中南東尋找足以代表當地特色的地標、文化等符碼, 企圖以琳瑯滿目的豐富構圖來表現主題。 2. 技法層次: 作品的視覺元素皆以剪影的形式表現,盡量簡化、修飾輪廓以取得鮮明、俐落的造型 做為構成單位元素,各作品再以單色配色 (Monochromatic) 為原則,個作品並以不同色 相做為區分。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28
3. 意涵層次: 視覺修辭程序方面,在創意發想階段規畫從各區域中挑選一個主要地標來代表,屬於 以偏代全、借此代彼的「借代」修辭格;在設計表現階段以輪廓剪影具體表現各區域 地標及文化,透過豐富圖像形象化,描繪事物令人如身歷其境,屬於示現修辭格;在 構成鋪排階段,除《魅力花東》因所取之景較為特殊外,其餘皆採居中對稱的構圖來 鋪排畫面,在色彩上以單一色相搭配無色彩黑白灰的配色模式,企圖使數量眾多且複 雜的構成元素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魅力臺北》,2012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台灣魅力」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2.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29
《魅力高雄》,2012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台灣魅力」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2.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30
《魅力臺中》,2012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台灣魅力」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2.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魅力台南》,2012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台灣魅力」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2.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32
《魅力花東》,2012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台灣魅力」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2.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作品二】對話篇 作品名稱︰ Dialogue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系列海報共三式 創作時間︰ 2011.10 作品用途︰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2011 年度「對話」海報主題展 創作背景︰ 對話的目的在於傳遞和交換事實、意念、感覺和行動;是一種思考程序、往返式的連 續歷程,也是一種社會程序符號化的過程。對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除了思想與觀念 交換的過程外,它的最高目的是藉回饋的手段,達到彼此瞭解的境界。 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文字、形態、眼神、手勢等手段來進行對話。群體與群體之間, 也必須透過法律、道德、紀律、良心的對話來取得共識。除了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 間需要對話外,隨著認知範圍的擴大,人類為了永續生存,還肩負著與大環境都會生 態、自然宇宙對話的任務。如何建設性、積極性、主動性地把雙方面真正的需要或內 心的渴望,透過對話與去與對方適度地溝通,是人類生存的最大課題。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本系列創作包括有三幅作品,分別為《雙英對話》、《與城市對話》和《與自然對話》。 2012 年為臺灣總統與國會大選年,此刻臺灣兩大政黨正緊鑼密鼓的進行文宣對抗,因 此以《雙英對話》來呼籲兩大陣營應該把對談焦點聚焦在臺灣的未來,千萬不要陷於 口水抹黑的泥淖中;《與城市對話》和《與自然對話》是另一系列的思考,人類因為 群居而形成的城市,為了永續生存而必須與大自然和平共存,因此如何與城市與自然 對話溝通是當下最迫切的問題。 2. 技法層次: 視覺元素以高反差的形式表現,以取得鮮明、俐落的造型,各作品再以單色配色 (Monochromatic) 為原則使畫面產生統一與協調感。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34
3. 意涵層次: 《雙英對話》以兩大政黨總統候選人來代表兩大勢力的對抗,屬於以偏代全、借此代 彼的「借代」修辭格;《與城市對話》和《與自然對話》利用雙引號代表對話抽象的 觀念,屬於「透過事物做為媒介」的象徵修辭格。 在版面構成上,三幅作品皆以上下對稱的構圖呈現,象徵對話的雙方必須在對等基礎 上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屬於完美的平衡、和諧的「對偶」修辭格。各作品並在細 節上運用形的變化,使其產生一種均衡關係的感覺,以免視覺上過於單調。
《雙英對話》Please dialogue about the focus of Taiwan,2011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對話」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35
《與城市對話》Dialogue between human and the city,2011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對話」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36
