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宣組專欄
<魂兮歸來,懷王>——陳雯琪
回家吧,回家吧
西方千里的流沙在崩騰
北方峨峨的飛雪在飄揚
赤蟻若象、豺狼虎豹……
都在窺視著你嬌嫩、柔弱的身體呀
回家吧,回家吧
夢見你殘破不缺的靈魂,能不能告訴你
我好心疼
記憶中還是那場狩獵呀
你引弓射中了青兕
遠遠近近的人簇擁著你
青驪馬蹄踏在白芷上
你說你好害怕會遭來青兕的報復呀
你的瞳孔是淺棕色
南方、春日和水光,能不能告訴你
作者|陳雯琪、楊紫綺、林久妍
去嗎?去嗎?去嗎……
向巫祝詢問著
我的心好像被緊緊揪在一起擰住狠狠地 流血、流血、流血……
別去別去別
我目送你的背影
眼淚如斷了線般地滴濕 火盆、烈火的炙熱
烈火熄滅
三年零兩個月後
噩耗傳來 「 我所目見的湛湛江水,上有楓樹
放眼望去極千里,只能徒然慟傷春心 萋萋芳草如何搖動的江南
不能再及你的一眼。 」
我好想抱你
黑色的圖騰下燃著黑里透紅的玄火
巫祝戴著的惡鬼面具熾烈讓人心驚
你獨是那樣靜靜坐著
低垂著眸、我看不清你的表情
魂魄慟兮,哀江南
往後,目光凝望
漫漫流長的汨羅江
轉了不知道多少個聳翠來尋你,山路 漫漫,疊嶂重重,湛藍和蓊鬱交錯,一閃
一現,視野都蜿蜒了。在太平洋的濤聲中 能聽見你嗎?哪怕是一點微弱的沉吟都能 算作回應。
素未謀面,我盼著又怕著,生活中總
能感覺到你點點靠近,卻又無聲無息。像 在霧中探尋,雖手握著指北針,它卻抖個
不停,我鑽過樹洞,越過無數個山坳和平 原去追尋,踏盡了無人跡的小徑,重山峻 嶺,只存在蒼涼失意。電影裡總演,些許
聲響就能嚇的群鴉振翅飛竄,我在樹林裡 咆哮,在西風中哭倒,卻沒引起半點注 意。你在哪裡?非要我披荊斬棘。那如風 般飄忽不定的指引,不夠清晰。
我轉而向大海拋出問題,海是那麼深 不見底,如你,無垠。定能尋到你的,我 總是自我鼓勵。撐了個小船,帶上了槳, 就是趟壯闊的旅行,我已列好所有要談的 話題,就等我們那一瞬的相遇。
天要亮了,終於,順著浪躍上船,乘 風而行,碧藍的海啊無邊的天,一時甚至 忘了出海的目的。太多人追討著問生命的 意義,逼著我費盡心思找你,再高尚的傑 作也因市場的吹捧變得庸俗,我們又如何 倖免呢?小船沒有動力,但隨著波波遼闊 遠去。我望向海面,藍的過於澄淨,沒有 倒影。
這便是你的回應嗎?
