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輯室報告
5|文藝5|徵稿總評
6|對煙問 9|〈鶯啼序‧冬雨〉 10|轗軻 11|〈漫步。天橋〉 12|遠心之行
13|踏歌賞14|漸漸死去的日子 20|致十一月的安魂曲 22|緬甸自由的光——致瑪良烏 24|蘋果ê古
26|讀書心得27|各從其志——我讀〈伍子胥列傳〉,我讀夸父逐日 31|尋根:此心安處是吾鄉
33|專題34|遠行圖像-三個中文系學生的足跡 40|「遠」來,中文系可以這麼「行」
45|譯詩 51|文學 X 氣味:用嗅覺品味文學
58|中文系點滴
61|徵稿資訊
1
次別想著去看外面的世界了,應該回到中 文系,去接近中文人的生活,去反思中
文、文學的更多可能。於是,《踏歌53》
主題定爲「遠行」。我們想和中文系一起遠
行。於是,我們這次的專題都與中文人相
關:中文人上的課、中文人的生活,也在 「香水」和「翻譯」專題中挖掘更多文字、語
言的可能性。
我記得聖軒之前和我調侃過,我們剛
回家又要遠行了,不過也挺好的,人生就
是一個不斷出發,而後達到目的地又歸零 出發的循環。在寫這篇文時,不知怎麼的
這段話一直迴盪耳旁;藝文組和我當主編 後好多人一句句的「澔哥」,也莫名響起, 而我不再抗拒。我想開始認真思考這本刊 物的未來了,也和關注踏歌的所有人一 般,踏上了這段必然歸零的遠行。
網宣組
從我接下網宣組長到現在,不知不覺 已經過了四個月。四個月說長不長,說短 不短。四個月不足以讓我成爲領導組員的
好組長,也不足以讓我習慣肩膀上的重 量。但是,四個月足夠我從錯 誤中學習、
逐步成長,也足夠我踏上旅途,遠行,學 習成爲一位組長、一個更好的自己。
謝謝信容學姐願意指導並給予我擔任組長 的機會,謝謝踏歌的其他組長的協助,謝 謝樂達提 供網宣的新點子和提供文案,
謝謝踏歌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最後,謝謝 願意翻開《遠行》的你。
以此開篇,獻關注《踏歌》的大家。 —— 陳煜澔
2
—— 王苡婷
藝文組
今年的主題是遠行,雖然被調侃怎麼
才剛回家又要出門遠行了,但人生似乎就
是一個不斷出發,達到目的地在歸零的循
環,學業是這樣,創作也是這樣。藝文組
在今年爲了要替踏歌增添新氣象,也是勇
敢踏出新的一步,即使是只有原本的工作
我也不敢說自己準備好了,現在又增加新
的項目,我更沒有信心能夠帶領好新來的
組員們了(壓力大QQ, 還好今年的組員
們都很給力,一路上坎坎坷坷的走到了最
後。沒有經驗,只憑假想的規劃的確讓這
一條路走來十分的不順利,但我想這就是 遠行呀!雖然有學長姊留下的經驗,但實
際開始才發現真的不太容易,只能在新奇
中慢慢嘗試,還得是大家一同努力才完
成。在準備遠行這期刊物時,自己好像也
經歷了一趟艱難的遠行,比之前更多的藝
文組loading,總讓我好想放棄,不過遠
行的路上積累了不少有趣的經驗,這趟新
的旅途也讓自己收穫良多,這一期的刊物
能順利產出,真的要謝謝組員們願意嘗試
新的事物,也要感謝主編大大提供了新的
想法並去實踐他。最後,這趟辛苦的旅程 也走到了盡頭,有著美好呈現,卻也意味 著要歸零重新才來過,期待下一趟的遠行
也能像這次一樣充滿風味。
——馮聖軒 3
美編組
在踏歌從大一待到大二,好像也逐漸
習慣它在生活裡的存在感:從習慣每週六
要起床去上課,以及當組長後從週五下午
開始備隔天的課(我愛PAPAYA電腦教
室)一週一週踏著類似的旋律,在生活底
層綿延歌詠。想特別感謝美編組內的大
家,配合、包容時常厭世偷懶、不太會講
話和領導的我。每次上傳作業都發現最晚
交的竟是我自己……大家都很棒,十分喜
歡看每個人作品,以及彼此想法對話的過
程。
不管生活其他部分如何變動,同地點
(閱覽室或組長私心改成的線上)同時間
(週六早十)同樣的臉(美編組的大家!)
都仍然規律,這份安定感對我來說很珍
貴。聽起來我好像是什麼浪子?畢竟是看
完風景,中途先回家然後染色,又再出去 遠行了嘛,說是各種意義上的浪子也不爲
過。踏歌近幾期的主題似乎都與「出走」、
「歸來」、「改變」有關,隱約指向一個經典
龐大的文學主題,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
趣的現象。
今年在主編澔哥的澔召力和藝文組的 努力下,踏歌嘗試了許多新計畫。看著刊 物開出許多嶄新的色彩,對他們的發想和 執行力深感佩服。配合新氣象,本期設計 也試圖融入更多雜誌的風格,希望能讓大 家在順暢瀏覽內容之餘,也能感受到我們 在視覺上的心意。
——高涵
4
文 藝
此次徵稿的作品涵蓋不同文體,有許多開創性的 嘗試,富有新意;跨越不同語言、不同國境,展現對 不同議題的關切。有的作品自然平實,清楚勾勒個人
心跡,使讀者能跟隨作者的筆,探索不同面向的課題; 有的作品則較爲深奧,需要經過語言的轉化、深入的 揣摩,才能窺得作者下筆的意念。幾篇作品中,比較 顯著的問題在於結構安排,或有取材布局上的失衡; 部分作品縱有形式上的創新,內容上可再多加琢磨, 增添細膩度。
【主題徵稿】
「遠行」,可以不只是物理上的距離,還包括心靈 上的「遠」。本次徵稿作品中,涵蓋「遠行」的不同階 段、型態與面對的態度,更有作品展現了對遠行意義 的多重闡釋與省思。入選的稿件具備語言成熟精練、 緊扣主題發揮的特質,部分稿件則有引用過繁、流於 淺薄、爲遠行而遠行等問題。然而,整體而言,此次 徵稿作品大都呈現細膩的心境描繪與哲思。不同作品 對應之下,亦能凸顯個人於遠行的想像、定位,以及 作品多元的詮釋空間。
