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International SIG Co-Learning Workshop

Page 1

3 執行單位 4 老師介紹 7 計畫主軸 9 執行課程 11 實施場域 23 青銀共學據點營運 24 關懷金城慶團圓 25 教材優化數位應用 26 DFC 生態人才培育 27 環境教育劇本寫作 28 記憶食譜生命書寫 29 新住民文化攤車 30 友善環境空間營造 樂 目錄 1
43 字繪埤圳AR導覽 44 中壢文資調查與應用 45 博物館群辨識系統 46 字繪埤圳AR導覽 47 創生產品設計營銷 49 流域行動藝術祭 50 設計學院工作團隊 31 埤塘環境教育連線 32 國際USR體驗營 33 廣福數位構築設計 34 社區願景工作坊 35 巷仔46活化設計 36 沙叻秀新新村設計 37 國際對話研討交流 38 老屋測繪調研與新生 39 文化永續的雙城對話 40 空間觀察與再現 41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設食 2
3 陳其澎 教授 室內設計系 建築設計學系 UCSI大學建築系 張集強 助理教授 葉俊麟 助理教授 謝統勝 主任 趙家麟 院長 設計學院 室內設計系 地景建築學系 彭文惠 陳歷渝副教授 主任 建築設計學系 彭妮絲 教授 應用華語文學系 室內設計系 應用華語文學系 廖宜瑤 謝助理教授 淳鈺 副教授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執行單位 施昌甫 黃慶輝助理教授 副教授 室內設計系 商業設計系

Professor

Professor

Host of

級爲主。設院師生宛如象牙塔中不食人間烟火的一群,逕自創作出只屬於個人 的作品,曲高和寡,卻自顧自哀嘆生不逢時。有成功者也多受益於媒體的吹捧, 未必真有裨益人群的功效。 然而,時代的進步,環境正義、社會關懷、永續生態等議題,陳教授鼓勵設計 學院USR團隊,應該秉持著設計既是公義的信念。同時更其勉USR團隊夥伴 秉持「實作」、「參與」、「生活」三個層面去完成教與學的工作目標。以上 所言,絕對不只是口號,是陳教授帶領著中原設計學院USR團隊劍及履及,使 命必達的要求。

Professor Chie-Peng Chen used to be the General Landscape Consultant of Taoyuan Government. With strong emotion concerns for Taoyuan, Professor Chen has led the research teams to procee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r many years. During these periods, he’s always paid a visit of every piece of familiar land to explore not only the story of human and culture, industry of landscape, but also to provide the design with caring vision.

For a long time, design is often regarded as an elite career. In other words, designers mainly serve upper class in the society. Howev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design never understand what life is like for ordinary people, and just create their personal works in their ivory tower, being self-pity and complaining about their late. Even those who succeed just get the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not necessarily benefit for the society.

However,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 environment justice, social care, sustainable ecology and other issues, Professor Chen has long encouraged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of Design to uphold the belief that design is jus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of the College are expected to adhere to the three levels of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ife” to accomplish the goal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ulfil the mission, Professor Chen has led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o perform the task with full vigour and urgency.

4 陳其澎 教授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 計畫主持人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特聘教授
Chie-Peng Chen
of CYCU Interior Design
CYCU USR Project Team 曾任桃園景觀總顧問的陳教授,對於桃園有濃厚的感情,他帶領研究團隊在田 野調查過程中,踏訪熟悉著桃園每一塊土地的人文故事、地景產業,以及給予 關懷眼光的規劃設計。 長期以來,設計一直被視爲菁英的行業,所服務的對象也多以社會中的頂層階
Professors’ Introduction 老師介紹

建築與設計相關專業著作:《一期一會瀨戶內 An Art & Architecture Voyage in Setouchi》、《不 列顛文件The British Document》、《不列顛‧旅人 Britain, An Intimate Peregrination》、《德意 志製造Made in Germany》、《都市美感新體驗》、 《嘉鄉築藝CLAP 2.0: 來去潭墘做設計》、 《嘉鄉築藝CLAP 3.0:來去新岑做設計》、《看見嘉鄉:嘉義縣社規師耕耘紀實》、《上課了! 生物多樣性3》、《清淨家園:105~107年度桃園市社區環境空間營造計畫成果專書》等書。

Dr.Tung-Shen Hsie was born in Potzu City, rural County of Chiayi. He graduated from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 and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there. He used to live and study in the UK and Europe for several years, specializing in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 is currently a full-tim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director of the Archivision Studio, and dea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 Social Design. Prof. Hsie used to serve as a government consultant in Chiayi County and as the director of 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design project named CLAP 1.0~3.0 in his hometown of Chiayi County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Afterward, he contributed as co-host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aoyuan City for another three years. Prof. Hsie is now currently serves as the co-host of the USR Project Team of the College of Desig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and the co-host of the Hsinchu County Landscape Consultant Team at the same time. Regarding his position as professor, the courses that offered by him in CYCU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Fundamentals of Architecture, Thesi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Fundamentals of Green Architecture, European Sustainable Design, Photography, Participatory Design, Ethics of Design, etc.

Prof. Hsie is known as the lover of travel, architecture, design, photography and art, and has continued to concern to the issues of sustainable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His enthusiasm in travel has always enrich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observations and photography and do contribute to his publications for those professional journals such as "Architectural Dialogue", "Artist Magazine" and "Art Collection + Desig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magazines. Furthermore,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books that related with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were written by Prof. Hsie and are listed above, please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Chinese instruction. Many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5 謝統勝 主任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 共同主持人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o-Host of USR Project Team, CYCU 嘉義朴子人,英國雪菲爾大學建築博士。曾旅居英國與歐洲多年,專攻綠建築設計與永續發展, 現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永續設計與環境美學研究室(Archivision Studio)主持人、社 會設計學程主任。曾擔任嘉義縣縣政顧問、嘉義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嘉鄉築藝CLAP 1.0~3.0:來去鄉下做設計」實構築工作坊總召集人、桃園市社區環境空間營造計畫協同主持人, 目前擔任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共同主持人、新竹縣景觀總顧問團隊協同主持人。開授課程 為建築設計、建築基礎、畢業設計、綠建築概論、歐洲永續設計專題、觀看與影像實踐、參與式 設計、設計倫理等。 持續關注永續設計與環境美學議題,熱愛旅行、建築、設計、攝影與藝術,以行旅豐厚建築觀察與 影像探索,且持續發表專文於《建築Dialogue》、《藝術家》、《藝術收藏+設計》等專業期刊雜誌。
Professors’ Introduction 老師介紹

計畫(UFO)、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數位學伴計畫、智慧生活創新服務學習課群計畫(獲 績優課程)、融入生命教育精神的工程課程教學策略與課程設計研究計畫。 曾服務於廣告代銷、建設開發、建築師、室內設計等完整的產業經驗,參與建築及室內設計案件

具有豐富經驗。 陳教授擅長用敘事設計方法進行空間詮釋,從不同面向探討場所背後的文化意義。完成藝術創作: 城市意象(未曾停止)、記憶倉庫、自然系列(樹山居水)、圖學系列(平立剖透)、公共藝術(老 厝剪影埤圳拼圖、編織地景拼圖桃園、再見桃花源、覓蜜樂源等)等。2017年起開始「字繪創作」, 與湖北合作出版「字繪台灣」專書,並持續「字繪桃園」、「字繪中壢」等系列創作。主持的