《與自然對話》Dialogue between human and the nature,2011 台灣海報協會年度「對話」海報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作品三】高雄生活篇 作品名稱︰ Live In Kaohsiung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系列海報共二式 創作時間︰ 2011.12 作品用途︰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 100 學年度師生聯展 創作背景︰ 雨,落在高雄的港上,溼了滿港的燈光,有的浮金,有的流銀,有的空對著水鏡,牽 著恍惚的倒影。 雨,落在高雄的港上,早就該來的冷雨,帶來了一點點秋意,帶來安慰的催眠曲,把 幾乎中暑的高雄,輕輕的拍打,慢慢的搖晃,哄入了清涼的夢鄉。 睡吧,所有的波浪,睡吧,所有的堤防,睡吧,所有的貨櫃船,睡吧,所有的起重機, 所有的錨鍊和桅桿,睡吧,所有的街巷,睡吧,壽山和柴山,睡吧,旗津和小港,睡吧, 疲勞的世界。 只剩下半港的燈光,有的,密擁著近岸,有的,疏點著遠船,有的流銀,有的浮金, 都靜靜的映在水面,一池燦爛的睡蓮,深夜開在我床邊。 —《雨,落在高雄的港上》 余光中 一路從台北、台中往南遷移,2011 終於在高雄落腳。半年的生活逐漸對國之南境的陽 光與海風產生濃濃的感情,於是理所當然以高雄的日與夜當作此次聯展的主題,為南 臺灣生活下一個註腳。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本系列創作包括有兩幅作品,分別為《The Daylife in Kaohsiung》和《The Nightlife in Kaohsiung》。蔚藍的海平面與絢爛的煙火視個人對高雄的兩個印象,分別以黑白底色 做為對比,利用五彩繽紛的顏色來描述高雄的精采生活。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38
2. 技法層次: 視覺元素以剪影圖案的形式表現高雄的地標符號,並以 Kaohsiung 英文字體做為基礎 架構分割畫面,將地標元素點綴其中。 3. 意涵層次: 應用英文字母為構成元素的設計,可以立竿見影,使作品表現具有國際觀的視覺氛圍, 這與修辭中借用非族群通行的話語產生一種異域情境的「異與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雄生活》The Daylife in Kaohsiung,2012 高師視設師生聯展,70X100cm,海報,2011.1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39
《高雄生活》The Nightlife in Kaohsiung,2012 高師視設師生聯展,70X100cm,海報,2011.1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40
【作品四】狀態改變篇 作品名稱︰ Schema Change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50x50cm,系列海報共二式 創作時間︰ 2010.5 作品用途︰ 2010 韓國基礎造形學會春季聯展 2010 KSBDA International Spring Exhibition 創作背景︰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一樣的月光》吳念真 浮雲蒼狗、世事難料,距離會改變、狀態會改變,連人心也會改變。 語言是最善變的, 就像是誓言、承諾,最終還是隨著時間空間,漸漸淡去而消聲匿。 1996 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一直以來積極從事與基礎造形有關之學術研 究與創作活動,並與韓國基礎造形學會 KSBDA 積極互動與交流。2010 年韓國基礎 造形學會春季展分別以英文 Schema Change 與中文「變」參加於韓國慶熙大學與美國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的展出。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本系列創作包括有兩幅作品,分別為《Schema Change》和《變》。在數位數據裡的 Schema( 架構輪廓 ) 是浮動的;視覺傳達的環境裡,基礎造型的運用也是動態的。 2. 技法層次: 視 覺 元 素 以 手 掌 指 尖 代 表 逐 漸 流 逝 的 時 間, 以 及 熱 鬧 社 交 現 場 為 原 始 影 像, 在 dreamlines 用 java 不斷隨機運算,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 3. 意涵層次: 以模擬銀幕干擾的雜訊和由 java 隨機運算所構成的「變」,在視覺修辭中是屬於一種 「隱喻」的手法。《Schema Change》作品上的正三角形狀產生的是速度、飛躍、積極、 興奮、迅速、騷亂、不穩定的聯覺;《變》作品紅色的圓,則象徵著顛三倒四的「言」 經過圓形的 grup 之後,依然會成為注意的焦點。 隱喻較具暗示性,需幻想性的間接類比,是超現實的潛意識投射,在目前視覺傳達設 計中,是最被常用的一種流行的執行方式。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41
《Schema Change》Ⅰ,2010 KSBDA International Spring Exhibition ( 韓國展 ),50X50cm,Poster,2011.1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42
《Schema Change》Ⅱ,2010 KSBDA International Spring Exhibition ( 美國展 ),50X50cm,Poster,2011.1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作品五】詩詞歌賦篇 作品名稱︰ Literal Choreography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系列海報共二式 創作時間︰ 2009.4 作品用途︰ 2009 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創作發表 創作背景︰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詞歌賦,闡釋了生命心靈深處的超越性追求,具有真善美的永恆 生命,是文學表現的最極致的形式。 詩講究的是簡潔精鍊的文字,詩人字斟句酌運用最少字數,透過格律文字和朗誦節奏, 營造讀者心中最大的想像空間,勾勒出讀者內心的具體影像。詩詞可以直接表現創作 主體心理活動,真實表現創作者的主觀心理層面的活動。詩詞是抒情的,接近音樂的; 詩詞是有機的資訊,只要幾個字便能隱喻所有;詩詞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可以欣賞 品味;詩詞是心理感受的表現,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直接傳達給讀者具體的資訊, 讀者通過聯想而間接獲得與作者相同的感受。 如何以視覺化圖像輔助詩詞閱讀,以概念化、符號化、系統化的程序與方法傳達出詩 詞的意境與內涵,是本創作研究所提出的議題。 創作理念︰ 1. 設計理念: 傳統文學亦不乏圖像詩、回文詩與多向詩等形式,同樣試圖改變傳統閱讀方式,變更 閱讀節奏,且不藉助任何圖案影像等元素,純粹利用傳統文字特性來建構作品。傳統 「圖像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直接訴之視覺形象的詩詞形式,以「文字編舞」(literal choreography)編排構成圖像,以具像的圖形輪廓,呼應詩詞文字的表達。但用這些單 刀直入的訴求的方式,要貼切的來傳遞出創作者在詩詞中縝密複雜的所有情感,並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其從圖象中建立意象,再從意象中體會意境的基本原則,卻是可 行的方向。 詩詞視覺化的目的不僅僅是單純把所表述的文字直接轉化成可視化的訊息,還必須經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44