總評 對煙問/〈鶯啼序 ‧ 冬雨〉/轗軻 /遠心之行 /漫步。天橋 【一般徵稿】
對煙問
芾亥先生旅於湘楚,知其域中有洞庭
蒼梧,秀水峰林,適訪而甚美之,好其山
煙水霧。又數日,至其南極,經一村。問 於村人曰:「村名何也?」曰:「鄢。」又問
其勝。曰:「煙。」大喜,於是乎乃從其流
覽,見其村也,
雙水抱以碧帶,群峰環以翠屏。披椒 丘之斜麓,倚洞澤之長汀。負棽樾之森 森,混太清之冥冥。其東則袤壄坎原,薄 霧草煙。壤覆綠繡, 沃野千里,楚茸綿
連。或麂麀麌麌,或犀麋逐豜。或叟穿陌
阡,或童戲園廛。聞其聲之琅琅,迷其影 之幢幢,若隱若全。其南則谿壑嶔巖,塹 崖峭懸;皋隰一線,雰湮九玄。或飛練涌
浰,湱湱濺濺。或渀瀑䜌疊,崩雪奔雷, 磅礴潰攧。於是乃塞幽谷以煙闐,朗聳豅
而雺褰。其西則蒸湖澒洞,廣漢靈川。中
則有螭盤虯躍,照爛龍鱗;或魚鱷鼇鼊, 黿隱鼉潛。旁則有江澗迴合,泉埒潺湲;
隈岸蜿蜒,泂河澶湉,時縐清漣。 牽洲
芷,瀠芙蕖,浮流萍;涵紫茸以漵浦,簇 白茅以湜堧。於是沙鷺棲憩,渚波潫漩。
鳬鷗翔集,潨水涓涓。其北則嵽嵲崛峍,
作者|王崇洧
巃嵷崔巍;或崇山巇崎,巉屼嵏巔。巨木 嵾嵳而幽邃,深林窈窕而蔽天。其中則熊
羆貔貅,虎豹猢狿,長嘯哀鳴,揉飛玃猭。
上有巘崿嵯峨,崢嶸劖刻;巁峯矗矗,浮
嵐終年。下有盤石倚傾,群丘萃巋;層嶂 重巒,青岊傍煙。若夫晴則日出煙硝,靈 景絜滌。澈華霽而凝塵,眾象昭而歷歷。
其曇則煙蔽東皇,靄吞望舒;昏冥沉垂, 烏雲斷穹,霧鎖寰廬。
芾亥先生謂村人曰:「美哉是村矣! 其天地山水與煙所共者,如織也!如畫 也!」對曰:「先生好煙之人乎?」曰:「然。
煙之爲物也,姿妙多端,態化萬千;雖實 爲 物,而飄邈不可捉摸,空靈而不可據 占。其行若浮雲,德若空谷之幽蘭;其濃 則似情,淡則若理。信美也!」曰:「請問 其例。」曰:「僕酷愛歐陽公『楊柳堆煙』一 句,其能以煙喻山水之朦朧,託人情之爛 漫。吾素嚮之,今乃遊湘楚,見其煙也,
「若夫春和景明,群芳葳蕤,裊裊萋 萋,簇曇壓枝。桃煙柳霧,花垂淡帷,柳 帶碧簾,爛映琉璃。於是煙花三月,氣和
6
游絲。翠柳雯以輕雲,空煙凝以綹姿。或
滂濞沆溉,珠落台墀,嫋煙歙散,素袂逶
迤。於是蒸遊龍之翻遒,騰白馬之奔馳。
或絲雨綿綿,物光旖旎,晶柱水玉,霤濩
檐榱。霧閣雲窗,氤氳綠滋,煙草一川,
紗屏四陲。若夫黃梅涔涔,煙雨朦朧;崥
崹蓊鬱,池陂蓮紅。銷煙舒卷,素境空濛;
遙覆羅縠,臨縈細絨。或皓日開霽,天接
圯虹;爰卸纖幌,芙蓉清香,菡萏玲瓏。
若夫亂石怪岩,齱齵嶙峋,斂霄屯靄,縹 緲遷逡。竦戟穿雲,破岩劈皴;騰雲湧霧, 飄忽沕湮。於是潼滃蔚薈,泆泆澹嶢。織
綺裙以靉靆,披輕紗以飄颻。蒙峮巒以縐
絺,繚嵁巖以冰綃。纏迴碞以紗絹,繞秀
岫以綦巾。篦霧鬟,簪軟嚲,盤峨髻,綴
雲鬢;綢緞繾綣,綾羅環身。蓬雲媚柔,
婉約丰勻。婀娜搖曳,綽約出浴,山姿嬌
純。或青煙飀飀,絪吹飂飂;煙涌谾豅,
雰逸豁漘。或密若霙雪,疏若翲絮;晈如
冰霜,潔如素縞,覆以泠銀。於是乃駕浮
駟之騫翥,御嵐鵬之逍遙。若夫澤藪浽
溦,煙藹濛濛;浩渺奔蕩,水天瀧瀧。或
大雨滂澍,煙瀾撼空,氣蒸雲夢,泱漭混 通,於是江湖滂沲,扁舟入遯,波隱釣翁。
「昔王子安有言:『山野悖其心跡,煙 霧養其神爽。』其此之謂乎!」
於是從村人歸其所。俄頃,過一閭 里,有二老叟吸菸於門外,吹紅星而吐白 濤,煙旋二股,菸氣溢乎階下。村人見而 語芾亥先生:「何似吞雲吐霧也。」以爲先
生將說。但見芾亥先生捂鼻而欬逆,面有 憎惡之色,疾之曰:「甚惡矣!盍雲霧之 謂,徒毒瘴焉耳!」村人少有慍色,曰: 「然則先生非好煙者耶?所好者非煙耶? 何謗言若此。」曰:「不然。僕所好煙者, 乃天地自然之氣所生之煙,或良景所與之 煙也。豈人炊火焚物所生、惡臭熏目之煙 哉!焚物之煙,不惟無美可取,且害於物 者多也。
「其色則或白灰混渾,濁溷物形;或
涅黑敷暈,墨黝重冥。汩泥攪波,撓混空 靈;昏晦凝滯,積塗淤渟。細粉麤粒,糟
糠綠螘,渣滓醁醽。若染若侵,或蝕或湮。 於是罟罝蔟蔟,翳霾茫茫;廓稜杳蔑,采 澤褪蒼。椽榱檐楣,枓桷楹樑;滲骨沁髓,
燻皮污黃,黧黔遘蠹,斑駁癰瘡。洁圭瑜
7
玉,瑳瑱玼瓊;曝溺垢穢,晈肌弗彰。雖
和氏璧,隋侯珠,澤馬羽之裘煥,斗牛劍
之龍光;被覆矇冒,黲灰黠塵,幽昧消煌。
於是烽火硝煙,瀰漫闔閶,羲和窮遯,飛 鏡失芒。
「其臭則薰鼻昏知,銷奪神官;惑魄
失魂,燬爇五感,散爛九觀。入於腔嗅, 千氈刺酸。巢蜂撲螫,叢蟻怒攢。或腐焦 炮灼,枯烙燒燔。或鱗鋩刨刮,棘鈎剗剜, 糙磨砂磐。翻倒臟胃,嘔逆催寒。雖則決 鯀禹之大洪,墳五陵之累土,餘臭不掩,
淤穢猶殘。
「氣氣則絕通窒郁,稠滯梗礙。彌彌
掩鼻,趄趄撲面,積沮沆瀣。於是囿囚囹 圄,悶閼難耐;棼烟害淳,悒殟昏憒。痿
石蘭,靡杜衡,枯菌桂,傷申椒,死薛
荔;鬼爛神焦,生厥靈廢。遐感懼駭,邇 逢爭退。於是乎物淨觸而喪淳,目清遇而
皺顰,飛鶩逢而遽逡,浮鯨沾而暴淪。」
有癮也!」
村人默然。芾亥先生遂曰:「夫煙者, 本非不善物也。然則,惟菸,百害而無益 耳。僕欲耆頤者,菸乃可不慎遠哉!故憎 惡之。」於是村人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趨避二老叟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諱,