6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系系主任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 協同主持人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o-Host of USR Project Team, CYCU Professors’ Introduction 老師介紹 陳教授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教學、研究,並執行設計實務工作達35年,是「在專業中尋找研究課 題,用研究發展設計教學」的學者。現為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專任教授/系主任、設計學博士 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他的學術研究專注於:文化、空間、設計等領域,完成發表的國內、外學術期刊及研討會論文近 100篇(包括SSCI、EI期刊10餘篇),著有專書及研究報告20餘冊,並擔任國內外學術期刊 編輯及審查委員(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design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建築學報、設計學研究、台中科大學報、先進工程期刊)。曾主持或共同參與教 育部及科技部的計劃,包括:教學實踐研究計劃(獲績優計劃)、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
達500個案(包括:造園景觀、工業廠房、辦公建築、集合住宅、別墅社區),在設計工程實務
「中原創意設計團隊」,參與各種國際及國內競賽,屢屢榮獲大獎,包括:德國 IF設計獎、德國 Reddot紅點獎、義大利A Design Award、美國Muse Design Award金獎、德國 Berlin Design Award、AYDA立邦亞洲青年設計師大獎賽金獎、新加坡 SID Award、中國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賽金 獎、亞太空間設計大獎賽金獎、華人金創獎 Taiwan Good Design Award優選獎、交通部觀光局風 景區通用設計創意競賽金獎及中國艾特獎銀獎、艾迪獎空間設計大賽各種獎項。 「唯有實踐才能檢驗創意」是他的教學理念,長期投入教學創新實驗,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踏 入真實」,獲109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劃獎勵、智慧生活創新服務學習課群計畫績優課程 獎勵。因持續推動服務學習卓有成效,三度獲得中原大學服務學習特優教師之殊榮(99、102、 106學年度)。所帶領的「關懷設計創意服務」團隊,以具體行動關懷弱勢服務社會,榮獲行政 院青輔會青年志工青舵獎(青年志工服務全國最高榮譽)、教育部青發署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 桃園市桃青傑出志工獎、宏致電子公益實踐計畫-圓夢種子獎金獎、中原大學全人關懷獎第一名 等重要獎項,堪稱是“深具社會關懷心的實踐行動者”。 陳歷渝 主任
計 畫 主 軸 本計畫將在這些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基礎之上,適切連結「樂齡 福祉」、「食養社造」與「設計創業」等地方振興策略,並將整體的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五感體驗進行有效整合,發揮獨特的 地方特色,配合適切的地方經營與管理,將可發展成為具備在地特色 的優質生活、綠色產業與文化服務,無論對在地居民或外地遊客而言, 都將是最平實、最踏實的生活體驗。 實作體驗 調查盤點 社區服務 社區課程 跨系合作 跨 校 合 作 口 述 文 史 產 業 觀 光 故事 文學 跨域 學習 改善策略 調 查 依 據 7

以高齡者或弱勢者的需求與所面臨的問題,作為 設計的出發點,透過設計營造更貼近需求的使用 環境、行動方案、社群關係網路空間等提升。

在地與日常可及的人力、資源與材料,對環境發 揮社區團隊的構築方式,開啟產業發展帶動經濟, 呈現自食自主的社區力量,創造永續與自足生活 環境。

樂齡 福祉 食養 社造 設計 創業 大學設計能量導入社區,共同將設計能量轉化為 商業量產能量,增加社區新興產業的經濟來源。 延續第一期共好的社會設計理念,從人跟人(樂齡福祉)、人跟環境(食養社造)、城鄉發展(設 計創業)三方面,持續落實永續城鄉的共好對話,以達成「一埤塘、一社區、一學校」的整體經 營願景。 1.樂齡福祉:數位教材協助環境教育課綱編定,增進地方教育優化與多元化 2.食養社造:跨國設計思考解決城市議題,在地實境實作帶來永續環境實踐 3.設計創業:設計重新詮釋,突顯地方產業,展示新的價值,帶動經濟循環 8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USR執行課程 齡福祉樂 青銀共學據點營運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關懷金城慶團圓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教材優化數位應用 華-互動式華語教材設計 、數位敘事實務 DFC生態人才培育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建-觀看與影像實踐 環境教育劇本寫作 華-多元文化教育 、古代漢語 記憶食譜生命書寫 華-多元文化教育 、古代漢語 新住民文化攤車 室-設計與實作 友善環境空間營造 室-室內空間實作基礎 109 - 111年度 參與學生 1 , 050 位 以上 統計截止至111年9月 Executive Courses 9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巷仔46活化設計 室-室內設計(五)、健行室管-室內設計(三) 沙叻秀新新村設計 室-室內設計(五)

建、UCSI-建築設計

建-建築設計(一)

建、地、社設-國際專題設計實務

計創業設 養社造食 產創中心試營運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企-管理實境解題 產業營運網路平台 商-設計個案專題 創生小棧空間提案 室、萬能-設計實務 字繪埤圳AR導覽 室-數位人文創意思解、南亞-基礎室內設計三 記憶食譜宣傳紀錄片 室-設計方法 中壢文資調查應用 建-文化資產講座課程 博物館群辨識系統 商-整合行銷與設計一A 創生產品設計營銷 商-創意思考 流域行動藝術祭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埤塘環境教育連線 設計學院執行團隊 國際USR體驗營 社設-創意生活文化地景 廣福數位構築設計 建-數位設計與構築 社區願景工作坊
國際研討會交流 室內設計系 老屋測繪調研與新生 建-老屋活化與創意經營 文化永續的雙城對話
空間觀察與再現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10 執行課程
11 埤圳 中壢 本期計畫從霄裡關心水文化出發,將多年執行 的 經驗和成果,從水脈 鏈結到一個社區或另個學校,場域從霄裡產業運輸支線串聯中壢觀察 另類國際異鄉城市的新住民生活,沿著茄苳溪與桃園大圳脈絡,進入 捷運綠線G12、13、13a站旁的桃園蘆竹區域,國際透過水域都市計 畫議題,選擇馬來西亞冷岳河流域的加影市區域,與國內場域進行雙 城對話,透過場域盤點、問題剖析,到提出解決之道,在桃園埤圳的 大網絡中進行回應社會責任的實踐行動! 實施場域
12 霄裡 國際
中壢 國際 鐵道地方文化館 新住民文化 吉隆坡沙叻秀新村 加影冷岳河流域 13
霄裡 蘆竹 埤圳 竹霄社區農村產業 桃園綠捷 桃園大圳第一支圳 第二支圳 蘆竹 14
15 場域介紹 Site Introduction 台灣日治時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興建幹線及12條支線串連埤塘。 1913年(大正2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正13年竣工,翌年5月 22日擧行通水式,1928年(昭和3年)各蓄水池與給水幹線的工程 正式完工,灌溉桃園市各區域。 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水位不足,桃 園大圳出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 門大圳,1956年7月開工,1964年6月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 龍潭區、中壢區、楊梅區、平鎭區、八德區、新竹縣湖口鄉。主要設施, 除1960年代完工的石門大圳和水庫工程外,整個水利系統也將過 去的古圳道併入,包括1741年(乾隆6年)由薛啓隆和邱、黃、廖三 姓合建的「合大興圳」。總灌溉區有17區,16條支線。 桃園大圳 石門大圳 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系統 桃 園 埤 圳

水為圳;霄裡埤,崁下埤(今霄裡池)餘水流入茄苳溪支流,霄裡分渠餘水流入茄苳溪主脈; 龍潭圳,以大池及泉水空為水源,泉水空為茄冬溪伏流的源頭。透過石門大圳系統將水圳串聯,