陽光均勻灑在整片蔚藍之上,時不時
有車駛過一旁山中的小橋,沒有其他多餘 的景物了。我就這樣划著水,或是不划。
我聽見你了,輕輕的唱,在海浪的起 伏裡。
39
<招魂>——楊紫綺
<點燈>——林久妍
再逢十二月,連空氣裡都瀰漫著張燈 結彩的氣息。
西門町的巷弄,難免斑斕得讓人有些 迷離。一顆顆小燈泡相互簇擁,映照,撒 落彩光。孤身走在一群穿著制服的高中生 前,耳邊不時傳來他們的喧嘩,佐著臘月 的浪漫,許是天涼,冷不防的將人拉去回 憶裡酣睡。
高中時讀的是教會學校,聖誕節可謂 是一項盛事。學校裡十層樓高的南洋杉,
2000顆燈泡,此際便開始閃耀。有人捧 著樂譜,齊聲唱起詩歌,悠揚曲調渲染著 氣氛,學生們簇擁在大樹腳邊,一齊抬頭 望著。
滿腔期許,只待點燈的那一刻。
三,二,一,聖誕快樂!隨著話音落
下,夜晚十幾度的學校頃刻陷入歡騰。我 也享受著這份喜悅,開心地上竄下跳。但 也有人漠然,抬頭望向身旁的少年——面 無表情,「欸,你開心點嘛~」我試圖用情
緒去感染他。 「好冷,不要。」,對話結束。
撿起掉落的燈泡,你就能對它許一個
願望。不知何時,校園開始流行起這樣一 個傳說,惹得女孩們在下課時間都殷勤的 往那顆南洋杉跑去,也有的在四下無人時 偷偷擰下底層的燈泡,急得總務處的老師 們高聲喊著要記警告。
「我也想要一顆 」總有些放不下的
夢想要實現,每每經過那棵大樹便要繞上 一圈,卻不想總是撲空,空蕩蕩的樹根旁 只有些盤踞的雜草。「走了啦,這種騙小 孩子的童話妳也信。」他雙手插口袋,眉 間是一如既往的不耐煩,我只當沒聽見, 繼而奮力尋找。
日子也在一天天過去,年少時的執念
便是如此,倏忽間便被如山的課業塵封在 角落。
12月25日,這個節日也在人們的簇 擁中到來。 「等等……我猜你送我一袋後
門的滷味! 」我緊盯著他身後的那雙手,
他搖了搖頭,攤開手指——是兩顆燈泡! 一藍一紅,折射著走廊間的白熾燈,就靜
靜的躺在他的手中,雖有些磨損,但也並 不礙事。
「你撿到的嗎 !」我瞪大雙眼,還是 不敢相信看到了什麼。
「 我摘的。 」
「 …… 」
記憶至此戛然而止。
時光更迭,我們早被因緣際會沖散。
看著桌案前的兩顆燈泡,也不知為什麼還 要留著,本不會發光的他們在蒙上一層灰
後更顯黯淡了。然每每想起,總也會心一 笑。
十二月又到了,聖誕樹又掛起了彩色 的燈泡。
41
降靈會專欄
「詩人該感謝那些閱讀他作品的人 畢竟這是一場冷清的召靈遊戲
鬼魂遲遲不現 而我們樂此不疲」
──羅智成《黑色鑲金》 降靈會,名稱借自夏宇〈降靈會〉。
我們以團體遊戲為儀式,獻祭文字與聲音,或乞求漸趨透明的靈魂歸返,或使變幻無常 的精神得以歇息,或以詰屈的定義召喚不必然存在的盡頭──無論如何,人人皆試圖在困境 中摸索新的出路。是以,參與降靈儀式者必須時時謹記,降靈守則千變萬化,唯有一條通則
始終不變:
篤信新的可能。
降靈·詩
「降靈.詩」為第一場正式的降靈會。
本次以「詩」作為主題,期待與會者藉由創作反思「詩」的本質──一直以來,以此為主題 的創作不在少數,是以如何在此次降靈會中迸發新的火花,是與會者必須仔細琢磨的問題。 雖然以「詩」為名,與會者於創作的形式上其實不受侷限,因此出現了許多類型的創作, 包含新詩、小說、散文詩,乃至於詩與散文交錯使用、難以劃分入傳統文類的作品──由不 同的文類切入談「詩」,甚至嘗試突破傳統文類的疆界,對其展開辯證,或可歸於本次降靈會 最大的收穫。
以下謹刊載本次降靈會中獲得最多與會者青睞的作品。
獨白體|林建賢
半夢半醒之際,反而最為接近你。