過資訊篩選,建立關聯性,以一種能幫助讀者深刻體會詩詞意境 的方式,將其描繪出來。然而欣賞詩詞的趣味在於必須用時間 細細品味,因此將詩詞視覺化的過程也必須考慮並揣摩詩詞本 身存在的價值,而不是一味的想運用最精簡的方式去詮釋詩詞。 2. 設計方法與技巧: 中國古詩詞中有關思念主題的作品琳琅滿目,思念的詩詞大體 可分為對家鄉、朋友和對異性的思念,本創作研究系列針對異 性思念情愫的詩詞為詮釋主題。運用詩詞構思上的虛實、大小、 藏露、異同、全缺、抽象與具象、有限與無限、單純與複雜、 誇張與寫實等,表現在構圖形式上的疏密、曲直、斷續、出入、 正反、抑揚、巧拙等,以視覺轉化情境來輔助深入理解,營造 構圖重新詮釋當時作者對詩詞的含意。 3. 設計價值與貢獻 : 中國詩詞都是知識與記憶的編碼,透過這種編碼,資訊可更加有 效率地以「資訊膠囊」(information capsule)的方式被記憶保存, 詩人以極為精簡的方式傳遞文化概念,若將詩詞文字以合乎其義 的節奏重新編排,以視覺化導向創造更活潑、更有彈性的格律, 也賦予傳統詩詞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45
《Literal Choreography》人面桃花,2009 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70X100cm,海報,2009.4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46
《Literal Choreography》白髮三千丈Ⅰ,2009 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70X100cm,海報,2009.4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Literal Choreography》剪不斷理還亂,2009 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70X100cm,海報,2009.4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48
《Literal Choreography》白髮三千丈Ⅱ,2009 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70X100cm,海報,2009.4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作品六】風格篇 作品名稱︰風格 STYLE FORMOSA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21x29cm,封面共二式 創作時間︰ 2010.12 作品用途︰ 臺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年鑑封面 創作背景︰ 臺灣是一個文化大融爐,臺灣雜誌的風格,來自多樣的文化。比起對岸,小小的一個 出版市場,卻能像川劇的「變臉」,快速切換著不同表情,也像任意門的魔術方塊, 新舊交錯、東西融合,左右著華文出版的脈動。 臺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成立於 1996 年,成立宗旨為弘揚雜誌事業,協調同業關係, 改善經營環境,增進業者之共同利益,並且以知識、視野、責任做為雜誌公會努力之 目標。自創會以來,本會即以推動整體雜誌產業發展為己任,以促進廣義內容產業合 作與前瞻性趨勢文化為目標,積極推動雜誌事業經營環境的改造。公會因應產業需求, 每年舉辦演講、座談、研討會等各項活動,並開辦編輯、出版、發行、數位、行銷、 業務等專業人才的培訓課程,並每兩年定期彙整臺灣地區雜誌,藉此提升同業的專業 知識與技能,進而拓展雜誌事業的視野,也為臺灣的出版歷史做見證。 個人從 1999 年起開始接受委託負責該公會各項活動的視覺設計,也陸續為臺灣主要 雜誌年鑑專刊設計編排。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本系列創作包括有兩幅作品,分別為 2011 年及 2009「獨領風騷」的主題視覺。2011 年主題以中文字「風格」字體設計為骨幹,拆解比筆劃分別設色;2009 年主題則以英 文字「TAIWAN」為骨幹搭配台灣特色建築,佐以金黃單色系配色。 2. 技法層次: 文字設計 (Typography) 是設計藝術裡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也是印刷術發明以來不 可或缺的一門藝術。根據主題的要求,極力突出文字設計的個性色彩,給人以別開生 面的視覺感受。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50
3. 意涵層次: 以雜誌構成的最基本單元—「文字」來代表雜誌的內容,屬於以局部代表全部的「借 代」修辭格。中文字為構成元素的設計,可張顯華文特色,表現文化傳承的視覺感受; 而英文字母為構成元素的設計則可立竿見影使作品表現具有國際觀的視覺氛圍。
《風格 STYLE FORMOSA 2011》,2011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年鑑,21X29cm,封面設計,2011.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51
《風格 STYLE FORMOSA 2009》,2009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年鑑,21X29cm,封面設計,2009.3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52
【作品七】地球關懷篇 作品名稱︰地球暖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海報共二式 創作時間︰ 2009.10、2010.10 作品用途︰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2009、2010 年度主題展 文 案︰ Where is Taiwan ? We are family. 創作背景︰ 2009 年 TPDA 以「地球暖化」做為年度海報創作主題。地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所引起 的氣候變遷問題,已受到全世界廣泛的關注,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身為地球公民的 一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2009 年則以「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做為年度海報主題。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對立就存 在著,尤其到了近代社會,「人定勝天」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人類擺在 自然的對立。