16 場域介紹Site Introduction 埤塘水圳系統的形成與地質相關。因桃園貧瘠的紅黃土壤夾帶古河床沖積下之大量卵石,很難 開闢為良田,雖有湧泉與河川卻無灌溉之利,故此區曾被稱為北部最貧困的地方。1741年(清 代乾隆6年),漢人遷居霄裡社,與此地凱達格蘭族霄裡社的通事頭目「知母六」共同開鑿霄裡 大圳並匯集山腳多處湧泉水形成「霄裡池」,來灌溉此一帶的稻田。又結合當地發達的湧泉, 一年四季水源充足,故稻作甚豐。 霄裡池的價值不只貢獻在水利方面,更記載著凱達格蘭族與漢人合作共同開發的珍貴歷史。 歷 史 價 值 永 續 與 利 用 隨著時間的流逝,埤塘水圳的功能不僅僅侷限在灌溉耕作。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灌溉功能對於 現今社會上已非主要功能,伴隨著埤圳的自然環境優勢及現代人對休閒運動的需求,埤塘部分轉 型為生態公園作為休閒使用,水圳搭配著單車鐵馬道,可供市民沿著水圳騎乘體驗桃園專屬的綠 廊生活,市民可以有新的使用模式認識這個城市獨特的地景。 時至今日,霄裡地區仍以農業為主要產業,雖因傳統農業隨著時間逐漸式微,部分產業轉型為網 室蔬菜,但豐沛的水圳及湧泉資源,石門大圳的圳水依舊是網室蔬菜和傳統稻作的主要水源之一, 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1915年(日治大正5年),日本人引大漢溪的水開鑿了「桃園大圳」來灌溉,透過圳道徵收土 地開闢蓄水池及串連既有埤塘,於1928年(日治昭和8年)竣工,原先的看天池變成灌溉用水 的調節池,為日治大規模系統規劃的水利設施。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桃園大圳出 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並同時建構石門大圳系統,將過去的古圳道併入,包含和大 興圳、三七圳、龍潭埤、霄裡埤。 自然的溪流與人工的水圳關係,茄苳溪在石門大圳完工前扮演這著重要的角色。和大興圳,阻
也使茄苳溪水和石門大圳圳水,至今日已無法斷開其中的連結。 水圳系統也依照不同級別分成,主圳-支渠-分渠。霄裡區域,為石門大圳下員樹林支渠的霄 裡分渠。 水 資 源 系 統 埤圳文化
場域介紹 一個兼具人文景觀及蘊含水與綠的地理環境。在錯落的優雅建築中,處處充 滿了特色與驚奇。霄裡農村景觀的優美性「農村建築、聚落、廣場、街道、 田野溪流、埤塘、農耕景象等」等各項農業與農村的豐富資源,不僅可提供 都市人或旅遊者閒暇時調劑身心,享受綠意盎然的田野風光,更能藉由獨特 的人文特色及豐富的生態資源,達到特別的教育意義。 霄裡位於桃園市八德區市西南方,八德區擴大都市計畫區邊緣地帶。為八德 區保存有相當多傳統建築的地區,加上農村景觀、泉水、水圳、埤塘,從玉 元宮及廟前廣場至霄裡池,實為一絕佳之休閒景觀路線。 霄裡 17
18 場域介紹 浣衣文化 老屋文化 在地產業 在霄裡,我們發現散落在社區中無數的小水池,而因 為使用湧泉水,水質非常清澈乾淨,形成了特有的浣 衣文化,也成為了居民與水文互動、對話的場所,最 後經由我們團隊 與地方共同 的經營,亦成為了一個環 境教育的場所。 霄裡客家庄保留了許多老屋建築,因客家人重視倫 常,供奉、祭祀之正廳一定最高,大門前多半竹有一 口半月形水塘。而孕育了無數前人智慧的古厝,也成 為了我們推廣教育的場所,從先人們的巧思中,亦可 成為我們進行設計的養分。 八德區的位於桃園台地的東北方,銜接桃園台地與 台北盆地的門戶。清朝時期,平埔族將此地命名為 「霄裡」,與漢人在八德的南端開鑿霄裡大池,匯 集溪水和湧泉,成為霄裡大圳,充沛的水源,造就 「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里米」的豐饒景況。 竹霄 社區 八音文化 壘石文化 以往,八音演奏場合主要以嫁娶、神明誕辰、迎神、 入厝、喪事、戲劇伴奏等。傳統音樂現今已逐漸流逝, 因此實現鄉土教育的文化傳承,顯得異常重要。八音 樂器:金- 鐘、編鐘;石-磐、編磐;絲-古琴、瑟; 竹-簫、笛;匏-笙;土-壎;革-建鼓;木-拍板。 卵石經歷發現、挖掘、挑選、堆積、使用,讓原本埋 存於泥土裡無用的礫石,不僅成為了設施、建築的一 部份,更是融入了居民的生活之中。這些傳承經驗, 將不同尺寸、形狀的壘石運用在山邊駁坎、建築基 礎、塊石階梯、浣衣時版等,也成就了在地環境形貌。 除了埤圳文化之外,經過USR團隊多年來深耕霄裡 的調查、研究成果發現,霄裡因為歷史悠久蘊含了諸 多層面的文化(壘石、八音、浣衣、老屋、產業), 從產業、生活、人文到建築層面,都可以看到霄裡社 區濃厚的文化脈絡。

將被畫成方格,並被水泥建築覆蓋。有一群人為了 守護城市中的農地努力,想要守護他們所生活的這 片土地。

中原設院USR團隊因為了解到場域現況,也進行了 一連串行動,從周遭資源盤點(埤塘、水圳、廟宇、 古厝)中,我們發現了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計畫 範圍內就包含了六口埤塘與兩條溪流流經,基地也 蘊有諸多動植物水鳥…等,也期望以大學專業能力、 USR的力量,能夠提出更優質的都市計畫,發揮大 學在地影響力!