乃今日見教,謹受喻矣。」
對曰:「然則,焚物之煙豈百害而無 一益乎?」曰:「唯唯,非也。焚物之煙亦
芾亥先生曰:「勸百而諷一,夸言而 已矣。」
註:本篇爲邀稿作品,故不附短評。
8
〈鶯啼序‧冬雨〉
冬節驟至,天寒地冷,大雨連日,衫履俱濕,又逢
颱風掃境,狂風不止,夜行校園有感,遂賦一詞抒懷。
秋聲更逐葉落,又逢初冬暮。怎料得、舉目濛濛,
冷空雲蓋煙雨。卻不見、銀盤弄影,穹天重掩層層霧。
夜闌湖光隱,風中誰家鷗鷺。
十月寒風,穿腸刺骨,遠浸椰林路。呼嘯起、細水
纖絲,紛紛吹作飛絮。亂蒼苔、雪鴨躁動,翻碎浪、魚 鱉狂舞。可堪尋,垂柳枝梢,幾滴珠露。
奈格封港,榕樹迷津,潮漫堤上土。應懼怕、迴盪 幽吼,簑笠易揚,傘骨難禁,路人遲步。
踏歌短評
這首詞在描寫景物上十分細緻,同時融入了校 園景色,風格獨特;不過既是詞,可以更著重於寓 情於景的手法,適當拿捏情和景分別占的篇幅比 例,避免情感轉折之處讀來會有突然生硬之感。
作者|朱昱威
9
主題徵稿
轗軻
作者|匿名
迷路了恍惚了跌倒了。
你想去哪裡,你預計融化在哪道涸轍?如果已經距離當初太遠,遠方的詩句還未被組 合,你遙望泮渙的字詞會不會懊悔難遏?可是 爲 什麼,從前狂奔跋涉,堅決離開熟悉的姮 娥?許是不願負責,餘下那片田的無人稼穡。
我渴我餓……
踏歌短評
作品應是以過來人,或是正在經歷「遠行」者的角度來抒發自己的苦痛,也以此 勸誡後人:要遠行,應當做好準備來應對路上的坎坷。這是一篇實驗作品,用古代 文人的美學標準:典故化、駢麗化、格律化來書寫現代文學,其實驗性值得肯定。 從字句中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緒,有些句子也的確十分漂亮。唯典故、大量意象 和艱澀字的使用所呈現的效果,有待商榷。
10
主題徵稿
〈漫步。天橋〉
最終,我步上石階。
側嵌的鵝黃燈光 鑲入北漂後的金橘色拼圖 記憶牽引著
沉穩的雙腳橫越湍急的車流
給予不願被砂石劃破晶瑩思緒的行人 一道平坦的途
佇足,俯瞰 仍被牽引著——
被牽引至荷爾德林膝前
被牽引至炙焰懷抱、海風胸膛 面頰泛起漣漪,嘴角順勢勾起
作者|陳芳儀
視線沿扇形自地平線角度逐增 氣流剝蝕了被困惑的迷離 望向闇得如曜石的穆清
頹弱無依的心倏充盈溫熱勁疾的血流 恍回人世,感知到自我的存在
擊鼓般的心之躍動相隨
最終,我步上石階。
踏歌短評
詩的內容寫出了一段走上天橋的過程,開頭的石階是實際意涵、物理上的 走上石階,而最後的石階則表達出一種心理上的上升。在心境描寫上,原本傳 達出一種對於前路的困惑與迷茫,但在走到天橋上後,因為有了比較廣闊的視 野,思想也隨之豁達許多,所以在回到地面之後,便有了新的體悟和動力繼續 前行,能夠呼應主題:在步上天橋的同時,也完成了一趟心靈上的遠行。
11
主題徵稿
遠行之心
向著北極星前往遠方
背著重望 心中裝下的
三成是你們的祝福 七成是你們對我的期望
旅途痛感氾濫成 一條長約232公里的河
我消耗心中的望 轉爲流淌的能量
直到成爲乾竭的荒川透支
如虔誠教徒一貫的信仰
祈求名爲關心的甘霖降在乾涸的心河
讓禱告暗示我的渴望
於是沒有向你們訴說 這裡是21度的雨天
異鄉下落的雨是酸楚嘲諷
即便是傾盆大雨的急救
灌在我的軀殼 卻流不進血液的位置
唯一留下的 是流入眼裡落下的雨痕
你們一同宣告那裡是31度的烈陽
沒有一滴雨要降至 綿延到你們面前的乾河中
作者|匿名
已意識 我們再無交集 連天氣也是
腳下之行非故土 傳訊之人非故人
我同時展開了
兩種遠行
踏歌短評
詩中呈現出了兩種遠行, 一種是在實際距離上遠離家園 的遠行,另一種則是因離家而 與家人產生隔閡的心境。文中 使用了河作為意象,似乎能指 涉到心理,表達出對於自己現 狀內心的乾涸,是很好的選 擇;不過手法可以再加強,讓 水和河的意象更鮮明。
12
漸漸死去的日子 致十一月的安魂曲 緬甸自由的光——致瑪良烏
踏歌賞
蘋果ê古
踏歌賞
漸漸死去的日子
是巫婆製藥失敗嗎?否則我怎會在趕稿的夜裡嗅到屬於廁所渾濁的氣息,一度認爲自己 喝下的不是剛泡好的即溶咖啡?那龐大、渾濁的氣味,像烏雲,遮蓋天空中的皎月,順勢下
一場夜雨,澆熄我剛冒起的寫作靈感。客廳的燈早就熄了,只有神台的油燈燃着,時不時冒 出滋滋聲響,在熄滅邊緣苦苦掙扎。整個客廳裡,聽得最清楚的是扇葉不斷地旋轉,隱約還
有一陣陣微弱嘆息,卻似乎被扇葉攪動的空氣打散。風扇下是張低架床,擺在客廳中央,周
圍掛了好多寫著拉丁文的袋子,乍看之下像極小說裡的魔法陣:將人擺在中央,就有源源不 絕的魔力維持其生機。嘆息聲在靜默的夜放大數倍,無限重複的低頻迴盪在漆黑客廳,變成
一股吸力,讓我情不自禁地打開房門。
姨丈瑟縮在床上,雙手握著床架,試圖在「一、二、三」後把自己撐起來。無奈,身體的 筋肉早已罷工,不再聽從大腦安排,只得用憋屈的方式喚醒身體記憶,讓它們記得誰才是這 身軀的主人。雙腳去一,一條完整的腿卻滿是瘀青,另一側,則是被針線縫起來的爛肉,脆 弱,一碰便溢血。試圖靠自己的力量坐起來,可幾場的手術彷彿爲他替換了另一具肉體:身 子被當成衣服縫縫補補,靈魂彷彿換了一個不貼身的衣服,讓他無所適從,行動自然是被限 制了。終於找到一個支點。奮力地蠕動著身子,終於能靠在枕頭堆起來的牆壁,卻不小心把 周圍的瓶罐給拖倒在地。似乎感受到些許的液體在褲襠,他伸手往褲子一摸,指甲縫裡盡是
褐色的軟狀物。
爲了方便去學校,我初中一便寄住在阿姨家。樓下客廳旁有一房間,原是雜貨間,稍作