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元素,唯有與大 自然和諧共存,人類才能永續生存。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地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假如有一天黑面琵鷺經過台灣,卻只找到玉山山頭可以落 腳;中國老祖先的智慧相信「五行相生相剋」之說,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生 成的元素,永遠與人類站在同一陣線,脣亡齒寒,互利共生。 2. 技法層次: 《Where is Taiwan ?》使用負面訴求,使用「誇飾」修辭格是有意地對於事物作言過 其實的表現,對事物的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的描述,可強調事件的嚴重性;《We are family》使用的是超現實手法,透過豐富的想像,運用圖像形象化,乃使用「示現」 修辭格,將事物盡量描繪得神氣活現,讓人身歷其境。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3. 意涵層次: 玉山是台灣印象的代表圖騰,以即將被淹沒玉山山頭象徵地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屬於「隱喻」修辭格,黑面琵鷺是稀有的保育禽類,更能暗示臺灣在地對環境保護的 急迫性;「象棋」是中國傳統的對弈棋類遊戲,同色棋子放在各條線的相交點上,必 須互相掩護才能抵禦對方的攻勢,以象棋棋子象徵金、木、水、火、土與人類得依存 關係,也是應用「隱喻」得修辭格。使用隱喻可以引發觀眾深入的思考、產生解讀的 樂趣,經過高度涉入後產生自我反省,進而提升傳達的說服力。
53
《Where is Taiwan ? 》, 2009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地球暖化」年度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09.10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54
《We are family 》, 2010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年度主題展,70X100cm,海報,2010.10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作品八】錯視篇 作品名稱︰ Magic Mona Lisa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海報共一式 創作時間︰ 2011.12 作品用途︰ 基礎電腦繪圖教學示範 創作背景︰ 基礎電腦向量繪圖課程之「圖像轉換馬賽克」教學示範,以蒙娜麗莎做示範利用視覺 錯視原理來創作。 錯視又稱視覺假象,是指通過幾何排列、視覺成像規律等手段,製作有視覺欺騙成分 的圖像進行眼球欺騙,引起的視覺上的錯覺,達到藝術或者類似 效果。 赫曼方格(Hermann grid illusion)最常被用來解釋生理錯視,歸因於人類眼球細胞的 側抑制作,人的感覺器官在接受過久的刺激後會鈍化,也就造成了補色及殘像的視覺 錯覺,讓我們以為看見黑點的存在。利用此視覺現象可創造作品的動態幻覺張力。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數位網路盛行所衍生的陣點陣風格 (PIXEL ART),是一種以「像素」為基本單位來製作 的電腦繪圖表現形式。近看畫面呈現鋸齒狀效果 (aliasing) 的數位風格,在一定距離外 觀看才能窺其全貌。 2. 技法層次: 將黑色方格排成格子狀,會出現白色格線交錯的十字處,似乎有隱隱約約的灰色地帶。 這是因為白色線條受到黑色方格的影響,強調了明度,而交叉的中央部份,並未受到 對比效果的影響,因此產生看起來有灰色影子的現象。 利用向量軟體中的馬賽克效果,將影像轉換為像素效果,再將像素拆組成格子狀,並 在個方塊間留出距離形成白線,便可以得到「赫曼方格」閃爍黑點的錯視效果。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56
《Magic Mona Lisa 》 Hermann grid illusion,Basic computer graphics teaching demonstration,70X100cm,Poster Design,2011.12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57
【作品九】亞大印象篇 作品名稱︰ ASIA DISCOVERY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海報共三式 創作時間︰ 2008.11 作品用途︰ 全方位設計經營研討會暨產學設計聯展 創作背景︰ 由台中市廣告創意協會主辦的「全方位設計經營研討會暨產學設計聯展」,2008 年在亞 洲大學創意學院展示空間展出。剛離開久居二十餘年的臺北來到臺中,一切都還是新鮮且 陌生的,因此以亞大印象海報創作做為參展作品,將印象中的亞洲大學做一個紀錄。 臺中霧峰的亞洲大學也是前來高師就職的上一個任職學校,在該校三年中記憶最深刻的, 是校園雄偉的建築與造景,每到假日都有不少要結婚的新人來此地拍婚紗。歐式宮殿列柱 造型的主建築群是校園主調,宏偉的行政大樓與羅馬競技場外牆的體育館,也是醒目的特 色。而玄關擺設的羅丹名作《沉思者》,是創辦人得意的收藏品,理所當然也是亞洲大學 的印象之一。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大膽的以 RGB 三原色分別做為三張系列作品的主色調,以黑色剪影搭配鮮艷的放射漸層 色,視覺效果十分搶眼。 2. 技法層次: 這是個人最早嘗試用高反差剪影技法來創作的作品系列。籌備階段以相機收集足以代表校 園特色的景觀影像,擷取剪影輪廓做排列組合,分成建築、雕塑藝術、植物景觀三個主題, 並從其中挑選一個代表性物件作為主要形象。這是以偏代全,用具體替代抽象、用部份代 全體的手法,因此屬於是「借代」修辭格的應用。 3. 意涵層次: 三張作品的主要輪廓經過圖地反轉,正好象徵著地圖,在上面覆蓋淡淡的經緯線後,並以 準星標示上經緯度坐標,比喻成一張尋寶圖,而亞洲大學就是一個蘊藏知識的寶庫,正等 著莘莘學子前來挖掘。因此在形而上的意象層次面,是屬於視覺傳達最常運用的「隱喻」 修辭格。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58
《ASIA DISCOVERY 》Ⅰ,2008 年全方位設計經營研討會暨產學設計聯展,70X100cm,海報,2008.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59
《ASIA DISCOVERY 》Ⅱ,2008 年全方位設計經營研討會暨產學設計聯展,70X100cm,海報,2008.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60