通便利,因此所面臨的開發壓力也相對較大。

謝統勝 攝 桃園綠捷 本計畫基地範圍為桃園捷運綠線G12、G13、 G13a沿線週邊,為桃園綠捷中段偏北區塊,大部 分開發區域皆位於蘆竹區範圍內。桃園捷運綠線 遵循「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OD)」之理念,從全 面的永續城市發展理念出發,透過場站周邊土地 使用強度的提升及高效率都市機能的整合,藉以 提高土地開發及公共設施配置之整體效益,並以 此支持大眾運輸營運之效能,值得關注的是桃園 捷運綠線G10站(桃園區中正路與大興西路路口 附近)至G14站(蘆竹區南崁路二段與長興路路 口附近)之間,為桃園目前都市計畫高度發展區 域與房地產投資重點區塊,人口密集且生活及交
桃園捷運綠線 在車水馬龍的中正藝文特區旁,緊鄰著一大片的開 闊農村,捷運綠線的規劃伴隨周邊開發,這片綠地
謝統勝 攝 19
20
埤塘面積開闊且四周平坦,有一條環埤黃土道路,西 側為高起之土堤與農田分隔,附近多為農田與農舍。 通往埤塘的路上有一處向日葵花田,而埤塘附近沿著 水圳有一條螢火蟲巷。螢火蟲是居住在乾淨水源、無 光汙染及草木繁茂之地的環境指示生物,由此可知此 埤塘坐擁良好的生態環境。 此舊名為「牛角陂」,於清領時期形成、日治完工。 民國年間陂塘左右邊被填平將近一半,做為農地使 用,早期多為種稻為主的閩南人,後多轉作經濟價值 較高的蓮花。埤塘整體保有較為原始之狀態,亦有大 批赤膀鴨棲息,可見其生態豐富之程度。 舊名為「死牛陂」,約在清領時期形成。被規劃為「第 二代示範陂塘」,現名為「蘆興景觀埤塘生態公園」。 埤塘周遭設施完善,座椅、涼亭、觀景平台搭上已茁 壯之樹木,綠林成蔭,現為附近居民散步休憩的好去 處。 舊名「銀店陂」,因為這個地方在日治時期稱為「銀 店」。因都市道路經過將陂塘分割成南北兩側,西南 側有一婚宴會館。鄰近住宅區多為公寓大廈,又因該 路段為重要外環替代道路,故多是汽車通行,較少行 人步行。 曾是溪流的舊河道,故以「河底」為名。因樹林林立, 過去常有牧童在此放養牛隻,當時稱為「樹林陂」, 目前除了灌溉功能外,另外還有提供台塑南亞公司工 業用水。水質狀況保持的相當乾淨,常有民眾會到此 處釣魚休閒。 現因鄰近主要道路(中正北路),西側邊緣鄰近道路 介面較為生硬,內有局部漁飼用具,但沒有太多人造 設施,近乎保持相對完整自然的狀態。基礎水利設 施、兩處漁寮及多處漁飼料機供餵養,現況看似低維 護漁飼 使用緊鄰G13a車站的2-2-3埤塘,未來將 擁有最佳高度的觀測點。 2-2-4 2-2-1 2-2-3 1-17 1-16 1-15 21
22 河東居由呂氏家族祖父輩所興建,為一閩南式三合 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屬於較為氣派的三合院建 築形式,右後護龍現已拆除,建築多維持原況僅門 窗有改造及部分屋頂有覆蓋鐵皮,父執輩三兄弟分 家後各自持份,現將宅第分三大部分各自使用。 德馨堂由林氏家族所興建,為一閩南式三合院住宅, 最初的建築形態應屬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形式,但現 僅剩正身與右側護龍。宅第現已閒置無作使用,如 今房屋老舊崩塌後,屋前空地被林改建成菜園,但 依舊保留了老屋的原始面貌。 建明居緊鄰蘆竹街190巷,初步判斷為一閩南式三 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應屬於典型的三合院建 築形式(有正身、左右護龍),建築本體覆以鐵皮以 利維護,以綠籬作區隔,現仍有人居住其中。 懷德居於1924年由呂氏家族祖父輩所建,為一閩南 式三合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態屬於典型的三合院 建築形式(僅有正身、左右護龍),且門口有建築圍 牆,現管理人平時皆會清潔打掃,市集具有規模也 保存良好之宅第。 餘慶居由陳氏家族祖父輩所興建,為一閩南式三合 院住宅,最初的建築形式屬於典型的三合院建築(有 正廳、左右護龍),後因父執輩產權分家與居住需求 改變,將左右護龍拆除興建獨棟透天厝,正身後方 增建透天厝,又增建圍牆形成今天之樣貌。 居洋宅由趙氏家族所興建,為一閩南式三合院住宅, 最初的建築形態應屬於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形式,但 現僅剩正身維持完整原貌與部分右側護龍,建築後 由管理人塗上白色油漆藉此營造現代感,堂號及對 聯由剪黏形式展現,亦有許多細部裝飾,現仍居住 在其中。 河東居 德馨堂 餘慶居 懷德居 居洋宅 建明居
青銀共學據點營運 從107年開始藉由青銀共學走進社區,通過教學、舞蹈、短劇等 與社區的長者們互動,至今已來到第五年。計劃範疇以多年調查 的桃園市八德區金城社區與竹霄社區爲主,居民以高齡者居多。 針對高齡者的獨居生活形態、他人溝通互動問題為設計出發點, 透過課程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將專業知識回饋社會。每一次的課 堂準備都為居民設想,盡心為參與活動的居民們設想細節,不僅 讓大學生有了與社區長輩們互動的經驗,也從教學過程中與居民 們一起共學共好。 樂齡福祉 23
關懷金城慶團圓 自101年起,每年為金城裡的獨居長者舉辦團圓飯活動,安排不 同活動帶領社區長輩與孩童們歡慶新年,並號召各界愛心捐募提 供圍爐餐,讓大學生與社區長輩們共慶新春,增加獨居長輩願意 走出家門與大學生互動的意願,强化學校與社區的情感。 110-111年因疫情轉型為家家戶戶送關懷,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外 籍生發起自製大馬年餅,號召同學樂齡福祉志願參與,不僅是各 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讓大學生體會到,除了專業能力外,亦能 透過自身興趣關懷長輩、傳遞溫情! 樂齡福祉 24
應用華語學系 廖宜瑤老師帶領學生們進入霄裡國小及福山宮濕 地,由小朋友們進行濕地生態導覽,再由大學生們發揮所學專業, 將在福山宮濕地調查的生態知識和教案,製作成數位生態教材, 提增國小數位應用的豐富度,在疫情期間更成為國小可以善用的 教材。 本課程讓大、小學生們一起教學相長、互助共學,一起透過USR 發揮大學在地影響力,並達成SDGs優質教育的目標。計畫期間 共完成7組不同生物教案設計(已上線),並作為全桃園推廣環境 教育使用(可下載) 。 教材優化數位應用 樂齡福祉 25
DFC 生態人才培育 透過濕地的知識傳授、生態環境認識、濕地環境觀察,使學生能 夠產生對在地 埤塘文化之認同,並學習水質檢測與水生植物的功 能、思考濕地生物多樣性的 重要,了解如何將濕地資源做有效運 用,達成埤圳文化之傳承。 並將環境教育結合學校與社區開創新課程、亦或運用協會資源結 合學校,共同舉辦多元化活動,如:在地埤塘走讀、濕地社團運 作等,將濕地環境的根苗從小深耕於教育之中,讓在地學子能夠 更加了解家鄉埤塘文化,並達到SDGs「優質教育」之目標。計 畫期間共完成大型實作1場、全桃園教師研習1場、課程活動累 計52堂以上(仍進行中) 。 樂齡福祉 26

質教育」這項永續發展目標!

