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 II

Page 1

共好設計學

Common Benefits

目錄

3 序 7 緒論 11 執行單位 13 老師的話 31 執行課程 35 實施場域 71 計畫主軸 147 幕後花絮 173 感謝

73 樂齡福祉簡介 75 青銀共學據點營運 77 關懷金城慶團圓 79 教材優化數位應用 81 DFC 生態人才培育 83 環境教育劇本寫作 85 記憶食譜生命書寫 87 新住民文化攤車 89 友善環境空間營造

1
91 食養社造簡介 93 埤塘環境教育連線 95 國際USR體驗營 97 廣福數位構築設計 99 社區願景工作坊 101 巷仔46活化設計 103 沙叻秀新新村設計 105 國際對話研討交流 107 老屋測繪調研與新生 109 文化永續的雙城對話 111 空間觀察與再現 113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2
117 設計創業簡介 119 產創中心試營運 121 產業營運網路平台 123 創生小棧空間提案 125 字繪埤圳AR導覽 127 記憶食譜宣傳紀錄片 129 中壢文資調查與應用 131 博物館群辨識系統 133 創生產品設計營銷 137 流域行動藝術祭 139 成果展·博覽會 143 媒體報導 145 獲獎記錄
設 食
3 法國社會學家Michel de Certeau告訴我們當年他站在紐約雙子星大樓上凝視著曼哈頓 市街的經驗,他傳遞出居高俯瞰地景的都市閲讀經驗。隨著科技發展,凝視的高度愈來 愈高,工具也愈來愈進步。 2013年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將台灣島上的美麗與哀愁透過空中的俯瞰一一呈現 在觀眾眼前,相信觀賞過此片的朋友們一定會被齊導演銳利的鏡頭感動過,感動之餘, 也帶動許許多多的人民重視我們成長的這一片土地。 序 陳其澎 教授 中原大學/設 計學院USR計畫主持人

往常我們的視野也只是在平地上觀察,我們盤點了霄裡的資源帶動了我們前期的 USR的各項工作,當然也累積可觀的工作成果,帶動整個社區的活力,我們曾 經改造過的塲域,或者參與過輔導工作,前者形成地方的打卡亮點,吸收更多的 民眾參與到我們對地方的服務。而後者更協助當地國小或自學團體榮膺全國性奬 項的殊榮。

但是我們還是覺得不足,我們的視野是否有拘限性,造成我們工作的服務範疇或 影響力力有未逮?因此,我們就仿效de Certeau或齊柏林導演的做法,我們不 再只是在地面上搜尋,我們透過空拍機,另外利用了空拍影像照片的協助,使我 們視野開闊不少。 我們發現了霄裡原來位於桃園台地的崖缐崁底,此地理界限東起龍潭石門水庫, 那裡曾經是桃園現代化的起點。沿西迄邐而行到了大園國際機場,這裡未來形成 的航空城也將成為桃園另外一個現代化的開端。而平行於這條地理崖缐,上面有 石門大圳,下面則有桃園大圳,以及它們支渠所串聯的埤塘與田園,南北向從東 以降有高鐵、有高速公路、有縱貫鐵路、有縱貫公路等串聯桃園台地上的兩大核 心桃園區與中壢區。

這些土地資源應該是桃園僅有的寶貴土地資源,遺憾的是都市過度的開發,我們 發現為政者的視野過於扁平,缺乏了視覺高度,一昧的追求商業利益,無視於土 地關係利害人的意願,已經對於土地上重要的文化、歷史、生態、環保資源造成 極大的傷害。

因此,我們本年度的USR計 畫 的主題,就是把我們的視野提高,把我們服務的 地域範圍擴大,便是植基於以上的體認與態度,中原大學身為位於桃園市的一所 綜合大學,我們生於斯長於斯,體認大學真正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服務社區的民 眾,提供一些福利給鄉親們而已。

4
我們覺得適當地且勇敢地匡正公部門在城市開發的謬誤,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社 會責任,如此才能夠真正帶給民眾們所期待的福祉。同時我們不僅在台灣實踐我 們的社會責任,更把我們多年來實踐的工作成果,推廣到我們國際鏈結的合作夥 伴,馬來西亞的UCSI大學,以及馬來西亞相關的政府組織。我們這樣的作為, 不僅能夠達成教育部支援我們計畫的期待,也同時滿足政府長期推動國家新南向 政策的宗旨。

大學社會責任(USR)的執行與落實,本著取之於社會、當用之於社會的精神繼續前進, 毫無懸念。在一個落實自由民主的國家,大學往往承接了來自社會公私領域相對豐富的 經費與資源,因此大學對於社會與民眾的回饋責無旁貸,而一所大學對於周邊區域的影 響,隨著公民社會的逐漸成熟,也不能只是獨善其身的存在著。近年來大學教育核心的 各領域專業者、教育者與學習者,無不積極思考著在能力、時間與經費允許之下,我們 到底能夠為這個環境、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貢獻些甚麼? 身為一個建築教育工作者,萬 分有幸能夠結合課程並帶著團隊與學生一起,參與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在大桃園的社會責 任實踐任務。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 共同主持人
謝統勝
序 5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副教授
主任
同進行「不見城市的看4.0:南崁空間敘事」與「水南崁、好生活 2050 (Sustainable Living & Eco-Homes by the Water)」兩個設計專案。這一段經驗屬於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領域中的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範疇,而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為其主要方法。師生投入之初,對於設計專業者之社會責任釐清有其必要性, 而撰寫《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一書的時代先驅巴巴納克(Victor Joseph Papanek)已做了清楚陳述:「設計已成為當今人類形塑自己、社會、環境的最 有力工具,而一個具使命感的設計師與從事創意產業的專業者,必需具備用好設計讓世 界做出真正改變的能力。一個設計師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與道德責任,從事設計者必須 更深入了解人類,而一般大眾亦需對設計過程具備更進一步的理解。設計的結果很重要, 但是過程中的互動卻更重要。」 而所謂的社會設計,巴巴納克認為是一個為增進人類福祉與生計的設計過程,而設計師 需有同理心,才能體察各方的想法,設計師亦需具備策畫與組織的能力,以適當的設計
今年度一開始,即透過中原大學建築學系一年級建築設計課程80位師生的努力,以一 個學期的時間,投身於桃園捷運綠線南崁段場域之中,結合當地社區與居民之力,共

方法策動群體對話與設計參與,並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法,最後以設計的手段協 助落實方案。參與其中的老師與學生們,在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的運用外,更被賦予具 備溝通能力的引導者(Facilitator)角色,即過程中運用各類專業知識與技術,引起對方 (社區居民)興趣、行動及想法的人。

但理論與現實之間總存在著落差,原生環境的不同、彼此認知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以 及對於所處環境在感知上的差異,也讓參與過程無可避免的產生挫折、抱怨、勞累與挑 戰,甚至讓師生們一時享受不到喜悅與成就感。但今年的執行經驗所產生的正面力量, 跟其它先前所參與過的計畫案一樣,總會產生先苦而後甘的餘韻,這些寶貴的收穫往往 在努力結束的當下與事後回顧之時,才會源源不絕的產生。而感受到USR美好的人, 除了當地居民之外,也常常是參與其中的專業者與外來者,對於大部分成長於都會區環 境的青年學子們而言,透過這些難得的機會,培養對人與土地的關懷並促使其對話,相 信對於自身專業學習歷程來說,絕對是個難得的經驗。以身為老師的角色而言,更期待 學生們於畢業之後,化成無數顆生命力旺盛的種子到處萌芽,進而遍地開花結果。

對於南崁場域人與環境的改造,對於既有都市規劃議題的質疑與挑戰,更透過2022年 暑假為期兩週、台馬兩國師生約50人共同投入的「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加以延續, 進而對於該場域提出「尚水桃園城、南崁好生活」的城市永續願景。誠如日本社區設計 師山崎亮所堅持的:「設計是用來解決社會課題的工具,透過社區設計,得以凝聚眾人 力量,解決社會問題。…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日本越後妻 有大地藝術祭發起人之一的關口正洋也一再強調:「其實藝術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想 創造一個不同領域的人可以在此遇見、交流的平台,並傳達看見的感動。」藝術家如此, 設計師也是如此,大家透過設計專業實踐對於社會的責任,在大桃園地區的社會實踐經 驗,相信將成為台灣當代大學社會責任經驗中的一個美好典型。 設計專業者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工作模式,總是汲汲營營為了社會前10%人士服務的 觀念,加上社會與環境永續設計觀的逐年推展,總讓設計專業者陷入一連串的疑惑與迷 思。英國設計評論家懷特里(Nigel Whitely)曾感嘆:「大部分設計師將設計視為一種