《ASIA DISCOVERY 》Ⅲ,2008 年全方位設計經營研討會暨產學設計聯展,70X100cm,海報,2008.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作品十】校慶嘉年華篇 作品名稱︰ the 44 th Anniversary of NKNU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60x90cm,海報共一式 創作時間︰ 2011.10 作品用途︰高師大第四十四屆校慶宣傳活動視覺設計 創作背景︰ 1967 年,台灣省政府為配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培養中等學校健全的師資,設立「省 立高雄師範學院」;1980 年時,改制為國立高雄師範學院,1989 年升格為「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並擴大組織規模。高師大以深厚的人文學術研究背景,以及理學優秀的專業素 養,邁向更多元的發展,迎接新世紀同時,朝一流大學邁進。 每年的 11 月 4 日,高師大校慶當日依慣例都會舉辦慶祝大會、運動會以及園遊會等活動, 尤其是各系精銳盡出的啦啦隊比賽,更是各界注目的焦點與傳統。這是來高師任職連續第 二年負責校慶宣傳視覺設計,除了試圖形塑嘉年華熱鬧的氣氛,也必須將訴求對象印象轉 化為視覺符號來作為圖像元素,而個人也趁此機會對這個新來的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這件作品是 2011 年第 44 屆校慶的宣傳海報,2010 年以校園活動影像為主作為視覺元素, 因此這屆得主視覺希望能轉換形式,以向量色塊來來展現繽紛的色彩。 慶祝活動仍以熱鬧喜氣為要,因此海報選擇以暖色系的紅、黃,橙色相為主色調,點綴小 面積的藍色天空,試圖以大膽的對比色配色來展現視覺張力。「對比色」是一種充滿朝氣 且熱情奔放的配色方式,令人印象深刻,能達到海報醒目作用。 2. 技法層次: 作品在字體設計 (Typography) 的架構下發展,分別以「2011」、「44」、「NKNU」等代 表此屆校慶的文字分割畫面並填入不同的色彩;選擇高師人印象中代表高師大校慶的圖騰 如 : 誠正勤樸校門、運動會操場、啦啦隊競賽、校花聖誕紅等作成剪影色塊,穿插在由字 體分割過的畫面中,營造歡樂喜氣的氛圍。上方藍天與彩虹在色彩上與整體主色調形成對 比的作用,更提高畫面的衝擊力。 3. 意涵層次: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62
「44」、聖誕紅、啦啦隊、校門等剪影是高師校慶的傳統刻板印象 (stereotypes);藍天與 彩虹,則象徵著高師多元化的教育資源與開闊的視野。因此在形而上的意象層次面,是應 用視覺修辭中的「象徵」修辭格。
《the 44 th Anniversary of NKNU 》,高師大第四十四屆校慶宣傳活動視覺設計,60X90cm,海報,2011.10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63
【作品十一】基礎造形篇 作品名稱︰建國百年 文化交鋒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60x90cm,海報一式 創作時間︰ 2011.11 作品用途︰ 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亞洲基礎造形暨設計教育論壇」 創作背景︰ 「基礎」就如同建築物下的地基, 給人們一種壓在底下、隱藏的、靜的印象。 對設計家和造形家而言,在其生涯中它是擁有無限成長的可能性, 那就像一棵叫做「設計」的樹, 若樹根營養不良會導致創意與表現不佳,根若枯了樹也會枯死。 —日本的造形教育家郡山正 基礎造形是設計教育的根本與基礎,也是造形開發的專門學問,在設計教育上佔有極重要 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1911 年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權,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建國之 初,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至今在台灣也超過一甲子,更欣逢建國百年具有相 當特殊的意義,非常值得去慶祝。為此 2011 年 11 月基礎造形學會在高師大和平校區舉 辦亞洲基礎造形暨設計教育論壇,即訂名為「建國百年 / 文化交鋒」以回應時代契機。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縱觀所有的配色方案,單色是最穩定的一種,在以現代、科技為主題配色方案最常使用的 是是藍色。本作品以藍色為主色調的單色系配色,在彩度上也盡量採取低彩度系列,讓視 覺形成一種理性的意象,整體效果十分和諧。 2. 技法層次: 利用 MAYA 建模,以 3D 軟體模擬出各種角度的基因結構鏈,作為視覺主體,再進入 Illustrator 向量軟體鋪排完稿。 3. 意涵層次: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64
主視覺以「基因結構模型」的觀念進行設計,藉由結構基因組合連鎖連結成點、線、面、 體的構成,象徵基礎造形是所有設計領域的根本;利用基因粒子圓點引導出參與本次研討 會演說的講師,象徵基礎造形的學理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而此次研討會活動正像基因 結構模型一樣將各方論述緊緊結合在一起。這種意涵是屬於視覺傳達最常運用的「隱喻」 修辭格。
《建國百年 文化交鋒 》,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 2011 年「建國百年 / 文化交鋒」教育論壇,60X90cm,海報,2011.11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65
【作品十二】宗教篇 作品名稱︰荊棘火中的呼召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21x29cm,封面設計 創作時間︰ 2011.09 作品用途︰ 真耶穌教會嘉義教會八十周年特集封面設計及活動視覺 創作背景︰ 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 摩西觀看、不料、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 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 耶和華 神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裏呼叫說︰「摩西、摩西」, 他說︰「我在這裏」。 —出埃及記 3:2~4。 摩西八十歲蒙真神之呼召,拯救以色列民於水火。編輯小組遂借摩西之經歷,訂定八十週 年紀念刊主題為「荊棘火中的呼召」。藉此激勵全體信徒,值此末世,更要效法摩西出去 拯救世人。 跟隨家族的信仰,個人自幼即在故鄉的嘉義的東門教會接受完整的宗教教育,對嘉義教會 有深厚的感情,適逢嘉義教會成立八十週年,乃接受委託負責設計系列紀念活動的視覺。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藍色是無邊無際的天空色,最能表現深遠、沉靜、崇高、誠實、理智、專業、廉潔的顏色, 它代表的大都是正面的意義,給人值得尊重及信任的感覺。藍色能創造生理寧靜和心理的 怡然自得。此創作以藍色為主色調,營造平衡、和諧、肅穆,從世俗解脫的祥和、安定和 安穩的宗教氣息。 2. 技法層次: 作品以字體設計為架構,分別以「80」、「TJC」( 真耶穌教會簡稱 ) 作文字分割畫面並填 入類似的色彩;主題亮點是荊棘火,火紅的暖色系與整體主色剛好形成對比效果,在面積 上以小面積對比圖顯其在整體版面中的重要地位。 3. 意涵層次: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66