那晚與你並肩失眠,一翻身就望見你的眸子在闃黑的房裡兀自明滅,餘下的夜便不捨得 睡了。預支夢中一整片星空,都用來勾勒你的模樣。
你見過凌晨時分的臺北嗎?整座城市都靜下來的臺北,路上偶有掠過的車子,輪胎滾過 柏油時那種躡手躡腳的聲音,低低淺淺的像極了城市均勻的呼吸;那時連平常璀璨明媚的一 零一也黯淡下來,隱沒在濃濃的夜色裡──惟在它模糊的輪廓中,還透出幾點幽幽的微光閃 爍。那是臺北脈脈不語的容貌,像極了你。 其實一切都像極了你。
往復不止的海、融化中的冰塊、夏夜的雨、港口與船,以及魚罐頭之類。思念時你不具 清晰的面貌:你是隱喻你是象徵你是借代,你是赤裸裸不加掩飾的告白,你是貫串所有不具 關聯的表象的終點;世上一切感性的痕跡終歸是靠近你的藉口──你才是意義的源頭。
不過我還是懂的,所以始終沒有說出口:你還是期待若即若離的關係吧?曖昧是最迂迴 但最理想的感情,連獨處時的留白也能代入借位式的詮釋。畢竟語言是座牢籠,一旦承諾你 以一種身分,一旦落實你以任何一類媒介,一旦你能輕易被一個名字、一介象徵、一段看似 深情的文字遊戲所置換……。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我有多想停止與你的捉迷藏。) 「降靈.四句」可以說是降靈會另一次的嘗試。 本次主題為「四句」,要求參與者以四句為限進行創作。相較於「降靈.詩」對內容的要求, 本次的降靈會提出形式上的挑戰。參與者如何定義「一句」的文學(或者語言學)意涵,以及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進行創作,皆是本次降靈會想探討的主題。
降靈·四句
43
即便對形式進行限制,本次的創作依然展現出許多不同的風采。有些是對單一定點的描 繪,有些是線性的推展,也有像是下附作品一般,以各兩句展開對比的創作。也許就如羅智 成所言:「我一直認為絕句或四行詩,應該就是中文詩最小的完整單位了。」(《地球之島》) 而我想,不獨詩,任何創作亦然。
以下謹刊載本次降靈會中獲得最多與會者青睞的作品。
10歲他記住了那人的臉
一片血紅色混濁的天空
20歲他再次初遇那張臉
天還了他清澈同時向他索要一生
降靈·《招魂》
(特別企劃:大家的降靈會)
在本學期兩場降靈會的嘗試後,自下學期起,我們預計將開放所有中文系的同學報名。
(或許在您讀到這段文字時,報名也已經開始了。)不過在那之前,我們也為每一位讀者預 留了一道空白的挑戰,邀請您一同參與我們的降靈儀式,一同完成專屬於您的《踏歌》。
本次降靈守則
守則一、篤信新的可能。
守則二、請從手上這本《踏歌49:招魂》中選出至少四句文句,並任意組合出一篇可供 閱讀的作品。文句來源不限徵稿,但每篇最多選出一句。
守則三、您可以直接寫在下方的空白處,或用任何方式紀錄在這本《踏歌》裡。
守則四、之後我們將舉行作品分享的相關活動,請密切注意踏歌粉專,未按讚的記得 按讚。
囚|林冠樺
採訪|李弘澤、嚴晟珈
創作與生活合一的泥盆詩人 ——林宇軒專訪
一個煦暖的午後,我們相約一間咖啡廳,
陽光從落地窗柔和地逸灑進來,溫馨安
寧。初見林宇軒,他的氣質渾然天成,像
寡言的貓,從靦腆親人的外貌也許看不出
來——他出生於西元1999年,是與我們
年紀相仿的臺灣新生代詩人。現就讀臺師
大社會教育學系的他,不但多次受到各大 文學獎的肯定,更在兩年前出版了個人第
創作與生活
問起最早是如何開始有意識地創作一首
詩,林宇軒說:「那時國中畢業,導師發
現我對文學有興趣,就推薦了一些詩人,
告訴我可以去讀他們的作品,並嘗試書
寫,於是我開始創作。」平淡無奇的機
緣,卻意外打開文學的另一扇窗。「當時