整理後便成了我中學六年在這房子裡的小空間。我站在房門口,望向客廳中央那屬於意識和 肉體的戰場,不敢輕言出聲,深怕所有聲響將化成最利的劍,刺穿他曾是大男人的尊嚴。想 來是累了,他不再做許多大動作,擺出如第一天出院躺在那床時的神情:瞇眼,安靜望著扇 葉旋轉,彷彿扇葉轉一圈就是一場輪迴,而自己就能回到以前,而不是如現在這般等待一種 悲哀的詮釋。時鐘仍然滴答,可橫在那兒的人,卻動也不動,永恆地凍結在時間的流逝裡, 直到二樓有了些許吵雜。樓梯口的燈忽然着亮,爲漆黑的悲哀捎來一絲亮光。
作者|陳煜澔 14
像是一場漫長的噩夢。我只能作爲這房子裡的第三者,見證夢沿悲劇發展,而無法更 改其軌跡。
我想起姨丈進院,每天尾隨媽媽陪阿姨往返醫院的日子。那時的我應該是初中三,第 一次看見躺在病床上的姨丈,四肢無力,嘴裡卻不斷念叨「早知就少吃花生」。忘了是何時, 花生如病毒般潛伏在姨丈體內,悄然地紮根在我一個文科生道不出名稱的器官,接著如花 生果針鑽入血液裡,用不可分解的油脂加重早已萎縮的腎的負擔。在那以前,姨丈就喜在 大熱天下赤腳站在家外頭的馬路,然後告訴我們那是他最舒服的事情。大家都沒留意,直
至有次姨丈不小心踩到玻璃碎片,割破了皮,血珠一顆顆地從傷口中掉出來,大夥兒才意 識到,病情已經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黑紅色快速地蔓延整個腳趾,尚未脫色的黃藥水已 喪失作用,趕也不走的小蒼蠅在歡唱……
這只不過是悲痛的開始。第一根腳趾頭割下後,腳板上的傷口,從此成爲阿姨自責的 藉口——心裡那道缺口,始終無法癒合。
那段時間,也不知怎麼,阿姨家的伙食不再有以前的重味,架上的食譜也都消失得無 影無踪;多了一張張保險證明,還有好多羅馬符號串寫的照顧病人指南。屋裡不再有來蹭 飯的親戚,而是一個個帶著嚴肅臉孔的訪客。談話內容也不再是誰誰誰的八卦,醫院A、 醫師B總在無意間彈跳了出來。
或許手術無意地割除姨丈某條神經,抑或每個病人都需要經歷一段心理平復期,阿姨 家裡四處都是口角的痕跡,食物不合胃口、疼痛,乃至如廁都成了理由。我知道的,阿姨 從來都活在愧疚裡,以前表哥眼睛出事,只能依靠盲人棍走路,到現在姨丈這檔事,她都 扛著所有的流言和蜚語,始終認爲是她的不細心和不仔細,才會將家裡搞到如斯境地。因 此,她都不和姨丈起正面衝突,將所有的「你煮的食物是給狗還是豬吃」都吞入胃裡,企圖 用胃酸消化一切悲傷,反正悲傷的淚並不能改善家裡的情況。然而,被遺忘的眼淚,其實 才是最不傷身的宣洩。日子久了,胃酸也將胃壁磨穿,可阿姨卻視胃痛如無事,始終用著
一張笑臉去看世界。 15
一切似乎都成了常態。也不再有人批評姨丈不吃家裡菜、想盡辦法逃脫阿姨家這樊籠、 半夜約朋友聚餐吃宵夜。(或許外面的世界真的精彩吧!)而這才是悲痛的第二步。
再度入院。那時高一,我鬼祟地站在病房外,想要從門縫窺探姨丈。姨丈鼻孔插著輸氧 管,頗少的頭髮越發稀疏。剛完成手術的腳,裹著紗布,泛紅。阿姨無助地看著醫生,可從 門縫偷窺的我,只能瞧見身穿白袍的醫生,頻頻搖頭,接著邁開沉重的步伐離開病房。阿姨 彷彿被說服了,無力癱在椅子上,不斷打量麻醉藥還沒退的姨丈,眼角泛著一些光。媽媽站 在阿姨旁邊,不知所措地說著安慰話,卻止不住阿姨的淚。
那時表哥剛巧身體也出狀況,需要每日「洗水」,也就是腹膜透析。終日泡在藥水味裡的 阿姨,也開始沾染了些許的藥水味,本瘦弱的身子更虛弱,黑髮間也不經意地冒出幾抹灰白。 滄桑。如今再遇上這事,或許已經無法負荷了吧。
姨丈再次出院了。這次不似上次般完整,而是帶著一個破爛的肉體回家,隨時有裂開的 可能。上二樓成了他的一種負擔,且仍有許多的藥物需要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黏合那副身 軀。在多番商議後,姨丈成了我夜間的鄰居,睡在與我僅有一壁之遙的空間裡……
阿姨扶著樓梯的欄杆緩緩地走下來,頭重腳輕地邁開步伐,深怕吵醒剛入眠的表哥。我 聽著那逐步放大的聲音,趕忙地回到房間,掩上門,在客廳與我間橫起一道牆——牆外是我 不想看見的世界。可我還是從傳來的聲響中捕捉到了一些線索:埋怨、不曾癒合的缺口、一 顆鑽入被窩裡的花生。隱約,似乎還有一句:「銀姐,我夢到我排隊去喝湯了,大哥會照顧 我的,你不用擔心。你可以睡好覺了。」接著,是一陣陣地勸慰。
自從姨丈睡在了客廳,往後的日子,都是第一天的輪迴:夜裡姨丈醒來,想要換個姿勢 或坐起來,然而都會有著許多的聲響。接著,阿姨被驚醒,趕忙地下樓看發生什麼事,然後
在一番折騰後繼續回到房間。這個房子裡,已經有了兩個負擔,於阿姨而言或是甜蜜的責任, 然我作爲第三者,只得成日躲在牆後默默疼惜這般勞累的她。有時候,我想開門幫忙,卻害 怕此舉是爲阿姨再添個亂,讓她覺得這些事情打擾到我的作息,接著另一種內疚又在她心裡 留下痕跡。
16
無力感油然而生。每晚待外頭沒有聲響後,我都躲在被褥裡,以爲這樣就能把它封鎖在 裡頭,以爲這樣它就會像氧氣般被我吸入、消失,隨我的思緒陷入沉眠。然而,當再次睜眼 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笑臉,一張彷彿忘了深夜戰爭的笑臉,心裡就有點難受。
高三那年,新冠肺炎肆虐,X國陷入對抗病毒的戰爭。對阿姨家而言,這是另一場戰爭 的開端。
這些年來阿姨家開始信佛,按姨丈所說希望佛法力無邊,可以讓表哥重見光明,可以擺 脫腹膜透析。然,表哥的病情突然惡化,在手術台上去世了。那時還是行動管制期間,表哥