中古時期十字架比喻苦難,今日十字架則象徵基督宗教的信仰;聖經裡許多寓言都是隱喻 與象徵的手法來默示。新約聖經均以鴿子作為聖靈的感情象徵,更可突顯的宗教形象;舊 約聖經裡的荊棘象徵人墮落後所遭受的咒詛,也是人得到的刑罰之一,荊棘被火燒卻沒有 燒毀,則象徵基督徒當時在苦境中蒙神保守,都是屬於運用約定俗成符號「象徵」修辭格。
《荊棘火中的呼召 》,真耶穌教會嘉義教會八十周年特集封面設計,21X29cm,2011.10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67
【作品十三】交鋒篇 作品名稱︰將帥交鋒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70x100cm,封面設計 創作時間︰ 2011.4 作品用途︰ 2011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交鋒」主題海報展 創作背景︰ 設計,反映了每個時代科技、經濟與文化的內涵,設計的意義也隨著時間而演變。在未來, 設計將扮演更具包容性與整合性的角色,超越設計與非設計的界限,滲透至每一個領域, 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語言。透過設計「感官體驗及情感需求」的交鋒、設計與「社會、人文、 政治」的交鋒、設計與「環境、生態」的交鋒,重新思考材質、色彩、造型、表現方式與 功能等元素的運用,彰顯設計的社會及文化價值,讓人類能夠在這地球上永續發展。 為呼應「2011 台北世界設計大會」,台灣海報設計協會配合台灣設計年以「交鋒- Design at the Edges」為主題舉辦海報展,以消費者心理、社會意義及永續發展三種層面之 交鋒,來詮釋探索設計造福人類的思維。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本創作以黑色為基色色彩,以 C、M、Y 三原色位主題設色,在印刷上品青與洋紅交疊之 後應該為紫色,但是這裡卻以黃色來代表交鋒後所激盪出不同的可能性,並因此孕育出設 計的新芽,開創出另一番新風貌。 2. 技法層次: 作品嘗試直接以 C、M、Y、K 印刷四原色來表現,展現醒目的視覺衝擊力強,試圖在色彩 明適度上取得優勢。主視覺的造形使用幾何圓形搭配圖地反轉的線條字體,單純「線」、 「面」的組合構成,以單純化的基礎造形元素呈現整體版面。 3. 意涵層次: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68
誠如中國象棋中的「將」、「帥」一樣,東、西方設計的力量掌握著世界進步的脈動,「將 帥」雖所處地位各異,但卻跨越楚河漢界同在棋盤中角力,東、西方設計勢力在無國界的 當下更是不斷的嘗試著交鋒與融合。在象棋中「將帥」是棋局的核心,如同現實世界的設 計工作者,不僅需要有戰略視野,能夠分清事態輕重緩急,而且要有指揮策略,能夠選擇 有效的攻防和手段。這種設計手法是運用了視覺傳達最常見的「隱喻」修辭格。
《將帥交鋒》,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交鋒 Design at the Edges」主題海報展,70X100cm,海報,2011.4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69
【作品十四】亞洲新風貌篇 作品名稱︰亞洲設計新風貌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60x90cm,封面設計 創作時間︰ 2011.6 作品用途︰ 「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設計研討會」視學形象設計 創作背景︰
台灣現代設計觀念與技術的研發進步,使現今設計教育與設計專業表現已臻成熟,並 有卓越成就表現。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追隨設計國際化、資訊化環境發展,使得台 灣獨特的設計風格特色日漸模糊。如何運用豐富的東方文化特質,建立東方文化視覺 新風貌,創造台灣設計的新價值,乃目前所必需關心的重要設計議題;此外,文化創 意產業在台灣已執行多年並有具體成效,如何運用豐富的 東方文化設計資源,發揮台灣文化之創意價值,為建立台灣設計風格特色所必需思考 的問題,以及未來設計教育與設計創作發展的新方向。 在多元文化的新價值下,東方文化的設計價值需要被重新關心,並利用在地的文化關 懷設計出新的視覺風貌。身為設計人必須重新認識重新肯定,並創造出亞洲新風貌, 創造出新的設計創意。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以亞洲民族色彩搭配亞洲主要國家「亞洲」的文字字形,疊合成色塊,展現醒目的視覺衝 擊力;利用斜線構圖讓整體具有動態感。 2. 技法層次: 作品嘗試直接以紅、紫、黃、綠四個亞洲民族色彩來表現,試圖以鮮艷色彩在注目性上取 得優勢。主視覺的造形使用長條狀平行四邊形,搭配圖地反轉的各國字體,並以細斜線鋪 底,讓線、面組合構成的單純化基礎造形元素,來呈現整體版面。 3. 意涵層次: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70
四個亞洲民族色彩代表來自亞洲不同的國家,文字則象徵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色塊語文字 層層相疊,象徵多元的亞洲文化正激盪出亞洲的新風貌。以文字和顏色代替民族國家的設 計手法,則是運用了視覺修辭中的「借代」修辭格。
《亞洲設計新風貌》,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設計研討會暨設計研習營,60X90cm,海報,2011.5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71
【作品十五】成語海報篇 作品名稱︰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 54x78cm,系列海報共二式 創作時間︰ 2009.6 作品用途︰風華再現創新局—華文成語海報設計名人邀請展 文 案︰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說得好,道是朝看釋迦經, 莫念華嚴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黃公《大魂》:“鄙諺有之曰:欲收他日之良果,必種今日之好因。