6
工作,而不是一種專業,而缺乏對倫理道德的強調,是致使設計無法成為真正專業的特 徵之一。…具有充分專業的設計師要正視倫理議題和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否則設 計將一直是個製造問題的活動。」衷心期盼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在大桃園地區的努力與 成果,能夠引領更多有志之士往更具理想性的未來邁進,誠如德國經濟思想家舒馬赫 (E.F.Schumacher)所提醒的:「權衡取捨的籌碼不是經濟,而是文化;不是生活標準, 而是生命品質。」當設計師們正擔心著他們的行業與未來該往哪裡去之時,USR提供了 一個可行的方向。 最後,衷心期盼不論是透過USR或是其它實踐方式,希望台灣這塊美好的土地與良善 的人民,能夠幸福美滿、永續經營,大家生活越來越好,在實質上與精神上都是。
7 緒論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第二期 (109-111年),聚焦在地連結及人才培育,關注所處地 方的重要性,同時逐步投入國際場域,培養具國際視野及 移動力的人才,達成「越在地、躍國際」的願景。也延 續第一期目標,期許學生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 用落差,讓大專院校成為區域發展上關鍵的智庫角色。 總 計 畫 介 紹
8 與此,USR第二期將計畫類型分為「大學特色」及「國際連結」兩大類; 計畫議題為在地關懷、永續環境、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健康促進與食品安 全、文化永續、其他社會實踐六大類,在計畫主持人陳其澎教授的領導下,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從全國136所大學437件申請案中脫穎而出, 通過僅錄取12件的「USR國際連結類萌芽型計畫」。此外,各校USR計 畫也連結與自身計畫屬性相近「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簡稱SDGs)的 17項SDGs指標,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期許團隊執行過程中不只展現 其影響貢獻,更能於SDGs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追求學校永續經營目標。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 計畫介紹 中原大學設計教育以「永續關懷,服務創意」 為宗旨,讓學生在專業知識、能力的建立外, 更長期培育其對社會責任的視野與思維,而成 為對社會有所貢獻回饋的人才。 延續上期計畫,本期實踐道路從霄裡出發,串 聯桃園雙圳兩主幹、並聯著昔日產業核心中壢 為副支,成中原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場域。也 以延伸,串流至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將城市共 通語彙對話、用設計力量許下城市的可能;大 桃園教育連線透過境內大學夥伴結盟(健行、 南亞、萬能),同時協助在地國中小的優質教 育,提升對城市文化與環境關懷的認知教育, 將社會責任的重要與負擔,融入課綱教材的設 計中,共享創意發展的成果,共同建構「一埤 塘、一社區、一學校」的教育生活網,籌備開 辦國際課程時,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聯合, 從觀察、分析、策略、實踐行動的設計分享, 培育具國際視野的前瞻人才,讓社會責任的棒 子,從大學到小學,從國內到境外,都往各自 的城市願景邁進。 9
10
11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執行單位
12 陳其澎 教授 室內設計系 建築設計學系 UCSI大學建築系 張集強 助理教授 施昌甫 助理教授 葉俊麟 助理教授 黃慶輝 副教授 謝統勝 主任 趙家麟 院長 設計學院 室內設計系 地景建築學系 彭文惠 副教授 陳歷渝 主任 建築設計學系 室內設計系 商業設計系 彭妮絲 教授 應用華語文學系 室內設計系 應用華語文學系 廖宜瑤 助理教授 謝 淳鈺 副教授
13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謝統勝 老師 USR亮點 /社區願景工作坊 /空間觀察與再現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先從社會設計與社區設計的基本導論課程開始,透過一系列的優秀國內外案例分享,讓 學生對於USR具備基本知識與認知,然後再帶著他們投入目標場域,利用專業能力與 自己的五感進行最真切的實際參與。投入類似工作已超過十年時間,很高興從歷年來學
們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因為USR與類似計畫,短期內除了看到場域的環境改變、在地 居民思維的改變,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影響最深的其實是所有參與其中的老師、學生與 執行團隊夥伴們。這些影響除了投入的參與度,更需要時間醞釀、需要內化,我相信這 是一個撒下種子的過程,期待這些種子終有一天會發芽、成長、茁壯,進而對這個國家 社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在2022 年暑期的USR國際設計工作坊舉辦期間,一場期待已久的週末社區工作坊, 熱愛土地且積極保護土地的在地居民,與一群對於學習場域充滿熱忱的大學生之間,所 產生的「無預期火花」, 慶幸 大家誠意十足、合力解決,事件也暫時圓滿落幕,但這考 驗著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信關係,也考驗著團隊的危機處理能力。 老師心裡話
生的回饋意見與他們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得知,此類社會參與的過程,確實對當下的他
14 危機即轉機,因為無可避面的COVID-19疫情影響,讓團隊積極採取實體與線上同步進 行的新形態國際交流方式,雖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無可取代,但如此Hybrid的國際交 流方式,確實也擴展了USR未來的可能性,這兩年的成果也在在證明,不管是全線上 或Hybrid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繫還是可以透過此類交流方式形成。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對於初加入的建築系與地景系學生而言,其實大家對於USR的精神一無所知。所以, 觀察之前一定要有一系列的導論課程,也要讓學生先找資料、先閱讀吸收,藉此了解當 地的歷史、人文與地理,了解當地的優勢與劣勢,然後醞釀自己的想法與解決方式。 籍 此培養學生觀察環境涵構、繪製分析圖面、整合地圖與圖面的Mapping能力,最後透 過個人的五感與專業論述能力,對於所觀察的場域建立感情、建立認知並提出可能的解 決策略。操作過程中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師生利用文字論述、圖像拼貼、分析圖面、 空間模型以理解場域,表達場域的優勢與劣勢,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最後利用展覽與 交流會,建立與社區及在地居民的夥伴關係,整個過程之中,透過長時間場域之沉浸與 訪談,了解在地需求,進而提出對於場域的看法、提出願景並逐步解決問題。 我認為USR是「既取之於社會,當用之於社會,毫無懸念。」
15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陳歷渝 老師 /字繪埤圳AR導覽 /記憶食譜宣傳紀錄片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在校園內的學習受空間的限制,在場域中的接觸能獲得豐富感受。透過踏入社區與民眾 的真實面對,理解社會現狀與探索面臨的問題。促進學生自覺對社會的責任,有助於反 思個人在群體中的角色,學習合作互助。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多元族群的文化混血就真實的發生在生活環境中,卻因近距離的所處反而難以察覺。在 探索文化混血的過程,意外發現原來最遠的外籍配偶,竟然是最在地的客家族群。他鄉 就是故鄉,成為最好的詮釋,令人激動難以忘懷。 USR亮點 老師心裡話
16 越國際越在地,越在地越國際。了解自己的文化,學習外來的文化,透過觀察兩者的混 血成就個人的包容視野。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走入社區,接觸觀察;客觀分析,主觀詮釋;用影像記錄,用AR發聲。讓個人的詮釋 透過科技呈現,以敘事的方法分享個別的觀點。 我認為USR是「社會給大學舞台;大學對社會負責。」
17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 彭文惠 老師 /社區願景工作坊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環境的規劃設計需要有『高度和願景』,需要理解地景形成的眾多構成因子並相互之間 的關係。激發學生探討環境開發的目標 ,接觸 更多向度的思考以及跨領域的學習,並且 需要 豐富 生活經驗。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因著去年第一次的工作坊經驗,本次進行得比較順手,但面對不同的學習組成仍有許多 教學上的挑戰!原本期待疫情比較回穩之下,可以與大馬師生在台灣有面對面的實體交 流,可惜礙於國內的相關規定而無法實現!但願明年可以突破邊境限制,雙方師生們可 真實地踏在所關注的基地上,與居民對話,與土地接觸。 這次雙方的研究範圍與議題都更聚焦, 希望 學生們 能 更深入的探討都市發展環境議題, 並嘗試提出看法與空間設計構想,學習掌握不同空間尺度與轉化生活文化需求。最終四 組都有不錯的成果表現,令人欣慰,而緊湊的討論過程加速兩國學員之間的情感交流並 互贈驚喜包裹,也是令人意外的開心。 USR亮點 老師心裡話
18 可以感受到 兩國多位老師之間的交 流火花 學生學習的爆發力, 及 社區與學校 之間的相互 激勵 。教學時間長度以及基地範圍 的不同 影響作業成果,或許要從學生端了解更具體的 學習成效; 社區互動上第一次比較多元,且在社區辦成果展效果比較好。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為社區帶來更多專業者的接觸與可能連結,提高對環境的關注角度並給予社區專業陪 力。在社區參與學生學習過程中,也相互發現對方的特質與觀點。 我認為USR是「大學師生和社區夥伴一起共學。」
19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葉俊麟 老師 /老屋測繪調研與與新生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課程剛開始講述建築測繪,著重於建築底圖繪製與測繪技巧,然而藉由老屋廟宇的再認 識與實地踏查,師生雙向討論與身體感知,慢慢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建築文 化資產也在心中萌芽,培養同學獨立思考及多元角度觀看建築文化的變遷歷程。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帶領同學戶外教學,同學剛開始僅是為了取得學分,所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待慢慢深 入在地場域後,感受到同學也慢慢跟著腳下土地一起脈動,跟著老屋一同呼吸,大家集 思廣益如何幫老屋延年益壽,這是對老屋最大的溫柔。 老師心裡話 USR亮點
20 每個老屋場域永遠有諸多的困境,永遠有跨不過的坎,但親身參與後也永遠有不一樣的 回饋與感動,相信每位參與同學都能找尋心中的一畝田,這是看不見的收穫。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從傳統建築測量繪圖與相關實務技能,執行USR課程後對社區、場域與相關老屋所有 權人或管理人,重新學習思考老屋的保存實務與經營管理等相關課題。 我認為USR是「笨鳥先飛,勤學成材。 」
USR亮點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起初帶領同學進入社區,讓學生們親自與被服務單位溝通,實際了解設計的需求。在設 計到施作的過程中,學生們必須面對不同的挑戰,與學校裡所注重的的設計細節大不相 同,在設計思考時,須考慮成本、工法、材料,甚至實作,實際流程完畢後,可提升學 生們溝通技巧、實務經驗、成本管理…等等的經歷,對未來職涯發展極具正面影響。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參與「大伙房書院」,從跟同學們一起到小學了解現況,到我們做完了 櫃體並修復老舊桌椅的整個過程,其實對實作成品都很有情感,再加上小朋友們看到有 可以放置書包、書籍的櫃子以及新的桌椅時,他們臉上散發的笑容,就會覺得這一陣子 的疲憊都值得了。 老師心裡話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黃慶輝 老師 /新住民文化攤車 /友善環境空間營造 /展示規劃實作應用 21
22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在與同學們互相討論提案、設計藍圖到實際實作,最終完成整 個計畫的過程中,都是與同學們教學相長、建立默契,更重要的是凝聚向心力,一同為 社區付出、努力,共同使社區機能越發完善,看著規畫後的社區,所獲得的成就感是最 大的收穫。計畫起初,願意發言及提出建議的同學較少,後來在課程教學模式及業師、 助教們的引導之下,學生慢慢願意提出更多的想法,討論也隨之熱絡起來,整體過程對 於學生們來說,有著極正向的發展。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學生們起初並不了解實作場域,也不知道該為社區做些什麼,於是我們會帶領他們到基 地去做現況調查,透過實際觀察、拍照與訪談當地居民,深入了解社區的需求,設身處 地的為社區設計並解決問題,從中讓同學們開始意識到社區需要什麼幫助,進而從居民 們的角度去思考該如何進行設計,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認為USR是「對人類同伴及其他生物負有社會責任。」
23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施昌甫 老師 /創生產品設計營銷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從環境的實地了解與觀察,讓學生的產生同裡心,進而了解生活周遭的獨特之處。利用 設計能加以展現與呈現。換位思考,親自體驗,創新發展,設計行銷。這樣一連串的課 程引導,讓學生能體會自身所學如何鏈結社會,這樣的的經歷對於畢業後無論升學或就 業,都能擁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和能力。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印象最深的事主要是在商品開發後,實際擺在民眾和同學們面前時,看到大家看產品的 愉悅與天真的眼神,以及在介紹其背後的意涵之後,民眾和同學們的肯定回饋。這樣都 是能讓設計執行的團隊能持續進行的動力。 老師心裡話 USR亮點
24 有機會能參與兩期的USR計畫,從場域粗淺的認識到深入的了解在地特色並能透過設 計加以傳達和呈現,讓許多人都能認識霄裡這個地區,也讓學生能從教室內、電腦中做 設計能實地走入場域,進而讓設計實體化到市場上做驗證與銷售。看到學生手上拿到自 己設計實體商品化的產品的眼神,讓同學們對設計產生信心和熱情,進而期許出社會後 能夠設計思考執行對社會有助益的。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對場域最大的效益我想是透過設計的延伸,讓更多人能更認識自己生活的地區,對所生 活的地區產生認同。進而主動的去介紹、推銷、甚至推廣在地的特色,讓更多人認識與 了解。學生們也對於自我專業產生認同。這樣相輔相承,未來讓這樣的合作共生關係, 自然發生,持續進行。 我認為USR是「是一件能創造讓多方認同的團隊活動。 」
25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彭妮絲 老師 /環境教育劇本寫作 /記憶食譜生命書寫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在「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中,培育同學多元文化認知與田野調查能力,讓同學進行新住 民媽媽「調查訪談,說自己的故事」,使新住民能瞭解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的 道路,同時發展貼近新住民生活的華語文教材,並應用於課程教學中。華語教材編寫能 力,是應華系學生應具備之專業知能之一;編輯出的書籍為印尼文、中文對照之華語文 教材,以貼近新住民生活所編寫的閱讀教材,供新住民華語文上課時使用。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修課同學與社區實踐,雙方相互提升。修課同學在指導小朋友說故事時,能注意到教學 成效,以最妥適之方式設計教學內容,進行指導。多數小朋友主動積極,有位小朋友有 些微口吃,但說故事表現良好,令導師感到驚訝,這點是導師給予的課程反饋。 老師心裡話 USR亮點
26 後期課程以「水土保持繪本故事表演創意競賽須知」內容為主,實施場域以本計畫「一 埤塘、一社區、一學校」中之學校為實踐場域。大學生輔助小學生完成推廣生態環境認 知之水土保持繪本故事表演創意參賽內容,包括指導學童個人說故事與學童小組戲劇表 演。引導修課同學在指導學童時,融入SDGs、素養導向設計,為課程差異。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應華系學生團隊進行新住民媽媽訪談,收集記錄新住民媽媽生命故事、所思所想與期待; 「食譜」是舌尖上的記憶,是種觸媒,透過此來進行新住民媽媽的生命書寫。道出記憶 中的故事與食物、個人與群體間共有的記憶與鄉愁;記憶食譜,不只是舌尖的回憶,更 從中窺探阻隔千山萬水的人形地景與歷史風貌。中壢是極具移民性格的城市,「多元文 化教育」課程從新住民族群情意認知、語言文化融入的視角切入,期待從新住民融入華 人社會盡份心力。 我認為USR是「以人文關懷為本的人才培育。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謝淳鈺 老師 由於此課堂為設計課程,因此在基地的選用、議題的導正上,都以社會參與以及在地關 懷為主:共分兩個議題:01馬來西亞舊村落在地食療空間改造計畫。02台灣中壢舊城 區老電影社區文化館計畫。在不同的基地紋理中提供兩種與土地、歷史深刻連結的設計 理念與空間改造。 國際案的執行為UCSI大學張集強老師與中原師生的合作教學,由於疫情關係我們學生 無法真正到達馬來西亞現地勘查,因此麻煩當地張老師的學生協助進行基地調查,透過 頻繁的視訊溝通,完成深入的基地測會與建模。在後疫情時代,這種跨時空的教學模式 是未來極有可能需要大量執行的機制,透過多媒體、無時差的共構合作,也讓我們獲得 一次很寶貴的經驗。 USR亮點 /巷仔46活化設計 /沙叻秀新新村設計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老師心裡話 27
28 兩期USR計畫,第一期屬於在地耕耘,著重在桃園鄰近水域與老舊新村的復興,之後 的國際案則擴大範疇,橫跨兩國民情與風土。有趣的是不同的國域雖各自擁有特色,居 然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方面透過合作充分交流兩地對設計教學的異同,一方面理解設 計國際化與在地化中間的權衡拿捏,從深根自身土地出發,將其策略手段推廣應用於相 似場域,見微知著、受益頗豐。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步驟1:帶領學生深入基地調查,觀察當地日照、就有建物結構型態、周邊環境。步驟2: 訪談當地居民與舊屋屋主,透過深入對話釐清居民對基地的期待與需求。步驟3:上述 記錄整理歸納,在建築型態上尋找適合的設計手段切入,在空間機能上評估適合的活動 行為置入。步驟4:設計實作,建構模型以動畫影片方式讓未來改建更具體與可行。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我認為USR是「以設計手段解決真實世界問題。 」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廖宜瑤 老師 USR亮點 /教材優化數位應用 我利用「互動式語言教材設計」這門課來參與USR計畫。這門課在設計之初,就是希 望學習內容非以教科書的形式,而能以更為生動、能與學習者產生互動的多媒體形式呈 現。然而只能用華語語身上嗎?當然不止。加入USR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了解, 互動式多媒體教材設計,不只在華語領域,也應用在國民教育、社會教育領域,及各樣 的教育訓練上。USR也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社區,並將這些了解進行學習內容分析, 編製成互動式多媒體教材,創造更豐富活潑的資訊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社區, 我們生活的地方。 教材的編製過程中,需要對學習內容熟悉,才能進行學習內容分析。在探索霄里社區的 歷史文化時,我們廣泛蒐集資料,深入了解早年台灣原住民漢化,從原住民的身份,變 為「唐山過台灣」的移民,才發現我們對台灣的歷史幾近無知。但這個發現也激發了我 們對社區,甚至自己,更深入的探索與認識的動機。 您如何引導學生了解課程與社會責任間的關係?對學生職涯發展有什麼正面影響 嗎? 分享一件在執行USR計畫時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老師心裡話 29
30 利用「互動式語言教材設計」這門課來參與USR計畫,我們製作了適合華語學習者與 以華語為母語者的一些認識社區文史的材料,適合小學生學習本地生態復育的材料,以 及許多新住民生命故事的視覺故事作品。每一次都是對新領域的探索與認識,分析整理 後,再用互動多媒體教材設計的概念重新呈現,不僅讓我們更加熟悉本身的專業,也讓 我們更理解我們的生活環境。 參與過兩期USR計畫,您最大的收穫為何?或認為差異是什麼? 課程中學生怎麼觀察與解決所發現的場域問題? 我們的參與及作品,類似根據其他系所投入USR的研究及付出的結果部分進行後製。 如果社區場域有什麼改變或效益,實在說來,他們的貢獻比我們大多了。我們是緊跟在 後學習,希望我們的投入,能為大家的投入錦上添花。 我認為USR是 「 可以讓所學的專業跨領域。 」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109 - 111年度 參與學生 1 , 050 位 以上 31 統計截止至111年9月
USR執行課程 齡福祉
青銀共學據點營運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關懷金城慶團圓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教材優化數位應用 華-互動式華語教材設計 、數位敘事實務 DFC生態人才培育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建-觀看與影像實踐 環境教育劇本寫作 華-多元文化教育 、古代漢語 記憶食譜生命書寫 華-多元文化教育 、古代漢語 新住民文化攤車 室-設計與實作 友善環境空間營造 室-室內空間實作基礎

巷仔46活化設計 室-室內設計(五)、健行室管-室內設計(三) 沙叻秀新新村設計 室-室內設計(五)

國際研討會交流 室內設計系

老屋測繪調研與新生 建-老屋活化與創意經營 文化永續的雙城對話 建、UCSI-建築設計 空間觀察與再現 建-建築設計(一)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建、地、社設-國際專題設計實務

32 計創業 設 養社造 食 產創中心試營運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企-管理實境解題 產業營運網路平台 商-設計個案專題 創生小棧空間提案 室、萬能-設計實務 字繪埤圳AR導覽 室-數位人文創意思解、南亞-基礎室內設計三 記憶食譜宣傳紀錄片 室-設計方法 中壢文資調查應用 建-文化資產講座課程 博物館群辨識系統 商-整合行銷與設計一A 創生產品設計營銷 商-創意思考 流域行動藝術祭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埤塘環境教育連線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國際USR體驗營 社設-創意生活文化地景 廣福數位構築設計 建-數位設計與構築 社區願景工作坊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食養社造 設計創業 樂齡福祉 UFO 計畫 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 /陳其澎教授 應用華語文學系 萬能科技大學 南亞技術學院 健行科技大學 計畫團隊 地 地景建築學系 室內設計 學系 商業設計 學系 建築學系 HUB 計畫 「中壢學」老城街區博物館串聯 / 陳歷渝主任 「 敘事研究 」/ 陳歷渝主任 「數位空間理論」/ 黃慶輝老師 「跨媒體設計研究」/ 邱永中老師 「畢業設計專題」/ 邱永中老師 合作 合作 33

52 堂以上 營運一處 3場次 1冊 10組

DFC社團課程活動 青銀共學課程-竹霄關懷據點 社區關懷送暖 新住民故事食譜 環教劇本與影像錄製

設計工作坊 場域調查 10場次以上 1處 5場次 2次 3梯次

研討發表+ 3場 跨校交流 空間改造設計方案 國際專題講座 空間改造設計方案 空間實作與社區發展建議 霄裡、大馬、埤圳系列文創產品的小量試產與營銷 地景藝術設計(進行中) 行動藝術祭、市集活動(進行中) 展示家具實作作品 AR字繪互動作品 記憶食譜專訪、1個主題記錄影片

5套 3組 2個 2間 3組

全桃園埤塘守護教師研習 大型濕地生態復育闖關實作 環境教育數位教材 社區公共空間改造 設計實作·並提供在地伙伴 巡迴展 10場次 以上

中壢文資應用方案 中壢街區博物館產品及 1場 快閃營銷活動 產業營運網站平台架設 青創公司試營運執行評估 創生小棧提案設計內容

1場 1場 7組 2處 2套 34

累計364小時授課討論,8組 設計方案與 3場 居民座談及成果專書 2冊 人力資源、環境地景與空間場域、產業經濟、水質標準檢測等報告 各1式 針對大、中、小學的營隊課程執行 百年老屋測繪與後續文資申請籌備 社區人才培訓課程 設計議題操作與成果展 累計9天 的境外生USR體驗營隊 2場 1場 23場 2處 2套 3組 1處 3場 1套 10組以上 5支
35
36 一埤塘,一社區,一學校
埤圳 中壢 本期計畫從霄裡關心水文化出發,將多年執行 的 經驗和成果,從水脈 鏈結到一個社區或另個學校,場域從霄裡產業運輸支線串聯中壢觀察 另類國際異鄉城市的新住民生活,沿著茄苳溪與桃園大圳脈絡,進入 捷運綠線G12、13、13a站旁的桃園蘆竹區域,國際透過水域都市計 畫議題,選擇馬來西亞冷岳河流域的加影市區域,與國內場域進行雙 城對話,透過場域盤點、問題剖析,到提出解決之道,在桃園埤圳的 大網絡中進行回應社會責任的實踐行動! 實施場域 37

霄裡 國際

38
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系統 39
40 桃園 埤圳 台灣日治時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興建幹線及12條支 線串連埤塘。1913年(大正2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 正13年竣工,翌年5月22日擧行通水式,1928年(昭和 3年)各蓄水池與給水幹線的工程正式完工,灌溉桃園 市各區域。 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 水位不足,桃園大圳出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 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1956年7月開工, 1964年6月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龍潭區、中壢區、 楊梅區、平鎭區、八德區、新竹縣湖口鄉。主要設施,除 1960年代完工的石門大圳和水庫工程外,整個水利系 統也將過去的古圳道併入,包括1741年(乾隆6年)由 薛啓隆和邱、黃、廖三姓合建的「合大興圳」。總灌溉 區有17區,16條支線。 桃園大圳 石門大圳
41
42 一個兼具人文景觀及蘊含水與綠的地理環境。在錯落的優雅建築中,處處充 滿了特色與驚奇。霄裡農村景觀的優美性「農村建築、聚落、廣場、街道、 田野溪流、埤塘、農耕景象等」等各項農業與農村的豐富資源,不僅可提供 都市人或旅遊者閒暇時調劑身心,享受綠意盎然的田野風光,更能藉由獨特 的人文特色及豐富的生態資源,達到特別的教育意義。 霄裡位於桃園市八德區市西南方,八德區擴大都市計畫區邊緣地帶。為八德 區保存有相當多傳統建築的地區,加上農村景觀、泉水、水圳、埤塘,從玉 元宮及廟前廣場至霄裡池,實為一絕佳之休閒景觀路線。 霄裡

卵石經歷發現、挖掘、挑 選、堆積、使用,讓原本埋 存於泥土裡無用的礫石,不 僅成為了設施、建築的一部 份,更是融入了居民的生活 之中。這些傳承經驗,將不 同尺寸、形狀的壘石運用在 山邊駁坎、建築基礎、塊石 階梯、浣衣時版等,也成就 了在地環境形貌。