的喪禮也沒有他生前期待的熱鬧,只有我們這些親戚 爲 他燒紙錢,陪他走過人生最後一段
路。喪禮第一天,姨丈看著躺在棺裡的兒子,不斷嘀咕,想要趁機將以前沒有好好說過的話 都濃縮在裡頭。第二天,姨丈便不再看向表哥的所在,與阿姨對話時也黑著臉,時而揮手趕 人。那副臉孔狠狠地割下阿姨的心頭肉,儘管現在回想起來細節早已模糊不清,但阿姨轉過 身紅著眼的臉依舊烙在我的心裡,無法忘懷。
表哥的離世讓他感到不安,讓他不能再坦然說出「死就是解脫」。
他的性情也是從那日起大轉變,所有的神仙沒能讓他的兒子重見光明,被他拋棄了;所 有的佛和菩薩沒有救他離開苦難,被他唾棄了。心靈上不再有任何寄託,所有人世間的關係 於他而言僅僅是過客。對於也剛失去兒子的阿姨,他不再如以前般好好說話,只有破口大罵 和碎碎念。
人是否在瀕臨絕望後都會開始扭曲自己、其他人的所作所爲?悉心的照料,成了同情的 施捨;善意的勸告,成了刺耳的語言。二十多年的婚姻難道是場交易嗎?是爲了聘請一個私 人看護,是爲了購買一個下半生的保障而已嗎?我不明白,只曉得深夜時分每小時都有一聲
或許姨丈真的把生死撂在一旁,他不再似以前小心翼翼地驅動那副隨時崩裂的身子,常 常把快癒合的傷口給再次弄傷。往返診所、醫院成爲阿姨和表姐的日常。表姐以前爲了可以
和阿姨一起照看表哥,便在家附近找了一個教育中心,做起廉價的臨教,收入不穩定,前途
不客氣地呼叫。
17
亦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原以爲表哥離開後能夠謀更好的出路(表哥的病情比較反覆,姨丈的 較穩定),殊不知還是被捆綁在這個家裡頭。
這間屋子彷若貧瘠的土壤,然一顆花生已經在此地紮根。爲了生長,只能用一圈圈的鬚 根纏繞周圍人的命運,從別人的人生裡吸取養分,從別人的人生里奪取不可見的未來。而怨 言成了不可擺脫的魔咒,讓屋子裡的人必須自愧,必須硬生生地獻祭己身成全他的茁壯。
我無法再以第三者自居,想爲阿姨幫上忙,卻被阿姨以高三很重要且都在上網課爲由把 我給送回家。我只能睜眼讓阿姨把我推出這場漩渦,並見證阿姨和表姐如何一步步地陷入泥
濘,無法自拔,更準確地說不能自拔。以前照顧兩位病人,已經讓她倆身心疲憊,可現在這 般情形,更折磨。有時候和阿姨通視訊,那一根根白髮和皺紋都寫滿了勞累,然阿姨只是笑 笑帶過這一切,不願意再把我扯入他們家的悲劇輪迴。我能夠爲之做什麼呢?除了偶爾以他
們家的名義做慈善,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似乎也無力改變什麼。
2021年8月,X國疫情更嚴峻,姨丈確診了新冠狀病毒,幾天後離開了。沒有人能見
上他最後一面,他就孤身一人被送入停屍間冷凍起來。領遺體那天,他身著白衣,闔眼,臉 上的肌肉已經僵硬,所有的情緒如呼吸永恆地停止。一切的悲憤與悲哀,一切不好的記憶隨 大火一起焚毀,化成了一缸灰。無人知曉他死是否孤獨、恐懼,大家都相信他是安然離去的, 還是那個視死如歸的姨丈。或許,這是上天給他最後的體面。
現在姨丈睡在佛寺裡的骨灰塔裡,旁邊是表哥,周圍或是同病相憐的人。前幾日我看到 塔上的他嘴角微揚。這次,靈魂誦著佛經,伴著古佛;沒有漸漸死去的日子,沒有忽然崩裂 的肉體。永遠地活著。
18
本篇作品採用第一人稱的內聚集視角展開敘事,相比起小說,其實更像是主角 的回憶錄,以綿密的筆法拼接片段的生活碎片,寫實地描繪出生命中遠行的無可奈 何。
「遠行」的意象在本篇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最顯而易見的自然是表哥與姨丈漸漸
走向死亡終點的遠行,然而更隱晦的,卻是和阿姨一家漸行漸遠的主角。在這一場 悲劇旋渦中,主角儘管與親密的家人近在咫尺,但苦於不想造成阿姨的內疚與負 擔,只能淪爲無能爲力的局外人,和阿姨一家的距離不斷被拉扯放大。
「花生」之意象也成功貫穿全文,先從潛伏在姨丈身軀的花生積毒串起,再引申 至扎根纏繞、吸取他人養分的根鬚,切實地描寫出一個平凡家庭因成員患病而集體
下陷沉淪的悲劇。「花生」的意象在本文中應用得宜巧妙,可窺作者之用心,精準扣 合文章內容。故事內容的起伏隨著姨丈的病情逐步推進,作者將不同階段之人物心 理拿捏準確,除了詳寫患病者的陰晴不定、喜怒無常,更透徹地揭露照顧者不爲人 知的不易與辛酸。
文章結構樸實自然,語氣平淡日常,卻赤裸而細膩地描摹人物複雜的心理活 動,對人性的刻畫深刻有力。結尾中,姨丈的結局略顯倉促,卻更能凸顯生命的脆 弱易折,暗示著常人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末段中「永遠地活著」可視作姨丈終於從 肉身的苦難中解脫,實現沒有病痛的極樂。
總結而言,本文行文流暢,對人物心理與場景之描寫細緻詳盡,實爲佳作。
19
〈漸漸死去的日子〉賞析
踏歌賞
致十一月的安魂曲
〈春歌〉:「愛是心的神明」
季節的列車停駛在驟雨中
秋蟬濕透羽翼,盲蛇遲遲未眠
乘客們撐起共有的傘,學習庇護
與依隨,攜手推動時間走向來年
窗影裡,我獨守於原位
眼見遠行的步伐踏過自我
隔著玻璃,撫摸安靜的雨水
彷彿維繫自己的僅剩一分等待
燈熄,車廂終於淨空 我漸漸疲於傘的想像
心在止息的低處凝結生塵
倒影在夜裡細數新的皺褶
作者|陳彥碩
最後只剩下靜。十一月:
漆黑的季節原地生鏽
我與窗影的我共處
安眠,將一切行旅夢成終點
20
〈致十一月的安魂曲〉賞析
首段使用楊牧 〈春歌〉 裡的詩句:「愛是心的神明」,有延續 〈春歌〉 繼續書寫秋天的意味。