就算遭遇了疫情的重大變故,仍然致力規劃諸多線上教學演示、線 下活動(均按照防疫規範進行課程)以及互動、評分,均採線上方 式進行。本課程共完成10組不同主題設計之劇本與影像錄製。

環境教育劇本寫作 由應用華語系 彭妮絲老師,透過由大學生與國校小學童共同創作的 環境教育劇本,並帶領國小學童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以劇本演繹生 態知識,培養國小學童們敘事表現力的同時,更能對於生態觀念有 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僅包含專業教學,更將諸多環境保育知識融入 課程,更傳遞諸多關於SDGs的永續觀念及實踐,更達到了其中「優
樂齡福祉 27
記憶食譜生命書寫 桃園市是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由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彭妮絲老 師帶領學生,走訪車站新住民商店街與新住民媽媽們,用訪談的 方式道出記憶中的故事與食物、個人與群體間共有的記憶與鄉愁。 透過飲食紀錄,使學生了解現今各族群與國家間的文化差異,促 進在地與新住民之間的融合。同時培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 調查能力,讓同學認識社會多元文化情境,體認應盡之社會責任, 並達成SDGs「國際夥伴」之目標。最終完成一冊新住民中文與 印尼文食譜,並作爲教材實際應用於社區大學課程教學中。計畫 期間共完成新住民社區大學教材1套、故事食譜5篇。 樂齡福祉 28

室設系黃慶輝老師,帶領學生們進入社區,以設計力結合新住民 飲食文化,設計出具有東南亞風情的流動攤車,並與新住民媽媽 們一起討論出特色料理菜單,並實際進行攤車料理販賣,以飲食 拉近屬於不同國家的心,以味蕾的饗宴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本課程想展現新住民們的專長(烹飪),透過烹飪的教學過程互動, 透過專長來展現自我,提高自我認同感,再藉由學生的包裝加工, 向外推廣,利用美食來產生共鳴,讓食物來融和關係、共融人情。 本課程共完成2套設計實作,並提供在地伙伴巡迴展售10場次以 上,創造更多文化價值與可能性。

新住民文化攤車
樂齡福祉 29
友善環境空間營造 樂齡福祉 黃慶輝老師和室設系學生進入中壢區新興里社區,依實際需求改 善既有公共空間與相關設施,不僅僅是只有紙上談兵,而是實際 依居民需求進行設計,並實際以木工實做出來,落實大學與社區 在地共學共榮,並達成SDGs「永續城鄉」之目標。 課程由學生實作空間設計實務,從規劃與設計階段,到現場測繪、 拆除、清運以及整體施工過程,並依照居民需求,設計出不同街 道家具,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於社區發表平面,里長依據 需求選定設計方案加以實踐,使公共空間更活化、增加互動性, 發揮大學在地影響力,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與社區一起共 同成長,也為社區帶來非凡樣貌。 30

脈絡,在遠離農活的當代生活水圳就像古時期的 設施,埤圳系統在今日仍是滋潤城市的重要角色, 除了在原先的農業灌溉上仍有重要的地位外,城 市發展快速的土地水泥化,埤圳是土地喘息與復 甦的系統,依舊有串聯生態及提供都市熱島緩解 的影響。同學們日常經過的渠道、綠地與水池, 是這座城市中最默默無名的付出者,領著同學沿 著水圳翻動草叢探索,走入一個個埤塘感受,講 解說明埤圳系統發展之間的脈絡,將桃園兩圳文 化傳遞出去。 城市人文地景的脈絡更為繁複,因應不同學校的 教學核心,調整感知營隊內容。帶著學生用走讀 探索中壢舊城文化,不僅深入體認舊時中壢的榮 景,也用感知訪問新住民的家鄉故事,亦從移民

食養社造 中原大學從教育紮根,為讓城市中的青年學子從 在地文化紮根,這五年來結合武陵高中、內壢高 中、武漢國中、六和高中等學校,走出教室透過 走讀方式認識桃園人文景觀的紋理,利用暑期營 隊累積同學敘事力與設計力,伴以USR計畫將社 會責任融入教育的課程,陳其澎老師帶領學員探 索在地特色,用感知了解在地故事,以體驗感受 關於SDGs永續城市與社區目標實踐的策略。 在喧囂的城市中穿梭,我們時常跨過一座座小橋 或看見道路旁側的水道,卻未曾留意它的來歷與
家鄉記憶料理導入訪問,認識新住民在台的生活 軌跡。將感知探索能夠作為未來持續發展特色課 程的暖身,盼藉由營隊啟發師生與中壢新舊文化 共融的城市永續意念。 計畫藉由教育連線大學到國小,在人與環境的互 動過程中,除增進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外,同時提 高人們對自身家園的重視。地景感知營以體驗為 主課程為輔,旨在以輕鬆的方式將繁瑣的課程轉 換成淺顯易懂的內容,成為體驗教育的串聯廊道, 開啟將文化傳承與生態帶入教育系統中,以體現 最終「一埤塘、一社區、一 學校 」的社會責任傳 遞與實踐,讓共好持續發生。 埤塘環境教育連線 31

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祕魯、聖克里斯多福 等的境外生,認識桃園的水圳特色文化、中壢 傳統產業及USR社會企業體驗。全程英語授課 及交流,讓參與學生除認識桃園特色的文史地 景外,也藉此分享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色促進本 國及境外生互動學習以及培育跨域人才。

食養社造 國際USR 體驗營 設計學院USR計畫與國際暨兩岸教育處連續三 年合辦的國際USR體驗營,為全台第一個以 USR為主題的暑期營,帶領不同國家的境外生 們從做中學,透過課程體認社會實踐價值、認 識何為大學社會責任(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課程規劃以實體體驗為主, 惟體驗營舉辦這幾年國內疫情起伏變化較大, 其中有幾次因應防疫考量須配合遠距授課規 定,亦透過一系列線上課程,增加學員對國際 型大學社會責任的認識與交流,並在疫情控制 較穩定之時再進入場域實地體驗。這三年中的 舉行模式雖稍有不同,但學生參與的踴躍程度 卻不曾減弱。 暑期營隊邀請來自不同系所及國家如印尼、馬
在2021國際USR暑期體驗營分為線上與實體 課程,而距暑期線上課程結束已隔一個多月, 於上周六迎來本期國際營首次與學生們實體見 面的時刻。當日課程邀請桃園藝文陣線帶領國 際學生走讀中壢“新”文化,親身閱讀環境的故 事,了解文化雜揉造就的今日桃園。走過眷村、 滇緬文化與中壢老街區,也了解老街溪周圍的 生活故事,透過區域解說、搭配手作體驗,引 領學生深入人文背景後的特點與意義,期許學 生進而理解文化的保存價值。 在疫情影響下,體驗營透過調整成線上專題演 講方式進行,更透過戶外參訪感受桃園的風光 水土,將國際學生帶入實際在場域中動手體驗, 除了用身體力行刻劃USR的實踐精神,將所見 景色、人文與行動讀入記憶,將對居住土地的 熱情點燃,用行動展示另類的國民外交。 32

中原USR計畫結合廣福社區示一口田學堂,透過 市集、開設學堂、稻草工學工作坊,由本校建築 系陳宏銘老師帶領主導,藉著設計課課程慢慢深 入廣福社區的各個角落,善用參數 與社區一同尋 找可以代表社區的特色。

本課程由建築系大四設計課的學生,藉由數位設 計的構築方式,讓學生跳脫圖紙設計的框架,以 專業的數位技術改變社區空間。對於環境與居民 生活多加著墨,並用構築的建築手法營造出不同 以往社區營造的活動空間。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廣福數位構築設計
將設計串連地方及社區,從中學習獲得實務經驗。 2020年更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計畫-深耕校 園類」 楷模獎,結合企業延續計畫,改變社會照 亮每一個街廓與角落。 USR計 畫 期間引領學生進入農村場域探索人文地 景、也參與當地事務及舉辦多項工作坊作為基地 調查,在過程中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並多 加著墨分析當地環境與居民生活,用設計串連地 方與社區,延續在地積累之資源及能量,在當地 修整濕地廊道的社區構築設施實作。以農村實踐 探討一種與設計教學共創的課程模型,透過構築 的建築手法帶出不同以往社區營造的活動空間。 食養社造 33
食養社造 社區願景工作坊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交通建設與周邊開發 是邁往未來的重要基礎,區段徵收、市地重 劃都是常見的都市更新手法,方法本身並無 對錯,僅是不同的行政程序,以利在建設開 發的過程取得土地完成預定計畫。而在通往 未來的計 畫 中卻好似與過去產生了斷點,大 廈幢幢之間的田野空間景色與居民生活的日 常記憶,在未來的計畫中卻好似不復存在, 攸關城市未來的開發計畫,應該有更多不同 角度的討論組成。 34