竹霄 社區 八音文化 壘石文化 除了埤圳文化之外,經過 USR團隊多年來深耕霄裡 的調查、研究成果發現,霄 裡因為歷史悠久蘊含了諸多 層面的文化(壘石、八音、 浣衣、老屋、產業),從產 業、生活、人文到建築層 面,都可以看到霄裡社區濃 厚的文化脈絡。 在以往,八音演奏場合主要 以嫁娶、神明誕辰、迎神、 入厝、喪事、戲劇伴奏等。
傳統音樂現今已逐漸流逝, 因此實現鄉土教育的文化傳 承,就顯得異常重要。八音 樂器分為 金- 鐘、編鐘;石磐、編磐;絲-古琴、瑟; 竹-簫、笛;匏-笙;土壎;革-建鼓;木-拍板。 43
44 浣衣文化 老屋文化 在地產業 在霄裡,我們發現散落在社 區中無數的小水池,而因為 使用湧泉水,水質非常清澈 乾淨,形成了特有的浣衣文 化,也成為了居民與水文互 動、對話的場所,最後經由 我們團隊 與地方共同 的經 營,亦成為了一個環境教育 的場所。 霄裡客家庄保留了許多老屋 建築,因客家人重視倫常, 供奉、祭祀之正廳一定最 高,大門前多半竹有一口半 月形水塘。而孕育了無數前 人智慧的古厝,也成為了我 們推廣教育的場所,從先人 們的巧思中,亦可成為我們 進行設計的養分。 八德區的位於桃園台地的 東北方,銜接桃園台地與台 北盆地的門戶。清朝時期, 平埔族將此地命名為「霄 裡」,與漢人在八德的南 端開鑿霄裡大池,匯集溪 水和湧泉,成為霄裡大圳, 充沛的水源,造就「看不 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 里米」的豐饒景況。
桃園綠捷 45
在車水馬龍的中正藝文特區旁,緊鄰著一大片的開闊農村,捷運綠線的規劃 伴隨周邊開發,這片綠地將被畫成方格,並被水泥建築覆蓋。有一群人為了 守護城市中的農地努力,想要守護他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 中原設院USR團隊因為了解到場域現況,也進行了一連串行動,從周遭資 源盤點(埤塘、水圳、廟宇、古厝)中,我們發現了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 計畫範圍內就包含了六口埤塘與兩條溪流流經,基地也蘊有諸多動植物水 鳥…等,也期望以大學專業能力、USR的力量,能夠提出更優質的都市計 畫,發揮大學在地影響力! 46 謝統勝 攝
47
謝統勝 攝
本計畫範圍主要位於桃園臺地東陲的「南崁」境內,涵蓋桃園區、蘆竹區及龜山區等地。 「南崁」交通四通八達,是近年來人口持續正成長的大桃園重要的青壯族群、新移民 居住地,更是房地產開發的重點區域。高速開發的光鮮亮麗與經濟榮景的背後,也帶 來難以負荷的環境壓力與破壞。 桃園臺地因相對地勢較低、侵蝕少、地勢平坦,成為臺灣北部地區最重要的稻米產地 之一,早期闢築了超過八千口埤塘作為儲水灌溉之用,讓桃園擁有「千塘之鄉」之美稱, 日治時期所開闢之桃園大圳及戰後所興築之石門大圳等水利建設與灌溉系統,有效 解決了桃園臺地群的農業灌溉及民生用水問題。然而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急遽的土地 開發,臺地群的埤塘被大量填平消失,使得桃園珍貴的自然環境與特有的水文化面臨 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本計畫所關注的桃園捷運綠線基地範圍「南崁」,橫跨目前桃園區西北緣與蘆竹區 東南區塊,為昔日桃園平原的總稱。僅有古地名而無現代行政區單位的「南崁」境內 有南崁溪與茄苳溪流經,還有完整的埤塘水圳系統,為大桃園地區漢人最早開發之區 域。蘆竹區因先人在蘆竹繁茂之地立村而得名,「蘆」一名葦,亦作葭屬禾目科,生於 濕地或淺水中,莖可編蓋住屋,閩南語「厝」即房屋,故稱「蘆竹厝」。目前為蘆竹區的 行政、商業、工業核心,因國道等路網匯集及國際機場之便,加上絕佳的地理位置與氣 候條件,成為桃園各大產業重要聚集地,造就了可觀的青壯年就業人口及桃園市新移 民風潮。 地理 與歷史 背景

本計畫基地範圍為桃園捷運綠線G12、G13、G13a沿線週邊,為桃園綠捷中段偏北 區塊,大部分開發區域皆位於蘆竹區範圍內。桃園捷運綠線遵循「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TOD)」之理念,從全面的永續城市發展理念出發,透過場站周邊土地使用強度的 提升及高效率都市機能的相互整合,藉以提高土地開發及公共設施配置之整體效益, 並以此支持大眾運輸營運之效能,值得關注的是桃園捷運綠線G10站(桃園區中正 路與大興西路路口附近)至G14站(蘆竹區南崁路二段與長興路路口附近)之間,為 桃園目前都市計畫高度發展區域與房地產投資重點區塊,人口密集且生活及交通便 利,因此所面臨的開發壓力也相對較大。

48
桃園捷運綠線 謝統勝 攝
桃園捷運綠線的G12、G13、G13a 車站周邊,橫跨兩個行政區(桃園區、 蘆竹區)與既有的社區組織如蘆竹社 區發展協會等,以及關心土地議題的 在地團體如綠捷農地守護聯盟、江湖 開放工作室等。此區域內尚有一群人 選擇以傳統的價值與步調踏實生活 著,但因為此區域的便利性與未來發 展性,加上桃園臺地有限的土地資源、 居高不下的房地產價格,讓這個原本 擁有理想農村聚落生活品質與人情 溫度的歷史場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 轉型期待與迫切的開發壓力,原本以 人為本、緊密串連的社區型態也逐漸 轉為都會型態的疏離關係。 基地特色與居民期待 49

基於USR計畫執行的基本精神,本團隊近年來積極與

在地居民透過密集討論與工作坊形式建立夥伴關係,並 試圖了解他們對於未來土地開發的訴求與期待,作為本 團隊努力的方向,希望透過雙方合作互信的模式,為這 塊土地在原本開發與保存的對立面下,找到雙贏策略與 實際執行方向。目前諸多在地青農及地主集結共識之後, 已向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出陳情,希望能有更符合 永續發展原則的都市景觀,更符合生態及人文觀點的田 園景觀。這兩年的USR國際設計工作坊執行期間,參與 的師生們皆參酌了由在地團體與社區居民經討論之後所 提出的幾大訴求,作為設計規劃詳細內容如下。

一、環境永續優先的發展模式。

二、尊重在地生活與紋理 :都市計畫的設計應尊重在地

紋理,而不是一切為了規劃而規劃。城市的發展也應將 在地人的發展量能須納入思考,借力使力的設計才能創 造出有韌性的未來城市。

三、捷運場站週邊500M的範圍規劃應再思考: 三個 站體週邊五百公尺的發展模式與意象,應積極進行在地 參與式的討論,符合在地紋理與自主發展的精神。

50

桃園捷運綠線的開發強度與市政府缺乏環境永續發展細膩 考量的傳統都市規劃方式,讓當地的土地、生態、社區、水 文化皆面臨重大考驗與衝擊,生態的破壞與埤塘水圳的去 留成為居民與政府要面對的共同議題,當然還有區域內質 量兼具的文化資產也即將遭到破壞,像極具保存價值的呂 家古厝「懷德居」現正面臨著遭蠻橫拆除的命運。此外,基 地北側南崁工業區的汙染,其工業惡果多年來讓當地居民 飽受困擾更威脅著市民的健康。如果開發勢在必行,有沒 有雙贏的策略與作法? 這些都嚴苛的考驗著政府、居民與

一直以來因為高度發展的需求,台灣的都市計畫總是以急 就章的決策方式執行,宛如切豆腐般的草率定案,其結果 對於人造環境、自然環境、歷史記憶經常是三輸的局面。或 許,桃園捷運綠線的通過與新南崁的未來發展,正是當代 台灣社會思考永續城市、花園城市、永續鄰里規劃、生態社 區、綠建築設計的最佳場域與典範。一個符合聯合國永續
城市與鄉村優點並存的雛型,更是檢視台灣社區未來型態 的一個新契機。而關鍵在於,我們所屬世代的人們是否具 備智慧、耐性與韌性,讓未來世代所處的環境比現在更好。 危機與轉機 51
專業者。
發展目標(SDGs)目標的場域,一個強調機能混合使用、交 通便利、安居樂業、開發與保存平衡發展、工業與農業併行、

缺乏生態、歷史、文化與城市美學考量的城市是難以永續

經營的,也是蠻橫無理的,更無法讓居民對於所生活的土

地產生認同感。這兩年的USR國際設計工作坊,努力突破 疫情限制,透過國際合作、共學共享的方式,讓兩國兩校師

生們能透過專業課程、設計討論、交流合作模式,運用彼此

獨特的視角, 踏查雙方共同之規劃設計場域,最後提出符

合下列訴求之主張,作為新型態的城市規劃設計參考基準。

值得一提的,以整個大桃園之氣候、地形地勢與都市使用

分區來看,此次探討的綠捷基地範圍為桃園臺地難得的城 市冷島效應與新鮮空氣供應區,因為所有週邊土地皆已大

量開發並製造大量廢氣廢熱,人口密集且交通繁忙,加上 境內與境外的各類環境汙染經常發生,因此這塊相對低度 開發的場域,對於城市風場/風廊之維持、城市生活步調 之調整、新農業住居型態之建立、完整城市綠洲之建立、微

氣候之調節、城市熱島效應之避免,在客觀條件上有著不 可取代之重要性,它的存在更關乎整個大桃園地區居民的 生活品質與健康舒適度,因此規劃設計階段不能只著眼於 開發與經濟角度,反而更應該以遠見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之。

52
53

2-2-3

現因鄰近主要道路(中正北路),西側邊緣 鄰近道路介面較為生硬,內有局部漁飼用 具,但沒有太多人造設施,近乎保持相對 完整自然的狀態。基礎水利設施、兩處漁 寮及多處漁飼料機供餵養,現況看似低維 護漁飼 使用緊鄰G13a車站的2-2-3埤 塘,未來將擁有最佳高度的觀測點。

54 埤塘面積開闊且四周平坦,有一條環埤黃 土道路,西側為高起之土堤與農田分隔, 附近多為農田與農舍。通往埤塘的路上有 一處向日葵花田,而埤塘附近沿著水圳有 一條螢火蟲巷。螢火蟲是居住在乾淨水源、 無光汙染及草木繁茂之地的環境指示生 物,由此可知此埤塘坐擁良好的生態環境。 此舊名為「牛角陂」,於清領時期形成、 日治完工。民國年間陂塘左右邊被填平將 近一半,做為農地使用,早期多為種稻為 主的閩南人,後多轉作經濟價值較高的蓮 花。埤塘整體保有較為原始之狀態,亦有 大批赤膀鴨棲息,可見其生態豐富之程度。 舊名為「死牛陂」,約在清領時期形成。 被規劃為「第二代示範陂塘」,現名為「蘆 興景觀埤塘生態公園」。埤塘周遭設施完 善,座椅、涼亭、觀景平台搭上已茁壯之 樹木,綠林成蔭,現為附近居民散步休憩 的好去處。 舊名「銀店陂」,因為這個地方在日治時 期稱為「銀店」。因都市道路經過將陂塘 分割成南北兩側,西南側有一婚宴會館。 鄰近住宅區多為公寓大廈,又因該路段為 重要外環替代道路,故多是汽車通行,較
2-2-4 2-2-1
少行人步行。 曾是溪流的舊河道,故以「河底」為名。 因樹林林立,過去常有牧童在此放養牛隻, 當時稱為「樹林陂」,目前除了灌溉功能 1-17 1-16 1-15
外,另外還有提供台塑南亞公司工業用水。 水質狀況保持的相當乾淨,常有民眾會到 此處釣魚休閒。
55

餘慶居由陳氏家族祖父輩所興建,為一閩 南式三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式屬於典 型的三合院建築(有正廳、左右護龍),後 因父執輩產權分家與居住需求改變,將左 右護龍拆除興建獨棟透天厝,正身後方增

良好之宅第。

56 河東居由呂氏家族祖父輩所興建,為一閩 南式三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屬於較 為氣派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右後護龍現已 拆除,建築多維持原況僅門窗有改造及部 分屋頂有覆蓋鐵皮,父執輩三兄弟分家後 各自持份,現將宅第分三大部分各自使用。 德馨堂由林氏家族所興建,為一閩南式三 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應屬典型的三 合院建築形式,但現僅剩正身與右側護龍。 宅第現已閒置無作使用,如今房屋老舊崩 塌後,屋前空地被林改建成菜園,但依舊 保留了老屋的原始面貌。 建明居緊鄰蘆竹街190巷,初步判斷為一 閩南式三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應屬 於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形式(有正身、左右 護龍),建築本體覆以鐵皮以利維護,以綠 籬作區隔,現仍有人居住其中。 懷德居於1924年由呂氏家族祖父輩所建,
為一閩南式三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 屬於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形式(僅有正身、 左右護龍),且門口有建築圍牆,現管理人 平時皆會清潔打掃,市集具有規模也保存
建透天厝,又增建圍牆形成今天之樣貌。 居洋宅由趙氏家族所興建,為一閩南式三 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應屬於典型的 三合院建築形式,但現僅剩正身維持完整 原貌與部分右側護龍,建築後由管理人塗 上白色油漆藉此營造現代感,堂號及對聯 由剪黏形式展現,亦有許多細部裝飾,現 仍居住在其中。 河東居 德馨堂 餘慶居 懷德居 居洋宅 建明居
57 全長約78公里,加上大小支流,總共水道的長度達200多公里,河域覆蓋 面積約為2350平方公里,為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的四大河流之一。 由於冷岳河域橫跨五個行政區,缺乏集中和妥善的管理策略,工業管理區分 管控不佳,導致河流遭遇了嚴重污染問題,甚至為了河流清運,影響水力公 司供水系統,為了爭取土地面積最佳利用,將河流截彎取直,然而卻造成了 諸多大面積氾濫的情況發生。 USR團隊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跨國合作,運用大學專業設計力參與社區, 提出解決方案,共同產出豐碩成果! 冷岳河流域
58

冷岳河全長約78公里,加上大小支流,總共水道的長度達200多 公里,河域覆蓋面積約為2350平方公里,為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的四大河流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前任首相馬 哈 迪(Mahathir Mohammad)掌權時期,政府積極推動城市化運動, 許多鄉區人口湧進大都市,尤其吉隆坡周邊土地開發非常迅速,為 了應付大量的人口需求,政府推動吉隆坡南區“多媒體超級走廊”計 畫 ,以快速道路以及地下網路骨幹為軸線,北邊由吉隆坡市中心 (Kuala Lumpur City Center)的雙峰塔(台灣稱雙子星大樓)開 始,南邊連接至新國際機場(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 KLIA),總長度達50公里,平均寬度達15公里,總面積約為750 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開發計劃。而這項計 畫 恰好將吉隆坡市的未來土 地發展壓力,從原有的巴生河流域,擴大至包含冷岳河流域。