以列車停駛的意象說明季節的停滯,後寫在雨中秋蟬與盲蛇的狀態以加強秋季的意象。「乘 客們撐起共有的傘,學習庇護∕與依隨,攜手推動時間走向來年」書寫旁人雙雙成對,共同 走向未來的畫面,「傘」的意象使用精準,既有兩人貼近地共處一個空間的意味,也有共同抵 擋困難(雨)的想像,或許可以解釋爲情侶或伴侶互相扶持的關係。
第三段由窗外景物聚焦到自我,「我」 獨守座位,看著其他人的遠行,維繫自己的只剩 等待。「等待」或許可解釋爲對心上人的等待,等待他回頭看見自己的瞬間、等待與他共同撐 傘、等待與他一起撐傘踏向共同的遠行旅途。但等待的最後是燈熄,車廂被淨空,只剩「我」
漸漸不再想像與情人的未來,「心在止息的低處凝結生塵」,「我」 看著自己的悲傷,
「倒影在夜裡細數新的皺褶」。最後圍繞 「我」 的只剩下靜,秋天的季節停滯了,「我」 因爲等 不到心上人,只能「與窗影的我共處」,最後安眠,一切想像與心上人的未來在等不到他的那 刻就變成終點了。末段的「晚安」像是對著自己說,也是一種終點的意象,彷彿一切停止了。
此詩由旁人與景物慢慢聚焦到自己身上,像是鏡頭的聚焦寫作方式十分精細,描寫「我」 由等待到失望的過程。「傘」 的意象運用得宜,不僅是情人的意象,也是 「我」 對於與心上人 美好未來的嚮往。由動到靜、由遠到近的寫作手法十分成熟,看得出用心經營的痕跡。
如果將此詩視爲是楊牧 〈春歌〉 的續集,楊牧的詩中充滿了動的意象,是由冬到春的動 態、萬物甦醒的悸動,那麼此詩就是由秋到冬、由動態到靜止的延續。比起楊牧是由靜到動, 此詩就是由動到靜,最後止息在末段的 「晚安。」
此詩的意象使用、情節安排的手法都十分成熟,也描寫出對於心上人求而不得的惆悵, 但 「我」 並沒有展示出過度的悲傷或憤怒,反而是一種慢慢停下來的心態,慢慢的由追求的 動態停下,一種平靜的止息,有如睡著一般。因此無論從寫作手法與取材立意上賞析,此詩 都是十分傑出的。
一人,「我」
踏歌賞 21
緬甸自由的光—— 致瑪良烏
如果可以,我多希望晨午的刺眼
融化槍彈與炮火,蒸發自由的汗而不是
任由大紅花鮮豔綻放
(視若無睹)
在金光閃耀的淨土
靈魂,用信念
奮力孤獨行走宇宙十九年
緊隨真理尋找自由。最終定位
仰光,用硝煙和絕壁紀念
你選擇的隕落並歌頌
剎那的燦爛
(父親給你
掛上紅絲帶
賜予你勇敢、不屈
成全你站在前線撥開絕望)
作者|陳煜澔
“一切會好起來”是白天的絕望
踏歌賞 22
緬甸自由的光—— 致瑪良烏〉 賞析
本詩爲紀念緬甸政變時,爲民挺身而出而遭槍擊身亡的19歲少女瑪良烏。
首段敘述軍方鎮壓事件,多映襯之意象,如以軍警的「槍彈與砲火」對比人民「自 由的汗」;「大紅花鮮豔綻放」意指人民遭受屠殺,「金光閃耀的淨土」,以緬甸有眾多 倡導慈愛的佛教信徒比對軍警的殘忍,後幾段則歸結瑪良烏短暫而燦爛的一生。詩中 兩次巧妙運用括號,「視若無睹」的插入更加顯示出軍方之無情;第三段中父親替其掛 上紅絲帶的插敘,替瑪良烏塑造出更鮮明,勇敢不屈之形象。而尾段處將一、聲、巨、 響分行描寫,除了生動描摹槍砲之劇烈外,其中亦蘊含了瑪良烏之死對世界造成的震 撼。
本詩敘事流暢,摹描鮮明,立意深刻,文字及符號運用出色,雖在地名上之運用 有所缺失,然瑕不掩瑜,堪爲佳作。
作者後記
2年了,瑪良烏永遠地18歲。不知道要說什麼,她的死正好喚醒了我應該要對 這個世界做些什麼。借用網上的留言,如果有來世,希望瑪良烏這美麗的花朵綻放在 平靜的土壤上。
〈
23
蘋果 ê 古
蘋果敢若金仔ê時代
逐家串愛眠夢。透早
貓仔囝拄拄仔精神,阿媽走入房間
挽囡仔紅記記ê夢
這陣,晨光恬恬迵過
佛龕前ê神桌,佛經ê聲轉踅
蘋果佇天光中靜靜仔醒悟
笑微微,迎接幼細ê手
枵鬼囡仔偷食,菩薩微笑
(阿和ê一工拄欲開始)
經過菜架仔、miau miau叫ê巷仔……
阿媽提出熨斗ê時陣,小制服皺襞襞
佇菜佮夢攏起價ê時代
阿和恬恬埋蘋果核,眠夢—leh
學校摃鐘,樹栽大漢,桌仔生芳味
小小ê陷眠話邊直直頕低落來
鮮沢ê、古錐ê果
(阿和自來毋知影
一个蘋果偌濟錢,阿和干焦知影
蘋果ê重量就是阿媽
雙手ê重量)
囡仔一年一年大漢 蘋果一年一年收縮
作者|陳彥碩 落尾,佇蘋果敢若金仔ê時代 金仔落價,逐家無閣眠夢 販仔佇施工ê應聲內底相嚷 貓仔囝佇菩薩ê手心落眠 阿媽ê桌仔猶原囥幾个 蘋果,直直無食
彼時阿和猶原細漢 親像佛龕前,阿媽誠懇 祈禱:枵鬼囡仔較早等來…… 沓沓仔,芳味佇阿媽邊相攬 神桌上ê穎仔,向窗仔邊 伸長,湠開,相袚
伸出濟濟青翠ê指頭仔 帶領阿媽越頭,遠看—— 大龐ê蘋果樹共學校捧起來 天頂孵一个閣一个
紅記記ê夢
24
作者用了最官方的臺語文字來寫這首新詩,從文中的字詞、文法的 使用可看出作者對於用臺語文字來書寫有相當的熟悉度,而且這樣的文 字並未限制住這篇詩的意象傳遞。對於讀者而言,則可能因爲對於這種 文字書寫的不熟悉,而給予這篇新詩一種神祕氣息。整篇詩所欲傳達的 內容,也很貼合臺語所給予人「親切」、「鄉土」的印象。這種既神秘卻也 溫馨的感受是其他詩中很少見到的。
而整篇詩中,「蘋果」的意象貫穿全文,而作者也賦予了「蘋果」相當 豐富的意涵,就我看來可以是時代、是阿媽、是阿和等,但作者卻沒有
因爲意涵過多而使得文章雜亂,反而將他們全部巧妙地融合在一塊。
25
〈蘋果 ê 古 〉賞析
讀書心得各從其志 我讀〈伍子胥列傳〉,我讀夸父逐日 尋根:此心安處是吾鄉 26
各從其志
—— 我讀〈伍子胥列傳〉,我讀夸父追日
一段情志能持續多久?三載?五載?