巷仔46活化營造

透過老屋的整理及活化運用,企圖喚醒街區文化意識。結 合健行科大與本校室內設計學系的室內設計課程,選擇中 壢老街區「巷仔46」老宅作為基地,因屋主長年關注地方 文史發展,有意將該處宅第從私人家空間轉換成為社區共 享空間,經過持續的調查與探討,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 邀請屋主、社區發展與相關經驗等人員一同現場指導,期 望讓舊有場所精神融合新的文化思維。

區域網絡的串連與活化,從老屋空間整理開始,重新回到 民生路上,穿越建築中間的巷弄進入的46號,那是一座富 含著歷史痕跡的老宅院,無論外面從原先的市場道路至今 日的寧靜巷道,那特有的空間被留存在城市的街廓當中。 宅第中央公共廊道與六戶相連的空間形式,不同於一般家 宅形式規模,完整單純的內部空間,展現其獨特的價值, 並有更多被利用的可能。

室設系的謝淳鈺老師與健行李婉宗老師,兩位老師指導學

食養社造
生從基礎平面圖、空間特性與環境狀態分析開始。謝淳鈺 老師的學生從中壢整體發展關係和戲院街發展議題著手, 利用巷仔46特有的空間特性,以電影時光館做設計規劃發 展,從電影空間模組機能分析,結合老屋空間特性重新構 建;李婉宗老師則延續前三年健行團隊進駐的經驗,以空 間實用機能為主著手討論,在有限的老宅空間中,規劃出 最為合適的廁所環境,並期許下個年度能夠實際落實施工。 各別透過設計規劃提出方案,並期許能夠實際進入實作。 計畫團隊運用設計提案與規劃願景,希望喚起社區民眾共 同的歷史回憶,引發共同情感之共鳴;並藉由圖面來畫出 老屋不同價值的期望,期待經由增進市民對藝文的愛好與 認同,成為社區的共同意識,達成空間共享、地方共學、 知識共育三個方向。 35

研究基礎、馬來西亞同學的基礎理解以及台灣同學不 一樣的看法一同加入探討。 室設系大四畢業設計與UCSI大學建築設計,設定了 共同基地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沙叻秀新村,目前因疫 情緣故無法親自到馬來西亞,採取與馬來西亞做學伴, 強化互動交流,將對基地的問題用視訊、線上會議方 式,與夥伴做討論溝通,基地探勘與居民訪問部分委 託馬來西亞端夥伴執行。不同學系的視野與角度有所 差異,在資訊交換中室設系同學也提出針對基地調查 的不同想法,有助於大馬學伴有更詳細的研究與探索。 本校同學則藉由國內外案例分析探索發展方案,用以 尋找結合UCSI大學建築系師生常年的基地場域調查 基礎。

最終以食農營造為主題,把當代社區共享概念結合新 村獨特的聚落空間,藉由位在馬來西亞沙叻秀新村內 的早期木屋重整,將空間重新配置成為當地居民可共 同使用的社區空間,增加居民間交流互動的可行性。

依照當地環境氣候及飲食習慣,選配適地種植可食植 栽,順應新村內地勢起伏創造特色空間。

食養社造 USR計畫跨國結合馬來西亞UCSI大學建築系,延續 UCSI張集強老師多年在沙叻秀新村的研究基礎,對於 華人新村議題的深耕探究,佐以謝淳鈺老師的指導學 生透過議題討論與探究海外基地與方案,小組中有一 人為馬來西亞同學,對於自身國家的議題及歷史掌握 度也相對熟悉,也使這次設計提案不僅有專業學者的
沙叻秀新新村設計 36

學術研究注重的不僅是深刻投入的專研,更重要是相關研究領域專業者 之間的交流,不僅有效拓展議題研究的廣度,能夠使有關議題的關注者 能夠相互交流,不同學校之間的討論更能使學術研究更有效率的進展, 國內外學者的專題也能夠促進研究方法的學習與精進。 室內設計教育發展在西方已有百年歷史, 台灣正式的室內設計教育, 自1985年中原大學成立室內設計學系,至今已有37年,目前台灣室 內設計相關學系已有20所,每年培養學生1500名。面對環境空間的 需求變化及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室內設計課程規劃與教學模式,是否能 培養所需的專業能力,畢業後能滿足職場工作要求?就成為當前亟待探 討的課題。 前一期研討會思考「設計未來」與「未來設計」,望拓展參與者之國際 視野,並融入永續創新於未來的設計環境之中。本期以「變革 永續 創 新」為題,論壇將邀請孟加拉、印尼、台灣及中國大陸的學者,就設計

國際對話研討交流
產業人才需求及設計教育專題演講,並邀請國內各大學室內設計相關科 系主任參與系主任圓桌會議,共同探討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課程規 劃、教學設計、教材與教法、學習評量等相關課題,聚焦於室內設計的 專業能力與課程等相關議題進行研討。 連續兩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透過展開設計思維的視野,注入學術能 量;帶動國際鏈結的同時,也看見社會實踐的前瞻策略,期待能進而透 過設計來達成在地連結的永續發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並進行國 際學術交流,分享不同文化思維間的觀點,提倡多元設計跨領域。 食養社造 37

屋改造以舊時工法並舉辦多場工作坊,循序漸進 從宗族故事到供續方法的演進,讓書院同學與大 學生一同學習,並找回宗親與在地居民一同參與, 使老屋持續在地方乘載更多記憶與重量。 這座老屋在一百五十年之間的變遷,從耆老訴說 小時候在這座大宅院的生活點滴,能夠讓同學概 略了解它的重要性,工作坊的過程從撤瓦片、推 倒紅磚牆、移除土磚到第二階段的古法護樑,都 使用手動拆除與操作為了保有過往的人情味,也