59
地理背景
60
2009年,第五任首相納吉(Najib Razak)上任不久後,推動大吉隆坡發 展 計劃(The Greater KL Plan),將發展重 心移回至舊吉隆坡市區中心,但仍以建設捷 運的方式,持續將發展的勢力推展到吉隆 坡南邊,其中第一條完成的捷運線便是從 北區的雙溪毛糯(Sungai Buloh),經過 吉隆坡市區中心,再延伸 至南邊加影市為 終點。綜合以上的原因,加影市乃至於冷 岳河流域的土地開發速度跟強度持續增強。 1990年代的多媒體超級走廊的發展概念乃 以政府做為發展動力火車頭,在整體的規劃 以及公共設施方面全面以新市鎮規劃的方 式來進行,在一黨獨大加上強大的政治意願 加持下,國家資源傾注於各項建築與景觀 工程當中,因此按計 畫 施行的完成度較高, 而一些前瞻性的想法較易得到支持與貫 徹。相較於多媒體超級走廊,納吉推動 大吉隆坡計 畫
的默迪於體育場、半山芭監獄等等,以 聯營的模式,實際上乃由財團主導各項 發展計 畫 。大吉隆坡計 畫 的影響下,加 影乃至於冷岳河流域一帶土地發展利益 迅速提升,因此吸引了許多開發商收購 可開發土地,從2010年開始,沿著捷運 線及冷岳河,可見不少開發計 畫 推行。 在缺乏如多媒體超級走廊般的通盤景觀 與建築規劃的前提下,大吉隆坡計 畫 下 的發展都各自為之,唯有在與捷運站毗 鄰的商業發展有增設行人橋連接之外 , 其他關於水土保持、生態永續發展、乃 至於產業經濟鏈等的思考闕如。 發展沿革
多媒體超級走廊在推行不久後,便遭受到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雖然馬來西 亞政府仍以石油收入做為支撐,繼續建設 沿線新市鎮,包括馬來西亞新行政中心布 特拉再也(簡稱布城),以及聚集高科技 產業相關設施及公司的賽城(Cyberjaya)。 這些新市鎮的建設,使 得許多傳統村落消 失,周邊的農業活動也被轉移到其他地方。
時,恰好在2008年大選之 後,最有經濟發展優勢的雪蘭莪州以及檳 城改由反對黨聯盟執政,而由納吉帶領 控制中央政府的國陣陷入非常艱難局面, 因此無法再複製馬哈迪時代,由政府注 資的發展計 畫 ,而以捷運發展,沿線與 土地開發商合作,以公共交通節點發展 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支持財團發展土地,甚至將一 部份國有土地,例如:吉隆坡市區中心
61 以馬來西亞目前的政治氛圍下,對於土地較有利的思考與行動被套牢,在政府無法作為 的情形之下,單純依賴建商來投入及推動似乎也是天方夜譚。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學社 會責任可以透過開放式工作坊的方式,將專業科系的老師及學生、利益關係者、政治人 物、專業人員、甚至建設商代表等等,透過環境觀察,以及針對各項的議題,例如韌性
危機與轉機
設計、水共生、都市連接(Urban Connectivity)、文化保存等等永續發展的想法,引 用國外案例,共同思考可行性,並且將這些想法整理出版成書,以便獲得社會更大的關 注力。在2021年的工作坊中,兩校師生針對冷岳河上游以及下游,釐清各區段土地發 展議題,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透過分析研究數據,以及針對不同地區的歷年衛星圖進 行土地發展觀察及比較,同時也嘗試與三組不同地區的居民進行線上訪談,最終提出一 個冷岳河全線發展的想像圖。這些想像圖在去年十二月進行線上發表之後,在2022年 馬來西亞新冠疫情趨緩之後,在加影市鎮方寺舉辦社區工作坊以及展覽,參與人數約有 50人,包括學生、居民、專業人士,社團代表、市議員等等,在兩天的時間內進行密 集討論,以獲得直接的回饋。
62 2022年的工作坊的基地範圍縮小至加影市區範圍,並以主幹道路分為上下兩組,針對 生態永續、都市連接、文化保存、與河共生的概念,在基地範圍內搜尋可進行景觀或建 築規劃手法的部份,以建築與景觀規劃的操作方式進行演練。這些成果在工作坊結束時, 邀請社區人士,包括在2021年曾經參與過工作 坊 期末發表的代表等等,針對學生的設 計提案提出意見回饋。 中原大學與UCSI大學在兩年時間的設計工作坊操作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成果,在本 年度工作坊結束之後,UCSI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10位同學以此做為設計基地,並以 工作坊所提出的設計規劃原則做為設計指導,這些工作成果應被納入整體計 畫 的工作成 效當中,並在明年度進行整理編輯出版。
63
64 週末來到桃園中壢火車站,你可能會以為自己身處之東南亞國家,因為走道 旁的石階、廣場上,或站或蹲的人,全都是南洋面孔。街道旁不少寫著泰文、 越南文、印尼文、英文(菲律賓商店)的招牌,琳瑯滿目。 中壢火車站周圍,約有百家東南亞商店及難以估算的攤販。中壢後火車站還 有「印尼一條街」,是居住在此的印尼華人重要的生活圈。也因為這麼特別 的族群結構,形成了非常特別的文化圈,使台灣的新移民,可以滿足他們的 生活需求。 中壢
65 中壢老城街區發展200多年,文化底蘊厚實,從百年老 廟到最近80年的日式宿舍群與倉庫漸漸擾動,可惜這 樣深層厚度歷史還是被隱藏著,這是在地文化學的隱 憂,透過文化調查、參與、營造與創生,確實是在地學 校可以作為繼續傳承的重要推力,讓中壢與學生之間 不是陌生關係,而是可以變成生根的青年力量。而中壢 老城街區博物館串連推動就是可以實踐學校與社區最 好的場域與文化永續的方式。 形成背景
66 源自龍潭的老街溪,向北一路流經了平鎮、中壢、大園 等區域,也因為途中流經了中壢老街而得名,可說是中 壢市重要河川。老街溪步道起點在平鎮區八字圳水岸 公園,終點環北路老街溪橋,交通來往相當方便。 同樣為河川整治重點的「新街溪」,流經了中壢與平鎮 市區,與老街溪並列為中壢區的兩大河川,目前已規劃 成為3公里長的親水帶狀河濱綠園帶,沿著新街溪的 河流兩側新建長約1.5公里的河濱步道,結合防災、堤 防整建、河道拓寬、景觀維護和社區休閒的廊道,大幅 提高新街溪的親水性。 老街溪 | 新街溪 1 1 2 2 1 1. 老街溪 2.新街溪
67 中壢 少數保留下來的大型日式建築,現今作為一個可 以是博物館、展覽館、甚至地方的共同記憶保存地方。
五號倉庫 巷仔46 屹立超過一甲子的老屋。早年是陳俊有 的曾祖母與祖父輩兄弟們共居生活的所 在, 老屋承載著超過一甲子的記憶,是 陳家四代共同生活的所在。 完整的保留了日治時期人們的生活起居 型態。整間房子在90年前就以綠建築 建成,裡面所看到的白色牆面是使用竹 子、泥土、石灰岩和帆布所建成。 中平路故事館
目前希望打造成一個凝聚桃園、中壢地區藝文能量 並發酵及培養在地團隊、民眾藝文發展的藝文基地。
68 北帥西服 壢小故事森林 永利刀具 湯記口味肉鬆 壢景町 大東餅鋪 成立於1985年台北中華商場,以訂製 軍警制服、學生服、空姐制服、西裝為主 要服務項目。除了原有的西服業務,在 另一側新增加了美甲的服務。 興建於民國6年的教職員宿舍,共有三 棟建築物,沐樂居為一個展示的空間, 儒林所是一個親子繪本空間,睦森館則 是一個用餐等多功能空間。 舊稱「澗仔壢」,鐮刀製造業在早期是 中壢市極負盛名的一種特產。現今,「永 利刀具廠」始終如一,繼續使用頂級鋼 材,堅持根留台灣。 當地一間傳承三代的老店鋪,忠於傳統 作法使用木碳每日現烤肉乾及機器烘 烤,親自掌握火侯與時間,深得客戶的 信賴與喜愛。 前身為中壢警察局日式宿舍,現今規劃 為藝文展演多功能空間、餐飲空間與公 民教育空間,保存台灣民主化的大門「中 壢事件」。 成立於1975年,現有45年了。大東餅 鋪在製餅上十分用心,從酥皮到油皮過 程中充滿古老技術,除了使用當地材料, 也按造古法製作,絲毫不馬虎。
69 週末來到桃園中壢火車站,你可能會以為自 己身處之東南亞國家,因為走道旁的石階、 廣場上,或站或蹲的人,全都是南洋面孔。街 道旁不少寫著泰文、越南文、印尼文、英文(菲 律賓商店)的招牌,琳瑯滿目。 中壢火車站周圍,約有百家東南亞商店及難 以估算的攤販。中壢後火車站還有「印尼一 條街」,是居住再此的印尼華人重要的生活 圈。這條街上,從宗教信仰據點基督教教會、 到填飽肚子的印尼餐廳、採買印尼食材的雜 貨店、打理門面的美髮店,一應俱全,滿足生 活大小事。有印尼人說,來到這,聽著熟悉的 語言、吃著家鄉味,儼然有置身印尼的錯覺。 新住民文化
70 火龍果屋 桃園藝文陣線長期關注桃園在地議題, 而中壢是許多新住民聚集的地方,近年 來新住民也漸漸融入社會使台灣成為 一個多元的整體。位於中壢的新興里有 許多新住民媽媽在此居住,因此在這 邊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印尼坤 甸-他的娘家我們的冒險」團隊。 火龍果屋是一棟兩層樓的透天厝,駐 立在社區之中,保留了台灣六零年代舊 式建築的風情。未來希望將火龍果屋改 造成一個與新住民互動的社區據點, 提供新住民們一個軟性空間,凝聚大家 的在地認同,讓他們能夠相約在這個基 地,一同用分享自己的故事、家鄉料理 交流、體驗彼此文化等方式回味家鄉; 同時也讓台灣人可參與聚會,進而認識 多元文化。
計 畫 主 軸 本計畫將在這些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基礎之上,適切 連結「樂齡福祉」、「食養社造」與「設計創業」等地方 振興策略,並將整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五 感體驗進行有效整合,發揮獨特的地方特色,配合適切的 地方經營與管理,將可發展成為具備在地特色的優質生 活、綠色產業與文化服務,無論對在地居民或外地遊客而 言,都將是最平實、最踏實的生活體驗。 實作體驗 調查盤點 社區服務 社區課程 跨系合作 跨 校 合 作 口 述 文 史 產 業 觀 光 故事 文學 跨域 學習 改善策略 調 查 依 據 71

以高齡者或弱勢者的需求與所面臨的問題,作為 設計的出發點,透過設計營造更貼近需求的使用

環境、行動方案、社群關係網路空間等提升。

在地與日常可及的人力、資源與材料,對環境發 揮社區團隊的構築方式,開啟產業發展帶動經濟, 呈現自食自主的社區力量,創造永續與自足生活 環境。

72
樂齡 福祉 食養 社造 設計 創業
城鄉發展(設計創業)三方面,持續落實永續城鄉的共好對話,以達成「一埤塘、 一社區、一學校」的整體經營願景。 1.樂齡福祉:數位教材協助環境教育課綱編定,增進地方教育優化與多元化 2.食養社造:跨國設計思考解決城市議題,在地實境實作帶來永續環境實踐 3.設計創業:設計重新詮釋,突顯地方產業,展示新的價值,帶動經濟循環
大學設計能量導入社區,共同將設計能量轉化為 商業量產能量,增加社區新興產業的經濟來源。 延續第一期共好的社會設計理念,從人跟人(樂齡福祉)、人跟環境(食養社造)、

樂齡 福祉

73
74 以高齡者或弱勢者的需求與遭遇問題,為設計出發點,透 過策略性的行動方案,進行產品或設施設計、教育與學習 環境改善、互動機制營造…等,為解決所探討被關懷者的 面臨問題。 USR計畫中服務的對象,包含了高齡者社區和需要鼓勵 照護的新住民後代、弱勢家庭的孩子們,其中有針對高齡 者生活空間的機能待改進、獨居生活形態與他人溝通互動 不足、餐飲規劃困難、學習意願低落、部分因為文化差異 帶來的語言隔閡和學習吸收障礙…等,在這些需求背後, 計畫重新探討真正的原因,和釐清課程所能參與的改變, 與課程鏈結、社區參與討論,作為計畫行動指標。
75
青銀共學 · 從107年開始藉由青銀共學方式走進社區,以計畫執行多 年的桃園市八德區竹霄社區與金城社區爲主要關懷對象。 並與竹霄社區發展協會及里長辦公處搭配,每週一至兩天 的上午,透過創作教學、舞蹈、衛教短劇等與社區的長者 們互動,吸引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增加社會參與性及與人 際互動,以延緩老化失智。至今青銀共學已來到第四年。 據點營運
76 大學生入駐社區,用手作教學、舞蹈、衛教短劇來與長者們互動,課程籌備著重於不同 方面。環境友善的手工香皂製作、陶土生命故事的敘述等等課程,到準確到位暖身操與 熱情的帶動唱,伴隨著音樂舞動全身,長者們與台上的同學一同活絡筋骨,課程設計的 目的為了維持長者肢體協調性;無論課程內容難易度,最重要的是當日課程結束後,長 者完成作業及學生收穫長輩們笑容滿滿的成就感。 因疫情情勢變化迅速,每週與竹霄社區短暫的相聚時光在這段時間暫緩了許久才逐漸恢 復正常,在大學同樣也是遠距授課的期間,許多參與據點活動的同學也持續關心社區長 輩。青銀共學意義不僅止於關懷社區中的長輩們,更讓大學生有了與社區互動的經驗, 教學之外也從過程中學習。 針對高齡者的獨居生活形態、他人溝通互動問題為設計出發點,透過課程帶領學生走進 社區,將專業知識回饋社會。每一次的課堂準備都為居民設想,盡心為參與活動的居民 們設想細節,不僅讓大學生有了與社區長輩們互動的經驗,也從教學過程中與居民們一 起共學共好。
77 關懷金城慶團圓
78 自101年起,每年為金城裡的獨居長者舉辦團圓飯活動, 安排不同活動帶領社區長輩與孩童們歡慶新年,並號召各 界愛心捐募提供圍爐餐,讓大學生與社區長輩們共慶新 春,增加獨居長輩願意走出家門與大學生互動的意願,强 化學校與社區的情感。 110-111年因疫情轉型為家家戶戶送關懷,由來自馬來西 亞的外籍生發起自製大馬年餅,號召同學樂齡福祉志願參 與,不僅是各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讓大學生體會到,除 了專業能力外,亦能透過自身興趣關懷長輩、傳遞溫情!
79 教材優化 數位應用 應用華語學系 廖宜瑤老師帶領學生們進 入霄裡國小及福山宮濕地,由小朋友們 進行濕地生態導覽,再由大學生們發揮 所學專業,將在福山宮濕地調查的生態 知識和教案,製作成數位生態教材,提 增國小數位應用的豐富度,在疫情期間 更成為國小可以善用的教材。 本課程讓大、小學生們一起教學相長、 互助共學,一起透過USR發揮大學在 地影響力,並達成SDGs優質教育的目 標。計畫期間共完成7組不同生物教案 設計(已上線),並作為全桃園推廣環 境教育使用(可下載) 。
80 說到教材,可能多數人直覺會認為是那種照片文字穿 插的書面課本,或許偶有幾幅精美的插畫,僅此而已。 我承認之前我也是那些多數人,對課本沒有期待、沒 有幻想,直到參與了這堂應華系與USR及霄裡國小 合作的課程。 在課程的一開始,大伙房書院的孩子會帶領我們探索 學校附近的埤塘,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皮皮的,但成為 小小講師的他們其實也是頗有架式的,反而說來丟 臉,對自己能力不自信的我,在某次和孩子們討論教 材內容的過程中被問了一句「大哥哥,你是不是覺得 自己做不出來啊?」,我先是大笑,後來賭氣的說「誰 跟你說我做不出來,我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就 這樣,我跟他們完成了一份我們都滿意,也頗受好評 的數位教材。 後來講起此事時,我總是會說,之所以能做出此成果 是為了守住自己的面子,但其實我隱約知道,我其實 真正想守住的是,孩子們對我的期待。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81 透過濕地的知識傳授、生態環境認識、濕地環境觀察,使學生能夠產生 對在地 埤塘文化之認同,並學習水質檢測與水生植物的功能、思考濕 地生物多樣性的 重要,了解如何將濕地資源做有效運用,達成埤圳文 化之傳承。 並將環境教育結合學校與社區開創新課程、亦或運用協會資源結合學 校,共同舉辦多元化活動,如:在地埤塘走讀、濕地社團運作等,將濕 地環境的根苗從小深耕於教育之中,讓在地學子能夠更加了解家鄉埤塘 文化,並達到SDGs「優質教育」之目標。計畫期間共完成大型實作1場、 全桃園教師研習1場、課程活動累計52堂以上(仍進行中) 。 DFC 生態人才培育
82

中原USR計畫搭配霄裡國小執行教學專案多年,將大學 能量注入在地學校,協助提升專業課程教材。由應用華語 系彭妮絲老師,透過大學生與國小學童共同創作的環境教 育劇本,不僅能深化學童對濕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亦訓 練學童的敘事能力,而對於未來從事華語文教學的應華系 學生而言透過這樣大手攜小手的合作,也累積了滿滿的教 學經驗。 霄裡國小的同學領著大學生從環境元素開始著手蒐集,善 用華語文本撰寫的能力,協助整理故事脈絡,並帶領國小

83
環境教育 · 劇本寫作
學童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以劇本演繹生態知識,培養國小 學童們敘事表現力的同時,更能對於生態觀念有更深一層 的理解,不僅包含專業教學,更將諸多環境保育知識融入 課程,更傳遞諸多關於SDGs的永續觀念及實踐,更達到 了其中「優質教育」這項永續發展目標! 課程執行的過程中雖面臨疫情較大的情勢變化,需要搭配 遠距授課之限制,仍然致力規劃諸多線上教學演示、線下 活動(均按照防疫規範進行課程)以及互動、評分,均採 線上方式進行,仰賴數位教學模式的完整建置,使教學不 會實體授課限制,如期在本課程共完成10組不同主題設 計之劇本與影像錄製。

一開始知道要去輔導小學生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心有兩種心 情,第一是覺得很期待,因為以前我們在國小的時候也時 常有大學生來帶我們辦活動,那時候特別喜歡哥哥姊姊, 能玩很多有趣的遊戲,在他們的帶領下能學會很多不同的 小技能。第二種心情是因期待而帶來的擔憂,不知道自己 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帶領小朋友和維持秩序跟進度。