一件情志能輝揚幾許?千歲?萬歲?
白公不行,夫差不行,伍子胥成了。
日暮途遠之下,他幾乎和夸父一樣,逐不成太陽,成就了鄧林。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1、志
我第一次讀〈伍子胥列傳〉的時候,是在大一。那時候民智未開,只聽得臺上教授講到伍子 胥開棺鞭屍,多麽精彩啊!簡直曠世未聞!那時候心緒是看戲的樣子,哄然,隨著同列齊昂, 彷彿也在笑著夸父的荒誕。
再一次讀〈伍子胥列傳〉的時候,便是大二了。民智略開,瞧著瞧著,今年的桃花,非同往 昔;昔歲的遊人,新衣新襦。
我怎能嘲笑夸父的荒唐?我怎能質疑逐日的大夢?我怎能冷眼一看、再看伍子胥兦走的朝 朝暮暮?甚至,屍盛鴟夷,空立胥山?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
伍奢不也是如此告訴楚平王:「員爲人剛戾忍訽,能成大事。彼見來之并禽,其勢必不來。」 然後又說:「楚國君臣且日苦兵矣!」
伍子胥之志何其偉大,伍子胥之志何其偉大。
他本 爲 望族之後,他本來和仕宦名門一樣,朝朝暮歸,如同沙子,湮滅於歷史的洪流之 中——如果沒有費無忌之阿私,如果沒有楚平王「反信讒而齌怒」……
伍子胥復父仇之志,應著伍奢伍尚之屍骨,鑄成一柄覆楚之鞭,鞭之所指,志之所之……
終究,還是有了。
作者|楊學儒 27
讀書心得
2、馳
於是,伍子胥從太子建,建死從勝。昭關之役,他幾不得脫。然而,天邪?命邪?漁父 枻槳而來,渡江,以救。莫不是悠悠高旻,不願睹其命之絕衰,故在江水鏘鏘,遣使柳花暗
明;莫不是人間黎庶,不忍蒙冤早夭,故在天絕路時,人定勝天?天邪?人耶?旦旦所指, 伍子胥之志堅忍,使眾志成城,使天毋劓殄滅之。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 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也就此,伍子胥病了,疾了,羌中道而不得 不乞食,以生。伍子胥豈須臾捨? 《史記》 未載;伍子胥豈嘗在燈前窗下,愀然,似有「小 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思?也許有,於是蒼天遺病以贈,讓他明白「生於 憂患,死於安樂」之理,讓他霎時也不能忘卻雪父之恥。於是,他棄捨其驕,乞食於道,這 安爲尋常貴族嘗爲?這安爲尋常貴族能爲?伍子胥卻做到了,這即是他與勾踐相似之處,也 因此伍子胥方爾提面命謂夫差:「句踐食不重味,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 必爲吳患。」越王勾踐之志,不也就是伍胥變其本而加厲焉?
後來,他事吳王僚,攻楚,爲公子光阻,見其有內志,荐專諸以助,退耕於野。仇之將 報也歟、仇之將報也歟?孰能忍、孰能忍?伍子胥倒底忍了下來。子曰:「譬如爲山,未成 一簣,止,吾止也。」 我不知道伍子胥那大仇將報之情將是何如,或搥胸,或跺地,抑或者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然而,還是他的「忍」,勒住他,韁住他,使他懸崖勒馬。他不只忍,還 以退爲進。子又曰:「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他以他的智慧,深知勢不能行
;他以他的智慧,綢繆牖戶,《詩經》 不也說了:「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其知道乎?其知道乎?這也就將伍胥與費無忌、伯嚭等別了開來,《紅樓夢》 云:「世人都曉 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 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費、伯之屬阿諛獻媚,貪金求銀,大抵爲 了今生今世之繁華富貴而逐,逐之得之,卻也縛之亡之。故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相較伍子胥之眼界,豈不渺遠乎?他目之所見,猶如 〈養生主〉
之庖丁,其知曉彊諫之不能通,之如刃與骨之鏗然。遂依乎天理,忍以備後,私賭光成,以 贊其復仇之功。於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28
三載過了,五載過了,多少春去冬來,夏消秋殘,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一日,闔廬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 後和唐、蔡伐楚,破楚都郢。
伍子胥入都,時平王已卒,昭王出奔,伍胥亦有年歲,故開棺取屍,鞭之三百而已。以往最 喜這段,喜太史公簡潔,喜太史公以三字四字,急迫得溢洩伍子胥的仇的恨。恨了這許多年 的仇,不知伍子胥自己尚記得否當年父冤兄死,讒驕賊傲,之怒髮衝冠,之睚眥具裂?不知 道伍子胥當鞭骨擲於地之剎時,是力盡墮地?是嚎啕大哭?抑或者舉目蕭瑟,無所適從?不
知道。不知道。我們但知道他大仇已報,不忝宗族。
後來,伍子胥之故交申包胥責其爲之甚也,然伍子胥答以:「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 逆施之。」哀哉!哀哉!孟子嘗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世間之倫理,憑何而生?