我接觸到的現代詩都是在國文課本,那些
詩跟現在的作品和美學標準其實差蠻多
的,所以要經歷一個轉換期間,去知道現
代詩其實不只是長那樣子。畢竟那時才國
高中,懵懵懂懂,就覺得可以試試看,沒 有什麼特定目的。」他露出靦腆的笑容。
林宇軒的創作動機一直都很純粹,也是因
著這分純粹而能寧靜致遠。他開玩笑的 說:「我記得以前聯絡簿都要寫札記,如
果寫詩的話,就不用寫滿一整行。所以那 時就開始亂寫一些東西,可能因此被老師 注意到了。」
文壇上詩文雙棲的作家/詩人很多,不免 好奇林宇軒是否嘗試過其他文類的書寫。
「有試著,但詩相對於其他的文類可以把 自己的情緒或故事藏得更裡面,別人在讀 的時候也不會很容易就知道你在寫什麼, 或是你發生了什麼事情。」他認為書寫的 文類就像是不同的管道,如何把經歷過的 事情與情感傳遞給別人,相對其他文體, 對林宇軒來說,詩是比較適合、也比較能 發揮的。
他繼續補充:「可能也與生活習慣有關, 因為我幾乎不會找一個時間,從頭到尾好 好完成一件作品,如果寫小說或散文,可
能就要事先構想,但像我寫詩的話,剛好 想到什麼就寫下一句,然後等時機成熟, 或是有足夠的能量,才會去想要如何去完
一本詩集《泥盆紀》。
45
成。」許多人寫詩都是從頭寫到尾,再慢
慢修改,林宇軒則比較像是想到什麼就記 下來,接著再以類似拼貼的方式,調動字
句,把作品變得更完整。
習慣電腦與手機打字的林宇軒,不常用紙 筆寫作,對他來說,如果創作變得制式反 而會寫不出好作品。他相信寫詩與生活是
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因此也沒有想過用
筆名去發表作品。「筆名就好像你在創作
中的人格和現實生活中的不是同一個,
但我覺得創作必須要和生活有緊密的連 結。」
好奇關心起近日的創作量,只見林宇軒笑
出無奈的感嘆:「最近忙到完全沒有任何
時間寫。以前在投入某些事情時,比較能
感受到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無所事事。這
兩個情境比較起來,當我在忙某些事情而
感到很充實的時候,會寫得比較多,很閒 的時候反而會寫不出東西來。」
身為文學獎的常勝軍,獲獎無數的林宇軒
不禁令我們好奇,文學獎對他的意義是什
麼。「讓大家認識你。」對他而言,文學獎 比較像進入文壇的入場券,讓大家知道有 這個作者,以及他的作品如何,之後才能
在文學圈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得之我 幸,不得我命。」對他而言,文學獎不一
定是選出「最好」的作品,專注於自己是否 進步,比獲獎與否更重要。
出書與編輯
談到詩集《泥盆紀》,林宇軒說這就像是文 學獎,是被大家認識的一個起點。「那時 候也有意識到,相較於檯面上那些很厲害 的寫作者,自己還有很多很多要去努力學 習的空間。剛好投國藝會的出版補助通過 了,就想不要去找出版社,自己印出來, 大概印了350本吧,從編輯、排版、找人 美編、上架、行銷都是自己完成。」他輕 輕揚起嘴角,「雖然很累,但真的學到很 多東西。」
出版的過程中有沒有遭逢什麼困難?林宇 軒說,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如何讓這本作品 集有足夠的吸引力。而在行銷上則要動用
許多人脈,或是透過網路行銷。而詩集上 掛名推薦的人都是需要一位一位去洽談,
不管是線上線下的行銷或聯絡書店,都需 要一手包辦。「幫我寫推薦序的人也叫林 禹瑄,那時就覺得如果出一本詩集然後找