84
師聊天,突然就被教室裡的國小老師罵,她才瘋瘋癲癲的 回到教室。 這次的活動整體而言很順利,也很有趣,是一場有意義的 戶外教學,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學會如何跟非同齡人溝通, 童言童語很可愛,同時也是一個溝通的障礙,像是小孩 子說了很多抖音用語,我們卻需要他們解釋給我們聽,很 開心參加了這場活動讓我們都在大三時,獲取了珍貴的回 憶。 #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終於到了教學的那天,那天是下雨天,卻沒澆熄我們對這 次活動的熱情,我們懷抱著既期待同時也忐忑不安的心踏 進了校園。我對一個女孩很印象深刻,她趴在窗外和彭老
85 桃園市是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由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彭 妮絲老師帶領學生,走訪車站新住民商店街與新住民媽媽 們,用訪談的方式道出記憶中的故事與食物、個人與群體 間共有的記憶與鄉愁。 透過飲食紀錄,使學生了解現今各族群與國家間的文化差 異,促進在地與新住民之間的融合。同時培育學生對多元 文化的認知與調查能力,讓同學認識社會多元文化情境, 體認應盡之社會責任,並達成SDGs「國際夥伴」之目標。 最終完成一冊新住民中文與印尼文食譜,並作爲教材實際 應用於社區大學課程教學中。計畫期間共完成新住民社區 大學教材1套、故事食譜5篇。 記憶食譜 生命書寫
86 非常開心能夠藉由這次的田野調查深 入探訪中壢印尼華僑,這一次的訪談當 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食物」作為人與 家鄉的連結,它所涵蓋的遠遠大過於人 們對於一般食物的定義。它是一種思 念、一種鼻酸、是溫暖、是傳承……。 我們從蘭梅阿姨(本次訪問的新住民對 象)滔滔不決的言詞中,感受到她對於 自己家鄉拿手菜的熱愛,巴東牛肉、香 蕉粄、涼薯料理、客家小炒……,每一 道菜都是家鄉在她心中的濃厚刻劃。我 們相信不只是蘭梅阿姨,這些料理同樣 也是所有印尼華僑中的各種情感刻劃。 感謝所有幫助興建、延續五號倉庫以 及不斷擴大探訪,並藉紀錄食物讓更多 人了解新住民的台灣小組們。希望在未 來,不只是台灣與印尼,更希望能讓台 灣與世界各地擁有更深厚的情誼。 #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87 新住民 文化攤車 室設系黃慶輝老師,帶領學生們進入社區, 以設計力結合新住民飲食文化,設計出具 有東南亞風情的流動攤車,並與新住民媽 媽們一起討論出特色料理菜單,並實際進 行攤車料理販賣,以飲食拉近屬於不同國 家的心,以味蕾的饗宴促進不同文化之間 的交流。 本課程想展現新住民們的專長(烹飪),透 過烹飪的教學過程互動,透過專長來展現 自我,提高自我認同感,再藉由學生的包 裝加工,向外推廣,利用美食來產生共鳴, 讓食物來融和關係、共融人情。本課程共 完成2套設計實作,並提供在地伙伴巡迴 展售10場次以上,創造更多文化價值與可 能性。
88 「我喜歡手作課程」,如果僅說到此還 不夠貼切,或許該改成「我喜歡手作設 計課」。對我來說,兩者的差異在於, 包含設計的手作課程能讓我在過程中著 迷於故事、感動於故事,並將心得轉化 於充滿溫度的成果。 在這次的課程中,老師領著我們進入新 住民社區,談天說地、聊飲食聊文化。 我認識了來自泰國的素梅姐姐,他讓我 知道打拋葉跟九層塔的差別,也認識了 來自菲律賓的瑪莉阿姨,他給了我攤車 可以結合嘟嘟車的靈感,她們讓我知道 新住民在來台灣之後也是對生活充滿夢 想,但也讓我知道在現實背後她們的嘆 息聲有多麽長、卻要多麽輕。 最後做出來的攤車我很喜歡,因為我知 道這輛攤車並不只是中原大學室設系課 程的一部分而已,而更是屬於我們與新 住民姐姐們生命中對各自對喜愛事物的 熱情,並共同建築出來的那篇故事。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友善環境 空間營造 黃慶輝老師和室設系學生進入中壢區 新興里社區,依實際需求改善既有公 共空間與相關設施,不僅僅是只有紙 上談兵,而是實際依居民需求進行設 計,並實際以木工實做出來,落實大 學與社區在地共學共榮,並達成SDGs 「永續城鄉」之目標。 課程由學生實作空間設計實務,從規 劃與設計階段,到現場測繪、拆除、 清運以及整體施工過程,並依照居民 需求,設計出不同街道家具,促進社 區居民之間的互動,於社區發表平面, 里長依據需求選定設計方案加以實踐, 使公共空間更活化、增加互動性,發 揮大學在地影響力,使學生們在學習 的過程中,與社區一起共同成長,也 為社區帶來非凡樣貌。 89
90
91
食 養

食與住是生命存活的首要因素,透過創意思考和社區對話 的營造模式,找出符合最貼近在地、與日常生活中可及的 人力、資源與材料,並保有對環境最友善的做法及發揮社 區團隊能力的構築方式,來解決食與住的問題與需求,而 能創造永續與自足的生活環境。

這次USR計畫將場域中的動植物資源、在地產業、環境 特色、社區團隊、教育鏈結網絡…等,做了通盤普查,運 用課程知識,轉換作為工作坊體驗、人才培訓課程、小學 堂營隊的方式,作為在地學校及社區組織的教材與實作經 驗,以合作互惠,讓學生實踐所學、也讓社區與學校有所 啟發,營造永續共生的環境。

92
社造
93 中原大學從教育紮根,為讓城市中的青年學 子從在地文化紮根,這五年來結合武陵高 中、內壢高中、武漢國中、六和高中等學 校,走出教室透過走讀方式認識桃園人文景 觀的紋理,利用暑期營隊累積同學敘事力與 設計力,伴以USR計畫將社會責任融入教 育的課程,陳其澎老師帶領學員探索在地特 色,用感知了解在地故事,以體驗感受關於 SDGs永續城市與社區目標實踐的策略。 在喧囂的城市中穿梭,我們時常跨過一座座 小橋或看見道路旁側的水道,卻未曾留意它 的來歷與脈絡,在遠離農活的當代生活水圳 就像古時期的設施,埤圳系統在今日仍是滋 潤城市的重要角色,除了在原先的農業灌溉 上仍有重要的地位外,城市發展快速的土地 水泥化,埤圳是土地喘息與復甦的系統,依 舊有串聯生態及提供都市熱島緩解的影響。 同學們日常經過的渠道、綠地與水池,是這 座城市中最默默無名的付出者,領著同學沿 著水圳翻動草叢探索,走入一個個埤塘感 受,講解說明埤圳系統發展之間的脈絡,將 桃園兩圳文化傳遞出去。 埤塘環境 教育連線
94
外,同時提高人們對自身家園的重視。地景 感知營以體驗為主課程為輔,旨在以輕鬆的 方式將繁瑣的課程轉換成淺顯易懂的內容, 成為體驗教育的串聯廊道,開啟將文化傳承 與生態帶入教育系統中,以體現最終「一埤 塘、一社區、一 學校 」的社會責任傳遞與實 踐,讓共好持續發生。
城市人文地景的脈絡更為繁複,因應不同學 校的教學核心,調整感知營隊內容。帶著學 生用走讀探索中壢舊城文化,不僅深入體認 舊時中壢的榮景,也用感知訪問新住民的家 鄉故事,亦從移民家鄉記憶料理導入訪問, 認識新住民在台的生活軌跡。將感知探索能 夠作為未來持續發展特色課程的暖身,盼藉 由營隊啟發師生與中壢新舊文化共融的城市 永續意念。 計畫藉由教育連線大學到國小,在人與環境 的互動過程中,除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認識
國際USR 體驗營 設計學院USR計畫與國際暨兩岸教育處 連續三年合辦的國際USR體驗營,為 全台第一個以USR為主題的暑期營, 帶領不同國家的境外生們從做中學,透 過課程體認社會實踐價值、認識何為 大學社會責任(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課程規劃以實體體驗為 主,惟體驗營舉辦這幾年國內疫情起伏 變化較大,其中有幾次因應防疫考量須 配合遠距授課規定,亦透過一系列線上 課程,增加學員對國際型大學社會責任 的認識與交流,並在疫情控制較穩定之 時再進入場域實地體驗。這三年中的舉 行模式雖稍有不同,但學生參與的踴躍 程度卻不曾減弱。 95

南、菲律賓、祕魯、聖克里斯多福等的境外生,認識桃園 的水圳特色文化、中壢傳統產業及USR社會企業體驗。

全程英語授課及交流,讓參與學生除認識桃園特色的文史 地景外,也藉此分享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色促進本國及境外 生互動學習以及培育跨域人才。

在2021國際USR暑期體驗營分為線上與實體課程,而 距暑期線上課程結束已隔一個多月,於上周六迎來本期國

際營首次與學生們實體見面的時刻。當日課程邀請桃園藝 文陣線帶領國際學生走讀中壢“新”文化,親身閱讀環境的 故事,了解文化雜揉造就的今日桃園。走過眷村、滇緬文

96
暑期營隊邀請來自不同系所及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越
化與中壢老街區,也了解老街溪周圍的生活故事,透過區 域解說、搭配手作體驗,引領學生深入人文背景後的特點 與意義,期許學生進而理解文化的保存價值。 在疫情影響下,體驗營透過調整成線上專題演講方式進 行,更透過戶外參訪感受桃園的風光水土,將國際學生帶 入實際在場域中動手體驗,除了用身體力行刻劃USR的 實踐精神,將所見景色、人文與行動讀入記憶,將對居住 土地的熱情點燃,用行動展示另類的國民外交。
97 廣福數位 構築設計 中原USR計畫結合廣福社區示一口田學 堂,透過市集、開設學堂、稻草工學工作 坊,由本校建築系陳宏銘老師帶領主導, 藉著設計課課程慢慢深入廣福社區的各個 角落,善用參數 與社區一同尋找可以代表 社區的特色。
98 本課程由建築系大四設計課的學生,藉由數位設計的構築 方式,讓學生跳脫圖紙設計的框架,以專業的數位技術改 變社區空間。對於環境與居民生活多加著墨,並用構築的 建築手法營造出不同以往社區營造的活動空間。帶領學生 走出教室,將設計串連地方及社區,從中學習獲得實務經 驗。2020年更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計畫-深耕校園 類」 楷模獎,結合企業延續計畫,改變社會照亮每一個 街廓與角落。 USR計 畫 期間引領學生進入農村場域探索人文地景、也 參與當地事務及舉辦多項工作坊作為基地調查,在過程中 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並多加著墨分析當地環境與居 民生活,用設計串連地方與社區,延續在地積累之資源及 能量,在當地修整濕地廊道的社區構築設施實作。以農村 實踐探討一種與設計教學共創的課程模型,透過構築的建 築手法帶出不同以往社區營造的活動空間。
99 社區 願景工作坊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交通建設與周邊開發 是邁往未來的重要基礎,區段徵收、市地重 劃都是常見的都市更新手法,方法本身並無 對錯,僅是不同的行政程序,以利在建設開 發的過程取得土地完成預定計畫。而在通往 未來的計 畫 中卻好似與過去產生了斷點,大 廈幢幢之間的田野空間景色與居民生活的日 常記憶,在未來的計畫中卻好似不復存在, 攸關城市未來的開發計畫,應該有更多不同 角度的討論組成。
100 政府與地方居民之間因為本位差異與利益觀點不同而產生 矛盾與衝突時,學校身為中立角色便可藉由教學從基礎概 念建立起,使居民們理解規劃圖面上的劃定與說明,並 透過其他地區的案例,可以了解城市開發的常見流程與困 境,避免居民與官方的基礎信息掌握落差,導致無法有效 對話。並期望在認識繁複的規範後,居民能夠思考家園的 利益可以如何維護,進而從中搭建溝通橋樑。 運用假日的空檔,老師實際進到場域之中,提供關心地方 發展的在地居民學習相關知識,起初在民家的佛堂僅能勉 強的攤開地圖,隨著參與民眾的人數不斷增加,後來改至 社區中的共享空間開啟講堂。將都市計畫的基礎以微型課 程教學的方式帶入社區,並藉由參與式工作坊,引領在地 居民用紙筆填寫並標定點位,與學校老師共同找出地方珍 貴的歷史脈絡與未來發展願景。透過願景工作坊的傳授, 使居民們能夠備好相關能力,在日後參與官方都市計畫說 明會及提出開發替代方案時能夠有所助益。

室設系的謝淳鈺老師與健行李婉宗老師, 兩位老師指導學生從基礎平面圖、空間特 性與環境狀態分析開始。謝淳鈺老師的學 生從中壢整體發展關係和戲院街發展議題 著手,利用巷仔46特有的空間特性,以 電影時光館做設計規劃發展,從電影空間 模組機能分析,結合老屋空間特性重新構 建;李婉宗老師則延續前三年健行團隊進 駐的經驗,以空間實用機能為主著手討論, 在有限的老宅空間中,規劃出最為合適的 廁所環境,並期許下個年度能夠實際落實

101 巷仔46活化 設計 透過老屋的整理及活化運用,企圖喚醒街 區文化意識。結合健行科大與本校室內設 計學系的室內設計課程,選擇中壢老街區 「巷仔46」老宅作為基地,因屋主長年關 注地方文史發展,有意將該處宅第從私人 家空間轉換成為社區共享空間,經過持續 的調查與探討,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邀 請屋主、社區發展與相關經驗等人員一同 現場指導,期望讓舊有場所精神融合新的 文化思維。 區域網絡的串連與活化,從老屋空間整理 開始,重新回到民生路上,穿越建築中間 的巷弄進入的46號,那是一座富含著歷 史痕跡的老宅院,無論外面從原先的市場 道路至今日的寧靜巷道,那特有的空間被 留存在城市的街廓當中。宅第中央公共廊 道與六戶相連的空間形式,不同於一般家 宅形式規模,完整單純的內部空間,展現 其獨特的價值,並有更多被利用的可能。
施工。各別透過設計規劃提出方案,並期 許能夠實際進入實作。 計畫團隊運用設計提案與規劃願景,希望 喚起社區民眾共同的歷史回憶,引發共同 情感之共鳴;並藉由圖面來畫出老屋不同 價值的期望,期待經由增進市民對藝文的 愛好與認同,成為社區的共同意識,達成 空間共享、地方共學、知識共育三個方向。
102
USR計畫跨國結合馬來西亞UCSI大學建築系,延續UCSI張集強老師多年在沙叻秀新 村的研究基礎,對於華人新村議題的深耕探究,佐以謝淳鈺老師的指導學生透過議題討 論與探究海外基地與方案,小組中有一人為馬來西亞同學,對於自身國家的議題及歷史 掌握度也相對熟悉,也使這次設計提案不僅有專業學者的研究基礎、馬來西亞同學的基 礎理解以及台灣同學不一樣的看法一同加入探討。 室設系大四畢業設計與UCSI大學建築設計,設定了共同基地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沙叻 秀新村,目前因疫情緣故無法親自到馬來西亞,採取與馬來西亞做學伴,強化互動交流, 將對基地的問題用視訊、線上會議方式,與夥伴做討論溝通,基地探勘與居民訪問部分 委託馬來西亞端夥伴執行。不同學系的視野與角度有所差異,在資訊交換中室設系同學 也提出針對基地調查的不同想法,有助於大馬學伴有更詳細的研究與探索。本校同學則 藉由國內外案例分析探索發展方案,用以尋找結合UCSI大學建築系師生常年的基地場 域調查基礎。 最終以食農營造為主題,把當代社區共享概念結合新村獨特的聚落空間,藉由位在馬來 西亞沙叻秀新村內的早期木屋重整,將空間重新配置成為當地居民可共同使用的社區空 間,增加居民間交流互動的可行性。依照當地環境氣候及飲食習慣,選配適地種植可食 植栽,順應新村內地勢起伏創造特色空間。 沙叻秀 新新村設計 103
104 跟著畢業設計,我也來到了馬來西亞。 當然不是真的飛過去了,畢竟因為疫情影響 我們連課程都必須遠距上課,但是透過這個 畢業設計與USR計畫,我有機會密切與馬 來西亞老師及同學合作,透過遠端連線,我 們彼此互相交流、分享及視訊討論,過程中 偶爾因為語言問題而鬧出了許多烏龍,但也 因此讓我即使身在台灣,也能感受到濃濃的 跨國合作感,也能用另一種方式認識、了解 沙叻秀新新村,這讓我的畢業設計不僅帶走 了專業能力,也一同打包了許多珍貴難忘的 回憶。 很可惜在畢業前疫情仍未趨緩,無法親自到 場與組員相見聚餐,但希望下次我造訪馬來 西亞時,能和他們走在沙叻秀新新村的木屋 下,回憶起我們曾經共同築起的那片屋簷。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 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國際對話 研討交流 學術研究注重的不僅是深刻投入的專研,更 重要是相關研究領域專業者之間的交流,不 僅有效拓展議題研究的廣度,能夠使有關議 題的關注者能夠相互交流,不同學校之間的 討論更能使學術研究更有效率的進展,國內 外學者的專題也能夠促進研究方法的學習與 精進。 室內設計教育發展在西方已有百年歷史, 台灣正式的室內設計教育,自1985年中原 大學成立室內設計學系,至今已有37年, 目前台灣室內設計相關學系已有20所, 105

每年培養學生1500名。面對環境空間的需求變化及科技日新月異發展, 室內設計課程規劃與教學模式,是否能培養所需的專業能力,畢業後能 滿足職場工作要求?就成為當前亟待探討的課題。

前一期研討會思考「設計未來」與「未來設計」,望拓展參與者之國際 視野,並融入永續創新於未來的設計環境之中。本期以「變革 永續 創 新」為題,論壇將邀請孟加拉、印尼、台灣及中國大陸的學者,就設計 產業人才需求及設計教育專題演講,並邀請國內各大學室內設計相關科 系主任參與系主任圓桌會議,共同探討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課程規劃、 教學設計、教材與教法、學習評量等相關課題,聚焦於室內設計的專業 能力與課程等相關議題進行研討。

連續兩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透過展開設計思維的視野,注入學術能 量;帶動國際鏈結的同時,也看見社會實踐的前瞻策略,期待能進而透 過設計來達成在地連結的永續發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並進行國 際學術交流,分享不同文化思維間的觀點,提倡多元設計跨領域。