食養社造 老房子的佇立敘說著時代的故事,「老屋測繪」 就是在作老屋的健康檢查,針對該建築物各個部 位,進行詳細準確的測量、並將測量所得數據忠 實地反應於繪製的圖面上;「老屋修建」更能夠 精準地針對傳統建築進行解構認識。在計畫執行 期間有機會參與到多棟老屋的修建與重修,在文 資產課程的學習上,是最為珍貴的經驗。 霄裡盧家清操世第,將清操世第改造作為大伙房 書院的教室,有幸獲得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 再生計畫」,獲得更多對老屋活化的專業知識與 決心,由葉俊麟老師協助指導,邀請道長期擔任 歷史建築修復工作的廖金源老師也參與協助,老
能夠看見過程中大哥哥大姊姊與小朋友分工合作, 簡單的操作過程經由講解也才知道這些對於老屋 是多麼重要的工序,老屋的建造工法也自次讓人 讚嘆先人的智慧,並藉由本次工作坊機會持續學 習傳承下去。 桃園蘆竹懷德居,位處綠線捷運開發區內可能因 為徵收而面臨拆除,兩進多護龍的四合院建築變 化形式,又有因應防禦需求而擴建的外牆與圍籬, 堆疊了多個時期的家族史與當代社會背景,不僅 在家族成員維護下現況保存良好,完整的建築空 間也足以顯現家族的盛大與規模。課程中帶領學 生以戶外工作營之形式為桃園老屋做測量與繪 製,由學生實際操作為老屋量測尺寸,利於後續 繪圖製作,更為老屋申請古蹟保存作暖身,並希 望望能培養學生對於老屋調研與活化的新認識, 學習老屋保存之相關議題與改造之知識技能,並 理解老屋之困境與不易,同時建立面對文化資產 課題時的處理能力。 老屋測繪調研新生 38
文化永續的雙城對話 中原USR計畫跨國結合馬來西亞UCSI大學建築系,藉由雙城流動拉開比較性對話,以了解國際城市 發展的共同困境並發掘解決之道。共同主持人謝統勝主任透過整合雙城研究與操作經驗的討論與對話, 聯合本校建築系曾光宗老師、蔣雅君老師及 林雋怡老師等,藉由線上的講座形式與UCSI大學建築系 的張集強老師對話分享,共同找出中壢老城區與沙叻秀華人新村的永續發展策略,以及在面對全球城市 與資本高速發展時的因應之道與提問。 新村,一個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不公平的過去。在深入探究新新村前,張集強老師針對新村的過往和馬來 西亞國家發展歷史作概述簡介,從歷史面向和地理面向也方便台灣的同學對於馬來西亞的場域背景有更 深一步的了解。對於馬來西亞的組成和地域的形成有初步了解後,針對場域背景和課程設定上做簡述, 從課程計畫安排到實際的進駐行動,沙叻秀新村當地都一步步發生變化,都讓中原師生對於當地有更深 一步的了解。 藉由主題性(研究及設計議題)的資料收集與分析之調查程序,曾光宗老師帶領學生重新深入認識並解 讀我們自身所在的城市-中壢,進而作為都市規劃、都市設計、或都市環境營造之基礎。學生也選出都 市中的埤塘環境、水岸單車步道與都市垃圾收集空間之議題進行操作與研究,不同議題的著手調查,探 究出城市中不同層面的需求與問題,進而找尋方向進行都市設計、環境營造。 從中壢老城區的「城市密碼」與「定居」-社群共享的城市結構考察、再現與轉化,蔣雅君老師與林雋 怡老師探究中壢地景生成是由數次「產業升級」與社群互動產生,反應出中壢地區經歷鐵路時代、高速 公路時代、高鐵與機捷和交通體系共構時代為考察與操作。林雋怡老師的都市設計導論,全方面的盤點 中壢的城市基礎,從建築型態、土地使用、交通與街道進行調查;蔣雅君老師的學生有從城市中的族群 衝突與互動模式、都市生活空間與服飾產業進行探究與研討,建立在城市基礎議題後各自提出解決方 案。 「學校存在實質地影響社會」,這也是USR計畫的計畫核心精神,在不同的國度中共同理念在深植發 芽著,藉由兩國城市交流授課,更能理解建築專業在都市規劃的實際影響,依照城市特性發展都市紋 理,多國不同經驗也使學生能快速掌握規劃原則。在該學期末也藉由成果展與系上其他年級的同學進行 交流,大學部與研究所同學透過專題介紹,也使中壢學在討論中更加成熟。 食養社造 39

學生,藉由對真實環境的觀察互動展開為期半年設計 專題。

認識城市地景模式,用以強化年輕世代的敘事力。透 過場域踏查後同學們寫出三部600字內的微小說,

空間觀察與再現 空間觀察,為空間專業者重要的能力之一。作為建築 入門的基礎課,上學期的課程著重於對「物質世界」 的觀察、分析與製作,進入實際場域閱讀吸收,並藉 由空間解構再重新建構的過程,訓練甫進入大學的一 年級同學,在基礎設計課程中學習創造力、敘事力及 感受性。本課程由建築系謝統勝等七位教師帶領65位
課程的規劃在學生投入場域前,在學期初閱讀義大利 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熟悉文學描述
由文學敘事將環境元素與人文故事連結至實體模型設 計。這樣帶領大一學生進入桃園在地場域的實作課程 已是連續的第四年,故命名為《看不見的城市:4.0: 南崁空間敘事》。以文學敘事的方式,重新看見城市 中不可忽略的埤塘地景、農田土地、及因時代變遷逐 步消失的人文景觀與古厝。讓參與課程的同學們有機 會深入認識南崁在地生態及故事。 《看不見的城市:4.0:南崁空間敘事》歷經兩次的晴 天和雨天的實地勘查,感受不同場景下的地景面貌, 藉由小說的形式為土地發想三段式劇情,最後創作出 一個個驚艷且富有情感的作品。再「夏至」流域行動 藝術祭中舉辦期末成果展,拉近學生、組織和在地居 民的共識,透過彼此擅長的方式表達對片土地環境及 開發議題的關心。 食養社造 40
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 永續的觀念在近年來一直受到重視,伴隨極端氣候為城市空間帶來愈多的挑戰,科技快速提升的今日亦 需更加謹慎看待城市議題,作為空間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在城市發展快速的今日要如何回應相對議題, 以及在面對不同場域條件的情況中,該如何藉由自身所積累的專業能力,提出合適且具突破性的方案, 都是設計工作坊希望能夠提供給學生的核心宗旨。 中原大學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共同舉辦的雙城國際設計工作坊,分別以桃園兩圳流域綠捷周邊及馬來 西亞吉隆坡冷岳河流域為題,雖基地背景同樣為城市當中的水域空間,但社會背景及聚落組成條件各有 不同,在當代社會亦有不同層面的問題與考驗。本次設計工作坊以中原大學設計學院的同學與馬來西亞 UCSI大學建築系同學組成,透過交錯分組的模式,使兩國場域皆能有不同學校的學生參與,針對永續 城市發展提出構想,也能跳脫既定認知框架,對當前欠缺思考廣度的都市計畫提出挑戰。 食養社造 41
設計創業 本次跨國設計工作坊雖兩國學生無法實地進入各自場域,但透過通訊軟體使討論不受限,也因為採用線 上同步連線的方式,使得許多無法親自當場參與的民眾也能夠藉由線上的方式參與。設計工作坊與一般 設計課程最大的不同,即是有民眾參與這一個重要環節,能夠藉由與居民對談蒐集到大量的基礎資訊, 碰觸到不同的立場的聲音與理解在地居民的想法與訴求後,進而回饋至各階段之規劃構想中。 在兩校師生經歷長時間討論與修正,不同的學系背景交流各依所長後,都針對本次基地提出不同層面的 思考讓原規劃有平衡的新可能,使學校成為居民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以降低政府與居民間因本位差異 與利益權衡所產生的衝突,守護珍貴的生態與人文。搭配國際工作坊的國際專題設計實務,完成願景規 劃圖與細部設計,今年度(111年)更與桃園市府達成共識,由專家學者組成研究案團隊,為市府針對 現行都市計畫區域,提供永續環境思考的調研與方案建議,朝向永續健康的生態都市設計之實現。 42

埤圳AR導覽

中原設院USR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讀桃園埤圳生態, 在面對城市發展同時保有屬於大桃園的獨特水文風貌, 透過身體的探索、眼睛的觀察,去發現屬於自己家鄉的 美麗景致,以圖像、文字融合的作品,呈現各地人文地 景之間的故事。 字繪埤圳將藉由學生實境調研觀察所挖掘到的在地故 事,發揮創意再詮釋,用漢字圖像,表達自己所認知的 埤圳生態景觀,並將字繪結合AR APP,掃描後可以結 合有聲導覽,讓參與展覽的與會者以不同的方式瞭解埤 圳,從視覺、聽覺了解到桃園埤圳與有趣的在地故事。 課程完成1組互動作品並陳列發表於藝術中心。