創作背景︰ 文化是賦予人類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與法則,常隱存於生活的某些形式中,如語言、文字 與視覺圖騰等就是最顯見的例子。語言、文字與視覺圖騰作為「文化記號」而言,它們是 獨特而個別的,是一個民族人民共同的心靈情感與記憶,也是漫長歷史的延續。 這是 2009 年由東方技術學院主辦的海報設計名人邀請展,期能配合漢字成語發展中華文 化,並促進華文、漢字之發展,激發業界與設計相關科系師生之創造思考,培養華文設計 能力。 創作理念︰ 1. 形式層次: 以綠色為基調配色,兩幅系列作品採取左右鏡射對稱的構圖。 2. 技法層次: 直接先於 Facebook 網站經營一款由 Zynga 公司所推出,名為 FarmVille 的網路遊戲,規劃 出預期的畫面後,利用該遊戲中的道具小元件種植出所需要呈現的字型與版面,再擷取遊 戲畫面作後製。 3. 意涵層次: Facebook 是一個起源於美國的社群網路服務網站,Facebook 在全球引起旋風,台灣使用人 數亦迅速攀升,2009 年農場經營的小遊戲風靡一時,鋪天蓋地的成為媒體討論的焦點。 此創作巧妙結合時事話題,利用這類型遊戲可以自行規劃編排畫面的特點與特色,利用遊 戲小元件分別以豆類種植出出「豆」字、以瓜類種植出「瓜」字的中文字樣,意味著在遊 戲中「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72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句成語最早出自出自明朝馮夢龍著的《古今小說》,原來是一 種譬喻,形容造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一樣。本海報創 作以此為題,在視覺表現手法上改以時下熱門的話題切入,這是修辭格中的「雙關」與「引 用」的技巧。
《種瓜得瓜》,風華再現創新局—華文成語海報設計名人邀請展,54X78cm,海報,2009.6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73
《種豆得豆》,風華再現創新局—華文成語海報設計名人邀請展,54X78cm,海報,2009.6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74
伍、結語 語言被認為是人類最重要的信息寶庫,它能利用有限的元素組合成 無限的語句,來表達任何的思想與情感。視覺傳達設計的創造,同樣是 為了有效傳達為目的,也可視為是一種語言形式。視覺語言的表達技巧 應屬於修辭學的研究範疇,視覺圖像也應存在著種種的修辭現象與技巧。 修辭在視覺傳達設計上的應用,就是將修辭格轉化成為設計概念。透過 修辭格屬性的定位作為設計創作的創意發想、表現技巧與構圖形式,是 一種合乎邏輯的創意思考模式,也是科學的設計方法。 本創作報告經由相關認知與視覺傳達原理、視覺修辭等觀念學理之 整理,透過個人近期作品的嘗試運用與詮釋,的確有助於訊息傳達的效 果、豐富版面的視覺內涵。
自覺的理性創意思考 情感是創意行為的原動力,當某種情緒或情感對設計創作者產生積 極推動作用時,便能靈光乍現、創意泉湧。但由於創意者的興趣具有極 強的傾向性,因而其創意思維模式在不自覺中形成了對看法態度的主觀。 在激發情感的基礎上,如又融入理性思辯,在其傾向性的指導下,其創 意就帶有不同於常規思維的特性。這種自覺的理性創意思維模式,正是 能明確的將設計創意導向傳達最終目的有效途徑。 修辭學的在設計實務上的具體運用,以往較聚焦於廣告的應用。然 而無論在平面設計的任何領域中,皆可向文學的借鑒提供其程序性。本 報告整理後發現,善用視覺修辭格,能使視覺傳達設計達到「信、達、雅」 與「真、善、美」的境界。雖然在前人的平面設計中,較少有主張直接 用修辭格的手法來直接作為創作思考模式,但是此法的確可提供視覺設 示。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計做為從依托「直覺的感性方式」轉化到依托「自覺的理性方式」的啟
75
創造多義的視覺和弦 辭彙的多義性是溝通傳達的必然結果,視覺圖像引用文學修辭技巧 也會使設計創意作品充滿多義解讀的可能。一個優秀的視覺創意,往往 是運用複數的修辭格綜合呈現的,修辭格的運用如果能創造「多義性」, 便是成為吸引閱聽眾注意的主因。 由不同修辭格疊加而成的視覺意象產生的效果是加成的,能使視覺 意象構成一個「視覺和弦」。意象的疊加組合,是最凝練精粹的溝通傳 達方式。多個意象疊加交融成一體,如同音韻旋律一般和諧,可直接增 加版面的可讀性和涉入性。本報告發現,透過意象描繪、語意表達、形 式構圖的三個層次分別操作修辭格,便可有計畫的組織版面多義的視覺 意象。
適應題旨情境為創意傳達之首要 在現實環境的設計實務上,如何達成設計終極目標的要求是設計命 題中不可背離的方向,一味的尋求自我風格或是盡情揮灑,往往會沉溺 在看似泉湧的創意之海,遺忘設計的本質。設計創作者在定位過程中必 須隨時和設計命題做密切的雙向溝通與檢討,方能引導創意往成熟正確 的方向前進。也因此「視覺修辭」無疑是在靈感之海中指引「創意傳達」 靠岸的燈塔。設計創作的過程中要掌握到構思的獨立性,也需要真對設 計命題有效率的尋找到創意的定位,依照命題定位來媒合設計活動中各 階段的「視覺修辭」,可避免脫離目標方向而掉進了孤芳自賞的陷阱。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76
視覺修辭最高指導原則正是以適應題旨情境為首要,不只是形式化 的操作運用,更必須要符合內容要旨和需求,了解設計創作類型的特性 以及清楚目標對象是誰,否則只是淪為華麗的裝飾而已,這是視覺傳達 設計活動中所應當注意且被重視的課題。 本設計創作報告是近五年來進入設計教育界後的經驗與心得,也可 視為從業界到學界心路歷程的轉換。回顧五年前的發表的作品,明顯遷 就市場壓力現實因素,此次所整理分析的創作,較能將設計理論與設計 作結合運用。然而相信此報告之作品與學理分析定仍有未盡完美之處, 也期望各方先進能不吝給予指正。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77
■ 參考書目 1. 丁旭輝 (2000)。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春暉出版,台北市。 2. 王受之 (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藝術家,台北市。 3. 王桂沰 (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全華圖書出版, 台北市。 4. 尼采著,屠友祥譯 (2001)。古修辭學描述,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 5. 李硯祖 (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6. 沈 謙 (2010)。修辭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7. 吳岳剛 (2008)。隱喻廣告:理論、研究與實作,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台北市。 8. 陳正治 (2001)。修辭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9. 陳忘道 (2005)。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中國科學出版社,北京市。 10. 陳俊宏、楊東民 (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全華圖書出版,台北市。 11. 陳懷恩 (2007)。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如果出版,台北市。 12. 張壽康 (1996)。修辭通鑑,建宏出版社,台北市。 13. 張春榮 (2001)。修辭新思維,萬卷樓,台北市。 14. 黃麗貞 (1999)。實用修辭學,國家出版,台北市。 15. 黃慶萱 (2000)。修辭學,三民書局,台北市。 16. 楊裕富 (1999)。創意思境-視覺傳達概論與方法,田園城市,台北市。 17. 楊裕富、林萬福 (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田園文化事業公司,台北市。 18. 詹宏志 (1986)。創意人:創意思考的自我訓練,臉譜出版社,台北市。 19. 鄭麗玉 (2002)。認知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20. 蔡宗陽 (2001)。應用修辭學,萬卷樓,台北市。