106
107 老房子的佇立敘說著時代的故事,「老屋 測繪」就是在作老屋的健康檢查,針對該 建築物各個部位,進行詳細準確的測量、 並將測量所得數據忠實地反應於繪製的圖 面上;「老屋修建」更能夠精準地針對傳 統建築進行解構認識。在計畫執行期間有 機會參與到多棟老屋的修建與重修,在文 資產課程的學習上,是最為珍貴的經驗。 霄裡盧家清操世第,將清操世第改造作為 大伙房書院的教室,有幸獲得文化部「私 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獲得更多對老 屋活化的專業知識與決心,由葉俊麟老師 協助指導,邀請道長期擔任歷史建築修復 工作的廖金源老師也參與協助,老屋改造 以舊時工法並舉辦多場工作坊,循序漸進 從宗族故事到供續方法的演進,讓書院同 學與大學生一同學習,並找回宗親與在地 居民一同參與,使老屋持續在地方乘載更 多記憶與重量。 老屋測繪 調研 與 新生
108 這座老屋在一百五十年之間的變遷,從耆老 訴說小時候在這座大宅院的生活點滴,能夠 讓同學概略了解它的重要性,工作坊的過程 從撤瓦片、推倒紅磚牆、移除土磚到第二階 段的古法護樑,都使用手動拆除與操作為了 保有過往的人情味,也能夠看見過程中大哥 哥大姊姊與小朋友分工合作,簡單的操作過 程經由講解也才知道這些對於老屋是多麼重 要的工序,老屋的建造工法也自次讓人讚嘆 先人的智慧,並藉由本次工作坊機會持續學 習傳承下去。 桃園蘆竹懷德居,位處綠線捷運開發區 內可能因為徵收而面臨拆除,兩進多護 龍的四合院建築變化形式,又有因應防 禦需求而擴建的外牆與圍籬,堆疊了多 個時期的家族史與當代社會背景,不僅 在家族成員維護下現況保存良好,完整 的建築空間也足以顯現家族的盛大與規 模。課程中帶領學生以戶外工作營之形 式為桃園老屋做測量與繪製,由學生實 際操作為老屋量測尺寸,利於後續繪圖 製作,更為老屋申請古蹟保存作暖身, 並希望望能培養學生對於老屋調研與活 化的新認識,學習老屋保存之相關議題 與改造之知識技能,並理解老屋之困境 與不易,同時建立面對文化資產課題時 的處理能力。
109 文化永續的雙城對話 中原USR計畫跨國結合馬來西亞UCSI大 學建築系,藉由雙城流動拉開比較性對話, 以了解國際城市發展的共同困境並發掘解 決之道。共同主持人謝統勝主任透過整合 雙城研究與操作經驗的討論與對話,聯合 本校建築系曾光宗老師、蔣雅君老師及 林 雋怡老師等,藉由線上的講座形式與UCSI 大學建築系的張集強老師對話分享,共同 找出中壢老城區與沙叻秀華人新村的永續 發展策略,以及在面對全球城市與資本高 速發展時的因應之道與提問。 新村,一個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不公平的過 去。在深入探究新新村前,張集強老師針 對新村的過往和馬來西亞國家發展歷史作 概述簡介,從歷史面向和地理面向也方便 台灣的同學對於馬來西亞的場域背景有更 深一步的了解。對於馬來西亞的組成和地 域的形成有初步了解後,針對場域背景和
發生變化,都讓中原師生對於當地有更深 一步的了解。 藉由主題性(研究及設計議題)的資料收 集與分析之調查程序,曾光宗老師帶領學 生重新深入認識並解讀我們自身所在的城 市-中壢,進而作為都市規劃、都市設計、 或都市環境營造之基礎。學生也選出都市 中的埤塘環境、水岸單車步道與都市垃圾 收集空間之議題進行操作與研究,不同議 題的著手調查,探究出城市中不同層面的 需求與問題,進而找尋方向進行都市設計、 環境營造。
課程設定上做簡述,從課程計畫安排到實 際的進駐行動,沙叻秀新村當地都一步步
110 從中壢老城區的「城市密碼」與「定居」-社群共享的城市結構考察、再現與轉化,蔣 雅君老師與林雋怡老師探究中壢地景生成是由數次「產業升級」與社群互動產生,反應 出中壢地區經歷鐵路時代、高速公路時代、高鐵與機捷和交通體系共構時代為考察與操 作。林雋怡老師的都市設計導論,全方面的盤點中壢的城市基礎,從建築型態、土地使 用、交通與街道進行調查;蔣雅君老師的學生有從城市中的族群衝突與互動模式、都市 生活空間與服飾產業進行探究與研討,建立在城市基礎議題後各自提出解決方案。 「學校存在實質地影響社會」,這也是USR計畫的計畫核心精神,在不同的國度中共 同理念在深植發芽著,藉由兩國城市交流授課,更能理解建築專業在都市規劃的實際影 響,依照城市特性發展都市紋理,多國不同經驗也使學生能快速掌握規劃原則。在該學 期末也藉由成果展與系上其他年級的同學進行交流,大學部與研究所同學透過專題介 紹,也使中壢學在討論中更加成熟。
111 空 間 觀 察 與 再 現
互動展開為期半年設計專題。 課程的規劃在學生投入場域前,在學期初閱讀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 市」,熟悉文學描述認識城市地景模式,用以強化年輕世代的敘事力。透過場域踏查後 同學們寫出三部600字內的微小說,由文學敘事將環境元素與人文故事連結至實體模型 設計。這樣帶領大一學生進入桃園在地場域的實作課程已是連續的第四年,故命名為《看 不見的城市:4.0:南崁空間敘事》。以文學敘事的方式,重新看見城市中不可忽略的 埤塘地景、農田土地、及因時代變遷逐步消失的人文景觀與古厝。讓參與課程的同學們 有機會深入認識南崁在地生態及故事。 《看不見的城市:4.0:南崁空間敘事》歷經兩次的晴天和雨天的實地勘查,感受不同 場景下的地景面貌,藉由小說的形式為土地發想三段式劇情,最後創作出一個個驚艷且 富有情感的作品。再「夏至」流域行動藝術祭中舉辦期末成果展,拉近學生、組織和在 地居民的共識,透過彼此擅長的方式表達對片土地環境及開發議題的關心。 謝統勝 攝
空間觀察,為空間專業者重要的能力之一。作為建築入門的基礎課,上學期的課程著重 於對「物質世界」的觀察、分析與製作,進入實際場域閱讀吸收,並藉由空間解構再重 新建構的過程,訓練甫進入大學的一年級同學,在基礎設計課程中學習創造力、敘事力 及感受性。本課程由建築系謝統勝等七位教師帶領65位學生,藉由對真實環境的觀察
112 謝統勝 攝 誰能想到學習建築設計前,還要先練習寫 小說呢? 但其實當老師帶著我們在蘆竹綠捷周邊騎 腳踏車、觀察場域基地時,遇到三合院中 的守門犬、古厝牆角的彈孔痕跡,又或是 在埤塘邊的釣客,我的腦中已經忍不住開 始醞釀千百種劇本了。 是白色恐佈時代刺激的警匪追逐戰,又或 是魚塭主人變身成為航遍世界的大船長, 我相信這些可能是我筆中的虛擬故事,也 可能是現實生活中某個角落的故事,但無 論如何,這些故事吸引我、帶領我更深入 認識蘆竹,也讓我體驗到如何用不同角度 去觀察場域、去深入設計。 #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永續的觀念在近年來一直受到重視,伴隨極端氣候為城市 空間帶來愈多的挑戰,科技快速提升的今日亦需更加謹慎 看待城市議題,作為空間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在城市發展 快速的今日要如何回應相對議題,以及在面對不同場域條 件的情況中,該如何藉由自身所積累的專業能力,提出合 適且具突破性的方案,都是設計工作坊希望能夠提供給學 生的核心宗旨。

中原大學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共同舉辦的雙城國際設計 工作坊,分別以桃園兩圳流域綠捷周邊及馬來西亞吉隆坡 冷岳河流域為題,雖基地背景同樣為城市當中的水域空 間,但社會背景及聚落組成條件各有不同,在當代社會亦 有不同層面的問題與考驗。本次設計工作坊以中原大學設 計學院的同學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建築系同學組成,透 過交錯分組的模式,使兩國場域皆能有不同學校的學生參 與,針對永續城市發展提出構想,也能跳脫既定認知框 架,對當前欠缺思考廣度的都市計畫提出挑戰。

113
114 本次跨國設計工作坊雖兩國學生無法實地進 入各自場域,但透過通訊軟體使討論不受 限,也因為採用線上同步連線的方式,使得 許多無法親自當場參與的民眾也能夠藉由線 上的方式參與。設計工作坊與一般設計課程 最大的不同,即是有民眾參與這一個重要環 節,能夠藉由與居民對談蒐集到大量的基礎 資訊,碰觸到不同的立場的聲音與理解在地 居民的想法與訴求後,進而回饋至各階段之 規劃構想中。 在兩校師生經歷長時間討論與修正,不同的 學系背景交流各依所長後,都針對本次基地 提出不同層面的思考讓原規劃有平衡的新可 能,使學校成為居民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 以降低政府與居民間因本位差異與利益權衡
業上不會接觸到的事物,也是一個很棒 的機會去跟外國學生交流。藉由同一個 議題的合作,可以與其他國家的學生有 比較強烈的思考交流,或是了解到其他 科系的同學是用什麼樣的設計思路去思 考這個議題。 像 是地景系的同學就可以 藉由這次的機會提身自己的設計能力, 還有增加更多與居民訪談、基地探查等 等的能力,而像是室內設計的同學,可 以學習到從都市規劃方面到植物景觀的 種類。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在居民論壇後,有 個居民過來握住我的手,跟我們說謝 謝,當下你會受到衝擊,但也會讓你之 後會覺得要把東西做得更好,不能辜負 他們的期待。 #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所產生的衝突,守護珍貴的生態與人文。搭 配國際工作坊的國際專題設計實務,完成願 景規劃圖與細部設計,今年度(111年)更與 桃園市府達成共識,由專家學者組成研究案 團隊,為市府針對現行都市計畫區域,提供 永續環境思考的調研與方案建議,朝向永續 健康的生態都市設計之實現。 作為學生,很少有機會可以執行一個大 尺度,像是都市或是景觀上的規劃,而 這是個很特別的機會可以去學習平常課
115
116 謝統勝 攝
設計 使設計者具備將設計能量轉化為商業量產能量的能力。思 考有創意的、對環境友善的做法,發揮社區團隊能力解決 食住的問題與需求,創造永續自足的生活環境,簡言之, 以在地文化為根本,用設計創意為發展,產出文創商品, 協助地方產業提升價值、增加行銷競爭力。 USR計畫運用已完成的調查成果,發展出一套套作品、商 品、教材、遊戲,並將所獲成效,再回饋在地,亦即取之 地方,用於地方,品牌規劃更清楚定位了發展的目標及型 態,且結合架設的平台讓定版商品上線後,再與社區一同 經營,以共創共生的模式,讓地方自給自足,持續推動社 會實踐的工作。 117
118
轉化為商業量產能量的能力。使設計者具備將設計能量
創業
產創中心試營運 中原USR計畫與企管系管理專題 實境課程合作,希望能結合竹霄社 區特色及人文風情,並融合設計翻 轉,讓竹霄也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 的產業。設計學院跨院與商學院合 作,運用了大學專業能力輔導社區 產業,將大學生的產出注入社區, 而不像以往坐在教室內的學習,這 樣的機會也讓大學與在地社區互相 共創、共學共榮! 119
120 企管系同學在撰寫公司計畫前,為了更加 了解霄裡的優勢與尚須補足之區位,藉由 探訪而從中獲得當地文化特色以便共產創
浣衣文化到霄裡的發展脈絡,直至現今的 霄裡地區產業形式與格局,在實際走訪後 也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學生們紛 紛提出對社區的願景與建議,並希望藉由
餅禮盒,透過跨系結合商設系、企管系之 專業、創發中心成立的在地創生輔導團,
業之用途。從大伙房浣衣池到霄裡大池,
此機會可以更深入地直接去了解霄裡社區 文化特色,有助於後續籌組創業的團隊與 計畫。 USR計畫團隊與霄裡社區一起完成的米
投入對霄裡產業的商業發展規劃,成立2 間社會企業,在USR計畫平台下,進駐 竹霄社區,共同將霄裡傳統產業營運系統 化,並將其營運模式和經驗留給社區,不 僅活絡社區產業,更促進了社區的經濟!
中原USR計畫搭配本校商設系邱永中「設 計個案專題」課程,運用網頁行銷策略及 歸納霄裡在地地理、人文歷史與產業發展 特色等資訊,用於網站之架設,幫助桃園 霄裡在地產業之營運,藉此行銷霄裡的在 地特色,讓課程不單單只有一般的網站架 設專業課程,更涵蓋了要實際走入社區的 部分,了解霄裡的私房景點位址,將霄裡 特色架構成為「霄遙遊」網站。 課技發展日益快速的現今社會,我們習慣 透過網路去搜尋及探索未知,網路平台的 建立對於地方產業推廣是在重要不過的項 目,要在資訊數據極大的網路建立獨特性, 需將在地特色濃縮並有簡易平台能夠快速 掌握行銷重點。
課程在期末時共完成2個平台之架設。網 路平台建置不只達到推廣景點的目的,更 與本校企管系、創發中心、霄裡社區合作 商討行銷策略,最終共同完成的米餅禮盒, 達成推廣社區產業之功效,後續期盼能夠 將社區內更多產業作橫向串聯,以擴大增 強平台影響力。 121 產業營運 網路平台
霄遙遊的LOGO設計主要以水與石頭為元 素。霄裡位於八德與中壢交界處,豐富的 湧泉與埤圳系統運用在地材料堆築的壘石 工法,在客家聚落中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浣 衣池文化,田野間坐落的宗祠老屋亦是都 市中難得的珍貴景象。江水與石頭排列組 成水滴形狀,表現霄裡的水文化、浣衣池、 宗祠、壘石與田園景色,將其形象化整合 成蘊含在地豐富人文特色的設計。
122
123 創生小棧 空間提案 中原USR計畫跨校合作萬能科技大學營建 管理科技系,延續多年在霄裡的深耕經驗, 以一處閒置農舍活化再利用為題,進而提出 環境教育空間之方案。車守彬老師與翁韻涵 老師將「設計基礎」與「室內設計空間規劃」 兩門課程的同學帶進霄裡,透過實際的觀 察、紀錄、訪談體驗,體會農村風光-陽光、 空氣、水-的珍貴自然資源,進而透過空間 設計基礎嘗試,提出創意與實務兼具的設計 規劃方案。
124 埤圳系統、霄裡綠廊、浣衣空間、客家文 化,實際走訪從認識埤圳系統開始,由陳 其澎教授講解介紹,並逐步認識霄裡的發 展與浣衣池的整修過程,希望能夠讓同學 們突破現況的框架,設計出合適的方案。 萬能的同學們從測量繪製開始接觸基地, 並透過每周上課與老師們調整方案,最後 在至德堂也邀請來吳錦淇大哥一同列席評 圖,同學們的各個提案也相當有趣,希望 之後有機會能夠實際操作改造,打造環境 教育空間,讓社區可規劃做為學校環境教 育的重要場所資源。 作為大一新生的第一個設計題目,從暑期 踏查到期中評圖,同學們整理了自己對霄 裡農舍的設計想法,若能符合吳家宗族亦 可能實際施作,讓老舊農舍可擁有新的生 命;經校內評選出最優秀的五組,透過跨 校設計交流,讓同學的作品更貼近霄裡這 個地方的環境,其澎老師除了提供能改進 的地方,還有建築風格與農舍周邊的相容 性及改造的可能性;吳錦淇大哥則是回應 設計上的可行性與地方使用需求,萬能科 大的老師們勉勵肯定同學們走入農舍感受 當地,並透過與當地居民互動而完成的設 計,不僅提升自己對社會責任承擔的能力, 更累積了與業主溝通的社會經驗。
125 中原USR計畫跨校結合南亞技術學院, 延續陳歷渝主任長期積累的專業及「全 視-詮釋」展覽所分享的成果,由謝文 哲學長的協助技術教學,在南亞室設系 賴品瑄老師的指導下,用文字與圖像的 方式呈現在地人文風情的樣貌,在三維 的空間觀賞二維畫作作品時,同時體驗 四維的聲音與立體的互動效果,認識在 地的埤圳風情。 南亞的學生們,從跟著中原USR團隊走 讀桃園埤圳,學生走出教室,在面對城 市發展同時保有屬於大桃園的獨特水文 風貌。透過身體的探索、眼睛的觀察, 去發現屬於自己家鄉的美麗景緻,並轉
圖像,表達自己所認知的埤圳生態景觀, 並將字繪結合AR APP,掃描後可以結合 有聲導覽,讓參與展覽的與會者以不同的 方式瞭解埤圳,從視覺、聽覺了解到桃園 埤圳與有趣的在地故事。課程完成1組互 動作品並陳列發表於藝術中心。 字繪 埤圳 AR導覽
以圖像、文字融合的作品,呈現各地人文 地景緻的故事。藉由實境調研觀察所發掘 在地故事,發揮創意透過圖面轉換詮釋字 繪埤圳,用漢字圖像表達自己所認知的埤 圳生態景觀。將設計連結地方、社區、城 市,放眼大桃園之生態環境。 字繪埤圳將藉由學生實境調研觀察所挖掘 到的在地故事,發揮創意再詮釋,用漢字
126 起初老師交代作業時,我先是害怕了一下,畢 盡太久沒有手繪如此精細的作品了,再加上老 師表示成果將利用AR技術呈現,讓我好似能 想像成品的模樣,又擔心那將是難以到達的目 標。但實際執行後,一股來自心裡的拼勁讓我 忘卻了一開始的所有擔心,反而只是不斷想著 如何可以將做到最好。 在繪圖前我們實地走訪了桃園多處觀察、感 受,時而被埤塘邊冒出的青蛙嚇到、時而又驚 豔於翱翔在天際的水鳥群。走回市區後,可能 被高聳樹立的新建大樓震撼、又或許被冷落在 車水馬龍的馬路旁老屋所感傷。平時待在校園 久了,都沒發現桃園其實有著豐富人文地景, 而我也將這些感受全權交給手中筆,帶著我完 成心中有點瑕疵卻美麗的桃園小天地。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127 記憶食譜 宣傳紀錄片