字繪
設計創業 43
設計創業 林曉薇老師透過文化資產學程、社會設計學程課程,實際帶 領學生進入中壢社區以走讀的方式,讓課程可以更實際、深 入了解中壢街區諸多的軌跡與老故事,並透過許多不同課堂 知識的講述、講座,讓學生了解關於文資保存的議題、方式 與案例,讓學生們對於中壢的老故事,能夠有更多展示互動 的想像! 最後在課程期末時,舉辦中壢文資展覽,將學生們在中壢的 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與課堂講座所獲得的展示互動知識, 創作成為具有多元互動方式的文化故事展覽海報。展覽於中 壢火龍果屋及五號倉庫展出,吸引眾多人群駐足觀賞互動! 課程共完成5套應用方案。 中壢文資調查與應用 44
博物館群辨識系統 計畫帶動中壢街區的發展及有效的幫助中壢地區的店家進行整合,透過視覺辨識系統之建立,使社 區產生品牌行銷效益,同時透過五號倉庫的場域舉辦更多吸引年輕人的活動,讓中壢地區可以更活 化,同時也有更多人看見中壢的特色。 由大三的整合行銷課執行,並與企管系進行跨系合作,讓整個計畫執行可以更全面,並設計相關的 logo及識別,識別設計要思考的不只是視覺協助所需要協助設計或企劃的部分,更是要以實際訪談 的方式調研和每週固定開會討論,期末也實際邀請外部評審、服務業主、記者及相關人士參與發表。 課程共完成3組產品及1場快閃營銷活動。 設計創業 45
設計創業 46

地方創生旨在協助地方發揮特色,吸引產業進駐、 人口回流,繁榮地方的計畫,而週邊相關商品是 最快速能夠達成營銷效果,為了避免週邊產品不 斷同質化,本校商設系產設組施昌甫老師的產品 設計課,回歸基礎重新開發了一系列的創生產品, 並應用產品設計的手法,把埤塘文化和生態資源 的永續發展,做了最好的詮釋。

為讓桃園特有的埤圳文化地景廣為人知,也能促 進保存行動的延續,透過集結中原設院USR多年 成果,在商設系產設組的巧思下變成一個個精緻

的文創小物,它們乘載著舊故事的溫柔與新故事 的希望。 課程使地方具有「設計力」,包含對地方紋理和 產業的視覺設計、品牌識別設計與包裝設計。用 產品的設計呈現來表達訴說地方的文化,讓消費 者在接觸到產品的剎那觸物有感,並在腦海中浮 現埤塘的畫面或大馬美食文化的氣味,而衍生興 趣的同時,也對不同場域的文化有不同面向之瞭 解。課程共完成霄裡、大馬、埤圳三組系列產品 的小量試產與營銷(回歸社區關懷工作與倡議行動 使用)。 創生產品設計營銷 47
前人滴下汗水,感謝著大地的慈母之情,今日,後輩 仍緊握著手中的鋤頭,感念著祖先們落下的那滴汗水 而生生不息。將霄裡的埤塘與地形的高低轉化為杯 墊,承接杯壁流下的水珠,積多匯集成河道,讓埤圳 地景重現並融入生活中。 已故導演齊柏林曾用「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來形容 桃園埤塘的壯闊美景。桃園有「千塘之鄉」美名,每 口埤塘都在這片土地上滋養了許多生命。我們曾在四 季騎著單車造訪埤塘,作為訪客,我們很幸運的獲得 大地的歡迎,水鳥在埤塘中悠然划水,一陣風吹過, 大群的赤膀鴨忽然朝向廣闊藍天展翅起舞,霎那間那 畫面成為永恆,致敬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 霄裡池杯墊」 「 埤塘水晶杯」 你心中的霄裡,是什麼觸感? 是靜謐老屋的粗糙、 是湛藍埤塘的清爽,還是秧苗撫過腳踝的溫柔浪漫? 我心中的霄裡是米糠,如沙般鬆散、又如棉花般柔 軟,它被整理在市集中央而孩子在上頭追趕嬉笑,這 一刻世界只剩下單純的笑容,這是米糠的魔法。 「 霄裡 襪 」 “所以你家巷口的小吃店是什麼味道?” 對於身邊馬來西亞同學的鄉愁,我一樣感到好奇,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嚐遍了校園附近所有掛著大馬 小吃名號的店。說難也不難,最後我們很幸運地, 在馬來西亞同學筆下的插圖中找到了解答,原來它 一直都在。 「 大馬小食熨燙貼 」 看不懂就使出杯墊來點飲料吧!用圖文解釋成份與 馬來話的名稱;讓你輕鬆選出想要的那杯飲料! KOPITIAM指的是馬來西亞傳統咖啡廳,多虧了團隊 中馬來西亞學生的手藝,我們得以在流域市集中喝到 既好喝又道地的KOPI。 「 點飲料咯! TEH C KOPI 杯墊掛飾」 48

中原USR團隊進到桃園綠線捷運規劃場域,與「綠捷守 護聯盟」一同舉辦「流域行動藝術祭」,流域行動藝術祭 是由一群關心生態環境的公民們發起的運動,順著節氣的 流轉,我們從生活、在地紋理、生態環境和社會脈動取材, 以藝術的手法獻祭,共同思考我們生活的此在,如何流向 永續的未來。邀請了行動藝術家與視覺藝術家,以藝術展 現對於環境議題的看法,並在場域中設置諸多視覺藝術作 品、攝影藝術作品,用藝術宣揚永續理念與理想! 藉由流域行動藝術季,透過春分、夏至等節氣時刻,透過 各種行動,分享在場域面臨土地發展衝擊等議題。綠線捷

平的土地,很難想像在藝術祭舉行的日後成為如此景象。

流域行動藝術祭
運周邊的開發持續在進行的區段徵收,現在埤圳與河域間 的田野地景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透過行動藝術祭的舉辦, 長期關注航空城及中寮開發區的議題關注者也一同前來參 與,在土地徵收後的土地現況,斷垣殘壁與一片片的被推
藝術祭期間也舉辦市集活動,有諸多機構一起共襄盛舉! 到活動現場設攤參與。中原設院USR團隊也設立攤位, 讓外籍生調製、銷售來自馬來西亞的特色飲品、甜點,並 販售由中原產品設計組設計-埤塘水晶杯、霄裡池杯墊、 霄裡襪、大馬商店電熨貼…等文創商品,將所得支持「綠 捷守護聯盟」以大學的設計力回饋社區,發揮影響力。計 畫期間共完成兩場次藝術祭! 49

為強化大專院校與區域連接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 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大學生,教育部自106 年啟 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引導學校師生組成計畫與 執行團隊,在區域發展上扮演關鍵的地方智庫角色,主動 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問題,透過在地優勢分工合作,協助 區域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及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藉由學 習的過程,也讓大學生感受到「被社區需要」,凝聚對區 域發展的認同。本計畫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產業聚落 及協會、社區團體、大專院校共同合作,創造符合在地城 鄉、產業及文化發展的創新價值。

團隊延續上一期「啟動霄裡文化

設計學院工作團隊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USR
綠廊」計畫,結合建築系、室設系、商設系、景觀系、環 工系以及應華系等實作課程,並跨校健行科大、南亞技術 學院、萬能科大等學校合作,跨國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 結為國際夥伴。 50
一埤塘,一社區,一學校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