另一個也叫林禹瑄的人寫推薦序,應該是 蠻有趣的一件事情。後來把詩集送給一些
比較沒在讀詩的老師,他們還以為我用另
外一個名字寫序給自己。」這個概念與小 故事令人忍俊不禁,同時也能看到林宇軒
的創意及幽默。
至於為何取名《泥盆紀》,林宇軒說,因為
裡面一首叫〈泥盆紀〉的詩得獎了,所以就
林宇軒(右一)與採訪者合影
想說拿來當書名。他同時想起一件趣事: 「羅智成有一本散文集叫做《泥炭紀》,然 後他的書都是黑色的,就撞到了。之前上 他的課我就拿我的詩集給他,他就『喔喔 喔……』感覺有點尷尬,好像我在抄他, 但其實根本沒有這個意思。就把它當成是 黑歷史吧,反正也是黑色的啊!」
除了本身是詩人與創作者,林宇軒同時也 是「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專的小編。「我
們像是一個團隊,不只分享,還要賞析、
47
製圖,做很多的事情。因為我自己有在寫 作,認識一些裡面的人,他們就問說要不
要一起進來這樣。2019年初的時候吧,
那時候他們停了一年多之後想重新開始, 剛好在招新人。」但其實經營粉專也有許
多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分享別人的作品
可能侵犯到版權,或是碰到出版社來洽 談,以及業配活動等等。
關於粉專內部的運作,林宇軒稍作簡介: 「每個月會有一個大主題,當月的主編會 找每週的責任編輯訂定每週的小主題,再 找寫手去寫,每天一首。其實也蠻辛苦 的,因為絕大部分都是無酬,也不可能收 費,又是拿別人的作品,不太可能營利,
所以雖然裡面總共有七、八十人,可是每 個月光是找寫手就很難有足夠的人數,因
~林宇軒〈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此有意經營的人就會做得特別辛苦。」談
到粉專的主要受眾,他卻笑說:「當你在
網路上搜尋一首詩的時候,第一個跳出來
的就是那個部落格。之前有學生就在下面
留言說,謝謝你們幫我完成我的報告之類
的,就覺得,哦我們還是有一點用的!」
除了每天例行的發文,在某些特別節日或
社會事件熱潮,也會製作一些特別企劃,
例如之前的反送中運動,粉專那天就額外
多貼一首相關的作品,觸及率與回覆率也
比平常的貼文高很多。林宇軒表示:「有 些人是因為讀不太懂詩,所以比較排斥讀 詩。如果透過賞析,能更讓大眾更貼近詩 的話,也相當有意義。」
關於寫作,林宇軒更傾向將它當成調劑身 心的方式,有產出也好,沒有也罷。「希 望可以繼續寫下去……」與其說是詩人, 不如說是一直用詩來說話的人。畢竟,創 作是他的生活,生活即是他的創作。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每天 認識自己一次。知道自己
沒那麼壞但也不那麼好。
49
本篇設計參考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專
臉書粉專
踏歌49 招魂
主 編 林建賢
藝文組 黃政為 陳彥碩
王崇洧 華叡民 葉軒爾 葉祖璇
楊詠淇 張若永 林冠樺 嚴晟珈
林子淇 馬丞楷 李品杉 葉芯余
李弘澤
美編組 侯怡安 鄭旨妤
陳玫珊 林凱莉 周昕儀 黃宏碩
廖胤祐 胡瑋珈 黃靖淯 羅方均
戴國皓
網宣組 林久妍
張暄禾 曾信容 吳俊寬 陳雯琪
楊紫綺 林珊杉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