中原USR計畫結合印尼坤甸他們的娘家是我們的冒險,從在地文化紮根,室設系陳歷 渝主任帶著學生累積敘事力與設計力,踏查拜訪中壢後站的新住民代表們,透過訪問採 集他們的家鄉故事與記憶中的美味,從家鄉記憶料理導入,認識他們來台的生活軌跡, 在謝文哲老師協助指導下,共同完成紀錄片的製作,盼作品啟發新中壢人的文化共融與 城市永續,帶來互相尊重,帶出文化共榮、交流中享受將異鄉變故鄉、異香來共饗的文 化之旅。

假日早晨比平日更忙碌且擁擠的忠貞市場,由阿蘭姨為學習記憶食譜的學生們導航,闖 蕩這充滿朝氣的地方,為找尋她記憶中的香氣,我們在市場中穿梭著,阿蘭姨就像逛自 家冰箱一般,人潮眾多還是能尋得她心中專屬的印尼氣味;長期文化交融下,傳統市場 看到非常多為新住民們開的店家,老闆也操著一口英文與台語回應著,成為忠貞市場的 一大特色。 回到阿蘭姨家後,小惠姨、與她的女兒們很快協助備料,分工處理肉類、海鮮、蔬菜, 學生跟著動手,廚房整個忙碌了起來,學習與紀錄後最期待的品嚐佳餚時間,大家唇齒 留香也不忘分享心得,看著牆上家鄉合照的老照片又是一則料理與家庭的故事回憶。

料理是身體對於家鄉最深的羈絆,入口那熟悉的氣味就能直接連結家鄉的記憶,對在台 的新住民來說,因家庭或工作不常回去懷念的家鄉,但在台灣靠著有家鄉味的佳餚來勾 起家鄉的種種回憶,食物是每日必需,但也能昇華對家鄉的追思,香味觸發腦海的回憶, 老師們帶著攝影團隊紀錄下這感動的一刻,期待推廣讓更多人聽見美好的中壢。

128

中原USR計畫結合桃園藝文陣線與中壢五號倉庫,延續在地團體長時間對於地方文史 的調查與基礎了解,由在地嚮導引領學生進入場域中,建築系林曉薇老師透過文化資產 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場域操作專題。實際帶領學生進入中壢社區以走讀的方式,讓課程 可以更實際、深入了解中壢街區諸多的軌跡與老故事,並透過許多不同課堂知識的講述、 講座,讓學生了解關於文資保存的議題、方式與案例,讓學生們對於中壢的老故事,能 夠有更多展示互動的想像。

較為分散的館舍與老店的發展歷程,在經過系統性的盤點整理後,討論可能發展運用的 可行性。 將文化資產保存知識轉換詮釋,發展為多元互動的導覽、教育及空間規劃。學生以專題 形式操作、實際走訪場域,透過創意的方式,將既有文化資產轉化成有趣又富有教育意 義的教案、文創商品或互動裝置。其中有一互動APP,能透過與其對話對中壢的歷史有 簡單的認識,在暑期舉辦文化體驗營隊時,讓許多參與者相當驚艷,也更願意去體驗這 個地方深厚的文化歷史,也是藉由不同的形式讓民眾更進一步認識當中所蘊含文化意義 的最佳範例。 最後課程在期末時共完成5套應用方案,舉辦中壢文資展覽,將學生們在中壢的所見所 聞、所感所想,與課堂講座所獲得的展示互動知識,創作成為具有多元互動方式的文化 故事展覽海報。展覽於中壢火龍果屋及五號倉庫展出,吸引眾多人群駐足觀賞互動! 中壢文資 調查與應用 129
透過對中壢生活文化場域調查,有著豐富的歷史脈絡的中壢,自發展之初時至今日有著 巨大的改變,繁忙的都市中隱藏著許多珍貴的渾化資產,隱藏在中平街區招牌下的街屋,
130 初來中壢時,面對複雜的人文、充滿亂象 的交通及車站環境,當時無法消化這一切 的我,的確不想在車站附近久留多一會 兒,再加上遠赴北部念書的鄉愁,讓我對 這座城市多添了一分莫名的抵觸感。 但是,中壢真的一點可欣賞之處都沒有 嗎?我並不是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 或許沒有找對角度、用對方式。在這堂課 程中,曉薇老師帶我們用「走讀」來認識 中壢商圈,實際參訪老店、拜訪民眾,再 加上有專業學者為我們導覽,這才讓我真 正走入中壢的心裡。 我很慶幸有參與到這堂課程,讓我往後再 觀察城市時,更懂的如何閱讀、如何欣賞, 而這個技能,也正是一個好的設計師需要 的。 #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生 我有話要說
131 博物館群 辨識系統
132 中原USR計畫結合桃園藝文陣線與中壢 五號倉庫,善用地方社群關係帶動中壢 街區的發展,有效的幫助中壢地區的店 家進行整合,搭配「中壢街區博物館計 畫」透過視覺辨識系統之建立,使社區
部評審、服務業主、記者及相關人士參 與發表。 課程在期末時共完成3組產品及1場快 閃營銷活動。將中壢街區博物館的老店 特色結合,發展出完整的識別系統,並 透過「壢ㄟ商行」將博物館中的特色與 商品結合在其中,在校園內作快閃營銷, 吸睛的小攤車搭配俏皮艷麗的裝飾以及 趣味的扭蛋活動,很快就吸引許多同學 駐足詢問,其中將在地老店商品作為小 包裝推廣,使中原的同學能夠更加認識 關於中壢街區博物館,有效在城市與大 學之間搭建橋樑相互了解。
產生品牌行銷效益,同時透過五號倉庫 的場域舉辦更多吸引年輕人的活動,讓 中壢地區可以更活化,同時也有更多人 看見中壢的特色。 本校商設系邱永中老師由大三的整合行 銷課執行,並與企管系進行跨系合作, 讓整個計畫執行可以更全面,並設計相 關的logo及識別,識別設計要思考的不 只是視覺協助所需要協助設計或企劃的 部分,更是要以實際訪談的方式調研和 每週固定開會討論,期末也實際邀請外
133 地方創生旨在協助地方發揮特色,吸引產業 進駐、人口回流,繁榮地方的計畫,而週邊 相關商品是最快速能夠達成營銷效果,為了 避免週邊產品不斷同質化,本校商設系產 設組施昌甫老師的產品設計課,回歸基礎重 新開發了一系列的創生產品,並應用產品設 計的手法,把埤塘文化和生態資源的永續發 展,做了最好的詮釋。 為讓桃園特有的埤圳文化地景廣為人知,也 能促進保存行動的延續,透過集結中原設院 USR多年成果,在商設系產設組的巧思下變 成一個個精緻的文創小物,它們乘載著舊故 事的溫柔與新故事的希望。 創生產品 設計營銷

訴說地方的文化,讓消費者在接觸到產品的剎那觸物有感, 並在腦海中浮現埤塘的畫面或大馬美食文化的氣味,而衍生 興趣的同時,也對不同場域的文化有不同面向之瞭解。課程 共完成霄裡、大馬、埤圳三組系列產品的小量試產與營銷(回 歸社區關懷工作與倡議行動使用)。

134 前人滴下汗水,感謝著大地的慈母之情,今日,後 輩仍緊握著手中的鋤頭,感念著祖先們落下的那滴 汗水而生生不息。將霄裡的埤塘與地形的高低轉化 為杯墊,承接杯壁流下的水珠,積多匯集成河道, 讓埤圳地景重現並融入生活中。 已故導演齊柏林曾用「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來形 容桃園埤塘的壯闊美景。桃園有「千塘之鄉」美名, 每口埤塘都在這片土地上滋養了許多生命。我們曾 在四季騎著單車造訪埤塘,作為訪客,我們很幸運 的獲得大地的歡迎,水鳥在埤塘中悠然划水,一陣 風吹過,大群的赤膀鴨忽然朝向廣闊藍天展翅起舞, 霎那間那畫面成為永恆,致敬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 霄裡池杯墊」 「 埤塘水晶杯」 課程使地方具有「設計力」,包含對地方紋理和產業的視覺 設計、品牌識別設計與包裝設計。用產品的設計呈現來表達
135
「 霄裡 襪 」 「 大馬小食熨燙貼 」
你心中的霄裡,是什麼觸感? 是靜謐老屋的粗糙、是湛 藍埤塘的清爽,還是秧苗撫過腳踝的溫柔浪漫? 我心中 的霄裡是米糠,如沙般鬆散、又如棉花般柔軟,它被整理 在市集中央而孩子在上頭追趕嬉笑,這一刻世界只剩下單 純的笑容,這是米糠的魔法。 “所以你家巷口的小吃店是什麼味道?” 對於身邊馬來西亞同學的鄉愁,我一樣感到好奇,為了找 到答案,我們嚐遍了校園附近所有掛著大馬小吃名號的 店。說難也不難,最後我們很幸運地,在馬來西亞同學筆 下的插圖中找到了解答,原來它一直都在。
136 看不懂就使出杯墊來點飲料吧!用圖文解釋成份與馬來話 的名稱;讓你輕鬆選出想要的那杯飲料!KOPITIAM指的 是馬來西亞傳統咖啡廳,多虧了團隊中馬來西亞學生的手 藝,我們得以在流域市集中喝到既好喝又道地的KOPI。 我是這次參與計劃課程的學生,其實還記 得一開始剛接收到這個課程作業時,我還 蠻錯愕的,因為我們去時地考察時,了解 到了桃園在地埤圳的脈絡、紋理,但實在 很困惑要怎麼把這些“脈絡”融合進產品設 計,直到後來老師給了我們更多不同的 brainstorming與ideas,使我瞭解了要 如何把在地的一些元素提取出來,並加入 設計之中,設計出具有在地紋理、特色的 文創商品! 感謝中原設院USR團隊可以給我們這樣 的機會,實際到場域中了解在地紋理,並 在最後能夠有將想法量產的實踐機會,豐 富了我的經歷,也設計出屬於我的產品! # 中原大學商設系產設組學生 「 點飲料咯! TEH C KOPI 杯墊掛飾」 學生心得

中原USR團隊進到桃園綠線捷運規劃場域,與「綠捷守 護聯盟」一同舉辦「流域行動藝術祭」,流域行動藝術祭 是由一群關心生態環境的公民們發起的運動,順著節氣的 流轉,我們從生活、在地紋理、生態環境和社會脈動取材, 以藝術的手法獻祭,共同思考我們生活的此在,如何流向

永續的未來。邀請了行動藝術家與視覺藝術家,以藝術展 現對於環境議題的看法,並在場域中設置諸多視覺藝術作

品、攝影藝術作品,用藝術宣揚永續理念與理想!

137
流域行動藝術祭
138
藝術祭期間也舉辦市集活動,有諸多機構一起共襄盛舉! 到活動現場設攤參與。中原設院USR團隊也設立攤位, 讓外籍生調製、銷售來自馬來西亞的特色飲品、甜點,並 販售由中原產品設計組設計-埤塘水晶杯、霄裡池杯墊、 霄裡襪、大馬商店電熨貼…等文創商品,將所得支持「綠 捷守護聯盟」以大學的設計力回饋社區,發揮影響力。計 畫期間共完成兩場次藝術祭!
藉由流域行動藝術季,透過春分、夏至等節氣時刻,透過 各種行動,分享在場域面臨土地發展衝擊等議題。綠線捷 運周邊的開發持續在進行的區段徵收,現在埤圳與河域間 的田野地景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透過行動藝術祭的舉辦, 長期關注航空城及中寮開發區的議題關注者也一同前來參 與,在土地徵收後的土地現況,斷垣殘壁與一片片的被推 平的土地,很難想像在藝術祭舉行的日後成為如此景象。
139

成果展· 博覽會

SIG跨校共學工作坊暨成果展:永續城鄉的國際對話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成果展

SIG跨校共學工作坊暨成果展:雙城對話人文地景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成果展

SIG跨校共學工作坊暨成果展:人才扎根場域永續

每堂課程的執行,每一學年的尾聲,都會迎來一場場成果展, 除了一年一度大型的校內成果展、論壇、教育部的全國博覽 會以外,進入場域所舉辦的小型成果展示,不僅讓學生表述 累積的成果,也透過交流獲得真實的回饋,聆聽使用者的心 聲,也吸收著修改建議成為成長的養份,讓USR培育的學 子們,都擁有社會責任賦予的堅韌。 109.12.02 110.08.21 110.12.01 111.07.23 111.11.07

140
TWIN CITIES DIALOGUE on HUMANITIES and LANDSCAPES SIG 共學工作坊,透過兩國執行經驗的對話,包含:環境永續、文化永續、經濟永續及人才培育所面 臨的挑戰及解決方法,落實跨國跨校對話、人才培育的相互合作,交流團隊成功經驗。 2022 INTERNATIONAL CLASS: CGDS04 Block C, Ground Floor DS04 UCSI University / No1, Jalan Menara Gading, UCSI Heights (Taman Connaught) 56000 Cheras, KL. SIG CO-LEARNING WORKSHOP FO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JECTS Goals Practice USR CYCU UCSI Environment Solution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Communication 人才扎根 場域永續 PARTICIPATING SCHOOLS 中原大學 樹德科大 萬能科大 馬來西亞 UCSI 大學 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 HOSTED by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UCSI UNIVERSITY MALAYSIA 14:00PM 17:15PM 星期一 會議連結 141 陳歷渝 攝
142 陳歷渝 攝 陳歷渝 攝

民大會》、三立電視台《在台灣的故事》…等影像特輯專訪;另外新 新聞、鄉間小路雜誌、聯合報、天下雜誌、桃園誌…等平面媒體的發 表,其餘課程的教學成果部份,電子媒體報導族繁不及備載,都讓計 畫團隊的成果,作為分享的重要平台,特此感謝每一位新的媒體朋友, 給予我們最大的鼓勵。

109.11.06 109.11.13 110.03.18 110.06.01 110.11.04 111.03.30 111.06.14 111.07.04 111.08.10 111.08.29 111.09.15 111.10.25

143 聯合報專訪 公視採訪 客家電視專訪討論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電訪 台美生態學校交流 《桃園誌》專訪 天下雜誌 新新聞專訪 鄉間小路專訪 三立電視臺專訪 客家電視臺訪問 聯合報專訪 媒體報導 計畫所關注的場域及議題,獲得各界媒體的關切報導,在國立教育廣
播電臺的節目專訪分享,也透過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客家電視《村
144
145
獲獎紀錄
信義房屋「2021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獲得大專組楷模獎 信義房屋「2021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獲得校園類楷模獎 全人關懷獎
取得台美生態綠旗認證 獲得行政院環保署「國家環境教育獎」全國特優 教育局教學卓越銀桃獎 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109 年 110 年 110 年 110 年 111 年 111 年 111 年
經過多年努力的累積,融入USR實踐精神的課程,也逐漸發展出特有的樣貌,參與的教師 在校內獲得全人關懷獎-社區服務類的肯定,在校內重視USR規劃激勵機制下,陳歷渝老 師榮升教授、黃慶輝及謝淳鈺老師榮升副教授,校外參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計畫競賽, 相繼獲得大專組楷模獎及校園類楷模獎的獎項與補助;共同推動的成果也協助了校外合作單 位獲得榮譽,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獲得行政院環保署「國家環境教育獎」全國特優、霄裡國小 取得台美生態綠旗認證、111年教育局教學卓越獎銀桃獎、教育部教學越金質獎等。
社區服務類 佳作
146
147
148 幕後花絮 走過這不長不短的5年,最後要來談談這群'' USR的人們 '',許多寫 不進報告書裡的,感動畫面滿滿,大晴天裡探索社區、手繪紀錄的學 生們,獲得社區居民一杯沁心透涼的仙草蜜,甜在心頭的學習經驗, 也讓課程作業過程中有了不一樣的溫度;狂風暴雨的日子,學生們努 力集中注意力聆聽居民表達對土地、家鄉的熱情,試著留住這一刻的 感受,轉換在3D的故事場景之中。期間發生的事,有歡笑的也有感 傷的,生命有限,我們做的事不一定每件事都能持續,但我們深信, 已經離開我們的伯伯們,我們仍然沒有忘記他們的笑容,社會責任的 重量,不只在執行效益上,更在每個認真投入過的人心上。

設計學院 工作團隊

為強化大專院校與區域連接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 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大學生,教育部自106 年啟 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引導學校師生組成計畫與

執行團隊,在區域發展上扮演關鍵的地方智庫角色,主動 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問題,透過在地優勢分工合作,協助 區域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及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藉由學 習的過程,也讓大學生感受到「被社區需要」,凝聚對區

域發展的認同。本計畫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產業聚落 及協會、社區團體、大專院校共同合作,創造符合在地城 鄉、產業及文化發展的創新價值。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 團隊延續上一期「啟動霄裡文化 綠廊」計畫,結合建築系、室設系、商設系、景觀系、環 工系以及應華系等實作課程,並跨校健行科大、南亞技術 學院、萬能科大等學校合作,跨國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 結為國際夥伴。