■ 期刊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視覺設計創作報告
78
. 楊朝明、林品章,2007,隱喻修辭的視覺圖像與標題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設計學報 第 12 期,P19-35。 . 陳寧國 (2000)。心理預期與修辭效果,江蘇,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 20 卷第 4 期。 P59-61。 . 吳岳剛、侯純純 (2007)。初探隱喻廣告中隱喻與表現形式的效果,藝術學報,80 期, P29-45。 . 莊明振、鄒永勝 (1998)。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修辭應用的探討,設計學報,第三卷 第一期,P103。 . 陳龍安 (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三十輯,P201-265。 . 劉祖斌 (2007)。論平面廣告的視覺修辭,JOURNALISM LOVER 2007(2),江漢大 學視覺傳播研究所。 . 吳 岳 剛、 呂 庭 儀 (2007)。 譬 喻 平 面 廣 告 中 譬 喻 類 型 與 表 現 形 式 的 轉 變:19742003,廣告學研究 )。28:29-58。 . 鄧育仁、孫式文 (2000)。廣告裡圖象隱喻的構圖原則:一個認知取徑的分析,廣告 學研究,14:95-130。 . 孫式文 (2012)。圖像設計與隱喻閱讀,新聞學研究,第 110 期,P171-214。 . 陳郁佳 (2004)。以人為本的視覺設計之認知與傳達研究,國科會 94 年度人因工程 與工業設計。 . McQuarrie, E. F., & Phillips, B. J. (2004). “Beyond Visual Metaphor: A New Typology of Visual Rhetoric in Advertising.” Marketing theory 4(1/2): 113-136.
附錄Ⅰ
作者簡介 蔡頌德
1963 年生於台灣嘉義市
■ 學歷 2009.6— 1993.6 1986.6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設計創作組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
■ 經歷 2010.8— 2009.8—2010.7 2007.8—2009.7 2001.3—2004.4 1997.3—1998.5 1989.8—1995.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英特發股份有限公司《TVBS 周刊》美術總監 本土文化事業《新台灣新聞周刊》設計總監 《時報周刊》美術編輯
■ 近年主要工作紀錄 2011.10 2011.11 2011.4
The concept of visual design creation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年度主題展《對話》,台師大德群畫廊 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亞洲基礎造形論壇》活動平面視覺設計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台灣設計年—「交鋒」》主題展,台師大德群 畫廊 2010.10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年度主題展《人與自然間的合諧關係》,台師大 德群畫廊 2010.7 韓國基礎造形學會 2010 春季展, 2010 KSBDA International Spring Exhibition,U.S.A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2010.5 韓國基礎造形學會 2010 春季展,2010 KSBDA International Spring Exhibition ,韓國慶熙大學展 2009.12 《系譜軸與毗鄰軸概念架構應用於標誌教學之初探》論文發表,亞 洲基礎造型教育論壇 2009.11 韓國基礎造形學會《2009 韓國秋季基礎造形展》,韓國祥明大學 藝術中心展 2009.10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年度主題展《地球暖化》,台師大德群畫廊 2009.6 《風華再現創新局 - 華文成語海報設計競賽暨名人邀請展》,東方 技術學院藝術中心 2009.04 《中國古詩詞文字視覺化 》論文發表,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 研討會 2008.11, 《2008 年全方位設計經營研討會暨產學設計聯展》,台中市廣告 創意協會
79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修辭 ‧ 創意︰作品暨創作報告/蔡頌德著 臺北市:五餅二魚文化,民 101.02 80 面;21X28 公分 ISBN 978( 平裝 ) 1. 視覺藝術
修辭‧創意 視
覺
修
辭
與
創
意
傳
達
◆
設
著 者︱蔡頌德 發 行 人︱張國權 出 版 者︱五餅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地 址︱ 10649 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 180 號 電 話︱ 02-2317123 傳 真︱ 02-2317142 電子信箱︱ service@proeditor.com.tw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一○一年二月 印 刷︱藝騋廣告 地 址︱ 802 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 149 號之 8 電 話︱ 07-7712922 ISBN 978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計
作
品
暨
創
作
報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