憑何而制?君不君,父不父,憑何曲成?忠愚之輩但以五倫綱常之固,縛德君子之變;以是 有屈靈均沉汨羅江水,而譏其不君之志;以是有伯夷叔齊之采薇而夭,而譏其荒唐。卻不問 其君德不配位,其父性不慈愛,如韓信之直,終成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太史公之諫, 終成蠶室之屈。孝乎?忠乎?不其然也。因此,論語中嘗記載宰我問孔子:三年之喪,禮樂 必壞,舊制之痾,今改期年已矣。於是孔子,問宰我心安理得否?既然心安,便爲之。伍胥
以至於孔孟,豈非同一款理、不同時空?同一內容、不同鉛體?
終,伍子胥仇得報,無愧兄父;卻亦見讒言,飲劔而亡。
3、知
原來太史公於其 〈伍子胥列傳〉的讚論,以討論怨毒之行,上不行於王者,下豈用於臣 下?然就太史公於伯夷列傳中提出之列傳指導原則——各從其志,以及 〈太史公自序〉 中的
列傳擇選原則——扶義倜儻、立功名於天下——而言,無疑全圍繞在 〈伍子胥列傳〉 之中。
太史公以伍子胥雪恥復仇之志爲架構,并以其「剛戾忍訽」的性格,無論在乞食於道,無論在 光阻內志,又或申包胥之責,活現其「忍」,不忍則父兄之仇將不得報,不忍則父兄之仇將功 虧一簣;活現其「戾」,不戾則豈待昭王之執方就?不戾則旦夕且死而一無所成;活現其 「剛」,
不剛則不衍其志,隱忍父兄之冤;不剛則遺臭千年,名墮後世。太史公但就其體廓,依其精 神,塑其經,製其骨,終於巖穴之士,神彩奕奕,昭傳後世。 4、拾 伍子胥者,一生一世大抵爲了雪父恥報兄仇而運轉一生。他的仇何其大,他的仇何其深。
29
他將他握在懷裡,放在心裡,時時揀起來渥一渥,刻刻拿出來瞧一瞧,不肯須臾捨,不敢須 臾捨。然而,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伍子胥之仇直乎?伍子胥之仇直乎?
靜思語有說: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恰恰與伍子胥之志背道而馳。這讓我不禁思 考,究竟是報仇得當?又或釋然得當?我的母親也常告訴我:「你的生活不能只有仇恨,還 有別的。」
常常,我亦與太史公有同樣之感:何以仁潔之士早夭,不軌之人逸樂?何以君之不君, 臣下但朝暮勸諫,卻不能易革君位?何以但教君子窮則獨善其身,卻不廣言「將貪官汙吏都 殺壞」?何以不以暴制暴,但要人忍氣吞聲?何以常是善人退步,而壞人步步進逼?何以壞 人之裁,只待天行;好人之世,凍死道途?何以……最終,屈原自戕,伍胥自刎,韓信冤死。
古往今來,不可勝數…… 正義耶?不義耶?
何去何從?
這些問題,我始終尋不出覓不得其答案。
又有時,我想起〈感天動地竇娥冤〉這齣戲,我常常想質疑起,無辜的竇娥含冤而死,縱
使後來血灑白練、天降大雪、乾旱三年,及其父申訴,得以沉冤昭雪。然而,這又有何意義 呢?對於竇娥來說,又有何意義呢?名耶?非耶。利耶?非耶。
以是,當見太史公亦發此哉問,我亦驚奇,企圖在浩浩《史記》裡頭,尋出得以善然從之
第一回讀到這句時,我著實荅然若喪,且忖度原來 太史公自己也莫知其解。後來,有一回文字學課堂,教授言及一句:「世界是被建構的。」
之理。而太史公言:「亦各從其志也。」
世界是被建構的,歷史如此,宗教如此,知識亦如此。如今,回想此句,連同太史公之言, 兩相和之,驀然似有醍醐加於頂,棍棒通其竅。既然世界之爲人所構成,倫理則何能逃之於 外?既然倫理亦爲人所築成,那我焉不從我所悅,悅我所從?以是,伯夷叔齊之仁,無足非
之,各從其志也;伍子胥之掘君穴鞭君屍,無足非之,各從其志也;太史公蠶室辱,亦無足 非之,各從其志也。
於是,夸父之荒誕,無足非之,各從其志也
於是,樂我所從,從我所樂。
我之志爲何?則曰:
30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讀書心得
尋根:此心安處是吾鄉 作者|游宸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也許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迷茫,尋找一個方向,尋找一個出口,尋找一次遠行的目標;但
人的一生太短,短到我們很可能在時過境遷後,只能一無所獲,只能感知歲月的飄忽與人生 的悵惘。這時我們都需要一個靠岸的港口——倦鳥終須歸巢,遊宦亦念還鄉,人從不能是浮 萍,生命的遠行永遠需要「根」。而面對此一恆常不變的命題,東坡給予了我們他的回答。
東坡也是人,也要感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的失落,也得接受「大都好物不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的淒迷。縱然得出入於莊生曉夢、飛羽成蝶之卷,超脫於騷人墨客、潛蛟 嫠婦之流,看穿鏡花水月變與不變的執念,東坡都只是一介凡人,有其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或不可容忍之輕。在〈定風波〉中東坡寫下了柔奴對他的輕聲宣告:「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絕不只是隨遇而安的豁達,更非窮途末路時的自我安慰!這讀來那麼輕的一句
話,卻足以在後人如我心中掀起滔天巨浪,即便浪潮退去,仍如空谷跫音迴盪不止,於心湖 中泛起陣陣漣漪:我們都在狂奔,無論現代城市的喧囂與孤獨、功名利祿的競逐與忘懷,還 是人際關係的狡詐與坦誠,都在奔跑、都在追逐;我們往往看似不顧一切地登頂,卻忘了高 處不勝寒,忘了來時路,忘了感受四季遞嬗、時光荏苒,擁有了一切,卻失去了最重要的, 那安定的力量。
東坡雖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但他其實早就找到了他心中的根。因
爲有根,他可以義無反顧地遠行;因爲有根,他可以堅定不移的前行;因爲有根,他可以容 忍,甚至忽略面臨的一切風雨。因爲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心安處」——東坡是如此深情,愛著 他所真切存在的人間世。
都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但東坡何以曠達?若東坡沒有找到他的「心安處」, 在其「長恨此生非我有」時便已遁入無人之境,成爲人生夢想的逃兵,畢竟「多情應笑我,早 生華髮」;正是因爲東坡深愛這世界,他有了自己的根,所以他能面對來時路的蕭瑟,「一簑
31
煙雨任平生」。我們若沒能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心安之處,卻想效法東坡的曠達,恐怕真 如王國維所說的「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一般謬以千里。
在〈定風波〉中,東坡以「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形容柔奴的歌聲,然而就我看來, 若能找到自己的根,那所謂的「清涼」,不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嗎?縱然前有洪水猛獸、荊棘
榛莽,或許我們也能如東坡般曠達,忘卻生命中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我們再也不會畏懼 長路漫漫,即便理想仍如地平線在遠方引逗,我們能持續飛行、持續努力,生出好多好多勇 氣,只因爲「此心安處是吾鄉」。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