149
150
151 身為USR團隊的一員,能夠更全面的參與計畫, 在轉系進入景觀系之後,發現我的個人特質有益於 專業的累積,有著更多對於地方的想像,隨著課程 走入場域中學習。在學系累積課程專業外,透過 USR計畫能夠學習更實質的技能,並同步驗證課題 的理論,在課程與計畫中同步成長。 大學社會責任,不僅是對於社會的責任,更重要的 是激發大學生的社會意識,透過計畫能夠理解自身 力量與影響力,也會重視學習的成果。 身為USR團隊成員能夠有機會將想法實踐,舉辦 「瘋霄裡」那是最為難忘的,過程與社區更緊密的 連結,也在日後反思理解每一個觀點對於地方的影 響,也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視野。在大學四年能夠學 到什麼?這些收穫是來之前無法想像的滿載而歸。 我有話要說 在USR的時光對我來說是一件特別的歷程,第一次在職場中可以認真做事又認真吃飯的,而 且在準備活動的事前作業時,大家都是非常有向心力、溫暖的,一群人為了一件事而努力的樣 子真的是個很好的體驗。USR舉辦的活動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個工作而已,在活動中我可以接 觸到各個行業中不同色彩又富有涵養的人,與這些人學習也是我在協助活動時良好的經驗,在 USR的時光真的是一個特別的歷程,有笑又有累。 其實一開始會接觸到USR是為了要找實習,之前就有 耳聞過身邊的朋友說過這裡在做什麼,對我來說是一 個滿特別滿新鮮的工作。而且老實說我加入的時間並 不長,算是工讀生之中最菜的那個吧哈哈。不過在和 大家共事的這段期間,感覺到夥伴們不只是把USR當 成一個工作,而是充滿熱誠、盡心盡力,希望所做能 好好傳遞出USR真正的意義給社會。

在霄裡社區幫助老人讓我很感動,

是一群比我們年輕人有活力的銀髮 族,在設計課程的時候總是會想著 如何讓他們輕鬆易懂,有時還會想 著:「這樣會太困難嗎?」但實際 到現場帶活動發現,他們真的跟小

我有話要說

在學期間很榮幸可以加入USR,之前沒有參加類似的社團。 USR所舉辦的活動讓我能更加融入台灣以及了解台灣的文化, 田調活動讓我認識了很多台灣的原生物種。在USR的三年讓我 感覺到真正的大學生活,讓我知道其實大學生活中並不是只有 課業,而是學習如何與社會接軌,讓我在畢業後能更好的為社 會做出貢獻,在面對出社會時候有更好預備。每年的暑期營隊 讓我能學習很多關於活動規劃與場地設置的機會,讓我有了很 多活動規劃的經驗。對了在USR認識了很多有趣的小夥伴,一 起規劃一起田調,是我很難忘記的大學時光。

152
朋友一樣,很有創意又天真無邪, 甚至是教導過程中時常超過我們的 步驟率先完成,讓我很有感慨。 哇!我來到USR竟然看到這麼和我 想像差距甚大的畫面,每一次也讓 我很期待課程進行,可以看到每個 人獨一無二的一面。 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 ,我覺得USR是 實踐,結合情境教學,帶領大學生動手做,走出原本的生活的地方,到另一 群人生活的地方,或者是踏查自己沒接觸過的領域、地方,讓大學生在學中 做、做中學,培養大學生公民參與等,推廣地方,讓大家從只是課本上吸收 的知識,活用變成實質上我們可以付諸行動的為社區做出改變,讓社區可以 在保有原本特色的同時,也有更多元的元素注入,以及使社區更加活絡。
153
力協力完成一件事情。謝謝USR給我的大學生涯 帶來一個很棒的體驗! 想想到現在也待了超過一年的時間了,在 USR的時光也是酸甜苦辣都有。從一開 始初出茅廬的我到現在能跟大家有默契且 配合的工作也是讓我成長了很多。在工作 的時候別於一般的工作環境是非常和善且 有趣的,雖然有時候在工作上面也會出一 些問題導致大家不愉快,但是我想這就是 工作的必經之路吧!就像摩擦過後的物品 兩件都會變的更光滑,就像我們一樣在不 斷的合作過後大家變得越來越懂的對方。 還有在USR的人們也都超級棒的,大家 都可以在忙的時候互相cover對方,解決 不同的問題,也都不厭其煩的幫著對方。 在經歷過很多不同的案件之後我對環境永 續的理解又更多了學到很多不同的方法。 然後大家每天都很快樂的感覺超棒! 生活方式、感受土地跟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學習環境 保護與都市發展計畫之間的合作。 當學生帶著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參與活動並且樂在其 中,我很慶幸可以陪著他們一起走過樂學的日子。 期待USR的計畫可以成為校園與城市社會之間的美好 橋樑,讓學生可以跟社會接軌,減少畢業到就業的空 窗期,認識環境並參與保護,活潑有趣的推廣去促進 經濟,以達成環境、社會及經濟等區塊的永續發展。
我在USR的時光,説長不長説短不短剛好一年多。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讓我提前感受到了在職場上會 遇到的狀況,因此讓我可以在步入職場前多做準 備。同時我覺得USR與其説是個職場不如説更像 是一個團體,在這裡遇到的每一位主管或是同事都 可以說是亦師亦友的存在然我會有歸屬感。在USR 這段時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莫過於當其中一 個同事需要幫助的時候其他人都會盡自己的一份心

我覺得USR是能將系上學到的專業提前導入社會

的路徑。可以將課程與社會責任作結合,從做中學;

非常的陌生。還記得來上班的第一天就跟著前輩騎著車去認識 霄裡,途中還在思考主管為什麼要讓我去認識這些東西時,金 黃的稻穗、埤塘、和路邊的浣衣池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聽了

前輩的解說後才了解原來我們就是守護桃園自然特色的使者。

即使在USR擁有不同的背景,仍然可以和大家交換意見,互

相討論如何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除此之外還認識了USR 的各位,更認識了家鄉桃園最美麗迷人的特色。

154 剛開始來到USR團隊裡,其實我是有點 錯愕的,有點不知道這裡到底是在做什 麼的感覺,後來慢慢到社區訪談、帶老 人家做課程、甚至跳舞、帶小朋友闖關 活動、工作坊…數不清的社區,後來才 開始深刻感覺到,原來我們身為大學生, 也可以為社區做這麼多事情! 在後來看見最深刻的一幕是,居民們為 了守護自己生活的社區,接受挑戰抗爭, 極力表達自己的感受,雖然是以激烈的 表達方式,但這無疑是我參與USR兩年 來最深刻的體悟之一! 初次加入USR時,身為非設計相關科系的我對於這裡的一切
可以讓課程更具不同於以往填鴨式教育的意義;更 可以以實踐與回饋的方式,讓學生更了解自己身為 社會公民的責任。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舉辦國際體驗營,這個活動帶 領學生們用身體去記憶、去了解社會責任實踐;並 透過設計課程的教材,用故事引導,讓學生從玩中 學,加深對於生態與文化保存的價值印象。

還記得很清楚,我們在社區裡的服務有一塊叫做樂

齡福祉。以前週間都會預備一些課程,有時DIY有

時簡單的歌曲舞蹈,就這樣帶著高齡的長輩動動筋

骨、彼此聊聊天。起初以為就是單純可以娛樂長輩,

後來發現阿公阿嬤其實都會記我們的名字長相,記

得上次教了什麼,哪個誰很久沒來了。那時才慢

慢意識到,原來他們真的很期待每週關懷據點的時 光,跟年輕人們講講話,喚醒一下活力,方式簡單 卻也寶貴。很感謝大學透過USR認識長輩的需要,

155
永遠記得阿公阿嬤臉上滿滿的笑容,還有用他最真 誠的口吻跟你說聲"多謝"。 剛入USR的時候,同時參加了設計工作坊,因此比其它 同學對場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幸在新計畫的前期一起加 入,能在第一線了解居民的想法、訴求。在與居民溝通的 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學校對社會的重要性,也開始反思身為 大學生,我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讀大學的目的是否只 是為了在社會上謀取更高薪資的職位?我想USR並不只 是單純的讓大學生協助解決在地問題。在每一次的活動 中,我們能直接面對各種社會上真實存在的問題,聯合各 科系、社區運用各自的資源、技術協助改善,在這些過程 中除了可以感受到自身價值,更能讓我們不再將焦點集中 於自己,學會洞察身邊的一切,運用新一代新思維提共改 善問題的新可能。回想在USR的時光,是陽光下汗流浹 背的奔跑、是長輩們對新一代期許的目光、是埤塘帶有魚 腥味的空氣還有田野邊的伯公廟,很忙、很累、很充實。 這將成為大學生涯很特別的一段時光,也許還會成為未來 為社會做出小小貢獻的契機。

算一算加入USR的日子,半年又多一點,領著我走過社區、認識夥伴。 在團體中我經常是負責攝影的那位,穿梭在拜訪、踏查活動中,用雙眼 去觀察每一次的精彩與感動,與居民的談笑、與夥伴的攜手,最後這些 瞬間不只成為螢幕中的畫面,也成為拓展我大學視野中不可或缺的一幕 幕履歷。很高興我的大學眼界不只有設計,因為加入USR,這些與居民 互動最真實且動人的情感走入我的視野中,讓我與人談起設計時,不僅 是依照天馬行空的靈感而已,或許我能講出某片土地某位人物的故事, 而當這些故事成為我的設計時,也能繼續感動更多土地上的更多人們。

156 我是馬來西亞的僑生,回顧大學時期參 與在中原大學USR的時光我覺得是自己 在台灣求學期間的一個插曲,讓我有機 會更深入地認識在地的台灣。在與USR 團隊學習經營社區的過程中除了透過文 獻了解地方的樣貌,最不同的是與社區 居民成為朋友,透過他們的生活看見這 個社區更多元的面貌,讓我在感受上有 更深刻的體會,因為我們所做的時期是
我覺得參與USR是大學四年之中重要的選擇,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舉辦活 動,將所學專長轉換為社會服務,除了為社區注入年輕人的活力,我們也能從中學習 成長。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擔任關懷據點的小老師,為年長者安排健康促進活動, 還記得每次在腦力激盪準備課程內容的時候,都會與夥伴們練習換位思考,設計符合 社區年長者需求的手作活動和舞蹈,希望每週都能帶給他們歡樂的時光,這種設計 思考的培養是我在USR團隊裡學習到最多的,希望能持續將USR的理念傳遞下去。
實際回饋給社區的。感謝usr帶給我大學 的插曲,啟發我用新的角度回看馬來西 亞的在地文化。
夥伴的話 五號倉庫目前使用方式,本是倉庫是一個在地藝文空間的集結,許多中壢有故事,有記 憶的故事,都是在這裡發聲。多次的藝術行動與議題倡議甚至到文化資產的推動,本質 是個堅硬的藝術文化單位。 而經營者是桃園藝文陣線,協會分工有藝術推動到文化資產,甚至到非制式空間的經營, 每個環節相扣,都讓這裡充滿獨特的味道與氛圍。在五號倉庫就是一個具有文化資產特 色的在地老空間,一個80年的老倉庫,也是地文文化保存的載體,現在文資生份不明, 這個還在文資保存與都市開發的前提下的大議題下,倉庫團體這邊想把文化資的事情, 轉換成一般常民可以吸收的知識與理解,這是需要很大的動能與推動的團隊。 中原大學這邊開始著手,我們從大學生與教授們開始,讓大學生不只是在學業上奮戰, 是開始關心在地發展與在地故事與自己自身的關係。讓大學生進入場域,而這樣的場域 是一步步修正與滾動的,在地方社團桃園藝文陣線進駐三年來,把一個屬於日治時期的 運輸文化與在地歷史文化開始爬梳,希望在地歷史可以具象化與文化重現之可能,透過 資源盤點與歷史文獻在再次詮釋,我們會發現,在地故事並不只是文獻,在地回憶也並 非只是說說故事而已,讓大學生進駐場域,可以運用在知識學與大學課程結合的體現。 #大學生的文化資產教育到實際進駐 157
過設計力轉化,在這樣的創做過程中體悟到這並不只是作業,而是一個他們與在地的鏈 結的成果,這樣的成果對於大學生而言,會像是心中對於地方發展的累積。 透過一個轉譯過的新的詮釋,讓自己得產出能夠在中壢這個土地上,留下自己對於社會 實踐的痕跡,這也是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負責的方式。 社區與社青團體是做東南亞議題的團隊,其中娘家團與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團隊這 一年多來的密切合作,我們實際案子執行,從4月的菜色討論,東南亞菜色研發。到6 月的餐車發表,印尼媽媽相見歡,以及這次10月的記憶食譜合作,每個環節都不簡單。 158 #產出有情有義的在地創作 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與印尼坤甸她的娘家是我的冒險
而這正是中原設院USR團隊合作想要帶入的觀念,透過梳理在地,透過田野,把凝聚 人心與凝聚文化力結合。也透過一次次的行動,也轉化課程,也轉化一個實踐的能量。 而大學課程把設計轉換成文化創意的力量。讓文創品不只是文創品,而是歷史與情感的 結合。 這次觀察到大學生知道,在地參與其實沒有這麼遠也沒有那麼難,只是不知道如何投入 與實踐。而中原USR設院團隊,把課程的專業與課程的實作,在這樣的機會能夠實踐。 把實際的課程轉化成可以在地運用的知識學,把五號倉庫相關的歷史、文化、故事,透
159

而這次活動的餐車計 畫 與記憶食譜書寫,背後的意涵希望 純粹以「生活」來做出發,而故事訪談像是藝術行動也像 是田野調查,其實都是相當貼切每個人的生活,與生活連 結或是作為基礎,是做社區重要的核心精神。然後我們也 知道,這是這兩項創作(計畫)在發酵(或發展)的過程, 絕對是學生創作與在地團社區的過程,而娘家團是作為平 台。

我們過程讓這些參與的印尼籍媽媽們,有一個地方與活動 能夠分享他們的生活與故事;有一位受訪者阿惠阿姨因為 這項田野計畫與這位學生們重新讓她再次感受他的生活; 而學校與社區共同經營的火龍果屋。share place 能夠讓 她們不斷相聚。

而大學生合作其實是不簡單的事情,對於社區對於社團都 是新的結合,所以每個環節都是很重要的。這幾次活動發 現,從學校多次的室內課到市街上的認識,每個社區媽媽 也因為這樣,更多元的接觸到了大學生,從訪談故事變成 好朋友,甚至是私底下還會約出遊,整個計畫把學校跟社 區變得很緊密,這算是這個案子看不到的最大成果,謝謝 參予的大家,讓社區覺得一整年下來,都是很有活力。

160
而在傳統地區的社造,從族群關懷到族群認識,再到族群 認同,都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社區工作,而中原團隊幾 次合作,讓學生從交朋友開始,再到認識,再到田野踏 查,這樣的操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田野與產出的過程,
選擇,而在傳統社區服務,就要有更多的愛心與觀察的同
本團隊這次出走學校域同樣試著連結不同族群;感受到中 壢新住民的養份與包容。如同在地里長徐永所說,這一切 只是個初步的連結而已!但這樣的連結可以留下更多合作 的契機,這是學校在社區紮根的地方。 #餐車計 畫 與記憶食譜書寫
在現今多樣態的課程安排下,許多學生會又更多元的課程
理心,這會是大學生在社會參予里投,可以學到的事情,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吉隆坡 UCSI大學 萬能科技大學 健行科技大學 南亞技術學院 竹園里里辦公處 霄裡里里辦公處 霄裡國小 大伙房書院 師生 竹霄社區發展協會 霄裡玉元宮 教育部 潘文忠部長 桃園市政府 鄭文燦市長 八德區公所 蔡志揚區長 中原大學 李英明校長 張光正董事長 USR推動辦公室 設計學院 建築 學 系師生 室內設計學系師生 商業設計學系師生 地景建築學 系師生 應用華語文學系師生 誠摯感謝我們的好夥伴 FB 霄裡鏈接兩圳文化
174 石母娘娘管理委員會 吳錦淇主委 至德堂管理委員會 吳上豪管理人 和成八音合唱團 袁明瑛團長 秀山宮管理委員會 鍾光明總幹事 中壢新興里辦公處 徐永鑑里長 桃園藝文陣線 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 桃園蘆竹區長壽社區發展協會 江湖開放工作室 吉田市民農園 建築與環境設計系 師生 營科系 師生 室設系 師生 室設系師生 劉榮貴里長 溫玉紅里長 古豔麗前校長(現新興國小校長) 利百芳校長 霄裡國小師生 幹部及全體志工們 段樹文主委

指導單位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辦公室 出版單位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辦公室 發 行 人 陳其澎 總 編 輯 陳其澎 主任編輯 張佩雅 劉淑晶 張佩悅 美術編輯 許嘉玲 張子愉 蔡尚倫 編 輯 盧品妤 謝承展 文字撰稿 張佩雅 劉淑晶 謝承展 陳御承 編輯審校 張佩雅 劉淑晶 張佩悅 陳御承 許嘉玲 攝 影 中原大學設院USR團隊 設計學院 「建築

學 系 室設系 商設系 地景建築學 系」 應華系

馬來西亞UCSI大學
從霄裡鏈接桃園兩圳文化綠廊之永續經營計畫 設計學 教育部 -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補助 印 刷 感官文化印刷 SENSATIONS PRINT 裝訂方式 縫線膠裝 ISBN 978-986-5796-81-5 電 話 03-2656219 地 址 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 網 址 https://www.facebook.com/SLCGW/ 定 價 300元 2022年11月,初版一刷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All Rights Reserved 廣告
等參與師生提供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